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逻辑状态分析仪

仪器信息网逻辑状态分析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逻辑状态分析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逻辑状态分析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逻辑状态分析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逻辑状态分析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逻辑状态分析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逻辑状态分析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逻辑状态分析仪相关的资讯

  • 斯派超科技发布新版Fluidscan® 便携式油液状态分析仪
    (Chelmsford, MA – January 25, 2017)斯派超科技,一家全球性润滑油、燃料油及过程水分析设备及软件供应商,正式发布第5版Fluidscan便携式油液状态分析仪。润滑油失效是造成设备故障和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Fluidscan便携式油液状态分析仪通过对油液理化指标的检测,帮助用户判断液体污染或老化程度,决定润滑油是否需要更换。Fluidscan第五版在产品性能和用户体验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新版专利Fluidscan分析的灵敏度和精确度显著提高,如:总水检测限从原来的1000ppm降低到50ppm。并且通过新的红外背景检测功能提高了检测稳定性。? Fluidscan油库从最初的300个,增加到700多个,可以匹配97%以上的油样(此数据出自斯派超过去12个月全球用户及体验用户报告)。? 操作更加简单,Fluidscan关键功能如结果浏览,油液匹配等功能,相对于老版本速度提高4倍,新的数据同步功能让用户更加简单快速的管理数据,并且更方便对软件和硬件进行升级。Fluidscan使用斯派超科技专利的直读红外技术(DIR)直接、快速检测润滑油的水分、总酸值(TAN)、总碱值(TBN)、氧化度/硝化度/硫化度、乙二醇(防冻液)、烟炱等参数。DIR方法不需要使用化学试剂,不需要使用液体溶剂,整个检测过程只需要1滴油样。Fluidscan可以直接在工作现场使用,可以实时指导维护保养工作。结果与实验室方法高度一致,TAN(总酸值)和TBN(总碱值)与ASTM D664、D4739滴定法高度一致,水分检测与ASTM D6304卡尔费休法高度一致。Fluidscan V5是斯派超科技Minilab系列油液分析系统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径、定量的检测油液理化情况,是设备预知性维护和主动维护中重要一环,对关键设备减少停机,延长寿命,起到保护作用。除发布Fluidscan V5外,斯派超科技还发布了Minilab系统升级情况,包括SpectrOil 120C油料光谱仪, LaserNet Fines Q230 多功能磨粒分析仪and the SpectroVisc Q3050便携式运动粘度计。斯派超科技首席执行官CEO Brian Mitchell说“新版Fluidscan展现了斯派超科技持续不断发展和创新油液监测技术和产品,服务全球客户的不懈努力。”更多信息,请联系我们。关于斯派超科技斯派超科技公司专注油液监测领域30年,是在用油液检测技术的领导者和推动者,参与制定了多项油液检测标准。同时,其创新的产品及检测技术也为广大用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于此同时,斯派超公司的多款产品及检测技术都是与美国军方联合开发,代表了油液检测行业中的技术前沿。针对不同用户,斯派超提供油液监测全套解决方案,满足现场筛查、预知性维护和主动维护等各个层次的需求。
  • 得利特技术创新的四层逻辑生成 探索油液水分含量分析国产路径
    石油工业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走得越来越从容自信。从能源“凛冬”到油气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我国石油工业一路高歌猛进。与石油工业一同加速的还有其检测行业。作为油品质量的“把关人”,油品检测作用日益凸显。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对得利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得利特”)技术经理王志强来说,油液分析与他共度半生。“油品检测产品要增强核心竞争力、迈出技术高水平自立自强坚实步伐。”王志强一语道出现阶段油品检测的动力,同时解读了得利特的发展逻辑和产业路径:挑战、创新、扩张与精进。   坚韧性挑战:研发力从“量变”到“质变”   “2000年离开无线电元件厂后,我进入了油分析仪器仪表行业。”王志强回忆。长久的钻研让王志强看到行业更多可能性,同时极具挑战性的科研工作强烈吸引着王志强。“我喜欢挑战,科研毫无疑问是属于这种工作。”科研成就感和价值感让王志强在油品分析仪器仪表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深。   加入得利特后,王志强迎来了更多挑战机会,这得益于得利特的发展思路:注重原创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得利特创立初期,王志强秉持上述企业思路,与技术团队加大科技投入,专注核心技术研发,心无旁骛地啃技术“硬骨头”。   掌握核心技术绝非朝夕,需要年复一年技术积累。在王志强与技术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得利特推出精品润滑油分析检测仪器、燃料油分析检测仪器、润滑脂分析检测仪器等多款仪器。如今,适合采用库伦法测量微量水分的测定仪设备面世,实现企业研发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突破性创新:满足精确微量水分测定需求   水分含量分析是油液检测的重要项目。“石油产品中的水分蒸发时吸收热量,发热量降低;而在低温情况下,燃料中的水会结冰,堵塞燃料导管和滤清器,阻碍发电机燃料系统的燃料供给。此外,石油产品中有水会加速油品的氧化生胶,润滑油中有水时不但会引起发动机零件的腐蚀,而且水和高于100℃的金属零件接触时会变成水蒸气,破坏润滑油膜。”王志强解释。   轻质油品密度小、黏度小,油水容易分离,而重质油品则相反,不易分离。这一特性对微量水分检测仪器的自动化、便捷度提出更高要求。久居油品检测技术场,王志强察觉,相比其他水分检测方法,库伦法测量自动化、节省人工等优势备受青睐。基于该种方法的测量仪器能够在尽可能节省人工的同时得到更精确数据。   “微量水分检测数据的精度、便捷度大幅提高,这是得利特库伦法测量微量水分测定仪的突破性创新点。”王志强补充。基于两个核心优势,以及智能自检等新功能,该款微量水分的测定仪受众广泛,在油液水分含量分析市场中占达到了一定份额。下一步,得利特将侧重于设备测量时的自动化,脱离人工干预,并通过电子监测,更加准确地判断出油液中水的含量。   体系性扩张:产研结合扩充技术链条   挑战、创新让得利特尝到甜头。得利特微量水分的测定仪等多款产品广泛应用于石化、电力、环保、医药、军工、航空等领域,并得到用户充分认可。如何实现持续性研发,保持企业机动力?这是技术企业在“后创新时代”思考的问题。   在王志强看来,产学研结合能够及时丰富技术创新力量,扩充技术链条。这一想法不仅与得利特的技术班底相映照,更与产学研融合的政策相呼应。   实际上,得利特成立之初就整合石化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空军计量总站等单位的油品、仪器方面专家,将其作为企业技术班底,加速成果转化,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我们正在与多家大学、电科院联合研发新产品。”   产学研融合为得利特建造了人才高地,推动预见性与实践性并存,调和国产仪器研、产不对等矛盾,解决油液水分析多个难题。同时,人才补充和研发合作鼓足得利特底气,其以北京为研发销售中心,开拓吉林、山东为生产加工中心,扩充企业链条。   精进性守业:精确性与智能化并进   技术跟上后,石油分析检测形势一片大好,但王志强直言:“国内对油液水含量的分析还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设备检测准确性高,但相对价格高;国产设备价格低,但稳定性、工艺水平有待提高。”基于上述难题,王志强带领团队提高优化电解液的配方,增强实验结果的广泛适用性、稳定性,提高关键部件工艺水平,在促进实验结果的重复性等方面下工夫,为油液水分含量分析的稳定性与工艺水平献力。   精确性技术攻克热火朝天。与此同时,更加长远、持久的计划箭在弦上。今年年初,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改造提升,实施智能制造,推进石化产业数字化转型。   提及石油化工检测技术发展方向,王志强说道:“强化检测技术的数字化,控制技术的智能化是我所期待重点的发展方向。”   他认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结构布局合理、绿色安全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格局,这一格局离不开数字变更。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石化化工行业逐渐融合,检测过程数据获取能力不断增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链监测、精益化服务系统正在完善。“高端油液检测产品还应提高智能化程度,增强核心竞争力,迈出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坚实步伐。”王志强补充。   王志强透露,得利特将沿着自动化方向和智能化趋势,为国内企业提供高性能的自动化油品分析仪器和专业化的技术咨询、培训等服务,帮助企业以高效率、精细化管理、解决油品检测、设备润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后记:国产石油分析检测企业如何在产业扩张中顺势而为,与**品牌分庭抗礼,是摆在石油石化分析检测行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面对错综复杂的行业形势,作为一股国产油液分析检测力量,得利特在王志强及技术团队把控下,按照四层增长逻辑和既定节奏,由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创新型、智能化产业。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拥有突破性创新、体系性扩张,积极精益求精时,企业产能规模自然更上一层。这四层增长逻辑不仅带来良性增长,更难能可贵的是,其或将成为众多国产油液分析检测企业的范本。
  • 【赛纳斯】一记扣杀,把危险扼制在萌芽状态!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恐怖分子利用隐藏爆炸物制造的恐怖事件屡屡发生。对隐藏爆炸物的检测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常规的X射线、射线等检测技术大都是通过探测行李和包裹的密度来进行成像,依靠操作人员的经验来判断其中是否含有爆炸物。这种方法并不是基于分子水平上的检测技术,所以它无法肯定告知行李和包裹里是否含有爆炸物。因此开发简单、便捷、可靠的实用化仪器对爆炸物气态分子和颗粒物作实时痕量检测就成为探测隐藏爆炸物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最早期对于爆炸物的痕量检测主要是依靠犬类的嗅觉以及一些实验室的电化学分析法比如气相或液相色谱(HPLC,GC)、质谱(MS)等,但通常这些实验室方法因设备笨重、方法复杂、分析时间长,很难在现场使用。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IMS技术因当时技术限制,分辨率较差而未引起重视。近年来,技术的发展和对IMS技术的深人研究使IMS技术显示出检测限低、响应迅速、灵敏度高的特点,从而使相对低成本的、结构紧凑的、实用化的现场分析仪器成为可能。SHINS-P200手持式痕量爆炸物探测仪是赛纳斯联合嘉庚创新实验室公共安全联合研究中心,研发的最 新一款手持式痕量爆炸物探测仪,采用蓝牙无线连接技术,通过非接触式抽气采样,5秒快速识别爆炸物,可连续实时监测,当仪器周围环境炸药浓度或采样质量达到探测限时,仪器能快速发出报警指示,把危险扼制在萌芽状态。SHINS-P200“电子鼻”即是仿照生物的嗅觉系统而研制出的检测气体的传感器或集成系统。赛纳斯SHINS-P200产品基于功能仿生狗鼻的启发:狗鼻内部粘膜有约3亿个气味受体细胞,气体分子与这些受体细胞接触,引起级联放大的生化反应,进而识别气体成分。基于功能仿生材料设计,具有“一点接触、多点响应”的链效应特点的荧光淬灭爆炸物检测技术被普遍认为是灵敏度最 高、选择性最 好的可实用化、可微型化的技术,有利于“电子鼻”传感薄膜的制备。赛纳斯SHINS-P200型产品基于自主技术产权,打破了目前国外企业垄断荧光淬灭安检产品的现状,达到国际领 先水平。颠覆了现有检测方法局限,创新性的发展了微型化、智能化、非接触式爆炸物检测的超灵敏“仿生电子狗鼻”,对未来战争、航线保障、反恐防爆、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产品特点与优势】 1、手持式、重量500克,方便携带 2、一键式操作、简单方便、易学易用、使用性强 3、耗材元件更换简单,无需复杂拆机操作 4、警用安全防护设计 5、仪器报警后,按复位键即可重新检测,无需校准或等待步骤 6、环境适应性强 7、开机时间小于3秒 8、可检测40 余种爆炸物,包括:  民用炸药(硝酸铵、黑火药、鞭炮药、点火药、TATP 等)  军用炸药(TNT、DNT、特屈儿、苦基胺、黑索金、太安等液体炸药(硝基甲烷等) 【应用范围】汽车站/火车站/机场安全、边界/边疆巡逻搜查、道路区/地区搜查、海岸巡逻队/海巡、建筑物搜查、外交官邸/VIP旅馆安全、公共设施/娱乐场所、港口/船舶、海关/关卡安全、监狱/搜寻/救援求助、货柜/集装箱码头、快递/车辆/行李/物流货物运输、飞机/火车运输及客运车箱安检等。
  • 《碳中和:逻辑体系与技术需求》出版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张涛领衔,多位院士、专家共同撰写的《碳中和:逻辑体系与技术需求》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入选了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时间紧、压力大、任务重。在此背景下,如何绘制具有较强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碳中和”路线图,以利于我国在展现大国担当的同时顺利实现产业体系的绿色低碳化转型,是政策制定背后的重大科学问题。为此,中国科学院于2021年设立了“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组织百余位院士专家,围绕“我国实现碳中和需要研发什么样的技术体系”这一主题,从固碳、能源、政策三个方面开展前瞻性研究,力求描绘出我国碳中和的框架路线图。项目对“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怎样实现碳中和”等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尤其是较为全面地列出了实现碳中和需要研发的技术需求清单,在国内外尚属首例。项目专家们在项目成果的基础上,补充必要的材料,最终形成了这本碳中和研究的权威著作。《碳中和:逻辑体系与技术需求》一书从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入手,追本溯源,系统阐述了碳中和的问题由来及相关概念,然后以技术需求清单的方式,从技术内涵、现状及发展趋势和需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等方面,立体化地展现了发电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前沿技术、能源消费端的低碳技术、固碳端的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以及碳排放与碳固定核查评估技术。此外,书中还简要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设立的碳中和目标及技术、行政、财税、法规等措施,提出了对我国构建碳中和政策体系的启示。
  • 众瑞针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不在执行标准状态, 改为参比状态或监测时状态的解决方案
    众瑞针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不在执行标准状态, 改为参比状态或监测时状态的解决方案告知函 尊敬的各位众瑞客户:生态环境部新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修改单以及《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 482-2009)等19项标准修改单公告。标准修改单自2018年9月1日起实施。根据生态环境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修改单,3.14“标准状态standard state 指温度为273 k,压力为101.325 kpa时的状态。本标准中的污染物浓度均为标准状态下的浓度”修改为:“参比状态 reference state 指大气温度为298.15 k,大气压力为1013.25 hpa时的状态。本标准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氮氧化物等气态污染物浓度为参比状态下的浓度。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 μm)、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 μm)、总悬浮颗粒物及其组分铅、苯并[a]芘等浓度为监测时大气温度和压力下的浓度”。 众瑞参与此次软件升级的仪器清单如下:zr-3922型环境空气颗粒物综合采样器zr-7200系列扬尘在线监测系统zr-3920系列环境空气颗粒物综合采样器zr-5410a便携式气体、粉尘、烟尘采样仪综合校准装置zr-3920g型高负压环境空气颗粒物采样器zr-5040孔口流量校准器zr-3930系列环境空气颗粒物采样器zr-5220烟尘采样器校准仪zr-3500系列大气采样器zr-5330a智能质量流量计zr-3950环境空气有机物采样器zr-5320智能皂膜流量计zr-3620abc小流量气体采样器zr-5400气体罗茨流量计zr-7010便携式空气颗粒物浓度测定仪zr-5420孔口流量校准装置升级内容包括:空气颗粒物采样器:所有保持不变,在采样、查询、u盘导出和打印过程中,增加“参比体积”; 空气颗粒物直读采样器:所有保持不变,在采样、查询、u盘导出和打印过程中,增加“参比体积”,仪器显示的颗粒物浓度值更改为“工况浓度”;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的采样器:所有保持不变,在采样、查询、u盘导出和打印过程中,增加“参比体积”;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直读类仪器:所有保持不变,在采样、查询、u盘导出和打印过程中,增加“参比体积”;把原来的“标况浓度”更改为“参比浓度”;我司提供的解决方案:1、在上述仪器不进行软件升级的情况下,您依然可以使用,只要通过以下公式即可将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换算为参比状态下的采样体积,再进行浓度的计算。v参体= v标体*298.15/273=v标体*1.09式中:v参体——参比状态(298.15k,1013.25 hpa)下的采样体积,l;v标体——标准状态(273k,101.325kpa)下的采样体积,l。2、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 μm)、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 μm)、总悬浮颗粒物及其组分铅、苯并[a]芘等浓度为监测时大气温度和压力下的浓度”。 备注:众瑞相关仪器原来就有大气温度和压力下体积(实体)的显示和存储,所以仪器不需要改变。3、近期内(1~2个月)没有仪器使用情况,您可联系我司当地客服工程师,预约时间为您上门升级程序。注意:因程序升级将改变数据的存储格式,仪器中原保存的数据可能会发生变化,请客户提前做好相关数据的备份。 我们会尽快为您安排仪器软件升级,因升级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特此函达青岛众瑞智能仪器有限公司二〇一八年八月二十九日
  • 浅析热成像技术在状态监测中的重要意义
    制造和生产过程中,如何确保设备的使用寿命和高效运行一直面临挑战,尤其是在老化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影响,设备会因摩擦、腐蚀、热和机械循环、振动等导致性能下降,最终导致设备故障。因此,保障企业稳定运行的关键是确定何时发生这些情况,以便在最佳时间进行预防性维护,才能用尽可能低的成本防止故障,并且不会对生产造成重大影响。提前识别故障:P-F 曲线做设备预防性维护的用户对于P-F曲线一定很熟悉,它展示了组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说明了检查方法何时可以揭示设备的健康状况,从主动阶段到发现故障。P-F曲线如您所见,温度分析是预测领域中可使用的一种重要状态监测技术,因此能看见温度的热像仪可以用作早期预警系统,甚至在出现肉眼可辨别的故障之前,就能指出机器或资产何时出现磨损迹象。趋势分析的重要性热像仪的核心是捕获资产的温度读数,单一的温度读数可以提供见解,但分析其单一的价值可能有限。比如工厂中的电动机,其运行温度为73°C。如果没有额外的数据,这是否令人担忧?为了确定这一点,可能需要深入研究电机的细节,检查其标准工作温度范围。然而即便如此,也可能无法提供完整的画面。例如,如果电机的标准范围为50°C至80°C ,则在73°C时,电机当前在此温度范围的高位运行。但是,应该多久检查一次?目前的情况如何?何时需要维护?它会发生故障吗?这些问题仍未得到解答,我们还是无法预测该电机的未来状况。了解机器的运行状况不仅仅是一次测量。外部和内部因素,如负载变化、冷却效率和环境条件等,都会影响工作温度。随时间推移,跟踪这些温度可为状态监测专家提供更清晰的画面。如果2019年1月安装了一台电动机,并获取了每月的温度读数,则可以绘制温度图,以确定该特定电机在该位置为特定过程提供动力的操作规范。运行良好的电机可以记录类似于下图所示的温度:电动机1温度趋势(2019-2023 年):电机的季节性变化表明在标准运行范围内性能稳定。这张图显示了一台电动机,其温度波动程度在50°C和55°C之间,它与一年中的季节相当吻合,夏季变暖,冬季变冷。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些信息中确定:电机在标准工作温度范围的低位运行,似乎没有机械过载或负载特别高。除非温度发生显著变化,否则状况监测专业人员可以每两到三个月检查一次电机。该电机没有明显的担忧迹象,因此预计它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继续可靠地工作。2019年,这台电机旁边还安装了另一台电机,其温度读数也按月捕获,下面是电机温度的比较:电动机2的温度趋势(2019-2023 年):季节变化、上升模式和维护干预的影响上图说明了电动机2几年来的温度趋势,突出了几个关键观察结果:季节相似性和温度上升:最初,温度模式模拟了与早年相似的季节变化。然而到2021年,可看到明显的增长,与早期的趋势不同,这表明了一个潜在的问题;温度暂时下降:2022年8月和9月期间气温大幅下降,表明需要采取纠正措施或改变条件,从而恢复到可接受的工作温度;运行规范和可靠性预测:尽管有这些波动,温度仍在电机的运行规范范围内,了解该电机的历史温度有助于预测其未来的可靠性;环境影响:这种温度变化趋势在灰尘和碎屑逐渐阻塞散热片和气流的环境中很常见,导致温度稳定上升。随后的清洁可以恢复冷却效率;其他原因: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趋势还可能源于各种因素,如电机负载变化、较大的碎屑阻碍电机正常运转、传动链或皮带张力的变化、冷却风扇的放置或热空气抽取效率等。上图很好的说明了定期清洁和维护的重要性。它强调了需要意识到可能影响电机温度的不同因素,并强调了解决基本冷却问题以防止未来出现更严重问题的重要性,也就是监测和维护的重要性!总之,虽然此图指出了异常情况并提出了可能的问题,但它无法明确指出原因。定期监测和维护,以及对电机运行环境和历史的深入了解,对于确保其最佳性能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现在,让我们研究一下同样在2019年安装的第三台电动机,看看它们如何比较:电动机3的温度趋势(2019-2023 年):高于制造商规格的季节性标准,表明可能需要进行调查上图展示了电动机3的温度变化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初始温度读数:电机的温度为73°C,完全符合制造商规定的操作规范。这表明,电机按预期运行;单个温度读数的意义:虽然73°C的一次性读数并不令人震惊,甚至可以被视为令人放心的结果,但需要关注的是整体温度变化趋势,单个数据点并不总是能提供能反映电机健康状况的完整情况;与其他电机的比较:在某一点之前,电机3的性能与电机1和电机2中观察到的年度季节性变化一致。这表明这些类型的电机在正常条件下的典型行为模式;近期温度升高:但是,该图显示了从2023年1月开始发生变化。电机的温度开始升高,偏离了通常的模式,此变化可能表示影响电机性能的潜在问题。最近的温度升高,特别是与历史数据相比,表明电机3可能存在问题进一步发展。这需要进一步调查以确定原因,并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维护或调整以防止潜在故障的发生。电动机3未来会怎样?以下用图表示两种可能情况:电动机3的温度趋势:未经维护的过热风险导致超过105°C的故障如果在没有调查、维护或进一步行动的情况下使用该电机,则温度可能会继续上升,直到出现故障。上图显示了这一点,并显示证明了温度超过105°C会导致立即故障的结果。电动机3的温度趋势:在安全范围内控制温度升高上图讲述了另外一个不同的故事,也许是由于电机运行的生产过程被专门用来满足新的输出负载要求,所以对电机的功耗需求也明显增加了?温度仍在电机可接受的工作范围内,但对这种热异常的根本原因我们有了更明确的解释。利用热趋势分析优化设备健康监测单独的温度读数可以分析了解设备状况,但这只能与制造商推荐的电机或制造、生产过程中的其他资产的工作范围进行比较。这可能会产生误导,无法真正了解资产和设备的状况,而资产和设备的状况对企业的可靠运营至关重要。定期读取温度读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所检查的每一项资产的全貌。这并不意味着温度永远不会改变,但热异常通常是有原因的。如果出现无法解释的温度变化,则可以通过检查、清洁、维护或采取其他措施将设备恢复到其正常工作温度,否则的话设备可能会很快的运行变得更热,这样的话,就需要更进一步监测以更准确地预测故障点。如果您的企业依靠制造或生产设备、配电板、电机、泵、机械或其他机械或电气设备生存,那么对您来说,这些设备不会意外故障可能很重要。FLIR预防性状态监测解决方案通常用于制造或生产环境,以准确获取温度读数。持续监控的目的是在故障发生前识别问题,防止发生成本高昂的停机事件。使用FLIR热像仪进行适当的连续状态监控是维持正常运行时间的有效方法。
  • 案例︱MoviTHERM采用FLIR热像仪用于机器状态监控
    简介:在当今现代化产业快节奏中,没有人可以负担得起意外停产和代价过高的停工期所带来的损失。机器状态监控(MCM)就是为了避免上述情问题的发生。基于其多年来在热成像领域的应用经验,热成像专家MoviTHERM(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尔湾)设计了一套配有FLIR热像仪的专用MCM解决方案。热成像已经过证明,是在故障可能发生之前,监控机器健康状态以及检测潜在故障点的一种有效方式。可利用热成像对机电设备的关键运行状态健康状况以及磨损特性进行评估,同时,纵向温度数据对预测性维护计划非常有帮助。 热成像可能是当前可用的最简单的一种非接触式温度测量方法。对机器部件的“热点”进行监控,例如:电机、轴承、换热器、冷却风扇、排气口、管道等,可以对日后可能出现的故障点向您发出警告。此外,对电气部件热扫描,例如:电缆、电线、端子以及控制面板,能够快速地暴露诸如以下问题:负载不平衡、电流过载、电线松动、端子腐蚀或热管理问题。热成像有助于在早期检测到问题 — 提早控制问题发展为代价高昂、潜在关键的设备故障。热成像使这些不可见的问题可见,因此,可在发生灾难性故障之前采取校正性措施。这就是为什么采用热像仪用于关键设备监控会成为防止意外、非计划停工的极为有效的一道防线。MOVITHERM机器状态监控(MCM)解决方案MoviTHERM是一家经授权的美国菲力尔公司经销商、集成商、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产品开发公司。该公司提供热成像摄像机和热成像解决方案,用于远程监控、自动化成像和无损检测。MoviTHERM服务的其中一些行业包括航空航天、通用制造业、钢铁业、食品业、农业、油气、汽车制造业、学术界以及造纸和塑料。 为了满足故障检测和预测性维护对MCM使用不断增长的需求,MoviTHERM已开发了一种一站式集成MCM系统解决方案。该集成系统的设计满足工业MCM装置的具体需求。结合先进的热成像系统以及经验证的现货部件,MoviTHERM机器状态监控(MCM)系统可以可靠地在早期检测到问题 — 提早控制问题发展为代价高昂、潜在关键的设备故障。MOVITHERM MIO — 智能I/OMoviTHERM的MCM系统建在MoviTHERMMIO智能I/O模块周围。该模块处理来自热像仪的温度数据,并实时更新模拟(4-20mA)和数字(继电器)输出。智能I/O模块 — MoviTHERM MIO-AX8-7MIO采用先进的嵌入式结构,可以驱动音响报警、警示灯、自动拨号器、SMS信息发生器、数据记录器或任何其他标准功能工业装置 — 这些均无需使用专业的PC或PLC。内置基于浏览器的配置工具简化了系统设置和调试,因此,您可在数分钟内配置和部署MCM系统,而无需数小时的时间。FLIR自动化摄像机MoviTHERM机器状态监控解决方案与多个FLIR热像仪兼容。1.FLIR AX8FLIR AX8是带成像功能的热传感器。AX8将红外热像仪和可见光相机集成入一种结构小巧、经济实惠的架构中,为关键机电设备提供连续的温度监控和报警。AX8帮助用户防止意外停机、服务中断以及设备故障。AX8的尺寸仅为54 x 25 x 95 mm,使其容易安装在空间有限的区域内,可用于为关键机电设备提供无间断状态监控。2.FLIR FC-R系列FC-R系列具备单板、非接触式温度测量功能,能够对变电站、废物处理以及贵重设备进行火灾检测、安全性以及热监控。FC-R系列同时具有最新的细节成像和车载视频分析技术。FC-R系列通过电子邮件、网页和移动应用程序、优势的图像储存、数字输出或VMS事件通知,提供可靠的检测和灵活的报警选项。3.FLIR A310固定安装式热像仪,如FLIR A310,几乎可以安装在任意地方,以对关键设备和其他有价值的资产进行监控。该热像仪可帮助保护生产装置和测量温度差值,对给定情况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这就使得用户能够在问题转变为代价较高故障之前查看到问题,防止停工并提高工人的安全性。4.FLIR NVRFLIR网络视频录像机(NVR)显示从视频显示屏上FLIR热像仪反馈的现场视频。此外,NVR的配置可以显示屏幕上警告以及报警指示。在启用视频归档功能后,用户可保存数月的车载视频,用于记录审查和发布分析。在添加至NVR的网络连接后,可使用FLIR云技术在世界任何地方对监控系统进行评估。报警和现场视图,甚至可利用运行免费FLIR云应用程序的PC、Mac、Android或Apple iOS装置,远程查阅。无限制接口潜能MoviTHERM的机器状态监控解决方案与警示灯、音响报警、自动拨号器、PLC控制器 — 任何您可想到的电气或控制装置类型连接。该解决方案采用整洁、组织良好的封装,具备智能传感器功能、内置操作员界面/视频墙以及数据归档功能。该解决方案目前已在国内上市,了解更详细的信息,请前往“菲力尔中国”展位。
  • 丁仲礼院士:碳中和的战略逻辑和技术需求
    文 | 丁仲礼在中国宣布“双碳”目标后,中国科学院设立了一个大型咨询项目,组织百余位来自多个学部的院士和专家,着重就此问题做了“清单式”的研究。本文将以这个研究为依据,从碳中和的概念和逻辑入手,重点介绍完成碳中和的“技术需求清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几个公众比较关心的问题。碳中和的概念碳中和应从碳排放(碳源)和碳固定(碳汇)这两个侧面来理解。碳排放既可以由人为过程产生,又可以由自然过程产生。人为过程主要来自两大块,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形成二氧化碳(CO2)向大气圈释放,二是土地利用变化(最典型者是森林砍伐后土壤中的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自然界也有多种过程可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比如火山喷发、煤炭的地下自燃等。但应该指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自然界的碳排放比之于人为碳排放,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碳固定也有自然固定和人为固定两大类,并且以自然固定为主。最主要的自然固碳过程来自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的诸多类型中,又以森林生态系统占大头。所谓的人为固定二氧化碳,一种方式是把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后,通过生物或化学过程,把它转化成其他化学品,另一种方式则是把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深处和海洋深处。过去几十年中,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大致有54%被自然过程所吸收固定,剩下的46%则留存于大气中。在自然吸收的54%中,23%由海洋完成,31%由陆地生态系统完成。比如最近几年,全球每年的碳排放量大约为400亿吨二氧化碳,其中的86%来自化石燃料燃烧,14%由土地利用变化造成。这400亿吨二氧化碳中的184亿吨(46%)加入到大气中,导致大约2ppmv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所谓碳中和,就是要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不再增加。我们可以这样设想:我们的经济社会运作体系,即使到有能力实现碳中和的阶段,一定会存在一部分“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对它们一方面还会有54%左右的自然固碳过程,余下的那部分,就得通过生态系统固碳、人为地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化工产品或封存到地下等方式来消除。只有当排放的量相等于固定的量之后,才算实现了碳中和。由此可见,碳中和同碳的零排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是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不再增加为标志。二氧化碳排放来源及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逻辑 我国当前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大数在100亿吨左右,约为全球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这样较大数量的排放主要由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所决定。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总量约为5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者合起来占比接近85%,其他非碳能源的占比只有15%多一点。在煤、油、气三类化石能源中,碳排放因子最高的煤炭占比接近70%。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如此之高,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是绝无仅有的。约100亿吨二氧化碳的年总排放中,发电和供热约占45亿吨,建筑物建成后的运行(主要是用煤和用气)约占5亿吨,交通排放约占10亿吨,工业排放约占39亿吨。工业排放的四大领域是建材、钢铁、化工和有色,而建材排放的大头是水泥生产(水泥以石灰石(CaCO3)为原料,煅烧成氧化钙(CaO)后,势必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电力/热力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其“账”应该记到电力消费领域头上。根据进一步研究,发现这45亿吨二氧化碳中,约29亿吨最终也应记入工业领域排放,约12.6亿吨应记入建筑物建成后的运行排放。所以我们说,我国工业排放约占总排放量的68%,如此之高的占比在所有主要国家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是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出现压缩式发展等因素所决定的。根据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现状,我们就非常容易作出这样的推断:中国的碳中和需要构建一个“三端共同发力体系”:第一端是电力端,即电力/热力供应端的以煤为主应该改造发展为以风、光、水、核、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和非碳能源为主。第二端是能源消费端,即建材、钢铁、化工、有色等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用能以绿电、绿氢等替代煤、油、气,水泥生产过程把石灰石作为原料的使用量降到最低,交通用能、建筑用能以绿电、绿氢、地热等替代煤、油、气。能源消费端要实现这样的替代,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全国绿电供应能力几乎处在“有求必应”的状态。第三端是固碳端,可以想见,不管前面两端如何发展,在技术上要达到零碳排放是不太可能的,比如煤、油、气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减碳”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如水泥生产过程中总会产生的那部分二氧化碳,还有电力生产本身,真正要做到“零碳电力”也只能寄希望于遥远的将来。因此,我们还得把“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用各种人为措施将其固定下来,其中最为重要的措施是生态建设,此外还有碳捕集之后的工业化利用,以及封存到地层和深海中。电力供应端的技术需求传统上,电力供应系统包括了发电、储能和输电三大部分,从现在业界经常谈到的“新型电力供应系统”的角度,还应把用户也统筹考虑在内。从实现碳中和的角度,我国未来的电力供应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六方面特点:一是电力装机容量要成倍扩大。我国 目前的发电装机容量在24亿千瓦左右,如果考虑以下因素: (1)未来要实现能源消费端对化石能源的绿电替代和绿氢替代; (2)从世界大部分先发国家走过的历程看,人均GDP从一万美元到三四万美元之间,人均能源消费量还会有比较明显的增长; (3)风、光等波动性能源的“出工能力”只有传统火 电的三分之一左右,那么我国2060年前的装机容量至少需要60亿到80亿千瓦。二是风、光资源将逐步成为主力发电和供能资源。其 中西部风、光资源和沿海大陆架风力资源是主体,各地分散式 (尤其是农村) 光热资源是补充。三是“稳定电源”将从目前的火电为主逐步转化为以核电、水电以及综合互补的非碳能源为主。四是必须利用能量的存储、转化、调节等技术,弥补风、光资源波动性大的天然缺陷。五是火电还得有,但主要作为应急电源和一部分调节电源之用。与此同时,火电应完成清洁、低碳化改造,有条件的情况下,用天然气代替煤炭,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六是在现有基础上,成倍扩大输电基础设施,把西部充沛的电力输送到中东部消纳区。与此同时,加强配电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分布式能源的消纳能力。在这样的电力供应系统中,碳中和本身的目标要求未来电力的70%左右来自风、光发电,其他30%的稳定电源、调节电源和应急电源也要尽可能地减少火电的装机总量。正因为如此,未来需要促进发电技术、储能技术和输电技术这三方面的“革命性”进步。发电技术要为绿色低碳电力生产提供支撑。这里面需重点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要注重发展以下技术:(1)光伏发电技术虽已发展到可平价上网的程度,但这类技术在降成本、增效率上还有潜力可挖;(2)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对电网友好,既可保证稳定输出,也可用于调峰,但目前发电成本过高,未来应在材料、装置上寻求突破;(3)风力发电技术也基本具备平价上网的条件,未来要在大功率风机制造、更高空间风力的利用、更远的海上风电站建设上下功夫;(4)地热分布广、总量大,但能量密度太低,如要将地热用于发电,还得重点突破从干热岩中提取热能的技术;(5)生物质能也是可再生能源,目前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是成熟的,但其在总的电力供应上的占比较为有限;(6)海洋能和潮汐能的总量不小,但其利用技术有待进步;(7)传统的水电我国开发程度已经较高,未来在雅鲁藏布江、金沙江上游开发上还有较大潜力。除以上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外,社会公众还得接受这样的现实:要达到碳中和,核电还得较大程度地发展,因为核电应作为“稳定电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火电还得在“稳定电源”“应急电源”“调节电源”方面发挥作用,正因为如此,“无碳电力”在很长时期内是难以实现的,除非我们把火电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再予以封存或利用。储能技术在未来的电力供应系统中将占有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风、光发电具有天然波动性,用户端也有波动性,这就需要用储能技术作出调节。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环保、可靠并相对廉价的储能技术,碳中和目标就会落空。储能是最重要的电力灵活性调节方式,包括物理储能、化学储能和电磁储能三大类,而灵活性调节还有火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车网互动、电转燃料、电转热等方式和技术。物理储能主要有四类:一是抽水蓄能电站,它是最成熟的技术,我国以东部山地为依托,已建、在建和规划中的抽水蓄能电站总量很大,但可再生能源丰富的西部如何建抽水蓄能电站还得探索。二是压缩空气储能,主要是利用地下盐穴、矿井等空间,该类技术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三是重力储能,简单地说是利用悬崖、斜坡等地形,电力有余时把重物提起来,需要电力时把重物放下用势能做功,这类技术我国尚处在试验阶段。四是飞轮储能,这是成熟的技术,但其能量密度不高。化学储能就是利用各类电池,大家熟知的有锂电池、钠电池、铅酸(碳)电池、液流电池、液态金属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燃料电池(氢、甲烷)等。不同的电池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它们在未来的电力供应系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但今后会遇到电池回收、环保处理、资源供应等问题。电磁储能主要是超级电容器和超导材料储能,目前看,它的作用还有待观察。现有火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是指使其“出工能力”具备灵活性,用电高峰时机组可以发挥100%发电能力,用电低谷时只“出工”20%或30%。这个技术一旦成熟,应该非常管用,尤其在实现“双碳”目标的早中期阶段,应将其作为主打技术。车网互动是指电动汽车与电网的互动。简单地说,今后大量的电动汽车整合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储能系统,如果在电网电力有余时,它们中的一部分集中充电,而电力不足时,它们中的一部分向电网输电,这样就起到了平滑峰谷的作用。这个想法很美好,也有点“浪漫”,但如何将理论上的可能性转化为实践中的可行性,估计还得创新商业模式。电转燃料就是把多余电力转化为氢气、甲烷等燃料,电力不足时再把燃料用于发电。电转热储能则是用水、油、陶瓷、熔盐等储热材料把多余的电转化为热储存,需要时再为用户放热。新型电力供应系统的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输电网络。从实现碳中和的逻辑分析,我国未来的电网将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远距离的输电规模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数倍,意味着要把西部的清洁电力输送到东部消纳区,输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巨大;(2)为了统筹、引导大空间尺度上的发电资源和用户需求,大电网应是基本形态;(3)贴近终端用户(如工业园区、小城镇等)的分布式微电网建设将受到重视,并将成为大电网的有效补充;(4)为解决波动性强的可再生能源占比高、电力电子装置比例高的特点,需要在电网的智能化控制技术上实现质的飞跃。从上面的介绍可知,建立一个新型电力系统,其实是逐步“挤出”火电的过程,或者严格地说,是一个把火电装机量占比减到最小的过程,留下的火电也得作“清洁化”改造。我国具有充足的风能、太阳能,从理论上讲,资源绝对足够。但能不能把这些分布广、能量密度低的风、光资源利用起来,并保证电价相对便宜,研发出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储能技术是关键中的关键!能源消费端的技术需求能源消费端的减碳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替代,二是重建。所谓替代就是用绿电、绿氢、地热等非碳能源替代传统的煤、油、气,而重建则强调在替代过程中,一系列工艺过程需要重新建立。对此,我们可分九个领域,对能源消费端的低碳化所需研发的技术或替代方式分别作出简单介绍:1、建筑部门应在三个方面发力。首先是对建筑本身作出节能化改造;其次是针对城市的建筑用能,包括取暖/制冷和家庭炊事等,均应以绿电和地热为主;农村的家庭用能,则可采用屋顶光伏+浅层地热+生活沼气+太阳能集热器+外来绿电的综合互补方式。2、交通部门可着眼于五个方面。未来私家车以纯电动车为主;重卡、长途客运可以氢燃料电池为主;铁路运输以电气化改造为主,特殊地形和路段可采用氢燃料电池,同时发展磁悬浮高速列车;船舶运输行业中的内河航运可用蓄电池,远航宜用氢燃料电池或以二氧化碳排放相对较少的液化天然气作为动力;航空则可用生物航空煤油达到低碳目标。3、钢铁行业碳排放主要来自炼焦和焦炭炼铁,它可分两阶段实现低碳化。第一阶段是对炼焦炉、高炉等的余热、余能作充分利用,同时用钢化联产的方式把炼钢高炉中的副产品充分利用起来。第二阶段是逐步用新的低碳化工艺取代传统工艺,研发和完善富氧高炉炼钢工艺,炼钢过程中以绿氢作还原剂取代焦炭,对废钢重炼用短流程清洁炼钢技术等。4、我国建材行业的排放主要来自水泥、陶瓷、玻璃的生产,其中80%来自水泥。建材行业低碳化应从三方面研发技术,一是用电石渣、粉煤灰、钢渣、硅钙渣、各类矿渣代替石灰石作为煅烧水泥的原料,从原料利用上减少碳排放的可能性;二是煅烧水泥时,尽可能用绿电、绿氢、生物质替代煤炭;三是用绿电作能源生产陶瓷和玻璃。5、化工排放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生产过程用煤、天然气作能源,二是用煤、油、气作原材料生产化工产品时的“减碳”,比如用煤生产乙烯,需要加氢减碳,其中加的氢如果不是绿氢,就会有碳排放,减的碳一般会作为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因此,化工行业的低碳化应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蒸馏、焙烧等工艺过程用绿电、绿氢;二是对余热、余能作充分的利用;三是适当控制煤化工规模,条件许可时尽量用天然气作原料;四是对二氧化碳作捕集—利用处理。6、有色工业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选矿、冶炼两个过程,在整个冶金行业排放中,铝工业排放占比在80%以上,因为电解铝工艺用碳素作阳极,碳素在电解过程中会被氧化成二氧化碳排放。因此,冶金工业的低碳化一是在选矿、冶炼过程中尽可能用绿电;二是研发绿色材料取代电解槽中的碳素阳极;三是对电解槽本身作出节能化改造;四是对铝废金属作回收再生利用。7、在其他工业领域中,食品加工业、造纸业、纤维制造业、纺织行业、医药行业等也有一定量的碳排放,其排放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加工过程中用的煤、油、气,二是其废弃物产生的排放。这些行业的低碳化改造主要在于用绿电替代化石能源,同时做好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8、服务业是一个庞大的领域,但服务业以“间接排放”为主,即服务业用电一般被统计到电力系统碳排放中,运输过程中的用油一般被统计到交通排放中,建筑物中的用能(包括餐饮业的用气)则被统计到建筑排放中,似乎“直接排放”的量并不大。但这样说,并不是说服务业可以置身于低碳化之事外,恰恰相反,服务业亦有可以“主动作为”的地方,这一方面是大力做好节能工作,另一方面是尽可能用电能替代化石能源的使用。9、农业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机械的使用,与此同时,农业中的畜牧养殖业以及种植业是甲烷(CH4)、氧化亚氮(N2O)的主要排放源,而这二者的温室效应能力是同当量二氧化碳的数十倍至数百倍。从这样的前提出发,农业的低碳化一是农业机械用绿电、绿氢替代柴油作动力;二是从田间管理的角度,挖掘能减少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但不影响作物产量的技术;三是研发出减少畜牧业碳排放的技术;四是尽可能增加农业土壤的碳含量。根据这九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在能源消费端用绿电、绿氢等替代煤、油、气,从理论上讲是不难做到的,但工艺和设备的再造重建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同时我们也可以想象,这样的替代和重建一定会增加最终消费品的成本。所以说,替代和重建需要时间。固碳端的技术需求提起固碳,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自然过程,即通过海洋和陆地表面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固定。但这里必须指出,人类活动每年都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这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被自然过程所吸收,余下部分如不通过人为手段予以固定,则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还会逐年增高。我们讲固碳,主要是指通过人为努力固定下的那部分,而地球自然固碳过程则属于“天帮忙”,很难归功于具体的国家或实体。“人努力”进行固碳一般可分两大途径,一是生态系统的保育与修复,二是把二氧化碳捕集起来后,或加工成工业产品,或封埋于地下或海底,这第二方面就是经常谈到的“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Carbon Capture and Utilization-Storage)。公众对生态系统固碳都比较熟悉,它是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吸收的碳有一部分长久保存在植物本身之中(比如树干),也会有一部分凋落后(比如树叶)腐烂进入土壤中以有机碳的形式得到较为长期的保存,当然有机碳也会部分转化成无机碳并同地表系统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石灰石沉积。地表生态系统尽管类型多样,但真正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森林生态系统,这是因为森林中的各种树木都有很长的生长期,在树木适龄期内,固碳作用可持续进行;当树木进入成熟期,固碳能力就会减弱,但人们可以通过砍伐—再造林的方式继续保持正向固碳作用,而砍伐的木材可以做成家具等产品,不至于把多年来固定的碳快速返还给大气。因此,生态系统固碳的重点在于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一在于保育,二在于扩大面积。我国有大量适宜森林生长的山地,这些地区过去生态受到过较大程度的破坏,最近几十年来,一直处在恢复之中,而这些人工次生林或乔/灌混杂林都很“年轻”,有进一步发育、固碳的潜力。同时,我国又有不少非农用地可作造林之用,包括近海的滩涂种植红树林,城市乡村的绿化用地种植树木。所以说,生态系统建设在我国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为固碳的另一条途径是CCUS,它包括碳捕集技术、捕集后的工业化利用技术(分为生物利用和化工利用两大类)、地质利用和封存技术。对这些技术,国内外尚处在研发阶段,真正大面积的应用尚未见到。碳捕集技术分三大类:一是化学吸收法 ,它用化学吸收剂同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盐类,再加热或减压将二氧化碳释放并收集。二是吸附法 ,又细分为化学吸附法和物理吸附法。化学吸附法是用吸附材料同二氧化碳分子先作化学键合,再改变条件把二氧化碳分子解吸附并收集;物理吸附法是利用活性炭、天然沸石、分子筛、硅胶等对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作选择性吸附后再解吸附回收。三是膜分离法 ,即利用膜对气体分子透过率的不同,达到分离、收集二氧化碳之目的。在具体操作上,碳捕集还可分为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化学链燃烧捕集、生物质能碳捕集、从空气中直接捕集等技术。碳捕集后的工业化生物利用技术目前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利用二氧化碳在反应器中生产微藻,这些微藻再用作生产燃料、肥料、饲料、化学品的原料。二是将捕集到的二氧化碳注入温室中,用以增加温室中作物的光合作用,这个过程又可称为二氧化碳施肥。三是把二氧化碳同微生物发酵过程相结合,生成有机酸。四是把二氧化碳用于合成人工淀粉。碳捕集后的工业化化工利用又分两大类技术途径,一大类是把二氧化碳中的四价态碳还原后加甲烷、氢气等气体,再整合成甲醇、烯烃、成品油等产品。另一大类为非还原技术,有二氧化碳加氨气后制成尿素、加苯酚后合成水杨酸、加甲醇后合成有机酸酯等技术,也有合成可降解聚合物材料、各类聚酯材料等技术。地质利用技术也有很多类型,这些技术有的已在工业化示范中,有的尚停留在实验室探索阶段。比如利用收集起来的二氧化碳驱油、驱煤层气、驱天然气、驱页岩气等,这属于油气开采领域的应用,这类技术的一个共性是通过生产性钻孔把超临界的二氧化碳压到地层中,利用它驱动孔隙、裂隙中的油、气流出开采性钻孔,达到油气增产或增加油气采收率的目的,与此同时,二氧化碳则滞留在孔隙、裂隙中得以长期封存。该类技术国内外已有工业应用示范。而另一些技术则在探索过程中,比如用于开采干热岩中的地热。干热岩埋深在数千米,其内部基本没有流体存在,温度在180℃以上,开采干热岩中的热能需要打生产井并用压裂手段使岩石增加裂隙,然后在生产井中注入工作介质,让其流动并采集热量,最后从开采井中收集热量。一些研究表明:用二氧化碳作为工作介质,既起到开采干热岩热量的作用,又可把部分二氧化碳封存于地下。地质封存技术则是把二氧化碳收集后直接通过钻孔注入地下深处或灌入深部海水中。这里要特别指出:深海对二氧化碳的溶解保存能力是巨大的。总之,固碳的技术有多种,但这些技术不可避免地需要额外能量加入,因此有可能把最终产品的成本提高一大块。至于地质封存,尽管理论和实践上可行,但它似有“空转”之嫌。从现阶段看,只有生态固态才可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碳中和的路线图规划实现碳中和,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有一个指导全局性工作的规划,并根据形势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能形成不断完善规划的工作机制。我国的目标是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显然在目前的认知水平下,要做一个能覆盖近40年时间长度的规划是不太现实的,但有一点我们是必须一开始就要做到心中有数的,那就是我国到时候还可以排放多少二氧化碳,或者说从目前约10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到多少才可以宣布完成了碳中和目标。这个问题不易确切回答,但寻找答案的思路是具备的,那就是“排放量=海洋吸收量+生态系统固碳量+人为固碳量+其他地表过程固碳量”这个公式。对此,我们可以逐项做出分析。过去几十年,海洋对人为排放二氧化碳的吸收比例为23%,这个过程还是比较稳定的,尽管我们很难预测未来是否会产生重大改变,但假定海洋将保持这个吸收比例不变,应该是有依据的。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非常强。根据相关研究,2010—2020年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的固碳量为10亿—13亿吨二氧化碳;一些专家根据这套数据并采用多种模型综合分析后,预测2060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为10.72亿吨二氧化碳/年,如果增强生态系统管理,还可新增固碳量2.46亿吨二氧化碳/年,即2060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总量为13.18亿吨二氧化碳/年。此外,我国近海的生态系统固碳工程还没启动,这块儿也应该有较大潜力。至于把碳捕集后作工业化利用及封存的量有多大,这要取决于技术水平与经济效益,目前要对此作出估计是有难度的。但我们也可以作出这样的假定:如果届时实现碳中和有“缺口”,政府将对人为工业化固碳予以补贴,争取每年达到3亿—5亿吨二氧化碳的工业化固碳与地质封存。以中国的工业技术发展速度,这个假定还是相对“保守”的。其他地表过程固碳是指地下水系统把有机碳转化成石灰石沉淀、水土侵蚀作用把有机碳埋藏于河流—湖泊系统之中等地表过程,它一年能固定的碳总量目前没有系统研究数据,但粗略估计中位数在1亿吨二氧化碳左右。为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分析,假如我国2060年前后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在25亿吨左右,那么海洋可吸收25×23%=5.75亿吨二氧化碳,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固碳14亿吨二氧化碳,工业化固碳和地质封存4亿吨二氧化碳左右,基本上可以做到“净零排放”。当然,要从10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25亿吨,难度亦是非常之大的,这需要我们先有一个宏观的粗线条规划。根据我国五年规划的惯例,可考虑以两个五年规划为一个阶段,分四个阶段,四十年时间实现碳中和目标:第一步为“控碳阶段”,争取到2030年把碳排放总量控制在100亿吨之内,即“十四五”期间可比目前增一点,“十五五”期间再减回来。在这第一个十年中,交通部门争取大幅度增加电动汽车和氢能运输占比,建筑部门的低碳化改造争取完成半数左右,工业部门利用煤+氢+电取代煤炭的工艺过程大部分完成研发和示范。这十年间电力需求的增长应尽量少用火电满足,而应以风、光为主,内陆核电完成应用示范,制氢和用氢的体系完成示范并有所推广。第二步为“减碳阶段”,争取到204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85亿吨之内。在这个阶段,争取基本完成交通部门和建筑部门的低碳化改造,工业部门全面推广用煤/石油/天然气+氢+电取代煤炭的工艺过程,并在技术成熟领域推广无碳新工艺。这十年火电装机总量争取淘汰15%落后产能,用风、光资源制氢和用氢的体系完备及大幅度扩大产能。第三步为“低碳阶段”,争取到205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60亿吨之内。在此阶段,建筑部门和交通部门达到近无碳化,工业部门的低碳化改造基本完成。这十年火电装机总量再削减25%,风、光发电及制氢作为能源主力,经济适用的储能技术基本成熟。据估计,我国对核废料的再生资源化利用技术在这个阶段将基本成熟,核电上网电价将有所下降,故用核电代替火电作为“稳定电源”的条件将基本具备。第四步为“中和阶段”,力争到206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25亿—30亿吨。在此阶段,智能化、低碳化的电力供应系统得以建立,火电装机只占目前总量的30%左右,并且一部分火电用天然气替代煤炭,火电排放二氧化碳力争控制在每年10亿吨,火电只作为应急电力和一部分地区的“基础负荷”,电力供应主力为光、风、核、水。除交通和建筑部门外,工业部门也全面实现低碳化。尚有1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主要分配给水泥生产、化工、某些原材料生产和工业过程、边远地区的生活用能等“不得不排放”领域。其余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空间机动分配。“四阶段”路线图只是一个粗略表述,由于技术的进步具有非线性,所谓十年一时期也只是为表达方便而定。碳中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前面的介绍可知,实现碳中和,可以理解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一场大变革,对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对我们来说,主要的挑战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我国的能源禀赋以煤为主。在煤、油、气这三种化石能源中,释放同样的热量,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大大高于天然气,也比石油高不少。我国的发电长期以煤为主,这同石油、天然气在火电中占比很高的那些欧美发达国家比,是资源性劣势。二是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十分庞大。我们在前面的介绍中提到,我国接近7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工业,这个占比高出欧美发达国家很多,这同我国制造业占比高、“世界工厂”的地位有关。三是我国经济社会还处于压缩式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的需求空间巨大。四是我国的能源需求还在增长,意味着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会继续增长。五是我国2030年达峰后到2060年中和,其间只有30年时间,而美国、法国、英国从人均碳排放量考察,在20世纪70年代就达峰了,它们从达峰到2050年中和,中间有80年的调整时间。为了更加清晰地阐明碳中和对我国的挑战性,我们下面用几组碳排放有关的数据,以国际比较的方式,来做进一步说明。第一组数据是从1900年到2020年间,不同国家的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亿吨二氧化碳为单位),美国为4047,欧盟27国为2751,中国为2307,俄罗斯为1152,日本为655,英国为618,印度为545,墨西哥为201,巴西为156。这个累计排放量可大略表明一个国家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家底”。上述统计没有考虑人口基数,因此我们需要第二组数据,1900年到2020年间的人均累计排放,这套数据以国家为单位,把每年的全国排放除以人口,获得逐年人均排放,再把这120年来的人均排放加和即可得出(数据以吨二氧化碳为单位),具体为:美国2025,加拿大1522,英国1209,俄罗斯848,欧盟27国713,日本575,墨西哥295,中国190,巴西107,印度58,全球人均累计为375,中国迄今为止只有全球人均的一半,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第三组数据是目前以国家为单位的排放量(以亿吨二氧化碳为单位),具体是:中国100,美国52,欧盟27国30,印度25,俄罗斯16,日本11。如果考虑人均,那么有第四组数据(2016年到2020年人均排放,以吨二氧化碳为单位),具体是:美国15.9,加拿大15.3,俄罗斯11.4,日本9,中国7.2,欧盟27国6.6,巴西2.3,印度1.9。从以上四组数据可知,我国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具有压缩性特征,故目前的人均和国别排放数据比较高,这也是掌握话语权的西方媒体不断给我国戴上“最大排放国”,甚至是“最大污染国”帽子的所谓“理由”。但如果考察人均累计排放,我国对全球的“贡献”非常小。另外,我国的人均GDP已达全球平均水平,而人均累计排放只是全球的一半,这还是在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每年净出口大量制造业产品的基础上达到的,由此说明我国绝不是如一些研究者所说的是“能源资源消耗型”经济体。第五组数据很有意思,它是由国际能源署、世界银行等建立的居民人均消费碳排放,它考虑了国家间通过进出口而产生的“碳排放转移”。2018年到2019年间的数据如下(单位为吨二氧化碳):美国15.4,德国7.6,加拿大7.5,日本7.4,俄罗斯7.0,英国5.7,法国4.4,中国2.7,巴西1.5,印度1.1。这组数据说明,世界上一些国家只是“生存型碳排放”,而有的国家早已进入“奢侈型”或“浪费型”国家行列!前面我们谈了碳中和对中国的五方面挑战,下面再谈五点机遇:一是我国光伏发电技术在世界上已是“一骑绝尘”,风力发电技术处在国际第一方阵,核电技术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建水电站的水平更是无出其右者。二是我国西部有大量的风、光资源,尤其是西部的荒漠、戈壁地区,是建设光伏电站的理想场所,光伏电站建设还可带来生态效益;东部我们有大面积平缓的大陆架,可以为海上风电建设提供大量场所。三是我国的森林大都处在幼年期,还有不少可造林面积,加之草地、湿地、农田土壤的碳大都处在不饱和状态,因此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非常大。四是我们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也是环境污染物排放大大减少的过程,这意味着我们将彻底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其他污染物排放也将实质性降低。此外,碳中和也意味着我们将实现能源独立,国内自产的原油、天然气将能满足化工原料之需要,进口油气将大为减少,所谓的“马六甲困境”将不再是一个实质性威胁。能源独立从某种程度上还会为粮食安全提供助力。五是我国的举国体制优势将在碳中和历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因为碳中和涉及大量的国家规划、产业政策、金融税收政策等内容,需要真正下好全国一盘棋。这点我们从我国推动光伏产业的历程中就可以看出,并且诸如此类的经验未来还会不断被总结、深化。我们甚至可以预计,即使是坚持自由市场经济的那些国家,它们如想真正实现碳中和,也将在国家产业政策设计上获得助力。
  • 禾信仪器科创板IPO申请状态变更为“已问询”
    p  7月25日,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禾信仪器”)的科创板IPO申请状态变更为“已问询”。6月27日,禾信仪器向科创板递交招股书申请。/pp  禾信仪器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业从事质谱仪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向客户提供质谱仪及相关技术服务。/pp  报告期内,禾信仪器营业收入分别为9,170.71万元、1.02亿元和1.3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136.83万元、2,011.30万元和2,423.90万元。/pp  禾信仪器选取的上市标准为: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pp  此外,资本邦了解到,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3,040.25万元、3,279.04万元、4,442.59万元,其中在产品占存货账面余额比例分别为20.49%、34.32%、44.41%。存货周转率分别为0.68、0.90、1.03,主要是公司产品属于高端科学分析仪器,生产备货周期较长,因此存货周转较慢。若下游客户采购政策或经营情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不能按照合同约定购买公司产品,公司存货则可能面临跌价风险,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pp  禾信仪器曾于2017年3月28日挂牌新三板,2019年4月2日从新三板摘牌,挂牌期间未进行分红或增发。/p
  • 环境监测企业很忙:三个逻辑看监测行业并购
    “8月底,聚光科技公布拟1.95亿元收购水污染治理工程公司重庆三峡环保(集团)有限公司60%股权。”——这已是监测企业在本月披露的第四桩并购。  今年以来,一连串的收购案,使环境监测企业消息披露不断。事实上,今年监测企业在环保并购市场的活跃度是空前的。如下图所示,今年截至8月底,4家主要监测企业的并购金额和案例数分别为7亿元和11个。这数字意味着,在只过了一大半的2015年,监测并购金额以及并购案例数都分别超过了过去三年的总和。  并购潮兴起为何以下是2012年以来环境监测领域主要几家公司:聚光科技、先河环保、雪迪龙、天瑞仪器的并购动作梳理。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有三个主要的并购逻辑为监测行业并购推波助澜:  第一,掘金水行业。虽然离“水十条”出台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但概念退烧并不意味着政策规划带来的真金白银退烧。水处理行业依然是带动环保行业上行的主要力量,水处理投资标的依然是业内业外企业感兴趣的目标。“水十条”中“地表水、地下水、陆地、海洋污染同时整治的,实施从源头到水龙头全过程严格监管的目标”“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完善监督执法机制 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形成跨部门、区域、流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协调机制”等内容毫无疑问利好水质及污染物监测业务。可以看到,在此利好之下,四家企业最新的并购标的全部和水业有关:两家水质监测仪器企业,两家水处理工程企业。  第二,“环境监测+环境治理”。“进军环境治理业”已是各大环境监测企业在一两年前就开始念叨的战略目标。“公司考虑开展环境治理业务,不排除以并购方式进入相关市场。”“公司力争在外延扩张方面做到产业链纵向或横向的整合,如有合适的有关环境治理的项目,公司会考虑参股或并购。”̷̷直到今年3月聚光科技收购鑫佰利,转型的目标才逐渐开始落地。其后,“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的风头渐劲:4月,天瑞仪器收购工业水处理运营企业苏州问鼎环保。8月,聚光科技再次收购三峡环保。至此,此类并购交易金额也已占今年监测企业并购花费的一半以上。此外,在两家还未有此布局的企业中,雪迪龙也多次表示对环境治理业感兴趣。  第三,国际并购获取优质标的。随着国内环保企业标的溢价的节节升高(2014年80多个环保并购案平均溢价率超过300%)小而美的技术型并购标的在国内已十分稀缺。大多交易金额仅为数千万元的海外并购已成为有需求企业的理想选择。在监测领域,参股、控股国外监测仪器企业以获得国际技术、产品、品牌、渠道等资源已成为监测企业的优良传统。从往年的数据看,监测领域的国际并购性价比十足:2700万元控股美国CES之后的2014年,先河环保即已收获2428万元海外营收,占公司总收入5.5%。今年,除天瑞仪器之外的三家监测企业都有对国外企业的股权收购,目标分别为英国质谱仪制造公司Kore、气溶胶颗粒分析仪制造企业Sunset,以及意大利水质在线公司SysteaS.P.A。从交易金额上看,这些国外标的依然不贵。  总结  “气十条”“水十条”,乃至aroundthecorner的“土十条”等环保规划给予监测行业一波接一波的发展机遇和动力。在此动力的作用之下,几大监测企业都取得了让整个环保领域艳羡的业绩。如何借此机遇进行更加长远的布局是监测企业在盛世之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借由并购,各大监测企业给出了各自求同存异的答案。宇墨认为,监测领域的并购热还将沿着上述几个方向继续,随着各自发展战略的深入,几大企业也将在并购整合大潮之下更加分化,企业特色将进一步凸显。
  • 紧凑型FLIR红外热像仪,帮助台湾集成商实现全新的状态监控!
    无论是生产制造应用,还是复杂的工艺过程,确保机器装置正常工作及保障正常运行时间至关重要。状态维护系统有助于确保产量和质量,并降低因意外断电和维护维修产生的成本。今天,小菲就来和大家说说某台湾技术集成商ADE,基于FLIR AX8热像仪探测器的强大功能,面向公用事业单位开发了一套结构紧凑、价格经济的状态监控解决方案。降低成本的迫切性如今,大多数半导体行业的制造企业开始根据统计分析与预定义周期对关键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虽然,此类实践在管理设备可用性与产品产量方面已取得可观成就,但时间成本和物料成本始终居高不下。有时,会造成对不必要的机器进行干预的浪费。此外,遗漏维护作业将导致机器故障、产品质量不佳与意外停机。FLIR台湾销售经理Wayne Sun表示:“维护是现代半导体制造企业的一个关键问题。过去,状态维护与监控曾被一些公用事业公司与高端行业采用,因设备停机产生的成本对公司的盈利能力起到关键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像台湾的一些半导体与电子产品行业逐渐开始意识到状态维护与监控的必要性。”传统状态监控的局限性状态监控是识别设备内部性能的有效方法,对检测设备健康状况与潜在功能衰退过程具有指导意义。机器内部的热积聚是一项仅次于振动与功耗的重要指示参数。预测机器与系统故障的能力可显著降低各类成本,提高可用性能。 ADE位于台湾新台北市,为了在物联网领域发挥更多作用,依托无缝集成工业设备与其它数据探测器的先进视频处理技术,已在工业市场驰骋多年。Wayne Sun表示:“就预防性维护而言,ADE深知公用事业单位与生产企业的各项需求。如今,常用的预防性监控技术为可见光CCTV摄像头与热电偶。这两种技术已证实了其使用价值,但在预防性维护环境中,这些设备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毫无疑问,可见光相机能对设备进行全天候监控,并能及时识别某些生产问题,但却无法观察到导致设备发生故障的热积聚问题。为了检测设备温度,常用的设备有热电偶。由于热电偶只能在某个时间测量物体某个点的温度,并不能显示问题的完整热分布,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FLIR红外热像仪目前,红外热像仪在全球状态监控与过程控制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需要监控的典型设备包括:高低电压装置、水轮机、压缩机等机电设备。Wayne Sun表示:“热像仪能够观测预示设备故障的发热问题,为生产专家及决策者们提供更详细的信息。而且,它们能实现连续监控,无需中断生产,防微杜渐,将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ADE作为FLIR热像仪的解决方案集成商与经销商,深知热成像技术的强大功能。公司已将热像仪机芯与部件集成于更庞大的系统中,用于许多垂直市场。但是,也仅仅是在FLIR AX8热像仪问世后,ADE才决定为生产企业及公用事业单位打造一套专用的状态监控解决方案:T-Guard。FLIR AX8 FLIR AX8尺寸仅为54x25x95mm,能轻松安装于空间狭小的区域,价格经济实惠,其将红外热像仪和可见光相机合二为一,提供连续温度监控和报警功能。FLIR AX8有助于您防止意外断电、非计划停机、服务中断和机电设备故障等。专属监控方案:T-GUARD温度监控系统ADE的T-Guard解决方案包含FLIR AX8热像仪与ADE的AD-TG200网络视频录像机,旨在帮助工厂与公用事业单位管理由FLIR AX8探测器触发的警报。此外,该解决方案还能提供其它探测器信息,如:IP摄像头、电压测量与环境温度测量。T-Guard基于数据采集、实时用电管理、光伏太阳能管理、环境控制系统(ECS)与其它应用,可对设备的状态进行监控,为控制中心生成重要警报,对设备故障进行排查。温度信息便于系统根据温度上升范围与故障的紧急性发出不同警报。T-Guard最多可管理9台FLIR AX8热像仪,对整个企业的配电管理、光伏太阳能发电管理、环境控制系统(ECS)及其它应用进行监控。结构轻巧,易于集成只有结构紧凑、易于集成的状态监控探测器可以轻松安装于生产设备中。FLIR AX8的问世让集成商们具备了这一先决条件。ADE总经理Jeffrey Chow表示:“对于传统状态监控而言,FLIR AX8堪称技术创新的先驱。AX8能轻松集成于当前的自动化PLC与NVR系统中。借助FLIR AX8,安全行业最终能将价格经济的智能探测器应用于使用热像仪的状态监控中。T-guard将AX8与网络视频录像机与报警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了AX8的各项性能优势。涡轮机、压缩机及其他机电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任何异常现象都可能会导致危险状况发生,因此要做好设备的状态监控,这样就可以在故障发生前识别问题,防止发生成本高昂的停机事件。
  • 市场局模式存在三个逻辑问题 1+1+1=3还是1 ?
    改革的目标是把相同或相近的职能整合到同一个机构,为减少机构数量而&ldquo 拉郎配&rdquo 的做法没有道理。  最近,我们在东部某省市场监管局局长培训班授课,课后一位县局局长把一叠基层监管现状材料给我,然后问道:&ldquo 现在连食药机构都没了,怎么就是加强监管了?&rdquo   可以听得出,基层监管者共同的担忧是工商、质监、食药合并的市场局模式对食品药品监管力量的影响,关注的核心是监管能力和专业性被削弱,监管任务则不断增加。结合今年以来我在全国17个省的调查研究,我发现各地争相效仿的市场局模式存在三个逻辑问题。  基层监管表面上看缺编制,本质上是缺人才。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市场局模式可以解决基层食药监管编制和人员不足问题,这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谬误。本轮机构改革的初衷,是要增加基层食药监管的专业人才和提升能力,但三合一补充进来的编制和人员来自其他部门,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补编制原本是加强监管的手段,现在却异化为机构改革的目标,工具理性成为价值理性。  有人可能会说,三合一之后大不了就是1+1+1=3。这种想法太天真,现实情况是1+1+11。有的市场监管部门人多、队伍庞大,搞巡查和处罚有一套,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可以胜任工业产品生产锅炉、电梯、食品药品等专业性监管。例如,过去食品流通环节发证率很高,那是因为与食品生产和餐饮相比,流通环节的准入门槛和风险都低,可以用简单粗放的方式来管,所以才&ldquo 看起来很美&rdquo 。如果让这支队伍去监管专业化高风险的食品生产环节和药品生产经营,非但很难管好,恐怕连原来的市场巡查都没有精力做了。食品药品安全的风险在点上,但三合一的着力在面上,若过分强调用现有机构三合一来实现广覆盖,那就成了&ldquo 撒胡椒面&rdquo ,是一种不科学的资源配置方式。  统一市场监管要统一的是职能,而不是机构。  现在又有一种说法,认为市场局模式和综合执法就是要大幅减少机构数量,这就犯了倒置因果的逻辑谬误。正常逻辑是职能相同或相近的机构才整合,现在的做法却是为了减少机构数量而把不同职能的机构整合到一起。政府管理市场的目标有三个层次,一是秩序,二是活力,三是安全。市场监管部门的定位是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但食药监管的目标是保障公共安全,两者的层次和定位截然不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的经验都是两类监管部门分别设置。在我国,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即&ldquo 统一市场监管体系&rdquo 与&ldquo 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rdquo 是放在不同章节中强调 也体现在刚刚发布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食品药品安全与质检工商被作为并列的行政执法类别分开提出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七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重要目标是&ldquo 一事进一门&rdquo 。即把相同或相近的职能整合到同一个机构。比如一家企业在设立时既要到工商领营业执照,又要到质监办组织机构代码 企业设立后既要接受工商的检查,又要接受质监的检查。上述都是监管市场秩序的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加重了企业负担也浪费了行政资源,不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有必要整合。然而食药监管是区别于普通市场秩序监管的另一项职能,因为程序上遵守市场秩序的企业,其产品不一定是安全的,这是风险社会大工业生产的本质特征,典型例证是合法企业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ldquo 地沟油&rdquo 。可见,为了减少机构数量而&ldquo 拉郎配&rdquo 的做法没有道理。  食品药品监管的特殊性既体现在政策制定层面,又表现为监督执法环节。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只要省以上食药监管部门单独设置,仅仅整合地市和县区监管机构不会影响食药监管的专业性、特殊性和重要性,这里就出现一个转移论证的逻辑谬误。食品药品安全的特殊性既体现为物的因素,更体现为人的因素。其表现形式包括恶性利益驱动行为,大工业生产的系统性风险以及新型产品的未知危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无法、无良、无知并存,因此需要在各个环节、方方面面着力。食品药品监管在政策制定层面的特殊性自不待言,但这不能同时被用来论证监督执法就可以不特殊。  以美国为例,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特征是垂直管理与属地负责相结合,分为联邦总部、派出机构和地方监管部门三个层面,全部与一般市场监管部门分开设置。FDA总部的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心负责产品上市前审批,包括审批食品添加剂和颜色添加剂。派出机构则根据地理区域设置,全美有5个地区办公室(中部、东北部、东南部、西南部和太平洋区),管理20个辖区办公室和135个监督检查站,负责食品、膳食补充剂等生产企业日常监管。例如纽约辖区办公室在港口、机场和国内生产企业密集区设多个监督检查站。此外,美国FDA隶属健康和人类服务部,这一体制延伸到基层,各州和市的地方健康和人类服务部门负责餐馆和杂货店的审批和日常监管。可以看到,美国并没有因为联邦FDA单独设置而否定地方监管部门的特殊性。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一是科学精细地测算基层监管队伍的规模、素质和硬件配备,提出明确标准。不能再由个别部门拍脑袋和分蛋糕。二是利用本轮机构改革契机,系统梳理目前各监管部门职能。到底哪些监管职能属于普通市场秩序,哪些与公共健康安全直接相关,例如饮用水、烟草、食盐和食品包材,争取一次性调整到位,以免将来再折腾。三是合理划分各级食药监管部门事权,做到能力、资源与权责相匹配。药品监管尽可能体现全国统一性,食品安全监管充分调动地方属地积极性,防止个别地方打着简政放权的幌子把监管事权压给基层。  (作者胡颖廉为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叶岚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候选人)
  • 市场常用水质检测---实验室联氨分析仪
    如今,在经过过去这些年的发展以后,分析仪器市场仍然有着巨大的需求缺口,市场还是会持续扩大,因为它现有的存量产品会不断更新。但是,目前的市场不会再像过去那样爆发式增长,而是会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增长状态。  当城市污水市场慢慢饱和之后,行业将目光转移至农村。针对农村污水市场,赛莱默也在摸索,目前在经济较发达的村镇做了一些项目。刘冰指出,村镇污水市场能不能展开做还得看钱的逻辑能不能理顺,一旦资金来源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很快市场就会起来。但和城市不一样,村镇市场需要简单易用、运行成本相对比较低的分析仪器。B1060联氨分析仪是一款智能型仪器,该仪器采用人性化设计,图形菜单,操作直观易懂,具有中英文可选,光源采用单色冷光源,测量准确可靠,可用于电厂、化工、冶金、环保、制药、生化、食品和自来水等溶液在实验室的测量与存储。仪器特点5.0寸彩色触摸屏,显示美观,控制简单图形化菜单简单易懂中英文语言可选,适应不同用户仪器可带自检功能,方便检测故障仪器有打印功能,可实时打印数据或打印存储数据仪器具备通讯功能,可将数据上传温度偏差提示功能,方便用户及时校准技术参数显 示: 480*272 彩色触摸屏;测量范围:0—200 ug/L 示值误差: ±2%F.S;分 辨 率: 0. 1 ug/L;重 复 性: ≤1%;水样温度:(5~60)℃;环境温度:(5~45)℃; 供电电源: AC220V 50Hz;功 率: <15W;外型尺寸:420×390mm×230mm;(主机)重 量:5kg;
  • 超灵敏生物医学检验! 苏州医工所在DNA逻辑电路构建方面取得进展
    基于DNA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原则,可以设计组装多种复杂的二级结构,进而开发出具有特定功能的DNA分子器件,包括分子开关、纳米机器、分子框架、逻辑电路等。这些分子器件不仅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能源、信息、生物计算等研究领域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DNA逻辑门是将DNA等生物分子或其他外界信息作为输入(input),通过DNA结构变化引发的各种表征结果作为输出(output),布尔运算后可以使得各种输入之间的相互识别关联关系得以明确。此外,通过将前一个逻辑门的输出作为后一个逻辑门的输入,可以构建多个级联的逻辑门,即逻辑电路。逻辑电路的组合、信号输出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期苏州医工所缪鹏研究员课题组发展了一种基于DNA双足步行的电化学纳米机器,并通过级联链置换构建出一系列的DNA逻辑电路,用于研究复杂生物样本中多种生物分子的关联关系。首先在电极界面修饰茎环结构的轨道探针分子;在上游均相体系中引入目标触发的链置换聚合反应用于特定序列单链的大量合成;利用DNA三通结结构完成双足步行链的组装;在茎环结构驱动链的存在条件下使其在电极界面交替行走,完成电化学信号分子的富集探测(图1)。进一步地,利用不完整三通结及双链结构的设计,进行级联链置换反应构建出AND, OR门,并与NOT门联合发展出NAND, NOR, XOR, XNOR门。所构建的双输入逻辑电路表现出良好的逻辑运算、操作性能(图2)。随后,通过四通结及双链结构的设计完成了三输入AND, OR门的搭建。发展的一系列逻辑电路不仅可应用于超灵敏生物医学检验,也为生物分子信息控制、通信、生物计算机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E0132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1929)等项目的资助。结果已发表ACS Cent. Sci. 2021, 7, 1036-1044 (IF=14.553)。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centsci.1c00277 图1 DNA双足步行器的示意图及结果 图2 双输入的逻辑电路示意图及结果 图3 三输入的逻辑电路示意图及结果
  • 美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 加有6病例
    美国发现多起猪流感病例 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 中新社纽约四月二十六日电(记者 李静)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二十六日宣布确认在美已发现二十起人感染猪流感病例。同日,美国国土安全部长纳波利塔诺宣布美国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代理主任理查德贝塞尔称,纽约州和俄亥俄州分别确认八例和一例猪流感患者。此前,加利福尼亚、堪萨斯和得克萨斯州报告有十一人感染猪流感。 纽约市皇后区的私立圣佛朗西斯预科中学二十六日确认该校八名学生感染猪流感。在过去一周,该校约一百名学生和一些学生家长都出现了流感症状。其中部分学生曾在两周前的春假期间去过墨西哥。 圣佛朗西斯预科中学已经宣布二十七、二十八两日停课,纽约其它学校学生仍将正常上课。 贝塞尔称,在美国发现的猪流感病毒与引起墨西哥疫情的属同一种病毒毒株,但美国患者病情较轻,尚无死亡案例发生,一些患者已经康复,其余的也在康复中。造成美国与墨西哥猪流感患者病症严重程度不同的原因目前仍未可知。 墨西哥目前是猪流感疫情的重灾区。最新疫情报告显示,墨西哥已有八十一名猪流感疑似患者死亡。自四月十三日发现首例人感染猪流感病例至二十五日,墨西哥各大医院已接待疑似病例共一千三百二十四人。墨西哥首都的所有学校均已停课。 世界其他地区也陆续出现猪流感病例报告。加拿大卫生官员二十六日宣布,加拿大已确认发现六例猪流感病例。而在新西兰、法国和西班牙,官方也分别宣布发现了猪流感疑似患者。 美国国土安全部长纳波利塔诺表示,宣布美国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是应对此类事件的“标准处理程序”,奥巴马总统一月份就职期间以及几个月前明尼苏达州、北达科他州洪水肆虐期间,相关部门都曾宣布过进入紧急状态。 她还表示,美国不会阻止游客入境,但一些游客可能会被要求接受相关测试。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墨西哥的猪流感疫情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但并未宣布任何针对墨西哥旅游禁入的建议。美国也未发布任何旅行提示。美利坚航空公司二十五日开始允许旅客更改或取消前往墨西哥的行程。 猪流感是一种由A型猪流感病毒引起的猪呼吸系统疾病,该病毒可在猪群中造成流感暴发。通常情况下人类很少感染猪流感病毒。近年在美国等地也出现过人感染猪流感病例,患者大多为与病猪有过直接接触的人,其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此次猪流感疫情发现多个人际传染病例。(完) 加拿大确认六例猪流感感染病例 中新社温哥华四月二十六日电(记者 吕振亚)加拿大有关方面二十六日证实,加东部新斯科舍省和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分别确认四例和二例猪流感感染病例。 新斯科舍省公共卫生部门官员称,该省确认的四例病例来自同一所私立中学学生,这些学生年龄在十二至十八岁之间,曾于今年四月初到墨西哥旅行。卫生厅长罗伯特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该省猪流感感染者病情较轻,都在康复中。 在地处太平洋沿岸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卫生部门官员证实,二例猪流感感染病例已得到确认,但目前仍不清楚是否与墨西哥有关。加拿大联邦卫生部发言人虽然没有披露详细情况,但称今天晚些时候将举行记者会对外进行说明。 据悉,自墨西哥近期爆发猪流感疫情以来,加拿大各地已采取应对措施,卫生部门发出预警,并加强了各种警戒。加拿大外交部长坎农称,加政府已组成紧急应对委员会,密切关注猪流感最新疫情。(完)
  • 酒鬼酒回应被指“强盗逻辑”
    业内称白酒添塑化剂并非不可能,且塑料导管等可致塑化剂渗入,酒鬼酒今日起继续停牌  昨日一则关于“酒鬼酒塑化剂含量超标260%”的新闻在网上传开,“塑化剂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的消息让国人再次惊恐起来。昨日酒鬼酒紧急停牌,其副总经理范震回应时表示,不承认检测机构资质,而且国标中无塑化剂检测一项,因此不存在超标问题,酿酒也无需添加塑化剂。对此,网上和业内均有人质疑其为“强盗逻辑”,难道没有该项检测就可含毒?  因酒鬼酒塑化剂风波,昨日白酒板块被拖累,全线下跌。关于国内白酒增加塑化剂是潜规则的消息也不断传开。中国酒业协会昨日发布的一份《关于白酒产品塑化剂有关问题的说明》称,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份,但已知白酒生产过程中自身发酵环节不产生塑化剂,白酒产品中的塑化剂属于特定迁移导致。  酒鬼酒昨日盘后发布公告称,为核实媒体相关报道事宜,经公司申请,公司股票自2012年11月20日起继续停牌,待公司刊登相关核查公告后复牌。  专家称塑化剂比三聚氰胺毒20倍  根据媒体报道,第三方检测结果显示酒鬼酒塑化剂含量超标260%。该报告结果显示,酒鬼酒被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为1.08㎎/㎏,而卫生部文件规定DBP的最大残留量为0.3㎎/㎏,酒鬼酒中的塑化剂DBP超标260%。  该报道还称送检的样品为酒鬼酒实际控制人中糖集团的子公司北京中糖酒类有限公司所出售的438元/瓶的酒鬼酒,由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检测。  此外,该报道还采访了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教授孙璐西,其认为“塑化剂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长期食用塑化剂超标的食品,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甚至会毒害人类基因”。  酒鬼酒辩称:不是用塑料包装,用不上塑化剂?  昨日上述报道一出,激起千层浪。酒鬼酒证券部人士对外称,“公司早上才知道网上曝出塑化剂的事,为了维护股民的利益及时申请了停牌。今天生产部门已经把产品送到相关部门核实、送检,结果出来后会通过公告的方式公布。”  上述人士还表示,“公司的产品一向都是检验合格才出厂的,白酒本身是不含塑化剂的、也无需添加,是否包装方面的问题目前还不确定,因为酒鬼酒不是用塑料瓶包装的。”  酒鬼酒副总经理范震昨日的回应,也与上述人士的大同小异。范震表示,首先,公司已经和报道这一事件的媒体进行了沟通,目前还不能确定媒体送检的就是酒鬼酒公司的产品,而且作出检测的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商业检测机构,其检测标准、检测手段不具权威性。  第二,白酒行业检验的国家标准里,没有塑化剂检验这一项,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超标2.6倍的问题。由于国家检测没有这方面的要求,酒鬼酒公司也不具备塑化剂检验的手段。  第三,酒鬼酒生产仍使用传统工艺,包括酒鬼酒在内的整个白酒行业,酿酒过程中都不需要添加任何塑化剂产品来多酿酒、酿好酒,没有利益驱动。  专家称为提高品质酒企有添加塑化剂的可能  不是用塑料瓶包装,就用不上塑化剂?没有国标,不用检验塑化剂,所以就不存在超标一说?  面对酒鬼酒的回应,安徽高炉家酒董事长林劲峰昨日介绍说,目前塑化剂相关指标并不在国家检测标准的范畴,而且一般的仪器也检测不出来。但其也表示,在过去,酒的生产过程中,有一些跟塑料制品接触的环节,有可能会因此出现塑料溶解,导致出现塑化剂超标的问题。  除了白酒可能接触塑料制品外,昨日有分析人士甚至表示,国内白酒增加塑化剂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为了让年份不够的酒液看起来好看,增加各种增粘剂固化,伪造粮食酒内的糖分多粘杯挂杯的效果。  北京大学人类营养运动医学专家李可基教授则表示,企业这么做可能是有意而为之,目的是让酒的品质看起来更好。他表示,塑化剂不是食品添加剂,国家严禁将其添加到食品当中,但在食品包装上可使用。食品中被检出塑化剂,也有可能是食品包装渗入微量塑化剂或者是在制作的过程中,设备管道上的塑化剂制品渗入所导致。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家白酒酿造高级技师则表示,白酒里含有塑化剂不是企业特意加进去,更多原因是没有在流程管理上控制好。塑化剂主要存在在包装、罐装里。  他还指出塑化剂对白酒的味道或者保持等并没有任何有利影响。有的企业会严重超标是因为,“劣质老化的塑料管更容易导致塑化剂含量偏高。建议白酒企业采用不锈钢软管来降低塑化剂含量。”  中国酒业协会的说明指出,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份,最高2.32mg/kg,最低0.495mg/kg,高档白酒含量较高。已知白酒生产过程中自身发酵环节不产生这些塑化剂主要源于塑料接酒桶、酒泵进出乳胶管、成品酒塑料瓶包装等。  相关链接  酒鬼酒被做空?汇添富两基金“踩雷”  昨日,记者也翻查该公司三季报公布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发现汇添富旗下两基金持834万股,全国社保基金一一七组合持股843.22万股,山东省国际信托-泽熙瑞金1号持股313.41万股等均在其中。但上述机构或已经出逃,因为大智慧统计显示,酒鬼酒10月份以来主力资金净额流出2.7亿元,换手率85.34%,下跌13.02%。  高换手率的背后是什么?其半年报显示,6个月时间酒鬼酒做到2011年近全年业绩。7-9月,公司净利润为1.9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685.28%。  但有终端市场调查显示,酒鬼酒在大众消费市场并不火爆。本报也在8月14日时报道《复兴OR做局,酒鬼酒超预期业绩的背后》,指出酒鬼酒:接待用酒+绑定经销商+行业红利造就业绩翻倍,也被爆经销商边卖酒边买股私募也边囤酒边加仓。更有市场人士爆料称,酒鬼酒的部分经销商在这场局中股市上赚的钱缓解了他们大肆压货的压力。  如今酒鬼酒在股价年涨102%之际,突然遭遇利空袭击,更像是被做空,不知后市复牌,酒鬼酒的经销商、公司内部人员以及基金机构等各个利益相关方,会如何选择下一步路。
  • 突破!原位电镜揭示双金属催化剂反应状态下的真实活性表面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电镜技术研究组副研究员刘伟、杨冰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髙嶷团队及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谷猛团队合作,在观察和确认NiAu催化剂在CO2加氢反应中的真实表面方面取得进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催化研究中,常规静态显微分析只能提供催化剂反应前或反应后的非工况结构信息。然而在热振动、气体分子吸/脱附等作用下,催化剂的表面原子难免发生迁移导致表面重构,变化后的表面才是与催化反应活性相关的真实表面,要看清这一表面状态需要借助原位表征技术。尤其对于容易发生表面重构的多元金属催化体系而言,无法原位观测反应气氛下催化剂的原子结构,就不能确认贡献催化活性的真实表面,更无法建立可信的催化构效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具有宏观统计特性的原位谱学手段已经从精细的能量维度对动态催化过程做出了先驱性探索,例如原位FTIR、原位XPS(AP-XPS)以及原位XAS。在此基础上,实空间下直接观测反应中催化剂的表面原子排布是研究人员长期追寻的目标。针对此问题诞生了环境透射电子显微技术(ETEM),ETEM是主要基于TEM成像的原位手段,适用于原子分辨下追踪气固相反应中催化剂的结构演化过程。/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69a53f56-f8b2-4cb7-adbb-cf19e4397bed.jpg" title="原位电镜揭示双金属催化剂反应状态下的真实活性表面.jpg" alt="原位电镜揭示双金属催化剂反应状态下的真实活性表面.jp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在本工作中,研究团队基于环境透射电镜以及特殊设计的mbar级负压定量混气系统,研究了NiAu/SiO2体系催化CO2加氢反应过程。初期静态显微结果表明,该催化剂以Ni为核心,表面包裹2至3层Au原子壳层,为一种典型的Ni@Au核壳构型。而考虑到Ni具有强大的加氢活性,会导致反应的CH4选择性,因此,该核壳构型可合理地解释本工作中CO2加氢高达95%以上的CO选择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但是,环境透射电镜原位观测发现,该催化剂在反应气氛和温度下,内核Ni原子会逐渐偏析至表面与Au合金化;在降温停止反应时,会退合金化返回Ni@Au核壳型结构。原位谱学手段(包括原位FTIR和原位XAS)的结果很好地证实了上述显微观测结果。理论计算和原位FTIR结果表明,反应中原位生成的CO与NiAu表面合金化起到了关键而微妙的相互促进作用,这是该催化剂构型演变及高CO选择性的原因。/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该工作为研究核壳型双金属催化过程提供了启发,例如反应条件下核壳表面是否真实存在,是否贡献催化活性?又如催化剂制备中追求构建核壳表面是否有必要?该工作是一套原位环境下微观结构表征与宏观状态统计的综合应用案例,突出局域原子结构显微观测的同时,借助原位谱学手段,尤其是原位XAS技术,确保了电子显微发现与材料宏观工况性能的关联置信度。从而为发展原位、动态、高时空分辨的催化表征新方法和新技术提供了范例,也为设计构筑特定结构和功能催化新材料提供了借鉴和思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此外,期刊特别邀请审稿人撰写并独立刊发了题为The dynamic of the peel 的工作评述(news & views),以表明本工作对于催化研究的独特启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相关成果发表在《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自然-催化/span》(Nature Catalysis)上。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连市人才项目、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的资助,尤其得到了研究员苏党生的大力支持。/p
  • 大隅良典诺奖新技术可检测“细胞自噬”状态
    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凭借细胞自噬机制研究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日本研究人员最新发明了一种可以简单检测细胞自噬状态的新技术,将有助于利用细胞自噬机制开发新药。  细胞自噬机制是指细胞在应对短暂生存压力时,可通过降解自身非必需成分来提供营养和能量,从而维持生命。细胞自噬也可能降解潜在毒性蛋白来阻止细胞损伤,或阻止细胞凋亡进程。细胞自噬机制与阿尔茨海默病等许多疾病相关。  据日本媒体报道,东京大学教授水岛升等人在新一期美国《分子细胞》杂志网络版上发表了有关细胞自噬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水岛升曾在诺奖得主大隅良典的实验室工作,是大隅良典的重要助手和学生。  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手段使细胞产生萤光蛋白,发现随着细胞自噬的进展,萤光从蓝逐渐变为绿、黄、红三色,这样一来就可以实时测定细胞自噬的状态。在动物细胞实验中,研究人员测试了多种药物,结果发现有47种药物能促进细胞自噬,还有43种药物能阻碍细胞自噬。  研究人员表示,对于依赖细胞自噬发病的癌症类型,阻碍细胞自噬的药物可以成为有效的抗癌剂。而另外一些疾病则可以针对性地使用能诱导细胞自噬的药物。未来这一技术有望应用到和细胞自噬机制有关的药物研发中。
  • 第十二届中国航展开幕 斯派超油液状态监测仪器首次亮相
    2018/11/06,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简称中国航展)在珠海正式开幕!中国空军、陆军同台亮相,我国船舶系统的相关企业携海上防务展品参展。中国航展的展品结构首次实现“陆、海、空、天、电”全领域覆盖。歼-20、运-20同台亮相,"八一"" 红鹰"两支飞行表演队共舞蓝天,多型先进坦克装甲车辆集中动态展示,空军装备成体系展出。斯派超科技仪器首次亮相中国航展北京恒润天华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美国斯派超科技公司在中国军工行业的dujia授权代理商,携带了Fieldlab58便携式油液监测实验室、FluidScan1000系列、MiniVisc3000系列、FDM6000系列、FerroCheck2000系列、SpectrOil100系列、LaserNet200系列等主要产品亮相此次航展,为广大用户提供深入了解产品性能及现场操作体验的契机。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展会时间:2018年11月6日-11月11日展会地点: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机场大道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中心恒润天华展位号:H10A6◆◆关于斯派超科技◆◆斯派超科技专业从事设备状态监测的分析仪器和软件开发,是一家全球性的工业和军队油液分析仪器供应商。工业客户包括石油化工、采矿、运输、海洋和发电公司以及商业测试实验室。斯派超科技的产品包括用于磨损金属分析的光谱仪、油液老化和污染分析仪、颗粒计数器分析仪和成套的实验室油液分析系统,所有这些设备都可通过TruVu 360™ 油液智能监测平台进行管理。
  • 阿拉丁挑战公众公司并购底线 新三板投资逻辑遭撼动
    “吸收合并一家公众公司,是否需要征得中小股东的同意?大股东固然有出售自有股份的权利,但此前向中小股东高价融资时,描绘的IPO蓝图就能一卖了之?”一位资深新三板PE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  银橙传媒并购案刚折戟,“飞行员都跳伞了,我还在机舱!”小股东的哀嚎尚在耳边,阿拉丁又来挑战公众公司并购底线。  10月12日,中小板上市公司西陇科学(002584)公告,有意收购新三板创新层公司阿拉丁(830793)64%的股权。该收购引发市场的高度关注,若收购完成,阿拉丁的实控人便可以“成功退出、潇洒离去”,余下的近百名中小股东只能继续留守,而这些中小股东要么是阿拉丁登陆新三板后的4次融资中进入的,要么是从二级市场买入的。  “这并非一家公司的私事,而是关系到投资者退出路径和投资逻辑,关系到新三板的根基,此前深交所11问金力泰(9.190, -0.08, -0.86%)并购银橙,核心是因为涉嫌借壳,但阿拉丁并没有借壳之忧,以目前的法规看并无违规之处,一旦通过将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成为实控人退出的新通道,让PE机构都傻眼的是,后面的新三板应该怎么玩儿?”一位长期研究新三板的业内人士表示。  阿拉丁“神灯”将为投资者带来什么,承载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重任的新三板面临重要选择,如何在追求并购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对待中小投资者,这对监管层的智慧也是一场考验。  财技高超登陆新三板两年已成功融资4轮  10月13日,因筹划重大事项停牌一个月的阿拉丁突发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接实际控制人通知,西陇科学已与公司股东徐久振、招立萍、上海晶真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晶真投资)、上海仕创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仕创投资)达成收购股权框架协议。  这一说法在西陇科学的公告中得到印证。就在10月12日,因“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同样停牌了一个月的西陇科学,首次披露重组交易对手为上述四位阿拉丁的股东,标的资产为阿拉丁的64%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公告中均只明确了西陇科学收购阿拉丁股份的交易方式,初步拟定是发行股份以及支付现金。但具体收购价格是多少,其公告中并没有说明,称需要继续协商和确定。  根据最新的股价计算,阿拉丁市值9.12亿元,去年收入1.01亿元,去年净利润2977万元 西陇科学市值92.9亿元,去年收入25亿元,去年净利润9079万元。  新三板挂牌公司能被上市公司收购,那可真算是中了奖,一来收购的估值普遍比新三板高30%以上,二来换成上市公司股份享有退出的通道。那么有如此好运的四位股东究竟是什么来头?  梳理一番发现,招立萍是阿拉丁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徐久振、招立萍为夫妇关系,是阿拉丁的实际控制人,他们除了分别直接持有阿拉丁36.99%和19.82%的股权外,还通过100%控制的仕创投资,间接持有阿拉丁1.773%和0.197%的股权,夫妇俩合计掌控了阿拉丁 58.78%的股权。而晶真投资在阿拉丁前十大股东中排名第三,占股5.18%,真实身份是阿拉丁员工的持股平台,而执行事务合伙人为招立萍。这么看来,这真是大东家捎带创业团队跑步离场的节奏。  阿拉丁,这家名字充满童话色彩的公司,其主营高端科研试剂和实验耗材仪器,产品定位高端,主要走进口替代路线,已实现几乎100%的电商销售,具有远高于行业的毛利率和净利率。  当然,阿拉丁的吸金能力不仅体现在业绩上,其融资能力也同样不俗。阿拉丁2015年年报显示,从2014年11月到2015年9月,该公司先后发起了四次融资,成功募资1.28亿元。募资对象中,除了董监高和核心员工持股平台外,还有做市商、私募基金、信托,以及外部自然人。  2016年1月13日,阿拉丁发布公告,称公司已经向上海证监局报送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备案材料,公司进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阶段。  2015年5月8日起,阿拉丁开始做市,首日股价冲到了46.94元,涨幅达到622.15%,5天后一度涨到47.79元的高位,但此后便一路下滑,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阿拉丁收盘价为24元。截至今年6月30日,阿拉丁共吸引来了101名股东。  对比银橙案阿拉丁并购的四大不同  大股东挥一挥手,留下了一脸蒙圈的中小股东。看到上述情况,大家也许觉得会很眼熟。在今年上半年的银橙传媒收购事件中,就出现过相似的剧情。  今年6月2日,上市公司金力泰(300225)发布公告,称拟收购哈本信息、圭璋信息、逐光信息等7家公司100%股权。而这7家公司,正是银橙传媒董事长隋恒举、副董事长王宇等七位董事高管的持股平台,合计持有新三板公司银橙传媒(830999)63.57%的股权,如果交易完成,金力泰将实现间接控股银橙传媒。因为交易采用换股的方式,根据交易作价,7家公司也将合计持有金力泰26.43%的股权,超过了金力泰原实际控制人吴国政的持股比例。  消息一出,业内一片哗然,媒体热议,深交所在重组问询函中连发11问̷̷在各种争议声中,7月上旬,金力泰和银橙传媒双双发布公告,宣布终止收购案,和平分手。虽然业内分析银橙传媒收购案失败的主因归结为涉嫌借壳,但当时公众的焦点更多的是放在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博弈上。  乍一看,两桩收购有相似之处:大股东出让手中股份给上市公司,大股东借助上市公司的平台成功退出,但是一众中小股东只能“望船兴叹”。  但是在具体细节上,两者还是有四大不同。  第一,在交易主体上,银橙传媒出让的是七家持股平台的股权,而阿拉丁更多的是实控人作为自然人直接持有的股份,也就是说前者是出售三板公司大股东的股份,而后者是直接出售三板公司的股份   第二,在交易方式上,银橙传媒采用的是换股,而阿拉丁则是采用股份加现金   第三,在股权结构上,银橙传媒被收购的股权经换股后,已经超过上市公司金力泰实控人的股权,涉嫌借壳 而阿拉丁的市值仅为西陇科学的十分之一,两者之间体量悬殊,2016半年报显示,西陇科学实控人控股约49.69%,虽然目前收购的具体价格方案还未出炉,但在正常情况下,阿拉丁这64%的股权即使全部换成西陇科学的股份,也不可能对西陇科学实控人的控股地位构成威胁   第四,从行业上看,金力泰和银橙传媒主营业务相差甚远,一个做涂料,一个做互联网广告的精准投放,属于跨行业收购,而西陇科学和阿拉丁属于同一行业,都涉及化学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同业竞争如何规避相爱还是相杀  公布接受IPO辅导9个月后,公司实控人突然宣布要走,其他中小股东该去哪里?  “本是一条船上的大股东倒是把股份卖掉先跑了,谁还带着我们这些揣着股票的股东向IPO这个目标前进?公司变成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了,相当于已经证券化了,多数资产已经上市,还怎么去IPO?”一名新三板投资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和许多投资者一样,揣着一个明确的投资预期来到新三板市场,就是指望投资的公司能成功IPO,实现手中股票价值的快速增长,“这是新三板的投资逻辑和其他市场不一样的地方。”  这位投资者的担心不无道理。对此,有私募人士表示,现阶段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直接独立IPO上市的,在国内证券市场几乎不太可能。一是控股公司主观意愿不强,缺乏动力 另外,也和不少中介机构有过沟通,大家都觉得即使控股公司愿意,但是审核上可能也很难获得通过。  那么分拆上市呢?证监会在2010年4月曾经表态,A股公司可以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但在当年11月,证监会官员在保荐人培训会议上重申,从严把握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  再仔细看看证监会开出的六个必要条件,仅凭其中的“上市公司与发行人不存在同业竞争且出具未来不竞争承诺,上市公司及发行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与发行人之间不存在严重关联交易”,就会让阿拉丁的股东感到IPO之路希望渺茫。如果说,当初卖涂料的金力泰想收购做精准投放的银橙传媒,是追求“白富美” 的话,那么,现在西陇科学收购阿拉丁,就不知道是“相爱”还是“相杀”了。因为在阿拉丁的公开转让说明书中曾明确表示,在中国试剂行业市场中,西陇科学是阿拉丁国产试剂业务的主要竞争对手。若收购成行,今后两者的业务范畴是会重叠还是重新分工,新公司的治理结构如何确保对两家公众公司的中小股东都公平公允,谁来界定各自的权益边界,新的制约机制如何体现,这些都是摆在并购案面前的棘手问题,也将成为影响监管层判断的重要因素。  应提供现金选择权或换股选择权  银橙传媒收购案例中,最令投资者难忘的一课恐怕是:新三板市场并没有强制要约收购制度的安排。这是一场合法的“出逃”。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了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收购人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时,继续增持股份的,应当采取要约方式进行,发出全面要约或者部分要约。  而《非上市公众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公众公司应当在公司章程中约定在公司被收购时收购人是否需要向公司全体股东发出全面要约收购,并明确全面要约收购的触发条件以及相应制度安排。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因为没有作强制要求,目前多数的新三板挂牌公司在公司章程中都没有对全面要约收购做出明确说明,阿拉丁的公司章程中同样也没有,而新三板上至今没有完成过一例要约收购。北京市当代律师事务所李欣律师告诉记者,从法律的角度看,只要公司章程没有设定需要全面要约,那么大股东转让股份不要约的行为就是合法的。  但也有业内人士提出,大股东更替后,三板公司64%的资产已经属于上市公司,那么IPO已经不是努力的方向,IPO的预期名存实亡,剩下的中小投资者退出路径堪忧,公司的估值会降低,虽然阿拉丁大股东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交易行为合法,但是会对中小股东权益带来影响也是不争的事实。  上海某私募机构投资总监告诉记者,他所在机构在对一家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前,除了考虑行业、营业情况、可扩展性等众多因素外,还必须考虑退出是否有明确的方向或者时间点。  “各种情况的出现,也是市场教育的一个过程,吃了亏的投资者,下一次肯定就会谨慎规避风险了。”某PE机构高层人士提醒中小投资者,在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投资人一定要把相关规则了解清楚。  另有券商新三板分析师表示,整个经济结构发展到现在,并购案例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并购新三板公司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中小股东同股同权的要求其实也是合理的,中小股东在面临公司控制权移转,在失去对投资的控制情况下,可以充分考虑收购方的收购条件,既然他们无法影响控制权的移转,应当允许他们有公平的机会以公平的价格撤回投资,也就是提供现金选择权,或者是提供换股选择权。借助强制性收购要约,让众多中小股东做出是否与新的控股者合作的选择,体现为一种机会的公平。只是关键在于现在制度还不健全。“新三板是个新生事物,发展得很快,很多东西没跟上,要推动它的发展,需要靠配套制度来解决。”  一位全国性券商的投行总经理也持相同的看法,“中小股东应该享有平等交易的权利,在大股东转让股份给上市公司的时候,应该有权以相同的价格将股份出让给上市公司。”
  • 程立谈在线水质分析仪器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11月25日-26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联合主办的&ldquo 第七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简称 CIOAE 2014)&rdquo 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仪器信息网作为战略支持媒体参加了此次会议。  在本次会议的大会报告上,哈希公司程立做了《在线水质分析仪器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的报告。哈希公司程立  发展现状  在市场研究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s 2013年发布的《2018年中国水质分析仪器市场展望与机遇》报告中,提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质分析仪器市场之一,并已成为亚太地区的主导者。预计未来5年内,中国水质分析仪器市场增长速度惊人,2018年该市场将超过5.5亿美元。  如此巨大的市场一方面来自于严格的政策法规。我国目前已将发展在线监测作为政府控制水污染和保障水安全的重要技术路线,国控和地方控制的污染源排放口自动监测以及分布在各地的江河湖泊的水质自动监测站,提供了大量的水质分析仪器应用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制造大国,拥有全世界最为齐全的工业门类,工业的发展也促使着对于在线水质分析仪器的需求。目前无论是火电、石化、煤化工等传统的高耗水行业 还是在电子、医药等一些对于水质要求极为严格的新兴行业,都为在线水质分析仪器带来了普遍的应用机会。  程立表示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在线水质分析仪器可以分为监测型和过程型两类。其中监测型主要用于单纯的水质监测,以判断水质是否达到法规的要求,以及环境水质和饮用水质的预警,不参与水处理工艺过程控制。它监测的水质参数主要是COD、氨氮、总磷、总氮和重金属等。而且对于数据的准确度要求更高,数据可以作为有关部门执法管理的衣服。  而过程型在线水质监测仪器主要用于水处理工艺或者用水过程中的水质监测,所测量的水质参数参与过程控制,以实现优化水处理工艺,提升水处理效率的目的。同时,在保证水质达标的前提下,实现水处理过程节能降耗的目的。同时根据不同的水处理工艺需要监测的水质参数各不相同,总计可以超过数十种水质参数。过程型在线水质监测仪对于仪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更高,它要求仪器能够可靠的反映水质变化趋势,为水处理过程控制提供依据。另外,对过程型分析仪器响应时间的要求也明显高于监测型仪器。  目前,在我国过程型在线水质分析仪在的典型应用有:石油化工行业,在线TOC分析仪已经成为凝结水回用所采用的标准配置 在自来水行业,采用氯及氯胺工艺的水厂采用在线消毒剂分析仪,如余氯、氯胺分析仪,从而实现节省水处理化学品,降低运行费用。制药工业,在线TOC分析仪的使用也成为了制药用水有机杂质监测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在市政污水处理行业及水产养殖行业,溶解氧的在线监测降低了能耗和运行费用,同时保证了水质的达标 目前营养盐在线分析仪器也逐步开始应用,以帮助污水处理厂实现除磷脱氯工艺的优化控制,提升污水排放标准 另外还有在线硬度、在线钠离子分析仪用于优化锅炉的进水处理工艺等。  程立表示,中国在线水质分析仪器市场发展迅速,政府的巨大投入使得监测型在线水质分析仪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过程型在线水质分析仪器开始大量采用,为水工业的产业升级、水处理工艺优化控制、降低能耗提供技术支撑。但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在线水质分析仪目前主要采用传统分析原理,新测量原理应用较少,监测型仪器所获得的数据是各自独立的,关联性不强 基础水质数据库的建立刚刚起步,数据的后处理和分析缺失,使得数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无法为水环境预测预警提供支持。单纯的依靠监测型分析技术,对数据造假缺乏更有效的手段,在线水质分析仪器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未来展望  新测量原理、新材料、新算法等的出现也推动者水质分析仪器的发展。如新的测量原理:LIBS(激光诱导击穿光谱)、HMA(混合多光谱分析)、MWDXRF(单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生物技术等逐渐被在线水质分析仪器采用,因而将出现更多能够实现在线分析的水质参数。  石墨烯、纳米材料、生物芯片等新材料也为新测量原理在线水质分析仪器的应用提供了物质支撑。化学计量学将会在水质分析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各种新算法及水质模型的出现,也将提升各种新型在线水质分析仪器的功能及完善数据后处理,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水质信息和数据。  对于水质分析仪器未来的发展,程立表示主要有:智能化将成为在线水质分析仪控制器的主流,将具有网络功能,具有更多人机互动方式,如手势、语音控制 通过云计算可实现仪器间数据共享和数据再处理。  其传感器将主要朝小型化、低成本化发展,将可实现数据直接传输,更多的水质参数可以实现在线监测。软件方面,除了仪器本身的控制软件和数据分析软件,各种通讯、数据分析及处理的应用软件出现,水质识别软件将成为现实。  此外,在线水质分析仪器将具有自学习和自我管理、自适应功能,能够根据环境和操作者的变化,以及仪器自身状态做出主动调整或预警 仪器能够记录和提醒各种使用维护信息,引导仪器使用人员做好仪器主动维护、备品备件管理以及仪器使用寿命预测等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程立介绍说,不仅是仪器硬件和分析技术,软件和数据处理技术也将是在线水质分析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的出现,将改变以前分布在不同部门、不同个体的数据管理和信息的使用方式 来自于在线水质分析仪器的大量数据可以迅速得到处理和分析,建立区域或流域水质基线,建立目标地区的水质基础数据库 构建以水质预测以及安全预警为目的的算法和数学模型,指导政府水务管理和人们的用水行为。  未来,我们是否可以在目前基于数学模型算法的创新技术基础上,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的方式,进行例如流域等大区域的水质综合预测预警,都是值得期待的。  此外,程立特别介绍了移动水质分析技术。移动水质分析设备包括便携式分析仪器和预制试剂。移动分析作为一种&ldquo 非连续实时分析技术&rdquo ,在未来将成为传统在线水质分析技术的补充和发展。  程立介绍说,在仪器小型化的基础上,移动水质分析设备还会增加无线通讯以及GPS等功能,各种数据处理分析及传输的APP会大量出现,为大数据处理中心提供更多的数据信息。现有的移动终端会增加水质分析功能,实现移动水质分析技术的民用化。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云计算的出现,使得移动水质分析的数据共享成为现实 在适当的移动载体支持下,可以获得区域范围内大量的实时水质数据 移动分析可以比传统固定式在线分析提供成本更低、覆盖范围更广、信息量更大的数据。由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出现,能够由非专业分析人员提供非传统意义的水质相关数据,对水质综合评估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最后,程立表示:&ldquo 未来,包括移动分析在内的在线水质分析仪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智慧水务、智能水工厂、智慧农业以及个人水质检测、水安全管理等领域都会得到普遍的应用。&rdquo
  • 流域应急需要“大智慧”-——智慧流域,随时随地监控流域污染状态
    背景:近日,水污染事件层出不穷。2014年4月,兰州某水务集团公司周边地下含油污水排放,导致兰州自来水中苯含量严重超标,市民争相抢购矿泉水。相距仅一周,汉江武汉段水质出现氨氮超标,汉江武汉段三大水厂紧急停产,武汉市260平方公里面积停止供水。继兰州和武汉之后,2014年5月9日,江苏靖江因长江水源出现水质异常,全市暂停供水,成了过去一个月内第三座遭遇水污染危机的城市。流域水中有机物对人体危害很大,快速准确地检测水中有机污染物,已经成为应急检测、环境污染物检测等领域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智慧流域系统简介:智慧流域系统是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环境应急监测快速部署系统中的其中一项,包括电脑中心端、手机端和便携式监控仪器的数据接入端。应急监测时,采用便携式仪器现场监测,可以通过无线传输网络与应急监控中心联网,自动上传应急监测数据。替代了依靠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人工录入的传统检测和上报方式,在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时保证了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时效性。同时,利用污染扩散模型,依托实时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事故扩散范围,在此基础上快速的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监测点布设方案。 系统名称项目成果智慧流域系统(中心端)实时监控、风险源专题、应急监测、污染扩散模型分析、监测布点、历史事故管理、数据查询、应急资源管理、系统管理等环境应急监测数据接入系统便携式气质联用仪、便携式重金属分析仪、便携式水质多参数检测仪、移动气象站等数据接入(具备应急监测解决方案的集成能力)智慧流域系统(手机端)实时监控、历史查询、应急资源库、数据同步等 智慧流域系统电脑中心端软件 智慧流域系统手机终端软件 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应急监测:流域及水源地具有流动性的特点,传统的检测手段是现场采样再送回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不能反映水源受污染的实时状况,容易造成误判。且污染物进入河流或水库后,很快被稀释,浓度较低,对仪器的快速性和灵敏度有很高要求。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Mars-400 Plus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仪,具有优异的便携性,主机重量仅为17kg,可以肩背、手提至检测现场,还可以将仪器固定在应急监测车、普通越野车、船、平板车等各种载具上。仪器标配三块可充电电池,野外连续供电12小时以上;内置便携式仪器专用载气瓶,可连续供气20小时以上。该仪器可配合多种便携式前处理装置,如气体采样探头、顶空进样器、固相微萃取进样手柄等,可以在现场对水样进行快速处理。5米长的快速低热容气相色谱柱可以使分析时间缩短到台式仪器的1/5~1/4,相当于把一整套的实验设备移动到了现场,随时随地快速分析。Mars-400 Plus结合顶空进样装置可用于地表水和污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现场监测,顶空进样装置具有静态顶空和动态吹扫两种采样模式。对于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可用固相微萃取装置(SPME)萃取后通过进样口直接进样分析。SPME是一种简便、快捷、不使用有机溶剂的新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该技术集萃取、浓缩、解吸、进样于一体,简化了前处理操作过程,适用于现场快速分析。 Mars-400 Plus 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组合 Mars-400型便携气质应用案例1:2013年1月,某化工集团苯胺罐区因输送软管破裂发生泄漏,流入附近河流进一步污染饮用水源。由于车辆无法驶入水库水源地附近取样,导致车载仪器在现场无法使用。Mars-400 Plus便携式气质联用仪连夜赶赴事故现场,立即在现场开展检测工作。仪器配置三块电池,可不断电更换;顶空进样装置也内置电池,可以与主机连接后做水样分析,均可实现现场检测。 聚光科技Mars-400 Plus便携气质对污染河流现场检测 Mars-400型便携气质应用案例2:2010年7月,某省水库水文站水质污染,直接将仪器及附件放置于船上进行检测。该仪器优异的便携性及抗震性可以适应各种应用场合,放置于各种载具上开机运行。 聚光Mars-400 Plus便携气质对污染水库现场检测 延伸阅读:环境应急监测快速部署系统的总体设计理念: 1、环境应急监测手段:采用污染因子实时监测、现场气象监测、污染扩散模型分析、标准化和科学化监测布点等手段,实现了环境污染事故的快速应急监测。2、通过环境应急监测快速部署系统的建设,实现了事故快速应急、历史事故管理、应急资源管理,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消耗,实现了应急平战结合的管理模式。3、实现影响人体健康安全的特征污染指标(VOC、硫化氢、氯气等)的快速监测,体现以人为本的环保理念。4、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传感器检测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等,结合环境应急监测数据,建立事故应急全过程的监测快速部署平台,实时监测事故处置情况。 水中有机物检测标准:《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制定,于2002年6月1日起执行,适用于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该标准中包含了68种有机物的检测要求。《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制定,于2003年7月1日起执行,适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居民小区和工业企业内独立的生活污水处理。标准中有25项指标可以用气相色谱或气质联用仪检测。《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了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集中式供水单位、二次供水等的水质卫生要求,水质监测和检验方法。适用于城乡各类集中式、分散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该标准包括常规指标和非常规指标,其中常规指标(4项有机物)能反映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基本状况,非常规指标(50项有机物)是根据地区、时间或特殊情况需要实施的水质指标。另外还有22种有机物不作为必检项目,但是当饮用水中包含有其中的物质时,可参考其规定的限值。 相关便携气质应用文章:(可供下载)1、 聚光Mars-400 Plus便携气质配合吹扫捕集检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2、 聚光Mars-400 Plus便携气质配合固相微萃取装置检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3、 聚光Mars-400 Plus便携气质配合固相微萃取装置检测水中16种多环芳烃4、 聚光Mars-400 Plus便携气质配合固相微萃取装置检测水中硝基苯5、 聚光Mars-400 Plus便携气质配合固相微萃取装置检测水中有机磷农药6、 聚光Mars-400 Plus便携气质配合固相微萃取装置检测水中酚类物质 了解更多请点击专题:http://www.fpi-inc.com/jgzt/welcome.php?6
  • Scientific Reports:使用单外泌体表征分析技术与蛋白组学检测乏氧状态的肾细胞癌外泌体
    肾细胞癌(RCC)是常见的一种肾脏癌症。RCC现在仍然缺少有效的医学诊断指标,已经成为RCC治疗方法开发的大挑战。外泌体是一种潜在的癌症诊断指标,细胞分泌的外泌体的组成会因细胞的生理状态不同而发生变化。肿瘤内乏氧是癌症发生、发展及扩散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处于乏氧状态的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会影响癌细胞的增殖、扩散以及肿瘤血管生成,且与外泌体的内容物有关。外泌体内容物的表型可以通过蛋白组学和转录组学方法检测,但这些方法过于繁琐,难以用于医学诊断。单个外泌体表型分析是将免疫学与光学结合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先利用免疫识别将特定的外泌体进行捕获分离,然后再对目标外泌体的表面标志物及内容物(如携带的蛋白质、RNA、DNA及细胞因子)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外泌体的特性。该技术在短短两年时间,备受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使用单外泌体表征分析技术与蛋白组学检测乏氧状态的肾细胞癌外泌体,以供参考。研究人员先分离了鼠RCC细胞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使用基于单个外泌体表型分析技术的全自动外泌体荧光检测分析系统Exoview检测了在乏氧和正常状态下分泌的外泌体中CD81和CD9亚群的含量。图1结果表明,乏氧状态下分泌的含CD81与含CD9外泌体均为正常状态下的3.1-3.6倍。图1 ExoView检测乏氧与正常RCC细胞外泌体表型接下来使用Western Blot检测上清液以及不同纯化方法获得的外泌体的蛋白含量。由图2结果可知,WB无法检测到上清液(左列)中的蛋白,而Exo-spin排阻色谱法(中列)和梯度超速离心法(右列)获得的外泌体中,乏氧RCC的CD81和CD9低于正常组,与Exoview的结果相一致。 图2 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纯化方法获得的外泌体的蛋白含量确定了不同状态条件下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表面标志物有差别后,研究人员使用了SERS,TG-RS(图3)和TG-SERS(图4)检测不同纯化方法获得的外泌体的谱线。由谱线可知,TG-RS和TG-SERS法检测Exo-spin法纯化的外泌体,可以分辨出乏氧和正常外泌体的不同谱峰。后,研究人员使用质谱检测了Exo-spin法纯化的外泌体。蛋白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乏氧外泌体的CD9的表达量高于正常,这与Exoview和WB结果一致。图3 TG-RS与一般SERS检测不同纯化方法获得的外泌体的谱线图4 TG-SERS检测Exo-spin法纯化获得的外泌体的谱线本研究的TG-RS结果中,不同纯化方法的结果也有不同,这既说明了TG-RS方法检测的高灵敏度,也说明纯化确实影响了外泌体样品的组成。Exoview使用细胞上清液或其他体液的原液直接进行检测,通过芯片上的抗体特异性结合外泌体,可以排除杂质的影响,无需对样品进行纯化,而WB等方法由于浓度限制无法直接检测。也说明,Exoview可以作为一种标准的外泌体表型检测方法,作为其他检测和诊断方法开发的有效参照。作为外泌体表征分析的倡导者,美国NanoView Biosciences于2018年推出了全自动外泌体荧光检测分析系统ExoView,该系统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外泌体领域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凭借其稳定、出色的性能,短短几年在全球已有近百个客户,发表文献100多篇。ExoView的表征,能够帮助科学家更深入地了解外泌体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助力疾病诊断和新药开发。参考文献: [1] Samoylenko, A., Kögler, M., Zhyvolozhnyi, A., Makieieva, O., Bart, G., Andoh, S. S., ... & Hiltunen, J. (2021). Time-gated Raman spectroscopy and proteomics analyses of hypoxic and normoxic renal carcinoma extracellular vesicles. Scientific reports, 11(1), 1-14.全自动外泌体荧光检测分析系统(ExoView R100)简介Nanoview所开发的全自动外泌体荧光检测分析系统(ExoView R100)采用单粒子干涉反射成像传感器(SP-IRIS)技术,是一款无需纯化的全自动的新型外泌体表征设备。该设备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外泌体表征信息,包括颗粒大小、计数、表型与生物标志物共定位等,提供多层次和全面的外泌体测量解决方案。为了更好的服务中国客户,Quantum Design中国子公司在北京建立了专业的客户服务中心,正式推出专业的全方位外泌体表征测试服务,您只需要少量样品即可获得全方位的外泌体表征数据。欢迎各位老师垂询:010-85120280。前10名订购服务的老师,可享受8折优惠!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刻订购吧!
  • 五千余名科研人员入驻怀柔科学城 大科学装置开始进入科研状态
    最近,怀柔科学城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园区的食堂热闹起来,每天都有约150人在这里就餐。目前,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一部分研究单元和实验站开始进入科研状态。“十四五”时期,整个怀柔科学城建设与运行并重。  大科学装置开动期待第四次工业革命  在布局怀柔科学城的五个大科学装置中,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2017年9月第一个动工建设,按计划将于2022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一共有18个实验站,分布在三个中心里,分别是物态调控中心、量子计算中心、超快科学中心,其中,量子计算中心有4个实验站。”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怀柔研究部主任吕力介绍。一个完整的量子计算实验站包含极低温的环境,这就需要有制冷机,要有很多测量线和元器件,其中不少都要靠手工完成,所以安装调试过程需要较长时间。  吕力介绍,物质的状态跟温度、压强、磁场等有关。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就是创造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超快光场等极端条件,用来研究物质科学的。比如水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状态,调控水的状态把水变成水蒸气,人类发明了蒸汽机,掀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调控电磁的状态,人类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 调控电子的状态,导致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从物理学的角度,能不能靠继续调控物质的状态、物质里的电子的状态,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做出贡献,期待这个大科学装置能够为此出力。”吕力说。  科学装置实验条件世界领先  大科学装置如何创造极端条件?“冷到一定程度不可能再冷了的最低温度,物理学上叫绝对零度,-273.15℃。在量子计算中心,我们能做到仅比绝对零度高0.01℃,甚至是0.001℃,这是世界领先水平。”吕力自豪地说。  量子计算离实用还有一段距离要走,是国际上竞争相当激烈的研究方向。早在2004年,在中关村园区,物理所的科学家们就在设想,在北京找个地方,建非常好的平台,研究极低温下的量子科学问题。“当时可没想到这个装置能建得这么大。”吕力说,目前,物理所在怀柔科学城的“一装置两平台”(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清洁能源材料测试与诊断平台)建筑面积达11.8万平方米,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支撑和空间保障。  截至目前,布局怀柔科学城的其他四个大科学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土建工程完工,设备安装调试即将完成,预计今年6月试运行 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预计今年6月土建工程竣工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完成主体结构封顶,预计今年底完成土建工程。第一批5个交叉研究平台正在安装调试科研设备和试运行,11个科教基础设施和8个第二批交叉研究平台加快建设进度。  “怀柔四条”鼓励科研人员进驻科学城  截至目前,在怀柔开展工作的科研人员超过5000人。随着科学设施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怀柔科学城将在2025年迎来一万名以上科研人员。  为鼓励更多年轻人到怀柔科学城,5月14日,中科院发布“怀柔四条”激励政策,将中科院各院所新增入驻怀柔、全时在怀柔开展科研工作的青年职工、特别研究助理和工程技术支撑人才作为激励对象,给予事业编制、人才指标、薪酬支持、特别补助等专项政策支持,加快聚集怀柔科学城“人气”“科研气”。  为迎接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怀柔科学城及周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也在加快推进。住房方面,积极构建区域统筹、职住平衡的住房保障体系,到今年底可在科学城及周边提供各类住房8000余套 交通方面,同步优化公交网络、配备共享单车,解决入驻院所科研人员“最后一公里”通勤问题 教育资源方面,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布局、深入推进一体化办学。
  • 视角:科学仪器国产替代风潮背后的逻辑
    2023年5月28日,国产大飞机C919迎来商业首航。坐在这个航班第一排的民航局局长、中国商飞董事长、东航总经理以及工信部党组书记,向全世界证明着 中国国产替代的进程 。《华尔街日报》第一时间发文评论称,C919商业首飞意味着波音和空客几十年来的 “双头垄断地位”在中国市场受到了挑战 ,尽管这一挑战规模尚小,却颇具象征意义。 ‍是的,它象征着 我们已经不能再容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窘境。曾航在他的新书《大国锁钥:国产替代浪潮》中提到:“从来没有一个时间点像今天这样,中国人对于“卡脖子”、国产替代有这么高的关注度。”这个过程跟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很多产业必须要面临一个国产替代的情况。国产替代风潮背后的逻辑‍‍‍‍2022年,国产替代发生了很多具有标志性的事件 。C919大飞机、003号的航母下水……总体来看,2022年国产替代的突破是相当之大的。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在 军用领域 上,003号航母的技术水平突破新高,运用到的很多新技术,包括精密光学、特种钢材、输电与控制系统等等,使得歼20、歼16等很多先进战斗机的发动机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 民用领域 ,受到俄乌战争影响,欧洲天然气短缺,导致中国制造的LNG船在去年的市场占有率中得到大幅提升,提升至将近30%,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说明中国造船工业取得了一个很大的突破;在 汽车行业 ,国产车的表现十分亮眼。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突破50%,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突破300万辆,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2022年的产销量双双突破700万辆;还有我们的 医疗器械 领域,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医疗设备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航天领域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半导体领域 去年实现了设备的重大突破,如国产光刻机,还有北方华创的蚀刻机。以上篇幅展开叙述说这么多,其实 背后是为了体现我们对基础工业水平的重视程度 。为什么要格外重视呢?举个例子,关注国际新闻和俄乌冲突的朋友能观察出来,俄罗斯打的比较狼狈,核心的原因是什么?根据观察,根源是俄罗斯 基础工业水平的大幅退化 ,前线用到的那些武器装备,我们往深处去研究,大部分都会和新材料、半导体产生联系,还有一些加工设备,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以后,基础工业水平严重衰退,相反中国的基础工业水平在过去的十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这里有一个权威数据。欧盟每年会发布全球企业研发投入的报告,在这全世界研发投入最多的2500家公司里,美国占到了779家,中国是597家,那俄罗斯有多少家?俄罗斯只有1家。甚至于俄乌冲突的时候,俄罗斯要向伊朗去进口无人机。中国入选的数量超过了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 ,中国在过去十年里对于基础工业的研发投入上是有很大提升,尤其是华为,它的研发投入在全世界所有的公司里面是排名第二名,仅次于谷歌。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然后看这张图,这是一些顶级的工业产品,比如说歼20隐形战斗机,它里面要用到什么东西,比如说头盔瞄准系统、相控阵雷达、一体成型座舱玻璃、机身的复合材料、还有3D打印的机身框架和高推动比的航空发动机,这些技术及产品非常依赖于基础工业的进步。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去年很重要的事件:003号航母的下水。003号航母运用到的大量新技术,比如说电磁弹射,这个技术全世界仅中美两国掌握,比如说工程雷达,还有上面的先进材料,这些技术全都依赖很强的综合工业体系,这也意味着,中国基础工业上的巨大进步,让中国成为少数能生产顶级工业产品的国家。更进一步,基础工业的提升的好处不光只体现在军用领域,还反馈在民用领域,比如大疆做的无人机。不要小看这样的产品,中国在旋翼无人机领域在全世界是遥遥领先,无人机要用到的工业加工的技术的进步,这背后其实要溯源到苹果供应链,因为苹果对供应链的高标准锻炼出的中国工业加工能力,对类似大疆这样企业的成长是有很直接的推动的。一点突破,带动相关领域5~10年截止到2022年,国产替代发展相对比较好的一些产业多达十余个,有消费电子、高铁、工程机械、军工、航天……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互联网就非常典型。它和大家的日常消费联系密切,同时产业链又相对比较简单,市场有需求但又不需要有紧密的上下游联系。从研发的角度来看,造大飞机需要涉及到上千家企业、高校的协同,但是研发某个互联网产品,可能只需要十几个工程师,在一个小作坊里面就做出来了,所以说互联网的国产替代做得非常好。还有一些后发产业,比如说2000年以后才兴起的产业,像新能源汽车、无人机,这些产业的起点都很低,但正因为中国的工业基础的不断持续积累,使得在竞争的时候就没有被扔下太多。另外,在研究很多国产替代的时候发现, 往往一个点取得突破后,会协同带动相关领域、衍生行业的5-10年的巨大的突破 。就以发动机为例,这两年国产航空发动机、比如太行发动机,实际上取得较大突破。所以这两年新的机型,列装的数量比之前多很多,比如歼20、歼16还有歼10c,都呈现井喷式的增长,而背后的原因就是航空发动机的突破发展。同样的道理,假设我们的半导体取得重大突破,很多行业都会收益,比如说人工智能、轨道交通、新能源能新基建,某些产业间的联系是高度确定的。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下面要讲的,就是国产替代推进比较困难的一些产业,比如说半导体、化工、制药、工业软件、高端机床等。化工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基础科研的产业,实现国产替代的难度很大,为什么呢? 以韩国的半导体举例,韩国的高端制程芯片在很长时间里是把中国台湾甩在后面的,苹果手机早期的芯片也都是在韩国三星的工厂去做代工。但是在过去几年,中国台湾尤其是台积电,在高端制程这一领域,远远地把韩国甩在后面,标志性的分水岭是在2019年。2019年,日本对韩国实施高端半导体材料的禁运,这无疑给韩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为什么日本的半导体材料可以在全世界遥遥领先? 原因在于半导体材料,而材料最基础的要靠基础化学 。我们细数了一下,日本在2000年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有8位。实力差距非常明显。很多国产替代推进比较困难的行业,是高度依赖基础科研的,不止化工和制药,日本光诺贝尔化学奖得主2000年之后就出了8个,而中国到现在为0。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上图是国金证券整理汇总的关于国产替代的细分赛道,并且列出了实现国产替代的难度程度,比如难或者极难。其中科学仪器被分在医药大类下,国产化率5% , 替代难度系数“ 极难 ”,核心难点为“ 系统性工程,产品稳定性需要长时间打磨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仪器国产化替代的难点甚至 涉及到其他同时被列出的细分领域 ,如:数控系统、示波器、电子测试仪器、操作系统、生物试剂、色谱填料、3.0T以上NR等等。可见科学仪器国产替代的难度之大,令人发指 。有效加速国产替代,政策该如何导向?‍ ‍ ‍ ‍半导体行业的国产替代,在过去一年里,不管是进口数量还是出口数量都在猛增,这体现了一个问题: 两极分化 。在成熟制程,28纳米以内的,进展快,未来价格将进一步降低,很多行业都会受益,因为其实真正需要用到3纳米高端芯片的领域比较少,比如电动车、手机等,甚至包括军工航天,这些产业更多考虑的是稳定性可靠性,并不是考虑了处理器的先进程度,这是一个好消息。价格使得供求关系改变,包括手机降价,电动车降价,这都跟芯片产能增加有很大的关系。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半导体国产替代进程的加快,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 虽然中国科技原创能力跟美国比有很大差距,但我们的追赶能力极强 ,讲得更通俗些,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有跨时代的产品,往往是美国人先发明的,但中国跟进得很快, 我们把这些东西产业化,大规模去制造的能力很强。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举个例子,最近最火的是什么?是ChatGPT。这样划时代的产品往往是美国先发明的,还有智能手机,苹果手机是乔布斯先发明的,电动车是马斯克先发明的,但是中国跟进得很快,往往是迅速把它产业化,具体是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是全世界最擅长建工厂的国家。引用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全世界132座灯塔工厂,在工厂的建造运营以及智能化水平上, 全世界最好的132家工厂,中国占了50家。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以苹果工厂举例,来说明这个观点就十分有信服力 。苹果的工厂是全世界水平最高的工厂之一,iPhone是全世界最难造的工业产品之一,为什么会这么难?根据苹果2022年公布的供应商数据来看,全世界610个工厂,中国大陆占259家,日本96家,整个欧洲加起来只有21家,美国是49家,中国台湾是37家,韩国是30家,越南23家,印度只有9家,整个南美洲只有7家,中国占据42.4%!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比如富士康想要在郑州建造一个新的iPhone工厂,它需要哪些东西呢?首先需要快速的土地准备,要先把土地腾出来。当时郑州筹建富士康工厂的时候,有15个村子搬迁,8000多个居民要需要搬走,全世界只有中国能在短时间内把土地腾出来。当时郑州富士康工厂原址上有一家纺织厂,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但是因为处在富士康规划区中,马上就让该企业搬走了,只有中国有这样的效率。其次,厂房的快速建设。原规划工期12个月,但是迅速压缩到4个月。当时建设急需一台空气压缩设备,整个河南省没有几台,就跑到郑州地铁上去看,刚好那边有一台,就把这个设备搬过来,为什么?因为郑州富士康是省长亲自抓的工程,这个工厂太重要了,比地铁还要重要,地铁可以先停工,但要优先先保证富士康工厂的建设,所以4个月的时间就把工厂建起来了。iPhone上的很多零件都需进口,电子元器件的价格的波动较大,如果走完整个进出口的报关流程,对富士康来说风险很大,所以一般这样工厂都建在保税区里面,包括上海特斯拉的超级工厂。建在保税区里面的话出保税区就等同于出国,要再走一遍关税的流程,但是好处是进口的零部件,不用走这个流程,它很方便。当时郑州市很快就把保税区的配套做好了,当时还有郑州的国际机场,为了满足波音747货机的起降,政府对机场进行扩容,郑州的机场迅速成为了国内相当领先的货运机场,还有很重要的是30万工人的快速招聘,同时需要上万名的工程师,都只有在中国才能够做到这样的事情,才能想象这样事情。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从产业政策导向上,也可以体现,中国为了奋力追赶成为全世界最擅长建工厂的国家背后的战略选择。 针对国产替代产业,大部分 东亚国家基本上都是出口导向 ,比如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越南都是非常典型的出口导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一个最大好处就是这些企业一旦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一定是有很强的竞争力 。相反你看到有很多国家,比如说像拉美的一些国家,像巴西、墨西哥,还有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在搞进口替代,其实这样很容易落入陷阱,尤其人口比较多的国家。因为本国国内市场大,外国商品要进入国内市场就有高关税,所以外资必须要到本地设厂,或者政府也扶持本地的工业巨头,就像印度扶持塔塔集团,但是这样会很容易掉到坑里去,牺牲本国国民的福利,因为这意味着你想买一个国产产品,需要花更多的钱,而且质量还更差。 这样的企业,不具备竞争力,真正需要用政策壁垒把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排除在外 。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对比引入上海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对整个中国的汽车产业的带动是相当之大的。特斯拉一降价,本土的品牌就扛不住了,也要降价,就会有一批排名比较靠后、竞争力很差的汽车厂倒闭,倒闭不是坏事,这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而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好事,相当于花更少的钱开上了更好的汽车。国内的工厂经过筛选之后,到国际上又有了更好的竞争力。中国汽车出口近两年呈现的猛增的态势恰恰就验证了这个观点:出口导向的产业政策对国产替代进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带动提升效果 。而反观科学仪器行业,近几年外企巨头纷纷在国内设厂、大力发展国产化。一方面应对相关政策,另一方面降低在中国这个巨大市场里的制造及运输成本。未来某一天,中国制造帮仪器买家们“把‘进口仪器’价格打下来”的时候,国产仪器是坚守不出还是一决高下呢?国产替代、自主可控五要素对于国产替代化,我们还需要有一套模型,去把那些高度确定需要国产替代的行业给筛出来,哪些行业是高度不确定性的,大家也要筛出来,避免走一些弯路。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上图是倪光南院士总结的自主可控的标准5要素:‍第一个, 知识产权标准 ,要自主可控;第二个, 技术能力 ,要自主可控;第三个, 发展主动权 ,要自主可控;第四个, 供应链 ,自主可控;第五个,要 具备国产资质 。所以如果我们用倪院士的这5个标准去衡量很多国产替代,其实会发现这几年出现了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很多项目打着国产替代的旗号在骗国家经费或者骗投资人的钱,而用这个标准我们就可以看到谁才是真正的国产替代,谁是假的、冒牌的。最后,中国国产替代最大的缺憾实际上是在原创 。前面提到了全世界大部分的科技创新,包括一些划时代的产品,包括像智能手机、电动车,还有一些药品、人工智能基本上都是美国在引领,我们要正视差距,要善于去学习美、日、德比较强的地方。图源:微信读书(出版社供图)更多关于国产替代的思考,各位仪粉er可以进一步阅读《大国锁钥:国产替代浪潮》。注:本文根据2月20日《星海情报局》曾航发文及微信读书公众号而来,部分内容有改动
  • Cell Rep:细胞尺寸和周期状态或会影响HIV感染机体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伊利诺伊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细胞尺寸和细胞的周期状态或许在HIV中扮演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如今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开发使得HIV感染成为了一种可控的慢性疾病,然而如果未能及时诊断或治疗,HIV感染就会进化成为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2017年全球大约有100万人因感染HIV而死亡。挽救生命的药物并不能治疗HIV,因为当HIV感染机体后其会偷偷地靶向作用诱发机体抵御任何感染的免疫反应的细胞,尤其是HIV会入侵CD4 T细胞,并不断复制最终接管CD4宿主细胞的DNA。研究者Roy Dar教授说道,当感染CD4 T细胞后HIV会经历两种命运中的一种,其要么会整合成为复制状态,诱发成百上千个感染性病毒颗粒的产生;要么会进入一种休眠状态。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重点分析了如何有效清除HIV潜在的病毒库,因为HIV病毒库会自发激活并且躲避药物疗法的攻击,如果HIV感染者没有严格遵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体系的治疗,其机体中的病毒库就会激活从而引发感染者出现一系列疾病症状。截至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区分出机体中未感染的细胞和潜在感染的细胞,而诸如这种策略就能够支持当前科学家们治疗HIV感染的疗法。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调查了被HIV潜在感染的T细胞的重新激活的过程,他们构建出了一种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特殊病毒结构,当细胞重新激活时GFP就会发生表达。研究者所开发的延时单细胞成像技术能够通过计算GFP的平均荧光强度来监测单个细胞从沉默状态到活跃状态的重新激活过程;一旦研究人员鉴别出重新激活的细胞后,他们就会对细胞的尺寸进行计算,并确定重新激活所需要的细胞平均参数,结果发现,在潜伏的细胞群体中,只有较大尺寸的细胞会恢复活性,而较小的细胞则会保持沉默。据研究者介绍,较大的宿主细胞尺寸或能提供一种天然的细胞机制来帮助增强病毒表达所需要的细胞裂解量,同时当病毒决策发生偏离时也能够帮助破坏病毒的潜伏状态。Dar说道,这项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一种被动性的宿主细胞主导病毒制定决策的案例,当宿主细胞尺寸较小时病毒就不会发起攻击,只有当宿主细胞尺寸较大时病毒才会被重新激活。此外,研究者还发现,细胞从潜伏状态过渡到活性状态依赖于细胞的周期(即细胞中DNA复制的阶段),同时其还受到了药物疗法的调节;研究者表示,我们可以使用药物疗法来调节特定细胞周期状态内外的细胞数量,从而感染HIV的激活决策;本文研究结果有望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抑制HIV感染的新型策略和疗法,后期研究人员还希望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来阐明细胞尺寸和周期状态如何影响HIV的感染决策。
  • 华大基因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 三代测序仪饱和度超90%
    p  5月17日,华大基因迎来了安信资管、宝盈基金管理、北京大君智萌投资管理等多家机构前来调研。调研中,三代测序服务平台开展情况以及华大在国际上和当地国家基因测序公司进行的竞争情况等成为关注的焦点,公司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和探讨。/pp  strong现在三代测序服务平台开展情况/strong/pp  目前三代测序仪仪器饱和度目前在90%以上,基本是处于满负荷运行的状态,对于科研的市场三代测序技术平台用很大的应用前景,只要稳定持续更新、替换,市场就相对比较稳定,并且可以成熟发展。/pp  strong华大在国际上和当地国家基因测序公司进行的竞争情况/strong/pp  首先,竞争有几个方面:/pp  如果是服务类的项目,比拼的是硬指标、性价比、交付周期。华大基因为了避免陷入到红海过程中,所以一直要交朋友,理解他,要有共同的愿景,不仅仅做一个测序,只样本给我,数据给你。我们希望一起研发。他有他的诉求,华大基因有自己的平台、自己的分析能力、解读能力。有一些国家觉得暂时营运无法因为合作,也会向我介绍华大基因做一些国别的共同体项目。/pp  总而言之,竞争有的,更多希望用自己的优势,不一样的地方差异化竞争对手,能够最终拿到项目实现本地化。/pp  公司在国外开展这种业务情况/pp  各国政府对于数据安全或者每个个人对于数据安全的考量都是存在的。对于华大和其他的企业来说都是在同一个位置上的,在海外不管是服务还是合作过程中都在遵守当地的法规,比如说欧盟有自己的法规,美国也有自己的法规。在这种真正业务开展之前一定会做好所有法律上的资质准备,有这个要求遵守。/pp  第二个问题,国家科技部设有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对中国人类资源出口、出境进行审批,公司内部也成立了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严格执行法律规定,承担企业应尽的责任。/pp  strong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情况/strong/pp  目前些是三体综合症,同时可以检测出一些基因组片断重复的疾病,如果做更多的数据量,增加5倍的数据量可以检测出更多的细节,如果结合别的方法可以检测出更多的遗传病。这数据量和技术方案有关,目前是三条染色体和一些确定的组片断重复。/p
  • 我国移动检测车目前大多处于闲置状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移动实验室的应用领域得到了快速拓展,几乎覆盖了检测、勘察、测量和野外实验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移动实验室已经成为固定实验室的必要补充和重要延伸。但是,目前国内尚没有移动实验室的相关标准,导致整个行业无据可依。不同厂家的同类产品功能和质量相去甚远,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农药残留检测及防治技术研讨会现场  记者在5月16日上午召开的“农药残留检测及防治技术研讨会”获悉,根据特种车辆行业统计,我国目前装备海关、气象、交通、农业、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突发事件应急等领域的具有移动实验室功能的各类民用特种车辆有十几种,保有量达到2800余台。  但据参会人员反映,目前下发到全国基层部门的很多移动检测车处于闲置状态,或被改装成其他用途。其原因是目前这些移动实验室没有相关标准可参考,缺乏有效管理以及缺乏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检测人员,并且移动检测车上的很多仪器、试剂也不是很好用。  因此,开展移动实验室标准化工作,对于规范移动实验室装备、功能、服务等行为,获得法定检测资质,发挥移动实验室灵活机动的优点,更好地为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潘立刚研究员介绍,2010年,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全国移动实验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并授权开始制定《移动实验室通用技术要求》、《移动实验室仪器设备通用技术要求》、《移动实验室分类、命名及代号》等首批10项国家标准。这些标准将于2013年7月31起正式实施。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潘立刚研究员作报告撰稿:萧然
  • 【会后新闻】前进的逻辑,P4精准医学探寻产学研资四方观点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会后新闻】前进的逻辑,P4精准医学探寻产学研资四方观点/strong/pp  2018年12月1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及商图信息BMAP联合主办的P4 China第三届国际精准医疗大会在北京朗丽兹西山花园酒店盛大开启!/pp  此次峰会以“通过大队列、大数据与多组学技术研究突破,革新肿瘤防诊治的全周期”为主题,联合政、产、学、研、资等多方资源,汇聚700多位行业同仁,通过集思广益与观点荟萃,助推精准医疗行业的发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8b7b3ccc-2f6b-477c-b8a0-bfa88f9628c3.jpg" title="image001.jpg" alt="image00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会前签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450f5e21-5338-434f-b782-d44008ba9184.jpg" title="image003.jpg" alt="image00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大会现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40f20c27-1b86-47b4-91d9-0757b3e7b8a3.jpg" title="image005.jpg" alt="image00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大会精彩讲演/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马树恒,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pp  马树恒首先欢迎在座专家学者以及演讲嘉宾参加第三届国际精准医疗大会。随着基因检测价格下降,检测数据量成爆发性增长,精准医疗已经从早期的诊断、治疗发展成为保证人类健康的工具。/pp  P4 China致力于精准医疗的国际化产学研建设,旨在将政策、资本、监管、技术、商业、应用相融合,助推精准医疗发展。P4 China将积极探索中国精准医疗发展之路,把握全球精准医疗动向,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为业界同仁打造综合型服务平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18b80fbc-124a-4343-985d-ba0de16dcad9.jpg" title="image006.jpg" alt="image00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陈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核酸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研究员,/pp  strong话题:基因组、大数据、精准医学与人工智能/strong/pp  大会的主旨报告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陈润生院士。他首先谈到对精准医学的定义,就是组学大数据+医学。这个市场非常大,包括了生物样本和数据采集,测序,分子诊断,以及个体化治疗。两年前中科院曾经预测,到2020年它的市场可能会达到1.89万亿美金。而与此同时,基因组测序的价格已经下降到100美元,这也推动了精准医疗的迅速发展。他同时指出,在精准医学中存在不小的挑战。首先是基因中的暗密码,其次是数据端的海量数据处理,最后是样品端的复杂网络分析与异质化数据的整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c4dbd213-4a73-4109-8e54-859e01259cc4.jpg" title="image008.jpg" alt="image008.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C. Thomas Caskey,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院双院士 C. Thomas Caskey院士/pp strong 话题:新型表型技术在精准医学中的应用 - 对1,400人的案列解析/strong/pp  最为重磅的是,来自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院的双院士C. Thomas Caskey教授现身P4 China大会,首度发表了他与团队长达十年,针对1190人大队列(平均年龄在54岁、66%男性)的最新研究成果。大量详实的数据与结论,为我们展示了新型表型技术在精准医学中的潜在应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d488b0d6-b860-4179-b852-fa7f89404d98.jpg" title="image010.jpg" alt="image010.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杨宏钧,阿斯利康精准医学与基因组学部前全球个体化治疗战略执行总监/pp  strong话题:FDA伴随诊断的国际政策法规与未来趋势/strong/pp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疗与伴随诊断专业委员会共同主任杨宏钧向参会者介绍了FDA伴随诊断的国际政策法规与未来发展趋势。特别强调了法规第一是一门科学,科学在发展的同时,如何制定法律法规确保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律法规也要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同步发展。第二才能对科学创新技术创新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pp  strong了解更多查看杨宏钧博士专家访谈:行走在肿瘤诊断与治疗前沿的开拓者。/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298fd268-7be9-467d-831a-70c59e845b27.jpg" title="image012.jpg" alt="image012.jp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圆桌讨论:中国精准医疗产业的投融资机遇(从左到右依次为:刘晓磊、唐艳旻、杨磊、徐海)/pp  上午场主旨论坛的最后,以圆桌讨论形式探讨了:中国精准医疗产业的投融资机遇。刘晓磊,光大控股医疗健康基金投资总监 唐艳旻,启明创投医疗健康投资合伙人 杨磊,鑫诺基因董事长 徐海,联新资本合伙人。/pp  就1、如何给精准医疗的企业估值?是否认为当前市场过热存在泡沫? 2、怎么考虑精准医疗企业的投资退出,怎么看待港交所的创新板和上交所明年即将退出的科创板?3、如何看待CFDA对于精准医疗相关产品的注册和审批的政策,有什么评价或建议?4、精准医疗的创业项目的投后管理有哪些特点。进行了广泛讨论,让大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对上述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pp  同期,12月1日下午至12月2日,队列与多组学研究转化论坛、肿瘤精准诊断与用药研究论坛、精准医疗产业技术开发论坛,三大分会场也有出彩内容不断碰撞产生。真正满足了精准医疗所需的产学研医资紧密交流的需求。/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e3de5bfd-b96f-4f4f-81ca-88a307b6b1b5.jpg" title="image014.jpg" alt="image01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嘉宾合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acf4743e-2a23-46d3-8826-8dd4b9642c3d.jpg" title="image016.jpg" alt="image01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会场精彩集锦/pp  /p
  • 把脉行业趋势,聚焦投资逻辑 | 第九届中国IVD产业投资与并购CEO论坛圆满举行
    2022年12月15日,由CHC医疗咨询、IVD及精准医疗产业与投资联盟(以下简称“IVD联盟”)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国IVD产业投资与并购CEO论坛暨IVD及精准医疗产业与投资联盟年会”在江苏苏州成功举办。会议得到了太仓市人民政府/太仓药谷/太仓生物港的大力支持。来自IVD产业、投资及科研机构的20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纵论IVD行业发展趋势,畅谈IVD领域投资逻辑,并就智慧诊断、分子诊断、高端器械、IVD原料等细分领域展开深入探讨。IVD联盟CEO、山蓝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道志博士,IVD联盟理事长、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大会主席、IVD联盟CEO、山蓝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道志博士首先代表主办方对各位嘉宾的莅临,对太仓市政府对本次大会的支持,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他表示,过去一年由于大环境的整体低迷,资本进一步收缩,一级市场的融资变得极其困难,很多创业者都感受到了“寒意”。他强调,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创业者们要“打破过去的认知”,不能老想着去融资,或者融更多钱,而是要更注重现金流的健康,“活下来最重要”。刘道志,大会主席、IVD联盟CEO、山蓝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随后,从投资人的视角出发,刘道志博士接着作了主题为“体外诊断行业的投资机遇”的大会分享。他通过数据分析,介绍了我国IVD产业的基本概况、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他认为IVD领域是近5年来医疗健康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不过在市场新常态下,尤其是IVD集采拉开序幕的当下,企业应积极制定应对策略,要主动走出去,加快海外市场布局。同时,他还全面透析了IVD行业资本市场情况,认为“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开始更加往早中期布局且对于估值更加敏感”,“二级市场赛道百花齐放,开始更关注IVD上游”。随后,刘道志博士着重解析了肿瘤早筛、生命科学仪器、POCT、质谱设备与试剂、IVD与AI技术/数据融合等行业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与逻辑。大会主席、IVD联盟理事长、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先生在开幕致辞中分享了对于新常态下IVD行业发展的切身感受。胡旭波表示,中国是全球两大单一大市场之一,中国市场的规模能培育和支持发展全球性的大公司;相信未来行业的重大创新会有很多发生在中国。另外,经过疫情的考验,有一批企业脱颖而出,无论是市场反应、内部运营还是出海能力,都有了长足进步。最后,正式进入后疫情时代,创业创新和经济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这些都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利好机会。胡旭波相信,不论是投资还是创业,都需要乐观的态度,要能够在人们普遍彷徨或迷茫的时候,冷静观察,深度思考,看到更多的行业创新机会。胡旭波,大会主席、IVD联盟理事长、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在主题为“当下体外诊断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大会报告中,胡旭波从市场规模、抗疫贡献、行业趋势、未来前景、技术迭代等方面,全面解析了IVD产业和技术发展的现状。胡旭波表示,全球IVD市场正在蓬勃发展,中国的IVD公司增速很快,未来临床和技术创新、自动化等将成为IVD产业的新趋势,而中国企业已准备好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而在资本市场方面,胡旭波认为IVD领域二级市场估值触底,业绩增长将推动反弹,而一级市场的融资事件和金额今年双降,大额融资轮次前移,未来将更加聚焦在临床应用和核心技术创新。未来,IVD行业国产替代加速、临床创新和全球化将是机遇所在。IVD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体外诊断分会理事长朱耀毅先生,聚焦IVD行业发展趋势,作了主题为“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发展趋势探讨”的大会报告。IVD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体外诊断分会理事长他通过对国内外IVD市场数据的解读,及宏观层面最新政策的分享,分析了IVD行业的最新发展情况,并从国家宏观政策、地方政府、市场需求、行业及企业、产品技术等层面探讨了IVD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朱耀毅认为,IVD行业及企业都上了新台阶,但竞争加剧、分化不断出现,未来创新、原创技术和产品空间相当大。IVD联盟名誉理事长、华大基因CEO赵立见先生,聚焦基因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作了主题为“基因科技助力医疗健康”的大会报告。赵立见,IVD联盟名誉理事长、华大基因CEO赵立见首先回顾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表示基因组学技术带动了产业飞速发展,而依赖于测序仪的快速发展,基因组学技术正在从人类基因组走向人人基因组。同时,他详细介绍了基因检测技术在生育健康、肿瘤防控、感染防控、科技服务四大领域的应用、发展及华大基因的产品布局,强调全基因组检测加速了精准医学的发展。对于基因检测的未来发展,赵立见认为LDT模式的实施利于行业整体发展,未来IVD+LDT模式合法合规有序开展,将加速基因检测在精准医学领域的应用。而从技术发展来看,未来时空组学可全面应用于意识起源、生老病死、万物生长、生命起源等重大问题的科学研究中。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IVD行业创新发展,IVD联盟候任理事长、药明奥测董事长兼CEO刘釜均博士带来“精准医疗的未来—WINS算法驱动的整合诊断”主题演讲。刘釜均,IVD联盟候任理事长、药明奥测董事长兼CEO他首先抛出了一个问题:从IBM Watson、Google health开始,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在诊疗领域的应用,虽然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开始,为什么其发展与临床应用却不如预期?结合Mayo Clinic(妙佑医疗)聚焦数字化病理的探索,刘釜均博士给出了药明奥测的发展思路—融合多组学及临床数据,打造算法驱动的整合诊断系统,构建一个广泛覆盖、全周期管理的“诊-疗-药-险”新生态。随后,他介绍了药明奥测研发的多个国际、国内首创的WINS数字化诊疗平台,并总结了“未来医学的ABC:ALGORITHM(算法)+ BIG DATA(大数据 + CLOUD(云)”的新趋势。着眼于IVD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IVD联盟副理事长,品峰医疗创始人丁伟先生作了“开辟智慧检验的新时代”的大会报告。丁伟,IVD联盟副理事长,品峰医疗创始人丁伟首先表示,中国IVD增速现已超过全球,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国产IVD公司的定位应从“进口替代”向“进口升级”进化。他认为,在经过了开放试剂、仪器-试剂封闭体系、生免流水线的世代更迭后,结果更准确、报告时间更快、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智慧检验将成为IVD产业新世代的制高点。随后,丁伟重点介绍了品峰医疗通过运输机器人、助手机器人、智慧屏、云质控等产品打造出的智慧检验解决方案—无人值守实验室,具备极致自动化、信息管理一体化、临床辅助决策等优势。下午的会议精彩继续,首先由倍朝医疗副总经理高建先生,做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监查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的主题分享。高建,倍朝医疗副总经理(视频分享)他从工作实践出发,详细阐述、罗列了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过程中存在的试验器械、实验室检查、知情同意等多个方面的40余个常见问题,并通过部分实践案例进行了深入讲解。他提醒,很多临床试验问题的出现,可能是前期培训不到位,企业在进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时候,一定要多关注细节,应做尽做,千万不能大意。太仓市招商局生物医药部何佳璨女士,作了“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推介”。医疗健康产业是太仓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太仓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研发创新奖励、项目投资奖励、企业创新奖励、人才扶持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持续增强产业龙头“引力”、挖掘产业发展“潜力”、促进产业聚集“合力”,加快推进医疗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何佳璨,太仓市招商局生物医药部推介分享中,何佳璨从地理区位、交通便利等方面,介绍了太仓的基础优势,从发展历程、产业部署、细分领域等方面,介绍了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从人才资源、教育及医疗配套、研发资源、产业生态链等介绍了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系统,并着重介绍了太仓对于入驻企业的补贴、优惠政策,欢迎更多企业入驻太仓。未来五年,分子诊断企业增长新思维主持嘉宾:刘浩然:瑞凯集团执行董事兼中国区主管对话嘉宾:吴昊,IVD联盟执行副理事长,沃芬集团业务发展资深总监-中国;张勇,IVD联盟执行理事,源古纪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徐国伟,IVD联盟理事,泛因医学CEO刘浩然:由于疫情常态化,我国分子诊断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公众对于分子诊断的认知,以及资本市场对于分子诊断的关注,都得到极大的增强。吴昊:每一款产品都有成为爆款的潜力。市场上我们常看到,有些产品本身技术含量不高,但是卖得很好;有些产品技术充满想象力,但是叫好不叫座,其中的区别就是有没有真正解决临床需求。张勇:未来分子诊断爆款产品可能会出在这三个方面:第一是快检产品,这是当前临床上比较急迫的需求;第二是精准用药方面,尤其是在当前医保控费和精准医疗不断推进的当下;第三是新冠疫情背景下催生的远程诊断、检测等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徐国伟:现在我们做体外诊断的企业,主要的客户都是医院的医生,我们首先要坐的肯定是要解决他在临床上的实际问题,而且要从成本、准确性和丰富度等方面得到认同。生命科学高端设备的创新发展主持嘉宾:顾胜寒,山蓝资本执行董事对话嘉宾:吴宏翔,IVD联盟副理事长,达科为生物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潘松,IVD联盟理事,契阔资本创始合伙人;陈兢,含光微纳总经理;杜林,迈迪克副总经理顾胜寒:生命科学设备,是生命科学研究临床诊疗,乃至于很多自然科学研究,甚至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在一个相对动荡的市场环境中,是比较具有确定性的细分赛道,既有明确下游的需求,同时又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吴宏翔:最近两年大家一直在说“卡脖子”和进口替代的问题,这也说明我国IVD行业到了转折的时间点。一是因为市场需求的爆发,对于原料和元器件需求随之暴涨,成本也就成为了主要的制约;另外就是,国外的供应链不管从时间还是量,都很难满足我们的市场需求。潘松:生命科学设备投资标的的选择,第一要看“天花板”高度,需要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规模;第二要看技术,要符合我们现在国产化替代需求的,或者是独创性的技术;第三看性价比,中国人要干哪个行业,基本上都可以把这个行业做成大宗商品。陈兢:多元化布局方面我们的战略很简单,就是服务好细分行业的龙头客户。不管是国内产品的市场空间,还是未来出海的市场空间,最重要的是基于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我们的制造和供应的能力,然后选取好自己服务的对象,然后服务好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杜林:未来的挑战,首先就是人才,在中国的自动化领域,特别是医疗自动化的领域,长期以来是被国外厂商垄断,要想突破就需要更多的顶尖人才;二是国际化,国际市场才是更大的舞台,我们在稳定国内市场后,就必须要打开国际市场。从小众到热门,IVD 原料的大风口主持嘉宾:李文罡,IVD联盟执行理事,云锋基金董事总经理对话嘉宾:吴一飞,IVD联盟执行理事,引加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林苑,为度生物高级副总裁李文罡:从整个价值链的传递来说,下游试剂公司所面临的市场一定是大于原料公司所面临的市场。做原料要了解客户,我们不能光局限于原料这块,还知道客户的检测方法是什么,我的原料要匹配所有的检测方法。吴一飞:未来的5-10年,诊断原料的机遇非常大。因为在疫情和国际环境影响下,国外原料在货期和供应链稳定性上不足,很多过去用进口产品的公司在寻求进口替代,所以这时候是我们做高端原料非常好的机会。林苑:作为原料公司,很希望和下游有更多的交流,在做产品开发的时候就有交流,理解客户的需求,解决客户的痛点。做新的产品和客户开发的时候,第一时间从立项时间越早介入对我们来说越好。疫情后时代,企业产业化增长思维主持嘉宾:刘缨,IVD联盟副理事长,软银中国基金合伙人对话嘉宾:谭洪,IVD联盟理事,星童医疗创始人兼CEO;黄晓华,IVD联盟理事,浩欧博供应链副总裁;曹坚,IVD联盟理事,拾玉资本创始合伙人刘缨:后疫情时代,做投资的话,自己头部做调整的同时,也需要想我们应该投什么样的企业。高新技术一直是放在第一位的,其次我们深深感受到团队是很重要的,就是对疫情的应变能力,还有整个团队适配和调配能力。谭洪:新冠只是发展过程中打了个嗝,但是打得大了一点,最终还是会回到原来的发展轨迹上。所以未来中国的IVD市场,它会有一个整合的过程。因为很多的企业随着新的市场格局和法规,以及政策的变化,它的日子可能会越来越难过。黄晓华:正是因为新冠疫情,很多诊断知识才在人民群众中开始普及。我们很深刻的感受到我们的客户越来越专业了,包括临床的医生,最终端C端的病人也在熏陶下开始关注灵敏度、特异性这样的一些指标,科普教育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曹坚:我从事医疗投资18年,越来越不愿意讲宏观,越来越微观了。确实中国经济体量很大,发展很快,但每个行业的差异度很大。我们每进入一个行业,都要转变投资逻辑,去看到这个行业的机会。技术革新,单分子+单细胞加速精准医疗主持嘉宾:段云,山蓝资本执行董事对话嘉宾:马汉彬,奥素科技创始人兼CEO;张龙,新格元高级副总裁段云:作为一个投资人,我还是会比较关注在创新的东西上,开放式的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单细胞和单分子领域,不止是国内的发展,包括未来在全球的行业发展而言,都有一片非常广阔的蓝海。马汉彬:我们的平台有两个特点:1、对微量样本的分选和精准操控的能力;2、在平台上集成更多复杂的方法学和工作,在我们看来,无论是什么样的生命科学工具,最早的生物显微镜,还有核磁、质谱等,都是为科研服务的。所以我们还是希望从技术研发开始,慢慢向体外诊断和业务开发做逐步地迈进。同时也会更多的往系统集成方面去做尝试。张龙:单细胞测序是近几年非常火的领域,很多公司纷纷从不同赛道涌入,这也逐渐使得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是好事,也促使我们将产品从技术到转化,做得更加充分和扎实。对于未来而言,单细胞技术和单分子技术,都有可能变成常规的,在整个诊断领域应用广泛的技术。经过一天的观点分享和互动交流,与会的IVD从业人员纷纷表示,对于IVD产业的未来寄予了更深的肯定和希望,共同助力并且推动IVD产业的蓬勃发展。最后,也对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出席本次论坛且一直支持与关注中国IVD产业的相关领导、业界同仁们致以衷心的感谢!期待明年再次相聚,共话创新。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