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制动鼓制动蹄仪

仪器信息网制动鼓制动蹄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制动鼓制动蹄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制动鼓制动蹄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制动鼓制动蹄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制动鼓制动蹄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制动鼓制动蹄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制动鼓制动蹄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制动鼓制动蹄仪相关的资讯

  • RTEC摩擦磨损试验机-助力刹车制动材料筛选与优化
    制动材料筛选测试应用 行业背景全球制动材料市场规模已接近千亿大关。中国是世界上超大的汽车市场和生产基地之一,制动材料市场规模约占据全球市场的30%。新能源汽车、高铁、航空行业的高速发展,各国政府环保法规要求,行业对改进刹车系统、提高安全性能的需求,不断推动着制动材料的研发及相关产品的迭代。 现状及挑战传统的制动材料测试要经过全尺寸刹车片台架试验,以检测刹车片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通过使用时长、磨损程度、摩擦面积、摩擦声音等参数进行综合评价,整个过程周期长、成本高。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台架测试 Rtec先进测试方案Rtec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采用模块化设计,模拟制动材料测试过程中接触应力、接触条件、速度等条件变化,记录压力、扭矩、摩擦系数、速度、温度、声信号、磨损深度、磨损体积等参数,实现从小样品制动材料、刹车片到离合器、制动器等产品的测试筛选功能。经过筛选后可再进行台架测试论证。图1:小样品刹车材料检测图2:刹车片实物筛选图3:离合器整体测试 多次循环中载荷、速度、摩擦系数、温度等数据统计特点和优势1、适应性:从小样品到刹车片到离合器、制动器的全尺寸测试2、灵活性:高扭矩上、下旋转等模块可选,满足各类制动材料的测试需求3、通用性:满足SAE J2522等多个行业标准4、全面性:可对压力、速度、温度、湿度、磨损及整个制动过程编程控制并检测对应的参数5、经济性:缩短测试时间、提升测试效率、有效降低研发成本6、拓展性:可配置集成在线三维形貌系统,检测整个过程中刹车片的磨损变化关系 加速、恒速及减速制动过程中各参数统计分析应用小结Rtec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可适配制动材料筛选和检测工作。其满足多个行业标准、可精确记录分析各项数据,为制动材料的研发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有助于相关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加速产品更新迭代。同时该设备在机械、新材料、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公司简介RTEC-Instruments,Inc总部位于美国硅谷,由资深摩擦学、光学、微电子、半导体测试领域专家组成,致力于机械及材料表面力学精密检测设备的研发与制造,与科研及工业领域客户紧密合作,为行业进步、科技创新提供先进解决方案。
  • 云南质检院研发出汽车制动软管检测技术
    近日,云南省质检院结合检测需求,充分利用汽车制动软管膨胀/爆破/耐磨试验台、软管挠曲试验机等设备,自主研发汽车制动软管检测技术,实现从只会使用设备,到创新利用设备的能力提升。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昆明市注册的汽车维修企业已增加至3100多户,对汽车制动软管的消耗越来越大。云南质检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围绕汽配检测需求,进一步提升相关产品的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 打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战” 微生物检测仪器机会多
    p  6月22日,农业部正式印发《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明确2017至2020年间将建立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兽药残留监测体系,完成31种兽药272项限量指标以及63项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制定。同时鼓励研发耐药菌高通量检测仪器设备、适合基层兽医实验室的微生物快速检测仪器设备。随着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战”的打响,微生物检测仪器设备将迎来一大波发展机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2017—2020年)/strong/span/pp  为加强兽用抗菌药物管理,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根据《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和《“十三五”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制定本行动计划。/pp strong 一、前言/strong/pp  我国是畜禽、水产养殖大国,也是兽用抗菌药物生产和使用大国。兽用抗菌药物在防治动物疾病、提高养殖效益、保障畜禽水产品有效供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兽用抗菌药物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养殖环节使用不尽合理、从业人员科学用药意识不强、公众对细菌耐药性认知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加之国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风险评估和防控体系薄弱,细菌耐药形势日趋严峻。动物源细菌耐药率上升,导致兽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降低,迫使养殖环节用药量增加,从而加剧兽用抗菌药物毒副作用和残留超标风险,严重威胁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隐患。当前亟需构建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控制和残留超标治理体系,提高风险管控能力。/pp  strong二、行动目标/strong/pp  动物源细菌耐药和抗菌药物残留治理能力、养殖环节规范用药水平、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到2020年,实现以下目标:/pp  (一)推进兽用抗菌药物规范化使用。省(区、市)凭兽医处方销售兽用抗菌药物的比例达到50%。/pp  (二)推进兽用抗菌药物减量化使用。人兽共用抗菌药物或易产生交叉耐药性的抗菌药物作为动物促生长剂逐步退出。动物源主要细菌耐药率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pp  (三)优化兽用抗菌药物品种结构。研发和推广安全高效低残留新兽药产品100个以上,淘汰高风险兽药产品100个以上。畜禽水产品兽用抗菌药物残留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pp  (四)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完善兽用抗菌药物监测体系。/span建立健全兽用抗菌药物应用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技术标准和考核体系,形成覆盖全国、布局合理、运行顺畅的监测网络。/pp  (五)提升养殖环节科学用药水平。结合大中专院校专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对养殖一线兽医和养殖从业人员开展相关法律、技能宣传培训。/pp  strong三、重点任务/strong/pp  strong(一)实施“退出行动”,推动促生长用抗菌药物逐步退出/strong/pp  加强重要兽用抗菌药物风险评估和预警提示,加大安全风险评估力度,明确评估时间表和技术路线图,加快淘汰风险隐患品种,推动促生长用抗菌药物逐步退出。/pp  1.开展促生长用人兽共用抗菌药物风险评估,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等国际组织有关标准,结合我国实际,2020年前完成相关品种清理退出工作。/pp  2.开展促生长用动物专用抗菌药物风险评估,收集、分析和评价相关技术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残留和耐药性监测,2020年前形成保留或退出的意见。/pp  3.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其他兽用抗菌药物开展风险评估,收集监测数据,分析技术资料,2020年前形成风险管控意见。/pp  strong(二)实施“监管行动”,强化兽用抗菌药物监督管理/strong/pp  1.严格市场准入。加快兽用抗菌药物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兽用抗菌药物分类管理,鼓励研制新型动物专用抗菌药物。人用重要抗菌药物转兽用、长期添加用于促生长作用、易蓄积残留超标、易产生交叉耐药的抗菌药物不予批准。依据抗菌药物的重要性、交叉耐药和临床应用品种等情况确定应用级别,研究制定兽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和分级目录。/pp  2.规范养殖用药。制定发布《兽用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南》,进一步规范兽医临床用药行为。推进养殖环节社会化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实施兽用处方药管理、休药期规定等兽药安全使用制度。加强兽药使用记录监管,对出栏动物应当查验用药记录。开展兽药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研究工作,明确养殖主体兽药采购、储存、使用等各环节管理要求。修订药物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禁用兽药清单、休药期规定、兽药最高残留限量等技术标准。/pp  3.加强饲料生产环节用药监管。组织实施药物饲料添加剂监测计划,以超量、超范围为重点,严厉打击饲料生产企业违法违规添加行为 加大预警监测力度,持续完善相关检测标准和判定标准。/pp  4.建立应用监测体系。设立全国兽用抗菌药物应用监测中心和区域分中心,依托兽用抗菌药物生产经营企业、重点养殖企业等形成监测网络。通过国家兽药“二维码”追溯信息系统,监测兽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种类、数量、流向等情况,分析变化趋势。/pp  strong(三)实施“监测行动”,健全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体系/strong/pp  1.完善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网。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构建以国家实验室、区域实验室、省级实验室为主体,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实验室为补充,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动物源细菌耐药监测网。依托现有基础,完善国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分区域建立8家专业化实验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省级监测实验室,并在养殖或屠宰企业建立3-5个监测站(点)。监测站(点)负责细菌初步分离,专业化区域实验室负责细菌鉴定和耐药性监测,通过国家监测网报送结果。/span/pp  2.细化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科学合理制定养殖领域细菌耐药监测方案,积极开展普遍监测、主动监测和目标监测。监测面覆盖不同领域、不同养殖方式、不同品种的养殖场(户)和有代表性的畜禽水产品流通市场,获得动物源细菌流行病学数据。/pp  3.加强兽医与卫生领域合作。建立兽医与卫生领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的联通机制,实现两个领域的监测信息资源共享。/pp  strong(四)实施“监控行动”,强化兽用抗菌药物残留监控/strong/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1.建立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兽药残留监测体系,鼓励第三方检测力量参与,持续实施抗菌药物残留监控计划,依法严肃查处问题产品。完成31种兽药272项限量指标以及63项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制定。/span/pp  2.建立养殖场废弃兽药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制度,逐步实施兽用抗菌药物环境危害性评估工作。开展养殖粪污中抗菌药物残留检测,建立评估方法和标准,推广先进的环境控制技术、粪污处理技术,促进生态养殖发展。/pp  strong(五)实施“示范行动”,开展兽用抗菌药物使用减量化示范创建/strong/pp  在奶牛养殖大县、生猪养殖大县、水产养殖大县、全国绿色养殖示范县、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和具有规模养殖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选择生猪、家禽和奶牛等优势品种,开展兽用抗菌药物使用减量化示范创建活动,推广使用安全、高效、低残留的中兽药等兽用抗菌药物替代产品,从源头减少兽用抗菌药物使用量。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并研究相关补贴制度。/pp  strong(六)实施“宣教行动”,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和公众宣传教育/strong/pp  强化兽医等从业人员教育,将兽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课程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开设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课程。加强从业人员科学合理用药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泛宣传安全用药知识,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性的认知度。/pp  strong四、能力建设/strong/pp  (一)提升信息化能力。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国家兽药基础数据平台,深入推进国家兽药“二维码”追溯实施工作,推动省市县三级配备必要的软硬件设施设备,与国家兽药基础信息平台对接,保证兽用抗菌药物产量、销量、用量全程可追溯,实现兽用抗菌药物生产、经营和使用全程监管。/pp  (二)提升标准化能力。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建立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标准体系,针对细菌分离和鉴定方法、最小抑菌浓度测定方法、药物耐药性判定等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开展实验室能力比对。收集、鉴定、保藏各种表型及基因型耐药性菌种,建立菌种库和标本库,实现各级实验室标准化管理。/span/pp  (三)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发挥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技术优势,创立全国兽用抗菌药物科技创新联盟,围绕动物专用抗菌药物、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检测、中兽药等抗菌药物替代品种和养殖领域新型耐药性控制技术等领域,开展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创新。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鼓励研发耐药菌高通量检测仪器设备、适合基层兽医实验室的微生物快速检测仪器设备。/span鼓励开展细菌耐药分子流行病学和致病性研究。/pp  (四)提升国际合作能力。主动参与WHO、FAO、CAC、OIE等国际组织开展的耐药性防控策略、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标准制修订等工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协作,控制耐药菌跨地区跨国界传播。加强与发达国家抗菌药物残留控制机构及重要国际组织合作,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主动应对国际畜禽水产品抗菌药物残留问题突发事件。/pp strong 五、保障措施/strong/pp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深刻认识做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强化组织领导。要根据本计划确定的行动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辖区工作方案,认真开展日常监管、监督抽检等具体工作。要强化责任,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明确养殖者的主体责任,各级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切实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pp  (二)加大政策支持。按照《全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5年)》(发改农经〔2017〕913号),统筹考虑相关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支持,加大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防控体系建设、监测评估、监督抽查和抗菌药物使用减量化示范创建等工作的支持力度 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pp  (三)发挥专家作用。成立全国兽药残留与耐药性控制专家委员会,为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监管体系建设与完善提供专业指导 承担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风险评估任务,提供风险管理和政策建议。在相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增设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等岗位,鼓励各地建立兽用抗菌药物研究团队,加强抗菌药物替代研发、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耐药检测方法与标准研究等工作。/pp  (四)落实目标考核。将兽用抗菌药物使用监管及动物源细菌耐药控制纳入国家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范围,对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管体系、违法行为查处率、条件保障和经费预算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农业部制定考核评价标准,按年度、区域、进度进行量化、细化,各地要根据工作要求,进一步细化分解工作目标和任务措施,确保行动计划有效落实。/p
  • 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行动提上日程 一大波仪器市场将爆发
    p  近日,农业部发布《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指出,到2020年, 建立健全兽用抗菌药物应用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技术标准和考核体系,形成覆盖全国、布局合理、运行顺畅的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实验室网络。/pp  期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如将加快推动饲料生产环节使用兽药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工作,实施饲料中兽药监测计划,持续完善相关检测标准和判定标准 设立全国兽用抗菌药物应用监测中心和区域分中心,分区域建立5-8家专业化区域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0-120家细菌耐药性监测站(点) 以省级以上兽药监察(检验)机构为主体,建立健全市县级兽用抗菌药物监测机构,吸收第三方检测力量,持续实施抗菌药物残留监控计划, 完成31种兽用抗菌药物272项限量指标以及63项抗菌药物残留检测方法标准制定。/pp  能力建设包括标准、科技、信息化和国际合作四项,其中提升标准化能力建设内容方面将制定统一的耐药性检测监测相关标准,认证相应的检测仪器、试剂,制定各级监测网的管理规则和数据库标准,分区域建立耐药性监测参比实验室,指导建立菌种库、标本库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方面围绕动物专用抗菌药物、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检测仪器设备和以中兽药、低聚糖、微生态制剂、噬菌体等为代表的抗生素替代品和养殖领域新型耐药性控制技术与产品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创新集成。鼓励耐药菌高通量检测仪器设备、监测网络设备以及基层兽医实验室微生物检测仪器设备的研发。/pp  详细通知如下。/pp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关于征求《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函/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农医药便函〔2017〕194号/pp  各有关单位:/pp  为加强兽用抗菌药物管理,综合治理兽药残留问题,有效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和《“十三五”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我局组织起草了《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详见附件),请提出修改意见,并于2017年3月27日前书面反馈我局。/pp  联系人:冯华兵,联系电话:01059192829,邮箱:yzc2829@sina.com。/pp  附件: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农业部兽医局/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17年3月21日/pp strong 附件:/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行动计划/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2017—2020年)/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征求意见稿)/span/strong/pp  为加强兽用抗菌药物管理,综合治理兽药残留问题,有效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和《“十三五”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制定本行动计划。/pp  一、前言/pp  我国是畜禽、水产养殖大国,也是兽用抗菌药物生产和使用大国。兽用抗菌药物在防治动物疾病、提高养殖效益、保障畜禽水产品有效供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兽用抗菌药物市场秩序不规范、养殖环节使用不合理、科学安全用药意识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风险评估和防控体系薄弱,细菌耐药形势严峻。动物源细菌耐药率上升,致使兽用抗菌药物疗效降低,迫使养殖用药增加,从而造成兽用抗菌药物毒副作用加剧、兽药残留超标风险提高,严重威胁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很大隐患。综合治理兽用抗菌药物,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是推动养殖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当前亟需建立和加强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和抗菌药物残留监测治理体系,提高风险管控能力。/pp  二、工作目标/pp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和抗菌药物残留监测防控能力、养殖环节规范用药水平、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到2020年,实现以下目标:/pp  (一)建立健全兽用抗菌药物应用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技术标准和考核体系,形成覆盖全国、布局合理、运行顺畅的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实验室网络。/pp  (二)兽用抗菌药物凭兽医处方销售的比例达到50% 逐步推进兽用抗菌药物减量化使用。/pp  (三)人兽共用抗菌药物或易产生交叉耐药性的抗菌药物作为动物促生长剂逐步退出 研发和推广低毒、低残留新兽药产品100种,淘汰高风险兽药产品100种。/pp  (四)结合大专院校专业教育、新型农民培训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对养殖一线兽医和养殖从业人员开展相关法律、技能宣传培训,掌握兽用抗菌药物科学使用知识。/pp  (五)促生长兽用抗菌药物使用量降低,动物源主要细菌耐药率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畜禽水产品兽用抗菌药物残留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pp  三、重点任务/pp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重点围绕促生长兽用抗菌药物逐步退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管、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和兽药残留控制网络规划布局、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示范创建和从业人员宣传培训等方面,实施“六项工程”:/pp  (一)实施促生长兽用抗菌药物逐步退出工程/pp  加强重要兽用抗菌药物风险评估和预警提示,加大安全风险评估力度,明确评估时间表和技术路线图,加快淘汰风险隐患品种。逐步推进风险评估工作:/pp  1.开展促生长人兽共用抗菌药物风险评估工作,如金霉素预混剂等产品,参照WHO、FAO、CAC、OIE等国际组织有关标准,结合我国实际,计划到2020年前完成清理退出工作。/pp  2.开展促生长动物专用抗菌药物风险评估工作,如黄霉素预混剂等产品,收集、分析和评价相关技术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残留和耐药监测工作,到2020年形成保留或退出的政策建议。/pp  3.开展喹噁啉类抗菌药物风险评估工作,如乙酰甲喹、喹乙醇、喹烯酮等品种,收集监测数据,分析评价技术资料,到2020年形成逐步退出方案。/pp  (二)实施兽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管工程/pp  1.完善兽用抗菌药物注册制度。加快兽用抗菌药物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人用、兽用抗菌药物分类管理,鼓励研制新型动物专用抗菌药物。人用重要抗菌药物、长期添加用于促生长作用、易蓄积残留超标、易产生交叉耐药性的抗菌药物不予批准。依据政策加快审批用于防治耐药菌感染相关创新药物以及疫苗。依据抗菌药物的重要性、交叉耐药和临床应用品种等情况确定应用级别,研究制定兽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和分级目录。逐步实施兽用抗菌药物环境危害性评估工作。/pp  2.规范养殖环节兽用抗菌药使用。制定发布《兽用抗菌药物兽医临床使用指导原则》,进一步规范兽医临床使用行为。推进养殖环节社会化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实施兽用处方药管理、休药期等兽药安全使用制度。开展兽药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研究工作,建立养殖主体兽药采购、储存、使用等各环节管理要求和操作规程,系统规范兽药使用行为。开展饲料药物添加剂规范、禁用兽药清单、休药期规定等修订工作,完善技术规范。/pp  3.加强饲料生产环节兽药使用监管。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加快推动饲料生产环节使用兽药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工作,实施饲料中兽药监测计划,持续完善相关检测标准和判定标准,重拳打击非法添加药物等违法行为,形成监管长效机制。/span/pp  4.建立兽用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网。设立全国兽用抗菌药物应用监测中心和区域分中心,依托兽用抗菌药物生产企业、诊疗机构、重点养殖企业、畜禽养殖大县等形成监测网络。通过兽用抗菌药物“二维码”追溯系统实时监测兽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种类、数量、流向和变化规律,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耐药性和残留的相关性。/pp  (三)实施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工程/pp  1.完善动物源细菌耐药监测网。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建设国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制订养殖领域抗菌药物使用与耐药性监测标准和监测方案。分区域建立5-8家专业化区域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0-120家细菌耐药性监测站(点)。构建以国家实验室、区域实验室为主体,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实验室为补充,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动物源细菌耐药监测网。/span/pp  2.加强动物源细菌耐药监测。开展普遍监测、主动监测和目标监测工作。覆盖不同领域、不同养殖方式、不同品种的养殖场(户)和有代表性的畜禽水产品流通市场。通过国家和省市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网,逐级上传药敏试验结果以及MIC频率分布 抗菌药物和饲料药物添加剂以种类和剂量分布频率逐级上传。获得动物源细菌耐药流行病学数据,支持耐药菌感染诊断、治疗与控制。/pp  3.加强医疗与养殖领域合作。建立医疗与养殖领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网络及其数据分析和发布的联通机制,实现两个领域的监测结果相互借鉴参考。/pp  (四)实施兽用抗菌药物残留控制工程/pp  1.加强畜禽水产品的抗菌药物残留监测工作。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以省级以上兽药监察(检验)机构为主体,建立健全市县级兽用抗菌药物监测机构,吸收第三方检测力量,持续实施抗菌药物残留监控计划,严格实施官方抽样、盲样检测、阳性追溯等制度,依法严肃查处问题产品。完成31种兽用抗菌药物272项限量指标以及63项抗菌药物残留检测方法标准制定。/span/pp  2.加强抗菌药物和耐药菌的环境污染防治。新、改、扩建兽药企业、养殖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养殖粪污抗菌药物残留检测,建立养殖废弃物抗菌药物残留状况动态监测控体系,推广先进的环境控制技术、粪污处理技术,促进生态养殖发展。/pp  (五)实施兽用抗菌药物使用减量化示范创建工程/pp  在奶牛养殖大县、生猪养殖大县和全国绿色养殖示范县选择生猪、家禽和奶牛等优势品种,遴选中兽药、微生态制剂等低毒、低残留兽用抗菌药物产品中可推广使用的品种名录,研制流行菌株的细菌疫苗,研究推广相关补贴制度 先行试点、总结模式、逐步推广,开展兽用抗菌药物使用减量化示范创建工程,从源头减少兽用抗菌药物使用量。/pp  (六)实施从业人员培训和公众宣传教育工程/pp  加强养殖业与兽医从业人员教育。将兽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课程体系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内容。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开设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课程。加强兽医和养殖业从业人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考核。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泛宣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性危机的认知度。与世界卫生组织同步开展兽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宣传周活动。/pp  四、能力建设/pp  (一)提升信息化能力。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完善兽用抗菌药物生产企业、兽用抗菌药物产品批准文号等基础信息数据库,推动省市县三级配备必要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实现与国家兽用抗菌药物追溯系统对接,深入推进兽药“二维码”追溯系统建设,提高兽用抗菌药物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等信息采集、传输、汇总、分析和评估能力。/span/pp  (二)提升标准化能力。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检测监测标准体系,开展实验室能力比对,为监测工作提供有力支撑。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制定统一的耐药性检测监测相关标准,认证相应的检测仪器、试剂,制定各级监测网的管理规则和数据库标准,分区域建立耐药性监测参比实验室,指导建立菌种库、标本库。/span/pp  (三)提升科技支撑能力。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发挥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技术优势,创立全国兽用抗菌药物科技创新联盟,围绕动物专用抗菌药物、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检测仪器设备和以中兽药、低聚糖、微生态制剂、噬菌体等为代表的抗生素替代品和养殖领域新型耐药性控制技术与产品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创新集成。鼓励耐药菌高通量检测仪器设备、监测网络设备以及基层兽医实验室微生物检测仪器设备的研发。鼓励开展细菌耐药分子流行病学和致病性研究,为制订耐药控制策略与研究开发新药物新技术提供科学依据。/span/pp  (四)提升国际合作能力。主动参与WHO、OIE、FAO等相关国际组织开展的耐药性防控策略与CLSI、EUCAST标准制修订等相关工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协作,控制耐药菌跨地区跨国界传播。加强与发达国家抗菌药物残留控制机构及重要国际组织合作,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主动应对国际畜禽水产品抗菌药物残留问题突发事件。/pp  五、保障措施/pp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做好动物源细菌耐药防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强化组织领导。要根据本计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认真履行日常监管、监督抽检责任。要强化责任落实,明确养殖和屠宰者的主体责任,各级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层层传导责任压力,切实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pp  (二)加大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支持,加大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防控体系建设、监测评估、监督抽查、中兽药补贴和抗菌药物减量化示范创建等工作的支持力度 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pp  (三)发挥专家力量。改组成立全国兽药残留和兽用抗菌药物控制专家委员会,为动物源细菌耐药监测、监管体系建设与完善提供专业指导 承担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风险评估任务,提供风险管理和政策建议。在相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增设抗菌药物替代研发、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耐药检测方法与标准研究等岗位,鼓励各地建设兽用抗菌药创新团队。/pp  (四)落实目标考核。推动各地将兽用抗菌药物使用监管及动物源细菌耐药控制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范围,对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管体系、耐药率、兽药残留超标率、条件保障和经费预算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农业部制定考核评价标准,按年度、区域、进度进行量化、细化,各地要根据工作要求,将工作目标和任务措施分解到具体部门和养殖企业,确保行动计划有效落实。/ppbr//p
  • 飞秒激光直写双刺激协同响应的水凝胶微致动器研究获进展
    在自然界中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并产生特定的形状变化,这种响应行为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在众多材料中,水凝胶因其模量适中,刺激响应条件多样以及生物相容性好等因素而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仿生学以及材料科学的发展,能够感知和响应外部刺激的智能水凝胶致动器在软体机器人、传感和远程操控等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微加工技术已经将响应型水凝胶致动器的尺寸缩小到微米级。然而,如何在微尺度下构建能够对复杂的微环境进行多重响应的水凝胶微致动器仍然是一个挑战。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郑美玲团队在双刺激协同响应的水凝胶微致动器的研究工作中取得进展。团队通过非对称飞秒激光直写加工制备了一种双刺激协同响应的水凝胶微致动器。该水凝胶微结构对pH/温度的双重协同响应是通过添加功能单体2-(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实现的。通过水凝胶微结构的拉曼光谱分析,解释了不同pH和温度下协同响应的产生机制,并且展示了由pH或温度控制的聚苯乙烯微球的捕获。该研究为设计和制造可控的微尺度致动器提供了一种策略,并在微机器人和微流体中具有应用前景。研究成果发表于Small 。   飞秒激光直写加工技术由于具有超高的空间分辨率、三维加工能力和无需实体掩膜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制备各种三维微结构。研究人员利用含有功能单体的光刻胶,通过调整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和扫描策略实现了具有不对称交联密度的双重响应水凝胶微结构的制备(图1)。   进一步地,研究人员制备了含有三个不对称微臂的微致动器来提高对不同环境的刺激响应能力。该微致动器由三个交联密度交替分布的微臂组成。为了更加方便地展示水凝胶微致动器在不同温度及pH条件下的可控性,研究还使用了直径10微米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目标颗粒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捕获(图2)。   此外,研究人员还描述了一种具有双刺激协同响应特性的微致动器(图3),其具有的更为丰富的形状变化是由温度升高时的氢键断裂与酸性条件下叔胺基的质子化同时作用产生的。该研究提出的双重刺激协同响应特性相较于单一响应刺激赋予了微制动器更大的可操控性,这一特性使其在微操纵和微型软体机器人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图1 双刺激协同响应型水凝胶微致动器的制备与响应机制图2 双重刺激响应型水凝胶微致动器的捕获行为图3 水凝胶微致动器的双重刺激协同响应特性
  • 英斯特朗推出软件扩展模块可限制动态载荷下的试样自行发热
    英斯特朗,全球领先的材料和构件物性测试试验机制造商近期宣布,旗下最新研发的试样自行发热控制模块(Specimen Self-Heating Control 简称SSHC)将被添加到具有广泛用途的Instron WaveMatrix&trade 软件包中以对聚合物和复合材料进行动态疲劳测试。它可以把试样的温度保持在一个极小的变动区间内以助于在质量控制测试实验室以及开发和优化复合配方的过程中节省时间、成本和精力。 在循环加载或高温情况下,聚合物和复合材料会显著地产生自行发热效应,因此疲劳试验通常是在相对较低的频率下进行。试样自行发热控制(SSHC)扩展模块利用试样连续记录温度和预先指定的温度目标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在一个闭环测试中的频率。对于用比较小的载荷加载,所预期的循环到断裂数值大,该系统可以运行在一个较高的频率上以大大减少测试时间。对于大载荷加载,即使在测试后段也能保持一致的试样温度,但以往情况下,自热效应在固定的测试频率中会导致试验温度显著升高。 Peter Bailey博士,英斯特朗英国动态测试系统专家说到:&ldquo 对于复合材料结构,一个5 摄氏度的温度转变通常会比测试频率变化二倍产生的影响还要大,因此严格控制试样温度的好处远远超过在测试频率中的变化。试样自行发热控制允许测试始终运行在最高频率,同时尽可能保持样品温度恒定。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提高产量和最小的能源消耗来提供优化的成本效益。此外,对于以前试验温度无法达到一致的情况,此方法可以为聚合物和复合材料提供更好的一致性。 此温度信号可以通过任何标准的传感器系统提供,例如:通过USB热电偶集成和任何0-10 Volt模拟输入,包括红外传感器。用户指定的温度窗口可以达到的公差的仅有± 0.5 C。试样自行发热控制功能适用于任何只要可以安装试样温度传感器的几何形状测试,并且也兼容高低温试验箱测试。 最后,试样自行加热控制(SSHC)扩展模块可以适用于所有英斯特朗动态测试系统并提供安装8800数字控制器,同时还支持最新版本的WaveMatrix&trade 软件。 值得期待的是,10月16日-18日期间,来自英斯特朗的动态测试系统专家Peter Bailey博士将亲临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2013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英斯特朗 E140号展台)上,为中国用户带来更多英斯特朗在复合材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介绍,欢迎莅临现场沟通和交流。 Instron WaveMatrix&trade 软件
  •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两项汽车行业强制性国家标准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机动车玻璃安全技术规范》等16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其中包含两项汽车行业强制性国家标准,均由TC114(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上报,339(工业和信息化部)执行,主管部门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实施日期1GB 9656-2021机动车玻璃安全技术规范GB 9656-20032023-01-012GB 40164-2021汽车和挂车 制动器用零部件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2022-01-01一、《机动车玻璃安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机动车玻璃安全技术规范》起草单位为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修订后的标准技术内容参考UN R43。无相关产品标准类的ISO标准可采用。部分项目的检验方法修改采用相关ISO标准。修订后标准与GB 9656-2003的变化对比见表1。表1 GB 9656-2021修订版与2003版对比No.项目2003版修订版水平分析1前言/强制条款部分条款强制全文强制——2范围只适用于汽车明确了适用的车的类别。根据实际应用对适用范围的车辆定义更清晰、准确。优于2003版3术语无增加18个术语使标准结构合理、使用方便。优于2003版4分类包括分类及应用部位说明删除应用部位说明,符合GB1.1要求。优于2003版5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总则对原片提出要求,将要求分为主要技术要求及一般技术要求删除原片要求及主要技术要求和一般技术要求的分类;将各种安全玻璃材料在不同应用部位需满足的要求以表格形式列出;提出钢化玻璃应用限制条件;增加了贴膜玻璃的要求。便于对各种安全玻璃材料的总体要求有全面的了解,使标准更便于。优于2003版6厚度对夹层玻璃、钢化玻璃、区域钢化玻璃及塑玻复合材料及中空安全玻璃的单片厚度偏差提出了要求。技术要求:1.根据最新浮法玻璃标准,修订单片玻璃的厚度偏差;2.增加刚性塑料;3.对中空玻璃总厚度提出偏差要求;4.修改了对夹层玻璃及塑玻复合材料厚度偏差的描述。5.删除了区域钢化的内容试验方法:增加HUD玻璃的内容针对所有安全玻璃材料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考虑了最新产品的需求,采用了最新原材料标准。优于2003版 7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可见光透射比按车型、视区规定了最低可见光透射比值技术要求:1. 增加对后风窗的要求;2. 修改视区;试验方法:对试验设备“接受器及配套指示仪器的线性”略有修改,删除“或在读数量程的±10%之内,选择小值”。修改后的视区划分更符合目前车辆风窗玻璃设计要求;试验方法规定更科学。优于2003版8副像偏离按车型、视区规定了最高副像偏离值技术要求:1. 修改视区;2.对不做检查区域进行补充规定;试验方法:1. 对于靶式光源仪,增加了单环靶的结果表达;2.对于准直望远镜,调整了装置图中样品方向;将“可先用靶式光源仪以简单快速的扫描方法检查安全玻璃”列为可选择的过程;将结果表达中设计试验程序的表述移到试验过程。修改后的视区划分更符合目前车辆风窗玻璃设计要求;试验方法表述符合GB1.1的要求。优于2003版9光畸变按车型、视区规定了最高光畸变值技术要求:1. 修改视区;2.对不做检查区域进行补充规定;试验方法:对光源进行了修订,改为:150W石英卤素灯(如果不使用滤光片)或250W石英卤素灯(使用绿色滤光片)。修改后的视区划分更符合目前车辆风窗玻璃设计要求;试验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优于2003版10颜色识别对视区带色风窗提出的要求删除此项透射比不低于70%的视区带色前风窗玻璃不影响对交通信号颜色的识别。优于2003版11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抗磨性针对风窗及侧窗用夹层玻璃及塑玻复合材料技术要求:1.增加刚性塑料要求;2.增加该项目的适用部位试验方法:增加了对塑料材料的试验方法。使该要求更具合理性。优于2003版12人头模型冲击用于风窗及风窗以外部位的各种材料,钢化玻璃除外技术要求:1.删除前风窗以外夹层玻璃、塑玻复合材料的人头模型冲击要求;2.增加刚性塑料要求。3.对夹层玻璃冲击后状态要求表述更准确4.删除了区域钢化内容试验方法:增加了对刚性塑料的试验方法,包括对带减速装置人头模型冲击试验设备的校准方法。符合GTR6的要求,要求更明确。优于2003版13抗穿透性针对风窗用夹层玻璃及塑玻复合材料同2003版无变化14抗冲击性针对夹层玻璃、塑玻复合材料及钢化玻璃在高、低及常温下的冲击状态技术要求:1. 对夹层玻璃的称重要求进行修改;2.增加刚性塑料、HUD玻璃的要求;3.修改了前风窗以外夹层玻璃冲击后碎片剥落要求。试验方法:1.增加了对刚性塑料进行试验的内容;2.对冲击高度进行修改;3.增加了高、低温冲击试验的试验时机要求。要求更明确,试验方法更具可操作性。优于2003版 15碎片状态针对区域钢化及钢化玻璃技术要求:1. 对长条碎片的要求修订描述;2. 删除钢化玻璃的补做内容。3.删除了区域钢化内容试验方法:按曲率半径200mm对钢化玻璃的冲击点进行了修订。对长条碎片的要求更精准,对钢化玻璃的要求予以了加严。优于2003版 16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柔性无此项针对刚性塑料,新增项目。引入新材料。优于2003版17耐高温性针对夹层玻璃、塑玻复合材料技术要求:无变化。试验方法:1.增加了对样品的要求;2.删除了对样品数量的要求;3.增加了对超温控制的要求。检验操作控制更严格。优于2003版 18耐辐照性针对夹层玻璃、塑玻复合材料技术要求:无变化。试验方法:1.增加了对样品的要求;2.删除了对样品数量的要求;3.增加了辐照强度的要求。检验操作控制更严格。优于2003版 19耐湿性针对夹层玻璃、塑玻复合材料技术要求:1.原要求不变;2.增加了对刚性塑料的要求。试验方法:1.增加了对样品的要求;2.删除了对样品数量的要求;3.修改了试验后样品状态评价时机的要求;4.增加刚性塑料内容。检验操作控制更严格,引入新材料。优于2003版 20耐温度变化性针对塑玻复合材料 技术要求:无变化。试验方法:增加样品放置要求。检验操作控制更严格。优于2003版 21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耐燃烧性针对塑玻复合材料技术要求:1.增加刚性塑料的要求;2.降低燃烧速度试验方法:无变化。加严要求,引入新材料。优于2003版 22耐化学侵蚀性针对塑玻复合材料技术要求:增加刚性塑料的要求。试验方法:根据刚性塑料增加负重法试验方法引入新材料。优于2003版 23耐模拟气候性无针对刚性塑料,新增项目。引入新材料。优于2003版 24挥发性有机物无针对贴膜玻璃,新增项目关注贴膜玻璃环保性能,优于2003版25检验规则对型式检验及认证检验的抽样规则进行了规定删除根据全文强制要求,删除此部分内容26判定规则写入试验方法条款以规范性附录的形式对每一项技术的判定进行了规定有利于标准整体框架的协调,简单扼要,便于使用,优于2003版27实施日期无根据强标使用特点,规定出过渡期使标准更具实施性28边缘应力有删除该项在2003版中针对钢化玻璃,为一般性技术要求,非强制项目29表面应力有删除该项在2003版中针对弯型夹层玻璃及塑玻复合材料,为一般性技术要求,非强制项目30耐模拟气候性有删除该项在2003版中该项目针对塑玻复合材料,为一般性技术要求,非强制项目31露点有删除该项在2003版中该项目针对安全中空玻璃,为一般性技术要求,非强制项目32加速耐久性能有删除该项在2003版中该项目针对安全中空玻璃,为一般性技术要求,非强制项目33太阳能特性该两项原计划在9656修订时应加入,针对目前汽车玻璃节能特性,是两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项目,也是申请9656修订目的之一,属于非强制性项目。但由于此次标准项目更改为安全技术规范,这两个项目也不能写入。34可见光反射比二、《汽车和挂车 制动器用零部件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汽车和挂车 制动器用零部件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 、烟台孚瑞克森汽车制动部件有限公司 、河北星月制动元件有限公司 、重庆红宇摩擦制品有限公司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长春一汽富晟特比克制动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包含术语和定义、试验相关要求、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包装和标志、产品一致性等。本标准与UN R90的主要结构变化对比见表2。表2 本标准与UN R90主要技术要素对比本标准UN R90章节编号章节标题章节编号章节标题1范围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2定义——3认证申请——4认证4试验相关要求——5技术要求5技术要求及试验6包装和标志6包装和标志——7换装零件的变更和扩展7产品一致性8产品一致性——9产品不一致性的惩罚——10产品完全停产——11有权进行认证试验的技术服务部门和型式认证权威机构的名称和地址——12过渡期规定根据我国标准化相关文件规定,本标准除采用我国对应的规范性引用文件替代UN R90的规范性引用文件外,还增加了5项规范性引用标准,本标准涉及的规范性引用标准与UN R90规范性引用文件对应情况见表3。表3 本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与UN R90对应关系一览表序号本标准规范性引用文件UN R90规范性引用文件1GB/T 131-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ISO 1302:2002,IDT)ISO 1302:2002 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GPS) - Indication of surface texture in technical product documentation2GB/T 228.1-2010 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ISO 6892-1:2009,MOD)ISO 6892:1998 Metallic materials – Tensile testing at ambient3GB/T 231.1-2009 金属材料 布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ISO 6506-1:2005,MOD)ISO 6506-1:2005 Metallic materials – Brinell hardness test – Part 1:Test method4GB/T 3398.2-2008 塑料 硬度测定 第2部分:洛氏硬度(ISO 2039-2:1987,IDT)ISO 2039-2:1987 Plastics – Determination of hardness – Part2:Rockwell hardness5GB/T 5620 道路车辆 汽车和挂车制动名词术语及其定义--6GB 5763 汽车用制动器衬片--7GB/T 7216-2009 灰铸铁金相检验(ISO 945-1:2008,MOD)ISO 945-1:2008 Microstructure of cast iron – Part1:Graphite classification by visual analysis8GB 126760-2014 商用车辆和挂车制动系统技术条件及试验方法UN No.13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of vehicles of categories M,N and O with regard to braking9GB 21670-2008 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UN R13-H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of passenger car with regard to braking10GB/T 22309-2008 道路车辆 制动衬片 盘式制动块总成和鼓式制动蹄总成剪切强度试验方法(ISO 6312:2001,IDT)ISO 6312:2001 Road vehicles – Brake linings – Shear strength of disc brake pad and drum brake shoe assemblies – Test procedure11GB/T 22310-2008 道路车辆 制动衬片 盘式制动衬块受热膨胀量试验方法(ISO 6313:1980,IDT)ISO 6313:1981 Road vehicles – Brake linings – Effects of heat on dimensions and form of disc brake pads–Test procedure12GB/T 22311-2008 道路车辆 制动衬片 压缩应变试验方法(ISO 6310:2001,IDT)ISO 6310:2001 Road vehicles – Brake linings – Compressibility – Test procedure13QC/T 239-2015 商用车辆行车制动器技术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14QC/T 556 汽车制动器温度测量和热电偶安装--15QC/T 564-2018 乘用车行车制动器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
  • Eppendorf 正式启动 himac 离心机产品线在华销售
    2020 年 3 月,德国 Eppendorf 股份公司宣布收购日本 Koki 集团离心机业务,并将后者高端品牌himac 纳入旗下。自 2020 年 7 月 1 日起,Eppendorf Himac Technologies 公司正式隶属于 Eppendorf 集团。 据悉,Eppendorf 中国有限公司从 2021 年 4 月1 日开始销售 himac 高品质大容量落地式和高速离心机,随后会逐渐拓展到其他离心机产品线。 himac 高品质产品线的强势加盟,有助于 Eppendorf 为所有离心机细分市场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产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生命科学、纳米材料、药物开发和医学检测等前沿应用领域。 鉴于此次战略性收购所带来的协同作用,业界普遍认为此举将夯实 Eppendorf 在多功能台式离心机、落地式和超速离心机等领域的领先者角色,并进一步巩固其在制药、生命科学、临床等用途的全球高端离心机制造商的卓越市场地位。 himac 离心机自 1954 年在日本上市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杰出美誉。旗下的产品继承了日式精湛工艺设计,可以提供更大容量和超高离心速度,同时拥有小巧机身;专利技术的再生制动系统(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回收)搭配 Eco(节能)模式让离心更加高效节能;独特的制冷控制系统可令所有转子都稳定保持在 4 °C,全面保护离心样品。此外,himac 离心机在安全性(生物安全/数据安全/运行安全)方面也整合先进技术,让操作使用更为放心。 Eppendorf 于 2003 年进入中国市场,长期致力于为中国科研工作者提供全面优质的解决方案和完善高效的技术服务。基于双方对严谨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和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认可,Eppendorf 与 himac 成功携手,未来将继续为中国客户带来更佳的产品体验。 若您需要了解更多信息,欢迎联络Eppendorf当地销售团队,或电邮 himac@eppendorf.cn,亦可拨打热线电话 400 885 6070 联系我们。更多产品信息请点击
  • 龙年新品抢先看!LAUDA 首款移动式超低温冰箱!
    在制药行业,疫苗、原料药和生物样本通常非常珍贵,并对安全性有着极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性质稳定,无论是储存还是运输,样品都必须保存在有着严格要求的限定温度范围内。不过,与储存相比,想要在运输过程中保证样品的温度,通常会带来更多的挑战。在欧洲,一家著名的制药服务商一直在为其冷链物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并因此联系了LAUDA,双方合作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由电池供电的移动式超低温冰箱:LAUDA Mobifreeze!Part.01冷链面临的挑战制药和生物行业中的样本、药物、疫苗等,对储存温度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异。一些样品可以直接储存在室温下(约 20 - 25℃ ),或者冰箱冷藏室中(约 2 - 8℃ )。还有一些对温度敏感的样品,需要低温冷冻储存(零下到 -20℃),甚至超低温冷冻储存(低于-20℃,通常低于 -80℃)。对于制药行业,样品和产品的安全是重中之重。样本必须在经过验证的温度下储存,并在与储存完全一致的温度下进行运输。同时,对生产、灌装、储存、运输的整个过程,都要求有严格的认证和完整的文件记录。否则会导致价值数百万的货物被销毁,造成巨大的损失。现代制药中的超低温物流解决方案,主要是使用被动冷藏材料(相变材料,又称 PCM)和干冰。PCM 通常用于 -30℃ 左右的控温,干冰的控温温度可以接近 -80℃。但是,在 -30℃ 和 -80℃ 之间,几乎没有可靠的控温方案。PCM 和干冰这两种控温方式,也各有不足之处。Part.02相变材料,PCM一般情况下,PCM 系统可以达到运输中的控温要求,不过 PCM 的价格昂贵,并需要对物流过程进行复杂精确的规划。比如,在运输前,需要对 PCM 的包装和使用寿命进行确认,并且要考虑如何对温度进行监控和调节。一旦物流有延误,就需要立刻增加新的 PCM,否则会带来风险。此外,PCM 靠材料的相变过程放热吸热,冷却能力有限,只有少数 PCM 才能达到 -30℃ 以下的低温。PCM 的体积和重量也是一个问题,如果要达到一定的冷却能力,则需要大量的 PCM,和更大的运输空间。PCM 的体积和重量,会限制运输容器的移动和使用。Part.03干冰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会在 -78.5℃ 时升华,是一种危险物质。在使用干冰时,首先需要采取安全措施,以防皮肤或敏感组织接触干冰后冻伤;其次,要防止干冰升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置换空间中的氧气,导致人员窒息。因此,如果使用干冰进行储存和运输,对安全防护有很高的要求。昂贵的排风系统、人员的防护装备、员工处理干冰的时间、特殊的运输容器等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另外,持续升华意味着干冰的使用寿命有限,干冰作为消耗品,必须不断的补充。在实际使用中还有一个问题,在到达目的地后,必须将样品从坚硬的干冰中分离出来,而不造成任何损坏。运输的样品可能非常珍贵,单个袋子或瓶子就可能价值几百万欧元,在取出时必须非常小心。Part.04新的解决方案!可见,无论是 PCM 还是干冰,在冷链的使用中都有缺点,尤其是无法再现所必要的低温环境。因此,需要创新、低成本、安全、可验证的替代方案。LAUDA 的目标,是开发一种超低温物流解决方案,确保储存和运输中的温度持续稳定,不受制冷材料持续消耗的影响,更加灵活,并可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案既能保证药品的安全,也能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首台带充电电池的可移动超低温冰箱 Mobifreeze,有 LAUDA GFL 久经考验的制冷技术、优化的隔热材料和高性能磷酸铁锂电池,无论在连接电源,还是在脱离电网的情况下,都能保证恒定的储存和运输温度。Mobifreeze 可以在固定地点使用,也可以作为移动设备使用,这种混合使用方式,特别适用于一站式运输。样本、疫苗等对温度敏感的物质,可以储存在同一个冷冻冰箱中,运往目的地(灌装线、实验室等)。创新产品 Mobifreeze 的第一台原型机已在 2022 年的慕尼黑生化分析展中展出,将于今年投入批量生产。Part.05LAUDA MobifreezeMobifreeze 移动式超低温冰箱具有众多优势,可为贵重药品、生物样本等提供安全、顺畅的冷链物流服务。1.断电运行时长达三小时2.主动冷却而非被动冷却3.无需对采购和运输做规划(例如使用干冰或 PCM 时)4.消除了处理干冰时的健康风险和通风成本5.与冷链完美结合,运输条件可控、可验证,提高样品的可靠性6.固定使用和移动使用结合,可实现一站式运输,减少因转移库存产生的错误和样品污染。7.专为恶劣的物流环境而开发,可承受严苛的运输条件,即使在极端条件下,坚固的设计也能确保可靠的性能。在设定温度为 -80℃ 时,Mobifreeze 的电池可提供连续 3 小时的不间断供电。Mobifreeze M 270 的工作温度范围为 -86℃ 至 -50℃,可用空间为 270 L ,可满足各种需求。高质量的真空隔热材料,可以在运行期间提供一流的温度稳定性,即使在断电的情况下,仍可保持较长的回温时间。灵活耐用的万向脚轮、紧急制动装置、符合人体工学的手柄,操作舒适,使用安全。高度坚固的设计考虑到了物流环境的极端要求。为了保证样本可靠,设备有集成的数据记录器,用于记录所有相关数据,一旦实际温度与设定温度有偏差,就会显示声光警报。LAUDA Mobifreeze 不仅为制药公司和医药物流公司提供了新的选择,还为大学、研究机构、实验室、生物库和诊所等提供了安全的低温运输解决方案。它既可用于长期储存,也可用于样品运输,既能确保样品完好,又无需对样品进行重新包装,大大简化了用户的操作流程,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 "Empowering Excellence. For a better future." 追求卓越和创新的 Mobifreeze 移动式超低温冰箱,助力提高医药低温物流的效率和安全,欢迎咨询!我们是 LAUDA精确温度控制领域的世界市场领导者。我们的温度控制仪器和设备是许多重要应用的核心,为更美好的未来作出贡献。我们是电动汽车、氢能、化工、制药、生物技术、半导体和医疗技术领域的可靠合作伙伴,在研究、生产和质量控制中保证最佳温度。65 年来,我们每天都以崭新的面貌支持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专业的建议和创新的解决方案。
  • ACQUITY UPLC XevoTQ-S同时测定猪尿液中21种β-受体激动剂
    今年3月,瘦肉精事件引发全国拉网式排查,瘦肉精事件闹得沸沸扬扬,10年间瘦肉精屡禁不绝,添加瘦肉精喂出来的猪不仅颜色光亮,而且可以增加猪的瘦肉率,现在人们都关注身材,不吃肥腻的肉,这也导致饮食习惯吃瘦肉,而添加瘦肉精的猪肉正好符合当今人们的饮食习惯,瘦肉精事件一出大家都在徘徊这肉还吃不吃? 简介瘦肉精:一类动物用药的统称,任何能够促进瘦肉生长、抑制动物脂肪生长的物质都可以叫做“瘦肉精”。 目前,能够实现这种功能的物质是一类叫做β-兴奋剂的药物。与传统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同属“肾上腺受体激动剂”的莱克多巴胺等同类药物同样也能提高猪的瘦肉率。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及液质联用法。国家标准GB/T 5009.192-2003 动物性食品中克伦特罗残留量的测定中规定方法为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法,其方法检出限均为0.5ug/kg。SN/T 1924—2007 进出口动物源食品中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残留量的检测方法采用LC/MS/MS法,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等优点被普遍使用。本文使用UPLC/XEVO TQ-S对猪尿液中的β-受体激动剂进行分析。实验方法UPLC条件LC系统: ACQUITY UPLC运行时间: 10min色谱柱: ACQUITY BEH C18 1.7μm,2.1mm x 100mm流动相A: 0.1%甲酸水流动相B: 乙腈流速: 0.40mL/minMS条件MS系统: Xevo TQ-S离子模式: ESI+毛细管电压: 3.5kv源温度: 150℃雾化气温度: 500℃雾化气流速: 900L/hr锥孔气流速: 20 L/hrMRM条件:Quanpedia数据库Quanpedia是沃特世特有的一种可扩展和可搜索的数据库,为您提供LC/MS/MS定量方法信息,目前数据库已有超过1200种化合物,包括色谱方法、质谱方法、定量方法等,您可自由选择其中的任意化合物或化合物种类自动形成您所需的方法,无需再重新进行方法开发过程。下图为数据库得到的方法信息:自动生成MRM方法: 样品制备样品制备参照GB/T 22286-2008《动源性食品中多种β-受体激动剂残留量的测定》进行。■ 量取2.0mL猪尿液样品,加入8mL 0.2M的PH为5.2的乙酸钠缓冲液,充分混匀■ 加入50μLβ-Glucuronidase/aryl sulfatase混匀,于37℃水浴水解过夜■ 水解液振荡15min,在5000r/min条件下离心分离10min后,取4mL上清液中添加100uL 10ng/mL的内标溶液混匀,加入5mL 0.1M高氯酸混合均匀,并调节溶液PH值到1±0.3。以5000r/mim条件下离心分离10min后,移取上清液并用10M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到11。■ 加入10mL饱和氯化钠溶液和10mL异丙醇-乙酸乙酯(6:4)混合溶液,离心分离后取有机相,在40℃水浴下用氮气将其吹干■ 提取残渣中加入5mL 0.2M乙酸钠缓冲液(PH5.2),超声混匀溶解残渣■ 样品净化(如下图所示),使用Oasis MCX(3cc/60mg)小柱■ 净化后的洗脱液用氮气吹干,用流动相溶解定容至1.0mL,过0.22μm滤膜,待进样分析 下图为数据库得到的方法信息: 固相提取净化过程Oasis MCX(3cc/60mg):实验结果与讨论本方法才用一次进样同时监测猪尿液样品中的21种β-受体激动剂进行检测,在灵敏度、分离度方面获得满意的结果。与常规的串联四极杆质谱仪不同的是,Xevo TQ-S为您提供最好的定量数据的同时,还为您提供高质量的光MS/MS信息。对猪尿液中含0.5ug/L的受体激动剂样品,启用PICs(子离子确认扫描)功能,可在不影响MRM定量的同时得到各化合物子离子扫描图,与标样子离子图进行匹配,对样品中阳性结果定性起到帮助判断的作用。 结论本方法采用多离子反应监测(MRM)方式对21种β-受体激动剂进行检测,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分析周期短、适用范围广等优点。适用各类动物组织或动源性食品等的测定。IntelliStart技术可以使得开发分析方法过程变成流线型工作流程。这意味着需要更少的时间来开发方法,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强大的Quanpedia数据库包含上千种化合物的方法,自动生成方法文件让你轻松简单快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PICs(子离子确认扫描)功能为您提供最好的定量数据的同时,还为您提供高质量的光谱MS/MS信息,对样品中阳性结果定性起到帮助判断的作用。关于沃特世公司 (www.waters.com)50多年来,沃特世公司(NYSE:WAT)通过提供实用和可持续的创新,使医疗服务、环境管理、食品安全和全球水质监测领域有了显著进步,从而为实验室相关机构创造了业务优势。作为一系列分离科学、实验室信息管理、质谱分析和热分析技术的开创者,沃特世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实验室解决方案为客户的成功创造了持久的平台。2010年沃特世拥有16.4亿美元的收入和5,400名员工,它将继续带领全世界的客户探索科学并取得卓越成就。 联系人:张林海沃特世公司市场部86(21) 61562642lin_hai__zhang@waters.com 周瑞琳 (Grace Chow)泰信策略(PMC)020-83569288grace.chow@pmc.com.cn
  • “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申报指南:拟安排8.6亿元启动18个项目
    5月11日,科学技术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坚持“四个面向”总要求,积极探索“揭榜挂帅”等科技管理改革举措,全面提升科研投入绩效。“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坚持纯电驱动发展战略,夯实产业基础研发能力,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突破产业链核心瓶颈技术,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可控,形成一批国际前瞻和领先的科技成果,巩固我国新能源汽车先发优势和规模领先优势,并逐步建立技术优势。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21年度指南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分步实施、重点突出的原则,围绕能源动力、电驱系统、智能驾驶、车网融合、支撑技术、整车平台6个技术方向,按照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示范应用,拟启动18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8.6亿元。其中,围绕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方向,拟部署不超过3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不超过1500万元,每个项目500万元。原则上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示范应用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2:1。1. 能源动力1.1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基础前沿技术,含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全固态电池中电极(正极、负极)与固体电解质界面稳定化与自修复机制;微结构固态复合正极(含活性材料、 电解质、电子导电介质等)中电子、离子的输运特性;具有导电骨架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和固态电池中界面/结构对锂沉积形态的影响;超薄高离子电导率固体电解质层制备技术及面离子输运均匀性、机械强度、与正负极界面兼容性;新型电池结构、干法电极、新型电解质层制备方法及封装方式;电池内部温度/力学/电 化学场以及失效破坏等实验表征技术及固态电池综合评价方法。考核指标:固态复合正极比容量>400mAh/g;复合金属锂负极比容量>1500mAh/g;固体电解质厚度<15μm,室温电导率>1mS/cm,锂离子迁移数>0.8;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容量>10Ah,比能量>600Wh/kg,循环寿命≥500 次。有关说明:支持一般项目的同时,并行支持不超过3个不同技术路线(互相之间、与一般项目之间技术路线均明显不同)的青年科学家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5年。1.2 车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燃料场景需求的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关键部件、电堆、系统设计及集成技术,主要包括:优化电极微观结构,研究高性能、高可靠电池结构设计及可控制备技术;优化连接体材料及结构,开发低成本连接体加工及涂层致密化技术;开发高一致性、长寿命电堆组装技术,形成千瓦级电堆批量制造能力;研发氢气、天然气、醇类等不同燃料处理技术及关键部件;集成不同燃料应用 场景的SOFC系统,研究系统快速启动响应技术,研究系统在模拟行驶工况下的应用安全。考核指标:建立车用SOFC关键部件、电堆与系统技术及理论体系。完成高性能、高可靠电池的结构设计和验证,电流密度 ≥300mA/cm2条件下,电压衰减≤4‰/千小时(运行时间≥1000h);形成低成本金属连接体及涂层材料加工工艺,连接体高温服役5000h,ASR≤30mΩ‧cm2;掌握SOFC电堆组装技术,单电堆功率≥1.0kW,电堆功率密度≥1.0kW/L,电效率≥60%;完 成氢气、天然气以及醇类等为燃料的SOFC系统开发,额定发电功率≥50kW,启动3分钟达50%输出功率,发电效率≥55%(DC,LHV),建立系统安全性能评价体系。有关说明:实施周期不超过 5 年。1.3 高密度大容量气氢车载储供系统设计及关键部件研制 (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针对燃料电池重型车辆长途续航需求,研究车载储氢瓶、车载储氢系统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研究不同工况下大容量储氢的释放和泄露规律,研制车载70MPa大容量IV型瓶、集成瓶阀、储氢系统调压阀组、储氢系统控制器、氢气泄漏探测传感器等,形成高压力、大容量车载储氢系统。针对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供氢需求,研究大流量、高动态等复杂工况条件下供氢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研制氢气流量控制阀组、循环引射器、机械循环泵等核心部件。针对燃料电池重型车辆快速加注需求,研究加氢口预冷高压大流量气氢在车载系统中的扩散、增压、升温等规律,获得稳定匹配与安全阈值控制技术,定义各部位材质循环加载要求、车载储氢系统受氢口与加氢枪的机械接口方式,开发面向高可靠、高安全的氢燃料快速加注操作流程、接插连接规范及通信协议。考核指标:车载70MPa大容量IV型瓶储氢系统有效储氢质量≥32kg,氢气泄漏率≤10mL/h,供氢能力≥7g/s,系统服役寿命≥10年;形成相应气瓶与瓶阀的自主知识产权及产品标准,制 定系统零部件、总体结构、集成设计等安全设计准则。其中,70MPa氢Ⅳ型瓶满足T/CATSI 02007—2020要求、容积≥400L,单瓶质量储氢密度≥6.8wt%,单位储氢能力碳纤维使用量<10.7kg/kg H2;集成瓶阀设计压力≥70MPa,内置电磁阀寿命≥50000次, 瓶阀功耗≤8W,瓶阀质量≤1.2kg,瓶阀集成电磁开关装置、过流量装置、超温超压泄放装置(TPRD)、温度检测装置和手动操作装置;调压阀组循环寿命≥50000次,输出压力波动范围10~15%,波动持续时间≤10s,输出流量≥7g/s,质量≤1.2kg;车载氢系统控制器具备独立加氢模式、红外通讯、6路以上氢安 全检测通道,具备加氢状态控制与停车氢安全巡检策略;加氢口及加氢枪加注速率≥7.2kg/min,加氢口使用寿命≥20000次,加 注过程瓶内气温≤85℃。大流量氢气流量控制阀组最大喷射流量≥7g/s(阀组流量),内外氢气泄露率≤0.3mL/h@30bar,耐久性: 喷射阀开闭次数不小于4亿次(比例电磁阀全开闭次数不小于500万次);大流量氢循环引射器压升≥50kPa,引射比≥2.2,电堆功率覆盖范围60~400kW;大流量氢气循环泵系统压升≥50kPa(采用氢气混合气体,循环流量≥3000slpm,氢气浓度≥90%),功耗≤1.5kW,效率≥46%,噪音≤70dB,寿命≥20000h。建立快速加注机械接口标准、通信协议和加注操作规范,并形成标准送审稿;加注协议标准符合国际通用需求。2. 电驱系统2.1 基于新材料和新器件的电驱动系统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内容:在电驱动系统集成与控制方面,研究SiC电驱动系统新结构、多物理场集成和全域高效控制方法,研究SiC电驱动系 统电磁兼容特性及抑制方法,解决SiC电驱动系统在高密度集成和高效控制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新型电驱系统技术测试与分析,完成电驱系统前沿技术对标评价;开展车用服役条件下电驱系统功率器件、电机绝缘和轴承等系统致命故障检测、诊断和预测方法研究,形成电驱系统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在新材料与新器件方面,研究高性能超级铜线(包括但不限于基于铜合金和铜/纳米管等复合材料的高性能超级铜线)及电机绕组制备技术,探索大电流SiC MOSFET芯片载流子输运性能高温骤降机理和抑制栅介质界面缺陷等可靠性增强方法,研究超低杂散参数/高效散热的SiC模 块与组件协同优化技术,实现材料与器件优化。考核指标:超级铜线在20℃的电阻率≤1.90×10-8Ωm,180℃的电阻率≤2.57×10-8Ωm,并应用于高性能电机样机;1200V SiC MOSFET单芯片通流能力≥ 250A@150℃,导通压降≤2.5V@250A/150℃,最高结温250℃ , 阈值电压偏移≤0.1V@150℃;SiC电机控制器峰值功率体积密度≥70kW/L@峰值功率300kW,EMC 达CISPR等级4要求;提交电驱系统产品对标测试与技术分析报告共5份,每年样本量2套,提交电驱系统健康管理标准规范1项。有关说明:实施周期不超过5年。2.2 高性能轮毂电机及总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在高性能轮毂电机及总成方面,突破轮毂电机与制动、转向和悬架系统深度集成与转矩矢量分配技术难题,实现轮毂电机系统性能、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的持续提升,为全新电动化底盘开发和产业化提供核心零部件支撑;在高密度轮毂电机方面,研究高密度轮毂电机的电磁机热声等多物理场协同设计与仿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转矩脉动抑制、噪声抑制和可靠性与耐久性验证方法,开发轮毂电机的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技 术(包括冷却结构、动密封等)。考核指标:轮毂电机总成30s峰值转矩重量比≥20N∙m/kg;轮毂电机总成系统最高效率≥92%,系统CLTC工况综合使用效率≥80%;轮毂电机在额定转速点(额定转矩转折点),1米噪声总声压级≤72dB(A),防护等级不低于IP68,冲击振动标准不低于传统轮毂指标,电磁兼容性能满足Class4级及以上,轮毂电机总成产品实现装车运行。形成可靠性与耐久性测试规范。2.3 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及高效机电耦合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高效清洁燃烧(包括但不限于新型喷射、高EGR率、新型点火、高压缩比、可变机构技术等)结构优化、高效热管理、高效后处理、先进控制策略、低摩擦和低噪声等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技术,开发出热效率高、排放好的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研究新型构型、一体化机电集成、高效传动、高效热管理、动态控制和低噪声等机电耦合技术,开发出高效率、高集成、低成本的机电耦合变速箱。研究先进混动控制系统、高效混动控制策略、混动专用电机及电池、高压安全管理、测试验证等混动总成技术,实现总成高效和高可靠性,通过整车高效优化控制实现整车级行业领先动力和能耗指标。考核指标:专用发动机最高热效率≥45%,整车排放满足国六b+RDE;机电耦合系统机械传动效率≥95%,机电耦合系统综合效率≥85%(注:WLTC工况电平衡工况下的发电和驱动的加权综合效率);产品可靠性及寿命满足整车要求,实现装车运行。所搭载的整车0~100km/h加速时间≤7s,A级车在电量维持模式下油耗≤0.0018×(CM-1415)+3.8L/100km。混合动力专用高效发动机在额定功率下,1米噪声总声压级≤90dB(A);机电耦合系统在其基速点(转矩转折点),1米噪声总声压级≤78dB(A), 完成产品公告的量产车。3. 智能驾驶3.1 多域电子电气信息架构(EEI)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内容:构建基于服务的车路云网一体化集中式电子电气信息架构,探索高内聚、低耦合架构新形式,研究混合关键级任务调度与分配机理,建立域内、域间高可靠软件动态资源共享协议,探索车辆终端、边缘节点和云平台算力分配技术和通用应用开发架构,形成域内、域间、车云标准接口,实现软件模块复用以及整车软件管理;研究C-V2X和车载网络融合的新型架构底层软件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车载以太网和时间敏感网络等通信机制,设计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软件信息系统构架,构建数据远程分析、诊断、调校与升级一体化技术平台;研究电子电气架构安全冗余体系,基于多维度安全设计方法,构建故障检测、主动重构控制及可靠高效的多层纵深防御体系;研究电子电气架构评估与实时性仿真分析技术,建立多层级、一体化电子电气架构测试验证体系,搭建车路云网一体化集中式电子电气信息架构测试平台;研究电子电气信息架构集成应用,实现技术应用与示范。考核指标:架构支持车路云一体化协同的高级别自动驾驶系统,可实现软硬件独立和域间协同计算,架构支持算力集中的弹性中央计算平台和分布区域管理控制器实现整车软件定义功能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化软硬件接口≥400 个,接口包括:智能化传感器接口,原子服务接口,车—云标准接口和车与路侧设备接口等,标准接口支持2种以上的操作系统。电子电气架构一体化技术平台支持C-V2X信息交互,车辆相关软件升级时间≤20分钟,车载网络通讯速率可达10Gbit/s,时间敏感业务流转发时延小于50微秒,时间同步精度小于20纳秒。具有高可靠的冗余防失效机制,形成架构冗余设计准则和预期功能安全的解决方案。满足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电磁安全要求,通过GB/T 18387和GB 34660标准 测试。建立信息安全纵深防御设计准则和防护策略。形成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仿真、评估、优化和测试验证评价体系。在2家以上整车企业获得应用,完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草案 3 项。有关说明:实施周期不超过5年。3.2 学习型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人车路广义系统的多尺度场景理解技术,开发交通参与者的长时域行为预测系统;自动驾驶感知—决策—控制功能在线进化学习技术,研发模型与数据联合驱动的高效迭代求解算法,开发通用的建模、优化与分析软件;研究自动驾驶系统的高实时车载计算装置,包括低功耗异构计算架构、分布式高效任务管理、策略模型压缩/编译/部署等关键技术;研制多维驾驶性能分析系统与训练平台,包括边缘场景的自然驾驶数据库、 以安全性为核心的驾驶性能评估模型、支持虚拟交通场景的半实物在环训练等;开发自动驾驶系统学习功能集成与测试验证技术,包括符合车规级标准的开发方法及测试流程,功能优化、故障诊断、远程监控、人机交互等辅助模块,以及封闭测试场和开放示范道路的试验。考核指标:典型交通参与者行为预测时域不少于5s,长时域 轨迹预测误差≤0.6m(横向)和≤2m(纵向);支持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的自我进化训练,涵盖典型道路场景≥5类和交通参与者≥4类,在线学习系统的更新周期≤30min;车载计算装置运行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算法模块时,单位功耗算力≥2Tops/W,主要功能模块平均延迟150ms;边缘场景的自然驾驶 样本片段≥1万个,边缘场景类型≥80类,自动驾驶性能评估模 型的准确性≥90%;训练平台支持≥100个交通节点虚拟交通场景,支持不少于20辆实车的封闭测试场或开放示范道路的验证; 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项。3.3 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认知技术,包括与场景理解紧密相关的感知认知和决策规划等系统的性能局限分析技术、结合系统正向开发流程的危害分析及风险评估技术,构建面向智能汽车的预期功能安全量化评估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技术,构建预期功能安全实时监测与防护系统;研究降低预期功能安全风险的机器学习成长系统关键技术,包括面向自动驾驶机器学习成长平台的数据系统以及面向大数据的预期功能安 全高性能云计算技术;研究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关键技术,包括车内外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防护技术及其功能模拟技术;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场景库建设及测试评价技术,包括场景库测评优先子集和覆盖梯度研究、搭建预期功能安全仿真测试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量化与测试评价技术,建立预期功能安全试验验证规范及标准。考核目标:开发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系统一套,实现预期功能安全的实时保障,并在不少于20个边缘场景下进行技术验证;搭建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孪生高性能云计算平台1套;开发自动驾驶系统预期功能安全分析、仿真测评和管理工具软件1套;开发有条件自动驾驶及以上级别的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测试案例库1套,测试用例≥300条;搭建预期功能安全实车测试平台1个;完成≥100万公里实车道路数据采集,构建预期功能安全场景≥1000个;完成预期功能安全量化开发及测试评价体系标准或草案1项。4. 车网融合4.1 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CPS)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内容:面向智能汽车与信息通信及智能交通一体化,建立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基础理论,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架构体系构建、分析与构型优化方法;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融合机理,解构系统要素功能间协同机制与耦合规律,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建模方法;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开放性、涌现性和演进性特性,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重构设计与系统工程方法;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 理系统测试验证与量化评估方法,建立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指标体系;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协同实现方法,构建典型参考系统以及系统确认方法。考核指标:建立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架构、特性分析、建模、设计、评估、验证、协同实现、系统确认与系统工程方法; 架构体系包含设计分析维度≥7个;总系统架构包含系统需求定义≥2000项,系统功能、逻辑和物理架构要素不少于4500个; 系统建模工具原型可支持不少于4个类别的模型融合;系统设计工具原型可支持不少于7个维度的系统全生命周期重构设计考量,且可支持不少于50个用户端的数据库并发访问修改和唯一设计版本溯源;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指标体系包含不少于7个维度的量化关键指标且总数不少于50个;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典型参考系统原型的可支持不少于16类智能汽车运行场景和不少于3000项测试用例的测试验证;完成相关理论著作不少于3项,技术指南或路线图不少于3项,完成系统工程应用手册1套。有关说明:实施周期不超过5年。4.2 高精度自动驾驶动态地图与北斗卫星融合定位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支持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动态地图模型与架构,研究面向中国道路特点、支持增量更新与扩展的地图数据模型,建立动静态、变分辨率地图数据的表达与存储机制;研究面向量产车众包数据的地图在线更新技术,研究地图数据实时加密与偏转技术;研究基于地图感知容器的网联汽车协同感知技术,建立车—路—云网联信息的多源融合机制;研究车规级北斗定位芯片与车载多源定位终端技术,构建基于北斗及其增强系统的车 载定位、导航、授时一体化系统,研究融合视觉、惯导与地图的智能全息组合主动定位技术;研究自动驾驶地图与定位系统的车载软硬件集成技术。考核指标:地图模型支持动静态多层数据调用,包括自动驾驶感知与决策的应用接口协议,地图覆盖公里数≥1万公里;高精度地图每100米相对误差≤15厘米,基于专业采集车地图更新 准确率≥99%,基于众包数据地图更新准确率≥90%;超视距无盲区感知检测准确率≥90%,动态信息传输延迟≤1秒;基于车载北斗卫星定位终端,多源信息融合实现高精度定位,试验场条件下,静态高精度增强定位误差≤1厘米,动态高精度增强定位误差≤10厘米,有卫星信号覆盖的常规城市综合路况下,动态高精度增强定位误差≤20厘米;支持具备车路协同感知功能的高精 度地图示范区域2个以上,完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草案≥5项。4.3 自动驾驶仿真及数字孪生测试评价工具链(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人—车—路—环”耦合的高保真建模仿真技术, 研究高精度传感器、动力学、环境建模技术和强耦合机制,研发支撑L3及以上自动驾驶实时仿真软件;融合自动驾驶场景及交通流特征的云端仿真技术,研究包含中国自动驾驶事故场景特性的宏微观一体化交通流建模与加速测试技术,开发场景批量生成与高并发大规模云计算测试平台;车—云—场协同的自动驾驶在线加速测试评估技术,研究基于交通流的驾驶员行为、自动驾驶车辆行为的云端协同与场地孪生连续测评技术;多车协同的整车交通在环数字孪生技术,研制高灵敏的驱动、制动、转向一体化整车级系统平台,研究“人—车—路—环”实时模拟与虚实融合交互集成测试技术;自动驾驶测试评价平台及工具链,研究驾驶智能性评级、缺陷自动识别与安全性能认证技术,构建标准化的工具软件及硬件平台。考核指标:高精度自动驾驶仿真软件的极限工况动力学模拟精度≥90%;开放道路自动驾驶事故场景案例≥1000例;云控平台数据规模支持PB级,仿真任务执行成功率≥99.9%,达到10000个/分钟用例生成速率及 10000个/小时用例测试速率;数字孪生测试系统支持车速200km/h,最大制动强度10m/s2,最大转向角 40°;数字孪生支持虚、实传感器信号叠加;工具链支持L3级以上自动驾驶全流程测试,完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草案不少于2项, 服务自动驾驶车型不少于20个。5. 支撑技术5.1 汽车电控单元关键工具链开发(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发汽车电控单元模块级软件建模工具,实现基于模型的软件设计功能;研发汽车电控单元软件测试验证工具,实现软件测试验证的流程标准化、接口统一化、测试自动化;研发汽车电控单元软硬件集成测试与标定工具,实现电控软硬件功性能的在线优化;研发车辆通讯总线仿真与测试工具,实现对车辆通讯总线的功能测试和性能优化;开发基于云技术的汽车电控单元设计仿真平台与模型库,实现自主工具链的云端并行计算技术。考核指标:汽车电控单元软件开发及验证的关键工具链能够满足V型开发流程,研制覆盖软件建模、软硬件测试、通讯总线仿真与测试等环节的关键工具不少于4种;汽车电控单元模块级软件建模工具能够支持系统图形化建模、连续与离散仿真、状态机建模等不少于3项的基本功能;汽车电控单元软件测试验证工具支持图形化测试用例搭建、支持自定义测试用例库、测试用例库及测试计划统一管理等不少于3项基本功能;汽车电控单元软 硬件集成测试与标定工具能够支持不少于2种类型标定协议,支持用户可定制的图形标定界面,支持标定数据的记录以及刷写等 不少于3项基本功能;车辆通讯总线仿真与测试工具支持总线监测分析、总线激励、诊断服务等不少于3项基本功能;自主开发工具的云上服务平台实现云端用户登录不少于1000人次/12个月,工具链包含的云端模型库中有效模型数量不少于50个。5.2 关键车规级芯片的测试技术和评价体系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车规控制、通讯、计算、安全、存储芯片在车载使用要求下的可靠性、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设计开发基于FPGA半实物平台和芯片实物平台的车规芯片功能安全测试用例库及测试技术;针对智能驾驶使用要求,研究车规计算芯片的算力、能耗测试技术;针对网联驾驶使用要求,研究车规信息安全芯片基于国密算法安全保证能力的信息安全测试技术;搭建车规控制、通讯、计算、安全、存储芯片测试平台,建立其在车载使用要求下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考核指标:搭建支持多样本(≥20个)同步试验、试验温度范围-40~250℃、湿度相对湿度65%、压力≥15psig(磅/平方英寸)的环境应力试验系统,以及可施加电源(电压范围0~20V且分辨率10mV)偏置的寿命试验系统;搭建EMC测试环境,支持传导干扰(20Hz~108MHz)、辐射干扰(20Hz~40GHz)、HBM_ESD(10kV)、电源间断跌落实验(时间≤1ms);搭建支持1024数字通道资源,5G通讯速率,激励电压范围-0.5~+1.5V且分辨率为10μV的ATE测试系统;开发车规计算芯片测试系统,支持GPU/AI 等多种架构车规计算芯片在不同系统配置下(内核可配置、主频测试精度最小100MHz)的算力测试(范围覆盖 5~20TFlops、5~300Tops)及能耗测试(最高精度0.1W);设计开发支持车规芯片半实物和实物芯片的功能安全测试系统,测试范围覆盖车规计算芯片的总线、存储、DDR、时钟、IO、中断等硬件模块及底层软件,完成1~2款芯片功能安全测试用例开发至少1000条;开 发车规信息安全芯片国密算法(SM1~SM4)检测系统,支持被测芯片≥5000次/秒签名验签测试,开发支持置信度(ɑ值0.02~0.05) 任意定义且不少于4个真随机源任意开关的随机数据采集及随机性水平的测试平台,开发信息安全测试用例(包含安全攻击用例)至少100条;在车规芯片测试方面形成5项以上标准提案。5.3 车载储能系统安全评估技术与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多场景全工况多因素耦合下电池系统安全性损伤机理、演变规律及评价技术,研究电池系统热失控热扩散评价技术,研究电池系统失效致灾危害评估技术,研究电池系统使用寿命与安全耦合机制与规律,建立动力电池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动力电池系统高频失效行为的孕育演化机制和复现评估技 术,研究车端感知、线下检测、云端数据协同的在役动力电池系统 安全性风险评估技术;开发智能无损检测装备及软件。研究多场景多因素耦合下车载氢系统失效机理、失效模式及定量化安全评估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失效危害评估技术,建立 车载氢系统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研究氢气泄露可视化检测技 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微量氢泄漏检测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安全风险在线监测方法。考核指标:建立动力电池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和装备;开发在役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智能无损检测系统不少于2套,测试准确度不低于90%;搭建车载氢系统安全性定量化评价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在商用车和乘用车上进行应用验证,在线监测系统安全响应时间小于1秒;车载氢系统微量泄漏检测精度高于50ppm;车载氢系统严重泄漏预判准确率>95%;形成5项以上动力电池系统和车载氢系统安全性评价相关标准提案。5.4 高效协同充换电关键技术及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车—桩(站)—云多层级充电物理信息网体系架构,大数据驱动的安全高效充电管理与控制技术,研发车桩(站)互联互通实时数据交互平台;研究基于用户行为识别与充电设施状态感知协同的充电负荷时空多维度预测方法,充换电设施网点布局与站点构型规划方法;研究车—桩—云协同信息服务的运营管理与决策理论方法,用户行为识别与充电设施状态感知协同的车群充电规划方法与引导技术;研究快换站多型号动力电 池包融合存储、识别和充电技术,快换电池包标准化技术,多车型、多型号电池包识别和匹配技术,研发可多车型共用动力电池快换设备;研究多功率等级兼容的无线双向充放电技术,研发大功率、高效率、智能适配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备。考核指标:建成车桩数据交互平台,实现跨平台车桩数据互联互通,跨平台的数据互通与调用平均响应时间≤1s,高并发服务能力≥200万个,接入充电桩≥100万个,车≥100万台,车型≥100个,抗DDoS攻击能力≥200G/s;数据传输可靠性>99.95%, 信息安全通过三级等保评测;构建城市公共充换电场站建设规划模型和技术规范;充电桩利用率提高≥30%,车辆充电等待时间降低≥30%;快换电池系统兼容电池包类型≥3种,可更换车型≥3个,电池更换时间≤90s;无线充放电系统双向功率≥30kW, 工作间隙≥20cm,输出电压范围 DC250-900V,10%到 100%负载 范围内系统效率≥92%,最高效率≥94%,满足多车型互操作性, 实现3个以上车型搭载验证。6. 整车平台6.1 纯电动客车/乘用车高效高环境适应动力平台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极寒环境整车低能耗自保温技术,高温高湿环境下动力平台高效冷却技术、高绝缘和高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多应用场景的电驱动系统、动力电池系统内部温度预测方法、温控回路智能高效控制技术;研究电驱动、动力电池以及乘员舱热管理系统间的能耗耦合机理,研究高效智能化热管理控制技术,研发多热源协同智能高效一体化热管理系统;研究多阀门多通道多冷却回路一体化、压缩机低温可靠性、可变制冷剂充注量等空 调技术,研发低温高效热泵空调系统;研究基于功能域的动力平台高效集中式控制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整车能量管理优化标定技术,研发基于自主核心芯片的多合一高压集成控制器和网联化整车综合控制系统,研发高环境适应动力系统平台和专用化底盘。考核指标:12米纯电动客车:整车能耗≤52kWh/100km (CHTC工况);全气候(环境温度范围覆盖-30~+55℃)续驶里程≥300km(CHTC 工况);-30℃环境下,车辆续驶里程不低于常温续驶里程的 85%,车辆冷启动时间≤8min,空调制热功率≥14kW,COP≥1.3。55℃环境下,空调制冷功率≥22kW,COP≥ 1.7;研制车型≥2个,30分钟最高车速≥100km/h,0~50km/h 加速时间≤15s,最大爬坡度≥25%,实现百辆级验证应用。B级乘用车:整车能耗≤14kWh/100km(CLTC工况);全气候(环境温度范围覆盖-30~+55℃)续驶里程≥500km(CLTC工 况);-30℃环境下车辆续驶里程不低于常温续驶里程的85%,车 辆冷启动时间≤5min,空调制热功率≥4kW,COP≥1.3。55℃环境温度下,空调制冷功率≥7.5kW,COP≥1.7;研制车型≥2个,最高车速≥180km/h;0~100km/h加速时间≤4s,满载最大爬坡度≥30%;实现千辆级验证应用。6.2 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应用)研究内容:开发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一体化平台架构,研究重载车辆的整车物理结构与电驱动系统、智能驾驶系统间的耦合机理与设计方法;开发面向恶劣环境的重载车辆智能驾驶系统, 研究颠簸路面大盲区多源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研究强振动、重载荷等条件下车辆故障诊断及导向安全智能决策技术,研究大幅变载荷工况下车辆纵横向协调控制技术;面向复杂工况的重载车辆大功率智能电驱动系统开发,构建面向重载车辆的新型驱动系统拓扑结构,研究湿滑坡道下自适应力矩分配与预测型智能控制技术;开发面向多场景作业的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仿真验证平台,研究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硬件在环仿真与编组作业模拟技术;开展典型场景下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无人化协同作业示范 应用。考核指标:开发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整车平台原理样机1套;小尺寸(0.5m×0.5m×0.5m)障碍物检测距离≥100m,距离检测误差≤0.3m,重载车辆在100吨及以上载重条件下停靠控制误差≤0.5m,可实现16%坡道的坡停坡起;开发自主可控的电驱动系统,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特定场景与工况下综合能效提升20%,在 1km/h车速下仍可有效电制动;开发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仿真验证平台1套;在典型场景下开展不少于50台100吨及以上载重车辆的无人化协同作业示范运行,并稳定运行1年以上,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平均能耗降低 15%;形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草案1项。附件:“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pdf揭榜挂帅榜单.pdf形式审查条件.pdf编制专家名单.pdf
  • 湖南发布先进制造业关键配套产品工程化攻关清单
    近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科学技术厅、财政厅联合发布《先进制造业关键配套产品工程化攻关清单》。列入《先进制造业关键配套产品工程化攻关清单》的产品具备以下条件:属于湖南省内空白,主要依靠进口;属于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急需产品;湖南省内已有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对产品进行了一定的预研,拥有了一定的技术、人才、平台基础,具备开展工程化攻关的条件和基础。根据《支持先进制造业供应链配套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湘政办发〔2021〕49号),湖南提出,完善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根据企业发展潜力、市场前景、上下游“吸附力”等因素,对攻关清单内产品研发企业加大奖补力度。《先进制造业关键配套产品工程化攻关清单》序号攻关配套产品名称主要应用产业攻关预期主要性能指标1高压大流量柱塞式液压耦合器工程机械1、排量范围:63-250ml/r 2、额定压力≥35MPa;3、最高压力≥42MPa;4、转速范围500-4000r/min;5、总效率≥90%;6、容积效率≥96%;7、机型效率≥92%;8、设计寿命≥10000h。2航空重油活塞发动机工程机械功率200HP,重量165kg,螺旋桨转速2700rpm,冷却系统冗余设计。3工程装备国产化电控系统工程机械1、采用全国产芯片,核心芯片也采用国产芯片完成相关功能,主频不低于400MHz;2、采用多核心芯片;3、采用离散的国产芯片搭建输出电路,具备短路保护、过流保护等功能,并且完成工程产品应用。4高性能油气悬挂缸工程机械1、刚度特性跟阻尼特性设计匹配技术;2、自适应阻尼技术;3、试验测试技术;4、可靠性保障技术;5、与主机性能匹配调校技术。5施工升降机工程机械1、液压传动无级调速;2、额定提升速度60M/MIN;3、最大升高度200M。6谐波减速机工程机械1、精度≤1arcmin;2、背隙≤30sec;3、耐久寿命≥10000h;运行稳定无抖动无噪音。7变速箱工程机械制造工艺达到一次试锻成功的效果。8实时工业互联网协议从站控制芯片工程机械1、完全自主知识产权;2、软硬件国产替代;3、符合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国家标准。9基于机器视觉的无砟轨道铺轨控制系统工程机械针对无砟轨道辊筒放置回收的控制系统,通过多相机信息融合、机器视觉目标识别与定位、机械臂运动规划等方法,实现辊筒放置回收阶段的无人化、自动化,提升智能铺轨机组自动化水平,保证钢轨铺设高质量和高效率,降低铺轨工程劳动力需求。10高端大功率液压凿岩机工程机械1、冲击功率≮27kw;2、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500小时;3、整机寿命≮2000小时。11智能控制器工程机械1、IP防护等级:IP67;2、工作环境温度范围:最低温度-40,最高温度85;3、控制域总线通信速率通信速率≤5Mb/s;4、抗振等级10g;5、CPU算力极限≥3.2DMIPS/MHz;6、控制域网络通信速率≥5Mb/s;7、云侧网络通信速率:1000Mb/s;8、数据存储容量≥500Mbtye。12大型掘进机精密气动压力控制单元工程机械1、控制精度≮±0.1bar;2、控制压力范围≮16bar;3、抗泄露能力≮500m3/h。13高功率掘进机减速机工程机械解决高功率减速机结构设计优化,齿轮热处理等精密制造与装配技术,系统集成、多源同步试验与工程应用等技术难题,减速机驱动功率≥350kW,最大传递扭矩≥320kNm,传动效率≥92%,适应环境温度范围-30~70℃,设计寿命≥10000h。14超大直径主轴承工程机械针对Φ8m级全球最大直径主轴承的超高承载和长寿命要求,解决极限尺寸带来的设计理论、制造工艺和检测等关键技术难题,研制Φ8.6m主轴承样机,设计寿命≥10000小时,精度≥P5级,实现全球最大直径掘进机整体自主可控。15金属基压力传感器工程机械1、量程0.5~250 MPa;2、供电电压DC 8~32 V;3、测量精度0.1%FS~0.5%FS。16基于金属压敏功能安全性压力传感器工程机械1、量程0.5~250 MPa;2、供电电压DC 8~36 V;3、输出:S1=4-20mA,S2=4-20mA;4、测量精度0.5%FS。17永磁电机车车轨协同作业驾驶系统工程机械1、基于多传感器的视觉高度融合算法;2、面向矿下结构化道路的电机车自主感知方法;3、矿运有轨电机车定位技术;4、车载系统一体化集成的研究。18起重机臂架用管工程机械1、屈服强度≥1020MPa、抗拉1060~1250MPa、延伸率≥12%和-40℃低温冲击≥34J;2、直线度≤1.2mm/m19起重机臂架用方管工程机械1、屈服强度≥690MPa、抗拉770~940MPa、延伸率≥16%和-40℃低温冲击≥69J;2、直线度≤1.2mm/m。20储氢气瓶管工程机械、汽车制造1、开发45MPa储氢气瓶管;2、满足钢材纯净度、高尺寸精度、表面质量的要求;3、实现批量供货。21400耳铰工程机械1、实现电炉加热,电动螺旋压力机生产,锻后余热淬火网带炉回火。2、模具使用寿命、产品使用寿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2无磷纳米陶化剂工程机械、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轨道交通1、盐雾试验(裸膜):4小时板面出现锈蚀;2、盐雾试验(陶化膜+电泳漆):1000hrs,划叉处单边腐蚀0.8mm,板面无起泡、生锈、脱落、起皱现象。23液压柱塞泵工程机械1、最高压力480bar;2、最高转速4250rpm;3、可靠性 MTTF50000。24高速高压液压马达工程机械1、额定压力400bar,最高压力450bar;2、最高转速5500rmp。25工程机械车辆线束工程机械、汽车制造、轨道交通1、线束防水等级实现动态IP67级;2、线缆弯曲半径从常规8D突破至6D。26大功率高亮度光纤激光器工程机械、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单模10000瓦,调制频率:10kHz。27高端新能源智能工程起重机用超长超大液压油缸攻关工程机械1、行程大于16000mm;2、缸径大于800mm;3、最大推力达到2000t;4、微动性能达到5mm/s;5、轻量化水平提升15%。28全地面起重机用车桥Z75A等工程机械1、车桥数:5-9;2、转向桥数:全转向;3、驱动桥数(带分时驱动功能):3-6;4、承载能力/桥: 12T-18T;5、整桥输出扭矩:80000N.m;6、制动器: 25寸气压钳盘式、 500×180双锲鼓式、500×160单锲鼓式。29导电嘴自动更换站工程机械1、实现自动更换导电嘴功能,推出成熟产品;2、更换时间1min。30重载AGV工程机械1、实现负载为30T的重载AGV产品;2、采用激光导航;3、定位精度±10mm。31重型高精度螺旋锥齿轮工程机械1、产品大轮直径1650mm,齿轮精度达到DIN3965标准5级以内;2、产品小轮轴长超过2000mm,齿轮精度达到DIN3965标准5级以内;3、使用寿命三至五年年。32新能源汽车空调涡旋压缩机工程机械、汽车制造1、能效比3.2;   2、噪音值56DB;3、单一冷媒;           4、最低制热温度-30。33数字缸及其配件工程机械1、上限频率:200HZ;2、控制精度:0.01mm;3、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6000小时;4、产品减重:5%。342000T缸筒工程机械攻克缸筒内孔直线度、椭圆度、壁厚差及焊接技术等加工难点,工艺标准化。35起重机液压油缸工程机械1、原材料及密封性能满足极寒区域使用(-40°);2、缸销释放时间 ≤1s,臂销释放时间≤2mm;3、油缸最低运行稳定速度8mm/S;4、活塞杆盐雾试验≥200h,防腐等级9.5。36电磁磁轨制动器轨道交通1、吸力78kN;2、防护等级IP68。37160公里/小时城际列车耐热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轨道交通1、160公里/小时城际列车耐热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样件通过台架实验并完成通过列车跑车试验,拟建国内首条耐热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小批量生产线;2、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产品致密度达到99.5%;3、200℃时,抗拉强度≥200MPa , 300℃时,抗拉强度≥150MPa;4、摩擦系数变化满足制动要求(35~45)。38重型商用车自动变速箱汽车制造1、重量270kg;2、最大输入扭矩2800Nm;3、换挡时间700ms。39分布式空调汽车制造1、系统噪音低;2、无冷凝水烦忧;3、系统灵巧性好。40磷酸铁锂电池-刀片电池汽车制造开发高面密度(440g/㎡)正极磷酸铁锂材料体系。41高能量密度快充石墨负极材料汽车制造1、比容量≥360 mAh/g;2、压实密度≥1.75 g/cm3;3、充电窗口≥6C。42车身域控制器汽车制造1、提高SMT设备的精度和效率,增强电路板生产自动化程度;2、增加总成装配及测试生产设备,提高总成装配生产自动化程度及产品质量;3、将车身BCM功能集成于一体,集成度高;简化整车线束,提高售后效率;提高整车控制的稳定性。43制动器钳体汽车制造1、NVH,1m近场55—60dB;2、100—0KM/H制动性能已超过国际水平;3、轻量化达到国际水平。44热管理集成模块汽车制造热管理集成模块应用于直冷直热热泵空调热管理系统,可以满足空调制冷、热泵采暖、电池直冷及电池直热等单独需求和组合需求,一套冷媒系统即可保证空调和电池相关的所有热管理需求,既能节省整车布置空间,应对大负荷充电工况,又能降低能耗、提升整车续航。45北斗多源融合X2高精度组合导航汽车制造高性能抗干扰、高完好性导航增强技术、集成射频、处理器、基带、抗干扰、支持全系统全频点信号,支持全系统全频点定位功能模组。46商用车变排量机油泵汽车制造、工程机械1、电磁阀PWM可调范围25%-75%和可调精度5kPa/1%PWM 2、发动机主油道压力可调范围100-450kPa。47汽油直喷喷射系统汽车制造1、工作压力350bar;2、喷油器流量偏差在±3%以内;3、喷雾粒径20μm以内。48电动涡旋压缩机热泵汽车制造1、GB/T22068-2008《汽车空调用电动压缩机总成》名义工况下,能效比≥1.50(国标要求≥1.40);2、在-20℃~45℃的工况下都可以正常运行制热制冷;3、可靠性试验按2000h进行(国标600h)。49高耐酸防粘遮蔽银浆汽车玻璃油墨汽车制造同等烧结温度下,耐酸强度超过72h,力争达到96h,防粘性能和遮蔽性能满足主机厂要求。50储能电池氢气传感器模组汽车制造、电力装备利用储能电池氢气传感技术有效发现储能电池故障或者缺陷,使锂离子电池多数事故可以获得更及时、准确的预警与管控,提升电池安全性,填补市场空白。51高耐久高性能低能耗偏光片汽车制造1、耐高温性:95℃*1000Hrs;2、耐温湿性:65℃*95%RH*1000Hrs;3、光学性能:单体透光率:(41.5±2.0)%,  偏光度:≧99.99%。52新能源功率器件陶瓷汽车制造1、最大功率:500W;2、最大耐压4000V(DC);3、寿命(1000h):R0.001);4、耐热:-55℃——+155℃。53新能源乘用车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汽车制造制动盘产品主要采用铝基复合材料1、材料抗拉强度≥150MPa;2、材料密度范围2.7-3.3g/cm³;3、相比现有铸铁产品耐磨性能提升50%;4、相比现有铸铁产品耐腐蚀性能提升80%。54安全型智能传感器电力装备1、直流关断能力:1500V;2、消除光伏组件产品缺陷和直流发电系统技术缺陷;3、解决光伏行业没有底层发电数据及存在直流高压无法关断的重大安全生产隐患。55核电板式换热器用高性能钛板带电力装备1、横向Rm:290-360MPa;2、横向Rp0.2:190-260MPa;3、横向屈强比:≤0.72;4、横向延伸率≥33%;5、弯曲:105°无裂纹;6、杯突:≥10.0mm;7、硬度≤130;8、晶粒度4-8级。56滑动轴承电力装备1、线速度:130m/s;2、比压:6MPa;3、温度:130℃。57超薄绝缘换位导线电力装备1、漆膜厚度0.05~0.11;    2、击穿电压4个≥2000,一个≥1000;  3、漆膜均匀性宽边或窄边的单面漆膜厚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不超过0.02mm,单面最小漆膜厚度不低于0.02mm;4、耐直流电压500v直流电压不击穿。5810兆瓦级海上风电塔筒电力装备1、塔架高效焊接技术指标:塔架焊接装备实现国产化替代,采用国产的焊接电源设备,开发四丝窄间隙埋弧焊装备,自主研发智能控制软件,实现多丝焊缝精准控制,形成10兆级以上塔架成套焊接装备。I级焊缝一次性合格率98%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焊接效率比现有水平提升10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海上风电塔架防腐技术指标:研制国产喷涂装备及防腐技术,实现自动化喷涂装备国产化替代,从喷涂装备和喷涂工艺技术结合,最终提高防腐效果30%。3、塔架法兰平面度智能检测装备指标:塔架法兰平面度全自动检测,检测时间1套20分钟;塔架法兰平面度检测精度0.5mm内,从方法层次革新国外垄断产品。相比国外垄断产品,检测效率提升3倍,人员减少2人,检测精度不低于国外产品。59低碳环保聚丙烯电缆电力装备1、耐压试验:40kV/15min;2、最高额定工作温度℃:105℃;3、110-115℃的温度下,95kV/正负极性各10次,不击穿;4、随后交流电压40kV/15min,不击穿;5、抗张强度(最小值)15N/mm2;6.断裂伸长率(最小值)350%。60超/特高压特厚绝缘纸板、超/特高压绝缘成型件和整体绝缘出线装置电力装备1、厚绝缘纸板 厚度≤30mm;2、湿法绝缘成型件 抗张强度:纵向≥90MPa,横向≥60MPa 电气强度:垂直层向≥30kV/mm,平行层向≥8kV/mm。3、1100kV电力电抗器整体出线装置(无胶粘)。61100WM以上重型燃机单晶叶片精密铸件电力装备单晶完整性合格率>50%,一次枝晶间距<0.5mm,晶粒取向<20°,中试规模整体合格率>30%。62核电凝汽器用高性能耐蚀换热管电力装备1、A50(%)≥25;2、外径-0.1~+0.05mm;3、焊缝HV1≤180,基材HV1≤160,且焊缝与基材硬度差≤30。63锁紧盘电力装备此零件需在低温-40℃环境正常工作1、机械性能:在-40℃,冲击功≥29J;2、无损探伤:X射线一级;3、热处理:退、正、回,三种热处理工艺顺序生产,热处理曲线控制工艺目前国内数据需改进(自主研发至满足冲击功要求),需探索。64阀门电力装备此零件需在高温高压环境下长期工作1、机械性能:在常温、280℃、380℃,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分别达到565/300MPa、490/255MPa、465/225MPa。2、无损探伤:γ射线一级(局部)。3、热处理:退、正、回,三种热处理工艺顺序生产,热处理曲线控制工艺目前国内无具体数据(自主研发),需探索。65高功率锂电池电力装备1、最大支持10C充电,35C放电;2、常温循环达到5000次以上。66340Ah大容量叠片安全储能锂离子电池电力装备1、叠片储能电池容量≥340Ah ,0.5C下循环寿命≥10000次;2、电池单位容量散热面积≥10 cm2/Ah,在25℃、0.5C充放电下电池单体温升≤12℃;3、电池在短路、过充下不开阀,不发生起火爆炸。67直流融冰装置电力装备1、额定电流12000A,额定电压25kV.2、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3.融冰谐波≤5%,可抑制同塔双回线路感应电压6810kV防雷防冰复合绝缘子电力装备1、整支通流能力达到100kA、10kA标称放电电流下残压≤40kV、机械抗弯负荷≥8kN;2、冰闪和雨闪电压相比普通复合绝缘子提升15%以上;3、应用线路雷击跳闸率降低至0.2次/(100km.a)以下。69抽水蓄能电站发电机出口设备模块化成套研发 (开关序列)电力装备1、额定电流18000A;2、机械寿命20000次。70直流融冰装置电力装备1、额定电流12000A,额定电压25kV;2、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3、融冰谐波≤5%,可抑制同塔双回线路感应电压。7110kV防雷防冰复合绝缘子电力装备1、10kV防雷防冰复合绝缘子整支通流能力达到100kA、10kA标称放电电流下残压≤40kV、机械抗弯负荷≥8kN;2、10kV防雷防冰复合绝缘子冰闪和雨闪电压相比普通复合绝缘子提升15%以上;3、10kV防雷防冰复合绝缘子应用线路雷击跳闸率降低至0.2次/(100km.a)以下。72无人机载高精度测向定位系统航空航天1、单机实现辐射源测向精度0.5°以内;2、定位精度100m以内,载荷重量3kg以内。73碳化硅纤维陶瓷基火焰筒航空航天1、耐温1589K;2、1200℃材料拉伸强度≥200MPa 3、面内压缩强度≥250MPa 4、水氧条件,300小时后强度保留率≥90%。74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及推力测量装置航空航天1、最小推力分辨率:0.1uN       2、推力测试精度:0.1%FS;  3、推力测量范围:小型1uN-1mN;中型10uN-10mN    4、响应时间:动态测量小于0.1s。75大型紧缩场天线子系统航空航天1、提升大型紧缩场天线子系统的工作频率和静区尺寸,满足高频天线、RCS特性的测试需求;2、形成大型紧缩场天线子系统的结构设计能力,进一步实现轻量化,提高产品工艺性和生产效率等要求;3、对大型殷钢反射面切削加工、精度提升、消除应力的工艺方法进行完善和固化,形成不同尺寸和性能要求的反射面精确测量能力;4、开发高性能、宽频段馈源及馈源阵的研究,满足紧缩场测试的系统要求。76CR929宽体客机机身筒段成型工艺装备航空航天1、完成机身某一筒段一体化成型工装的研制攻关;2、完成机身蒙皮与长桁的整体自动化胶结定位工装的研制攻关。77C919大飞机零部件装配工艺装备航空航天在中央翼钻铆装配工艺装备上,实现电气液联合控制,基本实现自动化。78J/LS-234主机轮航空航天1、实现油液抗污染;2、适应高原环境要求。79C919炭刹车盘航空航天1、刹车摩擦力均衡稳定;2、耗材使用寿命接近国外先进水平。80国产大飞机起落架先进热处理设备航空航天1、有效工作区:Φ2500×4000mm,加热室极限真空度0.013Pa,淬火室极限真空度0.13Pa ;2、工作区温度:500-1200℃,炉温均匀性±5℃;3、压升率≤0.5Pa/h;4、淬火转移时间≤30s;5、气体淬火介质压力6-30Bar。81航空重油高压共轨喷射系统航空航天1、压燃式重油二冲程发动机;2、航空重油电控高压共轨系统。82用于飞机零件加工的龙门高速高精铣削加工中心航空航天1、切削速度15m/min 2、快速移动速度30m/min;3、重复定位精度0.003mm。83航空发动机空心单晶涡轮叶片航空航天合格率不低于50%。842195铝锂合金航空航天1、密度≤2.71g/cm3;2、弹性模量≥75GPa;3、抗拉强度≥560MPa,屈服强度≥520MPa,断后伸长率≥6%。857xxx超高强铝合金航空航天1、抗拉强度≥640MPa;2、屈服强度≥550MPa;3、断后伸长率≥12%。86全反、折反与大视场光学系统航空航天1、能量集中度70%以上;2、光轴一致性精度≤0.05mrad;3、光轴稳定性精度≤0.06mrad。
  • 美国CPSC通过拟议法规旨在确保婴儿推车安全
    2013年5月10日,来自美国华盛顿特区消息,为了进一步防止年幼儿童的死亡和受伤事故,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投票通过了一项规章制订通知(notice of proposed rulemaking,NPR),拟建立婴儿推车联邦安全标准。委员会一致通过批准在联邦公报上公布该NPR。  拟议的推车标准包含了已公布的自愿性标准ASTM F833-13,《婴儿四轮卧车和推车消费者安全规范标准》(Standard Consumer Safety Specification for Carriages and Strollers),并有一处修改。修订要求标准新增说明以强调折叠推车时或可折叠推车可能会造成的剪切、切断和挤压风险。  CPSC的工作人员审查了2008至2012年期间1200多起与推车有关的事故,包括4例死亡和近360例受伤事故。他们认为公布的标准以及NPR额外的提议将有助于减少与在婴儿推车事故审查中发现的大多数风险模式相关的风险。  婴儿推车的风险模式包括:  • 轮胎破损和分离   • 停车制动和锁定机制失效   • 铰链问题   • 结构完整性问题   • 挤压   • 车辆座椅连接问题   • 顶篷问题   • 车把失效。  报告的伤害事故包括:  • 手指因可折叠铰链和折叠顶篷而折断   • 因车轮分离或停车制动问题而跌落   • 推车倒塌而受伤   • 头部卡在安全提篮的开口处   • 儿童未系上安全带而跌落。  拟议规则还将强调推车折叠时或与可折叠推车有关的手指损伤。各种推车类型,如安全提篮、四轮卧车、前后串联的双人推车、左右并列的双人推车、多人乘坐的推车和伞车都将被包括在标准中。  CPSC的工作人员建议,针对推车的强制性标准将在最终规则公布于联邦公报上的18个月后生效。  拟议规则有75天的公众评议期。评论可以直接在Regulations.gov上提交。(转载请注明出处)
  • 汽车行业试验标准受波及——工信部公开征集2019年第二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意见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根据标准化工作的总体安排,工信部公开征集将申请立项的《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和约束系统》等5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计划项目意见,截止日期为2019年6月29日。本次公开意见征集主要涉及的是汽车行业,包含的标准有: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和约束系统安装固定点、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和约束系统、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等5条强制性标准。/pp  strong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和约束系统/strong/pp  代替标准strongGB 14166-2013/strong/pp  标准GB 14166-2013规定了汽车安全带/约束系统/儿童约束系统和ISOFIX儿童约束系统的定义/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适用于前向或后向座椅上安装了作为成年乘员独立装备单独使用的安全带和约束系统的M、N类车辆 M、N类车辆前向或后向座椅上作为成年乘员独立装备单独使用的安全带和约束系统 安装了儿童约束系统和ISOFIX儿童约束系统的M1和N1类车辆 装有安全带提醒装置的M1类车辆。/pp  试验方法中涉及的科学仪器有: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373.html" target="_self"万能试验机/a、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378.html" target="_self"疲劳试验机/a、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379.html" target="_self"摩擦磨损试验机/a、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374.html" target="_self"拉力试验机/a等。/pp  strong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和约束系统安装固定点/strong/pp  代替标准strongGB 14167-2013/strong/pp  标准GB 14167-2013规定了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和儿童约束系统的ISOFIX固定点系统及其上拉带固定点的位置、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安装了前向和后向座椅成年乘员用安全带安装固定点的M和N类车辆,也适用于安装了用于儿童约束系统的ISOFIX固定点系统及上拉带固定点的M1和N1类车辆。/ppstrong  /strongstrong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strong/pp  代替标准strongGB/T 24550-2009/strong/pp  标准GB/T 24550-2009规定了汽车碰撞时对行人保护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适用于最大设计总质量大于500kg的M1类汽车,最大设计总质量大于500kg但不大于4500kg的M2类,以及最大设计总质量大于500kg但不大于4500kg的N类汽车,可参考执行,但不包括驾驶员座椅R点与前轴中心的横向平面的水平距离小于1000mm的M2类和N类汽车。/pp strong 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strong/pp  代替标准strongGB 21670-2008/strong/pp  标准GB 21670-2008规定了乘用车制动系统的结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适用于GB/T 15089规定的M1类车辆。/ppstrong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strong/pp  代替标准strongGB 19578-2014/strong/pp  标准GB 19578-2014规定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的限值。标准适用于能够燃用汽油或柴油燃料、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M1类车辆,不适用于仅燃用气体燃料或醇醚类燃料的车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trong2019年第二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汇总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66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fec5869f-8557-4951-9bd3-fbaa7a1066eb.jpg" title="1.png" alt="1.png" width="600" height="66"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trong2019年汽车行业标准项目计划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38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4193f52c-9021-4005-9ce1-a5ade39c7694.jpg" title="2.png" alt="2.png" width="600" height="238" border="0" vspace="0"//pp  如对拟立项标准项目有不同意见,请在公示期间填写《标准立项反馈意见表》并反馈至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电子邮件发送至KJBZ@miit.gov.cn(邮件主题注明:标准立项公示反馈)。/pp  地址:北京市西长安街13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标准处/pp  邮编:100846/pp  联系电话:010-68205241/pp  公示时间:2019年5月30日-2019年6月29日/ppbr//p
  • 汽车尾气强制检测 超标车辆将暂扣行驶证
    日前,记者跟随“津沽环保行”采访团来到天直创业机动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对机动车环保检测进行了解。“汽车安全检测系统将对汽车尾气、制动等功能进行检测。目前,尾气排放检测已列为车辆强制性检测项目。”市环保局大气处的李强告诉记者。  “汽车安全检测系统将通过三个检测阶段对汽车各项指标进行鉴定。当汽车进入第一工位时,进行汽车尾气检测,该检测也是车辆强制性检测项目 来到第二工位,将对汽车进行称重,从而测试汽车的制动力 第三工位则是对汽车的底盘和前照灯进行检测。”天直创业机动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兰基润介绍说:“当出现超标或不达标的车辆时,均要求其安装净化器或进行维修使车辆指标达标。”据了解,对汽车进行安全检测的费用为100元。  李强告诉记者:“为控制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污染,近年,天津开始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管理,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在80%以上,达到了环保模范城市的要求。目前,天津共有机动车检测单位34家,承担全市在用机动车安全、环保检测工作。去年,天津对5.6万余辆机动车尾气排放情况进行了抽测,对超标车辆采取暂扣行驶证、限期维修治理等措施,促进车主对车辆的维护保养,减少车辆在行驶中的超标排放。”
  • 新芝生物与您携手保卫土壤安全
    自2019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施行,保护土壤 土壤环境对农产品耕种、建筑用地、地下水及土壤生态都有环境。现代工业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工业污水和农业生产过程所采用的农药都会到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这些污染会通过生态环境和生物链在大自然中循环和累计,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土壤安全,刻不容缓。各高校、研究所、第三方检测单位承担了我国大量的土壤分析、检测和科研工作。土壤检测所经历的过程主要有采样-除杂-干燥-研磨-筛分-提取-分析。在干燥过程中,往往采用干燥剂脱水、烘干、风干等手段,但在该过程中易引进新的杂质或在干燥过程中造成挥发性有机物(VOC)大量流失。在研磨过程中采用研钵研磨等手段费时费事且粒径不可控。土壤提取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的索氏提取、溶剂萃取、微波萃取等手段,上述方式往往溶剂消耗量大、萃取时间长、温度高、VOC易挥发等。根据现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新芝生物提供土壤监测行业的相关解决方案。新芝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速率高,温度控制稳定满足国标的各项指标。在土壤保存和干燥方面,新芝提供冷冻干燥机,真空度小于13Pa,可快速冻干土壤样品,保留土壤全组分,支持土壤样品的干燥及保存。新芝提供钟罩型、多岐管、原位硅油加热等多种配置,满足各种客户的不同需求。新芝的高通量组织研磨器可实现对土壤样品的可控研磨,粒径0.25 mm 和0.15 mm均可满足,便于后续的元素分析、全氮分析等等。此外,新芝提供离心机用于提取液与土壤分离工作、超声波清洗机及洗瓶机用于容器清洗、冷水机用于提取过程和分析设备的恒温控制。 新芝解决方案-土壤干燥&保存 Q:土壤样品干燥过程中有机物易挥发,大量样品保存存在困难A:真空冷冻干燥是指利用升华原理进行干燥的一种技术。被干燥物在低温下快速冻结,然后在适用的真空环境下,使冻结的水分子直接升华为蒸汽逸出来实现干燥过程。该过程低温较低,有机物不易挥发,可以大量样品进行干燥,无新杂质引入干燥程度可控。ND型适用于小型实验室级样品冷冻干燥、保存,可扩展外挂瓶实现样品随时取用、冻干;YG型冻干机减少了繁琐的操作过程,简化操作人员使用规程,可实现大量土壤样品的冷冻干燥及保存。从低到高参考分型为:Scientz-12N/A、Scientz-18N/A、Scientz-18ND/A、Scientz-10YG、Scientz-30YG、Scientz-50F。符合国标 空载真空度达13 Pa以下 新芝解决方案-土壤研磨 高通量组织研磨器Q:土壤研磨颗粒度不均匀,需多次筛分A:高通量组织研磨器可实现多种土壤样品同时研磨,粒度可控。采用氧化锆研磨球可减少外源性重金属元素引入。可以在3分钟内最多对4×96个样品同时进行快速、有效的研磨。可以干磨、湿磨和混合以及均质化处理,大大提高研磨效率和质量,减少了人力成本,减轻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技术参数电源:220v/50hz额定功率:180w时间设定:1(秒)-9999(秒)频率设定:10-70hz, 即振荡200-2100次/分夹具行程:34mm(垂直)样本容量:2ml的适配器48孔、5ml的适配器12孔显示方式:7寸TFT触摸保护:开盖保护,紧急制动功能外形尺寸:L369*W360*H520mm随机配500颗5mm不锈钢球,可选配铁球、氧化锆球及玻璃珠、带制冷源适配器 新芝解决方案-土壤超声波提取 超声波土壤萃取仪Q:传统提取方式提取费时费力,提取不充分A:采用超声波技术可用于土壤样品的均质、分散和提取,以少量的溶剂、较短的时间提取获得较高浓度和完整成分的提取液样品,高效的样品处理手段满足后续样品分析检测所需。超声波土壤萃取仪将超声系统和恒温系统进行了耦合,实现了原位温控超声萃取系统。性能特点探头式超声波萃取仪,超声功率20~1000W可调(满足国标:5.1样品超声波提取仪,探头式,功率不小于500W,超声波输出功率可调);标配100ml提取杯(满足国标:7.1提取剂50ml);仪器超声时间0~999min可调(满足国标超声时间3min);超声波萃取仪可电动升降样品杯,智能调节探头在样品中的深度;超声波原理提取,可以有效的减少溶剂的消耗、缩短提取所需的时间; 新芝解决方案-土壤离心分离 高速冷冻离心机Q:土壤中固体颗粒粒径不均一,过滤费时费力,传统离心过程中温度不可控。A:离心分离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分离土壤萃取悬浊液中的固液组分。并在传统离心机的基础上自带制冷功能,可在离心过程中有效保持样品温度,可实现对冻土样品的离心实验,减少样品中有机物的挥发。转子容量:24X1.5/2.0mL离心管、4XPCR排管、12X5mL离心管转子盖类型:塑料、金属、气密性 最大相对离心力:21400×g(15000rpm)温控范围:-10℃~40℃ 温度保持:4℃(15000rpm)降温速度:室温冷却至4℃仅需15min(15000rpm)加速时间:0rpm至15000rpm,软启动45s,非软启动15s减速时间:15000rpm至0rpm,软制动45s,非软制动15s仪器噪音:58dB新芝生物竭诚为广大土壤分析、测试、监测单位提供相关配套解决方案,我司具备创新研发能力,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仪器设备。新芝与您携手共同守护土壤安全。▼End
  • 沃特世发布解决方案:使用Waters Xevo TQS和ACQUITY UPLC快速分析猪尿液中的21种β -受体激动剂
    瘦肉精:一类动物用药的统称,任何能够促进瘦肉生长、抑制动物脂肪生长的物质都可以叫做“瘦肉精”。 目前,能够实现这种功能的物质是一类叫做β-受体激动剂的药物,将其混入猪饲料进行饲养,能促进猪的生长速度、提高瘦肉率,同时使肉色鲜红,卖相更好。与传统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同属“肾上腺受体激动剂”的莱克多巴胺等同类药物同样也能提高猪的瘦肉率。 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及液质联用法。国家标准GB/T5009.192-2003 动物性食品中克伦特罗残留量的测定中规定方法为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法,其方法检出限均为0.5μg/kg。SN/T 1924—2007 进出口动物源食品中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残留量的检测方法采用LC-MS-MS法,该方法因具有高灵敏度等优点被普遍使用。本文使用UPLC/Xevo TQ-S对猪尿液中的21种β-受体激动剂进行了分析。 QUANPEDIA是沃特世特有的一种可扩展和可搜索的数据库,提供LC-MS-MS定量方法信息,目前数据库已有超过1200种化合物,包括色谱方法、质谱方法、定量方法等,可以自由选择其中的任意化合物或化合物种类自动形成所需的方法,不需要再进行手动方法开发过程。 下图为数据库得到的方法信息: 自动生成MRM方法: 样品制备: 样品制备参照GB/T 22286-2008《动源性食品中多种β-受体激动剂残留量的测定》进行。 1.量取2.0 mL猪尿液样品,加入8 mL 0.2M的pH 5.2的乙酸钠缓冲液,充分混匀。2.加入50 Lβ-Glucuronidase/aryl sulfatase混匀,于37 °C水浴水解过夜。3.水解液振荡15min,在5000r/min条件下离心分离10min后,取4mL上清液中添加100 μL 10 ng/mL的内标溶液混匀, 加入5 mL 0.1M高氯酸混合均匀,并调节溶液pH值到1±0.3。以5000 r/mim条件下离心分离10 min后,移取上清液并用10M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到11。4.加入10 mL饱和氯化钠溶液和10 mL异丙醇-乙酸乙酯(6:4)混合溶液,离心分离后取有机相,在40℃水浴下用氮气将其吹干。5.提取残渣中加入5mL 0.2M乙酸钠缓冲液(pH 5.2),超声混匀溶解残渣。6.样品净化(如下图所示),使用Oasis MCX(3cc/60mg)小柱。7.净化后的洗脱液用氮气吹干,用流动相溶解定容至1.0mL,过0.22μm滤膜,待进样分析。 ?固相提取净化过程Oasis MCX(3 cc/60mg): 结果与讨论: 本方法采用一次进样同时监测猪尿液样品中的21种β-受体激动剂进行检测,在灵敏度、分离度等方面均获得满意的结果。 图1. 21种β-受体激动剂总离子流图。 图2. 猪尿液基质中0.01ng/mL克伦特罗连续7针进样重复性(峰面积RSD=0.42%)。 与常规串联四极杆质谱仪不同的是,Xevo TQ-S在提供最好的定量数据的同时,还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光谱MS/MS信息。对猪尿液中含0.5ng/mL的受体激动剂样品,启用PICs(子离子确认扫描)功能,可在不影响MRM定量的同时得到各化合物子离子扫描图,与标样子离子图进行匹配,对样品中阳性结果定性起到帮助判断的作用。 图3. 猪尿液基质中0.5 ng/mL沙丁胺醇子离子扫描图。 图4. 猪尿液基质中0.5 ng/mL克伦特罗子离子扫描图。 图5. 猪尿液基质中0.5 ng/mL莱克多巴胺子离子扫描图。 结论: 本方法采用多离子反应监测(MRM)方式对21种β-受体激动剂进行检测,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分析周期短、适用范围广等优点,适用于各类动物组织或动物源性食品等的测定。 IntelliStart技术可以使得开发分析方法过程变成流线型工作流程。这意味着需要更少的时间来开发方法,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强大的QUANPEDIA数据库包含上千种化合物的方法,自动生成方法文件让您轻松简单快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PICs(子离子确认扫描)功能提供最好的定量数据的同时,还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光谱MS/MS信息,对样品中阳性结果定性起到帮助判断的作用。
  • 四部门修订《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 强制性新国标将启动
    p  工信部、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四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共同制订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于1月16日起开始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网站面向全社会公示30天。/pp  按照国务院标准化工作改革的精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四部门,组织电动自行车相关科研机构、检测机构、生产企业、高等院校、行业组织、消费者组织等方面的专家成立工作组,开展《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GB17761-1999)强制性国家标准修订工作,修订后的标准名称为《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2018年1月16日起,该标准报批稿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网站面向全社会公示30天。/pp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四部门始终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立足于引领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高质量发展,以“三确保一坚持”为根本原则,即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确保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所有道路交通参与方的共同利益最大化,确保广大消费者基本的出行需求,坚持电动自行车的非机动车属性/span,指导标准修订工作。/pp  新标准全面提升了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能,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由原来的部分条款强制改为全文强制/span,增加了防篡改、防火性能、阻燃性能、充电器保护等技术指标,调整完善了车速限值、整车质量、脚踏骑行能力等技术指标。其中,最高车速由20km/h调整为25km/h,整车质量(含电池)由40kg调整为55kg,电机功率由240W调整为400W,并对具有脚踏骑行功能进行了强制性规定。/pp  新标准从发布到正式实施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拟设置半年到1年的过渡期/span,给企业一定时间进行新产品研发、生产线调整和库存产品消化,具体以标准正式发布稿规定的时间为准。在新标准正式实施前,鼓励生产企业按照新标准组织生产,鼓励销售企业销售符合新标准的产品,鼓励消费者购买符合新标准的产品。/pp  新标准正式实施后,对于消费者已经购买的不符合新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妥善的解决办法,通过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自然报废、以旧换新、折价回购、发放报废补贴、纳入机动车管理/span等方式,在几年内逐步化解。/pp  我国是全球电动自行车生产和销售第一大国,经过多年发展,电动自行车逐渐成为消费者日常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目前全社会保有量约2亿辆,年产量3000多万辆。/pp  近些年来,电动自行车在便利群众生活的同时,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越来越快,部分指标超出了现行《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例如,现行标准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不超过20km/h,但目前实际使用中部分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超过40km/h 现行标准规定整车重量不超过40kg,但部分电动自行车整车重量超过70kg。这些产品性能上接近或达到电动轻便摩托车,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pp  据统计,strong2013年至2017年,全国共发生电动自行车肇事致人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5.62万起,造成死亡8431人、受伤6.35万人、直接财产损失1.11亿元 5年来,电动自行车肇事致人伤亡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分别上升8.6%和13.5%。/strong/pp  此外,近几年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逐渐增多,多次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据统计,2013年至2017年,电动自行车引发一次性死亡3人及以上的火灾事故累计达到34起,共造成158人死亡,引起社会公众强烈反响。/pp style="line-height: 16px "  附件:a href="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1/ueattachment/864e34e5-fe5f-4d12-ac71-e527eb42507a.pdf"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76, 240)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报批稿).pdf/span/a/pp style="line-height: 16px "a href="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1/ueattachment/864e34e5-fe5f-4d12-ac71-e527eb42507a.pdf"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76, 240)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span/a/pp  strong一、为什么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亟待修订?/strong/pp  我国是全球电动自行车生产和销售第一大国,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动自行车逐渐成为消费者日常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全社会保有量约2亿辆,年产量3000多万辆,大部分使用铅蓄电池,使用锂离子电池的产品约10%。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GB17761-1999)于1999年发布实施。近些年来,不少电动自行车产品逐渐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越来越快,部分指标超出了现行标准的规定,被群众称为“超标车”。例如,现行标准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不超过20km/h,但目前实际使用中的部分电动自行车产品最高车速超过40km/h 现行标准规定整车重量不超过40kg,但目前部分电动自行车整车重量超过70kg。这些产品性能上逐步接近电动轻便摩托车,但安全性能较差,交通安全隐患大,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事故。此外,由于部分电动自行车防火阻燃性能较差,近几年引发的火灾逐渐增多,多次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因此,迫切需要通过修订现行标准,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pp strong 二、新标准修订的原则是什么?/strong/pp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四部门始终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立足于引领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高质量发展,以“三确保一坚持”为根本原则,即确保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所有道路交通参与方的共同利益最大化,确保广大消费者基本的出行需求,坚持电动自行车的非机动车属性,指导标准修订工作,修订后的标准名称为《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pp  一是确保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对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产品发展情况以及发生的各类事故加以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新标准坚守安全的底线,设置了最高车速、整车重量、电动机功率、电池电压、外形尺寸、防火阻燃等关键指标,最大限度地确保了产品的机械安全、行驶安全、电气安全和防火安全等各方面的安全性能。/pp  二是确保所有道路交通参与方的共同利益最大化。电动自行车在我国使用广泛,部分消费者从使用方便角度考虑,希望电动自行车速度越快越好、体积越大越好、载重量越高越好、动力性能越强劲越好。但是电动自行车作为道路交通工具,需要兼顾出行效率、出行安全和道路的通行秩序。由于电动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主要行驶在非机动车道上,而目前我国不少地区非机动车道宽度有限、人车混行,如果电动自行车的速度、体积、重量和动力性能等大大超出自行车等其他非机动车,会大量占用非机动车道的空间,或者影响非机动车道的正常通行秩序,或者对汽车等机动车的正常通行造成干扰,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因此,新标准的修订工作始终本着确保所有道路交通参与方的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审慎研究和确定了每一项关键技术指标。/pp  三是确保广大消费者基本的出行需求。考虑到近些年来消费者出行范围的扩大、生活节奏的加快,新标准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基本出行需求,在最高车速、整车重量、电机功率等方面以现行标准为基础进行了适当放宽,其中,最高车速由20km/h调整为25km/h,含电池在内的整车质量由40kg调整为55kg,电机功率由240W调整为400W,从而让消费者获得比普通脚踏自行车更大的出行半径,减轻对骑行者的体力要求,提高了出行的效率,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和要求。/pp  四是坚持电动自行车的非机动车属性。电动自行车本质上是带有助力功能的自行车,应当符合自行车的相关特征,即能够由人力驱动行驶。因此电动自行车必须具有脚踏骑行功能,从根本上与电动轻便摩托车等其他机动车产品相区别,这也是电动自行车能够纳入非机动车管理的必要前提。此外,脚踏骑行功能还可以作为电驱动的重要补充,能够让消费者在车辆故障或电池乏电时继续行驶,避免了长距离的推行,便利消费者使用。/pp  strong三、驾驶“超标车”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潜在的法律责任?/strong/pp  “超标车”一旦造成交通事故,由于其部分关键技术指标超出了电动自行车标准的规定,且动力性能明显高于其他非机动车,在司法实践中会被判定为机动车,从而使驾驶人在事故责任认定以及后续赔偿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例如,2014年,北京刘先生下班后顺路乘坐同事杨先生驾驶的超标电动自行车,逆向行驶时撞上王先生驾驶的小轿车,造成刘先生左腿骨折,法院委托鉴定后认为,杨先生所驾电动车在无动力电池的状态下,其质量已达50.95kg,超出电动自行车标准,符合摩托车标准,属机动车,判决王先生的轿车投保的保险公司在交强险限额内赔偿12万,对于刘先生超出交强险的损失,杨先生应承担55%的赔偿责任,王先生承担35%,刘先生自担10% 假如杨先生驾驶的是非机动车,就只需与王先生承担同等责任。2015年,北京的任先生骑超标电动自行车,将一位步行横过道路的老人撞倒,老人经抢救无效死亡。经鉴定,任先生所骑电动车最高时速超20km/h,超出了《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认定为机动车,任先生负事故主要责任,当地检察院以涉嫌交通肇事、未获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未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的机动车上道路行使等罪对任先生提起公诉。2015年,浙江的徐某某驾驶某品牌电动两轮车,车头与前面行走的行人孙某身体发生碰撞,造成孙某受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鉴定,该车辆质量达到101.2kg,不符合《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对于机动车的相关定义,鉴定结论为该两轮车辆为二轮摩托车,属于机动车。事故认定书认为,徐某某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二轮摩托车在道路上盲目行驶,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其过错行为是导致此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法院经审理认为,徐某某在行驶中未尽到审慎的注意义务,盲目行驶,并对前方的道路及行人情况注意不足,对事故的发生其自身过错是主要原因,判决徐某某赔偿给死者家属医疗费、家属误工费、死亡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合计1250565.5元。考虑到肇事车辆生产企业在车主手册中已经明确表明其生产的轻便电动车是一种低速安全的环保型工具,其额定载员与电动自行车、自行车相同,并在掌握骑行要领后可骑上道路,即向消费者明示了其生产、销售的肇事车辆为非机动车,但对该车辆存在严重超重的问题没有进行任何必要的说明,因此在产品的警示说明方面存在缺陷,误导了消费者,使得肇事电动车具有了不合理的危险,与事故的发生存在因果关系,酌定由肇事车辆生产企业承担20%的责任比例,即250113.1元。/pp  strong四、新标准实施后将如何提升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能?/strong/pp  新标准一是由原来的部分条款强制改为全文强制,从而消除了“非否决项”留下的漏洞 二是在对近几年电动自行车发生的各类火灾事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增加了防火性能、阻燃性能、充电器保护等安全内容 三是对最高车速和蓄电池提出了防篡改(防改装)要求,不给产品出厂后提高最高车速和整车重量留下空间 四是对外形尺寸做出了规定,明确了前后轮中心距、车体宽度和鞍座长度等指标,防止车辆超长、超宽,同时避免电动自行车搭载成年人造成安全隐患。五是增加了淋水涉水性能要求,保证了雨天骑行时的电气安全。六是增加了车速提示音,解决了群众诟病的电动自行车声音小、速度快,从背后靠近时不能提前预警的问题。七是增加和完善了说明书的编写要求,内容须包括提示骑行者遵守交通法规,注意行车和使用安全,骑行前进行检查等。/pp  strong五、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为什么不能过高?/strong/pp  新标准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25km/h,主要是考虑到如果车速过快,将直接增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一旦遇到紧急情况,骑行人做出相应避险动作的时间很短,刹车距离也会相应变长,很容易与其他交通工具或行人发生碰撞,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侧滑摔倒等失控现象,造成了许多人身伤害事故。因此,将电动自行车行驶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确保安全的重要前提。/pp  strong六、电动自行车的尺寸和重量为什么必须加以限制?/strong/pp  新标准规定电动自行车前、后轮中心距不大于1.25m,车体宽度不大于0.45m,整车重量(含电池)不大于55kg。主要是考虑近些年,部分“超标车”车体越来越长、越来越宽,重量越来越重,外观和性能都逐渐摩托化,严重挤占了非机动车道的空间,这类超大车辆极易与其他非机动车以及行人发生碰撞。同时,如果电动自行车整车重量过重,碰撞时由于冲击力较大,将给对方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为确保交通安全,必须对电动自行车长度、宽度以及整车重量加以限制。/pp strong 七、电动自行车为什么必须具有脚踏骑行功能?/strong/pp  电动自行车从根本上说是带有电动助力功能的自行车,应当符合自行车的相关特征,即能够由人力驱动行驶。如果没有脚踏骑行功能,电动自行车在产品形态、动力来源、使用方式等方面就与电动轻便摩托车不存在本质的区别,也就无法纳入非机动车管理。此外,脚踏骑行功能还能够让消费者在车辆故障或电池乏电时继续行驶,避免了长距离的推行,更加便利消费者使用。根据国际经验看,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均只有具备脚踏骑行功能的电动两轮车才能纳入非机动车范畴。为此,新标准中规定电动自行车必须具有脚踏骑行功能。/pp  strong八、电动自行车为什么必须提升防火阻燃性能?/strong/pp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频发,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事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调查分析这些事故的原因发现,目前绝大多数电动自行车产品车身材料基本不具备防火阻燃要求,一旦发生短路等电气故障30秒内即会出现明火,随即全车的可燃材料都会起火燃烧,着火后3分钟火焰温度可上升至1200摄氏度,并迅速引燃周围的可燃物体,如果在室内起火,留给人员的逃生时间非常有限。据统计,2013年至2017年,电动自行车引发一次性死亡3人及以上的火灾事故累计达到34起,共造成158人死亡 2017年12月,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乡发生一起电动自行车起火事故,造成5人死亡,9人受伤 2017年9月,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一群租房因电动自行车电气线路短路故障发生火灾,造成11人死亡,12人受伤。因此,新标准对电动自行车的防火、阻燃性能提出要求,减少发生火灾事故的隐患。/pp  strong九、新标准对充电器是否有要求?/strong/pp  由于近两年电动自行车电气故障和充电器故障引发的火灾越来越多,本标准新增和完善了电气安全和充电器安全内容,包括导线布线安装、短路保护、制动断电功能、过流保护功能、防失控功能、充电器防触电和防反接等,将有利于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电动自行车产业的良性发展,促进电动自行车技术创新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考虑到目前《电动自行车电气安全要求》和《电动自行车用充电器技术要求》两项标准正在制定过程中,将对电动自行车的电气安全和充电器安全作出更详细要求,为避免重复,本标准中仅规定了涉及电气安全和充电器安全的最主要指标。/pp style="line-height: 16px "a href="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1/ueattachment/864e34e5-fe5f-4d12-ac71-e527eb42507a.pdf"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color: rgb(0, 176, 240)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span/abr//p
  • 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申报指南:拟6个技术方向启动19个任务
    2月1日,科技部发布“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次征求意见重点针对指南方向提出的目标指标和相关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等方面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专家,认真研究收到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相关重点专项的项目申报指南。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将不再反馈和回复。征求意见时间为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2月21日,修改意见请于2月21日24点之前发至电子邮箱gxs_njc@most.cn。附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pdf关于“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稿中提到,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坚持纯电驱动发展战略,夯实产业基础研发能力,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突破产业链核心瓶颈技术,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可控,形成一批国际前瞻和领先的科技成果,巩固我国新能源汽车先发优势和规模领先优势,并逐步建立技术优势。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21年度指南拟在能源动力、电驱系统、智能驾驶、车网融合、支撑技术、 整车平台6个技术方向,启动19个指南任务。1.能源动力1.1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内容:全固态电池中电极(正极、负极)与固体电解质界面稳定化与自修复机制;微结构固态复合正极(含活性材料、电解质、电子导电介质等)中电子、离子的输运特性;具有导电骨架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和固态电池中界面/结构对锂沉积形态的影响;超薄高离子电导率固体电解质层制备技术及面离子输运均匀性、机械强度、与正负极界面兼容性;新型电池结构、干法电极、新型电解质层制备方法及封装方式;电池内部温度/力学/电化学场以及失效破坏等实验表征技术及固态电池综合评价方法。1.2 高安全、全气候动力电池系统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动力电池低温环境充放电性能衰减的电化学机理,研究加热方式、加热策略对电池安全、电池寿命的影响机制,研发动力电池系统无损极速加热新结构、新方法及其加热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全气候环境条件下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充放电方法和控制管理技术,极端低温和高温条件下的耐候性,研发全气候电池系统技术;研究动力电池可靠性与车载振动、环境温度、动态载荷等交变应力的耦合关系及其疲劳损伤规律,高挤压强度下的安全性防护方法,电池系统故障诊断、安全评估与预警方法;研究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爆炸当量估计方法、热失控扩展路径及特性、热失控延缓和阻断控制机制;研发基于以上关键技术的高安全、全气候的新结构动力电池及动力电池系统。1.3 车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开发(基础研究)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燃料场景需求的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关键部件、电堆、系统设计及集成技术,主要包括:优化电极微观结构,研究高性能高可靠长方形电池结构设计及可控制备技术;优化连接体结构及流场设计,开发低成本连接体加工及涂层致密化技术;开发一致性长寿命电堆组装技术,形成电堆批量制造能力;研发不同燃料处理技术及关键部件;开发不同燃料场景应用的SOFC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与SOFC耦合的快速启动响应技术,提出效率优化与冷热电管控策略。1.4 高密度大容量气氢车载储供系统设计及关键部件研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针对燃料电池重型车辆长途续航需求,研究车载储氢瓶、车载储氢系统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研究不同工况下大容量储氢的释放和泄露规律,研制车载70MPa大容量IV型瓶、集成瓶阀、储氢系统调压阀组、储氢系统控制器、氢气泄漏探测传感器等,形成高压力、大容量车载储氢系统。针对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供氢需求,研究大流量、高动态等复杂工况条件下供氢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研制氢气流量控制阀组、循环引射器、机械循环泵等核心部件。针对燃料电池重型车辆快速加注需求,研究加氢口预冷高压大流量气氢在车载系统中的扩散、增压、升温等规律, 获得稳定匹配与安全阈值控制技术,定义各部位材质循环加载要求、车载储氢系统受氢口与加氢枪的机械接口方式,开发面向高可靠、高安全的氢燃料快速加注操作流程、接插连接规范及通信协议。2.电驱系统2.1 基于新材料和新器件的电驱动系统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基于铜合金和铜/纳米管等复合材料的高性能超级铜线及电机绕组制备技术,探索大电流 SiC MOSFET芯片载流子输运性能高温骤降机理和抑制栅介质界面缺陷等可靠性增强方法,研究超低杂散参数/高效散热的SiC模块与组件协同优化技术,实现材料与器件优化。研究SiC电驱动系统新结构、多物理场集成和全域高效控制方法,研究SiC电驱动系统电磁兼容特性及抑制方法,解决SiC电 驱动系统在高密度集成和高效控制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新型电驱系统技术测试与分析,完成电驱系统前沿技术对标评价;开展车用服役条件下电驱系统功率器件、电机绝缘和轴承等系统致命故障检测、诊断和预测方法研究,形成电驱系统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2.2 高性能轮毂电机及总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高密度轮毂电机:研究高密度轮毂电机的电磁机热声等多物理场协同设计与仿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转矩脉动抑制、噪声抑制和可靠性与耐久性验证方法,开发轮毂电机的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技术(包括冷却结构、动密封等)。轮毂驱动系统集成:突破轮毂电机与制动、转向和悬架系统深度集成与转矩矢量分配技术难题,实现轮毂电机系统性能、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的持续提升,为全新电动化底盘开发和产业化提供核心零部件支撑。2.3 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及高效机电耦合技术(共性关 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结构优化、高压喷射、高压缩比、高效燃烧、电动气门、低摩擦和低噪声等混合动力发动机技术,开发出热效率高、排放好的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研究新型构型、一体化机电集成、高效传动、高效热管理、动态控制和低噪声等机电耦合技术,开发出高效率、高集成、低成本的机电耦合变速箱。研究结构集成优化、动态协同控制、高压安全管理、测试验证等混动总成技术,实现总成高效和高可靠性。搭载专用动力电池,通过整车高效优化控制实现整车级行业领先动力和能耗指标。3.智能驾驶3.1 多域电子电气信息架构(EEI)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内容:构建基于服务的车路云网一体化集中式电子电气信息架构,研究高内聚、低耦合架构技术,探索车辆终端、边缘节点和云平台算力分配技术和通用应用开发架构,形成域内、域间、车云标准接口,实现软件模块复用以及整车软件管理;研究C-V2X和车载网络融合的新型架构底层软件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车载以太网和时间敏感网络等通信技术,设计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软件信息系统构架,构建数据远程分析、诊断、调校与升级一体化技术平台;研究电子电气架构安全冗余技术,基于多维度安全设计方法,构建故障检测、主动重构控制及可靠高效的多层纵深防御体系;研究电子电气架构评估与实时性仿真分析技术,建立多层级、一体化电子电气架构测试验证体系,搭建车路云网一体化集中式电子电气信息架构测试平台;研究电子电气信息架构集成应用,实现技术应用与示范。3.2 学习型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人车路广义系统的多尺度场景理解技术,开发交通参与者的长时域行为预测系统;自动驾驶感知-决策 -控制功能在线进化学习技术,研发模型与数据联合驱动的高效迭代求解算法,开发通用的建模、优化与分析软件;研究自动驾驶系统的高实时车载计算装置,包括低功耗异构计算架构、分布式高效任务管理、策略模型压缩/编译/部署等关键技术;研制多维驾驶性能分析系统与训练平台,包括边缘场景的自然驾驶数据库、以安全性为核心的驾驶性能评估模型、支持虚拟交通场景的半实物在环训练等;开发自动驾驶系统学习功能集成与测试验证技术,包括符合车规级标准的开发方法及测试流程,功能优化、故障诊断、远程监控、人机交互等辅助模块,以及封闭测试场和开放示范道路的试验。3.3 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认知技术,包括结合系统开发“V”字流程的正向危害分析、风险辨识以及机器学习算法不确定性及可解释性研究,构建预期功能安全量化评估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技术,构建预期功能安全实时监测与防护系统;研究降低预期功能安全风险的机器学习成长系统关键技术,包括面向自动驾驶机器学习成长平台的数据系统以及面向大数据的预期功能安全高性能云计算技术;研究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关键技术,包括车内外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防护技术及其功能模拟技术;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场景库建设及测试评价技术,包括场景库测评优先子集和覆盖梯度研究、搭建预期功能安全仿真测试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量化与测试评价技术,建立预期功能安全试验验证规范及标准。4.车网融合4.1 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CPS)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内容:面向车路云网的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通信与系统动力学融合构型建模技术,研究异构可组合模型形式化表达和模块化开发技术,建立系统设计模型库;研究智能汽车和智能交通系统高效协同的体系架构框架构建技术,突破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和构型优化关键技术,建立系统需求、功能、逻辑和物理架构;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并发组件设计技术,研发可溯源连续传递数据库,建立系统云协作总体设计软件工具;研究实验系统评估和验证 技术,研发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在环半实物试验装置及测试案例集;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应用实现技术,研究建立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协同的示范平台。4.2 高精度自动驾驶动态地图与北斗卫星融合定位技术 (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支持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动态地图模型与架构,研究面向中国道路特点、支持增量更新与扩展的地图数据模型,建立动静态、变分辨率地图数据的表达与存储机制;研究面向量产车众包数据的地图在线更新技术,研究地图数据实时加密与偏转技术;研究基于地图感知容器的网联汽车协同感知技术,建立车-路-云网联信息的多源融合机制;研究车规级北斗定位芯片与车载多源定位终端技术,构建基于北斗及其增强系统的车载定位、导航、授时一体化系统, 研究融合视觉、惯导与地图的智能全息组合主动定位技术;研究自动驾驶地图与定位系统的车载软硬件集成技术。4.3 自动驾驶仿真及数字孪生测试评价工具链(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人-车-路-环”耦合的高保真建模仿真技术, 研究高精度传感器、动力学、环境建模技术和强耦合机制, 研发支撑L3及以上自动驾驶实时仿真软件;融合自动驾驶场景及交通流特征的云端仿真技术,研究包含中国自动驾驶事故场景特性的宏微观一体化交通流建模与加速测试技术, 开发场景批量生成与高并发大规模云计算测试平台;车-云-场协同的自动驾驶在线加速测试评估技术,研究基于交通流的驾驶员行为、自动驾驶车辆行为的云端协同与场地孪生连续测评技术;多车协同的整车交通在环数字孪生技术,研制高灵敏的驱动、制动、转向一体化整车级系统平台,研究“人-车-路-环”实时模拟与虚实融合交互集成测试技术;自动驾驶测试评价平台及工具链,研究驾驶智能性评级、缺陷自动识别与安全性能认证技术,构建标准化的工具软件及硬件平台。5.支撑技术5.1 汽车电控单元关键工具链开发(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发汽车电控单元模块级软件建模工具,实现基于模型的软件设计功能;研发汽车电控单元软件测试验证工具,实现软件测试验证的流程标准化、接口统一化、测试自动化;研发汽车电控单元软硬件集成测试与标定工具, 实现电控软硬件功性能的在线优化;研发车辆通讯总线仿真与测试工具,实现对车辆通讯总线的功能测试和性能优化;开发基于云技术的汽车电控单元设计仿真平台与模型库,实现自主工具链的云端并行计算技术。5.2 关键车规级芯片的测试技术和评价体系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车规控制、通讯、计算、安全、存储芯片在车载使用要求下的可靠性、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设计开发基于FPGA半实物平台和芯片实物平台的车规芯片功能安全测试用例库及测试技术;针对智能驾驶使用要求,研究车规计算芯片的算力、能耗测试技术;针对网联驾驶使用要求,研究车规信息安全芯片基于国密算法安全保证能力的信息安全测试技术;搭建车规车规控制、通讯、计算、安全、存储芯片测试平台,建立其在车载使用要求下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5.3 车载储能系统安全评估技术与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多场景全工况多因素耦合下电池系统安全性损伤机理、演变规律及评价技术,研究电池系统热失控热扩散评价技术,研究电池系统失效致灾危害评估技术,研究电池系统使用寿命与安全耦合机制与规律,建立动力电池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动力电池系统高频失效行为的孕育演化机制和复现评估技术,研究车端感知、线下检测、云端数据协同的在役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风险评估技术;开发智能无损检测装备及软件。 研究多场景多因素耦合下车载氢系统失效机理、失效模式及定量化安全评估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失效危害评估技术,建立车载氢系统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研究氢气泄露可视化检测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微量氢泄漏检测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安全风险在线监测方法。5.4 高效协同充换电关键技术及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车-桩(站)-云多层级充电物理信息网体系架构,大数据驱动的安全高效充电管理与控制技术,研发车桩(站)互联互通实时数据交互平台;研究基于新能源汽车运行应用大数据的充电负荷时空多维度预测方法,充换电设施网点布局与站点构型规划方法;研究车-桩-云协同信息服务的运营管理与决策理论方法,用户行为识别与充电设施状态感知协同的车群充电规划方法与引导技术;研究快换站多型号动力电池包融合存储、识别和充电技术,快换电池包标准化技术,多车型、多型号电池包识别和匹配技术,研发可多车型共用动力电池快换设备;研究多功率等级兼容的无线双向充放电技术,研发大功率、高效率、智能适配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备。6.整车平台6.1 纯电动客车/乘用车高效高环境适应动力平台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极寒环境整车低能耗自保温技术,高温高湿环境下动力平台高效冷却技术、高绝缘和高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多应用场景的电驱动系统、动力电池系统内部温度预测方法、温控回路智能高效控制技术;研究电驱动、动力电池以及乘员舱热管理系统间的能耗耦合机理,研究高效智能化热管理控制技术,研发多热源协同智能高效一体化热管理系统;研究多阀门多通道多冷却回路一体化、压缩机低温可靠性、可变制冷剂充注量等空调技术,研发低温高效热泵空调系统;研究基于功能域的动力平台高效集中式控制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整车能量管理优化标定技术,研发基于自主核心芯片的多合一高压集成控制器和网联化整车综合控制系统,研发高环境适应动力系统平台和专用化底盘。6.2 智能电动重载车辆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应用)研究内容:开发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一体化平台架构, 研究重载车辆的整车物理结构与电驱动系统、智能驾驶系统间的耦合机理与设计方法;开发面向恶劣环境的重载车辆智能驾驶系统,研究多尘、颠簸等场景下大盲区多源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研究强振动、重载荷等条件下车辆故障诊断及导向安全智能决策技术,研究连续大长坡、大幅变载荷等工况下车辆纵横向协调控制技术;面向复杂工况的重载车辆大功率智能电驱动系统开发,构建面向重载车辆的主辅一体式永磁电机驱动系统拓扑结构,研究多态湿滑大坡道下自适应力矩分配与预测型智能控制技术;开发面向多场景作业的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仿真验证平台,研究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硬件在环仿真与编组作业模拟技术;开展露天矿山等典型场景下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无人化协同作业示范应用。
  • 1969万!山西省检验检测中心“2022年新增仪器设备”购置项目
    项目编号:1499002022AGK01709项目名称:山西省检验检测中心“2022年新增仪器设备”购置项目预算金额:19698900元采购需求:第一包:计量检定设备5079800元;序号仪器/设备名称单位数量是否进口备注1侧滑台检定装置套/台2否2振动台/冲击台检定系统套/台1否3频率计数器套/台1否4环形磁铁套/台4否5角膜曲率计轴位标准器套/台1否6X射线探伤机检定装置套/台1否7数字心脑电图机检定仪套/台1否8超声探伤仪校准装置套/台1否9差模电流干扰试验装置套/台1否10电能表耐久性试验装置套/台1否11紫外光(UV)耐候试验箱套/台1否12短时热电流自动化试验装置套/台1否13微压活塞压力计套/台1否14一等铂电阻温度计套/台2否15滚轮测距法出租车计价器使用误差检定装置套/台1否第二包:检衡车985000元序号仪器/设备名称单位数量是否进口备注1计量检衡车套/台1否第三包:质检设备3377500元序号仪器/设备名称单位数量是否进口备注1动态往复低温试验机套/台1否23D光学数码显微镜套/台1是3工频耐压试验系统套/台1否4电线电缆耐火试验装置套/台1否5单根垂直燃烧试验装置套/台1否6气相色谱分析仪套/台1否7石油产品低温运动粘度测定器套/台1否8石油产品冰点试验器套/台1否9全自动mini运动粘度测定器套/台1否10摩擦材料小样试验机套/台1否11取样机套/台1否12托辊浸水密封试验台套/台1否13线缆切片机套/台1否14大箱体防钻绒性试验机套/台1否15小箱体防钻绒性试验机套/台1否16全自动羽绒前处理装置(带两个前处理箱)套/台1否17浊度计套/台1否18循环水真空泵套/台8否19台式pH计套/台1否20实验室专用空气净化仪套/台1否21自动滚筒摩擦机(含法拉第筒和电荷量表)套/台1否22翻滚式烘干机套/台1否23静水压测试机套/台1是24箱式起球仪套/台1是25洛氏硬度计套/台1否26邵氏硬度计(A)套/台1否27邵氏硬度计(C)套/台1否28邵氏硬度计(D)套/台1否第四包:粮食与农产品检验设备5255000元序号仪器/设备名称单位数量是否进口备注1真菌毒素全自动净化仪套/台1否2粉末混匀器套/台1否3多参数碳水化合物测定仪套/台1否4固相萃取仪套/台1否5超高压液相色谱仪套/台1是6锤式旋风磨套/台1是7微波消解仪套/台1是8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自动进样器套/台1是9测汞仪套/台1否10QuEChERS自动样品制备系统套/台2否11土壤团粒结构分析仪套/台1否12清洗消毒机(农、粮)套/台2是13马弗炉套/台1否14制样研碎机套/台1否15全自动消解仪套/台1否16全自动稀释配标仪套/台1否17智能防腐震荡水浴套/台1否18智能防腐水浴套/台1否第五包:能源产品检验设备2800000元序号仪器/设备名称单位数量是否进口备注1高温燃烧法元素分析仪套/台1是2智能煤岩分析仪(双系统)套/台1否3环保试验焦炉套/台1否4快速测氢仪套/台1否5气相色谱套/台1是6气相色谱套/台1是第六包:特检设备2201600元序号仪器/设备名称单位数量是否进口备注1报警设备套/台1否2黑度计套/台3否3转速表套/台8否4数字超声波探伤仪套/台2否5磁粉探伤仪套/台1否6照度计套/台5否7温湿度计套/台5否8综合气象仪套/台4否9制动下滑量测试仪套/台4否10角度、坡度计套/台3否11动、静态应变测试仪套/台3否12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套/台1否13残炭测定仪套/台1否14运动粘度测定仪套/台1否15闭口闪点测定仪套/台1否16自动电位滴定仪套/台1否17卡氏水分测定仪套/台1否18密度计套/台1否19蒸馏仪套/台1否20烟气组份分析仪套/台1否21智能烟气综合分析仪套/台1否22测氧仪套/台2否23经纬仪套/台1否24电介质强度测试仪套/台1否25漏电流测试仪套/台1否26全站仪套/台1否27静电阻测量仪套/台3否28埋地管道探测定位仪套/台1否29防腐层绝缘电阻测量仪套/台3否30硬度计套/台1否31噪声检测仪套/台3否32转向参数测试仪套/台2否33制动性能测试仪套/台2否34踏板力计套/台2否注:文件中未特别标注为“是采购进口产品”字样的,均必须采购国产产品。所采购的货物、服务必须符合国家的强制性标准。范围包括:货物的供应、运输、安装、调试、培训和售后服务等。具体报价范围、采购范围及所应达到的具体要求,以本招标文件中商务、技术和服务的相应规定为准。合同履行期限:进口产品合同签订后90日历天;国产产品合同签订后60日历天。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 这两项国际标准,我国主持制定!
    日前,国际铁路联盟发布实施由我国主持制定的《高速铁路设计 基础设施》标准和《高速铁路设计 供电》标准,两项标准均是相关领域的首部国际铁路标准。国际铁路联盟是铁路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国际标准组织。此次发布的两项标准由中国国铁集团组织专家主持,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意大利等十余个国家的20余名专家参与,历时4年编制而成。图源:视觉中国两项“标准”在总结世界高速铁路设计成功经验、系统集成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引入中国高速铁路总体设计理念,吸纳中国高速铁路列车荷载图式、线间距、路基填料分类、隧道围岩分类等基础性关键指标,推介中国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和动车组修程、接触网系统等优势技术,最终确立了国际铁路联盟高速铁路总体设计、线路、路基、桥梁、隧道、轨道、车站、动车组运用检修设施、维修设施、综合防护、环境保护、牵引供变电、接触网、电力供配电和远动系统等领域的设计理念、关键参数和技术要求。为世界高速铁路建设运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高铁11项系统级标准填补国际空白截至2021年底,我国高铁营运里程突破4万公里,占到全球高铁总里程的2/3以上。近年来,国铁集团着力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国高铁正从打造国家名片迈向引领国际标准。去年11月,国际铁路联盟曾发布我国主持制定的《高速铁路设计 通信信号》标准,此次发布的“基础设施”和“供电”标准是《高速铁路设计》系列第二、三个国际标准。近年来,国铁集团专家主持参与了国际铁路联盟高速铁路、列车网络、制动系统等专业的60余项重要技术标准的制修订,主持完成的《高速铁路实施》和《高速铁路设计》两个系列等11项高速铁路系统级标准,填补了高速铁路实施、设计等关键领域的国际标准空白。全面系统地纳入中国高速铁路从设计理念、技术装备、关键参数到养护维修在内的成功经验、主要创新成果和优势技术,并兼容了其它国家高速铁路的相关技术和需求。
  •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电梯自行检测规则》实施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有关单位:《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TSG T7001—2023,以下称新版检规)和《电梯自行检测规则》(TSG T7008—2023,以下称检测规则)已由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第14号公告发布,于2023年4月2日起施行,过渡期为1年。为确保新版检规和检测规则更好实施,结合过渡期内各地工作进展情况,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检测工作顺利实施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切实做好新版检规和检测规则的贯彻实施,充分调动电梯使用、生产单位积极性,鼓励电梯使用、维保单位开展自行检测,落实安全主体责任。(一)规范检测准入条件。满足检测规则第2.2条要求的检测单位,即可从事电梯自行检测工作,不得新增任何限制条件或设置任何事前审批环节。按照《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规则》(TSG Z7001—2004)核准的具有电梯定期检验TD1资质的甲类综合检验机构,在2025年12月31日前可从事电梯检测工作。(二)明确免征地区或单位检测主体。对于免征特种设备检验费用的地区或单位,电梯使用单位满足检测规则的条件即可开展自行检测,也可委托向其提供电梯维护保养服务的单位或者经核准的特种设备检测、检验机构开展;检验机构可以同时承担电梯检验和电梯检测工作,但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检测费用。(三)推进电梯检测数据联通。检测单位要按照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要求,及时传递、报告或者公示电梯自行检测信息。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积极应用电梯等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平台,为检测单位传递、报告自行检测信息提供便利,确保电梯检验检测方式调整有序平稳过渡。(四)强化检测结果应用。电梯自行检测工作由维保单位承担的,如果自行检测项目及其内容能够覆盖《电梯维护保养规则》(TSG T5002—2017)中第五条第(九)项所述的年度自行检查项目及其内容,维保单位可不再单独进行本年度的自行检查工作。电梯变更使用单位时,原使用单位(或产权单位)可以持上一年度的电梯自行检测报告办理。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障检验检测工作质量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深入推进电梯安全筑底行动,加强对检验机构、检测单位和检验、检测行为的监督检查,提高检验、检测工作质量。(一)强化退出机制。对违反法律法规、不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进行检验、检测的,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积极营造依法施检、公平公正的电梯检验检测行业氛围。(二)提升合规管理水平。督促检验机构完善管理制度,优化内部工作流程,主动公示检验程序和收费标准,建立客户回访制度,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效能和满意度。(三)严厉查处超期不检测行为。检查发现到期不检测的电梯,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第十五条相关规定,下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逾期不予整改的,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查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7号)第三十六条进行处理。三、细化具体实施要求,提升检验检测规则可操作性(一)规范检验检测工作程序。1.落实音像记录要求。对于新版检规中要求进行音像记录的试验项目,检验机构及人员应当保证其记录内容的唯一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对于检验的全过程进行不间断视频和音频记录的,则无需再对相关试验项目单独进行音像记录。同时,检验机构应当做好音像记录的存储和管理工作。对于使用场所涉密或者其他不宜进行音像记录的,使用单位应当向检验机构出具书面说明,经检验机构确认后,检验人员可以不对相应的试验过程进行音像记录。2.换发《特种设备使用标志》。检验机构应当依据新版检规和检测规则,出具或换发《特种设备使用标志》(式样见附件),且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费用。如在检验(检测)周期内,使用单位更换电梯维保单位的,使用单位应当凭《电梯自行检测符合性声明》和相应的维保合同原件,到最近一次实施检验的检验机构换取标志。3.明确检验检测实施月份。对于未按新版检规检验过的电梯,经与使用单位沟通确认,可以将最近一次《特种设备使用标志》的“下次检验日期”所在的月份作为后期定期检验或自行检测的实施月份。(二)规范检验检测技术要求。1.关于驱动主机停止装置与上行超速保护装置试验。如未按照新版检规进行过监督检验的,有机房电梯的驱动主机停止装置、电梯轿厢上行超速保护装置监测功能在定期检验或自行检测时,可以不做要求。2.关于轿厢内铭牌及标识。载货电梯(含改造后的)轿厢内铭牌上不标注乘客人数,其他信息按照新版检规中第A1.2.6.7条第(1)项的要求标注。3.关于应急救援试验。在定期检验或自行检测时,可以在空载工况下进行。4.关于新装电梯带载检验项目。电梯制造单位应当强化安装质量控制,加强安装过程的监控或指导,依法做好相关校验和调试,确保在安装竣工自检时,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试验、曳引能力试验、制动性能试验、制停距离试验、附加制动器试验等项目有效实施。检验机构开展上述带载检验项目,要与施工单位安装竣工自检合并进行。5.关于125%额定载重量制动试验年份。检验机构、检测单位应以最近一次试验所在年份为基准,确定后续进行该试验的年份,每6年进行一次。6.关于阻挡装置。相邻平行布置并且共用外盖板的宽度大于125mm的自动扶梯或者自动人行道应设置符合要求的阻挡装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市场监管总局特种设备局。附件:《特种设备使用标志》式样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3月15日附件.doc
  • 提质增效、规范发展,2024年7月份有745份标准将实施
    提质增效、规范发展,2024年7月份有745份标准将实施随着7月的到来,一批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开始实施,涵盖了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石油化工、轻工纺织等多个领域。这些新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相关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食品安全方面:《肉松质量通则》、《膨化食品质量通则》等多项食品质量标准开始实施,为相关食品的生产提供了明确的质量要求。《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管理规范》的实施将有助于规范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的操作,保障食品安全。除此之外还有使用拉曼光谱分析的系列《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将实施。环境保护领域:《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等标准的实施,将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制鞋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有助于减少工业污染。化工塑料方面:《化学纤维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为化学纤维中重金属检测提供新的方法。另外还有大量的化工试剂质量行业标准将实施,为化学试剂质量提供保障。冶金矿产方面:《镓基液态金属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铅、镉、汞、砷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系列标准为矿物等检测提供检测方法。此外,在医疗卫生、电力半导体、能源等领域也有多项新标准开始实施。这些标准的实施将对相关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推动产品质量提升和行业技术进步。具体2024年6月份主要新实施的标准如下:需要相关标准的,点击链接即可下载收藏↓农林牧渔食品标准(48份)GB/T 23968-2022肉松质量通则 GB/T 22699-2022膨化食品质量通则 GB/T 23969-2022肉干质量通则 GB/T 23586-2022酱卤肉制品质量通则 GB/T 23493-2022中式香肠质量通则 GB/T 20711-2022熏煮火腿质量通则 GB/T 23492-2022培根质量通则 GB/T 23970-2022卤蛋质量通则 GB/T 20712-2022火腿肠质量通则 GB/T 11856.2-2023烈性酒质量要求 第2部分:白兰地 GB/T 43559-2023蜂胶生产技术规范 SN/T 5742-2023鱼类及其制品中金枪鱼、鳕鱼和虹鳟鱼成分快速检测方法 PCR—试纸条法 SN/T 5668-2023水禽圆环病毒感染检疫技术规范 SN/T 5644.10-2023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拉曼光谱法 第10部分:亚胺硫磷 SN/T 5644.9-2023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拉曼光谱法 第9部分:地虫硫磷 SN/T 5644.8-2023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拉曼光谱法 第8部分:三唑磷 SN/T 5644.7-2023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拉曼光谱法 第7部分:毒死蜱 SN/T 5644.6-2023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拉曼光谱法 第6部分:腈菌唑 SN/T 5644.5-2023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拉曼光谱法 第5部分:噻菌灵 SN/T 5644.4-2023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拉曼光谱法 第4部分:多菌灵 SN/T 5644.3-2023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拉曼光谱法 第3部分: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 SN/T 5644.2-2023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拉曼光谱法 第2部分:孔雀石绿和结晶紫 SN/T 5644.1-2023出口食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拉曼光谱法 第1部分:总则 SN/T 5326.4-2023进出口食品化妆品专业分析方法验证指南 第4部分:分子生物学方法 DB6108/T 88-2024休闲农业园区分类与评价规范 DB1529/T 1-2024飞播造林成效调查监测技术规范 DB42/T 1204-2024湖北省柑橘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第1部分: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 DB42/T 1104-2024机采棉生产技术规程 DB42/T 2246.3-2024实验用猫 第3部分:饲养与管理 DB42/T 2246.2-2024实验用猫 第2部分: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 DB42/T 2246.1-2024实验用猫 第1部分: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 DB42/T 2245.1-2024饲料中真菌毒素类物质的测定 第1部分:环匹阿尼酸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DB42/T 2244.1-2024西甜瓜设施栽培技术规程 第1部分:西瓜大棚吊蔓栽培 DB42/T 2243-2024猕猴桃采后贮藏技术规程 DB42/T 2242-2024水产品中羧甲基赖氨酸的测定 液相色谱法 DB42/T 2241-2024鱼腥草生产技术规程 DB42/T 2240-2024中药材 连翘生产技术规程 DB42/T 2239-2024菜用桑生产技术规程 DB42/T 2238-2024萝卜地方品种提纯复壮技术规程 DB43/T 2991-2024水产养殖环境(水体、底泥)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DB43/T 2990-2024水产养殖环境(水体、底泥)中地西泮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DB 1401/T 20—2024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管理规范 DB5309/T 75-2024藜麦品种 滇宇藜6号 DB5309/T 74-2024藜麦品种 滇宇藜5号 DB31/T 1464-2024池塘温室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三茬轮养技术规程 DB36/T 1913-2023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绩效评估指南 DB36/T 1912-2023食品安全满意度监测指南 DB11/T 1992.5-2023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 第5部分:冷链即食食品 环境环保(14份)GB/T 43871.1-2024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生态系统 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 GB/T 43678-2024生态系统评估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 GB/T 24021-2024环境管理 环境标志和声明 自我环境声明 (II型环境标志) GB/T 43743-2024工业回用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导则 GB/T 18916.13-2024工业用水定额 第13部分:乙烯和丙烯 GB/T 43517-2023物理环境的人类工效学 通过环境调查(物理量测量和人的主观评价)对环境进行评估 DB43/T 2957-2024水质 高氯酸盐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DB34/ 4809—2024制鞋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DB31/T 1466-2024土壤和地下水石油烃(C10_C40)中脂肪族和芳香族分类及分级测定 气相色谱法 DB42/T 2222-2024机械防烟排烟设施物联网系统技术规范 DB12/ 1302-2024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DB36/T 1932-2024环境空气 颗粒物的测定 β射线法 DB36/T 1931-2024固定污染源废气 流速在线监测 光闪烁法 DB36/T 1919-2023水质 无机元素的现场快速测定 便携式单波长激发-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 医药卫生标准(41份)GB/T 43641-2024生物学全同胞关系鉴定技术规范 GB/T 43642-2024法医学个体识别技术规范 GB/T 43640-2024听觉功能障碍法医临床鉴定技术规范 GB/T 43639-2024视觉功能障碍法医临床鉴定技术规范 GB/T 43650-2024野生动物及其制品DNA物种鉴定技术规程 GB/T 43459-2023洁净室及受控环境中细胞培养操作技术规范 GB/T 35594-2023医药包装用纸和纸板 GB/T 30130-2023胶版印刷纸 GB/Z 43468.1-2023残障人辅助技术系统和辅助器具 轮椅车系固和乘坐者约束系统 第1部分: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9267.7-2023法庭科学 微量物证的理化检验 第7部分: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21679-2023法庭科学 DNA数据库建设规范 GB/T 43576-2023口腔清洁护理用品 牙膏对去除外源性色斑效果的实验室测试方法 GB/T 43544-2023口腔清洁护理用品 牙膏对牙结石抑制率的实验室测试方法 GB/T 43628-2023空气中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鉴定方法 SN/T 5619.8-2023进出口医用防护用品安全项目技术规范 第8部分:无纺布 SN/T 5619.7-2023进出口医用防护用品安全项目技术规范 第7部分:防护帽 SN/T 5619.6-2023进出口医用防护用品安全项目技术规范 第6部分:手套 SN/T 5619.5-2023进出口医用防护用品安全项目技术规范 第5部分:一次性隔离衣 SN/T 5619.4-2023进出口医用防护用品安全项目技术规范 第4部分:防护服 SN/T 5619.3-2023进出口医用防护用品安全项目技术规范 第3部分:儿童口罩 SN/T 5619.2-2023进出口医用防护用品安全项目技术规范 第2部分:防护口罩 SN/T 5619.1-2023进出口医用防护用品安全项目技术规范 第1部分:通则 SN/T 5487-2023十足目虹彩病毒1感染检疫技术规范 SN/T 5665-2023鲁氏耶尔森氏菌检测技术规范 YY/T 1899-2023可吸收医疗器械植入后组织病理学样本制备与评价方法 YY/T 1897-2023纳米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遗传毒性试验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微核试验 YY/T 1896-2023光谱辐射治疗设备波长范围界定方法 YY/T 1894-2023医用磁共振设备可靠性指标验证方法 YY/T 1884-2023固定式含铜宫内节育器 YY/T 1873-2023麻醉和呼吸设备 笑气吸入镇静镇痛装置 YY/T 1754.3-2023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研究 第3部分:用于评价补片组织学反应与生物力学性能的动物腹壁切口疝模型 YY/T 1437-2023医疗器械 GB/T 42062应用指南 YY/T 0907-2023医用无针注射器 要求及试验方法 YY/T 0338-2023气管切开插管和接头 YY/T 1878-2023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装置数字化技术要求 YY/T 1869-2023探测器阵列剂量测量系统 性能和试验方法 YY/T 0793.1-2022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液体的制备和质量管理 第1部分: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水处理设备 YY/T 0299-2022医用超声耦合剂 DB43/T 2995-2024综合医院分级心理护理规范 DB42/T 2208.5-2024智能医院建设与管理标准 第5部分:评价 DB42/T 2208.1-2024智能医院建设与管理标准 第1部分:技术体系框架 石油天然气标准(5份)GB/T 30491.2-2024天然气 热力学性质计算 第2部分:扩展应用范围的单相(气相、液相和稠密相)流体性质 GB/T 21267-2024石油天然气工业 套管及油管螺纹连接试验程序 GB/T 43602-2023物理气相沉积多层硬质涂层的成分、结构及性能评价 GB/T 43599-2023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 机械式固井胶塞的测试与评价 SN/T 5574-2023进口油品固体废物属性鉴别规程 冶金矿产标准(88份)GB/T 23561.8-2024煤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方法 第8部分:煤和岩石变形参数测定方法 GB/T 28892-2024表面化学分析 X射线光电子能谱 选择仪器性能参数的表述GB/T 43589-2023金合金饰品 多元素含量测定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GB/T 43497-2023电沉积层及相关精饰 化学镀镍磷-陶瓷复合镀层GB/T 38216.3-2023钢渣 游离氧化钙含量的测定 EDTA滴定和热重分析法GB/T 43489-2023烧结钕铁硼永磁体 恒定湿热试验 GB 43203-2023选煤厂安全规程 GB/T 43603.1-2023镍铂靶材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铂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GB/T 43604.1-2023镓基液态金属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铅、镉、汞、砷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GB/T 43611-2023镓基液态金属热界面材料 GB/T 43607-2023钯锭分析方法 银、铝、金、铋、铬、铜、铁、铱、镁、锰、镍、铅、铂、铑、钌、硅、锡、锌含量测定 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 3499-2023原生镁锭 GB/T 43569-2023首饰和贵金属 贵金属及其合金的取样 GB/T 1196-2023重熔用铝锭 GB/T 2881-2023工业硅 GB/T 1558-2023硅中代位碳含量的红外吸收测试方法 GB/T 17359-2023微束分析 原子序数不小于11的元素能谱法定量分析 HB 8699-2023金属材料细节疲劳粗糙度系数测定方法 HB 8698-2023金属材料开孔细节疲劳额定强度基准值测定方法 HB 8697-2023超声检测用铝合金平底孔标准试块制作与评价 SN/T 5570-2023进出口铁合金归类化验 YB/T 6082-2023焦炉上升管荒煤气余热回收技术规范 外盘管式 YB/T 6102-2023高炉炉顶均压煤气及休风煤气回收技术要求 YB/T 6101-2023钢铁行业低压蒸汽干燥水处理污泥污泥技术规范 YB/T 4880.4-2023钢铁企业水系统优化 第4部分:冷轧工序 YB/T 4880.3-2023钢铁企业水系统优化 第3部分:热轧工序 YB/T 6100-2023高炉铁水罐加盖保温技术规范 YB/T 6159-2023锰硅合金球 落下强度测定方法 YB/T 6158-2023金属铬 痕量杂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辉光放电质谱法 YB/T 6157.1-2023铌铁分析方法 第1部分:钽、磷、铝和钛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YB/T 6156-2023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测定 K值评定法 YB/T 4393.2-2023铝铁 铝锰铁及硅铝锰铁分析方法 第2部分:磷含量的测定 磷铋钼蓝分光光度法 YB/T 4174.2-2023硅钙合金分析方法 第2部分:磷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YB/T 109.6-2023硅钡合金分析方法 第6部分:碳含量的测定 红外线吸收法 YB/T 6118-2023钢铁行业节能诊断技术导则 YB/T 6117-2023基于项目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 高炉大比例球团冶炼 YB/T 6116-2023冷轧废水再生回用技术规范 YB/T 6115-2023焦炉煤气脱硫废液干法制酸技术规范 YB/T 6114-2023锰矿行业绿色工厂评价导则 YB/T 6097-2023钢铁企业土地资源消耗指标与绩效评估 YB/T 6096-2023铁矿行业绿色园区评价导则 YB/T 6095-2023铁矿行业绿色工厂评价导则 YB/T 6094-2023钢铁企业余热余能自发电率评价导则 YB/T 6093-2023干熄焦超高温超高压余热发电技术规范 YB/T 074-2023冶炼用快速数字测温仪技术条件 YB/T 4191-2023高炉进风装置 YB/T 4192-2023铸铁机 YB/T 063-2023面压式滑动水口 YB/T 073-2023烧结台车技术条件 YB/T 384-2023硅质耐火泥浆 YB/T 4110-2023铝镁耐火浇注料 YB/T 6145-2023热轧绿色清洁表面处理钢板和钢带 YB/T 6144-2023不锈钢复合波纹板 YB/T 051-2023电解金属锰 YB/T 6141-2023冷顶锻用不锈钢盘条 YB/T 6140-2023冶金用消石灰 YB/T 190.14-2023连铸保护渣 二氧化钛含量的测定 二安替吡啉甲烷分光光度法 YB/T 5206-2023轻烧氧化镁 YB/T 5266-2023电熔镁砂 YB/T 6139.2-2023石墨类负极材料检测方法 第2部分:吸油值的测定 YB/T 6139.1-2023石墨类负极材料检测方法 第1部分:石墨化度的测定 YB/T 6138-2023焦化可纺沥青 YB/T 6137-2023煤焦油 联苯、苊、芴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YB/T 6136-2023钢轨涡流检测方法 YB/T 6135-2023钢筋低温拉伸试验方法 YB/T 4371-2023油气井射孔枪用无缝钢管 YB/T 6134-2023离心球墨铸管管模用热轧无缝钢管 YB/T 6133-2023云梯车臂架用异型无缝钢管 YB/T 6132-2023钢铁行业 轧钢产线能源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YB/T 6131-2023钢铁行业 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系统技术要求 YB/T 6130-2023混凝土预制板用钢筋焊接网 YB/T 6129-2023导卫用耐磨耐热导轮 YB/T 5309-2023不锈钢热轧等边角钢 YB/T 6127-2023结构用铌钒低合金高强度热轧型钢 YB/T 6121-2023钢的晶间氧化深度测定方法 YB/T 6120-2023贝氏体非调质钢 YB/T 6148-2023电力变压器用高锰无磁钢板 YB/T 6147-2023减涂装耐火耐候热轧钢板及钢带 YB/T 6146-2023热轧免酸洗汽车大梁用钢板和钢带 YB/T 6126-2023桥梁钢结构用热轧U肋型钢 YB/T 6143-2023铝锰铁合金 YB/T 6142-2023高纯钛铁 YB/T 6128-2023锥套锁紧钢筋连接接头 YB/T 6125-2023稀土钢 镧和铈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YB/T 6124.2-2023稀土钢 第2部分:高碳铬轴承钢 YB/T 6124.1-2023稀土钢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YB/T 6123-2023高温合金精密无缝管 YB/T 6122-2023耐蚀合金大口径无缝管 化工塑料标准(161份)GB/T 43586-2023聚烯烃冷拉伸套管膜 GB/T 43548-2023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中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 GB/T 7036.1-2023充气轮胎内胎 第1部分:汽车轮胎内胎 GB/T 22731-2022日用香精 GB/T 43574-2023化学纤维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GB/T 10118-2023高纯镓 GB/T 23519-2023三苯基膦氯化铑 GB/T 25789-2023对苯二胺 GB/T 15341-2023滑石 GB/T 32151.14-2023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14部分:其他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企业GB/T 43612-2023碳化硅晶体材料缺陷图谱 GB/T 43610-2023微束分析 分析电子显微术 线状晶体表观生长方向的透射电子显微术测定方法 GB/T 5072-2023耐火材料 常温耐压强度试验方法 GB/T 3836.22-2023爆炸性环境 第22部分:光辐射设备和传输系统的保护措施 GB/T 19502-2023表面化学分析 辉光放电发射光谱方法通则 GB/T 37183-2023腐蚀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 风险评估GB/T 16763-2023定形隔热耐火制品分类 GB/T 6803-2023铁素体钢的无塑性转变温度落锤试验方法 GB/T 1677-2023增塑剂环氧值的测定 SN/T 5754-2023进口货物固体废物属性鉴别方法 对苯二甲酸 SN/T 5706-2023化妆品微生物检验方法 大肠埃希氏菌检验 SN/T 5681-2023工业单羧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SN/T 1496-2023进出口化妆品中生育酚及α-生育酚醋酸酯的测定 YS/T 3043-2023含氯金物料中金量的测定 JC/T 2755-2023精细陶瓷高温比热容试验方法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QB/T 5954-2023有机硅人造革QB/T 5942-2023防护服用人造革合成革QB/T 5955-2023钢衬聚酰胺复合管HG/T 6237-2023有机氮工业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规范 HG/T 6236-2023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规范 吸附法 HG/T 6235-2023废二氧化硫氧化制硫酸催化剂中钒含量的测定方法 HG/T 6234-2023锰系废催化剂中锰的测定方法 HG/T 6233-2023废硫酸中钛离子的测定方法HG/T 6201-2023硫酸钾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HG/T 6200-2023磷酸一铵、磷酸二铵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HG/T 6199-2023复合肥料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HG/T 6198-2023酸性染料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HG/T 6197-2023反应染料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HG/T 6196-2023分散染料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HG/T 6195-2023有机硅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HG/T 6194-2023电石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HG/T 6192-2023腐植酸肥料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HG/T 6118-2023废弃锂电池处理企业节水技术导则 HG/T 6058-2023节水型工业园区 化工行业 HG/T 6180-2023二氧化硅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HG/T 6179-2023磷酸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HG/T 6178-2023锆盐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HG/T 6177-2023钾盐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HG/T 6176-2023氢氧化钾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HG/T 6175-2023无机过氧酸盐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HG/T 6174-2023聚丙烯酰胺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HG/T 6173-2023无机氟化物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HG/T 6172-2023磷酸盐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HG/T 6171-2023废弃电子电器化学品处理处置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HG/T 6170-2023有机膦水处理剂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HG/T 6169-2023硝酸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HG/T 6168-2023车用尿素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HG/T 6167-2023橡胶树木围护砖 HG/T 6140-2023染料行业绿色工厂评价导则 HG/T 6139-2023再生五氯化锑催化剂 HG/T 3726-2023C.I.荧光增白剂351(荧光增白剂351) HG/T 4034-2023C.I.荧光增白剂140(荧光增白剂SWN) HG/T 6232-2023C.I.反应红21 HG/T 6231-2023C.I.反应橙12 HG/T 6230-2023分散黑NX 300% HG/T 6229-2023对氟苯胺 HG/T 3958-20233-氯-2-甲基苯胺HG/T 4715-20233,4-二氯硝基苯HG/T 6228-2023二氧化硫氧化制硫酸催化剂原粒度活性试验方法 HG/T 6227-2023催化裂化催化剂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X射线荧光光谱法 HG/T 6226-2023加压甲醇制低碳烯烃催化剂反应性能试验方法 HG/T 6225-2023铬系乙烯聚合催化剂 HG/T 6224-2023铬系乙烯聚合催化剂HG/T 2784-2023工业用亚硫酸铵 HG/T 6223-2023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氯化苯和氯化甲苯的测定 HG/T 6222-2023纺织染整助剂 防热迁移剂 防热迁移效果的测定 HG/T 3710-2023直读式橡胶密度计 HG/T 2071-2023橡胶回弹性试验机(斯科伯摆式) HG/T 6221-2023胶鞋 医用手术鞋 HG/T 6220-2023胶鞋 医用防护鞋 HG/T 6219-2023胶鞋 帮面材料高温高压色牢度试验方法 HG/T 6218-2023涤纶全拉伸丝(FDY)油剂 HG/T 4250-2023C.I.酸性黄220(酸性深黄NM-RL) HG/T 3722-2023C.I.酸性橙67(酸性橙RXL) HG/T 4424-2023间氨基苯酚 HG/T 6217-20232-氨基-5,6-二氯苯并噻唑 HG/T 6216-2023液状染料 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HG/T 6215-2023(3-氯-4-氟苯基)硫脲 HG/T 6214-2023邻氨基苯酚 HG/T 6213-2023C.I.酸性红374 HG/T 6212-2023液状分散黑ECT HG/T 6211-2023液状C.I.分散蓝79:1 HG/T 6210-2023液状C.I.分散黄114 HG/T 6209-2023液状C.I.分散红167:1 HG/T 6208-2023染料 贮存稳定性的测定 HG/T 3589-2023铅酸蓄电池用腐植酸 HG/T 4288-2023偏光眼镜用三醋酸纤维素酯(TAC)薄膜 HG/T 6207-2023光学功能薄膜 上置光学增光膜 HG/T 6206-2023光学功能薄膜 无保护膜光学棱镜膜 HG/T 6205-2023光学功能薄膜 抗激光窃听透明薄膜 HG/T 6204-2023光学聚酯薄膜 表面低聚物的测试方法 HG/T 6203-2023光学功能薄膜 低取向角聚酯薄膜 HG/T 6261-2023热固性树脂黏度的测定 旋转流变仪法 HG/T 6260-2023塑料 玻纤增强聚苯硫醚(PPS)专用料 HG/T 6259-2023精对苯二甲酸残渣制聚酯多元醇 HG/T 6258-2023塑料 热塑性聚酰亚胺(PI)树脂 HG/T 6257-2023纺织染整助剂 退浆剂 对聚丙烯酸类浆料退浆效果的测定 HG/T 6256-2023纺织染整助剂 释酸剂 释酸性能的测定 HG/T 6255-2023纺织染整助剂 活性染料匀染剂 抗盐碱凝聚效果的测定 HG/T 6254-2023乙烷 HG/T 6253-2023粉体回收用有机复合膜 HG/T 6252-2023气体净化用双疏膜 HG/T 6251-2023工业用2-氯甲基-3,4-二甲氧基吡啶盐酸盐 HG/T 6250-2023D-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 HG/T 6249-20234,6-二甲氧基-2-(苯氧基羰基)氨基嘧啶 HG/T 6248-2023生物提取胆红素 HG/T 6247-2023生物合成熊去氧胆酸 HG/T 6246-2023工业2-(4-溴甲基苯基)丙酸 HG/T 6245-20233,4-环氧环己基甲酸-3',4'-环氧环己基甲酯HG/T 6244-2023钙铝水滑石土壤修复剂 HG/T 6243-2023土壤修复用过硫酸钠 HG/T 6242-2023工业氢溴酸 HG/T 6241-2023化学强化玻璃用硝酸钾 HG/T 6240-2023电镀用二水合氯化铜 HG/T 6239-2023中药挥发油分离用压力驱动亲水膜 HG/T 6238-2023硫酸镍钴锰 HG/T 6202-2023气-液旋流渗滤分离器 HG/T 6191.4-2023石油和化工用低压变频器技术应用导则 第4部分:使用、维护及检修 HG/T 6191.3-2023石油和化工用低压变频器技术应用导则 第3部分:安装、调试及验收 HG/T 6191.2-2023石油和化工用低压变频器技术应用导则 第2部分:设计选型 HG/T 6191.1-2023石油和化工用低压变频器技术应用导则 第1部分:基本要求 HG/T 6190.4-2023石油和化工用中压变频器技术应用导则 第4部分:使用、维护及检修 HG/T 6190.3-2023石油和化工用中压变频器技术应用导则 第3部分:安装、调试及验收 HG/T 6190.2-2023石油和化工用中压变频器技术应用导则 第2部分:设计选型 HG/T 6190.1-2023石油和化工用中压变频器技术应用导则 第1部分:基本要求 HG/T 6189.4-2023石油和化工用软起动装置技术应用导则 第4部分:使用、维护及检修 HG/T 6189.3-2023石油和化工用软起动装置技术应用导则 第3部分:安装、调试及验收 HG/T 6189.2-2023石油和化工用软起动装置技术应用导则 第2部分:设计选型 HG/T 6189.1-2023石油和化工用软起动装置技术应用导则 第1部分:基本要求 HG/T 6188-2023聚丙烯共聚反应器 HG/T 6187-2023聚丙烯干燥器 HG/T 4509-2023工业高纯氢氟酸HG/T 4095-2023化工用在线气相色谱仪 HG/T 3811-2023工业溴化物试验方法 HG/T 3810-2023工业溴化铵 HG/T 3809-2023工业溴化钠 HG/T 3808-2023工业溴化钾 HG/T 3587-2023电子工业用高纯钛酸钡 HG/T 3253-2023工业次磷酸钠 HG/T 3250-2023工业亚氯酸钠 HG/T 3180-2023尿素高压设备衬里板及内件的焊接工艺评定和焊工技能评定 HG/T 3179-2023尿素高压设备堆焊工艺评定和焊工技能评定 HG/T 3178-2023尿素高压设备耐腐蚀不锈钢管子-管板的焊接工艺评定和焊工技能评定 HG/T 2969-2023工业碳酸锶 HG/T 2959-2023工业水合碱式碳酸镁 HG/T 2952-2023尿素二氧化碳汽提塔技术条件 HG/T 2409-2023聚氨酯预聚体中异氰酸酯基含量的测定 HG/T 2520-2023工业亚磷酸 DB42/T 2237-2024合成材料面层运动场地质量管理和合格评定 DB42/T 2235-2024增材制造患者匹配式部分足假肢应用技术规范 DB31/T 1468-2024工贸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范 轻工纺织标准(111份)GB/T 10335.6-2023涂布纸和纸板 第6部分:水性涂布纸 GB/T 43588-2023纸、纸板和纸制品 可回收性评价方法 GB/T 43549-2023鞋类 鞋垫试验方法 静态压缩变形 GB/T 43487-2023泡沫混凝土及制品试验方法 GB/T 10335.5-2023涂布纸和纸板 第5部分:涂布箱纸板GB/T 12910-2023纸和纸板 二氧化钛含量的测定 GB/T 451.2-2023纸和纸板 第2部分:定量的测定 GB/T 22877-2023纸、纸板、纸浆和纤维素纳米材料 灼烧残余物(灰分)的测定(525℃) GB/T 32440.1-2023鞋类 化学试验方法 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 第1部分:溶剂萃取法 GB/T 33393-2023鞋类 整鞋试验方法 热阻和湿阻的测定GB/T 24461-2023洁净室用灯具技术要求 GB/T 10739-2023纸、纸板和纸浆 试样处理和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 GB/T 43573-2023服装散热性能的测定方法 出汗暖体假人法 GB/T 23144-2023纸和纸板 弯曲挺度的测定 两点法、三点法和四点法的通用原理 GB/T 4822-2023锯材检验 GB/T 43543-2023漱口水 FZ/T 07031-2023水刺非织造工艺回用水要求 FZ/T 07030-2023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布艺类产品 FZ/T 07029-2023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毛巾 FZ/T 07028-2023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床上用品 FZ/T 07027-2023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儿童服装 FZ/T 07024-2023纺织染整企业水系统集成优化实施指南 FZ/T 98024-2023织物胀破性能测试仪 FZ/T 92026-2023化纤纺丝计量泵 FZ/T 97042-2023经编展纤整经机 FZ/T 97027-2023多轴向经编机 FZ/T 97020-2023电脑针织横机 FZ/T 95036-2023低浴比成衣染色机 FZ/T 92059-2023扩幅装置 FZ/T 92078-2023纺纱机械 巡回清洁器 FZ/T 92077-2023棉精梳机 顶梳 FZ/T 93073-2023集聚纺纱装置 FZ/T 93002-2023纺纱和捻线用钢丝圈 FZ/T 90012-2023材料在图样及设计文件中的标记方法 FZ/T 64110-2023吸色非织造布 FZ/T 64109-2023挽索 FZ/T 64108-2023针刺非织造复合材料增强用麻纤维 FZ/T 64107-2023针刺平面毡 FZ/T 64106-2023抑尘覆盖网 FZ/T 64105-2023防雹网 FZ/T 60050-2023非织造布覆膜牢度的测试方法 FZ/T 63021-2023纤维绳索 聚酰胺 3股、4股、8股和12股绳索 FZ/T 63014-2023粘胶纤维织带 FZ/T 63002-2023粘胶长丝绣花线 FZ/T 63012-2023涤纶长丝缝纫线 FZ/T 63009-2023棉包涤包芯缝纫线 FZ/T 63008-2023锦纶长丝缝纫线 FZ/T 60051-2023绳纱断裂强力的测试方法 FZ/T 54147-2023循环再利用抗菌涤纶低弹丝 FZ/T 54146-2023导电涤纶牵伸丝/涤纶低弹丝混纤丝 FZ/T 54145-2023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BT/PET)复合预取向丝 FZ/T 54144-2023涤纶高取向丝(HOY) FZ/T 50010.3-2023再生纤维素纤维用浆粕 黏度的测定 FZ/T 24015-2023精梳丝毛织品 FZ/T 14057-2023锦纶氨纶防水透湿复合面料 FZ/T 14056-2023涤纶纱线与涤纶工业长丝交织染色防水帆布 FZ/T 14055-2023涤纶染色防水帆布 FZ/T 14054-2023涤纶磨毛仿蜡防印花布 FZ/T 14027-2023棉竹节印染布 FZ/T 14001-2023棉印染帆布 FZ/T 13030-2023再生纤维素纤维纱线与涤纶长丝交织本色布 FZ/T 13060-2023棉莫代尔纤维混纺纱线与涤纶长丝交织双层充绒本色布 FZ/T 13026-2023棉强捻本色绉布 FZ/T 12079-2023筒子染色锦纶6弹力丝 FZ/T 12029-2023棉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色纺纱线 FZ/T 12033-2023纯棉竹节色纺纱 FZ/T 12032-2023纯棉竹节本色纱 FZ/T 01174-2023纺织品 织物掉毛程度的测定 摩擦法 FZ/T 01057.11-2023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 第11部分: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 FZ/T 01057.10-2023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 第10部分:近红外光谱法 FZ/T 01173-2023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聚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氢氧化钠/甲醇法) FZ/T 01172-2023纺织制品中附件镍释放量快速筛选法 FZ/T 90113-2023纺织用针 耐磨损性能试验方法 FZ/T 64098-2023擦拭用吸油织物 FZ/T 64097-2023针织起绒革基布 FZ/T 64096-2023光纤发光织物 FZ/T 64095-2023蜂巢折叠窗帘用非织造布 FZ/T 64104-2023生物降解纺粘法非织造布 FZ/T 64103-2023矿用聚酯纤维柔性假顶网 FZ/T 64102-2023耐高温滤筒用硬挺滤料 FZ/T 64015-2023机织过滤布 FZ/T 62047-2023洗澡巾 FZ/T 61011-2023棉针织毯 FZ/T 62046-2023乳胶被 FZ/T 80007.3-2023使用粘合衬服装耐干洗测试方法 FZ/T 80007.2-2023使用粘合衬服装耐水洗测试方法 FZ/T 80007.1-2023使用粘合衬服装剥离强力测试方法 FZ/T 73074-2023阻燃针织服装 FZ/T 73017-2023针织家居服 FZ/T 72030-2023衬衫用针织面料 FZ/T 70018-2023针织服装理化性能的要求 FZ/T 54143-2023循环再利用海岛涤纶牵伸丝 FZ/T 54033-2023锦纶6高取向丝(HOY) FZ/T 52066-2023柚皮甙改性涤纶短纤维 FZ/T 52065-2023车内饰用有色涤纶短纤维 FZ/T 52018-2023有色涤纶短纤维 FZ/T 54030-2023有色粘胶短纤维 FZ/T 52064-2023儿茶素改性粘胶短纤维 FZ/T 52006-2023竹浆粘胶短纤维 FZ/T 51009-2023再生纤维素纤维用浆粕 麻浆粕 FZ/T 51002-2023再生纤维素纤维用浆粕 竹浆粕 FZ/T 50063-2023系泊绳用化纤长丝耐磨性能试验方法 纱-纱摩擦 FZ/T 50033.10-2023氨纶长丝试验方法 第10部分:特性黏度 FZ/T 50062-2023化学纤维 燃烧性能试验方法 烟密度法 FZ/T 50016-2023化学纤维 燃烧性能试验方法 氧指数法 FZ/T 64048-2023水刺非织造粘合衬 FZ/T 64101-2023覆基材弹性非织造粘合衬 FZ/T 64049-2023隐点机织粘合衬 FZ/T 64100-2023覆膜防钻绒机织粘合衬 FZ/T 64099-2023耐酵素洗机织粘合衬 FZ/T 01171-2023纺织品 织物触感检测与评价方法 三点梁法 电力半导体标准(51份)GB/T 15651.7-2024半导体器件 第5-7部分:光电子器件 光电二极管和光电晶体管 GB/T 43801-2024微波频段覆铜箔层压板相对介电常数和损耗正切值测试方法 分离介质谐振器法 GB/T 19247.6-2024印制板组装 第6部分:球栅阵列(BGA)和盘栅阵列(LGA)焊点空洞的评估要求及测试方法 GB/T 4937.35-2024半导体器件 机械和气候试验方法 第35部分:塑封电子元器件的声学显微镜检查GB/T 22084.2-2024含碱性或其他非酸性电解质的蓄电池和蓄电池组 便携式密封蓄电池和蓄电池组 第2部分:金属氢化物镍电池GB/T 43789.31-2024电子纸显示器件 第3-1部分:光学性能测试方法 GB/T 43787-2024曲面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光源光学性能测试方法 GB/T 4937.34-2024半导体器件 机械和气候试验方法 第34部分:功率循环 GB/T 15651.5-2024半导体器件 第5-5部分:光电子器件 光电耦合器 GB/T 43590.501-2024激光显示器件 第5-1 部分:激光前投影显示光学性能测试方法 GB/T 43590.502-2024激光显示器件 第5-2部分:散斑对比度光学测量方法GB/T 43590.503-2024激光显示器件 第5-3 部分:激光投影显示(屏)图像质量测试方法GB/T 18910.41-2024液晶显示器件 第4-1部分:彩色矩阵液晶显示模块 基本额定值和特性GB/T 43682-2024纳米技术 亚纳米厚度石墨烯薄膜载流子迁移率及方块电阻测量方法 GB 17799.8-2023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第8部分:商用和轻工业场所专业设备的发射GB 17799.3-2023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第3部分:居住环境中设备的发射GB/T 43493.2-2023半导体器件 功率器件用碳化硅同质外延片缺陷的无损检测识别判据 第2部分:缺陷的光学检测方法 GB/T 43528-2023电化学储能电池管理通信技术要求 GB/T 43526-2023用户侧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 GB/T 5465.2-2023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 第2部分:图形符号 GB/T 9089.3-2023户外严酷条件下的电气设施 第3部分:设备及附件的一般要求 GB/T 25320.6-2023电力系统管理及其信息交换 数据和通信安全 第6部分:IEC 61850的安全 GB/T 23307-2023家用和类似用途地面插座 GB/T 36558-2023电力系统电化学储能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T 36545-2023移动式电化学储能系统技术规范 GB/T 36276-2023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 GB/T 24834-20231000kV交流架空输电线路金具技术规范 GB/T 7260.1-2023不间断电源系统(UPS) 第1部分:安全要求 GB/T 4960.7-2023核科学技术术语 第7部分:核材料管制与核保障 GB/Z 17624.7-2023电磁兼容 综述 第7部分:非正弦条件下单相系统的功率因数 GB/T 43460.1-2023电磁兼容 风险分析方法 第1部分:电缆屏蔽 GB 17625.1-2022电磁兼容 限值 第1部分: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 GB/T 43540-2023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退役技术要求 GB/T 43538-2023集成电路金属封装外壳质量技术要求 GB/T 17626.3-2023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第3部分: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39-2023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第39部分:近距离辐射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30-2023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第30部分:电能质量测量方法 GB/T 9364.8-2023小型熔断器 第8部分:带有特殊过电流保护的熔断电阻器 GB/T 43493.3-2023半导体器件 功率器件用碳化硅同质外延片缺陷的无损检测识别判据 第3部分:缺陷的光致发光检测方法 GB/T 43493.1-2023半导体器件 功率器件用碳化硅同质外延片缺陷的无损检测识别判据 第1部分:缺陷分类 GB/T 43534-2023高压直流输电用电压源换流器交流侧阻抗设计及测试方法 GB/Z 43533-2023依据GB/T 7251.2—2023的成套电力开关和控制设备(PSC成套设备)中内部电弧故障抑制系统的集成 GB/Z 43592.1-2023纳米技术 磁性纳米材料 第1部分:磁性纳米悬浮液的特性和测量规范 GB/T 43598-2023纳米技术 石墨烯粉体氧含量和碳氧比的测定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 GB/T 15022.10-2023电气绝缘用树脂基活性复合物 第10部分:聚酯亚胺树脂复合物 GB/T 29627.3-2023电气用聚芳酰胺纤维纸板 第3部分:单项材料规范 SJ/T 11926—2024产品碳足迹 产品种类规则 光伏组件 SJ/T 11861—2024超级电容器术语 SJ/T 11802—2024晶体硅光伏电池用正面银浆 SJ/T 11801—2024晶体硅光伏电池用背面银浆 DB43/T 2955-2024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探测技术规范 能源标准(25份)GB/T 43797-2024核电厂运行许可证延续评估通用要求 GB/T 26991-202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 GB/T 34425-202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枪 GB/Z 43521-2023海洋温差能转换电站设计和分析的一般指南 GB/T 43522-2023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监造导则 GB/T 43512-2023全钒液流电池可靠性评价方法 GB/T 43509-2023能源互联网交易平台技术要求 GB/T 43333-2023独立型微电网调试与验收规范 GB/T 42737-2023电化学储能电站调试规程 GB/Z 43465-2023河流能资源评估及特征描述 GB/Z 43464-2023海洋能转换装置电能质量要求 GB/T 34120-2023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要求 GB/T 43462-2023电化学储能黑启动技术导则 GB/T 36280-2023电力储能用铅炭电池 GB/T 34133-2023储能变流器检测技术规程 GB/T 32151.15-2023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15部分:石油化工企业 GB/T 32151.16-2023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16部分: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 GB/T 32151.17-2023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17部分:氟化工企业 GB/T 32151.8-2023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8部分:水泥生产企业GB/T 32151.9-2023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9部分:陶瓷生产企业GB/T 32151.13-2023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13部分:独立焦化企业GB/T 32151.10-2023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10部分:化工生产企业GB/T 32151.7-2023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7部分:平板玻璃生产企业GB/T 43597-2023热电型太赫兹探测器参数测试方法 GB/T 26688-2023电池供电的应急疏散照明自动试验系统 机械车辆标准(159份)GB/T 43800-2024船舶电气与电子装置 电磁兼容性 非金属船舶GB/T 43799-2024高密度互连印制板分规范 GB/T 43617.2-2024滚动轴承 滚动轴承润滑脂噪声测试 第2部分:测试和评估方法BQ+ GB/T 43656-2024焊接加工能耗检测方法GB/T 43764-2024航天功能镀覆层 消杂光镀层 GB/T 43762-2024航空航天 卡箍术语 GB/T 43765-2024航天功能镀覆层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焊接镀覆层 GB/T 43763-2024航天功能镀覆层 特种非金属材料金属镀层 GB/T 43760-2024低氧高碳型连续碳化硅纤维 GB/T 43676-2024水冷预混低氮燃烧器通用技术要求 GB/T 43617.1-2024滚动轴承 滚动轴承润滑脂噪声测试 第1部分:基本原则、测试组件和测试仪 GB/T 19936.2-2024齿轮 FZG试验程序 第2部分:高极压油的相对胶合承载能力FZG阶梯加载试验A10/16.6R/120 GB 23864-2023防火封堵材料 GB/T 9364.6-2023小型熔断器 第6部分:小型熔断体用熔断器支持件 GB/T 1149.17-2023内燃机 活塞环 第17部分:钢质螺旋撑簧油环 GB/Z 43482-2023液压传动 软管和软管总成 收集流体样本分析清洁度的方法 GB/T 43479-2023金属旋压成形性能与试验方法 成形性能、成形指标及通用试验规程 GB/T 20317-2023熔融挤出沉积成形机床 精度检验GB/T 1149.12-2023内燃机 活塞环 第12部分:楔形钢环 GB/T 1149.11-2023内燃机 活塞环 第11部分:楔形铸铁环 GB/T 43552-2023家用和类似用途舒适风扇及其调速器 性能测试方法 GB/T 43490-2023轮胎用射频识别(RFID)电子标签 GB/T 43527-2023船舶电气设备 电磁兼容性 船舶电缆敷设优化 敷设间距的试验方法 GB/T 43330.4-2023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 第4部分:排放取样装置和规程 GB/T 43498-2023管路冲刷腐蚀试验方法 GB/T 43499-2023机动车检测系统软件测试方法 GB/T 5766-2023摩擦材料洛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 22309-2023道路车辆 制动衬片 盘式制动块总成和鼓式制动蹄总成剪切强度试验方法 GB/T 10698-2023可膨胀石墨 GB/T 3521-2023石墨化学分析方法GB/T 15342-2023滑石粉 GB/T 8077-2023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GB/T 11834-2023工农业机械用摩擦片 GB/T 3518-2023鳞片石墨 GB/T 5764-2023汽车用离合器面片 GB 22757.2-2023轻型汽车能源消耗量标识 第2部分: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 GB 22757.1-2023轻型汽车能源消耗量标识 第1部分:汽油和柴油汽车GB/Z 41305.7-2023环境条件 电子设备振动和冲击 第7部分:利用旋翼飞机运输 GB/T 15324-2023航空轮胎内胎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GB/T 9808-2023钻探用无缝钢管 GB/T 29041-2023汽车轮胎道路磨耗试验方法 GB/T 31547-2023电动自行车内胎 GB/T 34877.2-2023工业风机 标准实验室条件下风机声功率级的测定 第2部分:混响室法 GB/T 43616-2023气瓶信息化 基本要求 GB/T 16462.1-2023数控车床和车削中心检验条件 第1部分:卧式机床几何精度检验 GB/T 28054-2023钢质无缝气瓶集束装置 GB/T 16462.2-2023数控车床和车削中心检验条件 第2部分:立式机床几何精度检验 GB/T 6974.5-2023起重机 术语 第5部分:桥式和门式起重机 GB/T 43606-2023原油船货油舱用耐蚀钢腐蚀性能测试方法 GB/T 22310-2023道路车辆 制动衬片 盘式制动衬块受热膨胀量试验方法 GB/T 26741-2023机动三轮车用制动器衬片 GB/T 13652-2023航空轮胎表面质量 GB/T 17732-2023致密定形含碳耐火制品试验方法 GB/T 37190-2023管道腐蚀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 通用要求GB/T 26494-2023轨道交通车辆结构用铝合金挤压型材 GB/T 2077-2023硬质合金可转位刀片 圆角半径 GB/T 22311-2023道路车辆 制动衬片 压缩应变试验方法 GB/T 30420.3-2023缝制机械术语 第3部分: 铺布裁剪设备术语 GB/T 31728-2023带充电装置的可移式灯具 GB/T 20818.16-2023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 过程设备目录中的数据结构和元素 第16部分:密度测量设备电子数据交换用属性列表(LOPs)GB/Z 41275.4-2023航空电子过程管理 含无铅焊料航空航天及国防电子系统 第4部分:球栅阵列植球GB/Z 41275.23-2023航空电子过程管理 含无铅焊料航空航天及国防电子系统 第23部分:无铅及混装电子产品返工/修复指南 GB/Z 41275.22-2023航空电子过程管理 含无铅焊料航空航天及国防电子系统 第22部分:技术指南GB/T 20818.22-2023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 过程设备目录中的数据结构和元素 第22部分:阀体总成电子数据交换用属性列表(LOPs)JT/T 1041-2024海运散装有毒液体物质分类方法和运输条件评价程序 JT/T 1500-2024视觉航标表面色测量方法 HB 8701-2023民用飞机燃油单向阀规范 HB 8696-2023航空零部件射线检测用像质计 HB 8695-2023飞机舷窗透明件破损安全试验方法 HB 8693-2023机载平视显示器光学测量方法 HB 8692-2023民用飞机不可清洗滑油滤芯规范 HB 8690-2023飞机燃油通气系统火焰抑制器规范 HB 8679-2023水上飞机重量重心设计与控制要求 HB 8423.8-2023金属材料牌号鉴别方法 第8部分:看谱法鉴别钴基高温合金牌号 HB 8423.7-2023金属材料牌号鉴别方法 第7部分:看谱法鉴别镍基高温合金牌号 HB 7752-2023航空用室温硫化聚硫密封剂规范 HB 7110-2023金属材料细节疲劳额定强度截止值测定方法 HB 5261-2023金属材料K-R 曲线试验方法 HB 8761-2023民用轻小型多旋翼无人机系统地面控制单元软件要求 HB 8757-2023飞机装配过程产品防护要求 HB 8755-2023飞机全金属关节轴承通用规范 HB 8754-2023飞机外圈不锈钢、内圈铍青铜关节轴承通用规范 HB 8753-2023飞机杆端自润滑关节轴承通用规范 HB 8750-2023民用飞机系统电磁环境效应控制要求 HB 8749-2023民用飞机电气电子系统雷电间接效应防护验证要求 HB 8733-2023中小型固定翼无人机水平测量方法 HB 8721-2023飞机电动式座舱排气活门试验要求 HB 8720-2023飞机含高能转子设备的包容性试验要求 HB 8704-2023民用飞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路径损耗测试方法 HB 8689-2023民用飞机燃油箱惰化系统通用要求 HB 8678-2023飞机复合材料层压板结构设计许用值确定方法 HB 8677-2023飞机整体油箱油压载荷计算方法 HB 7086-2023民用飞机气动外缘公差 HB 5795-2023航空电线载流量 JB/T 14857-2023氧化铝焙烧烟气脱硝装置 JB/T 14838-2023瓶装液态护肤化妆品灌装封盖一体机 JB/T 14776-2023铸造用水玻璃旧砂再生技术规范 JB/T 14728-2023滚动轴承 电梯曳引系统反绳轮轴承单元 JB/T 14727-2023滚动轴承 零件黑色氧化处理 技术规范 JB/T 14688-2023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一般用冷冻式压缩空气干燥器 JB/T 14687-2023往复活塞压缩机膜式气量调节装置 JB/T 14686-2023大型往复活塞压缩机活塞杆偏移测量方法 JB/T 14685-2023无油涡旋空气压缩机 JB/T 14684-2023有机固体废物翻堆/转仓设备 技术规范 JB/T 14683-2023有机固体废物堆肥设备 通用技术规范 JB/T 14673-2023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活塞 JB/T 14665-2023数控激光拼焊机床 技术规范 JB/T 14664-2023激光选区熔化成形机床 精度检验 JB/T 14647-2023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 控制器技术规范 JB/T 14646-2023低蠕变填充改性聚四氟乙烯垫片 JB/T 14645-2023低温装置用密封垫片 JB/T 14612-2023碳化硅特种制品 硅碳棒电加热加速老化试验方法 JB/T 14606-2023RH精炼炉多功能顶枪 JB/T 14588-2023激光加工镜头 JB/T 14565-2023搅拌釜用干气密封 技术规范 JB/T 14539-2023内燃机共轴泵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JB/T 14523-2023电解质等离子体抛光机 JB/T 14522-2023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 刀盘 JB/T 14503-2023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污水处理用泵 JB/T 14502-2023工业膜法水处理设备水效评价方法 JB/T 14491.1-2023组合机床微型滚齿机 第1部分:精度检验 JB/T 14490-2023数控等分分度头 JB/T 14484.2-2023数控落地铣镗床 第2部分:技术规范 JB/T 14484.1-2023数控落地铣镗床 第1部分:精度检验 JB/T 14452-2023钢质楔横轧件材料消耗工艺定额编制要求 JB/T 14451-2023钢质锻件锻造生产能源消耗限额及评价方法 JB/T 14450-2023铝合金车轮摆动辗压-旋压复合成形件 通用技术规范 JB/T 14408-2023铸造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JB/T 14407-2023机械行业绿色工厂评价 导则 JB/T 14406-2023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铅酸蓄电池 JB/T 14394-2023带式输送机能效测试方法 JB/T 14389-2023高温超导电缆技术要求 JB/T 14359-2023压铸铝熔炉 能效等级及评定方法 JB/T 14358-2023压铸用模温机 能耗分等 JB/T 14301-2023自吸泵 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JB/T 14300-2023园艺电泵 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JB/T 14299-2023无堵塞泵 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JB/T 14236-2023铸造用增碳剂 JB/T 14174-2023铅酸蓄电池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JB/T 14154-2023污水处理用鼓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JB/T 14147-2023铸造用砂圆形度检测方法 JB/T 14146-2023消失模铸造用涂料高温性能试验方法 JB/T 12345-2023铅酸蓄电池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JB/T 10988-2023碳化硅特种制品 反应烧结碳化硅 脱硫喷嘴 JB/T 10986-2023超硬磨料 人造金刚石杂质含量检测方法 JB/T 10627-2023熔融沉积成形机床 通用技术规范 JB/T 10625-2023激光选区烧结成形机床 通用技术规范 JB/T 10152-2023碳化硅特种制品 氮化硅结合碳化硅 板 JB/T 9220-2023铸造化铁炉炉渣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JB/T 8873-2023机械密封用填充聚四氟乙烯和聚四氟乙烯毛坯 技术规范 JB/T 8724-2023机械密封用氮化硅密封环 JB/T 7989-2023超硬磨料 人造金刚石技术规范 JB/T 7901-2023金属材料实验室均匀腐蚀全浸试验方法 JB/T 7425-2023超硬磨料制品 金刚石或立方氮化硼磨具 技术规范 JB/T 7363-2023滚动轴承 零件碳氮共渗 热处理技术规范 JB/T 7361-2023滚动轴承 零件硬度试验方法 JB/T 6985-2023铸造用镁橄榄石砂粉 JB/T 6265-2023铂及铂铑合金搅拌器 JB/T 3235-2023聚晶金刚石磨耗比测定方法 其他标准(42份)GB/T 40753.3-2024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 ISO 28000实施指南 第3部分:中小企业采用ISO 28000的附加特定指南(海港除外)GB/T 40753.4-2024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 ISO 28000实施指南 第4部分:以符合GB/T 38702为管理目标实施ISO 28000的附加特定指南 GB/T 43632-2024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 供应链韧性的开发 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 43531-2023多目拼接全景成像设备光学性能测试方法 GB/T 43530-2023龙虾眼型聚焦光学元件性能测试方法 GB/T 21431-2023建筑物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T 43547-2023良好实验室规范(GLP) 管理、描述和测试项目的使用 GB/T 43537-2023声系统设备 耳机及个人音乐播放器 最大声压级测量方法GB/T 43535-2023高纯锗γ谱仪 GB/T 43189-2023核仪器仪表 闪烁体和闪烁探测器的命名(标识)以及闪烁体的标准尺寸GB/T 4984-2023含锆耐火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GB/T 33314-2023腐蚀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 通用要求GB/T 29043-2023建筑幕墙保温性能检测方法 RB/T 228-2023食品微生物定量检测的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指南 RB/T 223-2023国产化检测仪器设备验证评价指南 气相色谱仪 RB/T 224-2023国产化检测仪器设备验证评价指南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RB/T 225-2023国产化检测仪器设备验证评价指南 交流电力底盘测功机 RB/T 226-2023国产化检测仪器设备验证评价指南 道路交通柔性目标驱动平台车 RB/T 227-2023国产化检测仪器设备验证评价指南 氢燃料电池堆测试设备 RB/T 177-2023温室气体审定与核查机构要求RB/T 212-2023网站安全测评服务安全评价要求 RB/T 182-2023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个人信息安全评价规范RB/T 221-2023信息技术产品供应链安全评价规范 YD/T 4676.1-2024粒子辐射对电信系统及设备的影响 第1部分:总则 YD/T 991-2024通信测试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 YD/T 4674-2024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 食品 标识编码 YD/T 4673-2024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 汽车零部件 标识编码 SN/T 5562.8-2023海关实验室数字化管理规范 第8部分:安全管理 SN/T 5562.7-2023海关实验室数字化管理规范 第7部分:服务方管理 SN/T 5562.6-2023海关实验室数字化管理规范 第6部分:数据分析管理 SN/T 5562.5-2023海关实验室数字化管理规范 第5部分:数据控制和信息管理 SN/T 5562.4-2023海关实验室数字化管理规范 第4部分:架构管理 SN/T 5562.3-2023海关实验室数字化管理规范 第3部分:数据管理 SN/T 5562.2-2023海关实验室数字化管理规范 第2部分:组织管理 SN/T 5562.1-2023海关实验室数字化管理规范 第1部分:总则 JC/T 2777-2023公路工程用泡沫混凝土 JC/T 2773-2023填筑用泡沫混凝土 JC/T 2751-2023改性聚苯乙烯泡沫复合保温板 JC/T 2747-2023干拌轻集料混凝土 JC/T 2750-2023混凝土透水系数测定仪 DB42/T 2232-2024湖北省水利工程护坡护岸参考设计图集 DB36/T 1918.1-2023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细则 第1部分:煤矿 Get√小技巧:在仪器信息网APP里,可以免费下载上述标准→↓ 扫码到APP免费下载 目前仪器信息网资料库 有近80万篇资料,内容涉及检测标准、物质检测方法/仪器应用、仪器操作/仪器维护维修手册、色谱/质谱/光谱等谱图。资料库每月有20多万人访问,上万人下载资料,诚邀您分享手头上的资源,与人分享于己留香!
  • 小菲课堂|可无线传输的FLIR分离式热像仪,简化汽车检测的5种方式!
    适用于iOS和Android系统的分离式智能红外热像仪FLIR ONE Edge Pro,可广泛应用在电力、暖通、建筑等行业。今天小菲就重点给大家说下,它在汽修行业中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和诊断车辆中的各种问题,高效汽车检测,精确诊断,最终提高车辆性能和安全性的事实!1查找排气泄漏红外热像仪是识别车辆废气泄漏的重要工具。使用FLIR ONE Edge Pro检查排气泄漏时,检测人员可以快速轻松地扫描歧管、管道、可见接头和垫圈之间的连接,热像仪可以帮助显示可能表明存在排气泄漏的温度变化。此外,FLIR MSX(多波段动态成像)技术(专利号:CN201380073584.9)通过将可见光相机拍摄的细节信息实时添加至红外图像中,增加图像的清晰度,并在热读数中嵌入边缘和轮廓细节,从而为排气系统和排气系统内的任何异常情况创建了更全面的视觉信息。2诊断催化转化器问题催化转化器在减少车辆有害排放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位置和热量特征,诊断这些部件的问题可能较困难。然而,FLIR ONE Edge Pro支持蓝牙和Wi-Fi连接,汽车检修人员可以在车辆周围随意移动,从不同角度捕捉催化转化器的详细热图像,而不受电缆或物理连接的限制。FLIR ONE Edge Pro机身小巧可分离,可以更轻松、更方便地进入这些狭小、难以进入的空间。3解决空调问题在识别汽车空调系统有问题时,热像仪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然而,要确定问题的根本原因可能比较困难,因为通风口在驾驶室内可见,而空调系统的大部分是隐藏的,难以接近。借助FLIR ONE Edge Pro的无线功能,汽车专业人士基本上可以同时看到系统的两个区域。Edge Pro的Ignite云服务无线传输功能允许多名技术人员同时查看系统的不同部分。这使他们能够快速找到可能影响系统性能的潜在问题,例如过热、制冷剂泄漏或堵塞等。空调系统可能发生泄漏正常工作的空调系统4检查制动鼓由于通道和能见度有限,传统的制动鼓检测可能比较困难。然而,有了FLIR ONE Edge Pro智能红外热像仪,在检查制动鼓时,它的无线传输功能让检测人员能够在车辆周围自由移动,从不同角度捕捉制动鼓的详细热图像。通过将热数据无线传输到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技术人员可以立即分析制动鼓的温度分布,识别潜在的异常情况,比如加热不均匀、过热或磨损迹象等。这些有价值的分析结果能够让用户及早发现问题,尽早采取维修措施,以确保最佳的制动性能和安全性。5检查除霜格栅的加热元件除霜格栅在确保寒冷天气条件下,也能看清窗外情况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加热元件出现问题会阻碍其功能。借助FLIR ONE Edge Pro,汽车专业人员可以更方便、更高效地对除霜网格进行检测。通过将热数据无线传输到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技术人员可以立即分析除霜格栅的温度分布,并且他们可以比传统热像仪更方便地比较车内和车外的情况。借助这种无线传输技术,用户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定位、诊断和修理潜在的问题,例如加热元件故障或效率低下、异常热点或冷点等。FLIR ONE Edge Pro智能红外热像仪彻底改变了汽修人员处理诊断和维护任务的方式。其无线技术促进了汽车行业更高效、更准确的检测,最终提高了车辆的可靠性,并优化了每个人的操作和安全性。随着热像仪在汽修行业应用越来越普遍如何选择一款高性价比的热像检测工具?FLIR ONE Edge Pro热像仪既能满足汽修的检测需求还能让检修过程有迹可循,赢得客户信任目前这款热像仪
  • 47项!湖北省2023年度揭榜制科技项目拟立项项目公示
    2023年2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揭榜挂帅”的重要指示,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资源,攻克制约湖北省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优势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湖北省科技厅在前期公开征集的基础上遴选了一批揭榜制科技项目需求。经过揭榜方与需求单位的对接,共同制定项目可行性方案;并根据《湖北省揭榜制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23年度科技计划组织工作方案》要求,湖北省科技厅开展了2023年度揭榜制科技项目评审工作。近日,湖北省科技厅将2023年度揭榜制科技项目拟立项47个项目予以公示。2023年度揭榜制科技项目拟立项项目名单排序项目名称项目需求单位揭榜单位1桥梁智慧缆索用分布式光栅阵列湿度光纤传感关键技术研发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2MEMS人工智能气体传感器研发武汉微纳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湖北大学3100G光采样示波器武汉普赛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基于信创体系的炎症性肠病病理形态学人工智能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长江云通有限公司武汉大学人民医院5老年轻度认知障碍的神经生物标记研究:基于fNIRS技术武汉资联虹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直属机关医院(湖北省康复医院)6南水北调丹江口水源地区域典型矿山尾矿渣高效低碳绿色资源化利用技术湖北浩淼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武汉理工大学7基于非接触式光纤传感技术的睡眠猝死风险预警系统的研发 武汉清易云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武汉大学8压力灌装聚氨酯数字化信息化智能生产线研发湖北金贝壳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9污泥调质及熔盐储热燃料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武汉天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10鄂西北隧道出入口冬季安全智能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工业大学11虎杖规范化种植及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 湖北一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中医药大学12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结构病害修复治理用环氧树脂灌浆的研发武汉容晟吉美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纺织大学13基于视觉与自主行走技术的桥梁智能检测装备研发湖北辉创重型工程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14戊二醛高端产品生产工艺开发及应用湖北微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15车用金属零部件挤压成型感应加热关键技术开发恒进感应科技(十堰)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汽车工业学院16新能源动力电池安全监测中的光纤传感技术研究芯华创(武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工业大学17高性能铝合金铸造用特种涂料制备关键技术研发襄阳聚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18高精度微型化ppb级甲烷红外气体传感器技术研究武汉敢为科技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19生物质基超低导热气凝胶关键技术开发武汉希睿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20新能源汽车高压储氢瓶的成形关键技术及智能化装备开发湖北华阳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1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运输热失控阻隔技术研究骆驼集团武汉光谷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22高纯度高活性菇多糖产品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发湖北浩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23电动轨道高空作业车智能化升级及关键技术研究湖北时瑞达重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湖北工业大学24基于知识图谱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关键技术研究武汉卓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工业大学25柑橘不同熟期优质良种选育及适地适栽研究与示范宜昌市晓曦红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26高速微粒子流电磁智控喷丸强化工艺及装备研发湖北汽车学院(成果拥有单位)圣基恒信(十堰)工业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揭榜转化单位)27超大口径热模离心球墨铸铁管制备的关键技术研发黄石新兴管业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28萝卜高价值产品GRH类硫代葡萄糖苷的研发长阳大清江经济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29富硒桑枝叶全息提取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浩宇康宁健康科技(湖北)有限公司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30水产品智能化加工工程技术研发及装备集成湖北新柳伍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31电动搬运车辆驱动系统开发湖北脉辉金茂机械有限公司湖北工业大学32优质西门塔尔肉牛高效筛选及育肥关键技术研究湖北良友金牛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市农业科学院33肉用鹌鹑新品种培育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34便携式智能充电系统湖北同发机电有限公司湖北科技学院35湖北传统米酒现代化酿造关键技术研发湖北米婆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工业大学36多肋梅花星猪新品系选育与特色优势地方猪资源开发黄梅县强立畜牧有限公司武汉轻工大学37淡水鱼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武汉梁子湖水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武汉轻工大学38茶叶揉捻机组智能控制系统研发湖北天池机械股份公司湖北工业大学39基于水凝胶材料的新一代快速止血技术湖北国创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40大型磷矿床生产作业链协同与智能调度关键技术研发湖北三宁矿业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41类制药高浓有机废水处理关键技术开发千水清源(湖北)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纺织大学42基于视觉的柔性智能打磨系统研发武汉熙锐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湖北民族大学43储氢瓶内胆纤维激光辅助缠绕关键技术研究武汉金运激光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工业大学44新型自抗氧阻聚磷酰氧类光引发剂关键技术湖北有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三峡大学45基于多场耦合的商用车制动器制动性能主动控制技术研发湖北联统机械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46散货装卸作业数字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47基于螺栓紧固理论的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智能生产控制系统的研究襄阳群龙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 巩固工业安全领域的领先地位,英国豪迈收购Lazer Safe
    英国豪迈集团近日宣布收购 Lazer Safe 私人有限公司(“Lazer Safe”)。Lazer Safe 总部位于澳大利亚珀斯,是一家为工业压力制动器设计和制造安全解决方案的公司。公司的激光技术旨在保护工人操作薄板金属制造机器时的人身安全。其模块化产品广泛用于终端工业市场,是获得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认证的 SIL 3 产品。本次收购 Lazer Safe 为无负债无现金收购,现金对价为 4500 万澳元(约 2300 万英镑),资金由豪迈自有资金完成。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的前 12 个月,Lazer Safe 未经审计的收入为 2180 万澳元(约 1120 万英镑),销售回报率处于豪迈目标范围 18-22% 的理想区间。Lazer Safe 将成为豪迈安全事业部旗下独立子公司。英国豪迈集团首席执行官Marc RonchettiLazer Safe 进一步提升了英国豪迈集团在工业安全领域的地位。随着监管日益严格、相关企业提高效率和保护员工安全的增长需求,工业安全行业有望实现长期增长。Lazer Safe 与我们的企业宗旨高度一致,即保护人类和环境,每一天都致力于为每个人创造一个更安全、更清洁、更健康的未来。我们很高兴欢迎这样一家公司加入豪迈,成为豪迈机器和工业安全技术业务的重要成员。Lazer Safe 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Ian Costley汽车、大众运输、建筑和能源发电等行业的发展带动了薄板金属使用量增长,进而促进了市场对于压力制动器的需求。加入英国豪迈集团后,Lazer Safe 可以加速在国际市场发展,帮助更多制造商保护他们的工人,应对日益严格的安全法规,并提高生产力。
  • 华洋仪器推出内置彩色触摸屏电脑的原吸新品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10月23日,北京朝阳华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在北京展览馆(BCEIA 2013 )推出了原子吸收光谱仪新品-AA2620。华洋仪器总经理王乐(右)、华洋仪器原研发负责人邱文遐(中)、华洋仪器研发负责人桑海东(左)  北京朝阳华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简称:华洋仪器)作为光谱分析仪器的专业制造厂商,数十年来以一直致力于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等的研制开发。以优异的光学系统、杰出的原子化器、最大程度的自动化、全新概念的现代化软件和操作的简单方便性而出类拔萃,深受广大用户欢迎。华洋仪器已在深圳、长沙、杭州、南京、济南、郑州建立了办事处,形成了网络化的售前售后的客户服务体系,进一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支持。原子吸收光谱仪新品-AA2620  据桑海东介绍,&ldquo 新品AA2620的技术特点以及优于同类产品的地方主要有:内置了工业控制微型计算机,计算及控制速度快、储存量大 超大型彩色触摸屏,操作简便明快,带给分析测试人员一个新的仪器操作模式。&rdquo   &ldquo 新品AA2620主要瞄准矿山、医疗、食品安全等应用领域。目前,华洋仪器建有独立的应用实验室,3名专职工程师在进行相关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开发,积极为个领域用户提供完善的应用解决方案。&rdquo   新品AA2620的特点还包括:一是,高度的自动化功能。一体化的火焰与石墨炉原子化器结构设计,两种原子化器可自动切换 6灯位自动切换转塔,可预先设置灯的工作条件,方便多元素检测 自动调节检测器用负高压电压,达到能量自动平衡 自动转换所使用的光谱带宽 自动进行波长扫描,自动寻峰 自动设置燃气流量,选择元素分析的最佳然助比。  二是,先进可靠的安全保护系统。火焰实时监控,当意外停电或错误操作导致火焰熄灭时,乙炔燃气会自动关闭并同时报警提示 乙炔泄露保护系统 空气压力不足时安全保护系统 意外情况紧急制动按钮。撰稿人:刘丰秋
  • 澳大利亚研制纳米电子束曝光系统
    本报讯 据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网站报道,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正在研制世界最强大的纳米设备之一——电子束曝光系统(EBL)。该系统可标记纳米级的物体,还可在比人发直径小1万倍的粒子上进行书写或者蚀刻。  电子束曝光技术可直接刻画精细的图案,是实验室制作微小纳米电子元件的最佳选择。这款耗资数百万美元的曝光系统将在澳大利亚亮相,并有能力以很高的速度和定位精度制出超高分辨率的纳米图形。该系统将被放置在即将完工的墨尔本纳米制造中心(MCN)内,并将于明年3月正式揭幕。  MCN的临时负责人阿彼得凯恩博士表示,该设备将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发展下一代微技术,在面积小于10纳米的物体表面上实现文字和符号的书写和蚀刻。此外,这种强大的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钞票诈骗防伪、微流体设备制造和X射线光学元件的研制中,还可以支持澳大利亚同步加速器的工作。  凯恩说:“这对澳大利亚科学家研制最新的纳米仪器十分重要,其具有无限的潜力,目前已被用于油漆、汽车和门窗的净化处理,甚至对泳衣也能进行改进。而MCN与澳大利亚同步加速器相邻,也能吸引更多的国际研究团队的目光。”  MCN的目标是成为澳大利亚开放的、多范围的、多学科的微纳米制造中心。该中心将支持环境传感器、医疗诊断设备、微型纳米制动器的研制,以及新型能源和生物等领域的研究和模型绘制。除电子束曝光系统外,MCN中还包含了高分辨率双束型聚焦离子束显微镜、光学和纳米压印光刻仪、深反应离子蚀刻仪和共聚焦显微镜等众多设备。  凯恩认为:能够介入这种技术使我们的科学家十分兴奋,它可以确保我们在未来十年内在工程技术前沿领域的众多方面保持领先地位,也将成为科学家在纳米范围内取得更大成就的重要基点。(张巍巍)
  • 2014上海支持企业购买国外仪器资助3358万
    为贯彻落实&ldquo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rdquo ,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研发水平。根据《上海市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及&ldquo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开展2014年度鼓励企业购买国际先进研发仪器设备专项资金项目的通知&rdquo 的精神,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完成了2014年度鼓励企业购买国际先进研发仪器设备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评审等工作。2014年鼓励企业购买国际先进研发仪器设备专项资金拟支持24项,资助资金总额3358万元。 2014年度鼓励企业购买国际先进研发仪器设备专项资金拟支持项目公示清单 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 15000吨起重铺管船研制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汽车用钢开发与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期)工程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3面向高精细化彩膜的PS研发及产业化上海仪电显示材料有限公司 4高效热交换器用铝复合材料厚度及板型高精控制研发项目华峰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54G一致性测试服务平台研发项目上海泰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6年产2800万条纳米粉体复合体包装材料生产技改项目上海艾录纸包装有限公司 7新型环保防火建筑节能新材料的研发项目亚士创能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8工业过程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 9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 瑞士MIKRON公司Multistar LX-24工位组合机床引进上海晨光文具股份有限公司 10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产业化生产线上海上创超导科技有限公司 11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主氦风机研发项目上海鼓风机厂有限公司 12大型客机研制保障条件建设项目二期工程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13新型抗排异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质量研究上海中信国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4新化学物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上海化工研究院 15Link 3900型汽车NVH惯量制动器试验台开发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16高效晶体硅太阳电池制备技术研究项目上海神舟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17研发4G通信模块从TDD制式向FDD制式转换的测试项目诺基亚西门子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18集成式电子驻车制动钳的开发及应用上海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 19单抗生物相似性药物大品种技术平台研究项目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0引进食品安全研发分析设备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21精密塑料模具精度提升研发项目上海精本模具有限公司 22集成式触摸屏产品技术开发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23心血管病、抗糖尿病等制剂产品研发项目普霖贝利生物医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 24荧光自动DNA测序工艺技术改进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 我国研制出首台考古“移动实验室”
    许多文物在发掘现场一面世就发生剧烈变化以至面目全非。如何减少失去珍贵信息的遗憾一直是考古学家们努力探寻的。我国研制出的首台可以在发掘现场进行文物探测与保护的车式“移动实验室”4日在西安亮相。  “移动实验室”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研发》的结果。该研究经两年多,创新性地将信息采集、智能预探测、分析检测、现场提取,以及应急处置与保护等功能单元集成搭载在移动车上,实现了传统的实验室和保护修复室前置到考古发掘现场。  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说:“这项研究为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和及时保护出土文物提供了技术可能,将大大提高我国考古探测和出土文物现场保护的能力。”  课题承担单位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苏伯明说,“移动实验室”不仅配备有智能控制、传感器、计算机、传输、数据处理和空间技术等多学科技术和装备,还可以通过现场视频、温度、湿度监测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等,精确掌握文物埋藏的环境,实现对出土文物在第一时间检测分析和文物出土环境数据采集。  4日上午,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考古发掘现场,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的10位专家对“移动实验室”进行了现场验收。  在唐代围沟墓考古现场,科研人员利用实验车上搭载的考古机器人,预先进入古墓内部查看,并将数据传回地面分析,对遗迹、遗址、发掘现场的图像进行现场数据测量和处理,再制订更加科学的发掘预案。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认为,“移动实验室”为文物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将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应急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体系建设,提高考古发掘现场的多学科合作和综合研究能力。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