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扭力检测传感器

仪器信息网扭力检测传感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扭力检测传感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扭力检测传感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扭力检测传感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扭力检测传感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扭力检测传感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扭力检测传感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扭力检测传感器相关的资讯

  • 兰光发布C612M全自动瓶盖扭矩测量仪 智能瓶盖扭力计新品
    C612M全自动瓶盖扭矩测量仪 智能瓶盖扭力计瓶装包装产品、吸嘴包装产品、软管包装产品的瓶盖锁紧、开启扭矩值大小,是生产单位离线或在线重点控制的工艺参数之一。瓶盖的扭矩值是否合适,对产品的中间运输以及最终的消费都具有很大的影响。C612M全自动瓶盖扭矩测量仪—— Labthink全新一代“机械手”式全自动扭矩仪,专业测量瓶装产品瓶盖的锁紧、开启扭矩值大小,其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好,是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试验设备。产品特点:1、双重模式,创新机械手全自动测试:提供开启力和锁紧力双重试验模式创新的机械手全自动夹紧、开启、锁紧专利技术,避免人工操作误差,利于结果的精准度与重复性瓶盖夹持力、锁紧力,瓶盖旋转速度可自由设定调节机械手自动锁紧,锁紧值可自由设定,锁紧偏差<0.01 Nm,远优于人工锁紧过载保护、自动清零、故障提示等智能设计,保障操作安全手动测试、自动测试可自由选择2、超高测试精度,超低测试下限:准确且可重复性的测试0.005 Nm 以下超小扭矩值试样,分辨率高达0.0001 Nm 峰值自动保持,保证测试结果被准确记录峰值自动判断等多种模式,满足任意试样检测需求配件均采用世界知名品牌进口元器件,性能稳定可靠原装进口气动控制系统,具有超低故障率和超长使用寿命,保障测试精度3、全新• 专利• 智能,全触控操作系统:工业级触屏、一键式操作、直观的操作界面,可远程升级与维护中英双语操作界面,满足不同语言要求试验曲线实时显示,数据智能统计,方便快速查看检测结果具有数据自动存储、掉电自动记忆功能,防止数据丢失历史数据可进行快速查看、打印内置数据存储可达1200条,满足大数据量存储的需求全球通用的八种试验单位可自由切换多级用户权限管理,密码登录微型打印机和USB通用数据接口,方便数据输出和传递(可选)符合中国GMP对数据可追溯性的要求,满足医药行业需要(可选)兰光独有的DataShieldTM数据盾系统,方便数据集中管理和对接信息系统(可选)参照标准:GB/T 17876、ASTM D2063、ASTM D3198、ASTM D3474、BB/T 0025、BB/T 0034测试应用:基础应用:瓶装容器——适用于瓶装包装食品、药品(螺纹连接)的瓶盖锁紧、开启的扭矩值测试,如饮料瓶、药瓶等软管包装产品——适用于软管包装食品、药品、化妆品(螺纹连接)的瓶盖锁紧、开启的扭矩值测试,如眼药水瓶、护手霜、鞋油等扩展应用:螺纹锁紧、开启的扭矩值——适用于螺母与螺栓锁紧、开启的扭矩值测试(需特殊定制)保温瓶、保温杯产品——适用于保温瓶、保温杯(螺纹连接)的瓶盖锁紧、开启的扭矩值测试技术参数:传感器规格:5Nm(标配);20Nm、40Nm (可选)扭矩精度:示值±0.5%(传感器规格的10%-100%);±0.05%FS(传感器规格的0%-10%)扭矩分辨率:0.0001 Nm瓶身夹持范围:Φ5 mm~Φ170 mm 瓶盖夹持范围:Φ10 mm~Φ80 mm 瓶身高度:20mm~400mm试样夹持旋转:气动自动最大开启/锁紧扭矩:2 Nm(其他可定制)气源:空气(气源用户自备)气源压力:0.7 MPa(101.5psi)统计数量:0~999件(可任意设定)外形尺寸:550mm(L) x 365mm(W) x 1150mm(H)电源:220VAC±10% 50Hz / 120VAC±10% 60Hz二选一净重:39 kg产品配置:标准配置:主机、夹紧杆(4个)、夹紧块(1对)、标定组件(不含校验砝码)、Ф4mm聚氨酯管(2m)选购:微型打印机、专业软件、空压机GMP计算机系统要求、DataShieldTM数据盾备注:本机气源接口系Ф4mm聚氨酯管;气源用户自备创新点:C612M全自动瓶盖扭矩测量仪——Labthink全新一代“机械手”式全自动扭矩仪,专业测量瓶装产品瓶盖的锁紧、开启扭矩值大小,其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好,是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试验设备。(1)双重模式,创新机械手全自动测试——提供开启力和锁紧力双重试验模式;创新的机械手全自动夹紧、开启、锁紧专利技术,避免人工操作误差,利于结果的精准度与重复性;(2)超高测试精度,超低测试下限——准确且可重复性的测试0.005 Nm 以下超小扭矩值试样,分辨率高达0.0001 Nm;(3)全新的全触控操作系统——工业级触屏、一键式操作、直观的操作界面,可远程升级与维护;中英双语操作界面,满足不同语言要求;C612M全自动瓶盖扭矩测量仪 智能瓶盖扭力计
  • 广东鼎诚CTO牛利:科研苦旅终有甘
    澎湃新闻:《科学中国人》肖贞林著牛利—《科学中国人》封面人物南迁记从长春到广州,从冰天雪地的东北到闷热潮湿的岭南,直线距离跨越3000公里以上,气温从零下一二十摄氏度到接近30摄氏度,最高时可以有四五十摄氏度的温差。还远不止于此,南北两地的环境差异、文化背景差异、饮食习惯差异,更有从科研院所到高校的体制差异,这些都是3年前摆在时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牛利面前的一系列难题。2018年,投入重金重建的广州大学为了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坚持科技创新战略,面向产业和经济社会主战场,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布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他们投入5000余万元,并以牛利团队为基础筹建起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方向覆盖从基础科研到应用基础及工程技术、应用开发等整个链条。“说实话,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牛利坦率地讲,“但是科学研究之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挑战和突破局限的过程。广州大学地处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区域,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最优质的科研资源,能够打造更大的平台,为国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位想在科研路上有所作为的学者而言,恐怕都是难以拒绝的。”同时,在牛利看来,身为一支团队的带头人,同样也要为团队以及团队成员的未来发展承担责任,在关键的十字路口,知道带领团队往哪个方向走,这也是团队带头人的一项基本素质。所以,综合考虑之后,牛利带领着包括7名教授在内的17名成员加入广州大学并成为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骨干成员,开启了一段全新挑战的科研旅程。出生于1968年的牛利,博士毕业之后先后在芬兰、丹麦、日本等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与交流,饱经世界名校的熏陶与磨砺,对于长期钻研的分析化学领域也有了自己独到的认知。他有着东北人基因里特有的幽默细胞,作为化学领域专家,在日常的交流、教学以及学术报告中,牛利经常能以通俗而风趣的语言,将深奥的化学学科介绍、知识应用等专业内容以大众化的方式呈现,让每一位听者“听得懂、听得乐”,从而对分析化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牛利的骨子里也拥有着东北人的直率和嫉恶如仇,尤其是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有一说一,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他欢迎百家争鸣,但从不会左右逢源,摧眉折腰。这种性格让他在无形中得罪了不少人,但也赢得了更多人的欣赏和尊重。对于自己的脾气,牛利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从没想着去刻意改变:“管好自己,凡事做到问心无愧就好了。”他之前所在的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个开放的实验室,也是2001年科技部正式承认的分析化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和传统的集体,在过去的将近20年间,牛利带领着他的团队长期从事界面电化学、材料电化学、光电功能材料、化学传感、分析仪器化设计等方面研究工作。他经常风趣地介绍说“分析化学是万金油”,因为分析化学已经成为科学技术的眼睛,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任何一个分支学科都少不了使用分析化学去对物质进行分析和表征。“我主要从事的是材料化学的工作。要知道,整个化学所有的学科都离不开各式各样的材料,无论是小分子,还是大分子。”牛利耐心地解释道,“我们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些材料在界面上能有什么样的聚集行为,对界面带来什么样新的性能,能够产生及合成什么样的新材料。”分析化学除了建立分析方法之外,传感器件和仪器装备也是一个很好的出口。化学传感器是融电子科学、化学科学和材料科学为一体的高技术器件,它可将物理量、化学量转变成便于利用的电信号,并提供给集成的仪器进行信息分析和处理。因此,它不仅可广泛应用于环保、医疗、公共安全、工业过程控制、临床等领域,在基础研究中也占有独特的地位。对于我国的分析仪器行业来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度有很多核心部件做不了,只能接受被封锁或者被垄断的窘迫局面,这也是牛利和他的团队长久以来一直在寻求突破的课题之一。在10多年之前,牛利课题组针对在研制开发新型的传感器方面缺乏自主原创性的问题,开始了该领域的研究。他们以为新型化学传感器提供新材料为目标,以纳米结构复合材料为突破口,系统研究了纳米结构复合材料设计、合成、性能、微结构等特征,深入探索了基于导电聚合物、碳纳米、金属纳米、离子液体等新型纳米结构复合物材料的化学及电化学制备方法,并成功合成制备了多种新型纳米结构复合材料。这些新型的纳米结构复合材料显示了复杂、特殊的新性能,如高导电性、高生物兼容性、表面增强活性、荧光增强/淬灭特性、电催化活性等,从而为新型化学传感器的研发与制备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以此为基础,他们通过纳米加工与组装,如分子印迹、丝网印刷、喷墨打印等技术手段,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纳米结构复合材料及其组装后的宏观纳米复合体的化学传感特性,着力解决了高通量分析、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分析、实时在线监测分析、快速时间响应等复杂组分分析传感中的重要科学问题,成功制备出多种新型化学敏感材料,并与分析仪器化集成设计相结合,研发出了多种新型电化学检测/监测仪器设备,不仅为我国科学仪器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纳米结构复合材料的合成制备、衍生与掺杂、化学传感芯片的制备及筛选等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过去这些年里,牛利主持或者参与的项目先后获得了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侨界贡献一等奖,国家先进材料学会奖,广东省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创业青年长春贡献奖,以及公安部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一系列的荣誉;与此同时,他也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吉林省杰出青年、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专家等称号,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时也是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足见国内外同行及国家对于牛利辛勤付出的肯定与嘉奖。牛利团队的团建活动“最后一公里”记者第一次见到牛利是2019年夏天,在广州大学他不足9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斗室之内,一张办公桌、两台显示器、三个支架、一张小桌子、一张沙发,再放些实验用的设备器械,就已经被塞得满满当当。很难想象,这是一位科研中心主任的办公场所,就连广州大学的书记来过之后,也对牛利的工作环境深表歉疚,但是牛利却不以为然。“谁都喜欢宽敞明亮,靠山近海的环境,但对我来说,这只不过是一个工作的场所而已,是不断产生新主意、新想法的地方。”牛利对于身外之物看得很淡,“我从东北来到这里,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创造价值,比拼贡献的!”那个下午,牛利办公室的人来来往往,找他签字的、向他汇报工作的、和他协商事情的以及来请教的学生… … 牛利来到广州之后,比以前繁忙了很多。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成立3年来,致力于将基础研究成果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上,面向国民经济的主要应用领域,开展应用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在牛利的带领下,研究中已经打造出一支多学科融合的骨干研究团队,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一向低调的他却也不无自信地表示:“其实,在本学科就广东地区而言,我们和中山大学及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比起来已经毫不逊色。如果你去我的实验室看看的话,我们很多高尖端的仪器设备在国内其他的高校中也是不常见的。至少几年下来,我们已经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根据2020年5月公布的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最新数据显示,广州大学“化学”新增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成为全国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在此之前,广州大学化学工程学科就已经进入软科2020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单,化学和化工学科领域的学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牛利及其团队尽心竭力的付出。在国内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相结合方面,牛利是公认的典型代表人物。他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着两个问题:一个是探索分析化学中的基础性科学问题,另一个则是分析化学与工程结合的产业化问题,要确确实实为国民解决一些难题,创造更大的价值。在牛利看来,目前国内有太多的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的报告里面,高校科研同企业的工程严重脱节。高校只培养人才,产生思想,然而成果却很难转化成为市场生产力,两者之间总还相差着“最后一公里”,而他立志将这“最后一公里”的距离打通。拥有过研究院所和高校科研的工作经验,以及投身商海创业的三重经历是牛利的一个独特优势,这使他经常能够换位思考,他知道企业的难处在哪儿,会去主动结合企业的需求,做到知己知彼,量体裁衣。了解到这些之后,结合高校的研究方向和企业的需要,然后去做,深入之后,效果才会更明显,而不是只为了发表论文而去做一些纸面研究。从2003年以来,牛利带领着团队围绕分析仪器系统控制、工业化标准设计、模块化设计等方面,将新型的电化学传感器及其他一些辅助检测/分析联用,共同合作开发了多种电化学相关仪器设备,面向空气、水体、土壤、食品等各个不同的领域,陆续研制开发出多个系列的仪器产品,打破了进口产品的垄断,实现了中国的分析化学领域的仪器设备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过程,时至今日在国内已经拥有了包括北大、清华、南京大学等众多知名大学院校在内的数百家客户群体。来到广东之后不久,佛山市科技局就与牛利合作开展气体传感器件的成果转化项目;2020年年底,中山市翠亨新区投入重金建立起国内第一个科学仪器产业园,牛利创办的广东鼎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入驻园区的分析化学领域的创业公司,在那里,将建立起3条生产线,两条以科研仪器为主,一条以化学制剂管理控制为主,这其中承载着牛利的满腔心血和希望。牛利不是个夸夸其谈的人,在和他的对话中,类似“家国”“情怀”“远景”这样大字眼的词很少出现,他甚至自嘲“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就是想着把手上的成果转化出去,能够用自己擅长的知识面向社会的应用需求,尝试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谁都明白,产业化的道路上并非只有掌声、阳光和收益,也充满了泥泞、艰难和挫折。商场如战场,何况是在目前国内产业化相对不完善的环境下,难免伤痕累累。但是对于遭遇过的不公、非议与白眼,牛利却极少提及。过往20年中那些成功与失败的交错起伏让他已经能够自动屏蔽负能量的东西,更愿意将眼光放得更远,心胸放得更宽。而这一气度的形成,是经过了太多时间上的专注与坚忍,经过了太多世事的磨砺与淬炼后而成的。在分子影像分会成立大会上不做“贫困线下学者”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牛利一直把人才培养看作是团队乃至整个分析化学行业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工作。“我希望能激发出年轻人的自信和独立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发现新现象、新理论,使他们能够做出一流的成果,能够助力解决国计民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以发表论文作为最终科研目标。”随着生命、环境、新材料科学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光学、微加工、数据处理和模拟技术的引入,分析化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分析化学的突破将更加促进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及制药工业的实质性发展,其水平高低极大地影响国际贸易、医药和食品安全及其标准制定,分析检测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的质量,能从多方面拉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大湾区的平台上,牛利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合作者,组建团队、搭建平台、拓展领域、寻求共赢。牛利的学生们自然也是他的“合作者”,他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把自身的强项发挥到极致,发挥到最大,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牛利强调,分析化学需要综合性的人才,知识面要广,动手能力要强。解决实际问题是分析化学的硬道理,真才实学必须经历长期的积累。所以,作为导师仅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把握立身之本,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牛利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作“不做贫困线下的学者”,寄语着他对当代的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期望。这里的“贫困线”不仅仅指的是物质上的收入,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和气度上的追求,不做人云亦云、蝇营狗苟的事,要保持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底线和风骨。牛利表示,每个学生都应该是独立的、有思想的人,在科学研究上要成为一匹有独立钻研能力的奔驰骏马,而不是唯命是从、唯唯诺诺的绵羊。多年的科研和创业经验让牛利明白,一定要培养出一支能够体现独立思想的、有创新能力的强大团队来。“我作为团队的带头人可以设计很多路线,但是要把想法变为现实,光靠我一个人肯定是不可能的,需要团队成员的协同完成。正是有了这样一支团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工作。正是有了这样一支团队,过去的几年中,我们能够连续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牛利很欣慰自己拥有了一支“上下齐心,三军用命”的团队。尽管已经成为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出色的团队之一,但是牛利依然追求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在他的团队里,既有一起并肩作战十多年的“老战友”,也有师从于他的年轻后生,对待团队成员,牛利展现出他特有的亲和力和向心力。他明白作为一个团队的核心,想要获取凝聚力,不仅在于本身的学识如何,更重要的是在品性上让人信服。牛利对于团队成员给予绝对的信任,一方面给予他们科研方向、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的悉心指导,另一方面总是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思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或许是在国外多年熏陶的缘故,他的团队管理模式很开放,严谨中尽力创造一种自由的氛围和空间。与学生在一起牛利对于学术界的论资排辈和尸位素餐深恶痛绝,所以他对待自己的团队成员或者年轻的学生,特别重视对研究氛围和学术氛围的营造,从来不搞“一言堂”,在科研过程中,他经常与年轻人一起头脑风暴,平等地讨论科学技术问题。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团队追求的是“没有权威,没有领导,集思广益”的氛围,谁对谁错用数据说话。这种团队之间的开放协作、良好沟通与知识共享,使团队凝心聚力,解决起技术问题来更加快捷明朗,也就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牛利表示,分析化学的发展是综合而烦琐的,工程技术和产业化进程需要多代人的积累,而任何急功近利的、贪大的行为都是不科学的。所以,他对于很多现实中的炒作、夸大与虚假的宣传非常反感。作为战略新兴材料的石墨烯由于具有极好的电学、力学、热学以及光学性能,使其迅速成为国际先进材料研发的新热点,引发了国内外科研人员的跟踪研究,而牛利团队其实是国内最早开展石墨烯研究并取得成果的团队之一。但是他强调,任何研究内容都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出口,其特殊性必须依附于市场,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所以,成本控制及工艺流程简单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正因为如此,牛利坦言,作为工业技术,石墨烯要实现产业化,仍有许多未能克服的困难。尽管国内外已经发布一些研究结果,将石墨烯用于电池电极材料、电容器器件构造、力学增强材料、导热薄膜等应用领域,但这些领域的研究还有诸多科学及工程技术问题亟待解决。然而,市场上过分的炒作却导致了大家对眼前的材料期望值过高,很多企业都想分一块石墨烯市场的“蛋糕”,于是出现了很多鱼目混珠标榜着石墨烯概念的成果、产品、项目和公司。牛利对此不满,也充满无奈,这种局面让这样一位在中国最早研究石墨烯的学者“不再想聊石墨烯的话题”了,“说得再好,不如做得好!我们需要有扎扎实实做出真正成果的科研,我现在更愿意提新型的碳纳米材料,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年,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并且得到了一些工业进展,是很值得期待的”。牛利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前进的道路上,总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和绊脚石横亘于斯,但是它们阻止不了牛利和他的团队前进的坚定步伐和一往无前的雄心。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牛利率直、坚定、不言放弃,一旦认准了目标,就会努力去拼,是一个永远追求领先一步的人,他把这种性格自然地带入他的科研工作中。“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牛利已经不满足于跟跑和并跑,他更希望做领跑者。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牛利的团队在短短3年时间里已经发展壮大成为拥有7名教授、7名副教授、5名讲师、9名博士后、7名博士和37名研究生的70多人的庞大队伍。“毕竟一群‘东北佬’千山万水地来到岭南不容易,希望我们能够在新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花儿来。”忆当年,看今朝,牛利笑着言道,“几年前的各种不适应现在已经不成问题,唯一略有遗憾的是在广州看不到雪了。不过这也难不倒我们这些搞化学的,圣诞节的时候我们用白色的吸水树脂堆了一个大雪人,也算是略解乡愁吧。”科研是一段苦旅,但是牛利明白,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不去想这一路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坚持,终会迎来雨过天晴,苦尽甘来。2021年年初,牛利团队入驻中山产业园,2600平方米的场地全部重新规划,正在整体装修阶段,从办公室窗户望出去,正是深圳的宝安机场,每一天从这里起飞的飞机不计其数,它们直冲云霄飞往世界各地,也让记者想到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古话,而这句话用在牛利和他的团队身上也颇为妥帖。“欢迎到我们这里来看看,为未来,搏到底!”牛利向记者发出了邀请,也向全天下的科研工作者发出了邀请。牛利教授简介牛利,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FRSC)、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负责人、广州市杰出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化学传感分析、材料电化学、光谱电化学及分析仪器化设计等。设计合成多种新型基于碳纳米、离子液体、金属纳米粒子及导电聚合物为主体的纳米结构复合材料,面向环境水体、土壤、海洋、食品及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发多种电化学分析传感器件,结合电子工程和软件工程技术,研制多种新型分析检测/监测仪器设备。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nal. Chem.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他人引用150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撰写中英文专著4部。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80余次。
  • 会议规模“暴增” 第十六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正式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9月23日,第十六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SCCS2023)于山东济南正式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家组主办,济南大学承办,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雷磁)、临沂大学、济南国科医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仪器信息网共同协办。本次大会以“化学传感赋能新时代”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化学传感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吸引了近千人注册参会,会议规模“暴增”。会议现场济南大学副校长黄加栋主持开幕式济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宗明致辞山东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曾宪文致辞山东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处长王钟伟致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常务副理事长 刘长宽致辞大会主席 谭蔚泓院士致辞开幕式由济南大学副校长黄加栋主持,济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宗明、山东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曾宪文,山东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处长王钟伟、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长常务副理事长刘长宽、大会主席潭蔚泓院士分别致辞。三十多年来,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第十五届会议采取线上会议形式的特别经历,本次会议重回线下,相比第十四届参会人数增长近60%,盛况空前!在济南大学的大力支持下,组委会汇集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和年轻的学者,将共同围绕化学、材料、化学与环境、生物医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进行学术交流,充分展示了我国在分析化学和生物传感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致辞嘉宾纷纷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吴海龙教授宣读获奖名单致辞结束后,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第三届中国化学传感器雷磁终身成就奖和中国化学传感器雷磁杰出成就奖。化学传感器专家组组长吴海龙宣读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江桂斌,长期从事环境污染的健康危害研究,开辟了环境科学与毒理的学术方向,为我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特别授予中国化学传感器雷磁终身成就奖!中国化学传感器雷磁终身成就奖获奖人:江桂斌院士(中)湖南大学教授张晓兵、南京大学教授龙亿涛、广州大学/中山大学教授牛利荣获中国化学传感器雷磁杰出成就奖。中国化学传感器雷磁杰出成就奖获奖人:张晓兵教授(右三)、龙亿涛教授(左四)、牛利教授(左三)短暂的开幕式结束后,迎来了大会报告环节。在济南大学教授魏琴和临沂大学教授李雪梅共同主持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潭蔚泓,南京大学教授龙亿涛,湖南大学教授张晓兵,广州大学/中山大学教授牛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阳和崂山实验室/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唐波分别作大会特邀报告。济南大学教授 魏琴主持报告临沂大学教授 李雪梅主持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报告题目:《分析技术在新污染物研究中的应用》新污染物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且现阶段尚未被有效监管。江桂斌的报告结合国家对新污染物的管理政策及自身科研监测经历,介绍了质谱仪器法进行风险评估及模型的构建,并表示质谱仪器在新污染物领域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新污染物的评估还需结合各种新技术综合分析,实现长期稳定监测。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 谭蔚泓报告题目:《功能核酸与膜蛋白》功能核酸是指具有特异性识别靶标物质或催化功能的核酸序列,核酸适体可以作为医疗判断和药物治疗的分析工具,是功能核酸的一种。潭蔚泓利用CelI-SELEX技术创造了500多个的核酸适体,用于“点亮”癌症,为靶向治疗提供判断依据,尤其在乳腺癌上,实现了重大疾病分型治疗,对未来医疗领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南京大学教授 龙亿涛报告题目:《孔道限域的电化学传感》龙亿涛对纳米孔道的发展及应用进行介绍,其测量信息从智能测序DNA到现在可以进行人工聚合物分析,且机制解析和应用创造也变得丰富智能化。纳米孔道需要多维限域测量界面、高时空分辨测量系统和智能数据算法结合,最终实现多物理场耦合增强、时序信息获取和瞬态行为高通量原位解析。湖南大学教授 张晓兵报告题目:《荧光探针结构调控与精准成像研究》张晓兵从探针原位检测、探针抗干扰性能、探针响应特异性三个角度出发,提出基于氢键驱动的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有序组装策略,首次提出疏水疏脂染料概念;发现富电子葱衍生分子的长余辉发光特性和机制,提出有机余辉共振能量转移精准分析新方法,实现清醒活体的长余辉成像;针对临床成像分析探针稳定性及生物标志物专一性问题提出分子探针构建新策略,发展精准成像分析技术。广州大学/中山大学教授 牛利报告题目《柔性传感器件》采用柔性传感器制备的可穿戴设备既是国家战略需求,又是国民生活需求,具有万亿规模的市场。牛利以大量科研案例介绍不同材料之间的差异,在不同领域产品上选择灵敏、可弯折等特点的柔性材料,尤其在医学和生理过程上,具有便捷、快速测定的价值。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田阳报告题目:《神经分子的识别与生物传感》生物传感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利用特定生物分子的识别作用,实现对目标分子的灵敏响应。田阳采用电化学开路电位法、光激发-电输出检测法和光激发活体拉曼法对小鼠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同时记录并对比,拉曼首发现缺氧时线粒体O2-爆发受酸敏感离子通道1a 调节,并导致Ca2+超载,电化学首次发现导致缺氧时线粒体中过量的Ca2+几乎都来自细胞外Ca2+的流入,实现了良好的检测平台构建,目前可在活体小鼠上稳定检测2个月以上。崂山实验室/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唐波报告题目:《基于微流控的跨尺度分析》微流控技术具有不同的芯片结构,便于联用多种控制和分析技术为不同尺度的样品分析提供了强大工具。唐波介绍道,微流控芯片可用于单颗粒、单分子分析,用来构建单颗粒限域,创建复合光场等。此外,微流控芯片还可以用于单细胞分析和类器官分析,用于辅助药物机理研究及靶向药物指导。为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大会报告后,23日下午,组委会设置了化学传感器领域相关的7个分会场,相比往届有大幅增长;并开设墙报展供参会者之间学习、交流。本次大会为期2天,24日将为与会者带来更多精彩报告!仪器信息网将在后续报道中呈现更多分会场报告内容。本次会议得到众多厂商的支持,同期举行了小型仪器展览,仪电科学仪器、海能、赛默飞、德国札纳等众多国内、外仪器厂商代表向参会者分享各自企业的最新的产品和技术。厂商展位掠影墙报展一览部分分会场现场
  • 德国开发出检测玻璃幕墙裂纹的传感器
    据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网站报道,该所科学家研发的一个特殊传感器系统可以检测到玻璃幕墙上微小的裂纹,并对即将发生的玻璃破碎的危险发出警告。相关技术将在5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纽伦堡国际传感器、测试测量技术展上进行展示。  玻璃幕墙体现了现代建筑学与美学结构设计的最佳结合。不过,玻璃幕墙上的玻璃破碎坠落危及行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迄今为止,相关安全检查一般仅依靠敲打玻璃的声音来判断。这样的检测只能确认已经形成整条裂痕的玻璃,而不能警告即将发生的危险。  现在,位于维尔茨堡的德国弗劳恩霍夫硅酸盐研究所(ISC)与行业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一个传感器,它可识别5毫米长的微裂纹,并在玻璃实际破裂之前就及时发出维修提示。负责该研究的伯恩哈德布伦纳博士介绍说,他们在一块玻璃上按照一米的间距安装多个压电传感器执行器模块(piezoelektrische Sensor-Aktor-Module),一个传感器执行器模块产生超声波,其他传感器接收这种注册过的超声波。如果超声波信号保持不变,说明玻璃是完好的 如果信号发生变化,就表明玻璃产生了裂痕。通常,这些裂纹从玻璃的边缘产生,最初是不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例如在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下,它才会逐渐扩大。  该传感器通过电缆连接到建筑物的控制系统,所有传入的数据都会被自动分析,当玻璃出现微小裂缝时就会触发警报。研究者还成功将传感器安装到层压玻璃面板间。由于这些传感器在层压玻璃的生产过程中就已经被整合到两块玻璃板之间,因此,它们能在玻璃安装前就检测到玻璃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缺陷。  这一新的安全系统不仅可以提前预测玻璃碎裂,还能提供舒适的功能:该传感器执行器模块同温度和光传感器相连,可以根据光照情况选择开关百叶窗,从而控制室内环境。
  • 连续三届赞助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雷磁”助推中国化学传感器事业发展
    2023年09月23-24日,第十六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SCCS2023)在美丽的泉城济南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家组主办,济南大学承办,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雷磁)、临沂大学等单位共同协办。会议主题是“化学传感赋能新时代”,邀请了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化学传感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是化学与生物传感领域的学术交流盛会。会议同期颁发了“中国化学传感器成就奖”学术奖项。该奖项的奖励基金由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仪电科仪)赞助支持,自2019年首届至本届已是第三届,该奖项的设立旨在奖励在我国化学生物传感器科研领域取得优秀成果,并对我国化学生物传感器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科研工作者。第三届“中国化学传感器雷磁终身成就奖”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江桂斌;“中国化学传感器雷磁杰出成就奖”分别颁发给湖南大学教授张晓兵、南京大学教授龙亿涛、广州大学/中山大学教授牛利。大会期间,本公司市场营销部总经理许佰功作了《“雷磁”电化学传感器及仪器技术发展》的主题报告,与现场嘉宾共同探讨了关于电化学传感器现状和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内容。“雷磁”是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的自主品牌,创建于1940年,是中国pH计和玻璃电极的诞生地,也是国内分析仪器的重要发源地。“雷磁电化学分析仪器”自2008年起连续获得“上海名牌产品”称号,“雷磁”自2013年起连续获“上海市著名商标”,雷磁“L系列电化学仪器、ZDJ-5B系列自动滴定仪”等先后通过“上海品牌”认证。“雷磁”拥有丰富的科学仪器产品线,涵盖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分析仪器、滴定仪/水分仪、水质分析仪、在线水质监测仪器、化学试剂和系统集成等众多门类。在专业专用型电化学传感器方面,“雷磁”研制出众多满足特殊应用场合的不同功能、材料和结构的专业专用型电极,为用户带来了更多高性能智能化的产品体验,是电化学行业的头部领军企业。上海仪电科仪将继续围绕市场,做好产品,做好品牌,做好服务,做好合作,不断地向高端、高品质发展。在科学仪器展览活动中,上海仪电科仪(雷磁)展示了引领L系列、智能T系列、超凡F系列和经典系列实验室台式和便携式等多款电化学仪器,最新款滴定仪ZDJ-4D和全新升级版便携式水质分析仪器等一系列产品,以及包括pH电极,电导率电极,溶解氧电极、温度电极、参比电极、金属电极、滴定专用电极等系列电化学传感器,“雷磁”根据具体的行业应用和操作习惯,不断推陈出新,优化配方和工艺,改进电极的性能和结构,适应新的应用场景,用持续创新向业界展示中国科学仪器企业的实力和风采。
  • 普洛帝与卡尔德就颗粒检测传感器性能提升达成共识
    经过一番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普洛帝与卡尔德终于就颗粒检测传感器的性能提升达成了共识。他们认识到,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传感器的性能提升成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会议上,普洛帝向卡尔德详细介绍了他们的传感器技术和产品特点。他们展示了在颗粒检测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以及在实际应用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普洛帝的介绍让卡尔德深刻体会到了他们在颗粒检测传感器领域的专业性和技术实力。卡尔德也向普洛帝坦诚地分享了他们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他们列举了传感器精度、稳定性、可靠性和成本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并表达了对提升传感器性能的迫切需求。他们的分享让普洛帝更加了解到了卡尔德的实际需求和关注点。经过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双方决定展开紧密的合作。他们共同探讨了新型颗粒检测传感器的研发方向,并确定了提高传感器精度和稳定性的关键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他们决定在技术上进行创新,并深入研究传感器材料和制造工艺等方面的问题。此外,双方还就优化传感器制造工艺达成了共识。他们认为,优化制造工艺是提高传感器性能和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为此,他们将深入研究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材料的选取、加工到成品检测,都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和控制。同时,加强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也被双方视为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他们计划建立完善的技术交流机制,促进双方的技术交流和合作。通过这样的交流机制,他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了确保合作顺利进行,双方还制定了详细的合作计划和时间表。他们将定期召开会议,评估合作进展情况,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保持密切联系,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推进。普洛帝与卡尔德的合作无疑将为颗粒检测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注入新的活力。他们坚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 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盛大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11月8日,成都都江堰,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盛大开幕。本届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大学、西南大学承办,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协办。中国科学院俞汝勤院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关亚风教授、化学传感器执行主编沈国励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四川大学化学学院院长余孝其教授主持,四川大学校长助理郭勇教授致欢迎辞,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海龙教授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长宽先生分别讲话。此次会议盛况空前,相比上一届规模扩大3成,学术报告及参会人员都超过预期。  第十二届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开幕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院长 余孝其 主持开幕式  四川大学校长助理 郭勇 致欢迎辞  郭勇代表承办方,向与会专家和代表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对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予以支持的专家、教授和积极参与服务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28年前的11月,首届化学传感器暨第三届离子选择性电极学术交流会在成都召开 今天,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再次在成都召开,感谢大家对四川大学的信任!希望会议给同学们的学习生涯留下深刻的印象,促进同学们在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坚持奋斗!期待专家们报告精彩、与会代表深入探讨,让参会各方更好地了解、合作,促进我国化学传感器科技领域的发展。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吴海龙 讲话  吴海龙就近年化学传感器专业学术委员会的工作情况作详细介绍。回顾了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 成立30周年来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国化学传感器领域后继有人和欣欣向荣的新面貌。特别介绍了近些年专业委员会所取得的突出成绩,2014年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2012年,《化学传感器》刊物被得到新闻出版总署认可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列为“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刘长宽 致辞  刘长宽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学术大会共收到390多篇论文,创下历史之最!这代表了中国化学传感器行业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本次会议将安排13个大会报告 共设3个分会场,安排42个分会邀请报告、60个口头报告,还有逾260篇论文以墙报形式进行交流,并将开展青年优秀论文和优秀报展评奖活动。  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 关亚风 主持学术报告大会  湖南大学院士俞汝勤  报告题目:《化学传感器早期学术活动回眸及对分析化学学科发展思考》  俞汝勤从早期组织离子选择性电极读书会的那一刻开始,到今天第十二届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的举办,让与会代表沉浸在中国化学传感器的学术交流史话中,中间虽有很多的困难但更有不懈的追求 抒写了化学传感器领域学术交流的精彩篇章,留下了中外学术交流史上的一段段佳话。俞汝勤院士精彩的报告,和与会代表一起分享与殷晋尧先生访问欧洲的往事,告诫青年学子要学好中文。也带着与会代表一起走进剑桥牛顿故地,去深刻理解分析化学发展未来,要重视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建设。  上午,大会还安排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牛利作《移动设备上的传感分析》报告,以犀利的言语点评国内外不同类型传感器在移动APP、移动检测产品(大部分指手机或PAD)中的应用情况,如,比较靠谱的皮肤含水量测量,也有奇葩的鬼魂电磁场探测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逯乐慧作《纳米探针的设计及应用》报告,介绍了新型纳米造影剂探针和黑色素为载体的成像探针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黄国贤作《Biosensing with Novel Fluorescent Agents-Construction of Biosensors for Antibiotics》报告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樊春海作《纳米探针的设计及应用》报告 西南大学材料能源学部教授李长明作《纳米生物传感》报告。  分会场  下午,大会将组织3个分会场,共安排22个特邀报告和27个口头报告。如,《生物分子界面行为与生物传感》(南京大学夏兴华)、《生物样miRNAs定量检测》(华东理工大学 叶邦策)、《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南京大学 朱俊杰)、《激光诱导荧光新型生物传感器》(四川大学段忆翔)、《双电位电致化学发光生物分析》(南京大学 徐静娟)、《高阶化学传感与多维校正》(湖南大学 吴海龙)、《纳米材料制备及生物传感应用》(武汉大学 何治柯)等。  9日的学术报告同样让人充满期待!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关亚风研究员、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谭蔚泓教授、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鞠幌先教授、武汉大学庞代文教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蒋兴宇教授、中南大学周飞艨教授等将继续进行大会邀请报告。还有3个分会场的20个特邀报告和33个口头报告。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 传感有情 相约桂林——第十三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圆满闭幕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2017年11月7日下午,为期两天的第十三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13th SCCS)进入尾声。闭幕式上,数百位参会代表重聚会场3层银河厅,聆听六位专家的精彩报告。主办方颁发“优秀口头报告奖”及“优秀报展奖”,同时宣布下届化学传感器大会的承办单位。/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  大会报告环节/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852ade74-e251-4816-a83d-539fdb01fbfb.jpg" title="卢小泉.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报告题目:功能纳米材料界面化学传感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报告人:天津大学 卢小泉教授/strong/span/pp  重金属离子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不仅严重污染环境,并且危害人体健康。团队基于可视化传感器设计理念,开发了一系列常见重金属离子可视化检测的策略,如氧化石墨烯负载Au/Fesub3/subOsub4/sub纳米颗粒超灵敏度检测汞离子 氧化石墨烯负载的Pd纳米颗粒超灵敏度检测汞离子高选择性、超灵敏度、快速化检测金离子 高选择性、超灵敏度可视化检测三价铬离子等策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af5853b8-a8e7-4aff-b9f5-976fdc68b928.jpg" title="孙立贤.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题目:功能材料与化学传感器/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孙立贤教授/span/strong/pp  由于低维纳米粒子属于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之间的过渡区域,内部原子存在有序-无序结构,因此低维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壳层结构,与体相材料的完全长程有序不同,导致低维纳米材料出现一系列特有的现象和性质。团队以纳米多孔材料如 MOFs、多孔碳为基体,复合金属纳米粒子、导电聚合物等材料,设计制备了新型多功能复合材料,用于传感器的研究,表现出良好的性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f33cfcc0-fc27-4d51-a594-72949aea68bd.jpg" title="逯乐慧.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题目:有机纳米探针的设计及应用/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人: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逯乐慧研究员/span/strong/pp  黑色素广泛分布在人体的毛发、皮肤、肝脏的器官中,其主要成分为聚多巴胺。聚多巴胺能有效包裹在几乎任何材料的表面,团队利用这一特性,开发了新型聚多巴胺成像纳米探针,成功应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中。此外,团队开发了针对卵巢癌的诊断试剂盒,实现卵巢癌的及时、简便、快速诊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b4147ef0-d2a6-4419-9c70-4c89e52bd6f8.jpg" title="张晓兵.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题目:高性能荧光生物成像探针的研究/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人:湖南大学 张晓兵教授/span/strong/pp  过去几年团队采用了双敏感团策略、FRET机理以及跨键能量转移机理,构建了一系列比率型探针用于各类目标物的成像研究。如开发一系列双光子及近红外荧光成像探针,提高了成像分辨率及组织成像深度 利用具有分子内质子转移性质的HPQ化合物开发固态发光荧光成像探针,用于蛋白水解酶、碱性磷酸酯酶活性的检测及原位成像研究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dab9bc85-b5b4-4987-ab9c-3d75b7b1f6b0.jpg" title="牛利.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题目:电化学传感及分析仪器设计/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人: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牛利研究员/span/strong/pp  团队针对电化学分析及传感技术方法现存问题,围绕环境分析、生物分析、食品分析等领域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研制开发了多种用于有毒有害气体、水体离子监测、生物检测芯片、食品抗氧化分析等多种具有明显实际应用前景的实用化电化学及光电化学传感器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abd5f0ac-74bf-43e5-8f08-9d03827dddba.jpg" title="吴海龙.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题目:高阶化学传感与复杂体系精准定量/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人:湖南大学 吴海龙教授/span/strong/pp  吴海龙教授以团队相关研究工作为基础,结合三维荧光光谱(EEMs)、LC-DAD、LC-MS等多维多通道传感响应,着重报告化学多维校正策略及其在生命、环境、食品、医学等领域的高效定量分析应用,如人体液样中兴奋剂和抗癌药物及其代谢药物含量、环境废水中有害成分含量等快速定量分析。/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 闭幕式环节/strong/span/pp  本次会议共安排口头报告41个,墙报展示146篇。两天的会议中,组委会特别安排报展集中参观讨论时间,邀请专家评委对口头报告和大会墙报评审打分,评选出优秀口头报告奖9名,优秀报展奖17名,现场颁发证书与奖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b13381ef-c163-4cfa-ad1b-a8685a98a2e2.jpg" title="IMG_0916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俞汝勤院士、章宗穰先生、沈国励先生颁发大会优秀口头报告奖/strong/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bfb29e42-730a-4839-b248-72ef9852a0de.jpg" style="" title="三等奖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28d21075-eb36-444b-ad6f-66a0bd577ad9.jpg" style="" title="二等奖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63d3d9fc-b62e-40dc-b7b0-e96bce67db01.jpg" style="" title="一等奖.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依次颁发大会优秀报展奖(一等级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strong/span/pp  最后,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宣读本次大会纪要,回顾两天学术交流取得的累累硕果。吴海龙教授宣布,下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将由大同大学承办,于2019年在美丽大同再次召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bc3283ae-10cc-47f8-a138-ef1ff0a62927.jpg" title="吴海龙.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宣读纪要/span/strong/p
  • 通用生物传感器实现一“芯”多用,可同时检测8个数量级浓度差异的生物粒子
    研究人员开发了新的信号处理技术,与光流体生物传感器芯片一起使用,以检测浓度变化8个数量级的纳米珠混合物。图片来源:霍尔格施密特/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团队在用于检测或分析物质的芯片传感设备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研制高灵敏度的便携式集成光流体传感设备奠定了基础。这些设备即使涉及浓度变化很大且完全不同类型的生物粒子时,仍然可同时进行多类型的医学测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光学》杂志上。研究人员将新的信号处理技术应用于基于光流体芯片的生物传感器,能对8个数量级浓度的纳米珠混合物进行无缝荧光检测,将传感器可工作浓度范围扩大了1万倍以上。团队表示,新设备足够灵敏,不但可检测单个生物分子,还能在非常宽的浓度范围内工作,以同时测量和区分多种粒子类型。这一多类型分析测试平台,原理基于光流体芯片,通过用激光束照射粒子,然后用光敏探测器测量粒子的响应来检测粒子。还使得该平台具有执行各种类型分析所需的灵敏度,可检测包括核酸、蛋白质、病毒、细菌和癌症生物标志物等粒子。在这项新工作中,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得以同时检测高浓度和低浓度的粒子。他们结合不同的信号调制频率:高频激光调制以区分低浓度的单个粒子,低频激光调制以在高浓度下同时检测来自许多粒子的大信号。团队还应用到最近开发的一种极速算法,以实时识别和高精度区分。这种信号分析方法,本质是用不同浓度和各种荧光颜色的纳米珠溶液泵送光流体的生物传感器芯片。目前,其能正确识别浓度差异在混合物中超过1万倍的纳米珠。未来,其将用于分析来自人工神经元细胞组织类器官的分子产物,为人们带来神经源性疾病和儿科癌症等领域的新见解。
  • 曾令文:核酸生物传感器在重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仪器信息网讯 2015年6月17日,&ldquo 第四届中国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国际论坛暨展览会&rdquo 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此次会议特别设置了&ldquo 食品与农产品中重金属元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检测&rdquo 、&ldquo 食品与农产品安全微生物检测&rdquo 、&ldquo 饮用水安全检测&rdquo 等九个专题。大会第二天,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曾令文研究员在&ldquo 食品与农产品中重金属元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检测&rdquo 专题中做了题为&ldquo 核酸生物传感器在重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rdquo 的报告。专题现场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曾令文研究员  在报告中,曾令文首先介绍了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污染源和污染特点。他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食品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重金属是最主要的污染物质之一,会通过食物链的富集最终残留在人体内,对人体的组织器官构成了严重威胁。重金属污染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和环境事故污染等。具有不可逆转性、生物积累性、难以降解、生物催化以后毒性会转变等特点。  同时曾令文提到,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重金属污染相对比较严重。大气、土壤、水体都存在重金属污染的现象,污染一旦产生,面积会不断扩大。  其次,曾令文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目前重金属的检测方法。据他介绍,传统重金属检测方法主要有光谱法、电化学法和基于显色螯合剂的方法等。光谱法主要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和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光谱法和电化学法需要借助相关的仪器进行检测,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优点。但是样品处理繁琐、检测成本和技术要求较高,不利于基层单位使用。而基于显色螯合剂的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成本低等优点,但是灵敏度不足、其他离子会干扰检测的特异性。  为了解决传统方法在检测重金属污染中面临的问题,在曾令文的带领下,课题组研制了两种新型生物传感器,基于核酸酶(DNAzyme)的传感器和基于荧光铜纳米颗粒的荧光传感器,并进行了大量实验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灵敏度。据他介绍,两种方法具有以下优点:简单、快速、检测成本较低 降低对仪器的依赖,肉眼即可观察结果 适合在基层实验室或野外使用等。  在介绍基于核酸酶(DNAzyme)的传感器在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时,曾令文说,该方法在检测重金属离子时主要有两种方法,试纸条法和荧光法。  试纸条法中主要制备了Pb2+和Cu2+特异性的DNAzyme检测试纸条,并进行相关实验进行检验。对于Pb2+来说,该方法检测限可以达到10pM,线性范围为10pM-100nM,特异性非常好,不受其他离子干扰,用湖水做回收率分析实验,结果可达88%-106%。对于Cu2+来说,该方法检测限可以达到10nM,特异性分析实验中,铜离子为0.3&mu M,其他离子为3&mu M。  荧光法中,主要制备了铜离子检测的荧光传感器和基于比色法检测铜离子的传感器,铜离子检测的荧光传感器的灵敏度可达12.8pM,线性范围是20pM-1&mu M,特异性分析实验中,铜离子为1&mu M,其他离子为10&mu M。基于比色法检测铜离子的传感器,灵敏度可达240nM,线性范围是0.4&mu M-100&mu M,特异性分析实验中,铜离子为10&mu M,其他离子为100&mu M。  在介绍基于荧光铜纳米颗粒的荧光传感器在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时,曾令文谈道,用该方法检测铅离子,灵敏度为5nM,线性范围为5-100nM,选择性分析实验中,铅离子为0.3&mu M,其他各离子为3&mu M。  最后,曾令文总结了基于核酸酶(DNAzyme)的传感器和基于荧光铜纳米颗粒的荧光传感器在进行重金属检测中的优点,并展望了两种方法在未来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编辑:张葳
  • 监测仪器设备+传感器 实现大气精准监测
    过去,动辄上百万一台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对地方政府来说是笔不小数目。随着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推进全面布点、网格化管理,价格昂贵的监测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监测工作的需要,如何才能让监测设备成本降下来?  已经有企业进行了商业模式的探索。记者了解到,先河环保运用大型监测仪器和传感器共同对一个区域进行环境监测,最后将监测数据汇总并进行分析,为地方政府制定治理方案,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范朝表示,过去企业以卖设备为主,现在要为政府提供解决方案。  据了解,在河北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过去只有一个环境监测站点。矿区内有洗煤厂、钢铁厂、焦化厂等众多排污大户,还有大量来往运输的柴油车。先河环保运用小型传感器进行网格化布点,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运用“互联网+”为提升环境污染精准治理做了大量工作。  先河环保常务副总裁陈荣强告诉记者,“经过20多天的监测,发现有些企业是颗粒物的重要来源和贡献者,必须对其治理。比如钢铁厂、焦化厂脱硫脱硝要进一步提高治理效率 过境的柴油车必须加大管控。”  他同时表示,一台传感器价格在七八万元左右,相比空气自动监测站要便宜很多。通过全面布点、全面联网,达到为区域环境“问诊”的效果。  另据了解,先河环保目前以同一模式在河南郑州布点,马上将在河北保定、廊坊进行试点。  记者了解到,物联网层级的第一层是感知层,第二层是传输和数据处理,第三层是数据平台。传感器必须不停地和监测仪器进行校准,否则数据会失真得很厉害。而这正是环保企业与传感器生产企业或互联网企业相比的优势所在。  “业内把传感器这种失真叫做‘飘’,要保证数据准确,就需要设置传感器的记忆曲线。一般每隔两三个月,传感器的监测数据对比大型监测仪器会发生一定偏离,这就需要把记忆曲线‘拉’回来,现在通过云数据库就可以做到这一点。矿区用一台大型监测仪器带动几十个传感器,一旦传感器数据不准确,就会对其进行修正。”陈荣强说。
  • 俄开发新型生物传感器:大客流环境即时监测感染性病毒
    近期,俄罗斯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新的激光技术,用于制造新颖的光学生物传感器,这种传感器能够在几秒钟内识别感染性疾病。该装置通过红外光来显示有害的细菌和病毒,可以在大型的交通枢纽,如机场等需要不断监测大量的客流的环境下得到广泛应用。  这项研究发表在《激光物理快报》杂志上。该传感器是由一个规则微穿孔化的银纳米薄膜沉积在由天然矿物萤石支撑的透明基板上制作而成。生物材料样本,如刮下的鼻粘膜的样品被放置在薄膜上。然后,这一薄膜曝光在一个普通实验室中的红外光谱仪的红外光中。通过获取通过样品的光谱,研究人员可以推断出特定的细菌或病毒的存在。  为了证明新型生物传感平台可以立即检测病原微生物,科学家们使用了一种常见的细菌进行实验,金黄色葡萄球菌。  这种快速分析可能被广泛应用于大型交通枢纽,如机场这种需要不断对流通乘客进行健康监测的环境下。目前,这种还是通过热成像摄像机跟踪体温来实现。一个发烧的乘客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感染源。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清晰的分析是必要的,要辨别出来该人是否实际上是生病了,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利用现有的方法调查生物材料,如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要需要几天。与之相反的是,这种新技术可以立即提供出检测的结果。  这项研究由机械与光学大学、国家核研究大学、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莫斯科物理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主导进行,并与莫斯科传染病临床医院展开了密切合作。  这种新的生物传感器的另一个优点是它的灵敏度。“光学生物传感器,使用我们的技术可以检测单个细菌,”Sergey Kudryashov说,他是机械与光学大学激光技术与仪器学院和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气体激光器实验室的领导研究员。“在一些公共机构,如幼儿园、学校内传染病的早期诊断,特别对于高校的季节性流行病有很好的帮助。对于在传染病医院的医生来说,这种技术可以是一个宝贵的资产,可用于早期和更快的诊断。”  该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归功于银质薄膜的光栅状结构。当红外线通过传感器时,它会定期地分布在表面上。随着光照强度变高微孔会转变成热点。生物材料中含有的微生物会在热点中有效地填充孔和吸附,这增加了他们的检测的概率。  数以百万计的微观孔利用激光进行切割,这是通过衍射光学元件进行空间复用成微束,使研究人员能够使传感器的生产自动化和更迅速。  “到现在为止,这样的传感器只能通过高倍率放大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实际的实验室分析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方法可以允许这种微孔结构覆盖更大的面积,扩展到一平方厘米面积,用以制作出应用在实际实验应用传感的原型,以方便生物材料更好的适配,”Sergey Kudryashov说。  对于光学生物传感的反洗方法并不是新创的,而只是实施过程中效果不佳。这是由于一个事实,早期的技术并不能制造真正的原型,即可用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测试和临床中实践。  这在把这项新技术用于医疗实践之前,提出了另一个科学家必须进行解决重大的挑战,细菌(红外光谱库)的参考数据库的建立,即被用来与从红外光谱仪形成的数据进行比较。  红外光谱仪的读数总是要与这种光谱数据库进行比较,即某些官能团分子的红外活性指纹的目录库。例如,在研究中使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它自己的指纹,来自胡萝卜素的类胡萝卜素片段,而胡萝卜素即是负责其颜色的一种物质。  科学家们希望在未来,由于较低的生产成本和快速的制造工艺,以及更常见的基板材料的使用,新的光学生物传感器平台将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此外,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明,一旦光谱库被校准,传感器将能够识别不仅是致病微生物的类型,且会包括它们的近似类型。
  • 新型生物传感器可提高检测灵敏度
    近日,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上海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DNA纳米结构修饰界面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microRNA肿瘤靶标的超灵敏检测,相关工作已于日前发表于Nature杂志社新出版的综合性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微小RNA(microRNA)是一种内源性的非编码单链RNA,在细胞的一系列生理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者发现microRNA的异常表达与很多肿瘤的发生发展直接相关,特别是发现它可以稳定地在血清中存在,是一类非常有前景的肿瘤标记物。  与传统的PCR等均相检测方法相比,基于表面反应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疾病相关的microRNAs检测具有更加廉价、更容易实现现场检测的优点。然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常常受到界面传质过程和拥挤效应的限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樊春海及其团队之前已发展了利用三维DNA纳米结构修饰金电极表面的新方法,可以显著增强表面分子的结合能力和提高检测灵敏度。  在樊春海指导下,闻艳丽等科研人员将这种DNA纳米结构修饰表面用于microRNA的传感检测。研究表明,这种新型的生物传感器可以检测到aM(10-18 mol/L)水平(1000个分子)的microRNAs,具有良好的单碱基区分能力,且能与前体RNA很好地区分。利用这种新型生物传感器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无须标记和无须PCR扩增的优点,研究者对于一系列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人样本中的microRNAs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并实现了对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良好区分。
  • 明日开播!传感器/MEMS研究与检测技术讲座通知
    半导体产业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是现代日常生活和未来科技进步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球半导体科技和产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国围绕提升半导体领域竞争力,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半导体行业归根结底属于设备类行业,行业内素有“一代设备,一代工艺,一代产品”的说法。SEMI在SEMICON Japan 2022上发布了《2022年度总半导体设备预测报告》。报告指出,原设备制造商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全球总销售额预计将在2022年创下1085亿美元的新高,连续三年创纪录,较2021创下的1025亿美元行业纪录增长5.9%。基于此,仪器信息网联合电子工业出版社于四、五月将启动“半导体主题月”活动。活动同期,仪器信息网与电子工业出版社特组织三场“半导体材料、器件研究与检测技术系列讲座”,旨在邀请领域内专家围绕相关论坛主题分享精彩报告,依托成熟的网络会议平台,为半导体产业从事研发、教学、生产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个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的免费学习、交流平台,让大家足不出户便能聆听到精彩的报告。点击图片直达会议页面一、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 & 电子工业出版社二、举办时间2023年4月11-26日,每周一期三、会议日程4月26日:传感器/MEMS研究与检测技术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报告嘉宾单位职称14:00-14:40MEMS无线智能温振传感器及应用王建国苏州捷研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4:40-15:20面向呼气标志物检测的气体传感器研究刘凤敏吉林大学教授四、参会指南1、点击会议页面链接报名;会议页面: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RUs 2、报名并审核通过后,将以短信形式向报名手机号发送在线听会链接;3、本次会议不收取任何注册或报名费用;4、会议联系人:3i讲堂—材料小周( 邮箱:zhouhh@instrument.com.cn;微信二维码如下,可加入会议交流群)会议联系人微信二维码
  • 浅析电化学型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检测方法
    p  要进行一个具体的测量工作,首先要考虑采用何种原理的传感器,这需要分析多方面的因素之后才能确定。因为,即使是测量同一物理量,也有多种原理的传感器可供选用,哪一种原理的传感器更为合适,国产还是进口,价格能否承受,还是自行研制。在考虑上述问题之后就能确定选用何种类型的传感器,然后再考虑传感器的具体性能指标。/ppstrong1.电化学型气体传感器的结构/strong/pp  电化学式气体传感器,主要利用两个电极间的化学电位差,一个在气体中测量气体浓度,另一个是固定的参比电极。电化学式传感器采用恒电位电解方式和伽伐尼电池方式工作。有液体电解质和固体电解质,而液体电解质有分为电位型和电流型。电位型是利用电极电势和气体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测量;电流型采用极限电流原理,利用气体通过薄层透气膜或毛细孔扩散作为限流措施,获得稳定的传质条件,产生正比于气体浓度或分压的极限扩散电流。/pp  电化学传感器有两电极和三电极结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参比电极。两电极CO传感器没有参比电极,结构简单,易于设计和制造,成本较低适用于低浓度CO的检测和报警;三电极CO传感器引入参比电极,使传感器具有较大的量程和良好的精度,但参比电极的引入增加了制造工序和材料成本,所以三电极CO传感器的价格高于两电极CO传感器,主要用于工业领域。两电极电化学CO传感器主要由电极、电解液、电解液的保持材料、出去干涉气体的过滤材料、管脚等零部件组成。/ppstrong2.电传感器工作原理/strong/pp  电化学气体传感器是一种化学传感器,按照工作原理一般分为:a.在保持电极和电解质溶液的界面为某恒电位时,将气体直接氧化或还原,并将流过外电路的电流作为传感器的输出;b.将溶解于电解质溶液并离子化的气态物质的离子作用与离子电极,把由此产生的电动势作为传感器输出;c.将气体与电解质溶液反应而产生的电解电流作为传感器输出;d.不用电解质溶液,而用有机电解质、有机凝胶电解质、固体电解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等材料制作传感器。/ppstrong表1 各种电化学式气体传感器的比较/strong/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1"tbodytr class="firstRow"td style="border-width: 1px medium border-style: solid none border-color: rgb(79, 129, 189) curren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strong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ans-serif' color:#365F91"种类/span/strong/p/tdtd style="border-width: 1px medium border-style: solid none border-color: rgb(79, 129, 189) curren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strong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ans-serif' color:#365F91"现象/span/strong/p/tdtd style="border-width: 1px medium border-style: solid none border-color: rgb(79, 129, 189) curren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strong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ans-serif' color:#365F91"传感器材料/span/strong/p/tdtd style="border-width: 1px medium border-style: solid none border-color: rgb(79, 129, 189) currentcolor padding: 0px 7px "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strong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ans-serif' color:#365F91"特点/span/strong/p/td/trtrtd style="border: medium none background: rgb(211, 223, 238) none repeat scroll 0% 0% padding: 0px 7px "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strong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ans-serif' color:#365F91"恒电位电解式/span/strong/p/tdtd style="border: medium none background: rgb(211, 223, 238) none repeat scroll 0% 0% padding: 0px 7px "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ans-serif' color:#365F91"电解电流/span/p/tdtd style="border: medium none background: rgb(211, 223, 238) none repeat scroll 0% 0% padding: 0px 7px "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ans-serif' color:#365F91"气体扩散电极,电解质水溶液/span/p/tdtd style="border: medium none background: rgb(211, 223, 238) none repeat scroll 0% 0% padding: 0px 7px "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ans-serif' color:#365F91"通过改变气体电极,电解质水溶液,电极电位等可测量CO、Hsub2/subS、HOsub2/sub、SOsub2/sub、HCl等/span/p/td/trtrtd style="border: medium none padding: 0px 7px "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strong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ans-serif' color:#365F91"离子电极式/span/strong/p/tdtd style="border: medium none padding: 0px 7px "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ans-serif' color:#365F91"电极电位变化/span/p/tdtd style="border: medium none padding: 0px 7px "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ans-serif' color:#365F91"离子选择电极,电解质水溶液,多孔聚四氟乙烯膜/span/p/tdtd style="border: medium none padding: 0px 7px "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ans-serif' color:#365F91"选择性好,可测量NHsub3/sub、HCN、Hsub2/subS、SOsub2/sub、COsub2/sub等气体/span/p/td/trtrtd style="border: medium none background: rgb(211, 223, 238) none repeat scroll 0% 0% padding: 0px 7px "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strong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ans-serif' color:#365F91"电量式/span/strong/p/tdtd style="border: medium none background: rgb(211, 223, 238) none repeat scroll 0% 0% padding: 0px 7px "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ans-serif' color:#365F91"电解电流/span/p/tdtd style="border: medium none background: rgb(211, 223, 238) none repeat scroll 0% 0% padding: 0px 7px "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ans-serif' color:#365F91"贵金属正负电极,电解质水溶液,多孔聚四氟乙烯膜/span/p/tdtd style="border: medium none background: rgb(211, 223, 238) none repeat scroll 0% 0% padding: 0px 7px "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ans-serif' color:#365F91"选择性好,可测量Clsub2/sub、NHsub3/sub、Hsub2/subS等/span/p/td/trtrtd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medium 1px border-style: none none solid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currentcolor rgb(79, 129, 189) -moz-border-top-colors: none -moz-border-right-colors: none -moz-border-bottom-colors: none -moz-border-left-colors: none border-image: none padding: 0px 7px "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strong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ans-serif' color:#365F91"固体电解质式/span/strong/p/tdtd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medium 1px border-style: none none solid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currentcolor rgb(79, 129, 189) -moz-border-top-colors: none -moz-border-right-colors: none -moz-border-bottom-colors: none -moz-border-left-colors: none border-image: none padding: 0px 7px "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ans-serif' color:#365F91"测定电解质浓度差产生的电势/span/p/tdtd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medium 1px border-style: none none solid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currentcolor rgb(79, 129, 189) -moz-border-top-colors: none -moz-border-right-colors: none -moz-border-bottom-colors: none -moz-border-left-colors: none border-image: none padding: 0px 7px "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ans-serif' color:#365F91"固体电解质/span/p/tdtd style="border-width: medium medium 1px border-style: none none solid border-color: currentcolor currentcolor rgb(79, 129, 189) -moz-border-top-colors: none -moz-border-right-colors: none -moz-border-bottom-colors: none -moz-border-left-colors: none border-image: none padding: 0px 7px " width="142" valign="top"p style="text-align:left"span style="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 sans-serif' color:#365F91"适合低浓度测量,需要基准气体,耗电,可测量COsub2/subsub、/subNOsub2/sub、Hsub2/subS等/span/p/td/tr/tbody/tablep表1汇集了各类电化学气体传感器的种类、检测原理所用材料与特点。/pp2.1 恒电位电解式气体传感器/pp  恒电位电解式气体传感器的原理是:使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界面保持一定电位进行电解,通过改变其设定电位,有选择的使气体进行氧化或还原,从而能定量检测各种气体。对于特定气体来说,设定电位由其固有的氧化还原电位决定,但又随电解时作用电极的材质、电解质的种类不同而变化。电解电流和气体浓度之间的关系如下式表示:/pp    I=(nfADC)/ σ/pp  式中:I-电解电流;n-1mol气体产生的电子数;f-法拉第常数;A-气体扩散面积;D-扩散系数;C-电解质溶液中电解的气体浓度;σ-扩散层的厚度。/pp  在统一传感器中,n、f、A、D及σ是一定的,电解电流与气体浓度成正比。/pp  自20世纪50年代出现CIDK电极以来,控制电位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在结构、性能和用途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市场上就有了31检测器。有先后出现了CO、Nsubx/subOsubY/sub(氮氧化物)、Hsub2/subS检测仪器等产品。这些气体传感器灵敏度是不同的,一般是Hsub2/subS NO NOsubb/sub Sq CO,响应时间一般为几秒至几十秒,大多数小于1min;他们的寿命相差很大,短的只有半年,有的CO监测仪实际寿命已近10年。影响这类传感器寿命的主要因素为:电极受淹、电解质干枯、电极催化剂晶体长大、催化剂中毒和传感器使用方法等。/pp  以CO气体监测为例来说明这种传感器隔膜工作电极对比电极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在容器内的相对两壁,安置作用电极h’和对比电极,其内充满电解质溶液构成一密封结构。瓦在化田由极3g对冲由极AnljI进行恒定电位差而构成恒压电路。此时,作用电极和对比电极之间的电流是I,恒电位电解式气体传感器的基本构造根据此电流值就可知CO气体的浓度。这种方式的传感器可用于检测各种可燃性气体和毒气,如Hsub2/subS、NO、NOsubb/sub、Sq、HCl、Clsub2/sub、PHsub3/sub等,还能检测血液中的氧浓度。/pp2.2离子电极式气体传感器/pp  离子电极式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气态物质溶解于电解质溶液并离解,离解生成的离子作用于离子电极产生电动势,将此电动势取出以代表气体浓度。这种方式的传感器是有作用电极、对比电极、内部溶液和隔膜等构成的。/pp  现以检测NHsub3/sub传感器为例说明这种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作用电极是可测定pH的玻璃电极,参比电极是A8从姐电极,内部溶液是NIkCE溶液。NEACt离解,产生铵离子NHsub4/subsup+/sup,同时水也微弱离解,生成氢离子Hsup+/sup,而NH4sup+/sup与Hsup+/sup保持平衡。将传感器侵入NHsub3/sub中,NHsub3/sub将通过隔膜向内部渗透,NHsub3/sub增加,而Hsup+/sup减少,即pH 增加。通过玻璃电极检测此PH的变化,就能知道NHsub3/sub浓度。除NHsub3/sub外,这种传感器海能检测HCN(氰化氢)、Hsub2/subS、Sq、C0sub2/sub等气体。/pp  离子电极式气体传感器出现得较早,通过检测离子极化电流来检测气体的体积分数,电化学式气体传感器主要的有点是检测气体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好。/pp2.3电量式气体传感器/pp  电量式气体传感器的原理是:被测气体与电解质溶液反应生成电解电流,将此电流作为传感器输出,来检测气体浓度,其作用电极、对比电极都是Pt电极。/pp  现以检测C12为例来说明这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将溴化物MBr(M是一价金属)水溶液介于两个铂电极之间,其离解成比,同时水也离解成Hsup+/sup,在两铂电极间加上适当电压,电流开始流动,后因Hsup+/sup反应产生了Hsub2/sub ,电极间发生极化,发生反应,其结果,电极部分的Hsub2/sub被极化解除,从而产生电流。该电流与Hsub2/sub浓度成正比,所以检测该电流就能检测Clsub2/sub浓度。除Clsub2/sub外,这种方式的传感器还可以检测NHsub2/sub、Hsub2/subS等气体。/ppstrong3.传感器的检测/strong/pp  电化学型气体传感器可分为原电池式、可控电位电解式、电量式和离子电极式四种类型。原电池式气体传感器通过检测电流来检测气体的体积分数,市售的检测缺氧的仪器几乎都配有这种传感器。可控电解式传感器是通过检测电解时流过的电流来检测气体的体积分数,和原电池式不同的是,需要由外界施加特定电压,除了能检测CO、NO、NOsub2/sub、Osub2/sub、SOsub2/sub等气体外,还能检测血液中的氧体积分数。电量式气体传感器是通过被测气体与电解质反应产生的电流来检测气体的体积分数。离子电极式气体传感器出现得较早,通过检测离子极化电流来检测气体的体积分数。电化学式气体传感器主要的优点是检测气体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好。/pp  综上所述,不同种类的气体传感器适用于不同气体检测与控制的需求,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绿色环保理念的不断加强,气体传感器技术的开发应用必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两电极电化学CO传感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属于国际上先进的传感器技术,通过实验研究,在电极、过滤层、电解质等材料选择和结构的设计中,攻克了影响传感器寿命的诸多技术难题,研制成功了具有实用意义的新型CO传感器,它必将在CO气体检测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p
  • 天门市筹建省级微型电量传感器检测机构
    记者从天门市质监局了解到,经湖北省质监局批准,天门市开始筹建湖北省微型电量传感器计量检定中心,这是全省唯一的省级微型电量传感器检测机构,也是天门市首个省级高科技检测机构,计划在天门市建立首个国家级计量基准。  此项目由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与市电工仪器仪表研究所共同组织筹建。据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微型电流传感器是应用在电子式电能表、继电保护装置,电子测量仪器上的一种电子元器件,使用范围广泛,随着国家实施“西电东送”、“智能电网”等重点工程的进展,在国内年需求量达10亿只以上,天门市也有数家企业从事此项产品的生产。微型电流传感器在出厂后和使用中必须进行校准,而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量值,该市质监局邀请中国计量院、国家电网武汉高压试验研究院、国家电工仪器仪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开展技术攻关,旨在填补我国微型电流传感器量值溯源的空白,目前已完成关键技术的研发。天门市筹建省级微型电量传感器计量检定中心后,可凭借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建成国内唯一的微型电量传感器检测机构,抢占微量电量传感器这一产品的至高点,打造天门高科技“城市名片”,进一步提升天门对外影响力,促进天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壮大微型电量传感器产业集群,优化天门招商引资工作环境和平台。
  • 新型传感器推动农残快速检测技术
    6月29日,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承担的中国—新加坡国际合作项目“荧光标记的人工抗体微纳传感器对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在合肥顺利通过验收。验收专家组经过质询和讨论后认为,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该项目取得多项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通过以磁性纳米粒子为基质,合成出高效的人工抗体新材料,实现了复杂样品中农药成分的快速分离富集 并且成功研制出可视化检测的试纸和微纳芯片,其检测限达到0.1ppb,优于欧美标准,为食品安全及农产品贸易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特别是农残传感器的研究具有原创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通过项目实施,该院在J. Am. Chem. Soc.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7篇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件(其中已获授权1件) 培养了4名博士、6名硕士。合作双方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新方负责人韩明勇被中科院聘为特聘研究员。  验收专家一致认为认为,该项目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该项目取得多项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通过以磁性纳米粒子为基质,合成出高效的人工抗体新材料,实现了复杂样品中农药成分的快速分离富集 并且成功研制出可视化检测的试纸和微纳芯片,其检测限达到0.1ppb,优于欧美标准,为食品安全及农产品贸易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特别是农残传感器的研究具有原创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专家组还建议有关部门对该项目继续给予支持,加速项目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智能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项目通过验收,表明在实验室阶段是没有问题的,接下来的关键在于,课题组成员想要实现芯片的产业化,“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这个芯片能够比较低廉,安装在类似手电筒那样的便携设备上就能用。”据悉,该研究课题还在另一个方向上寻找检测农残的“秘密武器”,那就是试纸。目前,这种“试纸”并未产业化,需要多次的临床试验和进一步地优化,来保证它的稳定性。工作人员表示,不管是测农残的芯片,还是试纸,科研人员都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最终希望这些实验室科研成果能够走进普通百姓家,让消费者方便地使用。
  • “传感器”仍是卡脖子问题!海洋监测当如何破题?
    2020年,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四个行业核心机构,联合发布权威报告《中国传感器发展蓝皮书》,提到中国高端传感器的应用市场几乎被国外垄断,尤其是高端传感器市场,90%以上仍需要靠进口。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类传感器领域的国产占比竟为0%,换句话说,该类传感器领域要 100%靠进口——它就是“海洋传感器”,主要为CTD传感器。由于海洋观测监测平台都要集成和应用温盐深(CTD)传感器,这一难题极大限制了我国海洋监测技术的发展。卡脖子“背后”的国内现状据悉,国内海洋 CTD测量技术始于 20世纪 70年代,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先后研制了千米和 3000 m 自容式 CTD 自记仪, 并成功参与了我国首次南大洋考察。随着国家对海洋监测的重视程度升级,“九五”时期,海洋监测技术被正式列入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随后,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研究所、中科院声学所等国内知名科研机构为首的联盟,先后研发了各种新型 CTD 传感器,部分技术指标于国内领先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尽管如此,由于自主研发的产品与国际仍存在一定差距,且存在生产周期长、成本高, 产品一致性、可靠性差等系列问题, 无法满足市场快速发展,大量的海洋传感器应用仍依赖进口。院士支招,关键在于“对症下药”2023年5月,《中国工程科学》刊登了文章《我国海洋监测仪器装备发展分析及展望》,第一作者为王军成院士,文章中展望了我国海洋传感器的研发重点,以下为原文引用内容,对于海洋监测卡脖子难题的“破解”具有指导意义:一是构建与国际评价体系接轨的我国海洋传感器检定校准测试体系,形成统一的海洋监测仪器测试环境。开展海洋传感器校准测试的基础理论方法研究,发展海洋传感器新传递量值标准器、量值溯源传递体系。建立海洋传感器标定、校准实验条件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革新海洋传感器标定与校准体系并提高检定校准及评价水平。二是借鉴国际海洋传感器评价方面的先进技术及标准,构建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的我国海洋标准化评价体系。建设计量校准检测技术支撑平台,形成海洋标准计量质量“三位一体”工作模式,体现严谨公正,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施“海洋标准 化+”工程,推动标准融入海洋领域各细分方向,改善标准制定、修订的速度与质量。三是开展海洋监测仪器检测评价、标准化、质量控制方面的国际合作。建设全球海洋传感器计量检测技术交流合作平台,逐步扩大我国海洋传感器评价体系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海洋标准、海洋监测仪器计量校准结果的国际互认。基于此,为助力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仪器信息网将于7月18日举办“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进展”网络研讨会,届时将邀请海洋领域内的权威专家出席,分享海洋监测技术进展,旨在为我国海洋监测技术发展贡献绵薄之力。7月18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连云港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科院青岛海洋所、天津科技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单位专家,不同维度解析近岸海域监测技术进展。免费参会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ocean2023/ (仅部分报告有回放,限时免费报名,优先看直播)
  • 基于抗体和分子印迹构建HAS检测生物传感器
    该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种聚合物多模波导,其特征在于开创性的匙形几何形状,用于设计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化传感器。通过在匙形波导上层叠约60nm的金纳米膜来实现等离子体元激发。由于波导的特殊几何结构,确定了两个不同的传感区域:一个位于勺子颈部的平面传感区域和一个位于碗上具有倾斜表面的凹面传感区域。体感度(Sn)与传感器发射/收集光的方式(平行或垂直于波导的主轴)和被询问的感测区域(平面颈部或角碗)相关,表明传感器的性能可以根据所选的测量配置方便地调整。SPR传感器的特性表明,颈部的Sn为750nm/RIU,碗部的Sn为950nm/RIU。为了进一步检查特殊的传感特征并评估应用环境,这两种受体都对人血清白蛋白(HSA)具有特异性:碗区的抗体(高Sn);颈部区域(低Sn)上的分子印迹纳米颗粒(纳米MIP)。实验结果表明,免疫传感器的检测限(LOD)为280 pm,纳米MIP传感器的检测极限(LOD),为4.16fm。HSA多传感器的总体响应包含八个数量级,表明匙形波导提供多尺度检测,并具有设计多分析物传感平台的潜力。图1(A)匙形光波导的几何形状(B)碗面角度的细节(C)等离子体传感平台的设置(D)光导效应的变化可以在未涂覆波导上被理解为光散射的变化。图2基于匙形聚合物波导的实验SPR传感器配置。图3(A)共振波长变化。图4是(A)纳米MIP的功能化感测区域的表面形貌的原子力显微镜3D视图;(B)抗体功能化传感区。图5(A )具有抗体受体的等离子体光谱,获得的HSA浓度范围为0.53-5300nm。(B)相对于空白的共振波长变化的绝对值,绘制为HSA浓度的函数(半对数标度);(C)具有纳米MIPS受体的等离子体光谱,HSA浓度范围为0.53–530 fM。(D)相对于空白的共振波长变化的绝对值。原文题目:Spoon-shaped polymer waveguides to excite multiple plasmonic phenomena: A multisensor based on antibody and molecularly imprinted nanoparticles to detect albumin concentrations over eight orders of magnitude.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s.2022.114707
  • 小小传感器 助力城市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治理精细化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新考验,道路作为城市的血管,密集处往往是人口聚居地、各类污染排放聚集区。近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展大气传感器的相关研发,为城市大气污染监测与溯源提供更精细的技术工具和数据支撑,助力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水平。在济南,技术人员将传感器“藏”在出租车中,实现对道路PM2.5、PM10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实时移动监测,传感器定位精度小于20米,每3秒上传一组数据。300辆装有传感器的出租车每天合计行程超过 6.9万公里,数据超过360万组,平均每天可覆盖95%以上的主城区机动车道路,依托传感器的有力支撑,完美弥补了定点大气网格化监测的不足,能以最快速度掌握城市环境的具体情况。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还包括施工场地。土石方填挖、建筑材料装卸、建筑拆除及建筑垃圾消纳等施工工序中均会产生扬尘,想要实现城市治理精准化、精细化,借助物联网、传感器等数字化技术进行实时监测尤为关键。传感器接入扬尘监测云平台,则能够对施工场地的黄土覆盖、监控设施与扬尘监测设备PM2.5和PM10数值等方面进行监控,有利于及时落实防控措施情况,并对施工项目的扬尘治理工作进行有序推进,足以可见小小传感器可以针对施工场地起到日常监督管理的作用。资料图片:工作人员操作的智能无人监测船在对河道进行水质快速监测分析在水质监测方面,想要及时发现水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实现视觉感知、数据采集、图像分析、信息处理等数字化服务,监测平台可采取给摄像头增加滤光镜和布设水下传感器的方式,这项技术利用水质监测、视频监控等不同类型来源的水质数据进行算法模型分析,从而快速锁定污染源,将可能出现的水质污染情况、位置等数据及时传送到监管部门。相信在未来,数据准确、参数齐全的新型传感器会陆续登上舞台,通过多参数、全方位和更加精确的数据支撑进行环境监测,提升我们对城市污染的科学认识,助力城市生态环境一路向好。
  • “传感器+”技术助力大气监测网络建设
    --基于云校准+人工智能,成本仅为传统技术的1/7 为精准把脉空气质量状况,有的放矢地实施科学监管,“多、快、好、省”地完成空气质量监测的目标,各地都在积极落实各级政府和企业大气污染防治责任,有效传导治霾工作压力,建设完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河北省目前建议,在传输通道8城市的1464个乡镇推行建设小型空气站,主要测定pm2.5和so2两个参数。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存在两种监测方法和产品能满足上述需求,一种是标准方法的小型空气站(以下简称小型站),其中pm2.5分析仪采用β射线法,so2分析仪采用紫外荧光法;另一种是传感器技术的微型空气站(以下简称微型站),其中pm2.5采用光散射法,so2采用电化学法。 作为新型监测方法,传感器方法已在全国近50个城市得到应用,安装布点近1万台。鉴于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微型站的监测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其中,河北省已经制定并发布了网格化监测的地方标准(db13),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及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已经开展相关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也出具了权威使用报告。 那么,相比传统的监测方法,传感器技术在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的应用具备哪些突出的优势?能否大范围推广呢? 投资运营成本低9台小型站投资可安装66台微型站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小型站价格在30万元~50万元区间,站房建设成本约1万元,年运维费约5万元;而相比,微型站的价格在6万元~7万元区间,年运维费约1万元。 以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为例,县辖9个乡镇,共需9台设备。以小型站投资计算,设备总费用一次性投入大约450万元,年运维费大约45万元;以微型站投资建设计算,设备一次性投入总费用大约60万,年运维费大约9万元。两者相差近376.5万元。按9台小型站的首年总费用估算,可以安装66台微型站。 河北省传输通道8城市有1464个乡镇,因此共需1464台设备,如果选用小型站,设备总费用大约需要7.32亿元,运维费用首年大约需要7320万元,总费用大约共计8亿元。如果选用微型站,1464台设备费用只需要9516万元,运维费用首年只需要1464万,总费用1.1亿。如果按照1464台小型站的首年总费用计算,大约可以安装10736台传微型站,基本实现河北省传输通道8城市网格化密集布点,精准监控的功能。 最大化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快速、准确、全参数、全场景,多功能监测要求 成本的大幅降低,并不意味着传感器法产品在满足技术要求方面打折扣。在现实应用中,标准方法的小型站只能监测两种参数,对安装要求高,前期需要方案设计、点位筛选和站房建设的准备,在协调好电源后,需要包括1名专业人士在内的2人~3人,3天才能安装完成。同时,后期维护和数据校准繁琐,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相对而言,基于云校准+人工智能技术平台的传感器型微站不仅小巧轻便、易安装,而且准确性满足当前环境监测的需求,成本低,能耗少,基本不需要现场运维,充分考虑现代仪器使用的自动化、智能化功能,可以实现快速、准确、全参数、全场景、多功能监测的要求。 此外,在数据的准确性上,传感器型微型站绝对偏差小、误差可控,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以在河北省某县所布点的传感器微型站为例,通过与该县环保局标准站的数据进行比对(关于仪器准确性的具体对比方法参照hj618-2011标准规定),将传感器数据与国标站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传感器设备数据为横轴,标准站数据为纵轴,计算回归曲线的斜率k和截距b(图1和图2),根据公式(|1-k|)*100%计算,pm2.5、so2数据与国站数据对比变化趋势一致,准确性较好,长期误差在10%以内。 图1. 传感器微型站与某县环保局标准站pm2.5准确性对比图2. 传感器微型站与某县环保局标准站so2准确性对比 管理功能更加强大有效帮助地方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责任标准方法的小型站,只是小版本的传统空气站,仅用于表征各乡镇空气质量状况,无法充分完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功能,达不到精细化溯源的功能。 基于云校准+人工智能技术平台的传感器微型站,由于成本低、准确度高,可以实现高密度精细化布点,使得每个乡镇监测点位由目前的一个增加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由此形成的传感网络能覆盖从污染源到受体区域,监控污染形成的全过程,通过提供高精度空气质量地图、区域热点分析、污染排名分析和其它基础统计分析,准确定位污染源,通过污染事件监控报警、污染溯源分析和专业的数据分析报告为科学精准治霾提供有力支撑,具有更强大的功能。 据了解,目前基于云校准+人工智能技术平台的传感器微型站已经在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安装布点,实现了高密度精准化监管功能。其中在河北某两个县的23个乡镇,一共布点了43台设备,总费用约345万元,实现了以下监测功能:一是完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系统;二是实时监控各乡镇街道的污染状况;三是实现各乡镇街道空气质量排名,提高管理效率;四是精确地找到污染源位置,达到追溯污染源的功能;五是有效帮助各级政府和企业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责任。 图3是大数据软件平台对某县各乡镇站点一个月内(20170720-20170820期间)pm2.5浓度日均值进行排名,从图中可以看出,某县污染浓度高的地方集中在周边的东北部和西北部,几个站点排名靠前,其中k镇污染浓度最高,排名第一,而核心区域内pm2.5污染浓度最低,排名靠后。 图3.某县各乡镇站点pm2.5浓度排名统计效果图 图4为某县各镇pm2.5发生污染事件频次的统计图图5为某县各点位pm2.5发生污染事件频次的分布图 从另一个维度,用事件发生次数代表污染源排放情况。通过对该县监测站点颗粒物pm2.5污染事件的统计分析(图3)和(图4),可以看出,污染事件的高发区域集中在该县周边地区的东北部及西部地区,而核心区域内污染事件的频次最低,其中k镇污染频次为最高,统计时间段内发生污染次数为12次,污染频次最低的h管区和u管区集中在核心区域,观测期间内均发生3次污染。这与浓度排名分析结果相符,进一步印证了监测数据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基于云校准+人工智能技术平台的传感器微型站费用低,是传统小型站费用的1/7,技术上满足环境监测要求,而且功能更加智能强大,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参考,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和物力上的投入,适合实现高密度精细化布点,使得每个乡镇监测点位由当前的一个增加到几十个,由此形成的传感网络能覆盖从污染源到受体区域,监控污染形成的全过程,通过提供高精度污染地图、多种数据统计分析、污染来源追踪及精准定位等功能,能真正实现完善城市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功能,有效传导治霾工作压力,为科学精准治霾提供有力支撑,实现更多的价值。
  • 土壤墒情参数监测传感器有哪些?怎么用?
    墒,指土壤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湿度。墒情,指土壤湿度的情况。土壤湿度是土壤的干湿程度,即土壤的实际含水量。土壤墒情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质量和速度。除了土壤墒情,土壤温度、土壤电导率以及土壤氮磷钾、土壤PH值等参数也对作物的生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土壤温度对作物生育和土壤中微生物活动以及各种养分的转化、土壤水分蒸发和运动都有很大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土温越高,作物的生长发育就越快;土温过低,微生物活动减弱,有机质难于分解,农作物的根系呼吸降低,造成作物养分缺乏,生长变缓。土壤电导率用于描述土壤盐分状况,它包含了反映土壤质量和物理性质的丰富信息。例如:土壤中的盐分、水分、温度、有机质含量和质地结构都不同程度影响着土壤电导率。有效获取土壤的电导率值,对于确定各种田间参数时空分布的差异有重大意义。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较低或者较高都不利于对植物的生长。比如向土壤中过量施入磷肥时,磷肥中的磷酸根离子与土壤中的钙、镁等阳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既浪费磷肥,又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致使土壤板结。土壤酸碱度是土壤重要的基本性质之一,是土壤形成过程和熟化陪肥过程的一个指标。植物能够在很宽的范围内正常生长,但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生长pH值。 那如今有哪些可以测量土壤墒情参数传感器,如何使用呢? 1、土壤水分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是一款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测量土壤水分的传感器。通过测量土壤的介电常数,可测量土壤水分的体积百分比,符合目前国际标准的土壤水分测量方法,能直接稳定地反映各种土壤的真实水分含量。2、土壤温度水分电导率三合一变送器土壤温度水分电导率三合一变送器是观测和研究盐渍土的发生、演变、改良以及水盐动态的重要工具。通过测量土壤的介电常数,能直接稳定地反映各种土壤的真实水分含量。可测量土壤水分的体积百分比,是符合目前国际标准的土壤水分测量方法。3、土壤PH传感器 土壤PH传感器器,用于测量土壤PH值该变送器精度高,响应快,输出稳定,适用于各种土质。可长期埋入土壤中,耐长期电解,耐腐蚀,抽真空灌封,完全防水。可广泛应用于土壤酸碱度的检测、精细农业、林业、地质勘探、植物培育、水利、环保等领域酸碱度的测量。4. 土壤参数速测仪 土壤参数速测仪可以实时精确检测显示土壤中多种成分,例如:土壤温湿度、土壤电导率以及土壤氮磷钾等成分,通过检测的数据来进行改善土壤,达到监控植物养料供给的目的,让农作物处于较佳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产量。 5、多土层土壤参数监测仪 多土层土壤参数监测仪是一款能够测量多土层土壤参数的传感器。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土壤电导率、水分含量以及温度状态进行动态观测,此检测仪可检测3层土壤电导率温湿度状态,可检测5层土壤电导率温湿度状态。6、管式土壤墒情监测仪 管式土壤墒情监测仪是一款以介电常数原理为基础的传感器。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土壤水分含量以及温度状态进行动态观测,此检测仪可检测3层土壤温湿度状态,可检测5层土壤温湿度状态,可快速、全面的了解集土壤墒情信息。测量方法:土壤水分传感器、土壤温度水分电导率三合一传感器、土壤PH传感器的测量方法:(1)速测法:选定合适的测量地点,避开石块,确保钢针不会碰到坚硬的物体,按照所需测量深度抛开表层土,保持下面土壤原有的松紧程度,紧握传感器垂直插入土壤,插入时不可左右晃动,一个测点的小范围内建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埋地测量法:垂直挖直径20cm的坑,按照测量需要,在既定的深度将传感器钢针水平插入坑壁,将坑填埋严实,稳定一段时间后,即可进行连续数天,数月乃至更长时间的测量和记录。土壤参数速测仪测量方法:长按“开关键”,在需要测量的地方,将传感器合金探针垂直插入土壤,再按一下“开关键”即可开始测量。如下图所示:多土层土壤参数监测仪测量方式: 垂直挖直径20cm的坑,在既定的深度将传感器钢针水平插入坑壁,将坑填埋严实,稳定一段时间后,即可进行连续数天,数月乃至更长时间的测量和记录。式土壤墒情监测仪测量方法:管式土壤墒情监测仪采用分层设点的观测结构,地面配置一个温度观测点,地下土壤每隔10cm配置一个土壤温湿测点,观测相对应范围内的土壤温湿度。如图所示:
  • 新型酵母生物传感器有望高效检测病原真菌
    “生物传感器的广泛开发与应用,主要归功于生物元件对于其敏感的分析物具有很强的特异性,不会识别其他分析物。利用生物传感器,可以快速、实时获得有关分析物准确可靠的信息。”袁吉锋说。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推动了细胞生物传感器的开发。这种生物传感器以活细胞为生物元件,基于活细胞受体检测细胞内外的微环境状况和生理参数的变化,并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细胞信号转导,进一步激活不同的信号输出模块,从而产生不同的信号。袁吉锋介绍,从本质上讲,其他类型的生物传感器使用的是从生物中提取出的生物元件。而基于活细胞的细胞生物传感器是一种独特的生物传感器,它可以通过模拟细胞正常的生理生化变化来检测信号。目前,这种生物传感器已成为医疗诊断、环境分析、食品质量控制、化学制药工业和药物检测领域的新兴工具。“用于构建细胞生物传感器的生物元件包括细菌细胞、真菌细胞以及哺乳动物细胞。我们这次所构建的工程化酵母生物传感器,正是基于酿酒酵母细胞所构建的真菌细胞传感器。”袁吉锋说,酿酒酵母细胞用于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在细胞性能上具有优势。作为一种真核生物,酿酒酵母细胞与哺乳动物细胞的大多数细胞特征和分子机制一致,特别是与感知和响应环境刺激密切相关的GPCR信号通路具有极高的相似性;酿酒酵母是酵母物种中第一个基因组已完全测序的真核生物,并且遗传修饰工具非常完备;酿酒酵母的培养条件简易、培养成本低、生长速度快、温度耐受范围宽,可以通过冷冻或脱水等方式进行储存和运输,具有生物安全性。可进一步设计改造成检测试纸基于工程化酵母细胞构建生物传感器多年来一直是研究热点。袁吉锋团队此次通过人工转录因子,将GPCR信号通路与高效基因转录模块——半乳糖调控模块进行耦合,在酵母生物传感器中引入了一个额外的正反馈回路,以此来增强酵母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和信号输出强度。袁吉锋解释说:“我们相当于设计了一种正反馈放大器,让酿酒酵母细胞中GPCR在识别到白色念珠菌的信息素信号之后,不仅能通过人工转录因子激活下游信号报告模块的表达,同时还能驱动半乳糖调控模块自身的转录因子Gal4表达。两个转录因子协同作用,就能持续激活和放大报告基因的输出信号。”数据显示,相比于初始传感器的性能,改造后的酵母生物传感器的检测限提升了4000倍,激活浓度提升了9700倍,信号输出强度提升了近3倍,尤其是信号输出的持续时间得到了明显提升。初始传感器在检测使用2小时后就出现荧光信号的衰退,而改造后的传感器在使用12小时后仍可产生明显的荧光信号。“此次构建的酵母生物传感器,可以设计成一种简单、低成本的检测试纸,用于检测医疗样本或环境样本中的病原真菌。”袁吉锋介绍,只需将试纸浸入待检测液体样本中,即可实现对该样本快速灵敏和可视化的检测。
  • 用于TOC检测的传感器与分析仪:您知道两者的区别吗?
    制药公司依靠分析仪器来检测总有机碳(TOC),以确保在将水和设备用于制造药品之前符合药典要求。用于检测TOC的两种主要仪器包括传感器和分析仪。TOC传感器和分析仪之间的区别在于在仪器检测TOC的方法和过程。什么是TOC传感器?TOC传感器使用直接或非选择性电导技术来定量检测TOC。测试样品氧化前后的电导率读数生成TOC检测值,该检测值源自于以下算法:假设测得的电导率是有机碳转化为CO2的函数。由于溶液的电导率是离子浓度、离子类型和温度的函数,忽略检测离子及其浓度之间的差异会导致错误的TOC检测。最终,由于这些干扰离子对电导率检测的影响,它们将导致TOC报告值过高或过低。此外,根据美国药典USP 643的要求,无法区分CO2来自无机碳(IC)还是有机碳。什么是TOC分析仪?TOC分析仪通常采用膜电导技术来定量分析TOC。将选择性气体渗透膜结合到膜电导分析仪中,以分离有机化合物氧化产生的CO2。当CO2通过膜扩散时,它会溶解在去离子水中,产生碳酸氢根、碳酸根和氢离子,这些离子可以通过电导率测量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因此,符合美国药典USP 643的要求。膜的选择性渗透特性降低了TOC传感器受到的离子干扰,提高了TOC检测的准确性和精确度。TOC传感器和分析仪的特点及应用TOC传感器与分析仪的区别特性与其各自的应用相一致。TOC传感器通常仅限于监测应用,而分析仪则用于需要过程控制和报告结果的应用。下表列出了TOC传感器和分析仪的特性及应用。在决定将哪种技术集成到制药用水检测/监测的实际应用中时,了解TOC传感器和分析仪之间的区别至关重要。虽然传感器更具成本效益、响应速度更快,但分析仪能够报告符合药典的关键质量决策,对于寻求稳健、准确和精确的仪器来检测TOC的用户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TOC分析仪还提供便携式、实验室或在线配置,让用户可以选择最适合其应用的产品配置。由用户来确定其工艺流程需求,采购合适的TOC仪器作为解决方案。◆ ◆ ◆联系我们,了解更多!
  • 移动传感分析让分析化学走入普通人的生活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11月8-9日,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在成都都江堰举行。本次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现代分析技术工程实验室牛利研究员做了题为《移动设备上的传感分析》的报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现代分析技术工程实验室牛利研究员  智能移动设备近年来发展迅速,不仅市场占有率急剧增长,而且其功能愈来愈多样化。它们早已不再是简单的通讯设备,它们可以帮你监测环境质量,还可以是你的医疗助手,也可以随时变身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日用品。在这些引人注目的变化背后,离不开传感技术的默默支持。在此次报告中,牛利研究员介绍了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分析检测需求,国内外研究人员所开发的各类基于传感技术的智能移动设备分析检测方法。   据介绍,目前有很多研究者致力于将智能移动设备作为传感装置的探索,将其应用于不同的分析检测领域。依照其实现方式的不同,可将基于智能移动设备的分析检测方法分为三类:一是以智能移动设备内置的传感器为基础,配合相关的应用,直接对一些物理量或人体特征进行检测 二是以智能移动设备内置的传感器为基础,配合相关的检测附件,再加上相关的应用软件和数据处理算法,对被测对象进行检测 第三种是采用独立的外部便携式检测设备,两者之间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通信方式传递数据,或将智能移动设备内置的传感器与外部传感器相结合,实现更加复杂的检测功能。无论是采取哪种方式,新型的、高效的微型化传感器件都是移动分析检测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牛利表示,近年来研究者们在传感器的微型化、移动化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已经有一些商业化分析应用产品研制成功,并投入市场。如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有:Runtastic 公司的心率检测应用,通过智能手机上的摄像头采集皮肤颜色变化来监测人的心率 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开发了一款 iPhone 应用程序,可以运用呼吸的音频算法来测量肺活量 在 iOS 设备底部连接便携式的酒精传感器件,可以准确地检测呼出气体中的酒精含量 根据反射式光学技术检测手指的血容量随着心脏功能的变化,可以获得用户心率、血液氧含量和呼吸频率等方面的信息。其他相关的应用还有皮肤含水量测试仪、超声波成像系统、智能家用血压计、便携式脑部扫描仪、手机听诊器、移动尿检实验室等。   在环境监测方面,也有不少基于移动设备和传感器的新应用。如墨迹推出的空气果(编者注:从公开消息渠道显示,截止9月23日销售2000台),采用了使用激光散射技术的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PM2.5、二氧化碳、温湿度等数据 Alima内部嵌入了独特的气流响应传感器,可以将VOC、颗粒物、温湿度等数据结果和建议发送到移动设备上 另外还有紫外线强度监测、室内电磁辐射监测、水体氯气含量光分析、土壤中TNT光学检测、环境光芯片显微镜、鱼塘水体远程监控及无线传感网络等应用。   此外,还有一些特别的创新应用,如台湾Opaike公司推出激光演示器应用,通过在耳机插孔中插入一个精细的小光钉,即可用作演示文档翻页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研究人员基于手机的惯性传感器将普通的Adroid智能手机变成了移动的3D扫描仪……   基于电化学传感器的移动检测系统有着许多优点,因为电化学分析方法本身具有检测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和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并且许多方法便于自动化,可用于连续、自动及遥控测量。   在报告最后,牛利研究员介绍了自己的课题组所做的一些电化学传感器研究工作,以及这些研究成果与移动设备的联接应用。如无线数据传输电化学系统、人体酒精含量电化学传感芯片、便携式双酚A电化学检测系统、多通道电位分析系统、毒害气体电化学传感分析,以及与其他单位合作推出的智能家居化学传感系统等。   虽然,目前这些产品销售并未显示出良好业绩,有些应用甚至给人以“无厘头”的感觉;但是,随着移动设备和传感器结合越来越紧密,产品、应用也会越来越完善,类似当年只能接、打电话的“大哥大”,最终能进化成今天功能繁多的“智能手机”;今天的智能移动设备与传感器结合之路,谁能说就一定没有“春天”?
  • 第十五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15th SCCS) 第一轮通知
    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大学承办、江苏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仪器信息网协办的第十五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15th SCCS)定于2021年11月5~8日在湖南长沙召开。大会主题是:化学生物传感新时代会议将邀请在化学生物传感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海内外科学家做大会报告,举行化学生物传感技术重大、前沿领域的专题研讨会。与会科技人员将交流展示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研究工作中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和新仪器。会议将设置青年优秀报告奖及优秀墙报奖。湖南大学诚挚欢迎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同仁与研究生踊跃参加。一、会议主题1、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2、化学与生物传感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3、纳米技术与化学生物传感器:4、传感阵列、生物芯片和微流控芯片;5、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微型化、系统集成及产业化:6、分析仪器研发论坛:7、其他。二、会议学术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汪尔康院士、姚守拙院士、陈洪渊院士、高福院士、尹伟伦院士、张玉奎院士、江桂斌院士、赵进才院士、程京院士、董绍俊院士、杨秀荣院士、赵宇亮院士、李景虹院士、樊春海院士 、马立人、章宗穰、沈国励、王柯敏、汤志东、金利通、张国雄、唐海霞主席:俞汝勤院士、谭蔚泓院士副主席:吴海龙、蒋健晖、鞠熀先、章宗穰、沈国励、庞代文、张晓兵、袁 若委员(以拼音为序):白玉、曹忠、柴雅琴、陈卫、陈焕文、楚霞、邓安平、董川、段忆翔、傅英姿、范清杰、方群、方晓红、冯锋、郭玉晶、何品刚、何晓晓、何治柯、胡效亚、宦双燕、黄承志、黄卫华、黄岩谊、江云宝、晋卫军、金健余、孔继烈、李根喜、李建平、李长明、练鸿振、刘宝红、刘国栋、刘买利、刘倩、刘志洪、龙忆涛、卢小泉、陆祖宏、逯乐慧、马铭、毛兰群、缪煜清、聂舟、牛利、裴仁军、秦伟、邱建丁、任斌、邵元华、申大忠、双少敏、孙立贤、唐波、田阳、王春霞、王景、王桦、王建华、王家海、王建秀、王荣、王宗花、汪海林、魏琴、吴朝阳、吴旭明、吴再生、夏帆、夏兴华、夏之宁、肖丹、谢青季、邢婉丽、徐静娟、许丹科、严秀平、羊小海、阳明辉、杨朝勇、杨海峰、杨黄浩、杨荣华、杨云慧、叶邦策、殷传新、由天艳、袁若、张凡、张新荣、张学纪、张文、赵书林、朱俊杰、周翠松、周飞艨、周一歌、庄乾坤、卓颖组织委员会主席: 蒋健晖副主席: 张晓兵、吴海龙、尹双凤、王双印、聂舟、楚霞、袁荃、羊小海委员: 陈卓、陈四海、袁林、刘艳岚、邱丽萍、曾泽兵、宋国胜、黄晋、宦双燕、李昆、雷春阳、汪凤林、庞新宇秘书:易娅莎、丁杨三、征文要求1、作者应提交论文详细摘要的电子版,其中包括题目、作者、单位、主要结果与讨论、主要参考文献。文献纸型为A4,上下页边距均为2. 5厘米,左右页边距均为2. 0厘米。中文题目为二号黑体居中,作者姓名为五号未体居中,两位作者姓名之间以逗号分隔,在联系人的右上角标注星号*。作者单位及所在城市名和邮编为小五号宋体居中,两端加圆括号。空1行后以小五号宋体打印摘要文本。参考文献部分的中文为小五号宋体,英文则为小五号 Times NewRoman.文末所附英文题目为四号 Times New Roman字体居中,作者为五号 Times New Roman字体居中,两位作者姓名之间以逗号分隔,单位地址、城市、邮编为小五号 Times New Roman字体居中,两端加圆括号。摘要正文用小4号字宋体,图表不宜过多且大小适中,图题、图注、图中横纵坐标的数字、表题、表注均用小五号宋体。除中英文题目、作者及单位地址部分外,摘要正文部分(含图表及参考文献)采用分两栏排版。论文摘要不宜过于简略,但全文不超过2页(含图表及参考文献)。具体格式请参考附件。2、海报大小为1. 2米(高)*0. 9米(宽)。3、应征论文通过会议专用网站:http://www.instrument.com.cn/cs/sccs2019 注册上传。截稿日期为2021年9月5日。4、已在刊物上发表或在全国学术会议报告过的论文不在应稿之列,请勿投寄。四、会议日程11月5日全天报到晚上学术委员会、刊物编委会联席会议11月6日上午开幕式、大会报告下午分会报告、墙报展晚宴11月7日上午分会报告、墙报展下午大会报告、分会报告11月8日上午大会报告、颁奖及闭幕式下午会议结束五、厂商赞助及产品陈列欢迎国内外分析仪器公司、厂商赞助会议的召开并到会介绍和展示产品。产品展示包括“大会介绍”、“会议摘要集插页介绍”、“展台展示”和“分发资料”四种类型。赞助厂商可选择种类或多种方式展示并介绍产品。请拟赞助的国内外厂商早日与组织委员会联系。六、注册缴费会议注册费:2021年10月5日前缴费现场缴费(可刷卡)教工、职员15001800学生(凭学生证)11001200付款方式:湖南大学银行账号和税号户 名:湖南大学账 号:593 757 349 624开户行:中国银行长沙市湖南大学支行银行联行号:104551004627税 号:12100000444885399T请务必在汇款备注栏注明:单位+姓名+sccs2021,并将汇款凭证的扫描件发至:sccs2021@163.com。 会议现场报到时请出示学生证。七、住宿信息八、交通信息九、会议相关事宜请访问网页:http://www.instrument.com.cn/cs/sccs2021,或与湖南大学会务组联系:庞新宇 (15073158118)或联系组委会邮箱:sccs2021@163.com.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2021年03月20日
  • 化学传感材料与分析仪器化集成研究获新成果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牛利课题组经过5年研究,在“基于纳米结构复合材料的化学传感器件及其分析仪器化集成设计”研究上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为我国科学仪器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介绍,化学传感器是集电子科学、化学科学和材料科学于一体的高技术器件,它可将物理量、化学量转变成便于利用的电信号,并提供给集成的仪器进行信息分析和处理。因此,它不仅可广泛应用于环保、医疗、公共安全、工业过程控制、临床等领域,在基础研究中也占有独特的地位。  有关专家认为,新型化学传感器及微型化、集成化方面的研究将是未来5~10年应重点关注的科学研究领域之一。特别是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及微加工、微芯片技术的使用,将对新型化学传感器的开发起主导作用。  牛利课题组于2004年开始了该项目的研究。他们以为新型化学传感器提供新材料为目标,以纳米结构复合材料为突破口,系统研究了纳米结构复合材料设计、合成、性能、微结构等特征,深入探索了基于导电聚合物、碳纳米、金属纳米、离子液体等新型纳米结构复合物材料的化学及电化学制备方法,并成功合成制备了多种新型纳米结构材料。这些新型的纳米结构复合材料显示了复杂、特殊的新性能,如高导电性、高生物兼容性、表面增强活性、荧光增强/淬灭特性、电催化活性等,从而为新型化学传感器的研发与制备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以此为基础,他们通过纳米加工与组装,如分子印迹等技术手段,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纳米结构复合材料及其组装后的宏观纳米复合体的化学传感特性,着力解决了高通量分析、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分析、实时在线监测分析、快速时间反应等复杂组分分析传感中的重要科学问题,成功制备出多种新型化学敏感材料,并与分析仪器化集成设计相结合,研发出了多种新型电化学检测/监测仪器设备,不仅为我国科学仪器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纳米结构复合材料的合成制备、衍生与掺杂、化学传感芯片的制备及筛选等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美发明快速检测癌症的纳米传感器
    新华网洛杉矶12月13日电 美国科研人员日前研发出一种可快速检测癌症的纳米传感器,这种仪器能在更短时间内发现癌症的早期迹象,从而为治疗争取更多时间。  美国耶鲁大学的科研人员13日发表公报说,他们研发的这种仪器可以从病人的血液中找到前列腺癌、乳腺癌和其他癌症的生物标记,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其检测结果更加准确,而且成本不高。生物标记是监测及追踪癌症发展的重要工具。  研究报告的撰稿人、参与研究的马克里德介绍说,这种仪器操作方便,医生只需从病人手指上取一点血,便可很快完成检测,整个过程只需20分钟。  他说,由于血液的成分复杂,为找到能监测癌症的生物标记,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个类似过滤器的装置,使这种纳米传感器能直接从血液中过滤出所需检测的物质,其精度相当于从一个巨大的游泳池中找到一颗盐粒。  研究人员认为,虽然这种仪器目前还不能马上投入实际应用,但在进一步对其完善的基础上可以制造出更简便快捷的癌症诊断仪器。  这份研究报告已刊登在英国《自然纳米技术》杂志网络版上。
  • 中科院首次发展高选择性检测GSH荧光传感器
    近日,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超分子光化学研究组首次发展了一类在活体细胞中选择性检测谷胱甘肽(GSH)的反应型荧光传感器。相关研究结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自由基损伤是组织损伤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许多疾病,如心脏病、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和肿瘤等的损伤机制中都有自由基的参与。  “含巯基的生物小分子,如半胱氨酸(Cys)、同型半胱氨酸(Hcy)、GSH,会通过清除生物体系内过多的自由基来维持氧化还原平衡。”该研究组副研究员陈玉哲说。  据介绍,作为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含巯基生物小分子,GSH不仅参与了细胞抗氧化反应、维持机体的氧化还原平衡,还参与了调节细胞增生、机体免疫应答以及在神经系统中充当神经调质和神经递质的作用。  然而,含巯基的生物小分子结构和反应活性的相似性,往往使得一般检测GSH的荧光探针对Cys和Hcy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响应。因此,发展高选择性检测GSH的荧光传感器仍然存在巨大挑战。  在文章中,研究组报道了一类基于单氯代BODIPY类衍生物的比率式荧光化学传感器。不同于传统的荧光检测机理,研究组利用了全新的“两步反应”,将GSH与Cys和Hcy区分开来。  “常规的检测,主要是通过巯基和传感器之间发生反应来实现,因而对GSH、Cys和Hcy会产生相似的响应 而我们利用新颖的两步反应机制,Cys和Hcy通过巯基和氨基的协同反应最终生成氨基取代的产物,而GSH生成巯基取代的产物,使其在光谱上产生明显的变化,与Cys和Hcy区分开来。”陈玉哲阐述。  业内专家认为,该成果将为研究肿瘤、心脏病、衰老等疾病的影响及诊疗手段提供新的方法。  据了解,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973”计划以及中科院“百人计划”的资助
  • 生物传感器监测植物生长
    日前,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和图宾根马克斯普朗克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传感器,可以实时显示植物细胞中生长素的空间分布,并可快速检测环境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种传感器为研究人员打开了观察植物内部运作的全新视角。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的《自然》杂志上。  无论是种子的胚胎发育、根系生长,还是植物对阳光方向的反应,生长素都具有协调植物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功能。为了触发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它必须存在于所需的细胞组织中。迄今为止,人们还无法在细胞分辨率上直接确定生长素的时空分布。  此次,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基因编码的生物传感器,可将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分布定量可视化。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种植物经改造后可自己产生的人造蛋白质,而不必经由外部引入。他们利用这种传感器实时观察了细胞组织需要生长素的时空间分布动态过程。  在开发这种生物传感器时,研究人员发现大肠杆菌中有一种蛋白质可与两种荧光蛋白偶联,并在这些配对蛋白非常接近时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这种蛋白可与氨基酸色氨酸结合,但与生长素的结合要差得多。他们希望通过基因改造,使其能更好地与生长素结合,并使其FRET效应只在蛋白质与生长素结合时发生。  研究人员对植物进行了基因改造,使其在某种刺激下可在细胞组织中产生满足这些要求的蛋白质。于是,新型生物传感器诞生了:强烈的荧光信号表明了细胞组织中生长素的位置,提供了细胞内生长素分布的精确“快照”,且不会对生长素控制过程造成永久影响。  “传感器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获得了关于蛋白质如何被选择性地改变以结合特定小分子的基本见解。”拜罗伊特大学蛋白质设计学教授比尔特哈克说,“预计在未来几年,新的生物传感器将发现更多关于植物内部运作以及它们对外界刺激反应的新见解。”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