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红外画法

仪器信息网红外画法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红外画法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红外画法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红外画法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红外画法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红外画法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红外画法相关的解决方案。

红外画法相关的资讯

  • 联合国发布对华发展援助计划
    《联合国对华发展援助框架(2011年~2015年)》(以下简称《框架》)近日发布,为联合国在华机构的工作提供总体框架,为中国实现“十二五”计划提供支持。  在发布仪式上,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马和励表示,中国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成果显著,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将面临现存和未来的挑战,这份《框架》有助于更好地推动联合国与中国的合作。  据悉,《框架》为中国与联合国未来的合作设定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困难群体发展和参与国际合作3个核心领域,并制定了数十个各领域合作项目,涉及筹资总额约3.7亿美元。  根据《框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联合国将在发展低碳经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确保饮水安全、减少疾病危害等方面对华进行援助。
  • 看好在华发展前景——访东京理化中国区总经理藤龙太
    东京理化是一家有着六十多年发展历史的综合性科研仪器生产企业,通过长期研究开发的经验和不断技术革新的累积,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等尖端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系列化的仪器产品,包括以旋转蒸发仪为代表的浓缩装置、有机合成装置、冷冻干燥机、喷雾干燥机、搅拌机、纯水制造装置等,其商标“EYELA”也已成为日本实验室中最受欢迎的仪器品牌之一。自2001年东京理化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已经成功走过了二十载,凭借自身的产品品质和服务逐步赢得市场,成长为了中国前处理仪器领域的知名品牌。2023年,是东京理化在华发展的第22个年头,同时管理层阵容也迎来新面孔,藤龙太先生于今年5月份正式出任东京理化中国区总经理一职。为此,仪器信息网于近期对藤龙太先生进行了采访,与他就任职以来的感受、在”国产替代“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东京理化将如何应对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转变与发展,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东京理化将采取哪些措施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谈。采访的精彩内容,请查看完整访谈视频:自上任以来,藤龙太先生通过拜访客户,看到许多东京理化的产品正在客户端发挥着作用,包括冷冻干燥机、旋转蒸发仪、冷水循环机等产品。客户给出了许多反馈和需求,也对东京理化的产品给予了正面评价。同时,他也对东京理化的同事们予以肯定,因为同事们的产品知识丰富、与客户沟通顺畅,从而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和称赞。回顾2022年的业绩,藤龙太先生表示,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存在一定困难,但是东京理化的销售额和主要产品销量受到的影响有限,这也说明东京理化产品的质量获得了用户的认可。针对2023年的预期,藤龙太先生认为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但其自身将通过新产品的开发、改进客户服务以提高售后响应速度等战略措施以保证2023年的业绩目标达成。此外,东京理化携最新研发的喷雾冻干造粒装置亮相BCEIA展会。该装置集成了喷雾和冻干两项技术,可以制备出多孔结构的样品,这在药物制剂领域拥有重要应用前景,希望通过该产品技术协助中国客户开发创新的药物产品。最后,对于中国实验室仪器设备产业的发展,藤龙太先生表示,东京理化在中国建有生产基地,主要产品像旋转蒸发仪已经实现了本土化生产,所以短时间内国产化对其的影响有限。总体来说,藤龙太先生对东京理化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 施一公的第二个“黄金十年”:在清华发了近60篇顶级期刊论文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2/insimg/0747f7a4-dfd4-4bc0-8d19-fb49d1791ad8.jpg" title="201702270905596183_副本.jpg"//pp  身材高挑瘦削,行色匆匆,记者在教学楼一层咖啡厅偶遇施一公。他刚出差回来,喝杯咖啡稍作休息,准备下一场活动。“给我打电话吧,”他低头一看表,边说着“我要去开会了”,边在楼梯上一路小跑。/pp  出差、做实验、辅导学生、开会,施一公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pp  中科院院士、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首位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的中国科学家???岁的施一公有很多故事,2008年从海外归来,是其职业生涯第二个“黄金十年”的开始。/pp  strong第一个“黄金十年”:大洋彼岸的他有一个中国梦/strong/pp  学术研究的第一个重要十年,施一公是在普林斯顿度过的。那是他攀登事业高峰的历程,也是他从一名博士后到世界结构生物学领域顶尖科学家的“黄金十年”。/pp  名校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最年轻的正教授,拥有全校最大的实验室??这些“重量级”的待遇勾勒出一个学术“大牛”,一个生活优渥、前途大好的科学家形象。施一公离开美国时,每年的研究经费是200万美元。/pp  人在海外,但在施一公心里,祖国的分量很重。/pp  “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施一公说,他回国的念头在读博士期间就有了。在外多久,对家的思念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就积蓄多久。2006年,清华大学邀请施一公回国任职,施一公经过一晚上的思考就答应了。2007年,他正式调入清华大学,被聘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pp  strong第二个“黄金十年”:在清华发了近60篇顶级期刊论文/strong/pp  作为国家首批“千人计划”的一员,施一公身负重任。回国至今,已经累计以清华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顶级论文近60篇。/pp  2015年8月21日,《科学》发表了施一公研究组两篇题为《酵母剪接体激活状态3.5埃的结构》、《第一步催化反应后的酵母剪接体3.4埃的结构》的长文,被认为是RNA剪接研究领域的又一突破性进展。“这项研究成果的意义很可能超过了我过去25年科研生涯中所有研究成果的总和!”施一公说。/pp  继2015年率先解析剪接体的结构之后,施一公团队在2016年又相继解析了3个关键工作状态下剪接体以及组装过程中一个剪接体复合物的原子级高分辨率结构,这极大地推动了RNA剪接这一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pp  2017年2月20日,科技部发布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实验室的成果赫然在列。/pp  strong为更多学子创造灿烂的“黄金时代”/strong/pp  就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后,施一公依然带领他的实验室团队隔天下午4点在操场跑步,每次5到6公里。/pp  “你问我最初回国最想做什么,我想教书育人。”十年过去了,这句他当年说过的话言犹在耳。他的身影经常会出现在实验室和教学楼,坚持日常教学工作,包括给本科生上基础课。/pp  施一公的学生闫创业从2008年就加入团队,对老师行事风格深有体会,“他做研究不怕困难,敢于争先。”/pp  施一公“走路快、说话快,做事雷厉风行”“对数字有着超乎常人的记忆力”。对学生来说,他却是“从不发脾气的老师”。“他能够看到我们实验中的不足和被忽略的细节。”他的学生万蕊雪说。/pp  2016年12月,施一公领衔成立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大会上他说出了自己的愿景:这里,将拥有世界上最杰出的一批科学家,培养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从事最尖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机制,为中国的高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引擎和支撑,为世界文明做出无愧于中华民族的贡献。/pp  想必,施一公的第三个黄金十年将为更多学子创造灿烂的“黄金时代”??/ppbr//p
  • 2020年度“迅杰光远杯”近红外光谱优秀论文获奖结果公布
    2020年度“迅杰光远杯”近红外光谱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自2020年12月启动以来受到近红外光谱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截止2021年3月31日,接收到优秀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优秀学术论文申请累计41人次,涉及到农林牧渔、生物医药、石油化工等多个行业。申报人员为一直活跃在研究一线的知名院士、专家学者和硕博研究生。  2021年4月4日~4月30日,遵照回避原则,7位近红外光谱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对优秀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优秀学术论文,分别委托开展第一轮评审;2021年5月11日~5月16日,向第一轮专家报送评审初选结果,遵照回避原则,对优秀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优秀学术论文,分别进行第二轮审核评选。  根据两轮专家评审意见,最终评选结果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一、优秀博士论文  1、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编号研究生导师论文题目1崔晓宇邵学广温控近红外光谱数据处理新方法研究2李灵巧杨辉华面向药品监督的近红外光谱深度学习建模方法研究  2、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篇)编号研究生导师论文题目1张进邵学广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变量选择和模型转移方法研究2董芹臧恒昌基于水光谱组学的人血清白蛋白醇沉过程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3夏宇陈立平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霉心病光谱在线检测方法研究  二、优秀硕士论文  1、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编号研究生导师论文题目1孙钟毓臧恒昌近红外光谱法测定血浆蛋白含量建模策略研究2第五鹏瑶卞希慧光谱预处理方法及其集成研究3马晨潘磊庆桃采后果肉光学特性与糖类含量及组织微观形态关联研究4王磊覃鸿基于近红外高光谱的宁夏枸杞产地鉴别技术研究5杨心浩黄富荣基于红外光谱测定蜂王浆品质和检测麦卢卡蜂蜜掺假的方法研究  2、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篇)编号研究生导师论文题目1史畑女陈丽华发酵虫草菌粉生产过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质量控制应用及滤过工艺优化研究2吴鹏飞刘贤基于近红外光谱的花生油品质快速定量分析方法与模型3黄钰孙红敏纯牛奶中常用防腐剂的光谱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三、优秀学术论文  1、优秀学术论文(10篇)编号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题目1李雪张良晓李培武Review of NIR spectroscopy methods for nondestructive quality analysis of oilseeds and edible oils2韩丽邵学广Three–level simultaneous component analysis for analyzing the near–infrared spectra of aqueous solutions under multiple perturbations3云永欢云永欢曹东升An overview of variable selection methods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near-infrared spectra4刘兰玲臧恒昌A new perspective in understanding the dissolution behavior of nife dipine controlled release tablets by NIR spectroscopy with aquaphotomics5周鹏李民赞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Test of an In-Situ Soil Total Nitrogen-Soil Moisture Detector Based on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6郭志明郭志明左敏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apple watercore and soluble solids content by near infrared transmittance spectroscopy7邹亮雷萌Nondestructive Identification of Coal and Gangue via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Based on Improved Broad Learning8孙旭东Kerry B. WalshNIRS prediction of dry matter content of single olive fruit with consideration of variable sorting for normalisation pre-treatment9褚小立褚小立近五年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10王磊覃鸿黄璐琦近红外高光谱图像的宁夏枸杞产地鉴别  2、优秀学术论文提名奖(18篇)编号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题目1田喜李江波Online detection of apples with moldy core using the Vis/NIR full transmittance spectra2郑开逸邹小波Variable selection by double 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 for calibration transfer of near infrared spectra3孙岩邵学广Interaction between tau and water during the induced aggregation revealed by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4林剑楚李卫军A data transfer method for improving seed identification of maize (Zea mays) haploid breeding based on genetic similarity5高冰刘贤A novel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alytical strategy for meat and bone meal species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the insight of fraction composition complexity6高乐乐臧恒昌Water as a probe to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raction process with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 case of Danshen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extraction process7杨心浩黄富荣Manuka honey adulteration detection based on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combined with aquaphotomics8吴思俊李文龙A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based end-point determination method for the blending process of Dahuang soda tablets9刘耀瑶熊智新不同型号便携式光谱仪间木质素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传递研究10邹聪明陈颐Scalable calibration transfer without standards via dynamic time warping for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11李石头毕一鸣基于近红外光谱相似的烟叶替代与卷烟配方维护12王胜鹏龚自明青砖茶压制压力优化及GCG近红外快速检测模型建立13郑一航张凤枰鱼粉近红外光谱模型传递应用研究14侯一哲李文龙李正Quality control of Notopterygii rhizoma et radix using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chemometrics15周冬仁李占明Discrimination of Tetrastigma hemsleyanum according to geographical origin by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combined with a deep learning approach16马力文郭拓基于局部加权偏最小二乘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研究17孔庆明苏中滨基于组合偏最小二乘的特征波段优选方法在氨、碱化处理玉米秸秆粗蛋白检测中的研究18马晋芳葛发欢肖雪An Approach to Rapid Determination of Tween-80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by PLSR in NIRS Modeling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  2021-05-21
  • “创领共生”——赛默飞全面升级在华发展承诺
    2023年4月27日,上海——近日,赋能科技进步的全球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发布了全新的在华发展承诺——“创领共生” ,旨在进一步强调其以全球资源及创新技术携手本地伙伴共同推动本土科技进步,赋能本土产业生态,打造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的未来中国的本土发展战略。进入中国40余年,赛默飞一直致力于以创新解决方案服务本土客户,在技术创新、本地投资、生态赋能、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不断突破,以满足中国市场的不断变化的需求。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赛默飞在全球资源和本土创新方面的优势,也为中国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靠的支持。全球资源引领本土创新赛默飞每年在研发上投入超过15亿美元、拥有超过5700名研发科学家和工程师、每年提供超过110亿次诊断测试服务、每天有超过100万病患使用赛默飞生产的药品、帮助覆盖七大洲80余个国家进行空气质量监测, ……,这组组数字的背后是赛默飞一百多年来通过技术和服务的不断创新,助力人类科学探索和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在中国,赛默飞持续进行投资,以提升本土研发与生产能力,引领在制药与生物制药、医疗健康、学术科研与应用市场领域的本土创新,并构筑强有力的本土产业链。早在2013年,赛默飞就在中国区总部上海设立了中国创新中心,为加速本土创新奠定基础。在此之后的十年内,赛默飞中国精准医疗科学中心、生物工艺设计中心、生命科学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先后落成,不仅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入中国,还为本地伙伴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帮助提升本土伙伴自主研发能力。在生产方面,赛默飞近年来更是投资新建了苏州生命科学产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基地以及杭州生物制药CDMO工厂,结合本地需求进一步增强了在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制造及服务能力,以稳固的产业链为本土合作伙伴的研发及生产提供有力保障。赛默飞世尔科技粤港澳大湾区基地中国智慧赋能产业生态长期以来,赛默飞以自主科研实力、本土创新技术及“中国定制”产品和解决方案助力本土科学服务领域发展,加速科研仪器国产化进程。一次性生物工艺容器系列产品、病毒检测及低温存储解决方案、多种实验室分析仪器、材料及环境检测仪器等国产化产品的持续推出,是赛默飞在中国发展自主研发及生产能力的成果体现,也是持续推进国产化发展的动力。未来,随着全球先进生产线的引进,赛默飞的国产产品将以更高的标准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此外,赛默飞的本土化发展之路离不开本土科技创新生态圈里的同路人。赛默飞积极与中国的众多政府、园区、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致力于为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及产业集聚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在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等领域打造世界级的产业生态集群。近年来,赛默飞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北京新生巢等国内科研机构及政府园区合作,贴合产学研需求,加速中国本土研发及创新技术转化。赛默飞与北京新生巢共建生物医药研发共享创新平台创新举措共筑可持续未来赛默飞也始终关注可持续发展,并于2021年宣布其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全球目标。目前,赛默飞在全球已有超过60家生产基地100%使用可再生电力。同时,470个赛默飞实验室产品已经通过第三方环境影响检测,认证为环境友好绿色节能产品,赋能全球客户共创可持续未来。在中国,赛默飞将公司使命与中国“持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相结合,运用赛默飞自身的创新优势,为本土客户打造了一系列“中国定制”的整体解决方案及绿色环保产品:从环境大气温室气体与污染源温室气体的监测,到二氧化碳的循环再利用;从锂电池及光伏材料中金属元素的监测,到海洋及水系中微塑料的检测,赛默飞始终坚持用科技的力量守护华夏大地的绿水青山,并携手本土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绿色发展。着眼本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赛默飞多年来与包括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妇女基金会在内的中国权威公益组织建立合作,通过“小小科学家”、“女性科学家成长计划”、“慈善健康跑”等多个特色公益项目,持续影响本土社会的不同群体,提升其在本土科研人才发展、国民健康事业、健康生态建设等诸多领域的福祉。赛默飞携手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开展“女性科学家成长计划”赛默飞中国区总裁冯时瀚(Hann Pang)表示:“‘创领共生’是赛默飞在中国41年成绩的源动力,也是未来我们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指引。一直以来,赛默飞致力于以创新解决方案服务客户需求,为中国市场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支持。我们深信,只有将全球前沿科技和本土智慧的创新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创领共生’的目标,并携手各界伙伴共同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 #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是赋能科技进步的全球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逾400亿美元。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提高实验室生产力、通过提供诊断以及研发制造各类突破性的治疗方法,从而改善患者的健康。我们全球的员工将借助于一系列行业领先的品牌——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Unity Lab Services、Patheon和PPD,为客户提供领先的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全方位的制药服务。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自1982年在中国设立第一个销售办事处至今,赛默飞世尔科技已正式进入中国40余年。我们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济南等地设立了12个商业办公室,员工人数超过70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10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苏州和广州等地运营。我们在全国还设立了5个应用开发中心以及示范实验室,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中国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和苏州的3个中国创新研发中心,拥有110多位专业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及100多项专利。创新中心专注于垂直市场的产品研究和开发,结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和国内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用户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8个服务中心以及2800余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 www.thermofisher.cn 请扫码关注: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官方微信
  • 近五年仪器仪表专利累积数年均增长27.7%
    2013年11月13日,第二届装备制造领域专利态势报告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本次装备制造领域专利态势报告会由工业和信息化装备工业司与科技司联合主办。会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巍主持,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韩俊、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副司长杨哲、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新龙、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卓群出席报告会并致辞。   会议发布了《装备制造领域专利态势报告(2013)》,分析了汽车、船舶、轴承、仪器仪表等重点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特征,并提出下一阶段,工信部将继续以两个工程实施为主线,加强行业知识产权基础服务能力建设。     《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专利申请再创新高,占全国专利申请量28.1%,其中发明专利领域在全国占比为34.8%,同比增长5.5%。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巍表示,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已步入中低速的合理增长区间。两位数的增长很难再现。&ldquo 尽管如此,知识产权还是很活跃的。尤其是2012年发明专利申请同比增长超过了50%。&rdquo 从装备制造领域专利申请的特点来看,主要体现在仪器仪表、电工电气、石化通用行业申请量占比过半;仪器仪表、印刷机械、农机装备、机床等行业是专利密度最高行业,虽然低于国外,但在国内有明显优势;外国在华发明专利的申请已达6万项,占我国发明专利总量的比重从2007年58%降到2012年的26.2%,说明我国专利申请量在逐年增加;外国在华申请专利的布局集中在仪器仪表、电工电气、汽车、医疗机械、石化通用设备领域,这五大行业占比达75%;在印刷机械、医疗机械、汽车等三个行业中,外国在华发明专利超过我国发明专利总量的40%。     &ldquo 可以看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及数量申请上还有很大差距。&rdquo 李巍指出,一方面装备制造业形势的倒逼机制促使我们必须培育内生动力,必须靠创新驱动。另一方面,今后,到&ldquo 十二五&rdquo 末期的两年时间里,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仍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会议中&ldquo 仪器仪表行业专利态势分析&rdquo 报告针对仪器仪表品种繁杂、多种技术交叉融合、应用领域广、产品更新速度快的特点,结合高端装备、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食品安全领域的重大需求,选择了PLC可编程控制器、压力变送器、近红外光谱仪、振动试验设备、污染源在线环境监测系统、供热计量装置等典型产品,开展了专利分析研究。     报告指出:抽样研究的可编程控制器等6种典型产品累计专利申请量为4750项,近五年来专利持续累积数年均增长27.7%,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可编程控制器、压力变送器等行业主干产品核心技术国外公司专利布局明显有效。污染源监测仪、振动试验设备、供热计量装置等新市场新需求领域国内民营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处于领先地位。用于食品安全的近红外光谱仪专利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开发尚处于起步期,产业化程度低。重金属、PM2.5、水中油等新增污染因子的监测仪器专利申请数量少。
  • 高光谱镜头证实《余晖下的干草垛》为莫奈真迹
    图注:&ldquo 夕阳下的干草垛&rdquo ,1891,克劳德· 莫奈  喜欢莫奈作品的人们总有这样一个习惯,当他们看到任何自己中意的画作时都会利用莫奈作品的标准去评价,比如&ldquo 那幅画好有莫奈作品的感觉!&rdquo 。莫奈会在自己的作品角落处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也成为后人用来辨别其作品的主要线索。  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数学信息科技学院日前正式宣布,确定一幅名为《余晖下的干草垛》的绘画作品出自法国著名印象派大画家克劳德· 莫奈(Claude Monet)之手。《余晖下的干草垛》创作于1891年,在此之前各方都怀疑其是莫奈的作品之一,但一直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  于韦斯屈莱大学数学信息科技学院的研究团队为了证明《余晖下的干草垛》出自莫奈之手,其采用各种办法试图寻找藏在画面角落上的莫奈签名,而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之后莫奈的签名早已被画布上的其他物质所掩盖。  《余晖下的干草垛》是一幅彩色蜡笔画,自上世纪50年开始该幅作品一直收藏于芬兰塞拉基乌斯美术基金会。于韦斯屈莱大学艺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使用高光谱镜头检查画作表面的元素,这种镜头能够捕捉到画作表面近红外区域256种不同波长的光线,而上述光线是人类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  研究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ldquo 高光谱镜头在使用过程中发挥了扫描仪的作用,其每次对于画布上的一条线进行扫描。在扫描过程中镜头可以记录下不同波长的光线,而经过预先特殊设置的摄像头可以记录下设置者需要的光线的波长,这样我们就能够掌握画面上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图样颜料数据。&rdquo   在利用高光谱摄像头对画面扫描完毕之后,其获取了大量有关画面表面的颜料图样数据,这是研究人员将莫奈本人签名图样的数据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比对,两者的结果显示吻合,这也就意味着《余晖下的干草垛》画面上有莫奈的签名,也就证明了《余晖下的干草垛》是莫奈的作品。  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1872年,莫奈创作了扬名于世的&ldquo 日出· 印象&rdquo 。这幅油画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阿佛尔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点的绘画笔触描绘出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了水面无限的光辉,并非准确地描画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见。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由于它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有位批评家就借用词画的标题,嘲讽以莫奈为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创造的青年画家为&ldquo 印象主义&rdquo ,这一画派以此得名。
  • 盛奥华发布【盛奥华】SH-21Z型(V10)紫外测油仪新品
    SH-21Z型紫外测油仪依据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结合我国环境污染状况及各及环境监测部门有需要而研发出的一种高效环保、准确快捷的测油仪器。本仪器用正己烷萃取剂替代红外法中已被禁用的四氯化碳萃取剂,完全符合新国标《HJ970-2018水质石油类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要求。该产品操作简单,精密度好,灵敏度高,性能稳定,能满足客户的各种应用要求。SH-21Z型(V10)紫外测油仪可广泛应用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污水处理厂、环保监测站、石化、造纸、制药、印染、纺织、皮革、酿酒、乳业、电子、市政工程等行业 检测原理:在pH≤2的条件下,样品中的油类物质被正己烷萃取,萃取液经无水硫酸钠脱水,再经硅酸镁吸附除去动植物油类等极性物质,于紫外区测定吸光度,石油类含量与吸光度值符合朗伯-比尔定律,从而定量分析水中石油类含量。※完全符合新环保标准,采用紫外光进行检测,仪器自动测量吸光度,然后自动计算最终浓度,操作简单,结果准确※萃取剂采用正己烷,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远低于红外测油仪所用的四氯化碳萃※采用10.1英寸高分辨率真彩触摸屏,人性化的简洁菜单设计使得操作更省时,单个界面即包含检测时间、检测项目、吸光度、透过率、浓度值、波长值、曲线等详尽信息※测量项目可选自动、半自动测量 ※仪器具有扫描功能,可评判空白纯度※内置多条预设标准曲线,并支持自定义曲线※大容量可存储500万组数据※内置热敏打印机,实现检测及数据打印一体化,可打印当前及历史数据※仪器具有自检功能,可对仪器系统校正※带USB接口,可实现数据传输功能 ●测定指标:石油类、动植物油类和总油●显示方式:10.1英寸触摸屏中文配合个性化图标操作界面●波长范围:200-400nm●检出下限:0.001mg/L●测定范围:0.001~1000mg/L●量程:多量程选择●萃取剂:正己烷●测定时间:20-30分钟●光度稳定性:≤0.001A/10min●重复性:±3%●测量误差:≤±5%●温度示值误差:±5%●温场均匀性:±0.5●环境温度:5~40℃●环境湿度:相对湿度85%(无冷凝)●萃取方式:手动萃取●曲线参数:内置标准曲线●打印方式:内置热敏打印●净重:10.3Kg●产品尺寸:220*120*90mm分液漏斗、层析柱、专用萃取架、专用比色皿、比色皿架、固体试剂 凡是我方提供的仪器,运输、包装等费用均由我方承担;一年之内免费保修,一年后进行有偿服务。凡是我方提供的仪器一年以后均按照供货范围表的报价进行有偿服务。创新点:采用10.1英寸高分辨率真彩触摸屏,人性化的简洁菜单设计使得操作更省时,单个界面即包含检测时间、检测项目、吸光度、透过率、浓度值、波长值、曲线等详尽信息;测量项目可选自动、半自动测量;符合新环保标准,采用紫外光进行检测,仪器自动测量吸光度,然后自动计算最终浓度,操作简单,结果准确【盛奥华】SH-21Z型(V10)紫外测油仪
  • 英国豪迈正式成立海洋光学亚洲公司
    2014年5月14日,上海 —— 世界领先的安全、健康及环境技术集团英国豪迈 (Halma)今天正式宣布把海洋光学亚洲分公司(Ocean Optics Asia Branch Company)升格为海洋光学亚洲公司(Ocean Optics Asia Company);同时设立研发中心,从而让海洋光学亚洲公司成为一家真正具有市场销售、产品研发、客户服务、维修服务、生产供应链管理能力的独立公司。海洋光学是世界光传感和光谱技术领导者,1992年成立于美国。海洋光学2006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设立海洋光学上海代表处;之后设立客户服务及生产维修中心,负责中国及东南亚市场开拓和客户服务。2013年海洋光学亚洲分公司年销售额比2006年增长了20倍,占海洋光学全球销售额的五分之一。豪迈表示,升格后的海洋光学亚洲公司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与海洋光学美国公司结成密切合作的兄弟公司,不断推出适合中国及区域市场的新产品;此举将促进海洋光学在中国的持续稳定发展,使之更迅速地响应客户的需求并提供解决方案。英国豪迈环境与分析部首席执行官Chuck Dubois、豪迈中国区董事张明、海洋光学美国公司总裁Richard Pollard、海洋光学亚洲公司总裁孙玲博士、海洋光学在华业务伙伴及豪迈其他子公司的代表与海洋光学在沪全体员工齐聚海洋光学位于上海闵行的工厂,一起参加海洋光学亚洲公司的成立典礼。 豪迈更大授权,促进海洋光学在华发展海洋光学亚洲公司之前一直向海洋光学美国总部汇报。为了顺应中国市场的迅猛发展,英国豪迈管理层新近做出了重大决策,赋予海洋光学亚洲公司更大的自主权。海洋光学亚洲公司今后不再向海洋光学美国总部汇报,转而直接向豪迈总部汇报。作为豪迈旗下的两家子公司,海洋光学亚洲公司与海洋光学美国公司将结成非常密切的“兄弟”合作关系,两家子公司共享知识产权以及在产品研发方面的资源,促进海洋光学亚洲公司的发展。豪迈环境与分析部首席执行官Chuck Dubois表示:“豪迈升格成立海洋光学亚洲公司,是海洋光学在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豪迈是一个分权管理的组织,赋予每一个子公司决策自主权。我深信升格后的海洋光学亚洲公司将取得更大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中国市场。”豪迈中国区董事张明评价道:“豪迈旗下拥有40多家子公司,每一家都是各自领域的世界领先企业,拥有众多专利技术。目前,豪迈有近30家子公司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海洋光学亚洲公司将直接向豪迈汇报的中国分公司,这体现了豪迈对于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同时为在华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海洋光学中国成功之道,见证“光谱改善生活”海洋光学是世界领先的光传感和光谱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秉承“光谱改善生活”的理念,二十多年来不断研发尖端产品,引领市场潮流;持续拓展产品在生命科学、能源与工业等重大领域的广泛应用。海洋光学一直与众多行业的客户紧密合作,向他们提供以客户为核心的解决方案与服务,大大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海洋光学亚洲公司总裁孙玲博士表示:“海洋光学一向注重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海洋光学亚洲公司在中国市场经过多年的精心耕耘,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市场销售、产品研发、客户服务、维修服务、生产供应链管理以及完备的财务、人事与行政管理团队。此番正式升格为海洋光学亚洲公司,并设立研发部,是公司业务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将大大促进产品研发,满足中国蓬勃的市场需求。”海洋光学自2006年正式进入中国以来,一直坚持团队合作,帮助客户解决了各种难题。其专业的技术服务、卓越的产品性能、良好的用户体验赢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在业内屡获殊荣,胜绩无数。海洋光学在国内的应用范围覆盖从基础学科应用的辐射测量、反射率透过率测量、吸光度测量、荧光测量,到近红外的果品测量与薄膜测量、以及珠宝鉴定等非常广泛的领域。在不断发展中国市场并取得持续增长的同时,海洋光学一贯注重扶持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海洋光学已经与国内众多著名高校建立了十多家联合实验室,并向这些联合实验室提供各种世界领先的光学仪器,用于科研与教学。双方还联手开展课题研究,合作开发光学分析技术及设备,推进高新技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国内著名上海光机所、安徽光机所、长春光机所、苏州医工所、苏州纳米所等都是海洋光学的长期客户。
  • 盛奥华发布盛奥华SH-8801型COD全自动分析仪新品
    SH-8801型COD快速法自动分析仪是盛奥华科技结合实验室水质智慧分析的需求现状,研发的新型智能自动化产品;该产品的成功研发标志着国产COD快速法提前进入了自动化时代,该产品的问世填补了实验室无国产COD快速法全自动分析仪的空白。该仪器将繁琐、复杂的COD分析实现了自动化,解放了检测人员的双手,是强有力的实验室好帮手。该仪器采用精密三轴机械臂设计,全程具有取样、开关瓶盖、清洗、混匀、消解 、检测等自动化功能;实现了全过程COD快速法分析无人值守、水样批量处理、结果显示打印、自动保存和接入盛奥华物联网云数据库等功能,可对所有批量检测数据进行管理、编辑及综合分析;该机配备8寸IPS高清触屏,搭载本公司的新AOS操作系统,体现功能强大的人机交互界面,应用国家标准方法与个性化菜单操作结合,确保整个分析过程简便、高效、准确。该产品依据国家标准:HJ/T 399-2007方法标准 和HJ 924-2017仪器标准;同时满足GB/T 32208-2015的化学需要量测定仪的检定规程;也符合GB/T 12519-2010分析仪器通用技术条件的生产要求。可广泛应用于高校及科研院所、环境监测(第三方检测)、污水厂、水利、环保工程、石化行业等实验室水质COD分析(柜式机)(台式机)SH-8801型全自动COD分析仪◆显示界面:8寸彩色触屏液晶显示,中文菜单人机交互;◇仪器光源:进口冷光源,光源寿命10万小时;◆测试方式:支持比色管360°旋转比色方式,减少由试管引起的数据误差;◇仪器校准:具有手动校准功能;◆三轴校准:支持手动校准;◇冷却方式:大风量静音风扇高效降温,保证样品充分冷却;◆流程优化:配套专用检测试剂及配件,减少客户操作流程,方便安全;◇清洗方式:采用双通道防溢流,防污染结构;◆摇匀方式:采用大角度摇匀方式使液体充分混匀;◇故障检测:具有超声波及红外传感器,故障检测报警功能,增加系统运行安全性;◆抓取方式:采用高精度机械手抓取方式,稳定可靠;◇拧盖方式:内置高精度机械卡盘旋转式拧盖;◆数据平台:支持物联网功能,数据实时上传至盛奥华云数据服务中心,方便客户日常管理及分析,为污水处理的平稳运行提供数据支持;◇光学结构:采用后分光光路结构减少外界光干扰;◆软件升级:可实现软件版本远程升级;◇加热控制:自适应加热方式动态调整加热参数,确保消解质量;性能参数物理参数波长范围420/610nm±1nm屏幕参数8寸高清触摸彩屏光路稳定性≤±0.002Abs/h比色方式管比色光度重复性0.2%T样品处理20样/批测量误差±5%数据传输远程物联网测定范围50-1000mg/L打印方式全自动吸光度重现性±0.003Abs仪器电源AC(220±10%)50Hz控温精度165℃±1℃使用环境温度0-50℃,湿度10-90%液量准确度≤1%仪器尺寸柜式机(830*800*1780)mm台式机(830*700*700)mm取样量0-5ml仪器重量约60kg抓取定位精度0.1mm额定功率约780W预制试剂等凡是我方提供的仪器,运输、包装等费用均由我方承担;一年之内免费保修,一年后进行有偿服务。凡是我方提供的仪器一年以后均按照供货范围表的报价进行有偿服务。 创新点:该仪器采用精密三轴机械臂设计,全程具有取样、开关瓶盖、清洗、混匀、消解 、检测等自动化功能;实现了全过程COD快速法分析无人值守、水样批量处理、结果显示打印、自动保存等功能,可对所有批量检测数据进行管理、编辑及综合分析;该机配备8寸IPS高清触屏,搭载本公司最新AOS操作系统,体现功能强大的人机交互界面,应用国家标准方法与个性化菜单操作结合,确保整个分析过程简便、高效、准确;测试方式:支持比色管360° 旋转比色方式,减少由试管引起的数据误差;数据平台:支持物联网功能,数据实时上传至盛奥华云数据服务中心,方便客户日常管理及分析,为污水处理的平稳运行提供数据支持;盛奥华SH-8801型COD全自动分析仪
  • 直接展会现场!盛奥华2023世环会强势吸睛
    2023年6月5日,第十五届上海国际水展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虹桥)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展会聚焦市政水处理、工业水处理、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环境监测、膜与水处理、净水等热点板块,展示水处理产业链领域新技术和科研成果。盛奥华作为国内专业水质检测产品与技术解决方案服务商,携旗下众多新品水质检测仪器设备精彩亮相,诚心期待与业内同行、合作客户、来访观展人员近距离深入探讨、学习和交流。01首日亮相 人气火爆盛奥华,国内水环保行业知名品牌,18年品牌积淀,拥有强大的产品力、创新设计力、领先的智能制造力和完善的服务力,品类齐全的产品线布局,满足了客户对水质检测的各项需求,深受合作伙伴和国内外用户的信赖与支持。02潮流设计 好评不断 此次盛奥华展厅以现代设计、简洁大气的框架结构为主,融入环保色-蓝绿色基调,与盛奥华品牌LOGO完美呼应,美学与优雅并存,给观展客商带来沉浸式空间体验。展会中,人流穿梭往来,燃爆上海(虹桥)国家会展中心。盛奥华为参展观众呈现便携式应急检测仪、实验室多参数检测仪、COD国标回流消解仪、BOD5日培养法测定仪、红外分光测油仪等多系列产品。其中,便携式应急检测仪系列凭借齐全的产品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洽谈;新款BOD测定仪和COD国标回流消解仪凭借先进的技术和新颖的外观博得了诸多观众极大兴趣。盛奥华发展至今,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从产品研发、生产工艺、品质管控等各个环节层层把关,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03品牌赋能 创新未来此次参展,势将进一步提升盛奥华作为国产水质检测仪器仪表专业制造商的品牌知名度,亦扩大盛奥华全系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在获得更多客户或潜在客户的同时,盛奥华亦能够藉此契机,掌握前沿的市场信息,了解更多环保行业发展态势,为精准把握产品研发方向,未来迈向更大市场提供助力。展会持续3天精彩仍在继续~我们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虹桥)5.1馆 H541恭候您的莅临参观!
  • 陈平与近红外:六年近红外之路------从一台近红外到多台近红外的成长
    六年近红外之路------从一台近红外到多台近红外的成长  近红外在饲料行业的应用,应该说在国外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所以外资企业的近红外应用较早,并且是以规模化的应用模式快速复制和扩张。而国内饲料近红外的大规模应用,大部分是最近十年间的事情。我很有幸当年毕业后正好碰见这个时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和集团近红外应用和推广联系在了一起,作为近红外项目负责人组建了目前的近红外定标项目中心,经历见证了近红外在我们集团的应用发展过程。  我于2010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动物营养专业,作为学校的优势专业,不缺工作岗位,同学们除了继续深造,大部分选择配方师或饲料研发岗位从事技术工作,唯独我是例外。当时对实验室情有独钟,第一个工作项目是用ELISA方法进行霉菌毒素检测分析,并且在集团开展培训推广该技术。因为读书期间有一年半细胞生物学实验的基础,这个检测简直是小菜一碟,工作之余可以兼职看看近红外。这台近红外比我早一年到实验室,此时已经有常规的成品和大宗原料模型,用于和总部最近的全价料工厂的检验。用肖雪博士的“要不试试近红外?”的想法,联系到自己的日常检测工作,我立马就想用它建立一个玉米的黄曲霉毒素和呕吐毒素的预测模型!虽然对近红外操作都还是一头雾水,可是说干就干,看着软件说明书,请教了一下同事操作方法,还查阅到了相关的所有文献,只有老外发表过类似的文章,有可行性,这在国内检测都还是空白呢!要是建成了可以节约多少检测成本呢,感觉读书时候的钻研劲儿又上来了,把波长间隔设到4cm-1,样品取3次平均,还想把颗粒和粉碎模型一起做,检测,粉碎,扫描,100多个样品,天天从早干到晚,然后数据分析,光谱处理,波段选择,参照老外,也自己用软件优化,结果------不了了之。现在看来,有些笑话,也感叹那时候真的很年轻。近红外说起来很简单,因为有商业配套软件,简单到我们可以把计算过程当成是黑匣子,目标就是建立一个模型,R2要接近1,RMSECV要最小。中间却缺少了很多环节,对数据的综合解读能力也基本处于外行状态。殊不知,近红外技术是一门多学科技术,涉及到到知识面太广了,光谱学,化学计量学,统计学,还有所要检测项目相关的行业知识。我喜欢把近红外工作比喻为下棋,因为一招错可能会导致全盘皆输,一旦一个环节错了,最终出来的数据都可能会不尽人意。很多人对近红外都能说出十之八九,可是往往那不足的一二就成了水桶原理的短板,所以即使很多人都可以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专业的建议,没关系,一一接受,但是去伪存真,扩充知识面,在建模之初做好打算比后期补救的意义会大很多。  半年过去,检测工作没再继续,之前从事近红外管理的同事辞职了,我开始接手专职近红外工作。我也开始脚踏实地地把应用重心转到常量分析上,对提高模型的稳健性做了大量优化工作,在此过程中对软件操作维护已经非常熟悉了。鉴于第一台近红外在公司的“良好”应用(至少替代了很多手工分析,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技术总监决定在集团大规模推广近红外了。当我产假休完已经2011年底,新来的5台近红外很快摆在了我面前,等待验收调试。报警,斜率,截距,样品,数据,这些词天天在我的头脑里打转,下班都挥之不去。因为我们选择的其中一款仪器在全球都大概算是首发了,应用经验都有些缺乏,可能还有些信心太足。我们就当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调试了近两个月,还是没有达到我们先前使用的单台近红外的预期结果,但是抵不住分公司的压力,还是把仪器下发到各个分公司,反馈回来的情况是------其中一个品管经理给我们总监投诉花几十万买回来一个废物。那一刻真的很崩溃。如果说前期单台近红外自己还能简单地玩一玩,现在是真心HOLD不住了。庆幸的是领导并没有批评我,还组建了四人的近红外项目组团队协助我进行湿化学分析,这是对我工作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厂家技术团队尽可能给予了我技术支持。虽然顶着压力,当时还是想,我就不信近红外做不出来,颇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气势。也正是因为碰到的问题太多,促进我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和进行更多的反复论证,这些问题就像是滋养我快速成长的雨露一样,带动了我很多的思考。大概过了半年时间,一直以来的坚守终于有了回报,雨过天晴,问题逐渐解决一些了,网络化应用的优点也逐渐显现出来,为我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在管理的二十多台近红外,除了安装的时候亲自下分公司验收培训,再也没有太多的机会能下分公司了。现在的近红外已经成为我们分公司缺一不可的工具。  去年,褚小立博士把我们近红外工作者们都拉入微信群,让我第一次有机会见识到了如此多的不同的专业背景专家,并且参加第六届近红外光谱学年会见到了真人,听着他们的故事,执着和坚守是大家共同的特点,作为一个近红外迷,不是近红外专业出身,但是能够成为其中一分子被接纳,竟然毫无违和感,我很感谢这个群体对一个非学术界晚辈后生的包容。回顾这六年来的近红外工作,感慨万千,我也一直在探索论证中成长,真正无怨无悔。  华西希望四川特驱投资有限集团研发技术中心 陈平 2016.5.14
  • 【近红外的故事】梦开始的地方——我们的近红外之路
    p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摘要:/span/strong/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本篇介绍的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当年一群学习近红外光谱的青春学子的故事。如果没有国家“十五”和“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的支持,他们这些食品专业的学生,是很难会接触到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更不会在那些痛苦并快乐的时光中,把近红外原理、仪器、软件、算法和应用从头到尾研究了一遍。虽然,他们中很多人,现从事的工作已离近红外渐行渐远,但学习、钻研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那些日日夜夜,却是他们走上科研工作之路的起点,也教会了他们许多科研之外的软技术。他们以此文来纪念那美好的青春,纪念那携手同行的友谊,纪念那不忘的师生情,献给梦开始的地方。/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da7a6cf5-1e6c-43b4-a326-b2595d7fc6b1.jpg" title="摘要配的图_副本.jpg"//pp  阿庆、大史、大洲、老董、阿屠我们五人,扛起了实验室近红外研究方向的大旗。阿庆,人称镇长,在密云某镇挂职过副镇长,我们的带头大师姐。大史,大师兄,人称“食品学院美男子”、“学院路高校舞王”,拿过北京市舞蹈金奖。老董,英语高手,留学之父俞敏洪弟子,在新东方娶了个媳妇,俞敏洪证的婚。大洲,超级学霸,该拿的奖学金都拿了。阿屠,人称秀才、军师,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无所不知。就是这样一群当时食品学院的风云人物,聚集到计网中心305那个小屋,在食品学院籍保平教授、信电学院孟超英教授的带领下,开始了长达五六年的硕博连读之路。/pp  从事近红外工作的同志们,开始接触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目的和诉求会各不相同。有些专门从事硬件研究的同志,致力于近红外仪器的实用、国产、便携 有些是研究化学计量学的,则致力于研究各种算法,以期让近红外技术能更精准、稳定的应用于实际分析检测中 更多的同志可能是在自己本身研究领域中想要解决某些快速检测的实际问题,于是走上了将近红外这种快速检测技术运用于自身行业,并不断应用推广的道路 而我们与近红外结缘,基本上是因为我们的导师承担国家“十五”重大攻关课题,于是我们这些基本没有任何近红外相关基础的食品专业的研究生们,开始走上了一条近红外光谱学习、研究之路。/pp  最开始接触近红外的那段时光,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痛苦了,以至于现在过了十多年回想起来,那种痛苦感还是那样的清晰。刚到实验室,传给我们的消息是,前面一个做成像的师兄,实验不顺,延期了,据说光谱比图像更难,这直接给了我们当头一棒。懵懵懂懂中,我们上了半学期课,天天捧着陆院士的黑宝书和严老师的红宝书,开始近红外技术的入门。陆院士的是那本《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第一版)》,严老师的是《近红外光谱分析基础与应用》,这两本书是我们当时进入近红外领域的超重量级学习工具,也是我们近红外知识的启蒙之书,那两本书被翻看了无数回,以至于到最后都不成形了(建议实验室永久保存,呵呵)。那个时候,对于基本没有任何近红外相关基础的、学习食品专业的我们来说,近红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黑匣子,神秘的让人感觉无从下手。没有任何仪器分析背景的我们,手上也没有任何一台现成的近红外仪器,于是乎我们只能从书本中、从文献中、从展会中去学习近红外仪器的原理、各种不同检测仪器和检测附件的优劣及应用范围。没有任何化学计量学背景的我们,手上也没有任何一个现成的近红外分析软件,只能慢慢的摸索着学习化学计量学和多元统计分析,自己尝试从计算机编程零起点开始去写代码实现算法。然而这种“学了一会硬件,没任何进展 转头去学算法,又没任何进展 外加没有实践运用的突破”所带来的挫败感和无力感,深深打击着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让我们这个基本是以保送直博研究生组成的团队,心中那些小骄傲,早已荡然无存。/pp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在那种对某种技术各个方面都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没有主次、没有重点的全面学习和研究的过程,的确是一件让人十分痛苦和备受摧残的事情,但没有如此痛苦的经历,也就没有后面不断突破时所带来的那份真心的快乐。就像俞敏洪老师说得那样:“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而当时让我们坚持下来的动力,是我们敬爱的导师籍保平教授、孟超英教授对我们不断的鼓励和引导,是我们大师姐勇扛大旗的魄力与勇气,是我们团队中每个人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和互相学习。最开始,大史、老董、大洲组成“三剑客”,跑遍了农大的各个近红外实验室,跑到通州的卓立汉光、跑到望京的爱万提斯、跑到南四环的英贤公司、跑到国展的光谱检测技术展、跑到中国计量学院光学与激光计量科学研究所、跑到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学院,调研元器件、考察检测器、搭建实验台,在与天大精仪学院徐可欣教授、英贤仪器总经理姚建垣、爱万提斯总经理张志伟等这些业界大佬的交流中受益良多。老董英语好,擅长谈判,砍价专业户、气氛润滑剂,以至于后来去研究所工作时导师都觉得可惜了这块好料,应该去外企发挥。而我们的阿庆师姐,则围绕机器视觉技术,开始了一条全新的激光散射技术探索研究,并且在留学德国之前实现了该技术,到德国后成功完成了相关实验,发表了2篇SCI,授权了1项欧盟发明专利和1项中国发明专利,为后来师姐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打下了扎实基础。这一下提振了我们的信心,于是我们瞄准信号处理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开始进行钻研,大史重点攻关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大洲攻关偏最小二乘回归、正交信号校正、小波变换和支持向量机,老董则继续构建光谱硬件系统(由于这份经历,后来令他得到了QUANTUM量子科学仪器的一份技术销售offer)。后来阿屠加入团队,“三剑客”变成“四大金刚”,他把异常样本等前处理和定性分析给打通了。通过大伙的齐心协力,在籍老师的鞭策敲打下,我们在追求近红外道路上执着的不断前行。籍老师还常说:你们是学生,你们不要怕犯错误,也不要怕向专家们请教低级的问题。孟老师则更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在我们实验失败或遇到困难时,给我们心灵的安慰,缓解压力,让我们不断去向近红外领域的各个高点冲击,我们面前的困难一个个被攻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dc2f48a7-24a6-4d4e-8e4f-004aee8549fd.jpg" title="2017-06-23_150333.jpg"//pp  慢慢的,近红外这个黑匣子变的不是那么神秘了,看到那些光谱曲线也不枯燥了、也能看出门道了,我们开始渐渐走进近红外光谱,尝到了收获的喜悦。我们搭建了基于AOTF和CCD的近红外光谱测量系统 我们不仅自己编程实现了各种常规光谱预处理算法和PLS算法,还研究和实现了小波变换、正交信号校正、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等多种新型算法在近红外中的应用 我们开始尝试将近红外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领域进行应用,对苹果、芒果等固体食品,对苹果汁、牛奶、蜂蜜等液体食品,均进行了大量应用研究,研究不仅涉及到常规成分的定量检测,还涉及到微量成分富集检测、掺假判别、产地和品种判别等定性判别领域 我们研究建模范围和建模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食品等复杂样品来源领域的建模策略 由此,我们荣幸受邀参与了严衍禄教授从事近红外30多年的经验与思考大作《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技术与应用》一书的出版工作,将我们在固体和液体食品近红外研究和应用过程中的体会,与广大近红外从业者分享,并参与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预判参数指标体系、梳理了近红外模型的性能评估体系。在学业上团结奋进、协同作战的同时,我们的三剑客、四大金刚还形成了业余婚庆工作室,互相操办了我们几个的婚礼。老董,婚礼总导演 阿庆、大史,学院派、青春派司仪 大洲,多媒体剪辑制作 阿屠,现场DJ师、灯光师 其他师弟师妹,礼仪和后勤服务。每一场婚礼,简约而不简单、平凡而不平淡 朴素却很温馨、低调却很幸福 虽然没有锣鼓喧天,但同样鞭炮齐鸣,虽然没有红旗招展,但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我们婚庆公司的打理下,一个个漂亮帅气的家属进入到305团队,成为实验室的一员,成为我们近红外科研道路上的精神后盾与后勤保障。/pp  《我和近红外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回顾历史、回顾青春,在此我们要感谢这些将我们引上近红外道路的专家们,感谢中国农业大学严衍禄教授、韩东海教授、李民赞教授、韩鲁佳教授、王一鸣教授(排名不分先后)。感谢两位韩教授及天津大学徐可欣教授实验室的各个师兄师姐和同学们!/pp  特别要感谢严衍禄教授,严老师多次帮我们修改论文,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耐心的指导,使我们顺利毕业。严老师对于近红外光谱研究事业的热爱、专注、执着与无私,深深感染着我们,在这个漂一般的年代,每次与严老师见面聊天,又能把我们拉回纯正的学术事业。/pp  也非常感激我们的导师籍保平、孟超英教授,在当年看着别的老师手把手教着学生设计实验、呼呼出SCI论文的时候,我们着实慌了神,也埋怨研究方向没选好,现在回过头来看,导师留给我们的,不是近红外知识本身,在我们中间,好几个人已经不搞近红外了,但导师教给我们的那种敢闯敢拼、自力更生、勤学好问、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和能力,却在后来的职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pp  在近红外各个领域不断收获的过程中,对我们更珍贵的是那份经历,我们慢慢学会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导师经常教导我们的“三个问题”),学会了如何去自主研究,学会在碰到困难时的那份坚持,学会了团队合作和互相学习。/pp  如今,距离在计网305实验室攻关的日子已经过去十多年了,阿庆后来学而优则仕,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大史则转战感官科学领域,把化学计量学与感官分析相结合,将智能感官搞得有声有色,已在国内具有了一定影响力。老董在做了几年实验研究后,通过澳洲访学(恰恰还是基于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申请的公派留学)成功转向了国际教育领域,发挥着他的英语长项和沟通协调能力。大洲则在近红外的基础上,扩展了其他光谱、成像及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食品、健康领域开展交叉研究,走学者之路。阿屠通过在发改委的锻炼,开始走产业咨询之路。后来,又有王右军、王林舸、陈红茜等师弟师妹加入到团队中来进一步拓展,实验室也从计网305搬到了信电新楼582,如今师弟师妹们也都走上了工作岗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d8b87add-da65-45aa-a323-cb068e7ee921.jpg" title="结尾图_副本.jpg"//pp  近红外光谱分析,把我们几个从五湖四海,聚集到一起来战斗,让我们顺利拿到学位。近红外,是一份经历,对于我们是如此重要和难忘。近年来,在国内同行的持续努力下,我国近红外技术已开始走出实验室、走入应用、走进工厂,即将步入寻常百姓家。我们,依然关注着近红外的发展,关注着那里的朋友们。/pp  最后,再次感谢近红外,给了我们那些如此深刻的日夜,那些如此美好的青春,那些携手同行的友谊,那些忘不了的师生情,这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庆兆珅,史波林,朱大洲,董一威,屠振华/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2017年4月20日/span/p
  •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梁逸曾先生与近红外
    p  CHINA NEEDS NIR,NIR NEEDS CHINA ! 伴随着这句简短,却饱含深意的宣传词响彻在哥本哈根的第18届国际近红外光谱会议现场,中国成功获得ICNIRS 2021的主办权。2017年6月15日凌晨,消息传来,近红外圈内举国欢庆。而此时,我们想起了敬爱的梁逸曾先生,他再也听不到这热烈的欢声笑语了。早在2011年5月第15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在南非开普敦召开之时,中国专门组织了代表团赴南非参会,并申请该系列会议第17届会议的主办权。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委派梁老师代表中国,宣讲中国的申办材料。虽然最终申办没有成功,但梁老师的演讲非常精彩,英文表达流畅,极富感召力,给与会者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为本次的成功申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果今天我们的梁老师依然健在,我们一同欢庆胜利该多好啊!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a6850484-e3a6-43d2-803a-3378c2ca9792.jpg" title="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2011年梁逸曾先生参加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第15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strong/pp  近红外需要化学计量学,化学计量学也需要近红外!就是这样简单的相关关系,决定了梁老师课题组与近红外光谱必然的不解之缘!/pp  我们课题组(梁逸曾课题组)真正涉足近红外光谱领域,是从与云南红河卷烟厂王家俊老师的合作开始的。2003年,王家俊老师通过湖南师范大学的杨家红博士认识了梁老师,并合作开展光谱指纹图谱和色谱指纹图谱技术进行烤烟、香精香料和卷烟纸等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当时梁老师安排研究生袁大林和范伟针对烟草实际数据,开展近红外光谱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模型转移算法的开发工作。2005年6月,梁老师、杨家红,与学生李博岩、曾仲大、易智彪、余雁等赴云南红河,与王家俊老师广泛深入地讨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烟草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并探讨了化学计量学建模的技术问题。王老师还把他积累的2000多个烟草样本的近红外光谱数据拷贝给几位学生。从那时起到现在,这套数据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梁老师的在读和毕业的学生利用该数据研究了很多化学计量学新算法,发表了几十篇的学术论文。2005年,在《分析化学》杂志上发表了两家合作的第一篇文章:偏最小二乘法结合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同时测定卷烟焦油, 烟碱和一氧化碳的释放量。2006年6月28-30号,梁老师赴韩国参加“Japan-Korea joint symposium on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并做了“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Chemometrics”的大会主题报告(KEYNOTE Lecture),标志着我们课题组已经正式涉足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研究工作。/pp  2006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梁老师参会并做了大会报告。还主动请缨筹办全国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在梁老师的精心组织和课题组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2008年11月19日至22日,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在长沙芙蓉华天大酒店成功召开。俞汝勤院士和陆婉珍院士担任大会主席,300余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科技人士参加了该次会议,梁老师主持了开幕式。我国几乎所有从事近红外光谱研究和应用的主要学术带头人都参加了本次会议,梁老师还邀请了加拿大Phil Williams教授、日本Ozaki教授和美国Wei G. Hansen博士等国际知名人士参加会议,并做大会报告。本次会议论文集收录了论文120多篇,篇幅有830页之多。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国近红外光谱颇有渊源的华裔Wei G. Hansen博士,就是参加了本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之后,开始了解国内近红外光谱的学术研究工作和实际应用工作,后来为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国际交流发挥了巨大的贡献,2016年还获得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授予的国际交流贡献奖。在梁老师的推荐下,接下来的第三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以及第二届亚洲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由梁老师的学生杜一平教授在上海组织承办。到目前,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共举办了六届,梁老师参加了前四届,2014年的北京会议和  2016年的武汉会议,梁老师都因病缺席,但派了很多学生参加会议。除了国内会议,梁老师还参加了几届亚洲和国际近红外光谱会议。可以说梁逸曾先生,为我国和国际近红外光谱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08年6月近红外光谱专委会成立,梁老师被聘为副主任委员,他积极参加学会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而且还亲自为学会举办的近红外光谱研讨班上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04faee1d-aaf6-4409-b9b8-546efa89fc4d.jpg" title="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梁逸曾先生成功组织承办了全国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strong/pp  梁老师是恢复高考后第二年考入湖南大学的,1982年和1985年师从俞汝勤先生,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从读博开始,梁老师就立志从事化学计量学事业,为此专门选修了数学系十多门数学课程。在课堂上,他经常向老师提问,引来数学系同学很多好奇的目光。1988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讲师,1990年赴挪威Bergen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同时又获得了该校的哲学博士学位。在挪威的两年间,梁老师发表了20多篇的学术论文,在该校这个记录至今都没人打破。梁老师以其深厚的数学基础、突出的编程能力,以及强烈的工作热情,在化学计量学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了几十年,取得了杰出的贡献。他是化学计量学的大家!在国内和国际近红外光谱领域,梁老师课题组以开发新算法的雄厚实力发展了很多新型算法,在异常点去除、光谱数据去噪、基线校正、变量选择、多元校正、模型转移等诸多方面解决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很多难题。已被业内认可和广泛应用的代表性算法,包括许青松教授提出的蒙特卡洛交互检验MCCV(2001年),范伟博士提出的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模型转移算法CCA(2008),李洪东博士提出的竞争自适应重采样方法CARS(2009)及基于模型集群分析MPA策略开发的系列变量选择算法(2009),张志敏博士提出的自适应迭代重加权惩罚最小二乘算法airPLS(2010),曹东升博士提出的基于蒙特卡洛采样(MC)的奇异样本筛选方法(2010年),云永欢博士提出的迭代性保留有信息变量算法(2014)和变量组合分析算法(2015),邓百川博士提出的变量空间迭代收缩算法(2014),陈沃若硕士基于极限学习机提出了模型转移算法,等等。在梁老师课题组,有14位学生的硕士或博士论文与近红外光谱分析直接相关,发表的学术论文近百篇。/pp  除了基于算法的理论研究外,梁老师课题组在近红外光谱的应用开发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先后与红河烟草、湖南中烟合作开发烟草相关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分析工作,与广州纤维产品检测研究院开展纺织品近红外光谱快速识别的研究工作。梁老师认为仅有方法和算法的开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用仪器和专用软件的开发,才能够将近红外光谱的应用真正推广出去。为达成这一目标,2012年9月梁老师牵头成立了长沙科硕仪器有限公司,于次年推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子光谱化学计量学软件“Chemosolv”。其计算精度和国际知名的化学计量学通用软件CAMO Unscrambler相当,而在方法和功能上比Unscrambler更加强大。在专用仪器方面,梁老师主持了与B& WTEK、海洋光学等公司的合作,组建技术团队开展了专用机及专用数据库的开发工作。/pp  梁逸曾教授在国际化学计量学界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很强的影响力,多次主办国际和全国化学计量学相关学术会议。其中2015年在长沙举办的第15届国际化学计量学大会是该系列会议首次在亚洲举办,影响深远。会议代表来自俄罗斯、巴西、荷兰、法国、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伊朗、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很多与会者都是从事近红外光谱的研究工作的,在会议各个主题中近红外光谱相关的研究占比最大。该次会议对于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在第16届国际化学计量学大会(西班牙巴塞罗那)上,梁逸曾教授获得本届“化学计量学终身成就奖”。该奖由国际化学计量学科学委员会组织评选、颁发,以表彰为国际化学计量学作出杰出贡献者。梁逸曾先生获得该奖项是对他一生对国际化学计量学巨大贡献的肯定。/pp  梁老师于2016年10月14日,因病去世。化学计量学界失去了一位大家,近红外光谱领域失去了一位开拓者,所有认识梁老师的人们失去了一位可敬的长者、亲爱的老师、知心的朋友。虽然,梁老师已去,但他的音容笑貌从来没有离开我们,我们永远怀念他!/pp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敬爱的梁逸曾先生!/pp(本文由杜一平执笔,梁老师的很多学生提供素材、给予帮助,包括袁大林、易伦朝、曾仲大、李博岩、范伟、云永欢、叶菲、张良晓等)/p
  •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杨季冬:初识近红外 神奇峰叠嶂
    p strong 1、初识神奇/strong/pp  在读博时的主攻方向聚焦在分子光谱分析同时测定多组分的研究工作上,主要手段是荧光(FL)与共振瑞利散射光谱(RRS)分析技术。我曾做了很多同系物、相似物、同分异构体的同时测定的工作,以及后来专攻手性对映体不经分离而同时测定的研究。读博时我师从刘绍璞先生,研习RRS分析方法。这项有意思的工作非常满足我的好奇心,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灿烂朝阳、绚丽晚霞、蓝天白云、湛蓝大海等等都可以用瑞利散射(RS)去分析解释。可是在荧光分析仪上,共振瑞利散射(RRS)一直是令人讨厌的杂散光,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人Pasternack才把它用作为定量分析手段,随后刘绍璞先生又发展了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等共振非线性散射(RNLS)分析技术,把RRS分析方法的研究推向了极致。为此我对分子光谱分析的研究保持了极大的兴趣,并激发集聚起我潜在的巨大能量。而在把RRS用于多组分同时测定的长期研究工作中,我一直很困惑的是RRS的灵敏度虽很高,但并不很快捷,且利用单一的RRS分析技术乏陈特异性和选择性。/pp  当我在查阅参考文献拓展其他分子光谱分析同时测定的工作之时,偶看到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参考文献,其中也有袁洪福、韩东海、梁逸曾、邵学广、吴海龙等老师的大作,更有国内近红外光谱研究的大师、令人钦佩的陆婉珍院士和严衍禄教授的经典著作。神奇的近红外光谱使我眼前一亮,它本身就是一种多种组分同时测定的快检方法。于是我订购了大量的近红外光谱分析的书籍,开始了废寢忘食的恶补近红外光谱基础知识。机缘巧合我就这样结识了近红外工作且深陷不能自拔。/pp  近红外光谱是神奇的,有人说近红外光谱就好似一锅粥,在我看来,它好似婉约飘逸的彩虹,风姿绰约述陈着它本身的曼妙和神奇。形同诗人观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f833d39d-e4ad-4f79-9b54-585a0719b2a6.jpg" title="图谱. 自建中成药多组分体系的近红外光谱图数据库.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图谱. 自建中成药多组分体系的近红外光谱图数据库/strong/pp  因为在近红外波段内若干X-H键的倍频与合频的共舞构成近红外光谱尤如远处的崇山峻岭,神奇峰叠嶂,美仑美奂。近红外光谱分析非同于常规的特征分析方法我们虽然找不到一个特征峰来入手作分析,也难怪这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段可见光外的光波段(1800年),却一直莫可奈何,无助于分析。现在有了化学计量学帮忙把近红外光谱的美与数学建模的妙,有机关联起来,于是演变成了一个让人无限推测暇想近乎完美的二次分析。/pp  正因为它是大量样本的多指标统计建模,从大数据中抽取有效信息,所以它不需要再作选择性实验,直接可得出定性定量的结果 正因为它是大量校正集样本的近红外光谱与经典方法测量的标准值相关联建模,所以它的分析精度直接依赖于经典方法,所以它不需要再作针对性的偏差分析 也正因为它是大量样本的多组分的可区分指标的统计建模,可以从相互重叠的信息中提取差异信息,所以它能够按模型进行混合物中多组分定性定量分析,也可以进行区分真伪或优劣的聚类分析鉴定。/pp  近红外光谱分析有独特的分析过程,由于是大量样本的统计建模后,须经内部校正和外部检测,得到精干的数学模型,能够做出快速、简便、准确、无损、清洁的分析,同时由于它的精干建模可搭载光纤的轻便,最适宜承载互联网加进行远程在线分析。/pp  正是近红外的这些不含糊的优势吸引了我,或许可以开辟一条多组分同时测定的便捷之路,于是我安排研究生和我一起着手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研究工作。后来我就开始招收近红外光谱分析方向的研究生,开始了饶有兴趣的新知识的学习研发和拓展,每一个假期带领我的研究生参加近红外光谱培训,于是我的团队开启了在近红外领域里的长途跋涉。终于在2008年我带领学生参加了全国近红外光谱第二届年会,学生杨琼带着我们的第一篇论文《近红外光谱法同时测定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与会交流,获得了梁逸曾等老师的好评,得到优秀墙报奖鼓励,并得到了陆婉珍院士的赞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c239b545-2968-4877-ab1b-3c5a3e0c938e.jpg" title="10.jpg"//pp  这以后我们每届都参加国内的近红外光谱大会,也出席了在泰国、南非、法国和韩国等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在学术届广泛交流我们的研究成果。/pp  strong2、拓展关联/strong/pp  记得师从刘绍璞老师读博前,曾有同门师姐报道过两篇近红外光谱的研究论文,经查阅文献那实际是在近红外波段内的分光光度法测定白酒的纯度以及物理参数,尚未涉及近红外建模解决问题的实质进展的方法。而我所关注的是用近红外光谱建模的方法建立多组分体系同时快速检测的方法,在我看来这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的特点,建模分析解决问题也是近红外光谱分析过程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我的兴趣所在。当然在短波长的近红外光谱中也是能找到分析特征峰的,这说明在短波近红外波段内是可以发展分光光度法分析,近年来报道近红外成像分析如雨后春笋、朝霞璀璨,也说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尚有广阔的拓展空间。/pp  我们也注意到同样是散射分析方法,拉曼光谱(RS)与红外光谱(IR)有内在关联,RS与IR存在互补关系 而共振瑞利散射(RRS)与荧光(FL)确有内在关联,与荧光相互作用,存在能量转移和补偿。而在生物大分子参与作用的体系中,多有本源荧光,则多发生在近红外波段内,尤其是上转换荧光神奇地在红外、近红外、可见与紫外多个波段内的受激与发光的特异转换,这似乎在荧光或散射与近红外之间有一定的内涵关系,值得我们去探索,这样或许会更好地利用近红外光谱的分析作用和功能。/pp  目前,在我们的工作中,荧光散射与近红外的做法上是迥然不同的,但在我看来,它们彼此是内涵相通的。受神奇峰叠嶂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鼓舞,我一直在寻求两者之间融合。为此这使我愿意乐此不疲的探窥其中的奥秘和精华。于是我将每一届研究生都分为两组两个方向,而在多组分体系的同时测定的方法推进演变中,致力寻求高灵敏度与特效选择性的结合,或许在近红外波段内建塑荧光、散射方法的运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同样在生物大分子参与作用的体系中,多有近红外波段内的本源荧光,或许我们在这特定的波段范围内找到特效的区分方式,来仿生解决同时测定中较难的手性识别问题。因而我在申报第三项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上表述了“探索在近红外波段内利用荧光、散射方法仿生检测生命体中的手性环境”的设想。事实上这几年要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连续资助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工作。/pp strong 3、明确方向/strong/pp  实际上我们于2004年在长江师范学院建立起近红外光谱分析实验室,在市地两级政府和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资助下已逐步培育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一直致力于近红外光谱、荧光、散射和化学发光等分子光谱分析,以及化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攀登,并与太极集团和涪陵乌江榨菜集团合作,形成高校与企业结合的产学研一条龙研究体系,组建一支研究服务地方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团队,这得到重庆市科委、市教委的大力支持,在2010年获批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团队在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长期探索中,结合三峡库区和乌江流域资源丰富的地方特点,形成以下三个具有地域特色的研究方向:/pp  (1)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同时测定水环境中的多种监控指标/pp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具备多组分多指标同时检测、测定速度快、测试重现性好等优点开发水环境中多种监控指标的同时测定的研究。我们试验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多种分析手段开发了垃圾处理声渗滤液中多种组分如金属离子和有机多苯酚、酸类的快速监测。尤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建立同时测定垃圾渗滤液中的COD和BOD指标,经《理化检验.化学分册》、《JWARP》报道后得到国内外广泛的转录引用。这项工作在2010年得到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的表彰。/pp  (2)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同时测定中成药中的多种活性成分/pp  在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的资助下,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各种天然药用植物进行品质和产地鉴定,以及对中成药的活性成分发展了快速检测。根据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建立天然药用植物和中成药的多种活性成分与近红外光谱数据之间的数学关联模型,从而建立起其中多种组分的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的新方法。至今为止,我们已经建立了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检测藿香正气液、黄芪精口服液、通天口服液等九种中成药口服液以及药丸、片剂的活性成分,对本地区盛产的黄莲、虎杖等二十多种地方天然药用植物进行品质和产地鉴定,同时开发集成了天然药用植物的近红外光谱谱图数据库。为进一步实现中药现代化的质量监控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中药化学动力学和药理学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pp  (3)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同时测定榨菜品质的多种成分/pp  创新团队协同太极集团、涪陵榨菜集团,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地方农副产品如涪陵榨菜和山地烤烟品质进行分析测定,通过实验采集榨菜和烤烟品质指标的近红外光谱图数据,建立榨菜品质指标与近红外光谱数据之间的关联模型,建立对榨菜中多种指标的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的新方法,并开发近红外光谱分析测定榨菜品质的简便快速、在线及无损检测的实用技术。对享有中国榨菜之乡涪陵的榨菜做了深入的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评价涪陵榨菜品质、同时测定了涪陵榨菜中果胶和总糖的含量、快速鉴别涪陵榨菜品牌的研究。/pp  strong4、工作成就/strong/pp  自团队被批准为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以来,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的平台建设工作取得较大成果。主持完成了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快速无损在线检测中成药活性成分的研究》(CSTC, 2010AC5170)和重庆市教委攻关项目《近红外光谱快速在线检测榨菜品质的研究》(KJ101303),以及在研其它省部级项目和地方合作项目十余项。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近红外领域专业论文三十余篇,曾在泰国(2009年14届国际近红外学会)和南非(2011年15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两次国际学术会上交流论文。/pp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在融合荧光、散射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推进多组分体系同时测定的研究中取得长足的进展,受近红外光谱“神奇峰叠嶂”的启发,我们自主研发了“同原射线计量分析法”,并申报发明专利《谱峰完全重叠的双组分混合物同时测定的光谱分析方法》,解决了教科书中谱峰完全重叠的双组分混合物不能同时测定的岐见,也使我们在“不经分离而同时测定手性对映体”的研究有重大突破。之后我们又相继申报了《近红外光谱法同时测定废水中的COD和BOD指标》、《近红外光谱法测定农副食品中的无机盐》、《一种增氧缓释肥的制备和应用》、《一种利用污水处理产生的淤泥生产肥料的方法》等十一项发明专利,现已获授权八项 自2009年以来曾三次获重庆市、区两级政府科技进步奖项 培养近红外方向的硕士生6名,博士生2名,这些学生毕业后都继续从事近红外研究工作。与此同时,与国内外同行广泛交流,2009年在泰国参与14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2013年赴法国、2015年赴韩国参与两次国际学术会,并交流论文 国内每两年一届的近红外光谱学会都有大会交流文章,所带研究生的报展均获优秀奖。与此同时,创新团队也在发展壮大,近年来晋升高级职称多人。使团队切实形成了充满活力而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队伍。/pp strong 5、研究展望/strong/pp  目前,创新团队将继续发展对三峡库区生态的各种环境指标、区域天然植物的药用成分和地方农副产品质地检测的研究工作,并致力于更深入的与太极集团、涪陵乌江榨菜集团合作,力争尽快把近红外在线检测推广应用到制药和农副产品加工的生产线上。同时拓展近红外光谱的研究工作:①加强基础研究,攻克近红外光谱分析理论上的局限。如近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联,近红外光谱与其它光谱的联系,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其它分析技术的联用。这些研究工作的突破都有可能推进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更加完美和更为广泛的应用。②加强应用推广,促进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实际应用。结合我们已在环境监测分析、中成药活性成分分析和榨菜品质分析上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我们期待把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实用技术真正推广到实际生产线上,要解决建立一些实际分析模式,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的优势,切实解决实际应用上的难题。③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和改进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硬软件。要加快推广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要发展普适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和便携式分析仪器,以及对某些专门特殊的仪器的改进 建立适宜筛选各种算法的建模软件,建立普适的分析模型 研究改进适应各种分析对象的光谱采集手段。④近红外用于生命和生物科学的选择性分析,这是我的第三个自然科学基金的出发点。为探索生命体系中自然的手性匹配、手性降解和手性转化的选择性行为,及其自发的手性拆分和自聚集的手性复制的自然规律,以启迪人们对生命体系天然手性识别的新思维,这将破解手性均一化机制对生命进化的重要作用。为此本项目利用近红外波段内的吸收、荧光和散射光谱分析及其成像技术对生命体中的手性环境进行测量及其相关检测研究,建立近红外光谱检测生物大分子手性及其手性识别的新方法。前期研究已表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适宜生物活性分析,结合多种光谱分析拓展技术手段的优势,可作为探究生命体中手性环境的特效工具,检测生命体中的手性环境及其机制效能,或将有利于人类进一步窥见生命的奥秘,揭示手性起源,也有助于开启手性分析应用的广阔前景。/pp  回顾与展望,结识近红外,人生平添翼。驾驭新技术,学研任翱翔。感谢近红外领域里的前辈和同仁,有你们结伴同行真好!/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杨季冬 重庆三峡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pp style="text-align: right "二〇一七年三月三日 于重庆三峡学院 芳香居 成稿/ppbr//p
  • 红外热像仪企业高德红外成功上市
    红外热像仪是发达国家及其他国家军队装备重点方向,全球军用红外热像仪市场一直以10%的稳定速度增长。2004至2009年我国国防费年复合增长率是17.81%,且国防费GDP占比远低于其它国家,存在发展空间。而红外热像仪也是我国科技强军的重点方向,目前普及率很低,潜在需求超过20万台,市场空间超过200亿元。    我国民用红外热像仪市场进入成长期,车载红外和视频监控将成为民用领域未来的增长点,目前已具备高增长潜力,而军用领域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即将展开爆发式增长。红外产品具有夜视、测温等基础功能,是一项平台性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到电力、检疫、检测、交通、安防等各个行业,市场空间广阔。全球民用红外热像仪09年市场规模为30.45亿美元,预计2014年达61.7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5%。  高德红外上市  高德红外是国内红外热像仪生产商龙头企业。公司主要从事红外热像仪及其综合光电系统生产制造。红外热像仪广泛应用于军事、安防、电力、检疫、交通等工业、商业领域。09年公司红外热像仪国内产销规模最大 在国际上,公司测温型热像仪08年全球排名第四,显示出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高德红外公司掌握红外热像仪全系统设计制造能力,技术优势突出。除红外焦平面探测器采用行业一般的外购模式外,公司掌握了红外热像仪光学系统、电路设计、图像处理等各部件关键设计制造技术,并具备整机一体化全系统设计生产能力。产品以热像仪为基础,逐渐向测温及综合光电系统产品发展,进入高端系统产品研发企业行列。  高德红外形成了全方位的营销能力体系。军用领域,公司较早取得国家武器装备生产资质,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向三军提供热像仪产品的民营企业之一。政府公共领域,公司热像仪产品已深入应用到政府装备、大型工程等领域,如地震现场监测、H1N1检疫等。海外市场上,公司建立了遍布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销网络,08年海外收入占比76.93%。  2010年7月16日,高德红外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 【近红外故事】张学博:我与近红外的感情至深至真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2015a8b3-9dd0-4d1f-8b78-023eafed803c.jpg" title="张学博1_副本.jpg"//pp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2005年7月,我的导师胡昌勤教授跟我说,让我做近红外光谱用于药物分析方面的研究方向,并去仪器公司参加培训。这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近红外,而刚一接触,我就认为近红外这个方向挺适合我的,里面包括了化学、物理、数学还有信息化的一些东西,内容很丰富,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此后的四年,在胡老师的指导下,我进行了一定的药物分析标准方法的训练,并做了大量的光谱扫描、数据分析和建模工作。当时正值国家药品快速检测车项目的全国配备工作启动,我有幸参与了许多工作,主要包括近红外建模、模型加密、仪器验收、技术培训等工作。借着这个项目,我接触到了各地的快检专家,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当时许多同学都对我颇为羡慕。后来我又数十次向国外来访客人介绍和演示药品快检车和近红外,引起了外国官员和国际友人的关注和兴趣。/pp  在硕博课题研究中,我重点研究了近红外光谱用于药品的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除了胡昌勤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冯艳春师姐的无私帮助,我也做了一些创新性工作。当时近红外用于药品分析,往往是一个品种一个模型,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把不同品种的水分建模光谱放在一起,建立了可以用于7个头孢类品种的水分含量测定通用模型,效果不亚于对单个品种建立的水分模型,后来据此发表了一篇SCI。在我的博士论文中,有一部分内容就是做的这方面的工作。博士论文答辩时,还有幸请到了严衍禄教授和袁洪福教授做我的答辩专家,当日正好是严老师的生日,我提前给他预定了一个抹茶蛋糕,严老师非常高兴。毕业之后,我留在了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简称“中检院”)工作,从事药品快检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其中重点包括了近红外。/pp  这些年来,除了辛苦和充实,近红外带给我更多的是一份热情,可以说脑子里天天想的都是近红外。比如,当时近红外用于药品快速鉴别的模型除了定性鉴别模型之外,主要是一致性检验模型和相关系数模型,这两种建模技术各有优缺点,都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经过对这两种模型预测失败的众多案例进行逐一分析,我想了一种新的算法,叫做“峰谷相关系数法”,通过抓住光谱中峰和谷的特征,来实现对药品光谱的快速准确鉴别,小规模验证结果表明这种新算法比一致性检验模型和相关系数模型都要准确、稳定。再如,2006年给各地配备快检车时,需要对模型加密,把400多个近红外模型从100多个文件夹里面调入光谱操作软件,然后加密,费时费力。那时候我天天琢磨如何简化这个过程。后来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将所有模型放到一个文件夹里面,然后做了一个基于Dos命令的批处理程序,将批量加密后的模型分别复制到不同的文件夹里面,实现了相同的效果,把加密时间从40分钟降低为4分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不会出现人为错误。/pp  为了做好近红外工作,我还自学了信息化和机械设计。2010年,我想把全国各地400多辆药品快检车的工作模式由单机版变为网络版,从而实现及时的近红外系统升级、计算机自动建模、各地运行情况实时掌握及在线支持等。为此,我跟Oracle、IBM等一些大公司的相关部门经理沟通平台设计问题,但是仍然感觉不太清晰。为此,我报名去清华大学利用周末时间学了近一年的Web应用开发培训班,通过系统学习,我对信息化项目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并试着设计了“国家药品快检数据库网络平台”。后来,该平台经过多次论证,于2013年启动委托开发,并于2015年基本结束,目前正在推广。也正是由于那一年工作和学习太辛苦,身体免疫力下降,我被诱导了过敏性鼻炎,至今仍是折磨我的主要疾病。此外,我自学了Solidworks和ProE机械设计软件,设计了一套光谱测样附件,用于胶囊、小药片、粉末及颗粒、液体、膏剂等,可以使不同人员测定的光谱几乎完全相同,从而实现了不同人员测定光谱的标准化。/pp  这十几年来,我们对近红外的研究应用从最初的我们组织建模、各地学习使用,到各地学习建模、全国交流使用,再到现在的计算机自动建模、各地傻瓜式操作,可以说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倾注了很多心血来研讨,并做了许多创新性的工作。近红外以其简单、便捷、无损的特点,在多种药品快检方法中格外引人关注,其使用率也比较高。由于药品的制剂工艺比较稳定,近红外也确实比较适合对药品的快速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总体来讲,在中检院金少鸿老师、胡昌勤老师等的带领下,我们对近红外用于药品快检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推广应用,工作做的很扎实。/pp  自2009年以来,我们组织了三届国际药品快速检测技术论坛,其中近红外无疑是一颗闪耀之星。此外,我们还举办了数十次的快检研讨和培训会议,包括多次500人的大型会议,其中近红外属于重点内容。我们本着“全国药检是一家”的精神,所做的药品快检项目之大、应用之广,让老外们连连赞叹。记得2011年美国FDA派技术专家来我们实验室现场交流时问我:“你们怎么能在这么短时间里做这么多模型、涉及这么多品种?”我说:“我们在全国有一支‘军队’,来共同研究和应用近红外方法”。中国人的人多力量大和组织管理优势,让药品快检技术,尤其是近红外光谱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pp  回首与近红外走在一起的旅程,它带给我的不仅是事业上的成绩,也是一份人生的财富。在这些年与近红外的日子里,我在近红外用于药品快速分析方面学习了大量知识,做了大量工作,除了食药监系统内各位老师和领导的指导和帮助,还有很多收获是来自食药系统外的近红外前辈和牛人们的无私分享,他们做出的成就和贡献,常常让我兴奋不已。在人生关键的二十多岁,近红外陪伴着我成长,对我来讲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可以说我与近红外的感情至深至真。/pp  我认为,做过近红外研究的人都是聪明的人,即使原本不聪明的人也会变得聪明。因为近红外是一种跨界的基础和应用学科,通过深入研究近红外的技术方法,对于理解其他的科学都非常有帮助。不论是现在新潮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还是可穿戴设备及各种二级检测方法,甚至是股票研究,都可以用得上近红外的思想。同时,做近红外研究的人也是幸福的人。在各位近红外领头人的带领下,近红外事业红红火火,近红外大家庭也越来越兴旺。在这个大家庭里,无论是大虾还是菜鸟,都能够得到来自“组织”的热情关怀和无私帮助,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近红外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近红外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能够让大家聚在一起,可以毫无保留的畅谈技术、展望未来。/pp  虽然这两年我的工作越来越多,近红外在工作中的比重也小了一些,但是它在我心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现在有了褚博建立的微信群,我也时常关注着近红外一点一滴的发展和同仁们的动态。我相信,近红外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灿烂,我也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再专心研究近红外,继续感受它的无限魅力。/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作者: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张学博/p
  • 万成富与近红外:我与近红外的缘分
    我是大学毕业10年后才接触近红外仪器。此前,我是一个用现在的话说是非常接地气的电子工程师。在大学毕业实习时在工厂当过电工,维修过电脑(那个年代不修到芯片级都不叫维修),以后做过多种电子产品(如热敏微型打印机载波电话等)的电路设计,后来负责核子称(一种射线在线仪器)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大型仪器的电路设计。大概在1999年底,东北某公司为解决快速测定冰冻状态下(零下5度-零下25度范围)的玉米品质,慕名找到中国农大严老师近红外项目组,用布鲁克VECTOR22/N仪器做了初步试验,确定近红外技术方案可行。但是高达四五十万元的仪器价格是最终用户难以接受的。考虑到用户能接受的价格,最后决定采用LED光源近红外漫透射方式设计专用仪器。我们根据冻玉米的特殊性,设计了相应配套的整机光路、机械结构以及电子线路和多套塑料模具。在不到一年时间,完成了几次改型并最后基本定型。在2000年底第一批产品20台到现场试验,得到有关部门认可。同年又小批量生产100余台,建好模型后分配到各粮食收购站试用。这段经历,让我对近红外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让我萌生了想了解高端近红外仪器的强烈愿望。  2003年春节后,我加入布鲁克公司做售后工程师,这是我工作性质的重大转变,由技术开发转向技术服务。我的工作中涉及中红外和近红外两大类仪器,对于搞仪器开发转行来做维修的我来说,仪器本身维修不是难题(即使某种程度上的芯片级维修)。公司也给我机会多次到德国工厂培训学习,使我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为日后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奠定了基础。随着越来越多的亲历近红外在线项目,我逐渐看到了在线近红外技术在企业生产品质控制中的重要性,也让我坚信,在线近红外技术是能为某些生产型行业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技术,是一种投入产出比很高的质量控制设备。从此越来也喜欢近红外,尤其是在线近红外技术,精力时间投入的也越来越多。以下基本按亲历的时间顺利大致罗列一下工作经历,算是一种往日工作的回忆,啰嗦之处请谅解!  化工行业在线应用我进入布鲁克公司亲历的第一个在线项目是北京恒聚化工集团,利用近红外仪器监测丙烯酰胺和丙烯腈的含量,并通过4-20mA输出相应的含量信号,让控制系统完成自动控制。2003年他们购入第二套15通道在线近红外仪器,我从此与他们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的产品已经完全依赖近红外的数据,仪器一旦有问题,直接导致停产。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为他们的仪器保驾护航,即使是周末仪器出问题,我都会远程帮助他们排除问题。如今在河南建了新厂,1999年的VECTOR22/NF仪器经过调教后性能仍然不输当年出厂指标,继续为产品质量控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它化工行业企业例如巴斯夫、阿克苏.诺贝尔等外企也已成熟应用在线近红外仪器监测产品生产过程,他们大多是从国外分公司直接拷贝引进应用,我只是亲历安装与培训。  石油化工行业在线应用亲历安装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企业30多套近红外在线系统,在石脑油项目、汽油调合和柴油调合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在线仪器是每天24小时不停机运行的,这对仪器的长期稳定性要求很高。2003年安装的岳阳石化在线近红外仪器,至今仍然健康运行,性能仍能达到出厂要求。展示两张照片作为当初项目完工的纪念。在这里我不得不说,感谢北京中石润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布鲁克公司的密切配合,为每一个石化在线用户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   SFDA药品快检2004年4月初,布鲁克公司与SFDA药品快检项目现场实地试验,我作为仪器保障工程师有幸参与了在湖北孝感安陆一些乡镇的车载仪器测试。虽然整个过程中我没起到什么作用,但也同时证明了整个过程中仪器经受住了各种严酷条件的试验,这就像“医患”关系,医生清闲意味着“患者”很健康。有幸还能找到当年随拍的几张照片,遗憾的是当时大家都在忙试验,连一张合影都没来得及照。   烟草行业应用我参与近红外在烟草行业应用是在2004年红塔集团安装两台在线仪器MATRIX-E。在红塔技术中心王毅主任支持下,马翔、温亚东等投入了巨大的热情、时间和精力,一个多方组成的近红外团队共同完成了近红外离线与在线项目。那次也是初次接触远程通讯,终于明白了什么是OPC。合作工作中,深切感受到了每一个参与人的近红外热情。   饲料行业应用这个行业大客户居多,原料和成品品质检测已成常态度,一旦仪器故障,都会打乱检验员的正常工作。为了让使用者能自行快速解决遇到的小问题,我也参与了几个大客户的仪器深度维护培训,基本上让到达我这里的问题都是硬件故障,我也得到了解放。 温氏总部的培训现场 山东新希望六和培训现场  目前饲料行业有些前瞻用户都在考虑上在线近红外项目。我们两年前已在通威做试验,积累了不少经验。目前湖南中农联成正在安装一套四探头的在线近红外项目,等项目完工后再做经验分享  制药行业在线近红外应用这是最近几年才热起来的方向。亲历了山东绿叶制药、山东菏泽步长制药、江苏康源制药、天津天士力制药、成都华神制药、辽宁本三制药、广西梧州制药在线近红外项目的安装与培训。  往事像电影一样再现,短文不能详尽全部的经历,非常感谢最初接触近红外时严老师的指导以及中农大近红外组每一位老师的帮助!感谢周学秋的引荐我才有机会加入布鲁克,感谢李胜总经理以及杨华然经理对我的接纳以及后期在技术上的指导我才能有机会获得如此丰富的经历与经验!很感恩现在工作团队中同事之间的默契配合以及跨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感恩上帝借着近红外项目让我结识了各行各业优秀的近红外优秀人士,以及赐予我这么多的能力为客户朋友们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万成富2016.5.15
  • 红外理疗仪有你真正需要的红外光吗?
    对于患有风湿痛、关节炎、神经痛、腰酸,颈肩肌肉或者关节肌肉酸痛等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时,通常医生都会建议患者使用红外理疗仪(或者针灸,按摩,电疗或体能训练等)配合药物来快速治疗和减轻症状。 由于红外理疗在缓解疼痛方面非常有效,并且理疗仪设备操作方便,因此家用红外理疗仪越来越受欢迎。但是,如何判断红外理疗仪此类设备的质量性能呢?红外光产生的热能可以通过皮肤,到达深层肌肉,血管,神经甚至骨骼。不同波长的红外光具有不同的穿透能力。许多研究表明700-1000nm的红外光,也就是近红外波段最适合用于疾病治疗,其穿透性也最强。但是,理疗仪产品中其大多数红外灯不仅在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发射光谱,而且在1mm甚至到太赫兹波段,也就是远红外波段都有发射光谱。由于远红外波段穿透能力较弱,热能量主要被人体表层皮肤吸收。因此,如果远红外波段的强度过高,则会导致皮肤过热、刺激、灼烧感很强,甚至灼伤皮肤。所以,要检测理疗仪的质量性能,不仅需要测量其内置红外灯的总照射强度,还需要测量与波长相关的强度分布。在这一点上,FTIR光谱法是可以通过发射光谱准确表征理疗仪这一重要性能指标的。布鲁克INVENIO和VERTEX系列研究型FTIR光学平台经过优化,可用于不同方式的发射实验,并且可以完全覆盖此应用的整个光谱范围。两个独立的发射端口提供聚焦或平行光束输入选项,适用于各种类型红外理疗产品的红外光谱测试。还提供用于基础材料研究的专用样品附件和黑体参考源。在几分钟之内就完成记录发射光谱测试。并且由于有了智能软件功能,在获得测量值之后,就可以轻松计算出发射率。来自中国天津医疗器械测试中心的钱博士正是该领域的研究者之一,目的是研究用于红外理疗仪的发光材料性能,并为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提供可靠的评价认证规定。(实验装置如上图所示)。
  • 【近红外故事】王健:近红外——责任、习惯与理想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王健_副本.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8e2a3924-e367-4333-98ec-b96b7bb0fc9f.jpg"//pp  时光匆匆,弹指一挥间跟近红外结识已是十数年过去了。记得最早应是2000年的时候,在与日本进行一个项目合作时第一次听到了近红外的名字,初闻时感觉很神奇,但也仅仅是感到神奇罢了,那时的我不会想到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会跟她纠缠不清,呵呵!陆陆续续做了几年的项目,对近红外这项技术也越发的了解了,但遗憾的是当时身边没有仪器,一切的认知也是只停留在理论的阶段。那时的近红外对我而言,更多是脑海中的一个概念。/pp  转眼间到了2007年,我选择到日本新潟大学大学院自然科学研究科攻读博士学位,现在还清晰的记得第一次见到实验室里各种不同波段,不同采集模式的近红外仪器带给我的莫名心情。说实在的最开始的我有些迷茫,像是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在这陌生的环境里,面对着感觉早已熟悉,却仿佛开了一扇新大门而崭新的近红外科学,不知从何做起。但是我始终认为给自己多一些压力,才会更有成长。已是而立之年的我决定将自己摆到起点,用着陌生的语言从头开始,尽可能的学习着有关近红外的知识。因为是带着家人一起来到的日本,那时的我每天在实验室做研究到下午六点钟左右就要回家给女儿做饭,饭后去实验室继续工作到晚上十点,回家完成一些书面的总结和构思工作,每天要一点左右才能睡觉。不知道有多少人见过凌晨五点日本新潟的样子,那时的我每天都能见到。持之以恒地坚持着,我的研究渐渐步入了正轨,主要是针对水果类(大枣、梨、葡萄、网纹甜瓜、苹果等)与蔬菜类(青萝卜、山药等)农产食品的品质、工业配方食品的生产全过程、鱼类性别判定等等开展快检研究。那时的近红外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责任。/pp  博士毕业后回国,来到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继续从事着食品(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方法)研究工作,将近红外这门应用科学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际中,与像江苏洋河、山东景芝、天地壹号等等的知名企业合作,实实在在的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为他们解决生产实际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日复一日的认真工作着,也都在应用中取得了喜人的结果。那时的近红外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习惯。/pp  一年年地过去,我也早进入了不惑的年纪,继续着我与近红外的故事,也带领着我的学生们迈进近红外的大门,看着他们与近红外结识、慢慢熟悉,开始着他们与近红外的故事。看着近红外科学和我的学生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这时的近红外对我而言,变成了一种理想!感谢与你的相识,感谢与你们的相识,在这条近红外的道路上,有太多感想,也有太多需要感谢的人!祝大家和近红外科学一天天都变得更好!/p
  •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董颖超:近红外求索路上,风景更美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21aa3963-bf30-4ddf-8a82-45077aa9cf4c.jpg" title="微信图片_20171221103025_副本.jpg"//pp  我于2002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着与饲料原料及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工作。/pp  在工作中通过查阅资料以及企业调研中接触到了近红外,同时我所张萍研究员也一直在开展与近红外技术相关的研究工作,懵懂的觉得这项技术功能强大,几乎无所不能,值得尝试一下,从此也开始充满挑战而又欲罢不能的艰辛历程。在此过程中得到了从事近红外研究的各位高手和前辈的指点,在此借这次机会向各位见过的没见过的曾经帮助过我的人表示诚挚的感谢!有意思的是,我所接触过的从事近红外研究的各位专家、各位高手,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的受教于陆院士。我本人不仅拜读过陆院士的被封为从事近红外研究必读的红宝书《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而且在各种论坛、研讨会聆听过陆院士的报告,陆院士高屋建瓴、思路清晰,亲眼见到在会间老先生非常热情的不知疲倦的同与会者进行交流,本来期望在武汉的近红外会议上能再次聆听老先生的教诲并当面向老先生请教,但2015年11月17日噩耗传来,在那一刻我真的很难相信那是真的。老先生的离开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啊!!对近红外的热情感染了周围的每一个人,陆院士的这种锐意进取的精神尤其让人难忘,能够在71岁的高龄仍能保持开放的思维,开拓近红外这个新的领域,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pp  近红外这项技术功能很强大,应用的很广泛,对于饲料行业尤其如此。在饲料原料、产品的质量控制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水分、蛋白、脂肪、粗纤维、氨基酸等都能应用该技术进行快速检测 此外,饲料生产企业面临着一个原料掺假的问题,存在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现象,为了提高豆粕蛋白含量,以前添加三聚氰胺,现在添加膨化尿素、炒制尿素等高含氮物质 有个别的原料生产商采用在豆皮中加入磷脂的方法,来应对一般企业关注相关原料中蛋白脂肪含量的日常检测,达到牟利的目的 为了提高饲料原料的品质,在原料中采用了膨化工艺,比如膨化豆粕、棉粕、菜籽粕等,通过高温高湿处理能够使蛋白变性、钝化抗营养因子、灭活有害微生物,对膨化加工工艺的参数控制不好,膨化中温度过高,会发生一些诸如麦拉德反应,不仅不能有效保障膨化原料的一致性,而且降低膨化产品的消化率及饲料产品的转换效率,近红外技术在这些领域中应该都可以给予很好的解决方案,故此用近红外方法解决上述问题是我们所关注质量安全研究内容的一部分。/pp  应用实时在线近红外技术在实现精准营养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生产过程中根据原料的营养物质的浓度,实时调整配方 在相同的配方下,通过饲料加工工艺参数的调节,为不同养殖动物的摄食习惯及生活习性实现沉性、浮性、缓沉料的生产,如何要实现上述目标的话,NIR技术将会发挥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同时也需要饲料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对近红外技术有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在饲料企业应用近红外技术的实践中,饲料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应用和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2014年农业部颁布了《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对饲料企业的软硬件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次管理规范的推广会议中,针对要求饲料企业配备液相色谱仪及原子吸收光谱仪的问题,有的企业品控人员就提出是否可以拥有一台近红外光谱仪可以对原料和成品的质量进行监控,是否配备了近红外光谱仪就可以不再花费高额的费用购置液相色谱仪和或原子吸收光谱仪,当时的主管领导就说近红外是二手的检测,需要液相色谱进行第一手的检测 有一次在对一家非常有名的粮油企业进行实验室认可评审过程中,该公司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可追溯性,对近红外光谱仪进行了校准,但校准证书的内容是:波数正确度4000~2000cm-1 为1.8%,波数的正确度2000cm-1以下 1.4%,波数的重复性4000~2000cm-1 为2.8%,校准内容是中红外的波长范围 在饲料企业调研过程中还发现饲料企业尤其是集团公司的子公司的技术人员对近红外的定标模型的概念模糊,日常只是通过样品扫描,得到谱图,由模型给出的计算值,有的甚至根本不看谱图,只满足于依据仪器公司给的模型得到计算值,没有也未能很好的评价模型的有效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饲料企业使用NIR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普及推广,使其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其更好地发挥NIR的功能。All I am, or can be, I owe to my angel mother.这句褚博在群中分享的名言,也激励我在日后的工作中,在老先生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做一个近红外的传播者,用自己微弱的光去为行业做些有益的事儿。/pp  2016年11月19日陆院士的追思会在褚博等人的精心准备下如期召开,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追思会,与从事近红外的各个行业的专家和朋友再次见面,追思先生的高风亮节,同时陆院士的女儿也专程从美国赶过来参加,并从女儿的角度分享了陆院士作为母亲在生活中对女儿的言传身教,使我们对老先生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老先生对“契约”精神的践行、处理日常事务的睿智、大度无不体现着一位长者的风范。其中有一件事对我触动颇深,有一次闵女士要离家去远方上大学,陆院士没有像一般的家长那样大包大揽,替女儿把需要的东西收拾好,而是对女儿说,可以随便拿,只要你自己能够拿的动,能够handle你所想要的东西,体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爱,体现了陆院士的一种大智慧,同时也体现了陆院士在人生中的一种信条,从小培养自己子女的待人处事的能力。当前中国的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出现了好些问题,其中就包括缺少像陆院士这样对子女教育中的大智慧,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每天早上送女儿上学,为了赶时间往往替女儿代劳把一天用的课本和用具帮她准备,所以回家就赶紧跟妻子分享了这个事例,希望以后在女儿的教育中也能借鉴陆院士的经验。在此也祝愿闵女士能早日把陆院士文章整理出来,这不仅能够更能使我们这些晚辈能够更了解陆先生,这些文章对于读者也是一笔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闵姐,您辛苦了,谢谢!!/pp  自2015年8月,有幸加入了褚博的微信群,一年多的时间里,清晨打开网络读一条褚博发的警句,渐渐地这也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把警句进行分享,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更多的朋友感受这份正能量 同时,在自己情绪低落时,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使自己重新振作精神,这些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是暂时的,没什么打不了 遇到的一些关于近红外技术上的难题,得到了群中朋友的真诚的帮助。/pp  感谢近红外使我认识了这么多从事这项技术的非常优秀的人,一路上有你们,在近红外技术的求索路上,风景更美。/pp style="text-align: right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董颖超/span/strong/p
  •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曾仲大:近红外数据分析之路
    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strong随感:/strong“我与近红外的故事”征文近一年了,看过许多老师情真意切的表达,真是把乐趣融入到了近红外的研究与应用之中,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同行们对国内近红外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自己与近红外的故事,几次动笔却都没能写下几个字。时间肯定不是借口,惰性真是害人啊。好在拖到春节,总算能静下心来了。就像与近红外的相遇相知,既是机缘巧合,更是某种必然吧。/span/pp  初识近红外,都是博士毕业一年以后的事了。那时已经在香港理工大学周福添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多了,主要方向还是老本行-化学计量学基础算法研究,解决中药和代谢组学等复杂体系分析中的数据处理问题,从GC-MS,LC-MS到中药指纹与药物活性关系。一次Daniel MOK博士找到我,询问是否有意愿到陈新滋院士课题组从事中药质量分析与鉴别方面的工作,陈院士那时是理大副校长(后任香港浸会大学校长,现受聘中山大学教授、学委会主任),研究组的条件与学术水准自不必说,就这样幸运地开始了近二年的近红外数据分析之旅。/pp  对香港熟悉的朋友一定对其大街小巷的名贵中药材印象深刻,尤其是弥墩道,应该是内地赴港旅游人士的必经之地吧,一是去旺角购买电子产品的旅游大巴必定经过这里,另一方面则是这条大道两旁大大小小的中药材店。记得第一次见到时,很是疑惑哪来的那么多冬虫夏草、燕窝和野生人参?说回到陈院士负责的这个研究课题,由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提供500万研究经费,对包括上述中药,以及石斛、灵芝、阿胶等在内的30味名贵中药材进行质量鉴别分析和研究,目的是帮助那些大街小巷的药材经销店铺,中间批发商,甚至普通消费者,以快速、经济、简便的方法识别药材真假,甚至质量等级。这些药材大多价格不菲,若能够有效识别真假,其商用价值可想而知!顺便一提,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很多年前已经解散,个中原因无法深究,但在目前国家大力践行中医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今天,这也算是一件憾事吧,包括设想中的香港国际中医药中心。/pp  说到这里,近红外分析可以派上用场了!无论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的今天,应没有什么分析技术比近红外更适合完成这项使命,综合考虑时间效率、分析成本,亦或是平衡多重因素影响下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记得当时我们使用的是FOSS公司的XDS快速含量分析仪(Type XM 1100 Series),以及Polychromix手持式近红外分析仪(Model: 1600-2400)。由于项目定位于实际应用,需要适应不同场合下的快速分析,对数据分析本身的要求同样也是比较高的,比如涉及模型传递,尽可能简化数据分析的过程及对使用者的要求,亦确保结果的准确可靠性。基于此编写了功能完备的近红外数据分析软件系统,一站式地完成近红外数据分析的完整流程,从各种各样的预处理方法到特征选择,再到定性定量模型的构建、评价与验证预测,以及模型传递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137c0a6d-7548-46ef-beea-f984cce33ba7.jpg" title="2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药质量分析与鉴别项目中用到的近红外分析仪 (图1和图2)。/pp  说实在的,那时对化学计量学的多元校正方法并不是特别熟悉,我的整个硕士和博士研究,都是多元分辨方向,也就是如何从中药和烟草等复杂体系分析的联用仪器数据中,发展“数学分离”的方法,获取化学纯组分的定性定量信息,即纯组分的光谱和色谱信息。幸运的是,得益于在梁逸曾教授研究组六年时间里耳濡目染的学习,比如许青松教授对统计分析的讲解,杜一平教授的QSAR研究等等,使得我无论对复杂数据的理解,还是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应用与发展,都有足够基础支持我去解决近红外数据分析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香港的几年时间里,梁教授每年也都会利用假期去香港一段时间,与香港同行合作交流化学计量学及其应用方面的成果,更是继续指导我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难题。每每想到这些,总会浮现与恩师相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至于上面提到的中药质量分析研究项目,我们对包括阿胶、珍珠、川贝母、藏红花、黄连在内的多味中药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获得了非常不错的结果,陈院士对此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很清楚地记得因此第一次上了电视新闻,是香港亚洲卫视针对我们使用近红外分析技术,如何快速识别真假中药,及其质量等级的采访报道。当然,这些研究很多也是和理工大学的同事,以及杨大坚教授(现任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院长)、董玮玮博士等一起完成的,我主要负责数据分析,以及数据软件产品开发与实现方面的工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ac0a45a1-23c7-43bf-8467-f0cb1a6ccb8d.jpg" title="3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药质量分析与鉴别项目交流会 (图3),及与日本Yukihiro Ozaki教授交流(图4)。/pp  离开香港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与近红外分析有直接的关联。先是在Philip Marriott 教授课题组做research fellow,从事全二维色谱数据分析方面的工作,主要方向是全二维分离的模拟、预测,以及化学计量学新方法的发展。2012年回国后则作为引进人才,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许国旺教授研究组,从事代谢组学数据分析与高分辨LC-MSn数据处理新算法的研究等。看似这些工作与近红外分析不怎么挨着边,但老实说,同其他研究一样,数据分析也是一通百通的事!数据来源与数据结构可能不一样,数据背景与数据分析结果,以及数据处理方法亦可能存在差别,但数据分析的本质却是高度一致的,无论是色谱分离的模拟,亦或是代谢小分子标志物的发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一直在这个圈子吧。/pp  近红外技术的发展,面临非常多的机会,无论从国内快检还是工业智能化的需要来看,还是从国外近红外发展的轨迹来看。然而近红外分析更广阔的应用,仍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难题,这其中当然包括仪器硬件的小型化、便携式,以及智能化与场景化。但从数据及数据分析的角度来说,快速、准确的模型构建,模型的通用性、更新及转换等仍是需要加以研究的内容。基于此,离开化物所后创办的大连达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第一个数据产品“魔力”,便专注近红外数据的分析,这也算是真正走在了近红外技术与数据分析的商业应用之路上。希望能够以智慧化、便捷化的方式,分析挖掘科学研究与工业应用中的海量数据。无论对于近红外分析的初入者,还是有了相当经验的人员,一旦采集到数据,便能快速得到好用的模型及结果,这也是目前非常欠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近红外数据分析的过程长,可变因素多,涉及的算法也很多,传统上要快速得到一个好用的模型并不容易。尽管大多数研究者并没有把数据分析提升到特别核心的位置,但其价值显而易见,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与硬件本身相得益彰,弥补硬件的物理劣势!/pp  另一方面,近红外分析以其简单方便的前处理,加上非常快速的数据采集方式,使得数据的获取,甚至大数据的积累顺理成章。然而即使对同一组数据,不同的研究者亦极有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果或结论,即使在固定分析方法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否则不管如何将近红外分析的硬件评价,以及实验测试全过程标准化,也无法得到可相互比较的结果。数据“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魅力,不应是由于数据分析方法或人员的不同导致,而是数据背景的属性差异或者数据分析目的的不同产生。基于此,我们也正采用近红外数据分析的通用准则,使用粒子群等最优化的方法,开发全新的近红外数据分析软件产品,自动优选数据分析算法,以及方法的使用顺序,并全局优化方法的参数。这样我们获得数据后,只需按照标准化的流程一步一步走,便可获得最优的数据分析模型与模型结果。从而使得近红外数据的分析,如同实验分析一样,结果的重现性与可比性也就不再是个问题。避免像现在这样,往往是漫无目的的数据探索,耗费漫长时间也不一定能得到合适好用的模型!这无论在研究中,还是在工业生产中,都是需要花大力气迎接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袁洪福教授、吴海龙教授、邵学广教授、杜一平教授、褚小立教授、闵顺耕教授等诸多老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从老师们关切的眼神中,能读懂那份殷殷之情,也唯有努力做点事情,为国内近红外的发展做些有益的工作,方不负此情。/pp  近红外分析能做的事情很多,近红外数据分析如是,尤其站在移动互联时代,站在大数据分析挖掘的视角与高度。近红外有其自身特有的巨大优势-本身就是物联网中的一个绝佳传感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红外分析代表着某种未来,只是通往未来的路上,还需要我辈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不断付出智慧和汗水。/pp  “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数据分析之路上,深深地烙上了梁逸曾教授的影响。亦师亦友者,感恩、深切缅怀您。/pp style="text-align: right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2017年1月30日于浙江西湖/span/pp  strong个人简介/strong/p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e1424397-960a-4e21-a206-9245429e6328.jpg" title="1_副本.jpg"//pp  曾仲大,男,博士,现任大连达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pp  曾博士师承梁逸曾教授,2006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化学计量学基础算法研究,以及色、质、光谱等分析技术在制药、烟草和代谢组学等复杂体系分析中的应用及其数据分析挖掘等。近年来在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方面亦有涉猎。/pp  曾博士先后工作于香港理工大学、澳洲RMIT大学、Monash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迄今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在2013-2016近三年时间里,以第一作者或合作者在美国分析化学杂志发表7篇研究论文,同时获邀为TrAC等权威期刊撰写化学计量学及化学数据分析处理方面的综述。/pp  曾博士曾获得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百人”引进人才计划,大连“海创工程”计划、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支持计划、新兴技术创新成长计划,以及国家人社部高层次海归人才创业计划的支持。公司主要提供复杂化学与生物数据分析服务,数据挖掘软件产品开发,以及个性化数据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pp  strong人生格言:/strong有志者,事竟成。/p
  • 近红外人山东的“家” ——近红外分会山东工作站成立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2017年10月22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山东工作站成立大会举行。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副理事长褚小立、邵学广、韩东海、刘慧颖、闵顺耕、杜一平,以及常务理事陈斌、倪力军、潘涛、张丽英、臧恒昌等近红外光谱专家学者100多人出席此次活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会场.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11b4c126-5071-4f19-b42a-1d05d002181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近红外光谱分会山东工作站成立大会现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臧恒昌.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c2949967-2a60-48f6-9f49-26295f8a797f.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近红外光谱分会山东工作站站长臧恒昌/pp  按照近红外光谱分会山东工作站站长臧恒昌的话说,从一开始的信心不足,到如今找准了方向和目标,山东工作站已经“孕育”了三年。工作站筹备团队秉承着边工作边筹备的宗旨,而此次完美举办近红外光谱第五期培训班,以及期间还成功组织召开了药品质量与智能制造研讨会暨2017年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山东大学制药工程专业10周年庆典等活动很好地检验和体现了工作站团队的工作能力。/pp  山东工作站的成立、运营以及发挥作用,需要依托行业、依托用户,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臧恒昌介绍到,在筹备过程中,他先后找到了在制药行业有引领作用的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国内近红外光谱非常大的应用单位新希望六合,以及山东济南海能仪器公司,新希望六合目前已经拥有136台近红外光谱仪,海能仪器代理了美国Unity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并且正和江苏大学陈斌团队合作研制小型化近红外光谱。幸福的是这些单位或人都是热爱近红外的人,当臧恒昌找到他们的时候,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需要怎么办就怎么办!”这三个单位也成为了山东工作站的挂靠单位,今后将与臧恒昌团队一起为工作站的发展而努力。/pp  最后,臧恒昌谈到山东站的任务,一是成为近红外光谱在山东发展的平台 二是作为近红外分会的一部分,是近红外人在山东的家,是专家用户交流的一个平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揭牌.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ed81232d-9f89-49ac-b32b-3386193f2c6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授牌.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4334b04e-525c-44e7-a17c-d0babbcd57df.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近红外光谱分会山东工作站揭牌仪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胡德福.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6636b88c-dbb7-483b-bea8-394883e4f3ac.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副院长胡德福发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隋莉.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6ceebe8a-8ef5-480e-a749-924ee14791df.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新希望六合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隋莉发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张振方.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9cd561fb-d704-4290-9f46-98c0df57880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山东济南海能仪器公司总经理张振方发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金宏利.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57f29e07-4549-4c99-baae-2046471ceb00.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济南金宏利总经理邹振民赠送礼物,祝福山东站海纳百川/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袁洪福.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d18f3b98-f206-451f-835b-76bcd9aaa77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致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韩东海.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0e1d4057-2f40-4153-a5e0-7da9a616e65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韩东海/pp  秉持着近红外光谱分会的良好学术交流传统,山东站揭牌仪式之后,韩东海为大家做题为《近红外技术需要发散思维》的报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褚小立.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d1c251bb-814e-48ce-8e84-d107efb99fbe.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褚小立主持山东站成立大会/p
  • 小菲课堂|红外测温仪与红外热像仪,到底该如何抉择?
    通常来讲,红外热像仪和非接触式红外(IR)测温仪都用于各种各样的非接触式温度测量。这两种工具的工作原理相同:检测红外辐射并将其转换为温度读数。然而,与红外测温仪相比,红外热像仪优势更加明显。红外测温仪与热像仪的区别 红外测温仪,也被称为点高温计或温度枪,通过一个数字,可以显示目标上单个点的温度测量值。而红外热像仪可以为你提供整个热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温度读数,并允许你在热成像中看到整个场景。热像仪还可以从更远的距离分辨温度(通过合适的镜头),使用户可以快速检查大片区域。红外热像仪可以快速识别图像中的热点由于它的工作原理与热像仪相同,所以红外测温仪可以看作是只有一个像素的热像仪。虽然很多情况下都有效,但因为它只测量一个点的温度,因此操作员很容易错过关键信息。红外测温仪一次只能测量一个点,这意味着找到热点或其他故障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红外测温仪检测局限大即使热点太小或太远而无法准确测量,热像仪在扫描某个区域时仍有机会检测到它,让操作员有机会靠近并获得更准确的读数。但红外测温仪需要您在开始测量之前确定已知的热点或需要检测区域的位置。使用红外测温仪扫描包含许多组件的大型区域或设备是一项非常耗时的任务,因为您必须尝试分别扫描每个组件,并极有可能遗漏关键信息,但红外热像仪可以更快地发现微小的问题。FLIR TG系列中的某些热像仪将传统红外测温仪的便捷外形与热成像技术相结合,有助于快速诊断设备故障,发现潜在故障点。测量小目标时的选择红外测温仪近距离测量小物体温度的能力也会受到限制。随着我们的设备将更快的处理速度安装到更小的封装中,找到散热和识别热点的方法越来越具有挑战性,所以说测量小物体温度的能力对于电子检测越来越重要。红外测温仪可以有效地检查和测量温度,但它的光斑尺寸可能太大而无法测量极小的元件。但是,配备特写光学元件(微距镜头)的热像仪可以聚焦到每像素光斑尺寸小于5μm(微米)。这使得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可以在非常小和近距离的范围内进行测量。高性能热像仪可以进行非常小的测量红外热像仪更适合远距离测量与红外测温仪相比,红外热像仪的优势是它们可以从更远的距离精确测量温度。某个热像仪或红外测温仪可以准确测量给定尺寸的目标,并仍然获得准确温度测量值的距离称为距离系数比(D:S 比)。大多数热像仪的距离系数比要远远大于红外测温仪。例如,一般红外测温仪也许能够测量距离在10到50厘米之间的直径1厘米目标。但大多数热像仪都可以在几米外准确测量直径1厘米的目标温度。例如,FLIR TG54的D:S比为24:1,这意味着它可以在24厘米的距离上测量直径1厘米的目标(或在24英寸的距离上测量直径1英寸的目标)。FLIR E8是一款分辨率为320×240像素的热像仪,其D:S比约为120:1,这意味着它可以在120厘米的距离上测量直径1厘米的目标。FLIR T865等高性能热像仪能够远距离准确测量温度许多更先进的红外热像仪还有可互换镜头,这会影响热像仪的D:S比。例如FLIR T865红外热像仪可搭配6°FOV长焦镜头,可以对更远距离目标进行热检测。红外测温仪是性能出色且经济实惠的工具,可以适用于许多工作场景,尤其是当您知道需要检测的确切位置时的近距离检测。但是,对于远距离应用或需要快速扫描大面积区域时,红外热像仪通常是更好的选择。红外测温仪和红外热像仪到底该如何选择小伙伴们还是要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基础当然红外热像仪的应用场景更多
  • 2022年红外光谱市场将达12.6亿美元 近红外增长显著
    p  根据最新市场调查报告显示,红外光谱市场(包括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预计将在2022年达到12.6亿美元,2016年至2022年之间复合年增长率为6.5%。推动红外光谱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制药行业过程分析技术的监管框架,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研发投资的增加,还有就是红外光谱技术的不断进步。/pp  strong预测期内制药行业占有最大市场份额/strong/pp  2015年,制药行业占有红外光谱市场的最大份额。而且,在预测期内,生物和化学品市场预计将以显著的速度增长。在药用辅料的生产过程中,红外光谱起到了关键作用。不断被接受的新的国际cGMP & cGDP认证,将有望增加红外光谱仪器的使用,从而推动市场的增长。/pp  strong中红外光谱在红外光谱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strong/pp  红外光谱市场按照波长被分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其中,由于广泛的应用于科研和工业领域,中红外光谱预计在预测期间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另外,在预测期内,近红外光谱市场预计将会以显著的速度增长。/pp  strong北美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strong/pp  在不久的将来,预计北美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并主导红外光谱市场,原因主要包括严格的药物开发法规和政府研发资金的增加。市场增长也可以归因于逐渐增多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和提供关键重要展示新产品新技术的各种会议。/pp  红外光谱的主要公司包括的赛默飞、珀金埃尔默、布鲁克、安捷伦、福斯等。/pp style="text-align: right "编辑:刘丰秋/pp /p
  • 2020红外/近红外光谱新品盘点:以应用驱动产品创新
    国外某研究机构的最新市场研究显示, 2020年全球红外光谱市场预计10亿美元,2025年将达1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1%。作为一类比较成熟的仪器分析方法,红外光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制药、生物研究以及食品和饮料的终端用户中应用非常广泛。而同时,这些相关行业严格的法规,以及对质量水平越来越高的追求都推动了红外光谱市场的增长。  虽然2020年COVID-19的爆发和蔓延影响了很多行业发展,也使很多工厂停工或者关闭,但同时也导致了药品和其他医疗设备产量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红外光谱在医疗保健和制药终端行业的需求,进而导致市场对红外光谱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需求增长。  基于市场的需求,各大仪器厂家也在不断的推出新的产品。据统计,申报仪器信息网2020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活动的红外/近红外光谱类仪器共计11台,其中红外光谱仪9台,近红外光谱仪2台。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小型化、云数据管理、专用化及在线仪器等,以上新品特别注重从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应用的角度着手进行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以下将根据2020年度申报新品的情况进行简单的概述:  近年来,小型化一直是仪器设计和制造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仪器小型化不仅能满足空间有限的分析测试现场使用需求,而且便于集成拓展,非常适合手持式/便携式仪器开发。  在本年度申报的仪器新品中,滨松光子学商贸(中国)有限公司推出了FTIR光谱仪引擎 C15511-01。基于精心重构光学干涉仪的设计思路,并采用独特的MOEMS技术,滨松光子成功开发出了一款高性能的微型化FTIR引擎。迈克尔逊光谱干涉仪和控制电路内置其中,仅手掌大小,却实现了在1.1-2.5μm区域超高的灵敏度,具有远超同类产品的高信噪比表现(10000:1),以及高光谱重现性。据悉,该产品可内置于便携式FTIR仪器中,实现整机小型化的同时,也可保证高性能的实现。  此外,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也推出了两款便携式的仪器新品:便携式傅里叶红外气体分析仪+Mobile10-G、便携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Mobile10。其中,前者集成小体积长光程的9.8米气体池及内置抽气泵、电池,现场开机即可工作;后者不仅集成平板及电池,现场开机即可工作,而且具有与台式红外光谱仪一样的性能。  对于科学仪器而言,软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随着应用需求的提升,用户不仅关注仪器硬件的改进,对软件及数据的云端管理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软件在云平台和云服务方面的创新,是现代仪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推出的Spectrum 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不仅提供全集成的热重-红外(TG-IR)联用(EGA4000)解决方案的FT-IR平台,涵盖近、中、远红外三个波长范围,软件自动切换光源、分束器、检测器等部件。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仪器首次将云办公软件“NetPlus”引入红外光谱检测领域,数据实现云端连接。基于Web的应用程序,允许从任何设备查看、上传/下载和管理云端数据,提供更加准确的结果、整合的工作流和团队成员间跨实验室/设备实时协作。  对于中药材的分析而言,数据分析是重点也是难点。北京鉴知技术有限公司(原同方威视拉曼)推出的IT2000中药分析仪,针对中药材质量控制,通过丰富的数据库和识别算法,一键分析实现中药饮片的真伪鉴别、品种识别、产地溯源和品质分析,光谱采集、分析、测试报告等同步自动完成。  应用拓展一直是近红外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而找准应用环境对近红外仪器而言至关重要。很多业内人士指出,专用化和在线仪器的发展存在着较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潜在应用市场。  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推出了DS2500 L近红外光谱液体分析仪,在上一代产品的基础上,该仪器由分体式改为了一体机的形式,使得仪器本身防护等级达到了IP65。另外,其智能附件设计,为分析液体样品设计了不同光程的附件,每个附件上都带有芯片,附件插入仪器后可以被读取;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推出了为工业在线用户设计的8通道在线检测近红外光谱仪--傅里叶变换在线近红外光谱仪MASTER10-Pro,其采用完全国内自主的傅里叶变换技术,自主国产的干涉仪,立体角镜,永久准直,抗震性强。  除了红外透射、红外反射、衰减全反射(ATR)、漫反射等大家熟悉的测量方式,在本次申报的新品中,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还推出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发射光谱仪和傅里叶变换光致发光光谱仪。红外发射光谱虽然应用范围不如红外吸收光谱广,但在一些特定研究领域有其独特的优势。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推出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发射光谱仪 FOLI 10-RE是独立式、专用型红外发射光谱仪,其光路设计紧凑,可以明显降低辐射损失,提高辐射通量;作为一种有效的无损光谱检测手段,光致发光光谱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的带隙检测、杂质缺陷分析等。荧飒光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推出的傅里叶变换光致发光光谱仪 FTPL-10具有弱信号探测能力强、测量速度快和用户操作使用简单等优势。在仪器性能方面,该仪器的光谱分辨率达到0.8nm以上,测量速度达到每秒1张谱图,信噪比超过500:1。  此外,荧飒光学还推出了旋转透射红外液体分析仪+FOLI10-RT,该仪器最多可同时配置4个不同光程的光学窗,非常适合液体的定量测量;天津恒创立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出了MATRIX-50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该产品采用专利的高能量红外光源,内置独特设计的反射镜,光源能量利用率远高于传统设计,可为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ATR及显微红外应用提供足够的能量。
  • ITC红外培训课程即将开班,0基础“小白”也能成为红外热像师!
    ITC红外培训即将开班报名从速求职时有一技之长会脱颖而出工作中有一技之长会升职加薪这里有个提升一技之长的机会:想成为进阶红外热像师、热像分析师的各行业技术人员可以报名ITC红外培训学习技能学成之后将获得国际认证的证书让你在未来的工作中多一份选择!ITC培训最新课程 9月12日-16日 上海课程:一级仅需一周时间你就能从热成像小白化身专业热成像师想要多个一技之长的菲粉们千万不要错过这次机会哦~国际性培训,因材施教ITC红外培训ITC红外培训,是全球第一大红外技术培训和国际认证的提供者。凭借国际上最权威的红外培训课程,在全球30几个国家设有培训基地,遍布欧洲、中东、非洲、亚太和拉丁美洲等地,是全球唯一一家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标准认证的培训中心。ITC红外培训是针对红外热成像行业的职业培训,提供红外热成像所有领域的培训课程,以及国际认证与再认证。目前,中国主要是ITC红外一级培训,其针对红外热像仪的新用户,主要关注热像仪用于各类状态监控、可靠性维护和楼宇节能等应用。完成所有培训课程要求和热成像实地作业的学员将获得ITC一级证书,非常适合毫无经验的学员哦~覆盖多种行业,培训热相关内容ITC红外培训由于温度这个决定性的因素,测温工作在现代化社会中变得极其重要,菲力尔公司的热像设备在军事、安防、机械、电气、医疗、建筑、兽医等,甚至家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因此ITC培训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和温度相关的行业都覆盖。在ITC红外培训中,机电系统、楼宇和屋顶应用、光学气体成像、加热炉检查、以及研发课程等,应有尽有。ITC认证培训课程包括了全面的实验室动手实践和研讨会,旨在让学员参与其中,加入挑战!讲师经验丰富,课堂氛围好ITC红外培训ITC讲师是在全球相关行业拥有资深经验的培训人员和热像师,拥有ASNT、EPRI、EN、BINDT和ISO资质,他们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将带你更好地领悟红外世界!中国区讲师是拥有6年+的技术培训生涯的孙裕(Neo)老师,他持有ITC一级和二级证书,理论和实操经验都非常丰富!学成技能满点,操作得心应手ITC红外培训我们培训了很多学员,拥有丰富的经验,配备专业的支持人员、培训设备/应用实验室等。完成ITC红外培训后,你将获得以下技能:★ 提高解释热图的能力,利用测温数据的历史记录做出趋势分析;★ 在创建红外检测报告时,学习使用最恰当的技术;★ 学会区分真正的热点和虚假的热点,以避免出现代价高昂的错误;★ 满足许多雇主和客户要求的认证、培训和质量标准;★ 结合热力学和红外电磁辐射的知识在各行各业中,更好地使用红外热像仪。通过严格考试,颁发专业证书ITC红外培训为期五天的课程,其重点在实训阶段,简要介绍热成像的基本原理后,您即可进入实训阶段。课程包含各种练习,讲师对热图、草图和简要图标进行分析,以描述性的方式对理论部分进行阐述。实训部分的课程重点将放在红外测量技巧,以及发射率和反射表象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上。我们会安排您对实际设备进行测量,您将了解到如何、何时使用定性和定量测量的热成像技术。培训完成后,将进行一场考试,考试内容分为单项选择题和热图分析题,合格即可获得ITC一级证书。最近的一场ITC红外培训将在9月12日-16日的上海举办菲粉们可及时调整时间报名参加当然,除以上培训课程外在全国任何地方有红外培训需求只要学员数量满足15人并且与既定课程不相冲突我们都可以安排专业导师开班授课哦~
  • 红外学院|系统提升红外热成像技能的秘籍,尽在这里......
    时光飞逝,您的2021年余额已不足80天留给我们奋斗的时间不多啦想成为进阶红外热像师热像分析师的各行业技术人员本年度还有2次机会对专业技能进行提升赶快抓紧报名Teledyne FLIR的“明星课程”ITC红外培训ITC红外培训ITC红外培训,是全球一大红外技术培训和国际认证的提供者。凭借国际上最权威的红外培训课程,在全球30几个国家设有培训基地,遍布欧洲、中东、非洲、亚太和拉丁美洲等地,是一家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标准认证的培训中心。行业涉猎范围广ITC红外培训由于温度这个决定性的因素,测温工作在现代化社会中变得极其重要,菲力尔公司的热像设备在军事、安防、机械、电气、医疗、建筑、兽医等,甚至家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因此ITC培训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和温度相关的行业都覆盖。讲师经验技术牛ITC红外培训ITC讲师是在全球相关行业拥有丰富经验的培训人员和热像师,拥有ASNT、EPRI、EN、BINDT和ISO资质,他们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将带你更好地领悟红外世界!学业完成技能强ITC红外培训完成ITC培训后,你将获得以下技能:★ 提高解释热图的能力,利用测温数据的历史纪录做出趋势分析;★ 在创建红外检测报告时,学习使用最恰当的技术;★ 学会区分真正的热点和虚假的热点,以避免出现代价高昂的错误;★ 满足许多雇主和客户要求的认证、培训和质量标准;★ 结合热力学和红外电磁辐射的知识在各行各业中,更好地使用红外热像仪。证书到手未来棒ITC红外培训ITC红外培训,提供红外热成像所有领域的培训课程,以及国际认证与再认证,包括:ITC一级、ITC二级、ITC三级红外热像技术认证培训。ITC的一级和二级课程是基于美国无损检测学会的ANSI/ASNT CP-105 和CP-189的要求设立。完成所有培训课程要求和热成像实地作业后,学员将获得ITC国际认证证书及证书的身份卡片。2021可选课程ITC红外培训时间地点等级11/22-11/26上海一级12/27-12/31上海一级在日常工作中用热像仪助力检测定位问题是关键如何熟练掌握红外热像仪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快来参加Teledyne FLIR的明星课程ITC红外培训顺利毕业之后你就可以熟练掌握红外热成像知识全面提高工作效率与能力
  • 二手红外、近红外光谱仪器市场达1900万美元
    二手实验室分析仪器的转售正成为科学仪器市场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部分,红外(IR)和近红外(NIR)光谱市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二手仪器的可靠性和性能促进了市场对它们的需求,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显著增长。  实验室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并且拥有相对较大的使用基础。许多已有的模型已经被证明是非常可靠的,仍然能够提供广大最终用户所要求的性能,导致大量二手仪器市场的崛起。虽然最近几年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总体需求增长已经相当强劲,但是还远不能和红外光谱相比。因此,相比红外或其他实验室技术,近红外光谱二手仪器市场相对较小。  2012年,实验室红外和近红外光谱二手仪器的市场总额约1900万美元,占整个红外和近红外光谱市场规模的比例不到2%。然而,按照销售的台数统计,二手仪器占全新销售台数的近8%的比例。二手仪器的经纪人将继续发展他们的销售和保障能力,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张,在未来几年,对红外和近红外光谱二手仪器的需求将继续增长。编译:刘丰秋
  • 生物组织红外成像的全新手段——荧光引导光学光热红外显微光谱
    红外显微光谱法是非破坏性、结构敏感的检测方法,目前已在基于分子结构的单细胞领域的研究中发挥重大作用,诸如蛋白构象改变、氧化还原、脂质体的产生与降解等。但是受制于红外光谱仪本身的限制,对于生物组织样品来说制样非常困难,因此极大的限制了红外光谱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O-PTIR (Optical Photothermal Infrared) 光学光热红外光谱是一种快速简单的非接触式光学技术,通过检测由于本征红外吸收引发的样品表面快速的光热膨胀或收缩,克服了传统IR衍射的极限,空间分辨率可达500 nm。近期,美国PSC公司又推出了非接触亚微米分辨荧光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mIRage-LS,将O-PTIR技术与荧光(FL)进一步有机结合,利用落射荧光快速定位 O-PTIR 测量的区域,提供了对样品荧光标记区域以及邻近未标记组织的化学结构的快速光谱分析。图 1. FL-OPTIR 显微镜基本原理和观测方法这项全新的技术对样品要求非常低,而红外光谱的空间分辨率可达亚微米级别,为红外光谱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比如在阿尔茨海默病 (AD) 研究方面,AD的关键病理特征是淀粉样蛋白折叠,这些 β-折叠结构具有特定的振动特征,对于红外光谱来说十分敏感,但是受制于传统红外光谱仪本身的限制,在生物组织样品上直接测量非常困难。而非接触式的FL-PTIR技术却能够很好适用于这些样品,并且已经有多个小组通过实验证明了FL-PTIR能够应用于具有特殊化学敏感性的活细胞成像研究。Craig Prater等人通过这项技术成功实现了荧光定位下的OPTIR红外观测,并且完成了对组织中单个病理结构内的 β-折叠结构进行结构分析、在脑组织的特定细胞和培养的原代神经元分析。首先,作者使用了12个月周龄的 APP/PS1 转基因小鼠的大脑切片,用淀粉样蛋白特异性发光共轭聚电解质探针mytracker R(Ebba Biotech,Solna,Sweden)进行标记,并用OPTIR进行观测β 折叠结构的分布。相比于传统红外很难定位的问题,FL-OPTIR通过宽场荧光能够快速定位淀粉样蛋白斑块。并直接在脑组织中评估其在单个斑块中的结构。通过 k 均值聚类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清楚地显示了在 1630 cm–1处具有高振幅和低振幅的两组光谱的存在,并且具有 1630 cm–1高振幅的光谱清楚地与荧光信号共定位。光谱分析表明 Amytracker 没有对酰胺 I 和 II 区域有明显的吸收,因此表明 Amytracker 可用于 OPTIR 测量的荧光引导。图 2. FL-OPTIR 对脑组织中的淀粉样斑块进行成像荧光和红外图谱和热图的展示。 在第二个实验中,作者提供了一个概念性方法验证实验,证明 FL-OPTIR 可用于研究组织中的特定细胞类型,而这对传统红外显微光谱法来说十分具有挑战性。为此作者对脑组织中与淀粉样斑块相关的小胶质细胞进行成像,以评估它们的光谱特征,从而了解小胶质细胞是否可以将 Aβ 原纤维转化为单体的问题。这个实验使用 Aβ 特异性抗体 82E1 标记的 16 μm 组织切片,并用抗体 Iba1 对小胶质细胞进行了免疫标记。通过FL-OPTIR可以定位淀粉样斑块附近的小神经胶质细胞并测量 OPTIR 光谱。通过测量,发现 82E1 阳性小胶质细胞表现出β-折叠含量升高,表明小胶质细胞与 Aβ 原纤维相关。图 3. 脑组织中淀粉样斑块周围小胶质细胞的成像。 在第三个实验中,作者研究了 FL-OPTIR 在培养的原代神经元中 Aβ结构成像的适用性。与组织研究类似,淀粉样蛋白的结构异质性使得研究神经毒性与 Aβ 结构之间的关系仍具有挑战性。因此,为了直接评估神经元中的淀粉样蛋白结构,作者使用FL-OPTIR技术基于荧光信号引导的光谱测量,发现远端比近端神经突部分(分支后)相关的 Aβ 包含更多的 Aβ-聚集体, 作者认为这些神经元隔室可能本质上更容易结合 Aβ或者能够主动运输到远端。图 4. 初级神经元中 Aβ (1–42) 的结构成像。 总结:新型成像方法FL-OPTIR 结合了荧光成像和红外光谱来描述生物组织内的结构变化。能够针对复杂系统中的特定细胞、细胞器和分子进行分析和检测,解决了生物标本中红外光谱定位困难的问题。能够直接在组织中定位和分析淀粉样蛋白和相关的小胶质细胞,这可以解决局部环境在 AD 进展中的作用,帮助识别与淀粉样斑块相关的小胶质细胞,并在亚细胞水平上直接研究小胶质细胞中的纤维结构。为复杂样品中的蛋白质和细胞进行红外光谱分析提供了新的测量方法,为红外在生物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加便捷实验途径。 作为美国PSC公司在中国的独家代理,Quantum Design中国于2020年将非接触亚微米分辨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mIRage系统引入国内,助力中国科研工作者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 国内经典案例分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借助mIRage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塑料表面亚微米尺度化学变化表征方法。该工作发表在知名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中国农业大学借助mIRage成功实现对玉米粉中痕量微塑料的原位可视化表征。该工作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生物红外表征需求,更好的为国内科研工作者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Quantum Design中国北京样机实验室引进了荧光引导光学光热红外显微光谱,为您提供样品测试、样机体验等机会,期待与您的合作!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