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质谱侦测

仪器信息网质谱侦测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质谱侦测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质谱侦测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质谱侦测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质谱侦测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质谱侦测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质谱侦测相关的解决方案。

质谱侦测相关的资讯

  • 台大研发出健康侦测仪器 12分钟诊断病毒癌症
    据“中央社”报道,台湾大学18日表示,研发成功“即时多功可携式定点诊断用仪器-VsensorNTU”,可在12分钟内即时诊断病毒或癌症,未来将如手机一般,是人类必备的自主健康侦测设备。  台大表示,“VsensorNTU”过去1年来已针对高致癌性人类乳突瘤(子宫颈癌)病毒、肠病毒71型、肝癌专一性、肺癌专一性、流感病毒和败血症6项病症,通过临床试验,证明确实具有几近100%特异性或灵敏度,并且具有即时、便捷、经济、无任何侵入伤害之虞的诊断效能。  台大说,仪器上市后,民众可望在一般诊间或居家定点,即可诊断出可能的病毒感染或癌症。  研究团队召集人、台大医学院光电生物医学中心教授林世明表示,系统并设计未来可透过增加适当的模组扩充功能,并入微型电脑与影像电话里。  台大医学院院长杨泮池说,以往医疗检测主要依靠光学技术,将病毒细胞染色观察等,不但耗时、昂贵,且正确率有限,肝癌等病症甚至难以在初期诊断。  杨泮池说,新发明则是开发出独创全球的电子抗体工程检测技术,创新、经济、快速、门槛高,并具有可携式功能,让诊间医师及民众可以定点自行诊断,就像手机一样,将是未来人类不可或缺的自主健康侦测设备。
  • Nature: 硅光子光电侦测器将深远改变我们生活!
    Nature: 硅光子光电侦测器将深远改变我们生活!  2021年6月Nature 发表了一篇评论论文 “Silicon/2D-material photodetectors: from near-infrared to mid-infrared”探讨近红外到远红外的硅/二维材料光电探测器。在未来可能会深远的改变我们的生活~  二维材料(2DMs)因其灵活集成和超宽工作波长范围的优势而被广泛用于构建光电探测器(PDs)。具体而言,因为硅微电子和硅光子学已成功开发用于许多应用,硅上的 2DM PD 已经引起了很多关注。2DM PD 满足了硅光子学对低成本、高性能和宽带光电检测的迫切需求。在这篇论文中,回顾了在近红外到中红外波段工作的 Si/2DM PD 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在从 1.31/1.55 μm 的 NIR 波段到 2-6 μm 的 MIR 波段的窗口中工作,这对硅光子学非常有吸引力,这对许多应用都很有吸引力,并且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包括~100 GHz高带宽MGM PD、超高灵敏度基于PG效应的PD以及具有平衡带宽和灵敏度的2DM-异质结构PD。还展示了几种基于 Si/2DM PD 和数组的代表性晶圆级图像传感器。然而,在晶圆级实现整体高性能的 PD 仍然非常具有挑战性。  Summary of the working mechanisms of 2DM PDs  Performance summary for the waveguide-integrated Si/2DM PDs  Surface-illuminated Si/2DM PDs with heterostructure configurations推荐仪器
  • 小尺寸、低成本气体质谱分析仪问世
    微电子技术研究机构IHP-LeibnizInstitute以及德国航太研究中心(DLR),合作开发了一种尺寸小巧、具成本效益的气体质谱分析(gasspectroscopy)感测系统,运作于245GHz频率 而该系统也是全球第一套以矽锗(SiGe)晶片制作发送与接收器的系统。  IHP-Leibniz表示,该机构开发了一种具成本效益的方法来制造所需的SiGe半导体元件──也就是整合了天线的发送器与接收器晶片,运作频率再238GHz~252GHz 由于那些元件是采用标准矽制程技术,可利用现有半导体设备,因此能降低生产成本,并为气体感测器建立一个迄今无法达成的低价格技术基础。  新研发的气体感测器具备庞大的应用潜力,包括用以侦测有毒气体,或是运用在半导体产业的化学制程控制 此外该类感测器也能应用在医疗保健领域,例如藉由分析病患所呼出的气体来协助侦测肺部疾病。IHP-Leibniz开发小尺寸、低成本的气体质谱分析系统  毫米波吸收光谱(Millimeterabsorptionspectroscopy)技术是已经存在实验室的技术,应用在分子光谱学(molecularspectroscopy)与无线天文学(radioastronomy)领域,判定分子的浓度 传统上该技术所使用的RF发射源──萧特基二极体与下行频率乘法器(downstreamfrequencymultipliers)──都非常昂贵且笨重,虽然近几年来也有一些商用毫米波频率乘法器可做为RF发射源,体积也很小巧、但价格仍相对较高。  最近一个美国研究团队也开发出运作频率在210~270GHz的气体质谱分析系统,采用商用化的毫米波元件 不过这类系统的价格目前还是取决于高生产成本的毫米波元件。而理想化的解决方案是能利用以成熟的SiGe或CMOS制程生产的晶片,如此才能大幅降低系统成本。  IHP-Leibniz的研究人员所开发之SiGe接收器与发送器晶片原型,支援238~252GHz运作频率,范围虽然较窄,但研究人员强调这只是原型晶片,接下来将会有性能更提升的版本。该机构展示的系统利用一个光学试验台(opticalbench)来承载发射与接收模组,有效天线增益是经由一个透镜来放大 进行气体质谱量测时,一个尺寸约0.6m的气体吸收单元(gasabsorptioncell)会被放置在发送器与接收器之间。  接收器的IF讯号会利用一般商用实验室量测技术,被纪录为发送频率的一个函数 研究人员在发送器与接收器都整合了本地振荡器,其频率藉由外部的PLL电路来稳定。两个PLL单元采用两个具有恒定偏移的参考频率,能在一次完整的扫描后为接收器建立一个恒定的中频频率,因此能根侦测到非常微小的振幅变化做为气体吸收分析结果。
  • 德国发明可装入手机的近红外线质谱仪
    据台湾&ldquo 中广新闻网&rdquo 31日报道,德国的科学家设计出一种可以装置在手机内的近红外线质谱仪,它可以分辨水果是否已经过熟。  据报道,这种质谱仪可以测知气体或是液体中的成份 过熟或是核心已经腐坏的水果,散发的气体会在质谱仪下现形。  报道称,德国科学家发明这种可以装入手机的质谱仪,搭配应运软件,只要把手机靠近要检测的水果,手机就会显示出读数。  除了辨识水果是不是过熟之外,这个装置还可以运用到别的方面,包括检测血糖或是侦测爆裂物等。但目前并不清楚这款质谱仪软件何时能够上市。  仪器信息网注:文中提到的近红外线质谱仪疑为近红外光谱仪。  相关新闻:国内首台基于手机的近红外光谱系统研制成功
  • 利用质谱即可检测未知新型人造毒品!已投入实战
    据公安部新闻中心,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官方微博:“禁毒民警是公安队伍里最危险、牺牲最多的警种之一,2017 年以来全国有 30 余名禁毒民警牺牲、60 余名禁毒民警负伤。与毒贩交锋中,受伤、流血是家常便饭,这些伤痕,成为一道道无法抹去的‘勋章’。”如果能快速识别疑似人造毒品,无疑会给禁毒警察的工作带来帮助。近日,正在国外读博的南京青年汪飞,联合团队成员研发出一款新方法,只需利用质谱,即可获得未知新型精神药物即人造毒品的化学结构。图 | 汪飞(来源:Linkedin)11 月 15 日,相关论文以《一个深入的生成模型可以自动阐明新的精神活性物质的结构》(A deep generative model enables automated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novel psychoactive substances)为题发表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上。图 |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这是一种自动化、生成式的机器学习方法,了解人造毒品的化学结构后,即可帮助相关人员更快识别出疑似人造毒品。此前需要数周到数月,才可明确一款全新人造毒品的结构据悉,全球每年有大量新型精神药物在非法市场上冒出来,它们往往会带来和已知非法药物相似的精神效果。但是,鉴于这些物质的合成方式不同,因此其化学表现也有所不同。正因此,它们多数不在现有毒品法规的管辖范围之内,从而导致很难被侦测。通常,人造毒品的检测由相关法医实验室完成,检测时一般是从被查封药片或粉末中采样,并使用质谱分析法进行识别。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要想弄清楚一款全新人造毒品的结构,化学专家们往往需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的埋头工作,并且还得借助其他类型的实验技术。(来源: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研究中,汪飞和团队,从世界各地的法医实验室众包的保密数据中,训练出这款机器学习模型,它能从结构和性质上生成和近期人造毒品相似的分子。该研究主要针对一类叫做 NPS(novel psychoactive substances)的药品,也就是新型精神药品。这类新型精神药品通常由“街头化学家”所创造,它们和大麻、海洛因等毒品一样,都具有致幻效果。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新型精神药品的化学结构通常不为人所知。当前,执法部门和医疗部门存在的痛点,是如何去检测它们。比如执法部门在机场截获一批粉末,需要知道这是什么,或者医疗部门今天有一个服用过量的病人,那就需要知道病人到底服用了什么。(来源: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该问题的难点在于,首先要知道它可能是什么?以及它可能的结构是什么。目前,要想获取结构比较常见的实验室手段有 2 个:一个是通过核磁共振(NMR);另外是通过质谱(MS)。也就是当获取样本之后,要先得到它的核磁共振图谱或者质谱图,拿到图谱之后去一个数据库里做对比。如果数据库里有现成数据,即可知道需要检测的样本是什么。但是在大家从未见过该物质的结构的情况下,很难确认它是什么。而该研究主要是使用深度学习的方法来研究检测新型精神药品。(来源: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生成大约 900 万个可能存在的致幻剂的分子结构研究中该团队用大约 1700 多个新型致幻剂的结构训练了化学语言模型模型(DarkNPS)。这个模型使用SMILES(multiple simplified molecular-input line-entry system)文本来表示分子结构。从概念上来看,这模型非常类似 OpenAI 的 GPT-3,只不过 GPT-3 的输入是人类语言文本,而该模型的输入是一个分子的文本表达。这个模型可以生成大量的分子表达文本。通过改模型他们获得了大约 10 亿个不同的输出。由于分子的 SMILES 可以是重复的。即同样的分子结构可有不同的文本表达,再去除了不合格的表达式之后,最终得出 890 万个的潜在新型精神药品的分子结构。接下来,该团队使用了一个现有的质谱预测模型(CFM-ID,给每一个分子结构计算了 MS / MS 质谱。在测试种该系统实现 68 % 的 Top-3 检测准确率。为了进一步验证该系统的检测能力,该团队和欧洲的检测机构进行了合作,后者提供了一些今年刚刚收集到的样本。在这些样本里面,他们检测到了一个之前尚未被发现的新型毒品(DMXE)。(来源: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已经正式投入应用汪飞表示,毒品检测的功能是该成果目前的主要可行应用,它已经被包括美国缉毒局、德国联邦警察还有欧洲的一些执法机构使用。此外,将人工智能的分子生成结构的模型和质谱生成的模型组合在一起使用的方法它会对于小分子识别,尤其生物检测样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另外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应用前景可能包括检测兴奋剂,相同的方法也可用在医疗相关的一些检测项目上面。而对于生成模型本身,它可以用在药物研发、以及检测环境污染物上。(来源: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汪飞回忆自己的研究方侧重于为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提供更适用的机器学习方法。在他就读的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他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年开始去选择导师做课题。开始他其实对强化学习更感兴趣的,但在当时该方向的竞争比较激烈,很多厉害的导师都没有名额。有一天他遇到了现在的导师,然后他问导师:“您这有什么有意思的项目吗?”他导师看着他并问了一句:“你觉得去把分子炸掉这件事情你喜不喜欢?”他非常强调的是把它给爆破掉这么一个动作,汪飞当时觉得非常有意思,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他认为,至少把分子炸成碎片,听起来比做其他研究好玩很多。更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本次研究中,他和团队其实是先把分子用一个一个原子给它拼装了起来,之后再把它给炸掉(质谱)。图 | 汪飞的导师之一尼罗素 格林(Russell Greiner)(来源:资料图)本科时,汪飞在在美国和加拿大边境的一个学校读本科,当时读的是计算机专业。学校非常的小,但是它的机会非常多,本科时他就使用人工机器学习做数学公式的识别。汪飞回忆称,那会大家还在使用支撑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深度学习在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流行。本科毕业之后,他去做了几年电子游戏的开发。但是游戏开发本身是一个挺枯燥的过程,因为总是在重复做一样的事情。所以,后来他决定继续深造,目前,他已经拿到了硕士学位,现在在开展博士课题的研究,并打算在该成果的基础之上继续做研究。
  • 台湾谢建台教授发布最新便携式大气压质谱仪
    据台湾媒体报道,9月4日台湾中山大学化学系谢建台教授公布了全新的便携式行动质谱仪器装置,克服了传统检验仪器耗时长的缺陷,已获得美国及台湾的发明专利。  检验人员可携带该行动大气压力质谱仪,到现场即时检测各种食品中所含的不法化学添加物,改变传统化学分析流程,化被动为主动。  研究人员称,质谱仪具有高灵敏度及监定结构能力,因此已成为科学界分析化学分子不可缺少的仪器,但必须先进行样品前处理,才能以质谱仪进行分析,可能要长达数小时。  行动大气压力质谱仪的操作原理,是利用细微金属探针取样,以加热等施加能量方式将分析物气化,导入游离区,并使其与游离区内的带电荷物质反应后,使分析物带电荷,再进入质谱仪内被侦测 整个过程仅需数秒钟的极短时间。  目前仪器可应用的范围包括各式物件及食品中环境荷尔蒙及如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质分析及蔬果表面及内部所含残留农药等,同时还可检测毒品与禁药。
  • 仅利用质谱,机器学习可预测未上市新型人造毒品
    英国《自然机器智能》杂志15日发表一项计算生物学突破,包括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自动化、生成式的机器学习方法,可以仅利用质谱就确定未知的新型精神药物(又称人造毒品)的化学结构,了解这些结构能帮助法医实验室更快识别出疑似的人造毒品。  每年有大量新型精神药物出现在非法市场上,这些药物会造成与已知非法药物相近的精神效果,但其合成方式使其在化学上与已知非法药物有所不同,这些药物规避了现有的毒品法规,甚至难以被侦测。法医实验室使用质谱分析法在查封药片或粉末中识别已知人造毒品。但是,要弄清一种全新人造毒品的结构,通常需要化学专家工作数周或数月,并且需要用到多种实验技术。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迈克尔斯金奈德及其同事,此次使用全球各地法医实验室众包的保密数据,训练了一个机器学习模型。他们所使用的算法也被称为深度神经网络,其灵感来自于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机器学习产生了结构和性质都类似于近期人造毒品的分子。该模型随后产生了一个数据库,包含十亿种潜在新型精神药物的结构。用模型训练结束后新收集的数据测试该模型,发现这一方法可以仅用质谱就确定未知人造毒品。在准确结构难以精准确定的实例中,该模型建议的结构,与未知人造毒品非常相似。  研究人员发现,该模型还可帮助人们了解到哪些分子更有可能出现在市场上,哪些不太可能。研究人员总结说,用其他数据集训练的类似的生成方法,也可以帮助识别其他特定领域未知分子的结构,例如识别新型兴奋剂或者环境污染物。  研究资深作者、阿尔伯塔大学计算科学教授戴维维斯哈特表示,这一模型意义有点类似2002年的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其可以对即将发生的犯罪活动有所预知,从而帮助显著减少犯罪,“从本质上讲,这一新成果为执法机构和公共卫生计划提供了一个所谓‘先机’,让他们知道需注意什么。”  斯金奈德表示,该模型仅仅通过精确的质谱测量就阐明整个化学结构,而将数十亿个结构的列表缩小到10个候选结构,大大加快了化学家识别新药物的速度。
  • 手机上的化学物质会“出卖”你 质谱分析缩小范围
    如果你担心手机里的私密信息被泄露以至于辗转难眠,那也许你会考虑给手机外壳来个彻底的清洗和消毒。  科学家们表示,他们可以通过手机外壳上残留的化学物质推断出一个人生活方式,具体到使用了什么美容产品、吃了哪些食物以及服用了什么药物。  专家还指出,分析个人手机上的遗留化学物质对医疗保健服务和警察办案都将有所裨益。  该研究的合著者之一、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Pieter Dorrestein说:“你可以据此判断对方的性别,如果发现对方使用了防晒霜,那么可以判断此人可能是个热爱野外活动的人。所有这些细微线索都能帮助调查人员缩小范围。”  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来自美国和德国的研究者介绍了他们的实验过程:借助医用海绵擦拭39位受访者的手机外壳与右手,然后采用高灵敏度的质谱法对样本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每位被调查者手上的化学物质都有着独特的“印迹”,能够与其他人区别开。这些化学物与手机外壳上的物质相重合,使得电子设备也能够彼此区分,与各自的主人相匹配。     “我们发现,在99%的被调查样本中,每个个体手上的化学物质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在两例案例中没能完美得出上述结果,但这其中一例是因为被调查者生活在一起,”Dorrestein说,“在69%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将手机外壳化学物构成报告与其所有者完美匹配。”  但他同时补充道,此项技术的前景不是用来区分个人,而是建立起使用者的个人档案。  通过参考数据库对化学“足迹”做出分析之后,调查人员可以将这些化学物质与已知及相近化学成分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出被调查者个人的生活方式,比如他们是否使用了防脱发洗护品,是否服用了抗抑郁药物。  其中部分诸如驱蚊剂DEET之类的化学物质,距离手机主人最后一次接触4个多月后仍然能够被检测到。  研究者认为,警方可以根据这一调查方法建立起广泛的数据库,借助手机、钥匙或其他私人物品上的化学物质来推测嫌疑人的生活信息。同时他们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的用途建议,比如监控个人接触污染物的严重程度,检查病人是否在遵照医嘱服药或对特定药品有反应。  英国萨里大学法医鉴定专家Melanie Bailey认为这项研究颇有价值。“以往鉴定的关键问题在于是否能从手机上提取到指纹,但如果被提取者信息根本不在数据库中,或者指纹被弄脏了,那就会毫无用处,”她说,“他们掌握的化学信息能帮助缩小嫌犯范围,或者说至少给出了一些应该关注哪类人群的参考情报。”  但北安普敦郡警察局法医部门前负责人、莱斯特大学犯罪学副教授John Bond对该研究的前景看法就没那么乐观了。他认为,目前已经能够从物体上侦测到枪炮、爆炸物和毒品的蛛丝马迹,而化学物质是否能帮助确定肇事者并不清楚。“问题在于这并不是特别有区分度的东西,即便你可以识别出某个特定品牌的化妆品,也不能就此缩小要搜寻的对象范围。”
  • 农残检测玩转大数据 两院士科普农药“电子身份证”
    “信息时代,农药残留检测面临着三大挑战——检测如何实现电子化、大数据报告生成如何实现自动化、农药残留风险溯源如何实现视频化。”  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吴清平分析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面临的形势,并分别为如何有效检测果蔬农药残留和食源微生物“支招”。  信息化重塑检测手段  “农药残留定性鉴定的实物标准可用电子标准取代,实现农药残留检测电子化。利用非靶向农药残留高通量高分辨质谱技术,我们可以对150多种水果和蔬菜、1200种常用农药进行快速侦测。‘为符合一项标准,需购买400~500个农药标准品’的情况将一去不复返了。”庞国芳说。  农药残留检测电子化实施后,每一种农药都有自身独有的“电子身份证”,这个身份证包含了农药的保留时间、一级加和离子精确质量、同位素分布、同位素丰度和二级碎片(4~5)精确质量数及谱图。  检测的电子化取消了标准品做参比,改用电子标准定性鉴定,具有节省资源、减少污染、提高分析速度并且清洁高效等优势。  除此之外,科研人员还开发了农药残留质谱自动匹配定性鉴定软件。只要将软件植入仪器中就可以直接进行检测,通过将检测结果与农药质谱库比对,便可显示农药残留情况,实现了农药残留检测的高速度(半小时)、高通量(500种以上)、高精度(0.0001质荷比)、高可靠性(10个确正点以上)、高度信息化和自动化。  “以山东为例,未检出农药残留食品298例,占23.8% 有农药残留但未超标893例,占71.3% 有农药残留且超标61例,占4.9%??最常检出农药残留的种类为芹菜、青椒、番茄??其中芹菜在潍坊检出13种农药残留、在淄博检出16种农药残留??最常检出的农药为苯醚甲环唑、蚍虫林、甲基硫聚灵??”  电脑模拟人声详细汇报着农药残留检测情况,这是庞国芳团队的农药残留风险溯源实现视频化的创新成果。  以非靶向侦测技术为依托,把形成的农药残留数据库与中国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相关联,庞国芳团队开发建立了目标农药-食品名称-食品产地三维空间可视化自动生成软件,为风险溯源、残留预警、产品召回等食品安全监督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同时,《中国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在线制图系统》视频软件也实现了地图模块、农药图标模块和农药数据模块的互联互通,使农药残留情况一目了然。  大数据助力风险预测  由于高分辨质谱检测速度快、效率高,而且产生的是多维化的农药残留数据,例如产地、商品情况、目标农药等,而每一个农药残留数据又有大量的表征,因此产生的数据极多。  为此,科研人员建立了五个基础数据库为残留定性鉴定提供理论保障。  这五个数据库是:实验室检测数据库、农药信息数据库、多国农药最高残留限量(MRL)标准数据库、多国农产品分类数据库、地域信息数据库。  “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全部来源于全国10个联盟实验室。这10个实验室完全统一,且操作规范。”庞国芳介绍道,通过实施封闭运行、循环侦测,保障了数据的统一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数据库建立后,为了将数据表征出来,科研人员建立了智能分析系统。  据介绍,该系统分为四个层面:  一是五大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层面   二是通过信息化技术来表达的统计分析学层面   三是业务层面,规定了一项农药残留的指标要用24项表征具体描述   四是展示层面。  四个层面互联互通,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农药残留大数据的智能分析,显示检测结果。  目前,农药残留大数据库构建已具雏形,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284个区县,共600多个采样点 截至目前,共检测涵盖146种水果蔬菜的20000多批样品,其中400多种检出农药残留。样品数据具有代表性与普遍性,且能形成自动分析报告。  病原微生物防控是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的重大需求。  针对我国食品微生物安全领域存在的风险不明、缺乏共性关键技术保障体系、重点行业亟待建立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及工艺等问题,吴清平带领团队在全国45个城市进行了食品采样,最终收集了5000份样品,检测得出数据132988条。  “通过风险识别,我们发现速冻食品、肉与肉制品、熟食是最易被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三类食品。”吴清平介绍。通过对分离菌株进行抗药性检测,研究人员发现我国食源性致病菌,如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耐药性普遍较高。  以先进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技术)为依托,在检测特异性靶点选择上,吴清平团队对极易引发食源性疾病的牡蛎进行了重点研究,发现牡蛎鳃组织是很好的识别食源性微生物的靶点。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探明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分布规律、风险水平,获取并保藏菌种20000株以上 菌种信息清晰,涵盖了菌株来源、抗药性、血清型、毒力基因等方面,初步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食源性致病菌风险识别数据库。  两位院士一致认为,在信息时代,通过高通量快速检测建立起农药残留数据库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数据库,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控和风险溯源的重要依凭。
  • 质谱助力医学检测,赛默飞助阵国际临床质谱会议
    9月16-17日,国际临床质谱会议在宁波大学盛大召开,此次一年一度的国际会议汇集了来自质谱技术和临床分析应用的研究人员和科学家以及在化学、生命科学、医疗诊断等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在此次会议中,赛默飞特邀知名专家鼎力助阵,分享质谱技术在医学检验上的新发展新范例。大会主要针对目前临床前沿研究领域展开畅想,分别从组学、质谱成像、AI深度学习等角度探讨临床发展可能。其中报告人对赛默飞Orbitrap三合一超高分辨质谱仪多碎裂模式(CID,HCD,ETD,EThcD)对于临床关注的糖基化、磷酸化修饰在炎症、癌症研究方面为研究者提供更细节的信息,助力精准医疗。 特邀嘉宾报告在临床质谱新技术分会场中,赛默飞特邀来自University of Calgary的Ian Lewis教授带来专题报告Harnessing metabolomics to combat infectious diseases: a new paradigm in rapid diagnostics,采用Orbitrap高分辨质谱平台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及赛默飞三重四极杆质谱平台进行靶向分析。每年200万感染患者中有8万人死亡,预计在2050年,全球死亡人数大约达到1000万左右,治疗成本高达2万亿美金,传统细菌鉴定和耐药性分析的时间长达5天之久,使得大部分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时间就是生命”,开发一种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变得刻不容缓。Lewis教授实验室利用赛默飞Orbitrap高分辨平台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对血液样本中不同类型的菌群代谢物做了差异分析,很好地完成了分群鉴定,并且随后做了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菌群代谢物对药物具有极高的敏感度,随后对775个样本进行了验证,该方法比现有手段节约60%的时间,从而大幅度降低感染病人的死亡风险。得益于两类质谱平台方法之间快速转移的优势,同时利用赛默飞三重四极杆对尿路感染样本进行靶向分析,大大缩短了诊断时间,这是传统的MALDI-TOF方法没法完成的。Lewis教授基于PIM(精准感染管理),对超过50000 个独立菌群进行基因信息和蛋白质组学信息分析,整合信息并建立了耐药性数据库(ResistanceDB),来更好地执行PIM。Lewis教授相信,对于感染的精准管理和快速诊断,一定能够大大降低医疗成本和感染死亡率。 由于近年来质谱技术在医学检验上的应用已受到科学界的广泛重视,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的知名学者做主题演讲和高质量论文。 赛默飞在此次会议中也向中外诸位研究人员及科学家展示了整体解决方案,助力临床精准医疗进一步发展,展台人头攒动,研究人员与与会嘉宾均进行了良好及富有成效的沟通,此次会议也得到了赛默飞全球临床质谱团队的大力支持,为赛默飞在中国临床质谱界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赛默飞临床检测及研究解决方案》《赛默飞临床检测及研究解决方案》全方位展示了赛默飞在临床检测领域的全产线解决方案,不仅体现了赛默飞本土化战略,积极整合国内合作方的技术力量,优势互补,为中国客户降低使用成本,提高临床服务水平。而且针对正在兴起的临床检测项目,赛默飞不仅可以提供传统的三重四极杆质谱、高效液相色谱等设备,同时可以提供提高检测通量的多通道液相设备TLX/LX(检测样本通量提高2-4倍)、痕量金属检测设备ICP-MS、快速筛查利器Orbitrap高分辨质谱仪、纸喷雾离子源VeriSpray快速监测治疗药物等,提供从样品前处理到软件分析,更高效、更精准、更全面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 庞国芳院士团队获得3.2亿张质谱图 建立食药农残数据库
    p  编者按/pp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十年磨一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庞国芳院士带领一个团队,孜孜不倦地潜心研究,突破了农残检测在信息化时代的三大挑战,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检测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兢兢业业地做了4万批次的农残筛查,摸清了我国“菜篮子”中的农药残留家底,为相关部门的决策和监管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这种踏踏实实坐冷板凳的科研精神令人感佩!/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一个人能做到如此已属不易,一个单位都在潜心科研更是难得。“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苦干搞研究”,中国检科院就是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也才能够收获如此丰硕的科研成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面对机构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观望或许是很多人的选择。然而身处改革洪流中的中国检科院却仍然能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钻研、踏踏实实做事,这样一个群体的实干精神更加值得赞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正是一群群科研工作者的坚守初心、不懈追求,我们才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span/ppbr//pp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而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可谓是食品安全领域中的“重灾区”。/pp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带领的团队这些年来干了件大事。/pp  他们采用我国学者自主研发的两种电子化检测技术,对45个重点城市(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14个果蔬主产区,覆盖全国人口25%)1500余个采样点,采集了135种果蔬(占全国果蔬名录85%以上)4万批次市售样品进行了农药筛查,获得农药质谱图3.2亿张,基本查清了我国“菜篮子”中农药残留的“家底”。/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担当重任,直面百姓关注热点/span/strong/pp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是世界上农药生产和消费量较高的国家。农药是一把“双刃剑”,在保护农作物生长、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保障农产品储存质量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生物活性,残留农药对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也使农药饱受诟病,农药化学污染物是当前食品安全源头污染的主要来源。/pp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pp  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后,必然对健康的需求更加强烈,对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也愈发关注。“谈农药色变”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比较普遍的现象,完全禁止农药的使用并不现实,研究出一套科学的农药残留监测与监控体系是当务之急。/pp  “2012年,我们开始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的‘食品中农药化学污染物高通量侦测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2015年,我们又承担了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水果和蔬菜中农药化学污染物残留水平调查及数据库建设’课题。”庞国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pp  “最大的困难就是研究技术。”庞国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检索了1990年至2016年,世界上15种著名期刊的4600多篇论文,对所有的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主要有两个发展阶段。1990年至2002年,是色谱技术引领质谱技术发展,2002年以后,质谱技术超越了色谱技术。”/pp  庞国芳团队分析认为,从检索到2002年发表的第一篇高分辨质谱文献之后,这方面研究逐年增加。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分辨质谱技术成为农药残留非靶向筛查的发展方向,常见的高分辨质谱包括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等。/pp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庞国芳团队采用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和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开发了一次样品制备两种技术同时检测1200种农药残留的新方法,这种新方法达到了绿色发展、环境友好、清洁高效的技术要求。/pp  用这两种技术,庞国芳团队研究建立了世界上常用的1200多种农药和化学污染物的一级和二级精确质量质谱数据库。并为1200多种农药的每一种,都建立了自身独有的电子身份证,也就是电子识别标准,从而实现了以电子标准代替了实物标准作参比的传统方法,同时实现了由靶向检测向非靶向检测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农药残留检测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农药残留新型检测技术的研发,对全国市售果蔬进行筛查,绘制出我国农药残留地图,它将成为我国农药残留治理的有效工具,将会促进我国农药使用零增长,使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大大改观。”庞国芳告诉记者,这项工作不只是食品安全问题,还关系到国泰民安、国家形象。/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潜心十年,解决业内三大挑战/span/strong/pp  以往的农药残留检测都需要有实物的标准物,实物标准物是存在有效期的,大概两三年就会失效。而由于农药种类众多,一个标准物几百到几千元,一百个标准物就要十万元,还经常需要重新购买,这对实验室而言,也是一笔不菲的成本。/pp  “要检测四五百种农药残留,标准物买不起”,这是实验室里常见的实际困难,也是庞国芳一直琢磨着要解决的问题。/pp  近年来,庞国芳在各种研讨会上都会提出这样的观点:随着21世纪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面临信息化的三大挑战——农药残留检测如何实现电子化?农药残留报告生成如何实现自动化?农药残留风险溯源如何实现视频化?/pp  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究,这三项挑战如今已有解决方案。/pp  在精确质量质谱数据库的基础上,他们为1200多种农药和化学污染物都建立了一个自身独有的电子身份证,采取世界通用的八种高分辨质谱技术,评价1200多种农药的微细结构。“就像人脸识别技术一样,点位越多,辨别越准确。”精确化的电子识别标准,实现了农药残留检测以电子标准取代实物标准作参比的传统鉴定方法,同时也实现了农药残留由靶向检测向非靶向筛查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检测技术的电子化。/pp  “其检测能力远远超过了目前欧盟、美国和日本农药残留监测技术的实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庞国芳告诉记者。/pp  农药残留检测电子化的实现,其方法效能是任何现有色谱技术和低分辨质谱技术所不能比拟的。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极其庞大复杂的数据。数据维度多、数据关系复杂、分析要求精度高等难题,向传统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了挑战,建立新的大数据的采集、传送、统计和智能分析系统成为当务之急。庞国芳院士团队研发了高分辨质谱+互联网+数据科学三元跨界融合技术,为解决第二项信息化技术的挑战打开了思路。/pp  庞国芳团队在深入分析农药残留检测数据特征和分析需求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农药残留数据采集系统,构建了农药残留侦测结果数据库。/pp  “我们提出了‘数据获取—信息补充—衍生物合并—禁药处理—污染等级判定’的数据融合与处理模型,实现了对农药多残留检测结果数据进行快速在线采集、融合。”庞国芳告诉记者。/pp  值得一提的是,庞国芳团队自主研发的农药残留海量数据智能分析软件,实现了从农产品、农药、地域、多国农药残留最高限量标准等多维度进行的20项农药残留指标的自动统计和5项报表的自动生成,以及根据统计结果的综合评价和预警信息的自动生成,最终实现“一键下载”。/pp  “这本报告30分钟就可以自动生成。”庞国芳指着办公桌上一本厚厚的农药残留检测报告对记者说, “这种效率是传统分析方法不可想象的,高分辨质谱+互联网+数据科学的三元融合技术,是我们的技术突破之一,为农药残留大数据分析提供了有效工具。”/pp  “农药残留检测的目的是要实现风险的溯源。”庞国芳表示,“我们这项研究的第三大突破就是通过高分辨质谱+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三元融合技术,可实现农药残留风险溯源的视频化。”/pp  据介绍,将农药残留数据与地理数据相关联,完成了农药残留数据驱动方式下地图的新应用。“采用多元技术融合,设计编制了目标农药—食品名称—食品产地等多维空间特征的可视化系统。”庞国芳说。目前已形成两个产品,分别是“31个省会/直辖市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水平地图集”和“31个省会/直辖市市售水果蔬菜农药残留在线制图系统”。/pp  在庞国芳看来,这实现了农药残留检测、溯源和预警三个关键点的“智慧一张图”管理,为产业自律、政府监管和第三方监督提供了基于空间可视化的科学数据支撑。/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击中痛点,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strong/span/pp  庞国芳团队的研究成果紧扣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题,必将在这些领域发挥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pp  相较技术保障,这项研究还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相关部门的决策和监管提供科学依据。/pp  这次面向45个城市的市售蔬果农残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市售果蔬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合格率达到96.5%以上,我国使用的农药以中、低、微毒农药为主,检出的品种和频次占比均超过80%。这些说明了我国果蔬当前农药残留监管工作积极有效,食品安全有基本保障。/pp  不过也存在着很多严峻的现实问题。/pp  尽管目前我国市售果蔬样品检出农药以低中毒性为主,但是在普查中仍然发现10%的果蔬样品检出高剧毒和禁用农药,而且越是日常常吃的果蔬,检出的高剧毒农药品种越多,为我国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这就需要执法部门重拳治理高剧毒和禁用农药,根治顽疾。/pp  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其实是全世界很多国家都会面临的共性问题。但是相比较而言,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建立了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残留监控体系,制定了农产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pp  从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陆续建立了三大农药残留监控体系,包括国家残留监控计划(NRP)、农药残留监测计划(PPRM)和农药残留数据计划(PDP),监控农药品种达500多种,并建成农药化学污染物残留数据库。1996年,欧盟启动的共同体农药残留监控计划中包括欧盟和欧盟成员国两大残留监控体系,监控的农药品种达到839种。日本则出台了“肯定列表制度”,加强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管理,监控农药542种。/pp  尽管我国的各主管部门都有各自的农药残留监控计划,但还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全国“一盘棋”的监控体系,各部门仅有的农药残留数据资源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到目前为止,我国各有关部门中监控农药的最多仅百种左右,与先进国家差距甚远,其地位与我国的农业大国地位很不相称。/pp  而标准水平低、数量少也是我国农药残留污染治理当下正面临的难题。/pp  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农药残留安全标准水平低,这次普查结果如果按照欧盟和日本的标准来衡量,合格率就会大大降低。我国现行国家标准GB/T2763-2016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项次为4140项,而欧盟、日本和美国现有标准分别为16万余项、5万余项和4万余项,这种标准数量上的巨大差距,会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受制于人的被动地位,无法掌控国际贸易话语权。/pp  “缺少一个全流程、成体系的农药残留全面风险监测和监控体系,提高未知风险发现能力 也急需加强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和每日允许摄入量标准的研究制定,使之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肩。”庞国芳语重心长。/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处处开花,检科院科研成果丰硕/strong/span/pp  领先世界的技术和成果出现在中国检科院并不是偶然,庞国芳团队也只是中国检科院的一个缩影。/pp  近年来,中国检科院始终坚持以科研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注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尤其是“十三五”以来,中国检科院紧紧围绕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及创新应用,直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国门安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核心、关键科技问题,在食品农产品安全、动植物检疫、卫生检疫、化学品安全、工业与消费品安全、装备等多个领域开展研究和技术开发,大幅提升了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pp  除了庞国芳团队建立了1200多种农药精确质量数据库和质谱的电子识别标准,自主研发了自动匹配农药残留智能筛查和定性鉴定软件,实现了千种农药高通量非靶向同时定性筛查的技术突破之外,中国检科院近年来的多项研究成果都填补了国内、国际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pp  在国际上率先系统揭示了食品中有害物的质谱软电离裂解规律,开创了基于质谱标志碎片的未知风险非靶标筛查技术,构建了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及生物性有害物代谢物的质谱筛查技术平台 开创了基于标志物筛选的过度加工食品判定技术,保障了进口食品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 构建了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技术平台,研发了系列快检产品,在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应对中发挥了领军作用。/pp  率先提出“食品属性表征与品质分子识别”概念,改变了加工农产品和食品鉴伪、品种鉴定、产地鉴别标准缺乏、指标混乱的局面等,确立了农食产品真伪鉴别领域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快速、准确的鉴定溯源,可有效用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确证、食品农产品中污染源的追溯。开展的食品过敏原检测方法储备研究处于国内领先。/pp  建成了植物检疫学科体系及检疫性有害生物国境防控技术体系、转基因产品查验技术体系,重点突破了外来有害生物与转基因产品高通量、高精准、快速检测监测技术和大宗产品检疫处理技术,研发了系列装备和药剂,制修订了成体系技术标准,大幅提升进出境植物有害生物防控有效性和国境通关综合效率。/pp  搭建了外来动物疫病有证标准样品研制平台,创制的假病毒制备载体,其包装容量、表达效率和纯度均领先国际同类技术,解决了高风险动物病原微生物检测缺乏生物安全质控品的技术难题 研发了非洲猪瘟、施马伦贝格病等外来动物疫病的口岸现场初筛和实验室精准检测系列技术方法和试剂盒,构建了动物疫病风险分析模型及信息化风险分析系统,为双多边技术交流和谈判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pp  牵头建立了全国口岸传染病监测哨点技术网络,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外来传染病监测生物样本资源库,并在标准验证、标样研制、无创样本病原基因检测和输入病例病原分子溯源等多领域实现创新应用 在重大突发疫情应对中,第一时间研制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诊断方法并获国家联防联控科技组推荐,形成技术标准应用,储备了境外新发突发病原体检测方法。/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强院大市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strong/span/pp  各种领先国际水平的成果不胜枚举。是什么促成了检科院科研成果“处处开花”的盛景?/pp  “做好检验检测检疫科技引领‘火车头’是我院正在做,也是我院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愿景。”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新实如是说。/pp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管检分离”成为大趋势。同时,国内检验检测产业发展迅速,外资检测机构不断涌入,检验检测认证市场竞争激烈。/pp  “面对如此大的变革,无疑对我院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新的压力和新的课题。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新的动力和新的愿景。但是,我相信机遇掌握在自己手里。”李新实曾这样说过。/pp  直面挑战,检科院积极转变观念,适应国家改革需要,下大力气提升科研工作水平,着力解决好检验检测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关键性技术问题,更好地为检验检测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pp  为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检验检疫事业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好“火车头”作用,中国检科院确定了“强院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在这一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建设一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检验检测检疫科研机构,中国检科院正在砥砺前行。/pp  据李新实介绍,所谓“强院”,就是坚持检科院作为公益性检验检疫中央研究机构的本质属性,坚持以科研为中心不动摇,集聚全院优势资源,加强学科建设,打造优秀创新团队,全面提升科研水平、技术支撑、科技服务等核心竞争力,使检科院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检验检测检疫科研机构 所谓“大市场”,就是坚持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全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全力提高科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强院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形成了科研和市场两轮驱动、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正推动着中国检科院各项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pp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pp  检验检测检疫事业关乎国计民生,在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维护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门安全、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我国检验检测检疫领域重要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部门,身处机构改革的洪流之中,中国检科院不忘初心,坚定“强院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发挥检验检测检疫科技引领“火车头”作用,全力以赴地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检验检测检疫科研机构”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行,为国门安全和检验检测检疫科技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不可或缺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ppbr//pp  strong相关链接/strong/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人物档案/span/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庞国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AOAC资深专家,2014年度AOAC哈维威利奖、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获得者。30多年来始终工作在检验检疫第一线,致力于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农药等化学污染物残留微量分析技术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在研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分辨率的多残留快速检测新技术、新方法方面 在研究新型萃取、分离、富集等样品制备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多有创新。在检测技术标准化工程化方面颇有建树,研究建立了139项国家技术标准和3项国际AOAC标准。3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8次荣获国际AOAC科学技术奖。论著19部(3000万字),论文110多篇(其中40篇SCI论文)。/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中国检科院简介/span/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中国检科院是国家设立的公益性中央研究机构,2004年建院,其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和成立于1979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主要任务是开展检验检疫应用研究,以及相关基础、高新技术和软科学研究,着重解决检验检疫工作中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突发性、基础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为国家检验检疫决策和检验检疫执法把关提供技术支持,为质量安全科普教育及社会实践培训提供社会服务。/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中国检科院始终紧密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防控SARS、甲型流感、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和登革热以及在应对输欧米制品转基因、输日水饺中毒、三聚氰胺奶粉、农夫山泉、双汇瘦肉精、日本核辐射、台湾食品“起云剂”、“地沟油”等一系列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2016年杭州G20峰会、“一带一路”论坛等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检测和生物反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为汶川、玉树地震灾区防疫、食品安全检测以及灾后重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公正、权威、精确的检测技术服务,在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维护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门安全、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span/p
  • 天瑞诊断携手扬州大学共建呼气质谱检测平台
    2023 年," 产研 " 融合仍在加速。  越来越多高校科研人员正走向产业端,试图实现理论落地 与此同时,更多企业也在选择与高校科研院所联手,布局源头创新。  在临床检测领域,同样的故事也在上演。  4 月 10 日,天瑞诊断与扬州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建气质联用检测平台,针对基于 " 气相活检 " 呼出气体 VOCs 的肺结节性风险识别与早诊的关键技术进行应用研究,力图建立高危人群肺结节恶性风险评估及精准早诊的指标体系和关键技术,构建肺癌早诊预测模型及筛查评分体系,最终形成基于我国人群的临床肺结节恶性风险评估方案,并在扬州地区形成应用示范。随着技术突破和临床应用推广,呼气检测在癌症、感染性疾病、重症医学疾病、慢病等领域,有望成为如同影像诊断、血检诊断常见应用的新型 IVD 辅助诊断方式。近十年来,全球呼气检测技术迎来极大飞跃,呼气诊断新蓝海隐隐浮现。  携手扬州大学,加速推动呼气 VOC 检测进展  现有的 IVD 诊断方法很难在精准性、可及性和低成本实现三角平衡。而呼气检测以其无创性、取样简单、速度快等优势提高患者依从度高。若通过技术创新使检测仪器在保证精确度的前提下,实现小型化和成本的有效控制,便能平衡呼气检测在大范围临床应用上所需的精准性、可及性和低成本。这不仅能改变现有的诊断产业,也将改变整个医疗和健康体系的诊断治疗生态。  在过去的几年,呼气这一全新的疾病诊断载体得到了迅猛发展。2022 年,FDA 紧急授权首个基于呼吸 VOC 分析的新冠病毒检测产品,可在医院、医生办公室、公共场所、移动检测站等多个场景下使用,不到三分钟即可获取检测结果。这一事件,是官方对呼气 VOC 检测的肯定,让行业清晰看到了呼气 VOC 检测在临床的具体落地场景。  扬州大学医科有着 70 多年办学历史,拥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 2 个博士后流动站,7 个硕士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 个本科专业。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 400 余项,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扬州大学测试中心始建于 1982 年,拥有现代化实验室 6259㎡,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硕博占比超过 90%,可开展无机物分析、有机物分析、材料微区与物相分析、生物材料分析、环境检测、机械产品检测等项目,其中 8 大类 29 小类 196 项通过了《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的审查,取得了《国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是具备高水平的一流检测实验室。  天瑞诊断是临床质谱诊断整体解决方案综合服务提供商,具备从样本前处理环节到产出报告的整体解决方案,旗下拥有镇江、扬州、盐城、淮安四家精准医学实验室平台,可提供包括生化、免疫、质谱、微生物、分子病理、科研等在内的千余项检验项目及百余项特色项目,同时提供第三方检验、临床科研和合作共建精准医学中心等服务。  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基于天瑞诊断旗下开设的扬州地区精准医学实验室平台,天瑞诊断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进行相关检测项目合作。恰逢 2021 年 6 月,扬州大学成立公共卫生学院,疾病预防成为学院临床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扬州大学与天瑞诊断达成合作共识,建立大学、医院与公司 " 三位一体 " 气质联用检测平台,利用产学研合作加速推动气质 VOC 产品开发及临床落地。  呼气 VOC 检测平台:GC-MS 与医学诊断 AI 一体化  常见的呼气检测在临床上已有广泛的应用,大多集中在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醉酒检测、CO 检测新生儿黄疸、NO 检测哮喘等项目,这些呼气检测对于大众来说并不陌生,技术也较为成熟。呼气 VOC 检测与呼气检测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检测的是有机物而非无机物分子。  呼气 VOC 能被发现诊断疾病,离不开高精密度的色谱和质谱分析技术,这些技术对仪器本身以及数据分析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呼气中 VOC 的含量通常非常稀少,低至百万分之一(ppm~10-6)甚至十亿分之一(ppb~10-9)的水平,需要应用特殊的样本前处理技术及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其进行检测。  目前,已有 VOC 检测设备主要包括气相色谱仪(G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PTR-MS)、离子迁移谱技术、气体传感器等。  在这几种检测仪器中,科研应用最广泛的是高灵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系统(GC – MS)。GC – MS 分析系统,结合了气相质谱和质谱的优点,能够同时对样品进行色谱分离和质谱数据采集,也足够灵敏地去量化 ppb 水平的 VOC,具备临床使用的技术特征。  如果要将气体 VOC 检测用于临床疾病辅助诊断,则首先需要在科研中寻找到生物标志物。此次合作,天瑞诊断将利用基于 GC – MS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打造的完整呼气检测平台,全流程覆盖从气体收集、吸附管、热脱附系统将气体释放到数据分析环节。  考虑到检测目标为非靶向的检测所有标志物,在样本量庞大且复杂的情况下,进行人工智能(AI)的数据分析就成为获取可信结果的重要手段。通过打造医学诊断 AI 一体化,天瑞诊断开发了智能诊断平台和大数据可视化软件,主要通过数据清洗与预处理、特征性 VOC 筛选、模型验证等操作,进行 VOC 海量数据的智能分析,以有效发现并验证可信的生物标志物。  目前,天瑞诊断通过前期摸索的数据分析方法,已经取得 1 项发明专利。同时天瑞诊断还提前开发出人群筛查的管理软件,能够实现无缝对接气体检测的相关数据。  基于目前天瑞诊断已成熟的呼气 VOC 检测平台,天瑞诊断与扬州大学将通力合作,力图建立高危人群肺结节恶行风险评估及精准早诊的指标体系和关键技术,形成基于我国人群的临床肺结节恶性风险评估方案,推动我国气相检测应用于临床的进一步发展。  天瑞诊断:自研样本制备系统已实现全自动化,提供临床质谱整体解决方案  提供完备整体解决方案的天瑞诊断,除了具备利用气质联用平台进行智能诊断开发的能力外,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上,天瑞诊断也有一整套完备的解决方案。  天瑞诊断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质谱专用实验室的新建 / 改造、质谱技术人员培训、前处理设备(全自动智能样品制备系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及全自动智能样品制备系统配套试剂。其中,前处理设备全自动智能样品制备系统 RZ-01 是天瑞诊断目前进展最快的仪器设备,可实现样品全自动化前处理,无需人工干预。  天瑞诊断全自动智能样品制备系统 RZ-01  RZ-01 是根据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平台自动化处理的需求,结合天瑞诊断自身在质谱临床检验方面多年的经验积累而开发的前处理系统,它以自动化的搬运、夹爪机构为中心,配备轨道式的移动传输设备,将可替代人力完成液质样品全自动前处理,涉及样品开盖、传输、离心、震荡、移液、浓缩、氮吹、过 SPE 装置等 整个处理过程将样本前处理进行全自动化,替代目前的人工处理,可有效解决临床质谱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遇到的问题,提高临床质谱标准化应用。  利用天瑞诊断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天瑞诊断已经与浙江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寻找各类疾病生物标志物、打造实验室等项目上,共同推动中国精准医学进一步发展。
  • 复旦中山检验升级RAAS激素质谱检测方法,助力原醛症精准诊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郭玮教授团队开发了三合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激素质谱检测方法,有效简化了RAAS激素的检测流程,在保证检测准确性的前提下显著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该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1] ,受到业内广泛关注。RAAS激素检测的临床意义RAAS由一系列激素及相应酶组成,在调节人体血压、水、电解质平衡,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肾素作为一种酶直接催化血管紧张素原向血管紧张素I转化,临床中常用的肾素活性即为血管紧张素I的生成速率。RAAS激素水平的变化对多种高血压综合征具有关键的指示作用,尤其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也被称为原醛)。原醛是由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等病变引起的醛固酮自主分泌过多,导致潴钠排钾和体液容量扩张的一种综合征,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之一。原醛在新诊断高血压中的发生率超过4.0%,在难治性高血压人群中占比更高达17-23% [2] 。图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原醛患者多以高血压起病,而普通降压药物往往效果不佳,手术或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药物才是原醛患者的有效治疗方式。此外,原醛诊断和治疗的延误会增加高血压靶器官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研究发现过量醛固酮会增加代谢综合征和心脏重塑风险。因此,对高血压特别是难治性高血压及新诊断高血压人群进行RAAS激素筛查,对高血压精准诊疗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国内外原醛的诊疗指南均将RAAS激素的检测作为重要的筛查、诊断和定位手段 [2] 。精益求精——从逐一击破到一网打尽中山医院检验科利用质谱平台的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分别开发了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即检测血管紧张素I的生成速率)、血管紧张素II的质谱检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临床广泛好评,但是上述三种激素的分开检测导致了较高的检测成本和繁琐的工作流程。为了优化RAAS激素检测,中山医院质谱团队利用多种酶抑制剂共同作用,升级开发了三合一RAAS激素检测方法。该方法只需经过一次样本前处理,便可同时准确定量检测醛固酮、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II。三合一RAAS激素检测三合一RAAS激素检测方法采用离子源正负离子切换模式,同时兼顾了三种不同类型化合物的不同电离模式,从而获得较优响应。该检测方法具有以下优势:更经济:减少固相萃取板的用量,减少操作人员数量,直接降低耗材和人员成本。更方便:检测三种激素只需一次样品前处理,简化操作流程,也减少了样本用量。更快速:仪器检测一个样本只需5 mins,同时得到醛固酮、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II的检测结果,提高了分析通量。更稳定:全新设计的孵育体系,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三种激素同时检测,简化流程,减少了人为影响因素,有利于方法的稳定性。图2 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色谱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遵循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依托LC-MS(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平台,在类固醇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治疗药物监测等检测项目的研发与临床转化上,取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成果。本实验室的RAAS激素质谱检测是实验室自建方法(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 LDT)的典型代表。LDT项目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并且具有自我更新迭代的巨大优势。在临床不断增加的新需求面前,LDT作为常规商品化检测项目的有益补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山质谱团队将一如既往地利用好质谱LDT的诸多优势,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致力于让临床在准确结果前满意,患者从技术创新中受益。
  • 2016北京光谱年会召开 聚焦食品药品安全
    仪器信息网讯 2017年2月28日,“2016年北京光谱年会”在天文馆召开。北京光谱年会由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光谱分会主办,100余名来自科研院所、质检机构、知名仪器公司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现场  本次年会聚焦食品和药品安全,不仅给与会代表呈现了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而且还邀请知名专家分享色谱、质谱等技术在食品和药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北京光谱学会理事长 郑国经教授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也开展了第二个五年支持期,分析仪器发展的利好消息不断。北京光谱学会理事长郑国经教授回顾了2016年光谱分析发生的重大事件:召开了2015年光谱年会 举办了国外仪器公司XRF分析仪器交流会 参加了分析测试协会主办的科学仪器评议活动 完成了分析化学手册原子光谱分析一书的出版 此外,郑国经教授还特别指出,2016年原子光谱领域涌现了一系列产品,包括AFS、AAS、ICP-OES、MP-AES、XRF、LIBS、ICP-MS等。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范春林研究员报告题目:食品中农药化学污染物高通量侦测技术研究与示范中国农业科学院 王静研究员报告题目:色谱-质谱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随着21世纪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同时为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不过,农药残留高分辨技术发展也面临三大挑战:农药残留检测如何实现电子化?农药残留大数据报告生成如何实现自动化?农药残留风险溯源如何实现视频化?对此,范春林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了其课题组给出的相对应解决方案:农药残留定性鉴定以电子标准取代实物标准,可以实现农药残留鉴定电子化 高分辨质谱(HRMS)+互联网+智能分子三元融合技术可以实现农药残留大数据报告自动生成 HRMS+互联网+GIS三元融合技术可以实现风险溯源视频化。基于此,其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研究非靶标高通量农药残留侦测技术 研发农药残留高通量高分辨率GC-Q-TOFMS和LC-Q-TOFMS新技术 研发高分辨质谱农药残留质谱自动匹配定性鉴定软件,实现了电子化侦测等。  王静研究员从全球色谱、质谱仪器的发展史讲起,比较了国内外可以提供质谱仪器的品牌和数量,并介绍了色谱-质谱技术在确证检测、未知物筛查、真伪鉴别及溯源、代谢行为中的应用。王静研究员指出,色谱-质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而食品安全的新形势也使得色谱-质谱技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新食品安全法强调属地化管理,地方政府加大投入 加强检验检测和行政执法,地方政府、基层单位将优先配备常规检测设备 实现化学污染物检测从定向到非定向的转变,提升未知风险发现能力等都是色谱-质谱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新机遇。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建波博士报告题目:基于红外光谱显微成像的中药掺假检测清华大学 马芳报告题目:新鲜药用植物ATR 红外光谱法快速分析清华大学 樊克峰报告题目:中药和中红外光谱法的整体论  在本次年会中,有多位老师介绍了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其中,陈建波博士介绍了基于红外光谱显微成像在中药掺假检测中的应用。据介绍,样品没有进行分离和标记时,各种成分的吸收信号相互叠加,导致常规红外光谱技术用于复杂混合物检测时的灵敏度较低,往往难以识别很多成分的吸收信号。而利用非均相固态样品的化学成分在微观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显微红外光谱技术与化学计量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分辨不同成分的吸收信号,从而显著提高复杂混合物中化学成分的识别能力和检测灵敏度。因此,显微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非均相固态中药原料和产品的分析表征和质量控制。在报告中,陈建波博士详细介绍了显微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等掺假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清华大学马芳介绍了新鲜药用植物ATR红外光谱法快速分析研究工作,通过对不同植物叶片、不同产地植物叶片、同种植物叶片的聚类分析,建立了银杏等6种新鲜叶片的小型数据库,且盲样检测正确率为100%。  清华大学樊克峰介绍到,中药和红外都具有整体观,二者是一对天然组合。中医临床整体辩证施证原则需要中药化学成分的整体多样性,红外光谱特征的信息整体性表征中药化学成分的整体多样性 而利用混合物红外光谱“宏观指纹特征”既能客观表征中药内在物质基础,又能在宏观上有效调控中药整体质量,体现了中医药临床整体辩证观。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 陈吉文博士报告题目:食品中痕量重金属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中粮营养研究院 杨永坛博士报告题目:分析检测技术在大型粮油食品企业生产和质量保证中的应用  陈吉文博士比较了粮食中重金属的现有检测方法及国标方法,指出基于当前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急需开发快速、准确、稳定 日常运行成本低 操作简便 环境友好 适合现场使用的快速筛查技术。鉴于此,陈吉文博士介绍了其单位研发的NX-100系列仪器及能提供的解决方案。  在报告中,杨永坛博士详细介绍了分析检测技术在中粮产业链中的应用,并介绍了其单位在农兽药残留检测方面开展的工作:构建了集团的农兽药残留检测体系并在集团相关业务单位示范、推广 建立低成本的高效样品前处理技术平台 发展多组分、多种类药物残留精准定量检测技术 搭建高通量农兽药残留筛查技术平台 研制并推广兽药残留免疫快检产品等。北京大学 李娜教授报告题目:基于功能性核酸识别的荧光各向异性分析方法与应用  北京大学李娜教授介绍了其课题组基于功能性核酸识别的荧光各向异性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并对这项技术的未来应用进行了展望。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侯艳红报告题目:智能化新技术全面提高分析工作效率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谢科报告题目:“土壤污染详查”无机污染物定制化解决方案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覃冰报告题目:稀土掺杂材料的发光表征  应用离不开产品和技术,岛津、安捷伦、天美三家仪器公司也在会议中分享了各自的产品和技术。  其中,岛津侯艳红介绍到,未来岛津的产品将向着智能、便携、操作简单等方面发展。在本次报告中,侯艳红也介绍了2016年岛津投放中国市场的两款新品:ICPMS-2030和AIM-9000。  安捷伦谢科在报告中介绍了当前土壤、地下水无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参考标准等,并对每种仪器可以测定的重金属进行了汇总。在此基础上,谢科详细介筛了安捷伦基于FAAS、GFAAS、ICP-OES、ICP-MS等仪器可以提供的解决方案。  天美覃冰介绍了稀土掺杂材料的发光表征手段及其所需的仪器,在此基础上介绍了FLS980的特点。同时覃冰也提到,2017年天美将发布新的荧光产品FL970。小型展览
  • 质谱仪用于地震灾后不明成分危害物的分析检测
    2013年4月20日上午八时零二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地区发生7.0级地震,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科技部紧急研究部署四川雅安地震抗震救灾科技工作,并在科技部门户网站发布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供地震灾区选用。在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中,发布了不明成分危害物快速检测技术。具体信息如下:  一、不明成分危害物的分析检测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震后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受到极大破坏,卫生基础设施损坏严重,供水设施遭到破坏,饮用水源会受到污染,是导致传染病发生的潜在因素。采用不同的样品制备技术,选择不同性能的分析仪器,实现对未知样品的定性分析,为危险物的处置提供依据。本技术可用于不明原因的突发事件原因分析等。  (二)技术简介  1. 利用不同的样品制备技术,选择带EI源的高分辨质谱,实现对以不挥发有机物为主成分的未知样品的定性分析。难挥发的有机物,直接选择带EI源的高分辨质谱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数据库检索,结合样品分子量,碎片质量实现未知样品的定性分析,必要时选用标准品进行验证。  2. 对于不挥发有机物为次成分的未知样品,采用酸碱处理或三氯甲烷,甲醇分步提取,去除主成分,富集次成分,难挥发的有机物,直接选择带EI源的高分辨质谱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数据库检索,易挥发的有机物,采用GC-TOF-MS分析,然后进行数据库检索,最后实现未知样品的鉴定。  3. 利用不同的样品制备技术,选择GC-TOF质谱,实现对未知样品中可挥发物的定性分析。 样品:固体、液体、气体、组织、体液、细胞等,易挥发有机小分子直接采用GC-TOF-MS分析,不易挥发的有机小分子可进行衍生化处理,衍生后挥发的有机小分子可以采用GC-TOF-MS分析,GC-TOF-MS数据进行数据库检索,实现样品鉴定,必要时选用标准品进行验证。  4. 无机金属毒物采用ICP-MS分析   5. 利用不同的样品制备技术,选择不同性能的质谱仪器,实现对未知样品中蛋白质和核酸的定性分析。  a) 蛋白质:蛋白提取出来后,采用电泳分离,然后进行消化处理,LC-MS/MS分析,利用LC-MS/MS数据实现鉴定,必要时采用IR,UV技术进行佐证。  b) 核酸:核酸从样本里提取出来后,电泳分离,然后进行序列分析,实现鉴定,必要时采用IR,UV技术进行佐证。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27号,邮编:100850  联 系 人:杨根锁  联系电话:13910292130
  • 助力精准医疗I岛津临床质谱一针实现25种精神安定药物监测
    导读精神安定类药物是具有舒缓焦虑、安眠、肌肉松弛、癫痫或痉挛的辅助治疗等作用的药物。此类药物在药代动力学方面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在药物剂量几乎相同的情况下,不同个体的体内稳态药物浓度可以相差20倍以上,其原因可能是患者在共患疾病、年龄、合并用药和遗传特性方面的不同导致的药物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方面的差异[1]。 依照中国药理学会发布的《治疗药物监测工作规范专家共识》及AGNP发布的《精神科治疗药物监测共识指南》,需使用TDM(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治疗药物监测)指导精神安定类药物治疗。岛津应对方案利用岛津临床质谱,可建立血浆样品中25种精神安定类药物的快速准确定量分析。岛津临床质谱 11.0 min内即可完成25种精神安定类药物分析 血浆样品使用试剂进行蛋白沉淀后即可移取上清液,进样分析。采用内标法定量。基质样本定量下限色谱图 色谱条件质谱条件方法学结果 线性关系、精密度依据各级别基质标准品浓度,采用内标法制作校准曲线。所有待测化合物的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按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条件对低浓度点质控品连续分析6次,以考察仪器精密度。保留时间和浓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在0.07 ~ 0.16%和0.77 ~ 6.84%之间,结果表明仪器稳定性良好。 表1. 方法学结果表 质控样品检测结果按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条件对低、高两个浓度的质控品进行分析,质控品的准确度结果如下表。低、高两个浓度水平的质控测定值均在靶值范围之内,满足要求。 表2. 质控样品检测结果 结语使用岛津临床质谱建立了一针进样同时分析血浆中25种精神安定类药物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等特点,可为临床精神安定类药物的浓度监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1]AGNP精神科治疗药物监测共识指南:2011[J].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6, 19(10):26.*文中推荐技术方法方案仅用于医学专业人士技术交流,不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撰稿人:徐明
  • 深圳市分析测试协会就色谱、光谱、质谱检测等8项团体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深圳市分析测试协会组织起草了《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及米酵菌酸产毒株检测方法 实时荧光PCR法》、《食品中胆碱和左旋肉碱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农产品中克百威的快速检测方法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禽蛋类中氟苯尼考及代谢物的快速检测方法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海水中多元素检测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深圳市贝类质量安全评价方法》、《几种常见水产品及其养殖或暂养用水中孔雀石绿的检测 拉曼光谱法》、《水产品中多类药物残留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8项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可将《征求意见反馈表》反馈至协会邮箱szaia_test@vip.163.com,截止日期2021年3月10日。标准文本-几种常见水产品及其养殖或暂养用中孔雀石绿检测 拉曼光谱法(征求意见稿).pdf标准文本-海水中多元素检测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征求意见稿).pdf标准文本-禽蛋类中氟苯尼考及代谢物的快速检测方法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征求意见稿).pdf标准文本-农产品中克百威的快速检测方法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征求意见稿).pdf标准文本-深圳市贝类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方法(征求意见稿).pdf标准文本-食品中胆碱和左旋肉碱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征求意见稿).pdf标准文本-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及米酵菌酸产毒株检测方法 实时荧光PCR法(征求意见稿).pdf标准文本-水产品中多类药物残留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征求意见稿).pdf编制说明-几种常见水产品及其养殖或暂养用水中孔雀石绿检测 拉曼光谱法.pdf编制说明-禽蛋类中氟苯尼考及代谢物的快速检测方法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pdf编制说明-农产品中克百威的快速检测方法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pdf编制说明-深圳市贝类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方法.pdf编制说明-海水中多元素检测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pdf编制说明-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及米酵菌酸产毒株检测方法 实时荧光PCR法.pdf编制说明-水产品中多类药物残留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pdf编制说明-食品中胆碱和左旋肉碱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pdf附件3 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反馈表.xls
  • 质谱技术根植应用领域的方方面面-第十届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专家报告
    p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span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仪器信息网讯/span/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2016年10月20日,由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主办的“2016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在湖北宜昌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有机质谱应用专家、实验室一线工作人员近300人参加了本届大会。/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img title="IMG_3004_副本.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d9609050-7549-4d3a-86e5-1382dc090566.jp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2016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现场/span/strong/span/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img title="IMG_2994_副本.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1a0ad886-6053-4b2e-be32-1b670d2ddc20.jpg"//span/strong/span/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0070c0"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北京化工研究院分析室主任张颖致辞/span/strong/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本次大会是第十届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北京化工研究院分析室主任张颖为本届会议致开幕辞。她首先以PPT形式回顾了此前成功举办的九届会议,并介绍到,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的特色是面向生命科学、食品安全、环境、石油化工、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从事有机质谱工作的科研一线人员。随着我国有机质谱仪拥有量的不断增加和质谱新技术不断涌现,从事质谱研究和应用的技术人员数量迅速增长,非常需要技术交流平台以拓展视野和提高水平。张颖表示,我们坚信只要坚持注重学术交流,致力于促进我国有机质谱学科发展的办会方针,就能够将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办的越来越好。本届会议邀请了十余位质谱专家做大会报告,七家质谱技术公司带来了前沿的应用报告。除此之外,还设有六大领域两场分会报告以及年轻学者的青年论坛。支持此次会议的100多篇研究应用性文章已经在核心期刊《分析试验室》发表出版。/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img title="IMG_3020_副本.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7ea4891d-ec9d-4872-bed8-e1ffe78e94d4.jp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丹麦皇家科学院和丹麦技术科学院两院院士Peter Roepstorff 教授 报告题目《Using protein mass spectrometry for investigating diversity in nature》/span/strong/span/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常规分析鉴定蛋白的策略无论用MALDI 质谱或 LC串联质谱等技术,都需要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库检索,从而鉴定和表征蛋白。Peter表示,蛋白组学研究依赖数据库,而越来越多的有机体生物蛋白无法从现有数据库中得到数据。该团队应用人工或自动质谱novo测序研究对多种蛋白质和多肽进行了测序和鉴定,包括多肽、完整蛋白和复合蛋白。如海葵毒素、驴奶乳贴蛋白、新型毒蛇毒素等。Peter在报告的最后强调了生物样品处理对蛋白质鉴定和蛋白组学的重要性。/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img title="IMG_3023_副本.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6804fda1-de7a-47a8-9237-8a59d148e374.jp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 报告题目《践行色谱-质谱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20年》/span/strong/span/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庞国芳院士带领团队在色谱-质谱检测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工作。庞国芳在本次报告中介绍了几项研究进展情况。该研究团队通过无机质谱碳同位素技术研究,提高了蜂蜜真假鉴别能力。研究人员用碳同位素质谱技术对大量样品进行风险研究,得到了我国蜂蜜碳同位素分布,其结果与美国权威实验室研究结果相当,此研究促进了中国蜂蜜外贸发展。另外,团队进行了低分辨有机质谱基础研究,用六类色谱-质谱数据库评价1200多种农兽药不同条件下的质谱特征,建立了五大数据库。创建动物源、植物源食品中多农兽残分析国家标准共计一百四十余项。其中的茶叶多残留方法引起AOAC重视,列为其优先研究项目。/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在有机高分辨质谱研究与应用方向,研究团队对近24年农兽残相关论文统计分析,发现前12年是色谱引领质谱技术,后12年为质谱引领色谱技术 近24年液质联用技术异军突起,高分辨质谱能力显现。团队对不同类型高分辨质谱进行评价,建立了高分辨数据库,对1200种农药建立了自身独有电子识别标准。研发农兽残高通量高分辨GC-QTOF和LC-QTOF技术,共侦测1200余种化合物。/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img title="IMG_3026_副本_副本.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1cf65d75-cae6-443e-87b6-6ea8c828b3e9.jp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教授、长春国家质谱中心主任刘志强 报告题目《基于质谱技术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span/strong/span/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刘志强带领团队利用质谱技术在中药物质组研究方面开展了不少工作。他介绍,临床有效是传统中药中多种基本药效单元的集成,化学物质组是药效物质基础的核心。为了进行体内代谢物质组研究从而诠释中药物质基础和药效作用基质,该研究组构建了多种质谱分析方法,从三种物质组研究方向探索中药化学物质基础。在体外化学物质组方面,该团队从离子内能角度,阐释了各类中药成分的质谱特征规律,建立了中药复杂体系中化学成分快速结构表征质谱新方法。同时,实现了已知、未知成分及异构体的同时分析。研究者还通过血清化学方法(静态化学物质组)和微透析质谱方法(动态化学物质组)展开了体内化学物质组研究,并进行了药代、药效动力学关联分析。在体内药效物质组研究介绍中,刘志强介绍了团队发展的超滤筛选、轻度衰减、直接分析等质谱新方法获得了成分构效关系与作用机理的相关信息。/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img title="IMG_3033_副本.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d18b6914-f05b-4648-a3c8-281686d922f9.jp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分析学系副主任张金兰 报告题目《基于代谢组学中药物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的研究》/span/strong/span/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揭示中药作用机制和阐明药效物质基础是目前中药研究的挑战也是让更多人接受中药的关键。张金兰课题组的研究思路是以体内靶器官成分和内源性成分的相关性为基础揭示中药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该研究团队建立了微量样本代谢组学分析检测平台,包括多个分析技术。在低丰度脂质酸类代谢物定量分析技术的研究中,团队建立了自动识别和定量HPLC-MRM分析方法,该法目前可以鉴定200多个脂肪酸、醛类化合物。微量样本代谢分析检测平台还包括低丰度鞘脂类化合物HPLC-MS/MS检测技术和高峰度脂质HPLC-HRMS分析方法。基于该平台的所有分析方法都经过了严格的验证,包括线性和定量限、精密度和准确度、回收率等,相应结果受过程质量控制。在中药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研究方面,张金兰介绍了代谢组学分析平台在银杏叶提取物作用机制研究和小续命汤作用物质基础研究方面的两个应用实例。/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img title="IMG_3035_副本.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9c1f2d16-1e0c-43c7-b178-7acd28da7a28.jp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上海国家有机质谱中心主任郭寅龙 报告题目《有机质谱离子化新技术研究》/span/strong/span/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在该报告中郭寅龙介绍了三类新型离子化技术。溶剂辅助双喷雾质谱离子源(SAESI)能够与离子淌度质谱深入结合研究有机反应机理。碳纤维离子化(CFI)可以应用于ESI\APCI无法离子化的样品,对极性小分子信号非常好,适合分析农兽残。研究人员将该技术用于体呼出气体直接检测,能反映身体状况。CFI可直接检测气态样品和实际样品,并可与超临界流体(SFC)技术联用,使得非极性化合物、热不稳定化合物等得到有效分析。常压火焰离子化技术(AFI)是目前最便宜的离子源。无需电压、无需喷雾气、简单、便携?。能够直接分析样本溶液、痕量气体,灵敏度很好。团队在此基础上对装置进行改进,将氢气做燃气代替丁烷气的开发了清洁常压氢火焰离子化,并展开了一些应用研究。/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img title="IMG_3040_副本.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56a6cb50-7590-40a4-ac7e-d7dc84f89e5f.jp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公共实验技术中心主任周燕 报告题目《有机质谱离子化新技术研究》/span/strong/span/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周燕在报告中讲到,为了提高质谱对缓冲盐的耐受性,其研究团队研制了探针电喷雾离子源(PESI)。PESI不通过毛细管产生电喷雾,避免了通路的堵塞。其具有耐盐性好,样品消耗量小的特点。课题组经过两年研制,开发出了与耐盐液相联用的探针电喷雾离子源。周燕介绍了探针电喷雾离子源的耐盐性、抗基质干扰、可直接分析活体组织样品等特点,并介绍了几种PESI的应用案例。PESI可用于微量天然产物(木脂素)同分异构体的区分研究,用样量远远小于10微升 另外,与废弃圆珠笔尖结合的圆珠笔尖电喷雾离子化(BPESI)是一种采样方式灵活的PESI应用,以辅助液加高压电场进行离子化,笔尖直接接触样品表面可用于表面分析如墨迹分析。/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img title="IMG_3047_副本.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c1a3ae00-f04f-450f-ae69-906f674b9a41.jp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史权 报告题目《化石燃料分子组成的质谱分析:方法与应用》/span/strong/span/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史权在报告中介绍,组成极为复杂的化石燃料如石油样品成分的研究,曾经历气相色谱进行单体分析、质谱分析进行基于分子质量的混合物组成表征。目前对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成分分析在高分辨质谱技术应用方面获得了较多发展。化石燃料中的大量化合物在一般离子源中有一定电离困难,给解析其分子组成造成难题。该研究组对化石燃料中弱极性化合物进行了电离方法开发,如采用实时分析DART与FTMS联用直接分析硫醚。除了分析化石燃料成分,该课题组还利用高分辨质谱平台对环境样品如大气气溶胶、煤化工废水等进行了表征。/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img title="IMG_3048_副本.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1600095c-ca2e-4e11-8edb-1fdc41d999d2.jp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清华大学教育部生物信息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蛋白质技术中心蛋白质组学主管邓海腾 报告题目《生物正交反应在谷胱甘肽化组学中的应用》/span/strong/span/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谷胱甘肽(GSH)是体内调控细胞生长增值、能量代谢的生物小分子。邓海腾介绍了GSH在细胞中的合成与代谢以及在细胞中的功能。该研究团队采用生物正交原理结合高分辨质谱技术,建立了BIGS (Bioorthogonal Identification of GSH Substrates)方法,并将其用于谷胱甘肽的小分子底物和蛋白质底物的鉴定。该方法可应用于鉴定中成药感冒冲剂和大肠杆菌、黑腹果蝇等体系中谷胱甘肽化的底物。BIGS不仅在化学生物学方法的开发上是一种新思路,同时也为寻找天然药物的活性成分以及理解蛋白质谷胱甘肽化修饰的功能奠定基础。/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img title="IMG_3062_副本.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a0ebd297-20e3-4a44-9bbe-c08e7f0ba764.jp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杨松成 报告题目《MALDI - TOF - MS 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span/strong/span/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杨松成介绍了质谱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发展情况。他介绍,用MALDI-TOF质谱进行鉴定微生物在进30年获得了重大进展,用MALDI-TOF-MS鉴定的质量范围从2-20KD的蛋白,绝大多数是核糖体蛋白,微生物鉴定可根据蛋白指纹图谱进行数据库检索鉴定质谱微生物鉴定相比于传统微生物鉴定,除了准确性高之外,还具有节省时间和经济方便等特点。目前在全球微生物鉴定应用中,布鲁克和梅里埃销售的两种MALDI-TOF应用最为广泛,其原理相同,在数据库构建方面有所区别。MALDI质谱在欧洲临床实验室应用较早,近些年美国FDA也通过了MALDI TOF质谱在临床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国产毅新兴业的MALDI TOF MS Clin-TOF也得到了我国FDA的批准认可。杨松成在最后总结说,MALDI TOF 进行微生物鉴定是革命性的技术改进,在不久的将来会取代经典的微生物鉴定方法。/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img title="IMG_3091_副本.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882ce5c3-8b18-4024-b470-28ad3d0e27cc.jpg"//span/strong/span/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0070c0"中科院化学所国家北京质谱中心主任汪福意报告题目《基于质谱的有机金属钌抗肿瘤化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span/strong/span/span/pp  汪福意介绍了团队在金属抗肿瘤药物在体内作用情况的基础性生物研究。三价钌化合物在人体内会被还原为二价钌,为了让二价钌在人体内更稳定,研究组设计了有机金属钌(二价)抗肿瘤化合物,希望其与铂类药物没有交叉抗药性和低毒副作用,并具有适度两亲性。研究发现,自下而上只能用于有机金属钌化合物与DNA上G碱基结合位点鉴定,自上而下质谱方法只适用于该类化合物与DNA上T碱基结合位点鉴定。由于在二级质谱分析中,钌与G碱基的配位键比DNA上的磷二酯键更易断裂,故自上而下质谱只适合有机金属钌抗肿瘤化合物与DNA上T碱基结合位点的鉴定。根据该研究,综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类质谱分析方法,可以准确鉴定有机金属钌抗肿瘤化合物与DNA结合位点。/pp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本届有机质谱学术会得到了美资力可、沃特世、赛默飞、岛津、SCIEX、华质泰科、安捷伦、珀金埃尔默、磐合、普发真空、等仪器公司的赞助支持,他们带来了最新的仪器硬件创新与应用技术。支持有机质谱分析技术发展的厂商创新应用技术报告将在后续报道中详细介绍。/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仪器信息网编辑:郭浩楠/span/p
  • 周振与他的质谱仪大军(图)
    p  质谱仪器属于大型的高端仪器,涉及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及复杂的工艺,需要丰富的整机研制经验。难怪有人坚持“做什么质谱仪,从国外买就好了”的“实用主义”观点。可是周振不信,他偏偏选择了这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不做出中国人的质谱仪誓不罢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alt=""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4279367.jp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358px"//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周振(右)与科研人员做实验。/strong/pp  面对防治pm2.5污染的挑战,人们首先要搞清楚的难题之一是如何实时、快速弄清pm2.5污染物的来源。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信质谱)完全自主开发的“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便是利器之一——其可在1小时内直接得到污染来源信息,实现短时间内对污染来源进行判定,具备无须样品前处理,将培训速度提高1000倍,同时将成本降低了100倍。/pp  “2007年,禾信质谱便瞄准大气灰霾和pm2.5污染问题开发大型高端质谱仪器的核心技术。其间,我们得到了多位院士的指导,也获得了国家‘863’计划项目的支持。”禾信质谱总经理、2013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周振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pp  该质谱仪的“学名”为“飞行时间质谱仪器”。研发此类大型高端仪器涉及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及复杂的工艺,还需要丰富的整机研制经验。难怪有人坚持“做什么质谱仪,从国外买就好了”的“实用主义”观点。可是周振不信,他偏偏选择了这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不做出中国人的质谱仪誓不罢休。/pp  “做中国人自己的质谱仪器”,这一心愿却深深地烙在周振心里二十多年。现在,周振与他的质谱仪大军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自己的梦想:从一箱资料、一箱零件,从几十万元的科研经费和4个人的团队开始,禾信质谱历经11年,已成为一个产值1亿元、拥有3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团队。/pp strong 质谱仪“非做不可”/strong/pp  “为什么要做质谱仪器?”这个问题不知曾有多少人问过周振。/pp  “在国民经济中,60%以上的领域都涉及使用质谱仪器进行监测,比如食品、环境、药物、国家安全等。在诸多方面,质谱仪还起着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面对庞大的质谱仪器市场,99%的产品我们必须依赖进口。”周振用数字说话,“在全球,质谱仪器的种类多达上百种,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只有那么五六种质谱仪可以自己生产。”/pp  “为什么我们不能打破这样的被动局面呢?”20多年前,当周振还是厦门大学的一名本科生时,他便开始琢磨这件事情。/pp  之后,当他进入研究生阶段,赴德国吉森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学习期间,他幸运地继续从事质谱仪研究。令周振兴奋的是,国外学习期间他接触到了先进的质谱仪理念与技术,学习令周振颇感充实 同样,这段时间的感触也令他感到时间紧迫,国内的质谱仪领域要兴起,需要闯过的难关实在不少。/pp  “我喜欢专心做一件事情。”周振说。科学仪器的研发是多学科的高度集成,“尤其是质谱仪器,一个人用一辈子来钻研并不为过。”/pp  2000年,周振成功研制出了当时国际最高水平的高分辨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仪。技术的进步让周振感到距离实现内心中的那个愿望更近了一步。/pp  “质谱仪的产业化我非做不可,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不再受制于人!”周振这样的“直线”思维令他辞掉了美国优渥的生活,带着一箱资料和一箱零件,和国内最先进的飞行时间质谱仪技术、科学方法,满怀激情地回国创业。/pp  strong“丢了4个,留住了4个”/strong/pp  回国之后,周振拿着友人赞助的20万元开始了对质谱仪产业化的研究。质谱仪这类高端科学仪器的研发,如果没有数百万元经费支持难以开展 从实验室到小试、中试直至最后产业化,没有数千万元和一支坚定不移的团队也是不可能的。/pp  他很清楚,自己面对如山一般巨大而又艰难的问题。“宁可慢,却不能停。”周振很坚定,迈出去第一步才会有第二步。/pp  在2002年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上,周振向来自科教界的专家介绍自己正在着手研发的质谱仪。/pp  “谁要做质谱仪?这怎么可能呢?”同时参会的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傅家谟院士听说这件事情后,对这位“偏向虎山行”的小伙子非常感兴趣。/pp  于是,周振将自己的想法滔滔不绝地讲给傅家谟院士。“两天之内,傅家谟院士便拍板决定支持我们进行质谱仪的开发。”周振无比兴奋。与此同时,经过傅家谟的牵线搭桥,他被聘为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pp  此次“变迁”的成果是:历经两年攻关,周振与团队成功研制了广东省第一台飞行时间质谱仪器。/pp  2004年,禾信质谱成立。那时,周振团队仅有他与一位助理和两位研究生。那时,除了知识,可以说这个团队一穷二白,“更严峻的是,国内既没有专业的质谱生产企业,同时在技术上与国际水平也相差甚远。”所以,他们面临着技术与产业的双重困难,一切从零开始。/pp  2006年,周振团队遭遇“寒流”:“我们没钱了,公司账户上只剩下2万元。”于是,他变卖了房产与汽车,“不怕进展缓慢,团队一定要稳住”。/pp  该来的还是来了。原本慢慢扩充的团队出现了动摇的分子,4个后加入的年轻人开始质疑“质谱仪梦想”,最终纷纷选择离开。“那时,我们丢了4个人,又回到了最初的4个人‘建制’。”/pp  那时,周振的家就是大伙的厨房,大家亲如一家。“因为我们坚信自己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周振说。/pp  2009年,周振团队再遇春风:广州市科技风险投资向他们投入500万元的资金。令周振团队更加振奋的是,质谱仪的研发得到了更多关注,越来越多的支持经费不断注入。/pp  “因此,团队得以不断扩大,质谱核心技术、关键工艺也一一被攻克。”周振说。目前禾信质谱已经全面掌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时间质谱核心技术和全套装配工艺,多项质谱技术及产品填补了国内甚至国际质谱领域与高端环保仪器行业的空白。/pp  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2012年粤北血铅事故溯源、“东方红ⅱ号”黄渤海科考研究等多项大型外场实验中,周振团队带着他们研发的质谱仪发挥了积极作用,全面实现数据快速处理、在线动态源解析等关键功能。/pp  目前,禾信质谱已建成我国第一个飞行时间质谱仪器开发平台及产业化基地,连续成功开发了不同应用领域的8种质谱仪。其中,1项仪器为国际首创,1项达到国际商品仪器水平,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pp  “如今,我们的团队已近200人。未来几年内,我们将推出两三款商品化质谱仪器,整体技术水平都属于国内首台或国际首创。”周振说。/pp  国内没有成熟的质谱产业,因而专业人才也难以招到。因此,周振还在身体力行地做着另一件事情:培养质谱人才。他依靠大学和研究所进行人才培养,先后在上海大学、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暨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当教授,培养了几十位研究生。同时,学生们还可以到禾信质谱实习,“我们双向选择,喜欢质谱的人有机会留下来,我们需要的人才也能够继续培养”。/pp  “作为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我肩负的使命不局限于几项产品或者几个企业。千人千山千担柴,我们鼓励更多的人致力于质谱仪等高端科学仪器产业的发展。”周振说。/p
  • 临床诊断的“利器” —— 质谱技术
    用户之声近年来,因质谱技术在临床检验领域的快速发展受到了业界广泛关注,而临床检验也被认为是未来质谱应用的蓝海市场。岛津作为全球知名分析仪器生产商也一直致力于临床及大健康领域的前沿性研究,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体系。 北京和合医学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12月,尤以开展高效液相色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为擅长,是国内以色谱、质谱分析技术为主的医学检验平台中的头部企业,与岛津公司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 北京和合医学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总监-贾永娟说:“目前北京和合诊断所用的岛津仪器能够满足我们大部分临床检测项目的检测需求,以维生素D的检测为例,众所周知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会受到其同分异构体的干扰影响检测准确度,我们应用岛津LCMS-8050CL可以将同分异构体进行分离并准确定量。” “利用LCMS-8050CL检测脂溶性维生素,实现目标物与干扰物分离,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分析时间较短。” 贾永娟同时也表示:“作为和合诊断最重要的实验设备之一,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在日常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北京和合诊断拥有岛津LCMS-8040、8045、8050等型号液质联用仪多达40台,公司业务发展离不开岛津的支持。” 点击下方文字了解更多⬇️⬇️⬇️ 【一同• 液质】和合诊断:质谱应用的星辰大海 临床质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不仅具有高分离性能同时还兼备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在临床检验领域被广泛应用,如维生素类和激素类的检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治疗药物监测、毒物筛查以及其他功能医学检测等。 LCMS-8050CL是岛津基于高端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LCMS-8050上开发的临床质谱产品。当面对复杂的临床生物样本,LCMS-8050CL可以提供高灵敏度,稳定可靠的检测结果。 百年岛津 匠心制造岛津临床液质联用产品特点 ★ UF-Sensitivity离子源:垂直正交,雾化气,加热气,反吹气结合,优异的离子化效率,提供ag-fg级的超高灵敏度★ 增强型离子光学(传输)系统:专利Qarray与先进的UF-LensTM离子光学系统,提升离子聚焦和传输能力,提高信号响应,同时也有效降低基线噪音★ 金属钼双曲面分段四极杆:减少边缘场效应(因四极杆边缘电场与理论电场不匹配,导致筛选的目标离子有损失),提高抗污染能力,提高离子传输效率★ UF-Sweeper碰撞池:线性碰撞池设计,减少电路负担,提升离子通过效率;碰撞气压力可调,提升碰撞效率;有效抑制串扰,确保定量分析的准确性★ UF-Scanning技术:业内领先的超快扫描速度,实现高通量检测★ UF-Switching技术:业内领先的超快的正负极性切换速度,实现正/负离子同步采集且不牺牲灵敏度 临床热点项目追踪 目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平台在临床检测项目已超过500项,覆盖面非常之广,热点项目包括遗传代谢疾病筛查、健康营养相关、治疗药物监测、内分泌相关、蛋白/多肽类。本案以遗传代谢疾病筛查(新生儿筛查)和健康营养相关(胆汁酸)为例来介绍: 01遗传代谢病筛查(新生儿筛查) 利用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LCMS-8040/8050CL搭配试剂盒建立了一种检测新生儿足跟干血斑中氨基酸及酰基肉碱的各项指标来进行遗传代谢缺陷筛查的技术。 液相-三重四极杆质谱法进行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应用方案https://www.shimadzu.com.cn/an/literature/LCMSMS/AP_News_LCMSMS-281.html 非衍生化-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法进行新生儿遗传代谢缺陷筛查的应用研究https://www.shimadzu.com.cn/an/literature/LCMSMS/AP_News_LCMSMS-253.html ★ 提供“即刻使用方法”,可用于多种试剂盒匹配★ 仅需1µL进样量即可提供准确结果★ 提高工作效率60秒/样品★ 专业化的软件Neonatal Solution简化操作步骤提供质量控制管理 02健康营养相关 —— 胆汁酸 利用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LCMS-8050CL建立17种胆汁酸同时测定的方法。在10min内即可完成对17种临床应用最为普遍的胆汁酸(5种游离型+12种结合型)的同时定量分析,前处理采用蛋白沉淀法,岛津特色Velox色谱柱保证了对同分异构体的完美分离。 点击下方文字了解更多⬇️⬇️⬇️ 胆汁酸这样测丨岛津临床质谱一针法快速分析17种胆汁酸 总结 岛津临床质谱LCMS-8040/8050CL凭借其优异的产品特点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同时仪器搭配完整应用方案轻松胜任临床检测热点项目。 岛津针对治疗药物监测TDM解决方案下载
  • 新品上市 | 赛默飞6000型VOC CEMS产品震撼来袭
    我国臭氧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夏季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而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形成臭氧的重要前体物。为了有效控制臭氧污染,需要从源头上控制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超标排放。根据行业分布特点,不同省市纷纷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和法规,对石化、有机化工、工业涂装和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提出VOCs的具体治理和排放达标的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固定污染源废气VOCs在线连续监测系统(VOC CEMS)的技术和市场,生态环境部于2018年底发布标准文件《固定污染源废气非甲烷总烃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1013-2018)》,并于2019年7月正式实施。新标准的出台对仪器厂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赛默飞率先推出新一代6000型VOC CEMS产品,继续引领行业的发展。赛默飞世尔科技6000型VOC CEMS系统上市啦!上图为Thermo Scientific 6000型固定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全新6000型VOC CEMS产品的四大领先优势:1. 独特技术消减氧气干扰,大幅领先国标要求,满足未来升级需求2. 增加电子压力控制(EPC)模块和大气平衡阀,气路更优化,测量更加稳定准确3. 全程加热无冷点,避免冷凝和腐蚀,提高仪器耐用性,减少维护成本4. 直接火焰温度侦测技术,大幅缩短熄火响应时间,防止氢气泄漏,提升产品安全性全新6000型VOC CEMS产品特征:1.赛默飞独特技术,避免扣除法的缺点,在出峰阶段即避免氧峰的出现(氧气干扰小于1%F.S.,优于国标要求的2%的限制)2.全程加热无冷点和EPC气路改进设计,产品性能更优越1)从采样到分析模块,全程120℃加热(或高于烟温20℃),样气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冷凝损失,减少气路堵塞,保证测量准确2)增加大气平衡阀,保持采样环压力稳定,提高转子阀使用寿命,系统重复性高3)增加EPC电子压力控制模块,压力调整快速准确,缩短现场维护时间4)增加FID检测器的气体预热功能,具有更广的环境适用性(0-45℃)3.直接温度侦测技术和远程操作功能,提升现场维护性和安全性1)FID检测器火焰处直接侦测温度,熄火响应时间大幅缩短,防止氢气意外泄漏,提升产品安全性2)串口通讯RS232,环保局可以从分析仪直接读取测试数据,防止数据造假,满足动态管理需求3)基于web网页技术的远程操作,无需人员到场,实现远程维护和防爆区域不开门操作4)10寸超大色彩触控屏,现场操作维护更加简易全新Model 6000气相色谱仪原理:气体样品由采样泵抽吸入仪器内,利用置于柱箱内的分离管柱通过载气的推动将样品分离;分离后的有机物依序进入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在氢火焰中被电离成碳阳离子和电子,其产生的微电流经由信号放大器输出信号,图谱分析软件由该电子信号计算出各组分的浓度值。系统特点:1. 基于热态测量设计和组成,分析仪可接受的样气温度可达220℃2. 能实现组分分析-THC/CH4/NMHC-苯/甲苯/二甲苯等苯系物-其他定制化特征因子3. 量程宽 -0-50ppm/500ppm/5000ppm/5%/50%(以甲烷计)4. 分析时间迅速,既可满足合规的连续性要求,又可满足治理设备的工艺控制要求。5. 校准 -全程系统校准,符合国标规定,可确保整个分析系统的准确性。-仪器校准审核,提供VOCs 监测系统维护的便利性。6. 样品置换快,确保实时监测 -样品更新速率:1-6 L/min。对于造成臭氧污染问题源头之一的VOCs的监测难题,赛默飞一如既往地走在行业前列,依托丰富的从业经验与优秀的科研人才,推出全新6000型VOC CEMS产品,有效帮助客户解决监测难题,实现监测过程的高效与便捷。互动环节扫描左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即刻获取赛默飞6000型VOC CEMS应用解决方案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简介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超过35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员工人数约为50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7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苏州和广州等地运营。我们在全国还设立了8个应用开发中心以及示范实验室,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中国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拥有100多位专业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及70多项专利。创新中心专注于针对垂直市场的产品研究和开发,结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6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 禾信创始人周振博士谈禾信质谱新品——BCEIA 2011视频采访系列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10月12-15日,第十四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及展览会(BCEIA 2011)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行。为让广大网友及仪器用户深入了解BCEIA 2011仪器新品动态,仪器信息网特别开展了以“盘点行业新品 聚焦最新技术”为主题大型视频采访活动,力争将科学仪器行业最新创新产品、最新技术进展及最具有代表性应用解决方案直观地呈现给业内人士。以下是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禾信公司创始人周振博士的视频。     禾信公司成立于2004年,一直以“做中国人自己的质谱仪器”为己任。2011年,对于禾信公司而言是不同寻常的一年。继去年11月,温家宝总理实地考察禾信质谱项目后,公司历时6年研发的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一经推向市场,就迎来了客户,销售额超过千万。据悉,该种仪器目前国际上也只有2家公司可以生产,而其中一家已经停产 而禾信质谱凭借便捷的售后服务,未来市场前景应该很美好。  在此次视频采访中,禾信公司创始人周振博士说到,“质谱仪器是一个需要大投入、研发时间长的行业。公司历经6年研发了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 0515及在线挥发性有机物质谱仪SPIMS-1000 2款仪器,主要针对的是环境监测市场。未来3年内,公司的主打产品主要还是聚焦在环境监测方面 不过公司正在进行2款用于药物研发的相关质谱仪器研发。”  据周振博士介绍,“SPAMS 0515可实现颗粒分类、数浓度变化、化学成分分析及随时间变化、源解析、颗粒物的演变过程及机理研究等功能,并且该款仪器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SPIMS-1000改变了原采用GC及GC-MS测试挥发性有机物的方式,而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来检测,通过离子源得到的是分子分,用飞行时间质谱的高质量精度来实现对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检测。”  此外,10月15日揭晓的BCEIA金奖,禾信公司的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最终获得了该奖项。
  • 岛津推出《公安刑侦领域最新质谱分析应用文集》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1.png" style="width: 400px height: 563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9cf5d864-b5df-4b03-91ce-0a1fcddcb8e2.jpg" width="4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563" border="0"//pp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恶性案件犹如毒瘤,危害人民生活,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毒品会使吸食者产生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毒品问题往往诱发大量的违法犯罪活动。我国《刑法》第 357 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从毒品的自然属性看,毒品可分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2005 年 11 月1 日起,国家施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2007 年版)》中列明了 121 种麻醉药品和130 种精神药品。我国于 2015 年10 月一举将 116 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列入严管对象。2015年 10 月正式生效的《非药品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列管办法》规定,我们不仅要严管国内已经出现的滥用的麻醉和精神药品的物质,其他地区出现滥用的药品和物质也要严管。/pp  在各种刑事案件的侦破中,毒物、毒品作为证据其鉴定结论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而吸毒、贩毒、投毒等各种刑事案件现场中提取到的毒物、毒品检材的共同特征是量少浓度低,如血液、尿液中的毒品,中毒者血液中的农药,水域中的毒物等等。毒品毒物分析由于分析目的不确定,涉案案件的复杂性以及样品的多样性、独特性及其检测结果需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可靠性成为毒物、毒品分析的首要要求。目前用于痕量物质分析的技术主要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等,这些技术可以对痕量物质进行快速定性、定量分析,为案件定性提供可靠依据。/pp  岛津公司作为全球著名的分析仪器厂商,自 1875 年创业以来,始终秉承创始人岛津源藏的创业宗旨“以科学技术向社会做贡献”,不断钻研领先时代、满足社会需求的科学技术。针对近些年来不断增长的毒品犯罪鉴定、投毒案件鉴定、犯罪来源鉴定等分析检测问题,岛津公司特别感谢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刑侦局、江苏省连云港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河南省公安厅刑科所、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禁毒总队、广西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江西省公安厅刑科所、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和浙江省东阳市公安局等单位给予的支持和帮助,结合岛津最新质谱产品开发了相关应用并按照毒物分析、毒品分析、酒驾和血醇检测和附录参考等四个章节,汇总整理了《公安刑侦领域最新质谱分析应用文集》,希望能对公安刑侦领域的案件侦破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ppstrong  关于岛津/strong/pp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p
  • 2023年度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支持色谱、质谱、电镜等高端仪器研发
    近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财政厅发布关于印发《2023年度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及组织申报项目的通知。2023年度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分为重点项目和竞争项目两类组织实施。其中,重点项目只面向指南揭榜挂帅项目和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项目,每个揭榜挂帅项目省资助经费不超过1500万元,其他重点项目课题省资助经费一般不超过300万元;竞争项目省资助经费一般不超过200万元。2023年度江苏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支持方向提到核心电子元器件研发,即围绕先进制造和信息产业对核心电子元器件、精密计量仪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需要,重点开展(1)智能传感器、微型射频滤波器、高精度频率元器件、工业级插件和连接器、嵌入式电阻等关键电子元器件研发;(2)高端数字测量、 图像识别测量、复杂几何量测量等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色谱仪、质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在线分析仪表等高端通用仪器关键技术研发。2023年度江苏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支持方向汇总表支持方向/领域需求目标/研发内容一、数字技术专题(一)揭榜挂帅项目1011 面向增强现实(AR)的 Micro-LED微型显示芯片关键技术研发研究低缺陷密度和高波长均匀性的Micro-LED外延生长技术;研究大尺寸晶圆键合技术,实现单片集成和高键合良率;开发垂直型Micro-LED阵列结构;开发满足高色域显示、高蓝光吸收和高耐光性的量子点光刻胶配方,实现全彩像素阵列;开发支持单色与彩色的Micro-LED像素驱动电路及算法;开发全彩色Micro-LED微显示器件。1012 超大规模网络流量态势感知关键技术研发针对从网络流量数据中挖掘复杂网络威胁行为面临的诸多挑战,研究Tbps级超大规模全流量处理技术,解决网络流量日益递增导致的全流量实时采集难问题;研究海量流量大数据异常行为检测技术,解决海量流量隐藏的高聚集可疑行为发现研判难的问题;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加密流量分析技术,解决互联网加密流量中隐蔽的威胁行为识别困难问题;研究融合时空数据与知识图谱态势感知技术,深度挖掘隐蔽关系,解决网络威胁高效关联分析、追踪溯源、态势感知等难题。(二)产业前瞻技术研发1021人工智能针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加强模型算法、系统平台、专用硬件、高端应用等协同创新,加快构筑人工智能先发优势,重点开展(1)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核心算法研发;(2)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自主无人系统等应用技术研发;(3)高能效神经网络处理器(NPU)芯片、AI 训练推理芯片等专用硬件技术研发;(4)智能脑机接口、人机协同增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关键技术研发。1022 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围绕构建自主可控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重点开展(1)基于昇腾全栈技术的基础模型和通用人工智能平台关键技术研发;(2)面向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智能电网等领域研发基于昇腾全栈技术的人工智能创新解决方案;(3)面向自动驾驶、人机交互、自主无人系统等未来产业研发基于昇腾全栈技术的人工智能应用方案;(4)基于昇腾 AI 处理器训练推理芯片及Atlas 系列硬件的 AI 专用硬件、模组和一体机研发。1023 区块链围绕打造区块链自主创新核心能力,重点开展(1)智能合约、共识算法、非对称加密、分布式系统等底层算法技术研发;(2)高性能跨链互通与数据协同、非同质化资产凭证(NFT)及编组等区块链应用技术研发;(3)多方安全计算、可信数据网络、零知识证明、跨CA互通机制等区块链身份认证及隐私保护技术研发;(4)区块链可信碳交易、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政务、区块链交通物流等溯源共享关键技术研发。1024 量子科技紧跟国内外量子科技发展趋势,重点开展(1)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量子信道共纤复用、量子物联网融合等量子通信技术研发及量子网络构建;(2)实用化量子模拟器、量子计算原型机、量子芯片等量子计算关键技术研发;(3)微波量子计量、量子传感器、量子系统人工精准调控等量子精密测量关键技术研发;(4)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单光子探测器、超低损耗光纤、极低温微波链路等核心器件关键技术研发。1025 大数据与云计算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大数据安全管理和先进计算的创新需求,重点开展(1)高性能数据采集、超低功耗海量容错存储、跨网数据交换、异构数据融合、数据可视化等大数据平台技术研发;(2)云操作系统和软件、大规模分布式存储、弹性计算、数据虚拟隔离等云计算关键技术研发;(3)新一代E级超算、类脑计算、存算一体、图计算、拟态计算等新型计算技术研发;(4)多方安全计算、可信执行环境、差分隐私、数据脱敏等数据安全技术研发。1026 未来网络与通信围绕打造未来网络与通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开展(1)确定性网络、新型算力网络、6G移动通信、太赫兹无线通信、卫星互联网等前沿网络通信技术研发;(2)IPv6+、网络切片、高精度定位、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等网络应用技术研发;(3)全光交换、高速全光网络、可见光通信、智能光通信、薄膜铌酸锂器件等光通信技术与器件研发;(4)主动防御、内生安全、态势感知、加密流量监测、零信任等网络安全技术与设备研发。(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031 高端软件聚焦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一代工业软件平台领域,重点开展(1)与国产CPU、存储、整机等硬件高度适配的高性能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研发;(2)产品研发设计、制造运营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核心工业软件研发;(3)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嵌入式工控系统、智能工厂系统等新一代工业软件平台技术研发。1032 核心电子元器件围绕先进制造和信息产业对核心电子元器件、精密计量仪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需要,重点开展(1)智能传感器、微型射频滤波器、高精度频率元器件、工业级插件和连接器、嵌入式电阻等关键电子元器件研发;(2)高端数字测量、图像识别测量、复杂几何量测量等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色谱仪、质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在线分析仪表等高端通用仪器关键技术研发。1033 数字文化科技面向文化科技发展新趋势、服务消费升级新需求和服务场景创新新特征,重点开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数字融媒体、Web3.0、元宇宙等先进数字文化科技关键技术研发。二、集成电路专题(一)揭榜挂帅项目2011集成电路超精密光刻工艺的套刻误差测量关键技术研发面向28nm工艺节点集成电路制造中套刻误差测量需求,研发宽光谱微光斑散射测量系统和智能成像系统,解决低信噪比弱光电信号散射测量问题和亚波长尺度套刻误差成像测量问题,实现套刻标记的超高精度测量;开展套刻误差测量信号的智能分析,解决非理想条件下套刻误差的高可信度提取与多模式测量融合问题,实现散射/成像融合量测;开展纳米光学建模与设计优化,提高测量系统鲁棒性,实现套刻标记的快速逆向设计与测量系统的在线配置优化。2012 高精度工业测量与控制芯片组关键技术研发面向高精度工业测量与控制应用,研发微信号检测数模混合电路新架构及芯片组,集成高性能的运算放大器、ADC转换器、高精度电流源和电压基准、模拟开关和模拟比较器、微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等,实现对电流、电压、电阻、电容、温度等物理量的高精度测量,支持复杂工业环境下的各类温度、压力、流量等多类型传感器信号的感知处理。2013 面向边缘侧的高算力存内计算AI芯片关键技术研发基于自主工艺开展存内计算器件设计与工艺协同优化、高能效存内计算IP设计、可重构AI加速器架构设计与实现、高算力存内计算AI芯片系统集成等方面研究,突破存内计算单元结构设计与高精度权重编程、低功耗存算一体AD转换、神经网络模型压缩与量化、存算一体架构特征感知的模型映射算法、存内计算编译工具链等关键技术,实现面向边缘侧的高算力存内计算AI芯片研发及应用验证。2014面向人工智能的高性能光电混合计算芯片关键技术研发研发用于数据中心的高性能光电混合计算芯片;开展先进三维光电混合芯片封装技术研究,完成大尺寸光电异构芯片集成;开展大规模硅光芯片设计,以及与III-V 族激光器芯片的设计优化与集成,实现大规模光计算阵列器件与链路的分析与迭代;研究噪声、器件指标与非线性效应对光芯片信号完整性与计算精度的影响;研发适配的软件栈,实现板卡和服务器的适配;完成高带宽低延迟低功耗的光计算系统的研发,并在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实现典型应用示范。(二)产业前瞻技术研发2021 高端芯片面向我省集成电路创新发展需要,重点开展(1)基于 RISC-V 等开源自主架构的处理器芯片,高性能 FPGA、DSP 芯片等通用处理器芯片关键技术研发;(2)高性能图形处理器(GPU)、数据处理器(DPU)芯片、光电混合、存内计算等新型算力芯片关键技术研发;(3)新型存储芯片、极低功耗 SoC 芯片、高性能模拟芯片等高性能芯片关键技术研发。2022 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EDA)软件针对后摩尔时代新型应用及工艺需要,重点开展智能化数字电路布局布线、时序分析、功耗分析、良率仿真及分析、数字仿真验证、工艺器件仿真、逻辑综合、可测性设计和测试向量生成等 EDA工具软件关键技术研发。2023 先进封测与制造巩固提升我省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能力,重点开展(1)环绕栅极场效应晶体管(GAAFET)、多桥通道场效应电晶体(MBCFET)先进工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特色工艺研发;(2)多芯粒(Chiplet)集成封装、多芯片系统集成(SiP)封装、多维异构封装、光电合封、光芯合封等先进封装及可靠性测试关键技术研发。2024 集成电路材料围绕提升集成电路关键材料自主保障能力,重点开展大尺寸低缺陷单晶硅片、电子级多晶硅、高端光刻胶、高纯度化学试剂、高精度掩模版、前驱体材料、抛光液、高纯靶材等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发。2025 集成电路装备着眼集成电路装备自主创新和迭代升级,重点开展 光刻机、刻蚀机、离子扩散及注入设备、真空蒸镀机、化学气相沉 积(CVD)、工艺检测设备、组装与封测设备等集成电路专用装备 及部件关键技术研发。三、前沿新材料专题(一)揭榜挂帅项目3011 第三代半导体紫外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关键技术研究大尺寸、高质量 AlN 单晶衬底和模板材料制备及同质外延技术;研究宽禁带深紫外光电材料外延生长的缺陷抑制、应力控制、高电导率 p 型掺杂和高光效量子阱生长技术;研究高出光效率、大功率深紫外 LED 芯片关键制备技术;研究高探测效率日盲紫外探测器、极紫外探测器及紫外雪崩光3012 超高韧碳纤维复合材料及短程自动铺放关键技术面向新一代国产航空发动机叶片结构轻量化需求,开发超高韧碳纤维复合材料,材料性能与国外同类材料相当;开发适用于复杂结构件的自动铺放工艺及装备;突破复杂结构的固化变形仿真与控制、大厚度变截面原位高精度快速成像检测等关键技术;完成全尺寸典型件结构件的制造与疲劳、抗鸟撞和强度等综合性能试验验证,建立材料标准与工艺规范。(二)产业前瞻技术研发3021 纳米新材料面向信息电子、能源转换与存储等重点应用方向,开展纳米发光材料、大尺寸柔性纳米触控膜、纳米探测与传感器、高转化率纳米催化材料、纳米改性金属、纳米微球等新型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研发。3022 第三代半导体抢抓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技术加速兴起的重要机遇,重点开展氮化镓、碳化硅、氮化铝等宽禁带半导体,金刚石、氧化镓、砷化硼等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制备、典型器件应用和生产装备关键技术研发。3023 先进碳材料面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等高端应用场景,重点开展(1)高强高模高韧碳纤维制备、高通量碳纤维制备、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等关键技术和工艺开发;(2)石墨烯电子材料、石墨烯集流体、碳纳米管、碳碳复合材料、富勒烯等新型碳材料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研发。3024 先进材料及应用以提升材料研发效率,满足重大工程和装备需要为目标,重点开展(1)轻质耐热高温结构材料、特种与前沿功能材料制备等先进材料应用关键技术研发;(2)基于高通量材料计算、高通量制备与表征评价等材料基因工程的新材料研发关键技术。(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031 金属材料面向高端装备和重大工程需要,重点开展基础零部件用钢、高性能海工钢、新型高强韧汽车钢、特种设备用超高强度不锈钢、轻质高强金属、高温合金与特种合金等先进金属材料关键技术研发。3032 无机非金属材料聚焦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重点开展特种高分子材料、新型结构陶瓷、高性能稀土材料、高性能膜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端功能材料关键技术研发。四、智能制造专题(一)产业前瞻技术研发4021 智能机器人面向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需求,以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为导向,重点开展(1)多模态人机自然交互、机器人操作系统、多机器人协同作业等关键技术研发;(2)超小型电液伺服驱动系统、三维视觉传感器、智能末端执行器、高功率密度一体化关节、高精度编码器等关键部件研发;(3)多臂协同高精度手术机器人、软体机器人、康复训练机器人、电液足式行走机器人等高端机器人研发;(4)电液驱动仿人机器人、深水自航行、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等特种作业机器人技术研发。4022 增材制造围绕提升增材制造全产业链创新能力,重点开展(1)功能合金、金属间化合物、低缺陷金属粉末、高性能聚合物、陶瓷材料等关键材料研发;(2)高可靠大功率激光器、高精度阵列式打印头、新型 3D 数据采集系统等核心功能部件研发;(3)4D 激光投影、复合打印、液态金属打印、固相增材制造等先进工艺及装备研发;(4)面向高技术领域的高效率、 高精度、低成本、批量化增减材制造技术与软件系统研发。4023 智能网联汽车顺应未来交通智能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坚持网联赋能与单车智能协同,重点开展(1)车载操作系统、智慧座舱、域控制器、车规级芯片、车物互联(V2X)底层通信等汽车智能化技术研发;(2)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雷达视频融合、高精度组合导航、视觉深度认知、车路协同等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研发;(3)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线控底盘、高比转速驱动电机等汽车执行与控制技术研发;(4)汽车整车集成及轻量化设计、新型电子电气架构、汽车网络安全、智能网联测试工具与平台等关键技术研发。(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4031 基础零部件和先进工艺聚焦制造业创新发展对基础零部件配套能力,先进制造工艺的紧迫需求,重点开展(1)磁悬浮轴承、高压高速轴向柱塞泵、高强度紧固件、高性能密封件、微小型液压件、高性能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等高端精密基础件关键技术研发;(2)机密及超精密加工、高速高精切削磨削、微纳跨尺度制造、多工艺复合加工、高精度光学器件加工、增压燃烧(PGC)等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关键技术研发。4032 高端装备制造围绕提升高端制造装备供给能力,构建自主可控智能制造系统和装备创新体系,重点开展(1)高端数控机床、大吨位智能化工程机械、大型海工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发动机等大型整机装备设计、控制及系统集成技术研发;(2)网络协同制造、智能运维、数字孪生及虚拟制造、柔性生产与制造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五、其他领域(本领域仅支持申报竞争项目)5031 纺织服装围绕推动我省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开展生物基化学纤维、聚酯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芳纶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等新型纤维制备、无水印染、高速数码印花、数字化高速无梭织机等纺织品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研发。5032 安全生产围绕提升本质安全生产水平,重点开展(1)安全生产信息化、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危险气体泄漏检测及精准定位、太赫兹探测等灾害预警侦测关键技术研发;(2)危险环境作业机器人、安全巡检机器人、应急救援消防机器人、高机动救援成套化装备等安全生产智能装备关键技术研发。5033 应急处置围绕提升安全生产应急处置能力,重点开展(1)便携式自组网通信、先进遥感、远距离透地通信及人员精准定位、水下通信等应急救援通信关键技术研发;(2)危化品贮槽应急堵漏、危险气体泄漏安全环保处置、险恶环境灭火救援等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发。5034 非规划创新项目除上述所列技术方向外,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重点工作部署(含对口支援),以及其他满足我省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且技术创新性高、突破性强、带动性大的非规划创新关键核心技术。附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23年度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指南》及组织申报项目的通知.pdf
  • 质谱仪检测人体呼出气体 或可诊断疾病
    5月14日消息,据媒体报道,人的指纹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瑞士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每个人在呼吸时呼出的化合物和人类的指纹一样独一无二,医生甚至可以根据这些化合物来诊断疾病。  据了解,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为期9天的时间里,分别对11名志愿者进行了4次呼气测试,他们利用质谱仪对志愿者呼气中的化合物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每个人所呼出的气体中都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但其他成分却不尽相同,同时在4次呼吸检测中,每个人呼气的成分构成几乎都是独一无二并且基本保持不变的。  此外,在测试过程中,有一名志愿者呼气中的某项化学成分偏高,这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原来该志愿者一直在服用抗癫痫药物,于是研究人员又对服用相同药物的患者进行了呼气测试,并得出了相同的检测结果。
  • 中国四极质谱开拓者查良镇教授去世
    2022年12月24日,中国四极质谱学科开拓者、清华大学查良镇教授去世,享年85岁。  查良镇,1937年7月出生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津贴获得者。他从事真空科学、质谱学研究超过六十年, 取得过多项科研成果。  近四十年来,主要致力于二次离子质谱(SIMS)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大力推动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是中国二次离子质谱学科的一位开拓者,也是中国二次离子质谱学术会议的倡议者和创办者。查良镇教授还积极推进与国际二次离子质谱学领域的深入交流,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二次离子质谱标准制定的开拓者。  1954年查良镇如愿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58年下半年,查良镇提前留校任教。  查良镇参加校摩托车队训练照  1964年,查良镇负责设计的质谱探漏仪获国家工业新产品一等奖  1961年开始,查良镇、申功运带领学生薛祖庆、戴平湖等,与沈阳教学仪器厂工程技术人员合作研制氦质谱探漏仪,即利用磁质谱分析的方法探测真空系统的微小漏孔,这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是当时最高的,是电子、航天、核技术等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1963年11月研制成功生产样机,命名为“6104型质谱探漏仪”。1964 年2月, “6104型质谱探漏仪”通过了教育部鉴定 6104型质谱探漏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完全满足设计要求,灵敏度达到了单极磁偏转型质谱探漏仪的国际先进水平。1964年6月16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对1400多项全国工业新产品授奖,6104型质谱探漏仪获得一等奖。1964 年8月6日,研究成果载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发明记录(当时还未设发明奖)。1965 年5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出版了6104型质谱探漏仪的科研报告。  1962—1966 年,查良镇、薛祖庆、申功运等与北京分析仪器厂合作研制成功ZhL-01型四极质谱计,采用白金丝的玻璃型标准漏孔校准。1964年,仪器研制成功,并参加全国仪器展览会,成为世界最小的分压强质谱仪。  80年代初,查良镇率领真空教研组与沈阳教学仪器厂合作,研制四极杆二次离子质谱仪(Q-SIMS),并于1986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鉴定。  TOF-SIMS是具有广泛探测性、高分辨率、极灵敏的表面分析技术,采用一次离子轰击、激发固体样品表面,溅射产生微量的二次离子,根据二次离子因不同质荷比而飞行至探测器的时间差异来测定离子质量,并据此探测样本的成分和结构,可精确测定样品表面元素的构成,应用十分广泛。  2011年,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启动,研制地质科学领域专用的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探测单粒宇宙尘中宇宙成因核的丰度特征,旨在突破宇宙尘探测领域。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刘敦一负责,已经退休的查良镇受邀参加其中,这一项目成为近十年他所承担的最重要工作。  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二次离子质谱专业委员会的专家,鉴于目前国际上普遍在使用的质量分辨定义存在的不足,查良镇在2012年ISO二次离子质谱委员会上提议,重新定义质量分辨,并修改相关术语。这一提议得到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TC201的认可,并在2013年受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TC201的委托,组织中国专家团队进行立项研究。通过查良镇及其领导的专家团队的努力和出色的工作,2017年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TC201对该项目正式立项,制定一个国际标准:Surface chemical analysis —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mass resolution(表面化学分析 二次离子质谱 质量分辨的测定方法)。  查良镇荣获了两项质谱相关终身成就奖:2005年全球华人二次离子质谱学及相关领域研讨会在台湾新竹成功举行,他获得“全球华人二次离子质谱终身成就奖”。2018年10月8-12日,第七届中国二次离子质谱学术会议在苏州举行,他被授予“中国二次离子质谱终身成就奖”。  2018年,查良镇教授荣获终身成就奖项  资料主要来自:心系质谱科学 铸就红专精神 — 访清华电子系查良镇教授 | 校友专访
  • 周振:炙热梦想融化“冷门”质谱仪
    pstrong  伴随着PM2.5的高频出现,检测仪器质谱仪火了。/strong/pp  专注质谱仪研究近二十多年的周振也火了。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2012年粤北血铅事故溯源、“东方红Ⅱ号”黄渤海科考研究、2014年APEC空气质量保障等多项大型外场实验中,周振团队带着他们研发的质谱仪发挥了积极作用,全面实现数据快速处理、在线动态源解析等关键功能。/pp  2004年,35岁的周振怀着“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的梦想,带领全家回国,创立了中国第一家专业质谱公司。/pp  10年艰辛,他建立了中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时间质谱仪器生产线。其中,气溶胶质谱仪是我国最高端商品质谱仪器,是当前PM2.5污染源解析的关键工具,为国家节约上百亿元的污染治理资金。/pp  5月中旬,记者见到了来京办事的周振。“这个是个技术冷门,应用热门的学科。”记者面前46岁的“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已经适应了投身“冷门”的他,谈起质谱仪,似乎总能保持18岁火热的状态。/pp strong 自强梦想:哪能实现理想 就在哪安家/strong/pp  在国民经济中,60%以上的领域都涉及使用质谱仪器进行监测,比如食品、环境、药物等。在诸多方面,质谱仪还起着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面对庞大的质谱仪器市场,99%的产品我们必须依赖进口。”周振用数字说话,“在全球,质谱仪器的种类多达上百种,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只有那么五六种质谱仪可以自己生产。”/pp  “为什么我们不能打破这样的被动局面呢?”20多年前,从周振考上厦门大学的科学仪器工程系开始,“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的信仰在少年心中深深埋下。/pp  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他,在德国重离子加速中心和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工作期间,掌握了与飞行时间质谱仪相关的电子离子光学、机械设计、真空设计、快速数据采集等最新国际技术。/pp  为了求取“真经”他曾买好酒菜多次登门求教来自各国的实验室专家。2000年,周振研制成功高分辨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仪,达到当时国际同类仪器最高水平。/pp  第一次成功的喜悦,让周振感到距离实现内心中的那个愿望更近了一步。美国优厚的生活,难以磨灭周振心中一直存有的信仰。/pp  2002年,周振回国参加第四届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会上他认识了中科院院士、地球化学与沉积学家傅家谟。“两天内就决定了一个大型仪器的开发”,直接促成了广东省第一台飞行时间质谱仪器的研制成功,“也使我义无反顾地回国创业。”/pp  但彼时,国内听说过“质谱仪”的专家已是少数,从事仪器研发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能进行质谱仪器产品开发的单位还没有,找挂靠单位也相应成了最困难的事。因此要想实现我“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的理想,只能选择全职回国,走独立创业及创新的道路。/pp  一箱资料一箱零件,和国内最先进的飞行时间质谱仪技术、科学方法。带着这些全部行李,周振回到了祖国,他梦开始的地方。在傅家谟院士的牵线下,周振被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聘请为研究员,为国内引进了最先进的飞行时间质谱仪技术、科学方法和国际化视野。同年,他创立了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pp  strong创业勇气:“拿着几百万敢做上亿的研发”/strong/pp  公司初成,周振团队仅有4人。他、一位助理和两位研究生。技术与产业的双重困难,逼迫着周振要一切从零开始。/pp  周振告诉记者,这个领域上千万的投资也只是“尚可尝试”的状态,而他们的第一笔研发经费,只有20万元。而质谱仪这类高端科学仪器的研发,如果没有数百万元经费支持难以开展,从实验室到小试、中试直至最后产业化,没有数千万元和一支高质量有信心的研发团队也是不可能的。/pp  “杯水车薪”的公司终于在2008年,迎来了最低谷,当连发工资都成为“难题”时,周振团队开始变卖房子和车子把自己家的厨房变成了员工餐厅。/pp  面对很多原本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因看不到前途,来了又走了,周振当时一心所想的,都只为了“稳住团队”。/pp  救活公司的第一口“水”来自2009年广州市科技风险投资注入500万元的资金。但本质上的复苏,来自于2010年国家“千人计划”的实施和国家科技政策的全面改变,全国都处于支持科技型企业以及科技项目的大环境下,周振和他的公司这次真的等来了“春天”。随着越来越多的支持经费不断注入,团队得以不断扩大,质谱核心技术、关键工艺也一一被攻克。/pp  目前,禾信质谱已经全面掌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时间质谱核心技术和全套装配工艺,多项质谱技术及产品填补了国内甚至国际质谱领域与高端环保仪器行业的空白。/ppstrong  人才培养:必须要毫无保留地教/strong/pp  从公司创立之初的举步维艰。到具备研制国际先进水平的分辨率从100-10000的各等级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器能力,国内唯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并具备工业质谱产品化能力的企业。周振深知人才培养是决定一个企业能走多远的必须因素。/pp  国内至今都没有比较成熟的质谱产业,相应专业人才更是难以招到。因此,周振还在身体力行地做着另一件事情:培养质谱人才。他依靠大学和研究所进行人才培养,先后在上海大学、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暨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当教授,培养了几十位研究生。同时,学生们还可以到禾信质谱实习。/pp  “我们双向选择,喜欢质谱的人有机会留下来,我们需要的人才也能够继续培养”。只要是愿意留下的学生,周振几乎都倾尽所有的教授所学,从不怕学生学成后跳槽到别的公司。致力于推动整个行业发在的周振,对于学生始终只有两点要求,“第一,五年后必须要做的比我强 第二,今后面对自己的学生,也要做到毫无保留的教授所学。”/pp  “不是每个人都想或都需要掌握全面的技术。”周振按照“总体培养,慢慢细化”的教学思路,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分类培养。/pp  2014年,质谱团队入选了国家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目前,禾信质谱已建成我国第一个飞行时间质谱仪器开发平台及产业化基地,连续成功开发了不同应用领域的8种质谱仪。其中,一项仪器为国际首创,一项达到国际商品仪器水平,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如今,我们的研发团队已近100人。未来几年内,我们将推出两三款商品化质谱仪器,整体技术水平都属于国内首台或国际首创。”周振说。/pp  作为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周振肩负的使命不局限于几项产品或者几个企业。千人千山千担柴,周振志在鼓励更多的人致力于质谱仪等高端科学仪器产业的发展。“我/p
  • 迪谱诊断推出全自动核酸质谱系列产品
    近日,迪安诊断(300244)旗下生态公司迪谱诊断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核酸质谱仪96A(浙械注准20232221555)和DP-AMassLab全自动样本处理系统(浙杭械备20231177)。DP-TOF 96A具有高性能、防污染、智能化、自动化、一体化的独特优势,进一步丰富核酸质谱系列产品选择,以满足更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海关、疾控、农业等市场需求。  至此,迪谱诊断通过多年打造硬件、软件、试剂、耗材等相关核心技术体系,形成了完整的核酸质谱系列产品全自动解决方案布局,为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提供高可靠性、高性价比、高自动化的基因检测产品。  迪谱诊断全自动、全系列核酸质谱整体解决方案  2020年,迪谱诊断发布了国内首款通用型飞行时间核酸质谱仪DP-TOF 384(浙械注准20202220910,样本通量384)。产品上市以来,在各大医院、大型区域检测中心、第三方医学检验所装机量已达到百余台。针对用户“样本通量适中”的需求,公司于2023年推出自主研发的飞行时间核酸质谱仪DP-TOF 96A(浙械注准20232221555,样本通量96)。  飞行时间核酸质谱仪DP-TOF 96A特点  迪谱诊断致力于深耕高端基因检测平台的自主研发,基于飞行时间核酸质谱检测系统,配套开发了40余个应用试剂盒,获得10个Ⅰ类试剂备案证,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海关、疾控、农业、军队和高校科研院所等多个领域,为市场提供准确、经济、快速、高效的分子诊断完整解决方案。  公司高通量芯片飞行时间核酸质谱仪DP-TOF荣获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浙江省重点新产品新技术鉴定、浙江省“品字标”等;发布《飞行时间核酸质谱仪团体标准》(国内首个)、《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核酸质谱法核苷酸检测方法通则》、《医用核酸质谱应用技术通则》和核酸质谱标准品;搭建起了包括“产、学、研、用、检”一体化的整体式链条。  一直以来,迪谱诊断秉承“智造、创新、协同、求实”发展理念,以创新型诊断技术服务于生命健康领域,深耕前沿基因检测系统的国产化智造,夯实飞行时间核酸质谱和纳米孔单分子基因测序两大开放式平台建设,建立LDT及IVD设计开发转化体系、生产质量体系和临床注册体系。期待未来能与行业伙伴携手,推动项目开发、产品转化和应用落地,共建核酸质谱合作生态圈。
  • 助力精准诊断!药明奥测质谱法“25-羟基维生素D测定试剂盒”获批
    维生素D是人体内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可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骨骼生长、调节细胞生长分化、调节免疫功能,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50%以上的中国人群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现象。维生素D在体内转化成25-羟基维生素D2/D3,因其半衰期长、含量高、易于检测,已成为评估VD含量的最佳指标。传统VD测定试剂盒多采用免疫分析法,因抗体特异性差异等因素影响,常存在干扰,影响了定量的准确度。为助力精准诊断,近日,上海药明奥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药明奥测”)自主开发推出了“25-羟基维生素D测定试剂盒(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且该试剂盒已获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据了解,药明奥测是中国第一家践行整合诊断的赋能平台公司,公司依托Mayo Clinic的整合诊疗理念与经验,凭借融合多平台、多组学及临床数据驱动的开放式赋能平台,通过算法整合升级,不断推出创新诊断服务和产品,同时加速诊疗创新者从研发到应用的技术转化,创造共赢共享的产业新生态。值得关注的是,为打造领先的临床质谱平台,药明奥测独家引进Mayo Clinic的400余项质谱项目,提供肿瘤、个体化用药、人体营养和代谢、激素、金属元素检测等服务,其质谱法25-羟基维生素D测定试剂盒,更是经过严格质量体系验证,可溯源至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Standard Reference Material 2972a。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特异性及灵敏度高,可对25-羟基维生素D2、25-羟基维生素D3分别测定,保证了测试准确度。同时,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药明奥测始终坚持国际高标准自主创新,在试剂盒的开发过程中,药明奥测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积极提出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并落实到产品性能优化中。在前处理阶段,采用“蛋白沉淀一步法”,显著减少了前处理步骤,操作方便快捷,有效地提高通量。此外,鉴于25-羟基稳定性差,目前市场上诸多解决方案采用-20℃冷冻保存或冻干粉基质,增加了客户使用成本,影响了用户体验。奥测试剂盒创新的采用独特配方新基质,产品为液体剂型,2-8℃稳定保存。据悉,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申请体外诊断(IVD)专利近200项,涉及免疫、分子及质谱技术平台。目前,国内疫情仍处于不平静阶段,疫情常态化推动了诊疗场景拓展,在社区、在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家庭,方便快捷地采集、检测,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药明奥测国际高标准的试剂开发与整体解决方案创新,不仅大大提高了维生素D检测准确性与便捷性,实现了应用场景拓宽,也让更多人获益于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此后,药明奥测将持续凭借强大的医疗及商业资源整合能力,基于临床需求布局丰富的研发管线,通过算法整合升级,不断创新整合诊断服务和产品,以“自主研发+授权合作”双模式,推动诊疗药险全新生态,促进诊疗场景的融合与拓展,让更多人在医院、在社区、在家庭中,都能获得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 【中国梦· 践行者】中国质谱行业领头人周振:做中国人自己的质谱仪
    p  大洋网讯 20多年前,周振就决定把自己的名字和“质谱仪”紧紧地联系起来,“这就是我的梦想”。20世纪90年代,在德国深造的周振研制出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器,分辨率达到20000,为世界最高水平。2000年他成功将高分辨技术引入国内,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少数具有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仪研发能力的国家之一。/pp  这18年来,周振认真做到了一件事:把这一技术实现产业化,打破了国内逐年扩大的质谱仪市场一直为国外公司全盘垄断的局面。“不过,现在也只能说‘撕开了一条小口子’。”周振很清醒:“现在国家每年对质谱仪的采购仍有98%依赖进口,我们只占1%。”周振谨慎地谈到未来:“十年之后,我们希望这一份额提高到20%,逐渐进入全球前十质谱仪企业的行列。”/pp style="text-align: left "  今年49岁的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创办人周振习惯性轻蹙着眉头,每说一句话都要认真琢磨片刻,遇到突发的灵感,他会马上找到纸笔,像小学生一样趴在那里仔细记录下来。办公室里最显眼的,是周振的满头华发,和挂在墙上的“锲而不舍”四个大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88c72a0a-f0e2-43b8-b801-b71a39f9b70e.jpg" title="152661973377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4px "周 振/span/strong/pp  strong十年“磨出”一款产品/strong/pp  如果不靠“锲而不舍”的精神确实很难走到今天,“我们从2002年开始前期调研,2006年开始制造,到2013年推出市场,一款PM2.5飞行时间在线源解析质谱监测产品,用了十年。”周振说,他们研发推出一款产品的周期最快都是七年。当他2004年回国时,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时间质谱仪产出基本上还是“零”。/pp  在周振看来,当时的这一现实状况都是意料之中。“质谱仪研究技术难度高,市场应用范围比较专业,研发周期长,极少人愿意投入。”/pp  这是一个提升国家科技实力,打破技术垄断,但不能短时间快速产生利润的行业。周振感叹,比起现在一些急剧发展的行业来说,他现在下的功夫更多是在积累核心竞争力、培养行业人才上,“赚的是‘慢钱’”。/pp  “质谱仪是什么?可能现在很多人都不懂,放在十年前不懂的人更多。”周振说自己带回国的核心技术就是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器,“飞行时间质谱仪的原理是由离子源产生的离子经加速后进入无场漂移管,以恒定的速度飞向离子接收器 通过测量各种离子到达飞行管的飞行时间,就可以得到离子的质荷比(m/z值)。飞行时间质谱仪具有可检测分子量范围大、扫描速度快、仪器结构简单等优点。”/pp  他举例说,他们正是基于这一技术,花十年时间研发出来PM2.5在线测试检测质谱仪,就可以快速测出PM2.5的来源。/pp  2017年,他们又推出了一款花了七八年时间自主研发出的快速微生物鉴定质谱仪,可用于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药物、聚合物等分析领域。/pp strong 从没想过要办“绿卡”/strong/pp  20多年前,周振就清醒地告诉自己,出国只是路径,“最后肯定是要回来的”。周振毕业于厦门大学,在学校时,受到老一辈质谱专家和教授的影响,他觉得,自己要坚定地走研究质谱仪这条路。/pp  “在国外读书期间,我没有一刻动摇过‘一定要回国’的想法。从来没想过要办‘绿卡’之类的事。”周振说道。/pp  德国吉森大学读物理学博士期间,周振得到了无网反射飞行时间检测器发明人H. Wollnik教授和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检测器发明人A. Dodonov教授的指导,在2000年成功研制出了分辨率达20000的高分辨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仪,技术指标为当时国际同类仪器的最高水平。/pp  从那时开始,他预感回国的时机到了。他一方面寻求志同道合的伙伴,一方面开始研究中国的质谱仪市场,同时也在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上寻找自己的“落脚点”。/pp style="text-align: left "  周振感慨,最后让他启动回国的“临门一脚”,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傅家谟院士“踢”的。“当时所有人都不看好,唯有傅家谟坚定地相信我回来一定会做成。”这种信任的“魔力”,直到现在谈起来,都让他心潮澎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5a10e359-f988-4b2c-b9ce-588149ad689d.jpg" title="1103007a-bb1a-4050-8f73-f5c10be8df79.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 "strong三代质谱人,后排左二为周振/strong/span/pp  strong“不少人觉得我疯了”/strong/pp  和造质谱仪一样,周振是一个喜欢把事情考虑得比较全面、精细的人,对于归国创业的困难,他估算得比较充分。首先是资金的问题。/pp  周振记得当时出去找投入,“不懂行的人,转身就走了 懂行的人,一听说是做质谱仪,往往一脸惊讶地反问,你这至少都要投资一千万元以上吧?摆摆手就走了。”有一次,一个投资人听说要千万元投入和十年时间,“背地里怀疑是不是遇到了骗子”。/pp  直到最后得到广州科技风险投资一笔500万元资金的助推,压力才慢慢缓和,“当时,的确有不少人觉得我疯了”。虽然周振对回国创业做了充分的准备,以防材料不齐全还特意带回来几大箱零部件。/pp  不过他没想到,有些“坑”防不胜防。“就拿一个简单的材料来说。因为我们的仪器要抽真空,这就要求零部件的表面要非常光滑,只要有比头发丝细十分之一的划痕,我们的产品就会出问题。”周振说,“划痕事故”是不允许发生的,“所以,我们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培养上游企业。”/pp  同样难办的是:缺人。最初的研发团队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草台班子”小作坊。筹不到资金,周振凭着最初的100万元就开始干了起来。/pp  “这100多万元还不够买齐一台质谱仪的所有零部件,以当时的实力去做质谱仪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周振说,缺钱买设备,更没钱请人。/pp  当时公司上上下下加起来就是五个人,除了他自己,还有四个人:两个学生、一个助理,一位退休的老技工。公司常常发不出来工资,食堂就开在周振家里,“请了一个阿姨做饭”。每个来应聘的员工,周振都会事先告知,“这是一场长跑,要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很多人一听他这样说,直接就吓跑了。“当然,经过这道检验,坚持留下来的几个年轻人,现在都成了行业的技术骨干。”/pp  把高端质谱仪卖到美国/pp  在业内都知道,2017年周振把一台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卖到了美国市场。这是一家美国的科研机构,当时在全球市场进行采购。周振说,负责采购的研究人员正是这款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原理发明人的学生,“可以想象他们的要求非常高。”周振说,“全球总共能做这台仪器的只有两三家,能够批量生产的只有我们一家。”/pp  “最终他们通过国际学术论文上的线索找过来的。”周振说,“他们没想到中国还有这样一家企业”,经过仔细的技术考验,周振最后拿下了这个订单,成了第一台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制造”高端质谱仪。/pp  “虽然只卖了一台,也不是批量生产,但科技部认为这是一个‘零的突破’,20多万美元的仪器出口的不多。”这件事令中国的质谱仪行业颇为振奋,不过周振心里明白,“我们生产的这款质谱仪,质量上比国外好,但售价却低了不少,走‘低价’路线也并不是未来要走的路。”/pp  “我头脑从来没有发热膨胀的时候。”周振平日里不苟言笑,似乎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时刻提醒。周振说,现在只是打破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要发展自己的民族品牌,推动国内质谱仪器行业良性发展,还要靠几代人的努力。/pp  对自己企业的发展,他说:“现在的产值是一亿元,五年之后希望能达到五亿元。一个不争的现实是,国家每年百亿元的采购量,依然有98%来自进口。希望十年之后,我们能占到20%的份额。”/pp  记者手记/pp  strong人一定要有理想/strong/pp  周振带领的团队已经从4人组合,50平方米办公场地发展到现在的240名员工,100多名技术人员,占地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区。他有意把自己办公室设在离两个仪器生产车间最近的地方。巧妙地构成了一个“实现理想”的空间格局:/pp  从周振的办公室推门出去,不到五米就是第一个生产车间,里面装着正在构思的“酝酿品”、还未完成的“半成品”、即将完成的“调试品”。而与之相邻的生产车间则是已经推出市场的“成熟品”。这些散落成堆的零部件和材料,在周振的眼里,就是一个理想出发的地方。/pp  就像2004年来到广州时,开启了实现梦想的旅程。周振的公司搬过两次家,“开发区发展到哪里,我就搬到哪里。”每次换地方,他都是最早“落户”的几家。故事说回到他的大学时代,这里是他最早播种理想的地方,“人不能光靠理想活着,但一定要有理想”。/pp  “觉得听起来好像很虚,但当事情走到尽头的时候,其实就是这样。”周振说:“当一件事情需要理想的时候,一定是长期的追求,很重要的追求。”/ppbr//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