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分子诊断分析仪

仪器信息网分子诊断分析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分子诊断分析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分子诊断分析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分子诊断分析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分子诊断分析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分子诊断分析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分子诊断分析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分子诊断分析仪相关的资讯

  • 分析仪器制造商纷纷“转战”诊断市场
    新闻专题:  美国时间2012年5月17日,安捷伦科技宣布以22亿美元现金从瑞典私募股权集团EQT手中收购癌症诊断公司Dako。此前在诊断市场,安捷伦“只是脚趾浸入到水中”,但是缺乏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如今,安捷伦收购Dako给了安捷伦进入到诊断市场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笔者发现,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分析仪器制造商开始“转战”及布局诊断市场。在2011年全球仪器公司TOP25排行榜中排名前10的公司中有5家都涉及诊断业务,而安捷伦、赛默飞世尔、丹纳赫及PerkinElmer新近通过收购都大大地扩展了诊断业务的规模。  此前,安捷伦一直在低调地布局其进军诊断市场的计划。早在2007年,安捷伦收购Stratagene公司,这项交易给安捷伦带来了PCR和分子诊断相关的试剂和技术。而从2011年开始,安捷伦进军诊断市场的计划似乎更加密集:2011年6月,安捷伦位于德州Cedar Creek的80000平方英尺的试剂工厂在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成为医疗器械生产基地 2012年1月,安捷伦公司1200 Infinity系列液相色谱系统和 6000 系列液质联用系统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一类医疗器械认证 同月,安捷伦和Integrated Diagnostics宣布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人类主要疾病的早期检测技术 2012年5月,安捷伦22亿美元收购癌症诊断公司Dako……安捷伦以其历史上最大的收购交易表明了开拓诊断市场的决心与能力。  对于诊断市场,TOP25中排名第1及2的丹纳赫、赛默飞世尔同样觊觎。2011年,丹纳赫集团以68亿美元收购了贝克曼库尔特,进一步扩大了其生命科学与诊断业务的规模。目前,丹纳赫生命科学与诊断业务旗下拥有贝克曼库尔特、徕卡、AB SCIEX、RADIOMETER、Molecular Devices 5家子公司,2011年年销售额达64亿美元。  2011年5月,赛默飞世尔以35亿美元的价格从私募股权投资公司Cinven手中收购瑞典血检系统供应商Phadia, 扩大公司“过敏症及自身免疫病测试”的产品组合。“随着收购Phadia之后,赛默飞的专业诊断业务已具有相当规模的 (收入超过20亿美元),”2011年10月,赛默飞在其财报中新增“专业诊断”部分。  此外,TOP25中排名第8的PerkinElmer在2011年也通过收购扩大了其诊断业务。PerkinElmer的诊断业务隶属于其人类健康部门下,其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筛查相关产品和业务近几年都保持着很高的增长率,特别是在中国。2011年9月,PerkinElmer以6亿美元收购了Caliper Life Sciences 公司,Caliper的加入,使PerkinElmer的产品组合中增加了创新的分子成像和检测技术,拓宽PerkinElmer在分子成像和基因检测技术领域的涉猎范围。  为何分析仪器制造商纷纷“转战”诊断市场?究其原因,生命科学乃至诊断市场规模巨大,庞大的市场吸引着更多的公司加入竞争。据安捷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Bill Sullivan先生估计,生命科学市场规模在210亿美元左右,年增长率为4-6%,而安捷伦目前在此领域的收入是18亿美元。此外,解剖病理学市场规模122亿美元,年增产率8-10% 分子诊断市场规模45亿美元,年增长率10-15%。  另一方面,对于分析仪器制造商而言,特别是排名前列的分析仪器制造商,在已有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并且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他们需要寻找新的机会及新的增长点,而诊断市场正好符合这样的诉求。同时,欧美经济低迷为各分析仪器制造商进入诊断市场提供了机会,并购成为各大公司进入诊断市场或扩大诊断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可以预见,未来也许会有更多的分析仪器制造商进入诊断市场!撰稿编辑:杨娟
  • 分子诊断与细胞分析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20世纪80年代初,曾经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这一预言如今已经成为现实,美国《科学》周刊评选的2014年全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中,一半的成果都来自生命科学领域。  国内生物产业近年成为政策与资金关注的焦点,也给生命科学仪器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2014年,全球生命科学仪器市场销售额超过400亿美元,并以6%的速度增长。本文就生命科学领域中热度持续攀升的分子诊断和细胞分析的部分仪器市场做一小结,并结合仪器信息网相关仪器专场数据进行分析。  分子诊断—基因测序和PCR  分子诊断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有关机构预测,2019年该市场规模将达7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8.7%,其中分子诊断细分市场年均增速超过20%,而且未来还将维持一段长时间的高速成长周期。同时,相应热点领域发展带动了基因测序仪、PCR仪等分子生物学仪器的采购需求。  (1)基因测序—二胎政策下前景非常广阔  2015年10月29日中共五中全会公报允许普遍二胎,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以及我国局部省份将基因检测纳入医保报销并相继发布执行通知,要实现二胎优生,最大的利好当属于基因检测领域。  我国基因测序市场中,产前基因检测市场巨大。截止今年10月底,全国109家医疗机构取得了国家卫计委核准的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试点资质,到目前检测人数已经突破5万人次。如以国家规定的3500 元/次的费用计算,按照我国每年2000万左右的新生儿计算,产前基因检测市场能达到700亿元人民币。11月14日,央视《财经周刊》栏目也报道了无创产检基因检测的相关调查结果,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可破千亿。  根据Markets&Markets的研究报告显示,去年二代基因测序的全球市场规模为25亿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8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将达23%。对于如此快速的发展市场需求,最近两年不少厂商(特别是国产厂商)相继推出了新的产品,比如华大基因的BGISEQ-500、中科紫鑫的BIGIS、深圳华因康的HYK-PSTAR-IIA、赛默飞的Ion TorrentTM Ion S5TM NGS系统等。  目前,我国CFDA医疗器械注册认证的基因测序仪共有6款,分别是华大基因的BGISEQ-100和BGISEQ-1000、达安基因的DA8600、华因康的HYK-PSTAR-IIA、博奥生物的BioelectronSeq4000和贝瑞和康的NextSeq CN500。  2015年1-10月期间,仪器信息网基因测序仪专场访问量相比2014年同期增长50%,留言量增长近200%,由此可以印证该市场的热度。  (2)PCR仪—2015年全球新品不断  2月,上海研域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梯度PCR仪上线。  5月,香港力康HealForce推出集团首款梯度智能PCR仪。  8月份,加州大学教授Luke Lee 博士和他的团队研发出一种超速光电PCR技术——能显著加快PCR反应中DNA变性、退火的速度。  8月,国内“多点取样-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技术得到认可,该技术对于食品的日常监管及企业的在线质量控制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与推广价值,产品将尽快推向市场。  10月份,德国耶拿Biometra TAdvanced 96 SG 基因扩增仪新品发布。  有调查显示PCR市场全球有8%的增长趋势,其中,qPCR占有总PCR市场的64%。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数字PCR和qPCR市场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39.7亿,2014至2019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8%。  目前qPCR仪在国内临床应用方面,国产仪器和进口仪器差距已经越来越小,未来这一市场国产化、自动化将是大趋势,试剂盒厂家为了更加适应二三线医疗市场的需求,也会向这些方面不断调整。  2015年1-10月期间,仪器信息网基因扩增仪专场访问量相比2014年同期增长200%,受关注度大增。  细胞分析—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  据了解,干细胞治疗政策的放开、干细胞技术的突破,将对细胞生物学科研进程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将使其研究工具——即细胞生物学仪器市场高速增长。鉴于此,流式细胞仪、显微镜成像等设备未来几年的市场规模和技术进展值得期待。  (1)流式细胞仪—2022年市场将达70亿美元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超过100家公司以流式细胞仪或其相关耗材试剂为主营业务,每年的销售额达到30亿美元,仅仅试剂开辟的市场份额就达到了10亿美元/年。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5亿美元,2012到2020年间复合年增长率为30.9%,2022年市场将达70亿美元。  随着国家对医疗器械行业政策扶持的加强,未来流式细胞仪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加之,国内流式细胞仪企业技术的提升,原材料成本的下降,预计2016年我国流式细胞仪发展规模将达到7.1亿元,我国流式细胞仪行业前景可期。  2015年1-10月期间,仪器信息网流式细胞仪专场访问量相比2014年同期增长1.2倍,关注度稳步增长。  (2)荧光显微镜—超分辨有新突破  2014年,国内光学显微镜总进口额突破3亿美元,生物领域应用的光学显微镜进口额就超过1亿美元。其中,国内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市场需求已超过1亿元人民币。相较于全球23亿美元的光学显微镜市场,中国市场还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预计国内光学显微镜市场还将以每年超过30%的增长率扩大规模。同时,从仪器信息网今年10月底之前的荧光显微镜专场留言量同比增长4倍这一现象可以略见该市场的火热程度。  得益于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结果,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已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更加先进的超高分辨率光学显微镜。据了解,中国的一些科研单位,比如浙江大学、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等,正在进行超分辨率光学成像技术的研究工作。  可喜的是,今年2月份,我国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研制取得新突破,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朱明强教授课题组研发了一种超级荧光分子开关,同时,制作出具有超级光敏感和应用潜力的全光晶体管,这对我国研制新型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意义重大。(编辑:史秀明)  (注:本文所引数据来自互联网,仅供读者参考。)
  • 分子诊断产业链深度分析:上游难,中游挤,下游晚
    p  背景:国内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在2011 年以后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增速,在2014 年达到306 亿元人民币。全球IVD 市场规模约为全部药品规模的5~6%,但在中国此比例为1~1.5%左右。中国体外诊断产品人均年使用量仅为2.75 美元,而发达国家人均使用量达到25~30 美元。综上,可以说,中国IVD 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前期阶段。据《中国医药健康蓝皮书》预测,2019年我国IVD市场规模将达到723亿元,且未来三年仍将保持16%-20%的快速增长。/pp  strong目前我国体外诊断的主要方法是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00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94326f22-691a-44a1-90d0-7ece399501bd.jpg"//pp  近年来以个体化治疗为特征的个体化精准医学正快歨走向临床医学的前台,带来了" 药物基因组学" 和" 分子病理学" 等概念。于是,近年来相关分子诊断在全国众多医疗机构的药学部、病理科、肿瘤科、妇产科、眼科,甚至中心实验室开展起来,状况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病原体核酸PCR检测情况类似。/pp  strong今天就为大家梳理一下IVD行业中分子产业链的情况:/strong/pp  strong基因诊断产业链关系/strong/pp  上游是原料供应商,包括诊断酶、引物、反转酶、探针等生物制品,高纯度氯化钠、无水乙醇等精细化学品,以及提取介质材料 /pp  中游是分子诊断试剂和仪器制造商,包括罗氏、赛默飞、达安基因、科华生物、之江生物、湖南圣湘等 /pp  下游是使用仪器或试剂的用户,包括医院、 第三方医学实验室、血站、体检中心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002.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8a998b7f-80bd-4045-aeac-52804da5b2bc.jpg"//pp  从上图可见,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中游仪器、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环节。/pp strong 1、上游:原材料/strong/pp  能提供分子诊断试剂上游原材料的厂商少,主要是由国外几个巨头企业,如罗氏诊断、Meridian life science、Solulink、Surmodics等,因技术难度高,国内企业基本没有原料的技术,只能做代理(上海起发,上海拜力生物等),我们认为原料领域国内企业短期难有突破,定价权被外资品牌牢牢把控。而在研发方面,国内分子诊断原材料研发基本空白。从主要的以分子诊断为主业的公司供应商分析,之江生物、致善生物、益善生物采购的分子诊断原材料/产品均来自于国外品牌,且采购占比均达 20%以上。/pp  strong小结:诊断技术被国外巨头垄断,国内做不出来,对于上游的原料价格没有定价权。/strong/ppstrong  2、中游:试剂和仪器/strong/pp  分子诊断中游主要是分子诊断试剂和仪器两类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国内试剂发展较为迅速,2012 年市场占有率达 72%,而国产仪器占比相对较小,2012 年占比为 45% 在仪器和试剂的营收占比方面,各企业有所不同,2015 年达安基因试剂收入占比为 43%,而致善、之江和百傲分别达到 76%、95.6%和 96%。/pp  strong2.1 从试剂来看:/strong/pp  从卫计委公布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目录》中,分子诊断项目从 2007 年28 项增加至 2013 年的 145项。2013 年分子诊断项目中,感染性疾病为 89 项,占比最大,其次依次为遗传相关检测 25 项,肿瘤检测17 项,用药指导 10 项 与生化和免疫诊断项目相比,2009 年至 2012 年,生化诊断项目仅增加了 4 项,免疫诊断项目增加了 14 项,分子诊断项目增加了 18 项。随着第三代测序、基因芯片等新技术应用,临床分子诊断项目的数量有望继续增多,增速有望加快,从而带来检测试剂销售的持续增长。/pp  分子诊断试剂基本已经国产化。分子诊断分为核酸提取核酸检测。整体从数量来看,HBV(乙肝病毒)、HCV(丙肝病毒)、HIV(艾滋病毒)等常见病毒的核酸检测试剂国内生产厂家数均远大于国外厂家。如 HBV 核酸检测试剂国内和国外厂家数分别为 9 家和 2 家,HCV 核酸检测试剂国内和国外厂家数分别为 16 家和 2 家。/pp  strong分拆来看:/strong/ppstrong  核酸提取试剂已国产化/strong/pp  在核酸提取试剂方面,CFDA一共批准了 12 家公司 15 种核酸提取试剂盒申请,其中仅生物梅里埃一家国外企业,其NucliSENS easyMAG提取试剂盒与对应的核酸提取仪配合使用,核酸提取试剂已国产化。/pp strong 核酸检测试剂按疾病种类分化,国内企业为主/strong/pp  在核酸检测试剂盒方面,目前主要应用在传染病(甲型、乙型、丙型肝炎、季节性流感病毒等)、性病(沙眼衣原体、淋球菌等)、优生优育(人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肿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EB 病毒等)、遗传病(α-地中海贫血,21-三体和性染色体多倍体等)等领域。/pp  从生产厂家分析,甲型、乙型、丙型流感等常见疾病的核酸检测试剂盒已经比较成熟,竞争厂家较多,几乎全部为国产品牌,如丙型肝炎病毒检测试剂盒国内厂家 16 家,国外只有 2 家 像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核酸检测试剂盒,CFDA 批准的生产商只有 2 家,分别为国内企业之江生物和外企泰普生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003.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a57fe5b3-bece-497e-8cc8-c3cf7f0f84ce.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核酸检测试剂盒以国内企业为主(家)/strong/pp strong 2.2 仪器:/strong/pp  分子诊断仪器主要包括:核酸提取仪、PCR 扩增仪、核酸分子杂交仪、基因芯片仪和基因测序仪等。 在技术相对容易攻破的中端仪器领域,如核酸提取仪、PCR 增仪、核酸分子杂交仪、基因芯片仪国产化已经成型,国产产品占据了主要市场,而基因测序仪国产化刚起步,但也有 7 款国产基因测序仪器获得 CFDA 批准上市。核酸提取仪国产优于外资品牌核酸提取仪方面,目前 CFDA 批准的国内和国外厂家分别为 14 和 6 家,国内仪器相比于国外,在通量,处理时间方面,国产仪器普遍优于国外仪器,说明国内厂家在核酸提取仪已经走在前列,而在价格方面,国产仪器较国外品牌更为实惠,显示出国内厂家的成本控制能力更强。/pp  strongPCR 扩增仪国产品牌正迎头赶上/strong/pp  PCR 扩增仪方面,目前 CFDA 一共批准了 11 家国内厂商仪器(7 家定量仪器 4 家定性仪器)和 4 家国外厂商的 PCR 扩增仪器(定量),相比于国外品牌,国内厂商仪器普遍价格更低,性能也能达到外资品牌的水平,显示出 PCR 扩增仪器国内厂家已经迎头赶上。/ppstrong  核酸分子杂交仪和基因芯片仪全部国产化/strong/pp  CFDA 共批准了 5 家核酸分子杂交仪厂商,全部为国内品牌,仪器价格普遍在 8000 -12000 元之间。/ppstrong  基因测序仪国产化刚起步,值得期待/strong/pp  从国际来看:全球基因测序仪主要由 Illumina、Life Tech(2013 年被赛默飞收购)和罗氏垄断。其中,Illumina 凭借其超高通量和相对较长读长的优势,2013 年基因测序市场 Illumina 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为 71% 赛默飞世尔(原 Life Technologies)以 16%的市场占有率居第二 罗氏排名第三,市场占有率为 10%。/pp  从国内来看:国产化方面,2014 年 7 月 2 日,CFDA 公告称“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批准上市”,华大基因 BGISEQ-1000 和 BGISEQ-100 基因测序仪首被批准,基因测序设备国产化的大门被打开。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批准的国产基因测序仪共有 7 款,分别是华大基因的 BGISEQ-100 和 BGISEQ-1000、贝瑞和康的NextSeq CN500、华因康的 HYK-PSTAR-IIA、达安基因的 DA8600、博奥生物的 BioelectronSeq4000 和紫鑫药业的 BIGIS。/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004.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e053dfe8-19d4-4ca7-b534-3f288bdff21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主要的基因测序仪厂商/strong/pp strong 2.3 中游产品销售模式分化,中低端仪器与试剂捆绑销售/strong/pp  分子诊断试剂和仪器的主要销售对象为医院和第三方独立实验室,销售模式类似于生化免疫试剂的销售,主要是“代销为主,直销为辅”。/pp  对于中低端试剂和仪器,销售多采用“试剂+仪器”捆绑销售的模式,厂商通过直接向医院投放仪器,与医院签订试剂使用协议,厂商通过试剂销售来获得利润,对医院来说成本较低,对厂商来说粘性较强,虽然前期投入大,但后期可以获得持续的现金流。/pp  对于高端的仪器销售,因为厂商的稀缺性,厂商对终端的话语权较强,拿测序仪来说,目前销售的二代测序仪厂商主要是Illumina、Life(被赛默飞收购)、罗氏等,厂商在 5 家以内,试剂也与仪器对应,销售体系很封闭,厂家利润高,医院/第三方实验室没有多余选择,不得不接受高价格 不过随着国产厂商,如华大、紫鑫、达安等积极向测序仪领域进军,未来国产测序仪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医院将会有更多选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005.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bbde73ed-c24c-4a33-96f9-3eb98ec2cc8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销售代理为主,“试剂+仪器”捆绑销售增强医院粘性/strong/ppstrong  小结:国内厂商正迎头赶上,中端仪器寻求突破。/strong/ppstrong  3、下游:服务/strong/pp  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的报告,2014 年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ICL)规模占医学诊断市场 3%,远落后于澳洲 80%,日本 67%,欧洲 50%和北美 38%的水平,2014 年美国ICL规模达到 210 亿美元,而中国只有 47 亿元 按照保守、中性和乐观的预测方法,若 2020 年ICL规模占医学诊断市场分别提升到 5%,7% 和 9%,考虑现有医学诊断市场规模的增长(按照中国卫生总费用 2009-2013 年CAGR=16%的增长率),2014 年医学诊断的市场规模为 47/3%=1570 亿元,2020 年医学诊断市场规模达到 3800 亿,ICL规模也将分别达到 190 亿、266 亿和 342 亿元的水平,按照中性预测,年复合增长率达 33.5%。/ppstrong  3.1 独立诊断实验室/strong/pp  对独立诊断实验室进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分析如下:/pp  在竞争者端:4 大独立诊断实验室(金域、迪安、艾迪康和达安)市场占有率超过 65%,综合流通服务商包括润达医疗、赛力斯等 /pp  在上游端:原材料基本被外资占领,试剂基本国产化,仪器层级分化,高端仪器进口中低端仪器国产化 /pp  在下游端:医改背景下,医院对价格敏感,因此连锁化能统一定价、降低成本,优势明显 在替代者端:医疗卫生机构检验科本身是诊断实验室,医院更愿意将“三高一新”(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以及新项目)的检验外包 /pp  在潜在进入者端:因涉及生命安全壁垒较高,美康生物等还在继续新设独立实验室,但短期无法撼动 4 大巨头的地位,而在专业分子诊断领域竞争刚刚开始。/pp  因此,国内独立诊断实验室目前已基本形成“4+X”格局,短期来说 4 大 ICL 地位难以撼动,新的机会 产生于分子诊断等高端检测领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006.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1f309f51-1f70-45bd-aeef-9edd26aad3f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独立诊断实验室的波特五力分析/strong/pp  我国独立实验室发展落后于国外,年复合增长率超 30%。独立医学实验室(ICL)可集中标本检测,降低成本,提高诊断效率和质量,降低诊断的错误发生率,是医学诊断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pp  对标国外:相比美国,我国独立实验室(ICL)发展较晚,市场规模小,占医学诊断市场比例低,其中检测项目以普检为主,高端检测比例低。在检测项目上,国内只有 1500 项左右,也低于美国 4000 项,发展空间大。在监管模式上,美国CLIA(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模式极大地促进了ICL的发展。在美国,只要有 CLIA执照的实验室,其研发的产品和技术服务就可以合法进入临床,合理收费。由于CLIA认证的是实验室,所以并不需要对每个新服务或产品作出审批申请,同时FDA可以选择FDA认为真正好的诊断方法做进一步认证,并以FDA的名义发布认证,以加速FDA认为好的诊断方法在市场上的应用。政策给了第三方实验室极大的自由空间,得到了患者、医院、第三方临检中心、保险公司的广泛认可,CLIA实验室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美国有 25 万个CLIA实验室。/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007.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c9a2a7e7-aad9-4f9d-b752-46f037cc2650.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中美第三方诊断实验室对比/strong/ppstrong  市场被前 4 大企业主导,连锁综合独立诊断实验室优势凸显/strong/pp  目前国内 ICL 市场形成了广州金域、迪安诊断、艾迪康和高新达安四大综合诊断实验室巨头主导市场的格局,2014 年 CR4(前四份额集中度)超过 65%,市场份额最大的广州金域占比为 30%(广州金域和杭州艾迪康因为财务数据未公开,因此使用的是 2012 年的数据,按照实际扩张速度,两家巨头 2014 年营收将远超 2012 年的水平,因此 CR4 必定超过 65%,广州金域市场份额也超过 30%)。/pp  国内分子诊断相关独立实验室形成了金域、达安、迪安诊断和艾迪康 4 大连锁综合诊断实验室和各单体专业实验室并存的格局。单体专业实验室包括广州银华医学、华大医学、凡迪生物、安诺优达、贝瑞和康等,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江浙等东部沿海地区。因为检验标本的保存有着严格的温度(4-8 度)和时间限制,而且受制于保存条件和物流水平,医学独立实验室的服务半径相对较小(400 公里左右)。因此,与单体专业诊断实验室相比,4 大连锁综合诊断实验室在资金实力、网络布局、品牌、试剂仪器产品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分子诊断领域更具竞争力。/pp  对独立诊断实验室而言,连锁化是降低检测成本的最好方法,其在 2 个方面可降低成本,一是诊断仪器试剂集中采购带来成本节约(30%以上) 二是检验规模效应,大量样本集中检验减少了单次检验的仪器、试剂、实验室人员成本等固定成本(降低 40-60%)。从迪安诊断连锁化扩张分析,在新开设 ICL 需要大量资金(新设一个体检中心需投入 3000-3500 万)投入的情况下,2009、2012 和 2013 年迪安分别新增了 3、3 和 2 家连锁实验室,却带动诊断服务毛利率分别同比提升了 8.8、2.3 和 1.9 个百分点,2014 年在新增 5家独立实验室成本大量增加(增加了1.1亿元成本)的情况下,同时因为诊断实验室毛利率存在天花板(2014 年 Quest 和 Labcorp 毛利率分别只有 37.6%和 36.7%),迪安服务板块毛利率仍能保持 2013 年的水平,可见连锁化、规模化的扩张能带动毛利率的提升。/pp strong 特检项目利润率高,占比有望提升/strong/pp  从检测项目分类,生化免疫检测属于普检,而病理和 PCR 诊断属于特检。目前我国医学独立实验室主要提供的是常规检测,以 PCR、病例检测为代表的特殊检测项目不多,而美国医学独立实验室以特殊检测项目为利润重点。迪安诊断 2012 年特检比例为 5.5%,而 2014 年美国Labcorp 和 Quest 公司特检比例已经分别达到 33%和 34%,国内企业特检比例远远低于美国,空间巨大。/pp  从产能和毛利润分析,特检项目毛利率高。普通检测盈利能力一般,但市场需求较大,可以形成盈利基础,如杭州迪安 2010 年生化检测项目产能达 233 万个,而PCR检测项目(特殊检验)只有 21 万个,相差 10 倍 而特殊检测毛利率较高,是ICL之间争夺利润的重点竞争市场,2011 年迪安诊断各种检验的毛利率分别为:生化 32.71%,免疫 39.41%,病理 54.41%,PCR 55.77%,综合 55.96%,PCR诊断项目毛利率远高于生化免疫。/pp  从检测单价分析,特检的单价显着高于普检。从迪安诊断检验服务单价分析,PCR、病理检验单价远高于免疫生化,因此 2008-2010 年杭州迪安(迪安诊断最先设立的规模最大的实验室)PCR、病理检验产能呈明显增长趋势,PCR 检验产能从 2008 年 12.9 万个增长至 2010 年 20.9 万个,因此企业有足够动力提供特检服务。/pp  从医院的角度分析,医保控费环境下,医院有动力将特检项目包给独立实验室。首先,从医疗机构检验试剂的采购情况分析,2013 年国内医院检验试剂采购总额约 45 亿美元,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试剂占比最高,分别占试剂使用量的 23%和 20%,血液监测占比 19%,常规生化 18%,分子诊断 4%,医院特检样本量相对较少 其次,医院自建和运营特检科室经济压力大,尤其是三级以下医院,在取消药品加成和医保控费背景下,医院更有动力将前期成本高昂、单个样本利润低(样本量少)的特殊检验外包给独立第三方,而 ICL 正好可以发挥其规模化、连锁化的优势两条腿走路,第一,可以与三甲型大型医院“补缺式”合作,承包/共建实验室来接受其特检业务 第二,可以与中小医院“承包式”合作,承包其特检业务。/pp  从 Labcorp 发展历程看,独立实验室发展趋势是特检项目。2002-2015 年 LabCorp 公司并购标的主要分布在病理诊断(US labs、PA labs )、基因检测(Bode、Lipo、Genzyme、Path、Esoterix)等,涉及金额数亿美元,公司布局方向为特检业务为主导的公司。/pp strong 小结:增长率超30%,特检比例有望提高。下游服务看独立第三方实验室检验。/strong/ppstrong  3.2 血液筛查核酸检测/strong/pp  strong血筛核酸检测高效灵敏,替代酶联免疫法成趋势/strong/pp  血筛核酸检测(NAT)因可以大大缩短“窗口期”并提高检测灵敏度,在全球主要发达国家普遍推广。推广NAT之前,血站使用的血筛试剂是酶联免疫法试剂,由于NAT法可以大大缩短“窗口期”(人体感染病毒初期,病毒在血液中已经存在但无法被检出的时间段,窗口期期间病毒经输血可传播疾病,目前无法根治),降低输血传播疾病风险。如HBV(乙肝病毒)的检测,单人份核酸检测和混样核酸检测窗口期分别缩短了 29%和 22% 且检测灵敏度大幅提高,PCR检测可达 10-12级别(ELISA灵敏度为 10-9级别),相当于提高了 103倍。/ppstrong  政策支持血液筛查核酸检测技术的意志坚定,国产品牌值得期待/strong/pp  2012 年,国务院《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便要求积极推进血液筛查核酸检测(NAT)技术推广工作,到“十二五”末基本覆盖全国,2013 年 5 月卫计委发布了关于印发全面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实施方案(2013—2015 年)的通知(方案),提出了NAT推广的具体时间表,强调 2015 年实现基本覆盖全国。2015 年 2 月,卫计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血站核酸检测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进血站 NAT工作,确保 2015 年血站核酸检测覆盖全国,在集中招标采购方面,优先选择国产核酸检测系统及试剂,政策支持血液筛查核酸检测的意志坚定,国产品牌值得期待。/pp  根据 2013 年 5 月的时间表,2015 年,血站 NAT 技术覆盖率,东部地区应达到 80%以上,省会城市应达到 90%以上,其中北京和上海应达到 100% 中部地区应当达到 70%以上 西部地区应达到 60%以上,省会城市应达到 70%以上。而到 2013 年 7 月,北京地区已经 100%实现了 NAT 覆盖,比计划提前 2 年。而从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血筛核酸检测推广情况分析,主要发达国家美、德、英、法、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南非、泰国、拉脱维亚等早于 2010 年前已使用了 NAT 技术检测临床用血,我国明显滞后,而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和国内厂商在核酸检测领域技术的不断进步,NAT 技术提速推广将是大概率事件。/pp  随着技术和产品的不断提升,国产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稳定性和灵敏度等得到了有效提升,发表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和《社区医学杂志》等刊物的文章表明,国产核酸检测试剂能有效保证用血安全。/pp  strong市场空间达十亿级,科华、达安有望最先受益/strong/pp  血液分为血站和血浆站两个系统,血站是卫计委下属事业单位,采集全血,而血浆站是市场化运作,有偿采集血浆,再分离成蛋白质制作成血液制品。2014 年我国采浆量约为 5200 吨,按照每人份(200ml)检测成本 40 元推算,2014 年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市场规模为 8 亿,2016 年有望达到 11 亿元。由于我国总人口数量较为庞大,2014 年千人口单采血浆量仅为 3.7L/100 人,距离基本保障水平(10L/1000 人)仍有 63%的巨大缺口,而 2014 年美国千人口单采血浆量为 83.9L/1000 人,因此采血浆量存在巨大的空间,从而带动核酸血筛市场。/pp  目前 CFDA 批准的 HBV/HCV/HIV 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情况,公司包括达安基因、科华生物、上海复星长征(复星医药子公司)、东北制药、艾康生物、珠海丽珠(丽珠医药子公司)、上海浩源等试剂生产企业,因为血站每年的试剂使用量大,对产品的质量要求高,达安、科华从技术、研发、产品线等方面都领先于其他企业,因此有望最先享受血站血液筛查 NAT 推广带来的利好,且 2015 年 10 月某些地区的招标结果也正说明了这点。其中科华生物 2013 年市场占有率已达 25%,凭借其从酶免血筛时期便建立的与血站的良好合作关系,我们认为未来其市场份额能继续保持。而达安凭借其丰富的产品线和较强的研发技术实力,也将逐步分割血筛 NAT 市场。/pp  2015 年 9 月以来,相继有国产血液筛查核酸检测试剂/检测系统中标各省市中心血站的招标,包括科华生物、达安基因、苏州华益美生物等试剂/仪器生产公司,响应卫计委和财政部《关于做好血站核酸检测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同时在国产试剂安全性保证的情况下,血站采购向国内厂商倾斜已成必然趋势,未来相关拥有 NAT 检测产品的企业将逐步享受血筛筛查核酸检测带来的利好。/ppstrong  仪器参考/strong/pp  1)LightCycler96 实时荧光定量PCR 仪/pp  2)Synergy 2 多功能微孔板检测仪/pp  3)全自动酶标仪/pp  4)Synergy NEO HTS全功能酶标仪/pp  5)生物芯片杂交仪/p
  • 干式生化分析仪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干式生化分析仪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生化分析是临床诊断常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样品与试剂发生化学反应是否为固相化学反应,可以将生化分析分为湿化学法(普通)和干化学式生化分析。随着临床对急诊生化检验结果在报告时间上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及临床生化检验技术的快递发展,急诊生化检验技术逐渐从传统的湿化学向干式生化发展。湿化学,即普通的化学反应,则在反应容器中加入液态试剂和样品,混合后发生的化学反应。干化学,采用多层薄膜的固相试剂技术,只要把液体样品直接加到已固化于特殊结构的试剂载体,即干式化的试剂中,以样品中的水为溶剂,将固化在载体上的试剂溶解后,再与样品中的待测成分进行化学反应,从而进行分析测定。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因其检验快速、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用于各种场合的生化检测,广泛适用于小型医院,大、中型医院的门急诊,体检中心、社区、农村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都某公司的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在这次武汉的疫情中,曾上榜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推荐的新冠肺炎急需医疗设备目录。其具有智能便携、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样本量小、测试准确、免维护等优点,可在12分钟内得到检测结果,杜绝交叉污染,高效助力隔离病区以及急诊病例的诊断。 干式生化分析仪中的冻干试剂,有效期长达一年。保存温度为2-8摄氏度,方便保存运输。冻干珠分装的体积一般在1-100μl之间。现阶段,对于冻干珠生产的一大技术难点在于点液:1、微量点液:常见的点液量从1微升到100微升。人们平常所熟悉使用的普通泵,很难在这么微量的范围持续稳定点液且保证一致性。2、高精量点液:冻干珠小球对点液的精度及形状要求较高。实验室进行操作时,由于人工一致性问题及设备简单,往往在精度和一致性方面难以掌控。如果采用普通泵,在微量点液时,泵的可控性及精度不好,极易造成小球形状大小不一,成球形状不好,或者小球落到液氮表面时炸开变成多个微球。液体量少时不能成形状一致的圆球,量多时容易分离变成多个小球。如果最终产品冻干珠的成球形状不一致,大小不一,会影响到后续分装到试剂盘/卡、检测工艺及检测结果。为解决上述微量流体高精准点液问题,广州飞升精密设备有限公司(www.ascendgz.com) 的技术团队自2010年开始专注研发微量(微升级别及纳升级别)流体控制系统, 重点在微升级别及纳升级别的微量点液,以领先的微量流体泵技术为基础,推出ds228桌面式液氮冻干珠系统,最小点液量可到1微升。 DS228液氮冻干珠系统DS228系统具有微量(1微升),高精度(0.5%),高效率,高度的圆球一致性,及自动化连续生产的技术优势,是生化制药公司冻干珠小球的首选系统。广州飞升精密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流体精量控制系统及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其专业技术团队,服务了台湾地区, 深圳,成都,天津,宁波,珠海,上海,厦门等地区的生物工程、制药、医疗器械领域的知名公司或大学研究院, 为中国及亚洲地区客户提供了行业技术领先的点液、划线、喷涂、灌装等微量流体控制系统解决方案。
  • 2013年全球分子诊断市场需求达60亿美元
    近日,美国市场调查机构SDI发布了2013年分子诊断(MDx)市场报告,该报告涵盖了临床研究、诊断、个性化医疗、创新突破技术等。这份报告提供了关于关键分子体外诊断(IVD)和临床研究技术的当前形势和发展潜力,包括核酸扩增、测序、质谱、高效液相色谱、液体处理机器人、芯片、微阵列以及FISH/ISH。  分子诊断市场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对分析仪器制造商的吸引。基础研究、药物发现和质量保证/控制应用等领域之外新生潜力的增长是十分可观的。虽然核酸扩增技术(PCR)在生命科学研究和分子诊断领域已经成功应用了二十多年,但很少有其他技术成功应用于交叉领域。尽管如此,分析仪器领域的一些关键技术进入到主流分子诊断,其市场在未来五年中达到两位数的增长也将很快成为现实。  2013年全球分子诊断市场的总需求达到了60亿美元,并有望在未来五年有更高的增长。分子体外诊断只是体外诊断市场500亿美元的一部分,它主要涉及传染病、癌症、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其他疾病的分析与检测。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驱动了分子体外诊断市场的发展,与传统方法相比,分子诊断结果更准确,在药物基因组学、治疗药物监测和个性化医疗方面技术更先进。  这份报告中SDI提供的市场数据和信息主要剖析了全球的当前形势和趋势,以及目前应用于分子体外诊断和临床研究的分子解决方案的市场导向数据分析。这些分析和数据对于分子诊断市场和生命科学分析仪器行业的领导者有着很大的价值,他们为了迎合市场而在不断的开发解决方案。
  • 2017体外诊断数据报告:融资超50亿 分子诊断最受关注
    p  2017年初,体外诊断检测仪器正式写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2017年体外诊断国家级政策高达42条。近年来政策面为何对体外诊断行业重视度大幅提升?2017年体外诊断行业融资金额超50.3亿人民币,资本为何如此青睐体外诊断行业?体外诊断行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如何?为了解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状况,本文从多维度对体外诊断行业进行了全面梳理。/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本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此问题:/strong/span/pp  (1)政策面、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对体外诊断行业发展的趋势性推动作用如何?/pp  (2)体外诊断行业的产业分布、技术突破、市场规模如何?/pp  (3)资本在体外诊断行业的布局情况如何?/pp  这些问题将会在报告中一一回答。以下是部分报告内容。/pp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  174条国家级政策全方位推进行业发展/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cccd67bf-5043-4f2f-812b-d8feec6e78d0.jpg" title="001.png"//span/strong  自2008年后的四年内,体外诊断国家级政策发布量在低位徘徊,说明当时国家对该领域的重视度不足 进入2012年后,相关政策发布量大幅增加并保持较高活跃度,2017年体外诊断国家级政策更是达到了峰值,为42条,说明政策面对体外诊断领域的重视度快速上升。/pp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生物产业纳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指出要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21日,科技部发布《国家863 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体外诊断技术产品开发重大项目申请指南》,设立了“体外诊断技术产品开发”重大项目,指出要突破一批体外诊断仪器设备与试剂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制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产品。/pp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颁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将体外诊断检测仪器正式写入其中,具体包括“括高精度、高通量(快速)、全自动的生化、电解质、血气、尿液、体液、粪便、阴道分泌物、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特定蛋白、血细胞、微生物、代谢、营养、血凝等检测分析仪器(含干式)及其疾病诊断和筛查信息系统”等。/pp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  重点政策一览/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5425c817-c261-4b56-aa6d-11b5a0ebb476.jpg" title="002.png"//span/strong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  体外诊断服务需求量持续增加/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71ade4f3-f813-4219-b71f-c579c7c81a5b.jpg" title="003.png"//span/strong  从居民人均卫生费的增速看,人均卫生费用增长率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由此表明,国民经济结构中,医疗消费方面的比重逐年加大。/pp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b6f45be3-575a-4d2f-b3ea-11c9414408ac.jpg" title="004.png"/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由2008年的8.3%,增长到2016年的10.8%。老龄阶段是慢性病高发的阶段,而众多慢性病的诊断均需要体外诊断产品,这客观上增加了对体外诊断产品的需求。/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  2244累计专利申请数,体外诊断行业技术持续突破/strong/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2366ec4d-747e-4b1b-9077-3ca70936be6c.jpg" title="005.png"//strong/span  自2008年以来,我国体外诊断领域专利申请量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截止2017年体外诊断累计专利申请数超过2244件。技术的不断突破为体外诊断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 2%公司消亡率,行业步入成熟阶段/strong/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7346d5d1-691a-48af-940d-3c0e8d44cd2e.jpg" title="006.png"//strong/span  2000年至2008年间,体外诊断公司成立数量较少,且公司消亡率较高,行业处于发展早期。/pp  2009年至2014年间,体外诊断公司成立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且公司存活率大幅提高,体外诊断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pp  2015年后,体外诊断公司成立数量逐年下滑,且公司存活率进一步提高,因行业进入成熟时期,商业模式成熟,同时行业巨头的出现使得新企业的进入门槛提高。/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  融资事件数下滑,融资金额大幅增长/strong/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3515923e-e7cd-4ed6-885b-1b3fb4b38bd3.jpg" title="007.png"//strong/span/pp  2017年,体外诊断行业融资事件60起,较2016年下降37%,融资金额50.3亿人民币,较2016年增长44%。/pp  自2014年来,体外诊断行业融资规模开始大幅增长,而2014年至2016年间单笔融资金额逐渐减小,这是新兴项目不断入场的结果 2017年单笔融资均额大幅上升,这是早期项目成熟的结果。/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  融资向成熟方向移动/strong/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62d74242-5ef4-48ff-a559-ee79ada5ab64.jpg" title="008.png"//strong/span  从历年融资轮次结构上看,2017年体外诊断行业融资轮次相较于过去几年更为均衡,且融资向成熟阶段移动。/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  分子诊断公司最受青睐/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feb6dd7a-925f-4b9b-96b6-8a95ebeafd73.jpg" title="009.png"//strong/span/pp  2017年体外诊断行业获投公司中,以分子诊断公司、免疫诊断公司、POCT公司、生化诊断公司为主,其中,分子诊断公司数占获投公司比例达到了83%。/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  经济发达地区融资活跃/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8febf4dc-5e30-49c5-bd94-fba8e7374ded.jpg" title="010.png"//strong/span  从融资发生地区看,以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较高,2017年五地融资事件数占融资事件总数比例达到了87.5%。/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  体外诊断IPO热情上涨/strong/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d041271b-671f-4f6d-b52a-b9d9355b24ef.jpg" title="011.png"//strong/span  体外诊断行业企业上市始于1993年,截止2017年末上市公司数量累计为33家,且当年上市数达到6家,占体外诊断行业上市公司总数的18%。/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  体外诊断新三板挂牌大幅降温/strong/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fb4a0996-bed9-45bc-8a3e-6b46743baf4e.jpg" title="012.png"//strong/span  2012年至2014年间,体外诊断企业新三板挂牌数量较少,但随着2015年股权交易市场回暖,新三板政策利好不断推动,2015年至2016两年间体外诊断企业新三板挂牌数量大幅上升,2017年新三板挂牌门槛提高,体外诊断企业新三板挂牌数量下滑至14家。/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 12起并购活动,交易金额达82.3亿人民币/strong/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6990ab01-d4c2-424d-a048-fd523f759865.jpg" title="013.png"//strong/span  2017年体外诊断领域共计发生12起并购事件,交易金额达82.3亿元,其中,75%的并购事件交易金额超亿元。值得注意的是,金宇车城斥资13.2亿进军体外诊断领域。/p
  • 强强联手,当分子诊断遇上POCT
    p  分子诊断作为技术含量最高的IVD细分领域,近年来以黑马之姿迅速占领市场。另一边,POCT凭借即时检验的特点,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的快速发展。当分子诊断遇上POCT,这意味着基因检测也能够拥有即时检验的特点,同时也意味着分子诊断POCT需要克服更加高的技术壁垒。/pp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分子诊断POCT,第四届中国先进分子诊断技术与应用论坛(2018年5月26-27日,武汉)特设分子诊断POCT专题,将目光聚焦在分子诊断POCT的现状、技术难点、临床应用以及发展趋势,为您揭开分子诊断POCT的神秘面纱。/ppimg width="1001" height="260" title="图片1.jpg" style="width: 668px height: 174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noimg/4418b1e8-dcd7-476e-81ce-cb5c19e5eba5.jpg"//pp  strong分子诊断POCT的现状和质量监控/strong/pp  POCT目前主要应用于生化和免疫诊断,然而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以及高效快节奏的工作方式,结合时下最火热的精准医学、个体化诊疗等概念,使得分子诊断POCT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国际巨头如DANAHER、ROCHE、BIOMERIEUX、ABBOTT等纷纷发力分子诊断,而国内POCT的龙头企业万孚生物也投资了POCT分子诊断公司Atlas Genetics。业内人士普遍关注分子诊断POCT的现状以及产品的质量监控,为此我们也邀请到了康熙雄主任与大家分享大家最关注的问题。康主任是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院士体检专家、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主任、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导,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应用分会会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第六届理理事会常务理理事、现场快速检测(POCT)分委员会会长,主编著作30余部,撰写论文200余篇,培养硕博研究生80余人。承担国家863,973等课题数项,相信大家也能从康主任的演讲中获益匪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231" height="232" title="1.jpg" style="width: 186px height: 172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noimg/39286ff6-6514-4321-a7de-3e08c52ca29a.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康熙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pp  strong分子诊断POCT的技术挑战/strong/pp  分子诊断POCT的技术壁垒高,如何让一台便携式仪器缩短时间做到样品处理与分析,是各位技术人员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只有技术领先,企业才能掌握主动权,赢得市场。微流控芯片技术是集成生物、化学、光学、机械、数字电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交叉前沿技术,被广泛应用与分子诊断POCT。也有人认为一块小小的微流控芯片就是POCT,为此我们也特别邀请武汉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刘威教授,刘教授长期从事微流控芯片以及医疗仪器的研究。成功开发了基于微流芯片的全自动荧光分析仪,全自动核酸提取仪,显微荧光成像分析仪,聚合酶链扩增仪等精密分析仪器,为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他将在会上与我们分享他在微流控芯片研究中的经验与成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232" height="231" title="2.jpg" style="width: 159px height: 162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noimg/16b7914f-accd-4faa-91b0-30224fa85b9f.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刘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pp  同时我们还邀请了王加义教授,王教授是中国医疗器械协会体外诊断分会理事、中国医院管理协会POCT分会常委、POCT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检测与体外诊断技术,共获30余项发明专利,参与制定国家“十三五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和“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他将为大家分析分子诊断POCT的科学与技术体系以及十三五分子诊断POCT创新与发展重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230" height="232" title="3.jpg" style="width: 147px height: 157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noimg/2d98e2bd-4418-43f8-9653-f79a69ba8fa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王加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北京中生金域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pp  strong分子诊断POCT在临床应用上的前景和挑战/strong/pp  在许多情况下,POCT处在医疗干预第一线,能够增强医生诊疗效率,提升患者满意度。然而POCT应用于临床检测仍有许多问题,如检测成本较常规检测方法高,不规范使用较为普遍。那么分子诊断POCT在临床应用上的前景和挑战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邀请到了西北大学崔亚丽教授,崔教授也是国家微检测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省纳米生物医学检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安金磁纳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担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POCT分委会常务委员,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课题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3项,她将就如上话题与大家讨论和分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4.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noimg/309d3d0e-1e39-4539-a640-1ebe4ea383bd.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崔亚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西安金磁纳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pp  以上重磅嘉宾将于2018年5月26-27日,在武汉光谷城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先进分子诊断技术与应用论坛上就以上内容做精彩分享!除了分子诊断POCT专题,我们还有高通量测序和液体活检专题,同时还有更多大咖会在会上与您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技术,这场盛会,您不能错过!/pp  限时优惠/pp  5月18日中午12:00前预注册即可抢占免费入场名额(最后20席),点击:https://g.eqxiu.com/s/TCzaVPEC,查看详细议程及注册!席位有限,欲报从速!/pp  另外,也可付费参与,福利包括:/pp  入场券、两晚指定酒店住宿、两天午餐、茶歇、会议所有PPT分享、会刊资料/pp /p
  • iCIVD 2023精彩预告:肿瘤分子诊断篇
    仪器信息网将于2023年8月22日-24日举办第六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iCIVD 2023),会议将在线上进行,免费向听众开放报名,欢迎报名参会!报名链接: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ivd2023/(点击报名)会议为期3天,聚焦6大主题,特邀近30位报告嘉宾,围绕肿瘤分子诊断、代谢组学、临床质谱、外泌体新型诊断标志物、医学实验室自动化与智能化和IVD原材料开发等细分研究领域的创新和应用场景开发,展开丰富的探讨和交融,内容丰富,汇聚前沿热点。iCIVD2023 交流群(发送备注姓名+单位+职位)8月22日上午,将进行肿瘤分子诊断专场,会议日程如下:会议日程报告时间报告方向专家单位8月22日上午 主旨报告09:00-09:30分析科学与健康科学-个体化健康评价体系康熙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8月22日上午 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前沿09:30-10:00基因甲基化在肿瘤早期诊断价值刘向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主任技师/教授10:00-10:30分子检测技术助力肿瘤病理诊断赵广泰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基因科学事业部售前技术支持10:30-11:00分子诊断助力肿瘤的早诊筛查郭建巍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 检验科主任/主任医师11:00-11:30自动化文库构建助力测序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吕艳艳睿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11:30-12:00乳腺癌新型无创早诊标志物刘嘉琦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 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精彩报告预览《分析科学与健康科学-个体化健康评价体系》【摘要】 大健康领域在国家层面要求有两个关键要求。一是全民健康,二是生命全程健康。传统健康理念重视疾病诊断标记物。在健康强国的建设中需要建设全生命周期健康评价体系。这种需求要求我们在排泄物、代谢物、分泌物和生长物等低浓度标本中的标记物的检测。这种检测需要更灵敏更精准的检测体系。不断进步的分析仪器平台足部引进到人的立体标本的检测当中逐步满足这一需要。首先基因测序仪和质谱仪为首的组学设备、穿戴采集的移动检测设备等包括了生化生理的各种分析仪器在改造软件和设备流程以及样品前处理的自动化后先后进入诊断疾病和健康评价的领域中来。会议上将交流如上内容意在得到同行的认可和推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报名占位》》《基因甲基化在肿瘤早期诊断价值》【摘要】 待定 报名占位》》《分子检测技术助力肿瘤病理诊断》【摘要】 介绍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包括定量PCR(qPCR)、数字PCR(dPCR)、基因芯片(MA)、一代测序(CE)、二代测序(NGS)共五大技术平台。 报名占位》》《分子诊断助力肿瘤的早诊筛查》【摘要】 分子诊断在肿瘤的早期诊断、药物筛选、预后及疗效评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次演讲主要从临床实验室角度就肠癌、宫颈癌的早诊筛查和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测在肿瘤早诊筛查中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报名占位》》《自动化文库构建助力测序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摘要】 测序技术在肿瘤诊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测序前样本的文库构建是一个及其重要的样本前处理环节,存在流程复杂,步骤繁多,耗费时间,手工操作批内、批间差异大,建库效果因人而异的问题,亟待实现自动化流程来保证结果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睿科全自动文库构建系统,助力测序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 报名占位》》《乳腺癌新型无创早诊标志物》【摘要】 报告人探索通过血浆游离DNA(cfDNA)和循环肿瘤DNA(ctDNA)甲基化标志物实现乳腺癌的早诊和精准分型,建立了DETEct研究(Deciphering Epigenetic signatures in Tumor and Exploiting ctDNA study)来解析乳腺癌甲基化特征,产生了目前最大数据量和基因组覆盖率的乳腺癌cfDNA甲基化数据。前期对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乳腺癌组织和cfDNA进行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鉴定出稳定的大片段低甲基化特征,开发出基于cfDNA甲基化特征的早诊方法,并将其与传统影像相结合,提出了一种联合、无创、准确的乳腺癌早期诊断方式,以第一作者已发表在Molecular Cancer 杂志,相关成果申报两项国内发明专利。报告人基于单光子飞行时间质谱检测呼出气的可挥发化合物开发“气体活检”新方法,建立了世界上最大多中心呼出气研究队列(5047名适龄女性),证实呼出气的可挥发化合物标志物可以准确识别早期乳腺癌患者,准确性和乳腺钼靶相似,相关成果发表于血液学和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并申请发明专利1项。 报名占位》》扫码快速参会温馨提示:1) 报名后,直播前一天助教会统一审核,审核通过后,会发送参会链接给报名手机号。填写不完整或填写内容敷衍将不予审核。2) 通过审核后,会议当天您将收到短信提醒。点击短信链接,输入报名手机号,即可参会。会议内容及报告赞助:仪器信息网 赵先生:13331136682,zhaoyw@instrument.com.cn
  • 外资开始渗入中国分子诊断市场 将加快在华拓展
    日前,Life Technologies公司宣布与中国领先的分子诊断技术公司达安基因签订合作协议,在中国成立体外诊断技术合资企业Life-达安诊断。  据记者了解,Life-达安合资公司的诊断总部设在广州,将借助Life Technologies公司的3500Dx基因分析仪及Cycle Sequencing技术,致力于分子诊断试剂的研发,为癌症、传染性疾病和遗传疾病的体外诊断分析提供强力支持。通过成立合资企业,2家公司将扩展毛细管电脉冲技术在我国的临床诊断应用。  目前,Life Technologies公司的主要业务优势在于基因测序,但也面临着竞争对手Illumina公司的挑战。因此,开发新技术是公司持续发展的关键,此举将有助于推动公司在癌症、传染性疾病和遗传疾病上的早期诊断产品的开发。  加快在华拓展  “我非常高兴看到Life Technologies大中华区与达安基因建立伙伴关系,此举将进一步夯实我们在临床诊断领域的基础,是我们在华业务的一大飞跃。”Life Technologies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Gregory Lucier表示:“作为一家领先的生物技术公司,我们处在快速发展的医疗领域前沿,合资企业及其产品将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选择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也是中国政府所鼓励的,同时也符合‘十二五’规划的目标。”  “合资企业将为我们提供技术领先且具有成本效益的医疗诊断相关产品,用以服务于中国的医务工作者。此举综合利用了我们在平台开发领域的专长和达安基因在临床诊断市场中开发试剂产品及其商业化方面的专长。”Life Technologies 大中华区总裁 Siddhartha Kadia博士如是说。  达安基因首席执行官周新宇表示:“20年前,达安与Life Technologies的前身ABI公司合作,将PCR技术引入中国分子诊断领域,使中国发展成PCR技术临床应用最具潜力的国家。今天与Life Technologies的合作,将把后者的领先科技产品引入到中国的体外诊断市场,同时,也把达安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我们将携手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外诊断高科技产品供应商。”  目前,达安基因除广州实验室运营良好以外,新开设的合肥、成都、昆明、泰州临检中心的收入也增长迅速,逐渐步入良性循环。随着公司继续加快推进临检服务业务全国性网络的布局,未来2年,其整体盈利能力有望获得进一步提升。该公司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方面,尤其是基因诊断技术及其试剂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上处于领先地位。  力推新技术  在基因测序和分析方面,Life Technologies 公司一直处于优势地位。据记者了解,Life Technologies 公司的3500 Dx基因分析仪是一种基于毛细管的Sanger 测序产品,用于分析人类的DNA序列,以检测可能导致疾病发生或易感的基因突变。  Life Technologies 公司的Sanger 测序产品为“人类基因组计划”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并因其准确性、可靠性和易用性成为基因测序领域的“金标准”。3500Dx基因分析仪已于2011年10月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SFDA) 的批准,在中国应用于临床诊断。  该公司一直在力推新一代、更加廉价的新技术。不过诊断性测序市场规模虽小,但发展迅速,目前被Illumina公司垄断。Life Technologies公司则期望能在诊断测序市场分得一杯羹。  为了拓展该市场,Life Technologies宣布,今年将在第一代测序仪Personal Genome Machine的基础上推出一款新的测序机器:Ion Proton。它是由Life Technologies的子公司Ion Torrent研发的,能在一天内完成全部基因组测序,而且所需花费不到1000美元。  通过研发出Ion Torrent,Life Technologies公司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和Illumina公司竞争的途径,这是到目前为止,其他公司还没能做到过的。他们计划于年底向美国FDA提出申请,以求能把Ion Proton列入医疗器械名单。  目前,Illumina公司正面临着罗氏的恶意收购,该公司很可能成为罗氏诊断企业旗下的新公司,并购带来的不确定性显然给Life Technologies带来了机会。因此,对于Life Technologies公司来说,此时推出更多新技术有可能对于在中国市场有巨大优势和占据更多市场分额的罗氏诊断构成挑战。
  • 如何洞见捕捉分子诊断新风向?6月30日2021皖江分子诊断高峰论坛见分晓!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赛道,是一条增长潜力强劲,颇受各界关注的产业链——分子诊断。相比于发展成熟的免疫诊断、生化诊断等技术,分子诊断处于快速成长期,是体外诊断领域发展最快的细分领域,具有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特异度强等优势。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 年- 2019 年,我国分子诊断市场规模由 25.4 亿元增长至 132.1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31.63%,增速约为全球的 2.6 倍。在政策利好、精准医疗需求推动下,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病毒检测的带动下,分子诊断行业发展提速,相关产品呈现井喷式出现。行业发展欣欣向荣,呈现出的新趋势值得业内人士重点关注。临床潜力进一步释放,从肿瘤伴随诊断拓展至肿瘤早筛在临床端,分子诊断可应用于感染性疾病检测、肿瘤个性化诊疗、血液筛查、产前筛查、遗传病诊断、药物代谢基因组学等领域。其中,分子诊断在传染性疾病检测、肿瘤诊疗等赛道的应用潜力将进一步加大。感染性疾病检测是分子诊断最为成熟的赛道,其中病毒性肝炎检测市场份额占比高,HPV 检测在近年快速兴起。2020 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成为了新的增长点。呼吸道病原体检测能快速诊断多重呼吸道病原体感染,也能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鉴别。《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需和其它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相鉴别。2021 年 3 月 1 日,国家卫健委医管局印发《2021 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指出,呼吸道感染病原谱复杂,部分可引起流行,应提高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率。呼吸道病原体检测迎来风口,多家企业在近期发布了相关新品。此外,分子诊断在肿瘤个性化诊疗的临床应用也逐渐增多,且正在从肿瘤伴随诊断拓展至肿瘤早筛场景。未来分子诊断在临床端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高端分子诊断技术备受关注,多技术并存在技术端,PCR 是目前主流的分子诊断平台,应用成熟,市场份额大,国内获批的分子诊断产品中,基于 PCR 技术的超过 90%。新冠疫情下,核酸检测需求驱动 PCR 仪成倍增长。PCR 仪器市场规模从 2019 年的 10 亿人民币左右上升到超过 30 亿人民币,国产份额从 2019 年的 30% 上升到 2020 年的 70% 以上。同时,在疫情中,我国建立了大量 PCR 实验室,不仅可以防控疫情,还可在肿瘤防控、慢病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 PCR 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PCR 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绝对定量的数字 PCR技术。数字 PCR 具备检测灵敏度高、定量结果更准确、更直观等多项优势,可加快推动临床分子诊断技术进入精准定量时代。NGS、单分子纳米孔测序、核酸质谱等高端分子诊断技术也备受关注,未来分子诊断市场将呈现 PCR 与 NGS、核酸质谱、单分子纳米孔测序等多技术并进的局面。实验室耗材需求应势上升,国产化加速实验室耗材作为保证试剂质量稳定、可靠的关键,在近年得到了行业的高度关注。随着分子诊断等行业规模不断扩张,实验室耗材需求随之上升,产品品质和性能重要性程度也不断提高。此前,我国实验室耗材严重依赖进口,市场长期被 Corning、Thermo Fisher、VWR 等企业垄断,占据我国市场90%份额。随着我国自主研发实力增强,实验室耗材国产化趋势日益明显,国内代表企业也开始加码发力,出现诸如洁特生物、硕华生命、耐思生物、博日科技等一批优质的国产企业,行业内存在的原料不规范、产品质量差、污染、仪器耗材不匹配等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分子诊断产品成研发热点,获批产品不断增加在产品端,分子诊断是国内体外诊断行业创新研发聚集地。统计显示,2021 年第一季度,我国境内共有 10 款体外诊断产品获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其中 5 款为分子诊断产品。MSL、MRD、TMD 等创新分子诊断产品也正在成为研发热点,有望进一步加大我国在全球分子诊断市场的竞争力。同时,2020 年我国开展多场全民核酸检测,大幅推动小型化、自动化、便捷化设备发展。最近IPO上市的博日科技也推出了全自动核酸处理工作站、全自动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分析系统等多款自动化分子诊断系统。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博日科技发力高端分子诊断毋庸置疑,分子诊断领域已经成为体外诊断行业黄金赛道,前景可期。经过多年发展,行业内也涌现众多优秀的企业。成立于 2002 年的杭州博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博日科技」)凭借着在 PCR 领域的先发优势,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分子检测产品及服务提供商。据调研显示,2020年,公司的国内销量以18.5%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PCR设备市场的第三位,而海外销量在中国出口PCR设备的公司中排名第一。博日科技致力于打造“仪器+试剂+耗材”全产业链布局,累计获得 73 项专利,40 项医疗器械注册证,公司于 2002 年获得中国荧光定量 PCR 检测系统注册证,实现 PCR 领域里程碑式突破。目前,公司拥有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分析仪、全自动核酸提取纯化仪、基因扩增仪、核酸提取试剂盒、PCR 试剂盒等多款产品,销往全国 34 个省市和全球 121 个国家和地区。长久以来,博日科技始终坚持产品持续更新迭代,以增强市场竞争力。2021 年 3 月,博日科技率先推出“集结号”全自动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分析系统。该一体化实验分析系统涵盖“样本前处理+核酸提取+荧光定量 PCR”,实现全程自动化,24 小时可处理 768 个样本,可保证实验高效性、结果稳定性和检测灵活性。5 月,博日科技全新发布“全自动核酸处理工作站”,该产品集样本加载、信息录入、核酸提取、PCR 体系构建为一体,采用高纯度核酸提取系统及高精度移液分液系统,快速、高效、准确完成核酸提取。“集结号”全自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系统“全自动核酸处理工作站截至目前,博日科技围绕分子诊断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及其医学诊断、畜牧水产、科学研究、食品安全、海关疾控等应用领域,累计发布了近 500 种纯化及检验等系列化试剂。针对国内耗材缺乏核心技术、市场规模偏小、进口垄断市场等行业痛点,2020 年博日科技开启高端产品线新布局,投资 4.59 亿元成立全资子公司安徽博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博日生物」)生产基地,项目占地 42 亩,建筑面积约 35000 平方米,引入 ERP、SRM、WMS 等信息化、自动化管理软件,提升公司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博日生物一期建设总面积 13000 平方米,建成符合 GMP 要求的 10 万级洁净厂房,引进高端品牌注塑机 60 多台并搭配中央供料系统,全程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可形成年产 160 万套分子诊断配套耗材、600 万套实验室通用耗材和 40 万套微流控芯片的生产线,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期建设将打造年产能 4 亿人份的核酸检测试剂盒、核酸提取纯化试剂盒、免疫检测试剂盒和蛋白重组酶生产线。目前,博日生物生产基地已建成,未来有望大力提升国产高端耗材及试剂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国内高端耗材及试剂的进口替代进程。2021皖江分子诊断高峰论坛:唤醒新势能,开启新征程6 月 30 日,安徽博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的竣工仪式将在安徽铜陵举行,同时还将举办 2021 皖江分子诊断高峰论坛。安徽博日生物有限公司竣工仪式2021皖江分子诊断高峰论坛该论坛由安徽省/铜陵市人民政府、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主办,博日科技、博日生物、华大共赢产业基金承办,论坛以“唤醒新势能,开启新征程”为主题,将邀请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宋海波、博日科技董事长兼博日生物董事长贺贤汉、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院长张宏、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杜文斌、中国疾控中心副所长万康林、华大共赢总经理刘宇、瑞康医药副董事长张仁华、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体外诊断分会朱耀毅理事长等多位行业专家,就分子影像、数字 PCR 技术、传染病病原体诊断、体外诊断出海等热点话题和行业发展新动向进行探讨,把握行业跳动脉搏。论坛议程:届时大咖云集,风云际会,洞察行业发展趋势,共探分子诊断前沿技术,诚邀您莅临本次会议。扫码报名参加,联系电话:0571-8777-4319
  • 重磅:分子诊断行业分析
    p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一、分子诊断行业基本情况/strong/span/pp  strong1、分子诊断行业上下游关系/strong/pp  分子诊断行业的上游行业为检验仪器、诊断试剂、耗材等原材料提供商,包括检验仪器、诊断试剂的生产制造商和代理商等,下游行业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包括医院、科研机构、同行业企业等。/pp  分子诊断行业的产业链关系图如下所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450" height="417" title="1.pn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417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60c8ed48-2174-4b45-9370-9d5693415ad6.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pp  strong2、上游行业发展对本行业发展的影响/strong/pp  分子诊断服务行业的基础是拥有专业的检验仪器,其先进性、稳定性、精确性对本行业服务质量及效率有直接的影响,本行业对其有一定的依赖。由于检验仪器科技含量较高,国内的检验仪器生产厂商在研发、制造等方面,与国外厂商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目前国内医疗卫生机构的中高端检验仪器还尚需依赖进口。/pp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行业与本行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体外诊断试剂等产品的技术更新和升级,使分子诊断服务项目的精度、种类及数量增加。通过近几年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体外诊断试剂生产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的生产厂家,能够满足本行业的部分需求,但在先进性、稳定性上与发达国家相关诊断试剂相比,尚存在差距,要满足高精尖诊断项目的需求,目前国内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还是使用进口诊断试剂。/pp  未来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精密机械技术、放射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国内诊断产品行业将得到快速发展,这将有利于本行业企业降低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促进本行业迅速发展。此外,病理诊断、分子诊断等领域不断有新的诊断技术产生,而这些项目通常属于“三高一新”项目(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新技术),很多医疗卫生机构出于成本及风险的考虑,不愿涉足这些业务,从而为独立医学实验室开展特色诊断项目提供了良好的业务机会。/pp  strong3、下游行业发展对本行业发展的影响/strong/pp  分子诊断服务行业面向各级医院、科研机构、学校、个人患者等,覆盖面较广,其中医院的需求对本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牵引和拉动作用。受益于我国诊疗人次的提高、医疗水平的发展以及诊断费用占比的不断上升,目前市场处于一个供小于求、迅速发展的时期。/pp  随着国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出台,新医改政策的逐步落实,以及医疗机构对新型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的接受能力越来越强,分子诊断服务外包更容易得到认可与接受,整个产业链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节奏。/pp  strong4、 进入行业的主要壁垒/strong/pp  (1)行业准入壁垒/pp  我国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有着总体性和区域性的规划,新办独立医学实验室的设置审批都需要按照规划进行,以免卫生资源的重复配置 同时,为了确保诊疗质量,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设置了一定的设立标准。因此新设独立医学实验室在市场准入方面存在较高的门槛。/pp  此外,我国对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实行备案许可管理制度,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取得备案或许可、同时产品取得备案或注册证后才能生产或经营。对于行业新进入者来说,经营体外诊断产品,需要较长时间和财力投入才能达到监管机构对场所、人员和设施的要求。/pp  所以,行业准入壁垒是行业新进入者最重要的障碍。/pp  (2)质量控制壁垒/pp  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为保证诊断结果的质量,控制诊断质量风险,独立医学实验室要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建立起包括试剂、仪器、人员、检验环境等方面的质量控制制度,并将质量控制制度贯彻于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以确保体系的有效运作。此外,对于连锁化的独立医学实验室而言,质量控制体系的标准化复制能力是确保独立医学实验室诊断结果准确性、稳定性和可比性的关键。因此,新进入者无法在短期内搭建起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一定的质量控制壁垒。/pp  (3)技术壁垒/pp  分子诊断服务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集成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病理学、信息学等多学科技术领域的复合型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业内大多数企业都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并经过多年行业实践,建立了技术研发的持续创新机制,在行业中建立了自己的竞争优势。行业新进入者即便需要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技术基础和资金支持,而且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技术竞争优势并对现有竞争格局产生冲击。/pp  (4)专业人才壁垒/pp  除先进的检验仪器外,专业人才也是分子诊断服务业比较核心、关键的资源。当前,我国优秀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本身就不多,且规模较小的医疗机构又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此外,分子诊断服务行业在我国还属于新兴行业,国内尚没有充足的物流管理、信息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储备,普通人员必须在具备一定分子诊断知识的基础上,并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形成一定的经验积累,才能完成向专业管理人才的转化。因此,分子诊断服务行业具备较高的人才壁垒,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搭建这样的发展平台。/pp  strong5、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strong/pp  (1)产业政策支持/pp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健康诉求提高导致医疗消费的升级,人们对于医疗资源的需求将日益增长,政府对于分子诊断与服务行业的扶持力度日益加大。已经发布的多个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均明确指出,在未来的五年要大力发展分子诊断技术,鼓励分子诊断服务行业的发展。/pp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加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2011年发布的《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未来重点开展分子诊断、免疫诊断、影像诊断、生物治疗、微创治疗、介入治疗、物理治疗等新型诊疗技术研究,创新临床诊疗技术方法,提高临床诊疗技术水平。/pp  2012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首次提出“鼓励资源集约化,探索成立检查检验中心,推行检查检验结果医疗机构互认,以及后勤服务外包等”。这也是中央最高层首次正面认可诊断服务外包模式。/pp  此外,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包括分子诊断在内的生物产业将长期获得政府全方位的政策扶持。一系列鼓励行业发展、促进行业需求的国家政策,为本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pp  (2)人口老龄化加剧/pp  我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人口平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pp  老年人身体弱、患病率高,是肿瘤、心脑血管病、慢性气管炎、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高发人群,医学检验服务需求较高,且用药需求量大。目前的医学检验主要通过生物化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体外诊断方法测定患者的血液、体液、细胞或肿瘤标志物,以判断患者病情,再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因此,老龄人口的迅速增长为医疗市场提供了较大的消费人群,将进一步促进分子诊断服务行业的发展。/pp  (3)居民健康意识提升/pp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国内对预防诊断和健康管理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据统计,2014年我国健康体检市场规模达到749亿元,同比增长26.9%。快速发展的体检消费市场将有力推动分子诊断服务行业的持续增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trong图:我国体检市场规模增长情况/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img width="500" height="294" title="2.pn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294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dfe55448-3a86-4bf3-bae9-e072c78dacbc.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数据来源:易观智库、西南证券。/pp  (4)二三级城市、社区、农村医疗诊断市场的不断扩大/pp  我国目前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二级以上的医院,一级医院和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比较薄弱。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9年3月17日提出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根据该《意见》,未来国家将以农村为重点,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pp  随着国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出台,二三级城市的医疗诊断产品市场将被启动,分子诊断服务行业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pp  (5)新技术、新模式和新目标打开行业成长新空间/pp  基因测序属于分子诊断的一个分支,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出现使基因检测成本大幅下降,奠定了商业化应用基础。从产前无创筛选到肿瘤的个性化话用药,二代测序的应用范围正逐步拓宽,市场空间也持续扩容。2018年全球市场预计可达117亿美元,而我国基因测序行业2012-2017年期间的年复合增速将达20%-25%。/pp  精准医疗又称个性化医疗,是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以实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医疗模式。预计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600亿美元,复合增速达到12%2。/pp  此外,互联网+、大数据和健康管理等新兴医疗新模式将为分子诊断服务行业开辟新天地,进一步提升行业发展空间。/pp  strong6、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strong/pp  (1)行业缺乏高素质人才/pp  近年来,检验仪器逐步实现了自动化、半自动化或微机化,先进的诊断技术与仪器在国内逐步普及,不仅提高了诊断结果的精确性和准确性,还扩大了诊断的范围和深度,分子诊断已成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独立医学实验室不单是一种新的临床检验模式,还要求检验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现代检验医学的理念已经突破了过去检验人员只对标本负责的局限,还要结合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目前,具备上述素质的检验人员相对比较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分子诊断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pp  (2)市场整体认知度有待加强/pp  虽然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客户数量、业务总量近年来不断增长,促进了分子诊断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但是目前国内分子诊断服务外包的整体应用比例还比较低,这是由于:首先,医疗卫生机构对于分子诊断服务外包的认知度还有待加强 其次,不少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师受检验仪器及水平所限,对临床检验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还停留在仅凭经验诊断的技术层次 再次,大型医院对独立医学实验室的诊断项目质量与服务能力缺乏足够的认同感。/pp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二、所处行业市场规模/strong/span/pp  strong1、分子诊断服务行业发展现状/strong/pp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医疗保健意识的提升,我国医疗服务行业持续增长。201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支出突破3万亿大关,达到31,668.95亿元,同比增长12.62%,占当年GDP比重为5.57%,2013年个人费用支出为2,327.37元,同比增长12.07%。/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trong图:我国卫生费用支出情况/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img width="500" height="296" title="3.jp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296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4078876d-8b79-45db-a08b-6db43e30d428.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pp  分子诊断服务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子诊断服务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详尽客观的实验室数据,有助于医生制定准确的、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更有利于患者病情的诊治。目前,提供分子诊断服务的医疗机构主要分为两类:医疗机构下属的检验科和病理科等,以及独立医学实验室,其中独立医学实验室作为独立于医院的第三方机构,其所从事的行业为第三方分子诊断行业,在我国存在的历史不长,但发展速度却很快。/pp  我国大力发展独立医学实验室,具有以下现实意义:①独立医学实验室通过集中检验的方式,可以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有效提升诊断资源的利用效率,缩短诊断周期,节约医疗费用,同时也可以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比性 ②中小型医院无须建立“大而全”的分子诊断系统,它们可以将标本量有限的诊断项目,或者需要大量资源投入而效益并不高的诊断项目外包给独立医学实验室,而不必配置利用率不高、价格昂贵的检验仪器,节约了运营成本 ③独立医学实验室是发展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保证,为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和实现社区首诊制提供诊断技术保障,使基层医疗机构获得先进的诊断服务,方便居民就近看病,同时也是通过社会力量办医,帮助公立基层医疗机构提升诊断技术水平的一种方式,实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及社会共赢的目标 ④具有一定规模的独立医学实验室具有专业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其全部资源与精力均集中投入至分子诊断领域,有助于国内外高新诊断技术的及时引进,使独立医学实验室成为我国分子诊断领域的技术高地和研发平台之一,从而促进我国分子诊断技术水平和诊断科研水平的提升,有效缓解检验医学发展滞后于临床医学的矛盾 ⑤近年来,政府大力提倡和普及一些有助于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及身体素质的检验项目,如妇女的两癌筛查、先天性疾病的产前诊断、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筛查和体检普查等,由于这些项目的技术要求较高,检验量较大,而规模较大的独立医学实验室恰好具有承接该类项目的能力,且符合国家鼓励政府买单项目选择符合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相关政策,其带来的社会价值远远大于经济利益。/pp  独立医学实验室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仅有10亿元,仅占国内分子诊断市场规模的2-3%,而且规模最大的独立医学实验室,也只能开展1,000多项诊断项目,各地区发展也很不平衡。虽然我国公立大医院占主导的特殊性,但相比较于国外30%多的市场份额,国内独立医学实验室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trong图:国内分子诊断市场分布情况/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img width="500" height="236" title="4.pn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236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fef44f4b-e6af-44c7-9640-d5330d4a8674.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数据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pp  分子诊断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其核心是基因诊断技术。分子诊断因其量化特征,在精度上较传统生化与免疫诊断高,是诊断市场的高新技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trong图:分子诊断、体外诊断市场的前沿技术/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img width="500" height="294" title="5.pn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294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4276821d-58e8-4ea6-94b5-1cf11e882da6.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长江证券研究部/pp  分子诊断主要分为核酸扩增技术(PCR)、原位杂交技术(ISH)、基因芯片以及最新的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四大类。目前临床应用最常见的为PCR,其次是原位杂交和基因芯片技术,新兴的二代测序技术正在高速发展。/pp  目前中国分子诊断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随着人口老龄化,医疗模式的转变,市场对分子诊断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根据《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目录》,2007年分子诊断项目仅为28项,2013年项目增加到148项。2014年我国分子诊断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8.3亿元,同比增长22.13%。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需求的增长,未来几年市场年平均增速估计依然高达20%以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trong图:2010—2014年我国分子诊断试剂市场规模分析/strong/ppstrongimg width="600" height="199" title="6.pn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199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9e9830bc-d14c-4844-816e-56d12e20e767.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数据来源:中讯咨询,中信证券研究部整理/pp  分子诊断产品应用在临床疾病如肿瘤、感染、遗传等诊断占到70%以上,其次是体检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第三方检测机构及微生物快速检测市场等方面。利用分子诊断技术了解肿瘤患者基因突变的种类与状态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抗癌药物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能够避免药物的误用和滥用,起到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效果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trong图:我国分子诊断市场细分市场应用格局/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img width="450" height="246" title="7.pn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246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noimg/68181173-361c-49e6-9cb2-974378a0a717.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数据来源:中讯咨询,中信证券研究部整理。/pp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三、所处行业的风险/strong/span/pp  strong1、政策风险/strong/pp  我国医疗服务业未来将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随着医疗服务业的转型,其产业地位、社会需求、产业格局和组织方式等都将发生较大变化,行业需要引进大量优秀人才、转变管理思路、购进先进设备和建立信息化系统等,这在资金需求和业务持续性方面,都将对实力较小的企业带来一定冲击。目前针对医疗行业从业机构的政策法规数量繁多且非常严格,个体化医疗检测的业务开展涉及到多种资质审批和后续监管政策。因此,相关政策的变动成为行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pp  strong2、市场竞争加剧风险/strong/pp  由于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保健意识的增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医保覆盖面的扩大等因素,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需求将快速增长。未来在可观的业务收入及利润空间的吸引下,不排除国外大型医药科技公司、资本技术雄厚的竞争对手,甚至是公立医院等进入该市场争夺市场份额,届时分子诊断服务行业的市场格局可能发生重大变化。/pp  strong3、由技术改革导致的供求风险/strong/pp  分子诊断服务行业具有技术水平高、知识密集型、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特点。过去的20年,医学检验方法学先后经历了生化检验、酶联免疫检验、化学发光免疫检验和基因诊断等四次技术革命,不仅灵敏度、特异性有了极大地提高,而且应用范围迅速扩大。目前电化学发光检验技术、流式细胞检验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已经应用于临床诊断的最新开发中。提供分子诊断服务的企业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技术研发实力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很可能在下一次技术变革中丧失优势,导致优质客户大量流失,逐渐被市场所淘汰掉。/p
  • 第一届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召开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生命科学及其相关技术飞速发展的10年,以生物芯片为代表的一大批分子诊断技术日渐成熟,并正在以其巨大的优势和潜力成为保障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生物技术之一。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等6月22日~24日在北京联合主办第一届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旨在为学术界、医务界、产业界搭建起分子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桥梁,推动我国分子诊断技术紧跟国际前沿,快步向前发展。  本次大会共邀请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病理及实验室医学系教授、美国皇家病理学院院士Larry Kricka教授等在内的4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大会报告,其中包括多位在国内外分子诊断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学者。他们将在3天的会期中为与会者带来数十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内容涵盖分子诊断技术领域的多个重要领域:分别是生物芯片技术与疾病诊断 核酸扩增技术与疾病诊断 测序、质谱技术与疾病诊断 肿瘤的分子病理分析 临床样品收存、制备和数据分析 分子诊断实验质量和标准化管理等。  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说,分子诊断技术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鼓励医疗机构采用有效、价廉的新技术,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服务。  作为我国举办的首个分子诊断领域的技术大会,第一届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为我国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这一高层次、高规格的学术交流大会无疑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分子诊断领域研发、产业化及应用推广的进程。  新技术不断涌现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越来越多的基因组和蛋白组信息被人们用来服务于与临床诊断相关的实验工作中,承担这些信息分析的各种生物芯片技术也不断涌现。程京在题为《生物芯片诊断技术》的报告中介绍了生物芯片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在样品制备方面,现已可在芯片上通过各种主动式功能器件,对体液中的各种分子和细胞进行快速有效的分离,为下一步的生化反应作好准备。  另外,在芯片上进行基因扩增反应也已实现,在微阵列芯片方面,目前已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突变分析芯片、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等多种高密度微阵列芯片,被用来发现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集成各项功能的芯片实验室也即将步入产业化阶段。  “生物芯片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它们的问世为疾病预警和干预、个性化诊断和预后等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程京说。  新成果层出不穷  分子诊断技术正在成为生命科学极具创新活力的研究领域,我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不断取得的创新成果,引领着中国分子诊断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实现赶超和跨越。  Larry Kricka院士介绍了国际分子诊断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院长曾益新强调,肿瘤是一个涉及多个基因、多个信号通路的多系统疾病,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对高危人群的预警,对提高肿瘤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分子诊断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首席教授周宏灏说,基因芯片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越了人类的预期,个体化用药将借助芯片技术实现由候选基因向全基因组研究的飞跃。中南大学已在国内多个地区将药物基因组学和遗传药理学知识推向临床实践,为安全用药和个体化用药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究员王军志介绍,经过多年努力,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已建立病原微生物类诊断试剂检测用标准品53种,在近几年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陈润生院士、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杨焕明院士、解放军总医院付小兵院士等,分别介绍了丙型肝炎诊断、非编码RNA与分子诊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程京表示:“我们与国际上的差距并不大,在技术原创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通过努力,我们一定能快速赶上。”  新产品得到应用  我国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一直以服务临床疾病诊疗为目标。近年来,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相继批准了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分枝杆菌菌种鉴定基因芯片和结核耐药基因检测芯片等用于临床检验,标志着分子诊断技术正在成为我国临床检验医学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戴朴教授介绍,在全面获得全国大规模聋人群体中耳聋突变类型和频率的基础上,为发展耳聋基因诊断提供系统和平台,博奥生物公司和解放军总医院针对性地选择了9个最常见耳聋基因突变位点,成功研制出基于等位基因特异性PCR通用芯片(ASPUA)平台上的耳聋基因芯片技术和产品,是目前针对中国聋人群体最有效的检测和筛查工具 通过大规模推广致病基因筛查和产前诊断技术,进行遗传咨询和干预,可系统性减少耳聋出生缺陷及药物性耳聋的发生,为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素质作出贡献。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卫生部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尚红教授说,目前,在我国HIV-1的核酸检测已经逐步在医院、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部门开展和应用,国内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应用HIV-1的核酸检测方法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整体上提高了我国艾滋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检验科主任石玉玲教授在《基因芯片早期发现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的报告中介绍,由于治疗原则不同,临床上目前十分需要一种简便、快速的方法对分枝杆菌进行鉴别诊断。博奥生物研制的晶芯分枝杆菌菌种鉴定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可以快速方便诊断分枝杆菌感染,为临床正确诊断与合理用药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国检验医师分会会长丛玉隆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分子诊断技术进入临床检验应用,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特别是与临床共同开展的循证医学工作,分子诊断技术将在一些疑难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百姓健康促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分子诊断吸引众多内外医疗器械企业进入
    分子诊断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进入。珀金埃尔默、Life Technologies等跨国体外诊断企业,通过并购或合资的方式深度开发国内分子诊断市场。达安基因、科华生物等国内企业也在上市之后进一步加大市场扩张步伐。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分子诊断市场增长空间仍然很大,预计后续将有更多企业加入竞争行列。  近年来,分子诊断在国内市场迅速崛起。2010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为20.7亿美元(约合136.8亿元),其中5%的份额为新兴的分子诊断占据。虽然目前国内分子诊断的比重并不大,但其年均增长速度是全球的2倍,是国内体外诊断中发展最快的领域。  最快的体外诊断子领域  分子诊断亦是全球体外诊断市场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部分,其占体外诊断的比例已经从1995年的2%增长到了2009的10%,年增长速度达到10%以上。  在新兴市场上,分子诊断的增长速度更是令投资者侧目,其中,中国的分子诊断市场年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为全球的2倍。市场预计,到2015年,新兴市场国家(主要是拉丁美洲和环太平洋地区)将会是分子诊断产品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区。  “正是因为看到了新兴市场在分子诊断领域的强劲增势,公司目前正致力于开发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分析诊断。”珀金埃尔默诊断事业部副总裁张晟表示,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医疗模式的转变,社会市场对分子诊断的需求不断增加,分子诊断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当前,用于感染类疾病治疗的产品是分子诊断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全部市场的50% 其次是血液筛查,占比约为11%。市场预计,分子诊断技术将会大范围应用到肿瘤个性化治疗、昂贵药物治疗监测、药物代谢基因组学等,POC检测、法医、人群健康筛查与体检、重大疾病预警与诊断、公众分子基因档案建立等方面的应用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感染类疾病治疗的分子诊断市场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沙眼衣原体(CT)和奈瑟球菌(NG)检测占据主要份额。然而,感染类疾病分子诊断市场格局已经确立,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对于新的市场竞争者来说机会较少。而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测的分子诊断产品市场则呈快速增长趋势。  血液筛查成为国内分子诊断中最受关注的领域,核酸筛查技术更是其中的香饽饽。目前我国血液筛查需求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上海浩源生物技术总监杨国翠告诉记者,政府相关部门十分重视血液核酸筛查项目,卫生部在2010年下半年开始启动采用核酸技术检测所有捐献血液的工作,预计到2015年底可以达到80%的覆盖,从而更好地确保入库血液的质量和安全。  布局国内赢取先发优势  正是看到国内血液筛查蓬勃而起的市场机会,跨国体外诊断企业珀金埃尔默于11月22日在上海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宣布,已完成对上海浩源生物科技这家在国内血液筛查市场上具有领导地位的中国公司的收购,交易涉及金额为现金3800万美元。  张晟表示,浩源生物是国内首家成果研制出“三合一”血液筛查试剂,在国内分子诊断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其目前拥有授权专利7项,已经申请的专利4项。此次收购扩展了珀金埃尔默在分子诊断市场的产品系列,提升了公司在血液核酸检测筛查市场的竞争力和在不断增长的中国分子诊断市场的整体竞争优势。  事实上,“强强联合”也是企业面临趋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今年年初,另一家跨国体外诊断企业Life Technologies公司宣布与达安基因签订合作协议,在中国成立体外诊断技术合资企业Life-达安诊断。其发展目标正是致力于分子诊断试剂的研发,为癌症、传染性疾病和遗传疾病的体外诊断分析提供支持。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分子诊断领域正在崛起,不少外资企业已经看准了国内这块新兴市场的发展机遇,拓展步伐明显加快。在合力做大国内市场的同时,外资企业也能赢取先发优势,营造更有利于自身的市场竞争环境。  国内相关企业自然也不会放过这块市场蛋糕。据了解,国内在分子诊断领域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包括达安基因、上海浩源生物、博奥生物、科华生物、匹基生物、厦门艾德、联合基因、福州泰普、广州益善、江苏为真等。达安基因、科华生物等企业自上市后,开拓这片市场的进程也明显加速。  去年,科华生物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GMP证书》,认证范围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法),意味着科华生物在分子诊断领域又迈进了一大步 今年年初,达安基因与LifeTechnologies公司宣布成立合资公司,进一步深耕国内分子诊断市场 今年7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表示将推动分子诊断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业内专家表示,分子诊断领域是一个非常新的、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市场竞争将不断加剧。对于正在崛起中的国内分子诊断产业,亟需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政策的关注和支持。此外,分子诊断作为医学检测的核心领域,产业集群化可以提高分子诊断产业的深度,并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应该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
  • 罗氏诊断主动召回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
    pstrong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2017年12月15日,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对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注册证号:国食药监械(进)字2014第3404503号、国食药监械(进)字2006第3400500号)主动召回。 br//pp  据悉,罗氏诊断在评估调查产品投诉时发现,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cobas e 411和Eleysys 2010)在极少数情况下,样本& 控制数据文件中可能发生软件(SW)故障,有可能导致数据不匹配。截止至目前,罗氏诊断全球共收到4例客户投诉,未发生不良事件。/pp  经调查,引起上述召回事件的根本原因是软件故障,并且只有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极少的情况下)才会发生:/pp  strongcobas e 411:/strong 1、没有按照操作手册指示每天运行“样本数据清除“功能;2、样本& 控制数据文件中的存储记录 2000条时。/pp  strongElecsys 2010: /strong1、没有按照操作手册指示每天运行“样本数据清除“功能;2、样本& 控制数据文件中的存储记录超过600条时。/pp  该软件故障已经确认。对于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cobas e 411)将会在新版本的软件中修复这个故障;对于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Elecsys 2010),由于产品已于2014年底退市,将不再发布新版本软件。/pp  针对上述情况,罗氏诊断采取以下纠正措施:/pp  1.向所有使用受影响产品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cobas e 411和Elecsys 2010)的客户发告知信,告知其相关信息及需要采取的措施。/pp  2.对使用受影响产品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cobas e 411)的客户,在收到制造商发布的更新软件后,将为其安装升级软件。/pp  (无需停用相关检测仪器,受影响产品无需从客户处撤回)/pp  这次召回级别为二级。涉及产品的型号、规格及批次等详细信息见《医疗器械召回事件报告表》。/pp  附件:医疗器械召回事件报告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328260be-7c8f-43e9-a23e-2cb25625dfcf.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845px " title="1.jpg" width="6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845"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e8199f78-9ee0-4f4f-bdcd-f2419e3fcb1e.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845px " title="2.jpg" width="6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845"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ed750b28-5b65-486d-b198-d421335e14f2.jpg" style="" title="3.jpg"//ppbr//p
  • 浅述分子诊断的前世今生及未来
    分子诊断与治疗是当代医学发展的必然  纵观医学诊断和治疗学科的发展历程,正是由于包括物理学、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在内的一个个犹如星斗般灿烂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才使得医学诊断与治疗学科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与完善。   分子诊断学发展历程  以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提出为标志,分子生物学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尽显了风流与辉煌!  分子生物学不仅吸引了世界上一大批有志于认识生命本质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投入其中,用生命与智慧创造出医学发展史上瀑布般的学术成就,彻底改变了诊断与治疗的传统观念,而且分子生物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发明和成果正在各类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得到应用并极大地推动了临床医学的研究和发展。  与此同时,分子诊断与治疗作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研究和应用的一个专业领域,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分子诊断与分子治疗已经作为独立的学科正式登上医学科学的历史舞台。  什么是分子诊断?  分子诊断(molecular diagnosis)狭义上是指基于核酸的诊断(nucleic acid-based diagnosis),即对各种DNA和/或RNA样本的病原性突变的检测以便实现对疾病的检测和诊断。  随着第一张人类基因组测序图以及随后的其他生物基因组测序图的发表,分子诊断学已进入了一个有着空前机会和挑战的新时代。  而在后基因组时代,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实施,功能基因组及其相关的表达产物与疾病联系的谜团被破解,分子诊断又赋予了新的外延:分子诊断的对象包括基因及其相关的表达产物:生物大分子。  在广义上包括基因治疗和生物治疗以及针对某些信号转导分子的分子靶向治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治疗包括某些遗传性免疫缺陷尤其是肿瘤性疾病方面显示了独特的效果。    分子诊断在大健康产业链中的位置  蛋白质组学的发展,成为分子诊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比如,与癌变相关的DNA、RNA、蛋白质、染色体以及细胞变化谱等将会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将会出现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突变谱、基因甲基化谱、基因多肽谱、基因表达谱、体液蛋白质(或其他化学成分谱)、染色体谱以及细胞和组织器官的分子影像谱图等。这些变化谱将会成为肿瘤标志谱,更准确地用于指导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分子诊断是当前的一种临床实际  从Kan及其同事首次应用DNA杂交实现&alpha -地中海贫血的产前诊断,到Saiki发明PCR技术特别是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应用,再到高通量自动化的生物芯片技术以及变性高效液相层析、SNP分析等技术的应用   从利用分子杂交、PCR等单一技术和定性诊断发展到多项技术的联合应用和半定量、定量和多基因病分子诊断,再到基因表达产物的生物大分子的诊断   从治疗性诊断,发展到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疾病基因或疾病相关基因的筛查和预防性分析评价。  分子诊断正处于学科发展的黄金时代  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继续发展,分子诊断还将出现更加辉煌的明天。  与此同时,分子治疗(molecular therapy)的发展则得益于DNA体外重组技术和淋巴细胞杂交瘤两大技术的问世。基因治疗作为一项全新的疾病治疗手段,近20年来发展迅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人类全部染色体的解密,不仅使人类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而且为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基因扩增技术,基因修饰技术,基因克隆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基因治疗技术,以及新型表达载体等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促进了分子治疗学科的发展。  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包括基因治疗在内的生物治疗已经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第四种模式。生物治疗是以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等前沿科学为基础,强调肿瘤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分子基础和治疗的针对性、特异性(靶向性)和有效性,针对CD分子、膜受体信号传导、基因转导、血管形成等靶位,设计相应药物(单抗或小分子等)、病毒或细胞,用于肿瘤的防治。针对CD分子、膜受体信号传导、基因转导、血管形成等靶位,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细胞因子治疗、酪氨酸激酶受体的分子靶向治疗、单克隆抗体标记放射性核素治疗。  肿瘤生物化疗(biochemotherapy)是生物治疗和化学治疗联合应用于肿瘤治疗的全新综合治疗模式,是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发生部位和发展趋势,结合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分子生物学行为,有计划地联合应用化疗药物和生物制剂进行治疗。  基因治疗在肿瘤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前景。将外源目的基因导入人体靶细胞或组织以取代有缺陷的基因,通过其正常表达,以达到防治肿瘤的目的。肿瘤基因治疗基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基因替代、基因修饰、基因添加、基因补充、基因封闭等。根据功能基因导入方式不同分为体内基因治疗和体外基因治疗。常用病毒作为运送基因的载体,目前已有基因转导P53(如AV-P53)、基 因转导的DC(如AAV-BA46-DC)、基因转导的TIL(IL-2、TNF-&alpha )等用于各期临床研究。  RNA干扰技术也是基因治疗的重大突破。通过向体内注入微小RNA片段,会干扰生物体本身的RNA&ldquo 信使&rdquo 功能,导致相应蛋白质无法合成,从而&ldquo 关闭&rdquo 特定基因,采用RNA干扰技术直接从源头上使致病基因&ldquo 沉默&rdquo ,因此能更有效地治疗某些疾病。  正是当代一系列科学技术的成就,使得分子诊断与分子治疗学科不断发展与进步,而分子诊断与分子治疗则是当代医学发展的必然。  中国分子诊断市场前景广阔,增速为全球两倍  分子诊断市场是近年来临床诊断领域发展的热点,全球分子诊断市场发展速度达到10%以上,而中国分子诊断市场每年增速超过20%,为全球的两倍,为技术创新和应用带来了许多发展机会。  目前,分子诊断产品的应用在临床各科如肿瘤、感染、遗传等占到70%以上,其次是体检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第三方检测机构及微生物快速检测市场等方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詹启敏教授称,&ldquo 国内从政府层面的医疗管理到科技创新领域都非常重视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和普及。&rdquo 传统医学的发展在包括诊断治疗手段、提升有效诊断率、进行有效的预防、疾病预警以及降低发病率等方面都遇到瓶颈,亟待打破。  &ldquo 要做好转化医学,做好个性化治疗,就要把重点放在预防预测,不要等到疾病发展到中晚期才做,这是引导疾病治疗关口前移。同时,还要重心下移,把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和社区,这几个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有很好的手段和技术平台来支撑,而分子诊断在这些环节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rdquo 詹启敏院士强调。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国务院新列出的七个战略新兴产业,生物医药就是其中一块,在这个产业里面,分子诊断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据介绍,从&ldquo 十一五&rdquo 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寻找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分子靶标研究 国家973重大项目中,结合高发疾病进行的临床研究,为分子诊断提供了创新性的成果。863计划则着重于分子诊断成果的应用到临床的一些技术,把分子诊断结合疾病的预防以及个性化治疗作为很重要的发展内容。此外,还有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行业基金、国家重大专项等运用性和推广性计划,很多内容都和分子诊断的技术创新相关。  詹启敏院士认为,豪洛捷是国际领先的分子诊断技术平台研发生产企业,而苏州科贝生物专注于分子诊断技术平台的搭建,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如国家863项目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双方的合作,不仅能够引进国际最先进的分子诊断技术,同时,在国内的推广应用上将更加利于本土化。  使用标准将在近期出台  来自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百姓在医疗机构看病时,医生都会对病人先进行若干的检查,为临床评估患者疾病风险及确诊提供重要的信息,有助于医师判定既定患者的治疗方案或护理的适用度,也是医保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前分子诊断主要是针对传染病的检测,而现在随着个性化技术的发展,拓展的领域涉及到病理科、药剂科还有相关的研究科室,如内科,外科,妇产科等等。李金明副主任表示,国内主管机构正在对临床分子诊断的规范化起草指导原则和指南,希望以明确的管理办法和规则,推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平台的使用标准也将在近期出台。  跨国合作看好本土化应用  此次豪洛捷与苏州科贝生物的战略合作被普遍看好。詹启敏院士认为,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专家,都乐于见到并支持这一国际化合作,相信双方能找到较好的模式,以产生更为积极的效果。李金明副主任希望通过国际先进平台的引进,促使国内相关的技术标准能够与国际接轨。  豪洛捷公司副总裁刘釜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豪洛捷是一家提供医疗仪器和检测系统的上市公司,市值在57亿美元,其分子诊断核心技术曾荣获了2004年美国国家技术奖。公司的产品重点主要在于疾病诊断,血液筛查,并确保移植兼容性,以通过早期检查筛查,提高早期诊断和微创治疗水平,达到及时挽救生命的目标。  一家跨国企业要想更好地为中国的医疗市场服务,就一定要接地气,真正了解这个市场,了解政策法规,包括市场运作,做到一个强强联合的经典模式。&ldquo 我们最终决定和科贝生物联合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科贝生物背靠北京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可以极大地缩短从科研到商业应用的周期。其二,科贝生物拥有独立的第三方检测资质,其商业运作也非常完善,在医院和医疗系统也具有强大的资源,&rdquo 刘釜均说。他希望豪洛捷以先进的分子诊断自动化平台和科贝生物共同进行新的本土化应用开发,把中国的分子诊断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苏州科贝生物总裁姬云认为,该项目是&ldquo 并驾齐驱&rdquo 商业合作模式的一种尝试。一方面是可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另外则要加强国际合作,更快地把国外已经成熟的技术平台、仪器设备和成果向国内进行推广。  他说,&ldquo 科学研究没有国界。我们在医药方面的总体水平目前离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但是,中国是临床需求大国,目前正在向强国迈进,科贝生物非常熟悉国内医院和公众对分子诊断技术的需求,双方的合作将不仅是各自公司的发展,更多的将把医疗的新成果普惠于广大老百姓和患者。而引进更为先进技术,求得共同发展,更是我们长期的发展目标。&rdquo   国际巨头公司与国内领先企业的合作,将促成国内分子诊断行业接足地气、强化本土化应用,广泛普及和推广这一新兴科技。
  • Life Tech在中国推出可用于体外诊断的3500 Dx系列基因分析仪
    加利福尼亚州卡尔斯班,2011年10月25日 &mdash &mdash Life Technologies公司今日宣布,公司旗下Applied Biosystems 3500Dx基因分析仪已获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SFDA) 批准,用于临床诊断。3500Dx是一种基于毛细管的Sanger测序系统,用于分析人类DNA或RNA,以检测有可能导致疾病发生或易感的基因改变。 Life Technologies大中华区总裁Siddhartha Kadia博士表示,&ldquo 该产品获SFDA批准意味着中国众多的临床实验室和患者将有机会受益于3500系列平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多种诊断应用可在此平台上开发,包括传染病和病毒检测、用于靶向药物治疗的遗传疾病和癌症突变识别,以及胎儿染色体异常检测。&rdquo Applied Biosystems 的Sanger测序产品曾为人类基因组计划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并因其准确性、可靠性和易用性,成为测序&ldquo 金标准&rdquo 。3500Dx分析仪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临床应用的需求,其采用一种新型的耗材设计,将无线射频识别 (RFID) 标签追踪信息的能力、新款光学和热学亚系统、高效简捷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软件集于一身,形成了一套用于样本分析的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法。3500Dx系列产品每天可进行最高达1100次测序或1200份样本的基因分型。 3500Dx基因分析仪已在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等多地获得临床诊断认证。2011年8月,3500Dx提交至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申请临床诊断认证,同时提交的还有该公司用于HLA分型的Invitrogen SeCore HLA测序系统,该系统将为判断供体和患者间器官和骨髓移植相容性提供技术保障。2011年5月,Life Technologies宣布和Gen-Probe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该平台的诊断分析产品,并继续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开发分析菜单。3500Dx系列基因分析仪是Applied Biosystems公司所提供的先进基因组测序平台家族中的一员,它延续了Applied Biosystems公司被业界广泛公认的、屡经验证的测序产品的超强性能及可靠性。该产品将仪器与Applied Biosystems公司的试剂、耗材、软件和世界一流的服务及支持结合起来,提供了一套集成的解决方案。
  • 罗氏4.5亿美元收购分子诊断公司IQuum
    罗氏(Roche)2014年4月7日宣布,耗资4.5亿美元收购IQuum公司。IQuum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专注于开发护理现场(point-of-care,POC)产品,用于分子诊断市场。根据协议条款,罗氏将支付IQuum股东2.75亿前期付款,以及1.75亿美元的产品相关里程碑或然付款。该笔交易一旦完成,IQuum将被整合入罗氏分子诊断(Roche Molecular Diagnostics)。此次收购,将使罗氏快速进入分子诊断的护理现场(POC)细分市场。  罗氏将获得IQuum公司的Liat系统(Laboratory-in-a-tube,管中实验室),该系统能够以最少的培训,使护理人员在更接近患者的护理现场,开展快速的分子诊断测试。Liat分析器和Liat流感A/B试剂盒是利用Liat系统开发的首个产品,可提供与实验室检测相媲美的可靠和准确诊断结果,目前该产品已获CE标志并获FDA批准。  罗氏诊断首席运营官Roland Diggelmann称,随着IQuum的收购,罗氏将利用服务于POC细分市场的尖端技术和产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分子诊断部门。患者将从现场(on-the-spot)的准确诊断中受益,这种诊断技术使得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能够在灵活的环境下做出快速、知情的治疗决策。  关于IQuum:  IQuum是开发管中实验室(lab-in-a-tube)技术的领导者,这是一种新颖的生物样品检测平台,有望对生物检测市场提供变革性的利益。该技术,能够使非专业人员在任何环境下开展更快速和更复杂的生物样本测试。  关于POCT:  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护理现场检验)是一种崭新的移动检验模式,不仅专业医护人员,经过简单培训的患者及家属也能独立完成并能获得有助于临床诊断的信息。POCT不仅快速而且是现场分析,是其他检验方法无法实现的。
  • 小分子背后的大产业 光谷现分子诊断产业群
    用棉签往嘴里一探,收集到脱落细胞,就可通过分析进行诊断。记者从光谷生物城获悉,留美华裔科学家李先强研发的分子诊断试剂实现快速、准确检测出呼吸道疾病的&ldquo 元凶&rdquo ,这项多重分子检测技术为业内首创。目前,他创办的中帜生物正和多家企业一起,在蓬勃兴起的分子诊断领域,形成光谷集群。  据了解,他领衔研发的呼吸道产品作为湖北省首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报国家药监局审核。李先强介绍,目前国内已上市的呼吸道病原体检测产品一般为单项检测,而且多检测抗体或抗原,而中帜生物的产品则可以同时检测多项病原体核酸,这在国内还是首创。在儿科、呼吸科、感染科等领域都可运用。  传统抽血检测一般有&ldquo 窗口期&rdquo ,有时生病体内反应要到一周后才能被检测到,而到底是衣原体、支原体、细菌还是病毒造成不得而知,从而影响治疗效率。分子诊断则可以大大提前诊断时间。  生物制药是武汉打造的千亿产业,分子诊断则是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通过产品带动产业、带动产业链,武汉将大有可为。  统计机构数据显示,今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的规模可达到500亿美元,而分子诊断市场的总需求达到了60亿美元。在中国,体外诊断市场约为150亿元人民币,而分子诊断则是增长最快的一部分,年增速达20%以上。
  • 上海速创全自动一体化核酸分析仪器正式获批,基因诊断新方向!
    近日,上海速创诊断产品有限公司推出的全自动恒温核酸扩增分析仪MA3000,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三类医疗器械批文,注册证号:国械注准20213220473。 本次上海速创获批的全自动恒温核酸扩增分析仪,是一款基于微流控生物芯片技术打造的集核酸提取、纯化、扩增、分析、报告于一体的全自动核酸检测平台。与公司的微流控生物芯片试剂相结合,可以实现多样本、多靶点的微生物病原体DNA/RNA检测。检测时间在30-45分钟之间,强阳性样本最快可以15分钟出结果(5分钟核酸提取纯化,10分钟扩增出结果)。 上海速创诊断产品有限公司2015年成立于上海市国际医学园区,聚焦于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开发现场快速的分子诊断系列产品,为上海速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公司由具有极强专业背景的教授、海归博士和充满创业激情,拥有一定创业经验的创业成功人士共同发起组建。公司充分整合微流控生物芯片与恒温核酸扩增检测技术的优势,关注设计、生产、质检及应用的各个环节,十年磨一剑,精心打造出第三代分子检测平台,实现了现场、快速、全自动一体化、封闭式核酸检测,有效提升了POCT现场核酸快检能力,同时大幅拓展了核酸检测的应用场景。 产品优势 01 全自动一体化 集核酸裂解、纯化、扩增、检测、报告于一体,“样本进,结果出”,操作简便 02 封闭式 检测过程芯片全封闭,无交叉污染及环境污染 03 快速准确 30-45分钟左右报告结果,传统PCR方法3~4小时,临床符合率高达97% 04 灵活、小体积 可根据临床项目要求灵活配置,实现多样本、多靶点的检测,体积380×330×260mm 05 易扩展 设备可模块化叠加,集群控制,无限增加检测能力 使用场景 配套试剂 正在注册产品有B族链球菌、沙眼衣原体/淋球菌、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同时在研呼吸道相关的病原体核酸检测试剂。 蓬山万重,微流控分子诊断其路何艰; 十年一剑,全自动核酸检测正果修成!
  • 2013国际分子诊断产业高峰论坛举行
    2013年8月9日-10日,国际分子诊断产业高峰论坛在武汉光明万丽酒店举行。作为分子诊断产业的第一战略峰会,论坛邀请了罗氏、雅培、凯杰、华大、Illumina, Llife Tech等行业领衔者聚集会场,大会将就分子诊断的行业概况、独立实验室分子诊断应用、仪器企业与试剂企业的发展、荧光实时PCR技术的完善、基因测序最新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应用等等话题作演讲及分析。  据权威机构F&S(Frost & Sullivan)咨询预测,2012-2014 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6.58%,至2014 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增至503 亿美元。在体外诊断行业众多细分市场中,分子诊断的表现最为突出。2012 年,分子诊断占11% 的市场份额,约50 亿美元,且2012-2014 年,分子诊断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达11%,占各类细分市场之首。随着生化、免疫等诊断技术的不断完善、市场逐渐饱和,分子诊断在技术开发及市场拓展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成为诊断行业发展机遇之所在。  此前,3月举办的第四届体外诊断产业高峰论坛,云集了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北京天坛医院、迈瑞、艾迪康、凯杰生物、立菲达安、雅培、复星、赛沛、西格诺、艾德、软银等众多企业。分子诊断作为体外诊断行业最具技术创新潜力的板块,将极大地推动诊断技术的进步,开拓更多潜在市场。  2013年国际分子诊断产业高峰论坛就分子诊断的行业概况、独立实验室分子诊断应用、仪器企业与试剂企业的发展、荧光实时PCR技术的完善、基因测序最新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应用等等话题作演讲及分析。大会还穿插了武汉光谷生物医药院的参观及肿瘤的个体化治疗的专场访谈。大会邀请罗氏、雅培、Illumina、Life Technologies等分子诊断行业领衔者进行头脑风暴,打造分子诊断行业高层云集、战略合作、技术讨论的最佳平台。
  • 珀金埃尔默向分子诊断领域大力进军
    随着上周珀金埃尔默宣布收购核酸分离技术公司Chemagen,珀金埃尔默向其分子诊断产品线建设又迈出了一步。  这家总部位于美国麻省Waltham市的公司是一家以健康和生命科学为主营业务的公司,而非分子诊断公司,但在过去的一年,它已采取措施来增加其在分子诊断市场的份额。珀金埃尔默不提供分子诊断平台或测试,也没有表示其有这样的打算。然而,从珀金埃尔默的战略来看,其一直在提供产品来支持分子诊断领域的研究。珀金埃尔默新兴分子诊断部首席科学官兼总裁Daniel Marshak  据珀金埃尔默新兴分子诊断部首席科学官兼总裁Daniel Marshak介绍,公司已涉足分子诊断领域好几年,业务最早始于DNA研究人员使用的液体处理的业务。公司还将继续通过提供建立在阵列比较基因组学领域的染色体杂交增删分析产品来建立其在分子诊断市场的地位。  2010年4月,珀金埃尔默公司签署收购基因测试公司Signature Genomics。交易宣布时,珀金埃尔默表示,这笔交易将加强其现有的基因检测服务业务,“扩大其在早期疾病诊断市场,特别是分子诊断市场中的地位,并提供加强公司在癌症诊断方面的能力。”  几周前,珀金埃尔默通过引入下一代测序和分析服务进入下一代测序市场,其在一份声明中说,“该服务可以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探索疾病的基因起源。”  珀金埃尔默在过去几年中推出的分子诊断应用产品包括:疾病检测产品及孕妇和新生儿健康检查产品。“因此,在过去几年里,珀金埃尔默有一个趋势或策略即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支持分子诊断领域,”Marshak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的目标。”  虽然珀金埃尔默的分子诊断相关业务的收入并没有重大突破,但是诊断相关业务收入占到了公司全部收入的30%,而分子诊断产品是诊断业务的一部分。生命科学研究业务占到公司全部收入的20%。 据估计分子诊断市场容量在40亿到50亿美元,而年增长率在15%。珀金埃尔默将继续寻求向此领域大力进军。  Marshak说,“对Chemagen的收购使珀金埃尔默进入到DNA纯化市场。该技术可用于众多应用的前端,包括PCR和其它DNA扩增方法,以及阵列分析和DNA测序。  “珀金埃尔默收购Chemagen的重要原因之一,Chemagen的产品不只是一个核酸纯化的好方法,也是一个核酸制备自动化的重要途径,” Marshak说。 “我认为随着核酸使用得更加广泛,及使用的规模的加大,...Chemagen技术将被证明是非常、非常适合作为核酸制备自动化的方法,可以使用在任何分析方法的前端。”  展望未来,珀金埃尔默在分子诊断领域相关技术的兴趣将遵循研究人员的兴趣。作为公司的政策,Marshak说,“珀金埃尔默不讨论其长期的经营策略,拒绝详细说明公司的计划。”不过,公司官员们曾经表示,重点将是生命科学和诊断领域。  根据公司重点的确立,去年夏季珀金埃尔默宣布以5亿美元出售的照明和检测解决方案业务给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公司Veritas Capital Fund III 。此出售的完成,使珀金埃尔默可以把重点放在高增长的人类健康和环境健康业务上。  在公司最近的第四季度收益电话会议上,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obert Friel谈到珀金埃尔默的战略时,称“公司有一个坚实的和扩大业务的潜在收购目标,我们正在积极地参与中。”Robert Friel特别指出,公司的“优先收购目标”是通过收购扩大产品、服务、试剂、消耗品及软件等市场。  上周,Marshak说,公司目前低债务,有能力“在这方面做更多。因此,这对我们来说有趣的时刻。”
  • 中国分子诊断产业及发展战略研究
    p  摘要:分子诊断是个体化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体外诊断行业的主要增长动力。近年来,尽管我国的分子诊断市场规模较小,但增长迅速。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专家研讨、实地考察等方式,对我国的分子诊断行业进行市场分析,研究我国分子诊断行业的现状及特点,理清该产业在创新、产业转化及相关政策法规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克服现有管理体制制约的对策建议,对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pp span style="color: rgb(31, 73, 125) "strong 一、分子诊断产业及其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strong/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一)分子诊断技术介绍/span/pp  1999年11月,美国研究病理学学会(ASIP)和分子病理学会(AMP)联合创刊出版了《TheJournalofMolecularDiagnostics》,标志着分子诊断学时代的到来[1]。/pp  分子诊断学是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来研究人体内源性或外源性生物大分子结构或表达调控的变化,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信息和依据[1]。回顾分子诊断学近2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pp  (1)利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对遗传病进行基因诊断。/pp  (2)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产生推动了分子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实时定量PCR技术的普及和应用。/pp  (3)诞生了一批以生物芯片技术为代表的高通量检测技术。该技术突破了传统的检测方法瓶颈,具有样品处理能力强、通量高、集成度高、可自动化等特点,成为分子诊断技术领域的新生力量[1]。生物芯片技术包括微阵列芯片和微流控芯片,分析对象可以是基因、蛋白,也可以是细胞、组织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pp  目前,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杂交、PCR技术仍是分子诊断领域的常用方法,但对基因进行阵列杂交分析的基因芯片和采用微流控芯片的二代测序等技术正在迅猛崛起,引人关注。/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  (二)分子诊断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意义/span/pp  现代医学正经历着从标准化医学向个体化医学的转变。个体化医学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模式,主要从基因层面对疾病进行预警、诊断、预后评估和用药指导,以达到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目的。分子诊断是个体化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使国人从注重疾病诊治向注重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监测转移:重预防、治未病,提高我国整体人口的健康水平,意义深远。2015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先生在国情咨文中宣布启动2.15亿美元的精准医学计划,使得精准医学成为全球关注和热议的焦点,精准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充分考虑个体在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提高疾病防治的有效性,而分子诊断是精准医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手段。/pp  根据应用成熟度和市场接受度而言,分子诊断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①感染性疾病及耐药的快速、灵敏诊断(包括血液筛查) ②应用于生殖健康的遗传病检测(包括染色体病检测) ③肿瘤的早期诊断、分子分型及靶向治疗 ④药物基因组学。/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31, 73, 125) " 二、分子诊断产业国内外研究现状/span/strong/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一)全球分子诊断市场发展迅速/span/pp  体外诊断(IVD)是指运用医疗仪器和试剂等来检测人体的血液、尿液、粪便、组织和其他体液等标本,以达到检测疾病、感染等情况的目的。美国联合市场研究(AMR)机构关于体外诊断的报告指出,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在2013年的价值为533亿美元,预计2018年可达到588亿美元,2020年可达到747亿美元[2]。美国是全球体外诊断的创新中心和最大的需求市场,每年仍保持3%~5%的年度复合增长率(CAGR),2020年将达到301亿美元。亚洲则具有最快的增长速度,CAGR可达7.49%[2]。/pp  在体外诊断行业众多的细分市场中,分子诊断的表现最为突出,被认为是体外诊断行业的主要增长动力。分子诊断占体外诊断的比例已经从1995年的2%增长到了2012年的11%。1995年,全球从事分子诊断产品的公司仅有100家,随着分子诊断市场的迅速发展,这一数字已增加至2010年的500多家[3]。较为知名的公司包括技术提供商热电公司(ThermoElectronCorporation)现为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ThermoFis/pp  herScientifi、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Illumina公司等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等 药品生产商罗氏公司、拜耳集团、雅培制药有限公司等,市场集中度均较高。/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二)中国分子诊断发展速度高于全球,市场前景广阔/span/pp  中国的分子诊断技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萌芽,80年代出现基于核酸探针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点杂交、Southern印迹杂交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连锁分析等各种技术,90年代随着PCR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分子诊断技术在中国得到了较快发展,开始进入临床实验室。/pp  2013年,全球的体外诊断市场规模达533亿美元,而中国的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大约为200亿元人民币[4]。在体外诊断行业的各个子行业中,生化诊断技术已经成熟,国产替代基本完成,年增长率在10%以下 最先进的免疫诊断技术在化学发光等领域,行业增长率在15%~20% 即时检验(POCT)因其方便、快捷、经济的优点,增长率达到24%左右 而分子诊断目前处于成长期,成为IVD行业增长最快的细分子行业,年增长率高达约30%,如图1所示[5],是全球年均增长速度的2倍。尽管我国的分子诊断市场规模较小,但增长迅速,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16.5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约45.9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9.1%,占IVD市场的比例从2010年的11%增长至2014年的15%,分子诊断市场增长率高于IVD整体增长率[5]。/pp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分子诊断行业现已具备产业规模发展条件。目前,从事分子诊断相关产品研究和开发的企业和机构有150多家,其中比较有特色的分子诊断企业包括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基因科技集团、华大基因等。/pp  与全球分子诊断市场类似,PCR也是国内分子诊断最成熟的技术,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约40%)[5]。基因芯片技术和微流控芯片二代测序技术逐渐走上舞台,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 (三)体外诊断新技术层出不穷、发展迅猛/span/pp  尽管被市场认可且相对成熟的技术仍以PCR为主,体外诊断领域已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技术,作为未来进入临床转化的储备力量,潜力十足。/pp  1.PCR技术不断创新经过数年的发展,人们已在常规PCR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多重PCR(multiplexPCR)、巢式PCR(nestedPCR)、反转录PCR(reversetranscription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数字PCR(digitalPCR)等多种技术。反转录PCR使分子诊断不再局限于DNA水平,而可以在核糖核酸(RNA)水平检测缺陷基因,对于一些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更加方便。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核酸扩增的同时加入了特异性荧光探针,可实时监测扩增过程,实现了定量检测。/pp  数字PCR(digitalPCR)是基于单分子PCR方法对DNA进行绝对定量的工具,借助微流控技术将大量稀释后的DNA分散至微反应器中,每个反应器的DNA模板数量少于等于1个[6]。经过PCR后,对每个微反应孔的荧光信号进行检测,有靶序列模板的孔会发出荧光,没有靶序列模板的孔没有荧光,以此推算原始溶液中待测核酸的浓度。Quantalife公司(2011年被Bio-rad收购)研发的微滴式数字PCR仪器,目前已被用于微量病原微生物检测、单细胞基因表达检测等多个领域。/pp  2.非核酸类检测技术取得进展除了对核酸的直接检测,对蛋白质等非核酸物质的检测也是分子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蛋白芯片可以极大地提高蛋白检测的通量,其基本原理是将蛋白质有序地固定于载玻片等固相介质上,然后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芯片作用,抗体上的荧光指示对应的蛋白质及其表达量,可以实现高通量的蛋白检测。/pp  3.测序技术方兴未艾/pp  测序反应是可以直接获得核酸序列的唯一手段,是分子诊断技术的一项重要分支。1977年Sanger发明的末端终止法是最为经典的第一代测序技术,目前仍是获得核酸序列信息的最常用的方法。200年454LifeSciences公司(已被Roche收购)率先推出了基于焦磷酸测序的高通量基因组测序系统,开创了第二代测序的先河。与第一代测序技术不同,第二代测序技术是边合成边测序:通过DNA片段化后构成DNA文库,文库与载体交联后扩增,在载体上边合成边测序。二代测序使基因测序的通量迅速扩大,可一次完成对海量数据的检测,也称为深度测序(deepsequencing)或下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经过10多年的发展,二代测序日趋成熟并开始商业化,常见的平台包括Roche454、IlluminaSolexa、ABISOLID和LifeIonTorrent等,目前Roche454和ABISOLID已经逐渐被淘汰。在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宏基因组鉴定、分析母亲血液中胎儿的DNA信息进行产前诊断、绘制药物基因组图谱指导个体化用药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随着二代测序逐渐普及而产生的海量数据,也对后续的生物信息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pp  在第二代测序不断完善和广泛应用的同时,以单分子DNA测序为特征的第三代测序技术应运而生。2008年,HelicoBioScience公司首先报道了基于全内反射显微镜(TIRM)的单分子测序技术[7],现在已经成功推出第三代测序仪PacbioRSⅡ和PacbioSequel。之后又出现了PacificBioSciences公司开发的单分子实时技术(SMRT)以及OxordNanoporeTechnologies公司的纳米孔技术。这些技术未来也可能成为分子诊断的生力军。/pp  4.POCT继续发展/pp  POCT和分子诊断是体外诊断行业增长最快的两个细分领域。POCT产品有三个特点:检测时间短,检测空间灵活,检测操作者可以是非专业人员,甚至是被检对象本人。POCT平台的发展目标是将多步骤的检测完全整合到一个系统,用户只需要加入样品,系统就可以全自动化地完成剩下所有步骤,实现“样品进,结果出”,而POCT产生的终端数据通过传输到达医疗机构,可以对被检人员提供远程医疗服务。/pp  5.分子成像技术逐渐成熟/pp  目前我们常说的分子诊断是指“体外诊断”,即从待测者身上采取样本后在体外进行检测。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使“体内”分子诊断成为可能,即体内分子成像。分子成像可以使细胞功能可视化,并且能在生物活体内部无创地跟踪分子过程,对于许多疾病特别是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分型、药物靶点检测、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分子成像的关键在于分子探针技术、系统测量技术及数据分析与处理三个方面[8],而多模态分子成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Su等[9]利用亲和体修饰铜(64Cu)标记的异质纳米复相结构材料金–铁氧化物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借助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R)、磁共振成像(MRI)、光学三模态成像从不同层面对EGFR进行可视化研究,可以更敏感地检测EGFR的表达。虽然分子成像在一些癌症的诊疗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其临床应用大多以失败告终,这与癌症的高异质性、复杂的微环境、特殊的解剖学特点等有关。因此,分子影像学的广泛应用任重而道远。/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四)国家政策支持及市场环境/span/pp  近些年来,我国的基因组学的相关产业监管环境经历了变化宽松放任期(2014年前)—停止期(2014年2月)—部分放行期(2014年6月至年底)—鼓励发展期(2015年至今)。/pp  体外诊断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发展领域,监管部门对行业整体呈现逐步放开和支持的态度,这给体外诊断行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pp  随着医保控费的压力增大,医院收入来源将从药品逐渐向医疗服务转移,体外诊断包括分子诊断的行业地位将逐步提升[5]。同时,2016年1月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二胎政策落地,仅无创产前筛查(NIPT)领域,每年新增的筛查量预计就将带来7亿元的市场收入[5]。另外,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居民健康意识日益增强,也给分子诊断市场带来机遇。/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五)分子诊断细分市场分析/span/pp  根据其成熟度和市场接受度,分子诊断技术主要应用于四个方面:感染性疾病、遗传病、肿瘤和药物基因组学检测[10]。/pp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子诊断仍集中在感染性疾病的快速、准确诊断,最常见的分子诊断项目仍然是细菌或病毒感染性疾病检测。然而技术的革新和市场的发展使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领域拓宽至疾病易感性检测、肿瘤早期诊断、肿瘤个性化治疗和预后评估、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出生缺陷检测和司法鉴定等领域。市场容量的急剧扩增使得分子诊断市场平均每年的收入增长超过30%,某些新兴领域增幅更大,甚至可超过80%。分子诊断的消费者包括个体终端用户、医院、独立医学实验室、体检中心等,分子诊断技术主要分为核酸扩增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基因芯片及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四大类。定量PCR是应用最广泛的分子诊断技术,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基因芯片和微流控芯片二代测序正在高速发展并不断占据市场份额。我国的生物芯片虽然起步比国外晚,但却是世界上批准生物芯片进入临床最早和最多的国家。/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 (六)我国生物芯片行业分析/span/pp  根据预测,全球生物芯片市场在2015年已达76.3亿美元,并将在2016―2020年保持18.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于2020年达到177.5亿美元的高位[11]。2008年中国生物芯片市场规模超越行业预期达到1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9亿美元的规模[12]。与分子诊断总体形势一致,北美地区也是生物芯片最大的细分市场,而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pp  我国生物芯片行业发展迅猛。科学技术部颁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市场前景的临床检测及卫生防疫用基因芯片、蛋白芯片及芯片实验室产品。2011年,卫生部宣布将基因芯片诊断技术的管理类别由第三类医疗技术调整为第二类,确认了其灵敏性和准确性较高、检测快速简便等优点,从而大大提高了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速度。/pp  我国拥有相关生物芯片产品的企业中,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市值180亿元左右 未上市的企业中,博奥生物集团估值达200亿元,不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芯片相关企业,在整个基因检测行业中也居于首位。紧随其后的有华大基因(市场估值170亿元),贝瑞和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估值100亿元)等[13]。/pp  自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和少数外国机构在生物芯片领域共申请发明专利2300余项,经历了1998—2001年的起步期,2002—2008年的徘徊期和2009年之后的快速增长期。可见我国生物芯片行业现已具有较高的技术专业水平,同时也具有持续创新的动力。/pp  截至2016年12月初,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中,尚在有效期内的生物芯片产品类证书有72个,相比2008年底的不足20个有了较大增长。在注册产品总量提升的同时,以2012―2013年为分水岭,试剂类产品的数量超过了仪器产品的数量(见图2)。在体外诊断市场的成熟领域如免疫诊断、生化分析等细分市场,往往一台仪器上可以配套使用十几种乃至数十种试剂产品 因此生物芯片试剂类产品数量超过仪器产品的数量这一转折标志着生物芯片技术在临床诊断市场上已经进入快速增长、发育成熟的阶段。/pp  生物芯片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细分市场都在蓬勃发展。在微阵列芯片和微流控芯片两大平台技术的支持下,全自动的流程配套使得生物芯片技术对产业转化及临床应用越来越友好。染色体异常检测、先天性基因缺陷筛查、病原体鉴别诊断等芯片引领着临床检测细分市场的发展 在肿瘤早期诊断、预后评价和个体化用药等转化医学领域中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方兴未艾。个体遗传检测有望将生物芯片应用市场扩展到“上医治未病”的领域。在新药研发方面,蛋白微阵列芯片的高内涵筛选验证技术为抗体药物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支持,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器官芯片为新药研发实现“个体化”奠定了基础。在“民以食为天”的食品卫生和农业生物技术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也在逐步推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5b324da8-efd8-452d-ac8c-3ca085a6b15b.jpg" title="2.jpeg"//pp  span style="color: rgb(31, 73, 125) "strong三、分子诊断产业存在的问题与挑战/strong/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 (一)我国分子诊断的市场增长速度很快,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趋之若鹜,外资企业正在赢取先发优势/span/pp  在我国这样的新兴市场上,分子诊断市场的快速增长令投资者趋之若鹜,大批外资企业纷纷进入。2012年1月17日,LifeTechnologies公司和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我国成立体外诊断技术合资企业——Life–达安诊断,致力于推动遗传性疾病、癌症和传染性疾病的体外诊断分析[14]。同时罗氏公司、美国伯乐公司、凯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Illumina、PacificBio等国外企业纷纷以各种方式渗入和参与中国分子诊断市场,赢取先发优势,对国内现有的分子诊断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面对外资频频布局国内分子诊断市场的紧迫形势,我国必须尽快进行战略研究和布局。/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二)分子诊断的发展易受监管制度的制约,在摸索中逐步发展/span/pp  分子诊断市场的监管力度远高于其他细分市场,绝大部分产品属于三类产品,各细分领域的增长空间受政策影响较大,比如2010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的有关血站的核酸筛查试点及推广工作,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紧急叫停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在临床医学上的使用等。但整体趋势是监管保守,逐步放开,国家持积极态度推动。因此分子诊断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由于其产品成熟,渠道完善,具有技术和数据储备,将会是未来最大的受益者。/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三)面对临床上基因检测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如何解读给出临床指导意见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巨大挑战/span/pp  基于可靠的测序平台,通过优化测序方法和生物信息分析方法,我们能够在实验室轻松实现对人类全外显子、甚至全基因组的测序,获得海量的遗传信息。然而,如何解读这些复杂信息,给出合理的临床指导意见将成为医务工作者下一步所面对的巨大挑战。/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 (四)产业发展政策环境需进一步加强和改革/span/pp  在我国,体外诊断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2006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首次将诊断试剂立为专项。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提出要大力推动诊断试剂和诊断仪器的研发[15]。目前需要加强和改革的是:①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还有待明确、细化,政府招标采购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15] ②社会医疗保险及商业医疗保险能否承担分子诊断的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分子诊断产品的创新和产业链的拓展。当前的报销政策仍局限在疾病的常规诊断上,对于绝大部分的分子诊断创新产品并不支持,不利于分子诊断产业的创新和发展[16]。/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 (五)产业发展自身面临的挑战/span/pp  目前,我国本土的体外诊断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年销售额超过或接近10亿元的屈指可数,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不超过10家,未来应重视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模式[14]。另外,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有待提高,中国真正在产业上游拥有的基础专利很少。/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六)分子诊断产业主要的市场挑战/span/pp  产业政策风险:未来,国家可能还会对分子诊断的相关政策进行调整,随之对整个行业造成影响。/pp  医保政策的影响:分子诊断市场的拓展和新产品的推出很大程度上受医保及商业医疗保险支持程度的影响。目前的医疗保险更多地是支持已发生疾病的治疗,而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测缺乏支持,因而限制了分子诊断产品的推广[16]。/pp  产品或技术被淘汰的风险:当前基因芯片、微流控芯片测序等技术是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的潜在竞争技术,可能在将来取代现有技术[16]。/pp  新产品和技术开发方面的风险:分子诊断行业的特点是高风险、高产出,对企业的研发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本土公司的研发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就会面临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足,难以抵挡国外企业的竞争而被市场淘汰的风险[16]。/pp  分子诊断行业的门槛之一是特定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而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因此,企业需要承担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流失及核心技术泄密的风险[16]。/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七)国家监管问题/span/pp  国家对部分产品,尤其是对诊断试剂产品和第三方服务的过度监管,会给供需双方带来很多问题,形成瓶颈。/pp span style="color: rgb(31, 73, 125) "strong 四、对策建议/strong/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一)国家应对行业进行统一宏观布局,成立国家分子诊断示范中心/span/pp  (1)通过顶层设计制定创新型分子诊断产业发展规划及研发战略。/pp  (2)针对创新型分子诊断产品和服务,制定新的物价审批、医保社保和政府采购政策。/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二)鼓励并购合作形成完备的产业链/span/pp  从分子诊断产业链分析,目前国内提供试剂盒和仪器产品以及提供分子诊断检测服务的公司很多,而原材料和高端仪器的研发和生产的公司较少。不同产业链环节的公司可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17]。/pp  上游的试剂供应商和中游的仪器产品供应商可以注重产品布局,提升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 渠道型公司可整合渠道,同时向下游服务延伸 下游的独立诊断实验室可考虑增加特检项目所占比例,并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17]。此外,企业应考虑拓宽服务领域至检测数据分析等,目前有能力提供并布局数据分析服务的企业相对较少,因此先发者将占据优势。/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三)完善国家分子诊断相关产业政策/span/pp  1.培养创新型领军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资源,重点扶持2~4家可以与外资企业抗衡的领军企业,充分发挥领军企业的带头作用,树立行业典范。/pp  2.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国家基因检测应用示范中心的作用。/pp  鼓励发展新型产业组织,其特点是依托于相关的科研院所,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支持建立可以开展横向合作、互为支撑、技术装备可实现共享的产业技术联盟。鼓励建立第三方独立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对单分子测序、数字PCR、循环肿瘤细胞检测、microRNA检测等新兴领域进行重点支持。/pp  3.提供金融政策支持对分子诊断技术的开发、产品研制和应用推广,建立积极和良性的前、中、后期投资机制,成立产业引导基金,给予相关研发和生产企业一定的贷款免息政策,大力支持知识产权抵押、入股等,充分体现知识产权的价值。/pp  4.为国产创新分子诊断产品提供市场通道为更好地帮助国产创新分子诊断产品克服在市场推广环节存在的障碍,一是修订招标评分表,弱化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用户反馈、产品可靠性等评分指标,并直接给予创新产品适当的加分 二是针对医疗机构使用国产创新设备可能承担更大的风险问题,建议政府给予特殊政策,如在采购、使用医保中鼓励采用国产产品,支持各级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国产创新产品。/pp  5.提升监管水平迅速扩大和加强产品评审和监管队伍建设,提高评审和监管水平,加快创新产品的审批程序。/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四)重视知识产权制度及战略/span/pp  (1)将专利保护与对外贸易政策相联系,将专利保护作为贸易谈判的非关税障碍的重要一环。/pp  (2)通过立法,在一些尚未受到法律保护的高技术领域设立专利保护等。/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五)加快建立严格有效的标准检测手段与严格的审查管理制度/span/pp  (1)建议在国家层面创建一批国际认可的具备可以对分子诊断产品进行生物学评价、通用安全要求测评和认证资质的实验室或机构,建立严格的审查管理机制。/pp  (2)加强对审查人员和审查专家的培训,迅速提高审查人员和审查专家的素质和业务水平。/pp  (3)建议从国家层面鼓励第三方分子诊断临床咨询机构的建立。/pp  【作者】清华大学医学院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谢兰,刘冉,冯娟,邢婉丽,程京/pp  【来源】中国工程科学(2017年第19卷第2期)/pp  【全文整理】奥咨达/p
  • 数亿元D+轮融资!微远基因将建分子诊断试剂仪器基地,持续发力病原精准诊断赛道
    近日,微远基因宣布成功完成数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由科泉基金领投,天心基金跟投。本轮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推动病原分子精准诊断产品的研发与IVD化,加速整体解决方案在全国顶级医疗机构的落地开展。同时,微远基因将新建先进的分子诊断试剂和仪器生产基地。微远基因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基因诊断领域与感染精准医疗,着力构建基于基因组学,影像组学与EMR大数据的感染性疾病AI诊断体系,为临床提供感染精准诊断综合解决方案。公司目前已建成超过10,000㎡的研发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产品GMP生产基地,并在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成都等多地设有检测中心和分支机构。公司已累积了超过40万例的病原宏基因组学大样本数据,并参与了如新冠病毒等重大病原的早期发现鉴定工作。微远在多个分子诊断技术平台上砥砺创新,拥有多款自主研发的仪器和试剂。在病原精准诊断领域,根据不同临床场景与需求推出适宜产品:基于随机测序的病原宏基因组技术(mNGS)检测产品IDseq Prime,基于随机测序和探针靶向测序(mNGS+tNGS)的产品IDseq Ultra和基于探针捕获靶向测序(tNGS)的产品 IDseq Focus。2022年来,公司接连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实现了从“检测试剂-测序仪-分析软件”的全流程资质认证。微远基因具有丰硕的研究转化成果与完整的知识产权布局,已累计发表高分 SCI 文章超70篇,已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近50项,及软件著作30项。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卓越的质量管理水平,微远连续三年满分通过国家卫健委临检中心组织的mNGS室间质评考核,并于2024年3月顺利通过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病原宏基因组学检测(mNGS)项目复评审。微远基因先后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上海瑞金医院、武汉同济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儿科医院等顶级临床院所建立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进行医学转化研究与宏基因组学平台共建。同时,公司积极参与多项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及行业标准的制定,并联合多学科知名专家成立中国病原宏基因组解读联盟,推动该技术的规范化应用。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微远基因先后获评专精特新企业、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粤港澳大湾区新经济先锋企业50强等,并连续五度荣登中国未来医疗100强。微远基因作为参与单位,荣获2023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近期由科技部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中,微远基因作为项目参与单位,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本轮融资助力下,微远将进一步布局前沿分子诊断技术在各类感染场景中的应用,把研发重点放在产品上,把服务重心放在医院内,串联起感染诊断的前哨监测与大众检测,加速推进病原宏基因组检测整体解决方案在医院内实现本地化运行,从病原、药物、宿主三个维度持续推进mNGS 2.0时代。“我们深深明了,每一份珍贵样本的背后,都有一位亟待救治的病患。”微远基因将秉持长期主义,为行业可持续良性发展,为感染精准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尽到应有的企业责任与产业担当。关于科泉基金科泉基金成立于2022年,该基金由地方国控建设集团创建,由南京中益仁投资担任基金管理人,优先投资方向为当地政府鼓励引进的新兴产业,包括但不限于:半导体、生命健康、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关于天心基金天心基金成立于2023年,由园区融发集团天环公司发起设立,是园区践行“投出去、引进来”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财务投资与产业投资相结合的方式赋能本地产业发展,重点关注生物医药、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基金管理人弘卓资本拥有人民币和美元双币管理经验,资产管理规模累计达到近200亿元人民币,投资范围涵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IDseqTM for ID doctors。微远专注于病原NGS感染诊断,为临床提供三种病原NGS检测产品:基于随机测序的病原宏基因组技术(mNGS)检测产品 IDseq Prime、基于随机测序和探针靶向测序(mNGS+tNGS)的产品 IDseq Ultra、基于探针捕获靶向测序(tNGS)的产品 IDseq Focus。同时致力于提供三种检测产品的本地化方案,助力感染精准医学诊断。
  • 照亮生命科学前进之路 三大分子诊断技术平台浅析
    随着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分子诊断学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这为分子诊断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分子诊断20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分子诊断技术是指以DNA和RNA为诊断材料,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检测基因的存在、缺陷或表达异常,从而对人体状态和疾病作出诊断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检测DNA或RNA的结构是否变化、量的多少及表达功能是否异常,以确定受检者有无基因水平的异常变化,对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分子诊断学20余年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进行遗传病的基因诊断;(2)以PCR技术为基础的DNA诊断,特别是定量PCR和实时PCR的应用,不仅可以检测存在于宿主的多种DNA和RNA病原体载量,还可检测多基因遗传病细胞中mRNA的表达量;(3)以生物芯片(biochip)技术为代表的高通量密集型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组织芯片等,由于其工作原理和结果处理过程突破了传统的检测方法,不仅具有样品处理能力强、用途广泛、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因此成为分子诊断技术领域的一大热点。通俗简单的讲所有基于分子生物学水平的方法学技术都属于分子诊断技术。目前常见核酸分子诊断技术涉及三个技术:PCR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芯片技术。划时代的PCR技术 照亮生命科学前进之路PCR技术是一种用于扩增特定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基本原理是在反应室中模拟细胞内的DNA复制,即人为创造核酸半保留复制条件,使目的DNA在细胞外完成扩增的过程。由1983年美国Mullis首先提出设想,1985年由其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即简易DNA扩增法,意味着PCR技术的真正诞生。通过PCR技术进行分子诊断的流程如下:核酸提取——核酸扩增——核酸检测。从各类技术类别来看,PCR技术由于壁垒相对较低,国产化程度高,国内企业布局相对较早,因此基于PCR技术的分子诊断产品占总产品量的70%以上。按照靶标数量划分,PCR技术平台通常可分为qPCR和dd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Real-time PCR,美国 PE (Perkin Elmer)公司1995年研制出来的一种新的核酸定量技术,该技术是在常规PCR基础上加入荧光标记探针来实现其定量功能的,与普通PCR相比,实时定量PCR具有许多优点:利用荧光信号的变化实时检测PCR扩增反应中每一个循环扩增产物量的变化,最终对起始模板的定量分析。ddPCR(数字PCR):ddPCR系统利用油包水技术,在传统的PCR扩增前将一个大的反应体系进行微滴化处理,将此反应体系分割为成千上万个微滴,即成千上万个独立的PCR反应体系。在此过程中,样品被稀释至单分子水平,并被平均分配到这几万个反应体系中,每个微滴中不含或者含有至少一个待检测的核酸靶分子,这样也相当于变相的对靶基因进行富集。基因测序进入高速发展期 基因技术即测定DNA序列的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DNA的序列分析是进一步研究和改造目的基因的基础。目前用于测序的技术主要有Sanger等(1977)发明的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和 Maxam和 Gilbert(1977)发明的化学降解法。这二种方法在原理上差异很大,但都是根据核苷酸在某一固定的点开始,随机在某一个特定的碱基处终止,产生 A,T,C,G四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核苷酸,然后在尿素变性的PAGE胶上电泳进行检测,从而获得DNA序列。目前 Sanger测序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简单讲基因测序技术是针对DNA片段进行测序和分析,使得DNA序列得以清晰。经典的Sanger测序技术,被称作是测序届金标准。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拓展,基因测序技术将不断升级,也将进一步提高占比,成为未来肿瘤检测的主要技术。目前测序市场主流为NGS测序平台。NGS(下一代测序,也被称为“二代测序”)。二代测序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快速增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包括疾病目标基因集测序(disease-targeted gene panels)、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 , WES)和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 , WGS)。总体来说,NGS技术具有通量大、时间短、精确度高和信息量丰富等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感兴趣的基因进行精确定位。第三代测序技术的核心理念是以单分子为目标的边合成边测序,单分子测序平台给测序技术带来新思路,部分已经开始商业化推广,但尚未达到NGS的规模。相比二代测序,第三代测序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有明显优势:第三代测序技术不需要PCR扩增,可直接对单个分子进行测序 样品制备简单,测序成本进一步降低;可直接读取RNA的序列和包括甲基化在内的DNA修饰。这些优势可以大大改善临床基因测序的成本、速度和质量,但单分子测序有通量限制,所以并不适合独立做全基因组测序,更适于针对有限的、个性化的、目标性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大有可为基因芯片(Gene chip)技术是指通过微阵列(Microarray)技术将高密度DNA片段通过高速机器人或原位合成方式以一定的顺序或排列方式使其附着在如膜、玻璃片等固相表面,以同位素或荧光标记的DNA探针,借助碱基互补杂交原理,进行大量的基因表达及监测等方面研究的技术。其测序原理是杂交测序方法,即通过与一组已知序列的核酸探针杂交进行核酸序列测定的方法,在一块基片表面固定了序列已知的靶核苷酸的探针。当溶液中带有荧光标记的核酸序列TATGCAATCTAG,与基因芯片上对应位置的核酸探针产生互补匹配时,通过确定荧光强度最强的探针位置,获得一组序列完全互补的探针序列。据此可重组出靶核酸的序列。基因芯片类型较为繁多,可以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1.按照载体上所添加DNA种类的不同,基因芯片可分为寡核苷酸芯片和cDNA芯片两种。2.按照载体材料分类:载体材料可分为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两种。3.按照点样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原位合成芯片、微矩阵芯片、电定位芯片三种。随着二代测序价格的降低,现在这基因芯片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重叠度越来越高。基因芯片技术在一些领域逐步被二代测序替代,但是芯片有自己的优势:技术较为成熟,样本处理和数据分析相对测序更加简单、快速,在大规模样本的固定位点基因检测速度上有很大优势,在基因表达检测上对中低表达峰度的基因检测可靠性更高、在基因拷贝数变化的研究方面速度较快,成本相对较低。而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引入可以实现检测自动化和一体化,整体效率有较大提升。稿件来源:上海远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附:PCR仪专场基因测序专场基因芯片专场
  • 分子诊断迎来“战国时代” 罗氏排名第一
    分子诊断产业高速发展,而我国人力、物力、科学技术水平有限,应从攻克主流产品入手,集中有限的精力,攻破核心技术难关,再辐射到所有产品的研发。  随着人类对疾病的认识逐步深入到基因层面,以及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全球分子诊断市场快速增长。据统计,2015年全球分子诊断产品销售额预计超过80亿美元,而目前中国的分子诊断年增长速度是全球的两倍。  潜力无限的中国分子诊断市场,哪些企业正在瞄准这块&ldquo 蛋糕&rdquo ?分子诊断行业有哪些机遇,又有哪些发展壁垒?在&ldquo 刀光剑影&rdquo 的过招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占据市场宝座?  迎来战国时代  分子诊断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继而作出诊断的技术,它为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转归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信息。  纵览全球分子诊断市场格局,罗氏诊断为最大的分子诊断公司,其次为诺华、Gen-Probe、Qiagen、BD、Cepheid、雅培和西门子等。根据近日GEN网站公布的《2013年全球分子诊断公司TOP14名单》,罗氏诊断的2012年收入为17.56亿美元,排名第一,其他上榜公司在分子诊断领域的收入也大部分在亿万美元级别。  由于最早获得了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专利,并且通过仪器试剂一体化整合,在高效率、高度集成自动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罗氏因此在血液筛查领域具有领先地位。  在国外各大企业在分子诊断各个领域不断&ldquo 厮杀&rdquo 时,国内大大小小的分子诊断企业也加入了这场市场争夺战,深圳华大、达安基因、科华生物、上海之江、北京博奥、厦门艾德、湖南圣湘、福州泰普、广州安必平等&ldquo 割据&rdquo 了分子诊断的市场。  达安基因是国内较早展开分子诊断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企业,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基因诊断技术研究部主任陈华云表示,通过多年的发展,达安基因在临床感染性疾病检测领域如乙肝病毒、CT/UU、结核杆菌及HPV检测领域具有领先水平。  华大基因则在国内遗传性疾病分子诊断领域&ldquo 称霸&rdquo 。据记者了解,华大基因依托基因测序的优势,开发了针对白血病及地贫患者的HLA分型检测项目,开展了针对孕妇的无创产前基因筛查、妇女宫颈癌的HPV分型检测以及HBV基因分型与耐药基因检测、单基因病检测等,属于国内遗传性疾病分子诊断领域的代表企业之一。  面对国内外企业的相互竞争,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研究员韩健在参观完各个厂家展示的分子诊断技术平台后,不禁感叹:&ldquo 分子诊断市场迎来了"战国时代"!&rdquo   市场&ldquo 软肋&rdquo 在哪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分子诊断市场上已经涌现了一批较有特色的企业,但是在陈华云看来,由于我国在分子诊断技术领域的积淀不够,即便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分子诊断技术,但不同公司推出的产品仍然存在单一化的问题。  陈华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无论是政府的投入支持还是企业自身的原始积累都较少,导致市场上基于荧光PCR技术的企业多于牛毛,而基于基因芯片技术、测序技术、恒温扩增技术等创新性技术的企业则较少。  而且,大多数企业都集中在技术门槛低的荧光PCR领域,而对于高端的分子检测技术则缺乏动力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  据记者了解,除了推出的产品较为单一,在技术层面和质量规范管理上,整个分子诊断大市场也遭遇诸多困难,导致分子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常常受到质疑。  韩健曾对媒体感叹:&ldquo 分子诊断门槛太高,需要训练有素的科研人员才能完成核酸提取、扩增、检测的实验步骤。而且对硬件的要求也很高,包括仪器投入和实验室环境建设(防止扩增产物污染导致假阳性)。这些技术壁垒使得分子诊断技术还不能被更多人使用。&rdquo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也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ldquo 目前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同一实验室不同检测批次间或不同实验室对同一标本检测间结果的差异,这已成为时常困扰临床医师、患者以及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普遍性问题。&rdquo   此外,一直为业内专家所担忧的还有对进口设备、仪器的严重依赖。有专家指出,实力雄厚的国内分子诊断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并购研发机构等多种方式逐渐摆脱设备缺乏的制约,而中小企业就只能购买国外设备,并不得不接受价格的逐年上涨。  如何提升竞争力  陈华云认为,分子诊断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充分迎接市场挑战,要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从而打破常规、革新技术、研发新产品。  同时,陈华云指出,分子诊断行业缺乏质控标准物,且存在地域特征,用于生物制品灵敏度和特异性测试和对比的质控标准物在品型、种类方面已满足不了行业发展需要,行业在检验标准方面还有待完善。  &ldquo 让分子诊断结果更稳定、可靠,才有强大的说服力来赢得市场。&rdquo 陈华云说。  还有专家指出,生物行业在国内还是个朝阳行业,有很多国内尚未触及的领域,技术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也有一定的差距,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分子诊断市场中突出重围,既要重视当前市场需求,开发应时产品,也要长远布局,了解分子诊断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打好技术基础,积累自主创新的实力。  &ldquo 国内从事基因诊断相关产品研发的企业及机构有150多家。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将面临并购或淘汰。&rdquo 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邢婉丽近日在2014分子诊断技术研讨会上发出这样的警示。  陈华云也表示:&ldquo 分子诊断产业高速发展,而人力、物力、科学技术水平有限,我们要从攻克主流产品入手,集中有限的精力,攻破核心技术难关,一步一步来,辐射到所有产品的研发。&rdquo   政策  2002年1月,原卫生部下发了《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凡是开展向患者收费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项目的临床实验室,必须按规范进行设置,要有严格的实验室分区,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人员须接受原卫生部临检中心及其指定机构的培训,持证上岗。  同时,要建立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编写标准操作程序(SOP),具备上述硬件和软件后,须通过由原卫生部临检中心或省级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专家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开展临床基因扩增检验项目。  2002年7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检验医学部分子生物实验室成为第一家通过验收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同年,原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编写了人员培训教材《临床基因扩增检验技术》,根据实际验收发现的问题及技术的进展,2007 年又出版了《实时荧光 PCR技术》。  2010 年12月,原卫生部正式下发了《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办法》。到2013年4月,全国按照所制定的标准通过验收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共1800 多家。采用所编写的培训教材和培训模式共举办了培训班180多期,培训实验室技术人员16000多人,涉及全国30 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国外对临床分子诊断的标准与规范也十分重视,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制定的关于分子检测的导则和指南就有14项。  国际临床化学和实验室医学联盟(IFCC)的《临床诊断中分子扩增方法质量评价基础》也明确指出了临床分子诊断中的避免污染的重要性以及污染源,对实验室分区和工作流程都有明确提及。
  • 生命科学|当“核酸”遇上“质谱”——多重分子诊断技术的下一站
    引言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推动了国内分子诊断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使得“核酸”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当前的核酸分析技术,主要是基于荧光定量PCR(qPCR)的原理,虽然具有灵敏、准确、便捷的优势,但却通常只能对少于5个的靶标进行分析。不过这样相对有限的检测靶标数目,虽然在新冠检测等特定应用场景已经足够有效(即判断是否感染新冠),却难以应对一些复杂疾病的检测,如肿瘤、出生遗传缺陷、精-准用药的检测等。因为这些疾病通常都涉及到更多的基因变异情况,需要有具备更广泛的检测能力的技术。而核酸质谱技术,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进行多重核酸分析的分子诊断平台。核酸质谱原理说到质谱的技术,领域内的人应该并不是完全陌生。顾名思义,质谱就是对“质量”进行精-确检测的精密设备,也是临床诊断领域快速发展的未来平台之一。质谱可以用来检测蛋白质和代谢物,也可以用来检测核酸。生命的遗传物质DNA分子是由4种碱基——ATCG所构成的,每种碱基的分子质量不同。核酸质谱犹如一把高精度的天平,可区分单个碱基的质量差异(GATC)(图1)。当核酸发生变异的时候,不论是碱基的替换还是修饰,都会改变DNA的分子质量,核酸质谱通过对这种质量变化的精确分析,就能够对其进行精-准的识别。通过这种方式,核酸质谱既可以检测基因的多态性和基因的突变,也可以检测核酸的化学修饰,还能够对拷贝数变异和修饰水平等进行定量的分析。图1 DNA分子碱基组成核酸质谱的优势相比传统的qPCR等分子诊断手段,核酸质谱拥有多重、准确、高通量的优势。这是由核酸质谱的检测原理和技术路线所决定的。首先,核酸质谱直接依据分子量的差异来进行检测,只要待测靶标扩增后的分子量不同,就可以相互区别开来,不会像传统的qPCR一样受到荧光通道数的限制。因此,核酸质谱通常能够实现30-50重乃至更多靶标的分析,而传统的qPCR方法单次检测通常小于5重。其次,由于采用了两步扩增反应,再加上对质量直接进行检测,因此核酸质谱具有极强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抗干扰能力强,适合于复杂背景下的低丰度靶标分析。最-后,核酸质谱检测速度极快,每个样本在质谱检测环节仅需数秒的时间,适合于大批量的样本的分析(图2)图2 集合PCR、芯片、质谱三大技术优势核酸质谱的应用核酸质谱的优势决定了它特别适合于复杂的、多靶标疾病的分子诊断。主要包括出生遗传缺陷、肿瘤、药物基因组、病原体多联检和耐药检测等。详见如下表: FPI得益于本身的优良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核酸质谱受到了行业内越来越多的关注,可谓是分子诊断的“明日之星”。然而当前,国内的核酸质谱仍主要被进口品牌及其OEM厂商所垄断。由于其技术难度较大、产品功能复杂,国内能够布局该平台并掌握核心技术的厂家仍是寥寥。在这种情势下,聚光科技集团下属的聚致生物,已经完成开发了原生的、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核酸质谱系统,并同国内一些知名的分子诊断试剂研发企业进行合作,开拓这一极富前景的新领域,为健康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 科华生物斥资5.5亿投资分子诊断领域
    p  科华生物16日早间公告,公司签署《关于投资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天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之合作备忘录》,拟以现金方式对标的公司分步实施合计投资553,750,000元,取得西安天隆和苏州天隆各62%的股权。/pp  公告称,标的公司在分子诊断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产品储备,在临床、工业和疾控中心占有重要市场地位。公司在继投资奥然生物之后,本次收购控股西安天隆和苏州天隆将进一步丰富公司分子诊断产品线,完善公司分子诊断检测仪器布局,大幅增加分子诊断领域的检测项目。结合公司已有血站和临床优质客户群,显著提升公司在分子诊断领域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pp  公司与标的公司在完成整合后,双方可在产品、渠道和售后服务方面实现互补,有助于公司向终端用户提供完善的产品组合,实现对临床、工业和血站市场的全面覆盖。研发的协同效应将大幅增加在研产品,优化新产品开发的投入。从仪器到试剂,从核酸提纯到基因扩增,公司将拥有分子领域中领先的整体解决方案。/p
  • 盘点:分子诊断常用技术50年的沿革与进步
    一、基于分子杂交的分子诊断技术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分子杂交技术发展最为迅猛的20年,由于当时尚无法对样本中靶基因进行人为扩增,人们只能通过已知基因序列的探针对靶序列进行捕获检测。其中液相和固相杂交基础理论、探针固定包被技术与cDNA探针人工合成的出现,为基于分子杂交的体外诊断方法进行了最初的技术储备。  (一)DNA印迹技术(Southernblot)  Southern于1975年发明了DNA印迹技术,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将DNA片段化,再以凝胶电泳将长度不等的DNA片段进行分离,通过虹吸或电压转印至醋酸纤维膜上,再使膜上的DNA变性与核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进行分子杂交,经洗脱后以放射自显影鉴别待测的DNA片段-探针间的同源序列。这一方法由于同时具备DNA片段酶切与分子探针杂交,保证了检测的特异性。因此,一经推出后便成为探针杂交领域最为经典的分子检测方法,广为运用于各种基因突变,如缺失、插入、易位等,及与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的鉴定中。Alwine等于1977年推出基于转印杂交的Northernblot技术也同样成为当时检测RNA的金标准。  (二)ASO反向斑点杂交(allele-specificoligonucleotide reverse dot blot,ASO-RDB)  使用核酸印迹技术进行核酸序列的杂交检测具有极高的特异性,但存在操作极为繁琐,检测时间长的缺点。1980年建立的样本斑点点样固定技术则摆脱了传统DNA印迹需要通过凝胶分离技术进行样本固定的缺点。通过在质粒载体导入单碱基突变的方法,构建了首条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allele-specificoligonucleotide,ASO),更使对核酸序列点突变的检测成为可能。1986年,Saiki[3]首次将PCR的高灵敏度与ASO斑点杂交的高特异性结合起来,实现了利用ASO探针对特定基因多态性进行分型。其后为了完成对同一样本的多个分子标记进行高通量检测,Saiki[4]又发明了ASO-RDB,通过将生物素标记的特异性PCR扩增产物与固定于膜上的探针杂交显色,进行基因分型、基因突变的检测。该法可将多种寡核苷酸探针固定于同一膜条上,只需通过1次杂交反应,即可筛查待检样本DNA的数十乃至数百种等位基因,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的特点,一度成为基因突变检测、基因分型与病原体筛选最为常用的技术。  (三)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FISH源于以核素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1977年Rudkin首次使用荧光素标记探针完成了原位杂交的尝试。在上世纪8090年代,细胞遗传学和非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发展将FISH推向临床诊断的实践应用。相比于其它仅针对核酸序列进行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FISH结合了探针的高度特异性与组织学定位的优势,可检测定位完整细胞或经分离的染色体中特定的正常或异常DNA序列 由于使用高能量荧光素标记的DNA探针,可实现多种荧光素标记同时检测数个靶点。  如今,FISH已在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扩增、 基因重排、病原微生物鉴定等多方面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genomic hybridization,CGH)与光谱核型分析(spectralkaryotyping,SKY)等FISH衍生技术,使其正在越来越多的临床诊断领域中发挥作用。  (四)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  MLPA技术于2002年由Schouten等[6]首先报道。每个MLPA探针包括2个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片段,1个由化学合成,1个由M13噬菌体衍生法制备 每个探针都包括1段引物序列和1段特异性序列。在MLPA反应中,2个寡核苷酸片段都与靶序列进行杂交,再使用连接酶连接2部分探针。连接反应高度特异,只有当2个探针与靶序列完全杂交,连接酶才能将2段探针连接成1条完整的核酸单链 反之,如果靶序列与探针序列不完全互补,即使只有1个碱基的差别,就会导至杂交不完全,使连接反应无法进行。连接反应完成后,用1对荧光标记的通用引物扩增连接好的探针,每个探针扩增产的长度都是唯一的。最后,通过毛细管电泳分离扩增产物,便可对把核酸序列进行检测。由于巧妙地借鉴了扩增探针的原理,MLPA技术最多可在1次反应中对45个靶序列的拷贝数进行鉴定。  该技术具备探针连接反应的特异性与多重扩增探针杂交的高通量特性。经过MRC-Holland公司10余年的发展,MLPA技术已成为涵盖各种遗传性疾病诊断、药物基因学多遗传位点鉴定、肿瘤相关基因突变谱筛查、DNA甲基化程度定量等综合分子诊断体系,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高通量对已知序列变异、基因拷贝数变异进行检测的方法。  (五)生物芯片  1991年Affymetrix公司的Fordor[7]利用其所研发的光蚀刻技术制备了首个以玻片为载体的微阵列,标志着生物芯片正式成为可实际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时至今日,芯片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果按结构对其进行分类,基本可分为基于微阵列(microarray)的杂交芯片与基于微流控(microfluidic)的反应芯片2种。  1.微阵列芯片  (1)固相芯片:微阵列基因组DNA分析(microarray-basedgenomic DNA profiling,MGDP)芯片:将微阵列技术应用于MGDP检测中已有超过十年的历史,其技术平台主要分为2类,即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basedcomparative genome hybridization,aCGH)和基因型杂交阵列(SNParray)。顾名思义,aCGH芯片使用待测DNA与参比DNA的双色比对来显示两者间的拷贝数变异(CNV)的变化,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芯片则无需与参比DNA进行比较,直接通过杂交信号强度显示待测DNA中的SNP信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市场上已出现可同时检测SNP与CNV的高分辨率混合基因阵列芯片。MGDP芯片主要应用于发育迟缓、先天性异常畸形等儿童遗传病的辅助诊断及产前筛查。经验证,使用MGDP芯片进行染色体不平衡检测与FISH的诊断符合率可达100%,表达谱芯片(geneexpression profiling array,GEParray):1999年,Duggan等首次使用cDNA芯片绘制了mRNA表达谱信息。随着表观遗传学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目前也已出现microRNA芯片、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coding RNA,lncRNA)芯片等。类似于MGDP芯片,GEP芯片使用反转录后生成的cDNA文库与固定于芯片载体上的核酸探针进行杂交,从而检测杂交荧光信号的强度判断基因的表达情况。  相较于基因组杂交,GEP芯片对生物学意义更为重要的转录组信息进行检测,对疾病的诊断与预后判断具有特殊的意义。目前使用GEP芯片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病及神经退行性变等进行诊断、分类及预后评估已经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液相芯片:传统固相芯片将检测探针锚定于固相载体上捕获目的序列,而Luminex公司的xMAP技术则通过搭配不同比例的2种红色荧光染料,将聚苯乙烯微球标记为不同的荧光色,并对其进行编码得到具有上百种荧光编号的微球。通过xTAG技术将不同的特异性杂交探针交联至编码微球上,使得不同的探针能够通过微球编码得以区分。利用混合后的探针-微球复合物与待测样本进行杂交,使微球在流动鞘液的带动下通过红绿双色流式细胞仪,其中红色激光检测微球编码,绿色荧光检测经杂交后核酸探针上荧光报告基团的信号强度,一次完成对单个样本中多种靶序列的同时鉴定。目前,该技术已在囊性纤维化等遗传性疾病诊断、多种呼吸道病毒鉴定及人乳头瘤病毒分型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2.微流控芯片  1992年Harrison等首次提出了将毛细管电泳与进样设备整合到固相玻璃载体上构建“微全分析系统”的构想,通过分析设备的微型化与集成化,完成传统分析实验室向芯片上实验室(lab-on-chip)的转变。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chip)由微米级流体的管道、反应器等元件构成,与宏观尺寸的分析装置相比,其结构极大地增加了流体环境的面积/体积比,以最大限度利用液体与物体表面有关的包括层流效应、毛细效应、快速热传导和扩散效应在内的特殊性能,从而在1张芯片上完成样品进样、预处理、分子生物学反应、检测等系列实验过程。  目前使用微流控芯片进行指导用药的多基因位点平行检测是主要临床应用领域。  二、核酸序列测定  测序反应是直接获得核酸序列信息的唯一技术手段,是分子诊断技术的一项重要分支。虽然分子杂交、分子构象变异或定量PCR技术在近几年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其对于核酸的鉴定都仅仅停留在间接推断的假设上,因此对基于特定基因序列检测的分子诊断,核酸测序仍是技术上的金标准。  (一)第1代测序  1975年Sanger与Coulson发表了使用加减法进行DNA序列测定的方法,随后Maxam在1977年提出了化学修饰降解法的模型,为核酸测序时代的来临拉开了序幕。  Sanger等于同年提出的末端终止法(Sanger测序法)利用2' 与3' 不含羟基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进行测序引物延伸反应,ddNTP在DNA合成反应中不能形成磷酸二酯键,DNA合成反应便会终止。如果分别在4个独立的DNA合成反应体系中加入经核素标记的特定ddNTP,则可在合成反应后对产物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gel electrophoresis,PAGE)及放射自显影,根据电泳条带确定待测分子的核苷酸序列。AppiedBiosystems公司在Sanger法的基础上,于1986年推出了首台商业化DNA测序仪PRISM 370A,并以荧光信号接收和计算机信号分析代替了核素标记和放射自显影检测体系。该公司于1995年推出的首台毛细管电泳测序仪PRISM 310更是使测序的通量大大提高。Sanger测序是最为经典的一代测序技术,仍是目前获取核酸序列最为常用的方法。  (二)第2代测序  1.焦磷酸测序(Pyro-sequencing)  不同于Sanger测序法所使用的合成后测序理念,Ronaghi分别于1996年与1998年提出了在固相与液相载体中通过边合成边测序的方法-焦磷酸测序。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引物链延伸时所释放的焦磷酸基团激发荧光,通过峰值高低判断与其相匹配的碱基数量。由于使用了实时荧光监测的概念,焦磷酸测序实现了对特定位点碱基负荷比例的定量,因此在SNP位点检测、等位基因(突变)频率测定、细菌和病毒分型检测方面应用广泛。由于荧光报告原理不同,其对于序列变异的检测灵敏度从Sanger测序的20%提高到了5%。但由于该技术的仪器采购与单次检测成本较高,目前尚未得到大规模的临床使用。  2.高通量第2代测序  目前常见的高通量第二代测序平台主要有Roche454、IlluminaSolexa、ABISOLiD和LifeIon Torrent等,其均为通过DNA片段化构建DNA文库、文库与载体交联进行扩增、在载体面上进行边合成边测序反应,使得第1代测序中最高基于96孔板的平行通量扩大至载体上百万级的平行反应,完成对海量数据的高通量检测。该技术可以对基因组、转录组等进行真正的组学检测,在指导疾病分子靶向治疗、绘制药物基因组图谱指导个体化用药、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鉴定及通过母体中胎儿DNA信息进行产前诊断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然而,由于该技术需要对DNA进行片段化处理,测序反应读长较短(如Solexa与SOLiD系统单次读长仅50bp),需要对数据进行大规模拼接,因此对分子诊断工作者掌握生物信息学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利于后期的测序数据分析。  (三)第3代测序  第3代测序技术的核心理念是以单分子为目标的边合成边测序。该技术的操作平台目前主要有Helicos公司的Heliscope、PacificBiosciences公司的SMRT和OxfordNanopore Technologies公司的纳米孔技术等。该技术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可对混杂的基因物质进行单分子检测,故对SNP、CNV的鉴定更具功效。但是目前其进入产品商业化,并最终投入临床应用仍有很长的距离。  三、基于分子构象的分子诊断技术  (一)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与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  1970~1980年间,Fischer等与Orita等分别提出了利用核酸序列变异所导至双链变性条件差异与单链空间折叠差异,通过变性与非变性PAGE对变异序列进行分离鉴定的方法,即DGGE与SSCP。上述2项技术均通过变异核酸分子在空间构象上的差异,通过特定条件下电泳速率的变化进行检测。正因为核酸分子构象具有序列特异性,且对于序列的改变非常敏感,常常1个碱基的变化也能得到鉴定。但由于DGGE与SSCP均必须进行PCR后开盖电泳的操作,现已不常见于临床检测。  (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  1997年,Oefner和Underhill建立了利用异源双链变性分离变异序列、使用色谱洗脱鉴定的技术,称为dHPLC,可自动检测单碱基置换及小片段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对于存在一定比例变异序列的核酸双链混合物,其经过变性和复性过程后,体系内将出现2种双链:一种为同源双链,由野生正义链-野生反义链或变异正义链-变异反义链构成的核酸双链 另一种为异源双链,即双链中1条单链为野生型,而另1条为变异型。由于存在部分碱基错配的异源双链DNA与同源双链DNA的解链特征不同,在相同的部分变性条件下,异源双链因存在错配区而更易变性,被色谱柱保留的时间短于同源双链,故先被洗脱下来,从而在色谱图中表现为双峰或多峰的洗脱曲线。由于该技术使用了较高分析灵敏度的色谱技术进行检测,可快速检出5%负荷的变异序列。但需注意的是,由于该技术主要通过异源双链进行序列变异检测,其不能明显区分野生型与变异型的纯合子。  (三)高分辨率熔解分析(high-resolutionmelting analysis,HRMA)  2003年,Wittwer等首次革命性地使用过饱和荧光染料将PCR产物全长进行荧光被动标记,再通过简单的产物熔解分析对单个碱基变化进行鉴定。该技术的原理也是通过异源双链进行序列变异鉴定。待测样本经PCR扩增后,若存在序列变异杂合子,则形成异源双链,其熔解温度大大下降。此时由于双链被饱和染料完全填充,其产物熔解温度的变化便可通过熔解曲线的差异得以判定。对于变异纯合子而言,HRMA也可利用其较高的分辨率完成PCR产物单个位点A:T双键配对与G:C三建配对热稳定性差异的鉴定,但是对于Ⅱ、Ⅲ类SNP的纯合子变异则无法有效区分。  如何利用DNA构象对序列进行推测,从而避免成本较高的序列测定或操作繁琐的杂交反应一直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与应用的热点问题。目前,使用构象变化对序列变异进行间接检测的便捷性已得到一致肯定,尤其是HRMA可完成对变异序列单次闭管的扩增检测反应。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基于构象变化的分子检测手段多无法通过探针杂交或核酸序列测定对检测的特异性进行严格的保证,因此其只适合大规模的初筛,而真正的确诊仍需要进行杂交或测序的验证。  四、定量PCR(quantitativePCR,qPCR)  相比于其他分子诊断检测技术,qPCR具有2项优势,即核酸扩增和检测在同一个封闭体系中通过荧光信号进行,杜绝了PCR后开盖处理所带来扩增产物的污染 同时通过动态监测荧光信号,可对低拷贝模板进行定量。正是由于上述技术优势,qPCR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接受程度最高的技术,在各类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基因定量检测、基因多态性分型、基因突变筛查、基因表达水平监控等多种临床实践中得到大量应用。但伴随着qPCR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关这项技术的质量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消除各类生物学变量所引起的检测变异,减少或抑制实验操作与方法学中的各种干扰因素是qPCR技术面临的难题。  (一)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  1.双链掺入法  1992年Higuchi等通过在PCR反应液中掺入溴乙锭对每个核酸扩增热循环后的荧光强度进行测定,提出了使用荧光强度与热循环数所绘制的核酸扩增曲线,定量反应体系中初始模板的反应动力学(real-timePCR)模型,开创了通过实时闭管检测荧光信号进行核酸定量的方法。核酸染料可以嵌入DNA双链,且只有嵌入双链时才释放荧光,在每1次的扩增循环后检测反应管的荧光强度,绘制荧光强度-热循环数的S形核酸扩增曲线,以荧光阈值与扩增曲线的交点在扩增循环数轴上的投影作为循环阈值(Cyclethreshold,Ct),则Ct与反应体系中所含初始模板数量呈负指数关系,推断初始模板量。随后Morrison[22]提出了使用高灵敏度的双链染料SYBR GreenI进行反应体系中低拷贝模板定量的方法。这一方法操作简便,但由于仅使用扩增引物的序列启动核酸扩增,其产物特异性无法得到充分保证。虽然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后可通过熔解曲线对产物特异性进行检验,但其特异性明显逊于使用荧光探针进行检测,因此双链掺入法并未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认可。  2.Taqman探针  由于双链掺入法存在特异性较低的问题,1996年Heid[23]综合之前发现的Taq酶的5' 核酸酶活性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探针的概念提出了使用Taqman探针进行qPCR的方法。TaqMan探针的本质是FRET寡核苷酸探针,在探针的5' 端标记荧光报告基团,3' 端标记荧光淬灭基团,利用Taq酶具有5' 3' 外切酶活性,在PCR过程中水解与靶序列结合的寡核苷酸探针,使荧光基团得以游离,释放荧光信号。从而使能够与靶序列杂交的探针在扩增过程中释放荧光,通过real-timePCR的原理对其进行定量。由于其超高的特异性与成功的商品化推广,Taqman探针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qPCR方法,其在各种病毒基因定量检测、基因分型、肿瘤相关基因表达检测等方面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3.分子信标  同样在1996年,Tyagi等提出了使用分子信标(moleuclarbeacons)进行qPCR的方法,分子信标是5' 与3' 端分别标记有荧光报告基团与淬灭基团的寡核苷酸探针,其两端具有互补的高GC序列,在qPCR反应液中呈发夹结构,荧光基团与淬灭基团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而保持静息状态。当PCR反应开始后,茎环结构在变性高温条件下打开,释放荧光 在退火过程中,靶序列特异性探针则与模板杂交保持线性,不能与模板杂交的探针则复性为茎环结构而荧光淬灭,通过检测qPCR体系中退火时的荧光信号强度,便可以real-timePCR原理特异性检测体系中的初始模板浓度。相比于Taqman探针,分子信标使用发卡结构使荧光基团与淬灭基团在空间上紧密结合,大大降低了检测的荧光背景,其检测特异性较Taqman探针更高,更适合等位基因的分型检测。  4.双杂交探针  1997年,Wittwer等发表了使用分别标记荧光供体基团与荧光受体基团的2条相邻寡核苷酸探针进行qPCR的方法。双杂交探针所标记的供体基团和受体基团的激发光谱间具有一定重叠,且2条探针与靶核酸的杂交位置应相互邻近。仅当2条探针与靶基因同时杂交时,供体与受体基因得以接近,从而通过FRET发生能量传递,激发荧光信号,荧光信号强度与反应体系中靶序列DNA含量呈正比。由于使用了2条探针进行靶序列杂交,该方法的特异性比传统单探针检测体系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二)数字PCR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使用微流控阵列对单次qPCR反应进行分散检测的概念。基于这一理念,Vgelstein与Kinzter于1999年发表了数字PCR(digitalPCR)的方法,对结肠癌患者粪便中的微量K-RAS基因突变进行了定量。相比于传统的qPCR方法,数字PCR的核心是将qPCR反应进行微球乳糜液化,再将乳糜液分散至芯片的微反应孔中,保证每个反应孔中仅存在≤ 1个核酸模板。经过PCR后,对每个微反应孔的荧光信号进行检测,存在靶核酸模板的反应孔会释放荧光信号,没有靶模板的反应孔就没有荧光信号,以此推算出原始溶液中待测核酸的浓度。因此,数字PCR是1种检测反应终点荧光信号进行绝对定量的qPCR反应,而非以模板Ct值进行核酸定量的real-timePCR。  经由Quantalife公司开发(已于2011年被BIO-RAD收购)的微滴式数字PCR是首款商品化的数字PCR检测系统,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微量病原微生物基因检测、低负荷遗传序列鉴定、基因拷贝数变异与单细胞基因表达检测等多个临床前沿领域。与传统qPCR相比较,该技术具有超高的灵敏度与精密度,使其成为目前qPCR领域的新星。  五、对未来5年的展望  半个世纪以来分子诊断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分子生物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概而言之,在过去的50年中分子诊断技术取得了三大转化与3项提升:即报告信号检测从放射核素标记向荧光标记转化,操作方法由手工操作向全自动化转化,检测分析通量从单一标志物向高通量多组学联合判断转化 检测灵敏度、精密度、特异性的快速提升。  在未来5年中,我国分子诊断事业将迎来两方面的进步。随着卫生监管部门对分子诊断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与越来越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进入,分子诊断将会出现理念的革命性进步,高通量技术将更多的进入临床的实际应用中。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传统针对特定基因异常、病原微生物感染鉴定的方法学,也将在检测的各项分析性能与操作便捷程度上取得长足的进步。对于传统人力与时间成本较高的检测方法学,将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即Southern等经典的检测金标准将得到保留 而ASO-RDB等灵敏度、特异性均不能满足实际临床需求的方法将快速被新型技术所取代。最终,分子诊断也必将一改目前仅仅用于病原微生物基因检测与部分遗传性疾病诊断的局面,形成由肿瘤学、遗传学、微生物学、药物基因组学四足鼎立,快速发展的景象。
  • IVD市场将达723亿 分子诊断和POCT获青睐
    现如今去医院看病基本上都是医生未见,诊断先行,血检、尿检早已习以为常,而这些检查都是基于体外诊断试剂。 体外诊断试剂也以其精准性、便易性和高效性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现代医疗体系中不仅能大大降低医生的工作量,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以及对疾病的预防性,因此,体外诊断又有着“医生的眼镜”之美誉。因此,体外诊断试剂在各大医院诊所有着极大的需求市场,最终也早就了我国体外诊断产业(IVD)的迅猛发展。 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医药健康蓝皮书》(以下统称《蓝皮书》)统计分析:2014年,我国体外诊断产品市场规模达到306亿元;预计2019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7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8.7%。 1.内涵及市场分类 体外诊断产品包括对人体样本(包括体液、细胞、组织样本等)进行收集、制备(定向处理)、检测的试剂仪器及分析系统。 通常体外诊断市场主要分为四大类:生化试剂、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即时检验(POCT)。据《蓝皮书》数据:2014年,体外诊断细分领域占其总体市场比例前三位:占比接近四成的免疫诊断(38%)、占比接近两成的生化试剂(19%)和占比为15%的分子诊断。目前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是免疫诊断。 其中生化试剂类产品主要以国产品牌为主;免疫诊断类产品以进口为主导,国产品牌占有一定份额;分子诊断类产品则是进口和国产品牌鱼龙混杂;而在POCT类产品方面,是以进口为主,国产尚处于起步阶段。 2.国内体外诊断产业现状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发布的《蓝皮书》显示:2014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量达到2760亿元,依据市场占比来看,前三位的依次是:市场占比接近两成的医学影像设备(19%)、市场占比为16%的体外诊断产品和市场占比为13%的高值医用耗材及植入物。IVD行业已成为整个医械市场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而有数据显示:国内体外诊断产品市场一直为国外几家大的跨国公司所牢牢占据,罗氏(Roche)、雅培(Abbott)等5家国际行业巨头目前占据37%多的国内体外诊断试剂市场份额。而国产体外诊断产品品牌却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不但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和认可度低,就是在国内三甲医院的采购单上也难觅踪迹。 来自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国体外诊断产品生产企业众多,规模大小也是参差不齐,产品质量水平更是差距明显。具体目前仅体外诊断试剂产品注册总数就达到1.7万个,生产企业在1000家左右,经营企业在9000家左右,而在使用环节上,光医院就有近2.6万家。 同时在《蓝皮书》中也指出:目前国内大多数体外诊断生产企业的规模十分有限,年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规模的企业屈指可数。目前国内市场上较大的体外诊断生产商主要为外资品牌有罗氏、雅培、西门子医学诊断;国内本土品牌有科华生物、迈瑞医疗、达安基因等。 而从企业聚集区域来看,依然以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为龙头,尤其是位于珠三角的广东深圳和珠海两市拥有国内知名的业内企业,目前该省的体外诊断试剂产业在全国占有相当的份额,在生产经营企业数量、生产总值以及监督抽检合格率等各项数据指标上都位居全国前列。 3.未来发展 医疗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健康意识的逐渐加深,未来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依然潜力巨大。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预测,2019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达到723亿元。 检验地带网 巨大的市场必然会催生出更为激烈的竞争。如何在这场竞争中定位自身的产品发展是摆在从业人员面前的一个难题。如何把握未来市场产品的走向,就成了解决这道难题的钥匙。 北京天坛医院试验诊断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主任康熙雄教授曾指出:体外诊断具有大诊断、自动化、高通量、简易化、信息流和床旁化六大特征,而其产品的主流发展方向是个体化、快速化、样本少量化、装备一体化、床旁化、设备小型化、手机化、APP软件化等。 此外,中南大学湘雅三院检验科主任伍勇教授指出,分子诊断技术在个体化诊断应用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基因芯片又是分子诊断技术中最具发展前途的领域。 总结起来就是朝着个体化、床旁化、便易化发展;也就是说在未来,分子诊断领域和POCT是体外诊断最具发展潜力的两个领域。 而这次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也指出,从主要产品类别的增长潜力来看,从低到高依次是血液检测、临床生化、其他产品(包括细胞诊断、微生物诊断、凝血诊断等)、免疫化学、分子诊断、床旁检测。也再次印证了未来分子诊断和POCT将是发展的重心,也将是未来市场竞争的主要领域。4.广东IVD产业布局的启示 现实中作为IVD产品销售的大户对象——国内众多三甲医院,其在采购检验试剂时目前依然倾向于选择进口品牌,而大多数国产品牌仍尴尬的被挡在其门外。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一是由于三甲医院习惯引进昂贵的进口仪器,认为国际品牌更稳定可靠;二是在IVD行业里,仪器与试剂相配套,很多试剂国内没有生产能力,只有采购进口品牌的仪器和试剂;三是患者方面的原因,进口品牌已经在患者群体积累了一定的口碑,面对价格低廉的国产试剂,他们宁愿选择更昂贵的进口品牌。这都成为了国产IVD产业的发展所面临的难题,而其最终原因恐怕还是技术问题。 作为业内技术含量最低的ELISA方法检测试剂盒,目前国内市场上基本都国产化,外资品牌在这一领域难见踪影。作为技术含量稍高的免疫检测方法的产品,目前国内市场上国产品牌也占据了一定份额;而分子诊断因其技术含量相当高,对试剂及仪器条件的要求也比较苛刻,尤其是在基因芯片领域,几乎都为外资品牌所垄断,而在POCT方面也有类似情况。可以说随着技术含量的提升,国产品牌逐渐减少。 或许我们可以从广东省的产业布局可以看出点什么:珠海迪尔生物在寻求体外诊断试剂上突破的同时,也坚持自主研发配套检验仪器。“试剂—设备”同步发展的捆绑策略,更利于打破国内医院对外资品牌试剂和仪器的双重依赖,也对自身产品出口国外有利。 在研发创新之外,寻求跨国合作也逐渐成为获得市场增量的重要形式。珠海丽珠试剂2015年以1000万美元投资美国CYNVENIO公司,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拓宽自身涉及领域的同时,也更好的进军国外市场。 除了企业在技术创新、合作模式创新之外,抱团发展也利于本土企业的发展。2015年2月,深圳体外诊断试剂创新联盟在深圳市药品检验所成立。该联盟整合了行业产、学、研、医、政等资源,促进优势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临床用户和监管部门的有效沟通协作,为体外诊断试剂产业技术创新链的顺利运转提供基础,同时,对提升体外诊断试剂产品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也做出有益探索。 广东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坚持构建“多方参与、打防结合、打建结合、公众受益、行业发展”的专项治理模式,从监管层面推动行业发展。 企业的创新加上政府的促进使得广东的IVD产业迅速发展,在国内各省份IVD产业中占据领先地位。数据显示:2014年,广东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产值约820亿元人民币,外贸出口总值51亿美金,居全国第一位,而其体外诊断试剂产业各项指标在国内也名列前茅。
  • IVD市场将达723亿,分子诊断和POCT获青睐
    现如今去医院看病基本上都是医生未见,诊断先行,血检、尿检早已习以为常,而这些检查都是基于体外诊断试剂。  体外诊断试剂也以其精准性、便易性和高效性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现代医疗体系中不仅能大大降低医生的工作量,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以及对疾病的预防性,因此,体外诊断又有着“医生的眼镜”之美誉。因此,体外诊断试剂在各大医院诊所有着极大的需求市场,最终也早就了我国体外诊断产业(IVD)的迅猛发展。  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医药健康蓝皮书》(以下统称《蓝皮书》)统计分析:2014年,我国体外诊断产品市场规模达到306亿元 预计2019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723亿元,年均符合增长率高达18.7%。  1.内涵及市场分类  体外诊断产品包括对人体样本(包括体液、细胞、组织样本等)进行收集、制备(定向处理)、检测的试剂仪器及分析系统。  通常体外诊断市场主要分为四大类:生化试剂、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即时检验(POCT)。据《蓝皮书》数据:2014年,体外诊断细分领域占其总体市场比例前三位:占比接近四成的免疫诊断(38%)、占比接近两成的生化试剂(19%)和占比为15%的分子诊断。目前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是免疫诊断。  其中生化试剂类产品主要以国产品牌为主 免疫诊断类产品以进口为主导,国产品牌占有一定份额 分子诊断类产品则是进口和国产品牌鱼龙混杂 而在POCT类产品方面,是以进口为主,国产尚处于起步阶段。  2.国内体外诊断产业现状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发布的《蓝皮书》显示:2014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量达到2760亿元,依据市场占比来看,前三位的依次是:市场占比接近两成的医学影像设备(19%)、市场占比为16%的体外诊断产品和市场占比为13%的高值医用耗材及植入物。IVD行业已成为整个医械市场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而有数据显示:国内体外诊断产品市场一直为国外几家大的跨国公司所牢牢占据,罗氏(Roche)、雅培(Abbott)等5家国际行业巨头目前占据37%多的国内体外诊断试剂市场份额。而国产体外诊断产品品牌却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不但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和认可度低,就是在国内三甲医院的采购单上也难觅踪迹。  来自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国体外诊断产品生产企业众多,规模大小也是参差不齐,产品质量水平更是差距明显。具体目前仅体外诊断试剂产品注册总数就达到1.7万个,生产企业在1000家左右,经营企业在9000家左右,而在使用环节上,光医院就有近2.6万家。  同时在《蓝皮书》中也指出:目前国内大多数体外诊断生产企业的规模十分有限,年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规模的企业屈指可数。目前国内市场上较大的体外诊断生产商主要为外资品牌有罗氏、雅培、西门子医学诊断 国内本土品牌有科华生物、迈瑞医疗、达安基因等。  而从企业聚集区域来看,依然以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为龙头,尤其是位于珠三角的广东深圳和珠海两市拥有国内知名的业内企业,目前该省的体外诊断试剂产业在全国占有相当的份额,在生产经营企业数量、生产总值以及监督抽检合格率等各项数据指标上都位居全国前列。  3.未来发展  医疗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健康意识的逐渐加深,未来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依然潜力巨大。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预测,2019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达到723亿元。  巨大的市场必然会催生出更为激烈的竞争。如何在这场竞争中定位自身的产品发展是摆在从业人员面前的一个难题。如何把握未来市场产品的走向,就成了解决这道难题的钥匙。  北京天坛医院试验诊断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主任康熙雄教授曾指出:体外诊断具有大诊断、自动化、高通量、简易化、信息流和床旁化六大特征,而其产品的主流发展方向是个体化、快速化、样本少量化、装备一体化、床旁化、设备小型化、手机化、APP软件化等。  此外,中南大学湘雅三院检验科主任伍勇教授指出,分子诊断技术在个体化诊断应用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基因芯片又是分子诊断技术中最具发展前途的领域。  总结起来就是朝着个体化、床旁化、便易化发展 也就是说在未来,分子诊断领域和POCT是体外诊断最具发展潜力的两个领域。  而这次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也指出,从主要产品类别的增长潜力来看,从低到高依次是血液检测、临床生化、其他产品(包括细胞诊断、微生物诊断、凝血诊断等)、免疫化学、分子诊断、床旁检测。也在此印证了未来分子诊断和POCT将是发展的重心,也将是未来市场竞争的主要领域。  4.广东IVD产业布局的启示  现实中作为IVD产品销售的大户对象——国内众多三甲医院,其在采购检验试剂时目前依然倾向于选择进口品牌,而大多数国产品牌仍尴尬的被挡在其门外。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一是由于三甲医院习惯引进昂贵的进口仪器,认为国际品牌更稳定可靠 二是在IVD行业里,仪器与试剂相配套,很多试剂国内没有生产能力,只有采购进口品牌的仪器和试剂 三是患者方面的原因,进口品牌已经在患者群体积累了一定的口碑,面对价格低廉的国产试剂,他们宁愿选择更昂贵的进口品牌。这都成为了国产IVD产业的发展所面临的难题,而其最终原因恐怕还是技术问题。  作为业内技术含量最低的ELISA方法检测试剂盒,目前国内市场上基本都国产化,外资品牌在这一领域难见踪影。作为技术含量稍高的免疫检测方法的产品,目前国内市场上国产品牌也占据了一定份额 而分子诊断因其技术含量相当高,对试剂及仪器条件的要求也比较苛刻,尤其是在基因芯片领域,几乎都为外资品牌所垄断,而在POCT方面也有类似情况。可以说随着技术含量的提升,国产品牌逐渐减少。  或许我们可以从广东省的产业布局可以看出点什么:珠海迪尔生物在寻求体外诊断试剂上突破的同时,也坚持自主研发配套检验仪器。“试剂—设备”同步发展的捆绑策略,更利于打破国内医院对外资品牌试剂和仪器的双重依赖,也对自身产品出口国外有利。  在研发创新之外,寻求跨国合作也逐渐成为获得市场增量的重要形式。珠海丽珠试剂2015年以1000万美元投资美国CYNVENIO公司,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拓宽自身涉及领域的同时,也更好的进军国外市场。  除了企业在技术创新、合作模式创新之外,抱团发展也利于本土企业的发展。2015年2月,深圳体外诊断试剂创新联盟在深圳市药品检验所成立。该联盟整合了行业产、学、研、医、政等资源,促进优势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临床用户和监管部门的有效沟通协作,为体外诊断试剂产业技术创新链的顺利运转提供基础,同时,对提升体外诊断试剂产品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也做出有益探索。  广东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坚持构建“多方参与、打防结合、打建结合、公众受益、行业发展”的专项治理模式,从监管层面推动行业发展。  企业的创新加上政府的促进使得广东的IVD产业迅速发展,在国内各省份IVD产业中占据领先地位。数据显示:2014年,广东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产值约820亿元人民币,外贸出口总值51亿美金,居全国第一位,而其体外诊断试剂产业各项指标在国内也名列前茅。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