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分子间作用分析

仪器信息网分子间作用分析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分子间作用分析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分子间作用分析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分子间作用分析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分子间作用分析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分子间作用分析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分子间作用分析相关的解决方案。

分子间作用分析相关的论坛

  •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简介说明

    [b][url=http://www.f-lab.cn/biosensors/mx96.html]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url][/b]是采用[b]阵列成像SPR[/b]技术的[b]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传感仪[/b]器和[b]成像SPR仪[/b],是全球领先的多重[b]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b]的[b]SPR成像系统[/b]。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mx96可监测传感器表面上高达96个配点,使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mx96温度控制96位微孔板自动进样,样品在芯片系列注射,每次注产生96个相互作用。它是可以无人执行的从96孔板在一个完整的运行多达10000个传感由此产生以及包括控制的任务。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具有样品注射的来回流动,只有100µ L的样品也能检测由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与CFM标准生物传感器相结合,可以从较低的吞吐量机转换成更高的吞吐量阵列系统。对于多路复用非常重要的应用程序,阵列可能非常强大,因为随着实验规模的增大,在其他平台上的采样消耗和仪器运行时间可以迅速扩展。例如,数组可以两两竞争96单克隆抗体的-几乎10000个人相互作用-只使用200每个单抗µ L和一个24小时运行的几天到几个月持续运行的平台。[img=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http://www.f-lab.cn/Upload/MX96.jpg[/img]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url]http://www.f-lab.cn/biosensors/mx96.html[/url]

  • 纤维的疲劳是指纤维在较小拉伸力长时间作用下也会断裂的现象

    纤维的疲劳:是指纤维在较小拉伸力长时间作用下也会断裂的现象。纤维的疲劳有两情况:静止疲劳和多次拉伸疲劳。静止疲劳是指在小于断裂强力的恒定拉伸负荷的长时间作用下的断裂现象。多次拉伸疲劳是指纤维或纱线经受多次加负荷、去负荷的反复循环作用,因为塑性变形的逐渐积累,造成内部局部损伤,形成裂痕,最后被破坏的现象

  • 【资料】-分子印迹技术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及其他分子印迹文献)

    [B]分子印迹技术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B][I]作者:胡小刚 李攻科[/I]摘 要 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选择性高、稳定性好及制备简单的特点,可用于生物、医药、环境样品等复杂基体中痕量分析物的高选择性分离与富集,因此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特别引人关注。本文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综述了分子印迹技术在样品前处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关键词 分子印迹,样品前处理,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膜分离,评述1 引 言  复杂基体如生物、医药和环境样品中痕量、超痕量物质分析要依赖高效和高选择性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但相对于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样品前处理技术的进展一直较缓慢。  固相萃取(SPE)是70年代中期出现的技术。其萃取机制取决于分析物与固相(填充剂)表面的活性基团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SPE填充剂主要为键合材料,如C8、C18离子交换树脂等,选择性不强,在富集分析物的同时,大量基体和干扰物质也被富集,导致洗脱液中仍含有基体和杂质,干扰最后的色谱分析。近来出现一种利用抗体自身选择性的免疫吸附剂[1],作为固相萃取材料具有选择性高的优点,但制备复杂、耗时且可供选择的抗体种类少,机械强度和稳定性均较差。  1989年Belardi等提出了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SPME是基于分析物在流动相以及固定在熔融SiO2纤维表面的高分子固定相之间两相分配的原理,实现对样品中的有机分子进行萃取和富集。然后可直接在联用仪器中解吸、进样及分析,使样品预处理过程大为简化,提高了分析速度及灵敏度。与传统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如液液萃取、索氏提取、SPE相比,克服了需使用大量溶剂和样品、处理时间长、操作繁琐、易产生二次污染及不易在线联用等缺点,在环境、食品、生物以及药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SPME技术中,纤维涂层的材料是最关键的。但目前商品化的纤维涂层仅有少数几种,并且以非特异性吸附作用为主,选择性不够高,在样品前处理时仍有大量化学、物理性质相近的基体物质同时被富集,处理极性或碱性药物时会遇到较大的困难[2,3]。虽然一些文献报道了新的SPME涂层的研制工作[4~5],但主要是用于测定挥发或半挥发性的有机环境污染物,急需研制出选择性更高的纤维涂层。  分子印迹(MI)技术的发展,可望解决以上问题。分子印迹技术是将要分离的目标分子与功能单体通过共价或非共价作用进行预组装,与交联剂共聚制备得到聚合物。除去目标分子后,聚合物中形成与目标分子空间互补并具有预定的多重作用位点的“空穴”,对目标分子的空间结构具有“记忆”效应,能够高选择性识别复杂样品中的印迹分子。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P)制备简单,能够反复使用,机械强度较高,稳定性好。因此它非常适合用作SPE的填充剂或SPME的涂层材料来分离富集复杂样品中的分析物,以达到分离净化和富集的目的。MIP作为膜分离的材料可将膜的筛分作用与MIP的高选择性结合在一起,用于样品的富集、回收或去除杂质等。  2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MIP是以某种化合物分子为模板合成的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识别能力,类似于酶底物的“钥匙锁”相互作用原理。目前,根据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在聚合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机理,将分子印迹技术分为共价法与非共价法两种类型。目前各类文献上报道的MIP制备方法基本上是非共价法。在此方法中,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通过分子间的非共价作用预先自组装排列,以非共价键形成多重作用位点,这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交联聚合后保留下来。常用的非共价作用有:氢键、静电引力、金属螯合作用、电荷转移、疏水作用以及范德华力等,其中以氢键应用最为广泛[6]。   目前,文献报道中制备出的MIP一般均具有较好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机械强度较高;耐高温、高压;能抵抗酸、碱、高浓度离子及有机溶剂的作用;在很复杂的化学环境中能保持稳定[7]。研究表明,MIP反复使用300次之后印迹能力也未发生衰减[8];保存八个月之后其性能不发生改变[9]。  关于MIP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国内外已有较多综述文章详细介绍[10~12],本文不再详述。[color=#DC143C][B]注:其他的三篇相关文献在4-6楼。[/B][/color]

  • 【资料】推荐一台做 分子相互作用 的仪器

    BIA是英语“Biomolecular Interaction Analysis” 的缩写,BIA提供了实时观察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技术。通过它能观察两种分子结合的特异性,能知道两种分子的结合有多强,还能了解生物分子的结合过程共有多少个协同者和参与者。BIA可以让得到用其他技术方法难以得到的结果,因为它可以实时反映分子结合过程中每一秒变化的情况。无需借助标记物进行分析使BIA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物体系的测定,从各类小分子化合物、多肽、蛋白质、寡核苷酸和寡聚糖直至类脂、噬菌体、病毒和细胞。一、 动力学常数的测定BIA可以用来分析不同抗体与抗原的结合与解离常数,相对与以前其它检测抗体效价的方法,BIA不仅快速,可以准确定量,和可以让你看到整个结合和解离的动态过程。二、浓度的测量三、分子相互作用模式的研究我们想知道两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比例,结合位点,抗原决定族的位点,都可以用BIA来完成。研究突变后活力大小的变化,研究复合物形成次序等等。四、蛋白质功能分析复合物的组装可以看成研究蛋白功能的一个例子。也可以设计其它的一些实验,只要前后芯片表面的质量有变化就可以利用BIA技术来检测。详情请见:[URL=http://biotech.ustc.edu.cn/html/yiqijieshao/2006/0727/2.html]http://biotech.ustc.edu.cn/html/yiqijieshao/2006/0727/2.html[/URL]

  • 关于分子对接作用力

    完成分子对接后,用PLIP呈现了3D相互作用图,在使用LigPlot+、Schr?dinger Maestro、Discovery studio软件生成 2D 相互作用图时发现,不同软件可能算法不一致,因而呈现出的作用力不太一样(与3D的作用力图也不太一样),分析的时候只挑一种说还是分别阐述在各软件所得到的作用力呢?

  • 【资料】一种可用于农残检测和分离的新技术---分子印迹聚合物(MIP)

    前两天有人发了关于分子印迹的问题,因此想把有关分子印迹的知识和应用发一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学习交流一下。同时把word版本作为附件上传。------------------绪论1.引言分子印迹也叫分子模板技术,是一种模拟抗体—抗原相互作用的人工生物模板技术。最初出现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免疫学,当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ing[7]在研究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时,首次提出了抗体形成学说,要点是抗体在形成时其三维结构会尽可能地同抗原体形成多重作用点,抗原作为一种模板就会“铸造”在抗体地结合部位。虽然这一设想并不可行,却是对分子印迹最初的描述,为分子印迹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70年代,Wulff[8]等人利用新的方法合出了几种高分子,对糖类和氨基酸衍生物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被用作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固相填充物[10],这种新的方法,被称为分子印迹。但由于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共价型模板聚合物上,动力学过程较慢,其应用仅限于催化领域,而在分子识别领域的应用没有展开。80年代后非共价型模板聚合物的出现,尤其是1993年Mosbach[2]等人有关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报道,使这一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人工抗体模拟及色谱固相分离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并由此使其成为化学和生物学交叉的新兴领域之一,得到世界注目并迅速发展。欧洲委员会并于1998年启动了一项科研发展计划,资助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的制备、结构表征以及将MIPs用于临床分析、环境分析和生物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全世界至少有包括瑞典、日本、德国、美国、中国、澳大利亚、法国在内的10多个国家、100个以上的学术机构和企事业团体在从事MIPs的研究和开发[1]。短短的二十多年,分子印迹由于其卓越的分子识别性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化学工作者的热门研究课题。分子印迹(MIPs)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主要是因为它有三大优点:即预定性(predetermination)、识别性(recognition)和实用性(practicability)[1]。由于MIPs具有抗恶劣环境的能力,表现出高度的选择性、稳定性和长的使用寿命等优点,因此,在许多领域,如色谱中对映体和异构体的分离、固相萃取、化学仿生传感器、模拟酶催化、临床药物分析、膜分离技术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2.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原理和作用方式MIPs是以某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为模板合成的聚合物。在印迹分子存在的条件下,将带有特殊官能团的单体与大量的基质单体在适当的介质中进行模板聚合反应,两者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如共价和分子间作用力。由于印迹分子的存在,因此在聚合过程中,单体分子本身所带的官能团会根据与印迹分子相互作用的需要, 在分子印迹分子周围按一定的取向和排列形成分子聚合物,形成特定的空间构象,得到高度交联的聚合物。聚合结束后通过洗脱等方法除去聚合物上结合的印迹分子,聚合物主体上就形成了与印迹分子空间结构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位点的“空穴”结构。这种具有“记忆”效应的印迹聚合物对印迹分子及其它与印迹分子结构相似的客体分子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结合能力,类似于酶-底物的“钥匙-锁”相互作用,依赖于印迹聚合物和客体分子大小及形状的匹配。如图1所示:根据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形成复合物时作用力的性质,分子印迹可分为共价型和非共价型两种。两种印迹类型的印迹过程如图2所示。共价键法 在共价型印迹过程中,印迹分子与官能团单体以共价键形式结合而形成印迹分子的衍生物,该衍生物在交联剂的存在下连接到聚合物的基质上。在印迹聚合物形成后,再将与印迹分子连接的这些共价键打断,并将印迹分子洗脱出来,从而形成具有吸附活性的印迹聚合物。在共价键法中,所采用的单体通常为低分子化合物,在选择时应考虑该单体与印迹分子形成的共价键键能要适当,达到在聚合时能牢固结合,在聚合后又能完全脱除的目的;另外还要考虑该单体与客体印迹分子有良好的相互作用。目前,共价键结合作用包括硼酸酯、西佛碱、缩醛(酮)、酯、螯合键作用等。非共价键法 把适当比例的印迹分子与官能团单体和交联剂混合,通过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制成非共价键印迹分子聚合物。这些非共价键包括离子键、氢键、偶极作用、疏水作用、静电作用以及范德华力等。由于这种方法与溶剂的极性密切有关,所以印迹高聚物的形成是在有机溶剂中完成的。在溶液中官能团单体与印迹分子的比例至少为4:1,以便尽可能多的非共价作用形成。这些与印迹分子相配位的官能团单体在溶液中与交联剂达到快速平衡,形成印迹聚合物将印迹分子包围,产生与印迹分子在形状、功能上互补的识别位点。在聚合物形成后再将印迹分子洗脱掉,所得的印迹聚合物就具有吸附活性。 共价型分子印迹中,单体与模板分子之间是通过化学键连在一起的,印迹过程复杂,形成的复合物也很稳定,必须采用化学方法除去模板分子。有限的可逆化学反应,限制了此法的应用性。与共价型印迹相比,非共价型印迹简单易行,模板分子易于除去,是目前广为流行的方法,其分子识别过程也更接近于那些天然的分子识别系统,如“抗体-抗原”和“酶-底物”等。在印迹过程中还可以同时采用多种单体,以提供给模板分子更多的相互作用,产生更好的印迹效果。[/color][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65867]分子印迹MIP论文[/url]

  • 【转帖】液体分子在神经传递中的关键作用

    液体分子在神经传递中的关键作用生物通报道:神经递 质或介质,是存在于突触间传递神经冲动的一种化学物质,一般是由突触前囊的囊泡释放。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一种液体分子在突触囊泡的行为控制中起到重要作用。这种分子就是PtdIns(4,5)P2,Pietro De Camilli的这篇文章发表在9月23日的Nature上。囊泡能够储存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最初,突触囊泡在神经元内部装载神经递质分子。然后,它们在突触上将货物卸载下来,即囊泡在突触上经历了胞外分泌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后,它们被神经元吞入细胞内,即内吞作用。之前已经从无细胞系统、药理学和转染研究中获得了间接的证据证明PtdIns(4,5)P2在控制这个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苦于无足够份量的遗传学证据。这项新研究则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支持了这个假说,这种液体分子能够通过与胞外分泌机器的蛋白结合影响胞外分泌作用并且能够与包涵素转接器结合来影响内吞作用。 实验中,De Camilli和同事将小鼠的编码一种叫做PIP kinase type 1 gamma的酶的基因敲除,已经知道这种酶能够加工PtdIns(4,5)P2。研究发现缺乏这种酶的小鼠大脑中的PtdIns(4,5)P2水平极大地减少并且不能分泌神经递质。而缺失了这个基因的两个拷贝的小鼠则在出生后不久就会死亡。接着,他们检测了培养的新生小鼠的神经元(无PtdIns(4,5)P2)中的突触传递情况。结果发现这些小鼠的囊泡循环库较小并且能够进行融合的囊泡数量也较少。之后,他们又利用一种荧光追踪剂来跟踪研究这个过程以确定PtdIns(4,5)P2对融合后囊泡再利用的速率。 他们还用一种蛋白质转染培养的神经元,并以此研究内吞作用的详细过程。荧光追踪剂的使用使研究人员能够监视囊泡在胞外分泌和内吞过程中打开和关闭的情况。观测结果表明缺乏PtdIns(4,5)P2的神经元中内吞作用缓慢。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这种神经元的依赖内涵素的内吞作用被削弱。 这项研究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与磷酸肌醇代谢有关的基因的分子机制,强调了膜脂质代谢在膜上的一些重要过程的调节作用。而脂质生物学领域的进展也将会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标。

  • 酸藤子酚有抑癌作用

    据新华社柏林电 (记者郭洋)德国研究人员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名为“酸藤子酚”的植物成分可用于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从而减缓肿瘤生长。 德国科隆大学研究人员近日报告说,通过阻断相关生长因子抑制血管新生,从而遏制肿瘤生长已成为当下的通用做法。 酸藤子酚是一种名为酸藤子的植物含有的化学成分之一。研究人员发现,可将酸藤子酚作为“毒药”,给癌细胞线粒体“下毒”,线粒体被称为细胞的“动力工厂”。癌细胞线粒体“中毒”后肿瘤血管新生也受到抑制,而正常血管和组织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同时,研究人员在伤口治疗实验中也发现,使用酸藤子酚后,血管形成受阻,伤口愈合放缓。研究人员认为这进一步证明了酸藤子酚的作用机理。 研究人员说,酸藤子酚可抑制肿瘤中血管的新生,且副作用小,利用这种新方法或可有效减缓肿瘤生长。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2014年04月01日

  • 受限空间作业4个正确意识

    以下根据应急管理部安全生产信息整理:[align=center]有限空间作业发生中毒、窒息事故[/align][align=center]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员工[/align][align=center]对有限空间有错误认识[/align][align=center]且安全意识薄弱[/align][align=center]企业员工,警惕5种错误认识[/align][align=center]树立4个正确意识[/align][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1.没有现场监护人并做好安全交底不作业2.没有做好安全防护不作业3.没有通风不检测4.检测不合格不作业[/align]

  • 【转帖】纳米筛能分析微小分子

    生物谷2007年5月24日报道:利用一滴样本溶液就能快速地鉴定其中的微小分子,如DNA或毒性物质,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美国国家标准及科技机构(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的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奈米级的筛网,能侦测并分类不同分子量的的分子聚合链(polymer chain),此研究将发表于近期的PNAS期刊。一般来说,要分析未知的分子,大多是利用质谱分析(mass spectrometry)来进行,此技术可涵盖许多不同种类的大分子鉴定,但是此技术必需先将该分子崩解、离子化后才能分析质量,获得该分子的身份确认。而相反地,此研究中的单分子质谱分析(single-molecule mass spectrometry)则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技术,原则上一次在一个微芯片装置中可以分析一种分子。 研究人员制造了宛如细胞膜的脂质双层膜(lipid bilayer),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cus aureus)的α-溶血素(α- hemolysin)将之打洞,此孔洞最小的孔径只有1.5奈米(人类头发的直径约为10,000奈米),研究人员以溶液中不同大小的PEG(polyethylene glycol)混合物进行分析,再拿其中一种高纯度的PEG进行比对,结果显示混合溶液中该种PEG的质谱图几乎与标准品完全相同,显示这个奈米级的分子筛对于微小分子的身份确认极具潜力。

  • 【我们不一YOUNG】风味分析--分子感官科学

    [align=center][font=DengXian]风味分析[/font]--[font=DengXian]分子感官科学[/font][/align][font=DengXian]分子感官科学[/font](MolecularSensory Science)[font=DengXian]是近年来提出来的,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感官质量的多学科交叉技术。是分析化学、感官鉴评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科学,通过仪器分析([/font][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GCMS[/color][/url][font=DengXian],[/font][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font=DengXian]分离测定等)和感官评价(气味和口味等)相结合,系统地对食品风味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找到决定食品风味的关键分子,从分子水平上描述风味。采用分子感官科学,最后可以实现用少数的风味分子精确地构建出食品的风味重组物。[/font]

  • 分析化学150分/镜子

    一.事由2012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韩牧岑(女)这位优秀考生考了670分,其中数学满分150分,今天6月26日公布的成绩。二.年青分析化学工作者满分是多少?我认为满分是否也可以150分。这里讲的年青,是不到40岁朝气蓬勃的分析化学工作者。1.100分这是指这位年青同志各方面都公认的好……2.第一个10分加分—外文文献。外文文献的阅读和总结(写成综述)。其中外文文献每年必须全文翻译4篇(相当一季度译一篇),每3年发表一篇综述或知识介绍。达标者加10分。3.第二个10分加分—离子交换/固相萃取。只有掌握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才能解决重金属/农残兽残的分析难题。每3年发表一篇离子交换/固相萃取的论文。达标者加10分。4.第三个10分加分—国内发表论文。每3年在国外发表一篇分析化学论文,达标者加10分。论文必须做实验样品。5.第4个10分加分—国内发表论文。每年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一篇分析实际样品化学论文,达标者加10分。论文必须做。6.第5个10分加分—学术一次活动。每3年在国内学术会议作报告,达标者加10分。回母校作报告或任何高校作报告也同样加10分。7.说明每项最多加10分。1.论文中没有(有编号)样品分析结果均零分。本文是我参加工作者约50年的心得,向同行请教。2.人的五官,报纸上说〝眼睛最重要〞。文学家夸美人,首先夸其眼睛,用的形容词甚多,墨客花了不少心思。对分析化学工作者来说,五个10分加分其权重显然是不同的:外文文献最重要。不看外文文献,相当眼睛小或眼睛不亮。〝不了解国外同行的研究工作,不可能作出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我一直这么认为。3.你也可完全默不作声地观察你周围的人,以及报告会的专家。请参阅我已发的博文:《初次见面,更胜闻名》。在此,请你先将这镜子照我,欢迎对我评头品足。

  • 基于Biacore 8K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测试原理及应用

    Biacore是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来实时跟踪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技术,广泛应用于蛋白-蛋白、蛋白-小分子、蛋白-核酸、抗原-抗体等各种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测试,是被公认的检测分子互作的有效方法。本

  • 各种仪器在分析中的作用

    GC-MS,HPLC,LC-MS,红外,核磁,荧光等在仪器分析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对一种未知物,它的分析步骤是什么?GC-MS:主要看碎片,顺便检索,确定物质大体范围HPLC:主要看看紫外光谱,确定紫外吸收基团LC-MS:主要看的是分子离子,因为软电离红外:看看物质红外吸收核磁:看看物质空间结构荧光:看看物质荧光基团GC-MS 易挥发物的定性定量分析,HPLC 不易挥发物的定量分析,LC-MS 不易挥发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同位素分析,真伪鉴定等,红外 化合物官能团分析,属于分子光谱,分子的振动 转动,核磁 分子结构分析 同属于分子光谱就一未知物 首先看是液体还是固体 如果是液体 先扫紫外 看有没有吸收 最大吸收在哪 找到最大吸收后 上液相或者液质 如果没有吸收 找台带顶空的气质 走一针来定性 阳离子的话上ICP-OES 阴离子上离子色谱 基本步骤就是这样了

  • 【求助】缓冲溶液在HPLC分析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查了一些资料,缓冲溶液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溶液的PH值的稳定,刚才和一个同事交流的时候,他讲缓冲溶液主要是抑制一些分子在做HPLC时的电离。现在有几个个问题:(1)HPLC分析中,缓冲溶液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HPLC分析中常用的缓冲溶液为哪些?(3)刚看Waters的一个课件时,看到下面的表述,有处不明白:为什么磷酸有三个pK值?Waters资料: 磷酸拥有三个pKa: pK1=2.15, pK2=7.2, pK3=12.3 磷酸缓冲盐系统具有超低的紫外吸收, 对从事非LC/MS分析的科学家具有很大吸引力 持续有科学家寻求在以上三个pH范围均可稳定使用的分离柱 “如果你能提供具有以上能力的色谱柱, 我肯定会购买它!”–从许多色谱学者得到的反馈􀂃 X-Bridge 系列柱是目前唯一提供这一可能的色谱柱!盼指教,多谢了,本人刚开始学习HPLC,很多地方不明白,呵呵

  • 2011年分析化学版面对你帮助最大的贴子和版友

    2011年分析化学版面对你帮助最大的贴子和版友,请跟帖说明,贴子请给链接,如果是版友请说明ID以及对你帮助内容,分析化学版面版主和专家不参与。评选出三个贴子(作者)和三名版友给以积分奖励,1、2、3名分别30积分,20积分、10积分,参与人员每人2个积分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