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表面光电压谱仪

仪器信息网表面光电压谱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表面光电压谱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表面光电压谱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表面光电压谱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表面光电压谱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表面光电压谱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表面光电压谱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表面光电压谱仪相关的资讯

  • 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从超高真空到常压的 表面光谱原位表征系统”顺利验收
    p  5月26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从超高真空到常压的表面光谱原位表征系统”通过了中科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组织的专家验收。/pp  项目负责人邱恒山向专家组详细汇报了项目的实施情况和仪器装备最终所达到的性能指标。测试组专家到现场进行了各项性能指标的实际测试,验收组专家审阅了项目的相关验收材料和经费使用情况。经过测试组专家和验收组专家的综合评议,专家组给予高度评价并一致认为该研制装备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预期目标。/pp  该项目将表面谱学的方法引入到了光催化领域的研究中,通过大量的创新性设计,实现真空腔体本底真空度优于3× 10-10 mbar,高压腔内真空度在10-9 mbar到1000 mbar之间可变并可由质谱原位检测 可传样样品则可以实现加热(1000 K)、冷却(100 K)和测温 通过高压腔与真空红外谱仪的密封连接,装备最终可以实现样品在高压腔内不同气体压力、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真空(偏振)红外谱的原位检测。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开展气固(光)催化反应机理的系统研究,在分子水平上获得反应的微观信息,是对现有研究方法的重要补充和全新发展。/pp  中科院条财局装备办公室主任张红松、新疆理化所副所长崔旺诚出席会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9309c784-241c-4d39-944f-95765aa8d3d7.jpg" title="W02017053146698212367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从超高真空到常压的表面光谱原位表征系统/ppbr//p
  • 专注微型光谱仪等超表面光学产品,「纳境科技」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纳境科技」成立于2020年,是一家专注于超表面光学器件设计与制造的科技企业。公司以超表面光学与半导体工艺相结合为基础,为光学行业提供轻、薄、高效的新一代光学元件。目前产品主要有超透镜和光谱仪两类,应用于机器人、智能手机、XR、自动驾驶、安防监控等领域。超表面光学能够将微观结构的精密设计与光学性质的精细调控结合在一起,操控光的传播,从而实现各种各样的光学功能。「纳境科技」CEO龚永兴介绍,以超透镜为例,随着消费电子的升级,对于产品的重量、厚度、平整度、效率、温漂等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超透镜就是基于超表面技术,利用微纳工艺和介质材料研发而成的透镜。它颠覆了传统光学器件中繁琐的透镜组,以微米级的厚度实现了原来几毫米甚至厘米级的透镜功能,并且集多个光学元件功能于一身,大幅减小成像系统的体积、重量,使结构简化、性能优化。“在光谱仪方面,行业最大的痛点就是形态大,产品贵,一台好的光谱仪要数万到数十万不等”,而「纳境科技」利用超表面阵列对光的调制作用研制了新形态的微型光谱仪。相较于传统光谱仪,超表面光谱仪具有体积极小、成本极低、台间差小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手机、环保、机器人传感等领域。微型光谱仪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意味着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凭借手机可以实现简单的测量和检测,比如检验食品和药物的成分是否安全,检测皮肤状况,判断食物的成分组成以及环境污染等等。此外,「纳境科技」为大量客户提供设计方案,积累了大量的微结构设计数据,用于支持光学器件设计,现已具备大视场衍射器件设计技术、近红外消色差设计技术以及多波段成像光谱方案设计技术。「纳境科技」团队现有40余人,研发人员占比75%。核心创始团队来自浙江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科研院所,平均拥有10年以上微纳光子器件和光学芯片的设计、制备经验。创始人林宏焘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主攻产品战略、设计与工艺集成。首席科学家马耀光在北大、加州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CEO龚永兴曾任上市公司副总经理,拥有丰富的运营管理和战略设计经验。目前,「纳境科技」超透镜产品主要包括成像、DOE、光束整形等产品,目标应用于机器人、手机、XR等领域。公司透露称,其超透镜相关产品已经拿到订单并处于样品测试阶段,预计二季度可以实现量产;微型光谱仪产品预计在明年可以实现量产。龚永兴表示,当前「纳境科技」有多款应用于不同场景的产品处于在研状态,未来超透镜所在波段也会从现在的近红外向可见光拓展。公司现已启动新一轮融资,资金计划用于产品研发与产能建设。
  • 大连化物所“表面光化学动力学研究装置”通过验收
    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102组承担的中科院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表面光化学动力学研究装置”于11月23-24日通过了中科院计划财务局组织的专家组的现场测试和验收。  以中国科技大学朱俊发教授为组长的测试专家组在11月23日全天对建成的“表面光化学动力学研究装置”的各项指标进行了认真测试,给出的测试报告认为“测试结果表明,该研究装置完全达到甚至优于各项设计指标,运转良好,而且操作简便。该设备将为研究表面光化学动力学提供强大的、性能独特的研究平台”。  以清华大学莫宇翔教授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于11月24日听取了项目负责人杨学明做的研制工作报告、经费收支报告、设备使用报告和测试组组长做的测试报告,审核了相关的文件档案,提问和质询了有关问题。经充分讨论后,专家组形成的验收意见认为本项目研制成功的实验装置“基于超高真空系统、采用可调谐飞秒激光技术和质谱技术,具有原位测量和高灵敏度的特点”,“将为研究表面光化学动力学提供强大的、性能独特的研究平台”。专家组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 南宁市标准化协会立项《牛角椒表面光泽度的测定 光泽仪法》团体标准
    各相关单位及专家:根据《南宁市标准化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南宁市标准化协会于2024年4月组织专家对《牛角椒表面光泽度的测定 光泽仪法》团体标准进行立项评审。经评审,该项团体标准符合立项条件,现批准立项(详见附件)。现将通过评审的项目名称、主要起草单位等项目信息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网(http://www.ttbz.org.cn)上予以公告。请参与起草该项标准的各有关单位严格把控标准质量,切实提高标准制定的质量和水平,增加标准的适用性、有效性和创新性,按期完成标准的编写的相关工作,同时也欢迎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该项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感谢您对南宁市标准化协会团体标准化工作的支持。联系人:曾佳雯电话:15777145336邮箱:nnsbzhxh@163.com附件:团体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汇总表 南宁市标准化协会2024年5月6日关于《牛角椒光泽度快速检测方法 光泽仪法》团体标准立项的通知.pdf
  • 研究揭示嫦娥四号红外成像光谱地面验证实验对月球SPA表面物质组成的约束
    玉兔二号巡视器已在月球表面工作超过40个月昼,其搭载的红外成像光谱仪(VNIS)随着巡视器的行走路线已测得多个位置的红外成像光谱数据。VNIS是用于研究着陆区月壤和月表岩石成分并追溯其来源的主要方法。然而,太空风化、颗粒大小与多次散射、仪器的光谱响应和观测条件等因素均会影响光谱特征,并导致由月球表面光谱数据计算得到的矿物成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为了定量评估不同 VNIS 数据处理方法的可靠性,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常睿在导师研究员杨蔚、副研究员林红磊的指导下,选择一块矿物组成与月球高地岩石相似的苏长-辉长岩进行光谱地面验证实验(图1)。地面验证实验研究的岩石(CR-1)由扫描电镜测得其实际矿物模式含量为12.9%橄榄石、35.0%辉石和52.2%斜长石。为了更准确计算CR-1的光谱结果,研究者将CR-1中的橄榄石、低钙辉石、高钙辉石和斜长石从岩石样品中研磨并分选出来,由地物光谱仪(TerraSpec-4,ASD)测得各单矿物的可见-近红外光谱结果(图2a),单矿物均具有各自的光谱吸收特征。由VNIS鉴定件测得的CR-1的光谱在971(±1)nm和1957(±8)nm波段处表现出明显的吸收特征(图2b)。该吸收特征与玉兔二号巡视器上VNIS在第3月昼探测到的岩石吸收特征相似。CR-1的VNIS光谱用Hapke模型计算出样品中矿物模式含量为7.5%橄榄石、39.3%辉石和53.2%斜长石,与其真实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根据该研究中数据处理方法并结合Yang et al.(2020)对嫦娥四号月表数据的光度校正,玉兔二号巡视器在第3月昼探测到的岩石更准确的矿物模式含量应为11.7%橄榄石、42.8%辉石和45.5%斜长石。巡视器在第26月昼又发现一块状月表岩石,其光谱吸收特征与第3月昼发现的岩石类似,其中矿物模式含量为3.2%橄榄石、24.6%辉石和72.2%斜长石。两月表岩石在“斜长岩-苏长岩-橄长岩”(Anorthosite-Norite-Troctolite, ANT)体系中均属于苏长岩范畴(图3)(Heiken G, 1991),意味着嫦娥四号着陆区月壤下的岩层主要为ANT岩石。玉兔二号巡视器在第26月昼探测到的岩石含有更多的斜长石,并且更接近平均月壳的矿物组成。  综上所述,嫦娥四号着陆区域的月球表面存在苏长质和斜长质的石块,分别代表了撞击熔融池中快速结晶形成的物质与平均月壳的成分。一方面,有撞击事件将月壤下伏层位物质挖掘至月球表面,这些被挖掘出来的物质具有南极艾特肯盆地(the South Pole Aitken, SPA)熔融池结晶深成岩的特征。另一方面,形成于SPA大撞击事件前的初始月壳物质也可以保留在SPA中。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Remote Sensing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国家航天局民用航天预先研究项目以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重点部署项目的资助。图1.(a)嫦娥四号第3月昼探测的月表岩石图像;(b)月表岩石的光谱探测状态(黄色圆圈代表近红外波段光谱探测视场);(c)本研究地面验证实验使用的岩石(CR-1)图2.(a)CR-1中单矿物可见-近红外光谱;(b)嫦娥四号第3月昼所测岩石与CR-1的VNIS测得光谱图3.嫦娥四号测得月表岩石中橄榄石-辉石-斜长石矿物组成分布(Heiken G, 1991)。图中标注了月球样品采样点,例如:A-11是Apollo 11,L-16是Luna 16,(H)和(M)分别表示高地和月海月壤
  • 用于纳米级表面形貌测量的光学显微测头
    用于纳米级表面形貌测量的光学显微测头李强,任冬梅,兰一兵,李华丰,万宇(航空工业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计量与校准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5)  摘 要:为了满足纳米级表面形貌样板的高精度非接触测量需求,研制了一种高分辨力光学显微测头。以激光全息单元为光源和信号拾取器件,利用差动光斑尺寸变化探测原理,建立了微位移测量系统,结合光学显微成像系统,形成了高分辨力光学显微测头。将该测头应用于纳米三维测量机,对台阶高度样板和一维线间隔样板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光学显微测头结合纳米三维测量机可实现纳米级表面形貌样板的可溯源测量,具有扫描速度快、测量分辨力高、结构紧凑和非接触测量等优点,对解决纳米级表面形貌测量难题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关键词:纳米测量;激光全息单元;位移;光学显微测头;纳米级表面形貌0 引言  随着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微纳结构的广泛应用,纳米三坐标测量机等精密测量仪器受到了重点关注。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研究开发了纳米测量机,并开展微纳结构测量[1-4]。作为一个高精度开放型测量平台,纳米测量机可以兼容各种不同原理的接触式测头和非接触式测头[5-6]。测头作为纳米测量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在实现微纳结构几何参数的高精度测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原子力显微镜等高分辨力测头的出现,使得纳米测量机能够实现复杂微纳结构的高精度测量[7-8],但由于其测量速度较慢,对测量环境要求很高,不适用于大范围快速测量。而光学测头从原理上可以提高扫描测量速度,同时作为一种非接触式测头,还可以避免损伤样品表面,因此,在微纳米表面形貌测量中有其独特优势。在光学测头研制中,激光聚焦法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青睐,德国SIOS公司生产的纳米测量机就包含一种基于光学像散原理的激光聚焦式光学测头,国内也有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了此方面的研究[9-11]。这些测头主要基于像散和差动光斑尺寸变化检测原理进行离焦检测[12-13]。在CD和DVD播放器系统中常用的激光全息单元已应用于微位移测量[14-15],其在纳米测量机光学测头的研制中也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针对纳米级表面形貌的测量需求,本文研制了一种基于激光全息单元的高分辨力光学显微测头,应用于自主研制的纳米三维测量机,可实现被测样品的快速瞄准和测量。1 激光全息单元的工作原理  激光全息单元是由半导体激光器(LD)、全息光学元件(HOE)、光电探测器(PD)和信号处理电路集成的一个元件,最早应用于CD和DVD播放器系统中,用来读取光盘信息并实时检测光盘的焦点误差,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LD发出激光束,在出射光窗口处有一个透明塑料部件,其内表面为直线条纹光栅,外表面为曲线条纹全息光栅,两组光栅相互交叉,外表面光栅用于产生焦点误差信号。LD发出的激光束在光盘表面反射回来后,经全息光栅产生的±1级衍射光,分别回到两组光电探测器P1~P5和P2~P10上。当光盘上下移动时,左右两组光电探测器上光斑面积变化相反,根据这种现象产生焦点误差信号。这种测量方式称为差动光斑尺寸变化探测,焦点误差信号可以表示为  根据焦点误差信号,即可判断光盘离焦量。图1 激光全息单元  根据上述原理,本文设计了高分辨力光学显微测头的激光全息测量系统。2 光学显微测头设计与实现  光学显微测头由激光全息测量系统和光学显微成像系统两部分组成,前者用于实现被测样品微小位移的测量,后者用于对测量过程进行监测,以实现被测样品表面结构的非接触瞄准与测量。  2.1 激光全息测量系统设计  光学显微测头的光学系统如图2所示,其中,激光全息测量系统由激光全息单元、透镜1、分光镜1和显微物镜组成。测量时,由激光全息单元中的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的光束经过透镜1变为平行光束,该光束被分光镜1反射后,通过显微物镜汇聚在被测件表面。从被测件表面反射回来的光束反向通过显微物镜,一小部分光透过分光镜1用于观察,大部分光被分光镜1反射,通过透镜1,汇聚到激光全息单元上,被全息单元内部集成的光电探测器接收。这样,就将被测样品表面瞄准点的位置信息转换为电信号。在光学显微测头设计中选用的激光全息单元为松下HUL7001,激光波长为790 nm。图2 光学显微测头光学系统示意图  当被测样品表面位于光学显微测头的聚焦面时,反射光沿原路返回激光全息单元,全息单元内两组光电探测器接收到的光斑尺寸相等,焦点误差信号为零。当样品表面偏离显微物镜聚焦面时,由样品表面反射回来的光束传播路径会发生变化,进入激光全息单元的反射光在两组光电探测器上的分布随之发生变化,引起激光全息单元焦点误差信号的变化。当被测样品在显微物镜焦点以内时,焦点误差信号小于零,而当被测样品在显微物镜焦点以外时,焦点误差信号大于零。因此,利用在聚焦面附近激光全息单元输出电压与样品位移量的单调对应关系,通过测量激光全息单元的输出电压,即可求得样品的位移量。  2.2 显微物镜参数的选择  在激光全息测量系统中,显微物镜是一个重要的光学元件,其光学参数直接关系着光学显微测头的分辨力。首先,显微物镜的焦距直接影响测头纵向分辨力,在激光全息单元、透镜1和显微物镜之间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于同样的样品位移量,显微物镜的焦距越小,样品上被测点经过显微物镜和透镜1所成像的位移越大,所引起激光全息单元中光电探测器的输出信号变化量也越大,即测量系统纵向分辨力越高。另外,显微物镜的数值孔径对测头的分辨力也有影响,在光波长一定的情况下,显微物镜的数值孔径越大,其景深越小,测头纵向分辨力越高。同时,显微物镜数值孔径越大,激光束会聚的光斑越小,系统横向分辨力也越高。综合考虑测头分辨力和工作距离等因素,在光学显微测头设计中选用大恒光电GCO-2133长工作距物镜,其放大倍数为40,数值孔径为0.6,工作距离为3.33 mm。  2.3 定焦显微测头的实现  除激光全息测量系统外,光学显微测头还包括一个光学显微成像系统,该系统由光源、显微物镜、透镜2、透镜3、分光镜1、分光镜2和CCD相机组成。光源将被测样品表面均匀照明,被测样品通过显微物镜、分光镜1、透镜2和分光镜2,成像在CCD相机接收面上。为了避免光源发热对测量系统的影响,采用光纤传输光束将照明光引入显微成像系统。通过CCD相机不仅可以观察到被测样品表面的形貌,而且也可以观察到来自激光全息单元的光束在样品表面的聚焦情况。  根据图2所示原理,通过光学元件选购、机械加工和信号放大电路设计,制作了光学显微测头,如图3所示。从结构上看,该测头具有体积小、集成度高的优点。将该测头安装在纳米测量机上,编制相应的测量软件,可用于被测样品的快速瞄准和高分辨力非接触测量。图3 光学显微测头结构3 测量实验与结果分析  为了检验光学显微测头的功能,将该测头安装在纳米三维测量机上,使显微物镜的光轴沿测量机的Z轴方向,对其输出信号的电压与被测样品的离焦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标定,并用其对台阶高度样板和一维线间隔样板进行了测量[16]。所用纳米三维测量机在25 mm×25 mm×5 mm的测量范围内,空间分辨力可达0.1 nm。实验在(20±0.5)℃的控温实验室环境下进行。  3.1 测头输出电压与位移关系的建立  为了获得光学显微测头的输出电压与被测表面位移(离焦量)的关系,将被测样板放置在纳米三维测量机的工作台上,用精密位移台带动被测样板沿测量光轴方向移动,通过纳米测量机采集位移数据,同时记录测头输出电压信号。图4所示为被测样板在测头聚焦面附近由远及近朝测头方向移动时测头输出电压与样品位移的关系。图4 测头电压与位移的关系  由图4可以看出,光学显微测头的输出电压与被测样品位移的关系呈S形曲线,与第1节中所述的通过差动光斑尺寸变化测量离焦量的原理相吻合。当被测样板远离光学显微测头的聚焦面时,电压信号近似常数。当被测样板接近测头的聚焦面时,电压开始增大,到达最大值后逐渐减小;当样板经过测头聚焦面时,电压经过初始电压值,可认为是测量的零点;当样品继续移动离开聚焦面时,电压继续减小,到达最小值时,电压又逐渐增大,回到稳定值。在电压的峰谷值之间,曲线上有一段线性较好的区域,在测量中选择这段区域作为测头的工作区,对这段曲线进行拟合,可以得到测头电压与样板位移的关系。在图4中所示的3 μm工作区内,电压与位移的关系为  式中:U为激光全息单元输出电压;∆d为偏离聚焦面的距离。  3.2 台阶高度测量试验  在对光学显微测头的电压-位移关系进行标定后,用安装光学显微测头的纳米三维测量机对台阶高度样板进行了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将一块硅基SHS-1 μm台阶高度样板放置在纳米三维测量机的工作台上,首先调整样板位置,通过CCD图像观察样板,使被测台阶的边缘垂直于工作台的X轴移动方向,样板表面位于光学显微测头的聚焦面,此时测量光束汇聚在被测样板表面,如图5所示。然后,用工作台带动样板沿X方向移动,使测量光束扫过样板上的台阶,同时记录光学显微测头的输出信号。最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台阶高度。图5 被测样板表面图像  台阶高度样板的测量结果如图6所示,根据检定规程[17]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得到被测样板的台阶高度为1.005 μm。与此样板的校准结果1.012 μm相比,测量结果符合性较好,其微小偏差反映了由测量时温度变化、干涉仪非线性和样板不均匀等因素引入的测量误差。图6 台阶样板测量结果  3.3 一维线间隔测量试验  在测量一维线间隔样板的过程中,将一块硅基LPS-2 μm一维线间隔样板放置在纳米测量机的工作台上,使测量线沿X轴方向,样板表面位于光学显微测头的聚焦面。然后,用工作台带动样板沿X方向移动,使测量光束扫过线间隔样板上的刻线,同时记录纳米测量机的位移测量结果和光学显微测头的输出信号。最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测量结果如图7所示。  根据检定规程[17]对一维线间隔测量结果进行处理,得到被测样板的刻线间距为2.004 μm,与此样板的校准结果2.002 μm相比,一致性较好。  3.4 分析与讨论  由光学显微测头输出电压与被测表面位移关系标定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利用在测头聚焦面附近测头输出电压与样品位移量的单调对应关系,通过测量测头的输出电压变化,即可求得样品的位移量。在图4所示曲线中,取电压-位移曲线上测头聚焦面附近的3 μm位移范围作为工作区,对应的电压变化范围约为0.628 V。根据对电压测量分辨力和噪声影响的分析,在有效量程内测头的分辨力可以达到纳米量级。  台阶高度样板和一维线间隔样板测量实验的结果表明:光学显微测头可以应用于纳米三维测量机,实现微纳米表面形貌样板的快速定位和微小位移测量。通过用纳米测量机的激光干涉仪对光学显微测头的位移进行校准,可将测头的位移测量结果溯源到稳频激光的波长。实验过程也证明:光学显微测头具有扫描速度快、测量分辨力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适用于纳米表面形貌的非接触测量。4 结论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纳米级表面形貌测量的高分辨力光学显微测头。在测头设计中,采用激光全息单元作为位移测量系统的主要元件,根据差动光斑尺寸变化原理实现微位移测量,结合光学显微系统,形成了结构紧凑、集测量和观察功能于一体的高分辨力光学显微测头。将该测头安装在纳米三维测量机上,对台阶高度样板和一维线间隔样板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光学显微测头可实现预期的测量功能,位移测量分辨力可达到纳米量级。下一步将通过多种微纳米样板测量实验,进一步考察和完善测头的结构和性能,使其更好地适合纳米三维测量机,应用于微纳结构几何参数的非接触测量。作者简介李强,(1976-),男,高级工程 师,主要从事纳米测量技术研究,在微纳米表面形貌参数测量与校准、微纳尺度材料力学特征参数测量与校准、复杂微结构测量与评价等领域具有丰富经验。
  • 品牌联盟 | 泰勒· 霍普森 — 表面计量创新135年
    泰勒霍普森的故事始于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企业家 William Taylor。1886年, 他和兄弟在英国莱斯特创办了一家透镜工厂, 开发高质量相机镜头, 为20世纪早期电影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泰勒霍普森公司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卓越声誉。在此过程中, 公司开创了另一个全新领域:产品检测。不断研发出行业领先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引领了市场对精密计量仪器的需求, 也奠定了泰勒霍普森公司世界知名计量仪器制造商的地位。1886 - 1939年 公司起步1886年Taylor 兄弟在英国莱斯特创立公司。1893年闻名于世的库克镜头(Cooke Lens)诞生。1905年改变高尔夫球的历史。高尔夫球初期是一种表面光滑的球, 但是天才的 William Taylor 通过仔细观察, 发现磨损和伤痕累累的球反而能飞得更远。经过潜心研究和测试, 他设计出带有凹纹的高尔夫球,并研制出制造凹纹高尔夫球模具的机器。从那时起,现代凹纹高尔夫球就正式诞生了。1914 - 1918年一战期间研制出 AVIAR 航拍镜头,使盟军的空军在战斗中占有优势。双筒望远镜、步枪瞄准器和测距仪镜头的研制也对一战中的盟军起到了帮助作用。1919年William Taylor 获得大英帝国官佐勋章(OBE)。乔治国王和玛丽王后造访了泰勒霍普森工厂,以感谢公司对战争的贡献。1932年第一款用于电影摄影机的库克变焦镜头诞生。1939年1930年代后期,泰勒霍普森公司成为全球光学镜头制造业的翘楚,为世界各国的电影制片厂提供了超过市场总量80%的电影摄影机镜头。1940 - 1959年 计量创新1941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表面粗糙度测量仪 Talysurf 1 , 成为世界上首个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粗糙度质量控制的设备和检测的参考标准。194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圆度测量仪 Talyrond 1 。当时在泰勒霍普森的工厂中制造并使用了一台这样的仪器,客户如果需要检测,要将零件送到泰勒霍普森公司去测量。后来在客户的强烈要求下,Talyrond 1 于1954年正式投入量产。1951年成功研制出测微准直望远镜 Micro Alignment Telescope, 用于检测和调整直线度、准直度、垂直度和平行度等, 目前仍被广泛使用。1960 - 1979年 业界领先1965年开发出手持式 Surtronic 表面粗糙度测量仪,以经济实惠的价格将表面粗糙度检测仪送到了工厂车间。1966年研发出 Talystep,其噪音级别优于 0.7nm RMS,被认为是业界领先的台阶高度和表面粗糙度检测仪器。1970年成功研制出高精度圆度测量仪 Talyrond 73, 至今为止它仍然保有世界领先的圆度精度。1980 - 1999年 鼎盛辉煌1984年推出 Form Talysurf MK1,使用先进的激光传感器,实现了大量程高分辨率测量。1989年推出 Nanostep,可进行纳米级精度的表面测量。1992年Form Talysurf Series系列产品获得了英国女王技术创新奖(Queen' s Award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alyrond 30 车间型圆度产品上市。新库克系列镜头上市。1993年推出 Form Talysurf Plus。在德国、日本和美国建立了技术中心。库克镜头百年庆典。1996年研制出创新型的使用 Form Talysurf Series PGI (相位光栅干涉技术)传感器的系列轮廓仪。1997年研发出全自动调心调平的 Talyrond 200 系列圆度仪。1999年推出用于检查表面粗糙度的便携式测量仪 Surtronic Duo。2000 - 今,千禧新世纪2002年发布具有专利技术的 CCI 非接触式表面轮廓测量仪。2004年加入美国阿美特克 AMETEK 集团的超精技术事业部,阿美特克是全球领先的机电设备和电子仪器制造企业。2011年发布具有全新的自动化测量概念的 Talyrond 500 系列圆度圆柱度测量系统,无与伦比的移动速度和位置控制精度, 使得Talyrond 500 成为精密零部件制造厂商的首选。2014年推出了纳米级 LUPHOScan 高速非接触式3D非球面光学面形测量系统, 掌握了以非接触方式测量复杂镜片和光学表面的关键技术, 进一步扩大了公司在计量领域的广阔空间。2017年推出 PGI Freeform 自由曲面测量系统,在光博会上获颁“精密光学创新产品奖”。2018年发布了先进的用于表面粗糙度、轮廓、三维表面和直径测量的 Form Talysurf PGI NOVUS,该仪器配备了全新的 Metrology 4.0 软件,包含了直观软件界面、虚拟仪器、远程实时控制等全新概念。2019年独创 TALYScan 280 高速非接触式光学3D形貌测量系统, 通过一次3D扫描, 即可得到完整的表面数据。回望历史,百年荣耀。一家建立于1886年的制造镜片的公司,一直以来引领了表面计量领域的技术改革和产品创新。William Taylor 的座右铭是:"不要在其他人做过的事情上浪费时间,而要创造一些他们未曾想到的新产品" 。一百多年来, 它一直都是泰勒霍普森创造未来的动力!联系我们: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2493/关于泰勒霍普森英国泰勒霍普森是专业的超精密计量公司, 专业从事计量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泰勒霍普森成立于1886年, 分别于1941年和194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粗糙度轮廓仪和世界上第一台圆度仪, 并参与制定了多项国际计量标准,一直以来引领着精密计量技术的发展。泰勒霍普森为精密光学、汽车、轴承、机床、航空航天、电子、半导体、材料、医疗、计量院、科研院所及高校等行业提供专业的接触式和非接触式计量解决方案。阿美特克是电子仪器和机电设备的全球领导者,年销售额约为50亿美金。为材料分析、超精密测量、过程分析、测试测量与通讯、电力系统与仪器、仪表与专用控制、精密运动控制、电子元器件与封装、特种金属产品等领域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全球共有18,000多名员工,150多家工厂,在美国及其它30多个国家设立了100多个销售及服务中心。
  • 柔性二维碳化钒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检测平台问世
    安徽理工大学力学与光电物理学院青年教师蓝雷雷与东南大学物理学院邱腾课题组合作,制备出两种类型的二维碳化钒(V4C3和V2C)MXenes材料,并证明这种材料可以作为性能优异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平台,其中V4C3作为SERS活性材料首次报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柔性二维碳化钒MXene基滤膜的SERS增强效果示意图 安徽理工大学供图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作为一种具有高灵敏度、分子指纹识别和快速无损测量的表面光谱分析技术,将检测灵敏度提升了百万倍以上,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材料学、地质学、考古和艺术品鉴定等领域。“比如将SERS技术应用于患者呼出物、血清液、脱氧核糖核酸的检测,为早期患者的疾病诊断提供一种有力分析手段;应用于海洋微塑料、大气有毒有害气体、水体有机污染物和土壤重金属的微量检测,实现对环境中有害物质的监测;还可实现对危害公共安全的爆炸物质和疑似吸毒人员体液毛发中含毒品物质的快检。” 蓝雷雷向《中国科学报》介绍。近年来,一些MXenes材料表现出相当强的SERS活性,为SERS活性材料发展开辟了新前景。但其瓶颈在于灵敏度不足,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因此,将MXene材料的灵敏度推向更高水平仍然具有挑战性。此次研究中,蓝雷雷等提出了一种新的增强策略,通过结合二维裁剪和分子富集来设计高灵敏度的柔性MXene基SERS衬底,成功制备出两种类型的二维碳化钒MXenes材料。“我们研究发现,与块状MXene材料相比,二维裁剪赋予碳化钒MXenes费米能级附近更为丰富的态密度,促进了光致诱导电荷转移,增加了多达2个数量级的检测灵敏度。”蓝雷雷说。进一步,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分子富集方法,实现了2分钟内超快速分子富集、超高分子截留率和更低的检测限,从而获得了超灵敏的SERS检测。蓝雷雷说,“这项研究有助于设计和开发出高性能的新型MXene基SERS基底,可用于食品安全、疾病诊断、反恐搜爆、毒品稽查、环境监测和病毒检测等领域。”审稿人认为:作者将二维裁剪策略与分子富集效应相结合,这是一项有趣的研究工作,新型碳化钒基底的SERS增强效果显著,其中V4C3作为SERS基底在这之前未曾报道过。通过简单抽滤的分析物富集概念为实现超灵敏的SERS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策略。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ami.2c10800
  • 发展中的双面光伏发电
    什么是双面光伏?通过超越全球能源发电容量的吉瓦数(GW),双面光伏正慢慢找到成为主流的方向。并且,越来越多收集到的组件性能数据都有助于获得更可靠的效率增益预测。我们在本文中尝试概括叙述了双面光伏领域中的当前研究、亟待解决的疑问以及技术开发等问题。相见于“另一面”过去二十年间,光伏(PV)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技术,因此很难再有大幅度的效率提升。如今主要依靠缩减投资和运营成本来实现降低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而非通过技术进步提高 PV 电池的能源输出。然而,能显著提高 PV 电池效率的比较可靠的方法是将组件的背面也用于发电。因此,在不扩大组件占地的情况下,可同时利用反射或漫射的阳光进行发电。人们似乎已对双面光伏的巨大潜能达成了共识。但是,在能量输出增益的模拟和测量方法尚未普遍建立的情况下,通过双面 PV 组件预测的效率增长有着很大差异;这取决于假设的系统设置、地点和表面反照率以及所用的模拟算法。 双面光伏发电如何作用?其主要理念很简单。除了用 PV 组件的一面来收集太阳光线外,还可通过背面采集来自多个角度的反射和散射光线以生产更多电力。除了对背面材料和内部互联进行相应调整外,电池技术和几何结构均以经验证的单面组件原理为基础。也就是说,在未来 10 年内,双面 PV 很可能从一个发展远景顺利转变为被广泛应用的技术,且预计世界市场占有率将高达 30-50%。 发展中的双面光伏发电优化会对另一面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为双面 PV 电厂寻求理想设置是一个复杂的挑战。由于倾角是组件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前后面的理想角度可以不同。 另一个参数则是组件的长度和各排组件之间的距离,即地面覆盖率(GCR)。适应太阳光束入射角度的高 GCR 值通常可提高一个发电厂的效率。但即使对单面PV 发电厂而言,较高的 GCR 值也会在太阳高度角较低的早晨或傍晚时分发生相互遮挡的情况。对于双面光伏发电厂,遮挡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理想状态是在各排组件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形成一个大小适合的表面,使地面反射不被遮挡。可是这将降低地面覆盖率和电厂的单位面积输出。 与组件设置相关的参数还包括建筑高度和扭力管。扭力管的作用是跟踪 PV 组件,因此应将双面组件放置于更高的位置,从而对更多来自地面的多角度的反照辐射光线进行转化;但建设成本也将由此增加。这一概念也同样适用于为了避免安装件构成遮蔽而修改扭力结构。 尽管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便已对双面 PV 电池进行了研究和开发,其被广泛使用的时代仍未到来。市场观察员们的普遍解释是,与单面系统相比,双面系统缺少可信赖的产量增益计算方法。因此,投资者们继续观望,因无法完全知晓准确的效率提升,而犹豫是否以更大的规模推动双面系统。即便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年代,组件背面的太阳能辐射模拟仍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因此,全世界的公司和研究机构持续对各种不同潜在相关参数及其对能量输出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除了符合其他标准外,这些研究项目还覆盖了:● 地面反照率的影响● 背板材料● 系统设置和组件的几何结构● 测量背面的太阳能辐射● 系统设置&组件几何结构在单面 PV 组件中,被转化为电力的太阳光束直接来自天空。与之相反,双面组件的背面则收集在阴影迷宫、地面纹理和结构型障碍中穿行的光线。而对一面太阳辐照度进行优化会对另一面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为双面 PV 电厂寻求理想设置是一个复杂的挑战。由于倾角是组件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前后面的理想角度可以不同。另一个参数则是组件的长度和各排组件之间的距离,即地面覆盖率(GCR)。适应太阳光束入射角度的高 GCR 值通常可提高一个发电厂的效率。但即使对单面PV 发电厂而言,较高的 GCR 值也会在太阳高度角较低的早晨或傍晚时分发生相互遮挡的情况。对于双面光伏发电厂,遮挡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理想状态是在各排组件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形成一个大小适合的表面,使地面反射不被遮挡。可是这将降低地面覆盖率和电厂的单位面积输出。 与组件设置相关的参数还包括建筑高度和扭力管。扭力管的作用是跟踪 PV 组件,因此应将双面组件放置于更高的位置,从而对更多来自地面的多角度的反照辐射光线进行转化;但建设成本也将由此增加。这一概念也同样适用于为了避免安装件构成遮蔽而修改扭力结构。
  • 观看超7.5万人次!第十届表面分析技术应用论坛暨表面化学分析国家标准宣贯会顺利举办(附回放链接)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6月19日,为积极推动表面分析科学与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强同行之间交流合作,展示表面分析技术最新的进展,推动分析测试质量保障体系、数据溯源体系和标准体系的建设,由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北京电子能谱中心、全国微束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表面化学分析分技术委员会、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北京理化分析测试学会表面分析专业委员会及仪器信息网联合举办的“第十届表面分析技术应用论坛暨表面化学分析国家标准宣贯会”顺利举办。本届会议由仪器信息网在线直播,科研云、寇享学术、邃瞳科学云、科学邦等平台同步转播,线上观看人次首次累计超7.5万人次。本届会议由清华大学姚文清老师和中科院化学所刘芬老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李景虹教授致辞李景虹院士首先介绍了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北京电子能谱中心的基本情况。近年来依托国家贴息贷款,北京电子能谱中心进一步建设成国际一流的表面化学分析平台,配有国际首台原位AES-FIB联用等配置俄歇电子能谱仪、国际首台原位气固、液固、电化学分析全配置近常压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国内首台检测固体表面的大分子质量飞行时间二次质谱仪、覆盖太赫兹至紫外波段的全光谱范围的真空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设备。此外,在信息化管理、科研成果、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北京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韩晓东韩晓东主要介绍了原子分辨的材料力学显微学与材料弹-塑性新原子机制的最新成果,包括面心立方材料弹塑性力学行为原子机制的基础科学研究、原子分辨材料力学行为实验方法与装置系统的方法学和实验技术发展以及目前国际前沿的界面结构设计与先进性能结构材料研究等。 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 陈春城陈春城在报告中提到,光催化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然而光催化界面机理尚不十分清晰,已成为限制光催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技术是目前研究异相光催化的有力工具,具有可原位检测、实验气氛可控、温度可控、可实时检测分子结构变化等特点。报告还介绍了原位红外光谱在光催化机理研究、氧化铁电极表面光电氧化水、大气颗粒物光化学等领域的应用。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资深应用专家 葛青亲葛青亲介绍了赛默飞世尔科技CISA表面联用分析解决方案,并举例使用XPS-SEM以及XPS-SEM-Raman联用进行钠离子电池极片失效分析、使用XPS-SEM-Raman表征二维材料MoS2、使用XPS-SEM表征抗菌纤维织物、使用XPS+UPS+REELS+ISS+Raman全面表征石墨碳材料等。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 李阳李阳在报告中介绍了TEM-EELS在月壤分析中的应用,其具有空间分辨率高、能量分辨率高、可结合SAED、EDS等准确快捷鉴定矿物、可拓展应用于H、He、OH等分析等特点,丰富了元素地球化学的分析手段,并介绍了月壤分析的应用案例及最新成果。天津工业大学教授 赵丽霞赵丽霞在报告中介绍了二次离子质谱及相关标准概况,并着重介绍了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以及动态二次离子质谱技术,还介绍了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在航天、地质等领域的应用。清华大学分析中心高级工程师 李展平李展平在报告中介绍了二次离子质谱的发展历程,并对比了TOF-SIMS与XPS、AES技术的特点与区别,最后介绍了在SIMS质量分辨测量方面相关标准的最新成果与进展。 北京艾飞拓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应用工程师 郭茹郭茹在报告中介绍了TOF-SIMS的原理与应用,并说明了IONTOF最新一代系统M6的全新功能将如何更好地辅助研究工作,最后举例说明了TOF-SIMS在半导体、OLED、电池、有机材料、生物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毅张毅主要介绍了国际标准ISO 24417:2022《表面化学分析 辉光放电光谱法分析铁基表面的金属纳米膜》的制定过程,新标准从产品与工艺研发需求出发,详细介绍了实验方法的建立过程,以及国际标准的指定历程,最后张毅还分享了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 孙洁林孙洁林在报告中介绍了扫描探针显微术的标准体系以及SPM标准制修订现状。当前原子力显微镜在生物学研究中应用越发广泛,原子力显微镜的研制及应用对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报告以精确测量柔性生物样品弹性性质为例,介绍了建立特定的样品制备方法、发展测量技术、建立数据处理分析方法、采用精确测量标准等标准化体系构建过程。会议回放: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bmfx2023/
  • 汇集分析方案,聚焦材料科学:(二)材料表面分析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各种材料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而材料科学也日益成为人类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 材料表面分析是对固体表面或界面上只有几个原子层厚的薄层进行组分、结构和能态等分析的材料物理试验。也是一种利用分析手段,揭示材料及其制品的表面形貌、成分、结构或状态的技术。为此,岛津针对性地提供了全面的表征解决方案,助力材料科学研究。 材料表面分析扫描探针显微镜SPM /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PMA 原子力显微镜 SPM-9700HT SPM-9700HT在基本观察功能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强的测量功能,具备卓越的信号处理能力,可得到更高分辨率、更高质量的观察图像。SPM-9700HT 应用:金属蒸镀膜的表面粗糙度分析以1 Hz和5 Hz的扫描速度对金属蒸镀膜的表面形貌进行观察,画质及表面粗糙度的分析结果相同。 应用:光栅沟槽形状检测以1Hz和5Hz的扫描速度对光栅的表面形貌进行观察,经过断面形状分析,沟槽形状检测结果均相同。可控环境舱原子力显微镜 WET-SPM WET-SPM为原子力显微镜实验提供各种环境,如真空、各种气体(氮、氧等)、可控湿度、温度、超高温,超低温、气体吹扫等。实现了原位扫描,可追踪在温度、湿度、压力、光照、气氛浓度等发生变化时的样品变化。 WET-SPM 应用:树脂冷却观察室温下树脂的粘弹性图像中,可以观察到两相分离。冷却至-30℃,粘弹性的差异基本消失。 应用:聚合物膜的加热观察聚合物膜在不同加热温度下的形貌变化,在相位图上可清晰观察到样品表面因加热而产生的物理特性变化。调频型高分辨原子力显微镜 SPM-8100FM 岛津高分辨率原子力显微镜SPM-8100FM使用调频模式,极大提高了信号的灵敏度,即使在大气环境甚至液体环境中也能获得与真空环境中同样超高分辨率表面观察图像。无论是表面光洁的晶体样品还是柔软的生物样品,都实现了分子/原子级的表征。SPM-8100FM首次观察到固体和液体临界面(固液界面)的水化、溶剂化现象的图像,因此实现了对固液界面结构的测量分析。 SPM-8100FM 应用:液体中原子级分辨率观察图为在饱和溶液中观察NaCl表面的原子排列。以往的AFM(调幅模式)图像湮没在噪声中。通过调频模式则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原子的排列,实现真正的原子级分辨率。 应用:大气中Pt催化粒子的KPFM观察通过KPFM进行表面电势的测定,TiO2基板上的Pt催化粒子可被清晰识别。同时可以观察到数纳米大小的Pt粒子和基板间的电荷交换。右图中,红圈区域是正电势,蓝框区域是负电势。对于KPFM观察,调频模式也大幅提高了分辨率。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AXIS SUPRA+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表面分析技术,主要用于样品的组成和化学状态分析,可以准确地确定元素的化学状态,应用于各种低维新材料、纳米材料和表面科学的研究中。AXIS SUPRA+是岛津/Kratos最新研发出的一款高端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具备高能量分辨、高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的特点。 AXIS SUPRA+ 化学状态和含量分析 深度剖析 化学状态成像分析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 EPMA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zer,EPMA)使用单一能量的高能电子束照射固体材料,入射电子与材料中的原子发生碰撞,将内壳层的电子激发脱离原子,在相应的壳层上留下空穴,在外壳层电子向内壳层空穴跃迁的过程中,发出具有特征波长的X射线。EPMA使用由分光晶体和检测器组成的波谱仪检测这些特征X射线,用于材料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EPMA的波谱仪的检测极限一般为0.005%左右,检测深度为微米量级,其成分像的二维空间分辨亦为微米量级,定量分析的精度可以达到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水平。 配备了多道波谱仪的EPMA是材料学研究中微区元素定性、定量分析的不二之选,属于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分析仪器。 EPMA-1720 EPMA-8050G 应用:超轻元素EPMA分析-渗碳均匀性的图象分析
  • 国际首次!我科学家“拍摄”到光生电荷转移演化全时空图像
    太阳能高效利用是洁净能源研究的科学“圣杯”。10月12日,《自然》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太阳能光催化研究的重要进展。通过综合集成多种可在时空尺度衔接的技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范峰滔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对光催化剂纳米颗粒的光生电荷转移进行了全时空探测,在国际上首次“拍摄”到光生电荷转移演化全时空图像。“这项研究为突破光解水催化剂电荷分离的‘瓶颈’,提供了新的认识和研究策略。”李灿强调。太阳能光催化反应可以实现分解水产生氢气、还原二氧化碳产生太阳燃料,有望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的解决途径,受到全世界关注。“虽然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光催化研究中,人们在光催化剂制备和光催化反应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由于光催化反应中光生电荷的分离、转移和参与化学反应的时空复杂性,人们对该过程的基本机制一直不清楚。”李灿坦言。光催化过程中,光照射到催化剂上时,催化剂内部会产生光生电荷,即光生电子和空穴。光生电子和空穴需要从微纳米的催化剂颗粒内部分离,并转移到催化剂的表面,启动化学反应。光催化过程的核心科学挑战在于如何实现光生电荷的高效分离和传输。由于这一过程跨越从飞秒到秒、从原子到微米的巨大时空尺度,揭开这一过程的微观机制极具挑战性。“长期以来,我们团队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在时空全域追踪了光生电荷在光催化剂纳米颗粒中分离和转移演化的全过程。”李灿说。为更好地了解纳秒范围内光生电荷在催化剂内部的分离机制,研究人员使用了时间分辨光发射电子显微镜,发现了光生电子在亚皮秒时间尺度可以从一个表面移动到另一个表面。随后,为了直接观察光生电荷的转移过程,研究人员进行了瞬时光电压分析,发现随着时间尺度从纳秒到微秒的发展,空穴逐渐出现在催化剂表面含有缺陷的晶面。“通过集成结合多种先进的表征技术和理论模拟,包括时间分辨光发射显微镜、瞬态表面光电压光谱和表面光电压显微镜等,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次在一个光催化剂颗粒中跟踪电子和空穴到表面反应中心的整个机制。”李灿说,时空追踪电荷转移的能力将极大促进对能源转换过程中复杂机制的认识,为理性设计性能更优的光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这是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未来,这个成果有望促进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取太阳燃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梦想逐渐变为现实,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清洁、绿色的能源。”李灿说。
  • OPTON微观世界 | 第41期 扫描电镜观察不同电解液温度下纯铜粉末表面形貌变化
    背景介绍铜粉是粉末冶金中基础原料之一。也是我国大量生产和消费的有色金属粉末,在现在工业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铜及其粉末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耐腐蚀性能,表面光洁和无磁性等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摩擦材料,金刚石工具,电碳制品,含油轴承,电触头材料,导电材料,机械零件等行业。铜粉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电解法,雾化法,氧化还原法等。本实验采用电解法制备纯铜粉末,电解液采用0.06mol/L硫酸铜溶液和0.2mol/L硫酸,用铜或者不锈钢做阴极,铜做阳极。制取铜粉的基本工艺:本实验通过改变电解液温度来研究铜粉表面形貌变化。采用ZEISS的Sigma500型号电镜拍摄并观察其表面形貌,对比图片如图1: 图1 不同电解液温度铜粉形貌结果表明:电解法制备的铜粉比表面积大,结晶粉末一般为树枝状,压制性较好。图a1、a2,b1、b2,c1、c2三组图片,电解液温度分别为15°、30°、45°,为了观察整体铜粉形貌以及局部形貌,每组都是在2000X,5000X进行拍摄,通过对比三组图片,能够看出提高电解液温度,扩散速度增加,晶粒长大速度也增大,树枝晶逐渐变大变粗。
  • 科学家首次“拍摄”到光催化剂光生电荷转移演化的全时空图像
    太阳能光催化反应可以实现分解水产生氢气、还原二氧化碳产生太阳燃料,是科学领域“圣杯”式的课题,并受到全世界关注。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光催化研究中,科学家在光催化剂制备和光催化反应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但光催化反应中光生电荷的分离、转移和参与化学反应的时空复杂性,因而关于该过程的基本机制一直不清楚。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研究员范峰滔等揭开了这一谜团。研究人员综合集成多种可在时空尺度衔接的技术,对光催化剂纳米颗粒的光生电荷转移进行全时空探测,揭示了复杂的多重电荷转移机制,“拍摄”到光生电荷转移演化全时空影像。该研究明确了电荷分离机制与光催化分解水效率之间的本质关联,为突破太阳能光催化反应的“瓶颈”提供了新的认识和研究策略。10月12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  光催化分解水的核心科学挑战在于如何实现高效的光生电荷的分离和传输。由于这一过程跨越从飞秒到秒、从原子到微米的巨大时空尺度,揭开这一全过程的微观机制颇具挑战性。“长期以来,我们的团队前赴后继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在这个工作中,集成多种先进技术和理论,在时空全域追踪了光生电荷在纳米颗粒中分离和转移演化的全过程。”李灿说。  光催化过程中,光生电子和空穴需要从微纳米颗粒内部分离,并转移到催化剂的表面,从而启动化学反应。范峰滔介绍,在如此微小的物理尺度上,光催化剂往往缺乏分离电荷所需的驱动力,因此,实现高效的电荷分离需要一个有效的电场。为了在光催化剂颗粒中形成一个定向重排的电场,科研人员将一种特定的缺陷选择性地合成到颗粒的特定晶面,有效促进了电荷的分离。为了更好地剖析纳秒范围内高效电荷分离机制,科研人员使用了时间分辨光发射电子显微镜,发现了光生电子在亚皮秒时间尺度就可以选择性的转移到特定晶面区域,且电子在超快的时间尺度上可以从一个表面移动到另一个表面。  “长期以来光催化中的主导电荷分离机制很难解释跨越如此大空间尺度超快电荷转移。”范峰滔说,“我们将超快的电荷转移归因于新的弹道传输机制,其中载流子以极高的速度传播,在与晶格发生作用之前就已经跨越了整个粒子。”  进一步,为了直接观察电荷转移过程,研究人员进行了瞬时光电压分析,发现随着时间尺度从纳秒到微秒的发展,空穴逐渐出现在含有缺陷的晶面。研究表明,晶面上光生电子和空穴的有效空间分离是由于时空各向异性的电荷转移机制共同决定的,这一复杂机制可以通过各向异性晶面和缺陷结构来可控的调整。  “通过集成结合多种先进的表征技术和理论模拟,包括时间分辨光发射显微镜(飞秒到纳秒)、瞬态表面光电压光谱(纳秒到微秒)和表面光电压显微镜(微秒到秒)等,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次在一个光催化剂颗粒中跟踪电子和空穴到表面反应中心的整个机制。”李灿说,“时空追踪电荷转移的能力将促进对能源转换过程中复杂机制的认识,为理性设计性能更优的光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未来,这一成果有望促进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取太阳燃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梦想逐渐变为现实,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清洁、绿色的能源。”李灿说。  该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人工光合成”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中科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创新基金等的支持。
  • 阿美特克旗下泰勒· 霍普森推出新款表面粗糙度轮廓仪Form Talysurf PGI NOVUS,配置Metrology 4.0软件
    p  英国莱斯特,Taylor Hobson于8月16日推出了由Metrology 4.0软件驱动的新款表面粗糙度轮廓仪Form Talysurfsup® /sup PGI NOVUS。 它十分先进的系统,适用于表面,轮廓,三维和直径测量。/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69bd7829-e2d4-4ea4-8f4d-ec8ee0f643c2.jpg" title="Form Talysurf® PGI NOVUS With Metrology 4.0 Software.jpg"//ppstrongPGI NOVUS系统背后的设计—将卓越与创新相结合/strong/pp  创新技术是新型PGI NOVUS系统的核心。它配备了全新的双偏置规,使系统能够测量直径和角度,并以相同的速度分析正常和反向的表面光洁度,以获得最佳性能。PGI NOVUS是市场上十分精确,稳定和可重复的高精度测量系统。/ppstrongMetrology 4.0—支持制造业的现代软件/strong/pp  Metrology 4.0软件是一个新的软件包,提供具有虚拟显示和实时控制的直观界面。它提供了对测量过程的一目了然的监控。实时模拟和真实的零件坐标使监控和控制达到了业界十分先进的水平。/pp  “新型Form Talysurfsup® /sup PGI NOVUS在测量直径和轮廓方面带来了显着的改进,特别是采用新设计的计量器,可以在上下方向进行形状和表面测量,”Taylor Hobson的表面产品经理Greg Roper谈到。“PGI NOVUS计量器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测量灵活性。可以在单个系统上测量小型,中型和大型复杂零件。”/pp  “新软件的功能可确保通过屏幕上形象跟踪实时测量。有一系列不同模式可供使用,提供基本元素,如可记录零件编程,以及包括变量在内的可编程功能的高级工具箱。该功能允许为一组不同尺寸的零件创建一个程序,最大限度地降低操作员所需的工作量和培训水平,同时保持最高的测量精度,”Greg解释道。/pp  此外,Taylor Hobson提供独特的选项,支持从实验室到车间的所有环境中的高精度测量。 有三种仪器加附件地选择可满足所有的应用要求。/ppstrong主要应用:/strong/pp· 滚珠丝杠轴向测量—节圆直径两侧均可(PCD)。/pp· 轴承—球形,滚轴和四点接触。/pp· 燃料喷嘴—平直度和阀座倾角。/pp· 多部分测量—使用单个程序。/pp  Taylor Hobson在超精密测量仪器领域居于前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光学,半导体,制造业和纳米技术等市场。它是阿美特克超精密技术部的一个分支,阿美特克是世界领先的电子仪器和机电设备制造商,年销售额达43亿美元。/p
  • 新技术可将光信号变成沿金属表面行进的波
    有助于下一代单芯片光子互联的实现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4月22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制造出一种新的纳米尺度的连接设备,能将光学信号转变成沿金属表面行进的波。更为重要的是,新设备还能识别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并据此朝不同的方向发送信号。研究发表在4月1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科学家们表示,最新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让人们能在亚波长尺度下精确地操控光,而不会破坏可能携带有数据的信号,这为有效地从光子设备传递信息给电子设备从而实现下一代单芯片光子互联打开了大门。  该研究的合作者、哈佛大学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的研究生巴尔萨泽穆勒说:“如果你想朝一块拥有很多元件的小芯片周围发送一个数据信号,那么,你需要能精确地控制信号的行进方向。如果你无法做到这一点,信号就有可能丢失。方向是信号能否成功传递的重要因素。”  过去,科学家们也能通过改变光射入连接设备表面的角度来控制这些波的行进方向。但就像穆勒所说的:“这实在很麻烦,光学电路很难成一条直线,因此,为了给信号设定方向而不断重新调整角度非常不实际。”  新连接设备由一层薄薄的金组成,其上布满小孔,科学家们设计的天才之处正在于这些切口形成的像鲱鱼鱼骨(箭尾形)一样的图案。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费德里科卡帕索教授指出:“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一直采用一系列平行的沟槽(格栅)来做这类事情,虽然它也能完成,但很多信号会丢失,而新设备上的新结构则能采用一种非常简单和优雅的方式来控制信号的行进方向。”  现在,光只需要垂直地射入即可,新设备会做其他事情。它会将入射光变成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在金属表面存在的自由振动的电子与光子相互作用产生的沿着金属表面传播的疏密波)。它也会阅读入射光波的偏振方向——直线、左旋圆极化还是右旋圆极化,然后为其安排合适的路径。新设备甚至能将一束光分成两部分并朝不同方向发送不同的部分,这就使得多通路信息传送成为可能。  新结构非常微小,每个图案单元比可见光的波长还要小,因此,科学家们认为,新结构应该很容易同平面光学等新奇技术整合。然而,卡帕索表示,新设备最有可能用于未来的高速信息网络内——纳米尺度的电子设备(目前已经出现)、光子设备和等离子体有望集成在一块微芯片上,从而实现下一代单芯片光子互联。
  • 清华大学黄翊东团队:基于深度学习的高空间分辨率片上快速光谱成像
    近日,清华大学电子系黄翊东、崔开宇团队以「Deep-learning-based on-chip rapid spectral imaging with high spatial resolution」¹为题在Chip上发表研究论文,提出将深度展开神经网络ADMM-net与基于自由形状的超表面光谱成像芯片相结合,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的片上快速光谱成像,并消除了光谱图像的马赛克现象。光谱成像扩展了传统彩色相机的概念,可以在多个光谱通道捕获图像,在遥感、精准农业、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和天文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的基于扫描方式的光谱相机存在采集速度慢、体积大、成本高等问题。基于超表面宽带调制和计算光谱重建的片上光谱成像为实现消费级的便携式光谱相机提供了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案。图1展示了超表面光谱成像芯片的基本结构,由硅基超表面层和带有微透镜的CMOS图像传感器组成,超表面层包含了360 × 440个超表面单元,每个超表面单元对应于成像空间中的一点,入射光经过每个超表面单元的频谱调制后被下方的传感器像素所探测。任一点处的光谱可以由该点附近的若干个光强探测值重建得到,重建过程对应于求解一个欠定线性方程组。现有的光谱图像重建算法需要通过逐点光谱重建来得到整个数据立方,存在计算耗时长和重建图像存在马赛克现象的问题。图1 | 超表面光谱成像芯片的结构示意图由于不同的超表面单元具有不同的光谱调制特性,整个超表面光谱成像芯片在不同波长下具有不同的空间调制特性,因此本文受启发于编码孔径快照式光谱成像算法,采用深度展开神经网络ADMM-net²进行光谱图像的快速重建,其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网络包含K=12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线性变换W()和降噪卷积神经网络(通常采用U-net结构)两部分。网络的输入是包含所有超表面单元光谱调制特性的传感矩阵Φ和测量图像y,输出为重建的光谱图像数据立方。图2 | 深度展开神经网络ADMM-net的基本架构图3展示了利用超表面光谱成像芯片对标准色卡进行实际成像测量后,采用不同算法重建数据立方的结果。从RGB伪彩色图中可以看出,ADMM-net的图像细节重建效果显著优于采用传统的CVX算法进行逐点光谱重建的结果,有效消除了图像的马赛克现象。并且,相比于传统迭代算法GAP-TV³和端到端神经网络λ-net⁴的重建结果,ADMM-net的光谱重建准确性也更优。此外,采用ADMM-net进行单次重建仅需18毫秒,而逐点光谱重建则需要4854秒,本工作在重建速度上实现了约5个数量级的提升。图3 | 对标准色卡进行实际成像测量后,利用不同算法进行光谱图像重建的结果进一步,本工作利用ADMM-net实现了对户外驾驶场景的实时光谱成像,如图4所示,光谱成像速率达到约36帧/秒。从RGB伪彩色图中可见,车辆的色彩重建准确性较好;并且,从第20、100帧图像中的采样点A和B的重建光谱来看,天空和白色车辆的光谱具有明显的差异,有望解决自动驾驶场景中的同色异谱识别问题,避免相撞事故的发生。此外,具有视频帧率的高空间分辨快速光谱成像,也展示出实时光谱成像芯片在机器视觉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图4 | 户外驾驶场景的实时光谱成像结果
  • 嫦娥四号红外成像光谱地面验证实验结果公布
    玉兔二号巡视器已在月球表面工作超过40个月昼,其搭载的红外成像光谱仪(VNIS)随着巡视器的行走路线已测得多个位置的红外成像光谱数据。VNIS是用于研究着陆区月壤和月表岩石成分并追溯其来源的主要方法。然而,太空风化、颗粒大小与多次散射、仪器的光谱响应和观测条件等因素均会影响光谱特征,并导致由月球表面光谱数据计算得到的矿物成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了定量评估不同 VNIS 数据处理方法的可靠性,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常睿在导师研究员杨蔚、副研究员林红磊的指导下,选择一块矿物组成与月球高地岩石相似的苏长-辉长岩进行光谱地面验证实验(图1)。地面验证实验研究的岩石(CR-1)由扫描电镜测得其实际矿物模式含量为12.9%橄榄石、35.0%辉石和52.2%斜长石。为了更准确计算CR-1的光谱结果,研究者将CR-1中的橄榄石、低钙辉石、高钙辉石和斜长石从岩石样品中研磨并分选出来,由地物光谱仪(TerraSpec-4,ASD)测得各单矿物的可见-近红外光谱结果(图2a),单矿物均具有各自的光谱吸收特征。由VNIS鉴定件测得的CR-1的光谱在971(±1)nm和1957(±8)nm波段处表现出明显的吸收特征(图2b)。该吸收特征与玉兔二号巡视器上VNIS在第3月昼探测到的岩石吸收特征相似。CR-1的VNIS光谱用Hapke模型计算出样品中矿物模式含量为7.5%橄榄石、39.3%辉石和53.2%斜长石,与其真实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根据该研究中数据处理方法并结合Yang et al.(2020)对嫦娥四号月表数据的光度校正,玉兔二号巡视器在第3月昼探测到的岩石更准确的矿物模式含量应为11.7%橄榄石、42.8%辉石和45.5%斜长石。巡视器在第26月昼又发现一块状月表岩石,其光谱吸收特征与第3月昼发现的岩石类似,其中矿物模式含量为3.2%橄榄石、24.6%辉石和72.2%斜长石。两月表岩石在“斜长岩-苏长岩-橄长岩”(Anorthosite-Norite-Troctolite, ANT)体系中均属于苏长岩范畴(图3)(Heiken G, 1991),意味着嫦娥四号着陆区月壤下的岩层主要为ANT岩石。玉兔二号巡视器在第26月昼探测到的岩石含有更多的斜长石,并且更接近平均月壳的矿物组成。综上所述,嫦娥四号着陆区域的月球表面存在苏长质和斜长质的石块,分别代表了撞击熔融池中快速结晶形成的物质与平均月壳的成分。一方面,有撞击事件将月壤下伏层位物质挖掘至月球表面,这些被挖掘出来的物质具有南极艾特肯盆地(the South Pole Aitken, SPA)熔融池结晶深成岩的特征。另一方面,形成于SPA大撞击事件前的初始月壳物质也可以保留在SPA中。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Remote Sensing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国家航天局民用航天预先研究项目以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重点部署项目的资助。图1.(a)嫦娥四号第3月昼探测的月表岩石图像;(b)月表岩石的光谱探测状态(黄色圆圈代表近红外波段光谱探测视场);(c)本研究地面验证实验使用的岩石(CR-1)图2.(a)CR-1中单矿物可见-近红外光谱;(b)嫦娥四号第3月昼所测岩石与CR-1的VNIS测得光谱图3.嫦娥四号测得月表岩石中橄榄石-辉石-斜长石矿物组成分布(Heiken G, 1991)。图中标注了月球样品采样点,例如:A-11是Apollo 11,L-16是Luna 16,(H)和(M)分别表示高地和月海月壤
  • 清华大学黄翊东团队研制出国际首款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
    近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黄翊东教授团队崔开宇副教授带领学生在超光谱成像芯片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制出国际首款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相比已有光谱检测技术实现了从单点光谱仪到超光谱成像芯片的跨越,期刊《科学》(Science)综述论文“光谱仪的小型化”(“Miniaturization of Optical Spectrometers”)将这一超光谱成像芯片技术列为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光谱作为物质的指纹,光谱成像可以获取成像视场内各像素点物质的组分和含量,为智能感知技术开拓了一个新的信息维度,在工业自动化、智慧医疗、机器视觉、消费电子等诸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需求。然而传统基于分光原理的单点光谱仪体积庞大,已有的光谱成像技术一般只能采用逐点逐行扫描或波长扫描的模式,无法获取视野场景中各像素点高精度的实时光谱信息。该成果研制的国际首款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如图1所示。通过硅基超表面实现对入射光的频谱域调制,利用CMOS图像传感器完成频谱域到电域的投影测量,再采用压缩感知算法进行光谱重建,并进一步通过超表面的大规模阵列集成实现实时光谱成像。该款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将单点光谱仪的尺寸缩小到百微米以下,空间分辨率超过15万光谱像素,即在0.5 cm2芯片上集成了15万个微型光谱仪,可快速获得每个像素点的光谱,工作谱宽450~750 nm,分辨率高达0.8nm。研究团队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洪波教授团队合作,基于该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首次测量了活体大鼠脑部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特征光谱的动态变化,时间分辨率高达30Hz。通过实时光谱成像,可获取大鼠脑部不同位置的动态光谱变化情况,结合血红蛋白的特征吸收峰,分析获取对应血管区和非血管区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并可利用神经血氧耦合的机制得出脑部神经元的活跃状态。图1. 国际首款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及其性能指标团队进一步提出了一种自由形状超原子(Freeform shaped meta-atoms)的超表面设计方法,突破了规则形状的超表面设计限制,研制出基于自由形状超原子的超表面光谱成像芯片,取得了更优异的光谱成像性能(图2)。对宽谱光和窄谱光进行测量重建的结果表明,窄谱光重建的中心波长偏差标准差仅为0.024 nm。24色标准色卡的平均光谱重建保真度达到了98.78%。该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了超表面光谱成像芯片的性能,推动了未来光谱成像芯片的发展及其在实时传感领域的应用。图2. 基于自由形状超原子的超表面光谱成像芯片及其性能指标该项成果的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是微纳光电子与光谱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作为光谱技术的颠覆性进展,展示出在实时传感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相关成果已进行产业化。上述研究成果以“基于可重构超表面的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及动态脑光谱获取”(Dynamic brain spectrum acquired by a real-time ultraspectral imaging chip with reconfigurable metasurfaces)为题在《光学设计》(Optica)发表。电子系2017级博士生熊健、博士后蔡旭升、副教授崔开宇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崔开宇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量子信息前沿科学中心、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的支持。同时,研究成果还以“基于自由形状超原子超表面的超光谱成像”(Ultraspectral Imaging Based on Metasurfaces with Freeform Shaped Meta-Atoms)为题于期刊《激光与光子学评论》(Laser & Photonics Reviews)发文。电子系2018级博士生杨家伟为该工作的第一作者。崔开宇副教授、黄翊东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量子信息前沿科学中心、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的支持。
  • 提高太阳能制氢效率,中国科学家解决最关键一步
    太阳能光催化反应可以实现分解水产生氢气、还原二氧化碳产生太阳燃料,是科学领域“圣杯”式的课题,受到全世界关注。虽然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光催化研究中,人们已经在光催化剂制备和光催化反应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光催化反应中光生电荷的分离、转移和参与化学反应的时空复杂性,人们对该过程的基本机制一直不清楚。日前,这个谜团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范峰滔研究员等揭开了。研究人员对光催化剂纳米颗粒的光生电荷转移进行全时空探测,“拍摄”到光生电荷转移演化全时空影像。相关研究成果已于10月12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研究成果文章的部分作者在实验室合影,从左到右依次为范峰滔、李灿和陈若天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供图历时二十多年,中国科学家攻破“光催化分解水的核心科学挑战”绿氢是实现工业和交通领域碳中和的主要路径。绿氢从水中来,需要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据中科院院士李灿介绍,过去几十年,光电解水效率大幅度提升,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上世纪70年代,太阳能制氢效率极低,2000年后进展比较快,效率从0.5%发展到当前的1.5%左右。”目前,光催化分解水研究大多集中在筛选光催化材料和优化器件工艺上,光生电荷动力学等研究相对薄弱,重大科学问题尚未解决。“太阳能光催化剂要提高效率,需要优化三个方面的效率,包括捕光、电荷分离和催化转化。其中,电荷分离是最关键、最微观的一步,所以我们优先研究了这个问题。”他说,光催化分解水的核心科学挑战在于如何实现高效的光生电荷的分离和传输。由于这一过程跨越从飞秒到秒、从原子到微米的巨大时空尺度,揭开全过程的微观机制极具挑战性。“20多年来,我们的团队前赴后继,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就医经历为成像研究带来启发范峰滔说,为了开展这项研究,他博士毕业后的研究方向从原来的分子筛合成光谱表征转为光催化成像。最初他比较迷茫,李灿院士在2010年的一次就医经历给他带来了启发。“当时基于血管成像介入手术的启发,李老师(李灿)在病床上打电话和我交流,认为光谱成像方向值得考虑,由此为我指明了方向。”范峰滔研究员在调试表面光电压成像仪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供图经过摸索,范峰滔计划以原子力显微镜、光学和半导体晶面性质为基础开展工作。由于缺少合适的仪器设备,团队开始亲自设计、自主研发。2012年,范峰滔找了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和同学们一起搭建设备仪器,并逐步改进实验仪器和方法。据李灿介绍,科研人员通过集成结合多种先进的表征技术和理论模拟,包括时间分辨光发射显微镜(飞秒到纳秒)、瞬态表面光电压光谱(纳秒到微秒)和表面光电压显微镜(微秒到秒)等,像接力赛一样,首次在一个光催化剂颗粒中跟踪电子和空穴到表面反应中心的整个机制。“这为理性设计性能更优的光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未来,这个成果有望促进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取太阳燃料的应用,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清洁、绿色的能源。李灿说,按照经济上的评估,太阳能制氢效率达到5%就可以进行工业化中试,效率如果达到10%,就和最便宜的化石资源制氢成本相近。“通过这么多的积累,太阳能制氢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取得突破并实现工业化。”
  • 快速精确的半导体质控和分析的新技术---SPV
    从初始的晶圆到最终器件,半导体的分析一直被被认为是专家的工作,很少有分析工具可以直接作为生产过程中材料质量好坏的“决策者”。Freiberg Instruments全新的SPV是一款真正的生产工具,因为它可以在不影响工作流程速度的情况下完成工作。SPV检查生产中使用的材料的关键产率参数:无论是硅,碳化硅或其他半导体或光活性材料。SPV工具测量材料在被一个或多个光源激发时的时间分辨表面光电压响应。光源根据材料的电子特性和材料中可能与产量损失相关的已知缺陷来选择。例如,在单晶硅晶圆中,可能有许多缺陷会导致器件加工过程中的产率损失。单晶硅晶圆可能含有来源于晶体生长周期或不同设备加工步骤的高浓度氮。氮原子可以在原本完美的硅晶体中形成一个取代对,导致在硅片中形成了不好的电子状态,这可以严重影响MOS栅结构的性能。SPVcheck工具不仅可以测量这种缺陷的存在,而且还可以测量它们的近似密度。通过这种方式,晶圆批次内和晶圆批次之间的变化可以通过设备/工具到主机的接口协议进行监控和报告,并用于SPC目的。SPV是一个非常通用的工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配置。它几乎可以用于任何光活性材料。可测量纳秒时间分辨的表面光电压信号,具有良好的信噪比和5-6个数量级的尺度。一次测量大约需要15-30秒,包括信号分析环路。可以输出符合各种标准,以及被测材料状态的完整测量报告。符合自动化材料处理系统(AMHS)法规和SEMI标准。【相关应用】金刚石中的电子跃迁宽禁带半导体体极化现象的非接触探测氧化镓的表征光催化材料BiVO4的研究光催化材料(TiO2)的研究与监测SiC、GaN和AlGaN的非接触表征表面光电压光谱-功率半导体研究4H-SiC的缺陷表面光电压光谱-光化学/光催化水裂解研究3C-和4H-SiC的缺陷和电荷动力学【相关产品】SPVmapSPSresearch更多有关SPV产品和应用的资讯,请联系弗莱贝格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 我国在POPs快速检测方面取得新进展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威胁。作为POPs主要来源之一的工业化学品多氯联苯(PCBs),不但能在环境中长期残留、可长距离迁移,还具有脂溶性和生物蓄积性,对人类和动植物有很大的毒副作用,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对PCBs的常用检测方法主要有:荧光光谱法、色谱分析法以及气相色谱同位素稀释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法等等,这些方法不仅需要复杂昂贵的仪器设备,而且检测周期长,不能满足人们对这些高毒性、低浓度的特殊污染物进行快速、痕量检测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所孟国文小组致力于探索用纳米材料的优异性能检测PCBs的新方法,他们追求的目标是,通过设计构筑新的纳米结构,将其作为检测器件的敏感工作单元,实现对POPs的高灵敏、高选择、可信度高、重复性好的快速实时在线检测。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例如:发明了一种基于多孔ZnO的表面光电压变化快速检测两种PCBs(PCB29和PCB101)的新方法及原型器件(Langmuir 26, 13703(2010) 专利申请号:200910185596.6) 基于银纳米“树枝晶”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对PCB77的快速检测(J. Appl. Phys.107, 044315 (2010) 专利申请号:20091016342.9)。  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由于每个纳米“树枝晶”在一定范围内是一个独立的小“单元”,在“单元”与“单元”之间会出现“空缺”,所以,如果SERS信号的取样点不巧取在了“空缺”的位置,则所获得的Raman信号就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黄竹林博士生在导师孟国文和中科院离子束与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黄青研究员的共同指导下,根据具有纳米级粗糙度的贵金属颗粒或溶胶表面,在某一波长激光的照射下,吸附分子的拉曼散射信号大幅度增强的SERS效应,构筑了大面积范围内SERS信号可重复的高度有序Ag@Au纳米棒阵列,并实现了对痕量PCBs的快速检测。为了检验衬底上不同位置SERS信号的重复性与一致性,他们在同一衬底上任意选取了7个点,测量结果发现R6G的特征峰相当强度涨落非常小,说明这种新衬底的SERS活性均匀、稳定、可信、重复性好。他们在该衬底上,实现了对三氯联苯PCB20的快速痕量检测。  相关成果申请了国家专利(200910184967.8),撰写的论文发表在Adv. Mater. 22, 4136(2010) 上。该工作得到“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
  • 2023年上半年企业融资超亿元 光谱市场迎来新发展机遇
    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政策扶持国产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发展,“十四五”相关规划将高端分析仪器产业列入我国重点发展产品之中,其中光谱仪作为重点类别之一,也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受到了很多资本的青睐。为了了解当前光谱技术及市场新动向,据仪器信息网根据网络关键词搜索(光谱企业融资等)的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光谱领域在高光谱成像、红外成像芯片、光谱视觉技术、超表面光学技术等方面得到资本助力,相关企业获得了种子轮、天使轮、Pre-A轮、B轮等融资进一步体现了这些光谱技术极大的市场潜力。以下为仪器信息网对2023年上半年光谱相关企业融资情况的不完全统计:公司融资阶段时间融资金额投资机构中芯热成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Pre-A轮融资2023年1月数千万元深圳一元航天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领投,方正和生及泰有基金跟投广州光信科技有限公司天使轮融资2023年2月千万元人民币启高资本独家投资Orbital Sidekick(高光谱成像创业公司)—2023年3月1000万美元能源创新资本领投,能源公司Williams及ONEOK跟投南京智谱科技有限公司B轮2023年4月亿元博华资本独投合肥和光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种子轮融资2023年5月近千万元合肥市科创集团种子基金大连创锐光谱科技有限公司天使轮融资2023年5月数千万元君联资本独家投资一、专注于红外量子材料成像芯片领域 中芯热成完成Pre-A轮融资中芯热成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中芯热成”)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此轮融资交易于2023年1月初完成,中芯热成总经理刘雁飞介绍,“募集资金将用于胶体量子点红外探测器8英寸晶圆级芯片及模组生产线的建设及产品的应用研发,可在工业、航天、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实现应用,为红外成像芯片在多领域提供全新技术架构及解决方案。”据悉,本次投资由深圳一元航天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原:航天科工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领投,方正和生及泰有基金跟投,一苇资本担任融资顾问。资料显示,中芯热成于2021年在北京成立,专注于低成本、高分辨率胶体量子点短波及中波红外成像芯片解决方案,以期改变我国红外芯片“用不起”、“看不清”且长期依赖进口的产业现状。中芯热成于2022年7月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并于同年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公司目前具备材料合成、芯片微纳加工、光电测试、芯片封装、环境试验及系统测试等核心能力。”刘雁飞说。二、光信科技获千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推进光谱视觉智能快检的应用落地广州光信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光信科技)近日获千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由启高资本独家投资,永攀创投担任财务顾问。本轮投资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光谱视觉关键技术的研发、产品更新迭代、行业应用场景落地及市场推广等。光信科技致力于光谱及成像多维度物理数据的快速获取与处理,借助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光谱相机、模型算法、系统软件平台等系列产品,推进高光谱智能快检技术在食药材品质与安全、工业自动检测、智慧农业、环境智能监测等领域的轻量级、便捷化的应用。三、高光谱成像技术创业公司OrbitalSidekick完成1000万美元融资高光谱成像创业公司Orbital Sidekick宣布从一批战略投资者和现有投资者中募资了1000万美元。该轮融资由能源创新资本(Energy Innovation Capital)领投,能源公司Williams及ONEOK跟投。明尼苏达大学的捐赠基金、11.2 Capital、Syndicate 708和In-Q-Tel也参与其中。Orbital Sidekick成立6年,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该公司计划于2023年发射六颗卫星高光谱观测卫星星座,名称为GHOSt,并于今年执行三次SpaceX Transporter“拼车”任务。每个GHOSt卫星重约100kg。除了产品市场契合度之外,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客户,他们均认为Orbital Sidekick对地球观测中的垂直整合(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力比其所处的价值链更值得关注。四、智谱科技获亿元B轮融资 促进智谱科技光谱视觉监测技术深度应用智谱科技近日顺利完成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博华资本独投。本次融资将有效促进智谱科技光谱视觉监测技术在大化工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更多产业伙伴合作,帮助客户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实现安全生产、减碳节能、降本增效。公开资料显示,智谱科技通过自主的研发智能光谱相机和光谱视觉分析模型,围绕化工行业内“两重点一重大”泄漏的安全问题,打造围绕光谱视频气体泄漏可视化监测系统产品为核心,集化工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决策辅助系统为一体的“危险气体泄漏光谱视频监测解决方案”。五、和光微完成近千万元种子轮融资,主要用于新款芯片流片和产品应用推广合肥和光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光微”)完成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合肥市科创集团种子基金完成投资,加之项目此前获得HRG合肥研究院数百万元研发资金支持,项目累计融资金额已近千万元。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新款芯片流片和产品应用推广。和光微创立于2022年,是国内超表面光学技术领域最早的商业化公司之一。公司专注于超表面光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发,为全球客户提供先进的超表面光学功能芯片和超表面光学元件。2023年初,和光微已实现首款光谱成像芯片成功流片。六、创锐光谱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君联资本独家投资大连创锐光谱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创锐光谱”)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君联资本独家投资。本轮融资将用于精密科学仪器和半导体检测光谱新技术的开发和多款检测设备规模化量产。创锐光谱创立于2016年,基于自主技术,深耕科学仪器和半导体材料检测两大应用领域,已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工业生产的全产业链赋能。公司主营产品打破进口垄断格局,已覆盖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半导体材料企业。创锐光谱以底层光谱技术创新为核心立足点,科研产品与工业产品兼顾并重,形成“一核两翼”的发展方向,未来3年,公司将全面拓展泛半导体工业检测市场,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检测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附:点击可查看2022年光谱融资案例盘点|新一代光谱技术引领行业发展
  • 新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仪研制成功
    4月10日,中科院计划财务局组织专家对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承担的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集成电化学方法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及其高通量分析仪器”进行了现场验收。验收专家分别听取了项目的结题、财务和用户使用报告,审阅了项目组提交的验收材料,并实地考察了研制样机的示范性实验操作,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专家现场考察样机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SPR)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生物化学分析方法,具有实时、免标记等独特的检测优点,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分析、无机材料、化学分析和材料科学等领域,逐渐成为国际传感器领域的研究热点。实现具有时间分辨采集功能的SPR仪器方法,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电化学传感器、检测器和联用仪器是当前科技生产的迫切需求。  项目组以开发研制具有时间分辨测量能力、电化学检测系统、高通量成像分析模块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析检测系统为目标,经过2年多的努力,研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时间分辨、电化学联用、成像测量等功能模块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仪,可应用于界面小分子吸附反应动力学及涉及小分子相互作用的分析测量中,并可实现与多种电化学暂态、稳态技术方法的联用;该仪器设计新颖,利用二像素光学位置阵列传感器件,极大地提高了SPR光谱测量的时间响应;通过与多种电化学暂态及稳态技术方法的联用,拓宽了SPR光谱仪器的应用领域。  该项目研制开发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及其联用仪器设备已经通过长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技术测试认证,现已小规模研制工程样机15台,并在清华大学、吉林大学、长春应化所、化学所、西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福州大学等科研和教学单位试用,效果良好。  该集成仪器系统将可广泛应用于电极界面纳米结构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制备、修饰、电化学衍生及电极界面的自组装、生物芯片分析、医疗卫生、食品、毒品毒物分析等领域,是对目前SPR领域仪器方法的有益补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该项目研制期间发表科研论文21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4项已获授权;培养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2名。
  • 技术线上论坛| 10月18日《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仪(nano-FTIR)的技术特点与前沿应用》
    报告简介: 如何实现在纳米尺度下对材料进行无损化学成分鉴定是现代化学的一大科研难题。现有的一些高分辨成像技术,如电镜或扫描探针显微镜等,这些技术鉴定化学成分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红外光谱具有很高的化学敏感度,但是其空间分辨率却由于受到二分之一波长的衍射限限制,只能达到微米别,因此也无法进行纳米别的化学鉴定。德国neaspec公司利用其有的散射型近场光学技术发展出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nano-FTIR,这一技术综合了原子力显微镜的高空间分辨率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的高化学敏感度,得到的红外光谱与传统FTIR和衰弱全反射ATR-IR的红外光谱有高的对应度,因此可以在纳米尺度下实现对几乎所有材料的化学分析,分辨率高达10 nm。本报告详细阐述了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仪nano-FTIR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等期刊上的前沿应用案例,展现了其在纳米尺度下进行化学分析的巨大前景。 直播入口:您可以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进入直播界面,无需注册。扫码预约观看报告时间:2021年10月18日 14:00 主讲人:张瑞显 博士化学专业博士,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材料的表面光谱表征及在能源存储领域的应用。在Quantum Design中国子公司,从事表面光谱相关设备的产品推广、客户挖掘及销售业务。技术线上论坛:https://qd-china.com/zh/n/2004111065734
  • 2016年长春应化所首批仪器采购内容曝光
    近日,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发布该所2016年第一批科研仪器采购资格预审公告。  公告显示,该所2016年第一批科研仪器项目拟采购电喷雾质谱分析仪、300MHz液体核磁共振分析仪、能量过滤低温透射电子显微镜、智能转靶X射线衍射仪等38套科研仪器。序号 设备名称 采购数量 1原子分辨率双球差透射电子显微镜12智能转靶X射线衍射仪13微焦斑单晶衍射仪14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设备15微下拉稀土晶体光纤生长设备16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成像系统(含近红外激发波段)17脉冲激光分子束外延沉积设备18X-波段台式连续波EPR波谱仪19等离子喷涂设备110锂空气电池多通道在线测控分析系统111全自动催化剂表征装置112多通道固定床高通量催化剂113化学机械抛光试验机114飞秒激光器115磁性测量系统He3低温组件116大型空气敏感稀土材料与器件研发平台117能量过滤低温透射电子显微镜118台式荧光扫描电镜一体机119制备高温凝胶渗透色谱仪120可见近红外稳态/瞬态光谱分析仪121开尔文探针表面光电压谱仪122多维全景流式细胞分析仪123全自动核酸分离纯化加样仪(全自动核酸分离纯化系统)124附加电化学成像的活细胞快速激光聚焦成像系统125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表型分析系统126智能自动活细胞工作站系统127惰性气体放电特性工作站128微流控细胞芯片实验室129在线水质监测及评估系统130全自动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131电喷雾质谱分析仪132300MHz液体核磁共振分析仪133超灵敏多功能成像仪/检测器134电化学识别成像系统135活细胞微流控芯片原位培养分析系统136低压气相沉积设备137散射型近场光学成像及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系统138电化学器件三维探针测试系统1
  • 商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传感器面世
    据每日科学网日前报道,新加坡研究人员利用黄金纳米阵列开发出适于商业应用的高性能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传感器。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ERS)是在印度科学家拉曼1928年发现拉曼散射现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拉曼光谱技术可以非常方便地鉴定物质成分,现已成为探测界面特性和分子间相互作用、表征表面分子吸附行为和分子结构的有效工具,广泛应用于癌症诊断和食品检测等领域。不过,由于很多分子直接通过拉曼光谱无法检测出信号,需要通过拉曼增强技术,将这些分子吸附在纳米金属表面,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下,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传感器检测出待检物质。  新加坡科技研究院(A*STAR)材料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制造出一种非常密集且有规律的黄金纳米阵列,在自组装和传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此外,他们还成功将该纳米阵列置于光纤端头涂层中,使得该技术有望在遥感监测危险废弃物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人员在涂有自聚物纳米粒子的表面进行纳米阵列的自组装,较小的黄金纳米粒子会自发附着。仅仅依靠涂层和吸附这些简单的过程,就可稳定高产地形成小于10纳米的纳米簇。通过调整聚合物的规模和密度等特征,研究人员可以调节纳米簇的大小和密度,使表面增强拉曼散射达到最大化。该技术的效率非常高:涂满100毫米直径的晶片,或200光纤端头,仅需要不超过10毫克的聚合物和100毫克的黄金纳米粒子,而聚合物和纳米粒子均可低成本大量生产。  由于纳米阵列的形成过程完全是自组装过程,因此该技术不需要专门的设备或特定的无尘室,非常适合低成本商业化生产。目前该技术已在新加坡、美国和中国申请了专利。
  • 新型快速检测多氯联苯原型器件研究成功
    传感器的结构及相关测试结果  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由于PCBs的生物富集性和高毒性,这类曾经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化工产品也给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杨亚军博士利用银纳米“树枝晶”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实现了对四氯联苯的快速、痕量检测。最近,该所李明涛博士后与孟国文研究员、尹志军副研究员及等离子体所黄青研究员合作,发明了一种新的能快速检测PCBs的表面光电压变化传感器。  氧化锌半导体多孔材料在吸附PCBs前后会引起自身的表面光电压(SPV)变化。分析表明,在亚带隙单色光照射下,表面态电子的跃迁引起表面势的变化,产生SPV。而吸附在氧化锌表面的PCBs可以影响表面态电子的跃迁,导致SPV发生变化。例如,在500 nm单色光照射下,该传感器的SPV信号在吸附PCBs后会降低 并且SPV降低的幅度与PCBs的吸附量相关,在一定范围内二者呈线性关系。这样,通过简单测量表面光电压的变化就可以快速检测出PCBs的含量。  基于上述原理,新开发的传感器结构非常简单,由两片导电玻璃和中间夹着的一薄层多孔氧化锌粉末构成(图A)。在光照面一侧的导电玻璃中间有一个小圆孔,是PCBs进入氧化锌粉末层的通道。通过锁相放大器与导电玻璃相连来测量其SPV。该系统的灵敏度较高,可以检测出微弱的SPV信号变化。之所以采用多孔氧化锌粉末,是为了增强对PCBs的富集作用,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由于该传感器在光照后几秒钟便可获得稳定的SPV信号(图B),因而具有较短的分析时间,有望用于PCBs的快速检测。  目前检测PCBs的常用方法是以色谱和质谱为基础的联用检测技术。然而,这些检测方法不仅过程复杂、耗时,且成本高,难以对痕量的PCBs进行实时在线监测。研究人员使用新开发的传感器对三氯联苯PCB29和五氯联苯PCB101两种多氯联苯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其检测灵敏度可达10-6 M,分析时间不超过一分钟。这为构建快速检测PCBs(甚至其它POPs)的传感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对于环境中POPs的快速痕量检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成果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撰写的论文发表在Langmuir 2010。该工作得到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基金等资助。
  • 大连化物所成功研制红外光谱仪真空吸附及表面反应原位表征系统
    6月13日,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公共分析测试组(DNL2001)邵建平承担的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功能开发技术创新项目——“红外光谱仪的真空吸附及表面反应原位表征系统研制”顺利通过项目验收。验收专家组由中科院东北先进制造与材料制备区域中心梁爽副研究员、长春应化所科技处朱琳副处长、沈阳自动化所刘金德研究员、沈阳金属所刘萌副研究员、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峰研究员组成,朱琳副处长担任组长。  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研制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测试专家组的测试报告,审查了相关技术资料,并对研制成果的运行情况进行了现场核查。专家组认为:所研制开发的新型真空吸附和表面反应红外光谱原位表征实验系统、及新型石英红外池,设计理念先进,工艺精巧,可靠性、实用性强,为拓展红外光谱仪用于催化材料性质的原位表征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技术支撑。该项目成果具有重要的实验应用价值和一定的推广价值。该项目实现了设备功能开发目标,完成了实施方案规定的各项任务,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该项目是科学院首批立项支持的仪器设备功能开发项目。项目的认真执行、规范验收和实际成果,对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后续该类项目的申请、执行和组织验收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意义。
  • 材料表面与界面分析技术及应用
    表面和界面的性质在材料制备、性能及应用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是材料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2023年12月18-21日,由仪器信息网主办的第五届材料表征与分析检测技术网络会议将于线上召开,会议聚焦成分分析、微区结构与形貌分析、表面和界面分析、物相及热性能分析等内容,设置六个专场,旨在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了解前沿表征与分析检测技术,解决材料表征与分析检测难题,开展表征与检测相关工作。其中,在表面和界面分析专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级高工吴正龙、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陈岚、暨南大学 实验中心主任/教授谢伟广、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中级工程师张南南、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吴金齐等多位嘉宾将为大家带来精彩报告。部分报告内容预告如下(按报告时间排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级高工 吴正龙《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定量分析》点击报名听会吴正龙,在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长期从事电子能谱、荧光和拉曼光谱分析测试、教学及实验室管理工作。熟悉表面分析和光谱分析技术,积累了丰富实验测试经验。主要从事薄膜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研究及石墨烯材料表征技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标多篇学术论文。现任全国表面化学析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和参与多项电子能谱分析方法标准。近年来,在多场国内电子能谱应用技术交流培训会上担任主讲人。报告摘要: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作为最常用的表面分析技术,表面探测灵敏度高,可以检测表面化学态物种的表面平均含量、表面偏析;分析薄膜组成结构;评估表面覆盖、表面分散、表面损伤、表面吸附污染等。本报告在简要介绍XPS表面定量分析原理基础上,通过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实例,探讨XPS定量结果解释,帮助大家正确理解XPS定量分析结果,更好地利用XPS技术分析表面。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 吴金齐《岛津XPS技术在材料表面分析中的应用》点击报名听会吴金齐,岛津分析中心应用工程师,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加入岛津公司,主要负责XPS的应用开发、技术支持、合作研究等工作,使用XPS技术开展不同行业材料表征相关研究,具有多年XPS仪器使用经验,熟悉XPS数据处理及解析,合作发表多篇SCI论文。报告摘要:介绍相关表面分析技术及XPS在材料表面分析中的应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 陈岚《纳米气泡气液界面的检测》点击报名听会陈岚,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理学博士,剑桥大学居里学者,2014年至今,先后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研究员、研究员及博士研究生(合作)导师;主要从事纳米界面微观检测及纳米界面光电化学性能调控方面的研究;ISO/TC281注册专家,全国微细气泡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84)委员,中国颗粒学会微纳气泡、气溶胶专委会委员,Frontiers in Materials及Catalysts客座编辑,科技部在库专家,北京市科委项目评审专家;主持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纳米前沿”重点专项各1项;共发表论文近60篇,授权专利9项,编制国家标准10部。报告摘要:体相纳米气泡具有超常的稳定性及超高的内压,高内压的纳米气泡在溶液中稳定存在的机制一直众说纷纭。因此,研究纳米气泡边界层对于解释纳米气泡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纳米气泡气液界面的特点,检测体相纳米气泡边界层十分困难,常规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很难实现。在本工作中,首次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对体相纳米气泡边界层中水分子的弛豫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纳米气泡边界层测量的数学模型,并成功地测得了不同尺寸纳米气泡的边界层厚度。研究发现,纳米气泡粒径越小,边界层所占比例越高,因而也越可以对更高内压的气核进行有效保护,纳米气泡的稳定性也可以据此进行定量解释。暨南大学 实验中心主任/教授谢伟广《范德华异质结光电探测及光电存储器件》点击报名听会谢伟广,暨南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导。2007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导师为许宁生院士;研究方向是微纳尺度多场耦合行为及应用,半导体光电转换过程、器件及集成;在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0多篇,代表性成果包括:实现了多种二维半导体氧化物的CVD制备,首次发现了极性二维氧化物长波红外低损耗双曲声子极化激元现象;发展了钙钛矿薄膜的真空气相制备方法,实现了高效气相太阳能电池及光电探测阵列的制备。研究团队发展的多项方法已被国内外同行广泛采纳,并在Nature、Sciecne等著名期刊正面评价。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子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多项项目;于2022年(排名第一)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CAIA)奖一等奖。报告摘要:二维钙钛矿(2DPVK)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和突出的光电特性,设计2DPVK与其他二维材料的范德华异质结,可以实现具有优异性能的各类光电器件。本报告主要介绍下面两种异质结器件:(1)光电探测器:制备了2DPVK/MoS2范德华异质结器件,由于II型能带排列中层间电荷转移所诱导的亚带隙光吸收,器件在近红外区域表现出了单一材料均不具备的光电响应。在此基础上引入石墨烯(Gr)夹层,借助Gr的有效宽光谱吸收和异质结中光生载流子的快速分离和输运,2DPVK/Gr/MoS2器件的近红外探测性能进一步得到了大幅提升。(2)光电存储器:开发了基于MoS2/h-BN/2DPVK浮栅型光电存储器,其中2DVPK由于其高光吸收系数,能同时作为光电活性层与电荷存储层,器件展现了独特的光诱导多位存储效应以及可调谐的正/负光电导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中级工程师 张南南《紫外光电子能谱(UPS)样品制备、数据处理及应用分享》点击报名听会张南南,博士,201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无机化学系,同年入职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研究方向为材料的表界面研究,主要负责表面化学分析方向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及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方面的测试工作。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决策咨询课题资助,授权一项发明专利,并在 J. Colloid Interf. Sci., Catal. Commun.等期刊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报告摘要:紫外光电子能谱(UPS),能够在高能量分辨率水平上探测价层电子能级的亚结构和分子振动能级的精细结构,广泛应用在表/界面的电子结构表征方面。本报告主要介绍UPS原理、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以及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机半导体、催化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参会指南1、进入第五届材料表征与分析检测技术网络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c2023/)进行报名。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会议官网报名2、会议召开前统一报名审核,审核通过后将以短信形式向报名手机号发送在线听会链接。3、本次会议不收取任何注册或报名费用。4、会议联系人:高老师(电话:010-51654077-8285 邮箱:gaolj@instrument.com.cn)5、赞助联系人:周老师(电话:010-51654077-8120 邮箱:zhouhh@instrument.com.c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