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多目标光谱仪

仪器信息网多目标光谱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多目标光谱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多目标光谱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多目标光谱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多目标光谱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多目标光谱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多目标光谱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多目标光谱仪相关的资讯

  • 近红外多维多目标成像方法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通过验收
    近日,由浙江大学承担的“近红外多维多目标成像方法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在北京通过了专家验收。  项目组制备了一系列基于量子点—生物分子的发射波长位于近红外“医学光疗窗口”的、可适合于活体多标靶多光谱荧光成像的高性能荧光探针 设计出一种在多维多目标分子成像应用中具有较明显优势的基于软纳米聚合物囊泡的分子荧光探针通用平台 研究出高性能近红外荧光探针试剂盒两套。项目组利用所合成的近红外荧光探针和平台开展了小鼠体内多标靶、多光谱荧光成像研究,并制备了可做小动物多维多目标荧光成像研究的实验装置一套。
  • CEM最新多目标温度控制系统的划时代意义
    适配于CEM公司MARS系列高压密闭微波化学工作站的多目标温度控制系统DuoTemp System已于近期成功得到广泛应用和用户的一致好评,多目标温度控制技术功能先进且安全控制效果显著,是21世纪微波化学发展的标志性技术,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DuoTemp System具有符合NIST可溯源标定体系要求、简便易行的日常标定方法,可直接标定罐内温度。 DuoTemp System可设定反应罐间允许温度误差,自动对所有反应罐及最剧烈的反应罐进行控制,保障安全和实验精确性,显著降低实验室耗材消耗,同时避免因自动排气、防爆膜启动、爆罐等意外情况造成的反应中断和样品失效。 微波消解 微波萃取 微波合成 更多有关 Mars 高通量密闭微波消解系统(微波消解仪),请浏览 http://www.pynnco.com , 或咨询:电话:010-65528800,传真:010-65519722,邮件sales@pynnco.com
  •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召开“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QI重点专项《高频跨境生物多目标高精准检测技术研究》项目推进会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7361eb2-3da5-49dd-9aee-ed363d25ce27.jpg" title="82B00007053B2BFEBE36CB17DEDF6FBD.jpg" alt="82B00007053B2BFEBE36CB17DEDF6FBD.jpg"/ br/br/ 近日,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基础研究与应用(NQI)《高频跨境生物多目标高精准检测技术研究》项目推进会在京召开。会议由项目总负责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张永江研究员主持。院科技管理部翟俊峰主任、院财务部赵海英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的专家,各课题、子课题负责人及各单位财务人员共40余人参加会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会议统筹梳理了各课题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加强了各课题之间的的合作交流,规范了项目成果认定及财务报销的方法。对项目后期的执行提出了6点要求: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进一步核对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完成度、确保成果的符合性、增强研究的系统性、加大成果凝练及应用力度及规范和加快经费执行。本次推进会对于项目的整体推进、后期管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该项目执行两年以来,已立项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20项,申请发明专利3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建立新技术新方法25种,研发检测产制品38种、检测装置2个,制备参比物质18种,涉及病原物52种,培养研究生5名,发表论文29篇,出版专著1篇;各项考核指标完成度均超过50%。/ppbr//p
  • 我国在南海成功构建深海原位光谱实验室
    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团队成功研制了国际上首套深海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Multi-channel Raman insertion probes system, Multi-RiPs),并在我国南海冷泉区域成功构建了深海原位光谱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研发试验,研制出国际上首套深海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该系统通过激光产生的光谱,可以探测深海极端环境中物质的主要化学成分,例如探测可燃冰的结构与组成,并捕捉其相关动态规律和潜在联系。在此基础上,该科研团队在我国南海海域成功构建了首套深海原位光谱实验室,该实验室是一个无人实验室,相当于把地面实验室挪到了海底,并可在深海冷泉、热液等区域进行常态化运行,开展长期、连续、多点位的海底观测、数据采集和可控实验。用于研究深海热液、冷泉等对于海洋生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可用于探究生命是否起源于海洋等科学假说。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鑫介绍,该无人实验室系统最大可以耐受4500米的海底压力,囊括中国南海的大部分海域,未来可以布局在深海的热液区,研究深海的硫化物、矿物。这些资源可能是以后的战略金属资源,这套系统可以对这些物质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机制进行相关的原位试验与研究。  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关键光学器件布局图Mulit-RiPs搭载LOOP在热液区域进行原位实验与多目标物长期连续探测示意图Mulit-RiPs搭载LOOP在冷泉区域进行原位实验与多目标物长期连续探测示意图Mulit-RiPs搭载LOOP连续三年(a:2020年;b:2021年;c:2022年)布放于我国南海北部冷泉区域开展深海原位长期观测与现场实验
  • 青海冷湖JUST光谱望远镜项目建设正式启动
    青海省冷湖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管委会10日向记者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实施的JUST光谱望远镜项目建设正式启动。JUST光谱望远镜项目包含了两台望远镜,一台是JUST光谱望远镜,另外一台是测光为主的JUST先导望远镜。JUST光谱望远镜设计口径为4.4米,主镜采用薄镜面拼接技术,具有口径大、集光能力强、造价低、响应快等优势。JUST先导望远镜设计口径为1米,终端配备大靶面测光设备,以测光观测为主,对候选目标进行高精度的凌星测量,以探测系外行星,JUST先导望远镜的大视场测光观测和JUST光谱望远镜的高精度光谱观测在时域科学以及系外行星科学方面将形成优势互补。据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杨小虎介绍,JUST光谱望远镜项目需要5年至10年的投入和规划,分两期建设。第一期投资2.15亿元人民币,通过前三年的台址基建,包括望远镜的研制以及一些终端设备的研制,希望在2026年获得首光,2027年开始试观测。近年来,中国国内众多望远镜先后投入建设,但多数为测光望远镜,缺少光谱观测望远镜。鉴于此,上海交通大学开始筹划大口径光谱望远镜的建设,该望远镜具有强大的光谱观测能力,建成后将与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中国科大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等测光望远镜形成优势互补。JUST光谱望远镜项目拟开展探索黑暗宇宙、追踪动态宇宙、寻找宜居行星三个特色方向的研究,该项目有望在暗物质和暗能量、时域天文学和系外行星搜寻方面取得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突破性研究成果。JUST光谱望远镜在星系巡天方面,将实现对大规模星系团成员星系的高完备度观测,寻求在暗物质、暗能量性质及星系形成与演化研究方向取得突破。在时域科学方面,将和中国科技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建的墨子巡天望远镜合作,通过光谱后随验证的方式证认墨子巡天望远镜所发现的高能天体现象并对其进行分类,这种通过大视场望远镜进行测光预警和光谱快速响应的时域天文联动观测模式在国际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同时,JUST光谱望远镜的高精度光谱仪瞄准在国际上首次同时实现多目标和高精度的光谱观测,将系外行星探测的效率提高10倍。冷湖天文观测基地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镇赛什腾山区域,平均海拔约4000米。201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在此开展天文台址科学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冷湖赛什腾山区域的视宁度、晴夜时间等光学天文观测所需的关键监测数据表现优越,可比肩国际一流大型天文台所在地。
  • 艾克发布艾克手持式拉曼光谱分析仪新品
    手持式拉曼光谱分析仪采用了新型的空间耦合光学设计、电子学设计以及融合了科学的化学计量学算法,同时基于现场快速检测的宗旨,从而保证了仪器的操作简便,性能卓越、功能强大、智能操作、维护方便、环境实用性强等特点。该仪器可应用于医药、石油、化工、环保、食品、材料、安检、国防等领域。 无损、快速的检测方法 — 基于拉曼光谱分子指纹技术,无需制样, 几秒钟内即可给出准确的结果专为现场检测设计 — 小巧便携、经久耐用,能够透过玻璃,塑封袋、透明、半透明的容器直接检测可定制化应用软件 — 用户可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及使用功能需求进行定制,可为用户量身打造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软件可定制化的外观设计 — 根据不同的行业检测需求,可为用户定制化设计外观(如食品安全快检车的OEM用户,可根据需求设计)无专业背景人员即可操作 — 采用一键式操作设计并融入强大专业的算法,只需按检测按钮即可快速得出准确的结果超长的续航能力 — 内嵌可充电电池,可在现场连续使用4-6小时专业软件、专业应用 食品、药品安全快速检测随着新《食品安全》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快速检测可以作为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等政府管理部门进行初步筛查的手段,以及应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快检技术”需求,拉曼光谱因其无损快速的检测特点实现了对食品、药品(非法添加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真假药物等)的全方位、高灵敏度现场快速分析。产品特点 空间耦合光学设计,超高的整机灵敏度,小激光功率即可得到高信噪比的拉曼光谱,有效的避免强激光损坏样品的情况 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快速前处理、SERS增强技术、拉曼检测平台等 多基质、多目标的快速检测,检测基质包括饲料、蔬菜、水果、肉类、食用油、养殖水 体、奶及奶制品、生物材料、化妆品 等,可检测目标包括违禁添 加物、禁用药物、色素、 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抗生素、微生物等 多种检测增强基底的选择,包括固相基底,溶胶型基底等 可定制化的仪器产品方案,包括仪器的硬件外观设计、软件的功能需求设计、软件的算法需求、仪器的前端装置设计、仪器的整机需求重新设计等 可构建大数据“食品药品智慧监管平台”从食品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系统分析为我国食品药品安全做有效监管 根据用户需求,和用户一起建立科学的实验方法技术服务国家管制品快速检测由于拉曼光谱技术具有快速、简便、原位无损及免试剂并可直接对不同形态的样品进行测试等特点。拉曼光谱开始被引入禁毒、公共安全等领域,成为禁毒、公共安全、安检、边检、海关稽查等现场快速准确检测新式武器和优选的技术之一。Finder Edge 在现场使用方法是将测试头对着待检测样品,按下测试键,仪器会自动检索功能进行数据检索,确定检材是否谱图库收入中的一种,可在几秒之内准确得出准确结果。 检测种类 流行DU品 麻醉药品和其它精神活性物质 尚未列管的常被用于制du的化学品 易燃易爆物化学品 剧毒化学品 管制精神药品 管制易制DU化学品 常混于DU品的化学物质 易制爆化学品 生化战剂 其它化学品产品优点 强大的比对算法,现场对未知的固体,液体(包括水溶液和其他类型溶液)进 行快速身份识别,几秒钟内即可给出准确的结果 嵌入式彩色触摸屏,简单、直观操作界面,可检测出被检测物品的名称和及样 品信息和处置机制,遇到违禁物品时,以不同的颜色预警 可扩展的数据库功能,用户根据实际需求可自行构建数据库, 同时拥有用户管理功能对仪器的管理 根据检测的需求,可对仪器的软件功能和硬件要求进行定制, 同时可根据样品 检测需求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可构建“云计算”、“大数据监管分析”平台,将拉曼光谱技术融入大数据管 理体系,通过对数据的管理和分析,能够帮助禁毒部门毒情监控,犯罪预测, DU品溯源等。制药行业应用应国家GMP 规定对原辅料、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和印刷包装材料100% 全检的要求以及2015 版药典加入拉曼光谱法检测的需求,拉曼光谱技术在制药领域的质量控制(QC)尤为重要。 符合21 CRF part 11的产品规定 简单、直观的结果显示,检测结果以“Pass/Fail”判定样品是否合格 具有批处理功能,可以对同批次不同包装的样品编号批量测试,及报告批量处理,节省用户的工作量 通过扫描“一维码”、“二维码”方式或手动输入方式快速调取数据库中待检测样品数据,实现快速比对检测 具有可测试未知样品的功能,通过测试与数据库全部数据进行匹配,检测未知样品创新点:手持式拉曼光谱分析仪采用了新型的空间耦合光学设计、电子学设计以及融合了科学的化学计量学算法,同时基于现场快速检测的宗旨,从而保证了仪器的操作简便,性能卓越、功能强大、智能操作、维护方便、环境实用性强等特点。该仪器可应用于医药、石油、化工、环保、食品、材料、公安、国防等领域。艾克手持式拉曼光谱分析仪
  • 光谱技术+数据驱动 未来可期——访清华大学何彦教授
    近期,中国分析测试协会联合仪器信息网特别组织了BCEIA2021系列专访,邀约参与学术报告会组织和筹备的各领域专家,解读会议主题,分享学科发展趋势与仪器创新研究方向等,以飨读者。  兼具实用和前沿,全球百亿光谱市场酝酿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光谱技术的相关研究越来越深入,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高分辨光谱成像一直引领着科研的前沿方向。日前,我们特别采访到了清华大学的何彦教授,请其为大家详细介绍光谱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回顾过去十年,一系列光谱仪器及技术的进步让大家印象深刻:超分辨成像、单分子成像、基于超材料的超薄透镜、仪器小型化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何彦教授在采访中介绍到,仪器小型化、智能化、便携化的同时还要求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这就引入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从数据驱动的角度实现分析检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对于未来光谱技术的发展,何彦教授最看好的是针对复杂体系的、多维度、动态、实时原位、便携式的分析系统。“复杂体系情况下,单一指标很难解决问题,所以多维信息的提取,外加人工智能辅助学习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基于此,系统的集成也就格外重要了,何彦教授在采访中特别强调,光谱技术和数学手段的结合,未来会是一个大的发展方向!  据了解,何彦教授一直从事单分子单细胞光谱及成像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在光谱成像,特别是单分子成像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年来的工作主要集中于非荧光单分子成像,通过优化传统暗场显微成像技术的光源、光路和检测器,发展高灵敏度、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的新型暗场成像方法,建立了一系列以金纳米颗粒为探针的非荧光标记单分子光谱技术。  何彦教授说,其团队主要瞄准大家还没特别关注的方向去做。基于等离激元共振散射光谱,他们围绕单颗粒开展了多方面研究,包括多种状态下单颗粒的识别、计数等,可以说凡是能想到的关于单颗粒的参数体系,都做了个遍。不仅如此,他们还从单颗粒拓展到多个颗粒的同步研究,并且和多家单位也开展了相关的合作。  鉴于研究目标是活性复杂体系,必然对分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长时间、大视场、多目标观察,甚至是三维分析等。而基于此,何彦教授团队也在与多方合作,开发一些新的技术,比如脉冲成像技术、计算成像技术等。  作为BCEIA学术报告会分会场的召集人,何彦教授将本次报告会的主题定位于高灵敏光谱成像。届时,将邀请该领域国内外非常活跃、研究非常有特色的中青年专家现场分享,敬请期待!
  • 中国架起世界光谱望远镜之王
    中国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简称LAMOST)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摄  新华网北京6月4日电 (记者 俞铮 王爱华) 24块造价昂贵的六边形反射镜,像被“上帝之手”操控,任意变幻镜面形状 每块对角径1.1米、厚25毫米的镜面,竟也能神奇地凹凸变形。这是世界上最强大光谱巡天望远镜的核心组件,采用的是中国人开创、全球独一无二的镜面自动拼接兼具变形高难度技术。  总面积20平方米的巨大反射镜自动拼接、变形的目的,是为了精确指向不同高度或位置的天体,配合50米长的钢筋混凝土巨型“镜筒”以及另一端同样拼接而成的30平方米主镜,这个建在距北京城东北170公里一座山上的超级望远镜即将开始对浩瀚星空进行“户口普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4日通过了国家验收。  耗资2.35亿元人民币、貌似导弹发射架的这座超级望远镜,最高处超过15层楼,由口径3.6米的反射施密特改正镜、口径4.9米的球面主镜和焦面组成光学系统。成像的焦面上装着4000根可自动定位的光纤,连接16台光谱仪实时记录数据。望远镜每次夜间观测1.5小时,最多可获得4000条天体光谱。  300多年前牛顿偶然发现太阳光被三棱镜散解成有色光,启发后人用光波谱线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光谱也是天文学家读懂不同天体化学组成、密度、大气、磁场信息的钥匙。人类成像巡天活动记下数百亿天文目标,仅万分之一已测过光谱。绝大多数遥远天体,依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超级望远镜项目总工程师崔向群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未来3到5年,科学家将用它获得2.4万平方度范围内250万颗恒星、250万个星系、150万个亮红星系、100万个类星体的光谱数据。”  伽利略率先制成了天文望远镜,此后无数望远镜观天400年。中国的这项天文观测计划雄心勃勃,旨在深入认识暗物质、暗能量、星系形成和演化。  崔向群说:“在同一块大镜面上采用可变形薄镜面主动光学技术和拼接镜面主动光学技术,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采用两块大的拼接镜面,4000根光纤高精度控制定位,都是世界首创。”  这些首创技术一举解决了大视场望远镜兼具大口径的世界级难题。此前中国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口径为2.16米,同样矗立在兴隆基地,也用于光谱观测。  国际主动光学技术权威雷威尔逊评价:“中国的新设备是主动光学技术最先进和雄心勃勃的应用。”  新设备已进行了4次试观测,每次得到3600条光谱。崔向群说:“试观测结果令人满意,但设备仍需调试。好比每次都能准确打到靶子,不过还没打中10环。”  望远镜正式运行6年后,有望获取至少1000万条天体光谱数据。所有数据,将与国际科学界共享。  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理查德埃里斯说:“一架大口径天文望远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最好例子,看到了这个新家伙,我们才知道中国人都做成了些什么。”  中国人还打算在南极架一台新的超级望远镜,那里观测范围更大、条件更好。
  • 屹谱仪器之拉曼光谱仪:制药和安检是目标客户群
    这两年,拉曼光谱仪一直吸引着业内人士的眼球,各大仪器厂商不断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等方面推陈出新,精心布局,不仅如此,新迈入此领域的仪器厂商也层出不穷,可谓热闹非凡。  拉曼光谱如此的蓬勃发展给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空间,那么,当前有哪些主流企业/主流产品?有哪些最新的技术/应用?哪款仪器更适合用户自己的研究工作?  仪器信息网:贵公司拉曼光谱仪的定位?  屹谱仪器:屹谱仪器RAM系列手持式拉曼光谱仪以小巧、便携、快速、使用方便等特点,满足客户对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制药和安检二大行业将是RAM系列产品的目标客户群。手持式拉曼是我司的明星产品,我们将用2-3年时间把RAM系列产品线丰富起来。  仪器信息网:请回顾贵公司拉曼光谱仪的研发及技术进展历史,贵公司在拉曼光谱仪器方面有哪些优势/专利技术?  屹谱仪器:屹谱仪器2014年03月开始启动手持式拉曼光谱仪项目,同年10月第一台原理样机完成,2015年08月商用样机设计组装完成,2016年03月广州展会正式推出。我们集成了激光器、微型光谱仪、制冷CCD检测器、触屏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正在申报外观、软件、硬件等设计专利。  仪器信息网:贵公司当前拉曼光谱仪的主流产品和主流技术?贵公司有什么样的产品发展计划?  屹谱仪器:RAM-785型手持式拉曼光谱仪具有五大特点:  1、便捷手持  小于1.7公斤的重量的手持式拉曼光谱仪,符合人体工学设计;  可以在任何需要的地点检测使用,非常方便现场检测;  内置可以充电锂电池,满足全天检测需求。  2、无损检测  无需样品的制备或其他特殊的处理过程,更无需其它任何耗材,激光可以穿透常用的容器(玻璃、塑料)和包装,大大减少了常规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方法需要的时间和成本。  3、快速准确  只需按一个测试键,最短在100ms内便可得到可靠的鉴定结果   客户可以根据收集来的标准样品信息来建立自己独有的拉曼光谱数据库,或从第三方提供的专业拉曼数据上传至拉曼(如:法医鉴定图谱,有毒化学品图谱,大批量工业生产溶剂图谱)。  4、稳定可靠  稳定的系统设计保证数据长期可靠,核心零部件均使用国际知名品牌,确保产品长期稳定;  制冷CCD检测器更保证了长时间使用的可靠性;  1000:1高信噪比,确保每一张拉曼光谱图都可以还原物质的“指纹”信息。  5、操作简单  全触屏导航菜单,简单易懂。  即插即用高速USB 2.0接口,为外接U盘和PC软件,方便数据输出和处理。  仪器信息网:目前贵公司拉曼光谱仪重点关注的应用领域有哪些?最看好哪个领域?主推的解决方案?  屹谱仪器:当前我们主要关注已近有标准的制药和安检领域,同时也在关注拉曼光谱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正在寻找合适的合作单位,尝试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方法开发。  仪器信息网:从整个行业来分析,目前拉曼光谱仪都有哪些先进的技术值得大家期待?同时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未来拉曼光谱仪的技术发展趋势?  屹谱仪器:目前我国拉曼技术尚处在初期起步阶段,应用方法开发、图谱库、产品可靠性、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等都是亟待解决的。更小、更轻、更方便是拉曼光谱仪技术主要的发展方向。  仪器信息网:预测未来拉曼光谱仪的市场发展潜力(包括应用方向、方法标准、政策法规等)?  屹谱仪器:目前国内市场对手持式和便携式拉曼光谱仪主要应用在以下领域:  药品:原辅料来料鉴定、半成品问题排查、成品或假冒品甄别(依据药典)   公共安全:易燃易爆品、有毒、危险化学品、毒品等鉴定   食品安全:对非法添加剂的快速测定   行政执法:工商、食药监、现场执法检查。  目前90%市场被国外企业占领,手持和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市场容量在500台左右,如果在食品安全方面应用有突破,那么未来3-5年,拉曼市场需求将成几何倍数增长。(内容来源:屹谱仪器)
  • 短讯:上海光谱2004年销售目标提前一季度完成
    来自上海光谱公司的消息:2004年,经过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2004年国内销售目标提前一季度全部完成。本年度销售产值较2003年有大幅度提高。“光谱仪器”出口势头迅猛,产品进入欧、美、亚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0%。
  • BCEIA同方威视拉曼光谱用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现场演示:奶粉及保健品中的非法添加
    2008年由于奶粉中非法添加了三聚氰胺,许多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据相关报道涉及婴幼儿累计超过4万人。这一事件引发了国内民众对奶粉质量的普遍担忧,同时也导致许多国家和地区一度对我国乳制品采取限制措施。为此,加强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确保奶粉质量的可靠,对于国民健康和经济发展均有重要意义。奶粉作为一种常见食品,其种类多、数量多、分布广泛,传统的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等实验室方法由于耗时长、检测成本高、操作难度较大,并不适合作为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广泛推广,亟需更快速、更简便的检测方法。同方威视的拉曼研发团队开发了牛奶中三聚氰胺的拉曼光谱快速检测方法,使用公司自主研发的食品安全检测仪,仅需几分钟前处理,即可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检出限<1ppm。经过多个研究院所对该方法的检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该方法已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2019年10月9日正式发布。此外,针对当前倍受关注的保健品非法添加西药问题,同方威视也研发了包括减肥类、抗疲劳类、调节血糖类等多类保健品中30多种常见非法添加的快速检测方法,利用拉曼光谱技术的特异性识别,十分钟之内,即可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和准确识别算法,同方威视专注于提供多目标物、非特异性痕量筛查的食品安全现场快速解决方案。10月23号,同方威视将会在BCEIA的仪器互动体验活动中现场展示上述方案,欢迎您莅临现场,亲自体验!活动地点:国家会议中心负一层6A门前序厅“BCEIA2019快速筛检互动体验区”活动时间:2019年10月23日 9:00-16:00【延伸阅读】同方威视拉曼光谱检测系统荣获“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食品安全导刊专访:同方威视应用拉曼光谱技术,为食品快检行业赋能从“权健”看保健品非法添加乱象 同方威视推出拉曼快速检测方案
  • 拉曼光谱快速检测白酒中的非法添加“甜蜜素”
    2019年底曝出的酒鬼酒“甜蜜素”非法添加事件至今仍疑云重重,这是继2012年“塑化剂”事件之后,白酒业面临的又一个质量安全事件。“塑化剂”事件对整个白酒行业带来了严重不良影响,此次“甜蜜素”事件的影响也将难以估计。由于结论迟迟未定,公众猜测纷纷,该事件的不良影响还在继续发酵。如果在事件初始,有现场快速检测方法,白酒中是否有非法添加这一争议可立即获得结果,那么究竟是质量事件还是蓄意诽谤将得到最直接的证据支持。鉴知技术的拉曼光谱方法正适用于此场景,此方法可在半小时内检测完30个白酒样品,单个样品的平均检测时间仅1分钟。什么是甜蜜素?甜蜜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甜味剂,甜度是蔗糖的30-40倍,化学名称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它属于食品添加剂,常用于蜜饯、糕点、调味料等食品中,国标对其适用范围和最大允许使用量有明确限制。甜蜜素在配制酒中是允许使用的,但是在传统发酵生产出的白酒中,则是不允许添加的,属于非法添加剂。我国关于白酒产品的国家标准对于各种香型的白酒产品中也都有明确规定,不允许白酒产品添加任何甜味剂物质。此外,甜蜜素对人体是否存在危害目前仍无定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中甜蜜素被归类在3类致癌物清单,即属于“对人类致癌性可疑,尚无充分的人体或动物数据”。甜蜜素非法添加仍时有出现但近年的食品安全抽检中,白酒、红酒中检出甜蜜素的情况仍时有出现,是酒类的主要抽检项目之一,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最新发布的《关于公开征求2020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意见的公告》中,此项亦被列入其中。国家抽检一般采用GB 5009.97-2016中规定的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或者液相色谱/质谱法对白酒中的甜蜜素进行定量检测。这种检测方法成本高操作复杂,需要实验室大型设备,一个样品需要专业人员耗时3-4小时才能完成检测。并且样品处理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有机试剂,废料处理难。这给基层监管机构的检测带来很多阻碍和不便。白酒中甜蜜素的快速检测方法鉴知技术的拉曼光谱方法正是在此情况下专项开发的成果,实现了白酒中甜蜜素的简单快速检测。整个流程操作简单,30个样品在30分钟内即可迅速得出检测结果,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并且节省了检测成本。未知白酒样品检测之后,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自动比对,通过特征峰和特有算法,即可立即得出样品中是否含有甜蜜素的结论。便携拉曼光谱设备近年在食品安全快检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鉴知技术的RT5000食品安全检测仪利用拉曼光谱的特异性识别,专注于提供多目标物、非特异性痕量筛查的食品安全现场快速解决方案。除白酒中的甜蜜素外,还可检测农药残留、非食用化学物质、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兽药残留、保健品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六大类100余项物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为监管人员提供有效工具!【鉴知技术简介】北京鉴知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鉴知技术”,是一家以光谱检测技术为核心的专业公司,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安检、食品、药品、毒品、医疗等诸多领域,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先进的产品和更快捷的物质识别方案。鉴知技术公司源自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共建的“清华大学安全检测技术研究院”,历经10余年的孵育,公司的核心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专利累计申请数达140余件。公司所拥有的技术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成果鉴定证书及中国专利优秀奖,相关产品获得了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证书、中国科学仪器年度优秀新品奖、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之“创新成果奖”等。【延伸阅读】“鉴知”首次亮相——访北京鉴知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红球从威视到鉴知 150余项专利技术铺就拉曼发展之路乳品中三聚氰胺拉曼快检 全流程只需5分钟同方威视拉曼光谱检测出某壮阳保健品中含有非法添加他达拉非类物质
  • 光谱大数据来自浩渺星河
    LAMOST望远镜内部拼接镜面。 LAMOST望远镜全景。 ■走近中国大科学工程 黑暗的燕山之巅,瞪着一只亮闪闪的眼&mdash &mdash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3月底,其获得的首批220万条巡天光谱数据正式向世界发布。 LAMOST是光谱加工厂,每个观测夜经&ldquo 流水线&rdquo 生产出万余条天体光谱,被誉为是实现&ldquo 更大口径的大视场望远镜的最佳方案&rdquo 。 星光不再模糊 LAMOST,是&ldquo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rdquo 的英文缩写,位于北京北边200公里的河北兴隆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观测站于1968年建站,2009年LAMOST建成前已运转多年,有一架2.16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 跟2.16米望远镜相比,LAMOST更大:它占据三栋6&mdash 10层高的筒状塔楼。星光经过两面镜子的先后反射,在接收端被光纤传给16台光谱仪。光谱仪像三棱镜一样,把光线分离成光谱,由32台灵敏的CCD相机记录。 夜间穹顶打开,随地球转动的LAMOST,扫过北半球的中天。遥远的星光投到LAMOST的镜片上,开始是一团模糊;LAMOST迅速调整,让接收端出现了清晰的像斑。 LAMOST的巨镜采用了主动光学技术。所谓主动光学,就是主动改变镜片形状,克服由于重力、温度和风力造成的镜面本身形变对成像带来的影响,使成像更加清晰。像LAMOST这样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应用两块大口径拼接镜面,是前所未有的。 一块大镜面做出精确微调是很难的。LAMOST的Ma镜由24块六边形镜片拼接而成,如蜂窝;每块子镜1.1米长,25毫米厚;整个Ma镜长5.7米,宽4.4米。Mb子镜长度与Ma类似,厚度为75毫米,是球面。 国际上用光纤板打孔插光纤和机械手放置光纤只能到数百根,而LAMOST大大增加光纤数量。直径1.75米的成像焦面之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4000根光纤单元(国际上同类设备仅640根)。4000根光纤的自动定位系统可在数分钟的时间内将光纤按星表位置精确定位,最大定位误差仅40微米。 这样,每次观测可获得多达4000个天体光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说,&ldquo 相当于同时启动4000台望远镜&rdquo 。 LAMOST复杂的设计和制造,全部由中国科学家完成。著名的望远镜专家、主动光学发明人Wilson评价说:&ldquo LAMOST是主动光学最先进和雄心勃勃的应用,其成功对未来望远镜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rdquo 海量数据,世界分享 宇宙浩瀚,斗转星移。众多的天体是如何产生的?数以百亿计算的星系又是怎样演化的?在这些问题的探索中,光谱的获取是揭开这些天体之谜的一把钥匙。 在星系探索中,包含着极其丰富信息的光谱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中星系的光谱可以提供距离、构成、分布和运动等信息,而恒星的光谱则包含构成、光度、温度、化学组成、空间分布和演化历史等资讯。从大量天体的光谱观测中还可以发现许多奇异的天体和天体现象。所有这些,将促进人类对宇宙演化规律、物质结构、相互作用等最基本物理规律的新认识。 然而,对望远镜来说,&ldquo 看得多&rdquo 与&ldquo 看得清&rdquo ,是鱼和熊掌,难以兼得。但LAMOST看得又多又清。 严俊说,LAMOST不仅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光谱巡天望远镜,也是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是一件普查天体&ldquo 户口&rdquo 的利器。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它完成的第一批数据集包含220万条光谱,已超过目前世界上所有已知恒星巡天项目的光谱总数。 2014年12月,第二批数据集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共有413万条天体光谱,其中高质量光谱327万,还包括一个220万颗恒星的光谱参数星表。 与郭守敬时代不同,随着LAMOST这样的巡天望远镜的应用,如今用于天文学研究的数据非常富余。&ldquo LAMOST会给全球科学家提供一个完备的样本,供他们去研究发现。&rdquo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褚耀泉说。 中科院院士、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崔向群指出,&ldquo 第一期光谱巡天计划在5年时间里获得超过500万条高质量的光谱,海量的光谱数据将成为&lsquo 数字银河系&rsquo 的重要基石,对于研究银河系的结构、运动、形成和演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意义。&rdquo 根据天文学界惯例,在经过一年半保护期后,这些由LAMOST光谱巡天获得的数据资料将会向世界公布。 筛谷粒一样发现新星 天文学家利用LAMOST完成的第一批数据集,取得了有影响力的成果,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永恒介绍说。 赵永恒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天文学家利用LAMOST在仙女星系和三角星系区域内新发现近2000颗类星体,这是目前在该天区发现的世界上数目最多的类星体样本。&ldquo 这些类星体可用来探测仙女星系和三角星系及其周围子结构中星际介质的化学组成、分布和运动学信息。&rdquo 此外,科研人员通过LAMOST发现了300多颗白矮星和28颗白矮-主序双星。白矮星的光度函数可确定恒星形成率和银河系的演化历史;从157颗天琴RR变星中探测到了3颗天琴RR变星存在超高声速激波现象。天琴RR变星对恒星结构与演化,银河系的形成和宇宙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新发现了50颗贫金属恒星,为研究银河系形成和化学演化及早期宇宙中的恒星形成提供了观测限制。 对LAMOST大样本光谱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银盘上方的恒星正在远离银河系中心运动,并伴随着沿盘向下运动的趋势;而位于银盘中间下方的恒星则进行着相反方向的运动,这表明银河系盘星的运动模式并非简单的圆周运动。 美国合作者利用LAMOST数据发现了一颗超高速星。这是国际上已发现20颗超高速星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在赵永恒看来,研究超高速星能够帮助天文学家了解黑洞附近的情况,还能了解银河系暗物质晕的性质和暗物质的分布。 LAMOST的科学目标集中于银河系结构和演化,星系和宇宙学,多波段目标证认三个方面,它对北天可观测的约14000平方度高银纬天区进行光谱巡天观测。 同时,它将对数百万颗恒星进行光谱观测,用之于研究银河系晕的整体结构及亚结构、银河系的引力势与物质分布、从薄盘、厚盘到晕在反银心方向的结构特征、银河系球状星团来源及其与银河系结构的关系、银河系恒星金属丰度分布及贫金属星的搜寻等。LAMOST结合红外、射电、X射线、伽马射线巡天的大量天体的光谱观测将在各类天体多波段交叉证认上作出重大贡献。
  • 河南:积极打造新装备,突破色/质/光谱、电镜等技术,目标产业规模6000亿
    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加快制造业“六新”突破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把“六新”(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突破作为提升战略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和重要标志,找准着力点、突破口,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方案》提到,要积极打造新装备,力争到2025年,全省新装备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其中,在高端仪器仪表方面,将开展新一代激光器、日盲紫外探测器、高精度电流互感器等部件共性技术攻关,加快突破质谱、光谱、色谱、电镜等高端测量分析关键技术,开展新一代智能仪表研发,支持关口用高精度电能表、控制系统及特种测控仪表等研究,进一步提升体外诊断仪器、气体传感器等优势领域研发能力。《方案》明确,为实现6000亿元新装备产业规模目标,将开展以下三大措施:(一)改造提升传统优势装备1. 矿山装备。突破综采综掘、选矿成套核心技术,加快发展大型矿山综合采掘成套设备、露天矿成套设备、大型选矿粉磨设备等装备,提升高端矿山装备供给能力。加快研制纯电动矿用自卸车、智能挖掘机、智能钻机等矿山开采装备,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先进装备支撑。加快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突破发展一批智慧矿山装备。2. 掘进装备。聚焦隧道掘进机、隧道机械化专用设备、地下空间开发等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大功率、高速度、强适应、智能化新型盾构成套装备,大力发展多模式盾构机、大吨位装载机、大型路面施工机械等优势装备产品。加快发展“大”“小”“异”不同断面及土压、泥水、硬岩等不同适应性的全系列掘进装备,满足各种工程应用需求。紧盯智能传感器、控制器、电气元件等掘进装备产业链关键环节,做优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3. 电力装备。围绕特高压电网建设,持续开展特高压输变电、柔性直流输电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特高压换流阀、控制保护、GIS(气体绝缘开关设备)等关键零部件迭代升级。大力发展大容量海上风机新装备,提高风轮叶片、齿轮箱、大容量发电机及变流器、偏航系统等配套水平,加快发展海上风电换流阀和控制保护、高精度直流测量、数字换流站、低频输电断路器等产品,提升新型变配电装备供给水平。4. 农机装备。加快发展新型智能大功率拖拉机及智能耕种机、联合收获机、秸秆收集处理机等新型耕种收获装备,突破高效节能、远程运维、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加快开发生产大功率发动机、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底盘、湿式离合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发展植保无人机和水田植保机械、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装备等。5. 起重机械。加大桥式起重装备、门式起重装备、悬臂起重装备等产品智能化研发力度,加快突破轻量化技术,提升安全监控、故障诊断、精确定位等成套设计水平,持续推出迭代升级产品。加快开发大吨位起重机发动机和钢丝绳、大载荷断开式车桥和大扭矩自动变速箱等关键核心部件,提升本地配套能力。(二)发展壮大新兴高端装备1. 节能环保装备。巩固提升节能电机、大气污染治理装备、大气监测仪器等领域优势,加快发展飞灰、铝灰、赤泥等难消耗固体废物的规模化利用技术装备,补齐激光器、密封件、燃烧器和高效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短板,提升节能环保装备供给能力。以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抓手,推动节能环保装备示范应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完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条。2. 数控机床。坚持突出重点、应用带动、质量先行,聚焦关键部件、专用数控机床和高档数控系统,重点突破数字化设计、高精度加工成型等高档数控机床关键共性技术,面向机械、汽车、航空航天等应用市场,巩固提升轴承等专用机床领先优势,扩大中高端通用机床规模,全面提升现有产品专业化、精细化水平。3. 机器人。围绕关键零部件制造、智能化发展和行业应用,推动机器人产业高端化、特色化发展。面向工业生产各个环节,重点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焊接、装配、搬运、喷涂等工业机器人。面向危险品操作、消防等领域,着力开发消防救援、巡检、特种作业机器人。围绕居民生活需求,积极发展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型机器人。4. 高端仪器仪表。开展新一代激光器、日盲紫外探测器、高精度电流互感器等部件共性技术攻关,加快突破质谱、光谱、色谱、电镜等高端测量分析关键技术,为高端仪器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开展新一代智能仪表研发,支持关口用高精度电能表、控制系统及特种测控仪表等研究,进一步提升体外诊断仪器、气体传感器等优势领域研发能力。(三)引育发展战略前沿装备1. 航空航天装备。发展航空器整机、光电探测器等装备,加快军用航空机载装备开发和迭代升级。开展千公里级激光雷达、星间骨干网激光通信等关键部组件研发,强化航空航天连接器、宇航级管路件等技术和产品研发攻关,提升关键组件配套能力。开发卫星多功能模组和智能终端产品,提升遥感卫星制造能力,推动商业卫星批量化设计、研发与低成本制造,打造全国卫星及应用产业高地。2. 氢能装备。聚焦制氢、储氢、加氢、氢能发电等环节,全面提升高端氢能装备供给能力。突破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成套工艺,加快发展制氢装备、氢气纯化装备和储氢供氢装备,提升关键阀体和高压件配套水平。开展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部件批量制备技术研发攻关,研发燃料电池系统、车载供氢系统等氢能发电装备。3. 储能装备。强化先进储能技术攻关,重点发展规模储能用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大容量超级电容储能等储能设备,发展储能能量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等新装备,促进分布式利用技术与储能技术融合发展。开展退役动力电池储能梯级利用技术、新能源综合利用与电力储能系统集成技术等研究,研发储能电池及系统在线检测、状态预测和预警技术及装备。附件:河南省新装备重点事项清单
  • 开局小目标,做油料光谱仪领域隐形冠军——“创新100”访广东中科谛听科技有限公司
    为助力国产科学仪器发展,筛选和扶持一批优秀的科学仪器产品和企业,在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等单位的支持下,由仪器信息网主办、我要测网协办的“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于2013年9月5日正式启动。秉承“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宗旨,仪器信息网于2018年启动“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之“创新100”项目,通过筛选一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仪器厂商,借助报道、走访、调研等方式,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帮一把”。本期“创新100”访谈,仪器信息网走进广东中科谛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谛听”),带大家了解这家初创型成果转化企业。广东中科谛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罗国浪仪器信息网:请介绍一下中科谛听,公司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中科谛听:中科谛听是经广东省科学院批准,由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研发及管理团队、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发起成立的成果转化企业,致力于打造精密仪器成果转化大平台,服务全院乃至全省相关科研团队。发展历程如下:60年代,国内第一代光谱仪器专家在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开展原子光谱仪器研发工作;2000年以来,逐步取得了若干项基于旋盘电极原子发射光谱仪(油料光谱仪)的关键专利;2014年,油料光谱仪经科技部评审被列为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拟立项项目;2015年,广东省财政厅设立专项研发项目;2018年,油料光谱仪样机通过华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及中国赛宝实验室(工信部电子五所)第三方测试;2020年,广东省科学院批准成立成果转化企业——广东中科谛听科技有限公司。仪器信息网:请重点介绍一下贵公司的研发团队?中科谛听:公司的研发团队起源于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从上世纪60年代便从事光谱仪器的研发工作。目前,公司已配备一批长期专业从事分析仪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人才,具有深厚的客户问题解决能力,以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为己任,努力创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2022年,公司创始人、科学家钟金钢教授因在相关领域的杰出贡献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仪器信息网:贵公司当前主推的产品及型号是什么,该产品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中科谛听:新一代OA800油料光谱仪。该仪器满足美国标准ASTM D6595《所用磨损金属和污染物的测定 旋转盘式润滑油或用过的液压油电极原子发射光谱法》、美国标准ASTM D6728《转盘电极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燃气轮机和柴油发动机燃料中污染物的标准测试方法》、国家能源局标准NB/SH/T 0865《在用润滑油中磨损金属和污染物元素测定 旋转圆盘电极原子发射光谱法》、国内进出口行业标准SN/T 1652《进出口燃气轮机和柴油发动机燃料油中污染物检测方法 旋转盘电极原子发射光谱法》等。适用于润滑油、液压油、机油、汽轮机燃油等油料中磨损金属、污染物、冷却液及添加剂等各种金属元素的多元素同时测定。标配同时测定24种元素(Ag、Al、Ba、Ca、Cd、Cr、Cu、Fe、K、Li、Mg、Mn、Mo、Na、Ni、P、Pb、Sb、Si、Sn、Ti、V、Zn、Bi),根据不同需求可灵活增加检测通道(B、As、In、Co、Zr、W、Sr、Ce),添加元素无需硬件改变。新一代OA800油料光谱仪仪器信息网:请问贵公司的主要竞争优势有哪些,增长点在哪里?中科谛听:中科谛听主要从事以光谱技术为核心的科学仪器产业化工作,主营转盘电极原子发射光谱仪等光谱仪器及专业技术服务,是一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其中,转盘电极原子发射光谱仪采用双向激发高重复率火花光源等技术,能快速有效的测定大型装备的油液(润滑油、液压油、燃料油)中所含金属磨损颗粒的成分与含量信息。该产品的研发有效打破了相关油液检测技术在国内市场的垄断,更是处于行业的领先水平。以往用户主要购买进口的油料光谱仪,未来或替换为中科谛听研发的油料光谱仪产品。仪器信息网:贵公司下一步在市场和产品方面有何计划?中科谛听:目前,中科谛听正稳步推进市场,得到各行业用户的认可和肯定。打破国外“卡脖子”进口垄断,为中国军队产业集群提供所有的油料光谱仪,是公司的发展目标;成为“油料光谱仪领域冠军企业”,是公司的发展愿景。下一步,中科谛听将继续集中力量发展油料光谱仪在军队产业集群中的应用,同时关注新能源产业集群、绿色石化产业集群、电力产业集群、铁路产业集群、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相关领域的需求来扩展产品。
  • 高光谱成像仪在植被伪装目标识别中的应用
    图1 变色龙软体机器人变色实验图(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日,韩国首尔大学等团队公开了“仿生变色龙软体机器人”成果,有望在军事等领域应用,基于伪装技术的不断升级,伪装识别系统也同样备受关注!在过去的100年中,伪装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军事行动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军事中,伪装就是隐真与示假,隐真是通过主题对背景的仿真,从而使主体目标物隐藏在背景目标中,无法或者难以被发现。国防工程中,通过采用伪装网与复合材料等方法,进行仿形和仿颜色遮蔽来实现;例如,迷彩服,就是一种最传统的伪装方法。而示假是通过对真目标的仿真,用假目标迷惑观察者,比如,二战期间,苏联采用大量“木质坦克”来迷惑德军,使得德军不敢轻易急速进军。“仿”易于实现,一般只需外形相仿。“真”是要求性质上的相似。植被环境背景下的作战,是最常见的战场模式,特别是在山区、丘陵、草原等地区的作战;因此植被背景下的伪装,是必须解决的反伪装技术之一。需要用到的仪器图2 真实场景(A 为绿色的目标、B 为浅绿色塑料假草皮、C 为翠绿色塑料假草皮、D 为绿色雨衣、E 为老式伪装目标、F 为草地)图3 可见光波段和短波红外光谱曲线(可由ATP9110-25H测得)图4 左为真实场景下可见光565nm波段的灰度图像;右为真实场景下近红外1320波段的灰度图像(可由ATH9500-4-17测得)对比可见光与近红外高光谱波段伪装目标的伪装效果发现,可见光波段下,即使物体颜色相似,但是材料不同,光谱曲线变化率也会不一样;在近红外波段下,不同物体的光谱反射值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光谱曲线变化率相对较小。图5 左是真实树叶,右为高仿绿色伪装网我们采用全波段地物光谱仪(如奥谱天成的ATP9110-25H型全波段地物光谱仪),测得的高仿伪装网的光谱曲线在 400~1300 nm之间与灌木条叶面光谱曲线很相似,而且具有植被“红边”及可见光波段的绿色强反射峰等特征,在此波段区域不易于区分植被和伪装网光谱。这是一款非常优 秀的高仿绿色伪装网。图6 地物光谱仪(可用奥谱天成ATP9110-25测得)采集树叶和纯绿色伪装网光谱曲线图图7 地物光谱仪(可用奥谱天成ATP9110-25)测得树叶和伪装网光谱曲线图(叶绿素吸收、红边区域局部放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高仿伪装网一样有红边效应,但是与真实的绿叶还是有差别的。另外,树叶有明显的叶绿素反射峰,而高仿伪装网则没有。图8 基于探测与感知的伪装效果评估流程图(可用ATH9500、ATH9500-4-17型无人机高光谱成像仪测得)基于对目标的实时监控、搜索、侦察以提高战场情况的感知能力及提供打击效果评估的需要,美军希望利用高光谱成像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及高光谱分辨率的特点,通过高光谱融合信息探测出可疑目标位置,引导高空间分辨率成像载荷对目标进行详细分类确认,开展了大量的高光谱军事应用研究项目HYMSMO。图9 机载侦查实验图像1994年10月~1995年10月美国先后进行了白沙导弹试验场沙漠辐射 Ⅰ 、 Ⅱ 试验,森林、城市辐射试验,岛屿辐射试验。以沙漠、森林、城市和岛屿等具有典型地貌的场景为背景环境,研究证实了高光谱成像对目标的可探测性。在进行真假目标、隐藏试验时,高光谱谱段数210个,波段范围0.42~5 μ m ,光谱分辨率10nm ,地面像元分辨率范围0. 75~3m 。图9为沙漠背景环境下,机载侦察试验对伪装的“飞毛腿”导弹发射车(图9 ( a )所示)拍摄的全色图(图9 ( b )所示)及高光谱图像(图9( c )所示),全色图像难以确定目标,但是高光谱图像特征明显。图10 奥谱天成ATH9010无人机载高光谱飞行演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遥感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并日趋成熟。其所具有的全方位、多尺度、全天时、全天候及精细化成像等优点,使遥感侦察变得更加直接与准确,对发现疑似目标与揭露隐蔽目标也更为犀利。遥感技术使传统伪装技术方法与装备器材受到了很大制约,对伪装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迫使伪装技术另辟蹊径,寻求更为有效的应对措施与技术方法。更多关于“高光谱”的应用,欢迎咨询!
  • BCEIA 2017食药安全光谱技术论坛——光谱技术应用方兴未艾
    p  strong【我要测网讯】/strong 2017年10月9日,第十七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17)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召开。本届学术报告会为期3天,会议继续坚持“分析科学创造未来”方向,围绕“生命生活 生态—面向绿色未来”主题,举办包括大会报告、分会报告、热点论坛、同期会议等在内的400多场形式多样的学术报告。近百位重量级专家学者轮番登场,带来分析科学前沿研究最新成果,促进分析测试国际学术交流。也为观众奉献了多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pp  10日下午,作为八大学术论坛之一的食药安全光谱技术论坛顺利举办。5位报告专家对在食药光谱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进行了交流和分享。论坛由北京矿冶研究院研究员冯先进主持。/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ggg.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wycimg/a411f1d3-899f-4beb-a776-4556ce961ae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论坛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wycimg/7b56154a-d815-40e5-a5c9-f701d3cd8d4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题目:光谱分析和化学计量学/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人:湖南大学 教授 吴海龙/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pan /pp  吴海龙首先对光谱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指出分析化学的实际难题就是利用现代分析仪器结合化学多维校正用于复杂生化系多目标物的快速、同时、精准、绿色、近实时定量分析。并重点对化学多维校正(数学分离分析)进行介绍:化学多维校正即基于“数学分离”的定量分析,可在未知干扰共存条件下实现复杂体系中特定目标物的直接、快速、准确、绿色、近实时的高效定量分析。具体思路是通过化学多维校正方法与各类现代分析仪器相结合,利用“数学分析”来代替或增强化学或物理分离。由于这样的分析策略具有“二阶优势”因而可以十分灵巧且“绿色”的定量。其突出优点是可避免或者简化复杂繁琐的化学或物理分离等预处理步骤,直接实现医学、临床、医药、农业、环境等领域中的复杂化学体系多组分的定量分析。最后吴海龙对化学多维校正与三维荧光光谱、LC-MS等多种技术联用的实际案例进行了阐述。/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2.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wycimg/47373806-6acf-4831-ab2b-d4095b15e33f.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题目:基于 ICP-MS的元素形态分析——生物样品中的汞形态/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王萌/span/pp /pp  王萌指出,汞作为环境持久性污染物具有生物放大作用,且汞的不同形态(汞元素、二价汞、甲基汞)的毒性、生物利用度均不同,因而对于汞形态的灵敏的分析方法也是分析化学的挑战之一。基于此,他采用温和的前处理方法并建立了HPLC-ICP-MS测量汞形态的分析方法,该方法优点是能够消除汞的记忆效应。之后,他介绍了利用同位素示踪检测前处理过程中的形态转化,并指出HPLC与ICP-MS的接口是实验关键。最后他对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描述,指出抗汞微生物可将甲基汞和二价汞转化为汞元素,通过抗汞微生物的筛选和构建,在贵州某汞矿筛选出了对汞耐受程度高的细菌并从中发现含有抗汞基因merA,merB,该菌株具有光谱抗汞机制。最后提出了通过抗汞微生物将甲基汞和二价汞进行转化、降低汞毒性的可能性。/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span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min.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wycimg/b50bb9a4-74a7-463b-9802-46f7668aeef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药质量监管中的应用/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人: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闵顺耕/span/pp /pp  闵顺耕指出,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农药管理的力度,如禁止持久性农药使用,禁止和限制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等。但目前假冒、伪劣、禁用农药在市场中仍然占有一定比例。农药市场存在的问题有:不同农药产品有效成分含量是否合格;原料、助剂、辅料质量监管方面有待加强;农药生产经营不规范;农药流通领域监管比较薄弱;生物农药违禁添加化学农药的情况屡有发生。农药产品质量与农产品产量及食品安全问题息息相关。但农药质量检测面临技术困难:农药质量检测项目多、方法多、时间长、成本高、前处理复杂等。而近红外光谱法快速、简便,可实现现场和在线分析,无损、环保、无需复杂的前处理过程,成本低的优点为农药制剂质量分析与监管提供了另一种有效途径。此外,他提出了物联网+商品制剂近红外光谱库的思路,并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在农药制剂质量分析以及农药品牌识别方面的典型应用。/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4.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wycimg/82cf8363-1c93-424b-9bd6-3ea81b368e8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题目:基于ICP-MS和ICP-OES分析的致病菌快速检测/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王京宇 教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pan /pp  王京宇指出,生命体中元素存在三种“比例关系”,即“特征比例关系”、“胁迫比例关系”、“渐变比例关系”。并基于ICP-MS和ICP-OES分析建立可靠的致病菌快速检测定量方法,同步测定细菌中的50中无机元素;在全同培养条件下,探索不容细菌是否存在生物无机指纹特征(“特征比例关系”);建立保证细菌活性的洗涤方法,洗去细菌表面的外源性杂志,确保最终测得的为细菌内源性元素;借助生物统计学,分析致病菌所含元素内部相关性并建立组合判据;简化实验程序,建立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该项研究发现不同细菌对培养液中的元素利用特征差异明显,进而构成了每种细菌独特的生物无机指纹图谱,展现出一定的生物无机遗传特征。且无机指纹图谱可能用于致病菌判别分析。最后基于该项研究进行了展望:完成基于“低浓度兴奋效应”的致病菌加速培养试验,进一步缩短细菌鉴别时间。完成致病菌特征元素标记实验,用于细胞学相关研究。/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孙素琴.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wycimg/35a3d091-52bd-4670-ba6b-2c7009b0813b.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题目:食药红外光谱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和技术/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人:清华大学 教授 孙素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pan /pp  孙素琴从红外光谱法的基本概念谈起。她指出,生物体的现实分析方法是先分离后分析:分离所得的物质与原始成分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分离后,很难直接观察到各种成分共存时的相互作用;分离并对所有组分逐一分析,需要消耗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只关注一小部分化学信息,难以得到混合物整体成分信息。之后介绍了红外光谱用于混合物分析的基本原理与优势特点:红外光谱“边分离,边分析”的混合物分析路线,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先定性后定量”的路线原则,监督各步分离产物成分,拣选含目标成分的产物解析和确认各种分离组分的结构。并从生理学、生态学、药理学等层面解释了红外光谱分析生物体作为宏观组学法的首选原因。最后对红外光谱的基本理论、基本算法、基本方法、基本技术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pp /pp style="text-align: right "撰稿编辑:郭伟华/p
  • 原子光谱前沿技术进展 第22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暨2023 年光谱年会报告集锦
    仪器信息网讯 7月15日,第22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暨2023年光谱年会在昆明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光学学会、中国光学学会光谱专业委员会、中国化学学会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承办。(相关阅读:15日上午《再聚昆明 第22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暨2023年光谱年会开幕》;15日下午《新技术新成果 第22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精彩报告来袭》)。7月16日,大会设置了拉曼光谱新技术及新方法、生物传感及光谱成像、红外光谱新技术及新方法、超快光谱新技术及新应用、拉曼光谱新技术及新材料、原子光谱新技术及新方法、青年论坛等7大主题分会场,各参会人员按照自己的工作领域与需求在相应的会场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其中,在原子光谱新技术及新方法分会场上,共有18位行业资深专家进行了报告分享。会议现场四川大学 侯贤灯 教授《原子光谱/质谱分析中的分离技术》武汉大学 胡斌 教授《微流控芯片-ICP-MS 单细胞分析》福州大学 付凤富 教授《纳米金锥的精准调控及其在可视化检测中的应用》中国地质大学 朱振利教授博士生 刘星《等离子体蒸气发生元素/同位素分析方法》四川师范大学 黄科 教授《基于微滤膜辅助分离原子光谱/手机比色生物分析新方法研究》16日上午,原子光谱分会场上半场报告中,侯贤灯教授介绍了其课题组所做的基于ICP的单检测器原子光谱多物理量同时测量系统、光化学蒸汽发生进样技术等的相关研究进展,他提出可以把分离技术与光谱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对样品前处理技术进行了分享等;胡斌教授课题组构建了集成化、阵列化微流控芯片样品前处理平台,实现了低至600个细胞的细胞样品中痕量元素及其形态分析,并成功用于硒汞拮抗作用。同时他们还建立了微流控芯片/微流体-time-resolved ICP-MS单细胞分析方法,并将其用于单细胞水平的痕量元素定量、形态分析、纳米粒子的摄取以及胞内纳米粒子的稳定性研究等;付凤富教授课题组建立了NADH-AA 金锥生长调控体系,可有效抑制空白、提高AA调控金锥生长的灵敏度,可以在更低的AA浓度范围内调控金锥生长,产生更多和更清晰的颜色变化。课题组建立的HCI-NADH-AA 金锥生长调控体系,可精确调控AA促进金锥 (AuNBPs) 生长的速度,产生双通道多颜色信号等;刘星博士与大家分享了其所在的朱振利教授课题组在等离子体化学蒸气发生高灵敏元素分析,等离子体化学蒸气发生快速、准确同位素分析两方面的研究内容及研究进展;黄科教授课题组成功建立基于微滤膜辅助分离的原子光谱生物分析方法,实现了基于酶调控策略的原子光谱生物分析的初步探索。他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在多目标物同时分析及滤膜修饰方向开展研究。上海交通大学 俞进 教授《机器学习算法赋能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助力火星科学探测》清华大学 邢志 教授《高纯非导体材料纯度分析方法探索》四川大学 刘睿 教授《金属稳定同位素标记均相免疫分析》武汉大学 何蔓 教授《大气颗粒物中痕量重金属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钱荣 教授《基于常压辉光放电质谱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分析新方法》16日上午,原子光谱会场下半场报告中,俞进教授指出基体效应是LIBS走向应用的瓶颈,机器学习展现出强大的LIBS光谱反演功能,将为LIBS发展为成熟分析手段开辟新的前景。报告中,他还与大家分享了机器学习赋能LIBS助力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实现了原创性科学发现等;邢志教授分享道,高纯非导体材料的理想分析手段是固体直接进样分析。GDMS是固体材料中痕量及超痕量杂质分析的理想手段,分析非导体材料时需要导电介质。报告中,他还对粉体或颗粒非导体材料、高纯晶片的分析要求和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详细的分享;刘睿教授分享了其课题组开展的金属稳定同位素标记均相免疫分析研究,包括简便快速分析、多组分分析、自验证分析等;何蔓教授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当地Cd、Pb、Zn的污染程度较高,其主要来源是土壤、交通运输以及人为活动引起的灰尘再悬浮,通过设计选择性好的分离富集方法,可实现APM中极低浓度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的定量等分析;钱荣教授课题组通过开发APGD离子源、表征活性中间体,研究了多酚氧化酶(PPO)催化DA发生氧化的过程,建立了一种新型APGD-MS高效、便捷表征DA及氧化过程的方法,为黑色素病变、神经退行性等疾病早期筛查与诊断提供一种新思路。东北大学 于永亮 教授《元素质谱在金属形态与疾病标志物分析中的应用》大理大学 温晓东 教授《云南道地药材中痕量金属元素分析方法的建立及相关药效学的初步研究》成都理工大学 高英 教授《元素新型光化学蒸汽发生及应用》四川大学 蒋小明 教授《尖端放电结构与参数设计以构建高性能的小型化原子发射光谱仪》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汪正 教授《大气压辉光放电微等离子体光谱技术研究及其环境应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李玉锋 研究员《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空间金属组学助力碎米荠富硒机制研究》四川大学 张金懿 副教授《基于碳点的比色和荧光现场分析策略研究》东北大学 陈明丽教授博士生《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用于生物组织成像方法探索》16日下午,原子光谱会场中,于永亮教授报告中分享了其课题组研发的简单便捷的样品预处理系统,结合色谱分离与元素质谱检测实现了适于复杂体液样品的金属形态分析,将会有助于评估某些金属的暴露,并研究其代谢和毒性等;温晓东教授介绍了其课题组基于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和DES/NADES等绿色试剂的研究,其建立了准确测定药材中的痕量金属元素的分析方法,并将超声辅助-DES的消解方法与ICP-OES 联用,首次应用于滇龙胆等药材的快速、绿色前处理等;高英教授研究发现了过渡金属离子辅助PVG、气液界面增强PVG和协同增强PVG等新型光化学反应体系。其课题组建立的痕量元素的分析新方法,分析灵敏度最大可提高70倍等;蒋小明教授分享了其课题组对于放电结构的设计、放电性质的调控、蒸气发生与钨丝电热蒸发进样等的研究成果;汪正教授表示,电极冷却可以提高电极的耐受电压从而提升微等离子体的激发效率,同时改善检测稳定性。通过HG,CVG,ETV以及微等离子体诱导蒸汽发生等技术能够显著提升检测灵敏度,同时显著降低基质干扰等;李玉锋研究员介绍道,金属组学是多学科研究工具,空间金属组学可助力碎米荠富硒机制研究,大科学装置也为金属组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张金懿副教授介绍道,基于碳点的光化学活性,他们构建了快速高效的光催化显色体系,通过离子中间体对催化活性进行调控,实现了中性及碱性条件下的催化显色等;陈明丽教授课题组在报告中分享道,LA-ICP-MS用于组织样品中元素成像,可以获得金属元素代谢紊乱的位置信息。同时,他们发现,保持低温的剥蚀条件,能最大程度的保持生物组织样品的原始状态,获得金属组分的精确分布信息等。
  • BCEIA同方威视拉曼光谱用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现场演示:奶粉及保健品中的非法添加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2008年由于奶粉中非法添加了三聚氰胺,许多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据相关报道涉及婴幼儿累计超过4万人。这一事件引发了国内民众对奶粉质量的普遍担忧,同时也导致许多国家和地区一度对我国乳制品采取限制措施。为此,加强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确保奶粉质量的可靠,对于国民健康和经济发展均有重要意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50px height: 123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f80365e5-a889-4612-a902-349a61fa575c.jpg" title="1.png" alt="1.png" width="350" height="123"//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83px height: 56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896da4c9-a912-4497-b124-82471d4e850e.jpg" title="2.png" alt="2.png" width="583" height="56"//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奶粉作为一种常见食品,其种类多、数量多、分布广泛,传统的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等实验室方法由于耗时长、检测成本高、操作难度较大,并不适合作为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广泛推广,亟需更快速、更简便的检测方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同方威视的拉曼研发团队开发了牛奶中三聚氰胺的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34.html" target="_blank"span style="color: rgb(84, 141, 212) "strong拉曼光谱(点击进入拉曼光谱专场)/strong/span/a快速检测方法,使用公司自主研发的食品安全检测仪,仅需几分钟前处理,即可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检出限<1ppm。经过多个研究院所对该方法的检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该方法已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2019年10月9日正式发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43px height: 306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e43896ca-8f90-44f6-96d5-4ec5e4e41bba.jpg" title="3.jpg" alt="3.jpg" width="443" height="306"//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此外,针对当前倍受关注的保健品非法添加西药问题,同方威视也研发了包括减肥类、抗疲劳类、调节血糖类等多类保健品中30多种常见非法添加的快速检测方法,利用拉曼光谱技术的特异性识别,十分钟之内,即可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和准确识别算法,同方威视专注于提供多目标物、非特异性痕量筛查的食品安全现场快速解决方案。10月23号,同方威视将会在BCEIA的仪器互动体验活动中现场展示上述方案,欢迎您莅临现场,亲自体验!/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活动地点:国家会议中心负一层6A门前序厅“BCEIA2019快速筛检互动体验区”/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活动时间:2019年10月23日 9:00-16:00/strong/p
  • 聚光科技国产高端科学仪器助力“碳监测”,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新动力
    双碳背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使用,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造成世界变暖的速度比过去两千年的任何阶段都要快。截止目前,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已达到过去十万年来的最高水平,迫使我们必须立即着手控制气候变化,减缓气温上升的势头。环境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属于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同时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面临着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建立碳监测技术方法体系。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环办监测函〔2021〕435号)提出将碳监测作为排放量核算的重要支撑、校核和辅助手段,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城市和区域,系统提升业务化监测能力,兼顾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通过试点工作先行示范,稳步推进碳监测评估体系建设。面对我国正在积极推行的“双碳”目标,环保、气象等政府部门正着手对区域级、城市级和园区级温室气体进行高精度监测,旨在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温室气体立体监测网络。响应国家“双碳”目标聚光科技在行动聚光科技依托多年深耕智慧环境领域的技术与经验,于2020年开始布局双碳业务领域,以温室气体监测为切入点,架设高、中精度温室气体监测技术和固定、移动、探空技术,对碳源、碳汇开展源、汇同步监测,并结合企业碳排放核算、通量模拟、传输模拟、清单反演、遥感反演等算法,为掌握碳排放现状,识别碳排放重点,形成碳减排措施,评估碳减排成效提供数据支撑。目前,聚光科技已建立了"算”(摸底核算)一“估”(达峰估算)一“管”(路径管控)一“评”(效果评估)一体化碳排放管理体系,以地空天一体化立体监测网(“一网”)、数字双碳管控平台(“一平台”)和碳排放核算及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一清单”),实现碳排放核算数据化、达峰预测智慧化、监测评估自动化、双碳管理业务化,助力中国双碳智慧管控目标的早日实现。国产高端科学仪器助力“碳监测”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HGA-331)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型号:HGA-331)采用光腔衰荡光谱(CRDS)技术,可高精度在线监测CO2、CH4和H2O等温室气体,具有超高灵敏度、超高精度(ppb级测量)、超高稳定性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城市环境监测、区域环境监测、行业碳排放定量检测等场景中的气体浓度在线实时监测。 稀释法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2000 D稀释法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采用稀释法对烟气进行抽取采样,将烟气稀释后进入仪表进行CO的分析,CO的测量采用非分散红外法。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单表单因子配置,可以灵活搭配,广泛应用于电力、水泥、炉窑等烟气排放连续在线监测,稀释采样有效降低露点温度,采样管路无需伴热,探头粉尘堵塞风险低,维护周期长,维护成本低。 高精度温室气体分析仪(气相色谱法)EXPEC 2000 温室气体气相色谱在线连续监测系统,可配备温室气体专用型FID或ECD检测器,检测环境空气中CO、CH4、CO、N2O和 SF6等因子。样气先通过定量环,然后被温室气体专用色谱柱分离,CH4进入FID检测,CO和CO2先后进入甲烷转化炉,在镍催化剂作用下高温加氢还原为CH4后再被送入FID检测;N2O和SF6被色谱柱分离后通过ECD检测。 网络化二氧化碳在线分析仪EXPEC 2800 网格化二氧化碳在线分析仪采用非分散红外吸收光谱(NDIR)技术,实现对CO2实时在线监测,并通过系统自带的无线通信模块将CO2浓度信息实时上报至温室气体信息化平台。 环境空气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监测系统EXPEC 2010 环境空气ODS自动监测系统,具有监测因子全、检出限低、精度高、线性范围宽等特点,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可实现环境空气中超低痕量(ppt 级)ODS在线监测,并可拓展监测含氟温室气体,为支持国家履约评估和科学决策贡献力量。 无人机温室气体遥感监测系统EXPEC 2770 无人机温室气体遥感监测系统通过无人机搭载二氧化碳监测模块,灵活性好,可有效补充固定站点或者走航车覆盖不全面和垂直面数据不足等短板,快速测量区域CO2等温室气体水平及垂直面上的浓度分布情况,为研究温室气体时空分布、固定站点选址及补充监测提供技术支持。未来,聚光科技持续以实现国家“双碳”重大战略为中心,以创新技术和应用方案,服务企业,服务城市,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的贡献。
  • 同方威视邀您参加第二十二届全国光谱仪器学术研讨会
    会议简介第二十二届全国光谱仪器学术研讨会将于2018年12月13-15日在福建厦门召开,由厦门大学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光谱仪器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本次大会将邀请国内外光谱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交流在仪器研制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同方威视将作为业内领先的专业拉曼厂商出席本次会议,欢迎您莅临展位,与我们现场交流,还有机会获得小礼品哦!时间2018年12月13日-15日地点福建 厦门福佑大酒店了解我们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源于清华大学。作为一家高新技术公司,同方威视拥有全部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研发人员占比达到50%,每年投入研发经费数亿元,先后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3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北京市发明专利奖特等奖,以及其他技术创新奖项数十项。公司已申请4000余件国内外专利,其中仅拉曼光谱技术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技术就申请专利200余项,相关技术和产品获得了教育部和北京市的技术与产品成果鉴定。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同方威视在拉曼光谱技术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技术领域历经多年研究,解决了这一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快检、药检、安检等领域中的多个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制了面向食药监、检验检疫、公安、海关等领域的十余款产品。新品速递RT6000S手持物质识别仪更轻巧的智能拉曼光谱仪,仅智能手机大小,小身材大能量,不仅具备优异的光谱性能,还拥有拍照取证、智能控制、远程诊断、安全保护等一系列智能化的功能。RT6000S手持式物质识别仪具备多种取样模式,固液样品均可检测,根据用户需求,可用于公安、海关、食药、工业未知化学品查验等。RT2000超高性能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移动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的科研级拉曼光谱仪,可配备光纤探头、拉曼显微镜、密闭检测仓,固体、粉末、液体均能检测,适用于食品安全,制药医学,刑侦鉴定,环境污染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研究。 RT5000食品安全检测仪该系列产品针对食品安全领域研究开发,结合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线性定量模型以及混合物识别算法,专注于提供多目标物、非特异性痕量筛查的食品安全整体解决方案。能对食品中农兽药残留、非法及滥用添加、保健品非法添加等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并可现场生成并打印防篡改的检测报告,保证检测结果公正可信。 延伸阅读:同方威视:十年铸剑 推动拉曼光谱技术的深入应用 同方威视:将拉曼光谱“用”到极致
  • 2019年分子光谱类仪器新品向多元化发展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相较于原子光谱市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分子光谱的市场活跃度更胜一筹。Instrument Business Outlook(IBO)曾经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19年全球分子光谱市场将达47亿美元。其中,市场占比排名前三的是UV-Vis、NMR、IR,2018-2019年度增长速度排名前三的是NIR、Raman和I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市场的火热与仪器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分子光谱仪器在2019年度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不仅是性能不断改进和提升,而且仪器正在向微型/小型化(便携/手持)、专用化、在线式、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据统计,申报仪器信息网2019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活动的光谱类仪器(审批通过)共计48台,其中分子光谱类仪器36台,占比75%。36台分子光谱类仪器包括了16台拉曼光谱仪、4台红外光谱仪、7台近红外光谱仪、4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3台分子荧光光谱仪、2台光纤光谱仪。/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82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074e53db-1993-4c2e-956e-036b674a9bad.jpg" title="63b92e0a-e80e-45fb-a55c-e06b1e376791.jpg" alt="63b92e0a-e80e-45fb-a55c-e06b1e376791.jpg" width="600" height="282"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以下就部分类别仪器的最新技术进展进行概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拉曼光谱仪/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近几年,拉曼光谱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势头可喜,实验室仪器和手持/便携产品齐头并进。据统计,申报仪器信息网2019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活动的拉曼光谱相关仪器共计16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科学研究的深入必然对拉曼光谱仪的性能提出更高要求,鉴于此, 面向高端科研,拉曼光谱技术的“内功”也在不断提升,在分辨率、变温拉曼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2019年,HORIBA在推出了NANO Raman系统,该产品扫描样品面积从纳米尺寸至样品台极限,通过TERS成像可以实现纳米级空间分辨率,而且支持多种SPM模式,包括AFM、导电AFM、开尔文、STM模式等 对于长期困扰科研人员的变温拉曼测量问题,美国Montana Instruments公司和Princeton Instruments公司联合研发了超精细低温显微拉曼系统CryoRAMAN,温区范围4K-350K(4K-600K升级可选),可实现石墨烯和过渡金属的二硫化物等新型二维材料的低温或变温光谱测量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随着拉曼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拉曼光谱仪进入科研院校和企业实验室,用户对拉曼光谱仪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之前产品的基础上,赛默飞推出了DXR3xi显微拉曼成像光谱仪、DXR3显微拉曼光谱仪、DXR3智能拉曼光谱仪三个系列的产品。据介绍,DXR3xi显微拉曼成像光谱仪采用智能化学成像和数据采集方法,较上一代产品更精确,反应更迅速。DXR3智能拉曼光谱仪较上代产品更加自动化,其采用按钮式操作、专用的宏量取样拉曼系统,将功能强大的拉曼技术带入常规的分析实验室中。/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过程分析技术,不少仪器厂商也越来越重视在线拉曼仪器的开发和推广。其中,雷尼绍就一改之前“传统”的形象,推出了在线新品——Virsa光纤拉曼系统。这款产品兼具了光纤灵活性和研究级性能,具有多个激发选项,可避免荧光。只需点击按钮即可切换波长,无需重新放置样品。此外,该产品还支持块状大样品分析探头、高空间分辨率探头等多种探头 北京中教金源的CEL-BRS BrightRaman远程在线拉曼测试系统以高重频脉冲激光器和门控单光子相机为核心,其中,纳秒门控选通技术可大幅抑制背景辐射、环境光以及荧光等带来的干扰,阵列单光子相机可以准确探测每个收集到的拉曼光子。/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相对于实验室拉曼光谱仪而言,便携/手持拉曼光谱仪虽然经历了市场相对“沉思”的2019,但是同时各大厂家也在这一年选择了深耕其产品和技术,在荧光抑制、灵敏度、算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奥谱天成不仅推出了适合高荧光物质的,超荧光抑制的1064nm手持拉曼光谱仪ATR6600手持式拉曼光谱仪,而且推出了采用无光纤式自由空间光传输的ATR6500_785nm手持式拉曼光谱仪,同等条件下,总体效率提高30%-40%,同样信号采集时间减少了约30%-40%,更少的器件实现了仪器的最小化设计和更低的生产成本 如海光电推出了高性能便携式拉曼光谱仪Raman11510和手持式拉曼光谱仪 DHR1000,前者内置高性能红外增强型光纤光谱仪,提高了在波长超过800nm的近红外波段的信号灵敏度,后者集成了785nm和830nm两种激发波长,拓宽了一台手持式拉曼光谱仪可检测的样品数目和应用范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鉴于拉曼光谱的技术特点,其在仪器的专用化、网络化、便携式方面独具优势。基于此,各大仪器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的仪器新品。比如,卓立汉光推出了定位于液体样品专用的便携式拉曼光谱系统FI-Lite,以及定位于在线检测的便携式光纤探头拉曼光谱系统FI-FO,两款仪器均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设计,采用笔记本式的一体式结构,坚固耐用 同方威视的新RT5000食品安全检测仪专注于提供多目标物、非特异性痕量筛查的食品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其添加光纤探头及升级版的定量检测模块,检测方式更灵活,检测结果更准确 海洋光学推出了具有强大云端开发、管理和计算功能的快速手持物质识别仪HRS-5A,可更换电池,实现独立充电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深圳艾捷克科技推出了采用了新型空间耦合光学设计,并融合化学计量学算法的手持式拉曼光谱分析仪R-2000 瑞典Serstech公司(大昌华嘉代理)推出了的重650g的手持式拉曼光谱仪Serstech 100 Indicator,分辨率8~10cm-1。/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近红外光谱仪/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小型化一直是近年来仪器设计和制造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这类仪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集成化、可批量制造以及成本低廉等优点。对近红外仪器而言,仪器的微型化将推动近红外技术飞速发展和应用普及,使得近红外技术进入社区和家庭成为可能,存在着较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潜在应用市场。为此,小型甚至微型近红外一直吸引着大家的眼球,比如,台湾超微光学的近红外光谱仪RS1680采用MEMS矽晶圆波导片专利技术,精度提高20倍,生产良率从50%提升至95%,成本降低至十分之一 作为onsite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的升级版,VIAVI微型近红外光谱仪MicroNIR OnSite-W(北京凯元盛世代理)集成了电池、按键、蓝牙,将支持无线传输的近红外光谱仪实现了便携式、手持式设计,内置锂电池,续航超过10小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作为分子光谱类仪器中大家普遍看好的一类仪器,近红外光谱仪的专用化也备受关注。2019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活动中审批通过的近红外光谱仪共计6台,其中4台是专用型产品。其中,珀金埃尔默的DA 6200™ 近红外肉类分析仪基于下一代二极管阵列近红外透射光谱技术,可在30秒内提供样品中脂肪、水分、蛋白质水平以及胶原蛋白、盐和灰分的精确检测结果 福斯分析仪器公司的Infratec 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支持数字化连接,多台仪器通过互联网络轻松管理,可以随时掌握生产数据 迅杰光远的IAS-F100-L水果内部品质分选系统采用灵活的模块化设计,可直接在原有分选线基础上安装模块,依据水果甜度、酸度等内部品质信息,针对大、中等不同尺寸水果样品进行实时快速的分析、分选。此外,迅杰光远还推出了针对液体快速测量设计而成近红外液体分析仪IAS- Droplets ONE,该仪器采用透反射方式,只需0.2ml液体即可快速输出分析结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另外,珀金埃尔默还推出了FT 9700™ 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该仪器采用Dynascan™ 干涉仪设计,系统无需通过动态校正来补偿动镜在运动中造成的误差,可以实现长期可靠工作 标配高灵敏度、方法可转移的反射采样附件(NIRM),并配合磁性可卸的旋转样品台,可实现固体、液体及粉末样品的快速直接测量,1分钟内获取结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红外光谱仪/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作为一类比较成熟的仪器分析方法,红外光谱在各行各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科研的深入,以及实际应用需求的多样化,红外光谱仪在性能指标、操作的灵活性以及专用化等方面的进步仍将推动该市场的发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是红外光谱仪重要的性能体现。2019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活动中审批通过的红外光谱仪中,美国PSC的非接触式亚微米分辨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mIRage(QUANTUM量子科学仪器贸易(北京)有限公司代理)基于独家专利的光热诱导共振(PTIR)技术,突破了传统红外的光学衍射极限,空间分辨率高达500 nm,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全面地了解亚微米尺度下样品表面微小区域的化学信息 IRsweep公司推出的IRis-F1时间分辨快速双光梳红外光谱仪(QUANTUM量子科学仪器贸易(北京)有限公司代理)是一种基于量子级联激光器频率梳的红外光谱仪,突破了传统光谱仪需要几秒钟或者更长的测量时间来获取一个完整的光谱的限制,能实现高达1μs时间分辨的红外光谱快速测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测试的快速以及操作的便捷一直是仪器使用者的需求,针对此,赛默飞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Nicolet Summit 配置了智能采集背景功能,仪器在空闲时自动采集背景,可将分析时间缩短 50%,而且其开放式样品仓兼容性可让用户自由选用来自各个制造商的100多个红外光谱采样附件,新的OMNIC Paradigm 软件包含一个多达10,000 张红外光谱的谱库。/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在专用化方面,安东帕专为葡萄酒市场定制了 FTIR 仪。据悉,该仪器12 次 ATR 测量池能够提供理想的信号强度,结果几乎不受混浊或含气样品的影响,一次测量便可快速获取包括乙醇、糖和酸类含量在内的超过13个参数数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当前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分析仪器了,不过随着科研要求的提升,仪器的分辨率、波长范围、以及操作的便利性等依然在不断完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2019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活动审批通过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共有4台,其中,珀金埃尔默和日立高新分别推出了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珀金埃尔默的LAMBDA 1050+使用无格栅PMT检测器和Peltier冷却PbS检测器,四扇区分光技术,最大波长可达3300 nm,吸光度可到8A,波长准确度可达0.025nm,紫外-可见区域的分辨率可以达到0.05 nm,近红外区域的分辨率可以达到0.20 nm 日立高新的 UH5700采用Czerny-Turner高光量单色器和新研发的光栅,通过采用连续可变狭缝,可在紫外/可见/近红外的超大波长范围(190~3,300 nm)低噪音测定样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作为一类非常成熟的、分布非常广的分析仪器,用户在操作的简便性上的要求亦非常明显。珀金埃尔默的LAMBDA 8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为达到最高程度的自动化,用户可在测试分析方法中直接选择样品光束衰减器、起偏器和消偏器、光束遮挡器等基本的检测附件 尤尼柯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2355采用人性化的外观、可扩展性的设计,8英寸高分辨率彩色触摸液晶屏,给用户呈现了便捷、直观的图形化操作界面,简单易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分子荧光光谱仪/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近年来,分子荧光光谱仪一直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不过2019年各大仪器厂商也发布了一些新的技术,给这类仪器的市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比如日立高新技术公司的荧光分布成像系统(F-7100/F-7000的配件)将荧光分光度计与CMOS相机结合在一起,能够同时观察样品光谱和图像的技术。此外,该系统还运用了智能光谱算法,可以获取样品任意区域的光谱信息。/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虽然与进口产品相比,国产分子荧光光谱仪在瞬态荧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过,近年来,国产瞬态荧光的产品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中,2019年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推出了OmniFluo990稳态瞬态光谱仪,该产品以960为基础,增加了瞬态测试功能,配合高重频皮秒激光器,可以实现最快200ps以上的寿命测试。/p
  • 仪器技术发展作为重点目标列入《“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11月2日,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气象局和林草局五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了当前生态环境领域的形势与需求,包括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国际生态环境科技发展趋势和“十四五”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发展需求。《规划》强调了生态环境领域的发展目标,其中明确指出“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方面,突破一批高精度、多成分污染物多介质综合监测技术,大幅提升分析仪器关键元器件的自主知识产权水平,高通量、高灵敏、便携式大气污染监测设备实现地面至10千米智能立体探测,臭氧预报准确率大幅提升”。《规划》还明确了生态环境监测、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多污染物跨介质综合治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新污染物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和支撑国际生态环境公约履约等十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明确提出“自主研发高时空分辨大气立体观测技术装备、现场快速监测为主的污染源监测技术、便携式仪器设备及大气汞监测技术装备”。以下为《规划》原文: “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针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重大科技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是,我国生态环境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及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面临新的挑战。一是生态环境监测、多污染物协同综合防治技术水平尚无法支撑更高效率、更加精准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二是传统生态环境修复技术难以满足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要求。三是常规污染物和新污染物问题叠加,环境健康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环境应对等研究需要加强。四是部分环保装备国产化水平不高,环保技术装备产业竞争力不强。五是生态环境新材料、新技术整体处于跟跑阶段,新技术与生态环境领域融合不足。六是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空前突出,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和应对气候变化面临重大技术挑战。  (二)国际生态环境科技发展趋势。  国际污染防治技术研发向多污染物全过程协同治理方向转变,突出解决复杂生态环境的系统问题。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的大气、水、土壤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向全过程精细化转变,实现精准施策。水、固废等污染控制由安全处置上升到循环利用新阶段,污水和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成为热点。快速有效生态环境监测、多污染物多行业全过程控制、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经济高效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开发成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重点。  针对全球问题和区域协同治理的绿色技术研发日渐成为社会关切,谋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以全球环境公约为代表的全球协同治理更加广泛。世界各国围绕联合国确立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将系统解决全球性的气候变化、环境履约及跨国界污染等作为重点,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  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防控,积极推动绿色替代技术创新。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日趋严格,人群健康风险、生态安全等成为研究热点。在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及更高分辨率暴露评价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大气污染物急、慢性暴露与人群健康损害的暴露反应关系,为世界卫生组织提高环境空气质量基准/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各类新型污染物治理、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生态环境管理、化学品全过程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各种绿色替代材料和功能材料开发成为发达国家生态环境管理和研究重点。  学科交叉与技术融合特征更加明显,多领域取得颠覆性技术突破,技术装备呈现智能化趋势。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生物技术、新材料、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多种新兴技术手段飞速发展,多学科交叉显著推动了生态环境科技进步。生态环境监测向高精度、动态化和智能化发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定向、仿生及精准调控资源技术成为重要战略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智慧城市、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环保装备向智能化、模块化方向转变,生产制造和运营过程向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三)“十四五”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发展需求。  为积极应对“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需要加快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需要科技创新解决污染治理中难啃的“硬骨头”。针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性治理不足,高精度生态环境监测不足,生态环境全链条监管、多污染协同治理及综合防控技术薄弱等问题,在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突破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与绿色发展技术,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科技创新,重点开展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防治、土壤—地下水生态环境风险协同防控、减污降碳协同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区域流域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形成多介质生态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能力。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构建服务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环保产业竞争力。针对固废资源属性识别不足、风险溯源与精准调控困难,难利用固废产排量大、资源化利用率低,新型废旧物资报废问题凸显,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不足等短板,推动产品生态设计、过程清洁生产、产业链接利用、区域废物协同处置利用等重大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建立废物源头减量与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发展环境生物、环境材料、智能环境等前瞻新技术,提升支撑生态环境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环保装备产品供给能力,壮大环保产业。  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共同挑战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提出中国方案。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模型评估等基础研究落后,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亟需加强,全球气候治理及国际环境公约履约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加大对地球系统模式、重点领域温室气体减排关键技术创新,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性参与和引领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提升全球气候治理和环境履约能力。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生态环境健康风险应对水平。针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危害性数据、暴露评估和绿色替代技术、新污染物评估分类方法不足等问题,推进化学污染物、病原微生物、耐药细菌等生态环境风险识别与管控技术创新,研发化学品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方法,提升危险废弃物、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生态环境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强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生态环境应对,支撑健康中国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为目标,以解决“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难点为突破口,坚持需求导向、前瞻布局、交叉融合,统筹政府和市场资源,把握好生态环境学科与其关联学科、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的关系,着力加强生态环境系统认识与调控的源头创新,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构建技术转化应用创新体系,为提升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治理、重点突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观念,强化生态环境各领域各要素协同治理,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围绕重点区域、流域、海域和热点难点问题,系统部署科技创新重点任务,集中资源,攻坚突破。  坚持深化改革、协同创新。强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机制改革,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与政策创新深度融合,加强科技部门与行业部门和地方的协同,探索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与国家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管理与产业发展政策的联动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发力。加强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构建多主体融合、多渠道汇集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格局与协同机制,推动生态环境问题协同解决与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学科交叉、国际合作。强化生态环境领域技术与信息、生物、材料等变革性技术的交叉融合创新,探索建立推动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新机制与新模式,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履约等领域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为重点目标,深化生态环境健康、化学品安全、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研究;研发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高端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引领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完善适合生态环境学科、产业特点的科技创新模式,构建面向现实与未来、适应不同区域特点、满足多主体需求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  (二)具体目标。  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方面,突破一批高精度、多成分污染物多介质综合监测技术,大幅提升分析仪器关键元器件的自主知识产权水平,高通量、高灵敏、便携式大气污染监测设备实现地面至10千米智能立体探测,臭氧预报准确率大幅提升;构建覆盖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生物、耐药细菌/基因、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的智能化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和风险预警技术体系,为生态环境监管、治理成效评估及科学研究提供先进技术手段。  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安全方面,创新人与自然耦合生态系统演变机制、生态产品开发与价值实现模式、流域/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构建理论及技术体系,研究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恢复与治理、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地上—地下与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流域控制性水库群联合生态调度、生态安全监管与风险管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入侵防控等技术,支撑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建成3~4个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典型示范区,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  多介质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面,聚焦水、大气、土壤、固废、生态等重点领域,突破多污染物、多尺度、跨介质复合污染监测预警—精准管控—系统治理—生态环境修复全链条理论与技术瓶颈,强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污水资源化利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等技术研究与示范,大幅提升消除区域重污染天气调控准确率,研制一批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源头替代材料,建立涵盖绝大部分未定标高关注污染物风险管控标准,显著提高场地安全利用率,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提供支撑,助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方面,深入认识区域物质代谢转化规律及废物资源生态环境属性交互作用机理,突破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无废工艺绿色环境过程、多源复杂固废协同利用等重大技术与装备,攻克制约废物源头减量减害与高质量循环利用的关键材料、核心器件及控制软件,提升装备的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形成多套跨产业、多场景综合解决方案,显著提高新增废物资源化利用率,支撑污染显著减排与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构建。  新污染物治理与国际履约方面,加强高危害化学物质与新污染物危害机理、追踪溯源与综合评估模式等基础研究,加强新污染物有关化学品的绿色替代标准与技术创新,开发一批高通量/高内涵毒性测试与计算预测技术,构建国家化学物质生态环境危害和暴露信息数据库,突破病原微生物、耐药细菌核酸与活性快速定量检测等技术瓶颈,构建新污染物/化学品/病原微生物/耐药细菌/耐药基因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管控技术体系,建立典型区域、流域、废物、新污染物的全过程生态环境风险控制技术体系。  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开展重点领域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重点突破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示范。开展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与替代技术研发,加强碳中和前沿颠覆性技术探索,开展百万吨级CCUS全流程工程示范。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与评估,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研究,推动我国气候变化适应技术创新与示范。  四、重点任务  (一)生态环境监测。  1. 大气PM2.5与O3污染综合立体监测技术。  突破大气PM2.5与O3及其主要前体物的精准探测、智能关联感知、天空地一体化遥感技术;自主研发高时空分辨大气立体观测技术装备、现场快速监测为主的污染源监测技术、便携式仪器设备及大气汞监测技术装备;重点突破在用汽油车高蒸发排放VOCs识别、柴油车和非道路高NOx快速检测及面向国六车的分布式车载诊断检测和在线监控大数据管理应用等技术和设备;研究大气恶臭污染在线监测、影响评价、精准溯源技术;构建业务化立体观测网络,建立基于立体监测的大数据融合分析平台,形成大气多要素智能立体监测—质量控制和保证—大数据综合分析技术体系;研发全组分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和臭氧层消耗物质监测技术与质量控制方法,在典型地区开展业务化应用示范,满足新时期大气PM2.5与O3协同防控需求。  2. 水生态环境先进监测装备及预警技术。  研发地表水多指标自动监测设备、部件与配套标准样品,重点研发免/少试剂小型监测设备;发展污染源偷漏排预警与污染溯源技术;研究水污染物通量监测关键技术,构建河流—入海口—海湾/海岸带协同的水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发空间大尺度遥感监测与反演技术,建立全流域及近海的监测—预警—预测信息平台。  3.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天空地协同综合监测与评估技术。  开展多源遥感、实时监控等大数据协同分析,研究重要生态环境空间人类活动干扰快速识别技术,建立生态环境破坏影响评估技术方法;构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成效监测及评估技术体系;突破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和数据融合技术,研究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生态环境遥感和地面监测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实现地面点监测数据与遥感监测数据的有机融合,形成高可信度、高精度、可业务化的区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体系;在典型地区开展综合监管与评估业务化应用示范。  4. 污染源多要素智能化协同监测技术。  开发高灵敏度高稳定性智能化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重金属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场地土壤重点污染物原位在线检测技术与智能设备,地下储罐、管道周边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隐患快速检测设备,场地污染现场检测与监管一体化技术与移动式装备;研发基于薄膜界面探测技术的污染地块现场检测技术,场地土壤中恶臭物质识别、检测和控制关键技术,完善卫星遥感、走航观测与污染源自动监测等协同执法监测技术;研究建立污染源多维度自动监控技术及全过程质控体系。  5. 天空地温室气体监测技术。  开展典型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源排放、城市碳排放监测关键技术研发;开展区域尺度碳排放通量监测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加强温室气体自主监测设备研发,开展碳监测卫星遥感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星地协同高精度温室气体遥感自主反演及多源卫星数据融合同化研究,开展受控温室气体泄漏风险现场试验。  6. 生态环境应急多源数据智能化管理技术。  整合水质、水文和生物等多源数据和预警模型,构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生态环境风险分级预警、应急监测响应的智能化技术平台;研究重大突发生态环境事件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及典型新污染物的溯源解析技术、监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开发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便携、走航等生态环境应急监测新技术与新装备并开展示范应用。  (二)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  1. 城镇水生态修复及雨污资源化技术。  研究气候变化等多重胁迫下区域水生态环境响应机制,研发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排水系统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范式;开发城镇韧性排水管网运行维护技术及雨污水、污泥绿色低碳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建立城镇排水系统与水生态环境过程模拟技术平台,研发厂—网—河—湖—岸联动的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技术,在典型城市开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的“三水”协同治理示范工程。  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研发农业面源径流污染源头阻断技术,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养殖废水与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技术水平,建立基于农牧业生产特点的污、废污染协同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高关注农药等污染物多尺度多介质输移过程和转归机制,突破农牧业生产中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构建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恢复模式;开展典型小流域/区域应用示范,形成自然融合的美丽乡村水生态环境建设范式。  3. 工业废水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构建以生物毒性及特征污染物控制为目标的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可行技术体系;开展高毒废水致毒物质甄别,建立工业废水中高致毒化学品清单;发展难降解有机物强化氧化技术与绿色分离装备,开发废水源头减排、资源回收、能源利用与毒性削减多目标协同处理技术;研发高盐废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适用技术,创新废盐资源化与利用途径;建立工厂废水与园区综合废水协同处理与高效回用新模式并开展示范。  4. 饮用水绿色净化与韧性系统构建技术。  研究建立不同流域不同类型水源风险污染物优控清单,开发水源地水质预警、调控与修复技术;研发少药剂、短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工艺与装备及特殊水源的可持续净化技术;开发管网水质稳定维持及漏损检测控制与龙头水质保障技术;研究高韧性供水系统理论,开发供水系统全过程模拟基础模型,发展新型智慧化供水系统建设与运维技术并在典型地区开展示范。  5. 地表—地下统筹水生态环境修复与智慧化管控技术。  开发河湖库及地下水物理与数值模拟基础模型,突破水系统健康诊断与病因识别及预测预警技术;研究重点流域、重点湖泊水循环及地表、地下水生态环境耦合作用与演化机制、地下水污染扩散机制及风险管控技术;突破地上—地下统筹的生态环境实体与数值模拟及治理关键技术,研发地表—地下水生态环境协同修复及地下水安全回补技术;突破多目标优化的智慧管控模型及算法,研究多尺度水生态环境精准溯源、实时模拟、前瞻评估和智慧管控一体化技术及示范。  6. 水生态完整性保护修复技术。  研发重点流域水生态完整性评估技术,突破流域“水文—水动力—水质—水生物”多过程协同的系统耦合模拟预测技术,研究梯级水库拆除、水生生境改变、航运、十年禁渔政策等人类活动对水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着力研发河湖自然缓冲带恢复、湖泊藻类水华控制、生态保育功能湿地构建、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构建、自然岸线稳定修复等技术。  (三)大气污染防治。  1. 动态源清单与大气环境自适应智能模拟技术。  研发污染源多污染物化学组份原位检测、便携式检测和在线质控技术;建立关键活性物种源排放表征和校验技术,构建颗粒物和VOCs源排放化学特征谱库,开发动态源排放清单平台和数据产品;构建多尺度自适应环境大气动力学模式与再分析数据集,研发臭氧和细颗粒物智能预测和溯源仿真技术,实现7~14天多尺度空气质量逐时预报预测。  2. 多尺度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跨介质的耦合机制。  阐明PM2.5与O3的污染成因、耦合机制及与前体物排放的非线性关系,构建基于大气氧化性调控的PM2.5与O3协同控制原理;揭示多污染物在大气—地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解析氮碳硫汞等循环过程对区域空气质量和调控策略的影响;量化气候变化对污染排放和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及其对重污染的贡献,提出气候友善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策略。  3. 大气复合污染健康损害机制与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技术。  阐明大气污染组分和生物气溶胶的人体暴露特征、健康危害及其机制,构建居民对大气污染响应的全系列健康效应谱,研究大气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确定原理及方法;研发高精度近地面道路交通特征污染物暴露评价技术,评估大气污染的疾病负担;研究大气沉降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机制与剂量—响应关系以及大气典型污染物生态环境基准制定的理论与方法;突破室内多污染物检测、调控及净化技术与核心材料,构建面向突发事件的室内空气净化与病原体消杀技术。  4. 多污染物源排放全流程高效协同治理与资源化技术。  重点突破移动源近零排放、非电行业NOx超低排放、VOCs多源全过程控制和超低排放监测监管等关键技术,研发多污染物全流程高效协同治理与资源化、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等关键技术和智能化装备,构建多污染物低成本超低排放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技术体系,选择重点行业和工业园区开展工程示范,支撑重点行业实现多污染物超低排放。  5. 多污染物多尺度跨行业区域空气质量调控技术。  开展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排的费效评估,突破多目标协同减排路径优化、多部门跨区域协同调控、重污染过程预警与实时评估等关键技术,开发能源—大气环境精细化动态耦合与减污降碳评估模型,构建PM2.5与O3协同控制智慧决策支持平台。  (四)土壤污染防治。  1. 土壤复合污染成因、风险基准与绿色修复机制。  明确我国土壤复合污染时空特征、扩散转化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土壤抗生素及抗性基因、微塑料、纳米颗粒材料、全氟化合物、病原菌等新污染物的赋存特征和毒性机制,评估优先控制污染物的生态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建立不同区域土壤和地下水主要污染物的生态环境基准,构建土壤复合污染多介质协同治理与绿色可持续修复理论及方法。  2. 农用地污染修复和可持续安全利用技术。  研发农用地土壤重金属长效钝化和减量化、有机物污染土壤协同增效生物修复、无机—有机复合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等,建立农用地土壤污染分区精准治理与可持续安全利用技术模式;发展经济高效安全的农用地土壤白色塑料、微塑料及其他添加剂污染治理技术;因地制宜形成“源头减量—循环利用—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的农业源污染防治成套技术模式。  3. 土壤污染精准识别与智能监管技术。  研发高精度、多功能、弱扰动的土壤与地下水现场原位采集技术;研发土壤污染科学评估、多维精细刻画和精准预测预警技术;开展土壤污染物的累积变化趋势及预测预警方法研究;开展土壤和地下水中典型有毒有害污染物和新污染物的检测方法比选,建立健全标准化测试方法;建立土壤生态环境大数据与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拟建、在产和退役场地土壤污染全链条智慧监测与防控。  (五)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  1. 固废风险智能感知与数字化管控技术。  研究固废污染跨介质迁移转化与阻断调控机制,形成多场景跨尺度风险溯源调控技术;突破固废4D断层扫描、痕量元素灵敏感知、大尺度区域废物精准探测等关键技术,开发固废不同利用处置场景生态环境风险智能感知与管控技术;研发绿色低碳循环多目标协同优化技术,完善资源、经济、生态环境效应综合预测评价方法体系。  2. 典型产品生态设计与绿色过程调控技术。  针对塑料包装、汽车等重点产品,研究全生命周期生态设计与评价方法,突破可降解塑料高效制备等关键技术,开发可降解塑料降解产物分析检测技术,研发固废资源化产品及原生产品的碳标签评价基准方法;针对冶金化工行业,突破湿法冶金反应过程危废原位减量、冶炼铁渣还原熔炼梯级利用、硫氯化工过程强化废盐减量等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形成成套化标准体系。  3. 工业固废协同利用与产业循环链接技术。  开发高精度光电识别分选、杂质多场强化分离、有价组分富集分离、全量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形成尾矿、磷石膏、气化渣、煤基固废、冶炼渣、复杂废盐、油基渣泥、有机固废等大宗工业固废/危废安全增值利用技术;攻克高温在线检测元器件、耐蚀耐温炉衬等关键材料与部件,开发自适应协同熔炼、高温等离子转化、超声/微波场强化等核心装备,形成大宗多金属工业固废、城市矿产等多源金属固废协同利用与产业循环链接成套技术。  4. 废旧物资智能解离装备与高值循环利用技术。  开发手机、平板电脑、家电等废旧集成产品智能拆解装备与高值利用技术,以及废旧高铁机车、飞机、风电机组等重型装备关键零部件智能拆解与再制造核心装备;攻克耐蚀炉衬、烟气净化等关键材料,突破废旧复合材料高效解离装备及有价金属清洁提取技术;研发城市低值可回收物的高值化回收利用技术、废旧高分子材料精细分选装备及高效解聚再造技术,以及原料深度提纯装备与高值循环技术。  5. 生活垃圾及医疗废物高效分类利用技术及装备。  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技术装备研发和集成示范应用,推动解决小型焚烧处理、焚烧飞灰处置等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厨余垃圾特性的处理技术路线,提高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研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城乡多源有机废物高效厌氧发酵—沼气重整集成技术,开发城市污泥—秸秆能源梯级化利用装备;研究应急状态下生活垃圾协同处置医疗废弃物关键技术,攻克高危感染性医疗垃圾安全处置技术与特殊场景移动式处置装备。  6. 固废资源化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  突破城市群多源垃圾集约化利用、城市/工业危废园区化利用等产城融合协同处置与多场景匹配集成技术;研发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聚区多源固废源头减量—过程控制—高端利用全链条综合利用集成技术;开发应急、生态环境修复、海洋等特殊场景固废快速减容—闭合循环技术及集成系统;建立重点区域集成示范,形成绿色低碳循环集成技术体系。  (六)多污染物跨介质综合治理。  1. 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协同治理和绿色修复技术。  针对重点区域的重点行业、工业园区、矿区、垃圾填埋场与危险废物处置场等典型污染场地,研发经济、长效、绿色的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阻控和修复新型功能材料;开展场地土壤与地下水中苯系物、卤代烃、石油烃、全氟化合物、六价铬等污染物的关键管控与修复技术研究;开发场地土壤—地下水多介质复合污染协同治理和绿色可持续修复技术与智能装备。  2. 多介质复合污染协同治理技术。  推进碳—氮源多介质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协同管控技术研究;构建都市区跨介质复合污染和生态环境全要素监测预报与协同防控集成技术,建立人群健康安全保障及污染暴露途径管控体系;研发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协同增效技术,构建空地一体生态环境感知—多介质生态环境实体模拟—生态环境智能响应决策技术。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加强多介质复合污染协同治理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  3.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技术。  研究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污降碳协同技术,突破区域典型工业污染物全过程精准控制及无害化资源化技术;研究突破减污降碳陆海协同精准管控技术。  (七)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1. 人与自然耦合生态系统演变机制。  研究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演变规律与成因,建立生态环境基准理论与方法;研究多尺度人与自然耦合生态系统演变特征、驱动力和反馈机制,发展人与自然耦合系统生态复杂性理论和稳定性调控方法;阐明生物个体/种群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与适应机制;明确城市化过程和生态景观格局相互作用机制,开展生态系统模拟研究与应用。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入侵防控技术。  研究典型地区生物多样性维持,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脱危与繁育,高附加值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构建与管理技术;开发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变化预警系统;发展入侵物种危害评估、智能监测与防控技术体系,加强对入侵物种认定标准、扩散规律、危害机理、损失评估等研究;研发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及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栖息地恢复技术。  3. 重要生态系统及脆弱区系统保护修复技术。  研发国家生态安全空间构建技术,建立生态风险监测评估预测预警和生态安全维护关键技术,开发生态保护红线与自然保护地监管、评估技术,重大建设项目生态风险诊断方法;重点研发荒漠化、石漠化、森林退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模式,建立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生态问题诊断方法、恢复力评价、系统修复技术体系、系统稳定性和质量提升技术体系及保护修复综合效益评估技术体系。  4. 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技术。  揭示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形成过程、机理及健康效应,开展基于生态环境约束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发展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方法、城市绿地生态功能修复与提升技术、旧城生态环境改造与生态环境健康社区构建技术;发展城市及城市群生态风险评价和管控技术;建立城市生态系统智能管理体系和调控模式,支撑生态环境智慧城市建设。  5. 生态产品开发与价值实现技术。  建立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综合绩效评估技术体系;发展生态产品价值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技术体系;重点研发不同类型生态服务产品的开发技术,探索重点生态功能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建立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导向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平台,开发基于生态产品与服务关联的跨区域生态补偿厘定技术。  (八)新污染物治理。  1. 化学品高通量毒性测试和精细化暴露评估技术。  发展高通量/高内涵毒性测试技术,构建基于本土生物的毒理测试与毒性通路的多层次整合评估技术体系;发展基于计算毒理学与定量构效关系的虚拟筛选技术;发展识别污染物毒性作用路径的靶向测试技术;构建精细化暴露评估技术体系;筛选内暴露及早期健康效应标志物;构建化学品生态环境暴露、毒性效应的多维数据库;开展生态环境有害微生物定量组学研究,突破微生物及其感染活性检测新原理;开展基于深度学习和分子模拟的风险计算模拟和智能预测。  2. 化学品优先排序及分级分类、绿色替代合成技术。  开展化学品筛查、排序、分级分类研究,完善高产量高关注化学品的鉴别标准,提出我国优控化学品名录;研究优控化学品管理数据库和基本工具;研究基于构效关系与毒性基团的高风险化学品关键致毒机理;研究化学品分子结构设计与绿色合成替代技术,研发不少于50种绿色替代品。  3. 生态环境健康风险分级分区与管控技术。  开展饮用水、大气和土壤污染物复合暴露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研发风险分级分区和地图表征技术,健康风险削减及控制技术;研发放射性污染监测评估与安全防控技术;发展室内空气净化及健康风险控制技术;构建基于生态环境健康风险的优先管控技术体系和监管平台。  4. 新污染物生态环境健康风险全过程防控技术。  研究多介质环境中新污染物快速筛查方法、追踪溯源、监测检测技术,探索新污染物危害与人体健康作用机理,研究新污染物的人群暴露基线与敏感人群的暴露特征,构建新污染物危害属性、暴露参数等基础数据库,开发新污染物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开发企业—园区—区域/流域的新污染物健康风险全过程防控技术,新污染绿色替代技术与产品;揭示新型生态环境有害微生物环境赋存、传播和变异规律,研究健康风险预警及阻控技术。  5. 噪声与人体健康风险基准及评估技术。  研究城市交通、工业、社会生活、施工等噪声引发人体健康风险的基准阈值,建立噪声对听力损失、心脑血管、神经行为功能等生理、心理指标的剂量—效应关系及其决定因素;研究声景干预对患者、老年人等敏感人群健康效益的影响机理,研发公园、广场、历史街区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声景优化关键技术,构建人群主观感受与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均衡发展的声景规划与设计技术,营造健康人居环境。  (九)应对气候变化。  1. 气候变化大数据与地球系统模式关键技术。  发展多元数据同化、融合技术,建立气候变化风险和适应数据共享平台;研发地球系统多分量耦合同化技术,发展高精度地球系统模式,建立气候生态环境预测系统;构建气候—水文—生态—环境—健康跨领域风险评估模式、气候—生态环境—政策—社会经济动力学模式,发展气候生态环境风险预估技术。  2.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风险预警关键技术。  发展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多尺度影响评估和风险预估指标体系及定量化、动态化分析技术;研发高精度气候变化风险定量识别评估技术;构建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定量认证指标体系,开展适应技术的效果测度;研发集气候变化风险识别—评估—预警—转移为一体的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平台。  3. 重点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  研究火电、钢铁、水泥、化工、有色金属、交通等行业深度脱碳技术和数字化与低碳化协同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支撑技术;开展重点工业、交通、建筑部门近零排放/净零排放示范工程,典型区域碳中和技术集成示范工程,建立示范工程的碳排放和碳减排评估技术方法及相关数据库;研究甲烷、氢氟碳化物、氮氧化物等排放监测与减排替代技术和产品。  4.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开展二代碳捕集、CO2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基于CCUS的负排放技术研发与示范、碳封存潜力评估及源汇匹配研究,海洋咸水层、陆地含油地层等封存技术示范,百万吨级大规模碳捕集与封存区域示范,以及工业行业CCUS全产业链集成示范,建成中国CCUS集群化评价应用示范平台。  5. 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  研发粮食主产区气候智慧型农业核心技术;研发畜牧业主产区适应气候变化核心技术;研发缺水区水资源再生及生态环境效应检测技术;构建城市(群)内涝防控技术及平台;研发京津冀、长三角气候风险与生态环境污染监测预警技术和平台;研发海岸带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发展脆弱生态系统、人群健康、重大工程等适应气候变化技术。  6. 全球气候治理支撑技术。  建立基于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技术体系,加强自上而下碳排放核算等方法研究,加强高精度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研究与数据库建设,研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履约中的关键问题,开发新一代综合决策支持模型,评估相关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社会经济影响与潜在风险。  (十)支撑国际生态环境公约履约。  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履约支撑技术。  研发受控氟(溴)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替代品,建立受控POPs的替代评估技术系统;研发无意产生的POPs和常规污染物协同减排技术以及受控POPs废物识别与无害化处置技术;筛选评估潜在POPs并研判社会经济影响,研究新增列POPs的履约方案。  2. 巴塞尔公约管控废物综合防治与成效评估技术。  研发公约管控废物的快速鉴别、特性分析和资源生态环境属性评估技术;研究废物越境转移风险评估、溯源和防控方法,开发公约管控废物名录增列预警、新管控废物回收利用及高毒废物脱毒与安全处置技术;构建废物分级分类管控技术体系,研究建立新增列受控废物履约成效评估方法。  3. 保护臭氧层公约履约成效评估与预警技术。  研发《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及其《蒙特利尔议定书》受控化学品减排技术,受控化学品的绿色安全替代品和替代技术,以及回收、再生、销毁技术;研发面向我国及周边地区的臭氧层耗损物质(ODS)排放溯源、履约成效评估和预测预警、替代品及其降解产物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潜在增列ODS及其生态环境问题应对技术;开发ODS在线检测技术,建立国家和区域履约成效评估方法。  4. 生物多样性和荒漠化履约支撑技术。  结合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议定书的重大需求,研发生物多样性状况评估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技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化技术、退损生态系统高效恢复技术;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及遗传资源保护利用技术并建立相关数据库;研究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评估技术,建立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决策支持技术体系。  5. 汞污染监管与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技术。  开发汞化合物在线监测、多维溯源和动态监管技术,开展汞废物阈值及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研发汞污染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和履约成效评估模型;研发管控产品、工艺和排放源的替代、减排技术及废物/污染场地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我国汞物质流向图并提出汞公约履约策略。  五、保障措施  (一)创新组织实施机制。  加强科技部门、行业部门与地方的协同,探索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任务部署与国家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管理与产业发展政策多方联动机制。构建科技项目责任机制,由科技主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示范企业、研发单位等签订多方协议,各负其责协同发力,实现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示范工程、生态环境标准、技术推广政策、产业培育一体化突破。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征集有意愿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和骨干企业作为工程建设组织和依托单位,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激发创新活力,遴选有实力、有优势的研发单位,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予以分批支持。  (二)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营造“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成果转化顺畅的生态环境技术创新环境。发展一批由骨干企业主导、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专业绿色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跨学科、开放式、引领性的绿色技术创新基地平台和智库服务中心。加快发展绿色技术银行,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与金融服务、人才支持的贯通发展,形成承接变革性绿色技术产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和国际转移的综合运作服务体系,加快试点示范并全面推广面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保险补偿、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完善重点领域绿色技术标准,推进绿色技术创新评价和认证,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鼓励企业实施期权、技术入股,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投融资、激励及风险机制,加快推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三)加强基地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  面向重点区域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重大国家需求,进一步整合当前生态安全及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领域重要团队和顶尖科学家,发挥生态环境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态监测研究台站网络作用,开展长期稳定连续观测、试验研究性科技示范,推动科学数据中心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发展。加大对多学科交叉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团队、技术经理人队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形成支撑国家重大需求、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生态环境领域战略科学家、高水平创新团队、青年科学家和技术经理人队伍。  (四)完善多元投入。  完善资金投入结构,拓宽生态环境领域科技融资渠道。充分发挥中央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创新的力度,激励企业增加生态环境科技研发经费支撑,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联动的科技稳定投入新机制。加大生态环境领域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注重提升生态环境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建立对非共识的探索性风险资助机制,增加企业资金、风险基金、金融投资等资本对本领域发展的投资渠道。  (五)深化生态环境国际科技合作。  加强国际双多边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区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等研究合作,积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推进中欧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旗舰计划、中德应对气候变化联合研究、中加清洁技术工作组、中新(加坡)水资源联合研究、中挪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合作等国际合作计划,推动中美在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开展可持续发展南南合作、营造良好合作环境,多角度谋划开展科技合作,打造“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加强创新成果共享。
  • 光谱盛宴继续 2018青岛再相约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2016年10月30日,为期两天半的第十九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暨2016年光谱年会进入到了最后的半天。/pp  首先是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王明盛教授、特拉华大学Isao Noda教授等带来的大会报告,分别介绍了高分辨荧光成像分析系统研究、分子光谱学与化学多维矫正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新进展、光谱学在光致变色材料研究中的应用、二维光谱30年的发展等内容。以下,仪器信息网编辑摘录部分内容以飨读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张新荣-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472f8d9b-99a6-4fe9-97a2-2297d6cb6cff.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清华大学 张新荣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报告题目:高分辨荧光成像分析系统研究/strong/pp  一直专研原子光谱和质谱研究的张新荣教授,此次报告的内容却是其近期所做的一些其他工作——高分辨荧光成像分析系统研制工作的进展。/pp  长期以来,光学显微镜受到光学性质的限制,无法获得非常精确的分辨率。针对于此,张新荣教授尝试研制新的高分辨荧光成像分析方法及系统,希望突破光学性质,以能够替代电镜在纳米维度分析中的作用。/pp  张新荣教授介绍了其在结构光显微镜(SIM)、微球高分辨成像等三项技术方面的研究情况,其中SIM成像方法及装置,已经申请了专利,其他两项工作还有待继续。/pp  报告的最后,张新荣教授指出,高分辨成像在分析化学、生命科学以及很多领域都有重要应用 目前分辨率最高的方法仍然是电镜,光学或其他成像技术在高分辨技术上已有很多进步,但还需要继续努力 理想的技术应该具有高空间分辨的同时,还具有高的分子分辨能力,包括定量和结构分析的能力,以及多组分同时识别的能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吴海龙-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37e0563b-cadc-4f93-bcb4-49772f7005ca.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湖南大学 吴海龙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报告题目:分子光谱学与化学多维校正:理论与应用研究新进展/strong/pp  吴海龙教授在报告一开始就指出了实际分析科学的难题:现代多通道光谱分析仪器+化学多维校正 复杂体系多目标物快速、同时、绿色精准定量分析。而化学多维校正方法,通过与各类现代分子光谱学分析仪器相结合,利用“数学分离”代替或增强化学或物理分离,具有“二阶优势”:即使有未知背景及干扰共存也可对感兴趣多组分进行直接、快速、同时的精准定量分析,十分灵巧且“绿色”。因此,近十多年来,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推广。/pp  自1994年开始研究二阶校正分析方法,吴海龙教授及其课题组针对面向复杂体系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化学多维校正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创新性应用等,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据介绍,目前多篇权威化学计量学综述引用该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并将其作为国际化学计量学领域的典型代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王明盛-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67311e04-11d9-4506-aa7f-e04ec4dc08b8.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王明盛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报告题目:光谱学在光致变色研究中的应用/strong/pp  光致变色材料广泛的应用于服装、眼镜、化妆品、汽车、射线检测、分子开关、光限束和光刻蚀、生物成像、分子机器等领域,所以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也一直很活跃。/pp  王明盛教授课题组研究了三种光致变色材料,其中,针对现有的ET型光致变色材料的不足,课题组发展了新ET型光致变色材料,并通过多种光谱方法分析,揭示了其机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Noda-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12765c8f-d02f-4021-ae69-ca05fc78a0d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美国特拉华大学 Isao Noda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报告题目:Evolution of 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30 Years of Progress/strong/pp  Isao Noda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二维相关光谱(2DCOS)(二维IR,二维拉曼,二维X射线等)30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其课题组在该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Isao Noda教授指出,2DCOS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不少技术都被陆续加入到2DCOS的工具箱,很多直接用于真实世界的应用中,并且有更多的新技术正在涌现。/pp  随着大会报告的结束,第十九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暨2016年光谱年会也迎来了闭幕式,大会轮执主席陈义平教授作会议总结,组委会主席谢孟峡教授主持闭幕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陈义平-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73c2cf93-635a-4a96-853f-9a294fb91370.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大会轮执主席 陈义平教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谢孟峡-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c3b09088-a44a-4b24-b7b6-b41d8d301ee0.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组委会主席 谢孟峡教授/strong/pp  据介绍,本届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近320篇,安排了20个大会报告、39个分会邀请报告、27个口头报告、20个青年论坛报告和120余个墙报展。会议同期还召开了“第四届亚洲二维相关光谱学术会议”。此外,还开设了拉曼光谱及相关光谱技术的研究进展、红外光谱及相关光谱技术研究进展、原子光谱及相关技术研究进展暨第十五期原子光谱沙龙三个分专场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pp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吸引了近600位代表出席,参会人数创历届新高。而且,会议还得到了20余家仪器厂商的大力支持。/pp  除此之外,本次会议还颁发了“优秀报告奖”及“优秀墙报奖”,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及厦门大学杭纬教授分别宣布了以上两个奖项的获奖名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优秀报告奖-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37e31ab1-7746-49b4-8805-bada01795a3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优秀报告奖”获奖名单/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优秀报告奖合影-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a7890413-c0b2-40ef-825d-aa4f4bdfefee.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优秀报告奖”获奖代表与颁奖嘉宾合影/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优秀墙报奖-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94e2f110-cafd-4d21-9fe4-9e9aa9b8f2d0.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优秀墙报奖”获奖名单/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墙报奖合影-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364e95be-fb15-45e9-85cc-6e33b06cd5d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优秀墙报奖”获奖代表与颁奖嘉宾合影/strong/pp  最后,本次会议还宣布,下一届会议将于2018年在青岛举办。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刘会洲研究员介绍了第20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的前期筹备情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刘会洲-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8d535034-1a12-4dce-ac6e-3e0cf2c9271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中/strongstrong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刘会洲研究员/strong/p
  • 合肥物质院张洪文研究员团队:拉曼光谱与电学传感双模联用实现毒性目标物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识别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张洪文研究员团队在电学-谱学双模监测气体传感器的创新设计与可控制造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Vortex Engineering on Oxide Bowl-Coated Oxide/Gold Dual-Layer Array for Dual Electrical/Spectroscopic Monitoring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中科院合肥分院院长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传感器是构成现代科技和工程系统的关键核心部件。半导体电导型气体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快响应和易集成等优点,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环境中的特征气体,实现对潜在风险或事件的及时诊断和预警。然而,单一的电学信号无法实现复杂体系下目标分子的精确辨识,半导体传感器通常会局限于危险气体的泄露报警。因此,以现有半导体传感器为基础,发展多传感技术高效融合的新原理和新方法,深度拓展并赋予传感器以精准识别能力,有望为精细化环境监测、疾病精准诊疗、工业自动化及国防安保等应用领域提供革命性的解决方案,推动传感器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将实时电气体传感与高度可识别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相结合,用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监测,在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由于设备的性能和可重复性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这项技术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这项研究在掺镍二氧化锡(Ni-SnO2)碗状包覆在 Ni-SnO2/Au/SiO2 上的双功能双层阵列上采用了涡流工程技术,并开发出了具有高度可重复性的器件制造技术。在双层阵列中,上层 Ni-SnO2 碗中产生的涡流会减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流动,并将其引导至下层 Ni-SnO2/Au/SiO2 单元之间的间隙,这对 SERS 和电传感至关重要。实验结果表明,阵列中的涡流效应可实现 10 ppb 的低检测限,并在数秒内做出响应和恢复。在泄漏源和阵列之间的距离为 5 米的宽敞环境(约 60 立方米)中,对苯乙烯进行了约 100 小时的定量多重监测,证明了该阵列的卓越实用性。基于界面自组装的叠层构筑技术,不仅能实现敏感单元的按需精准调控,而且可以与现有MEMS微纳加工工艺高效融合,实现批量化生产制造,有望为高性能传感器的创新设计和融合制造提供材料基础和技术支撑。
  • 威视发布拉曼 同方威视 新RT5000食品安全检测仪新品
    同方威视拉曼光谱仪RT5000系列产品,针对食品安全领域研究开发,借助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纳米增强试剂及增强基片,实现多目标物痕量筛查。该系列产品利用拉曼光谱的“指纹”识别特性,结合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前处理装置、线性定量模型以及混合物识别算法,专注于提供多目标物、非特异性痕量筛查的食品安全整体解决方案。本款便携拉曼光谱仪是同方威视RT5000食品安全检测系列最新款产品,添加光纤探头及升级版的定量检测模块,检测方式更灵活检测结果更准确。 RT5000食品安全检测仪可以检测农药残留、非食用化学物质、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兽药残留、保健品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六大类100余项物质,可实时显示分析结果,并生成检测报告。适合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检验检疫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质量监督部门等领域的日常监测,也可为重要场所、重大活动的食品卫生提供快速安全保障。 经过在食品安全领域的长期耕耘,同方威视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技术取得了多个国家级研究检验机构的技术评价报告,在2017年开展的贵州省、陕西省和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拉曼食品快速检测产品现场评价中名列前茅,并已申报国家食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开征集的第二批食品快速检测方法《液态乳中三聚氰胺的快速检测拉曼光谱法》。 同时,同方威视RT5000食品安全检测仪在贵州省、山东省、新疆省等多地食药监、检验检疫单位、公安系统、研究所及科研机构得以应用,并受到客户的广泛好评。创新点:1、该产品利用拉曼光谱的“指纹”识别特性,结合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混合物识别算法及多年深入行业的研发,专注于提供多目标物、非特异性痕量筛查的食品安全整体解决方案。2、本款便携拉曼光谱仪添加光纤探头及升级版的定量检测模块,检测方式更灵活检测结果更准确。拉曼 同方威视 新RT5000食品安全检测仪
  • 北京质谱年会岛津披露最新解决方案
    2019年3月29日,由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北京质谱学会主办,北京质谱中心协办的2019年北京质谱年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隆重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质谱与生命科学”。来自科研院所、高校、政府实验室及仪器公司的400多位活跃在我国质谱前沿的专业人士参加了此次会议。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主持本次年会并致开幕词北京质谱中心主任汪福意研究员为本次年会致辞军事医学科学院钱小红研究员做了题目为“生物质谱技术与肝细胞癌蛋白质组研究” 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丽华研究员做了题目为“基于化学交联质谱的蛋白质结构和相互作用解析新方法” 的报告中央民族大学 再帕尔?阿不力孜教授做了题目为“敞开式质谱成像技术与应用新进展”的报告岛津公司邓力经理做了题目为“岛津全新高分辨液质联用Q-TOF助力未知物鉴定和多目标物高通量筛查”的报告 邓力经理的报告从硬件技术角度详细阐述了岛津创新设计的QTOF LCMS-9030各项革新技术特点。LCMS-9030 Q-TOF将岛津经典的UFMS超快速技术所获得的速度与全新的TOF专利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提高质量准确度和灵敏度的同时,确保质量准确度的长期稳定可靠,完美实现高分辨定性定量分析。LCMS-9030为化合物高分辨质谱表征,未知物鉴定,以及多目标物(农残/兽残/毒物/环境污染物等)高通量筛查和定量检测提供了崭新的解决方案。岛津公司龙珍博士做题目为“岛津全新高分辨液质联用Q-TOF助力未知物鉴定和多目标物高通量筛查”的报告 龙珍博士在报告中谈到,为了实现复杂体系(如中药)中目标化合物的准确定量、定性分析以及结构类似物的分离,往往需要二维液相色谱。本次报告从介绍二维液相色谱的基本理论(原理、分类和各种二维液相色谱模式的优缺点)出发,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岛津二维液相的两个应用案例:1)反相-强阳离子交换二维液相定量中药材中强极性生物碱(托品烷类生物碱);2)反相-弱阴离子交换-反相系统与IT-TOF结合,用于在线去除离子对试剂,即在不改变药物杂质分析原有方法(含离子对试剂和难挥发性缓冲盐)的情况下,实现药物杂质的定性分析。关于岛津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智慧环境 | 聚光“双碳”行动,助力“十四五”目标达成
    引言2022年6月15日,是第十个全国低碳日,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的指导下,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在京发起了《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行动纲要(2021-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纲要》)发布宣贯会,旨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部署,推动减污降碳和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概要宣贯会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承站主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滕建礼详细介绍了《行动纲要》的主要内容。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线致辞,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民政部、生态环境部、中环协等领导致辞发言,对此次《行动纲要》的发布意义给予了极高的肯定与评价,各地生态环境系统代表纷纷介绍了各地“十四五”生态环保产业的最新规划。郭会长提到,要将《行动纲要》的要求和精神快速传递到各级地方,做好“最后一公里”的宣贯工作,他呼吁各地环保同仁,能够以《行动纲要》为指引,共同将《行动纲要》要求落到实处,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产业贡献自身力量。《行动纲要》发布宣贯会主会场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特别设立此次发布宣贯会分会场,积极组织公司内外千余人以集中线上参会或个人线上参会等方式参与此次《行动纲要》发布宣贯会,并在会后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探讨。《行动纲要》发布宣贯会聚光科技分会场聚光科技在行动聚光科技作为中国环保事业的积极参与者,第一时间响应国家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以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为着力点,依托多年深耕服务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与经验,于2020年开始重点布局双碳业务领域,以温室气体监测为切入点,架设高、中精度温室气体监测技术和固定、移动、探空技术,对碳源、碳汇开展源、汇同步监测,并结合企业碳排放核算、通量模拟、传输模拟、清单反演、遥感反演等算法,为掌握碳排放现状,识别碳排放重点,形成碳减排措施,评估碳减排成效提供数据支撑。目前,聚光科技已建立了“算”(摸底核算)-“估”(达峰估算)-“管”(路径管控)-“评”(效果评估)的城市级(包含企业、园区)一体化碳排放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以地空天一体化立体监测网(“一网”)、数字双碳管控平台(“一平台”)和碳排放核算及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一清单”),实现碳排放核算数据化、达峰预测智慧化、监测评估自动化、双碳管理业务化,助力中国双碳智慧管控目标的早日实现。FPI我国的“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加快双碳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国家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最终推动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的同步实现。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在全国低碳日十周年当日,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纲要》,并组织全国环保工作者开展宣贯与学习,具有特殊及长远的意义,必将激发环保全行业的激情,同心戮力为加快实现双碳目标而努力。聚光科技承诺:将坚守本心,在《行动纲要》精神的指引下,将纲要要求落实到我们今后的工作之中,坚定不移地履行生态环保任务所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并积极倡导实行绿色节能的生活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奋斗不止。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我辈同心共求索,唯愿城市入景来。聚光“双碳”行动方案《城市温室气体监测与应用综合解决方案》高科技构建碳监测网,共建美丽家园方案背景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支撑3060双碳目标,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环办监测函〔2021〕435号,通过开展重点行业、城市、区域三个层面的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碳监测评估技术方法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开展温室气体监测是掌握碳排放现状,识别碳排放重点,形成碳排放措施,评估碳减排成效的前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方案概述以碳达峰与碳中和愿景为引领,以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为着力点,开发了《城市温室气体监测与应用综合解决方案》,利用高、中精度温室气体监测技术和固定、移动、探空技术开展“地、天、空”一体化监测,并对碳源、碳汇开展源、汇同步监测,可应用于污染源、企业、园区、城市等场景。该方案可结合企业碳排放核算、通量模拟、传输模拟、清单反演、遥感反演等算法,为掌握碳排放现状,识别碳排放重点,形成碳减排措施,评估碳减排成效提供数据支撑。聚光科技“城市温室气体监测应用平台”核心优势► 核心仪表国产化、技术指标先进化;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系统为自主研发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级采样系统,支持多层级(不同高度)采样分析;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采样系统,具备三级除水功能,支持三个高度轮巡采样,预留接口用于手工采样,保证手工采样与在线监测样品同源。► 符合《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的工作要求;按照《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展城市温室气体选点与监测应用工作,核心设备技术原理符合指南要求。► 同步满足污染排口、企业园区、城市环境多层级监测需求;综合考虑污染排口、企业园区、城市环境监测要求,全面开展各环境下温室气体监测。► 多种监测技术相结合,现状、趋势全面感知;移动监测与固定监测相结合、在线监测与手工采样相结合、地面监测与高空探测相结合,碳源监测与碳汇监测相结合,全面感知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现状与变化趋势。数智双碳平台碳监测综合管理平台,简称碳平台,拟建设四大模块: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分析应用系统、碳排放清单核算系统、碳监测报表中心。碳平台整合所有在线监测与离线监测数据,采取科学先进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方式,最终形成一张智慧感知网络,该网络以数据资源中心与数据应用体系为支撑,为碳监测碳减排提供决策支撑。聚光科技“数智双碳”平台
  • “双碳”目标下再看太阳能光伏电池—硅料、硅片杂质元素分析技术
    材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条件,半导体产业近年来已成为材料产业中备受瞩目的焦点。从沙子到晶片直至元器件的制造和创新,都需要应用不同的表征与检测方法去了解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从而为生产工艺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仪器信息网策划了“半导体检测”专题,特别邀请到布鲁克光谱中国区总经理赵跃就此专题发表看法。布鲁克光谱中国区总经理 赵跃赵跃先生拥有超过20年科学分析仪器领域丰富的从业经历,先后服务于四家跨国企业,对于科学分析仪器以及材料研发行业具有深刻理解,促进了快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服务于中国的科研创新和产业升级。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双碳”目标的直接指向是改变能源结构,即从主要依靠化石能源的能源体系,向零碳的风力、光伏和水电转换。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光伏等新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目前,光伏产业已成为我国少有的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并有望率先成为高质量发展典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推动我国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太阳能光伏是通过光生伏特效应直接利用太阳能的绿色能源技术。2021年,全球晶硅光伏电池产能达到423.5GW,同比增长69.8%;总产量达到223.9GW,同比增长37%。中国大陆电池产能继续领跑全球,达到360.6GW,占全球产能的85.1%;总产量达到197.9GW,占全球总产量的88.4%。截止到2021年底,我国光伏装机量为3.1亿千瓦时。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预测,到2030、2050、2060年我国光伏装机量将分别达到10、32.7、35.51亿千瓦时,到2060年光伏的装机量将是今天的10倍以上。从发电量来看,虽然其发电容量仍只占人类用电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不过,从2004年开始,接入电网的光伏发电量以年均60%的速度增长,是当前发展速度最快的能源。2021年我国光伏发电量32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1%,全年光伏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达4%。预计到2030年,我国火力发电将从目前的49%下降至28%,光伏发电将上升至27%。预计2030年之后,光伏将超越火电成为所有能源发电中最重要的能源,光伏新能源作为一种可持续能源替代方式,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形成相对成熟且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上游以晶体硅原料的采集和硅棒、硅锭、硅片的加工制作为主;产业链中游是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的制作,包括电池片、封装EVA胶膜、玻璃、背板、接线盒、逆变器、太阳能边框及其组合而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安装系统支架;产业链下游则是光伏电站系统的集成和运营。硅料是光伏行业中最上游的产业,是光伏电池组件所使用硅片的原材料,其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而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也依然是光伏电池的主流材料。在2011年以前,多晶硅料制备技术一直掌握在美、德、日、韩等国外厂商手中,国内企业主要依赖进口。近几年随着国内多晶硅料厂商在技术及工艺上取得突破,国外厂商对多晶硅料的垄断局面被打破。我国多晶硅料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综合能耗不断下降,生产管理和成本控制已达全球领先水平。2021年,全球多晶硅总产量64.2万吨,其中中国多晶硅产量50.5万吨,约占全球总产品的79%。全球前十硅料生产企业中中国有7家,世界多晶硅料生产中心已移至中国,我国多晶硅料自给率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多晶硅直接下游硅片生产中,因单晶硅片纯度更高,转化效率更高, 消费占比也不断走高,至 2020 年,单晶硅片占比已达 90%的水平。用于光伏生产的太阳能级多晶硅料一般纯度在6N~9N之间。无论对于上游的硅料生产,还是单晶硅片、多晶硅片生产,硅中氧含量、碳含量、III族、V族施主、受主元素含量、氮含量测量是硅材料界非常重要的课题,直接影响硅片电学性能。故准确测试上游硅料、单晶硅片中相应杂质元素含量显得尤为必要、重要。在过去的十几年中,ASTM International(前身为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已经对上述杂质元素的定量分析方法提出了国际普遍通行的标准,其中,分子振动光谱学方法因其相对低廉的设备成本、快速、无损、高灵敏度的测试过程,以及较低的检测下限,倍受业内从事品质控制的机构和组织的青睐。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也在近几年陆续制定和出台了多个以分子振动光谱学为品控方法的相关行业标准 (见附录)。这标志着我国硅料生产与品控规范进入了更成熟、更完善、更科学、更自主的新阶段。德国布鲁克集团,作为分子振动光谱仪器领域的领军企业,几十年来坚持为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先进方法学的助力。由布鲁克光谱(Bruker Optics)研发制造的CryoSAS全自动、高灵敏度低温硅分析系统,基于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专为工业环境使用而设计。顺应ASTM及我国相关标准中的测试要求,此系统可以室温和低温下(<15K)工作,通过测试中/远红外波段(1250-250cm-1)硅单晶红外吸收光谱(此波段红外吸光光谱涵盖了硅晶体中间隙氧,代位碳,III-V族施主、受主元素以及氮氧复合体吸收谱带。),可以直接或间接计算出相应杂质元素含量值。检测下限可低至ppta(施主,受主杂质)和ppba量级(代位碳,间隙氧),很好地满足了上游硅料品控的要求,为中游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的制作打下了扎实的原料品质基础。随着硅晶原料产能的逐年提高,布鲁克公司的 CryoSAS仪器作为光伏产业链上游的重要品控工具之一,已在全球硅料制造业中达到了极高的保有量。随着需求的提升,电子级硅的生产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布鲁克公司红外光谱技术也有成熟的方案和设备,目前国内已有多个用户采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低温下(~12 K),硅中碳测试结果(上图),硅中硼、磷测试结果(下图)附录:产品国家标准:《GB/T 25074 太阳能级多晶硅》《GB/T 25076 太阳能电池用硅单晶》测试方法国家标准:《GB/T 1557 硅晶体中间隙氧含量的红外吸收测量方法》《GB/T 1558 硅中代位碳原子含量红外吸收测量方法》《GB/T 35306 硅单晶中碳、氧含量的测定 低温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GB/T 24581 硅单晶中III、V族杂质含量的测定 低温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布鲁克光谱 供稿)
  • 郭守敬望远镜首批巡天光谱数据向全世界发布
    群山掩映中的LAMOST(国家天文台供图)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光谱巡天望远镜LAMOST首批数据成果(DR1)3月19日正式面向全世界公开发布。科学用户可登录http://dr1.lamost.org/ 网站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记者了解到,LAMOST的巡天进展和科研成果已引起了国际天文界的广泛关注与合作兴趣,目前共有31家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大学正在利用LAMOST数据开展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表示,此次对全世界公开发布LAMOST DR1数据,表明中国大型巡天望远镜所获得的大规模海量数据将被更多的国际天文学家所使用,充分显示了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自主创新能力。已取得一批科研成果此前,根据国际惯例,这批数据已在2013年8月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优先发布。利用这220万条光谱,天文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包括:在仙女星系和三角星系区域内新发现近2000颗类星体;发现了300多颗白矮星;发现28颗白矮-主序双星;从157颗天琴RR变星中探测到了3颗天琴RR变星存在超高声速激波现象;新发现了50颗贫金属恒星等。此外,天文学家还对LAMOST大样本光谱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了银河系盘星的运动模式&ldquo 并非简单的圆周运动&rdquo 的证据。美国合作者利用LAMOST DR1数据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最近的超高速星。5年将获500万条光谱2014年12月,包括LAMOST先导巡天和两年正式巡天的光谱数据&mdash &mdash 第二批数据集(DR2)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DR2中有413万条天体光谱,还包括一个220万颗恒星的光谱参数星表。LAMOST的巡天进展和科研成果已引起了国际天文界的广泛关注与合作兴趣,共有31家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大学正在利用LAMOST数据开展研究工作。先导巡天以来,利用LAMOST数据已发表SCI论文48篇,待发表文章21篇。 LAMOST第一期光谱巡天计划在5年时间里(2012年9月-2017年6月)获得超过500万条高质量的光谱,海量的光谱数据将成为&ldquo 数字银河系&rdquo 的重要基石,对于研究银河系的结构、形成和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LAMOST全称为&ldquo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rdquo ,又名郭守敬望远镜,是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中星仪式主动反射施密特望远镜,突破了望远镜大口径与大视场难以兼得的瓶颈,成为目前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作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LAMOST项目于1997年4月立项,2001年8月动工,2009年6月通过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的验收。此后,经过两年的精密调试和科学试观测,LAMOST先导巡天于2011年9月启动,为期9个月。2012年9月,LAMOST启动正式巡天观测。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