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工业

仪器信息网工业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工业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工业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工业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工业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工业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工业相关的解决方案。

工业相关的资讯

  • 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
    制造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强国之本,是基础产业,是凝聚一种情感和追求的行业。和房地产业、金融业等相比,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需要勇气和实力,更需要一种对民族工业的情结。 美国表面上制造业在衰退,但主要都是利润下降,即使转移出去也动摇不了其根本。此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制造业的巅峰之后,美国经济经历了几个大的变化,特别是逐步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转变,以2000年左右的网络经济为代表,使得美国的虚拟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实际上是把非实体经济的结果和弊端突出和放大了。在真正决定国本的信息工业、军事工业、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美国目前依然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各国,华尔街垮台了,美国会受到重创,但不会没落。可是如果这些领域完蛋,美国必定成为二流国家。 再看看日德两国,长期稳居世界第二、三经济大国,从来都是以制造业为本,在汽车、机械、造船、制药和化工等领域牢牢占据着高端。另两个老牌强国英法,看似没落,但在制造业上丝毫没有放松。例如法国,不过数千万人口,但能独立自制世界一流的战斗机、航母、运载火箭、大型客机、导弹和核电设备,巴黎中央理工学院(É cole centrale Paris)更是世界闻名。其他欧洲富国,也多以制造业闻名,如瑞士,几乎把机械、钟表发展成艺术。瑞典不过是一个不到千万人口的撮尔小国,却在通信、军工和汽车行业表现极为杰出。 中国的问题是,80年代改革开放,把大量的金钱投放到引进外来技术,搞基础设施建设上了,对自己的技术不自信,像50-70年代自力更生搞自主成套技术开发的很少,以为靠引进搞市场换技术就能得到一切,这在80-90年代被忽悠吃了太多的亏。典型的例子包括&ldquo 中美和平典范计划&rdquo 、&ldquo 运十飞机下马&rdquo 等。当然靠出卖廉价劳动力也获得一些好处,攒了一些钱。 直到1999年被美国炸弹炸醒,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最终还是要靠硬实力说话的,GDP再高,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就是要挨打。从那时起,中国开始醒悟,知道自有技术标准,自有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了,国家也开始投入巨资搞一些大项目。当然,最初是以学习甚至逆向国外已有技术为主,解决一个有没有的问题,自主创新还谈不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重大创新成果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以清华大学为例:近些年来,该校负责研制成功的一系列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重要技术装备,包括10兆瓦高温气冷堆(另在山东荣成兴建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清华机械系颜永年教授主持设计成功世界上第一个8万吨重型模锻液压机、第一个3.6万吨垂直挤压机;热能系在R0110重型燃气轮机燃烧室研究取得最新进展;精仪系和各个机床厂合作设计成功一系列高性能数控车床;化工系在煤化工核心技术获重大突破,实现部分替代石油;化学系在OLED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电机系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取得世界级研究成果。 我们首先要承认,中国的工业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无须妄自菲薄。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出口增速0.8个百分点,在外贸总量和增量中的占比分别提高到57.6%和62.4%,机电产品已连续18年保持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进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电力、通讯 设备、汽车、机车、飞机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成为新的增长主体。几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但同时,中国目前也到了一个瓶颈阶段,装备制造业在总体上还处于一个中下游水平。换句话说,中国现在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如果能挤上去,把各产业高端的部分吃掉,中国就能进入一流强国的行列,否则即使把房地产、金融炒得再热,也不过是华尔街的提款机。这个时候中国如果过早的染上富贵病,把所有资源都投入到房地产和金融,忽略了制造业,那么很可能就正中某些西方国家的下怀。 后记:科学仪器行业一向被誉为制造工业的&ldquo 眼睛&rdquo ,而作为这个领域的专业媒体网站,仪器信息网愿意为振兴中国的制造工业而发出自己的声音。也许我们的声音很微弱,但&ldquo 位卑未敢忘忧国&rdquo ,我们希望中国能够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走我们的路。(主编当班)
  • 从传统工业到智慧工业,20年 聚光科技做了什么?
    工业过程气体分析领域是聚光科技2002年成立后首个进入的领域,20年深耕,从传统工业过程分析到智能工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聚光科技都做了什么?面对传统工业过程监测环境复杂、产能低、提效慢、控制难等问题,聚光科技敏捷感知用户痛点和难点,推出LGA系列激光气体分析仪、OMA系列在线紫外/可见/近红外光纤光谱分析仪、工业在线色谱/质谱分析仪等多种产品及解决方案。聚焦智慧工业领域代表产品:LGA系列激光气体分析仪2004年产品上市自主研发填补国内高端仪器装备市场空白牵头起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随着钢铁冶金、石化化工等行业对在线过程气体测量仪表的要求不断提高,聚光科技推出新一代LGA系列激光气体分析仪,产品引入智能化技术,结合云端大数据技术,实现智能故障诊断和失效预警。LGA系列激光气体分析仪能够在高温、高粉尘、高腐蚀等恶劣的环境下对气体浓度进行实时在线分析,具有智能化程度高、安全等级高、响应速度快、测量精度高、维护方便等特点。01钢铁冶金行业全流程过程气体管控解决方案依托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聚光科技聚焦钢铁冶金行业全过程管控,推出冶金行业全过程气体分析综合解决方案。针对焦炉煤气中焦油含量高、电捕焦油器含氧量超标、易引发爆炸等情况,LGA激光气体分析仪能做到测量精准、响应快速、联锁控制,确保安全生产;针对喷煤中烟煤的易挥发性、强爆炸性,LGA激光气体分析仪可在线实时监测高炉炉气中的多气体组分,指导高炉安全生产,优化工艺,降低生产成本;针对炼钢厂中环境复杂检测难情况,LGA激光气体分析仪适应多种生产环境,快速测量氧气、一氧化碳浓度,确保安全生产,提高煤气回收量和质量。02石化化工行业代表产品:OMA系列光谱分析仪2006年产品上市自主研发填补国内高端仪器装备市场空白牵头起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经过十多年的研发、应用和优化,公司先后推出OMA-3000在线紫外光纤光谱分析仪、OMA-3010微量CI2分析仪、OMA-3220紫外微量硫化氢分析仪、OMA-3510硫磺比值仪等产品。OMA-3510硫磺比值仪,采用模块化、全固化紫外过程分光光谱测量技术、采样/测量一体化探头技术等多项新技术,可有效解决硫回收测量中所遇到的测量难点。目前产品稳定性和复杂工况适应性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累计销量超过100余套。03智能智造行业2018年,在国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发展背景下,聚光科技工业板块从传统工业过程分析业务迈向新工业智能工厂创新业务。2019年,聚光科技提出“工业云脑”战略,引入云计算技术,提高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工业云脑”不仅具有计算、存储功能,更具备诊断、排查、智能运维指导等功能,实现在指挥中心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生产无人化管理。目前,聚光科技以机器学习、3D虚拟AR/VR、信息物理融合为核心技术,形成包括无人行车业务、机器人业务、机器视觉业务在内的一系列智能工厂应用解决方案。(点击划线文字了解智能工厂解决方案详情)聚光科技始终敏捷感知客户需求与痛点,提供专业引领的解决方案与产品服务。今后聚光科技智慧工业业务将继续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拥抱新时代新发展,与时代共呼吸。聚光,让工业更绿色 更智能请至“视频中心”查看更多产品及解决方案视频
  • 2022西安工业测量展览会|2022工业测量展|2022西安数字制造技术展
    同期举办:中国西部国际装备制造业采购商大会批准单位:中国科学技术部主办单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陕西省振兴装备制造业领导小组联合主办单位:中国工业电器协会电炉及工业炉分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组织单位:陕西省机械工业协会、四川省机械工业协会、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承办单位:西安三联执行单位:上海赛贸会展有限公司地址:西安国际会展中心 时间:2022年3月17-20号随着工业的需求面不断扩大与深入,企业对产品质量检验的设施与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升检测手段、完善检测设备是检测从业人士身负的重任和义务。如何有效的进行过程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和提升产品质量,促使企业发展、赢得市场、获得利润的核心。企业要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仅靠方向性的战略性选择是不够的。任何企业间的竞争都离不开“产品质量”的竞争,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企业终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消失。而产品质量作为最难以控制和最容易发生的问题。为迎合这一契机,在得到国内外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22第6届中国(西安)国际工业控制及仪器仪表展览会”将于2022年3月17-20日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办为期4天,展会汇聚众多工业控制品牌、仪器仪表产品、围绕工业仪器技术与设备、物理测试与材料试验机、分析仪器、计量与测试技术为主要展出内容,汇集了各地检测设备制造商及代理商带来的高端技术和先进手段与设备,为西部地区业界提供高效的商务合作及交流平台。太仓庄正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帝悦精密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江苏长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江苏磐一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昆山欧思克精密工具有限公司、苏索利得物联网有限公司、昆山欧思克精密工具有限公司、苏州益耕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汉测测量设备有限公司、苏州稳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普费勒精密量仪有限公司等近300家相关行业企业前来参展。“2022第6届西安工业测量及数字制造技术展”作为2022欧亚工博会重要要组成部分,大会预设6大室内展馆、2大室外展馆,合计展出面积100000平米,可容纳近5000家企业前来参展。重点展示金属切削机床、五金机电、钣金加工、激光切割、工具测量设备、工业自动化及机器人、智能装备及精密部件、动力传动与流体液压、智慧物流、军民融合及航空航天等内容,聚集高端装备制造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制造服务资源,展示创新、绿色、开放发展的新成果,促进实体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同期举办中国西部制造智能发展论坛暨第三届陕西工业经济发展大会、第三届陕西民营经济与制造业发展大会、第三届中国西部工业信息化发展论坛、第六届中国智能制造企业家大会西部峰会、首届工业微程序大赛等系列重点活动。展览范围:一、工业控制与零部件:控制装置及专用控制器、工厂自动化系统、传感器和测量设备、无线传感器网络设备和应用、定位器、通讯设备和零部件、执行器、控制阀、元件模块和辅助设备、自动化仪表与系统、电子测量仪器、仪表元件、质量控制和检测设备、自动化元器件二、控制系统:控制技术、测量及调整设备技术、网络\工业数据通讯、电动机、机架系统、传感系统、驱动装置、工业无线通讯、嵌入系统、光电技术、电力供应、电气开关工业网络(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技术与设备)、安全自动化(监控组态软件、安全监控系统、机器视觉、故障诊断)、基于PC的自动化、工控机,工业计算机、工业电源、人机界面、控制装置及专用控制器、变频调速、电气传动、运动控制(伺服系统、步进系统、运动控制总线等)、可编程控制器(PLC)、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PAC)、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DCS)、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及装备、楼宇自动化三、仪器仪表:仪器仪表及测试测量:过程控制仪器仪表、环保类仪器仪表(城市供水、污水处理过程检测仪表等)、检测类仪器仪表、测量仪器、质量控制和检测设备、计量分析类仪器仪表、研发和管理技术、测量投影仪、影像量测仪、二次元量测仪、三坐标测量仪、测量机、测试仪、工业体视/ 光学 / 电子显微镜、温度、流速、流量、压力、物位、及其参数计量、各类变送器、测试、显示、记录仪器仪表。
  • 工业4.0时代--日本Pulstec成功研发残余应力分析仪搭载工业机器人,赋能未来工业!
    金属构件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残余应力,而残余应力与工件变形、服役寿命等息息相关,因此对金属构件进行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至关重要。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方法和技术,因其具有理论成熟、数据可靠、无损检测等优势,在各种金属加工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中,市面上的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主要采用零维(点)探测器和一维(线)探测器技术。2012年日本Pulstec公司成功发布了新一代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设备(μ-X360系列),该设备采用了新型圆形全二维(面)探测器技术,具有技术先进、测试精度高、体积迷你、重量轻、便携性高等特点,不仅可以在实验室使用,还可以方便携带至非实验室条件下的各种车间现场或户外进行原位的残余应力测量,这使得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方法和技术在应用上实现了更进一步的突破,也为“工业机器人”搭载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提供了可能! 近期,日本Pulstec公司推出了“μ-X360s便携式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搭载工业机器人”的全新工作模式,将全二维面探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的应用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该模式下可实现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的自主运动、自主检测、自动绘制应力分布云图以及三维振荡等功能。尤其,对于形状复杂的样品,比如:弹簧、齿轮、板材、棒材、连杆、曲轴、轴承、3D打印(增材制造)等各种异形样品,通过对被测工件残余应力检测部位的位置进行编程控制,工业机器人可带动残余应力分析仪(μ-X360s)自动位移至相应检测位置并进行残余应力检测工作,对于金属构件的区域应力测试还可给出应力分布云图,从而轻松改变常规的操作者手动测试的工作流程。三维振荡功能是日本Pulstec公司新推出的一套针对粗晶试样进行残余应力检测的选配方案,与无振荡模式及常规二维振荡模式相比,三维振荡方式可提高参与X射线衍射的晶粒数量,从而起到改善粗晶材料残余应力测试数据可靠性的目的。 “工业机器人”+“便携式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的模式可通过“人-机”互动实现基于新一代全二维面探技术残余应力无损检测的智能化、自动化,这将“工业4.0”的美好愿景在全二维面探X射线残余应力无损检测领域的实现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μ-X360s)工作模式:机器人工作模式实验室工作模式户外现场工作模式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μ-X360s)不同模式下的应用案例:机器人工作模式应用案例:异形工件检测实验室工作模式应用案例:弹簧检测曲轴检测齿轮检测T型接头角焊缝检测户外现场工作模式应用案例:大型油罐现场检测桥梁现场检测
  • 工业遗产寻访:济南试验机厂留下成片工业厂房
    济南试验机厂,曾经是省会济南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一家企业,是我国生产试验机的重要基地。该厂生产的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电子式拉力试验机、非金属材料试验机等40多个品种规格的试验机,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畅销全国并出口到几十个国家。主打产品WE-60型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曾连续两次荣获国家银质奖。由于产品质量过硬,该厂在业内广受赞誉。该厂后更名为济南试金集团有限公司,现又变身为北京时代集团旗下的济南时代试金试验机有限公司,成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并整体搬迁到长清新厂区。如今,位于槐荫区南辛庄西路138号(原南辛西路40号)的济南试验机厂老厂区,大部分工业厂房完整保留下来,成为济南市区一处难得的连片工业遗产,引来许多文创、体育、实训公司等商家入驻,让一座座沉寂的老厂房重新焕发生机。“四不”制度曾在全省机械行业推广济南试验机厂起源于1952年5月,距今已有70年历史。担任过济南试验机厂副厂长的李广杰先生曾在回忆文章里记述,济南试验机厂的前身是齐鲁机器厂股份有限公司,1952年由凤记铁工厂、宏信铁工厂、福兴铁工厂、利农铁工厂、庆丰铁工厂、正丰机器厂、齐鲁针厂等七家私营小厂组合而成。因宏信铁工厂、齐鲁针厂、凤记铁工厂都位于周公祠街或附近东流水街,组合后的企业厂址便设在了周公祠街,厂区占地14亩,职工224人。组合前,各小厂只有少量车床、钻床等设备,主要是维修染织机械、柴油机、人力织布机,制造一些简单的纺织机械零件、手工缝纫针和小型皮带车床,并能仿制一些染织机器及老式工作母机、摇纱机等简单机器。每个小厂少的十几个工人,多的也不到百人。组合后,不但企业人员壮大了,还加强了管理,建立健全了考勤、领用料、质量检查、成本核算等制度,健全了工务、技术、财务、供销、总务等职能部门,聘请了技术人员,重视了新产品和技术的研究,改装了设备,从而使企业生产有了很大转机。先后试制出了一些新产品,并接受国家加工订货单,结束了以前只修修配配的局面,改变了无定型产品的历史。除为染织、面粉等行业修配机器外,企业还生产25毫米钻床和500毫米牛头刨床,成为当时济南市规模较大、技术力量较强的机械制造企业。1955年6月,企业改称公私合营齐鲁机器厂。1956年初,又有复东铁工厂、连发炉工厂两家私营工厂并入齐鲁机器厂。这期间,自行设计试制成功的B650型牛头刨床成为工厂的主导产品,还试制生产了50毫米、100毫米摇臂钻床和10立方米/分空压机。为保证产品质量,企业制定了不合格的原料不投产,不合格的工序不下转,不合格的零件不配装,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的“四不”制度。这一“四不”制度,当时得到上级的重视和肯定,在全省机械行业推广这一经验,就算放到现在,“四不”制度也不过时。1959年11月到1960年初,为进一步扩大生产,企业由周公祠街的狭小厂区迁至南辛庄西路138号开辟新厂区。新厂区占地90亩,是原址面积的14倍。1960年4月,企业改称济南第三机床厂,这时济南台秤厂并入,产品仍以B650牛头刨床为主。1962年4月,台秤厂又分出。根据一机部的统筹安排,企业由生产机床转产试验机,随之改称济南材料试验机厂。转产后的当年就试制成功30吨、60吨两种型号的试验机,随后又试制出了木材、弹簧、摩擦磨损、动静万能等型号的试验机。技术水平由转产初期的仿制、测绘发展到自行设计。在生产试验机的同时,还承担军工产品和省内短线产品镗床的生产任务。1966年11月,该厂由公私合营改为地方国营。“十年动乱”期间,企业生产受到一定干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恢复和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逐步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同年,企业改名为济南试验机厂,产品产量、质量和其他各项经济指标开始逐年提高。到1985年,与公私合营初期的1955年相比,职工人数增加4倍,固定资产增加64倍,工业总产值提高10倍。全厂占地面积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2.3万平方米。拥有各种设备347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193台,锻压设备14台,铸造设备13台,精大稀设备33台,计量理化检测仪器125台。1997年,济南试验机厂改制成立济南试金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8月28日,北京时代集团与济南试金集团成功进行战略性重组,成立济南时代试金试验机有限公司。2010年,在位于长清的济南经济开发区建设现代化新厂区,试验机生产线整体移入。2019年公司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山东省税务局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企业为扩大生产搬迁到琵琶山厂区85岁的赵长征老人,是1956年进入济南试验机厂的老职工,在企业工作了三十几年,于1998年退休。他开始在车间负责管理技术档案,后来到企业研究所工作,再后来,济南试验机厂成立综合档案室,他任综合档案室主任,主要负责管理企业的产品、财务、行政、人事、设备等档案资料。赵长征回忆起济南试验机厂的变迁感慨万千。他在1956年9月进厂的时候,那时工厂叫齐鲁机器厂,厂址还在天桥区的周公祠街。周公祠是个祠堂,机加工车间就在祠堂的一间破屋里,钳工车间、安装车间在草棚里,只垒一半儿墙,很是简陋。当时厂里还有一个制针车间。这个制针车间后来迁出,和济南铁工厂的制针车间合并,成立了济南针钉厂。当时,齐鲁机器厂主要生产牛头刨床。1958年大跃进时,还生产过水车,支援农村兴修水利。1957年12月,赵长征从厂里参军入伍。五年后的1963年,他退伍后又回到这个厂。这时,企业为扩大生产已经搬到南辛庄西路138号琵琶山下这个厂区了,企业的名称已经改为济南材料试验机厂。产品由原来主要生产牛头刨床、镗床、摇臂钻、水车等,改为主要生产试验机了。赵长征老人回忆说,他在部队服役期间回济南探亲时,就曾经到过南辛庄西路138号厂区来看过,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当时南辛庄西路138号琵琶山这个厂区,是济南铁路局准备建设的一个水泥厂,本想利用附近刘长山的石头生产水泥,后来发现这个石头的石质不适合做水泥,济南市就把这个地方给了试验机厂。这时水泥厂还没有建成,只拉出来一个框架,建造的车间很简陋。工厂刚搬过去时,厂区很偏僻,职工住的房子都是土坯平房,锻工车间搭的是席棚,四周用苇子圈起来。那时,从济南机床二厂往南只有一条很窄的小道,交通很不方便。1970年后,济南试验机厂的现代化厂房慢慢都建设起来了。全厂陆续建设了机加工车间、安装车间、喷漆车间、锻工车间、大件加工车间、中小件加工车间、热处理车间、铸造车间、大型设备车间、维修车间等生产车间。这些车间厂房现在大部分都完整保留下来了。1978年左右,企业名称由济南材料试验机厂改为济南试验机厂。这个时候企业开始进入发展的旺盛期,生产的产品质量广受好评。机械工业部仪表总局也给与了大力扶持,支持了一些生产设备。1980年代,在厂区陆续建设了综合楼和研究所办公楼。研究所主要负责产品设计,工艺设计,还有电器方面的研究设计工作。用户已经使用30年的试验机还在用济南试验机厂当时主要生产液压万能、摩擦磨损、脉动疲劳以及木材、橡胶、弹簧等系列的试验机,具有品种多、批量小、周期性轮番上场的生产特点。主要产品达到或接近当时国际水平。主导产品WE-60型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1980年和1983年连续两次获国家银质奖,是济南市机械系统第一个获国家银质奖的产品。50吨脉动疲劳试验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四球试验机获一机部设计科研奖,环块试验机获一机部科学大会奖。该厂一跃成为全国摩擦磨损试验机的研究生产中心。赵长征老人说,济南试验机厂曾经发展的相当好,就连文革期间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生产一直没停。1984年前后,企业利用置换来的济南重型机械厂在经七路的铸造车间土地,为职工建设了宿舍楼,他也分得一套住房,这在当年是很不错的企业福利了。大约20世纪九十年代初,济南试验机厂被评为国家大型二级企业。还有一件事,让赵长征老人至今说起来仍充满自豪。1994年,他到上海浦东开发区出发,上门向用户调查产品使用情况。有一家单位居然还用着1964年济南试验机厂生产的60吨试验机。对方真诚地给他介绍说:“我们还用着你们30年前的产品呢!”78岁的济南试验机厂孙元山老人,是1961年入厂的老职工。他在厂内先后做过车工、生产调度和房管科管理人员。说起自己的“老东家”——济南试验机厂,他依旧充满感情。他说,济南试验机厂一直挺好,最红火的那些年,每年都有几种产品上市,在全国50多家试验机厂里面是效益最好的一个,产品是业内名牌!218车间曾为部队生产高射炮主部件现在的济南南辛庄西路138号济南试验机厂老厂区,基本保持原样,面朝西的大门口处“济南试验机厂”、“济南试金集团有限公司”的竖长牌匾依旧挂在墙壁上。不了解情况的人路过这里,还会以为里面的车间仍旧生产试验机呢。进入大门,南北两侧分别是综合楼和研究所办公楼。再往里面走,厂区的格局还是原来的样子,不同年代的老车间依次排列,已经外租给各种文创、体育、培训、食品、仓储等机构。稍有变化的是,大部分车间厂房上面多了一些广告宣传牌。其中,1960年代建设的原工具辅料平房车间,全部由红砖垒砌,两侧百米长墙壁上一个个立柱直达屋顶,还有硕大的长方形竖窗,很有时代特征。1970年代建设的原钣金车间(液压压力试验机制作部连体车间)高大气派,内部的行车和梁架结构保持原样,甚至以前的设备操作规程还挂在墙壁上。斑驳宏大的金属架构透着一种工业文明的特有气息,租用者从上面挂了几条长长的红布带垂落下来,黑色金属构架和红色软布带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此外,还有原来的中小件车间(机加工车间)、喷漆车间、锻工车间、配件库等厂房,以及企业大礼堂,都基本保持原来的模样。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依旧保存完好的218车间。这是一座以军工代号命名的军工车间,车间的外墙壁爬满了绿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济南试验机厂在这座车间里为部队配套生产高射炮和气步枪主部件。据赵长征老人介绍,当年有军代表长期驻厂,这个车间是厂里保密和保卫工作要求最严格的一个车间。这个老厂区还有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需要介绍一下,那就是位于厂区琵琶山下的琵琶山万人坑遗址。在琵琶山上,有济南试验机厂全体职工在1990年12月19日立的“琵琶山万人坑纪念碑”。碑文记载了1940年到1945年秋,盘踞在济南的侵华日军北支那方面军所辖第十二军及继驻四十三军,在济南琵琶山下,营造杀人魔窟——万人坑,我数以千百计的抗日军民先后被日军残害虐杀在这里的历史事实。这是济南市现存记载日本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的重要物证,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看着一座座充满历史沧桑感的车间厂房等工业遗存,再看看“琵琶山万人坑纪念碑”,让人感慨万千。必须坚信,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就没有强大的国防,就不能有效抵御外来侵略。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工业强国之路。参考文献:济南市机械工业志编纂委员会编《当代济南机械工业》、济南市工商业联合会、济南总商会编印《济南工商文史资料》(第二辑)
  • 三部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该方案提出六大重点任务: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深入推进节能降碳;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主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转型。两个重大行动: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全文如下: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切实做好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结合相关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处理好工业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重点行业达峰为突破,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二)工作原则。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坚持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满足合理消费需求的同时,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贯穿工业生产各方面和全过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各项任务,统筹推动各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效率优先,源头把控。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升利用效率,优化用能和原料结构,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加强产业间耦合链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强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攻关,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应用,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政策引领,市场主导。坚持双轮驱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以碳减排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激发市场主体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二、重点任务(四)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1. 构建有利于碳减排的产业布局。贯彻落实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落实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科学确定东中西部产业定位,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引导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资源环境可承载地区有序转移。鼓励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原生与再生、冶炼与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低碳转型效果明显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强有力措施,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准入关,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严格项目审批、备案和核准。全面排查在建项目,对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产能已饱和的行业要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要按照国家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标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优化重点行业产能规模。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格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加强重点行业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完善以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为主的综合标准体系,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持续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推动产业低碳协同示范。强化能源、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纺织、造纸等行业耦合发展,推动产业循环链接,实施钢化联产、炼化一体化、林浆纸一体化、林板一体化。加强产业链跨地区协同布局,减少中间产品物流量。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开展协同降碳行动,构建企业首尾相连、互为供需、互联互通的产业链。建设一批“产业协同”、“以化固碳”示范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深入推进节能降碳。把节能提效作为满足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优先来源,大幅提升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重点产品能效水平,推进用能低碳化、智慧化、系统化。1. 调整优化用能结构。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有序推进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煤炭减量替代,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促进煤炭分质分级高效清洁利用。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增长。推进氢能制储输运销用全链条发展。鼓励企业、园区就近利用清洁能源,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光伏+储能”等自备电厂、自备电源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推动工业用能电气化。综合考虑电力供需形势,拓宽电能替代领域,在铸造、玻璃、陶瓷等重点行业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等技术,开展高温热泵、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电能替代,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重点对工业生产过程1000℃以下中低温热源进行电气化改造。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和园区创建,示范推广应用相关技术产品,提升消纳绿色电力比例,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增强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引导企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促进就近大规模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加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园区集中供热、能源供应中枢等新业态。加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实施工业节能改造工程。聚焦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完善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鼓励企业对标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加快节能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推动制造业主要产品工艺升级与节能技术改造,不断提升工业产品能效水平。在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5. 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实施变压器、电机等能效提升计划,推动工业窑炉、锅炉、压缩机、风机、泵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升级。重点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特大功率高压变频变压器、三角形立体卷铁芯结构变压器、可控热管式节能热处理炉、变频无极变速风机、磁悬浮离心风机等新型节能设备。(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6. 强化节能监督管理。持续开展国家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制定节能监察工作计划,聚焦重点企业、重点用能设备,加强节能法律法规、强制性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依法依规查处违法用能行为,跟踪督促、整改落实。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开展跨区域交叉执法、跨级联动执法。全面实施节能诊断和能源审计,鼓励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模式实施改造。发挥重点领域中央企业、国有企业引领作用,带头开展节能自愿承诺。(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推进清洁生产,打造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1. 建设绿色低碳工厂。培育绿色工厂,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实施绿色工厂动态化管理,强化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完善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绿色工厂编制绿色低碳年度发展报告。引导绿色工厂进一步提标改造,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支持汽车、机械、电子、纺织、通信等行业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加快推进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鼓励“一链一策”制定低碳发展方案,发布核心供应商碳减排成效报告。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加快铁路专用线和管道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优化大宗货物运输方式和厂内物流运输结构。(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内企业采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模式,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水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实施园区“绿电倍增”工程。到2025年,通过已创建的绿色工业园区实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碳达峰优秀典型经验和案例。(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促进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优化中小企业资源配置和生产模式,探索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引导中小企业提升碳减排能力。实施中小企业绿色发展促进工程,开展中小企业节能诊断服务,在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创新等领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创新低碳服务模式,面向中小企业打造普惠集成的低碳环保服务平台,助推企业增强绿色制造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5. 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推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印染、造纸、化学原料药、电镀、农副食品加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企业实施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结果作为差异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充分发挥节约资源和降碳的协同作用,通过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工业领域碳排放。1. 推动低碳原料替代。在保证水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推广高固废掺量的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引导水泥企业通过磷石膏、钛石膏、氟石膏、矿渣、电石渣、钢渣、镁渣、粉煤灰等非碳酸盐原料制水泥。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衍生可燃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优化煤化工、合成氨、甲醇等原料结构。支持发展生物质化工,推动石化原料多元化。鼓励依法依规进口再生原料。(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实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鼓励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公布碳足迹。延伸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促进钢铁、铜、铝、铅、锌、镍、钴、锂、钨等高效再生循环利用。研究退役光伏组件、废弃风电叶片等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线和实施路径。围绕电器电子、汽车等产品,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推进机电产品再制造。围绕航空发动机、盾构机、工业机器人、服务器等高值关键件再制造,打造再制造创新载体。加快增材制造、柔性成型、特种材料、无损检测等关键再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面向交通、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机电设备维护升级需要,培育50家再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实施智能升级改造。加强再制造产品认定,建立自愿认证和自我声明结合的产品合格评定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强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地方开展资源利用评价。支持尾矿、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废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加快全固废胶凝材料、全固废绿色混凝土等技术研发推广。深入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探索形成基于区域产业特色和固废特点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路径。到2025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62%。(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八)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推进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创新突破和改造应用,以技术工艺革新、生产流程再造促进工业减碳去碳。1.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部署工业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实施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工程,研究实施氢冶金行动计划。布局“减碳去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低碳颠覆性技术研究,突破推广一批高效储能、能源电子、氢能、碳捕集利用封存、温和条件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作、上下游协同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力度。发布工业重大低碳技术目录,组织制定技术推广方案和供需对接指南,促进先进适用的工业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以水泥、钢铁、石化化工、电解铝等行业为重点,聚焦低碳原料替代、短流程制造等关键技术,推进生产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减少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鼓励各地区、各行业探索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新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开展重点行业升级改造示范。围绕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机械、轻工、纺织等行业,实施生产工艺深度脱碳、工业流程再造、电气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循环利用等技术示范工程。鼓励中央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引领作用,加大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上的投资力度,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经验和行业方案。以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为依托,聚焦绿色低碳编制升级改造导向计划。(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九)主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企业需求和信息服务供给对接,加快数字化低碳解决方案应用推广。1.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对工艺流程和设备进行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深入实施智能制造,持续推动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管理优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加强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开展绿色用能监测评价,持续加大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力度。在汽车、机械、电子、船舶、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行业打造数字化协同的绿色供应链。在家电、纺织、食品等行业发挥信息技术在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产品溯源等方面优势,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绿色低碳技术软件化封装。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建立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在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等领域的开发部署。推动重点用能设备上云上平台,形成感知、监测、预警、应急等能力,提升碳排放的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促进企业构建碳排放数据计量、监测、分析体系。打造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础数据库。加强对重点产品产能产量监测预警,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推进“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鼓励电信企业、信息服务企业和工业企业加强合作,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统筹共享低碳信息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为生产流程再造、跨行业耦合、跨区域协同、跨领域配给等提供数据支撑。聚焦能源管理、节能降碳等典型场景,培育推广标准化的“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解决方案和工业APP,助力行业和区域绿色化转型。(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重大行动(十)重点行业达峰行动。聚焦重点行业,制定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研究消费品、装备制造、电子等行业低碳发展路线图,分业施策、持续推进,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碳排放量。1. 钢铁。严格落实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审查等相关规定,切实控制钢铁产能。强化产业协同,构建清洁能源与钢铁产业共同体。鼓励适度稳步提高钢铁先进电炉短流程发展。推进低碳炼铁技术示范推广。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高强高韧、耐蚀耐候、节材节能等低碳产品应用比例。到2025年,废钢铁加工准入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1.8亿吨,短流程炼钢占比达15%以上。到2030年,富氢碳循环高炉冶炼、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碳捕集利用封存等技术取得突破应用,短流程炼钢占比达20%以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建材。严格执行水泥、平板玻璃产能置换政策,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全氧、富氧、电熔等工业窑炉节能降耗技术应用,推广水泥高效篦冷机、高效节能粉磨、低阻旋风预热器、浮法玻璃一窑多线、陶瓷干法制粉等节能降碳装备。到2025年,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平下降3%以上。到2030年,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突破玻璃熔窑窑外预热、窑炉氢能煅烧等低碳技术,在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改造建设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低碳生产线,实现窑炉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产业化示范。(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石化化工。增强天然气、乙烷、丙烷等原料供应能力,提高低碳原料比重。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推广应用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新一代离子膜电解槽等技术装备。开发可再生能源制取高值化学品技术。到2025年,“减油增化”取得积极进展,新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成品油产量占原油加工量比例降至40%以下,加快部署大规模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化示范项目。到2030年,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有色金属。坚持电解铝产能总量约束,研究差异化电解铝减量置换政策,防范铜、铅、锌、氧化铝等冶炼产能盲目扩张,新建及改扩建冶炼项目须符合行业规范条件,且达到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实施铝用高质量阳极示范、铜锍连续吹炼、大直径竖罐双蓄热底出渣炼镁等技改工程。突破冶炼余热回收、氨法炼锌、海绵钛颠覆性制备等技术。依法依规管理电解铝出口,鼓励增加高品质再生金属原料进口。到2025年,铝水直接合金化比例提高到90%以上,再生铜、再生铝产量分别达到400万吨、1150万吨,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24%以上。到2030年,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提至30%以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5. 消费品。造纸行业建立农林生物质剩余物回收储运体系,研发利用生物质替代化石能源技术,推广低能耗蒸煮、氧脱木素、宽压区压榨、污泥余热干燥等低碳技术装备。到2025年,产业集中度前30位企业达75%,采用热电联产占比达85%;到2030年,热电联产占比达90%以上。纺织行业发展化学纤维智能化高效柔性制备技术,推广低能耗印染装备,应用低温印染、小浴比染色、针织物连续印染等先进工艺。加快推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到2025年,差别化高品质绿色纤维产量和比重大幅提升,低温、短流程印染低能耗技术应用比例达50%,能源循环利用技术占比达70%。到2030年,印染低能耗技术占比达60%。(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6. 装备制造。围绕电力装备、石化通用装备、重型机械、汽车、船舶、航空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聚焦重点工序,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推广抗疲劳制造、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研究制定电力装备及技术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到2025年,一体化压铸成形、无模铸造、超高强钢热成形、精密冷锻、异质材料焊接、轻质高强合金轻量化、激光热处理等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到2030年,创新研发一批先进绿色制造技术,大幅降低生产能耗。(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7. 电子。强化行业集聚和低碳发展,进一步降低非电能源的应用比例。以电子材料、元器件、典型电子整机产品为重点,大力推进单晶硅、电极箔、磁性材料、锂电材料、电子陶瓷、电子玻璃、光纤及光纤预制棒等生产工艺的改进。加快推广多晶硅闭环制造工艺、先进拉晶技术、节能光纤预制及拉丝技术、印制电路板清洁生产技术等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到2025年,连续拉晶技术应用范围95%以上,锂电材料、光纤行业非电能源占比分别在7%、2%以下。到2030年,电子材料、电子整机产品制造能耗显著下降。(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发挥绿色低碳产品装备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完善设计开发推广机制,为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提供高质量产品装备,打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体系,助力全社会达峰。1. 构建绿色低碳产品开发推广机制。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探索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聚焦消费者关注度高的工业产品,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鼓励企业采用自我声明或自愿性认证方式,发布绿色低碳产品名单。推行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到2025年,创建一批生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制修订300项左右绿色低碳产品评价相关标准,开发推广万种绿色低碳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 加大能源生产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强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规划,推动光伏、新型储能、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协同创新。实施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并开展试点示范,加快基础材料、关键设备升级。推进先进太阳能电池及部件智能制造,提高光伏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支持低成本、高效率光伏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优化实施光伏、锂电等行业规范条件、综合标准体系。持续推动陆上风电机组稳步发展,加快大功率固定式海上风电机组和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研制,开展高空风电机组预研。重点攻克变流器、主轴承、联轴器、电控系统及核心元器件,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3. 加大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大力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度。提高城市公交、出租汽车、邮政快递、环卫、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提升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比例。开展电动重卡、氢燃料汽车研发及示范应用。加快充电桩建设及换电模式创新,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体系。对标国际领先标准,制修订汽车节能减排标准。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乘用车和商用车新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25%和20%以上。大力发展绿色智能船舶,加强船用混合动力、LNG动力、电池动力、氨燃料、氢燃料等低碳清洁能源装备研发,推动内河、沿海老旧船舶更新改造,加快新一代绿色智能船舶研制及示范应用。推动下一代国产民机绿色化发展,积极发展电动飞机等新能源航空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国家邮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4. 加大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将水泥、玻璃、陶瓷、石灰、墙体材料等产品碳排放指标纳入绿色建材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开展绿色建材试点城市创建和绿色建材下乡行动,推广节能玻璃、高性能门窗、新型保温材料、建筑用热轧型钢和耐候钢、新型墙体材料,推动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产品,促进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推广高效节能的空调、照明器具、电梯等用能设备,扩大太阳能热水器、分布式光伏、空气热泵等清洁能源设备在建筑领域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政策保障(十二)健全法律法规。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统筹推动制修订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工业节能监察管理办法、机电产品再制造管理办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完善工业领域碳达峰相关配套制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三)构建标准计量体系。加快制修订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效能耗要求,扩大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工业领域碳达峰标准体系,重点制定基础通用、碳排放核算、低碳工艺技术等领域标准。强化标准实施,推进标准实施效果评价。鼓励各地区结合实际依法制定更严格地方标准。积极培育先进团体标准,完善标准采信机制。鼓励行业协会、企业、标准化机构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开展工业领域关键计量测试和技术研究,逐步建立健全碳计量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四)完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发挥税收对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落实可再生能源有关政策。统筹发挥现有资金渠道促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材料应用。优化关税结构。(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税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五)完善市场机制。健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套制度,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统筹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研究重点行业排放基准,科学制定工业企业碳排放配额。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推动绿色电力在交易组织、电网调度、市场价格机制等方面体现优先地位。打通绿电认购、交易、使用绿色通道。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强化绿色低碳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认证。(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六)发展绿色金融。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将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支持金融资源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绿色信贷投放。建立工业绿色发展指导目录和项目库。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利用绿色信贷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改造,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轻工、纺织、机械、汽车、船舶、电子等行业支持一批低碳技改项目。审慎稳妥推动在绿色工业园区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引导气候投融资试点地方加强对工业领域碳达峰的金融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七)开展国际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度参与全球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化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贸易等方面交流合作。落实《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工作指引》。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完善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支持政策,务实推进绿色低碳项目合作。利用现有双多边机制,加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交流,聚焦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开展多层面对接,充分挖掘新合作契合点。鼓励绿色低碳相关企业服务和产品“走出去”,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组织实施(十八)加强统筹协调。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对碳达峰相关工作的整体部署,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制定重大政策。做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财政、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商务、市场监管、金融、能源等部门间协同,形成政策合力。加强对地方指导,及时调度各地区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进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九)强化责任落实。各地区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结合本地区工业发展实际,按照本方案编制本地区相关方案,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达峰路径,加大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支持力度,切实做好本地区工业碳达峰工作,有关落实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国有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方案,落实任务举措,开展重大技术示范,发挥引领作用。中小企业要提高环境意识,加强碳减排信息公开,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各地区相关部门、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深化宣传交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标准化组织、各类媒体、产业联盟等机构的作用,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六五环境日,开展多形式宣传教育。加大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低碳相关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鼓励企业组织碳减排相关公众开放日活动,引导建立绿色生产消费模式,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 工业过程分析:政策驱动之外的“真实需求”——访聚光科技工业产品线总监俞大海
    工业过程分析专注于利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和设备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物料、气体、液体进行实时监测和质量控制,以确保工艺流程的高效、安全与环保,在石化、冶金、电力、制药、食品等行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演变,市场对高精度、高灵敏度、智能化的分析仪器需求日益增长,可以说,工业过程分析行业正处于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期。在第32届中国国际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展览会(原“多国仪器仪表展”)上,仪器信息网采访了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产品线总监兼研究部总监俞大海,请他为我们深入介绍了当前工业过程分析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公司相关技术成果等。聚光科技工业产品线总监 俞大海俞大海,长期从事高端分析仪器的研制与产业化工作,擅长依托激光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原子光谱、色谱质谱、光腔衰荡光谱和X射线荧光谱等各种先进光谱技术,研制高端分析仪器,开发了温室气体检测仪、激光气体分析系统、烟气在线分析系统、高端工业在线色谱仪等,应用于工业过程测量、温室气体检测、环境污染监测等领域,有效破除国产高端装备“卡脖子”问题。工业过程分析占据聚光科技战略发展的核心位置仪器信息网: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聚光科技在工业过程分析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阶段性突出成果? 俞大海:2003年,聚光科技进入工业过程分析领域,推出了首款产品——激光气体分析仪,率先将其应用于钢铁行业的冶金流程中,并在煤气管道和能源气体回收系统的成分分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一创新使得聚光科技迅速扩展业务版图,逐步进入石化、煤化工和天然气等关键工业领域,奠定了其在工业过程分析领域的领先地位。2006年,聚光科技进入环境监测领域,成功研发并推出涵盖大气、水质和土壤的全系列环境监测仪器。同年,聚光科技正式启动高端实验室仪器业务,开始涉足质谱、色谱及金属分析的直读光谱仪等高端科研设备,进一步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线,为科学研究与工业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聚光科技的战略定位始终聚焦于高端分析仪器市场,专注于研制高价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如激光气体分析仪和质谱仪等。相比之下,公司选择专注于核心领域,未涉足温度计、压力表等传统仪表领域,以确保资源能够集中在核心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上,实现专业领域的深耕细作。仪器信息网:在聚光科技的战略发展中,工业过程分析仪器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定位?近几年其业务增长情况如何?俞大海:2024年,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十大工作任务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为聚光科技工业过程分析业务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聚光科技发展的基石,工业过程分析业务凭借其创新产品持续满足市场需求,在公司战略中始终占据核心位置,其稳健的增长和持久的市场价值,使其成为公司长期发展的坚实支柱。近三年来,聚光科技在工业过程分析领域的产品线实现了显著扩展,从最初的激光气体分析仪和紫外气体分析仪两大技术平台,发展到如今的八大气体检测技术平台。与此同时,公司正积极拓展固体元素在线分析业务,进一步丰富了工业过程分析的产品系列。目前,聚光科技已拥有超过100种工业过程分析系列产品。仪器信息网:这次展会,聚光科技带来了哪些工业过程分析产品?与市面上同类的产品相比,贵公司的优势体现在哪里?俞大海:在此次展会中,我们重点展示了几款全新的工业过程分析产品,其中包括专为户外环境设计的工业在线气相色谱分析仪,这款仪器在工业在线色谱领域表现卓越,性能处于业内先进水平。此外,我们还推出了两款质谱产品,分别应用于在线质谱分析和泄漏检测,以及一款采用半导体光源的紫外吸收分析仪,在化学反应监控中表现出色。这些产品经过精准设计,针对特定应用需求,广泛服务于化工、精细化工以及锂电池行业。 ProGC-3000工业在线气相色谱分析仪、ProMars-6000在线质谱分析仪ProRGA-7000残余气体质谱分析仪、UV-DGA-200半导体紫外气体分析仪在工业过程分析领域,聚光科技主要面对的是国际品牌的竞争。我们的优势在于,产品设计更加贴近用户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在工艺控制功能方面表现出色。以色谱仪为例,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自定义选项,用户可以根据具体应用要求,灵活设置和调整功能,如输出格式等,确保产品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工业过程分析“真实”地解决行业的实际需求仪器信息网:从研发的角度,相对于实验室分析仪器,您如何评价工业过程分析仪器研发的难易程度以及目前存在怎样的挑战?俞大海:自我加入聚光科技以来,一直专注于工业过程分析仪器的研发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工业现场分析仪器与实验室分析仪器之间的关键差异:实验室仪器通常在标准化环境下运行,严格遵循国家标准,研发重点主要集中在仪器原理和性能的精细优化上。而工业过程分析仪器则需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场条件,如高腐蚀性、强震动等极端工况,每个细分应用领域都要求仪器具备极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因此,即使仪器在初步开发完成后,我们仍需针对具体应用进行深入的二次开发,包括算法调整、软件功能优化,以及预处理系统的设计等,整个过程既富有挑战性,又充满了创新机会。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研发过程中,我们曾面临脱硫脱硝过程中的氨逃逸检测难题,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项公认的挑战。尤其在中国,由于燃煤量大且煤炭含灰量高,管道烟气中尘埃含量极高,使得检测ppm级别的氨气浓度变得极为困难。初期,从国外引入的检测方法难以完全适应中国的特殊工况,原位安装方式也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为此,聚光科技自主研发了一整套符合本土工况的检测方案。面对大型脱硫脱硝装置的复杂性,我们无法直接在实验场景中应用并获取详细工况数据,因此只能通过构思方案,反复试用与迭代,不断完善技术方案。最终,经过约15次版本更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我们成功实现了氨逃逸检测技术的国产化,为国内企业提供了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仪器信息网:您怎么看待工业过程分析市场的发展,有哪些机遇和挑战?俞大海:在聚光科技的18年里,尽管有多次机会可以跨领域发展,但我始终专注于工业过程分析领域。我认为工业过程分析仪器满足的是用户的“真实需求”,这种需求并非仅仅受政策驱动,而是切实帮助用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升效率。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存在挑战,中国工业的规模依然庞大,展现了强大的韧性与潜力。近年来,中国工业的自动化水平取得了显著进步。未来,自动化升级将继续推动工业过程分析市场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一领域蕴含着广阔的机遇。与实验室分析仪器市场相比,工业过程分析仪器的推广节奏相对更为审慎,这主要源于工业现场环境的复杂性和高要求。在工业环境中,新产品的应用必须经过严格的验证,以确保其与现有装置的兼容性和稳定性。这与实验室仪器的独立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工业领域,仪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任何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个生产流程的正常运行。因此,工业过程分析领域的客户在引入新产品时通常会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这也成为推动这一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国产化替代与技术升级是工业过程分析领域的发展方向仪器信息网:根据您的经验,您认为未来几年工业过程分析技术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俞大海:未来,工业过程分析领域的一个显著趋势将是国产化替代的加速推进。尽管当前市场上进口产品仍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国内企业技术实力的不断增强,国产替代已成为必然趋势,尤其在提升市场占有率方面潜力巨大。同时,技术升级与迭代是工业过程分析领域的永恒主题,鉴于工业过程对仪器可靠性和精度的高要求,持续的技术革新不仅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也是确保产品能满足行业高标准的必要条件。在产品发展方向上,聚光科技一直聚焦于气体成分的测量,同时正逐步拓展研究领域。近期,公司在固体元素分析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熔融态金属元素的在线监测和钢铁煤炭输送过程中的固体元素分析领域,推出了相关产品并成功应用于现场。未来,聚光科技将进一步加大在工业过程分析领域的研发力度,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仪器信息网:您对中国工业过程分析行业发展有什么样的建议或者是期待?俞大海:在工业过程分析领域,国内企业在行业话语权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一方面,工业领域的多样性和专业性,使得制定统一标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许多工业现场的仪器使用习惯源自进口工艺包,这些习惯已经被用户广泛接受,对国内分析仪器厂商而言,这意味着在推广国产产品时需更加注重技术的适配性和用户体验的优化。标准的权威性是其有效性和被广泛采纳的关键。没有权威性的标准难以赢得用户的信任。聚光科技深知标准制定的重要性,正在积极参与并推动相关标准的建立。然而,当前标准制定工作面临着挑战,在同一应用领域内,出现了多家团体制定相似标准的现象,这给用户在选择时带来了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帮助用户识别和选择最具技术含量和合理性的标准,成为行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因此,推进标准化进程不仅需要聚光科技等国内企业的智慧与耐心,也对整个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在复杂多变的工业过程分析领域建立起一套既符合国情又接轨国际的科学标准体系,才能为国内企业争取更多的市场空间和竞争优势。
  • 工业融合,传感互联|第二届传感器与工业互联网研讨会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11月11-12日,第二届传感器与应用技术大会在深圳光明区云谷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届大会由由深圳市光明区和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联合主办,吸引了国内外领先传感器企业参与,并组织了多场先进传感器技术和应用会议,聚焦储能、工业、医疗等应用方向。会议现场12日上午,第二届传感器与工业互联网研讨会在深圳光明区云谷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本届研讨会吸引了国内外领先传感器企业参与,汇集国内外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应用端及传感器头部企业,围绕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部署价值、市场发展及未来趋势等主题进行产业探讨。报告人:西门子四方维亚太区总经理 洪子伦报告题目:产品数智化的新机遇数字设计资产是否能够更精准地找到潜在客户?如何消除潜在客户设计采用的障碍?面对这些问题,四方维提供了从PDFs到数字孪生,在线、互动和数字设计资产的解决方案。洪子伦表示,任何设计都需要BOM上每个组件的原理图符号、PCB焊垫和3D模型支持,四方维支持25+PCB设计工具和30+CAD工具。数字化+商业化将加速对外推广工作,而四方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关数百万工程师与采购人士的元器件采用实时情报,提升元器件销售转换,助力客户实现终端触达、业务出海。报告人:浙江中控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 俞利明报告题目:“E 网到底”——数字化仪表解决方案当前智能工厂建设中,现场仪表面临诸多痛点:非智能仪表普遍存在,大大降低了全厂智能化水平;HART、FF智能仪表,通讯速度太慢,难以实现高端应用;仪表种类繁多,由众多不同的供应商提供,难以统一管理;仪表维护成本高,现场维护耗时长,效率低;仪表在线参数和报警,缺乏有效监控手段;仪表资产台账,无法自动动态更新;手操器,独家进口,价格昂贵,操作记录难以追溯。因此,当前智能仪表研究方向主要为,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的智能仪表;仪表对外部工况的自适应、自学习、自调整技术;高灵敏感知、探测技术;仪表的远程升级及回溯功能;传感层数据安全与功能的安全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精度测量方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预测性维护功能;仪表本体软硬件诊断技术;仪表虚拟化技术 (场景仿真);基于低功耗的高速通讯技术等。基于此,俞利明介绍了中控技术的APL总线仪表及智能仪表管理平台和中控自动化仪表业务情况。报告人:TE Connectivity传感器事业部亚太区业务拓展负责人 郑婷婷报告题目:智能传感技术助力工业高质量发展TE Connectivity致力于智能/高效/高性能的传感器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从概念到产品的转化。郑婷婷表示,工业物联网与传感器的发展相辅相成,传感器是工业物联网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工业物联网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目标,离不开传感器的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工业物联网也对传感器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给它未来的创新带来驱动力。报告中,郑婷婷介绍了TE解决方案在状生产流程控制、电力工业、城燃管网、风电、液冷、氢能源、轨交等领域的监测应用。报告人:龙元集团总裁助理/龙元天册总经理 王萍报告题目:数字工业赋能CDI绿色双碳百园计划《巴黎协定》提出世界须在2030年前将碳排放减少四成,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的目标。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比重为27%,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33%左右,中国实现“3060”降碳目标就能使全球升温减少了0.2-0.3度。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我国将提高国际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各类工业园区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的31%,工业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重要领域,约占70%。产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应用场景。建设“绿色双碳园区”是我国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双碳”目标的必经之路。在此背景下,8月3日,第四届CDI开发区创新发展大会上,“CDI绿色双碳百园计划”重磅启动。王萍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该计划的情况,并呼吁加入该计划。报告人:西安中星测控有限公司董事长 谷荣祥报告题目:高端智能传感器提升工业物联网价值据了解,西安中星测控有限公司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各种智能传感器专业制造商及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报告开始,谷荣祥以一则短视频展现了中星测控的风采,并表示,物联网的到来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巨大改变,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正在一步步实现。报告中,谷荣祥介绍了工业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的基本要求、中国原创MCS高端工业压力传感器、中星测控公司振动/温度/压力复合传感器的工业物联网应用以及无线蓝牙温度/压力传感器在空调制冷系统中的节能应用。报告人: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集团创新中心技术总监 袁晓舟报告题目:数字孪生-赋能传感器与物联网全产业链数字化企业融合真实世界与数字世界。实现面向产品与生产的持续闭环优化。西门子的数字孪生产品可以实现在数字世界中设计、仿真、验证产品,包括机械、多物理场、电子与软件的管理;在数字世界里规划、仿真、预测和优化生产,以及PLC代码的生成与虚拟调试等功能,并指导企业实现高效、安全地运行生产。从芯片、到系统、到生态,西门子为半导体(传感器) 行业提供全面的数字孪生。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13年中国工业通信业运行报告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通过创新调控方式、明确经济合理运行区间,有效引导社会预期。一系列预调微调政策的效应在下半年逐步显现,工业生产增速止跌回升,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改善,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市场信心明显增强,工业经济呈现企稳回升的发展态势,为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2013年工业通信业运行基本情况  工业生产增速止跌回升,东部地区率先企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11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增速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加快0.4个和0.1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9.5%,二季度增长9.1%,三季度增长10.1%,10月份和11月份分别增长10.3%和10%,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自8月份以来已连续4个月超过10%,回升迹象明显。分区域看,1-11月份,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 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0.7%和11%,同比回落0.7个和1.8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分别加快0.7个和0.5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出口有所恢复,内需仍是支撑工业回升的关键力量。近期,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有所加快,我国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工业品出口增速低位回升。1-11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4.6%,增速同比减缓2.2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6.2%、3.6%和3.9%,10月份和11月份分别增长6.1%和5.8%,下半年以来增速总体回升,但仍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在外需疲软的情况下,内需增势平稳,前11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9.9%和13%,带动规模以上工业保持平稳增长。  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各行业按照“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对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治理力度,列入2013年公告的19个行业落后生产线已完成关停。1-11月份,工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21%,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42.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继续快于整体工业。节能技术改造和重点行业能效对标达标行动稳步推进,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工业空间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转移有序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在转型升级中的集约集聚发展作用日益显现。  企业效益有所改善,但主营活动利润偏低。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7%,增速同比提高13.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加快2.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59%,比去年同期提高0.13个百分点。尽管工业企业总体经营状况有所改观,但主业盈利水平仍然较低。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活动利润同比增长5.4%,增速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放缓1.8个和7个百分点。以主营活动利润计算的收入利润率为5.66%,较去年同期下降0.36个百分点。  市场信心增强,社会预期向好。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达到121.5,比二季度上升0.9个点 企业家信心指数达到119.5,比二季度回升2.5个点。11月份,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达到51.4%,已连续四个月保持在51%以上。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4%,与5月份2.9%的降幅相比明显收窄。三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比前两个季度也有所提高。  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前11个月,互联网和数据通信领域投资同比增长28.4%。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截至11月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23亿户,其中3G用户3.87亿户,占比达到31.6%。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新增1822.1万户,总用户达到1.88亿户,其中4M以上宽带用户比例达到77.4% 农村地区宽带接入用户达到4699.7万户,新增651万户,城市和乡村宽带用户比例由去年同期的3.31:1缩小到3.0:1。智能移动终端呈现加速增长态势。1-10月,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3.48亿部,同比增长178%,自主品牌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国内销量继续快速增长。信息服务增势平稳。通信业完成业务收入1.067万亿元,增长8.5% 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9.7万亿元,增长34% 软件业前10月完成业务收入2.53万亿元,增长24.1%。信息消费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尽管经济运行出现了上述诸多积极变化,但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回升基础仍不稳固。尽管当前内需增势基本平稳,但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依然脆弱,外需总体仍处在较低增长水平,总需求水平能否持续扩张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同时,7月份以来工业生产等主要指标明显反弹也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有一定关系,并且经济增速的回升也未引发企业库存出现明显积极调整,工业企业库存总体仍处在较低水平。10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6.2%,比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比9月底仅回升0.2个百分点。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中的产成品库存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仍位于50%的临界点之下。目前,企业未显现出回补库存的明显迹象,工业扩张动力总体仍显不足。  二是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当前,我国产能过剩已呈现出行业面广、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是影响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去年以来,国家统计局统计的6万余户大中型企业产能综合利用率基本低于80%,产能过剩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向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产业扩展,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不到75%,但一些过剩行业投资增长仍然较快,新的中低端产能继续积累,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矛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期对3545家企业的调查显示,67.7%的企业认为,要消化目前的过剩产能,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其中认为需要“5年及以上”的企业占到22.7%。化解产能过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三是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突出。与往年相比,当前工业企业盈利水平依然偏低,前10个月企业亏损面为14.7%,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企业生产经营总体仍较困难。在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21个月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较快,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平均成本要占到85.81元,同比上涨0.44元,相应增加的企业成本相当于同期新增利润总额的2/3。10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2.5%,高于主营业务收入1.4个百分点,在41个工业行业中有26个行业应收账款增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企业资金压力依然较大。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经营困难问题更加突出。11月份,小型企业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8.3%,已连续4个月回落,并且连续20个月运行在50%的临界值之下。  四是工业推进提质增效升级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在持续发生大范围雾霾天气的严峻形势下,倒逼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压力增大。1-11月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4.8%,离完成全年降低5%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两高一资”行业产能出现加快释放又会明显加大节能减排压力。随着工业潜在增长率下降,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工业调结构、转方式任务更加迫切。近年来,工业要素投入的边际效应不断减弱,我国工业已进入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2009年以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不断回落,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制造业增量资本产出率急剧上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降低,集中反映了我国研发创新投入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经济增长质量下降等突出问题,必须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大力提高质量效益。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的发展阶段,短期问题和中长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并存,加上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过程中,使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以及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工业已由过去的高速增长期进入到了以结构调整为主的中高速增长新阶段,预计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去年增长9.7%左右。  二、2014年工业发展环境分析  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将为扩大内需、发展实体经济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将更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将进一步激发工业发展活力。在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和全社会对转型升级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共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深入推进,将进一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在工业潜在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多年积累的深层次问题与结构调整投入不足的矛盾更加凸显,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还要付出巨大努力。  从国际看,发达经济体宏观指标总体改善,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也有所趋稳,明年世界经济复杂步伐有望略有加快,外贸形势将得到一定程度改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份预计明年全球经济增长3.6%,比今年高0.7个百分点 世界贸易组织9月份预计明年全球贸易规模增长4.5%,比今年高2个百分点。但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依然较多,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节奏仍不明朗,欧元区债务上升和失业率高企问题依然突出,日本短期刺激政策效应递减,新兴市场国家中俄罗斯和印度存在滞胀风险。同时,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以及我国出口传统竞争优势减弱也将对外贸增长形成制约。另外,10月份开幕的第114届广交会的采购商与会人数比113届环比减少6.5%,比第112届同比微增0.1% 出口成交额环比下降10.9%,同比下降3%,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出口形势总体仍不容乐观。综合看,明年我国出口形势可能略好于今年,但总体仍将延续低速增长的格局。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扩大内需潜力巨大,但制约因素也在增多,明年内需增长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但投资和消费结构都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  从投资看,今年1-11月份,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1万亿元,同比增长19.9%。其中,民间投资24.8万亿元,增长23.2%,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3.5%,比去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随着三中全会后民间投融资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的持续加大,明年民间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活动会更趋活跃,将在稳定投资增长、提高投资效率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前11个月,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仅增长14.3%,同比回落14.5个百分点,反映未来投资增长动力下降。同时,受地方融资平台监管收紧和财政收支矛盾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制造业投资受产能过剩和利润偏低影响,总体仍将维持低速增长格局。今年以来,我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和土地购置面积均处在低位水平,并且部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开发呈现出供大于求的迹象,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将有所放缓。综合分析,明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稳中略降,但民间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将继续发挥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从消费看,今年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加快0.3个和0.1个百分点,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增长较快,成为消费增长中的亮点。在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和中央加大对信息消费等新消费热点培育力度的作用下,明年信息消费将延续快速增长势头。随着我国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居民对高端消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端消费市场也有望加快增长。前11个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已提前完成全年新增900万人的目标任务。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保持在4.04%的较低水平。就业市场的良好形势将为居民消费平稳增长打下基础。但是,今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较去年同期均有所放缓,部分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对消费增长形成掣肘。综合看,在国家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政策基调下,明年消费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继续发挥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作用。  明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一年,工业发展环境总体向好,但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特别是工业运行质量提升任务十分艰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要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将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在转型升级与保持合理增长速度之间找到黄金平衡点。总的看,明年工业经济运行将延续稳中有进的态势,生产增速在合理区间运行,改革红利将得到进一步释放,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有望得到改善,工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步伐继续加快。  三、重点行业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判断  从工业主要管理门类看,主要行业运行特点和明年发展趋势判断如下:  原材料工业。在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拉动下,原材料行业运行总体平稳,下半年以来生产增速加快,企业效益状况有所改观。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测算,今年1-11月份,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1个百分点,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6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0.2%、10%和10.9%,10月份和11月份分别增长10.5%和10.2%。前10个月,原材料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在去年同期下降18.9%的基础上增长15.7%,增速比上半年加快6.8个百分点 收入利润率为4.06%,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企业亏损面为15.35%,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明年生产增速可能适度回调,结构调整力度将不断加大。明年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原材料主要下游产业的投资需求难以改观。同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和电解铝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指导意见以及大气污染防治等政策措施的出台实施将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加快行业发展方式转变。总体看,明年原材料行业增加值增速可能略有放缓,结构调整力度有望明显加大。  钢铁行业。生产增速加快,出口明显增加。1-11月份,我国累计生产粗钢7.1亿吨,同比增长7.8%,增速同比加快4.9个百分点。出口钢材569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2%。钢材库存持续下降,但仍高于年初水平。据中国钢铁协会对主要钢材市场社会库存统计,钢铁社会库存量由年初的1188万吨连续上涨至3月份的1997万吨的高位,之后逐月下降,5月份后去库存化加快,11月末库存降至1240万吨,但仍高于年初52万吨。市场供需矛盾突出,钢材价格回落。年初以来,钢材价格逐月回落,从2月中旬的111.12点回落至6月末的98.52点,7、8月份略有回升,但受产能加快释放等影响,市场继续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9月份以来钢材价格再次下跌。11月末,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下降为99.33点。企业效益有所好转,但盈利水平仍然偏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10月份,冶金行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9.9%(去年同期为下降48.3%),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6.2个百分点。但是,全行业收入利润率仅为2.16%,企业亏损面同比下降2.67个百分点,但仍高达23.4%。运行困局短期难以扭转。明年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可能有所回落,汽车、船舶等下游用钢行业需求也难以明显增加,预计钢铁行业国内需求难有改观。另据国际钢协最近预测,2014年全球钢铁表观消费量将增长3.3%,仅比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加上国际贸易摩擦明显加剧,钢材出口进一步加快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当前钢材库存仍处在较高水平,并且产品同质化竞争问题仍然突出,产业集中度呈下降趋势,市场供需矛盾短期内很难扭转。在钢材价格缺乏回升动力的同时,铁矿石价格依然居高不下,将进一步吞噬钢铁企业利润。综合看,明年钢铁生产增速将有所放缓,总体仍将维持微利状态,生产经营形势依然严峻。  有色行业。生产总体平稳。1-11月份,有色行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3.3%,增速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十种有色金属产量3691万吨,增长10.5% 其中,电解铜、电解铝产量分别增长14.3%和9.6%。铜材、铝材产量增长较快,累计增速均超过20%。价格震荡下行。11月29日,上海市场铜、铝、锌三个月期货价格分别收于50530元/吨、13975元/吨和14740元/吨,均明显低于年初水平。利润降幅缩小,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突出。前10个月,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1438亿元,同比下降6.8%,降幅同比缩小12.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收窄5.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3.39%,同比回落0.57个百分点 企业亏损面为19.81%,同比扩大1.09个百分点。明年运行形势可能与今年大体相当。尽管有色行业总体市场需求难有改观,但是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深入落实和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有色金属深加工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将支撑有色行业平稳运行。然而,我国有色金属冶炼产能过剩、矿山保障能力不足、高附加值产品短缺的“中间大、两头小”的产业链格局短期难以解决,美国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将导致黄金、铜等金属的金融属性走弱,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可能持续低位震荡。同时,国内电力、环保和人工成本上升较快,企业经营困难短期或难有改变,实现利润可能基本维持在今年水平。  建材行业。生产增速稳中有升。1-11月份,建材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增速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生产水泥22亿吨,增长9.2% 平板玻璃产量7.1亿重量箱,增长11.6%。制品业及深加工业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据中国建材联合会统计,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建筑用材和轻质建材等制品与深加工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均超过20%,明显高于传统建材行业,对建材行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水泥、平板玻璃行业遏制产能过剩初见成效,产品价格缓慢回升。据中国建材联合会统计,前三季度全国累计新增水泥熟料生产线32条,新增水泥熟料生产能力4053万吨 累计新增浮法玻璃生产线17条,新增产能6184万重量箱。截至9月底,水泥熟料、平板玻璃新增产能为去年全年新增产能的43%和45%,目前在建的水泥、平板玻璃项目有一半以上不同程度地放缓了进度或停止了建设。在新增产能得到初步遏制、市场供需矛盾有所缓解的情况下,今年以来水泥、平板玻璃价格总体稳定, 8月份以来基本呈现小幅回升的态势。效益状况有所好转。前10个月,建材行业实现利润增长21.3%(去年同期为下降5.2%),增速比上半年加快3.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7%,同比提高0.28个百分点 企业亏损面为12.47%,同比收窄0.18个百分点。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有望延续。今年以来,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建材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已初显成效,建材制品业和深加工行业发展态势良好,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下一阶段要继续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绿色建材等行业,在推动建材行业运行基本平稳的同时,进一步提质增效。  石化行业。生产增势基本平稳。1-11月份,石化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增速同比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化工行业增长12.2%。主要产品中,乙烯和烧碱产量分别增长8.4%和5.9%,增速同比加快11个和1.8个百分点 纯碱产量同比下降1.5%。多数产品价格见底回升。今年以来,主要石油化工产品价格呈现下跌趋势,进入三季度之后,产品价格持续下滑的态势基本得到遏制,多数产品价格有所回升。据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统计,尽管石油和化工行业价格指数同比仍然下降,但是环比已连续数月小幅回升。9月份,在主要监测的化工产品中,70%的产品价格环比上涨。除有机化学品外,纯碱、烧碱等部分持续下跌的无机化学品价格也出现了回升。效益恢复性回升。前10个月,石化行业实现利润总额3586亿元,在去年同期下降5.8%的基础上增长9.3%,比上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化工行业利润总额增长11%。明年将保持平稳增长。近期,石化行业运行呈现企稳回升的积极态势,油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页岩气开发、煤层气开发、稳步推进煤化工项目等一系列政策效应的显现将进一步巩固行业向好发展的基础。但也要看到,当前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明年房地产、建筑和汽车等下游行业需求状况难有改观,市场供需失衡矛盾调整难度较大,加上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和企业经营成本高企,行业运行情况短期仍难以明显好转。预计明年石化行业运行态势总体平稳。  装备制造业。在汽车行业支撑,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和出口持续回升的拉动下,装备工业生产增速连续五个月恢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11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增速同比加快2.5个百分点,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9%、9.3%和11.2%,10月份和11月份分别增长13%和13.9%,已连续5个月回升。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14.3%,增速同比加快5.7个百分点,是带动装备工业生产回升的重要力量。出口增速持续回升。受全球经济回暖和去年基数前高后低的影响,装备工业出口交货值扭转了年初以来降幅持续扩大的趋势,6月份以来增速不断回升,11月份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6.5%。效益状况继续改善。前10个月,装备工业实现利润10536亿元,同比增长14.9%,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2.8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加快3.5个百分点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39%,同比提高0.15个百分点 企业亏损面为14.68%,同比扩大0.6个百分点。装备行业运行仍将延续恢复回升基调,行业内部可能出现分化。尽管明年固定资产投资难以加快增长,但出口形势可能有所改观,同时中国机械联合会重点联系企业的累计订货额增速也呈现持续小幅加快之势,预计明年行业需求状况总体平稳,将支撑装备工业继续恢复增长。受产能过剩影响,冶金矿山设备、重型机械、普通机床等行业短期仍然难以摆脱低迷态势。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下,明年高档机床、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有望加快发展。汽车和农机产销在今年增速较高的基础上可能适度回落,但大型高端农机仍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汽车行业。产销量保持较快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1-11月份,全国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1999万辆和1986万辆,同比增长14.3%和13.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9.8个和9.5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产、销量分别为213万辆和204万辆,增长21.2%和14.1%。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有所回落。1-11月份,共销售中国品牌乘用车646万辆,增长11.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0%,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1.6升及以下轿车市场份额小幅提高。1-11月份,共销售1.6升及以下轿车780万辆,增长13.1%,占轿车销售总量的比重为72%,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市场集中度有所提升。1-11月份,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1758万辆,增长15.2%,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8.5%,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出口量下降。1-11月份,我国出口汽车89.4万辆,较去年同期下降7.4%。效益状况良好。前10个月,汽车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2.4%,增速同比加快13.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8.19%,同比提高0.36个百分点 企业亏损面为14.48%,同比下降0.79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新的增长亮点,但汽车产销增速整体可能适度回落。在居民汽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能源、交通和空气质量压力不断加大,采取限购政策的城市恐将进一步增多,明年汽车产销可能在今年高位增长的基础上有所回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实施和相关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的作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加快发展。  船舶行业。生产持续低迷,企业效益锐减。1-11月份,全国造船完工量388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3.1%,降幅同比扩大4.9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83.4%。1-10月份,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80家重点监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2.3亿元,同比下降49.8%。新承接船舶订单继续恢复性回升。1-11月份,新承接船舶订单量518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4.3%(上年同期同比下降49.4%) 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92.7%。手持订单降幅收窄。截至11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192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2%(上年同期同比下降30.3%),比2012年底手持订单增长11.5% 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87.8%。明年运行环境可能略有好转。在国际航运市场温和回暖的情况下,船舶工业运行中呈现出的积极迹象有所增多,随着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和《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的推进实施,明年行业发展环境有望继续改善,但船舶行业过剩产能短期内难以消化,低迷运行的总体格局不会出现根本转变。  消费品工业。受居民消费支出增速放缓和外需不振等因素影响,消费品工业生产总体趋缓,但三季度以来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势头。1-11月份,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增速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季度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6%、9.1%和9.9%,10月份和11月份分别增长10%和9.3%。效益状况良好。前10个月,消费品工业实现利润14649亿元,同比增长15.9%,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17%,同比提高0.14个百分点 亏损面为12.72%,同比扩大0.48个百分点。消费品工业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运行态势。在明年国家延续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国际经济形势也有望略有好转,消费品工业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总体改善,但同时也存在居民收入增幅放缓、部分小微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等制约因素,预计明年消费品工业运行总体平稳。  轻工行业。生产基本平稳。1-11月份,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增速比去年同期放缓1.2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和酒及饮料生产等3个行业分别回落4.3个、1.5个和2.8个百分点,大食品行业增速下滑是导致轻工业生产放缓的主要原因。结构调整初显成效。从主要轻工产品产量看,前10个月,太阳能电池、家用电热水器、电动自行车等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产品产量增速较快,而以纸、革为代表的原料类产品和被转型替代的产品产量降幅较大。利润保持较快增长。前10个月,轻工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5.1%,增速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79%,比去年同期略有提高 企业亏损面为12.13%,同比扩大0.75个百分点。轻工行业进入中高速平稳增长阶段。在传统的低成本优势不断削弱、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以及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退出的背景下,我国轻工行业发展已显现出由以规模扩张为主的高速增长期向以追求质量品牌为主的中高速增长期的阶段性转变特征,预计明年这一势头仍将延续。  纺织行业。生产较为低迷。1-11月份,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增速同比回落2个百分点,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纱、布、服装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3%、5.6%和0.7%,增速同比回落6.4个、5.3个和5.7个百分点。出口增长总体平稳。1-11月份,纺织行业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7.2%,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7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6.3%、8.5%和6.1%,10月份和11月份增长5.9%和8.1%。企业效益改善。1-10月份,纺织行业实现利润2439亿元,同比增长18.3%,增速比去年同期和上半年分别加快16.2个和1.7个百分点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83%,同比提高0.27个百分点 企业亏损面为14.38 %,同比缩小0.2个百分点。明年运行形势总体平稳。在国内消费平稳增长和外需回暖有望加快的情况下,纺织行业运行面临的需求环境可能略有改观,但当前国内外棉花价差依然较大,同时人工等成本过快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市场份额均有所下降。综合看,明年纺织行业将保持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  电子制造业。我国电子制造业对外依存度高,行业运行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受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影响,电子制造业生产小幅波动。1-11月份,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增速同比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季度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5%、11.7%和10.5%,10月份和11月份增长11.8%和11.3%。在出口增长回升的拉动下,电子制造业生产增速已连续3个月超过11%。效益状况有所好转,但扭亏增盈任务依然艰巨。1-10月份,电子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1.3%,增速较去年同期加快11.3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3.43%,同比提高0.31个百分点,企业盈利水平有所提高,但亏损问题突出。前10个月,企业亏损面达到23.89%,较去年同期提高0.91个百分点。明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有望略有加快,电子制造业面临的运行环境总体上可能会有所好转,但依然面临较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 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工业用乙二胺四乙酸》等586项行业标准
    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工业用乙二胺四乙酸》等586项行业标准(见附件1)。其中,化工行业32项、石化行业13项、黑色冶金行业9项、有色金属行业51项、机械行业71项、汽车行业43项、船舶行业8项、轻工行业141项、纺织行业35项、包装行业2项、电子行业16项、通信行业165项。批准《水处理剂混凝性能的评价方法》等53项行业标准外文版(见附件2)。其中,化工行业16项、有色金属行业4项、稀土行业3项、建材行业8项、机械行业7项、轻工行业2项、纺织行业3项、通信行业10项。现予公布。以上化工行业标准(含外文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石化行业标准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黑色冶金行业标准、有色金属行业标准(含外文版)及稀土行业标准外文版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建材行业标准外文版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机械行业标准(含外文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汽车行业标准及包装行业标准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船舶行业标准由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组织出版,轻工行业标准(含外文版)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纺织行业标准(含外文版)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电子行业标准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组织出版,通信行业标准(含外文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通信行业工程建设标准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附件:1.586项行业标准编号、名称、主要内容等一览表.doc   2.53项行业标准外文版名称及主要内容等一览表.doc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3年4月21日
  • 聚光科技:工业安监市场机遇凸显,构建工业物联网新领域
    “3.21”江苏省响水化工园区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国务院安委会发出紧急通知,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爆炸事故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做好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对所有化工园区进行风险评估,及时消除重大安全隐患。  安全生产经营是企业经营生命线,更是政府管理纲要。4月8日江苏省常委会召开《江苏省常委会研究部署做好化工产业整治提升》,明确提出“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的企业、园区必须关闭,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园区必须关停,对落后低端企业必须淘汰”。其它省市也已响应国务院安委办要求开始专项整治和风险评估工作。  化工园区企业依然是社会重要产值贡献来源,我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已达502家,现江苏省就有53个化工园区。江苏省此次特大事件发生后除对园区强化安全风险评估之外,发文中也重点说明需要对重大危险源100%监控。政府对工业园区、企业安全的政策加码,将带来物联智能监测技术、智能信息化预警和平台管理、应急处理需求激增。工业物联网作为工业智能化产业发展领域创新成果,将在工业安监、安防监测预警及应急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近年来致力于推动化工园区安全管理平台的建设,提高化工园区的综合监管水平和整体应急处置能力,拥有自主研发报警仪产品、智慧平台、安全服务全流程深度集成的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与通信技术,助力实现园区精益化、智能化、安全化,打造“透明园区”。01聚光科技工业园区智慧安监平台能力,引领重大风险源识别与排查平台技术  聚光科技自主开发的五大应用平台:园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平台、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园区安防管理平台、辅助决策支持平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云平台。平台建设包括园区的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及事故预警系统、安全风险防控与隐患排查系统、安全执法系统、安全教育系统、应急指挥平台、安防平台(一卡通管理、危化品车辆管理、高空瞭望)、安全决策与支撑等。  平台面向六大用户群体:安监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政府其他部门、生产经营单位、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根据总体建设内容以及各个模块之间的业务、逻辑关系,按照“三大体系、六层架构、五大应用”的总体思路,开展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工作。系统总体框架可以总结为“三六五框架体系”。  三大保障体系:安全保障体系、运维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  六层架构:感知层、网络层、基础设施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平台层、用户层。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及事故预警系统隐患排查APP02 聚光科技“安全管家”,智慧服务增值,助力工业安监安防保障  针对本次响水爆炸事故,国家对于安全隐患排查、园区风险评估、应急知识培训、入园项目评估等有提出了新的要求。聚光科技与中国安科院和中国化学品协会专家已开展深度合作,汇集了众多安全领域专家推出“安全管家”专项服务。针对服务对象特征,“安全管家”可提供专项定制的咨询及工程技术服务;可为工业园区及企业提供从项目立项、标准化建设、安全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安全培训等“全流程”的技术咨询服务以及平台数据分析服务。  助力企业解决“不会管、管不好”的问题,协助政府实现从“大包大揽”的全能型向“依法监管”的有限型职能转变。引导企业真正落实主体责任、发现企业安全管理短板,帮助企业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手段,从而推动安监能力建设,带动企业安全发展,最终实现园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03 工业物联网新领域未来空间  未来物联网世界将是与各产业深度融合的世界,工业危险源灾害预警就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种深度融合与应用。隐患期,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地进行危险报警和对危险源跟踪、定位监控、追溯记录,为降低灾害危险发生赢得时间。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工业灾害防范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将是聚光科技工业物联网战略产业的重要使命之一。典型案例 天皮山安环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江苏睢宁安环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
  • AMETEK LAND 将参加 2021 年中国国际铝工业展览会,展示其先进的工业解决方案
    全球领先高精度非接触式温度测量系统的供应商 AMETEK LAND (兰德) 将于 2021年7月7-9日在中国国际铝工业展览会上展示其为铝加工和生产行业开发的精确温度测量解决方案。欢迎来到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展位号N1-1L33参观, 观展商将看到为铝工业提供精确、可重复温度测量的智能,专业的解决方案。 SPOT AL EQS 智能高温计改进并拓展了之前的功能,可用于工业 4.0 集成。SPOT AL EQS 使用一系列的数据处理算法,为挤压、板材加工和锻造等一系列铝工业的应用提供了通用的温度测量解决方案。SPOT AL EQS 是 AMETEK Land 的一款智能非接触式红外应用型高温计,专为铝温度测量应用提供单传感器的解决方案。它将智能的 SPOT 技术与独特的数据处理计算法相结合,一台设备有多种测量模式功能。SPOT AL EQS 系列的 SPOT 执行机构,专为铝工业应用开发的智能电动装置。对所有 SPOT 高温计都提供了远程控制目标和热点对焦、跟踪型材并扫描铝坯/型材。 全球金属行业经理 Peter Unwin 说:“作为自 1947 年以来制造精密测量设备的专家,我们了解像铝这样的行业需要高度精确的温度测量,并需要持续监测,这样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对工艺进行改进。AMETEK Land(兰德) 为铝生产和处理的许多不同阶段提供专门的解决方案,可以提供每道工序所需的精度和快速响应。”AMETEK LAND(兰德)在铝工业拥有数十年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请与我们中国国际铝工业展览会上 1L33 号展位的专家交谈,了解更多关于我们市场领先的解决方案的信息,以便在工厂运营中确保精确的测量。 关于AMETEK LANDAMETEK LAND 是领先的工业红外非接触式温度测量、燃烧效率和环境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分析仪制造商。凭借可靠的技术,AMETEK LAND 能精确满足每个客户的工艺需求,具备丰富的应用知识,确保过程安全以及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AMETEK LAND是阿美特克过程与分析部门成员。关于阿美特克阿美特克是电子仪器和机电设备的全球领导者,年销售额约为50亿美金。为材料分析、超精密测量、过程分析、测试测量与通讯、电力系统与仪器、仪表与专用控制、精密运动控制、电子元器件与封装、特种金属产品等领域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全球共有18,000多名员工,150多家工厂,在美国及其它30多个国家设立了100多个销售及服务中心。
  • 关于召开难处理工业废水“零排放”及工业节水技术论坛的通知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中环协〔2017〕72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关于召开难处理工业废水“零排放”及工业节水技术论坛的通知/pp  各有关单位:/pp  为了提升工业企业节水减排能力,推广先进适用环保技术和产品,交流生产实践中工业过程节水减排、污废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化方面的工程经验和第三方运营模式等相关实际问题,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定于2017年6月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2017)期间,在北京召开2017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分论坛——难处理工业废水“零排放”及工业节水技术论坛。相关事项,通知如下:/pp  一、论坛组织/pp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pp  承办单位:深圳能源资源综合开发有限公司/pp  河南大数据环保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pp  二、论坛时间:/pp  2017年6月13日,9:00-16:00/pp  三、论坛地点/pp  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号馆二层二号会议厅/pp  四、论坛内容/pp  1、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分质再生新技术及应用/pp  2、高浓度有机废水、高含盐废水“零排放”处理技术及工程化应用/pp  3、大数据工业云在工业节水减排中的应用探索/pp  4、高盐废水解决方案和“零”排放工艺/pp  5、高难度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和产品化/pp  6、大型膜处理系统在工业废水回用中实践与思考/pp  五、论坛费用/pp  论坛采取注册方式,不收取会议费,食宿和交通自理。因名额有限,将按报名先后顺序安排并通知相关人员参加论坛。/pp  六、论坛报名/pp  为便于做好论坛会议准备工作,请于6月2日前将参会回执(附件)盖章扫描发送至河南大数据环保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邮箱:cloudwto@126.com。/pp  参加论坛人员于论坛当日携带纸质会议通知进馆报到。/pp  七、论坛联系/pp  河南大数据环保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pp  联系人:周春艳 王濛/pp  电 话:0371-89917700-8039、8040/pp  邮 箱:cloudwto@126.com/pp  附件:参会回执/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17年5月12日/p
  • 让工业更绿色、更智能,助力中国工业过程分析领域 —聚光科技参展MICONEX 2017
    2017年9月26-29日,中国仪器仪表行业盛会——“第二十八届中国国际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展”(MICONEX2017)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召开。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近600家企业参展,国内外大咖云集,共同探讨最新技术、体验前沿产品。 聚光科技展台  作为国内仪器仪表的领军企业,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以“让工业更绿色,更智能”为展示主题亮相本届展会,集中展示智慧工业最新产品及综合解决方案,包括LGA-8100激光在线气体分析仪、OMA-3510硫磺比值仪、LGRS-100激光气体遥测仪等代表产品,及冶金、石化化工、燃气、工业水运营等行业整体解决方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光学和仪器专家、清华大学金国藩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吴幼华一行莅临聚光科技展台  聚光科技展示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在现场得到了专家、领导及专业客户的关注与认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光学和仪器专家、清华大学金国藩教授等业内专家一行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吴幼华等学会领导的陪同下,莅临聚光科技展台,就展示的新产品及新技术与聚光科技市场及研发人员进行了详细咨询与深入交流,金国藩教授等一行在表达高度肯定的同时,也对未来民族仪器仪表的发展提出了更为殷切的期待与鼓励。 “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现场  展会首日当晚,举办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聚光科技申报的“EXPEC700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及“LGRS-100激光气体遥测仪”分别荣获“科学技术二等奖”和“科学技术成果奖”,金国藩院士为聚光科技颁奖。 《聚光科技助力工业过程分析仪器国产化》报告现场  同期,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邀请,聚光科技出席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和IFPAC(USA)共同主办的“国际过程分析与控制中国区论坛(IFPAC)”,并做了题为《聚光科技助力工业过程分析仪器国产化》的国际性主题报告。聚光科技工业事业部市场经理杨思金向与会国内外行业专家学者汇报了聚光科技在分析仪器国产化中的累累成果,并表示聚光科技将始终坚定自主创新,以绿色科技引领未来,努力消除外界对国产仪器的“傲慢与偏见”,助力高端分析仪器国产化,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宏伟战略,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精彩演讲赢得现场掌声阵阵,好评如潮。 聚光科技董事长叶华俊做开场致辞  “环境与安全监测技术及应用研讨会”作为历届MICONEX同期的重要学会会议,由聚光科技承办举行。此次研讨会邀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所博士高志贤担任主持,聚光科技董事长叶华俊做开场致辞。出席会议的有中科院安光所刘文清院士、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修光利院长、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琳副主任、国家环境监测工程技术中心唐静玥总工等知名专家,大家聚焦大气环境综合监测、VOCs污染监测防治、大气PANs光解速率监测应用、激光雷达控制等行业热点,做了精彩丰呈的主题演讲。探讨会现场座无虚席,仪器信息网、现代科学仪器网、中国环保在线等多家业内专业媒体进行现场报道。 聚光科技展品现场互动体验  展会期间,聚光科技展台还同步开展了 “红包节”、“你敢答!我敢送! ” 、“产品互动体验”等展台活动,几度引发小高潮,参与体验的观众,纷纷表示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受益良多。
  • 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智能化生产中的应用
    引言随着我国工业持续发展,工业主导地位不断提高,我国的工业生产结构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动能也逐渐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与此同时,随着5G网络时代的到来,人民的生产生活将愈来愈智能化。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高工业生产的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国家经济增长再创新的高度。我国工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仍然是工业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点,未来工业智能化的发展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工业智能化的迅速发展,具有便捷性、精确性、迅速性、智能化等优点的机器视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各领域,其作为一种现代化检测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机器视觉技术涉及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信号处理、图像处理、机器学习、光学、自动化等多个领域。机器视觉通过光学设备和传感器获取到目标物体的图像信息,然后将图像信息转化成数字化信息,进而通过计算机分析数据显示在电子屏幕上或者通过控制单元指导机器完成任务。机器视觉偏重于信息技术工程化和自动化,但又构建在计算机技术视觉效果方法论的基础上,它的重点是感知目标物体的位置信息、大小形态、颜色信息及存在状态等数据信息。本文主要通过论述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生产智能化中的应用,分析机器视觉的优点及现如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性的方法,进而剖析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智能化生产上的发展趋势及方向,期望能为现代化的智能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借鉴。1 机器视觉的研究与发展机器视觉的概念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先应用于“机器人”的研制。通过机器视觉传感器采集图像信息并处理,进而通过计算估计下一步的位置来控制机器人运动。20世纪50年代:机器视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维图像的简单分析和识别上,像字符,工件、图片的分析和处理等,多用于航天、工业的制造与研究。20世纪60年代:利用计算机程序从数字图像中提取出诸如立方体、楔形体、棱柱体等多面体的三维结构,提出基于机器视觉的多面体零件特征提取技术,进而为识别三维物体和三维计算机视觉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这个时期才有人首次提出较为完整的机器视觉理论,也陆续出现了一些视觉应用系统.简单的视觉应用系统小部分的代替人工生产,让工业生产逐步向自动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机器视觉技术在这个时期获得蓬勃发展,随着一些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的不断涌现。机器视觉技术也不断和其他技术相结合,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机器视觉也逐渐被人们熟知和应用,使其工业生产中掀起新的生产浪潮。20世纪90年代:机器视觉技术开始应用于零部件的装配。同时,这一时期有人提出将机器视觉和神经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机械零件表面粗糙度的非接触测量。这一技术的实现让众多机械零件表面的检测得到了应用,代替了人工检测,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让众多工人的双手和双眼从工厂生产中解放出来。21世纪:现如今,机器视觉的发展已相对成熟,很多企业借助机器视觉的优点将其大量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现如今的时代是智能化的时代,现代工厂的生产也不断追求自动化以及机械化,倡导将传统的人工生产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产业已经在工业生产智能化方面做的相当出色。机器视觉技术作为工业智能化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也不断的被人们改进。由此可见,机器视觉技术一步步地发展到现阶段,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在各个领域都大规模是使用,尤其在工业领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的机器视觉技术相对起步较晚,相比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在技术、算法等方面努力跟进。2 机器视觉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工业机器人是现代科技的主要代表技术,工业机器人以其方便精确,省时省力,而被广泛应用于家电、电子、服装、汽车、食品、等行业。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高标准、高效率已经成为众多企业追求的目标,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应运而生。其中让笔者印象深刻的就是京东自动化机器人仓库,硕大的仓库里面成千上万的机器人不停地在货架之间来回运动,将物品分类、投放、运输。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机器视觉具有如下功能。(1)定位和控制。现代工厂生产要求机器视觉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目标物并确认其位置。然后使用机器视觉进行定位,并引导机械手臂去准确地抓取。(2)识别。主要利用机器视觉获取图像,然后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以识别各种状态的目标和对象,用于跟踪和收集数据。一般的机器识别系统借助照相机完成。(3)检测。检测生产线上产品的质量,这也是取代人工最多的环节。在工业领域,主要检查包括尺寸大小检测,瓶子外观缺陷检测,瓶口缺陷检测,残次品检测等。(4)高精度检查。在工业生产中,一些精密的电子设备零件需要较高的精度,例如计算机、手机上高度集成的电子电路板,有些可达到精度0.01mm甚至μm级,人眼无法识别这些小的元器件,因此必须使用机器来完成。(5)分拣与搬运。现代工业生产与运转过程中,不可避免都会有一些分拣的工作,而传统利用人力进行分拣工作的方式存在较大局限,但视觉机器人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及工作精确度,进而解放了人们的双手。机器视觉系技术在机器人的应用中起到一个核心内容的作用。机器视觉中最关键的一项就是:怎样让机器人对运动目标物进行准确识别。视觉系统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加入视觉系统技术,可以使机器人对目标物进行实时的运动跟踪与检测,进而准确的确定目标物的位置与方向,确保机器人对其的准确定位。机器人视觉系统的工作主要分为4个部分:相机定位、图像分析与处理、目标物状态识别及机器人的动作操控。先利用相机定位对目标物建立运动坐标系,获取物体坐标;然后将获取的目标物分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状态识别以图像分析为基础,对目标物的状态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根据图像处理与分析的结果操控机器人的动作行为。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是现代工业相对于传统工业的伟大进步与发展,其解决了传统工业成本高、效率低、耗时长等缺点,将人们双手解放出来,让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更加自动化、智能化。3 机器视觉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大多倾向机械一体化,例如,薯片的生产,从土豆的清洗,到最后薯片的装袋、封口,都不需要人为参与。当然有的人要说这样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人情味,但是我想说机械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或许将是未来所有工业生产的大趋所示,其优点不在赘述。那么,怎么才能控制机械化生产呢?这就要用到机器视觉技术来控制机器生产。机器视觉控制器,因其具备出色的处理能力,可在10s以内高速完成最多128个点的检测,强大的处理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可运行的算法以及视觉系统做出决策的速度。为了减少图像处理的时间,一些工厂现在使用同构处理来运行视觉算法。另外,现在的一些机器视觉控制器还具有用于网络连接的专用以太网端口以及用于连接外部数据存储器的端口。通过工厂连接功能,工作人员可以实现在办公室检测产品生产,查看图像,还可以实时回放,极大的方便了工厂的生产。这种直接进行工业一体化生产的方式在慢慢的取代传统生产方式,相信在未来的工业发展中,一大部分工厂将利用机器视觉控制实现工厂一体化生产。4 机器视觉在工业质量检测中的应用在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目标检测多种多样,市场需求相对较大。比如,检测机械零件大小是否达标、辨别条形码或包装条码、测试商品的外表缺陷、瓶口缺陷、打印缺陷等等。这些应用均需大批量测试,并且都是高精度的测试,人眼识别在这些检测中处于劣势,如果仅仅通过人工,耗时可想而知。在啤酒瓶的生产过程中,瓶子大小以及外观是否有缺陷等这些都需要经过质量检测。一些工厂一天就会生产成千上万的啤酒瓶,如果都利用人工来处理,是让人无法胜任的。而且一般人眼一直盯着同样的物体检测,时间长了,会造成视觉疲劳,进而导致残次品率高,工作效率低下。不仅如此,一些工厂还要花费大量成本聘请人力检测,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化生产。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用机器检测代替了传统的人工,大批量检测可以快速完成,加快了工厂的产品生产速度;另外,减少了工厂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使工业生产不在受限于人眼识别的缺陷,提高了工业检测的精度和效率,使工业生产更加的自动化和智能化。5 机器视觉中的关键技术通俗来说,机器视觉的作用是代替了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系统利用照相机和照明设备获取图像信息,然后传送给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将图片进行颜色、亮度处理,然后将图像信息转换成数字信号,最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析。机器视觉中的两大关键技术:图像采集和图像分析与处理。(1)图像采集图像的获取是机器视觉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他是后续图像处理的保障。利用摄像头进行图像捕捉,摄像头的选择因功能而异;有时,图像的质量优劣还与光线强度有关,因此,会添加照明功能辅助图像采集。图像采集工作涉及到图像传感器的使用,一般灵敏度高、像素大、动态范围大、功耗低的图像传感器较受人们欢迎。目前市场上普遍使用的传感器是CCD,其灵敏度高、读取噪声低,因此在图像传感器占据一定的市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像采集有数码相机、手机、各式各样的摄像头、多媒体等,图像采集的速度、质量直接影响到后面图像的处理以及机器的控制。(2)图像分析与处理图像分析一般利用数学模型对图像的色彩、透明度、色差进行分析,进而提取出有用的图像信息。主要包括图像信息识别与读取、图像的存储、图像数据变换、图像分割、模型匹配以及解释。图像分析步骤如图1所示。图1 图像分析步骤对于分析好的图像信息,下一步就需要进行处理。一般的图像处理方法是数字处理,主要技术和方法包括去噪、增强、复原、提取特征等。图像处理所需的硬件有数字图像采集器以及图像处理计算机,主要的图像处理操作,还是要通过图像处理软件来完成。涉及的算法有傅里叶变换、正余弦变换、沃尔什变换,微分计算、滤波处理等。图像是机器获取和信息交流的主要来源。通过图像的获取、分析与处理,将外界信息转化成可供计算机分析的数字信号,进而通过分析系统传输给控制系统,发出下一条动作的指令,控制机器完成任务。6 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应用中的发展趋势机器视觉技术的优点:可以利用机器进行非接触测量,可以利用机器实现在人无法工作和到达的区域完成对目标物的检测;机器比人眼对光更加敏感,可检测人眼看不见的红外及微弱光检测测量,解决了人眼的缺陷,扩大了人眼的视觉范围;机器不会产生疲劳,可以长时间的稳定工作,机器视觉可以进行长时间工作、分析、处理与操纵;利用了机器视觉解决方案,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资源,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为现代化工业生产带来可观利益。现在科技技术发展较迅速,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也相对成熟,但是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当工业生产车间现场的噪声很大时,机器视觉系统往往会受到干扰,会造成设备灵敏度的降低或设备的损坏;另外工业生产现场有的处于高温,有的处于低温,这就要求机器设备要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图像的采集有时还会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当光线昏暗时,就会影响目标物图像的提取、识别及分析,进而有可能造成生产产品次品率上升,影响生产的精度及效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机器性能,进行有效的图像识别,使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智能化生产中得到高效的利用,是当下研究的关键。(1)研发出高效率的图像处理软件和硬件。图像采集部分的快慢主要依赖于硬件的速度,高质量的硬件可有效减轻主机的负担,提高系统的对图像的分辨效率、采集效率、图像处理的速度及处理分析效率。高质量的软件也尤为重要,质量高的软件可以让机器的命令执行速度更加高速有效。(2)开发适用性强、高效、稳定、实时的智能算法。智能、高效、稳定化的智能算法可有效提高系统的分析处理速度,并且改善复杂环境下系统抗干扰能力较差的缺点,使系统有较强的即时性、鲁棒性、稳定性、抗干扰性以及环境适应性。7 结语由此可见,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制造有着广泛的需求,在工业领域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机器视觉技术的利用可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次品率;另外,还可以实现非接触测量。机器视觉技术的优点如此之多,因此,对制造业领域智能化的发展也具有较大的影响。但是,现在的机器视觉技术还有待提高,许多技术难题还亟待解决,当下任务应着力解决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生产上的智能化、自动化应用,以便以后全面投入工业领域生产,进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强国建设做出贡献。本文作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孙郑芬 吴韶波
  • 工业产品质量发展
    为促进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11月9日发布《工业产品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包括工业产品质量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组织实施等六部分,旨在指导 “十二五”工业产品质量加快发展提升。  附件:工业产品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  工业产品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  提高工业产品质量水平,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的主要任务,也是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为了促进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工业产品质量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持续向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制造能力日益提高,产品质量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较好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钢铁、有色、石化和建材等主要原材料产品技术标准和质量水平基本与国际接轨 航天、发电、轨道交通等重大装备研发生产实现自主化,工程机械、通用装备质量与可靠性水平不断提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轻工、纺织、家电等消费类产品实现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新产品层出不穷,质量档次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音视频、基础软件等信息技术产品的主要功能和性能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尽管取得了这些成绩,但受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制约,我国工业产品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总体发展不平衡。部分产品质量差、档次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 二是标准结构不合理,部分技术标准水平低、贯彻实施不力 三是产业基础差,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品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 四是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一些企业质量责任意识不强,管理不规范,质量信誉不高 五是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六是基础能力建设投入不足,监管机制不健全,质量公共服务与管理能力薄弱。  (二)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的重要阶段,工业产品质量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首先,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和产业转移呈现加速态势,驱动传统产业创新和新兴产业崛起,迫切要求我国建立更加坚实的质量基础,这为工业产品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其次,经济全球化大势所趋,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市场竞争,迫切要求我国工业加快产业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和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这为工业产品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再次,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日益增长,显著提高生活质量的现实诉求更加强烈,迫切要求我国不断研发生产出品种更多、质量更好、服务更有保障的新一代工业产品,这为工业产品质量发展提供了持久需求。最后,全面完成“十二五” 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为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物质基础,迫切要求加快我国工业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这为工业产品质量发展指出了明确目标。  “十二五”期间,工业产品质量发展也将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第一,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质量法制建设滞后依然是产品质量发展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第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抢夺市场机遇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常态,大量新产品在未经充分试验验证的情况下仓促投放市场,造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不断聚集甚至集中爆发的趋势性特征日益凸显。第三,新一代工业产品呈现集成化、智能化、复杂化特征,研发生产日趋全球化与网络化,加之新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大量应用,致使产品质量问题的诱发因素越来越多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内在要求越来越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第四,全社会对质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基础作用的认识仍然不高,制约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的体制机制问题在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  面对机遇与挑战,走出一条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互统一、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命题。破解这一命题的关键和难点在质量。“十二五”时期,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扣科学发展主题,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统筹规划工业产品质量发展,切实加强行业指导,着力改善品种质量,努力保障消费安全,全力推进工业产品质量建设。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遵循“强化基础,提升能力,创新形象,支撑发展”的方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为核心,以开发品种、提升质量、培育品牌、改善服务、提高效益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政府指导、行业自律、企业主体、社会监督”作用,构建工业产品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把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强化基础。围绕工业经济长远发展对产品质量的内生需要,加强标准贯彻、质量检测、技术评价、人才培养与公共服务等基础能力,以及公共质量资源与通用数据平台建设,改善工业产品质量发展的保障条件。  ——提升能力。通过加强技术改造与制度创新、加快技术进步与管理升级,推动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集成应用,突破制约工业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性、基础性、瓶颈性质量技术问题和系统性、全局性、机制性质量管理难题,大幅提升质量设计、保证与服务能力,推动质量技术水平与质量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与服务质量水平实现同步提高。  ——创新形象。立足国内市场,面向国际市场,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丰富花色品种,提升质量档次,带动我国工业从以低端、低附加值产品研发生产格局为主,向以高端、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生产格局为主转型升级。接轨国际先进标准,研制生产出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的高质量产品,提升我国工业产品的质量信誉与品牌形象。  ——支撑发展。抓住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有利时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实现我国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质量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积极治标与稳健治本相结合  围绕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急需,找准加快产品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加强技术改造、标准贯彻与产业政策引导,促进我国工业产品的质量水平在短期内有一个明显提升。同时,着眼工业经济长远发展,围绕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加快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构建质量工作长效机制,解决制约工业产品质量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推动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水平实现跨越发展。  2.坚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与加强政府监管相结合  加强法制建设、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促进企业发挥质量主体作用,切实履行质量发展与质量保证责任。同时,加强政府监管,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质量欺诈、不实宣传、虚假声明等质量违法、违规行为,有效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3.坚持扶持先进与限制落后相结合  建立工业产品质量发展激励机制,通过典型示范与政策扶持,引导和带动全行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与中小企业产品质量发展。同时,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与升级,营造供需基本平衡且竞争适度的市场环境,重建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良性选择机制,推动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4.坚持立足国情与接轨国际相结合  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实际需要,立足工业产品质量发展的现实条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抓好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与消费热点等领域的品种开发、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工作。同时,跟踪全球市场动态,接轨国际先进标准,满足不断升级的国际消费需求,以质量拓市场、谋发展。  (三)规划目标  1.总目标  到2015年,工业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传统产业的产品质量、档次结构更趋合理,附加值和质量水平明显提高。依法淘汰质量、安全、卫生、环保与能耗不达标的产品。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的产品产值比重达到90%以上。高端高档工业产品和关键核心零部件自给能力明显增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国内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全面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品检测能力基本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率达到100%,质量损失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0%,主导产业中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产值比重达到50%。  ——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全面达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售后服务更有保障,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增长。  ——自主品牌的质量信誉与品牌形象明显改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主要行业内的自主品牌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5%,出口产品产值比重达到30%。培育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2.重点行业目标  ——原材料工业。主要产品的质量水平全面达到国家、行业标准要求,重点产品的质量水平与国际接轨。特殊、关键与高端产品的质量水平与技术性能明显改善,国内配套满足率进一步提高,基本满足下游产业与重大科技工程发展需要。化工、建材产品的安全性、环保性大幅提升。  ——装备工业。主要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达到发达国家同类产品本世纪初的平均水平,售后服务质量与国际接轨。重要基础件、关键零部件、发动机和数控机床等重点产品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主要通用装备和大型成套装备的整机可靠性大幅提升,农机、汽车、船舶和民用飞机的产品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航天、发电和轨道交通的尖端产品质量达到或保持世界领先水平。高端关键基础零部件的国内配套满足率和高端基础制造装备的国内保障程度明显提高,高技术关键装备的产品质量实现大幅跃升。  ——消费品工业。主要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环保与能耗指标全面达到国家、行业标准要求。新兴消费品与重点耐用消费品的质量、技术、标准与国际水平接轨,耐用消费品的售后服务质量显著改善。高端高档纺织和服装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家电出口中,自主品牌产品的产值达到30%。食品、药品企业的质量管理更加规范,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  ——电子信息工业。主要产品可靠性、安全性、电磁兼容性及技术性能、环保与能耗指标全面达到国家、行业标准要求。通用元器件、集成电路和软件等基础产品的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下游及关联产业发展需要。重点消费电子产品的使用性能、可靠性与保障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重大应用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兼容性和维护性水平显著提高,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质量与可靠性取得明显突破。  三、主要任务  (一)改善产品质量发展环境  ——健全质量发展政策与规章制度。在修订完善已有产业政策、部门规章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形成目标清晰、任务明确、内容协调、措施配套的工业产品质量发展政策与规章体系,打造政策透明、措施有效、管理得力的质量发展政策与制度环境,为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提供明确、稳定、持久的政策预期与制度约束,保障工业产品质量的良性发展。  ——推动工业标准贯彻实施。结合地方、行业特点和企业需求,组织行业协会和标准化专业机构开展工业标准的培训与宣贯,促进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围绕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和能耗等领域,检查、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防范和杜绝无标、违标、降标生产。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  ——严格行业准入与市场退出管理。加强对关系安全、卫生、环保以及国计民生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行业准入与市场退出管理。在产业政策中,将质量要求列为行业准入条件与考核重点,在严格审查申请企业的行业准入资质与能力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已获得准入资格的企业实际运营绩效的动态监控与考核,对不能持续满足质量要求的企业实施强制退出。进一步加强市场退出管理与制度建设,落实企业退出市场后的产品售后服务责任,有效保障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促进地方主管部门履行质量管理职责。支持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切实落实产业政策监管和质量管理指导职责。鼓励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实施地方工业产品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落实本地区“十二五”时期工业产品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关键保障措施。  (二)加快工业产品质量提升  ——依靠技术进步带动品种开发与质量提升。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计划中,加大对产品品种开发和质量提升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安排新产品开发、共性技术质量问题攻关、质量与可靠性水平提升,以及增加产品知识产权含量等项目。引导企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大技术创新步伐,积极研发、引进和采用成熟、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种更新换代。鼓励企业加强工业软件的研发应用,大幅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支持企业加快科研成果的专利化、标准化和产业化,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深化推进质量示范工程。推动各地区、各行业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经济特点和产品质量发展需求,积极实施地方质量振兴和行业质量兴业活动。组织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针对本地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或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产品质量瓶颈问题,实施质量振兴示范工程 组织行业协会针对制约行业整体质量提升的产品质量瓶颈问题,实施质量兴业示范工程。  ——开展共性技术质量问题攻关。围绕原材料、装备、消费品和电子信息产品等领域的共性、关键和重大技术质量问题,组织产学研用各方资源,联合开展设计、工艺、制造、检验、检测、试验等产品质量形成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验证与评价技术、方法与设备的研发与攻关。  ——促进工业产品质量达标。围绕钢铁、有色、石化、建材、轻工、纺织、汽车、船舶、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等行业开展重点工业产品质量达标备案管理,推动工业企业全面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品质量达标率大幅提升,重点工业产品的质量水平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 部分企业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推进品牌培育与发展。大力推进国家品牌、区域品牌、行业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塑造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新形象。优先安排与品牌建设有关的技术改造、质量攻关、标准制修订及检测能力建设项目。支持企业针对国际、国内市场的不同特点和消费需求差异,制定实施品牌多元化、系列化发展战略,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收购国外品牌,支持自主品牌在境外的商标注册,促进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建立品牌培育评价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宣传,加快产品开发和品种创新,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  ——扶持中小企业质量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机构和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支持、引导与帮扶作用,增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链的整体质量水平。鼓励具有行业经验、技术人才以及先进的检验、检测、试验设备和设施的第三方为质量保证能力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检验、检测、试验服务和质量技术支撑。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带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发展和自主品牌培育。支持中小企业依靠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快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三)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建立质量信誉社会评价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机构、新闻媒体和消费者组织的社会监督作用,探索应用第三方信用评估服务,建立工业企业质量信誉社会评价机制,形成以企业为本、地方政府与行业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质量信誉建设格局。围绕有效保障消费安全和切实改善民生,突出抓好消费品工业和食品行业的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十二五”时期,工业企业的质量诚信意识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率持续下降,消费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明显减少。  ——发挥社会性组织的自律作用。支持区域性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和企业联盟等社会性组织建立健全以质量保证和质量承诺为基础、面向组织内全体成员单位的自律性规范或公约,约束企业质量经营行为。鼓励区域性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和企业联盟建立针对全体成员单位的质量安全预警信息披露、报告与共享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营造质量诚信的文化氛围。协调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机构、消费者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各方面的监督、引导、教育、培训与宣传作用,大力宣传、奖励诚实经营、守信用、信誉好的优秀企业,及时曝光、制约和惩戒虚假经营、不讲诚信、信誉差的不良企业,营造崇尚诚信经营、追求质量卓越、尊重顾客利益的市场环境与文化氛围。  (四)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  ——规范企业自我声明行为。推行产品质量企业自我声明制度,引导企业通过产品质量自我声明,承诺和履行保证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协同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自我声明内容真实性、格式规范性的监督、评价与管理,防范和杜绝企业自我声明中的违法、违规、违约行为。  ——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机构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指导和督促企业建立覆盖研发、采购、制造、运输、销售与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着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支持企业加强班组建设和现场质量知识培训,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建立最高管理者对产品质量负总责的质量工作推进机制。鼓励企业依靠信息化手段,推进质量技术与质量管理创新,进一步增强对产品供应链和全寿命期的质量控制。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一批重点企业的质量管理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加强质量工程师和专业技能人员培养与使用。推行全行业质量教育,进一步普及质量知识。支持企业结合行业及自身特点,加强质量应知应会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严格检验、检测、试验、评审、验收等关键岗位的持证上岗与绩效考核。配合有关部门深入开展质量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与技能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引导企业积极培养和使用注册质量工程师和专业技能人才。  ——强化管理体系标准贯彻实施。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全面贯彻实施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风险、能源以及社会责任等管理体系标准。加快推进具有行业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及其配套标准的贯彻实施,重点在汽车行业贯彻实施ISO/TS16949,在通信行业贯彻实施TL9000,在航空、航天行业贯彻实施AS9100,在医疗器械行业贯彻实施 ISO13485,在食品行业贯彻实施ISO22000和HACCP,在药品行业贯彻实施GAP/GMP/GSP。鼓励企业结合产业特点和供应链结构,建立覆盖各级供应商的管理体系贯彻实施模式,推动各级供应商同步贯彻实施相关管理体系标准及其配套标准,全面提升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  ——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结合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共性或瓶颈质量问题,开展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示范应用。鼓励企业结合行业特点,开展统计过程控制、实验设计、质量功能展开、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可靠性工程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及典型经验交流推广,引导企业树立持续质量改进的先进理念,建立注重学习与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企业文化。到2015年,累计完成500项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广应用示范项目。  (五)提高质量公共管理水平  ——推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针对新兴的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圈、特色园区、孵化基地以及中小企业聚集区,继续规划建设一批质量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实现质量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布局、广泛覆盖和便利使用。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选择和设立一批技术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突出的产品质量和技术评价专业机构 建立完善行业计量技术服务体系 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工业领域国家产品质检中心的规划与建设,重点做好新兴产业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培育和实验室建设。到2015年,建成一批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及产品质量和技术评价实验室。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对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圈、特色园区、孵化基地和中小企业聚集区的覆盖率达到80%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质量服务平台覆盖率达到100%。  ——建立质量监测预警平台。建立自主品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质量竞争力评价体系和工业产品质量指标体系。整合利用监督抽查、执法打假、消费者投诉、出口商品检验等质量信息,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导,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利用现有检测机构、消费者组织等渠道,吸纳企业和消费者参与,建立国家、地方和行业两级的工业产品质量监测预警网络平台,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重大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与报告,有效防范和应对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支持质量管理公共政策与法规研究。支持有关科研院所,结合加强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指导以及推进工业产品质量发展等需要,开展质量管理政策、法规与基础理论方法研究。重点开展质量法律、法规研究与制定,市场准入政策研究,社会监督机制研究,产品质量行政许可机制研究,工业标准贯彻与标准化政策研究,以及检测能力建设与合格评定政策研究。  ——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国际交流。组织开展质量建设与工业发展、技术评价与质量控制、技术壁垒与工业标准、自我声明与合格评定、消费安全与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质量管理国际交流活动。通过组织国际性质量管理与发展论坛、参观访问国外工业企业、引进国外质量专家、出国培训等多种形式,学习、引进发达国家加强工业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不断提升质量公共管理水平。  四、重点工程  (一)质量基础能力发展工程  ——关键领域标准建设。围绕产业发展、质量提升与消费安全保障需要,加快关键领域的工业标准制定实施,带动质量、安全、卫生、环保与能耗要求与国际接轨。重点制定实施航空、航天、船舶、通信等支柱产业以及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技术与管理标准,家电及关键零部件的可靠性与能耗标准,农机、工程机械、农药、纺织、服装、涂料等产品的安全标准,以及软件产品及其测试标准。  ——行业质量检测和计量能力提升。在钢铁、有色、纺织、汽车等行业,建设在线检测平台,推广在线检测技术 在农药、化肥、食品、涂料、电子信息、通信防雷和计费、民爆等行业领域,加强安全性等检测能力建设 在轴承、齿轮、液压、气动、密封、紧固件等基础零部件行业,加强面向全行业的检测能力建设,搭建行业检测试验平台。结合轻工、服装、家电等行业的产品质量与性能安全认证,提高对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环保与能耗等领域的检测能力。面向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先进检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快中小企业集聚区的质量技术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择优核定一批产品质量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研究建立行业计量技术体系。  ——基础数据平台开发。在装备、有色、石化、建材、食品、轻工、纺织、电子信息、民爆等行业,建立质量信息采集渠道,跟踪产品可靠性、缺陷与失效,以及对环境与人身的影响等信息,分行业建立质量基础数据平台。重点建设重大装备质量事故与事故征候数据库,重大工程材料服役性能数据库,先进材料解析、测试与综合性能数据库,有害物质限量安全数据库,电子信息产品缺陷数据库,废弃工业产品的环境影响数据库,以及产品使用基础信息数据库。  (二)重点产品质量提升工程  ——关键基础产品质量攻关。开展关键原材料和基础元器件、零部件的工艺技术攻关,提升关键原材料的内在质量、表面质量、尺寸精度和性能稳定性,提高基础元器件的性能稳定性与可靠性,减少有害物质含量,改善基础零部件的内在质量和性能稳定性。支持关键基础产品研发生产企业,依靠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提升关键工艺装备和产品检测系统的技术水平。重点解决特殊钢、不锈钢、新型复合材料、超硬材料以及铝合金、钛合金、镁合金等关键材料的质量一致性差、性能稳定性低等问题,大幅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重大装备可靠性提升。加强重大装备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研究,提高产品加工精度、内在质量和使用寿命。支持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汽车等装备制造行业,以提升可靠性水平为中心,加强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与技术攻关,突破制约重大装备可靠性提升的关键材料、工艺与制造技术,推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工程应用。  (三)重点行业质量振兴工程  ——消费品行业自主品牌培育。组织开展消费品自主品牌的公益推广活动。支持企业通过研发核心技术,改进产品外观设计、包装质量与售后服务等,不断提升自主品牌的质量形象与市场竞争力 支持企业依靠信息技术和工业设计,抓住物联网与新材料发展的机遇,融合新一代创新元素,创新理念,在服装、家纺、家电、玩具、化妆品等领域培育高端高档自主品牌 支持企业开展品牌经营,不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加值,加快进入国际主流市场。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对自主品牌及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对自主品牌的仿冒与侵权行为。  ——电子信息行业售后服务优化。完善手机、计算机、彩色电视机等电子信息产品的三包等规定,推动建立电子信息产品售后服务明示制度。引导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企业建立专业化、现代化、规模化与网络化的售后服务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售后服务质量水平。  ——食品行业质量诚信建设。督促、指导和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应用新一代物联网技术,切实加强对产品供应链的质量控制。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和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推行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信用档案制度。  (四)重点区域质量引领工程  ——地区产品质量实现协调发展。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工业布局,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和产业基础等因素,坚持产品质量的特色定位,在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的同时,实现产品质量协调发展。在东部地区,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对接国际先进水平,以创新品种、提升质量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着力点,加大研发投入和管理创新力度,强化标准化、专利化与品牌经营,推动产品质量实现率先发展。在中西部地区,加强质量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保障能力。根据资源优势和地域特点,在发展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品种质量全面升级。  ——重点产业聚集地区促进质量共同进步。在重点产业聚集地区,以国家重点工程、产业园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为依托,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产品质量同步提升为目标,开展共性质量问题攻关、供应链质量改进、示范品牌培育与联盟标准建设等活动,促进产业聚集区内企业产品质量的协同发展与共同进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品牌与质量竞争优势。  五、保障措施  (一)设立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专项  将工业产品质量发展作为《“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主要任务,并设立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专项,以保障本规划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的落实与实施。  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质量振兴和质量兴业活动 支持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企业和有关机构“产学研用”相结合,开展共性技术质量问题攻关 支持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建立行业性、基础性、公共性质量技术数据库 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计量、检验、检测、试验能力建设,产品质量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建设,以及重点领域的质量基础科研和质量公共政策研究。  鼓励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根据本地区、本行业和本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与发展需要,设立产品质量提升专项和配套资金,合力推进工业产品质量提升。  (二)推动工业产品质量促进立法  加强工业产品质量立法工作,研究起草工业产品质量促进条例,明确质量在支撑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突出企业主体作用、行业自律作用、政府引导作用和社会监督作用,规范企业、行业、政府和社会在推进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中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为工业产品质量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加强质量基础教育与人才培养  支持有关部门及院校把质量列入基础教育教学计划,实施不同层次的质量教育与培训。在有条件的院校探索开设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专业课程,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的质量专业技术人才。配合有关部门推行质量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和技能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制度。  (四)综合运用现有支持政策  发挥行业准入、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现有政策的综合作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技术。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强化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等专项措施对工业产品质量发展的导向作用,深化开展品牌培育、诚信建设和质量达标等活动,夯实工业产品质量发展的基础。  (五)建立质量发展合力推进机制  按照“监管并重,突出指导”的原则,统筹国家、地方、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资源,建立健全“部门指导、行业自律、企业主体、社会监督”的质量工作体系。发挥地方政府、工业主管部门、质量监督与执法部门、行业协会、专业协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工业产品质量发展合力推进机制,形成“国家与地方、部门与行业、企业与社会”协同推进工业产品质量发展的格局。  六、组织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统筹安排本规划的实施。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地方工业产品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与组织领导,认真抓好本规划的贯彻落实 要结合地方工业经济与产品质量发展的特点、阶段、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制定实施地方工业产品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落实配套政策和相关工作措施。  各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机构和科研院所要结合本规划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本规划的贯彻落实。
  • 【邀请】核工业在役检查奥林巴斯工业内窥镜技术经验云分析
    研讨会名称:核工业在役检查奥林巴斯工业内窥镜技术经验云分析时间:2021年1月20日19:30介绍:针对核电厂运行期间,设备部件可能收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引起部件材料性能变化,例如老化、脆化、疲劳以及缺陷的形成和发展。本次分享会特邀请到国核电站运行服务技术有限公司计划部副主任朱伟青、奥林巴斯(北京)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李华昆在役检查技术的应用实践和创新进行深入探讨,重点围绕无损检测、无损探伤、表面检查、目视检查等方面展开交流和分享经验。
  • 中科院与中航工业达成战略合作
    12月1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在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出席会议并作讲话。  白春礼表示,多年来,中科院与中航工业在“大飞机”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多项重点工程型号任务中进行了密切合作,涉及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信息、光电、能源动力、医学等多个领域。包括双方知名专家在内的两院院士联合提交的加快发展我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调研报告,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促成了“两机”科技重大专项的设立。双方携手并进,带动和促进了我国航空工业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白春礼认为,此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科院将与中航工业一道共同努力,为大幅提升我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航工业党组书记、董事长林左鸣指出,加强前沿技术的探索研究是中航工业今后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中科院是国家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要科研机构,而中航工业是作为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的航空工业的主力军,双方的合作将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仪式现场,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阴和俊和中航工业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徐占斌在协议书上签字。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亚平等出席会议。
  • 赛多利斯工业称重部门加大在中国的投资
    赛多利斯股份有限公司将工业称重部门独立拆分后,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逐年稳步增长,已经成为赛多利斯工业称重部门在亚洲最重要的市场之一。鉴于亚太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对中国市场前景的看好,赛多利斯决定加大对工业称重中国事业部的投资,主要包括:  成立新的独立公司,专门负责赛多利斯工业称重在中国的业务。  增加新的产品线,包括现已在欧洲地区销售的产品以及为中国市场独立开发的产品,并且增强产品的国产化能力,符合本土要求。  继续加强赛多利斯工业称重在中国的力量。赛多利斯一直以优质服务根植于中国市场,赛多利斯工业称重将继续发扬其优质服务的理念,增加服务人员并且加强培训,优化服务流程,以期为赛多利斯工业称重客户提供更快速有效的全方位服务。  赛多利斯工业称重部门将在中国市场继续稳步成长,获得更大成功。  赛多利斯公司介绍  位于德国哥廷根市的赛斯多利斯股份公司成立于1870年,是世界著名的过程技术和实验室仪器的供应商,是称量技术、生物技术的市场领导者,为制药、化工、食品饮料行业的生产和研发提供全套解决方案,赛多利斯在世界各地建有110家子公司,生产基地遍布美洲、东欧、亚洲等地。
  • 北化中国工业碳中和研究院成立
    北化中国工业碳中和研究院正式揭牌 北京化工大学供图7月22至24日,“中国工业碳中和(石家庄)论坛”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论坛期间,北京化工大学与北京市怀柔区政府、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筹建的北化中国工业碳中和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长期以来,我国能源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发展,在工业内部结构中,高耗能产业如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电力等所占比重过高。如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助力工业实现碳中和目标,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雷涯邻指出,研究院旨在助力国家相关行业、企业和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重点开展工业碳中和的技术攻关和政策研究,聚焦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生产管理过程数字化与智能化、低碳供应链与循环经济研究和低碳经济分析评价与路径规划等重点工作,推进先进适用低碳技术装备和先进节能技术应用,促进碳捕集、碳储存与碳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优化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路径,助力石化产业产业和园区的绿色低碳发展。据介绍,研究院集科学研究、高端智库、学术交流、传播中国智慧于一体的低碳技术与碳资源管理国际化平台。它致力于向政府提交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报告,为行业、企业和地方绿色转型、实现碳中和提供解决方案;向国际、国内推介中国能源、化工、冶炼等相关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传播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声音,提升我国在碳减排、碳中和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据悉,此次“中国工业碳中和(石家庄)论坛”论坛由北京化工大学联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河北省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管委会共同举办,以“绿色发展新阶段,工业低碳新征程”为主题,就循环经济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实现方法与路径等方面展开学术交流。论坛共设19个主旨报告,涉及经济、环境、资源、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的专家,致力于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和实现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持和为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解决方案起到重要的作用。论坛同时举办青年学者学术沙龙,为青年学者搭建了一个思想碰撞、智慧交融的学术舞台。
  • 《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发布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节能减排规划(2011-2015年)》,确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提升工业节能发展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  附件: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
  • 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
    北京市下属最大研究院和最大高校之间的碰撞会发生什么?  早在十年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和北京工业大学就开始思考这一问题,后有了当时的北科蓝光上市公司。  十年后的12月18日,双方合作共建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借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书记、副院长李永进的话来说,“不是赶时髦,我们是踏踏实实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在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让人耳熟能详——德国佛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也相继采用了类似的发展模式,诸如最早成立的哈工大大庆工业技术研究院、新近成立的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其共同的目的在于,整合科技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创新体系。  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也意在于此。  “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是由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其目的是衔接起技术创新的价值链,让科技成果能持续转化。”北京市科研院院长丁辉表示。  双方互能“相中”,自然是有共同的话题和有价值的资源。北工大有人才和科研优势,是“211工程”的重点大学,有着多项重大成果产业化项目。北京市科研院有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经验,此前已率先在北京市开展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形成了20家高成长性的股权激励公司。据悉,双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先进制造、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等领域已经有了共同的合作基础。  在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现场,有双方的新朋友,亦有老朋友。国家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朱敦智博士与北工大环能学院的教授吴玉庭,将共同进行太阳能中温集热系统及相关产品的产业化工作。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研究员夏敏与北京市饮料及食品添加剂质量监督检验站教授郑大威,正计划将北工大最新研制的“太赫兹”技术应用于食品中非法添加物检测。  据悉,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将实施院长负责制,通过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定位于产业技术的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中心以及企业发展的服务中心,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创造上百亿元的社会经济价值总量。  培养“潜力股”是北京工业技术研究院发展的第一步。记者获悉,北京工研院中关村创新创业博士种子计划和北京工研院创新团队计划已经开始启动。
  • 环保水工业频道上线啦
    仪器信息网讯 为了更好的满足环境、饮用水等方面的用户,行业子站在食品检测频道开设之后,在仪器信息网同仁全体努力下,仪器信息网环保水工业频道(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2.html)于2014年10月16日上线。环保水工业频道主要有以下特点:  (1)环保水工业频道可以通过检测样品、检测项目等条件进行查找仪器或是耗材。  环保水工业的检测样品划分成了环境水、 饮用水 、废水、 空气、废气 、土壤 、 固体废物、 辐射放射、噪声/振动等9个类别 检测项目划分成了理化指标/物理参数、营养盐 、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离子类、重金属、微生物、颗粒物 、辐射与放射性、噪声大小/振动强度等。可以通过不同维度查找需要的产品。  (2)通过厂商专栏,及时关注热门厂商在环保水工业的最新应用。  环保水工业频道设置了厂商专栏,4家厂商都是本行业的优秀的企业,用户可以直接与设备商联系,同时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该厂商的最新应用案例。  (3)环保水工业频道列出了本行业一些主要的标准,供用户进行查看。  主要标准是根据检测项目和检测样品进行分类的,并会进行及时更新,同时在不同检测项目或是检测样品中也会对相关的法规进行及时跟进,用户可以了解更新的相关标准和法规。  (4)在检测项目或是检测样品分类下,还可以通过检测设备、品牌等筛选产品。  如在检测样品为饮用水分类下,用户可以通过所需的检测项目、检测设备、品牌等方式进行筛选,可以设置单个条件或是多个条件同时限定进行查找产品。同理在检测项目如无机污染物分类下,用户可以限定检测样品等进行查找。  (5)环保水工业的用户还可以直接了解环保方面的视频、用户讨论热门的问题以及认识本行业的专家。  环保水工业频道作为仪器信息网今后发展的重点行业子站,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更多栏目详情,敬请访问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2.html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咨询:  热 线:010-51654077-8115  电子邮件: mayl@instrument.com.cn
  • 力合动态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考察调研力合科技
    7月28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王振一行莅临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湖南省工信厅总工程师、一级巡视员黄学工,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康小平,长沙高新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一级调研员李平波等领导陪同参加了调研,力合科技副总经理文立群讲解汇报。王振副司长一行首先参观了力合科技园区以及新型水环境自动监测仪器装备等产品线,全面了解了力合科技的发展历程、业务布局以及新型“自主创新、自主可控”环境监测仪器装备的产品优势,充分肯定了力合科技在环境监测领域引领技术创新、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核心力量。随后,双方在会议室开展了深度交流探讨,文立群副总经理详细介绍了公司在环境监测领域的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市场应用等方面情况,特别介绍了典型区域的水生态建设需求,水资源及水生态过程的全覆盖、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水质监测支撑体系的综合解决方案思路。王振副司长听取汇报后,对力合科技在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认可,询问了公司经营增长情况,并鼓励公司以持续创新为抓手、以转型升级为契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需求,持续推出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 清新环境或介入工业污染前端治理
    p  工业烟气治理龙头企业清新环境(002573)总裁张根华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7年上半年火电超低排放改造市场火爆,同时公司积极拓展非电领域烟气治理业务,上半年非电领域业务量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pp  清新环境营销总监兼监事会主席王月淼表示,未来将从环保、节能、资源综合利用三个方面,聚焦环境治理主业,在水、固废、污染治理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进行前瞻性的拓展。张根华表示,未来将向上下游延伸,可能介入工业污染前端治理,以及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pp  strong火电业务进入高峰期/strong/pp  火电超低排放改造自2014年7月开始,根据要求,到2020年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电厂实现超低排放,东部争取2017年底完成,中部地区争取2018年底前完成,西部地区2020年底完成。/pp  清新环境凭借自主研发的SPC超净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迅速占领市场,并持续受益于超低排放市场放量。张根华称,火电超低排放市场2017年依然火爆,大部分环境公司都比较忙。公司在火电超低排放改造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为20%左右。“短时间内改造量很大。同时,非电领域超低排放改造需求也在慢慢释放,对环境公司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技术性能指标以及经济性发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pp  根据中金公司研报,截至2016年底,全国五大电力集团超低排放改造约完成55%,未来2-3年仍有一半的存量机组需要改造。2017年是“大气十条”考核年,预计到2020年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需求年复合增长为25%。/pp  受益于新增运营和建造业务,清新环境预计2017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6亿-3.49亿元,同比增长10%-30%。/pp strong 非电业务爆发式增长/strong/pp  非电烟气治理领域的爆发式增长是另一个亮点。“今年上半年,公司非电领域业务量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山东、东北取得了多个项目。目前非电领域业务量占公司业务的15%左右。”张根华介绍。/pp  工业排放标准也在提升。6月13日,《钢铁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等多项政策发布,提出修改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钢铁、建材、有色、水泥、锅炉、焦化6大重工业污染物排放全面提标。新标自2019年起执行 而钢铁烧结、球团、砖瓦三大重点行业则从2017年10月实施。/pp  以钢铁烧结、球团为例,提标后氮硫尘排放为100/50/20mg每立方,提标前300/200/50mg每立方,相当于火电行业上一轮特别排放的要求。/pp  张根华认为,意见出台后对非电行业改造市场的影响将非常积极。意见明确了国家标准,同时还有时间表,因此短时间内需要完成很大的改造量,非电领域烟气治理将进入高峰期。/pp  不过,张根华表示,相对于火电超低排放市场,非电烟气治理市场拓展难度更大。非电领域的机组存量多,但项目小,项目管理更复杂。同时,非电领域在经济性方面更敏感,需要有更好的技术,适应非电行业小的机组,以降低投入成本,达到改造要求。这对公司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商业模式方面,公司一直在考虑创新。有些工业企业,如钢铁、玻璃企业资金方面存在困难,环保公司和政府、企业之间良性配合需要探索。通过合资合作或第三方治理等形式,可以推进非电领域治理。”/pp  事实上,公司在商业模式方面已进行一些尝试。2016年6月,公司与中国铝业共同投资设立子公司铝能清新,并收购中铝旗下5家燃煤发电机组的环保资产。2017年1月初,公司收购博惠通80%股权,借此进入石化行业的烟气治理市场。“通过与前端业主方合作,业主方从投入到收益全程参与,可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公司接触的不少集团都在谈这种模式,这也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张根华说。/ppstrong  或介入污染前端治理/strong/pp  2020年火电超低排放改造完成后,公司业务将如何转型成为市场关注的问题。/pp  对此,清新环境营销总监兼监事会主席王月淼表示,火电超低排放市场完成后,随着环保治理标准的提高,大气污染物的治理将从常规污染物向非常规污染物扩展,工业烟气治理市场空间很大。/pp  王月淼指出,清新环境起步于脱硫脱硝行业,围绕国家产业政策扩展业务发展范围。2015年,公司从国电清新改名清新环境,从电力行业向非电行业拓展 同时,从环保向节能、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拓展。未来公司将从环保、节能、资源综合利用这三个方面,聚焦环境治理主业。/pp  “若干年后公司怎么走,这也是很多环境公司需要考虑的问题。”张根华表示,首先立足环境治理本身。目前环境治理停留在尾端治理阶段,未来将否渗透至工业生产过程中进行治理,或者说在前端进行治理,业务将向上下游延伸。目前公司主要做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营,而环保装备的提升很重要。未来公司可能涉足环保装备制造领域,并目前比较热门的人工智能等领域寻求可以介入的地方。公司已经建立了两个装备生产基地。/pp /p
  • 印度化学工业“钱途”大好
    全球化工工业恢复到衰退前9%的年均增速可能还需2~3年,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化学工业的高增长。预计未来10年印度化学工业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830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2000亿美元以上。这是在上周孟买举行的2010年印度国际化工展(India Chem 2010)上,与会专家在展望印度化学工业未来时的观点。  届时,基础化工品产量将占印度化学品总产量的53%,医药品产量占24%的份额。印度工商联合会表示,未来印度化学工业发展的主要挑战仍然是:获得充足原料及先进技术、建立有效的分销渠道和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  印度工商联合会化学品和石化品联合秘书Neelkamal Darbari表示:“印度化学品产值将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近3%,出口额将占印度出口总额的8.5%左右,进口额占印度进口总额的近6.8%。相对于全球化工行业来看,印度化学品生产和消费总量仍然较低,化学品人均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这表明行业增长潜力巨大。”  未来两年印度特种化学品需求将恢复到经济衰退前的增长水平,因为诸如汽车、电子、包装食品、纺织品等需求将强劲增长,目前印度特种化学品行业市值约为400亿美元,到2015年将达到800亿美元 未来4年印度将成为个人护理化学品的主要市场,2010~2014年印度个人护理化学品将以9.6%的年均速度增长 印度聚合物需求也将大幅增长,需求量将从今年的758万吨大幅增长至2020年的2030万吨 在未来4~5年内,印度烯烃需求预计将以10%的年均速度增长,而芳烃需求预计将以12%速度增长。  印度所需原油总量的3/4左右来自进口,其正努力通过提高当地的产量及购买海外油气资产来应对未来的需求。预计当前财政年度(2010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印度的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将增长13%。
  • 中国的天平工业从这儿诞生
    上海天美天平仪器有限公司,隶属天美(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专门生产电子天平、水分仪、粘度计及热分析等实验室仪器。前身为上海建华仪器工业社、上海天平仪器厂、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天平仪器厂。同时,上海天美天平也是瑞士普利赛斯电子天平在中国的制造基地。公司初创,奠定基础上海建华仪器工业社,成立于1948年,主要生产机械天平,是上海天美天平仪器公司最早的前身,也是国内最早天平仪器的制造单位。1950年更名为上海新科衡器仪器厂。1953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的机械天平TG328A。TG328A为全自动加码光学分析天平,历经60多载,共生产销售出30多万台,服务于全国各大院校、科研院所、检测单位及工业企业的实验室。自本世纪初开始,逐渐被电子天平取代,产销量逐年下降,于2014年正式退市。不过,至今在一些实验室里还能见到它的身影。1953年,同时研制成功SC69-02C水分测定仪,中国第一台的水分测定仪。 TG328A机械天平 SC69-02C水分测定仪 公私合营,上海骄傲上海天平仪器厂,成立于1958年,由当时的上海新科衡器仪器厂、上海科达永仪器厂、上海新时代仪器厂等九家工厂合并而成,为上海天美天平仪器公司真正意义上的前身。上海天平仪器厂成立后,诞生了中国的第一台精密微量天平、第一台电子天平、第一台水分仪、第一台粘度计等众多的第一。中国的天平工业也从这儿诞生!1965年,成功研制国内首台TG335精密微量天平。为此,《解放日报》1965年10月5日头版进行了报道。1979年11月,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电子天平MD2K-1。为此,《上海科技报》1979年12月28日作了专题报道。并于1986年推出中国第一台万分之一电子天平MD110-2! TG335机械天平 MD110-2电子天平 成立精科,改革廿载1988年成立上海精密科学仪器公司,下设分析仪器厂、物理光学仪器厂、雷磁仪器厂及天平仪器厂。 1995年与上海第二天平仪器厂合并,成立上海精密科学仪器公司天平仪器总厂。1991年,成功研制FA/JA系列电子天平,它开启了国内应用智能单片机技术大规模生产电子天平的新时代。截止2015年,该系列电子天平已累计生产和销售了10多万台,客户覆盖大学、研究所、医药、环保、粮油食品、橡胶、塑料、化玻及珠宝等行业。1992年,成功研制DSH20电子红外水分测定仪,它是中国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红外水分测定仪。1993年,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数字式粘度计NDJ-5S。2002年,通过ISO9001 : 2000质量体系标准认证。2004年,通过ISO14001:2004环境体系认证。 加入天美,凤凰涅盘2010年,总部位于香港的天美(控股)有限公司,先后收购瑞士普利赛斯称重设备公司及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天平产品线,并成立上海天美天平仪器有限公司!天美(控股),全球领先的科学仪器公司,1988年成立,总部位于香港,港交所上市公司,主要业务有实验室成套解决方案,产品覆盖表面科学仪器、分析仪器、生命科学设备、实验室常规仪器及实验室称量仪器等,主要客户覆盖全球大学、科研院所、检测中心及工业领域客户等。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天美(控股)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上海天美、瑞士Precisa、美国Scion、美国IXRF、法国Froilabo、英国Edinburgh等六大研发及制造基地,天美(中国)及天美(亚洲)、天美(欧洲)、天美(美洲)等四大营销及服务中心。2015年,销售约1.8亿美金,员工近900人。普利赛斯,瑞士仪器仪表制造商,创建于1935年,欧洲著名品牌,全球著名三大电子天平品牌之一。普利赛斯,凭借其核心称重技术及“品质至上”、“开拓创新”的理念,向全球仪器仪表客户及合作伙伴提供高精度称重产品及解决方案,包括电子天平、水分仪、灰分仪等。上海天美天平,依托瑞士普利赛斯及上海天平厂的核心称重技术,秉承“瑞士精度,瑞士品质”的一贯要求及先进的制造工艺,利用天美全球化研发、制造平台及营销、服务网络,天美天平为中国客户提供性价比最好的瑞士天平,天美天平的明天会更好! 上海天平仪器厂(1958)上海精科公司天平仪器厂(1988)上海天美天平仪器有限公司(2010)
  • 促进绿色生产消费,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工信部解读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办法及名录
    p  一、《办法》和《目录》制定的背景/pp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决策部署,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能耗物耗。这为新时代工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约33亿吨,历史累计堆存量超过600亿吨,占地超过200万公顷,不仅浪费资源、占用土地,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和安全隐患,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加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既可以减少对天然资源的开发使用,也能够有效缓解和降低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工业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pp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绿色发展,要求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力争到2020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pp  为推动资源综合利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先后发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财税〔2008〕117号)、《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财税〔2015〕78号),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和产品实施所得税、增值税减免等优惠政策。201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实施,对煤矸石、尾矿、冶炼渣、粉煤灰、炉渣等固体废物排放征收5-25元/吨的环境保护税,并规定对相应的固体废物开展综合利用的,暂予免征环境保护税。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 生态环境部关于环境保护税征收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23号),纳税人对应税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的,应当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评价管理规范。这些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规模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pp  二、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的总体思路/pp  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机制,引导企业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综合利用产品质量,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推动工业绿色发展。/pp  一是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企业自愿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开展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活动。/pp  二是强化服务功能。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减少政府审批权限,简化评价流程,创新管理方式,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pp  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的常态化、动态化监督管理。依法依规对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培育、监督和管理,积极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pp  三、《办法》和《目录》编制的过程/pp  2017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了《办法》和《目录》的研究编制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pp  一是开展专题调研。我们组织了相关行业专家,赴部分省份开展现场调研,听取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重点企业等方面的意见。/pp  二是组织研究编制。在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行业协会、第三方认证认可机构、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办法》和《目录》初稿。/pp  三是广泛征求意见。征求了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相关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的意见,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上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pp  四是修改完善并发布。组织专家对社会各方的反馈意见进行研究论证,根据反馈意见对《办法》和《目录》进行修改完善,并以部公告形式发布。/pp  四、《办法》和《目录》的主要内容/pp  《办法》共五章28条,包括总则、管理机制、评价程序、监督管理和附则。《办法》建立了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pp  一是开展评价的目的。对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评价活动。企业可按照《财政部 税务总局 生态环境部关于环境保护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和有关规定,将评价结果用于申请暂予免征环境保护税等政策。目的是引导企业不断提高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提升综合利用产品质量,促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化、绿色化、规模化发展。/pp  二是评价的方式和内容。国家建立统一的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制度,实行统一的《目录》,采取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评价、出具评价结果的方式。评价内容包括对企业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种类、数量进行核定,对综合利用的技术条件和要求进行符合性判定。/pp  三是开展评价的工作程序。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的企业,按照要求向列入推荐名单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提交相关资料,由评价机构开展评价并向企业出具评价报告。企业申报纳税时,将评价报告作为证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的纳税资料,报送税务机关。/pp  四是评价机构的责任。列入推荐名单的评价机构应根据《办法》《目录》及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布的实施细则等要求,对企业开展资料审查、现场核查等工作,并出具评价报告。应在评价报告完成后三十日内,将评价报告报被评价企业所在地县级以上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评价机构对评价报告负责,并接受监督。评价机构应按照相关政策制定并公开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收费标准。/pp  五是评价机构的确定。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本辖区对评价机构的具体要求、推荐程序、调整机制等。负责合理确定评价机构数量,发布评价机构推荐名单,并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pp  六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对全国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对《办法》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适时修订调整《目录》。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评价机构的培育、指导和管理,建立有进有出的推荐名单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将辖区内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税收减免等情况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县级以上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强对评价结果的跟踪指导,对评价报告予以备案,并在其网站上对有关内容予以公布。/pp  七是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权向当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相关部门举报。对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等予以处罚。/pp  《目录》包含工业固体废物种类、综合利用产品、综合利用技术条件和要求等三部分内容。综合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中列出的征税固体废物种类及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综合利用水平等因素,《目录》主要包括煤矸石、尾矿、冶炼渣、粉煤灰、炉渣和部分其他固体废物等六类工业固体废物,暂不包括危险废物。对列入《目录》中的综合利用产品,提出了相应的综合利用技术条件和要求,需要满足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没有国家、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相应的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依据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水平、综合利用产品市场应用情况、目录实施情况等,适时调整《目录》。/pp  五、下一步工作考虑/pp  《办法》和《目录》的有效实施,有利于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暂予免征环境保护税以及所得税、增值税减免等优惠政策的落地实施,促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pp  (一)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对全国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的指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委员会的作用,研究解决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根据相关行业发展情况,适时提出《目录》调整建议。/pp  (二)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依据《办法》,抓紧制定实施细则,做好辖区内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的监督管理工作 要明确对评价机构的具体要求,加强第三方机构的培育、监督和动态管理,建立评价机构推荐名单的动态发布、调整机制,并及时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pp  (三)要加快推进评价工作的信息管理和公开。加快建立省级信息管理系统,并逐步接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做好信息的公开、共享。要利用工业和信息化门户网站等多种渠道,对评价机构推荐名单、评价结果等信息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pp  (四)要积极完善相关标准体系。鼓励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推动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工作提供有效支撑,引导行业规范发展。/pp  (五)要加强宣传和培训。会同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加强宣贯和培训工作。结合环境保护税的征收工作,在部分城市或区域开展试点,总结经验,予以推广,促进政策的有效落地实施。/p
  • 有我护航 自由飞翔 | 奥林巴斯携工业内窥镜重磅亮相第11届民用飞机工业论坛
    每一次愉快飞行的旅程背后都伴随着质检员无数次的安全监测高效排障 助力飞机平稳安全地翱翔蓝天是民航的职责 也是奥林巴斯的初心民航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此次奥林巴斯携多款精密高效的工业内窥镜亮相第11届民用飞机工业国际论坛以先进科技及优越产品赢得了在场的专业人士和航空爱好者的青睐跟着小奥一起探秘CAIIF见识更多民航工业黑科技自2005年起,中国民用航空运输总量已连续多年位列世界第二,这也意味着中国航空产业正迎来大发展的历史良机。为推动民用飞机工业快速发展,以创新科技为产业赋能,第11届民用飞机工业国际论坛(CAIIF)于5月20日至21日在中国辽宁省沈阳市举行。奥林巴斯携三款工业内窥镜IPLEX NX、IPLEX GX/GT和IPLEX G Lite亮相本届CAIIF,产品的优越性能与广泛的适用性吸引了在场的专业人士和航空爱好者的目光。(第11届民用飞机工业国际论坛开幕)在航空工业中,为保障飞行安全、降低运维成本、提升检修效率,飞机的无损检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工业视频内窥镜作为最直观的无损检测工具,广泛应用于飞机涡轮、叶片、发动机、焊缝表面、燃烧腔体等部位的定期检查。随着民航工业的快速发展,业内对工业内窥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工业内窥镜领域拥有先进技术与产品的奥林巴斯备受关注。在本届CAIIF现场,奥林巴斯重点展出了其工业内窥镜的旗舰产品——IPLEX NX视频内窥镜。(IPLEX NX视频内窥镜)这是一台便携的一体式设备,拥有高清触摸屏显示器和明亮先进的二极管Laser Diode光源,具备超广角立体测量功能与全面升级的光学系统和算法。即使在昏暗光线下或反射强烈的区域,它都可以将清晰、鲜明的图像传送到8.4英寸的触摸屏上显示,便于检测广阔区域中细微的缺陷。得益于自身可更换的插入管单元和TrueFeel插入管准确导向设计,IPLEX NX实现了激光3D阵列扫描测量,可以立即确认被测量物体,并立体显示检测物的整个形貌。同时,立体显示的检测物可以在触控屏上放大缩小或旋转,便于在3D形貌上准确确定缺陷的位置与状态。另外,它在任何的测量区域上都能设定参考线,可提升深度测量的效率。同样令人惊喜的是IPLEX NX独特的多点物距测量功能,能实时显示从内窥镜前端到检查表面上多个点之间的距离,在提供表面信息的同时不会暂停或中断检查,从而保障检测准确有效。另外,它的触摸屏是可分离式设计,可从主机上轻松卸下放到便于操作的位置,能有效减少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IPLEX NX选配的便携遥控手柄,将检测设备的手持式分量减少至0.2公斤(0.4磅),可以有效减少手腕疲劳,便于快速清除外来物碎片。不仅如此,IPLEX NX自带多种内置机械手,可帮助操作者在不同场景下夹取异物。在此次CAIIF上,奥林巴斯一同展出的IPLEX GX/GT与IPLEX G Lite,也是广受市场欢迎的IPLEX系列工业视频内窥镜。(IPLEX GX/GT视频内窥镜)IPLEX GX/GT具备高性能成像能力,拥有亮度高、帧率快的特点,在录制移动对象时,可轻松获得无拖影无锯齿边缘的清晰视频。它配备的可更换插入管,最长可达10米,并且其光源也能在白光、红外线光、黑光之间自由切换。IPLEX GX/GT也是一台全电动导向控制的工业内窥镜,在移动范围有限的环境中,操作者可利用其8英寸触摸屏进行检测操作,无需握持控制手柄。同时,它可以通过无线适配器进行实时视频流传输,便于远程控制。另外,它符合包括IP65和MIL-STD*1等标准在内的严格要求,即使在恶劣环境也能够进行准确、高效的检测。(IPLEX G Lite工业视频内窥镜)IPLEX G Lite工业视频内窥镜小巧轻便,重量仅为1.15kg左右。TrueFeel 导向关节设计,让IPLEX G Lite的导向操纵杆更灵敏,轻触即可获得响应。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灵敏的4.3英寸高清触摸屏,或通过快速访问热键,灵活操作工业内窥镜所有功能。同样,它具备无线传输功能,可以发送实时的检测图像到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便于远程视频检测。(奥林巴斯展台前工作人员进行讲解)百年光学企业奥林巴斯,将光学技术积累充分应用于工业内窥镜的研发中,持续为民用航空工业提供精密、专业的产品与解决方案,不断以先进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助力中国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 END -
  • 六大公募解读《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 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多个领域迎利好
    近日,工信部、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从先进设备更新行动、数字化转型行动、绿色装备推广行动、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行动四个方向出发,共部署十二项重点任务。  《实施方案》对实体经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等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哪些投资机会值得关注?哪些行业、细分领域将迎利好?为此,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了六位公募基金经理,他们分别是方正富邦基金首席权益投资官、策略投资部行政负责人兼基金经理汤戈,鹏扬基金副总经理、股票首席投资官朱国庆,光大保德信基金股票研究部总监、光大中国制造基金经理崔书田,博时基金行业研究部总经理助理兼基金经理黄继晨,国泰工业母机ETF基金经理苗梦羽,创金合信兴选产业趋势基金经理张小郭。  受访基金经理认为,《实施方案》是前期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行动方案》在工业领域的具体落地性方案,使设备更新在工业领域的落地更加有章可循。同时,推动工业设备及产业结构向着更高端、智能、绿色、安全的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  《实施方案》对宏观经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都带来积极影响,相关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设备、老旧设备装置更新等领域获不少投资人士看好。  指引国内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方向  中国基金报:《实施方案》部署12项重点任务,七部门发文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有哪些积极意义?  朱国庆:继3月13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后,《实施方案》于4月9日印发,体现了对于工业领域生产力进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的高度重视。  首先,工业领域空间大、潜力足,能够扩大有效投资。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达4.4万亿元,同比增长8.7%,占全社会设备投资的70%以上。若2027年实现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将扩大有效投资。  其次,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到202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生产设备进行数控化升级,提升生产服务设备智能化水平,加速产业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最后,有利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2027年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新型设备通常更加节能高效,有助于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黄继晨:首先,《实施方案》为国内工业领域的设备更新指引了方向,未来产业趋势将聚焦于高端设备的升级和落后低效设备的替代,明确了设备更新过程中数字化和绿色化的重要性。  其次,《实施方案》为设备更新制定了量化指标,有助于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的有效推进以及相关重点产业低能效产能有序地退出,最终提升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及安全生产水平。  最后,以设备开支为抓手带动经济循环,既是对需求端的刺激,也是对供给端的优化。设备行业的增长也将进一步拉动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以及配套产业。  张小郭:一方面,《实施方案》明确了本轮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的总体要求、具体任务以及相关的支持和保障措施;另一方面,明确了通过推动本轮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以实现现有产能的更新升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的目标,以及通过先进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绿色装备推广、本质安全水平提升,使工业设备及产业结构向着更高端、智能、绿色、安全的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的产业导向。  苗梦羽:《实施方案》专门针对工业这一领域的设备更新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落地方案,对先进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绿色装备推广、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这四大任务涉及的细分行业、重点环节、行动目标等都给出了指引,并且明确了财税、金融、资源保障等措施的形式。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工业设备更新加速落地,实现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能升级的目标。  对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影响积极  中国基金报:《实施方案》对实体经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等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朱国庆:第一,《实施方案》将提振投资、扩大内需,发挥拉动实体经济作用。第二,参考历史上设备更新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实施方案》的出台在经济稳增长的同时,有利于扭转市场对国内行业需求的悲观预期,提振资本市场情绪,明确行业投资方向。第三,有助于工业设备市场景气度的改善以及企业报表的加速修复,有望驱动上市公司实现“戴维斯双升”。  张小郭:对实体经济来说,我国是工业大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30%,体量巨大。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在刺激设备更新需求的释放,推动产能更新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同时,也会对整体经济形成较强的拉动效应。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也是我们经济结构脱虚向实、构建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在总量和结构层面都会对实体经济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资本市场来说,工业领域的设备更新政策,会带来设备端更新需求的积极释放,也会带来相关产业供给端产能的优化升级,有望在供需两端促进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投资机会。  对上市公司来说,《实施方案》明确了在财税和金融支持、要素保障和标准引领方面提供相关保障措施,有利于降低制造企业在更新设备、提升产能质量、落实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方面的投资成本,以形成更优质、高效、节能的生产能力,从而增强制造企业的竞争实力。另外,落实设备更新政策,也会为相关产业链公司带来更多的业务需求,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更高质量的成长。  黄继晨: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有助于刺激内需、促进经济循环和供给侧优化,最终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刺激需求、优化供给后,有助于引导资金投向产业升级所鼓励的方向。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龙头企业有可能获得相应资金和政策支持,继而加速自身产能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进程,最终强化自身的产业竞争力。  崔书田:设备更新将成为实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力点,下游需求厂商通过设备更新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强化企业竞争优势。设备生产厂商的需求扩容、产品升级,驱动其业绩增长,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数字经济、绿色能源、  设备更新等领域迎利好  中国基金报:高端、智能、绿色、安全是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的重点方向,哪些投资机会值得关注?哪些行业、细分领域将迎利好?  朱国庆:《实施方案》更新行动可以总结为两个方向: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和升级高级设备。  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将直接拉动现有产品需求,从而利好相关行业上市公司的产品销售和实现库存出清,重点关注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建筑、交运等传统行业。  升级高级设备将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与行业再结合,实现设备升级,助力企业更新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产品,新产品的需求和应用也将大幅提升,关注航空、光伏、生物等高科技行业的机会。  具体机会包括:一是数字经济为值得重点关注的投资领域,其中尤其在于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目前在数字智能装备层面表现积极,加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数字经济领域有望成为重要投资主线;二是以工业母机、自动化机器、大飞机(包括航空发动机及总装集成能力)、试验检测设备为代表的先进设备领域;三是与民生相关的老旧设备装置更新,如老旧管网更新等;四是工程机械层面有望迎来景气反转,如挖掘、起重等机械。  崔书田:最直接受益的是机械设备行业,利好的细分领域比较多,如工程机械、机器人、机床,以及专用设备的能源机械、农业机械、包装机械、安全设备等。  黄继晨:有三方面机会值得关注:一是设备更新聚焦高端化和高效化,关注存量换新+国产替代,轨交设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工业母机、电梯、科学仪器等是加快落后低效设备替代的重点方向;二是数字化聚焦自动化水平和数控化率的提升,流程工业生产设备、煤机设备、工业软件等领域值得关注;三是绿色化聚焦节能降碳,零部件的升级和国产替代值得关注。  张小郭: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政策的落地,会带来多方面的投资机会,机械设备、制造服务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能源、电力电网等相关板块尤其值得重视。  机械设备领域如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通用设备、石油化工设备等板块,自动化智能化领域如工业自动化控制、工业互联网、数字工厂、智能仓储、新一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板块,制造服务业领域如检测服务、油气开采服务等板块,绿色能源领域如光伏、风电、锂电等板块,电力电网领域如电网智能化、电表等板块,都有望迎来利好。  另外,石油、化工、冶炼、建材等行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的板块也有望在本轮设备更新中迎来产能结构的优化和生产成本的改善。  汤戈:横向对比机械各细分板块的存量替换需求,通过各机械细分板块的设备生命周期来推算,我们认为机床、锅炉、油气设备、纺织设备、工程机械、铁路设备等受到更新需求带动弹性较强,设备更换需求相对于2023年的弹性均位于100%以上,其中机床弹性居首。  高端化方面  工业母机、科学仪器、船舶等受益  中国基金报:《实施方案》提出,加快落后低效设备替代。针对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电动自行车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低水平的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超期服役老旧设备。在高端化方面,哪些子板块受益较多?  朱国庆:《实施方案》覆盖面较广,或致力于较为广泛的产业设备更新,这既是对传统制造的降本增效,也是对各类前沿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延伸,有望改善当下制造业产能过剩,尤其是低端产能明显过剩的现状。高端化方面,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船舶等子板块受益较多。  崔书田:设备高端化方面,高端数控机床、新能源锂电光伏设备明显受益。高端数控机床仍是我国制造业“卡脖子”的重点领域,尤其在航空、航天、模具制造等行业应用,国产化率还比较低,加快落后低效设备更新有望加速高端数控机床的国产替代节奏。新能源锂电光伏设备整体处于中高水平,更新升级先进设备,有助于企业加速技术迭代,抢占新能源技术高地。  苗梦羽:《实施方案》提出要“重点推动工业母机行业更新服役超过10年的机床等”,因此,工业母机可能是受益较大的方向之一。  黄继晨:两个子行业值得关注:一是工业母机,一方面,机床高端化任重道远,数控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另一方面,产业链仍有较大国产替代的空间,这些需要优质的国产供给来满足。二是科学仪器,国内高端的电子测量仪器、质谱仪、色谱仪等国产化率较低,技术有待突破,设备更新方案给予的教育设备补贴将为科学仪器公司带来订单。  张小郭:高端化既包括对现有落后低效设备的替代,也包括高端先进设备的更新升级。落后低效设备替代方面,高端的工业母机、数控系统、检测设备、自动化设备、仪器仪表、液压零部件、电机、智能工厂、智能仓储等子板块受益较多;高端先进设备的更新升级方面,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设备如锂电设备、光伏设备、风电设备等子板块,以及航空、高铁、船舶等相关产业链受益较多。  汤戈: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工业母机,更新需求迫切且作为基础生产资料将同时受益于消费品以旧换新;二是工程机械,工程机械朝着电动化转型的方向迈进,叠加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需求复苏;三是检验检测设备,围绕中试验证和检验检测环节,更新一批先进设备,提升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  智能化方面  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等迎利好  中国基金报:《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推动人工智能、5G、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在制造环节深度应用,形成一批虚拟试验与调试、工艺数字化设计、智能在线检测等典型场景。在智能化方面,利好哪类上市公司?  朱国庆:受益环节主要有:一是工业机器人、工控等自动化设备公司。这是制造业产线升级的核心硬件,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近几年国产机器人依托锂电、光伏等中国优势行业,产品竞争力提升,但与外资品牌仍有差距,未来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是以传感器、仪器仪表为代表的流程装置公司。这是智能制造实现精准控制与数据传输的必要前提,现在该领域的国产化率仍较低,尤其是传感器此前大多进口,采购价格昂贵且周期较长。目前国内品类齐全、优质高效的供应商依然较少,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三是工业软件、智能检测类公司。智能制造的实现是硬件、软件产品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优秀的工业软件和智能检测是实现采购、生产、销售闭环的重要载体。  汤戈:一是通用智能装备,如工控、工业机器人和注塑机;二是空港设备,如数字化机场建设和前期推迟的设备采购有望在今年逐步修复;三是物流装备、传感装备。  崔书田:设备智能化方面,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数字基建等相关公司迎接利好。随着智能工厂的建设推进,工业机器人、工控、传感器等智能制造装备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推动工厂智能化水平再上台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智能工厂提供支持。  黄继晨: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以定制化需求为主导,包括流程工业自动化、工厂自动化产线升级与控制、数控系统、工业软件等。  张小郭:智能化方面,在工业机器人、数控系统、工业互联网等自动化、智能化相关产品方面具有较强产品力的公司,以及具有较强的智能工厂和智能仓储集成能力的公司受益最大。  绿色化改造方面  关注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链  中国基金报:《实施方案》提出,加快生产设备绿色化改造,推动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升级,以能效水平提升为重点。在绿色化方面,有哪些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朱国庆:整体而言,明确受益的有两大方向,一是大型设备“绿色化”,工程机械、船舶等向低排放标准、电动化等清洁能源转型;二是高耗能的生产设备绿色化改造、提升能效,以及工程机械、船舶等大型设备“绿色化”。  以工程机械为例,电动化趋势在叉车、高空作业平台这两个品类已经非常明确,但是,挖掘机、起重机等品类发展节奏还比较慢,面临着价格高、充电难、技术配套不充分等现状。未来伴随技术成熟度提升、基础设施完善,电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优势有望体现,电动化替换节奏有望加快。  高耗能设备绿色化改造、能效提升方面,对于钢铁、建材等高碳排放行业的生产设备进行绿色化改造升级。同时,对重点用能设备比如锅炉、电机、空压机、换热器等产品能效升级。  崔书田:设备绿色化改造方面,高效节能环保装备的机会值得关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2.5%左右的预期目标,高耗能的行业如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面临降低能耗压力,必须加快设备绿色化改造,才能满足降低能耗的要求,有望带动各行业领域生产设备、节能设备、固废处理和节水设备的更新需求。  汤戈:《实施方案》提出,推动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环节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绿色装备;推动石化化工老旧装置安全改造、提升民爆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装备。具体来看,一是流程工业,新型工业化、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发展方向等多次被提及,石化、冶金、有色等流程工业更新意愿更强。二是绿色化转型,推动工业等各领域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换代,推广应用能效二级及以上节能设备。  黄继晨:在传统高能耗领域,如钢铁、冶炼、化工等领域的设备升级改造值得关注。对这些企业而言,降低设备能耗有望带来生产成本的显著下降。在政策支持下,业主方会有更强的意愿来加速设备的升级改造,从而刺激需求侧的上修。  张小郭:节能环保相关产业链,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等绿色能源以及先进储能等值得关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