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永磁材料

仪器信息网永磁材料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永磁材料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永磁材料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永磁材料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永磁材料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永磁材料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永磁材料相关的解决方案。

永磁材料相关的资讯

  • 飞纳电镜热烈祝贺第 25 届国际稀土永磁与先进磁性材料应用研讨会圆满成功
    2018 年 8 月 27 至 30 日,国内外稀土永磁领域科研和产业界大咖云集北京大学,隆重举行了第 25 届国际稀土永磁与先进磁性材料应用研讨会(REPM2018)。此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国钢铁科技集团公司、中科三环和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由北京大学杨金波老师、北京工业大学岳明老师共同主持,共 12 位院士莅临了此次会议,与会人员超过 400 人,稀土永磁领域重要科研单位和企业几乎全部到场。一排右起 Sagawa、李卫、王震西、干勇、王辰、杨应昌、都有为、Coey 我国稀土储量为世界之最,不仅总量大,而且品类全。借此优势大力发展稀土永磁材料行业,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生产和销售钕铁硼最多的国家,年产销量在 10 万吨左右,占全球的 80-90%。世界其他国家只有德国的真空熔炼、日本 Neomax、TDK 和信越四家企业生产稀土永磁。稀土永磁具有机械能与电磁能相互转换的功能及磁的各种物理效应(如磁共振效应,磁力学效应,磁光效应,磁化学效应,磁生物效应,磁阻效应和霍尔效应等)而被制作成磁性功能器件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汽车、风电、航空航天、工业自动化和医疗等领域。飞纳电镜作为本次会议赞助商,在会议现场做了台式扫描电镜的展示,吸引了各位老师专家的注意。由于飞纳电镜采用 CeB6 灯丝,背散射信号显著强于 W 灯丝电镜,非常适合观测钕铁硼磁体等双相材料。许多与会老师表示,由于自己的样品属于磁性材料,往往会被测试中心拒绝。而飞纳电镜的物镜磁透镜采用了无漏磁设计,样品不会受到物镜磁场的影响,更适合磁性材料的观测。飞纳电镜以及拍摄的照片,还多次出现在钢铁研究总院、大地熊磁铁和耐驰机械仪器公司的学术报告和宣传资料之中。(钢铁研究总院和安徽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飞纳电镜在中国的用户)最后,在大会的闭幕式上,宣布了第 26 届国际稀土永磁与先进磁性材料应用研讨会将于 2020 年 8 月 24 至 26 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举行,新任会议主席 Coey 进行了邀请致辞,希望大家能够再次相聚一堂。
  • 我自主制成高性能稀土永磁磁共振系统
    1月8日,包头市稀宝博为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首台高性能0.45T(特斯拉)稀土永磁磁共振系统顺利调试完成,发往中东。这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一体化永磁磁共振生产基地正式建成下线。  磁共振成像(MRI)是当今医学诊断中最有效的临床影像诊断设备之一,被用于人体各部位的检查,尤其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软组织病变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MRI按成像主磁场形成方式可分为超导MRI和永磁MRI两种。超导MRI磁场强度高、成像物理环境好,但制造工艺和使用成本“双高”,其磁场维持需有产自美国的液态氦,价格昂贵,国内医院无法普及。永磁MRI的制造、使用成本低,但传统永磁MRI磁场强度低,成像物理环境受涡流、剩磁破坏及磁场均匀性限制,系统成像质量低于超导MRI系统。  稀宝博为于2010年4月组建,成立一年半即建立了年产300台一体化永磁MRI的生产基地,并组建了同行业规模最大、配置最全面的研发团队。该团队利用独创的动态平衡技术解决了困扰永磁MRI多年的涡流、剩磁和磁场均匀等行业性、世界性难题,使永磁MRI系统的成像物理环境达到了超导MRI系统的标准,从而使系统的常规临床诊断图像达到了超导系统的水平,而其价格仅为超导系统的1/3。  我国有16000家县级以上的医院,MRI的普及程度仅为发达国家的1/20。稀宝博为生产基地的落成投产,将为解决基层民众“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难题作出贡献。
  • 海顿科克推出全新的永磁式电机编码器
    海顿科克直线传动是直线传动领域的领军型企业,最近公司又推出了全新的应用于G4-25000系列电机上的编码器。 固态技术的应用使得该增量式编码器的结构极其紧凑,该编码器通过双检波电路,由一个信号芯片进行信号处理。在医疗设备、分析仪器或机器人行业中,为获得精准的位置反馈,就可以使用海顿公司的永磁式电机配套该编码器。 该64线正交脉冲编码器选用高性能的钕作为磁性材料,8位数字信号处理,每圈总计输出256个脉冲。该编码器有A/B相输出,相位差为90度。此外,还提供一个Z相脉冲即每转一个脉冲信号。该编码器最高每秒10000个脉冲,输出更新采样时间为100毫秒。 256脉冲磁编码器是普通光学编码器一个绝佳的替代品,几乎不受震动,冲击,灰尘和污染物等的影响和干扰。编码器可以使用一个3.3V或5V输入电压。它与海顿25000系列线性驱动结构配套使用,势必成为一个功能强大,结构紧凑的直线运动结构。 海顿G4-25000系列直线步进电机与市场其他同尺寸电机相比拥有更大的输出力,G4-25000产品使用了完美的定子齿形,强力钕磁钢,大尺寸的花键轴以及能提供更好的旋转支撑和更高的轴向负载能力的加大的球轴承以保证产品在整个使用寿命中都能保持免维护和重复定位精度。 更多信息请访问海顿直线电机(常州)有限公司网站http://www.haydonkerk.com.cn
  • 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及高性能永磁同步电机获“碳中和达成”认证
    进博会期间,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获得TÜV南德意志集团(以下简称TÜV南德)颁发的“碳中和达成核查声明”,这意味着其已成功通过“碳中和达成”认证,成为碳中和工厂。同时,西门子SIMOTICS 高性能永磁同步电机也获得“碳中和达成核查声明”,成为西门子(南京)数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门子南京数字化工厂)首款“碳中和产品”。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和南京数字化工厂目前都已成功部署西门子碳足迹可信精算与追溯解决方案SiGREEN,显著提升碳足迹透明度,为实现工厂和产品的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以创新科技赋能零碳产业链一直是西门子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我们已在打造绿色工厂、园区和绿色产品方面取得诸多进展。今天我们的工厂和产品获得碳中和认证,是西门子中国积极落实‘零碳先锋计划’的又一重要成果,对于整个产业的绿色发展也具有借鉴和引领意义。” 西门子大中华区人才与组织发展总监、可持续发展负责人马清表示,“西门子愿意作为先行者、践行者和赋能者,以数字化与低碳化‘双轮驱动’,继续在自身运营、供应链管理和客户赋能三大领域全力推动减碳进程,携手各方伙伴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西门子碳足迹可信精算及追溯解决方案SiGREEN是企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的有效工具和重要基石,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产品和组织碳足迹的透明化,为减碳决策提供精准数据和技术支持。”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网络与信息安全官胡建钧表示,“SiGREEN可实现产品及上下游合作伙伴的碳足迹透明化,并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链接、交换、验证碳足迹信息的可信网络,更好地协同和促进产业全价值链实现减碳和可持续发展。未来,我们期待基于SiGREEN,携手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低碳生态圈,赋能产业绿色发展。”   SiGREEN以ISO 14067等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为基准,结合西门子能源管理、工业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和在生产制造领域的数字化专业知识与经验,可以精准计算并追溯工业产品在不同制造环节中的碳排放数据。其在上届进博会首展后,已成功部署在西门子多个工厂,并已启动包括北京奔驰在内的外部客户的试点应用。SiGREEN可支持本地和云化部署,为各类企业实现产品和组织的碳足迹可信披露及核查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通过应用SiGREEN,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实现了组织碳足迹的透明化,并结合持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精益和数字化生产,采购和使用绿证电力等措施,减少和抵消自身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碳中和。西门子南京数字化工厂在部署SiGREEN的基础上,实现了四款伺服电机的产品碳足迹透明化,精准计算与追踪产品在上游供应商和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并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加密信任网络,实现上游供应商原材料碳足迹的透明化集成与分享,从而完成产品贯穿整个价值链全程的产品碳足迹核查。其中,西门子SIMOTICS 高性能永磁同步电机基于碳中和标准PAS2060,结合相应环境权益的抵消,成为西门子南京数字化工厂生产的首款碳中和产品。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TÜV南德、供应商合作伙伴大同齿轮传动(昆山)股份有限公司和江阴华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进博会现场共同见证了颁证仪式。未来,西门子将携手各方合作伙伴,推进SiGREEN生态网络共建,共同加速产业脱碳进程。
  • 应用案例 | 基于环形阵列永磁体的法拉第旋转光谱NO2传感器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法国蓝海岸大学法国滨海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种基于法拉第旋转光谱的、采用环形阵列永磁体NO2传感器。Recently, the joint research team from Anhui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Fine Mechanics, HFIP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nd Université du Littoral Cô te d’Opale published a NO2 Sensor Based on Faraday Rotation Spectroscopy Using Ring Array Permanent Magnets.法拉第旋转光谱(FRS)通过检测沉浸在外部纵向磁场中的气体介质所引起的线偏振光偏振状态的变化,从而实现对顺磁分子的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检测。该光谱检测方法对水汽、CO2等抗磁性分子具有天然的免疫力,这使得其表现出高度的样品特异性。同时,由于采用了一对相互接近正交的偏振器极大抑制了激光噪声,因此法拉第旋转光谱具有非常高的检测灵敏度。Farraday Rotational Spectroscopy (FRS) achieves highly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paramagnetic molecules by detecting the changes in polarization state of linearly polarized light induced by the gas medium immersed in an external longitudinal magnetic field. This spectroscopic detection method exhibits inherent immunity to diamagnetic molecules such as water vapor and CO2, which results in a high degree of sample specificity. Additional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pair of closely spaced orthogonal polarizers effectively suppresses laser noise, thus providing FRS with a very high detection sensitivity.通常情况下,使用螺线管提供纵向磁场来产生磁光效应。然而,这种方法存在功耗过大和易受电磁干扰的缺点。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钕铁硼永磁体环形阵列和Herriott多次通过吸收池相结合的新型FRS方法。根据磁场的空间分布特性,使用14个相同的钕铁硼永磁体环以非等距形式组合,产生纵向磁场。在长度为380毫米的范围内,平均磁场强度为346高斯。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为该项目提供了前置放大制冷一体型碲镉汞红外探测器(HPPD-B-08-10-150 K),项目团队使用量子级联激光器以40毫瓦的光功率,针对最佳的441 ← 440 Q支氮氧化物跃迁(1613.25 cm–1,6.2 μm)。与Herriott多次通过吸收池耦合,积分时间为70秒,实现了0.4 ppb的最低检测限。实验结果也表明,低功耗FRS二氧化氮传感器有望发展成为一个稳健的现场可部署的环境监测系统。Usually, a solenoid coil is used to provide a longitudinal magnetic field to produce the magneto-optical effect. However, such a method has the disadvantages of excessive power consumption and susceptibility to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The research team proposed a novel FRS approach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a neodymium iron boron permanent magnet ring array and a Herriott multipass absorption cell is proposed. A longitudinal magnetic field was generated by using 14 identical neodymium iron boron permanent magnet rings combined in a non-equidistant form according to their magnetic field’s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average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within a length of 380 mm was 346 gauss. HealthyPhoton Co.,Ltd provided an integrated TE-cooled mercury cadmium telluride (MCT) infrared detector with front-end amplification(HPPD-B-08-10-150 K) for this project. A quantum cascade laser was used to target the optimum 441 ← 440 Q-branch nitrogen dioxide transition at 1613.25 cm–1 (6.2 μm) with an optical power of 40 mW. Coupling to a Herriott multipass absorption cell, a minimum detection limit of 0.4 ppb was achieved with an integration time of 70 s. The low-power FRS nitrogen dioxide sensor proposed in this work is expected to be developed into a robust field-deployabl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静态磁场法拉第旋转光谱传感装置Static magnetic field Faraday rotation spectral sensing device海尔欣前置放大制冷一体型碲镉汞红外探测器(HPPD-B-08-10-150 K)Integrated preamplifier and cryocooler type mercury cadmium telluride (MCT) infrared detector环形阵列永磁体及其纵向磁场分布特征Circular array permanent magnets and their longitudinal 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a) 对于等距离的NdFeB永磁环阵列,模拟得到了中央纵向磁场的分布情况。(b) 对于非等距离的NdFeB永磁环阵列,模拟得到了中央纵向磁场的分布情况(黑线),并进行了实测(红线)。(c) 示意图显示了Herriott腔和非等距离的NdFeB永磁环阵列的配置。(a) Simulated distribution of the central longitudinal magnetic field for an equidistant NdFeB permanent magnet ring array (b) simulated (black line) and measured (red line) distributions of the central longitudinal magnetic field for a non-equidistant NdFeB permanent magnet ring array (c) schematic configuration of the Herriott cell and the non-equidistant NdFeB permanent magnet ring array.法拉第旋转光谱信号及其信噪比与检偏器偏转角度的变化关系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S signal and its SNR and the Deflection Angle of the Polarizer(a) 法拉第旋转光谱信号幅度(b) SNR作为分析器角度α的函数(a) FRS signal amplitude and (b) SNR as a function of the analyzer angle α.Reference:Yuan Cao, Kun Liu, Ruifeng Wang, Xiaoming Gao, Ronghua Kang, Yunting Fang, Weidong Chen,NO2 Sensor Based on Faraday Rotation Spectroscopy Using Ring Array Permanent Magnets, Anal. Chem. 2023, 95, 2, 1680–1685https://doi.org/10.1021/acs.analchem.2c04821Copyright © 2023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海顿科克推出用于永磁式电机的低电流IDEA驱动器
    海顿科克直线传动全新推出了通过美国RoHs认证的PCM4806型IDEA可编程直线步进电机驱动器,该型号驱动器是海顿IDEA驱动器家族的最新成员,它主要趋向提供更小电流从而去驱动更小海顿永磁式的直线步进电机,随着PCM4806型驱动器的加入,IDEA系列驱动器已经可以驱动海顿所有的直线步进电机型号。 IDEA驱动器是一个结构紧凑,使用方便的驱动器,它可以通过用户电脑屏幕上的操作界面对驱动器进行所有的编程,整个编程过程用户只需点击用户界面上通俗易懂的按纽就可以完成。 用户在开始编程之前需要先输入海顿电机的品号(每个海顿电机都有一个品号),这样软件就会根据品号,自行设定电机的初始参数(默认值),有了这个功能用户就算不了解复杂的电机参数和深奥的步进电机原理也一样可以完成编程。而对于一个熟练的用户来说,软件同样也允许用户在电机的安全范围内改变电机的默认值!另外这个软件可以让用户在编程时一行一行的去调试程序,同时在正式连接到外部设备上前,输入和输出信号也可以在软件上面得到完全的模拟! IDEA驱动器需要一个独立的能提供12-48V电压的电源提供工作电压,驱动器的输出电流为2.6A/相(峰值为3.68A/相),驱动器自身配有8个I/O端口(4个输出端口,4个输入端口),每个输入端口可以输入5-24V电压,以及最大4mA 的电流,输出信号是集电极开路信号,每个输出端口可以输出5-24V电压,以及最大200mA的电流,通过一根一端是普通USB接口,另一端是小型USB接口的数据线就可以把驱动器和电脑联接起来! 更多信息请访问海顿直线电机(常州)有限公司网站http://www.haydonkerk.com.cn
  • 对话“磁王”——晶界缠绕铽的钕铁硼磁性材料
    导 • 读 近年来由于新能源汽车、风能发电及电子产品等领域对节能电机小型化、轻量化的需求,被誉为“磁王”的稀土钕铁硼永磁材料得到飞速发展。添加铽(Tb)和镝(Dy)等稀土元素进行合金化处理,并使合金化元素主要分布于主相晶界位置,是提高钕铁硼磁性性能的有效方法。岛津电子探针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特征,对于晶界改性钕铁硼磁性材料主相晶界中富集的铽(Tb)可以予以直观地表征。 磁王 • 钕铁硼 钕铁硼(NdFeB)是所有稀土类磁体中磁性特征最强的,可在同样的磁场强度下大幅减小产品的体积,用于制造的各种永磁电机马达具有体积小、比功率高、有助于节省能源等优点,故而在电动自行车、风力发动机、汽车发动电机等凡是涉及到电能和动能转化的领域,均有着广泛应用。 钕铁硼微区 • 测试难点 一、分辨率 稀土元素之间的特征X射线波长(能量)非常接近,这需要仪器能把波长非常邻近的特征峰区分开来(能量分辨率)。尤其当添加Tb时,在能谱上Tb与Fe、Co和Nd元素互相重叠,无法分析(如图1)。 二、超轻元素 硼(B)为超轻元素,因基体对超轻元素特征X射线的吸收效应很大,含有超轻元素的微区定量测试一直是电子探针分析领域的一大难题,而在含有稀土元素的重基体中问题更甚。 图1 掺杂Tb的钕铁硼样品能谱图 图2 掺杂Tb的钕铁硼样品EPMA波谱图 针对钕铁硼 • 岛津方案 一、全聚焦分光晶体兼顾稀土元素测试的分辨率和灵敏度问题;能完美地分辨Tb与Fe、Co等元素的谱峰。(如图2) 二、特征X射线52.5°高取出角,很好地解决超轻元素的测试问题。(如图3) 图3 超轻元素分析例——钕铁硼中B元素分布分析岛津EPMA-8050G场发射型电子探针 钕铁硼晶界改性 • 直观表达 添加铽(Tb)和镝(Dy)等稀土元素进行合金化处理,是提高钕铁硼磁性性能的有效方法,但传统的直接烧结对矫顽力的提升有限且会大幅降低剩磁,只有使合金化元素主要分布于主相晶界位置,降低反磁畴形核的可能,才能提高矫顽力又不致过多降低剩磁性能。 图4为某烧结钕铁硼磁体的元素面分析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有助于提高矫顽力的Tb缠绕分布于主相晶界处,而元素Co、Cu、Ga分布在富Nd相附近,磁体中烧结残余的O主要以Nd2O3形式存在于富Nd相晶粒,元素Pr总是和Nd对应共存。 图4 晶界改性的钕铁硼磁体主要元素分布特征 将Tb晶界扩散处理后的钕铁硼磁体的表面区域、距表面1/2处的中间区域以及心部放大后进行面分析,如图5~图7所示,结果显示Nd2Fe14B主相晶粒呈多边形,晶粒直径为5μm左右,Tb集中在主相晶粒附近,形成了薄而均匀且连续的富Tb壳层。研究表明,获得这样的微结构,可以提高磁性材料的矫顽力,同时不会降低其他磁学性能。 图5 Tb晶界扩散处理后表面区域元素面分布图图6 Tb晶界扩散处理后距表面1/2处元素面分布图图7 Tb晶界扩散处理后心部的分布特征 小 • 结 岛津电子探针可以便捷、直观地钕铁硼磁性材料晶界改性情况进行表征,测试结果可为磁性材料开发专家提供稀土元素渗透情况、晶界富集微结构等关键指导信息。
  • 国家磁性材料质检中心落户中国计量学院
    6月30日,国家磁性材料及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中国计量学院正式揭牌,开创了浙江省高校建立国家质检中心的先河。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司长刘卓慧,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陈振华,浙江省教育厅高科处处长郜正荣,校长林建忠共同为中心揭牌。  浙江是我国磁性材料产业大省,磁性材料产品占全国的70%以上,每年约1/2的产品出口到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在国际上有相当的知名度,但由于我国缺少一个权威的磁性材料监测机构和监测体系,严重制约了磁性材料产业往高、精、尖方向发展,从而使我国磁性材料产业在国际上缺乏较强的竞争力。“希望中国计量学院能够集产科研于一体,使中心服务于国家磁性材料及其制品的发展,能在国内打造出一流的国家质检中心,并能尽快于国外同类的一流实验室相接轨,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刘卓慧代表国家质检总局对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据了解,该中心于2006年12月由国家质检总局授权建设,以现有的原财政部资助的“中国计量学院磁性材料工程检测中心”和浙江省政府资助的“浙江省磁性材料试验基地”为载体,集产品检测、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于一体。中心主要面向磁性材料生产企业开展研究及检测工作,对各种磁性材料及产品进行质量监督检测和可靠性试验,研究开发新型高性能磁体,解决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同时参与制订磁性材料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磁性材料检测标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加快磁性材料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着眼于磁性材料检测技术的最前沿,中心开展了磁性材料检测设备研制以及磁性材料检测技术和检测体系标准化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质检总局项目、省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省科技计划项目、省分析测试基金等20余项科研项目。中心成员先后参与了《稀土永磁材料磁性温度系数测量》、《永磁材料标准样品磁特性》、《软磁材料交流磁特性标准样品》等几项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 累计发表文章50余篇,其中30篇被三大检索收录 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由葛洪良教授主持的“CoPtW永磁薄膜及微型磁体制备”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由舒康颖教授主持的浙江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高工作温度钕铁硼磁体的研制”通过省科技厅验收,验收组专家一致认为项目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了批量生产,产值达4000万,并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由刘亚丕副教授主持的国家质检总局项目“磁性材料磁畴动态测试仪研制”获得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中心的成立是我省加快公共检验检测基地建设,提升公共检验检测能力的一件盛事。”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陈振华说。据介绍,通过中心这个公共技术平台,不仅可以大大方便企业磁性材料的出口,而且还可以向企业提供国内外标准宣传(国际、国内标准)、企业标准申报与评审组织等服务,为我国磁性材料企业逐步走向国际标准化、集团化乃至全国磁性材料产业的发展作贡献。随着业务水平的增强,中心在国内乃至国际磁性材料检测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心目前已承接包括浙江大学、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20余家省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磁性能测试任务,检测业务辐射至国内10多个省市,优质的服务为中心在省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在2009年1月公布的第一批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检标委)专业工作组中,国家磁性材料及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被确定为磁性材料检验方法专业工作组的组长单位,负责本领域的标准立项和标准草案初审。这意味着中心正逐渐成为国内磁性材料检测的权威机构。  中国计量学院校长林建忠表示,“学校将坚持‘公正科学、优质高效、改进创新’的方针,依法独立开展工作,同时更好地整合和利用省内外在磁性材料及相关产品检测方面的设备、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在一个更高的起点、更高的平台上,把中心做大做强。”据悉,接下来,中心还计划建立材料磁特性参数的数据库平台,利用在检测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和原始数据,为磁性材料行业提供信息资源,为材料开发可行性提供依据,这对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节约生产成本,促进磁性材料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赛恩思HCS-808高频红外碳硫仪助力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材料分析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主要从事磁性功能材料与特种器件的研制、开发、中试生产以及应用磁学基础研究,是我国磁学领域的综合性应用磁学研究机构。此次,四川赛恩思仪器HCS-808型高频红外碳硫仪与研究所达成合作,协助其对永磁材料的研究分析。 碳、硫是大自然中分布非常广泛的两种元素,在绝大部分金属、合金、非金属材料中都存在。其对磁性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影响很大,需要准确地测定。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将利用赛恩思HCS-808型高频红外碳硫仪测定了永磁材料钕铁硼中碳硫元素含量。 高频红外碳硫仪采用高频加热红外检测法,能快速准确地测量绝大部分固体样品中的碳硫含量。具有分析时间快,操作便捷,分析过程无污染等特点。HCS-808型高频红外碳硫仪是四川赛恩思仪器定位替代进口的一款仪器,拥有双控制系统,能分析材料中不同存在形态的碳硫含量,众多突破性技术被运用,仪器状态均有传感器自动检测,操作性、再现性表现出色。四川赛恩思诚邀全国各地经销商和使用方来函、洽谈咨询;欢迎有识之士加入四川赛恩思仪器有限公司。
  • ​【印度新材料案例】康宁反应器合成纳米磁性氧化铁
    研究背景纳米氧化铁在催化、药物传递、光吸收材料等前沿研究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纳米氧化铁的尺寸大小和粒径分布对材料性能表现非常重要。因此,高效制备一系列小粒径(<10 nm)且平均粒径均一的纳米氧化铁颗粒变得尤为重要。康宁反应器印度团队与印度国家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使用康宁微反应器合成氧化铁纳米颗粒(NPs),研究了不同操作参数对获得的NP特性的影响。氧化铁NPs的合成基于使用硝酸铁(III)前体和氢氧化钠作为还原剂的共沉淀和还原反应。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XRD)分析对氧化铁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简介近年来,由于在磁存储设备、生物技术、水净化和生物医学应用领域的广泛应用,如热疗、化疗、磁共振诊断成像、磁感染和药物递送等,对高效合成磁性氧化铁NP的兴趣显著增加。该工作涉及使用Corning AFR微通道反应器通过共沉淀和还原法合成胶体氧化铁纳米颗粒,氧化铁纳米颗粒的XRD和TEM分析分别证实了其晶体性质和纳米尺寸范围。另外使用电子自旋共振光谱研究了氧化铁纳米颗粒的磁性,康宁微通道反应器制备的氧化铁纳米颗粒表现出超顺磁性行为。结果和讨论一. 氧化铁纳米颗粒形成的反应原理1.控制两个反应器中氧化铁纳米颗粒形成的总沉淀还原反应如下:2.随后,按照以下反应生成氧化铁:二. 共沉淀和还原反应生成氧化铁纳米颗粒共沉淀和还原反应是获得氧化铁纳米颗粒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化学途径。在通过反应器的过程中,九水合硝酸铁(III)被氢氧化钠还原,形成还原铁,随后稳定为氧化铁纳米颗粒。图1. AFR实验装置表1 康宁微反应器中的操作条件和结果在康宁AFR反应器中,氧化铁(磁铁矿Fe3O4或磁铁矿γ-Fe2O3)在室温下将碱水溶液添加到亚铁盐和铁盐混合物中形成。在反应器中,由于铁还原加速而形成黄棕色沉淀物,得到胶体氧化铁纳米颗粒如图1所示。在AFR反应器中合成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实验条件Fe(NO₃ )₃ 9H₂ O和NaOH溶液的流速在20- 60 ml/h。对于所有实验,还原剂与前体的摩尔比保持恒定为1:1。图2. 在AFR中具有不同流量的氧化铁np的紫外吸收光谱&trade .实验显示了在AFR反应器中不同流速所对应的结果:在CTAB表面活性剂存在下获得的λ最大值在480和490 nm之间;AFR中的心形设计使混合更佳;氧化铁NP的平均粒径通常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减小,在50 ml/h的流速下获得最小粒径。在60和50 ml/h的较高流速下,分别观察到窄PSD超过6.77&minus 29.39 nm和3.76&minus 18.92 nm,如图3和表1所示;另一方面,在20 ml/h的较低流速下,在10.1&minus 43.82 nm,如图5和表1所示。从图5B所示的数据也可以确定,由于纳米粒子的引发和成核在50 ml/h下比在60 ml/h时发生得更快。因为颗粒大小取决于纳米粒子在反应器中的成核过程和停留时间,这也通过图5所示的TEM图像得到证实,图5显示制备的颗粒大小在2~8nm;图3所示数据&minus 对于表1中报告的PSD和平均粒径,可以确定粒径随着进料流速的增加而减小,这归因于较低的停留时间。在反应器中的较大停留时间(较低流速)为颗粒的团聚和晶体生长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从而获取更大的颗粒尺寸。图4A、B所示的TEM图像也证实。图3. 不同流速下氧化铁纳米颗粒的粒度分布(PSD)图4:50 ml/h的微反应器中合成的氧化铁纳米颗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图5:(A,B)使用CTAB作为表面活性剂在AFR中合成的氧化铁NP的TEM图像。总结通过共沉淀还原方法,在Corning AFR微通道设备中成功制备了稳定的胶体氧化铁纳米颗粒;流速即反应停留时间和混合模式的差异对所获得的氧化铁NP的粒度和PSD有显著影响,这反过来也影响材料稳定性和磁性;CTAB的使用,有助于合成稳定的氧化铁NP;反应流速是决定NP的平均粒径以及粒径分布的关键参数。氧化铁NP的平均粒径随着反应物流速的增加而减小;通过ESR光谱分析和基于使用永磁体的研究证实,制备的氧化铁NP表现出超顺磁性行为。总的来说,当前的工作证明了使用康宁微通道反应器,合成了更小更均一粒径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这项研究为后续其它纳米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里有效的实验支持和指导。参考文献:Green Process Synth 2018 7: 1–11
  • 重点研发IC等领域关键材料,有研新材创新及成果转化基地预计明年6月投产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近日,有研新材创新及成果转化基地传来新消息。据大众网报道,该项目预计2021年6月份投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今年4月27日,有研新材创新及成果转化基地在乐陵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奠基。该项目旨在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平台,建设超高纯稀有金属及化合物、稀土功能材料、高端晶体材料及器件9条生产线,涵盖企业电磁光板块主营业务,重点研发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领域急需关键材料及产业化制备技术。/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占地约254.8亩,计划分两期建设。/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先期计划投资3.85亿元,规划总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30000平米,建设超高纯稀有金属及化合物、稀土功能材料、高端晶体材料及器件三大领域等。据当时有研新材官方消息,一期项目7条生产线,全部采用有研新材近年来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均代表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平。/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二期项目计划投资4~6亿元建设稀贵金属循环、白光LED荧光粉、高端氮化铝粉、稀土催化材料、锆基陶瓷材料、特殊物性化合物、稀土永磁材料等生产线。预计从2022年开始逐步在基地实施建设转化。/p
  • 蔡司ZEN Connect软件解析:光镜电镜图像数据关联 助力材料学研究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80516/463960.s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蔡司于去年推出了采用增强成像技术的软件模块——蔡司ZEN connect/span/a。3月4日,蔡司官方对这款软件模块进行了进一步解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0, 255) "i“组织任意来源的图像,实现多模态数据关联/i/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0, 255) "i  ——蔡司 ZEN Connect 助力材料科学研究”/i/span/strong/pp  大学、研究机构及工业实验室的材料研究人员均可以利用蔡司ZEN Connect软件,整合所有的显微成像技术(甚至包括非蔡司的系统)来为自己的研究服务。/pp strong 获得独特洞察力,提高效率,节省时间/strong/pp  蔡司 ZEN Connect允许用户对齐和叠加任意来源的图像。研究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蔡司 ZEN Connect的工作流程,从光学显微镜的大视场概览图像,无缝过渡到高分辨率显微图像。您可使用ZEN Connect软件在概览图像上进行导航,所有相关图像将自动出现在概览图像中。 然后不同模态的数据会以项目的形式有序存储,并带有直观的图像标签。/pp  strong关联工作台/strong/pp  关联工作台可以实现从样品的完整宏观视图放大到纳米级细节。以样本为中心的全方位关联工作环境可以处理多尺度和多模态图像。/pp  strong智能数据管理/strong/pp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材料显微研究也不断革新,研究人员需要处理大量的图像和数据,这种情况在研究机构中尤为明显。蔡司ZEN Connect 支持CZI、TIF、JPG、BMP、RAW等多种图像格式。蔡司 ZEN Data Storage软件将图像、数据与图像处理流程科学地分离开来,使实验室的每个人都能更高效地协同工作。/pp  strong蔡司ZEN Connect助力不同领域的材料研究/strong/pp  例如,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人员为了开发出更好的产品,需要对永磁体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人员可以对同一样品进行表面形态,以及磁学性能等的表征,从而全方位地理解样品。比如首先通过光学显微镜进行大视场的成像,然后使用Kerr显微镜观察局部的磁畴,进而发现性能更优的磁体相。更进一步,如果需要对这些磁体相进行高分辨的表征,可以使用电子显微镜进行纳米级别的观察,从而获得更微观的结构信息。所有尺度的分析结果、所有设备的分析图像,均可以关联起来,从而为永磁体的整体表征提供更全面的研究信息。/pp  此外,蔡司 ZEN Connect将多模态显微技术关联的能力为诸多材料研究领域带来了助益,如:研究钙处理钢中的夹杂物、石油开采或碳捕捉与储存。例如,研究人员可以获取成像和分析数据,将形态与化学成分相关联,以便更好地理解材料特性,从而推进钢的各向异性研究。研究碳酸盐岩的地质学家可以识别不同尺度的孔隙结构和体积。在这些实验中,蔡司 ZEN Connect能够始终将微观数据准确链接到宏观图像的对应区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a6065e39-bded-45be-945c-fbb14feb234c.jpg" title="1.jpg" alt="1.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291px " width="600" vspace="0" height="291" border="0"//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蔡司 ZEN Connect可始终将微观数据准确链接到宏观图像的对应区域,帮助大学、研究机构及工业实验室的材料研究人员得出独特的见解,提高工作效率并节省工作时间。/span/pp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112, 48, 160) color: rgb(255, 255, 255) "strong关于蔡司/strong/span/pp  蔡司是全球光学和光电领域的先锋。蔡司致力于开发、生产和行销测量技术、显微镜、医疗技术、眼镜片、相机与摄影镜头、望远镜和半导体制造设备。凭借其解决方案,蔡司不断推动光学事业的发展,并促进了技术进步。公司共有四大业务部门:工业质量与研究、医疗技术、视力保健/消费光学和半导体制造技术。蔡司集团在40多个国家/地区拥有30多座工厂、50多个销售与服务机构以及约25个研发机构。/pp  全球约27,000名员工在2016/2017财年创造了约53亿欧元的业绩。公司于1846年在耶拿成立,总部位于德国奥伯科亨。卡尔蔡司股份公司是负责蔡司集团战略管理的控股公司。公司由Carl Zeiss Stiftung(卡尔蔡司基金会)全资所有。/pp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112, 48, 160) color: rgb(255, 255, 255) "strong蔡司研究显微镜解决方案/strong/span/pp  蔡司研究显微镜解决方案是光学、电子、X射线和离子显微镜系统的一站式制造商,并提供相关显微镜的解决方案。产品组合包括生命科学和材料研究以及工业,教育和临床实践有关的产品和服务。该部门的总部设立在耶拿。其他生产和开发基地位于奥伯科亨,哥廷根和慕尼黑,以及英国剑桥、美国马萨诸塞州皮博迪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普莱森顿。蔡司研究显微镜解决方案属于工业质量和研究部门。部门约6,300名员工在2016/2017财年创造了总额达15亿欧元的业绩。/p
  • 新材料产业2025年产值望达10万亿元
    p 日前,笔者从工信部获悉,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工信部将从今年开始继续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产业促进政策和措施。其中包括,编制实施2018年新材料产业折子工程,设立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基金,制定支持新材料产业推广应用相关政策,启动实施“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工程。br/  此外,工信部还将围绕优化新材料产业发展环境“做文章”,将加快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建设;健全产业体系,完善和发挥产业专家咨询委作用,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推进军工主干材料体系建设,促进新材料在军民领域双向转移转化。br/  经过各方努力,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65万亿元,年均增速27.6%。在部分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我国还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甚至“领跑”。例如,在关键战略材料方面,中芯国际前七大耗材中六类材料实现国产采购;南山集团铝合金厚板通过波音公司认证并签订供货合同;中船重工兆瓦级稀土永磁电机体积比传统电机减少50%、重量减轻40%;世界首座具有第四代核电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关键装备材料国产化率超过85%;液态金属在3D打印、柔性智能机器、血管机器人等领域实现初步应用等。br/  工信部介绍,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产业政策的促进下,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25年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万亿元,并保持年均增长20%;到203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实力将跃居全球前列,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并能为本世纪中叶实现制造强国提供基础支持。/p
  • 宁波材料所研制出高精度机器视觉检测平台
    近日,宁波材料所所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机器视觉团队研制出高精度机器视觉检测平台。该平台的优异性能使其在各种精密电子、仪器仪表、晶圆科技、刀具、塑胶、精密零件、弹簧、冲压件、接插件、模具、五金塑胶、PCB板、导电橡胶、粉末冶金、螺丝、钟表零件、手机、液晶、医药工业、光纤器件、汽车工程、航天航空、军工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空间。  高精度机器视觉检测平台采用了轴式直线电机,相对于传统电机和第一、第二代直线电机,轴式直线电机的磁场利用率高达100%,具有永磁体用量少、推力大、运行平稳结构简单、免维护寿命长等特点。另外,直线电机不需要使用机械传动部件,在国内机械传动部件制造水平相对落后的现状下,利用轴式直线电机可实现精密可靠的运动平台。  在轴式直线电机运动平台的基础上,机器视觉团队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开发了快速、准确、易用的测量软件。其先进的相机标定、校准技术可保证实现微米级精度的非接触式测量 先进的自动特征检测定位算法可以准确、快速地定位用户预先设定的测量点,并按用户预订的测量需求进行自动的大批量重复测量,所需的人工操作可简化到一次鼠标操作。  我国精密测量技术和仪器的现状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机械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的需求,通过发展精密的自动测量系统,必将推动国内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缩短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推动国产装备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 宁波成立甬江实验室 将突破多种关键“卡脖子”材料
    近日,甬江实验室正式揭牌,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原所长崔平担任甬江实验室主任。甬江实验室位于镇海新材料小镇,主体建设用地773亩,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投资260亿元(10年),未来的目标是持续产出国际一流、代表国家实力的系统性重大创新成果,在多学科交叉前沿材料领域占据全球战略制高点。宁波将发挥以甬江实验室为龙头的实验室体系创新功能,聚焦高端金属与稀土永磁材料、先进半导体与器件、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同时,聚焦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等领域,打造一批标志性产业链,加快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甬江实验室未来将形成“八中心、五平台”的科研布局,即:绿色化工与高端化学材料、高分子与复合材料、高端合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极端环境使役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八个国际水平的研究中心;以及材料与微纳器件制备平台、材料性能测试和服役评价平台、材料数字化平台、工程验证与成果转化平台和极端条件综合装置五大平台。预期到2025年,甬江实验室实现人才规模达到800人,突破10种以上关键“卡脖子”材料或满足未来需求的国际首创材料。
  • 中科院联手厦门钨业建稀土材料研究中心
    昨日晚间,厦门钨业公布了关于签署技术研发合作协议的公告。接受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认为,稀土为不可再生战略资源,发展高附加值稀土材料产品是必然之路,公司有望通过合作设立研究中心进一步拓展稀土领域。  共建技术研究中心  公告显示,为促进福建省稀土产业及其产业链的健康快速发展,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厦门市人民政府和公司于6月18日签订了《共建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稀土材料研究所和能源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议》,决定在福建省厦门市共建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稀土材料研究所和厦门市能源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据悉,能源新材料中心建设资金规模为1.5亿元,由公司自筹。公司从2012年开始至2015年,每年提供1000万元人民币科研专项经费,与稀土研究所进行联合项目研发。对此,公司表示,协议的签订符合公司的战略规划,通过与海西研究院、厦门市政府的合作将有利于对优秀人才的吸引,促进公司与国际一流能源新材料、稀土企业的合作,有利于公司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巩固在能源新材料行业的地位。协议对公司2012年的经营成果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一位不愿署名的分析师指出:“毕竟稀土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的各个领域。国家在《新材料“十二五”规划》中也将增加稀土产品附加值作为发展之重。再加之公司所在的福建省又是南方离子型重稀土的主要产地之一,因此,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将有利于公司稀土深加工行业的发展。”  有利于拓展稀土深加工  事实上,公司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并非首次。从2006年起,公司即开始涉足稀土产业,并投资8亿元,建成了包括稀土贮氢合金、稀土发光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研发中心共四条稀土生产研发线。在强大研发背景的支持下,公司目前已经具4000吨稀土标矿分离能力、15种稀土元素全分离和生产高纯产品的独具特色生产线,装备水平居国内领先。  有分析人士表示,鉴于今年一季度国内稀土价格高位下滑,对原材料价格依赖比较大的公司净利润都受到一些影响,但从事稀土深加工的企业业绩却仍保持增长态势。比如包钢稀土(600111,股吧),净利润同比增长149.44%,超过同期稀土氧化物价格114.23%的涨幅。除了成本优势外,其在稀土功能材料业务的拓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说,向深加工领域转型是国内稀土企业的必然之路。“从目前国内情况看,我国稀土加工企业的加工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端的水平上,与国外的企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厦门钨业联手中科院建稀土材料所和能源新材料中心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公司稀土深加工技术和研发能力,从而成为公司未来业绩的新增长点。”上述分析师补充道。  据悉,公司是福建省中重稀土资源唯一的整合平台,拥有目前国内第三大钨矿采矿权和豫鹭矿业选钼尾矿的白钨矿选矿权。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张芳认为高性能钕铁硼将会是公司在稀土领域重点发展的产品。国信证券也表示,作为钕铁硼永磁材料行业新秀,公司在该领域集资源、技术和下游合作三大优势于一身,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 2009中国材料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中南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协办的2009中国材料研讨会于10月15-17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共有来自高校、研究所、企业等10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举办期间正值第二届国际材料峰会召开之际,一场“材料学盛宴”在苏州上演。仪器信息网作为合作媒体也见证了此次“材料学盛宴”。2009年中国材料研讨会开幕式现场第二届国际材料峰会现场  会议开幕式由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教授主持,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前理事长、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周廉院士,钢铁研究总院殷瑞珏院士,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李光宪教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徐坚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魏炳波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欧阳世翕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高端平女士,苏州市工业园区科技局局长张东驰先生等出席开幕式。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教授  黄伯云院士介绍了2009年第二届国际材料峰会及中国材料年会的情况,此次峰会与年会的主题不谋而合,都关注材料与能源。众所周知,随着石化能源的逐渐减少,世界正面临着能源危机,可替代的能源材料研究变得至关重要,中国材料人应抓住机遇,研发出具有原始创新性的材料。黄院士希望此次会议能为从事新材料科学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专家、学者、政府有关的管理部门和领导、企业家及其它相关人员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共同交流和共享材料研究的最新成果,研讨新材料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此外,黄院士表示,在第二届国际材料分会最后还将发布“苏州宣言”,就当前国际材料学的研究状况与社会需求发布材料方面的研究重点等。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苏州宣言讨论发布现场  周廉院士致辞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了中国材料界的情况:1、简要介绍了中国材料研究学会(C-MRS)及国际材料研究学会联合会(IUMRS)的情况,及世界四个重要的材料会议:国际先进材料会议、国际电子材料会议、亚洲材料会议(2010年在中国举行)、国际材料峰会 2、从“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度”、“新材料产业投资”等几个关键词阐述了其对中国材料界问题的思考 3、中国材料科学研究需要大视眼、大平台、大合作 4、重视材料教育、材料人才培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周廉院士  苏州市工业园区科技局局长张东驰先生介绍了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与优惠政策,并代表苏州市政府预祝会议圆满成功。苏州市工业园区科技局局长张东驰先生  开幕式第二部分是大会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围绕“关注材料与环境”的会议主题:钢铁研究总院殷瑞珏院士“钢厂功能拓展与节能”报告阐述了钢铁这种传统量大面广的材料所面临的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与案例;大众汽车研究中JorgHuslage博士“New Materials in the advanced Powertrains-The future of VW electric vehicles ”报告则把目光投向了汽车新能源动力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前景;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周少雄总工程师“新能源发展与材料”主要介绍了目前的新能源与材料的情况。钢铁研究总院殷瑞珏院士大众汽车研究中JorgHuslage博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周少雄总工程师  开幕式的第三部分是C-MRS科技奖宣布及颁发。颁发仪式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高端平女士主持,黄伯云院士、李光宪教授、魏炳波教授及欧阳世翕教授为获奖者颁发奖杯和证书。获奖名单:  一等奖 光纤用高纯四氧化锗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科技进步类) 苏小平等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国晶辉红外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二等奖  稀土永磁合金高温相变及其在材料创新工艺上的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类) 康树明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SMD磁性器件用低损耗及低温烧结镍铜锌量体材料研究(科技进步类) 张怀武等 电子科技大学、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客车用镍氢动力电池及系统(科技进步奖) 蒋立军等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天津和平海湾电源有限公司、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颁奖仪式现场  除了大会报告,会议还设有节能减排、绿色电子材料、先进电池材料、环境友好陶瓷材料、太阳能光伏、光热材料等13个分会场,在接下来的两天里进行分会报告及墙报展。会议同期举行“中国新材料国际展览会”,共吸引国内外材料分析检测领域的生产厂商50 余家前来参展,如:德国新帕泰克、瑞士华嘉、日本HORIBA、江苏天瑞、珠海欧美克、丹东百特、济南微纳、上海衡平等。展览会及墙报展现场
  • 直播预告|4.19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检测
    直播预告|4月19日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检测生物医用材料是一类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高技术材料,也称生物材料或生物医学材料。我国生物医用材料市场增速是全球的近4倍。由于生物医用材料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对其化学结构组成、物理机械等性能,以及其与人体接触时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等指标进行分析检测和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为满足全国各地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及生产企业等生物医用材料相关从业人员的交流需求,天津分析测试协会与仪器信息网将于2023年4月19日举办“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检测”主题网络研讨会。报告专家简介(点击专家名字可看介绍详情)张其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二级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导;福建吉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任创始人、董事长;中国微纳米学会会士。致力创伤、肿瘤和退行性病变等导致的组织病缺损再生修复诊断和防治生物医学工程、食品工程及重大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的防治等领域40余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973、科技支撑(攻关)、火炬和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海洋示范项目等102项,开发出医用胶原膜、医用胶原修复膜、胶原基 神经修复导管等十余款产品;获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6个,CE、ISO认证等7个;发表论文563篇,H因子68;论著12部;授权发明专利167项。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组织者),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华医学奖等45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杰出贡献奖和成果转化奖等35项。与林巧稚、吴阶平等一起编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精英》一书。黄显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柔性可穿戴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大学生物医学柔性电子实验室负责人,博导。自然科学基金委“有机集成电路的核心材料基础”创新研究群体核心成员。2015年入选中组部第十一批青年千人计划,获天津大学北洋学者、天津市青年千人、天津青年创新能手称号。2016年在天津大学建立了生物医学柔性电子实验室,实现了天津市首个集柔性传感器设计、加工、测试和仿真为一体的综合研究平台。提出和研究了柔性磁电复合器件、高通量分布式柔性植入式器件、印刷瞬态电路技术和类皮肤多参数柔性传感器件等创新性柔性电子器件和技术。已在多本高水平期刊发表各类论文106篇,文章总引用达8000余次,获授权专利23项。其研究的植入式葡萄糖传感器获得美国糖尿病技术协会的研究金奖,MicroLED巨量检测设备获得第五届全国先进技术转化大赛优胜奖,并担任Advanced Material Technologies、BME Frontier等期刊的编委和青年编委。王蔚 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现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主要聚焦血管相关组织工程、阿尔兹海默药物研发以及肿瘤微环境调控等方向。主持参与国家基金委面上、青年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在Acta Biomaterialia, Biomacromolecule等期刊发表SCI收录文章40余篇。钟成 天津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以及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山东省重大科技计划、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企业委托开发课题20余项。兼任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工业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造纸学会纳米纤维素与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2014年至今担任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影响因子:4.2)副编辑,以及二十多种国际期刊同行评议人。 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2019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天津市工程学位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排名第一)。夏炎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心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测试分会委员和青年部部长,天津市色谱研究会理事,实验室资质认定国家级评审员。主要从事样品预处理、色谱质谱分析研究和实验室资质认定管理工作。在多本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天津市自然基金及企业横向课题多项。会议日程报告题目报告人主持夏炎生物材料研发及转化的机遇和挑战张其清柔性永磁生物材料和柔性磁性生物医学器件黄显血管正常化新疗法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王蔚细菌纤维素纳米材料网状结构调控与应用钟成报名方式1、报名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tjaia230419/ 2、扫码添加助教赞助参会目前赞助位置尚有剩余,欢迎感兴趣的厂商联系 刘经理:15718850776或者直接扫码添加刘经理微信号:
  • 关于举办2023年国际汽车新材料大会第一轮通知
    关于举办2023年国际汽车新材料大会第一轮通知各有关单位:为搭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国际技术交流与产业对接平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芜湖市人民政府、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于2023年3月30-31日在安徽省芜湖市联合举办“2023年国际汽车新材料大会(IANMC2023)”,现将有关内容通知如下:一、大会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芜湖市人民政府、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办单位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芜湖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芜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承办单位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国汽轻量化(江苏)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芜湖市高新区、芜湖市科学技术协会、安徽智数汽 车科技有限公司二、大会主要活动大会拟邀请国内外院士、知名材料领域200多位,分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用“新材料”及其前沿技术发展动态。为此,设置了2个主会场和1场汽车材料高峰论坛(邀请制)、5-6个新材料分会场,届时将有近70场技术报告,预计将有来自国内外主要材料企业、汽车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200多家单位500-600人参会。1、主会场主题1) 节能与功能新材料:重点分享满足轻量化车身、底盘等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环保性、“双碳”战略等要求的新材料种类及其最新、最前沿技术动态; 2) 新能源系统新材料:分享智能驾舱、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等核心产品用新材料及其前沿技术动态;探讨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对新材料发展需求。2、分会场议题(持续更新中)1) 节能环保新材料:主要聚焦免热处理铝合金材料、无镀层新型汽车钢、高性能弹性体、特种工程塑料、树脂基复合材料(A面覆盖件/高韧高强复合材料/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镁合金板材、铝合金导线、可回收新材料、低气味材料、生物基材料(纤维/纳米级材料)、新型涂料(如无溶剂涂料/反应式成型涂料/免喷涂高分子材料)、环保型电解液等轻量化和环保领域用新材料;2) 智能与显示新材料:主要聚焦发光材料、显示材料、高质感材料等显示材料和大尺寸硅材料、碳化硅等高端电子材料及光通信、光电显示、电路板、电子元器件、功能性胶类等电子信息材料;3) 燃料电池新材料:主要聚焦储氢系统材料(如氢气瓶)、质子交换膜材料、双极板材料、正负极材料、气体扩散层材料、催化剂材料等;4) 动力电池新材料:主要聚焦磷酸铁锂/钠离子等新型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材料、气凝胶等;5) 电机系统新材料:主要聚焦硅钢片、稀土永磁材料、绝缘材料等;6) 国际汽车新材料:拟邀请中国、德国等国内外专家分享国际上汽车新材料开发经验及其前沿技术发展动态,探索建立国际上双方或多方协同合作创新模式。三、大会时间和地点1)大会时间:2023年3月30-31日2)大会地点:安徽芜湖四、大会语言中文、英文(将配有同传翻译)。五、报名及合作收费1、大会参会报名方式如下:https://www.altc.site/index.html;2、大会合作方案及收费标准见附件。注:2021年、2022年已签署参展和报告赞助的企业,因疫情耽误没有履行的协议将继续生效。六、报名及联系方式联系人:张子诺(技术报告) 电 话:18342786722 邮 箱:zzn@sae-china.org 联系人:张瑞萍(新技术发布)电 话:18156085929邮 箱:marketing@qichecailiao.com联系人:熊路(招商) 电 话:18580306713 邮 箱:xionglu@sae-china.org 轻量化联盟单位参展联系人:贾彦敏电 话:17710205665邮 箱:jym@sae-china.org2023年国际汽车新材料大会第一轮通知.pdf
  • 著名材料学家、四川大学涂铭旌院士逝世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涂铭旌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月1日1时50分在成都不幸逝世,享年91岁。/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2aefaf19-202c-45dd-ac28-4518e120330c.jpg" title="123.jpg" alt="123.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图片来源:四川大学官网/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涂铭旌教授1928年11月15日出生于四川省巴县,1947年至1951年就读于同济大学,先后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等地深造,1955年在北京钢铁学院获硕士学位。先后在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和四川大学工作,历任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工程系系主任,金属材料强度所所长,成都科技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曾任第一届全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冶金与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涂铭旌同志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强度与断裂、稀土钒钛功能材料及纳米材料等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数十年潜心科学、诲人不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对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理论与应用、攀西战略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涂铭旌同志在“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与应用”、“耐寒高强钢的低温脆断规律、机理、判据及安全评价”以及“微特电机用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及其元器件研究”、“过渡金属碳氮化物固溶体粉及其新型硬质材料与应用”等领域的研究中成绩卓著,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成果奖十余项。1984年被评为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0年被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年荣获香港柏宁(中国)教育基金“孺子牛金球奖”,1998年荣获“四川省优秀教师”。/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涂铭旌院士一生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治学严谨、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对我国材料领域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勤奋、务实、律己、奉献的精神为后辈树立了学习的典范和楷模。涂铭旌院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涂铭旌院士病重期间,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同志、校长李言荣同志等校领导多次前往医院及家中看望慰问,华西医院医务人员竭尽全力参与涂铭旌院士的救治。/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涂铭旌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9年1月3日下午14:30在成都市东郊殡仪馆举行。/p
  • 宁波材料所研发的水下矢量推进器成功完成深海4500米级海试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主持的中科院A类先导项专项研发的深海底多功能移动作业系统在我国南海进行了海上试验。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精密驱动与智能机器人团队参与了该项目,并提供了2套水下矢量推进器,实现了深海底爬行式多功能移动作业平台的入水出水定向、海水中调姿和海底爬行辅助推进等多项功能,顺利完成预定的各项任务和考核指标。   深海底爬行式多功能移动作业系统设计最大工作水深4500米,可在深海底实现爬行作业,属于有缆深海作业装置。该装置由光电缆提供电源动力和长距离通信,然而在作业装置的下放和回收过程中易由于海流和浪涌影响而产生不可控的旋转,不仅有损坏光电缆的风险,而且可能导致作业装置无法回收等严重问题。因此需要调姿系统时刻保持作业装置的准确航向,避免其翻转、倾覆。   为保证深海底多功能作业系统在布放与回收时的姿态控制,宁波材料所精密驱动与智能机器人团队将推进和姿态调整功能集成到一个系统,研制了基于对转双转子电机的水下矢量推进器。该推进器使用永磁同步双转子电机直接驱动对转螺旋桨,可解决传统推进装置重量大、效率低、噪声大、易侧翻或侧滚等问题,提高了水下作业装置的平稳性;矢量调姿系统采用三自由度并联机构和直线驱动系统改变推进方向,可显著增强水下作业装置的调姿灵活性和机动性。   该团队成功研发了深海电动推杆、新型矢量调节机构、对转双转子直驱电机及基于碳化硅的高效率电机控制器等功能部件,攻克了深海环境下并联机构及推进器的耐压、防腐、密封等技术难题,完全实现了推进器的国产化。研制的矢量推进器额定功率3kW,额定输出推力800N,电机效率达到82%以上;推进器的矢量姿态调节角度最大达到±30°,通过调节左右2套推进器的推力,可实现水下作业装置的定向精度优于0.1°。与传统的单桨推进器相比,该矢量推进器具有效率高、推力大、可调姿、噪音低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水下潜航器、作业装置等的推进和调姿。   此次海试由探索二号试验船担任母船,宁波材料所精密驱动与智能机器人团队2名科研人员参航。水下矢量推进器搭载于深海底爬行式多功能作业系统,完成了一系列功能与性能验证测试,达到了4500米级深海装备标准,通过了现场海试专家组的考核,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
  • 全球七大新材料强国,中国位置几何?
    新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每种新材料的出现及应用都将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飞跃。从现代科学技术史中不难看出,每一项重大科技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相应的新材料的发展。因此,新材料是现代科技发展之本,美国将新材料称之为“科技发展的骨肉”。新材料技术被称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中国在半导体照明、稀土永磁材料、人工晶体材料,韩国在显示材料、存储材料,俄罗斯在航空航天材料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新材料产业的创新主体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拥有绝大部分大型跨国公司,在经济实力、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市场占有率等多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美国属于全面领跑的国家,日本的优势在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欧洲在结构材料、光学与光电材料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中国、韩国、俄罗斯紧随其后,目前属于全球第二梯队。从新材料市场来看,北美和欧洲拥有目前全球最大的新材料市场,且市场已经比较成熟,而在亚太地区,新材料市场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从宏观层面看,全球新材料市场的重心正逐步向亚洲地区转移。以下为全球七大顶尖新材料强国的概况:NO.1美国美国是全球新材料领域的重要领导者。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曾经认为:美国在新能源、新材料和生命工程方面的技术水平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曾经把新材料列为影响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的六大类关键技术之首。在确定的22项关键技术中,材料占了5项(即材料的合成和加工、电子和光电子材料、陶瓷、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和合金)。美国的新材料发展特色是以国防部和航空航天局的大型研究与发展计划为龙头,主要以国防采购合同形式来推动和确保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新材料研究与发展工作。早在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一项超过5亿美元的“推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通过政府、高校及企业的合作来强化美国制造业,投资逾1亿美元的“材料基因组计划”(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是其组成部分之一。“材料基因组计划”拟通过新材料研制周期内各个阶段的团队相互协作,加强“产学研用”,注重实验技术、计算技术和数据库之间的协作和共享,目标是把新材料研发周期减半,成本降低到现有的几分之一,以期加速美国在清洁能源、国家安全、人类健康与福祉以及下一代劳动力培养等方面的进步,提高美国在新材料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美国重点把生物材料、信息材料、纳米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及材料计算科学列为主要前沿研究领域,支持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环境科学和纳米技术等发展,尤其满足国防、能源、电子信息等重要部门和领域的需求。由此,美国制订了一系列与新材料相关的战略性计划,主要包括:“21世纪国家纳米纲要” “ 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NI)” “未来工业材料计划” “光电子计划” “ 光伏计划” “下一代照明光源计划”“先进汽车材料计划” "化石能源材料计划" “建筑材料计划” “NSF先进材料与工艺过程计划” “材料基因组计划”等。美国在新材料科技发展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比如在战略性新材料计划之下,早在2011年1月份,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由超介质材料制造的声呐探测不到的“隐声衣”;3月份,高效存储氢的纳米复合材料问世;6月份,“诱导”聚合物拟肽链自我组装成纳米绳子,自组装纳米绳性能不逊于自然材料;9月份,以镱为基础材料研制出奇特的新型超导体,在自然状态就能达到“量子临界点” ;11月份,研发的超黑材料能吸收几乎所有照射在其上的光,吸收率超过99%;同月,新研发的世界上最轻的材料,其能量吸收性能与人造橡胶相仿,却比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还要轻100倍。美国拥有全球众多顶尖的新材料巨头:比如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陶氏化学(DowChemical)、杜邦公司(DuPont)、3M公司(3M)、美铝公司(Alcoa)、美国钢铁公司(UnitedStates Steel)、PPG 工业公司(PPG Industries)、空气化工产品公司(AirProducts & Chemicals)、伊士曼化学公司(Eastman Chemical)、康宁公司(Corning)等公司。美国还拥有世界顶尖的新材料高等学府:比如著名的西北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课程排名第一)、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由最早成立于1867年的陶瓷、冶金、矿业等系合并而来;专业分为生物材料、电子材料等6个方向 全美材料专业排名常年前三。)、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世界上最负盛名且是最顶尖的公立大)、斯坦福大学(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学之一)、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美国顶尖的以研究科学为主,且学术声望非常高的研究性公立大学)等。美国拥有一大批全球顶尖的研究所及领先的实验室:比如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埃姆斯实验室等17个科研实力全球名列前茅的国家实验室;杜邦、波音、IBM等13个顶尖科技研发公司实验室;以及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等180所高校。NO.2日本日本是新材料生产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新材料技术的发展,把开发新材料列为国家高新技术的第二大目标,因此,日本材料企业在全球新材料产业界形成“一枝独秀”领先局面。日本机械制造工业长期保持全球先进水平与其发达的材料产业密不可分。比如日本的新材料产业凭借其超前的研发优势、先进的研发成果、实用化开发力度,在环境及新能源材料世界市场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日本拥有世界领先的新材料巨头:比如享誉世界的京瓷株式会社;三井化学株式会社(Mitsui Chemicals)等。日本同时还拥有享誉世界的顶尖大学:比如著名的东京大学。东京大学曾经培养了16名总理大臣、21名(日本)国会议长,13名富比世500大企业首席执行官。11名诺贝尔奖得主、6名沃尔夫奖得主、1名菲尔兹奖、3名罗伯柯霍奖、4四名盖尔德纳国际奖及四名普立兹克建筑奖得主。还有日本名古屋大学 。它是日本顶尖、世界一流的著名研究型国立综合大学,是日本中部地区最高学府。名古屋大学曾经培养出6名诺贝尔奖得主、1名菲尔兹奖得主。在新材料领域,日本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如制造洲际弹道导弹喷管和壳体以及飞机骨架使用的高强度碳纤维材料,全球最高性能主动相控阵军用雷达使用的宽禁带半导体收发组件材料,制造新式涡轮发动机涡轮叶片使用的高性能单晶叶片,在这三种高精尖材料领域,日本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只能望其项背。此外,日本的碳纤维材料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全球碳纤维生产制造厂家中,日本拥有东丽、东邦和三菱等三家顶尖公司,它们都代表了世界最顶级技术水平。据悉,在碳纤维有机复合材料领域,前苏联国家石墨结构材料研究所、前苏联聚合物纤维研究所,全俄航空材料研究院,能够生产出拉伸强度2500—3000MPa、拉伸模量250GPa的高强度碳纤维,以及模量400—600GPa的高模量碳纤维。尤其是后期又研发出4000—5000MPa的中模量碳纤维。尽管如此,俄罗斯的碳纤维产品在性能及水平上依然没有超过日本的技术水平。NO.3德国德国新材料产业受到全世界的公认好评。2012年6月,德国启动实施了《纳米材料安全性》长期研究项目,以了解各类纳米材料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通过定量化方法对纳米材料进行安全性风险评估。2012年11月,德国启动“原材料经济战略”科研项目,目的是开发能够高效利用并回收原材料的特殊工艺,加强稀土、铟、镓、铂族金属等的回收利用。德国为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新材料研发,先后颁布实行了“材料研究MatFo”(1984-1993年)、“材料技术MaTech”(截至2003年)和“为工业和社会而进行材料创新WING”(始于2004年)3个规划。“WING规划”强调,密切关注材料的可制造性,致力于协调各部门间的高水平材料研究。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4月,德国颁布了《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白皮书。之后德国将“工业4.0”项目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10个未来项目中,以推动智能制造、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生物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德国企业界普遍认为,确保和扩大在材料研发方面的领先地位是其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2016年3月,德国发布的《数字战略2025》(Digital Strategy 2025)确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步骤及具体实施措施,其中重点支柱项目包括工业3D打印等。NO.4英国英国是全球传统的新材料强国之一。英国亨利罗伊斯研究所(Henry Royce Institute)由九个先进材料研究机构组成,并与剑桥大学物理研究所和制造业研究所一起确定了五个绿色技术“路线图”,描述了关键材料领域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体包括:光伏系统的材料,它将增加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量。用于产生氢气和化学原料的低碳方法的材料。热电能量转换材料,主要用于加热,制冷和空调系统。热量转换材料,可消除在加热和制冷系统中碳的使用。低损耗电子设备的材料,可使电子设备和计算更节能。研究人员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呼吁增加对材料研究和测试设施的投资,制定新法律以确保采用新的绿色技术,以及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任何新的先进材料的核心。NO.5中国中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新材料产业大国,产业规模大约2万亿元。中国在金属材料、纺织材料、化工材料等传统领域基础较好,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经过几十年奋斗,中国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就,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具备了良好发展基础,预计到2025年中国新材料产值有望突破10万亿元。中国在部分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已经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甚至“领跑”。比如在关键战略材料方面,中芯国际在前七大耗材中实现六类材料的国产采购;南山集团的铝合金厚板通过波音公司认证并签订供货合同;中船重工兆瓦级稀土永磁电机体积比传统电机减少50%、重量减轻40%;液态金属在3D打印、柔性智能机器、血管机器人等领域实现初步应用等。中国的石墨烯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7世界石墨烯创新大会在中国常州举行,这标志中国石墨烯技术已经开始走在世界前列。值得一提的是,石墨烯材料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发现,石墨烯是已知世界上最薄、最硬的材料,被誉为“黑金”“新材料之王”。据悉,石墨烯的厚度可达头发丝的20万分之一,强度是钢的200倍。科学家预言,石墨烯将会是21世纪最重要的新材料,市场应用前景不可估量。石墨烯技术已被世界许多国家列为优先发展的材料技术,虽然中国接触石墨烯技术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发展势头很猛,且中国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中国的人工晶体材料经过多年的发展,偏硼酸钡和三硼酸锂等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产业化;激光晶体、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光伏发电成本降到1元/kWh以下。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液体金属全产业链,从原材料到制成,从专利到工艺,我国可大规模生产锆基非晶合金,尤其在块状成型工艺技术里,我国已掌握液态金属核心技术。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材料配方、设备制造和成型工艺等三大核心技术,都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也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对外公布具备大形块状非晶金属成型能力的国家。NO.6俄罗斯俄罗斯是传统的制造业强国,尤其在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在航天航空、能源材料、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据了解,俄罗斯国家科学技术大学的材料科学家曾经研制出一种氰化铪陶瓷,理论上能承受4200摄氏度高温。在此之前,世界上公认的最耐高温、最难熔化的人造物质是钽铪碳化物。另外,俄罗斯采用SHS法(自蔓燃技术)合成的化合物已多达700种,位居世界领先地位。俄罗斯研发新材料的战略目标是:一方面,力求继续保持某些材料领域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如航空航天、能源工业、化工、金属材料、超导材料、聚合材料等;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防实力有影响的领域,如电子信息工业、通讯设施、计算机产业等。俄罗斯始终把新材料相关技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和国家经济的主导产业。比如,在2012年4月俄罗斯发布的《2030年前材料与技术发展战略》中将18个重点材料战略列为发展方向,其中包括智能材料、金属间化合物、纳米材料及涂层、单晶耐热超级合金、含铌复合材料等,同时俄罗斯还制定了新材料产业主要应用领域的发展战略。另外,俄罗斯科学院于2015年发布的《至2030年科技发展预测》中将7项技术列为科技优先发展方向,即信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医疗与保障、新材料与纳米技术、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交通运输与航天系统、能效与节能等。NO.7韩国韩国是新材料世界级强国之一。2020年10月,三星先进技术研究院Eunjoo Jang团队曾经报道了一种量产率为100%的无镉蓝光ZnTeSe / ZnSe / ZnS量子点的合成。所得的器件显示出高达20.2%的EQE,亮度为88900 cd m-2,在100 cd m-2时T50 = 15850 h,这是迄今为止全球蓝光QD-LED报道的最高值。韩国早在2001年就成为世界上第5个材料出口国,并且推出“Fast-Follower”战略,希望跻身四强。韩国企业在“Fast-Follower”战略推动下,逐渐赶超了原材料行业发达国家的企业。韩国在2001年成为世界上第5个材料出口国/地区,当年材料行业占韩国出口总额的45%以上,到了2015年达到68%。韩国一直处于新材料研发的核心阵营。如在韩国,石墨烯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半导体、透明面板、发光材料等不同领域。尽管石墨烯是国外科学家首先发明的,但韩国在石墨烯产业研发创新上是“最早的行动者”之一。2016年,韩国已成为拥有石墨烯专利最多的国家:韩国三星拥有225项专利,LG拥有180项专利,成均馆大学拥有147项专利,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拥有129项专利,首尔国立大学拥有78项专利。值得一提的是,韩国政府在2013年发布的《第三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将在5个领域推进120项国家战略技术的开发,其中30项为重点技术,包括先进技术材料、知识信息安全技术、大数据应用技术等内容。
  •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为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推动材料工业转型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部组织制定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〇一二年一月四日  附件:1.《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2.《新材料产业“十二五”重点产品目录》.pdf  前 言  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材料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对于引领材料工业升级换代,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总体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编制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配置政府公共资源和引导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专栏1 新材料的定义与范围新材料涉及领域广泛,一般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和产生新功能的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其范围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不断发生变化。为突出重点,本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六大领域:①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具有独特的声、光、电、热、磁等性能的金属材料。②高端金属结构材料。较传统金属结构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韧性和耐高温、抗腐蚀等性能的金属材料。③先进高分子材料。具有相对独特物理化学性能、适宜在特殊领域或特定环境下应用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新材料。④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在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上新出现的具有耐磨、耐腐蚀、光电等特殊性能的材料。⑤高性能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异质、异型、异性材料(一种作为基体,其他作为增强体)复合而成的具有特殊功能和结构的新型材料。⑥前沿新材料。当前以基础研究为主,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代表新材料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材料。  一、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产业现状  经过几十年奋斗,我国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就,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具备了良好发展基础。  新材料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我国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发端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经过多年发展,新材料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品种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约20%。其中,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  部分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自主开发的钽铌铍合金、非晶合金、高磁感取向硅钢、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超硬材料、间位芳纶和超导材料等生产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新材料品种不断增加,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金属功能材料自给水平逐步提高。  但是,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产业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新材料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型材料企业创新动力不强,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不足 产学研用相互脱节,产业链条短,新材料推广应用困难,产业发展模式不完善 新材料产业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研发投入少且分散,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二)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材料产品日新月异,产业升级、材料换代步伐加快。新材料技术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趋势明显,材料的低碳、绿色、可再生循环等环境友好特性倍受关注。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具有完善的技术开发和风险投资机制,大型跨国公司以其技术研发、资金、人才和专利等优势,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新材料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构成较大压力。  从国内看,“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一方面,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工程,需要新材料产业提供支撑和保障,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原材料工业规模巨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能源、环境等约束日益强化,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材料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专栏2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部分新材料的需求预测01新能源 “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6000万千瓦以上,建成太阳能电站1000万千瓦以上,核电运行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预计共需要稀土永磁材料4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50万吨、高性能树脂材料90万吨,多晶硅8万吨、低铁绒面压延玻璃6000万平方米,需要核电用钢7万吨/年,核级锆材1200吨/年、锆及锆合金铸锭2000吨/年。02节能和新能源汽车 2015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将超过50万辆,需要能量型动力电池模块150亿瓦时/年、功率型30亿瓦时/年、电池隔膜1亿平方米/年、六氟磷酸锂电解质盐1000吨/年、正极材料1万吨/年、碳基负极材料4000吨/年;乘用车需求超过1200万辆,需要铝合金板材约17万吨/年、镁合金10万吨/年。03高端装备制造 “十二五”期间,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预计需要各类轴承钢180万吨/年、油船耐腐蚀合金钢100万吨/年、轨道交通大规格铝合金型材4万吨/年、高精度可转位硬质合金切削工具材料5000吨。到2020年,大型客机等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需要高性能铝材10万吨/年,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应用比重将大幅增加。04新一代信息技术 预计到2015年,需要8英寸硅单晶抛光片约800万片/年、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480万片/年,平板显示玻璃基板约1亿平方米/年,TFT混合液晶材料400吨/年。05节能环保 “十二五”期间,稀土三基色荧光灯年产量将超过30亿只,需要稀土荧光粉约1万吨/年;新型墙体材料需求将超过230亿平方米/年,保温材料产值将达1200亿元/年 火电烟气脱硝催化剂及载体需求将达到40亿元/年,耐高温、耐腐蚀袋式除尘滤材和水处理膜材料等市场需求将大幅增长。06生物产业 2015年,预计需要人工关节50万套/年、血管支架120万个/年,眼内人工晶体100万个/年,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医用金属等材料需求将大幅增加。可降解塑料需要聚乳酸(PLA)等5万吨/年、淀粉塑料10万吨/年。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加快材料工业升级换代为主攻方向,以提高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大力推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的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完善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政策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重视新材料推广应用和市场培育。准确把握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加强新材料产业规划实施和政策制定,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在组织协调、政策引导、改善市场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突出重点。新材料品种繁多、需求广泛,要统筹规划、整体部署,在鼓励各类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组织实施重大工程,突破新材料规模化制备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加快发展产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大、保障程度低的关键新材料。  坚持创新驱动。创新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和保护企业创新积极性,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新材料产品开发,提升新材料产业创新水平。  坚持协调推进。加强新材料与下游产业的相互衔接,充分调动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和终端用户积极性。加强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在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中,不断催生新材料,在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中,不断带动材料工业升级换代。加快军民共用材料技术双向转移,促进新材料产业军民融合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重视新材料研发、制备和使役全过程的环境友好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材料可再生循环,改变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的传统材料工业发展模式,走低碳环保、节能高效、循环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建立起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规模较大、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新材料对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到2020年,建立起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新材料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主要品种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部分新材料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材料工业升级换代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实现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转变。专栏3 “十二五”新材料产业预期发展目标01产业规模 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02创新能力 研发投入明显增加,重点新材料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建成一批新材料工程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03产业结构 打造10个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新材料销售收入超150亿元的综合性龙头企业,培育20个新材料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专业性骨干企业,建成若干主业突出、产业配套齐全、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04保障能力 新材料产品综合保障能力提高到70%,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达到50%,实现碳纤维、钛合金、耐蚀钢、先进储能材料、半导体材料、膜材料、丁基橡胶、聚碳酸酯等关键品种产业化、规模化。05材料换代 推广30个重点新材料品种,实施若干示范推广应用工程。  三、发展重点  (一)特种金属功能材料  稀土功能材料。以提高稀土新材料性能、扩大高端领域应用、增加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充分发挥我国稀土资源优势,壮大稀土新材料产业规模。大力发展超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积极开发高比容量、低自放电、长寿命的新型储氢材料,提高研磨抛光材料产品档次,提升现有催化材料性能和制备技术水平。  稀有金属材料。充分发挥我国稀有金属资源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积极发展高纯稀有金属及靶材,大规格钼电极、高品质钼丝、高精度钨窄带、钨钼大型板材和制件、高纯铼及合金制品等高技术含量深加工材料。加快促进超细纳米晶、特粗晶粒等高性能硬质合金产业化,提高原子能级锆材和银铟镉控制棒、高比容钽粉、高效贵金属催化材料发展水平。  半导体材料。以高纯度、大尺寸、低缺陷、高性能和低成本为主攻方向,逐步提高关键材料自给率。开发电子级多晶硅、大尺寸单晶硅、抛光片、外延片等材料,积极开发氮化镓、砷化镓、碳化硅、磷化铟、锗、绝缘体上硅(SOI)等新型半导体材料,以及铜铟镓硒、铜铟硫、碲化镉等新型薄膜光伏材料,推进高效、低成本光伏材料产业化。  其他功能合金。加快高磁感取向硅钢和铁基非晶合金带材推广应用。积极开发高导热铜合金引线框架、键合丝、稀贵金属钎焊材料、铟锡氧化物(ITO)靶材、电磁屏蔽材料,满足信息产业需要。促进高强高导、绿色无铅新型铜合金接触导线规模化发展,满足高速铁路需要。进一步推动高磁导率软磁材料、高导电率金属材料及相关型材的标准化和系列化,提高电磁兼容材料产业化水平。开发推广耐高温、耐腐蚀铁铬铝金属纤维多孔材料,满足高温烟气处理等需求。专栏4 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关键技术和装备01稀土功能材料技术 开发高纯稀土金属集成化提纯、磁能积加矫顽力大于65的永磁材料、高容量大功率储能材料、稀土合金快冷厚带等生产技术。02稀有金属材料技术 开发多元合金熔炼、大型合金铸锭成分均匀化控制、中间合金制备、超高纯(≥6N)金属加工及清洗、大尺寸超高纯金属靶材微观组织控制、硬质合金全致密化烧结及涂层沉积定向控制等技术。03半导体材料技术 实现8英寸、12英寸硅单晶生长及硅片加工产业化,突破12英寸硅片外延生长等技术,开发多晶硅绿色生产工艺。04其他功能合金技术 开发新一代非晶带材高速连铸工艺、薄规格(0.18-0.20mm)高磁感取向硅钢生产技术、超细超纯铜合金制备加工工艺。05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关键装备 12-18英寸硅单晶生长的直拉磁场单晶炉,线切割机,高频电磁感应快速加热装置,等静压成套设备,大尺寸、超高真空、超高温烧结炉,熔盐电解精炼设备,高功率电子束熔炼炉,大型化学气相沉积炉等。  (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  高品质特殊钢。以满足装备制造和重大工程需求为目标,发展高性能和专用特种优质钢材。重点发展核电大型锻件、特厚钢板、换热管、堆内构件用钢及其配套焊接材料,加快发展超超临界锅炉用钢及高温高压转子材料、特种耐腐蚀油井管及造船板、建筑桥梁用高强钢筋和钢板,实现自主化。积极发展节镍型高性能不锈钢、高强汽车板、高标准轴承钢、齿轮钢、工模具钢、高温合金及耐蚀合金材料。专栏5 重大装备关键配套金属结构材料01电力 核电用汽轮机转子锻件、发电机转轴锻件、承压壳体材料、换热管材、堆内构件材料、锆合金包壳管等;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锅炉管、叶片、转子;燃机用高温合金叶片、高温合金轮盘锻件;水电机组用大轴锻件、抗撕裂钢板、薄镜板锻件等。02交通运输 轨道列车用大型多孔异型空心铝合金型材、高速铁路车轮车轴及轴承用钢;车辆用第三代汽车钢及超高强钢、高品质铝合金车身板、变截面轧制板、大型镁合金压铸件、型材及宽幅板材等。03船舶及海洋工程 船用高强度易焊接宽厚板、特种耐腐蚀船板、货油舱和压载舱等相关耐蚀管系材料、殷瓦钢等;海洋工程用高强度特厚齿条钢、大口径高强度无缝管、不锈钢管及配件、深水系泊链、超高强度钢等。04航空航天 高强、高韧、高耐损伤容限铝合金厚、中、薄板,大规格锻件、型材、大型复杂结构铝材焊接件、铝锂合金、大型钛合金材、高温合金、高强高韧钢等。  新型轻合金材料。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为发展方向,发展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和钛合金,重点满足大飞机、高速铁路等交通运输装备需求。积极开发高性能铝合金品种及大型铝合金材加工工艺及装备,加快镁合金制备及深加工技术开发,开展镁合金在汽车零部件、轨道列车等领域的应用示范。积极发展高性能钛合金、大型钛板、带材和焊管等。专栏6 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关键技术和装备01高品质特殊钢技术 开发超高纯铁(S+P<35ppm)冶炼、大规格铸锭熔铸、大锻件最佳化学成分配比、成型和热处理工艺技术,低成本、低能耗高品质特钢流程技术。02新型轻合金材料技术 发展高洁净、高均匀性合金冶炼和凝固技术,大规格铸锭均质化半连铸技术,大型材等温挤压、拉伸与校正技术,复杂锻件等温模锻、铝合金板材新型轧制、中厚板(80-200mm)固溶淬火、预拉伸与多级时效技术,高性能铸造镁合金及高强韧变形镁合金制备、低成本镁合金大型型材和宽幅板材加工、腐蚀控制及防护技术,钛合金冷床炉熔炼、15吨以上铸锭加工、2吨以上模锻件锻压、型材挤压、异型管棒丝材成型和残料回收技术。03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关键装备 开发高功率(单枪功率≥500Kw)电子束炉和等离子炉,大型特钢精炼真空电渣炉,高纯净大规格铝锭半连铸装备,等温模锻、等温挤压、固溶淬火、三级时效等装备,大型厚板预拉伸、时效成型热压及超声摩擦搅拌焊接装备,8吨以上钛合金熔炼真空自耗电弧炉,30MN以上镁合金压铸机和挤压机,大面积等温焊接等成套装备。  (三)先进高分子材料  特种橡胶。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并举,走精细化、系列化路线,大力开发新产品、新牌号,改善产品质量,努力扩大规模,力争到2015年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70%。扩大丁基橡胶(IIR)、丁腈橡胶(NBR)、乙丙橡胶(EPR)、异戊橡胶(IR)、聚氨酯橡胶、氟橡胶及相关弹性体等生产规模,加快开发丙烯酸酯橡胶及弹性体、卤化丁基橡胶、氢化丁腈橡胶、耐寒氯丁橡胶和高端苯乙烯系弹性体、耐高低温硅橡胶、耐低温氟橡胶等品种,积极发展专用助剂,强化为汽车、高速铁路和高端装备制造配套的高性能密封、阻尼等专用材料开发。  工程塑料。围绕提高宽耐温、高抗冲、抗老化、高耐磨和易加工等性能,加强改性及加工应用技术研发,扩大国内生产,尽快增强高端品种供应能力。加快发展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醚(PP0)和聚苯硫醚(PPS)等产品,扩大应用范围,提高自给率。积极开发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新型聚酯、特种环氧树脂和长碳链聚酰胺、耐高温易加工聚酰亚胺等新产品或高端牌号。力争到2015年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  其他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巩固有机硅单体生产优势,大力发展硅橡胶、硅树脂等有机硅聚合物产品。着力调整含氟聚合物产品结构,重点发展聚全氟乙丙烯(FEP)、聚偏氟乙烯(PVDF)及高性能聚四氟乙烯等高端含氟聚合物,积极开发含氟中间体及精细化学品。加快电解用离子交换膜、电池隔膜和光学聚酯膜的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进程,鼓励液体、气体分离膜材料开发、生产及应用。大力发展环保型高性能涂料、长效防污涂料、防水材料、高性能润滑油脂和防火隔音泡沫材料等品种。专栏7 先进高分子材料关键技术和装备01核心技术 加强基础聚合物制备、集成创新和成套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分子结构设计、分子量控制及工艺参数控制等先进聚合技术。加快PA6高压前聚工艺技术、PBT直接酯化法生产技术、PC酯交换和PI技术产业化。突破φ4000mm甲基流化床、φ1200mm苯基沸腾床等有机硅单体合成技术。开发反应体系配方设计和后处理工艺,材料改性和加工成型技术以及配套助剂,可降解及回收材料技术等。02关键装备 开发大型在线检测控制聚合反应器、流化干燥床、脱气釜、汽提釜、直接脱挥装置、螺杆聚合反应器、先进混炼机、专用模具、高速挤出和大型注射成型设备、大型无水无氧聚合反应器等。  (四)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先进陶瓷。重点突破粉体及先驱体制备、配方开发、烧制成型和精密加工等关键环节,扩大耐高温、耐磨和高稳定性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生产规模。重点发展精细熔融石英陶瓷坩埚、陶瓷过滤膜和新型无毒蜂窝陶瓷脱硝催化剂等产品。积极发展超大尺寸氮化硅陶瓷、烧结碳化硅陶瓷、高频多功能压电陶瓷及超声换能用压电陶瓷。大力发展无铅绿色陶瓷材料。建立高纯陶瓷原料保障体系。  特种玻璃。以满足建筑节能、平板显示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需求为目标,加快特种玻璃产业化,增强产品自给能力。重点发展平板显示玻璃(TFT/PDP/OLED),鼓励发展应用低辐射(Low-E)镀膜玻璃、涂膜玻璃、真空节能玻璃及光伏电池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TCO)超白玻璃。加快发展高纯石英粉、石英玻璃及制品,促进高纯石英管、光纤预制棒产业化。积极发展长波红外玻璃、无铅低温封接玻璃、激光玻璃等新型玻璃品种。  其他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巩固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超硬材料、激光晶体和非线性晶体等人工晶体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功能性超硬材料和大尺寸高功率光电晶体材料及制品。积极发展高纯石墨,提高锂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质量,加快研发核级石墨材料。大力发展非金属矿及其深加工材料。开发高性能玻璃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高性能摩擦材料和绿色新型耐火材料等产品。加快推广新型墙体材料、无机防火保温材料,壮大新型建筑材料产业规模。专栏8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关键技术和装备01先进陶瓷技术 开发高纯超细陶瓷粉体及先驱体制备、陶瓷蜂窝结构设计技术。02特种玻璃技术 开发超薄玻璃基板成型、低辐射镀膜玻璃膜系设计与制备、高纯石英粉(≥5N)合成和光纤管(金属杂质<1ppm)制备技术、电子专用石英玻璃及制品制备技术、6代以上TFT-LCD玻璃基板及OLED玻璃基板制备技术。03其他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技术 开发高纯石墨(≥4N)电加热连续式化学提纯、高温连续式绝氧气氛窑生产、柔性石墨碾压法和挤压法加工技术,半导体用石墨保温材料加工技术,人工晶体生长及加工等技术。04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关键装备 开发6代以上TFT-LCD用玻璃基板窑炉,气氛加压陶瓷烧结炉,超硬材料用大型压机、大功率(30-100kw)微波等离子体和超大面积(150-300mm2)热灯丝CVD金刚石膜成套装备,高纯石墨用高温(3000-3500℃)各项同性等静压机,(炉内氧含量≤1000ppm)连续式绝氧气氛窑,石墨负极材料包覆和炭化装备等。  (五)高性能复合材料  树脂基复合材料。以低成本、高比强、高比模和高稳定性为目标,攻克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原料制备、工业化生产及配套装备等共性关键问题。加快发展碳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纤维,提高树脂性能,开发新型超大规格、特殊结构材料的一体化制备工艺,发展风电叶片、建筑工程、高压容器、复合导线及杆塔等专用材料,加快在航空航天、新能源、高速列车、海洋工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和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专栏9 高性能增强纤维发展重点01碳纤维 加强高强、高强中模、高模和高强高模系列品种攻关,实现千吨级装置稳定运转,提高产业化水平,扩大产品应用范围。02芳纶 扩大间位芳纶(1313)生产规模,突破对位芳纶(1414)产业化瓶颈,拓展在蜂巢结构、绝缘纸等领域的应用。0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积极发展高性能聚乙烯纤维(UHMWPE)干法纺丝技术及产品,突破纺丝级专用树脂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04新型无机非金属纤维 积极发展高强、低介电、高硅氧、耐碱等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大力发展连续玄武岩、氮化硼和岩棉等新型无机非金属纤维品种。05其他高性能纤维材料 积极发展聚苯硫醚、聚[2,5-二羟基-1,4-苯撑吡啶并二咪唑]、芳砜纶、聚酰亚胺、对苯基并双噁唑纤维等新品种。  碳/碳复合材料。以耐高温、耐烧蚀、耐磨损及结构功能一体化为重点,加强材料预成型、浸渍渗碳及快速制备工艺研究。积极开发各类高温处理炉、气氛炉所需要的保温筒、发热体和坩埚等材料,推广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片、高温紧固件等在运输装备、高温装备中的应用。  陶瓷基复合材料。进一步提高特种陶瓷基体和碳化硅、氮化硅、氧化铝等增强纤维,以及新型颗粒、晶须增强材料及陶瓷先驱体制备技术水平,加快在削切工具、耐磨器件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  金属基复合材料。发展纤维增强铝基、钛基、镁基复合材料和金属层状复合材料,进一步实现材料轻量化、智能化、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加快应用研究。专栏10 高性能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和装备01核心技术 重点突破聚合、纺丝、预氧化、碳化等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芳纶纤维聚合、纺丝及溶剂回收技术等。开发陶瓷基复合材料烧结、渗透等制备加工技术,碳/碳复合材料液相浸渍、渗碳及快速制备工艺,开发纤维增强型树脂基复合材料缠绕、铺放、热融预浸、真空辅助树脂转移成型(VARTM)技术。02关键装备 重点突破碳纤维用大容量聚合釜、饱和蒸汽牵伸、宽口径高温碳化、恒张力收丝装置,芳纶用耐强腐蚀高精度双螺杆聚合装置,复合材料用多轴缠绕机、热融预浸机、纤维铺放机、超高温热压成型设备。  (六)前沿新材料  纳米材料。加强纳米技术研究,重点突破纳米材料及制品的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积极开发纳米粉体、纳米碳管、富勒烯、石墨烯等材料,积极推进纳米材料在新能源、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绿色印刷、功能涂层、电子信息和生物医用等领域的研究应用。  生物材料。积极开展聚乳酸等生物可降解材料研究,加快实现产业化,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和生物基绿色化学品产业发展。加强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提高材料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大力发展高性能、低成本生物医用高端材料和产品,推动医疗器械基础材料升级换代。  智能材料。加强基础材料研究,开发智能材料与结构制备加工技术,发展形状记忆合金、应变电阻合金、磁致伸缩材料、智能高分子材料和磁流变液体材料等。  超导材料。突破高度均匀合金的熔炼及超导线材制备技术,提高铌钛合金和铌锡合金等低温超导材料工程化制备技术水平,发展高温超导千米长线、高温超导薄膜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满足核磁共振成像、超导电缆、无线通信等需求。  四、区域布局  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定位,立足现有材料工业基础,结合各地科技人才条件、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和环境承载能力,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新材料,加快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新材料产业有序、集聚和快速发展。  推进区域新材料产业协调发展。巩固扩大东部地区新材料产业优势,瞄准国际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加大研发投入,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着力形成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综合性新材料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中部地区雄厚的原材料工业基础,加快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不断壮大新材料产业规模。积极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加强与东中部地区经济技术合作,依托重点企业,加快促进资源转化,推进军民融合,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有序建设重点新材料产业基地。特种金属功能材料要立足资源地和已有产业基地,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着力提高技术水平 高端金属结构材料要充分依托现有大中型企业生产装备,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严格控制新布点项目 先进高分子材料应坚持集中布局、园区化发展,注重依托烯烃工业基地,围绕下游产业布局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应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高性能复合材料原则上靠近市场布局,碳纤维等增强纤维在产业化和应用示范取得重大突破前原则上限制新建项目。专栏11 重点新材料产业基地01稀土功能材料基地 重点建设北京、内蒙古包头、江西赣州、四川凉山及乐山、福建龙岩、浙江宁波等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02稀有金属材料基地 重点建设陕西西安、云南昆明稀有金属材料综合产业基地,福建厦门、湖南株洲硬质合金材料基地。加快在中西部资源优势地区建设一批钼、钽、铌、铍、锆等特色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03高品质特殊钢基地 以上海、江苏江阴等为中心,重点建设华东高品质特殊钢综合生产基地。依托鞍山、大连等老工业基地,打造东北高品质特殊钢基地。在山西太原、湖北武汉、河南舞阳、天津等地建设若干专业化高品质特殊钢生产基地。04新型轻合金材料基地 重点建设陕西关中钛合金材料基地,重庆、山东龙口和吉林辽源新型铝合金材料基地,山西闻喜、宁夏石嘴山新型镁合金材料基地。05特种橡胶基地 重点建设北京、广东茂名、湖南岳阳、甘肃兰州、吉林、重庆等特种橡胶基地。06工程塑料基地 重点建设江苏苏东、上海、河南平顶山工程塑料生产基地及广东改性材料加工基地。07高性能氟硅材料基地 重点建设浙江、江苏、山东淄博、江西九江、四川成都高性能氟硅材料基地。08特种玻璃基地 重点建设陕西咸阳、江苏、广东、河南洛阳、安徽特种玻璃基地。09先进陶瓷基地 重点建设山东、江苏、浙江先进陶瓷基地。10高性能复合材料基地 重点建设江苏连云港、山东威海、吉林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基地,重庆、山东泰安、浙江嘉兴等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基地,北京、广东、山东等树脂基复合材料基地,湖南碳/碳复合材料基地,四川成都综合性复合材料基地。  五、重大工程  “十二五”期间,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突出解决一批应用领域广泛的共性关键材料品种,提高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和示范应用,扩大产业规模,带动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一)稀土及稀有金属功能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力争到2015年,高性能稀土及稀有金属功能材料生产技术迈上新台阶,部分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推广应用达到70%以上。  主要内容:组织开发高磁能积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等产品生产工艺,推进高矫顽力、耐高温钕铁硼磁体及钐钴磁体,各向同性钐铁氮粘结磁粉及磁体产业化,新增永磁材料产能2万吨/年。加快开发电动车用高容量、高稳定性新型储氢合金,新增储氢合金粉产能1.5万吨/年。推进三基色荧光粉,3D显示短余辉荧光粉,白光LED荧光粉产业化,新增发光材料产能0.5万吨/年。加快高档稀土抛光粉、石油裂化催化材料、汽车尾气净化催化材料产业化,新增抛光粉产能0.5万吨/年、催化剂材料0.5万吨/年。组织开发硬质合金涂层材料、功能梯度硬质合金和高性能钨钼材料,新增高性能硬质合金产能5000吨/年、钨钼大型制件4000吨/年、钨钼板带材能3000吨/年。推进原子能级锆管、银铟镉控制棒材产业化,形成锆管产能1000吨/年。  (二)碳纤维低成本化与高端创新示范工程  工程目标:到2015年,碳纤维产能达到1.2万吨,基本满足航空航天、风力发电、运输装备等需求。  主要内容:组织开发聚丙烯腈基(PAN)碳纤维的原丝产业化生产技术,突破预氧化炉、高低温碳化炉、恒张力收丝机、高温石墨化炉等关键装备制约,开发专用纺丝油剂和碳纤维上浆剂。围绕聚丙烯腈基(PAN)碳纤维及其配套原丝开展技术改造,提高现有纤维的产业化水平,实现GQ3522[①]型(拉伸强度3500-4500MPa,拉伸模量220-260GPa)千吨级装备的稳定运转,降低生产成本。加强GQ4522(拉伸强度≥4500MPa,拉伸模量220-260GPa)、QZ5526(拉伸强度≥5500MPa,拉伸模量≥260GPa)等系列品种技术攻关,实现产业化。开展大功率风机叶片、电力传输、深井采油、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等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示范。  (三)高强轻型合金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到2015年,关键新合金品种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形成高端铝合金材30万吨、高端钛合金材2万吨、高强镁合金压铸及型材和板材15万吨的生产能力,基本满足大飞机、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需求。  主要内容:组织开发汽车用6000系铝合金板材,实现厚度0.7-2.0mm、宽幅1600-2300mm汽车铝合金板的产业化 加快完善高速列车用宽度大于800mm、直径大于250mm、长度大于30m的大型铝型材工艺技术,促进液化天然气储运用铝合金板材等重点产品产业化 积极开发航空航天用2000系、7000系、6000系、铝锂合金等超高强80-200mm铝合金中厚板及型材制品,复杂锻件及模锻件。开发高强高韧、耐蚀新型钛合金和冷床炉熔炼、型材挤压技术,推进高性能Φ300mm以上钛合金大规格棒材,厚度4-100mm、宽度2500mm热轧钛合金中厚板,厚度0.4-1.0mm、宽幅1500mm冷轧钛薄板,大卷重(单重3吨以上)钛带等产品产业化。推进低成本AZ、AM系列镁合金压铸,低成本AZ系列镁合金挤压型材和板材产业化,开展镁合金轮毂、大截面型材、宽幅1500mm以上板材、高性能铸锻件等应用示范。  (四)高性能钢铁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到2015年,形成年产高品质钢800万吨的生产能力,基本满足核电、高速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船舶及海洋工程、汽车、电力等行业对高性能钢材的需要。  主要内容:组织开发具有高强、耐蚀、延寿等综合性能好的高品质钢材。重点推进核电压力容器大锻件508-3系列、蒸汽发生器690传热管、AP1000整体锻造主管道316LN等关键钢种的研发生产,实现核电钢成套供应能力。提升超超临界锅炉大口径厚壁无缝管生产水平,形成年产50万吨生产能力。加快开发船用特种耐蚀钢和耐蚀钢管,分别形成年产100万吨和10万吨生产能力。开发高速铁路车轮、车轴、轴承等关键钢材,形成年产5万套生产能力。开发长寿命齿轮钢、螺栓钢、磨具钢、弹簧钢、轴承钢和高速钢等基础零件用钢,形成年产300万吨生产能力。开展DPT、TRIP、热成形、第三代汽车钢、TWIP等高强汽车板生产和应用示范,形成年产300万吨生产能力。大力实施非晶带材、高磁感取向硅钢等应用示范。  (五)高性能膜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到2015年,实现水处理用膜、动力电池隔膜、氯碱离子膜、光学聚酯膜等自主化,提高自给率,满足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的发展需求。  主要内容:积极开发反渗透、纳滤、超滤和微滤等各类膜材料和卷式膜、帘式膜、管式膜、平板膜等膜组件和膜组器,满足海水淡化与水处理需求。提高氯碱用全氟离子交换膜生产工艺水平,组织开发动力电池用高性能电池隔膜、关键装备和全氟离子交换膜及其配套含氟磺酸、含氟羧酸树脂,实现产业化。建成氯碱全氟离子交换膜 50万平方米/年、动力电池用全氟离子交换膜20万平方米/年、及其配套全氟磺酸树脂和全氟羧酸树脂,加快发展聚氟乙烯(PVF)太阳能电池用膜。  (六)先进电池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产业化取得突破,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高效利用等需求。  主要内容:组织开发高效率、大容量(≥150mAh/g)、长寿命(大于2000次)、安全性能高的磷酸盐系、镍钴锰三元系、锰酸盐系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新增正极材料产能4.5万吨/年,推进石墨和钛酸盐类负极材料产业化,新增负极材料产能2万吨/年,加快耐高温、低电阻隔膜和电解液的开发,积极开发新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材料,着力实现自主化。开发高转化效率、低成本光伏电池多晶硅材料产业化技术,研发新型薄膜电池材料。加快推进超白TCO导电玻璃等关键产品产业化,形成产能5000万平米/年。积极发展太阳能真空集热管,推动太阳能光热利用。开展大容量钠硫城网大储能电池研究,完成大功率充放电,电池寿命10年以上,实现10MW示范电站并网。  (七)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示范应用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到2015年,高强度钢筋使用比例达到80%,建筑节能玻璃比例达到50%,新型墙体材料比例达到80%,加快实现建筑材料换代升级。  主要内容:组织推广400MPa以上高强度钢筋、高效阻燃安全保温隔热材料、新型墙体材料、超薄型陶瓷板(砖)、无机改性塑料、木塑等复合材料、Low-E中空/真空玻璃、涂膜玻璃、智能玻璃等建筑节能玻璃。提高建筑材料抗震防火和隔音隔热性能,加快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扩大应用范围,推动传统建材向新型节能环保建材跨越。  (八)电子信息功能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提高相关配套材料的国产率,获取原创性成果,抢占战略制高点,力争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主要内容:着力突破大尺寸硅单晶抛光片、外延片等关键基础材料产业化瓶颈 大力发展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及石墨和碳素系列保温材料,推动以碳化硅单晶和氮化镓单晶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化进程 积极发展4英寸以上蓝宝石片、大尺寸玻璃基板、电极浆料、靶材、荧光粉、混合液晶材料等平板显示用材 促进碲镉汞外延薄膜材料、碲锌镉基片材料、红外及紫外光学透波材料、高功率激光晶体材料等传感探测材料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提升 突破超薄软磁非晶带材工程化制备技术,加快高频覆铜板材料、BT树脂、电子级环氧树脂、电子铜箔、光纤预制棒、特种光纤、通信级塑料光纤、高性能磁性材料、高频多功能压电陶瓷材料等新型元器件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步伐。推动材料标准化、器件化、组件化,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九)生物医用材料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生物医用材料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  主要内容:大力发展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陶瓷、医用金属及合金等医用级材料及其制品,满足人工器官、血管支架和体内植入物等产品应用需求。推动材料技术与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等领域融合发展,降低研发风险和生产成本,提高产业规模。  (十)新材料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工程  工程目标:提升新材料产业主要环节自主创新能力。  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关键实验仪器、研发设备、控制系统的投入力度,建设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多学科融合的高层次新材料研发中心,重点开展材料的组份设计、模拟仿真、原料制备等基础研究,研发推广材料延寿、绿色制备、纳米改性、材料低成本和循环利用等共性技术,开发氧氮分析仪、高温测试仪、超声检测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专用设备。在重点新材料领域,建立和完善30个新材料研究开发、分析测试、检验检测、信息服务、推广应用等专业服务平台,推动新材料标准体系建设和应用设计规范制订,促进新材料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行业管理  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要求,建立和完善新材料产业政策体系,加强新材料产业政策与科技、金融、财税、投资、贸易、土地、资源和环保等政策衔接配合。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条件,发布重点新材料产品指导目录,实施新材料产业重大工程。推进组建新材料产业协会。建立健全新材料产业统计监测体系,把握行业运行动态,及时发布相关信息,避免盲目发展与重复建设,引导和规范新材料产业有序发展。  (二)制定财政税收扶持政策  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通过中央财政设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渠道,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扶持力度,开展重大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支持填补国内空白、市场潜力巨大、有重大示范意义的新材料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各有关地方政府也要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投入。充分落实、利用好现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开展新材料企业及产品认证,完善新材料产业重点研发项目及示范工程相关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积极研究制定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支持政策。  (三)建立健全投融资保障机制  加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合作,逐步形成“政产学研金”支撑推动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新材料产业,研究建立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创新型和成长型新材料企业,加大对符合政策导向和市场前景的项目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新材料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合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在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新材料产业开发专项贷款,积极支持符合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企业、项目和产业园区。支持符合条件的新材料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  (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加强新材料学科建设,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完善创新型人才评价制度,建立面向新材料产业的人才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建立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开发中心,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围绕材料换代升级,建立若干技术创新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实施重点新材料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创新发展、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示范和创新能力建设等重大工程,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新材料产业全面发展。  (五)培育优势核心企业  发挥重点新材料企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比较优势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的新材料企业。鼓励原材料工业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新材料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传统材料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高度重视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作用,支持新材料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中小企业对大企业、大项目的配套能力,打造一批新材料“小巨人”企业。鼓励建立以优势企业为龙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的产业联盟,形成以新材料为主体、上下游紧密结合的产业体系。  (六)完善新材料技术标准规范  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立足自主技术,健全新材料标准体系、技术规范、检测方法和认证机制。加快制定新材料产品标准,鼓励产学研用联合开发重要技术标准,积极参与新材料国际标准制定,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加强新材料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建立重要新材料专利联盟。加快建立新材料检测认证平台,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建立新材料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  (七)大力推进军民结合  充分利用我国已有军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优化配置军民科技力量和产业资源,推进国防科技成果加速向经济建设转化,促进军民新材料技术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生产采购等环节有机衔接,加快军民共用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鼓励优势新材料企业积极参与军工新材料配套,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实现寓军于民。建立军民人才交流与技术成果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探索军民融合的市场化途径,推动军民共用材料技术的双向转移和辐射。  (八)加强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  高度重视稀土、稀有金属、稀贵金属、萤石、石墨、石英砂、优质高岭土等我国具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保护,加强战略性资源储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开发与利用,优化资源全球化配置,为新材料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合理规划资源开发规模,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依法打击滥采乱挖,提高资源回采率。积极开发材料可再生循环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再生与综合利用。加大短缺资源地质勘查力度,增加资源供给。  (九)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开展人才交流与国际培训,引进境外人才队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新材料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新材料企业、科研院校合作申请国家科研项目。支持企业并购境外新材料企业和技术研发机构,参加国际技术联盟,申请国外专利,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国际化经营。
  • XPS小课堂| XPS能测磁性样品吗
    X P S为了提高XPS的检测灵敏度,高端的XPS往往会采用磁透镜技术来增加XPS的光电子的采集效率。但是如果样品本身具有磁性,磁性样品的磁场就会与磁透镜发生相互作用,干扰光电子的收集,因此也可关闭磁透镜,仅使用静电透镜模式进行XPS分析。但什么样品才是XPS测试中需要注意的磁性样品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磁性样品的分类。 磁性样品分类 在XPS测试中所指的磁性样品通常是指永磁材料,而对于软磁材料我们只需要注意样品的固定即可正常测试。在这里分享一个简单的方法判断测试的样品是不是永磁体? 注意!一定要用没有磁性的软磁材料(曲别针、大头针),不可以用永磁体!!! 永磁材料的XPS测试对于永磁材料,由于本身具有磁场,因此永磁材料在磁透镜中的情况存在如下情况 (a)永磁体材料的磁场方向与磁透镜一致,对光电子的收集有增强作用(b)永磁体材料的磁场方向与磁透镜相反,对光电子的收集有减弱的作用(c) 永磁体的杂散磁场将导致光电子的运动轨迹发生偏转,散焦而XPS不开启磁透镜,只使用静电透镜模式,测试时光电子的运动轨迹则是受样品本身的磁场情况影响,可能会使光电子的信号减弱。静电透镜模式测试时,不改变光电子的出射方向,因此测试的灵敏度较低。而岛津XPS具有最高600W的X射线源,可以弥补静电透镜下灵敏度的不足,获得信噪比极佳的测试结果。上海交通大学使用岛津XPS完成了镝代钕铁硼的XPS表征工作。使用静电透镜模式,成功完成了(Nd1-xDyx)2Fe14B (x=0,0.2,0.4,0.6,0.75,0.88) 中钕和镝的定性定量分析。[1] 软磁材料的XPS测试使用岛津XPS分析两种状态的软磁性材料:粉状镍基粉末、板状镀锡钢板,为避免样品在磁透镜作用下可能发生移动,粉末制样以量少为宜,板状材料则应将其通过螺丝、铜片等机械夹具固定在样品条上进行制样。在磁透镜模式下,对上述样品进行全谱和各元素的精细谱分析,可以得到粉末样中主要含有Ni、O、C元素,还含有少量N、Ca、Na等元素。,Ni元素主要由单质Ni(Ni1,852.01 eV)和Ni2O3(Ni3,861.05 eV)组成,此外还含有少量二价Ni成分(Ni2,855.56 eV)。图1.磁透镜模式下Ni2p精细谱图[2] 镍基粉末样品表面元素相对含量如下: 对板状镀锡钢板也同样能够得到上述的定性及定量的分析结果。此外由于岛津XPS具有最高600W的X射线源,对于只使用静电透镜模式的XPS测试,如下图所示,仍然能够获得信噪比很好的结果。 图2蓝色为磁透镜模式的板状锡钢板全谱,红色为静电模式全谱 课后小结:对于软磁材料,请固定好样品,使用磁透镜模式,对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于永磁材料(如钕铁硼体系等),建议采用静电透镜模式进行,而岛津X射线高功率(最高达600W)的配置可以弥补静电透镜下灵敏度的不足,仍然能够获得信噪比极好的结果,有利于磁性样品的分析。 [1] Wang, J., Yang, B., Liang, L., Sun, L.-min, Zhang, L.-ting, & Hirano, S.-ichi. (2015).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e (ND1−xDyx)2Fe14B (0 ≤ x ≤ 1) system studied b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IP Advances, 5(9), 097206.[2] 岛津XPS技术表征磁性材料 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内蒙古新批建设32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化学、材料、制造、环境、信息领域)
    2024年6月21日,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发布公告,拟在化学、材料、制造、环境、信息5个领域布局建设32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根据《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方案》,内蒙古自治区按照“成熟一批,优化一批”的方式,分批完成数理、化学、天文与空间、地球科学、环境、生物、医药、农牧业、信息、材料、制造、工程、能源等领域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工作。2022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厅通过充实、调整、整合、撤销及新建等方式,分批次、分领域开展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工作,此前已完成农牧业、能源领域重组(点击此处,查看详情)。《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内科发〔2022〕34号)要求,自治区重点实验室需具有具有高水平的学科或行业带头人,固定人员在25人以上;具备相对集中的实验用房,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具备良好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等实验条件,科研仪器总值在1000万元以上。 附:拟支持建设的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名单(化学、材料、制造、环境、信息领域)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主管部门化学领域1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催化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2内蒙古自治区低碳催化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大学3内蒙古自治区固体化学与电池重点实验室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4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化工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5内蒙古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大学材料领域1内蒙古自治区稀土催化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大学2内蒙古自治区新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3内蒙古自治区空天特种材料企业重点实验室内蒙合成化工研究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4内蒙古自治区稀土钢产品研发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包头市科学技术局5内蒙古自治区新材料与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6内蒙古自治区沙生灌木资源纤维化和能源化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7内蒙古自治区核燃料元件重点实验室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包头市科学技术局8内蒙古自治区先进陶瓷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9内蒙古自治区煤基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内蒙古伊泰煤基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局10内蒙古自治区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重点实验室包头天和磁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包头市科学技术局11内蒙古自治区材料智能自动化研发重点实验室内蒙古深原科创研发有限公司包头市科学技术局制造领域1内蒙古自治区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2内蒙古自治区航天复合材料先进制造企业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航天红岗机械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3内蒙古自治区机电系统智能诊断与控制 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4内蒙古自治区大尺度高强合金极端挤压制造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包头市科学技术局环境领域1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水文与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2内蒙古自治区草种质创新与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3内蒙古草地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大学4内蒙古自治区污染控制与低碳资源化研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大学5内蒙古自治区风沙物理与防沙治沙工程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6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和冶金固废资源化绿色化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包钢集团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包头市科学技术局信息领域1内蒙古自治区雷达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2内蒙古自治区北疆网络空间安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3内蒙古自治区多语种人工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大学4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大数据智能技术研究与安全应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网络安全监控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5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6内蒙古自治区智慧通信感知与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大学
  • 2018中国材料大会开幕 约6000的参会人数创新高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7月13日, 2018中国材料大会(CMRS)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中国材料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秘书长韩雅芳主持,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 魏炳波院士致欢迎辞;并特别邀请厦门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韩景义、国际材联主席李秀皖教授、巴西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Prof. Osvaldo Novais Oliveira Jr、墨西哥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 Prof. R.Claudia Elizabeth等众多重量级嘉宾主席开幕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fa443681-163b-412f-8747-168518dfb9ba.jpg" title="weibb.jpg" border="0" height="267" hspace="0" vspace="0" width="40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国材料大会2018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 魏炳波院士致欢迎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f095ce10-5444-4258-aeff-7e1dab21a839.jpg" title="lixiuw.jpg" border="0" height="267" hspace="0" vspace="0" width="40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国际材联主席李秀皖教授致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d648cc8e-5467-4d3e-a18a-84818013e48e.jpg" title="hanjy.jpg" border="0" height="267" hspace="0" vspace="0" width="40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厦门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韩景义致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cc1e91b7-a015-4e18-953a-e93653dc5c78.jpg" title="hanyafang.jpg" border="0" height="267" hspace="0" vspace="0" width="40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国材料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秘书长 韩雅芳主持开幕式br//pp “2018中国材料大会”会期为期4天,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发起并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厦门市会议展览事务局支持。CMRS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的最重要的系列会议,从 1992 年开始至今已举办14 届。本次会议参会人数再创新高,吸引约6000名来自世界各地专家、学者 为此,特别在主会场之外,开设同步直播分会场。此外,还同期举行2018国际材料工艺设备、科学器材及实验室设备展(CIAMITE)、2018中国新材料工业技术展览会暨海峡两岸先进材料展示交易会。/pp  魏炳波在致辞中讲到,2018中国材料大会设 33 个国内分会场、1 个国际分会场、1个两岸三地材料论坛。报告内容涵盖能源材料、环境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材料基础研究等材料领域,共征集4000多篇论文摘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175bfda0-c0a9-4160-9233-23406b743968.jpg" title="huich.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8中国材料大会开幕式现场/pp  在开幕式上,现场颁发了“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北京大学候仰龙等《磁性纳米材料的化学设计、控制合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中科院靳常青等《高居里温度稀磁半导体材料的发现及基本性能研究》和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缝耀荣等《复杂工况油气井管柱失效控制及新型管材研发》荣获一等奖;上海海事大学范润华等《常规超材料的构建原理与射频应用基础》和北矿磁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李炳山等《铁氧体永磁材料高品质高稳定性绿色制造技术研究》获二等奖。同时还现场颁发了“第二届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725c143b-419a-4cb0-a314-d02eb1b027da.jpg" title="kexuej.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合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fbd40828-73a9-4b82-9743-2ef86415ac58.jpg" title="博士论文.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二届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颁奖合影/pp  2018中国材料大会隆重开幕。上午,CMRS安排了3场大会报告:下午,34个分会场和1个论坛将正式开始。作为技术交流贸易接洽的平台和科研领域推广产品技术的窗口,会议同期召开的CIAMITE 已经举办10届,吸引了自世界各地超过30,000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企事业单位的专业观众和买家。2018年,CIAMITE 共安排10000平米展出面积,吸引参展厂商200多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d49e6ed2-abb6-4b9d-a7be-102c0ef5cf91.jpg" title="huizhan.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CIAMITE会议现场/pp  仪器信息网将对2018中国材料大会现场跟踪报道(详见专题报道:a title="" target="_self"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zt/2018C-MRS"2018中国材料大会/a),欢迎关注CMRS后续精彩内容。/ppbr//p
  • 2018-2022年中国新材料产业的预测分析
    p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bfc84bac-73d5-45ca-bb00-87e647d64538.jpg" title="1(6199).p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一、有利因素/pp style="text-align: left "  (一)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发布/pp  在中国的产业升级中,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工信部在2017年1月23日发布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中,提出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态势要基本形成,要突破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等领域技术装备制约,在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品质特殊钢、先进轻合金材料等领域实现70种以上重点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建成与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工艺装备保障体系,建成较为完善的新材料标准体系,形成多部门共同推进、国家与地方协调发展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具有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企业。/pp  《指南》还提出要完成的重点任务,包括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新材料,要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加快重点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突破关键工艺与专用装备制约,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同时实施“互联网+”新材料行动,培育优势企业与人才团队,促进新材料产业特色集聚发展。/pp  (二)市场前景广阔/pp  新材料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一是由于技术进步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一些新材料相对于传统材料来说,在性能和成本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二是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和资源的限制,一些新材料有较大的优势。当前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保持平稳增长;材料种类日益丰富,产品结构略有起伏;政策资金积极扶持,发展环境逐步优化;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区域特色逐渐形成。京津冀地区新材料企业发展迅速,产业投资及扩张意愿强烈。/pp  (三)在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pp  在部分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我国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甚至“领跑”。例如,在关键战略材料方面,中芯国际前七大耗材中六类材料实现国产采购;南山集团铝合金厚板通过波音公司认证并签订供货合同;中船重工兆瓦级稀土永磁电机体积比传统电机减少50%、重量减轻40%;世界首座具有第四代核电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关键装备材料国产化率超过85%;液态金属在3D打印、柔性智能机器、血管机器人等领域实现初步应用等。/pp  (四)国家重视培养新材料产业相关人才/pp  除了市场需求的增长以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推动产业的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2017年1月24日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到在2015年新材料产业人才总量为600万人,预计到2020年人才总量为900万人,人才缺口为300万人,到2025年,人才总量为1000万人,人才缺口为400万人。但三部委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明确,要引导高校招生计划向本科电子信息类、机械类、材料类、海洋工程类、生物工程类、航空航天类和高职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中对应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相关专业倾斜。同时注重专业设置前瞻性,主动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发展需求,增设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强化行业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在教育部门的引导下,高校必定会着力培养大批的高素质新材料产业人才,来支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pp  二、不利因素/pp  (一)资金紧张/pp  新材料产品的研发具有投入大、周期长、产业风险放大的特点,没有长时间的持续投入,很难开发出稳定的产品。我国新材料企业涉及金属新材料、复合新材料、化工新材料、信息新材料、纤维新材料等,多为中小型企业,年产值多在1亿元以下,多为初创型或发展期企业,现金流压力较大。/pp  (二)技术水平低/pp  新材料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新兴产业。新材料行业不靠大规模生产来提高竞争力,而靠独特优良性能取胜,与新技术、新技术密切相关,往往在极端条件制备形成,需要各学科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交叉。我国新材料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跟踪仿制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技术,在高端产品领域缺乏竞争力。/pp  (三)环保压力大/pp  新材料产业对环境的破坏也比较常见,急需解决。例如稀土材料的开采和冶炼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已经严重制约行业的发展。一些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开发的新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也会对环境有极大的破坏。随着我国环保督查压力的增强,企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而中小企业在环保投入上缺乏资金支持。/pp  (四)产业结构不够合理/pp  目前,我国部分新材料领域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新材料产业投资支持的是一些“点”,尚未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联动效应。国家更愿意把扶持资金投入到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对民营企业虽然从政策上鼓励参与竞争,但从操作层面上看,民营企业进入国家大型项目壁垒重重。此外,作为发展主体的新材料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投资分散,成果转化率低,产业链不够完整。有些行业的新材料企业大多集中在中下游环节,产业配套能力不强。/pp  三、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预测/pp  中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65万亿元,年均增速27.6%。我们预计,2018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79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8.72%,2022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7.53万亿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67ac9c26-0843-48e6-8097-3cb48762757f.jpg" title="2(3448).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表 2018-2022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预测/p
  • 基金委与美NSF材料领域合作项目初审结果公布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共同资助合作研究项目(项目执行期为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经公开征集和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规定进行初步审核,确定有效申请38项,现将通过初审的项目公布如下:编号科学部受理号姓名单位美方PI美方单位中文题目151110453陈军南开大学HU YUNHANG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新型多孔催化剂在二氧化碳催化加氢转化中的基础研究211110364邓惠勇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Lei L. KerrMiami UniversityInAsSb量子点的制备与高效率太阳电池的研究351110467暴宁钟南京工业大学Arunava Gupta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面向高效太阳能转化的跨尺度多维纳米组装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451110463韩敏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Fanglin (Frank) Chen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USC)抗硫、防积碳、高性能的陶瓷阳极支撑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551110443路胜利浙江科技学院Sam Shajing SunNorfolk State University一种新型超高效率柔性薄膜纳米太阳能电池的研发651110440邵宗平南京工业大学Jeongmin AhnSyracuse University基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气电共生的关键材料研究751110461李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Xiaoli TanIowa State University水热合成高性能钛酸钡基无铅压电陶瓷材料研究851110448唐卫华南京理工大学David CarrollWake Forest University面向高效率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窄带隙聚合物材料与器件951110441唐新峰武汉理工大学Ctirad UherUniversity of Michigan高性能Si基热电材料的能带结构及微结构调控和性能优化1051110446屠恒勇上海交通大学Johannes SchwankUniversity of Michigan基于生物质气直接内重整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研究1151110465汪家道清华大学Q Jane WangNorthwestern University基于硅藻的染敏太阳能电池电极及其制备1251110445张志成西安交通大学T.C.Mike Chung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高储能密度聚合物电介质材料制备及其可靠性研究1351110450张海燕广东工业大学Cheng, ZhengdongTexas A&M University用于储氢的柱撑固体层金属有机骨架结构的研究1451110473刘东志天津大学Lichang Wang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光诱导电子转移体系的设计、计算、合成与性能研究1551110457曹堃浙江大学Changchun Zeng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基于环烯烃共聚物的孔洞型铁电驻极体的能量收集材料研究1651110472张政军清华大学Jun LouRice University用于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纳米材料研究1751110456巩金龙天津大学Zhihong Nie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自组装方法合成三维高度有序光解水制氢阳极材料的基础问题研究1851110451李巧伟复旦大学Omar M. Yaghi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多功能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协同效应研究1951110452刘韩星武汉理工大学Thomas R.Shrout (T.R. Shrout)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宽工作温度储能器件中无铅电介质材料的组成、结构设计与性能评价2051110476杨俊和上海理工大学William A. Goddard III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新型纳米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在电化学储能领域的应用2151110460朱宏伟清华大学Wei BingqingUniversity of Delaware三维分支交联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电极材料2251110475朱廷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Yan CaoWestern Kentucky University燃煤烟气汞形态转化机理研究及新型汞氧化催化剂开发2351110471孟庆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Yaqiong XuVanderbilt University新型无机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界面电荷传输机理研究2411110371沈健复旦大学Hanno H. WeiteringUniversity of Tennessee不对等n-p共掺杂引导的多带太阳能电池材料2511110367徐科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王德利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San Diego应用于光电化学法制氢的宽禁带半导体能带调控基础研究2611110365董闯大连理工大学Chonglin Chen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材料世界网络:中低温固体燃料电池中的材料基础问题2711110362方以坤钢铁研究总院Sy-Hwang Liou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新型高性能永磁合金的微结构和矫顽力机制研究2851110474刘宏山东大学Guozhong CAO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基于多体耦合系统TiO2纳米带表面异质结构阵列的全太阳光波段高效太阳能电池的研究2951110455南策文清华大学David R. ClarkeHarvard University新型热电氧化物陶瓷探索3011110363王牧南京大学Nicholas X. Fang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亚波长微纳结构在电磁波传播和光电能量转化中的作用研究3151110464党智敏北京科技大学Zhong-Yang ChengAuburn University介质结构储能电容器用低维碳/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关联3251110469郭小伟电子科技大学Jurgen Michel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多尺度光子结构在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应用研究3311110366侯国付南开大学Qihua FanSou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利用新型高密度等离子体气相生长宽光谱硅纳米结构太阳能电池的研究3451110470浦鸿汀同济大学Peter N. PintauroVanderbilt University用于质子导电膜的分子网络和纳米纤维网络的构建3561110428王洋华南师范大学Krzysztof KempaBoston College基于等离子体光子纳米结构的超强吸收和热电子光伏电池3651110459拜永孝兰州大学Nicolas A. KotovUniversity of Michigan二硫化亚铁纳米晶胶体"墨水"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合成研究3751110458罗豪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Shashank Priya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压电能量收集器材料与系统研究3811110369邹如强北京大学Yusheng ZhaoUniversity of Nevada &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用于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新型超离子导体固体电解质的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  联系人:国际合作局美大处 刘秀萍  电 话:010 6232 5377  传 真:010 6232 7004  Email:liuxp@nsfc.gov.cn
  •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230.00万元采购磁学测量系统
    详细信息 永磁包装源研制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09-08 永磁包装源研制 统一信息编码:HLJDGG20230908141 项目编号: 20230508001 专业领域:其他 主要内容 中科高盛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的委托,对永磁包装源研制项目进行竞争性谈判,现就项目相关内容公告如下: 1 项目名称:永磁包装源研制 2 项目编号:20230508001 3 项目概况: 3.1 项目内容:永磁包装源研制 3.2 采购清单及技术要求: 研制永磁包装源总计3套,每套永磁包装源包含: (1) 1个永磁体(包含法兰,磁体内筒等必要结构,磁体内套筒加工2件,第二件为水冷结构) (2) 永磁体支撑五维平台(高度500mm以内,支撑永磁体并提供高低、轴向、径向、角向及俯仰调节) (3) 永磁体外围铅屏蔽罩(铅厚度不低于30mm,包含外壳总重量不超过300kg,单独支架与永磁体之间5mm以上缝隙,包裹永磁体外围,方便拆卸;铅屏蔽罩在力学分析及屏蔽效果满足要求前提下,可部分或全部设计在永磁体内部,嵌入永磁体的铅屏蔽罩重量不计入永磁体总重) (4) 永磁体与支撑结构对接的法兰(接口图纸参考附件) (5) 永磁体对心结构(图纸参考附件) (6) 永磁体磁场测量工装(自行设计,需方便准确) 注:若公告内容与第三章第一部分技术要求内容不一致,以第三章技术要求为准。 3.3 最高限价:人民币贰佰叁拾万元整(¥2,300,000.00); 3.4 交货地点:由采购人指定; 4 资格预审: 4.1 供应商基本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并合法运营,且为非外资独资或外资控股的企(事)业单位/无外资参股背景;法定代表人(含实际控制人)不得为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或具有境外永久居留权(含港澳台); (2)供应商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控股、管理或其他利害关系的不同供应商,不得同时参加同一包(标)的采购活动。生产场地为同一地址的,一律视为有直接控股、管理关系。供应商之间有上述关系的,应主动声明,否则将给予列入不良记录名单; (3)具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4)具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5)2020年至今在经营活动中无重大违法记录; (6)不得为“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和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的供应商; (7)不在军队装备采购监管部门或政府采购主管部门暂停参加政府采购或装备采购活动的处罚期内;未被军队装备采购监管部门或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列入禁止参加采购活动黑名单; (8)符合国家、军队法律和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9)本项目不接受分公司或其他组织应答; (10)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应答; 4.2 供应商应当提供资格证明文件(资格预审材料): 供应商应当编制资格证明文件并在所有材料上加盖公章,按规定的时间完成递交,资格证明文件应当包括以下文件材料(编制模板详见谈判公告附件): (1)提供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银行资信证明复印件(银行资信证明仅适用于军队单位); (2)提供法定代表人有效身份证明(提供法人证书或证明材料、身份证复印件); (3)提供委托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提供《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原件、法人身份证复印件、委托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4)提供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的2022年度审计报告正文复印件,需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相关内容; (5)提供2022年1月至今任意1个月单位缴纳税收的证明材料复印件; (6)提供2022年1月至今任意1个月单位缴纳社会保险的凭据(专用收据或社会保险缴纳清单)复印件; (7)提供在“信用中国”网站信用信息查询记录截图(截图页面须包含截图时间,截图时间不早于公告发布之日),应当含以下信息查询: ① 未列入失信被执行人; ② 未列入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 (8)提供不得为外资独资或外资控股的企(事)业单位/不得有外资参股背景,及法定代表人(含实际控制人)不得为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或具有境外永久居留权(含港澳台)的承诺书或证明材料(书面声明); (9)提供2020年至今在经营活动中无重大违法记录的书面声明材料(若成立不足要求年限则提供成立以来无重大违法记录书面声明)(书面声明); (10)提供不在军队装备采购监管部门或政府采购主管部门暂停参加政府采购或装备采购活动的处罚期内,未被军队装备采购监管部门或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列入禁止参加采购活动黑名单书面声明材料(书面声明); (11)提供非联合体应答书面声明材料(书面声明); (12)提供保密承诺书(书面声明); 注: ① 事业单位或公办高校若无法提供上述(4)、(5)、(6)项内容要求提供的材料,须提供执行国家有关财务、价格等管理制度,接受财税、审计部门的监督的承诺函(书面声明,格式自拟); ② 除事业单位和公办高校外,确实无法提供第(4)项内容要求提供的材料,可以提供其基本账户开户银行(或其上级银行)近三个月内出具的资信证明复印件,但需提供基本账户开户许可证复印件或其银行出具的基本账户佐证材料; ③ 第(3)项内容要求提供的材料可以根据资格证明文件签字盖章情况视情提供; 4.3 资格证明文件递交时间、地点及方式: (1)资格证明文件递交时间:谈判公告发布之日起至2023年9月20日17时00分(北京时间),如有变更,另行通知; (2)文件递交数量:电子版一份(纸质盖章扫描版),纸质一份(装订成册); (3)文件递交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电子三路西京电气中心A座9楼911室; (4)递交方式:指定专人递交或其他方式;外地企业如无法现场递交的,可将电子版(纸质盖章扫描版)PDF文件发送至邮箱zkgs_xa@163.com,务必备注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以及项目名称,发送成功后请电话告知代理机构,审核通过后,将纸质一份(装订成册)邮寄至文件递交地点; 4.4 资格预审结果于谈判文件发售前2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 5 谈判文件发售与应答文件递交: 5.1 谈判文件拟向通过资格预审的报名供应商发售,发售时间、地点、和发售方式: (1)发售时间:2023年9月28日起至2023年10月9日(北京时间,上午9:00-11:30,下午14:00-17:00,节假日除外); (2)发售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电子三路西京电气中心A座9楼911室; (3)发售方式:通过资格预审的供应商,可以购买竞争性谈判文件。供应商指定专人现场领取,不接受邮寄等其他方式。外地企业如无法现场领取的,竞争性谈判文件以邮寄方式发售; (4)谈判文件售价:人民币500元/份,售后不退; 5.2 应答文件的拟制: 供应商应当参考谈判文件第四章拟制应答文件,应答文件包括的资质证明文件具体如下: (1)若法定代表人本人或资格证明文件中授权的委托代理人无法参与评审,需重新授权委托代理人的,请再次提供《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原件、法人身份证复印件、委托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具体详见第四章); (2)若供应商非所售产品的生产厂家,需提供所售产品生产厂家的授权代理资质; (3)供应商须提供类似项目业绩(合同或中标公告),类似业绩必须与单体重量达到100kg以的上永磁体研制有关; 5.3 应答文件递交时间、地点、方式: (1)应答文件递交截止时间:2023年10月18日09时30分(北京时间)。如有变更,另行通知。 (2)应答文件递交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电子三路西京电气中心A座9楼911室; (3)应答方式:指定专人递交应答文件或其他方式。 6 谈判时间、地点 6.1 谈判时间:2023年10月18日09时30分(北京时间)。如有变更,另行通知。 6.2 谈判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电子三路西京电气中心A座9楼911室; 7 信息发布媒体: 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www.weain.mil.cn) 8 联系方法: 8.1采购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 联系人:苗工 电 话:029-8476 7826 邮 箱:bas6363@163.com 8.2采购代理机构:中科高盛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老师 张老师 胡老师 电 话:029-8958 9882 、177 9153 5326 邮 箱:zkgs_xa@163.com 附件 01-2 竞争性谈判资格证明文件参考模板(发布).doc 对不起,您不是网站企事业单位认证用户,不具备浏览相关信息的权限! 请使用证书登录进行对接!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磁学测量系统 开标时间:2023-10-18 09:30 预算金额:230.00万元 采购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中科高盛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永磁包装源研制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09-08 永磁包装源研制 统一信息编码:HLJDGG20230908141 项目编号: 20230508001 专业领域:其他 主要内容 中科高盛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的委托,对永磁包装源研制项目进行竞争性谈判,现就项目相关内容公告如下: 1 项目名称:永磁包装源研制 2 项目编号:20230508001 3 项目概况: 3.1 项目内容:永磁包装源研制 3.2 采购清单及技术要求: 研制永磁包装源总计3套,每套永磁包装源包含: (1) 1个永磁体(包含法兰,磁体内筒等必要结构,磁体内套筒加工2件,第二件为水冷结构) (2) 永磁体支撑五维平台(高度500mm以内,支撑永磁体并提供高低、轴向、径向、角向及俯仰调节) (3) 永磁体外围铅屏蔽罩(铅厚度不低于30mm,包含外壳总重量不超过300kg,单独支架与永磁体之间5mm以上缝隙,包裹永磁体外围,方便拆卸;铅屏蔽罩在力学分析及屏蔽效果满足要求前提下,可部分或全部设计在永磁体内部,嵌入永磁体的铅屏蔽罩重量不计入永磁体总重) (4) 永磁体与支撑结构对接的法兰(接口图纸参考附件) (5) 永磁体对心结构(图纸参考附件) (6) 永磁体磁场测量工装(自行设计,需方便准确) 注:若公告内容与第三章第一部分技术要求内容不一致,以第三章技术要求为准。 3.3 最高限价:人民币贰佰叁拾万元整(¥2,300,000.00); 3.4 交货地点:由采购人指定; 4 资格预审: 4.1 供应商基本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并合法运营,且为非外资独资或外资控股的企(事)业单位/无外资参股背景;法定代表人(含实际控制人)不得为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或具有境外永久居留权(含港澳台); (2)供应商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控股、管理或其他利害关系的不同供应商,不得同时参加同一包(标)的采购活动。生产场地为同一地址的,一律视为有直接控股、管理关系。供应商之间有上述关系的,应主动声明,否则将给予列入不良记录名单; (3)具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4)具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5)2020年至今在经营活动中无重大违法记录; (6)不得为“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和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的供应商; (7)不在军队装备采购监管部门或政府采购主管部门暂停参加政府采购或装备采购活动的处罚期内;未被军队装备采购监管部门或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列入禁止参加采购活动黑名单; (8)符合国家、军队法律和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9)本项目不接受分公司或其他组织应答; (10)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应答; 4.2 供应商应当提供资格证明文件(资格预审材料): 供应商应当编制资格证明文件并在所有材料上加盖公章,按规定的时间完成递交,资格证明文件应当包括以下文件材料(编制模板详见谈判公告附件): (1)提供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银行资信证明复印件(银行资信证明仅适用于军队单位); (2)提供法定代表人有效身份证明(提供法人证书或证明材料、身份证复印件); (3)提供委托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提供《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原件、法人身份证复印件、委托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4)提供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的2022年度审计报告正文复印件,需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相关内容; (5)提供2022年1月至今任意1个月单位缴纳税收的证明材料复印件; (6)提供2022年1月至今任意1个月单位缴纳社会保险的凭据(专用收据或社会保险缴纳清单)复印件; (7)提供在“信用中国”网站信用信息查询记录截图(截图页面须包含截图时间,截图时间不早于公告发布之日),应当含以下信息查询: ① 未列入失信被执行人; ② 未列入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 (8)提供不得为外资独资或外资控股的企(事)业单位/不得有外资参股背景,及法定代表人(含实际控制人)不得为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或具有境外永久居留权(含港澳台)的承诺书或证明材料(书面声明); (9)提供2020年至今在经营活动中无重大违法记录的书面声明材料(若成立不足要求年限则提供成立以来无重大违法记录书面声明)(书面声明); (10)提供不在军队装备采购监管部门或政府采购主管部门暂停参加政府采购或装备采购活动的处罚期内,未被军队装备采购监管部门或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列入禁止参加采购活动黑名单书面声明材料(书面声明); (11)提供非联合体应答书面声明材料(书面声明); (12)提供保密承诺书(书面声明); 注: ① 事业单位或公办高校若无法提供上述(4)、(5)、(6)项内容要求提供的材料,须提供执行国家有关财务、价格等管理制度,接受财税、审计部门的监督的承诺函(书面声明,格式自拟); ② 除事业单位和公办高校外,确实无法提供第(4)项内容要求提供的材料,可以提供其基本账户开户银行(或其上级银行)近三个月内出具的资信证明复印件,但需提供基本账户开户许可证复印件或其银行出具的基本账户佐证材料; ③ 第(3)项内容要求提供的材料可以根据资格证明文件签字盖章情况视情提供; 4.3 资格证明文件递交时间、地点及方式: (1)资格证明文件递交时间:谈判公告发布之日起至2023年9月20日17时00分(北京时间),如有变更,另行通知; (2)文件递交数量:电子版一份(纸质盖章扫描版),纸质一份(装订成册); (3)文件递交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电子三路西京电气中心A座9楼911室; (4)递交方式:指定专人递交或其他方式;外地企业如无法现场递交的,可将电子版(纸质盖章扫描版)PDF文件发送至邮箱zkgs_xa@163.com,务必备注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以及项目名称,发送成功后请电话告知代理机构,审核通过后,将纸质一份(装订成册)邮寄至文件递交地点; 4.4 资格预审结果于谈判文件发售前2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 5 谈判文件发售与应答文件递交: 5.1 谈判文件拟向通过资格预审的报名供应商发售,发售时间、地点、和发售方式: (1)发售时间:2023年9月28日起至2023年10月9日(北京时间,上午9:00-11:30,下午14:00-17:00,节假日除外); (2)发售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电子三路西京电气中心A座9楼911室; (3)发售方式:通过资格预审的供应商,可以购买竞争性谈判文件。供应商指定专人现场领取,不接受邮寄等其他方式。外地企业如无法现场领取的,竞争性谈判文件以邮寄方式发售; (4)谈判文件售价:人民币500元/份,售后不退; 5.2 应答文件的拟制: 供应商应当参考谈判文件第四章拟制应答文件,应答文件包括的资质证明文件具体如下: (1)若法定代表人本人或资格证明文件中授权的委托代理人无法参与评审,需重新授权委托代理人的,请再次提供《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原件、法人身份证复印件、委托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具体详见第四章); (2)若供应商非所售产品的生产厂家,需提供所售产品生产厂家的授权代理资质; (3)供应商须提供类似项目业绩(合同或中标公告),类似业绩必须与单体重量达到100kg以的上永磁体研制有关; 5.3 应答文件递交时间、地点、方式: (1)应答文件递交截止时间:2023年10月18日09时30分(北京时间)。如有变更,另行通知。 (2)应答文件递交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电子三路西京电气中心A座9楼911室; (3)应答方式:指定专人递交应答文件或其他方式。 6 谈判时间、地点 6.1 谈判时间:2023年10月18日09时30分(北京时间)。如有变更,另行通知。 6.2 谈判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电子三路西京电气中心A座9楼911室; 7 信息发布媒体: 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www.weain.mil.cn) 8 联系方法: 8.1采购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 联系人:苗工 电 话:029-8476 7826 邮 箱:bas6363@163.com 8.2采购代理机构:中科高盛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老师 张老师 胡老师 电 话:029-8958 9882 、177 9153 5326 邮 箱:zkgs_xa@163.com 附件 01-2 竞争性谈判资格证明文件参考模板(发布).doc 对不起,您不是网站企事业单位认证用户,不具备浏览相关信息的权限! 请使用证书登录进行对接!
  • 舰船装备材料体系发展与需求分析
    pstrong  1 前言/strongbr//pp  由于关系到舰船服役安全性以及技战术水平,舰船材料的研发考核环节众多,周期较长,一般需要经过实验室研究、工业试制、综合性能评价、应用研究考核、模型结构考核及解剖、上舰考核等极为复杂的研制流程,往往从实验室到型号应用需要10 年以上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很多型号的研制周期。目前全世界只有少数工业化强国具备从材料研发、生产、到应用的整体系列配套能力。因此,“材料先行”、“材料体系构建”是各海洋强国都十分重视的基本理念。/pp  舰船材料按照平台类型分,有舰船结构材料、动力机电系统材料、水中兵器用材料。按照材料类型分为结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特种功能材料3 大类。结构材料又分为船体结构钢、轮机及其他结构钢、耐热钢、高温合金、不锈钢、特殊性能钢( 防弹、低磁等)、焊接材料、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等 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分为树脂复合材料、金属复合材料、阻尼降噪材料等 特种功能材料分为涂料和涂层、阴极保护材料、电解防污材料、有源声学材料、隐身材料( 吸波、吸声等)、密封材料及胶粘剂、装饰材料、橡胶、耐火及绝缘材料等,共有22 个材料类别约1 000 个牌号。/ppstrong  2 国内外舰船材料的发展现状/strong/pp  2.1 国外舰船结构钢发展现状/pp  船体结构钢是现代舰船建造最关键的结构材料,也是用量最大的材料,其性能优劣直接关系舰船技战术性能的提高。船体结构钢作为船体结构材料,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良好的工艺性及耐海水腐蚀性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军事强国为了满足舰船装备的发展需求,研究开发了系列高强度舰船用钢。/pp  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发展舰船用钢至今,其舰船船体钢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先后选用过碳素船体钢、HTS、HY80、HY100、HSLA80、HSLA100 等多个型号的钢种。其研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4 个阶段[1 - 3]:/pp  第一阶段 二战期间,美国水面舰船主要选用HTS、A、B、D、E 等高强度及一般强度级别的结构钢作为主船体选材。该阶段钢的主要特点是强度级别不高,合金元素少、碳当量低,故成本低、焊接性好,但其韧性较低、抗弹性差、耐蚀性一般,且钢板厚度较大,但在当时也基本满足了美国水面舰船的使用要求。/pp  第二阶段 20 世纪60 年代以后,为了满足发展大型航母和新一代潜艇的需求,在Ni-Cr 系STS 防弹钢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强度更高、韧性更好的HY 系列高强度结构钢,包括HY80、HY100 及强度更高的HY130 钢。HY 系列钢种为调质型Hi-Cr-Mo 系钢,其主要特点是:①高强度,HY80、HY100 分别为550 MPa、690 MPa 级别 ②Ni、Cr、Mo 等合金元素含量较多,碳当量高,焊接性差,建造成本高 ③钢板规格齐全,水面、水下舰艇结构通用 ④碳含量及碳当量较高,故焊接性差。/pp  表1 为20 世纪80 年代美国海军HTS /MS 钢和HY 钢在舰船方面的应用情况。可以看到,HTS /MS 钢在水面舰船上依然是主要且大量应用的钢,而潜艇则以HY80、HY100 钢为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0190a421-9cfb-4310-aa7e-5cdc979d57be.jpg" title="111.jpg" width="419" height="168" style="width: 419px height: 168px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表1 美国海军舰船钢用量情况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Table 1 Consumption of ship building steel in U. S. Navy/pp  第三阶段 HY 系列钢虽然强度级别较高,但由于钢中的合金元素如Ni,Cr,Mo 等含量较高,导致该种钢成本高,且对焊接性能要求较高。20 世纪80 年代以后,为了改善海军舰船用钢焊接性能,节约舰船建造成本,又发展了HSLA80、HSLA100 新钢种,以替代对应强度级别的HY80、HY100 钢。图1 显示了690 MPa 级HSLA100 钢近年来在美国海军最新航母建造中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从CVN74 的少量试用,到CVN75、CVN76、CVN77 扩大采用,经过了10 多年时间。/pp  HSLA80、HSLA100 钢主要采取铜沉淀硬化型的强化机理,其主要特点是: ①碳含量及碳当量低,焊接性能好,建造成本低 ②Ni,Cr,Mo 含量较HY 系钢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降低了材料成本。/pp  这一阶段的航母船体结构用型钢、铸锻钢及焊接材料仍然沿用了HY 系列的配套材料。为了充分发挥HSLA系列钢所具有的良好焊接性能,同时开发了配套材料。/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76c3e07d-6fe5-438a-842f-bf607a415fdd.jpg" title="112.png" width="344" height="176" style="width: 344px height: 176px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图1 HSLA-100 在美国航母上使用情况/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ig. 1 Utilization of HSLA-100 steel ( tons ) on theU. S. Navy aircraft carriers/pp  第四阶段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为了发展未来型航母,美国海军关注的焦点变为航母主船体重量越来越重,以及由此带来的航母机动性和有效载荷降低等突出问题。因此,美国海军又相继开发了HSLA65 和HSLA115及10Ni 钢。目前,美国航母主船体用钢主要是HTS、HY80、HY100、HSLA80、HSLA100 等5 种钢混用,并在非主要结构部位考核HSLA65 和HSLA115。/pp  美国在发展水面舰船用钢方面有以下4 个特点:①446 MPa强度以下的水面舰船用钢主要是Mn 系钢 ②注意改进现役钢种的质量及韧性 ③采用控轧控冷等现代冶金技术,发展新型船体钢,提高钢的强韧性及可焊接性 ④开展新钢种的研究,形成新的系列,旨在降低钢种本身成本及舰船制造成本。/pp  美国海军发展的HSLA65、HSLA80、HSLA100、HSLA115 系列易焊接、高强度舰船用钢, 逐步替代传统的HY 系列高强度舰船用钢,成为最新航母建造的主体材料,代表了航母用钢的发展方向。美军在现役航母上大胆考核下一代先进材料的做法, 使得其航母用钢研发和应用发展迅速,体系十分完备,可随时根据需求对设计做出调整。至此, 美国在舰船用钢方面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以美国海军航母用钢为例, 其材料的发展替代历程如图2所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2b02deda-1614-4b2d-8850-43f6c02997ab.jpg" title="113.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图2 美国海军航母用钢的发展替代历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Fig. 2 Substitution progress of the steel for U. S. Navy aircraft carriers/pp  除美国外,俄罗斯、日本、法国、英国等国家也开发了系列高强度舰船用钢,如俄罗斯的AK 系列、АБ系列,日本的NS 系列,法国的HLES 系列等,其舰船材料的发展思路大致与美国相仿。国外舰船用钢的总体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pp  高强度化 对潜艇来说,提高耐压壳体用钢的强度意味着减少艇体自重,增大下潜深度或增加储备浮力,可大大提高潜艇的技战术性能。对大型水面舰艇来说,提高船板强度意味着船体重量的减轻,可以为舰艇武备升级和全寿命维护节省出宝贵的重量,并显着降低造船成本。/pp  易焊接化 为满足航母和大型舰艇的建造需求,改善舰船钢焊接性能是另一个重要方向。如HSLA 系列钢利用微合金化、控轧控冷、时效硬化处理以及超低碳贝氏体组织来满足高强韧性、易焊接性要求,形成了0 ℃、室温焊接不预热等高强度舰船钢系列,显着降低了造船成本、提高了建造效率。/pp  现有钢种的改进与完善配套 为满足舰船用钢不断更新换代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对现有成熟钢种不断改进提高,进行深化完善的研究工作。如美国HY80 /100钢,自20 世纪50 年代研制成功以来一直在进行改进提高的研究工作,已修订标准11 次,对技术指标要求、冶金工艺方法、化学成份分档、钢板厚度规格、钢中夹杂元素及冶金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化完善。/pp  采用冶金新技术提高舰船用钢性能 舰船用钢的研制、开发和生产水平与一个国家的冶金工业基础密切相关。20 世纪80 年代后,随着超低碳、超纯净钢冶炼、连铸技术和控轧控冷等冶金技术的发展,舰船用钢也朝着高纯净化、高性能方向发展[4]。/pp  2.2 国外其他舰船材料发展现状/pp  舰船总体系统对关键材料技术的需求不仅限于高强度、易焊接的高性能结构材料,因此在发展船体结构钢材料的同时,国外也在大力推进其他高性能舰船材料的研发。/pp  钛及钛合金 钛及钛合金具有良好的断裂韧性、耐蚀性,高比强度和低磁性等特点,是优秀的海洋合金。俄罗斯在钛合金研制和应用上独树一帜,其技术水平、建造能力和规模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已基本形成用于船体、船机和动力装置的钛合金系列材料。美国用于舰艇的钛合金主要为中强可焊钛合金。美国将大量钛材用于通海系统的管、泵、阀换热器上,以解决海水腐蚀,从而提高其使用寿命与可靠性。/pp  铝合金 铝合金由于具有比重小,比强度、比模量高,耐腐蚀性能好,易加工成型,焊接性能好等优点,在舰船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快艇、高速船、军辅船、航空母舰升降装置、大型水面舰船上层建筑、鱼雷壳体等,铝质船舶也从铆接、铆焊结构发展到全焊结构。多年来,世界各国对船用铝合金的研究与发展都非常重视,在美、日、英等发达国家,舰船用铝合金已成系列,品种配套、规格齐全,已成为海军舰船的主要结构材料之一。目前国外在船舶上应用的铝合金主要有以下几个系列: Al-Mg 系、Al-Mg-Si 系和Al-Zn-Mg系,其中以Al-Mg 系合金在舰船上应用最广泛[5]。/pp  铜及铜合金 铜及铜合金具有优异的耐海水腐蚀性、导热性、耐海生物污染性,优异的力学性能、良好的冷热加工性能及铸造性能等,广泛用于舰船螺旋桨,海水管系及其配件、泵、阀、轴套等零部件,潜艇螺旋桨用铜合金还应具备低噪音特性。20 世纪60 ~ 70 年代,英国斯通公司、俄罗斯、美国相继研制出了铸造阻尼Cu-Mn 合金,但使用性能不理想。英国斯通公司提出潜侧式噪音螺旋桨新方案,从精湛的设计技术、新型高阻尼合金和复杂桨叶形状精确制造3 个方面综合控制,共同提高潜艇的隐蔽性能。/pp  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包括树脂基与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力学性能优良、耐腐蚀、大幅减重、优良的声、磁、电性能等特点,早期应用在小型巡逻艇和登陆舰上。近年来,随着低成本复合材料技术的提高,开始逐渐应用在大型巡逻艇、气垫船、猎雷艇、护卫舰以及上层建筑中。各国海军应用的复合材料制品还包括烟囱、舱壁、甲板、舵等次承载结构,这些材料可降低舰船的雷达信号特征,同时也降低了红外( 热) 信号特征,在结构减重方面所做的贡献非常显着。/pp  新型功能材料 除以上材料外,国外还大力发展了诸如防腐涂料、舰船隐身、减振降噪、隔热及其他特种功能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其中防腐涂料: 主要用于舰船上层建筑、舰船内舱、舰船海水管路系统、船体及其附体如舵、减摇鳍、螺旋桨等部位。舰船隐身: 水面舰艇隐身技术的重点集中在雷达波隐身、红外隐身及减振降噪技术上 国外采取涂敷型吸波材料或结构型吸波材料解决雷达波隐身 采用特殊涂料解决红外隐身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减振降噪: 减振降噪材料的主要类型包括吸声材料、隔声材料、阻尼材料。隔热材料: 主要用于舱室环境控制,它也是舰船舾装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舰船用绝缘隔热材料有无机材料和有机泡沫材料两类。特种功能材料: 包括储氢材料、永磁材料、主动控振智能材料等。/pp  2.3 材料加工与成型新技术/pp  为更好地实现减免维护、降低维护成本这一航母腐蚀预防与控制的核心思想,目前美国海军在航母及其他新的舰艇建造和维护过程中,不断研发运用了一系列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pp  新型铸造工艺 在HY-80 /100 钢铸造过程中,美国海军采用了新型压铸工艺以降低成本、提高铸件合格率。新工艺的运用每年可节省成本70 万美元,使大型铸件合格率提升至70% 以上,交货时间降至55 天。/pp  新型成型技术 美国海军采用闭塞冷锻技术( CDCF)制造的5 ~ 20 cmCVN-78 航母用Inconel 625 合金管弯头,使管道连接费用节省了约50 万美元。/pp  新型焊接技术 主要有远程焊接预热系统、轻型火焰钎焊技术、大功率电缆接头铝热焊技术、防涂层烧蚀焊接冷却技术。为避免焊接预热不均,提高焊缝质量,美国海军在航母CVN-78 建造过程中运用了新型的远程焊接预热系统 为克服人工钎焊造成的质量难以控制问题,在CVN-78 建造过程中,美军采用了轻型火焰钎焊技术,使每艘航母建造和大修成本节省了700 万美元 美军将新型铝热焊技术用于CVN-78 大口径电磁弹射器大功率电缆接头焊接,大大提高了焊接质量和可靠性,减少了焊接和维护工时 为防止已涂装区域在焊接过程中的烧蚀, CVN-78 建造过程中运用了焊接冷却技术[6 - 8]。/pp  2.4 国内舰船材料发展现状及特点/pp  2.4.1 发展现状/pp  我国舰船结构钢发展可以划分为4 个阶段[9 - 10]: 20世纪50 ~ 60 年代,主要是依赖原苏联进口和仿制 20世纪70 ~ 80 年代开始自行研制,当时受国内资源限制,立足于无镍合金钢,研制了我国第一代舰船用Mn 系无镍铬钢和低镍铬钢,如901、902、903 系列钢种,这些自行研制的舰船用钢在我国海军舰艇建造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海军装备有了很大发展,对舰船用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代舰船用钢已满足不了现代海军的需求,开始研制综合性能更好的第二代舰船用钢及其配套材料,如390 MPa 级的907A 钢、440 MPa 级的945 钢、590 MPa 级的921A 系列钢、785 MPa级的980 钢等,至此,初步形成以4 大主力钢种为支撑的我国舰船结构材料体系 20 世纪90 年代后,改进提高和自主研发并举,特别是2000 年以后,在强度覆盖、品种规格及配套材料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为海军新型主战装备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pp  在持续发展船体结构钢及其配套材料的同时,我国也加大了舰船用其他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以及特种功能材料的研发。/pp  钛及钛合金 我国舰船钛合金的研究始于1962 年,经过探索研究、自主研发、产业化及推广应用3 个发展阶段,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拥有包括Ti-B19、Ti91、Ti70、Ti80 等典型舰船钛合金,并形成了我国专用的钛合金系列,能批量生产板、管、锻件、中厚板、各种环材、丝、铸件等多种产品,基本满足国内舰船不同强度级别和不同部位的要求[11 - 12]。/pp  铝合金 我国舰船用铝合金的研究始于20 世纪60年代初。目前研制成功的船用铝合金结构材料主要有变形铝合金和铸造铝合金2 大类。变形铝合金包括铝合金板材、型材、管材、锻件及其配套焊丝,研制成功的船用变形铝合金牌号主要有Al-Mg 系的5A01、5A30、5A70 合金和Al-Zn-Mg 系的7A19 合金,铸造铝合金牌号主要有ZL305 和ZL115 合金等。自1979 年起,5A01、5A30、7A19、ZL305 和ZL115 等合金已广泛用于各种船舶及鱼雷壳体的建造等,5A70 合金已成功用于建造水撬模拟结构件。然而,我国舰船用铝合金的牌号、品种、规格却未能全面发展起来,我国用来制造高速舰船船体(包括军用快艇和高速客船) 的铝合金几乎都依赖国外进口,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进口5083 铝合金。/pp  铜合金 我国对海水管系及其配件、泵、阀、轴套等零部件,舰船螺旋桨等用的铜合金研究相对薄弱。目前我国舰船海水管路系统主要采用以B10、B30 为主的铜镍合金。新研制了铸造铜镍铝合金ZCu7-7-4-2 及变形铜镍铝合金等,并发展了舰船用铜镍合金的焊接技术。/pp  复合材料 我国复合材料研发相对国外较晚,经历了由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树脂复合材料到结构芯材的发展。其中,纤维增强材料由最初的玻璃纤维,发展为碳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和连续玄武岩纤维等4 大高科技纤维 树脂复合材料中的树脂也经历了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乙烯基酯树脂、酚醛树脂等几大类别的发展过程 复合材料夹层结构船艇常用的轻质高性能结构芯材包括泡沫塑料、轻木以及各种蜂窝材等。我国复合材料在舰船的应用较少,典型应用是潜艇的艇艏声纳导流罩,部分已经安全应用20 年。在实艇应用方面,除透声复合材料获得了较多的应用外,隔声、吸声和阻尼复合材料还没有在型号中实现应用,工程应用经验不足,与国外差距较大[13]。/pp  新型功能材料 现代舰船是高新技术高度密集的综合系统,所用功能材料的种类很多,但其中大多数并不是舰船专用材料。在舰船上有独特应用的功能材料主要有电磁力推进用超导材料、吸收雷达波材料、舰船隐蔽用消声与减振材料、水声换能材料、燃料电池用贮氢材料、永磁电机用永磁材料等,其中有些还兼作结构材料,属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这一系列新型功能材料大多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pp  2.4.2 发展特点/pp  我国舰船材料的发展以海军装备发展对关键材料特性要求为依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过程。已研制和生产的舰船材料基本满足了不同时期海军各型装备发展的需求。近期国内舰船材料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正在完善4 大主力钢种的规格系列。近年来,研发了907A 和921A 双球扁钢、921A 超长超宽板、921A 高效不预热焊接材料等结构材料,满足大型船舶主船体结构的建造需求 研发了厚度为80~ 120 mm 的980 厚板,满足潜艇的建造需求。②在低成本和耐蚀钢应用方面进行了探索。研发E36 军民通用船体结构钢,降低了成本,简化了建造工艺,满足护卫舰的建造需求 开展了B 级耐蚀钢的推广,用于大型辅助船舶主船体结构建造。③研发系列复合材料。系列复合材料的开发应用,实现了舰船用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零的突破 复合材料上层建筑、指挥台围壳整体方案的制定,可实现船体结构减重30% ,为护卫舰、潜艇的减重需求提供了技术途径。④新型功能材料不断涌现。研制了航母飞行甲板防滑涂料以及应用于不同基材表面、不同期效的防腐及防污涂层等,使舰船涂料防腐能力从5 a 提高到8 a,防污能力从3 a 提高到5 a 开展了耐压壳体用阻尼隔声去耦材料、耐压阻尼吸声材料等研制工作。⑤在材料新工艺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全面推广舰船结构及配套焊接材料的结构模型建造考核,通过各型舰艇的模型建造考核,进一步深化了应用研究,通过结构模拟、环境模拟和工艺模拟条件,实现舰船结构材料上舰前的考核验证,确保安全可靠应用。/pp  2.5 国内舰船材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pp  随着海军战略转型,海军装备进入高速发展期,对舰船材料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暴露出舰船材料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8]。/pp  材料研发体制缺乏顶层沟通机制 舰船材料特别是船体结构钢属于国家重大战略资源,建设投入大、周期长,一般均由国家投资进行立项研制。例如在船体结构钢的研制和应用方面,按照渠道划分为国家立项支持船体结构钢的基础研制和军方立项支持船体结构钢的应用研究。由于缺乏顶层的沟通机制,军方主导作用受到制约,导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不紧密,需求和投入结合度不高。一方面,造成对材料的先期投入不足,难以实现“材料先行” 另一方面,易出现材料研制滞后问题,影响型号建造进度。/pp  材料及配套体系构建不完整 舰船关键材料及配套材料的现有体系( 如船体结构钢) 基本能满足现有舰船装备的要求,但距离战略转型后的海军装备发展需求还存在材料种类、规格缺失等问题,影响了现有装备建设进程及发展,急需开展相关研究,补充完善,同时加强舰船材料顶层规划的研究工作。/pp  材料应用工艺技术成熟度不够 船体结构用铝合金材料至今仍依赖进口,就是典型的材料加工技术成熟度不够的问题。船体结构钢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舰船结构建造工艺包括焊接、火工矫正、水火弯板、冷成型等,种类多、工艺复杂。特别是舰船作为一个巨大的焊接结构,焊接工时占全船建造工时的30 ~ 40% ,焊接效率直接影响舰船的建造进度,焊接质量直接影响舰船结构的整体质量,因此舰船的焊接管控至关重要。921A 钢需焊前预热,980 钢需焊前预热、焊后后热,对施工环境条件要求苛刻,如果焊接工艺执行不严、焊接工艺更改的验证试验不充分,易出现如角焊缝裂纹等焊接质量问题,容易影响舰船建造质量。另外,先进高效的焊接工艺应用较少。/pp  关键材料技术性能落后甲板飞行涂料、液舱防腐蚀涂料、船体防污涂料、减振降噪材料、隐身材料等关键材料指标性能落后,不能满足舰船装备发展需求。/pp  舰船材料是海军装备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材料先行”是国内外武器装备建设的共识,应当结合生成技术的进步,动态地改进、提高舰船材料研制应用技术水平,实现舰船材料持续、协调、体系化发展。/ppstrong  3 舰船装备发展对材料的需求/strong/pp  由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军队发展重点的要求,与国内其他兵种和国际海军装备发展大势相比,国内海军装备发展速度长期缓慢。随着海军转型要求,赋予了海军新的历史使命,对海军装备提出更高、更快、更强的要求,但材料问题成为制约海军装备快速发展的短板。在未来20 年,海军将会有更多的舰艇型号立项、研制、交付使用,对先进材料的需求将会以几何级数增长,舰船装备材料技术领域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机遇。/pp  3.1 海军装备发展对先进材料的需求特征/pp  根据世界各国海军装备的特点,海军舰艇装备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深、大、远、高、低”,即: 下潜深度更深,大吨位舰船更多,走向更远海域,高航速、高机动性、高负载、高隐身性、高防护能力、高在航率等,低成本。因此对舰船装备材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提高潜艇的潜航深度可以提高潜艇的隐蔽性、机动性和生存能力。未来海军潜艇下潜深度会更深,要求耐压壳体承受压力更大、耐压壳体材料强度更高、规格更厚、更耐腐蚀、焊接性能更好 但耐压壳体增厚会带来重量、重心变化等总体设计问题,因此耐压装备材料需要更新换代,需要发展轻质非耐压壳体材料。②航母、大型驱逐舰、两栖攻击舰等大型舰船以及气垫船、舰载机以及新型特种装备给材料技术提出更多特殊的要求。航母结构庞大、复杂,其艉轴架、动力轴等铸锻件尺寸远远超过一般水面舰船 飞机上舰要求研制弹射起飞、阻拦降落等关键设备,这些装备的关键材料需要强大的技术储备,需要开展相关大尺寸材料的制造工艺技术研究和新材料研制。③海军舰艇在海洋中服役,必然会面临腐蚀与海洋生物污损问题,远海航行对先进材料的耐蚀性、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更高。海军是材料腐蚀问题最为突出的兵种。海军装备逐步从近海走向远洋,腐蚀环境更为恶劣,对装备的可靠性、长寿命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坞修间隔期和在航率,才能充分发挥海军装备的作战能力,这要求舰船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蚀性。整体提高舰船结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电子功能材料的耐蚀性以及重要装备的防腐蚀能力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随着舰员在舰上生活、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以及国际上对海洋环保要求越来越高,舱室环境居住性和对海洋的友好要求越来越严格,长寿命、绿色环保防腐防污材料需求将更为突出。④隐身性是未来舰艇最突出的技术特征和有效作战最重要的技战术指标。海军装备高隐身性、高防护性能对先进的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特性提出了高要求。主要体现在水面舰艇以雷达隐身、潜艇以声隐身等为重点,应发展并应用新型耐压阻尼材料、主动阻尼材料、水声材料、多频谱隐身涂料等技术,同时探索研究磁、红外、尾迹等其他隐身技术,加强舰船自身防护安全结构和材料研究、研制发展舰艇用轻型防护装甲材料,进一步提高关键结构材料的抗打击防护性能。⑤无论潜艇还是水面舰船,航速越高、机动性越好,越能在海战中赢得主动。另一方面,潜艇与水面舰船配备的武器装备及弹药越多,在海战中战斗力越强。而要实现高航速、高机动性与高负载,则要求舰艇的结构重量小,并尽量降低结构重心,这对先进材料的种类和性能提出了长远要求。钛合金、铝镁合金、复合材料等轻质材料的规模化应用是解决舰艇减重、增加有效载荷和提高航速的关键途径。⑥就单个装备比较,舰船相对其他兵种的装备要大得多、重得多,材料成本占装备经费比例非常高,控制材料成本意义重大。特别是在未来20 年海军装备处于大发展时期,大吨位舰船会越来越多,许多型号要批量建造、长时间保留。急需探索民用船体钢替代技术,发展低成本钛合金技术、低成本复合材料技术、先进高效焊接技术等。/pp  3.2 舰船装备发展对材料的需求分析/pp  材料技术是装备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先进材料制造技术的发展与核心军事装备的发展密切相关,新材料的探索研究并达到应用水平应早于新装备的探索研究和立项研制。根据海军装备体系建设的需要,并结合目前的舰船材料体系发展现状,舰船装备发展主要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pp  3.2.1 现实迫切需求/pp  在较短时间内我国舰船将有大量新型号立项研制,国内设计、研制、生产的材料中尚有大量的关键材料及技术急需突破。①在高性能结构材料技术方面,优先发展潜艇用钢及配套材料系列化研究,包括开展大规格980 厚板研制及相关模型结构考核 开展大规格980 双球扁钢研制 开展980 钢窄间隙焊接工艺研究,以及TIG 焊丝和金属粉芯焊丝的研制 开展40 MPa 高压气瓶用钢研制 开展通海系统、排烟管系以及专用关键设备与结构材料换代研究 开展潜艇阻尼材料/功能/结构的一体化设计及应用技术研究。另外围绕水面舰船优先发展921A、907A 双球扁钢的研制 690 MPa 级易焊接钢板及配套焊接材料的研制 上层建筑用高强抗弹装甲结构的研制 大尺寸铸锻件工艺研究。同时,还应开展对低雷达反射截面、抗腐蚀、具有优异的电磁屏蔽性能的先进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围绕气垫船设计制造,针对耐蚀铝镁合金材料性能不稳定、可靠性差的问题,开展工艺优化研究、微弧氧化等表面处理技术应用优化设计理论及使用评价方法研究 开展空气螺旋桨材料和制造技术、焊接及连接技术、铝合金抗腐蚀技术等各种关键设备的材料和制造技术的研究。②针对隐身材料,包括电磁波隐身材料、阻尼降噪材料、磁隐身材料等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技术方面,重点开展纳米隐身涂层材料研究 宽温宽频高性能阻尼材料的研究 高性能、耐高压(6. 0 MPa)、隔声量大的阻尼隔声材料的研究 主动阻尼控制技术、阻尼材料技术的集成应用及综合评定等。应用于舰船不同部位的复合材料及结构设计技术研究 复合材料上层建筑和潜艇指挥台围壳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和评价技术 舰船桅杆、烟囱用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 新型隔热绝缘配套材料研究等。③在特种功能材料应用技术方面,优先研究长效防腐防污涂层材料技术 高性能电极材料技术 舰船非钢质船体长效无毒防污材料 飞行甲板防滑涂料工程应用技术 防腐防污技术的智能化、集成化技术以及寿命快速评估预测技术 高温超导材料应用集成技术等。/pp  3.2.2 共性长期需求/pp  除以上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需求外,舰船装备发展对先进材料提出了更长期的发展需求,主要包括:/pp  舰船材料腐蚀监检测与评估评价技术 腐蚀是影响装备可靠性最主要、最普遍的危害。应重点研究对关键部位、关键设备的在线监检测技术、涂层性能无损快速检测技术及相关的设备研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评估专家系统、远程诊断系统,同时开展舰船装备材料使用评价方法、抗失效技术及评估理论研究。/pp  轻质材料及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技术 对复合材料、钛合金以及高强度铝合金材料与结构( 如波纹夹芯板)均有长期的需求,对作战能力要求高( 搭载武器电子装备多、弹药多)、续航时间长( 自载燃油、淡水量大)、航速高( 重量小) 和抗风浪等级高( 重心低、稳性好)的作战舰艇尤其如此,需要大量采用轻质材料,对降低结构重心、增加有效载荷、提高机动性有重要意义。/pp  隐身材料技术 重点研究宽频、有效、可大面积应用、可操作性强的舰用雷达隐身材料 电磁屏蔽材料与技术 雷达兼容热红外等一体化舰用隐身材料 玻璃钢结构舰用隐身材料 舰用雷达伪装网 舰用多频谱伪装网 超高内耗阻尼材料、宽工作温度区间和宽频带范围高阻尼材料及结构/功能一体化高阻尼材料等。/pp  先进水声换能材料及换能器制造技术 对潜艇来说,需要突破低频大功率水声换能器性能,要研制满足大潜深要求的水声换能器,要重点解决大尺寸新一代磁致伸缩水声换能器制备关键技术。/pp  低成本材料制造及应用技术 舰船的特点是结构庞大、复杂,所需材料品种多、数量多、重量大,材料所占装备经费比例高。低成本钛合金、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是舰艇装备发展的共性需求。另一个方面是材料的低成本应用技术。突出例子是高强度钢的焊接,要求预热焊接,工艺复杂,造成船体制造成本大幅度增加。如何在材料技术以及应用技术上创新,简化焊接工艺,对于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pp  舰船材料性能退化抑制技术 舰船服役寿命要求长,一般在30 a 以上,航母甚至要求达到50 a。舰船服役环境苛刻,金属材料耐腐蚀表面处理技术及复合材料、非金属材料老化抑制技术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提高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能,提高防腐防污材料的防护期效和服役寿命,是舰船装备长期的共性需求。例如复合材料的老化、阻尼材料阻尼性能下降。/pp  绿色安全材料技术 舰船装备既要执行战斗任务,还要执行和平使命,这就要求舰船防腐防污涂料是环境友好型的,包括舰船上的排放物。同时,海军官兵长期在舰船上居住生活,更要求舰船舱室内所用的材料是绿色环保、阻燃无毒的,保证官兵的健康,并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保证官兵的安全。因此,舰船装备的发展,对绿色安全材料有共性需求。/pp  新型隔热材料技术 目前,各型舰船的隔热材料、绝热材料都相对落后。需要加强新型隔热材料———聚酰亚胺泡沫的应用研究和现用隔热材料升级换代,以及隔热绝缘配套材料研究。/pp  舰船材料全寿命支持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目前已经建立有“舰船用钢数据库”,应进一步扩大和加强舰船材料数据库的开发,使之涵盖舰船结构钢、舰船动力系统材料、复合材料、船用功能材料等,逐步建立起“舰船材料全寿命支持数据库及信息系统”,服务于舰船材料决策、研发、采购、建造、维护流程,有效支持舰船装备信息建设化的进程。/ppstrong  4 舰船装备材料未来发展方向/strong/pp  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使舰船装备的面貌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其战斗力的主要标志,而先进材料又是舰船上高新技术实现的物质基础。先进材料的研发直接关系到舰船整个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安全,开发高性能的先进材料能为增强舰艇作战能力和降低服役期的成本提供有力保障。/pp  当前舰船材料研究与应用的总趋势是,由以结构材料为重点转向以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等高性能材料为重点。就用量而言,传统结构材料在未来的舰船建造中仍占绝对的多数 但就发挥功能而言,高技术新材料则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整体来看,舰船装备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14 - 15]:/pp  4.1 结构材料/pp  传统结构钢材料 鉴于传统舰船用高强度结构钢的不可替代优势,研发高性能的结构钢及相关配套材料仍将是我国舰船装备材料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我国舰船装备用高强度钢未来主要向提高加工制造工艺性、高性能化、低成本、建立材料技术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发展。/pp  新型结构材料 对于某些特殊的结构( 如表面效应船、混合式水翼船、深潜器、大深度鱼雷等的壳体结构),要求使用高比强度的材料,以减轻壳体的重量,提供合理的有效载荷,必须发展如钛合金、铝合金、铜合金等新型结构材料,其中钛合金是未来新型结构材料发展的主力材料。我国船用钛合金品种、规格不完善,加工和制造技术也相对落后,目前仅局限应用于声呐导流罩、舷侧阵透声窗、进排气管路、少量阀门及管路附件等专用结构的制造。研究和应用钛合金材料,将进一步提高我国舰船装备的作战性能,提高舰船的生命力和使用寿命,是我国舰船装备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我国钛合金材料技术未来主要向提高综合性能、低成本、可靠焊接性、复杂制造、推广应用、完善材料体系等方向发展。/pp  4.2 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pp  鉴于复合材料的巨大优势,国外海洋强国不断加强舰船复合材料研制和应用,且逐渐由非承力结构向主/次承力结构发展,从局部使用向大规模应用扩展。我国舰船装备复合材料研制和应用水平起步较晚,仅在声呐导流罩、雷达天线罩、水雷壳体、桅杆等专用构件有所应用,因此加大复合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将对我国舰船装备的总体性能提高具有重大意义。我国舰船装备用复合材料未来主要向低成本、高性能化、多功能型、优化连接、长寿期、安全可靠等方面发展。/pp  舰船装备隐蔽性能的提高,离不开隐身材料技术的发展和支撑。舰船装备,尤其是潜艇的隐蔽性能,已日益成为其最突出的性能指标之一,而反潜技术的发展对潜艇的隐蔽性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舰船装备的隐蔽性能与国外存在差距,研发和应用先进的新型隐身材料技术,将是提高我国舰船装备,尤其是提高潜艇隐蔽性能的重要举措之一。未来主要向多功能化、主动减振、智能化、低成本化等方面发展。/pp  此外,探索纳米结构/功能一体化、仿生结构/功能一体化、智能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等新概念材料的新特性、新方法也是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pp  4.3 特种功能材料/pp  无论是防护效果,还是防护材料的使用寿命,我国的防护材料技术水平均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因此,开发和应用更先进、综合防护性能更好的防护材料,是提高我国舰船装备防护水平的必然选择。我国舰船装备防护材料(包括防腐、防污、防滑、耐高温密封防漏、舱室装饰等材料)未来主要向高效、低成本、可靠、环保、安全检测及控制等方面发展。在发展特种功能材料技术的同时,还应开展高性能储氢材料、永磁材料、电极材料、水声换能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特种功能材料的探索研究。/pp  在发展以上材料的同时,应加大探索对舰船装备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有重大军事应用前景的前瞻性材料,如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等 同时,还应加强对先进制造与成型技术的探索。/ppstrong  5 结语/strong/pp  目前我国舰船材料整体技术水平和行业管理能力与船舰装备建设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在今后工作中,应力争在不同层面和不同方面取得发展和提升。主要研究重点有以下几点: ①加强舰船装备先进材料技术的发展战略研究,制定相应的新材料发展规划 ②加强舰船装备先进材料研发过程中的顶层设计管理,确保研发效率和产品质量 ③尽快完成适应我国舰船装备发展的材料体系建设 ④加大舰船用前瞻性材料研究,建立新材料上舰应用有效模式。/pp  参考文献 References/pp  [1] Cheng Xin' an( 程新安) . 国外舰船用钢的回顾与展望[J]。/pp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 材料开发与应用) ,1997,12(2) : 46 - 48./pp  [2] Wu Shidong(吴始栋)。 美国舰艇用结构钢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 Shanghai Shipbuilding(上海造船),2006,(4): 57 - 59./pp  [3] Yin Shike( 尹士科) ,He Changxian( 何长线) ,Li Yalin( 李亚琳) . 美国和日本的潜艇用钢及其焊接材料[J]。 Developmentand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 材料开发与应用) ,2008,(2) :/pp  61 - 62./pp  [4] Ma Heng( 麻衡) ,Li Zhonghua( 李中华) ,Zhu Xiaobo( 朱小波) ,et al. 航空母舰用厚钢板的发展现状[J]。 ShandongMetallurgy( 山东冶金) ,2010,32(2) : 8 - 11./pp  [5] Wu Shidong( 吴始栋) . 美海军开发舰船用高强度耐腐蚀铝合金[J]。 Torpedo Technology ( 鱼雷技术) ,2005,13 (5 ) :/pp  49 - 52./pp  [6] Wu Shidong( 吴始栋) ,Zhu Bingkun( 朱丙坤) . 国外新型金属材料及焊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J]。 Torpedo Technology( 鱼雷技术) ,2006,14(5) : 6 - 11./pp  [7] Wu Shidong( 吴始栋) . 为美国新型航空母舰CVN 78 建造提供技术支撑的材料制造加工项目[J]。 Shipbuilding Scienceand Technology( 中外船舶科技) ,2011,1: 20 - 22./pp  [8] Pan Jingfu( 潘镜芙) . 国外航空母舰的发展和展望[J]。 ChineseJournal of Nature ( 自然杂志) ,2007, 29 ( 6 ) : 315- 322./pp  [9] Shao Jun( 邵军) . 舰船用钢研究现状与发展[J]。 AngangTechnology( 鞍钢技术) ,2013,(4) : 1 - 4./pp  [10] Wang Qihong( 王其红) ,Liu Jiaju( 刘家驹) . 舰船材料发展研究[J]。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舰船科学技术) ,2001,(2) : 12 - 15./pp  [11] Yang Yingli( 杨英丽) ,Su Hangbiao( 苏航标) ,Guo Dizi( 郭荻子) ,et al. 我国舰船钛合金的研究进展[J]。 The ChineseJournal of Nonferrous Metals(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0,20(1) : 1 002 - 1 006./pp  [12] Zhou Lian ( 周廉) , Zhao Yongqing ( 赵永庆) ,WangXiangdong( 王向东) ,et al. Development Strategy Study forChina Titanium Alloy and Application ( 中国钛合金材料及应用发展战略研究) [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12: 30 - 32./pp  [13] Li Jiangtao( 李江涛) ,Luo Kai( 罗凯) ,Cao Mingfa( 曹明法) . 复合材料及其在舰船中应用的最新进展[J]。 Ship & Boat( 船舶) ,2013,24(1) : 10 - 16./pp  [14] Sun Jianke( 孙建科) . 建立舰船材料基本体系的顶层研究[J]。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舰船科学技术) ,2001,(2) : 9 - 11./pp  [15] Ma Yunyi( 马运义) ,Feng Yuqi( 冯余其) ,Yang Xionghui( 杨雄辉) ,et al. 我国舰船装备对材料的需求与应用探讨[J]。 Advanced Materials Industry ( 新材料产业) ,2013,(11) :11-16/pp文章作者:方志刚1,刘斌1,李国明2,李健1,3/pp  (1. 海军装备研究院,北京100161)/pp  (2. 海军工程大学,湖北武汉430033)/pp  (3.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81)/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