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滑自然密定仪

仪器信息网滑自然密定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滑自然密定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滑自然密定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滑自然密定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滑自然密定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滑自然密定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滑自然密定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滑自然密定仪相关的资讯

  • 自然资源部“三定”方案公布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自然资源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br/br/第一条 根据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制定本规定。/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二条 自然资源部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为正部级,对外保留国家海洋局牌子。/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三条 自然资源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自然资源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对自然资源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主要职责是:/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履行全民所有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水、海洋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拟订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及测绘、极地、深海等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负责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制定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制度。实施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专项调查和监测。负责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成果的监督管理和信息发布。指导地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工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三)负责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制定各类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统一确权登记、权籍调查、不动产测绘、争议调处、成果应用的制度、标准、规范。建立健全全国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负责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资料收集、整理、共享、汇交管理等。指导监督全国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四)负责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工作。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统计制度,负责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编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拟订考核标准。制定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划拨、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和土地储备政策,合理配置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责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管理,依法收缴相关资产收益。/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五)负责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组织拟订自然资源发展规划和战略,制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标准并组织实施,建立政府公示自然资源价格体系,组织开展自然资源分等定级价格评估,开展自然资源利用评价考核,指导节约集约利用。负责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组织研究自然资源管理涉及宏观调控、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的政策措施。/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六)负责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组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研究拟订城乡规划政策并监督实施。组织拟订并实施土地、海洋等自然资源年度利用计划。负责土地、海域、海岛等国土空间用途转用工作。负责土地征收征用管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七)负责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牵头组织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并实施有关生态修复重大工程。负责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土地整理复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海洋生态、海域海岸线和海岛修复等工作。牵头建立和实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制定合理利用社会资金进行生态修复的政策措施,提出重大备选项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八)负责组织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牵头拟订并实施耕地保护政策,负责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组织实施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监督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执行情况。/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九)负责管理地质勘查行业和全国地质工作。编制地质勘查规划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管理中央级地质勘查项目。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地质矿产勘查专项。负责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监督管理地下水过量开采及引发的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负责古生物化石的监督管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负责落实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相关要求,组织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防护标准并指导实施。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隐患的普查、详查、排查。指导开展群测群防、专业监测和预报预警等工作,指导开展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工作。承担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技术支撑工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一)负责矿产资源管理工作。负责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及压覆矿产资源审批。负责矿业权管理。会同有关部门承担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优势矿产的调控及相关管理工作。监督指导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二)负责监督实施海洋战略规划和发展海洋经济。研究提出海洋强国建设重大战略建议。组织制定海洋发展、深海、极地等战略并监督实施。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海洋经济发展、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等规划和政策并监督实施。负责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工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三)负责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海域使用和海岛保护利用管理。制定海域海岛保护利用规划并监督实施。负责无居民海岛、海域、海底地形地名管理工作,制定领海基点等特殊用途海岛保护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负责海洋观测预报、预警监测和减灾工作,参与重大海洋灾害应急处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四)负责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工作。负责基础测绘和测绘行业管理。负责测绘资质资格与信用管理,监督管理国家地理信息安全和市场秩序。负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管理。负责测量标志保护。/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五)推动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发展。制定并实施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和计划。组织制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并监督实施。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及创新能力建设,推进自然资源信息化和信息资料的公共服务。/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六)开展自然资源国际合作。组织开展自然资源领域对外交流合作,组织履行有关国际公约、条约和协定。配合开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工作,参与相关谈判与磋商。负责极地、公海和国际海底相关事务。/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七)根据中央授权,对地方政府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大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及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督察。查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国土空间规划及测绘重大违法案件。指导地方有关行政执法工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八)管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九)管理中国地质调查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十)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任务。/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十一)职能转变。自然资源部要落实中央关于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作用,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指引。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源头保护和全过程修复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实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创新激励约束并举的制度措施,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精简下放有关行政审批事项、强化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自然资源管理规则、标准、制度的约束性作用,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评估的便民高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四条 自然资源部设下列内设机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办公厅。负责机关日常运转工作。承担信息、安全保密、信访、新闻宣传、政务公开工作,监督管理部政务大厅。承担机关财务、资产管理等工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综合司。承担组织编制自然资源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工作。开展重大问题调查研究,负责起草部重要文件文稿,协调自然资源领域综合改革有关工作。承担自然资源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工作。承担综合统计和部内专业统计归口管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三)法规司。承担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和规章起草工作。承担有关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清理工作。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承担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有关工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司。拟订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统计标准,建立自然资源定期调查监测评价制度。定期组织实施全国性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变更调查、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价。开展水、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和地理国情等专项调查监测评价工作。承担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成果的汇交、管理、维护、发布、共享和利用监督。/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五)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拟订各类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统一确权登记、权籍调查、不动产测绘、争议调处、成果应用的制度、标准、规范。承担指导监督全国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健全全国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管理登记资料。负责国务院确定的重点国有林区、国务院批准项目用海用岛、中央和国家机关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等专项登记工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六)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司。拟订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政策,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统计制度,承担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和资产核算工作。编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拟订相关考核标准。拟订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划拨、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和土地储备政策。承担报国务院审批的改制企业的国有土地资产处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拟订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并监督实施,建立自然资源市场交易规则和交易平台,组织开展自然资源市场调控。负责自然资源市场监督管理和动态监测,建立自然资源市场信用体系。建立政府公示自然资源价格体系,组织开展自然资源分等定级价格评估。拟订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标准,开展评价考核,指导节约集约利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八)国土空间规划局。拟订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承担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工作并监督实施。组织编制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并监督实施。承担报国务院审批的地方国土空间规划的审核、报批工作,指导和审核涉及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国家重大专项规划。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九)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司。拟订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提出土地、海洋年度利用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拟订耕地、林地、草地、湿地、海域、海岛等国土空间用途转用政策,指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承担报国务院审批的各类土地用途转用的审核、报批工作。拟订开展城乡规划管理等用途管制政策并监督实施。/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承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政策研究工作,拟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承担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土地整理复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海洋生态、海域海岸带和海岛修复等工作。承担生态保护补偿相关工作。指导地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一)耕地保护监督司。拟订并实施耕地保护政策,组织实施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负责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占用和补划的监督管理。承担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工作。承担土地征收征用管理工作。负责耕地保护政策与林地、草地、湿地等土地资源保护政策的衔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二)地质勘查管理司。管理地质勘查行业和全国地质工作,编制地质勘查规划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管理中央级地质勘查项目,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地质矿产勘查专项。承担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监督管理地下水过量开采及引发的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三)矿业权管理司。拟订矿业权管理政策并组织实施,管理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能源和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矿业权的出让及审批登记。统计分析并指导全国探矿权、采矿权审批登记,调处重大权属纠纷。承担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优势矿产的开采总量控制及相关管理工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四)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拟订矿产资源战略、政策和规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指导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承担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登记、统计和信息发布及压覆矿产资源审批管理、矿产地战略储备工作。实施矿山储量动态管理,建立矿产资源安全监测预警体系。监督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利用,监督管理古生物化石。/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五)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拟订海洋发展、深海、极地等海洋强国建设重大战略并监督实施。拟订海洋经济发展、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海域海岛保护利用、海洋军民融合发展等规划并监督实施。承担推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开展海洋经济运行综合监测、统计核算、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工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六)海域海岛管理司。拟订海域使用和海岛保护利用政策与技术规范,监督管理海域海岛开发利用活动。组织开展海域海岛监视监测和评估,管理无居民海岛、海域、海底地形地名及海底电缆管道铺设。承担报国务院审批的用海、用岛的审核、报批工作。组织拟订领海基点等特殊用途海岛保护管理政策并监督实施。/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七)海洋预警监测司。拟订海洋观测预报和海洋科学调查政策和制度并监督实施。开展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灾害预防、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发布警报和公报。建设和管理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组织开展海洋科学调查与勘测。参与重大海洋灾害应急处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八)国土测绘司。拟订全国基础测绘规划、计划并监督实施。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测绘和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等重大项目。建立和管理国家测绘基准、测绘系统。监督管理民用测绘航空摄影与卫星遥感。拟订测绘行业管理政策,监督管理测绘活动、质量,管理测绘资质资格,审批外国组织、个人来华测绘。/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十九)地理信息管理司。拟订国家地理信息安全保密政策并监督实施。负责地理信息成果管理和测量标志保护,审核国家重要地理信息数据。负责地图管理,审查向社会公开的地图,监督互联网地图服务,开展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协同拟订界线标准样图。提供地理信息应急保障,指导监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十)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办公室。完善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制度,拟订自然资源督察相关政策和工作规则等。指导和监督检查派驻督察局工作,协调重大及跨督察区域的督察工作。根据授权,承担对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等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十一)执法局。拟订自然资源违法案件查处的法规草案、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并指导实施。查处重大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违法案件,指导协调全国违法案件调查处理工作,协调解决跨区域违法案件查处。指导地方自然资源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组织自然资源执法系统人员的业务培训。/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十二)科技发展司。拟订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计划。拟订有关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及创新能力建设。承担科技成果和信息化管理工作,开展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体系建设,加强海洋科技能力建设。/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十三)国际合作司(海洋权益司)。拟订自然资源领域国际合作战略、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双多边对外交流合作和国际公约、条约及协定履约工作,指导涉外、援外项目实施。负责外事管理工作,开展相关海洋权益维护工作,参与资源勘探开发争议、岛屿争端、海域划界等谈判与磋商。指导极地、公海和国际海底相关事务。承担自然资源领域涉外行政许可审批事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十四)财务与资金运用司。承担自然资源专项收入征管和专项资金、基金的管理工作。拟订有关财务、资产管理的规章,负责机关和所属单位财务及国有资产监管,负责部门预决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内部审计工作。管理基本建设及重大专项投资、重大装备。承担财政和社会资金的结构优化和监测工作,拟订合理利用社会资金的政策措施,提出重大备选项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十五)人事司。承担机关、派出机构和直属单位的人事管理、机构编制、劳动工资和教育培训工作,指导自然资源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机关党委。负责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离退休干部局。负责离退休干部工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五条 自然资源部机关行政编制691名(含两委人员编制10名、援派机动编制2名、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50名)。设部长1名(兼任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副部长4名(其中1名副部长兼任国家自然资源副总督察),专职国家自然资源副总督察(副部长级)1名,司局级领导职数109名(含总规划师2名、总工程师2名、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1名、离退休干部局领导职数3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六条 自然资源部设下列派出机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根据中央授权,自然资源部向地方派驻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北京局、沈阳局、上海局、南京局、济南局、广州局、武汉局、成都局、西安局,承担对所辖区域的自然资源督察工作。9个督察局行政编制336名,司局级领导职数64名(9个督察局按1正2副配备,对应的37个被督察单位各配备督察专员1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海南测绘地理信息局实行由自然资源部与所在地省政府双重领导以自然资源部为主的管理体制,具体机构编制事项另行规定。/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三)自然资源部在北海、东海、南海3个海区分别设立派出机构,具体职责和机构编制事项另行规定。/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七条 自然资源部所属事业单位的设置、职责和编制事项另行规定。/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八条 本规定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其调整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办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九条 本规定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ppbr//ppbr//p
  • 刚刚!2024年度国自然基金申报时间定了!
    国科金发计〔2024〕1号关于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研究特别是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面向”和“两条腿走路”的战略导向,落实主题教育总要求,扎实做好专项审计和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监督建议函提出问题的整改,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深化改革总体部署,围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三大任务,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地,深入开展评审专家被“打招呼”专项整治,为实现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按照科学基金资助管理工作安排,现将2024年度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2023年资助期满项目结题等工作的有关事项通告如下。一、项目申请(一) 项目申请接收。1. 2024年度集中接收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延续资助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和部分联合基金项目等。集中接收工作于2024年3月1日开始,3月20日16时截止。2. 上述项目类型以外的其他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另行公布指南。对于随时接收申请的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等,申请人应尽量避开集中接收期提交申请。(二) 申请人与主要参与者事项。1. 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以下简称《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于2024年1月15日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按照各类型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2. 2024年,取消面上项目连续两年申请未获资助后暂停一年申请的限制。3. 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方式分为包干制和预算制。2024年,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延续资助项目、试点设立的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实行经费包干制,申请人在项目申请时无需编制预算。其余类型项目实行预算制,申请人应当按照《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根据“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结合项目研究实际需要,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对基础科学中心延续资助项目增设预算评审。严格开展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预算评审,对于申请经费严重超过实际需求的项目将不予资助。项目申请中有合作研究单位的,申请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根据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分别编报项目预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项目申请人汇总编制。4. 申请人应当根据申请书研究内容从“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和“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中选择一类研究属性。其中,“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是指选题源于科研人员好奇心或创新性学术灵感,且不以满足现阶段应用需求为目的的原创性、前沿性基础研究;“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是指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或国家需求为牵引的基础研究。对于试点分类评审的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将结合申请人所选择的研究属性,组织专家进行分类评审。5. 申请人应当通过信息系统邀请主要参与者在线填写个人简历,并上传由系统自动生成的主要参与者PDF格式个人简历文件。对于个人简历中的代表性论文,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填写时应当根据其发表时的真实情况如实规范列出所有作者署名,并对本人署名情况进行标注,同时上传公开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全文PDF电子版。代表性专著应上传著作封面、摘要、目录、版权页等PDF格式的扫描件。6. 申请人申请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延续资助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联合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重大项目,其研究期限由信息系统结合项目类型自动生成,申请人不可更改。7. 申请人在提交项目申请前,应当就申请材料全部内容征得主要参与者和合作研究单位同意。8. 申请人提交的项目申请如涉及科技伦理敏感领域的,应当经过伦理审查。9. 申请人应当确保提供的电子邮箱畅通有效,以便项目评审工作结束后能够及时接收申请项目批准资助通知或不予资助通知,以及专家评审意见的相关信息,否则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由申请人自行承担。(三) 依托单位事项。依托单位应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基金工作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的要求组织申请工作,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具体要求如下:1. 依托单位应确保本单位、合作研究单位、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不在限制申报、承担或参与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的期限内。2. 依托单位应注重项目申请质量,避免通过“全民动员”、设置硬性指标、实施与是否申请项目挂钩的奖惩措施等方式盲目追求项目申请数量。3. 依托单位应提前从信息系统中下载《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项目申请承诺书》,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后,将电子扫描件上传至信息系统(本年度只需上传一次)。依托单位完成上述承诺程序后方可申请项目。4. 依托单位应在项目申请集中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务必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请依托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项目申请书收取的截止时间。5. 依托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科研伦理审查机制,防范伦理风险。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建立健全科技伦理管理制度;加强伦理审查机制和过程监管;强化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科研人员在科技伦理等方面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四) 申请材料提交方式。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面实行无纸化申请。各类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一律采用在线方式撰写。申请人应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并将有关证明信、推荐信和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材料,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材料。2. 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需补交申请书纸质签字盖章页,并将其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信息系统中提交的最终电子版申请书保持一致。对于未按照上述要求提供签字盖章材料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五) 初审结果公布。自然科学基金委将于2024年4月29日前公布申请项目初审结果,并受理复审申请。二、项目结题(一) 项目负责人事项。项目负责人应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管理办法》、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成果报告》(以下简称结题/成果报告),并保证填报内容真实、数据准确,同时注意知识产权保护,不得出现国家《科学技术保密规定》中列举的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范围的内容;不得出现任何违反科技保密和科技安全规定的涉密信息、敏感信息。1. 项目负责人登录信息系统,撰写结题/成果报告并将附件材料电子化后一并在线提交;待自然科学基金委审核通过后,项目负责人下载并打印最终PDF格式的结题/成果报告,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原件(不含附件材料)。项目负责人应保证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内容与审核通过后的电子版一致。2. 项目负责人应根据《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决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会同科研、财务等部门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如实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决算表》,确保决算数据真实、准确,资金支出合法、有效。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制项目决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项目负责人汇总编制。3. 项目负责人撰写结题/成果报告时,不得将未正式发表/未在线发表或未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项目批准号等的论文列入结题/成果报告;不得将非项目负责人或非主要参与者取得的研究成果列入结题/成果报告;不得将与受资助项目无关的研究成果列入结题/成果报告;不得直接复制论文内容作为结题/成果报告内容;不得将早于项目资助开始时间的成果列入结题/成果报告。4. 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应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新时代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将科普成果列入结题/成果报告中;同时应按照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受资助项目论文开放获取的有关要求,将有关论文上传存储到信息系统。5. 项目负责人在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的发布、传播和应用中,涉及科技伦理敏感问题的应当遵守有关规定,严谨审慎。6. 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准予项目结题之后,按照相关规定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数据知识管理服务平台(https://kd.nsfc.cn)及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https://www.nstrs.cn)上公布结题/成果报告全文。(二) 依托单位事项。依托单位应高度重视科学基金项目结题管理,认真履行项目管理主体责任,督促指导项目负责人认真撰写结题/成果报告,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的要求,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1. 依托单位需先通过信息系统提交电子版结题材料,待自然科学基金委审核通过后,再报送纸质版结题材料。未按时报送结题材料的应结题项目,按逾期待结题处理,计入相应的限项申请范围,同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对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单位进行处理。2. 依托单位应于2024年2月26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并逐项确认,3月11日前将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原件(一式一份)以及单位公函与结题项目清单等纸质结题材料,以邮寄方式报送至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不完整的不予接收。三、项目进展报告、年度管理报告和包干制管理规定(一) 项目进展报告。项目负责人登录信息系统,在线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以下简称项目进展报告);依托单位按照《条例》及相关管理办法等要求,通过信息系统对项目进展报告进行审核,并于2024年1月15日前逐项确认,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对未按规定提交项目进展报告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二) 年度管理报告。依托单位通过信息系统在线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年度管理报告》(以下简称年度管理报告),于2024年4月1日-4月15日16时期间提交电子材料,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对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年度管理报告的依托单位,将不予开放下年度的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三) 包干制管理规定备案。根据《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的依托单位应当制定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规定。对于2023年新获批包干制项目但尚未完成备案的依托单位应于2024年6月30日16时前,将本单位制定的包干制管理规定报自然科学基金委备案;对于之前已完成备案但需要重新修订的,也应在上述截止时间之前完成修订工作并重新备案。具体备案流程请参照《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规定备案的通知》(国科金财函〔2021〕27号)。四、材料接收(一)材料接收组负责统一接收依托单位送达或邮寄的材料,不接收个人直接报送和非依托单位报送的材料。(二)材料接收组办公地点设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行政楼101房间。五、其他注意事项(一)在填写论文等研究成果时,根据论文等发表时的真实情况如实规范列出所有作者署名,不得篡改作者顺序,不得虚假标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二)发表的研究成果(包括专利),项目负责人和参与者均应如实注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和项目批准号,科学基金作为主要资助渠道或者发挥主要资助作用的,应当将科学基金作为第一顺序进行标注。(三)《指南》拟于2024年1月中上旬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公布。(四)结题/成果报告等纸质材料建议双面打印并装订。(五)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23年6月1日发布基础研究科研人员标识(Basic Researcher ID,BRID),对拥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科研人员赋码。从2024年开始,申请书、项目进展报告、结题/成果报告上将显示项目负责人BRID编码。六、咨询与联系方式(一) 各类事项咨询电话。(二) 各部门咨询电话。(三) 相关网站地址。自然科学基金委官方网站: https://www.nsfc.gov.cn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网站: https://grants.nsfc.gov.c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数据知识管理服务平台:https://kd.nsfc.cn(四) 材料接收组联系方式。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邮政编码:100085 联系电话:010-6232859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年1月9日
  • 重磅!2022年国自然申报时间定了,关注申请人新变化!
    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四个面向”,持续推进科学基金系统性改革,突出加强科学问题凝练和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等重点任务,着力提升科学基金管理水平和资助效益,为实现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按照科学基金资助管理工作安排,现将2022年度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2021年资助期满项目结题等工作的有关事项通告如下。一、项目申请(一)项目申请接收。1. 2022年度集中接收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部分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和部分联合基金项目等。集中接收工作于3月20日16时截止。2. 上述项目类型以外的其他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另行公布指南。对于随时接收申请的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等,申请人应避开集中接收期提交申请。(二)申请材料提交方式。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继续全面实行无纸化申请。各类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一律采用在线方式撰写。申请人应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并将有关证明信、推荐信和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材料,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材料;项目获批准后,应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须与电子申请书保持一致。(三)申请人与主要参与者事项。1. 申请人应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指南》、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以下简称《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于2022年1月15日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按照各类型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2. 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方式分为包干制和预算制。202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实行经费包干制,申请人在项目申请时无需编制预算。其余类型项目实行预算制,申请人应当按照《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根据“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结合项目研究实际需要,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项目申请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报项目预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项目申请人汇总编制。3. 申请人填写主要参与者时不再列入学生,只需将参与项目的学生人数填入总人数统计表中。主要参与者个人简历信息采用与申请人相同的在线方式采集。申请人应当通过信息系统邀请主要参与者在线填写个人简历,并上传由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的主要参与者PDF版个人简历文件。未按要求上传主要参与者个人简历的将无法提交项目申请。4. 申请人及主要参与者均应使用唯一身份证件申请项目,曾经使用其他身份证件作为申请人或参与者获得过项目资助的,应当在申请书中说明。5. 申请人应确保提供的电子邮箱畅通有效,以便项目评审工作结束后能够及时接收申请项目批准资助通知或不予资助通知,以及专家评审意见的相关信息,否则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由申请人自行承担。(四)依托单位事项。依托单位应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基金工作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的要求组织申请工作,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具体要求如下:1. 依托单位应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扭转“重申请、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切实提高项目申请质量,避免通过“全民动员”、下指标、发奖励和惩罚性激励等方式盲目追求项目申请数量。2. 依托单位应提前从信息系统中下载《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项目申请承诺书》,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名并加盖依托单位公章后,将电子扫描件上传至信息系统(本年度只需上传一次)。依托单位完成上述承诺程序后方可申请项目。3. 依托单位应在项目申请集中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务必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请依托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项目申请书收取的截止时间。二、项目结题(一)项目负责人事项。项目负责人应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管理办法》、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成果报告》(以下简称结题/成果报告),并保证填报内容真实、数据准确,同时注意知识产权保护,不得出现国家《科学技术保密规定》中列举的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范围的内容;不得出现任何违反科技保密和科技安全规定的涉密信息、敏感信息。1. 项目负责人登录信息系统,撰写结题/成果报告并将附件材料电子化后一并在线提交;待自然科学基金委审核通过后,项目负责人下载并打印最终PDF版本结题/成果报告,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原件(不含附件材料)。项目负责人应保证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内容与审核通过后的电子版一致。2. 项目负责人应根据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决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会同科研、财务等部门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如实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决算表》,确保决算数据真实、准确,资金支出合法、有效。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制项目决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项目负责人汇总编制。3. 项目负责人撰写结题/成果报告时,请不要将待发表或未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项目批准号等的论文列入结题/成果报告;不要直接复制论文内容作为结题/成果报告内容。4. 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准予项目结题之后,将在科学基金共享服务网(http://output.nsfc.gov.cn)及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https://www.nstrs.cn)上公布结题/成果报告全文。5. 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应按照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受资助项目论文开放获取的有关要求,将有关论文存储到信息系统。(二)依托单位事项。依托单位需先通过信息系统提交电子版结题材料,待自然科学基金委审核通过后,再报送纸质版结题材料。依托单位应按照《条例》等要求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未按时报送结题材料的应结题项目,按逾期待结题处理,计入相应的限项申请范围,同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对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单位进行处理。具体要求如下:依托单位应于2022年2月24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并逐项确认,3月10日前将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原件(一式一份)以及单位公函与结题项目清单等纸质结题材料,以邮寄方式报送至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不完整的不予接收。三、项目进展报告、年度管理报告和包干制管理规定(一)项目进展报告。项目负责人登录信息系统,在线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以下简称项目进展报告);依托单位按照《条例》及相关管理办法等要求,通过信息系统对项目进展报告进行审核,并于2022年1月15日前逐项确认,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对未按规定提交项目进展报告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二)年度管理报告。依托单位通过信息系统在线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年度管理报告》(以下简称年度管理报告),于2022年4月1日—4月15日16时期间提交电子材料,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对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年度管理报告的依托单位,将不予开放下年度的科学基金项目申请。 (三)包干制管理规定备案。根据《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的依托单位应当制定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规定。依托单位应于2022年6月30日16时前,将本单位制定的包干制管理规定报自然科学基金委备案;对于之前已完成备案但需要重新修订的,也应在上述截止时间之前完成修订工作并重新备案。具体备案流程将另行通知。四、材料接收(一)材料接收组负责统一接收依托单位送达或邮寄的结题材料,各局(室)及科学部不接收上述材料。自然科学基金委不接收个人直接报送和非依托单位报送的材料。(二)材料接收组办公地点设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行政楼101房间。五、其他注意事项(一)在填写论文等研究成果时,根据论文等发表时的真实情况规范列出所有作者署名,不再标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二)为保证依托单位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内如果有依托单位发生单位名称变化的,应于2022年3月1日前提交变更申请。(三)《指南》拟于2022年1月中旬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公布。(四)结题/成果报告等纸质材料建议双面打印并装订。六、咨询与联系方式(一)各类事项咨询电话。(二)各部门咨询电话。(三)相关网站地址。自然科学基金委官方网站: http://www.nsfc.gov.cn/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网站: https://isisn.nsfc.gov.cn/科学基金共享服务网: http://output.nsfc.gov.cn/(四)材料接收组联系方式。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邮政编码:100085 联系电话:010-6232859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2年1月4日
  • 尖晶石型电催化纳米材料研究成果登上《自然-化学》
    近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陈军带领的课题组在尖晶石型电催化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自然》(Nature)系列期刊的《自然-化学》杂志(Nature Chemistry)。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天津市科委和中央高校科研基金的支持。  尖晶石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电、磁、催化、能量储存与转化等不同领域,传统方法制备需要较高的加热温度和较长的反应时间,合成步骤复杂,并且产物粒径大、比表面积小、电化学活性低。南开大学的这项研究将理论与实验有机结合,发展了一种可控的基于还原-转晶新合成方法,在室温和常压条件下实现了锰系尖晶石纳米材料的快速制备。新合成方法步骤简单,有利于节能减排,对氧还原/氧析出反应展现出良好的电化学催化性能,在新能源的金属-空气电池、燃料电池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亲近自然!用科学方法揭开蝴蝶“乘凉”的秘密~
    事实证明,蝴蝶在红外世界和在可见光光谱中一样引人注目。最近,哥伦比亚工程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了蝴蝶翅膀的热力学特性,以及辐射冷却在保持这些精细结构颤振中的重要性。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物理学副教授Nanfang Yu特别说明了热成像仪在这项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传统测量误差大过去对蝴蝶翅膀的研究由于使用热电偶等设备来测量温度而受到限制。即使是最小的探针也比蝴蝶翅膀的厚度大,而且测量的行为会影响局部温度。由于测量是逐点进行的,因此可能会出现额外的误差。现在有了热成像仪,“你可以测量和绘制整个温度分布图,”Yu说。他的团队已经能够观察和测量翅膀静脉、膜和其他结构(如气味垫)之间的温度差异。他们发现,含有活细胞(翅脉)的蝴蝶翅膀区域比没有生命的翅膀区域(薄膜)有更高的热发射率。活体翅膀结构(翅膀静脉、气味垫/补丁)具有较高的发射率,以便于通过热辐射散热无创红外测量也有挑战“这是最无创的温度测量方法” Yu解释说。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小组鉴定了蝴蝶翅膀中复杂的生物结构,这些结构可以熟练地帮助调节温度。Yu说,通过FLIR SC660,几乎就像x光一样,你可以看到——蝴蝶的骨架,翅膀纹理、薄膜̷...在热环境下,蝴蝶翅膀的明亮颜色和图案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你看到的是翅膀本身的底层结构。红外世界中的蝴蝶“这种热成像技术使我们能够检测物理适应,从而将翅膀的可见外观与其热力学特性分离开来。”Yu在《哥伦比亚工程》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说。“我们发现,不同尺度的纳米结构和不均匀的角质层厚度会通过热辐射产生不均匀的散热分布,从而有选择地降低活体结构的温度,如翅膀静脉和气味垫。利用热成像技术测量蝴蝶翅膀的温度并非没有障碍。“这里的挑战是,在测量蝴蝶翅膀时,热成像仪给你一个温度读数,但你却不能完全相信这个温度读数,”Yu说。“蝴蝶翅膀在红外世界中是半透明的,所以当你用热成像仪观察蝴蝶翅膀时,你不仅仅是在接收翅膀本身的热辐射,你还接收到了翅膀后面背景产生的热辐射。”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用一层薄薄的塑料薄膜观察到,比如塑料购物袋,它就像蝴蝶翅膀一样,在可见光光谱中是不透明的,但在红外光谱中是透明的。很薄的材料,如塑料袋或蝴蝶翅膀,在红外光谱中可能是透明的。为了得到蝴蝶翅膀的真实温度读数,Yu的团队必须量化翅膀的发射率和反射率,并从测量中去除这些背景温度源。FLIR红外热成像仪的应用除了绘制蝴蝶翅膀的热分布图之外,研究人员还在热状态下进行了行为学研究。他们使用一束微弱的光作为热源,证明了蝴蝶利用翅膀来感知阳光的方向和强度。在大约40°C的“触发”温度下,他们研究的所有物种都在几秒钟内转过身,以避开光线并防止翅膀过热。蝴蝶翅膀具有机械传感器,可检测光的方向和强度。在这里,蝴蝶迅速移动以防止其翅膀过热Yu使用热像仪研究昆虫。“2013年我加入哥伦比亚大学时,FLIR热像仪是我在建立实验室时购买的设备,” Yu说。在与纳米生物学同事的早期合作中,Yu研究了撒哈拉银蚁,它们生活在地球上最热的陆地环境中,在白天的高温下觅食。 这项研究在2015年发表在《科学》中,报道中说研究人员还使用了FLIR热成像仪监控蚂蚁的体温。 蝴蝶翅膀研究的延伸他的研究继续探索小昆虫如何保持凉爽的问题。蝴蝶翅膀上覆盖着探测过热的机械传感器,它们的翅膀鳞片含有纳米结构,有助于辐射冷却。除了这些发现的生物学意义外,Yu认为这些发现还可以为耐热纳米结构和热感飞机的设计提供灵感。热成像有助于揭示这种山核桃色的蝴蝶是如何防止过热的。翅膀纹理之间的薄膜实际上比翅膀的其他部分更热,但看起来更冷,因为它是半透明的,背景比较冷Yu和他的同事Naomi E. Pierce(生物学教授)计划继续他们对蝴蝶翅膀的研究。Pierce是哈佛比较动物学博物馆鳞翅目动物的馆长,可以接触到大量蝴蝶和飞蛾。他们目前正在使用FLIR热成像仪对馆藏进行广泛的扫描,以希望了解有助于蝴蝶翅膀设计的因素。
  • 4.5亿!顶尖高校,国自然获批结果公布
    据武汉大学消息,为做好学校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充分宣讲2022年度基金项目深化改革举措,1月7日下午,武汉大学召开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大会,副校长李建成,各院系和科研单位相关负责人、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出席会议。会议形式为线上线下相结合。会上,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21年度各类项目的整体资助情况,对比介绍了学校2021年度基金项目的申报获批情况,解读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22年度的改革措施,并对2022年度的基金申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李建成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于学校学科建设、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鼓励广大教师围绕基金政策导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他希望各位老师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强化高水平的科研产出及科研诚信工作,为项目申请打好基础,同时在申报时注重提高基金申请书的质量。药学院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连荣教授分享了申报经验,讲解了如何撰写基金申请书,同时从项目评审专家的角度阐述了一份成功申请书的必备要素。据悉,2021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大学申报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98项,获批491项,批准经费45484.9万元,比2020年增加了12548.12万元。其中:面上项目获批252项;青年基金项目获批175项;杰出青年基金获批3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批14项;科学中心项目2项;重点项目获批12项;重大项目1项,课题4项;重大研究计划4项;联合基金项目8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1项;专项项目4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7项;数学天元基金项目2项;外国学者研究基金项目2项。
  • 国自然与CNS顶刊的偏爱— —“类器官”,再次登顶Nature Methods!
    类器官(Organoid)是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6个重点专项之一,是国家科技部的重点关注项目。近年来相关的项目和文章也迅速升温,仅过去的2023年上半年,“Organoid”相关文章就有两千多篇,远超前几年同期水平,意味着该领域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 国自然基金申报“内卷”趋势越来越显著,而类器官(Organoid)作为前沿热点技术之一,近年来备受申请人和评审专家们的关注。类器官相关的课题和项目在申请国自然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2018年以来,类器官相关方向,连续几年被国自然申报指南列为推荐项目的研究方向。作为具有高适用度的体外模型之一,类器官从最初的体外模型补充参考的工具,逐渐开始“挑国自然大梁”。PubMed类器官相关文章数量趋势 近期,一篇以《人脑类器官中的谱系记录》(Lineage recording in human cerebral organoids)为题的类器官文献登上Nature Methods。该文献结合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以及4D光片显微成像技术(长时间高分辨类器官光片显微镜),实现了人类大脑类器官的谱系记录。 近年来,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衍生的类器官,为研究人体器官发育提供了模型。单细胞测序技术能够高度鉴定系统内细胞状态的描述,然而,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法直接测量细胞谱系关系。谱系偶联scRNA-seq允许在复杂组织和其他细胞分化场景中更好地注释细胞命运规范和轨迹推断。长时间高分辨类器官光片显微镜基于图像的方法,为捕捉全面的发育动态提供了一种可视化方法。因此,谱系偶联单细胞转录组学和长时间高分辨类器官光片显微镜为记录和理解iPSCs建立的类器官系统的谱系动力学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 长时间高分辨类器官光片显微镜-LS2是一款全新光片成像平台,可实现活细胞的长时间、高分辨、高通量、多样品同时成像,非常适合对直径达300 μm的光敏样品(如卵母细胞,胚胎和类器官)进行长期实时高时空分辨率和低光毒性的观察与成像。这一成熟的长时间实时类器官成像技术也为本实验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作者建立了一个双通道细胞谱系记录系统(iTracer) 来了解脑类器官脑区域化过程中的谱系动力学。系统设置从最原始的iPSCs样本库中开始跟踪克隆,同时也允许使用诱导疤痕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谱系记录,以解决动力学与神经元命运之间建立关系尚不明确的问题。该系统既可以进行克隆分析,也可以探索细胞命运建立的时间动态,避免了多轮标记。在脑类器官发育的时间过程中进行的单细胞转录组分析证实,在单个类器官中形成了不同的脑区域,类器官中的脑区域特征与发育中的小鼠大脑空间原位地图集的对应区域非常相似。使用iTracer来探索在脑类器官模式和神经发生过程中与分子特征相结合的谱系,并表明该系统与空间转录组学兼容。 图1 iTracer Sleeping Beauty示意图并且揭示了人类大脑类器官细胞命运的克隆性 为了将分子状态、细胞谱系和位置信息联系起来,作者建立了“空间iTracer”,它使用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来测量基因表达和iTracer读取结果。数据表明,在脑类器官发育过程中,相关细胞倾向于聚集在类器官的同一区域,接收相似的图案信号,因此平均而言被限制在相同的大脑区域身份中。iTracer和空间iTracer共同揭示了脑类器官不同脑区细胞克隆的富集,这可以追溯到初始化EB 内的克隆。 图2 空间iTracer连接脑类器官的谱系、分子状态和位置信息 为了直接测量神经外胚层到神经上皮阶段发育中的类器官的谱系动力学和克隆的空间积累,作者使用4D光片显微成像技术(长时间高分辨类器官光片显微镜)建立了发育中的脑类器官的长期实时成像(图3a)。简单地说,作者生成了含有5% iPSCs的类器官,其细胞核被FUS-mEGFP荧光报告标记,将EB嵌入成像室的Matrigel中,并在神经诱导培养基中培养,类器官使用Viventis Microscopy开发的LS1 Live光片显微镜成像,使用X25物镜,每2 μm获得连续z步,共150步。采集帧率为30分钟,总共100小时(200帧)用于跟踪。并跟踪发育 65-100小时(图3b)。随着EB的生长和发育,观察到几个管腔的形成,每个管腔都可以在三维上跟踪(图3c)。 图3 脑类器官发育的长时间高分辨类器官光片显微镜4D成像 在整个记录时间内,作者使用Mastodon直接跟踪单个细胞核的谱系,这是一个允许在大型4D数据集中半自动跟踪和管理细胞核谱系的方案(图3d,e)。他可视化了源自原始细胞核的子细胞的空间分布,称之为谱系1 (L1),并生成了100小时增殖后的谱系树(图3f)。一个细胞周期的平均持续时间估计为17.3小时。作者观察到,在整个记录时间内,L1仍然局限于腔内的同一区域(图3d)。跟踪了另外三个核,其中两个核与L1 (L2-L3)在相同的管腔区域相邻,第三个核(L4)位于EB中一个截然相反的未来管腔区域(图3g)。作者量化了每个树之间的空间距离,并检查了类器官3D空间内所有子细胞的分布(图3g-i)。在65小时的过程中,初始化细胞核平均产生13个后代细胞核,它们都填充在扩大的类器官中,但在空间上仍然局限于亲本管腔,表现出有限的远离其谱系成员的迁移(图3g-i)。这些结果表明,克隆的早期空间排列随后的局部扩增导致脑区域的不同谱系组成,这证实了之前基于iTracer的类器官脑区域克隆性观察(图3j)。 脑类器官发育的长时间高分辨类器官光片成像视频(点击图片即可观看) 另外,作者还使用iTracer来确定细胞在脑类器官发育过程中何时限制了它们的命运。研究者使用谱系记录器的两个通道(在EB初始化和发育过程中诱导的疤痕中引入的条形码)以及单细胞转录组来构建命运映射的全类器官系统发育。使用iTracer以高分辨率评估不同脑类器官区域中祖细胞到神经元谱系的可变性。为了实现深层谱系采样,他们对200 μm iTracer类器官切片的两个微解剖外周区域进行了谱系偶联单细胞转录组学。 作者整合了静态序列标记和基于CRISPR 技术的动态序列标记,可用于标记起始时间点的不同干细胞,也包括基于 CRISPR 编辑系统的动态序列标记,结合带有可诱导 Cas9 蛋白基因的干细胞,即可在特定时间点产生额外的随机突变,从而得到第二层细胞谱系信息。通过使用4D光片显微成像技术(长时间高分辨类器官光片显微镜),对稀疏核标记的大脑类器官进行追踪观察。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在不同时间点引入动态序列标记,还可得到大脑类器官中不同细胞类型、特别是不同类型神经元的命运决定关键时间点,并对同一多能干细胞产生的不同后代神经元的分化情况进行比较。进而得出在分裂分化过程中,大脑类器官的细胞并未发生显著的细胞迁移,因而其后代细胞呈聚集分布,并在类似的微环境作用下,被诱导为同样类型的神经元。 未来,iTracer以及4D光片显微成像技术(长时间高分辨类器官光片显微镜)的联合应用将成为了解人类类器官系统发育障碍背后的突变影响的有力方法。参考文献:[1]. He et al., Lineage recording in human cerebral organoids. Nature Methods
  • 北京自然科学基金规划(2011-2020年)公布
    关于公布《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公告京科金办字[2011]19号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2011年12月2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五届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审议通过,并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核准,现予公布。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附件下载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发展战略规划.doc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发展规划(2011-2020年)  目 录  一、基础与现状   (一)优秀成果不断涌现,成果价值有待挖掘.  (二)人才培养初见成效,青年和团队尚需强化  (三)合作交流日趋广泛,实质性合作研究偏少  (四)基金规模稳步增长,管理模式尚需完善  二、形势与需求  (一)首都新兴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要求超前部署基础研究  (二)推进世界城市建设要求加大基础研究与人才资助力度   (三)应对基础研究国际化态势要求拓展基金的合作与交流  (四)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要求进一步加强基金管理创新  三、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   (一)加强前瞻部署  (二)培育创新人才   (三)深化合作交流  (四)推进管理创新  五、优先资助领域与方向  (一)数学   (二)物理学  (三)化学  (四)材料科学   (五)工程科学  (六)信息科学  (七)生物科学  (八)农业科学  (九)医药科学  (十)城建科学  (十一)环境科学  (十二)管理科学  (十三)交叉学科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发展战略研究  (二)逐步提高经费投入  (三)提高管理服务效能  (四)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五)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自主创新的源泉,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作为首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资助自然科学及与自然科学相交叉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其相关的环境条件促进活动。为进一步增强我市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综合实力和知识储备,提升我市原始创新能力,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编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011-2020年发展规划》。  一、基础与现状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市自然科学基金”)成立以来,紧密围绕全市科技工作的需求和部署,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到2010年,市自然科学基金共受理申请项目33338项,资助项目3786项,资助经费总额4.33亿元,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促进了一批优势学科发展,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优秀科技人才,对营造首都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起到重要作用。  (一)优秀成果不断涌现,成果价值有待挖掘  在市自然科学基金的长期支持下,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和学科群体,神经外科、神经生物学、神经病学、基础数学等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在被调查的1237个基金项目中,共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00篇,获国家和地方科技奖项分别达44项、149项,699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的后续支持,申请和批准国内发明专利分别达1355项、611项,申请和批准国外发明专利分别为40项、19项,取得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如,中生代昆虫与植物的协同演化、Y连锁遗传性耳聋的发现研究等在国际基础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 钢结构多次预应力优化设计理论研究、新型组合剪力墙及筒体结构抗震理论与技术等在一定程度上攻克了关键技术难题,为首都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从总体上看,自然基金成果积累的优势未能充分转变为核心技术研发优势。大量高水平基金成果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利用,没有充分体现出基金成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作用。  (二)人才培养初见成效,青年和团队尚需强化  市自然科学基金致力于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3786个项目中,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承担的项目有803项,资助总经费7840.1万元,分别占资助项目和经费总数的21.21%和18.15%。在被调查的1237个基金项目的负责人及成员中,有39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2位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位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目前在我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由青年科技人员承担的比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亟需加大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随着创新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单凭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已难以实现重大成果突破,亟需培养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团队。  (三)合作交流日趋广泛,实质性合作研究偏少  2001年以来,在对外合作交流活动基金的支持下,资助对外合作交流项目102项,资助总金额467.5万元,年均资助金额46.8万元 通过支持举办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扩大了市自然科学基金的影响力。与市教委设立联合资助项目,重点支持市属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发挥了科学基金的导向和协调作用 联合资助的项目共144项,资助经费5253.5万元,提升了科研人员和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增强了市属高校的科研竞争力。此外,市自然科学基金还重视区域合作,与其他省市的科学基金签署合作协议,共享专家资源、推动专家资源互补和整合,共享相应的信用记录。  目前市自然科学基金合作和交流的规模、强度、层次和广度需要进一步扩大,联合资助模式相对单一,通过学科交流促进交叉学科发展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增强,针对首都需求的实质性国际合作研究尚需开展。  (四)基金规模稳步增长,管理模式尚需完善  2001-2010年,市自然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申请数量及资助经费总额逐步增长,基金项目申请量由1000项增加到4691项,增长3.69倍,年均增长18.74% 资助项目数由128项增加到477项,增长2.73倍,年均增长15.74% 资助经费总额由1569万元增加至5930万元,增长2.78倍,年均增长15.92%。近年来,市自然科学基金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形成了研究项目基金、对外合作交流基金、专著出版基金、会长基金等形式的资助格局,以及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预探索项目的项目结构 初步建立了以竞争性支持为主的资助模式 确立了“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和“宏观引导,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审,择优支持”的运行机制,基金管理总体上日趋科学规范。  随着基金项目规模的不断增大,基金管理局部环节尚存一定不足,如资助体系尚待完善 资助模式仍需继续优化 立项评审机制仍需科学化、规范化的部分环节尚需完善 项目实施管理仍需加强 绩效评估机制尚待建立 信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  二、形势与需求  当前,首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未来国际、国内科技竞争态势,满足产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效的技术支撑,迫切需要超前谋划推进首都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繁荣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未来十年,市自然科学基金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与需求。  (一)首都新兴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要求超前部署基础研究  自20世纪以来,开展基础研究的目的已逐步从单纯满足科学家探索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兴趣,转向更加注重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成果转化的周期日益缩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界限日趋模糊。从实践看,引发经济和社会生活巨大变化的新兴产业的兴起,几乎都与科学的重要突破密切相关 从现实看,基础研究的储备已成为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突破点的基础。  当前,北京在能源、资源、环境等方面均面临严峻考验,产业与城市发展受到科学基础储备不足的制约,特大型城市建设和运行的压力激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北京必须因势利导,紧密结合科学前沿的发展趋势和首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凝练和解决具有战略意义和带动作用的科学问题,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突破一批事关产业振兴和城市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基础问题,为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城市发展提供基础性的知识、成果与人才储备。  (二)推进世界城市建设要求加大基础研究与人才资助力度  首都发展已进入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对基础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研究的积淀正在为新的科技革命积蓄能量,国际科技竞争的关口已经前移,各级政府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基础研究活动日趋活跃 国际科技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大量聚集,将成为世界城市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城市建设的直接推动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进一步促进基础研究进一步发展,发现、培养和吸引一支世界级的科学家队伍,涵养和活跃创新资源,已成为加快首都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市基础研究人才和创新团队在首都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同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今后一段时期,必须从投资首都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我市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进行系统谋划,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尽快发现和培养一批热爱科学事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研究人才和创新团队,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尽早确立支撑和引领世界城市建设的人才竞争优势。  (三)应对基础研究国际化态势要求拓展基金的合作与交流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环境保护、人口健康、疾病防控等许多共同挑战。解决好这些挑战,迫切要求构建全球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开放合作的大格局,拓展科技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动员全球科学研究资源,共同攻克难题。在“科技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进程中,开展高水平、实质性的基础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随着区域一体化纵深发展,国内各省市间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在环境治理、产业布局和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联手解决区域所面临的共性科学问题已是大势所趋。  目前,市自然科学基金的发展面临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提升合作层次、加强研究性合作的迫切需求,必须进一步拓展在全球、全国和全市范围内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交流与合作,并推进交流型合作尽快向研究型、战略型合作发展。  (四)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要求进一步加强基金管理创新  未来十年北京要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必须有效提升基础研究在首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基金管理对首都原始创新活动的推动和激励作用。  为使市自然科学基金的有限经费发挥最大效能,必须在资助体系、资助模式、立项评审、项目管理、绩效评价、信用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推进管理创新,强化与全市科技工作的有机衔接,营造尊重科学、鼓励探索、宽松和谐的良好创新环境,提高申请与评价管理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使科研人员能够潜心从事科学探索,不断提高我市基础研究成果的创新水平和影响力。  三、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基金制为根本,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促进成果价值利用为主线,以基金管理创新为动力,坚持更加注重部署前沿、更加注重培养青年人才、更加注重国际合作、更加注重营造环境的战略取向,为首都自主创新提供不竭的科学基础和发展源泉,助推“科技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  (二)基本原则  未来十年,市自然科学基金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前沿引领,彰显特色,突出重点,服务发展。  前沿引领: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大力推动学科交叉和融合,前瞻部署科学前沿,带动首都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强化北京在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地位。  彰显特色:坚持科学基金制,服务和利用好中央在京科技资源,着力促进首都优势、特色学科发展,推动建立新兴交叉学科,将首都丰富的科技资源比较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市自然科学基金的品牌、声誉和影响力  突出重点:坚持有限目标,加强顶层与系统设计,围绕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遴选和部署一批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提升重点领域整体创新能力,并力争在相关方向有所突破。  服务发展:坚持需求导向,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基础,汇集创新力量,攻克科学难题,为首都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基础、人才储备和技术源泉。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形成更加完善、更具活力、更有影响力的首都特色科学基金制。我市基础研究实力进一步增强,取得一批高水平的基础研究成果,基金研究成果的价值得以有效利用 优势与特色学科进一步发展 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基础研究队伍基本形成 实质性国际合作研究取得突破 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未来十年,新设立3-5个联合基金,发现和培养10-15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团队,打造1-2个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基础研究在涵养首都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活跃首都学术氛围、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  四、重点任务  (一)加强前瞻部署  围绕首都战略需求与科学前沿,超前部署一批基础研究项目,助推北京优势特色学科发展,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研究支撑和前沿技术储备,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1.围绕战略需求,加强宏观引导。依据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研究的战略需求,注重与国家和北京科技计划的衔接,凝练关键科学问题,遴选优先资助领域,前瞻部署一批基础研究项目,引导科学家围绕首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特大型城市建设和运行、区域竞争与产业发展、社会结构复杂变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对基础研究的需求,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  2.关注科学前沿,鼓励自由探索。面向前沿科学问题,探索与学科发展规律和北京市基础研究相适应的基金资助模式 坚持科学基金制,通过优化学科设置和完善竞争性择优机制,鼓励科学家围绕首都战略需求开展探索性基础研究,形成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3.强化优势特色,促进交叉融合。高度重视优势学科,积极关注特色学科,大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努力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切实推进北京地区学科可持续发展。  (二)培育创新人才  加强和相关人才培养计划的协调与衔接,建立高效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推进首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  1.发现和培养青年人才。以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为重点任务,逐步提高青年科技人员承担基金项目的比例 积极联合企业、行业资助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青年科技人才研究企业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基础问题 着力培养青年人才的创新思维、科学前沿把握能力、科研能力、科研组织协调能力,为首都原始创新能力的跃升奠定基础。  2.培养创新人才团队。以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学科为依托,以事关首都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构建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倡导合作精神,拓展合作视野,着力培养和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创新成果突出的创新人才团队 对以优秀科学家为带头人的研究群体给予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促进形成一批致力于攻克共同科研目标的优秀创新研究群体。  (三)深化合作交流  统筹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拓展联合基金,积极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推进实质性合作研究。  1.建立与社会资源和国际组织合作的联合基金。发挥市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投入首都基础研究,尝试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基金,提升相关领域、行业(企业)或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首都发展的科学问题,吸引非政府组织、国际科研机构等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增强科学基金引导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  2.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继续资助在京举办水平较高、影响较大、对首都学科发展推动作用较强的国际会议,拓展科技工作者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市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影响力 针对首都需求和科学前沿选定主题,定期开展学术前沿交流、研究方法培训,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长期学术交流平台,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青年学术论坛品牌 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为依托,邀请学术成就突出的境外知名学者,以暑期讲习班、国际研讨会和短期互访等方式开展国际交流,促进基金项目研究水平的提高。  3.逐步探索实质性的国际科技合作。鼓励和支持承担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科技人员与外国研究机构、科学家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申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 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支持在京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和国际学术组织,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四)推进管理创新  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管理理念,提高基金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创新机制,提升管理绩效,切实提高基金对自主创新的激励效果。  1.优化基金资助体系。适时调整和优化基金资助体系,逐步形成由研究项目、人才培养、环境促进三大板块构成的资助格局。研究项目板块注重统筹学科布局、突出重点领域、推动学科交叉、激励原始创新 人才培养板块注重涵养后备人才、稳定青年人才、造就拔尖人才、培育创新团队 环境促进板块注重促进交流合作、优化学术环境。  2.创新项目资助模式。在目前以竞争性资助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稳定性资助模式。围绕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方向,实行稳定支持,培育竞争优势,力求重点突破 遴选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和团队,通过统筹安排与重点扶持,实行连续滚动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储备和积累 针对项目研究成果优异并有望进一步取得重大突破的项目完成人,探索建立连续支持机制。  3.完善立项评审机制。进一步完善基金项目的立项评审标准和评价体系。强化项目指南和申请指南的引导作用,制定与完善限项申请规定,提高申请项目的质量,将项目申请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明确非共识项目边界范围,确定筛选标准和推荐程序,建立非共识项目评审机制,保护和鼓励创新思想 完善复审机制,建立独立的项目复审部门,制定具体复审办法和程序,更好地体现科学基金的公平精神。  4.加强项目实施管理。探索基于不同学科特点和不同类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模式,建立针对不同类型项目的中期交流制度和验收机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项目结题审查,简化工作程序,减轻科研人员和评审专家负担。  5.建立项目绩效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尊重基础研究发展规律、体现科学基金工作特点的绩效评估机制。科学确定评估周期,建立第三方机构评估机制,探索开展有国内外专家参与的外部评估,建立绩效信息反馈体系和工作机制。  6.加强多主体信用管理。分别建立针对不同主体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信誉档案。探索开展评审专家的后评估与信誉分级管理,建立评审专家队伍动态管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根据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的不同信誉等级,定期表彰信誉良好的依托单位,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 将项目负责人、参与人的信誉等级作为今后项目评审的重要依据。  五、优先资助领域与方向  按照“前沿引领,彰显特色,突出重点,服务发展”的原则,重点围绕首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特大型城市建设与运行、区域竞争与产业发展、社会结构复杂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对基础研究的需求,部署优先资助领域与方向,并为制定项目指南提供参考。  (一)数学  1.微分几何与几何分析  主要研究方向:黎曼几何中曲率与拓扑的关系 度量黎曼几何与亚历山大几何 Ricci流和几何分析 复几何 数学物理中的几何问题 量子通讯及计算中的几何问题。  2.数论与代数几何  主要研究方向:自守形式的现代理论及其在数学物理中的应用 素数方程的遍历理论与傅立叶分析 丢番图方程 符号计算与计算数论 椭圆曲线与阿贝尔簇 不变量、分类学与参量空间 志村簇 编码与密码。  3.偏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  主要研究方向:几何、物理和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 非线性椭圆和非线性抛物方程 混合型、退化型偏微分方程 非线性发展方程 哈密顿动力系统 微分动力系统 拓扑动力系统 遍历论 复动力系统 随机动力系统 常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  4.计算数学与科学计算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系统建模与科学计算 微分方程与代数方程高精度、高效率计算方法与分析 多尺度问题数值方法及其理论研究 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 多重网络技术及区域分解 数值代数。  5.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主要研究方向:不确定性非线性数学理论及其在经济、金融、保险中的应用 渗流理论 大偏差理论与一般鞅论 马氏过程及其应用 统计问题中的概率极限理论 统计设计与统计推断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二)物理学  1.新型光场的产生与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超短激光脉冲的产生、整形与载波相位调控 超快过程的测量 相干波长光的频率产生 高精密激光光谱 光子晶格中的光传输 超快超强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太赫兹物理  主要研究方向:太赫兹产生、传输与探测 太赫兹光谱 太赫兹成像 太赫兹通讯。  3.三维空间光学图像  主要研究方向:三维空间光学图像的产生、传输与显示 数字全息技术 三维传感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4.量子信息  主要研究方向:量子信息处理 量子纠缠和多组分关联的物理实现与度量 单光子产生与探测 量子相干器件物理 量子光学 耗散理论和腔量子动力学 自旋的量子调控。  5.微纳结构物理  主要研究方向:微纳量子器件 单原子、单分子器件 微纳结构及物理性质表征。  (三)化学  1.高分子、大分子、超分子及团簇  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及大分子化学品合成与制备的方法学 分子量和产物结构可控的聚合反应 超分子功能化学品的结构设计、理论计算与实验表征 高分子、大分子、超分子及团簇的时空多尺度效应及规律。  2.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化工过程  主要研究方向:有毒、耗能和重污染产品替代品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高效“原子经济性”新反应及二氧化碳高值化利用 无毒、无害及可再生资源的高效转化及利用 有毒有害原料或介质替代的清洁化工过程 绿色化工过程系统集成及评价方法。  3.功能化学品的分子设计、合成及过程集成  主要研究方向:具有特定功能的无机及有机精细化学品的分子设计、合成、结构调控及可控制备 大宗功能化学品生产过程中高效转化、分离与过程节能的共性科学问题 新型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催化作用机理 新型高效反应器的反应-传递耦合规律与优化方法。  4.新型食品添加剂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食品添加剂的分子设计、化学合成、构效关系、复配及结构性能 食品界面化学、食品风味化学控制的理论和方法 原料及生产工艺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化学理论问题。  5.天然产物的化学提取及有效利用  主要研究方向: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化学鉴定、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 天然产物中医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提取 天然产物有效化学成分的结构修饰、构效关系与生命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机理。  6.生物质化学转化为能源的新方法及作用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质高效转化合成生物汽、柴油的作用规律及调控机制 生物质酶解作用机制及其新型酶制剂构建 新型生物质转化反应器的设计与优化 生物质能源高效综合利用新途径。  (四)材料科学  1.支撑材料领域发展的科学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材料表征与测试的新原理和新技术 材料多尺度结构和力学性能的相互关系 材料在苛刻服役条件下的组织与性能演化 新型材料制备过程中形态结构的控制。  2.生态环境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治理材料的设计及反应机理 建筑节能材料的性能与结构 高能耗工业过程的节能材料 可完全降解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及降解机理 材料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负荷表征和评价方法。  3.能源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能源转换与存储新机制 燃料电池关键材料 高效宽谱太阳能电池材料 二次电池材料 超级电容器材料。  4.生物医用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与表面改性 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的相互作用 生物医用材料的分子识别与生物导向 植入材料调控机制。  5.信息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高效信息转换过程与机理 信息材料器件一体化设计。  6.纳米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方法与原理 纳米材料构效关系 纳米尺度下物质输运方法 纳米材料复合组装体系 纳米催化材料 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评价。  (五)工程科学  1.机械设计  主要研究方向:真实机构设计理论 振动与噪声控制及利用 机械产品动态特性与结构参数匹配规律 机械的驱动与传动机理 零件与结构的安全服役 机械表面界面科学新理论。  2.先进机械制造  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精确成形制造机理 高能束与特种能场制造机理 高精度数字化制造机理 绿色制造与再制造方法。  3.光机电一体化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机电系统集成机理 机械运行参数测量 新型传感原理 基标准及相关测量理论。  4.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  主要研究方向:太阳能发电新方法 风力发电新方法 新型高效储热/储能理论 生物质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  5.常规能源的高效利用  主要研究方向:常规能源综合梯级利用 热力系统新机理 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 CO2捕集和封存中的热物理问题。  6.低品位能源热功转换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低品位能源热功转换方法 余热余压发电及回收利用 小温差高效换热设备强化传热 地热能利用。  7.建筑节能与交通节能  主要研究方向:建筑物的新型高效分布式供能 新型替代工质制冷理论 传热强化先进理论 常规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节能减排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节能减排。  (六)信息科学  1.纳米级集成电路  主要研究方向:纳米尺寸的MOS器件及存储器件 微纳传感、能量获取与转换电路 可重构与容错多核SoC 极低功耗电路、超高速混合信号系统 纳米尺度SoC电子设计自动化、集成电路芯片测试、器件模型。  2.仿生机器人  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仿生机器人 不确定环境下机器人实时感知 机器人自主控制。  3.云计算  主要研究方向:云计算环境中的海量数据智能化搜索 云计算环境中的信息安全 超大规模并行计算 虚拟化服务计算。  4.智能信息处理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特征智能信息处理 专题信息智能搜索 跨语言信息检索 信息化过滤和推送 网络数据挖掘与理解。  5.未来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主要研究方向:网络信道的建模与重构 有限频谱资源与低能耗的高效宽带移动传输与协同 多域多网协同无线网络理论与网络自优化 移动网络组织与智能管理。  6.复杂巨型开放系统的平行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大城市复杂巨型开放系统的建模 多系统协同优化控制 突发与应急情景下参数分析与决策机制。  (七)生物科学  1.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及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核酸、蛋白质、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生成、修饰、转运、相互作用、活性调控及其结构与功能 生物大分子代谢调控的生物化学机制 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预测与分子设计。  2.细胞信息系统及细胞命运的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细胞增殖、分化、变性、衰老、死亡的基因表达、信号转导、亚细胞器功能等分子机制 外源性因素导致细胞损伤的机制及其干预。  3.干细胞发育与分化  主要研究方向:干细胞发育和分化的分子机制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的获得及其功能 基于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  4.生物防御系统的细胞与分子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免疫细胞发育、凋亡和调控的分子机制 新的功能性免疫分子及其受体的鉴定 植物防御系统中外源分子的识别、信号传递和防御机制。  5.生物种质资源  主要研究方向:优异生物种质资源的发掘、评价与保存 优异基因的鉴定、功能与调控机制 新种质材料的创制。  6.神经系统网络的形成、功能与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神经细胞的形成、发育、凋亡的分子机制 神经环路和网络的形成与功能 神经网络的信息处理与调控 学习与记忆、认知等高级整合功能的分子基础。  7.性状的遗传网络与遗传规律  主要研究方向:性状遗传规律及其分子机制、全基因组系统分子方法及调控网络的建立 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不同遗传系统间性状变化的互作分析。  8.生物信息学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多组学数据整合的理论及算法 复杂生物网络挖掘的数学模型及算法 生物大分子及相互作用中的结构计算与预测 分子、细胞、个体等多尺度调控预测模型 群体遗传多态性和功能位点分析。  (八)农业科学  1.现代育种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分子设计育种理论与方法 生物分子标记、转基因、双单倍体、杂种优势等方法利用 高通量基因型分析体系的建立 育种重要性状参数快速采集与分析方法。  2.农产品质量安全  主要研究方向:农产品安全生产投入品创制的基础研究 农产品生产环境检测与监测方法 智能型、高通量、定量、快速检测方法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  3.动植物有害生物防控与预警  主要研究方向:重要动植物有害生物发生、流行与防控的生物学基础与生理学、生态学机制 外来危险性有害生物入侵监测与预警 重要动植物有害生物的快速分子鉴定与种群结构遗传变异。  4.植物营养与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农作物高产、优质、抗逆栽培生理学与营养调控机理 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化过程与途径 根际互作的生态过程 土壤-植物-环境互作与调控。  5.设施农业生产与装备  主要研究方向:设施作物品质形成及调控机理 设施作物水肥耦合机制与逆境生理 设施结构参数优化与装备 设施农业的信息获取、解析、智能决策及精准控制的理论与方法。  6.农产品采后、加工与冷链物流  主要研究方向:农产品采后生物学、生理学基础 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 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新方法 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  7.农业资源与环境  农业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理论与方法 农业生态环境优化调控机制与效应评价 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退化、污染土壤修复 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新技术、新方法与新途径。  (九)医药科学  1.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和干预  主要研究方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机制 恶性肿瘤的预警、预防、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2.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  主要研究方向:重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制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  3.重大传染病与新发突发传染病  主要研究方向:重大传染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与传播规律 重大传染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4.神经退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  主要研究方向: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变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生物标志物 神经退变性疾病的预警、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  5.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  主要研究方向: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评价体系 精神疾病的早期预测、综合评估与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案。  6.代谢性综合症的发病机制和干预  主要研究方向: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谢综合症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制 环境与遗传互作对代谢综合症的影响及其机制 代谢综合症危险因素的分析、预警与干预。  7.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  主要研究方向: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免疫识别、应答及调节机制 外源性移植物免疫排斥的机制 免疫相关性疾病诊断治疗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8.发育、生殖健康和出生缺陷  主要研究方向:内、外环境因素对生殖细胞发育、胚胎发育的影响 出生缺陷机制 免疫避孕及计划生育新技术、新方法的基础。  9.重大疾病的组学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重大疾病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药物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研究 基于组学的重大疾病预警、诊断、治疗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10.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  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相关风险因素评价及对策 食品安全相关检测的新技术、新方法与新仪器的研究。  11.创新型新药及相关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的新靶点、新结构研究 新先导化合物、新生物药物等的发现与优化 新剂型和新给药途径的研究。  12.重大疾病中医药治疗  主要研究方向:具有明确重大疾病防治疗效的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手段的机理研究 重大疾病防治的中医药理论、技术、方法的传承与创新。  13.重大疾病的生物工程学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机体内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的互作机制及其生物学意义 生理功能和重大疾病诊治的生物工程新技术与新方法。  14.功能和组织修复及康复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人体物理信号的提取与利用 人体生物组织修复 生物材料在医学应用中的生物学改变及工程学设计 新型康复辅具的设计 康复评价与训练的新方法。  (十)城建科学  1.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结构材料力学性能 住宅钢结构体系模块化设计 结构抗倒塌分析方法 结构性能化设计方法 新型建筑结构体系设计。  2.城市重大灾害综合防治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理论 城市灾害综合救援体系 城市建筑群应急疏散体系 多种灾害信息综合分析 结构全寿命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  3.环境控制与节能减排  主要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调控机理、手段与方法 室内环境空气污染源检测与净化控制 新型空气热湿处理过程与方法 城市地下空间污染物的排放与控制 城镇集中采暖系统节能关键技术。  4.桥隧结构及环境影响评价  主要研究方向:桥梁结构预应力体系 桥隧工程结构的减振与降噪 桥隧结构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及对策。  5.城乡规划与城市布局  主要研究方向:超大型城市空间布局与生态规划 村镇土地利用与功能规划 基于公共交通网络的城市空间形态 中心城区交通节点一体化设计。  6.绿色建筑设计与历史建筑保护  主要研究方向:绿色建筑内涵、指标体系及设计 历史建筑信息采集 历史建筑健康评价方法 历史建筑保护、修复与再利用。  (十一)环境科学  1.水污染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污水处理的过程优化 水污染控制的微生物学机制 水环境中特殊污染物的降解机理与阻断技术 地下水污染过程与恢复 饮用水复合污染机制与控制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和方法。  2.大气污染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大气污染的来源、变化及分布规律 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及控制方法 烟气污染形成机制与控制方法 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 多种污染物协同处理与二次污染物抑制。  3.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主要研究方向: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城市生物质废物的能源转化机制 污泥资源化利用 危险废物处理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迁移转化和环境风险控制。  4.环境监测与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新技术 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风险评价 区域环境过程调控。  5.环境污染控制化学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介质中特殊污染物的污染过程及生态毒理学机制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和毒性变化 典型生产工艺环节污染物的安全转化。  (十二)管理科学  1.服务业发展与服务创新  主要研究方向:首都服务业发展模式 信息服务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 知识资本主导下的服务管理创新。  2.资源环境政策  主要研究方向:北京市水资源消耗评价模型与方法 新能源产业政策与经济发展模式 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分析和路径选择 北京市人口承载能力研究。  3.城市大系统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特大城市智能管理模型与方法 城市大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社会网络与群体行为 城市交通运输瓶颈及优化方法 基于系统的大城市全过程安全风险控制管理。  4.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  主要研究方向:北京地区人才演化机理与结构需求 新形势下北京地区创新人才配置机制 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服务体系 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  5.首都经济圈发展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世界城市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管理机制 首都地区经济发展规律与经济管理机制 农业经济与农业政策 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论。  6.科技创新与科技政策  主要研究方向:高新技术转移与北京可持续发展 高科技企业家成长机制 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链形成模式 基于创新驱动的科技管理模式 面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科技政策。  (十三)交叉学科  1.仿生制造  主要研究方向:仿生功能结构制造 仿生感知、致动、控制原理 仿生器件的设计与制造。  2.微纳制造  主要研究方向:微纳设计 微加工原理 纳米结构成形机制 微纳复合加工机理 微纳操作、装配与封装方法。  3.智能交通与轨道交通  主要研究方向:智能交通信息共享 道路网络交通流优化组织 综合交通枢纽的交通组织方法 北京市公共交通管理政策研究 轨道交通数据库及信息化平台研究 轨道交通全自动驾驶系统 轨道交通车辆在途监测与预警研究 列车和机电设备节能优化控制模型。  4.环境生物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污(废)水、废气及生物质废物利用中的现代生物技术 快速生物检测技术和生物毒理学评价体系 土壤生物修复。  5.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  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系统的全过程安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重大社会安全事件预警与应急决策的理论和方法 重大复杂社会安全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 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建模理论、仿真分析技术和方法 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 城市应急综合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发展战略研究  围绕首都基础研究长远发展,着力强化战略筹划。把握首都发展战略需求,跟踪学科前沿动态与趋势,凝练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基金管理等战略研究,不断提升战略调控能力 定期修订规划、编制具有较强导向性和操作性的项目指南与申请指南,发挥市自然科学基金在首都科技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切实提高规划和项目指南的科学性、战略性和前瞻性 充分发挥科学家群体和有关学术团体的决策咨询作用,广泛征求专家学者、依托单位、政府部门等社会各界对基金发展等各方面的战略和政策咨询意见。  (二)逐步提高经费投入  保障财政经费投入。立足保障首都基础研究持续稳定发展、夯实自主创新科学基础,根据国内外科技创新政策和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市基础研究发展形势和市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状况,把握首都基础研究队伍发展动态,科学预测经费需求,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持续稳定增加市自然科学基金投入,提高项目资助强度。  引导社会多元投入。充分发挥市自然科学基金的品牌效应和辐射效应,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的战略合作,建立联合资助机制,积极引导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与市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向市自然科学基金捐资等方式资助基础研究,促进科技资源共享,不断建立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基金投入体系。  (三)提高管理服务效能  完善基金规章制度。以市政府颁布实施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为依据,针对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形成较为完善的科学基金规章制度体系。贯彻北京市财政与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健全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强化部门沟通协作。注重市自然科学基金与全市科技工作的衔接,以及与政府其他相关部门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面向需求的宏观引导,发挥市自然科学基金在首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基金内部管理。规范内部管理,强化服务职能,提高绩效管理能力 加强培训和职业素养教育,不断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基金工作经验 推进内部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提高基金管理效能 树立工作人员信用理念,构建廉政和职业道德风险防控工作机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四)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建立并完善市自然科学基金网络化工作平台。建设评审专家的智能选派信息系统、非共识项目评审系统、会议评审系统、专家信用管理系统、项目数字档案管理系统、项目预算管理系统、成果管理系统、市自然科学基金办内部办公系统等,实现基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管理 充分利用国家和其他部门的信息资源,构建基础信息服务数据中心,逐步实现基金项目信息共享,为基金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五)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突出首都需求的战略导向,营造着眼长远、稳定支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对科学基金进行宣传报道,促进社会各界对自然科学基金的认知和重视,争取各方支持。通过宣传市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杰出人才、创新团队,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服务首都、报效社会的奉献精神,加强建设尊重科学、公正透明、激励创新、诚实守信的科学基金文化,不断扩大市自然科学基金品牌影响力。
  • 中央今年计划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入170亿元
    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入稳定增长,2013年计划投入资金170亿元。科学基金目前共收到各类申请15.8万余项,预计今年安排资助计划238亿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在5月28日举行的基金委七届一次全委会上表示,科学基金将继续以70%以上的经费支持学科覆盖广泛的项目类型,鼓励自由探索,为创新驱动发展夯实科学根基。同时鼎力扶植创新人才,拓展开放合作,增强中国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杨卫指出,我国基础研究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阶段,科学基金要放眼世界,在全球创新网络重构、科技版图再造过程中,引导我国科学家坚定创新自信,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争取若干领域早日成为国际“领跑者”。  据介绍,2012年基金委共受理来自全国2188个依托单位提交的17.7万余份各类申请,择优资助1420个依托单位的各类项目38411项,完成236.56亿元的资助计划。同时科学基金评审系统进一步完善,聘任了1693位专家组成第十四届专家评审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积极推动科研诚信建设,今年将继续营造健康学术生态,完成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等规章修订,推进科研诚信案件库建设,严肃查处基金资助过程中的科研不端行为,努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和惩治并重的科研诚信工作体系。
  • Science:自然界存在与新冠病毒密切相关的病毒
    英国《自然》杂志的预印本平台“研究广场”日前登载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老挝北部某些洞穴中栖息的菊头蝠所携带的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具有共同关键特征,这表明自然界存在与新冠病毒密切相关的病毒。 在这项新研究中,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和老挝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间在老挝北部石灰岩“岩溶地带”捕获了46种共计645只蝙蝠,并就这些蝙蝠携带的冠状病毒是否与新冠病毒相似展开采样研究。  研究者发现,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RBD)通过与人类细胞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来侵入人体。自然界存在的蝙蝠冠状病毒能否与人类细胞受体ACE2结合,该病毒有无与新冠病毒类似的RBD,是判断蝙蝠冠状病毒能否跨物种传播的重要依据。  论文显示,科研人员从栖息于老挝北部某些洞穴的上述菊头蝠身上采集了样本,并在这些样本中发现了3种与新冠病毒RBD高度相似的蝙蝠冠状病毒。研究人员指出,代号为BANAL-52、BANAL-103和BANAL-236的病毒是“迄今已知的与新冠病毒最接近的”蝙蝠冠状病毒。其中BANAL-236病毒具有与新冠病毒几乎相同的RBD。论文作者之一、巴斯德研究所病原体探索领域的负责人马克艾利奥特说,这3种蝙蝠冠状病毒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源头,并可能构成直接传播给人类的实质风险。  此前曾有西方媒体称,RaTG13冠状病毒最接近新冠病毒。但新研究表明,与在云南发现的蝙蝠冠状病毒RaTG13相比,上述菊头蝠所携带的这3种冠状病毒的RBD与新冠病毒更为接近。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病毒研究中心病毒基因组学负责人戴维罗伯逊教授此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RaTG13冠状病毒最接近新冠病毒”这种说法容易误导人,因为自然界中有很多冠状病毒在传播,还有很多冠状病毒未被采样,在已知冠状病毒中这两者关系比较接近,其实它们之间有几十年的进化距离。  未参与巴斯德研究所和老挝大学上述研究的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病毒学研究人员爱德华霍姆斯指出,持续采集样本是了解病毒起源的唯一途径。这项研究强调自然界存在的蝙蝠冠状病毒极易感染人类,这是未来面临的明确风险。
  • 《自然》:美科学家首次测量出卡西米尔斥力
    真空中两块平行金属板之间存在某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被称为卡西米尔力。通常情况下,这种力只会导致物体“相互吸引”,而非“相互排斥”。美国科学家最近在实验中成功将这种力转变为斥力,并对其进行了测量。  这项研究由哈佛大学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教授费代里科卡帕索领导。科学家发现,真空中两块平行金属板的表面距离小于100纳米时,产生的卡西米尔力十分明显。如果将其中一块金属板置换为硅板,并将它与另一块金属板浸入某些流体中,使它们距离非常接近,此时产生的卡西米尔力便是一种斥力。  为了测量这种斥力,研究人员利用一个表面镀金的微型球和一块硅板模拟两个平行平板。在非常微小的距离内,二者的表面被认为是几乎平行的。研究人员将二者浸入无色油状液体溴苯中,使二者相互靠近,直至卡西米尔斥力开始发挥作用。此时,研究人员通过测量两者距离变动时微型球的偏转来测量卡西米尔斥力。  卡西米尔力非常微弱,但却可以使纳米及毫米尺度的电子元件粘合在一起。例如,在计算机芯片工业,当硅片上的元件小到一定尺度,它们就会粘在一起。如果将卡西米尔引力转化为斥力,这种现象就不会发生。而且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例如可以用于制造无摩擦轴承等理想设备。  有关此项研究的论文1月8日将作为封面文章刊登在《自然》杂志上。
  • 产业化大咖谈 |丁传凡:研发阶段起即和企业紧密结合
    经过十多年不断发展,我国实现了一批科学仪器的产业化,涌现出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仪器企业,奠定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与其他强国相比,中国科学仪器产业实力还存在一定差距。如,进出口逆差近年一直在100亿美元以上,某些品类国产占比不高、甚至全部依赖进口。科学仪器研制、成果转化、产业化不是容易的事儿。2023年5月18日举办的“中国科学仪器产业化高峰论坛”所邀请的5位嘉宾以及主持人,都是有成果成功转化或产业化经验的人士,他们都是从做技术开始,有的是成功开发出了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有的参与创业或者是直接创办企业,有的企业处于起步阶段,有的企业已经上市,甚至是达到了几十个亿的营收规模。5位具有代表性嘉宾与同样具有丰富产业化经验的主持人一起,共同探讨科学仪器产业化成功之路。经过检验的经验或观点的分享,将给行业以及年青一代以启发。浙江省先进质谱技术与分子检测重点实验室主任丁传凡作为本次产业化高峰论坛的嘉宾,就产业化面临哪些难题、如何解决,高效产业化中人和团队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浙江省先进质谱技术与分子检测重点实验室主任丁传凡“实现科技成果转让,一是有先进性,二是要有应用价值”议题一:请嘉宾分享一下自己最成功或最具特点的产业化项目?丁传凡:我觉得我技术转让比较成功的一个项目,就是印刷线路板离子阱质量分析器的产业化。印刷线路板离子阱质量分析器的加工难度和生产成本都远远低于其他现有的质量分析器。这个成果当时是转让给日本岛津公司,当时的外汇汇率下转让费大概在1000万人民币左右,目前已经有产业化,据说这个仪器大概销售到100台左右。我觉得要实现科技成果的转让必须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成果要具有先进性,第二个特点是要具有应用价值,公司把成果转化以后,能够产生它的产值。“科研工作跟产业化需求不能脱节,成果转让不能是一锤子买卖”议题二:产业化面临哪些难题?如何解决?产业化进程中的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难题。0到1(想法到样机)可能是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怎么形成,是企业活下来的根本;1到10、100、1000(样机到产品、产品到规模化生产、大规模应用),产品能不能批量化、企业能不能做大,遇到的问题可能是产业的环境或者生态是什么样的,上下游分工、合作,关键元器件的保证、利润的获取等等。 丁传凡:我不是做企业的,也基本上一直在高校里面工作,所以,我想谈一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实际上我的专利成果转让比例是很低的,目前为止我大概有专利150项,真正实现转化的10项都不到。我一直在考虑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觉得第一个问题、也是关键的问题,是科研工作跟产业化需求脱节。比如,平常我在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我很少知道或者很少考虑到产业化有什么需求,尤其是短期的、迫切的需求,以及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它有哪些需求。第二个是制度问题,即转让的方式。我了解到在美国或者加拿大,一个专利的转让费,第一笔费用是很低的,之后会跟产业化为产品的产值进行挂钩。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成果第一次转让的时候,企业的成本比较低,风险比较小,即使把成果转让出去以后没有变成产品,它的风险不大。长期来讲,从技术所有方和产业化,都希望把这个成果或产品做大,大家都是在一条船上,所以双方都有积极性要把成果变成一个产业、变成一个产品。中国现在转让方式,大多数都是一锤子买卖。一个专利10万转让出去,后期产生的几个亿的产值和你没有关系了。所以,现在我更多会考虑怎么在研发阶段和企业进行紧密的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以后,怎么再跟企业紧密的结合把它变成一个产品。还有一个问题,因为我本人主要研究质谱一些关键部件的,尤其是侧重于离子阱质谱和四极杆质谱,以及一些离子源等。关键部件的转化,首先它是个长期的过程;其次,更需要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紧密结合,所以从研究机构来讲,我是非常希望和产业界从开始研发阶段就开始结合,而不是说我有个专利产品以后,再看看企业是要还是不要。“将在谋不在勇,兵在精不在多”“知人善任”议题三:高效产业化中,人和团队如何发挥作用?无论是成果转化还是产业化,人都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本次高峰论坛专门设置了“人”的议题。人的因素实际又分两方面,一是“掌门人”的思路和考量,如企业怎么发展?第二个就是核心人的选和用,两个都很重要。丁传凡:我跟其他嘉宾不太一样,我主要在学校里面,团队没那么大,因此管理起来要相对简单一点。但是道理是一样,所以总体来讲,我觉得两句话可以概括,第一个是将在谋不在勇,兵在精不在多;第二个要知人善任,把对的人放到对的岗位上去。作为团队的负责人来讲,怎么把握方向、怎么选人用人是最重要的。比如说我这个团队有做整机仪器的、有做核心部件研发的、还有做应用的,做整机的这个人要求他综合能力要稍微强一点,做核心部件研发的创新性要强一点,对于团队里的人,我更喜欢那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就是想别人之不敢想、做别人之不敢做,这样成果的创新性才比较强。附录:丁传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硕士;复旦大学博士;1990年起,先后担任日本东京大学反应化学系访问学者、美国纽约州卫生局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博士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员,客座教授等。2004年3月-2018年11月,复旦大学化学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2018年12月-现在,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特聘院长。2020-现在,浙江省先进质谱技术与分子检测重点实验室 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精密科学仪器及其电子控制技术,高精密质量分析器的原理和方法等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高阶电场对四极质量分析器性能的影响,线形离子阱数字电路控制和数据采集技术研究,并据此发明了多种新型的四极质谱和四极离子阱质谱,以及新型质谱电子控制与操作技术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s Review Letters》, 《Analyt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Mass Spectrometry》等国内外一流学术杂志上发表SCI/EI论文1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仪器专项项目1项、仪器专项项目1项(重点项目)、面上项目2项;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项目子课题3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以主要完成人获2010、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等。1、2009年上海市科技发明选拔赛 银奖2、2010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验总局“科技兴检奖” 一等奖3、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4、2015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5、2016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创新银奖6、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7、201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 二等奖8、2020 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 中科院精密测量院研制出相位锁定的涡旋物质波干涉仪
    近日,精密测量院江开军研究团队研制出基于超冷原子气体的涡旋物质波干涉仪,并观察到两自旋分量上干涉条纹的相位锁定现象,相关研究成果 6月30日发表在学术期刊《npj Quantum Information》上。   干涉是经典波动力学和量子力学中的基本现象,以此为基础的干涉仪可以通过测量不同路径或通道间的相位移动对物理量进行精确测量。超冷原子气体具有组分纯净、相干性好且内外态精确可控的特点,基于该体系的物质波干涉仪近年来成为精密测量和基础物理研究的重要工具。目前在超冷原子气体中实现的物质波干涉主要是通过操控物质波的平动自由度实现分束,观测具有不同线动量的物质波干涉条纹进行相位测量。而另一方面,由角动量表征的转动是体系另一个重要自由度,并且超冷量子气体中的角动量与体系的涡旋、超流等量子现象具有密切的联系。在超冷原子气体中可以基于不同的角动量态实现一类新型的涡旋物质波干涉,有望用于测量体系的外部磁场、转动、粒子间相互作用和几何相位等物理量。实现涡旋物质波干涉的前提是在超冷原子气体中可控的制备和操控涡旋态。近年来携带角动量的拉盖尔-高斯光与冷原子相互作用研究的进展,为建立涡旋物质波干涉仪奠定了基础。   研究团队近年来对超冷原子气体的涡旋光场调控开展了研究,掌握了利用涡旋光场驱动双光子拉曼跃迁实现超冷原子涡旋态的制备、操控与测量方法,测量了自旋-角动量耦合超冷原子气体的量子相变[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2, 110402 (2019)]。 涡旋物质波干涉仪的实验构型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利用偏置磁场在铷87原子F=1超精细能级的三个磁子能级间产生较大的二阶塞曼频移。团队利用一对具有不同角动量的拉曼光束诱导双光子跃迁,获得干涉仪的第一个分束器,干涉仪的两臂具有不同的自旋和角动量(涡旋态);随后利用射频脉冲作为第二个分束器,在两个自旋态(对应分束器的两个输出端口)上都实现涡旋物质波的干涉。通过选择合适的拉曼光和射频脉冲的失谐量,确保原子只布居在两个磁子能级,产生无损耗的分束器。不同于线动量干涉产生的线向干涉条纹,实验上观察到角向干涉条纹。通过对干涉图样的分析,发现两自旋态上的干条纹具有反相位关系(π 相位差),该相位关系不受两涡旋态的角动量差、拉曼光的组成和超冷原子自由膨胀时间等实验参数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涡旋物质波干涉仪测量磁场的方案,并对磁场测量的灵敏度进行了评估,指出该方案可以测量有限大小的磁场,并且测量灵敏度不受原子数波动的影响。该工作为构建基于涡旋物质波干涉的新型量子传感器提供了实验基础。 两自旋态干涉条纹相位关系的实验测量   相关研究成果以“相位锁定的涡旋物质波干涉仪(Phase-locking matter-wave interferometer of vortex states)”为题,发表在学术期刊《npj Quantum Information》上。精密测量院博士生孔令冉为论文第一作者,特别研究助理高天佑和研究员江开军为通讯作者。   该工作获得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国际团队以及湖北省创新群体项目等的资助。
  • 精密测量院研制出相位锁定的涡旋物质波干涉仪
    近日,精密测量院江开军研究团队研制出基于超冷原子气体的涡旋物质波干涉仪,并观察到两自旋分量上干涉条纹的相位锁定现象,相关研究成果 6月30日发表在学术期刊《npj Quantum Information》上。干涉是经典波动力学和量子力学中的基本现象,以此为基础的干涉仪可以通过测量不同路径或通道间的相位移动对物理量进行精确测量。超冷原子气体具有组分纯净、相干性好且内外态精确可控的特点,基于该体系的物质波干涉仪近年来成为精密测量和基础物理研究的重要工具。目前在超冷原子气体中实现的物质波干涉主要是通过操控物质波的平动自由度实现分束,观测具有不同线动量的物质波干涉条纹进行相位测量。而另一方面,由角动量表征的转动是体系另一个重要自由度,并且超冷量子气体中的角动量与体系的涡旋、超流等量子现象具有密切的联系。在超冷原子气体中可以基于不同的角动量态实现一类新型的涡旋物质波干涉,有望用于测量体系的外部磁场、转动、粒子间相互作用和几何相位等物理量。实现涡旋物质波干涉的前提是在超冷原子气体中可控的制备和操控涡旋态。近年来携带角动量的拉盖尔-高斯光与冷原子相互作用研究的进展,为建立涡旋物质波干涉仪奠定了基础。研究团队近年来对超冷原子气体的涡旋光场调控开展了研究,掌握了利用涡旋光场驱动双光子拉曼跃迁实现超冷原子涡旋态的制备、操控与测量方法,测量了自旋-角动量耦合超冷原子气体的量子相变[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2, 110402 (2019)]。涡旋物质波干涉仪的实验构型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利用偏置磁场在铷87原子F=1超精细能级的三个磁子能级间产生较大的二阶塞曼频移。团队利用一对具有不同角动量的拉曼光束诱导双光子跃迁,获得干涉仪的第一个分束器,干涉仪的两臂具有不同的自旋和角动量(涡旋态);随后利用射频脉冲作为第二个分束器,在两个自旋态(对应分束器的两个输出端口)上都实现涡旋物质波的干涉。通过选择合适的拉曼光和射频脉冲的失谐量,确保原子只布居在两个磁子能级,产生无损耗的分束器。不同于线动量干涉产生的线向干涉条纹,实验上观察到角向干涉条纹。通过对干涉图样的分析,发现两自旋态上的干条纹具有反相位关系(π 相位差),该相位关系不受两涡旋态的角动量差、拉曼光的组成和超冷原子自由膨胀时间等实验参数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涡旋物质波干涉仪测量磁场的方案,并对磁场测量的灵敏度进行了评估,指出该方案可以测量有限大小的磁场,并且测量灵敏度不受原子数波动的影响。该工作为构建基于涡旋物质波干涉的新型量子传感器提供了实验基础。两自旋态干涉条纹相位关系的实验测量  相关研究成果以“相位锁定的涡旋物质波干涉仪(Phase-locking matter-wave interferometer of vortex states)”为题,发表在学术期刊《npj Quantum Information》上。精密测量院博士生孔令冉为论文第一作者,特别研究助理高天佑和研究员江开军为通讯作者。  该工作获得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国际团队以及湖北省创新群体项目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34-022-00585-5
  • 回眸2022: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谋划发展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为未来规划蓝图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落实落地之年。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中,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站在这一节点回眸,越发可以看到那一条条清晰的脉络……污染防治向纵深、精准扩展“十四五”期间,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11月,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从“坚决打好”,到“深入打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解释说,两字之差,意味着攻坚战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更高。2022年,一系列深化措施不断出台。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印发《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在延续了“十三五”期间黑臭水体治理行之有效做法的同时,针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新特点,进一步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文件提出治理范围要进一步扩大到县级城市,强化流域统筹治理,防止黑臭水体返黑返臭,加大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力度,并强调要“补短板”、不盲目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新扩建污水处理厂等。在大气方面,随着“大气十条”和“蓝天保卫战”的持续攻坚,大气污染防治逐渐告别了以PM2.5为主的阶段,迎来了同时关注臭氧、移动源等新阶段。11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要求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个标志性战役。在解读时,相关负责人指出,三个标志性战役在区域、领域、措施上互相协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但在政策制定上,努力做到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精准,确保各项政策举措科学有效。新污染物治理提上议事日程2022年也被称为是中国新污染物治理起步的“元年”。新污染物是指那些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5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从六个方面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行系统安排部署。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较为完善的新污染物治理体系,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表示,加强新污染物治理是继雾霾、黑臭水体之后,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啃的“硬骨头”,为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供新的目标靶向,承担着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延伸深度、拓宽广度的重要任务;也是有效防控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和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11月4日,新污染物治理部际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正式启动。近日,四川、山西、河北等省(区、市)也纷纷出台省级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提出将开展相关调查和监测,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措施。“先立后破 稳中求进”推进能源转型“双碳”目标对能源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推动能源革命,大力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建成世界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水电、风电、光伏等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1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都稳居世界第一。同时,2022年,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我国提出“先立后破,稳中求进”的新节奏,坚决抑制“运动式”“一刀切”的减碳模式。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实行全国煤炭产量日调度的机制和价格、库存的监测机制,有效发挥煤电基础性调节性作用;扎实提升电力安全保供能力;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推动我国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特别是今年以来,多项重大能源工程取得进展,不断夯实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基础。7月1日,白鹤滩至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竣工投产,这是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战略大动脉,每年可输送清洁电能超300亿千瓦时。12月7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泰安—泰兴段正式建成投产,为我国东部地区能源保障增强“底气”。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5亿千瓦,同比增长8.3%。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约3.5亿千瓦和3.6亿千瓦,同比增长16.6%和29.2%,保持快速增长。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进一步加强污染防治的同时,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也成为2022年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基于环境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高度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征,我国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在减污中降碳、在降碳中减污。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时期乃至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指出,该方案强化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近日,吉林、湖北、浙江、陕西等省(区、市)均发布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了具体工作任务和举措,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区域、园区、企业等不同层级开展试点,形成一批示范性标杆。作为我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制度创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2022年也释放出减排的新动能。截至12月22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大关,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23亿吨。据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第一个履约周期的建设和运行,全国碳市场已经建立起基本的框架制度,打通了各关键流程环节,初步发挥了碳价发现机制作用,有效提升了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了预期目标。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2022年,中国举办了多场主场外交活动。通过这些“窗口”,在感受中国生态环境变迁的同时,也让世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有了全新理解。年初,“绿色冬奥”成为中国展示给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从首次实现奥运场馆全部由绿色电力供应,到场馆采取可持续利用模式;从选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到氢能源汽车大规模示范应用;再到通过林业碳汇、企业捐赠等方式实现碳补偿……北京冬奥会成为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交出一份精彩答卷。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武汉举行。这是中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首次承办该会议。大会通过了“武汉宣言”和《2025-2030年全球湿地保护战略框架》,为当前及未来的全球湿地保护修复指引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中国在大会期间提出,将建设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对1/5的湿地实行最严格保护,设立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中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等。中国的武汉、合肥、济宁等七个城市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这一全球湿地保护成就的最高荣誉。截至目前,全球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中国占据13个,数量世界第一。12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经过数年艰辛工作和最后近两周“冲刺”,在主席国中国的引领下,《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通过了全球高度期待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今后至203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新的蓝图。这些成绩和案例,凝聚起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力,集中展现了人类在探索与自然相处之道上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引发国际社会共鸣与思考。唱响新时代黄河保护“大合唱”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和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空间,黄河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如果说“十三五”期间,我国流域治理的重点主要是长江;“十四五”全面开启了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2022年8月,生态环境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对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作出了整体部署。《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的比例要达到81.9%、基本消除地表水劣Ⅴ类水体、黄河干流上中游(花园口以上)水质达到Ⅱ类、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不低于90%、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要达到90%以上。这份文件,加上此前6月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10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共同构成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这是我国全面推进国家‘流域系统保护与治理’法治化的又一生动实践。”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评价说。同时,为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8月,财政部印发《中央财政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支持方案》;10月,科技部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实施方案》;12月,工信部等四部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沿黄省区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关政策……一曲新时代黄河保护“大合唱”正在唱响。以法治力量守护美丽中国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是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有力武器;也是引导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保障。2022年,一系列生态环保领域的法律颁布实施。作为地球之肾,湿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6月1日起,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湿地保护法开始施行。该法律立足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修复,确立了“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建立了覆盖全面、体系协调、功能完备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引领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6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施行。这是该法实施20多年来第一次全面修订,紧密结合了当前我国噪声污染防治的形势,科学总结了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规律和实践经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该法完善了源头预防的有关规定,加大了噪声传输管控力度,并新增了工业噪声排污许可制度、宁静区域创建等制度,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新要求新期待。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世界上唯一一部国家层面立法保护黑土地的法律。在法律中,不仅包括了立法目的、适用范围等一般性规定,还针对黑土资源调查和监测、科技支撑、数量保护措施、质量提升措施等方面作了规定,希望通过制度设计更好地稳住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守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今年10月,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三周年之际,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了黄河保护法,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黄河安澜无害、促进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作出针对性规定,有许多制度创新和务实管用的举措。首批国家公园设立一周年取得新进展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近年来中国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优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体系的关键举措。2021年10月12日,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开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新篇章。一年来,国家公园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据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介绍:通过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三江源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得以提升。目前,国家公园内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极大恢复,特别是旗舰物种藏羚羊从保护初期的不足2万只增加到7万只左右,藏野驴增加到3.6万只左右。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这里整合、撤并原分属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管理的73个自然保护地,大熊猫局域种群的栖息地联通和基因交流逐步恢复,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量的72%得到了有效保护。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畅通了虎豹跨境迁徙通道,实现了野生东北虎、东北豹从跨境游走觅食到境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转变,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数量分别达到50只以上、60只以上,“虎啸山林”得以重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国家公园建设涉及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责任追究等多项制度创新。此前的试点以及设立一年来的运行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基础与保障。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刷新“进度条”2022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时强调,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今年以来,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刷新“进度条”,国家水网加快构建。截至10月底,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达到45项,创历史新高;1-10月,全国累计新开工水利项目2.4万个,新增投资规模1.1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开工5200余项工程项目、多增加投资规模7235亿元。这些水利工程都有什么作用?人们也许还记得,4月,随着位于山东德州市境内的四女寺水利枢纽和天津市九宣闸闸门缓缓开启泄水,千年京杭大运河迎来了世纪复苏。6月,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互联互通通航。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迎来了通水8周年的日子。据统计,8年来已累计从丹江口水库调水超53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4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达8500万人。除了供应沿线生活、生产用水,丹江口水库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90多亿立方米,推动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多年下降后实现止跌回升。近日,作为目前我国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在经历了5年的施工建设后,主体工程也即将实现试通水试通航。未来,它将惠及皖北豫东5000多万人口并形成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正如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介绍,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建设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是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全国一盘棋制度优势的生动写照。
  • 40个项目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米制造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纳米制造的基础研究’2010年度项目评审会议于7月1—4日在长春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姚建年院士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计划局孟宪平局长、数理科学部主任解思深院士、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黎明常务副主任、化学科学部、信息科学部等相关科学处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承办单位吉林大学校长展涛教授、常务副校长赵继教授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二处(机械学科)王国彪主持了开幕式。  姚建年主任在讲话中强调了重大研究计划侧重前沿和基础的研究特色、筛选项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吸纳和稳定优势研究团队、加强交叉学科研究,保障该重大研究计划的高质量完成。孟宪平局长对重大研究计划的要求、工作部署、政策和经费安排等情况做了进一步具体说明。黎明副主任宣布了评审专家组的组成,并对项目评审和研究工作提出了重视多学科交叉融合、发挥重大研究计划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探索性工作等具体工作要求。王国彪详细介绍了2010年度该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受理情况、分类分布情况、评审原则和评审工作细则。本年度共接受申请重点支持项目31项、培育项目128项。经过通信评议,择优上会评审重点支持项目9项、培育项目60项。因该重大研究计划涉及机械、信息、力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通信评议专家由各相关学科确定,由机械学科统一安排通信评审。  本次会议评审的项目包括重点支持项目和培育项目。项目评审会由专家组组长卢秉恒院士和副组长雒建斌教授主持。卢秉恒进一步细致阐述了评审要求和工作细则,进行了专家组的分工安排,分别指定了重点支持项目的责任评审专家和培育项目的分组审阅专家。  本次会议主要议程包括(1)、对重点支持项目的评审。9个上会评审重点支持项目的申请者分别进行了汇报和答辩,责任专家和相关学科专家分别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质询,最后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表决,其中7个项目获得通过,1个项目备选(投票过半数),1个项目建议转为培育项目。(2)对培育项目的分组评审。60个上会评审的培育项目分为4个小组,分别由各小组专家进行了细致审阅与交叉审阅。(3)组织专家组座谈会。对本年度的项目情况和评审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与总结,针对如何凝聚优秀团队、进一步增强该重大研究计划的旗帜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对进一步完善重大研究计划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建议。(4)讨论了2011年度的项目指南,以及组建该重大研究计划联合开放实验室事宜。(5)专家组对培育项目进行集中讨论、评审,最后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表决,其中40个培育项目(含由重点支持项目转来的培育项目)获得通过,2个项目备选。  评审后结束后,王国彪对评审会作了总结,要求进一步充分发挥指导专家组的作用,做好该重大研究计划的顶层设计、调研宣传和资助项目的监督检查,并安排了本年度下阶段的工作。  整个评审会的会议日程紧张,专家组遵循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评审的相关原则,立足于国家高度,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进行了严谨评审,严格把关,讨论深入透彻,分析总结认真务实,为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工作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自然》:世界最小纳米激光器在美问世
    研究人员最近展示了一种有史以来最小的激光器,其包含一个直径仅为44纳米的纳米粒子。该器件因能产生一种称为表面等离子的辐射而被命名为“spaser”。这项新技术可允许光子局限在非常小的空间内,一些物理学家据此认为,就像晶体管之于现今的电子产品,spaser也许将成为未来光学计算机的基础。 美国诺福克大学材料研究中心物理学教授米哈伊尔诺基诺夫表示,现今最好的消费电子产品可在大约10吉赫兹的速度上运行,但未来的光学器件的运行速度可达到几百太赫兹范围。一般来说,光学器件难以实现小型化,是因为光子无法限定在比其一半波长更小的区域内。但以表面等离子形式与光作用的器件就能将光限定在非常紧密的位点上。 诺基诺夫说,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基于等离子的新一代纳米电子设备的理论研究上努力探索。与以前的其他等离子器件不同的是,spaser能有效地产生和放大这些光波。诺基诺夫及同事在近期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此项研究成果。 spaser包含一个直径仅为44纳米的单纳米粒子,激光器的其他不同部分的功能则与常规激光器无异。在普通激光器中,光子通过可放大光线的增益介质在两个镜面间反弹。而spaser中的光则围绕一个等离子形式的纳米粒子核中的金球表面进行反弹。 此中的挑战是确保这种能量不会快速从金属表面消散。诺基诺夫及其团队通过在金球上喷涂嵌有染料的硅层来实现这一要求。硅层可作为增益媒介。来自spaser的光可作为等离子体保持在限定区域,亦可作为可见光范围的光子离开粒子表面。像一个激光器一样,spaser必须“泵”入必要的能量,研究人员利用光脉冲轰击粒子来达到这个目的。 常规激光器的大小取决于其使用的光波长,反射面间的距离不能小于光波长的一半,在可见光范围大约为200纳米。spaser则是利用等离子体解决了此局限。诺基诺夫说,spaser也许将能做到一个纳米大小,但任何小于这一尺寸的纳米粒子,其功能就会丧失。 美国乔治亚州大学物理学教授马克斯托克曼称,和目前最快的晶体管相比,spaser虽具有同等的纳米尺度,但其速度要快上1000倍,这为制造速度超快的放大器、逻辑元件和微处理器提供了可能。 诺基诺夫则表示,spaser不仅能在光子计算机领域找到用武之地,也能在现今使用常规激光器的领域得到应用。更为现实的应用领域就是磁性数据存储业。现今用于硬盘的磁性数据存储介质已达到其物理极限,扩展其存储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其记录过程中用非常小的光点对介质进行加热,而这必须使用纳米激光器才能做到。
  •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征订通知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制的《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以下简称《项目指南》)将于2013年12月中旬出版发行。《项目指南》中的部分学科代码等内容有了新的变化,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政策,学科资助范围,正确选择资助类别、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准确选择申请代码,请广大基金申请人和管理者结合学科资助范围认真阅读,踊跃订购《项目指南》。  《项目指南》针对2014年度集中接收的各类项目进行介绍,充分体现2014年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的指导思想、最新资助政策和管理办法,是指导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依据,是广大科学基金申请人、管理者和评审者必读的参考文献。  1、为了便于订购和邮寄,请各单位详细填写《征订单》,用挂号信或传真发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关服务中心办公室。《项目指南》定价38元,征订日期截止到2013年10月31日(以汇款日期和征订单寄发日期为准)。2013年12月15日后发行《项目指南》。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邮政编码:100085  联系人:机关服务中心办公室 王成  联系电话:010-62327218传真:010-62326927  2、请购书单位在银行或邮局的汇款单上详细注明单位名称和姓名及数量,以便能将汇款发票及时寄出。(财务室电话:010-62327020)  银行汇款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北太平庄支行  单位名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关服务中心  银行帐号:0200010009014450296  邮局汇款  单位名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关服务中心财务室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  邮政编码:100085  附件:附件:《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征订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机关服务中心  2013年9月25日
  • 西安交大《自然通讯》:百纳米级金刚石颗粒自驱动进入钢铁晶体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单智伟教授团队与材料创新设计中心团队合作,研究发现数十、甚至百纳米级别的金刚石颗粒可以在远低于钢铁熔点的温度下,以颗粒而非单个原子的形式,自驱动地进入钢铁晶体内部并且持续向内“行走”,最大行程可达数毫米且主体部分始终保持金刚石晶体结构。关于这一发现及其背后的物理机制的文章,以《纳米金刚石颗粒在铁晶体内部中的运动》(“Inward motion of diamond nanoparticles inside an iron crystal”)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西安交通大学为该工作的第一作者单位和唯一通讯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王悦存副教授、王旭东博士、丁俊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西安交通大学单智伟教授和马恩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为该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李巨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张伟教授、沈阳理工大学段占强教授、贾春德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的梁倍铭硕士、黄龙超博士,范传伟工程师及博士研究生徐伟、刘章、郑芮,硕士研究生左玲玲等。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安交大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西安交通大学王宽诚青年学者等项目的支持。钢铁渗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多年前,其主要过程是:外界碳源(固/液/气)在高温下分解为活性碳原子并逐渐渗入进钢铁,从而使低碳钢工件拥有高碳表面,再经淬火、回火处理,获得高硬度、高耐磨的表面。传统认知中,渗碳所用的碳源必须要先分解成活性碳原子,然后才能在浓度梯度驱动下,以单个原子的形式扩散进入铁晶格并间隙固溶其中,过饱和后以碳化物或石墨的形式析出。然而,进入的碳无法以最理想的强化相——金刚石出现。由此引发了一个科学上的创新思考:金刚石小颗粒有没有可能整体进入钢铁晶体中,并且保留金刚石结构。为验证这一大胆设想,研究团队以金刚石纳米颗粒和高纯铁及低碳钢为对象(图1a, b),利用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加热过程中金刚石纳米颗粒的运动过程进行实时观察:当表面附着有金刚石颗粒的钢铁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其表面氧化膜首先发生分解,暴露出新鲜的铁原子。然后这些铁原子迅速向上扩散覆盖金刚石颗粒的表面,金刚石颗粒在毛细应力驱动下被快速“吞没”进钢铁基底中。冷却至室温后观察发现:金刚石颗粒不仅能够大量进入到钢铁内部(图1c),并且沉入深度可达到纳米金刚石颗粒自身尺寸的数千倍以上(毫米级)。图1d示意了整个进入过程。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蒙特卡洛模拟及多维度表征,进一步揭示了纳米金刚石颗粒在钢铁晶体内部运动的微观机制:在铁的催化作用下,金刚石颗粒表面发生石墨化并部分溶解,在钢铁基底中及纳米金刚石颗粒周围分别形成长程和局部的碳浓度暨化学势梯度。在与此伴生的铁化学势梯度驱动下,金刚石周围的铁沿着金刚石和铁基底的界面不断上涌并形成一个向下局部应力,“推动”着金刚石向下前进。铁原子在金刚石颗粒表面的石墨层内的界面扩散,恰好为其远程迁移提供了快速通道(铁原子沿此通道向上迁移的速率得以高于铁晶格中碳原子向下运动的速率)。图1 (a)研究中所用的纳米金刚石粉的透射电镜表征;(b)纳米金刚石颗粒进入纯铁基底中的原位扫描观察;(c)纳米金刚石颗粒在铁内部的透射表征;(d)纳米金刚石自驱动进入钢铁基底的全过程及原理示意。由于纳米金刚石具有超高强度、热导率、化学稳定性与低热膨胀系数、低摩擦系数、超高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金属强化粒子。基于上述发现,将纳米金刚石渗入进钢铁材料中,形成钢铁和金刚石的梯度复合材料,有可能大幅改善钢铁的表面性能,如硬度、导热性和耐磨性等。中国是最大的人造金刚石制造国,生产了世界上90%以上的人造金刚石,其中作为副产品的纳米金刚石粉的价格仅为~2000元/公斤。初步估算显示1公斤纳米金刚石粉能处理10吨的钢材(形成mm级的硬化层)。中国的钢铁年产量超过10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同时,中国也是钢铁的最大使用国,应用需求非常旺盛。该研究为钢铁材料的表面强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8692-5#citeas
  • 自动化所获国家自然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已公布,自动化所杨鑫副研究员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小动物在体自发荧光断层分子影像仪器设备”项目,成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的资助,资助经费为160万元,这是自1998年此类专项设立以来我所获得的第一个专项,该项目的设立,进一步推动了自动化所在科学仪器研制方面的影响。  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旨在促进基础研究里面的科学仪器和科学仪器里面的基础科学问题。该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基础科学的前沿研究所急需的重要科学仪器的创新性研制或改进,重点资助对前沿学科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关键科学仪器和部件的研制、为验证新原理和新方法的科学仪器和部件的研制。  光学分子影像设备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和高图像分辨率,能够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提供定性、定位、定量的信息,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杨鑫副研究员在光学分子影像研究与应用方面,经过前期的大量工作,在成像方法、关键技术和生物实验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与积累。此次承担的专项项目,旨在研制一套小动物在体荧光分子影像设备,重点解决复杂生物体非匀质特性带来的挑战性难题 实现生物体在体、连续成像与定量、精确分析处理及可视化 为肿瘤研究和药物研发等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提供亟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满足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对分子影像设备的迫切需求。
  • 2022年国家自然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来了!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申请指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申请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指南中所述的要求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2年3月4日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申请指南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战略部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继续实施原创探索计划,完善对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原创项目)的非常规评审机制,以进一步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投身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加速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一、资助定位  原创项目资助科研人员提出原创学术思想、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如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或揭示新规律等,旨在培育或产出从无到有的引领性原创成果,解决科学难题、引领研究方向或开拓研究领域,深入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的高质量发展。二、资助模式  (一)项目类型。  原创项目分为专家推荐类和指南引导类两种类型。  专家推荐类原创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统一发布年度申请指南,提出相关申请要求,不限研究领域或方向。申请人经推荐人推荐可随时提出项目申请,相关科学部受理并分批组织审查和评审。  指南引导类原创项目,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科学部通过征集科学家建议、学术论坛讨论或专家论证等形式,形成项目指南并适时发布。项目指南包括研究领域或方向、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等。申请人提出申请时不需要推荐人推荐,相关科学部受理申请并组织审查和评审。  (二)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原创项目采用灵活的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专家推荐类原创项目资助期限一般为1-3年,资助强度一般不超过100万元/年。申请人可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地选择资助期限和提出资金需求。  指南引导类原创项目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由项目指南确定。三、申请要求  (一)申请条件。  依托单位具有承担基础研究项目(课题)或其他基础研究经历的科学技术人员均可提出申请。  原创项目的核心研究内容不能与正在执行或处于评审阶段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重复。  (二)申请方式。  专家推荐类原创项目,每个项目申请需要2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且在国内或国外学术界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同行专家,或2名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包含1名固定编制项目主任和1名科学部负责人)推荐。除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部负责人外,每位推荐人每年只可推荐1项原创项目申请。推荐人应针对项目学术思想的原创性、科学性和潜在影响力提出详细的推荐意见。  指南引导类原创项目申请无需专家推荐。  (三)申请时间。  2022年3月30日以后,专家推荐类原创项目申请人可随时提出项目申请。  指南引导类原创项目申请人应根据项目指南时间要求提出项目申请。  (四)限项申请规定。  1.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原创项目(含预申请)。  2. 原创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获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范围(资助期限1年及以下的项目除外)。四、申请程序  原创项目申请程序包括预申请和正式申请,预申请审查通过的项目申请人方可通过依托单位提交正式申请。  (一)预申请和审查。  1. 申请人可于2022年3月30日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撰写预申请。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在信息系统“申请与受理”菜单下,点击“原创项目预申请”,进入预申请填写页面,选择“专家推荐类”或“指南引导类”;指南引导类原创项目申请人还需要在附注说明栏选择项目指南相应名称。  2. 申请人按照系统中的有关提示填写预申请相关内容后直接提交至自然科学基金委。预申请主要阐述所提学术思想的原创性、科学性和潜在影响力,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专家推荐类申请项目的预申请提交后,信息系统将向推荐人发送电子邮件,告知推荐人提交推荐意见。申请人可在线查看推荐意见是否已提交,但不能查看推荐意见内容。  3. 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科学部受理预申请并组织审查。审查结果将以电子邮件形式反馈至申请人。预申请正文和推荐意见中均不得填写任何申请人或推荐人的个人或单位信息,否则将无法通过预申请审查。  (二)正式申请。  1. 通过预申请审查的申请人,应按照“专项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正式申请书撰写提纲”要求填写正式申请书。正式申请的核心研究内容应与预申请一致。  2. 除特别说明外,每个原创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超过2个。  3. 原创项目资金管理采用预算制。申请人应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认真编制预算表。  4. 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  5. 原创项目采用无纸化申请方式,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并及时提交正式申请项目清单、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材料。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与之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保持一致。五、注意事项  (一)资助项目信息公布。  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在官方网站公布资助原创项目基本信息,对于专家推荐类原创项目还将公布推荐人姓名。  (二)项目实施保障。  原创项目负责人应将主要精力投入原创项目的研究中;依托单位应加强对原创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减轻项目负责人不必要的负担,为项目研究提供必要的制度和条件保障。  (三)其他。  原创项目申请与资助不设复审环节。  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把相关项目负责人项目执行情况、推荐人推荐情况和评审专家的评审情况计入信誉档案。  (四)各部门咨询电话。数学物理科学部010-62326911化学科学部010-62329320生命科学部010-62329341地球科学部010-62327157工程与材料科学部010-62326884信息科学部010-62327090管理科学部010-62326898医学科学部010-62328952交叉科学部010-62328382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信息中心)010-62317474
  • 揭秘中国人群肾癌关键致病基因:复旦交大团队发文《自然· 通讯》
    如多数肿瘤一样,肾癌的分子分型是提高肾癌疗效及肾癌精准治疗的关键。美国临床肿瘤蛋白质组学会(Clinical Proteomic Tumor Analysis Consortium, CPTAC)曾公布了103例透明细胞肾癌患者的蛋白质基因组学特征,为欧美国家的肾癌精准治疗提供了依据。但该数据来源于西方肾癌患者,同国内的患者存在差距,该研究并不能满足国内肾癌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迫切需求。复旦大学丁琛教授团队、叶定伟教授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赵健元教授团队联合对232例本土肾癌患者人群的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进行了分析 ,综合蛋白组、基因组并结合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数据,描绘了中国透明细胞肾癌的蛋白质基因表达图谱,揭示了中国人群肾癌关键致病基因变异。为更优的诊疗提供了依据。该工作发表于《自然通讯》1。下图描述了该研究的整体思路和方法。Fig. 1a: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multiomics analyses of ccRCC, including sample preparation, protein identification, WES, and function verification. 其中WES(全外显子组测序)是关键数据之一。作者在文中特别提到,该工作分别使用了IDT埃德特公司的DNA建库试剂盒(原Swift Biosciences*)、接头、外显子WES panel以及定制探针,并使用到了贝克曼库尔特的SPRIselect (Beckman, B23319)进行了文库的纯化。* 2021年3月,IDT埃德特完成对于Swift Biosciences公司的收购。IDT埃德特公司的相关产品:1. IDT xGen cfDNA & FFPE DNA 建库试剂盒(卓越版)使用该试剂盒可对cfDNA样本或FFPE组织提取的 DNA 样本进行灵敏、准确的变异检测。使用该试剂盒的专用连接法,可使转化率达到最高并抑制接头二聚体形成。在单链连接期间引入特异性分子标签 (UMI) 序列,便于采用多种去重和纠错法。2. 原Swift Accel-NGS 2S Hyb DNA 建库试剂盒(现IDT 2S Hyb DNA 建库试剂盒)利用独特的专利技术,保证样品高效的文库转化率,使得降解样品和低起始量等困难样品(例如FFPE、cfDNA等样品)产出高质量的测序数据。只需≥10 ng cfDNA 或≥ 100 ng gDNA即可进行PCR-free建库流程。独特的5’ 和3’ 修复步骤,针对损伤样品(如物理打断后产生损失)进行修复;对于富含AT/GC的基因组区域覆盖度均一,适用于多种样品类型;优异、高效的文库转化效率使得更多分子进行转化,保持更高的文库复杂度;无需接头稀释,不同起始量也可保持稳定的文库转化效率。3. IDT全外显子捕获试剂盒(xGen Exome Research Panel)IDT全外显子捕获试剂盒(xGen Exome Research Panel)v2由 415,115 条单独合成且经过质控检验的 xGen Lockdown 探针组成。探针组跨越人基因组的 34 Mb 目标区域(19,433 个基因),并且覆盖 39 Mb 的探针空间(即由探针覆盖的基因组区域)。探针组中的所有探针均严格按照 ISO 13485 标准进行生产。探针使用全新的“捕获感知”(capture-aware) 算法进行设计,并进行了专有的脱靶分析,确保实现最完整的设计覆盖度。每条探针均经过质谱法和双定量测量检验,确保探针的质量及在探针库中具有适当的代表性。通过始终如一的深度覆盖,致力于推动临床科学研究。关于贝克曼库尔特的SPRselect:SPRI纯化技术采用顺磁性磁珠、选择性的结合特定大小的核酸,已广泛应用于NGS的纯化及片段筛选等领域,被超200多主流NGS试剂盒推荐,超15,000篇论文引用。相比于传统纯化磁珠,SPRIselect更具备如下优势:1,室温储存。即拿即用、省钱省时:节省昂贵的冰箱空间,更省去大量温度平衡的时间;2,精准的片段筛选,且保证不同批次间稳定性。不论今年或明年,可靠的SPRIselect将始终如一的产出可重复的片筛结果,无需重复测试磁珠比例。如下图所示,不同批次间片筛均值差异不超过2 bp。官方提供片段筛选浓度指引。3,专家首选。已有超40个知名建库试剂盒推荐SPRIselect;超1,000篇论文选用SPRIselect。订购信息参考文献:1,Qu, Y., Feng, J., Wu, X, et. al. A proteogenomic analysis of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DOI: 10.1038/s41467-022-29577-x
  • 《自然》:年轻研究人员成功获得经费的秘密
    p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麻醉学家、临床研究员Peter Nagele在2007年获得了两项大学实验室的科研补助。但是,当他要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申请第一笔主要研究经费时,两次都遭到了拒绝。/pp  实际上,Nagele犯了一些科研新人常见的错误:第一次,他设计了一项1万个病例的临床试验,但这对于科研新人来说,需要的病例太多,可行性不足。第二次,他申请的项目不是该机构的优先研究项目。“之前类似的项目基本是从没中标过。”他说。/pp  然后,Nagele开始了第三次尝试,并学到了一些宝贵的技巧。首先,他和一些同事分享了他的建议草案,并得到他们的反馈。之后,他接受了NIH的一位资助项目官员建议,在参与人员中加入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合作研究者。/pp  2015年,Nagele成功申请到了一项小型临床试验——观察使用β受体阻滞剂防止手术后的心脏问题,此项资助一年约50万美元。他认为,失败与成功的区别是“研究的可行性和意义”,要让评审觉得Nagele和合作者能按时、按预算进行工作。/pp  现在,科研经费竞争越来越激烈,在NIH尤为如此。该机构的研究项目拨款R01和其他相似的基金,大约支持着27500名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目前,NIH申请的5年平均成功率为18%,是历史最低点,而且前景更是堪忧。这就导致项目评审会努力寻求任何可以否决申请项目的理由。/pp  对于年轻研究者来说,这是个巨大的挑战。这个制度总体而言,更有利于经验丰富的研究员。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和项目管理者知道一些能增加申请成功率的方法,例如,充分发挥那些帮助新人的项目的优势、高级别的同事合作、给出正确的预算和选择合适的资助方案,并且尽早开始与NIH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近日,《自然》杂志分享了诸多经费申请小窍门,为年轻科研人员出谋划策。/pp  strong善用新人身份/strong/pp  从2008年开始,NIH就尝试改变资助项目更偏向于有经验研究员的情况。一个方案是优先考虑那些从未获得过NIH资助的“新研究员”。那些研究员在获得学位后10年内被认为是“早期研究员(ESI)”。/pp  NIH进行项目评审时,他们会被分组,ESI之间互相比较,有经验的研究员也不会对ESIs产生影响。这使科研人员能够与具有相似经验和资源的申请人竞争,而且,获批申请中的一半必须来自于ESI。该政策对于年龄没有限制,在2016年,大约有300名50岁以上的研究员获得了生平第一个R01资助。/pp  美国一家帮助科研人员申请经费的公司的创立者John D. Robertson指出,新人学会利用ESI身份申请经费十分重要。如果研究由于产假、病假、服役等原因被迫中断,年轻研究人员还应确保延长其ESI身份。/pp  所以研究人员可以利用新人的优势申请项目,但即便如此,他们也必须在提案中提供足够的细节,以证明他们可以执行研究计划。/pp  strong加入资深合作者/strong/pp  洛杉矶医学中心精神病学家和遗传学家Scott Fears一直在努力申请R01经费,用于研究猕猴大脑发育,但一直没有成功。而在另一个领域,他却获得了一个较小的两年期R03资助。Fears表示,项目评审认为,该研究中加入的经验丰富合作者是一个加分项,“这让她对我的项目更有信心”。/pp  许多年轻的研究人员想知道,如果与领域“大牛”合作是否会提高获得资助的机会。在传说中,这个方法似乎对一些研究人员很有用,但专家们警告说,这么做有时候也会适得其反。/pp  研究中加入合作者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加入共同研究员,他们为项目带来专门的知识或设备 或者跨学科项目是由两名或多名科学家共同申请资助,这种情况下,每个研究人员要负责项目的不同部分。/pp  但在NIH,第二种多研究者的项目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在ESI与非ESI合作的项目中,前者会失去其在申请中的“新人优势”。但资助意愿指数调查显示,该机构对多研究者的资助意愿为6分,与单研究者(7分)差不多。因此,Robertson 建议,增加一名资深人士做为联合研究员,不会危及新人的身份利益,相反能让评审觉得放心。/pp  Nagele在第三次申请R01时就用了这个窍门,加入了两名共同研究人员——他们有经验和专业知识完成项目。当然,这个策略也要运用恰当,选择合作伙伴必须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否则评审可能将其视为“抱大腿”。如果共同研究人员是新人过去的主管,评审也可能会批评申请人没有足够的独立性,即使申请成功也可能影响到资助的期限。/pp  “只有当合作者真的是来联合研究的,这个方法才有效。” Robertson说。/pp  strong大胆开口要钱/strong/pp  年轻研究人员在第一个R01申请中面临的另一个选择是,研究预算是否采用模块化预算机制,这样每年预算会少于25万美元。申请者要给出如何将这笔资金用于人员、设备、旅游和研究的详细说明。/pp  许多资深的部门同事会告诉新人,不要在他们第一次的申请中要求超过25万美元,理由是NIH不想把大笔资金交给一位没有经验的科学家。/pp  但事实上,采取模块化预算,尤其是NIH的那种逐年削减的预算方法可能会伤害到“年轻”实验室的研究。而且数据表明,这样做并不会提高获得资助的机会。在2016年资助的22765个R01中,55%的预算不到25万美元,45%的预算在25万到500万美元之间。约56%的获得资助的人用了“非模块化”预算,超过了25万美元,其中,近一半的研究人员被列为新研究员。/pp  国家综合医学科学研究所(NIGMS)分析了过去五年给出的新拨款,发现虽然只有14%的ESI用了非模块化预算,但其成功率却高达25%,比资深研究员还高,甚至比用模块化低预算的ESI也好。专家建议,如果你的研究真的需要钱,那就去开口要吧。/pp  strong不要指望R21/strong/pp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成瘾领域研究者Wendy Walwyn认为自己无意间发现NIH对转化型研究十分感兴趣。于是,她询问了国立药物滥用研究所的诸多项目官员,选择哪个研究部门或者评审小组,是最合适的?“他们都给了相同的答案:你不能在同一个申请项目中联合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实验。”她回忆道。/pp  相反,他们建议Walwyn将计划书分成两个申请项目,申请专门资助探索性研究的R21。“我已经试了两次。”她说。但这不是一个成功的策略。R21的定位通常是针对初创实验室的年轻研究者。很多人将其视为帮助申请R01收集初始数据的一个手段或者“桥梁”。/pp  Walwyn的失败故事并不罕见。很多人认为R21为期两年的资助不值得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撰写申请书。不仅如此,每年通过的R21数量很少,2016年只有2219个,而R01和类似项目则有6065个。因此,2016年R21申请成功率仅有15%,低于R01。/pp  strong与资助管理者交流/strong/pp  NIH有专门职员管理项目申请,也被称为方案主任。他们的职责也包括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向调查人员提供咨询服务,但并非所有科学家都能充分利用这个机会。/pp  “没有什么是不能问的。”NIGMS细胞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部项目负责人Alexandra Ainsztein说。国立精神健康研究所项目主管Stacia Friedman-Hill指出,新人应该询问有关机构的任务和研究优先项,这些可能会影响到基金申请成败。/pp  但申请R01往往是个令人气馁的事情。在过去10年中,首次申请R01就成功的概率从53%下降到32%。/pp  “我们不希望在没有资源的前提下,让大量新人涌入这里。”Lorsch说。他还给了已经成功申请首个R01的研究者一些简单建议:“将精力放在正在进行的项目上。”这也意味着不要立刻尝试申请第二个大项目。他还说,研究人员难以更新经费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表现出足够的产出能力或进度缓慢。/pp  不过,对于许多年轻研究员来说,他们第一次的申请可能不被评审讨论,就直接淘汰了。但Friedman-Hill鼓励道:“一半的申请项目都没有进入讨论环节,你们有很多‘伙伴’。”但如果不断总结失败的经验并改进,最终还是会成功。/ppbr//p
  • 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科学基金投入达248亿元 “蓝绿”学科受关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文和基金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韩宇围绕科学基金规划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据了解,“十二五”期间,科学基金运用国家财政投入约888亿元,吸引其他渠道资金17.5亿元,资助各类项目近20万项。2016年科学基金投入达248亿元,如何用好管好科研经费,成为会上关注焦点。  韩宇表示,为加强经费管理,首先要完善制度体系,通过科学公正的评审,建立具有公信力的评审制度平台,为科学遴选创新项目和人才孕育创新思想提供制度保障,保证钱真正用在创新的人和方向上。同时将健全安全、规范、高效的科学基金财务管理体系,达到每一笔账目都痕迹清晰、资金流向明确。此外,逐步全面实现预算的绩效管理,构建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的资助项目和资金管理新机制。基金委已经会同财政部发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完善间接成本补偿机制。  加强资金监督。基金委会按照国家要求,以抽查、审计的方式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总体把握和判断。同时鼓励和指导依托单位推进痕迹管理,使项目经费确实用在科学研究上,充分发挥依托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主体作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将明确和建立依托单位在行使资金监管主体责任等方面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研究制定信用等级和间接经费挂钩的有效机制。“经费管得好,间接经费就有可能增加,真正形成正向激励的工作机制。”  除了强化经费管理,“十三五”规划还部署了优先发展的科学领域。在学科均衡布局基础上,规划遴选了118个学科优先发展领域和16个综合交叉领域,鼓励科学家结合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自主选题,包容非共识和变革型创新研究,支持科学家挑战重大科学难题。其中,28个学科优先领域和7个综合交叉领域,都是和“蓝绿”学科相关的。据高文介绍,科学基金在“十三五”期间将着力提升“蓝绿”学科的研究水平,加强蓝色经济和生态文明的科学基础。
  • 济南大学于京华团队获2016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p  近日,山东省无党派人士、济南大学教授于京华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基于结构调控和光电性能的纸芯片微流控基础研究与传感机制”项目获2016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于京华是何许人?她又做了什么?今天,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f88c8d6e-29a0-4bab-8dab-74ee3a460227.jpg" title="微信图片_20170527132312_副本.jpg"//pp  于京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无党派人士,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ppstrong  一张纸的大作用/strong/pp  疾病诊断、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于京华教授科研团队围绕纸芯片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为我国疾病诊断、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即时检测做出重要贡献。/pp  纸基微流控是分析检测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方法,因其可低成本广泛应用的突出特点,成为最具潜力的普及化的即时分析方法之一。于京华教授科研团队成功解决了纸上复杂体系化学反应,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在纸上由定性到定量分析的突破 解决纸上信号的转换问题,提出纸上高灵敏检测方法的新思想 解决纸上的化学处理方法,发现纸纤维的结构形貌调控规律及纳米材料生长方法,建立多功能的纸芯片检测系统,取得了多项原创性和开拓性研究成果 提出三维芯片的集成,推动纸微流控基础理论的发展,同时推动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c38a0c72-187a-4b83-9def-1715a3bb7c2c.jpg" title="微信图片_20170527132336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科研团队部分成员/pp  strong科教育人成果丰硕/strong/pp  于京华教授主要从事仿生传感器、新型免疫分析技术、食品安全、微流控纸芯片的研究。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她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86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山东省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专项课题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累计发表SCI 收录论文200余篇,获SCI 他引4000余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 余项 省级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e2036388-ba38-46f0-bc7a-b64bad894a2b.jpg" title="微信图片_20170527132351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指导学生开展实验/pp  近年来,于京华教授指导学生科研创新硕果累累。她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获得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项,省级优秀硕士论文1项,省级研究生创新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指导的本科生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和交叉创新三等奖1项,获得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荣获全国首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pp  于京华教授作为无党派人士,积极参政议政。她任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积极为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建言献策,为学院发展提供研究咨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做出了突出贡献。/p
  • 南科大在太赫兹辐射源领域取得进展 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刊《自然-通讯》
    从南方科技大学官网获悉,该校研究人员在在非线性超构表面太赫兹辐射源领域取得进展。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李贵新课题组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Tal Ellenbogen课题组等在基于几何相位(Pancharatnam-Berry Phase)的非线性超构表面太赫兹辐射源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Functional THz Emitters based on Pancharatnam-Berry Phase Nonlinear Metasurfaces”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该论文首次报道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几何相位(Pancharatnam-Berry Phase)的非线性超构表面太赫兹辐射源。这种非线性超构表面由具有三重(C3)旋转对称性的金等离激元超构单元构成。在飞秒激光泵浦下,通过旋转C3超构单元的方位角,可以在深亚波长尺度上控制超构表面上辐射出太赫兹波的偏振和相位。相关研究有望为太赫兹光源上的光场调控提供重要方法。研究还说明,在太赫兹科学及其应用中,非线性P-B相位扮演了全新的角色。研究人员期望本项研究中提出的原理和方法在设计与制备多功能太赫兹源领域获得更多应用。据悉,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博士后Cormac McDonnell、南科大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研究助理教授邓俊鸿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李贵新和Tal Ellenbogen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特拉维夫大学博士生Symeon Sideri在该研究中亦做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的支持。
  • 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两个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月13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微进化过程的多基因作用机制”和“面向能源的光电转换材料”两个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微进化过程的多基因作用机制”及“面向能源的光电转换材料”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的通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遵循“有限目标、稳定支持、集成升华、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前沿中的重大战略需求,重点支持我国具有基础和优势的优先发展领域。重大研究计划以专家顶层设计引导和科技人员自由选题申请相结合的方式,凝聚优势力量,形成具有相对统一目标或方向的项目群,通过相对稳定和较高强度的支持,积极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实现若干重点领域或重要方向的跨越发展,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现公布“微进化过程的多基因作用机制”重大研究计划2012年度项目指南(见附件)。  一、申请条件  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内从事研究、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十条第二款所列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申请。  二、限项规定  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或参与申请本次发布的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与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指导专家组调研项目)、联合基金项目(指同一名称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限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专项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委主任基金项目和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等。  已经达到3项的,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本次发布的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处于评审阶段(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的申请,计入本限项申请规定范围之内。  2.申请人(不含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本通告和项目指南,不符合通告和项目指南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本重大研究计划2012年度只受理“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申请,不受理“集成项目”的申请。  3. 本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13年1月-2015年12月” “重点支持项目”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13年1月-2016年12月”。  申请书的报告正文应当按照重大研究计划正文提纲撰写。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须在报告正文的“研究基础”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4.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项目的负责人应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  5.本次公布的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纳入2012年度基金项目申请的集中接收范围,具体的项目申请接收时间、申请人事项和依托单位事项详见“关于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本网站的“特别关注”栏目)。  附件: “微进化过程的多基因作用机制” 重大研究计划2012年度项目指南  附件:“面向能源的光电转换材料”重大研究计划2012年度项目指南  二○一二年一月十二日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六届四次全委会审议通过,日前正式发布。该规划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结合国家科技、教育和人才规划纲要的具体要求,明确了未来五年科学基金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发展任务与专题部署、保障政策措施等。  为保障规划的科学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别联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开展了我国基础研究19个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及8个重大工程科技领域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集中了我国各学科领域科学家的集体智慧,凝聚了数百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以及海外科学家的战略共识。  该规划是指导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的重要文件。“十二五”时期的科学基金工作将着眼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全局,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贯彻国家科技工作统一部署,准确把握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突出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战略导向,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着力为繁荣基础研究、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做出切实贡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录 序 言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第三章 总体部署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与专题部署 第四章 创新研究 第五章 人才培养 第六章 环境条件 第七章 国际(地区)合作 第八章 学科发展 第九章 重点领域 第三部分 保障政策措施 第十章 保障经费投入 第十一章 加强战略筹划 第十二章 改进资助管理 第十三章 加强队伍建设 第十四章 营造创新文化 实 施
  • 自然资源部发布5大领域69项重要基础研究方向,涉及“天空地网”智能化监测技术
    7月2日,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的有关要求,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全面提升自然资源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促进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自然资源领域基础研究的若干举措》的通知。此通知发布了自然资源领域重要基础研究方向,共5大领域64项研究方向,分别是:地质矿产领域8项研究内容、海洋极地领域14项研究内容、测绘地理信息与调查监测领域19项研究内容、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可持续利用领域18项内容、生态保护修复10项内容,其中,包括海洋自主观监测模式与预测预警,空-天-地-海-底的多要素立体观测网关键技术,“天空地网”协同的自然资源一体化智能化监测监管,机载、星载高光谱激光雷达系统,生态状况与碳汇监测装备与软件等。研究提出以下举措:一、优化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任务布局聚焦战略性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与深地资源勘探开采、深海深渊系统认知与海洋极地资源环境安全保障、智能化测绘与地理信息安全、土地系统科学与国土空间数智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论与资源资产核算、土地退化与防治、生态系统安全与保护修复、地质和海洋灾害预警与自主模式等自然资源重要基础研究方向,面向重大应用场景,强化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提供关键理论和方法支撑。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系统提升我国地球系统科学认知水平,逐步构建原创性自然资源理论体系。突破自然资源核心技术、科研仪器、关键装备与软件中的基础原理问题,为变革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提供源泉。二、强化自然资源科技基础性工作和重大科学工程建设基于自然禀赋特征,依托资源、生态、海洋、林草等领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按统一指标、技术、标准的原则,拓展优化代表性、典型性观测研究站和本底观测场的布局,支持业务观测站网通过升级改造提升服务基础研究的功能,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多要素、长时序定点综合观测和站网建设。鼓励建立自然资源观测研究站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盟。推进实施自然资源重大科学工程、基础性工作和科学考察专项。三、加强自然资源科学数据和样品的共享利用自然资源领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或样品馆要发布自然资源科学数据分类分级和数据、样品汇交标准指南,动态更新数据及样品目录清单,研制高精度、长时序的系列基础数据集并提升共享服务水平,完善用户评价反馈与数据使用权益保护机制。科技项目承担单位建立汇交监督考评和汇交数据质量把控机制,向自然资源各领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或样品馆有序汇交科学数据和样品,优先推荐汇交完整、质量高的项目负责人申报科技计划项目。鼓励科研人员依托平台研制发布专题数据集,研编系列基础图件、图集、志书等产品。四、培养造就基础研究领军人才支持一批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自然资源重大基础研究与业务实践的融合中,担当领衔重点攻关任务,培养造就一批基础研究战略科学家。在自然资源领域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重大规划咨询和重大任务实施中,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使用,培养领军人才。鼓励充分利用“科教融合”平台和政策,给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专项任务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单列招生指标,培养后备人才队伍。五、完善支持基础研究人才潜心研究的评价考核机制科学建立长周期、低频次、差异化的评价考核机制。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重点评价解决自然资源领域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需求的关键科技问题的效能和应用价值。基础研究项目重点评价新发现、新方法、新规律的原创性科学价值,注重评价代表性成果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实施基础研究科技人才年薪制。优化实验技术人才等基础研究支撑人员的考核机制,支持凭技能提升待遇。建立对自由探索和颠覆性创新活动的容错机制。六、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加快创建自然资源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完善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联合企业共建实验室,探索部省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落实科技创新平台“科研特区”政策。围绕重要应用场景,定期发布关键科技问题攻关目录,鼓励国家和部级重点实验室联合优势研究力量联合攻关,定期发布基础研究成果。七、建立目标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的选题机制围绕国家战略、资源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形成自上而下的自然资源目标导向和自下而上的科学实践需求导向相结合的上下联动科学问题凝练机制。定期发布选题榜单,动态调整,滚动更新,揭榜挂帅、持续攻关。鼓励科研人员独立提出科学问题和科学思想,加大支持非共识和颠覆性项目。八、构建网络化科研组织模式以基础研究重大任务为牵引,实施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发挥自然资源各创新平台和人才协同优势,统筹科研院所、高校、应用单位和高科技企业,组建开放、流动、包容、灵活、有弹性的任务协同攻关研究团队,开展有组织体系化的基础研究。围绕重点领域方向和重大科学问题,支持建立课题组群、实验室群,提升体系化研究能力。九、发展需求-数据-知识驱动的科研范式以自然资源数据为基础,以专业领域知识为引导,以地球系统模拟为场景,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商用密码等先进技术在自然资源系统性复杂性问题研究上的创新应用,催生新的自然资源研究方向,提升自然资源创新效能。十、积极融入全球基础研究创新网络推进实施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深海典型生境、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等国际大科学计划,鼓励积极参与化学地球、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等重要国际大科学计划。鼓励创建自然资源领域国际性科技组织、联合实验室与研究中心等,支持有关国际重要组织、知名科研机构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鼓励与港澳台等地区开展高频次定期交流和联合申报基础研究项目。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十一、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多元投入渠道自然资源领域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加强自然资源领域基础研究任务的布局,设立长周期项目,提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占比。积极推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自然资源联合基金项目。推动实施自然资源部年度重点基础问题和科技项目清单制管理。鼓励科研院所利用基本科研业务费、按规定可使用的结余经费和自有资金,引导地方、企业和社会资金等,以多元化方式支持基础研究工作。依托单位应对国家级、部级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平台提供稳定支持。
  • 580万!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计划采购自动水质仪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0625-22212658项目名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动水质仪”采购预算金额:58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545.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招标内容数量用途是否允许采购进口产品简要技术规格自动水质仪10套科研是其中7套同时原位测量水下温度、盐度、压力、溶解氧、pH、叶绿素及二氧化碳等,另3套同时原位测量水下温度、盐度、压力、溶解氧、pH、叶绿素、二氧化碳及光合有效辐射等。 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6个月内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无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无三、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2年06月10日 至 2022年06月17日,每天上午9:00至11:30,下午13:3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浙江省国际技术设备招标有限公司(杭州市凤起路334号同方财富大厦14楼1407-1室)方式:电汇方式购买售价:¥5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2022年06月30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开标时间:2022年06月30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地点:浙江省国际技术设备招标有限公司1307开标厅(杭州市凤起路334号同方财富大厦13楼)(1)为贯彻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按照“不见面、少接触”的原则,本项目投标文件各投标单位可通过邮寄快递方式送达(建议用顺丰快递,地址:杭州市凤起路334号同方财富大厦14楼1407-1室,张竞男收,0571-85831734)。(2)快递寄出后,请将快递底单拍照后发送邮件至1015646446@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XXX公司关于0625-22212658投标文件快递底单”,并在邮件中留下联系人姓名+手机号,以便查询及查收;同时请充分考虑快递时间,确保在投标截止时间前送达。(3)投标单位授权代表可不参加现场开标、开启投标文件活动;由采购人做好开标、评标现场的监督工作;评标过程中如有问题需要投标单位对投标文件做出澄清说明,将要求投标单位以电子邮件或传真方式做出。开标记录、评审结果将以电子邮件方式通知各投标单位。采购结果将在中国政府采购网进行公告五、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六、其他补充事宜1、代理机构账户信息:汇款户名:浙江省国际技术设备招标有限公司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杭州市武林支行账号:1202021209006759843备注:电汇购买招标文件。电汇打款后,请发邮件至lei.cao@163.com(曹蕾),1015646446@qq.com(张竞男)并在邮件中提供①打款凭证,②项目名称,③报名单位名称、联系人、电话、邮箱,④增值税开票信息(请明确开具专票或普票)。2、本项目相关公告在发布媒体: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相关公告在法定媒体上公布之日即视为有效送达,请各投标人及时关注。3、采购项目需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1)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支持监狱企业发展、促进残疾人就业政策(2)政府采购鼓励采购节能产品、环保产品4、投标人不得为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供应商。(1)信用信息查询渠道:“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 (2)信用信息查询截止时点:同投标截止期,即由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查询投标人截止到投标截止期的信用信息记录。 (3)信用信息查询记录和证据留存的具体方式:信用信息查询记录将以网站截图打印稿形式与其他采购文件一并保存。 (4)信用信息的使用规则:如投标人为“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列入失信被执行人或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的供应商,或为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中被财政部门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的供应商,则其投标将被拒绝。5、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供应商,不得同时参加同一合同项下的投标。6、为项目提供整体设计、规范编制或者项目管理、监理、检测等服务的供应商,不得再参加该采购项目的其他采购活动。7、附:自动水质仪采购需求.pdf。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北路36号        联系方式:许佳锋 0571-81963027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浙江省国际技术设备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杭州市凤起路334号同方财富大厦14层 邮政编码:310003联系方式:0571-85860238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曹蕾,张竞男电 话:  0571-85860243 lei.cao@163.com, 0571-85831734 1015646446@qq.com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