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小型你光谱仪

仪器信息网小型你光谱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小型你光谱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小型你光谱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小型你光谱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小型你光谱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小型你光谱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小型你光谱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小型你光谱仪相关的资讯

  • 布鲁克小型FT-NIR光谱仪TANGO—T亮相BCEIA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10月23日,BCEIA 2013在北京展览馆召开。展会期间,布鲁克公司展出了TANGO&mdash T近红外光谱仪等多款新产品。仪器信息网编辑特别采访到了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近红外&过程分析经理赵丽丽以及中国北方区经理王伟,请他们对部分新产品做以介绍。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近红外&过程分析经理赵丽丽  赵丽丽介绍了布鲁克小型FT-NIR光谱仪TANGO系列产品。据介绍,针对不同物态的样品,TANGO提供了多种测量方式:积分球漫反射用于测量固体样品(TANGO-R) 样品腔透射用于测定液体样品(TANGO-T)。TANGO-T近红外光谱仪TANGO-R近红外光谱仪  其中,TANGO-T近红外光谱仪是布鲁克今年年初新推出的产品,与之前的TANGO-R相比,该款产品是针对液体样品设计的,主要应用于石化、石油以及食用油的相关检测。  TANGO-T采用布鲁克公司专利技术(Rocksolid)干涉仪,三维立体角镜技术保证光路准直,仪器抗震性强,配以移动电源时,可适合于车载、现场检测使用。考虑到工业应用用户的仪器使用能力问题,TANGO-T配有易学易用的触屏微电脑,仪器用户无需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即使未经过培训也能正确无误地实现测量。同时,其可通过USB接口或网线,可以从中心实验室把谱图模型传给其他仪器。此功能较适用于集团化实验室。  此外,TANGO-T还配有控温系统,可以在20-80° C范围内调节温度,并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器皿的温控情况,当样品的温度达到指定要求时才会开始进行光谱扫描,从而实现了快速升温样品以获得可靠数据的目的。  赵丽丽介绍到,鉴于以上的优势,TANGO系列产品符合企业的要求,未来会迅速替代一批老的光栅仪器。此外,赵丽丽还介绍到,虽然现在近红外光谱仪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但是布鲁克的产品仍然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布鲁克近红外光谱仪销量年增长率约为20%。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北方区经理王伟  王伟介绍了LUMOS独立式红外显微镜和ALPHA系列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两类仪器的特点。LUMOS独立式红外显微镜  据介绍,LUMOS 是一款全自动的独立式红外显微镜,它完美地结合了高清晰度可见观察、高性能红外测量及智能化操作等特点。由于采用高精度马达和网络系统,LUMOS具有高智能的自动化性能。直观的向导软件,引导用户一步步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友好的用户界面,提示下一步可能的操作功能。ATR晶体采用马达全程自动控制,无论用户进行透射、反射甚至ATR模式,LUMOS都可以自动完成测量。LUMOS不仅适合普通用户的常规测试,由于其高灵敏度,它同样适用于更高要求的研发应用领域。  该款仪器的比传统红外显微镜小巧很多,但它的测量对象并不仅限于微小样品,该款仪器留有充裕的样品操作空间。LUMOS可以配置手动样品台和自动样品台。样品台的移动空间大,调节精度高,可以适合大样品、高空间分辨率的测试。ALPHA系列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LPHA-T(左)ALPHA-E(右)  ALPHA使用RockSolidTM干涉仪,与布鲁克公司其它红外光谱具有同样出色的性能,QuickSnapTM智能测量模块满足所有红外分析要求。而且ALPHA集成化程度高,只有一张A4纸大小,几乎可以被放置在任何环境下工作。布鲁克公司展位
  • 基于小型光谱仪构建新型光谱分析技术——《寻找光谱仪器创新的力量》系列约稿
    作为最早问世的仪器分析技术之一,光谱分析技术走过了百年历史,已经逐步发展为一种特征明显、应用广泛的仪器分析方法。百余年来,光谱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持续不断地追求分析性能的提升,导致光谱仪器越来越复杂和精密。所以大型光谱仪通常都是通用型的,一台仪器可以做种类不同的样品,不同样品的分析方法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对仪器使用的环境要求和人员要求都比较高,仪器的价格也较高。近一二十年来,光谱仪器领域出现了一个可喜的发展趋势,各式各样的小型光谱仪器不断涌现。与大型光谱仪比较,这类仪器的体积显著减小,价格急剧下降,仪器的工作方式,如分光方式、光电转换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些甚至颠覆了传统光谱仪器的理念。我国对光谱仪器的开发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尤其在核心部件的研发方面,比如光栅、检测器、干涉仪等,至今也没有推出自主品牌的质高价廉的产品,目前依然依赖进口。开展高性能光谱仪器的开发,包括开发光谱仪器的核心部件当然非常重要,是国家战略,是避免被卡脖子的必要措施。但开发和应用小型光谱仪器也应该作为我国光谱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甚至我觉得应该更受重视。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对光谱仪器的需求巨大,但这种需求是应用层面的,应用驱动的光谱分析技术更受欢迎。科研创新的力量是应用,光谱仪器发展和创新的力量也是应用。在应用层面小型光谱仪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型光谱仪器,或称为光纤光谱仪,小巧、价廉、使用方便,可自由搭配,当然性能一般不及大型光谱仪器,所以作为通用型仪器,小型光谱仪使用的优势不明显。但作为专用的分析仪器,如果能与应用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能起到大型仪器不易做到的作用。鉴于小型光谱仪使用灵活,其理想的用处就是与应用相结合,发展特定检测对象专用的仪器设备,或某行业/领域专用的仪器设备,前景美好。这类仪器容易做到:多种功能一体化,操作一键化,分析流程傻瓜式,发展潜力巨大。完整的分析检测过程包括样品前处理,分析仪器测量,以及数据处理等几个步骤。如果在硬件和软件上能设计实现这三个功能一体化的检测系统,就解决了用户在应用层面的所有关注的问题,也能改变传统仪器分析方法对仪器、样品处理和操作人员的严格要求,减小了人力、物力、财力成本,甚至可以实现一键化或傻瓜式的仪器操作。我们课题组采用小型光谱仪设计了一套多功能光谱检测设备(如图1所示)。用医用注射器吸取被测样品溶液以及衍生化试剂,在注射器内对被测组分进行衍生化以增强荧光信号强度;在注射器头位置接一个放置尼龙膜的小型膜固相萃取器件,通过推注射器活塞杆将样品衍生化产物富集到尼龙膜上;取出尼龙膜放在专门设计的荧光光谱测量装置上,荧光激发光源采用LED灯,用小型光谱仪测量荧光光谱。整个装置体积小,价格低廉,可以实现物质的高灵敏检测。该设备已经用在伏马毒素和磺胺类药物的检测中。图1 膜富集多功能荧光光谱检测设备我们还针对中药提取的监测问题发展了一套过程的光谱监测系统。从提取罐上连接一个管路,通过可以正反两个方向转动的动力泵把提取液吸入管路,为了防止提取罐中的残渣进入管路发生堵塞现象,以及对光谱测量的影响,在管路适当位置安装过滤装置;吸入管路的溶液可流入流通池进行光谱采集;采用小型光谱仪在流通池位置测量光谱,甚至可以采用多种光谱仪采集不同种类的光谱信号;光谱测量结束后动力泵反转将提取液反向推动流回提取罐,这时流动的提取液可以清洗流通池、管路和过滤装置,达到自清洁的作用。这套系统实现了在线过程监测中采样、过滤、光谱采集、清洗等多个功能。一个周期可在1分钟内完成,大大提高了在线过程光谱监测的速度,而且可以实现整个过程的自动化。(作者:杜一平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创新放在了具体任务的第一位,全文160余次提到了“创新”关键词。2022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亦明确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对科学仪器产业而言,“创新”更是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对科学仪器的创新和研发高度重视,先后设立了“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和“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科研计划等。2021年11月,北京“十四五”规划也指出要支持开展关键仪器设备研发,支持挖掘一批服务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定制化科学仪器和设备,重点突破研发新一代光谱等关键技术。不断高攀的前沿研究是创新,差异化的产品发展也是创新。为了展现光谱仪器的创新成果,分享光谱仪器研发和应用中的创新思维,共同促进光谱仪器产业化的创新发展,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寻找光谱仪器创新的力量》活动,邀请从事光谱仪器及应用开发的专家学者一起分享创新成果,并探讨创新的方法和思维。更多详情请点击》》》
  • 指尖大小的小型光谱仪即将开启新应用——滨松微型光谱仪C12666MA
    大概5年前,拇指大小的小型光谱仪(MS系列)上市发售并显著拓宽了光谱仪的应用。滨松公司现在已经研发了比以前更小的低成本微型光谱仪。该微型光谱仪是一个只有5克重量的超小模型。尽管性能和我们现在的小型光谱仪(MS系列)大部分相同,但是微型光谱仪更加紧凑坚固,且价位低廉。应用包括仍存在巨大的未开发市场的消费电子领域。为了更多了解微型光谱仪的研制背景、潜在应用和未来发展前景,我们采访了参与研发产品的4名成员。滨松微型光谱仪C12666MA 世界上最小的光谱仪你们是如何着手把一个指尖大小微型光谱仪的想法转化为产品的? Shibayama:光谱仪的通常形象是安装在实验室工作台上的一个大设备,但我们坚持研发的目的在于开发一种尽可能小的高度便携可移动产品。大约10年前,我们发布了掌上电脑大小的小型光谱仪(TG系列),大概5年前,发布了拇指大小的小型光谱仪(MS系列)。然而客户仍要求我们让它们尺寸更小价位更低。因此,我们着手工作并研发这种新的微型光谱仪。 Yokino:与宽度小于75px的小型光谱仪(MS系列)相比,微型光谱仪大概2厘米宽,在体积和重量上比MS系列的小型光谱仪小和轻约50%。这种新型微型光谱仪的封装用是金属制作的,而MS系列是塑料封装。具体来说,我们换了一个高度可靠和坚固的密封封装(见注)。这让我们在保持与MS系列相同性能的同时大幅的降低了成本和尺寸。注意:密封封装是金属-金属或者玻璃-金属焊接的气密性封装,能够保护内部组件并隔绝湿度。 客户尺寸更小的需求背后有什么背景吗? Ito:考虑到尺寸和价格,传统光谱仪主要用于测量和工业应用,不用在个人或者私人层面。然而,市场上小型光谱仪(MS系列)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概念,我们随之开始研究更小更便宜的光谱仪。但在尺寸和价位方面需要更进一步,以使它们在消费电子市场得到广泛应用。 Hikita:小型光谱仪可以内置在紧凑设备中。例如,我们将看到室内与智能手机或医疗设备相连接的新应用。 Yokion:考虑到室内和室外使用,我们决定采用高坚固、可靠的金属来制造密封封装,而不使用水分可以穿过的塑料封装。 市场上有类似产品吗? Hikta:是的,只考虑尺寸,有类似产品。然而严格来说,它们并不相同,因为我们的微型光谱仪让光线从狭缝通过,而竞争产品使用光纤传导光。 Ito:所以如果你规定相似产品为允许直接输入光的光谱仪,那么我们的产品是世界上最小的,并且具有高性能。我们的产品很可能在市场上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采用MEMS和图像传感器制造技术实现紧凑尺寸和高性能相比目前的产品,你们如何能使其尺寸更小? Shibayama:通过重新审视光学设计和组成部分,优化MEMS技术并简化结构,我们实现目标。此微型光谱仪包括三个部分,一个光线可以进入的狭缝,一个光谱衍射光栅和一个探测光的图像传感器。我们利用MEMS技术制造这些部分,因此MEMS技术是我们可以制作更小的微型光谱仪的主要因素。更具体地说,我们利用MEMS干法刻蚀技术形成让光通过到达图像传感器的狭缝,还使用了称为纳米压印的精细成型技术形成衍射光的光栅。 Yokino:在光谱仪尺寸和性能特点间有一种权衡关系。当尺寸变得更小,分辨率和性能都下降。我们的微型光谱仪采用光在光谱仪内部反射一次后再衍射的方法,并在尺寸和性能方面都具有尽可能好的表现。 降低成本过程中你们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 Shibayama:小型光谱仪(MS系列)使用一个玻璃透镜作为光传输的介质。如果玻璃本身的尺寸精度可以保持,玻璃能够提供为光谱仪所要求的精度。然而,玻璃透镜的成本高,所以我们不得不放弃玻璃镜片并找到满足要求的低成本替代品。 Yokino: MS系列的小型光谱仪通过纳米压印在玻璃上形成一个光栅。然而,如果纳米压印失败,玻璃透镜将无法使用,造成的问题成本更高。所以我们重新评估将光栅作为独立单元制造来代替在玻璃透镜上形成光栅的可能性。这将减少生产光栅的玻璃,在降低成本上也是有效的。 微型光谱仪中使用了何种型号的传感器? Yokion:微型光谱仪使用一个集成了入射狭缝的图像传感器。此类型传感器可使光谱仪减小到指尖大小。入射光经光栅衍射后,短波长光到达入射狭缝位置很近。如果狭缝和传感器是分离的,需要极高精度的定位,否则会降低光谱性能。和传感器集成的狭缝不存在此定位问题。 Shibayama:我们还给集成了入射狭缝的图像传感器增加了截止滤波片(见注)。在生产小型光谱仪(MS系列)时,我们在金属接线的玻璃接线板上安装图像传感器,并在此玻璃接线板上制造截止滤波片。但是对于微型光谱仪,我们不用玻璃而是利用中空来传导光,所以用这种方式为图像传感器制造截止滤波片是不可或缺的工序。 Ito:除了接收光的基本功能,由于具有入射狭缝和截止滤波片,图像传感器还有其他价值。我们的独特优势是同时具有图像传感器技术和MEMS技术。注:截止滤波片是能够去除多重反射光和衍射光等杂散光分量的滤波片,却不影响被测光。 为客户应用开发提供理想性能参数你们预期此微型光谱仪具有何种应用? Ito:我们目前收到有关颜色的应用需求,比如便携式色度计和打印材料的颜色检测等。从小型光谱仪(MS系列)到微型光谱仪也增加了与定点医护工作相关的手持医疗设备的咨询。使用小型、低价、高可靠性的防潮封装证明是成功的。 Hikita:我们的立场是帮助客户开发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的光谱仪应用。因此我们认为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为客户提所需性能参数以使光谱仪应用成为现实。 你们可以定制生产设计来满足客户需求吗? Ito:我们首先验证客户所需性能参数和预计数量,如果需要大量产品,我们之后会提出符合要求的设计。当收到产品需求,初始阶段我们的工程师会讨论研究。 你们可以举一个和客户讨论的具体例子吗? Hikita:比如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监测仪的讨论。如果一个产品能够利用光来诊断葡萄糖水平,这将解除患者巨大负担。为了使这种产品成为现实,我们首先验证必须的特性参数,之后做必要协调和调整。 Yokino:我们在去年九月份举办的科技展览——2013光子展览上介绍了微型光谱仪,收到了来自参观者的积极反馈。我们准备了与智能手机相连接的概念模型来验证诸如颜色分析等应用,引发在光谱分析和其他应用中使用的特定讨论。通过向客户展示模型本身并引导他们联想实际中如何应用,我们获取了重要的结果。 Ito:光子展览上有很多对微型光谱仪与智能手机相耦合感兴趣的客户。也有一些特别的咨询,比如是否能够用于调整剧场照明或者在教学中是否能够教导孩子光波长。小型尺寸引发人们思考,它是否可以用于此处呢也同样激发人们关于新应用的想象。大多数情况下,是先有一个目标应用,再生产满足此应用的产品,但是微型光谱仪却更可能是创造新应用。你可以它称为反向工作的现象。不去管它究竟能完成什么,我认为它确实拓展了未来可能性。 从今年三月份官方发布后,反响如何? Hikita:官方发布前,去年底我们已经能够提供样品,销售了大约100个样品,其中很多被国外购买。一些客户评价,尽管外形小巧,仍然可以保证精确测量。还有其他诸如此类的积极反响。 Ito:今年9月份,我们的新13号大楼将在主要工厂投入生产。我们将在那里做产品研发并建立车载装置和移动终端大规模生产系统,比如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光谱仪,同时提出解决日渐增加的客户需求。(工厂现已投产) 你们从这里预测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Shibayama:尽管微型光谱仪现在已经做到可以放到指尖上的尺寸,我们仍接到来自客户做到更小更薄的需求。目前反射光束一次的方法已经达到此尺寸的极限,所以为了满足更多的需求,我们不断地把新的想法融入设计来开发更小的设备。 Hikita:直到现在我们都采取只提供硬件,把电路和软件开发留给客户。但是如果我们也为客户解决这些额外的请求,我们的产品将会更易使用。我是负责模块开发领域,所以我们现在准备提供包含必要电路的软件和模块产品,而不仅仅是设备级。 滨松微型光谱仪MS系列和新型微型光谱仪C12666MA比较规格MS系列光谱响应范围340 to 780 nm640 to 1050 nm340 to 750 nm光谱分辨率(FWHM, 最大值)15 nm20 nm14 nm总像素数256 pixels256 pixels256 pixels测量条件Ta=25 ℃典型值 Ta=25 ℃ (特殊说明除外)典型值 Ta=25 ℃ (特殊说明除外)重量5g9g9g大小20.1 × 12.5 × 10.1 mm27.6 × 16.8 × 13 mm27.6 × 16.8 × 13 mm 更多滨松微型光谱仪信息,敬请点击表格按钮。
  • 分子光谱仪器小型化:从实验室到现场
    仪器信息网讯 在第十八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中,“仪器小型化”、“从实验室到现场”、“快速检测”是各位专家及厂商经常提到的词语。  清华大学孙素琴教授在本次会议中作了以《分子光谱现场快速检测仪器的发展动态——从实验室走到现场》为题的报告。  在报告中,孙素琴教授介绍到,分子光谱在整体化学成分指纹图谱控制,在正常产品和异常产品的分析当中,从常量指标成分定性、定量检测,到异常成分的初步分析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很多情况下待测样品数量大、分布地点远、成分多、操作人员杂,所以就需要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利用分子光谱这种快速、无污染的检测手段,结合化学计量学进行筛选,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趋势。  现场快速检测技术要求检测速度快、便携性能好、检测范围广、操作方法简单,因而对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的分子光谱仪器也提出了小型化、操作简单化、软件智能化的要求,其中特别强调便携性,而且要保证采样的灵活性,并且快速准确地实时给出结果。  厦门大学田中群院士在报告中也介绍到,科学仪器的发展都是从实验室型走到小型化, 比如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上讲,要把拉曼光谱推广到市场上去,在保证高分辨、高灵敏度以及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能不能将拉曼光谱仪器越做越小,变成便携的、手提的,甚至是一根笔的大小。  其实在报告中,很多做拉曼增强的研究者也希望做便携式高灵敏度光谱仪,同时也有不少老师想购买便携式仪器。  几十年前,大家接触到的仪器都特别庞大,而现在用于快速检测的便携式的分子光谱仪器已经有很多了,如便携式红外光谱、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便携式拉曼光谱仪、便携式紫外光谱仪等,而且现在便携式的仪器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好,价格也在持续走低。  在本次会议中,不少厂家也介绍或者展示了便携式或者手持式的分子光谱类仪器。如安捷伦介绍了4300手持式FTIR的最新应用进展,北京凯元盛世介绍了JUSU微型近红外光谱仪MicroNIRTM的相关情况,必达泰克介绍了i-Ramam Plus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的优势和应用,海洋光学也展示了Accuman PR-500便携式拉曼光谱仪。
  • 海洋光学推出小型模块化拉曼光谱仪
    海洋光学新近推出Apex785拉曼光谱仪,该产品是精英系列高性能光谱仪、光源和组件的第一款产品(www.elitespectrometers.com)。Apex是一款小型模块化光谱仪,其性能可与台式仪器相媲美。Apex拥有极高的分辨率和出色的灵敏度,可实现超高性能。Apex从根本上解决了只能从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中二选一的问题。Apex光谱仪采用独一无二的光学设计和虚拟高通量狭缝技术(HTVS),解决了灵敏度和分辨率之间的冲突问题。Apex较高的分辨率能够更好地分辨拉曼光谱,解析精细光谱结构。其高灵敏度可实现更短的积分时间、更快的测量速度和更低的激光激发功率,以使样本降解程度降至最低。&ldquo 自从二十年前我们推出第一款小型光谱仪开始,海洋光学已经是模块化光谱解决方案领域的世界领军企业。&rdquo 海洋光学总裁Richard Pollard说,&ldquo Apex光谱仪和精英系列产品的问世,展现了我们为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所必备的创新能力。&rdquo Apex光谱仪的推出代表了行业领先的精密化技术创新,与海洋光学开创的基于应用环境的模块化灵活方法的完美结合。海洋光学通过将技术与应用环境结合,帮助客户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寻求疑难研究问题的答案。
  • 2021年全球小型/微型光谱仪市场将达3亿美元
    p  日前,Research and Markets发布最新研究报告,报告内容显示,与整个分子光谱系统的市场增长状况相比,小型化光谱仪器的增长速度更高。预计,2015-2021年之间,整个分子光谱市场年增长率为7%,而小型/微型光谱仪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11%,2021年市场将达3亿美元。/pp  小型/微型光谱仪,主要用于实验室之外的环境,比如工业在线、农业或环境现场应用,医疗应用时的即时检测,甚至是消费类产品等设任何领域。随着尺寸的减小,紧凑型光谱仪的使用更加方便,成本更低,响应时间也更短。/pp  然而,为了达到工业和消费市场的需求,开发面向应用的产品是至关重要的。其中,硬件并不是系统中唯一重要的部分,数据处理、数据解析、人机交互界面、产品设计等方面的要求也很高,尤其是这些产品的用户并非光谱专家。/pp  报告中,预计将呈现高增长的市场包括:医药QA/QC、食品和饮料、农业、环境检测、医疗POC和消费者应用(智能手机光谱、食品测试等)。/pp  要很好的满足这些领域的应用,一些技术上的突破是必要的,最近的研究就利用了MEMS(微机电系统)、MOEMS(微光机电系统)、微镜阵列、线性渐变滤光片、集成光子等新的技术,从而降低光谱分析仪的成本和尺寸,同时提高了性能,增强抗造性和产量。/pp  该报告中提到的小型/微型光谱仪的厂家包括Avantes、B& W Tek、、Buchi、Horiba、Ocean Optics、Stellarnet、ThermoFisher、Zeiss等。/p
  • “小型化”——近红外光谱的发展方向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器应用技术交流会召开br//p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2018年11月17日,“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器应用技术交流会”在无锡召开。该交流会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苏沪工作站主办、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承办,超10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交流会由近红外产品相关从业者与近红外产品用户代表共同参与,研发、生产、应用三方从各自角度“发声”,探讨便携式近红外产业创新发展之路。br//pp  为了凝聚苏沪及周边地区从事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力量,近红外光谱分会在2017年4月23日成立苏沪工作站。成立这一年多时间里,苏沪工作站已发起和主办了多场近红外光谱技术论坛,苏沪工作站已经成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当地发展的平台,促进了近红外技术更快的发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d68d9a76-4c24-4053-9e84-7aa83e7b8c23.jpg" style="" title="IMG_498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1a18a9c7-98cc-426e-8ea2-36d561131cc7.jpg" style="" title="IMG_4988.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交流会现场/pp  上世纪70年代的一台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仪器或80年代的一台拉曼光谱仪器的体积,可能会占据半个实验室那么大。而现在的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仪、近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已经做到了可手持大小。其中,小型化的光谱将在现场检测、实时测试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来自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教授的H.W.Siesler介绍到,相关市场调查报告所示,小型光谱仪器的市场预期在2021年将达到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这个增长将以现场检测和日常生活消费类应用为基础。/pp  不久前,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塞里奥.帕斯奎尼教授发表了一篇关于近红外光谱研究最新进展的综述文章。该综述主要从近红外的三大支柱——基础研究、化学计量学、仪器三方面展开评述。其中,关于光谱仪的研制进展,主要集中在专用仪器、过程分析仪器、微型/手持光度计、高光谱成像与成像仪器等方面。对此,南开大学教授邵学广也曾在多个场合表示,价格更便宜、速度更快、专用、特殊功能、灵活数据传输等是小型近红外光谱的发展方向。/pp  日前,巴斯夫的初创公司TrinamiX推出了一款名为Hertzstü ck的小型红外传感器,采用了PbS探测器,波长范围为1000-3000nm。Hertzstü ck可以作为传感器芯片安装在智能手机的电路板上。TrinamiX希望到2022年消费者就可以用到这款近红外光谱。/pp  那么,小型近红外光谱仪到底具有哪些优点和发展机会呢?当然,它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和面临的困境。光瞻智能科技的罗苏秦对此做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小型近红外光谱仪器具有低价、灵活、稳定、集成系统容易调整、即插即用等优势 而在光谱分辨率、扫描范围、灵敏度、长期稳定性、可靠性、精确性、仪器标准化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小型近红外光谱仪的发展机会主要在于现场检测、消费者相关市场、工业4.0和过程分析、简单应用、可以使用第三方软件等方面 而威胁主要来自于大品牌以及众多同类产品的竞争对手、用户对近红外的接受程度、一些失败事例会打击用户对近红外的信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877ac1eb-4dec-43b1-99f0-c4367141a7e1.jpg" title="IMG_4996.jpg" alt="IMG_499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杜伊斯堡-埃森大学H.W.Siesler分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aa45e00b-ab40-4c61-a953-1efd8a06ce46.jpg" title="IMG_5012.jpg" alt="IMG_501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南开大学邵学广分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316f2a9d-c51b-4948-98ce-da1060df85cc.jpg" title="IMG_5024.jpg" alt="IMG_502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光瞻智能科技罗苏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78f5ed78-b5e3-4f3b-9c8c-e54a49a20fb7.jpg" title="IMG_5190.jpg" alt="IMG_5190.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江苏大学陈斌致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89659a80-f3e0-4980-92bf-4dc7972608e3.jpg" title="IMG_4992.jpg" alt="IMG_499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华东理工大学杜一平致辞/pp  此次技术交流会,国内外多家近红外光谱仪器厂商参与,分别介绍了其产品技术特点以及在研发、应用等方面的经验与体会。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144702d6-8454-415f-b29d-6088a6f3bddf.jpg" title="IMG_5067.jpg" alt="IMG_506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 兰树明/pp  迅杰光远2016年在无锡成立,核心业务是小型化近红外设备开发、建模服务及应用方案开发。针对目前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迅杰光远提出了研制“不操心易接受,在保障性能的同时尽可能低价格”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同时,致力于“保证光谱仪的一致性,实现远程建模,并且,建立一支专业应用团队来帮助用户维护仪器和模型”的发展目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1ef359a8-b9fb-4417-ae6d-1abc239da0db.jpg" title="IMG_5085_meitu_2.jpg" alt="IMG_5085_meitu_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 蔡贵民/pp  由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特点,使得近红外光谱仪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更侧重光谱的信噪比,弱化光谱的分辨能力 丰富的光谱预处理算法,有效弥补仪器的一些硬件设计弱点 化学计量学与应用模型的结合,拟合能力强大,让仪器光谱更加相对化,仪器无需完成所谓的标准化光谱。蔡贵民结合上海棱光研制新款光栅扫描型近红外光谱仪的过程,介绍了一些研制体会,给大家一些解决方法以供参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22fa5904-bbf8-4631-b30c-32c6877f607e.jpg" title="IMG_5127.jpg" alt="IMG_512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上海昊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王亮/pp  上海昊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是国内知名的激光及光电设备代理商,专注于光电领域的技术服务与产品经销。日前昊量光电与德国INSION GmbH公司签订了独家代理协议。德国INSION公司的产品,将集成光学技术应用到光纤光谱仪产品上,将光纤光谱仪所有光学元器件集成在一块基底材料上(One-chip design),从而设计生产出了微型光纤光谱仪(厚度仅为9.5mm)。INSION超紧凑型光纤光谱仪广泛用于医疗检测,食品检测,农业机械,LED分选,化工在线检测,颜色测量,生化分析等领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abb1cc79-e653-4efb-b178-7b149fcbbb85.jpg" title="IMG_5149_meitu_3.jpg" alt="IMG_5149_meitu_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济南海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吕江川/pp  2017年,海能仪器与芬兰Spectral Engines Oy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Spectral Engines研发生产的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近红外光谱探测器NIRONE SENSOR,具有体积紧凑、完全可编程、高SNR和准确度、适合大批量生产、价格低、适合集成到在线或便携式设备等优点 结合丰富的光学附件、扩展附件等,为微型近红外光谱探测器的二次开发和研发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解决方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18bd1fdd-fbb8-4a93-bdbd-a2b36d800ffc.jpg" title="IMG_5188.jpg" alt="IMG_5188.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北京伟创英图科技有限公司--姚建垣/pp  姚建垣在分享中,谈到了对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分析仪产业化的几点体会:尊重市场、谨慎开发,在眼花缭乱中有所为有所不为 做好定制化细分小市场精准服务。蚂蚁啃骨头大有作为 明晰用户检测需求,引导用户正确应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对检测误差需求要客观分析 便携分析仪可靠性、稳定性是最关键技术指标 做好产业化技术、批量化制造工艺是关键,软件是核心 温度是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的最大隐患,小仪器大隐患。/pp  对于近红外技术市场的推广姚建垣也发出了倡议:不过度消费市场,保护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健康发展 不搞低价竞争,匠心做好产品制造,专心做好精准服务,留有共同发展空间,精心发展近红外光谱事业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核心是应用,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绝大多数的失败案例在于人的因素,加强应用培育、培训、指导、咨询工作极为重要 近红外光谱市场巨大,领域、行业应用众多,企业个体无法完全应付,应发展第三方服务业务,专业做好应用支持 近红外光谱技术解决了大量快检应用的痛点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解决近红外光谱技术本身痛点问题也应受到关注,例如:模型应用难度、低含量检测预处理技术、批量制作工艺技术、仪器标准化技术等。/pp  关于此次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器应用技术交流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杨忠研究员同时进行了手机网络直播,点击观看的人数已超过13000人次。/pp  a href="http://m.zm518.cn/zhangmen/livenumber/share/entry/?sharerId=c548e416719741f89-3938&circleId=71025016342a14ee5-7a91&liveId=2042667× tamp=1542607429583&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target="_blank"strong直播回放||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器应用技术交流会/strong/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3fae5447-4f00-42a2-800e-4e4a2e01ee52.jpg" title="微信图片_20181119154947_meitu_4.jpg" alt="微信图片_20181119154947_meitu_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用户与厂商交流现场/p
  • 牛津仪器推出“专为中国中小型铸造企业定制”的直读光谱
    牛津仪器工业分析部于2013年4月25日在上海召开新产品发布会,隆重推出了最新款专为中国中小型铸造企业量身定制的桌面式全谱火花直读光谱仪FOUNDRY-MASTER Xline。  据了解,该款新产品是牛津仪器根据国内客户调研结果,由德国原厂特别设计定制的一款直读光谱仪,这款新产品保证了牛津仪器一贯优异的产品品质质量,并且为回馈中国用户的厚爱,在推广期内以人民币22.8万的价格投放中国市场。  &ldquo 专为中国中小型铸造企业量身定制&rdquo ,这一关键词所蕴含的:牛津仪器工业分析部门未来几年的发展战略?新产品特点所在?中国中小型铸造企业对直读光谱仪器的需求特点?&hellip &hellip 5月10日,仪器信息网编辑就以上问题采访了牛津仪器工业分析部门中国区销售经理邹杨、北方区销售经理汤鹏。牛津仪器直读光谱分析部门中国区销售经理 邹杨牛津仪器直读光谱分析部门北方区销售经理 汤鹏  牛津仪器直读光谱仪发展方向:小型化、平民化、易用化  邹杨介绍了牛津仪器的发展战略以及推出该款新产品的背景,&ldquo 多年来,牛津仪器推出的进口直读光谱仪产品一直是针对中国中高端客户,我们希望将来,也是牛津仪器的一个发展战略,即直读光谱仪向着小型化、平民化、易用化的方向发展。2009年以来,牛津仪器每一年或每一年半的时间,就会推出一款新产品,技术升级、技术变更一直延续着这一思路。我们还希望,如目前CCD广泛性优于PMT,其深度方面不如PMT,但是随着CCD技术的发展,如果在深度方面能够前进一步,CCD将逐渐代替传统的PMT,牛津仪器希望加入到这一变革过程中来,并为这一变革做一点工作。&rdquo   &ldquo 近年来,不论财政政策,还是技术方面,国家一直对中小企业采取了扶持政策,尤其经济危机之后,中国更加支持向高附加值产业方向发展。中小企业有了财政支持和技术支持,但是在本身设备、及其应用方面是否得到了设备供应商的支持呢?牛津推出这款新产品,意味着从&lsquo 用得起、放心用、能够用、方便用&rsquo 的角度,帮助中小企业提升其产品竞争力,进而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牛津仪器推出这款新产品的初衷,也是牛津发展战略的一部分。&rdquo   FOUNDRY-MASTER Xline:震撼性价格22.8万 优异性价比  &ldquo 牛津仪器一贯秉承的独特技术在这款新仪器中保留了下来,如,通电20分钟,仪器即可使用 德国工厂预制曲线及波长实时校准技术,用户无需频繁校准 开放式火花台设计等。&rdquo 邹杨介绍到,&ldquo 三面开放式的火花台设计几乎可以检测各种尺寸形状的样品,尤其是一些大尺寸的特殊样品。同时,由于氩气喷射气流技术,FOUNDRY-MASTER Xline不需要样品完全覆盖火花孔就可以分析各种不规则的样品。通过使用线材适配器,用户就可以检测管材、棒材甚至线材 并大大节约样品前处理的时间。&rdquo   &ldquo 牛津仪器通过技术改造、技术革新,使得该款仪器具有了冲击性、震撼性的价格,22.8万元人民币。当然,牛津一贯秉承的独特技术仍被完整保留。&rdquo 汤鹏说到,&ldquo 铸造业直读光谱仪应用方法方面,工作曲线和子程序等都已经非常成熟。所以针对新产品,牛津仪器推出了标配10个电极刷、10个透镜,可以方便企业使用和维护仪器。未来还计划将中国标准样品做到工作曲线中。&rdquo   中国中小型铸造企业对直读光谱仪的需求每年皆以100%速度增长  新产品为何针对中国中小型铸造企业客户?中国中小型铸造企业对直读光谱仪的需求如何?  针对这两个问题,汤鹏说到,&ldquo 与国外铸造企业越来越集中不同,中国的中小型铸造企业非常多,分布广、涉及范围大。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经营环境,注定了其更关注在细分领域的生存,他们不需要大而全的仪器,需要的是一款承担的起、具有优质质量的、满足需求的分析仪器。据了解,中国具有20000家铸造企业,70%是黑色铸造,它们主要针对铸钢、铸铁,少量不锈钢、工具钢。所以,新产品初期只针对铸造企业,配备的程序只有中级合金钢、不锈钢、工具钢。&rdquo   &ldquo 2012年初,牛津仪器开始了长达一年的调研,根据客户问卷整理发现,中国中小型铸造企业对直读光谱仪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对使用环境要求越低越好 对人员操作越简单越好 短期、长期稳定性越高越好 日常维护越少越好 分析元素越多越好 体积越小越好 使用成本越低越好。  &ldquo 2007年以来,中国中小型企业对直读光谱仪的需求每年皆以100%的速度在增长,牛津仪器希望和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保持一致的增长速度。&rdquo 汤鹏说到。采访现场采访编辑:刘丰秋
  • 光谱仪的未来将趋向微小型化发展
    微型光谱仪具有许多大型光谱仪所不具备的优点,如重量轻、体积小、探测速度快、使用方便、可集成化、可批量制造以及成本低廉等,像普通光谱仪一样微型光谱仪有着巨大的应用市场,可以应用在实验室化学分析、临床医学检验、工业监测、航空航天遥感等领域,因而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微型光谱仪的实现可以应用多种技术,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新型滤光技术制作微型光谱仪 利用光纤的化学传感性制成光纤探针进行光谱分析 使用微细加工制作集成式微型光谱仪等。  利用光纤制作的微型光谱仪,光纤传感器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很高的传输信息容量,可以同时反映出多元成分的多维信息,并通过波长、相位、衰减分布、偏振和强度调制、时间分辨、收集瞬时信息等来加以分辨,真正实现多道光谱分析和复合传感器阵列的设计,达到复杂混合物中特定分析对象的检测,这对电传感器和声传感器而言是望尘莫及的。光纤的探头直径可以小到与其传播的光波波长属于同一数量级,这样小巧的光纤探头可以直接插入那些非整直空间和无法采样的小空间(如活体组织、血管、细胞)中,对分析物进行连续检测。  OceanOptics公司的MichaelJ.Morris等人研制一种紧凑级联光纤DIP探针微小光谱仪,该系统的设计是使用单股光纤以获得高分辨率光谱信息,对于决定液体的吸收、发射和散射,或测量pH或有毒金属浓度使用固定指示材料。光谱仪的模式限制光学设计得到很高的光通量,常规应用中可以使用50μ m的光纤。微型光纤光谱仪还有美国Stwenchristesen等人研制的便携式光纤拉曼光谱仪,便携式光纤拉曼光谱仪可以对化学试剂鉴定盒进行非接触分析,它包括二极管激光器、中阶梯摄谱仪、电荷桐合器件(CCD)检测器和一个带有滤光涂层的光纤探针,这种光谱仪被用来分析密封玻璃容器中的化学试剂和其它有毒化学物。拉曼光谱是通过使用一个带有25m光纤的EICRamanProbe探针获得的。探针输出功率在紫翠玉激光器下为80mW,而二极管激光器为137nW。这种微型拉曼光谱仪也可以用T单个活细胞的分析。  由于光谱仪的结构特点以及光谱仪广泛的应用领域,在微小光谱仪的研究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思路。比如改善AOTF的波长覆盖范围、波长分辨率和通光本领,可以使它能应用于各种光谱化学分析,而用这样的元件可以制成结构简单、性能良好、成本低廉的光谱仪,或者使用分辨率较高的中阶梯光栅,与一般棱镜结合,进行交叉色散,可以得到分辨率很高的二维光谱图,所以可以根据微小光谱仪的本身特点和工作环境要求来进行设计。  微加工技术的发展以及MEMS、MOEMS的出现使许多学科技术的研究都朝着微小型化的方向发展,更需要一些特殊条件下(如外星、地下、深海、危险区等)的工作仪器。光谱仪在未来的新世纪必将出现高度智能化和微型化的趋势,微型光谱仪可以说是微型仪器的一种。微型仪器实际上是具有仪器功能的MEMS/MOEMS产品,是MEMS技术的实际应用。  微型仪器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微型传感技术,采用各种新原理、新概念的各类传感器是实现微型仪器的关键和必要条件。现在仪器朝着微小型化、智能化的发展使我们又面临一个新的考验,也是我们发展的一个机遇。
  • 重庆研究院小型拉曼光谱仪样机研制成功
    日前,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智能装备与仪器仪表研究中心成功研制出了光谱分辨率可达10 cm-1的小型拉曼光谱仪样机,样机通过了可靠性测试,可应用在工农业生产、食品安全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现场监测和样品快速检测。该研究得到了重庆市科技攻关(重大)计划项目的支持。  拉曼光谱是基于光与物质互相作用发出的带有物质特征信息的散射光谱。它具有非接触性、非破坏性、实时原位和样品用量极少等特点,可快速、准确地分析和鉴别物质(或分子)种类。拉曼光谱应用广泛,具有&ldquo 以光之名,把握万物之准&rdquo 的美誉。而小型拉曼光谱仪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可为工农业生产、食品安全、生物医药、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提供现场监测和快速检测,对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保障社会安全方面意义重大。  针对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的小型化、高分辨和高灵敏度探测等需求,研究人员在新型消彗差交叉C-T光栅光谱仪的光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消彗差条件,采用12度非对称C-T光路,在解决同心及非同心系统的像差问题的同时,保证了长波段的光通量,光谱仪的理论分辨率达到9 cm-1 在电学设计中,针对所用CCD型号研制了一种高增益、低噪声的信号处理电路。最后,通过选用光学探头与光栅光谱仪的匹配设计,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的实际光谱分辨率可达10 cm-1。  目前,重庆研究院已完成多种外形尺寸的便携式和手持式拉曼光谱仪原理样机的研制。这些样机对若干样品的测试结果与标准库数据一致,从原理和技术上证实了小型拉曼光谱仪设计的合理性和使用的可靠性,下一步,团队研究重点将放在体积更小、性能更优的微型拉曼光谱仪上,并开展小型拉曼光谱仪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应用。
  • 卓立汉光小型拉曼光谱仪上榜第七批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名单
    p  日前,北京市科委发布关于公示第七批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名单的通知,此次公示的产品(服务)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共计1121类仪器(服务)。/pp  对公示名单初步统计,涉及仪器、部件、试剂盒、检测服务等的项目达数十项,其中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的FinderInsight小型拉曼光谱仪和FlexOne显微光致发光光谱仪两款产品上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a title=""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487/C259587.htm" target="_blank"img title="6a0bb962-cb09-488b-8ca4-d82096df628e_jpg!w280x280.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ddf7a432-fd0a-45bb-8329-746c1af7b22f.jpg"//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a title=""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487/C259587.htm" target="_blank"strongFinderInsight小型拉曼光谱仪/strong/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a title=""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487/C225849.htm" target="_blank"img title="c4444ad0-c25b-4f79-9c28-3d120a70bfbc_jpg!w280x280.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91719c10-9627-45a2-ae58-5358f53e2e98.jpg"//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a title=""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487/C225849.htm" target="_blank"strongFlexOne显微光致发光光谱仪/strong/a/pp  更多上榜上榜产品请见链接:/pp  a title=""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1214/235761.shtml" target="_blank"strong第七批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名单公示 多类别仪器及检测产品上榜/strong/a/p
  • 海洋光学:光谱仪设计向着小型化、工业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满足目前各种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光谱分析仪器和方法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不论是分子光谱还是原子光谱都涌现了一系列创新的成果,特别是拉曼光谱、近红外光谱、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太赫兹、超快光谱、荧光相关光谱、高光谱等相关技术彰显了极具诱惑的市场活力,引领着行业发展的方向。第十二届光谱网络会议(iCS 2023)中,近50位专家报告充分彰显了光谱创新潜力,纷纷展示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从仪器整机到关键部件;从系统集成到方法开发;从大型科研仪器,到用于现场的便携、手持设备;从实验室检测设备,到过程分析技术……为了更好的展示这些创新成果,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专家、用户、厂商之间的合作交流,会议主办方特别策划《光谱创新成果“闪耀”iCS2023》网络专题成果展,集中展示本次光谱会凸显的创新成果,包括但不限于仪器、部件、技术、方法、应用等。海洋光学应用主管 卢坤俊本次会议中,海洋光学应用主管卢坤俊分享了《海洋光学微型光谱仪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典型应用》(点击回看 )引发行业关注。报告中,他介绍了海洋光学公司及客户合作模式,并分享了海洋光学微型光谱仪在蛋白浓度过程监控,DNA浓度过程监控,眼科用固化材料固化过程表征,溶解氧浓度监控,分子诊断以及特殊医疗光源光电性能表征等典型应用。会后,我们邀请海洋光学向大家简单介绍他们在光谱技术及仪器研发应用方面的系列成果。1、典型仪器新品2023年,海洋光学更新了微型光纤光谱仪产品线,推出了新的ST,SR,HR三个系列的光谱仪组合,对应从迷你体积,通用型号,到高分辨率/灵敏度的产品特点,其中SR和HR系列又分为2,4,6三个版本,分别对应不同的分辨率和灵敏度等级。全面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其中ST为超小型的代表产品,是海洋光学USB系列的约1/4,而且大幅提升了其紫外波段的响应。整体设计紧凑,同时兼具高速光谱采集和高信噪比,是空间有限的应用场景理想的选择。应用领域广泛,包括DNA浓度测试以及颜色测量等,既能够满足单独使用,更可以用于在线设备和手持仪器开发。其中SR6为光谱仪产品家族中新增的一个型号,将面阵探测器融合在通用型号的小巧机身中,可以提供高的光谱信号响应,同时电路和结构设计进行了对应的升级,改善了热稳定性,对于实验室或者温度波动较大的工业应用来说都是一个理想的选择。2、解决方案ST光谱仪由于其突出的体积优势和紫外灵敏度提升,非常容易集成于在线设备中,用户使用ST集成了在生物制药纯化线上的紫外浓度检测设备,体积更加小巧,能够满足同时多点多波长的紫外检测,通过PAT的方式,满足了QbD的理念。SR光谱仪提供了比之前产品更加优秀的信噪比水平,因此在吸光度的测试中可以体现更好的性能,进一步的提升使用微型光纤光谱仪测试吸光度时线性度,提供更加准确的结果,目前生命科学行业的研究中,进行产物快速测量时通常使用紫外吸光度方法测量其浓度,使用新的光谱仪开发的浓度测量设备可以实现更快的测试速度和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3、未来发展计划光谱小型化、工业化仍旧是海洋光学看好的方向,无论是紫外可见波段还是近红外波段,光谱类的分析仪器提高了实验室的科研能力,而光谱在工业化上的应用则真正惠及每个人的生活。海洋光学布局在微型光纤光谱仪上,在未来,一方面设计在小型的基础上,提供更高的性能,让科研学者在没有合适工具的情况下,使用小型光谱仪设计自己的助手;在工业自动化方向,会提供更多智能化,适合工业生产线使用的光谱仪,以提高的工业水准和质量水平。同时我们也会更近一步,在未来同时提供基于光谱仪的解决方案,应用于消费电子,医疗检测和金属回收等领域,助力工业生产降低污染,降低能源和材料消耗以达成更高的效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4、合作需求海洋光学非常期待同各行业的专家合作,光谱设备实现工业应用时通常会隐去“光谱”的特征,因此需要与技术专家和开发者紧密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方法。同样,“产学研用”一体化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方向,希望同各大高校研究所的产学研转化基地沟通,通过光谱技术帮助科研进步,帮助科研成果转化,实现共赢。
  • 阿尔托大学孙志培教授团队最新Science:超小型光谱仪
    近日,芬兰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孙志培院士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蔡伟伟教授团队,浙江大学杨宗银教授团队,四川大学崔汉骁教授团队,以及英国剑桥大学的Tawfique Hasan教授团队等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可调范德华异质结的高性能超微型光谱仪,尺寸仅为数微米。通过学习该异质结在不同栅极电压下的光电流响应,结合先进的重构算法,研究人员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突破性地实现了~0.36纳米的窄带光谱准确度,以及~3纳米的宽带光谱分辨率。该新型光谱仪不仅无需传统光谱仪中的光栅,光电探测器阵列等复杂器件和结构,还具有极高的准确度和分辨率。该工作不仅为高性能光谱仪的微型化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为大规模片上光子系统集成,芯片实验室等先进技术实现了重要基础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以题为“Miniaturized spectrometers with a tunable van der Waals junction”的研究论文形式在线发表于Science期刊。计算光谱仪的性能取决于其波长依赖性光响应度的可变性。vdW结的界面带取向的电调谐(图1A)可实现可控和独特的层间传输。这种电可控的层间传输允许在宽光谱范围上具有高灵敏度和可变性的可调谐光谱响应(图1A)。作者将电可调谐的单vdW结与各种应用的计算重建算法相结合(图1B)。为了在实验上实现光谱仪概念,作者进行了以下三个步骤(图1):(i)使用多个已知入射光谱测量门可调谐光谱响应,(ii)测量待分析的未知入射光的门可调光电流,以及(iii)根据学习和测试过程中获得的结果,使用重构算法计算未知入射光的光谱信息。图1 超小型化光谱仪概念在不同的栅极电压和入射光波长下调谐对光谱仪至关重要。作者选择MoS 2/Se 2异质结(图2A)作为例子。MoS 2/Se 2异质结被顶部和底部的六方氮化硼(h-BN)层所封装,分别用于绝缘和钝化。堆叠层下面的单层石墨烯薄膜被用作局部栅极电极,用于有效的栅极调谐。MoS 2/Se 2通道及其异质结的传输曲线是在黑暗条件下漏源电压为3V时测量的(图2B)。MoS 2/Se 2异质结的 "反双极 "行为和其他传输特性是MoS 2/Se 2异质结的典型特征,提供了明显可区分的V GS依赖性。测量的MoS 2/Se 2异质结的传输曲线表明有很强的波长依赖性(图2c)。光谱响应矩阵(图2D)从跨越可调谐的MoS 2/Se 2异质结产生的光激发电荷载流子的动力学中继承了丰富的结构,证实了在MoS 2/Se 2异质结中具有快速和稳定的光谱检测与可调谐能力。在编码这个光谱响应矩阵(图2D)后,就可以通过测量未知入射光的门控可调谐光电流,然后计算其约束最小二乘解,以使用自适应吉洪诺夫正则化方法通过最小化具有正则化因子的残余范数来重建光谱。并证明了单结光谱仪概念的可行性(图2E和F)。图2 单结光谱演示在实际应用中,波长分辨能力是衡量光谱仪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证明此单结超微型光谱仪的高光谱分辨率能力,作者通过一个超小的学习步骤(0.1纳米)构建一个高密度的光谱响应矩阵,使用波长为675至685纳米的单色光进行学习过程(图3A)。此单结光谱仪由高密度光谱响应矩阵编码,可以高精度地分辨单色光(图3,B和C)。重建光谱和参考光谱之间的平均峰值波长差(Δλ)为∼0.36±0.06纳米,最小为∼0.04纳米(图3D)。这与0.1 nm的学习步骤相当。在给定的输入波长λ下,平均波长分辨率是∼3470(图3D)。此外,作者测量复杂的入射光谱以研究光谱分辨率。成功区分了∼679 nm处相隔∼3 nm的两个峰(图3E)。为了说明单结光谱仪的未来发展可能性,作者还证明此方法具有改进的光响应性的潜力,可实现比商用小型化光谱仪更高的分辨率(图3F)。图 3.高性能波长分辨功率和光谱分辨率此单结光谱仪可以从最近开发的大规模2D材料合成中受益,以构建用于未来光谱成像的阵列。使用此光谱仪通过空间扫描演示了由红色、蓝色和透明区域组成的彩色滤光片的概念验证光谱成像(图4A)。在每个映射位置,测得不同V GS处的光电流数据一般事务记录在空间响应数据立方体中,用于光谱重建。在不同V GS下扫描的一系列光电流映射数据被显示出来(图4B)并转换为在不同波长下重建的一系列光谱数据(图4C)。在此演示中,图像分辨率由映射步骤定义。此概念在未来的阵列设备进行大规模光谱成像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在微米或纳米尺度的结中提供高空间分辨率。图 4. 光谱成像的概念验证演示在此光谱仪中,无需光电探测器阵列、滤光片阵列或其他笨重的色散元件即可实现高分辨率、亚纳米级精度和宽工作带宽。作者的单结光谱仪占地面积小,可提供与当前光子集成电路和CMOS兼容工艺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从而直接集成到现代智能手机、芯片实验室系统以及从生物植入物到无人机和卫星等其他定制设备中。本文所报道的范德华异质结光谱仪,简化了传统光谱仪中为实现高性能所采用的复杂光电探测器阵列,滤波器阵列,以及其他复杂的分光、色散结构和元件,使光谱仪尺寸缩小到微米量级;利用异质结栅压可调光谱响应的特性及计算重构算法,实现了极高的光谱准确度和分辨率。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突破,将为大规模片上光子系统集成,芯片实验室等先进技术的小型化提供高性能解决方案。
  • ARCoptix小型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助力硅太阳能电池检测
    ARCoptix小型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助力硅太阳能电池检测硅太阳能电池我们使用ARCspectro FT interferometer在600-1300nm近红外区域测量硅太阳能电池的光谱响应。此光谱仪有两个光纤接口,一个接口用来连接光源(此处使用的是商用卤素光源),另一个接口用来连接调制光源的输出。光谱仪模块上的连接器允许将外部探测器(此处是硅太阳能电池)连接到内部放大器上。整个系统如下图1所示通过具有调制光束的光纤来照射太阳能电池,通过傅里叶变换从干涉图中提取光谱。光谱强度如下图2所示,其光谱强度不但与硅电池的相应有关,而且还与干涉光学固有光的传输和调制效率,以及光源的光谱强度有关。低的截止边(550nm)是由于光谱仪的光源造成的,而高的截止边(1300nm)是由于被测硅太阳能电池的带隙。 瑞士ARCoptix公司由四位工程专家于2005年创立,是一家专业的光学测量系统制造商。公司位于瑞士纳沙泰尔(Neuchâtel)),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与EPFL(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BFH(伯尔尼应用科学大学)以及当地钟表业建立了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得益于这些合作,ARCoptix拥有高科技制造和表征设施以及光学微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上海昊量光电代理ARCoptix的产品型号有FT-IR Rocket傅里叶红外光谱仪、VIS-NIR/UV-VIS-NIR光纤光谱仪和FT-FC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FT-IR Rocket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VIS-NIR/UV-VIS-NIR光纤光谱仪 FT-FC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 Rocket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可选光谱范围有2-6µm,1.5-8.5µm,2-12µm。VIS-NIR / UV-VIS-NIR 光纤光谱仪可选的光谱范围有350-2600nm,200-2600nm。FT-FC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可选的光谱范围有0.9-2.5µm,2-6µm,2-12µm和2-16µm。并且内部带有光源。是目前市场上最紧凑的光纤耦合傅里叶红外光谱仪。ARCoptix公司的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的技术核心是双角立方干涉仪。如下图:两个角立方体与一个共同的摆动臂连在一起,摆动臂旋转以在干涉仪的两个臂中产生光程差。 这种类型的设计被称为永jiu对准干涉仪,众所周知,系统的对准对振动和温度漂移最有效。它永远不必重新调整。干涉仪的摆臂在无磨损挠性系统上旋转,使该机械系统非常坚固耐用。为了测量反射镜的运动,FT-FC将固态参考激光器耦合到干涉仪中。与经典 HeNe 激光器相比,ARCoptix使用的固态激光器更紧凑,使用寿命更长。它们因为温度引起的波长漂移特别小,当使用珀耳帖元件保持恒温时,它们的波长可以稳定在几个PPM,从而提供非常准确和可重复的波长标度。这对于确保日常工作一致性至关重要。 光源ARCoptix公司的傅里叶红外光谱仪非常紧凑,集成度非常高。具有体积小,性能强的独特优势。大小可以参考下图: 此外Aroptix S.A.推出了Gasex HD-05TM—一种OEM气体分光计,包括高稳定性真空密闭FTIR Rocket光谱仪,与具有铑涂层耐化学腐蚀光学元件的5m气室无缝匹配。 采用GASEX HD-05-12测量多种气体的谱线分布:物质含量检测能力:*LOD=limits of detection **使用短波截至6um探测器测量目前,昊量光电已经与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老师达成过合作。老师们对此产品的反馈都很很不错。欢迎各位老师前来问询!关于昊量光电:昊量光电 您的光电超市!上海昊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致力于引进国外先进性与创新性的光电技术与可靠产品!与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等众多知名光电产品制造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代理品牌均处于相关领域的发展前沿,产品包括各类激光器、光电调制器、光学测量设备、精密光学元件等,所涉足的领域涵盖了材料加工、光通讯、生物医疗、科学研究、国防及前沿的细分市场比如为量子光学、生物显微、物联传感、精密加工、先进激光制造等。我们的技术支持团队可以为国内前沿科研与工业领域提供完整的设备安装,培训,硬件开发,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优质服务,助力中国智造与中国创造! 为客户提供适合的产品和提供完善的服务是我们始终秉承的理念!
  • 理性思考之过热期的小型拉曼光谱技术
    p style="TEXT-ALIGN: left"  strong国产拉曼光谱仪发展现状/strong/pp  1995年开始,高德纳咨询公司依其专业分析,预测与推论各种新科技的成熟演变速度及要达到成熟所需的时间,共分成萌芽期、过热期、低谷期、复苏期和成熟期这五个阶段。/pp  经历国家一些列重大项目的支持和资助之后, 拉曼光谱技术开始从高校、研究所萌芽发展,在产学研相结合点开花,形成很多个性化的产品和应用果实,在全民创业的土壤里得到天使轮投资的眷顾和追捧,同时媒体的镁光灯也聚焦在拉曼这个未来之花上。现阶段, 拉曼光谱技术特别是小型化、手持化拉曼光谱技术和产品迎来了过热期的发展,特别是今年的海关物项识别设备采购的政府招标项目,手持化拉曼光谱产品的价格也首次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低价: 整机价格不超过5万。当前,这个市场的活跃度呈现了一片大好的前景,很多企业开始了非理性的扩张,相信这个过热期至少还会持续半年之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1.jpg" style="HEIGHT: 331px WIDTH: 500px" border="0" hspace="0"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bf57f39e-f697-47e6-81a4-14010144d5d3.jpg" width="500" height="331"//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技术成熟度曲线/strong/pp  近年来国产拉曼设备在政府资金支持和院校技术孵化的环境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在政府采购和政府为主体的应用场景的拉曼光谱技术产品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从近年的招标采购数据看出趋势和力度:2015年上半年公布的中标信息不足2000万元;2016年上半年中标金额估算超过3000万元;而2017年上半年,同等统计条件下,中标金额预估超过5000万元,同比增长幅度超过60%!/pp  目前大型拉曼设备方面国内的采购产品还是以进口为主,但是便携和手持拉曼国内的产品已经开始占据主流趋势,特别是海关物项、毒化监管、拉曼横向科研方面的采购都倾向于国产的拉曼设备以及部件ODM形势。相较于进口拉曼设备,在海关物项、毒化等方面国产设备依托于本土优势,对市场需求和市场信息以及动态的了解已经占据优势。但总体而言,拉曼技术与市场还是处在一个过热期,需求与技术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进口设备在数据库、算法以及内容研究方面仍然领先于国内产品和设备。国产设备依然存在需求定义不够清晰,功能夸大等问题。特别是资本介入所随之而来的压力造成一些产品宣传方面存在非常严重的夸大、虚构和背离情况,这将为日后低谷期埋下伏笔。。/ppstrong  拉曼光谱行业发展/strong/pp  拉曼光谱作为一个物质分析和识别的方法,在实验室的测试分析设备和方法开发上经历了一个非常快速和活跃的发展时期,期间Horiba, Reinshaw等公司对拉曼测试和拉曼光谱知识的普及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目前实验室的拉曼光谱设备和拉曼光谱技术已经进入了研究的成熟期,国内外一些老师学者逐步将拉曼与液相色谱、薄层、显微镜等相结合形成一些复合式拉曼实验室设备。同时, 拉曼光谱也不断展宽,近年来太赫兹拉曼也逐步走到前台,成为一个新的热点。/pp  拉曼光谱作为能够显示物质性质、结构分析的一种手段,其小型化的产品从2004年安防领域开始,逐步发展到目前能够涵盖海关物项、禁毒、危险化工品检测、食品安全检测、制药、纳米材料、癌症医疗在线监控等多个领域和行业。从市场潜力和容量上看,手持、便携以及工业拉曼终端设备是非常大的,其发展阶段目前也只是一个起步和尝试阶段。拉曼光谱仪的发展要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首先要做的是从产品命名上增加应用的特征,并消亡技术的表征词语开始/pp  拉曼光谱行业乃至光谱行业现在正如一个5-6岁的孩童, 其前景是可期的, 但是也很容易受到恶行为的扭曲。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很多低质低价、恶性竞争、乃至恶意抄仿等行为,给整个产业带来的是风险和危机。特别是很多企业在宣传自己的时候存在夸大,扭曲等行为,比如南方某公司在其官网上PS了知名企业的产品图片,并宣称是自己设计生产; 比如国内某企业宣称手持拉曼系统内采用了3648制冷型CCD,但是其动态范围却只有1300:1等诡异参数和指标;比如重大禁毒案,媒体报道说拉曼设备并没检查出异样, 但是某些企业却在自媒体上宣称其手持拉曼设备在禁毒案中起到重要作用等。/pp  从历史的潮流来看,讲故事可以使企业获得短期效益,但从长远期来看,作为一家企业,首先要做的是“不做恶“。作为拉曼技术的参与企业,我们需要得到的帮助和支持是一起抵制以下的行为:以牺牲客户的服务等为潜在风险的恶意低价中标、恶意抄仿行为、虚假宣传行为等!维护市场的程序正义!/ppstrong  如海光电拉曼产品及技术概述/strong/pp  如海光电在拉曼光谱领域深耕6年,自创始开始至今逐步实现了拉曼探头、拉曼激光器、拉曼光谱仪的研制、生产和市场推广。目前如海光电的RPB-785系列探头主推尾纤1.5米以及FC无尾纤结构,特别是无尾纤结构拉曼探头实现了国内乃至国际的一个创新,也是国际上第一家主推该产品的公司。 探头系列产品自2012年至今在国内已经形成1200套左右的销售业绩, 为国内拉曼光谱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pp  目前如海光电主推的拉曼光谱产品为手持式拉曼光谱仪,该产品主要聚焦在海关物项、毒化快检、食品安全等三个领域,已经实现了与公安三所的云数据库和计算平台的对接、实现了拉曼光谱互联网+的跨越, 是将手持拉曼系统的产业引入互联网测控平台的一个新的征程。/pp  2017年,如海光电启动和开展了两个拉曼核心产品的开发工作: 一个是手持式拉曼物项快检仪,该项目所形成的EVA3000PLUS是一款集合拉曼光谱技术与实时嵌入式操作平台为一体的高度集成的手持式拉曼光谱终端。同时在该项目的研制过程中,我们将WI-FI、Bluetooth、4G等多个通讯技术也集成到该拉曼光谱技术平台上。该产品自8月份上市以来得到了市场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非常不错的销售业绩, 今年9月-10月两个月已形成8台的销售业绩。/pp  如海光电持续不断的致力于拉曼光谱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与上海医药集团、二军大和上海药品评审中心合作成功申请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口服固体制剂生产过程实时检测及控制关键技术、应用及相关监管法规研究》。基于该项目如海光电将对785& 830双波长激发拉曼以及785太赫兹拉曼光谱技术研制、升级并结合PAT-MES深入到药厂生产质控过程。/pp  目前,如海光电已经成为一家从拉曼光谱构成器件、硬件解决方案、软件算法解决方案、拉曼仪器以及拉曼整体解决方案5个层面纵深向深度整合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在2016年如海光电的拉曼光谱硬件解决方案形成200套以上的销售,在过去5年中如海光电保持在45%的平均年增长率。2018-2020年, 如海光电将全力深入手持式、便携式拉曼光谱技术的内容开发、市场推广,以“拉曼光谱为工业、生活以及政府监管过程提供解决方案”为目标,以实际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品质为工作重心, 形成一家从器件到仪器, 从技术到内容的一站式拉曼光谱产品提供商, 并推动拉曼光谱技术与物联网的互动,围绕拉曼光谱大数据形成新的生产力。/pp style="TEXT-ALIGN: right"(供稿:于永爱 上海如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pp /p
  • 布鲁克推出新一代小型化TANGO-T近红外光谱仪
    布鲁克光谱事业部长期致力于傅立叶变换近红外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并一直保持全球的领先地位,继2011年首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小型化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mdash &mdash TANGO-R之后,今年又重磅推出了系列篇新品&mdash &mdash TANGO-T。  布鲁克公司将在BCEIA 2013前期举办集团新品发布会,其中包括这款产品的详细介绍,并将在BCEIA 2013展会现场进行展示,届时将是TANGO-T首次在国内亮相,欢迎广大用户、专家莅临布鲁克展位:9021,9022,9023,9024,9025,9026。  TANGO-T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具有设计精巧、系统稳健、性能卓越、操作直观等特点,为用户随时随地的分析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实现了真正意义的便携式检测。  TANGO-T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  TANGO-T仍采用布鲁克公司专利技术&mdash &mdash RockSolidTM(坚如磐石)干涉仪,利用了三维立体角镜技术,保证光路永久准直、性能长期稳定、数据准确可靠、仪器抗震性强;其光学镜面均采用镀金处理,反射率比铝镜提高5%以上,确保仪器的高光通量和高灵敏度,使光学性能更稳定、使用寿命更长。此外,TANGO-T还配有控温系统,可以在20-80° C范围内调节温度,并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器皿的温控情况,当样品的温度达到指定要求时才会开始进行光谱扫描。  TANGO-T液体透射样品腔  TANGO-T主要用于液体样品的快速测量。配有背景自动采集功能,无需插拔样品即可测量。其体积小巧,对空间有限的实验室来说是绝佳的理想选择。能够满足不同用户在不同环境下的测试要求(如直接用于通风橱、手套箱或流动手推车),能够随时随地进入工作状态且无需任何调整。  TANGO-T 配有易学易用的触屏微电脑,令使用变得更加简单:触屏式操作软件,界面友好、形象直观,支持多种语言版本,能够帮助用户更加快捷、安全的完成整个测试流程。仪器用户无需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即便未经过培训也能正确无误的实现测量。  TANGO-T有多种用途,既可用于测定油脂的碘值、FAA、不饱和脂肪酸,也可用于测定化工产品的羟值、水分以及化学助剂的鉴别.能为食品、石油、化工等行业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改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此外,TANGO-T可与布鲁克具有液体透射测量功能的MPA实现模型传递和数据共享。以下是TANGO-T的测量谱图: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高灵敏度小型化吸收光谱传感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大气物理化学二室的刘锟等研究人员在高灵敏度小型化吸收光谱传感技术研究中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Sensors & Actuators: B. Chemical(220, 1000-1005)上。  基于吸收光谱的光学传感技术,因其实时在线、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非入侵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大气、环境和工业等领域。为了提高吸收光谱传感的灵敏度,往往通过光学多通吸收池增加光和样品的相互作用程长。然而,受光斑重合等因素的限制,传统的光学吸收池(如Herriott池)很难实现上百次的光反射,长光程只能靠增加物理池长度的方式得到,这样大大增加了吸收池的体积,难于实现小型、便携的高灵敏度传感设备。  刘锟等研究人员通过精心的设计,在普通球面反射镜上实现反射光斑呈7个圆圈的分布,充分利用了反射镜的反射面,在光斑不重合的情况下实现了高达215次的光反射,从而用12cm物理基长实现了26米的有效光程。刘锟等研究人员利用所设计的新型光学吸收池,开展了大气甲烷(CH4)的测量研究,实现了100ppb(10-9)的探测灵敏度和优于80 ppb的测量精度。这一研究成果为发展小型化、便携式高灵敏度光学传感器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也将推动对体积、重量要求严格的无人机大气探测技术等应用的发展。  该研究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等经费资助。
  • 必达泰克i-Raman小型拉曼光谱荣获2011年度读者选择大奖
    先进光谱和激光系统产品供应商必达泰克(B&W Tek)公司日前高兴地对外宣布,其i-Raman小型拉曼光谱仪荣获了《实验室装备》2011年度读者选择大奖。“读者选择大奖”是专门颁发给那些为科研实验室提供最佳解决方案的公司,由《实验室装备》杂志(Laboratory Equipment magazine)设立,每年评选一次,目前已成功举办3届。  i-Raman是必达泰克公司最新推出的小型拉曼光谱仪,其最大的特色在于高性能与便携式结合;i-Raman性能表现相当于与大型台式拉曼系统,重量却不足10磅,属于便携式实验室仪器,价格却是目前市场上的大型拉曼光谱仪价格的几分之一。  i-Raman在传统便携拉曼的基础上改进了光路设计,将光谱分辨率提高至研究级的3cm-1,同时可扩展拉曼位移范围最宽至65~3200cm-1;此外,i-Raman采用了公司独特的CleanlazeTM技术与TE致冷控温CCD阵列技术,稳定性高,灵巧便携;i-Raman对于样品制备没有特殊的要求,样品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透明或不透明。  i-Raman的适用范围很广泛,除了生物科学、医疗诊断、法医鉴定、环境科学与宝石检测外,i-Raman还可以在制药、食品、聚合物、化学、地质学、半导体等行业派上用场。
  • “微管纸喷雾+小型质谱”——轻松实现芬太尼的现场快速检测
    2020年4月,清华大学欧阳证教授团队与上海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清谱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TALANTA》上发表了名为“Rapid and on-site detection of multiple fentanyl compounds by dual-ion trap miniature mass spectrometry system”的科研文章,对芬太尼及其衍生物的快速现场检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芬太尼样品现场确证及例行安全检查提供了可行解决方案。该文中开发了一种基于双线性离子阱小型质谱仪的方法,结合高效原位采样方法可快速分析多种复杂基质中的芬太尼化合物(如物体表面、生物样本及饮料中)。此外,该团队还开发了一种前体离子扫描方法,可快速、有效地发现和鉴定非目标芬太尼类未知物。背景: 2019年,芬太尼被社会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个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毒品效力极强,美国在2017年因滥用芬太尼类物质死亡2.9万人,同比增长45%。白宫官方网站首页上,“阿片类药物危机”与经济、国家安全、预算和移民并列在首行最显眼处。而芬太尼原料出口问题也曾使中美关系受到一定影响,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共同抵制芬太尼及其衍生物的扩散。目前中国已列管25种芬太尼及2种前体,并于2019年5月1日起,执行芬太尼类物质整类管控。 作为快速发展的“新生代毒品”,芬太尼管制方法正面临着巨大挑战,而快速检测手段(尤其是现场检测)也变得尤为重要,从药物滥用分析管控的角度看,这更像是一场有机化学家与分析化学家的对决。“微管纸喷雾+小型质谱”的现场快速检测解决方案可有效的助力监管部门对可疑芬太尼化合物进行快速甄别。应用研究1:藏身于饮料或粉末中的芬太尼无处遁形 在此项研究中,作者使用微管纸喷雾试剂盒(PCS Cartridge),开发了适用于现场的便捷采样流程,它可直接对复杂基质中的芬太尼化合物进行采样,无需前处理直接进行质谱检测(如下图)。双线性离子阱小型质谱仪可通过高效串联质谱(MS/MS)扫描和碰撞诱导解离(beam-type CID)功能,将分析物和内标离子捕获在第一个线性离子阱(LIT)中,然后将其质量选择性转移到第二个阱中进行分析,这种扫描模式可用于复杂样品中芬太尼化合物的直接定量分析。文中以伪装形态的样品为例,利用该系统快速准确地分析了可乐、啤酒、牛奶、粉末等样品中的芬太尼类物质。应用研究2:法医鉴定生物检材中的芬太尼 尿液中的芬太尼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常被用于测试药物滥用或法医鉴定。针对生物检材,“微管纸喷雾+小型质谱”也展现了它便捷的检测流程及过硬的检测能力。该流程只需将尿液滴于试剂盒中,快速烘干后可直接进行质谱系统测试,获得的检出限低至10 ng/mL。应用研究3:擦拭采样检测物体表面痕量芬太尼 在调查取证中,对物体表面可能沾染的痕量物证进行快速提取及现场检测,可以极大的提高勘查能力。本文中,作者开发了一种痕量擦拭的取样方式,能够检测到残留于塑料袋表面的1ng芬太尼类物质。该方式还适用于邮件、行李、货物等的日常安全查验。应用研究4:前体离子扫描模式快速分析鉴定非目标芬太尼类未知物 当前检测手段仅适用于目标物定向检测,但芬太尼类物质不断被新合成,根据结构推算,芬太尼类物质可能存在2000余种变体。作者基于双线性离子阱小型质谱仪开发了一种前体离子扫描监测方法,可快速、有效地发现和鉴定非目标芬太尼类未知物。本文使用的双线性离子阱小型质谱技术,于2019年荣登Analytical Chemistry封面。更多: 欧阳证教授团队的技术已经在清谱科技实现产业化,Miniβ小型质谱分析系统配置芬太尼类物质及前体物质二级质谱谱库28种,能够为芬太尼监管检测提供高效的现场解决方案。同时支持谱库的远程扩充及非目标芬太尼类未知物鉴定的功能扩展升级。[参考资料]1) J. Fan, P. Lian, M. Li, X. Liu, X. Zhou and Z. Ouyang "Ion Mobility Separation Using a Dual-LIT Miniature Mass Spectrometer",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0, 92, 2573-2579, DOI: 10.1021/acs.analchem.9b0427.2) Xinwei Liu, Xiao Wang, Jiexun Bu, Xiaoyu Zhou , and Zheng Ouyang. "Tandem Analysis by a Dual-Trap Miniature Mass Spectrometer",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9, 91(2): 1391-1398.3) M. Kang, W. Zhang, L. Dong, X. Ren, Y. Zhu, Z. Wang, L. Liang, J. Xue, Y. Zhang, W. Zhang and Z. Ouyang "On-site testing of multiple drugs of abuse in urine by a miniature dual-LIT mass spectrometer",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20, 1101, 74-80, DOI: 10.1016/j.aca.2019.12.028.4) Linfan Li, Tsung-Chi Chen, Yue Ren, Paul I. Hendricks, R. Graham Cooks and Zheng Ouyang. "Mini 12, Miniature Mass Spectrometer for Clinical and Other Applications-Int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4, 86(6): 2909–2916.5) Yue. Ren, Spencer. Chiang , Wenpeng. Zhang , Xiao. Wang , Ziqing. Lin , Zheng. Ouyang, "Paper-Capillary Spray for Direct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of Biofluid Samples",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
  • "超小型激光加速器技术"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启动
    3月1日上午,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超小型激光加速器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举行,宣布项目正式启动。  国家科技部条财司副司长吴学梯,国家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国家科技部条财司副处长郑健,国家教育部科技司基础处副处长邹晖,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王恩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士杜祥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士贺贤土,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物理学院院长谢心澄,科研部部长周辉,科研部副部长韦宇,实验室与设备部副部长黄凯,财务部副部长邵莉,物理学院副院长王宇钢和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所长刘克新等出席了项目启动会。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于2011年首次启动,强调面向市场、面向应用、面向产业化,重点支持具有市场推广前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超小型激光加速器及关键技术研究”是2012年获批的66项课题之一。  王恩哥首先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表示感谢。他在发言中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以理论为基础的科学仪器的开发。颜学庆老师领导的团队,在陈佳洱院士等诸位专家的支持和指导下,提出具有自主产权的、超小型激光加速器的研究,有望实现超大型激光加速器在尺寸上的缩小,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他同时还指出,科学仪器的开发不同于基础研究,不仅需要优秀的科研力量,还需要做好统筹、攻关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因此,北大在科技部的要求下,协同研发团队,成立了项目总体组,技术专家组和用户委员会,在空间和人员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为的是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早日取得研发成果,服务于相关产业,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  吴学梯在表示祝贺的同时,在管理上提出了五点要求:该项目应以产品开发为目标,推动产业化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 应用好产生的知识产权,保证各单位的科研成果集成到科学仪器产品中来 落实法人负责制的各项要求,体现在法人对项目的服务、管理和监督三个环节,法人要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切实的保障,并对科研和经费的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 加强协作,潜心开发,争取最终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雷朝滋对科技部领导给予高校的科研工作特别是仪器专项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强调,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定位 另一方面,承担项目的高校要高度重视项目的实施,要在基础研究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项目研发团队技术负责人颜学庆教授介绍,“超小型激光加速器及关键技术研究”将研发基于激光稳相加速方法的超小型离子加速器,攻克高对比和高光强激光、自支撑纳米薄膜靶、激光等离子体透镜、激光加速器超高流强离子束传输和激光加速器辐照研究平台等关键技术,建成首台超小型激光离子加速器装置。在此基础上开展激光离子加速器在核医学、空间辐射环境模拟、惯性约束聚变、国际热核聚变堆和高能量密度物理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促进我国科学研究在这些领域取得原创性科研成果。在国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开展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离子应用技术研究,以此带动和促进激光驱动超小型离子加速器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超小型激光加速器及关键技术研究”启动会得到了项目技术专家组、项目用户委员会以及其他参与单位的大力支持。项目技术专家组杜祥琬院士、陈佳洱院士先后发言,对该项目的启动提出了指导意见。两位院士都强调了这一专项的产业化特色,能否实现真正产业化,是检验该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他们对本项目寄予厚望,期待做出好的成果。项目技术专家组组长贺贤土院士组织了应用任务讨论环节,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肖池阶研究员,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教授邵春林,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洪伟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宗秋刚教授纷纷发言,对项目开展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想法。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项目专家组代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赵红卫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盛政明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黎明研究员和清华大学鲁巍教授就项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先后发言,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孙冬柏和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作为项目监理组代表出席本次启动会议,孙冬柏在总结讲话中强调,高校中项目组织的工程化管理需要重视和加强,希望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给予关注。  参会的嘉宾还有: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李强研究员、胡步荣研究员、杜广华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远晓辉副研究员,北京大学陆元荣教授、北京大学郭之虞教授、袁忠喜高级工程师、朱昆高级工程师、邹宇斌副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赵宝全副研究员,复旦大学潘燕助理教授和秦皇岛开发区前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宏林先生等。
  • 我国小型拉曼市场解析:应用是发展的关键——访奥谱天成(厦门)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鸿飞
    p  近年来,拉曼光谱仪,特别是小型拉曼光谱仪(包括手持和便携仪器)的蓬勃发展引起了业界很大的关注,相关的招标采购也层出不穷。据奥谱天成(厦门)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鸿飞介绍,“最近五年我国小型拉曼光谱仪市场总体规模至少扩大了5倍。”/pp  刘鸿飞介绍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国的拉曼光谱仪在仪器的硬件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这个行业中也涌现了一系列的相关产品,在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制药等领域取得了不错的应用。可以说在这个小领域,目前国内已经赶上甚至在局部超过了世界的发展水平。”介绍中,刘鸿飞还特别提到,由厦门大学田中群院士领导的“等离激元增强拉曼光谱仪器研发与应用”重大仪器专项也对拉曼光谱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pp  对于过去一年奥谱天成取得的成绩,刘鸿飞也非常自豪,他介绍说,一方面,奥谱天成的手持拉曼目前做到了450克,检测灵敏度比原来台式拉曼提高了两倍多 另一方面,奥谱天成还自主研制成功了1064nm的手持拉曼光谱仪,这也是中国首台,世界第三台的1064nm手持拉曼光谱仪。/pp  不过,虽然我国小型拉曼光谱仪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我们不能满足于现在的仪器发展水平,下一步要更加实现小型化、便携化、智能化和云端化。”另外,刘鸿飞还指出,目前小型拉曼光谱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市场还不是很规范,应用还远远不够等,其强调说,拉曼光谱市场要进一步扩大,主要依赖于应用开发的发展。/pp  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如下视频:/pscript src="https://p.bokecc.com/player?vid=1098599240A6A6069C33DC5901307461&siteid=D9180EE599D5BD46&autoStart=false&width=600&height=490&playerid=5B1BAFA93D12E3DE&playertype=2"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pbr//ppbr//p
  • 博纳艾杰尔科技展出小型质谱——第六届慕尼黑生化展仪器信息网视频采访系列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10月16-18日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在上海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博纳艾杰尔科技也携相关产品参展。借此机会,仪器信息网编辑人员视频采访了博纳艾杰尔科技企业发展总监王跃庆先生。  王跃庆先生就博纳艾杰尔科技在本次展会中展出的新产品给大家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其中隆重推出的是单四级杆小型质谱(cMS),该款小型质谱体积小,维护简单,配合博纳艾杰尔科技的快速纯化装置可以实现纯化分离既快速的定量检测等需求。随后,王跃庆先生还介绍了Qdaure TM 卓睿自动固相萃取仪并给大家展示了该产品的上样装置、固相萃取柱、馏分收集装置等部分。该款产品可以同时处理24个样品,在追求高的平行分析精度方面非常有优势。此外,博纳艾杰尔科技还展出了色谱柱等耗材和配件。  最后王跃庆先生还介绍说,博纳艾杰尔科技最核心的技术就是色谱耗材和填料的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给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同时,我们会关注到客户在整体分析中的应用过程,所以推出相关分离分析的纯化设备,包括最后的判别定性设备也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全方位的需求。今年博纳艾杰尔科技还提出了一个口号“为您架起色谱之桥,专享色谱之旅”。  欲了解更多最新产品信息,请点击查看视频。
  • 我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制皮摩尔级小型荧光光谱仪
    作者:孙丹宁 来源:中国科学报利用紫外激发产生特征荧光的原理,用于测试微量物质的含量与成分,是当前最灵敏的痕量检测方法之一,在生命科学、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应用。但在这一领域,国产高端仪器仍是空白。大连理工大学黄辉教授课题组与范剑超教授、赵剑教授和刘蓬勃副教授合作,发明了一种小型高灵敏度的荧光光谱仪。相关成果发表在《分析化学》。小型荧光光谱仪示意图。大连理工大学供图该小型荧光光谱仪基于发明的导光金属毛细管技术,可大幅提高荧光检测的信噪比,因此能够采用便宜微型的LD或LED作为激发光源,以取代昂贵笨重的氩离子激光器或大功率氙灯。同时,合作团队还发明了荧光光谱的同步校准技术,可克服光源功率波动和样品吸收导致的干扰。目前,研制的光谱仪已通过国家计量院的鉴定,并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大连)进行测试和试用。检测精度超过国外主流高端产品,海洋溢油检测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水体有机碳TOC的检测精度达4ng/mL,可媲美大型专业仪器。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analchem.3c02200
  • 实用简评∣从NIR2023看当前近红外光谱的研究热点
    褚小立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cxlyuli@sina.com第21届国际近红外光谱会议(NIR 2023)于2023年8月20日至24日在奥地利召开。由于护照和签证的延迟,很遗憾没有现场参加这次会议。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研读了会议摘要和会议墙报,深感近红外光谱的研究和应用方兴未艾。除了近红外光谱在“科学研究”、“过程分析技术”、“高光谱成像”等领域的快速深入发展,本次大会的关键词“小微型近红外光谱”、“数据融合”、“深度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目前近红外光谱领域的研究热点。小微型NIR虽然小微型化的近红外光谱仪在光谱范围、分辨率、信噪比等方面优势不明显,但它具有廉价、快速、操作简单、易于野外使用等诸多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O01.12)。在NIR 2023上,不仅有新的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器(O05.05,F05.03,P05.02)和便携式成像仪器(O07.11)的研发,还有应用方法学研究。例如,Shi等将实验室建立的土壤光谱库移植到便携式仪器上,用于田间土壤品质的快速分析(P10.09);Lippl等也开展了类似的研究工作(P10.04),以提高小型化近红外光谱仪在现场的部署效率。小型化近红外光谱仪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仍然层出不穷。Gorji等人利用手持式近红外分析仪测量田间作物叶片的含水量,对农田精细灌溉管理具有实际应用意义(P01.22);Sherif等人一直在利用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建立数据库,预测奶牛的粪便成分,从而监测养分利用效率,实时调整日粮配方(P01.53);Gillay等人使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检测奶牛的饲料,并评估这些奶牛的奶生产的奶酪,以评估改善的喂养对奶酪质量的影响(P01.21)。Popp等人花了三年时间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上建立了一个校准模型,用于在田间实时直接测量药用植物的质量(PL08);Hamed等人使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确定大麻中具有高经济价值的化学成分的含量,这为种植者、经销商和生产者提供了一种工具,以管理其现场的质量控制并提高作物优化(P01.24)。Ikehata研究了使用小型可见-近红外光谱传感器评估蔬菜新鲜度的可行性(O01.11);Giraudo使用廉价的便携式仪器识别加工肉制品中掺假的机械分离肉(MSM )( O 01.08);Hernandez-Jimenez等人成功使用便携式NIR仪器根据品种鉴别伊比利亚火腿(P01.25);Arroyo-Cerezo等人建立了一种利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快速鉴别初榨橄榄油品质和真伪的筛选方法(P01.04);加里多-奎瓦斯等人还评估了几种便携式仪器在现场检测初榨橄榄油质量的潜力,以便用于橄榄油生产和储存过程中的质量控制(P01.19)。这些有希望的结果表明,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可以成功地应用于直接检测市场上的食品欺诈。Rais等人研究了使用超便携近红外技术对伪造药物进行即时无损分析的可行性,包括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和预防艾滋病毒治疗的药物(P08.09);近红外技术可以为纺织废料识别问题提供解决方案,Stipanovic等人使用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对消费后纺织品进行分类(P07.20)。多源数据融合近年来,多源数据融合技术通过综合优化和整合多个来源的信息,充分发挥多种光谱或/和图像之间的互补性,可以全面深入地挖掘信息,达到提高校正模型预测精度和稳定性的目的(KN11)。在NIR 2023上,出现了很多多源数据融合的应用研究实例,尤其是在食品领域。Vasefi等人开发了一种手持式多模式光谱系统,该系统结合了可见近红外(VIS-NIR)、短波红外(SWIR)和荧光(FL)光谱的反射率,用于鱼类物种识别、新鲜度评估、养殖与野生鱼识别、冷冻-解冻与新鲜鱼肉识别(O03.13);Strani等人使用拉曼光谱和近红外光谱的融合来鉴定帕尔马干酪的PDO真实性(P01.58);Bragolusi等人开发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和拉曼光谱融合的光谱方法,用于快速准确地鉴定单花蜂蜜的植物来源(P01.47);Jia等人使用可见光范围(400-1000 nm)和短波红外范围(900-1700 nm)光谱成像来预测贮藏期间包装的小牛肉产品的肌红蛋白谱(P07.07)。在制药领域,Kovacs等人将近红外光谱与传统的过程控制方法相结合,预测药物的溶出度(P09.04);Tian等利用近红外光谱和中红外光谱融合技术对不同品种黄连的水分含量进行了鉴别和测定(P08.10)。在其他领域,Sormunen等人使用拉曼光谱和超光谱成像(1950-2500 nm)对高溴和低溴废塑料(O10.03)进行分类;Linderholm等人使用了五种光谱,包括分子振动光谱和原子光谱,对地质样品进行分类,多块模型的初步结果表明,光谱信息可以相互补充,提高了样本分类的准确性(P03.08);Oravec等人使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ATR-FTIR光谱设备进行了文化遗产领域的材料鉴定研究(P03.09)。深度学习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在近红外光谱和高光谱成像的定量分析、模式识别和模型迁移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优势。深度学习适用于处理大样本光谱数据集,尤其适合高相似样本的判别分析和高差异样本的定量分析。在NIR2023大会上,深度学习与光谱成像相结合在水果和农业方面的应用研究尤为突出。Girones等人将近红外高光谱成像与3D定制卷积神经网络相结合,用于识别水果中的指状青霉感染(F07.01);Chun等利用高光谱荧光成像数据研究了数据增强深度学习算法,用于草莓灰霉病的早期检测(P07.03);Kim等人使用高光谱VIS-NIR成像和卷积神经网络来测量东方甜瓜植物的氮水平,以实现精确的氮素供应管理(P07.08);Mo等评估了高光谱荧光成像和卷积神经网络用于测定柑橘果实成熟度的适用性(P07.15)。此外,Park等人利用田间测得的土壤NIR光谱建立了土壤含水量的深度学习预测模型(P10.07);Chiniadis等人提出了利用近红外反射光谱和深度学习方法快速预测土壤中碳酸盐含量的方法(P10.01);Benson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耳石近红外光谱和卷积神经网络的鱼类年龄新方法,该方法可以自动提取重要的光谱特征,并产生相当的精度,而且分析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方法(O01.02,P01.07)。展望从仪器微型化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对近红外光谱的推动力,从工农业生产、消费市场(如“from farm to fork”)和人们日常生活(如”point-of-care”)不断增长的需求可以看出其对近红外光谱的牵引力。在驱动力和牵引力的双重作用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将在未来得到加速发展。可以预见,在上述背景下,仪器微小型化、多源数据融合和深度学习仍将是近红外光谱领域未来几年的研究热点和重点。近红外光谱无疑已经从光谱中的“丑小鸭”变成了“天鹅”,并继续与其他谱学技术一起在农业、工业、消费、甚至人类健康等领域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成为质量控制的新模式(KN04,PL04,F01.02,KN08,KN10)。目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正处于其巅峰的前夜,我们期待着这一时刻的尽快到来。致谢:感谢臧恒昌教授、李连教授和郭隆海教授提供的NIR 2023会议摘要和墙报图片。
  • 官宣!北京“十四五”重点研发小型质谱、光谱、真空等仪器技术
    北京市人民政府近日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明确加快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推进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规划指出要支持开展关键仪器设备研发。支持挖掘一批服务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定制化科学仪器和设备,重点突破研发小型高端质谱、新一代光谱、真空获得仪器等关键技术。  支持开展通用型关键零部件研发。研发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高性能敏感器件、模拟芯片、单光子探测器、原子陀螺、增量式磁编码器、微量气体传感器、扭矩传感器、高精密减速器、电磁波探测器、光路控制元件等关键零部件。  在医药健康领域支持常用研究用高端仪器设备的国产化开发,加快医疗设备和精密科学仪器的技术攻关,支持性能稳定、精密度高的医疗器械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研制。  该政策对科学仪器企业来说可谓重大利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文如下: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的通知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国家机关,各国有企业,各人民团体,各高等院校:  现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3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  目录  一、把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使命  (一)形势需求  (二)发展基础  二、开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征程  (一)总体思路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一)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  (二)加速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三)持续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  (四)充分发挥高水平高校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  (五)积极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  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勇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重任  (一)支持原创性基础研究  (二)推动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引领  (三)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四)推动其他前沿领域布局  (五)适应科学研究范式变革趋势  五、聚焦“三链”融合,加速培育高精尖产业新动能  (一)支撑“双发动机”产业领先发展  (二)支撑“先进智造”产业创新发展  (三)开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四)推动科技服务业跨越发展  (五)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六)构建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六、构建新技术全域应用场景,支撑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一)加快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二)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三)强化碳减排碳中和科技创新  (四)构建公共卫生安全科研攻关体系  (五)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六)实施科技冬奥专项计划  七、优化提升重点区域创新格局,辐射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  (二)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  (三)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四)加强对全国创新驱动引领作用  八、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一)增强国际化人才吸引力度  (二)加大青年人才等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  (三)“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人才评价制度改革  (四)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九、构建开放创新生态,走出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新路子  (一)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开放创新合作机制  (二)探索符合新形势新要求的国际合作新路径  (三)构建高质量的开放创新环境  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领推动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建设  (一)把中关村打造成为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  (二)深化政府科技管理改革  (三)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支撑作用  (四)优化惠及创新主体的营商环境  (五)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和作风学风建设  十一、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条件保障  (四)组织实施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北京作为首都,将胸怀两个大局,自觉站在“国之大者”高度,坚持首善标准,瞄准国际一流,加快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编制,紧密衔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是指导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  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至2025年。  一、把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使命  (一)形势需求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决定性因素,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科技创新正在进入大科学时代,科技发展呈现出多源爆发、交汇叠加的“浪涌”现象,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加速突破,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研活动的复杂程度大幅提升,国家成为重大科技创新的组织者。科技与产业加速融合,科研、生产、市场转化过程一体化现象明显,数字经济强势崛起。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加剧全球形势不确定性,更加凸显抢抓新科技革命先机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从国内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明确了支持北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引擎。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创新发展是唯一出路。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需加强“五子”联动,关键要落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个“第一子”,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首都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  (二)发展基础  2014年以来,北京坚持和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1》中位列第四,展现出蓄势待发、奋楫争先之势,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率先建成的重要窗口期已开启。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在国际创新城市中名列前位。支持开展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自主探索,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从2014年的12.6%提升至2019年的15.9%。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项占全国30%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科研产出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科研城市首位。涌现出马约拉纳任意子、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天机芯”、量子直接通信样机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  科技创新对北京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发布高精尖产业“10+3”政策,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出台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五新”行动方案。发布三批60项重大应用场景,加速前沿技术迭代升级。“十三五”时期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5万亿元,同比增长超80%。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总收入较“十二五”末增长80%,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近40%。围绕人民生命健康,强化科研攻关,在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贡献全国数量最多的源头创新品种。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始终居于国际第一梯队,为科技抗疫贡献“北京力量”。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显著增强。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举全市之力筹建国家实验室。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入快车道,规划建设5个大科学装置和13个交叉研究平台。出台《北京市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试行)》,设立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一批前沿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持续探索新体制新机制,形成一批引领原始创新的战略科技力量。“十三五”期间在京单位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数量和经费投入均居全国首位,覆盖全部民口专项,为“天问一号”“嫦娥五号”“怀柔一号”“奋斗者号”等重大成果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显著增强。系统推进“三城一区”主平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建设。紧紧围绕聚焦、突破、搞活、升级,高标准编制实施“三城一区”规划,中关村科学城在全国乃至世界新经济发展中形成引领态势,怀柔科学城初步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未来科学城开放搞活明显提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主阵地地位更加稳固。持续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筹发展,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北京行动计划,中关村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等国际品牌效应已经形成。  创新生态环境优化显著增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试验田”作用持续发挥,推动实施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等政策先行先试。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创30条”、“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28条”等系列法规政策。出台实施“人才五年行动计划”,落实和实施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出入境政策和外籍人才绿卡直通车、积分评估等政策,集聚培养一批战略科技领军人才。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落地。北京在2021年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指数报告中位列世界城市第三,连续两年位居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第一。  同时,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面临困难与不足:原始创新能力有待增强,顶尖人才和团队仍然缺乏,产业发展支撑反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全球视野谋划开放创新仍需进一步加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创新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有利于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有待完善,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  二、开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征程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科技北京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阵地,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高精尖产业新动能,着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着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建设全球人才高地,着力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建设,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二)发展原则  坚持使命引领、自立自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将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发展基点,推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以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集智攻关、协同突破。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抓系统布局、抓跨界集成,支持跨学科、跨领域深度协同攻关。协调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整体优势。  坚持先行先试、服务为本。充分发挥中关村改革创新“试验田”作用,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瞄准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最紧迫的制约障碍,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大胆试、大胆闯,下大力气予以破除解决。围绕人才第一资源以及各类创新主体发展需求,提高精准服务、深度服务、优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五子”联动、一体推进。强化系统发展理念,坚持前瞻性谋划、全局性设计、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第一子”地位,加强与“两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动,形成正向叠加效应。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科学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高校院所以及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基本形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基础研究学科布局与研发布局实现优化,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到17%左右,力争在核心领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和引领性原创发现,为有效解决重点领域关键“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提供源头支撑。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当年达到210人次左右,顶级科技奖项获奖人数显著增加,世界一流大学数量质量实现双提升。  “创新高地”建设实现新突破。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全球领先水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高精尖产业不断壮大,高成长、高潜力的未来产业加速培育。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当年超过1.2万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7.5%左右。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保持世界城市首位,隐形冠军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三城一区”主平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作用显著增强,基本形成辐射京津冀、带动全国的全域联动发展格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速8%左右,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8000亿元。  “创新生态”营造形成新成效。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持续优化,知识产权法治化水平大幅提升,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明显增强,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VC/PE)氛围更加浓厚,营商环境更加便利,国际化配置资源能力显著增强,人才、技术、资本和数据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国际科技合作交往全方位加强,成为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科学精神倍受重视,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大力弘扬。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到260人左右。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8%左右。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制约科技创新的障碍进一步破除。  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建成全球人才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切实支撑好科技强国建设,更好向世界展示科技创新“中国贡献”。“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预期性指标  三、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推进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持续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更好发挥高水平高校院所和科技领军企业作用,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  (一)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  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全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按照“四个面向”要求,发挥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推动“三城一区”内的科技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  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以提升科研组织化、体系化能力为突破口,打破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行政隶属限制,鼓励围绕重点领域协同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在京牵头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三城一区”内优化布局。深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机制建设,提升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国际学术影响力、学科发展带动力、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支撑力,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升级版”。  持续优化并争取更多国家创新平台在京落地。推动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在京布局发展,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能力。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完善独立开放运行机制,进一步聚焦车规级芯片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打造产业创新生态 与动力电池、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平台加强技术协同,推动融合创新。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现代种业技术创新体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健全项目筛选机制、市场化决策机制、不同阶段资源要素整合机制,推动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加速转化。积极服务区块链、疫苗等领域国家创新平台在京落地,加快形成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优势。  (二)加速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充分发挥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服务国家创新战略中的支撑作用,探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机制。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大服务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力度,加快聚集相关领域国际顶尖科学家,组建稳定、专职的研制、工程、管理人员队伍。聚焦重点科学方向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练提出基础前沿领域原创性研究选题,探索新型科研组织形式,支持科学家勇闯创新“无人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对接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布科研成果、技术指标、运行计划、共享机时等信息,最大限度实现科学数据共享。  (三)持续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  持续支持已经布局的新型研发机构,优化人才支持政策,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梯队,鼓励自主选题,引入项目经理人,争取在量子计算、超大规模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微纳能源与自驱动传感技术、类神经元芯片和双向闭环脑机接口、干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等方面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在前沿技术领域谋划布局建设新一批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在运行管理机制、财政支持方式、绩效评价机制、知识产权激励、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优势,加大研究生培养力度,持续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优化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配套支持政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治理结构和组织体系。  (四)充分发挥高水平高校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  发挥在京高校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争取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布局建设若干前沿科学中心,加强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多学科交叉研究优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推动“双一流”高校完善前沿技术领域学科布局、建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加快构建前沿技术领域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和支持在京高能级科研机构解决重大原创的科学问题,勇闯创新“无人区”,加快战略性、关键性核心技术突破。深入推进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着力建设高质量创新平台,强化基础前沿领域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强化首都高端智库功能,积极开展咨询评议,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决策。创新高校院所科研组织形式,瞄准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持续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五)积极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  鼓励支持国有、民营企业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产学研合作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针对高端制造、信息产业中的薄弱环节开展联合攻关。鼓励科技领军企业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联合实验室、新型共性技术平台等,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引导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实现融通发展。健全市属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度,鼓励国有企业对标全球同行标杆企业,打造成为科技领军企业。  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勇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重任  深入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与国家部署同向发力,出台本市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强化重大原理、理论、方法等基础研究,为实现“从0到1”以及“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提供强大支撑,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加速布局“数据、算力、算法”驱动的公共关键技术和底层技术平台。探索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促进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引领科学研究范式变革。  (一)支持原创性基础研究  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持续加大对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支持力度。着眼基础研究优势,部署量子科学、干细胞、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战略前沿领域,积极服务“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京落地。对标关键新材料、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对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需求开展基础研究。重点围绕城市发展、生态环境、智慧城市等民生领域发展需求开展基础研究。  布局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和交叉学科中心。培育一批前沿科学中心,以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在前瞻性、战略性基础研究领域,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推进建设一批交叉学科中心,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培养交叉学科人才。通过开展交叉科学研究,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健全基础研究问题凝练和多元投入机制。构建从国家安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实践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的机制,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深入推进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北京),凝练产业和企业需求中的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定期发布需求榜单,引导本市优势科研力量围绕需求榜单开展基础研究。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扩大基础研究资金来源,建立基础研究经费优先保障和持续增长机制,编制基础研究滚动支持计划。研究争取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社会组织采取慈善捐赠、联合资助、设立基金会等形式支持基础研究。持续推进市自然科学基金改革,优化长周期项目支持方式,稳定支持一批科学家和团队长期从事基础研究。  (二)推动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引领  支持开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发。加强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探索开发以“适应环境”为特征、可持续学习并且可解释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科学智能计算、人机混合智能、空间计算等前沿研究。建设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平台,引领国家智算体系建设,搭建我国首个超大规模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吸引人工智能顶尖人才与创新企业在京聚集,打造国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支持开展量子信息前沿技术研发。承担国家量子计算重大科技任务,围绕电子型量子计算机和全球量子网络等战略方向,制定实施量子领域攻关计划,实现实用化功能的专用超导量子计算机 完成大规模多量子比特芯片的自动校准系统 完成针对气象、量子互联网络算法等应用场景的量子算法开发 建成基于安全中继的城际量子示范网络。  支持开展区块链前沿技术研发。持续开展区块链基础理论与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抢占区块链技术发展制高点。研发共识机制、分布式存储、跨链协议、智能合约等技术,优化完善可持续迭代的技术架构体系。研发基于精简指令集(RISC)原则的第五代开源指令集架构(RISC-V)的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进一步提高芯片集成度,提高大规模区块链算法性能。推动区块链芯片规模化应用,保持区块链芯片研究与应用的全球引领地位。组建长安链生态联盟,建设覆盖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数字化可信协作基础设施。  支持开展生物技术前沿技术研发。在核酸和蛋白质检测、细胞功能和病理状态在体检测、新型靶点在体干预技术、新型抗体技术、基因编辑、新型细胞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基础核心技术领域,产生具有国际引领性的原创发现,建立重大疫病、疑难罕见疾病精准诊断和突破性治疗方法。支持开展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提升我国认知原理解析原始创新能力,类脑芯片、脑机接口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脑重大疾病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推动免疫学基础和应用研究,将免疫学的重要成果及时应用于临床。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能力。  (三)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推动集成电路产研一体化研发。加快实施双“1+1”工程,围绕“集成电路试验线(小线)+生产线(大线)”工程建设,加速构建“大线出题、小线答题、产研一体”的产业创新发展模式。聚焦先进工艺生产线需求,开展关键装备、零部件和材料等技术攻关研发。聚焦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关键技术需求,开展先进DRAM及新型存储器技术等研发。构建集成电路专利池,开展知识产权合作与运营。  支持开展关键新材料“卡脖子”技术攻关。搭建硅基光电子、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等重点领域共性技术平台,加速技术及产品研发进程。光电子板块围绕光传感、光电芯电、大功率激光器等方向材料制备、器件研制、模块开发等方面补短板。第三代半导体板块围绕碳化硅、氮化镓等高品质材料、器件、核心设备,打造高端产业链。碳基集成电路板块协同推进先导工艺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平台开发、三维集成电路技术研发,推动碳基集成电路实现产业化。  支持开展通用型关键零部件研发。研发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高性能敏感器件、模拟芯片、单光子探测器、原子陀螺、增量式磁编码器、微量气体传感器、扭矩传感器、高精密减速器、电磁波探测器、光路控制元件等关键零部件。  支持开展关键仪器设备研发。支持挖掘一批服务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定制化科学仪器和设备,重点突破研发小型高端质谱、新一代光谱、真空获得仪器等关键技术。  (四)推动其他前沿领域布局  积极布局生物育种创新发展。以多维组学研究为引领,获得一批核心关键基因及种质资源,夯实原始创新能力。重点研发一批高效遗传转化、精准基因编辑、合成生物技术等关键技术,构建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一批重大动植物新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提供品种与技术储备。建设平谷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开展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基因组选择育种芯片等技术研发。推进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建设,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创新基地。  加速推进空天科技创新。在商业火箭领域,围绕火箭垂直回收、全流量补燃循环液氧甲烷发动机等,重点开展高温合金、新型一体化电气系统、垂直回收高精度导航与控制等关键技术攻关。在卫星网络领域,开展星地异构网络互联、大容量多信关站协同组网、星地网络融合、链路覆盖增强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卫星网络与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地面设备和运营服务的全链条互联互通、互为补充。在地球-近地-深空维度上逐步拓展空天技术重大创新,重点围绕空间探测、先进遥感、导航定位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五)适应科学研究范式变革趋势  把握以大数据为特征的新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窗口机遇期,加快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区块链、车联网、慢病治疗等重点领域新型重大基础平台建设,突出“数据、算力、算法”核心驱动,推动前沿技术和底层技术快速迭代及创新突破,加速畅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通道。  建设集成电路试验线平台。搭建国际化、开放式、综合性的先进工艺研发和测试验证平台,开展面向产业需求的先进工艺攻关、产品工艺库开发、国产装备材料验证。  部署“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平台”。建成支撑我国人工智能领先创新发展的战略基础设施。建设高速互联人工智能算力平台,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技术体系,力争建成国家智算中心核心节点。研发基于中文、多模态、认知等的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建设高精度大规模生物智能模拟系统,实现亿级精细神经元模拟,为人工智能新型芯片及领先算法提供试验验证环境。  建设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字基础设施平台。构建并完善新型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及区块链专用芯片的软硬一体技术体系长安链。建立面向超大规模复杂网络的新型区块链算力平台。建设区块链即服务(BaaS)平台、统一数字身份等关键基础性数字化平台。融合软硬件技术体系、算力平台和数字化平台,打造区块链可信基础设施,形成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块链应用方案。  建设多源异构数据融通的车联网云控平台。突破实时路侧感知、高性能三维点云数据处理、低时延高可靠5G车联网通信等技术,提升交通目标识别和信息传输能力,形成统一的通信协议,实现车辆与路侧设施实时交互。融通车、路、网等多源异构数据,优化分级信息处理模式,建设边缘云、区域云与中心云三级架构的云控平台,形成支持车辆千万级接入和百万级高并发能力的城市级试验平台。建成开放性的网联式自动驾驶验证场景,探索自主智能与网联智能协同发展路径。开展技术验证,完成车联网基础设施的优化部署。支持高级别网联式自动驾驶规模化应用。  建设“中国百万慢病人群队列”大数据平台。开展“中国百万慢病人群队列”基线信息采集。启动我国常见高发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早期诊断和突破性治疗技术研究。完成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诊断、精准治疗和个体化健康管理系统研发与试点应用。  五、聚焦“三链”融合,加速培育高精尖产业新动能  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前沿领域,布局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核心设备研制,释放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新动能,提升创新链、延伸产业链、融通供应链,深度支撑具有首都特色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  (一)支撑“双发动机”产业领先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底层核心技术为牵引,以先进通信网络、工业互联网、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等应用技术为驱动,大力发展虚拟现实等融合创新技术,攻关一批底层核心技术,支撑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领域以智能芯片、开源框架等核心技术突破为切入点,开展超大规模智能模型、算力与智算平台建设,为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应用提供创新支撑。区块链领域围绕长安链底层平台和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构成的技术底座,以先进算力、数字化等应用平台为支撑,提供适配各种场景的区块链解决方案,推动融合技术创新,培育产业应用。先进通信网络领域丰富5G技术应用,强化“5G+”融合应用技术创新,开展卫星互联网芯片、核心器件和整机研制,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6G)潜在关键技术。工业互联网领域突破数字孪生、边缘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标识解析、低功耗分布式传感等技术,夯实北京工业互联网技术自主供给能力 研发一批行业专用工业APP、知识图谱等,加速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迭代优化。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鼓励北斗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创新,突破关键引领技术,推动“北斗+”“+北斗”集成应用,带动北斗产业应用发展。虚拟现实领域加快近眼显示光学系统、多元感知互动、实时位置感知融合、多维交互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虚拟现实联调测试验证等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进虚拟现实技术在治安防控、教育等领域应用示范。  医药健康。在创新药、疫苗、高端医疗器械、中医药、数字医疗新业态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创新药方向持续加强对新型抗体药、小分子化药、细胞和基因治疗等新机制、新靶点、新结构的原创新药的研发 加速重大疾病药物、临床短缺药物、特殊人群适用的高端制剂研发,建立新药研发孵化和加速平台,重点支持基于临床队列的新靶点发现、原创新药的研发,提高药物研发效率与成功率,支持无血清细胞培养基、商业化细胞株、一次性生物反应袋等关键原料及工艺设备的开发。疫苗方向加快布局信使核糖核酸(mRNA)等新型疫苗技术研发,推进蛋白疫苗、载体疫苗、多价联合疫苗以及新型疫苗佐剂等技术创新和产业体系建设。高端医疗器械方向支持医用机器人、高端植入耗材、神经介入器械等特色高端医疗器械研发 支持常用研究用高端仪器设备的国产化开发 加快医疗设备和精密科学仪器的技术攻关,支持性能稳定、精密度高的医疗器械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研制。中医药方向支持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的临床研究和中药新药创新研发,持续推进中药经典名方研发,推进数字化和定量化技术在中医诊疗中的应用,提升中医临床治疗水平。数字医疗新业态方向加快推动医药健康产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领域融合发展,支持数字疗法产品、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等技术攻关 发挥首都临床资源优势,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提升研究型病房临床试验能力 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服务)目录中的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加速创新产品推广应用。  (二)支撑“先进智造”产业创新发展  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推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协同发展,构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策源地,加速释放产业发展新动能。电池技术方面重点突破全固态电池与燃料电池技术,实现全固态电池和燃料电池电堆的工程化应用。自动驾驶方面重点突破固态激光雷达、成像雷达、融合感知等先进环境感知技术,车规级芯片技术,基于域控制的电子电气架构技术,计算平台、车控操作系统等智能决策技术,基于轮毂电机的分布式驱动、高安全线控底盘等控制执行技术,并实现在车辆上集成应用。网联汽车方面重点突破低时延高可靠车联网技术、路侧实时感知与数据处理技术、云控平台分级架构技术等,实现车辆与路侧设施的协同感知与决策,推动单车智能与网联智能动态融合,加速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规模化运行。  智能制造。聚焦智能机器人、无人机和智能装备等,加大产业前沿及底层正向研发技术支持力度,形成“北京智造”品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策源地。智能机器人领域重点打造仿人和仿生机器人共性技术平台,加快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等整机研发和关键技术突破,仿人机器人重点研究人体肌肉-骨骼刚柔耦合、多模式运动智能自主适应、双臂协同拟人化多任务作业等技术,研制刚柔机器人关节、智能仿生视觉-力觉感知单元、灵巧操作手臂等 仿生机器人重点研究仿生灵巧机构与结构设计、动态感知越障规划、多模步态生成与稳定控制等技术,研制柔性电驱关节、行走智能控制器、智能能量管理系统等 异构协同重点突破新型多机器人控制器、多传感器协同融合、多机器人智能核心控制等技术,实现异构、人-机混合多智能协同。无人机领域重点研究仿生飞行、多栖跨介质飞行、临近空间飞行、新能源高效动力与能量管理、动态场景感知与自主避让、群体作业与异构协同等关键技术。智能装备领域面向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信息、数控加工等行业,聚焦通用关键零部件、智能生产线、“黑灯工厂”以及协同制造等重点方向,推动高性能敏感器件、模拟芯片、数据融合、设备互联互通、工艺流程优化与控制等底层关键技术突破,以及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系统协同控制等共性技术集成创新。科学仪器与传感器领域瞄准4D时间分辨超快电镜技术、光子超精密制造、智能微系统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  航空航天。从低成本可重复使用火箭和卫星互联网等方面加快技术研发,支撑“南箭北星”航空航天产业布局建设。低成本可重复使用火箭方面突破火箭垂直回收技术、200吨级深度变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新型一体化电气系统综合控制技术、轻量化贮箱设计制造技术。卫星互联网方面立足卫星网络与5G网络融合,突破星地异构网络互联、大容量多信关站协同组网、链路覆盖增强、频谱感知干扰规避、星地资源动态实时分配等关键技术,实现卫星网络与5G网络、地面设备和运营服务的接入融合、承载融合、终端融合、应用融合。  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在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后,积极落实国家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推进氢能、先进储能、智慧能源系统等领域减排降碳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氢能领域突破可再生能源高效电解水制氢工程化技术、规模化氢能储存和输配技术、交通运载和综合供能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推动氢能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和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示范应用,支撑京津冀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先进储能领域突破大容量电化学储能材料、组件及系统能量管理技术,推动吉瓦时级固态锂离子电池等规模储能装备研制和产业化。智慧能源系统领域开展能源数字化支撑技术、百兆瓦级虚拟电厂和分布式能源智能化供需调度技术、传感器件与专用芯片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数字能源系统、综合能源控制、多能互补交易等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支撑低碳能源系统和综合智慧能源园区建设。  (三)开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精准布局未来产业,重点聚焦类脑智能、量子计算、6G、未来网络、无人技术、超材料和二维材料、基因与干细胞等前沿科技领域。开展面向未来的基础研究,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方向,前瞻布局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搭建跨界融合技术平台,加强未来产业所依托技术和知识源头供给。加强未来技术储备,探索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发现和培育机制。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众创空间,加速培育处于孕育阶段或成长初期的未来产业企业。  (四)推动科技服务业跨越发展  巩固提升工程技术服务和科技金融优势行业。推动工程技术服务业国际化发展,鼓励领军企业开展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基础软件及核心模块开发,参与国际标准研制,带动投资咨询、勘察、设计、监理等相关企业面向海外市场提供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大数据征信风控体系,建设“区块链+供应链”综合金融服务云平台。  加快打造研发服务、科技咨询和检验检测支柱行业。吸引领军企业设立独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咨询数字化发展,开展数据存储、分析、挖掘和可视化技术以及理论、模型、工具和方法研究。促进检验检测服务升级,开展计量、检验检测、品质试验方法及评价方法等研究,形成相关检测标准。  积极培育潜力行业。提升技术转移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平台。加强设计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鼓励企业进行标准制定,以及设计工具、方法、基础数据库开发,推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设计研发中应用。推动知识产权服务高端发展,鼓励专业服务机构开展高增值服务。  发展科技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互联网保险、第三方支付等科技金融新模式发展。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源头追溯、实时监测、在线识别、网络存证、跟踪预警等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能力。支持科技服务与智能制造融合,开展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业务,培育服务衍生制造、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承包等新模式。  (五)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及《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有效破解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供需之间的制度堵点,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强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支持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资源梳理工作,建立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对高校院所高价值专利信息进行采集和共享,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共建学科专业,实施合作项目,强化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持。建立以市场与需求为导向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开展公益性以及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形成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加强科技成果发现与挖掘。加大技术经纪人培养力度,支持高校院所增设技术转移专业、建设技术转移学院,培养一批懂科技创新规律和产业技术需求的专业化技术转移队伍。支持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或与社会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开展合作,深入挖掘科技成果资源,对接产业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提升技术评估、知识产权运营转化、概念验证、技术投融资等专业服务能力。  加强要素保障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支持企业主动承接和转化在京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优质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投融资服务,引导社会资本介入成果转化早期项目。围绕高精尖产业建设专业性强、开放程度高的中试平台。支持市场化、专业化硬科技孵化器发展,推动科技成果开展验证、熟化,快速实现转化和产业化。支持建设国家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机构,加快推进高水平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提升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  (六)构建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围绕产业链培育产业生态。构建要素共生、互生的产业生态系统,在重点产业链推行“链长制”,畅通产业循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优化市级科技创新基地布局。推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推动5G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发挥市场化平台作用,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为创新创业主体赋能。加快构建“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融通发展格局,推广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共享、数据协同开放和产业生态融通的发展模式。  完善产业生态持续孕育新经济。紧抓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契机,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智能硬件赋能产业生态,持续培育产业跨界融合涌现的新赛道,在新兴产业取得重大突破,产生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独角兽企业。构建基于新原理、新技术的新业态新模式,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持续培育后备梯队。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两业融合,提高新业态活力。  六、构建新技术全域应用场景,支撑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围绕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坚持“数字智能技术—数字智能经济—数字智能社会—数字智能城市”主线,面向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智慧管理、文化科技等人民美好生活重点领域需求,实施应用场景建设“十百千工程”,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国际赛事举办,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探索走出绿色、数字、安全的超大城市精细治理新路子,切实支撑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  (一)加快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突破一批数字底层核心技术。加强微型芯片、多功能传感器等感知技术以及物联网、边缘计算研发。加速融合通信、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技术创新与应用,打通数据高效传输链条。突破大数据、人工智能、云网边端融合计算等核心技术。攻克区块链、隐私计算、大数据交易、网络身份可信认证、安全态势感知等技术。发展数字孪生、数字内容生成、数字信用、智能化交互等技术。  建成数字技术与经济融合创新平台。面向智能感知器件研发,搭建科研公共支撑平台,推动智能微系统设计、集成制造、封装测试等智能微系统平台建设。面向新兴产业培育,搭建融合应用试验平台。建设路侧感知设施、分级云控平台、5G网络等智能车联网城市基础设施平台。  推动数字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智能制造、医药健康和绿色智慧能源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突破人机交互、群体控制等关键技术,以及设备互联互通、工业智能等核心技术。推动人工智能与医药健康的融合发展。支持临床辅助诊断产品、手术导航机器人等智能数字医疗健康设备开发。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的深度融合发展。  驱动数字消费发展。布局无人零售、智慧零售等新零售业态,推动传统零售业转型升级。加大智能终端新技术、新产品供给,提升服务消费能级和内容消费供给能力。发挥头部数字企业作用,培育新消费业态。支持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体育等数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二)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提高社区治理智慧化水平。探索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政府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强化新技术在“互联网+监管”领域应用,推动线上闭环和“非接触式”监管,加快形成开放创新的监管体系。聚焦智慧网格、智慧社区等基层治理场景,为城市网格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推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语音识别等技术在智慧养老中的应用,围绕老年产品及康复器具开展研发攻关,提升老年服务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  加强城市安全发展科技支撑。提升水、电、油、气、热等系统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城市生命线系统由集中化、大型化的中心放射式布局向分布式、微循环、多向联通的多节点网格化布局转变。加快综合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等关键环节技术开发,推广5G网络图像传输和处理技术、终端接收和网络视频技术,提升首都安全整体防控智能化水平。  支撑智慧交通能力提升。聚焦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体系建设和出行服务质量提升等相关应用场景,推广海淀城市大脑场景的组织经验,实施智慧交通提升行动计划,构建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和产品运用。聚焦智慧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等典型应用场景,推动机器人、环境智能感知及控制、北斗导航、5G等产品与技术应用,服务保障市民安全、便捷、绿色、舒适出行。  (三)强化碳减排碳中和科技创新  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攻关。构建碳减排碳中和绿色科技创新体系,打造碳中和技术平台和产业链。聚焦零碳电力、零碳非电能源、原料燃料与工艺替代等,推进能源系统深度脱碳技术变革和外调绿电调峰储能技术攻关,促进工业近零排放和绿色技术替代。开展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究,加强碳汇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相关零碳、负碳排放技术创新。  推动碳中和绿色技术应用场景建设。围绕大气污染防控、节水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现代化能源利用等重点领域,推动一批应用场景建设。建设建筑与社区能源系统全生命周期零碳节能场景,聚焦建筑供热系统重构、全面电气化、光储直柔,推动形成零碳智慧供热、光伏发电全利用的零碳建筑与社区能源系统及零碳农业基础设施循环示范。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建设交通行业全生命周期监测场景,构建以低碳化交通结构与能源结构调控为核心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推广应用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加速形成人绿色出行、货绿色运输、装备节能高效的低碳化智慧交通运输体系示范。建设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场景,围绕森林、湿地、农田等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逐步形成城市梯度森林绿色碳汇、湿地蓝色碳汇和农田棕色碳汇的高效生态固碳示范。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和生态涵养区开展碳中和绿色技术综合应用示范。  深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针对区域性污染治理、环境质量改善及生态环境增容等过程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智能监测检测技术、精准计量控制技术、低碳资源化技术和智慧化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形成污染物全过程治理的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模式。  (四)构建公共卫生安全科研攻关体系  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科研力量布局及战略储备能力。建设国家动物模型技术创新中心,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深化科研、临床、防控相互协作,聚焦检测试剂、疫苗、抗体、药物、诊疗方案等方面开展集中攻关。开展公共卫生领域前瞻性基础研究。  建立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科技快速反应体系。建立北京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合作共享联动机制。健全新发突发传染病网络实验室等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国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资源库和重要实验动物品种保障基地。针对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稳定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在病毒溯源及监测和预警,药物、疫苗及医疗器械创新研发等方面持续投入。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及治疗工作中示范应用,提高公共场所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能力。  推进智慧医疗发展。围绕医院智能化管理、智能化诊疗等关键环节,加快语音录入、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先进技术和产品在医院应用。加快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引入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技术,整合线上线下医疗资源,推进医联体建设,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拓展健康管理、数据运营、金融服务等增值功能。  (五)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推动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创新应用与场景落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应用。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5G传输+8K超高清视频技术”(“5G+8K”)、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扩展现实/混合现实(AR/VR/XR/MR)等技术在传播、影视、出版、演艺、文旅及未来虚实融合社会场景应用,培育“云展览”“云旅游”等沉浸式体验文化消费新模式。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价值评估,推进精准投放技术研发及场景应用,促进高价值优质文化内容的持续消费和有效传播。强化区块链技术在数字内容版权备案、交易、维权等技术场景中的应用,建设数字版权保护生态体系。  打造文化科技创新生态。探索建立高效协同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培育一批文化科技领域杰出人才、领军机构、示范园区、品牌活动。依托国家级、市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差异化文化科技优势产业集群。以东城区、城市副中心为重点区域,在影视、出版、演艺、文旅等领域打造一批亮点文化科技场景。  推进设计之都建设。推动设计融入研发前端,鼓励科技型、制造类企业建立设计创新中心。鼓励社会团体、产业联盟、高校院所和企业积极参与设计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制定。将张家湾设计小镇打造成为北京设计之都重要平台。推进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建设。组织策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品牌活动。加强设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设计领军人才,培育青年设计人才。  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围绕“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目标,发挥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适时推进科普法规政策修订。组织开展科技周、科普日等活动,探索推进科普进社区模式及成效评价,拓展科普走出去的渠道和领域,开展国际化交流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虚拟展厅和北京科普“中央厨房”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研究促进科幻产业发展政策措施,聚焦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等重点区域建设科幻产业集聚区,高水平筹办中国科幻大会,营造具有首都特色的科幻氛围。  (六)实施科技冬奥专项计划  推进科技创新支撑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加快数字孪生、数字人民币、智慧场馆等办赛保障关键技术攻关。建立国家队数据库、冬奥食品安全保障平台等,提升赛事科技保障水平。研发沉浸式观赛、云转播、“5G+8K”、自动驾驶等技术,打造“智能”观赛新体验。  推进科技冬奥成果在后冬奥时代应用。推广应用“云转播”、服务型智能机器人、无人客车和物流车、智慧场馆、精细天气预报等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基于区块链和加密锚定技术的食品安全溯源技术等创新成果,提升重大活动食品安全追溯和监管效率。推广应用沉浸式、多维度自由视角等智能交互体验技术。  七、优化提升重点区域创新格局,辐射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为抓手,发挥“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作用,强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形成产业纵深战略腹地,深化重点区域科技协作,加强全国创新辐射引领,强化区域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共生、优势互补。  (一)加快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  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等重点方向,实现更多“从0到1”原始创新,加快战略高技术突破,深度链接全球创新资源,营造一流创新创业文化,打造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力争率先建成国际一流科学城。充分发挥一流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企业、顶尖人才集聚优势,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电网等新基建项目,加紧建设数字贸易港,探索数字贸易规则,打造全球数字技术供给源。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依托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引进和培养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引进集聚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和资源整合能力的研发组织与服务机构。加快构建区域“创新生态雨林”系统,提升创新生态能级,打造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国际化创新生态。  突破怀柔科学城。强化以物质为基础、以能源和生命为起步科学方向,深化院市合作,加快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营造开放共享、融合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努力打造成为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聚力建设“百年科学城”。加快推进现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建设,面对战略必争和补短板领域,预研和规划一批新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一批符合定位的中科院研究机构整建制搬迁,支持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推进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合作联盟建设。打造城市客厅、雁栖小镇、国际人才社区、创新小镇、生命与健康科学小镇等重要区域节点,为入驻怀柔科学城的高校院所开展创新活动提供高质量服务。打造怀柔科学城产业转化示范区,重点培育高端仪器与传感器、能源材料、细胞与数字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搞活未来科学城。紧抓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先进能源、数字智造等发展机遇,秉承“攻关未来科技、发展未来产业、集聚未来人才”理念,加强东西联动,推进“两谷一园”建设,加快打造全球领先技术创新高地、协同创新先行区、创新创业示范城。“生命谷”布局基因编辑、脑科学、人工智能赋能药物研发等前沿技术,培育生物科技和美丽健康产业,打造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核爆点”。用足“两区”政策,加快国际研究型医院、北京市疫苗检验中心等关键平台建设。加快生命科学园三期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孵化器和加速器。“能源谷”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在绿色能源、能源科技、能源互联网等领域加快布局。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底层技术攻关,打造国际先进能源产业集群。沙河高教园加快高校院系学科整建制迁入,推动校企合作,加快建设新型研发中心、概念验证中心、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教园科技创新综合体等各类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提升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瞄准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智能装备等产业领域高端发展需求,加快建成北京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产业生态优势,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高地,推进双“1+1”工程建设,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装备、零部件、材料和工艺等技术突破和工艺装备验证,开展新型存储器和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研究。建成生物药研发生产平台、高端制剂定制研发生产(CDMO)平台、疫苗大规模生产基地、细胞与基因治疗研发中试基地、mRNA疫苗技术平台与生产基地等,提升医药健康平台创新支撑作用。围绕车规级芯片、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和操作系统等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攻克关键共性技术,支持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集群发展。支持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加快网联云控式自动驾驶技术规模化运用。顺义区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以及航天领域,推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聚,建设工艺、封装和检测等共性技术平台,打造国际第三代半导体创新高地 推动智能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领域创新中心,推进智能控制系统和智能制造等技术集成创新 推动航空发动机、航空复合材料、机载航电系统等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研发,发展地理信息、北斗导航、卫星遥感等高技术服务。  加强“三城一区”协同联动和引领带动。健全“三城一区”统筹联动和融合发展机制,建立重大事项协调推进机制,健全创新统计监测体系,探索协同治理新模式。支持“一区”积极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推动“三城一区”原始创新成果向其他区辐射和扩散,有序引导各区根据禀赋和优势有选择、有重点地吸收“三城一区”外溢科技成果,形成配合良好、统筹协同的差异化发展格局。东城区聚焦数字经济、健康产业、文化科技等领域,建设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推进传统商圈转型升级。西城区以促进金融与科技融合创新为重点,强化与中关村科学城对接联动,打造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朝阳区聚焦人工智能、数字消费科技等领域,发挥国际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推动数字经济核心区建设,打造现代化国际创新城区。丰台区聚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强化创新研发功能,打造全国轨道交通创新中心。石景山区聚焦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等领域,依托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推进科幻产业发展,打造国家级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大兴区聚焦高端制造和医药健康领域,依托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政策叠加优势,建设国际生命健康产业园,打造南部“先进智造”主阵地。门头沟区开展矿山、农业、园林等生态修复先进技术试验示范,与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协同发展,推动高精尖产业创新示范。房山区聚焦智能装备、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石墨烯、新型显示材料等,打造“先进智造”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平谷区发挥现代农业资源全市领先优势,引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延庆区推动无人机与5G技术融合,拓展无人机运行场景与产业发展,推动体育科技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体育科技产业。  (二)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  编制实施《“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进一步擦亮中关村“金名片”,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强化先行先试作用,率先打造成为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  擦亮中关村论坛“金字招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中关村论坛上的视频致贺精神,持续打造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坚持高端前沿引领,围绕科学、技术、产品、市场交易全链条创新,链接全球智慧、聚合科技力量,完善中关村论坛会议、交易、展览、发布、大赛功能,推动筹备工作机制化和论坛活动常态化,进一步提升论坛的国际化、权威性、影响力。  保护和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持续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保持企业创新创业活跃态势。建立“普惠+精准”服务机制,落实“服务包”“服务管家”制度,着力培育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创新联合体建设,搭建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特定领域按规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政策试点,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以及中关村小微企业研发经费支持等政策的落实。  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支持高校院所、研究型医院等创新主体新建一批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创业新模式。完善创业孵化支持政策,对孵化器实施分类指导、运行评估和动态管理,支持创业孵化服务机构建设科研开发、检验检测等专业平台,提升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服务能力。提升大学科技园专业化运营管理水平,带动高校科技成果溢出落地转化。  推动“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按照产业相近、功能相通、地域相连的原则,推动形成发展组团,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空间集聚发展。优化各分园产业布局,按照“一园一产”原则,支持分园出台主导产业政策,实现十六个分园均有特色园区布局。聚焦解决部分专业园区小、散、弱问题,强化统筹协同,构建“一区多园、各具特色、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先导基地,推动分园结对合作,有序引导中心城区分园外溢的高精尖创新成果和项目在郊区分园落地转化,切实发挥“一区多园”引领支撑作用。  建立和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市级层面对各分园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推动各区优化分园管理机制,加强分园管理机构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抓项目、抓产业、抓生态的专业能力。支持分园引入或设立专业化、市场化的产业促进服务机构,组建专业化运营管理团队,提升产业服务水平。根据园区发展基础,对分园和专业园区实施分类管理,聚焦支持一批园区先行发展,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完善分园创新发展的考评机制。  (三)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加强与河北雄安新区创新协同。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编制实施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规划,引导创新资源向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集聚,共同打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形成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效应,实现两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建立联合攻关机制,加快布局和落地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在基础科学、核心前沿技术等领域形成合力,探索研发共同投入、产业化共同受益的合作机制。  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重点围绕城市科技、创意设计、金融科技等领域进行布局,支持中关村通州园做大做强,加快建设张家湾设计小镇。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形成分工明确、层次清晰、协同高效、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北三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需求,鼓励中关村企业与北三县重点产业园区开展技术对接,推动中关村新技术新产品在智能制造、大气污染防治、水处理、固废处置、高效节能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  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布局基础研究。深化京津冀基础研究专项工作,结合津冀应用场景和资源优势,发挥北京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研发优势,支持开展共性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和实质性合作,推动在基础研究领域形成政策、研究以及资源层面的良好互动合作。  优化京津冀创新链和产业链布局。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北京创新成果向津冀输出,加强三地技术市场融通合作,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京津冀范围内落地转化。进一步开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优势资源,推动创新券在京津冀区域内应用。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整体转移资格认定相关政策。发挥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市场化机制作用,引导本市高精尖企业参与京津冀区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津冀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四)加强对全国创新驱动引领作用  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协同合作。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领域,加强与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合作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上海张江、合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展合作,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  加强与重点省区市科技交流合作。推动区域间科技人才交流、创新资源流通和科技项目合作,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服务与干部挂职交流。持续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加强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沈阳市、河南省南阳市等重点区域的科技对口合作,加强科技援疆、援藏。  八、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突出青年人才的聚集和培育,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构建从战略科学家到领域顶尖人才、专业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提高人才的宽度、高度和厚度,激发人才活力,加快形成集聚国际化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一)增强国际化人才吸引力度  吸引一流国际化人才。依托国家级创新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以“大科学装置+大科学任务”等形式,吸引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开展科研工作。实施“高聚工程”等人才计划,面向全球引进和使用各类人才资源,引进首席研究员(PI)、高级算法工程师和平台架构师等核心技术人才。实施“朱雀计划”,加快引进国际律师、知识产权人才、项目经理、产业投资人、技术经纪人等科技服务人才。  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实施更加便利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出入境政策,研究开展特定专业领域执业资格便捷认证试点,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境内外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办理居留许可提供便利。探索建立外籍高层次人才技术入股市场协议机制等试点,推动外籍高层次人才及核心团队创新活动合法收入汇出便利化。支持探索实施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推动放宽境外知名高校优秀外籍毕业生在华工作的学位要求。对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产业人才,优化职称评审机制。  (二)加大青年人才等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  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持续实施“北京学者”“智源学者”“科技新星计划”等人才计划,扩大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规模,发现和培养一批创新思维活跃、敢闯“无人区”的青年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人才。提升高校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教育水平,更多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以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专业学生培养。支持国家级创新基地、新型研发机构“择优滚动支持”重点领域青年人才。建立基于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支持青年人才承担科研任务。探索推行青年人才“推荐制”,扩大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范围,给予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  强化创新团队培养和支持。发挥科学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导师作用,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支持国家级创新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等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依托集成电路、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平台,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和团队。加大服务国家战略、承担国家使命的重点团队的激励保障力度。  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推动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高校推广企业导师制,鼓励高精尖产业和前沿科技领域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在京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培养科技复合型人才。围绕高精尖产业、城市运行服务保障等领域紧缺人才需要,支持领军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工程学院及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  (三)“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人才评价制度改革  实施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全面推行职称分类评价标准和代表作评审制度,对科技人才进行差别化分类评价,突出评价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原创价值。突出以理论贡献、学术贡献为主评价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加强同行评价、国际评价。突出以技术成果为主评价工程技术研发人才,加强业内评价、第三方评价。突出以效益指标为主评价应用创新人才,加强市场评价、用户评价。在各类人才项目中建立公开透明、平等竞争的培育机制,探索推行人才“推荐制”。  改革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形成体现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实行科研项目分类管理,加大对科研人员的绩效奖励力度。允许科研人员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取酬。引导高校院所制定以实际贡献为评价标准、与岗位职责目标相统一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进一步优化科学技术奖励制度。  (四)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赋予人才更大自主权。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以信任为前提赋予战略科学家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做好科研机构访问国际学术网站的安全保障服务。减少不必要的评审评价等各类活动,保障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  畅通科技人才流动渠道。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提升人才使用效能,促进高校院所、创新企业等不同主体的人才有序流动和协调发展。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吸引企业人才担任“产业导师”。通过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方式,推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  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构建高品质的国际人才社区,营造开放包容、宜业宜居的良好环境。制定人才服务保障政策,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服务,优化各类人才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服务。优化引进人才落户机制。加快促进创新文化与老城区保护更新同步融合发展,打造科技创新的新承载空间和交流空间,营造有利于激发人才乐于创新的环境。  九、构建开放创新生态,走出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新路子  围绕有效支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创新,以“两区”建设引领开放,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强化全球创新资源配置,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打造高水平开放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国际创新合作新路径,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加快完善更加开放、更加便利、更加公平的国际创新合作环境,形成具有首都特色和首都水准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格局。  (一)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开放创新合作机制  构建政府间国际创新合作机制。利用国际交往中心优势,积极为国家间高层对话机制丰富国际创新合作内涵,做好服务支撑。以科技创新为桥梁纽带,扩大与世界重点创新国家及城市的交流合作,在政府间合作框架下,加强与国外科技管理部门、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的对接,推动部门、机构间达成创新合作,实施重点国别(地区)联合研发计划,夯实国际化创新“朋友圈”。  围绕“一带一路”推动创新主体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北京创新优势,拓展创新合作广度和深度,带动深化民间科技合作,打造北京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样板。发挥“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作用,建立科技创新国际组织与多边合作平台,完善国际民间科技组织交流合作网络。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北京行动计划实施提质增效,聚焦沿线重点城市,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特色化科技园区。支持共建高水平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按照“创新引领、标准支撑、产业跟进”路线,探索构筑科技创新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  (二)探索符合新形势新要求的国际合作新路径  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计划集聚国际顶尖创新资源。依托怀柔科学城,推动大科学装置面向全球开放共享,围绕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发起国际联合研究项目,集聚国际知名科学家和团队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资源吸附力的创新综合体。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共同关切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主动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为应对全球挑战提出更多“北京方案”。  以科技抗疫创新成果为切入点推进卫生健康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围绕疫情防控、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运行、国际临床试验、疫苗药物推广应用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外医疗卫生机构在卫生政策和管理方面的交流,推动在新发突发与重大传染病防控、人口老龄化、中医药、脑科学等领域务实合作。  加快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持续吸引国际科技组织、行业联盟、外资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科技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在京集聚发展。加快集聚国际科技服务资源,提升知识产权服务国际水平,提供海外知识产权服务。支持影响力较大、创新理念先进、资源整合能力强的跨国外资企业在京建设形式多样的开放创新平台,助力创新要素的流动和融合。  加快海外研发布局。大力培育具有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科技领军企业。鼓励企业通过战略研发合作、技术交叉许可、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提高海外优质资源配置能力。支持在创新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布局海外研发中心,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利用国际人才、技术、品牌等资源,推动国际协同创新合作端口前移,鼓励开展离岸创新,积极融入当地创新生态,形成海外研发攻关、创新孵化,北京落地转化的国际循环路径。  打造高水平的国际创新合作承载平台。推进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建设,建设氢能产业创新中心,加强氢能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深化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北京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开放发展,打造以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产业体系。推动中关村朝阳国际创投集聚区等建设。  (三)构建高质量的开放创新环境  释放“两区”政策叠加优势。深入开展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积极探索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的数字贸易发展规则,制定信息技术安全、数据隐私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等重点领域规则,完善“规则构建+基础设施+应用场景”生态模式。推动在京设立国家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北京服务站。积极落实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开展技术转让所得税、知识产权税收等优惠政策试点。研究建立与完善国际数字产品专利、版权、商业秘密等数字贸易知识产权相关制度。  探索推动国际创新合作政策突破。探索国际创新合作的政策创新。健全鼓励外资研发机构发展的政策机制,持续吸引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实体研发中心。探索境外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直接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新渠道、新方式。加大对国际科技合作类计划、专项、基金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国际科技合作。积极探索科研经费跨境使用、境外职业资格认可、外资总部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政策创新。  打造全球科学思想和创新文化荟萃地。高水平办好中关村论坛、中意创新合作周、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等科技交流活动,打造品牌化国际交流平台。支持举办多层次国际科学会议、国际综合性科学中心研讨会、重点领域全球性高端峰会等国际会议,邀请国际知名高校院所、企业及机构,开展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领推动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建设  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服务包”制度,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更大范围惠及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区”政策叠加联动,打造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升级版”。  (一)把中关村打造成为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  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发挥改革创新“试验田”作用,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释放科教资源创新潜力、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在增强创新主体创新能力方面,探索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高校院所绩效考评、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联合培养紧缺人才等试点。在完善创新系统方面,探索开展技术转移转化专业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建设以促进研发创新为特点的综合保税区。在集聚创新要素方面,探索高端人才引进、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所得税分期缴纳、资本支持创新便利化等试点。在优化创新机制方面,探索科技计划开放、科技成果评价、职务科技成果管理等试点。  探索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推动数字经济立法,加强依法治理。探索建立符合数字经济发展特点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争取在智能交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数字内容等领域开展行业监管创新试点,持续关注数字货币、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跨界新兴产业领域制度需求。探索“监管沙箱”制度,提供容错纠错的创新环境。建设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建立健全数据交易规则、安全保障体系和平台监管机制。探索建设隐私计算基础平台项目,以普惠金融、健康医疗、自动驾驶等场景应用为突破,进行垂直行业的数据供需对接,开展数据交易商业模式创新试点。  全面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进本市知识产权相关立法,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支持企业加快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支持国家级知识产权交易机构建设,探索知识产权交易新模式。审慎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促进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  (二)深化政府科技管理改革  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切实把更多精力聚焦定战略、定方向、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计划和政策的协调衔接。鼓励智库、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力量参与创新治理,推进决策、监督、执行分离,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改进科技经费和项目管理方式。加快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市级财政资金统筹机制。探索实行公开竞争、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新型项目组织形式,加大对非共识项目的支持力度。在基础研究领域选择部分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市自然科学基金试点开展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对试验设备依赖程度低的智力密集型科研项目,进一步提高间接费用核定比例和加大人员绩效支出激励。探索开展科研项目“里程碑”式管理试点,根据阶段性考核结果给予分阶段支持。  深化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探索建立重大原创性、颠覆性、交叉学科创新项目的非常规评审机制和支持机制。健全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制度。  健全科技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科技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科技安全预警监测机制,强化跨行业、跨部门科技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提高科技在重大安全事件中的应急反应能力。  (三)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支撑作用  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实施科技、金融与产业相融合的新机制。营造国际化的天使创投发展环境,做强北京科技创新基金,引导支持银行和保险、社保基金等长期资本参与科创企业投资,研究加大在税收奖励、风险补贴、份额转让与收益让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深入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引导早期投资、硬科技投资和长期投资。探索并完善北京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新模式,形成支持颠覆性创新的稳定投入机制。建设高质量创业投资集聚区,积极吸引知名投资机构、被投企业、专业服务机构落户。  支持创新金融科技产品供给。支持科技信贷产品创新,探索建立符合科创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体系,引导银行、担保、保险机构等为科创企业提供低成本信贷融资产品。创新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加强投贷联动、投担联动、科技保险等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有效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加强拟挂牌上市企业培育,支持科创企业发行上市、发债融资、并购重组。加快推进北京证券交易所建设。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间的互联互通。  积极推进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推进金融科技引领发展,支持金融科技底层关键技术创新,不断深化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积极开展金融科技场景示范应用,加快建设国家级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促进金融双向开放,深化中关村外债便利化试点,提高跨境资金流动自由度,逐步实现非金融企业外债项下完全可兑换。积极创建中关村科创金融试验区,探索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金融制度和资金要素供给体系,打造首都特色的科创金融创新模式。  (四)优化惠及创新主体的营商环境  优化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对标国际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预防和制止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维护公平公正、开放包容的创新发展环境,保障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空间。  提升创新主体获得服务便利度。依托“两区”建设,优化创新环境,促进创新要素集聚。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打通科技政务服务办事堵点。深入推进“一网通办”,打造高效透明政务环境,实现科技型企业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全覆盖,降低创新创业制度成本。实施敏捷治理,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  (五)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和作风学风建设  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科学规范、激励有效、惩处有力的科研诚信制度规则。建立健全科研诚信承诺制、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科研诚信信息记录、共享和联合惩戒等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诚信为基础的科研活动管理和内控制度。广泛开展科研诚信宣讲教育和培训,使恪守诚信规范成为科技界共同理念和自觉行动。  推动科研作风学风持续改观。倡导学术民主,鼓励年轻人大胆提出学术观点,积极与学术权威交流对话。大胆突破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制度藩篱。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完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建立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推动作风学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  弘扬和践行新时代科学家和企业家精神。弘扬“两弹一星”和探月精神,推动科学家精神宣讲进校园、进课堂。鼓励科技工作者发扬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以及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支持培育一批“产业报国、包容失败、勇于创新”的企业家队伍。  十一、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党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领导。在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一处七办”机制下,推进跨层级、跨领域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任务统筹实施。发挥市科技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对在京相关机构建设和保障工作的统筹协调。统筹推进本规划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落实。成立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建立开放多元、广泛参与的科技战略决策咨询机制。  (二)政策保障  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加快形成更有竞争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政策实施效果整体性评价制度,支持创新主体常态化全程参与政策制定,提升创新政策科学性、时效性和协同性。健全创新政策落实机制,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切实提高创新主体获得感。  (三)条件保障  加强部市财政资金科技投入联动机制,积极争取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国家创新项目在京落地。加大市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规划涉及的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支持企业出资与市级财政资金联合设立科技项目,鼓励非政府引导基金出资的社会私募基金投资本市科技创新项目。探索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一事一议”支持机制。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土地和空间资源支撑力度,为重大科技项目提供保障。  (四)组织实施  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制定规划任务实施方案,分解规划目标和任务,明确责任和时间安排。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若规划实施推进过程中确有不可抗力等因素,允许动态调整。建立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规划实施中期、末期第三方评估,将规划实施评估作为规划调整和制定新一轮规划的依据。建立规划实施督查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完成情况。广泛开展规划宣传,让规划目标任务深入人心,凝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规划实施。
  • 山东:研发小型在线质谱仪等,实施仪器质量提升工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和《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全面加强山东省计量体系和能力建设,更好地发挥计量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山东省特别发布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 年)》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意见》指出,加强高精度、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的新型传感技术研究,突破嵌入式、小型化、高可靠性、高环境适应性的新型计量技术,研发小型在线质谱仪、化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高精度计量器具。  实施仪器设备质量提升工程,加强高端仪器设备核心器件、核心算法研究,重点在核电仪表、分析仪器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推动量子芯片、云计算、区块链等高新技术应用于计量仪器设备,提升计量仪器设备研发能力和自主可控水平,树立“山东仪表”品牌。  全文如下: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 年)》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计量规划)和《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全面加强山东省计量体系和能力建设,更好地发挥计量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着力提升计量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完善的产业计量体系、能源资源计量体系,进一步优化计量服务、强化计量监管,建成走在全国前列的现代先进测量体系,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提供坚强的基础支撑。深化计量改革,提升计量能力,  二、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全省计量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计量在服务保障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高品质生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初步建成,科研创新能力、计量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计量监管体系更加完善,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5600 项,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20 个,培育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先进测量实验室、计量数据示范应用基地等计量创新平台 5 个,研制标准物质 300 项,编制地方计量技术规范 80 项,建立诚信计量示范单位 1000 家。  展望 2035 年,计量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关键领域计量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全面建成,计量在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凸显。  三、加强计量技术研究,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一)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计量测试理论、方法与应用技术研究,重点推进时间频率远程实时溯源技术以及计量器具远程、在线、嵌入式校准技术等研究。针对极端条件、复杂环境和实时工况的计量需求,研究复杂条件下的计量远程溯源、数字计量等共性技术。加强分布式系统和传感器网络计量技术研究,突破动态、在线、原位校准技术瓶颈,解决极端量、复杂量、微观量等多参量和综合参量的准确测量难题。  (二)加强产业计量技术研究。开展重点产业领域的数字化模拟测量、跨尺度测量、复杂系统综合测量、工况环境监测等测量测试技术研究,高标准建设核电核岛装备、环境监测、高速列车等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加强高精度、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的新型传感技术研究,突破嵌入式、小型化、高可靠性、高环境适应性的新型计量技术,研发小型在线质谱仪、化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高精度计量器具。推进图像识别、物联网、MEMS 工艺、自动控制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计量器具中的应用,实现计量标准装置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  (三)完善计量创新协同机制。整合各方计量优势资源协同攻关解决计量测试难题,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先进测量实验室。面向国内经济主战场、面向省内重大战略计量需求,开展计量科研需求采集、联合攻关,推进计量领域科技创新与应用,培育建设计量科技创新基地。推动建立计量、标准、质量、知识产权等融合联动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计量服务协同平台,协调推进黄河流域计量创新驱动发展。  四、强化计量应用保障,筑牢高质量发展支撑  (一)夯实先进制造业强省根基。强化计量对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支撑引领作用,开展大空间精密测量、高电压、大力值、太赫兹、防爆、电磁兼容等领域测量方法研究和测量装备研制,建立一批先进制造业发展急需的计量标准,提升工业生产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结合“十强产业”总体布局和区域优势,重点在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等领域建设一批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产业计量测试联盟。实施仪器设备质量提升工程,加强高端仪器设备核心器件、核心算法研究,重点在核电仪表、分析仪器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推动量子芯片、云计算、区块链等高新技术应用于计量仪器设备,提升计量仪器设备研发能力和自主可控水平,树立“山东仪表”品牌。  (二)服务健康山东建设。加快医疗健康、食品安全领域计量测试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疾病防控设备、医用冷链装备、眼科光学仪器等医疗卫生计量器具量传溯源能力。提升全省医疗卫生机构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覆盖率,保障医疗卫生领域计量准确。推进医用计量器具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技术研究,突破临床诊断与精准治疗等关键计量技术,研制检测装备和标准物质,支撑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医养结合等产业创新发展。  (三)强化乡村振兴计量保障。开展“计量服务下乡”活动,推动计量技术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缩小计量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加强粮食购销和农资经营等涉农领域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和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管理,持续提升农业农村计量保障水平。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和“新六产”发展,开展现代高效农业、农机、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领域测量测试技术研究,加强农林牧渔产品安全、质量检验的计量能力建设,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备、流通、销售全链条计量服务。强化农田水利、农业交通物流、农村医疗等农业基础设施的计量支撑,培育冷链物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四)服务海洋强省建设。推动建设国家海洋计量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建立海洋领域国家计量基准标准,突破海洋水声、海洋重磁、海洋温度等方向的量子化、扁平化关键测量技术,提高海洋计量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培育海洋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研究用于模拟全海深压力、温度及盐度范围的环境模拟舱,开展海洋传感器测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海洋装备数字化测量能力。健全海洋精细化工、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港口等领域计量保障体系,服务海洋强省战略深入实施。  (五)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构建“双碳”计量管理体系、计量技术体系和计量服务体系,为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计量支撑。加快建设“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计量监测体系,开展钢铁、电力、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碳排放直接测量方法和在线监测设备量传溯源技术研究,规范碳计量器具管理。加力推进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项目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计量数据应用研究。持续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强化能效标识、水效标识产品监督管理。  (六)筑牢数字赋能计量基础。在 5G/6G 通信、AR/VR 显示、数字图像和超高速光通信等领域推进计量科研协同创新,拓展计量应用领域。推进计量器具自动化、数字化改造升级,建设计量信息化智能系统,打造智慧计量实验室。开展工业生产领域自动测量、非接触测量、在线溯源技术研究,培育远程测控与计量校准等服务新业态。开展计量检测原始数据及其衍生数据的高效、综合、精细化处理技术研究,推进计量数据防作弊、防篡改等可靠性技术研究。强化计量数据应用技术研究,培育一批计量数据应用基地,释放计量数据应用效能。  (七)促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提升。研究氢能、太阳能、风能、煤炭、天然气、石油产品等能源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强化我省氢能产业优势,健全制氢、储(运)氢、加氢、用氢全产业链计量支撑体系。开展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加氢机、光伏专用计量器具、特高压输电装置、智能电网装备等量传溯源技术研究。加强氢能源新材料、高端铝材、橡胶、石墨烯、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计量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新材料结构、性能等检测方法研究和相关设备研制,满足新材料行业量值传递溯源需求。加快建设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开展碳纤维关键材料组成、结构和性能测量测试技术研究及数据分析,解决生产工艺和质量参数测量难题。  (八)提升现代基础设施计量保障能力。建立完善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现代化基础设施计量支撑体系,培育交通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强化公路试验计量能力建设,开展智慧公路、智慧港航、智慧机场等领域计量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强轨道交通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开展轨道交通接触网几何参数测量仪校准装置、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遥感检测系统校准装置等研制与应用。突破极微弱光探测测试技术,研制光通信领域国际领先的超高灵敏度、超高精度校准装置。推进计量测试技术在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储能及分布式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研制水资源计量专用设备,建立完善水资源专用大口径、大流量、复杂工况的计量标准。  五、加强计量能力建设,夯实质量提升基础  (一)构建现代先进测量体系。统筹规划建设省、市、县三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健全完善部门(行业)计量标准,加快企业计量标准建设,培育建设时间频率、流量等国家计量标准项目落地山东。满足量值传递扁平化和计量数字化转型需要,逐步建成以省级计量技术机构、计量区域中心为核心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立体化计量保障体系。实施计量标准能力提升工程,加强超导、高温、低温、流量、大电流等领域计量科学研究,建设一批高精度、高稳定性的计量标准,填补我省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空白。2025 年全省计量标准数量达到 13000 项。  (二)加大标准物质研制应用。围绕产业链,紧贴测量链,加快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医养健康、绿色化工等重点产业标准物质的研制,拓宽标准物质应用领域。加大标准物质技术攻关,增强重点领域标准物质核心材料和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建立标准物质质量追溯机制,强化标准物质量值和不确定度水平核查,积极培育标准物质量值核查验证实验室。加强应急用标准物质实物和生产能力储备,增强战略性、公益性标准物质供给。2025 年全省新研制标准物质数量达到 300 项。  (三)建设与我省现代化水平相适应的计量技术机构体系。坚持各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的独立性、法制性和公益性,加强普惠性、基础性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履行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等法定职责需要,依法有序推进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加快计量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分级别、分区域制定建设标准,推动机构的差异化、专业化发展。加强行业专业计量技术机构建设,满足交通、气象、电力、水文等行业领域计量需求,强化专用计量器具的管理和使用。大力发展计量校准、计量测试等高技术服务新业态,推动计量技术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四)促进企业计量能力提升。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与科研、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加强企业计量基础设施建设、计量科技创新和测量数据应用,鼓励企业自愿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推行企业计量能力自我声明制度,开展工业计量标杆示范,推广企业计量典型案例。实施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提升产业链相关中小企业计量保证能力。完善企业计量促进措施,对企业新购置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计量器具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应纳税所得额中相应扣除。  (五)打造新时代计量人才聚集高地。实施计量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在计量专业人才中推荐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泰山系列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建设计量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平台和实训基地,培养一批计量领域齐鲁首席技师、齐鲁工匠和技术能手。建立计量专家人才库,支持技术人员开展计量交流合作。  (六)强化质量基础设施协同联动。整合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资源,搭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在重点产业、关键领域形成全链条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强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领域计量溯源技术研究,丰富完善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内涵和外延,引导计量工作从量值保障和符合性评价保障向创造性引领转变。  六、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提升监管效能  (一)完善计量法规体系。贯彻落实《计量法》及相关配套法规规章,适时修订《山东省计量条例》,规范完善计量监管制度。健全完善地方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强化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实施、效果评估和监督全过程管理。加强山东省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建设,完善计量技术规范预研、储备、立项、评审机制。“十四五”期间每年制修订计量技术规范 15 项以上。  (二)创新计量监管模式。积极推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加强计量比对和标准物质监管。大力推进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计量监管领域的应用,全面提升智慧监管水平。落实市场主体责任,加强计量风险管控,及时有效处置计量突发事件。建立健全基层执法人员保障机制,持续提升计量监管能力建设和保障水平。  (三)强化民生计量监管。实施计量惠民工程,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能力建设,完善民生计量保障体系。推进计量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民生计量监管网络化和信息化。建立计量预警机制和风险分析机制,防范计量领域系统性安全风险。持续开展集贸市场、加油站、餐饮业、商店和眼镜店等专项监督检查,加强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督,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建立完善诚信计量体系,在集贸市场、加油站、餐饮行业、商店超市、医疗机构、眼镜配镜等民生领域开展诚信计量示范活动,每年选树诚信计量示范单位 200 家以上。加大计量科普力度,积极宣传计量相关政策法规,提升群众计量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建立市场主体计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推进落实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五)严厉打击计量违法行为。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加强行业性、区域性计量违法问题的集中整治和专项治理。加强计量作弊防控技术和查处技术研究,严厉查处制造、销售和使用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的违法行为。加大网络平台计量违法案件查处力度。规范计量服务行为,严厉打击伪造计量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报告的违法行为。加强计量监管与综合执法衔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大对计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计量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计量工作,把计量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有效衔接,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各项任务完成。健全完善计量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计量资源共享共用和一体化建设,强化统筹协调和联动推进。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建立有效的计量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计量基础设施、技术研究等支持力度,强化计量监管和基层能力建设,保障各级公益性计量技术机构有效运行。设立重点研发计划质量基础设施专项,推进计量科技研发和重点项目、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支持创建计量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将计量重点实验室、计量技术创新中心等纳入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范畴,统筹现有资金渠道和相关政策予以重点支持。按现有政策继续支持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  (三)加快学科和文化建设。加强计量文化、科普宣传,完善计量文化、科普宣传和人才培养机制,培育齐鲁计量科普教育基地,打造齐鲁计量文化品牌。推动计量博物馆、科技展览馆建设和开放,加大计量事业的宣传普及力度。弘扬新时代计量精神,选树计量先进典型,增强新时代计量工作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四)狠抓工作落实。各市、县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行业、企业要建立落实本实施意见的工作责任制,按照职责分工,对本实施意见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省市场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实施意见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通过第三方评估等形式开展中期评估、总结评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重要情况及时报告省政府。
  • 小型近红外仪器开发和应用的关键点有哪些?——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特邀报告推荐
    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ICNIRS)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促进世界各国在近红外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的拓展与交流,迄今为止已举办了19届。第20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ICNIRS2021)将于2021年10月17-21日召开。为了满足更多代表的参会需求,会议注册报名截止时间延迟到2021年9月30日,有意向的老师可以登录会议官网报名:https://www.nir2021.com。虽然鉴于当前疫情形势,本届会议采取线上网络会议的形式,但是会议的内容同样精彩。据不完全统计,本次会议共安排了5个特邀报告,2个获奖报告,66个口头报告,以及110个墙报。此外,会议正式开始之前,还安排了4场WORKSHOP。特邀报告推荐: Richard Crocombe 博士Richard Crocombe 博士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学士、硕士、化学)和南安普顿大学(博士、化学和光谱学)。他移居美国,最初获得博士后奖学金,然后加入 Digilab (Bio-Rad) 从事实验室 FT-IR 仪器工作。多年来,他在 Digilab 担任过多个职位,但专注于产品和应用开发,包括步进扫描 FT-IR 应用和使用二维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光谱成像。之后,他先后在 Axsun Technologies、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和 PerkinElmer 任职,专注于微型、便携式和手持式光谱仪器。 2017 年,他离开了企业界,成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帮助将新的微型光谱技术商业化。 Richard Crocombe 博士在微型和便携式光谱仪的技术和应用方面发表了大量文章,包括 2018 年应用光谱学上的综合评论文章。过去二十年见证了移动式、便携式、嵌入式和现在可穿戴式近红外光谱仪的连续发展,便携式设备的应用实例有据可查,例如化学和制药原料识别和聚合物回收,已经采用了多种技术,包括使用线性阵列的色散、MOEM设备、傅立叶和哈达玛变换、扫描F-P干涉和线性可变滤波器。随着越来越强大的消费电子产品的发展,相关技术也在迅速发展,现在已经可以将光谱设备嵌入到运动或智能手表、洗衣机、烤箱和真空吸尘器中。我们还看到下一代个人护理产品能够实现个性化的化妆品配方,甚至可以指示我们的哪些牙齿需要额外刷牙。对于此类嵌入式设备,我们可以假设产品制造商对其稳定性、在特定温度和湿度范围内的适用性,以及校准承担全部责任,从而为整个产品提供自动决策。最新一代的光谱仪,包括基于光子或等离子体设备的光谱仪,有望实现极端小型化和极低的成本,因此它们可以集成到普通大众的智能手机中。此外,一些在硅探测器区域(约400至1000nm)工作的设备已经可以以几百美元或更少的价格买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创建、验证和维护必要的数据库,如何进行校准,采用什么算法等问题都是必须特别注意的。供消费者使用的光谱设备或包含在供消费者使用产品中的光谱设备的可能应用领域包括食品、个人健身、个人护理、家居用品的识别和验证等,但每一个领域都需要经过验证的校正方法或样品数据库。这些愿望与分析光谱学的现实之间存在不匹配性,特别是对于向非科学家销售和操作的低成本仪器,这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一些面向公众销售的设备似乎是由不熟悉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如检测限和采样限)的人开发的。 例如,食品尤其具有高度异质性,正如近红外领域所知,实验室仪器通常采用大样本区域,通常与样本旋转器或积分球结合进行测量。但是,便携式仪器只能检测直径为 2 毫米的区域,并且依赖于接触式测量。由于与样品的距离、接触角度、杂散光等问题,使用手持仪器(尤其是未受过培训的操作员)对食品的检测可能具有高度的不可重复性,甚至给出错误的结果。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检测的是样品的表面还是本体?这都值得大家深思。本次会议中,Richard Crocombe 博士的报告将介绍最新的高度小型化技术,并讨论它们可能的应用和相关的问题。报名参会请点击》》》
  • Nanoscribe客户成就|光镊小型化研究获得重大突破
    用于单细胞分析的微结构光纤探头如何才能实现在显微镜下捕获和控制类似生物分子甚至活细胞等微小物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光镊已经成为科学上的既定工具,用于捕获粒子或分析单个分子之间的最小作用力和相互作用。通过集成光纤和衍射微光学,可以推进光镊的进一步发展和小型化。在此基础下,斯图加特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Nanoscribe双光子聚合技术(2PP)实现在光纤上进行2.5D菲涅耳透镜和叠堆3D透镜系统的微纳加工。2018年,Arthur Ashkin因“光镊及其在生物系统中的应用” 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事实上,在过去几十年中,这项突破性技术不仅在生物学领域,在许多需要捕获、操纵微观和亚微观粒子或将其放置在特定位置的科学领域,都已成为一种成熟的工具。此外,科学家也使用这些光学陷阱来测量最小的分子相互作用和作用力,如DNA的弹性等。光镊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光束的小吸引力和排斥力来捕获折射率与周围介质不同的粒子。 光纤端面上打印光镊通常情况下,光镊需要借助庞大且昂贵的设置,例如高数值孔径的物镜。而现在,斯图加特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发了一种高效的小型化光镊,即通过基于双光子聚合(2PP)技术的Nanoscribe微纳加工系统直接打印到光纤末端。这些在光纤上打印的光阱被放置在双光束反向传播装置中。这意味着,两个带有附加光学捕捉系统的光纤端彼此直接相对对齐,并且可以在反向传播激光源的两个焦点相交处捕获粒子。利用光纤端面上打印光镊,研究人员证明了在水中1µm和500 nm聚苯乙烯珠的高效粒子捕获。 2.5D 菲涅耳透镜和堆叠 3D 透镜组设计科学家们设计并优化了三个工作距离分别为 50、100 和 200 微米的光纤粒子捕捉系统。使用 Nanoscribe Photonic Professional 微纳加工系统,他们将这些光学透镜直接打印在光纤的切割端。这些 3D 打印光学设备的主要架构由两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扩展了在光纤中引导的光束,这对于达到目标工作距离和相关高数值孔径是必需的。然而,光镊的关键还是在微调的菲涅耳透镜,以确保实现有效地聚焦光线以将粒子捕获在预先计算的位置。出于现实原因,科学家们选择直接打印这些衍射设计元件,而非传统的球面透镜。光纤上打印折射透镜的设计具有挑战性曲率的问题。而菲涅耳透镜设计可以轻松调整到所需的工作距离和高数值孔径。研究人员在光纤末端直接打印了三种不同的衍射透镜,设计外缘的最小横向特征尺寸达到 1.67 µm,轮廓高度为 3.88 µm。单个 2.5D 菲涅耳透镜的设计和直接打印在光纤上的衍射透镜的 SEM 图像(上图)。两个堆叠菲涅尔透镜的设计,以及相对应在光纤上直接打印结果的 SEM 图像(下图)。基于 2PP 微纳加工所具备的极高设计自由度,轻松实现调整衍射元件的光学特性。对于具有高数值孔径的光镊,Nanoscribe的2PP技术证明了其真正的潜力。如果在光纤端部使用单个菲涅耳透镜则无法获得高数值孔径。科学家们另辟蹊径,将两个透镜打印在彼此的顶部,由支撑第二个透镜的六根柱子隔开。这种设计离不开真正的3D打印技术。由于所有的光镊都能够在低激光功率下稳定捕获(亚)微米大小的聚苯乙烯测试珠,因此这对于生物学应用中避免高激光功率损坏有机样品的软组织至关重要。 Nanoscribe科技打造未来应用斯图加特大学科研小组重要研究成果中的其一则是直接在光纤端面上进行菲涅耳透镜的微纳加工。基于2PP技术的微纳加工使这些2.5D透镜的设计迭代和修改变得十分容易。此外,该技术还可以实现复杂堆叠3D透镜设计的微加工。拥有2PP技术的Nanoscribe全新Quantum X shape系统为类似和更多创新应用奠定了基础。该系统集成了用于制作光滑表面2.5D光学元件(如所述菲涅耳透镜)的双光子灰度光刻(2GL)革命性技术,以及用于制作超高精度自由曲面微纳结构的强大3D打印功能。欢迎持续关注更多令人激动的消息。 科研项目团队:斯图加特大学第四物理研究所欢迎阅读相关科学出版物:Highly Efficient Dual-Fiber Optical Trapping with 3D Printed Diffractive Fresnel Lenses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photonics.9b01024更多有关3D双光子无掩模光刻技术和产品咨询欢迎联系Nanoscribe中国分公司 - 纳糯三维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德国Nanoscribe 超高精度双光子微纳3D无掩模光刻系统: Photonic Professional GT2 双光子微纳3D无掩模光刻系统 Quantum X 双光子灰度光刻微纳打印设备 Quantum X shape 双光子高性能3D微纳加工系统
  • 安谱实验小型仪器重磅亮相CISILE 2017
    2017年4月6日-8日,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cisile)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届cisile展示面积达25000平方米,汇聚了来自德国、西班牙、新加坡、韩国、土耳其等国际及国内的595家企业。 自2003年创办以来,cisile旨在加强行业应用和国际交流、科学仪器的成果转化,推动我国科学仪器的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科学仪器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化专业展会之一。 聚光科技实验室业务平台展位 此次,安谱实验在cisile 2017重点展示了安谱实验小型仪器产品线部分产品,其中有荣获“国产好仪器”称号的安谱防腐型氮吹仪,有经久耐用、输出气体纯度高的氢气发生器,有噪音小、输出空气洁净的空气发生器。 展会现场 安谱防腐型氮吹仪 荣获“国产好仪器”称号的国内首家防腐型氮吹仪,安谱防腐型氮吹仪的工作原理是将氮气快速、连续、可控地吹到加热样品表面,根据被浓缩溶剂的蒸发速度和沸点,设定加热温度,实现大量样品的快速浓缩。整机覆盖防酸涂层、适用于腐蚀性环境。 展会现场 安谱氢气发生器 增加了光音报警功能,当液体低于设定值时,会发出警示音,同时液位视窗会闪烁红色光,提醒操作人员需加液体。当液位低于极限值时,仪器将自动停止产气,保护仪器。 安谱空气发生器 适用于国内、外各种型号的气相色谱仪和实验室需要空气源的其他仪器。仪器采用低噪音空气泵作为空气源,是理想的实验室空气源仪器。 另外,安谱实验也展示了试剂产品线、标准品产品线、spe前处理产品线、色谱耗材产品线的实力产品,吸引了广大客户、经销商,以及来自食品检测、疾控系统、出入境系统等专业观众纷纷在安谱实验展台驻足,对安谱实验的产品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spe及样品瓶 标准品和气液相柱 客户咨询产品
  • 德国研制可探测宇宙射线小型太赫兹激光仪
    新华社柏林电 德国两家科研机构2010年5月28日报告说,它们合作开发出一种可探测宇宙射线的小型太赫兹激光仪,由于重量轻,该设备可以在科研用飞机上使用,从而方便科学家研究宇宙奥秘。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与保罗・ 德鲁德固体电子研究所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科学家常常借助先进的波谱学方法研究宇宙中的各种微粒,由此探寻恒星和行星演变的来龙去脉。这些微粒发射出的射线常常在0.3到10太赫兹的频率范围内,介于微波和红外线之间。科学家尤其对包含众多信息的4.7太赫兹左右的射线感兴趣,但这些射线会被地球大气层吸收,因此在地面无法测量到,需要将有关设备运到高空进行探测。  德国新研制的这种太赫兹激光仪输入功率只有240瓦,总重量仅15千克,设备核心部件是一个只有几毫米大小的量子级联激光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