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活性白土

仪器信息网活性白土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活性白土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活性白土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活性白土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活性白土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活性白土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活性白土相关的解决方案。

活性白土相关的论坛

  • 【转帖】NusA技术:显著增强大肠杆菌表达可溶、活性蛋白

    70kDa)中的七个得到了可溶性表达,而其它的融合标签(GST,MBP和hexahistidine)系统则只得到了四个可溶性表达的蛋白。表1. 用大量的目标蛋白评估NusA标签对提高融合蛋白可溶性的作用参考文献a目的蛋白数目目的插入序列种属目标蛋白大小范围NusA融合蛋白可溶性比例Shih等(2002)40酵母,哺乳动物,植物,昆虫9-10060Korf等(2005)75人6-12760bKohl等(2008)96人1-11844ca. Korf等和Kohl等的研究中包含了六组氨酸标签。b. 可溶性蛋白量大于等于10%即认为该融合蛋白可溶。c. 纯化后的融合蛋白如果在SDS-PAGE后考染在合适位置出现条带即认为可溶。Korf等的还发现对于定位于真核细胞细胞器,质膜或者骨架的蛋白,相对于其它标签系统来讲,NusA标签是最好的可溶性表达的选择。Kohl等(2008)也发现只要在20-25℃诱导表达,NusA标签能够大大提高难表达的蛋白比如膜蛋白的可溶性。与Korf等的研究结果一致,Kohl等也发现25℃诱导表达比30℃或37℃诱导表达可以纯化得到更多的NusA融合蛋白。切除NusA标签获得后保持活性且正确折叠的蛋白表2总结了16个采用NusA标签成功获得可溶性蛋白,在切除标签后这些蛋白仍有正确折叠结构和活性。大部分这种研究是是关于分子量小于或接近20kDa的目标蛋白。纯化后的目标蛋白产量范围在1.5-100mg/L。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可以得到高达30-100mg/L的产量。其它关于这些蛋白表达和纯化的有参考价值信息包括:■ 植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激酶(Ermolova 2003)——目标蛋白切除标签后用BDA(蓝色葡聚糖)亲和层析树脂纯化。纯化后蛋白的催化活性比未切除标签的融合蛋白高50倍。■ Xklp3a,Tep3Ag和E8R(De Marco 2004)——用蛋白酶切割后,His-融合的TEV和NusA被Ni2+离子亲和色谱选择性去除。与Ni2+亲和结合的标签被紧密地结合在树脂上,在流出液中则可以得到纯化的目的蛋白。所有这三种蛋白在纯化后都正确折叠且均一分散在溶液中。纯化的膜结合蛋白E8R牛痘病毒蛋白在Tris缓冲液中除去NusA后出现了沉淀,然而加入0.02%的月桂酰基麦芽糖苷和150mM的氯化钠后,蛋白又重新变得可溶。■ 环麦芽糖糊精酶(Turner 2005)——这个蛋白属于α-淀粉酶家族。这个家族的蛋白通常在大肠杆菌中很难以活性形式表达出来。将其与肠激酶混合孵育24小时以上会使其活性逐渐增强,直到达到未经肠激酶处理过的融合蛋白的2倍以上,这也说明标签的存在降低了该酶的活性。可以用固化了Cu2+的亲和层析柱去除切除的融合标签。■ 八种人趋化因子(Magis-trelli 2005)——所有的蛋白都在OrigamiTM B菌株中表达提高它们在胞质中的二硫键形成率。在趋化因子编码序列的C端引入了AviTMTag(亲和素)生物素化序列。切割后的细胞趋化因子可以用单体的亲和素树脂亲和层析与切割下的NusA标签和蛋白酶混合物分离开。所有切割纯化后的蛋白在细胞趋化实验中都显示了活性,而没有一个融合蛋白有这样的活性。■ 蚯蚓血红蛋白(Karlsen 2005)——酶切后,用分子筛分离纯化蚯蚓血红蛋白,纯化后的蛋白通过圆二色谱检测得到的α-螺旋结构与模型预期结果一致,且纯化后的蛋白可以以单体的形式稳定保存。■ 人白介素-29(Li 2006)——用S-蛋白亲和层析比Ni2+亲和层析可以得到更纯的目的蛋白。将融合蛋白N端的NusA/His•Tag®/S•Tag™标签切掉后,用链亲和素琼脂去除生物素标记的凝血酶。用水疱性口膜炎病毒(VSV)处理固定的人羊膜上皮细胞(WISH 细胞)后,通过检测纯化的IL-29对细胞的保护效应来检测其抗病毒活性。■ 人干扰素-λ2(Li 2007)——酶切后,用Novagen提供的EKaptureTM琼脂除去重组的肠激酶。先用纯化后的干扰素-λ2处理WISH细胞,24小时后加入VSV病毒,可以观察到干扰素-λ2可以有效地保护细胞免于病毒介导的病变。表2. 切除NusA标签获得后保持活性且正确折叠的蛋白参考文献目的蛋白目的蛋白分子量(kDa)切割用蛋白酶融合蛋白亲和层析固定介质纯化后目的蛋白产量(mg/L)Ermolova等(2003)植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激酶32凝血酶Ni2+1.5De Marco等(2004)Xklp3ATep3AgE8R15NRa32bTEV酶TEV酶TEV酶Ni2+5.02.54.0Turner等(2005)环麦芽糖糊精酶69肠激酶Cu2+1.6Magistrelli等(2005)八种人趋化因子8-21Xa因子Ni2+30-100Karlsen等(2005)蚯蚓血红蛋白15TEV酶Ni2+NRaLi和He(2006)人白介素-2920凝血酶S-蛋白60Li和Huang(2007)人干扰素-λ220肠激酶Ni2+65a. 未报道b. 根据NCBI报道预测的全长蛋白分子量与NusA标签融合且具有活性的蛋白 与这些切除NusA标签后保持活性且正确折叠的蛋白不同,还有很多报道指出目的蛋白在“NusA-目的蛋白”的融合形式时具有很好的活性。比如单链(ScFv)催化活性抗体14D9(Zheng 2003),来自Aequorea victoria的绿色荧光蛋白(Nallamsetty 2006),人二氢叶酸还原酶(Nallamsetty 2006),来自Ensis directus蛏子的精氨酸酶激酶(Compaan 2003),来自B. thuringiensis的修饰δ-内毒素(Kumar 2005),人BCMA跨膜受体(Guan 2006),植物α-双加氧酶1(Liu 2006),以及来自Plasmodium falciparum的b-ketoacyl-acyl载体蛋白合成酶(Lack 2006)等,反映了各种不同背景的蛋白都显示出了与NusA标签融合后的活性。NusA标签提高蛋白可溶性的可能机制 Houry(1999)等揭示NusA蛋白是分子伴侣GroEL在体内的必须底物。而GroEL与其共作用因子GroES是大肠杆菌唯一的在所有生长条件下必需的分子伴侣系统。Douette等(2005)研究了融合蛋白NusA-UCP1(uncoupling protein 1)的可溶产量。UCP1是一种线粒体膜蛋白。这些作者发现16℃培养时,当GroEL共过表达的情况下,融合蛋白的可溶性有更大的提高。这个结果也表明NusA与分子伴侣途径相作用,从而阻止参与蛋白的聚集。总结 已有充分的证据证明NusA标签系统能显著提高多种不同来源蛋白的可溶性表达,而这些蛋白在单独表达时往往形成不可溶的包涵体。在一些研究报告中,用蛋白酶切除NusA标签能使目的蛋白仍保持正确折叠和生物学活性;相反,在另外许多报道中也指出当目的蛋白与NusA融合而非切除时,融合蛋白也同样具有活性。NusA标签系统的成功至少部分地是由于其与大肠杆菌分子伴侣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 【原创大赛】植物活性美白成分的研究进展

    [align=center][b][font=宋体]植物活性美白成分的研究进展何文[/font][/b][/align][font=宋体]摘要:伴随着我国化工企业的发展,植物活性美白成分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皮肤白皙是东方女性所共同关注的话题。由于一些化学的美白成分具有刺激性、致敏性及不良反应大等缺点,很难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本文综述了植物美白机理,黑色素生成的机理,同时,论述了植物活性美白成分的研究进展。[/font][font=宋体]关键词:植物;活性美白;成分;研究进展[/font][font=宋体]引言[/font][font=宋体]近年来,人们对化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化妆品市场发展迅速,同时美白护肤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女性一直都追逐向往白皙的皮肤,光滑无疤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饮食习惯以及内分泌失调等,导致人体代谢失调,黑色素生成紊乱,从而出现各种皮肤斑痕,甚至导致疾病。传统的美白化妆品由于生产工艺的原因,含有某些毒性成分,存在安全问题,所以被限制使用。随着人们对天然植物提取活性成分的开发和拓展,人们发现它具有安全无毒的特点,天然化妆品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植物活性成分对黑色素生成的抑制作用,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和综述,为今后的试验和开发拓展提供理论基础。[/font][font=宋体]1[/font][font=宋体]、美白机理[/font][font=宋体]根据黑色素的形成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达到皮肤美白的作用:[/font][font=宋体](1)抑制黑素细胞的增殖;[/font][font=宋体](2)抑制酪氨酸酶、多巴互变酶及氧化酶的活性;[/font][font=宋体](3)还原黑色素形成过程各中间体,或与之结合阻断黑色素的形成,阻断二羟基吲哚聚合为黑色素;[/font][font=宋体](4)抑制黑色素颗粒转移至角质形成细胞;[/font][font=宋体](5)加速角质形成细胞中的黑色素向角质层转移,软化角质层和加速角质层的脱落;[/font][font=宋体](6)减少紫外线、氧自由基等外源性因素对黑色素形成的负面影响。[/font][font=宋体]目前公认的植物提取物美白作用主要通过前两个途径来影响的,而与后几个途径有关的活性成分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font][font=宋体]2[/font][font=宋体]、黑色素生成的机理[/font][font=宋体]黑色素体是人体皮肤组织细胞的一种细胞器,可以合成和储存黑色素。其中,黑色素细胞是黑色素生成的主要来源,主要分布在皮肤表层、毛发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组织。黑色素全部合成在黑色素体中,一般黑色素的生成可以抵制太阳紫外线的照射,防止过度的灼伤和皮肤癌的产生,调节代谢。然而黑色素过度沉着会导致黑斑、老年斑及雀斑的产生,甚至会诱发黑色素瘤的形成,过去的研究显示体内黑色素失调可能会引发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有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症。但是人体内黑色素含量过少也可能引发白癜风和白化病。[/font][font=宋体]黑色素的生成主要是由以下三种酶调控:酪氨酸酶、多巴色素异构酶、黑色素前体氧化酶。酪氨酸酶是最重要的一类限速酶,控制整个黑色素生成的快慢。黑色素合成过程如下:在细胞中,酪氨酸酶促进了L-酪氨酸羟基转化为L-多巴(3,4-二羟基苯丙氨酸),然后再将多巴胺氧化为L-多巴醌。然后多巴醌与一些生物大分子发生系列的反应生成白色的多巴色素,最后在一系列相关蛋白(TYR、TRP-1、TRP-2)和其他反应共同作用下最终形成黑色素。[/font][font=宋体]3[/font][font=宋体]、植物活性成分在美白中的发展历程[/font][font=宋体]过去在美白中常常应用一些如氢醌、杜鹃醇等“西药”,效果显著,但有一些会过分抑制黑色素的生成,引发皮肤颜色异常。[/font][font=宋体]古有《千金要方》中题作“治面黑黯皮皱皴散方”,《普济方》中记载的“七白散”,更有慈禧太后亲身验证的“玉容散”。上述古方均是中医组方,不仅说明了皮肤白皙是自古已有的追求,更是说明了自古便有利用中草药进行美白护肤的先例。研究表明,中草药提取物主要通过改善皮肤微循环、抑制黑色素生成以及抗氧化作用协同改善肤色,达到美白的功效,主要起作用的成分有多酚类、多糖类、黄酮类。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在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过程中,多为竞争性抑制,改变酶活力,而不是降低有效的酶量来降低活性,对皮肤温和安全。[/font][font=宋体]从黑色素生成的机理来看,在酪氨酸酶这个环节上,既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来减少其参与酪氨酸酶的氧化过程,又可以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来减少黑色素生成。以酪氨酸酶抑制率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综合指标评价美白功效,并设置相应的比例权重,以酪氨酸酶抑制率∶清除自由基=6∶4来定义美白度,此方式目前得到比较多研究者的认可与应用,并将比例调整为酪氨酸酶抑制率∶清除自由基=7∶3,可能是认为在黑色素的生成过程中酪氨酸酶的作用影响占比不止60%。[/font][font=宋体]4[/font][font=宋体]、植物活性成分的开发和应用[/font][font=宋体]4.1[/font][font=宋体]、植物萜类化合物[/font][font=宋体]植物精油是植物中特有的芳香成分,传统操作是以压榨、蒸馏而成,一般是芳香植物经过高度浓缩得到的产物,主要成分为萜类化合物,由于其分子量小,极易被人体吸收,有很强的美容美白的护肤功效。最常见的为柠檬精油和玫瑰精油,在市场上消费甚广,也有研究丁香、肉桂、柑橘精油,其中含有的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具有很好地抑制酪氨酸酶的作用,在医疗、抗氧化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潜力。[/font][font=宋体]4.2[/font][font=宋体]、白藜芦醇及衍生物[/font][font=宋体]白藜芦醇主要存在于葡萄、虎杖、藜芦等植物中,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黑素细胞的功能及酪氨酸酶的活性,从而减少黑素合成。它还与黑素生成中的酪氨酸酶相关蛋白[酪氨酸相关蛋白(TPR)-1、TPR]及小眼相关转录因子(MITF)有关。并且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转录因子的mRNA、蛋白质表达。研究表明外用白藜芦醇可有效地改善肤色,具有一定的美白作用,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白藜芦醇具有不稳定、生物利用度差的缺点,研究发现其衍生物(五烷基醚衍生物和四酯衍生物)生物利用度高,能够更好地抑制黑素的合成,在皮肤美白化妆品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font][font=宋体]4.3[/font][font=宋体]、醛类及其衍生物[/font][font=宋体]醛类及其衍生物主要是羰基与酶中亲核集团,如氨基、羟基、硫基结合形成螯合配体结构即席夫碱结构,产物在活性中心形成空间位阻,阻止底物与活性中心结合,从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抑制黑色素的合成。经酶学动力学与方法研究表明2-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是一种混合型抑制剂,抑制常数K1和K1S分别为为0.131mmol/L和0.253mmol/L。[/font][font=宋体]4.4[/font][font=宋体]、植物多酚类物质[/font][font=宋体]酚类物质主要分布在植物根、茎和果实中,主要为多元酚,是一种次生代谢物,其对美白的作用属于多种效应,包括吸收紫外光、清除自由基、抑制酪氨酸酶活力,来达到美白祛斑的作用。同时植物多酚也具有抗衰老诱变、抗病毒肿瘤等功效。比如苹果、茶树花、藜蒿叶、茶叶等物质中提取的多酚物质均被报道具有清除自由基和调控酪氨酸酶活力的作用。[/font][font=宋体]4.5[/font][font=宋体]、其它[/font][font=宋体]内皮素会刺激黑素细胞增殖、分化,并且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促进黑色素的生成。从欧洲草本植物洋甘菊中提取内皮素拮抗剂能抑制内皮素,激活酪氨酸酶及促进黑素细胞分化的作用,具有高效性、均匀黑素分布的作用,从而避免色斑的生成。[/font][font=宋体]结语[/font][font=宋体]植物来源的美白原料从单方提取到复方搭配,从多靶点、多方位、多层次寻找安全有效的植物美白活性物,再结合微生物发酵,天然绿色的化妆品原料功效势必会有更多、更大的市场前景。多酚、黄酮类物质可能因为后期灭菌时的高温变性,而丧失了一定的清除自由基的作用。通过改进发酵提取的工艺,保留更多的多酚、黄酮类物质,有望制备出更加安全有效的植物美白剂。[/font][font=宋体]参考文献[/font][font=宋体][1][/font][font=宋体]李溯,丁劲松.黑色素生物合成与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13(04):44-48.[/font][font=宋体][2][/font][font=宋体]王玉林,何锦风,王维民.皮肤黑色素的产生及美白浅析[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3,36(02):33-35,49.[/font][font=宋体][3][/font][font=宋体]舒文,毛华明.黑色素的研究进展[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3(02):32-35.[/font][font=宋体][4][/font][font=宋体]胡泳华,贾玉龙,陈清西.酪氨酸酶抑制剂的应用研究进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5):768.[/font][font=宋体][5][/font][font=宋体]欧霖拱.天然植物美白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J].福建轻纺,2017(10):38-43.[/font][font=宋体] [/font]

  • 第二届功能蛋白、生物活性肽的开发、应用与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关于举办“第二届功能蛋白、生物活性肽的开发、应用与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通知各有关单位: 2017年1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十三五”期间将积极研究开发功能性蛋白、生物活性肽等保健和健康食品,为功能性蛋白、生物活性肽开发应用带来新的高度。 为进一步推动这一产业健康顺利发展,交流功能性蛋白、生物活性肽有关研究的新技术、新成果和应用新领域,搭建“产学研”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我单位定于2017年 4月 25日-27日在北京市举办“第二届功能蛋白、生物活性肽的开发、应用与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参会者答疑解惑,同时进行科技新成果、新产品展示推介。热忱欢迎全国行业界新老朋友莅临本次论坛。 一、组织机构主办单位: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 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协办单位: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医药化工专业委员会 支持单位:征集中..........二、时间地点:时间:2017年 4月 25日-27日(25日全天报到)地点:北京市(具体地点、报名后通知)三、会议主要内容及拟邀专家:(采取专场会议形式)* 大会报告1.功能性蛋白、生物活性肽“十三五”相关政策解读2.功能性蛋白、生物活性肽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3.蛋白质组学与质谱分析* 健康食品行业专场1.生物活性肽、功能蛋白配方食品领域研发项目的立项、申报2.生物活性肽、功能蛋白新产品工艺与工程研发3.我国蛋白和生物活性肽食品需求及市场发展趋势分4.功能蛋白、生物活性肽与疾病、保健及免疫作用研究5.蛋白基因组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6.活性肽功能蛋白营养作用及营养支持7.生物活性肽和蛋白质配方食品安全性研究及评价8.生物活性肽的消化吸收及分布 9.功能性研究、功能性成分分离鉴定10.天然蛋白质资源开发和深加工利用11.食源功能肽产业化技术转化与营养保健开发 12.生物活性肽、功能蛋白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13.功能蛋白肽食品生产工艺及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标准建设14.新产品加工工艺开发中的选择及过程控制中关键点15.工艺确认和评价及生产工艺开发的关键步骤* 药品行业专场1.《生物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蛋白质和肽药物发展思路2.“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解读3.我国蛋白和多肽药物需求及市场发展趋势分析4.肽及蛋白质类药物传输系统研究5.蛋白和小分子药物设计研究 6.肽和蛋白类药物结构稳定性的研究 7.肽和蛋白质药物临床前安全性研究及评价 8.蛋白质药物构象及生物学活性检测技术9.结构改造的化学策略及生物活性功用、肽合成策略及肽药剂型的应用10.肽和蛋白质类药物微粒制剂的研究和应用 11.毛细管电泳技术在蛋白质及多肽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12.蛋白质药物的分离纯化与PEG化学修饰技术 13.蛋白质药物生产工艺 14.多肽、蛋白质药物的大规模生产与制备、成套工艺技术用拟邀嘉宾:  谷瑞增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蛋白功能肽产业研发部 主任 刘新旗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北京工商大学 博士 何 梅 北京营养源研究所副所长乐国伟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殷腊生 时代(中国)生物活性多肽研究所所长 罗永章 清华大学蛋白质药物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梁 伟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与多肽实验室任副主任 屈 锋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相关专家报告继续预约中,敬请持续关注! 最终专家日程安排将在会前一周发给报名参会者!四、参会对象:1、健康食品及保健特医食品企业从事开发研究、质量管理的人员、注册专员等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2、新药及仿制药企业从事开发研究、质量管理的人员,负责药品注册文件的编写、审评和注册申报的管理人员;联系人: 马超 电话/传真:010-52706606 手 机:13240487419 电子邮箱:1683101345@qq.com

  • 合成中药的活性成分研究获得大突破

    丹参活性成分丹参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证实了中药药用活性成分单一化合物异源生产的可行性  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黄璐琦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宗保联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863、973项目的资助下,在中药活性成分合成生物学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近期,该成果全文发表在顶级化学杂志《美国化学会志》上,在多学科领域引起很大反响。  黄璐琦、赵宗保研究团队在杨胜利院士的帮助指导下,以中药丹参这一常用大宗中药为目标,开展获取丹参活性成分丹参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丹参酮类化合物是丹参中一类松香烷型去甲二萜醌类化合物的活性成分,具有心血管、肝损伤以及保护抗肿瘤等生物活性,是丹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抗肿瘤和糖尿病等的物质基础。这类活性成分目前主要通过从丹参根茎中提取得到,产量低,需要消耗大量药材。由于提取物成分复杂,不利于阐明药效机制和进行新药研发。  因此,解析丹参酮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单一化合物的异源生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在黄璐琦前期首次克隆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上2条关键酶SmCPS、SmKSL全长基因的基础上,研究团队以丹参酮为目标,开展合成生物学理论指导下的二萜类化合物异源生物合成研究。建立了“模块途径工程”策略,显著提高酵母细胞中代谢途径快速组装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模块组合方式,系统考虑途径中涉及的前体供给、限速步骤、底物传输和代谢流分配等问题,对编码SmCPS、SmKSL、法呢基焦磷酸合酶(FPS)、GGPP合酶和甲羟戊酸还原酶等5个蛋白的基因进行了操作,发现基因间融合表达及其融合顺序对产物产量有明显影响,二萜合酶SmCPS、SmKSL的反向融合表达顺序有利于终产物产量的提高,次丹参酮二烯产量达到365mg/L的国际先进水平。得到的菌株材料不仅可用于制备次丹参酮二烯,也为进一步解析丹参酮合成途径奠定了基础,而且对设计和改造萜类化合物代谢途径,生产其他高值活性成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业界专家认为,该项成果证实了中药药用活性成分单一化合物异源生产的可行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是推进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环节。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然环境污染的加重及可耕地面积的锐减,药用植物产生也深受影响。近年来大宗中药材短缺时有发生,对我国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为应对这一不利形势,一方面要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的保护、提高中药材科学种植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寻找替代资源的力度。多年来对中药开展的深入研究,已经发现多种中药药用活性成分,如能人工合成这些物质,无疑将成为中药材的理想替代资源。

  • 【原创大赛】人免疫球蛋白F c段 生物学活性测定法

    一、原理:本法系依据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F a b段与红细胞上已包被的相应抗原结合,抗体暴露出F c段补体Clq的结合位点,从而激活后续的补体各成分,最终导致红细胞的细胞膜受到攻击、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通过溶血反应动力学曲线,计算人免疫球蛋白激活补体活性的功能指数(4 ) ,以此测定供试品F c段生物学活性。二、试剂(1) P B S (pH7.2) 称取无水磷酸氢二钠1.02g,无水磷酸二氢钠0.34g、氣化钠8.77g,加适量水溶解,用lmol/L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溶液调p H 值至7.2,再加水稀释至1000ml。( 2 )钙-镁贮备液 称取氯化钙1.10g、氯化镁5. 0 8 g ,加水25ml使溶解。( 3 )巴比妥-钙镁贮备液称取氯化钠51.85g、巴比妥钠6.37g,加水1000ml使溶解,加人钙-镁贮备液3.125ml,用lmol/L盐酸溶液调p H 值至7. 3,再加水稀释至1250ml。除菌过滤后4°C保存备用。( 4 )牛白蛋白-巴比妥缓冲液称取牛血清白蛋白0. 15g加入巴比妥-钙镁贮备液20 m l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临用前配制。(5) 1. 3mg/L 鞣酸 P B S (pH7. 2) 溶液A 液称取鞣酸l m g ,加PBS (pH7.2) 10ml,使溶解。B 液量取 A 液 0.1ml,加 F*BS (pH7. 2) 7.5ml,混匀,即得,临用前配制。(6) 10%氯化铬溶液称取氯化铬5g,加生理氯化钠溶液50ml使溶解。4°C保存(可保存半年)。(7) 1 % 氯化铬溶液取1 0 %氯化铬溶液0. lml,加生理氯化钠溶液0.9ml,混匀。临用前配制。(8)敏化红细胞的制备A 液取健康人抗凝的O 型血3 人份以上混合,用P B S 洗涤3 次,最后一次以每分钟2 0 0 0转离心1 0分钟分离红细胞。取适量压积红细胞悬浮于1 . 3 m g / L鞣酸P B S(1 : 4 0 ) , 置3 7 ° C水浴中轻摇3 0分钟后再用P B S 洗涤3次,最后用P B S 制备成2. 5 % 红细胞悬浮液。B 液用P B S适当稀释的白喉类毒素或腮腺炎病毒与1 % 氯化铬溶液0.25ml混合(1 0 : 1 ) 后,置37°C水浴中轻摇1 5分钟。将A 液、B 液按1 : 4 混合,置37°C水浴中轻摇3 0分钟。离心,去上清液,用P B S将沉淀(敏化红细胞)洗涤3 次,用牛白蛋白-巴比妥缓冲液悬浮红细胞,调节至适宜浓度,使其在波长5 4 1 n m处的吸光度为1.0土0. 1。

  • 【讨论】CNAS T0461 洗涤剂中总活性物和有害物质的含量测定(总活性物、甲醛、荧光增白剂)

    [em09502][em09502][color=#DC143C][B]CNAS T0461 洗涤剂中总活性物和有害物质的含量测定(总活性物、甲醛、荧光增白剂)这个又有多少人做?把你的心得发上来一起交流下吧?[/B][/color][B]检测方法:[/B]GB/T13173-2008表面活性剂 洗涤剂试验方法;GB 9985-2000手洗餐具用洗涤剂[color=#DC143C][size=4]注意:请勿在此交流结果,凡交流结果的,删帖扣分,严重者封ID! 本帖仅供大家,交流心得之用,谢谢合作~![/size][/color]

  • 【资料】活性炭应用举例三

    食用油和脂肪 活性炭是精制食用油和脂肪的重要常用的吸附剂。 一般食用植物油的加工流程是:压榨/萃取→脱胶(酸洗去磷脂)→碱洗(去脂肪酸等)→漂白(吸附剂为活性炭去皂类、色素叶绿素等)→脱臭(蒸气真空去臭)→成品油。 活性炭常单独使用,也常与漂白土联合使用。例如去叶绿素,先在60~90℃以250:1到1000:1的白土和油混和,继在90~120℃加人150:1到100:1的活性炭,搅拌5~15min,可增加去除效果。 大豆油、棉子油、南瓜子油、芝麻油中的类叶红素,活性炭能有效地吸附。用过的废活性炭可掺和油渣作猪、牛饲料。 棉子油的精制是先加漂白土去除棉子酚,然后加活性炭去除所含色素,如叶红素、叶绿素等。活性炭较漂白土价贵,但漂白土不像活性炭可再生利用。 大豆油和菜子油的脱色馏出液以甲醇萃取、活性炭吸附、甲苯洗脱可得维生素K。(JP 05,155,803) 花生油用椰壳炭脱色,吸附量在90℃以下随温度增高而增大。 含5%氧化镁的浸渍活性炭可用来脱色粗植物油或脱胶植物油。每100克油加3克这个浸渍活性炭,加热至93℃,保持4h,活性炭吸附几乎全部的磷脂和脂肪酸,避免了常见的加热时的絮凝现象。这样处理消除了习用的碱中和、水洗涤和漂白工序。床型装置的粒状浸渍活性炭用量少、寿命长。粒状浸渍炭对叶绿素等色素的吸附量比较粉状炭约5倍以上。(US Pat No. 4,125, 482,merck;US Pat No . 4,150,045,Calgon) 利用活性炭和二氧化硅的预涂过滤工艺,从食用油中去除颜料、胶、皂和磷脂,既省时,又不像碱洗工艺那样产生皂脚稀液,省却得不偿失的排放处理。(EP 0340717 Grace) 活性炭还用于油、脂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方法(DE 4,002,1 61)。 经活性炭处理的大豆油因抗氧化的生育酚被吸附,从而降低了氧化稳定性。(J. Amer. Oil Chem. Soc. 1991,68(8):561~565) 椰子油的精制常采用漂白土和活性炭混合物。凡是要保留油中维生素A的,处理温度不高于室温。 很多植物油都应用活性炭精制,例如: 蓖麻子油(CN 1040218); 橡胶树子油(J. Amer. Oil Chem. Soc. 1989,66(2):247~252); 西瓜子油(J. Amer. Oil Chem. Soc. 1989,66(2):247~252); 南瓜子油(J. Amer. Oil Chem. Soc. 1991,68(8):596~599); 麦芽油(US Pat No. 4,298,622); 亚麻子油(CA 117:133275z); 番木瓜油(CA 113:210399q;CA 117:250226v)。 食油中含有多环芳烃类杂质,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心的课题,因为其中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据称,从空气干燥油籽所得的油不含多环芳烃;而从烟熏干燥油籽所得的油含有十多种含量10一9级的多环芳烃。活性炭(0. 25%~o.4%)有予以吸附的特色用途,以水蒸气活化法的活性炭较为相宜。也有以各约1%的活性炭和漂白土混用,进行真空蒸发,从椰子油中有效分离多环芳烃的处理方法。 脂肪方面的活性炭应用日益被关注,不仅脱色、脱臭,而且脱胆固醇。胆固醇存在于血液、大多数组织尤其是神经组织中的一种必需的类脂物质,但摄人过多,常导致动脉粥样化和胆结石等症。因此,藉活性炭来降低动物性油脂中的胆固醇的研究为人们所关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 以氯化锌浸渍的活性炭处理乳脂,可将胆固醇含量从534 mg/g降低到97. 4 mg/g,很适于制造奶酪、白脱和冰淇淋。(CA 115:206601y,CA 113:103371c) 奶油可能含有胆固醇和抗菌素、农药、多氯联苯、真菌毒素、硬脂酸等杂质,可被活性炭去掉。(CA 113:151120s,CA 116:192803x,CA 116:213322g) 硬化油是从氢化不饱和油而成的固体或半固体,天然的顺式型的不饱和物异构化为反式型,这反式脂肪酸会增加代谢性的胆固醇,从而有碍健康。 有一种填充活性炭粉的滤纸,食用油通过后,一次就可得无色、无臭的精制油。 有些难漂白的油可用活性炭(0.1%~0.4%)和漂白土混用处理。活性炭还能从油和脂肪中去除多环芳香烃。有材料推荐用固定床工艺精制大豆油。(《Chem. Eng. Prog. 》67,41) 1.1.9“炸油” “炸油”(frying oil,cooking oil)是指加热近沸或至沸用来烹饪食物的植物油,例如炸油条或油氽饼的豆油。这些油往往不是一次性用掉,而是反复高温使用。有资料表明:植物油每天加热4小时(180℃),一星期后产生大量的分解物,明显变了质。 植物油的不饱和性是优点,但缺点是带来不稳定性,容易发生自氧化、水解和异构环化,加热会生成挥发物,继续加热氧化生成不挥发物。不同程度的变质表现在:变色、变味、变发烟、变发泡、变粘度、变酸度、增加羧基含量、极性化合物和高分子量聚合物。摄取这种变质油,动物的肝脏和肾脏易发生异常,引人关注。 针对“炸油”的质量问题,人们纷纷向活性炭找对策,例如: 把活性炭制成双层、杯形、空心的过滤器吸附杂质。(日公开特许 平01,99518) Procter&Gambe制成应用活性炭的设计,以延长炸油使用寿命。(US Pat No. 4,959,144,US Pat No. 4,988,440) Calgon将浸渍抗氧化剂的活性炭制成过滤筒或浸入炸锅,降低聚合作用,延长使用寿命。(WO 93,17,567) “炸油”与含EDTA等的溶液循环接触,液液萃取,活性炭吸附。(US Pat No.4,968,518) 将活性炭和二氧化硅合用,有效地降低羟基化合物。(J. Amer. Oil Chem. Soc. 1986,63(12) :1564~1567) 将炸锅的“炸油”输送到贮槽净化,然后经预滤和活性炭滤泵后,回炸锅再用。(GB 2,146,547) 改善“炸油”的质量,**食品研究所有这样的经验: 用过的“炸油”冷到85~90℃,和选定吸附剂搅拌15min,过滤; 氢氧化钠、漂白土和活性炭能有效降低过氧化值; 加氧化镁和氢氧化钠去游离脂肪酸; 加硅酸、硅胶、活性炭、氢氧化钠和硅酸镁(Mg2O8Si3)降低硫代巴比土酸值; 加二氧化锡去除环氧化物,但增加过氧化值; 活性炭和漂白土是处理用过的炸油的最佳脱色剂。 由于油炸是食品加工中最常用的过程之一。但当油暴露在空气中和高温下反复使用时,会发生热氧化变质,炸油的分解不仅有害油炸食品的质量,还危及人体的健康,因此监测“炸油”的质量技术必须建立。(《JAOCS》1986,No. 10,1363~1367) 将含量25%~35%的活性炭、30%~40%的硅酸盐、30%~40%的纤维素和1%~2%的树脂组成物可供过滤“炸油”之用。(CA 130:138609q) 1.1.10 葡糖酸—δ一内酯 葡糖酸一δ一内醋广泛用于大豆制品,替代全部或部分的硫酸钙作豆腐凝固剂。常用发酵法或酸化法制成葡萄糖酸盐,以离子交换树脂制得葡萄糖酸溶液,或用活性炭上载钯、铂、铋的氧化法而得葡萄糖酸溶液,都需要经活性炭脱色处理,然后于约40℃下真空浓缩、结晶得白色葡糖酸一δ一内酯。 1.1.11磷酸 磷酸由黄磷气化后与空气或过热水蒸气氧化而成五氧化磷以水吸收而得;或用硝酸使磷氧化而得;也有用从磷酸三钙与稀硫酸热分解而得。所得磷酸如用作酸味剂,即使用量很少,例如用于可乐型饮料只需0.02%~0.06%,也必须符合食品添加剂规格,色度≤20°。因此用活性炭脱色、脱杂的精制处理必不可少。 1.1.12 柠檬酸 柠檬酸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的酸味剂,以淀粉、糖蜜等为原料,以黑霉菌发酵而得。可在粗结晶之前加粉状活性炭脱色,也可将10%~35%的含酸液在30~80℃逆向通过粒状活性炭柱脱色,以0.5~0.7M的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在50~60℃下流经炭柱再生。(CA 114:22501p,CA 113:150875e) 1.1.13 乳酸 由淀粉类发酵法或一氧化碳合成法而得的乳酸都需经活性炭处理,我国专利的不结晶离交法乳酸生产过程需要两次活性炭脱色。 在发酵液中加石灰得乳酸钙溶液,经加人粗制乳酸调整酸度后,加人活性炭脱色,滤去活性炭,得纯净乳酸钙溶液,通过阳离子交换得乳酸溶液,浓缩,再次加活性炭脱色。 1.1.14 桃胶 天然的褐色桃胶(peach gum)溶于水后,用柠檬酸调整溶液pH达4.5,在室温下用活性炭处理20 min,得无味桃胶,可用于甜食。(CA 129404040y) 1.1.15 紫胶 紫胶(又名虫胶)用作食用色素和化工原料,来自各种寄主树的原胶,一般经水洗制成粒胶,其色都不稳定,加工和贮存过程中颜色会不断变深,颜色指数是衡量产品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以活性炭处理,可使颜色变浅而稳定。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曾与昆明虫胶厂协作,早就进行了将原胶直接制脱色胶的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工艺过程有酒精溶解、活性炭处理、加甲酸和薄膜蒸发等工序,并将剩余物用于提取色素和蜡质

  • 【转帖】我国科学家从玉米中提取出抗艾蛋白酶突变体

    可选择性杀伤HIV感染细胞,为HIV药物生产提供新思路  经过多年的科技攻关,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邵鹏柱学科组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郑永唐学科组合作,从玉米中获得了一种能够选择性地杀伤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细胞的蛋白酶突变体。该研究成果为研发特异性靶向HIV感染细胞的新型抗HIV药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  据悉,HIV存在潜藏机制可以长期潜伏在细胞中而逃逸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目前已上市的抗HIV药物均不能选择性地杀伤感染细胞而根除病毒。郑永唐认为,新的研究思路对开发新型抗HIV药物显得非常重要,研究具有选择性地杀伤HIV感染细胞而保护正常细胞不受伤害的抗艾滋病药物是极有前景的方向。  核糖体失活蛋白(RIPs)具有RNA N-糖苷酶活性,可以阻遏延长因子EF-1或EF-2与核糖体的结合,抑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因此,RIPs具有很高的细胞毒性,常常被开发成为免疫毒素、抗病毒或抗肿瘤药物。RIP分为3类:I型、II型和III型。其中,III型RIP以玉米RIP为代表,先合成无活性的含有一段25氨基酸的内部失活结构域的前体蛋白,前体蛋白被切除该结构域后才成为有活性的核糖体失活蛋白。  在香港研究资助局、科技部“97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科院等项目的资助下,邵鹏柱、郑永唐等对玉米RIP的内部失活结构域进行一系列的结构修饰和改造,获得了对HIV-1蛋白酶特异识别并激活的玉米RIP突变体。细胞水平实验的研究表明,突变体对未感染细胞毒性低,但突变体进入HIV-1感染细胞后则可被细胞内的HIV-1蛋白酶识别并切割去除失活结构域转变成为活性蛋白,从而选择性地杀伤HIV-1感染细胞。同时,通过增加突变体进入细胞的效率,对HIV-1感染细胞的杀伤力更强。突变体也可以被HIV-1蛋白酶耐药株的蛋白酶识别并激活,因此突变体对HIV-1蛋白酶耐药株感染细胞也有很好的选择杀伤性。  该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

  • 【分享】我国科学家从玉米中提取出抗艾蛋白酶突变体

    经过多年的科技攻关,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邵鹏柱学科组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郑永唐学科组合作,从玉米中获得了一种能够选择性地杀伤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细胞的蛋白酶突变体。该研究成果为研发特异性靶向HIV感染细胞的新型抗HIV药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据悉,HIV存在潜藏机制可以长期潜伏在细胞中而逃逸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目前已上市的抗HIV药物均不能选择性地杀伤感染细胞而根除病毒。郑永唐认为,新的研究思路对开发新型抗HIV药物显得非常重要,研究具有选择性地杀伤HIV感染细胞而保护正常细胞不受伤害的抗艾滋病药物是极有前景的方向。核糖体失活蛋白(RIPs)具有RNA N-糖苷酶活性,可以阻遏延长因子EF-1或EF-2与核糖体的结合,抑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因此,RIPs具有很高的细胞毒性,常常被开发成为免疫毒素、抗病毒或抗肿瘤药物。RIP分为3类:I型、II型和III型。其中,III型RIP以玉米RIP为代表,先合成无活性的含有一段25氨基酸的内部失活结构域的前体蛋白,前体蛋白被切除该结构域后才成为有活性的核糖体失活蛋白。在香港研究资助局、科技部“97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科院等项目的资助下,邵鹏柱、郑永唐等对玉米RIP的内部失活结构域进行一系列的结构修饰和改造,获得了对HIV-1蛋白酶特异识别并激活的玉米RIP突变体。细胞水平实验的研究表明,突变体对未感染细胞毒性低,但突变体进入HIV-1感染细胞后则可被细胞内的HIV-1蛋白酶识别并切割去除失活结构域转变成为活性蛋白,从而选择性地杀伤HIV-1感染细胞。同时,通过增加突变体进入细胞的效率,对HIV-1感染细胞的杀伤力更强。突变体也可以被HIV-1蛋白酶耐药株的蛋白酶识别并激活,因此突变体对HIV-1蛋白酶耐药株感染细胞也有很好的选择杀伤性。该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科学时报)

  • 【分享】我国科学家从玉米中提取出抗艾蛋白酶突变体

    可选择性杀伤HIV感染细胞,为HIV药物生产提供新思路经过多年的科技攻关,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邵鹏柱学科组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郑永唐学科组合作,从玉米中获得了一种能够选择性地杀伤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细胞的蛋白酶突变体。该研究成果为研发特异性靶向HIV感染细胞的新型抗HIV药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 据悉,HIV存在潜藏机制可以长期潜伏在细胞中而逃逸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目前已上市的抗HIV药物均不能选择性地杀伤感染细胞而根除病毒。郑永唐认为,新的研究思路对开发新型抗HIV药物显得非常重要,研究具有选择性地杀伤HIV感染细胞而保护正常细胞不受伤害的抗艾滋病药物是极有前景的方向。 核糖体失活蛋白(RIPs)具有RNA N-糖苷酶活性,可以阻遏延长因子EF-1或EF-2与核糖体的结合,抑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因此,RIPs具有很高的细胞毒性,常常被开发成为免疫毒素、抗病毒或抗肿瘤药物。RIP分为3类:I型、II型和III型。其中,III型RIP以玉米RIP为代表,先合成无活性的含有一段25氨基酸的内部失活结构域的前体蛋白,前体蛋白被切除该结构域后才成为有活性的核糖体失活蛋白。 在香港研究资助局、科技部“97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科院等项目的资助下,邵鹏柱、郑永唐等对玉米RIP的内部失活结构域进行一系列的结构修饰和改造,获得了对HIV-1蛋白酶特异识别并激活的玉米RIP突变体。细胞水平实验的研究表明,突变体对未感染细胞毒性低,但突变体进入HIV-1感染细胞后则可被细胞内的HIV-1蛋白酶识别并切割去除失活结构域转变成为活性蛋白,从而选择性地杀伤HIV-1感染细胞。同时,通过增加突变体进入细胞的效率,对HIV-1感染细胞的杀伤力更强。突变体也可以被HIV-1蛋白酶耐药株的蛋白酶识别并激活,因此突变体对HIV-1蛋白酶耐药株感染细胞也有很好的选择杀伤性。

  • 弗罗里硅土+活性炭+还有中性氧化铝

    我想请问大家,我现在是要测脐橙中的农药残留,上次用NY761-2008标准做了一次,很不理想(只是用弗罗里硅土净化的),现在就想改进净化方法,提取打算用乙腈,或者正己烷:丙酮=1/1,准备提取俩次,净化准备用1000MG弗罗里硅土+200MG活性炭,(还有中性氧化铝)。。。谁能告诉我弗罗里硅土+活性炭+还有中性氧化铝这三种在制作固相柱时是怎么制作的。。还有就是用量,怎么样分配比较好,,效果不知道好不好啊?大家给我建议呗。

  • 求助:表面活性剂红外谱图

    小妹最近正在做一些与表面活性剂相关的IR分析,谱图分析水平有限且无参考谱图,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提供一些表面活性剂的谱图,小妹不甚感激.

  • 牛奶中的活性物质!

    从科学角度来看,人类喝牛奶绝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温饱,获取牛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才是更重要的目的。乳汁是哺乳动物为哺育后代“量身订制”的“完美食物”,含有酪蛋白、乳清蛋白、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等数百种生物活性物质。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顾佳升老师表示,牛奶中有很多组分,除了我们了解的基本营养素以外,还有很多具有生物活性的营养物质,包括多种活性乳清乳蛋白,如免疫球蛋白、乳过氧化物酶等;还有许多肽类,如糖巨肽、磷酸肽等;另有与乳蛋白质结合而获得生理活性的微量元素、促生长因子、维生素和核苷酸等等。因为这些活性物质的存在,使牛奶可以抗菌、生物稳定、降血压、抗黏附、抗糖尿病、抗胆固醇、抗癌、免疫调节、防龋齿、减肥等等,这是牛奶与其它食物相比的独特优点。这些生物活性物质是乳汁中的精华成分,让牛奶具有了抵抗入侵的细菌病毒等致病原、激活体内免疫反应、维护机体健康等重要作用。

  • 活性肽的作用非凡

    物活性肽是蛋白质中20个天然氨基酸以不同组成和排列方式构成的从二肽到复杂的线形、环行结构的不同肽类的总称,是源于蛋白质的多功能最复杂的化合物。活性肽具有人体代谢和生理调节功能,易消化吸收,有促进免疫、激素、酶抑制剂、抗菌、抗病毒、降血脂等作用,食用安全性及高。活性肽的分类可按原料来源和保健功能来划分。按原料划分的类别有: 乳肽 主要由动物乳中酪蛋白与乳清蛋白酶解制得,比原蛋白更易溶解于水和被人体消化吸收,且耐酸、耐热、渗透压低,是活性肽中需求量最大、应用最广的保健食品素材。 大豆肽 由大豆蛋白酶解制得。具有低抗原性、抑制胆固醇、促进脂质代谢及发酵等功能。用于食品能快速补充蛋白质源,消除疲劳以及作为双歧杆菌增殖因子。 玉米肽 由玉米蛋白酶解制得。具有抗疲劳,改善肝、肾、肠胃疾病患者营养的功能,并可促进酒精代谢,用做醒酒食品。 豌豆肽 酶解豌豆蛋白制得。口味温和、价廉,可用于婴儿配方乳粉。 卵白肽 酶解卵蛋白制得。具有易消化吸收、低抗原、耐热等特点,可用于流动食品、营养食品或糕点中。 畜产肽 由牲畜肌肉、内脏、血液中的蛋白经酶解而制得,如脱脂牛肉酶解制得牛肉肽,含较高支链氨基酸和肉毒碱,是低热量蛋白质补充剂;新鲜猪肝经酶解、脱色、脱臭、超滤精制得肝肽,可作促铁吸收剂,用于婴儿食品、饮料、糕点等;猪血经酶解制得血球蛋白肽,可用于各类食品。 水产肽 各种鱼肉蛋白酶解制得的肽,如沙丁鱼肽,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不含苦味,可用于制作防治高血压的保健食品或制剂。 丝蛋白肽 蚕茧丝蛋白经酶解制得的低肽,具有促进酒精代谢、降低胆固醇、预防痴呆等多种功能,可用于醒酒食品和特种保健食品。http://b11.cnc.qzone.qq.com/ac/b.gif

  • 【讨论】活性污泥:传统塑料的终结者?

    兮兮的污泥“摇身一变”,竟成了百分百可降解塑料?近日,香港理工大学教授蔡宏花费16 年时间,研究的“用活性污泥生产可降解塑料”项目,获得了2008 德国纽伦堡工业发明奖“国际创意、发明及新产品展金奖。”蔡宏在接受《外滩画报》的专访时自豪地表示:“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传统塑料时代,已经遇到了终结者,那就是活性污泥。”“污泥被普通人看作是污染,但做我们这行的,却觉得污泥可爱无比。”说此话的是致力于研究“用活性污泥生产可降解塑料”的蔡宏。蔡宏是香港理工大学的环保专家。16 年前,蔡宏接手了学院里的一个科研项目:研究香港塑料污染的解决之道。那时,大部分人还沉浸在享受便利、廉价塑料制品的喜悦中,提出研究塑料可替代品的专家屈指可数,蔡宏就是其中一个。蔡宏提出的应对策略是:用从活性污泥中萃取的微生物来生产百分百可降解的塑料。“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传统塑料时代,已经遇到了终结者,那就是活性污泥。”蔡宏告诉《外滩画报》。当时,他的这种想法引发不少质疑:污泥又黑又臭,用它生产的塑料来做垃圾袋人们还可以接受;如果用它生产的塑料来做一次性餐具、食品袋,或许再香喷喷的大餐也会让人难以下咽。争议不断,研究不止。16 年后,“用活性污泥生产可降解塑料”项目,获得2008 德国纽伦堡工业发明奖“国际创意、发明及新产品展金奖”,这也是国际三大权威发明赛事之一。如今,蔡教授的“活性污泥生产可降解塑料”项目已经与广东增城市一家污水厂达成合作协议,并已进入终端测试环节。据蔡教授估计,百分百可降解的“绿色塑料”或两年内进入市民生活。塑料界的“生化革命”早在蔡宏教授的研究之前,百分百可降解塑料已经存在,但全部运用在医用范围。比如,生物塑料已被运用于医用外科手术缝合伤口,这种塑料手术线可以被身体逐渐吸收,免除拆线之苦;另外,用生物自毁塑料制成的药用胶囊,在体内也会慢慢溶解,可控制药物进入血管的速度。但是,这类生物塑料具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造价昂贵。“医用生物塑料的价格,是传统塑料的十倍,甚至更高,所以很难推广。”蔡宏表示。16 年前,蔡宏来到香港理工大学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有一天,他走进一间神奇的生化实验室,发现里面的两个池子仅一墙之隔,其中一个是冲马桶的污水,另一个则是通过一系列净化之后,流出来的纯净水,这些水干净到无需煮沸,就能直接饮用。于是,蔡教授想到每天与自己打交道的污泥:即然冲厕水能变成纯净水,活动污泥中的微生物,能否转化成百分百可降解的塑料呢?说干就干,他与香港各大污水处理厂联系,要求提供免费的活性污泥。在香港污水厂的人看来,不管是有没有活性的污泥,都毫无价值,是将被拖到填埋场堆田的垃圾,即然有人需要,他们当然乐意拱手相让。近日,在与蔡教授合作的无锡钱桥综合污水处理厂,记者亲眼见识了如何从污水厂获取污泥。记者眼前可见三个并排的污泥池,每个都有标准泳池的大小。第一个池里的水是深咖啡色,源源不断冒着气泡,发出“噗噗”声;第二个池水为浑浊的黄褐色;第三个为浅黄色。除了视觉上的“污染”,空气里时不时弥散着腐臭味。蔡教授告诉记者:“三个池子分别用来暴气、沉降及排除清水,经过几轮循环,我们就可以在第三个池子底下获取沉底的污泥。”“虽然污泥看起来并不美观,但却能解决大问题,我对它的用途相当欣赏。”在蔡教授看来,他们能通过显微镜在活性污泥中寻找数以万计的宝藏——活性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会组成细菌群,关键在于细菌群的细胞里会累积一些食物;当环境不太适合生长时,细菌则不再分裂繁殖,而是会在细胞里自然积累食物,作为后备。“就好像人类知道明年缺粮,今年就会大量囤积食物一样,细菌也会未雨绸缪。”蔡宏告诉记者,细菌“囤积”的食物在化学专业上叫做PHAs,这是一种乳白色的物质,无色无味,被认为是“极理想的环保塑料”。“当PHAs 达到它们体重的一定程度时,可将细菌群收集起来,萃取出来的PHAs,就可以制造出传统塑料的替代品。”和医药用途的生物塑料相比,用活性污泥提取出来的微生物塑料,价格下降了五成,只有传统塑料的两倍。蔡教授解释说,医用生物塑料采用的是纯菌种培养,需要自制发酵罐,还需高温高压消毒,成本很高,而从污泥中提取的细菌种群,本身就含有100 多种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稳定性高,适应能力好,菌群培育只需一个水池就可以展开菌群大规模的萃取工作。“PHAs 是一种能够百分百被降解的微生物,用PHAs 制成的垃圾袋,只需要在泥土中堆埋两三个月的时间,就会神奇地化为水和二氧化碳。”蔡教授自豪地向记者预言,他发明的“从活性污泥生产可降解塑料”技术在今后一两年内,可能推动全世界塑料界的“生化革命”。“目前市面上号称可降解的塑代制品,其实全部属于部分可降解,只是在塑料原料中掺杂10% 至30% 的淀粉、光解剂等加速塑料袋的降解,这只是对塑料的‘小修小补’,但其他部分在土壤里仍然无法降解,而且若塑料成为粉状,就永久性渗入泥土,危害可能更大。”“像养宠物一样养细菌”“我们可以根据塑料的不同用途,随心所欲萃取出不同程度的塑料。比如农业地膜、垃圾袋等,不需要纯度很高的PHAs,而一次性餐具、食品袋等,则将采用提纯百分之百的PHAs,觉得能让人吃得放心。”蔡宏说这句话的时候,口气很轻松。但为达到PHAs 百分之百的提纯效果,蔡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却为此付出了16 年的努力,单弈等蔡教授十多年前带的研究生、博士生,现在都成为该项目的核心专职研究员。“实验失败的时候多吗?”记者问。“这个实验太艰难了。我记得最早期的时候,我还能辨别出污泥本身附带着淡淡的泥土芳香,后来,虽然失败的实验接踵而来,我的鼻子一直被臭鸡蛋味、垃圾味、腐化味攻击,久而久之,我的嗅觉就麻木了,现在到了实验室,再难闻的味道,我都扛得住。”说起这些,单弈至今记忆犹新。在描述实验过程时,蔡教授用的最多是两个拟人化的词——“养细菌”和“喂食”。“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的学生都把细菌当作鱼儿或宠物来精心喂养,说得更夸张一点,就是把它们当作小婴儿来伺候。”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