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人造草坪

仪器信息网人造草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人造草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人造草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人造草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人造草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人造草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人造草坪相关的解决方案。

人造草坪相关的资讯

  • 泽泉科技应邀参加第九届国际牧草与草坪草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
    2016年8月15-19日,由中国工程院、中国草学会、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草学会草业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和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承办的第九届国际牧草与草坪草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The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lecular Breeding of Forage and Turf, MBFT)和第三届全国草业生物技术大会在甘肃兰州隆重召开。国际牧草与草坪草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是草类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世界性学术与技术盛会,会议每2-3年举办一次,迄今已举办过8届。这是该学术研讨会首次在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举办,彰显了我国牧草与草坪草分子育种方面的科技实力已被国际学术界认可。 会议现场 本届研讨会会期4天,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英国、荷兰、墨西哥、日本、韩国、巴基斯坦、中国等国草业科学研究领域的相关专家250余人参会。与会专家围绕&ldquo 种质资源多样性及其对育种的影响&rdquo 、&ldquo 非生物和生物胁迫&rdquo 、&ldquo 生物质能源&rdquo 、&ldquo 牧草和草坪草研究的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方法&rdquo 、&ldquo 功能基因组学和遗传图谱构建&rdquo 、&ldquo 植物微生物互作&rdquo 等议题探讨牧草与草坪草分子育种的国际前沿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寻求未来分子育种发展方向。澳大利亚German Spangenberg教授和王增裕教授分别作大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主旨报告。 泽泉展台 上海泽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应邀出席本次研讨会,并在会议期间向广大用户展示了德国WALZ公司光合作用测量仪器、美国CID公司便携式测量仪器、种子质量评价与检测方案(种子成熟度和活力检测新方法)、植物CT三维成像系统等,吸引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们前来展台交流。泽泉科技工程师与现场参会的老用户交流了仪器的使用技巧,如CI-600根系成像输出等,专业耐心的解答得到了用户的认可与好评。部分用户对泽泉科技在上海浦东建立的AgriPheno&trade 高通量植物基因型-表型-育种服务平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表达了亲自前往平台参观考察的意愿。 展台交流 本次参会得到了会议承办方中国草学会草业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和与会专家们的大力支持,泽泉科技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 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检中心(北京)通过“2+1”评审
    9月16~18日,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以下简称“中心”)顺利通过了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考核、机构审查认可、国家计量认证复查现场评审。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标准处处长崔野韩,我校副校长兼中心主任孙其信出席评审会议。  评审过程中,以农业小麦玉米种子质检中心主任张进生研究员为组长的专家组听取了中心副主任毛培胜同志关于“中心”三年质检工作情况汇报,通过看、听、查、问、考等形式,按照评审计划分软件、硬件两个小组对中心三年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评审。专家组认为,“中心”在机构与人员、质量体系、仪器设备、检测工作、记录与报告、设施与环境六个方面,符合《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机构基本条件》的要求,在申请承检的项目范围内,具备标准检测的能力,同意现场评审“基本通过”。  孙其信代表学校和中心对评审专家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并表示对专家提出的建议和希望表示认同,中心将按照专家组意见按期高质量完成整改。孙其信说,中心加入ISTA协会要有更高的要求,要充分发挥中心在种子检测领域的表率作用,加强标准制定,推动检测事业的发展,维护民族种业的发展。学校将在专职人员、中心条件等方面加以改善以保证检测中心的基本检测工作的需要。  崔野韩对中心20年来取得成绩表示肯定,对老中心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希望中心以建立一套好的制度、树立好的意识、养成好的习惯、创造好的形象、形成好的战士的“五好”中心为目标,加强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岗位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防范风险意识,苦练内功,加强科学研究,使中心的检测工作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评审期间,科研院常务副院长高旺盛感谢农业部长期以来给予农大和中心的关系和支持,他介绍,学校对科研基地的建设很重视,已制定了未来10年科研基地规划。科研基地在培育成果、培养人才、构建学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牧草检测中心痛过20年来的建设,使草业科学跃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他也希望中心按照建设“五好”中心的要求,以高质量检验检测任务、完成高水平科研任务、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加强运行管理制度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国内同行交流(建议牧草检测的联盟体系)、加强国际化拓展(扩大支持的措施)。高旺盛表示,科研院将全力配合和支持中心的建设。  科研院基地管理处处长吴海芹及全体评审专家,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评审活动。
  • 1.2万亿科研经费成果转化仅10%
    临近年末,报销成为不少人的&ldquo 噩梦&rdquo ,却也成为另一些人的&ldquo 美梦&rdquo 。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近年来,科研经费被挤占挪用、科技&ldquo 掮客&rdquo &ldquo 游客&rdquo 现象等造成大量科研经费流失。而与此同时,科研风气&ldquo 浮躁化&rdquo 、项目申请&ldquo 行政化&rdquo 、经费落实&ldquo 功利化&rdquo ,导致科研投入的成果转化率很低,如201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达1.2万亿元,其中财政科研经费5000亿元,居世界前列,而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仅为10%!  科研经费流失严重  在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大量科研经费没有用于科研本身,却几乎&ldquo 无所不能&rdquo :大到发放工资福利,小到充饭卡、交电话费&hellip &hellip 套取科研经费的手段可谓&ldquo 五花八门&rdquo 。  一是挤占挪用。随着科研经费增加,一些人把科研经费当作&ldquo 唐僧肉&rdquo ,想方设法中饱私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因涉嫌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经费转至其名下公司被批捕 浙江大学水环境学院院长陈英旭因将巨额科研经费转到自己所开的两家皮包公司获刑10年&hellip &hellip   二是扩大用途。一些单位对科研资金的管理态度基本上是谁搞到的资金由谁负责。拿到科研资金之后,单位提取一部分管理费,剩下的课题研究、经费分配、报销等方面,往往是课题负责人一个人说了算。有的单位&ldquo 吃喝拉撒睡,都能靠经费&rdquo ,科研经费用于发工资福利、出国考察、吃饭、买车、交通、盖房、装修、买家具等等,有的经费甚至说不清花到哪里去了。  三是弄虚作假。一些人想出各种歪招套取科研经费,巧立名目之多,令人眼花缭乱。比如编造劳务人员名单或用学生身份证冒领&ldquo 劳务费&rdquo ,以差旅费、办公经费等名义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等。  同时,很多单位财务报销流程也存在漏洞。一家科研单位的财务人员说,他们只审核发票的合法性,不管发票的合理性。  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惩处力度不足也助长经费报销乱象。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虽然制定了经费管理操作办法,但不少在执行中容易大而化之。对违反经费管理规定者,有的仅仅&ldquo 内部通报&rdquo ,有的则要求把违规资金退回了事。  &ldquo 科技掮客&rdquo 乱象丛生  随着科研投入大幅提升,一些科研人员利用政策缝隙、漏洞,催生科技&ldquo 掮客&rdquo &ldquo 游客&rdquo &ldquo 老板&rdquo 等怪现象。  &ldquo 科技市场上最近出现一种科技掮客,与企业合谋套取科研拨款,再收回扣。&rdquo 江苏某生产人造草坪企业的董事长说,&ldquo 不久前,有一个熟悉科技项目运作的人找上门来,表示能争取到相关部门的科技项目经费,可达1000万元。如果企业愿意配合上报项目,等争取到经费后,双方各分500万元。我当场拒绝了这个要求。&rdquo   东北某县林业系统一名干部说,今年他所在部门上报的一个科研项目获得50万元经费。这笔经费在省级部门被&ldquo 砍了一刀&rdquo ,到了市级部门又被&ldquo 砍了一刀&rdquo ,拨到县里仅剩17万元。今年夏天,他接待了上级手握拨款权的部门一个考察组。这个考察组&ldquo 考察&rdquo 了一个星期,实质是旅游避暑。为接待他们,最后17万元也没剩多少。  在一些地方,经费资源过多地集中在少数&ldquo 学阀&rdquo &ldquo 学霸&rdquo 手中。科研经费分配从上往下层层发包,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中国财政学会理事、南京审计学院教授蒋大鸣认为,行政化主导经费分配致使科研课题申报机制混乱,给腐败以可乘之机。&ldquo 搞课题,先播种&rdquo &ldquo 跑部题进&rdquo ,其实就是送。小课题几十万元,大课题几百万元,小钱换大钱,不跑就拿不到课题。  某高校一名老师说,所在高校曾申请到一个100万元的项目,光介绍费就要60万元,剩下40万元由两名合作老师分。  &ldquo 科技泡沫&rdquo 必须挤干  当前,我国科研经费分配导致重立项轻管理、重申请轻验收的现象较为严重。只要项目立了项,经费就能拿到手。科研过程管理和科研结果评测松散,难以保障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率,大量科研项目&ldquo 不了了之&rdquo ,或者仅仅停留在论文上,成果无法转化也造成经费流失。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主席、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曾经历过一些所谓的&ldquo 创新项目&rdquo :在项目申报环节,大学、科研院所早就谈好怎么分钱了 在执行环节,没人监督,也没人真正搞创新 到了验收环节,找一帮研究机构、大学教授熟悉的&ldquo 专家&rdquo 来分钱。申报、执行、验收三个环节都有问题,很多钱做了无用功。  同时,科研风气&ldquo 浮躁化&rdquo 、项目申请&ldquo 行政化&rdquo 、经费落实&ldquo 功利化&rdquo 等问题大大影响了我国的科研活动成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统计显示,我国有320多万名研发人员,居世界首位,但科技创新能力仅排世界第19位 我国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但能&ldquo 赚钱&rdquo 的却很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表示,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我国专利占全球80%,但利润排名前20的专利一个也没有。而在医药行业,我国九成是仿制药,从1949年到2008年,50年来仿制药获得的利润还不如国外一个新药利润多。  南京工业大学一位教授表示,前几年用钱砸出来许多论文和科研成果,但是真正重大的不多,真正在市场检验的不多,像这样的&ldquo 科研泡沫&rdquo 必须挤干。
  • 国内草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初步形成
    草业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个大产业,但在中国尚属新兴产业。草业的发展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农业经济、保障食品安全都具有战略意义。   为此,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农业部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开展了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形成了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将积极推进草业生产方式转变,推动草种业、牧草种植业、草地畜牧业、草产品加工业等草业主体产业的快速发展。草业产品(包括草种和草产品等相关产品),既是重要的农业投入品,也是重要的农业产出品,在发展草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草种是发展草业的基础,草产品是发展畜牧业的一类重要饲料。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畜牧业的迅速发展是以挖掘牧草和其他绿色饲料的潜力并突出发展草食畜禽生产为前提的,欧美发达国家其畜产品60%以上是由牧草转换来的。在国内随着畜牧业的发展,我国草产品占饲料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草种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监管草业产品提供了法律依据,各级草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也相继建立。  目前,我国草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截至2010年3月,国内共建有草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47个。其中,部级检验机构5个[包括农业部全国草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兰州)、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呼和浩特)、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乌鲁木齐)],省级检验机构18个,地市级检验机构13个,县级检验机构11个。全国草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人员素质较高。质检机构技术人员共有462人,其中,部级检验机构84人,省级检验机构219人,地级检验机构135人,县级检验机构24人。高级职称以上的职工143人,中级职称173人,初级职称82人。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占68.4%。大专以上文化水平技术人员共386人,占83.5%。检验人员大都接受过农业部、有关院校、研究所、相关检测机构等多次专题培训,并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  硬件设施齐全。全国草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固定资产价值达8819.85万元,实验室面积达到20080m2,仪器设备有1111台(套),仪器设备价值3541.27万元。对应于检测项目,仪器设备配备齐全。草种设计检验能力为44562批次/年,草产品设计检验能力为16160批次/年。其中,部级、省级质检机构草种设计检验能力为34062批次/年,草产品设计检验能力为11760批次/年。  积极开展工作。各级草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积极开展工作,在加强草种和草产品生产、流通领域的质量监管,依法规范草业产品市场,推进草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保障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用种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5-2009年间,各级质检机构共检验草种22881批次(委托检验占90.2%,监督检验占9.7%)。其中,部级质检机构共检验草种12059个批次,占52.7%,省级质检机构共检验草种8522批次,占37.2%。5年间,各级质检机构共检验草产品885个批次(委托检验占94.8%,监督检验占5.2%),其中,部级质检机构共检验草产品307个批次,占34.7%,省级质检机构检验147批次,占16.6%,市级质检机构检验385批次,占43.5%。  除了开展监督抽查、接受委托检验外,还开展田间检验、草种生产许可证审核发放、草种市场专项检查及打假整治工作,有效地规范生产,整顿经营市场。  目前,各级草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在促进草业产品生产和贸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质检机构部分仪器设备使用时间长,需要更新。二是检验经费不足,检验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三是草种和草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偏低,市场不规范。这些因素制约了草业的发展。为保障草业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市场,充分发挥草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草种管理办法》相配套的法规,如草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标签管理办法。同时,也要理顺机构职能并启动草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项目。
  • “100家实验室”专题:访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草业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需求,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仪器应用情况,仪器信息网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对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100家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日前,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二十九站: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草业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市草业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隶属于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研究所,坐落于神内中国农牧经营研究中心大楼。该实验室下设草地管理与生态、牧草栽培与草产品加工、草坪与城市绿化和牧草种子与生物技术4个研究室,拥有省部级开放实验室2个、部级质检中心1个和教学科研试验站4个;该实验室主要研究草产品加工和利用、草坪与城市绿化和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育种与生物技术3个方向,为北京市绿化美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农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美化绿化提供草种。也是神内中国农牧经营研究中心在草业行业进行研究、对外服务、提供政策咨询的窗户和平台。中国农业大学神内中国农牧经营研究中心王若军博士  中国农业大学神内中国农牧经营研究中心(隶属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研究部主管、副研究员王若军博士,热情接待了仪器信息网的到访人员,介绍了神内中国农牧经营研究中心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并邀请大家参观了位于神内中心的北京市草业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以及王博士本人进行研究和对外从事饲料、食品、土壤和水质检测和评价的神内中心研究实验室。  据王若军博士介绍,北京市草业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现有在职研究人员23人,其中留学归国人员6人,客座研究员5名,在国际学术团体任职者1人,在国内一级学会任副理事长以上者1人,北京市市政府顾问3人;围绕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先后承担“973”、“863”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1项,经费累积3102万元,获省部级奖6项,科技成果转化与转让3项,登记新品种6个。  目前,该北京市草业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要承担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抗旱、抗病、长绿草坪草种选育及管理技术”,中美合作项目“草坪草适应性评价”,农业部“草坪质量评价与分级”,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绿汁发酵液技术在紫花苜蓿青贮中应用”和北京市科委“优质高产紫花苜蓿生产关键技术”等项目。  北京市草业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位于中国农业大学西区神内中国农牧经营研究中心三楼,实验室仪器设备先进,拥有10万元以上的设备30余台/套,全部对校内外开放使用。主要配备了纤维分析仪、全自动凯氏定氮仪、DNA扩增仪、傅里叶近红外光谱仪、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酶标仪、冷冻干燥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气象色谱、凝胶成像系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分析仪器。这些设备主要用于草业科学师生进行教学和科研及对外检测服务。美国ANKOM纤维分析仪图片说明:主要检测饲料(牧草)中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及食品中的总膳食纤维(TDF)。瑞士FOSS凯氏定氮仪图片说明:测定饲料、食品、水和土壤中的氮(粗蛋白质、氨氮)含量。杭州LongGene DNA扩增仪图片说明:用于植物和微生物分子生物研究。赛默飞世尔傅里叶近红外光谱图片说明:根据湿化学方法测定的化学成分,通过与近红外光谱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青贮中的挥发性脂肪酸(乳酸、丁酸)以及霉菌毒素。日本KHB ST-360自动多功能酶标仪图片说明:进行基于ELISA的多种检测如霉菌毒素、三聚氰胺、抗生素、抗体滴度,也可以进行多通道微量比色。LABCONCO冷冻干燥机图片说明:对生物体液(瘤胃液、血液、植物提取液)和生物材料(牧草、动物组织)进行低温干燥,以保持一些待测活性组分的活性。岛津AA-68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图片说明:用于分析生物组织(牧草、动物组织或体液)、土壤和水体中的微量元素。普析通用L6高效液相色谱仪图片说明:2009年年底购买,多用于氨基酸、霉菌毒素、三聚氰胺、糖分含量的测定。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前身)WFZ800-D2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图片说明:比较老的设备了,但仍然在使用,主要测定乳中尿素氮、磷和油中的叶绿素含量等,需要比色的试验都可以使用。美国Polychromix手持式近红外快速分析仪图片说明:王若军博士自行出资购买,主要用于野外/现场快速检测淀粉含量、淀粉种类定性以及测定饲料和食品中的养分含量。该设备通过定性模型还可以检测织物纤维的种类、饲料的种类、药物的种类、塑料种类等。  参观神内中心和北京市草业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的过程中,王若军博士“寓工作于生活,因工作而快乐”的态度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实验室绿植随处可见,办公桌上装饰品是小麦和狗尾巴草;鱼缸里养了大大小小近百条鱼,用来做饲料及微生物对水质(控制COD和氨氮及改善透明度)影响的检测实验。附录1:北京市草业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研究所    http://www.cau.edu.cn/grass/index.htm附录2:王若军博士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神内中国农牧经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毕业,先后在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本科)、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硕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畜牧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美国Langston University 和Cornell University(博士研究生、访问学者)、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研究)从事学习和研究。多年来,一直在世行中国项目、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农业项目活动中从事畜牧、饲料、兽医和生物遗传资源技术及英语翻译工作,具有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爱尔兰、墨西哥、日本、韩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家的工作经验。具有良好的英语沟通、翻译、写作和报告编制经历和能力以及与国际专家合作工作的经验。长期从事生物实验室管理和操作,曾任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中心实验室主管和培训主管,美国奥特奇亚太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及人流感大流行防控能力建设项目”中央联办项目协调员,通威股份独立董事。现任神内中国农牧经营研究中心实验室主管和研究主任,兼任通威股份外部董事以及加拿大双低油菜理事会(Canola Council of Canada)、加拿大豆类作物协会(Pulse Canada)和加拿大国际谷物研究院(Canadian International Grains Institute)中国饲料工业技术顾问。  关于王若军博士更多的资讯、文章和论著请参考http://cab.cau.edu.cn/main/index.php?go0=teacher&tid=293
  • 评“香”论“质”丨岛津方案带您揭开人造肉的神秘面纱
    导读民以食为天,在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健康的当下,人造肉作为一种新型食品,正悄悄改写着人们对传统肉食的认知。各大餐饮品牌也争先创新,开发出诸如“素汉堡”、“植物肉酥”等新产品。那么人造肉究竟是什么样的食物?它能取代传统肉类,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吗?它的安全性有保障吗?岛津推出《人造肉检测整体解决方案》,内容涵盖感官与营养、食品添加剂、污染物及有毒有害成分等多个方面,涉及试验机、GCMSMS、LCMSMS及ICPMS等相关检测方法,带您一起揭开人造肉的神秘面纱。人造肉小科普&bull 种类与命名目前市场上的人造肉产品有多种类型,常见以下:第一种是以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为原料制备的植物蛋白肉,此类产品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肉品的外观和口感,在国内外文献中常见的名称有“植物素肉”、“plant-based meat”等。第二种是以动物细胞为原料,通过精准的细胞培养扩增制备得到细胞培养肉,此类产品可以绕开动物养殖过程而为人类提供真实的动物肌肉组织,主要的名称为“cultured meat”。此外,还有以真菌、乳蛋白、鸡蛋蛋白、鱼蛋白、昆虫蛋白和其他新型蛋白质培养的人造肉产品。&bull 人造肉面临的问题与真肉相比,人造肉目前面临不少问题,比如:动物禽畜肉制品具有丰富致密的纤维结构,口感鲜嫩多汁,而植物蛋白肉结构较为松散,在口感上与动物肉存在着一定差距;人造肉行业目前尚处探究摸索的阶段,消费者的观点和态度是影响人造肉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bull 人造肉的安全监管早在2018年10月,美国农业部USDA和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就举行了联合听证会,并发表声明共同对人造肉进行监管。FDA负责解决细胞在试验室的整个培育过程,USDA把握次要的控制权,监督细胞的摘取与最后的出产和贴标签环节。欧盟则在新食品法规(REGULATION (EU) 2015/2283)中明确规定,由细胞培养物或源自动物的组织培养物产生的食物都将被视作一种新型食品,并启用全新的管理条例。我国目前针对人造肉的国家标准尚未建立。在2020年12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团体标准T/CIFST 001-2020 《植物基肉制品》,自2021年6月25日开始实施。该标准规定了植物基肉制品的基本要求、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判定规则、标签、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对于检验检测也给出了各检项的方法标准和/或限量要求。岛津解决方案针对目前人造肉检测方法的空缺,岛津推出《人造肉检测整体解决方案》,内容涵盖口感检测、风味物质、营养成分、添加剂及有毒有害成分等各项检测内容,助您在人造肉检测领域做好应对法规的充分准备。我们评价食物品质,通常需要考虑味道、香味、质地等参数,在对食品的整体质量进行评分时,多变量分析可以将每个样品在所有这些因素方面的“差异”可视化。使用岛津主力机种对气味化合物、代谢产物和糖类、产品质地分析测试后,综合多元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人造肉产品的整体质量。&bull 闻香溯源——人造肉中的气味成分分析利用配备AOC-6000自动进样器的岛津GCMS-QP2020 NX,采取SPME Arrow固相微萃取进样技术,可以比较人造肉与常规肉品之间的气味差异,为改善样品风味提供依据:使用SPME Arrow萃取人造肉(黑色)和有机牛肉(粉红色)10分钟后的代表性叠加色谱图表1 人造肉与有机牛肉气味成分统计*注:红色字体化合物为共有气味组分,黑色字体化合物为特征组分。&bull 明察秋毫——人造肉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分析使用岛津ICPMS-2030系列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可实现人造肉中重金属元素的高灵敏度检测。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LC-40B X3与三重四极杆质谱仪LCMS-8045联用系统,可实现人造肉中B族和G族黄曲霉毒素的同时测定。《人造肉检测整体解决方案》目录展示更多应用详情,敬请关注《人造肉检测整体解决方案》!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室外用人造板标准中重要性能检测方法研究取得突破
    1月17日,国家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ldquo 室外用人造板标准中重要性能检测方法研究&rdquo 顺利通过验收,浙江省林科院为该项目的重点参与完成单位。  项目根据我国室外人造板产品特点,通过参考借鉴国内外先进检测方法,在抽样检测和系统试验的基础上,完成室外人造板耐潮湿、耐气候、阻燃、防腐防霉、结构安全等性能的测试方法评定,首次系统分析了我国室外人造板的生产、使用、产品质量等现状和国内外室外人造板重要性能检测方法和研究现状,构建了我国室外人造板标准体系基本框架,填补了国内在室外人造板检测方法研究上的空白,为室外人造板检测方法标准制定和质检机构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持。  项目历时5年,实施期间,起草了室外人造板耐潮湿、耐气候、阻燃、防腐防霉、结构安全等性能测试方法草案13项,立项标准项目8项,申请专利6项。
  • 《舞台用木质地板》等6项人造板标准审查会议召开
    近日,全国人造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在上海组织召开了《舞台用木质地板》、《人造板及其制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量的试验方法》、《人造板工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和《人造板工业清洁生产技术要求》4项国家标准和《楼梯踏板用人造板》、《石膏刨花板》(修订)2项行业标准的审查会议。  审查会上起草小组负责人分别详细介绍了各自的标准编制说明及意见汇总处理。各标准审查委员会委员对各起草小组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所做的大量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就各项标准“送审稿”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标准文本进行了认真地质询和讨论,并对标准进一步完善修改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标准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了《舞台用木质地板》等6项标准,并要求起草小组将按照标准审查会议纪要对相应标准进行修改完善,尽快完成标准报批稿。
  • 李源潮视察国家木制家具及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视察国家木制家具及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时强调质量是产品的保证 检验是质量的保证  日前,在喜迎兔年新春的爆竹声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来到江苏省邳州市国家木制家具及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视察工作。江苏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云峰、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陪同参观考察。  李源潮首先来到该中心人造板产品展示厅,边走边察看大厅陈列的50余种由邳州本地企业生产的人造板产品,关心地询问邳州人造板的生产、出口情况,当听见邳州板材出口量占全国同行业出口量的40%时,脸上露出了微笑。随后,他又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分别参观了该中心人造板和家具产品检验室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室,向正在执行检验任务的工作人员致以新春的问候。  视察过程中,李源潮详细了解了当地人造板产业的发展状况,耐心询问了板材产品的检验过程,对邳州人造板产业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质量是产品的保证,检验是质量的保证,中心要为全国人造板事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他要求地方政府要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中心的服务能力。他嘱托中心负责人要继续坚持精益求精,科学公正的原则,为板材产业发展把关服务。  国家木制家具及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邳州)于2006年12月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建立,总投资1.2亿元,占地100亩,主体工程建筑面积两万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2万平方米。配备价值2000余万元国内一流的检验检测设备。有3个领域103种产品及1494个检验项目通过了国家认监委和国家认可委的“三合一”认证/授权,国内外人造板及木制家具产品检验覆盖率达97.4%。能够依据国际标准、欧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进行委托检验、验货、监督检验、仲裁检验、发证检验、技术评估、工厂评价、质量分析、工艺分析,以及开展相关领域技术研究、标准制修订、技术咨询、人员培训、信息交流、成果转化等服务。该中心建设之初得到了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
  • “人造云”将全天候从稀薄空气中发电
    在未来世界,无论人们走到哪里都可获得清洁电力,而通用空气发电效应意味着这个场景可成为现实。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科研团队最新研究表明,几乎任何材料都可以变成一种从湿润空气中不断收集电力的设备,这为清洁电力的获取打开一扇宽阔的大门。这项研究发表在新一期的《先进材料》杂志上。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电力。自然界的云朵只不过是一团水滴,每一个液滴都含有电荷,当条件合适时,它可产生闪电,但人们不知道如何可靠地从闪电中捕获电力。新研究所做的是创建一朵人造的小规模云,生产可预测和连续的电力,以便人们能够将其收获。“人造云”的核心取决于“通用空气发电效应”,研究人员称,从字面上看,任何一种材料都可从空气中收集电力,只要它具有一定的特性——有小于100纳米的孔。团队根据这个数字设计了一个电力收集器,该收集器由一层薄薄的材料制成,其中填充了小于100纳米的孔,水分子从材料的上部通过到下部时会产生电荷不平衡,就像在云中一样。这就有效地创建一个“电池”,只要空气中有水分就可以运行。由于空气湿度始终存在,收集器可以风雨无阻地全天候运行,这解决了风能或太阳能等技术仅在特定条件下工作这一瓶颈。这种空气发电设备的厚度还不及人类头发宽度,因此可数千个堆叠在一起,有效地扩大能量却不增加设备的占地面积。研究团队称这种设备将能够为一般电力公用事业使用提供千瓦级的电力。搜一搜“空气发电”,就会发现科研人员为了清洁能源,付出过多少努力。他们已经在无处不在的空气上打了不少主意,比如压缩空气,从空气中吸收水分,或者制造天然电池酶,实现“无中生有”发电。本文的研究描绘了一个未来世界,只要填充直径小于100纳米的孔,任何材料都可以从湿润空气中收集电力。创建一个“人造云”,设计一个电力收集器,人类就拥有了神奇的魔法,可以不间断利用空气发电。美丽绿色新世界大门打开了,期待它得到进一步开发。
  • Nature重磅:离人造生命又近一步?首个具有主动运输能力的“人造细胞”问世!
    长期以来,人造生命一直是生物医学界的前沿话题, 2020年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团队向世界宣布,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开启了“人造细胞”的新时代。但遗憾的是,研究发现这些细胞“复制品”往往缺乏执行复杂细胞过程的能力,如主动运输。  近日,这一难题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国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科研团队联合在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ransmembrane transport in inorganic colloidal cell-mimics”的研究,他们利用人工合成材料设计了一种具有单个微孔的“无机中空微胶囊”,它可作为一种“人造细胞”,重现活细胞的基本功能,实现主动运输。  众所周知,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生长、发育的基础,解析其结构和功能对于科学家理解生命与基因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尽管目前细胞生物学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人造细胞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活细胞的一个基本功能“主动运输”,它可以帮助活细胞从环境中吸收必要的营养物质、储存能量、并排除代谢废物,但人造细胞却缺乏这种能力。为此,在这项最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将重点放在人造细胞的主动运输能力上。(图注:具有主动运输功能的“人造细胞”)  那么何为主动运输呢?主动运输就是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蛋白和能量的作用下将物质运进或运出细胞膜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要借助于镶嵌在细胞膜上特异性传递蛋白质分子作为载体,而且还须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来完成。因此,细胞膜对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在这项最新的试验中,为了设计人造细胞,研究人员使用一种聚合物制作出了细胞膜替代物“红细胞大小的球形膜”,以便于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然后他们为了模拟细胞中可进行物质交换的蛋白质通道,在球形膜上钻了一个微型孔,形成了一个纳米通道。(图注:纳米通道)  随后,在构建“人造细胞”的前期工作准备就绪后,研究人员开始着手考虑如何为这种细胞复制品的“主动运输”过程提供动力来源。  他们在人造细胞的纳米通道内添加了一种固体光催化剂,当被光激活时,这种催化剂会作为内部泳动泵发挥作用,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一个微小的真空环境,并将周围的物质拉入细胞膜中。当停止光照时,物质被捕获,并在细胞膜内进行反应。同时这一化学反应还可以逆转,用于排泄废物。  最后,研究人员在不同的环境中测试了这些人造细胞,将它们置于悬浮液中,同时用光激活,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这些细胞可以从周围环境中捕获固体颗粒、杂质、乳液液滴和细菌。此外,还可以收集具有不同几何形状和成分的颗粒,然后将其融合在一起形成复合混合物。更重要的是,一维大于微孔直径的棒状颗粒也能有效地在细胞内运输。这个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造细胞用途的新思路,即可用于清理液体中的微观污染物,如净化水资源。此外,还可以给细胞装上药物,根据指令释放药物。(图注:主动运输过程)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纽约大学化学副教授StefanoSacanna表示:“我们可以把这些人造细胞吃污染物的过程想象成吃豆人(PAC-MAN)视频游戏。其技术理念是将迄今为止仅限于活细胞的主动运输功能添加到人造细胞中,技术核心是在细胞内部安装可提供动力的活性元件,使其与细胞壁施加的物理限制发生协同作用,以便摄入、处理和排出异物”。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为构建“细胞模拟物(cellmimics)”提供了一个蓝图,其未来的潜在应用范围可从药物递送到环境科学,下一步,科研人员将探索出人造细胞的其他功能,并找到人造细胞相互“交流”的方法。但人造生命究竟是科幻还是现实?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它给人类带来的到底是福音、还是灾难还需时间去证明。
  • 中国首款“人造肉”9月上市 中秋能吃到人造肉月饼?
    p style="margin-bottom: 0px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8px "8月8日,知名快餐品牌汉堡王开始正式在美国销售人造肉巨无霸汉堡(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807/490709.shtml" target="_blank"详情点击你吃肉吗?不是动物身上长的那种/a),与此同时,我国“人造肉”也将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据媒体报道中国第一代“人造肉”即将于9月上市,是不是很期待?/spanbr//pp style="margin-bottom: 0px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98300cd8-0bf4-4cea-944e-78ce6fe4d79c.jpg" title="image001.jpg" alt="image00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32px "图片源于网络/span/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92, 0, 0) "strong吃货福利—中秋节能吃到“人造肉”月饼了?/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据了解,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副教授李健实验室团队与植物肉品牌合作研发的中国第一代“人造肉”产品预计9月面市,更有消息称这款产品会在中秋节期间应用于鲜肉月饼中。吃货们,你们又有新的口福啦!/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13px height: 242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noimg/5ca89edc-165e-455c-9b4b-bd0287c00ba8.gif" title="timg.gif" alt="timg.gif" width="213" height="242"//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font-size: 16px "图源于网络/span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92, 0, 0) "strong此“肉”非彼“肉”/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人造肉”分为两种,一种是被称为植物肉的“人造肉”,主要靠大豆等植物蛋白制成;另一种是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出的人造肉。我们这里所说的“人造肉”指的是前者——植物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92, 0, 0) "strong中美人造肉的差别、制约因素有哪些?/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据了解,现在美国人造肉在口感、风味、质地方面都比中国同类产品好。中国人造肉研发主要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会,做挤压工艺的可能有四五家,做风味研究的可能两三家,现在主要还是实验室阶段,并未走向市场。目前人造肉的研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制约因素,第一个是质地上怎么让它咬起来像肉,另外一个就是风味方面,如何使它闻起来和尝起来跟肉一样。/pp dir="rtl"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92, 0, 0) "strong食品风味研究用到哪些仪器设备?/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李健团队主要做食品风味方面的研究:比如怎样把植物蛋白里面的豆腥味去除掉?怎样在植物界选择可以产生肉味的分子?/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据悉该团队目前已经完成了异味的解析研究部分,脱除的方法还在研究。实物调味方面争取在未来3-6个月内取得进展,使产品到达外国产品同等水平。食品风味研究要用到哪些仪器设备?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4cf0aaec-e1f7-4791-8203-8467174b8fb0.jpg" title="image002.jpg" alt="image00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indent: 0em "李建课题组实验室(图:梨视频)/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23px height: 222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720b7284-1b58-4af6-a4ba-5f5c0e771190.jpg" title="image003.png" alt="image003.png" width="323" height="222"//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1203/C267923.htm" target="_blank"嗅辨仪sniffer9100/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f4e1d3b6-eed3-439c-ad97-c14640a80c36.jpg" title="image004.jpg" alt="image00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李建课题组实验室(图:梨视频)/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8dd939c4-7b8f-43db-a157-786bdca1cafd.jpg" title="image005.jpg" alt="image00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27/C328848.htm" target="_blank"安捷伦气相色谱仪/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bddb3850-ae2c-4183-8a65-8bc0e9b3fb5b.jpg" title="image006.jpg" alt="image00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李建课题组实验室(图:梨视频)/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64a51c36-f004-4120-a440-10b9e04be778.jpg" title="image007.jpg" alt="image00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365/C204036.htm" target="_blank"IKA RET control-visc 加热磁力搅拌器/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d2bdee4e-89a8-4386-81fb-d94908efb68a.jpg" title="image008.jpg" alt="image008.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1252_2.html" target="_blank"移液器专场/a/pp style="text-align: left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92, 0, 0) "strong网友评论区/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0em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70px height: 429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7d4e1f64-c8ce-4553-9643-bf2f884b2049.jpg" title="image009.jpg" alt="image009.jpg" width="370" height="429"//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网友评论:“终于可以放心吃,又不怕长胖啦!”,但也有网友表示:“肉都是假的,还能好好吃饭吗?”/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你对人造肉食品的看法是怎样呢?“人造肉”是否会在未来的国人餐桌上占据一席之地?欢迎在文末评论区留言!/pp style="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text-align: center " arial="" text-indent:="" white-space:="" text-align:="" line-height:=""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192, 0) "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扫码关注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0, 112, 192) "【3i生仪社】/span,解锁生命科学行业新鲜资讯!/strong/span/pp style="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text-align: center " arial="" text-indent:="" white-space:="" text-align:="" line-height:=""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192, 0) "strong data-filtered="filtered"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strong/span/pp style="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text-align: center " arial="" white-space:="" text-align:="" line-height:=""img title="小icon.jpg" alt="小icon.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f4d8610e-d22e-4e2c-835e-d62fa5c21fd6.jp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p
  • 新华社五问“毒跑道”:检不了,查不出?
    从新疆到东北,从内蒙古到深圳,近两年来,校园“毒跑道”事件层出不穷,学生家长怒发冲冠̷̷集中爆发的校园“毒跑道”事件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事件,而其产生的根源之复杂、持续时间之长、涉及地域之广、带来危害之大可能超乎想象。  本来应该是增强学生体质的场地,却成为损害孩子健康的“武器”。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毒操场”、“毒跑道”之所以一路“绿灯”查不出来,其背后是劣质产品盛行、低价中标、违规施工、标准缺失、验收不严,相关环节的监管形同虚设。  场地为何“五毒俱全”  从今年5月20日开始,成都、北京、沈阳等地不约而同地爆发出了校园“毒跑道”事件。而在2015年,据不完全统计,“毒跑道”至少波及江苏、广东、上海、浙江、江西、河南等6省市,具体城市则多达15个。  据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和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于2015年12月提交的《聚氨酯塑胶场地挥发性有害物风险监测分析报告》摘要中显示,他们在省内进行的抽样调查中,总体存在不合理风险的聚氨酯塑胶场地比例高达25%。  “毒跑道”、“毒操场”究竟有什么毒?广东省体育设施制造商协会副会长、长河集团董事长赵文海向新华社透露,劣质的聚氨酯塑胶产品可谓“五毒俱全”。  近些年来,中国学校体育蓬勃发展,政府、学校、家长对孩子身体健康越发重视,对操场、跑道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蛋糕大了,很多不具备资格的企业马上“杀进来”——聚氨酯厂商里,国际田联认证的全国有十几家,中国田协审定的也是十几家,但实际在做的有数千家,去年就新增了近3000家。  《聚氨酯塑胶场地挥发性有害物风险监测分析报告》里提到,这些无资质、无技术、无生产管理和质量保障的小型作坊,一年就占有了市场的50%甚至更多。而这些产品的质量很难保障。  塑胶跑道大致可分为聚氨酯现浇型和预制型橡胶卷材两大类。预制型主要使用橡胶等原料,是一种环保型产品,但因为造价较高,国内并不普及 聚氨酯是目前市场占有量最大的传统型材料,占了目前国内市场的95%,目前出问题的跑道、操场都是这一类型。  根据记者调查,业内人士对于“毒跑道”产生来源的说法并不完全统一。这是由于聚氨酯跑道需要的原料多,生产铺设环节也比较多。基本原料是聚氨酯双组分(A、B)胶水,施工时按一定比例将A、B两种胶水混合,并加入黑色颗粒,铺设过程中还会使用溶剂。由于使用的双组分胶水、黑色颗粒和溶剂涉及多种化工材料,几乎每个部分都有出问题的可能。  不过,在去年到今年的许多案例中,许多学生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流鼻血、咳嗽和皮肤过敏。赵文海表示,这应该是游离TDI(甲苯二异氰酸酯)造成的。  据广州同欣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化学博士陈晨介绍,目前聚氨酯跑道普遍是TDI型,其胶水A成分是聚醚和TDI反应形成的预聚体,如果反应不充分就会有游离TDI存在,对人体产生危害。TDI被国家列为职业高级危害的化学物质,是有毒致癌物,对眼睛、呼吸道和皮肤都有刺激。  曾经留美的陈晨透露,在美国是禁用TDI的。不过,美国塑胶跑道行业对此规定一直颇有非议,因为如果反应完全,就不会有残留的TDI。而在国内,TDI型聚氨酯是聚氨酯跑道的“主力军”。  赵文海认为,除了游离TDI,聚氨酯胶水中使用的有些塑化剂如短链氯化石蜡,受阳光照射会分解挥发氯化氢气体等氯化物,以及铺设过程中使用的毒性大的有机溶剂(甲苯、二甲苯)等,“一般就是这三种东西,导致很多问题跑道有呛鼻的气味”。  但有毒物质并不止这三种。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施设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海鹏去年曾撰文指出,塑胶跑道可能产生的危害来源于多种物质,主要是聚氨酯(PU)胶水中的氯化物、游离TDI、苯类化合物、黑色颗粒中的硫化物、多环芳烃中多种化合物、颗粒及胶水中重金属。这些不仅危害人的健康,还会污染环境。  赵文海说,除了能闻到的,还有一些有害物质是没有气味的,可能还未被发现,“因为不知道具体做的人都加了什么垃圾材料”。他还提到传统聚氨酯胶水中使用的交联剂MOCA具有致癌性。不过,这个说法业内尚存争议。  近期,有报道称韩国首尔共51所中小学校的聚氨酯塑胶跑道因含有过量铅、镉等重金属被勒令停用。其中大部分问题学校跑道铅成分超标10倍以内,但有甚者超出标准值30倍。陈晨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在聚氨酯胶水中使用了有机金属类的催化剂。  毒跑道是如何进入学校的?  劣质产品是如何进入学校的呢?这往往和招标环节脱离不了关系。  “塑胶跑道现在的价格比十几年前还低,怎么会合理?现在,80、90%是废料做的。”谈到这些,广东省体育设施制造商协会副会长、长河董事长赵文海十分感慨。  然而,目前的学校塑胶场地建设招标环节,往往标准就是“低价”。  为改善校园体育设施滞后局面,近年来各地加大校园操场的建设力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重庆某区一位教育部门干部介绍,当地有120多所中小学校,40多所各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除了近几年新建的十几所学校有标准场地外,其他学校的场地都需要改扩建。不算征地成本,一个配备有看台等附属设施的标准塑胶操场每平方米的成本约600元。近几年,当地每年在学校运动场地改扩建的投入数千万元,资金压力很大。  较少的投入加上招标唯低价是取,严重影响校园操场的工程质量。  记者采访的多个相关人士在谈到聚氨酯跑道问题时,都提到目前市场价格过低的问题。  据介绍,性能好又安全环保的塑胶跑道价格应该在280元/平方米以上,但实际上的招标价格少于150元的比比皆是。《聚氨酯塑胶场地挥发性有害物风险监测分析报告》显示,甚至部分政府出台的“指导价”也只有180元/平方米。  同时,招投标中,评标体系明显倾向于大型建筑工程企业,使专长于体育设施制造和施工的中小企业处于明显劣势。现实中往往是大型企业中标后,才转包给中间人或制造商,形成层层转包。多次转包,导致原本就不合理的项目经费落到施工方手中更是大打折扣,最后只能通过偷工减料或使用劣质原料来保证利润。  广州同欣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化学博士陈晨表示,采购机构对塑胶跑道的成本、有害物质等不够了解,缺乏专业知识,也没有深入咨询,对工程商、原材料厂商没有资质的要求,市场也缺乏有效监管,导致恶性的低价竞争。  赵文海谈到不少学校采用最低价中标的问题时表示,因为这样最简单,领导不用负责任。“工程公司为了找活,先中标再说,结果赚不了钱,只好不断降低成本,加各种垃圾材料”。  他解释说,使用量最大的聚氨酯胶水(优质的)一万多块钱一吨,但为了降成本有人会加石粉,石粉才一百多块钱一吨。石粉无害,但加多了会导致硬度太大,而塑胶跑道需要有弹性,那么就要加塑化剂,塑化剂中短链氯化石蜡是最便宜的,但也是气味、毒性最大的。又为了提高强度,可能就会加交联剂MOCA(莫卡)。铺设的时候,还要加黑色颗粒,加了颗粒后会太稠不好铺设,就需要加溶剂,除了苯类的溶剂,实际还有其他有机物。  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施设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海鹏去年也谈到,许多小型作坊往往没有资质和技术,没有质量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也没有产品检验检测手段,制造成本很低。  这种低端、有缺陷的产品有着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在一切靠价格说话的招标之后,有全套管理制度和认证系统、有研发能力和检测手段的企业产品反而面临被取而代之的窘境。  一位生产人造草坪的厂商表示,由于市场混乱,监管不力,招投标把关不严,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相关行业里十分典型。  施工,还是施毒?  过低的价格带来了劣质的产品,也带来了劣质的施工。  新华社记者辗转联系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施工承包人。他介绍,目前都是低价中标,谁价格低谁就有优势,同时中标还要看有没有关系,有的经过几道手层层转包,到实际上的施工方手上已经利润很低,只能用劣质原材料。  “以前投标需要体育场馆施工专业承包资质,2014年底这个规定取消了。现在招标会招建筑商来,房建市政大企业中标,又转包给其他公司。目前这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价格越来越低,转包的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差。”广州同欣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化学博士陈晨说。  2001年,建设部(现住建部)制定发布体育场地设施工程三种级别承包资质,塑胶场地工程需由专业资质企业承包建设。这项规定于2014年被取消。中标企业在中标之后,招来的施工队伍并不一定具备专业资质,施工过程存在不少瑕疵。  陈晨表示:“国内能安装预制型的(施工)队伍,大概30个。安装聚氨酯的队伍,3000个都有。而实际上聚氨酯跑道由于要对原材料进行现场调配,对施工队资质的要求更高。所以这就很不正常。”  利润空间很低的中标价格,鱼龙混杂的施工队伍,造成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添加。广东省体育设施制造商协会副会长、长河集团董事长赵文海表示,为降低成本,不少施工方在铺设工程中大量添加苯类等有毒物质。  陈晨认为,聚氨酯跑道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好控制”。由于原材料需要现场混合,再进行铺设,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对胶水调配比例、温度、湿度等施工要求较高。即使原材料商卖出的双组分胶水、黑色颗粒等都是合格的,工程商仍然有可能在施工时不严谨导致出问题,或为了降低成本加入其他垃圾材料和有害物质。  而《聚氨酯塑胶场地挥发性有害物风险监测分析报告》指出,对于风险监测源的分析发现,塑胶场地的苯、甲苯、二甲苯、甲醛和TDI等有害化学物质主要来自胶粘剂、溶剂、黑色颗粒等原材料,而施工方为了节约成本,违规添加含有甲苯、二甲苯的有机溶剂,是劣质塑胶场地“有毒”的首要原因 另外,不科学的配方和施工工艺等,也可能导致有害物质的超标。  重庆一位基层校园足球教练告诉记者,一些学校的塑胶跑道天气一热味道十分刺鼻,连成人都受不了,何况孩子。  为何天一热就出事?根据长河集团提供的资料,首先有些物质会在强光、高温下分解释放有毒气体,比如短链氯化石蜡分解出氯化氢。其次,据陈晨介绍,温度高时,TDI、甲苯、二甲苯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挥发得更快。  “毒跑道”为什么检不了,查不出?  校园塑胶操场、跑道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记者采访发现,相关标准制定和修订相对滞后,无法完全保证校园塑胶操场、跑道质量。  业内人士表示,正因为目前没有严格对口的安全环保方面的强制标准,一些跟招标方关系好的工程商,就会建议对方把自己手中已经满足的标准列入招标条件,达到自己中标的目的。  严格来说,在聚氨酯跑道铺设的施工前、中、后都要进行检测和监督。但在招标、施工环节相继“沦陷”后,最后的验收环节也多半是走形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施工承包人透露,在施工过程中,只要铺得平整,视野效果好,质量方面甲方一般也不会说什么,验收基本都会通过,不用送检。即使要送检,送检的样品和实际使用的也会不一样,而且专业的检测机构很少,一般位于省城,送检耗时费力。  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地教育局分管基建的副局长对记者坦言,2015年之前,塑胶跑道的工程验收从未包括甲醛、苯、二甲苯等有毒物质检测,验收内容仅为跑道厚度等内容。2015年,江苏等地相继曝出“毒跑道”事件后,各地增加了塑胶跑道挥发成分的抽检。这位副局长表示,这个地区的抽检率为50%。  业内人士介绍,校园操场建设目前普遍使用或适用的两项国家标准是GB/T 22517.6-2011《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第6部分:田径场地》和GB/T 14833-2011《合成材料跑道面层》,规定了苯、甲苯和二甲苯、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TDI)、重金属(铅、镉、铬、汞)这些有害物质的限量。  广州同欣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化学博士陈晨表示,目前广泛被提到的国家标准,都不是强制性的标准,T代表推荐 且国标2011版实际是在1993年国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而形成的,“很少这么大时间跨度不更新的,一般要几年更新一次”。  广东省体育设施制造商协会副会长、长河集团董事长赵文海认为目前国标已经“不够用了”,比如对于氯化物、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等有害物质没有规定,需要与时俱进。  陈晨说,去年“毒跑道”事件爆发之后,由深圳市教育局委托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的《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质量控制标准》,广州同欣等广东省体育设施制造商协会成员也参与了起草。这是国内首个塑胶跑道工程建设标准,在今年3月向社会公示并征求意见,目前处于试行阶段。这个标准主要在GB/T 14833-2011基础上,扩大了有害物检测范围,引入了对多环芳烃、短链氯化石蜡和TVOC等限量标准,并且对进场材料、施工过程、跑道成品都要进行检测和监管。  据介绍,深圳标准还明确规定了哪一项不合格要怎么处理,比如重金属超标必须铲除,TVOC超标则可以放置一个月再检测。  对于检测的监管,赵文海无奈地说:“现在的送样检测广受吐槽,因为送样检测报告有可能作假,送去的样本未必是实际使用的东西。应该是原材料检测,做完后现场检测。”  部门之间监管职责不明也是“毒操场”验收环节形同虚设的主因。一位厂商表示:“塑胶跑道的监管确实有点三不管,教育部门说我不懂,属于体育部门 体育部门说学校的事情怎么会跟我有关 质监那边说你们这属于基建,走的是基建招标,不是货物采购,不归我管 住建部门又说,你这又不是房子,跟我们没什么关系。”  陈晨说,这些年来,由于监管不力、归口管理模糊、片面追求低价、没有对口强制标准等问题,情况比以前更加恶化了。“确实需要警醒,并进行严格监管。”  更为重要的是,在多地集中出现“毒操场”事件后,却鲜有人被问责。一位业内人士说:“去年‘毒跑道’的事情,最后说来说去都是材料的事,招投标本身没有追责,违法成本太低。”  十多年前就有预警,为何堵不住漏洞?  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早在2003年底,就已经有专家提出TDI聚氨酯跑道的危害,当时虽然引起了一定重视,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这个问题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目前媒体曝光和厂商透露的情况看,问题反而更加恶化。  2003年10月,在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上,有专家呼吁“必须尽快终止学校体育场地铺设塑胶跑道”。有媒体称,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确认,TDI生产的材料,在炎热或强光的条件下,会有TDI气体释放出来,对人体有很大危害。此事引发了媒体的广泛报道。  但随后华东理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中国田径协会田径场地人工合成面层检测实验室提供的调查结果显示,TDI塑胶跑道无毒。  当时的新华社报道就提出,无论有毒无毒,焦点在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校园塑胶跑道的化学毒性检测标准和专门的检测机构,在建造过程中,单靠学校检验以达到环保要求很不现实。”  争论之后,2003年12月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举行的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研讨会上,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针对此问题表示,学校塑胶体育场地建设不能叫停,但一定要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去建设施工。  2004年3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体育教学中心教师王哲广在《环境保护》杂志上发表了《铺设TDI聚氨酯塑胶跑道的危害与对策》的文章,指出TDI聚氨酯跑道除TDI外,组分中还含有多种催化剂、二元胺类扩链剂、有机分子增塑剂、溶剂、橡胶配合剂、苯溶剂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同时由于难以自然降解,还有可能成为新的环保公害。他呼吁要尽快制止校园中使用TDI型塑胶跑道。  广州同欣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化学博士陈晨表示,当年此事包括王哲广的论文确实在业内引起了关注和讨论,但由于当时还没有目前这种集中爆发的案例,而且焦点还集中在TDI,导致他的意见没有得到采纳。而且,TDI确实是非常好用的聚氨酯材料,且如果技术过关、严格监管,优质的TDI聚氨酯经过充分反应,应该是安全的。  因此即便身为一家生产预制型跑道公司的副总裁,他也不赞同禁止铺设聚氨酯塑胶跑道,认为这样造成打击面过宽。但他说:“没有想到情况会恶化到今天的局面。”  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施设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海鹏去年也曾表示,如果配方科学,优秀环保的塑胶跑道中各化学单体会完全充分反应,有害物的残留会非常少甚至没有,哪怕在高温环境中也没有味道。但不科学的配方,反应不完全,就肯定会有残留。  根据记者查到的资料,在王哲广之后还有专家提出了更加折中和实际的建议,提倡应在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中慎重选择铺设材料和施工企业,不在室内铺设TDI体系聚氨酯跑道材料。同时,研制和使用对人体危害较小的MDI合成面层材料,在近3年内逐步淘汰TDI体系。大力研制性能先进、高科技含量的、安全的、可再生的、适合各种条件下使用的环保型合成材料面层。有条件的学校可一步到位,使用预制型卷材。  然而,十年前就在说的事情现在进展依然缓慢,加上各种监管不力,事态更加恶化。  在2015年问题集中爆发之后,在当地部门“整改”之后,在2016年,“毒跑道”又在别的地方发生了。  一位厂商向记者透露,去年各地不少聚氨酯问题跑道曝光后,当时他们行业微信群里就讨论认为“明年天一热,可能还会出事”。  结果不幸言中。  炎热的夏天还没有结束,关于“毒跑道”的风波、议论和追责并没有结束,也不应该结束。
  • 强强联手,共同打造高品质的人造肉供应链标准和管理体系
    赛默飞与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联盟(CAFA)以及通标标准技术服务公司(SGS)于近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旨在推动人造肉供应链标准和管理体系的建立,及高品质的审核认证业务发展。此次战略联盟合作关系,将依托赛默飞在食品真实性检测的优势,共同联合开展人造肉的检测、审核和认证合作,开展市场化人造肉食品真实性调研和溯源分析,推动人造肉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市场的规范性成长。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联盟(CAFA),通标标准技术服务公司(SGS)以及赛默飞世尔科技三方代表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人造肉也是近年来食品行业和资本市场备受关注的话题, 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植物肉的蛋白来源是什么?是否掺有动物源性蛋白成分?如何鉴定植物肉的真假?产品包装名称和标签是否合规?都需要通过联合人造肉全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来给出答案。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创新联盟(CAFA)常务副秘书长孙忠超博士表示:“国内人造肉产业发展参差不齐,切记盲目跟风和炒作,国内急需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人造肉产品标准体系,联盟从食品安全和品质管理角度入手,已经开始建立人造肉的产品标准和追溯体系,基本满足大型连锁餐饮机构对人造肉产品的供应链审核和管理需求。人造肉是新鲜事物,还是全球范围的资本游戏,务实才能提升消费者信心,如果要健康发展,就需要全产业链各方合作共赢。 国际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农产食品部副总监王剑先生表示:“食品真实性问题是全球共性问题,各国陆续出台了一些法规和标准来杜绝掺假食品的市场流通。然而不法厂商掺假手段越来越高,由此对鉴别技术手段的要求也逐渐从单物种向多物种、从靶向性鉴别向非靶向性鉴别发展。现阶段普遍应用的技术,如PCR方法,已无法满足需求。我们利用赛默飞的二代测序平台结合SGS独特的试剂盒和额数据库在食品真实性领域开展探索,并为中国政府、食品企业和大型商超等提供测试服务。希望未来能够推进人造肉产品的自愿性产品认证服务,为人造肉市场的规范性发展做出贡献。”在此次战略合作中,赛默飞在人造肉真实性检测领域,凭借先进的检测技术,为行业迅速发展赋能。率先把二代测序平台应用于食品真实性鉴别领域,通过从样品处理到数据分析的全流程解决方案,非靶向性检测样品中的多物种成分及相对含量,可应用于17,000多个肉类、鱼类和植物物种的鉴别。孙忠超博士同时指出,联盟将会携手SGS和赛默飞,进行目前市场化人造肉产品的调研和质量分析,共同推动人造肉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市场的规范性发展,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 “人造原子”近日成国际物理学界大明星
    俄日科学家用“人造单原子”制成量子放大器  “人造原子”这两天成了国际物理学界的“大明星”。就在《物理评论快报》宣告这项成果之前,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刚刚发布了世界上最小的晶体管——由7个原子在单晶硅表面构成的一个“量子点”,它是另外一种人造原子。接踵而至的这些“不可思议”尤其让我们对人造原子啧啧称奇。完全可以期待,科学家在人造原子这个微型实验室里必将制造更多的惊喜,引领人类走向未知的新天地。  相关新闻:世界最小晶体管问世 仅由7个原子构成  俄罗斯和日本科学家利用“人造单原子”方法,成功研制出量子放大器,使在芯片上建立量子放大器等量子元件的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该科研成果将在电子和光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作为利用量子效应来放大信号的设备,量子放大器以多种不同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其中最普遍的形式应该是激光,借助受激辐射过程将光子从原子中激发出来。而实现量子放大器可调可控的一种途径就是利用单个原子或分子建立相关系统。然而,由于自然的原子与需放大的电磁波的耦合性很弱,单原子的量子放大器迄今为止都难以制成。  俄罗斯科学院列别德物理研究所和日本电气公司(NEC)纳米电子研究实验室组成的研究小组,利用“人造单原子”方法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  研究人员介绍说,所谓“人造单原子”,就是一种在普通硅基芯片上人工制成的金属薄膜,它由多个单元组成,包括高频辐射传输线、共振器和一个纳米超导结构等。这一“单原子”能与一维空间的电磁模式强烈耦合,从而可实现电磁波放大过程的可调可控。  研究人员表示,研究的关键在于粒子数反转的准备,这在激光中也是一样。实验中所用的“人造单原子”具有三个分立能级,研究人员通过向该“人造单原子”发射特定频率的电磁信号,可使其从基态激发至第二受激态。此后,“人造单原子”将部分恢复至基态,部分恢复至第一受激态。当处于第一受激态的光子数多于处于基态的光子时,就会发生粒子数反转。随后科研人员将另一个需放大的脉冲信号传递给“人造单原子”,这时,就会与基态粒子和第一受激态的粒子状态转换产生共振,刺激这一转换使光子从“人造单原子”中释放出来,从而实现了信号的全面放大。  研究人员计算出的放大器的最大增益可达1.09,相当于平均每100个入射光子就会释放109个辐射光子,而理论最大增益为1.125。研究人员称,如果使用更多的原子,则可获得更大的增益。  研究人员表示,“人造单原子”为制造基本的量子放大器提供了新思路,其可被用作大规模、可调整的量子放大器组件,也为实现量子太阳能电池的量产带来了希望。
  • 检测新技术让人造板甲醛“无处藏身”
    由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员周玉成等完成的“人造板及其制品环境指标的检测技术体系”项目14日获得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这一发明创建了动态跟踪法,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解决了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等检测环境温、湿度的动态精确控制的世界性难题。  据周玉成介绍,人造板及其制品释放的甲醛是高致癌物,释放期长达3至15年。目前人造板及其制品制造中尚无原料替代甲醛,限定甲醛释放量成为各国科学家探索的焦点。  限定甲醛释放量,首先要对人造板及其制品进行鉴定与检测。长期以来,检测甲醛释放量面临构造高精度的检测环境和找到检测环境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函数关系等诸多挑战。  在突破“受扰动系统的解耦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项目组研发出1立方毫米释放量检测仪、VOC释放量检测仪、大型甲醛和VOC检测室及高精度人造板检测仪器校准仪等六大类11个品种的检测仪器。  “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和产品,与国外目前最先进的产品相比,检测环境温度、湿度精度分别高40%和60% 能耗降低50% 价格约为进口产品的七分之一。”周玉成说。  此项目推动了我国人造板及其制品行业的产业调整和技术升级,产品已在国家人造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多个省(市)的家具质检站、疾病控制中心等近百家单位使用,并用于检测建材、纺织品等有害挥发物及产品质量仲裁和出入境检验检疫。  以人造板为例,我国2002年至2005年出口的人造板经过了中外双方的双重检验。本技术的检测精度均高于外方,无一例甲醛超标引起合同纠纷。  此外,项目组发明了人造板及其制品甲醛与VOC挥发规律的分析技术,研究出不同形状表面或结构有害挥发物的释放规律,为制定国家强制性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 人造板国家环保标准严控甲醛释放量
    从环境保护部了解到,最新人造板国家环保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人造板及其制品》自7月1日起施行。该标准对人造板及其制品所用原材料、木材处理时的禁用物质、胶黏剂、涂料、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释放率、甲醛释放量提出了要求。  标准规定了人造板及其制品类环境标志产品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技术内容和检验方法,适用于人造板、地板、墙板等产品 同时也适用于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人造板及其制品》(HJ571-2010)自实施之日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技术要求人造板及其制品》(HBC17-2003)废止。  与HBC17-2003相比,HJ571-2010增加了原料来源和处理的要求 对产品的要求中增加了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要求、加严了甲醛释放量的要求,修改了涂料的要求。
  • 世界首个“人造黑洞”在中国东南大学诞生
    中国造世界第一个“人造黑洞”  它有着“黑洞”之名,虽然尺寸“迷你”,但任何经过的电磁波或光,都不可能逃离它的引力。  10月15 日,《科学》杂志宣布,世界上第一个“人造黑洞”在中国东南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不过,这个小型“黑洞”不仅不会毁灭世界,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吸收太阳能。  在宇宙中,黑洞吞噬万物,甚至包括光。人们乐意议论这种天体,因为它神秘、“性情”怪异:它身处宇宙最幽暗的地方,没有人能直接观测到它,而靠近它的任何物质,都会被无情地拖曳到它的深渊里,小行星、星尘、光波、时间,无一例外。人们对黑洞这种天体感到好奇,但绝不会希望有任何一个黑洞接近自己,或我们的星球。然而现在却有一些科学家在自己的实验室里造出了“黑洞”,一个“迷你”黑洞。10 月15 日的《科学》杂志在介绍这种“人造黑洞”时建议,人们可以把这种“黑洞”装进自己的大衣口袋里。  制造出“人造黑洞”的是中国东南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崔铁军教授和程强教授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位研究者。“实际上,我们做的黑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黑洞。”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程强教授对记者说。  实验室里的“人工黑洞”,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将一个吞噬一切的“恶魔”装进口袋。据程强介绍,现在存在于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实验室的“人造黑洞”,实际上是一个模拟装置,这种模拟装置目前可以吸收微波频段的电磁波,在未来,它还可以吸收光。但是除此之外,它并不能吸收任何实质的东西。“它只吸收电磁波,不吸收能量。”程强对记者说。  这是一个不具有危险性的“黑洞”,不仅如此,这种装置还能在未来用于收集太阳能。在这方面,“人造黑洞”将比世界上任何一种太阳能电池板都更高效。一些物理爱好者甚至为这种全新的装置设计了一些新功能,比如将它装置在航天器中的太阳帆上,或者用来吸收空气中游散的电磁波——因为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这种看不见的电磁波据说侵害了我们的健康,成为一种新的污染。  不过,制造“黑洞”的研究者却从来不想那么多,现在崔铁军和程强正在继续的,是如何把实验室里的装置变成样机,“实现工程化”。面对关于“人造黑洞”的各式各样的议论,程强认为, “成果公布以后,被许多国际媒体转载和评论,确实也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从我们个人角度而言,只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工作。  实验室里的“黑洞”  “我觉得很惊奇,崔和程这么快就做出了‘人造黑洞’!”看到这个研究成果后,纳瑞马诺维说。  伊维根纳瑞马诺维(EvgeniiNarimanov) 是美国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市普渡大学的一名教授。今年年初,他和合作者亚历山大基尔迪谢维(Alexander Kildishev) 一起,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制造小型“黑洞”的理论和设计方案。他们的想法是通过模拟黑洞的一些性质,使在“人造黑洞”附近出现的放射性物质被吸引,然后螺旋式地进入“黑洞”中心。  “我们的确是受到他的论文的启发,但研究本身是我们独立完成的。”程强对记者说。之所以能这么快将之变成现实,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实验室也一直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积累了很多年的经验,实验过程中也用到了很多他们自己的独创性想法。  不过虽然名为“黑洞”,他们受纳瑞马诺维启发而造的“黑洞”,和真正存在于宇宙中的黑洞还是有大差别的,这种差别并不仅仅体现在质量的大小上。两种“黑洞”的原理其实并不一样。宇宙间的黑洞之所以能吞噬一切,是因为它质量巨大,而实验室里的“黑洞”,实际上是根据光波在被吸进宇宙黑洞时的性质,模拟出来的仪器,可以令光波接近时产生相似的扭曲,并被吸引。也就是说,两种“黑洞”可以让附近的光波出现相似的“结局”,但是光波遇到的却并不是同一回事。  不过目前东南大学实验室里的“黑洞”,还只是适用于某些微波频率,比如人们常用的通信频率, 如GSM、CDMA 和蓝牙等,吸引光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为光波的频率更短,需要设计的“人造黑洞”尺寸也要更小些。  超强吸波装置  这样的“人造黑洞”,在未来可以用于发电。  “当电磁波遇到这台仪器,就会立刻被捕获,并且立刻被引入到仪器里,一直被吸进黑洞中心。没有电磁波可以逃离这个黑洞。”崔铁军向《科学美国人》杂志描述“人造黑洞”时说。在他们的仪器中,被吸入的电磁波在中心位置转化为热能。  根据《科学》杂志介绍,“人工黑洞”是一个直径22 厘米的装置。它有60 个同轴环,外层由40 个同心环组成。通过特别设计,研究组令同心环的从外到内的介电常数发生连续变化,而不同的介电常数,则能让电磁波的方向发生相应改变。  程强把这台仪器描述成“一个超强吸波装置”。可以这样联想,一台“人造黑洞”仿佛一台吸力强大的“吸尘器”,只要它所在的地方有电磁存在,那些电磁波或光波就会源源不断地被它收入囊中,不受任何其他外界条件的限制。  用于获取能源,这样一个超强吸波装置仿佛正在打开一座看不见却内容丰厚的“宝藏”,用它来吸收太阳能,不仅可以在任何天气里正常工作,甚至将之放入黑暗的宇宙里,它也能收集到同样多的电磁波或光波,并将之转化为热能。
  • 探访“粒子物理王国”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图)
    来宾在瑞士日内瓦参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多媒体中心。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位于瑞士日内瓦附近,跨瑞士和法国边境,是全球重要的粒子研究机构,重点模拟研究宇宙大爆炸之后的最初状态。  新华网日内瓦2月21日电(记者刘洋 杨京德)从瑞士日内瓦驱车进入法国,沿途宁静的田园风光令人沉醉。这是一片位于阿尔卑斯山与汝拉山雪峰间的平原,镶嵌着一座座牧场、葡萄园、古朴村镇,而就在平原地表之下100多米深处,无数粒子或许正围绕着一个周长27公里的巨大环形设备,以接近光速运行,并剧烈碰撞。  这不是科幻小说的虚构,而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重要的设备——大型强子对撞机运转的情景。经过近两个月的技术维护后,按计划,对撞机21日再次开始运行。记者有幸在此之前,由研究中心的中方研究员、粒子物理学家任忠良博士带领,进入研究中心并探访这神秘的地下“粒子物理王国”。  科研“地球村”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建于1954年,是二战后欧洲合作的产物,但今天的研究中心早已不再局限于欧洲,而更像一个“地球村”,会聚了来自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580余所大学与科研机构的近8000名科研人员,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山东大学等中国科研院所的近百名师生。  漫步在研究中心园区里,可以看到宽阔的草坪上和露天咖啡座上,不同肤色、不同装束的学者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操各种口音的英语或法语讨论问题。  除进行前沿物理试验外,研究中心还承担了为世界各国大学培养物理学人才的任务,许多物理学家的硕士或博士论文都在这里完成。  研究中心洋溢着尊重科学的气氛,就连园区的各条道路都以在科学领域有重大贡献的人士名字命名。从第一个设想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到发现镭和钋等放射性元素的居里夫人,他们对人类认知的贡献,以这样的方式被铭记。  地下“粒子物理王国”  大型强子对撞机位于日内瓦附近、瑞士和法国交界地区地下的环形隧道内。为探测质子撞击试验产生的结果,研究中心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安装了4个探测器同时进行试验,其中最大的就是位于瑞士一侧的超环面仪器。  经过两道严格安检后,记者跟随任忠良博士深入地下100多米的超环面仪器试验现场。站在坑道内高耸的钢结构探测器旁,如同站在希腊神话里的擎天巨神脚下,深感一己之渺小。  这个圆柱形庞然大物高25米,长45米,重7000吨,相当于埃菲尔铁塔或100架波音747客机的重量。任忠良博士说,超环面仪器就像一架高精度巨型数字照相机。对撞机发射的粒子束经过这个探测器时发生碰撞,产生的粒子沿着碰撞半径方向向外发散,这些肉眼难以察觉的物理现象都会在这一高性能探测器上留下影像。超环面仪器抓取碰撞影像的速度可达每秒4000万次,从而在粒子级别上记录任何细微的变化。  为处理由此产生的海量数据,3000台计算机会同时运转,从大量无效碰撞数据中选取符合研究需要的少数粒子高能对头碰撞记录并加以分析。即便如此,筛选出的有用数据量仍大得惊人。这一探测器运行一年产生的数据如用DVD光盘刻录,所有光盘铺排起来将长达7公里。  人造宇宙大爆炸  为从微观世界揭开宇宙起源的奥秘,研究宇宙产生初期的环境,物理学家设计了通过粒子对撞,模拟宇宙大爆炸的试验,大型强子对撞机就是进行这一模拟过程的“利器”。  可想而知,实现高能粒子对撞并非易事。据任忠良博士介绍,大型强子对撞机使用了超低温、超导等超越人类现有工业水平的尖端技术。  为产生偏转粒子所需要的强磁场,对撞机采用液态氦将管道温度降至零下271摄氏度的超低温,用低温超导技术产生零电阻以保障磁场强度。此外,为维持低温,减少管道内外热量交换,还使用了真空技术,对撞机周长27公里的环形管道内的真空空间相当于巴黎圣母院的大小。  低温还带来金属等材料热胀冷缩的问题,这就要求在管道连接处使用可滑动的接点,但可滑动连接点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上万个连接点中,任何一个点如因接触不良出现微小电阻,强大的电流通过时就会瞬时释放大量热能,毁掉超导状态。热量还会气化冷却管道用的液态氦,导致大爆炸。  2008年,对撞机调试过程中就发生了一次类似事故,使整个试验的进度延后一年。研究中心花了整整一年,投入超过5000万瑞士法郎(约合5300万美元)才将设备修复。  寻找“上帝粒子”  大型强子对撞机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寻找希格斯玻色子。它是由英国人彼得希格斯等物理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基本粒子,被认为是物质的质量之源,因此被称为“上帝粒子”。  这种粒子就像神话中的独角兽一样难觅影踪。在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中,总共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其中的61种都已被验证,唯独希格斯玻色子始终游离在物理学家的视野之外。找到这种粒子,就找到建筑粒子物理学经典理论大厦的最后一块基石,如证明它不存在,整座大厦就要被推倒重建。  此前,许多顶级物理研究机构曾试图通过对撞试验寻找希格斯玻色子,但都没有成功。如今,有了世界上能量级别最高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对捕获这头“独角兽”充满信心。  研究中心主任、德国粒子物理学家罗尔夫霍伊尔说,对撞机在过去一年表现非常出色,因此大家普遍对试验充满信心。霍伊尔风趣地化用莎士比亚的名言说,希格斯玻色子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可能在未来两年内揭晓。
  • 我国学者造出超强人造蚕丝
    日前,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林志团队提出超强人造蚕丝制备新方法,第一次将廉价的普通蚕丝转换成具有超高强度的人造蚕丝。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著名材料学期刊《物质》。新型人造蚕丝扫描电镜照片。天津大学供图天然蜘蛛牵引丝是自然界已知强度最高的天然蛋白纤维,其强度是同质量钢的五到十倍。然而,由于从天然蜘蛛中取得大批量蛛丝十分困难,目前市场上很少出现与蛛丝相关的实际产品。人类有利用蚕丝的悠久历史,但相较于蛛丝,蚕丝的强度和韧性都远远不够,学界一直致力于以蚕丝为出发点制造更坚韧的丝线,但以往得到的人造丝线大多性能不佳。“丝素蛋白是从蚕丝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纤维蛋白,相对于降解严重的蛋白,完整的高分子量丝素蛋白分子链可以提高纤维的强度。”据林志介绍。他带领团队使用了十二烷基硫酸钠和碳酸钠辅助溶解蚕丝外部粘层的方法,该方法的蚕茧脱胶率在28%左右,并且得到的再生丝素蛋白分子量仍较大,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其机械性能。人工纺丝时,研究人员将浓缩的再生丝素蛋白通过微管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挤出的蛋白在含有锌离子和铁离子的溶液中迅速凝固形成细长的纤维,再经过适当的后处理,得到的纤维直径与蜘蛛牵引丝类似,但其强度和硬度都显著优于天然牵引丝。这种人工蚕丝纤维的拉伸强度比天然蛛丝的平均强度要高70 %以上,远远高于所有已知的天然微丝,成为了一种前景广阔的“超强人造蚕丝”。新型人造蚕丝与天然丝的拉伸曲线对比。天津大学供图“这项成果为生产高性能人造丝开辟了一种便捷高效的途径,为大规模生产具有高性能的蚕丝纺织品材料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林志表示。
  • 仅利用质谱,机器学习可预测未上市新型人造毒品
    英国《自然机器智能》杂志15日发表一项计算生物学突破,包括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自动化、生成式的机器学习方法,可以仅利用质谱就确定未知的新型精神药物(又称人造毒品)的化学结构,了解这些结构能帮助法医实验室更快识别出疑似的人造毒品。  每年有大量新型精神药物出现在非法市场上,这些药物会造成与已知非法药物相近的精神效果,但其合成方式使其在化学上与已知非法药物有所不同,这些药物规避了现有的毒品法规,甚至难以被侦测。法医实验室使用质谱分析法在查封药片或粉末中识别已知人造毒品。但是,要弄清一种全新人造毒品的结构,通常需要化学专家工作数周或数月,并且需要用到多种实验技术。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迈克尔斯金奈德及其同事,此次使用全球各地法医实验室众包的保密数据,训练了一个机器学习模型。他们所使用的算法也被称为深度神经网络,其灵感来自于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机器学习产生了结构和性质都类似于近期人造毒品的分子。该模型随后产生了一个数据库,包含十亿种潜在新型精神药物的结构。用模型训练结束后新收集的数据测试该模型,发现这一方法可以仅用质谱就确定未知人造毒品。在准确结构难以精准确定的实例中,该模型建议的结构,与未知人造毒品非常相似。  研究人员发现,该模型还可帮助人们了解到哪些分子更有可能出现在市场上,哪些不太可能。研究人员总结说,用其他数据集训练的类似的生成方法,也可以帮助识别其他特定领域未知分子的结构,例如识别新型兴奋剂或者环境污染物。  研究资深作者、阿尔伯塔大学计算科学教授戴维维斯哈特表示,这一模型意义有点类似2002年的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其可以对即将发生的犯罪活动有所预知,从而帮助显著减少犯罪,“从本质上讲,这一新成果为执法机构和公共卫生计划提供了一个所谓‘先机’,让他们知道需注意什么。”  斯金奈德表示,该模型仅仅通过精确的质谱测量就阐明整个化学结构,而将数十亿个结构的列表缩小到10个候选结构,大大加快了化学家识别新药物的速度。
  • 针织人造革服装新标准4月1日实施
    针织人造革服装(FZ/T 73028-2009)近日发布,本标准规定了针织人造革服装产品的分类、要求、检验(测试)方法、检验及判定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各种针织人造革(以针织布料为基布,以合成树脂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为主要面料,成批生产的各类服装。  该标准将于2010年4月1日实施。
  • 利用质谱即可检测未知新型人造毒品!已投入实战
    据公安部新闻中心,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官方微博:“禁毒民警是公安队伍里最危险、牺牲最多的警种之一,2017 年以来全国有 30 余名禁毒民警牺牲、60 余名禁毒民警负伤。与毒贩交锋中,受伤、流血是家常便饭,这些伤痕,成为一道道无法抹去的‘勋章’。”如果能快速识别疑似人造毒品,无疑会给禁毒警察的工作带来帮助。近日,正在国外读博的南京青年汪飞,联合团队成员研发出一款新方法,只需利用质谱,即可获得未知新型精神药物即人造毒品的化学结构。图 | 汪飞(来源:Linkedin)11 月 15 日,相关论文以《一个深入的生成模型可以自动阐明新的精神活性物质的结构》(A deep generative model enables automated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novel psychoactive substances)为题发表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上。图 |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这是一种自动化、生成式的机器学习方法,了解人造毒品的化学结构后,即可帮助相关人员更快识别出疑似人造毒品。此前需要数周到数月,才可明确一款全新人造毒品的结构据悉,全球每年有大量新型精神药物在非法市场上冒出来,它们往往会带来和已知非法药物相似的精神效果。但是,鉴于这些物质的合成方式不同,因此其化学表现也有所不同。正因此,它们多数不在现有毒品法规的管辖范围之内,从而导致很难被侦测。通常,人造毒品的检测由相关法医实验室完成,检测时一般是从被查封药片或粉末中采样,并使用质谱分析法进行识别。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要想弄清楚一款全新人造毒品的结构,化学专家们往往需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的埋头工作,并且还得借助其他类型的实验技术。(来源: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研究中,汪飞和团队,从世界各地的法医实验室众包的保密数据中,训练出这款机器学习模型,它能从结构和性质上生成和近期人造毒品相似的分子。该研究主要针对一类叫做 NPS(novel psychoactive substances)的药品,也就是新型精神药品。这类新型精神药品通常由“街头化学家”所创造,它们和大麻、海洛因等毒品一样,都具有致幻效果。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新型精神药品的化学结构通常不为人所知。当前,执法部门和医疗部门存在的痛点,是如何去检测它们。比如执法部门在机场截获一批粉末,需要知道这是什么,或者医疗部门今天有一个服用过量的病人,那就需要知道病人到底服用了什么。(来源: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该问题的难点在于,首先要知道它可能是什么?以及它可能的结构是什么。目前,要想获取结构比较常见的实验室手段有 2 个:一个是通过核磁共振(NMR);另外是通过质谱(MS)。也就是当获取样本之后,要先得到它的核磁共振图谱或者质谱图,拿到图谱之后去一个数据库里做对比。如果数据库里有现成数据,即可知道需要检测的样本是什么。但是在大家从未见过该物质的结构的情况下,很难确认它是什么。而该研究主要是使用深度学习的方法来研究检测新型精神药品。(来源: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生成大约 900 万个可能存在的致幻剂的分子结构研究中该团队用大约 1700 多个新型致幻剂的结构训练了化学语言模型模型(DarkNPS)。这个模型使用SMILES(multiple simplified molecular-input line-entry system)文本来表示分子结构。从概念上来看,这模型非常类似 OpenAI 的 GPT-3,只不过 GPT-3 的输入是人类语言文本,而该模型的输入是一个分子的文本表达。这个模型可以生成大量的分子表达文本。通过改模型他们获得了大约 10 亿个不同的输出。由于分子的 SMILES 可以是重复的。即同样的分子结构可有不同的文本表达,再去除了不合格的表达式之后,最终得出 890 万个的潜在新型精神药品的分子结构。接下来,该团队使用了一个现有的质谱预测模型(CFM-ID,给每一个分子结构计算了 MS / MS 质谱。在测试种该系统实现 68 % 的 Top-3 检测准确率。为了进一步验证该系统的检测能力,该团队和欧洲的检测机构进行了合作,后者提供了一些今年刚刚收集到的样本。在这些样本里面,他们检测到了一个之前尚未被发现的新型毒品(DMXE)。(来源: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已经正式投入应用汪飞表示,毒品检测的功能是该成果目前的主要可行应用,它已经被包括美国缉毒局、德国联邦警察还有欧洲的一些执法机构使用。此外,将人工智能的分子生成结构的模型和质谱生成的模型组合在一起使用的方法它会对于小分子识别,尤其生物检测样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另外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应用前景可能包括检测兴奋剂,相同的方法也可用在医疗相关的一些检测项目上面。而对于生成模型本身,它可以用在药物研发、以及检测环境污染物上。(来源: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汪飞回忆自己的研究方侧重于为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提供更适用的机器学习方法。在他就读的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他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年开始去选择导师做课题。开始他其实对强化学习更感兴趣的,但在当时该方向的竞争比较激烈,很多厉害的导师都没有名额。有一天他遇到了现在的导师,然后他问导师:“您这有什么有意思的项目吗?”他导师看着他并问了一句:“你觉得去把分子炸掉这件事情你喜不喜欢?”他非常强调的是把它给爆破掉这么一个动作,汪飞当时觉得非常有意思,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他认为,至少把分子炸成碎片,听起来比做其他研究好玩很多。更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本次研究中,他和团队其实是先把分子用一个一个原子给它拼装了起来,之后再把它给炸掉(质谱)。图 | 汪飞的导师之一尼罗素 格林(Russell Greiner)(来源:资料图)本科时,汪飞在在美国和加拿大边境的一个学校读本科,当时读的是计算机专业。学校非常的小,但是它的机会非常多,本科时他就使用人工机器学习做数学公式的识别。汪飞回忆称,那会大家还在使用支撑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深度学习在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流行。本科毕业之后,他去做了几年电子游戏的开发。但是游戏开发本身是一个挺枯燥的过程,因为总是在重复做一样的事情。所以,后来他决定继续深造,目前,他已经拿到了硕士学位,现在在开展博士课题的研究,并打算在该成果的基础之上继续做研究。
  • 黑龙江抽检人造板甲醛释放几乎全部超标
    点击可看大图  新晚报4月14日讯 昨天,记者从省工商管理局获悉,日前该局对流通领域人造板质量进行了抽检,结果显示,大森、金诚等18款人造板被确定为不合格产品,其中17款存在甲醛超标问题。据了解,目前不合格产品已下架,工商部门近期将依据检验结果依法对经营者进行处置。  据省工商局工作人员介绍,人造板就是利用木材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混合其他纤维制作成的板材。人造板材种类包括家装中常用的刨花板、中密度板、细木工板(大芯板)、胶合板,以及防火板等装饰型人造板。在本次抽查检验中,对人造板的静曲强度、甲醛释放量、浸渍剥离性能、含水率、吸水厚度膨胀率等项目进行检验。其中,甲醛释放量是反映产品安全性能极其重要的指标,甲醛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静曲强度是衡量产品受外力作用抵抗变形的能力 吸水厚度膨胀率是反映产品的耐水性能和尺寸稳定性能,此值越高耐水性能越差 浸渍剥离是反映产品的耐水性能的重要指标 含水率是衡量产品板型稳定的主要因素,偏高或偏低都会导致产品翘曲变形等。  对此,省工商局提示人造板产品是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的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要看其生产许可证编号是否清晰标注。
  • 揭秘存在潜在危害的“人造生命”实验室
    亿万富豪企业家克莱格-文特尔两年前创造了一种生命形式,他是一个争议性人物,被同事戏称为“戴斯-文特尔(Darth Venter)”  美国塞莱拉基因公司总裁文特尔在白宫东翼的房间宣布完成最初的人类基因组排序    “人造生命”会对人类构成威胁吗  顶级专家呼吁,有必要建立一个体系,用来严密监督世界各地存在潜在危害的“人造生命”实验室。美国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发出警告说,目前还没办法监控肆意进行“生物合成”的实验室,所以,无法确保它们创造的东西都是安全的。  2010年,一名科学家把合成DNA加入到一种细菌的细胞里,创造出“新”的生命形式,“合成生物学”领域由此诞生。一名牛津大学伦理学家发出警告说,它为“可能的最强大的生化武器”敞开了大门。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合成生物学项目推荐利用一种“记分卡”来确保实验室能够遵循总统委员会2010年颁布的指南。当年亿万富豪企业家克莱格-文特尔创造出世界首个人造生命形式后,该委员会的13名科学家向奥巴马总统提交了一份报告。从那以后,合成生物学领域发生了变化。那些自称“生物黑客”,并把该领域称之为“DIY生物学(DIYBio)”的狂热人士,开始进行他们自己的“合成生物学”试验项目,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凯-奥尔重新改编了大肠埃希氏菌的基因组。  纽约、波士顿和旧金山都成立了自由的“绅士空间(Genspace)”生物学实验室,这里为科学家提供自行进行试验的仪器,不受法规管制。上述报告建议:“随着该领域不断进步,政府应该继续评估合成生物学研究存在的特殊安全风险。”总统委员会执行理事瓦莱丽-博纳姆说:“该委员会成员在这份报告里着重强调了合成生物学保持透明度、交换意见和责任心的必要性。”为了对第一批“合成生命形式”做出响应,奥巴马总统2年前要求该委员会提交报告。亿万富豪企业家文特尔2010年首次创造出“人造生命”并将其命名为“辛西娅”Synthia)”。  牛津大学伦理学家朱利安-萨瓦莱斯库教授提及文特尔的发现时称:“文特尔开启了人类史上最深奥的一扇门,或许它能预见人类的命运。也许未来人们会利用它制造最强大的生化武器。现在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在确保没有虫子的情况下吃掉水果。”威尔逊中心合成生物学项目负责人大卫-雷赫斯基说:“该委员会的报告是一份地标性文件,像很多此类报告一样,它促使产生了一个框架,但是目前还没有用来追踪合成生物学进展的机制。我们的目的是确保这份报告能够促使该领域发生一些改变。”  威尔逊中心建议利用网络“记分卡”凸显那些不好的合成生物学项目。“8日公布的记分卡,主要用来监督总统委员会的报告提出的建议的执行情况,该报告涉及的是有关生物伦理问题的研究。”这份报告包括涉及到一系列话题的18项建议,这些话题从风险评估到职业道德教育和公众参与,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 MIT2018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揭晓 “人造胚胎”、“基因占卜”入选
    p  自2001年以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每年都会评选出10项突破性技术。对于“突破”一词到底如何定义?MIT编辑部表示,可能我们的TOP10里面有一些技术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另外的一些已经处于商业化的顶端。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一种技术,或者说是一种技术的集合,它能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天,MIT公布了2018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10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600" height="368" title=""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368px " alt=""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uepic/0ccd8c87-84ff-4a3b-8e45-b274d6c1d17e.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br//pp style="text-indent: 2em "3D金属打印机(3-D Metal Printing)、人造胚胎(Artificial Embryos)、传感城市(Sensing City)、给所有人的人工智能(AI for Everybody)、对抗性神经网络(Dueling Neural Networks)、巴别鱼耳塞(Babel-Fish Earbuds)、零碳排放天然气(Zero-Carbon Natural Gas)、完美网络隐私(Perfect Online Privacy)、基因占卜(Genetic Fortune-Telling)、材料的量子飞跃(Materials’ Quantum Leap)等入选了MIT2018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人造胚胎(Artificial Embryos) /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53, 153, 153) "img alt=""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uepic/f1dfe8c7-4f42-4acd-a749-215c18075ebe.jpg"/br//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53, 153, 153)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突破性:/strong未使用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研究人员仅从干细胞就创造出了胚胎样结构(embryo-like structure),为创造生命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重要性:/strong人造胚胎将使研究人员更加容易地研究人类生命的神秘起源,但这一技术也正在引发新的生物伦理争论。/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可用性:/strong现在/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关键研究者:/strong剑桥大学、密歇根大学、洛克菲勒大学/p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一项重新定义了如何创造生命的突破性研究中,英国剑桥大学的胚胎学家们仅利用干细胞(没有卵子,没有精子,只是从另一个胚胎中取出的细胞)就培育出了逼真的(realistic-looking)小鼠胚胎。/pp style="text-indent: 2em "领导该研究的Magdelena Zernicka--Goetz说:“我们知道,干细胞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但我们真的没有意识到,它们能够如此完美地自我组织(self-organize)。”/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不过, Zernicka--Goetz表示,她的“合成”胚胎可能不能发育成小鼠。这也不是Zernicka-Goetz的目标。她想要研究,一个早期胚胎中的细胞如何开始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她还说,他们的下一步计划是用人类干细胞生成人造胚胎。密歇根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相关的研究。/pp style="text-indent: 2em "人工合成的人类胚胎将是科学家们的福音,可以让他们弄清早期发育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同时,由于这类胚胎是从易操作的干细胞发育而来的,因此,研究人员将能够利用各种工具(如基因编辑)在它们生长的过程中调查它们。不过,/pp style="text-indent: 2em "人造胚胎这一突破技术也引发了伦理问题。如果它们变得与真实的胚胎难以区分,我们该怎么办? 在它们能够感觉疼痛之前(before they feel pain),它们能在实验室里成长多久? 生物伦理学家们说,我们需要在科学竞赛愈演愈烈之前解决这些问题。/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给所有人的人工智能(AI for Everybody) /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53, 153, 153) "img alt=""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uepic/28c2be62-1345-4438-9d72-c98f1fc6d3f1.jpg"/br//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53, 153, 153) "MIGUEL PORLAN /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突破性:/strong基于云的人工智能技术(Cloud-based AI)使得这项技术的使用更便宜、更容易。/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重要性:/strong目前,AI的使用由少数几家公司主导,但作为一种基于云的服务,它能够被更多的人使用,从而推动经济增长。/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可用性:/strong现在/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关键研究者:/strong亚马逊、谷歌、微软/pp style="text-indent: 2em "迄今为止,人工智能主要是像亚马逊、百度、谷歌和微软这样的大型科技公司以及一些初创公司的“利器”,对许多其他公司和经济领域来说,AI系统太昂贵,且太难完全实现了。/pp style="text-indent: 2em "那么,让AI更普及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基于云的机器学习工具正在将AI带给更广泛的群体。到目前为止,亚马逊的 AWS 子公司主导着云AI(cloud AI),而谷歌正试图用TensorFlow(一个开源的AI库)来挑战它的地位。拥有自己AI云平台Azure的微软则选择与亚马逊合作,推出了一款开源深度学习库—— Gluon。/pp style="text-indent: 2em "这些公司中的哪一家会成为提供人工智能云服务的领导者,目前还不清楚。但对于赢家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如果人工智能革命将会在经济的不同领域更广泛地扩散,那么,这些云产品将是不可或缺的。/pp style="text-indent: 2em "目前AI主要应用于科技行业,许多其他行业一直难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医疗、制造以及能源等行业如果能够更全面地推行人工智能技术,那么,这些行业可能将产生巨大的改变。/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对抗性神经网络(Dueling Neural Networks) /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53, 153, 153) "img width="600" height="441" title=""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41px " alt=""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uepic/4b3da4e4-0c2e-4537-a1ac-07111a1ab6b5.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br//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53, 153, 153) "DEREK BRAHNEY/spanbr//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突破性:/strong两个AI系统可以通过相互对抗来创造逼真的图像和语音,此前,机器从未有过这种能力/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重要性:/strong这给机器带来类似想象力的能力,可以让它们不再那么依赖人类,同时也把它们变成了一种数字造假工具。/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可用性:/strong现在/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主要研究者:/strongGoogle Brain、DeepMind、Nvidia/pp style="text-indent: 2em "人工智能(AI)在识别事物方面变得越来越擅长了:向它展示一百万张图片,它能以惊人的准确性告诉你哪张照片描绘了一个行人穿越街道。但是AI几乎不可能生成行人的图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能创造出大量逼真的合成画面,比如在各种环境下的行人。这样,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在不出门的情况下使用这些图片进行训练。/pp style="text-indent: 2em "但问题是,创造一个全新的东西需要想象力,而这一直困扰着AI。 直到2014年,蒙特利尔大学的一名博士生Ian Goodfellow在一家酒吧的学术辩论中,率先想到了解决方案。这种方法被称为“对抗式生成网络”(GAN),它采用了两种神经网络(人脑的简化数学模型,这是现代机器学习的基础),并在数字版猫捉老鼠游戏中相互对抗。/pp style="text-indent: 2em "这两个神经网络都是在相同的数据集上进行训练的,其中一个被称为“发生器”(generator),负责依照所见过的图片来创造新的图片。另一个被称为鉴别器(discriminator),负责识别它所看到的图片是否像训练时的图片,还是发生器产生的虚假图像。/pp style="text-indent: 2em "渐渐地,发生器可以创造出鉴别器不能识别出的图片。这项技术已经成为AI在过去十年中最有希望的进展之一,它能够帮助机器“骗过”人类。/pp style="text-indent: 2em "目前,GAN已经被用于制作非常逼真的语音和假图片。举个例子,芯片制造商Nvidia的研究人员用明星照片训练出一个GAN系统,而这个系统生成了数百张不存在但看起来很真实的面孔。另一个研究小组则生成了很逼真的梵高作品。进一步训练之后,GAN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重新创造图片,比如在干净的道路上铺上一层雪,或者把马变成斑马。/pp style="text-indent: 2em "但GAN也不总是完美的,它可能会生成有两套把手的自行车或者,眉毛错位的脸。但由于图片和声音的逼真,一些专家认为,在某种意义上,GAN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理解它们所见所听。这就意味着,随着想象力的获得,AI也有可能开始理解它在这个世界上所看到的东西。/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基因占卜(Genetic Fortune-Telling) /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53, 153, 153) "img width="600" height="441" title=""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41px " alt=""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uepic/a16c869e-d862-484d-8146-12195a7a1f44.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br//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53, 153, 153) "DEREK BRAHNEY/spanbr//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突破性:/strong科学家可以使用基因来预测人们未来患心脏病、乳腺癌的风险,甚至可以预测IQ。/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重要性:/strong基于DNA水平的预测技术可能是公共健康领域下一个重要突破,但它也会增加基因歧视风险。/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可用性/strong:现在/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主要研究者/strong:Helix、23andMe、Myriad Genetics、UK Biobank、Broad Institute/pp style="text-indent: 2em "将来有一天,婴儿出生时就会得到一份DNA检测报告。这些报告将提供他们患心脏病或癌症的几率,是否对烟草上瘾,以及是否比一般人更聪明的预测。由于大型基因研究的陆续开展,这一天很快就会来临。/pp style="text-indent: 2em "事实证明,最常见的疾病和包括智力等许多行为特征,都不是一个或几个基因的结果,而是许多基因作用的结果。利用正在进行的基因研究的数据,科学家们正在创造他们所谓的“多基因风险评分”。/pp style="text-indent: 2em "尽管新的DNA检测提供的只是概率,而不是精确诊断,但它们仍可以极大地造福医学的发展。比如说,医生可以建议乳腺癌高危的女性多做乳房x光检查,而低风险的女性乳房x光检查则少做些,那么这些检查可能帮助发现更多的真正患癌症的病人,并能够减少 “假警报”的情况。/pp style="text-indent: 2em "此外,制药公司还可以在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或心脏病等疾病的预防性药物的临床试验中使用这些信息,他们通过挑选患病风险更高的志愿者,从而可以更准确地测试药物的效果。/pp style="text-indent: 2em "但问题是,这些预测远非完美。谁想知道他们未来可能会患上老年痴呆症?如果癌症风险评分低的人推迟接受筛查,然后又患上癌症怎么办?/pp style="text-indent: 2em "多基因评分也有争议,因为它们可以预测任何个体特征,而不仅仅是疾病。比如说,他们现在可以预测一个人在智商测试中表现的10%。随着评分技术的提高,DNA智商的预测很可能会成为常规的检测。但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将如何使用这些信息呢?/pp style="text-indent: 2em "行为遗传学家EricTurkheimer表示,基因数据是把双刃剑。“基因占卜”既让人兴奋,也令人担心。/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参考资料/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10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 2018/p
  • 广东人造鸡蛋经检为真鸡蛋 或特殊条件下自然变化
    河北平山县产的鸡蛋近日卷入广东雷州市“人造鸡蛋”风波。10日,广东省湛江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出具了检测报告,结果显示,抽样送检的样品均为真鸡蛋,并未发现“人造鸡蛋”。  2月7日,媒体披露,广东雷州市洪都大酒店出现疑似“人造鸡蛋”,熟蛋黄往地板上用力狠摔也摔不烂,且能“蹦高”40多厘米,初步调查认为鸡蛋可能来自河北平山县。随后,这一事件被媒体连续报道。  广东省湛江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对鸡蛋样品进行了严格检测,包括鸡蛋中含有的营养物质是否属于正常值,是否有假鸡蛋中可能含有的成分,如添加的人工合成色素柠檬黄和日落黄等。  专家分析认为,在长期低温等环境作用下,蛋黄、蛋白也可能会变质凝固,的确可能会产生弹性,不排除是特殊条件下真鸡蛋出现自然变化。  这一事件引起河北石家庄市高度重视,并派出专人赴平山县督导。平山县政府成立了 “人造鸡蛋”问题调查核实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实行“日报告”制度,连夜对全县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养殖场、饲料加工企业、仓库、超市、商店、餐饮服务等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特别是小作坊、小加工点,逐厂逐点开展无缝隙、拉网式排查核实,均未发现“人造鸡蛋”。
  • 赵宇亮/陈春英/谷战军研究团队——人造纳米材料的毒性研究
    近几十年来,纳米材料或纳米产品在能源、航空航天、农业、工业、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得到了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然而近些年报道的纳米材料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造成的潜在负面影响引起了各界的担忧,这催生了“纳米毒理学”领域的诞生。该领域主要研究纳米材料或纳米产品在生命周期内对生物的不良健康影响,并进行安全性评估和风险管理,最终实现纳米材料的安全生产、使用和废弃。大量的基础毒理学研究和国际纳米技术标准表明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组分、尺寸、形状、表面化学、结晶度、溶解度、氧化还原电位等会广泛地影响纳米材料与生物体在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层次上的相互作用。因此,深入了解纳米材料的理化性质在介导不同水平纳米–生物相互作用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利于实现进行可靠的纳米毒性评估,也有助于设计更加安全的纳米产品。为此,赵宇亮/陈春英/谷战军团队在Particuology上发表综述文章,深入探讨了人造纳米材料的关键物理化学性质对诱发潜在生物毒性的影响。该文章首先概述了纳米材料如何在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与生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了尺寸、形状、化学性质、表面化学,以及上述理化性质所介导的纳米材料的团聚/聚集、生物冠形成和降解等行为对其毒理学特征的影响。另外,该文章还介绍了研究纳米–生物相互作用的主要分析方法、不同地区和/或国家目前对含纳米材料产品的监管和立法框架,提出了纳米毒理学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以期为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图1. 纳米材料的毒性相关特性及研究纳米–生物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器官、细胞、分子层面上的纳米-生物相互作用根据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人造纳米材料对人类的主要暴露方式包括肺部吸入、口服摄取、皮肤接触和静脉注射等。大多数经肺、胃肠和皮肤暴露的纳米产品会被滞留在暴露器官中并可能在被机体逐渐清除之前诱发毒性;只有少数局部暴露的纳米材料可能被吸收到血液和/或淋巴循环。由于缓慢的剂量率、独特的吸收途径和特殊生物冠的生成/演变,非静脉注射的纳米材料在体内分布更广泛、更均匀。相比之下,静脉注射纳米材料则更快地从血流中清除,并主要聚集在富含单核-吞噬系统(MPS)的器官,如肝脏和脾脏。此外,无论暴露途径如何,进入体循环的纳米材料可能通过血脑屏障、血睾丸屏障和胎盘屏障,并对这些器官造成影响。基于纳米材料的性质,其代谢和排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肾脏。综上,根据纳米材料的毒物动力学过程,可以推断肺、肠、肝、脾和肾是纳米材料的主要毒性靶点。 图2. 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纳米生物相互作用。(a) 毒物动力学(即纳米材料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b) 纳米材料的潜在毒性机制在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纳米材料可能粘附、切割、嵌入细胞膜而造成膜损伤,或被细胞内化而进入细胞。包括网格蛋白依赖、小窝蛋白依赖、非网格蛋白和非小窝蛋白依赖的内吞、微胞饮和吞噬在内的多种胞吞途径是纳米材料进入细胞的主要方式。不同的内化途径将进一步影响其在细胞内的定位、命运和下游的细胞毒性。纳米材料通过多种毒性机制发挥细胞毒性,本质上可归因于其对细胞组分和结构的氧化损伤和物理损伤。一方面,纳米材料可以通过促进活性氧(ROS)的生成、消耗细胞内抗氧化系统和/或干扰线粒体的功能而引起氧化应激,造成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的氧化损伤。另一方面,纳米材料可能会改变生物大分子的构像和功能,通过直接的生物物理相互作用干扰或破坏细胞。二者可能引起的下游事件包括:细胞膜渗漏、线粒体功能障碍、溶酶体膜通透性(LMP)、内质网应激、刺激或阻断涉及细胞增殖和死亡、细胞骨架破坏、基因毒性等信号通路,最终导致炎症反应、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死亡(凋亡、坏死、自噬、铁死亡和焦亡等)。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关键特性 本节作者重点讨论了经合组织成立人造纳米材料工作组提出的11种典型纳米材料(包括纳米氧化铈、纳米氧化锌、纳米二氧化钛、金纳米材料、银纳米材料、富勒烯、多壁碳纳米管、单壁碳纳米管、纳米粘土、二氧化硅、树状聚合物)的关键理化性质以及其所介导的团聚/聚集、形成生物冠和降解行为对不同水平纳米–生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化学组成纳米材料核心的化学本质决定了纳米材料的溶解性、催化活性、氧化还原能力、电离特性、与生物大分子的亲和性,从而决定了纳米材料的毒性及其机理。除了核心纳米材料的化学性质,表面涂层/接枝和元素掺杂等材料设计也会影响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特征。元素掺杂通过改变纳米材料的催化性能和溶解特性而影响其毒性。另外,纳米材料制备过程中的金属和杂质残留、内毒素污染等也是其生物毒性的潜在来源。粒径经肺、胃肠、皮肤暴露的纳米材料,其吸收行为表现出不同的尺寸依赖性。体循环中的纳米材料因其尺寸不同可能发生:快速经肾脏清除、被肝脾吞噬而积聚、经胆汁排泄或实现相对长的血液循环而遍布全身,可见其分布和排泄行为也受尺寸的影响。在细胞水平,尺寸是影响纳米材料内吞途径的重要因素。另外,尺寸直接影响纳米材料造成氧化应激和物理破坏的能力。形状纳米材料可以制成多种形状,如纳米球、纳米管、纳米棒、纳米线、纳米立方体、纳米片等。不同形状的纳米材料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毒代动力学行为、细胞摄取和毒性效应。这可能与形状影响纳米材料晶面暴露、催化性能、生物冠形成等有关。表面特性由于纳米生物相互作用通常发生在纳米–生物界面上,故而纳米材料的表面性质(特别是表面电荷、表面疏水性和表面原子/基团)对其吸收、分布、排泄、细胞摄取及毒性潜力等至关重要。这些表面特性通过综合影响纳米材料在生物介质中的分散性、所形成的生物冠、与细胞表面配体的亲和力、核心纳米材料的ROS生成能力和有毒离子释放程度等方面而发挥作用。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生物转化行为纳米材料由于其超高的表面能而极不稳定,倾向于发生系列转变以降低其表面活性。形成团聚体、表面吸附生物分子而形成生物冠、发生降解是其常见的降低表面能的方式。聚集状态本质上,团聚对纳米材料的毒物动力学、细胞摄取和毒性的影响可归因于纳米材料表观尺寸的增强。在人体暴露前形成聚集体可极大地减小经肺、肠、皮肤的吸收而降低系统暴露风险和毒性。然而,纳米材料一旦进入或在机体中形成聚集体,似乎具有很高的毒性潜力。在细胞水平,团聚状态可以改变原始纳米材料的细胞内化途径和摄取程度而产生复杂的影响。总之,团聚状态对最终纳米毒性的影响仍存在争议,需进一步讨论。生物冠的形成及演化生物冠的形成及演化高度依赖于初级纳米材料的理化性质(如尺寸、表面化学、形状等)及其周围生物环境。它会改变原始纳米材料的合成特性并赋予其全新的生物特性。生物冠在介导纳米生物的吸收、血液循环、分布、代谢、细胞摄取和毒性机制等多种相互作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纳米材料表面生物冠的形成可缓解其非特异性的毒害作用,这可能与生物冠抑制细胞摄取、减少ROS生成、降低团聚率、减轻有毒表面活性剂诱导的细胞毒性,减缓纳米材料溶解及释放有毒金属离子等有关;然而生物冠可能具有激活免疫而诱发炎症、改变基因表达、诱发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等负面影响。生物降解纳米材料暴露可能会经历恶劣的胃肠道环境、肝细胞微粒体酶、MPS系统的酸性富含氧化性物质和离子的溶酶体环境,这都将挑战纳米材料的完整性并促进其降解。根据降解程度和速率、完整纳米材料和降解产物的毒性潜力,生物降解对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特征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银纳米材料降解释放银离子已经被认为是其毒性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而二硫化钼纳米片降解产生的钼酸盐可以参与肝细胞的钼酶合成并提高其活性。吸入不可降解的碳纳米管会长时间聚集在肺部而诱发肉芽肿、肺泡炎和纤维化反应。纳米毒理学研究的分析方法 本小节作者首先从分子层面探讨了用于原位分析蛋白冠结构、组成、形成动力学的先进技术,接着在细胞层面介绍了用于可视化纳米材料摄取、转位、毒性作用的高分辨显微镜成像和质谱成像技术、以及基于流式的单细胞技术和多组学技术;最后,在器官层面概述了纳米材料的体内定量方法和活体成像技术用以研究纳米材料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图3. 针对不同水平纳米-生物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纳米产品的监管 现阶段,世界各国对含纳米材料产品的监管由现有的一般和特定行业的监管和立法体系覆盖。例如,不同领域纳米产品在欧盟的流通均须遵守the 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 regulations和the Classification, Labelling and Packaging Regulation regulations。此外,欧洲食品安全局、欧洲医药局、健康和消费者保护联合研究中心以及欧洲工作安全与健康机构等细分机构还出台了针对本领域纳米产品的监管办法和指导。另外,各国普遍认为纳米材料的风险评估应在个案基础之上,可能的风险与特定的纳米材料和特定的用途有关。比如,美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以特定纳米产品作为重心,通过上市前审查和/或上市后监管系对其进行监管。FDA针对纳米材料的详细监管参见“FDA’s Approach to Regulation of Nanotechnology Products”。美国的环境保护署还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包括Toxic Substances Control Act, Federal Insecticide, Fungicide and Rodenticide Act, Clean Air Act, and Clean Water Act等对纳米材料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监管。虽然目前纳米材料与普通化学品有着相似的监管和立法框架,但几乎所有的监管机构都对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的几乎每个阶段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推出了指南或标准化。还有一些倡导者呼吁建立专门针对纳米材料的立法和监管框架。相信随着纳米材料风险评估的发展,对纳米材料的监管和立法将进一步完善。总结与展望 尽管纳米毒理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一,确定纳米材料毒性与其理化特性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困难。为此,通过精细的材料设计和制造提供一个可在单变量水平控制的覆盖广泛毒理学相关性质的纳米材料库尤为紧迫。第二,有相当一部分的毒理学研究忽略了诱导纳米毒性的现实情况。在这方面,有必要避免内毒素污染、未纯化或分离的有毒催化剂/表面活性剂和剂量过大而造成的毒性。第三,针对纳米材料在生物环境中的动态转化,特别是非静脉注射给药的纳米材料所形成的生物冠,对其毒性的影响仍然十分匮乏。第四,基于多组学技术的系统毒理学手段对微小的生物分子改变的解读具有挑战性,很难获得纳米材料毒性机制的整体图像。幸运的是,上述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有望通过精细的实验设计、先进的原位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发展来解决。这些努力将在纳米材料理化性质和纳米生物相互作用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带来重大突破,从而促进人造纳米材料的风险评估和管理,以及更好地设计生物兼容的新型纳米产品。
  • 世界最小人造泵问世 仅一个红血球大小
    北京时间5月20日消息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科学家揭开了迄今制造的最小人造泵的神秘面纱,这个人造泵只有一个人体红血球大小。  中美联合研究小组利用超快速激光脉冲在玻璃棒中造出比人发还细的管道。这些管道的玻璃壁可以导电。科学家通过“打开”和“关闭”这种导电性,驱动微型液压泵运转。他们在最新一期的《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上描述了这一研究成果。  中美联合研究小组表示,微型液压泵可以用来给单细胞注入微量药液,或从可能患病或遭感染的细胞中提取样本。这一技术依赖于玻璃(众所周知的绝缘体)成为“临时性导电体”的能力。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家艾伦-亨特(Alan Hunt)领导实施了这项研究。他解释说:“当你在纳米级水平下运用技术时,一切都与过去不一样了。”  亨特和同事利用激光技术在玻璃管上蚀刻出一个直径仅为500至600纳米的狭小管道,管道一端被封闭形成一个末端。接着,研究小组给管道填入导电液体,造出“液体丝”。在这些微小刻度下,一旦存在强电场,玻璃末端暂时起到导电体的作用,携带来自液体的电流进入微型液压泵。  当电流反向活动时,玻璃末端重新变成绝缘体。这一过程不断应用与反转,就为微型液压泵提供了能量,令其能够以千万亿分之一秒的速率控制液体流动。经由这一过程,电流就能在纳米级水平下被诱导于正常情况下不导电的物质中。这会给该物质带来巨大变化,令其可以让火花穿过。  许多“纳米设备”都是用玻璃制成,而这种新奇的方法就免除了合并传导性金属物质的需要,在纳米刻度下,很难精确地合并这种金属物质。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新型玻璃电极在用于未来医学治疗的微型设备制造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 英研制最精密人造胃 可用于食品药品测试
    在英国食品研究所的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检查动态胃模型设备,这个设备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精密的人造胃,可用于食品及药品测试。(图片提供:英国食品研究所)  英国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人造胃,相信这将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精密的人造胃。  这种人造胃将能解答食品结构、生物活性成分潜力和普通食品安全等问题,并且经过进一步开发,这种装置能够替代或是先于高成本的人体生物实验,从而在药品测试中对药物进行评估。  这一内脏模型由英国食品研究所的科学家负责研发,这可能是目前唯一的能够把消化时出现的物理、机械和生物化学环境知识结合在一起的人类胃模型。正确理解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是食品工业继续创新的关键,尤其是对不断增加的新的功能性和特殊食品领域以及筛选具有生物活性潜力的化合物来说尤为如此。  通过体外实验模拟胃里来自食物和药物的化学物质、营养物质和活动的代谢、消化和排放特点,一直是一个尚未得到高度实现的领域。对食品工程学关注的增加,尤其是对食品中已认定营养物质、维生素和微量植物成份等包含物关注的增加,需要对这些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代谢和排泄具有更准确的理解。同时,针对合理剂量形式的设计而不断出台的药品规则也刺激了对开发一种具有先兆性胃模型的兴趣,这个模型可以用来描述药物的释放、分解和分布。  该项目的负责人Martin Wickham博士表示:“许多食品公司都已经在使用这个模型了。但是,目前它们都是把自己的研究直接外包给英国食品研究所。”  随着开发内脏模型的科学家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在未来的12到18个月里,这些公司或许就可以购买并在内部安装模型内脏,协助自己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Wickham博士介绍说,原型已于大约两年前开发出来,分成三个部分,能够反映真实的人类胃部活动。第一部分模拟胃部的主体,以不均匀的混合为特点,随后就是独特的胃空状态。第二部分是胃部叫做窦的部分的模型,它以能够分解食物结构的较强机械力为特点。最后一部分模拟小肠(十二指肠)中的情况,包括pH值的变化。Wickham说:“我们想要开发出与人类系统相近的模型。”  如果最高级内脏模型能够按照原计划继续进行的话,那么食品行业的测试可在18个月后得以实现。(群芳)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