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塑料膜检测仪

仪器信息网塑料膜检测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塑料膜检测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塑料膜检测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塑料膜检测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塑料膜检测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塑料膜检测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塑料膜检测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塑料膜检测仪相关的资讯

  • 塑料粒子及PVC粉末黑点外观检测仪一体机面世
    近日,卡尔帕斯(塑料黑点缺陷扫描仪厂家)总部传来消息,用于检测塑料树脂黑点和PVC黑点杂质的产品在一台机上自由切换的技术完美解决。 塑料树脂粒子表面外观上会出现黑点、黑斑点,甚至整颗都是色粒,将粒子快速挑选出来并进行分析是几乎每个工厂质检部门都希望的事情,用人眼按照现行国标1公斤的方法,量太大,重复性差,颗粒外观仪器法国家标准在2016韵鼎公司承办至今仍在推荐,黑点缺陷扫描仪检测技术也越来越好,快速、重复性高。 PVC粉末中也经常存在黑点或杂质,很多生产厂在经过对比后,选择卡尔帕斯黑点缺陷扫描仪的产品。 有些客户两种产品都有,虽然原来的技术也是一台主机就可以测量塑料粒子和PVC粉末的黑点外观,但需要更换备件,现在两者的一体化设计让这类客户非常方便测试。 到目前为止,卡尔帕斯黑点缺陷扫描仪产品多模块化的设计可以自由组合完成客户任意对颗粒或粉末样品中黑点、黑斑点、色粒、纤维、拖尾、连粒及塑料膜上鱼眼的快速测量、评估。
  • 我国塑料包装检测仪器市场崛起
    目前国内塑料凹版油墨以溶剂型油墨为主,超标的苯对人体危害极大,而凹印速度高,必须使用挥发性强的油墨才能满足印刷要求,这使得环保问题在凹印工艺中尤为突出。水性油墨由于不含挥发性有机溶剂,完全消除了溶剂型油墨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避免对包装商品产生污染,是目前各种油墨中唯一经过美国FDA认可的无毒油墨。目前国内仅有极少数厂家生产该品种水墨,但由于水性油墨在凹版印刷中其附着力、印刷速度、光泽等方面还不能完全达到溶剂型油墨性能水平,一时无法满足塑料薄膜彩色包装印刷厂商的要求。  在国家和用户要求包装制品严格按标准生产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用于包装原辅材料和制品的检测仪器市场开始渐热,各种国产和进口的包装专用检测仪器纷纷出现在市场上。  据统计,我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包装企业有1万余家,其中近三分之一为塑料包装制品企业。这些企业中过去只有少数企业拥有自己的检测试验室,而现在小企业也开始重视建立自己的检测室。专家指出,由于塑料包装制品大多具有阻隔水蒸气、氧气、二氧化碳功能,所以有关这方面检测仪器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 2分钟快速检测!环保可降解塑料检测仪等快速检测仪器助力深圳“快速检测+管办服”改革
    近日,深圳市市场监管局举行了“快速检测+监管、办案、服务”改革试点启动仪式。市场监管和执法中强调应用快检技术,目的是为了提升监管效率和质量,强化快处效能。本次改革试点重点强调了根据基层监管实际,开展产品质量风险监测、结果比对,提升快检精确度和适用范围;建立完善规则,坚持快检技术和基层监管、执法、服务一体化推进,助力深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改革试点启动仪式上,深圳市检测院技术人员现场展示了电源适配器、塑料购物袋等产品质量的检测过程与结果。其中,环保可降解塑料快速鉴别检测仪格外亮眼,该仪器依托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通过校正模型的建立,实现对未知样本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实现2分钟内同时得到样品是否可降解和材质成分结果,突破了传统测量技术生物降解性受降解环境影响因素多、生物降解体系复杂、环境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难以控制、耗时长、成本高等技术难点问题,从检测设备与技术上支撑塑料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图片来源于央广网早在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便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更加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强调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知名品牌,以及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同时鼓励更多的效益好、技术水平高、行业信誉优的检验检测企业进入检验检测行业。尤其在当前新的市场监管模式下,快检方法、快检设备、快检标准等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将有更大的空间。
  • 在线色差仪进行塑料薄膜颜色检测
    塑料薄膜的颜色是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中至关重要的元素。通过选择适当的颜色,塑料薄膜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从而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和销售潜力。同时,特定的颜色也可以建立品牌的识别度和差异化,使消费者能够迅速辨认出属于特定品牌的产品。颜色不仅传达产品的特性和价值,还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与他们建立情感连接。因此,塑料薄膜的颜色选择应该经过精心考虑,以确保与产品定位、目标受众和品牌形象相契合,从而实现市场竞争的优势和品牌的成功。本文将介绍ERX130在线色差仪在塑料薄膜的色彩颜色解决方案。ERX130在线色差仪用于测量和评估塑料薄膜颜色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它是一种高精度的仪器,采用先进的光学技术和色度学算法,可提供可靠的颜色测量结果。ERX130在线色差仪具有生产线反射测量、与ESWinQC或CLCC连接、300mm测量距离和90mm测量光斑以及在线反射测量等优点,提供便捷、准确和实时的塑料薄膜颜色测量解决方案。这种仪器专为小型结构化图案样品的反射测量而设计。它的目标是帮助操作人员及时预警色彩问题,以避免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昂贵的浪费、返工和推迟上市等问题。当与ESWinCLCC软件配套使用时,ERX130在线色差仪将成为自动化在线质量控制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实现自动调整色彩,从而满足各种工业应用的要求。另外,ERX130非接触式在线色差仪可用于避免生产线出现错误。它可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进行反射测量,确保及时发现并纠正色差问题,无需停止生产。配合ESWinQC软件使用,该仪器能够为操作人员提供实用的指导,使其能够立即采取措施来纠正问题。该仪器操作简单,支持与特定标准或绝对测量值进行比较,能够在人眼察觉色差之前识别出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从而避免批次损失而且凭借同轴光学测量结构、远距离测量和大测量光斑特点,ERX130在线色差仪非常适合监测各种带纹理、精细图案和反光工业材料,包括乙烯基、纺织品、颜料、油漆、石膏、薄膜以及粉末和沙子等散装货物。ERX130在线色差仪作为高精度的工具,为塑料薄膜颜色的准确性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它的使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确保产品的色彩一致性和质量稳定性。作为色彩管理的可靠伙伴,ERX130在线色差仪为企业实现市场竞争优势和品牌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持。“爱色丽彩通”是丹纳赫公司旗下的品牌,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成立于1958年。作为全球领先的色彩趋势、科学和技术公司,爱色丽彩通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帮助品牌、制造商和供应商管理从设计到最终产品的色彩。
  • 研究发现矿泉水塑料瓶含雌激素成分
    研究发现矿泉水塑料瓶含雌激素成分 不利于健康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报道,目前塑料包装方兴未艾,塑料瓶装矿泉水更是琳琅满目,如果你认为瓶装矿泉水是干净的话,那么现在就该重新考虑了。据德国歌德大学的水中生态毒物学系的马丁瓦格勒和乔格奥尔曼研究发现,塑料瓶装饮用水含有雌激素化学成分,不利健康。  科学家通过分析市场上正在销售的矿泉水,发现有雌激素化学成分从塑料包装中渗透到饮用水中。而且,这些化学成分在活的生物体内确实能发挥作用,能加快新西兰田螺晶胚的发育。  此发现首次证实从塑料包装中渗透出来的化学成分具有雌激素的实际功能。此研究发现发表在世界第二大学术出版巨头Springe最新出版的《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杂志上。  为了查明包装材料中的化学成分是否渗透到了食品中,科学家检测了德国在售的20个品牌的矿泉水,其中9种为玻璃瓶装的,9种是塑料瓶装的,另外二种为纸和塑料膜的复合材料包装的。科学家从这些产品中抽取水样品,之后用这些样品水做新西兰田螺的繁育实验,以确定此外源雌激素的来源和功能,结果发现有60%的样品包含有雌激素化学成分,其中33%的玻璃瓶装水包含有雌激素,而包含有雌激素的塑料瓶装水则高达78%。而且,玻璃瓶装水所含雌激素成分比塑料瓶装水少。此外,二种复合包装的饮用水品牌也都含有相当多的雌激素成分。  通过新西兰田螺繁育实验,科学家发现放在塑料瓶中繁育的田螺数量是玻璃瓶中的二倍。这些结果证明矿泉水中所含的人工合成的雌激素污染来自塑料包装所渗透的化学物质。
  • 高铁检测仪器推动大规模设备以旧换新——塑料行业实施指南
    日前,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方案》,提出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铁检测仪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现启动全国范围的仪器更换与置换活动,为2024年国家仪器设备更新行动做出大力支持,全力以赴为创新产业赋能增效。高铁检测仪器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立足检测仪器科技前沿,投入大量科研资金进行产学研合作,近年来持续不断的推陈出新,为科研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仪器年久,无法跟上日益增长的检测需求;标准更新,无法满足最新的测试方案要求;亦或者您有自动化、智慧化实验室的管理需求,欢迎您随时联系我们!高铁检测仪器有专业的技术团队为您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咨询,量身定制实验室更新升级方案,与您一起环保低碳,绿色换新。
  • 塑料软包装溶剂残留检测又有新规定
    5月22日,参加塑料软包装溶剂残留标准制定会议的北京兰德梅克公司王庆国高工对记者表示,这次塑料软包装溶剂残留检测标准草稿的修改会议上,把原来的取样要求取0.2m2,裁剪为1×3cm的小块,放入500ml玻璃瓶进行烘烤。改为取内表面积100cm2放入20ml玻璃瓶进行烘烤,并且样品不要求裁剪。  这次修改是根据国外最新标准制定的,新方法比原来有三个优点:  1、 面积减小后容易取样。因为对于已经分切的卷膜,因为要除去边缘处,面积太大不方便取样。  2、 减少复合膜层间粘合剂层的溶剂干扰。溶剂残留主要指表层印刷的溶剂残留量,如果裁剪成很多小碎片,层间粘合剂层暴露多,集中挥发的溶剂对结果影响大。  3、 方便操作,减少了工作量。  王庆国高工是国内最早关注软包装溶剂残留的权威人士之一,曾经主持设计了专门用于软包装溶剂残留的2061C 、3061C气相色谱仪,是这次会议专家组中唯一被邀请的塑料包装检测仪器生产代表。
  • 福建厦门市质检院塑料薄膜拉伸强度检测能力通过验证
    近日,福建省厦门市质检院塑料薄膜拉伸强度检测能力以“满意”结果通过验证。据悉,塑料薄膜拉伸性能是用来评价分析材料静态力学性能的参数,拉伸强度是用来判定材料初次出现破坏的应力点。影响塑料薄膜拉伸性能试验结果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样品本身,试验仪器、试样的状态调节处理和试验环境、操作过程等对结果影响也很大。此次厦门市质检院塑料薄膜拉伸性能测定的能力验证顺利通过,客观准确地反映出该院在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实力,说明该院在包装材料领域检验检测能力可为生产企业控制质量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为使用单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有效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据悉,厦门市质检院将以参加国内外能力验证为契机,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优质的技术服务,为包装材料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 从此告别复杂分析,安捷伦铝膜原位测试方案让微塑料检测轻松易行!
    为了进一步解决微塑料测试过程中操作复杂耗时的问题,且实现环境样品大规模实时监测研究的可行性,安捷伦最新推出了 8700 LDIR 红外成像搭配镀铝滤膜(0.8um, 25mm)进行微塑料原位分析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在保证测试结果精确度的同时,将进一步简化用户样品前处理的工作流程。镀铝滤膜安装及过滤流程使用镀铝滤膜(0.8um, 25mm)搭配小孔玻璃砂芯真空抽滤装置,对前处理完的样品进行直接过滤,并使用不含微塑料的水(提前过滤处理)冲洗瓶子和漏斗的内部各一次,尽量确保将瓶内的所有微塑料收集到。抽滤完成后,将滤膜自然晾干后安装到滤膜支架上,并尽量保持滤膜表面的平整度。具体操作流程如图 1 所示:图 1. 样品抽滤装置及滤膜过滤安装流程为保证滤膜的平整度,请使用提供的镊子对滤膜进行转移。与镀金滤膜相比,涂层的硬度增加使得镀铝滤膜不易折叠,用户能更加轻松地将其放置到滤膜支架上。使用 8700 LDIR 红外成像原位测试镀铝滤膜上微塑料颗粒为对比仪器测试结果的精度及准确性,我们使用了自动测试和手动计数方式来评估 LDIR 对镀铝滤膜上颗粒的检测能力。将 20µ m 透明聚苯乙烯微球悬浮于 10mL 无水乙醇中,然后使用镀铝滤膜直接进行过滤后上机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如下对比。LDIR 利用 1442 cm-1 对目标测试区域进行快速成像,软件对成像区域内的颗粒进行自动识别对上述同一测试区域生成的可见光图像进行高倍放大后,利用人眼手动计数的方式识别颗粒如图 2 所示,使用软件自动检测流程共测试出 31 个颗粒,而在可见光图像中通过人眼仅能识别出 30 个颗粒。结果表明,LDIR 对镀铝滤膜上的颗粒具有优异的检测能力。与容易出错的可见光图像颗粒检测方法相比,基于红外成像的自动颗粒检测方法的测试结果更加便捷精准,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降低了小颗粒人眼识别的辨别难度。图 2. 同一目标测试区域采集的两张图像。(A)通过固定波数红外成像图自动识别的微塑料颗粒总数;(B)通过高倍放大可见光图像人眼手动识别的微塑料颗粒总数颗粒数、粒径及定性结果数据重现性对比我们使用 Clarity 软件中的微塑料颗粒自动分析测试流程,从颗粒数、粒径和定性统计结果三个方面综合评价了 LDIR 测试镀铝滤膜样品的结果重现性。在不移动样品的情况下,对直径为 9mm 的圆形区域共进行了 10 次测量。从测试结果看,检测到的微塑料颗粒数的总平均值为 407 个,10 次运行之间的差异性 1%(如图 3A)。基于粒径范围和聚合物鉴定的颗粒数重现性显示出相似的性能,10 次运行的差异性 1%(如图 3B 和图 3C)。以上结果均证实 LDIR 对镀铝滤膜上微塑料的测试结果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准确度。图 3. 使用 LDIR 自动颗粒分析工作流程,对同一测试区域进行 10 次重复测试结果的重现性对比。(A)颗粒总数重现性;(B)粒径范围颗粒数重现性;(C)定性统计结果重现性粒径准确度对比由于微塑料研究中准确的粒径测定对于获得可靠且有意义的结果至关重要,因此对粒径测定数据的准确度进行了评估。通过监测 NIST 可溯源的 50 µ m 和 20 µ m 聚苯乙烯微球,来考察镀铝滤膜上样品测试颗粒粒径的准确度。如图 4 所示,检测到 37 个 50 µ m 的微球,它们的平均粒径为 55.10 µ m,标准偏差为 3.67 µ m;检测到 223 个 20 µ m 的微球,它们的平均粒径为 22.9 µ m,标准偏差为 2.3 µ m。这些结果表明,使用 LDIR 自动颗粒分析工作流程能够在镀铝滤膜上实现准确的粒径测定,且差异极小。图 4. 使用自动颗粒分析工作流程得到的粒径统计结果。其中(A)为 50 µ m NIST 微球粒径分布统计结果;(B)为 20 µ m NIST 微球粒径分布统计结果大样本研究对于全面了解微塑料污染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以及制定减少微塑料污染影响的策略至关重要。与其他技术相比,使用 8700 LDIR 红外成像直接分析滤膜上的微塑料颗粒能够大幅减少样品处理,降低样品污染的可能性并提高样品通量,使实验室能够在更短时间内表征更多数量的样品。点击下载:利用 8700 LDIR 激光红外成像系统分析镀铝滤膜上的微塑料 (agilent.com.cn)
  • 微塑料检测技术,解决微塑料难题!
    微塑料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粒,常见化学成分有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等。相关研究表明,微塑料在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体内普遍存在,可通过食物链不断向上一级传递,位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将不可避免成为微塑料的摄入和蓄积体。随着各方对微塑料的关注日益增多,微塑料的相关科学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如何精准快速的识别微塑料,对微塑料领域的研究至关重要。多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水陆空环境与生物体等各类样品中的塑料微粒含量、大小、成分等进行科学分析,开展各类型的科研课题研究、环境本底调查,为我国环境微塑料污染防控与监控和常规产品检测等提供技术依据。为了了解当前微塑料检测分析技术和应用进展,加强沟通交流,7月27日-28日,仪器信息网将举办第四届环境新污染物检测网络会议,在28日的下午,以“微塑料的检验检测”为主题的会议专场,将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与大家分享当前针对该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等。“微塑料的检验检测”专场日程如下:07月28日微塑料的检验检测14:00--14:30“流域-近海-大洋”微塑料观测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蔡明刚厦门大学 教授14:30--15:00岛津GCMS在环境新型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王子君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产品专员15:00--15:30污水处理厂微塑料的去除行为解析与探讨安立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15:30--16:00传感器在渔业环境中新污染物检测应用吴立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嘉宾介绍:蔡明刚 教授厦门大学蔡明刚,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基于海洋学视角的开阔海域污染物传输动力学过程研究,及其作为新型示踪剂在海洋科学上的应用。研究海域涉及我国南海等边缘海、全球大洋及两极海区,课题组近10次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个人系中国第3、5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先后入选福建闽江科学传播学者、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CSC中德合作团队项目等人才计划。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Deep Sea ResearchⅠ、Marine Chemistry等环境、海洋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12项,获得多项省部级奖项。 主要科研与应用成果如下:1)开展我国主要边缘海和极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时间序列变化和储量估算,提出全球变化背景下边缘海POPs海/气交换与垂直传输的海洋生物泵调控机制。2)较早开展大洋海水中细颗粒微塑料研究,发现南海存在数量可观的微塑料。3)利用氟利昂等污染物开展海洋学过程的示踪与人为碳估算,取得创新性成果,组装了国内第1套海水超痕量氟利昂/六氟化硫的吹扫捕集-气相色谱分析系统,获批多项发明专利,分析精度达到国际同类水平。4)构建和应用海湾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估算技术及其系统,提出基于长时间序列观测的沿海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计量统计学方法。5)建立基于工业化生产的雨生红球藻培养技术和配方,搭建了微藻多级培养系统并研发新型LED藻类培养设备,拥有多项专利,服务于企业生产并产生实际效益。王子君 产品专员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毕业于天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具有丰富的分析仪器产品经验,擅长环境应用解决方案。安立会 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安立会(1975 -),博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天然与合成环境污染物的水生态毒理效应、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及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近年重点关注环境塑料垃圾与微塑料对生态系统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并致力于塑料污染来源及其控制对策,为开展我国环境微塑料的管控措施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吴立冬 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吴立冬,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百人计划”,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和快检方法等国标方法审评专家。受邀成为“Bio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杂志编委(IF 12.545),Agriculture Communications 和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杂志青年编委,Micromachines杂志(IF 3.523)专题主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标准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2022年获得了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创新奖(朱良漪青年创新奖)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排名第一)。主要从事水产品危害物快速检测方法及渔业环境智能化监测器件研发。迄今,吴立冬博士在Informat(IF 24.7)、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16.7)、ACS nano、Food Chemistry、Bio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Anal. Chem等杂志发表80多篇论文,申请专利22项(其中美国专利1项,国际专利2项),授权7项(已转让2项)。免费报名点击:第四届环境新污染物检测网络会议: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pollutant2023/诚邀您的参与!
  • 上海市塑料工程技术学会立项《锂电隔膜透气度检测方法》团体标准
    各有关单位:根据《上海市塑料工程技术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在有关方面申报项目的基础上,学会组织专家对《锂电隔膜透气度检测方法》的团体标准进行立项评审。经评审,该项团体标准符合立项条件,批准立项《见附件》。现将项目名称、主要起草单位等信息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www.ttbz.org.cn)予以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公示期间如有任何建议和要求,请与上海市塑料工程技术学会联系。同时也欢迎有关单位和个人参加团体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 上海市塑料工程技术学会联系方式联系人:陈佳 13795212029邮 箱:504812632@qq.com上海市塑料工程技术学会关于《锂电隔膜透气度检测方法》团体标准的立项公告.pdf
  • 光谱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聚焦固废、微塑料等
    由仪器信息网主办,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太赫兹生物物理分会协办的为期四天的“第十一届光谱网络会议(简称iCS2022)”正在召开,2022年7月21日下午会议主题为:光谱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内容涉及光谱在固废重金属、微塑料、纳米微塑料、大气污染、生活饮用水和土壤等环境领域内的应用,共有7位专家带来精彩分享。近几年,国家也在环境细分领域大气、水质、土壤、固废和新污染物等方面陆续布局新任务,大力推进环境治理进程,这也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固废重金属检测方面,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主任工程师张培新在报告中总结了现行固废重金属检测的标准和方法,提出单波长激发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检测固废重金属检测方法,该方法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都能满足固废重金属检测要求,具操作简单、可现场分析和无损、快速、经济的特点。在新污染物检测方面,最近国务院出台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再次强调了微塑料、抗生素、农药、新化学品的识别、检测及监管,以及提出开展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试点工作。在本次会议中,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沈小明介绍了目前沉积物中微塑料主要的采样、提取、仪器测定技术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长江口海岸带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优化并建立了样品中微塑料的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分析方法,同时对研究区域内海岸带沉积物中的微塑料污染状况进行了评述。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王运庆则是聚焦纳米塑料,介绍了研究团队在SERS标记纳米塑料上所取得的成果,其研究发展了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探针标记的纳米塑料模型粒子,具有信号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具备多元标记能力等优点。借助拉曼光谱检测和成像技术,实时动态研究了纳米塑料在小鼠、斑马鱼、菲律宾蛤仔、白菜等多种模式生物体内的分布、蓄积和代谢行为。在大气污染监测方面,十四五期间强调从PM2.5治理转为PM2.5和O3协同控制,强调凸显VOCs 组分、温室气体等的监测。陕西科技大学教授陈庆彩在报告中介绍了三维荧光光谱法在大气污染形成机制和来源鉴定中的应用案例和理论技术、关键技术,以及应用范围,以及从检测设备的设计和搭建,到数据处理和实际应用整个过程,该项技术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在水质检测方面,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付睿峰详细介绍了可以满足GB/T 5750无机元素测定的ICP-MS和HPLC-ICP-MS在生活饮用水元素分析中的解决方案,包括进样、水质污染应急处置等方面。在土壤环境检测方面,由于今年土壤三普的启动,土壤检测再次成为热点。在本次报告中,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王骏飞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国家网土壤重金属分析方法进行了概述,重点对光谱分析法在土壤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德国耶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吴奋国从提高ICP-OES光学分辨率的角度阐述在土壤、水质等环境样品实际分析中,如何改善分析的检出限、灵敏度、稳定性,如何更加简单、灵活、经济的完善相应标准中规定的分析工作。7月22日为第十一届光谱网络会议最后一天,上午和下午会议主题分别为:光谱新技术与新方法和光谱在材料领域的应用,将有12位专家带来精彩报告,欢迎大家报名参会》》》
  • 终于全了!微塑料检测主流技术专家报告!
    微塑料最早在海洋领域被科学家发现。近几年,随着科学家不断深入的研究,大气、土壤、陆地环境乃至生物体中相继检出微塑料,研究人员已开始尝试对微塑料样品进行更进一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目前常用的微塑料检测方法包括光谱方法和热裂解-气质联用法(Py-GC/MS) 等手段。对于微塑料在合成过程中使用化学品和添加剂、微塑料表面吸附或吸收的污染物质的检测,还需要色谱质谱联用及原子光谱技术。科学家新发现:“微纳塑料”的定量检测方法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进一步还可分为纳米塑料、亚微米塑料、微米塑料。微纳塑料的检测难度更大,往往需要更高精度的分离-分析技术或分析方法。为此,主办方拟于5月26日举办环境研究系列活动——环境中微塑料分析检测新技术,并邀请到中科院于素娟副研究员出席。届时,于老师将主要介绍研究团队在微纳塑料分离测定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几种分离测定方法,如用浊点萃取-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膜分离-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微纳塑料的质量浓度,单颗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微纳塑料的数浓度,以及基于总有机碳法测定微纳塑料的监测方法等。更多权威专家,陆续更新,点击右侧红字免费预约:5月26日,我要参会多位专家开讲:光谱、质谱技术检测微塑料显微、光谱技术作为微塑料检测的经典技术,最近又有了新发展。为此,主办方将于6月9日举办微塑料分析检测技术网络研讨会。会议聚焦光谱、质谱技术,涵盖海洋、饮用水、大环境健康范围内容的微塑料检测技术报告,将有疾控中专家团队、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专家开讲,同时,Nature发表微塑料检测技术文章的第一作者将惊喜出席!点此右侧红字免费参会:6月9日,我要参会会议日程:报告时间报告主题报告嘉宾09:30--10:00基于拉曼光谱检测饮用水中微塑料张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 主任/研究员10:00--10:30“见微知著,赛默飞助您洞察微观世界”-微塑料检测全面解决方案邓洁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赛默飞分子光谱应用专家10:30--11:00聚合物和聚合物材料的MALDI-TOF质谱分析王勇为 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经理11:00--11:30黄渤海微塑料污染特征研究王清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研究员14:00--14:30O-PTIR显微光谱技术识别环境中微塑料来源苏宇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教授/研究员14:30--15:008700 LDIR 激光红外成像如何准确快速的进行环境样品中微塑料含量测定张晓丹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分子光谱工程师15:00--15:30待定魏琳琳 布鲁克纳米表面仪器部 应用工程师15:30--16:00土壤微纳塑料分析检测技术待定 南京土壤所
  • 又一顶刊!微塑料快速检测新成果!
    研究证实,人体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除了生活中的塑料制品,还包括我们平时吃的海产品等。那么,生物体内的微塑料从何而来?根据有关报告,海产品似乎是目前了解最多的人类摄入微塑料的来源。正因为如此,近几年,微塑料污染对养殖水产品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而渔业环境中的微塑料主要来源于陆地上大型塑料垃圾的降解及养殖过程中塑料的使用,长期暴露于高浓度微塑料环境中,养殖水生物的质量安全和生殖发育都将受到较大影响。顶刊新技术:淡水及海水养殖环境中微塑料快速检测及去除技术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质量与标准研究中心吴立冬副研究员与东海水产研究所渔业生态环境实验室合作研发出一种可快速富集渔业环境(淡水及海水养殖环境)中微塑料的磁性纳米材料(mANM)。此项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该复合材料对水体中不同粒径、多种典型微塑料均有作用,并且可通过调节pH控制磁性纳米颗粒聚团大小,实现在强磁场中30秒快速分离微塑料。为了更好地促进微塑料检测技术发展,网络讲堂邀请到论文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吴立冬副研究员,在8月25日做精彩的技术分享。(点击图片,立即报名)同时,本次会议特邀嘉宾——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陈令新研究员,将分享课题组在近海环境中分析新污染物样品前处理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陈令新研究员作为海洋环境分析监测领域的资深权威专家,科技成果丰富,并著有海洋监测领域的宝典书籍——《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报名并观看本次直播,有机会免费领取哦!免费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ocean20220825/(京东售价:161.90元)
  • 珠峰顶部已发现微塑料?当前微塑料的检测技术,你可能不知道
    11月24日 英媒称,地球zui高处和最深处都出现了微塑料。此前在太平洋11公里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塑料微粒,如今又在珠穆朗玛峰上探测到了。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伊莫金纳珀及其同事从珠穆朗玛峰多个地点采集了8个900毫升的溪水样本和11个300毫升的积雪样本。该研究小组发现,在所有积雪样本和3个溪水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微塑料进入环境后很难被降解,在环境中的半衰期长达数百年,给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危害,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威胁到人类,因此微塑料的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微塑料的来源解析是当前的重点,微塑料的检测是来源解析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是基于化学表征微塑料的检测技术汇总,为未来的研究开展提供思路。化学表征分析最常用的是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拉曼光谱、 ESM-ED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1、FTIRFTIR依靠物质偶极矩改变产生红外光谱,可以实现20μm以上的微塑料的鉴定。不受滤膜和杂质的干扰,尤其适用于极其微小尺寸微塑料的检测。2、拉曼光谱拉曼光谱依靠分子化学键极化率的变化产生指纹图谱,可以实现20μm以下微塑料的鉴定,和 FTIR 相比,拉曼光谱空间分辨率更高、光谱覆盖范围广,但是容易受色素、添加剂、污染物等有机质和矿物质产生的荧光干扰,奥谱天成拉曼光谱仪1064nm 系列在抗荧光干扰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加上软件的优化处理,将结果调到zui优状态,用于微塑料检测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对微塑料的热降解产物进行分析判断其种类,将峰面积与同位素标记的内标进行比较实现微塑料的定量,但是应用范围较窄。微塑料检测方法虽然多,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微塑料在环境中存在的不规则性问题,不仅困扰着检测手段,同时也对采样有较大的挑战。
  • 我国学者在聚乙烯废塑料降解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p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黄正课题组和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管治斌课题组合作,在聚乙烯废塑料降解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相关成果于6月17日以“Efficient and selective degradation of polyethylenes into liquid fuels and waxes under mild conditions”(温和条件下高效选择性降解聚乙烯制备液体燃料和石蜡)为题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在线发表(Sci. Adv., 2016, 2, e1501591)。该研究工作得到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1422209)和重点项目(21432011)等的支持。/pp  烃类物质(烷烃、烯烃、芳烃等)是化石能源的重要组成体,也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为应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一方面需要从自然界丰富的烃类物质出发,发展高效、原子经济性的合成技术,直接制备高价值化学品,实现“分子价值的增量” 另一方面也需要发展温和、实用的催化降解技术,将废弃的高分子量、稳定的烃类化学化工产品转化成可再次利用的小分子物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实现“污染物质的减量”。黄正课题组发展了高效的金属有机催化方法和技术,在这两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pp  烷烃由高键能、非极性C-C单键和Cspsup3/sup-H键组成,是最惰性的有机分子之一,其在合成化学中的应用价值较低。黄正课题组一直致力于烷烃催化转化方面的研究。该课题组先前发展了一类新型的PSCOP螯钳型铱金属有机配合物,其在烷烃脱氢反应中表现出非常高的催化活性,但是在直链烷烃脱氢过程中,由于催化剂具有烯烃异构活性,在反应后期阶段不可避免地生成内烯烃混合物作为主要产物。为解决该问题,他们巧妙地利用双金属催化一锅两步法进行烷烃末端高区域选择性硅基化,实现烷烃至直链烷基硅的高效催化转化(图1a)。催化体系包括由该课题组发展的PSCOP螯钳型铱金属有机络合物作为烷烃脱氢催化剂,将烷烃脱氢生成内烯烃混合物,吡啶二亚胺铁络合物作为串联烯烃异构和端烯烃硅氢化催化剂。该转化的关键在于:烷烃脱氢所生成的烯烃中间体快速异构,并通过铁催化剂对端烯烃选择性硅氢化促使内烯烃向端烯烃转化。该工作为烷烃选择性官能团化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hemistry上(Nat. Chem.,2016, 8, 157 Conversion of alkanes to linear alkylsilanes using an iridium–iron-catalysed tandem dehydrogenation–isomerization–hydrosilylation 利用铑-铁催化的脱氢-异构化-硅氢化串联反应实现烷烃到直链烷基硅的转化)。/pp  聚乙烯和烷烃结构单元相似,均由C-C单键和Cspsup3/sup-H键组成。聚乙烯是年产量 大的塑料产品(年产超过上亿吨),由于其化学惰性,被弃置后难以降解构成“白色垃圾”主要成分。研究人员利用双金属催化交叉烷烃复分解策略,使用价廉量大的低碳烷烃作为反应试剂和溶剂,与聚乙烯发生重组反应,可有效降低聚乙烯的分子量。由于在反应体系中低碳烷烃过量存在,可多次参与和聚乙烯的重组反应,直至把分子量高至上百万的聚乙烯降解为适用于运输系统燃油的烷烃产品。该反应适用于 HDPE、 LDPE和 LLDPE的降解,且催化剂可以兼容商业级聚乙烯中包含的各类添加剂,并进一步被证明可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所产生的聚乙烯废塑料瓶、废塑料膜和废塑料袋的降解(图1b)。相比较传统高温裂解方法,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相对温和,产物选择性高的优点。高温裂解方法往往需要超过400度反应温度,产生包括气、油、蜡、焦等非常复杂的混合物 产物包括直链烷烃、支链烷烃、烯烃、芳烃等,产品利用价值低。而且黄正等发展的降解方法温度较低(150-200度),生成的产物以直链烷烃为主,且可以通过催化剂结构调控或反应时间控制,选择性生成可作为柴油的C9-C22烷烃或者聚乙烯蜡。这项研究成果得到了Nature、Science、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等学术杂志的正面评论,并被《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新华网等国内外新闻媒体报道。/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tpxw2016-06-27-0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6/insimg/0b7ccaeb-e75f-4906-95ec-5a09ef3bc04a.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图1. a) 烷烃选择性硅基化 b) 聚乙烯降解。/strong/pp/p
  • 微塑料检测标准盘点:多项团标在进程中
    微塑料(Microplastic),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在塑料制品使用过程中释放,特别是食物用途的塑料制品。纳米塑料(Nanoplastics)则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微塑料,尺寸在1μm以下,体积小到可以穿过细胞膜。早在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Thompson等在《科学》杂志上就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作为一类重要的新污染物,微塑料近年来多次引起业界的热议。据发表在《冰冻圈》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称,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研究人员在南极洲的新降雪中首次发现了微塑料 ;发表在《整体环境科学》上研究显示,德国研究人员在城市收集的蜘蛛网中检测出了微塑料颗粒,并且蜘蛛网“捕获”的微塑料颗粒占整个蜘蛛网重量的10%,由多种不同的种类组成;一项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环境国际》上的研究披露,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引发微塑料对人体健康长期影响的担忧;今年,来自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的化学家Christopher Zangmeister团队开展的一项新研究,带有防水涂层——低密度聚乙烯(LDPE)内衬的一次性纸杯,在接触 100 ℃ 热水短短 20 分钟后,释放的微塑料颗粒密度可达 1012/L。这意味着喝下一杯 300 ml 的外带热咖啡,将有上千亿微塑料颗粒进入体内,研究人员推算,这意味着平均每 7 个身体细胞就会吸收一个微塑料颗粒… … 不得不说,以上研究让大家细思极恐,与“白色污染”塑料相比,微塑料的危害体现在其颗粒直径微小上,这是其与一般的不可降解塑料相比,对于环境的危害程度更深的原因,其治理迫在眉睫!(更多阅读:南极雪中惊现微塑料 新污染物治理迫在眉睫)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目前微塑料相关研究如火如荼,但是对其科学客观评判迫切需要建立标准化的分析测试方法和生态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由于微塑料物理特性以及化学组分等的差异,不同类型微塑料在不同环境中流动过程的时间均不相同,使微塑料检测变成一大难题。近年来发展的微塑料检测方法主要有傅立叶红外光谱法(FT-IR)、拉曼光谱法、热裂解气质联用法(Pyr-GCMS),以及其他方法等,大大提高了微塑料定量分析的准确性。(更多阅读:微塑料治理持续加码 这些仪器采购正当时)同时,相关标准也在完善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现行的地方标准有两项:DB21/T 2751-2017海水中微塑料的测定 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法 ;DB37/T 4323-2021海水增养殖区环境微塑料监测技术规范 ;作为标准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团体标准越来越吸引大家的关注。近年来,一系列微塑料相关的团体标准也在陆续立项或者发布中。其中,2020年6月,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批准立项了上海锐浦环境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申报的《环境水体中微塑料的测定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法》团体标准;2020年12月,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批准CSTM标准《景观水中微塑料的测定 显微红外光谱法》立项;2021年5月,中国纺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关于下达21项团体标准计划项目的通知(中国纺联标委函[2021]3号),其中包括《纤维微塑料术语、定义和分类》、《纤维微塑料鉴别试验方法》、《地表水环境纤维微塑料分析测试方法》。序号项目编号标准项目名称标准类别制定/修订完成年限申报单位1202102-CNTAC001纤维微塑料术语、定义和分类基础制定2022东华大学2202102-CNTAC002纤维微塑料鉴别试验方法方法制定2022东华大学3202102-CNTAC003地表水环境纤维微塑料分析测试方法管理制定2022东华大学其中,《T/CSTM 00563—2022 景观环境用水中微塑料的测定 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法》已经于2022年2月21日公布,2022年05月21日实施。该文件规定了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法测定景观环境用水中微塑料的术语和定义、方法原理、仪器设备与试剂、测试样品制备、测定步骤、结果分析与计算等,适用于景观环境用水中尺寸范围在50 μm-5 mm之间的微塑料的形状、颜色、尺寸、数量和聚合物种类的测定。其他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测定可参考本方法。此外,2021年4月13日,中国水利企业协会发布通知,对《地表水中微塑料的测定(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标准中涉及了显微拉曼成像光谱法、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法、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等。2022年初,“中国材料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基础与共性技术领域委员会/微塑料及其环保试验技术委员会(CSTM/FC00/TC03)成立暨专题报告会”召开期间,CSTM 标准委员会批准同意在基础与共性技术领域委员会(CSTM/FC00)下设立微塑料及其环保试验技术委员会。与会专家、委员组成评审组召开团体标准立项答辩会,对《饮用水中微塑料的测定 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法》、《地下水中微塑料的测定 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法》、《污水中微塑料的测定 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法》、《海产品中微塑料的测定 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法》、《土壤中微塑料的测定 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法》等5项CSTM团体标准进行立项评审,经全面论证后一致同意立项。2022年7月19-22日,仪器信息网联合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太赫兹生物物理分会等共同举办“第十一届光谱网络会议(简称iCS2022) ”。其中,针对微塑料的热点话题,特别邀请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沈小明高级工程师和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王运庆研究员,分别就《激光共聚焦显微拉幔光谱分析技术在海岸带沉积物微塑料检测中的应用》、《SERS标记纳米塑料及其在典型模式生物体内分布研究》主题发表演讲。立即报名》》》
  • 海洋、土壤微塑料专场今日顺利召开!大气微塑料监测专场明早继续
    新兴污染物微塑料广泛分布于水体、陆地和大气环境中。4月27日上午9:00,仪器信息网、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塑料循环与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的“ 微塑料检测与分析网络研讨会”于线上顺利开幕!共计700余名听众参会,现场互动氛围热烈。上午的海洋微塑料监测方法的标准化及风险评估专场,南京大学张彦旭教授分享报告题为《全球海洋微塑料的源与汇:三维传输模型视角》;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张微微副研究员分享报告题为《海洋微塑料标准化监测技术方法研究进展》;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张晓丹工程师分享报告题为《安捷伦 8700 LDIR 激光红外成像水中微塑料测试分析整体解决方案》;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查珊珊工程师分享报告题为《Perkinelmer微塑料检测分析方案》;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王清研究员分享报告题为《黄渤海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徐向荣研究员分享报告题为《海洋微塑料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在下午的陆地土壤环境微-纳塑料的分析方法及有害添加物的检测专场,华东师范大学何德富教授分享报告题为《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及其环境风险研究进展》;浙江工业大学潘响亮教授分享报告题为《微纳塑料检测分析中的那些“坑”》;QUANTUM量子科学仪器贸易(北京)有限公司赵经鹏经理分享报告题为《亚微米分辨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在微塑料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涂晨副研究员分享报告题为《微塑料表面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方法》;复旦大学张立武教授分享报告题为《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纳米塑料检测》。微塑料在淡水、海洋和土壤介质中的迁移转化研究等备受科研界关注,各项优秀成果层出不穷,与之相对的是,对大气中微塑料的研究相对较少。大气中的微塑料研究起步较晚,但其潜在生态环境影响的范围更广,鉴于空气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必然会逐渐增多。有研究表明,大气微塑料已分布于全球大气中,其分布特征与室内外环境、下垫面类型和污染扩散等环境因素相关。大气环境中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塑料制品的生产、使用和回收过程,少量来源于陆地和海洋中积累的微塑料。值得关注的是,新冠疫情中口罩的使用可能加重了大气中的微塑料污染。微塑料在大气环境中可发生悬浮、沉降和扩散等迁移,这种迁移同时受到微塑料形态、风力、风向和降水等因素的影响。2023年4月28日上午9:30,由仪器信息网、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塑料循环与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微塑料检测与分析网络研讨会大气微塑料的监测及健康风险专场将于线上召开!报名速戳》》》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microplastic230427/专家阵容如下:李道季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海洋大气微塑料入海通量:问题与挑战》李道季,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塑料循环与创新研究院院长(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目前还担任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科学委员会(UNESCO-IOC)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区域培训和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环境署(UNEP)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海洋环境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GESAMP)WG38和WG40成员等职务。龙鑫 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副研究员《东亚陆地-海洋微塑料大气传输的数值模拟研究》龙鑫,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科学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作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气环境数值模拟研究,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深圳市科创委面上项目、全球变化与中国绿色发展协同中心青年人才交叉项目等竞争性项目。2019年被认定为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后备级)。胡辉 应用工程师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PY-TD-GCMS技术应用于微塑料中典型污染物分析》胡辉,应用工程师,从事色谱质谱工作10余年,擅长于环境、食品安全和电子电气等领域。刘凯 华东师范大学 博士后《城市冠层及海气边界层大气微塑料赋存观测》刘凯,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站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微塑料陆海传输过程机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研究。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明星培育“扬帆专项”、博士后面上项目和上海市博士后日常经费资助下,开展了陆海界面及海气边界层大气微塑料观测及大洋微塑料沉降模式方面的研究。报名速戳》》》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microplastic230427/
  • 微塑料研究最前沿丨微塑料监测遇难题,我们该何去何从?
    近年来,塑料污染在水环境(海洋和淡水)中的问题日益严重,得到广泛报道和关注。据《Science》杂志研究报告,2010 年全球192 个沿海和地区共制造2.75 亿吨塑料垃圾,其中约有800 万吨排入海洋,并且塑料垃圾数量不断增多,到2015 年已有超过900 万吨塑料垃圾排入海洋。如果不加以控制,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排放量将会是2010年的两倍。这些污染物正在持续威胁海洋生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近期,科学家再次发现塑料会在机械作用、生物降解、光降解、光氧化降解等过程的共同作用下逐渐被分解成碎片,形成微塑料,被海洋生物吞食,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随着生物链,造成更广泛的危害。这一发现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近期,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也着重强调应加强海洋微塑料监测,加快形成相关领域监测支撑能力,为国际履约谈判和全球新兴环境问题治理提供支撑。在微塑料监测中,由于微塑料的物理特性(大小、形状、密度、颜色)以及化学组分等差异,不同类型微塑料在不同环境中流动过程(输入、输出和存留)的时间均不相同,使微塑料监测变成一大难题。目前,对微塑料的分析方法主要有目视分析法、光谱法 (如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拉曼光谱法)、热分析法以及其他分析方法等 (如质谱法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联用法)。其中,红外光谱及Raman光谱分析,由于具有无破坏性、低样品量测试、高通量筛选以及所获取的结构信息互补等特点,成为检测和鉴别微塑料的主要分析技术;而在实际操作中上述技术仅可对几微米颗粒物进行检测(FT-IR为10~20μm、Raman 低仅为1 μm),使微塑料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先进仪器平台,Quantum Design中国时刻关注重大科研发展方向,并致力于引进先进表征技术及设备,为我国科研搭建先进科技平台。聚焦于微塑料监测难题,Quantum Design中国表面光谱部门认为需要考虑三个关键因素:尺寸、微观形貌以及聚合物类型。理论上可用于测量两者的方法均适用于微塑料分析,但是由于疑似微塑料样品的干扰,使得仅用一种分析方法难以准确的识别微塑料,为了提高准确度以及检测效率,需要采用多组合分析测试方法对其进行监测。目前,我司主要有Neaspec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仪(nano-FTIR)、IRsweep微秒时间分辨超灵敏红外光谱仪和PSC非接触式亚微米分辨触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mIRage三款先进光谱表征设备。其中,非接触式亚微米分辨触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mIRage采用的光学光热红外技术(O-PTIR),将光学显微与微区红外结合,一举突破了传统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IR)的分辨局限,实现了500 nm的空间分辨率。不仅如此,该设备将显微成像、红外及Raman测试集成于一体,多测试方法同步测量有效提高检测效率及准确度。同时,它具有更简单,更快速的测量模式,无需复杂的样品制备过程等优势,让更快、更准确地进行微塑料追踪、监测和研究成为可能,正成为下一代标准的方法。为更好的服务国内科研用户,Quantum Design中国北京样机实验室引进了非接触式亚微米分辨触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mIRage,为国内科研用户开放,以期为微塑料监测技术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Quantum Design中国非接触亚微米红外光谱系统mIRage样机操作过程示意 精选案例:目前,mIRage在塑料领域的研究中大放异彩,助力美国特拉华大学Isao Noda教授课题组对PLA和PHA的复合薄片塑料结合方式及内在机理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mIRage在微塑料领域研究中的潜力。该工作中,作者先对PHA和PLA的结合面进行了固定波数下的红外成像(图1)。通过对比发现,在约330 nm的范围内(空气/PHA界面)1725 cm-1处的红外信号出现了急剧的下降,而在PHA/PLA界面处几微米范围内1760 cm-1处的变化较为平缓,且无清晰的边界,表明PHA和PLA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分子混合。由于使用光学光热红外技术,不存在困扰传统红外成像设备的米氏散射效应,因此能够确定这一模糊的边界是来自于两种材料间的相互渗透而非光学伪影。图1. PLA和PHA在固定波数下的红外成像。(A)红外成像图(红色1725 cm-1为PHA;绿色1760 cm-1 为PLA);(B)A图中黑色线性区域PHA/PLA红外吸收强度分布对比 为了进一步研究PHA/PLA界面处的化学成分变化,作者对这大概2 μm左右交界面的红外图谱进行了间隔200 nm的线性红外扫描分析(图2)。从羰基(C=O)伸缩振动区和指纹区(图2 A和B)的线性扫描红外谱图可以清晰的区分PHA(1720和1740 cm-1)和PLA分子(1750-1760 cm-1)。区别于理想的简单二元系统(不互溶或无分子相互作用),PHA/PLA薄片羰基伸缩振动红外叠加图谱(图2C)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等吸收点,反映了在界面区域存在着复杂的组分变化及两种以上不同物种的分布。图2. PHA/PLA界面区域每200 nm间隔的羰基伸缩振动区域(A)和指纹图谱区域 (B) 以及羰基区域伸缩振动的叠合图谱(C) 为获取更详细的界面处PHA/PLA组分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同步和异步二维相关光谱(2D-COS,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来分析羰基拉伸区域采集到的红外谱图(图3A和3B),并以等高线的图形式展现,详细的分析方法可以参考相关信息(Combined Use of KnowItAll and 2D-CO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UCcD3irVtE)。结果显示,在主要为PHA的混合界面区域同时观测到来源于PLA的1760 cm-1红峰外,表明部分PLA渗透到PHA层,且与PHA层的其余部分相比,界面附近的PHA结晶度明显降低。在对指纹图谱区域进行2D PHA/PLA相关光谱同步和异步对比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可参照发表文章,在此不再显示), 即PLA向PHA渗透,且PHA的晶型有所改变。另外,作者还通过非接触式亚微米分辨触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对该区域进行了同步红外和拉曼分析(图3C),两者选择性和灵敏度不同却可以很好的互补,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的可靠性。结果证实,即使是表面上不混相的PHA和PLA聚合物对,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子混合,这种混合可能发生在界面只有几百纳米的空间水平上,很好的解释了这两种生物塑料之间的高度相容性。 图3. PHA/PLA羰基伸缩振动区域二维同步(A)和异步(B)相关光谱(2D-COS)分析以及交界区域红外和拉曼光谱分析(左为红外,右为拉曼)。 参考文献:[1] 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highly spatially resolved simultaneous IR and Raman spectral imaging of bioplastics composite using optical photothermal Infrared and Raman spectroscopy,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DOI: 10.1016/j.molstruc.2020.128045.
  • 塑料袋包装摩擦系数仪依据GB10006检测的试验速度一般设为多少
    在包装行业中,塑料袋包装摩擦系数仪是一种关键的测试设备,它主要用于评估塑料袋表面的摩擦性能。这种性能的评估对于确保包装袋的开口性、包装机的包装速度等生产质量工艺指标至关重要。而依据我国国家标准GB10006进行检测时,试验速度的设定尤为关键。首先,我们需要了解GB10006标准对试验速度的推荐设定。这一标准是为了确保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而制定的。在GB10006标准中,通常推荐的试验速度为100mm/min。这一速度的选择并非随意,而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它不仅能够较好地模拟塑料袋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速度条件,还能在此速度下更准确地测量塑料袋表面的摩擦系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行业的不断发展,GB10006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最新的标准GBT 10006-2021除了对100mm/min的要求外,还增加了500mm/min的要求。这一变化对于已经拥有摩擦系数仪的企业来说,可能意味着需要对设备进行升级或调整,以适应新的测试要求。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的测试需求和条件,试验速度可能会有所调整。例如,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塑料袋或特定的测试目的,可能需要采用更快的或更慢的试验速度。但无论如何,都应确保测试速度在设备的量程范围内,并且能够满足测试精度的要求。此外,除了试验速度外,使用塑料袋包装摩擦系数仪进行测试时,还需要注意其他一些重要的参数和因素。例如,负荷范围、测试精度、行程、试样高度、滑块质量等都会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测试前,应仔细查阅设备的使用说明和技术参数,确保所有参数都设置正确。同时,为了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应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例如,在测试前应对设备进行校准和检查,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在测试过程中应保持试样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外界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在测试结束后应及时清理设备并保存测试数据。综上所述,依据GB10006检测的塑料袋包装摩擦系数仪的试验速度一般设为100mm/min。但具体的测试速度可能因测试需求和条件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在使用摩擦系数仪进行测试时,应确保所有参数设置正确,并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包装行业的企业来说,了解和掌握GB10006标准以及摩擦系数仪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还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建议企业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和行业发展的挑战。
  • 探微知著:微塑料多维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微塑料(Microplastic)的定义是指尺寸小于5 mm 的塑料颗粒、微纤维或者薄膜等。从目前的研究报道看,微塑料在环境中的分布已极为广泛,从深海到高山,从极地到赤道地区,几乎无处不在。近几年微塑料的环境影响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它们能够被多种生物摄取,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且复杂的影响。此外,微塑料还能吸附水中的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这些物质可能通过食物链累积并放大,最终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微塑料逐渐成为一种需特别关注的潜在环境污染物,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和公众的关注。 “微塑料”的概念最早于2004年《Lost at Sea: Where Is All the Plastic? 》文章中被首次提出。2012年《The applicability of reflectance micro-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or the detection of synthetic microplastics in marine sediments》文章发表,红外光谱技术被引入微塑料的定性表征检测,很荣幸珀金埃尔默的Spotlight红外显微成像系统担任了文章中检测微塑料光谱信息的任务。 2017年中国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启动,同年3月份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起草发布了国内首个微塑料的检测标准《DB21/T 2751-2017 海水中微塑料的测定 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法》。 △ 点击可查看大图 在微塑料科研和检测方法的发展过程中,珀金埃尔默始终和各行各业的客户合作,助力客户的科研和检测工作,改进完善微塑料的检测方案。 2018年,一项由新闻机构Orb Media组织的研究对全球11个国家的259瓶瓶装水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其中93%的瓶装水样本含有微塑料。微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全球环境和健康议题的一部分。 微塑料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采用了各种测试方法来确定微塑料在环境中的分布和来源。其中红外及显微红外光谱法,被用作检测和鉴别各种环境和样品基质中的微塑料的标准方法。珀金埃尔默的红外及显微红外已有完善的准确可靠检测方案,另外还充分挖掘不同检测设备的优势,将热分析-红外光谱-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和单颗粒ICPMS方法引入微塑料研究,以提供微塑料多维检测数据,更好的服务于行业客户对全面表征数据的需求。 Part.1 ✦ ✦ 微塑料的红外及显微红外 光谱检测方案 ✦ △ 点击可查看大图 多尺寸 提供1.56微米以上多尺寸全光谱范围的微塑料的红外光谱法检测方案,可以根据测试尺寸要求的下限,自由选择不同的检测手段。现场检测大尺寸的微塑料,比如在船上直接检测拖网上的颗粒,可以直接使用红外光谱仪Spectrum 3或Spectrum 2。在实验室测试肉眼不可见的微米级别的微塑料,可使用Spotlight200i红外显微镜或Spotlight400红外显微成像系统。采用Spotlight200i红外显微镜,配合珀金埃尔默自主开发的微塑料自动分析统计软件,可以快速得到整张滤膜的微塑料的测试数据和尺寸统计等信息。下图是自来水样品过滤到滤膜上之后,整个滤膜全自动扫描微塑料光谱和微塑料自动计数的数据。 △ 点击可查看大图 测试10微米以下尺寸的微塑料,采用Spotlight400红外显微成像系统,配合ATR成像附件,最小可以原位测到1.56微米尺寸的微塑料。下图是海洋中贝类样品的小尺寸微塑料的ATR成像原位测试的数据。 △ 点击可查看大图 全光谱 珀金埃尔默方案提供微塑料完整的红外光谱图定性结果,光谱范围至少覆盖7800cm-1~600cm-1波段,保证谱图符合光谱学的定性三要素(特征峰位置、峰形状和峰强度),确保微塑料定性结果的准确无误。 其他使用局部波段的检测技术,会出现微塑料光谱图的误判情况,导致微塑料成分鉴定是不准确的。 △ 点击可查看大图 上图是高密度PE微塑料和ABS微塑料的全波段红外光谱图,在1900cm-1以上和900cm-1以下的波段有非常关键的特征官能团和指纹吸收峰(标阴影区域),如果只是采集中间局部光谱图,比如1900-900cm-1的谱图来定性微塑料,会缺少待测物质的特征信息,不符合光谱学的定性三要素,不能始终给出可靠的光谱学定性结果。 Part.2 ✦ ✦ 微塑料的热重-红外-GCMS 联用技术检测方案 ✦ 微塑料通常悬浮在水面,被生物摄入后进入食物链,并在体内蓄积。随着微塑料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关注,除了微塑料颗粒、纤维的定性定量研究外,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也在研究微塑料吸附的污染物以及微塑料降解产物的成分相关信息。在研究开始早期,微塑料的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被用于分析和鉴定微塑料及其裂解产物的分析。但是随着研究方法使用的深入,暴漏了一些方法的弊端,比如无法获得关于降解产物特性的充分信息,几乎无法获得关于降解产物形成时间的信息。 △ 点击可查看大图 珀金埃尔默将热重分析(TGA)-红外(IR)-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案引入微塑料研究,可以程序控制样品升温速率,实时分析微塑料基质中微塑料PE、PP、PS的总离子色谱图(TIC)数据热分解产生的产物,对逸出气体进行深入表征,获得更多关于降解产物特性的信息以及关于降解产物形成时间的详细信息。 下图为珀金埃尔默联用技术TGA-GCMS模式,悬浮液体中的微塑料(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苯乙烯(PS))成分分析数据。 △ 点击可查看大图 另外珀金埃尔默联用技术的TG-IR模式,可快速的对可降解性塑料的成分进行界别,下面是可降解性塑料餐盘(上)和不可降解性塑料(下)的对比热红联用数据。 △ 点击可查看大图 Part.3 ✦ ✦ 微塑料的TGA-ICPOES 及单颗粒ICPMS技术检测方案简述 ✦ 微塑料吸附的污染物,有机污染物部分可以用前面所述的联机技术进行检测。可能吸附的无机污染物部分,可采用珀金埃尔默开发的TGA-ICPOES联用技术,对微塑料上吸附的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进行定性表征,如下图为微塑料的热失重和热重逸出气体的实时ICPOES响应曲线数据。 △ 点击可查看大图 单颗粒ICPMS(SP-ICP-MS)技术,也可作为一种快速筛选方式,作为微塑料表征手段的一种补充工具。 相比其他分析手段,SP-ICP-MS分析速度较快,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采集更多颗粒,并能提供粒度分布和颗粒浓度的更多信息。通过监测C13的信号,使用NexION系统的SP-ICP-MS,可以成功用作微塑料测定的筛选工具或补充技术。利用单颗粒ICP-MS分析技术采用的快速瞬时采集能力(NexION 系列ICP-MS高达100000点每秒),C13背景得以大大降低,从而实现纳微塑料颗粒的准确分析。将SP-ICP-MS与可鉴别微塑料成分的红外光谱技术相结合,可以获得有关微塑料的更全面信息。右图为SP-ICP-MS筛选塑料茶包中微塑料颗粒的分析数据。 △表1:塑料茶包中含碳颗粒结果 综上,珀金埃尔默仪器与解决方案,在微塑料检测技术的发展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不断推动各项测试技术的创新与更新。我们的微塑料检测方法开发团队不仅积极参与当前的研究工作,而且与不同行业的合作伙伴携手,共同推动检测标准的建立与完善。我们坚信,微塑料问题所在之处,正是珀金埃尔默技术和解决方案发挥作用的地方。珀金埃尔默的使命是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期望能够支持和帮助更多投身于微塑料研究和检测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共同努力,为了我们共同生存的地球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关注我们
  • 微塑料检测网络会议顺利闭幕!回看视频上线
    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人在《科学》杂志上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其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2023年4月27日-28日,仪器信息网、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塑料循环与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 微塑料检测与分析网络研讨会”。本次会议共邀请领域内相关报告专家15位,吸引线上听会观众700余位报名。现场学术报告与答疑讨论穿插进行,专家与听众共同就微塑料检测与分析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研讨。《全球海洋微塑料的源与汇:三维传输模型视角》(点击图片回看)会议以海洋微塑料监测方法的标准化及风险评估专场开场。南京大学张彦旭教授分享报告题为《全球海洋微塑料的源与汇:三维传输模型视角》。报告围绕目前微塑料的河流入海通量有多高?海洋中有多少塑料?不同年代和国家的贡献有多大?河流入海的塑料归驱如何?这四大关键科学问题展开。《海洋微塑料标准化监测技术方法研究进展》(未授权回看)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张微微副研究员分享报告题为《海洋微塑料标准化监测技术方法研究进展》。报告围绕微塑料问题产生的背景、国内外微塑料的监测进展、微塑料监测存在的挑战三大方向展开。报告指出,2019年,塑料产生了18亿吨温室气体排放,相当于全球排放量的3.4%。《安捷伦 8700 LDIR 激光红外成像水中微塑料测试分析整体解决方案》(点击图片回看)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张晓丹工程师分享报告题为《安捷伦 8700 LDIR 激光红外成像水中微塑料测试分析整体解决方案》。报告介绍了安捷伦 8700 LDIR 激光红外成像的详细解决方案。《Perkinelmer微塑料检测分析方案》(点击图片回看)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查珊珊工程师分享报告题为《Perkinelmer微塑料检测分析方案》。报告详细分享了Perkinelmer最新的微塑料检测分析方案。《黄渤海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未授权回看)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王清研究员分享报告题为《黄渤海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报告提到微塑料的研究有一系列重要的背景与意义:2008年,欧盟海洋战略框架指令和美国NOAA将微塑料作为重要监测研究对象;2019年,G20首脑峰会通过《大阪宣言》,重申应采取措施解决海洋垃圾污染,尤其是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2022年,来自160个国家的代表在乌拉圭召开关于制定全球塑料公约的第一轮谈判。《海洋微塑料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未授权回看)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徐向荣研究员分享报告题为《海洋微塑料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报告介绍到,微塑料的摄氏效应会造成物理堵塞或损伤,会沿食物链传递与累计;微塑料的毒性效应会传播有毒化学物质,会引起生物中毒现象;微塑料的附着效应还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并导致生物入侵。《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及其环境风险研究进展》(未授权回看)陆地土壤环境微-纳塑料的分析方法及有害添加物的检测专场,华东师范大学何德富教授分享报告题为《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及其环境风险研究进展》。报告介绍了农田土壤微塑料的多种分析检验方法,包括传统的密度分离法后使用体视镜记录微塑料的形态及尺寸,并结合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进行聚合物类型判定。《微纳塑料检测分析中的那些“坑”》(点击图片回看)浙江工业大学潘响亮教授分享报告题为《微纳塑料检测分析中的那些“坑”》。在采样、分离与富集阶段,现在常用的大面积水体拖网采样存在孔径大小不一、只能采集相对大粒径的塑料微粒等问题;而采用密度法和简单浮选方法很难达到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分离,存在土壤中有机质和黏土容易黏附在微塑料表面等问题。这些大大小小的“坑”都会影响农田土壤微塑料的分离与检测。《亚微米分辨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在微塑料中的应用研究》(点击图片回看)QUANTUM量子科学仪器贸易(北京)有限公司赵经鹏经理分享报告题为《亚微米分辨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在微塑料中的应用研究》,介绍了亚微米分辨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微塑料表面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方法》(未授权回看)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涂晨副研究员分享报告题为《微塑料表面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方法》。报告内容涵盖微塑料表面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其组成;微塑料生物膜的主要研究方法;微塑料表面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因素;生物膜的形成对微塑料表面性质的影响;生物膜的形成对微塑料吸附污染物的影响与机理;生物膜的形成对微塑料降解的影响及未来的研究展望等。《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纳米塑料检测》(点击图片回看)复旦大学张立武教授分享报告题为《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纳米塑料检测》。报告聚焦拉曼光谱技术在微塑料研究上的应用,指出传统的拉曼光谱存在信号响应较弱、易受荧光干扰、缺乏深度信息等问题。而如今的改进技术包括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针尖增强拉曼光谱、共聚焦拉曼光谱、相干抗斯托克斯拉曼散射技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受激拉曼散射技术(SRS)等。《海洋大气微塑料入海通量:问题与挑战》(未授权回看)28日上午的大气微塑料的监测及健康风险专场,华东师范大学李道季教授分享报告题为《海洋大气微塑料入海通量:问题与挑战》。报告提到,到目前为止,全球所有关于大气微塑料的研究包括大气沉降和大气悬浮。据了解,李道季课题组通过西太平航次在2019年首次揭示了大气微塑料会持续由陆向海传输,并通过估算模型揭示了西太平洋大气塑料袋的存量为1.21吨。《东亚陆地-海洋微塑料大气传输的数值模拟研究》(点击图片回看)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龙鑫副研究员分享报告题为《东亚陆地-海洋微塑料大气传输的数值模拟研究》。报告提到大气微塑料的传输存在形态、来源复杂;采样困难,数据少;远洋及冰川等生态敏感区难以采集;微塑料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难以评估等问题。而研究微塑料的源及汇的动力过程及通量可使其造成的生态效应被准确评估,并方便开展有效消减干预对策。《PY-TD-GCMS技术应用于微塑料中典型污染物分析》(点击图片回看)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胡辉应用工程师分享报告题为《PY-TD-GCMS技术应用于微塑料中典型污染物分析》。详细介绍了岛津最新的PY-TD-GCMS技术。《城市冠层及海气边界层大气微塑料赋存观测》(点击图片回看)华东师范大学刘凯博士后分享报告题为《城市冠层及海气边界层大气微塑料赋存观测》。面对目前大气微塑料领域亟待解决的大气输送过程中时空分异、理化多样性的变化未知等问题,该报告提出了可靠的大气微塑料采集分析方法,并阐明了微塑料在城市冠层及海气边界层的赋存特征。
  • 海洋微塑料检测,PerkinElmer应对有方!
    众所周知,塑料的对环境的污染是一个长期而难于治理的过程,塑料的分解需要长达100-200年的时间。但是你知道吗,塑料对海洋的污染更为严重,据报道,每年至少有8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相当于每一分钟就有一辆装满塑料的垃圾车将垃圾倒入海洋。按当前消费率发展下去,到2050年地球将新增330亿吨塑料。塑料在海洋中逐步积累,目前全世界海洋漂浮塑料垃圾的量估计高达 27 亿片、25 万 吨之多,海洋几乎成了一个“塑料世界”。而当塑料进入海洋系统后,逐渐分解,最后成为微塑料,被生物摄入体内,一方面可能会造成生物的死亡,影响生态系统稳定,另一方面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传播,最后出现在人类的餐桌上。微塑料犹如海洋中的PM2.5一般,威胁着海洋生物和人类的健康。要对海洋中的微塑料进行管控,第一步是要对这些微塑料的成分和含量进行检测,从而对污染的严重性和主要来源进行评判,对下一步的治理提供依据。PerkinElmer红外光谱及红外显微成像系统可为检测过程提供有力的支持。红外光谱仪已经广泛用于鉴别大尺寸的高分子材料,对于较大的塑料样品可以选择不怕潮可电池供电的Spectrum TwoTM 红外光谱仪放到船上做快速塑料的鉴别;而对于肉眼无法识别的微小的塑料颗粒,就需要选择红外显微镜成像系统用于这些微塑料的检测和鉴别。Spotlight400 红外成像系统(点击图片了解更多)海水样品经过一系列的前处理后去除有机质,再通过滤膜过滤,然后将带有样品的滤膜在空气中干燥之后得到待测样品(图2),本文采用的海水样品来源于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将待测样品放置到Spotlight 400 的载物台上,先在可见光下观察样品可见图像(图3)并选取样品区域,扫描选定区域的红外成像数据。待测样品样品的可见图像从样品的可见图像上(图3)可以明显看出滤膜上分布着不规则的颗粒,至于哪些是塑料颗粒需要进行红外谱图分析才能确定。因此对选定区域红外成像数据的扫描,得到总平均吸光度成像(图4,左),对每个颗粒进行红外谱图分析(图4,右),发现选定区域右上角两个颗粒的红外谱图均为聚苯乙烯的红外特征吸收,再对照聚苯乙烯的标准谱图,可以最终确定该海水样品中含有聚苯乙烯(Polystyrene)微塑料颗粒。总平均吸光成像(左);红外光谱图(右)应用文章参考:使用红外显微成像技术快速鉴别海水中的微塑料点击前往下载: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168/s833805.htm关于珀金埃尔默作为全球领先的科研仪器和服务提供商,珀金埃尔默公司致力于为创建更为健康的世界而不懈努力。我们的业务涵盖医学诊断、科研和分析仪器等。我们在全球拥有9000名专业技术人员,时刻准备着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帮助客户解决各项科学难题。我们在分析检测、医学成像、信息技术和售后服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深入的市场洞察力,可协助客户为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而不懈探索。2016年,珀金埃尔默年应收达21亿美元,为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公司的信息,请访问PerkinElmer官方网站。
  • 日本岛津推出塑料纯度自动化检测技术
    &mdash 岛津与三菱电机共同开发回收塑料的高精度材料识别技术&mdash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与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共同开发出「回收塑料高精度材料识别技术」,该技术能够以99%以上的精度瞬间识别在废弃家电产品回收工程中分选回收的塑料种类。以往以手工作业的回收塑料的纯度检测实现了自动化。 塑料高精度材料识别装置全景 塑料高精度材料识别装置概念图 <开发特长> 1.高速・ 高精度识别回收塑料的种类・ 无论着色剂、添加剂的含量有多少,都可识别回收塑料的种类・ 基于识别算法,用时约1秒钟完成向传输板上的塑料片照射中红外光以及反射光解析,实 现99%以上的高精度识别2.自动传输・ 连续识别塑料片・ 可将尺寸各异的塑料片自动传输到识别位置上进行连续识别・ 按种类自动分选识别的塑料片 <今后工作>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正基于本技术争取提高回收塑料的纯度检测效率,扩大高纯度自循环回收量。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正推进塑料回收装置产品化,以应用于家电回收等中。※本技术开发获得经济产业省2011年度产业技术实用化开发事业费补助金[资源循环实证事业(塑料的高度材料识别技术及回收材料化技术)]并实施。 <开发背景>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以降低地球环境负荷、有效利用资源为目的,不断致力于废弃家电产品的再资源化与再利用的「自循环回收」工作,已于株式会社HYPER CYCLE SYSTEMS实施了铁、铜、铝以及单一材料塑料的回收工作,并开发了难以分选的「混合破碎塑料」的回收技术,于2010年在株式会社Green Cycle Systems Corporation启动业界首家大规模塑料材料化工厂,扩大了家电产品的主要塑料(PP、PS、ABS)的回收量。为了提高以往手工作业的回收塑料纯度检测的效率和高精度化,接受经济产业省2011年度产业技术实用化开发事业费补助金,与日本著名分析仪器厂家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共同开发了回收塑料的高精度识别技术。为基于纯度检测自动化的回收塑料纯度检测高速化与高精度化做出了贡献。 <特长详细内容> 1.高速・ 高精度地识别回收塑料的种类传统的近红外光塑料分选装置由于受到从废弃家电产品回收的「混合破碎塑料」所含着色剂的干扰,无法识别浓色塑料。此次开发出使用波长长于近红外光的中红外光,不受着色剂、添加剂影响,高速・ 高精度地识别包括浓色塑料在内的塑料种类的技术。采用不易受到塑料片形状差异影响的光学系统以及高灵敏度识别反射光的检测器,并应用根据1秒钟内多次测定同一塑料片内反射光而获得的数据综合识别塑料种类的算法,达到了99%以上的精度。2.自动传输・ 连续识别塑料片倾斜开孔的圆盘状传输板,利用自重将每一塑料片逐一吸附在开孔上,然后自动传输到识别位置上,实现连续识别。使用空气枪自动分选已识别的塑料片,实现了塑料纯度检测的自动化。在株式会社Green Cycle Systems Corporation,将试制装置应用于分选回收的破碎塑料的纯度检测,结果可知,获得了与传统的手工检测同等的精度。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
  • 【安捷伦】一个“响指”,微塑料检测难题“一网打尽”
    曾有人计算过,到 2050 年,海洋中的塑料可能会超过鱼类总和。微塑料,正在蚕食着人类环境。对海水、土壤、甚至水中生物样品中的微塑料进行研究,获得颗粒数量、粒径分布、种类分布等数据,是衡量某一区域微塑料污染程度的关键过程,同时也是研究微塑料迁移等研究的基础工作。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其实奋战着无数科学家,为了人类宝贵的生存环境而坚持研究。但是,要想统计浩浩环境中“微观”尺寸的颗粒谈何容易?“耗时费力”,是多年来让科学家头疼不已,并严重影响科研进程的大难题。一个“响指”,全自动获得所有统计结果传统微塑料测试流程:将颗粒样品铺展开到一个平面,然后利用显微红外等方法,对此平面进行“全扫描”,最终得到平面上所有颗粒的“图谱”,再用 Excel 进行手动统计。传统成像技术,只能实现逐“帧”扫描 — 对布满微塑料颗粒的平面上的每一个点,进行无差别光谱扫描。这个过程,光听就知道一定“长长久久”。就拿检测一个 1cm2 见方的面积来说,通常要过夜检测才能完成。而“横空出世”的 8700 LDIR,只需一个 “Click”,就能在 5min 内完成测试,并全自动获得您需要的所有统计结果。那么, 8700 LDIR 是如何做到的呢?请点击链接看如下视频:安捷伦 8700 LDIR:是什么让微塑料测试变得如此简单?方寸间的大本领有位研究微塑料的老师曾这样讲述他检测微塑料的痛苦经历:“一共 400 多个微塑料颗粒,用单点模式的红外显微镜,我用了 3 天!”。由于传统红外显微镜光源能量的限制,老师只能一个一个手动将微塑料挑出,压片,再用红外显微镜的“透射模式”逐一测试。而使用 8700 测试 5mm * 5 mm 区域中超过 1000 个微塑料颗粒,测试完成仅需 2 个小时。8700 之所以能实现时间“跨越”,主要有以下 2 个秘诀:1. 超强光源量子级联激光器(QCL)作为光源,比常规红外显微镜光源强 103-104 倍。既不用手动挑出,也不用压片,清晰度,灵敏度和测试准确度度大幅提升,直接用简单的透反模式就可以测试。在 QCL 光源的"火眼金睛"下,再小的塑料颗粒也能瞬间"现出原形"。2. “直击内核”的测试流程“一心只测塑料颗粒,其它区域不去管”。它就像一个“无限手套”,利用聚合物的红外特征波长,在数秒内“锁定目标”,对所有塑料颗粒(图 1 中白色区域)定位。接下来,对已定位的塑料颗粒扫描光谱,同时自动获得每个颗粒的定性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您需要做的,只是将样品推进仪器,再点击一下 “Play”。图 1. 数秒后,所有塑料颗粒统统"现出原形"(图中白色区域)图 2. 8700 LDIR 微塑料全自动测试流程微塑料统计结果,全自动“一网打尽”扫描结束后,我们不光得到了每个颗粒的定性结果、尺寸、面积、重量等信息,“海量统计结果”也是必须的。不同种类塑料颗粒所占质量比、不同粒径范围颗粒的颗粒数、种类分布等等应用尽有, 不再需要 EXCEL 高手,也不再需要额外统计软件。图 3. 定性定量结果和海量统计结果全自动获得塑料检测资料下载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注册完成,即可获取安捷伦微塑料最新解决方案[本文章转自安捷伦视界公众号]
  • 药品塑料瓶包装密封性能检测方案解析
    在药品包装领域,塑料瓶因其轻便、耐腐蚀、成本低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然而,塑料瓶的密封性能直接关系到药品的保存质量和安全性。因此,对药品塑料瓶包装的密封性进行检测是确保药品安全的关键环节。本文将解析药品塑料瓶包装密封性的检测方案。首先,药品塑料瓶包装密封性检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检测瓶内外压力差或真空度变化来判断瓶体的密封性能。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水检法、压力差法、真空衰减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生产条件来确定。水检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通过将塑料瓶完全浸入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来判断瓶体的密封性。这种方法适用于初步筛选和现场检测,但无法定量分析密封性能。压力差法是通过在塑料瓶内外施加不同的压力,检测瓶体是否漏气来判断密封性。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分析密封性能,但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人员操作。真空衰减法是通过在塑料瓶内部形成真空,检测真空度的变化来判断密封性。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但需要专门的真空衰减仪和熟练的操作技巧。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生产规模和检测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对于小规模生产或现场检测,可以选择水检法;对于大规模生产或要求较高的检测,可以选择压力差法或真空衰减法。其次,药品塑料瓶包装密封性检测的设备选择也非常重要。不同的检测方法需要不同的检测设备,如LEAK-01负压法密封性测试仪,LSST-01泄漏与密封强度测试仪等。在选择设备时,需要考虑设备的精度、稳定性、操作简便性等因素。最后,药品塑料瓶包装密封性检测的操作流程也需要严格控制。无论是哪种检测方法,都需要进行标准化操作,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同时,还需要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综上所述,药品塑料瓶包装密封性检测是确保药品安全的关键环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设备,严格控制操作流程,才能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禁塑令”进入倒计 时!塑料污染严重!显微拉曼竟能高效检测?
    30多地“禁塑令”枪响,在全国实施了12年的“限塑令”将于本月底升级为“禁塑令”。一次性塑料袋从“有偿使用”变成“禁止使用”。各大商场、超市、药店、书店将不再提供一次性塑料购物袋。此外,一次性塑料餐具也将禁止使用,餐饮行业也不能再提供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具,花钱买也不行。 塑料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小到食品包装、大到建筑材料,甚至包含交通工具、医疗器械等诸多人类必需品都离不开它,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在自然环境中,塑料受到紫外辐射和机械磨损等物理破碎、化学分解及生物降解作用,由大尺寸逐渐变为小尺寸的塑料颗粒,当其粒径5mm 时,则被称为微塑料。欧洲联合胃肠病学周发布了一项新研究,首次确认:在人体内发现了多达9种不同种类的微塑料。海洋里,多达114种水生物种的体内发现了微塑料。研究表明,它们和塑料的遭遇结果往往是致命的。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造成肠道甚至生殖系统的损害。 目前,关于环境中微塑料的检测方法大多是在预处理后,人工挑选出疑似微塑料的颗粒,再使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热分析等方法进行化学组分鉴定。人工挑选法虽然简单,但由于手工操作的局限性,只能挑选较大尺寸的颗粒,准确率不高,挑选效率低。基于这个问题,采用用原位检测的方法,将载有预处理后样品的滤膜直接放在仪器下进行化学组分鉴定,奥谱天成拉曼光谱仪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准确识别尺寸极小的微塑料颗粒。在使用光谱鉴定时 , 采用显微拉曼光谱仪面扫(ATR8800/8500mapping)模式可以在样品区域上自动逐点采集信号,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和准确率。 使用拉曼光谱仪面扫在检测小尺寸微塑料应用中有以下 3 个优点:1、略去人工挑选的繁琐环节,减少目视和操作误差;2、可以识别粒径很小的微塑料颗粒;3、仪器自动采集所选区域内每一点的信号,提高了准确率。
  • 我国微塑料检测体系将逐步完善,珀金埃尔默新技术将为此“添砖加瓦”
    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共有四大类,分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和微塑料。2022年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任勇介绍了我国新污染物治理现状及计划,其表示生态环境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正在研究行动方案,加大新污染物治理力度。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是指粒径小于5mm的塑料碎片,这一污染物最早在2004年由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理查德汤普森(Richard Thompson)在《Science》上提出。目前在我国,有关微塑料的相关政策、标准也已在陆续颁布的过程中。比如,在2021-2022年各省发布的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已有多数省份提到要强化微塑料污染管控;2022年5月发布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提出: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列入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的化学物质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抗生素、微塑料等;下半年,各地发布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中,所有省份均提到了要强化微塑料污染治理;2023年2月,上海印发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微塑料上榜。基于此,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新污染物检测迫在眉睫:微塑料专场》专题约稿。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珀金埃尔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专业的解读。仪器信息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发布已经半年时间该方案给环境检测/监测市场带来了怎样的机遇?珀金埃尔默:我国对新污染物的监管还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一方面国家的政策法规还在建立健全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各个环监系统内的实验室配套能力也在不断完善。当然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看到随着国家《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以及重点管控清单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政府在不断提高对新污染物的管控力度,并加强各个地方环监检测系统的实验室能力建设,这将给环境检测业务和仪器需求市场均带来新的机遇。仪器信息网:关于微塑料的相关检测,目前有哪些指标?主要会用到哪些技术?珀金埃尔默:目前针对微塑料的检测指标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基于微塑料的种类、尺寸、数量分布等基本信息的检测,主要应用到红外显微成像技术。该技术可以结合自动化软件统计功能,高效进行微塑料颗粒物信息的检测和统计。另一方面,微塑料比表面积大,易富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或重金属。进入食物链的微塑料会对人体造成持续性危害,因此需要对其吸附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对微塑料进行原位精准分离、定性和定量测定显得尤为重要。这方面的检测可借助珀金埃尔默先进的热分析-光谱-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利用专业的软件实现仪器间无缝对接,一次进样即可获得微塑料样品的全部信息,如吸放热分解性质、失重性质、本体、杂质和添加剂成分等,可检测水、土壤、生物组织等复杂基质中的微塑料成分。仪器信息网:目前微塑料检测技术是否已经成熟?存在哪些技术瓶颈?有哪些新的技术或方法正在发展中?珀金埃尔默:目前微塑料检测技术尚在不断发展中,并没有完全成熟。微塑料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需要多种技术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以下是一些技术瓶颈以及正在发展中的新技术或方法:• 样本预处理杂质干扰:微塑料通常分散在大量的样本中,如水体、土壤、食物等,提取和富集微塑料样本并去除干扰物质仍然是一个挑战。• 尺寸范围限制:微塑料的尺寸范围广泛,从纳米级到毫米级。目前的技术往往只能针对特定尺寸范围内的微塑料进行检测,对于极小尺寸的微塑料仍然存在困难。• 环境毒理行为研究:当前需要对微塑料环境致毒机理、迁移行为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深入了解其对环境和生物体的影响,并提供科学依据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管理措施,以减少微塑料污染和潜在的风险,以上种种尚是难题。仪器信息网:目前,微塑料检测相关标准建设情况如何?珀金埃尔默:目前现行的标准有:《DB21/T 2751—2017海水中微塑料的测定 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法》:该标准是由珀金埃尔默技术工程师协助开发的全国第一部微塑料检测标准,也是现行最具有参考价值的微塑料检测标准方法,使用PerkinElmer Spotlight 200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进行主要方法验证。此外,相关的标准还有《DB37/T 4323—2021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微塑料监测技术规范》;《GB/T 40146-2021 化妆品中塑料微珠的测定》等。珀金埃尔默也参编了很多微塑料相关的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其余还在制定发布的过程中。仪器信息网:关于微塑料检测,目前在实际应用(监管)方面进展如何?珀金埃尔默:我国关于微塑料检测的监管和实际应用方面已经有了一些进展。1. 法规和标准:制定和修订相关的微塑料检测技术标准,以提供统一的检测方法和要求。2. 监测网络建设:包括水体、土壤、大气和食品等不同环境介质中已逐步地建立微塑料监测网络,相关部门和机构正在开展监测工作,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以评估微塑料的污染状况和风险。3. 检测方法研究:积极研究微塑料检测方法,旨在提高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灵敏度和可靠性,并推动方法的标准化和应用。4. 数据收集和评估:建立微塑料数据库,收集和整理国内各个区域和环境介质中的微塑料数据。这有助于了解微塑料的分布特征、来源和潜在的环境风险,为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尽管我国在微塑料检测的监管和实际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相关工作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包括加强监测网络的建设、制定更具体的法规和指导文件、推动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等方面,以更好地应对微塑料污染问题。仪器信息网:贵公司对于微塑料检测提出了哪些解决方案?涉及的产品有什么优势?克服了哪些难题?珀金埃尔默:2012年全球首篇微塑料分析的科研文章就使用到了珀金埃尔默红外显微成像技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们的红外显微产品应用到了多种不同领域的微塑料监测中,包括海洋、生物体、植物等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微塑料检测。无论是基于微塑料的尺寸信息还是吸附物成分的定性定量检测,珀金埃尔默都能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Spectrum红外光谱仪及Spotlight红外显微及成像系统可以提供全光谱范围内不同尺寸的微塑料检测方案,最小粒径可检测到1.56微米。热重-红外-气质联用系统可原位地对一个高度复杂的混合物体系进行精准分离、定性及定量分析,在获得实时失重信息的同时,利用热性能对复杂组分进行分离,然后对某个温度点逸出的组分再进行分离、定性定量。该方法大大提高结果准确率的同时,实现了原位分析,也提升了实验效率。仪器信息网:对于未来中国微塑料检测市场的发展贵公司有怎样的预期?珀金埃尔默:目前微塑料检测主要涉及的客户包括海洋系统、环境检测、疾控、高校、农业系统、第三方检测等等。我们对未来中国市场的发展有以下几个预期:1. 产品安全与质量要求的提升:消费者对产品安全和质量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对微塑料的存在和潜在风险越来越敏感。这将推动企业在产品制造和供应链管理中更加注重微塑料的控制和检测,以满足市场需求。2. 微塑料检测技术市场的发展:微塑料检测技术的需求将在中国市场逐渐增长。这将推动相关科研机构、检测机构和技术供应商提供更多先进的微塑料检测方法和设备,以满足监管和行业需求。3. 新兴环保产业的崛起:随着对微塑料污染问题的重视,我国的环保产业将得到发展和推动,相关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将涌现出来,包括替代微塑料材料、微塑料过滤和回收技术等,为新兴的环保产业提供机会。4. 法规和政策的制定:随着对微塑料问题的认识增强,我国政府可能进一步加强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以限制和减少微塑料的使用和排放。这将对市场产生影响,促使企业调整和改进生产和供应链管理,以符合法规要求。综上所述,未来我国市场对微塑料的发展将围绕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和安全、检测技术市场以及新兴环保产业等方面展开。这将推动相关产业的转型和创新,以应对微塑料污染问题,并为中国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仪器信息网:未来,贵公司在微塑料检测领域怎样进一步的研发计划?会有哪些创新的技术与产品?珀金埃尔默:我们将持续贴切客户的使用需求,不断完善产品性能,提升客户使用体验,满足自动化和高通量的样品检测,确保我们的客户能够更高效、更准确地完成微塑料的检测。我们的目标是不断推动微塑料研究的进展,并提供前沿的解决方案来解决该研究领域相关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有害吸附物质的原位分析方面,我们刚成功完成了TG-ICP联用技术的研究,该技术可用于分析微塑料样品中包覆或负载的无机元素的迁移情况。这项技术为微塑料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通过这项先进性的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微塑料与无机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深入探究微塑料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这些创新性的方案将为微塑料研究带来新的突破。仪器信息网主办的第四届环境新污染物检测网络会议——微塑料检测技术专场将于7月28日举办,了解最新检测技术与应用进展,欢迎免费报名参与,参会点击: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4ks
  • 积极合作研发高品质仪器 高铁检测仪器参与国际橡塑展——访高铁检测仪器公司廖文杰和潘子清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第三十三届中国国际塑料橡胶工业展览会于2019年5月21日在中国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开幕。" CHINAPLAS 国际橡塑展" 伴随着中国塑料及橡胶行业成长逾30年,至今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具规模之橡塑业展会,并对中国橡塑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 CHINAPLAS 国际橡塑展" 已是全球领先的塑料橡胶业展览会,业内人士更公认其影响力仅次于德国" K展" ,成为橡塑业的全球最顶尖的展会之一。 去年的展会盛况空前,展馆总面积超30万,展商数目近4000,参展国家及地区多达40个,参展人数超过18万,而今年展会预期更胜往昔。/pp  高铁检测仪器公司(以下简称“高铁检测仪器”)于1976年在台湾成立,到目前是一家有多年生产经验的仪器制造商。仪器信息网采访了高铁检测仪器的廖文杰和潘子清。/pp  采访视频如下:/ppscript src="https://p.bokecc.com/player?vid=8818C4304CC46A7A9C33DC5901307461&siteid=D9180EE599D5BD46&autoStart=false&width=600&height=490&playerid=5B1BAFA93D12E3DE&playertype=2"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pp  廖文杰自豪地谈到高铁检测仪器的目标:立足于中国,放眼全世界,希望为各行各业提供最好品质的仪器,符合大众需求,并服务于社会。/pp  随后,技术代表潘子清详细介绍了公司研发的主力产品以及与公司合作的一些进口仪器,如无转子流变仪、毛细管流变仪、维卡热变形试验机、高温维卡热变形试验机、华莱士快速塑形计、塑料热性能分析仪、海德微型国际硬度计等。潘子清还展示了高铁检测仪器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塑胶熔融指数测定仪、数位冲击试验机等。高铁检测仪器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橡胶和航空航天等领域。/pp  最后,潘子清热情邀请各位客户和研发工程师到高铁检测仪器公司进行参观考察和深入交流。/p
  • 复旦大学陈建民/方明亮等合作揭示可降解塑料微粒在体内的健康风险
    暴露于人为来源的“生态友好型”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健康风险及其对胃肠道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  2023年3月2日,复旦大学方明亮、陈建民及安徽医科大学黄以超共同通讯在Nature Nanotechnology(IF=40)在线发表题为“Oligomer nanoparticle release from polylactic acid plastics catalysed by gut enzymes triggers acute inflamm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肠道酶催化的聚乳酸塑料释放低聚物纳米颗粒引发急性炎症。该研究证明了聚乳酸微塑料在胃肠道过程中通过争夺甘油三酯降解脂肪酶而酶解生成纳米塑料颗粒。纳米颗粒低聚物通过疏水驱动的自聚集形成。  在小鼠模型中,聚乳酸寡聚物及其纳米颗粒在肝脏、肠道和大脑中生物积累。水解低聚物引起肠道损伤和急性炎症。大规模药效团模型显示,低聚物与金属氧化物酶12相互作用。在机制上,低聚物对锌离子指区具有较高的结合亲和力,导致金属氧化物酶12失活,这可能介导了聚乳酸低聚物暴露后的不良肠道炎症反应。生物降解塑料被认为是解决环境塑料污染的解决方案。因此,了解生物塑料的胃肠道命运和毒性将为潜在的健康风险提供见解。  微塑料(MPs)在水生和陆地环境中无处不在,是世界上最紧迫的环境问题,因为它们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潜在风险。MPs在环境中转移,并通过食物链和直接吸入或摄入进入人体进行生物积累。尽管人类MP暴露的确切数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研究初步估计,每周口服MP颗粒的摄入量在0.1至5.0克之间。因此,MPs已在人类粪便中检测到。对小鼠、牡蛎和贻贝的研究表明,接触与环境相关的MPs会导致生殖受损、DNA损伤和神经毒性。导致这些影响的机制主要是未知的,尽管许多研究调查了MPs物理损伤的原因,喂入量减少或有毒化学物质的浸出。为了减轻塑料污染,人们引入了可生物降解塑料作为传统塑料的环保替代品。例如,聚乳酸(PLA)是最常见的生物塑料,被用于制造食品包装、一次性餐具和生物医学输送载体。PLA产量稳步增长,预计到2024年将超过30万吨。包装是PLA塑料的主要用途,2014年占收入份额的36%以上。采用人类和小鼠模型的研究表明,基于PLA的植入会引发炎症。此外,PLA MPs对斑马鱼具有显著的不良影响风险,尽管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胃脂肪酶消化PLA MPs(图源自Nature Nanotechnology )PLA塑料可能比“持久性”聚合物产生更多的MPs,因此,PLA MPs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土壤、沉积物和室内灰尘中。尽管摄入PLA MPs的毒理学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但对其在肠道中存在的生物转化如何影响人类健康的知识尚缺乏。在低pH和酶的生理条件下,人们对PLA MPs的化学结构如何被体内的相互作用所改变的理解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对增加PLA MPs生物反应活性的机制进行详细分析,这些机制增强了它们与蛋白质和细胞表面的相互作用。该研究探讨了PLA作为人体肠道中可生物降解塑料模型的转化和毒性。PLA MPs被胃肠道中的脂肪酶消化,形成数百万个纳米塑料。此外,生物物理和计算方法表明,所得的低聚物水解产物可以形成纳米塑料。总之,该研究表明,肠道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降解产物,包括来自PLA塑料的低聚物和纳米塑料,这些具有潜在的健康风险,需要继续研究和潜在的监管。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3-01329-y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