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油海油基础仪

仪器信息网油海油基础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油海油基础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油海油基础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油海油基础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油海油基础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油海油基础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油海油基础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油海油基础仪相关的资讯

  • 中海油天津钻采院红外测油仪OCMA-305验收成功
    中海油天津钻采院红外测油仪OCMA-305验收成功我司于2013年11月20日在中海油天津钻采院对红外测油仪OCMA-305进行现场验收。工程师对仪器的基本技术参数进行现场的校正和标定,经检测仪器性能及各项技术指标显示良好,完全符合其给出的标准。同时,现场工程师针对仪器的使用及维护做了详细的说明和介绍,相关使用者参与了现场培训,最终在钻采院相关项目执行人的配合下签订了验收合格报告,最后,在通过专家组的严格评审之后,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至此,HORIBA红外测油仪OCMA-305项目圆满完成。标志着此次验收的圆满成功。中海油天津钻采院作为中国海洋石油系统的重点单位,能够选择日本HORIBA红外测油仪OCMA-305作为其实验仪器,说明我们的仪器在业界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其使用此红外测油仪主要用于检测油田废水中的油含量,一旦超标在排出后将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不利于环保理念的践行,因此希望我司的仪器以后能够在类似行业中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再次祝贺中海油天津钻采院OCMA-305项目验收取得圆满成功。
  • GC×GC油品检测应用:煤基费托合成润滑油基础油中芳烃含量的测定
    煤基费托合成润滑油基础油中芳烃含量的测定盖青青,朱加清,艾军,赵帅,申巧玲,刘聪云(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北京,102209)费托合成是煤间接液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是以合成气(CO+H2)为原料,在催化剂上转化生成液体烃类燃料和其他化学品的工艺过程[1]。与传统石油基产品相比,费托合成油(蜡)产品具有硫、氮和芳烃含量低,链烷烃含量高的特性,满足清洁油品的环保要求,是生产优质高端润滑油基础油的原料[2]。费托合成蜡生产的润滑油基础油产品黏度指数高,蒸发损失低,可作为超高黏度指数的润滑油基础油应用于各类发动机油、齿轮油、液压油、压缩机油、润滑脂等。与目前市场上主要润滑油基础油产品 I、II 类油相比,该类产品具有更好的黏温特性,在节能减排、延长机械使用寿命等方面可发挥更大作用。费托合成润滑油基础油以链烷烃为主,芳烃含量低,现有的方法标准NB/SH/T 0966和GB/T 11081均是以紫外分光度法测定芳烃含量,由于液体样品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普勒变宽和压力变宽等效应,使液体样品的光谱精细结构变得模糊甚至消失,该方法测定芳烃含量的方法误差大。全二维气相色谱技术(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GC×GC)是近年兴起的一种多维色谱分离技术,它将两种极性不同的毛细管色谱柱通过调制器串联形成二维气相色谱系统对样品组分进行分析。与常规一维气相色谱相比,全二维气相色谱以其分辨率高、峰容量大、灵敏度好、谱图分布规律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石油馏分的分析中[3],是实现复杂样品中挥发性组分分离鉴定的有力工具,尤其适合极性不同化合物的族分离。由于润滑油基础油的粘度和馏程范围较高,目前鲜有全二维气相色谱对费托合成基础油润滑油组成分析的研究报道。本文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与质谱(GC×GC-MS)联用技术,建立了费托合成润滑油基础油中芳烃含量测定的分析方法。首先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将芳烃萃取吸附到萃取头上,然后在气相色谱进样口进行热解析进样,再用全二维色谱进行分离,质谱仪检测,内标法定量。采用最佳的固相微萃取条件和色谱分离条件,GC×GC MS对不同加氢异构条件下得到的费托合成润滑油基础油A样品和B样品进行分析。根据质谱解析结果得到族分离条带,由于是反相二维系统,化合物的极性从上到下越来越强,色谱条带分别是烷烃和芳烃,其中烷烃含量居多,有少量芳烃,见图1。图1 费托合成润滑油基础油的全二维色谱三维图Fig. 1 3D surface plot of GC × GC for Fischer-Tropsch synthetic lube base oil由图1可知,由于两个样品的加氢异构条件不同,其组成也有明显的差别,主要是芳烃含量的差异。在定性分析中,自动识别信噪比大于10的色谱峰,通过自动解卷积和NIST 2014质谱库比对检索,筛选相似度大于750的组分,确认样品中芳烃组分。A样品中检测到极少量的芳烃,分别是二甲苯和三甲苯,内标法定量芳烃的总量为0.126 mg/L;B样品中检测到二十多种芳烃组分,均为单环芳烃,内标法定量芳烃的总量为10.651 mg/L。A、B样品中芳烃含量的差别反映到样品的外观上,A样品无色透明,B样品呈现黄色。这些结果也表明在生成B样品的加氢异构反应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芳构化副反应,生成了较多的芳烃。由此可知, GC×GC MS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费托合成润滑油基础油中芳烃的组成和含量,而且也为润滑油生产优化操作和先进控制提供了可靠的质量检测手段,在分子水平上准确地获得润滑油基础油组成信息提供了参考。参考文献[1] Xiong H F,Motchelaho M A,Moyo M, et al. Effect of Group I alkali metal promoters on Fe/CNT catalysts in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J]. Fuel, 2015,150: 687-696.[2] 张雅琳,张占全,王燕,等. 费托合成油和石油基加工产品对比分析[J],化工进展,2018,37(10)3781-3786[3]刘明星,刘泽龙,李颖,等. 固相萃取法/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测定柴油及其加氢产品中的含硫化合物[J].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0, 51(4): 96-103.本文作者: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 盖青青聚焦气相色谱及相关技术在能源化工领域的技术及应用进展,本网特别策划了“助力双碳 气相色谱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主题约稿活动,欢迎业内相关专家学者、一线用户、厂商积极投稿。联系人:赵编辑word图文投稿邮箱:zhaoy@instrument.com.cn微信/电话:15650766910
  • 中海油漏油事故致840平方公里海域水质被污染
    国家海洋局7月5日下午通报中海油6月4日漏油事故,漏油致840平方公里海域水质被污染,对周边海域造成危害,目前已对涉事公司立案。  国家海洋局在举行的通气会上表示,中海油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最早发生的时间为6月4日晚7时,开始是在B平台,最大的溢油面积达到158平方公里。随后在6月17号C平台也发生溢油现象。溢油事故目前已得到完全控制,海面上已经没有明显的漂油。  对于媒体提出的为何至今才向社会公众通报有关情况的质疑,海洋局表示,事故数据分析需要一个过程,这也和监测技术不成熟、监测水平受制约有关。  国家海洋局还表示,此次溢油事故导致在该海域以及临近海域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目前没有发现有渔民在海上进行捕捞作业,对海洋生态的影响正在严密的监测中。
  • 东方能源基础油实验室通过世界级检测
    江苏东方能源有限公司从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参与ASTM的(基础油)实验室间交叉检测项目。此项目的参与者包括许多著名的石油巨头和检测公司。江苏东方能源是中国地区唯一参与2009年第四季度项目的公司,也是极少数身为独立制造企业的参与者之一。  我们通过参与这一项目来不断提高我们的质量控制标准,同时客户可以放心的是:我们的化验室执行的是世界级的标准。
  • 中海油即将国内上市!
    2月24日,中国证监会第十八届发审委2022年度第20次会议审核结果发布,中海油A股首发申请获通过。据披露,中海油公司拟公开发行人民币股份数量不超过26亿股,募资不超过350亿元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此次募集资金将用于发展中海油公司主营业务,拟用于包括圭亚那Payara油田、流花11-1/4-1油田、陵水17-2气田等在内的国内外多个油气田开发项目。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纯上游公司 油气储量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中海油是专注于原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及销售的纯上游公司,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世界最大的油气勘探开发公司之一。中海油港股上市20年,中海油油气净产量从2000年的88百万桶油当量增长至2020年的528百万桶油当量,营业收入从242亿元增至1554亿元;总资产从326亿元增至7213亿元。近两年,中海油国内原油增产量占全国原油总增量的80%,持续保持全国石油增量的领军地位。上市以来,中海油累计获得280余个商业发现,现有油气田240个,2020年,中海油净证实储量达到53.7亿桶油当量,为上市时的3.1倍。2022年1月11日,中海油发布2022年规划目标称,其2022年的净产量目标为6亿至6.1亿桶油当量,约比上年增长5.3%-7%。中海油2021年的净产量达约5.7亿桶油当量。针对勘探策略,中海油表示,将在增储上产资源基础上,努力在新区、新领域、新类型和新层系取得重大突破。国内仍将是中海油的勘探重点。中海油预计,2022年其国内油气产量占比约69%,海外占比约31%。中海油还参与众多世界级油气项目,资产遍布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期宣布提前投产的圭亚那Liza二期项目将为中海油产量增长提供强劲的驱动力。经营业绩屡创新高 高分红回馈投资者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中海油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77.1亿元、2331.99亿元、1553.73亿元、1102.33亿元,对应净利润分别为526.75亿元、610.45亿元、249.56亿元、333.26亿元。除了2020年,由于国际市场油价下跌,中海油盈利有所下降。2021年上半年,受国际油价回升的影响,中海油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上升47.84%,其中油气销售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上升51.69%,业绩逐渐回暖。2021年,中海油启动回A程序。2021年9月26日,中海油宣布启动人民币股份发行程序。2021年10月26日,公司股东大会通过人民币股份发行相关议案;2021年10月28日,中海油向证监会进行申报。据披露,中海油坚持每年2次派息,上市20年累计分红逾3000亿元,居港股上市公司第四位,能源类上市公司第一位。中海油还承诺了未来三年的股息政策。在获股东大会批准的前提下,2022年至2024年,中海油计划,全年股息支付率将不低于40%,且全年股息绝对值不低于0.70港元/股(含税)。科技驱动发展 打造国之重器中海油秉持创新驱动战略,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并取得积极进展。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强化技术成果转化利用,为增储上产和提质降本增效提供了技术保障。突出油气主业,着力建设勘探开发科研体系,聚焦深水深层、高温高压、稠油低渗等重点方向持续开展攻关,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2021年,中海油自主研发设计、建造了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勘探开发能力已经实现了从300米到1500米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开启了我国正式挺进深海油气开采的新征程。至此,中海油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不断精进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对海洋浅水、深水、超深水领域的全覆盖。能源站的建造实现了3项世界首创技术,以及13项国内首创技术,是中国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在追求产量增长的同时,中海油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一是生产绿色产品,不断加大天然气供给能力,提升天然气产量占比。“深海一号”大气田成功投产,将带动南海万亿方大气区建设。到2025年,公司规划天然气产量占比将超过30%;二是建设绿色工厂,推动油气田开发全过程的节能减碳。加快岸电项目建设,首个海上油田岸电项目顺利投用;三是发展绿色产业,择优发展新能源业务,开展新能源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加快发展海上风电,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并择优发展陆上风光一体化项目。“十四五”期间,公司计划将资本开支5%-10%用于新能源新产业的发展。2021年,中海油首个3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与此同时,推进海上CCS和CCUS示范工程项目,中国首个百万吨级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已启动。中海油表示,将积极推进“油气增储上产、能源绿色转型、科技自主创新”三大工程,实施“提质增效升级”行动,不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为股东带来更大的回报。关于本次中海油A股上市,中海油表示,希望通过A股上市引入境内资本,逐步改善股东结构,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更好地与境内投资者分享公司发展成果,扩大公司影响力,提升企业形象。
  • 国家“973”项目《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基础研究》成果检查会暨核磁技术交流会在苏州落下帷幕
    国家“973”项目《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基础研究》成果检查会暨核磁技术交流会在苏州落下帷幕 2018年5月25-28日,初夏之时,国家“973”项目《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基础研究》2018年成果检查会暨核磁共振技术交流会在美丽的太湖之滨——苏州高新区落下帷幕。来自全国的近60位专家和学者,汇聚一堂,针对该项目的学术和技术问题做了细致的讨论,参会课题组分别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力学所,中石油勘探院,新疆油田公司及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是由国家科技部领导的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的专项研究。 本次“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基础研究”是国家973计划为国家能源安全设置的研究项目,这个项目共分为6个课题,课题下包括了24个专题研究。 973项目会议代表在苏州高新区科技城合影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姜汉桥教授,由姜教授和973 项目跟踪专家罗治斌教授等组成的专家组对24个专题进行了逐一检查。首先,各专题长对所负责的专题做了主要技术成果、进展、下一步工作和经费情况等做了汇报;接下来,专家组针对汇报的内容做了提问、探讨以及下一步工作的详细指导。973项目的6个课题组经过近4年的研究努力,在《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基础研究》项目上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就,尤其是在SCI论文发表的数量、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方面均已完成或提前完成了项目预定指标,部分成果已经应用于现场。 该项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包括了以下六个方面,它们是陆相致密油甜点成因机制及精细表征;多相多尺度流动机理及渗流理论研究;储层人工缝网形成与重复压裂改造控制机理研究;提高储层采收率机理与方法研究;高效开发油藏工程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及典型陆相致密油藏高效开发模式研究。这些研究的完成将为中国的陆相致密油藏的开发和创新做出巨大的贡献。 973项目汇报课题组汇报 首席科学家中国石油大学姜汉桥教授及跟踪专家罗治斌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核磁共振仪器专业委员会和苏州纽迈分析受973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委托,协办了本次会议,借助于973项目平台,纽迈分析的技术专家和973 会议代表对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和发展做了深入的交流。在会议开幕式上纽迈分析杨培强董事长和李向红副总经理致辞,欢迎国家973项目的专家和学者们;就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能源领域内的快速发展,纽迈分析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站长燕军教授汇报了“核磁共振的原油含水率快速测试分析的新方法",纽迈分析吴飞博士介绍了纽迈公司核磁共振应用的常规和新技术的发展近况。 纽迈分析专家和技术人员在973会议上的报告学术讨论会场一角27日下午,973项目代表参观了纽迈分析坐落在苏州高新区科技城的核磁共振研发基地、CNAS核磁共振分析测试实验室、核磁设备的生产工厂和仪器调试车间等,对苏州纽迈在核磁共振领域的飞速发展,973专家们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973项目代表参观苏州纽迈分析设备研发基地和实验室973项目代表参观纽迈分析的CNAS核磁实验室和调试车间最后,我们预祝国家973项目《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基础研究》顺利完成课题各项研究目标,在2019年圆满结题,并期待该项目的诸多研究成果早日投入到我国的石油工业致密油的开发应用之中。纽迈专注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推广、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完备的生产、服务和成熟的运营管理体系。公司自主开发多款核磁共振分析仪器并已获得多项国家奖项和资质认证,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能源勘探、高分子材料、纺织工业、生命科学等行业领域,获得业界一致认可。
  • 中海油服自研高温多维核磁仪器取得业内新突破
    日前,南海西部海洋石油944平台传来捷报,中海油服自研ESCOOL高温多维核磁仪器EMRT3D-HT首次在井深4500m、井温192℃的超深层超高温环境下完成测井作业345m,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某重点探井项目,资料优良率100%,创下业内最高作业温度纪录。深层/超深层储层勘探是中国海油“十四五”重大科技项目重点油气勘探方向,中海油服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关键核心技术制约,牵头承担起集团公司第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之一的《超高温高压电缆测井系统研制与产业化应用》项目攻关工作。205℃/140MPa高温高压多维磁共振测井仪器EMRT3D-HT正是这项攻关项目的成果之一,仪器采用推靠式偏心测量方式,测量地层孔隙中流体的氢核响应,形成多维参数结合的核磁共振测井应用,可在205℃和140MPa的极端高温、高压环境下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  本次作业井储层温度高、压力大、储层致密,为典型的高压储层,开发难度大,对仪器性能及耐温耐压要求极高。为做好自研高温核磁仪器在该区块的首次高温高压井的数据采集与应用,油技湛江资料解释中心通过反复核算完成核磁测井优化设计,技术支持团队采用FIELDS远程专家在线技术支持平台进行实时支持,为客户实时展示核磁测量结果;燕郊资料解释中心与研究院专家无缝对接现场测井资料质控、资料精细处理解释工作,核磁资料首次揭开了该区高温高压超深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并精准识别气层与差气层累积87.5m。这次作业充分体现了公司坚决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的决心和实力,更体现出了“上下同欲者胜”的集体力量。此次作业成功,标志着中国海油高温高压电缆测井装备又新增一项商用新技术,为今后引领海上高温高压超深层核磁信息采集打下重要基础。油田技术事业部将持续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积极推进自主技术系列化、产业化、规模化应用,进一步为海上高温高压深层/超深层的勘探开发贡献技术价值。
  • 环境微生物学之兴有赖基础创新
    环境微生物学可用于解决水污染。  给水体投以除碳(有机碳)、除氮菌株,正成为一项消除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行技术措施 给土壤添加除油(矿物油)菌株,已成为一项成熟的修复油污土壤的技术措施……经过20余年的发展,以微生物手段治理污染环境,已从环境微生物学的专著和教材上,逐渐走到环境修复应用中来。  然而,对比这一领域的发达国家,我国生物修复技术的有效利用还有待进一步突破。中科院微生物所副所长、微生物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双江指出:“他们的技术研究手段、监测手段比我们多,评估评价机制相对成熟。环境修复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要靠环境微生物学科的发展 而环境微生物学科的发展,有赖于该学科基础的开拓和创新。”  呼吁建立环境微生物资源共享库  环境修复微生物菌剂的培养和筛选,是环境微生物学发展的第一关。刘双江把菌种选育工作比作“技术+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晶:“从一个环境中提取最有效的菌种,需要不小的工作量,需要一定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定的运气。”  刘双江指出,目前研究用菌株有两个获得途径:一是通过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菌种筛选,另一个靠的则是共享。“环境微生物基础研究本就有获取环境微生物资源的属性。”他呼吁建立类似于“环境微生物菌种库”的微生物资源库,通过一定的共享机制,有条件地满足科研需要。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在微生物资源共享方面并不吝啬。刘双江说:“一些大学、研究机构借用我们的菌种去做小试等研究,一般人家说要,我们就给了。”他希望在明确权利和责任的共享机制下,能有更多的单位参与到资源库的建立中。  科技部也就环境微生物资源建库的建立作着尝试和努力。目前,中科院微生物所、南京农业大学、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农业部成都沼科所、广东省微生物所等单位收集、筛选了几千株环境微生物菌种资源,可以降解不同污染物,特别是可以降解农药、多氯联苯、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氯代芳烃、硝基芳烃、染料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为研发生产环境修复菌剂,提供了宝贵的微生物资源。  探究降解机理:知然后善用  “我们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至少要知道它有没有彻底降解?微生物的中间产物有没有毒性?不光要能修复,还要能说出为什么,至少要让公众对这种技术放心。”刘双江认为,对微生物在环境中降解机理的研究,是认知环境生物技术的“必经之路”。  刘双江说,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降解机理的新技术、新方法也层出不穷,这些帮助人们对微生物降解了解得更多更深入。“比方说微生物对某些有机物的降解,以前我们仅仅知道对它的降解途径是从A到B,从B到C。现在利用新技术,我们就可以知道从A到B的过程中酶是怎么催化的,是哪个基因起的作用,怎么改良能够提高效率。”  刘双江目前正在进行微生物趋化的研究,探究微生物对目标物质的远离和趋近机理。这项研究可能将会促进微生物对污染物的“主动进攻”。  另外,面对越来越多复合污染的威胁,更需要彻底搞清微生物的代谢机理。刘双江指出,对复合污染物的处理,有时需要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有时需要微生物和动植物修复技术联用。多种生物的生长、代谢影响着它们的共存环境,了解各种微生物的降解机制,才能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生产需求,人为地创造更适宜的条件,使它们共存共赢。  希望研究成果用到实处  如今,环境微生物学在生物修复、资源利用、废水处理等应用方面正发挥巨大作用,显示了它具有无可比拟的生产潜力。  据环境微生物专业委员会报告称,污染物降解菌在环境治理工程中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它在污染物降解的专一性、降解活性的强度和持久性方面,比以往的生化处理工艺占有更多优势。我国环境微生物学工作者在石油、印染废水等持久性潜在有机污染物(POPs)的微生物处理方面成果丰硕 生物制革、生物制浆和生物漂白等清洁生产新工艺已进入中试阶段 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也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大的成本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刘双江指出,现阶段国家倡导“绿色经济”、“零污染排放”、“美丽国家”,正是认清了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诸如微生物手段等绿色环保技术和工艺,应该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中去,国家也应在经济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  另外,政府应将环境保护理念在经济建设中扎根。刘双江认为,政府可以采用各种手段,倡导环境保护,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环境微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正在蓬勃开展,许多技术已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也都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用到实处。”刘双江说。
  • 兰杰柯:新医改为酶标仪行业注入新活力,基础酶标仪发展向好
    酶标仪问世之初,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专用检测仪器。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演变,酶标仪被赋予的功能日益丰富。由最初的吸收光(Abs)检测,到荧光强度(FI)、发光检测(Lum),再到荧光偏振(FP)、时间分辨荧光(TRF)等检测技术,酶标仪早已突破了ELISA的范畴,在追“光”道路驰而不息。为帮助广大用户及时了解酶标仪前沿技术、主流品牌与创新产品、市场动态以及相关活动,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从光吸收到多功能,酶标仪的“逐光”之路》专题(点击查看)。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合肥兰杰柯科技有限公司谈一谈兰杰柯酶标仪创新检测技术及他对酶标仪应用及未来市场的看法。仪器信息网:请点评吸光度(Abs)、荧光强度(FI)、时间分辨荧光(TRF)、荧光偏振(FP)和化学发光(Lum)等不同酶标仪检测方法的优劣势?兰杰柯:光吸收酶标仪是用来进行可见光与紫外光吸光度的检测。特定波长的光通过微孔板中的样品后,光能量被吸收,而被吸收的光能量与样品的浓度呈比例关系,由此可以用来定性和定量的检测。光吸收检测具备技术发展成熟、使用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势,但存在动态范围窄、灵敏度较低、特异性相对较弱等问题。荧光酶标仪是用来进行荧光的检测。通过激发光栅分光后的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到被荧光物质标定的样品上后,会发出波长更长的发射光,通过发射光栅后到达检测器。荧光的强度与样品的浓度呈一定比例。荧光检测灵敏度高,可实时检测,使用方便,检测模式多样,但是容易受外界干扰,激发光与发射光容易互相影响,干扰检测。时间分辨荧光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检测重复性好、操作流程短、标准曲线范围宽等优势,但使用需要相关配套试剂,价格相对昂贵。相较于研究蛋白质与核酸结合的传统方法,荧光偏振技术具有诸多优势:在溶液中进行检测,可最大化模拟真实生命环境;实时跟踪监测分子间结合/分离变化,解决定量问题;相较于放射性同位素更安全可靠;检测限更低,所需样本量少,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单。仪器信息网:请谈谈酶标仪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兰杰柯:随着医学检验、生命科学、农业科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学科间交互合作越发紧密,用户对酶标仪性能要求也不断提高,促使酶标仪厂家持续开展新品研发,酶标仪产品类型及功能越发多元化,多功能酶标仪等新型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可实现吸光度、荧光强度、时间分辨荧光、荧光偏振和化学发光等一站式检测,提高了应用领域的科研和工作效率。作为专业从事酶标仪等生命科学仪器企业还要继续在技术上下足功夫,为用户提供精密、高效的生命科学仪器,以满足生物医学领域的迫切需求。仪器信息网:贵司目前主推的酶标仪产品是什么?请谈谈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兰杰柯:目前兰杰柯主推的酶标仪产品是酶联免疫分析仪L-MR-A,它是一款基于滤光片单功能酶标仪,拥有参比光路通道系统,检测结果更加准确;8位滤光片轮,标配4个滤光片,有多种波长规格可供用户选配;可视化布板,人性化设计,可快速、直观标准空白、样品、阴阳性对照及质控;兼具单波长、双波长检测模式,检测速度更加灵敏;自带孵育功能,温度范围4℃-65℃。L-MR-A 酶联免疫分析仪目前,市面单功能酶标仪存在检测速度较慢,缺少控温模块等缺陷,从而导致细胞相关实验无法顺利进行;而多功能、全波长酶标仪对于一般用户而言,存在酶标仪功能溢出、综合使用率低、价格较昂贵等问题。兰杰柯酶标仪L-MR-A具备检测快、自带孵育功能、可换滤光片、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实验。目前L-MR-A广泛应用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细胞实验、酶活性检测、理化分析实验等,用户来自于实验室诊断、生物技术研究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等众多行业。仪器信息网:请介绍当前中国酶标仪市场规模及现状。兰杰柯:目前中国酶标仪市场成熟度还较为一般,相关核心技术及产品质量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以多功能酶标仪为例,相比之下,国产设备大多仅能进行吸光度单一检测,检测灵敏度低,动态范围窄,难以满足目前对多模式、超微量以及细胞复杂状态的实验要求,期待未来有待进一步发展。仪器信息网:未来中国酶标仪市场的发展前景如何?最看好哪些应用细分?兰杰柯:新医改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也让相关医疗设备的需求量显著增加,酶标分析仪市场必将进一步扩大。今后基层医疗机构将成为新的用户终端,基础酶标仪的发展趋势向好。此外,因社会生活水平提升而对高端医疗服务需求增加,高端酶标仪需求也在扩大,我国部分酶标仪企业已开始与国外企业争夺高端市场。未来首先看好酶标仪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包括利用酶标仪检测细菌溶液浓度、测定食用菌中多糖含量、测定血清中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的含量以及应用酶标仪分析盐酸阿霉素含药量等细分场景;其次看好酶标仪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包括使用酶标仪进行粮油检测、肉制品检测、水产品检测以及乳品检测等;除此之外,未来酶标仪在动物疫病、禽病类检测等领域的应用也会越发成熟。关于兰杰柯科技有限公司:兰杰柯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事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及销售服务的创新型科技企业。有着二十多年的行业经验,尤其在技术、产品、仓储、渠道销售等优质资源整合之后,企业形象以及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升和飞跃。兰杰柯深耕生物科研领域,专注于服务质量的提升,基础建设的持续加强,积极研发和引进适合国内市场产品线。依托强大的仓储物流体系,遍布全国的现货销售网络,专业的销售管理体系,为经销商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如有技术干货、科研成果、酶标仪使用心得等内容,欢迎投稿,投稿文章将在《从光吸收到多功能,酶标仪的“逐光”之路》专题(点击查看)展示并在仪器信息网相关渠道推广。投稿邮箱:zhaoyw@instrument.com.cn,关于征稿内容要求也可邮件咨询或电话联系:13331136682(同微信)。
  • 值得收藏!环境监测实验室基础仪器配置分享
    茂默科学以客户为本、合作共赢的理念,致力于帮忙客户提供整体实验方案。力求解决行业内客户对科学仪器选型难、维护难的处境。通过不断优化公司运作和提升服务质量,目前已赢得业内人士和广大客户广泛认可,拥有广泛而稳固的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现分享常见的环境监测实验室基础仪器配置,欲了解更多整体实验室打包方案,欢迎咨询~环境监测实验室基础仪器配置分享序号仪器设备名称用处1酸度计测pH值 2电导率仪测电解质溶液电导率值 3液相色谱仪定性、定量分析 4气相色谱仪定性、定量分析 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物质对不同波长单色辐射的吸收程度,定量分析 6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物质对不同波长单色辐射的吸收程度,定量分析 7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根据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特征辐射的吸收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8离子色谱仪适用于亲水性阴、阳离子的分离 9浊度仪测浑浊度 10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定性、定量分析 11便携式溶氧仪测定溶解氧 12离子计测离子浓度 13半透明烟度计用于测定烟度 14不透明烟度计用于测定烟度 15测汞仪测定水、大气、土壤、矿物、食品、生物和人体组织等样品中痕量汞 16场强仪测场强 17大气污染日平均浓度采样器大气采样 18多功能红外测油仪测定土壤、水中所含油 19黑度计测黑度 20极谱仪定性、定量分析 21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 22自动烟尘(气)测试仪测量烟道或排尘管道气体中的粉尘浓度 23皮托管平行自动烟尘采样器测量大气中烟尘浓度 24汽车排气分析仪测定烟道或排尘管道气体中的粉尘浓度 25汽车尾气分析仪检测汽车尾气 26CO测定仪测CO含量 27BOD测定仪测量水中生物需氧量 28COD测定仪测定水中化学需氧量 29烟气采样器采集烟气 30烟气二氧化硫分析仪分析烟气中二氧化硫含量 31烟气分析仪分析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及氧气浓度 32油份浓度分析仪对工业废水及江、河、海水或其他含油质等的监测、分析和研究
  • 中储粮炮轰调和油猫腻 国标缺失已八年
    8月23日,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宣布推出“金鼎”食用调和油。作为市场新兵,中储粮此次使出了必杀技——国内首个公布调和油各种原料占比配方,意图打破食用调和油市场长期混乱的局面,也为自己迅速占领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荣介绍,目前调和食用油最大的问题就是成分配比不透明,消费者缺乏知情权。“调和油生产企业通常用价格低的食用油做主要成分,将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价格高的油品仅添加很少比例,然后在商品名称上着重突出良好油品,比如橄榄调和油、茶籽调和油。但是,消费者却看不到这些调和油中各种油料具体的成分和比例。” 市场人士指出,中储粮金鼎此举意义重大,有望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带动调和油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就在今年7月,有消息称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国家粮食局将重新启动制定《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中储粮金鼎此举无疑传递出强烈的政策信号。  调和油市场乱象丛生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调和油市场消费量已经占小包装油消费总量的30%以上,终端市场上存在的调和油品种不下二十余种。  据了解,金龙鱼、福临门等大品牌凭据多年的市场深耕,在调和油市场中稳稳占据了前两名。AC尼尔森数据显示,Top10品牌占据市场72%左右的调和油份额,其余被区域品牌瓜分;金龙鱼坐稳调和油市场头把交椅,且同比增幅明显;福临门份额维持稳定,与第三品牌拉开了很大距离。  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这些调和油尽管都在名称上突出其最昂贵和最看重的油品,也会标注产品配料,但却看不到调和油所含各种油料的具体成分和比例。  业内专家认为,这释放给食用油行业的信号是,调和油生产企业往往仅将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价格高的油品放很少比例,用价格低的食用油作主要成分,却将调和油以前者来命名。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当前100元的大豆油,除去生产、包装和销售成本,只能赚3元钱,即3%的盈利。而100元的以大豆为基础油的调和油,盈利可以达到6元,即盈利6%,是纯大豆油盈利的一倍。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还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市场自然行为。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企业可能会对调和油中各原料的比例进行调节,从而出现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和讯网。  不仅于此,由于消费者缺乏对调和油各种油品构成比例的了解,导致长期误食,给身体营养均衡带来严重影响。  据了解,中储粮金鼎此次公布调和油的配方中,大豆油是主要成分,占比47.5%,而这已经是国内调和油非常理性的配方了;菜籽油是第二主要成分,点比41.4%,在目前调和油的配方中也属于较高的占比;另外添加了茶叶籽油和橄榄油等木本精华,使其含有茶多酚和橄榄多酚等抗氧化抗衰老的活性物质,添加了花生油和芝麻油,提升了产品的风味,更适合中国传统的口味习惯。  调和油国标长期缺位  我国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八大食用油产品国家标准于2004年10月正式施行,标准明确要求产品等级、生产工艺、原料产地等须在包装上标示。  首先,在国标中,所有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油品的生产企业,必须在产品外包装上标明产品的生产工艺是“压榨”还是“浸出”法。压榨法是靠物理压力将油脂直接从油料中分离出来,其过程不涉及化学添加剂。从安全与环保上来看,采用物理方法的压榨油较有优势。它能够保持原料原有营养,油的品质比较纯正,但以压榨法生产食用油,出油率低,对原料的利用程度低,加工成本较高。这种方法常用于生产花生油。  浸出法是采用某种溶剂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再进行高温提取,经过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后加工成成品油。浸出法制油,具有糟粕中残油少,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等优势。只要合乎国家标准,以浸出法生产的食用油,其化学成分的残留很低,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任何影响。此法常用于生产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  长期缺位的是调和油。  2004年新的国家食用油标准开始施行后,当时食用调和油市场的随意勾兑现象、标识混乱、名称繁杂的问题就已经引起有关部门注意,食用调和油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也顺势而提上了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的议程。  2007年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上,形成了“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送审稿》”;2008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08年10月25日,但事实上,直到今天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也始终未有见到其真面目。  如何界定调和油存分歧  据了解,在当年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对于食用调和油的命名规则,有的油脂企业提出产品名称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命名,例如花生大豆调和油,名称中所涉及的原料油由前到后比例递减,而且由两种油调制而成的调和油,其中的主原料比例应不少于50%。  还有企业认为调和油中比例最大的原料油脂超过三分之一时,可以加在调和油前成为冠名调和油,建议营养型调和油(如橄榄调和油、葵花调和油等)营养油脂超过三分之一时,加在调和油前成为冠名调和油;风味型调和油(花生芝麻调和油),以调香为主的油品则另当别论。  食用调和油究竟是以占比三分之一还是50%的油料比例来命名,迄今未有定论。这正是调和油国标长期未能出台的原因所在,标准如何定,调和油概念如何界定,这都是非常复杂而且非常专业的问题,涉及到整个行业的发展,不得不慎之又慎。  对于迟迟未能出台的《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上述业内人士称,我国始终没有一种调和油标准来规范市场行为,仅仅依靠企业自行去监管机构进行备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公布配方、推动国标出台,是所有有责任企业的共同愿望,只有这个行业做好了,每个品牌才能更好地发展,我相信所有的同行在这一点上的态度都是一致的。”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庆荣说。
  • 新标准发布!中国石油探索基础油品牌化
    11月初,中国石油集团企业标准《PCL通用润滑油基础油》标准发布。该标准由润滑油公司牵头,克拉玛依石化公司、大庆炼化公司、大连石化公司、兰州石化公司、辽河石化公司和石油化工研究院共同研究修订,将于今年12月1日正式实施。“PCL基础油”取自 PetroChina Lubricant 的首字母。该企业标准的发布,是中国石油对基础油品牌化的探索,将有利于提高和规范中国石油的基础油质量,就如SK公司的YUBASE基础油、埃克森美孚公司的EHC基础油一样。《PCL通用润滑油基础油》标准精简了基础油牌号,实现了与国际通用基础油牌号接轨,有利于炼化企业组织生产。新标准包含润滑油产品需要的理想牌号和指标,未来,中国石油的基础油生产布局也将参照该标准进行规划,这有助于推动在产基础油的结构和指标调整。同时,该标准的发布,将进一步促进润滑油公司优化工艺方案,提升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 南海油“指纹库”,华南区最强实验室
    面对南海海面大片的无主溢油,只要对照“指纹库”,就可轻松找出肇事者。记者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海监溢油检验鉴定执法业务运行系统标准化建设南海区示范点”验收会议(见上图)上了解到,我国华南地区第一个专业海洋溢油检验鉴定平台顺利通过验收。这一平台历经4年的努力,由中国海监南海区检验鉴定中心主持建设。该系统建成,可实现对海上溢油的快速排查,迅速锁定海上溢油的来源,从而让溢油肇事者无处藏身。  原油“指纹鉴定”追查污染源  “原油”也有指纹?!黄楚光主任告诉记者:原油是由上千种不同浓度的化合物组成,这些化合物通过不同的分析检测手段获得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反映油品特征的油指纹。世界上不同产地的油品都有各自不同的“油指纹”。通过建立起涵盖不同原油的“油指纹”库,就可鉴别指纹特征不同的油样,从而实现对溢油的快速、大面积排查,迅速锁定可疑溢油源。  黄楚光透露:“以往,海洋环境主管部门在海上溢油事故调查处理时,为查找溢油源,通常只能采取嫌疑当事人询问、船舶或油田管系现场勘查、风向和海流对溢油流向等可靠性不高、证据力度不够的方法做出推断。随着海洋溢油事件的逐年增多和溢油事件的复杂多样性、多变性的出现,传统的工作方法已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溢油鉴定技术的应用,有效弥补了传统调查手段的不足,保证了事故认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事故的进一步处理和索赔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依据。同时也是出现跨界污染情况时避免国际纠纷的重要手段。  南海油“指纹库”,华南区最强实验室  中国海监南海区检验鉴定中心是我国最早从事海洋溢油鉴别的机构之一,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起就在油品鉴别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06年,针对海上频发的无主漂油,大力开展了油指纹库建设和溢油检验鉴定技术研究工作。  4年来,中国海监南海区检验鉴定中心已完成了南海区所辖海域29个石油平台的287个单井、7个浮式储油轮和1个终端的1035个原油样品的采集和建库工作,实现了南海区管辖范围内在开采石油平台92%以上油井的原油采样和建库。采用了三维荧光、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等化学指纹分析方法,针对油品的正构烷烃、多环芳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定量特征信息,建立一套较完善的油指纹库建设体系和溢油鉴别技术。  2010年,南海区检验鉴定中心开展并完成了“中国海监溢油检验鉴定执法业务化系统标准化南海示范区建设”。通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心已具备了稳定碳同位素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气相色谱仪等油指纹分析用的最高端的分析技术手段,溢油检验鉴定硬件条件达到了系统领先的水平,并建立了一整套从采样、储存、分析、检测、排查鉴定、质量控制等标准化体系。此外,南海区检验鉴定中心还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原油冷藏库,购置了目前油指纹分析用的最高端和最权威的仪器,成为华南区实力最强的溢油检验鉴定实验室,也是华南地区应对海洋溢油污染建立的第一个专业海洋溢油检验鉴定平台。  油污“指纹”分析让肇事者无处藏  2008年8月,广西涠洲岛海滩出现不明的溢油,南海区检验鉴定中心第一时间进行油污指纹分析,并从南海原油指纹数据库中迅速排除了多个可疑溢油源,缩短证据收集时间。  2010年5月,发现香港南丫岛以南水域出现疑似油污带。南海区检验鉴定中心在第一时间立即开展溢油应急监测和油指纹分析,为应对可能的跨界污染争端掌握了第一手科学证据。  截至目前,南海区检验鉴定中心已经利用该平台,完成了20多起溢油事件的检验鉴定和应急调查,成功地确定溢油来源,为海洋溢油执法提供了有力证据。  据了解,此次建成的溢油检验鉴定标准化平台还会在未来进一步完善,力求成为溢油污染鉴定、溢油应急监测、污染损害评估以及为海洋管理提供鉴定依据的多功能、综合性海监检验鉴定实验室,向国际一流的溢油鉴定平台进军。  海洋溢油污染,生态超级杀手   2010年4月20日发生在墨西哥湾的原油泄漏,造成的海洋生态灾难可能影响10年以上 时隔3个月,7月16日,大连新港发生输油管爆炸事故,部分原油泄漏入海,其生态影响持续的时间将在6年以上!据不完全统计,1976年到2006年间,我国沿海平均每4天发生一起溢油事故,其中溢油量在50吨以上的溢油事故60多起!  中国海监南海区检验鉴定中心黄楚光主任表示:“海洋溢油被称为海洋生态环境的超级杀手,溢油污染严重的海域,生态环境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损害,历经多年才能恢复,甚至不可能完全恢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油污染事件呈上升趋势,发生的频率与风险正日益加大。在中国近海,溢油是经常发生的重要环境灾害之一。  我国南海溢油风险与日俱增,成为溢油事故多发海域!专家表示:我国进口的原油运输有50%以上需通过南海,同时,南海还有年采石油总量超过5000万吨的上千口采油井。一旦发生溢油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南海边界复杂,近年来在边界区域出现的无主溢油事件成为潜在的国际纠纷导火索,因此,准确判定无主溢油的肇事者,对于南海的溢油防治和执法维权工作意义重大。
  • 2336.7亿!“三桶油”年度报告技术成果汇总
    “三桶油”净利润合计2336.7亿元人民币,平均日赚6.4亿元人民币。3月27日,中石化发布2021年度业绩公告显示,实现营业收入2.74万亿元,同比增长30.2%;净利润人民币712.08亿元,同比增长114%,经营业绩创近10年同期最好水平。3月30日,中海油公布了2021年年度业绩,实现销售额2221亿元,同比增长59.1%;净利润人民币703亿元,同比增长181.7%,达到历史最好水平。3月31日,中石油披露的2021年经营业绩显示,实现营业收入2.6万亿元,同比增长35.2%,创历史新高;净利润921.7亿元,同比增加731.6亿元。2021年,中石油国内油气产量实现双增,国内原油产量753.4百万桶,同比增长1.3%;国内可销售天然气产量42222亿立方英尺,同比增长5.7%,创历史新高,天然气产量占油气当量的比重持续提升。主要经营业绩指标以及天然气产销量均创历史新高;勘探开发增储上产实现量效齐增;炼油化工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成品油销售规模和质量持续提升。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快速起步。公司认真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锚定 2025 年左右实现碳达峰、2050 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的目标承诺,制定实施新能源业务专项规划、绿 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坚持“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 三步走总体部署,推进实施绿色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公司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创新深层超深层、古老海相碳酸盐岩和陆相页岩油地质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吨级乙烷制乙烯国家级示范工程建成投产,开 发应用高端合成橡胶、高端合成纤维、合成树脂等成套技术,有 力支撑油气增储上产和炼化转型升级;启动实施一批数字化转型、 智能化发展试点项目,“数字中国石油”建设加快推进;成立深 圳新能源研究院、上海新材料研究院,着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研 发和创新中心,建设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2021年,在勘探开发方面,中石化取得了一批油气新发现,其中在渤海湾、苏北、四川三大盆地陆相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在化工方面,坚持“基础+高端”,持续推进原料多元化,加大高端产品和新材料研发力度,提升茂金属聚烯烃、碳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全年乙烯产量1338万吨,同比增长10.9%。全年化工产品经营总量为8160万吨,实现了全产全销。2021年,中海油共获得22个商业发现,在中国海域成功获得垦利10-2油田在内的4个大中型油气田发现。秉持创新驱动战略,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实现3项世界级创新,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东方智能气田群建设助力降本增效,恩平油田群无人化平台实现台风期安全生产,标志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迈出新步伐。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秦皇岛/曹妃甸岸电项目顺利投产,成为绿色油田建设的样板。加大天然气勘探和陆上非常规气开发,促进清洁能源增储保供。公司成立新能源部和新能源分公司,加快布局绿色产业链,首个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启动。
  • 港媒爆出内地汽油含硫高出香港35到50倍
    “汽油”一词在近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继在内地西南地区爆发令人关注的“颜色门(视频)”事件后,日前香港媒体又报道称“内地汽油硫含量比香港的高35到50倍”。两则消息相继爆出,汽油品质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汽油标准主要指标对比图  硫含量高出香港35到50倍?  据香港媒体公开报道,目前内地汽油硫含量比香港的高35到50倍,容易造成空气污染。香港环境专家表示,硫燃烧后,会成为二氧化硫,属温室气体之一,可破坏环境及损害人体,“例如引发支气管病,或者令哮喘病发作”。  消息一出,引起公众极大关注,网友纷纷对国内的油品质量表示怀疑。一位网友表示,以前同事的车一直都只在壳牌加油站加油,偶尔有几次来不及加了中石油或中石化的油,发动机会有异响,且之后里面残渣剩很多。  广东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告诉本报记者,国内与国外的油品有不同的标准,而排放也有不同的标准,对于“内地汽油硫含量比香港的高35到50倍”的说法,要看统计数据的来源,目前不好做太多的评价,“但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排放差距肯定是有的”。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环保专家介绍,硫含量是燃油的标志性指标,中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之间的油品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欧Ⅳ标准中对硫含量的要求是不大于0.005%(质量分数),但国内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油品标准要远远高于这一数值。  而在排放标准方面,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执行国III排放标准,部分地区执行国V标准,对硫含量的要求是不高于150ppm,而香港方面开始从欧IV至欧V过渡,汽油含硫量为50-10ppm。  环保专家表示,由于排放标准存在3-15倍差距,加上汽车本身存在不同车型加错误类型汽油的可能,这或是导致出现“内地汽油硫含量比香港的高35到50倍”偶然性事件的原因。  汽油颜色差异或外采调和油所致   中石化中石油93号汽油现色差 质量问题引争议  汽油除在香港“惹事生非”外,还有媒体报道中石油、中石化93号汽油颜色不同,有网友甚至贴出照片,两瓶同样93号汽油,中石油、中石化所加的汽油颜色却存在着明显的深浅差别。其中,中石化汽油呈黄色,而中石油汽油呈现透明色。继云贵地区爆出汽油质量问题之后,广西地区近期又现此类事件。  对此,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聂红认为,颜色不是区分汽油质量的标准。不仅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汽油标准都没有颜色的指标,比较一致的标准是汽油必须清澈透明。  据安迅思息旺能源相关专家透露,上述爆发问题油地区的中石化汽油资源主要来自管输,而中石油为北油南下的资源,除此之外,多为外采调和汽油。这次汽油质量门事件,或系调和汽油中二烯烃含量超标,该批问题油主要是从广东送到西南地区。  据了解,2011年11月、12月,华南地区商家进口了一大批混合芳烃,当时石脑油货源稀缺。为了降低调和汽油的密度,调油商用密度较低的C5这一轻组分来降低密度。为了降低成本,有部分调油商使用二烯烃含量接近20%的C5调和汽油,这或使得最终调和出来的油二烯烃含量超标。  一位曾经给主营单位外采供货的某贸易商表示,经过调和后,“经过1月份的长假,即便入库有检测,检测出质量合格,但出库时就不一定了。”  相关专家则认为,中石化外采对二烯烃含量把控较严,但由于其他主营单位并未严格把控,“二烯烃含量过高会聚集,最后会产生一些聚合物,放一段时间之后,最后的胶质含量会超标。”  随着此次汽油“颜色门”事件的爆发,安迅思息旺能源分析预测,主营单位进一步增加质量检测指标,调油市场或面临一轮洗牌。后期资金能力弱的小调油商或将退出舞台。另外,对调油商资格审核也将开始加大。  我国汽油质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烯烃含量高。我国多数炼厂汽油中烯烃含量高达40%—50%,与我国新汽油标准规定的不大于30%还有一定差距。世界燃油规范二类标准规定烯烃含量小于20%,欧洲现标准规定是小于18%。  2、 硫含量高。欧洲委员会提出的硫的控制值为150ppm,到2005年为50ppm,日本的现行规定为小于100ppm。而我国标准规定汽油硫含量是不大于150ppm。
  • 中石化硫含量已达欧洲标准 中海油硫含量相对最高
    中国雾霾笼城,机动车尾气排放被指为元凶之一,低劣的油品也备受指责。  为提高油品品质,降低环保污染,目前,全国范围内成品油标准正逐步从国Ⅲ过渡到国Ⅳ,对于成品油的质量有了更严格的要求。  汽油生产企业是否已遵循严格标准?谁对PM2.5有更多的“贡献”?  为调查目前国内车用汽油的品质,《消费者报道》在11月送检了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油碧辟和壳牌五个品牌的93#与97#汽油。检测结果显示,五个品牌车用汽油的硫含量均低于国Ⅳ标准限值,其中一些样品的硫含量已达到欧盟标准。  两品牌汽油硫含量较低  根据国Ⅳ车用汽油的标准,93#与97#汽油的硫含量限值均为50ppm。《消费者报道》对10个汽油样品进行检测后发现,五大品牌汽油的硫含量均在标准范围内。  其中,中石化93#汽油的硫含量为4ppm、97#汽油为8ppm 中油碧辟的93#汽油硫含量同样为8ppm(如图)。从结果来看,这两个品牌的3个样品硫含量已达到欧Ⅴ标准(低于10ppm)。此次检测中硫含量最高的为中海油一个93#汽油样品,测得硫含量为32ppm。  此次检测的10个样品中,同品牌产品的93#与97#汽油的硫含量并不一致。汽油中的硫含量与汽油标号是否有必然的关系?  广州市能源检测研究院化验室主任关雎给出了解释:“90#、93#及97#等汽油标号指汽油的辛烷值。”  她表示,汽油的辛烷值代表的是汽油的抗爆性,与汽油的清洁程度没有关联。如果出现两种牌号的油品硫含量不一样,应该与油品的本来品质和脱硫程度有关。此外,硫含量的降低是通过技术实现的,与汽油中是否有添加剂关系不大。  关雎向《消费者报道》记者透露,粤Ⅴ车用汽油标准原定于2013年10月1日实施,此次检测中一些样品的硫含量相对较低,应该是一些企业为了达到粤Ⅴ标准而进行了一定的品质提升。  硫含量为污染控制关键指标  低劣的油品一度被认为是PM2.5的主要来源。车用汽油中硫含量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机动车的废气排放程度。因为燃油中的硫会在发动机的排气系统中生成硫酸盐,形成颗粒物并排放到大气中。而硫燃烧后形成的二氧化硫,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物质。  2011年7月,中国《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正式实施。然而,与此排放标准相对应的国Ⅳ车用汽油标准却在2014年才正式全国施行。这也意味着,长期以来较低标准的汽油品质无法对应要求较高的汽车排放标准。反观过去的几次标准修订,汽油标准总是滞后于汽车排放标准。  2014年1月,国Ⅳ车用汽油标准将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与目前仍在使用的国Ⅲ标准对比,硫含量有了更加严格的限值要求。在国Ⅲ标准中,汽油的硫含量要求在150ppm(每千克汽油含硫150毫克)以内。国IV阶段则对硫含量限值降低到不超过50ppm。  事实上,国内不同城市使用的车用汽油标准也不尽相同。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车用汽油地方标准比国标实行得更快、更严格。2010年8月,广东省开始实行了粤Ⅳ号车用汽油标准。在该地方标准中,硫含量限制为50ppm。而在国Ⅳ汽油标准即将正式施行之际,北京已开始制定推出京Ⅴ车用汽油标准,硫含量的限制将降低为10ppm。这一严格标准将与欧Ⅴ的汽油标准一致。  此次《消费者报道》车用汽油品质检测的10个样品因全部在广州市内购买,因此检测中同时参考国Ⅳ与粤Ⅳ地方标准进行比对。  不过国内一些欠发达的地区,车用汽油的硫含量限值仍在国Ⅲ标准限制内,即为150ppm。  过去对于中国的石油化工企业脱硫技术较低的质疑也不在少数。中石化广州石油分公司党委办副主任高红告诉《消费者报道》记者:“随着石油产品消费量的持续增长,国内原油短缺,原油趋向劣质化,加工难度增大,产品更加清洁化和炼油企业环保压力加大。”  她表示,为保证汽油中的低硫含量,中石化每年在工艺改进、新产品开发方面投入非常大的技术改造,在每个炼厂的生产设备都新装置脱硫加氢技术。  尽管此次检测发现,五品牌汽油的硫含量相对较低,有的已接近国际水平,但业内人士对此也表示了一定的担忧。国家石油石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闻环博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国内汽油的低硫含量是通过调和实现的,但从原料来说,国内外的汽油油品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此外,她认为标准中对硫含量进行了更严格的限值,但类似烯烃、芳烃等的限制并没改变,实际上这些物质也同样污染大气、对人体有害。
  • 访徐旭东、施一公、王晓东:基础研究有什么用
    制图:蔡华伟  每当我国科学家在某个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相关论文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个研究有啥实际用处?能治疗肿瘤还是能多打粮食?  类似的声音还有许多: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不能少搞点玄妙的基础研究、多搞些实用的技术研发?中国的基础研究搞了那么多年,为什么没有一项成果获得诺贝尔奖?&hellip &hellip   针对不少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从今天起,我们推出连续报道&ldquo 四问基础研究&rdquo ,诚请大家共同关注和探讨。  &mdash &mdash 编者  从普通科研人员到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高智商的精英们经常被一个简单的问题问倒:基础研究有什么用?  那些玄妙深奥的新发现、新突破,既不创造经济效益,也不解决实际问题&mdash &mdash 除了发发文章,基础研究还能有什么用?  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  如果没有电磁理论,就不会有后来的电动机和无线通信  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三大类科研活动中,基础研究既不像应用研究那样有明确的目的性,所产出的新知识、新原理、新定律也不像技术开发所产生的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那样具有实用价值。  &ldquo 但技术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的源头和根基,就是基础研究所产出的新知识、新原理、新定律。&rdquo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旭东告诉记者,&ldquo 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所有重大的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都是依赖于基础研究创造的重大发现。&rdquo   &ldquo 如果没有电磁理论,就没有今天的电和无线通信。&rdquo 徐旭东举例说:19世纪20年代,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据此在1831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 在法拉第电磁理论的基础上,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把数学方法引入这一研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这一预言得到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的实验证实 1895年,意大利电气工程师马可尼据此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无线电报系统,人类由此进入无线电通讯时代。  &ldquo 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今天的载人航天 没有巴斯德发现微生物,就不会有今天的疫苗。&rdquo 徐旭东说,&ldquo 基础研究对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包括科学家本人的想象。&rdquo   &ldquo 基础研究是科技之本,没有好的基础研究,一定不会有杰出的技术创新。&rdquo 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说,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日本、以色列,世界上所有科技强国的基础研究都非常强 反过来看,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很好、技术创新很差。&ldquo 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事业来说,基础研究相当于地基 如果没有厚实的地基,是盖不出高楼大厦的 即使勉强盖起来了,也一定是海市蜃楼。&rdquo   基础研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捷径  如果没有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等著名科学家,就不可能有震惊世界的&ldquo 两弹一星&rdquo   施一公有中科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等三个院士头衔,但他最看重的,还是&ldquo 清华大学教授&rdquo 这一个。&ldquo 我回到清华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从事研究、培养学生。&rdquo   &ldquo 说到人才的重要性,&lsquo 两弹一星&rsquo 是最好的例子。&rdquo 施一公说,如果当初没有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邓稼先、周光召等著名科学家回国效力,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仍然引以为豪的&ldquo 两弹一星&rdquo 。&ldquo 在&lsquo 两弹一星&rsquo 元勋中,大部分科学家在国外留学时都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回国后他们服从国家需求,转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他们研制&lsquo 两弹一星&rsquo 所凭借的,正是在国外跟从导师做研究时所接受的严格的科学训练、扎实的理论功底。&rdquo   施一公认为,基础研究是培养创新人才最好的方式。  不搞基础研究的教授不是照样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吗?  &ldquo 当然可以,但层次可能很不一样。&rdquo 施一公说,从事基础研究需要接触最前沿的科学进展、运用最新的科学仪器和科研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的学生创新能力,与只接受旧知识、旧方法的学生肯定是有很大差别的。&ldquo 基础研究最能培养年轻人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rdquo   &ldquo 基础研究的第二个直接产出就是人才。&rdquo 徐旭东说,学生们在基础研究中接触了前沿的科学知识,掌握了先进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独立工作后根据各自的兴趣、特长,既可以继续从事基础研究,也可以转入下游的应用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ldquo 如果没有基础研究培养出的各类创新人才,创新驱动就很难实现。&rdquo   基础研究是孕育科学精神的摇篮  如果多数民众具备理性、求真、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可能就不会有&ldquo 大师&rdquo 闹剧和PX恐慌  在科学家看来,基础研究不仅推动了技术进步、培养了创新人才,还孕育了不容忽视的科学精神。  &ldquo 基础研究特别是实验科学,讲究的是证据和逻辑,靠的是独立思考,而这些都是科学精神的内核。&rdquo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认为,科学精神不仅对科学研究至关重要,也是现代公民成熟的重要标志。&ldquo 是否具备科学精神,不仅关乎科学自身,还关乎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rdquo   &ldquo 求真、理性、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是培养杰出科学家和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土壤,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这种精神,就很难成为科学发现和科学思想的发源地。&rdquo 徐旭东说,&ldquo 当科学精神渗入民众的思想、内化成他们的行为,所带给整个国家的滋养将远远超出科学领域。&rdquo   近年来频繁上演的张悟本、李一、王林等&ldquo 大师&rdquo 闹剧,以及沸沸扬扬的PX困局和转基因口水战,让很多外国友人大跌眼镜。王晓东和徐旭东认为,如果多数公众具备理性、求真、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可能就不会发生这些现象。&ldquo 你不懂不要紧,可以去查寻、求证。什么事情都可以讨论,但要摆事实、讲道理,不能像小孩子吵架,不顾事实、不讲道理。&rdquo 王晓东说。  &ldquo 令人担心的不仅是科学精神缺乏,还有科学信仰危机。&rdquo 徐旭东说,在许多事关科学的事件中,许多人不相信科学家的解释,却对非专业人士的话信奉有加。&ldquo 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很弱、缺少科学大家,怎能让民众建立对科学的信仰?如果我国的基础研究非常强,科学家像明星大腕那样受人推崇,情形会完全不一样。&rdquo   在乘凉的同时也要种树  如果中国在科学上做不出像样的贡献,教科书中的定理、定律都是外国人发现的,怎么让别人尊重你?  &ldquo 评判基础研究的价值,必须要有整体观、大局观,不能只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尺子。&rdquo 王晓东说,&ldquo 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极大地拓宽了人类视野,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及人类自身的认识。它不仅极大推动了科学自身的发展和技术的巨大进步,也对文学、艺术、哲学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dquo   回顾科学发展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ldquo 地球是宇宙中心&rdquo 的错误认识,达尔文的进化论推翻了&ldquo 神创论&rdquo 和物种不变说,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律使人类对物质世界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细胞学说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也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  &ldquo 基础研究所获得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发现,不仅可以直接拉动本国的技术研发,也让一个国家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积极贡献 不仅极大提高了本国国民的民族自豪感,也会显著提升这个国家在国际大家庭中的地位和影响。&rdquo 徐旭东说,&ldquo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必须对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如果教科书中的定理、定律都是外国人发现的,怎么让人家尊敬你?&rdquo   &ldquo 搞基础研究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长远眼光,也应该有&lsquo 自己栽树、别人乘凉&rsquo 的广阔胸襟,不能只管乘凉、不愿栽树。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该在基础研究中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时候了。&rdquo 王晓东说。
  • 青岛:花生油样品查出溶剂油 毒过地沟油
    检测样本:从莱西市院上镇蔡家庄一工厂带回的花生油样品  检测目的:花生油样品中是否添加溶剂油  溶剂油俗称轻汽油,轻汽油是苯系物含量比较低的,脂肪烃含量比较高,适用于食品提取行业。90号、93号汽油是苯系物含量比较高的,不适用于食品行业,苯系物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检测原理:溶剂油沸点较低,高于五六十摄氏度开始蒸发,如果加热后花生油颜色有变化,而且产生气泡,说明添加了该物质。  在看到记者带去的工厂花生油样品的第一眼,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产业工程部杨副主任就惊奇地说:"这是花生油吗?这不是地沟油吗?"3月26日,记者在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对花生油样品进行了初步化验,结果显示,花生油样品确实含有溶剂油成分,杨副主任评价"连地沟油都不如","这种油绝对不能吃,即使经过精炼处理也很难全部去除其中的有害成分。"  初步分析  杂质太多了,甚至不如地沟油  记者带着从莱西市院上镇蔡家庄一家花生油工厂里拿来的样品,来到位于万年泉路上的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研究所的杨副主任从记者手中接过样品后,不由地有些打怵。他询问记者,"是从哪里弄的?"得知是从花生油厂拿到的样品后,他有些吃惊地说,"这是花生油吗?甚至不如地沟油。"  杨副主任说,"为了省花生油钱,很多饭店使用地沟油,颜色都比这个更鲜亮一些。这个油里的杂物质太多了,根本不能食用,甚至现在都不能称之为花生油。按照常规,这种物质是用来做皂角的 ,也就是加工肥皂,如果是皂角厂的还可以,但要是花生油厂的 ,人吃了这些油显然没好处。"  杨副主任说,"花生油分为压榨油和浸出油,而所谓的浸出油也不能用这种物质来提炼。加了这种对人身体有害的物质后,即使提炼也不可能一点杂质都没有,如果拿这个加工成花生油,是应该禁止的。"  实验过程  花生油样品中检出溶剂油成分  溶剂油沸点比较低  "小作坊设备比较落后一些,没法把花生里所有的油都榨出来,剩下的那些花生饼一般情况下会被碾碎成粉末,再将溶剂油和花生粕粉末混在一起,溶剂油会和花生粕里面剩余的花生油合成吸收,这一过程结束以后,溶剂油和花生油产生的混合油会被当做毛油提炼出来。这还仅仅是第一步,下一步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混合油进行精炼,达到国家生产标准就可以食用了。"杨副主任说。  "大的花生油厂加工花生油有好几种方法,一种也是压榨花生米,再继续提炼剩下的物质 另外就是直接将花生米碾碎,将这些粉末里的油全提炼出来。这些工序都是在正规大厂里加工的,所以符合规定。但如果被小厂分开来加工,为了降低成本,使用一些价格便宜、对人身体有害的物质,显然很不可取。"杨副主任说,"如果工厂只生产毛油,那么是否存在精炼设备就是一个疑问。"  "其实要测花生油是否含有溶剂油很简单,只要加热就能看出来,因为溶剂油的沸点比较低,高于五六十摄氏度就开始蒸发,如果加热后看到颜色有变化,就说明里面添加了这种物质,含有溶剂油的花生油会慢慢产生一些气泡,这些气泡也是这种物质。等加热到沸点时会听到啪啪的声音,听到这种声音可以说明油根本不纯净,一种可能是油里面的杂质,另一种可能是偏酸性的物质。"  加热后变黑还发出声响  记者跟着研究员来到五楼的实验室,研究员首先拿出两个容器,将记者带来的花生油分别倒进两个容器中,在加热仪器上放了一个加热垫后,将容器放在上面加热,另一杯放在旁边。  1分钟后,被高温加热的容器里,花生油逐渐开始有了变化,瓶子底部开始往上泛着气泡,而气泡的数量随着温度的上升一点一点增加着。  2分钟以后,在记者的要求下,实验人员在杯口加上了盖子,记者并没有看到在玻璃壁上凝结的小水珠。这表明花生油里面含有的溶剂油是不凝结的。  3分钟后,气泡上升的速度变得很快,油的顶部已经积累了不少气泡,油的颜色逐渐进一步变化,变得没有加热的容器里的油颜色更深了一些。  5分钟后,油的顶部几乎已经堆满了气泡,油的颜色和没加热的颜色有了明显差别,显得更黑更浓一些。  8分钟后,加热容器里逐渐发出了"噼啪"声,声音从小变大,频率也开始增快,慢慢的,这种声音开始变得有些大,能明显感觉到,油里有别的物质存在。  实验室充斥着汽油味  经过加热实验后的实验室到处充斥着一股汽油和花生混合后产生的气味。杨副主任看了实验后说,"这个实验肯定了我的说法,里面含有溶剂油,添加这种物质使花生饼提炼出油来,当这种物质逐渐蒸发后,浑浊的花生油开始变得透明,正常情况下颜色应该变得很淡,但花生油越加热越黑,只能说明里面还含有其他杂质,杂质是什么,需要进一步做实验来证实。"  专家解释  精炼处理也难消除有害成分  杨副主任解释:"像这样含有一股浓烈汽油味的花生油根本不可能达到食用标准,如果按照现在的市价来计算,出厂价一吨一万四千多元,如果进一步再加工,还不如直接用花生米压榨便宜,一些大品牌的出厂价也不过是一吨一万四千左右。"  从收益上不可能,从技术上也不是太可能。杨副主任说:"继续加工提炼也需要一些设备,需要进一步投资,而且精炼出来的花生油基本没什么营养价值了,更何况不可能将花生油里面所含有的有害成分全部提炼出来。"  "这样的花生油无论怎么处理都不能吃。"这是杨副主任的观点。随后,记者联系了莱阳市质监局的王主任,他告诉记者,他所了解的一些工厂是用120号的汽油来浸出花生油,到底合不合格要看工厂的设备和能力,如果浸出后油是很纯净的,不危害身体健康,符合国家规定和行业规定,因为国家没有规定不能使用这些方法。"这些油品不是成品油,最终是否符合规定要看成品。如果是成品油里含有对人身体不好的物质,那么质监部门肯定要对工厂进行检查。"  记者手记  花生油生产者"三赢",消费者却输了  记者带着工厂的花生油样品找到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的杨副主任时,他有些迷茫的眼神让记者也很疑惑,这真的是花生油吗?他的一句话更加深了这样的感受:"这是花生油吗?甚至不如地沟油。"这些被工厂老板称之为能食用的油连人人喊打的地沟油都不如,可见这些油是多么劣质。  通过实验后我们才知道,原来提炼这些花生饼粉末的混合物质是那种连汽油都不如的溶剂油。试想一下,你吃的花生油里含有溶剂油,这种油吃到身体内会有益处吗?为何这种颜色完全不正常的花生油,工厂老板会说可以食用呢。这真让人感到不解。  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标准,一些知名大厂的标准甚至高于行业标准,但不可否认,还有一些工厂为了达到行业标准而费尽心思。一位教授的一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家标准存在的漏洞:"其实要达到行业标准不难,对于大厂来说甚至很简单,花生油里含多少物质是有规定数值的,优质花生油里添加了这些劣质的油,数值肯定超标,达不到标准。这怎么办?继续加好油,冲淡这些劣质油,让标准下降,直到下降到符合标准为止。"  最终会怎样?答案显而易见,花生油生产者实现了"三赢":油符合标准了,添加劣质油、油的数量上升了,钱也赚了。但这样一来,购买花生油的消费者却输了。
  • 170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12项直涉仪器
    仪器信息网讯9月24日,科技部公布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8年结题项目的验收结果,170个项目通过项目及财务验收,涉及农业、土壤、航天、半导体、石墨烯、蛋白质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其中51个项目验收结果为优秀,119个项目验收结果为良好。在全部通过的170项973结题项目中,有12个项目或与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光学仪器、光电元器件、纳米催化剂等仪器设备及实验室试剂直接相关。这些项目包括:超强激光驱动粒子加速及其重要应用、波的衍射极限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高服役性能海洋动力定位装备制造的基础研究、大面积光栅纳米精度制造中的基础问题研究、高效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复杂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的低温电镜高分辨三维重构及功能研究、过渡金属氧化物异质结在多场调控下的新奇物性及期间研究、多重量子相干器件制备、表征及外场调控、新型高品质微腔中的光子与电子态耦合、固体量子计算的器件物理基础、有机纳米聚集体界面分子取向调控及光电器件应用基础研究、合成气转化制备优质液体燃料的高效金属纳米催化剂研究等。据了解,973计划是科技部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组织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活动,本次验收的是2013年立项的3个项目和2014年立项的167个项目。附: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8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项目验收结果财务验收结果973计划农业科学等9个领域2013CBA01500超强激光驱动粒子加速及其重要应用张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通过2013CBA01600与硅技术融合的石墨烯类材料及其器件的研究高鸿钧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3CBA01700波的衍射极限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罗先刚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4CB046200大型风力机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及设计实现王同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046300深部危险煤层无人采掘装备关键基础研究葛世荣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046400大型飞机电液动力控制与作动系统新体系基础研究焦宗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优秀通过2014CB046500大型航空复合材料承力构件制造基础贾振元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046600新一代超大型运载火箭薄壁结构制造的科学问题来新民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046700高服役性能海洋动力定位装备制造的基础研究邵新宇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046800深海水下油气输送系统安全运行与风险控制余建星天津大学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046900深部复合地层围岩与TBM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安全控制刘泉声武汉大学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047000山区支线机场高填方变形和稳定控制关键基础问题研究姚仰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良好通过2014CB047100重大岩体工程灾害模拟、软件及预警方法基础研究唐春安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049000计及缺陷敏感性的网格加筋筒壳结构轻量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王博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科学技术厅优秀通过2014CB049100高速铁路软土路基长期运营沉降与环境振动控制冯世进同济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049400超深井大型提升装备设计制造及安全运行的基础研究邹声勇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049500大面积光栅纳米精度制造中的基础问题研究唐玉国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科学技术厅优秀通过2014CB138100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全基因组选择研究张爱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4CB138200玉米产量和品质性状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的基础研究王国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良好通过2014CB138300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张金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良好通过2014CB138400农作物重要病毒病昆虫传播与致害的生物学基础李毅北京大学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138500猪繁殖力的生理学及相关遗传调控机理崔胜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138600养殖鱼类蛋白质高效利用的调控机制麦康森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138700重要牧草、乡土草抗逆优质高产的生物学基础南志标兰州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138800天然草原生产力的调控机制与途径侯向阳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良好通过2014CB147200芽麦对品质的影响及抗穗发芽小麦材料全基因组选育王际睿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147300玉米叶型建成分子机理研究贺岩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238900煤中有害元素分布富集机理及环境污染防治代世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239000中国陆相致密油(页岩油)形成机理与富集规律邹才能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良好通过2014CB239100中国东部古近系陆相页岩油富集机理与分布规律黎茂稳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良好通过2014CB239200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页岩气高效开发基础李晓红武汉大学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239300基于半导体人工光合成的二氧化碳能源化研究叶金花天津大学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239400人工光合成太阳能燃料的基础李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4CB239500大容量直流电缆输电和管道输电关键基础研究何金良清华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239600微型能源动力系统的科学问题赵黛青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239700基于超级电容器的大容量储能体系及其应用马紫峰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247400柔性直流输电换流器安全运行裕度的基础研究李武华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优秀通过2014CB247500燃气轮机高效清洁柔和燃烧机理及燃烧室基础研究张哲巅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249200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融合的分布式能源的网络系统基础研究甘中学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北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339800新型太赫兹源、接收器和其它关键功能器件及其应用陈健南京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339900无线接入网高能效微波集成器件理论及实现机理刘元安北京邮电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340000基于光子轨道角动量(OAM)的新型通信体制研究余思远中山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340100多维复用光纤通信基础研究李桂芳天津大学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340200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等离子鞘套信息传输理论吕跃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340300网络信息空间大数据计算理论怀进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优秀通过2014CB340400网络大数据计算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华云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340500面向三元空间的互联网中文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孙茂松清华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340600云计算安全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金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340700安全攸关软件系统的构造与质量保障方法研究张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347600大规模异质数据分析、挖掘与管理唐金辉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347700基于情境的安全攸关软件的构造方法与运行机理研究熊英飞北京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347800软件定义的云数据中心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李丹清华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349300基于DPS的感知灵敏度拓展理论与关键技术邓中翰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440800新疆北部古弧盆体系成矿机理陈华勇新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440900华南大规模低温成矿作用胡瑞忠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优秀通过2014CB441000东南丘陵区红壤酸化过程与调控原理沈仁芳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441100土壤复合有机污染特征、界面行为及修复技术原理朱利中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优秀通过2014CB441200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廖宏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441300年代际尺度上全球和中国大气成分与气候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王斌清华大学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441400雷电重大灾害天气系统的动力-微物理-电过程和成灾机理郄秀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良好通过2014CB441500南海陆坡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周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447900城市边界层理化结构与成霾交互作用机制研究孙业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448000西天山石炭-二叠纪构造演化与浅成低温成矿系统蔡克大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541600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机制及其防治的基础研究冯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541700单基因遗传性聋病的分子机制研究管敏鑫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541800强直性脊柱炎发生机制及控制策略研究徐沪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通过2014CB541900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解析和诊治新策略研究沈南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542000肿瘤异质性演化机制与个体治疗策略的生物学研究吴仲义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542100肿瘤免疫逃逸新机制和免疫治疗新途径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王青青浙江大学浙江省科学技术厅优秀通过2014CB542200周围神经损伤及修复后神经再生与中枢神经重塑的机制研究姜保国北京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542300循环miRNA生物学功能及临床应用张辰宇南京大学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542400基于内皮细胞应激的糖尿病继发血管病变的早期关键机理与干预策略的研究陈丰原中南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542500慢性病毒感染的体液应答机制及功能重塑祁海清华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542600动物病毒-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蒋争凡北京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542700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调控病毒复制及宿主免疫应答的机制杨汉春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542800新发、再发传染病病原体的结构研究饶子和南开大学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通过2014CB542900中医证候临床辨证的基础研究胡镜清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良好通过2014CB543000“上火”的机理与防治研究范永升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543100腧穴配伍方案优选及效应影响因素研究王之虹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通过2014CB543200腧穴配伍效应规律及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熊利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良好通过2014CB548100表观遗传调控的中央杏仁核GABA神经环路与慢性神经痛张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548200外周神经损伤引起中枢可塑性改变的能量代谢机制李相尧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643300海洋工程装备材料腐蚀与防护关键技术基础研究李晓刚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宁波市科学技术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643400战略有色金属非传统资源清洁高效提取的基础研究冯其明中南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643500高效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黄飞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643600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和纤维材料制备中的结构与性能调控杨士勇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643700资源节约型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设计和可控制备沈保根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4CB643800新型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的科学基础及应用张洪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6439002.8-4.0微米室温高性能半导体激光器材料和器件制备研究王庶民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644000集成高通量实验与计算的钛合金快速设计杜勇中南大学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648300可印刷塑料电子材料及其大面积柔性器件相关基础研究赖文勇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优秀通过2014CB648400新型紫外/深紫外硼酸盐非线性光学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研究杨志华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744100航天飞行器跨流域空气动力学与飞行控制关键基础问题研究李志辉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四川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744200深空探测高精度天文测角测速组合自主导航基础研究张伟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通过2014CB744300油页岩高效油气炼制与过程节能科学基础许光文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四川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744500基于影像实时动态多元分子分型的乳腺癌精准诊疗关键技术研究卢光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良好通过2014CB744600基于生物、心理多模态信息的潜在抑郁风险预警理论与生物传感关键技术研究胡斌兰州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744700黄土重大灾害及灾害链的发生、演化机制与防控理论彭建兵长安大学自然资源部、陕西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744800大型客机减阻机理和方法研究吴光辉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744900面向大型飞机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安全性基础问题研究王国庆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良好通过2014CB745000南海关键岛屿周边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研究田纪伟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745100微生物多细胞体系的设计与合成元英进天津大学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通过2014CB745200合成生物器件干预膀胱癌的基础研究蔡志明深圳大学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748500废水中污染物强化传递分离的关键问题白志山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748600视网膜多模态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及其应用基础研究陈新建苏州大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优秀通过2014CB845300不确定信息下多体导航与控制的系统理论和数学基础孙振东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845400高温高密核物质形态研究马余刚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通过2014CB845500强流高功率离子加速器物理及技术先导研究赵红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845600团簇多级结构的构筑与功能调控谢素原厦门大学教育部、厦门市科学技术局良好通过2014CB845700基于LAMOST大科学装置的银河系研究及多波段天体证认刘晓为北京大学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845800伽玛射线暴与相关前沿物理研究戴子高南京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845900核幔耦合作用与亚年代至世纪尺度地球自转及磁场变化关系研究倪四道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846000光电子调控矿物与微生物协同作用机制及其环境效应研究鲁安怀北京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846100学习行为发生、发展及异常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李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848700自旋及其复合系统的量子操纵与相干集成研究赵楠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良好通过2014CB848800分子铁电多功能存储材料的前沿交叉研究付大伟东南大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848900光催化体系表界面电子态的耦合与演化规律研究江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蛋白质研究等6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CB910100先天免疫相关蛋白质复合物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柴继杰清华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910200神经生长与信息传递重要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张明杰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优秀通过2014CB910300重要新型膜离子通道门控和调节机制的结构基础徐天乐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910400蛋白质复合体和膜蛋白结构生物学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刘志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4CB910500mTOR调控网络在衰老及其相关代谢疾病发生进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刘峰中南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910600肿瘤代谢异常的关键蛋白质作用机制及其分子调控网络高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910700复杂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的低温电镜高分辨三维重构及功能研究孙飞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4CB910800NOD样受体的免疫生物学及其相关疾病机制研究周荣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920900新型低维体系量子输运和拓扑态的研究杜瑞瑞北京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921000过渡金属氧化物异质结在多场调控下的新奇物性及期间研究金奎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921100低维磁性耦合体系的新物性及多场调控徐永兵南京大学教育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921200多重量子相干器件制备、表征及外场调控许祝安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优秀通过2014CB921300新型高品质微腔中的光子与电子态耦合程亚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通过2014CB921400固体量子计算的器件物理基础刘玉玺清华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921500高轨道d电子体系的高压研制与强自旋-轨道耦合研究龙有文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921600能谷-自旋耦合量子态的光电作用机理和操控研究吴施伟复旦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通过2014CB931700液相激光熔蚀及在若干光电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杨国伟中山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931800密闭舱室环境安全保障纳米复合材料唐智勇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4CB931900核酸药物高效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申有青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932000典型人工纳米材料的水环境过程、生物效应及其调控研究刘思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932100纳米插层材料功能组装与盐湖镁资源有效利用段雪北京化工大学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932200利用纳米材料与技术提高农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基础研究崔海信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所农业农村部良好通过2014CB932300二次锂空气电池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纳米材料的设计与调控周豪慎南京大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932400微纳超结构碳材料的设计制备及高效能量转换与存储研究康飞宇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932500二维原子晶体界面科学与器件基础彭海琳北京大学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932600有机纳米聚集体界面分子取向调控及光电器件应用基础研究唐建新苏州大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932700合成气转化制备优质液体燃料的高效金属纳米催化剂研究曾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942800神经元迁移、形态发生和微环路形成的调控机制张永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4CB942900脊柱发育与稳态维持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陈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943000听觉微环路障碍形成的遗传和分子机制王秋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良好通过2014CB943100精子发生与成熟的表观遗传调控陈德桂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943200决定卵母细胞质量的分子机制苏友强南京医科大学卫生健康委、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943300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及分子机制张军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943400植物胚胎及种子发育的机理研究刘春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4CB943500叶片发育极性建成的调控网络研究焦雨铃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4CB943600淋巴细胞发育中的基因转录后调节网络研究常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953700大气物质沉降对海洋氮循环与初级生产过程的影响及其气候效应高会旺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优秀通过2014CB953800我国活性氮源及其对空气质量与气候变化的影响机理研究蔡祖聪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良好通过2014CB953900全球变化背景下南海及周边地区春夏气候变异特征和机理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反馈作用杨崧中山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954000土壤系统碳动态、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贺金生北京大学教育部优秀通过2014CB954100西南山地典型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李德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优秀通过2014CB954200亚欧内陆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征与区域生态安全刘学军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954300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耦合模型及调控对策邬建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954400森林生态系统活性氮循环机制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白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954500稻田生态系统对大气[CO2]升高的高应答机制及其可持续性研究朱春梧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优秀通过2014CB964600成体神经干细胞的命运决定机制与功能研究王晓群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964700多能干细胞向中胚层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曾凡一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964800单倍体干细胞的建立、维持和应用李劲松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通过2014CB964900细胞命运维持与转化的表观遗传调控作用与机制研究王秀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优秀通过2014CB965000诱导性前脑神经祖细胞体内微环境的组分解析、条件优化和功能模拟郑加麟同济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良好通过2014CB965100人胚胎干细胞衍生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王建安浙江大学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良好通过2014CB965200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陈捷凯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良好通过2014CBA02000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草图钱小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良好通过
  • 醋意未消 7种物质调出化学酱油曝致癌门
    幸福大街一家超市,大部分品牌酱油都标注着“酿造酱油”。  山西醋勾兑风波未完,酱油又被卷进来。近日,港媒曝出用水解植物蛋白等7种化合物可配制出可能致癌的“化学酱油”,与酿造酱油从口味和质感都相差无几。  昨天,中国调味品协会负责人指出包括水解植物蛋白在内的7种化合物都不是非法化学物质,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之分,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  目前,国家正在修订酱油的食品安全标准。  7种物质调出“化学酱油”?  据香港媒体报道,这种化学酱油由7种调料和化合物勾兑而成:砂糖、精盐、味精、酵母抽取物、水解植物蛋白质、肌苷酸及鸟苷酸。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化学系副教授林汉华称,“化学酱油”和平时买的酿造酱油在口感、质感都很相似,几可乱真。但他指出,化学酱油中的水解植物蛋白质需要通过酸来制造水解过程,如果生产商采用的是盐酸,过程中将会释放出致癌物质三氯丙醇。  记者获知,国标中酱油分为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按照我国《配制酱油》行业标准,配制酱油中酿造酱油的比例不得少于50%,意即不含任何酿造酱油、只用化学物配制的“化学酱油”是违规的。  水解植物蛋白不是化学物质  中国调味品协会常务副会长卫祥云昨天向记者指出“这样的报道很不准确”,所谓“化学酱油”是老话重提。他指出,包括水解植物蛋白在内的7种化合物都不是非法化学物质,“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即水解植物蛋白质)只是生产配制酱油的原料之一,也是国内外都允许生产的一种食品原料,并非什么“化学物质”。  中国调味品协会还透露,目前《国家酱油食品安全标准》、《国家食醋安全标准》都在修订中,新标准将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制定相关的包括污染物在内的各项指标。  新标准考虑限制三氯丙醇  卫祥云也指出,酿造酱油与配制酱油,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为了分类管理、指导生产、引导消费。至于是否制定区分标准,属于行业内讨论的问题。  记者查阅资料显示,三氯丙醇是一种可能引发癌症的物质。1999年10月,欧盟对从中国出口的部分酱油进行抽查,发现三氯丙醇超标,曾禁止对中国酱油的进口;2001年,国内掀起酱油酿造、配制之争,也将矛头对准三氯丙醇。  权威人士也向记者透露,对于致癌物质三氯丙醇,目前正在修订的国家酱油食品安全标准中,也正在考虑把对其限量写进去。  ■ 走访  市场所有酱油均标“酿造”  昨天下午,记者走访了丰台迪亚天天、顺天府、亿客隆路通菜市场,酱油产品几乎都标注的是“酿造酱油”。  在迪亚天天超市,记者看到“海天”、“加加”、“李锦记”、“宽牌”、“金狮”等十多种酱油产品,配料表里多为:食用盐、脱脂大豆、小麦、麸皮,食品添加剂多为增味剂、苯甲酸钠、谷氨酸钠等,一款李锦记精选生抽外包装上,食品添加剂还有5-肌苷酸二钠、5-鸟苷酸二钠。  在亿客隆路通菜市场,摊位上各种大瓶小瓶酱油也全是“酿造”,看不到“配制酱油”的踪影。  ■ 专家  三氯丙醇标准内是安全的  北京一轻研究院研究员鲁绯表示,媒体报道的砂糖、精盐、味精、酵母抽取物、水解植物蛋白质、肌苷酸、鸟苷酸这7种物质配制的东西,准确应该叫“调味液”,而不能叫酱油。  按照我国《配制酱油》行业标准规定,配制酱油是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是允许加入的,这是根据欧盟的标准制定的。  记者查询了解到,“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一般是以大豆、小麦蛋白等为原料制成的液体鲜味调味品。由于大豆中含有丙醇,在酸水解过程中生成二类致癌物质三氯丙醇。不过,鲁绯对此表示,国家行业标准对三氯丙醇物质是规定有限量的,3-氯1,2-丙二醇的含量为不超过1ppm,只要控制在限量范围内,就是安全的。  而对于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的区分,鲁绯说,虽然暂时没有相关标准,但可以通过检测酱油里的氯丙醇物质来判断,因为酿造酱油里不允许含有氯丙醇,一旦检出,就不能叫酿造酱油,而是配制酱油。  ■ 质检抽检  酱油国家质检合格率95.9%  记者昨天从国家质检总局了解到,今年4月已公布了对酱油的国家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合格率在95.9%。  当时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广东、四川、陕西等244家企业生产的270种酱油产品。根据《酿造酱油》、《酱油卫生标准》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对酱油产品的氨基酸态氮、铵盐、总酸、总砷、铅、黄曲霉毒素B1、苯甲酸、山梨酸、对羟基苯甲酸酯类、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等12个指标进行了检验。抽查发现只有11种产品不合格。  欲了解更多行业动态,请查看“我要测资讯中心”
  • 中海油两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驻未来科学城
    9月25日,中海油研究总院旗下两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驻挂牌仪式在中国海油未来科学城园区举行。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层级,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迈上新台阶,中海油研究总院于今年7月以“一个机构两个牌子”的形式,成立海洋石油高效开发研究中心、水合物和海洋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并陆续搬迁入驻未来科学城。研究总院总经理米立军表示,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攻关标志性技术、取得标志性成果、培养标志性人才,既是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研究院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服务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两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以海上稠油聚合物驱油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发技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在服务集团公司增储上产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两家实验室以此次入驻园区为契机,再接再厉铸就“金字招牌”,为“增储上产”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有限公司副总裁孙福街强调,研究总院要统筹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发展,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修订适合实验室管理特点的办法,调动有关工作人员积极性;二是建立与实验室发展目标相一致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和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引导实验室在学科目标上更加聚焦原始创新;三是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用人机制,强化对人才队伍建设的评价,造就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四是深化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推动仪器设备、重大科研数据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入驻机构要结合自身特点,面向科研一线,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作用,持续推动实验室高质高效发展。
  • 谁能脱下地沟油的“隐形衣”
    地沟油,几乎成了中国当下日益严峻的食品问题的代表,“地沟油检测”更是热门话题。  从去年12月开始,卫生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两次向全国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5月22日,卫生部透露,已初步圈定了7种检测方法,正对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考核,但目前仍未公布具体细节。  许多人不能理解:现在科学这么发达,为什么就找不到可靠的方法来检测地沟油?没有可靠的检测方法,岂不是无法解决地沟油的问题?  难寻“标准版”  准确地说,公众所说的“检测地沟油”,实际上是判定一种油是地沟油还是正常油。“检测”,必须是针对一种确定的物质。按照目前的分析技术,只要能够列举出来的成分,基本上就可以“检测”出来。但是,能够“检测”一个指标,跟用它来进行“判定”,完全是两回事。  要把检测一个指标的方法作为判定地沟油的“检测方法”,必须要做到:不冤枉好油,也不放过地沟油。目前的方法都无法单独做到这一点。  比如说,有一种方法是检测油中的电解质,因为烹饪过程中会加入盐等电解质,而没有使用过的油中不含有电解质。这样,如果检测出电解质含量比较高,就是地沟油。但是,如果一批地沟油只是炸过薯条或者油条的,那么它也完全可能不含有电解质。结果就会是:明明知道它就是地沟油,但就是“检测”不出来。  此前报道过的地沟油检测方法也都是类似的情况。比如胆固醇检测法,主要是植物油成分的地沟油也完全可以过关。而多环芳烃,如果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高温,含量也不会高。  要可靠地检测一种物质,就需要这种物质有相对明确一致的组成与性质。地沟油并非如此。作为一种食品“废料”,其组成千差万别。  狭义的地沟油是从地沟里捞出来的油,后来扩展到潲水里回收的油,现在还有废弃的动物内脏炼出的油。更广义一些,只要是使用过的油都算是地沟油,比如火锅行业的“老油”有时也被当作地沟油。除此之外,把地沟油掺杂到正常油中,更可以控制任何一个指标的数值,使之符合“检测标准”。  目前,地沟油检测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地沟油没有标准品。  据了解,上海市粮食科学研究所已着手建立全国唯一的地沟油样本库,目前已收集到1000多种样本,有从五星级饭店里收的“老油”(多次煎炸食物的食用油),还有地沟油掏捞者一起取来的泔水油,以及在生物柴油厂收集的混合油等。  这些“地沟油”被配制成考核样品,对地沟油检测方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予以验证。  但是,地沟油本身没有一致的“标准”,“好油”也各不相同。要用一种方法来可靠地进行“判定”,理论上的可行性就很低。  不论什么检测方法,都需要标准品。比如,纯的橄榄油有各种成分的含量指标标准和要求,但是地沟油的生成过程复杂,炸10次还是20次是没有办法鉴定的,更没有办法判定什么才是“标准”的地沟油。  当然,我们关心的是一种油是否含有害物质。只要含有任何一种有害物质,不管它是不是地沟油,就是不合格产品。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对地沟油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一一检测,任何一项不合格就判定为“地沟油”,或者至少是“不合格的油”。  这样当然可以保护我们,但这种思路没有现实意义。按照地沟油的不同来源,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能有几十上百种。即使我们挑出“最有害”、“最常见”的,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在外国,食品废料基本都是进入工业生产领域,并且有相关严格的操作标准和要求。一般情况下,很少会有食品废料进入食品生产领域,这样,地沟油的检测也没有相关经验借鉴。例如在日本,对于食品废料有明确的处理渠道,同时,违法成本很大。不敢说食品废料百分之百不会回流餐桌,但极少。  推广实施难度大  在卫生部找到的检测方法里,包括4个仪器法(即3个质谱法和1个核磁共振法)和3个可现场使用的快速法(即1个试剂盒法和2个紫外光谱法)。  详细来说,质谱法就是分析离子的电核和质量比,分析有机物的构造和原子成分。具体操作来说,是把地沟油样本进行电离,打成离子,将得到的参数和标准品(“几乎不存在的”地沟油标准品)进行比较。  质谱法的成本较高,从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的仪器成本,操作和日常维护费用高。  核磁共振法的仪器成本大大高于质谱法,而且对于检测目标的纯度要求极高。例如,在县级城市的商检基层单位,用这样昂贵的仪器是不现实的。  试剂盒法是用来检测特定基因的,每次检测大概需要30元到90元左右。这种方法的检测成本较小,但是单一方法检测地沟油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几种方法综合检测考虑。  试剂盒法的检测也有缺陷。特定基因的检测需要一系列的分子水平的工作,而且如果目标检测物标志性的分子不存在于地沟油中,就无法得出结论。  紫外光谱法,是用来检测胆固醇的,检测时需要购买并设立标准品,可以按照需要由国家下发,使用分光光度计来衡量,需要对检测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  说到人员培训和设备、成本方面。任何一种检测,不管有多简单,也依然需要设备和检测人员。检测员至少需要大学毕业才有学习的基础。一项常规检测,几十元、上百元的开销并不出奇。如果针对地沟油的特定成分,需要几十项检测,总的花销就是一笔巨款。再考虑到这样的一次检测可以代表多大的一批油,就不难理解:经过这样检测的油,谁还吃得起?从这个方面来说,以上几种检测方法的推广实施难度较大。  国家可以在省一级城市,或者中央级实验室进行抽样检测。而即便是中央级实验室,基础检测人员也需要进行前期培训,不论是政府部门的检测机构,还是第三方的检测机构,都需要人员培训和大量设备、检测相关资金支持。  即便有4个仪器法和3个可现场使用的快速法,也只是对正规的食用油销售渠道容易实施。而实际上,新闻报道中的地沟油往往是流向路边摊、小餐馆或食堂。这些小规模的使用者,基本上是“明知故用”,这也是全面监管的另一个难题。  需完善生物燃料法规  “地沟油”并非中国才有。  在任何用油烹饪的地方,都必然产生废弃的食用油也就是广义上的地沟油。世界其他地方都没有“地沟油检测方法”,甚至也没有人去做这种研究。但他们也并没有“地沟油流回餐桌”的问题。  “地沟油流回餐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管它是真是假,也不管地沟油的危害是大是小,都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打击、处罚等,是解决它的直接手段。而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说,这远远是不够的。  它是垃圾,而合理利用的垃圾却又能成为宝贵的资源。合理地回收利用潲水油,能够减少对于石油的需求。虽然说它对于能源问题的解决只是杯水车薪,但其绝对数量仍然相当可观。更重要的是,回收潲水油避免了它流入环境,甚至餐桌,对于环保而言是治本之道。  但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餐饮和食品加工企业来说,把废弃的食用油尽可能地收集好,避免它进入潲水中,可以大大减少后续的再利用成本。把这些收集的油提供给合法的再利用机构,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被非法打捞的机会。这或许会增加一点餐饮和食品加工企业的劳动量,但是比起“地沟油”的传说影响人们对于行业的信心,这些付出是完全值得的。  对于从事废弃食用油回收利用的机构而言,尽可能地为餐馆、食品加工企业乃至个人提供方便的收集装置,并且主动上门收集,必然会大大增加人们的配合程度。  不过,把潲水油转化为合理的用途,依然需要相当的成本,跟流回餐桌相比,利润明显要低。这种产业是否有利可图,将影响到投资者的积极性。但是,除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它毕竟还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如果直接的经济效益不足以支撑这个行业,就需要由政府通过一定的措施来调节。即使是用税收优惠甚至经济补贴来刺激,依然是值得的。毕竟,社会效益对于投资者不一定有吸引力,但是对于政府来说至关重要。  例如,在加拿大人的餐桌上没有“地沟油”,因为厨余废油不但不会立即被排入下水道,还会经过一系列处理“再生”成为生物燃料、肥皂和润滑油等产品,这得益于加拿大从废油的源头到终端所建立的一条完整产业链和监管系统。政府为保证“地沟油”能再生利用,制定了生物燃料法规,为餐馆和家庭提供上门回收废油服务,环保机构也会从中担当中介和科普的角色。如此成熟的产业链条让这些“地沟油”得以变废为宝。  地沟油可做燃料驱动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潲水油的主要成分依然是植物油一种可以燃烧的有机物。所以,废弃油脂的利用,最容易想到、也最常规的就是用作燃料来驱动发动机。  常规的汽车发动机需要把汽油喷雾打火,植物油是没有用武之地的。它的出路在于柴油发动机。不过,与通常的柴油相比,不管是纯的植物油还是废弃的潲水油,粘度都太大,无法直接使用。而潲水油中可能含有的杂质也可能对柴油机的运行产生损害。所以,要把潲水油用于发动机,就必须进行一定的处理。  一条路是处理油,让它符合柴油机的需要。潲水油先经过过滤等操作去除固体杂质,然后加入酒精或者甲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油中的脂肪酸会脱离甘油“骨架”与酒精或者甲醇反应,生成“生物柴油”。反应混合物中除了生物柴油,还会有脂肪酸离开之后剩下的甘油,没有反应完的酒精或者甲醇以及少量的水等。所以,反应混合物还需要进一步地分离纯化,最后才得到纯净的生物柴油。这个过程比较复杂,废弃的食用油相当于石油加工中的“原油”,经过炼制而得到的生物柴油可以直接用到柴油发动机上。  另一条路,是改装发动机使之直接燃烧食用油。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随着石油短缺掀起过研发高潮。到了八十年代,随着石油价格的下降和生物柴油的美好前景,很快没落了。直到最近,因为石油价格飞涨,生物柴油的成本又居高不下,这种思路又重获关注,且在实际操作上有很大进展。  食用油的高粘度会导致它进入发动机后不能完全燃烧,产物会损害发动机的运行。值得庆幸的是,当把油预先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其粘度就会降到可接受的范围,从而在柴油机中正常燃烧。  通常,这种方案是在柴油发动机上增加一些装置。使用的时候先用普通柴油启动发动机,用发动机产生的热量来预热植物油,然后把油路切换到植物油,就可以循环运行下去。这种方案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餐馆等地方产生大量废油只要把车开到餐馆的废油罐旁,就可以免费加油。只要省下的油钱能够超过改装发动机的费用,就有利可图。  在美国,废弃食用油通常是油炸的产物,相对来说杂质也不多,使得这种方案更有可行性。在美国市场上,有许多进行这种改装的服务。最便宜的改装费只要几百美元,就可以让一台柴油车使用废弃食用油做燃料。  这种方案的短处也很明显。  首先,它需要两个油箱,分别装食用油和常规柴油,所需要的空间自然就增大了,通常只能用在对于发动机总体所占空间要求不高的地方,比如公共汽车或者农用机械等。因为油不经过其他处理,改装的发动机中会有一个过滤的装置,而这个过滤器会需要经常更换。废油的质量也比较重要,如果杂质太多的话带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大。  另外,这样改装的车在热带地区运行起来比较容易,而在寒冷的地方,预热就困难些。也有公司开发直接使用植物油的发动机,不需要柴油来启动。在德国,就已经有这样的发动机出现了。  除了驱动发动机,直接燃烧产生热量也是一种思路。在许多民宅中,暖气是通过燃烧柴油来获得的,对于油的质量要求不高,经过简单处理的废弃食用油可以使用。另外,垃圾处理公司通过焚烧它来发电,也是简便易行的方案。  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潲水油的其他用途。在2010年的美国化学会春季年会上,就有一个公司介绍了他们在美国能源部资助下开发出的潲水油新用途节能涂料。  在美国多数地区,冬天的暖气、夏天的空调,都是耗费能源的事。如果房顶使用黑色涂层,保温性能就会比较好。但是,这样的房子到了夏天,就会从阳光中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增加空调的负担。如果使用白色的涂层,则是相反有利于夏天节省空调费用,但是冬天却又需要更多的暖气。  而这种用废弃食用油做成的涂料却可以二者兼得。环境温度高于某个值的时候,它会反射阳光的热量 而低于那个温度的时候,它就会吸收阳光的热量。这样,它就有助于保持房子里边的冬暖夏凉,从而减少总的能量消耗。而且,改变制作配方,还可以改变这个“转折温度”。  这项技术的开发者声称,虽然废弃食用油通常有异味,但制造出的涂料却没有气味。根据所加的添加剂,它还可以呈现不同颜色。他们估计,若测试结果良好,有望在三年后实现商业化。  (作者系科学松鼠会成员)
  • 【安装】中国航油西南战略储运基地 8套LDI ROW溢油监测仪投入运行
    大型储油罐日常操作造成的意外溢油可能会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因此储油基地大多数建设及设施都需满足“水中无油”政策。当漏油发生时,需要对作业进行审查,并采取措施减轻和避免损害。泄漏检测的延迟会导致声誉、环境和当地基础设施受损,及早发现可以更容易地遏制大规模泄漏,并可以改进与当局的协调工作,以管理泄漏反应。中国航油西南战略储运基地建设项目对保障西南地区航油供应,完善西南地区航油体系发挥重要作用。为确保储油基地的安全运营,提升基地的应急响应能力及保护周边环境,该项目于2023年底购置了8套防爆型ROW 荧光法溢油监测仪,布设于储油罐区域排水渠,用于实时监测并准确排查任何可能的溢油事件。上周奕枫仪器工程师来到项目所在地重庆对ROW荧光法溢油监测仪进行了安装调试,并为基地安全工程师进行了现场培训。目前,8套溢油监测设备均已投入正常运行。 安装现场设备调试 操作培训产品介绍ROW系列荧光法溢油监测仪是一种自动非接触式传感器(远程光学观察器),可实时监测水中油品或化工品污染,高度准确且易于维护,它可以及时发现并提醒漏油或化工品污染以便在污染扩散失控之前做出反应。它使用石油/化工品的天然荧光检测任何从船用柴油到植物油到喷气燃料等油类,发现污染立即进行现场声光报警,并将数据远程传输到需要的服务器。无论是在污水排放口还是在进水口,它都可以提供24小时/7天的全天候工业和环境水监测。ROW 荧光法溢油监测仪有多种型号可选,可适配不同应用场景及轻油,中油,重油不同油类。如ROW防爆型整个系统通过了DNV的ATEX/IECEx认证,设计用于安装在易燃气体、蒸汽或雾气等可燃浓度经常存在的危险区域。工作原理为了能够从水面以上最高10m的位置检测厚度为1μm的浮油,ROW溢油监测仪采用365nm的紫外脉冲光束照射水面,激发目标区域的油分子产生荧光,检测器能够从其他物质中鉴别油分子的信号,并给操作者报警。LDI有20年相关监测经验,确保测量结果可靠。报警方式水表溢油监测报警系统具有多种溢油报警方式可选:可通过RS485通讯,LAN通讯,GPRS无线通讯,0~20mA模拟信号或0~10V输出信号,继电器连接声光报警器,Email或短信等方式报警。相关链接:ROW溢油监测及报警系统解决方案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2145/news_660880.htm ROW溢油监测系统全球应用案例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2145/news_624045.htm ROW溢油监测系统视频介绍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2145/video/6874.htm
  • 海外并购:中海油启动“中国时刻”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ldquo 中海油&rdquo )的大楼坐落在北京朝阳门附近。近来,这座硕大的&ldquo 油桶&rdquo 状公司,牵动着世界经济界人士的目光。 加拿大政府12月7日宣布,决定批准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申请。此批准成就了中海油乃至中国企业迄今完成的海外最大收购。 不光中海油。2012年,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一片低迷的时局里,中国企业却集体扬帆出海,加紧了&ldquo 走出去&rdquo 的步伐,在海外市场频频出手,从能源、机械、煤矿,到娱乐、汽车、医药等各个领域,四处开花,并购屡屡得手。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有了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身影。 海外能源并购迎来&ldquo 中国时刻&rdquo 中海油成功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具有标志性意义。151亿美元的交易金额创下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纪录,对今年全球并购市场而言,这笔大单也堪称一桩&ldquo 超级交易&rdquo 。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中海油成功收购尼克森公司,成为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的典型案例,其收购过程及之后的并购整合,将成为观摩、考察、评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完整样本。 这桩&ldquo 超级交易&rdquo 最终花落中海油,引发外媒热评,外电将其视为一次具有积极意义的收购,既契合目前的市场背景,也符合中加双方共同利益。 中海油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宜林称,&ldquo 这表明,此交易对加拿大、阿尔伯特省和卡尔加里市带来的长期经济利益得到了加拿大工业部的认可。同时,中海油也将因尼克森优良资产及优秀员工队伍的加入受益。&rdquo 由于尼克森在美国、英国和巴西等地同样拥有油气资产,因此,中海油的这桩收购案还需得到这些国家监管部门的批准。虽然还有交易流程要走,但业内普遍认为,由于已经获得了尼克森主体资产所在地加拿大政府的批准,意味着并购已尘埃落定。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无疑对其今后的国际化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收购,中海油将在资产总额、油气储量、市场布局中,提升一个层次。以往中国能源企业很少涉足英国和美国的油气资产,但这次收购完成后,将大大改写这一格局。分析人士称,一旦通过美国监管部门的审核,中国企业将出现在墨西哥湾美国能源腹地。同时,这次收购也将助推中海油向全能型的能源企业转型,从海上石油开采,到投资油砂、陆上石油,甚至页岩气等。 继中海油之后,重磅消息接踵而至。12月12日,中石油以16.3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天然气资产,这是中国石油今年最大的一笔海外资源收购。12月18日,中石化以约15亿美元交易价格收购加拿大塔利斯曼能源公司英国子公司49%股份项目正式交割。该交易是2012年全球范围内,针对英国油气资产交易金额最大的单笔收购。此次收购首次开拓了中石化在英国北海地区油气业务,也标志着中国能源企业首次挺进北海油气资源投资开发行列。 这几起狂飙突进式重大收购,使中国能源在国际市场的布局形成新的突破。专家分析称,至少在2013年,央企仍将保持在海外资源收购方面的强势,尤其是欧洲市场的油气资源,将出现更多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ldquo 三桶油&rdquo 的收购身影。 世界能源领域权威专家,同时也是国际政治、经济界知名人士的丹尼尔· 金,在其最新力作《能源重塑世界》一书中作出如此论断:能源是牵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变化最重要、最敏感的一根神经,已经成为决定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关键性力量。 丹尼尔· 金将中国企业在能源领域的&ldquo 走出去&rdquo 布局解读为&ldquo 中国时刻&rdquo 。他分析认为,中国快速和巨大的经济增长导致其能源消费急速攀升,中国面临着其他国家未曾经历过的重大挑战。 为应对巨大的现实挑战,保障未来能源供应,加大力度&ldquo 走出去&rdquo ,成为中国能源企业的战略抉择。以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为代表的能源企业&ldquo 国家队&rdquo 进行了艰辛的海外创业。中国石油靠着不断的技术创新,历经19年不懈努力,达到了目前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作业年产量1亿吨,权益产量突破5000万吨,宣告了&ldquo 海外大庆&rdquo 的建成。 此番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并非一路坦途,历时100天,其中两度延审,加拿大国内舆论对是否允许中国国企的收购激烈争辩。加上尼克森43亿美元债务,中海油此次出资近200亿美元,代价不菲。 未来,中国能源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战略会一如既往,而其面临的考验与挑战也更加严峻。 民企&ldquo 走出去&rdquo 痛并快乐着 当人们为中海油并购尼克森成功而欢欣庆贺时,由此桩并购案透视出的另一个信号或许更值得关注。加拿大政府批准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的同时,也宣布了有关外国企业投资加拿大的新规定,特别对外国国有企业投资加拿大能源行业设置了新的门槛。 《加拿大投资法》规定,资产价值超过3.3亿加元(1加元约合1.01美元)的外国投资案须经联邦政府审批,以确保交易给加拿大带来&ldquo 净收益&rdquo 。新规定对此加以修改,对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予以分别处理,将需要接受加拿大政府审批的私有企业收购案资产价值放宽至10亿加元,而国有企业收购案需要接受审批的资产标准仍维持在3.3亿加元。 同时,针对外国国有企业对加拿大油砂资产的收购案,新规定作了额外限制,即加拿大政府将只有在&ldquo 特例的情况&rdquo 下才予以批准。种种举动表明,加拿大政府实际上对外国国有企业大规模并购加拿大能源企业关上了大门。今后,中国国有能源企业再如中海油般大举收购加拿大能源企业,会受到严格限制。 &ldquo 关闭了一扇门,又打开了一扇窗&rdquo 。从加拿大投资新规中可以看出,今后中国央企收购加拿大能源企业受限,中国私有企业却将获得新的重大机遇。 然而,目前中国私有企业在加拿大的能源投资规模相对有限。对于加拿大政府释放的这一强烈信号,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私营企业今后是否会出现投资加拿大能源领域的高潮?中国私营企业家作好准备了吗? 显而易见,相比央企在海外能源市场并购的一路高歌,中国私企则冷清许多。&ldquo 一开一收&rdquo 、&ldquo 一冷一热&rdquo 间,可以透视出民营企业在&ldquo 走出去&rdquo 中,面对世界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尚需目光高远、强体健能。 可以说,中海油成功收购尼克森,极大提升了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的信心。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前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环境并不乐观,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及地缘政治背景下,企业海外投资面临更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10月8日,美国国会发布报告称,华为、中兴为中国情报部门提供了干预美国通信网络的机会,并建议相关美国公司尽量避免同华为、中兴合作,以避免造成知识产权方面的损失。中兴、华为据理抗争。 获得2012年年度经济人物的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切实体味到在海外并购中&ldquo 痛并快乐着&rdquo 。4月,三一重工以3.24亿欧元成功收购其竞争对手&mdash &mdash 有着&ldquo 大象&rdquo 之称的德国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一跃成为全球泵送行业老大,向跻身世界一流工程机械跨国公司昂首迈步。 但被梁稳根视为&ldquo 第三次创业&rdquo 的三一重工国际化之路充满坎坷。以&ldquo 威胁国家安全&rdquo 为由,奥巴马政府阻止中国三一重工美国子公司罗尔斯公司收购美风电场项目。三一重工被逼无奈,10月,向美国联邦地方法院递交诉状,将奥巴马总统和美国外商投资审查委员会列为共同被告,诉诸法院。 与资金庞大、体积壮硕的国有企业相比,个体单薄的中国民营企业更容易成为&ldquo 中国威胁论&rdquo 的被&ldquo 绑架者&rdquo ,海外投资之路屡屡受挫。 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老总黄怒波冰岛购地申请遭到回绝。从2007年以来,冰岛政府共受理25起外国人购地申请,仅这一起被拒绝。 &ldquo 本意发力北欧旅游地产&rdquo 的黄怒波,没想到他的纯商业举动,却令他深陷舆情漩涡。西方媒体将其举动上纲到&ldquo 北京可能会获得在北大西洋的战略立足点&rdquo 、&ldquo 中国进入北极圈石油开发和航道开发的地缘政治计划&rdquo 。对自己的商业行为被无端政治化,黄怒波委屈而无奈。 尽管道路充满荆棘,但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的国际化浪潮已势不可当。民营企业凭其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非国有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占我国企业境外投资流量的比重不断上升,2011年达到约44%。 一些民营企业在&ldquo 走出去&rdquo 之路上,走得风生水起。2012年9月,王健林执掌的大连万达集团收购了美国第二大院线AMC,这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型文化企业的成功案例,它是中国民营企业在美国最大一起企业并购,也是中国文化产业最大的海外并购。并购完成后,万达集团成为全球规模、收入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王健林的宏愿是,用事实证明,中国的企业不仅买得起,也可以经营好国外的文化企业。商海拼搏,始终挺立潮头,王健林入选2012年度经济人物。 一举收购沃尔沃的吉利等一批民营企业,在&ldquo 走出去&rdquo 的国际化之路中,历经各种艰难困苦,在本土化经营、资源整合、文化融合等方面艰辛探索,不懈跋涉,开拓了市场份额,壮大了企业自身,也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尽一己之力。 中国民营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已如开弓之箭,在一往无前的国际化道路上,痛并快乐着。 &ldquo 走得快&rdquo 更要&ldquo 走得好&rdquo 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与世界经济接轨,开拓国际市场,与国外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同台竞技,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已成为国家战略选择。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有专家表示,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低迷期,海外不少优质企业市场价值明显降低,许多国家为推动经济复苏在积极引进外商投资,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动力十足,步伐仍会继续加快。 从投资增速看,2002~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增幅高达44.6%,呈现加速发展之势。 然而,&ldquo 走得快&rdquo 不意味着&ldquo 走得好&rdquo 。中国企业在&ldquo 走出去&rdquo 过程中,也呛过水、受过挫,留下很多经验教训。中海油在2005年拟以185亿美元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因遭遇美国国会反对而折戟失利。7年后,中海油再举收购加拿大尼克森,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表现得更加成熟、审慎、稳妥。 跨国并购是一种复杂的商业活动,风险高,过程繁复,程序严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型国际化并购已成常态,失败固然正常,&ldquo 吃一堑、长一智&rdquo ,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显得殊为可贵。在海外并购中熟练运用国际规则,加大对跨国并购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化运营能力和水平。此外,在&ldquo 走出去&rdquo 中如何转变观念,树立符合国际规则的、具有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并购理念,尤其关键。 当年中铝195亿美元入股力拓失利,中铝董事长熊维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剖析、总结中铝海外并购的得与失。他强调,现在的并购一定要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格局,并购方,甚至和联合方都要形成这样一种互补,只想单方面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样并购是很难完成的。 打造具有世界水平的一流跨国公司,在&ldquo 走出去&rdquo 的过程中,始终把发挥好优秀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价值理念。 在&ldquo 走出去&rdquo 所到达的国家地区,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为当地社区发展服务,保护环境和资源。不少中资企业通过能源资源开发,与资源国一起提高资源附加值;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帮助东道国建设交通网线、通讯设施,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与东道国一起建设学校、医院等,发展文化事业。 熊维平以中铝秘鲁项目举例,正式开工建设前,中铝投资近5100万美元,把当地配套社区建好,解决了当地人七八十年没有喝到干净水的问题,下游河流的排污问题也一并得到治理,这个项目在秘鲁顺利地取得环评,并赢得了当地政府、老百姓和舆论的认同。 正如中海油并购尼克森只能说是完成了&ldquo 万里长征的第一步&rdquo 。如何走好并购后的资源整合、文化融合、管理协调之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考验。 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要走得好而快,还需仰赖国家法律、政策层面的多方助力,如中国政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对话机制建设,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制度,减少行政审批的范围和环节;进一步健全&ldquo 走出去&rdquo 的体系,积极发展与对外投资相关的各类中介组织;保障中方海外投资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等。 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及国家法律、政策层面的强有力扶持,中国企业苦练内功,强体健能,视野高远,方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并购大潮中,抢占先机,乘势而上,一展身手。
  •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项目成功立项
    日前,“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管理单位下发了《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立项的通知》。其中,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海科中心)作为牵头单位申报的“入境重要战略物资快速通关和质量提升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科研项目成功获批(项目编号:2021YFF0602600),共涉及项目资金1200万元。此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成功立项,是海科中心作为牵头单位立项的第一个“十四五”国家重点专项项目,标志着海科中心作为海关科技“国家队”、海关科研领域的“领头羊”,在科研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战略物资是指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所需的关键性矿产品、原材料、成品油以及具有特殊用途的其他物资,作为国家发展的“稳定器”和“蓄水池”,战略物资承担着平衡物资供应、稳定社会和经济态势、维持国家发展根基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的石油、煤炭和矿产品等重要战略物资已探明的天然储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均需求,因此需要对这些重要战略物资采取大规模进口的策略。2021年,为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缩短进口商品在口岸的通关时间,海关开始在口岸推行进口货物“船边直提”的新模式。为此,开展入境重要战略物资快速通关和质量提升方面的技术研究,一是可以为建立健全入境战略物资安全预警体系、提升现场检测技术、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体系的重要技术需求,二是为海关系统提升口岸通关效率、试点“船边直提”模式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近十年来,国家着重发展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建设,弥补制约产业发展的NQI技术瓶颈,着重发展和打造以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所需的质量体制框架,有效支撑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面对战略物资快速通关和质量提升两方面的重大需求,需要采取技术手段,切实解决战略物资入境过程中遇到的安全预警、现场检测和质量保障技术难题,做到“检得快”的同时,还要保证“检的准”,着力保障和维护进口战略资源产品的质量。本次由海科中心牵头的“入境重要战略物资快速通关和质量提升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参与单位涵盖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广州海关技术中心、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北京分中心等10家专业技术机构、领域内龙头单位以及具备技术研究实力的企业。项目主要针对矿产品、石油和煤炭等重要的入境战略物资,旨在围绕国家对提升重要战略物资入境现场检测速度和产品质量的重大需求,开展相应的技术研究、设备研制及应用示范,从而针对性解决战略物资入境快速通关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和技术问题,提升我国重要入境战略物资的信息收集、风险识别和快速检测能力,为压缩口岸通关时长同时打击走私、打击贸易掺假掺杂等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 王贻芳:对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几点看法
    王贻芳:对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几点看法  回国工作已经十年,感觉似乎只是一瞬间。回顾酸甜苦辣,觉得应该写点东西。基础科学研究十年来有了很大进步,但各方面的批评一直不断,问题也确实不少。  我在欧洲学习工作10年,美国6年,其间也在日本工作过一段时间,对世界各国的科研管理制度及其背后的习惯与逻辑都有一点了解。  基于此,我想谈谈自己对基础科学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希望抛砖引玉,大家都来参与讨论。  我们有问题吗? 问题在哪里?  几乎没有人认为我们的科研及其管理没有问题。近年来,我们听到许多公开批评,更多的是圈内科研人员及管理部门官员的私下抱怨。  综合起来,社会似乎对科研成果的产出,特别是缺少重大成果有相当的不满 学术腐败成为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的焦点 科研领导部门对人才现状、科研经费的使用不满 科研人员的不满就更多了,包括科研成果评价及SCI问题、经费不足、分配不公、学术腐败、经费乱用,甚至公私不分等等。  这些问题,有些是全世界共同的,如科研成果评价、经费分配等 有些则是中国特色。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最近十多年来,我国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几乎每年20%的速度增长,这在全世界绝无仅有。  由于各方面准备不足,包括人才储备、政策法规、科研传统、管理方式、习惯与水平等,以及对一些原有规则的放弃等,造成项目选择错误、人员鱼龙混杂、经费使用效率不彰、成果不如人意等各方面的问题。  目前,韩国在科研经费增长方面与我们相近。事实上,韩国也有一些类似的问题。美国、欧洲和日本经过多年发展,有较好的传统和较稳定的科研支持,基本上没有我们的这些问题。  但这些国家也有另一个共同的重大问题:程度不同的经费削减。这使它们的未来发展面临很多困难。  对比之下,中国的科学家应该感到幸运,有钱或钱太多总比没有钱好。事实上,我们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钱不是问题,只要你有好的设想,有时不是特别好的设想也能得到支持。这种好事不但其他国家没有,在中国恐怕也不会持续太久,也许不超过20年。问题是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个天时?  横向比较,上世纪5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经历过这样的“大跃进”。它们在当时采取的措施、建立的规则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事实上,科学研究大发展也伴随着管理大发展。  今天的国际惯例、方法、规则等,大多数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  我们的根本问题是,原有的一套管理制度与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失效了,而改革开放后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不能应对今天的形势与需求。  科学家及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共同努力,完善或建立新的科研管理体系以应对挑战。这个挑战说到底就是,如何保证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是:什么是该用的地方,或者说,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不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我们就无法评价科研产出,也无法决定科研投入。  基础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许多人看来似乎不是一个问题,但科学家、社会大众、领导人和管理部门并不一定有共识。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个暂时的平衡,更多时候我们会听到不同的声音。  实际上,这是多年来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决定了科研投入的方向,其摇摆不定或含含糊糊,会严重影响科研活动与产出。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你这个基础研究有什么用?如果我们回答没有,下一个问题就是:能得诺贝尔奖吗?如果回答还是否定的,下一个问题就是:既没有实际用途,又不能得诺贝尔奖,这个基础研究有什么用?  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实际上普遍存在于各级领导、平民百姓、知识分子、科研管理人员甚至一些科学家的心里,虽然有时候他们不一定说出来。  我们也经常听到一种说法,科学家不能只在象牙塔内自由探索,要与国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为什么什么作贡献。  这种要求自然有其合理成分,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就显然有问题。这句话还隐含两层对基础研究的误解:其一,基础科学研究就是自由探索 其二,有实际用途的科研才是国家需求,基础科学不是。  什么是基础科学研究?其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不咬文嚼字,用我自己的话来讲,那就是发现与研究自然界的各种基本规律、收集相关知识、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学术)活动。其目的很简单,就是更好地了解自然、理解自然,最终使人类能利用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科学研究本身就是最大的国家需求。  试想,一个大国,且不说有创造性的贡献,如果不能全盘掌握人类已知的所有知识及其体系,这个国家能有前途与未来吗?带过学生的都知道,要让学生掌握前沿知识、方法,必须让他做一项科研,题目本身有时并不重要,过程更重要。  基础研究有时也这样,有些研究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实际上科学家通过该过程走在本学科的前沿。说不定哪一天,国家就会大大需要。  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目标、方法、传统等等,外界不应怀疑与干预,要把选题的自由留给科学家自己,不能因选题似乎无稽而否定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  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的目标应该是全面发展,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各学科的目标是达到本学科的国际最好水平。因此,基础研究既有科学家个人的自由探索,也可以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划的活动。以此衡量,学科建设与学术能力是基础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指标。显然,这方面我们有一些问题。  (1)基础与应用的关系  基础科学研究在口头上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国内外的政治家都会在公开场合强力支持基础研究。但实际上很多人是叶公好龙。在实际投入的时候,走捷径的想法也很有市场:利用人家发现的规律、知识,我们只搞应用研究,不是比较省钱吗?但这样的“捷径”行吗?  张之洞、李鸿章等没有成功,因为他们只从国外引进了钢铁、枪炮、军舰等,没有引进科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解放后,我们大力提倡与实际结合,许多人都被要求去做“有用”的事,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两弹一星”的元勋们原来大多都是做基础科学研究的。这样做的成绩有目共睹,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在关键时刻满足国家需求。  可惜的是,没有人研究其副作用:搞基础的人都去做了应用,以后怎么办?许多人感叹建国后重大创新成果缺乏,“钱学森之问”也成为舆论的热点。我个人认为,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轻视了基础科学研究,放弃了对科学精神的培养与追求。吃完老本之后,现在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人才短缺的窘境。  解放后,科学事业的大发展一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体系,但各种干扰也如影随形,从没有停止过。行政对教育的干扰,现在大家谈得很多 实际上,行政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干扰,后果也很严重。  我们应该很好地研究基础与应用的关系,研究其他国家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的经验与教训,特别是在其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要用法律或法规的形式保证基础研究不再受干扰(有些国家把科学家的研究自由明确写入宪法),基础研究的投入应当得到保证,基础与应用研究的投入比例当然可以随经济的发展而调整,但应考虑到个人很难随时转换。做了应用研究,就不太可能回到基础研究上。  我绝不反对一部分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转去从事应用研究,实际上这也是基础科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关键是不能因此削弱基础科学研究,而是要及时补充。  (2)全面与重点的关系  从国家需求来说,我们的基础科学研究必须学科完整,全面均衡发展,缺一不可。不可因一时的兴旺而不顾一切地支持,也不可因一时的不时髦而不予支持,或任其自生自灭。重点只能是短期的,全面才是永久的。  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学科会暂时处于低谷。如果国家不考虑全面发展,不予支持或任其衰退、萎缩,在需要的时候就会出现极大的问题。  比如,最近关于放射化学及核燃料循环的讨论就突出体现了我国在放射化学学科建设上的问题。再比如,我国的核物理及相关的核技术、核工程的学科建设曾经严重衰退,许多原来有很好基础的大学,相关专业彻底消亡。  在核电大发展时代到来时,我们看到的是人才极度短缺,合格教师和学生培养能力缺失,相关科研能力凋零,拖了我国核电发展、国防需求及许多相关学科发展的后腿。  一些学科超常发展,实际上也打破了生态平衡,相对抑制了其他学科的发展。有些学科比较容易发SCI文章,从各大学、研究机构与经费管理部门均能得到较好支持,其人才也较易“脱颖而出”。  虽然国内目前并无一个对各学科支持比例的完整统计,但从人员、文章统计及基金申请情况来看,失衡是严重的。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失衡并没有得到有意识的纠正,反而因各种原因不断加强。  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应该谋求整体水平的提高,在青藏高原上喜马拉雅山自然就会出来,而不是平地起高楼,只能一时一地,不能全面长久。对诺贝尔奖的渴望应该化为对基础科学研究长期、稳定、全面、均衡支持的不懈动力。  有关部门应该研究国际主流国家对各学科的支持比例,研究过去几十年来这种比例的变化,从而看清发展趋势。这种比例的确定当然很难在科学家内部达成共识,最终这是政治家或科研管理部门的决定,但这个决定应该是公开透明的。  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果有了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共识,我们就看看该怎样做。根据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管理过程,我们依次讨论选题与立项、课题与项目管理、结题与验收。当然在这之前还有一个规划问题。  (1)规划  一般的规划都是由领导机关委托某些科学家(或一个委员会)执笔写作,该委员会或科学家自然只对领导负责。有时他们会征求一部分人的意见,但从程序上,他们没有向科学家群体负责的义务与责任。这就造成了规划的权威性与约束力不够。  许多规划没有边界条件,即现在的资源是多少,需要多少,将来是多少。这样的规划操作性不强,有时用处也不大。  事实上,科研管理部门如何听取科学家的意见是一个老问题。科学家的意见并不一致,到底听谁的?这在后面的立项问题上也会遇到。  有时科研管理部门会听所谓大牌科学家的意见,这就引致外界关于部分科学家与科研管理部门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批评。有时科研管理部门会组织评审委员会投票决定,这又引致外界关于外行评审内行的批评,因为你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小同行进行评审。有时大家还会批评临时组织的评审委员会,且不一定是领域内专家,可以按领导意图给出任何意见而不必负责任。管理方式不改,这种问题及外界的批评是不可避免的。  建议按二级学科设立常设的顾问委员会(或别的什么名字),负责该学科的规划。对交叉学科,可以考虑特殊做法。每个学科都要发展,都应该有自己的规划。该顾问委员会委员及主席是常设的,三至五年一届,从该学科领域的领军科学家中挑选,可以由各专业学会建议,管理部门任命。  委员会对本领域的科学家负责,也对有关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委员会的规划文件、会议纪要、各种建议是公开的,以接受科学界的批评与监督。由于是常设的,不是临时拼凑的,作为本领域的科学家,他们最关心本领域的发展,因此会负起责任,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提出本领域的发展规划,判定与解决本领域的问题。  该顾问委员会还可以下设若干委员会,以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如规划的具体写作、大项目的遴选与排队、中小型项目的评审通过等等。  管理部门只需要制定规则,无须干预具体操作。这样做,就真正把领域的发展交给了科学家自己,而不是由管理部门或大同行(外行)决定。  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比如美国的基础科学经费都是由能源部(DOE)或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按学科划定的。对高能物理的研究,他们联合聘请了高能物理顾问委员会(HEPAP),在HEPAP下又设立各种临时的或永久的委员会,负责比如项目排队(P5)、长远规划、直线对撞机(ILC)、加速器R&D等。HEPAP每年开几次会,经常发表各种研究报告。 根据1972年一项美国联邦法律建立起来的HEPAP对高能物理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技部前几年曾成立高能物理国际合作顾问委员会,理念与此接近,但可惜的是:1)没有与科学院和基金委共同任命 2)只顾问国际合作,而不是顾问整个学科,较少考虑整个学科的发展 3)成员代表性不足,真正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的人太少 4)没有坚持下来。虽然有这些枝节问题,但该顾问委员会还是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科技部的实践来看,顾问委员会的方式在中国是可以实行的。  规划要按学科来写,要讲学科建设,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及目标。同时也要讲边界条件,如人员队伍、经费预算、技术储备、研究领域与重点、项目计划、日常运行与新项目建设等。不能落到类似实处,规划的用处就大打折扣。当然有些事很难,因为没有人告诉你明天有多少钱给你。  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准备未来,如果我不知道未来会有多少钱,我怎么做这件事?事实上,根据我国GDP的发展预测、R&D投入的比例、现阶段各学科占R&D的比例及世界各国的比例,可以简单预测并估计我国各学科未来的经费投入。前提条件是各学科能按比例得到长期支持。如果经费都是每年自由申请,与其他专业竞争,我们就无从预测未来的经费情况,按规划发展就无从谈起了。所以,长期的、稳定的、可以预测的支持是基础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2)选题与立项  选题与立项决定了科研投入的目标,目标选错,自然不会有好结果。由谁来选、如何选,是决定科研效益的关键。这方面我们有许多问题。  1)科学家的选题经常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比如被要求选某个国际最流行的时髦题目、或应用课题、或某些特定需求等,因为经常有人觉得自己比科学家高明 2)科学家需要到各个部门申请立项,如基金委、科学院、科技部甚至地方政府等。好处是机会多,不会被一棍子打死,坏处是到处申请费神费力,没有时间做科研,有时还会被讥为能钻营 3)立项申请和评审都是一事一议,经常缺乏整体考虑,造成项目投资重复、疏漏、比例失调等各种问题 4)经常要与其他领域的人一起竞争,做科普申请报告成为“有成就的科学家”的必备技能 5)钱不一定给了最需要的人,而是给了“最能干”的人,“能干”的人可能是科学政治家,不一定能出科学成果 6)由于专业限制,或面子和习惯问题,立项过程中未能充分审查技术及管理细节,多有疏漏,造成一些项目执行不理想。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是中国特色,各种评审实际上并不能保证把钱给最需要的人和最好的项目,浪费了科学家和领导机关的时间。  如果按上面说的,建立各学科顾问委员会,根据各自的规划,把经费分配给各个学科,让它们自己决定,效果会好得多。这符合按学科全面、均衡发展的原则 避免了大同行评审,大家都在本专业内竞争,应该会遴选出更合适的项目,分配更合适的经费 学科内部排队,分轻重缓急支持,比大家一起去申请,最后碰运气,不知道谁能上要好得多 每个学科知道自己每年有多少经费,特别是知道未来会有多少经费,会更好地规划自己,知道哪些钱为现在,哪些钱为未来。  这样,上面所说的一些问题就会少了,都是本领域的人,大家知道谁缺钱,如果记录不好,对自己的未来有影响,大家就会自我约束,把经费花在该花的地方,科学成果自然就会出来。科研管理机关可以把工作重心从分配经费、组织各种评审,转移到制定规则、检查工作实效上。  对不同学科,应该有不同的管理与支持方式。比如,不同学科对项目大小、支持时间、管理方式的需求可能不一样。这些在国外有时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事,到了国内都会有问题,主要是管理部门追求简单划一,不能精细化、复杂化管理。如果按学科支持,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至于各学科之间的支持比例,应由管理部门调研国内外的现实与历史情况综合决定。一个简单的办法是以现有比例为基础,结合国外经验,逐步调整。  按学科支持,实际上是国外的通行方式。大部分有国外经验的人,都很少遇到需要通过“科普报告”争取项目的情况。一般都要用最专业、最显示学术水平的方式争取项目。  在美国,高能物理学家主要是从能源部每年7亿美元和基金会3亿美元的总盘子中与同行竞争,核物理学家从能源部每年3亿美元和基金会1亿多美元的总盘子中与同行竞争。当然偶尔也会遇到国际合作或人才类项目需要与外行竞争,但这类经费一般很少,不产生根本影响。  建议科技部、基金委和科学院联合起来,选择几个二级学科进行试点。高能物理研究一般需要长期准备,项目周期可以长达20年,最需要提前规划和长期稳定支持。高能物理的研究与国外交流频繁,领域内合作密切,对按国际惯例运作有共识,也有现成的国外经验与模板可以学习,可以作为试点领域之一。  (3)课题与项目管理  课题与项目管理是保证科研活动正常进行,促进科研产出的必要措施与手段,国内外对此都有各种办法。实际上,科研管理部门要把工作重心从分配经费、组织各种评审,转移到制定规则、检查工作实效上来。对比起来,国内的科研管理要更松弛些,一般通过年度报告、中期和终期结题来检查,许多情况下是走过场,具体科研过程一般无人过问。  对比国外,其实最大的问题是人手不够,比如美国能源部科学局高能物理处就有20多位工作人员,当然这里的许多人并不是公务员,大部分是各大学的教授,短期(一般3~5年)从事项目管理的工作。  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管得多了,形式主义会造成科学家的负担,但不管也会造成各种问题,如科研成果不彰、进展与计划不符、经费乱用等等。实际上,美国能源部的管理已经过度,造成科学家怨声载道,效率极低,而为满足能源部的各种要求,特别是安全要求,科研成本急剧上升,大型项目的建设已到了几乎无法进行的程度。  我们当然不能全盘采用美国的系统,但一些具体做法还是可以学习的。比如从各大学聘用项目管理人员,监督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这些人是领域内的专业人士,具有相当的科研经验,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更好地执行项目。同时,这种经历对他们自己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再比如,在项目申请时要细化项目的预算,同时加强执行检查,对违反预算,特别是乱用经费、公私不分的要实行处罚。  有一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被能源部罚款150万美元,原因是管理不严,用政府经费(即教授申请来的项目经费)上餐馆,还喝了葡萄酒。斯坦福大学是私立大学,但因为跟能源部签了代管合同,无法逃避监管责任。其实,科技部、基金委是可以通过审计检查各单位经费使用情况的,是可以对乱用经费进行处罚的。  (4)结题与验收  结题与验收是对科研投入的最后一道检查,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世界各国对此均会有一系列管理制度,但比较起来,国内似乎更严一些,至少是在形式上。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有很多问题,比如不拷问真正的科学价值,只看SCI文章 立项初衷与结题时的成果并不符合 经费使用的决算问题多多 一些忽悠的课题并不会在结题时遇到麻烦等等。  原因是多方面的。现行管理部门加评审专家的制度其实有很多问题。因为责任不明,专家一般也不会为难课题组。其实,做得好不好,本领域科学家心里都会很清楚。如果我们采用上面提到的按学科由科学家自己做主,同时聘用主审专家,实行终身负责制,有科学家自己利益的约束在里面,问题会好一些。  如果在规划与立项时把好关,后面的问题会少很多 如果我们支持的是真正的科学家,科学界求真务实的风气就会蔚然成风 如果少借中国特色搞一些歪门邪道,多参与国际交流,按国际惯例办事,问题就会少很多。这里没有灵丹妙药,大家踏踏实实工作,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周围的人,管理部门的人也以身作则,问题就会少一些。当然,一定的规章制度与惩罚措施还是必要的。  目前国内各项规章制度不配套,实际上任何人也无法严格遵守规章制度,造成了一系列混乱。比如,国家给的科研经费都只考虑科研工作本身,其他消耗,比如人员、管理、运行成本无人考虑,或严重偏低,大家不得不挪用。建议采用国际通行做法,允许科研单位提取管理费。在美国,除属于建设项目的大型设备或材料费之外,科研项目预算一般要列50%左右的管理费。在中国,我觉得20%~30%的管理费是合适的,否则大学与科研单位均难以为继。现在大家都用房租、水电等五花八门的办法,实际上在鼓励大家钻制度的空子,长此以往,毒化科研氛围,影响正常科研工作。类似意见,其实大家都提了很多,但很可惜,无法得到正面回应,有些似乎也不是科研管理部门能决定的。  小结  我们面临的问题堆积如山,我们的机遇也前所未有。希望有关部门能认真听取科研人员的意见,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本文提到的问题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一些建议也仅供参考,但希望能大家一起讨论,并看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起步。也希望有关部门能认真学习国外的管理经验,收集有关国家关于科研管理的法律法规,研究单位的制度章程,管理部门的制度、方法、习惯等,理解其立法原意与精髓,研究其在中国可能的应用。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从我周围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科研人员都在克服各种不可想象的困难认真做事,科研道德无可挑剔。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创造条件,不断改进管理方法与规章制度,让我们的科研世界一流,管理也世界一流。  (作者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 两会热议:大科学装置如何推动建制化基础科学研究
    “我国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到了转折点——数量已经不少,但面临着质量提高的问题。”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告诉《中国科学报》。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科学装置建设,将其视为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平、促进相关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支撑。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目前已布局建设57个,根据“十四五”规划,拟新建20个左右。如何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对建制化基础研究的推动作用,成为来自大科学装置领域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组织用户:围绕大科学装置,设立半永久性研究单元王贻芳的另一个身份是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和江门中微子实验首席科学家。“大科学装置天然具备建制化科学研究的特点。”王贻芳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和江门中微子实验,从装置设计、建设、运行到数据处理、科学研究,都采用有组织的模式,不仅有国际合作组、执行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等各种管理委员会,还有不同的系统和子系统,这种金字塔型管理体系由专人负责。在这些大科学装置中,具体的研究课题一般由科学家提出。“有些课题提的人多,有些课题提的人少,所以我们从管理上会保持一些平衡,确保所有课题都有人做,同时保证不是所有人都集中在一个课题上。”王贻芳说。这样的做法,为其他大科学装置提供了借鉴。王贻芳告诉《中国科学报》,在国内,很多大科学装置的机时需要由科研人员或团队申请使用,用户来自不同的大学、研究所。建设运行单位在收到科研人员的机时申请后,会组织专家评审,评审通过者可以获得装置机时。为了更好地组织科研用户,他建议,根据大科学装置的特点,建设若干个非法人、半永久性研究单元,再由这些研究单元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一些重要方向上形成相对固定的大团队,长期攻关,开展重大研究。“比如说,围绕同步辐射光源,可以在纳米、材料、生物、环境等方面组织研究单元,聚焦重大问题并解决问题。”王贻芳说。搭好平台:聚焦主责主业,强化观测手段和实验方法“建制化基础科学研究就是有组织的基础科学研究,而‘有组织’就是要‘定好目标、分好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散裂中子源探测器与电子学团队负责人孙志嘉说。孙志嘉所在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科学装置之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于2019年2月2日完成首轮开放运行任务。2022年12月26日,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在大科学装置推动建制化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孙志嘉考虑的是如何发挥自身特长,以强有力的观测手段和实验方法支撑科学研究。“推动建制化基础科学研究,需要大科学装置坚持不懈地探索,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观测精度;需要大科学装置的人才队伍、研发平台和专业设备保持稳定和持续迭代。”孙志嘉说。他认为,在建制化基础科学研究中,需要做好主责主业,发挥各自长处,形成合力。“这就好比一个木桶由十块木板组成,每人手里有一块木板,建制化基础科学研究就是要把大家手里的木板拼到一起。每个人把自己这一块木板做得尽可能长,而且拼成木桶时木板之间不漏水。”对于如何让中国散裂中子源更好发挥对基础研究的支撑作用,孙志嘉建议,进一步扩充粤港澳大湾区的大科学装置阵容,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光源”的落地建设,将散裂中子源与同步辐射光源组合,相互支撑和配合,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的集群效应,打造多学科前沿交叉应用平台,支撑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迭代,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制造业发展。人才接力:大力培养青年人才,科学评价战略科学家对于全国政协委员、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张新民来说,大科学装置能否带动建制化基础科学研究,关键要看人才是否可持续。过去7年间,张新民作为首席科学家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一直带领团队在我国西藏阿里地区海拔5250米处,建设我国第一台原初引力波探测大型装置。“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基础研究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周期长、耗资大、社会关注度高。装置的建设运行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很多单位的科学家相互协调。”张新民认为,这一特点决定了“人”对于装置的重要性。去年全国两会上,张新民曾呼吁,加大力度培养从事大科学装置研究的青年人才,在人才评选过程中不以论文数量为主要标准,并对从事大科学装置研究的青年人才给予一定的倾斜。今年,他依然在关注大科学装置中的人才可持续问题。“一个大成果的出现,可能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年轻人一看前人花了几十年,一辈子都没得到认可,就觉得‘不要去做那些事情了’,最后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没人接棒了。”张新民说。与此同时,张新民认为,大科学装置要想带动建制化基础科学研究,应依靠一批战略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应具有深厚的科学素养,格局宏大、视野前瞻,及时关注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关注学科发展态势,探究交叉学科融合趋势,但现实中对‘战略科学家’的判断却与人才‘帽子’的多少直接相关。”他建议,打破对战略科学家的传统定义,不以“帽子”论英雄,让大科学装置中的战略科学家在推动建制化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 沈阳仪表院:关键基础元器件研发的“国家队”
    6月5日,在沈阳仪表科学院有限公司(简称“沈阳仪表院”)光学薄膜芯片生产线上,一片繁忙景象。超净车间里,伴随着工作人员紧张有序的工作,一箱箱荧光滤光芯片组件源源不断地镀膜、检测、封装、打包、装箱,随即发送全国各地。  “这种生产节奏我们已经持续两年多时间。沈阳仪表院作为工信部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单位,承担了核酸检测仪用荧光滤光芯片的生产任务,产品占市场份额超过60%,为国家疫情防控工作作出贡献,获得国资委的表彰。”沈阳仪表院一位负责人自豪地说。  生物医学光学薄膜元器件是沈阳仪表院研发的一种高科技产品,可广泛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精准医学诊断领域的核酸检测、基因检测、生物酶标定仪器,技术水平属“国际一流”。这也仅是沈阳仪表院作为国家专精特新企业的“代表作”之一。  1961年5月5日,沈阳仪表院前身“第一机械工业部仪器仪表工艺研究所”成立。时至今日,该院一直秉承着“仪表元件争创一流”的初心,以“引领仪器仪表行业发展,推动装备制造技术进步”为使命,以成为仪器仪表和高端装备细分领域一流创新型领军企业为发展目标。60余年踔厉奋发,成就了科技创新“国家队”的风采:完成科研项目1800多项,获得国家、省、市各项奖励400多项,获得国家级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1项,获得授权专利450余项(发明专利101项),主持和参与制订、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近500项、其中国家类标准100项。产品应用领域覆盖国民经济重点领域。  这些“代表作”不仅包括助力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月球探测器、北斗导航卫星等国家重点项目的精密金属波纹管,还包括推动国家重点装备和能源管网检测国产化的高性能传感器和高端管道检测仪器,还有半导体装备、一键式清洗系统等。  2002年,国家唯一“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户沈阳仪表院。20年后,也就是今年3月5日,由院士领衔的专家评审组对沈阳仪表院攻关项目“高端装备用硅基压力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进行评估,得出结论为:总体达到国际先进、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硅基压力传感器及敏感芯片国产化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正是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在进军智能制造、物联网应用高速发展时代,沈阳仪表院实现了新的突破,抢占了仪器仪表及核心元器件、高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的制高点,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  近日,沈阳仪表院投资4亿元,占地3万平方米的新产业园破土动工,将新建传感器芯片、光学敏感元件、机械敏感元件、高端装备等实验室和生产线。  目前,沈阳仪表院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和国家级质量检验中心,有传感器、弹性元件、光学器件、专用设备、检测服务在内的五大产品。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沈阳仪表院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以“四个面向”为战略引领,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沈阳仪表院坚守工艺元件争创一流的初心矢志不移。我们要在智能时代继续不断创新,在专精特新上下功夫,为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作出新贡献!”谈及未来,沈阳仪表院董事长曾艳丽自信地说。
  • 我国分析化学基础研究的质量和国际影响明显提升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持续和快速增长的支持下,我国分析化学基础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在电化学分析、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等传统分析化学三级学科研究中保持了已有的优势,还在纳米分析、微纳流控分析、质谱和核磁共振分析、以及单分子单细胞分析等分析化学热点和前沿领域跃居世界先进行列。据统计,我国2007-2011年五年间发表在本领域最有影响的刊物Analytical Chemistry(ACS刊物)上的论文已达704篇,是上一个五年在该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247篇)的近3倍,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学者在该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如果从单篇论文的平均引用率看,美国学者近五年在该刊物上的单篇论文平均引用率为12.03,而我国学者发表论文的单篇平均引用率达到17.92,表明我国学者分析化学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受关注程度正在快速升高。更可喜的是,今年中国分析化学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自2013年3月1日起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被美国ACS聘为Analytical Chemistry副主编,厦门大学田中群院士、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邹汉法研究员被聘为Analytical Chemistry编委(2013年1月1日起),彻底改变了2012年前该刊没有来自中国编委的现状,一次从美国以外的一个国家同时聘请这么多专家担任副主编、编委,这在美国化学会刊物中尚属首次。  国际同行对我国学者的研究也给与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我国学者进行高水平学术交流的积极性日益增高。在中-日-韩分析化学会议、中-加分析化学会议的基础上,在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支持下,2010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中-美分析化学会议,由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Cooks教授承办,美国NSF分析化学负责人Kelsey D.Cook、美国Analytical Chemistry主编Murry和多数副主编都出席了这次会议。我国分析化学学者15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达成了两个重要共识,一是中-美分析化学家之间的高水平交流对国际分析化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这种交流应该形成一种2年一次的固定形式 另一个是美国学者普遍认识到美国化学会主办的杂志Analytical Chemistry应该有中国学者参与。在2012年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美分析化学双边会议上,Analytical Chemistry新任主编Sweedler教授与中国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还顺访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化学所、北京蛋白质研究中心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充分肯定了近几年中国分析化学的发展。  虽然我国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充分的认识到,在分析仪器装置原始创新研究方面我国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今后应更加注重青年学者的培养,重视原创性工作,使我国分析化学基础研究跃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 陈良惠院士:实现光电子产业的率先突破关键在于抓基础
    为促进光电测量测试技术及产业发展,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全国光电测量测试技术及产业发展大会暨辽宁省第十七届学术年会于2023年3月27-29日在大连召开。仪器信息网作为大会独家合作媒体参与了本次会议,并有幸采访了陈良惠院士,探讨我国光电子产业发展现状与方向。在采访中,陈良惠院士谈到:“实际上我国在光电子方面,最初与国外的差距不大。当年国际上开发出第一个半导体激光器时,中国与之仅有一年左右的差距。但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国光电子产业发展开始明显落后于世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武汉光谷时指出,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应用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有条件率先实现突破的高技术产业。陈良惠院士表示,“纵观光电产业,我国仍存在卡脖子问题。在中低端光电子器件方面,中国已达到世界水平,基本能够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在高端光电子器件方面,我国仍与国外有明显差距,但这一差距有可能在很短时间内突破和改善,并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全球竞争需求。”如何实现光电子产业的率先突破?陈良惠院士认为要抓好基础,“半导体产业包括微电子和光电子都要抓基础。半导体产业的基础,除了基本的学术理论基础外,还有材料基础和工艺技术基础,在工艺技术研发中,制造设备至关重要。另外,基础还包括人才基础,在培养微电子和光电子人才方面,我国也有很大欠缺,如果能够打好这些基础,光电子技术很短时间内应该能达到中央对我们赶上甚至超过世界水平的要求。”本届大会的一大亮点便是“金燧奖”的设立,对此,陈良惠院士欣慰的说:“金燧奖的设立对为我国光电测量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燧是古代取火的一种器具,金燧表示光电测量技术和设备如同钻木取火的工具一样重要。今天我们选出了金奖、银奖跟铜奖,说明还是有基础的,但是我们要继续鼓励我们的大学、研究所和产业部门重视仪器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并成为国家制造业的重要基础。尽管我国是制造大国,但当前制造业的利润率还很低,高端的制造设备是现在需要特别强调要发展的。”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