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源汽车逆变器

仪器信息网源汽车逆变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源汽车逆变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源汽车逆变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源汽车逆变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源汽车逆变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源汽车逆变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源汽车逆变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源汽车逆变器相关的资讯

  • 我国大功率光伏逆变器转换率达98.8%
    我国云南楚雄拥有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经济发展急需清洁能源支持。近日,京仪绿能公司和裕昆新能源在北京签约,京仪绿能中标裕昆新能源的云南楚雄4MW光伏电站的EPC总包服务,助力楚雄彝族自治州绿色发展。项目将应用京仪绿能自主知识产权JYNB-250KHE高效250kW光伏逆变器。  据介绍,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直流电必须通过逆变器转化成交流电才能用于民用和生产,转化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损失一部分能源。大功率光伏逆变器占系统成本10%—15%,逆变器的能源转化效率决定了光伏发电系统投资回报率。目前国外龙头企业SMA占据该领域44%的市场份额,国内多数光伏企业依赖进口,进一步增加了本已高昂的发电成本。  今天举行的签约仪式上,京仪绿能自主知识产权JYNB-500KHE大功率高效500kW逆变器首次亮相,公司副总经理黄晓红表示,今年6月,该逆变器通过国家“金太阳”认证,包括环境测试、EMC测试、性能测试等。经检测最高转换效率为98.8%,居我国光伏太阳能行业首位。逆变器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具有功率密度比高,结构紧凑、方便更换维护的竞争优势;其效率高、效率曲线陡峭,在国内已经发布的产品中优势明显;在进行暗室辐射和辐射抗干扰度测试等EMC测试中均一次性顺利通过,并且参数远低于行业标准。
  • TUV SüD在沪召开光伏逆变器认证与检测研讨会
    摘要: 4月26日,TüV SüD联手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实验)中心、中国质量中心等知名第三方认证机构和复旦大学新能源研究院以及solarzoom光伏太阳能网在上海成功举办“TüVSüD光伏逆变器认证与检 ...  Solarzoom光伏太阳能网讯 4月26日,TüV SüD联手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实验)中心、中国质量中心等知名第三方认证机构和复旦大学新能源研究院以及Solarzoom光伏太阳能网在上海成功举办“TüVSüD光伏逆变器认证与检测研讨会:行业新标准的解读及应对策略”。来自逆变器厂商、电站、投资方和EPC在内的100多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嘉宾包括 复旦大学新能源研究院专家、国网电力科学园研究院的专家、安信证券资深分析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专家和TüV SüD逆变器专家。各位嘉宾就光伏行业各国准入条件、光伏逆变器金融市场、并网逆变器认证标准换版的新技术要求、设计符合VDE ARN4105的光伏系统和逆变器、智能光伏逆变器、光伏电站并网检测技术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讲解。     安信证券新能源与电气设备分析师苏旺兴  会议主办方TüV SüD光伏产品部经理许海亮告诉Solarzoom记者,光伏逆变器是光伏系统中非常关键的环节,本次研讨会主要是对逆变器的技术、法规和市场等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从业者搭建一个分享和交流的平台。同时,与会专家通过对最新出台的德国最新并网要求VDE ARN4105的深刻解读,让广大光伏逆变器企业对这些新的测试标准和认证规定有更加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满足企业一站式认证服务的需求。   TüV SüD光伏产品部高级专家马正东  TüV SüD为光伏制造商提供光伏组件、光伏电气零部件、光伏材料、系统平衡(BOS)部件等领域的检测和认证。作为著名的第三方测试和认证机构,是否获得TüV SüD认证已成为众多国际光伏投资者和采购商选择合作伙伴的依据之一。
  • “十二五”国家863计划“基于国产宽禁带电力电子器件的光伏逆变器研制及示范应用”项目通过验收
    p  近日,科技部高新司在厦门组织召开了“十二五”国家863计划“基于国产宽禁带电力电子器件的光伏逆变器研制及示范应用”项目验收会。/pp  项目以实现碳化硅和氮化镓光伏逆变器的示范应用为最终目标,开发了低缺陷SiC外延生长技术、攻克了氮化镓二极管及增强型氮化镓三极管设计技术、碳化硅二级管及MOSFET关键工艺和量产技术、高压氮化镓和碳化硅器件高频驱动技术、基于氮化镓及碳化硅电力电子器件的新型光伏逆变器拓扑设计技术等关键技术方法。完成了基于GaN和SiC器件的逆变器示范应用,形成对基于宽禁带电力电子器件新型高效光伏逆变器及并网系统的整体展示。/pp  项目的实施,形成国内GaN、SiC大功率光伏逆变器研发及生产产业链,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宽禁带电力电子器件、装置及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完成了立项通知规定的研究内容及主要考核指标,同意通过验收。/p
  • 马瑞利在意大利设立汽车零部件测试实验室
    盖世汽车讯 为确保汽车零部件的高质量,马瑞利在意大利设立了集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和测试体系为一体的先进的汽车零部件实验室。   新的实验室位于博洛尼亚,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实验室配备了精密设备和试验台架,可进行各种检测试验,以此保证汽车零部件的最佳质量。  新的实验室具有6台电动旋转震动实验台架、22个温度室、5个抗热震室、2个盐雾室、1个水密性测试实验室、1个沙尘测试实验室以及1台X光机。这些设备可以同时安全地对20台引擎和逆变器进行循环测试。  在新的实验室里,人们能够通过台架模拟汽车零部件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而能够对零部件进行加速寿命试验。
  • 电动汽车火灾频发,该如何从源头预防事故发生?
    2023年6月5日,某电动汽车沿沪杭高速驶出杭州收费站时,因碰撞收费站设施后起火,造成车上4人死亡 ;2023年8月1日,在浙江义乌机场路,一辆新能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撞向路柱,导致车辆起火。据通报,该事故造成驾驶员死亡;仅仅一周后,另一辆电动汽车在成都市二环高架路上,因撞上道路分岔路口隔离岛,随后车辆发生严重火灾并引起爆炸,驾驶员被困在燃烧的车内无法逃生,最终丧生。 据应急管理部门统计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仅2023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自燃率就上涨了32%,平均每天就有8辆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含自燃)。电动汽车自燃的原因,主要包括两种,分别是“电失控”、“热失控”。“热失控”指的是电池内部温度持续升高。导致电池出现热失控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电池材料的化学活性、电池管理软件故障、电芯或电池包遭遇外力破坏等。 新能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后,容易导致电池包和电芯变形,从而引起电池短路出现“热失控”,是目前引起新能源汽车自燃频率高的原因之一。那么,该如何从源头避免这些事故的发生呢?电动汽车产量的激增也引发了多起火灾事件的头条新闻经过事实验证热像仪在减少电动汽车火灾方面颇有成效具体是如何操作的?一起来瞧瞧1非接触检测焊接,避免电池破裂电动汽车的电池组是将所有合格的单个锂电池以串联或并联的形式焊接为电池组。但如果焊接不当,最终产品可能会出现故障。电阻和输出可能会受到影响,直接影响电池的寿命。通常,焊接由工厂工人手动检查,不过这是一种破坏性的测试方法,电池可能会破裂。现如今,检查焊接接头的一种非破坏性和非接触式方法是使用热像仪。由于焊缝显示的温度略有不同,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检测到焊接不良的接头,比如接缝不平整或温度略微升高表明焊接有缺陷。这种检测方法已经在美国各行各业盛行。2迅速检测漏液,保护人员安全制造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电池漏液,从而导致电池组损坏。泄漏的液体一旦接触到皮肤,就会带来极大危险。选择FLIR红外热像仪,即使微小规模的漏液也能检测到。使用FLIR T系列热像仪识别电池漏液当电池的密封破裂时,液体沉积在电池外层,此时可检测到温差。如图所示,高分辨率的FLIR T系列红外热像仪无需接触,即可在几秒钟内高效识别此类微小规模漏液。3大范围监测电池的微小升温变化尽管每个阶段都会进行充分测试,但偶尔仍会有故障电池进入生产线。在测试阶段中,故障电池可能会呈现出微小温差。肉眼可能无法看到,而使用FLIR热像仪则可轻松捕捉。锂电池装置呈现升温不均使用FLIR热像仪检测,其结果的温度读数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能够捕捉微小温差。制造期间升温不均的另一个例子发生在组装电池组后的测试过程中。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电池组容易发热。而在此测试阶段中,若不监测温度,电池组极有可能起火。这可以使用热电偶(一种非破坏性接触方法)来完成,但一次只能监测一个点的温度。锂着火速度极快,且一旦与水接触就会发生反应,因此若锂电池在工厂中起火,灭火将非常困难。4实时监控电池组充放电,避免火灾发生测试的最后阶段包括电池的充放电。在此阶段中,电池组的温度可能会升至高出环境温度5至6℃。我们可以使用FLIR热像仪记录锂电池组的表面温度,并在不接触电池组的情况下估计其内部温度。正在进行充放电循环的电池充电循环中的电池组在电池组充电时,我们可以透过表面清晰地看到其中的热点。这有助于我们查明潜在问题并定位问题。由此,制造商们可选择FLIR监控用红外热像仪全天候监测被测电池,以防任何电池发热引发火灾。5看透EV车内部,监控温度变化电动汽车由电池、电机和逆变器3个主要部件组成。新能源汽车组装完毕后,可在使用过程中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监测其温度变化。考虑到最近在各地电动汽车起火次数攀升,这项应用极具价值,因为它不仅为电池制造过程提供了解决方案,还能监测机器的其他部件。EV电动汽车内部图像尽管在电动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有很多预防方法,但FLIR红外热像仪提供的解决方案从源头减少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未来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为避免火灾事故的频繁发生,应严格控制动力电池的质量。事实证明,FLIR红外热像仪在动力电池的研发、制造、使用过程中都能参与!目前FLIR有多款动力电池检测相关产品正在火热开展粉丝福利活动只要你有检测需求都可参加联系我们告知需检测的设备获得免费巡检一次的机会
  • 从七大新兴产业看化工发展新机会之一:让新能源汽车跑得更快更远
    不久前,国务院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7个产业将被重点培育并加快推进。这些新兴产业与化工密切相关,未来有望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化工科技如何推进新兴产业崛起?新兴产业又将给化工行业带来哪些机会?本版从今天起组织系列报道“从七大新兴产业看化工发展新机会”。  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必带动电池技术和轻量化技术升华。助力新能源汽车业打造一颗强劲的“心脏”,让它的动力更强劲更持久,是相关化工企业的机遇,更是责任。  锂离子电池  关键材料力争国产  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被一致看好,其关键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它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核心技术。据测算,一台纯电动汽车需要40~50千克的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约为单个手机电池耗用量的1万倍。新能源汽车对锂电池材料需求量很大,但我国多数无法自产。  正极材料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核心,约占电池成本的40%。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四种——磷酸铁锂、钴酸锂、锰酸锂以及三元材料,其中第一种在我国占主流。不过,从单电池电压来看,磷酸铁锂比钴酸锂等材料低很多,导致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偏低,电池系统体积很大,大规模运用还需作更多技术论证。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锰酸锂还是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在循环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充放电性能等方面还存在缺陷。  隔膜是锂电材料中技术壁垒最高的。全球近95%的隔膜由日本旭化成、东燃化学及美国Celgard三家公司生产。我国隔膜研究起步较晚,生产企业屈指可数,其中仅有星源科技、金辉高科、新乡格瑞恩、桂林新时代等几家技术相对成熟。目前国产隔膜在低、中端市场已经大部分替代了进口产品,并有少量产品进入高端市场,但适用于车用动力电池的三层结构隔膜和陶瓷/塑料复合膜尚不能生产,全部依赖进口。  我国有十多家锂离子电解液生产企业,但绝大多数从事溶剂提纯和电解液配制,电解质盐、添加剂等关键材料大部分依靠进口,制约了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目前,固体和凝胶电解质开始被用作一个特殊的组件,同时发挥电解液和电池隔膜的作用,成为企业的关注热点。  燃料电池  打破质子交换膜瓶颈  燃料电池是目前很多专家认准的方向,不少国际巨头也在该领域发力。由于启动快速、负载响应快,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成为了燃料电池技术的代表,其核心就是那一张膜。  性能优异的原材料产业化是燃料电池产业化的关键。质子交换膜生产技术一直为美国和日本所垄断,国内企业多采用美国杜邦公司产品。科研人员希望研究出增强、自增湿、在中温120℃左右工作的复合质子交换膜。  今年以来喜讯频传,山东东岳集团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膜实现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垄断,同时其年产500吨的燃料电池磺酸树脂离子膜生产装置建成投产 武汉理工大学承担的质子交换膜研究开发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采用独特制备工艺与树脂末端修饰技术,使复合膜气体渗透性大大降低,质子传导率和耐久性明显提高。  此外,碳载铂催化剂的产业化问题也急需解决。该催化剂在电极中分为加快阳极燃料氢氧化和加快阴极氧化剂氧气还原两类催化剂。国内许多单位都在研发碳载铂及非铂催化剂,并在产业化方面取得进展,但离国外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材料创新  轻量化要求高于传统汽车  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的动力系统与传统汽车的区别很大,需要额外增加200千克的重量。由于电池技术等未能同步发展,行驶里程短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减轻重量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动力不足的缺陷,因此新能源汽车提出了比传统汽车更高的轻量化要求。  轻量化需求拓展了高性能材料发展空间。在设计中大量采用塑料,不仅可以满足轻量化要求,还有利于降低成本,而塑料逐渐成为汽车轻量化的首选材料。譬如,保险杠等外装件以塑代钢 仪表板、座椅、头枕等对安全、环保、舒适性能的要求较高,内饰件采用可吸收冲击能量和振动能量的弹性体和发泡塑料来制造,可减轻碰撞时对人体的伤害 燃油箱、发动机和底盘上的零件等功能结构件则多采用高强度工程塑料甚至特种工程塑料(如聚碳酸酯耐力板)。  目前,汽车塑料件的发展重点已经向开发结构件、外装件用的增强复合材料和高性能树脂材料转移。电池组的框架和结构部件、电池隔膜等对材料也提出了创新性的要求。一些公司已经拿出了高性能聚酰胺等候选方案:通过材料革新提升荷电线和连接器负荷,达到功能集成化,以降低下一代逆变器的自重和成本
  • 德国元素 | 新能源汽车行业车用半导体中碳硫氧氮的测定
    近年来有关第三代半导体的市场题材相当多,其中最令人瞩目者,当属碳化硅(SiC)功率器件在电动汽车的应用商机了。碳化硅器件在电动汽车的系统应用主要是逆变器、车载充电器(OBC)和DC-DC转换器等。相较传统的硅基模块性能,其可减少约50%电能转换损耗、降低20%的电源转换系统成本,并能提升电动汽车4%左右续航能力。目前电动汽车技术在世界各国净零碳排放政策强力带动下,已成为未来10年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重点,许多大厂争相投入此领域布局。特斯拉,通用汽车,雷诺日产等公司都积极在碳化硅研发领域布局,建立对应的研发中心。碳化硅是一种无机碳化物,化学式为 SiC,是用石英砂、石油焦(或煤 焦)、木屑(生产绿色碳化硅时需要加食盐)等原料通过电阻炉高温 冶炼而成。碳化硅在大自然也存在罕见的矿物,莫桑石。在 C、N、B 等非氧化物高技术耐火原料中,碳化硅为应用最广泛、最经济的一 种,可以称为金钢砂或耐火砂。碳化硅是由科学及艾奇逊在 1891 年电熔金刚石实验时,在实验室 偶然发现的一种碳化物,刚开始被认为是金刚石的混合体,故取名 金刚砂,1893 年艾奇逊研究出来了工业冶炼碳化硅的方法,也就是 大家常说的艾奇逊炉,一直沿用至今,以碳质材料为炉芯体的电阻 炉,通电加热石英 SiO2 和碳的混合物生成碳化硅。碳化硅中碳硫氧氮的含量对于器本身的晶体结构,以及相关性能影响极大。这里使用了来自德国元素Elementar的inductar CS cube 红外碳硫仪以及inductar ONH cube 氧氮氢分析仪对于碳化硅样品中碳硫氧氮的含量进行测量。实验部分inductar CS cube 红外碳硫仪:碳化硅粉末中碳硫的测定inductar CS cube 红外碳硫仪:碳化硅负极材料中碳硫的测定inductar ONH cube 氧氮氢分析仪:纯碳化硅粉末中氧氮的分析inductar CS cube 红外碳硫仪应用领域:黑色系金属合金,有色金属,有色金属,碳化物及陶瓷材料,地质矿物,电极材料的碳硫分析。特点:创新性坩埚设计,无需动力气清洁型燃烧(低灰尘和尘屑),无需外接吸尘器加热的除尘过滤器,配备了高效的风冷水冷装置可自由程序变化输出功率的感应炉 可自由程序变化的注氧流速燃烧过程可由光学摄像系统观察专利球夹设计,实现免工具维护inductar ONH cube 氧氮氢分析仪应用领域:黑色系金属合金,有色金属,有色金属,碳化物及陶瓷材料,地质矿物,氧氮氢分析。特点:无需配备石墨电极清扫刷进行清扫,提高做样效率可编程气体分流,通过睡眠模式进入省气模式无需配备动力气以及外置水冷机,可单坩埚完成测试,节省成本专利的球夹连接,实现免工具维护
  • “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申报指南:拟安排8.6亿元启动18个项目
    5月11日,科学技术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坚持“四个面向”总要求,积极探索“揭榜挂帅”等科技管理改革举措,全面提升科研投入绩效。“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坚持纯电驱动发展战略,夯实产业基础研发能力,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突破产业链核心瓶颈技术,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可控,形成一批国际前瞻和领先的科技成果,巩固我国新能源汽车先发优势和规模领先优势,并逐步建立技术优势。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21年度指南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分步实施、重点突出的原则,围绕能源动力、电驱系统、智能驾驶、车网融合、支撑技术、整车平台6个技术方向,按照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示范应用,拟启动18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8.6亿元。其中,围绕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方向,拟部署不超过3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不超过1500万元,每个项目500万元。原则上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示范应用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2:1。1. 能源动力1.1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基础前沿技术,含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全固态电池中电极(正极、负极)与固体电解质界面稳定化与自修复机制;微结构固态复合正极(含活性材料、 电解质、电子导电介质等)中电子、离子的输运特性;具有导电骨架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和固态电池中界面/结构对锂沉积形态的影响;超薄高离子电导率固体电解质层制备技术及面离子输运均匀性、机械强度、与正负极界面兼容性;新型电池结构、干法电极、新型电解质层制备方法及封装方式;电池内部温度/力学/电 化学场以及失效破坏等实验表征技术及固态电池综合评价方法。考核指标:固态复合正极比容量>400mAh/g;复合金属锂负极比容量>1500mAh/g;固体电解质厚度<15μm,室温电导率>1mS/cm,锂离子迁移数>0.8;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容量>10Ah,比能量>600Wh/kg,循环寿命≥500 次。有关说明:支持一般项目的同时,并行支持不超过3个不同技术路线(互相之间、与一般项目之间技术路线均明显不同)的青年科学家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5年。1.2 车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燃料场景需求的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关键部件、电堆、系统设计及集成技术,主要包括:优化电极微观结构,研究高性能、高可靠电池结构设计及可控制备技术;优化连接体材料及结构,开发低成本连接体加工及涂层致密化技术;开发高一致性、长寿命电堆组装技术,形成千瓦级电堆批量制造能力;研发氢气、天然气、醇类等不同燃料处理技术及关键部件;集成不同燃料应用 场景的SOFC系统,研究系统快速启动响应技术,研究系统在模拟行驶工况下的应用安全。考核指标:建立车用SOFC关键部件、电堆与系统技术及理论体系。完成高性能、高可靠电池的结构设计和验证,电流密度 ≥300mA/cm2条件下,电压衰减≤4‰/千小时(运行时间≥1000h);形成低成本金属连接体及涂层材料加工工艺,连接体高温服役5000h,ASR≤30mΩ‧cm2;掌握SOFC电堆组装技术,单电堆功率≥1.0kW,电堆功率密度≥1.0kW/L,电效率≥60%;完 成氢气、天然气以及醇类等为燃料的SOFC系统开发,额定发电功率≥50kW,启动3分钟达50%输出功率,发电效率≥55%(DC,LHV),建立系统安全性能评价体系。有关说明:实施周期不超过 5 年。1.3 高密度大容量气氢车载储供系统设计及关键部件研制 (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针对燃料电池重型车辆长途续航需求,研究车载储氢瓶、车载储氢系统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研究不同工况下大容量储氢的释放和泄露规律,研制车载70MPa大容量IV型瓶、集成瓶阀、储氢系统调压阀组、储氢系统控制器、氢气泄漏探测传感器等,形成高压力、大容量车载储氢系统。针对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供氢需求,研究大流量、高动态等复杂工况条件下供氢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研制氢气流量控制阀组、循环引射器、机械循环泵等核心部件。针对燃料电池重型车辆快速加注需求,研究加氢口预冷高压大流量气氢在车载系统中的扩散、增压、升温等规律,获得稳定匹配与安全阈值控制技术,定义各部位材质循环加载要求、车载储氢系统受氢口与加氢枪的机械接口方式,开发面向高可靠、高安全的氢燃料快速加注操作流程、接插连接规范及通信协议。考核指标:车载70MPa大容量IV型瓶储氢系统有效储氢质量≥32kg,氢气泄漏率≤10mL/h,供氢能力≥7g/s,系统服役寿命≥10年;形成相应气瓶与瓶阀的自主知识产权及产品标准,制 定系统零部件、总体结构、集成设计等安全设计准则。其中,70MPa氢Ⅳ型瓶满足T/CATSI 02007—2020要求、容积≥400L,单瓶质量储氢密度≥6.8wt%,单位储氢能力碳纤维使用量<10.7kg/kg H2;集成瓶阀设计压力≥70MPa,内置电磁阀寿命≥50000次, 瓶阀功耗≤8W,瓶阀质量≤1.2kg,瓶阀集成电磁开关装置、过流量装置、超温超压泄放装置(TPRD)、温度检测装置和手动操作装置;调压阀组循环寿命≥50000次,输出压力波动范围10~15%,波动持续时间≤10s,输出流量≥7g/s,质量≤1.2kg;车载氢系统控制器具备独立加氢模式、红外通讯、6路以上氢安 全检测通道,具备加氢状态控制与停车氢安全巡检策略;加氢口及加氢枪加注速率≥7.2kg/min,加氢口使用寿命≥20000次,加 注过程瓶内气温≤85℃。大流量氢气流量控制阀组最大喷射流量≥7g/s(阀组流量),内外氢气泄露率≤0.3mL/h@30bar,耐久性: 喷射阀开闭次数不小于4亿次(比例电磁阀全开闭次数不小于500万次);大流量氢循环引射器压升≥50kPa,引射比≥2.2,电堆功率覆盖范围60~400kW;大流量氢气循环泵系统压升≥50kPa(采用氢气混合气体,循环流量≥3000slpm,氢气浓度≥90%),功耗≤1.5kW,效率≥46%,噪音≤70dB,寿命≥20000h。建立快速加注机械接口标准、通信协议和加注操作规范,并形成标准送审稿;加注协议标准符合国际通用需求。2. 电驱系统2.1 基于新材料和新器件的电驱动系统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内容:在电驱动系统集成与控制方面,研究SiC电驱动系统新结构、多物理场集成和全域高效控制方法,研究SiC电驱动系 统电磁兼容特性及抑制方法,解决SiC电驱动系统在高密度集成和高效控制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新型电驱系统技术测试与分析,完成电驱系统前沿技术对标评价;开展车用服役条件下电驱系统功率器件、电机绝缘和轴承等系统致命故障检测、诊断和预测方法研究,形成电驱系统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在新材料与新器件方面,研究高性能超级铜线(包括但不限于基于铜合金和铜/纳米管等复合材料的高性能超级铜线)及电机绕组制备技术,探索大电流SiC MOSFET芯片载流子输运性能高温骤降机理和抑制栅介质界面缺陷等可靠性增强方法,研究超低杂散参数/高效散热的SiC模 块与组件协同优化技术,实现材料与器件优化。考核指标:超级铜线在20℃的电阻率≤1.90×10-8Ωm,180℃的电阻率≤2.57×10-8Ωm,并应用于高性能电机样机;1200V SiC MOSFET单芯片通流能力≥ 250A@150℃,导通压降≤2.5V@250A/150℃,最高结温250℃ , 阈值电压偏移≤0.1V@150℃;SiC电机控制器峰值功率体积密度≥70kW/L@峰值功率300kW,EMC 达CISPR等级4要求;提交电驱系统产品对标测试与技术分析报告共5份,每年样本量2套,提交电驱系统健康管理标准规范1项。有关说明:实施周期不超过5年。2.2 高性能轮毂电机及总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在高性能轮毂电机及总成方面,突破轮毂电机与制动、转向和悬架系统深度集成与转矩矢量分配技术难题,实现轮毂电机系统性能、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的持续提升,为全新电动化底盘开发和产业化提供核心零部件支撑;在高密度轮毂电机方面,研究高密度轮毂电机的电磁机热声等多物理场协同设计与仿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转矩脉动抑制、噪声抑制和可靠性与耐久性验证方法,开发轮毂电机的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技 术(包括冷却结构、动密封等)。考核指标:轮毂电机总成30s峰值转矩重量比≥20N∙m/kg;轮毂电机总成系统最高效率≥92%,系统CLTC工况综合使用效率≥80%;轮毂电机在额定转速点(额定转矩转折点),1米噪声总声压级≤72dB(A),防护等级不低于IP68,冲击振动标准不低于传统轮毂指标,电磁兼容性能满足Class4级及以上,轮毂电机总成产品实现装车运行。形成可靠性与耐久性测试规范。2.3 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及高效机电耦合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高效清洁燃烧(包括但不限于新型喷射、高EGR率、新型点火、高压缩比、可变机构技术等)结构优化、高效热管理、高效后处理、先进控制策略、低摩擦和低噪声等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技术,开发出热效率高、排放好的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研究新型构型、一体化机电集成、高效传动、高效热管理、动态控制和低噪声等机电耦合技术,开发出高效率、高集成、低成本的机电耦合变速箱。研究先进混动控制系统、高效混动控制策略、混动专用电机及电池、高压安全管理、测试验证等混动总成技术,实现总成高效和高可靠性,通过整车高效优化控制实现整车级行业领先动力和能耗指标。考核指标:专用发动机最高热效率≥45%,整车排放满足国六b+RDE;机电耦合系统机械传动效率≥95%,机电耦合系统综合效率≥85%(注:WLTC工况电平衡工况下的发电和驱动的加权综合效率);产品可靠性及寿命满足整车要求,实现装车运行。所搭载的整车0~100km/h加速时间≤7s,A级车在电量维持模式下油耗≤0.0018×(CM-1415)+3.8L/100km。混合动力专用高效发动机在额定功率下,1米噪声总声压级≤90dB(A);机电耦合系统在其基速点(转矩转折点),1米噪声总声压级≤78dB(A), 完成产品公告的量产车。3. 智能驾驶3.1 多域电子电气信息架构(EEI)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内容:构建基于服务的车路云网一体化集中式电子电气信息架构,探索高内聚、低耦合架构新形式,研究混合关键级任务调度与分配机理,建立域内、域间高可靠软件动态资源共享协议,探索车辆终端、边缘节点和云平台算力分配技术和通用应用开发架构,形成域内、域间、车云标准接口,实现软件模块复用以及整车软件管理;研究C-V2X和车载网络融合的新型架构底层软件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车载以太网和时间敏感网络等通信机制,设计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软件信息系统构架,构建数据远程分析、诊断、调校与升级一体化技术平台;研究电子电气架构安全冗余体系,基于多维度安全设计方法,构建故障检测、主动重构控制及可靠高效的多层纵深防御体系;研究电子电气架构评估与实时性仿真分析技术,建立多层级、一体化电子电气架构测试验证体系,搭建车路云网一体化集中式电子电气信息架构测试平台;研究电子电气信息架构集成应用,实现技术应用与示范。考核指标:架构支持车路云一体化协同的高级别自动驾驶系统,可实现软硬件独立和域间协同计算,架构支持算力集中的弹性中央计算平台和分布区域管理控制器实现整车软件定义功能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化软硬件接口≥400 个,接口包括:智能化传感器接口,原子服务接口,车—云标准接口和车与路侧设备接口等,标准接口支持2种以上的操作系统。电子电气架构一体化技术平台支持C-V2X信息交互,车辆相关软件升级时间≤20分钟,车载网络通讯速率可达10Gbit/s,时间敏感业务流转发时延小于50微秒,时间同步精度小于20纳秒。具有高可靠的冗余防失效机制,形成架构冗余设计准则和预期功能安全的解决方案。满足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电磁安全要求,通过GB/T 18387和GB 34660标准 测试。建立信息安全纵深防御设计准则和防护策略。形成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仿真、评估、优化和测试验证评价体系。在2家以上整车企业获得应用,完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草案 3 项。有关说明:实施周期不超过5年。3.2 学习型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人车路广义系统的多尺度场景理解技术,开发交通参与者的长时域行为预测系统;自动驾驶感知—决策—控制功能在线进化学习技术,研发模型与数据联合驱动的高效迭代求解算法,开发通用的建模、优化与分析软件;研究自动驾驶系统的高实时车载计算装置,包括低功耗异构计算架构、分布式高效任务管理、策略模型压缩/编译/部署等关键技术;研制多维驾驶性能分析系统与训练平台,包括边缘场景的自然驾驶数据库、 以安全性为核心的驾驶性能评估模型、支持虚拟交通场景的半实物在环训练等;开发自动驾驶系统学习功能集成与测试验证技术,包括符合车规级标准的开发方法及测试流程,功能优化、故障诊断、远程监控、人机交互等辅助模块,以及封闭测试场和开放示范道路的试验。考核指标:典型交通参与者行为预测时域不少于5s,长时域 轨迹预测误差≤0.6m(横向)和≤2m(纵向);支持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的自我进化训练,涵盖典型道路场景≥5类和交通参与者≥4类,在线学习系统的更新周期≤30min;车载计算装置运行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算法模块时,单位功耗算力≥2Tops/W,主要功能模块平均延迟150ms;边缘场景的自然驾驶 样本片段≥1万个,边缘场景类型≥80类,自动驾驶性能评估模 型的准确性≥90%;训练平台支持≥100个交通节点虚拟交通场景,支持不少于20辆实车的封闭测试场或开放示范道路的验证; 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项。3.3 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认知技术,包括与场景理解紧密相关的感知认知和决策规划等系统的性能局限分析技术、结合系统正向开发流程的危害分析及风险评估技术,构建面向智能汽车的预期功能安全量化评估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技术,构建预期功能安全实时监测与防护系统;研究降低预期功能安全风险的机器学习成长系统关键技术,包括面向自动驾驶机器学习成长平台的数据系统以及面向大数据的预期功能安 全高性能云计算技术;研究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关键技术,包括车内外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防护技术及其功能模拟技术;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场景库建设及测试评价技术,包括场景库测评优先子集和覆盖梯度研究、搭建预期功能安全仿真测试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量化与测试评价技术,建立预期功能安全试验验证规范及标准。考核目标:开发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系统一套,实现预期功能安全的实时保障,并在不少于20个边缘场景下进行技术验证;搭建面向大数据的数字孪生高性能云计算平台1套;开发自动驾驶系统预期功能安全分析、仿真测评和管理工具软件1套;开发有条件自动驾驶及以上级别的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测试案例库1套,测试用例≥300条;搭建预期功能安全实车测试平台1个;完成≥100万公里实车道路数据采集,构建预期功能安全场景≥1000个;完成预期功能安全量化开发及测试评价体系标准或草案1项。4. 车网融合4.1 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CPS)技术(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内容:面向智能汽车与信息通信及智能交通一体化,建立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基础理论,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架构体系构建、分析与构型优化方法;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融合机理,解构系统要素功能间协同机制与耦合规律,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建模方法;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开放性、涌现性和演进性特性,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重构设计与系统工程方法;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 理系统测试验证与量化评估方法,建立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指标体系;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协同实现方法,构建典型参考系统以及系统确认方法。考核指标:建立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架构、特性分析、建模、设计、评估、验证、协同实现、系统确认与系统工程方法; 架构体系包含设计分析维度≥7个;总系统架构包含系统需求定义≥2000项,系统功能、逻辑和物理架构要素不少于4500个; 系统建模工具原型可支持不少于4个类别的模型融合;系统设计工具原型可支持不少于7个维度的系统全生命周期重构设计考量,且可支持不少于50个用户端的数据库并发访问修改和唯一设计版本溯源;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指标体系包含不少于7个维度的量化关键指标且总数不少于50个;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典型参考系统原型的可支持不少于16类智能汽车运行场景和不少于3000项测试用例的测试验证;完成相关理论著作不少于3项,技术指南或路线图不少于3项,完成系统工程应用手册1套。有关说明:实施周期不超过5年。4.2 高精度自动驾驶动态地图与北斗卫星融合定位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支持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动态地图模型与架构,研究面向中国道路特点、支持增量更新与扩展的地图数据模型,建立动静态、变分辨率地图数据的表达与存储机制;研究面向量产车众包数据的地图在线更新技术,研究地图数据实时加密与偏转技术;研究基于地图感知容器的网联汽车协同感知技术,建立车—路—云网联信息的多源融合机制;研究车规级北斗定位芯片与车载多源定位终端技术,构建基于北斗及其增强系统的车 载定位、导航、授时一体化系统,研究融合视觉、惯导与地图的智能全息组合主动定位技术;研究自动驾驶地图与定位系统的车载软硬件集成技术。考核指标:地图模型支持动静态多层数据调用,包括自动驾驶感知与决策的应用接口协议,地图覆盖公里数≥1万公里;高精度地图每100米相对误差≤15厘米,基于专业采集车地图更新 准确率≥99%,基于众包数据地图更新准确率≥90%;超视距无盲区感知检测准确率≥90%,动态信息传输延迟≤1秒;基于车载北斗卫星定位终端,多源信息融合实现高精度定位,试验场条件下,静态高精度增强定位误差≤1厘米,动态高精度增强定位误差≤10厘米,有卫星信号覆盖的常规城市综合路况下,动态高精度增强定位误差≤20厘米;支持具备车路协同感知功能的高精 度地图示范区域2个以上,完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草案≥5项。4.3 自动驾驶仿真及数字孪生测试评价工具链(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人—车—路—环”耦合的高保真建模仿真技术, 研究高精度传感器、动力学、环境建模技术和强耦合机制,研发支撑L3及以上自动驾驶实时仿真软件;融合自动驾驶场景及交通流特征的云端仿真技术,研究包含中国自动驾驶事故场景特性的宏微观一体化交通流建模与加速测试技术,开发场景批量生成与高并发大规模云计算测试平台;车—云—场协同的自动驾驶在线加速测试评估技术,研究基于交通流的驾驶员行为、自动驾驶车辆行为的云端协同与场地孪生连续测评技术;多车协同的整车交通在环数字孪生技术,研制高灵敏的驱动、制动、转向一体化整车级系统平台,研究“人—车—路—环”实时模拟与虚实融合交互集成测试技术;自动驾驶测试评价平台及工具链,研究驾驶智能性评级、缺陷自动识别与安全性能认证技术,构建标准化的工具软件及硬件平台。考核指标:高精度自动驾驶仿真软件的极限工况动力学模拟精度≥90%;开放道路自动驾驶事故场景案例≥1000例;云控平台数据规模支持PB级,仿真任务执行成功率≥99.9%,达到10000个/分钟用例生成速率及 10000个/小时用例测试速率;数字孪生测试系统支持车速200km/h,最大制动强度10m/s2,最大转向角 40°;数字孪生支持虚、实传感器信号叠加;工具链支持L3级以上自动驾驶全流程测试,完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草案不少于2项, 服务自动驾驶车型不少于20个。5. 支撑技术5.1 汽车电控单元关键工具链开发(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发汽车电控单元模块级软件建模工具,实现基于模型的软件设计功能;研发汽车电控单元软件测试验证工具,实现软件测试验证的流程标准化、接口统一化、测试自动化;研发汽车电控单元软硬件集成测试与标定工具,实现电控软硬件功性能的在线优化;研发车辆通讯总线仿真与测试工具,实现对车辆通讯总线的功能测试和性能优化;开发基于云技术的汽车电控单元设计仿真平台与模型库,实现自主工具链的云端并行计算技术。考核指标:汽车电控单元软件开发及验证的关键工具链能够满足V型开发流程,研制覆盖软件建模、软硬件测试、通讯总线仿真与测试等环节的关键工具不少于4种;汽车电控单元模块级软件建模工具能够支持系统图形化建模、连续与离散仿真、状态机建模等不少于3项的基本功能;汽车电控单元软件测试验证工具支持图形化测试用例搭建、支持自定义测试用例库、测试用例库及测试计划统一管理等不少于3项基本功能;汽车电控单元软 硬件集成测试与标定工具能够支持不少于2种类型标定协议,支持用户可定制的图形标定界面,支持标定数据的记录以及刷写等 不少于3项基本功能;车辆通讯总线仿真与测试工具支持总线监测分析、总线激励、诊断服务等不少于3项基本功能;自主开发工具的云上服务平台实现云端用户登录不少于1000人次/12个月,工具链包含的云端模型库中有效模型数量不少于50个。5.2 关键车规级芯片的测试技术和评价体系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车规控制、通讯、计算、安全、存储芯片在车载使用要求下的可靠性、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设计开发基于FPGA半实物平台和芯片实物平台的车规芯片功能安全测试用例库及测试技术;针对智能驾驶使用要求,研究车规计算芯片的算力、能耗测试技术;针对网联驾驶使用要求,研究车规信息安全芯片基于国密算法安全保证能力的信息安全测试技术;搭建车规控制、通讯、计算、安全、存储芯片测试平台,建立其在车载使用要求下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考核指标:搭建支持多样本(≥20个)同步试验、试验温度范围-40~250℃、湿度相对湿度65%、压力≥15psig(磅/平方英寸)的环境应力试验系统,以及可施加电源(电压范围0~20V且分辨率10mV)偏置的寿命试验系统;搭建EMC测试环境,支持传导干扰(20Hz~108MHz)、辐射干扰(20Hz~40GHz)、HBM_ESD(10kV)、电源间断跌落实验(时间≤1ms);搭建支持1024数字通道资源,5G通讯速率,激励电压范围-0.5~+1.5V且分辨率为10μV的ATE测试系统;开发车规计算芯片测试系统,支持GPU/AI 等多种架构车规计算芯片在不同系统配置下(内核可配置、主频测试精度最小100MHz)的算力测试(范围覆盖 5~20TFlops、5~300Tops)及能耗测试(最高精度0.1W);设计开发支持车规芯片半实物和实物芯片的功能安全测试系统,测试范围覆盖车规计算芯片的总线、存储、DDR、时钟、IO、中断等硬件模块及底层软件,完成1~2款芯片功能安全测试用例开发至少1000条;开 发车规信息安全芯片国密算法(SM1~SM4)检测系统,支持被测芯片≥5000次/秒签名验签测试,开发支持置信度(ɑ值0.02~0.05) 任意定义且不少于4个真随机源任意开关的随机数据采集及随机性水平的测试平台,开发信息安全测试用例(包含安全攻击用例)至少100条;在车规芯片测试方面形成5项以上标准提案。5.3 车载储能系统安全评估技术与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多场景全工况多因素耦合下电池系统安全性损伤机理、演变规律及评价技术,研究电池系统热失控热扩散评价技术,研究电池系统失效致灾危害评估技术,研究电池系统使用寿命与安全耦合机制与规律,建立动力电池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动力电池系统高频失效行为的孕育演化机制和复现评估技 术,研究车端感知、线下检测、云端数据协同的在役动力电池系统 安全性风险评估技术;开发智能无损检测装备及软件。研究多场景多因素耦合下车载氢系统失效机理、失效模式及定量化安全评估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失效危害评估技术,建立 车载氢系统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研究氢气泄露可视化检测技 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微量氢泄漏检测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安全风险在线监测方法。考核指标:建立动力电池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和装备;开发在役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智能无损检测系统不少于2套,测试准确度不低于90%;搭建车载氢系统安全性定量化评价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在商用车和乘用车上进行应用验证,在线监测系统安全响应时间小于1秒;车载氢系统微量泄漏检测精度高于50ppm;车载氢系统严重泄漏预判准确率>95%;形成5项以上动力电池系统和车载氢系统安全性评价相关标准提案。5.4 高效协同充换电关键技术及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车—桩(站)—云多层级充电物理信息网体系架构,大数据驱动的安全高效充电管理与控制技术,研发车桩(站)互联互通实时数据交互平台;研究基于用户行为识别与充电设施状态感知协同的充电负荷时空多维度预测方法,充换电设施网点布局与站点构型规划方法;研究车—桩—云协同信息服务的运营管理与决策理论方法,用户行为识别与充电设施状态感知协同的车群充电规划方法与引导技术;研究快换站多型号动力电 池包融合存储、识别和充电技术,快换电池包标准化技术,多车型、多型号电池包识别和匹配技术,研发可多车型共用动力电池快换设备;研究多功率等级兼容的无线双向充放电技术,研发大功率、高效率、智能适配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备。考核指标:建成车桩数据交互平台,实现跨平台车桩数据互联互通,跨平台的数据互通与调用平均响应时间≤1s,高并发服务能力≥200万个,接入充电桩≥100万个,车≥100万台,车型≥100个,抗DDoS攻击能力≥200G/s;数据传输可靠性>99.95%, 信息安全通过三级等保评测;构建城市公共充换电场站建设规划模型和技术规范;充电桩利用率提高≥30%,车辆充电等待时间降低≥30%;快换电池系统兼容电池包类型≥3种,可更换车型≥3个,电池更换时间≤90s;无线充放电系统双向功率≥30kW, 工作间隙≥20cm,输出电压范围 DC250-900V,10%到 100%负载 范围内系统效率≥92%,最高效率≥94%,满足多车型互操作性, 实现3个以上车型搭载验证。6. 整车平台6.1 纯电动客车/乘用车高效高环境适应动力平台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极寒环境整车低能耗自保温技术,高温高湿环境下动力平台高效冷却技术、高绝缘和高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多应用场景的电驱动系统、动力电池系统内部温度预测方法、温控回路智能高效控制技术;研究电驱动、动力电池以及乘员舱热管理系统间的能耗耦合机理,研究高效智能化热管理控制技术,研发多热源协同智能高效一体化热管理系统;研究多阀门多通道多冷却回路一体化、压缩机低温可靠性、可变制冷剂充注量等空 调技术,研发低温高效热泵空调系统;研究基于功能域的动力平台高效集中式控制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整车能量管理优化标定技术,研发基于自主核心芯片的多合一高压集成控制器和网联化整车综合控制系统,研发高环境适应动力系统平台和专用化底盘。考核指标:12米纯电动客车:整车能耗≤52kWh/100km (CHTC工况);全气候(环境温度范围覆盖-30~+55℃)续驶里程≥300km(CHTC 工况);-30℃环境下,车辆续驶里程不低于常温续驶里程的 85%,车辆冷启动时间≤8min,空调制热功率≥14kW,COP≥1.3。55℃环境下,空调制冷功率≥22kW,COP≥ 1.7;研制车型≥2个,30分钟最高车速≥100km/h,0~50km/h 加速时间≤15s,最大爬坡度≥25%,实现百辆级验证应用。B级乘用车:整车能耗≤14kWh/100km(CLTC工况);全气候(环境温度范围覆盖-30~+55℃)续驶里程≥500km(CLTC工 况);-30℃环境下车辆续驶里程不低于常温续驶里程的85%,车 辆冷启动时间≤5min,空调制热功率≥4kW,COP≥1.3。55℃环境温度下,空调制冷功率≥7.5kW,COP≥1.7;研制车型≥2个,最高车速≥180km/h;0~100km/h加速时间≤4s,满载最大爬坡度≥30%;实现千辆级验证应用。6.2 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应用)研究内容:开发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一体化平台架构,研究重载车辆的整车物理结构与电驱动系统、智能驾驶系统间的耦合机理与设计方法;开发面向恶劣环境的重载车辆智能驾驶系统, 研究颠簸路面大盲区多源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研究强振动、重载荷等条件下车辆故障诊断及导向安全智能决策技术,研究大幅变载荷工况下车辆纵横向协调控制技术;面向复杂工况的重载车辆大功率智能电驱动系统开发,构建面向重载车辆的新型驱动系统拓扑结构,研究湿滑坡道下自适应力矩分配与预测型智能控制技术;开发面向多场景作业的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仿真验证平台,研究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硬件在环仿真与编组作业模拟技术;开展典型场景下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无人化协同作业示范 应用。考核指标:开发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整车平台原理样机1套;小尺寸(0.5m×0.5m×0.5m)障碍物检测距离≥100m,距离检测误差≤0.3m,重载车辆在100吨及以上载重条件下停靠控制误差≤0.5m,可实现16%坡道的坡停坡起;开发自主可控的电驱动系统,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特定场景与工况下综合能效提升20%,在 1km/h车速下仍可有效电制动;开发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仿真验证平台1套;在典型场景下开展不少于50台100吨及以上载重车辆的无人化协同作业示范运行,并稳定运行1年以上,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平均能耗降低 15%;形成相关技术标准或草案1项。附件:“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pdf揭榜挂帅榜单.pdf形式审查条件.pdf编制专家名单.pdf
  • 美国拟对中国进口汽车零件采取新执法行动
    外界预期,美国总统奥巴马即将宣布若干针对中国进口汽车零件的贸易执法行动。美国制造业联盟最近发表3份报告,把中国的涉嫌“违法贸易手段”与美国汽车零件业的就业情况拉上关系。此外,白宫在大选年面对国内经济难题,可能会借机在贸易政策上向中国采取强硬态度。事实上,新成立的跨部门贸易执法中心的最初任务之一,将是调查有关中国违法贸易手段的指控,并针对从中国进口的汽车零件积极采取执法行动。  奥巴马在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的年度立法会议上宣布成立跨部门贸易执法中心。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是美国最大工会之一,代表汽车及多个行业的工人。虽然奥巴马未有提及汽车零件贸易,但他誓言将反对世界任何国家采取不公平贸易手段,当中包括中国在内。  美国制造业联盟在上述其中一份报告中指出,美国汽车零件供应链于200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流失了逾400,000份工作,而业内其余160万份工作也面临流失的风险,主要因为汽车零件进口迅速增长,特别是来自中国的进口汽车零件。  报告承认,自经济衰退见底后,美国汽车零件业增聘了60,000人,但与多年来已经流失的职位相比只是九牛一毛。报告亦指出,由于从中国进口的汽车零件数量急增,美国汽车销路的增长速度远高于本土汽车业的就业数目。报告表示,过去10年,中国汽车零件出口飇升逾9倍。据称,中国政府于2001至2011年间,透过补贴煤、电、天然气、玻璃及钢铁价格,向当地汽车零件业给予大量补贴。联盟指出,自2001年起,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汽车零件总值达620亿美元,美国对中国的汽车零件贸易逆差到2010年增加逾8.5倍至80亿美元。  报告亦提及人民币被低估、中国要求外国投资者向当地联营企业转移技术、不公平对待进口货,以及限制稀土和其他重要原材料出口等问题。报告认为,各项手段以及中国政府向当地汽车零件业提供补贴,都违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  另一份报告则重点说明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对汽车及汽车零件业的支援措施。报告称,中国政府计划于未来10年投资逾180亿美元,令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混能车及相关主要零部件生产国。报告表示,中国政府将于未来5年投资1.5万亿美元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包括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年增长率目标为35%。报告认为,规划涵盖的汽车零部件包括电池、电动引擎、电子控制系统及燃料电池。  因此,美国制造业联盟及多名国会议员促请奥巴马政府采取强硬措施,对付中国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掠夺性贸易手段”。联盟行政总监保罗(Scoot Paul)曾经表示,联邦政府必须采取行动。民主党俄亥俄州参议员布朗(Sherrod Brown)主张较为进取的方针,民主党缅因州众议员米肖(Mike Michaud)已要求美国政府“使用一切资源采取针对中国的贸易执法措施”。  联盟未有评论美国可能采取的贸易执法行动,媒体引述消息指,虽然近期联邦法院裁定美国不能向来自中国等非市场经济体的进口货征收反倾销税,有团体将向当局提出新的反倾销及/或反补贴申诉。此外,美国亦可以向世贸组织提出解决贸易纠纷,这是较为可取的策略。  参议员布朗认为,另一个办法是由跨部门贸易执法中心采取主动,但其能否及如何解决中国给予汽车零件补贴的问题仍属未知之数。根据奥巴马于2月28日发布的行政命令,跨部门贸易执法中心的任务包括(i)作为美国贸易代表处及其他联邦政府部门的沟通平台,统筹符合国际贸易协议及本土贸易法例的贸易措施 (ii)统筹美国贸易代表处、其他有贸易相关责任的联邦政府部门及美国情报体系,以便交换有关外国贸易伙伴可能违反国际贸易协议的情报资讯 及(iii)向美国工人、商界及其他相关人士宣扬讯息,让更多人士参与辨识、减少或消除外国贸易壁垒及外国的不公平贸易手段。参与跨部门贸易执法中心的政府部门包括美国贸易代表处、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事处、国务院、财政部、司法部、农业部、商务部及国土安全部。此外,跨部门贸易执法中心将向美国知识产权执法统筹主任,咨询与美国贸易权益中知识产权的相关执法问题。  美国总统在2013年的财政预算案中,建议向跨部门贸易执法中心拨款2,600万美元,当中2,400万美元拨归美国商务部的国际贸易管理局,余下的200万美元则拨予美国贸易代表处。跨部门贸易执法中心由全职的美国贸易代表处高层官员统领,人员数目介乎50至60人。  更多详情参见:  http://www.hktdc.com/info/mi/a/baus/en/1X07UL27/1/Business-Alert-US/Auto-Parts-From-China-Could-Be-Subject-Of-New-Enforcement-Action.htm
  • 中国拟出台法规规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
    国务院法制办3日公布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根据这份征求意见稿,中国拟将扩大汽车召回内容,汽车产品相关信息需保留至少10年,不召回将面临严厉处罚。  征求意见稿指出,条例所称缺陷,是指由于设计、制造、标识等原因而在某一批次、型号或者类别的汽车产品中普遍存在的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包括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要求 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要求,但仍有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  此外,征求意见稿对「召回」活动也进一步予以明确。规定召回是指汽车产品生产者采取修正或者补充标识、修理、更换、退货等措施,预防和消除缺陷的活动。  在汽车生产者不主动实施召回时,征求意见稿规定了补救措施,即「国务院质检部门获知汽车产品可能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通知生产者开展调查分析。必要时,国务院质检部门应当开展缺陷调查」。「国务院质检部门经调查认为汽车产品存在缺陷的,应当通知生产者实施召回」。  征求意见稿还规定,国务院质检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已经确认的汽车产品存在缺陷的信息以及生产者实施召回的相关信息 对汽车产品存在的其他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可以发布预警信息。  征求意见稿还规定,生产者应当及时采取修正或者补充标识、修理、更换、退货等措施,消除已经售出的汽车产品存在的缺陷。生产者应当承担消除缺陷的费用和对缺陷汽车产品进行运输所需的必要费用。  据了解,公众可在3月4日前,登录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或者通过信函、电子邮件方式发表意见。
  • 珠海汽车环境试验室(舱),环境试验舱 汽车排放室 环境模拟实验机
    http://www.oven.cc环境试验舱 汽车排放室 环境模拟实验室,汽车环境试验室(舱),广东宏展科技有限公司为汽车生产厂家以及科研院所提供汽车各项性能试验的环境.可模拟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的各种气候条件(风速、温度、湿度、日照)和汽车运行状态(车速、行驶阻力等),以测定汽车在一定条件下运行的性能及与汽车工作的相容性。本试验室是汽车测试的重要研究手段,可大大缩短汽车的研发周期。环境模拟参数 空气温度控制范围:-40~60℃ 温度精度 ± 0.5℃ 风速范围控制范围:0.5m/s~10m/s 风速精度± 0.1m/s空气湿度控制范围:-30~95%RH 湿度精度± 5%RH 大气压力控制范围:0.03~0.1Mpa 排废气量和新风处理排废气量:2000m3/h新风处理量:约2000m3/h,有调节室内外压力平衡的系统日照强度控制范围:0-100000LUX 降水量控制范围:0~10 mm/h 降水精度± 0.2 mm/h www.oven.cc
  • 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申报指南:拟6个技术方向启动19个任务
    2月1日,科技部发布“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次征求意见重点针对指南方向提出的目标指标和相关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等方面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专家,认真研究收到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相关重点专项的项目申报指南。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将不再反馈和回复。征求意见时间为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2月21日,修改意见请于2月21日24点之前发至电子邮箱gxs_njc@most.cn。附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pdf关于“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稿中提到,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坚持纯电驱动发展战略,夯实产业基础研发能力,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突破产业链核心瓶颈技术,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可控,形成一批国际前瞻和领先的科技成果,巩固我国新能源汽车先发优势和规模领先优势,并逐步建立技术优势。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21年度指南拟在能源动力、电驱系统、智能驾驶、车网融合、支撑技术、 整车平台6个技术方向,启动19个指南任务。1.能源动力1.1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内容:全固态电池中电极(正极、负极)与固体电解质界面稳定化与自修复机制;微结构固态复合正极(含活性材料、电解质、电子导电介质等)中电子、离子的输运特性;具有导电骨架结构的金属锂负极和固态电池中界面/结构对锂沉积形态的影响;超薄高离子电导率固体电解质层制备技术及面离子输运均匀性、机械强度、与正负极界面兼容性;新型电池结构、干法电极、新型电解质层制备方法及封装方式;电池内部温度/力学/电化学场以及失效破坏等实验表征技术及固态电池综合评价方法。1.2 高安全、全气候动力电池系统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动力电池低温环境充放电性能衰减的电化学机理,研究加热方式、加热策略对电池安全、电池寿命的影响机制,研发动力电池系统无损极速加热新结构、新方法及其加热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全气候环境条件下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充放电方法和控制管理技术,极端低温和高温条件下的耐候性,研发全气候电池系统技术;研究动力电池可靠性与车载振动、环境温度、动态载荷等交变应力的耦合关系及其疲劳损伤规律,高挤压强度下的安全性防护方法,电池系统故障诊断、安全评估与预警方法;研究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爆炸当量估计方法、热失控扩展路径及特性、热失控延缓和阻断控制机制;研发基于以上关键技术的高安全、全气候的新结构动力电池及动力电池系统。1.3 车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开发(基础研究)研究内容:针对不同燃料场景需求的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关键部件、电堆、系统设计及集成技术,主要包括:优化电极微观结构,研究高性能高可靠长方形电池结构设计及可控制备技术;优化连接体结构及流场设计,开发低成本连接体加工及涂层致密化技术;开发一致性长寿命电堆组装技术,形成电堆批量制造能力;研发不同燃料处理技术及关键部件;开发不同燃料场景应用的SOFC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与SOFC耦合的快速启动响应技术,提出效率优化与冷热电管控策略。1.4 高密度大容量气氢车载储供系统设计及关键部件研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针对燃料电池重型车辆长途续航需求,研究车载储氢瓶、车载储氢系统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研究不同工况下大容量储氢的释放和泄露规律,研制车载70MPa大容量IV型瓶、集成瓶阀、储氢系统调压阀组、储氢系统控制器、氢气泄漏探测传感器等,形成高压力、大容量车载储氢系统。针对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供氢需求,研究大流量、高动态等复杂工况条件下供氢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研制氢气流量控制阀组、循环引射器、机械循环泵等核心部件。针对燃料电池重型车辆快速加注需求,研究加氢口预冷高压大流量气氢在车载系统中的扩散、增压、升温等规律, 获得稳定匹配与安全阈值控制技术,定义各部位材质循环加载要求、车载储氢系统受氢口与加氢枪的机械接口方式,开发面向高可靠、高安全的氢燃料快速加注操作流程、接插连接规范及通信协议。2.电驱系统2.1 基于新材料和新器件的电驱动系统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基于铜合金和铜/纳米管等复合材料的高性能超级铜线及电机绕组制备技术,探索大电流 SiC MOSFET芯片载流子输运性能高温骤降机理和抑制栅介质界面缺陷等可靠性增强方法,研究超低杂散参数/高效散热的SiC模块与组件协同优化技术,实现材料与器件优化。研究SiC电驱动系统新结构、多物理场集成和全域高效控制方法,研究SiC电驱动系统电磁兼容特性及抑制方法,解决SiC电 驱动系统在高密度集成和高效控制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新型电驱系统技术测试与分析,完成电驱系统前沿技术对标评价;开展车用服役条件下电驱系统功率器件、电机绝缘和轴承等系统致命故障检测、诊断和预测方法研究,形成电驱系统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2.2 高性能轮毂电机及总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高密度轮毂电机:研究高密度轮毂电机的电磁机热声等多物理场协同设计与仿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转矩脉动抑制、噪声抑制和可靠性与耐久性验证方法,开发轮毂电机的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技术(包括冷却结构、动密封等)。轮毂驱动系统集成:突破轮毂电机与制动、转向和悬架系统深度集成与转矩矢量分配技术难题,实现轮毂电机系统性能、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的持续提升,为全新电动化底盘开发和产业化提供核心零部件支撑。2.3 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及高效机电耦合技术(共性关 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结构优化、高压喷射、高压缩比、高效燃烧、电动气门、低摩擦和低噪声等混合动力发动机技术,开发出热效率高、排放好的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研究新型构型、一体化机电集成、高效传动、高效热管理、动态控制和低噪声等机电耦合技术,开发出高效率、高集成、低成本的机电耦合变速箱。研究结构集成优化、动态协同控制、高压安全管理、测试验证等混动总成技术,实现总成高效和高可靠性。搭载专用动力电池,通过整车高效优化控制实现整车级行业领先动力和能耗指标。3.智能驾驶3.1 多域电子电气信息架构(EEI)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内容:构建基于服务的车路云网一体化集中式电子电气信息架构,研究高内聚、低耦合架构技术,探索车辆终端、边缘节点和云平台算力分配技术和通用应用开发架构,形成域内、域间、车云标准接口,实现软件模块复用以及整车软件管理;研究C-V2X和车载网络融合的新型架构底层软件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车载以太网和时间敏感网络等通信技术,设计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软件信息系统构架,构建数据远程分析、诊断、调校与升级一体化技术平台;研究电子电气架构安全冗余技术,基于多维度安全设计方法,构建故障检测、主动重构控制及可靠高效的多层纵深防御体系;研究电子电气架构评估与实时性仿真分析技术,建立多层级、一体化电子电气架构测试验证体系,搭建车路云网一体化集中式电子电气信息架构测试平台;研究电子电气信息架构集成应用,实现技术应用与示范。3.2 学习型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人车路广义系统的多尺度场景理解技术,开发交通参与者的长时域行为预测系统;自动驾驶感知-决策 -控制功能在线进化学习技术,研发模型与数据联合驱动的高效迭代求解算法,开发通用的建模、优化与分析软件;研究自动驾驶系统的高实时车载计算装置,包括低功耗异构计算架构、分布式高效任务管理、策略模型压缩/编译/部署等关键技术;研制多维驾驶性能分析系统与训练平台,包括边缘场景的自然驾驶数据库、以安全性为核心的驾驶性能评估模型、支持虚拟交通场景的半实物在环训练等;开发自动驾驶系统学习功能集成与测试验证技术,包括符合车规级标准的开发方法及测试流程,功能优化、故障诊断、远程监控、人机交互等辅助模块,以及封闭测试场和开放示范道路的试验。3.3 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认知技术,包括结合系统开发“V”字流程的正向危害分析、风险辨识以及机器学习算法不确定性及可解释性研究,构建预期功能安全量化评估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技术,构建预期功能安全实时监测与防护系统;研究降低预期功能安全风险的机器学习成长系统关键技术,包括面向自动驾驶机器学习成长平台的数据系统以及面向大数据的预期功能安全高性能云计算技术;研究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关键技术,包括车内外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防护技术及其功能模拟技术;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场景库建设及测试评价技术,包括场景库测评优先子集和覆盖梯度研究、搭建预期功能安全仿真测试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量化与测试评价技术,建立预期功能安全试验验证规范及标准。4.车网融合4.1 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CPS)技术(基础研究)研究内容:面向车路云网的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通信与系统动力学融合构型建模技术,研究异构可组合模型形式化表达和模块化开发技术,建立系统设计模型库;研究智能汽车和智能交通系统高效协同的体系架构框架构建技术,突破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和构型优化关键技术,建立系统需求、功能、逻辑和物理架构;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并发组件设计技术,研发可溯源连续传递数据库,建立系统云协作总体设计软件工具;研究实验系统评估和验证 技术,研发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在环半实物试验装置及测试案例集;研究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应用实现技术,研究建立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协同的示范平台。4.2 高精度自动驾驶动态地图与北斗卫星融合定位技术 (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支持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动态地图模型与架构,研究面向中国道路特点、支持增量更新与扩展的地图数据模型,建立动静态、变分辨率地图数据的表达与存储机制;研究面向量产车众包数据的地图在线更新技术,研究地图数据实时加密与偏转技术;研究基于地图感知容器的网联汽车协同感知技术,建立车-路-云网联信息的多源融合机制;研究车规级北斗定位芯片与车载多源定位终端技术,构建基于北斗及其增强系统的车载定位、导航、授时一体化系统, 研究融合视觉、惯导与地图的智能全息组合主动定位技术;研究自动驾驶地图与定位系统的车载软硬件集成技术。4.3 自动驾驶仿真及数字孪生测试评价工具链(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人-车-路-环”耦合的高保真建模仿真技术, 研究高精度传感器、动力学、环境建模技术和强耦合机制, 研发支撑L3及以上自动驾驶实时仿真软件;融合自动驾驶场景及交通流特征的云端仿真技术,研究包含中国自动驾驶事故场景特性的宏微观一体化交通流建模与加速测试技术, 开发场景批量生成与高并发大规模云计算测试平台;车-云-场协同的自动驾驶在线加速测试评估技术,研究基于交通流的驾驶员行为、自动驾驶车辆行为的云端协同与场地孪生连续测评技术;多车协同的整车交通在环数字孪生技术,研制高灵敏的驱动、制动、转向一体化整车级系统平台,研究“人-车-路-环”实时模拟与虚实融合交互集成测试技术;自动驾驶测试评价平台及工具链,研究驾驶智能性评级、缺陷自动识别与安全性能认证技术,构建标准化的工具软件及硬件平台。5.支撑技术5.1 汽车电控单元关键工具链开发(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发汽车电控单元模块级软件建模工具,实现基于模型的软件设计功能;研发汽车电控单元软件测试验证工具,实现软件测试验证的流程标准化、接口统一化、测试自动化;研发汽车电控单元软硬件集成测试与标定工具, 实现电控软硬件功性能的在线优化;研发车辆通讯总线仿真与测试工具,实现对车辆通讯总线的功能测试和性能优化;开发基于云技术的汽车电控单元设计仿真平台与模型库,实现自主工具链的云端并行计算技术。5.2 关键车规级芯片的测试技术和评价体系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车规控制、通讯、计算、安全、存储芯片在车载使用要求下的可靠性、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设计开发基于FPGA半实物平台和芯片实物平台的车规芯片功能安全测试用例库及测试技术;针对智能驾驶使用要求,研究车规计算芯片的算力、能耗测试技术;针对网联驾驶使用要求,研究车规信息安全芯片基于国密算法安全保证能力的信息安全测试技术;搭建车规车规控制、通讯、计算、安全、存储芯片测试平台,建立其在车载使用要求下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5.3 车载储能系统安全评估技术与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多场景全工况多因素耦合下电池系统安全性损伤机理、演变规律及评价技术,研究电池系统热失控热扩散评价技术,研究电池系统失效致灾危害评估技术,研究电池系统使用寿命与安全耦合机制与规律,建立动力电池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和标准;研究动力电池系统高频失效行为的孕育演化机制和复现评估技术,研究车端感知、线下检测、云端数据协同的在役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风险评估技术;开发智能无损检测装备及软件。 研究多场景多因素耦合下车载氢系统失效机理、失效模式及定量化安全评估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失效危害评估技术,建立车载氢系统多维度安全性评价体系;研究氢气泄露可视化检测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微量氢泄漏检测技术;研究车载氢系统安全风险在线监测方法。5.4 高效协同充换电关键技术及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车-桩(站)-云多层级充电物理信息网体系架构,大数据驱动的安全高效充电管理与控制技术,研发车桩(站)互联互通实时数据交互平台;研究基于新能源汽车运行应用大数据的充电负荷时空多维度预测方法,充换电设施网点布局与站点构型规划方法;研究车-桩-云协同信息服务的运营管理与决策理论方法,用户行为识别与充电设施状态感知协同的车群充电规划方法与引导技术;研究快换站多型号动力电池包融合存储、识别和充电技术,快换电池包标准化技术,多车型、多型号电池包识别和匹配技术,研发可多车型共用动力电池快换设备;研究多功率等级兼容的无线双向充放电技术,研发大功率、高效率、智能适配的双向无线充放电装备。6.整车平台6.1 纯电动客车/乘用车高效高环境适应动力平台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极寒环境整车低能耗自保温技术,高温高湿环境下动力平台高效冷却技术、高绝缘和高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多应用场景的电驱动系统、动力电池系统内部温度预测方法、温控回路智能高效控制技术;研究电驱动、动力电池以及乘员舱热管理系统间的能耗耦合机理,研究高效智能化热管理控制技术,研发多热源协同智能高效一体化热管理系统;研究多阀门多通道多冷却回路一体化、压缩机低温可靠性、可变制冷剂充注量等空调技术,研发低温高效热泵空调系统;研究基于功能域的动力平台高效集中式控制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整车能量管理优化标定技术,研发基于自主核心芯片的多合一高压集成控制器和网联化整车综合控制系统,研发高环境适应动力系统平台和专用化底盘。6.2 智能电动重载车辆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应用)研究内容:开发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一体化平台架构, 研究重载车辆的整车物理结构与电驱动系统、智能驾驶系统间的耦合机理与设计方法;开发面向恶劣环境的重载车辆智能驾驶系统,研究多尘、颠簸等场景下大盲区多源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研究强振动、重载荷等条件下车辆故障诊断及导向安全智能决策技术,研究连续大长坡、大幅变载荷等工况下车辆纵横向协调控制技术;面向复杂工况的重载车辆大功率智能电驱动系统开发,构建面向重载车辆的主辅一体式永磁电机驱动系统拓扑结构,研究多态湿滑大坡道下自适应力矩分配与预测型智能控制技术;开发面向多场景作业的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仿真验证平台,研究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硬件在环仿真与编组作业模拟技术;开展露天矿山等典型场景下智能电驱动重载车辆的无人化协同作业示范应用。
  • “汽车人”看过来,你不可轻视的车用尿素!
    背景全球能源、环境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众所周知,与汽油发动机相比,柴油发动机热效率高出30%,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比汽油低45%。柴油车比一般的小轿车造成的污染还大,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由于对人类健康和大气环境造成的危害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引起高度的关注。就我国而言,2021年7月,我国全面实施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新实施的国六标准对于排放的要求更加严格,基本实现与欧美发达国家接轨。这意味着车辆尾气的排放控制必须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是针对柴油车尾气排放中NOx的一项处理工艺,也是目前重型柴油机降低排放的最主要手段之一。这项技术必须依靠尿素溶液对尾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处理,利用尿素溶液在发动机高温尾气气化后产生的氨,作为柴油机动车辆尾气选择性催化还原的还原剂,从而使尾气中的氮氧化物转化为无害的水蒸汽和氮气,减少排放。因此,车用尿素可以说是重型卡车、客车等柴油车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必备产品。对于车用尿素有以下几项检测指标:车用尿素溶液是透明、清澈的的液体,呈淡蓝色,浓度在31.8%-33.2%之间,用于还原氮氧化合物。目前使用的车用尿素溶液一般由32.5%高纯尿素和67.5%的去离子水组成。车用尿素又名柴油机尾气处理液,国内俗称为:汽车尿素,车用尿素,汽车环保尿素,车用脱硝剂,而叫的最普遍的就是车用尿素。 车用尿素作为重型柴油车实现国六排放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作用是为了减少氮氧化合物排放,是降低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量的关键。以下小编列举几项车用尿素的检测指标:01尿素含量尿素含量直接影响NOx的催化效率和尿素溶液的凝固点。尿素溶液的浓度过高或过低不仅不能提高NOx的转化效率,反而会造成氨气的漏失(由于过高的NHs/NOx 比造成的氨气漏失),形成二次污染物(氨气)。02密度车用尿素溶液的密度与浓度密切相关,有资料表明,在一定温度下尿素溶液的密度与浓度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且密度随浓度增大而增大。检测密度有助于辅助验证车用尿素溶液的浓度和质量。03折光率车用尿素溶液的浓度与折光率也密切相关,跟密度类似,在一定温度下尿素溶液的折光率与浓度也有着——对应的关系,且折光率随浓度增大而增大。测量折光率有助于进一步辅助验证车用尿素溶液的浓度和质量。04碱度尿素在酸、碱、酶作用下(酸、碱需加热)能水解产生氨,碱度太高说明部分尿素不纯或已经分解,该项指标控制的是尿素中氨的含量。05缩二脲尿素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副产物缩二脲。此外,若存储不当,尿素溶液易缩合为缩二脲。缩二脲作为尿素溶液中的杂质,需要进行严格控制。06不溶物不溶物是尿素溶液中的不溶于水的杂质,不溶物的存在对车用尿素溶液的输送管路和喷嘴具有危害,可造成堵塞。07甲酸、金属离子、磷酸盐等甲酸、金属离子作为车用尿素溶液的杂质,也要加以严格控制。磷及磷酸盐由于能使车用尿素溶液SCR系统的催化剂中毒失活,也是标准中的需要严格控制的项目之一。安东帕车用尿素解决方案:折光法相比传统测定尿素的方法,折光法具有分析速度快、测定效率高、检测尿素浓度范围广、不需任何化学试剂和无污染等优点。安东帕 Abbemat全自动折光仪内置的专用曲线可以快速方便地测试车用尿素的浓度、DEF、AUS32 以及 ADBLUE 浓度。整个测试过程中无需消耗化学试剂,只需少量样品,数秒钟即可读取浓度值。可协助尿素生产企业、车用尿素液运输渠道、加油站、柴油发送机生产部门更高效地管理和控制车用尿素的浓度。安东帕Abbemat系列的全自动折光仪(Abbemat 3X00、300、500、350、550)全部采用 LED 光源、内置 Pel tier 半导体恒温控制器、蓝宝石棱镜,高清彩色超大触摸屏,仪器内置多达百种测量方法。其独特的全光反射测量原理可帮助操作人员不受样品颜色和浊度的干扰,准确而又稳定地测定深色样品的折光率。如果使用劣质尿素溶液,废气中氮氧化物无法完全转换为氮气和水,会出现排放超标的现象,而长期使用劣质尿素将对车辆的后处理系统造成致命性的损伤,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来弥补。因此车用尿素的质量把控至关重要。以上,你了解了吗?安东帕中国总部
  • 日本汽车零部件巨头曝大规模造假,盘点汽车零部件质检项目
    近日,央视财经频道报道,2020年2月16日,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曙光制动器工业株式会社日前表示,其在日本工厂制造的刹车极其零部件中,该公司发现存在篡改检查数据等不正当行为!调查发现,该公司至少从2001年开始就有此类不当行为。这一消息引发网络热议,网友戏称”躬匠精神”.据了解,曙光制动器工业株式会社是丰田、本田、马自达、三菱等厂车企的供应商,约有11.4万件产品存在伪造刹车装置及其零部件的检查数据,这些零部件中有5000件零部件未能通过曙光制动器与汽车制造商户制定的质量标准。此外,曙光制动器在日本本土的四家工厂确认了造假行为。无独有偶,近几年,日本企业频繁曝出造假行为。由于近年来日本企业造假事件频发,“日本制造”已经引发了强烈的信任危机。众所周知,汽车零部件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多种项目的检测。仪器信息网跟随时事热点,简要整理了汽车质检常见检测项目,供广大感兴趣的用户参考。产品类别测试项目外饰件测试盐雾腐蚀/气体腐蚀/臭氧腐蚀氙弧灯老化/金属卤素灯阳光模拟老化/碳弧灯老化/荧光紫外灯老化高低温/高低温湿热循环/温度冲击/快速温变防尘/防水/淋雨测试振动/三综合振动/机械冲击机械耐久/疲劳/寿命涂层/镀层特性测试禁限用物质测试内饰件测试化学环保分析耐化学试剂燃烧特性金属卤素灯阳光模拟老化/碳弧灯老化高温红外光照测试高低温/高低温湿热循环/温度冲击/快速温变/低温落球振动/三综合振动操作性能测试机械耐久/疲劳/寿命耐摩擦/耐刮擦/硬币刮擦指甲硬度固化光泽度表皮黏附力/漆膜附着力/胶带附着力剥离强度汽车电子电器产品测试ELV及禁用物质测试耐化学试剂/耐电池液盐雾腐蚀/气体腐蚀/臭氧腐蚀防尘/防水/淋雨测试振动/三综合振动/机械冲击特定环境性能测试高低温/高低温湿热循环/温度冲击/快速温变功能性耐久/疲劳/寿命电学测试电磁兼容测试(CE /RE/ RI/BCI/ESD/ME/瞬态传导抗干扰/耦合传导抗扰度/电源间断跌落实验)产品认证座椅测试机械性能测试:H点/座椅总成纵向调节功能/滑道行程/静态刚度试验/颠簸和蠕动试验/模拟人体进出座椅试验/前坐垫向下强度试验/纵向调节疲劳试验/靠背骨架总成强度试验/靠背调节疲劳/头枕功能试验/座椅扶手强度和刚度试验气候老化测试:温度循环/耐低温耐潮湿、热老化、盐雾试验安规测试:阻燃测试化学环保测试线束测试机械性能试验:振动试验、机械冲击试验、跌落试验、插入/拔出力测试电性能试验:接触电阻、电压降测试、温升试验、耐电压测试、绝缘电阻测试环境试验:高低温、湿热试验、盐雾试验、防尘防水、耐试剂、气体腐蚀试验、耐臭氧试验化学环保测试:ELV、VOC、气味其它试验:尺寸测量、气密性试验、燃烧测试
  • PONY谱尼测试上海汽车实验室扩建
    日前,国内最权威的第三方检测集团——PONY谱尼测试在上海投资建立了2200多平方米的汽车检测及电子设备可靠性检测实验室。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9年以来,国内汽车消费趋势持续走高,加之产品功能与外观已不再是品牌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越来越受到市场和客户的重视,因此集团投入巨资用作实验室扩建。  据介绍,为了减少汽车产品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同时出于对能源的节约考虑,各个国家或地区纷纷制定相应的法规。伴随近年来私家车的普及,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如何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实现绿色可持续增长,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记者看到,近年来,无论个人还是企业的环保意识都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因此对于汽车检测的需求也变得越发强烈。针对市场需求,谱尼测试集团提供了ELV检测(废弃车辆指令)、 雾化检测(内饰及材料挥发物)、 VOC检测(车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汽车性能等方面的检测。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提供汽车检测,一方面保护了车内人员的身体健康,保护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检测结果还用做汽车制造企业及时做产业技术革新的强有力依据,提醒企业加速产品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谱尼测试上海新实验室投入使用后,谱尼测试集团除为广大客户提供综合型一站式检测服务以外,还将针对客户提供,如国际标准培训等各项增值服务。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为了尽可能帮助电子电器制造企业挖掘由设计、制造或机构部件所引发的潜在性问题,在产品投产前寻找改善方法,该实验室还将应用于电子产品可靠性检测领域。
  • “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7年度项目公示
    p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发资[2015]423号)等文件要求,现对“先进轨道交通”等9个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的项目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pp  公示时间为2017年6月5日至2017年6月9日。对于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材料,逾期不予受理。个人提交的材料请署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的材料请加盖所在单位公章。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如下:/pp  strong“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strong/pp  联系人:金茂菁/pp  联系电话:010-68343411/pp  传真:010-68338934/pp  电子邮件:jin@htrdc.com/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7年度项目公示清单/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f47b0800-4ff8-403d-bd2a-bf1ff2868cc2.jpg" style="" title="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25442c47-ec27-4ac9-9b36-66df565a2421.jpg" style="" title="2.jpg"//pp  注:标*的项目实施 1 年后,需评估择优。/pp  附件:a href="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6/ueattachment/a900e4e2-17be-48a8-8f9d-45390d99d4c3.pdf" style="line-height: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7年度项目公示清单.pdf/span/a/p
  • “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8年度项目公示
    p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的通知》(国科发资[2017]152号)等文件要求,现将“高性能计算”等8个重点专项的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1-8)。/pp  公示时间为2018年5月7日至2018年5月11日。对于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材料,逾期不予受理。个人提交的材料请署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的材料请加盖所在单位公章。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如下:/pp  strong“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strong/pp  联系人:甄子健/pp  联系电话:010-68104462/pp  传真:010-88374581/pp  电子邮件:zhenzj@htrdc.com/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8年度项目公示清单/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a26d02e0-3065-4393-beb9-0c49dc58b57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2.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3777a362-e804-4aad-b822-0ca6a9d709d5.jpg"//pp  附件:a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5/ueattachment/c1286253-bafc-41c4-8981-ffafff1060d2.pdf"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8年度项目公示清单.pdf/span/a/pp/p
  • “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拟拨5.08亿支持14项任务
    4月27日,科学技术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等一系列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2022 年度指南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分步实施、重点突出的原则, 围绕能源动力、电驱系统、智能驾驶、车网融合、支撑技术、整车平台 6 个技术方向,按照基础研究类和共性关键技术类,拟部署 14 项指南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 5.08 亿元。其中,围绕新体系动力电 池技术方向,拟部署 2 个青年科学家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不超过 800 万元,每个项目不超过 400 万元。围绕自进化学习型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及测试验证技术方向,拟部署 2 个青年科学家课题,每个课题不超过 300 万元。原则上基础研究项目和青年科学家项目不要求配套经费,共性关键技术项目要求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 2:1。项目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 1.1)的研究方向申报。除特殊说明外,每个项目拟支持数为 1~2 项,实施周期不超过 3 年。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基础研究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 4 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6 家,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 5 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10 家。项目设 1 名负责人,每个课题设 1 名负责人。 青年科学家项目不再下设课题,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3 家。青年科学家项目设 1 名项目负责人,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年龄要求,男性应为 1984 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女性应为 1982 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原则上团队其他参与人员年龄要求同上。 项目下设青年科学家课题的,青年科学家课题负责人及参与人员年龄要求,与青年科学家项目一致。 指南中“拟支持数为 1~2 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这 2 个项目。2 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 的方式。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 2 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1. 能源动力 1.1 新体系动力电池技术(基础研究,含青年科学家项目)研究内容:研发下一代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关键技术,包括新型高容量储锂电极材料的设计与低成本化制备方法,电极反应的电荷补偿、耦合机制和动力学提升技术,材料、电极的结构演化与稳定化策略,不燃性电解液、耐高温耐高电压隔膜的设计与应用技术,高面容量电极设计与制备方法;开展新体系电池的前瞻性研究,包括电池反应新原理与新机制,电极新材料与电池新结构,电极反应动力学调控机制与改善策略,电池性能衰退机 制与稳定化策略。1.2 固液混合态高比能锂离子电池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高性能混合态电解质体系及高容量电极材料,正负极效率调控新原理和新技术;开发基于模型的极片/电池设计技术、极片/电池制造新工艺及新装备,研究内置传感器集成技术和高精度状态估计新方法;发展原位/实时表征新技术,研究失效机制和性能改进策略、热失控机理和防范机制,建立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开展配套应用和考核验证。1.3 无钴动力电池及梯次应用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无钴低成本材料设计与制备,高强度隔膜和功能电解液开发;多孔电极结构和表界面的离子传输模型构建;适应于梯次利用的全新结构动力电池及系统设计与制造;研究多场景复杂工况下动力电池动态、快速、无损检测技术以及电池电性能与安全性能的演变规律,建立电池全生命周期性能评价方法和退役电池残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动力电池梯级利用的指标和表征参数的健康阈值和安全阈值,建立退役电池梯次应用技术规范。1.4 乘用车用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电堆及发动机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发动机先进构型设计和匹配及系统仿真技术研究;研发适用于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空压机、氢气循环系统等核心部件,以及先进热管理技术和低温快速启动技术;研究多维传感智能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技术, 基于乘用车路谱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测试评价及整车集成技术。 研究燃料电池发动机功率密度以及启动特性、稳态特性、动态响应特性等重要性能参数测试方法,并研究制定相关国家标准或指导性技术文件;研究乘用车燃料电池发动机批量化制造的装备技 术,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 开展动态工况下电堆特性研究,采用高功率和高功率密度电堆架构与零部件的正向设计方法,研发适应高温低湿条件运行的 高性能、高动态响应膜电极技术,研发适应高电流密度的流场结 构、超薄低成本双极板技术,开发提高电堆一致性、可靠性以及装配效率的集成设计和密封设计方法,集成研发的催化剂、质子 膜、炭纸或扩散层、极板基材,研制燃料电池电堆,提出材料改进需求,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1.5 商用车用大功率长寿命燃料电池电堆及发动机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适用于重载车辆的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的高效长寿命供氢、供气、水热管理、DC/DC 等核心部件;研究重载车辆用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多功率模块控制技术;研究重载车辆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匹配与集成及系统仿真技术;开展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低温冷启动、环境适应性(高低温、高海拔)、电 磁兼容(EMC)等测试与评价方法研究,建立重载车辆燃料电池 发动机的快速测评规范。研究涵盖初始加载方法、循环工况加载方法、性能复测方法以及气密性和绝缘电阻复测方法,以及燃料电池发动机经耐久试验后的电压衰减、功率衰减、效率衰减等评价指标,并研究制定相关国家标准或指导性技术文件; 研究长寿命电堆的膜电极、双极板及其匹配技术,研究大功率电堆的高可靠集成和控制技术,研发电堆的长寿命控制策略和电堆高效运行操作边界设计方法及加速测试验证技术; 研究重载车辆燃料电池电堆及发动机批量化制造的装备技术,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2. 电驱系统 2.1 先进驱动电机研发(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开发驱动电机关键材料、零部件和驱动电机,具体包括:轻稀土或少(无)重稀土永磁体,低损耗高强度定转子铁芯,宽温变高速轴承,电磁线,高槽满率低交流电阻定子绕组, 高可靠绝缘系统及其高温耐电晕、高导热、兼容油冷介质的绝缘材料;开展电机性能、质量、成本平衡的关键设计技术,提升功率密度与效率和抑制振动噪声的优化设计,开展高效冷却技术与生产制造工艺研究等,开发高性价比车用电机并实现整车应用。2.2 先进电机控制器研发(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元器件关键技术及工艺和先进电机控制器关键技术的研发,具体包括:开发车规级碳化硅(SiC)功率芯片、 加压烧结封装和耐高温封装材料、高容积比耐高温电容器设计与封装技术以及电容膜;突破基于碳化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 应管(SiC MOSFET)的电机控制器多物理场集成、驱动电机系 统高性能转矩控制、电磁兼容、振动噪声抑制控制和功能安全等 技术,开发基于高密度高能效 SiC 电机控制器,实现整车应用。3. 智能驾驶 3.1 自进化学习型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含青年科学家课题)研究内容:研究人车路广义系统的多尺度场景理解技术,开发交通参与者的长时域行为预测系统;研究自动驾驶感知—决策 —控制功能在线进化学习技术,研发模型与数据联合驱动的高效迭代求解算法,开发通用的建模、优化与分析软件;研究自动驾驶系统的高实时车载计算装置,包括低功耗异构计算架构、分布式高效任务管理、策略模型压缩/编译/部署等关键技术;研制多维驾驶性能训练平台,包括基于边缘场景的自然驾驶数据库、以安全性为核心的驾驶性能评估模型和支持虚拟交通场景的半实物在环训练等;开发自动驾驶系统学习功能集成与测试验证技术, 包括测试流程、功能优化、故障诊断、远程监控、人机交互等辅助模块。3.2 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及测试验证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含青年科学家课题) 研究内容:研究智能汽车预期功能安全认知技术,包括与场景理解紧密相关的感知认知和决策规划等系统的性能局限分析技术、结合系统正向开发流程的危害分析及风险评估技术,构建面向智能汽车的预期功能安全量化评估模型;研究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关键技术,包括车内外人机交互的预期功能安全防护技术及其功能模拟技术;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实时防护技术,构建基于车路云协同的预期功能安全实时监测与防护系统;研究降低预 期功能安全风险的机器学习成长系统关键技术,包括面向自动驾驶机器学习成长平台的数据系统以及面向大数据的预期功能安全高性能云计算技术;研究预期功能安全场景库建设及测试评价技术,包括场景库测评优先子集和覆盖梯度研究、搭建预期功能安全仿真测试模型,研究预期功能安全量化与测试评价技术,建立预期功能安全试验验证规范及标准。3.3 智能线控底盘平台及冗余控制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满足自动驾驶、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的线控底盘平台系统的电子电气架构、高带宽实时通讯协议与技术;研究线控底盘的智能协同控制技术,包括不同典型场景(常规、越 野、极限)多余度底盘的非线性动态响应特性、多自由度动力学建模与解算方法、底盘集中信息处理方法、底盘全局状态识别方法、多执行系统协同与多目标优化的底盘智能控制算法;研究底盘失效运行技术,包括底盘系统失效模式、主冗切换及降级处理机制,底盘系统中的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的冗余设计,电控单元软硬件冗余设计,线控多执行系统协同容错控制技术;研究满足自动驾驶车辆需求的多余度线控执行系统集成优化技术,包括线控制动(如电机伺服助力、电磁阀)、线控转向(如六相电机、集 成电控动力单元)的关键部件技术;研制以底盘域控制器为核心的模块化、轻量化、集成化多余度线控底盘平台,形成智能线控底盘平台设计、建模、仿真和测评工具链,建立线控底盘平台多场景复杂工况、车云端结合的测试方法和评价体系。4. 车网融合 4.1 智能汽车云控平台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车路云一体化云控平台架构,包括分析智能交通系统对边缘、区域、中心三级平台的需求,明确平台体系的迭代演进路线,构建平台逻辑架构和物理架构;研究云控基础硬件系统关键技术,包括边缘云智能运算硬件,车路云一体化通信及控制单元,非理想条件下的车路云信息交互及计算可靠支持技术;研究云控基础软件关键技术,包括车路云协同决策的多任务并行技术,车群控制协同及交通动态协同云控仿真技术,云端融合感知技术;研究面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车路云协同决策与控制技术,包括多层级群智决策机制,受限信息环境下车路云协同决策和规划方法,基于混合计算模式的边缘云协同技术;研究云控与非云控车辆混合交通云端优化技术,包括混合交通系统建模方法,云控性能随云控车辆渗透率变化的演化规律,不同渗透率下的混合交通系统云端优化技术;研究云控平台测试技术,包括建立多维度测试评价体系,覆盖车、路、云端的测试用例,测试评价规范和标准。5. 支撑技术5.1 智能汽车开发验证技术及装备(共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交通参与者(含车辆、行人、非机动车 等)物理反射特性,研究高精度、高动态实时驱动控制技术,研发标准软体目标物及运动控制平台;研究抗信号干扰、耐碰撞的室内外高精度融合定位测量与驾驶机器人横纵向动态控制技术, 研发室内外多场景高精度运动参数测量系统与自动驾驶测试机器 人;研究多源传感数据高带宽、低延时、高同步采集与回注技术, 研究基于海量原始数据的自动驾驶算法测评技术,研发自动驾驶高保真数据采集回注与分析评价仪器;研究支持视觉、听觉、触觉的人机交互测试技术,研究智能座舱主客观量化评价方法,研发智能座舱集成测评系统。5.2 智能汽车场景库应用与多维测试评价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面向智能汽车通用功能设计运行域的场景库测试用例生成应用技术,建立基于不同来源场景库的场景分布和场景显著性分析方法,构建符合统一格式的基准测试场景库,提出驾驶场景评级理论方法和场景评价限值;研究光照、降雨、大雾等典型气象和复杂动静态交通流数字—物理融合模拟试验技术,开展模拟仿真技术拟真度研究,支持智能汽车整车及系统的安全性能测试;研究智能汽车信道衰落、电磁干扰等中国道路无 线环境物理模拟技术,基于智能汽车功能激活条件与失效表征分析,开发复杂无线环境下智能驾驶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面向网联车辆典型智能驾驶功能的封闭场地测试评价技术,研究智能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周期与场景覆盖度关联模型,提出智能汽车开放道路测试方法,开发高效率测试数据分析及评价工具集;集成融合气象、交通流、无线环境等多维复杂环境条件和封闭场地、开放道路等组合测试手段的智能汽车多维测试评价技术体系,研究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6. 整车平台6.1 电动载货车多材料底盘结构轻量化关键技术开发(共性 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突破电动载货车底盘与动力电池系统一体化全新构架集成设计技术;攻克电动载货车全铝车架纵、横梁断面多工况联合拓扑优化设计、车架疲劳寿命高精度预测与评价关键技术; 开发 2.0 吉帕高应力变截面钢板弹簧、低成本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簧、热固性碳纤维复合材料传动轴、多材料电池箱设计制造关键技术;攻克电动载货车底盘系统超厚板异种材料连接接头高精度数值仿真、性能评价及耐蚀性处理核心技术;研发电动载货车混合材料底盘高精度、数字化全自动仿真预测软件及验证平台。“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pdf“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形式审查条件要求.pdf
  • 研发中心遍地 汽车业出现中国式“研发过剩”
    在网上搜索“汽车研发中心”,会发现满页都是“三年内建成四大研发中心”、“三大研发中心同时落成”、“已形成五国八大研发中心的布局”……似乎就在一年间,中国的汽车研发中心忽如一夜春风来,在境内外遍地开花。粗略估计,过去一年内新开张的研发中心已达数十家。但这些研发中心建立的初衷以及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却让人不得不担忧,其最终会成为在产能之外,汽车业的又一种过剩。  研发机构明显过剩  6月28日,长安汽车位于英国诺丁汉科技园区的研发中心正式挂牌。这样,在短短半年内,长安便成立了四个研究院,其全球研发格局也升级为“四国八地”,并欲扩展为“五国九地”。7月19日,总投资1.5亿美元的通用汽车中国前瞻科技科研中心破土动工。一年来,随着这股“研发”热潮,中国良莠不齐的汽车研发中心急速膨胀。  目前而言,国内的汽车研发中心大体分为三类:汽车企业的、科研机构的以及地方政府的。其中,自主品牌是研发中心最积极的拥趸。除长安外,今年3月,投资5亿元的奇瑞研发中心新基地项目正式开工 吉利也计划在杭州再建一个研发中心。  跨国公司方面,在首家研发中心已经普及的基础上,新的研发机构已在酝酿中,投资2.5亿美元的通用汽车前瞻技术科研中心就在去年底投入了使用。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投入也此起彼伏:“广西3年内要建4大汽车研发中心”、在上海落地的研发中心已近50家……  研发中心多为圈地套现  新能源研发中心是新的追逐焦点。其中,广州在去年就祭出了“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的旗号 北京则要在“三年建成世界一流电动汽车研发中心” 而在深圳,包括客车在内的各领域新能源研发大楼拔地而起 上海、西安等地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虽然发改委已对新能源基地降温,但作为“科技单位”的研发中心仍只增不减。有分析指出,在国家政策的刺激下,大部分所谓的“新能源研发中心”都存在套取政策补贴的目的。即使在全球最先进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也不需要这么多的研发中心,况且中国的新能源概念尚处在起步阶段。  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业内分析指出,“研发中心”尤其是新能源研发中心的急剧扩张有政策的原因。根据国家发改委相关通知要求,“‘十一五’期间所有新增的汽车产能必须满足自主开发产品的条件”。在2009年掀起的企业扩产大潮中,这份文件成为研发中心遍地开花的主要动力。  调查显示,国内汽车研发中心目前已处于“过剩”状态。据2009年国家发改委的调查显示,在后续研发费用投入上,仅四大集团较多,而整个汽车行业的专利拥有量更是少得可怜。  同时,由发改委工业司主导的《中国汽车整车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研究报告也显示,我国整车车身接近大改型,底盘及电子系统接近中改型水平,而发动机总成却仅处于小改型水平。  车企缺乏联合开发  专家指出,事实上,现存的研发中心部分不乏推出产出效率较高的,如吉利、奇瑞的研究院以及通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等。但以泛亚为例,其研发并非独立的,基本上每款车都是参与到“集合全球研发资源共同打造”的过程中。相比之下,自主品牌的研发中心没有“全球资源”可联动,只能靠原创技术含量较低的“自主研发”。  关注中国汽车业的欧洲汽车界研发人士也曾指出,中国企业单项能力很强,但在整车整合研发的核心竞争力上就比较差。从此而言,在对国内研发中心的审核严加把控的同时,对现有研发资源的整合利用、促成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开发以及引入研发资源应该成为汽车业资源整合的重要内容。
  • 赛多利斯携最新专利产品水泥汽车衡亮相衡器展
    由中国衡器协会主办的“2007中国国际衡器展览会”,于2007年4月17日至19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办。来自国内乃至世界各地的200多家衡器厂商踊跃参加了本次展会。德国赛多利斯集团成立于1870年,是世界著名的过程技术和实验室仪器的供应商,是称量技术、生物过滤技术的市场领导者,为制药、化工、食品饮料行业的生产和研发提供全套解决方案。赛多利斯于1995年底在中国成立了子公司—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随着中国业务的快速发展,又于2006年成立了赛多利斯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自赛多利斯在中国成立公司以来,每年都参加“中国国际衡器展览会”。在今年的衡器展览会上,除展示赛多利斯已有的优质产品如:电子天平,工业秤,传感器,金属检测机,自动检重秤等,最重要的是推出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的专利产品—水泥汽车衡,以满足中国建立节能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在现场举办的技术交流会上,由赛多利斯中国区副总裁英格夫先生介绍了这款创新结构的水泥汽车衡,其突出的防腐能力、高效的防雷击保护、完全免维护的设计和高度精确的称重结果,打破了原先汽车衡以钢结构为主的局面,既节约成本又易于安装和维护,同时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因此在化工、食品、港口货运、重工业等领域频频出现。水泥汽车衡是汽车衡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中国汽车衡市场在不久的将来会和发达国家接轨。与会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水泥汽车衡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随后,《流程工业》杂志社记者杨霞对英格夫先生进行了专访,英格夫先生介绍了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及新产品情况,并透露赛多利斯在中国投资近一亿人民币的新工厂将于今年年中投入使用,相信扩大规模后未来4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将超过现在的2倍。此次展览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达到了公司预期的目的。除了宣传企业形象,展示公司实力,以及发布新产品之外,还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获得了不少有用信息。为赛多利斯在中国的全面发展和进一步拓展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环保部拟要求汽车修理厂配备排放检测设备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和声环境质量,促进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进步,环保部近日印发了《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诸多内容涉及了机动车的各种检测。  1)利用便携式排放测试设备、车辆车载诊断系统等加强汽车实际行驶排放监管,提供汽车产品在用符合性水平。  2)严格落实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排放标准,限时完成油气回收治理。  3)尽快制定柴油清净剂标准,降低车用机油硫、磷、硫酸盐灰分等含量。  4)积极推广简易工况法及车辆电子标识,对在用车检测设备、控制软件、数据接口等提出统一规范要求,建立排放测试设备信息公开制度,依据机动车环保信息联网规范,加快国家、省、市三级机动车排污监控平台联网建设。  5)建立健全机动车检测和维护制度。汽车维修企业应配备必要的排放检测和诊断仪器。  详细内容如下:关于征求《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各有关单位: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和声环境质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促进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进步,根据《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我部组织修订完成了《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及其编制说明(见附件)。现印送给你们,请研究提出书面(包括电子版)意见,并于2016年10月28日前反馈我部。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 吕奔  电话:(010)66556220  联系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徐驰  电话:(010)84935398-827,13991033606  传真:(010)849152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大羊坊8号  邮编:100012  邮箱:543016486@qq.com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2016年10月10日
  • 电化学储能市场增长 德州仪器专为储能推出BMS模拟芯片
    今年以来,宁德时代、晶科能源等原本优势业务为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的厂商频频布局储能系统,随着储能市场活跃,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产业链也感受到变化。芯片厂商德州仪器技术经理檀瑞安近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储能市场从去年至今需求上涨,公司储能系统方面的客户相比以往有所增多,其中一些厂商以往不直接做储能系统。  德州仪器是模拟芯片和嵌入式芯片厂商,为电化学储能系统提供BMS(电源管理系统)芯片,供给下游客户生产储能系统。檀瑞安感受到储能系统玩家增多,源于电化学储能需求迅猛增长下,电芯、光伏等厂商将业务延伸至储能系统。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同比增长18.2%,历史性超过煤电。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数据则显示,今年上半年投运新型储能项目154个,其中电化学储能项目投运143个。随着电化学储能市场增长,储能系统安全性问题受到业内重视。储能市场活跃  德州仪器近期专门为储能领域推出一款BMS模拟芯片。檀瑞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电源管理芯片通常是汽车和储能共用的,但在汽车、储能场景需求都很大的情况下,德州仪器希望把AFE(模拟前端)分成储能、汽车两部分。  德州仪器对储能场景的重视具有代表性。集邦咨询数据显示,电源管理芯片海外IDM大厂以德州仪器、ADI、英飞凌、瑞萨、安森美、意法半导体、恩智浦为代表,IDM厂合计市占率63%,其中德州仪器市占率达22%。从集邦咨询的市场预估看,多类消费电子电源管理芯片需求不振,陷入降价,今年上半年仅少量工业与车用需求维持稳定,而工业和车用领域电源管理芯片有83%掌握在IDM大厂手上。  除上游芯片需求受行情催化外,中游的储能系统市场活跃度也较高。据梳理,今年以来完成新一轮融资的相关厂商包括上海电气储能、麦田能源、奇点能源、海辰储能、揽海能源等,多起融资金额过亿元,海博思创还在冲刺科创板上市。  不少储能系统厂商“跨界”而来。檀瑞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入局做储能系统的厂商可分为三类:储能品牌商、锂电池厂商和从风电、光伏跨界的厂商,市场此前以储能品牌商和锂电池厂商为主流,后来,随着市场盘子越来越大,做逆变器、光伏和风电的厂商也延伸至储能系统领域,以前这些逆变器、光伏厂商是给储能做配套的功率变换系统。  “以前做BMS的就做BMS,做Power(包括solar inverter和Power conversion system,光伏逆变器和储能逆变器)的就只做Power,现在大家都想扩展,市场越来越活跃。” 檀瑞安表示。  从市场格局看,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去年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出货量排名前五是海博思创、中车株洲所、阳光电源、天合储能和远景能源,前十名的多家厂商出货量差距不大。TrendForce集邦咨询新能源总监王健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储能系统集成格局较分散,竞争激烈,储能集成系统处于竞争初期,目前储能系统头部厂商排名变化较大,竞争格局处于演变重塑期。  王健表示,储能系统集成商向上游对接大量设备供应商,将各子系统集成为储能系统产品,向下游交付并提供后续质保服务,技术、渠道、资金构筑了行业壁垒,单个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对资金实力要求高。预计技术领先、客户资源丰富、供应链整合能力强的企业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高。安全成为关键  从需求较大的储能场景看,檀瑞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欧洲家储(家庭储能)市场较成熟,国内以电网储能为主的大储(大功率储能)应用更多,电网储能增长形势较好。工商储(工商业储能)需求未来也可能爆发。  安全性则是储能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电芯厂商通过技术优化提高电芯安全性的同时,管理及维护电池单位、监管电池状态的电源管理BMS也是关键一环。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储能电池关注充放电次数,有使用寿命的要求,但瞬态充放电速度要求没有汽车那么高,系统方面,储能系统电池电压范围较宽。汽车和储能两个场景对BMS的要求有所不同。据檀瑞安介绍,针对储能系统,温度采样时公司会建议预留每颗电芯单独采样,而在汽车场景中一般不会。  檀瑞安表示,从家储到工商储、大储,电池容量从几千瓦时上升至几兆瓦时,随着容量增大,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从保障电池安全性的角度,德州仪器的芯片会进行失效分析和寿命分析,以减少芯片失效风险,同时也在系统端助客户设计,通过合理失效分析避免单个器件失效影响整体系统安全性。  目前BMS已在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中广泛应用。据国际能源网数据,电池占储能系统成本约60%,逆变器约占20%,BMS占5%。  檀瑞安表示,单纯从成本看,BMS占比不高,但没有BMS系统,储能系统就无法运转,一些储能站发生危险事故的案例,背后是因BMS没有做好。电化学储能最核心的问题是安全,大家现在关注储能电池能否安全运行10年、15年甚至20年。如果能长时间安全运行,且减少后期维护成本,成本实际上也会被摊薄。  国联证券研报指出,储能装置能量比动力电池系统高1~2个数量级,锂电池储能系统火灾的严重性远大于电动汽车电池火灾,今年7月,储能新国标开始实施,储能安全标准已趋严。储能电站系统由储能电池、储能逆变器、温控系统、消防系统、BMS和其他设备集成,系统集成商作为储能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系统安全的重识或也将提高其竞争壁垒。
  • 中汽院打造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实验室
    2011年10月25日,以“舒适、安全——汽车技术的焦点”为主题的2011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际会议在重庆圆满落幕。为期三天的研讨会,吸引了全球各大车企、高校、研究院的专家学者来渝论道,研究探讨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发展趋势。这是继中汽院承办的“2010中国汽车安全技术国际研讨会”和“第22届国际交通医学会议”后,重庆市在汽车安全领域召开的又一次科技盛会,必将推动重庆乃至全国汽车行业与国际同行的技术交流和科技进步,出席大会的重庆市副市长童小平如是评价。  顶级专家聚渝“论道”  此次会议是“2011国际知名研发机构重庆行动”分项活动之一,会议由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重庆市科委、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协办。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委主任钟志华担当大会名誉主席,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任晓常和长安汽车党委书记、副总裁朱华荣联合出任大会主席。  此次大会吸引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法国国家交通运输安全研究所Dominique Cesari教授、欧洲新车安全评价协会Michiel博士、美国ohio大学声与振动实验室主任Rajendra.Singh等共计八个国家的该领域全球顶级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出席了会议。  以“产学研”模式 打造一流实验室  据记者了解,该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汽院继与汽车企业、知名大学历经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后,开展的又一次重要合作。早在2005年,中汽院和第三军医大学便建立了“重庆市车辆/生物碰撞安全重点实验室”,2006年,中汽院和长安、重庆大学又申请设立了重庆市NVH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2010年,中汽院和长安一起通过招标的形式,共同申请设立了“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用重庆市副市长童小平的话说,中汽院和长安汽车分别是重庆本土汽车行业最具实力的研究机构和企业,两家单位合作,将充分整合各自资源优势,为中国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的科技进步做出突出贡献。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发现重点实验室部分已经建设完成,中汽院除了已有的实验室外,正在重庆北部新区新建一个能够满足汽车全方位碰撞安全要求,包括各个角度的碰撞以及翻滚,满足从轿车到重型商用车的碰撞要求的碰撞实验室,另外中汽院正在建设噪声振动的实验室,该实验室相应的硬件和软件均从国外引进。这样一批设施和设备到位以后,将具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测试、评价、分析的实验室条件。  汇集顶尖人才,为高品质造车服务  据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兆祥透露,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五个,包括汽车NVH分析与评价、汽车NVH设计与控制、被动安全与损伤生物力学、汽车系统动力学与主动安全、汽车电器电子安全这五个方向。  目前实验室还汇集了专业顶尖技术人才,拥有固定研究人员85人,其中研究员级高工15人、博士18人、列入国家“千人计划”的引进专家2人、部省级以上的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还有30余位访问学者参加实验室研究工作,为高品质造车提供了夯实的人才基础。目前,实验室承担了包括 “863”和“973”等在内的30余个国家项目,比如正在设计的汽车排气系统专家系统,系统中包含了消声器的设计知识,经验,这个系统具有快速建模,快速分析,快速设计等功能,可以使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能迅速完成消声器的开发设计。商用车安全法规的研究,以及交通事故深度调查以及事故的模式、以及商用车和其他车碰撞的相融性、商用车碰撞安全性实验评价技术。这些研究成果,必将推动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 长城汽车自主建设一流汽车碰撞实验室
    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井喷式增长,国内自主品牌无论是在汽车安全理念,还是汽车安全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发展,且逐渐与国际接轨。记者从长城汽车了解到,长城汽车作为中国汽车企业代表,率先在业内发起并倡导“三维安全论”,即“车辆的安全来自于对车辆本身、车内乘员,以及路边行人的全方位保护”。  据介绍,2007年,长城汽车开始自主建设汽车碰撞实验室,长城全系车型在生产过程中、出厂前,都可在这里做实景安全模拟碰撞试验,并根据碰撞后产生的真实数据对各款车型进行相应的安全技术调校,保证所有出厂的产品都能达到一个最好的安全状态。
  • 苏试试验拟投2.75亿元抢抓新能源汽车及第五代移动通信行业检测市场机遇
    近日,苏州苏试试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苏试试验)发布关于变更部分募集资金用途的公告,拟将“面向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全方位可靠度验证与失效分析工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中尚未使用募集资金25,258.37万元及其利息收入(102.47万元)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中心扩建项目”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性能检测技术服务平台项目”。苏试试验表示,基于募投项目建设进度情况,并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发展需要,为抢抓新能源汽车行业、第五代移动通信行业市场机遇,进一步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经谨慎论证,公司拟将“面向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全方位可靠度验证与失效分析工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尚未使用募集资金及利息收入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中心扩建项目”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性能检测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受益于集成电路产业的蓬勃发展,公司继续看好“面向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全方位可靠度验证与失效分析工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的发展前景,该项目将由公司以自有资金继续投入实施。关于“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中心扩建项目”该项目是苏试试验在现有新能源产品检测中心的基础上,顺应我国新能源汽车检测需求高速增长的市场背景,致力于满足所有类型的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的环境可靠性试验、电磁兼容试验、安全类测试、性能测试和所有类型的新能源整车的环境可靠性试验(除高原试验)需求。该项目包括形成新能源汽车产品部件及整车级的环境可靠性测试能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电磁兼容测试能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电性能测试能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安全测试能力等测试能力。该项目实施主体为苏州苏试广博环境可靠性实验室有限公司,总投资15,500.00万元,其中拟以募集资金投入15,360.84万元,建设期为1.5年。关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性能检测技术服务平台项目”该项目是苏试试验在现有环境可靠性试验服务业务的基础上,顺应我国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需求高速增长的市场背景,全面满足通信、电子及其他制造工业等下游客户各类环境可靠性试验需求。第五代移动通信性能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包括电磁辐射测试(SAR)系统、空中性能测试(OTA)系统、射频性能兼容性测试(Conformance)系统及电磁兼容测试(EMC)系统四大子系统。该项目实施主体为苏试拓为无线测试(深圳)有限公司,总投资12,000.00万元,其中拟以募集资金投入10,000.00万元,建设期为1.5年。
  • 惊呆了:汽车熔化!谈高低温试验箱对汽车行业的意义
    惊呆了:汽车熔化!谈高低温试验箱对汽车行业的意义2015年8月12日新闻,一名英国游客日前在意大利北部城镇旅行期间,发现一辆停泊了数天的法国车厂生产的汽车,车身及泵把均有金属碎片剥落,汽车两侧的后视镜亦似乎开始出现变形,在37摄氏度高温照射下开始熔化了。 看到这则因为小编也是惊呆了,按常理来说汽车在出厂前都会做一系列的测试:防尘试验、防水试验、高温老化、低温测试等等试验提前测试汽车性能的,怎么会在不到40℃的温度下就融化了呢?由此小编推断,此品牌的汽车一定未用高低温试验箱做高温老化试验。 高低温试验箱专用于模拟高低温环境提前测试产品耐高低温的性能,高低温试验箱温度广泛低温可至-70摄氏度,高温150摄氏度。汽车行业需做的环境测试很多而高低温是必须做的,一辆汽车耐高温程度应至少是80℃。若是在检测不合格产品不允许出厂直至改进性能合格为止。对于汽车行业也有针对做汽车测试的相应标准。
  • 上海汽车芯片检测认证公共实验室落地嘉定,打造中国汽车芯片的“检测认证一体化中心”
    为更好地承载上海集成电路“北翼”功能定位,加快推进汽车芯片公共性研发平台、汽车芯片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等建设,日前,上海汽车芯片检测认证公共实验室揭牌启用,这也是国内各机动车检测平台中率先开展建设车规级芯片检测认证的公共实验室。汽车芯片检测认证公共实验室由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承建,可提供芯片功能及可靠性、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失效分析等汽车芯片检测服务。在上海汽检的汽车芯片检测实验室里,多台设备正在24小时不间断地运行。芯片检测研究实验室主管工程师刘力介绍:“我们当前开展的是车规级芯片的功率循环测试,根据相关的模型推算,在实验室内部完成一周左右的测试时间,可以很好地模拟芯片装车10年间的应用表现。”汽车芯片耐久测试目前,上海汽车芯片检测认证公共实验室已经建成针对车规级认证标准AEC-Q100的全套测试能力,拥有十万级无尘净化间、ATE等集成电路自动测试系统、超声扫描显微镜等实验检测设备。如何给芯片做体检?在超声扫描显微镜下,正常芯片上产生的白色斑驳就相当于我们人体的“病灶”。芯片检测研究实验室主任助理张瑜一边演示一边向记者介绍:“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张图片,是通过超声波扫描显微镜拍摄的。通过这个测试,我们可以锁定芯片哪个区域发生了损坏,这是属于芯片的一个无损测试方式。就好比我们进行体检过程中的第一步,先锁定这个芯片的病灶在哪个位置。”汽车芯片超声波影像随着汽车“三智”不断发展,全球汽车芯片市场不断扩大。嘉定作为汽车生产制造的前沿阵地,对于汽车芯片的需求旺盛。“从行业公布的数据来看,新能源车单车从2012年平均使用567颗汽车芯片增长至2022年平均使用1459颗。长期来看,芯片对于汽车的重要性会不断提升。”张瑜说,“目前,上海汽检已投入4000万元以上的资金,建成2个高水平的汽车芯片实验室,将通过打造中国特有的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立一个系统化、自主可控的汽车芯片可靠性评估技术规范和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汽车芯片功能检测上海汽检方面表示,目前实验室已服务包括泛亚汽车、上汽英飞凌等5家以上企业,进行了10款左右芯片产品的检测验证。未来,实验室将继续深耕检测技术研究,建立完整的车规级审核评价能力和一站式审核评价服务平台,与上下游产业伙伴共同赋能国产芯片,推动国产半导体产业的高速发展。下阶段,汽车芯片检测认证公共实验室将通过建设六大平台:集成电路测试服务平台、第三代半导体测试服务平台、汽车专用传感器芯片测试服务平台、多芯片模组测试服务平台、汽车被动组件测试服务平台和芯片失效分析服务平台,为芯片企业和汽车企业提供从研发到验证到失效分析溯源的完整服务能力,并实现芯片性能测试、芯片测试技术及设备开发、标准研究、芯片可靠性和一致性评估、混响室等芯片集成验证,推动长三角汽车芯片检测能力互联互通,测试资源共享。
  • 英斯特朗将参加2019年汽车安全上海峰会
    2019年汽车安全上海峰会将于7月15-16日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召开,本次会议由德国Carhs Training GmbH公司(Carhs)与中国汽车技术研宄中心有限公司(CATARC)联合举办,吸引数百名国内外的汽车安全专家,共同探讨汽车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创新产品、以及发展趋势等话题,同时还展示来自全球的汽车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汽车安全上海峰会已成为了中国领先的汽车安全会议。作为台车碰撞试验系统的行业领导者,英斯特朗将作为赞助商参加本次会议,并将于会上带来英斯特朗碰撞测试系统的最新成果展示,同时也欢迎各位专家莅临英斯特朗展位进行参观交流。讲者介绍Steve MarenoSteve Mareno将展示车辆俯仰模拟测试-数据收集、目标识别和模拟方法。他已加入英斯特朗18年,从2002年开始参与碰撞模拟系统的技术研究和服务,在该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英斯特朗台车(滑车)碰撞模拟试验系统 英斯特朗在世界各地安装超过80台台车(滑车)碰撞模拟试验,是全球加速型台车(滑车)碰撞模拟试验系统的市场领导者,其客户包括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OEM整车厂、Tier1零件供应商等。台车(滑车)碰撞模拟试验用以模拟和重现汽车在与不同刚度的壁障发生碰撞时的场景。英斯特朗台车(滑车)碰撞模拟试验系统满足多种法规的试验要求,使用户在试验室的环境下重现碰撞加速度波形,对座椅安全带、气囊和座椅锁定系统等车辆安全部件进行测试,这些组件的性能将直接影响到乘员的安全。测试中的台车(滑车)碰撞模拟试验系统最大有效载荷 3000kg 有效行程 1.7m 最大速度 90km/h 最大加速度 90g@500kg负载 除了基本的正碰系统外,台车(滑车)碰撞模拟试验系统可以增加俯仰运动模拟、侧碰模拟、鞭打试验、主动控制侧碰模拟试验等扩展功能。该系统具有推力大、加速度高、模拟精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台车(滑车)碰撞模拟试验系统的应用范围带或不带车辆俯仰运动的正面碰撞模拟负加速度侧面碰撞模拟 主动控制侧碰模拟 柱碰模拟 根据欧洲NCAP,IIWPG,FMVSS202a的低速后碰测试 ECE R 17、GB15083的动态座椅试验 ECE R 16、GB14166约束系统的动态测试 FIA 8855-1999动态测试 ECE R 44-03 FMVSS213儿童座椅约束系统的测试 ISOFIX固定点系统测试 DIN 75410/2货物约束系统试验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安全领域正接受着新的挑战。英斯特朗一直致力于提供创新、高性能和高质量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用户提高生产力,确保高效的测试运行,节约试验成本,最大限度地保护试验系统的投资。如您需了解更多英斯特朗有限公司,请拨打英斯特朗官方热线:400-820-2006。
  • 从整到零,从内到外 —— 汽车测试中无处不在的英斯特朗
    汽车,经过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普通家庭所能负担的普通消费品。也正是由于汽车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可供选择的车型琳琅满目,消费者对于汽车的要求也日趋多样化。其已不仅限于一种代步工具,安全性、舒适度、节能环保、智能控制,越来越多的标签被贴在“理想汽车”的身上...英斯特朗作为一家有能力提供全方位汽车测试解决方案的企业,将在6004号展台等候您的光临。现场将实时演示动静态力学测试系统ElectroPuls 3000和双立柱台式试验机5969,期待与您交流真知灼见。我们可以协助您实现:台车碰撞系统轴耦合除了以上这些重要的关键部件,汽车内外部的细节组件同样不容忽视,对于它们,英斯特朗依然能够给您全方位的测试解决方案:01安全带试验02按钮的扭转和压缩试验 03汽车头枕耐久性试验04卷边弯曲试验 05按钮按压试验(使用探针)06塑料紧固件压缩试验07信号控制单元的弯曲试验08天线弯曲试验09汽车支撑杆压缩试验010火花塞帽插入和移除试验011齿形带拉伸试验012汽车用钢板,塑料,内饰材料测试另外,汽车零部件疲劳测试、汽车弹性体测试、道路模拟系统、NVH测试、驾驶室试验台等所需的试验设备,英斯特朗也能为您定制合适的产品方案。在商用车领域,Instron凭借其丰富的应用经验和优质的用户口碑,在市场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一系列适用于特种车辆、轨道交通设备、卡车、大巴等商用车辆的试验设备或试验解决方案,我们有能力给出最专业的答卷。(此图片来源于网络)关注升级未来汽车的全方位性能,英斯特朗愿与您共同努力! 关于英斯特朗英斯特朗是材料测试行业全球公认的市场领导者,现隶属于美国ITW集团,集团年销售额达148亿美元,是美国《Fortune》杂志所评鉴的200强公司之一。自从1946年英斯特朗成立以来,我们的经营理念就是支持和保护我们的客户在英斯特朗的试验系统中的投资。英斯特朗材料试验及其北美业务活动的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而 其欧洲运营机构的总部设在英国。今天英斯特朗拥有1700员工,35个销售服务办事处遍布美洲、欧洲和亚洲。
  • 招商检测华东测试基地拟下月开工 肥西力量助力合肥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汽车产业是安徽省、合肥市重点发展的产业,而汽车检验检测是车企研发及产品准入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建设具有重大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在肥西,招商检测华东测试基地项目正加快从蓝图走向现实。这个项目将致力于打造华东地区最大新能源汽车综合性技术服务平台,弥补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检测“短板”。招商检测华东测试基地效果图【1】招商检测华东测试基地拟下月开工汽车产业是合肥市重点发展的产业。近年来,合肥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优渥的政策土壤和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合肥市已集聚了比亚迪、蔚来、大众、江淮、长安、安凯等六家整车企业。汽车检测是车企研发及产品准入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检测配套的环节,合肥市还存在空缺。为了更好服务合肥地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招商检测拟投资约15亿元,在肥西县打造招商检测华东测试基地项目。招商检测华东测试基地项目由全国汽车检测行业头部企业招商车研建设,拟在肥西建设覆盖整个华东地区的新能源汽车综合检测基地,将成为安徽省首个全资质的国家级汽车检验机构。该项目于今年5月下旬正式签约。该项目占地约200亩,项目一期占地面积约100亩,规划约5万平方米,计划配备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约365台套,将搭建针对智能电动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测试评价、检测服务、技术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服务平台。未来,该项目计划建设新能源安全试验室、智能网联试验室、节能减排试验室、汽车电子试验室、整车及系统部件试验室、主被动安全试验室、摩托车试验室、等多个综合实验室。目前,该项目基础施工已进场,预计9月底前开工建设,2025年底完工,2026年正式投入使用。【2】补齐强化合肥乃至全省汽车产业生态链招商车研是国家级检测机构,拥有“试验室+试验场”一体化试验检测技术平台,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行业主管部门指定和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当前,招商车研已成为汽车检测行业中的头部企业,行业影响力显著。汽车检测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不同于传统工业,物流量小,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几乎不存在,对于周围交通、市政、环境的影响相比同等规模的工业项目几乎可以忽略,且经济贡献显著。招商检测华东测试基地项目实施后,可为落户合肥的各车企提供就近、便捷、快速、高质量的检测服务,对于支撑和加速车企的研发活动,降低成本,提高检测服务质量都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补齐和强化合肥乃至安徽省的汽车产业生态链,有利于现有车企的研发和经营,吸引更多其他汽车企业落户。另外,还将助力安徽省抢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行业制高点,服务全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一步带动就业和税收。【3】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肥西力量不可或缺7月26日闭幕的中共安徽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到2027年打造2家至3家全球一流汽车整车企业和世界级汽车自主品牌,力争2家至3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突破500亿级。按照部署,到2025年,合肥的新能源整车产能规模将超过300万辆,规模在全国排名靠前,预计全产业链的产值将超过7000亿。力争2027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迈上万亿级,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而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肥西绝对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近年来,肥西县紧紧围绕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抢抓机遇,全力拼抢头部项目资源。目前,肥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已集聚了上下游产业链龙头企业20余家,涵盖新能源汽车及“三电”系统等核心零部件,总投资超500亿,满产产值超1500亿,产业集群规模优势持续彰显。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