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电力系统

仪器信息网电力系统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电力系统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电力系统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电力系统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电力系统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电力系统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电力系统相关的解决方案。

电力系统相关的资讯

  • 三德科技为河南省电力系统发电企业燃料采制化职工技能竞赛提供赛事支持
    6月24日-26日,2015年河南省电力系统发电企业燃料采制化职工技能竞赛在洛阳隆重举行,三德科技作为此次大赛设备供应商,提供了量热仪、定硫仪、灰挥测试仪等全套化验环节赛用设备及全程的赛事技术支持,所有设备零故障运行,得到了大赛组委会及选手们的充分肯定。 此次竞赛分理论笔试和实际操作两个部分,共有40余名选手参加,比赛过程中,三德科技提供的仪器运行稳定、测试精准、性能优越,为大赛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保障。 事实上,自2006年起,三德科技已先后为中国大唐集团、中国华电集团、中国神华集团、中国国电集团等中国一流能源企业共计38次燃煤采制化技能竞赛提供设备与技术支持,累计330余台(套)设备零故障服务赛事。此次大赛的成功举办,再次证明了三德科技的综合实力。
  • 皖仪电力专用检漏设备项目顺利验收
    皖仪科技承担的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电力系统专用检漏设备”项目验收会顺利召开  2011年11月8日,由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承担的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电力系统专用检漏设备”项目验收会在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召开。国家以及省市科技系统:国家科技部发展计划司、省科技厅计划发展处、省科技厅、市科技局高新处等领导出席了会议。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安徽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安徽正一会计师事务所的六位验收组专家以及皖仪科技多位领导参加了会议。  皖仪科技项目部部长向与会领导进行了有关公司以及此次验收项目的简要汇报。科技部发展计划司田处长在项目验收会上对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目的进行了阐述和说明。验收专家组的教授对于 “电力系统专用检漏设备”项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认可。其他专家组成员也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电力系统专用检漏设备”属于光机电一体化领域的高性能、智能化的检测仪器,是面向电力系统与电力工业的专用检测设备。电力系统专用检漏设备是以针对电力系统开发的高灵敏全自动氦质谱电力专用检漏仪为主,结合工装设备所组成的电力系统专用检漏设备。目前主要应用在火力发电厂凝汽器真空系统的不停机检漏,还可用于干式变压器、真空树脂浇注设备、真空干燥设备、真空滤油机等生产过程的检漏。通过这一项目的研发和关键性知识产权保护,皖仪可以实现检漏设备市场的细分和保护,从而推动公司本地化优势战略的开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会议最后,公司领导对国家以及省市科技系统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以及对参与本次项目咨询把关和悉心指导、验收的专家表示感谢。并承诺皖仪将更好促进校企合作和产业转化等工作,为分析仪器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 新品上线 | (运行油)电力用油开口杯老化测定仪
    1.电力系统的油务工作主要有:新油的验收和保管 运行油的监督和维护 废油的更换、收集和再生处理 设备、系统检修时的检查和验收 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充油电气设备内的潜伏性故障。此外,在油品储存、运输和使用中,防止油品的氧化变质,防止水分渗入、杂质污染,防止油品在流动过程中产生静电,以及防火、防爆等2、电力系统中油质不合格造成的危害:(1)加速油品的劣化,缩短油品的和设备的使用寿命油质不合格而造成的“慢性病”在事故未发生前,往往不被人们重视,但实践表明这种慢性病危害较大,将大大缩短油品和设备的使用寿命,严重的会酿成重大事故。(2)造成用油设备的腐蚀长期使用的运行油中的酸性产物,若末能及时除去并超过含量时,则可能造成用油电气设备中与油接触的部件的腐蚀。(3)油路被堵,可能造成严重的事故因油质劣化生成较多的油泥、沉淀物,或因外界掺入的固体杂质,造成油路不畅通,甚至被堵塞,油品不能及时到达设备的有关部位,起不到冷却散热、绝缘作用,会造成各种严重的事故。3、油务工作的重要性:从上述可知,油务工作的好坏、油质合格与否,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用油设备的使用寿命,电力生产的安全运行和经济效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电压、大容量输电变电线路的建成,大容量,高参数设备的投运,从而给电力系统的油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吉林奔腾仪器考虑到这些,并且对市面上的仪器类型进行分析,针对电力用油老化问题,开发研制了符合国标检测的电力用油开口杯老化测定仪。下面是该仪器的具体特点及详细参数:BT-1470电力用油开口杯老化测定仪用于变压器油、汽轮机油、磷酸酯抗燃油混油开口杯老化实验。广泛应用于各供电公司、发电企业及各电力检修检测单位。适用标准:DL/T 429.6-2015仪器特点:1、采用具有超温偏差保护、数字显示微电脑PID控温,带有定时功能,温度精确可靠2、采用合成硅密封条,能长期高温运行,使用寿命长,便于更换;3、热风循环系统采用低噪声风机和风道组成,工作室内温度均匀。4、可适合多个标准的实验温度。技术参数:控温范围:35-200℃控温精度:±1℃温控匀度:±1℃计时范围:0.0-999.9小时功 率:800W工作电源:AC220V±10%,50Hz环境温度:5℃-40℃环境湿度:≤85%外 形:690×610×540mm重 量:约45Kg
  • 电力安全背后 金属检测无小事——访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苏德瑞
    p  前不久,在国家电网公司举办的金属技术监督技能竞赛中,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取得团体三等奖的好成绩。近日,又适逢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成功采购9台日立分析仪器的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X-MET8000 EXPERT)的交机仪式。借此机会,仪器信息网编辑走进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现场采访了其高级工程师苏德瑞,就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概况、电力系统相关检测及对检测仪器设备的应用情况等进行了深入交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ff3292d5-bd71-4f39-8650-3f2641a49669.jpg" title="1.jpg" border="0" vspace="0" width="450" height="300" h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左: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苏德瑞 右:日立分析仪器授权经销商北京华仪宏盛技术有限公司 经理 王洪东)/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定位为冀北电力“大检修”支撑机构,金属检测能力名列前茅/strong/span/pp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于2012年5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归属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定位为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的业务支撑机构。研究院技术支撑20多个电厂和冀北电力公司,有20000多万兆瓦装机容量。苏德瑞高工所在部门主要业务包括:一是承担在役发、供电设备的技术监督、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改造等工作 二是电网金属技术监督工作 三是根据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承担一些科研项目 实时培训业务,即给相关单位进行培训。/pp  据介绍,电网金属技术监督工作主要针对变电站,在2017年已经做了11项相关工作,其中的检测技术包括:材质检测、测厚(镀锌层、镀银层厚度)、无损类检测(焊缝等用射线、超声、涡流等检验)、机械性能、金相等。由于相关检测项目做得比较多、技术人员优势、及研究院高度的重视,冀北电力的金属检测能力在全国电力系统中是走在前列的,苏德瑞高工自豪的表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冀北电力也十分重视金属检测仪器设备的引进,尤其对于一些比较先进仪器,敢于“尝鲜”。如,早在1996年,研究院就引入了日立分析仪器的ARC-MET930直读光谱仪,随着仪器技术的不断改进,2008年又引入X-MET3000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相关检测设备,而最近相关的仪器升级或采购就更多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电力安全背后 金属检测无小事 对检测仪器要求更高/strong/span/pp  对于电力安全,苏德瑞高工表示,由于电力设备需要承受高温高压(目前达700+℃、20+MPa),且数值越来越大,所用的材质也越来越复杂,因此材质的检测是十分重要的。比如电力机件,只要是合金,是100%需要检验的,一个不能漏掉,材质漏检直接面临大事故。这绝非危言损听,都是有历史教训的。电力安全面前,金属检测绝无小事。如正常运行的电厂,若需要换一个配件,配件入库检验一次,安装之前检验一次,安装后再复核一次,整个流程不能有任何的疏漏。如此重要的检测,对检测仪器设备的选择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到此,苏德瑞高工回忆说,“二十多年前,我们使用的移动式光谱仪,一台仪器重达20多公斤,而且还需要把氩气等辅件拉倒现场,有时碰到高空或非常复杂的现场环境就不得不把样品切下来拿到实验室检测(而我们是希望对样品进行非破坏性的检测)。而目前刚刚购买日立分析仪器的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X-MET8000 EXPERT)重量只有1.5公斤,操作简单,快捷,精度可与实验室的仪器相媲美,减少了实验室分析。如此,不仅实现了非破坏检测,而且任何现场环境,基本上只要人所能及地方都可以现场检测,甚至很密闭的狭小空间。另外,该仪器不需要接电源,1块锂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以上,使用起来也十分便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8ccaf57a-9c7d-4608-a5e8-8c3fc404e6c2.jpg" title="2.jpg" border="0" vspace="0" width="450" height="300" h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交机的9台日立分析仪器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strong(X-MET8000 EXPERT)/pp  据介绍,为了使金属技术监督工作覆盖面更广、从上至下铺展开来,实现更好更有效的金属技术监督,本次采购的9台手持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其中部分设备配备给了冀北公司下属各地市公司,这在以后的金属技术监督工作当中起到了实际意义和根本性作用,有效避免因材质的化学成分不符等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荣获国家电网2017年金属技术监督技能竞赛团体三等奖/strong/span/pp  前不久,国家电网公司举办了金属技术监督技能竞赛,竞赛分为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两部分,实操考试设个人实操项目和团队实操项目。个人项目有隔离开关及开关柜触头镀银层厚度检测、不锈钢材质分析、输变电构支架与紧固件镀锌层厚度检测、户外密封机构箱箱体厚度检测 团队项目有GIS设备壳体对接焊缝超声波检测、输变电钢管结构焊缝超声波检测。虽然来自国网电力系统的27家省/市电力公司一起同台竞技,竞争十分激烈,但在参赛选手的出色发挥下,冀北电力公司最终取得了团体三等奖的优异成绩。/pp  竞赛之后,国家电网公司还开展了针对整个国网公司所属27家省电力公司的金属技术监督能力评价,截止目前,评价工作已经结束。据苏德瑞高工讲,冀北电力科学研究院也已通过了全部十一项的考核。/pp strong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附1:/span/strong/pp  据悉,除了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网体系中还有很多日立分析仪器忙碌的身影,如河南、内蒙、新疆等省级国网电力公司。且在本次2017金属技术监督技能竞赛中,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获得团体成绩第4名,荣获团体成绩三等奖,个人项目张留斌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个人成绩3等奖 同时,国网新疆电力公司也获得较好的团体成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338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222fe853-b3de-4dc0-9e44-d84cf416ea9d.jpg" title="3.jpg" border="0" vspace="0" width="450" height="338" h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获奖合影/strong/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strong附2:关于日立分析仪器/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20258a0c-d464-48cd-9c13-a645dac17418.jpg" title="4.jpg"//pp  2017年7月,日立高新技术集团以8000万英镑市价收购了牛津仪器工业分析业务。并且,牛津仪器工业分析部纳入日立高新技术后,成立了一家新的跨国公司——日立分析仪器,隶属于日立高新技术集团。/p
  • 朗铎科技|电力行业镀层检测解决方案
    高压隔离开关在我国电力系统中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检修高压电线、断路器等电气设备时,在无负荷情况下切换高压线,隔断电网,安全的进行检修,保证电力设备和电力人员的安全。导电触头是高压隔离开关的关键部件,承担转接、隔离、接通和分断等任务,其工作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触头作为高压开关的重要部件,容易受到侵蚀破坏,触头镀膜质量下降问题最为常见。因此,一套科学有效的触头镀膜检测方法是保障高压电器设备安全运行的前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是镀银层厚度检测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分析方法,具有分析迅速、样品前处理简单、可分析元素种类多,可分析的浓度范围广,可以同时进行多元素分析,谱线简单,光谱干扰少等优点。赛默飞世尔尼通便携式x射线荧光镀层检测仪相比台式分析仪器在金属表面处理工艺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无需切割样品,无需花费较长的时间来等待检测结果,可以在数秒内准确,无损的得到多层镀层厚度,对提高电镀效率和过程效率很有帮助,避免镀层过厚或过薄。另外,赛默飞世尔尼通便携式x射线荧光镀层检测仪不受分析样品的大小、形状限制,对于大的、不规则形状样品和小直径的丝状、管状样品同样适用。切割样品放到台式分析仪测试的做法将成为历史。技术进步和对用户需求的持续关注,使赛默飞世尔尼通便携式x射线荧光镀层检测仪成为在工业现场进行镀层厚度分析的首选,它可以携带至任何工作现场并获得实验室级精度的分析数据。除了优越的合金牌号鉴定及合金成分分析功能,赛默飞世尔尼通便携式x射线荧光镀层检测仪还提供了镀层测厚和涂层测重的无损检测方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高压隔离开关触头的镀银层质量是影响其电接触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镀层不合格会导致触头早期失效,造成电网运行故障。建议在开关触头验收阶段或者投入使用之前,采用赛默飞世尔尼通便携式x射线荧光镀层检测仪对高压开关触头镀银层进行成分和厚度检测,保证入网产品符合国家电网公司相应规范要求。赛默飞世尔尼通便携式x射线荧光镀层检测仪实测数据ag/ni/cu镀层1镀层2测试次数ni(μm)ag(μm)14.7344.4324.7514.40934.754.40444.7554.40754.7114.38464.7564.40674.7484.42284.714.40894.7364.411104.714.414平均值4.7364.41标准值4.724.42赛默飞世尔尼通便携式x射线荧光镀层检测仪产品特点【灵活性】可利用已知样品轻松校正【在线分析】提升生产过程效率【无损分析】样品无需切割【测厚准确】防止镀层过厚或过薄【特殊构造】采用坚韧的lexan塑料密封外充,重量轻,坚固耐用;密封式一体化设计,防尘、防水、防腐蚀,可在任何地方安全使用【通讯功能】蓝牙、usb多种仪器连接方式【可测试元素多】可检测mg-pb之间的多达25种元素【激发源功率高】可检测镀层厚度为0.4-100um(无限厚度视镀层元素不同)【计算方法领先】基本参数法加经验系数法结合【检测方法领先】提高了较涡电流/磁感应检测方法对基体变化/样品形状比较敏感的技术准确性【多种单位可选】可测试二十余种基体下单/双层镀层样品厚度并可转换成多种单位
  • 首个政企合作电力双碳中心在天津启用
    全国首个政企合作的电力双碳中心日前启用。该中心系统整合政企产学研等多方资源,搭建起引领性综合性“双碳”服务平台,为推动绿色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促进产业升级提供全方位支撑。天津电力双碳中心坚持创新驱动、数据驱动、市场驱动,涵盖十大板块。聚焦能源安全,建有电网建设指挥中心、电力备调中心、应急指挥中心,有力支撑京津冀应急资源协调联动,全方位提升天津电网应急保障能力;聚焦能源转型,建有政府授权的碳达峰碳中和运营服务中心、天津市能源大数据中心以及天津电力交易中心,通过服务政府宏观调控、服务企业减碳增效、服务社会公众低碳生活,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聚焦能源创新,建有院士专家联合创新中心及发展研究中心,大力推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所需要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聚焦能源服务,建有电力营商环境运营服务中心及融媒体中心,构建“电力营商环境数字图景”和数据资产体系。该中心的特色服务场景应用──新能源云天津碳中和支撑服务平台已正式上线运行,截至目前,入驻企业超过2万家。该中心还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建筑建设始终,较常规建筑总能耗可节约近75%。
  • 电力检修界的“疑难杂症”,FLIR T800全能解决!
    今年的天气特别反常,尤其是南方大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40度以上的极端高温,很多地方出现了大规模停电,这给供电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桑拿天里,经常出去抢修是家常便饭,串户线烧了、用户表记烧了、变压器开关烧了等等,在这种出去分分钟就会被晒成二维码的天气里,基层电力工人必须得出去抢修。长衣长袖、密不透风的安全帽,还要戴上厚厚的手套,因为电杆上、变压器上、各种器具上的温度远远不止40℃。他们上面的温度可能达到了70℃、80℃,上面非常烫,稍不注意就会烫伤皮肤。如果借助一款电力检测工具电力工人们可以免于接触设备只需一扫就能发现故障电力工人们会不会少受点罪?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力行业成为应用红外热像仪最早、最成熟和最稳定的工业领域之一,发展至今红外热像仪已成为电力设备监测、普查、及时发现隐患、及时抢修、杜绝恶性突发性设备事故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非接触预防性检测,避免停机风险在电力系统中,从发电厂到电力使用的各个阶段,需要检测的设备非常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整个供电系统的瘫痪。为全面确保用电的正常运行,电力工人们在常规检测工作中引入了红外热成像技术,这样能够轻松检测和监控电力设备外表面的温度分布。FLIR T800系列热像仪采用倾斜式光学设计,支持非接触检测方法,它是单触式电平/跨度,电力工人们只需单触屏幕一次,就可以在热图像中选择出小片的聚焦区域,再加上精准激光辅助自动对焦等高级功能,用户可以快速精准获得设备的热图像细节,从而提前发现异常过热设备,及时采取抢修措施。不惧炫光,检测安全还准确烈日下检修大型电力设备,电力工人们除了要忍受高温暴晒,还有遭受太阳眩光对检修工具准确度的干扰,同时,供电系统的大型设备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为了保障电力检测人员的安全,应该选择一款在安全距离范围内也能准确检测危险电力设备的工具。FLIR T800系列热像仪搭载全新目镜取景器,使您无论处在室内还是室外,在任何亮度、光照环境下,都能做到不受太阳眩光干扰!其兼容可互换AutoCal智能自标定镜头,可完全覆盖近距离和远距离的目标,满足精确测温的要求。FLIR T800还可搭载最新推出的FlexView双视场镜头,“1个镜头可拥有2种场景”,瞬间从广域视场切换到长焦视场,无需更换镜头。操作人员无需增加负重,就可获得流畅的操作体验,并大大减少现场更换镜头调试的时间,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在远距离和近距离检测中都能获得优质的热图像,同时还能保障用户和热像仪的安全。有序巡检,避免重复工作电力巡检工作庞杂又繁重,如果不做好规划,非常容易出现重复检修、漏检、错检等失误。幸好FLIR T800系列热像仪搭配FLIR巡检选项功能,可对户外电气设备、室内设备、电缆线架、配电母线等大型设备,提前编写巡检规划方案,这样电工们就可以按规划做好每天的巡检工作,避免加班或工作失误的出现。功能强悍的FLIR T800系列热像仪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其正有“线上云体验,线下享试用”的活动
  • 山西电力研发新型六氟化硫分解气体检测装置
    12月5日,在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500千伏福瑞变电站,山西电科院技术人员正应用新研发的基于拉曼光谱的六氟化硫分解气体检测装置进行现场检测。短短几分钟,他们便轻松完成全部工作。六氟化硫气体绝缘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是电力系统的一项常规试验,旨在通过检测六氟化硫气体中的特征气体组分,判断设备内部绝缘缺陷类型、放电水平和绝缘材料老化程度。传统的气体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传感器方法,该方法传感器需要定期校准,检测准确度较差;另一种为实验室气相色谱法,该方法需要人工取气、送样至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耗时长,对于检测人员的操作要求较高,无法实现在线监测。针对这种情况,国网山西电力从2022年3月份开始,便率先着手开展基于拉曼光谱的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检测技术及应用研究。专家们运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建模仿真研究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的拉曼光谱图,设计气体样品池,搭建实验平台,测试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的拉曼光谱特性;研究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拉曼光谱检测信号预处理方法及光谱信号增强技术;研究基于光谱数据拟合的拉曼光谱检测谱峰特征参数提取技术,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拉曼光谱非线性效应修正方法;研究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拉曼光谱检测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开展基于拉曼光谱的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现场检测及应用研究。经过反复使用、改进和验证,最终于当年9月成功推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新型六氟化硫分解气体检测装置。该装置利用激光照射六氟化硫气体样品,形成拉曼散射光谱,自动比对标准气体光谱,通过积分法获取六氟化硫分解特征气体浓度,精准研判GIS设备缺陷,相较于传统检测装置,气体检测由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现场检测质效显著提升。此外,该装置还具有其他多个显著优点:检测过程不需要对气体样品进行预处理,也不需要消耗载气;对混合气体样品可直接进行检测,无需进行组分分离,检测周期短;检测稳定性好,基本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设备可靠性高、维护量小;检测对激光波长没有特殊要求,利用单一波长的激光就能同时激发出多气体特征量的拉曼光谱从而进行混合气体定性、定量分析,更适合于在线监测及带电检测。据悉,六氟化硫分解气体检测装置自2022年应用以来,已在国网山西电力22座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应用,累计完成气体检测150次,发现消除设备缺陷5处,成效十分明显。未来,山西电力将在更多的变电站应用该检测装置,积累更多的现场数据,持续探索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的拉曼光谱检测体系,为六氟化硫绝缘电气设备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测和故障的早期诊断提供实践基础。(完)
  • 2024年4月份有483项标准将实施——涉及大量电力半导体、化工标准
    2024年4月份有483项标准将实施——涉及大量电力半导体、化工标准我们通过国家标准信息平台查询到,在2024年4月份将有483项与仪器及检测行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将实施,具体数量明细如下:在4月份新实施的标准中,与电力半导体相关的标准有175个,占据了36%,紧随其后的领域为化工塑料和农林牧渔食品类标准。在电力半导体实施的175个标准中,主要涉及核电厂、集成电路、蓄电池、光纤光缆、电工电子产品、低压开关设备、半导体器件、直流插头插座、火力发电厂等检测规程方面内容。而化工塑料新实施标准中,以化工产品及塑料制品标准,如氯化钡、氯化铁、氢氟酸及各类农药、塑料薄膜和薄片等质量要求。食品标准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是“GB/T 44881-2023 食品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通用技术规范 ”和“GB/T 10343-2023 食用酒精质量要求 ”质量标准。在医药卫生标准中,“GB/T 43240-2023 毛发中 55 种滥用药物及代谢物检验 液相色谱 - 质谱法 ”和“GB/T 43241-2023 法庭科学 一氧化二氮检验 气相色谱 - 质谱法 ”法检标准值得关注。在4月份新实施的标准中,包含了多品类科学仪器,如: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气相色谱仪 、原子荧光光谱仪 、声级计 等。具体2024年4月份主要新实施的标准如下:需要相关标准的,点击链接即可下载收藏↓仪器仪表与计量标准(1个)GB 43067-2023 煤矿用仪器仪表安全技术要求 农林牧渔食品标准(57个)GB/T 43563-2023 盐碱地水产养殖用水水质 GB/T 19782-2023 中国对虾 GB/T 43173-2023 种鸡场鸡白痢沙门 菌 净化规程 GB/T 43170-2023 羊毛取样和试验规则 GB/T 43169-2023 马铃薯斑纹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GB/T 43167-2023 农药检测用标准硬水 GB/T 43166-2023 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溯源检测方法 GB/T 43168-2023 生猪运输管理技术要求 GB/T 43163-2023 苜蓿黄萎病 菌 溯源检测方法 GB/T 43162-2023 欧洲 樱桃绕实蝇 检疫鉴定方法 GB/T 43160-2023 梨火疫病菌 检疫鉴定方法 GB/T 43158-2023 马铃薯黑 胫 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GB/T 43159-2023 施马伦贝格病诊断技术 GB/T 6097-2023 棉纤维试验取样方法 GB/T 1601-2023 农药 pH 值的测定方法 GB/T 43157-2023 石蒜 绵 粉 蚧 检疫鉴定方法 GB/T 17494-2023 马传染性贫血诊断技术 GB/T 14825-2023 农药悬浮率测定方法 GB/T 22910-2023 痒病诊断技术 GB/T 6439-2023 饲料中水溶性氯化物的测定 GB/T 43184-2023 软木原料含水率测定方法 GB/T 44881-2023 食品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通用技术规范 GB/T 20976-2023 软冰淇淋预拌粉质量要求 GB/T 25436-2023 茶叶滤纸 GB/T 19855-2023 月饼质量通则 DB2304/T 070—2023大豆田间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DB2304/T 069—2023油豆角绿色生产技术规程DB2304/T 068—2023马铃薯绿色生产技术规程DB2304/T 067—2023保护地番茄绿色生产技术规程DB52/T 1763-2023山桐子播种育苗技术规程DB52/T 1762-2023小果油茶栽培技术规程DB52/T 1761-2023油茶高干嫁接山茶技术规程DB52/T 1760-2023油茶主要栽培品种配置技术规程DB52/T 1759-2023望谟红球油茶栽培技术规程DB52/T 1758-2023威宁短柱油茶容器育苗技术规程DB52/T 1757-2023威宁短柱油茶苗木质量分级DB41/T 1772-2023番茄嫁接苗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DB41/T 1147-2023黄瓜穴盘嫁接育苗技术规程DB41/T 2506-2023怀山药减氮增效施肥技术规程DB41/T 2494-2023漏斗型池塘养殖通用技术规范DB41/T 2493-2023淇河鲫繁养技术规范DB41/T 2492-2023菊花茶加工技术规程DB41/T 2491-2023柴胡生产技术规程DB41/T 2490-2023豫北小麦造墒节灌生产技术规程DB41/T 2489-2023冬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规程DB41/T 2485-2023夏玉米氮肥减施增效技术规程DB41/T 2483-2023芝麻枯萎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DB41/T 2482-2023洋葱集约化穴盘育苗技术规程DB41/T 2481-2023塑料拱棚早春西瓜-秋延后辣椒栽培技术规程DB41/T 2480-2023小麦真菌毒素防控技术规程DB41/T 2479-2023花生田化学除草技术规程GB/T 43198-2023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吹塑容器 GB/T 43195-2023 进口冷 链食品 追溯 追溯系统开发指南 GB/T 43197-2023 化妆品中禁用组分酸性红 73 和溶剂红 1 的测定 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法 GB/T 30307-2023 家用和类似用途饮用水处理装置 GB/T 26513-2023 润唇膏( 啫喱 、霜) GB/T 10343-2023 食用酒精质量要求 环境环保标准(19个)GB/T 43476-2023水生态健康评价技术指南GB/T 43474-2023江河生态安全评估技术指南GB/T 32165-2023节水型企业 发酵行业GB/T 26927-2023 节水型企业 造纸行业 GB/T 28714-2023 取水计量技术导则 GB/T 2423.56-2023 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Fh :宽带随机振动和 导则 GB/T 2423.64-2023 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Fj :振动 长时间历程再现 GB/T 6881-2023 声学 声压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和声能量级 混响室精密法 DB11/ 208-2023加油站油气排放控制和限值DB11/ 207-2023油罐车油气排放控制和限值DB11/ 206-2023储油库油气排放控制和限值DB41/T 60002-2023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规范DB41/T 2501-2023生态修复项目管理规程DB41/T 2500-2023地下水监测井洗井、修井技术规范DB41/ 2469-2023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4/ 4542-2023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T 43230-2023 反渗透海水淡化产品水水质要求 DL/T 2666-2023变电站噪声仿真分析技术导则DL/T 2665-2023变电站厂界噪声排放测量方法 多重相干函数法医药卫生标准(44个)GB/T 43240-2023 毛发中 55 种滥用药物及代谢物检验 液相色谱 - 质谱法 GB/T 43241-2023 法庭科学 一氧化二氮检验 气相色谱 - 质谱法 GB/T 19258.2-2023 杀菌用紫外辐射源 第 2 部分:冷阴极低气压汞 蒸气 放电灯 GB/T 13797-2023 医用 X 射线管通用技术条件 GB/T 23527.1-2023 酶制剂质量要求 第 1 部分:蛋白酶制剂 WS/T 821—2023 托 育机构 质量评估标准 WS/T 364.17—2023 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 第 17 部分 : 卫生健康管理 WS/T 364.16—2023 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 第 16 部分:药品与医疗器械 WS/T 364.15—2023 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第 15 部分 : 卫生健康人员 WS/T 364.14—2023 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第 14 部分 : 卫生健康机构 WS/T 364.13—2023 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第 13 部分 : 卫生健康费用 WS/T 364.12—2023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第12部分:计划与干预WS/T 364.11—2023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第11部分:医学评估WS/T 364.10—2023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第10部分:医学诊断WS/T 364.9—2023 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第 9 部分 : 实验室检查 WS/T 364.8—2023 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第 8 部分 : 临床辅助检查 WS/T 364.7—2023 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第 7 部分 : 体格检查 WS/T 364.6—2023 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第 6 部分 : 主诉与症状 WS/T 364.5—2023 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第 5 部分 : 健康危险因素 WS/T 364.4—2023 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第 4 部分 : 健康史 WS/T 364.3—2023 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 第 3 部分 : 人口学及社会经济学特征 WS/T 364.2—2023 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 第 2 部分 : 标识 WS/T 364.1—2023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 第1部分:总则WS/T 363.17—2023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目录 第17部分:卫生健康管理WS/T 363.16—2023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目录 第16部分:药品与医疗器械WS/T 363.15—2023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目录 第15部分:卫生健康人员WS/T 363.14—2023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目录 第14部分:卫生健康机构WS/T 363.13—2023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目录 第13部分:卫生费用WS/T 363.12—2023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目录 第12部分:计划与干预WS/T 363.11—2023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目录 第11部分:医学评估WS/T 363.10—2023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目录 第10部分:医学诊断WS/T 363.9—2023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目录 第9部分:实验室检查WS/T 363.8—2023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目录 第8部分:临床辅助检查WS/T 363.7—2023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目录 第7部分:体格检查WS/T 363.6—2023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目录 第6部分:主诉与症状WS/T 363.5—2023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目录 第5部分:健康危险因素WS/T 363.4—2023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目录 第4部分:健康史WS/T 363.3—2023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目录 第3部分:人口学及社会经济学特征WS/T 363.2—2023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目录 第2部分:标识WS/T 363.1—2023卫生健康信息数据元目录 第1部分:总则YY/T 1064-2022 牙科学 牙科种植手术用钻头通用要求 YY/T 1043.1-2022 牙科学 非移动的牙科治疗机和牙科病人椅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 DB41/T 2487-2023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电梯消毒操作规程DB41/T 2484-2023实蝇类监测与防控技术规范石油天然气标准(4个)GB/T 35065.2-2023湿天然气流量测量 第2部分:流量计测试和评价方法GB/T 43503-2023天然气 氧气含量的测定 电化学法GB/T 43502.1-2023天然气 颗粒物的测定 第1部分:用光学法测定粒径分布GB/T 20603-2023冷冻轻烃流体 液化天然气的取样冶金矿产标准(46个)GB/T 24608-2023滚动轴承及其商品零件检验规则GB/T 292-2023 滚动轴承 角接触 球轴承 外形尺寸 GB/T 24607-2023 滚动轴承 寿命可靠性试验及评定方法 GB/T 43491-2023钢丝绳 蠕变试验方法GB/T 20119-2023 平衡用钢丝绳 GB/T 21648-2023 金属丝编织密纹网 GB/T 3880.1-2023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 第 1 部分:一般要求 GB/T 32119-2023 海洋钢制构筑物复层矿脂包覆腐蚀控制技术 GB/T 43151-2023 钢结构用耐候钢高强度螺栓连接副 GB/T 43146-2023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几何学GB/T 43139-2023 铸造铝合金液减压凝固试样密度检测 GB/T 43136-2023 超硬磨料制品 半导体芯片精密划切用砂轮 GB/T 43103-2023 金属材料 蠕变 - 疲劳损伤评定与寿命预测方法 GB/T 43105-2023 液压成形件用无缝钢管 GB/T 43102-2023 金属覆盖层 孔隙率试验 用亚硫酸 / 二氧化硫蒸汽 测定金 或钯镀层孔隙率 GB/T 43096-2023 金属粉末 稳态流动条件下粉末层透过性试验测定外比表面积 GB/T 43095-2023 宽幅 钼 板材 GB/T 10322.9-2023铁矿石 比表面积的测定 勃氏透气法GB/T 34480-2023 高强 高韧型 Al-Zn-Mg-Cu 系铝合金锻件 GB/T 33368-2023 高强耐损伤型 Al-Cu-Mg 系铝合金板、带材 GB/T 34506-2023 高强 高韧型 Al-Zn-Mg-Cu 系铝合金挤压材 GB/T 2965-2023 钛及钛合金棒材 GB/T 18882.1-2023 离子型稀土矿混合稀土氧化物化学分析方法 第 1 部分:十五个稀土元素氧化物配分量的测定 GB/T 24170.1-2023 表面抗菌不锈钢 第 1 部分:电化学法 GB/T 19879-2023 建筑结构用钢板 GB/T 3278-2023 工具用热轧钢板和钢带 GB/T 3279-2023 弹簧钢热轧钢板和钢带 GB/T 5313-2023 厚度方向性能钢板 GB/T 3211-2023 金属铬 GB/T 23522-2023 再生 锗 原料 GB/T 5310-2023 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 GB/T 4333.2-2023 硅铁 磷含量的测定 铋磷 钼 蓝分光光度法 GB/T 6892-2023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 GB/T 43079.2-2023 钢制管法兰、垫片及紧固件选用规定 第 2 部分: Class 系列 GB/T 43079.1-2023 钢制管法兰、垫片及紧固件选用规定 第 1 部分: PN 系列 GB/T 43118-2023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 金属材料在盐、灰烬或其他物质的沉积物作用下进行高温腐蚀的试验方法 GB/T 43115-2023 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室温剪切试验方法 GB/T 43112-2023 金属材料 弹性模量测定 率跳跃方法 GB/T 223.92-2023 钢铁及合金 镧 、 铈 、 镨 、钕、钐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GB/T 43110-2023 增材制造 用金属铬粉 GB/T 43106-2023 深海勘探用钢丝绳 GB/T 10858-2023 铝及铝合金焊丝 GB/T 13403-2023 大直径钢制管法兰用垫片 GB/T 6138-2023攻丝前钻孔用阶梯麻花钻GB/T 43059-2023 印制板及印制板组装件的平整度控制要求 GB/T 24814-2023起重用钢制短环链 中等精度吊链 4级不锈钢化工塑料标准(85个)GB/T 26524-2023 精制硫酸镍 GB/T 1617-2023 工业氯化钡 GB/T 1621-2023 工业氯化铁 GB/T 1919-2023 工业氢氧化钾 GB/T 3959-2023 工业无水氯化铝 GB/T 23944-2023 无机化工产品中铝测定的通用方法 铬天青 S 分光光度法 GB/T 19591-2023 纳米二氧化钛 GB/T 7744-2023 工业氢氟酸 GB/T 16400-2023 绝热用 硅酸铝棉及其 制品 GB/T 23963-2023 工业用二乙胺 GB/T 23365-2023 钴酸锂 电化学性能测试 首次放电比容量 及首次 充放电效率测试方法 GB/T 23965-2023 工业用 一 异丙胺 GB/T 23962-2023 工业用 一 乙胺 GB/T 23961-2023 低碳脂肪 胺 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 43131-2023 人造金刚石磁化率测定方法 GB/T 43176-2023 氯虫苯 甲酰胺悬浮剂 GB/T 43178-2023 氰氟虫腙 原药 GB/T 43175-2023 丙硫菌 唑 原药 GB/T 43172-2023 精草铵 膦 GB/T 22614-2023 烯草酮 GB/T 22621-2023 霜霉威 GB/T 43098.1-2023 水处理 剂分析 方法 第 1 部分:磷含量的测定 GB/T 6324.12-2023 有机化工产品试验方法 第 12 部分:有机液体化工产品微量汞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GB/T 43093-2023 镍锰酸 锂 电化学性能测试 首次放电比容量 及首次 充放电效率测试方法 GB/T 43094-2023 工业用反式 -1- 氯 -3,3,3- 三氟丙烯 [HCFO-1233zd(E)] GB/T 43091-2023 粉末抗压强度测试方法 GB/T 43090-2023 三氯化钌 GB/T 43086-2023 塑料 聚合物分散体 筛余物 的测定 GB/T 1630.2-2023 塑料 环氧树脂 第 2 部分 : 试样制备和交联环氧树脂的性能测定 GB/T 43084.2-2023 塑料 含氟聚合物分散体、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 2 部分 : 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43085-2023 塑料 聚合物分散体 游离甲醛含量的测定 GB/T 43084.1-2023 塑料 含氟聚合物分散体、模塑和挤出材料 第 1 部分 : 命名系统和分类基 础 GB/T 31819-2023 液体氟橡胶涂敷脱硫后烟囱耐蚀作业技术规范 GB/T 18950-2023 橡胶和塑料软管 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法 颜色、外观和其他物理性能变化的测定 GB/T 20688.4-2023 橡胶支座 第 4 部分:普通橡胶支座 GB/T 10541-2023 近海 停泊排吸油 橡胶软管 GB/T 8289-2023 浓缩天然胶乳 氨保存离心 或膏化胶乳 规格 GB/T 2678.6-2023 纸、纸板和纸浆 水溶性硫酸盐的测定 GB/T 22904-2023 纸、纸板和纸浆 总氯和 有机氯的测定 GB/T 462-2023 纸、纸板和纸浆 分析试样水分的测定 GB/T 42992.1-2023 化学品 评价废水中排放化学物质的生物降解性的模拟试验 通则 GB/T 13664-2023 低压灌溉用硬聚氯乙烯( PVC-U )管材 GB/T 20221-2023 无压埋地排污、排水用硬聚氯乙烯( PVC-U )管材 GB/T 10002.1-2023 给水用硬聚氯乙烯( PVC-U )管材 GB/T 10802-2023 通用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 GB/T 22789.2-2023塑料制品 硬质聚氯乙烯板(片)材 第2部分:厚度1mm以下片材的分类、尺寸和性能GB/T 3728-2023 工业用乙酸乙酯 GB/T 12598-2023 塑料 离子交换树脂 渗磨圆球率和磨后圆球率的测定 GB/T 43019.5-2023 塑料薄膜和薄片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第 5 部分:压力传感器法 GB/T 43019.7-2023 塑料薄膜和薄片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第 7 部分:钙腐蚀法 GB/T 43014-2023 聚酰亚胺超短纤维 GB/T 43015-2023 合成纤维 短纤维干热收缩率试验方法 GB/T 43016-2023 人造革合成革试验方法 表面褶皱的测定和评价 GB/T 43013-2023 化学纤维 动态弹性模量的测定 声脉冲传播法 GB/T 43011-2023 纸、纸板和纸制品 氯丙醇含量的测定 GB/T 43012-2023 纸浆 纤维素纳米晶体中硫元素和 硫酸半酯含量 的测定 GB/T 10002.2-2023 给水用硬聚氯乙烯( PVC-U )管件 GB/T 43005-2023 给水用连续玻纤带缠绕增强聚乙烯复合管 GB/T 43004-2023 发制品 柔顺性试验方法 GB/T 22789.1-2023 塑料制品 硬质聚氯乙烯板(片)材 第 1 部分:厚度 1mm 及以上板材的分类、尺寸和性能 GB/T 13217.5-2023 油墨干燥检验方法 GB/T 26203-2023 纸和纸板 内结合 强度的测定( Scott 型) GB/T 3683-2023 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油基或水基流体适用的钢丝编织增强液压型 规范 GB/T 8297-2023浓缩天然胶乳 氢氧化钾(KOH)值的测定GB/T 26518-2023 高分子增强复合防水片材 GB/T 1458-2023 纤维缠绕增强复合材料环形试样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GB/T 2404-2023 氯苯 GB/T 23671-2023 2- 羟基 -6- 萘 甲酸 GB/T 23964-2023 工业用三乙胺 GB/T 43177-2023 氯虫苯 甲酰胺原药 GB/T 43180-2023 氰氟虫腙 悬浮剂 GB/T 43179-2023 农药 N,N- 二甲基甲酰胺不溶物测定方法 GB/T 43174-2023 农药种子处理制剂附着性测定方法 GB/T 3780.30-2023 炭黑 第 30 部分:高温挥发物的测定 热重法 GB/T 39482.1-2023涂漆和未涂漆金属试样的电化学阻抗谱(EIS) 第1部分:术语和定义GB/T 43117-2023 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 GRP )管 湿态或干 态条件 下环蠕变性能的测定 GB/T 43116-2023 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 包括缩减和扩展认证的复合材料标准认证方案 GB/T 43114-2023 硬炭 GB/T 43111-2023 炭素 材料 疲劳试验 轴向力控制方法 GB/T 43108-2023染料 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的测定 重量法和光度法GB/T 3729-2023 工业用乙酸正丁酯 GB/T 23966-2023 工业用二异丙胺 GB/T 6027-2023 工业用正丁醇 GB/T 19590-2023 纳米碳酸钙 GB/T 30200-2023 橡胶塑料注射成型机能耗检测方法 轻工纺织标准(10个)GB/T 29493.3-2023 纺织染整助剂中有害物质的测定 第 3 部分:有机锡化合物的测定 GB/T 32614-2023 户外运动服装 冲锋衣 GB/T 43007-2023 床垫硬度等级分布测试与评价方法 GB/T 43006-2023皮革和毛皮 微生物降解性的测定GB/T 43008-2023 皮革 化学试验 关键化学物质的测试指南 GB/T 32023-2023 鞋类 整鞋试验 方法 屈挠部位刚度 GB/T 42999-2023 家用纺织品 织物遮光性的测定 照度计法 GB/T 43001-2023 鞋类 帮面试验方法 耐橡胶摩擦性 GB/T 29493.9-2023 纺织染整助剂中有害物质的测定 第 9 部分:丙烯酰胺类物质的测定 GB/T 29493.4-2023 纺织染整助剂中有害物质的测定 第 4 部分:多环芳烃化合物( PAHs )的测定 电力半导体标准(175个)GB/T 22389-2023高压直流换流站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GB/T 43451-2023配电网运营评价导则GB/T 43532-2023核电厂仪表和控制系统网络安全防范管控GB/T 43524.1-2023水下设备 第1部分:额定电压3 kV(Umax=3.6 kV)至30 kV(Umax=36 kV)电源连接器、贯穿装置和跨接线组件GB/Z 43510-2023集成电路TSV三维封装可靠性试验方法指南GB/T 13603-2023船舶蓄电池装置GB/T 43536.2-2023三维集成电路 第2部分:微间距叠层芯片的校准要求GB/T 28511.2-2023平面光波导集成光路器件 第2部分:基于阵列波导光栅(AWG)技术的密集波分复用(DWDM)滤波器GB/T 20186.3-2023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 第3部分:改性聚碳酸酯GB/T 43556.2-2023光纤光缆线路维护技术 第2部分:使用光学监测系统的地埋接头盒浸水监测GB/T 43556.1-2023光纤光缆线路维护技术 第1部分:基于泄漏光的光纤识别GB/T 43536.1-2023三维集成电路 第1部分:术语和定义GB/T 43107-2023 核电站仪表 引压用 不锈钢无缝钢管 GB/T 43092-2023 锂 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高温性能测试方法 GB/T 43089-2023 高盐水浓缩电渗析器 GB/T 7894-2023 水轮发电机基本技术要求 GB/T 5169.34-2023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 第 34 部分:着火危险评定导则 起燃性 试验方法概要和相关性 GB/T 5169.33-2023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 第 33 部分: 着火危险评定导则 起燃性 总则 GB/T 17701-2023 设备用断路器( CBE ) GB/T 30845.1-2023 高压岸电连接系统( HVSC 系统)用插头、插座和船用耦合器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 GB/T 15166.2-2023 高压交流熔断器 第 2 部分:限流熔断器 GB/Z 43029-2023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及其成套设备 能效 GB/Z 43030-2023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网络安全 GB/T 43028-2023 甩负荷设备( LSE )的特殊要求 GB/T 20638-2023 步进电动机通用技术规范 GB/T 19212.1-2023 变压器、电抗器、电源装置及其组合的安全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和试验 GB/T 6451-2023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 GB/T 10401-2023 永磁式直流力矩电动机通用技术规范 GB/T 1985-2023 高压交流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 GB/T 12974.2-2023 交流电梯电动机通用技术条件 第 2 部分:永磁同步电动机 GB/T 12974.1-2023 交流电梯电动机通用技术条件 第 1 部分:三相异步电动机 GB/T 1032-2023 三相异步电动机试验方法 GB/T 4587-2023半导体器件 分立器件 第7部分:双极型晶体管GB/T 34667-2023 电动平衡车通用技术条件 GB/T 15651.6-2023半导体器件 第5-6部分:光电子器件 发光二极管GB/T 12113-2023 接触电流和保护导体电流的测量方法 GB/T 42710.2-2023 家用和类似用途直流插头插座 第 2 部分:型式尺寸 GB/T 43188-2023 发电机设备状态评价导则 GB/T 43061-2023 半导体集成电路 PWM 控制器测试方法 GB/T 11313.58-2023 射频连接器 第 58 部分: SBMA 系列盲插射频 同轴连接器 分规范 GB/T 4937.26-2023 半导体器件 机械和气候试验方法 第 26 部分:静电放电( ESD )敏感度测试 人体模型( HBM ) GB/Z 43036-2023 旋转电机 定子成型绕组端部振动的测量 GB/T 43040-2023 半导体集成电路 AC/DC 变换器测试方法 GB/Z 20833.5-2023旋转电机 绕组绝缘 第5部分:重复冲击电压下局部放电起始电压的离线测量GB/T 42710.1-2023 家用和类似用途直流插头插座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 DL/T 1108-2023电力工程项目编号及产品文件管理规定DL/T 5022-2023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规程DL/T 5033-2023交流架空输电线路对电信线路危险和干扰影响防护设计规程DL/T 5034-2023电力工程水文地质勘测技术规程DL/T 5076-2023 220kV及以下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程DL/T 5430-2023无人值班变电站远方监控中心设计规程DL/T 5461.17-2023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 第17部分 噪声治理部分NB/T 11309-2023电力规划经济分析设计规程NB/T 11310-2023电力无线局域网设计规程NB/T 11311-2023环形截面混凝土电杆结构设计规程NB/T 11312-2023高海拔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NB/T 11313-2023 35kV重覆冰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程NB/T 11314-2023输电线路共享铁塔设计规程NB/T 11315-2023变电站辅助控制系统设计规程NB/T 25018-2023核电厂常规岛与辅助配套设施可靠性数据管理导则NB/T 11308-2023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小型固定式发电系统 性能测试方法NB/T 11307.1-2023电力设备与材料着火危险评定导则 第1部分:总则NB/T 11306-2023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滤波器用电抗器NB/T 11301-2023直流充电接口电路模拟器技术条件NB/T 11300-2023交流充电接口电路模拟器技术条件NB/T 11298-2023风电机组优化效果评估方法NB/T 11297-2023直流蒸发器核电机组水汽回路清洁控制技术要求NB/T 11296-2023核电厂汽轮机数字电液控制系统维修导则NB/T 11295-2023核电厂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外包覆钢筋混凝土管道技术规程DL/T 5864-2023柔性直流输电换流阀现场交接试验规程DL/T 5294-2023火力发电建设工程机组调试技术规范DL/T 5113.15-2023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第15部分:安全监测工程DL/T 2681-2023电力勘测设计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规范DL/T 2680-2023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规范DL/T 2679-2023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规范DL/T 2678-2023架空输电线路防鸟挡板技术规范DL/T 2677-2023电力用绝缘隔板技术规范DL/T 2676-2023水电调度运行指标计算方法DL/T 2675-2023高压直流系统调度运行规程DL/T 2674-2023新能源高占比电力系统规划阶段电网方式选取技术规范DL/T 2673-2023电力系统网源协调复核性试验导则DL/T 2672-2023电力系统仿真用负荷模型建模技术要求DL/T 2671-2023电力系统仿真用电源聚合等值和建模导则DL/T 2670-2023电力系统电压支撑强度计算规范DL/T 2669-2023电力系统惯量支撑和一次调频能力技术要求DL/T 2668-2023电力系统调峰能力评价技术规范DL/T 2667-2023电力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实施指南DL/T 2663-2023高压直流保护试验装置通用技术条件DL/T 2662-2023燃煤发电机组供热改造技术条件DL/T 2660-2023煤粉锅炉燃烧调整试验技术导则DL/T 2659-2023电站高加三通阀选型导则DL/T 2658-2023快速动态响应同步调相机技术规范DL/T 2657-2023发电厂供热管网腐蚀与结垢控制导则DL/T 2656-2023用于供热的引射混流装置选型和验收导则DL/T 2655-2023发电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指南DL/T 2654-2023水电站设备检修规程DL/T 2653-2023柔性直流电网安全稳定分析导则DL/T 2652-2023带电作业用便携式升降装置DL/T 2651-2023配电带电作业人员高空救援技术导则DL/T 2650-2023电力工程接地金属材料技术监督导则DL/T 2649-2023串联变压器继电保护技术导则DL/T 2648-2023精准切负荷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技术规范DL/T 2647-2023智能变电站配置文件运行管控系统技术规范DL/T 2646-2023数模一体继电保护试验装置技术规范DL/T 2645-2023配电网分布式保护技术规范DL/T 2644-2023火电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指标DL/T 2643-2023火电厂末端废水零排放系统性能试验导则DL/T 2642-2023燃煤电厂袋式除尘器滤袋全寿命周期管理技术导则DL/T 2641-2023宽频电压测量装置选用导则DL/T 2640-2023电力设备剩磁检测及工频去磁现场试验技术导则DL/T 2639-2023变电站间隔内设备集成式接线试验方法DL/T 2638-2023火力发电厂间接空冷系统运行导则DL/T 2637-2023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现场试验规范DL/T 2636-2023柔性直流输电运行人员控制系统监控功能规范DL/T 2635-2023直流输电用直流耦合电容器及电容分压器用技术条件DL/T 2634-202335kV及以下陶瓷电容传感器型局部放电监测装置技术规范DL/T 2633-2023柔性直流换流器用直流电容器技术导则DL/T 2632-2023电容器放电线圈运维规程DL/T 2631-2023城市综合管廊内电力电缆线路技术要求DL/T 2630-2023电力电缆线路用接地箱技术规范DL/T 2629-2023电能计量设备用磁开关传感器技术规范DL/T 2628-2023水电站水工建筑物缺陷管理规范DL/T 2627.1-2023输变电设备状态预测技术导则 第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DL/T 2599.9-2023电力变压器用组部件和原材料选用导则 第9部分:吸湿器DL/T 2475.2-2023电气设备电压暂降及短时中断耐受能力测试技术规范 第2部分: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DL/T 2025.6-2023电站阀门检修导则 第6部分:安全阀DL/T 1766.7-2023水氢氢冷汽轮发电机检修导则 第7部分:附属系统检修DL/T 1766.6-2023水氢氢冷汽轮发电机检修导则 第6部分:励磁系统检修DL/T 1663-2023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在线监视和智能诊断技术导则DL/T 1523-2023同步发电机进相试验导则DL/T 1476-2023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DL/T 1317-2023火力发电厂焊接接头超声衍射时差检测技术规程DL/T 1282-2023火力发电厂气相缓蚀剂技术要求DL/T 1270-2023火力发电建设工程机组甩负荷试验导则DL/T 1269-2023火力发电建设工程机组蒸汽吹管导则DL/T 1268-2023三相组合电力互感器使用技术规范DL/T 1228-2023电能质量监测装置运行规程DL/T 1215.3-2023链式静止同步补偿器 第3部分:控制保护监测系统DL/T 1209.4-2023电力登高作业及防护器具技术要求 第4部分:复合材料快装脚手架DL/T 1209.3-2023电力登高作业及防护器具技术要求 第3部分:升降型检修平台DL/T 1209.2-2023电力登高作业及防护器具技术要求 第2部分:拆卸型检修平台DL/T 1209.1-2023电力登高作业及防护器具技术要求 第1部分:抱杆梯、梯具、梯台及过桥DL/T 1197-2023水轮发电机组状态在线监测系统技术条件DL/T 1190-2023绝缘穿刺线夹DL/T 1127-2023等离子体点火系统设计与运行导则DL/T 1092-2023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DL/T 1066-2023水电站设备检修管理导则DL/T 1005-2023高温单辊碎渣机DL/T 970-2023大型汽轮发电机非正常及特殊运行及维护导则DL/T 906-2023仓泵进、出料阀DL/T 850-2023电站配管DL/T 759-2023连接金具DL/T 756-2023悬垂线夹DL/T 752-2023火力发电厂异种钢焊接技术规程DL/T 735-2023大型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动态特性的测量及评定DL/T 726-2023电力用电磁式电压互感器使用技术规范DL/T 725-2023电力用电流互感器使用技术规范DL/T 689-2023输变电工程液压压接机DL/T 678-2023电力钢结构焊接通用技术条件DL/T 653-2023高压并联电容器用放电线圈使用技术条件DL/T 616-2023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与支吊架维修调整导则DL/T 567.4-2023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 第4部分:入炉煤的采取和制备方法DL/T 543-2023火电厂水处理设备验收导则DL/T 536-2023交流耦合电容器及电容分压器使用技术条件DL/T 438-2023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DL/T 369-2023电站锅炉管内压蠕变试验方法DL/T 347-2023T型线夹DL/T 346-2023设备线夹DL/T 327-2023步进式垂线坐标仪DL/T 326-2023步进式引张线仪DL/T 298-2023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电晕检测与评定导则DL/T 297-2023汽轮发电机合金轴瓦超声检测DL/T 296-2023火电厂烟气脱硝技术导则DL/T 277-2023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保护整定技术规程能源标准(9个)GB/T 43129-2023 现代化煤矿评价方法 GB/T 29721-2023 商品煤质量 流化床气化用煤 GB/T 25211-2023 兰 炭产品 分类及质量要求 GB/T 446-2023 全精炼石蜡 GB/T 8026-2023 石油蜡和石油脂滴熔点测定法 GB/T 2539-2023 石油 蜡 熔点的测定 冷却曲线法 GB/T 43219-2023 移动煤流机械化 采样系统检查导则 GB/T 43218-2023 煤炭 测硫仪 性能验收导则 GB/T 43220-2023 固体生物质燃料中砷的测定方法 机械车辆标准(32个)GB/T 15371-2023 往复式内燃机 曲轴轴系扭转振动评定方法 GB/T 14097-2023 往复式内燃机 噪声限值 GB/T 23337-2023 内燃机 进、排气门 技术条件 GB/T 7184-2023 往复式内燃机 振动评定方法 GB/T 20787-2023 往复式内燃机 结构噪声测量方法 GB/T 34668-2023 电动平衡车安全要求及测试方法 GB/T 26949.24-2023工业车辆 稳定性验证 第24部分:越野型回转伸缩臂式叉车GB/T 43080.3-2023 通风机 通风机效率等级 第 3 部分:不含驱动装置最高转速时的通风机 GB/T 21269-2023 冷室压铸机 GB/T 25368-2023 柴油机电控 共轨系统 高压供油泵总成 GB/T 7679.1-2023 矿山机械术语 第 1 部分:采掘设备 GB/T 27930-2023 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动汽车之间的数字通信协议 GB/T 13552-2023 汽车多楔带 GB/T 43211-2023软木粒机械筛分测定粒度的试验方法GB/T 43192.1-2023 道路车辆 牵引车和挂车电气连接的数字信息交互 第 1 部分 :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GB/T 43191-2023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 桩现场 检测仪 GB/T 13750-2023 振动沉拔桩机 安全操作规程 GB/T 18487.1-2023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 GB/T 20234.4-2023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 4 部分:大功率直流充电接口 GB/T 33014.11-2023 道路车辆 电气 / 电子部件对窄带辐射电磁能的 抗扰性 试验方法 第 11 部分:混响室法 DB41/T 2486-2023叉车维护保养与自行检查规范GB/T 26949.17-2023工业车辆 稳定性验证 第17部分:牵引车、货物及人员载运车GB/T 16739.1-2023 汽车维修业经营业务条件 第 1 部分:汽车整车维修企业 GB/T 16739.2-2023 汽车维修业经营业务条件 第 2 部分:汽车综合小修及专项维修业户 GB/T 17909.1-2023 起重机 操作手册 第 1 部分:通则 GB/T 26949.21-2023工业车辆 稳定性验证 第21部分:操作者位置起升高度大于1 200 mm的拣选车NB/T 33017-2023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运营服务系统技术规范NB/T 11305.2-2023电动汽车充放电双向互动 第2部分:有序充电NB/T 11305.1-2023电动汽车充放电双向互动 第1部分:总则NB/T 11304-2023电动汽车顶部接触式充电站设计规范NB/T 11303-2023电动汽车顶部接触式充电设备技术规范NB/T 11302-2023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及运营平台信息安全技术规范其他标准(1个)GB/T 42997-2023 家具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量标识 Get√小技巧:在仪器信息网APP里,可以免费下载上述标准→↓ 扫码到APP免费下载 目前仪器信息网资料库 有近80万篇资料,内容涉及检测标准、物质检测方法/仪器应用、仪器操作/仪器维护维修手册、色谱/质谱/光谱等谱图。资料库每月有20多万人访问,上万人下载资料,诚邀您分享手头上的资源,与人分享于己留香!
  • 资助1500万元!“重型车辆氨氢融合零碳动力系统基础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为推动面向国家碳中和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拟设立“重型车辆氨氢融合零碳动力系统基础研究”专项项目,针对重型车用氨氢融合燃料及其高效近零排放的核心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我国实现重型运输装备的碳中和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  一、科学目标  本专项项目旨在围绕氨氢融合燃料和热、电复合动力系统,探索相关化学反应动力学、流体动力学、热力学和系统动力学的协同机制,建立氨氢融合燃料复合动力系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解决车用氨燃料点火难、燃烧慢及动态控制复杂等问题,为重型运载车辆氨氢融合燃料复合动力系统零碳排放技术创新与应用奠定基础。  二、拟资助方向  (一)氨氢燃料融合、发动机燃烧、排放物生成及后处理全过程的化学反应动力学。阐明氨车载制氢、氨氢融合燃料燃烧及有害排放物(NOx、NH3等)生成与净化机理,形成新型发动机设计理论和方法。  (二)氨氢融合动力系统中的多相多组分非稳态流体动力学。揭示氨氢融合燃料喷雾、相变机理以及混合流动规律,建立跨临界、多相多组分流体动力学模型,实现非稳态条件下燃料与空气混合的精确控制。  (三)重型车辆氨氢融合热电复合高效动力系统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及其动态控制方法。阐明多源能量在动态条件下的调配与控制机制,建立车用高效氨氢多源复合动力系统设计理论与协同控制方法。  三、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本专项项目资助期限为5年,项目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拟资助1项,直接费用为1500万元。  四、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资格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本专项项目从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获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的范围。  2.申请人和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3.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书报送时间为2022年4月15日—4月21日。  2.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专项项目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本专项项目旨在紧密围绕指南公布的科学目标集中国内优势研究团队进行协同攻关,申请人应针对拟资助研究方向具体阐述拟开展的研究内容、方案及资金预算。同时要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各研究方向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项目整体研究与各研究方向的科学目标实现路径,各研究方向间涉及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应进行共享。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选择“T01”。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5)本专项项目的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5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  (6)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7)专项项目资金管理采用预算制。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依托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审核。  3.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2年4月21日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  4.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联系电话:010-62328382。  (四)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专项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每年应举办一次项目年度学术交流会,并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2022年3月15日
  • 水力发电系统如何保障居民用电稳定?这三个位置是关键
    水力发电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本质是将水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利用水位高低落差产生具有冲击力的水流,在水流的冲击作用下带动装置中的水轮机旋转,再由发电机转化为电能。此时发出的电力由于电压较低,无法输送给距离较远的用户,因此就需要变压器将电压增高,最后将适合家庭应用的电压输送到各个家庭。水力发电产生的电能要及时输送到千家万户为保证整个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营定时巡检必不可少选择一款省时省力省心的检测工具尤为重要今天小菲就来给大家推荐几款在电气系统的重要位置检测时比较适合的FLIR产品1预防性检测变压器,避免停机风险电力变压器主要用于输配电线路,改变交流电压大小以适应不同用户的需要。它是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中主变高压套管是变压器中重要且容易出问题的部件。如何才能快速扫描检测繁多的变压器套管,FLIR T800系列热像仪是个不错的选择!拥有它,检测人员可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检测,及时发现潜在隐患,避免突然停机。FLIR T860拍摄到变压器套管将军帽发热异常FLIR T860拥有卓越的测量精度,其热灵敏度为30℃时<40 mK(24°镜头),搭配640×480像素的红外分辨率,能生成清晰的热图像。其还可搭载FLIR FlexView双视场镜头,无需更换镜头就可以瞬间从广域视场切换到长焦视场,在远距离和近距离检测中都能获得优质的热图像,检测人员可站在安全距离范围内放心检测!2看见高压局放的声音,保障输电稳定高压电气设备的局部放电对绝缘设备的破坏要经过长期、缓慢的发展过程才能显现。通常情况下局部放电是不会立刻造成绝缘体穿透性击穿,但是却有可能使机电介质的局部发生损坏。如果局部放电存在的时间过长,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导致绝缘装置的电气强度下降,对于高压电气设备来讲是一种隐患。为了保障输电过程稳定,电力巡检员们需要定期对高压设备进行检查,FLIR Si124系列声像仪是个不错的巡检助手!Si124内置124个麦克风,其接收频率范围在2kHz至65kHz(范围可调整),涵盖了较宽范围的可听声和超声波,这样工作人员可以轻松过滤掉工作环境中的背景噪声,大面积扫描检测到更远距离的高压电力电气设备的常见故障,比如表面放电、浮动放电和空气中放电,让用户能够准确地查明声音来源,区分问题,定位故障!2巡查变电站设备,保证用电安全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的流向和调整电压的电力设施。为了把水能转换的电能输送到较远的地方,必须把电压升高,变为高压电,到用户附近再按需要把电压降低,这种升降电压的工作靠变电站来完成。作为用电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变电站的巡检尤为重要,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可能导致产生的电能浪费,严重的还会引发爆炸事故。为了保证用电安全,变电站的日常巡检必不可少!FLIR Exx系列高级红外热像仪(除E54外),配备了UltraMax 高清图像增强技术,集成一键式电平/跨度区域调节功能,让热图像拥有更高的对比度,用户可以查看更多图像细节,因此能够帮助您发现异常热点,排查电气系统故障,在造成严重损坏前预防问题。其还能够搭配使用FlexView双视场镜头,让用户实现了瞬间从广域视场切换到长焦视场而无需更换镜头,不仅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还能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一举多得!双视场镜头一秒切换,快速检测目前我国已形成十三大水电基地未来常规水电开发重点在云南、四川、西藏等西南地区主要集中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水电基地为了保证水力发电产生的电能不浪费变电、输电和用电的过程要减少故障
  • 工业型防爆除湿器,电力换流站蓄电池室防爆除湿装置
    工业型防爆除湿器,电力换流站蓄电池室防爆除湿装置【新闻导读】高压换流站是整个电力供电系统中将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或者将直流电变换为交流电的转换,并达到电力系统对于安全稳定及电能质量的要求而建立的的一个站点,也是电能传输、转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其运行是否正常直接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灵活和经济运行!雨季来临之际,高压换流站的防潮除湿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内容 其中,蓄电池室或锂电池室则是整个高压换流站防潮除湿工作的关键场所!  目前,大部分高压换流站蓄电池室或锂电池室都配置有玻璃窗、轴流风机和百叶窗等,通过通风散热的方式来降低其室内的温度,但对蓄电池室或锂电池室的防潮防湿效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南方地区垢梅雨季节即使蓄电池室或锂电池室的门窗都关闭好了,但潮湿的空气是无孔不入的,百叶窗的存在则会使室外大量的潮湿空气源源不断的侵入蓄电池室或锂电池室,势必会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和危害!  据相关测试表明,在梅雨季节里南方地区很多高压换流站的蓄电池室或锂电池室内环境湿度高达80%RH甚至90%RH以上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是很容易形成凝露现象的,常常引起蓄电池或锂电池柜内电气设备的漏电或放电,严重的甚至还有可能造成火灾与爆炸。另外,蓄电池室或锂电池室内电气设备长时间受到潮湿空气的侵害,极易造成各种金属材料严重锈蚀,最为直接的危害是造成开关柜拒动,以及及影响刀闸的正常操作。  那么,如何做好高压换流站蓄电池室或锂电池室的防潮防湿措施呢?根据每个高压换流站蓄电池室或锂电池室空间的大小,以及湿度的高低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安装与之相匹配的正岛BCFZD-8240C换流站蓄电池室除湿器及BCFZD系列工业型防爆除湿器,随时对室内空气进行快速有效除湿,即可避免出现湿度过高或空气过于潮湿的情况,那么以上所述的种种问题也就不会发生,从而确保了高压换流站蓄电池室或锂电池室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正岛BCFZD-8240C换流站蓄电池室除湿器及BCFZD系列工业型防爆除湿器是通过特殊防爆技术加工处理,可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石油、化工、医药、加工制造、生物等存在ⅡA、ⅡB级,T1~T4组可燃性气体、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的易引发爆炸的危险场所,本系列产品执行标准如下:  ◎GB3836.1-2010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   ◎GB3836.2-2010爆炸性环境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   ◎GB3836.4-2010爆炸性环境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   ◎GB3836.9-2006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9部分:浇封型“m”   ◎GB3836.15-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5部分:危险场所电气安装(煤矿除外)。  欢迎您查询工业型防爆除湿器,电力换流站蓄电池室防爆除湿装置的详细信息!防爆除湿器的种类有很多,不同品牌的防爆除湿器价格及应用范围也会有细微的差别,而正 岛 电 器将会为您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全面的售后服务。 正岛BCF-8240C及BCF系列防爆工业除湿器技术参数与选型参考:产品型号除湿量(l/d)适用面积(㎡)功率(w)电源(v/Hz)尺寸(mm)净重(kg)BCFZD-890C90100-1501700220/50480*430*97050BCFZD-8138C138150-2002000220/50480*430*110058BCFZD-8168C168180-2402800380/50605*410*1650126BCFZD-8240C240240-3604900380/50770*470*1650160BCFZD-8360C360360-4807000380/501240*460*1700200BCFZD-8480C480480-6009900380/501240*460*1750230  正岛BCFZD-8240C换流站蓄电池室除湿器及BCFZD系列工业型防爆除湿器的防爆处理,主要有哪些地方呢?总结起来有三条:  1、防爆除湿器工艺制作,除湿器的主要系统是制冷循环系统。各制冷系统的转换管路须采用紫铜焊接。如其中有外购部件,也必须符合相应的防爆等级要求,才能用于部件组装   2、防爆除湿器主要的外部空气循环系统,主要包括风机,而风机中的电机,也必须符合相应的防爆等级要求。风扇电机须符合GB3836.2-8.3和GB3836.9-90有关要求。  3、防爆除湿器的各种连接线及电源线,必须符合阻燃标准 防爆接线盒内的电路接头及本安电路的接头必须焊接并使用安全接线帽。  4、防爆除湿器的金属外壳及机架,必须做安全接地保护措施。电缆或数据线如有屏蔽层,必须单独接地。  综上所述:南方地区梅雨季节来临之际,及早做好高压换流站蓄电池室或锂电池室的防潮除湿工作是刻不容缓的 最为简捷有效的方法无疑就是配置相应的正岛BCFZD-8240C换流站蓄电池室除湿器及BCFZD系列工业型防爆除湿器来进行除湿,只要将其室内的湿度控制在45-65%RH左右,即可达到最为佳的防潮除湿效果,只在设备运转正常,高压换流站蓄电池室或锂电池室就不用再担心潮湿问题!  如果在高压换流站的蓄电池室或锂电池室内安装一套集中控制系统,根据室内湿度大小自动开启或关闭窗户与正岛BCFZD-8240C换流站蓄电池室除湿器及BCFZD系列工业型防爆除湿器,那么这样对于蓄电池室或锂电池室的防潮除湿和通风散热的效果就更好了。以上关于工业型防爆除湿器,电力换流站蓄电池室防爆除湿装置的全部新闻资讯报道是正 岛 电 器提供的,仅供大家参考!
  • 中国石油主导编制的能源系统国际标准发布
    11月20日,IEEE(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标准协会正式发布了IEEE国际标准——《能源市场仿真框架》。该标准是IEEE标准协会能源数字化工作组主导编制并发布的第一项标准,中国石油规划总院为工作组主席单位。能源市场仿真技术可以模拟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运行情况,帮助研究人员识别潜在问题并改进系统的可靠性。仿真技术有助于减少能源系统的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更好的满足未来能源的需求;还可以帮助政府、能源公司和投资者做出明智的决策。能源仿真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包括风能和太阳能系统、电力系统、电动车辆充电基础设施以及环境影响评估等。该标准建立了能源市场仿真技术框架,并规范其技术特点和数据要求,用于指导能源市场仿真技术的设计、开发、测试与应用,是能源产品仿真技术的“通用规则”和“通用语言”,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力。能源仿真技术的发展标志着我们正迈向更可持续的能源未来。技术的进步帮助我们更好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为这颗绿色星球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 温州率先应用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
    近日,由国网温州供电公司自主研发的固定污染源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正式投用,用于碳排放核算计量。这是全省首个接入电力调度自动控制系统(AGC)的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可应用于10万千瓦以下小型火力发电厂,预计减少碳排放量10%以上。据悉,该监测系统的核心组件为气体分析仪,采用国内自主可控产品,测量响应速度小于10秒,测量误差小于±1%,为发电企业参与碳资源管理和碳交易市场提供前瞻探索和数智支撑。通过在烟气排放口安装二氧化碳排放激光分析仪,该系统可根据烟气的温度、压力、流速、湿度等参数,对排放率、排放总量等数据进行准确统计,并将数据传输模块与供电企业电力调度控制平台相连接,通过计算机对发电厂的机组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并利用电力调度自动控制系统调整机组的发电功率,从而实现碳排放的低碳优化目标。“项目成功应用后,我们可以通过调度控制系统获取火电机组的二氧化碳排量数据,从而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该技术的应用预计能够降低发电企业生产成本5%以上。”国网温州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系统能够将连续采集到的二氧化碳浓度同步传送至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相关部门可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实时了解碳排放情况,使得监管更加高效便捷。据介绍,作为省内垃圾发电厂数量最多的地区,近年来,温州在碳检测闭环管控和低碳调度方面进行前瞻探索,为全省甚至全国提供了有效范例。下阶段,该技术将被积极推广应用,有助于推动电网在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等五个方面全面提升,逐步实现“安全-经济-低碳”均衡发展。
  • 维萨拉 Optimus™ DGA 监测系统 OPT100 为 Fingrid 提供有关变压器故障产生
    确保变压器的状态和运行正常十分重要,因为它们是电力传输和分配的基础。如果变压器出现故障,故障点的温度可能会急剧上升(具体取决于故障的类型),而这会导致变压器中开始出现故障气体。芬兰输电系统运营商 Fingrid Oyj 购买了维萨拉 Optimus™ DGA 监测系统 OPT100,用于监测变压器中的故障产生气体浓度。Fingrid Oyj 是一家输电系统运营商,其职责是确保芬兰的电力供应不受干扰。Fingrid 通过主电网(也称为高压电网或电力系统“公路”)将电力从生产设施输送给行业客户和电力公司,从而保障能源供应。我们开发了可测量变压器气体的维萨拉 Optimus™ DGA 监测系统 OPT100 溶解气体分析仪。它可用于测量主要故障产生气体及含量。如果故障产生气体分析仪能够测量此类气体,这会成为优点。变压器中故障区域的温度以及与之接触的材料会影响所生成气体的类型和气体量。我们通常可以通过气体推断变压器的故障类型及故障的严重程度,并且将有机会由此解决故障问题。减少对变压器的查看次数Juha Mertanen2020 年,芬兰输电系统运营商 Fingrid 投资了用于变压器的新型故障产生气体分析仪。“我们的部分故障产生气体分析仪当时即将达到使用寿命,我们组织了一次招标来采购用于更换的分析仪。最终,我们选择了维萨拉 Optimus DGA 监测系统 OPT100 气体分析仪。它们符合我们的技术要求,而且我们早前就使用过该产品,并且使用体验良好。”Fingrid Oyj 相关事务专家 Juha Mertanen 说道。Fingrid 的长期合作伙伴 Omexom 为发电、输电和配电提供建设、安装和维护服务。事实证明,维萨拉、Omexom 和 Fingrid 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实现有效运营,因为每家公司都为该项目贡献了自己的专业知识。Omexom 于 2020 年 10 月采购了溶解气体分析仪,并将其安装到了变压器中。Otso TakalaOmexom 的项目经理 Otso Takala, OmexomOtso Takala 表示,他们在项目的不同阶段都得到了维萨拉专业人员的鼎力支持。“我们迅速地从维萨拉的专业人员处获得了所需的产品信息。我们的团队参加了有关溶解气体分析仪安装的在线培训,在安装过程中,与维萨拉团队进行了讨论。整个过程很顺利。”Takala 解释道。OPT100 溶解气体分析仪在 Fingrid 的变压器状态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能够不断提供变压器中故障产生气体浓度的新信息。因此,在较为早期的阶段就能检测出变压器的变化,甚至可以实现实时检测。“这种故障产生气体不会导致变压器的运行变得复杂。但是,它们是某些变化的征兆。我们需要确定气体量的增加不会给变压器的运行带来危险。”Mertanen 解释道。每个变压器都是独立的装置他指出,变压器是独立的装置,每个变压器产生气体的方式略有不同。因此,变压器没有通用的绝对临界值可用于评估变化的重要程度。“了解变压器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并识别变化至关重要。故障产生气体分析仪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转折点,我们可以借此评估导致变化产生的原因。例如,与正常运行负载情况相关的外部事件可能会改变变压器的运行状况。”过去,我们通过每年从变压器中抽取几次油样并分析样品中的故障产生气体来进行监测。而新型 OPT100 溶解气体分析仪会定期提供有关变压器的准确数据。“对我们而言,能够每天获得数据当然要比分析不经常抽取的油样要好得多。尽管我们仍然需要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但是气体分析仪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发现问题。我们大幅减少了查看变压器的次数,而且节约了成本。”Mertanen 总结道。升级版 Optimus™ DGA 监测系统 OPT100 还可帮助检测空气泄漏2020 年,维萨拉推出了升级版 Optimus ™ OPT100 DGA 溶解气体分析仪,它如今还可以用于测量溶解在变压器绝缘油中的气体的总压力。利用该功能,客户可以及早发现空气泄露现象,并迅速修复故障,从而节省大量成本。我们一直在寻找能够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测量方法解决方案。这种以气体总压力测量为基础的方法准确且可持续,可解决变压器客户所面临的难题。—— 维萨拉产品经理 Teemu Hanninen Optimus ™ OPT100 DGA 溶解气体分析仪会在出厂时配备气体总压力测量解决方案,已购买该仪器的客户则可以通过软件升级获得新的测量解决方案。Omexom 简介 OMEXOM 主营能源业务,隶属于 VINCI Energies Group,该集团在 50 多个国家/地区拥有 82,500 名兢兢业业的员工。OMEXOM 提供一系列广泛的服务,涉足配电、铁路系统光纤网络、照明、电气安全和电动汽车充电站服务等领域。OMEXOM 建设、维护和保护关键基础设施,从而确保我们的现代社会能尽可能平稳地运转。VINCI Energies Group 在 2019 年的净销售额达到了 137.5 亿欧元。OMEXOM 公司在芬兰约有 300 名专业人员,在北欧共有 1600 名专业人员。 Fingrid Oyj 简介 Fingrid 是芬兰的输电系统运营商。Fingrid Oyj 致力于为客户和社会保障经济高效的可靠电力供应,并打造市场导向型未来清洁电力系统。成立于 1996 年。营收 7.89 亿欧元(2019 年)员工 380 人(2019 年)❖ Optimus™ DGA 监测系统 OPT100升级版 DGA免维护多气体 DGA 监测系统采用了可靠的方法 —— 气体总压力,用以检测密封式电力变压器中的环境空气泄漏。该方法以维萨拉科技提供支持的可靠技术为依托,诞生了 Optimus™ OPT100 这一系统。无需耗材:无需监测和更换载气或校准用气无需更换内接管或测量组件无需维修或更换固定过滤器、滤光轮、薄膜或毛细管
  • 大立红外技术研究 | 变电站数字化智能巡视系统(1)
    电力建设对社会经济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是一项重要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近年来,中国电力行业迅速发展,行业规模大幅增长,在5G、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影响下,中国电力行业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时期。数字化智能巡视系统随着“双碳”政策目标的提出,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火电进一步实施“上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水电加强全流域管理,发挥蓄能价值,保持平稳增长。与此同时,国家继续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提高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目前,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已经成为电网企业的工作重心。变电站是电网的节点,承担着电压变换、功率分配等重要功能,是电力运行安全的关键环节,随着大规模新能源的接入,变电站的控制要求和安全水平必将面临着新的挑战。—运维工作量持续增长—运行环境日趋复杂—变电站无人值守的需求关于变电站数字化智能巡视系统数字化智能巡视系统是将数字化、智能化与变电站巡检业务融合一体的技术形态,是兼顾安全、质量和效率,以“高清视频+机器人+无人机”开展设备外观和红外巡视,以“在线监测+数字化表计”开展设备内部运行状态检测,构建设备“外部状态可观、内部状态可测”的全方位智能巡视体系。其实质是通过引入传感、通信和数字化等技术,研发高效的检测装备,提高巡检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通过研发红外热像仪、巡检机器人、无人机等自主化巡检装备,开发机器代人的相关技术,提高巡检工作安全性和时效性;通过开展人机协同、信息互通和人工智能,建立智能化的巡检系统,提高巡检工作的综合效率。3D场景可视化展现通过多维数据展示与管理,统一监管站内各种软硬件系统和设备,提供直观、高效便捷、节能的管理环境。三维立体展现更具有嵌入效应且数据更直观体现在空间部分,以虚拟现实全景仿真再现,360°旋转、多角度切换、高空视角、第一人称视角、自动漫游与巡检,全方位总览数据中心全貌及状态。同时可以在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各种设备微环境进行有效全景监测。AR实景监视实时虚拟图像与实景图像叠加,虚实融合人机交互,增强系统现实技术基础。智能感知使用电力设备红外热像智能识别专利技术完成对电力设备部件级别的自动监测;利用红外在线系统、机器人系统、高清视频系统、声纹采集装置等方式联合采集巡视数据,完成变电站全面运行数据采集,构建数字化变电站数据基础。智能巡视视频画面具备AR全景拼接功能,整体大范围监控的同时兼顾局部细节联动,以画中画形式展示低点摄像机视频,做到可查询/可搜索/可定位/可描述/可报警/可联动,大大改善现有监控系统的应用模式;表计识别、设备外观识别功能完成30类电力设备工作状态分析,25类图像识别典型缺陷识别,另具备设备工作温度状态巡视及声纹分析功能,有效代替人工完成现场巡视工作。智能安全人脸识别、车辆控制等多重功能全站式覆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站智能化管理。行为分析功能:人员奔跑/聚集/激烈运动/倒地,越界侦测,区域入侵,进入/离开区域;岗位分析功能:玩手机/睡岗/离岗/滞留/多人值岗人数异常 异物识别功能:视野范围内出现垃圾袋,鸟巢等异物主动识别判定;安全帽检测(关联人脸):人脸检测、人脸对比(50万名单库)、未戴安全帽、抽烟检测等。系统架构数字化智能巡视系统部署在变电站站端,完善站内全面感知手段,主要由巡视主机、轮式机器人、挂轨机器人、高清摄像机、无人机及声纹监测装置等组成,集设备状态感知、环境动力、图像采集、声纹采集等功能于一体。正常工作状态下,巡视主机下发控制、巡视任务等指令,由机器人、摄像机和无人机开展室内外设备联合巡视作业,对现场设备状态和环境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并将巡视数据、采集文件等上送到巡视主机;巡视主机与智能分析主机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开展健康状态评估、趋势分析,由阈值判别提升为趋势追踪,大幅提高设备缺陷发现的及时率和准确率,实时诊断设备状态并形成巡视结果和巡视报告。巡视系统具备获取与巡视相关的状态监测数据与动力环境数据、与主辅设备监控系统智能联动等功能,有效替代人工巡视,减少了主设备过度检修的管理弊端,大幅提高了设备的运行寿命。# 巡视主机具备双网口和设置独立网段,信息安全符合GB/T36572的要求。系统管理数据采集功能数字化智能巡视系统具备运行环境数据采集、巡视数据采集、系统自身状态数据采集三项数据采集功能,实现对设备的全方位状态数据采集——微气象设备采集室外大气温度、大气湿度、风速、风向、雨量、气压等微气象数据;动环设备采集室内温湿度和O₂、SF6等气体检测数据;机器人、无人机、摄像机、声纹监测、设备状态检测等方式联合采集可见光视频及图像、红外图像、声纹等巡视数据;通过系统采集机器人/无人机/摄像机/硬盘录像机的状态信息,摄像机/硬盘录像机包括工况信息,设备在线状态、存储状态,机器人及无人机(运行信息/任务执行信息/工作状态/异常告警信息等)数据。任务管理功能自由设定巡视任务的功能。即数字化智能巡视系统可按照要求对设备开展相关巡视工作——根据巡视要求自由设置检修区域、巡视点位、巡视周期、巡视类型,并可设置立即执行/定时执行/周期执行三种方式;设置视频识别(静默监视)任务在非巡视任务执行期间对制定设备或通道按照不大于2min/次的频率进行监视,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告警;存在多个任务并行时,系统能根据设置的人物类型,判断执行优先度。在新任务执行完毕后,恢复之前暂停任务继续执行。所有巡检任务完成后均有资料存档,供运维人员查询展示。巡视监控功能系统监控巡视任务清单以树形/列表方式进行展示,通过不同颜色标识任务状态。对于正在执行的任务能够实时显示巡视任务详细信息,如巡视点位总数、如巡视点位总数、巡视点位完成情况、采集的数据、分析结果及告警、整体执行进度等,方便运维人员实时掌握执行情况并进行任务执行、暂停、停止、调整等操作。实时监视功能在未执行巡检任务时,运维人员可以通过调用摄像机进行站内设备监视。监视界面以树形列表方式显示监控设备列表,并按照在线/离线状态进行过滤,运维人员可直接调阅摄像机和机器人画面;视频画面上能实现云台控制、可见光视频控制、红外视频控制、声纹控制等控制功能,可以使用1/4/9/16/全屏以及多画面轮巡等多种方式显示;摄像机能够设置守望位,在一定时间内未收到人工控制命令时,自动回归守望位,同时监视数据存档并可查询和回放。数据分析功能数据实时分析功能是指在巡视过程中系统通过现场缺陷图像识别、异常图像判别、视频识别(静默监视)和红外图普分析等功能,对设备本体及附件、运行环境的智能分析和故障诊断,按照“一般”-“严重”-“危机”区分告警等级并将分析结果上送的功能。巡视完毕后,数字化智能巡视系统会对巡视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形成巡检报告,展示巡视整体情况、告警内容、缺陷或异常图像,同时实时链接监控画面。经人工审核确认后,生成最终版巡视报告,并将巡视数据上传至上级系统相应记录。系统可按照运维人员要求对历史巡视数据进行指标统计、对比分析,最终根据需要生成分析报表。智能联动系统获取主辅设备监控系统监测数据,整合主辅设备监控信息,出现异常时自动调用相关装备进行工作,减轻运维人员工作负担。主设备出现遥控预置信号、主设备变位信号、越限信号和告警信号时,辅助设备出现报警信号/越限信号/状态变化信号时,系统将自动联动摄像机进行观察确认;出现水浸监测报警、水位状态越限时,自动启动对应抽水装置,从而实现主辅设备与巡视系统的联动功能。其他功能台账管理功能 -对系统软件、机器人、无人机、视频设备、声纹监测装置等进行管理;系统配置功能 -配置告警阈值、巡视计划、标准巡视点位等信息,配置角色管理权限;算法增量式更新功能 -上级系统下发算法镜像/模型/程序和配置文件等更新信息,巡视主机自动接收信息并转发给智能分析主机,由智能分析主机对本地算法进行增量式更新,不同源算法之间具有可替换性,且算法替换后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系统自检功能 -对系统整体和各个组件进行自检,确保设备状态良好,点位预置位无偏移。
  • 交叉科学部拟设立“重型车辆氨氢融合零碳动力系统基础研究”专项项目
    为推动面向国家碳中和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拟设立“重型车辆氨氢融合零碳动力系统基础研究”专项项目,针对重型车用氨氢融合燃料及其高效近零排放的核心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我国实现重型运输装备的碳中和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本专项项目资助期限为5年,项目研究期限“2023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拟资助1项,直接费用为1500万元。  一、科学目标  本专项项目旨在围绕氨氢融合燃料和热、电复合动力系统,探索相关化学反应动力学、流体动力学、热力学和系统动力学的协同机制,建立氨氢融合燃料复合动力系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解决车用氨燃料点火难、燃烧慢及动态控制复杂等问题,为重型运载车辆氨氢融合燃料复合动力系统零碳排放技术创新与应用奠定基础。  二、拟资助方向  (一)氨氢燃料融合、发动机燃烧、排放物生成及后处理全过程的化学反应动力学。阐明氨车载制氢、氨氢融合燃料燃烧及有害排放物(NOx、NH3等)生成与净化机理,形成新型发动机设计理论和方法。  (二)氨氢融合动力系统中的多相多组分非稳态流体动力学。揭示氨氢融合燃料喷雾、相变机理以及混合流动规律,建立跨临界、多相多组分流体动力学模型,实现非稳态条件下燃料与空气混合的精确控制。  (三)重型车辆氨氢融合热电复合高效动力系统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及其动态控制方法。阐明多源能量在动态条件下的调配与控制机制,建立车用高效氨氢多源复合动力系统设计理论与协同控制方法。  三、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本专项项目资助期限为5年,项目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拟资助1项,直接费用为1500万元。  四、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资格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本专项项目从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获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的范围。  2.申请人和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3.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书报送时间为2022年4月15日—4月21日。  2.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专项项目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本专项项目旨在紧密围绕指南公布的科学目标集中国内优势研究团队进行协同攻关,申请人应针对拟资助研究方向具体阐述拟开展的研究内容、方案及资金预算。同时要求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各研究方向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项目整体研究与各研究方向的科学目标实现路径,各研究方向间涉及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应进行共享。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选择“T01”。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5)本专项项目的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5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  (6)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7)专项项目资金管理采用预算制。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依托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审核。  3.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2年4月21日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  4.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联系电话:010-62328382。  (四)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专项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每年应举办一次项目年度学术交流会,并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
  • 创新新型能源科技,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能源电力必须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在2月9日召开的“2022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主会场”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指出,“实现能源电力转型,必须将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本次活动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在主会场活动及之后的院士专家论坛上,来自各地的行业专家围绕“科技创新支撑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主题展开交流研讨,其中“双碳”话题备受关注。邹志刚院士:氢能将在减碳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邹志刚作了题为《国家双碳目标下的新能源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报告。邹志刚指出,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双碳”战略推动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新能源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生产生活方式加速转向绿色化、智能化……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进入非化石能源主导的崭新阶段。他认为,氢能作为零碳绿色的二次能源,具有能量密度大、转化效率高、来源丰富和应用广泛等特点,是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效替代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最重要载体之一,也将深刻影响中国能源应用前景。“氢能利用横跨电力、供热和燃料动力三个领域,因此氢能与燃料电池的技术发展在目前全球能源结构变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邹志刚说,“在‘十四五’乃至更长的时间内,氢能源将在减碳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逐年增多、装机容量占比不断增大,氢储能系统可参与并网消纳,有效减少弃风弃光弃水率,提高可再生能源综合收益。”欧阳明高院士:应对减排挑战,新能源占主体地位“今天,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新能源的革命。”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在报告中说。他这样描述新能源革命与碳中和的关系:“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能源活动是主体。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活动就占了100亿吨;全球支撑碳减排的主要技术路径,新能源又占50%以上。因此,在应对减排的挑战中,新能源无疑占据主体地位。”欧阳明高指出,中国在新能源发展方向已经具备全球优势: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全球第一,光伏出口量占全球的70%,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连续7年全球第一,动力电池的产量接近全球产量的70%并大量出口。“数字背后,是真正的技术革命。”他说。迅猛发展的同时,挑战也无处不在。在欧阳明高看来,挑战集中体现在两大系统:新能源动力系统和新能源电力系统。而这两个系统的问题最终体现在一个核心瓶颈:新型电力系统的电网灵活性。“出路在哪里?就是靠氢能、储能、智能。”欧阳明高说。他重点介绍了长周期可再生能源的氢储能技术,短周期电化学电池储能技术和分布式车网互动电动汽车智慧储能技术,并且介绍了清华大学新能源动力系统团队在这3方面取得的技术进展。 郭剑波院士: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良好生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一级顾问郭剑波则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建立进行了深入剖析和阐述。“在新型电力系统的演进过程中,保供应、保安全、促消纳,与电网、电力系统、能源系统及社会系统有紧密的交互关系。”郭剑波说。他指出,从社会系统看,社会价值取向和政策法规是决定电力系统演进路径的最关键因素,不仅决定了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的速度和节奏,还决定了电力系统的生态、“安全-经济-环境矛盾三角形”的平衡态,以及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等。反之,电力的发展也将直接影响社会系统的发展。因此,建设“好生态”是电力和社会系统的共同责任和要求。从能源系统看,能源低碳靠电力,电力安全靠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与能源新技术的革命是分不开的。从电力系统看,平台枢纽作用越来越突出,是矛盾的焦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必须加快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主动支撑社会和能源系统转型;必须加强与政府、能源企业的沟通,形成共识,有序推进演进;必须调动系统多利益主体和多层级市场的积极性,共同应对丰饶和短缺交织的市场和安全性挑战。“我们需要的创建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一个在现有电力系统基础上新旧技术结合,用新政策法规、新体制机制、新标准规范、新产业基础构建的赋予新理念的系统,是一个多系统交互、多能源耦合的系统或体系。”郭剑波在报告结尾总结道。2022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自去年11月正式启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先后组织召开了学术报告发布会、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协作网年会、女工程师论坛等主题活动,并分别由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电力系统自动化、清洁低碳发电、电力工程经济、电工数学等专委会承办了8场专题活动。
  • 新品发布 | Land 发布最新款 vIRalert 3 体温筛查系统
    6月16日,中国上海—— AMETEK Land今天通过线上发布了vIRalert 3 体温筛查系统,七十多位长期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此次新品发布直播活动。vIRalert 系列体温筛查系统是基于Land公司七十余年在温度测量领域的先进经验,提供保障安全、操作简单、数据精准以及价格合理的体温监测方案。vIRalert 3 体温监测系统经过了初期的大流行和果断的防治措施,目前与新冠病毒的战役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工业企业、学校要复工复学、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这使得公共卫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多人的安全,办公室、工厂、购物中心、医院、学校以及机场火车站等场所,必须尽可能地降低带病人员进入的风险,其中一个手段就是在入口处监测进入人员的体温。 为了满足这种需要,阿美特克旗下Land公司更新了vIRalert 体温监测和筛查系统。vIRalert 3 体温筛查系统易于安装,可在办公室、工厂、仓库、学校、政府大楼等的入口处提供准确可靠的体表温度测量。1保障安全可在2米外1秒内快速检测体温,避免感染,图像及声音报警功能保障每个人的安全2操作简单30分钟内完成系统安装,操作人员无需培训即可上手使用3数据精准使用黑体校准源实时校准,精度±0.5℃联系我们: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2493/关于AMETEK LandAMETEK Land 是领先的工业红外非接触式温度测量、燃烧效率和环境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分析仪制造商。凭借可靠的技术,AMETEK Land 能精确满足每个客户的工艺需求,具备丰富的应用知识,确保过程安全以及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AMETEK Land是阿美特克过程与分析部门成员,阿美特克是电子仪器和机电设备的全球领导者,年销售额约为50亿美金。为材料分析、超精密测量、过程分析、测试测量与通讯、电力系统与仪器、仪表与专用控制、精密运动控制、电子元器件与封装、特种金属产品等领域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全球共有17,000多名员工,150多家工厂,在美国及其它30多个国家设立了100多个销售及服务中心。
  • “清华大学碳中和技术论坛”启动
    4月18日,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主办、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协办的“清华大学碳中和技术论坛”启动仪式暨第一期论坛“新型电力系统与碳中和”顺利召开。启动仪式现场 清华大学供图启动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一级顾问郭剑波以“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与创新思考”为题作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王志峰研究员,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慈松研究员,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副处长侯金鸣高工,华北电力大学系统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王飞教授和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主任余占清副教授分别围绕超临界二氧化碳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数字能量计算与碳中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全社会碳中和、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需求响应与虚拟电厂关键技术和基于大容量功率半导体的直流电网技术作特邀报告。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为作报告专家颁发清华大学碳中和技术论坛报告证书。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教授张宁介绍了《中国新型电力系统技术路线展望》报告的初步计划。在讨论环节,与会专家表示研究、发展和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对构建零碳电力系统、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期待该报告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宝贵决策参考。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于2021年9月22日成立,紧密围绕国家“双碳” 目标,整合学校相关领域学科优势和特色,致力于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实现原创性重大基础理论突破,协同打造低碳、零碳、负碳等颠覆性的共性核心技术,推动碳中和相关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力争成为一个有清华特色、在碳中和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标志性研究机构。
  • 河南部署碳达峰实施方案:要加大资金统筹,完善监测系统
    近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比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顺利实现碳达峰目标,为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该《方案》明确十大重点任务,包括: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和生物质天然气,科学发展氢能产业;加快火电结构优化升级;合理调控油气消费;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有序推动煤炭消费转型。二、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大力发展低碳高效产业,推进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尼龙新材料、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5G等十个新兴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及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建材行业、石油化工行业碳达峰等。三、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行动。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范围。五、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组建多元化的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鼓励节能环保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升节能降碳服务基础支撑能力;并健全数据中心能耗监测机制和技术体系,将年综合能耗超过1万吨标准煤的数据中心纳入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六、碳汇能力提升行动。强生态敏感脆弱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七、减碳科技创新行动。提高绿色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单位和上下游企业建设一批省级绿色低碳产业创新中心。八、绿色低碳招商引资行动。健全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建立全省营商环境监测服务平台,开展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九、绿色低碳招才引智行动。励省属企业、大型工业企业开展低碳发展战略研究,积极与国内高校、职业院校合作,探索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十、绿色低碳全民行动。从政策保障层面,《方案》提出要按照国家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有关要求,加强碳排放统计监测能力建设,健全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及煤炭、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能耗统计监测制度,提升信息化监测水平。并且,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强化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资金政策,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积极盘活存量资金,逐步加大对碳达峰、碳中和重大行动、重大示范、重大工程的支持力度。
  • 新品速递|Z-Theta双轴控制运动系统全新上市
    Haydonkerk Pittman最新推出了一款高效、精确、紧凑的双轴控制运动系统“Z-Theta”,该系统可以在超小空间中同时实现直线+旋转双轴运动,产品设计充分考虑了系统的集成性,与传统设计(需要多个供应商和复杂组装配件)不同,Z-Theta 是一个模块化设计的系统, 客户可以直接使用,给OEM 厂家的集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Z-Theta双轴控制运动系统将ScrewRail花键轴、 螺杆和导轨集成在了一个细长的同轴管中,结合独特且紧凑的Haydonkerk双运动电机系统,实现了直线+旋转双轴运动。与其他方案相比,该系统减少了50%~80% 空间,更加紧凑,并且性价比更高,也更可靠。Z-Theta双轴控制运动系统 的优点:• 空间紧凑,尺寸小• 易于设备系统中集成• 模块集成化设计减少了采购成本和时间• 对于特殊应用可优化配置性能• 可兼容大部分驱动器和控制器Z-Theta双轴控制运动系统具有性能优越,使用寿命长且运行平稳、静音等优点,使得其在医疗仪器,实验室设备,机械自动化、半导体和轻工业自动化等应用中具有绝对优势。该系统支持客户个性化定制,包含多种螺杆导程、自由式或消间隙螺母、步进电机、多种分辨率的光学编码器等多种配置可选。Haydonkerk Pittman产品研发经理Join Keith Knight表示:“Z-theta 是一款高速、精确、尺寸紧凑、高性价比的双轴运动控制系统,Z-theta 双轴控制运动系统开发设计时特别考虑了实验室的自动化设备,适用于例如自动取样器、分析仪器、DNA测序仪等需要精密且高速运动的应用场景。随着实验室设备中的化学提取和分析工艺的进步,样品和流体部分的运动控制正在成为设备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设备体积越来越小是实验室设备发展的趋势。”Haydon Kerk Pittman在动控制应用和行业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再加上对运动控制组件的专业了解,可以成为您下一个运动控制项目的合作伙伴。关于Haydonkerk PittmanHaydon Kerk Pittman是由精密运动控制领域3个品牌的组合,分别是Haydon、Kerk和Pittman。作为阿美特克精密运动控制(AMS)部门成员,Haydon Kerk Pittman (HKP)供应各种精密直线和旋转运动产品,被公认为是精密梯形丝杠和消隙螺母组件、直线步进电机、直线导轨和导向系统、有刷和无刷电机以及完全定制系统的领先制造商。HKP在全球范围内为实验室自动化、医疗仪器、半导体制造、运输、楼宇自动化和工业自动化等苛刻市场提供高性能的解决方案和产品。阿美特克是电子仪器和机电设备的全球领导者,年销售额约为50亿美金。为材料分析、超精密测量、过程分析、测试测量与通讯、电力系统与仪器、仪表与专用控制、精密运动控制、电子元器件与封装、特种金属产品等领域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全球共有18,000多名员工,150多家工厂,在美国及其它30多个国家设立了100多个销售及服务中心。
  • 从电力走向半导体,聚焦工业气体分析——“创新100”访上海华爱色谱分析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华爱色谱分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爱色谱”)致力于工业气体和电力系统专用色谱仪研发和生产;作为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先后参与了1项国际标准和近百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拥有几十项气相色谱相关专利,承担过国家创新基金等多项国家和上海市科技项目。本期“创新100”访谈,仪器信息网采访了华爱色谱销售部副经理陈金成。仪器信息网: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华爱色谱,公司创立的初衷和定位是什么?经历了哪些重要时刻?陈金成:自2004年成立以来,上海华爱色谱分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爱色谱”)一直致力于在科研仪器市场上打造出色的自主国产仪器品牌。创始人方华曾在一家研究所进行过10年色谱研究。自从公司成立以来,他一直坚持自主研发,并致力于为国产仪器行业做贡献。2011年华爱成为全国气体标准委员会色谱验证平台。2012年,公司主导制定的第一个国家标准《GB/T 28726-2012 气体分析 氦离子化气相色谱法》正式发布,这一标准成为公司的基础和后续仪器研发的准则。2020年公司参与了我国牵头制定的第一个气体国际标准ISO19230《气体分析 采样导则》。仪器信息网:贵司当前的规模,以及今年的业绩表现如何?当前主推的产品有哪些?陈金成:我们的公司总部位于上海,拥有100多人的生产、研发、售后和运营团队。其中,研发人员、生产人员、售后人员和运营人员各占1/4。在近两年中,许多企业都在裁员或缩编,然而我们公司的人才储备反而增加了,展现出逆势增长的态势。根据目前的数据,我们预计今年的销售额将近亿元,同比增长约20%。目前公司销售最好的产品是GC-9580-PDD和GC-9560-PDD。公司气相色谱年产量为500-600台,而这两种产品的产量就达到了300-400台,销售额占60%-70%。此外,我们最新的在线色谱HA-9680是一款防爆型产品,这款设备的防爆认证等级为IICT4,比进口仪器(一般为ⅡB)高一个级别。仪器信息网:贵司聚焦于色谱领域,参与近百项国家标准的制修订,您认为在技术领域有哪些优势?陈金成:公司拥有实验室气相色谱仪、工业防爆气相色谱仪和便携式气相色谱仪三大色谱系列,二十余种产品,可以配备FID、TCD、FPD、PDD、PED和ZrO2等检测器。我们自主研发了绝大多数检测器,例如ECD检测器,通常需要使用镍63放射源,但其研发会涉及一系列行政审批,耗时较长。我们成功自主研发了不使用镍63放射源的P-ECD检测器,使得该检测器在航天、环保、矿业系统中得到应用,其精度可达到PPT级别。在线设备需要为生产现场提供全程服务,对仪器的准确度和精确度要求很高,而我们的设备得到了客户的好评。在为专用色谱设计产品时,研发人员充分考虑到产品的特殊性以及检测目的,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例如,对于需要检测腐蚀性气体HF的仪器,我们选择使用特殊材料来制造管道,以确保产品的使用寿命和性价比。仪器信息网:贵司的产品主要面向哪些客户?又是如何解决客户的需求?陈金成:华爱色谱的色谱仪设备已广泛应用于众多科研院所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如Air Liquide、林德、中国计量院、福建德尔、中船重工等。即使在技术门槛很高的半导体行业,我们也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优质的服务水平,成功跻身于该行业的企业库。华爱色谱始终密切关注客户和市场的需求,甚至在市场前沿进行产品开发。以氢能检测车为例,当国家颁布了GB/T 37244-2018标准后,我们立即开始氢能检测车的研发。随着氢能行业的逐步发展,我们的产品也日趋成熟,而市场上与我们竞争的产品也相对较少。今年9月,工业气体协会组织专家对公司的氢能检测车进行了鉴定,相关的团体标准也有望即将颁布。我们根据客户和市场需求进行开发,旨在帮助客户解决分析问题,而不仅仅是销售产品。在服务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不招聘代理商,而是亲自负责销售和售后服务,与客户保持直接联系,以确保能够及时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仪器信息网:贵司的气相色谱主要的应用领域有哪些?分享一下典型的解决方案。陈金成:在电力行业,公司的气相色谱在变压器油的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行业内首个采用氦离子检测器的设备,只需一次进样,7分钟内即可完成绝缘油中溶解的7种气体组分含量的全分析。另一个应用是SF6气体的检测。SF6作为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远大于二氧化碳。公司积极参与GB/T 12022-2014《工业六氟化硫》和国网企业标准《SF6气体分解产物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同时开发的产品广泛应用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南方电网直属单位、省检修公司等单位。当前,电力行业正面临新型环保气体C4取代SF6的需求。公司正在积极开发相应的仪器和检测方法。如果C4气体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国家“双碳”目标将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此外,公司在电子特气和高纯气体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的客户基本覆盖了电子特气全产业链,主要集中在电子特气工厂和半导体制造工厂。对于高纯气体,通常需要检测精度达到99.999%,半导体行业则需要达到更高的99.99999%。我们公司的仪器完全能够满足这些行业需求。近两年,氢能源领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制氢产业链中,我们专注于高纯氢气的检测,并已与多家知名氢能供应商如山东泰山钢铁、北京环宇京辉等合作。此外,我们还为华能集团在四川的电解水制氢项目提供了配套设备。附“创新100”介绍为助力国产科学仪器发展,筛选和扶持一批优秀的科学仪器产品和企业,在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等单位的支持下,由仪器信息网主办、我要测网协办的“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于2013年正式启动。秉承“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宗旨,仪器信息网于2018年启动“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之“创新100”项目,通过筛选一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仪器厂商,借助报道、走访、调研等方式,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帮一把”。
  • 国网的“劳伦斯实验室”
    “电力系统是世界上最庞大,最复杂的人造系统,甚至超过航空航天。”在国家电网仿真中心交直流电力系统数模混合仿真实验室,很容易体会到中国电科院总工程师汤涌这个说法。  在数百平方米的大厅里,2米多的黑色大型机柜排排矗立,里面的无数电子电路板加上一个大型计算机程序,就能模拟出真实的电网运行。在计算机终端屏幕上,显示着一张完整的全国电网地图。需要了解什么条件下的电网状况,在计算机上设置参数即可见,而物理的电子电路板能帮助计算机提高数字模拟准确度。看起来像插拔积木一般操作电路板,可能是在设置一个从四川到上海的完整电力系统。  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电力模拟系统。楼下的第一代动态模拟系统实验室则布满了小型发电机、变压器、线路、电动机、冰柜、大大小小的灯泡等,是一个更为直观的微缩电力系统。  “航空航天系统难在精密,电力系统难在规模大、范围广、元件多,而且不能现场试验。”汤涌告诉记者,仿真试验研究对电力系统来说尤为重要。目前特高压电网的方案,都要在这个仿真中心反复试验,以论证安全可靠性。  当年论证三峡工程的输变电方案,为了多种试验方法相互验证,汤涌和同事们专程去俄罗斯做了三个月的试验。  这个投资2亿人民币建设的电力系统仿真中心与三个特高压试验基地、计量中心和国家风电研究检测中心一起,构成了大电网试验研究的物理基础。“我们国家的资源分布和需求决定了要发展特高压。”中国电科院电工研究所副所长来小康说,特高压不是一个技术和安全问题,而是经济需要远距离传输。  现在特高压技术让国家电网在国际上的声音变大了。“由于我们地大网大,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强。”来小康坦承,“如果没有特高压,没有大电网,有可能我们什么都不如人家。”  曾深入研究特高压的美俄等国均放弃了建设,而中国的1000千伏交流示范工程已在争议中投运一年半。凭借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相关技术装备和试验基地,中国电科院开始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国的特高压交流标准电压被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大电网组织推荐为国际标准电压。国际电工委员会还成立了高压直流输电新技术委员会,并将秘书处设在中国,由国网公司承担相关工作。  事实上,中国电科院早在1996年就开始做特高压的论证,甚至20年前就开始涉及这一概念。“专家觉得一个问题有研究价值,就会推动上面立项。”  如今被国网人频繁提及的可控串补装置,就是名誉院长周孝信90年代看到的方向,并推动了研究。“首先是在院里自己立项,用一些基金先做起来,几年以后有了一定基础,觉得能做,就申请国家项目,像串补就是973项目。”等继续研究到了可以工程实施的阶段,国家电网公司就要介入支持。这时资金需求大,国网还要掂量上不上,找内外很多专家一起论证。汤涌告诉记者,一种技术从初期跟进到实验室再到现场应用,往往要十几年之久,院里重大的科技示范项目无不是十年磨一剑。  中国电科院成为世界第四个掌握这一技术的企业,该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并出口海外。  汤涌领导的电力系统研究所还有支撑电网运行调度,解决疑难杂症的任务。从国家电网发展规划的制定开始,他们就要参与规划方案评估,考虑预想事故对规划方案的影响,运行现场出现异常,马上赶去找原因、提措施。此外,集中封闭搞项目会战也是常事儿。“我们相当于专家门诊,地方上自己看不好的就送到我们这来。”  在高压所高级工程师李同生的回忆里,类似的技术服务是电科院建立初期的首要工作,主要为解决生产运行中的实际问题。在输电线路频繁发生事故的年代,现场调查和措施改进是他们最重要的日常工作。  但后来,科研和技术服务的比例从“三七开”变成了“七三开”。第一个330千伏的刘家峡输变电工程,反复论证实验、更改方案的三峡输变电工程,正在建设的特高压电网,后面都是电科院在做技术理论支撑。  但此前多年,无论技术服务还是科学理论研究,都与电科院自身产业关系不大。汤涌记得,中国电科院的主要风格一直潜心做科研,直到2000年的转制大会之后,科研开始加速面向市场,电科院旗下的科技公司逐渐背上盈利任务。  但南瑞的机电自动化保护范围较专,主打一种核心产品,中国电科院的综合科研技术仍是国内第一。在企业的带动下,其技术研究和成果应用更加一体化,对产业需求的预测也更有的放矢。  电科院的6000多名员工里,科研和产业的比例为1:2,去年的营收是34亿。不过若算人均值,还是“南瑞效益更好”。  中国电科院承担着国家电网公司研发中心的功能,有做前瞻性研究,引领行业的作用,但来小康坦言:“当然我们原来的工作基础和产业结合还不是那么紧密,不一定做得很好,但我们在往这个方向上努力。原来研究院以技术支撑为主要工作,现在向引领作用发展。”  2006年,新能源研究所和电工与新材料研究所相继成立,均指向前瞻性研究。  新能源研究所成立时只有5个人,就将研究方向定为风电并网分析、风电机组检测、风能资源评价和风电功率预测。而那时外界还很少有人了解风电产业这些需求。如今已有90多人的新能源所,每天只有十几个人坐在工位上,大部分跑在各种现场。其研究也已初具规模,成为国内唯一具有国际互认可资质的风电检测机构。  尝试对不可预知的风电进行功率预测,也是新能源所的工作内容。“我们拿以前的历史数据,加上数据天气预报,来预测明天的发电情况,能滚动预测未来24到48小时。”新能源所一位专家说,现在的准确率基本达到国际水平,已有7个网省电力调度中心投运了这套系统。不过汤涌认为,这些数据还是测算出来的:“看系统精准度,我们得说5年以后论英雄。”  为了在世博上展示电网对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调度能力,新能源所为国家电网馆做了风光储调度系统,智能电网、储能电站的控制系统等。有一段时间,他们每天工作到凌晨4点,但很多人至今还没有进过世博园。  储能是来小康主管的工作内容之一。新能源和大电网催生了这一新的市场空间,他称这可能是“改变电网发展方式的革命性技术”,而中国也许会走在世界前列。他认同科技部一位副部长的论断:“中国的科研实力和国情相对应,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前列,但我们电力是再往前一点。”  中国电科院区内有个电动汽车充电站,也是来小康辖下的试验田。“我们充电技术没有拖电动汽车的后腿,时间表是由汽车制造业确定的。”他担心的是,各方一哄而上建充电站,不考虑对电网的影响,有一天会重蹈风电的覆辙。  除了研究这些已为人熟知的东西,来小康还是超导电力研究所所长。“超导材料会引发整个电力系统的革命,但这是30年后的技术,我们也在关注了,这就是科技引领作用。”  这样的作用,让人想起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这个创建于1931年的实验室,已诞生了10个诺贝尔奖得主。
  • 赛默飞积极参与北方十省市电厂化学专业技术第十一届交流会
    日前,由宁夏电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举办的北方十省市电厂化学专业技术第十一届交流会于2012年9月3-7日在银川隆重召开,来自河北省、吉林省、黑龙江、山西等各省市电科院化学所及电厂的负责人共计9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上宁夏电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李宏立副总经理在大会上做了讲话,对北方十省市电厂化学专业技术交流协作网坚持不懈的组织技术交流会表示充分的肯定,并对举办电力行业内的技术交流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随后,来自电科院的专家针对电力系统技术监督、电气设备故障诊断、分析检测以及节水节能等诸多方面作出经验分享,报告中凝结了广大电力化学工作者科研和生产经验的结晶,在电力系统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作为特邀参会的单位,赛默飞世尔科技的技术专家在会上作出了精彩发言,介绍了离子色谱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应用。随着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大容量电站锅炉对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保障机组安全、经济的运行,水中微量离子的研究测试已愈收重视,离子色谱技术正逐渐成为检测水汽系统中痕量阴离子的主要手段。针对热力设备有腐蚀作用的氯离子、硫酸根离子、氟离子等,ICS-2100系列离子色谱不仅能准确检测阴离子的准确含量,更能检测造成汽轮机结盐或结垢的钠离子、钾离子、钙镁离子等含量,为电厂机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最后,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从宁夏电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手上接过北方十省市电厂化学技术交流会的举办旗帜,将继续提升该会议在电力系统的影响力。赛默飞世尔科技也继续借助于这一优秀平台,为中国电力系统的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 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销售额120亿美元,员工约39,000人。主要客户类型包括:医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过程控制行业。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trade Lab Services三个首要品牌,我们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提高实验室生产力。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关于赛默飞中国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有30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成都、沈阳等地设立了分公司,目前已有超过1900名员工、6家生产工厂、5个应用开发中心、2个客户体验中心以及1个技术中心,成为中国分析科学领域最大的外资企业。赛默飞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目前国内已有6家工厂运营,苏州在建的大规模工厂2012年也将投产。赛默飞在北京和上海共设立了5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技术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立的维修服务中心,旨在提高售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www.thermofisher.cn
  • 国家能源局发布“双碳”重磅文件
    “双碳”领域又迎来重磅文件。10月9日,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可有力支撑和引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能源标准体系,能源标准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标准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能源标准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良好互动,有效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技术创新、产业链碳减排。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计划》旨在通过能源行业标准化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并如期完成“双碳”目标。同时,能源标准化还能更精确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减排量,核查各类主体真实减排成果。对于排放企业来说,过去或许还有与核查中介勾结进行排放数据造假的劣迹,但未来这种造假将更容易被查获,也进一步保证了排放企业真正进行减排。还值得注意的是,针对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标准,《计划》明确提出了重点任务。在业内看来,目前化石能源的标准已经基本建成,但风电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标准在很多方面亟需制定和继续完善。“标准化有助于更精准地监管控排企业的实际减排效果”近年来,国家能源局多次印发关于行业标准化的相关文件。例如,2017年,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工作要点》。2019年,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试行)》。财联社注意到,与此前印发文件不同,此次《计划》明确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和相关时间节点。六大任务分别是: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标准化;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技术标准;加快完善氢能技术标准;进一步提升能效相关标准;健全完善能源产业链碳减排标准。《计划》提出,到2030年,建立起结构优化、先进合理的能源标准体系,能源标准与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紧密协同发展,能源标准化有力支撑和保障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据悉,2021年10月,有关部门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抓紧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等配套标准。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标准。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标准,研究制定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工程。国家能源委员会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接受财联社采访时表示,此次国家能源局印发的《计划》是结合实际对《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落地,标准化建设始终是能源行业一个重要话题,中国一直在进行标准化建设,此次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标准行动文件目的很清晰,即通过能源行业标准化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并如期完成“双碳”目标。机构投资者是碳市场交易的主体之一,洛克资本投资董事总经理李音临也十分关注此次《计划》。他对财联社表示,目前生态环境部在监管碳交易和碳排放核查,但由于核查重要依据是能耗,而能耗标准化工作由国家能源局负责,在本次标准化方案颁布前,各类核查活动和机构都缺乏统一权威的官方依据。而此次出台《计划》的重要作用,就是让上述工作有明确量化的依据,保证核查数据真实准确。李音临认为,能源标准化的目的是更精确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减排量,核查各类主体真实减排的成果。对于排放企业来说,过去或许还有与核查中介勾结进行排放数据造假的劣迹,但未来这种造假将更容易被查获,标准化有助于更精准地监管控排企业的实际减排效果,保证数据真实性。“风电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标准亟需继续完善”财联社记者注意到,针对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标准,《计划》明确提出了重点任务。《计划》指出,加快完善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标准。抓紧完善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加快制定海上风电开发及多种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标准,推动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户用光伏等就近开发利用相关标准制修订,建立完善光伏发电、光热发电标准体系。制定风电机组、光伏组件退役回收与再利用相关标准。事实上,光伏和风电等相关行业协会也在不断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例如,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020年以来陆续发布《户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水上光伏发电系统设计规范》《户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等多个行业标准,成为行业统一要求。全国风力发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今年陆续发布包括《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规范》《风力发电机组工业以太网通信系统》等十余个行业标准规范。林伯强表示,目前化石能源的标准已经基本建成,接下来是如何完善的问题。但风电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标准在很多方面亟需制定和继续完善,从而规范风电、光伏行业的良性竞争,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伯强同时指出,推进能源标准化建设有一定难度,行业标准化建设带有行业利益和公司利益,这个行业标准必须有政府制定,但政府制定的标准后,可能有的公司会不认可,推进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此外,行业标准化对整个非化石能源行业能起到积极作用,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竞争。发挥掌握新能源领域核心技术民企的作用《计划》提出六大重点任务其中之一是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建设。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标准需求和现有标准的适应性研究,持续完善涵盖新型电力系统分析认知、规划设计、运行控制、故障防御、网源协调等重点领域标准,加强新能源发电涉网安全标准建设。远景能源智能电网首席科学家刘广一对财联社表示,标准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新型电力系统作为我国承载能源革命的中枢和载体,在建设过程中涉及源网荷储等多个领域,其中必然涉及到一系列新的核心技术,在新技术研发过程中,结合技术进步,不断累积知识经验,形成表征核心技术特点的国际标准,对于促进我国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的对外推广和对内普及,将具有重要意义。刘广一指出,新型电力系统涉及发电,输电,变电,供电,储能,电网信息管理等众多领域,我国在这些方面已经具有一批领先世界的先进成果。下一步是如何通过建立新型电力系统技术标准,确保我国的领先优势。国家能源局把标准建设作为六项重点任务进行部署落实,非常具有前瞻性,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刘广一建议,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特别要发挥掌握新能源领域核心技术民企的作用。我国新能源发电、储能、数据管理等核心技术由民企掌握,要将社会多方面的力量聚集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
  • 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
    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的关键举措,标准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支撑和基础性制度。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通知》,进一步提升能源标准化水平,有力支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紧密结合能源领域做好碳达峰工作有关实施方案,突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兴技术产业发展、能效提升和产业链碳减排等重点方向,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协同联动,完善有关能源技术标准规范,加大新兴领域标准供给,加快标准更新升级,不断提升标准质量,为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二)工作原则需求牵引、重点推进。紧密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切实支撑能源领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突出重点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创新、能效提升和产业链碳减排等直接相关领域标准化。共性先立、急用先行。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碳减排相关共性基础标准制修订,抓紧完善能源碳达峰急需标准,进一步提升节能降碳标准要求和标准质量,有效满足能源转型标准需求。协同联动,务求实效。围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需求,坚持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发展协同联动,切实发挥标准在协同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引领、支撑和规范作用。系统布局,协调一致。系统谋划布局涵盖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统筹推进能源行业标准与国家、团体相关标准协调一致的新型标准体系建设。(三)工作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可有力支撑和引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能源标准体系,能源标准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标准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能源标准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良好互动,有效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技术创新、产业链碳减排。——建立完善以光伏、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研究建立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标准体系,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有力支撑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分布式能源等开发建设、并网运行和消纳利用。——制定一批新兴技术和产业链碳减排相关技术标准,健全相关标准组织体系,实现能源领域碳达峰产业链相关环节标准全覆盖。——修订一批常规能源生产转化和输送利用能效相关标准,提升标准要求和水平,助推和规范资源综合利用、能效提升。到2030年,建立起结构优化、先进合理的能源标准体系,能源标准与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紧密协同发展,能源标准化有力支撑和保障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二、重点任务(一)大力推进非化石能源标准化加快完善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标准。抓紧完善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加快制定海上风电开发及多种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标准,推动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户用光伏等就近开发利用相关标准制修订,建立完善光伏发电、光热发电标准体系。制定风电机组、光伏组件退役回收与再利用相关标准。完善水电和抽水蓄能相关标准体系。围绕重大水电工程进一步完善升级相关技术标准,加快推进高水头、大容量水电开发相关技术标准储备,持续完善水电智能建造、信息化和数字化、水电机组设备更新改造、增效节能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加快推动流域梯级综合调度与安全应急、水电可持续发展后评估相关标准制定。完善抽水蓄能及水电梯级融合改造技术标准。结合水风光综合能源开发利用需求推进相关标准制修订。推动各类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标准制修订。继续推动生物质能源(含生物质发电、生物制气、纤维素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生物成型燃料等)转化利用、地热能开发利用、海洋能开发利用等技术标准制修订,开展生物质能、太阳能、热泵、清洁炉具等清洁供暖标准研制。进一步完善核电标准体系。打造先进三代压水堆核电标准体系并推进自主标准应用实施,开展高温气冷堆、快堆等具有四代特征核电技术以及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式核动力平台等技术标准体系研究,重点提升核安全相关技术标准水平。专栏1 非化石能源标准化专项行动1. 风电光伏标准体系完善行动。依托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及海上风电基地、海上光伏项目建设,设立标准化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国家新能源实证实验平台的作用,抓紧补充完善一批标准,形成完善的风电光伏技术标准体系。2. 水风光综合能源开发利用标准示范行动。依托水电站及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结合水风光综合能源基地开发, 推动相关标准制修订并开展示范。3. 抽水蓄能专项标准完善和示范行动。结合抽水蓄能电站大规模建设以及各种新形式抽水蓄能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完善抽水蓄能标准体系,加快相关标准制修订并开展示范。4. 先进三代压水堆核电标准应用实施行动。依托后续三代压水堆核电工程项目建设及在运核电厂,组织自主核电标准应用实施和采标率检查。(二)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建设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标准需求和现有标准的适应性研究,持续完善涵盖新型电力系统分析认知、规划设计、运行控制、故障防御、网源协调等重点领域标准,加强新能源发电涉网安全标准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特高压交、直流标准体系建设,为主干网架和跨省区输电通道建设提供标准支撑。大力推进智能配电网标准化,完善分布式电源就地消纳与多元化负荷灵活接入等标准,提升配电网智能调控和双向互动能力。加紧完善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微电网标准,加强多能互补、多能转化及综合利用、源网荷储协同控制等标准制定。推动构网型柔性直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开展构网型直流性能及检测等方面核心标准研制。持续推动电力需求侧资源开发、应用等配套标准研制,有效拓展电力系统调节资源。建立和完善虚拟电厂标准体系,推进虚拟电厂领域重点标准制修订。推动电动汽车、换电站等可控充电负荷纳入电网优化控制,推进电动汽车充电等灵活性调节标准制修订。持续推进能源消费终端电气化水平提升,推动用能侧电气化标准制定,助推建筑、交通等领域电气化协同发展。推进电力市场标准体系建设,推进电力市场基础及通用标准、市场接入技术标准、电力市场业务技术标准、电力市场运营技术标准等重点标准制定。专栏2 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专项行动5. 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专项研究和示范行动。围绕新型电力系统研究和建设,开展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研究,形成标准体系框架和体系表,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输配电网、微电网、构网型柔性直流、需求侧响应、电气化提升、电力市场等领域制定一批标准,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及相关产业发展,结合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开展标准化示范。(三)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技术标准完善新型储能标准管理体系,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根据新能源发电并网配置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需要,抓紧建立涵盖新型储能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全流程以及安全环保、技术管理等专业技术内容的标准体系。细化储能电站接入电网和应用场景类型,完善接入电网系统的安全设计、测试验收等标准。加快推动储能用锂电池安全、储能电站安全等新型储能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结合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及时开展相关标准制修订,全面推动各类新型储能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标准制定协同发展。专栏3 新型储能标准化专项行动6. 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完善行动。完善储能标准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印发《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结合产业试点示范项目经验,推进相关标准制修订。(四)加快完善氢能技术标准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标准化管理,加快完善氢能标准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开展氢制备、氢储存、氢输运、氢加注、氢能多元化应用等技术标准研制,支撑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围绕可再生能源制氢、电氢耦合、燃料电池及系统等领域,增加标准有效供给。建立健全氢能质量、氢能检测评价等基础标准。专栏4 氢能标准化专项行动7. 全产业链绿氢标准完善行动。完善氢能标准管理体系,开展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研究和标准化顶层设计,形成标准体系框架和体系表,开展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安全标准研究,结合产业试点示范项目经验,推进相关标准制修订。(五)进一步提升能效相关标准组织推进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绿色高效生产转化和利用相关标准制修订。重点推动煤炭清洁高效生产、利用和石油炼化等领域节能降碳相关标准提升,进一步提升煤电、煤炭深加工能效相关标准,完善和提升石油炼化能效相关标准。进一步提升煤炭和油气相关资源综合利用标准水平,完善煤矸石、粉煤灰和尾矿综合利用相关技术标准,加强煤炭和油气开发、转化、储运等环节余热、余压和冷能等资源回收利用相关标准要求。推动完善煤炭和油气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电力输送能效标准,结合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体系研究,推动一批新型节能环保电力设备和材料相关标准制修订,进一步提升电力输送关键设备的能效标准。推动负荷侧再电气化能效标准提升。加快推动综合能源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及基础性标准研制,重点推动综合能源服务规划设计、能源综合利用、能源服务、能效监测与诊断、能源托管与运营、系统运行质量、服务质量评价及能源与多领域融合等标准研制。专栏5 能效标准提升专项行动8.煤电能效标准提升行动。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煤电机组能效和灵活性等标准,明确考核约束和关键配套有关技术标准要求,结合煤电“三改联动”开展先进适用标准试点示范。9.煤炭深加工能效标准提升行动。依托现代煤化工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煤炭深加工能效标准,结合煤化工大气污染物排放要求开展先进适用标准试点示范。10.石油炼化能效标准提升行动。依托炼油行业“能效领跑者”行动和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石油炼化领域资源综合利用、炼化产业技术改造标准,持续推进炼油行业能效提升。11.电力输送能效标准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电力输送有关能效标准,依托电网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展示范,助推电网线损率进一步降低。12. 综合能源服务标准提升行动。开展综合能源服务标准体系研究,形成标准体系框架和体系表,结合试点示范项目,推动相关标准制修订。(六)健全完善能源产业链碳减排标准与国家标准协调加快构建能源领域碳减排标准化管理、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研究制定能源分行业产业链碳足迹核算标准,完善能源领域碳排放核算核查、碳减排量化评估、减污降碳控制监测等标准,研究开展能源装备重要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研制。服务建立国家碳市场机制需求,加快能源企业碳交易、抵消机制等关键标准研制。围绕能源领域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有关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需求,加快推进相关标准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完善,推进二氧化碳捕集、输送、封存监测、泄漏预警、驱油等关键环节标准制修订。加快完善能源产业链数字化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推进能源各领域数字孪生、能源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标准制修订。专栏6 能源产业链碳减排标准专项行动13. 能源产业链碳减排标准体系建设行动。开展能源产业链分行业碳减排标准体系研究和标准化顶层设计,形成标准体系框架和体系表,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一批碳减排标准。14. CCUS标准体系完善和示范行动。依托重点CCUS项目,有序开展CCUS、二氧化碳管道输送、循环降碳等技术标准研制和示范。15. 能源装备碳足迹标准体系完善和试点示范行动。开展能源装备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体系研究,有序制定分行业典型装备碳足迹核算、评价标准,针对典型能源装备开展试点示范。三、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实施。设立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准确把握和科学高效推进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针对涉及面较广的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由国家能源局牵头成立跨标委会的标准工作组,切实加强相关标委会间的沟通协调。各能源标准化管理机构根据分工职责,组织相关标委会制定各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落实方案,细化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鼓励并充分吸纳能源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依托能源建设项目、重大科研项目等参与标准制修订和示范。(二)加大政策支持。加大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供给,年度标准立项数量向相关领域标准重点倾斜。各领域标准化相关行业、企业要进一步加大标准化经费支持力度,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根据实际需求列支标准化经费,统筹政府标准工作经费,加大相关领域标准经费支持力度。加快重点标准制修订,有关标准制修订周期缩短至18个月以内。对能源领域“双碳”优秀标准和人才表彰奖励。(三)开展标准示范。围绕各专项行动任务,依托有关工程项目设立示范,采用“揭榜挂帅”形式,组织项目业主、研发制造单位和标准化机构联合,开展先进适用标准试点示范。根据实际情况,经报能源行业主管部门批准,有关示范项目享受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有关支持政策。切实加强工程策划、设计、建设、验收、运行全阶段与相关标准制修订的紧密协同,推动技术研发、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标准化联动发展。(四)强化统筹协调。加强与国家标准、团体标准的衔接协调,推动形成国标、行标、团标有机衔接的新型标准体系。深化能源领域标准国际合作,拓宽标准国际化渠道,提高与国际相关标准体系的对接与兼容度,推动重点标准走出去,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五)加强监督评估。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加强能源领域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开展动态评估,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根据反馈和评估情况加强标准制修订和复审。加强标准有关示范项目过程监管和验收,有关示范项目需制定明确工作计划,并在投运1年后组织验收。
  • “双碳”两会再成焦点,雷军:建立和完善碳足迹核算体系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写入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两会期间,“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高频词。大家建议,积极拥抱“双碳”时代,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成为新发展阶段最鲜明的底色。  雷军代表:建立新能源汽车碳足迹核算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认为,新能源汽车低碳发展已成为汽车工业全球竞争的关键胜负手,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碳足迹核算体系,支撑碳足迹精确管理、核算、认证及核查,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双碳”目标实现。  顶层设计是第一步。“应制定系统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碳减排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减排路径和目标,制定从原材料到报废回收全产业链碳足迹管理办法,明确企业主体责任。”雷军建议。  目前我国已发布3批共24个行业核算方法,但尚未覆盖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雷军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和完善新能源汽车碳足迹核算方法和模型,明确碳足迹核算的对象、范围和边界。同时,建立碳足迹测量及评价标准体系,为企业及相关机构开展碳足迹核算及评价工作提供明确指导。  “企业产品低碳认证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振。”雷军认为,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认证标准,规范认证流程,制定评价等级及对应指标,建立新能源汽车低碳产品评级及公示制度,设计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低碳设计投入。  李彦宏委员:发展“绿色AI”,让算力算法减排降耗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需要发展对环境更友好的“绿色AI”,一方面是发展绿色算力,通过使用绿电、利用技术优化流程,降低数据中心能耗;另一方面,发展更绿色的算法,构建绿色集约的大模型,提升基础设施能效比。  “当前,发展‘绿色AI’在评价考核、效果评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李彦宏建议,探索数据中心碳排放双控,对数据中心使用绿电部分的额度不计入能耗考核,适度放宽能耗审核标准,推动全国加快开放绿电跨省市交易。同时建立兼顾性能和能耗的绿色算法度量标准,倡导领军人工智能企业构建能效高、性能优的预训练大模型,并向行业开放。加快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开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签发,并加快建立科技减排的方法库和行业标准。  此外,“智能交通”也应在碳减排方面作出积极贡献。李彦宏认为,应建立智能交通助力碳减排效益评估标准,同时开展个人碳积分激励制度试点,构建公众碳排放相关数据平台,探索个人绿色出行碳积分与公共服务优惠政策挂钩机制,提升公众绿色低碳出行获得感。  洪明基委员:制定餐饮业碳减排计算标准  餐饮业的低碳发展,关乎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全国政协委员、合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洪明基建议,将消费端减少食物浪费的碳减排量纳入碳交易体系,制定餐饮业碳减排计算标准,促进餐饮消费碳中和。  “公众在餐饮消费中的碳减排比较分散,难以定量和标准化。”洪明基建议,加快餐饮消费领域碳减排计算的标准化进程。在餐饮消费的菜式设计、餐饮包装、倡导节约等重点环节,明确碳计算的底层逻辑,形成碳减排计算标准;充分考虑各地碳排放因子的合理差异范围,推行碳计算标准互认规则,打破地域限制;对地方、团体、企业的碳减排标准进行认证,打通公共减碳平台和私营减碳平台。  严望佳委员:新型电力系统与网络安全应同步规划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启明星辰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严望佳建议,新型电力系统与网络安全同步规划建设,加强安全防护能力,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健康发展。  严望佳说,新型电力系统不是一个单一封闭系统,而是开放、互联的网络,面临更多安全风险。而电力基础设施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急需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安全防护能力。  “应树立新型电力系统的新安全观。”严望佳建议,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与安全同步规划建设。统筹安排电力部门、网络信息安全部门、创新企业等多方力量,联合开展顶层设计和规划论证。注重构建能源网络全要素安全技术体系,在大力提升能源网络数据智能自动化安全调度运营管控能力的同时,安排新型电力系统与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规划建设。
  • 采购热潮已至!华北电力大学公布6.15亿元仪器大单
    近日,“1.7万亿”、“2000亿”成为我国仪器市场两大新晋高频词,引得业内人士心潮澎湃。什么是“1.7万亿”?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阶段性财政贴息和加大社会服务业信贷支持,政策面向高校、职业院校、医院、中小微企业等九大领域的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贷款总体规模预估为1.7万亿元。什么是“2000亿”?2022年9月28日,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审计署、银保监会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财政贴息工作的通知》(财金〔2022〕99号),对2022年12月31日前新增的10个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贴息2.5个百分点,期限2年,额度2000亿元以上。因此今年第四季度内更新改造设备的贷款主体实际贷款成本不高于0.7% (加上此前中央财政贴息2.5个百分点)。这“一揽子”决策部署推动我国仪器市场迎来新一波仪器采购大潮。仪器信息网注意到,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于近一周公布多则2022年10-12月仪器类政府采购意向,采购品目涉及显微镜、质谱、色谱、试验机、实验室常用设备、无损检测设备等,预算金额相加达6.15亿元。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22年10-12月仪器采购意向汇总表序号采购项目名称采购仪器种类预算/万元详情链接华北电力大学1土力学及建筑材料实验室仪器采购项目全自动三轴仪、应变式控制式直剪切仪、单杠杆固结仪、三轴剪切渗透试验机、万能试验机等249.67项目详情2工程地质岩石标本采购项目岩石标本盒10项目详情3水力学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水击试验仪、水面曲线试验仪、 宽顶堰堰流试验仪、实用堰堰流试验仪107.8项目详情4水文仪器采购项目定量汲水水面蒸发测量系统、智能多参数水质测量仪、便携式流速测量仪、全自动流动分析仪、同位素质谱仪等492.1项目详情5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室规划、改造与建设水溶液中氢气析出的测量及分析相关设备、电极材料的赝电容储锂行为测试及半定量计算方法相关设备、电子天平、磁力搅拌和粉碎机、pH计和ICP等796.56项目详情6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室规划、改造与建设金相试样切割/镶嵌/磨抛设备、显微镜、电子天平、干燥箱、搅拌清洗设备等630项目详情7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室规划、改造与建设热学式分析仪器、电阻测量仪器、教学专用仪器、专业摄像机和信号源设备等259项目详情8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室规划、改造与建设气象水电解制氢设备、教学专用仪器、容器清洗机械、容器干燥机械等685项目详情9机械工程专业新增课程与创新实践教学实验建设液压振动台、氢燃料电池进气模拟系统、平面机构运动组合拼装实验台、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实验箱、传感器实验台等644.6项目详情10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双一流建设电子示波器、功率分析仪器、投影仪、直流电机等75种设备1175.18项目详情11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提升项目制冷技术教学设备、热泵技术教学设备、蓄冷技术演示设备、建筑智能控制设备、建筑冷热电智慧运行设备等236项目详情12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升级更新项目显微镜、电子可靠性试验设备、激光仪器、质谱仪、动力测试仪器、色谱仪等7241.55项目详情13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光学式分析仪器、显微镜、质谱仪、热学式分析仪器、其他分析仪器等5000项目详情14新能源发电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平台建设与设备更新显微镜、电子可靠性试验设备、质谱仪、动力测试仪器、色谱仪、光学式分析仪器等4000项目详情15氢能科学与工程学科及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质谱仪、动力测试仪器、色谱仪、电化学分析仪器、光学式分析仪器等5036.5项目详情16低碳能源系统功能新材料开发与微纳制造平台激光打印机、质谱仪、动力测试仪器、色谱仪、电化学分析仪器等4992项目详情17清洁高效燃煤发电关键技术与装备集成攻关大平台流量计量标准器具、质谱仪、动力测试仪器、色谱仪、电化学分析仪器等4272.25项目详情18新能源高效转换与特性研究显微镜、数字电网监测表、电子可靠性试验设备、激光仪器、动力测试仪器等4400项目详情19水利工程学科科学研究激光仪器、扫描仪、数据采集器、显微镜、光学式分析仪器、大坝观测仪器、固态降水观测设备706.6项目详情20电能转换与智慧用电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平台建设显微镜、数字电网监测表、电子可靠性试验设备、激光仪器、电容器参数测量仪等1889.4项目详情21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实验教学平台升级改造大气成分/酸雨等检定校准设备、催化剂检验分析评价装置、分析仪器辅助装置、色谱仪、电冰箱、干燥机械等190.4478项目详情华北电力大学(保定)1服务中国制造2025和双碳目标的机械学科科研教学平台建设金属材料试验机、工业机器人、射线式分析仪器、光学式分析仪器、热学式分析仪器等2221项目详情2物理演示实验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导热系数测定仪、密立根油滴仪、光电效应仪、太阳能电池特性测试仪、双光栅微弱振动测量仪等173.88项目详情3新型功率器件与大功率变流器装备综合性能及高度电力电子化系统宽频响应测试平台元件器件参数测量仪、电子元件参数测量仪、半导体器件参数测量仪、集成电路参数测量仪、其他制冷空调设备等1000.2项目详情4光伏制储氢发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平台标方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机、复合温湿度盐水喷雾老化试验箱、多功能台式扫描电镜、氢气压缩机25L/min、16瓶组储氢集装格等340项目详情5常规及特殊工质离心压缩机综合测试及研发平台建设常规及特殊工质离心压缩机综合测试及研发平台767项目详情6区域建筑环境营造及节能控制综合实验平台建设空气环境污染物散发与去除特性平台、热湿环境舱测试平台、空气污染物扩散特性实验平台、综合能源管控和用能测试系统平台900项目详情7漂浮式风电机组波浪水池实验平台建设摇板式造波机、波高仪、波浪吸收式控制组件、数据采集系统、多源数据处理服务器、水池建造及配套设施195项目详情8固态锂电池平台建设无水无氧手套箱、红外光谱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气体吸脱附测试仪、热分析仪、紫外光谱仪电池测试系统电化学工作站373项目详情9工程训练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更新与完善高精度3D打印机、高精度光纤金属激光切割机床、手持式光纤激光焊接机、白光三维扫描仪、四轴数控雕刻机等504.8项目详情10碳循环的全生命周期监测平台整个系统包括其他发生系统、检测系统和仿真系统170项目详情11环工系研究生学科建设平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155项目详情12环工系能化专业本科实验平台液流电池测试台32项目详情13环工系应化专业本科平台电厂水汽采样与化学测量系统69项目详情14数理学科科研教学平台建设超宽带太赫兹时域光谱及成像系统、电致光致发光量子效率检测系统、多通道阵列数采系统、紫外光谱仪、半导体参数分析仪等1998项目详情15高性能绿色电工绝缘材料结构设计、界面调控及结构表征平台3D打印机、高性能电容器薄膜材料制备平台、均匀低温等离子体材料表面修饰系统、微纳观结构体素高分辨成像分析系统、树脂流变特性分析仪等700项目详情16新型高效储能材料与储能电池研发测试平台超声波分散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比表面积测试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等863项目详情17抽水蓄能机组定、转子故障试验模拟及测试系统抽水蓄能机组、驱动电机及配套装置、高精度红外测温仪、多通道数据采集及分析设备等360项目详情18微处理器类课程创新实验平台建设DSP实验箱、信号/频谱分析仪、嵌入式开发板、SMT工艺平台、手持式射频组合分析仪等284.03项目详情19光电子技术创新型实践教学平台多参量光传感云实验设备、光纤参数测量与应用综合实验设备、组合开放式光纤光谱仪综合实验设备、高分辨率光谱分析仪、分布式瑞利散射创新实验系统等189项目详情20电子通信学科平台建设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实践与科研平台,、智慧线上线下实验平台、创新型开放实验平台、人工智能(AI)计算系统、智能反射面(IRS) 原型机子平台等2000项目详情21氢液化实验系统平台建设氦气压缩机系统、氢液化冷箱系统、液氢输液管、控制及测量系统、氢安全检测系统等599.6项目详情22多元多相燃料高效清洁混燃研究平台建设一维煤粉燃烧试验台、便携式红外多组烟气分析仪、光热催化反应器、气相色谱分析仪、离子色谱仪等665项目详情23动力工程系储能专业本科教学实验平台建设储能电池运行特性实验子平台、电池混合脉冲功率性能测试实验子平台、太阳能电池特性测试实验子平台、锂离子电池组装与测试实验子平台、全温域储热系统实验平台等148.5项目详情24动力工程系氢能专业本科教学实验平台建设高压气态储氢实验台、固态储氢实验台、电解水制氢实验平台、生物制氢实验平台、燃料电池实验台等492.1662项目详情25动力工程系本科教学实验平台更新建设热重分析仪、乙烷p-v-t物性测量实验台、伯努利方程实验仪、雷诺实验仪、离心泵串并联实验台等201.5项目详情26体育教学部智慧教学设备更新、改造及购置项目田径运动会计时计分系统设备、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仪器设备及配套产品、球类发球机、人脸识别系统、超声波治疗仪等570.27项目详情27电工绝缘材料性能检测平台电工绝缘材料性能检测平台298.7项目详情28新型芳纶绝缘造纸平台打浆度测试仪、激光粒度仪、保尔筛分仪、静电纺丝机、超声波细胞破碎仪等171项目详情29放电观测研究平台放电观测研究平台719.7项目详情30先进传感研究平台高精度窄线宽激光源、高精度脉冲信号发生器、高精度任意信号发生器、光谱分析仪、频谱分析仪等401.3项目详情31SEM扫描电镜SEM扫描电镜408项目详情32燃煤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检测平台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550项目详情
  • 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发改能源〔2022〕20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中央企业,有关行业协会:  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活动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大力推动能源领域碳减排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以及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围绕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现有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治理方式等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有关要求,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从国情实际出发,统筹发展与安全、稳增长和调结构,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科学有序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处理好转型各阶段不同能源品种之间的互补、协调、替代关系,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统筹推进全国及各地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坚持保障安全、有序转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先立后破,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转型中的风险识别和管控。在加快形成清洁低碳能源可靠供应能力基础上,逐步对化石能源进行安全可靠替代。  ——坚持创新驱动、集约高效。完善能源领域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贯彻节约优先方针,着力降低单位产出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增强能源系统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公平开放、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强引导,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基本建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框架,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标准、市场和监管体系,构建以能耗“双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标制度为引领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机制。到2030年,基本建立完整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基本制度和政策体系,形成非化石能源既基本满足能源需求增量又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存量、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增强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  二、完善国家能源战略和规划实施的协同推进机制  (四)强化能源战略和规划的引导约束作用。以国家能源战略为导向,强化国家能源规划的统领作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国家能源规划部署和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能源规划,明确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目标和任务,在规划编制及实施中加强各能源品种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区域之间的协同互济,整体提高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供应安全保障水平。加强能源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健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  (五)建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监测评价机制。重点监测评价各地区能耗强度、能源消费总量、非化石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能源消费碳排放系数等指标,评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相关机制、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实际效果。完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考核机制,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年度计划及能源规划等确定的能源相关约束性指标,强化相关考核。鼓励各地区通过区域协作或开展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交易等方式,满足国家规定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最低比重等指标要求。  (六)健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组织协调机制。国家能源委员会统筹协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相关战略、发展规划、行动方案和政策体系等。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能源安全与发展协调机制,协调开展跨省跨区电力、油气等能源输送通道及储备等基础设施和安全体系建设,加强能源领域规划、重大工程与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衔接,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按年度建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安全保障重大政策实施、重大工程建设台账,完善督导协调机制。  三、完善引导绿色能源消费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七)完善能耗“双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标制度。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合理确定各地区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加强能耗“双控”政策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衔接。逐步建立能源领域碳排放控制机制。制修订重点用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组织对重点用能企业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研究制定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统筹考虑各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开发利用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将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总量及最低比重目标科学分解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推动地方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管理制度,探索开展能耗产出效益评价。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用能权交易市场、绿色电力交易市场。  (八)建立健全绿色能源消费促进机制。推进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建立绿色能源消费认证机制,推动各类社会组织采信认证结果。建立电能替代推广机制,通过完善相关标准等加强对电能替代的技术指导。完善和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促进绿色电力消费。鼓励全社会优先使用绿色能源和采购绿色产品及服务,公共机构应当作出表率。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采用先进能效和绿色能源消费标准,大力宣传节能及绿色消费理念,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高水平绿色能源消费示范建设,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  (九)完善工业领域绿色能源消费支持政策。引导工业企业开展清洁能源替代,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率先形成低碳、零碳能源消费模式。鼓励建设绿色用能产业园区和企业,发展工业绿色微电网,支持在自有场所开发利用清洁低碳能源,建设分布式清洁能源和智慧能源系统,对余热余压余气等综合利用发电减免交叉补贴和系统备用费,完善支持自发自用分布式清洁能源发电的价格政策。在符合电力规划布局和电网安全运行条件的前提下,鼓励通过创新电力输送及运行方式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项目就近向产业园区或企业供电,鼓励产业园区或企业通过电力市场购买绿色电力。鼓励新兴重点用能领域以绿色能源为主满足用能需求并对余热余压余气等进行充分利用。  (十)完善建筑绿色用能和清洁取暖政策。提升建筑节能标准,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推进和支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健全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制度。完善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标准,鼓励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支持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供能系统。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和供热设施智能化建设,鼓励按热量收费,鼓励电供暖企业和用户通过电力市场获得低谷时段低价电力,综合运用峰谷电价、居民阶梯电价和输配电价机制等予以支持。落实好支持北方地区农村冬季清洁取暖的供气价格政策。  (十一)完善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清洁替代政策。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行绿色低碳交通设施装备。推行大容量电气化公共交通和电动、氢能、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完善充换电、加氢、加气(LNG)站点布局及服务设施,降低交通运输领域清洁能源用能成本。对交通供能场站布局和建设在土地空间等方面予以支持,开展多能融合交通供能场站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能量互动试点示范,推动车桩、船岸协同发展。对利用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建设新能源设施的,鼓励对同一省级区域内的项目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核准(备案)。  四、建立绿色低碳为导向的能源开发利用新机制  (十二)建立清洁低碳能源资源普查和信息共享机制。结合资源禀赋、土地用途、生态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等情况,以市(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全面开展全国清洁低碳能源资源详细勘查和综合评价,精准识别可开发清洁低碳能源资源并进行数据整合,完善并动态更新全国清洁低碳能源资源数据库。加强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衔接,及时将各类清洁低碳能源资源分布等空间信息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并以适当方式与地方各级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等共享。提高可再生能源相关气象观测、资源评价以及预测预报技术能力,为可再生能源资源普查、项目开发和电力系统运行提供支撑。构建国家能源基础信息及共享平台,整合能源全产业链信息,推动能源领域数字经济发展。  (十三)推动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对区域内现有煤电机组进行升级改造,探索建立送受两端协同为新能源电力输送提供调节的机制,支持新能源电力能建尽建、能并尽并、能发尽发。各地区按照国家能源战略和规划及分领域规划,统筹考虑本地区能源需求和清洁低碳能源资源等情况,在省级能源规划总体框架下,指导并组织制定市(县)级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区域能源供应相关实施方案。各地区应当统筹考虑本地区能源需求及可开发资源量等,按就近原则优先开发利用本地清洁低碳能源资源,根据需要积极引入区域外的清洁低碳能源,形成优先通过清洁低碳能源满足新增用能需求并逐渐替代存量化石能源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鼓励各地区建设多能互补、就近平衡、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  (十四)创新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机制。在农村地区优先支持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以及沼气发电等生物质能发电接入电网,电网企业等应当优先收购其发电量。鼓励利用农村地区适宜分散开发风电、光伏发电的土地,探索统一规划、分散布局、农企合作、利益共享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经营模式。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专业化企业共同投资经营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加大对农村电网建设的支持力度,组织电网企业完善农村电网。加强农村电网技术、运行和电力交易方式创新,支持新能源电力就近交易,为农村公益性和生活用能以及乡村振兴相关产业提供低成本绿色能源。完善规模化沼气、生物天然气、成型燃料等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  (十五)建立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国土空间管理机制。围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考虑清洁低碳能源开发以及能源输送、储存等基础设施用地用海需求。完善能源项目建设用地分类指导政策,调整优化可再生能源开发用地用海要求,制定利用沙漠、戈壁、荒漠土地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的土地支持政策,完善核电、抽水蓄能厂(场)址保护制度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予以保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输电通道、油气管道走廊用地需求,建立健全土地相关信息共享与协同管理机制。严格依法规范能源开发涉地(涉海)税费征收。符合条件的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可按规定申请减免海域使用金。鼓励在风电等新能源开发建设中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  五、完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运行机制  (十六)加强新型电力系统顶层设计。推动电力来源清洁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适应新能源电力发展需要制定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鼓励各类企业等主体积极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现有电力系统进行绿色低碳发展适应性评估,在电网架构、电源结构、源网荷储协调、数字化智能化运行控制等方面提升技术和优化系统。加强新型电力系统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制定新型电力系统相关标准。推动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电力系统融合发展,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构建智慧能源体系。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技术体系建设,开展相关技术试点和区域示范。  (十七)完善适应可再生能源局域深度利用和广域输送的电网体系。整体优化输电网络和电力系统运行,提升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输送和消纳能力。通过电源配置和运行优化调整尽可能增加存量输电通道输送可再生能源电量,明确最低比重指标并进行考核。统筹布局以送出可再生能源电力为主的大型电力基地,在省级电网及以上范围优化配置调节性资源。完善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间协议与电力市场相结合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输送和消纳协同机制,加强省际、区域间电网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跨省跨区电价形成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在更大范围消纳。大力推进高比例容纳分布式新能源电力的智能配电网建设,鼓励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和微电网。电网企业应提升新能源电力接纳能力,动态公布经营区域内可接纳新能源电力的容量信息并提供查询服务,依法依规将符合规划和安全生产条件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和分布式发电项目接入电网,做到应并尽并。  (十八)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推动重点区域电力现货市场试点运行,完善电力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交易有机衔接机制,探索容量市场交易机制,深化输配电等重点领域改革,通过市场化方式促进电力绿色低碳发展。完善有利于可再生能源优先利用的电力交易机制,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鼓励新能源发电主体与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等签订长期购售电协议。支持微电网、分布式电源、储能和负荷聚合商等新兴市场主体独立参与电力交易。积极推进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支持分布式发电(含电储能、电动车船等)与同一配电网内的电力用户通过电力交易平台就近进行交易,电网企业(含增量配电网企业)提供输电、计量和交易结算等技术支持,完善支持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的价格政策及市场规则。完善支持储能应用的电价政策。  (十九)完善灵活性电源建设和运行机制。全面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完善煤电机组最小出力技术标准,科学核定煤电机组深度调峰能力;因地制宜建设既满足电力运行调峰需要、又对天然气消费季节差具有调节作用的天然气“双调峰”电站;积极推动流域控制性调节水库建设和常规水电站扩机增容,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探索中小型抽水蓄能技术应用,推行梯级水电储能;发挥太阳能热发电的调节作用,开展废弃矿井改造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研究示范,逐步扩大新型储能应用。全面推进企业自备电厂参与电力系统调节,鼓励工业企业发挥自备电厂调节能力就近利用新能源。完善支持灵活性煤电机组、天然气调峰机组、水电、太阳能热发电和储能等调节性电源运行的价格补偿机制。鼓励新能源发电基地提升自主调节能力,探索一体化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完善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更好发挥相关设施调节作用。  (二十)完善电力需求响应机制。推动电力需求响应市场化建设,推动将需求侧可调节资源纳入电力电量平衡,发挥需求侧资源削峰填谷、促进电力供需平衡和适应新能源电力运行的作用。拓宽电力需求响应实施范围,通过多种方式挖掘各类需求侧资源并组织其参与需求响应,支持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分布式发电等用户侧可调节资源,以及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运营商、综合能源服务商等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系统运行调节。明确用户侧储能安全发展的标准要求,加强安全监管。加快推进需求响应市场化建设,探索建立以市场为主的需求响应补偿机制。全面调查评价需求响应资源并建立分级分类清单,形成动态的需求响应资源库。  (二十一)探索建立区域综合能源服务机制。探索同一市场主体运营集供电、供热(供冷)、供气为一体的多能互补、多能联供区域综合能源系统,鼓励地方采取招标等竞争性方式选择区域综合能源服务投资经营主体。鼓励增量配电网通过拓展区域内分布式清洁能源、接纳区域外可再生能源等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公共电网企业、燃气供应企业应为综合能源服务运营企业提供可靠能源供应,并做好配套设施运行衔接。鼓励提升智慧能源协同服务水平,强化共性技术的平台化服务及商业模式创新,充分依托已有设施,在确保能源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加强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六、完善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机制  (二十二)完善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政策。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按照能源不同发展阶段,发挥好煤炭在能源供应保障中的基础作用。建立煤矿绿色发展长效机制,优化煤炭产能布局,加大煤矿“上大压小、增优汰劣”力度,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制定矿井优化系统支持政策,完善绿色智能煤矿建设标准体系,健全煤矿智能化技术、装备、人才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完善煤矸石、矿井水、煤矿井下抽采瓦斯等资源综合利用及矿区生态治理与修复支持政策,加大力度支持煤矿充填开采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利用废弃矿区开展新能源及储能项目开发建设。依法依规加快办理绿色智能煤矿等优质产能和保供煤矿的环保、用地、核准、采矿等相关手续。科学评估煤炭企业产量减少和关闭退出的影响,研究完善煤炭企业退出和转型发展以及从业人员安置等扶持政策。  (二十三)完善煤电清洁高效转型政策。在电力安全保供的前提下,统筹协调有序控煤减煤,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按照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保供需要,加强煤电机组与非化石能源发电、天然气发电及储能的整体协同。推进煤电机组节能提效、超低排放升级改造,根据能源发展和安全保供需要合理建设先进煤电机组。充分挖掘现有大型热电联产企业供热潜力,鼓励在合理供热半径内的存量凝汽式煤电机组实施热电联产改造,在允许燃煤供热的区域鼓励建设燃煤背压供热机组,探索开展煤电机组抽汽蓄能改造。有序推动落后煤电机组关停整合,加大燃煤锅炉淘汰力度。原则上不新增企业燃煤自备电厂,推动燃煤自备机组公平承担社会责任,加大燃煤自备机组节能减排力度。支持利用退役火电机组的既有厂址和相关设施建设新型储能设施或改造为同步调相机。完善火电领域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项目支持政策。  (二十四)完善油气清洁高效利用机制。提升油气田清洁高效开采能力,推动炼化行业转型升级,加大减污降碳协同力度。完善油气与地热能以及风能、太阳能等能源资源协同开发机制,鼓励油气企业利用自有建设用地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建设分布式能源设施,在油气田区域内建设多能融合的区域供能系统。持续推动油气管网公平开放并完善接入标准,梳理天然气供气环节并减少供气层级,在满足安全和质量标准等前提下,支持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天然气等清洁燃料接入油气管网,探索输气管道掺氢输送、纯氢管道输送、液氢运输等高效输氢方式。鼓励传统加油站、加气站建设油气电氢一体化综合交通能源服务站。加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推广示范,扩大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应用,探索利用油气开采形成地下空间封存二氧化碳。  七、健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安全保供体系  (二十五)健全能源预测预警机制。加强全国以及分级分类的能源生产、供应和消费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能源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立区域能源综合监测体系,电网、油气管网及重点能源供应企业要完善经营区域能源供应监测平台并及时向主管部门报送相关信息。加强能源预测预警的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建立涵盖能源、应急、气象、水利、地质等部门的极端天气联合应对机制,提高预测预判和灾害防御能力。健全能源供应风险应对机制,完善极端情况下能源供应应急预案和应急状态下的协同调控机制。  (二十六)构建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综合防御体系。各类发电机组运行要严格遵守《电网调度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建立煤电机组退出审核机制,承担支持电力系统运行和保供任务的煤电机组未经许可不得退出运行,可根据机组性能和电力系统运行需要经评估后转为应急备用机组。建立各级电力规划安全评估制度,健全各类电源并网技术标准,从源头管控安全风险。完善电力电量平衡管理,制定年度电力系统安全保供方案。建立电力企业与燃料供应企业、管输企业的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机制,确保极端情况下能源供应。建立重要输电通道跨部门联防联控机制,提升重要输电通道运行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完善负荷中心和特大型城市应急安全保障电源体系。完善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控体系,加强电力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严格落实地方政府、有关电力企业的电力安全生产和供应保障主体责任,统筹协调推进电力应急体系建设,强化新型储能设施等安全事故防范和处置能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健全电力应急保障体系,完善电力应急制度、标准和预案。  (二十七)健全能源供应保障和储备应急体系。统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提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各种极端情况的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优化能源储备设施布局,完善煤电油气供应保障协调机制。加快形成政府储备、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和生产经营库存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实物储备、产能储备和其他储备方式相结合的石油储备体系。健全煤炭产品、产能储备和应急储备制度,完善应急调峰产能、可调节库存和重点电厂煤炭储备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供气企业、管输企业、城镇燃气企业各负其责的多层次天然气储气调峰和应急体系。制定煤制油气技术储备支持政策。完善煤炭、石油、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探索建立氢能产供储销体系。按规划积极推动流域龙头水库电站建设,提升水库储能、运行调节和应急调用能力。  八、建立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科技创新体系  (二十八)建立清洁低碳能源重大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并发挥好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作用,形成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突破一批清洁低碳能源关键技术。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能源领域研发创新平台,推进各类科技力量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围绕能源领域相关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实施能源重大科技协同创新研究。加强新型储能相关安全技术研发,完善设备设施、规划布局、设计施工、安全运行等方面技术标准规范。  (二十九)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构建以需求端技术进步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上下游协同、供应链协作的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促进机制。依托大型新能源基地等重大能源工程,推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和应用,通过工程化集成应用形成先进技术及产业化能力。加快纤维素等非粮生物燃料乙醇、生物航空煤油等先进可再生能源燃料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及产业化示范。推动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及产品与清洁低碳能源融合创新,加快智能光伏创新升级。依托现有基础完善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研发设计、计量测试、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服务业与清洁低碳能源产业链深度融合。建立清洁低碳能源技术成果评价、转化和推广机制。  (三十)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探索以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支持资金投入大、研究难度高的战略性清洁低碳能源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完善支持首台(套)先进重大能源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政策,推动能源领域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强化国有能源企业节能低碳相关考核,推动企业加大能源技术创新投入,推广应用新技术,提升技术水平。  九、建立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财政金融政策保障机制  (三十一)完善支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对清洁低碳能源项目、能源供应安全保障项目投融资支持力度。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统筹支持能源领域对碳减排贡献度高的项目,将符合条件的重大清洁低碳能源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和现有低碳转型相关基金要将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化石能源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等作为重点支持领域。推动清洁低碳能源相关基础设施项目开展市场化投融资,研究将清洁低碳能源项目纳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范围。中央财政资金进一步向农村能源建设倾斜,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农村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建筑节能等。  (三十二)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政策。探索发展清洁低碳能源行业供应链金融。完善清洁低碳能源行业企业贷款审批流程和评级方法,充分考虑相关产业链长期成长性及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贡献。创新适应清洁低碳能源特点的绿色金融产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碳中和债等绿色债券,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项目的支持;鼓励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支持化石能源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探索推进能源基础信息应用,为金融支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信息服务支撑。鼓励能源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披露碳排放相关信息。  十、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国际合作  (三十三)促进“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一带一路”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推进“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务实合作,探索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合作机制。引导企业开展清洁低碳能源领域对外投资,在相关项目开展中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推动建设能源合作最佳实践项目。依法依规管理碳排放强度高的产品生产、流通和出口。  (三十四)积极推动全球能源治理中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合作。建设和运营好“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和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等,力争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发挥更好作用。依托中国—阿盟、中国—非盟、中国—东盟、中国—中东欧、亚太经合组织(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等合作平台,持续支持可再生能源、电力、核电、氢能等清洁低碳能源相关技术人才合作培养,开展能力建设、政策、规划、标准对接和人才交流。提升与国际能源署(IEA)、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等国际组织的合作水平,积极参与并引导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G20)、APEC、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合作。  (三十五)充分利用国际要素助力国内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落实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吸引和引导外资投入清洁低碳能源产业领域。完善鼓励外资融入我国清洁低碳能源产业创新体系的激励机制,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绿色电力认证国际合作,倡议建立国际绿色电力证书体系,积极引导和参与绿色电力证书核发、计量、交易等国际标准研究制定。推动建立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平台等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平台,支持跨国企业在华设立清洁低碳能源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促进清洁低碳、脱碳无碳领域联合攻关创新与示范应用。  十一、完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治理机制  (三十六)健全能源法律和标准体系。加强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法制建设,修订和完善能源领域法律制度,健全适应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需要的能源法律制度体系。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清理现行能源领域法律法规中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内容。健全清洁低碳能源相关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和制修订清洁高效火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核电、储能、氢能、清洁能源供热以及新型电力系统等领域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推动太阳能发电、风电等领域标准国际化。鼓励各地区和行业协会、企业等依法制定更加严格的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制定能源领域绿色低碳产业指导目录,建立和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相关技术标准及相应的碳排放量、碳减排量等核算标准。  (三十七)深化能源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动简政放权,继续下放或取消非必要行政许可事项,进一步优化能源领域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主体创新活力。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能源领域。优化清洁低碳能源项目核准和备案流程,简化分布式能源投资项目管理程序。创新综合能源服务项目建设管理机制,鼓励各地区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立综合能源服务项目多部门联审机制,实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  (三十八)加强能源领域监管。加强对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相关能源市场交易、清洁低碳能源利用等监管,维护公平公正的能源市场秩序。稳步推进能源领域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加强对有关企业在规划落实、公平开放、运行调度、服务价格、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监管。健全对电网、油气管网等自然垄断环节企业的考核机制,重点考核有关企业履行能源供应保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职责情况。创新对综合能源服务、新型储能、智慧能源等新产业新业态监管方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22年1月30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