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钢筋保护定仪

仪器信息网钢筋保护定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钢筋保护定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钢筋保护定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钢筋保护定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钢筋保护定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钢筋保护定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钢筋保护定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钢筋保护定仪相关的资讯

  • 热轧带肋钢筋的全自动检测技术
    由仪器信息网、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试验仪器分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试验机与试验技术网络研讨会将于2023年8月16日召开。届时,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质量检验中心理化检验高级工程师刘明辉将在线分享报告,介绍一种全自动检测技术在热轧带肋钢筋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实践案例:通过集成重量偏差测试仪与拉伸试验机、六轴机器人、弯曲试验机、反向弯曲试验机、试样架等设备设施,并优化各设备设施的布局结构,再与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进行通讯,实现检测数据的传输,顺利实现热轧带肋钢筋常规检测项目重量偏差、室温拉伸试验、弯曲试验、反向弯曲试验四个项目全流程集成自动化,成为钢筋检测领域全流程自动化检测的经典案例,实现了国产试验机在自动化检测领域的重大突破。欢迎业内人士报名听会,交流试验技术。关于第二届试验机与试验技术网络研讨会为帮助业内人士了解试验技术发展现状、掌握前沿动态、学习相关应用知识,仪器信息网携手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试验仪器分会于2023年8月16日组织召开第二届“试验机与试验技术”网络研讨会,搭建产、学、研、用沟通平台,邀请领域内科研与应用专家围绕试验机行业发展、试验技术研究、试验技术应用等分享报告,欢迎大家参会交流。会议详情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testingmachine2023
  • 中国着手制定风电保护涂料国标
    日前,风电保护涂料研讨及国家标准起草讨论会在宁波召开,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拜耳材料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赫普(昆山)涂料有限公司、大金氟涂料(上海)有限公司、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PPG工业集团轻工业涂料,西北永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帝斯曼利康树脂、中远关西涂料化工有限公司、广东明阳风电公司、烟台万华、石家庄油漆厂等企业和机构,共100多名表参加讨论,国家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高工苏舂海先生主持会议。本次大会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可科技发展部,和中国石油学会海洋石油分会主办,由隶属于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的中国化工学会海洋石油工业防腐蚀专委会、全国涂料工业信息中心和《涂料工业》杂志社联合承办。据专家介绍,风电涂料主要是指风力发电机组钢结构、机械部件、电气部件、混凝土基础结构内外表面防腐以及风轮叶片的外表面防腐防护涂装涂料。本次大会围绕风电对涂料保护的技术需求、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现状和风电保护涂料国家标准起草建议等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其中不乏唇枪舌剑的激烈交锋,最终很好的达到了采集企业意见,为国家标准的制定献言献策的目的。  国家标准翘首以待。据专家介绍,由于我国风力发电场分布的地域宽广,风机系统会遭遇到各种恶劣环境的侵蚀。陆上风电机组承受的磨损应力(磨蚀)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风挟带的颗粒(例如砂粒)摩擦钢结构、叶片表而产生破坏,另一个是水滴、冰雹、沙尘暴甚至飞鸟等较大物的撞击破坏。这在沙漠戈壁风电场塔架迎风面及底部、风电叶片表面、箱式落地变压器迎风侧面比较常见和明显,特别是叶片的叶尖速度在许多情况下超过70m/s,磨损会造成结构破坏、效率下降和损失。据专家介绍,海上风电机组防腐蚀比陆上风电机组情况更复杂,技术要求更高。海上风机所处环境比陆上更加恶劣,海面以上部分和海面以下部分环境不同,所需防腐蚀技术也不同。海上风电机组基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工作重在对钢筋锈蚀的保护 海面以上的部分主要受到盏雾、海洋大气、浪花飞溅的腐蚀,因此,海上风电机组的防腐蚀比较复杂,需要分部分、针对性的进行。  风电机组单机的投资成本很高,尤其是海上风机,因此必须保证一定的使用寿命,一般要求为20年以上。据专家介绍,为保证风电装备20年以上的服务寿命,必须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各厂家积累的实验数据表明,在没有外界因素破坏的情况下风机外围系统使用寿命完全可以达到20年。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减少外界侵蚀将是决定风机外围系统实际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而涂料保护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初期主要依靠引进吸收国外技术,配套的保护涂料系统也一度为进口产品所垄断,而国外的风场环境和国内的有很大的不同,针对国外环境生产的风电保护涂料不适合中国的实际。以风电叶片为例,现代化大型风力叶片主要起源于中北欧波罗的海和北海附近的低地国家,那里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以温暖潮湿的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其风源特点是含水量高,含砂量和浮尘量都极低。它们的叶片涂料自然而然的将耐雨蚀作为叶片涂料的主要检测标准。而我国的主要风场位于风砂冲击区域,干旱少雨,风机外围系统的破坏主要来自风砂的侵蚀,因此风宅涂料耐风砂标准应该成为我国内陆风电涂料的主要检测标准。  而从国外引入的风电保护涂料,是按照针对国外环境的标准生产的,但脱离国内的实际。据专家介绍,近年来随着风电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配套涂料的国产化已成为大势所趋,目前风电保护涂料已主要在国内生产,这其中既包括传统的外资品牌,也包括许多国内新兴涂料企业的产品,并且还有很多企业正考虑进入这一领域,但我国涂料行业目前还没有风电保护涂料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造成各涂料企业在研发保护涂料时缺乏明确的技术参照,通常都是依靠自身的理解以及生产商提供的一些要求来制定企业标准,而各个企业的标准又参差不齐,结果就是产品优劣不一。风电涂料不同于一般的重防腐涂料,它的生产技术要求很高,如果没有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作为准入门槛,质量问题会成风电涂料的主要问题。而且“由于风电装备处于向大型化方向快速发展的阶段,这对涂料产品也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本次大会的承办单位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赵晓东副院长表示,因此风电保护涂料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变得重要而紧迫,会上不少企业用“翘首以待”来形容这种急切的期待。  大会上与会代表和专家一致认为,与飞速发展的风电保护涂料产业相对应,我国保护涂料行业目前急需建立相配套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这一方面可以使各涂料企业在研发相关产品时有一个明确的技术参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规范和引导市场,以对风电装备形成更好、更长期的保护。国家标准需统筹兼顾——据专家介绍,风电保护涂料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分管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国家涂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日常管理工作的赵晓东副院长告诉本刊记者,相关部门已启动了风电装备保护涂料体系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本次大会邀请行业生产风电涂料的骨干企业参加标准的研讨,目的是为企业表达意见搭建平台,为标准的制定献言献策。但国标的制定也面临着不少困难,表现在企业的分歧上。会议过程中,企业在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上存在两个主要分歧,并且都有自己合理的看法,因此不乏激烈的争论。  据专家介绍,第一个分歧是国标和行标的门槛高低问题,一些企业认为申报标准的草案在一些指标上要求过高,大部分企业难以达到,不利于企业的进入和形成良性竞争的市场局面。但另一些企业认为标准定的过低又无法达到保证产品质量,推动产业良性发展的目的。因此,如何平衡企业的标准,制定出高低适度的标准成为国标和行标不可回避的问题。杜邦公司的代表就认为,国标和行标应该起到准入门槛的作用,设定一个基本的产品要求,不低于这个标准的企业才有资格进入这个行业,通过这种把关,达到规范市场秩序,保证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这也是国标和行标的根本目的所在。第二个分歧是国标和行标是否要设定统一的标准。我国风电场分布的环境差别很大,大体分类为北方环境、南方环境和海洋环境。环境不同决定了对风机造成伤害的主要因素不同,北方风场对风机的破坏主要来自砂粒的侵蚀。南方风场降水多,对风机的主要破坏是雨水、水汽侵蚀。海上风电场环境更加的复杂,海面以下的部分破坏来自海水的腐蚀,海面以上部分破坏来自盐雾和水汽i破坏的主要原因不同,保护涂料的指标侧重就应该不同,北方风场保护涂料的  耐风砂性能就是主要考虑的因素,而耐雨蚀气蚀指标就基本不必考虑。而南方的风电场正好相反,雨蚀气蚀是主要考虑的因素,耐风砂性基本可以不考虑。海上风场和南北方风场又不相同,主要考虑盐水和盐雾的腐蚀性。因此是否将不同的环境纳入统一的国标是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要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指导陆上和海上风电场的话,那么必须既要满足很强的抗风差性指标、耐水汽腐蚀指标又要满足耐海水腐蚀指标才能很好的适应各类风场的使用,但这样一来,会增加成本,而且有些指标在有些地区就变得不必要,产生不经济。有的企业提出因地制宜,针对环境的特点来制定指标,这样会降低成本。但我国风场的环境差别很大,南方、北方、海上风场只是大类的区分,还可以具体的区分,比如同为北方风场,辽宁和内蒙的不同,河北的和新疆的又有区别。如果针对环境来设定指标,那势必会出台很多分标准,增大管理的难度,起不到国标和行标应有的作用。中国环氧网/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在线专家表示,风电涂料国家标准的制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定需要把各种情况考虑在内,统筹兼顾、平衡各种分歧,保证出台的标准既能带来符合我国实际应用的高质量的产品,又能推动产业兴旺、发展。
  • 国网天津电科院研发全国首台钢纤维混凝土无损检测仪器
    近日,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电科院)研发的全国首台钢纤维混凝土无损检测仪器在天津宝坻地区电网混凝土制品检测中率先试应用,以不破坏制品结构的方式成功检测出钢纤维混凝土内部制造质量,实现检测时间的大幅缩短和检测可靠性的有效提升。  在首次现场应用中,电力工作人员手持检测仪器,在不破坏制品内部结构的情况下,顺利对宝坻电网某区域水泥电杆等电网混凝土制品的内部钢筋直径、抗压强度进行了测量。“该仪器具有无损、全检、便携、直观等优势,它的研发应用成功解决了国内钢纤维混凝土制品检测难、监管难、评价难的问题。”电科院技术人员陈韶瑜介绍说。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网能源网架加快建设,钢纤维混凝土制品使用量逐年递增,但质量管控和制品安全性检测手段较为落后,构建新型质检模式迫在眉睫。电科院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电力系统内外钢纤维混凝土产品在运期间质量情况,进行电力混凝土无损全检的可行性论证,对钢筋直径、分布、腐蚀情况、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强度、内部裂纹等开展测量试验,进行破坏比对和结果修正,并完善试验数据库,以开发钢纤维混凝土无损检测仪。  电科院技术团队在仪器研发中攻克了钢纤维混凝土内部钢筋直径测量技术,实现在不破坏钢纤维混凝土制品的情况下,精准测量出制品内部钢筋数量及直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首创了钢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测量技术,适用于钢筋、纤维、钢丝网等不同类型的钢纤维混凝土,填补了国际空白。同时在业内率先打造钢纤维混凝土制品全寿命周期检测方式,实现了钢纤维混凝土制品数字化质量管控,具有检测效率高、缺陷检出率高、检测投入成本低等优点。  未来,钢纤维混凝土无损检测仪将广泛推广应用在我国能源、水利、交通、通讯、建筑等领域的工程建设中,通过快速检测钢纤维混凝土制品存在的隐患及质量问题,提高钢纤维混凝土领域整体产品质量,减少隐患工程发生,降低事故率,保障能源电力和通讯设施、公共和民用建筑、桥梁安全,为质量强国贡献国网智慧和天津力量。  下一步,电科院将充分积累钢纤维混凝土无损检测仪试用经验,提高检测效率和稳定性,将仪器积极推广至电网企业的各级物资检测中心及发电企业、通信、水利、交通、建筑等行业中,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装置、软件和运维指导方案”。
  • 建筑用钢强制标准将洗牌钢铁业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作为年初出台的钢铁振兴规划的补充细则,钢铁行业准入条件、联合重组指导意见及建筑用钢强制标准三个方面将有规范。  其中,建筑用钢强制标准将可能淘汰强度400兆帕以下的钢筋,推广3级以上的螺纹钢。据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早在汶川地震后推广工作就已开始。  对此,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市场管理部部长何忠语表示,新的强制标准出台将洗牌钢铁产品的“乱局”。据他介绍,其企业所在地中小钢企生产的钢铁产品市场占有率约有30%,但一些小钢企生产的产品规格较低,而且产能落后,这些产品给成都钢铁的销售带来了压力和冲击。“如果标准进行强制执行,将会直接淘汰这些落后产能,重塑市场作用明显。”  据了解,成都钢铁主要生产强度355-400兆帕的二三级螺纹钢和强度500兆帕的4级螺纹钢。其中3级螺纹钢占公司产量的55%,2级螺纹钢占45%,4级钢由于刚刚拿到生产许可证,还未投产。  也就是说,如果强制执行标准,将有45%的产能被淘汰。但何忠语并不担忧,“淘汰1级和2级螺纹钢是趋势,虽然有所影响,但相比对小钢企的冲击,这些产能的消失并不可怕”。他说,成都钢铁在生产方面已具备上一层次的能力,特别是4级螺纹钢已经拿到了生产许可证,应对新标准没有任何问题。  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则表示,现在建筑用钢还有很多采用2级螺纹钢,如果强行更换标准,将大幅增加建筑成本,或将影响房地产行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展与科学环境部吕卫表示,现在低于3级的钢筋还被大量应用,但从建筑层面来讲,这些低级钢筋直接影响建筑的质量安全,应该被强制淘汰。  其实,早在数月前,发改委就下发了抑制产能过剩的38号文,其中对钢铁业进行了引导规范,指出将尽快完善建筑用钢标准及设计规范,加快淘汰强度335兆帕以下热轧带肋钢筋,推广强度400兆帕及以上钢筋,促进建筑钢材升级换代。2011年底前,坚决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碳钢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应低于62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用新水量低于5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低于1千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低于1.8千克,二次能源基本实现100%回收利用。
  • 定了!明年国抽抽查这142种产品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发布2023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计划的公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暂行办法》,市场监管总局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综合研判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组织制定了《2023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计划》,现予以发布。做好2023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守稳守牢质量安全底线,服务质量强国建设,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3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计划,共包括142种产品,其中,电子电器38种,农业生产资料9种,建筑和装饰装修材料16种,电工及材料产品11种,机械及安防产品23种,日用及纺织品17种,耐用消费品15种,食品相关产品13种。市场监管总局将按照抽查计划,认真组织开展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及时公布抽查结果,依法查处产品质量违法违规行为。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及时组织对计划外产品开展专项监督抽查。市场监管总局2022年12月26日2023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计划(142种)一、电子电器(38种)1.家用电器(26种):房间空气调节器、电冰箱、家用电动洗衣机、储水式电热水器、快热式电热水器、吸油烟机、加湿器、除湿机、空气净化器、食具消毒柜、洗碗机、电磁灶、按摩器具、电风扇、电烤箱及烘烤器具、电热暖手器、电热水壶、电热毯、皮肤及毛发护理器具、室内加热器、织物蒸汽机、电动晾衣架、自动电饭锅、滚筒干衣机、废弃食物处理器、即热式饮水机2.电子产品(9种):彩色电视机、微型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服务器、打印机、电源适配器、移动电源、路由器、无线充电器3.照明光源及灯具(3种):读写台灯、固定式通用灯具、嵌入式灯具二、农业生产资料(9种)1.化肥(5种):复合肥料、磷肥、氮肥、钾肥、有机肥料2.农业机械(3种):泵、机动脱粒机、玉米联合收割机3.农用塑料制品(1种):农用地膜三、建筑和装饰装修材料(16种)1.建筑材料(7种):水泥、热轧光圆钢筋、热轧带肋钢筋、建筑防水卷材、铝合金建筑型材、建筑用密封胶、新型墙体材料(砖和砌块)2.装饰装修材料(9种):陶瓷砖、陶瓷坐便器、智能坐便器、陶瓷片密封水嘴、非接触式水嘴、建筑用绝缘电工套管、聚乙烯(PE)管材、浸渍纸层压木质地板、防火门四、电工及材料产品(11种)1.低压电器和电器附件(4种):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家用和类似用途固定式电气装置的开关(墙壁开关)、延长线插座(带电源适配器)、电动自行车充电器2.金属类材料(3种):砂轮、钢丝绳、高强度紧固件3.其他电工及材料产品(4种):电线电缆、电动工具(锂电电钻)、橡胶密封制品、光伏并网逆变器五、机械及安防产品(23种)1.车辆相关产品(9种):车用尿素水溶液、机动车发动机冷却液、机动车发动机润滑油、机动车辆制动液、汽车风窗玻璃清洗液、车用汽油清净剂、汽车轮胎、汽车用制动器衬片、电动自行车电池2.防爆电气(3种):防爆灯具、防爆电机、防爆电器3.劳保用品(4种):安全带、安全网、安全帽、保护足趾安全(防护)鞋4.安全技术防范产品(6种):电子门锁、危险化学品包装物、独立式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煤矿用低浓度载体催化式甲烷传感器、家用可燃气体探测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5. 其他安全防范产品(1种):非医用口罩六、日用及纺织品(17种)1.儿童学生用品(9种):玩具、童车、童鞋、儿童及婴幼儿服装、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学生文具、学生书包、运动头盔、儿童家具2.纺织品(4种):床上用品、休闲服装、羽绒服装、睡衣居家服3.箱包鞋类(3种):旅行箱包、老年鞋、旅游鞋4.烟花爆竹(1种)七、耐用消费品(15种)1.家用燃气用具(4种):家用燃气灶、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燃气用具连接用软管、瓶装液化石油气调压器2.家具(2种):木制家具、棕纤维弹性床垫3.眼镜产品(4种):老视成镜、太阳镜、眼镜镜片、眼镜架4.其他耐用消费品(5种):电动自行车、平衡车、塑料购物袋、家用清洁剂、衣料用液体洗涤剂八、食品相关产品(13种)复合膜袋、非复合膜袋、婴幼儿用塑料奶瓶、密胺塑料餐具、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食品包装用纸和纸板材料、纸杯、食品接触用纸容器、工业和商用电热食品加工设备、工业和商用电动食品加工设备、餐具洗涤剂、竹木餐饮具、月饼过度包装
  • 常见的几种钢结构发酵罐与软体沼气池汇总
    沼气发酵是整个沼气工程的核心,对沼气生产效率和工程经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必须对沼气发酵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测,一般可以选择一些沼气成分监测设备,如沼气分析仪Gasboard-3200,用户可根据沼气中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氧气等成分对沼气发酵的工艺过程进行调控,可以有效提高沼气产气量。 除此之外,选择合适的沼气发酵装置也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建造材料,沼气发酵装置可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包括钢板焊接结构、钢板卷制结构、钢板拼装结构)和软体沼气发酵装置。下面介绍几种钢结构发酵罐与软体沼气池,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系统的了解沼气工程常见的几种沼气发酵装置。 一、钢板焊接结构沼气发酵罐 钢板焊接结构沼气发酵罐最大的优点是技术成熟,可以现场制作,不需要专用的设备和工装,但防腐工艺相对复杂。其设计的一般规定为: 1)沼气发酵罐的设计压力通常取常压或接近常压,负压不应小于0.49kPa。 2)设计条件不应少于以下内容:发酵罐容积或直径、高度;地震设防烈度、风载荷、雪载荷、气温条件及地址条件;操作压力及操作温度(取罐体正常操作时,罐体金属可能达到的最高或最低温度。在寒冷地区,对无加热也无保温的罐体,设计温度建罐地区最低日平均温度加13℃);介质种类及密度。 3)厚度附加量应考虑钢板负偏差和腐蚀余量。 钢板焊接发酵罐多采用立式圆筒形,其结构设计最主要在于钢板的厚度和焊缝设计。从用材角度考虑,立式圆筒形罐体径高比为1:1时最节省材料。钢板越宽,在发酵罐制作过程中焊缝越少,相应地减少了焊缝渗漏的可能性,同时加快了制作速度,节约了焊接的人工费用。目前国内市场最容易买到的钢板宽度规格尺寸是250mm和1500mm。而发酵罐罐体尺寸的确定可以从三个方面同时考虑:径高比宜为1:(0.6~1.2);尽量采用宽度大的钢板;尽量采用同一规格尺寸的钢板。 对于钢板焊接发酵罐的腐蚀问题,我们一般可以按中等腐蚀强度来考虑。对钢材(不包括镀锌材料)表面焊缝进行除锈处理后,再在罐体表面刷一层防锈底漆,一般不超过6h。油漆防腐的施工方法:油漆稀释后用滚筒从上到下均匀涂刷,涂膜总厚度0.15~0.20mm,分两至三道完成,发酵罐外表面面漆应选用与底漆结合良好的配套使用,外壁有保温层时可不刷面漆,发酵罐内壁不刷面漆。 二、钢板卷制结构沼气发酵罐 钢板卷制结构沼气发酵罐也就是俗称的“利浦罐”。利浦罐应用金属塑性加工硬化和薄壳结构的原理,采用螺旋、双折边、咬合工艺和专用滚压、咬合、压紧成型设备来建造沼气发酵罐。采用该技术制作的罐体,施工周期短,节约钢材,罐体自重轻,使用寿命一般可达20年以上,具有相当大的环拉强度。但需要专门设备进行制作,其使用的钢板材料不是市面上的通用规格,且建造容积一般不宜过大,单池容积一般不超过5000m3。 利浦罐使用的材料通常为495mm宽,2~4mm厚的镀锌钢板或不锈钢-镀锌钢板复合板。从强度理论上讲,罐体的钢板厚度可以比2mm更小,但从结构稳定性角度考虑,选用材料一般不小于2mm,鉴于制罐机械咬合紧密度和压紧强度的限制,选用材料一般不大于4mm。 由于利浦罐体所用材料较少,因而利浦罐对底板基础的要求远远小于钢筋混凝土罐对底板基础的要求。在基础底板浇筑时,按所要制作的罐体直径在底板表面留一条宽150mm,深100mm的预留槽,槽内按直径均匀放置一定数量的锚形不锈钢预埋件,利浦罐制作完成后将被准确地放入预留槽内,用螺栓将罐体和预埋件固定,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和沥青、油毡等材料来密封此槽,最后覆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对于防腐问题,虽然使用镀锌钢板制作的利浦罐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但是钢板表面附着的镀锌层不足以抵抗料液和气体对其的腐蚀,特别是在开孔处和安装平台、栏杆、保温层固定件等焊接处,钢板表面镀锌层容易遭到破坏,所以在罐体制作完成、实验合格后仍然需要进行防腐处理。同样采用利浦制罐技术的沼气发酵罐也需要制作保温结构。其防腐处理方法与钢板焊接结构的发酵罐相同。 三、钢板拼装结构沼气发酵罐 钢板拼装罐是采用钢板搭结技术利用螺栓进行连接紧固安装而成,罐体及罐顶材料均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钢板,在工厂内将钢板机械加工处理后进行纵向、横向搭结,搭结处采用专业高分子密封材料聚硫胶将其密封拼装组合。按其表面材料不同又可细分为:搪瓷拼装罐、热喷涂拼装罐、电泳漆拼装罐等。 1.搪瓷拼装罐 搪瓷拼装罐是基于薄壳结构原理,采用预制柔性搪瓷钢板以螺栓连接方式及橡胶密封拼装制成的罐体,简称搪瓷钢板拼装罐或搪瓷拼装罐。搪瓷钢板基板为低碳钢冷轧板,屈服强度≤280MPa,抗拉强度270~410MPa,搪瓷瓷釉是多种无机化工原料共同高温烧制反应而成,搪瓷钢板通过钢板基材表面涂敷搪瓷浆料并进行焙烧而成。搪瓷钢板拼装罐具有耐腐蚀性好、施工周期短、节约钢材、罐体自重轻、易拆卸等优点,其缺点是螺栓连接的方式带来了渗漏的可能,不方便施工现成开孔方位的调整。 2.热喷涂拼装罐 热喷涂拼装罐是热喷涂技术和拼装罐结合的产物,热喷涂技术是指将两根带电的金属丝电弧熔融,并通过压缩空气喷吹、雾化,使金属喷涂至经处理的基体表面,形成结合良好、致密的金属涂层,然后用封闭剂对金属涂层表面进行封闭,最终形成长效防腐复合涂层。电弧喷涂锌、铝涂层外加有机封闭涂层的长效防腐蚀复合涂层能够实现30年内不维护的要求。电弧喷涂层与钢结构基体以机械镶嵌和微冶金的结合,提高了涂层结合力,在轻微碰撞或冲击下也能确保防腐涂层不起皮、不脱落,使得涂层质量 完全满足长效防腐蚀的要求,从而减少了钢板结构在服役期间的维护费用,减少了涂料施工带来的环境污染,延长了钢板结构的使用寿命。 3.电泳漆拼装罐 电泳漆拼装罐的钢板表面防腐运用了“阴极电泳处理”技术,阴极电泳处理是一种特殊的防腐方法,该方法以拼装钢板为阴极,即将钢板浸渍在装满水离子浓度比较低的电泳槽中作为阴极,在槽中另设置与其相对应的阳极,所采用的电泳涂料是阳离子型(带正电荷),在两极间通以直流电,在钢板上就会析出防腐膜,钢板经过酸洗、磷化、电泳等防腐处理后,再进行喷粉处理,就可使钢板具有双层防腐的功效,电泳层和钢板之间的结合力很强,电泳涂层作为保护层不仅能阻止罐体腐蚀,且具有抗强酸、强碱的功能和极强的抗磨损性。 电泳漆与传统防腐处理技术相比具有防腐效果好、耐高温、耐低温、耐磨、抗冲击等优点,在运输过程中可减少或避免罐体碰撞损坏。此外,还克服了搪瓷拼装罐运输及安装过程中因碰撞而造成掉瓷和大面积爆瓷的现象。 四、软体沼气发酵装置 软体沼气发酵装置,是一种新型沼气设备。主要包括:软体可折叠沼气发酵袋、沼气储气袋、沼气升压泵、脱硫器、分水器、沼气输送管及相关管件等。设备的主体是软体可折叠沼气发酵袋,采用高强度塑性材料制成,设有出气孔,进、出料口。其发酵原料来源广泛,可将大量的生活垃圾转化为价格极低的燃气。目前较为常用的软体沼气发酵装置主要有两种:黑膜软体沼气池和红泥软体沼气池。 1.黑膜软体沼气池 黑膜软体沼气池,学名“全封闭厌氧塘”,是养殖场沼气制取装置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黑膜软体沼气池是在开挖好的土方基础上,由底膜和顶膜密封形成的一种厌氧反应器。该沼气池集发酵、贮气于一体,采用防渗膜材料将整个厌氧塘进行全封闭,其粪污处理原理与其他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一样,依靠厌氧菌的代谢功能,使有机底物得到降解并部分转化生成沼气。其特点如下: 1)建设成本低,施工方便 2)停留时间长,出水效果好 3)吸热性能好,增温保温效果好,产气量高 4)防渗膜材料抗拉强度高,抗老化、耐腐蚀 5)超大贮气容积,可实现一体化贮气 6)池底设自动排泥装置,能很好的实现排渣功能 从建设成本、维护管理,及产气、发电、污水处理等多方面来说,黑膜软体沼气池有着天然的优势,因而有着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适用于大型养殖场与“水泡粪”工艺养殖场的养殖排泄物的处理。但黑膜软体沼气池占地面积大,如果要进行沼气发电的话,还需增加一个防腐防爆的增压器。 2.红泥软体沼气池 红泥软体沼气池是指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制作而成并且可折叠的沼气池,主要由沼气发酵池、沼气池储气袋组成。发酵池主要分为茶壶形和浮罩形;储气袋一般分为圆柱形和长方形。红泥软体沼气池比一般的PVC多了红泥成份,红泥胶皮是一种改性合金塑料,是一般塑料无法比拟的。虽然红泥软体沼气池容易受外界锐器,老鼠啃咬等损坏,造价较黑膜软体沼气池高,但具有如下优势: 1)使用条件不受季节、地域气候的限制 2)阻燃、抗老化、耐腐蚀、耐低温、防震,使用寿命长 3)制作简便,运输方便,对存放点基础无特别要求,施工方便 4)建设工期短,投资少,比低压湿式贮气柜减少投资40%以上 6)安装拆卸容易,维修、搬迁方便简单 7)可根据产气量、贮气量大小随时增减贮气袋数量 8)商品化程度高,可以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工厂化生产(来源:沼气圈)
  • 河北钢铁承钢氮化钒铁检化验标准填补国内空白
    9月23日,由全国生铁及铁合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授权河北钢铁集团承钢起草的氮化钒铁系列检化验行业标准顺利通过专家组审定,填补了国内行业相关领域的空白。  氮化钒铁是一种钢铁材料中微合金化的钒合金添加剂,性能优于钒铁和氮化钒,可广泛应用于高强度螺蚊钢筋、高强度管线钢、高强度型钢等产品生产。  氮化钒铁中主要元素的检测没有独立的分析标准,承钢技术人员在编制完成《氮化钒铁》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对氮化钒铁中钒、氮、氧、碳、硫、硅、锰、磷、铝等成分的检测方法进行深入的攻关、完善,形成了氮化钒铁系列9个检化验行业标准。  来自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等8家单位的26名专家,通过审定材料,听取标准起草编制工作汇报,对该标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知用性和先进性及标准文本结构的严密性、文字的流畅性等内容进行了严格审定,一致同意审定通过。  据悉,氮化钒铁系列检化验标准的制定,填补了国内行业相关领域的空白,为氮化钒铁的生产及评价产品的性能提供了标准依据,为打击伪劣产品,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和有序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一图读懂|《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
    《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各级环保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在示范引领、系统保护、综合监管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部分重点保护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但总体上,我国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活动的矛盾依然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有:生态空间遭受持续威胁,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存在的机制体制和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有:统一监管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监督管理的基础能力薄弱。  对于“十三五”时期生态保护的主要目标,《纲要》明确,到2020年,生态空间得到保障,生态质量有所提升,生态功能有所增强,生物多样性下降速度得到遏制,生态保护统一监管水平明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取得成效,国家生态安全得到保障,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  具体工作目标是,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得到落实,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总体形成 自然保护区布局更加合理,管护能力和保护水平持续提升,新建30~5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20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维持在14.8%左右(包括列入国家公园试点的区域) 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本底调查与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加大保护力度,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保护率达到95% 生态监测数据库和监管平台基本建成 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体制机制得到健全 推动60~100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一批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效应明显。  为达到以上目标,《纲要》共明确了四大主要任务及4项保障措施。主要任务包括建立生态空间保障体系,强化生态质量及生物多样性提升体系,建设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及评估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体系。4项保障措施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共同保护。
  • 赛恩思仪器与德润钢铁集团达成合作
    四川德润钢铁集团航达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即原达州市航达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93年,前身是达州市通川区航达金属压延厂,是川东北片区一家具有炼轧资质的民营钢铁企业。企业主要生产普通热轧钢筋HRB400、HRB400E、HRB500、HRB500Eφ12mm~40mm(直条),此次我公司生产的HCS-801型高频红外碳硫仪获得企业的认可,成为其质控部门的重要检测仪器。客户主要分析品种为普碳钢,铸铁,硅铁,硅锰,增碳剂,电石粉中碳硫含量。我公司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定制了双碳低硫的仪器配置,完全满足客户日常检测需求。售后工程师在客户现场对仪器进行了安装调试,测试样品的数据得到客户的一致认可。 测试序号碳标准值硫标准值碳测试值硫测试值10.7000.0640.69880.064220.7000.0640.70130.063730.7000.0640.70290.064540.7000.0640.70360.063850.7000.0640.69710.063660.7000.0640.69950.062770.7000.0640.70230.064980.7000.0640.69430.063090.7000.0640.69870.0635100.7000.0640.69730.0642110.7000.0640.70310.0640 四川赛恩思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高频红外碳硫仪分析品种覆盖钢铁、铁合金及各类金属材料,核材料、硅材料、电池材料、矿石、土壤、煤焦等非金属原材料以及各种特殊材料。我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案,灵活配置碳硫检测池,帮助客户克服所面临的时间、预算和性能问题。四川赛恩思仪器有限公司不断加大资源的投入,以突破分析检测核心技术,助力材料科学的高速发展为企业宗旨,持之以恒的为客户创造超越项目需求的独特价值,并全力打造极具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仪器品牌。四川赛恩思仪器诚邀全国各地经销商和使用方来函、洽谈咨询;欢迎有识之士加入四川赛恩思仪器有限公司!
  • 环保部印发《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pp  目 录/pp  一、全国生态保护基本形势/pp  (一)工作进展/pp  (二)主要问题/pp  (三)机遇与挑战/pp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pp  (一)指导思想/pp  (二)基本原则/pp  (三)主要目标/pp  三、主要任务/pp  (一)建立生态空间保障体系/pp  (二)强化生态质量及生物多样性提升体系/pp  (三)建设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及评估体系/pp  (四)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体系/pp  四、保障措施/pp  (一)完善法律法规/pp  (二)健全体制机制/pp  (三)强化科技支撑/pp  (四)推动共同保护/pp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现制定《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依据环保部门生态保护的职能定位,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国生态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明确重点工作和任务措施,指导各级环保部门开展自然生态保护工作。/pp  strong一、全国生态保护基本形势/strong/pp  “十二五”时期,各级环保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在示范引领、系统保护、综合监管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部分重点保护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但总体上,我国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活动的矛盾依然突出,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pp  (一)工作进展/pp  一是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带动效应明显。全国16个省份开展了生态省建设,92个市、县(区)获得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命名,126个地区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编制《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积极推动生态示范建设提档升级,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组织开展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的评选,建立奖励机制,带动社会共建。/pp  二是生态功能保护基础进一步夯实。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2000-2010年),印发实施《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制定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在江苏、海南、湖北、江西、重庆、沈阳等地开展划定和管控试点,天津、江苏发布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考核,在重庆、海南、陕西、宁夏等地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全过程管理试点,推动优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在全国25个省份开展45个流域生态健康评估试点。联合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确定了北京市南宫旅游景区等72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指导浙江省仙居县、开化县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配合发展改革委指导北京、青海等9个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强化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与监管,开展部分典型地区遥感调查和评估。/pp  三是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得到加强。全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74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8个),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保护。规范和完善自然保护区晋升和调整的评审制度,联合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监督管理的通知》。完成400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卫星遥感监测,查处一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违法活动。推动中俄自然保护区的跨界合作。/pp  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与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发布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战略与行动计划》),启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2011-2020)”(以下简称十年中国行动),启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完成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边界核定,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和脊椎动物卷”。积极推进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立法和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等国际公约。多数省份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机制,编制发布了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pp  (二)主要问题/pp  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有:/pp  一是生态空间遭受持续威胁。城镇化、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垦等开发建设活动占用生态空间 生态空间破碎化加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河流水电水资源开发和工矿开发建设,直接割裂生物生境的整体性和连通性 生态破坏事件时有发生。/pp  二是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低质量生态系统分布广,森林、灌丛、草地生态系统质量为低差等级的面积比例分别高达43.7%、60.3%、68.2%。全国土壤侵蚀、土地沙化等问题突出,城镇地区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绿地面积小而散,水系人工化严重,生态系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空气的作用十分有限。/pp  三是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以及气候变化影响物种生存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高等植物的受威胁比例达11%,特有高等植物受威胁比例高达65.4%,脊椎动物受威胁比例达21.4% 遗传资源丧失和流失严重,60%-70%的野生稻分布点已经消失 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严重,常年大面积发生危害的超过100种。/pp  同时,环保部门在履行指导、协调、监督生态保护工作职责时,还存在以下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突出问题:/pp  一是统一监管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仍按生态要素分别设置生态保护管理机构,难以对生态系统实施整体性保护。由于权责一致的统一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未能实现所有者和监管者分离以及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直接影响生态保护效果。/pp  二是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地方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较为薄弱,还未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监管的机制有待健全,企业生态保护和监管责任还不明确,部分地方环保部门履行生态监管职能时只能单打独斗、被动应对。/pp  三是监督管理的基础能力薄弱。尚未建立统一的生态监测监控网络,难以准确监测我国重要生态区域生态状况,不能及时主动发现重大生态破坏行为。大部分县级环保部门没有设置独立的生态保护科室,难以开展常态化监管。市县环保部门生态保护人员队伍和装备严重不足,导致执法力量薄弱。生态保护科技支撑不够,生态大数据集成应用尚待发挥作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尚需完善。/pp  (三)机遇与挑战/pp  “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保护面临重大机遇: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生态文明和加强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把推动绿色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重要任务,明确要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生态保护工作指明方向。三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和措施陆续出台并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监管体制将进一步理顺,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将全面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将加快建立,生态统一监管能力将明显提高,为我国生态保护工作夯实基础。四是各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共识,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正在形成。/pp  同时,我国生态保护也面临挑战:一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态环境风险逐步凸显。二是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与现有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三是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短期内难以根本遏制,国际履约压力不断加大。/pp  strong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strong/pp  (一)指导思想/pp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和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目标,以保障生态空间、提升生态质量、改善生态功能为主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监管,完善制度体系,推动补齐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短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pp  (二)基本原则/pp  基于环保部门生态保护的职责定位,“十三五”时期,自然生态保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pp  ——把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作为基本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陆海统筹、上下联动,打破要素、区域界限,对各类生态系统实施统一保护和监管,增强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协同性。/pp  ——把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作为根本目标。严格落实生态空间管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保护最重要的生态空间,推动形成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生态安全屏障。/pp  ——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主线。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推动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完善保护网络,强化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能力,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pp  ——把加强生态统一监管作为主要手段。建立全面、严格、及时、有效的监管体系,是加强生态保护统一监管的重要基础。strong建设“天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和综合监管平台,及时发现和查处生态破坏行为,由被动核查变为主动发现,提高生态保护的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strong/pp  ——把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作为主要载体。积极参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向有利于统一监管的方向改变。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工作的平台作用,有机融合生态保护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创新保护模式,提高示范效应,激发保护活力。/pp  (三)主要目标/pp  到2020年,生态空间得到保障,生态质量有所提升,生态功能有所增强,生物多样性下降速度得到遏制,生态保护统一监管水平明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取得成效,国家生态安全得到保障,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pp  具体工作目标: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得到落实,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总体形成 自然保护区布局更加合理,管护能力和保护水平持续提升,新建30-5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20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维持在14.8%左右(包括列入国家公园试点的区域) 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本底调查与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加大保护力度,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保护率达到95% 生态监测数据库和监管平台基本建成 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体制机制得到健全 推动60-100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一批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效应明显。/pp  strong三、主要任务/strong/pp  “十三五”时期,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根本目标,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监管预警体系,加大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力度,推动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pp  (一)建立生态空间保障体系/pp  1.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发布《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按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各省(区、市)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落地到水流、森林、山岭、草原、湿地、滩涂、海洋、荒漠、冰川等生态空间。2017年底前,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区、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2018年底前,各省(区、市)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2020年底前,各省(区、市)完成勘界定标。在各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环境保护部会同相关部门汇总形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向国务院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发布。/pp  2.推动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到2020年,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推动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础。各地组织开展现状调查,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识别受损生态系统类型和分布。制定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案,选择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导功能的生态保护红线,开展一批保护与修复示范。定期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价,及时掌握全国、重点区域、县域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状况及动态变化。推动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补偿机制。/pp  3.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制定《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16-2025年)》。strong开展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遥感监测2次,省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遥感监测1次,重点区域加大监测频次,定期发布监测报告。/strong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评估。强化监督执法,定期组织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活动,加强问责监督。优化自然保护区布局,以重要河湖、海洋、草原生态系统及水生生物、小种群物种的保护空缺作为重点,推进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廊道、保护小区和自然保护区群建设,到202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比例维持在14.8%左右(包括列入国家公园试点的区域)。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强化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完善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界限核准以及勘界立标工作,推进自然保护区开展综合科考和本底调查。2020年前完成20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推动自然保护区土地确权和用途管制。推动建立自然保护区公共监督员制度。有步骤地对居住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的居民实施生态移民。/pp  4.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管理。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生态空间的集中分布地区,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推动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优先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布局,不断扩大生态空间。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功能状况评价,推动制定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强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动协调相关部门和地区针对目前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生态良好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特别是大江大河源头及上游地区,加大自然植被保护力度,科学开展生态退化区恢复与治理,继续实施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主要的山脉、江河、海岸带等防护林体系为脉络,构建形成大尺度国家生态廊道,提高生态保护区域的连通性。加快推动易灾地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pp  (二)强化生态质量及生物多样性提升体系/pp  1.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彻底摸清我国生物多样性家底。加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完善保护网络体系,确保国家战略性生物资源得到较好保存。恢复生物多样性受破坏的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示范,促进西部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脱贫。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各级政府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水平。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工程所需资金,组织有关部门实施好重大工程,推进实施《战略与行动计划》和“十年中国行动”。/pp  2.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 规范生物遗传资源采集、保存、交换、合作研究和开发利用活动,加强出境监管,防止生物遗传资源流失。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开展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风险评估、跟踪监测和环境影响研究 加强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监管。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和生态影响评价,加强入侵机理、扩散途径、应对措施和开发利用途径研究,建立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机制,探索推进生物安全和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制度化进程。/pp  3.推进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与履约。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履行好《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名古屋遗传资源议定书》等国际公约,以国内工作支撑完成履约责任。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的相关工作。做好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申办和筹备工作。/pp  4.扩大生态产品供给。丰富生态产品,优化生态服务空间配置,提升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大城市生态保护力度,推动城市生态建设与空间布局优化,提升城市生态服务能力。推动加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力度,适度开发公众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服务和产品,加快城乡绿道、郊野公园等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pp  (三)建设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及评估体系/pp  1.strong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监测体系。加强卫星和无人机航空遥感技术应用,提高生态遥感监测能力。建立生物多样性地面观测体系,到2020年新建、改建或扩建50个陆地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成800个以上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区。建设一批相对固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监控点。优先在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建立观测站和观测样区。/strong/pp  2.定期开展生态状况评估。加强年度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和五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价。2016年启动2010-2015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2020年完成“十三五”时期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形成全国生态状况定期评估机制。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流域及城市生态评估,系统掌握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变化状况。研究建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预警体系,开发预警模型和技术,对生态系统变化、物种灭绝风险、人类干扰等进行预警。推动建立统一的监测预警评估信息发布机制。开展县域生态资源资产评估试点。推动将生态状况评估结果应用于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规划编制,并作为生态补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生态监管制度的重要参考。/pp  3.建立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建立生态保护综合监控平台,对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等的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常态化和业务化监控,实现由被动监管转为主动监管、应急监管转为日常监管、分散监管转为系统监管。2016年,启动以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监管平台建设,作为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一期工程 各省(区、市)应依托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加强能力建设,建立本行政区监管体系,实施分层级监管。2018年,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作为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二期工程。加强生态监管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遥感、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集成建立国家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并纳入生态环境大数据系统。/pp  4.加强开发建设活动生态保护监管。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手段,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发挥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事前预防作用,减少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空间的挤占,合理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和脆弱区域。强化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环评,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推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合理确定和布局大坝建设,加强调度监管,有效保障最低生态需水量 加强生态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合理布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于生态承载力确定游客数量。推动交通设施建设合理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加强生物廊道建设,减少生态阻隔 加强交通设施建成后的生态恢复和运营期的管理。/pp  (四)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体系/pp  1.创建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以市、县为重点,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提高示范区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到2020年,创建60-100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修订《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与管理工作办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加强创建计划性和区域平衡性,强化分级管理和过程监管,加快审议命名2016年前通过考核验收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要加强统筹整合,并全面对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标准,打造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度成果的转化载体。/pp  2.持续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水平。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保模范城创建指南,指导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加强创建与环保重点工作的协调联动,改革完善创建评估验收机制。强化后续监督与管理,开展成效评估和经验总结,宣传推广现有的可复制、可借鉴的创建模式。充实专家队伍,建立专家委员会。继续开展中国生态文明奖评选表彰,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凝聚全社会力量。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及实践研究,协助推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机制。/pp  strong四、保障措施/strong/pp  (一)完善法律法规/pp  加快推动出台《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条例》,开展《自然保护区条例》后评估,推进制定自然保护区法,研究生态保护红线立法。加强相关立法协调,在自然资源法律法规修订时,推动将生态保护要求纳入相关条文。抓紧出台实施《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与核查规定》,加快完善生态保护相关的评估、监管、执法的标准规范体系。/pp  (二)健全体制机制/pp  充分发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等已有机制平台的协调作用,推动制定和实施跨部门生态保护政策措施,协调相关部门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加快建立上下联动、沟通顺畅的各级环保部门联系机制。积极参与国家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理顺相应机构与职责设置。开展国家公园体制研究及试点示范,探索建立国家公园行政管理体制。推动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制度,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生态保护补偿等制度。支持各地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pp  (三)强化科技支撑/pp  加强生态保护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完善生态调查评估、监测预警、风险防范等管理技术体系。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科学规律与生物安全支撑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生态系统监测评价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加大生态保护科技相关专项支持力度。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态保护理念、管理经验及技术手段,健全完善国内协调机制。/pp  (四)推动共同保护/pp  依托生物多样性日、环境日等活动平台,加大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政策解读,扩大保护共识,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政府、企业、公众生态保护培训,建设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提高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生态保护责任意识。依托环境保护新闻发布制度,充分利用环保举报热线等平台,加大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定期发布生态保护信息,保障公众生态保护知情权和监督权。发挥社会组织的引导、监督作用,强化企业保护生态的主体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合力。/p
  • 『应用案例』钢铁厂电炉煤气的回收与应用
    目前,世界钢铁制造采用的炼钢方式主要有转炉炼钢和电炉炼钢两种。其中,相比转炉炼钢,电炉炼钢具有工序短、投资省、建设快、节能减排效果突出等优势。据测算,炼钢使用1吨废钢,可减少1.7吨精矿的消耗,比使用生铁节省60%能源、40%新水,可减少排放废气 86%、废水 76%、废渣 72%、固体排放物(含矿山部分的废石和尾矿)97%。电炉炼钢主要利用电弧热,在电弧作用区,温度高达4000℃。冶炼过程一般分为熔化期、氧化期和还原期,在炉内不仅能造成氧化气氛,还能造成还原气氛,因此脱磷、脱硫效率很高。同时,电炉炼钢多用于生产优质碳素结构钢、工具钢和合金钢,这类钢材质量优良、性能均匀;在相同含碳量时,电炉钢的强度和塑性优于平炉钢。且电炉炼钢用相近钢种废钢为主要原料,也有用海绵铁代替部分废钢;通过加入铁合金来调整化学成分、合金元素含量。电炉炼钢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电炉煤气,电炉煤气中含有CO、H2、CH4及其他碳氢化合物等可燃气体成分和潜热。由于电炉煤气中的CO含量高达60%,热值高,属于洁净能源,充分利用该资源势在必行。近年来因能源价格上涨,煤炭价格涨幅较大,燃煤成本占热电成本构成比例已达70%~80%,因此,将矿热炉冶炼过程中烟气净化回收的煤气用于热电厂掺烧煤粉发电,既能节能环保,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典型工况条件如下:某客户是华南和西南地区的钢铁联合企业,拥有2650m3高炉、150吨转炉、360m2烧结机、6m焦炉、1550mm和1250mm冷轧板带生产线、2032mm和1450mm热轧板带生产线、2800mm中厚板生产线、高速线材及连轧棒材生产线、连轧中型生产线等一批先进工艺装备,主导产品为冷轧卷板、热轧卷板、中厚板、带肋钢筋、高速线材、圆棒材、中型材等。* 过程分析挑战性该应用测量氧气含量采用电化学氧传感器,配置样品预处理系统;由于过程气中的SO2,CH4等背景气干扰,存在测量值误差及波动范围很大,传感器寿命短,预处理系统维护量大,备品配件消耗量大且响应时间慢等缺点。该工艺流程测量点位于电炉上的煤气回收管线,过程气具有温度高、粉尘含量高且具有一定腐蚀性等特点。* 梅特勒托利多解决方案为适应高温、高粉尘恶劣工况条件,采用取样过程分析的解决方案,GPro500激光氧气分析取样池的解决方案,具有取样池体积小、响应速度快、系统结构紧凑、测量稳定性及精度高、备品备件消耗低等特点。* 选型配置:GPro500取样池探头+M400Type3采用激光在线取样池,实现在线激光氧分析,可以实时、快速、准确测量过程气体中的氧含量,保障生产过程安全及效率。与传统取样式电化学氧分析仪系统相比,具有独特技术优势:GPro500在线激光氧分析仪凭借产品的技术先进性,灵活的过程连接方式,响应速度快,测量准确及可靠性,运行成本低,在炼钢炼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通过实际现场应用检验,运行稳定、可靠,积累了丰富的行业应用经验。*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香港环境保护署专家一行到访聚光科技
    2018年4月19日,香港环境保护署空气科学组梁启明主任和邓咏贤主任一行莅临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参观考察。  梁主任和邓主任一行首先参观了公司展厅和大气产品生产线,聚光科技大气分析产品线总监黄伟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业务领域及设备生产情况。参观生产线和实验室时,梁主任和邓主任对聚光大气AQMS-3000微型环境空气监测系统、PFS-100光解光谱仪和车载TOF-MS VOCs分析系统等产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香港环境保护署专家一行参观展厅香港环境保护署专家一行参观大气产线  座谈会上,梁主任向与会人员介绍了香港的空气管理、监测网和空气质量预报现状,并表示期待今后与聚光科技在产品装备和大数据平台等方面有更深入的合作,共同深化内地与香港地区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聚光科技大气监测产品负责人结合相关实例,向2位专家介绍了聚光科技的颗粒物在线源解析整体解决方案、光化学污染监测整体解决方案,及其在我国大气组分监测中的运用。聚光科技以敏锐的行业洞察力及领先的科研视角紧扣业界发展脉搏,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与累积,如今已具备大气复合污染检测领域完善的产品平台及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能够对颗粒物及臭氧的成因进行诊断、溯源、分析,提供全流程服务。通过此次座谈会,聚光科技表达了希望借助于公司前沿的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和装备,助推香港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意愿。梁主任和邓主任对聚光科技在大气监测业务领域的技术实力和装备制造能力表示赞赏,并讲到,内地的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迅速,他们希望通过深入交流,与内地环保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内地和香港的技术交流和业务合作。 座谈会合影留念  随着《大气污染行动防治》、《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等大气污染防治与监测相关政策法规的推行实施,我国大气污染监测水平不断提升。国家要求2018年全面建成覆盖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及周边、珠三角及周边、成渝地区的监测网络,为业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聚光科技依托强大的研发实力,不断探索累积,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集成一系列自主研发的高端仪器,形成大气颗粒物在线源解析、大气光化学污染监测等综合解决方案。近年来,聚光科技先后参与杭州G20峰会空气质量保障、厦门金砖国家会议空气质量保障等重点项目。  聚光科技期待与各界人士在大气环境科学技术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探讨改善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方法途径,深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
  •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一、如何概括“十一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速度最快、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五年,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加强,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钢铁企业协同发展,有效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另一方面,产品结构、布局等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等外部因素对行业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步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国粗钢产量增加了2.75亿吨,增量是历个五年计划之最,五年间跨越了4亿、5亿和6亿三个台阶,2010年产粗钢6.3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4.2%。在总量快速增加的同时,干熄焦、高炉喷煤、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干法回收、蓄热燃烧技术等一批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企业能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从694千克标准煤下降到605千克标准煤,下降了12.8%,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从2.83千克下降到1.63千克,下降了42.4%,吨钢耗新水量由8.6吨下降到4.1吨,下降了52.3%。“十一五”期间,我国淘汰落后炼铁能力1.23亿吨,炼钢能力7224万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钢铁工业在投资融资、要素流动、企业经营等市场方面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国有、民营、外资钢铁企业互相促进,共同协调发展。大多数钢铁企业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治理结构,31家钢铁企业在股票市场融资,活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品结构档次低、产业组织结构分散、布局不合理、落后产能规模大等结构性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 铁矿石、焦煤、铬矿等资源的保障能力不强,降低了盈利能力,增加了市场经营风险 钢铁工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大,进一步加重了对能源和环境的影响。  二、制定并颁布《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何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应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积极作用。作为钢铁工业的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规划》,对引导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规划》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务院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为主要编制依据,紧密结合钢铁工业的发展实际,是上述两个规划在钢铁领域的具体细化和落实。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广泛征求并吸取、采纳了有关部门、地方、行业协会和专家的意见,《规划》编制是统一行业发展认识的过程,《规划》是凝聚行业集体智慧的结晶。  《规划》与以往的钢铁工业规划相比,更加强调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突出规划宏观指导的原则性、方向性。《规划》作为“十二五”时期推动钢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有关企业编制发展规划、制定发展措施的重要依据,对促进我国钢铁企业加快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钢铁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注重规模扩张发展向注重品种质量效益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三、为什么说“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将步入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  “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将步入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是基于对我国钢铁工业现状、发展态势和外部环境综合分析作出的判断。  一是钢铁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钢铁工业是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行业,2010年消耗成品铁矿石9.2亿吨、焦炭3.3亿吨、能源消耗占全社会总能耗高达13.9%。为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钢铁工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二是钢铁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钢铁工业自身发展的切实需要。我国钢铁工业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长期粗放式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产品结构、产业组织结构、生产布局等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制约着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原有靠规模扩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粗放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以促进钢铁工业由大变强。  三是我国钢铁工业具备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良好基础。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大,在品种质量、技术装备和节能减排等方面进步明显,部分企业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钢铁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已经具备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由大到强转变的良好基础。  四、《规划》对我国粗钢消费量怎么判断?  对粗钢消费量的判断是制定钢铁工业发展目标、明确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前提条件,也是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和领域制定规划、政策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在《规划》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同时,粗钢需求预测也是规划的难点之一,这是由钢铁等原材料工业的行业属性决定的,它们均属于从动型行业,消费量受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固定资产增长速度影响极强。《规划》分别对“十二五”时期和中远期粗钢消费量进行了分析预测。  (一)“十二五”时期粗钢消费量预测。对“十二五”时期粗钢消费量预测采用了实际调研和指标测算两种方式,以实际调研分析为主,以指标测算对实际调研分析结果做比对印证。实际调研方式采用的是行业消费调研法和地区消费平衡法:通过对实际钢材消费占全国总量90%以上的13个行业进行调研分析,预计2015年我国粗钢消费量在7.5亿吨左右 地区消费平衡法根据各省2010年粗钢实际消费量和各省已公布的“十二五”国内生产总值发展目标等因素,预测2015年消费量为8.2亿吨。指标测算方式采用消费系数和回归分析法,预测结果范围是7.1~8.1亿吨。  实际调研预测的7.5亿吨在指标测算预测结果内,且与结果中值基本对应,两个预测结果的契合度较高。为此,《规划》以7.5亿吨作为2015年国内粗钢导向性消费量。  考虑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一个过程,原有发展方式在一段时期内仍将保持一定惯性,国内粗钢消费增长在“十二五”初期还会保持较高的水平,如2011年我国粗钢产量预计达到6.9亿吨,增长9.5%,表观消费量约为6.6亿吨,增长11%,今后个别年份甚至会有超过预测的增长率,有可能突破7.5亿吨的导向性预测值,接近或达到预测范围的上限。  (二)中远期粗钢消费量分析预测。《规划》分析参考美、德、日等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考虑我国发展的特殊性、阶段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结合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实际,对中远期粗钢消费量发展趋势作出了几个基本判断。一是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所需钢材均主要依靠本国生产,在工业化、城市化中前期,粗钢总量快速增长,出现峰值弧顶区并保持一定时间,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粗钢总量增长减缓以致出现负增长,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仍将符合这个规律。二是我国人口众多、国土空间大,发展不平衡,钢铁高消费将保持较长时期。三是随着钢铁工业技术进步,钢材将向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方向发展,钢材将在更加节材的新平台上满足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消费需求,因此须考虑粗钢消费的“减量化”因素。四是我国钢铁发展受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增大,钢铁产能扩张将受到限制。与上述国家比,我国人均粗钢消费量峰值将相对较低,但粗钢总量峰值弧顶区持续时间将相对较长。  基于以上判断,采用人均粗钢消费法和国内生产总值消费系数法,预测我国中远期粗钢消费量可能在“十二五”期间进入峰值弧顶区,最高峰可能出现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峰值约7.7~8.2亿吨。  五、怎样理解《规划》提出的品种质量目标?  钢铁材料是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材料和重要的功能材料。我国钢铁工业在钢材品种质量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量大面广产品档次低,质量和稳定性较差,在一个低的层面上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如,我国2010年400MPa级及以上高强螺纹钢筋只占钢筋生产总量的40%,国外大多使用的是400MPa、500MPa,甚至用到600MPa以上。二是高端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不强,与下游行业衔接不畅。高品质耐蚀船板、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大口径耐热、耐高压管等高端产品在研发、生产和产业化应用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此,《规划》提出要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稳定性、满足下游需求,并分别从三个方面提出品种质量的具体发展目标。  一是对于高强高韧汽车用钢、硅钢片等国内已基本能研发生产,但仍无法满足国内需求的产品,应加强上下游产业链的建设,强化共同推进应用机制,提高质量一贯性,实现商业化、批量化生产,自给率由目前的40~60%提高到90%以上。  二是对于船用耐蚀钢,低温压力容器板等国内研发生产仍存在一定困难或产业化应用存在问题的产品,应推进上下游合作,加强生产和应用的衔接,以快速推进在首台、首套上的应用,自给率由目前的30%以下提高到80%以上。  三是对于消费量大、国内生产成熟、产品亟待升级换代的400MPa级及以上高强螺纹钢筋等产品,应加大生产和推广应用力度,将生产比例由目前的40%提高到80%以上。  六、《规划》的节能减排目标是基于什么提出的?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取得很大进步,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一是仍存在约7500万吨落后炼铁、4000万吨落后炼钢等产能 二是一些节能减排技术尚未推广应用,如,烧结脱硫技术应用仅20% 三是企业能源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四是钢材“减量化”应用亟需推进 五是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各产业间循环经济体系。总体看,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潜力仍有挖掘的空间。  《规划》鉴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现状,结合国家提出“十二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约束性目标,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目标。  一是提出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十二五”期间继续维持原有标准,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不含铸造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通过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推动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二是从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的角度提出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焦炉干熄焦率达到95%以上,并在重点任务中要求烧结机全部加装烟气脱硫和余热回收装置,高炉全部配备高效喷煤和余热余压回收装置。  三是钢铁工业能耗、排放总量较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中须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规划》根据行业发展实际,衡量各项指标的潜力,提出2015年钢铁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该目标高于国家提出的16%的目标,但低于工业行业20%的目标,主要是考虑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已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节能潜力相对其它工业行业较小,下降18%的目标仍然十分艰巨,必须从提高附加值和全方位推进节能减排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提出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39%,折合成排放总量相当于比2010年下降了27%,远高于国家提出的8%的目标,主要是考虑我国钢铁工业烧结脱硫刚刚起步,脱硫率低,脱硫潜力大,“十二五”期间通过普及烧结脱硫可以实现大幅降低吨钢二氧化硫排放的目标。  七、为什么要将提高量大面广钢铁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建筑用螺纹钢筋、线材、中厚板和热轧板带等量大面广的钢铁产品占我国钢铁产品生产比重达80%以上,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下游行业用钢需求和转型发展的重点,目前这类钢材就产品本身而言,其主要问题是产品品种、档次和稳定性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以前,行业内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了短缺品种开发上,对这些量大面广的品种重视不够,花费的精力不足,影响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数量上的矛盾已经大大弱化,产品结构调整不再是数量上的增减,而是要着重于提高钢材产品品质,促进下游行业转型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因此,《规划》提出要将提高量大面广钢铁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改善提高量大面广钢铁产品的质量、档次和稳定性将推动钢材“减量化”应用、支撑下游行业转型升级,同时减缓钢铁生产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对我国钢铁工业加快实现由注重规模扩张发展向注重品种质量效益转变,乃至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建筑行业用螺纹钢筋为例,如“十二五”期间400MPa级及以上高强度螺纹钢筋比例由40%提高到80%,每年可减少钢筋使用量1000万吨,减少铁矿石消耗约16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00万吨左右。  八、怎样理解鼓励少数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开发高端钢材品种,防止高档次同质化发展?  高端钢材品种产销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标准和认证方面的壁垒高,研发生产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产品多为直供销售,用户专有需求强、忠诚度高,市场开拓难度大。  高端钢材品种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研发、生产和产业化应用对钢铁企业在资金投入、技术能力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的要求很高,风险性也远远高于量大面广的普通产品,若多数企业纷纷加大投资和研发生产高端产品,必将导致高档次重复建设、资金及人才的浪费和市场无序竞争。比如汽车钢板,目前70~80%的市场由宝钢和国外企业占据,其它企业只能竞争余下相对低端的市场,盈利性较差 再如X80管线钢,由于近几年生产企业不断增多,供应过剩,一段时间吨钢利润只有几十元。  《规划》提出鼓励少数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差异化开发高端钢材品种,防止高档次同质化发展,目的是引导具有人才、技术、资金和研发体系优势的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与下游用户合作,开发高端钢材产品,引导企业根据各自的条件找准定位,避免众多企业盲目投入研发高端钢材品种,形成高投资、低收益甚至亏损的局面。  九、“十二五”时期如何继续推动钢铁工业切实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加快钢铁工业装备结构升级、推进节能减排以及优化布局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时期要在已开展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钢铁工业切实淘汰落后产能,争取全面消除按现有标准确定的落后产能,这是钢铁工业是否实现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是依法依规彻底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淘汰落后取得很大进展,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272万吨,炼钢产能7224万吨,绝大部分落后装备彻底拆除,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但仍有7500万吨落后炼铁产能和4000万吨落后炼钢产能尚未淘汰,因此“十二五”时期要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彻底淘汰。  二是不再继续提高淘汰落后的装备标准。目前,以设备容积作为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主要是考虑到各地执行时比较容易判别,但也导致一些企业不断扩大炉容,使产量不降反升。因此,今后淘汰落后将主要依据能耗物耗和清洁生产标准,以免企业为躲避淘汰不断对落后装备实施扩容改造,导致实质上的产能扩张或谎报瞒报装备容量等负面效果。随着科学发展的深入人心,特别是节能减排考核制度的完善,要逐步形成落后就无法生存的社会环境。  三是明确淘汰落后与发展钢铁工业的关系。把淘汰落后作为发展钢铁工业的前提条件之一。《规划》提出:将上大与压小相结合,淘汰落后与新上项目相结合 根据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情况,优先核准淘汰落后任务完成较好地区和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  四是严格铸造高炉认定,关好淘汰落后炼铁产能的后门。为避免借铸造用铁躲避淘汰,又保证铸造行业发展需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正在对铸造用生铁企业进行认定,并实施动态管理,在促进淘汰落后炼铁产能同时,推动铸造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十、《规划》对“十二五”时期钢铁工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是怎样考虑的?  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对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十二五”时期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要继续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服务。  《规划》从两个方面对钢铁工业技术创新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钢铁工业技术创新的方向,要加强在工艺、技术装备,新产品新材料,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工作,二是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史经验证明,技术改造是最大程度发挥投资作用、尽快产出效益的有效手段。“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的形势,钢铁工业技术改造的内涵和重点任务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即技术改造要改变过去以提高质量和装备水平,同时也带动产能增长的做法,转而以提高品种质量、推进节能减排等为目标,改造的结果可能产能还会有所降低,部分环保措施还会使成本上升,但钢材性能将更高,用量将减少,与城市的发展更趋协调。为此,《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钢铁工业技术改造的五个主要领域,即品种质量、资源开发、节能减排、工艺技术和两化融合,并明确了每个领域的具体技术改造重点。  十一、怎样理解“十二五”时期推进钢铁工业优化布局的思路?  《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要结合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在不增加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优化产业布局,并对重点区域钢铁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两市三省)、长三角地区(江苏、上海、浙江一市两省)原则上不再新建钢铁基地。我国环渤海地区钢材严重供大于求,区域内钢材消费量不到产能的50%,大部分钢材流向以南方为主的其它地区。区域内水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大,进口铁矿石海运距离远,钢材远途调运更加重了交通运输负荷。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钢材生产和消费量大,处于供略大于求的弱平衡状态,区域内土地紧缺、能源供应紧张、环境容量小,“十二五”时期要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和竞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因此,这两个地区均不宜再新建钢铁基地。  二是继续推进东南沿海钢铁基地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缓解供需矛盾,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及今后一个阶段,珠三角及周边地区钢铁生产不能满足区域需求,其中大部分为高附加值产品,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加快建设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有利于缓解供需矛盾。推进福建宁德钢铁基地建设是落实国家有关海峡西岸发展战略,将为区域内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促进钢铁工业重大布局调整。我国钢铁工业大的布局已基本形成,如在东南沿海再完成布局,则今后我国钢铁工业重大布局可基本完成。推进东南沿海钢铁基地建设还有利于抑制产能过剩地区钢铁产能盲目扩张,彻底打消这些地区瞄准珠三角市场的考量。(三)“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东南沿海钢铁基地建设,是对有保有压政策的具体落实,有利于促进宝钢、鞍钢、武钢战略布局和优化升级,推动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三是西部地区部分市场相对独立地区适度发展钢铁工业。西部地区钢铁工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仍相对落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深入发展,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入,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显著加快,西部部分地区钢材需求仍有一定空间。西部地区可有条件地在具有一定资源、能源和市场优势的地区,结合区域差别化政策适度发展钢铁工业。这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和经济实力的增强,缩小东、中、西的差距,另一方面有助于东部区域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但是一定要依据资源、能源和市场做好规划,有序发展。规划提出重点支持新疆、云南、黑龙江等沿边地区,积极探索利用周边境外矿产、能源和市场,发展钢铁产业。  十二、《规划》对城市钢厂发展有哪些考虑?  据统计,2010年我国39家城市钢厂粗钢产量接近全国总产量的40%。随着城市发展水平提升和钢铁企业规模扩大,城市钢厂与城市功能不符的矛盾日益显现,在产业结构、资源、环境、能源、土地、交通等方面,部分钢铁企业不能适应城市发展新要求。面对困局,一部分城市钢厂如唐钢南区、太钢等钢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逐步缓解矛盾,初步实现了与城市协调发展。少部分城市钢厂如首钢、重钢、大连钢厂克服重重困难,实施易地搬迁,城市和企业发展都进入了新阶段,但其造成的经济社会影响需要长期关注和妥善应对。还有一部分城市钢厂在探索研究实施搬迁改造。  城市钢厂转型、远距离或近距离搬迁改造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城市钢厂发展的出发点必须以人为本,要根据所在城市发展定位、钢厂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企业实力,特别要考虑企业人员就业、生活等因素,走适合企业实情、具有地域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而不是一味追求搬迁,更不能借搬迁扩大产能。  现有的城市钢厂要学习唐钢南区、太钢的经验,力争通过原地改造升级实现与城市协调发展,继续在当地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与城市发展矛盾不可协调的钢厂,根据城市、企业、员工和社会的承受能力实施搬迁改造或转型发展。在搬迁新厂地的选择上,要重点考虑广大职工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可能性和可承受负担,审慎选择搬迁厂址。  十三、“十二五”时期如何处理境内、境外铁矿石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怎样建立我国铁矿石资源保障体系?  随着国内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铁矿石资源全球化配置的趋势已经形成,2010年我国铁矿石进口来源国达到40家(2011年已扩展到63家),进口量6.18亿吨,约占铁矿石消费总量的67%,比十年前提高了近32个百分点。在高矿价高收益的驱动下,2011年1~10月份国内铁矿石产量也增长了26.4%,进口铁矿石增长了10.9%,国产矿的增速大于进口矿。  在如何提高矿石的保障方面,有多种意见。比较集中的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国内矿山的开发,提高自给率,以提高话语权 二是加大国外矿山的开发力度,提高权益矿的比例。而《规划》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考虑到我国铁矿资源品位低、禀赋差,开采成本高的特点,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从资源国际化和节能减排上考虑,多用进口矿是正确的和必然的,应鼓励进口而不应作为问题。问题是我国钢铁企业对进口矿定价没有话语权,解决这个问题重点是鼓励钢铁企业走出去,不仅开矿,更重要的是建厂,将钢坯或钢材运进来,而不是只在国内发展。鼓励企业走出去建设钢铁厂是“十二五”期间钢铁工业发展的大战略,而提高国内铁矿资源保障度是第二层次的问题。因此,规划没有把国产矿供应比例低作为问题,也没有将国产矿保障比例作为目标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将建立我国铁矿石资源保障体系与钢铁工业发展联系起来,而不能就保障谈保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开发利用国际资源,在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周边国家建立稳定、可靠的铁矿石、铬矿、锰矿、焦煤等原燃料供应基地和运输保障体系。二是加大国内铁矿资源的勘探力度,提高尾矿回收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现有矿山的资源整合。三是加强和改善进口铁矿石管理,研究引导建立符合市场的、上下游可长期协调发展的铁矿石价格形成体系,规范国内铁矿石市场秩序。四是支持国内钢铁企业及其他企业“走出去”在境外投资建设钢铁厂,投资参股国外钢铁企业。五是推进“减量化”用钢,提高科学使用钢材的水平,减少铁矿石消耗。六是加大废钢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废钢加工示范基地,完善加工回收配送产业链。  十四、推进钢铁工业兼并重组的必要性何在,为什么既要促进重点大型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又要推进区域内兼并重组,提出60%的产业集中度发展目标是怎样考虑的?  我国钢铁工业有7000多家企业,其中生产粗钢的企业500多家,平均规模仅100多万吨,前四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7.8%,远落后于美、日、韩70%~90%的水平。产业集中度低,一定程度上导致或加剧了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以及无序竞争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钢铁工业创新能力和行业自律能力的提高。“十二五”时期,兼并重组是推进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钢铁企业集团的必由之路,要结合淘汰落后、技术改造和布局优化,深入推进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规划》明确提出重点支持优势大型钢铁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积极支持区域优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一是我国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出现了这两种在我国钢铁工业兼并重组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模式,既相互排斥又客观存在,从目前发展看,是符合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实际的兼并重组模式。二是这两种模式在“十二五”时期仍有较大的实施空间,将在加快我国钢铁工业兼并重组进程中发挥主要作用。另外,《规划》提出支持这两种兼并重组模式,并不意味着否定或反对其他兼并重组模式,还要鼓励各地、各企业探索多种形式的兼并重组,如上下游的重组等。只要有利于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有利于重组企业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竞争力,就应予以支持。  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中,强调的是兼并重组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规范行政行为,由企业通过平等协商、依法合规开展兼并重组,防止“拉郎配”。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政府对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协调管理,稳妥、高效地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避免恶性竞争、强行兼并等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引导企业将兼并重组与淘汰落后、节能减排、转型升级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兼并重组的协同效应,切实提升企业竞争力。  《规划》在目标中提出,“十二五”末,前十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提高到60%。这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了12个百分点。一是考虑到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复杂性,产业集中度难以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 二是我国国土广阔、地区发展不平衡,钢铁工业规模大、分布散,钢铁企业多种所有制并存,管理体制特色明显,我国钢铁工业很难像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钢铁工业一样,2~3家企业就占据70~80%的产量,这与我国国情不相符合也不现实,因此提出60%的发展目标更加切合我国实际。  十五、“十二五”时期为什么要推进与下游用户合作,怎样加强钢铁产业链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钢铁工业重视生产、建设、经营,轻视与下游行业用户的协调合作,重视制造产品,轻视提供服务,与下游产业的融合程度低,钢铁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环节的联系不紧密。导致下游行业用钢材产品升级缓慢、钢铁新产品找不到用户。如,高强螺纹钢筋等一些生产技术成熟的高性能钢铁材料推广应用缓慢,已具有生产条件的核电蒸发器管、超超临界电站锅炉用不锈钢炉管等高端产品难以实现国内产业化应用。  上下游产业不能有效衔接,大大削弱了产业链竞争力。现代制造业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已经由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向产业链间的竞争演变,能否与产业链上的优势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成为企业谋求实现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认为,产业链的延伸是解决同质化竞争,缓解总量压力的关键,是一个企业由大变强的标志之一。为此,《规划》强调钢铁企业要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建立与下游用户间的战略合作机制,促进钢铁企业由钢铁材料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  钢铁企业加强产业链建设首先要重视与下游用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及时了解、甚至引导客户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下游用户不仅仅对钢材品种质量不断产生新需求,对相关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钢铁企业必须紧密联系用户,及时掌握用户各方面需求的变化情况。其次,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钢铁企业要加快转变服务理念,提高客户管理和服务水平。与销售产品相比,提供服务的要求更高,内涵更广,覆盖了从产品研发、生产、应用再到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过程。钢铁企业只有以用户为中心,建立为下游用户提供完整材料解决方案的开放式服务体系,才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十六、“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国际化水平的必要性在哪里?  “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国际化水平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我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们未来的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这是党中央反复强调的方针政策,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加以解决。  二是我国钢铁企业有相当数量的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在管理水平和开发创新水平上落后于世界先进钢铁企业。中国钢铁行业已具备相当的实力,我们要敢于吸引国外顶尖钢铁企业投资参股国内钢铁企业,吸引他们参与重大项目,要舍得给对方利益,以迅速提高我们的管理和开发能力。在这方面我们有成功先例,武钢与新日铁硅钢的合作取得了我国取向硅钢零的突破,宝钢与新日铁和阿赛洛、鞍钢与蒂森的合作,促进了汽车板的迅速提升和产业化。我国钢铁工业落后时靠改革开放,发展了自己,没有被别人吃掉,我国现在更有条件有资本开放自己。历史将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钢铁业的必然选择。  三是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国际化水平符合世界钢铁工业发展潮流。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全球性产业,并且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首先是资源全球配置,铁矿石、焦炭、废钢、锰矿、铬矿等钢铁主要原料和辅料均有大规模的国际化市场,且贸易量不断增加 其次是产品全球配置,国际钢材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再次是技术装备和工程服务全球配置,世界主要钢铁工程公司、设备制造商的业务早已跨越了国界 最后是投资全球配置,尽管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投资钢铁产业做了种种限制,但是跨国钢铁企业集团仍然不断出现、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从世界钢铁工业发展潮流看,我国钢铁工业提高国际化水平是大势所趋。  四是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国际化水平是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变强的需要。我国粗钢生产规模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但竞争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国钢铁企业过于集中在本土经营,在全球资源、产品市场缺乏话语权,技术、管理相对落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要实现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要培养形成国际化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加强国际化经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五是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国际化水平是促进我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钢铁工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资源、能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将继续发展,钢材需求仍将保持较高水平,钢铁工业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同时必须采取措施缓解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提高国际化水平、到境外投资发展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十七、《规划》对“十二五”时期加强钢铁工业标准化工作是怎样考虑的?  标准化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水平高低、影响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制造业的强弱。近年我国钢铁工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但也存在着标准制定、修订落后于快速发展需要,覆盖不全面的问题。“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强化标准在钢铁行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效支撑乃至引领钢铁工业产品升级、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等工作,平稳有序地推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一是加强上下游合作,加快标准制定、修订和升级。按照钢铁工业由注重钢铁主业生产经营向注重生产和服务协调发展转变的要求,以加强与下游用户合作为重点,结合与上游原料、能源等供应商间的协调,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升级,以更好推进产品升级,优化原料供应。  二是全面实施标准化。拓宽标准覆盖面,推进钢铁工业在品种质量、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设计制造、管理经营和安全生产等各个领域的标准化,以标准为准绳促进钢铁工业方方面面的规范化发展。  三是建立以钢铁生产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化体系。钢铁生产企业是贯彻各项标准的直接执行者,要充分发挥其在标准化中的主体作用,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应加强组织管理和监督,引导企业根据发展需要、企业特色,重视推进标准制修订,用一家、几家之长为行业发展服务。  十八、“十二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将着重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对钢铁工业的政策引导?  政策引导是市场经济下加强、改善宏观调控和开展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主要职能之一。“十二五”时期我部将从修订钢铁产业政策、规范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等方面加强对钢铁工业的政策引导,并督促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贯彻落实有关政策。  一是适时修订钢铁产业政策。按照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结合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实际,适时修订钢铁产业政策,加强与财税、金融、土地、环保等有关政策的衔接,明确发展方向、规定发展原则,作为宏观、系统指导钢铁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二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34号文)的要求,加快推进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分批公告符合生产经营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为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做好引导铁矿石流向、发放建筑钢材生产许可证、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和扶持优势企业发展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三是制定发布钢铁工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钢铁工业先进技术、产品和装备指导目录以及钢铁工业投资指南等。  十九、“十二五”时期,要从哪些方面着力完善钢铁行业管理体系?  “十二五”时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加强完善钢铁行业管理体系。  一是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当前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秩序还很不规范,偷税漏税、假冒伪劣和环境污染等违法违规现象和历史遗留问题仍然存在,在某些区域、某些阶段还很严重,钢铁行业管理应首先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市场进入和退出制度,规范生产经营秩序,为钢铁工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强化钢铁产业政策、规划和标准对行业发展的宏观引导作用。钢铁行业管理要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上,与时俱进,提出适合新形势下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方针政策,加强钢铁产业政策、规划和标准的编制、落实、调整和更新,以增强政府宏观引导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及时性,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上下游合作,拓展行业管理新领域。“十二五”时期,钢铁工业要增强服务意识,促进由钢铁生产商向材料服务商的转变,钢铁行业管理涵盖面也要随之向下游延伸,加强与下游行业管理部门的衔接协调,共同促进上下游产业间的融合发展,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条。  二十、“十二五”时期钢铁工业发展对资源、能源等外部支撑条件有哪些要求?  《规划》预测“十二五”时期我国导向性粗钢消费量为7.5亿吨,并明确了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资源保障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具体任务,这对铁矿石、焦煤、铁合金、耐火材料等外部支撑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一定时期内,长流程在我国钢铁生产仍将占据统治地位,废钢资源难有大幅增加,铁钢比将保持相对稳定。据此,我们预计“十二五”末,我国钢铁工业对铁矿石、焦炭、铁合金和耐火材料需求量分别为11.3亿吨、3.8亿吨、2800万吨和1500万吨。  相关新闻: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 公路工程综合检测中心乙级资质检测仪器配置清单
    1.试件破型室,主要有水泥胶砂抗折抗压试验机、全自动压力试验机等主要试验设备,均采用微机测控系统,自动采集处理打印试验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和试验准确性,可以完成水泥混凝土强度、水泥胶砂抗折强度的试验。2.水泥室,主要有水泥净浆搅拌机、胶砂搅拌机、自动标准养护水箱、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胶砂试件成型振动台、标准养护箱、电动抗折试验机、负压筛析仪等十余台主要试验设备,可以完成水泥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细度等各项性能指标的测定。3.集料室,主要有砂当量测定仪、棱角性测定仪、电子静水天平、加速磨光机、洛杉矶磨耗机、顶击式两用振筛机、电热鼓风干燥箱等主要设备,可以完成集料的筛分、表观相对密度、含泥量、棱角性、砂当量的试验。在各种配合比试验中,比如水泥混凝土配合比,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等都需要用到集料,所以利用率较高。4.土工室,土工试验的基础配备我们已经比较完善齐全,像主要有高温炉、电动液压脱模器、电动击实仪、顶击式两用振筛机、数显路强仪、液塑限联合测定仪、电热鼓风干燥箱等主要设备。土的各项物性、塑性指标比如:z佳含水量、z大干密度、密度、含水率、颗粒分析、界限含水量、承载比CBR、烧失量都可以进行检测。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土的各项试验检测,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人员配备以及检测能力都可以满足日常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要求。5.化学分析室,主要有酸度计、滴定设备、干燥器、电子分析天平等主要设备,可以完成混凝土用水的PH值、氯化物含量、石灰钙镁含量、灰剂量的试验。按照标准实验室要求,药品管理严格规范,双人双锁。天平室配有两个万分之一和一个千分之一的精密天平,为保证其精que性,单独隔间,恒温管理。6.沥青室,主要低温恒温水浴、沥青脆点仪、沥青旋转薄膜烘箱、沥青闪点试验仪、全自动沥青软化点试验仪、针入度试验仪、延度仪、真空干燥器等主要设备,可以完成道路石油沥青的各项性能指标,如针入度、延度、软化点、密度、闪点、溶解度、耐老化性、粘附性等的试验。沥青试验危险性高,散发有毒气体,所以在试验时均需佩戴防毒面具。因为考虑到沥青检验室可能产生的废气、烟雾等收集、排放、处理,可以将各个主要设备加盖工作间,进行隔离操作,防止气味蔓延。7.沥青混合料室,主要有沥青混合料理论z大相对密度试验仪、液压车辙试样成型机、自动车辙试验仪、电热鼓风干燥箱、自动混合料拌和机、马歇尔稳定度试验仪、数显马歇尔击实仪、燃烧炉、恒温水浴、电动液压脱模器等十余套主要仪器设备,可以完成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密度、马歇尔稳定度、沥青含量、矿料级配、z大理论密度、高温稳定性等试验。 8.力学室,主要有300 T、200 T 、150 T 、100 T 、80 T 、50 T、20 T 、10T、5T、2 T、1 T、0.5 T各种量程和精度的全自动微机控制w能材料试验机、拉力试验机、钢筋弯曲机等主要仪器设备,可以完成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弯曲性能、表面质量、重量偏差、屈强比等试验。 9.交通工程室,配有先进仪器桩身完整性测试仪,可以应用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身完整性;钢筋探测仪可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和钢筋直径,这两套设备属于进口精密仪器。另有国内先进的桩基静载荷测试分析仪、多通道声波透射法自动测桩仪、非金属超声波检测仪等设备可完成桩基检测。在路基路面现场检测中,配有路面平整度仪、路面弯沉仪、摆式摩擦系数测定仪等主要设备,可完成公路几何尺寸、路面厚度、压实度、构造深度、渗水系数、摩擦系数的试验。此实验室主要是完成现场检测,每台仪器设备外出工作都要有出库记录,严格按照试验规范进行操作。10.水泥混凝土室,此实验室主要是进行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砂浆配合比设计,以及进行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的各项性能检测,比如稠度、凝结时间、表观密度、含气量、抗渗性能、立方体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劈裂抗拉强度等,仪器设备比较齐全,主要有数显砂浆稠度仪、混凝土自动调压渗透仪、振动台、水泥混凝土搅拌机、砂浆搅拌机、耐磨试验机、数显混凝土贯入阻力仪等。
  • 刘相华一生情系中国钢铁 对仪器比对爱人钟情
    刘相华教授最近很忙,在国内的几家大型汽车生产企业来回奔波,本是一个学者的他,却干起了开拓市场的活,为的是“推销”他们开发出的一项节能减排新产品——用于汽车减重的差厚板。  “所谓差厚板,就是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一次成形轧制出厚度不同的一整块钢板,这样不仅最大程度减轻了结构重量,还节约了成本。”他说,经过前期探索,这种依托他们的发明专利生产出差厚板产品,已经提供给上汽集团,通过了台架实验和装车道路实验,现已稳定生产,开始批量供货。与一汽、长城、奇瑞、吉利等汽车生产企业的合作也在洽谈之中。  轧钢新技术的产、学、研、用,显然已经在他脑中融会贯通。实际上,生产这种差厚板产品的技术雏形早在2001年他去美国考察汽车板生产新技术时,就已经形成了。看到当时因为车身不同位置对钢板厚度的需求不同,美国人采用激光拼焊技术生产变厚度板时,作为轧钢专家,他提出用轧制方法一次成形的思路。这当然得益于他一生结缘钢铁的专业敏感,同时也得益于他始终重视应用而得来的敏锐的市场嗅觉。  钢铁情结始于孩提时代  实际上,刘相华的钢铁情结,从孩提时代就有了。  忆起1958年大炼钢铁、文革后缺钢少铁、改革开放之初依赖引进办钢铁的历程,他说:“在拿到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钢铁领域博士学位证书之时,也担起了振兴中国钢铁事业的责任和使命”。博士毕业后,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钢铁生产技术,他出国深造。学成归国后,他在轧钢领域钻研拼搏,攻克了有限元理论与编程、智能轧制技术、变厚度轧制理论等一个个学术堡垒、帮助现场解决了超细晶粒钢生产、板带钢控轧控冷、计算机辅助孔型设计、数学模型优化等一个个技术难题,在30多本科技进步奖励证书上,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上山下乡,成长过程历经磨难,深知承上启下、齐心协力奔小康的历史责任。国家富强需要钢铁,把钢铁搞上去,回报节衣缩食供养我们读书的父母,无愧引领我们入门的师长。”他如数家珍地谈起钢铁对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没有这么多钢铁做支撑,就不会有今天舒适的住房和便捷的交通,不会有强大的国防和日益增强的国际地位,从神舟上天到蛟龙入海,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一点也离不开钢铁。” 言辞之间透漏出他对选择走上钢铁之路感到自豪,表达了对发展我国钢铁事业的坚定信念。  坚忍不拔 迎来超级钢时代  七年前,当记者在北京钢铁研究院的一家宾馆里见到这位作为国家863计划超级钢项目负责人的刘相华时,他还在为开发400MPa和500MPa级超级钢,实现普碳钢强度翻番日夜奔波。那时他已经预见到,未来几年,我国普通钢铁产品强度将大面积提高到400MPa和500MPa。今天事实已经证实了他的预言,现在建筑部门已经把我国主力钢筋的强度定位到400MPa级,我国钢铁年产量早已超越了美国、日本、欧洲等全部发达国家的总和,当年“钢铁元帅”的大国梦已经实现。超级钢的开发成功与普及应用,已缩小了钢材品种、质量与国外的差距,中国正在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  新事物的诞生似乎总伴随着争议,刘相华表示,在863计划超级钢课题立项之初学术界也有争论,在钢铁这个被国外认为是夕阳工业的领域中还能搞出什么名堂?到底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面对种种的疑问,他依然坚定地认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钢铁在整个国民经济里仍然起着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阶段,钢铁领域的科研成果更加需要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钢铁的产量、质量上去了,整个工业的健康发展,就有了良好的原材料基础。  凭着一股韧劲,刘相华教授带领着他的课题组成员在实验室钻研,到钢厂、汽车厂等现场进行工业实验,终于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超级钢(超细晶粒钢)工业生产,其成果在宝钢、鞍钢、本钢、一汽等很多厂家应用,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钢铁工业腾飞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了贡献,在国内外钢铁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验室为家 对仪器比对爱人钟情  刘相华办公室里唯一的装饰物,就是墙上的一副书法作品了,“天道酬勤,厚德载物。”八个字力透纸背,这种氛围让我体会到:他正是那种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钻研学问和工作中的人。  环视四周,记者被刘相华教授办公桌上一个硕大的水杯吸引了视线,原来,这个杯子是唐山的一位学生送的。一次,这位学生来到实验室看望刘教授,见他一会儿忙着给学生修改论文、一会儿准备报告的幻灯片、还要处理实验室的重要事情,一个上午一直在伏案工作,连出去接杯水的时间都顾不上,敬师心切的学生就给恩师买了这个出奇硕大的杯子。  “倒一次水,就够我喝半天了。”刘相华教授说这话时,言语中透着一丝由衷的幸福。忙到废寝忘食?没经历过的人也许很难想象那种忘我的工作状态,为了和时间赛跑,这个在公路上只开40迈的科学家,一步二个台阶半跑着上楼已成习惯,不经意间多抢出几秒钟早点儿进入办公室,因为那里有等待他批改的学位论文,有等他决断的科研计划,有等他推导的数学公式,有等他勾画的发展蓝图,有他的职责、他的事业,有他的企盼、他的梦想……  学校实验楼前后几任值夜班的师傅见证了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 外出归来先回实验室后回家也已经成了习惯。积年累月,他的妻子似乎已经适应并习惯了他的这种生活状态,“曾经埋怨,实验室才是他的家,但现在更多的是关怀和理解了。”  在恩师白光润教授架鹤西归的当天,凌晨4点师母把临危的电话打到刘相华教授的家中,可没想到凌晨4点他仍然在实验室带领着他的弟子们紧张地准备着一个钢铁项目的竞标文档,从实验室直接赶到医院急救室……  “明天我的学生们一定能作到”  作为我国知名钢铁专家、国家钢铁领域重点科研项目带头人,刘相华教授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非常重视把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致力于钢铁行业的人才培养。他略带微笑地告诉我,他一上讲台就兴奋,一走进学生中间就感到亲切和责任。“我的身边总有一批才华横溢的研究生,听到哪位学生又作出了新的成绩,是让我最高兴的事”。正是这涓涓细流,孕育着江河的澎湃、折射着大海的包容。  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从学业和生活各个方面关怀体贴。因材施教,重视对研究生基础理论的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使研究生能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他奔走于各大钢铁企业,利用熟悉现场的条件,为学生选择具有应用背景的研究课题,使学生能够在生产实践的风浪中,真刀真枪地干起来。  正像他办公室墙上的那八个大字:天道酬勤,厚德载物。刘相华教授童年的理想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飞速发展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等一系列国家科研项目,对钢铁领域的发展给予了巨大支持,刘相华教授也在其中感受到付出艰辛和成长的喜悦。由于在钢铁领域的科研成果,他获得了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项国家发明创业奖和30多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 出版、参编了10部学术著作 发表的研究论文被SCI收录的有290多篇次,被引用7200多篇次 在他指导下,已经有95名博士、96名硕士获得学位,他的学生已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刘相华教授曾经带领着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本领域科研的国家队,起到了“引领钢铁材料发展方向,推动轧钢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实验室近些年取得的若干代表性成果为此提供了佐证。  “山再高高不过脚面,只要往上走,成功往往就在进一步的努力之中。”刘相华总会以这样的话激励自己和学生在钢铁科学研究这条艰辛的路上披荆斩棘、勇往前行。  “我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常常提到,钢铁产业的中心应该也必然会转移到中国,现在我们要看到优势,找出差距,向高精尖产品迈进。”谈到学生,刘相华动情地说,“说到底我还是个老师,我有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今天我们暂时还没有做到的,明天我的学生们一定能作到!”
  • 全国首台水泥制品快检仪投用
    记者11月17日从国网天津电力获悉,其研发的全国首台水泥制品快检仪已在国内十余家省级电网公司水泥制品检测现场投入使用。该仪器实现了钢纤维混凝土的无损检测,可有效服务电网物资质量管控。近年来,随着我国电网建设加快,使用钢纤维混凝土制作的电缆水泥保护盖板、水泥电线杆等使用量逐年增加,但其质量管控成为难题。常规检测方法通过破坏性抽样实验,不仅检测周期长、覆盖率低、成本高,还会产生大量废品废料,并且检测智能化程度低,数据共享性不高。为此,国网天津电力组建项目研发团队,开展钢纤维混凝土无损检测的可行性论证、检测技术开发、数据库完善等工作。历时两年,研发团队攻克了钢纤维混凝土钢纤维掺量测量、内部钢筋直径测量等技术,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首台水泥制品快检仪。该仪器适用于钢筋、纤维、钢丝网等不同类型的钢纤维混凝土,以不破坏制品结构的方式检测钢纤维混凝土制品内部质量,解决了国内钢纤维混凝土制品检测和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缩短了检测时间,提升了检测可靠性。“目前,该仪器已成功应用在十余家省级电网公司电缆水泥保护盖板等检测工作中。”国网天津电科院电源中心副主任于金山介绍,该仪器还可应用在铁路交通、信息通信等大范围使用水泥杆塔等钢筋混凝土制品的工程建设中,快速检测隐患及质量问题。
  •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环科技[2016]16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科技厅(科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科技局,环境保护部、科技部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升环境科技创新能力,我们组织编制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环科技[2016]160号--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pdf  环境保护部  科技部  2016年11月9日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6年11月14日印发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一、“十三五”环保科技发展的形势与需求  (一)《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执行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环保科技工作。“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不断加大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对环保科技的支持力度,《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布局的重点领域有序推进,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水污染防治领域,水专项共设置100个项目、259个课题,开展了流域减负修复关键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和水环境监控预警业务化运行技术研究 在其他科技计划中,开展了全国地下水污染综合调查评价、华北平原典型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控,以及简易垃圾填埋场、废弃矿井等对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和管理等研究。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实施了“清洁空气研究计划”和“蓝天科技工程专项”,开展了大气颗粒物和臭氧等污染物的地区间输送机理、京津冀区域重污染形成过程机理、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大气污染预测预警和大气重污染应急技术,以及机动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和汞、含氢氯氟烃等控制技术研究。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开展了农村土壤环境管理与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典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矿区和油田区土壤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等研究。在生态保护与建设领域,开展了生态环境基础研究以及重要生态功能区、资源开发区、农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等生态风险评估、生态安全监控、环境监管、生态恢复等技术研究。在核与辐射安全领域,开展了大型先进压水堆审评关键技术、环境中低水平放射性气溶胶与碘监测、核电厂安全监督运行执照文件规范化、核与辐射数据交换标准及其应用、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厂改进措施等研究。  此外,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及化学品管理、环境与健康、环境监管技术、全球环境问题研究,以及绿色经济、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等领域也部署了一批科研项目。通过上述研究,产出了一批环境保护急需的科研成果,有力支撑了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十二五”环保科技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是基础研究与创新研究成果丰硕。围绕水、大气、土壤、生态、核与辐射安全、环境健康等领域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加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丰硕。其中,水专项重点突破了1000余项流域减负修复关键技术、流域水环境监控预警业务化运行技术等,申请国内国际专利2300余项(已获得授权1221项)。“清洁空气研究计划”突破了细颗粒物(PM2.5)监测与来源解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清单构建、人群健康影响评估、移动源污染控制及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等理论与技术,探索了主要大气污染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制修订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分区分级等理论与技术。探索了设施农业土壤环境质量变化与风险控制关键技术,突破了有机物污染土壤及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关键修复技术。  截至2015年底,共有675项基础理论类、软科学类和应用技术类成果获得国家环境保护科技成果登记。“有机废物生物强化腐殖化及腐植酸高效提取循环利用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环境一号卫星环境应用系统工程”“湖泊底泥污染控制理论技术与应用”“中国生态交错带生态价值评估与恢复治理关键技术”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10项成果获得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一等奖30项、二等奖120项、三等奖158项,科普类奖2项。  二是科技成果有效支撑了环境管理。按照环境管理的需求,建立了“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的工作机制。水专项成果支持了一批水环境领域国家政策、标准的制定,支撑了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提升了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有力支撑了国家和地方的污染减排、水质改善和水环境修复。依托“清洁空气研究计划”,先后制定发布《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等8项技术指南,初步形成了我国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支撑体系,为污染物总量减排、空气质量达标等提供了核心支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成果大大提升了国产化监测仪器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利用高分一号卫星平台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灰霾、大气污染源排放和湖泊水华等遥感监测应用,为南京青奥会、北京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环境质量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持。农用地、工业场地土壤环境调查、风险评估和修复等研究成果为我国《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等标准出台以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了技术基础。物种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调查、评价和观测等工作为《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等提供了技术基础。基于分区管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方法研究等成果支撑了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我国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关键技术与保护战略研究推动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完成了核电厂安全监管运行执照文件规范化研究,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形成一系列国际先进压水堆安全审评技术,并应用于自主设计的中国先进压水堆核电站(CAP1000)和“华龙一号”的核安全审评工作。  三是环保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环保系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经科技部批准建设并通过验收,为我国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领域的研究搭建了高水平科研平台。“十二五”期间,批准建设了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14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以及大气、土壤等领域19个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启动国家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制定并发布《国家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试行)》。发展改革委批复了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建设,建成核电厂全范围验证模拟机平台,提高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支撑能力。环境保护部与科技部联合批准建设了22个国家环保科普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新进展。“十二五”期间,环保系统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名、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名。发布《环境保护部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办法(试行)》,首批选拔环境保护领军人才19名、环境保护青年拔尖人才54名。  (三)环保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环保科研前瞻引领不够。部分环保科研工作疲于应对当前的环境管理工作需求,缺乏对环境问题的适度超前预判研究,有时甚至处于被动应对局面。在环境基础理论和基础工作方面,对大气复合污染、地下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电子废物污染、放射性废物污染、环境污染健康影响,以及重大工程引发的环境问题等新型和复杂环境问题的成因、机理和机制研究不足,科技引领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环保科研整体统筹协调不足。环保科研顶层设计不足,部分科研项目立项、实施和管理存在条块分割、交叉重复现象,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一些研究项目在立项过程中对国家环保形势、环保政策分析不够,对国家环保科技需求定位不准,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环保科技创新能力仍然薄弱。环保系统科研队伍规模小,环保科技领军人才不足,地方环保科研能力十分薄弱。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布局尚不完善,建设与运行资金缺乏保障,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刚刚起步。环保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环境管理需要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是环保科技体制机制亟待深化改革。科技投入中竞争性投入比例过大,缺乏对公益性科研机构长期稳定支持,不利于科研工作的系统性和延续性开展。环保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不畅,对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不明显,对环保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尚需建立有效的评估和退出机制。  (四)环保科技发展趋势与需求  1.国际环保科技发展趋势一是更加关注生态环境风险和人群健康问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过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常规污染问题得到了解决,现阶段重点关注环境风险识别和风险防控问题。主要表现在:更加注重环境污染物和化学品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技术研究。注重过程高效、结果准确、物种本土化的全生命周期毒性测试与预测技术的开发。重视源头上的绿色替代和末端治理的协同控制,以降低环境风险、保护公众健康。  二是更加注重解决复合性、系统性环境问题。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初步建立了以全球变化研究为目的的全球立体观测体系和研究网络,为各级政府提供了科学服务。环境问题需要系统解决,国际上环保科技已从单要素转向多要素综合研究、从局部地区污染防治向区域尺度甚至全球尺度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转变。主要表现在:环境科学研究进入以地球系统为对象的综合集成研究阶段,开展了天地一体化、多环境要素交互影响的区域生态系统研究,建立了高度发达的环境信息网络,实现了环境要素的长期连续观测,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揭示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  三是更加注重多领域新技术的融合与应用。环保科技将绿色技术融入各行业各领域,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采取措施,寻求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随着分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发达国家突破了一批环境质量改善关键治理技术和管理技术,促进了环境质量监控、预警和环境风险防控技术的创新发展。具体表现在:分子生物技术通过基因杂交、测序来揭示微生物的遗传信息和表现性状,为在生物反应机理上认识环境微生物的遗传特性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手段。无人机遥感技术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大大提高了环境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环保科技与新技术的不断融合进一步带动了环保产业大发展。  2.“十三五”我国环境保护科技需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环境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在面临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增大、国际履约任务繁重等形势下,国内高污染、高消耗、低附加值产业仍占很大比重,发展模式粗放等问题仍然在一些地区具有“锁定效应”,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转型难度大。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环境高风险期,区域性、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更加突出,环境事故呈高发频发态势,核能核技术利用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部分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服务功能呈下降趋势,守住环境安全底线的任务尤为艰巨。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建设生态文明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环保科技要紧密围绕环保中心工作,大力推动创新发展,为改善环境质量保驾护航。  一是识别环境演变成因,引领国家环境保护方向。充分发挥环保科技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作用,需要探明水体、大气、土壤污染成因与作用机理,为全国环境保护工作指明方向。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环保工作将更加注重环境风险的防控,需要针对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影响公众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研究复合生态毒理效应,探索环境风险评估、控制和监测预警技术,完善支撑绿色发展和全过程污染防治的技术体系。需要针对环境质量标准制订的科学基础,进一步完善环境基准理论、技术与方法以及支撑平台,建立国家环境基准体系。  二是攻克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技术,支撑环境质量改善。按照水体、大气、土壤污染治理三大战役要求,为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需要突破以环境质量为约束的污染负荷削减、环境修复以及区域联防联控技术。针对生态保护、固体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防治、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需突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恢复与重建、综合评估与可持续管理技术方法,建立固体废物和化学品污染的控制与管理技术体系,突破一批核设施安全运行、放射源安全使用、核废物处理处置、辐射与核事故应急等监管技术。面向我国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战略,需要不断依靠科学技术发展,解决国家相关战略过程中面临的区域环境问题。  三是推进环保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环保科技创新能力。针对我国环保科技整体创新能力不足问题,需要完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科学观测研究站创新机制,建立开放的科研数据共享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入融合。加大国际科技合作力度,“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整合人才队伍,加强环保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形成与国家环保科技需求相适应的国家环保科技支撑能力。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立足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为依托,提升我国环保科技创新能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环境保护科技支撑。  (二)工作原则  1.理论创新与技术支撑相结合通过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探索新型环境问题,深化对现有环  境问题成因和机理的认识,引领环保工作的开展。通过环境治理技术研发和环境管理技术研究,突破关键和成套技术,建立环境管理的基础数据、模型和方法,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支撑和服务,提升其科学化水平。同时,建立环境治理技术推广机制,培育环保产业发展。  2.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面向国家环境保护目标,围绕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核与辐射  安全监管中可能遇到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和监管体系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支撑环境质量改善,保障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  3.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环保科技领域的科技创新既要鼓励原始创新,也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同时,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要求,加强环保科技的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环保科技体制改革。  三、规划目标  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要求,围绕重大区域、流域的环境、生态及核设施安全问题,面向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和保护公众健康目标,深化对典型环境过程的认识,形成针对多污染物及多介质的污染减排、质量改善、风险防范、监督执法、环保产业等科技支撑体系,实现环保科技全方位的跨越发展以及部分领域的赶超引领。  (一)从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出发,进一步探明区域、流域环境污染的成因和调控机理,揭示区域、流域生态系统退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机理与机制,初步构建我国环境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理论体系,夯实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家环境基准体系,引领国家中长期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和方向。  (二)突破天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与预警、清洁生产、末端治理和生态修复成套技术100套以上,重要授权专利300项以上。创新流域、区域和行业环境管理模式,形成技术政策30项以上,技术标准100项以上,全面满足国家中长期环境保护技术需求。  (三)新建一批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完善一批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建成环保科技基础数据和信息共享平台。争取新建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或国家工程实验室。科技人才队伍规模稳步扩大,科技人才的国际国内竞争力显著提高,形成一支结构合理、适应国家环境保护事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环保科技人才队伍。  四、主要任务  (一)强化环保应用基础研究,促进环保科学决策1.环境污染的成因与环境过程水环境污染的成因及生态效应。针对我国水环境污染来源与过程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面向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分析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对流域地表水质和近海水质的影响,揭示氮、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的产生、迁移、转化等机制及环境生态效应,为建立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及反应机理。针对日益严峻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问题,进一步阐明不同自然条件下污染排放与空气质量的定量关系。研究我国大气污染形成条件和二次污染形成的化学过程,揭示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复合污染前体物的排放特征,构建我国主要排放源的源成分谱。观测研究典型大气环境下的挥发性有机物大气活性,诊断影响大气中化学活性的关键组分,揭示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形成的规律及其对区域细颗粒物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量化研究主要大气活性组分对臭氧和细颗粒物形成的贡献,分析我国典型城市群地区大气污染形成的科学机理。研究大气环境对水体和土壤环境的交互影响以及大气污染与气象的双向反馈机制。  土壤污染成因及控制修复原理。针对我国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特征和发展态势,研究工业影响区、矿区和高背景值地区土壤污染、地球化学过程和生态效应,揭示区域土壤污染成因规律。研究农用地土壤——生物系统污染物吸收富集、生态效应,揭示土壤中有毒有害重金属和有机物的迁移富集规律、生态毒性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开展土壤环境容量与承载力研究。揭示复杂场地条件下土壤及含水层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净化规律,以及重金属价态变化与毒性削减控制因素。研究重金属和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原理及影响机理,以及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和修复植物筛选的基本原理。  地下水污染过程与迁移规律。针对人为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和效应,研究地下水系统中污染物赋存与迁移动力学规律,突破地下水污染同位素示踪技术、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解析技术等,阐明土——水、水——岩界面之间的物质交换,揭示平原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来源、污染机理及阻控途径,岩溶区地下水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其迁移转化机理,以及再生水补给地下水过程中新兴污染物和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规律和环境风险等。研究土壤——地下水系统主要污染物迁移扩散规律和预测模型,制定保护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土壤环境阈值。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机理。针对我国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态产品供需不平衡、人类活动剧烈等特点,重点开展区域生态格局形成机理和演变规律、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格局耦合机制等研究,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优化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本理论体系。针对威胁我国生态安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典型地区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演变机理、外来物种入侵与扩散机制、区域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演变的驱动机制、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理论、传统知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促进机制等研究。针对我国森林、草地、湿地、荒漠等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研究生态系统动态干扰机理、演替规律、功能与稳定性维持机制以及生态退化机理与驱动因素,阐明生态退化演变规律和趋势,形成我国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理论体系。研究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影响机制。  固体废物危害识别与风险控制原理。针对新时期生活源和工业源固体废物变化特征,研究互联网时代消费品物质流动规律,揭示生活源固体废物产生、组成、回收规律。研究水体、大气污染控制条件变化和清洁生产要求条件下工业源固体废物产生、组成和污染规律,识别其环境风险。研究重点工业危险废物的产生特性、污染特性及处置利用特性,揭示工业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控制的关键原理,建立工业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清单,支持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更新。  2.环境污染物的健康影响机理和风险评估环境污染物人体健康毒理作用与暴露参数。针对我国社会人群特征和环境健康保护中的突出问题,开展区域性、流域性环境健康问题调查和评估研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代谢组学和暴露组学技术,研究我国主要高风险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快速筛选理论方法,提出健康效应终点评价指标。建立污染物多途径、多介质人群暴露贡献率研究方法、健康毒性数据筛选和评价方法,加强特殊人群暴露参数研究,为制定水、气、土健康基准提供依据。  优控污染物清单与优先序。针对我国区域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和污染特征,基于健康风险的区域性、流域性环境问题识别,研发优先控制污染物筛查、生物毒性综合测试、人群早期健康效应检测和早期危害筛查等技术,突破局部区域小概率环境健康效应的调查、判别和风险评估技术。评价环境有害因素(如重金属、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农药等)对生殖健康、癌症发生及儿童生长发育等的影响。建立环境与健康状况调查技术指南和系列技术规定,研发生物有效态浓度监测评价技术、瞬时暴露和连续暴露动态监测技术。  复合污染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与预警。针对我国环境复合型污染特征,研究复合污染的多介质多界面环境行为、健康或毒性效应,研究提出水、气、土环境污染风险控制图,建立复合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及环境管理制度。研究环境健康风险区划和分级技术与方法,建立分区污染控制管理技术体系。研究环境与健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预警分级技术方法,建立支撑环境健康风险管理业务的元数据标准和基本数据集,研发相关的监控预警预报设备。研究环境健康问题的社会风险评价方法,以及基于健康风险的污染控制管理对策。  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汞毒性效应和风险识别。针对多溴二苯醚、全氟化合物、多氯萘等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其毒性效应、降解和代谢途径、蓄积规律及健康风险,揭示典型工业过程中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削减原理。开展含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废物鉴别研究,研发含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废物回收、资源化利用与风险防控机制。研究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源清单、排放特征及其控制机理,研究环境介质中汞的形态变化、迁移转化与健康风险,评估汞排放与释放污染特征及环境影响。  3.环境基准环境基准理论方法学体系。针对我国环境基准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综合消化吸收国际环境基准制定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环境特征和管理需要,研究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区域特征的环境基准理论与方法学体系。开展环境理化参数、人群暴露参数、人群健康效应、生态风险和生态毒性等环境健康与基准的基础数据调查和整编,构建适合中国不同人群的暴露评价模型、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建立评价环境质量的多维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新型污染物环境基准推导的相关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  保护水生生物水质基准。以保护水生态系统为目标,重点开展保护水生生物的环境基准研究。筛选适合环境基准需求的水生、陆生和两栖的本土物种实验生物,通过引种驯化和长期培育,完成实验室培育和繁殖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研发多组分污染物的累积生态风险和多层次生态风险评价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以保护水生生物和水产养殖用水水质为目标,开展农药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水质基准研究,提出一批水质基准值和技术规范。以保护水源地和饮用水安全为目标,开展感官性状、微生物、放射性物质的水质基准研究。以保护地下水安全为目标,开展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地下水水质基准值及沉积物基准研究。  主要污染物土壤环境基准。以保护农产品安全为目标,开展镉、有机氯农药、难降解除草剂等优控污染物农用地土壤基准研究。以保护人群健康为目标,针对我国居住和工商业用地,开展建设用地中重金属、挥发/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基准研究。  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健康基准。以保护人群健康为目标,开展大气颗粒物(PM10、PM2.5和PM0.1)、常规气态污染物、多环芳烃等的健康基准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规范研究,提出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健康基准。  4.核与辐射安全基础研究针对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研究基础薄弱的问题,研究核电厂严重  事故下安全壳内热工水力现象与气体行为等严重事故机理,研发破前漏(LBB)泄漏率测量及其计算模型,研究基于先进压水堆型的整体热工水力性能。研究异种金属焊接工艺、接头性能及断裂力学模型以及核设施重要材料特性及失效机理,研发核电厂可靠性数据库及数据收集分析体系,建立核设施老化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核设施  数字化仪控系统失效机理、故障模式。研究核电厂液态放射性流出物排放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效应、周边辐射环境水平与核电厂排放源相关性,以及放射性核素在介质中迁移规律等。针对低放射性近地表处置环境评价,开展放射性物质在包气带中迁移模式的研究。针对内陆可能核电厂址开展放射性物质在水体中转移、沉积的研究。  (二)强化关键技术创新研发,支撑环保高效治理  1.水环境监测及流域水污染治理成套技术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针对水质及水生生态系统监测及预警技术开发的重大需求,开展自动分析流路、定量检测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常规水质分析仪器的小型化设计、快速移动式在线检测集成装置和以质谱仪为中心的在线水质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仪器等。发展以梯度扩散薄膜(DGT)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原位水环境监测方法以及新型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和流程。开展水环境监测技术和设备集成研究,综合集成我国水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监测关键技术和方法。  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针对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存在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进一步研发水污染治理的核心技术。开展流域水污染源控制、水体修复技术的综合评估与系统集成,构建针对城镇生活、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受污染水体修复的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针对湖泊、河流、城市水体等三类受损水体开展技术评估和系统集成,构建应对典型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处置技术体系,集成研制大型化、移动式、多功能、成套化的应急检测和处理装备。深化印染、造纸、皮革、食品加工、钢铁、石化、制药和有色等重点工业行业和污泥处理行业的清洁生产、资源、能源回收利用与水污染控制的技术集成和应用,建立服务全行业、覆盖全链条的水污染控制和能源、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体系。针对整体规划、方案设计、工程实施、运行监管、评估考核的全过程,开展相关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建立海绵城市建设与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提升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  2.大气环境监测和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关键技术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根据大气细颗粒物变化特征、形成机理,研发大气细颗粒物多参数和便携式在线分析系统,实现大气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粒径谱、化学成份的一体化快速测量。开发大气细颗粒物气态前体物的立体分布监测技术,形成前体物立体分布监测成套技术与装备,研发烟气中低浓度气态污染物及颗粒物采样监测技术和设备。针对气体中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监测和预警,研制适用于空气和废气的具有多元素同步监测能力、灵敏度高、性能稳定的新型重金属在线监测仪器和配套设备,研发工业废气样品采集及前处理新装置、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设备、恶臭气体预处理技术和在线监测设备和多组分气体在线及便携式分析仪器等。  固定源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针对提升固定源污染减排迫切需求,开发先进高效的烟气多污染物联合控制、资源回收型污染控制、新型大气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和设备。针对钢铁、火电、工业锅炉、有色、石化、化工、表面涂装、建材等重点行业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重金属、二噁英、挥发性有机物、恶臭、二氧化碳等排放以及农业氨排放,突破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污染物回收及高值化利用、非常规污染物控制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针对我国风沙以及施工和道路扬尘污染严重的问题,开发不同类型扬尘污染监测与防治关键技术和设备。针对我国餐饮服务业的特点,开发餐饮油烟污染监测与防治关键技术和设备。  移动源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针对更加严格的移动源排放控制的要求,研发蒸发排放挥发性有机物控制的关键技术和新材料、应用于车载诊断系统的电子控制软件和硬件、精密燃油喷射控制技术、各种排放控制传感器技术、移动源环保达标监管关键技术和装备等。突破适合我国柴油品质的颗粒物捕集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等先进柴油车尾气后处理技术,以及适合我国汽油品质的高效汽油车颗粒捕集器等排放后处理技术。开发常规污染物、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及复合污染关键前体物的移动源排放监测技术以及非常规污染物识别与监测技术。建立移动源从油品检验到排放控制的一系列整体控制关键技术。  3.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监测技术。针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研发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高精度、多功能样品采集和专用监测仪器,建立基于传感器、遥感技术和生物标志物的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监测方法,强化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研发小型化土壤重金属现场监测设备。开展污染场地修复后长期监测方法研究。  农用地和矿区土壤及地下水修复与风险管控技术。针对农用地和矿区土壤及地下水修复与风险管控的重大需求,突破轻度污染农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安全利用和修复技术,以及重度污染农用地土壤绿色、可持续、节能低耗的综合治理与修复技术。研发典型矿区土壤污染的复垦、阻控与污染修复一体化的绿色修复技术,研发针对不同污染程度油田污染土壤的综合利用与生物修复技术以及矿山疏干水在地下的储存、利用的修复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研发页岩气开发中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控关键技术和设备。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针对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皮革等重污染行业的重金属和挥发/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研发不同污染程度和复合污染土壤关键和共性修复技术,进行综合治理工艺组合工程示范。研发污染土壤的资源化利用、强化降解、脱附净化等修复技术和装备,以及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二次污染防控技术和设备,研制绿色、环境友好修复材料与技术,研发具有缓释功能的氧化/还原修复材料、高效固化/稳定化材料、增容/增流及生物修复强化材料等修复材料,以及土壤污染应急快速修复技术,开展修复全过程环境足迹评估研究和污染场地修复后评估制度研究。  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针对高风险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的技术需求,突破高风险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地下水修复多层抽提、原位定向灌注和复合高效净化等技术,研制可移动、模块化的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系列装备。研发用于治理地下水污染的绿色、高效纳米材料和转型生物材料等环境功能材料。研究地下水源地污染源控制技术、污染途径阻断技术、地表水与地下水协同控制技术,以及地下水污染应急修复技术与装备,实现修复技术工程化与设备材料标准化。  4.生态系统监测、保护与恢复关键技术生态系统监测技术。针对生态监测技术不完善等问题,建立国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与评估的方法、标准和规范体系,研发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和外来物种监测技术,构建大气、水文、土壤和生物多圈层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研制基于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数据采集器和无线传感器等设备,构建生态安全监测支撑平台。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针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的重大需求,重点突破生态脆弱区生物多样性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综合调控修复、自然保护区关键生境保护与修复、生态廊道建设等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提高区域生态承载能力的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并进行重点区域示范。研发和集成不同退化生态系统类型和灾害迹地的自然与人工辅助恢复重建、群落物种优化配置,以及生态系统结构调整、服务提升、适应性管理等关键共性技术。  5.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针对填埋技术适用性不足和资源性不高等问题,研发适用于中小型填埋场、生活垃圾快速稳定化的准好氧填埋技术,突破填埋气高效收集与利用技术。研发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环境风险可控的村镇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和环境风险可控的生活垃圾焚烧或协同焚烧技术。研究生活垃圾后处置和重点污染源污染控制技术,建立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填埋设施防渗层渗漏预警系统。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针对有价金属含量高、综合利用潜力大但环境污染严重的有色金属冶炼废物,研发有价金属深度分离、重金属解毒与尾渣高效胶凝固化、尾渣工业窑炉协同处置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化工污泥、化工残渣、脱硫副产物和脱硝催化剂、表面处理废物处置利用,市政污泥干化焚烧处理、高毒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废物非焚烧解毒和建材利用,以及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废弃液晶显示器、废锂电池、废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板、废旧荧光灯、废旧稀土、汽车尾气废催化剂等废物中贵重金属回收和污染控制,以及建筑废物、废塑料、废橡胶和废玻璃等的高附加值资源化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发粉煤灰、煤矸石等有价元素梯级利用技术。研究废物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的关键支撑技术。开发秸秆、餐厨垃圾、园林绿化垃圾、禽畜粪便等生物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和设备。  新型污染物监测技术和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技术。针对新型污染物的识别和监管,研究典型环境污染物的识别与风险评价技术,建立痕量污染物形态分析、同类物识别、异构体分离的分析技术系统与设备,研制适合新型污染物环境持久性和生物富集性量化表征的仪器。研究基于指纹特征光谱的有机有毒污染物快速分类监测方法与技术,建立有机有毒污染物指纹光谱库。针对化工、农药、兽药、纺织、印染、制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重点行业,开展绿色化工及替代产品与替代技术方法研究,研究行业特征污染物综合毒性评价关键技术,研发相关关键技术、设备、产品和标准。  6.核与辐射安全监测监管关键技术核与辐射安全监测技术。加强放射性核素监测分析的研究,突破放射性惰性气体采样及测量技术,建立铀、钍等核素的监测分析方法,研究各介质中钚-239、钚-238、浓缩铀、铅-210、钋-210等监测分析方法以及极低本底辐射监测方法,研究辐射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体系、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预警监测及响应、航空应急监测、机器人搜寻和应急监测方法体系。建立直流输电工程电磁环境控制限值及监测方法。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关键技术。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核与辐射安全关键技术,破解当前制约监管水平和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系统开展核设施老化及运行许可证延续(延寿)研究,突破核设施退役场址清污、环境整治等关键技术,逐步建立我国核设施退役管理及相关技术要求。开展高放废物处理处置源项调查和预测研究,研究高放废液玻璃固化处理和固化体性能,突破后处理厂燃耗信任机制应用技术、乏燃料干式安全贮存评价技术。研究近地表、中等深度和深地层放射性废物处置技术安全全过程系统分析技术,确定需要评价的场景及其评价方法。研究放射性废物处置对环境的影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突破核事故状况诊断、事故现场快速重构、辐射环境下长距离无线通讯、辐射后果评价技术,完善核事故应急监测与评价管理体系。研究铀矿冶工艺废水及渗水处理、地浸采铀深井处置和地下水修复治理、铀煤压覆矿区污染防治、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放射性水平较高废渣处理等技术。  7.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水和大气环境遥感监测与预警技术。针对及时监控水和大气环境质量的需求,研究基于高光谱的水体污染物的识别与提取技术,研发拦河工程自动化生态监测技术与设备,研究城市黑臭水体、流域水生态及面源污染、饮用水水源地水安全等水环境遥感监测与预警技术。攻克基于高光谱的大气气溶胶和痕量气体定量遥感反演技术,开展区域灰霾、污染气体、温室气体等大气环境遥感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  环境应急及风险管理的天地一体化监控技术。针对环境应急及环境风险监控的技术需求,突破新型赤潮监测预警技术,开展自然灾害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建设项目环评与规划环评等环境监管遥感应用技术研究。攻克多源数据协同的数据预处理和环境指标反演技术,开展无人机环境监管和星空地协同环境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研发用于企业环境风险源的集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终端于一体的连接管理部门、企业与公众的环境风险源管理技术及设备。  8.噪声污染源的识别、防治技术及设备噪声污染源监测技术。针对噪声污染源较难识别、难以连续监测,以及因噪声不可复现导致的数据质控难的问题,研发噪声监测的一体化手持监测设备。通过对噪声污染源时域频域信息及算法优化的研究,突破噪声污染源自动识别关键技术,研发可自动识别目标噪声源、背景噪声和其他噪声源的连续在线监管设备。  噪声污染源防治技术。针对重要噪声源及振动污染源,进一步研究噪声源治理技术,特别是复杂噪声源的声源追踪定位技术、空气及结构传播固定设备低频噪声的降噪技术等。继续开展新型吸声、隔声材料以及低噪声路面及车辆的研发。  (三)支撑环境管理改革,创新环境管理方法  1.水环境管理决策支撑技术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结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对环境管理的科技需求,以水体生态环境质量管理与行业污染控制管理为抓手,开展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评估与系统集成,重点突破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水环境基准向标准综合转化、污染源清单编制、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生态流量管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评估、风险评估预警、水环境管理制度政策创新等关键技术,加强水生态环境补偿评估技术、重点行业毒性减排技术、总氮控制管理技术的研究,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成套技术,提出排污许可管理以及重点行业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实现我国水环境管理技术模式转型。开展重点区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指标排放情况分析,针对超标因子,提出前端预处理控制要求以及预处理技术、污水集中处理工艺技术改进建议。  水环境监控平台技术。针对《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有关水环境监测与管理新要求,以实现国家流域水环境质量管理信息化为核心,开展流域水环境管理大数据系统建设总体设计,攻克水环境质量预测预警、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管等关键技术,构建国家水环境监测监控业务平台、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管平台和流域水环境管理大数据平台,在重点流域实现国家水环境监控平台的业务化示范运行,并开展典型流域的水专项研究成果数字化集成和展示平台建设,为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应用提供平台支撑。  近岸海域水环境管理技术。针对近岸海域水环境管理问题,突破不同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生态环境影响识别技术,构建近岸海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开展近岸海域生态承载力研究,研究近岸海域污染负荷削减、生态修复和综合调控技术,大幅提升近岸海水环境管理技术标准化与规范化水平。  2.大气环境管理决策支撑技术大气环境质量监控预警技术。探讨大气环境约束条件下的产业布局和优化配置,提出相应的重点行业污染源减排策略。围绕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研究以环境容量表征的大气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评估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建立基于风险评估的大气污染重点监控和预警判定技术,提出区域大气环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建立大气重污染天气预警分析技术,大气污染日常预警和事故预警技术,发展高精度监控预测技术。研究基于不同区域尺度大气环境风险源特征的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技术,构建区域大气污染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与应急处置技术方法体系。研究构建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及其改善的人体健康和生态效应的预测预警技术方法。  环境空气质量规划技术与方法。研究大气复合污染的区划技术,建立主要污染源排放时空分布的获取及更新方法,获取不同行业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的排放因子及基于组分的排放清单,开发国家多尺度高分辨率动态排放清单,突破重点污染源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源谱技术,研究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核查核算及优先控制物质分析技术。研究空气质量规划技术方法和模型。  大气污染全过程监管技术体系。研究建立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管理和大气污染全过程监管技术,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制度与政策设计及示范,推动国家空气质量管理从城市尺度、传统污染物控制向区域尺度、多污染物联合控制的转变。开展基于新空气质量标准的重点污染源排放标准关键问题研究,研究分行业、分区域、分时段的污染物排放限值,评估排放标准实施效果并研究不同行业排放标准限值的协同关系。研究燃煤、燃油、石油焦、生物质燃料、涂料等含挥发性有机物的产品、烟花爆竹以及锅炉等产品的环境保护技术要求。  3.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管理支撑技术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风险管控技术。针对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风险管控的需要,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等级划分和分区管理技术研究,研究确定土壤环境区域背景值和本底值、土壤环境安全阈值和标准,以及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筛选的方法学,研究基于土壤污染源、土壤环境承载力的土壤环境功能分区管理技术方法,建立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分级分类指标和土壤环境质量综合管理技术体系。研究基于人居环境安全的建设用地和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建立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关键模型和参数。研究农用地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响应关系和基于有效生态毒理数据的生态风险评估关键技术,建立面向风险管理的土壤环境安全预测预警关键技术和平台。  土壤环境管理决策支撑体系和制度。开展融合土壤环境监测、风险诊断与评估、修复技术实施、二次污染防治、土壤安全保障等技术的协同创新研究,建立土壤修复综合决策技术支撑体系。开展土壤污染调查、风险诊断与评估、修复模式选择、效果验收与后评估、损害鉴定与赔偿、责任界定、预警预案制定及应急响应管理等相关技术方法研究,构建土壤环境管理政策体系框架,为推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提供技术支撑。  地下水环境监控预警技术。突破地下水环境质量分类、分级和区划技术,建立地下水污染预警与风险分级管理技术体系,研究基于地下水风险的地下水模拟预测技术,突破高关注度污染物的高通量筛查与高灵敏分析技术及地下水环境风险诊断方法与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开展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研究,构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监测评价和监控预警技术。  4.生态保护与管理支撑技术生态系统服务优化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针对生态系统保护的需要,开发基于我国大数据的遥感模型、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等生态评估模型,构建生态安全决策支撑平台。系统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气候变化敏感区等重点区域、流域监测评估技术研究。针对“两屏三带”和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需求,研究国家和重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保障机制,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优化评估、生态安全格局稳定性评估、生态格局辨识与调控、流域生态健康评估等技术体系。研究城市生态空间格局演化规律,建立城市空间管控、环境治理和区域生态规划技术方法体系。开展“一带一路”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研发生态空间优化与国际生态大通道构建技术、重大开发建设活动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防控技术。  生物多样性保护综合监管技术。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多样性综合监管技术体系,重点突破自然保护区保护有效性评估、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保存和传承、转基因生物的生态风险评价与监测,以及外来入侵物种利用、控制与防除等关键共性技术。  5.固体废物、化学品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技术固体废物环境风险管理技术。针对固体废物环境风险管控的需求,基于固体废物暴露风险识别与评估,建立固体废物多场景、多途径和多受体下的风险评估技术体系。研究固体废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过程及其产品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建立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环境风险管理技术体系。系统评估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开展危险废物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预警、处置以及损害评估与污染修复等关键技术方法研究,构建全过程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技术保障体系。研究重点行业汞排放源清单、含汞废物与污染场地清单,建立汞排放源动态管理技术体系。  化学品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技术。针对排放量大、对环境危害严重的环境激素类化学品,研究环境激素类化学品的快速筛查技术。建立多层次多指标的化学品高通量表征技术与快速筛选评价新方法,开发基于我国本土物种的化学品实验生物与相应的测试指标体系。研究化学品环境暴露评估技术,开发化学品多介质环境模拟暴露模型,发展适合不同管理需求的多层次化学品风险评估方法体系。  突发事故环境应急技术。构建环境风险管理框架与技术支撑体系,提出适合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风险管理目标。针对危险品尤其是内河运输危险品的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严重不足、相关规范和要求缺失的问题,研究危险品交通运输环境风险技术体系。开展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预警、处置以及损害评估与污染修复等关键技术方法研究。  6.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支撑技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具和方法。针对提升我国核实施运行和核技术利用安全水平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方法和工具研发,提升监管的有效性。研发核电厂堆芯物理分析、热工水力、事故分析、屏蔽和源项分析等模型,建立适用于核安全审评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分析软件。研发运行核电厂温排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突破中国实验快堆工程(CEFR)、中国先进研究堆  (CARR)等大型研究堆的运行以及微堆低浓化条件下的安全技术,研发后处理设施的临界安全技术规范和环境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不断完善核设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研发贫化六氟化铀安全管理与处理处置、铀煤等资源共采环境影响等的评价方法,突破铀矿地勘坑井水处理、铀矿地勘及采冶设施退役治理环境保护技术,建立铀矿地勘及采冶退役设施长期监护机制。研究制定广电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研究高风险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在线监控及放射源快速搜寻、定位和回收技术。新建核设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针对新建核设施,推进核  与辐射安全监管相关技术研究。研发“从设计上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可能性”的安全要求和评价准则,完善新建核设施核与辐射安全目标。研发新建核电厂概率安全评价(PSA)独立审核计算标准模型,研究三代核电厂性能指标(SPI),建立基于绩效的核安全监管体系。研究示范钠冷快堆、加速器驱动次临界洁净核能系统  (ADS)和熔盐堆等新型核能系统,以及海上小型堆核动力平台等新型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核安全监管技术要求,突破高温气冷堆核安全及审评技术,建立相应新堆型的审评技术要求。研究核与辐射事故社会问题和公众心理社会效应。围绕发展我国核燃料循环产业,研究先进燃料和相关组件安全技术、先进乏燃料后处理安全技术,为完善相应监管体系提供支撑。  7.新常态下的环境政策和管理制度环境法制创新和新型环境治理体系。针对环境治理体系不完善  和治理能力不足的现状,开展环境法治、环境经济和环境社会理论方法研究。着重研究生态文明体制和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改革、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与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政策和机制。研究建立推动改善环境质量、防控环境风险和保障公众健康的环境政策法规框架、环境标准框架和评估方法。  新型环境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加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预判性研究。针对建立和完善环境产权、环境成本内部化、规划和政策环评、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环境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的需求,研究突破一批支撑制度实施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规范等。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供给侧绿色升级、可持续消费以及全面覆盖和城乡环境公平的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等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开展大数据在环境管理决策中的应用研究。  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污染源管理技术方法。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研究基于环境质量改善要求的排污许可分配方法和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污染源“一证式”管理制度。研究基于排污许可管理的行业总量控制技术与方法,研究面源(分散源)排放量监测核算方法以及相关治理措施减排量核算方法。  8.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发展政策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推进机制和政策。针对清洁生产与污染预  防的瓶颈问题,研究重点行业多污染物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协同控制机制,研发推广重点区域和行业关键、共性清洁生产技术,建立行业污染物源头综合削减智能化技术平台。开展农业清洁生产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针对工业园区物质利用过程和环境风险管理,研究工业园区尺度物质流监测和物质代谢评估方法,构建工业共生系统物质代谢优化模型。研究不同类型工业园区的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和城市矿产基地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与策略。开展区域与城市物质流分析研究,建立产业结构、工业布局、资源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环境质量相互作用的量化模型。开展循环经济发展、工业园区整体清洁生产推进模式和创新政策研究。  环保产业推进机制和政策。针对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运营绩效,探索建立环保产业健康度、环境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运营绩效评价方法,研究适合不同特征的各类环保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基于区域环保服务业与产业协调发展模式,研究建立环境服务业运行绩效模型。突破合同环境服务的技术标准、环境治理工程诊断技术和环境技术验证评价技术。研究重点行业绿色发展政策、推进环保“领跑者”和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政策措施。  9.其他管理支撑技术国家环境监测网络优化技术。针对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优化的需  求,研究国家水、大气、土壤、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点位优化调整技术。开展环境监测任务优化研究,以需求导向性的监测指标体系为基础,构建多手段复合型的监测业务技术体系,支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实施。试点开展生物监测研究,筛选特征生物指标替代目前繁多检测项目。开展覆盖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控体系研究,重点研究健全现场采样与现场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技术体系,解决现场质控手段薄弱问题。完善标准物质的研发方法,提高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支撑能力。  重大规划及工程生态风险管控技术。针对港口规划可能改变沿海陆域生态系统结构、水电梯级开发规划和路网规划可能造成生境破碎化等重大规划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重大规划生态影响机理和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建立重大规划生态影响评估与修复技术规范,提出生态补偿对策。针对水利水电资源和大宗矿产资源开发、大型煤电基地建设、调水工程、交通运输和油气输送等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城市快速扩张所引起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受损、功能下降等关键问题,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和资源能源开发等区域、流域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研究水生生态保护和监测方面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研发生态保护、修复与重建关键技术和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技术。  农业环境污染监管技术。针对我国农业环保监管与污染物防治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开展农业污染物监管与防治研究,重点突破农用化学品使用的环境影响与健康效益评估和检测方法、水产养殖污染监测与预警方法与技术、种植业污染监测方法与技术、畜禽养殖污染监测方法与技术、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环境效益评估技术,以及农业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  城市噪声与振动污染控制技术。针对城市噪声投诉率居高不下,振动防治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的现状,开展对噪声与振动污染预警和防治方法的研究,为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提供支撑。研究建立符合我国环境噪声与振动特点的污染源源强预测模型及传播衰减模型,研究大区域噪声与振动地图的快速绘制方法,建立在新城区或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环境噪声与振动影响预测预警的规范性程序。针对机场、地铁、轻轨和高铁等噪声污染源,开展对人群居住环境和野外生态系统的危害性调查,研究建立多部门联动的防治管理体系。研究建筑群屏蔽效应、城市路网优化设计等方法对改善声环境的有效性,提出通过合理城市规划控制噪声与振动污染的方法指南。研究建筑物室内噪声与振动分析及控制技术。以提高城市声环境舒适度为目的,基于声环境对人主观感受的影响,开展声景观设计研究。  光污染监测与管理技术。针对目前我国光污染监测及防治技术空白的现状,开展对光污染监测管理体系的研究。根据光污染源时空分布特点及污染规律,开展光污染的检测与评价方法和标准研究。以区域夜间光环境监测与评价、玻璃幕墙等眩光检测及评价方法、室外光污染源检测评价方法为重点,研究光污染对城市社会生活以及城市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四)开展环保技术集成示范,促进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改善1.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调控应用示范结合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针对区域人口高度集聚、经济过度开发、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实际以及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等环境问题,以水质目标管理为牵引,重点突破与集成一批针对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污水超净排放、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河道水环境质量提升、区域水生态修复、饮用水安全保障等的重大关键技术,强化城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技术集成,建立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监测评价体系,加强城市水环境管理,在流域尺度综合调控示范,大幅降低污染负荷,针对京津冀水环境特点提出系统的治理和管理技术体系,创新京津冀跨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一体化管理制度和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改善和提升流域水生态服务功能。  根据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科技需求,创新并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制度,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湖泊环境保护模式,提升流域水环境管理水平。以流域内城市为重点,创新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城市水环境和饮用水综合调控技术,进一步提升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水平。构建水源涵养、入湖河流与湖荡湿地、湖滨带、湖体生境改善的整装成套的太湖水污染治理技术。完善大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支撑太湖流域水质改善工程实施与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建设。  2.重点区域大气复合污染联防联控技术集成与示范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大气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性,综合考虑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臭氧等多种类型污染物,建立支撑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的大气污染源谱及细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清单,摸清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特征及演变趋势,构建区域空气质量监测和重污染预报预警体系,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调机制,促进重点地区空气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3.京津冀多介质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示范针对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区域多介质复合污染问题,面向2022年北京冬奥会环境质量保障需求,系统研究区域尺度环境质量改善和风险控制原理与机制,研究通过环境质量约束倒逼区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调控体系。突破重化工行业污染源头控制与低耗排放技术、工—农—城多产业废物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技术、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联合修复技术等区域多介质环境污染协同治理技术瓶颈,开展综合示范,提出区域环境问题整体技术解决方案。4.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技术集成与示范围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改善与修复问题,开展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建立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沿江城镇建设和产业布局的空间优化技术体系,促进长江岸线有序开发。开展天地一体化的多尺度环境监测,构建以重要环境功能区和重大建设工程为核心的环境监测、评估和预警技术体系。以长江源头水源涵养,中游水质改善、水量调控和岸线修复,河口海岸生态保护和灾害预防为重点,建立长江经济带流域水环境和水生态调控技术体系。  (五)开展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环保科技创新能力  1.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能力建设以服务国家环境保护决策和监督管理为宗旨,建设一批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开展环境保护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育优秀科研团队,提升环境基础科研能力。主要建设方向:  水污染防治领域:城市非点源污染模拟与控制、城市水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农村面源污染模拟与控制、水生态环境安全与恢复等方向。  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大气污染过程与综合防治、空气污染预报预警、光化学过程与控制、大气复合污染的生态风险等方向。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污染场地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等方向。  生态保护和建设领域:生态资产核算与管理、区域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与风险管理等方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化学品管理领域:固体废物资源化和污染控制、危险废物全过程控制、化学品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与防控等方向。  环境监测技术领域:环境应急监测与风险预警等方向。环境基准与健康领域:空气、水质、土壤健康基准,环境污染暴露评价,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及风险评估等方向。核与辐射安全领域:核电厂热工水力及严重事故、核设施环境安全、核应急与技术、核与辐射健康防护等方向。其他领域:城市噪声、振动、光污染控制等方向。  2.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结合国家未来一个时期内污染控制的工作重点,突破长期制约我国环保工作和环保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建设完善一批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开展污染控制技术开发、示范、工程化应用和推广。主要建设方向:  水污染防治领域:膜生物反应器与污水资源化、特种膜、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村镇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等方向。  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燃煤工业锅炉节能与污染控制、电力工业烟尘治理、工业炉窑烟气脱硝、石油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等方向。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城市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工业污染场地及地下水修复等方向。  生态保护和建设领域:创面生态修复等方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化学品管理领域:垃圾焚烧处理与资源化、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汞污染防治等方向。  环境监测技术领域:监测仪器、物联网技术研究应用等方向。行业综合污染防治:铅酸蓄电池生产和回收再生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方向。  其他类:技术管理与评估等方向。  3.国家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立足于阐明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机理和机制,以长期观测、试验研究为核心任务,建设一批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逐步形成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综合决策需要的科学观测研究网络。主要建设方向:  水环境领域:湖泊环境(太湖、滇池、巢湖等)、重点河流、河口环境(珠江口、长江口、渤海)、典型小流域环境、国家重大涉水工程(如水电开发、南水北调工程)等方向。  大气环境领域:区域大气环境,敏感生态系统酸沉降综合影响,东北、华南、西南和西北边境地区以及华北和华东沿海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大气污染物长距离跨界输送等方向。  土壤与地下水领域:典型污染场地、典型污染农用地等方向。生态保护和建设领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快速城镇化地区、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区、生态保护红线区等方向。  区域与全球环境问题领域:东部林带、西北部草地、东部农用地、青藏高原等区域全球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方向。  4.科研数据共享平台建设针对环境科研数据缺乏共享和数据资源挖掘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环境管理需要问题,研究建立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开展数据资源统一管理与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数据汇交、共享、质控管理机制,推动部门、地方之间环境科研项目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针对核与辐射安全,研究建立核设施设备可靠性数据、辐射监测数据体系和共享平台。  五、重点行动  (一)继续实施水专项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和重大专项聚焦调整要求,与水污染防治、海绵城市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和计划结合,重点研发流域水循环系统修复、水污染全过程治理与再生水循环利用、饮用水安全保障、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和长效管理机制等五位一体核心关键技术,构建集“先进性、系统性、协同性、工程性、普适性”为一体的流域水环境管理、流域水污染治理、饮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术体系。以京津冀区域、太湖流域为重点,进行综合调控重点示范。构建流域水环境管理、流域水污染治理、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并将三大技术体系在四个典型流域开展技术应用和推广。参与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建成规范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确保转基因产品环境安全。参与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科技重大专项,构建高分卫星环境遥感应用技术体系,为建立我国“天空地一体化”环境监测业务化运行系统提供技术基础。参与实施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科技重大专项,不断提升核设施、核活动安全水平,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能力,为我国核与辐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二)实施一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态治理、废物资源化、化学品风险控制、核与辐射安全等领域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集中解决一批重大区域生态环境科学理论问题,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与装备,示范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形成一批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  (三)推进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重大科技工程  推进“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科技重大工程,围绕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构建水、气、土协同治理,工、农、城资源协同循环,区域环境协同管控的核心技术、产业装备、规范政策体系。建成一批综合示范工程,形成京津冀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系统解决方案。  (四)鼓励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鼓励环保科研、高校、企业等单位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促进环境领域的基础和前沿研究,增强源头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环境污染及其健康效应、土壤生物的生态功能与环境效应、地理空间数据挖掘与地学建模等学科领域的国际地位。  (五)加强基地和人才建设  推进环境保护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建设。加大投入,支持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和科学观测研究站等能力建设和运行管理。支持环保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在环保领域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加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环保科技体制机制  完善环保科技管理,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益。科研项目立项要充分考虑国家改善环境质量的科技需求,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建立科学的成果考核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技术成果信息公开机制,培育环保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做好科技示范工作。促进国家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环保科技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共享服务提供支撑。  以国家事业单位改革和科研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国家环保战略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激发环保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协同创新的资金投入、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利益共享机制。  (二)加强环保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继续实施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工程。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各级环境科研院所培养和引进环保科技人才。鼓励环保科技人员参与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计划”等,培养一批新的环境科研领军人才。深化环保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环保科技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完善环保科技人才选拔和淘汰机制,优化环境学科布局和人员队伍结构。加强科研职业道德建设,开展诚信教育,建立环境科研人员诚信体系和惩戒制度,遏制科学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良风气。  (三)拓宽环保科技资金投入渠道  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资源支持,加大环保公益性基础性研究的投入。争取财政资金,保障环保战略、政策制度及标准研究,支持行业创新平台基础条件建设。积极引导地方政府、企业增加环保科技投入,开展区域性环境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充分利用国际合作渠道,积极吸引国际资金或基金用于环保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四)深化环保科技合作  鼓励国内环保科技机构与世界一流环保科技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支持国际高水平科学家来华开展合作研究,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积极参与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吸引海外高层次专家和团队联合承担科研项目。进一步加大对环保国际交流的支持力度,通过技术引进、革新和集成创新进一步提升我国环保科技的整体水平。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环保科技国际合作,建立国际科研合作平台。  (五)加强环保科学普及  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为切入点,加强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绿色消费科学知识的普及力度。不断增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和良好氛围,形成联合、联动、共享的环保科普工作格局。加大科技成果科普化力度,创作一批公众喜闻乐见的环保科普作品,创建一批国家和地方环保科普基地,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全媒体科普传播模式。积极开展环保科普信息化建设,推动公众的环保科学素质显著提升。
  • 安全事故频发,基建材料性能检控,岛津提供保驾护航
    导读: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中国人民自上而下,团结一致,采取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定点隔离等方法,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战胜疫情,指日可待。然而,2020年3月7日,福建泉州市对省外疫情重点地区外来人员集中观察点(欣佳快捷酒店),发生坍塌事故。造成71人被困,多人伤亡。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不利影响。2019年10月,江苏无锡312国道高架桥垮塌事故还历历在目,让人心痛,出行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近年来,安全事故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给社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加强基建材料性能检控,刻不容缓。 事故的具体原因,有的因装修时破坏了建筑承重结构,有的是桥梁承载超过设计载荷极限。其最根本原因,是建筑构件所承受的载荷,超过了此时构件的强度极限,导致破断、失效发生。因此,测试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尤为重要,在设计、施工、检验中处处用到。 岛津制作所生产试验机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丰富的产品系列。其中标准产品: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1N~600kN)、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200KN~4000KN)、岛津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5KN~200KN)、显微维氏硬度计等,均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研发、产品设计、品质检测等领域,用于强度、韧性、硬度等力学性能检测。岛津高精度、高准确性、稳定可靠的测试系统,为建筑设计、质量检控、标准定制提供保驾护航。钢筋作为建筑工程行业最重要的基础材料之一, 应用广泛。钢筋的标准及测试要求较多,以下为常用钢筋标准。 1.《GB T 20065-2016 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2.《GB/T 28900-2012 钢筋混凝土用钢材试验方法》中静态拉伸测试、反向弯曲测试、轴向疲劳测试;3.《GB/T 21839-2019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材试验方法》中拉伸测试、轴向力疲劳测试;4.《GB/T 1499.1-2017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拉伸测试、弯曲测试;5.《GB-T 1499.2-2018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拉伸测试、反向弯曲测试、疲劳性能测试;6.《GB1499.3-2016钢筋混凝土用钢筋焊接网》:拉伸测试、弯曲测试、抗剪测试;7.《GB T 228.1-2010 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 室温试验方法》、《GB-T 3075-2008 金属材料 疲劳试验轴向力控制方法》、《GB232-2010金属材料_弯曲试验方法》。根据以上标准及样品尺寸要求,岛津电子万能试验机、液压万能试验机(可承受载荷大)或疲劳试验机,配上对应夹具、引伸计、数据处理软件等。可完全满足钢筋的静态、动态的拉伸、弯曲、剪切等力学性能测试。 水泥混凝土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近年来,无论从型号种类、施工工艺,还是在材料力学性能上,都有了很大的飞跃。水泥的力学性能检测也尤为重要。检测方法主要遵循《GB-T 50081-2019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要求,如下项目:抗压强度试验、轴心抗压强度试验、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泊松比试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抗折强度试验、轴向拉伸测试、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强度试验、混凝土粘结强度试验。岛津试验机搭配压缩夹具、弯曲夹具、引伸计,均可以完全对应。 岛津除了常规的万能、疲劳试验机能满足基建材料测试外,还有承载更大、更专业的混泥土、岩石等试验设备。建筑用结构材料众多,包括木材、竹材、石材、水泥、混凝土、金属、砖瓦、陶瓷、玻璃、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等,以及各种涂料、油漆、镀层、贴面、各色瓷砖、具有特殊效果的玻璃等;均有对应的国家、行业标准,需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岛津试验机以百年技术、经验积累,可为各类样品提供成熟、完善的解决方案。 除各种标准机型外,岛津有强大的设计、制造能力,可根据客户所需,提供各种特殊订制设备。
  • 效率高,可溯源!FLIR A系列红外热像仪让残次钢材“无所遁形”
    现如今工业化社会对于钢材的需求不断膨胀,尤其是汽车行业。为了改善目前的非创伤性钢坯检测方法,实现更高效、更安全、更高质量地检测粗钢质量的目标,南非技术专家H.Rohloff (Pty) Limited公司开发出了Billet InspectIR,这是一款全自动高速钢坯钢管在线检测系统,这套先进的系统完全依赖于FLIR热成像技术检测圆形和方形钢坯的表面缺陷。H.Rohloff (Pty) Limited其成立于1946年,现在已经成长为南非100强技术公司之一。Rohloff™ 通过了ISO 9001:2008认证,是高质量、高科技材料测试和测量设备、系统和解决方案的代名词。Rohloff提供和维修各类高质量、高科技测试和测量产品,以满足各行各业的广泛需求。公司为个人、企业、独立批发商和经销商提供各种解决方案,从便携式或单机红外热像仪到交钥匙工程。新型钢材检测系统应运而生钢材自动检测系统的要求来自于钢铁行业自身。H. Rohloff技术总监Louie van der Walt先生表示:“一家钢厂客户想用某种设备替代目前的人工视觉检测系统,现有方法很费时且没有可追溯性。因此,新的解决方案要能提供可追溯性,并且提供相关的文件用于质量控制。”除此之外,新的检测系统还要快速、安全、灵敏、可靠,无接触式。另外根据方向、长度和深度快速归类钢坯瑕疵的能力也很重要。作为有着多年热成像经验的公司,H. Rohloff深知热成像技术是成功的关键。“我们已经证明使用现代红外热成像技术能满足所有这些要求。热成像无疑在现在的制造工艺领域大有用武之地,因为它完全符合无损检测(NDT)的原则,”Louie Van der Walt评价说。因此,他们开发了基于FLIR红外热成像仪开发了全自动高速钢坯钢管在线检测系统——Billet InspectIR。该系统安装四个FLIR A615红外热像仪红外检测系统的构成与优势InspectIR系统包含一个红外热像仪箱,信号处理系统,操作控制柜,感应加热器,感应线圈,水冷系统,输送机和瑕疵标记设备。其中,红外热像仪箱长5米,宽1米,高3米,重5吨,安装在铝制框架内,它能根据所检测材料的尺寸自动调节高度。板材、棒材和管材被装到输送机上,然后通过红外热像仪箱送入。InspectIR系统在箱内,三个不同尺寸的感应线圈中的一个会将材料表面加热到20°C,表面破损的区域温度显示高于其它区域。根据用途不同,在箱内各角会安装三台到四台FLIR红外热像仪,以1米/秒的速度采集经过加热后的钢坯所释放的信息。随后,高级信号处理系统会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算法识别、量化并显示瑕疵。专门设计的瑕疵识别软件是同几家钢材制造商联合开发的。Billet InspectIR设计用于全自动检测线上运行,能有效消除人为误差的风险。标记站使用水性漆标记瑕疵的位置,或如果需要,将材料标记成次品。钢坯检验员根据方向、长度和深度对缺陷进行分类InspectIR系统的一个重要原理是,检测到的缺陷温升与表面缺陷的深度有关。van der Walt先生解释道:“这个解决方案是独特的(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类似产品),Billet InspectIR的特点是报告可追溯,并能根据方向、长度和深度对瑕疵进行归类。从材料检测的角度来看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它能使用户判断是将产品报废还是返工,以消除瑕疵。同时它还是无接触式的,确保不会出现磨损,而且移动部件很少,所以只需低程度的维护。”InspectIR系统的一个重要原理是,检测到的缺陷温升与表面缺陷的深度有关每台FLIR红外热像仪每秒钟进行60次测温,总共进行76,800次测温。这就意味着四个高级信号处理器每秒钟要分析4,608,000个测温数据。InspectIR软件能自动分辨小至1°C的温度变化,检测出的瑕疵将根据深度进行归类,瑕疵深度与ΔT成正比。InspectIR系统(包含四个FLIR热像仪)检测到方形坯料上有角部缺陷的测试屏幕新式检测系统可提高生产率“使用Billet InspectIR 系统能大幅度提高生产率,”van der Walt先生评价道。过去对钢筋的扫描仅仅是目测,或是磁粉探伤。肉眼检测非常有局限性,只能评估材料表面看得见的缺陷,而且很费时间,并受操作者视敏度和专业知识的限制。磁粉探伤(MT)用于定位铁磁材料表面和浅表处的缺陷。磁化的部分如果出现瑕疵会导致磁场(即磁通量)流失。如果在材料表面涂上磁粉,磁粉会因为磁漏被固定,为检测提供一个可见的标记。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也很费时。“过去肉眼检测每根钢材一般需要2分钟,使用InspectIR,能以每根6秒的速度完成检测,”van der Walt先生解释道。新式红外检测系统的核心:FLIR热像仪Billet InspectIR系统已经在全世界多家钢厂投入使用。“其中,我们为南非提供了一套系统,德国一套,中国三套,”van der Walt先生称。南非的系统和中国的一套系统均使用了四台FLIR SC3000红外热像仪。中国的另外两套系统使用了FLIR A315和A615红外热像仪。“我们非常满意热像仪的高灵敏度和速度,因为我们的Billet InspectIR系统能够以每秒1米的速度进行粗钢的监测。”高性能:FLIR A系列热像仪还能提供以高速红外窗口功能为特点的高灵敏度红外热像仪。比如,FLIR A615(其帧频为200Hz)使您可以用高帧频记录热图像。这张热图像显示的是一个煤堆取料机在全速运转简集成:“除了高灵敏度,FLIR红外热像仪还能很轻松集成到大型系统中,像Billet InspectIR, 因为FLIR红外热像仪设计得比较简洁轻便,”van der Walt先生评价说。好控制:另一点非常可贵的是FLIR为H. Rohloff提供了非常适合的热像仪控制工具。“Billet InspectIR每次在检测不同尺寸的钢材时,都需重新对红外热像仪进行调焦。得益于专门的FLIR软件,之前用过的对焦位置可以储存下来,以后需要时可以直接调用,这也使检测可以更快捷更有效地进行。”报告全:所有的热图像都显示在检测屏幕上。每种粗钢钢坯或棒材通过系统后,都会生成检测部分的一张热图像和报告。所有的结果都储存下来,可以在任何时候下载或打印。缺陷数据,如位置、深度、长度、方向以及归类信息都存储在数据库中,同时还使用了激光测速仪精确控制瑕疵的标记。热图像清楚地显示了钢坯中的缺陷FLIR A系列红外热像仪功能齐全、经济实惠且小巧便携不仅适用于高速钢坯钢管在线检测只要关于状态监控、过程控制/质量保证及火灾预防相关检测都可使用
  •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
    关于征求《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各有关单位:  为落实《关于调整机关部分司局“三定”方案的通知》(环人事〔2016〕26号)规定,适应环境标准管理新要求,我部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41号)和《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管理办法》(环办〔2010〕86号)进行了修订整合。现将相关材料印送给你单位,请研究并提出书面意见,于2016年10月15日前反馈我部科技标准司。相关材料可从我部网站(http://www.mep.gov.cn/)“征集意见”栏目检索查阅。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 谷雪景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南小街115号  邮政编码:100035  电话:(010)66556214  传真:(010)66556213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 周羽化  电话:(010)84934068  附件: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2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pdf  3《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2016年9月19日  附件1  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鞍山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  东营市环境监测站  福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哈尔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洛阳市环境监测站  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  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  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  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  泰安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泰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  扬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河北省环境计量技术研究中心  河北省环境执法监察局  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南开大学  苏州大学  清华大学  济南汽车检测中心  江苏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山西省环境监察总队  沈阳化工研究院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中国化工环保协会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轻工业清洁生产中心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  北京全华环保技术标准研究中心  (部内征求办公厅、规财司、政法司、环评司、监测司、水司、大气司、土壤司、生态司、核一司、环监局、应急中心的意见)
  • 钢铁石化等行业2013展望发布 或将推动环监仪器市场增长
    2013年2月17日,工信部先后公布了钢铁、石化、建材工业及有色金属工业行业的2012运营情况及2013年展望,展望中都将环保和节能减排列为2013年工作重点,或将推动环境监测仪器的市场增长。详情如下:  2012年石油和化学工业运行情况分析及2013年展望  2012年,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基本保持平稳,但是受产能过剩、财务成本高企、出口不顺等因素影响,全行业整体效益呈现下滑。2013年全行业要继续贯彻落实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全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保持全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一、 2012年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一)经济运行克服下行压力,逐步企稳回升。2012年,石油和化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下同)8.29%,其中化工增长12.1% 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85万亿元,增长10.9%,其中化工为7.08万亿元,增长12.7% 从业人数680万,增长3.1%。  行业经济运行呈现明显企稳回升态势,据石化联合会统计,2012年前7个月,行业总产值增速持续回落,7月份达最低增速4.2%,8月份以后逐月加快,11月份同比增幅达16.1% 从产值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6.1%,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为15.3%。  (二)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增长,部分产品售价降幅较大。2012年,主要化学品总产量达4.59亿吨,同比增长8.0%。大部分产品增长平稳,农化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年原油产量2.07亿吨,增长1.9% 天然气产量1067.1亿立方米,增长6.7% 原油加工量4.68亿吨,增长3.7% 成品油加工量2.82亿吨,增长5.5% 乙烯产量1486.8万吨,增长-2.5% 甲醇产量2640.3万吨,增长15.1% 农药(折100%)、化肥产量(折纯)分别达到354.9万吨和7432.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9.0%、10.9%,  从全年价格走势看,涨势呈现趋缓态势,但缓中趋稳。进入第4季度后,价格有走暖迹象,但一些大宗品种如基础无机原料、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等市场均价格降幅仍较大,纯碱、电石、甲醇、PVC、磷肥等产品价格长期在历史低位徘徊。  (三)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学原料制造业产值占化工行业比重分别达到18.2%和16.3%,同比提高1.6和1.1个百分点 全钢子午胎产量超过7000万条,子午化率达到87.4%,提高0.3个百分点 离子膜烧碱占烧碱产量比重85.1%,提高4个百分点。  2012年,东、中、西部产值分别增长11.7%、11.8%、14.4%,中西部地区增长较快,其中宁夏、广西和内蒙产值增速分别达到62%、31.1%和20% 中西部地区产值占比继续上升,达38.4%,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四)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企业效益明显下滑。据石化联合会统计,201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6万亿元,增长23.1%,增速高出全国2.5个百分点,与2011年基本持平。其中: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大幅增长,合成材料投资增长54.5%,有机化学原料增长60.1%,均远高于化工行业27.9%的投资平均增幅 民营投资增速加快,增幅达46.3%,占全行业比重为25.4%,分别比上年提高17个和4个百分点。  2012年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7980亿元,同比下降0.7%,其中化工为3848.9亿元,同比下降4%。从行业效益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15.0%,二季度降幅15.8%,三季度收窄至5.5%,四季度实现正增长25.6%。其中,炼油行业盈利3.6亿元,12月份当月盈利,扭转连续16个月亏损局面 合成纤维单体亏损5.3亿元,去年同期盈利124.2亿元 磷肥行业利润下降25%,合成材料制造下降25.4%,信息化学品制造下降86.9%。  (五)对外贸易逆差扩大,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据海关统计,2012年全行业实现进出口总额6375.94亿美元,增长5.1%,占全国进出口贸易的16.5%。其中进口总额4640.1亿美元,增长6.7% 出口总额1735.9亿美元,增长0.8% 累计逆差2904.2亿美元,同比扩大10.6%。  进口产品中,仍以油气、化学矿为主,油气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2012年,进口原油2.71亿吨,同比增长7.3%,对外依存度为56.4 %,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进口天然气407.7亿立方米,增长29.9%,对外依存度 26.2%,提高4.2个百分点 进口化学矿1228.9万吨,增长14.9%。  出口产品中,橡胶制品占比最大,占全行业出口总额的25.3%。橡胶制品出口金额438.7亿美元,同比增长7.2%,化肥出口1814.1万吨(实物量),下降3.3%。  (六)行业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2012年,行业经济运行虽然实现了平稳增长,但是增速下滑,行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8个百分点,财务费用同比增长40.8%,成本居高不下,经济效益降幅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内外需减弱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新的投资增长点 过剩行业仍在扩大产能,同质化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等。据专业协会统计,到2012年底,我国尿素产能过剩约1800万吨 磷肥(折纯)产能超过国内需求1000多万吨 氯碱行业全年装置利用率约70%,聚氯乙烯装置利用率约60% 甲醇装置开工率约50% 电石行业新增产能约400万吨,远超过全年淘汰127万吨产能,装置利用率约76%。  二、2013年形势展望  2013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持续,而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社会生产力基础雄厚,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有利条件没有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3年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六项任务,并强调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扩大内需,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国家创新战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预计2013年,国内消费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增长,能源和主要大宗化工产品市场需求将有所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将继续加大,全行业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速。总体判断,2013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将保持平稳,回升势头将进一步巩固,上半年依然有下行压力,下半年“稳中趋好”。  三、2013年重点工作  2013年石化化工行业管理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通过规划、政策和标准等措施,引导行业创新驱动、调整结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化解产能过剩,做好化学品的源头管理和制度建设,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绿色、低碳和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规划指导,做好技术改造工作。继续贯彻落实《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着手开展规划中期评估。根据“十二五”行业发展规划及新形势变化,研究制订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方向及领域,鼓励企业实施提升质量、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两化融合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化解一批过剩产能。  (二)推动制度建设,强化行业准入管理。推进实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完善化学品的危险性公示制度。开展绿色轮胎标识制度建设,提升轮胎行业管理水平和产品档次。进一步落实铬化合物生产建设许可管理制度,加强事前、事中管理,从源头防治铬渣污染。完善农药生产许可管理制度,提高农药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比例。规范化工园区建设条件,提升化工园区在促进化工产业集聚、集约、环境友好发展方面的主体作用。  (三)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加强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并通过市场准入标准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产品质量、技术、能耗及环保等准入标准,规范企业投资和经营行为,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按照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总体安排,加强行业准入,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强化源头和过程管理,减少“三废”和二氧化碳排放,积极倡导和推进责任关怀,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四)加强农化保障,确保化肥农药供给。加强对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监测,结合农业生产实际,稳定生产,保障供应。积极帮助企业落实好生产和经营所需外部条件。积极研究化肥储备制度,改善储备结构,推动建立以生产企业为主的储备机制。加快推进合成氨、磷铵行业准入条件的实施,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促进氮肥、磷肥行业健康发展。  (五)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动化工新材料发展。制订并发布《关于促进碳纤维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氟化工产业政策》以及支持膜材料发展的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推动一批化工新材料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国际竞争力。  (六)加强调查研究,提高行业经济运行质量。与行业协会密切配合,积极做好行业运行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行业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努力维护公平贸易,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进出口环境,通过扩大内需,消化一批过剩产能,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强钛白粉、化工园区、轮胎标识、化工新材料等行业的调查研究工作,积极开展行业热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研究。  2012年钢铁工业运行情况分析和2013年运行展望  2012年,受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和财务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再次陷入低迷,钢铁工业进入转型升级的“阵痛期”。  一、我国钢铁工业运行情况  (一)粗钢产量小幅增长,区域发展不均衡。2012年,全国累计生产粗钢71654万吨,同比增长3.1% 产生铁65791万吨,增长3.7% 产钢材(含重复材)95186万吨,增长7.7%,同比增速分别回落4.2、4.7和2.2个百分点。从各地区看,新疆、贵州、福建、吉林、云南、广西等地粗钢产量增速超10% 山西、江苏、河北等省粗钢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4%、8%和6.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而天津、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及重庆、湖南等产能集中度较高省市产量下降超过7%。  (二)钢材净出口增速平稳,铁矿石价格近期快速反弹。2012年,我国累计出口钢材5573万吨,同比增长14% 进口钢材1366万吨,下降12.3% 进口钢坯36万吨,下降43.3% 坯材合计折合净出口粗钢4207万吨,同比增长26.3%,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2012年全国累计进口铁矿石74355万吨,同比增长8.4%,进口均价128.6美元/吨,同比下降35.4美元/吨。月均矿价在10月份跌至年度低点104.9美元/吨后开始回升,特别是近1个多月来,矿价快速反弹,到2013年1月份成交价迅速攀升至150美元/吨以上。  (三)钢材价格大幅下跌,长材价格跌幅明显。2012年钢材价格水平总体低于上年。尤其是从4月中旬开始,市场出现连续大幅下跌,价格一度跌至1994年水平,12月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05.3点,较年初下降15.2个点,下降12.6%。从产品结构来看,长材(螺纹钢、线材等)价格跌幅大于板材(薄板、中厚板等),长期的“长强板弱”态势有所转变。截止2012年末,三级螺纹钢全国均价为3808元/吨,较上年同期下跌672元/吨 3.0mm热轧均价为4081元/吨,下跌273元/吨。  (四)钢材社会库存持续下降,钢铁企业库存压力大增。2012年国内钢材社会库存呈持续下降趋势,从2月份开始连续9个月环比下降,至12月末,全国主要钢材市场社会库存1188万吨,比年内最高点下降706万吨,比上年同期也减少了102万吨。钢材社会库存持续下滑将市场供需矛盾压力传导至生产企业,去年钢铁企业钢材库存一直处于高位,其中7月份达到历史最高点1232万吨,截止2012年11月中旬,钢铁企业库存1064万吨,较2011年同期上升6.1%。  (五)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落。2012年80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5441亿元,同比下降4.3% 实现利润15.8亿元,同比下降98.2%,销售利润率几乎为零(只有0.04%)。2012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6584亿元,同比增长3%,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5055亿元,同比下降2%,增速明显回落。  二、钢铁工业运行存在问题  (一)下游消费需求增幅回落,产能过剩进一步凸显。201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名义增长16.2%,增速同比回落11.9个百分点 机械、汽车、家电行业工业总产值(产品产量)增幅也有较大回落,钢铁市场需求疲软的态势一直延续,粗钢产能利用率仅达到72%。  (二)矿价走势强于钢价,钢企处于被动地位。2012年9月份进口铁矿石价格较上年同期下跌43美元/吨,折合吨材成本下降450元左右,而同期钢材价格跌幅在1200元/吨左右。2012年9月至12月市场回升时,除热轧板、中板涨幅在500元/吨左右外,多数钢材品种涨幅在200元/吨左右,而同期进口铁矿石价格涨幅在50美元/吨左右,仅铁矿石就使吨材成本增加500元左右。矿价大幅波动使很多企业损失严重,2012年前11个月,首钢集团因产品下跌减利107亿元,原燃料降价仅增利70亿元,合并减利达37亿元。  (三)产业集中度降低,非重点企业投资增速不减。2012年以来多数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受市场低迷影响采取了减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供需关系,但一些非重点企业却借助低成本优势增产。如前11个月,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产量同比下降0.6%,非重点企业增长23.3%,前十名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也由48.3%降低到46.1%。在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投资同比降低27.8%情况下,非重点企业投资增长17.4%。非重点企业占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83.6%,远超重点大中型企业。  三、钢铁行业积极应对挑战  面对行业困境,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积极支持引导行业克服困难,行业协会加强组织协调为企业排忧解难,钢铁企业也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应对市场变化,有力保障了钢铁工业平稳运行。  (一)坚持以销定产,有效控制产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生产组织。包钢、攀钢通过优先保障重轨等市场销售好、盈利能力高的产品生产,压减中厚板等市场销售不畅的产品,保障生产稳定运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会员企业采取控产措施,2012年会员企业粗钢产量同比下降0.6%,对平稳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加强精细化管理,推进挖潜降本增效。钢铁企业推进经营与生产的无缝对接,全力压降原辅料库存和成品库存,提高资金周转率,增强企业市场适应能力。2012年河北钢铁集团压减各类原辅料库存85万吨,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保障了企业的稳定灵活运营。与此同时,从采购、生产、工艺技术、库存、销售等方面开展全流程挖潜、全系统降本活动。宝钢集团宁波钢铁通过对标挖潜和成本倒逼,使铁水成本连续9个月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三)推进产品升级,不断开拓市场。部分地方政府和钢铁企业瞄准下游行业转型升级要求,加大投入,积极拓展市场。辽宁省通过组织产需对接活动,为重点钢铁企业和下游用户搭建平台,扩大钢材消费需求 兴澄特钢开发的大规格连铸圆管坯、弹簧钢、帘线钢等一批产品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武钢通过拓展市场获得33台大型变压器用钢供货权,高磁感取向硅钢首次进入超高压及直流换流变压器制造领域,汽车板首次供货上海大众等高端汽车厂。  (四)狠抓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潜力。河北、山西等地鼓励钢铁企业围绕品种质量、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领域实施技术改造,优化生产流程,升级企业技术装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部分企业围绕钢铁主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提高效益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沙钢集团通过参股合资等多种方式推进沙钢大物流基地建设,加快钢铁贸易、剪切加工企业集聚入园的步伐。  四、2013年重点工作  2013年预计我国粗钢产量在7.5亿吨左右,粗钢表观消费量在7亿吨左右,接近《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的粗钢需求峰值弧顶区(7.7~8.2亿吨),粗钢消费需求增长将趋于平稳。在下游需求未现好转和产能过剩矛盾初步化解前,钢铁企业微利局面难以有效改善。但随着我国矿石需求趋于稳定,全球铁矿石供大于求形势将逐渐凸显,铁矿石价格总体将呈现震荡下行的态势。为保障钢铁工业平稳运行,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加强调研,及时部署,为国家改善宏观调控、制定出台政策提供支持。  一是着力加强规划落实和规范管理。继续推动落实《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各项工作,并对规划进行中期评估,提出下步工作意见建议 稳步推进钢铁企业规范工作,争取2013年公告1-2批符合规范条件的钢铁企业名单。  二是着力化解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矛盾。推进山东、河北、云南、江苏等地开展钢铁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扶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一批过剩产能。适时调整行业准入门槛,逐步将淘汰落后设备及生产线转向淘汰落后企业,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创造和扩大国内钢材需求,消化一批过剩产能。研究适合我国钢铁产能转移的境外投资重点区域,鼓励国内有实力钢铁企业“走出去”,转移一批过剩产能。  三是积极组织开展企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支持钢铁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高效生产、节能环保、新材料技术开发协同创新。委托行业协会对重点工艺技术改善、节能减排和资源开发利用等较为成熟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培训和辅导,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加强企业产品升级技术改造。突破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技术、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钢材强韧化技术等一批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围绕产品升级、重点工业技术改善、节能减排和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加强技术改造力度,推进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等工作。  四是着力推进高性能钢材推广应用。会同住建部继续加大高强钢筋的推广应用范围,在示范城市和条件成熟的地区推广500MPa及以上高强钢筋,加快产品标准和应用规范修订,协调推进钢筋生产许可证换发,巩固推广应用成果。积极开展电工钢、船舶用钢上下游合作,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启动推广应用试点示范,协调推动标准规范制修订。  五是着力提升铁矿石资源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强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建设,为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国内企业和海外矿石企业积极参与平台交易。进一步规范铁矿石流通秩序,逐步将钢铁行业规范企业与进口铁矿石流向挂钩,优化铁矿石资源配置。加强铁矿石预警机制研究,探索建立健全信息监测、咨询、组织网络等系统建设。  2012年建材工业运行情况及2013年展望  2012年,建材工业积极应对需求增长趋缓、产能过剩加剧、环境约束增强等挑战,加大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力度,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  一、行业运行情况  (一)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降,工业增加值增速大幅回落  2012年建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增速回落8个百分点,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6.6%。全年水泥产量21.8亿吨、同比增长7.4%,陶瓷砖9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9.4%,天然花岗岩石材4.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7.2%。平板玻璃7.1亿重量箱、同比下降3.2%,卫生陶瓷产量1.6亿件、同比下降13.1%。  (二)行业整体效益平稳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2年底规模以上企业3.4万家,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尽管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分别下降32.8%、66.6%,但由于水泥制品、轻质建筑材料、建筑陶瓷、耐火材料制品、金属门窗和玻纤增强塑料材料等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2.5%、21.8%、33.8%、10.5%、26.9%和30.6%,全行业利润总额仍创3750亿元新高,同比增长3.5%。  (三)主要产品价格下滑库存增加,企业经营压力增大  受大宗产品出厂价格下滑影响,建材及非矿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全年同比降低2.2%。通用水泥价格呈现“前降后升”态势,年均价格同比下降4%左右,东部地区降幅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大宗产品产销率呈下降态势,水泥产销率97.3%、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平板玻璃产销率95.6%、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截至12月,水泥制造业存货790亿元,同比增加1.8% 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业存货590亿元,同比增加15.7% 玻璃制品制造业存货319亿元,同比增加15.8%。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但新型建材业和中西部地区增长较快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1.1万亿元,同比增长17.5%,低于全国制造业增速近5个百分点。水泥、建筑陶瓷等行业分别下降4.2%、4.3%。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50亿元,同比增长22.1%,在建材工业中继续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第一。技术玻璃、轻质建材、隔热隔音材料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31.7%、45.7%和53.7%。从区域看,西部和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分别增长25.7%、18.7%,均高于东部地区,中部已超过东部成为投资完成额最多地区。  (五)淘汰落后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  全年淘汰落后水泥(熟料及磨机)产能近2.2亿吨,落后平板玻璃产能4700万重量箱。40余条水泥生产线利用削减氮氧化物新技术进行改造、配套建设脱硝示范装备,近20条水泥生产线开展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废弃物等工程示范。42.5及以上等级水泥占水泥总量的27.1%、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薄型砖比重也有所提升。  (六)进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有所提升  2012年,行业出口交货值约2250亿元,同比增长7.9%,出口商品离岸价格上涨9.3%。其中,建筑卫生陶瓷、建筑和技术玻璃、玻璃纤维及制品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31.5%、10%、5.7%。进口方面,导电玻璃、碳纤维及制品、密封制品等深加工产品进口下降,大理石和花岗岩等产品进口增长。水泥技术装备工程业出口交货额350多亿元,连续五年位居全球首位。  二、行业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产能过剩势头尚难遏制  由于各地新增产能较多,尽管淘汰落后力度持续加大,但2012年底全国水泥、平板玻璃产能仍分别达30亿吨、10.4亿重量箱,产能利用率又创新低,分别降至72.7%、68.3%。  (二)节能减排技术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化亟待加强  随着雾霾天气频现,作为高耗能、高排放的建材行业,亟待加快开发适用于水泥、玻璃、陶瓷等大宗行业削减氮氧化物、防治PM2.5以及减排二氧化碳等的先进技术 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尚难保障本土需求,亟待加强技术创新,壮大产业规模。  (三)绿色建材发展滞后  绿色建材是绿色建筑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建材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但由于标准规范相对滞后,绿色建材发展与应用推广力度不够,亟待上下游互动对接,加强标准认证体系建设,以满足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发展需要。  (四)水泥质量标准亟待修订细化  2012年水泥熟料产量12.8亿吨,同比增长1%,增速比水泥产量增速低6.4个百分点,水泥熟料系数由62.6%降至58.5%。水泥产品标准的制修订进程急需加快。  三、建材工业2013年发展趋势和重点工作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2013年建材工业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预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主要产品产量增速保持平稳,水泥产量增速可能降到5%以内,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产量基本持平或微涨,绿色建材和制品业将继续保持两位以上增速。  面对大宗产品产能过剩、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新兴产业急需产品又难以保障的难题和矛盾,2013年建材行业将坚持稳中求进,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三位一体”协同推进。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深入调研,做好行业经济运行监测,研究行业共性、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开展《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引导行业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  二是贯彻落实《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绿色建材认证标准和办法,编制《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引导和推动绿色建材、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发展,带动行业转型升级。  三是制修订建筑卫生陶瓷、摩擦材料等行业产业政策或准入条件,继续公告符合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和生产线名单,利用市场机制倒逼产能过剩行业调整结构。  四是建立耐火粘土、萤石等7种非金属矿产品统计制度,下达萤石、耐火粘土生产指令性计划,制定《促进耐火材料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发展非金属矿加工业。  五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窑炉脱硝除尘等新技术工程示范,强化节能减排,拓展建材产业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六是梳理行业标准体系,制修订重要行业标准,结合行业准入和节能减排对标,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利用先进标准激励行业技术创新,促进建材工业绿色发展。  2012年有色金属工业运行情况分析及2013年展望  2012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有色金属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遵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积极推进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全年有色金属工业生产趋稳的迹象进一步显现。  一、行业运行情况  (一)产量继续增长,增幅明显回落  1-12月份,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3691万吨,同比增长9.3%,增幅回落1.3个百分点。其中,精炼铜、原铝、铅、锌产量分别为606万吨、1988万吨、465万吨、485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0.8%、13.2%、9.3%、-5.6%,除原铝外,其他品种增幅均出现回落,随着新疆等西部地区产能的逐步释放,原铝依然是有色金属品种中增长最快的品种。加工材方面,铜材和铝材产量分别为1168万吨和3074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1%和15.9%,增幅分别回落7.6个百分点和10.9个百分点。铜、铅、锌、镍、锡、锑等六种精矿金属含量968万吨,同比增长17.4%,与2011年增幅大体持平。  (二)主营业务收入增加,但利润降幅较大  1-12月份,8057家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不含黄金、稀土企业,下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370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利润1558亿元,同比下降8.9%。其中,有色金属采选、冶炼行业利润分别为411亿元和39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了5.1%和34%,在主要冶炼品种中,铝冶炼利润同比下降92.7%,降幅最大,全年仅实现利润9.3亿元。有色金属压延加工实现利润666亿元,同比增长12.9%,铜、铝压延加工利润均有所增长。  (三)全年价格低位振荡,平均价格同比明显下滑  受境内外市场需求不振以及市场供过于求的影响,2012年有色金属价格低位振荡。从全年看,国内铜、铝、铅、锌现货年均价分别为57339元/吨、15663/吨、15382元/吨和15249元/吨,同比分别下降了13.6%、7.2%、6.5%和9.9%,国际市场LME三月期铜、期铝、期铅、期锌平均价分别为7946美元/吨、2050美元/吨、2393美元/吨、2212美元/吨,同比分别下降了10.5%、15.3%、13.3%和11.2%。  (四)投资增幅回落,冶炼项目投资下降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不含独立黄金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5516亿元,同比增长15.5%,增幅回落19.1个百分点。其中,矿山、冶炼、加工三个领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085亿元、2084亿元、234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3.4%、-5.0%、44.6%,冶炼投资下降,矿山、加工投资增长,表明有色金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朝着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目标转变。  (五)进出口贸易额增幅回落,主要品种出口额减少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我国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64亿美元,同比增长3.7%,增幅回落24.4个百分点。2012年进口额1149亿美元,同比下降2.0%,增幅回落22.9个百分点,但利用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较低时机,国内紧缺的有色金属矿山原料及初级产品进口量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如铜精矿、氧化铝、铅精矿、阴极铜等。受外需市场不振以及贸易摩擦影响,2012年出口额515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增幅回落33.3个百分点。从品种看,除铜产品出口额有所增加外,铝、铅、锌产品的出口额均有所下降。  (六)行业技术进步步伐加快,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2012年产业关键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取得新成果,国内自主开发的超强化悬浮铜冶炼工艺,居世界领先地位。百万千瓦级核电用银合金控制棒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7000系铝合金强韧化热处理创新技术研发成功,突破了航空用高性能铝合金制备的关键技术。随着新技术的广泛推广,有色金属行业节能取得显著成效,初步统计,2012年我国铝锭综合交流电耗下降到13844千瓦时/吨,同比下降58千瓦时/吨,全年节电约12亿千瓦时 铜冶炼、电解锌综合能耗分别下降到325千克标准煤/吨和912千克标准煤/吨,同比分别下降11.9%和4.9%。同时,境外资源开发项目取得突破,缅甸达贡山镍铁项目,以及巴新瑞木镍钴项目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发利用红土镍矿资源取得重大突破。  二、行业运行存在的问题  2012年,有色金属行业在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基本保持了平稳运行态势,进出口结构有所改善,发展方式不断转变,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目前国内大部分行业冶炼产能过剩,尤以电解铝产能过剩问题突出,2012年末国内电解铝产能为2765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72%。同时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靠拼产量来摊低成本,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和市场恶性竞争。  二是冶炼企业自有矿山及自备电站比例低,缺乏竞争力。除少数外,目前国内大多数冶炼企业缺乏自备矿山或仅有少量自备矿山,原料绝大多数需要外购,冶炼企业经济效益差,如铅锌冶炼行业利润只占铅锌产业的22%,采选利润占78%。电解铝行业拥有自备电的产能只占总产能的45%,采用网电的电解铝企业亏损严重。  三是生产成本高企,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国内电力、能源等价格上涨以及财务费用大幅度增加,2012年有色行业主营业务成本增加16.7%,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分别增加11%和12%,但财务费用增加27.8%,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中东部高电价地区部分电解铝企业已经停产。  四是市场需求萎缩,贸易摩擦增多。随着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蔓延,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新兴经济体发展速度减慢,有色金属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下滑,铝材、铜材等主要出口产品的出口量都不同程度下降。同时,各国为支持本国产业的发展,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贸易摩擦不断,近几年多国对我国出口的铜管、铝型材、铝板带箔、铝轮毂、金属镁等发起了反倾销调查,既有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也有印度、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  五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总体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高端产品开发能力弱,2012年我国出口铜、铝加工材出口平均价格分别为8570美元/吨和3470美元/吨,进口平均价格分别为10100美元/吨和6380美元/吨,自主创新能力及高端产品开发能力亟待提高。  三、2013年行业形势展望  2013年,全球经济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深度调整期,国际环境依然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欧美日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动力不足,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波折。从国内情况看,2013年是中国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十八大确定了收入倍增目标,城镇化将会继续带动房地产建设活动温和复苏,内需拉动将会明显,出口企稳,支撑有色金属工业运行的环境有所改善。  初步判断,2013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生产、消费、投资仍呈小幅增长的态势,但行业需求明显回升动力依然不足 价格走势仍以震荡行情为主,阶段性的反弹机会将依赖于全球宽松的流动性及我国政策性投资利好,预计年均价将比2012年略高。有色金属企业经营困难问题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部分无竞争优势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退出,行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总体看,2013年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比2012年将会略好。  四、2013年行业重点工作  为保障2013年有色金属工业平稳运行,我们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化解电解铝过剩产能作为工作重点,提高准入标准,加快淘汰落后,同时加强调研,为制定政策和加强行业管理提供支持。  一是加快推进行业准入标准的修制定。适应行业发展新形势要求,尽快修订铜、铝、铅锌等行业准入条件,研究制定海绵钛、锆冶炼行业准入条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并及时开展企业准入公告管理工作。  二是大力淘汰落后电解铝产能。以淘汰落后电解铝产能工作为重点,做好淘汰产能分解落实和实地检查工作。稳步推进电解铝准入公告管理工作,对整改后仍达不到准入条件的企业,研究利用差别电价等经济手段,提高要素成本,促使其在市场竞争中退出。  三是积极支持企业的技术进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强技术改造,大力支持新技术、消纳过剩产能带动性强的新材料、新产品技术攻关,进一步扩大铝材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建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化解过剩产能、扩大消费方面的支撑作用。  四是加大“走出去”支持力度。鼓励国内有实力的骨干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在项目前期资金补助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建成一批境外资源基地,提高国内资源保障水平,并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工业园区,促进国内过剩冶炼产能产业转移。  五是加强行业调研,做好“十二五”规划的中期评估。加强对重点省区、重点品种和重点企业的实际调研,摸清了解行业及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根据部里统一安排,及时开展《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梳理行业现状,理清发展思路,为研究制定政策和指导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六是积极推进稀有金属立法。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推进《稀有金属管理条例》的制定和上报,为加强稀有金属行业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加快推进《稀有金属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上报国务院工作进程,做好后续的发布、宣贯、解读等工作。
  • 工信部公示一批石化、冶金等行业仪器分析方法标准
    仪器信息网讯 2015年4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对246项纺织、化工、冶金、建材、石化等行业的行业标准进行公示。公示截止日期为2015年5月30日。其中有关仪器分析检测的方法标准如下表所示。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标准主要内容代替标准石化行业 SH/T 1157.2-2015生橡胶 丙烯腈-丁二烯橡胶(NBR)中结合丙烯腈含量的测定 第2部分:凯氏定氮法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丙烯腈-丁二烯橡胶(NBR)中结合丙烯腈含量的两种方法:方法A和方法B。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NBR生橡胶,其他NBR也可参照使用。SH/T 1157-1997SH/T 1141-2015工业用裂解碳四的烃类组成测定 气相色谱法 本标准规定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业用裂解碳四的烃类组成。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用裂解碳四馏分中浓度不低于0.01%(质量分数)的烃类组成测定。本标准还适用于其它来源碳四烃类的定量分析。SH/T 1141-1992SH/T 1493-2015碳四烯烃中微量羰基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规定了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碳四烯烃中微量羰基化合物的含量。 本标准适用于1-丁烯和1,3-丁二烯中微量羰基化合物含量的测定,最小检测浓度为0.5 mg/kg(以丁酮计)。不适用于异丁烯的测定。SH/T 1493-1992SH/T 1782-2015工业用异戊二烯纯度和烃类杂质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本标准规定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业用异戊二烯纯度和烃类杂质含量。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用异戊二烯纯度和烃类杂质含量的测定,其杂质最低检测浓度为0.005%(质量分数)。 SH/T 1784-2015工业用异戊二烯中微量抽提剂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本标准规定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业用异戊二烯(聚合级)中的微量抽提剂二甲基甲酰胺和乙腈。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工业用异戊二烯(聚合级)中含量不低于0.5 mg/kg的二甲基甲酰胺或不低于1.0 mg/kg的乙腈。 SH/T 1786-2015工业用异戊烯纯度和烃类杂质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本标准规定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业用异戊烯试样纯度和烃类杂质含量。 本标准适用于异戊烯试样中的烃类组分含量的测定,其最低检测浓度为0.005%(质量分数)。 SH/T 1787-2015工业用异戊烯中含氧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本标准规定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业用异戊烯中含氧化合物的含量。 本标准适用于甲醇、二甲醚、甲基叔戊基醚、叔戊醇等含氧化合物杂质浓度不低于0.001%(质量分数)的异戊烯样品的测定。 SH/T 1790-2015工业用裂解碳五中烃类组分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本标准规定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业用裂解碳五中各烃类组分的含量。 本标准适用于裂解碳五组分含量的测定,其最小检测浓度为 0.01 %(质量分数)。 SH/T 1793-2015工业用裂解碳九组成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本标准规定了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业用裂解碳九中碳八芳烃、苯乙烯、甲基苯乙烯、双环戊二烯、茚、萘等组分含量。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用裂解碳九中含量不低于 0.01 %(质量分数)组分的测定。 SH/T 1796-2015工业用三乙二醇纯度及杂质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本标准规定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业用三乙二醇的纯度和杂质含量。 本标准适用于三乙二醇含量不低于80.0%(质量分数),乙二醇、二乙二醇杂质含量不低于0.01%(质量分数)、四乙二醇杂质含量不低于0.02%(质量分数)样品的测定。 SH/T 1798-2015工业用1-己烯纯度及烃类杂质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本标准规定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业用1-己烯纯度和烃类杂质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纯度不低于97.0%(质量分数)以及正己烷、3-己烯、2-己烯、2-甲基-1-戊烯等烃类杂质含量不低于0.005%(质量分数)的工业用1-己烯的测定。 冶金行业 YB/T 4493-2015焦化油类产品馏程的测定 自动馏滴法本标准规定了自动馏滴法测定焦化轻油类馏程的原理、试样的采取、仪器、试验步骤、结果计算、精密度、试验报告等。本标准适用于焦化轻油类(焦化苯类、酚类、吡啶类、喹啉类等)、粘油类(焦化洗油、蒽油、木材防腐油、炭黑用焦化原料油等)产品馏程的测定。 YB/T 4495-2015焦炉煤气 氰化氢含量的测定 硝酸银滴定法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焦炉煤气中氰化氢含量的试剂、仪器设备、取样、分析步骤和结果计算。本标准适用于高温炼焦所得的焦炉煤气中氰化氢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0.1 g/m3~2.0 g/m3。 YB/T 4496-2015焦炉煤气 硫化氢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本标准规定了焦炉煤气中硫化氢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的原理、仪器和材料、采样、分析步骤、结果计算、精密度和安全注意事项。本标准适用于焦炉煤气中硫化氢含量的测定。 YB/T 4503-2015钢筋机械连接件 残余变形量试验方法本标准规定了钢筋机械连接件残余变形量试验的术语及定义、符号及说明、试验原理、试件、试验设备、试验程序及试验报告。本标准适用于室温下钢筋机械连接件承受规定静载荷后残余变形量的测量。 YB/T 5325-2015黄血盐钠含量的测定方法本标准规定了黄血盐钠含量的测定方法的原理、试剂、仪器、试样的采取和制备、试验步骤、结果计算和精密度。本标准适用于从炼焦煤气回收中所制得的黄血盐钠含量的测定。YB/T 5325-2006建材行业 JC/T 2336-2015碳纤维中硅、钾、钠、钙、镁和铁含量的测定本标准规定了碳纤维中硅、钾、钠、钙、镁和铁含量测定方法。硅的测定用氟硅酸钾容量法和硅钼蓝分光光度法。钾、钠、钙、镁和铁的测定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JC/T 2342-2015氮化硅材料相含量分析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X射线多晶衍射法测定氮化硅材料相含量的术语和定义、仪器、测试步骤及定量分析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氮化硅中&alpha 相和&beta 相的定量分析。 纺织行业 FZ/T 50032-2015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残留溶剂试验方法本标准规定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残留溶剂测试方法-气相色谱法(方法A)、比色法(方法B)和汞盐滴定法(方法C)。方法A和方法B适用于以二甲基亚砜(DMSO)、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残留溶剂的测定,仲裁时使用方法A。方法C适用于以硫氰酸钠(NaSCN)为溶剂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残留溶剂的测定。   附件:246项行业标准名称及主要内容
  • 钢研纳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检测业务
    钢研纳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钢研纳克)是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由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国家钢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钢铁研究总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国家冶金工业钢材无损检测中心、钢铁研究总院分析测试培训中心、钢铁研究总院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北京纳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业务整合后而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  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国家钢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依托钢铁研究总院分析测试研究所设立的国家级测试机构和质检机构,构成了钢研纳克的检测业务板块。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是科技部成立的为公众服务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国家钢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国家认监委授权、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供服务的第三方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钢铁研究总院分析测试研究所从事检测和校准的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和国家钢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授权设立均已经超过20年。所获资质  钢研纳克第三方检测服务包含金属材料化学成份检测、力学性能检测、材料失效分析、无损检测、计量校准等领域。现拥有NADCAP、Rolls-Royce、RMP、ISO/IEC 17025认可、CMA、CAL、CMC、PTP等多项资质。是国家科技部授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检测鉴定国家级检测机构”、“分析技术研究、仲裁分析、人才培训中心” 中国方圆标志认证检验实验室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轴承钢材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部所在地 是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挂牌的开放实验室 是核电、商用飞机、中国应急分析、北京市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等技术支撑单位。  检测人力资源  现有292名工作人员 其中具有教授级高工15名,高级工程师53名,工程师82名,有博士的共7人,硕士学位的共41人 管理人员占 33 人,检测人员 157 人,校准人员 20 人,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服务 36 人,其余为支持人员。拥有冶金工程专业博士点及分析化学专业和材料学专业硕士点。  科研成果  共出版了80多本著作,专利34个,科研获省部级以上奖150余项,其中原位分析仪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完成了超过150项国家标准和国家检定规程及多项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为社会提供了近1000种钢铁、高温合金、矿石等标准物质及85种标准溶液。在痕量分析、相分析、质谱和光谱分析、核电材料的综合性能评价、螺纹钢筋疲劳和断裂力学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设备资源持久、蠕变实验室温控室、扫描电镜  NI系列仪器化冲击试验机无损检测试验设备  实验室占地面积18800平方米,其中实验室场地面积12700办公面积6100。拥有设备800多台套,其中先进的大型检测仪器130余台,装备有各类光谱质谱分析仪器、从100KN到1000KN系列化试验机、100余台持久蠕变试验机等众多实验装备。  业务范围  接受客户委托测试、验货业务,同时承担国家行政许可业务,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便捷的专业服务,诸如西气东输、奥运会、大飞机等项目检测服务以及钢铁产品的监督抽查和生产许可检查等行政许可活动。服务内容包括自愿检测项目和行政许可项目。  社会委托检测、校准和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技术服务项目包括:  ◆科技成果和产品鉴定检验   ◆冶金产品进出口检验、仲裁检验和常规检验   ◆各类金属、矿物、环境样品、电子电气产品及其相关原辅料的成分检测、状态分析、深度分析等检测分析   ◆金属材料各种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检测   ◆失效分析   ◆X射线、超声、磁粉、渗透和涡流检测   ◆符合ISO、JJG、GB、EN 、BS及ASTM标准的各类力学试验设备校准、各类化学分析仪器、质量、长度、力学设备、热工仪表、电磁仪表、物理测试仪器校准服务   ◆研制和销售标准物质/标准样品,也为冶金企业定制标准物质   ◆钢结构建筑工程检测   ◆第二方及第三方钢铁产品质量评价及工厂监造   ◆专业人员培训和实验室建设咨询等。  国家行政许可项目包括:  ◆国家监督抽查   ◆钢铁产品生产许可证的工厂检查和产品检验   ◆钢铁类产品特种设备制造许可的型式试验和鉴定评审。  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国家钢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钢铁研究总院分析测试研究所/钢研纳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建设,已成为中国开展金属材料检测和验货的权威机构、检测技术的引领者、推广金属材料分析新技术和培养高级冶金分析人才的摇篮、研制冶金分析标准物质的重要产业基地,也是钢铁产品第三方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 《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2年修订)》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的快速发展,钢铁行业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不断加强,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钢铁企业协同发展,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技术装备不断优化,有效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钢铁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矛盾不断加深并集中显现,产能持续释放、下游需求不振、企业效益低迷,生产经营面临巨大困难,迫切需要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引导企业不断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实现钢铁工业转型升级。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34号)文件要求, 2010年6月,我部印发了《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随着近两年钢铁行业发展形势的变化,以及《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相关环保新标准的颁布,我部对《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进行了修订,并将名称修改为《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规范条件》)。  《规范条件》修订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对钢铁企业在污染物排放、资源综合利用、能耗指标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实行更加严格的能耗环保管理标准。将吨钢烟(粉)尘排放量调整为不超过1.19千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不超过1.63千克,吨钢新水消耗提高到不超过4.1立方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4%。同时,增加了烧结、炼铁等各工序新的排放标准。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实现装备水平、环保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当前,我国一部分钢铁企业已具有相当竞争能力,有的已进入世界500强,成为各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行业管理基础,国家难以在金融、贸易、生产许可、环境保护、资源配置等方面规范管理。应当说《规范条件》的修订,有利于创造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经营的政策环境,有利于面对行业现实,实事求是地对已有钢铁企业实施行业基础管理。有利于对优势企业将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 对能耗高、污染重、规模小等不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市场手段,推动这些企业兼并重组或者退出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实施对改变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模式,引导企业节能减排、促进淘汰落后、推动兼并重组,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附件:1.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2年修订).doc   2.钢铁行业范条件申请报告.doc
  • 天津发布技能人才需求目录 仪器仪表技术人才紧缺
    11月30日,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正式公布《天津市2013年度职业培训成本及市场需求程度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共涉及203个紧缺职业,其中69个为“非常紧缺职业”。  据了解,这是天津市第三次制定发布职业培训成本及市场需求程度目录,以此引导培训市场按用人需求程度合理进行培训,为企业及时输送紧缺人才。《目录》将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建设项目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程度由高到低分为非常紧缺、紧缺、一般紧缺。越紧缺的高级人才培训将享受更加高的培训补贴。此次公布的203个紧缺职业中,有人们熟知的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养老护理员,也有飞机实验工、太阳能利用工等鲜为人知的职业。根据《目录》,非常紧缺职业共有69个,分布在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机械、冶金、电子、纺织、化工、轻工、印刷、食品、医药、航空、燃气电力水的生产和供应、建筑业、交通运输、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这21个行业中。  明年起,招用《目录》所列职业高级工及以上等级人员,经中标的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可按《目录》所列培训成本获100%的培训费和鉴定成本费补贴。  序号职业(工种)名称  1家禽饲养工  2兽医化验员  3油气输送工  4海盐晒制工  5焊工  6机修钳工  7维修电工  8数控车工  9数控铣工  10加工中心操作工  11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  12液压工  13拉丝工  14炉前工  15轧钢成品工  16无线电装接工  17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  18无线电调试工  19细纱工  20织布工  21有机合成工  22化学计量工  23精细木工  24玻璃熔化工  25模具设计师  26白酒酿造工  27肉制品加工工  28中药购销员  29飞机铆装钳工  30飞机仪表电器安装试验工  31航空电气安装调试工  32航空仪表调试工  33航空无线电调试工  34飞机系统装配工  35飞机特种设备装配工  36飞机修理钣金工  37太阳能利用工  38小风电利用工  39风力发电运行检修员  40热工仪表检修工  41煤气户内检修工  42煤气调压工  43手工木工  44混凝土工  45钢筋工  46桥隧工  47装饰美工  48工程机械修理工  49船舶机工  50内燃装卸机械司机  51电动装卸机械司机  52建(构)筑物消防员  53制图员  54数控程序员  55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PLC)  56计算机程序设计员  57计算机软件产品检验员  58空调机装配工  59保洁员  60景观设计师  61平版印刷工  62茶艺师  63养老护理员  64集体协商指导师  65劳动关系协调员  66劳动保障协理员  67手工编织  68手工钩织  69手工编织指导师
  • 2016华中科仪展将聚焦“建设工程检测仪器”
    p  2016第8届华中武汉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暨无损检测展,将于11月10-12日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汉阳)举办。目前,组委会客服推广部正在进行深入邀约专业观众参观工作。参观预登记如火如荼。/pp  目前,有关建设工程检测的需求突出,更有几家湖北XX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对购买“建筑工程检测仪器设备”求贤如渴,列出产品清单:/pp  1、建筑主体结构现场检测设备:回弹仪、超声波测试仪、钻芯机、原位压力机、钢筋保护层测定仪等 2、钢结构工程检测设备:超声波探伤仪、覆层测厚仪、WE-1000型万能试验机、轴力测试仪、扭矩测试仪等 3、建筑节能检测设备:智能门窗物理性能检测仪、耐侯性试验设备、智能门窗物理性能检测仪、重物荷载、抗拔仪、建筑门窗墙体传热系数检测设备、导热系数测定仪等 4、室内环境检测设备:测氡仪、甲醛测定仪、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低成本多道Ã 能谱仪、环境仓、分光光度计、干燥箱等 5、设备安装工程检测:水压试压泵、绝缘电阻测试仪、接地电阻测试仪、微压计、风速仪、流量计、声强计、试压泵等 6、水泥物理力学性能检验:负压筛、天平、养护箱、抗折仪、恒速压力机、标准养护室(箱) 7、混凝土、砂浆配合比试配试验:搅拌机、维勃稠度仪、贯入阻力仪、压力泌水仪、振实台、标准养护室(自动温湿度控制)、砂浆搅拌机、分层度测定仪 8、沥青、沥青混合料试验:针入度仪、延度仪软化点测定仪、压力机、马歇尔稳定度仪、沥青混合搅拌机 9、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拉力机、柔度弯曲器、不透水仪 10、路面弯沉试验:弯沉仪 11、测绘勘探仪器 12、材料力学性能试验设备、无损检测仪器。/pp  据悉,湖北省建筑产业总值迈入万亿行列,排在全国第三位。随之相应的建筑建材检测行业也飞速发展,相关建筑建材行业的检测仪器出现巨大需求,这将成为本届展览会的热点之一。(热线电话:张凯 13971153732 QQ:272265529)/ppbr//p
  • 用户使用CS电化学工作站发表顶级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化学系刘金平教授课题组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 等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影响因子29.518)发表Bismuth oxide: a versatile high-capacity electrod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aqueous metal-ion batteries(DOI: 10.1039/C6EE01871H);在《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19.791)上发表Facile Formation of a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as a Smart Blocking Layer for High-Stability Sulfur Cathode(DOI: 10.1002/adma.201700273);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影响因子12.124)上发表Carbon-Stabilized High-Capacity Ferroferric Oxide Nanorod Array for Flexible Solid-State Alkaline Battery–Supercapacitor Hybrid Device with High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DOI: 10.1002/adfm.201502265)和Fabrication and Shell Optimization of Synergistic TiO2-MoO3 Core–Shell Nanowire Array Anode for High Energy and Power Density Lithium-Ion Batteries(DOI: 10.1002/adfm.201500634)。使用我司CS系列工作站CV和EIS等电化学测试技术,这些文章深入地研究了高能量储电材料在充放电循环中电极材料的反应和变化,揭示了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反应机理,对材料的性质进行分析,从而可以开辟一条新型电极材料的道路,用于未来的可充电电池,并提供一些绿色、经济及可持续的电化学储能方法的新思路。 《Advanced Materials》是Wiley出版社旗下材料科学领域的顶尖期刊,在国际材料领域科研界享誉盛名,最新影响因子为19.791。该期刊以通讯文章接收发表材料领域相关的顶尖科研成果;其姊妹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则发表材料类顶级全文,影响因子12.124;《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由英国皇家化学会创办,影响因子29.518,是能源和环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在该领域400余份期刊中排名第一。 刘金平教授简介:刘金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00年进入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院人才基地班,2009年获得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2008年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研究助理,合作导师是李长明教授(其系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010~2011年间,刘金平教授在南洋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2014年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任讲师、副教授。2015年1月加入武汉理工大学,现任该校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化学系教授。刘金平教授长期从事能源材料电化学相关研究,连续两年入选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 迄今发表SCI论文90余篇,被SCI他引5000余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no Lett., Adv. Mater.系列, Energy & Environ. Sci.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包括邀请综述及封面论文),单篇引用最高近600次(2篇引用500次以上),单篇引用超过100次的17篇,论文H指数42。其中,14篇论文被评为全球ESI高被引(1%)或热点(0.1%)论文。相关结果被Nanowerk,NPG Asia Materials,Chemistry Views和Materials Views等网站或杂志亮点报道,受邀撰写英文专著章节1篇(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刘金平教授课题组购买多台我司的CS系统电化学工作站,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测试和分析,曾多次向同行推荐我司的电化学工作站。一直以来,科思特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电化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电化学测量、腐蚀监测、电化学科学仪器研发、工业腐蚀监测解决方案等领域深入探索,提供技术服务与应用支持。CS系列电化学工作站已广泛应用于全国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于新型电池、先进材料、腐蚀与防护和分析电化学科研前沿,赢得良好的美誉度。CST系列工业腐蚀监测设备,包括多通道快速腐蚀测试仪、钢筋锈蚀测试仪、电偶腐蚀/电化学噪声测试仪、阴极保护监测器以及无线收发器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众多油气田、石化、电力、交通以及建筑行业的腐蚀监测。
  • 青岛划定胶州湾保护红线
    中国环境报讯 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日前通过决议,批准了市政府提请审议的《青岛市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为加强胶州湾保护,划定了一条203.8公里长、围合面积370.6平方公里的环胶州湾严禁填海控制&ldquo 红线&rdquo 。  因填海和自然淤积,胶州湾水域面积不断减少,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沿岸的围海造地和海洋工程建设,胶州湾面积快速萎缩,近20年间,胶州湾生态湿地面积减少了160多平方公里,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排海水质不断恶化。  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切实加强和实施胶州湾岸线终极性、永久性保护和建设的要求。为确保胶州湾生态安全,构建生态湾区,建设胶州湾优质生活圈,保持胶州湾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实现胶州湾永久性保护。  决议要求,胶州湾保护控制线范围内,严禁任何围填海行为,不得进行与生态资源环境保护无关的各类建设,已有的虾池、鱼塘、堤岸等要逐步拆除,恢复滩涂和水域,保护控制线不得随意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后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并要求市政府加强控制线的管理,年底前完成保护控制线确界,设置保护控制线标志。这条严禁填海的胶州湾保护控制&ldquo 红线&rdquo 的划定,迈出了保护胶州湾的关键一步。  据悉,更加系统全面的胶州湾保护综合性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相关部门也已着手制定胶州湾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一条&ldquo 红线&rdquo 成为胶州湾保护行动的起跑线,生态化胶州湾的美丽画卷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崂应官网: www.hbyq.netPM2.5采样,烟尘采样,烟气分析,大气采样,粉尘采样,紫外烟气分析,二恶英采样,油气回收检测,烟尘测试仪、真空箱采样、酸尘降采样、24小时恒温气体采样
  • 京津冀签署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统一监测 协同治污
    2015年12月2日,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正式签署了《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明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10个方面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三地在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推进生态环保领域率先突破,共同打造京津冀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方面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协议明确了未来京津冀三地将率先从10项重点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突破。联合立法,在环境保护部领导下,共同编制《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防治条例》。统一规划,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保规划》为统领,共同制定大气、水和固废等领域的专项规划,统筹区域污染治理。统一标准,建立区域协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逐步统一区域环境准入门槛。统一监测,在国家统一的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技术规范的指导下,共同研究确定统一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共同构建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信息共享,建立三省(市)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共享环境质量、污染排放以及污染治理技术、政策等信息。协同治污,针对区域共性污染问题,协同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共同实施生态建设。联动执法,针对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污染等区域性环境问题,集中时间,开展联动执法,共同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应急联动,针对跨区域的环境污染事件以及区域性、大范围的空气重污染,建立预警会商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环评会商,针对可能对区域大气环境、水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重点行业规划、园区建设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环评会商。联合宣传,针对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政策、重要工作进展、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等开展联合宣传。
  • 工信部解读《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
    一、钢铁工业“十三五”规划为什么叫《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我国已建成全球产业链最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有效支撑了下游用钢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与此同时,钢铁工业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矛盾愈发突出,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环境能源约束不断增强,企业经营持续困难等问题。未来五年,我国钢铁工业已不再是大规模发展时期,将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主的发展阶段,是钢铁工业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钢铁行业要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化解过剩产能为主攻方向,坚持结构调整、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质量为先、坚持开放发展,加快实现调整升级,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作为未来五年我国钢铁工业的指导性文件,钢铁工业“十三五”规划紧紧围绕调整升级这一主线。因此,为更准确地反映规划主题,规划名称确定为《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  二、未来五年钢铁工业面临的形势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之基石,“十二五”期间取得了显著进步,“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钢铁工业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方式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一是需求呈现下降态势,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由2010年79%下降到2015年70%左右,重点大中型企业负债率超过70%,2015年钢协会员企业亏损达到645亿元,产能过剩已由区域性、结构性过剩演变为绝对过剩。“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消费升级、四化同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了钢材需求空间,经济发展仍然需要大量钢材。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升并持续实现几年高增长,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或U型反弹,而是将经历一个L型发展阶段,总需求波动下降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产能过剩已不可能通过历史上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来消化。在我国钢产量2014年达到8.2亿吨高点,表观消费量2013年达到7.6亿吨高点后,预计“十三五”我国钢铁生产消费将步入峰值弧顶下行期,国内粗钢消费量2020年将下降至6.5亿-7亿吨,产量7.5亿-8亿吨,表观消费量比2015年7亿吨减少5000万吨左右。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将是近几年钢铁工业第一要务。  二是自主创新水平不高,有效供给水平亟待提高。长期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停留在以消化吸收,跟随创新为主的阶段,尚未形成原始创新、自主集成、引领创新能力。存在创新载体分散,各自为战,协同创新不足等问题,导致创新引领发展能力不足。每年约300-400万吨的关键高端钢材不能自主供应,还需依赖进口。“十三五”期间,制造业强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钢材品种、质量和服务需求将不断升级,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对钢铁工业有效供给水平提高将提出迫切需求。钢材品种需求将呈现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趋势,产品质量要求稳定性、可靠性、耐久性水平愈发提高,对钢铁企业服务需求将由单一的材料供应商向能够统筹提供材料推荐方案、后续加工使用方案等延伸服务的服务商转变。坚持创新驱动、提高有效供给水平将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是能源环境约束增强,绿色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较老标准大大加严,目前不少企业节能环保投入历史欠账较多,还没有做到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钢铁工业吨钢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量虽逐年下降,但由于规模大,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总量总体较大。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等钢铁产能集聚区,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极限。“十三五”期间,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对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必须强力推进钢铁工业向绿色制造发展。  三、《规划》中调整升级目标是如何确定的?  结合钢铁工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规划围绕“到2020年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全行业根本性脱困”的总体目标,充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等相关指标进行衔接,从化解产能、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智能制造、品种质量等5方面提出了引导性的调整升级目标。主要如下:  一是关于去产能指标。考虑到产能过剩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为使产能利用率恢复到合理水平,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按照国发〔2016〕6号文件要求,《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粗钢产能在现有11.3亿吨基础上压减1亿-1.5亿吨,控制在10亿吨以内,产能利用率由2015年的70%提高到80%。  二是关于绿色发展指标。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指标大幅改善,但由于行业总体规模大,导致能源消耗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居高不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15%的要求。为此,结合“十三五”期间粗钢产量缓降态势,以及目前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实际,《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耗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下降的目标,分别下降10%和15%以上。  三是关于产业集中度指标。目前我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高度分散,是造成行业恶性竞争的主要因素。“十二五”期间我国前10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由2010年的49%降至2015年的34%,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为做大而联合,协同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经济效益不好。经过以往的挫折,国家、行业、企业各方面思路逐渐清晰,目的更加明确,方向正在理清。更加注重区域协调的重要作用,不再追求规模的扩张,先中央后地方,树立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市场影响力,打击违法违规企业,规范公平市场秩序,多管齐下、持续坚持、不断调整,力争“十三五”期间前10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由目前34%提高到60%,完成“十二五”期间未尽事宜。  四是关于劳动生产率指标。目前我国部分钢铁企业还存在机构设置复杂、重叠,人员冗余,效率低的问题,制约了钢铁行业的提质增效,为引导行业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综合竞争力,《规划》首次提出了主业劳动生产率目标,由目前的514吨钢/人年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000吨钢/人年以上。  五是钢结构用钢指标。钢结构建筑具有抗震性能好、施工周期短、施工现场污染小,建筑垃圾少、钢材可循环利用等优点,但我国钢结构建筑占新增城镇房屋建筑面积比例只有4%,距美、英等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占比超过40%还有相当差距。目前国家已就推广钢结构建筑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从钢铁行业角度出发,为配合做好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工作,引导我国建筑用钢从螺纹钢为主转向结构钢材为主,《规划》提出了钢结构用钢比例的导向性目标,由目前占建筑用钢10%提高到25%以上。  四、如何做好钢铁工业去产能工作?  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钢铁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其中产能过剩问题尤为突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去产能是“十三五”时期钢铁工业结构性改革的第一要务,也是行业实现脱困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为此,《规划》的十大重点任务中第一项就提出了要积极稳妥去产能、去杠杆,为使去产能任务切实达到预期效果,《规划》提出要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的原则,突出重点、依法依规,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重点做好严禁新增产能、依法依规去产能、推动僵尸企业应退尽退三方面工作。主要如下:  一是关于严禁新增产能。去产能要切实取得成效,基础在于要防止一边化解过剩产能、一边仍在违规新增产能,要坚决杜绝产能“边减边增”。为此,《规划》中去产能任务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严禁新增钢铁产能。按照中央关于简政放权的统一部署,2014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权限已下放到了地方,由核准改为备案,为此《规划》要求各地“十三五”期间一律不得净增钢铁冶炼能力,对于各地拟备案的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及改造项目必须要严格执行产能减量置换,包括之前已经国家核准和地方备案的拟建、在建项目,也要执行减量置换,如果再拿以前项目经谁批准为理由,蒙混过关,只新建不置换,产能如何减的下来,又如何对正在生产而压掉的产能保持公平。二是关于去产能中“去谁”的问题。钢铁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不搞简单分摊、“一刀切”,重点是去除两类产能,即不符合法律法规的产能和落后产能。同时,考虑到“僵尸企业”占用社会资源、低价销售冲击市场,扰乱经济秩序,规划提出要将其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应退尽退。三是关于依法依规去产能的问题。依法依规去产能重点就是要对达不到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的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用中频炉、工频炉生产建筑钢材的产能,产品质量不稳定,存在建筑安全隐患,必须全面取缔。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30吨及以下电炉等落后生产设备全面关停并拆除。具体操作上,将通过全面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等专项行动,利用卫星监测等技术手段,及时全面掌握违法违规产能线索,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能力,依法依规实施去产能。为增强操作层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规划》提出要结合前期已开展的钢铁行业规范管理工作,把不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作为执法重点,确保不达标产能和落后产能全面退出。  五、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工作与以往有何不同?  “十二五”期间,国家要求钢铁项目建设须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要实施减量置换。鉴于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为控制钢铁冶炼项目建设,严禁新增产能,杜绝产能“边减边增”,《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对于涉及新建或改造冶炼能力的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减量置换,不再执行以往的等量置换政策,包括已经国家核准和地方备案的拟建、在建项目也要按照这一要求执行。  考虑到过去部分钢铁项目的产能置换存在将已关停多年的“死产能”作为置换产能,导致置换形同虚设,钢铁产能年年增加。为杜绝类似现象,实现“十三五”期间粗钢产能净减少1亿-1.5亿吨的目标,《规划》明确提出在实施产能置换中四类产能不得作为置换产能,包括2015年(含)以前已淘汰产能、落后产能、列入压减任务的产能、享受奖补资金和政策支持的退出产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钢铁产能真正降下来。  六、高负债率钢铁企业如何处置?  在我国钢铁行业大规模发展阶段,一些企业为快速扩张,不断举债建设,造成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整体陷入困境的情况下,这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偿债能力减弱,导致债务风险上升,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资不抵债,债务违约现象,已经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按照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要求,规划将去产能和去杠杆结合起来。一是对于在建钢铁项目和城市钢厂搬迁项目。要吸收部分钢厂搬迁或建设的教训,不顾经济效益,一味追求高水平,大量举债建设,造成项目投产不久就面临债务危机。因此,包括已经国家核准和地方备案的拟建在建项目,负债过高的要坚决停下来,要结合当前形势,在减量发展基础上重新评估建设可行性,防止产生新的资不抵债企业。二是对于资不抵债、债务违约的企业。这类企业要通过破产重整、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多种方式加快处置。对于技术装备先进,产品有特色、有市场的企业要多采用破产重整、债务重组的方式处置,对于其他资不抵债企业,要坚决不搞“拉郎配”式的重组,该破产清算的要坚决依法破产清算,推动企业整体退出。  七、如何进一步调整钢铁工业布局?  我国钢铁工业布局调整做了大量工作。宝钢湛江、武钢防城港等南部沿海基地项目建设缓解了我国钢铁“北重南轻”局面,部分城市钢厂搬迁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钢厂与城市发展不相融问题,大批沿海钢厂的建设解决了进口矿长途运输高成本问题,重大钢铁布局调整已经基本完成,今后主要是如何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考虑到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十三五”期间钢铁工业的布局调整将紧密结合化解过剩产能,统筹考虑各地的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和资源能源支撑条件,通过实施减量调整,完善钢铁工业布局。主要如下:  一是关于各地布局调整的思路和方向。考虑到我国一批重大沿海基地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和启动实施,同时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等钢铁产能集聚区,产能规模大,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极限。《规划》提出沿海地区不再布局新的沿海基地,对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要在已有沿海沿江布局基础上,着眼减轻区域环境压力,大幅化解过剩钢铁产能。位于河北境内首都经济圈内的重点产钢地区,要研究城市钢厂整体退出。对于东南沿海地区,要建好一流水平的湛江、防城港等沿海钢铁精品基地,不谋求规模的进一步扩张。鉴于产能全面过剩形势,远离沿海的内陆地区要打破按行政区划进行钢铁产能平衡的概念,应以本地区能够有效支撑钢铁生产的铁矿资源为条件,实施减量布局调整。对于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要依托区域内相对优势企业,实施本区域的整合,减少企业家数,压减过剩钢铁产能。  二是关于城市钢厂的出路问题。由于近年来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一些历史原因,目前我国存在着一批城市钢厂,有些甚至已处于城区中心,面临的生态环境和与城市发展不相融等约束愈发突出。谋划这些城市钢厂的出路势在必行,考虑到钢铁企业是重资产企业,搬迁成本大,且搬迁后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也会明显加剧。因此,对于这类城市钢厂不能简单“一刀切”都选择搬迁这一条出路,要综合平衡所在城市整体定位、环境容量、土地资源价值、税收占比等因素,确定不同的出路。对于不符合所在城市发展要求,改造难度大、竞争力较弱的城市钢厂,要结合当前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参照杭钢、广钢模式,实施转型转产,退出钢铁行业。对于符合所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城市钢厂,要实施“绿色发展、产城共融”战略。对于确需搬迁的城市钢厂要结合布局调整、兼并重组等结构调整工作统筹实施,同时需强调的是城市钢厂搬迁项目必须实施减量搬迁。  八、钢铁工业如何提质增效提高有效供给?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提供了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绝大部分钢铁材料,产品实物质量日趋稳定。但还有个别产品不能实现自主供应,其中,一些是由于尚未研发成功,钢铁企业不能生产 一些是质量稳定性还不够,用户不愿使用 一些是新开发品种,用户不敢尝试使用 还有一些是多品种、小批量的需求,从效益出发钢铁企业不愿生产。随着“十三五”期间制造业强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经济建设对钢材品种、质量和服务需求将不断升级。为此,要将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推进钢铁工业有效供给水平的提高。  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创新发展是以消化吸收,跟随创新为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总体已达到较先进水平。今后钢铁工业要实现引领发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唯有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紧紧依靠创新驱动。考虑到目前钢铁工业还存在创新载体分散,各自为战,协同创新不足等问题,“十三五”期间要支持现有科技资源充分整合,实施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在钢铁领域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设计单位和下游用户协同创新,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创新引领发展新局面。  二是发展智能制造。钢铁工业发展智能制造是行业革命性提质增效、提高有效供给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钢铁工业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流程型行业之一,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好、空间大。“十三五”期间,要通过重点培育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4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总结出钢铁工业智能制造的发展路径,提升企业品种高效研发、稳定产品质量、柔性化组织生产、成本综合控制等能力,来满足客户多品种、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提高钢铁产品实物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  三是推动服务型制造。目前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还停留在按照用户需求单纯的卖产品阶段。随着制造业强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对钢材品种、质量和服务需求将不断升级,将由单纯“产品”需求向“产品+服务”需求转变。在钢铁领域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对企业提质增效、形成竞争新优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期间钢铁企业要通过早期介入用户超前需求、后期跟踪改进等模式,主动由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由单纯的提供“产品”向“产品+一揽子解决方案”转变,不仅满足用户当前需求,还要创造和引领未来需求,实现上下游共赢。特别是要在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电力、航空航天、机械等领域重大技术装备所需高端钢材品种方面取得突破。  九、钢铁工业如何更好地与社会和谐发展?  近年来,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指标大幅改善,但由于总体规模大,导致能耗总量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特别是一些钢铁产能主要聚集区,污染排放已经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同时,由于历史欠账问题,还有不少企业还没做到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能源、环保是钢铁工业与社会和谐发展面临最紧迫、最严峻的问题。“十三五”期间,钢铁工业要通过实施绿色升级改造、引导绿色消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与社会的共融发展。  一是关于绿色升级改造。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大加严,部分企业还不能全面实现稳定达标排放,节能环保设施有待进一步改造,因此对于成熟可靠的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要在行业内全面普及,节能环保投入有欠账的企业要尽快完成改造。对于节能环保难点技术要开展示范专项活动,加快推广应用。对于环境影响敏感区、环境承载力薄弱的钢铁产能集中区,要推进先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水平。针对钢铁产业集聚区内由于公路运输造成的大量扬尘等问题,有关地方要探索和实施物流集中铁路运输方案,减少无组织排放。  二是关于发展钢结构。钢结构建筑在抗震性能、钢材循环利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推进建筑工业化,也有利于实现钢材绿色消费。目前我国钢结构建筑比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钢结构用钢约5000万吨,占建筑用钢比例约10%。“十三五”期间,钢结构建筑的推广应用是必然趋势。作为钢结构建筑主要材料的提供方,钢铁企业要主动参与钢结构示范产业基地建设,研发生产与钢结构建筑构件需求相适应的定制化、个性化钢铁产品,促进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同时,“十二五”期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400兆帕(Ⅲ级)高强钢筋生产比例已达到99.6%以上,“十三五”期间要重点推广500兆帕及以上高强钢筋。  三是关于发展短流程电炉炼钢的考虑。相比以铁水为原料的长流程转炉炼钢,以废钢为原料的短流程电炉炼钢节能减排优势明显,但由于我国废钢产出量增长缓慢和电力成本较高等问题,一直以来我国短流程电炉炼钢发展速度不快,2015年占全部炼钢产能的比例在6%左右,与美国63%、韩国30%,日本23%相比,差距较大。目前我国钢铁积蓄量已达到70亿吨左右,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从人均积蓄量来看,我国约5.5吨,与美国、日本等国的10吨以上,还有一定差距。总体而言,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投资建设电炉炼钢的最佳时机,从钢铁积蓄增长趋势来看,预计10-15年后将是我国发展电炉炼钢的窗口期。但要注意的是,随着废钢的逐步增加,中频炉、工频炉熔化废钢生产螺纹钢的现象又有所增加,各方应统一认识坚决杜绝这种质量不稳定的钢材应用于建筑市场,更不能搞贴牌生产。  十、钢铁工业如何深化国际合作?  钢铁工业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有能力也有意愿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十三五”期间,钢铁工业将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坚持“优进优出”,积极引进境外投资和先进技术,全面推动国际合作。以开放合作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赢发展。  一方面顺应国际产业分工调整趋势,推动“走出去”。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产业链最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钢铁企业主体装备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总体而言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十三五”期间,将发挥我国钢铁工业比较优势,充分结合有关国家需求,推动钢铁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一是以“一带一路”沿线资源条件好、配套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国家为重点,有力有序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二是以高铁、电力等大型成套设备走出去为牵引,鼓励优势钢铁企业到海外建设钢铁生产基地和加工配送中心。三鼓励国内企业与境外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合作,建立全球营销研发服务体系,共同探索开发第三方市场。对于钢材产品的出口,将在坚持满足内需为主的原则下,通过营造和维护公平、有序的钢材出口秩序,参与国际贸易。  另一方面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的趋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2005年的《钢铁产业政策》提出了外商投资我国钢铁行业,原则上不允许外商控股的要求。随着我国外商投资管理开放度不断提高,且我国钢铁工业综合实力日益增强,2015年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中明确取消了外商投资钢铁行业的股比要求。引入国际领先钢铁企业合资有助于实现我国钢铁工业国际化,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为此,《规划》提出鼓励境外优势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我国钢铁企业合资合作,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提升运营效率,实现共赢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