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厂家
暂无
暂无
灰霾影响身心健康 影响情绪:德国慕尼黑大学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人的情绪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灰霾天气,天空灰暗,空气污浊,容易刺激大脑视觉中枢,让人产生悲观情绪,莫名其妙出现头昏头痛者占61%,无精打采47%,失眠多梦46%,疲乏无力42%,浑身不适40%,容易激动31%,抑郁状态27%,注意力分散26%。灰霾还会给人心理上造成压力,产生压抑、焦虑等情绪。 神经系统疾病:天气的变化可导致人的情绪波动,诱发精神异常。据统计,在春夏之交,天气恶劣时,精神病发病率较高,占全年的三分之一。精神病发作时会有厌世或自杀念头。 心血管病:灰霾天气如果适逢气温突变,对有心血管病(高血压、低血压、心绞痛)的人士,那是雪上加霜。骤升骤降的气温(早晚温度相差5~10℃时),容易引起血压波动,血压波动可诱发致命的脑中风。 呼吸系统疾病:灰霾中有300多种大气颗粒物,其中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是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又称可入肺颗粒。这些颗粒中含有众多微生物,例如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孢子等,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鼻腔、咽喉、呼吸道和肺叶中。结果引起感冒、鼻炎、咽炎、扁桃腺炎、肺炎、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等病症。临床上表现为流泪、鼻痒、咽喉痛、打喷嚏、气促、胸闷、头昏、头痛、咳嗽、哮喘等不适。 其它疾病:灰霾天气还可能使眼病增加,例如结膜炎、眼压升高、白内障加重和眼底血管出血等,患者得谨防气温和大气压的急剧变化。由于太阳中的紫外线是人体合成维生素D的惟一途径,紫外线辐射的减弱,可直接导致小儿维生素D合成减少,佝偻病症状加重;另外,灰霾天气是滋生病原菌的温床,因为紫外线是自然界杀灭大气微生物的主要武器,灰霾天气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易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甚至造成传染病群体大爆发。 筑起防霾三道防线 做好个人防护:灰霾天气期间,减少户外活动,有晨运习惯者最好暂停晨运。因为灰霾时早上的空气毒性最大,尽量选择在下午和黄昏时分灰霾消失时做户外锻炼。对于上班族,戴口罩是明智选择,避免有毒气体吸入肺部。 多喝水多饮汤: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也可以饮绿豆糖水,保持呼吸道有一定的湿润度,使吸入肺部的毒物或痰液容易咳出,体内毒物从尿中排出。合理安排膳食。灰霾季节宜吃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多矿物质的食品,如鱼类、豆制品、大枣、牛奶、新鲜果蔬。可以用百合、甲鱼、淡水鱼等材料,煲一些滋阴润肺的汤来饮用。 监护好血压:监测血压防止中风等意外,是度过灰霾天气所必需的。相关附件: 相关内容:
篇幅较长,请耐心看完篇幅较长,请耐心看完篇幅较长,请耐心看完《雾霾的真相》——一摘要: 雾霾肆虐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我们常常听说的那些因素,而是因为环境监管体制存在各式各样的漏洞,企业节省成本,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等废气污染治理设施停止运行(尤其是夜间的偷排、直排!!!),导致大气污染物实际排放量与理论排放量比较,成十倍几十倍的增加,大大超过了环境的自我净化和扩散能力。 正文: 第一部分 前言 上网搜了一下,浩瀚的网络世界中关于雾霾的文章真不少。认真仔细地看完后,只能叹息,心中更是苦闷。对于一个涉及亿万人切身利益的事情,居然找不到几篇全面透彻、实事求是的文章,满眼都是片面、脱离实际、误导、哗众取宠的文章。 有次去医院,刚好那几天雾霾很重,看着那些咳得小脸通红的孩子,心如刀割!自责不已!有时爬山,站在山顶看着城市上空那一层灰灰的大罩子,好几次眼泪夺眶而出,我们的人民不应该呼吸这种空气,我们的孩子不应该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中。因为这不仅仅是环境的治理,更涉及民心的凝聚。 雾霾肆虐,民众对环境的满意度会断崖式下降,对政府的掌控力产生怀疑。这真的应该让我们警醒! 仔细看网络中雾霾的文章和大家的评论,都不去讲述真相,关系到亿万人切身利益的事情,任凭他人忽悠,被错误的观点左右。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如果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连最起码的主要原因都不清楚,又怎么能对症下药? 正如许三多所说,人啊总是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笔者长期从事环保工作,过了这么多年,我想环保也是我唯一的专长了,要不我也不敢来写雾霾的文章了,毕竟是要接受各方专业人士的审核的。今天认认真真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系统全面真实地讲出来,让大家能拨开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 以前看过《穹顶之下》,讲了一些浅层的原因,可惜不全面,很遗憾没有讲到最真实的原因。如果说它揭露了10%,我这篇文章揭露的就是剩下的90%。 雾霾的成因涉及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施工扬尘、气象等很多方面,文章有点长,考虑到大家的专业背景和文化程度,不想写得太晦涩,尽量避开专业的讲述方法,通俗易懂。鉴于这涉及到方方面面,讲述会有些唠叨,还请大家耐心地看完。全看完了,你也就明白了,至少在雾霾问题上谁也忽悠不了你了。 写这个文章有很多目的,一是扫盲贴,担心大家被错误的信息所蒙蔽;二是希望政策的制定者能予以借鉴;三是在心灵深处,我可以对自己说,我尽职尽力了。 有很多人问过我雾霾是什么,我马上会说一大堆专业术语,比如说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硝酸盐、硫酸盐、铵盐等等各种化学物质。可是一般人往往听不懂,我就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懂了。 大家知道地球几十亿年前的空气啥样吗?告诉你,就是北京雾霾最重的时候那个样子,空气中充满了硝酸盐等各类化合物,火山喷发、地壳运动,大量的活跃化学分子被排放到空中,就和现在一个样,当然具体成分会不同。地球的生态演变花了多少亿年,才造就如今的山清水秀,我们花了几十年就重温这个星球的初始阶段,一声叹息啊! 雾霾的来源主要有四个: 1、燃煤;(分类属于固定源) 2、工业排放(燃煤已单列,不在其中);(分类属于固定源) 3、机动车;(分类属于移动源) 4、扬尘。(分类属于固定源或移动源皆有) 除了上面四个原因,当然还有外部输送的因素,这个也是波动的,跟气象等有关,或大或小。 其它还有一些较小的因素,比如说: 1、加油站的油气,就是加油时闻到的汽油味。当你加油时,油箱液位上升,原来油箱中的上层空气排出,含有一些汽油。 2、家庭厨房和餐饮业油烟,占比不多。前几年看过一篇报道,把这个写成主因,网民无尽调侃。确实有叠加影响,但不是重要因素。 3、燃气热水器,快速燃烧时很多天然气没有充分燃烧,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还有一些老式的燃气热水器工艺水平差,更是不行。 4、家庭装修的油漆。其中的稀释剂是用以稀释涂料的挥发性有机液体。是不留在家装表面的,全部挥发到空气中的。 5、农村面源。居然有人老提这个,在排放量上和工业相比,简直是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有的城市工业一天烧几十万吨煤,老百姓那点煤连零头都不到。 6、秋冬季节农村秸秆焚烧产生的烟尘。 7、城市中固定的柴油动力设施。 8、化学原料的跑冒滴漏,这些东西中如果属于挥发性的,就全部到大气中去了。 9、部分天然气品质差,含硫高。这个因素知道的人不多。 小的因素太多太多了,这种光化学反应太复杂,很多因素科学家都还不知道,不过好在上面这些小因素占比很少,也不是本文的重点讨论内容,更不是现有雾霾肆虐的主因。 第二部分 雾霾肆虐的第一大原因 提到主要原因之前,先讲一些铺垫,以便大家拓宽视野。 说到雾霾的主因,各种报道皆有,主要如下: 1、中国消耗了世界极高比率的矿石燃料,雾霾很正常 忽悠指数:★★★★★(五星最高) 2、汽车快速发展,私家车排放导致 忽悠指数:★★★★ 3、城市餐饮排放 忽悠指数:★★ 4、交通拥堵 忽悠指数:★★★ 5、油品不佳 忽悠指数:★★★★ 6、城市化 忽悠指数:★ 7、工业发展 忽悠指数:★★★★ 8、房地产 忽悠指数:★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搞笑的报道,大家笑笑就行了,别当回事。 实事求是,上面这些因素中有的看上去确实像是主因,一般人真会弄错,可惜实际中并不是如此。下面让我仔细剖析。 我曾经做过测算,把华北所有公开的大气污染物核准排放总量除以365分配到每天(冬天偏高些)。再和华北的雾霾数据做比较,总是发现存在数量级的差距。考虑到氮氧化物计算的复杂和来源的纷繁,我取了硫氧化物中的硫做指标来衡量,发现依然如此,原因是什么? 有人就问你怎么算的,说来听听啊,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 以华北某省的数据为例子,该省2014年环境公报数据二氧化硫 118.99万吨。 平均每天3000多吨,考虑到总量统计不能涵盖所有数据,冬天偏大,将它修正为4000吨。两天理论排放二氧化硫4000*2=8000吨。 然后取该省某天大风之后PM2.5只有几十的基本值。该省两天内PM2.5升到了500甚至更高(全省平均值),减去几十的基本值。 再拿雾霾的区域(十几万平方公里),乘以雾霾的厚度(这个和气象、地形有关,200-500米不等,甚至更高一些),结合环境的自净功能和气象的扩散功能各种因素,乘以一定的系数(转化率、气溶胶中硫酸盐含量、扩散和自净因素等等),计算出其中实际的硫酸盐含量,总是比理论排放多一大截。 上面这种算法有点傻瓜式了(便于大家理解),实际公式要比此繁杂很多,当然数据更精确。 这样写只是直观地告诉大家,那个118.99万吨肯定不对! 因为这个涉及环保部门总量口子的工作,下面我就从机制上系统地讲讲不对的原因。 一个省或一个城市环保部门负责总量工作的科室,有的叫污防科(处),有的叫总量科(处)。他们的工作是如何实施的?如何计算总量的呢? 刚才说过假设该省两天排放二氧化硫8000吨,经过环境的稀释、沉降、吸收、净化,真正转化为停留在空气中的灰霾也只是部分,即使转化成灰霾,也在沉降、扩散。 为什么我们算来算去实际数据都大大超过理论数据呢?问题就此提出,下面听我详细剖析。 继续查环境公报数据,该省二氧化硫在2002年就是127.9万吨。疑惑的数据出现了,到了2014年,居然少了几万吨,但实际灰霾天数和程度却剧增了。 为什么出现这种数据?原因很简单,总量考核制度。 环保部这些年重点推进总量考核制度,要求每个地区新批项目所排放的总量要在原有企业中平衡(甚至削二增一),每年要削一点。初衷是好的,可是现实中却是两码事。 每个地方都要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就要上项目啊。可是总量哪里来啊?也没那么多老企业啊。一句话,各显神通,于是就会有以下怪现状: 1、一个砖瓦厂居然成了香饽饽,因为它原来烧煤,有总量,自然要借点来; 2、某个倒闭的企业立即被冠以淘汰关闭的名义,他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立刻满血复活,到处使用; 3、翻翻环评,居然有一个企业的总量被好几家新增企业反复使用; 4、某个企业原来有100吨二氧化硫总量,只排放10吨,于是马上可以拿出90吨给别人。结果数据上看一样,实际排放却增加了90吨。 不说了,太多太多了,反正有不少的总量来源就是文字游戏和数据游戏罢了。如果有心人去翻翻自己城市的一万本环评,做个调查分析,会发现早些年的总量数据真是禁不住细细探究的,这几年相对好一些了。 在这种制度下,增加一个区域的排放总量是不可能的,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自己想办法了。 那么大家又要问了,这个总量的数据是哪里来的?答案是:大部分是环评中确定的。 下面听我详细说: 一个企业如果烧N吨煤,这些煤炭一共产生1000吨二氧化硫,脱硫效率设定为95%,那么最终就应该排放50吨。那么环评中这样写了,环保部门审批通过了,50吨的排放就合法了。那么这个合法的50吨就会计入全区域的总量数据。 大家就要问了,如何从制度上保证企业只排50吨,而不是排1000吨呢?这可是二十倍的巨大差距啊!
有没有人买全自动索氏抽提系统?Soxtec 2050你们有用过这个吗?你们用他做索式提取的回收率如何?请分享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