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气汞装置

仪器信息网气汞装置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气汞装置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气汞装置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气汞装置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气汞装置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气汞装置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气汞装置相关的解决方案。

气汞装置相关的资讯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 散裂靶热工样机研制成功
    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近代物理所)、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东江实验室)联合研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散裂靶热工样机及其测试平台研制成功,已经开展二百小时以上连续运行实验。9月18日,近代物理所和东江实验室联合组织专家对样机进行了测试验收,专家组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和中山大学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整体情况汇报,认真审核了相关文件资料,并对关键运行指标进行了现场测试,一致同意CiADS散裂靶热工样机通过验收。 CiADS散裂靶热工样机为我国首台液态铅铋高功率靶热工样机,采用多腔体紧凑型结构,解决了面向CiADS系统的液态铅铋高功率散裂靶设计难题,并实现了紧凑结构下液态铅铋流体的压力、温度、液位的高精度测量及流量标定。样机建成后将系统性地深入开展各项实验,获取多种运行工况下的关键数据,全面评估液态铅铋靶的各项热工性能指标,熟练掌握热工样机的运行特性,为最终攻克液态铅铋高功率散裂靶的研制和工程建设等难题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图1: CiADS热工样机装置现场照片图2: CiADS热工样机测试验收会现场照片
  • 昆明出台文明施工新规:必须设置PM10自动检测装置
    近日,昆明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主城区建设工地文明施工管理的通知》,提出施工“8个必须”新规,其中要求,施工现场必须设置PM10自动检测装置。  去年昆明市曾对施工工地作出过“6个100%”要求,在此基础上,今年又提出了“8个必须”新要求,包括必须推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安装使用、必须设置喷淋降尘系统和“三池一设备”、必须设置PM10自动检测装置等。  通知要求,各区(管委会)、各部门在实施建设工地文明施工督查检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6个100%”和“8个必须”的要求进行督查检查。同时在政府(部门)门户网站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可实行有奖举报,具体实施细则由昆明市住建局制定。  对违法违规的建设、施工、监理、渣土运输企业等相关单位,除予以行政处罚外,视情节还将采取取消评先评优资格、暂扣资格证书、吊销相关资质等措施。违规行为将记入昆明市建设领域“黑名单”并向媒体曝光。  “8个必须”  1 施工单位必须编制文明施工专项实施方案,并报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审核   2 建设单位必须将经过审核的文明施工专项实施方案提交属地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3 施工工地现场必须公示建设、监理、施工等单位及负责人的信息和污染防治措施   4 必须推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安装使用   5 必须设置喷淋降尘系统和“三池一设备”,规范排水(泄洪)系统,污水达标外排   6 必须设置PM10自动检测装置   7 施工工地现场进出口必须安装门禁系统   8 必须设置围墙(围挡)并进行美化。  “6个100%”  1 施工现场100%标准化围蔽   2 未清运建筑垃圾(工程弃土)100%覆(苫)盖   3 工地路面100%硬化   4 施工现场100%洒水降尘   5 出工地车辆100%冲洗干净,同时遮蔽严密   6 施工现场长期裸露地面100%覆盖或绿化。
  • 两会代表:设立自主科学仪器装置研发类专项,鼓励使用国产科学仪器装置
    科学仪器装置是探索自然现象的研究工具,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平台,也往往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体现形式,长远来看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有力的作用。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宫雪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他带来了和科学仪器装置有关的提案。宫雪非在前期调研时发现,当前江苏省科技厅发布的系列科技计划项目中尚无自主科学仪器装置研发类专项的设立,从事科学仪器研发相关类型的项目获批比例始终较低,围绕仪器研发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布局也显得不足。据此,宫雪非提出,首先应组织相关研讨,分析江苏在仪器设备国产化方面的优势,给予定向支持。此外,他建议省科技厅增设自主科学仪器装置研发类科技项目,每年安排2亿至3亿元经费进行专项支持,如额度100万至500万元的关键技术研究、500万至2000万元的仪器设备研发。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实现高水平科技仪器装置自主可控的国产化,解决仪器制造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宫雪非建议政府在引导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率先使用国产科学仪器装置方面给予政策引导,如在项目考核中设置一定的国产化率的指标,为国产仪器设备的研发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强对国产仪器设备市场使用情况的跟踪调研,推动国产仪器设备的市场占有率稳定上升。“在时代大变局、大国博弈的情况下,事实上我们依赖传统的增长方式是不可行的,必须要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才能够带动经济建设更好发展。”宫雪非说道。
  • 北京怀柔科学城首个大装置开工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启动建设
    p  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9月28日在北京怀柔正式启动建设,这也是怀柔科学城第一个开工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该工程拟通过5年左右时间,建成国际上首个集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和超快光场等极端条件为一体的用户装置,极大提升我国在物质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综合实力。/pp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工程由国家发改委审批,中科院、教育部共同申请,得到了北京市和怀柔区的鼎力支持。装置由极端实验条件产生系统、极端条件下的样品表征和测量系统,以及能满足上述各系统研制、升级、维护与运行的支撑系统等部分组成。建成后,该装置将成为开展物质科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实验基地,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pp  在项目启动会上,中科院副院长王恩哥表示,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是中科院站在国家科技创新总体布局的高度,面向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态势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求的具体举措之一。/pp  王恩哥对项目建设法人单位中科院物理所提出了几点要求。他说,物理所要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党和国家负责的态度,强化建设标准和要求,按照既定建设周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 抢抓机遇,认真做好前沿科学领域布局规划 大胆探索大科学装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运行好综合实验设备,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出大成果,勇攀科学高峰 发现、吸引、凝聚顶尖科学家,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人才高地。/pp  王恩哥强调,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在国际上是首创,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他希望该装置能够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用户装置,与相关交叉平台一起构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凝聚态物质科学研究中心。努力探索世界科学前沿,实现技术引领性突破,在怀柔科学城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pp  “极端条件实验手段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在若干核心领域的竞争力。”中科院物理所所长方忠认为,项目建设将大幅提升我国综合极端条件科学与技术研究及尖端实验设备的研制、运行能力,提升我国在相关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领域的综合水平,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综合实力步入世界一流水平,促进我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pp  利用装置,科研人员可以开展非常规超导、拓扑物态、新型量子材料与器件等研究工作,并可在物理、材料、化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开展超快科学研究,探索极端时空尺度上的物质结构信息和动力学信息。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丁洪举例说,倘若科学家能利用装置做出室温超导体,电影《阿凡达》中壮观的“哈利路亚悬浮山”就有望成为现实。/pp  此外,装置还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依靠该装置,人们可以开展各种特殊功能材料和技术的研发,还能够促进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化学、地质、能源科学及信息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pp  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吕力透露,装置建成后将向国内外用户全面开放,遵循“开放、共享、流动、合作”的运行管理机制,严格保证全面对外开放机时。/pp  据了解,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是指综合集成低温、高压、强磁场、超快光场等一系列配套的集群设备所构成的大型科学实验设施。近年来,利用极端实验条件取得创新突破已成为科学研究发展的一种重要范式,不少工作获得了诺贝尔奖,大量成果得到了重要应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欧洲、日本等都在该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许多著名研究机构都拥有先进的极端条件实验设施。/pp/p
  • “高端装置扭矩速度测量”重大仪器项目启动
    2月28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mdash &mdash &ldquo 高端动力装置扭矩和速度测量仪器设备的研发与应用&rdquo 项目启动会,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ldquo 中国计量院&rdquo )召开。会议由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主持,科技部条财司副司长吴学梯、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越薇、中国计量院副院长宋淑英等领导及项目监理组、总体组、技术专家委员会、用户委员会和管理办公室等近百人参加了本次启动会。  图1:科技部条财司副司长吴学梯在启动会上讲话  启动会上,科技部条财司副司长吴学梯介绍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设立背景和目标定位,要求&ldquo 高端动力装置扭矩和速度测量仪器设备的研发与应用&rdquo 项目组瞄准产品开发目标,积极推进产业化 更加关注产品的知识产权 按照项目管理办法,落实好法人负责制的各项要求 严格进行项目经费管理,并希望相关项目参与单位加强协作,潜心开发,实现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同时他对该项目利用信息化系统的创新管理方式表示肯定,并希望其能够得到进一步推广运用。  图2:项目总体组组长、中国计量院副院长宋淑英讲话  项目总体组组长、中国计量院副院长宋淑英对与会领导、专家对中国计量院科技事业发展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她指出,&ldquo 高端动力装置扭矩和速度测量仪器设备的研发与应用&rdquo 项目是近年来中国计量院在重大仪器方面获得的第3个国家支持项目。作为项目牵头单位,中国计量院将继续做好支持和服务工作,与各项目参与单位团结协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为我国摆脱高端测量仪器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作出应有贡献。  图3:项目负责人、中国计量院力学与声学研究所所长张跃汇报项目总体情况  项目负责人、中国计量院力学与声学研究所所长张跃研究员就项目背景、总体目标、任务分解、预期成果及进度和经费安排等相关情况进行了汇报。项目办公室汇报了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各任务负责人分别汇报了任务的研究内容、考核指标、实施方案、进度及经费安排等。  与会专家在认真听取汇报的基础上,展开热烈讨论,对项目进行点评,并提出实施意见建议。  高端动力装备在装备制造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各种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核心组成部分,例如,风力发电机组、大型舰船推进系统、高速列车动力系统及转向架、航空发动机、高档数控机床等。高端动力装备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突出的作用,同时也代表了我国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  而目前,我国大量的扭矩和速度参数测量系统,包括功率、最大扭矩、最高车速、加速度等,尤其是高端测量仪器依赖进口,并无法在国内溯源,严重制约了我国自主动力扭矩和速度测量仪器的可靠计量、研发与应用,从而制约了我国高技术含量、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工业产品的自主研制和生产,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动力装置扭矩和速度测量仪器设备的研制需求迫切。  该项目总体目标为:开展高端动力装置机械功率关键参数扭矩和速度精密测量技术的研究,攻克扭矩标准装置中高精密空气轴承支撑部件的核心技术及双天线雷达测速收发模块的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动力装置的扭矩测量仪器(20kNm扭矩标准机)、高端动力装置速度测量仪器(双天线雷达测速仪器)和加速度计动态特性校准装置,填补国内空白,达到高端动力装置扭矩测量和速度测量的国际先进水平。  据介绍,项目研制成果将有望为我国高端动力装备扭矩与速度等功率测量建立可靠的计量溯源体系,并将在仪器开发、产业化示范、节能减排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4:启动会现场  该项目的组织实施单位为国家质检总局,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牵头,并负责其中4个任务,任务承担单位还包括清华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〇四研究所、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辽宁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湖南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苏州苏试试验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与长沙普德利生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项目起止时间为2012年10月至于2016年9月。主要包括12个任务:20kNm高准确度扭矩标准装置的研发、高准确度大质量参数测量装置的研制、高精度宽量程多普勒雷达测速技术的研究及其测量装置的研制、加速度计动态特性计量技术的研究与校准装置的建立、空气轴承支撑技术的研发、无扰动质量参数自动测量技术的研发、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及参数辨识的研究、测速测距雷达测速仪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研究、空气轴承支撑技术在高准确度扭矩标准机及船舶装配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安全气囊加速度计校准装置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以及双天线雷达测速仪在高铁行业的应用研究等。
  • 北京莱伯泰科公司承担的“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萃取装置)近日通过验收
    2007年6月26日,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北京莱伯泰科科技有限公司(原丰杰华信公司)承担和实施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科学仪器研制与开发”两项子课题:凝胶渗析萃取装置、亚临界/超临界萃取装置,在北京举行的验收会上,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并得到好评。   凝胶渗析萃取装置和亚临界/超临界萃取装置是莱伯泰科科技有限公司经过两年技术攻关,通过公司员工共同努力,取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凝胶渗析萃取装置课题中研制了半制备泵、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凝胶制备柱、全自动馏分收集器、色谱工作站等部件,并建立了相应的生产线,具备年生产50套的生产能力,商品仪器已进入市场。亚临界/超临界萃取装置课题自主研制了改性剂泵、超低温循环水冷却器、高压萃取罐、控温可调限流器等部件,两子课题开发的产品获得了四项国家专利,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空白,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研制工作的技术报告,审阅了相关文件和技术资料,参观了所研制的装置并进行了现场质疑。在此之前还组织专家进行了现场测试。经过课题专家组考核、评估和答辩,专家组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组已完成了任务书所要求的内容,达到了考核指标,同意通过课题验收,并希望莱伯泰科公司加快产业化步伐,尽快使其投放市场。   莱伯泰科公司可为分析工作者提供从实验室设计,样品处理仪器和设备,分析仪器,实验室管理软件到实验室消耗件等综合产品及服务。此次顺利完成国家科技攻关课题,显示了该公司的研发实力,另外,该公司的研发管理模式也是值得其他中国的仪器厂家借鉴的。 该公司在本网的详细产品信息请访问:http://labtech.instrument.com.cn
  • 大科学装置陆续投用 “国之重器”高速前行
    p  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同步辐射光源、大型天文望远镜……近年来,一项项神秘的大科学装置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它们或隐世于高山峡谷,或藏身在喧嚣城市的地下,虽然不被世人所熟悉,却自带耀眼的光环。它们作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伴随着一项项大科学计划,缔造着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的未来。/pp  这些大科学装置何以成为“国之重器”?它们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又将承载什么样的使命?/pp  strong大科学装置发展进入快车道/strong/pp  在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运行之前,中国科学家想要完成蛋白质结构的解析,只能去日本、美国。而现在,一批又一批跨国企业和国外优秀科学家纷纷来到中国,使用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的设备和服务开展前沿课题研究,一系列诞生于此的重要成果发表在Nature、PNAS等高水平国际学术刊物上。/pp  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何以有如此吸引力?这项大科学装置集中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规模化蛋白质制备系统,实现了蛋白质制备全流程的高度集成和流水线作业,而且在样品处理通量上超过半自动化系统10倍、超过传统的人工系统100倍,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因此,它很快就成为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型综合研究创新基地,也是我国科学家探索生命奥秘的利器。/pp  作为当今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首个综合性的大科学装置,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能够满足80%以上研究用户的需要。在开放试运行的第二年底,就已经执行用户课题800多个,服务150多家单位,各系统累计运行95000多小时。/pp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学习跟踪到自主创新,这些年,我国一大批大科学装置横空出世,惊艳世界。中国“天眼”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将覆盖30个足球场大小的信号,聚集在药片大小的空间里,实现了新的突破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主要收集和保存云南及周边地区和青藏高原的种质资源,与世界其他著名的种子库相比,是唯一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种质资源库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第三代中能同步辐射光源之一……/pp  这些各领风骚的大科学装置不但覆盖面越来越广,包括时间标准发布、遥感、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天文、同步辐射、地质、海洋、能源和国家安全等众多领域,而且近年来装置设施的数量、建造规模也逐步扩大。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陈和生表示,我国的大科学装置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取得了很多重大科学成果,有些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pp  这批“国之重器”为研究物质结构提供了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撑着国内外科学家开展物质基本结构、宇宙起源与演化、生命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的探索,在世界科学研究的舞台上熠熠生辉。/pp  strong“神兵利器”带来累累硕果/strong/pp  对于大科学装置,建好仅仅是开始,用好才是关键。大科学装置陆续投入使用,满足了国内日益增长的科研需求。/pp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借助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获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居于国际领先水平,成为世界领先的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之一。同时还“一机两用”,成为我国众多学科的同步辐射大型公共实验平台。/pp  上海光源一期虽然只有7条光束线站,但是自2009年建成后需求极大,去年已有近400家单位、1万多人成为用户,线站供不应求,取得了众多有价值、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从地域分布上看,上海光源的用户几乎覆盖我国所有省区市,还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以合作形式来到这里,开展研究工作。/pp  有这些“神兵利器”加持,我国的科研水平迅速提升,取得的成果日益丰富。/pp  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落成启用,大幅提升我国深空测控能力。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达到国际最高激光脉冲峰值功率,合肥稳态强磁场装置实现了40万高斯稳态强磁场,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创造聚变等离子体稳态高约束模大于60秒的世界纪录,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并精确测量其振荡几率。/pp  除了大科学装置结出的累累硕果外,反观大科学装置的存在本身,已经远远超出一件新“神器”的意义。因为它们本身就集成了许多科学前沿领域的重大原创突破,凝聚了各个方面的创新驱动力,培育了一批科研后备力量。它们更多在发挥着“科技航母”的关键作用,直接促进了大批原始创新成果、核心关键技术的产生。/pp  当承建单位研发出符合FAST要求的新钢索时,申请了12项专利 上海光源不仅推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科技创新,还对现代高性能加速器、高精密机械加工、X射线光学等先进技术和相关产业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少过去参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的厂家现在已经成长为领军企业,他们都谈到,当年对撞机的建造对于企业自身生产工艺带来很大提升。/pp  每建设一项大科学装置,对我国工业基础就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在高标准的技术要求筛选下,大科学工程建设培养和汇聚了一批国内最牛的施工单位和高技术企业,它们边“追赶”边“补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奇迹。/pp  strong面向未来抢占科技制高点/strong/pp  从2011年9月到2015年6月,经过3年多巡天,LAMOST共观测了2669个天区,对外释放了约570万条光谱数据,成功获取高质量恒星光谱462万个,比世界上所有已知光谱巡天项目获取的数据总数还要多,让我国占据了学术的高地。/pp  当LAMOST在探望苍穹之时,一艘名叫“科学”号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桅杆高立,威武浩荡地驶向大海。目前,借助“科学”号,科学家已经成功开展了西太平洋冲绳海槽热液、南海冷泉、主流系、马努斯海盆和雅浦海山等航次综合调查,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海洋资料。/pp  不同领域的先进科技装备使我国走向自主创新高地,抢占科学前沿阵地。这些集“颜值”与“实力”于一体的大科学装置,代表着各种大型复杂科学的研究系统,为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及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础设施。它们推动了我国粒子物理、核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科研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通过发挥大科学装置的最大能量,让我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更具话语权,更好地参与国际前沿科技的竞争。/pp  如何帮助人们远离越来越频繁发生的灾难?在煤炭、石油等资源枯竭后,人类将依靠什么能源继续生存下去?怎样保持这颗美丽星球的生物多样性?这一系列未知的难题,大科学装置正在一一破解。/pp  EAST,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被誉为“人造太阳”。据中科院合肥分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鄢容介绍,依靠环形磁场作为“容器”,聚变原料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反应,获得大量能量,进而得到清洁能源。“核聚变的原料从海水中提取,非常安全,一升海水可以提取33克原料,相当于300升石油释放的能量。海水里的核聚变原料非常丰富,可以供人类使用上亿年。”鄢容说。/pp  不仅未来可期,当前人类已经在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中受益。如今,一种新的治疗癌症的方法诞生,它利用高速的重离子束对病变组织进行治疗。重离子治疗癌症是当代世界上公认的先进有效的放疗方法,与传统的放射治疗相比,重离子束对健康组织辐射损伤轻、疗程短、治愈率高。而重离子治疗技术的开展,正是依托于一个属于“大科学装置”的机器——重离子加速器。/pp  这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光是高高在上的科研利器,它还解决了一批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在载人航天、资源勘探、防灾减灾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大科学装置正在加速改变我们的现在和未来。/ppbr//p
  • 苏州医工所“全脑在体单神经元解析成像实验装置” 重大科研设施预研筹建项目正式立项
    近日,江苏省科技厅发布《2022年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创新能力建设计划)暨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创新能力建设项目)拟支持项目》公示。苏州医工所牵头组织的“全脑在体单神经元解析成像实验装置” 是苏州大市唯一获批立项的重大科研设施预研筹建项目。“全脑在体单神经元解析成像实验装置”定位于面向脑与认知科学的重大需求,建成世界首个具备三维曲面动物全脑皮层单神经元解析能力的在体实时成像装置,开展哺乳动物全脑皮层单神经元活动图谱的实验研究。本装置的顺利实施,将开拓“皮层功能组学”新领域,打造世界重要的脑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助力我国脑科学研究进入世界领先水平,推动人工智能理论方法的发展,同时提升我国高端光学装备自主研制能力。重大科研设施预研筹建,是以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战略部署,聚焦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等,以培育创建国家重大科技(科教)基础设施,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集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预研建设重大创新基础设施(平台),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全脑在体单神经元解析成像实验装置”获准启动之后,将攻克系列关键技术和核心器件。前期,将重点开展“全脑皮层单神经元在体成像系统”的建设任务。后期,将以此为基础,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等多方面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将此装置建成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的国家重大科技(科教)基础装置,服务于在体脑科学前沿和基础研究。
  • 仪器企业如何参与大科学装置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被称为“大科学装置”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的利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科学装置建设,将其视为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平、促进相关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支撑。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目前已布局建设57个,根据“十四五”规划,拟新建20个左右。仪器企业如何参与大科学装置建设?之所以被称为“大科学装置”,是因为它规模大,不仅涉及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大,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而且需要用到大量的高端科学仪器及系统。例如,北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总投资47.6亿元,占地面积976亩,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需要仪器设备5万台/套。大科学装置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改造升级过程,其实是对高端科学仪器不断需要的过程。因此,大科学装置的顺利运转离不开众多仪器企业的“保驾护航”。作为大科学装置背后的企业,创谱仪器先后参与了合肥先进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等国家重大工程中若干高端专用仪器的设计、开发工作,实现了光谱领域的多项第一;沈阳科仪参与了北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同步辐射装置、大连相干光源等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国内大科学装置真空技术及真空科研仪器设备领域领先的产品与服务提供商;纳克微束作为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高通量电子显微断层成像系统项目UT3D的唯一提供商,为成像设施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既是科学创新的源头,也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在建设与运行过程中,会催化衍生出大量的科技成果。如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建设内容包括多模态医学成像装置、多模态活体细胞成像装置、多模态高分辨分子成像装置、全尺度图像数据整合系统及模式动物中心与样品制备中心等相关辅助平台,在正电子发射、磁共振、超声、光学、X射线、电镜等方面研制出一系列技术和相关设备,这些高端成果的转化也需要仪器企业的积极参与。ACCSI2023大型科学仪器装置发展论坛邀您参加!作为国家批复的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怀柔科学城正成为北京地区大科学装置最为密集的区域,截止目前,已围绕物质、空间、生命、地球系统和信息与智能五大科学方向,布局了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等40余个大科学装置、科教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2023年5月19日下午,借助2023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23)契机,在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北京怀柔科学城管委会的指导下,仪器信息网携手北京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组织大型科学仪器装置发展论坛,将着重研讨以下内容:——科学设施平台的模块化服务能力、对产业的支撑能力,以及平台服务能力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响应关系;——科学设施建设、升级过程中科学仪器的需求、技术瓶颈的攻关以及关键设备的研制;——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以及高价值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与保护;——科学设施平台的开放共享、交流合作以及创新生态环境的营造。欢迎仪器企业、创新主体、科技服务机构以及科研院所等人员莅临,论坛现场报名大科学装置参观学习活动,近距离感受“国之重器”的魅力。一、时间地点2023年5月19日(星期五)13:30-17:00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 大宴会厅B二、组织机构指导单位: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北京怀柔科学城管委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instrument.com.cn)承办单位:北京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三、会议日程(以会议召开当天为准)大型科学仪器装置发展论坛13:30-13:40 (一)领导致辞丁明达 北京怀柔科学城党工委委员,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怀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兼)13:40-14:00 (二)推介解读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学设施平台建设进展及开放运行机制探索——杨昊天 北京怀柔区政协副主席,怀柔科学城管委会设施平台处处长14:00-16:00 (三)主旨演讲14:00-14:301.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建设与科研仪器研制进展——程金光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4:30-15:002.公里级大气环境预报溯源系统及碳反演应用——王自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区域高精度环境模拟系统组负责人15:00-15:303.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的应用和发展——董宇辉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常务副总指挥15:30-16:004.空天极限力学大型科研设施发展与需求——黄河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6:00-17:00(四)自由交流四、联系方式联系人:高老师手机:15574817041邮箱:gaolj@instrument.com.cn 关于ACCSI 2023为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搭建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有效交流平台,助推北京市“两区”建设,服务首都科技创新,“2023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将于2023年5月17-19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召开。ACCSI2023以“创新发展 产业互联”为主题,由仪器信息网(instrument.com.cn)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我要测网(woyaoce.cn)、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等单位支持。官网链接:https://accsi.instrument.com.cn联系方式:报告及参会报名:010-51654077-8229 13671073756 杜女士赞助及媒体合作:010-51654077-8015 13552834693魏先生微信添加accsi1或发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 (注明单位、姓名、手机)咨询报名。
  • 强流加速器中子源及中子成像装置研制
    table border="1"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tbodytrtd width="78"p style="line-height: 1.75em "成果名称/p/tdtd width="543" colspan="3"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p style="line-height: 1.75em "strong强流加速器中子源及中子成像装置/strong/p/td/trtrtd width="85"p style="line-height: 1.75em "单位名称/p/tdtd width="543" colspan="3"p style="line-height: 1.75em "北京大学/p/td/trtrtd width="85"p style="line-height: 1.75em "联系人/p/tdtd width="175"p style="line-height: 1.75em "陆元荣/p/tdtd width="161"p style="line-height: 1.75em "联系邮箱/p/tdtd width="187"p style="line-height: 1.75em "yrlu@pku.edu.cn/p/td/trtrtd width="85"p style="line-height: 1.75em "成果成熟度/p/tdtd width="541" colspan="3"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p style="line-height: 1.75em "□正在研发 √ 已有样机 □通过小试 □通过中试 □可以量产/p/td/trtrtd width="85"p style="line-height: 1.75em "合作方式/p/tdtd width="541" colspan="3"p style="line-height: 1.75em "□技术转让 √技术入股 □合作开发 □其他/p/td/trtrtd width="648" colspan="4"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p style="line-height: 1.75em "strong成果简介:/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a8dfeb59-a7d2-459d-8957-49f9209e48e3.jpg" title="1.jpg" width="400" height="263"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style="width: 400px height: 263px "/span style="line-height: 1.75em " /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该项目采用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提供待加速的离子束流,利用国际先进的射频四极场加速器将带点离子加速到每核子1MeV的动能,用其轰击铍靶,产生10^12的中子束流,经过慢化后对被测物体进行探测研究。该中子成像装置可用于航空航天火工品检测,航空发动机叶片检测,复合材料无损检测等,成像物体尺寸约200*200平方毫米,成像分辨率达几个微米。/p/td/trtrtd width="648" colspan="4"p style="line-height: 1.75em "strong应用前景: /strongbr/ 该中子成像装置可用于航空航天火工品检测,航空发动机叶片检测,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核反应堆用核燃料棒的检测。 br/ 该设备应用广泛,系列升级产品可用于硼中子俘获治癌、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塑性炸药检测以及毒品检测等,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p/td/trtrtd width="648" colspan="4"p style="line-height: 1.75em "strong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strongbr/ 多项加速器及其相关技术已经申请专利,具有核心技术产权。/p/td/tr/tbody/tablepbr//p
  • 国之重器!怀柔科学城首个大科学装置进入科研阶段
    div class="article-content"pspan class="bjh-p"作为肩负原始创新重任的“国之重器”,布局在怀柔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建设一直备受关注。近期,随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怀柔园区投用,园区内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也成为了怀柔科学城首个进入科研阶段的大科学装置。这一装置目前的最新进展如何?未来将具备哪些实验条件?记者走进中科院物理所怀柔园区一探究竟。/span/pdiv class="img-contain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5af7127e-d740-4e05-b8aa-35fa846862b4.jpg" title="b151f8198618367ab033d49c5e391ed3b21ce58f.png" alt="b151f8198618367ab033d49c5e391ed3b21ce58f.png"//divpspan class="bjh-p"俯瞰中科院物理所怀柔园区。怀柔科学城供图/span/ppspan class="bjh-p"朝霞掩映下,中科院物理所怀柔研究部主任吕力踏入了刚启用不久的物理所怀柔园区。“现在已经把超过一半的工作重心转移到这里,开始在中关村和怀柔两头跑。最近,我们正打算搭建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几处园区更好联动。”吕力说。/span/ppspan class="bjh-p"记者看到,相比此前竣工验收时的清冷,如今园区内已热闹起来,来自物理所的研究人员,以及多家高校的学生走入崭新的实验楼宇内,开始各自的研究工作。“目前,园区已有150余人入驻办公,年底会达到200人。”吕力说。/span/ppspan class="bjh-p"按照规划,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将于2022年6月全面建成。为何如今提早进入了科研阶段?吕力解释:“在怀柔园区进行土建施工的同时,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所需的内部仪器设备已经在物理所中关村园区同步搭建和调试,例如营造极低温、超高压等实验环境的设备已经先期在中关村园区预研甚至搭建完成。一部分设备等到怀柔园区土建竣工后,可以直接搬移至园区。”由此,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目前已经具备了部分的实验功能。/span/ppspan class="bjh-p"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具体将营造哪些极端条件?聚焦哪些科研领域?吕力介绍,所谓极端条件,指的是在实验室中人为创造出来特别低的温度、特别强的磁场、特别高的压力等,用超快的“高速摄影机”来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创造极端条件,可以发现和揭示许多在通常条件下观察不到的奇异物质特性,探索新的规律,开辟新的应用。”/span/ppspan class="bjh-p"吕力进一步举例:“例如超导体,此前这种现象是在非常低的温度下才会出现,但近来发现,在超高压的条件下,也可以在接近室温的条件下出现超导体。”此外,极低温、强磁场等极端条件还可以帮助量子计算、非常规超导机理等研究取得成果。/span/ppspan class="bjh-p"值得一提的是,关键极端条件的营造主要依赖了国内研究团队的自主研发。“营造极低温、超高压等实验环境,主要依靠物理所研发团队。强磁场方面,合作单位中科院电工所王秋良团队在去年成功研制出中心磁场高达32.35特斯拉(T)的全超导磁体,打破了此前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创造的32.0特斯拉超导磁体的世界纪录。”吕力透露,目前王秋良团队仍在研发营造强磁场实验环境的“升级版”,未来会将“升级版”入驻到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中。/span/ppspan class="bjh-p"除了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随着怀柔园区启用,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平台两大研究平台也进入了科研状态。中科院物理所怀柔研究部副主任禹习谦介绍,两大平台中的电子显微镜、计算子平台等已经可以对用户开放进行实验。目前,除了物理所内部实验,已有在京高校前来进行实验。未来,两大平台还将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span/pdiv class="img-contain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bccda7fe-6841-4459-9c3e-fb9ab903fb32.jpg" title="279759ee3d6d55fb22fddf9d1968da4d20a4dd20.png" alt="279759ee3d6d55fb22fddf9d1968da4d20a4dd20.png"//divpspan class="bjh-p"中科院物理所怀柔园区全景图。怀柔科学城供图/span/ppspan class="bjh-p"此外,怀柔园区内还建起了5000平方米的科学仪器研发中心,重点解决科学仪器被国外垄断问题。“目前,我们的部分科学仪器和部件还有赖进口。近年来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和今年疫情暴发,这一问题凸显。我们希望利用物理所多年累积的自主研发优势,在超快电子显微镜、稀释制冷机等方面研发优秀的国产科学仪器。”中科院物理所怀柔研究部副主任郭建东表示。/span/p/divpbr//p
  • 大科学装置科研联合基金Ⅱ期启动 经费6000万元/年
    7月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在京签署协议,双方共同设立的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简称大装置联合基金)Ⅱ期协议正式生效,协议执行期从2012年至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沈文庆、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出席会议,并在协议书上签字。  这是双方就大装置联合基金第二次签署协议。2009年2月,双方就共同设立大装置联合基金首次签署协议,设立联合基金。首期联合基金总量为1.2亿元,中科院和基金委各出资2000万元/年,执行期至2011年。联合基金依托于中科院承建并运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及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及冷却储存环装置、上海光源装置和合肥同步辐射装置等4个大装置。  在大装置联合基金Ⅱ期,这一基金总量将增至6000万元/年。并增加稳态强磁场装置,扩大所依托的大装置范围。根据协议,联合基金将选择物质科学前沿、信息、生命科学、环境和资源等领域的科学问题以及课题研究牵引的诊断技术等一系列课题进行资助和研究。  据了解,作为我国承担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和管理的骨干力量,中科院长期以来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中科院基础局局长刘鸣华表示,大科学装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开放共享。它们的建成与高水平运行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发展的标志,也是国家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关领导指出,联合基金的设立旨在以基金项目的形式,引导全国科研人员将自己的研究工作与我国大科学装置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支撑科研能力。这一方面是为了提升科学家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批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工作的研究队伍 另一方面不断更新和补充大科学装置实验终端的实验能力,持续增强其多学科研究支撑能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在签字仪式上介绍了大装置联合基金I期的执行情况与科研成果。他透露,在I期,联合基金面向全国受理项目申请。在2009年至2010年两年中,联合基金共资助重点项目15项,面上项目116项。  从资助情况来看,两年中,所依托大科学装置运行单位内的科研团队在重点、面上项目上的项目数和经费数所占的比重仅略高于1/4。这一结果说明:大科学装置运行单位之外的用户是科研主体。  据介绍,大装置联合基金这一新模式激发了研究新思路,促进了不同学科科研人员的思想碰撞,产生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据了解,中国科大、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山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在项目的资助下,均取得了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 高端质谱装置研发重点专项近日正式启动
    近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前沿生物技术”重点专项——“高精度、高通量生物分子解析关键技术和串联质谱装置研发”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牵头承担,品生医疗与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共同参与,8家单位联合攻关。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围绕科技制高点竞争激烈,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迫在眉睫。随着扶持国产设备等政策的推动,我国高端医疗装备加速崛起,带动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技术普惠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要求。质谱技术凭借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多指标检测等优势,成为了精准医疗的新方向。然而,囿于高筑的技术壁垒,高端质谱设备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卡脖子”难题,国产替代率相对较低,昂贵的成本限制了临床质谱技术的广泛普及。据介绍,本次重点专项将围绕高端质谱仪的临床需求,提供从质谱设备到配套方案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完整解决方案。该专项将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分辨、高通量串联质谱装置及配套方法,为生物分子快速定性和精准定量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提升我国高性能生物质谱仪器自主研发能力。项目将充分发挥各单位在硬件研发、临床应用、前沿组学研究等多方面优势,打造完全国产化的高端临床质谱设备,填补该领域的技术空白,为我国临床质谱及多组学精准诊疗发展提供原创技术支撑。
  • 浙江领跑化工装置设备更新!四部门联合部署发起《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
    受限于20世纪化工装置的设计建设标准和设备制造水平,一些装置设备长期运行后腐蚀老化,安全保障能力下降,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印发了《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并部署开展相关工作。正文如下:联合部署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扎实推进化工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进一步提升化工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印发了《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并部署开展相关工作。当前,我国部分上世纪建设的化工装置设备已运行较长年限,受限于当时设计建设标准和设备制造水平,一些装置设备长期运行后腐蚀老化,安全保障能力下降,加之监测监控设施不完善、安全间距不足等问题,安全风险隐患叠加并进入集中暴露期。《工作方案》以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安全使用许可的企业为范围,对以上企业中近年来排查确定的老旧装置、压力式液化烃球罐和部分常压可燃、剧毒液体储罐,根据产业政策、安全标准、安全风险等情况明确分类治理要求,实现依法淘汰一批、有序退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区、各有关中央企业总部精心组织,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优化政策供给,加强技术支撑和资金保障。相关部门将加大支持力度,强化督导检查,加强政策宣传,及时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此前5月31日,浙江省台州市也发布了《浙江省石化化工装置设备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具体方案如下:浙江省石化化工装置设备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浙江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举措》,推动石化化工产业装置设备升级,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依法依规,统筹安全、排放和能耗标准,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按强制类和鼓励类两个类别,实施依法淘汰一批不符合产业准入和安全、能耗达不到标准要求的装置设备;有序退出一批安全风险高的老旧装置设备;改造提升一批安全风险较高、能效介于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之间、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装置设备等“三个一批”措施,提升石化化工产业安全、环保和能效水平,有效推动石化化工产业升级。(二)主要目标。2024年,淘汰9套化工装置,退出6套老旧化工装置,淘汰和改造提升517台设备。到2027年,通过标准引领,分类施策,滚动推进装置设备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完成强制类装置设备淘汰任务,推动鼓励类装置设备应改尽改。二、工作任务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使用、经营许可的企业和非许可化工、医药企业对照以下要求,落实淘汰、有序退出和改造提升任务。(一)依法淘汰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标准的装置设备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按要求完成淘汰:1.装置的工艺路线或主体设备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7号)淘汰类的。2.装置的工艺路线或主体设备列入《淘汰落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目录(第一批)》(应急厅〔2020〕38号)、《淘汰落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目录(第二批)》(应急厅〔2024〕86号)的。3.未经过正规设计,且未开展安全设计诊断的[未经正规设计是指:装置未经法定资质设计单位设计,企业自行设计安装使用;或设计单位不具备相应资质、超资质级别或超业务范围开展项目设计;或以安全设施设计专篇代替初步(或基础)设计、以初步(或基础)设计代替施工图(或详细)设计等]。4.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满足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风险基准》(GB 36894)规定的风险基准要求,且无法整改的。5.连续停运5年以上,存在重大隐患且无法整改的。6.装置核心反应器或主要压力容器安全状况等级为4级,累计监控使用时间超过3年且无法对缺陷进行处理的。7.对产品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设备和工序,推动企业制定年度改造和淘汰计划,将能效改造提升到基准水平以上,不能按期改造的予以淘汰。(二)有序退出一批安全风险高的装置设备截至2023年底,对于符合下列情况的,各设区市应急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辖区内企业(非中央企业)、有关中央企业按照总部要求,按照“一装置一策”“一设备一策”,明确退出路径、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完成时间等,于2029年底前有序退出:1.2022—2023年,根据《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老旧装置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确定的老旧生产装置,且投产运行30年(含)以上的。2.投产运行25年(含)以上且未规定设计使用年限的压力式液化烃球罐。3.投产运行30年(含)以上的容积3000立方米以上的常压可燃、剧毒液体储罐。属于产业链供应安全保障、社会民生保障需求、国家战略规划要求、“卡脖子”技术等情况,不能按时退出的装置和储罐,应详细说明现状和原因,由企业聘请具有工程设计综合或化工石化医药行业甲级资质的设计单位等第三方机构,开展全面深入的评估,安全风险受控的,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落实,并应持续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加大资金投入,优化监测监控手段,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管控水平,确保安全运行。(三)改造提升一批在役装置设备1.2022—2023年,根据《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老旧装置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确定的老旧生产装置中投产运行20年(含)至30年(不含)的,各设区市应急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辖区内企业(非中央企业)、有关中央企业按照总部要求,逐一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复核,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实施分类安全改造。2.对于已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未规定设计使用年限但使用超过20年的压力式液化烃球罐,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中关于年度检查、定期检验和安全评估(合于使用评价)的有关规定。罐区的安全管理应严格执行《化工企业液化烃储罐区安全管理规范》(AQ 3059-2023)。3.对于投用运行不足30年(不含)的容积3000立方米以上的常压可燃、剧毒液体储罐,企业应加强年度检查和定期检验,根据检查检验结果进行隐患治理和改造提升。4.按照《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发改产业〔2023〕723号)要求,对产品能效介于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之间的设备和工序,依据《炼油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0251)、《乙烯装置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0250)、《甲醇、乙二醇和二甲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9436)、《烧碱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257)、《纯碱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9140)等标准,引导企业应改尽改、应提尽提,鼓励更新改造后达到能效标杆水平。5.依据排放标准,实施生产设施、污染治理设施改造提升。对不能达到《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0)、《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2)、《无机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3)、《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涂料、油墨及胶粘剂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7824)、《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 37822)、《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7823)、《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3/310005)等排放标准的,推动企业实施改造提升,将排放稳定达到标准。其他装置设备由企业根据评估情况,参照本方案实施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三、时间安排(一)动员部署(2024年6月)。省级层面完成工作部署,各地、各有关中央企业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细化措施,进一步明晰目标任务,进行广泛宣传,部署启动相关工作;根据本方案确定的对象范围,进一步摸清底数,分类建立健全淘汰、退出、改造提升的装置、设备台账,确保底数清、情况明。(二)滚动推进(2024年7月至2027年9月)。各地、各有关中央企业组织针对每套装置、设备,制定淘汰、退出、改造提升的具体措施,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加快推进实施。(三)总结巩固(2027年10月至11月)。各地、各有关中央企业总结经验成果,形成总结报告。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省级层面成立工作组,负责统筹推进石化化工装置设备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以石化化工装置设备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为契机,有效推动产业升级;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加快制定实施方案,认真落实本方案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二)加大支持力度。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国资委、省能源局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相关项目审批流程、进入化工园区和有关企业考核政策,激励引导石化化工企业主动实施装置设备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各地区要融合产业升级、安全环保、技术改造等多方面政策,优化政策供给,多渠道筹集资金。有关中央企业要积极履行央企责任,加强技术支撑和资金保障,支持做好装置设备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三)强化督导检查。省级层面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加强实地督促。各地跟踪督促辖区所有相关企业认真制定实施计划,加强对监控运行装置和设备的检查,强化情况通报,及时宣传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企业,加强跟踪指导服务,并按季度将工作情况报省应急管理厅。本方案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执行过程中若遇国家政策调整,按照新规定执行。
  • 共享大科学装置 共建重点实验室 共育新质生产力 长三角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正提速
    “从我杭州的实验室到上海张江,开车只要2小时,遇到需要好多天才能完成的实验时,还可住在专供用户的招待所,非常方便。”浙江大学药学院张海涛研究员几乎每两个月就要来一次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做实验。从他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读博到在浙江大学建立独立课题组,一直依托上海的大科学装置开展研究。  “从常州开车到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也就2个半小时,不是什么问题。”江苏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殷丽告诉记者,他们正与复旦大学共建这一重组的实验室。  不到4%国土面积的长三角,不算“大”。在科技创新一体化的新语境下,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更觉其“小”。这样的“工作半径”成为常态,折射出长三角战略科技力量协同的内在吸引力,正日益强劲。  大科学装置的长三角用户  人的组胺受体H3R是治疗睡眠性疾病、阿尔兹海默症、精神分裂症以及肥胖的重要药物靶标,但人们一直不清楚它的蛋白结构长什么样,导致相关药物研究非常困难。2022年10月,张海涛团队应用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首次解析了H3R与拮抗剂复合物的晶体三维结构,为药物设计提供了结构基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这可能是第一个应用国内大科学装置解析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结构,以往大家都习惯把实验样品寄到美国、日本去收集实验数据。”张海涛告诉记者,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在软硬件上向国外先进的大科学装置对标看齐,比如高通量自动化上样机器人、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数据处理软件等。不仅如此,这里还提供国外不具备的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优化同步辐射X射线的相关参数。借助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高效率、自动化的设备,最快只需2分30秒就可以看清一个蛋白质结构,且接近原子分辨率,相当于看清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几十万分之一。作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首个综合性大科学装置,该设施已为近450家科研单位和企业的1985个课题组提供服务,其中长三角用户占比64.2%,不仅为长三角地区的科研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高效服务,而且为我国蛋白质科学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样在张江的上海光源,是我国目前用户数量和成果产出最多的大科学装置,推动了我国结构生物学跨越式发展,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手段。截至2023年11月底,其为近700家科研单位和企业的3748个研究组提供服务,平均每年约4500人次,与欧美同类光源相当。其中,长三角用户占比44%。  大科学装置有着难以量化的“溢出”效应。上海聚焦和服务国家战略,围绕光子、生命、能源、海洋、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设施多达20个,为中国的原始创新提供“国之利器”。  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长三角力量  “和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合作带来很多视野开阔的奇思妙想,我们彼此交流碰撞、优势互补。”殷丽说。  作为光伏行业龙头企业,天合光能在2013年就是全国最早一批承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企业之一。2023年3月,实验室融入高校力量进行重组,从聚焦产业化技术研究,转为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同时探索基础研究,不仅瞄准行业共性技术难题,也为攻克“卡脖子”问题积蓄力量。  据悉,天合光能与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正在商讨联合培养机制,旨在一方面为企业定向培养优秀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为复旦在培研究生提供实习场地。  “我们希望借由全国重点实验室这一平台吸引更多人才,相信接下来的合作将启动‘加速度’。”殷丽话里透着期待。  为加快探索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今年3月,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2024年工作现场会上,另有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单位签约。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及浙江新创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将共建集成电路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浙江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与南京大学将共建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安徽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将共建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  新质生产力的长三角期待  “东边日出西边雨”,从中国古诗的生动描述中亦可看出天气的复杂多变。长期以来,传统预报方式难以做到高分辨率预测。3月1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发布全球高分辨率气象预报大模型“风乌GHR”,首次借助人工智能实现对中期天气进行10公里级的建模与预报,相比第一代“风乌”等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的预报分辨率提升超7倍,洞悉“十里不同天”不再是难事。  这是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战略科技力量协同的又一经典案例。不断深化的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格局的重要内涵和关键路径。  今年1月,《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发布,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以来,指数年均增速高达11%,三省一市科技创新一体化建设成效初显。  从5项一级指标变化情况来看,“成果共用”增幅最大,从2018年到2022年的年均增速达29%;其次是“资源共享”和“创新合作”,相对而言,“产业联动”和“环境支撑”两个指标发展增速稍显缓慢。上海持续发挥龙头引领地位,带动长三角地区科技合作和创新一体化,杭州、南京、苏州、合肥紧随其后,成为长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枢纽。  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之一,未来可以在哪些重点领域加大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上海市科学学所统计评价研究室主任张宓之建议,首先,战略科技力量要发挥战略使命的功能导向,瞄准产业的共性技术突破,在事关科技、产业和供应链安全的主要领域——尤其是集成电路、生物科技等领域加强合作。在这方面,上海、江苏的基础力量和科研优势更明显,安徽、浙江在应用开发和国产化替代方面可优先试点。其次,战略科技力量要作为世界科技前沿技术的突破口,重点把张江、合肥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利用好,更好地服务产业端的技术创新研究,力争加速在光子芯片和器件、生物医药、纳米材料、量子科技、核能科技等前沿技术领域产业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 强流D+ RFQ加速器中子成像装置的性能改进研究
    成果名称强流D+ RFQ加速器中子成像装置的性能改进研究单位名称北京大学联系人马靖联系邮箱mj@labpku.com成果成熟度□研发阶段 &radic 原理样机 □通过小试 □通过中试 □可以量产成果简介:中子成像(Neutron Imaging)与X射线成像类似,是一种射线无损检测技术。中子成像技术包括中子源技术、中子输运技术、中子探测技术、成像与图像处理技术等。中子成像技术在航天航空、国防建设、国家安全、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标准的无损检测手段。其中,热中子与氢、硼等轻元素,以及和钆等特定元素的反应截面很大,故热中子成像特别适合于金属包裹的轻物质或特定元素标记工件的无损检测,热中子成像已经成为航天火工品无可替代的无损检测手段。2012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陆元荣教授申请的&ldquo 强流D+ RFQ加速器中子成像装置的性能改进研究&rdquo 项目获得第四期&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rdquo 基金的支持。该项目旨在课题组已有的RFQ中子成像装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北京大学RFQ中子成像装置的性能指标。在项目资金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购置并加工了重要配件,并对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攻关,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主要工作包括:(1)改善RFQ的注入束流品质与流强;(2)解决离子源及其低能输运线部分电源的故障率较高的问题;(3)针对中子实验大厅地基塌陷的问题,重新调整RFQ中子成像装置的束线的机械准直;(4)进一步改善调谐板与RFQ电极支撑板的高频接触性能, 减少高频损耗。通过以上工作,仪器的改进工作顺利完成,其中RFQ加速器的运行占空比从目前的4% 提高到10%,成果成功通过项目验收。仪器的改进工作顺利完成,其中RFQ加速器的运行占空比从目前的4% 提高到10%。应用前景:此项研究已有多项专利和论证发表,其成果正在军口应用(航空航天关键部件检测,先进武器关键部件中子成像)和先进材料无损检测领域进行推广,应用前景良好。
  •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探索科学宝藏的“国之重器
    p  2008年5月,由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强磁场科学中心承担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项目启动 2011年7月,试验磁体通电测试成功 2016年11月,混合磁体大口径外超导磁体研制成功 2017年2月,专家组对混合磁体工艺测试完成验收 2017年9月27日,“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验收专家组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项目全面完成了建设目标,各项关键参数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技术和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pp  九年时间里,强磁场的科研人员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跨越,使我国成为国际五大稳态强磁场研究机构之一,中国的强磁场科学技术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869ce1bd-adaa-4e62-b5da-a9ff1c35ab0b.jpg" title="1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①2016年底混合磁体首次调试成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c43cc087-9520-4092-b997-350c4e51976e.jpg" title="2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②安装在水冷磁体上的扫描隧道显微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db639ee9-02c5-409b-8e70-117373bf43d4.jpg" title="3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③混合磁体。/pp  strong“极端条件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strong/pp  高秉钧是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也是“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项目总工程师。他对记者说:“物质在强磁场情况下会改变它本身的电子态,从而产生新的现象。强磁场是一个极端条件,我们在设计和研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过程中,常会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甚至是无路可走。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实现超越,把不可能变成可能。”/pp  强磁场是调控物质量子态的重要参量,在发现新现象、揭示新规律、探索新材料、催生新技术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13年以来,已有多项与磁场相关成果获诺贝尔奖,因此,强磁场极端条件已成为科技界公认的探索科学宝藏的“国之重器”。我国因缺乏相应的强磁场条件,屡次错失在物质科学等诸多领域开展前沿探索的机遇。/pp  据了解,“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是一个针对多学科实验研究需要的强磁场极端实验条件设施,包括十台强磁场磁体装置和六大类实验测量系统。/pp  混合磁体由内部水冷磁体和外部超导磁体组合而成,是追求更高稳态极端场强的首选,但此前国际上已有多个失败案例,而我国在高场超导磁体技术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项目所有科研人员都面临着巨大挑战。/pp  对水冷磁体而言,必须解决材料和结构的优化选择、巨大电磁力和发热问题,与之配套的数千万瓦级的稳态直流电源系统、低温冷却系统、去离子水冷却系统等均是一个个不容置疑的难关。/pp  谨慎起见,超导磁体组决定先研制一款磁场强度低、口径小,但选材、加工工艺完全相同的试验磁体,试验磁体在2011年7月通电测试成功。混合磁体研制真正开始之后,所有科研人员都秉持着一种谨慎严肃的工作状态,为了达到验收要求而不断努力着。/pp  strong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实验系统/strong/pp  水冷磁体WM1原设计是超世界纪录的38.5T,但在磁体组装后的预测试中,科研人员却发现磁场强度比预期的要低得多,且已是板上钉钉,超纪录无望了。水冷磁体总设计高秉钧带领工作人员排查原因,最终发现绝大部分bitter片厚度不是原设计的0.27毫米,而是0.29~0.30毫米。/pp  高秉钧说:“面对几千片bitter片,我们就用天平称重量、算体积,来实测每片的实际厚度。将实测厚度的bitter片优化配置,重新组合,使组装的磁体达到原设计的目标。”这样,WM1最终实现了38.5T的磁场强度,打破水冷磁体场强世界纪录。/pp  2016年底混合磁体首次调试,磁场强度达到40特斯拉,符合工程验收指标。就在科研人员欢欣鼓舞之时,磁体系统却发生了故障。春节将至,项目组的人却集中在场地,不断调试设备排除故障。/pp  大年三十上午八点,装置准时通电测试,所有人在文化走廊吃了一顿简单而又难忘的“年夜饭”。但是那天因为降温没到位,再一次失败了。项目组的科研人员在春节假期继续加班,大年初四,混合磁体终于通电励磁,再次成功。/pp  经过多年自主创新,强磁场研制团队打破国际技术壁垒,成功克服关键材料国际限制、关键技术国内空白等重大难题,建成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台40T级混合磁体,建立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实验系统,实现了我国稳态强磁场极端条件的重大突破。/pp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国家验收意见中写道:“项目提出了一种水冷磁体设计创新方案,发展了一套全程可量化检测的高精度装配工艺。建成的水冷磁体中有三台磁体的性能指标创世界纪录,其中两台保持至今 突破了800毫米室温孔径、磁场强度达10特斯拉的铌三锡超导磁体研制的技术难关,建成了40特斯拉稳态混合磁体装置,磁场强度世界第二 建成了国际首创水冷磁体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扫描隧道—磁力—原子力组合显微镜系统,以及强磁场下低温、超高压实验系统,使得我国稳态强磁场相关实验条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pp  strong“边建设边开放”的管理新模式/strong/pp  强磁场下的应用研究对于高技术产业具有很强的催生和带动作用,“强磁场效应”其实就在我们身边。/pp  高秉钧介绍道:“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医院的核磁共振成像、磁悬浮列车等就运用了强磁场技术。此外,强磁场在化学合成、特殊材料、生物技术、医药健康等多种新技术研发方面都有可能发挥关键作用,孕育新的发明。”/pp  据了解,强磁场有助于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尤其是生命科学、物理学、材料与化学、新技术之间的交叉研究。2014年,合肥物质院技术生物所吴跃进研究组和强磁场科学中心钟凯研究组合作,研究了造影剂对水稻生长的潜在影响,并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得了造影剂在根系中的动态信息。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利用造影剂研究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水稻根系无损检测中的应用,为植物根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pp  在中科院“十二五”验收中,“强磁场科学与技术”重大突破入选院“双百”优秀。2017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视察装置,对团队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pp  同时,项目提出并实践了国家大科学装置“边建设边开放”管理新模式。从2010年试运行以来装置已经为包括北大、复旦、中科大、浙大、南大、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固体物理所、上海生科院、福建物构所等在内的百余家用户单位提供了实验条件,有力支撑了强磁场下前沿研究,产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pp  随着稳态强磁场装置工程建设的推进,一支能打硬仗的强磁场技术攻关队伍在锻炼中成长。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将成为科学研究、科技发展的创新源头,将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贡献更多的科技力量。/p
  • 8700万 吉大“新一代大型超高压产生装置”专项启动
    3月11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新一代大型超高压产生装置”项目启动会在吉林大学举行。项目管理工作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研究员及专家组成员数学物理科学部主任解思深院士、副主任董国轩、物理一处处长张守著、倪培根研究员、计划局项目处处长谢焕瑛、北京物理所靳常青研究员、四川大学贺端威教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张传飞研究员一行9人,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赵继,项目负责人、中科院院士邹广田,科学技术处、资产管理与后勤处、基建处、财务处等校内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设计施工单位相关人员参加了启动会。会议由张守著研究员主持。  赵继代表吉林大学对基金委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这一项目对吉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将在各个方面提供大力支持和保障,在制度和措施等层面把责任落实好,同时整合有效资源,通过多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争取向基金委交一份满意答卷。  邹广田院士就“新一代大型超高压产生装置”项目内容和项目管理进行了介绍 设计施工单位颜永年教授作了题为“‘高压物理6万吨超高压液压机’设计方案可行性”的报告。  项目管理工作组专家对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科学和工程问题进行了积极讨论,并表达了对吉林大学完成项目任务的信心。  “新一代大型超高压产生装置”项目是目前吉林大学获得的第一个近九千万元(8700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同时也是学校最具影响力的超大项目之一。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对我国物理、化学、材料、地学等基础科学的研究具有重大促进作用,还将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重要作用。
  • 吉林大学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新一代大型超高压产生装置”通过验收
    4月28至29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新一代大型超高压产生装置”验收会在吉林大学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谢心澄、浙江大学张泽、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毛河光、燕山大学田永君、复旦大学龚新高、北京理工大学方岱宁等有关领导和相关领域专家,吉林大学校长张希,邹广田等参加了项目验收会和现场考察。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国轩主持。  在评审验收工作中,专家组一致认为,“新一代大型超高压产生装置”项目取得了大直径液压系统长行程自找平技术、分瓣式高压腔体与预应力钢带缠绕技术、压力梯度材料设计与三级密封组装技术三项创新性技术突破,为推动我国高压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提供了大吨位单轴加载试验平台,总体完成了计划设计指标,正式通过国家项目验收。  会上,张希代表吉林大学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领导和专家们的指导表示感谢,向邹广田院士及项目组八年多的辛苦付出表示敬意。他表示,高压物理、高压化学和高压材料研究是吉林大学的优势学科方向,“新一代大型超高压产生装置”的建成,是开始的结束,而不是结束的开始。他希望相关科研团队和师生充分发挥装置效用,不断产生重要的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希望国家基金委对项目接续支持,使装置得到充分利用,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作出贡献。  谢心澄在讲话中向邹广田带领的科研团队自装置项目立项以来,积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开展科研攻关表示感谢,同时,向吉林大学对装置研发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希望吉林大学将该装置广泛应用于国家相关领域建设和转化应用,不断产生新的重要成果。  验收会上,项目组技术负责人作项目工作情况报告。与会专家组分别听取了监理组、技术测试、技术档案和财务工作验收介绍,并前往大压机实验楼现场考察仪器设备有关情况。  据了解,“新一代大型超高压产生装置”是吉林大学截至目前获批经费最多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作为目前国际上最高吨位的单缸液压机,该项目成功研制的大腔体液压机将高压腔体体积的现有水平提高了2个数量级,可以开展以前所不能进行的高温高压研究工作,极大推进高压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该装置的研发不仅实现了我国大腔体超高压装置从无到有“零”的突破,而且在物理、化学、材料、地学和能源等基础学科的高压科学研究中都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在提升我国静高压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解决国家行业重大需要等方面积极贡献吉大力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来自国内20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验收专家,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郑伟涛,科研院、财务处、审计处、资产管理处、实验室管理处、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物理学院、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同志及技术人员参加了评审验收会。
  • EAST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升级进入二期
    EAST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辅助加热系统工程开工典礼,11月29日在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举行。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何鸣鸿、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合肥研究院院长王英俭等共同为工程开工剪彩。  詹文龙表示,等离子体所通过自主创新率先研制建成了世界上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是我国聚变界的里程碑。但EAST建成运行仅是它整个科学计划的第一步,作为探索核聚变能源的先进实验装置,EAST肩负重要科学目标,需要对装置进行升级改造。  而EAST辅助加热系统将极大地提高EAST装置性能,使其在发展稳态高性能等离子体物理的科学研究计划中始终处于世界前沿地位,必将提升我国聚变能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在国际上的地位。詹文龙强调,要把EAST辅助加热系统建设好,把“EAST二期”引入国际舞台,作出更多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成果和贡献。  何鸣鸿表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是国家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平台,EAST建成运行后将能够探索更多科学问题,基金委一直很重视核聚变相关的研究,希望研究所能做出更多一流工作。
  • 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启动试运行
    7月1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中心研制建设的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已于近日启动试运行。该装置达到了4秒微重力时间、10μg微重力水平、过载加速度不超过5g、实验间隔不大于10分钟的国际先进水平。与传统单程落塔、抛物线飞机等相比,装置在实验效率、实验载荷强度要求、运行成本、不同重力水平模拟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倪思洁摄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电磁技术室副研究员张永康介绍,充分有效的地面验证,是空间科学实验的前提和基础。地基研究能够大幅缩短实验周期、降低实验成本、提升空间实验成功率,是天基研究的重要补充手段。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有效解决了探空火箭、失重飞机、落塔等传统地基微重力设施存在的实验成本高、准备时间长、过载较大等缺点。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采用电磁抛射的方式在地面构建微重力实验环境,即采用电磁弹射系统将实验舱垂直加速到预定速度后释放,实验舱在上抛和下落阶段为科学载荷提供微重力环境。在实验效率方面,传统落塔平均每天仅可以做2-3次实验,抛物线飞机每次可以飞行30架次以上,但实验准备周期约2-3个月。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可以达到每天近百次实验的频率,准备时间1-2天,极大地提高了科学实验的效率。在实验载荷强度要求方面,传统落塔在降落回收阶段,试验舱和实验载荷要承受20g左右的冲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常规科学仪器的使用。在本装置中,实验舱所受的电磁驱动力是全程可控的,无论是微重力、月球重力还是火星重力模拟实验,实验舱的回收加速度都可控制在3g左右,因此常规科学仪器都可以用于实验。在运行成本方面,装置采用储能和电磁驱动技术,装置运行仅消耗电能,单次实验消耗电能仅1度左右,运行成本较低,便于开展大规模的科学实验。张永康介绍,目前正在开展微重力流体物理实验,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正在规划建设20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力争实现微重力时间20秒、载荷500公斤的国际领先指标,构建国际微/低重力实验中心,为空间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提供高效便捷的地基微/低重力研究平台,并为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相关技术验证条件。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效果图。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供图
  • 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启动试运行
    地面也可以做微重力实验了。1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由该中心研制建设的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日前启动试运行。该装置采用电磁抛射的方式在地面构建微重力实验环境,即采用电磁弹射系统将实验舱垂直加速到预定速度后释放,实验舱在上抛和下落阶段为科学载荷提供微重力环境。目前,该装置可以维持的微重力时间可达4秒、微重力达10μg(十万分之一重力加速度)、过载加速度不超过5g(5个重力加速度)、实验间隔不超10分钟。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4秒)效果图。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供图“与传统单程落塔、抛物线飞机等相比,该装置在实验效率、实验载荷力学强度要求、运行成本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副研究员张永康解释,在实验效率方面,传统落塔平均每天仅可以做2-3次实验,抛物线飞机每次可以飞行30架次以上,但实验准备周期约2-3个月,新装置每天可以开展近百次实验,准备时间1-2天,极大地提高了科学实验的效率。同时,在实验载荷强度要求方面,传统落塔在降落回收阶段,试验舱和实验载荷要承受20g(20个重力加速度)左右的冲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常规科学仪器的使用。在新装置中,实验舱所受的电磁驱动力是全程可控的,无论是微重力、月球重力还是火星重力模拟实验,实验舱的回收加速度都可控制在3g(3个重力加速度)左右,因此常规科学仪器都可以用于实验。此外,在运行成本方面,该装置采用储能和电磁驱动技术,运行仅消耗电能,单次实验消耗电能仅1度左右,运行成本较低,便于开展大规模的科学实验。充分有效的地面验证是空间科学实验的前提和基础。地基研究能够大幅缩短实验周期、降低实验成本、提升空间实验成功率,是天基研究的重要补充手段。“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有效解决了探空火箭、失重飞机、落塔等传统地基微重力设施存在的实验成本高、准备时间长、过载较大等缺点。”张永康说。据悉,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正在规划建设20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力争实现微重力时间20秒、载荷500千克的国际领先水平,构建国际微/低重力实验中心,为空间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提供高效便捷的地基微/低重力研究平台,并为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相关技术验证条件。
  • 受种子启发的飞行微装置问世-未来有望用于环境监测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一项工程学突破,包括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家在内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飞行装置,其受到风力传播的植物种子启发,未来可应用于环境监测或通信。这种飞行装置可以携带有源电子载荷,从而可在一定范围建立无电池无线设备。  植物种子有各种形状和大小,其中一些可利用风力传播,散播遗传物质扩大种群繁殖。这些种子形状可分为四类:降落伞形,如蒲公英;滑翔机形,如翅葫芦;直升机形,如梣叶槭和大叶枫;扑翼或飞旋形,如毛泡桐或臭椿。  受风力传播种子的启发,包括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约翰罗杰斯在内的科学家们,此次设计了一系列飞行器,大小从微型(小于1毫米)到大型(大于1毫米)。他们使用模拟和风洞实验,研究了改变设计参数(如飞行器直径、结构和翼型)的空气动力学影响。在直升机型和飞旋形种子中,旋转行为加强了这些装置的稳定性和飞行行为。这些设计可以集成简单电子器件,其中一例包含有一个检测空气颗粒物的电路。  研究团队表示,这类在空气中具有良好滞空性的、以风为动力的被动驱动微飞行器,可以成功地在飞行器上集成电子电路功能模块,从而实现空气污染物监测等功能。该类微飞行器在空气中还具有非常缓慢的下落速度——约0.28m/s,只有雪花平均下落速度的1/8左右,而且微飞行器的旋转下落模式为其提供了较好的飞行稳定性。除此之外,它还可以像植物种子一样广泛播撒,有望成为物联网的节点,构建具有空间深度与时间广度的低成本实时监测系统,助力未来疫情监测与病毒防控。  同时发表的新闻与观点文章中,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E法里尔赫尔博灵写道:“这些装置可以构成动态传感器网络,用于环境监测、无线通信节点,或基于互联网连接设备网络即物联网的各种技术”。赫尔博灵补充说,需要做进一步工作,以理解飞行器在风中会有怎样的行为,以及其他设计(降落伞形和滑翔机形飞行器)表现如何,但她认为目前的成果为增进飞行器能力铺平了道路。
  • 微重力大科学装置海淀竣工验收
    近日,中建二局安装公司一项被喻为航天领域“跳楼机”的高科技实验装置项目竣工验收,正式进入核心试验装置安装阶段。“跳楼机”名为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项目,坐落在海淀区中国科学院北京新技术基地内,是国家大科学装置,为亚洲首例、世界第二例工程。该装置采用一种类似于炮弹造型的直线电机驱动实验舱体,通过电机全程控制加速度过程,以“2秒弹射到40米高空再2秒回落”的方式来产生微重力和超重环境,最终实现模拟微重力、月球重力、火星重力等运动模式,为航天大规模空间科学项目提供地基短时微重力实验服务。如此神奇的装置,藏身在一座40米高、占地136平方米的“高塔”里,总用钢量不足千吨。“136平方米约等于一个三室两厅,干了十几年工程,没见过这么小的。”项目经理李长龙介绍,平地竖起一座高塔,看似容易,实际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实现微重力环境,发射装置被包裹在两层六边形钢结构中,内塔钢结构用于连接电机设备,外塔钢结构则是用来控制整体轨道装置的稳定性。与高精尖的国家大科学装置相对应的是2毫米的精度要求,施工难度集中在了钢结构安装环节。一开始,拥有丰富的钢结构项目施工经验的李长龙面对如此之“小”的项目也犯了难。“施工技术与质量标准要求极高,‘零焊接’‘全螺栓’方式,让常规施工方法和工艺难以保证。为了保证整个钢结构体系的分毫不差,所有的现场安装全部采用螺栓与法兰盘栓接形式,仅拇指粗细的高强螺栓就用了1.6万余个。”李长龙介绍,4秒落塔项目钢结构安装过程中,一千多根构件组合成的空间几何体及近千块连接板的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正对距离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2毫米相当于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为将安装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项目团队构建了4秒落塔可视化三维模型,对钢结构安装全过程模拟,实现可视化施工,避免与其他专业的冲突与碰撞,有效解决了钢结构安装精度及变形控制这一难点问题。“栓接相比焊接有可调整的空间,人工作业很难保证一次成型,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钢结构位置,才能确保万无一失。”李长龙说,考虑到安装时的紧密性,他们特别制作了0.5毫米和1毫米两种垫片,并在钢结构两端各留出2毫米的空间,确保钢结构之间能够以最小的空隙塞到一起,再用螺栓和垫片对缝隙进行填充。记者了解到,如此高精尖的装置,在安装过程中还采用了最传统的“线坠儿”技术纠偏。整个钢结构安装完成后,在顶部拉出8根0.5毫米的钢丝绳,尾部绑上铅坠,确保自上而下自然垂落,根据结构与钢丝绳的位置进行最后的修正,最终成功地把安装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内。这是继“中国天眼”之后,中建二局安装公司再次助力国家大科学装置成功实现预期目标,该项目的建设经验也将为后续国内千米落井装置的关键技术验证项目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和施工保障。下一阶段,项目团队将继续与各方密切配合,努力把4秒落塔项目打造成为“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微重力实验设施,助力国家探索浩瀚宇宙实现新突破。(记者 孙颖 通讯员 王东坡)
  • 仪器商压力山大 中学生发明了水质检测装置
    p  昨天,杭州市第三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品答辩在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举行,从省内各地市选拔出来的小科学家,带着自己的小发明在赛场上一展身手。参赛项目中,来自文澜中学的何文俊同学展示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校园饮水水质检测装置的研究和设计”项目,让专家们眼前一亮。/pp  为解决学校水温控制问题 中学生研发饮水检测装置/pp  何文俊介绍,有一年夏天很热,上完体育课后回到教室却发现饮水器里只有热水,为了解渴,同学们只能去学校小卖部买冰水喝,虽然喝完的瞬间很舒服,但没过一个小时就开始肚子疼。校医说,人在出汗时不能直接喝冰水,最好的降温方式是喝温水,但在学校却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当时就有了改变学校饮水装置系统的想法。/pp  他首先做了一个调查,对杭州某高校的6个饮水装置进行了取样检测,结果显示存在很大问题。他发现,在自来水的输送中,管道内壁溶出的金属物是其最主要的污染源,常规的消毒方法也存在问题。何文俊解释,目前的饮水设备往往是定期消毒,其实科学的方法应是按照使用频率进行消毒和更换。当然,若能自动消毒,则可以在更大程度上确保水质的安全。/pp  “我们只需对原有饮水方式的‘后端’进行研究,设计出一种水质检测装置,它可以与任何一个饮水设备进行对接,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校园饮水水质因二次污染而导致不合格、无法饮用的问题。”何文俊说,自己的发明就能达到以上效果,而且成本只需200多元。/pp  能检测水质、消毒等 已申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pp  何文俊的这个项目,设计了温度控制系统,使得出水温度适宜饮用,防止过冷过烫 还通过自主编制的软件,可以将水温或水质不稳定的“故障信息”实时无线传输到管理人员的手机,便于故障的及时处理。/pp  该项目还自主设计了紫外线消毒的出水管路,达到使用一次消毒一次,避免因管路污染造成微生物滋生 同时,利用最新的RO反渗透技术对水中的金属离子进行过滤,最大限度防止重金属对人体的伤害,保证了校园的饮水安全。/pp  何文俊的指导老师方献忠说,学校当前的饮用水装置系统,是运用两套过滤装置进行两次净化后供师生饮用的,一学期会更换一次,但还是不能做到实时监测和百分之百保障饮用水安全,何文俊的项目会彻底解决以上问题,“对于他的这项发明,我已经向校长推荐在全校使用,在项目的实用性确定下来后,将联系厂家进行新的饮水装置的安装。”/pp  据了解,这个项目已经申请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pp/p
  • “高端动力装置扭矩和速度测量仪器设备的研发与应用”项目启动
    2月28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高端动力装置扭矩和速度测量仪器设备的研发与应用”项目启动会,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召开。会议由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主持,科技部条财司副司长吴学梯、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越薇、中国计量院副院长宋淑英等领导及项目监理组、总体组、技术专家委员会、用户委员会和管理办公室等近百人参加了本次启动会。 科技部条财司副司长吴学梯在启动会上讲话  启动会上,科技部条财司副司长吴学梯介绍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设立背景和目标定位,要求“高端动力装置扭矩和速度测量仪器设备的研发与应用”项目组瞄准产品开发目标,积极推进产业化 更加关注产品的知识产权 按照项目管理办法,落实好法人负责制的各项要求 严格进行项目经费管理,并希望相关项目参与单位加强协作,潜心开发,实现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同时他对该项目利用信息化系统的创新管理方式表示肯定,并希望其能够得到进一步推广运用。  项目总体组组长、中国计量院副院长宋淑英对与会领导、专家对中国计量院科技事业发展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她指出,“高端动力装置扭矩和速度测量仪器设备的研发与应用”项目是近年来中国计量院在重大仪器方面获得的第3个国家支持项目。作为项目牵头单位,中国计量院将继续做好支持和服务工作,与各项目参与单位团结协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为我国摆脱高端测量仪器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作出应有贡献。  项目负责人、中国计量院力学与声学研究所所长张跃研究员就项目背景、总体目标、任务分解、预期成果及进度和经费安排等相关情况进行了汇报。项目办公室汇报了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各任务负责人分别汇报了任务的研究内容、考核指标、实施方案、进度及经费安排等。  与会专家在认真听取汇报的基础上,展开热烈讨论,对项目进行点评,并提出实施意见建议。  高端动力装备在装备制造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各种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核心组成部分,例如,风力发电机组、大型舰船推进系统、高速列车动力系统及转向架、航空发动机、高档数控机床等。高端动力装备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突出的作用,同时也代表了我国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  而目前,我国大量的扭矩和速度参数测量系统,包括功率、最大扭矩、最高车速、加速度等,尤其是高端测量仪器依赖进口,并无法在国内溯源,严重制约了我国自主动力扭矩和速度测量仪器的可靠计量、研发与应用,从而制约了我国高技术含量、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工业产品的自主研制和生产,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动力装置扭矩和速度测量仪器设备的研制需求迫切。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高端动力装置扭矩和速度测量仪器设备的研发与应用”项目总体目标为:开展高端动力装置机械功率关键参数扭矩和速度精密测量技术的研究,攻克扭矩标准装置中高精密空气轴承支撑部件的核心技术及双天线雷达测速收发模块的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动力装置的扭矩测量仪器(20kNm扭矩标准机)、高端动力装置速度测量仪器(双天线雷达测速仪器)和加速度计动态特性校准装置,填补国内空白,达到高端动力装置扭矩测量和速度测量的国际先进水平。  据介绍,项目研制成果将有望为我国高端动力装备扭矩与速度等功率测量建立可靠的计量溯源体系,并将在仪器开发、产业化示范、节能减排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该项目的组织实施单位为国家质检总局,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牵头,并负责其中4个任务,任务承担单位还包括清华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〇四研究所、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辽宁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湖南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苏州苏试试验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与长沙普德利生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项目起止时间为2012年10月至于2016年9月。主要包括12个任务:20kNm高准确度扭矩标准装置的研发、高准确度大质量参数测量装置的研制、高精度宽量程多普勒雷达测速技术的研究及其测量装置的研制、加速度计动态特性计量技术的研究与校准装置的建立、空气轴承支撑技术的研发、无扰动质量参数自动测量技术的研发、加速度计动态模型及参数辨识的研究、测速测距雷达测速仪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研究、空气轴承支撑技术在高准确度扭矩标准机及船舶装配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安全气囊加速度计校准装置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以及双天线雷达测速仪在高铁行业的应用研究等。
  • 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反质子加速器研究取得进展
    欧洲自由电子激光装置(EXFEL)及反质子和离子研究装置(FAIR)是德国牵头组织的两个国际合作重大科学装置,我国参与了其中部分探测器研制、低温系统研究、高性能波荡器研制、超导材料及特殊材料研究等,主要目的是跟踪国际物理学最前沿的发展趋势、开展相关关键技术研究、锻炼科研队伍、提高基础研究水平。  973计划项目“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反质子加速器重大基础研究”自立项以来,在FAIR加速器相关科学问题研究、大型实验探测器研究,EXFEL高性能超长波荡器系统物理及关键技术研究、大型恒温器关键技术研究、超导加速器用超导腔以及大晶粒高纯铌片的研制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进展。例如:在反质子加速器重大基础研究方面,完成了大型室温和超导二极磁铁样机的研制,并通过了国内外专家测试,同时完成了非烘烤超高实验真空样机研制和测试,主要性能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高性能超长波荡器系统物理及关键技术研究方面,我国研究人员参加了德国组织的波荡器系统总体设计、组织开展样机研究及磁测实验,了解并逐步掌握了高性能波荡器涉及的理论和关键技术 在大型恒温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对最关键的漏热和支撑部件进行专门研究,在液氮冷激、压力、真空、漏率等环节攻克了一系列难关,成功研制出高质量,符合和优于国际标准的EXFEL恒温器样机,样机在零下271度低温实验下,各项指标均优于设计标准,并已经被德国成功应用在其试验装置上,为今后国内各种大型恒温器的研制奠定了研究基础 在超导腔相关的研究方面,研制出了用于超导加速腔的大晶粒高纯高性能的铌片,各项性能指标均能满足要求,并已研制出低电阻玻璃和高计数率MRPC样机。在超导加速器用大晶粒高纯铌片的研制、大晶粒9-CELL超导腔的研制和物理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材料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东方钽业已列入EXFEL供应商名单 在STAR-TOF MRPC探测器的生产方面,成功研制并批量生产了MRPC探测器,产品合格率超过95%,已提供RHIC-STAR使用。此外,在加速器设计思想、新材料和特殊材料性能探索和使用方面也取得了多项成果。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姜晓明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近代物理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方钽业集团等研究单位参加。8月6-7日,项目年会在宁夏银川举行,陈佳洱、王乃彦、陈和生、张焕乔、方守贤、陈森玉、何季麟等来自国内高能物理、加速器和特殊材料研究的专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中科院基础局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 江苏计量院3项装置7套仪器列入食品安全专项
    日前,江苏省计量院三项计量标准装置获得国家质检总局2013年食品质量安全检(监)测能力提升专项批复,该院将以此为契机开展食品质量安全量值溯源研究,为食品安全把好仪器设备控制关。  据了解,列入国家质检总局2013年食品质量安全检(监)测能力提升专项的三项计量标准装置,主要包含7套仪器设备,分别是自动热释光读出仪、程序退火炉、全自动气体活塞式压力计((7~70)MPa,0.0035级、(0.1~2.5)MPa,0.005级)、汞三相点(含支架)、低温槽、氩三相点复现装置。其中,自动热释光读出仪和程序退火炉用于用于食品辐射加工的质量控制设备热释光剂量计的检定。全自动气体活塞式压力计用于食品安全领域中高压、高温灭菌检测设备的量值溯源,实现同步校准,确保量值准确。汞三相点(含支架)、低温槽、氩三相点复现装置用于低温段温度检测仪表的温度测量和量值溯源,为食品监控提供解决方案。
  • 我国首套生物安全实验室高效空气过滤器装置研制成功
    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牵头承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合格评定认可中心、天津大学等单位参与研究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污染空气排放处置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日前通过结题评估,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生物实验室高效空气过滤器装置,并有望从根本上改变此类装备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高效空气过滤技术是生物安全防护特别是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技术设备。由于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长期受制于进口依赖和限制。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办公室于2009年启动实施了“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污染空气排放处置设备的研发与应用”项目。领衔承担该课题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祁建城研究员率领课题组成员奋力攻关,先后攻克高效空气过滤器现场全效率检漏、扫描检漏、气体消毒等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制了高效空气过滤器单元、高效空气过滤器扫描检漏装置及软件、气体循环消毒装置和电动生物型密闭阀。经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高效空气过滤器单元、电动生物型密闭阀的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评估结论认为,系列高效空气过滤装备的研制成功,满足了国家重大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对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设的具体需求,有效解决了国内已建或在建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污染空气排放处置设备中的技术难题,为国家病原体检测技术平台、实验动物技术平台和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技术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技术支撑。
  • 大连化物所微型固态吸附棒萃取器和热解吸装置通过项目验收
    日前,大连化物所承担的“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微型固态吸附棒萃取器和热解吸装置”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专家组认为:该课题主要针对茶叶、烟草、乳制品、软饮料和水样等样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处理,攻关目标明确,立项合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微型固态吸附棒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吸附涂层,耐温高,使用寿命长。   大连化物所于2001年开始进行该专题攻关,从实验室原理样机开始,尝试了多种技术路线,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整套微型固态吸附棒和热解吸装置的研制与开发工作。本项目所研究的萃取棒萃取相的制作工艺及原理与其它商品化的萃取棒有着很大的区别,本项目中采用的制膜技术为溶胶凝胶法,制得的萃取相耐溶剂冲洗且在高温下不发生热解吸。微搅拌吸附棒可以实现批量生产。热解吸装置设计巧妙,体积小,容易与气相色谱仪联用,与国外同类仪器相比,本装置借助气相色谱进样口完成样品传输线加热,在分析过程中采用保留间隙技术而避免了由于使用冷阱需对样品聚焦,因此设备简化、可靠并大大降低制造成本。所制得的萃取棒耐用、成本较低,解吸器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设备适合我国的国情。   该装置可广泛应用于芳香烃、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农药、香味物质、酚类等挥发性半挥发性物质的分析,同时实现对非挥发性物质的分析检测。我国有1万多个农科所/站、卫生防疫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站,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其中的绝大多数需要对农产品和食品的农残进行分析,所以在这些领域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对提高我国农副产品的进出口监测水平有重要意义。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