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溶出深定仪

仪器信息网溶出深定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溶出深定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溶出深定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溶出深定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溶出深定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溶出深定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溶出深定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溶出深定仪相关的论坛

  • 药审中心关于溶出度的电子期刊(一)

    发布日期20040420化学药品溶出度方法研究                        唐素芳溶出度(Dissolution r ate)也称溶出速率,是指在规定的溶剂和条件下,药物从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测定固体制剂溶出度的过程称为溶出度试验(Dissolution test),它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方法。药物溶出度检查是评价制剂品质和工艺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药的晶型、粒度、处方组成、辅料品种和性质、生产工艺等的差异,也是评价制剂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和制剂均匀度 的一种有效标准,能有效区分同一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差异,因此是药品质量控制必检项目之一。   一般认为,难溶性 (一般指在水中微溶或不溶) 药物,因制剂处方与生产工艺造成临床疗效不稳定的药物以及治疗量与中毒量相接近的药物(包括易溶性药物),其口服固体制剂质量标准中必须设定溶出度检查项。另外固体制剂的处方筛选及生产工艺流程制订过程中,也需对所开发剂型的溶出度做全面考察。一个可行的溶出度试验法应是在不同时间、地点对同一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或不同的操作者之间的测定都必须达到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重现性。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必须对溶出度测定试验进行 全面充分的研究。   溶出度研究试验主要包括 以下内容:(1)溶出介质的选择,(2) 溶出介质体积的选择,(3)溶出方法(转篮法与桨法)的选择,(4)转速的选择,(5)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验证,(6) 溶出度均一性试验(批内),(7)重现性试验(批间)等。   近来在新药审评中发现,部分研究单位在进行溶出度研究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溶出度研究资料过于简单或溶出度研究内容不够全面。现予以具体分析,希望能对溶出度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1、溶出介质的选择:通常情况下,溶出介质首选水 ,其次是0.1mol/L盐酸、缓冲液(pH值3~8)、人工胃液或人工肠液;若介质中加适量有机溶剂如异丙醇、乙醇或加分散助溶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0.5%以下)等,应有文献依据,并尽量选用低浓度,必要时应做生物利用度考察。通过测定药物在不同介质中的溶出曲线(通常应测定至药物全部溶出)来选择适宜的溶出介质。在一些申报资料中,仅简单地通过比较主药在各介质中的溶解度来选择溶出介质;还有一些品种在采用加有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或采用较高pH值的缓冲液为溶出介质时,没有提供充分的试验数据,难以说明介质选择的合理性。   2、溶出介质的体积选择:溶出介质的体积需使药物符合漏槽条件,一般一个剂量单位以溶剂900ml或1000ml为最普遍,规格较小时也可使用常用体积的1/2~3/4。为了满足某些特殊制剂的要求,中国药典自1995年版起增加了小杯法(即溶出度测定法第三法),小杯法常用体积为100~250ml。一些申报资料中,部分品种特别是规格较小的品种,为满足在溶出量测定时药物浓度的需要,在测定溶出度时,将两粒或数粒片剂或胶囊投入1个溶出杯中,这种溶出度试验法是不可行的。因为此时的溶出度测定已是数粒片剂或胶囊的平均溶出度,并没有客观地反映出每粒片剂或胶囊的溶出情况。通常小剂量药物的药效或毒性一般都较高,采用以上方法是不能保证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应提请研究者加以注意。   3、转篮法与桨法的选择:一般情况下,片剂多选择桨法,转篮法多用于胶囊剂或漂浮的制剂,研 究资料应进行两种方法的对比试验,以确定最佳方法。   4、转速的选择:目前,各国药典中收载的溶出度测定方法中的转速,大部分在50~100转/分。转篮法以100转/分为主;桨法以50转/分为主。一般认为桨法50转/分相当于转篮法100转/分。转速的设置与具体品种有关,通常,药物制剂的溶出速度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大。转速过快,可能会导致对不同制剂溶出行为的区分能力差,所以不推荐选择过高转速。转速的选择应以能区分不同处方和生产工艺的产品为宜, 如确实需要选择高转速,应进行充分的验证。   5 、溶出度测定方法的验证:方法学验证内容与含量测定基本相同,应进行专属性试验(辅料、胶囊壳的干扰试验)、线性试验、回收率试验、溶液稳定性试验等。应该注意的是,在方法学验证中,试验所用的溶媒应为溶出介质,即应考查辅料、胶囊壳在溶出介质中的干扰,药物在溶出介质中的线性、回收率及稳定性等。在一些申报资料中,或者方法学验证内容不全面,或者虽进行了验证, 但所有试验不是在溶出介质中进行的,使审评人员难以判断溶出度方法的可行性。   6、 取样点和限度的确定:通过溶出度均一性试验( 考察同一批样品的溶出曲线)和重现性试验( 考察至少3批样品的溶出曲线),确定合理的 溶出度测定取样点和限度。为避免多次取样造成的误差,测定溶出曲线时取样点不宜过多,通常为5~6个点,小规格的制剂因采用100~250 ml溶出介质,所以溶出曲线一般可选3~4个时间点。限度应综合考虑溶出曲线拐点和一般性要求。   在新药审评的过程中发现,胶囊壳的干扰试验经常被申报单位忽视。在 USP26、BP2000和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公示稿)中,对空胶囊的干扰试验均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也基本一致。经试验考察,若空胶囊的干扰在2%以下时,可忽略不计;大于2%时,应对溶出度测定结果进行校正;大于25%时,则不能通过校正消除干扰, 溶出试验无效,应重新选择溶出度测定方法。   在溶出度研究资料中,另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是滤膜吸附情况的考察。在溶出度测定中,溶出液通常经过滤膜(中国药典规定滤膜孔径不大于0.8μm)滤过以得到澄清的溶液,试验所用滤膜应是惰性的,不能明显吸附溶出液中的有效成分,也不能被溶出介质溶出干扰测定的物质。因此在溶出度研究时,一定要首先考察试验所用滤膜对主成分是否有吸附,通常,吸附量在2%以下时可忽略不计; 超过2%时应考虑选用其他滤过方法或更换适宜的溶出介质。  另外在溶出度研究中还应注意溶出度试验仪的校正、溶出介质的脱气以及在操作中要严格执行SOP,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以全面正确和客观地反映药物的溶出情况。   以上是我个人对药品溶出度研究的几点认识 ,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类别:审评二部

  • 【求助】利用原子荧光仪测土样中的全砷,不同的样品质量定溶不同的体积所测定的砷的荧光值与含量相差很大?

    实验过程如下: 分别称取0.3000g和0.5000g标土(标准号为07403),加5ml HNO3+2ml HF,微波消解,赶酸至近干,之后用1:5 HNO3热熔。分别加5%硫脲+5%VC混合溶液5ml,10ml,分别定容至25ml和50ml。结果如下:砷的标准曲线:浓度为5,10,15,20,30,40,50(ug/L)对应的荧光强度值为554.61、1140.41、1653.05、2131.76、3043.81、3863.17、4654.95。 样品消解液的测定:(1)0.3000g,定溶25ml,吸取5ml并稀释2倍后,所对应荧光值为:3300左右所测定砷的浓度:4.582、4.577、4.556、4.597、4.765、4.804(mg/kg)。该数值与标准土壤的标示值基本吻合。 (2)0.5000g,定溶50ml,吸取5ml并稀释2倍后,对应荧光值:15049.05,13661.78,所测定砷的浓度:27.867, 21.989 (mg/kg);消解液稀释10倍后,所测定的荧光值为11113.10,测定砷的浓度变为200.019(mg/kg)。均远高于标准土壤的标示值 本人很疑惑,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过程,仅仅土样的质量发生了变化,为啥0.5克土样定溶50ml的消解液产生了超过标准曲线的荧光值? 有高手遇到过类似问题吗?请给予解答。

  • 药审中心关于溶出度的电子期刊(三)

    发布日期20050323关于普通口服制剂溶出度比较研究的一些建议当药品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地点和生产规模等发生变更后,最需要验证的问题就是变更前后产品质量是否保持一致。对于口服固体制剂而言,溶出度或释放度对比研究是比较变更前后产品相似性或差异程度的一个重要工具。为保证该对比研究能提供有效的信息,首先此项研究需要结合药物的生物学性质及制剂特性展开,其次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本文将针对普通口服制剂的溶出对比研究提出一些建议。一、 实验方法 为保证测定结果具有一定的统计意义,并且尽可能减少其他变量的影响,试验中需关注以下问题: (1)变更前后样品测试需采用相同的仪器,尽可能在同一天进行。 (2)一般每批样品至少采用12个剂量单位(如片剂为12片,胶囊为12粒)进行测定。除0时外,一般至少选择3个时间点进行测定,如5、15、30、45min,或采用其他适宜的时间间隔取样,直到药物溶出90%以上或达到溶出平台,计算各时间点药物溶出百分比,绘制每批样品药物溶出曲线。 (3)除0时外,第1个时间点溶出结果的变异系数不得过20%,从第2个时间点至最后1个时间点的溶出结果的变异系数应小于10%。 下面根据原料药生物学性质的不同,分类阐述: 1.原料药属于高溶解性,高渗透性的 此类药物溶出比较建议首先选择在900mL0.1N HCl中进行,可采用药典收载的转蓝法(转速100rpm),也可选择药典收载的桨法(转速50rpm)。如果15分钟内(一般认为餐后胃平均保留T50%是15-20分钟)药物溶出85%以上,则不需要再比较其他pH条件下或介质中药物溶出情况。如果15分钟内药物溶出未达到85%,则需要按下述2或3对变更前后溶出行为进行比较。 2.原料药属于高溶解性,低渗透性的 此类药物由于渗透性低而溶解性好,药物的渗透性是体内吸收的限速步骤,而主要不取决于制剂的溶出。因此, 一般不需要在不同PH条件下考察产品变更前后溶出情况。溶出比较研究可选择质量标准中规定的检查方法进行,如标准中未收载溶出度检查方法,可选择产品申请上市注册时质量研究和稳定性考察中选择的溶出度检查方法。 3.原料药属于低溶解性、高渗透性的 由于此类药物渗透性高,药物的溶出过程可能是体内吸收的限速步骤,因此,建议考察不同PH条件下变更前后产品溶出情况,可选择水、0.1N盐酸及pH 4.5-7.5缓冲液三种介质进行比较。对于胶囊或含明胶包衣的片剂,可采用含酶的人工胃液或人工肠液进行。如无特殊情况,溶出比较研究一般不使用含有机溶剂的介质(如乙醇-水体系)进行。如有充分的依据,介质中可使用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如果原料药或处方中辅料属于PH非敏感型的,溶出曲线比较可仅采用2种缓冲体系进行。 二、统计分析方法 变更前后溶出曲线比较可采用适宜的统计学方法进行。 溶出曲线比较可采用模型依赖法,即一些用于描述药物溶出曲线的数学模型,如线性模型、Weibull模型等。进行此类统计学比较,一般先根据变更前的代表性批次的溶出曲线,选择最合适的模型,建议采用不超过三个参数的模型(例如线性、二次方、对数、概率和Weibull模型),再对模型的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基于对已批准的标准批次的测试单位(例如胶囊或片)的匹配模型的参数变化设置相似区间,以测试批次和参比批次间的模型参数计算MSD,估计在两个批次间真实差别的90%可信区间,比较可信区间和相似区间的限度。如果可信区间是在相似区间的范围内,则认为测试批次与参比批次有相似的溶出曲线。 溶出曲线比较也可选择非模型依赖方法,如可通过计算相似因子f2比较变更前后溶出行为的相似性,当f2数值在50-100范围认为两条溶出曲线是相似的。 f2=50log 上述公式中n为时间点(n≥3),Rt是变更前制剂药物溶出平均百分数,Tt是变更后制剂药物溶出平均百分数。采用相似因子比较法需满足以下条件: ● 取样时间点除0时外,至少有3个 ● 每个处方样品至少采用12个剂量单位 ● 只能有一个时间点药物溶出达到85%以上 ● 从第2个时间点至最后1个时间点溶出结果的变异系数应小于10% ●保证药物溶出90%以上或达到溶出平台 如果药物在15min内溶出达到85%以上,可以认为两批产品溶出行为是相似的,不需要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分析判定。 【附注】 1 药物的水溶解性 主要反应药物在生理PH条件下的溶解性情况。研究工作一般在37±1℃条件下,pH1—7.5的水性介质中进行测定,绘制被测药物的pH—溶解度曲线。可根据药物的离子化特性选择pH测定点,例如,当药物的pka为3—5时,药物的溶解度建议在pH=pka, pH=pka+1, pH=pka-1, pH=1和pH=7.5处测定。药典收载的缓冲溶液可用于药物溶解度的研究。 药物水溶解性可根据pH1—7.5范围溶解药物单次最大给药剂量的介质的体积来决定。在pH1—7.5范围,如果单次最大给药剂量的药物可溶于不多于250 ml的介质中,则该药物认为是高溶解性的。 2 药物的渗透性 药物渗透性分类以测定药物透过人体肠壁膜量为直接依据,而药物在人体吸收程度(指药物吸收比例,而不是系统生物利用度)只是间接依据。 药物渗透性的测定可采用人体实验方法或其他能预测药物体内吸收程度的非人体实验方法。人体实验方法包括质量平衡法、绝对生物利用度法和小肠灌流法等。利用未标记稳定同位素或标记放射性同位素进行的药物药代动力学质量平衡研究可以反映药物的吸收程度,但对多数药物研究结果显示,此方法测定结果变异程度大,一般优先考虑采用其它方法。以静脉注射给药为对照,测定口服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某些情况下可以间接反映药物吸收情况,如无法证明药物在胃肠道内是否稳定的情况下,药物吸收程度达到90%以上时,该药物被认为是高渗透性的。其他能预测药物体内吸收程度的非人体实验方法也可作为判定药物渗透性的依据,如使用适宜的动物模型进行体内或在体灌肠研究,使用人或动物肠组织切样进行体外渗透性实验,体外表皮单细胞培养通透性实验。上述实验可参照相关技术指导原则进行。考虑药物在透过胃肠壁膜前可能会有部分降解,为证明药物从胃肠道消除是由于药物透过胃肠壁膜而不是发生降解,研究中需注意考察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多数情况下,一种实验方法已经可以说明药物的渗透性(如90%以上的药物可在尿中回收)。当一种方法不能确定药物的通透性时,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此外,药物的化学结构或某种理化性质(如分配系数等)也可为药物渗透性提供有用的信息。 对于前体药物,其渗透性取决于前体药物向药物转化的机制和部位。如果前药在透过肠壁膜后转化为药物,则需测定前药的渗透性;反之,如果前药在胃肠道内已就转化为药物,则应测定药物的渗透性【参考文献】1、Dissolution Testing of Immediate Release Solid Oral Dosage Forms.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CDER).

  • 顶空进样同一份溶液,随机不出峰

    最近用顶空做溶残,同一份溶液等体积放到几个瓶里扎样,总是有随机不出峰的,换了新的顶空进样针也没用,并且新针进了6针拆下来发现针前端有点弯了(之前旧针取下来发现也会变弯),还可能是顶空进样器哪有问题吗?已用直接进样方式排除[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的问题。顶空型号:hp7694

  • 【求助】氢化物侧砷不稳定的原因

    最近我们实验室在测试砷的时候出现砷不稳定的情况?请问各位遇到这种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大家帮忙看看,是不是测试方法出了什么问题:我的测试方法是:载液:1%的盐酸 1.5%的硼氢化钾标液的配置方法如下:分别量取0,0.5,1,1.5,2.0ML的1000PPB的砷的标准溶液于五个烧杯中,加入30ML左右的水,分别加入10ML盐酸,再分别加入0.4G碘化钾,溶化后分别加入0.2G抗坏血酸,在80度的水域中水浴15分钟,冷却后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定容。上机测试的过程中发现曲线做的很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用20PPB的标样做QC,发现20PPB的测试结果不断上升,可以达到30PPB备注:我们实验室只有AAS,没有AFS,所以只有采取用氢化物侧砷的方法仪器预热时间够长,神灯预热时间也很长砷灯是刚刚换的新的大家帮忙看看是不是测试方法出了什么问题?

  • 砷定容,产生大量气体?!

    0.3g的植物中加5ml的硝酸,微波消解,赶酸后,我用1%的硫尿和1%的抗坏血酸的盐酸溶液定容时,溶液显红色,并产生大量气体,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请大家指教!

  • 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无机砷不出峰

    仪器是北京吉天的,做无机砷,灯电流90mA,辅灯40mA,流动相是1.75克的磷酸二氢氨,载流是7%的硝酸,还原剂是5氢氧化钾?25g的硼氢化钾,定容至1L,做五价砷和三价砷都没出峰,是试剂配制还是其他问题呢,跪求大神指导!!!

  • 气相色谱检定正十六烷-异辛烷溶液出峰问题?

    各位高手,本人现在在做气相色谱的计量检定,我用得事SE-54柱子,进样口温度230,检测器温度230,柱温箱温度160℃,都是国标条件,可是为什么只出溶剂峰,不出正十六烷峰呢?后来还出了倒峰,这是怎么回事啊?同样地条件、柱子和标准物质,用安捷伦6890来检定,出峰情况挺好的,正十六烷峰在8min左右就出来了,现在检定国产气相,就是不出峰,希望各位高手帮忙分析下原因,指点下我,谢谢啊!万分感激!!!

  • 【讨论】用基准三氧化二砷配置标准溶液出现的异常

    称取基准物质三氧化二砷2.6400g,溶于100g/L 温热氢氧化钠溶液24mL,转移至2000mL容量瓶,纯水洗涤残液合并至容量瓶,加入400mL纯水,摇匀;另取500mL纯水加入浓硫酸40mL,混匀冷却至常温,缓慢加入容量瓶,此时[color=#DC143C]溶液变为淡黄色[/color],加入纯水至近刻度,冷却至常温,用纯水定容混匀。此时溶液还是淡黄色,常温放置2天后溶液变为无色。疑问,为何出现淡黄色?

  • 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无机砷不出峰

    仪器是北京吉天的,做无机砷,灯电流90mA,辅灯40mA,流动相是1.75克的磷酸二氢氨,载流是7%的硝酸,还原剂是5氢氧化钾?25g的硼氢化钾,定容至1L,做五价砷和三价砷都没出峰,是试剂配制还是其他问题呢,跪求大神指导!!!

  • 求助HG-AFS测定水溶液中无机砷出现的问题,谢谢!

    应用HG-AFS(AFS-922)测定土壤溶液中三价砷和总砷,具体操作如下。  取土壤水溶液过0.45um滤膜后,加盐酸(优级纯)将pH调到2以后放冰箱保存,待测。测定时,先用原始溶液上机,测定As(Ⅲ)。另取5ml原始溶液+2ml 1:1 HCl+1ml 5%硫脲,用超纯水定容至10ml,上机测定总砷。但测定结果显示,部分样品As(Ⅲ)浓度高于总砷,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上述现象?上网搜索,也查了一些文献,都找不到是什么原因,求各位大佬指教[img]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9.gif[/img]。  真是万分感谢,谢谢!

  • 出现前伸峰该如何解决?

    偶地毕业论文~HPLC测定某类抗生素,做的时候遇见一些问题。标准品出峰,但是峰不对称,呈前伸状,而且“很胖”,也就是峰宽比较大(2分钟左右了)。换了两根柱子(C18拄),都是这种情况。进样量10ul、50ul都出现这种情况。流动相用的是磷酸盐缓冲液和乙腈。紫外检测器。走梯度会不会好一些呢,还是定容标准品用的溶液有问题(偶用甲醇定容)。用什么办法能改善峰前伸的状况呢?请教各位老师!

  • 测定海苔中的砷,结果极不稳定

    按照标准GB/T 5009.11-2003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中的无机砷测定部分的第一法,每次测定结果都极不稳定,相差很大。在检测过程中有几个疑问,望大虾们给予指导:1、前处理60℃水浴锅18h湿法消解完是否需要除酸?在标准中似乎没有提到如何除酸这一步。2、碘化钾-硫脲溶液的添加量多少是否对结果有影响?好像添加量不同所测出的结果相差很大。有做过的朋友能交流一下吗?谢谢!

  • 药审中心关于溶出度的电子期刊(二)

    发布日期20041202关于口服缓控释制剂释放度研究的建议前言:由于口服缓控释制剂在临床应用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所以一直是国内新药研究的一个热点。如何控制其在体内确实具有缓释特征,进而保证其安全有效性,则是该剂型研发与评价的一个重点。从近几年所申报的此类品种分析,在口服缓控释制剂释放度的研究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对此,药审中心的药学评价研究组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成立不久即为此设立了一个研究课题,希望通过在中心内部的研讨,进一步明确并统一其技术要求。我部药学组的张宁同志接受此项课题后,在一年多的时间内,通过在部内与中心范围内的反复讨论,已于年中顺利成文,并由药学评价研究组报送中心审核。考虑到口服缓控释制剂释放度的研究是此类制剂研发的重点,也是当前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将涉及到研究的部分内容整理后先期发表,以供有志于此类制剂研究者参考。关于口服缓控释制剂释放度研究的建议 缓控释制剂相对于普通制剂而言,在安全、有效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点,例如可以延缓释放而减少给药次数,减小药物浓度波动从而降低毒副作用以及其他的治疗目的。近年来,随着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创新,对于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越发深入,相应地缓控释制剂的申报量也呈现增加状态。  对于大多数口服缓控释制剂而言,相对于吸收行为,胃肠道的释放是主要的限速步骤,故对缓控释制剂进行体外释放度研究,无论是从前期产品的处方工艺研究以及最终产品的内在质量控制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故在此,对于如何进行释放度的研究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一)释放条件的选择 释放度系指一定剂型的药物在规定溶剂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制剂的释放行为受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自身因素包括药物自身的特点(晶型、粒径、溶剂化物),辅料特点(种类、用量、质量),制剂生产过程(原辅料混合过程、制粒干燥过程、压片过程)等。外界因素系指释放度测定条件。释放条件的选择合适与否,密切关系到最终确定的质量标准能否切实控制产品质量。 释放度检查方法确定的总体原则是:首先释放条件应该具有一定区分能力,能够区分由于生产中关键参数改变(如控制释放行为的关键辅料的用量改变等)而可能影响到生物利用度的不同产品,但又不能过于敏感,以致于微小的变化均被视为不同。其次,所建立的方法应该比较稳定,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产品的释放情况。研究过程中,结合考虑各种外界条件对释放行为的影响,通常需对释放介质、转速、仪器进行详细地考察:1.释放介质:释放介质的选择依赖于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性,稳定性、油水分配系数等)、生物学性质(吸收部位等)及口服后可能遇到的生理环境。在研究过程中,一般推荐选用水性介质,溶出介质的体积需使药物符合漏槽条件,通常选用500,900,1000ml。 由于不同pH下药物的溶解度、控制药物释放行为的关键辅料的水化、溶涨、溶蚀速度可能不同,故建议对不同pH(模拟胃肠道的生理环境,一般选用pH1-6.8的释放介质,有些情况下亦可考虑pH8.0的释放介质)条件下的释放行为进行考察。通常选择类似胃肠液的介质(pH1.2的人工胃液、pH4.5、6.8的缓冲液)或脱气后的新鲜蒸馏水。如药物的溶解性很差,也可在其中加入少量的表面活性剂,用量越少越好。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一则可以了解产品对口服后可能遇到的生理环境的敏感性,二则可以通过考察不同处方在以上释放介质中释放行为的差别,选择具有较强区分能力的条件。 为加强方法的区分能力,在保证药物在所选介质中的溶解行为符合漏槽条件的前提下,溶解度不宜过高,必要时需考虑离子强度和表面张力的影响。2.转速:迄今,对于转速同胃肠道的运动尚未建立明确的关系。对于某些制剂而言,不同转速下的释放行为基本一致,说明产品释放特性受机械外力的影响较小。但对于大部分制剂而言,不同转速下的释放行为不同,例如溶蚀型制剂,转速越大,释放越快,故应考察产品在不同转速下的释放行为。转蓝法的常用转速为75-100rpm;桨法的常用转速为50-75rpm。转速过快,可能会导致对不同制剂释放行为的区分能力较差,所以不推荐首选过高转速。3.仪器装置:对于仪器的选择,需考虑具体的剂型及可能的释药机制。通常建议选择药典中收载的仪器装置进行,一般情况下,片剂倾向于选择桨法,转篮法多用于胶囊及可能会漂浮的制剂。如采用其他特殊仪器,需提供充分的依据。4.温度:常用释放介质温度为37.0±0.5℃。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建立的体外释放度检查方法,如未进行体内外相关性的验证,则只能做为控制产品质量的一种手段,不能预测产品体内的释药行为。建议研制单位能够进行一些体内外相关性的研究,一则可以进一步指导处方设计,二则可以优化体外释放条件,通过体外释放检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体内释药行为。(二)释放度检查方法的验证释放度检查方法的验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释放条件和释放限度的合理性:对于释放条件的合理性,主要是评判所选定的条件是否可有效区分不同产品的质量,可以通过考察不同处方在不同释放条件下释放行为的差异进行验证,如能结合体内研究结果做进一步判定,则更具有说服力。对于释放限度的合理性,一般是要根据多批产品的检测结果以及体内研究结果确定。国外产品研究进程中,通常会对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实验室规模样品、临床样品和放大生产规模样品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如结果显示生物等效,则在一定程度上对所确定的体外释放度检查方法的可控性进行了验证。2.释放条件的耐受性验证,即需要验证释放条件的微小改变,是否会影响产品的释放行为。通常是根据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的误差,考察释放介质的体积(±1%)、释放介质的pH(±0.05)、温度(±0.5℃)以及转速(±5rpm)的微小变化对释放行为是否产生影响。如结果显示以上条件的微小变化对产品释放行为有较明显的影响,则说明所用条件的耐受性较差,不适宜于实际操作,应重新修订。3.释放量测定方法的方法学验证,具体要求见方法学验证的相关指导原则。在这里需特别强调的是方法学验证过程中除常规考虑外,尚应关注:主药在释放介质中的稳定性;最佳取样量,以保证测定简便,尽量减小误差;滤器的性质,考证有效成分在滤器上是否有吸附。(三)释放特性研究 对于产品释放特性的研究,通常需绘制完整的释放曲线。为保证能绘制完整的释放曲线(包括上升曲线及达到平台的阶段),应选取足够多的取样测试点,通常前期取样点的间隔比较短,后期取样点间隔可相对延长。释放度考察时间要根据制剂释放时间长短不同而异,一般不宜短于给药间隔。(四)质量标准的建立(1)取样点的设置:通常质量标准中释放度检查需至少设置三个时间点,即我们所熟知的考察药物是否有突释现象,药物是否平稳释放,药物是否释放完全三个点。一般而言,第一点为1-2hr,药物释放量介于20-30%,第二点释放量约为50%,第三点为释放超过80%或药物释放已达到平台期的时间点。根据具体制剂不同的释药时间,可考虑适当增加释药测定点,以保证对产品的释药特性有比较全面的控制。例如USP25版中收载的普萘洛尔缓释胶囊释放度检查中设置了五个取样点:1.5h(不得超过30%)、4h(35-60%)、8h(55-80%)、14h(70-95%)、24h(80-110%)。对于某些产品,如在一特定时间段内的体外释放行为符合零级释放(例如从4-12小时内每小时释放5%),质量标准中除以上三个检测点外,尚可增订释药速率指标,即每小时的释放百分率。(2)释放度限度确定:释放度限度主要应根据临床用样品的平均检测结果进行确定。因为临床用样品一般为中试规模样品,其体外释放行为一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产品放大生产后的行为,二则其体外释放行为得到临床试验的验证,通过体内安全有效的结果可以支持体外释放限度的合理性。一般规定每个时间点上下浮动范围不得过 20%(即±10%)。某些情况下,如具有充分的理由,偏差浮动至25%以内也可接受;如超过25%的限度,则可能影响到产品的体内行为,建议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验证上下限之间生物等效。对于不同厂家研制的同一品种的缓控释制剂,如产品的释药机制不同,所建立的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可能不同,只要所建立的方法能切实控制产品质量即可,无需强求统一。USP25版中的缓释制剂基本都收载了几种不同的释放度测定方法,例如盐酸地尔硫卓缓释片(24h)项下列出了如下四种释放度检查方法: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方法4介质 900ml水 900ml 0.1N盐酸 900ml水 900mlpH4.2的醋酸盐缓冲液仪器 桨法 桨法 篮法 桨法转速 100rpm 100rpm 100rpm 100rpm取样点及限度 1h:5-20%4h:30%-50%10h:70-90%15h:不少于80% 6h:20-45%12h:25-50%18h:35-70%24h:不少于70%30h:不少于85% 2h:不多于25%4h:25%-50%8h:60%-85%12h:不少于70%16h:不少于80% 1h:不多于10%4h;15%-35%10h:65-85%15h:不少于80%(五)其他需关注的

  • 溶深腐蚀方法?

    一个类似铝合金的圆柱体,盖子是焊接上去的。就是做焊接处的溶深,请问该腐蚀剂怎么配置。腐蚀的时间。

  • 【求助】衍生化后定容出现分层

    各位好,我做的是雌激素的标准样品,吹干后加入BSTFA+吡啶反应,反应后选择不同的处理步骤:1。将衍生化试剂吹干,但接近干的时候出现晶体析出,加入正己烷也不溶解;2。衍生化后直接加入正己烷定容,但有的出现了分层现象。请问原因何在?谢谢另外多问一个,BSTFA和MSTFA哪一个好用一点?非常感谢!!

  • 溶出度结果判定Q-10%的理解

    溶出度结果判定中提到Q-10%和Q-20%。10%和20%是怎样理解呢?是数值减10%还是减限度的10%?例如限度为80%,即Q=80%,那么Q-10%是80%-10%=70%,还是80%(1-10%)=72%

  • 原子荧光测5750生活饮用水中的砷,定容体积应该是多少?

    用原子荧光测5750.6生活饮用水中的砷,取样量是10ml,然后加入1ml盐酸、1ml硫脲,标准曲线也是取完标准品,定容到10ml,再加盐酸和硫脲,这样计算结果的时候定容体积应该是10ml还是12ml呀?再比如说,我先加盐酸和硫脲,再定容至10ml,这样样品量是8ml,定容体积又是多少呢?最近这个问题太困扰我了,按照标准取10ml,定容体积写10ml,加标回收只有80%,定容体积写12ml,加标回收就是正常的,但是我觉得定容体积不应该是12ml吧,毕竟标准曲线也是相同的做法,求大神们指点一下,万分感谢!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