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肺结核检测

仪器信息网肺结核检测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肺结核检测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肺结核检测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肺结核检测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肺结核检测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肺结核检测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肺结核检测相关的解决方案。

肺结核检测相关的资讯

  • 美推出肺结核新型检测法 两小时内即可确诊
    科研人员周三称,美国知名医疗器械公司Cepheid 推出一种新型分子检测法,可轻易诊断出肺结核和一种耐药型结核病,耗时远远低于目前常用方法。  研究人员在刊登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报告中说,对1,730名疑似肺结核与疑似耐药型肺结核患者进行的Xpert MTB/RIF检测的准确率高达98%。美国过敏及传染性疾病研究所主任Anthony Fauci表示,该种检测方法的速度、准确性与敏感度令人印象深刻。  医生们称,目前检测肺结核的常用方法需要实验室显微镜与专家,耗时往往多达数周,且在过去125年中几乎没有任何改善。  而耐药型肺结核的传统检测更是长达数月且敏感度过低,因此人们急需更准确、更快速的新工具、新方法。  肺结核感染较为严重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与中国等发展中地区的贫困人口,不过发达国家的贫困地区也存在这种问题,而且该病常见于HIV病毒携带者
  • 肺结核“偏爱”老年人,新冠疫情下更应重视老年人结核病防控工作!
    2021年1月初,我国多地出现多点零星散发病例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而春节假期临近,避免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1月20日国家颁布《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首次倡导“就地过年”,并对中高风险地区进行严格的防疫措施,交通、出行等方面也出台相应的管控政策。倡导就地过年,留在家里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该怎么办?同时,1月初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文中提到2020年以来,国内外面临着新冠疫情的防控问题。我国积极采取封锁城市、居家隔离、保持社交距离等卫生干预措施,有效控制住了新冠疫情的蔓延。但同时专家也发现,受到新冠的影响,中国结核病检测至少下降了20%。根据预测,结核病的检测率降低,可能导致1.17万人的额外死亡,2020年结核病的死亡人数可能达到51,100(超过2011年的结核病死亡人数50,900人)[1]。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及保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寿命在不断提高,老年人在社会中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亿人,占总人口的12.6%。中国老龄化全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87亿的峰值,占总人口的35%。但是随着老年人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慢性疾病增多,老年肺结核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2],结核病发病年龄向老年推移是当今世界结核病的流行趋势[3],老年肺结核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老年人已成为结核病防控的重点人群。在此背景下,如何保证老年人群体的结核病发现和及时治疗,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一、意见征求稿明确建议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免疫学检查202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中国防痨协会等相关单位起草《老年人肺结核筛查流程(意见征求稿)》,规定了老年人肺结核筛查的方法、流程和处置方法。使用免疫筛查(如IGRAs检测等方法)对重点人群进行结核感染筛查,并对筛查结果异常的对象给予明确的转诊检测方案,提供预防性治疗,将会是降低结核病发病率的一项重要战略。二、筛查流程图意见征求稿中,将筛查的流程分2类:第一类是:老年人体检中的肺结核筛查流程,先询问其是否有相关症状(咳嗽、咳痰、咯血等),发现肺结核可疑症状者,以及重点筛查对象,开展胸部影像学检查,对于胸部影像检查异常的疑似肺结核患者,将疑似肺结核患者转诊到辖区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开展结核分枝杆菌病原学检查。第二类是:医疗机构就诊的老年人(如呼吸科及内科等)肺结核筛查流程,先询问其是否有相关症状(咳嗽、咳痰、咯血等),发现肺结核可疑症状者,以及重点筛查对象,开展胸部影像学检查,对于胸部影像检查异常的疑似肺结核患者,建议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免疫学检查(如TST、IGRAs试验、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检测等),异常后再将疑似肺结核患者转诊到辖区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开展结核分枝杆菌病原学检查。三、重点筛查对象1、有疑似症状者:咳嗽、咳痰;偶尔咳嗽、少痰,不发热,按支气管感染治疗效果差;乏力、饮食量减少、浑身没劲等。2、高危人群:患有糖尿病、风湿免疫、艾滋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3、正常人群体检建议一年一次。四、结核特异性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可满足老年人肺结核筛查需求广州迪澳生物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检测试剂盒是“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专项成果转化产品,由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首席科学家、第十四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黄曦教授历经近十年的研究,筛选了多个结核相关的特异性细胞因子最终形成的成果,是目前国内首个获批的“双因子”联合检测试剂。本项目通过联合检测人外周静脉血(仅需4ml)中结核特异性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2,来实现对活动性结核的发现和潜伏感染的排筛,由于其采样方便,结果准确,非常适合老年人的结核病筛查。产品临床价值:“双阳”结果能够警示活动性结核:帮助临床更好的发现疑似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及时发现老年人肺外结核病:老年人的淋巴结核、骨结核、泌尿系统结核等肺外结核病,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双因子筛查能够及时发现肺外结核病。提高对老年人结核筛查的准确性:通过富集血液中的单核细胞,避免了老年人免疫力降低,血液中免疫细胞不足的漏检风险;同时“双因子”联合检测,使其特异性更高,能够极大的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减少漏诊误诊情况的发生。及时指导老年人基础疾病预防性治疗方案:对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其他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老年人,通过双因子筛查,能够及时发现结核潜伏感染,从而更好的指导疾病的预防性治疗方案。五、结 论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国家提出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肺结核病筛查的意见,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一方面利于结核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降低其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另一方面便于肺结核排阴之后及时开展其他肺部疾病的规范治疗,缓解患者痛苦,减轻社会负担。 迪澳生物推出的生物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检测试剂,采集标本便捷安全、高灵敏度和高特异度,有利于老年人肺结核病筛查,为控制老年结核病提供更优的方案。参考文献[1] Xu Caihong, Li Tao, Hu Dongmei, Zhang Hui, Zhao Yanlin, Liu Jianjun,China CDC Weekly – vol.3 No.2 Jan.8, 2021 100032.[2]马若梅,张晓萍. 银川市 2004—2013 年老年活动性肺结核监测患病情况分析[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2):189-191.[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 2010 report:surveillance,planning.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 zation,2011.
  • 一文读懂肺结核、新冠肺炎区别,科学仪器显身手
    近期国内新冠疫情形势稳定且积极向好,全国中、高风险区清零,本土也暂无新增病例。其实,感染肺结核后可能出现与新冠肺炎初期类似的症状,治疗时间更是长达6-8个月。同样属于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与新冠肺炎区别如何,分别需要用到哪些科学仪器来检测呢?本文简要介绍肺结核现状以及梳理了两种病症的区别,供广大科学仪器用户了解。肺结核病现状目前中国每年结核病发病数为86万人左右。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医保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2019—2022年)》,到2022年,全国肺结核发病率要降至55/10万以下,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3/10万以下)。在医院工作中,咳嗽、咳痰两周以上的患者,必须开展结核病筛查。卫健委在2020年12月发布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建议,建立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责任制;将结核病检查项目作为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2021年1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发布了《Predicted Impact of the COVID-19 Responses on Deaths of Tuberculosis China, 2020》,文中提到2020年以来,国内外面临着新冠疫情的防控问题。我国积极采取封锁城市、居家隔离、保持社交距离等卫生干预措施,有效控制住了新冠疫情的蔓延。但同时专家也发现,受到新冠的影响,中国结核病检测至少下降了20%。根据预测,结核病的检测率降低,可能导致1.17万人的额外死亡,2020年的结核病的死亡人数可能达到51,100(超过2011年的结核病死亡人数50,900人)。图:结核分歧杆菌(左)和新型冠状病毒模型图(右)肺结核与新冠肺炎对比肺结核新冠肺炎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为常见症状,此外当体内结核菌较大时,还会出现以 下全身症状:乏力、低热、厌食、消瘦、面部潮红以及夜间盗汗等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症状;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会出现缺氧低氧状态;部分患者症状轻微甚至无发热现象、无症状,少数患者重症病危甚至死亡。传染源主要是 病原学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 在潜伏期具有传染性,发病后 5 天内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肺结核患者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将结核菌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即可能受到感染。传播方式主要以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为主,特殊情况下存在气溶胶传播、物体、冷链运输传播等。易感人群健康人受到结核菌感染后, 不一定发生结核病。发病主要与感染结核菌的数量和毒力的大小以及身体抵抗力的高低有关。人体初次受到结核菌感染后,通常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症状,也不发病, 潜伏期不具有传染性。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 一般为1-14天,多为3-7天,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 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诊治需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国家免费为肺结核病人提供抗结核药和部分检查。治疗新冠药品已经纳入医保,绝大多数新冠肺炎患者都做到了自己“不花一分钱”科学仪器来助力首先,结核杆菌的检测以及新冠病毒的检测均需要在生物安全等级为二级及以上的实验室中进行,仪器信息网此前整理过具体仪器清单,点击查看: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配置清单(P3)。肺结核检查肺结核病的检查主要是:血液检查化验、痰培养涂片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特异性抗体测定、胸部X光等,其中痰培养发现结核分枝杆菌是诊断的金标准。1. 血液检查化验:白细胞计数——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点击查看 ) 正常或轻度增高,血沉增快。2.痰结核菌——PCR采用涂片、集菌方法,抗酸染色检出阳性有诊断意义。也可行结核菌培养、动物接种,但时间长。结核菌聚合酶联反应(PCR)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点击进入PCR专场查看3.结核菌素试验旧结核菌素(OT)或纯化蛋白衍生物(PPD)皮试,强阳性者有助诊断。4.特异性抗体测定——酶标仪点击查看酶标仪专场酶联吸附试验,血中抗PPD-IgG阳性对诊断有参考价值。5.胸腔积液检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腺苷脱氨酶(ADA)含量增高有助于诊断,与癌性胸腔积液鉴别时有意义。点击查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专场6.影像学检查——DR胸片( 点击查看 医疗器械专场 ) 胸部X线检查为诊断肺结核的必备手段,可判断肺结核的部位、范围、病变性质、病变进展、治疗反应、判定疗效的重要方法。肺结核主要侵害的人体就是肺部。一旦确诊感染结核病,一定要积极的进行抗结核杆菌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通过正规抗结核杆菌治疗,都是可以得到痊愈的,要按时服药按时复查。新冠肺炎检查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医院检测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对其病原学、血清学以及肺部影像学进行检查。1.实时荧光PCR检测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如果核酸阳性就考虑有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PCR点击查看PCR仪器专场2.在病毒基因测序的时候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也可以明确具有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基因测序仪点击查看基因测序仪专场3.进行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检测,如果阳性也考虑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酶标仪点击查看酶标仪专场4.通常对于新冠检查要完善新冠核酸和特异性抗体检测,如果检查为阳性,即可以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但同时还需要行胸部CT检查,如果有相应的病毒性肺炎,结合其临床症状,此时才考虑为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如果胸部CT检查未见到有肺炎形成,亦无相应的临床症状,则属于无症状感染者,不属于新冠确诊病例。两者属于不同的概念,而且其治疗上也有不同。故诊断新冠肺炎胸部CT检查是必不可少的。——CT(点击查看医疗器械专场)此外,对于新冠肺炎患者在治疗以后,也需要做胸部CT检查,来观察其肺炎的吸收情况以及有无相应的肺部并发症形成,以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和判断病情。此前,仪器信息网整理过新冠病毒实验室涉及的仪器品类可点击查看参考:①抗疫仪器清单请收好,新冠病毒检测全知晓 ②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仪器品类建设攻略看这里
  • Nature:最快肺结核诊断技术问世
    包含肺结核细菌的痰液样本遇到CDG-3能够发出荧光。图片来源:Jeffrey D. Cirillo一种便宜的便携诊断系统可以将辨识肺结核(TB)细菌的时间从几周乃至数月缩减至不足半小时,从而有望帮助医生赶在病人不知不觉将这种疾病传染给他人之前对其展开治疗。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流行病学家Jason Andrews指出,导致TB的细菌&mdash &mdash 结核分枝杆菌&mdash &mdash 在实验室中生长得非常缓慢,因此临床医生鲜有选择来确诊这种传染病。他们要么尝试着从一个样本中培养细菌&mdash &mdash 这大约需要2个月的时间,要么尝试着在涂抹于一块载玻片上的痰液样本中寻找这种细菌,而这种技术每次大约会漏掉一半的传染病细菌。由加利福尼亚州森尼维尔市希菲尔德公司研制的一种名为GeneXpert的方法&mdash &mdash 并于2010年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大力支持,能够在两三个小时内准确测定结核分枝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但这种方法需要专门的设备以及人员培训,因此对于农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而言有些不切实际。为了加速这一过程,斯坦福大学化学家Jianghong Rao与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微生物学家Jeffrey Cirillo研制了一种名为CDG-3的化学制品,这种化合物在被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种名为BlaC的酶分解后便会发光。研究人员发现,利用这种方法,他们在1毫升样本中便可以检测到10个细菌。研究人员随后利用采自得克萨斯州的50个痰液样本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正确识别所有在显微镜下可见的结核分枝杆菌样本,同时还能够识别80%不可见的传染源。在对非TB患者进行测试时,CDG-3探针的诊断准确率达到了73%。研究人员在7月3日的德国《应用化学》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罗格斯大学传染病专家David Alland表示,尽管这项测试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敏感性,但健康人有27%的几率被误诊为TB的事实意味着它将成为一种最有用的分诊方法。例如,在一些偏远的山村,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排除那些不需要治疗的人们,以便为剩下的人用更昂贵和精确的方法&mdash &mdash 例如GeneXpert&mdash &mdash 进行更进一步的临床测试创造条件。在2013年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中,Alland及其同事通过计算得出,一套假设的分诊系统能够削减30%到40%的开销。Rao和Cirillo如今正在与得克萨斯州的诊断公司GBDbio合作,开发一种靠电池供电的便携装置。该装置将能够识别CDG-3被分解时发出的荧光。该公司首席执行官Michael Norman表示,他们希望能够在2015年完成研制工作并顺利上市。他预测,一次单项测试将花费5美元,并且用不了30分钟便能够给出诊断结果。阿尔伯克基市新墨西哥大学毒理学家Graham Timmins说:&ldquo 这里为更快速的分诊测试留下了许多空间。&rdquo 他指出,从健康的角度而言,假阴性(导致感染者被送回家)比假阳性(这会使健康人接受不必要的治疗)更令人担忧&mdash &mdash 尽管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他称赞这篇论文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ldquo 巨大飞跃&rdquo ,但他同时表示,该项技术还需要对更加广泛的人群进行测试。Rao和Cirillo表示,他们正在确认CDG-3的测试结果,并且在更大的人群中进行试验,其中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 国内首个快速检测“耐多药结核”实验室成立
    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与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联合组建的“生物梅里埃示范实验室”11月3日在津成立。这是国内首个耐多药结核快速检测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成对提升我国结核菌检测水平,有效控制结核病尤其耐多药结核病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副市长张俊芳会见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总裁阿兰梅里埃一行,并出席揭牌仪式。  据知名结核病防治专家王撷秀教授介绍,我国肺结核病人中耐多药结核发生率为8.32%,每年新发耐多药结核患者12万,耐多药结核的出现严重阻碍了我国结核病防治的进程,已成为比一般结核病更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生物梅里埃示范实验室具有多种国际先进的结核病分子生物学检测系统,可将耐多药结核的检测时间由传统的3至4个月缩短至3至6小时,为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减少耐多药结核传播争取了宝贵时间。这一全新的检测技术将以本市生物梅里埃示范实验室为传播平台,逐步向全国推广,以全面遏制耐多药结核的传播。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是致力于开发医用和工业用体外诊断产品的国际集团,其医用产品主要用于传染病、心血管病、肿瘤等领域,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产品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本市结核病控制中心参比实验室综合实力居全国领先地位,去年在全国省级“结核参比实验室”考评中获全国唯一“菌株盲样时间质控考核100%合格”的佳绩,为“国家优秀结核病参比实验室”。
  • 筛查结核病——DeFine.TB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试剂盒 双因子检测大幅度提高结核
    结核病问题的解决仍是一个长期的世界性的难题。从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进入结核病公共卫生紧急状态起,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公众普遍乐观地认为,通过推行直接面视下短程化疗(DOTS)措施就可以有效解决结核病的问题。但是随着全球范围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普遍开展和实践,到2011年前后,全球逐渐形成解决结核病问题需要将公共卫生管理和技术工具开发相结合的共识。结核病的有效防治需要在诊断、预防、治疗等3个方面(新诊断技术、新疫苗和新药物)下力气。在传染病相关的行政管理中,中国的模式和行政效率在世界上都是领先有效的。在行政手段有效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控制能力的任务就需要客观具体的技术产品来实现了。随着我们对结核病、耐药结核病、耐多药结核病、广泛耐药结核病研究的日益深入,对其认识也是逐步提高的。在应用已有手段解决普遍性问题的同时,针对新发现的尚缺乏有效诊治手段的结核病类型,我们就需要研究更多新技术并开发更多的新产品,从技术能力上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免疫学诊断方法免疫分子用于结核病诊断新进展:在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体内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单阳性TNF-α+和双阳性IFN-γ+/TNF-a+CD4+T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潜伏性感染者和未感染者。此外,表达IL-17的CD4+T细胞(主要为单阳性IL-17+和双阳性IL-2+/IL-17+表型)的频率在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中高于其他两种组。分枝杆菌特异性CD4+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特征在结核病感染和未感染结核的儿童之间以及潜伏和活动性结核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1】。细胞因子和可溶性粘附分子谱和生物标志物用于治疗监测再治疗涂阳肺结核患者。复治期间,IFN-γ、IL-2、IL-7和可溶性CD54水平以及IL-2/IL-10和IFN-γ/IL-10比率呈上升趋势,可作为复治是否有效的血清指标【1】。IP-10和RANTES的组合可能被用作诊断和治疗监测肺结核中的生物标志物。肺结核患者血浆IP-10和RANTES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IP-10和RANTES的组合在训练组中的AUC为1.0时表现**。响应治疗时,IP-10和RANTES均显着水平在6个月内减少【2】。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用于结核病诊断新进展:IGRAs的原理是当机体内被结核菌抗原致敏的效应T细胞,在体外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在APC细胞辅助下)后,会分泌大量的γ干扰素。通过IFN-γ的检测来判断结核感染的情况。IGRAs试验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快速简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检测方法,为潜伏性感染和活动性结核的辅助诊断,阴性结果对排除结核感染有一定的帮助。IGRAs试验用于筛查潜伏性感染时不受卡介苗接种的影响,但不适用于流行病学筛查。但是IGRAs预测哪些患者将来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方面的应用较少。最近的一个大样本研究评估IGRAs和TSTs显示在低发病率国家,IGRAs和TST的阴性预测值>99%,但阳性预测值仅为3%-4%【3】。下一代IGRAs发展前瞻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增加预测潜伏性感染到活动性结核的能力;能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阶段;监测潜伏感染或结核病的治疗效果;增加新抗原(如Rv3873、Rv3879和Rv3615)及增加更多细胞因子(IP-10,MCP-2,MIG等)来提高IGRA的敏感性。此外,随着结核分枝杆菌的菌量增加,结核特异性的CD8+ T细胞更容易检测到。CD8反应可以初步区别活动性与潜伏感染,与治疗效果相关【4】。双因子检测DeFine.TB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试剂盒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检测试剂是 “十三五”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专项成果转化产品。在检测时,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从全血样本中分离出来 ,消除血液本底干扰因素,通过计数单个核细胞数量,排除人群中免疫细胞数量的个体差异影响。将定量的单个核细胞与融合蛋白ESAT-6-CFP-10-Rv1985c在细胞培养板上共培养,结核特异性 T 细胞由于记忆反应而分泌γ-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2因子,再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的浓度,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能够及时发现活动性结核患者,同时对于潜伏感染患者能够进行及时、准确的排筛。01 新的检测靶标IL-2特异性高达94.3%研究结果发现IFN-γ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859,而IL-2 的ROC 曲线面积0.865(详见Fig. 2 ) ,IFN-γ的总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8% 和81.5%,IL-2的特异性为94.3%,灵敏度为72.6%(详见Table2)。02 新的检测靶标IL-2提高结核病的检出率双因子检测的敏感性为87.9%,单因子检测敏感性为83.8%,敏感性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引入新的检测靶标IL-2,表明约16%的活动性结核患者中IFN-γ结果为阴性,而这些患者中有1/4的IL-2 结果为阳性。当IFN-γ和IL-2 串联组合时,特异性进一步提高到96.0%,可与分子诊断的培养阳性检测结果相媲美,甚至可以对培养阴性的患者产生可靠的结果。03 并联检测敏感性高达87.9%,串联检测特异性高达96.0%进一步分析IFN-γ和IL-2联合应用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对IFN-γ和IL-2 进行并联检测时,敏感性升至最高的87.9%,特异性达到79.8%,阳性预测值达93.9%;当IFN-γ和IL-2 进行串联检测时,718 例非结核患者中有689 例检测结果为阴性,特异性为96.0%,敏感性为68.5%,阳性预测值为98.4%。值得注意的是,串联检测在结核病确诊患者的敏感性(72.1%),高于临床诊断敏感性(65.8%),提示IFN-γ和IL-2串联检测的准确度与结核病的严重程度相关。04 双因子联合检测灵活性高,满足不同的检测场景研究团队根据活动性结核病不同流行模型,分别阐述了IFN-γ和IL-2联合检测在不同模型中诊断价值,并提出了适用于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各自的诊断算法。在综合性医院中,约有10%的结核疑似患者最终确诊为活动性结核,与常规涂片镜检相比,使用具有更高敏感性的双因子并联检测可帮助临床医生发现更多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如图B);在结核病专科医院,结核病疑似患者中活动性结核病的比例达到50%,使用具有高特异性的双因子串联检测可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特别是菌阴结核患者提供诊断依据(如图A)。在检测时,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从全血样本中分离出来 ,消除血液本底干扰因素,通过计数单个核细胞数量,排除人群中免疫细胞数量的个体差异影响。将定量的单个核细胞与融合蛋白ESAT-6-CFP-10-Rv1985c在细胞培养板上共培养,结核特异性 T 细胞由于记忆反应而分泌γ-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2因子,再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的浓度,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能够及时发现活动性结核患者,同时对于潜伏感染患者能够进行及时、准确的排筛。
  • 重磅│“提高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率”医疗质量改进目标,结核病刻不容缓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并发布了10项《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在此基础上,医政医管局组织各专业国家级质控中心围绕本专业医疗质量安全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点,提出了2021年质控工作改进目标(共33项)。其中,在感染性疾病专业提出了“提高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率”的目标。 肺结核:经呼吸道传播的乙类传染病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后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人体除头发和指甲外都可以发生结核病。其中,肺脏是最常被侵犯的器官,如被侵犯就叫肺结核。肺结核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其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1名传染性肺结核患者若不加以治疗,1年平均可感染10-15名健康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10月14日发布的最新全球结核病年度报告,我国2019年新发结核病患者数约83万例,位居全球第三位;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数约6.5万例,占全球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的14%,位居全球第二位,是全球结核感染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 结核病的早期快速诊断是预防和控制结核病蔓延的关键《“十三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国结核病患者病原学诊断率达到50%以上,东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有80%和70%的县(市、区)具备开展结核病分子生物学诊断的能力。为进一步遏制结核病流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9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医保局联合制定了《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2019—2022 年)》,并指出:结核病的早期快速诊断是预防和控制结核病蔓延的关键。 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阳性为确诊病例2017年11月,新的《肺结核诊断》行业标准正式发布,明确将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阳性列为确诊病例,该标准的发布为结核病的确诊提供了新的手段。2020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结核病病原学阳性率为47%,在原有的传统痰涂片和痰培养确诊病例的基础上有了大幅提升。 迪澳恒温核酸检测系统优选方案该系统是“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化产品,主要通过bst聚合酶及特异性引物在恒温条件下(63℃)对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核酸片段进行特异性扩增,扩增产物(dna)与核酸染料结合后发出荧光信号,通过恒温扩增荧光检测仪实时读取荧光信号,根据仪器给出的扩增曲线和出峰时间判断结果,可以快速对人痰标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dna进行定性检测。其优势在于:l 结果准确敏感性高,病原学阳性率为64%,远高于痰涂片和痰培养,优于传统pcr;特异性高(96.26%),与痰培养相当。l 安全性高专用收集管全封闭提取痰液样本,无病原体暴露,降低感染风险。l 操作简便,结果快速痰液样本无需特殊处理;耗时短,70min即可获得检测结果。l 通量高、便携检测通量:1-48个,最多可一次性检测46个样本;仪器轻巧,携带方便,移动后无需进行荧光校准,直接检测。l 智能化自动上传数据,无缝接入医院lis、his系统;自动实时监控、判读、出报告。 小结:此次医政医管局提出“提高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率”的目标,重点指出:提高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率,助力快速明确病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实现呼吸道传染病的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和早治疗。结核病作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其早期快速诊断是防控的关键。迪澳恒温核酸检测系统是国家“十二五”重大传染病专项课题成果,因其“安全、准确、快速、便携、联网”,被纳入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的推荐检测方法,已经服务于全国多个省市的结核病防控工作,并在疫情应急防控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可有效助力提高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率。
  • 新冠疫情下,结核病基层防控成关键!“便携式”恒温核酸检测迎巨大需求!
    新冠疫情对结核病的影响2021年1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发布了《Predicted Impact of the COVID-19 Responses on Deaths of Tuberculosis China, 2020》,文中提到2020年以来,国内外面临着新冠疫情的防控问题。我国积极采取封锁城市、居家隔离、保持社交距离等卫生干预措施,有效控制住了新冠疫情的蔓延。但同时专家也发现,受到新冠的影响,中国结核病检测至少下降了20%。根据预测,结核病的检测率降低,可能导致1.17万人的额外死亡,2020年的结核病的死亡人数可能达到51,100(超过2011年的结核病死亡人数50,900人)。— 根据《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的数据,该研究对全国、湖北省和武汉市三个地理范围和四个阶段受新冠疫情影响的结核病检测率降低的情况分析 文章指出,新冠肺炎对结核病检测和死亡率产生不利影响的原因主要在于四个方面:首先,交通的限制对患者、疑似病例的跟踪、样本运送和用药治疗及密切接触者的跟踪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次,公共医疗资源(实验室、病床、医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分配到新冠肺炎治疗中,降低了结核病诊断、治疗和管理的能力。第三,新冠肺炎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到医院就诊的意愿。最后,药物的供应和护理不足很大可能导致治疗的延误和自愿治疗的中断。所以如何加强基层,尤其是县级医疗机构、社区和乡镇服务中心的结核病早筛、早诊的核酸检测能力是关键,但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专业人员、检测设备以及实验室条件等均不足,往往难以改变现状。而“便携式”恒温核酸检测成为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最佳选择。 迪澳生物“结核病现场快速应急检测设备”迪澳生物推出的结核病现场快速应急检测系统是国家“十二五”重大传染病专项成果产品,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核酸检测试剂和恒温核酸扩增荧光检测分析仪(Deaou-16P)组成。可有效提高病原学的检出率,适用于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和结核病疑似患者的相关标本检测,用于结核病的确诊。— 结核病现场快速应急检测设备其检测设备轻巧易携带,且操作便捷,内置配套辅助仪器、手提电脑、临时电源和联网设备等,特别适用于人员密集区的学校及基层医院等疑似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的紧急筛查、监测、核实等应急检测。同时可将各分现场的数据实时上传至结防所中心服务器汇总、分析,便于中心指挥处及时掌握疫情,高效做出最佳的防控方案。产品优势安全:专用收集管全封闭提取痰液样本,降低气溶胶感染风险。准确:采用IMSA恒温扩增技术,灵敏度高;对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特异性的核酸片段设计了6条引物,覆盖7个区域,对靶区进行特异性扩增,对于结核病诊断的特异性可达95%以上。快速:操作便捷、耗时短,1~16个样本/批,1个小时即可出报告。便携:仪器轻巧,携带方便,可用于结核病野外应急诊断。联网:自动上传数据,无缝接入医院的 LIS、HIS 系统。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出现以下症状者,建议及时进行结核病的检测:1连续咳嗽超过2周,并伴有粘稠浓痰或血痰;2发热、寒颤和夜间盗汗;3疲劳及虚弱;4食欲缺乏及无明显原因的体重减轻;5心跳加快、颈部肿胀(颈部淋巴结感染)6气短和胸痛总结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影响了结核病患者的发现,并可能导致结核病患者的死亡,会使过去几年所做的结核病防治工作化为泡影。为应对不利影响,应在疫情之后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加强结核病防治人力资源建设、扩大实验室检测、确保不间断药品供应、提供全面治疗管理护理以及其他措施,确保所有结核病患者能够接受及时的结核病诊断和全程治疗。
  • 肺外结核应纳入国家防治规划,占比最高的淋巴结核添免疫诊断新利器-“双因子“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发文,建议将肺外结核纳入结核病防治规划管理。肺外结核常累及多系统和多器官,病变部位分布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隐蔽性强,无特异性;且样本获取困难或获取的样本含菌量少,相关实验室诊断技术较落后,不能为其快速诊断提供有效方法。这使得其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而淋巴结结核在肺外结核中占比最大,如何进行早期精准诊断已成为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我国淋巴结结核的流行现状淋巴结结核是结核分支杆菌侵入淋巴系统导致的淋巴结增大或坏死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和青壮年,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在肺外结核中,淋巴结结核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结核病的4.0%-5.1%,占肺外结核的20.3%-50.0%[1]。肺结核可与肺外结核并发,据我国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的患者中,颈部淋巴结核并发率为1.93%,仅次于结核性脑膜炎的2.72%[2]。男性肺结核患者并发颈部淋巴结核的并发率为1.44%,低于女性[3]。儿童最常见的肺外结核依次为淋巴结核、结核性脑膜炎、支气管结核[4]。二、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表现及危害淋巴结核一般既往有结核病史或者结核接触史,早期典型的临床表现极少,影像学缺乏特异性,多由于淋巴结肿大形成无痛包块而被发现,包块可自行消散,可继续肿大发展为干酪样病变甚至形成脓肿、破溃或窦道,严重者会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不仅造成患者形象上的改变,还会引起疼痛、活动受限、感染灶迁延等并发症,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三、淋巴结结核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目前,淋巴结结核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抗酸杆菌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质谱检测[包括微生物质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和核酸质谱(MALDI-TOF)]等。细菌学检查是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通常情况下,淋巴结结核取其分泌物进行检测,涂片染色受分泌物质量的影响较大,而且难以取得,其灵敏度低,特异性差;细菌培养周期长,阳性率低,漏诊概率大,导致淋巴结结核的细菌学确诊异常困难[5]。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枝杆菌的病原学诊断得到长足的发展。PCR作为一种简便、高效的基因扩增技术,已成为结核病分子生物学诊断最有力的工具,被广泛使用。但经大量临床验证,PCR的检测结果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故目前仍不能取代现有的其他实验室检查手段。近年来,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研发也成为热点之一,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已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通过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进行检测,对刺激后产生分泌γ-干扰素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定量检测,通过数量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采样第二天出结果。有研究[6]显示IGRAs方法学的灵敏度在80%左右,特异性在75%-80%之间,在临床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漏诊和误诊,而且无法区分机体是新近感染还是潜伏感染或是活动性结核病,主要用于筛查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因此,临床急需新的检测手段和方案帮助临床医生对淋巴结核进行精确的诊断。四、淋巴结结核的治疗及效果评估目前国内外对淋巴结核的治疗以内科保守抗痨治疗为主, 对久治不愈的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及术后抗痨,且抗痨联合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抗痨治疗[7]。中药内服[8-9]、外敷[10]、局部用药[11]通过观察肿块大小、症状和副作用来判断治疗效果,高频超声[12]会监测包括结核结节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周边组织关系、血流分布情况、弹性成像分级等因素的变化。这些方法对患者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均未涉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体内结核菌的变化情况。五、迪澳双因子(IFN-γ和IL-2)联合检测 淋巴结结核诊断更优解决方案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检测试剂是“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专项成果转化产品,是目前国内首个获批的“双因子”联合检测试剂。该产品通过采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特异性抗原刺激共培养之后,检测结核特异性T细胞分泌的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浓度,来判断机体是否受到结核杆菌的感染。通过双因子检测,能够及时发现活动性淋巴结结核患者,同时对于非淋巴结结核患者能够进行及时、准确的排筛。其主要特点有: ○双阳结果高度警示活动性结核病通过双因子筛查,及时发现活动性结核患者,提高活动性淋巴结结核检出率,从而更好辅助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及防控措施。 ○菌阴结核病检出率高对于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阴性,而临床又高度怀疑为结核的患者,使用双因子检测可以提高检出率的同时还可以提示活动性结核。 ○鉴别诊断特异性强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症状通常不典型,且与其他炎症性疾病存在相同的病理细胞学特征和临床症状,“双因子”联合检测特异性更高,能够极大地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减少漏诊误诊情况的发生。 ○能够为患者用药治疗的疗效评估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通过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双因子,观察IFN-γ和IL-2的数值变化,为患者用药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更多参考。【参考文献】[1] 王黎霞,成诗明,陈明亭,等. 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 中国防痨杂志, 2012(08):485-508.[2] 杨松, 王乐乐, 李同心, 严晓峰, 唐神结. 肺外结核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1): 171-176.[3] 李敬新, 庞学文, 张丹, 等. 2015-2017年天津市肺外结核流行病学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9, 35(4): 407-411.[4] 唐神结, 李亮, 高文, 等. 中国结核病年鉴(2019)[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07.[5] 黄少君. 分子生物学诊断新方法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16.[6] Wang L, Tian XD,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two tuberculosis 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s (IGRA-ELISA and T-SPOT.TB) for diagnosing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fection[J]. Data Brief. 2018,21: 2492–2495[7] 李玥莹, 李群宝. 抗痨联合手术治疗淋巴结核的疗效分析[N].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9(6).[8] 梅英, 黄金鹏. 小柴胡汤加减方治疗颈淋巴结结核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 2019, 57( 27 ):128-130.[9] 张亮, 梅月志, 李坤, 戴宇彪. 结核灵联合西医常规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的疗效观察[J]. 罕少疾病杂志, 2019, 26(3 ):40-42.[10] 何益平,钟骏慧. 肿意膏外敷治疗颈淋巴结核400例临床观察[J]. 中国药业, 2017,26(22).[11] 万荣, 李明武 朱惠琼, 刘永莉. 抗结核药物超声导入治疗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观察[J]. 云南医药, 2016,37(06).[12] 戴宇彪, 李坤, 梅月志. 高频超声在颈部淋巴结核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探讨[J]. 临床医学工程,2018,25 (5): 545-546.
  • 美国FDA拟重新划分检测结核杆菌的体外诊断器械(IVD)的分类等级
    2013年6月19日,美国FDA发布通报,拟对基于核酸技术的、用于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结核杆菌的体外诊断器械(IVD)进行重新分类,将其从需要进行上市前审批(premarket approval)的第三类器械(class Ⅲ)划分到需要进行特殊控制(special controls)的第二类器械(class Ⅱ),该种体外诊断器械预期用于肺结核的诊断。与此同时,FDA也发布了对应的指南草案。  更多详情参见:  http://www.fda.gov/MedicalDevices/DeviceRegulationandGuidance/GuidanceDocuments/ucm070274.htm
  • 新型血检可快速准确诊断结核病
    美国研究人员27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血液检测方法,仅需两个半小时就能诊断结核病,并快速判断病人的治疗情况。这项成果可能有助改善结核病诊断方法。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约1000万人患结核病,约200万人因结核病死亡,其中许多人死亡的原因是未得到诊断或确诊太晚以致无法治愈。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结核杆菌却并不发病,其中约10%的人最终会患上结核病。因此,研究新型诊断方法和改进现有诊断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纳米颗粒富集人体血液里结核杆菌多肽抗原,然后再使用质谱仪检测,纳米颗粒有提高质谱仪检测灵敏度的作用。与目前常用诊断方法需要4到6周的时间相比,新方法能把诊断时间缩短到两个半小时,每次检测的实验室成本在3美元左右。  研究负责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胡晔副教授对新华社记者说,这项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血液检测,不需要依靠结核杆菌分离,不需要病人痰液样本。新方法准确度高,不仅可以检测肺结核,也可以对传统方法诊断困难的肺外结核、菌阴结核病、艾滋病伴发肺结核和儿童结核病做出诊断。  在目前耐药结核病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新方法的另一个亮点是可以实现血液中抗原的量化检测,从而帮助医生快速甄别病人服药后的治疗情况。  据胡晔介绍,现有的结核病诊断方法不但缺乏准确性,存在误报或漏报可能,且耗时较长,一次检测需要数天甚至数周,不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尽管另有一种新技术能在两小时内做出诊断,但该技术无法区分所鉴定出的结核杆菌是活菌还是死菌,也无法做定量研究。  目前,胡晔等人正在与中国、南非和多米尼加等国的科研团队合作,针对不同的患病人群展开大规模临床试验。胡晔说:“(该方法)距离实用应该为期不远。”
  • 质谱血检诊断结核病 速度快、成本低
    新华社华盛顿3月27日电(记者林小春)美国研究人员27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血液检测方法,仅需两个半小时就能诊断结核病,并快速判断病人的治疗情况。这项成果可能有助改善结核病诊断方法。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约1000万人患结核病,约200万人因结核病死亡,其中许多人死亡的原因是未得到诊断或确诊太晚以致无法治愈。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结核杆菌却并不发病,其中约10%的人最终会患上结核病。因此,研究新型诊断方法和改进现有诊断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纳米颗粒富集人体血液里结核杆菌多肽抗原,然后再使用质谱仪检测,纳米颗粒有提高质谱仪检测灵敏度的作用。与目前常用诊断方法需要4到6周的时间相比,新方法能把诊断时间缩短到两个半小时,每次检测的实验室成本在3美元左右。   研究负责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胡晔副教授对新华社记者说,这项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血液检测,不需要依靠结核杆菌分离,不需要病人痰液样本。新方法准确度高,不仅可以检测肺结核,也可以对传统方法诊断困难的肺外结核、菌阴结核病、艾滋病伴发肺结核和儿童结核病做出诊断。  在目前耐药结核病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新方法的另一个亮点是可以实现血液中抗原的量化检测,从而帮助医生快速甄别病人服药后的治疗情况。  据胡晔介绍,现有的结核病诊断方法不但缺乏准确性,存在误报或漏报可能,且耗时较长,一次检测需要数天甚至数周,不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尽管另有一种新技术能在两小时内做出诊断,但该技术无法区分所鉴定出的结核杆菌是活菌还是死菌,也无法做定量研究。  目前,胡晔等人正在与中国、南非和多米尼加等国的科研团队合作,针对不同的患病人群展开大规模临床试验。胡晔说:“(该方法)距离实用应该为期不远。”
  • 【睿科】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这些结核分子诊断方法你需要知道!
    1882年3月24日是著名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在柏林宣读发现结核菌的日子。在1982年纪念科赫发现结核菌100周年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IUATLD)共同倡议将3月24日作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以提醒公众加深对结核病的认识。2021年3月24日是第26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终结结核流行,自由健康呼吸”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常见并可致命的一种传染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结核病困扰人类已经有成千上万年的历史。科学家们在9000年前的以色列人遗骸和2000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都发现了肺结核感染的痕迹。如今,这种病每年仍导致大概150万人死亡,多于其他任何一种传染病,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2020年10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发布了最新的全球结核病年度报告。报告估计过去一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仍有1000万,其中32%为女性,12%为15岁以下儿童,全球因结核死亡患者约141万。大多数结核病病例集中在东南亚(44%)、非洲(25%)和西太平洋(18%),而东地中海(8.2%)、美洲(2.9%)和欧洲(2.5%)占比较小;三分之二的结核患者来自8个国家:印度(26%)、印度尼西亚(8.5%)、中国(8.4%)、菲律宾(6.0%)、巴基斯坦(5.7%)、尼日利亚(4.4%)、孟加拉国(3.6%)和南非(3.6%)。中国新发患者数约83.3万,居全球第三位,仅次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防治肺结核的工作依旧严峻。 早期快速确诊及治疗是控制结核病传播的关键,目前肺结核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症状、胸部影像学检查及痰涂片抗酸染色和痰MTB培养。然而,肺结核患者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往往缺乏特异性,痰涂片抗酸染色法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低,很多时候会导致漏诊;痰MTB培养耗时长,以上检测手段难以满足早期快速诊断肺结核的要求。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诊断方法被应用于结核病临床诊断。2017 年我国颁布的《“十三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中明确提出分子生物学检验阳性可以辅助确诊肺结核。 分子生物学诊断 结核病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主要分为:①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②恒温扩增检测③基因探针(基因芯片)检测 实时荧光定量PCR 通过监测荧光信号实时检测结核菌的特异基因及耐药相关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位点,可以在 2 小时内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以及是否耐药,是目前最快的结核病分子诊断技术之一,并且该方法操作简便、检测准确性高(敏感度 88%,特异度 99%)、污染几率小,不足之处是价格昂贵,并且目前仅能针对利福平耐药相关 rpoB 做出检测,能够检测的耐药相关基因及位点较少。2010年12月WHO批准了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技术( Xpert MTB /RIF)的应用,该技术被WHO誉为结核病诊断中革命性的突破。 恒温扩增 利用链置换型 DNA 聚合酶(Bst DNA polymerase)在恒温条件下对目标基因进行快速扩增反应。该方法可用于涂阴结核病的诊断,检测灵敏度在 50%~80%之间,并且恒温诊断方法对仪器的依赖程度小,试剂成本低,非常适用于基层结核病的检测,代表方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TB-LAMP Eiken Chemical, Tokyo, Japan)。但是该方法容易产生假阳性结果,实验室检测时需要注意分子气溶胶的产生。 基因探针(基因芯片)检测 分为扩增和检测两步,首先对特异的片段进行 PCR 扩增,然后检测扩增后片段是否与结核分枝杆菌(MTB)检测探针或者耐药检测探针结合。其特点是可以区分结核病与非结核病,检测通量高,并且可以在 5~8 小时内检测是否为耐多药结核病(MDR-TB),代表方法: line-probe assays (LPAs GenoType MTBDRplus and GenoType MTBDRsl, HAIN Lifescience, Nehren, Germany NTM+MDRTB Detection Kit, NIPRO Corporation, Osaka, Japan),该方法特异度及灵敏度较高(80%~90%)。其缺点是需要开盖操作,容易产生污染,并且操作繁琐,价格昂贵。 未来展望 过去几十年,为预防和治疗结核病及耐药性结核病,全球进行了大量努力。结核病的基础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都取得了巨大进步。通过此次新冠疫情我们也认识到分子诊断技术推广的必要性,随着人工智能和实验室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全面实现肺结核自动化分子诊断将是未来的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2]:Dorman Se,et al.Performance of Xpert MTB/RIF Ultra and Xpert MTB/RIF for the 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 through Testing of 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 Tissues.2019,32,(12).[3]:刘权贤等.TB-LAMP、Xpert MTB/RIF及罗氏固体培养在肺结核诊断中的比较.2018,31.(12).
  • 标准解读┃《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解读
    摘 要为指导各地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减少结核病在校园内的传播流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并下发了《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在近年工作实践经验和相关技术策略的基础上,该指南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了各项防控措施,并附上相应的表本卡册,具有较强指导性和操作性。本文详细解读了其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以便提高相关人员对学校结核病的防控能力。 关键词学校,学生 结核病防控 指南 学校是学生高度集中的场所,一旦出现肺结核患者,很容易发生校园内的传播和流行,不仅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同时会对学校的教学秩序和环境稳定造成很大影响,若处理不当,还会引起社会的强烈舆论。学校结核病防控一直是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教育部分别于2010年和2017年联合下发了两版《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以指导各地开展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结核病的流行趋势及变化、技术手段的更新和学校实际工作情况等,两部委组织制定了《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笔者就《指南》的特点和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以便提高相关人员对学校结核病的防控能力。 一、《指南》制定背景和过程近年来,随着全人群结核病疫情的稳定下降,学生结核病报告发病整体下降,但近年出现抬头趋势,主要源于学校肺结核监测敏感度的升高、主动发现措施的落实和新检测技术的应用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教育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结核病的重视并落实了防控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学校结核病散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耐多药肺结核在校园内的传播流行,反映出学校新生入学体检、晨检和因病缺勤病因追查、通风换气等常规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医疗卫生机构诊疗和报告不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触者筛查范围不合理、筛查方法不规范,以及学生和家长不配合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客观准确地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现有的规范性文件对各相关部门在学校结核病常规防控、散发疫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3个维度提出了总体要求。在201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部分结核病防治和学校卫生专家编写了《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但随着疫情特点变化和技术手段进步,该手册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 结合十年来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实践经验,查询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目前使用的技术手段,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的有关技术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教育部组织结核病防治和学校卫生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了《指南》。通过多次线下线上会议和函询等方式广泛征求了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结核病防控和临床诊疗及学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后形成终稿,并于2020年10月16日由两部委办公厅联合发布。 二、《指南》主要内容和特点《指南》强化了教育系统和医疗卫生系统各相关机构的职责,规范和细化了学校结核病防控各项措施的实施要求,增加了学校结核感染控制措施的具体内容和督导考核的相关要求。《指南》共分为10个章节,并有27个附件。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了学校结核病疫情特点和防控策略,明确了教育系统和医疗卫生系统各相关机构的职责和任务;第三章和第四章介绍了日常预防控制措施,包括健康体检结核病检查、健康教育和培训、教室和宿舍设施、学校公共场所通风换气和环境卫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病例报告,以及疫情和舆情监测等;第五章至第八章为患者诊断、治疗和管理,接触者检查,预防性治疗和感染控制,是发生学校结核病疫情进行处置时的技术措施;第九章详细梳理了学校结核病疫情处置的工作流程,以及发生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报告要求和应急响应措施;第十章针对各级各类相关机构的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出了督导和考核的相关要求。27个附件中的9个表本卡册是资料性附件,必须按要求填报,其余18个为参考性附件,供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指南》具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标准统一,权威性强。其将现有的政策性和技术性文件内容进行系统化整合和完善,经过权威专家的讨论和共识,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但在《规范》中未明确的环节和要求进行了规定,由两部委共同签发。 二是适用范围广。其适用于包括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托幼机构等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内的各类学校均已涵盖,并明确了教育系统外的学校可以参考使用。 三是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仅清楚明了地规定了各机构的任务,还对技术内容和操作环节提出了要求,并对多种问题的具体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为实际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和指导。 三、技术要点 1. 健康体检:为避免结核病传染源进入到学校环境,造成校内传播,对进入学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开展结核病健康检查,实现“关口前移”。在选择体检机构时,要选择有资质且具备开展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测和胸部X光片检查能力的机构。在体检技术方法上,根据不同的学校类型,开展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和可疑症状问诊、结核菌素皮肤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胸部X光片检查等,也鼓励使用符合要求的新技术或论证有效的程序及策略。在完成时限上,新生体检原则上要在入校前完成,最晚不超过开学后1个月;新入职的教职员工要在入职前完成,且在职员工每年体检一次。 对于转学学生,需在入校前按照转入学校的新生体检内容接受相应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对重点人群(如高疫情地区生源、高二学生等)增加体检项目和(或)频次。对于体检结果,需统一汇总和分析,并上报相关部门,同时记录在健康档案中。 2. 健康教育:开展学校结核病防控健康教育是保障师生健康的重要工作环节之一。在开展前,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在开展中,要注意对不同人群选用有针对性的形式、宣教内容和频次。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可通过部门间沟通协调会或发放材料等形式,内容应侧重于疫情状况、相关法律法规、防控策略和措施、各部门职责和部门间合作等;对于学校卫生管理人员、校医及教师,可采取集中培训,侧重于防控措施和实施内容细节,以及相关的沟通技巧等;对于学生及其家长,可通过传统或新媒体的健康宣传材料和各种形式的活动开展结核病防治的核心信息和基础知识、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内容的传播。同时对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状况和效果进行评价,了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 3. 主动监测:学校要结合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及登记制度,及时发现可疑症状者或疑似患者并记录在案,推介转诊至当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接受进一步检查,并追踪其诊断结果,及时掌握其健康状况。 医疗机构在日常接诊时,要详细询问就诊者的职业,尤其应高度关注学生年龄段的患者,对教师和学生(含幼托儿童)患者,需详细询问其所在学校和班级,准确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利用《国家传染病监测系统》和《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常规开展疫情的主动监测,及时响应预警信号,定期汇总和分析辖区内疫情。与当地舆情监测部门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得舆情信息,及时发现并核实学校肺结核患者和疫情。 4. 休复学/休复课管理:为保证更多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阻断结核病在校园内的传播,应采取严格的肺结核患者休复学/休复课标准。 在严格开展诊断质量控制的前提下,对于具有传染性的所有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和极有可能有传染性的肺结核患者[胸部X光片显示肺部病灶范围广泛和(或)伴有空洞,或具有明显的肺结核症状等的病原学阴性患者]必须休学/休课。定点医疗机构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判定需要休学/休课者也必须休学/休课。休学/休课诊断证明原则上由学校所在地的县(区)级及以上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开具。 对于已休学/休课的患者,病原学阳性和重症病原学阴性患者须经过全疗程规范治疗、达到治愈或完成治疗标准,其他病原学阴性患者至少规范治疗2、3月末涂片和培养均阴性、4月末涂片阴性,方可复学/复课。复学/复课诊断证明原则上由患者实际接受规范化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开具。 学校在进行休复学/休复课管理时,一方面要向学生和家长解释休学/休课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安抚和关怀学生,考虑采取线上教学等灵活方式保留学生学籍,尽可能降低患病对学生患者学业的影响。 5. 接触者筛查:根据与指示病例(活动性肺结核)接触的方式、程度和时间,将接触者划分为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和偶尔接触者。首次筛查一般限于密切接触者,根据实际环境、暴露情况和筛查结果,扩大筛查范围至一般接触者和(或)偶尔接触者,一定要覆盖到应筛查的所有人员,注意好友、老乡、男女朋友等关系的接触者,做到“应筛尽筛”。在确定筛查范围时,除筛查时发现新患者需要扩大筛查外,未发现新患者但接触者的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率(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明显升高时也需扩大筛查。筛查结果应经过当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确认。 对于筛查出的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非强阳性者(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阴性者),要开展健康教育并加强健康监测。在发生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对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阴性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阴性者在3个月后再次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 6. 预防性治疗:对于筛查发现的以下人群,且排除活动性结核病和禁忌证,需要开展预防性治疗,原则上要求“应服尽服”:(1)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或硬结平均直径2年内净增值≥10mm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2)HIV/AIDS者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硬结平均直径≥5mm。《指南》中按优先顺序推荐了4种预防性治疗方案,在选择方案时可根据服药对象的年龄、耐受性、依从性等决定,服药期间要进行不良反应和结核病症状监测,服药完成后需进行胸部X光片检查。对于拒绝服药者、不适合服药者和不规则服药者(实际服药次数不足全疗程应服药次数的90%),要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监测,并在筛查后3个月末、6个月末、12个月末各进行一次胸部X光片检查。 7. 感染控制:学校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建造和改造建筑物,加强校园内各场所的通风,建立通风换气制度。对于疑似肺结核患者,在明确诊断结果前应隔离。对于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停留的教室、宿舍等场所和用过的物品应进行消毒。正在休学的肺结核患者或正在隔离的疑似患者经当地招生办同意参加升学考试时,要单独设立考场,并做好开窗通风和消毒等工作。 8. 流行病学调查和流行病学关联判定:学校出现3例及以上结核病患者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3个工作日内组织完成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通过询问、查询资料和实地走访等获得学校基本情况、疫情和病例情况。使用调查信息分析(根据调查资料分析患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联系,判断有无密切接触)和基因分型(散在重复单位-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和全基因组测序)两种方法来判断患者间的流行病学关联。 9. 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判断学校结核病疫情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后,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及时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积极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在实施流行病学调查、接触者筛查、患者和感染者的治疗和管理、健康教育、消毒通风等各项技术性措施的同时,对疫情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疫情的严重性和可控性、采取措施的效果、后续风险的可能性等进行风险评估和事件评估,做好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主动开展风险沟通,视情况回应社会和媒体关切,注意监测舆情信息。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处置阶段,参照《指南》附件的报告框架,按时撰写和上报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同时,《指南》提出了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终止的明确标准,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点: 一、实施综合防控措施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二、所在学校在发现最后1例患者后连续3个月未再出现跟本次事件存在流行病学关联的患者;三、需经县区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评估批准。 四、总结本《指南》是经过各级结核病防控和学校卫生领域专家多轮讨论修改后打磨出来的精华,是基于我国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出的有效措施,是贴合我国学校结核病防控实际情况的重要指导。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应按照要求执行,使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更科学更规范,切实达到降低学生结核病疫情、避免发生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目的。 文章来源:中国防痨杂志,2021,43(6):542-545doi:10.3969/j.issn.1000-6621.2021.06.004作者:陈卉,张慧,成君作者单位:102206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通信作者:成君,Email:chengjun@chinacdc.cn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10201302)
  • 迪澳生物DeFast.TB® 助力结核病的精准诊断
    什么是结核病?结核病,俗称“痨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后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分枝杆菌可以侵犯人体任何部位,人体除了头发和指甲外都可发生结核病。当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肺脏的时候,称为肺结核(俗称“肺痨”)。肺结核占各种类型结核病的80%以上,是迄今为止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肺结核也是当前我国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被我国定为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 结核病的危害根据2020年WHO发布的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结核病作为致死率最高的十种疾病之一,在2019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数达到约996万,我国新发患者数达到83.3万,现存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约有600万人,其中全球结核潜伏感染人群接近20亿,造成全球约140万患者的死亡[1]。2019年,我国结核病发病率为58/10万人。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感染结核病的人群中,87%是来自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而占三分之二的患者来自8个国家,包括中国(8.4%,第三位)[2]。肺结核会严重影响患者个体的身体健康。得了肺结核如发现不及时,治疗不彻底,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引起呼吸衰竭和死亡,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肺结核病人如不规范治疗,容易产生耐药肺结核。病人一旦耐药,治愈率底,治疗费用高,社会危害大。除此外,肺结核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强,危及他人的身体健康。一名涂阳肺结核患者,如不进行治疗,一年平均可以感染10-15名健康人。 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及传染性肺结核的传染源主要是痰中带有结核杆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患者在未获得有效治疗前,细菌生长活跃,最具传染性。结核杆菌主要以飞沫的形式通过呼吸道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和唱歌均能产生含菌飞沫,其中打喷嚏产生含菌飞沫量最多,咳嗽次之,健康人可因吸入含菌飞沫感染。结核病还可通过尘埃(带菌尘埃),消化道,极少数通过受损皮肤,黏膜接触等传播。 结核病的临床症状[3-4]结核病是慢性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多种多样,轻重不等,结核病的症状和其他疾病一样大多是非特异性的。全身症状部分结核病患者或在结核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一般全身症状比局部症状出现得早一些,早期比较轻微,不容易发现。全身症状包括:A. 乏力、倦怠、全身不适较常见,容易烦躁,可出现心悸、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女性患者可出现月经不正常等;B. 发热:是肺结核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多见于下午或者傍晚,第二天早晨降至正常,多数表现为低热,温度在38℃以下,也有少部分患者出现高热,是由于病灶扩散速度快或者病情进展快,发热明显,可达39-40℃;C. 盗汗:也多发生在重症患者,入睡后出汗,醒来后出汗停止,严重者衣服均湿透;D. 其他全身症状如食欲不振,消瘦和体重减轻,女性可出现月经不调或者闭经等。 局部症状结核病随着发生的部位不同,局部症状也不一样。 结核病的确诊手段[3-4]肺结核的诊断是以病原学(包括细菌学、分子生物学)检测为主,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胸部影像、相关辅助检测(γ-干扰素释放试验)及鉴别诊断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 细菌学检查涂片显微镜检查:临床标本涂片染色后显微镜下直接寻找、观察病原菌,是结核诊断和发现传染源的主要手段。分枝杆菌培养和菌种鉴定:在人工培养基分离菌落,或检测分枝杆菌生长的代谢产物来检测目标病原菌,是结核诊断的金标准。 子生物学检查分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通过分子扩增手段检测临床标本中特异性的靶标,从而检测是否存在分枝杆菌。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一天内即可获得检测结果。(如迪澳生物DeFast.TB) 病理学检查常规病理学诊断方法: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HE染色)、细胞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原理,以抗原或抗体来检测和定位组织中的目标蛋白的一种技术。 DeFast.TB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核酸检测解决方案预期用途结核病的确诊技术检测原理通过Bst聚合酶及特异性引物在恒温(63℃)条件下对样本中结核分枝杆菌核酸片段(IS6110)进行特异性扩增,扩增产物(DNA)与核酸染料结合后发出荧光信号,通过恒温荧光扩增检测仪实时读取荧光信号,根据仪器给出的扩增曲线和出峰时间判断结果。实验流程实验操作流程↓结果判读:自动判读、出报告。自动判读扩增曲线应用价值结果准确,辅助制定治疗方案灵敏度高,病原学阳性率为64%;特异性强(96.53%),与痰培养相当样本种类多样化,满足临床多样化的送检需求痰液(包括血痰)、肺泡灌洗液,支气管冲洗液、胸腹水、脓液、脑脊液、肉芽组织、腹腔积液、盆腔积液、输卵管积 液、关节积液、骨腔积液、尿液、血液等操作简便,快速获得检测结果痰液样本无需特殊处理,耗时短,70min即可获得检测结果仪器通量高、便携检测通量高(1-48个)、仪器轻巧、携带方便,移动后无需进行荧光校准,直接用于检测样本要求 参考文献:[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tuberculosis report 2020[R]. Geneva: WHO,2020.[2] 张慧,赵雁林等.2015-2019年全国肺结核报告发病情况分析.中国防痨杂志2021年2月第43卷第2期.Chin J Antituberc,February 2021,Vol,43,No.2.[3] 唐神结,高文 . 临床结核病学(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ISBN 987-7-117-28404-2[4] 唐神结,李亮,高文,许绍发 . 中国结核年鉴(2018).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ISBN 978-7-117-28470-7
  • Cepheid公司开发快速诊断结核病新方法
    美国研究人员9月1日宣布,他们开发出一种快速诊断法,可在两小时内以高精确率诊断出一个人是否感染结核杆菌,以及体内病菌是否对常用抗结核药物具有耐受性。  新的诊断法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Cepheid公司开发。研究人员对秘鲁、阿塞拜疆、南非和印度的1730名结核病疑似患者进行的测试显示,这一方法能够甄别出98%的确诊病例、98%对结核病一线药物利福平具有耐受性的病例、近四分之三在显微镜测试中被错误宣布为阴性的结核病病例。与此同时,它还能同时诊断是否伴有艾滋病病毒感染。  传统的检测方法不能同时检测这两种感染,也不能检测病菌耐药性,而且需要费时数周。这一研究成果9月1日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资助这一研究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1日表示,世界卫生组织今后几天将与研究人员接洽,评估研究成果。  目前,Cepheid公司正在申请将这一诊断法在美上市。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毕晓普表示,这一诊断法的每次诊断成本约为63美元,该公司愿意在相对贫困的国家以低于成本价半价的价格提供这一诊断法。  结核病属于慢性传染病,由结核杆菌引起,其中肺结核病最为常见。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结核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逐步下降,但目前全球仍有三分之一的结核病患者得不到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每年近200万人因此死亡。此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结核病和艾滋病双重感染的比例非常高。
  • 【第3期直播预告】“走近临床 共话结核”—结核病主动发现系列直播论坛之“呼吸篇”
    《2021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全球结核病发病人数自2013年起一直处于持续显著上升趋势,但2020年全球结核病报告病例数从712万(2019年)骤降至583万(2020年),较2019年下降了18%,退至2012年水平,这也意味着只有59%的结核病患者得到了诊断,结核病的发现率仍不够。 从我国医疗机构统计数字来看,综合医院在全国医疗机构中占比近70%,有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常见呼吸道症状的肺结核患者首诊单位首选综合医院呼吸科,因此呼吸科医生在首诊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与处理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肺结核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重要病种之一,是结核病传播的主要源头,而不典型肺结核在临床上很容易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混淆,国内有文献报道肺结核被误诊为肺炎及胸膜炎的比例为38.4% 、慢性支气管炎10.9% 、上呼吸道感染10.1% 、支气管扩张症8.0%、肺癌4.3%、漏诊28.3%[1]。因此,肺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呼吸科医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为了加强医院间的交流,全面提升综合医院呼吸科医生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核病的能力,促进2035年终止结核病流行目标实现,由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北京结核病诊疗技术创新联盟主办,广州迪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走进临床 共话结核’——结核病主动发现系列直播论坛”之第3期“呼吸篇”将于2021年12月22日晚上19:00在线上进行。届时将邀请全国呼吸领域权威专家,就呼吸科典型病例、呼吸系统其他疾病与结核病鉴别诊断、结核病影像学知识等进行专题讲座,加强结核病预防体系与临床体系的交流,提升综合医院结核病诊疗实力。 会议时间2021年12月22日 19:00-21:00 会议内容1、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病例分享2、结核病影像诊断与鉴别3、关注慢阻肺患者ICS应用与肺分枝杆菌感染的关系 参考文献:[1]胡斌,易维,李勇,刘秀华.肺结核误漏诊138例原因分析.临床误治,2015,28(10):6-10.
  • 基因检测新突破: 长序列DNA的分子探针检测
    DNA序列中稍有变异就会对身体产生深远的影响。现代基因组学研究已经表明,只要一个突变就占领了决定是否成功治愈一种疾病还是使该病猖獗地蔓延到全身各部位的制高点。  研究人员通过一种新的方法检测特定DNA片段,找出单一突变位点,从而帮助疾病(如癌症、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DNA序列中这些微小变化是导致疾病或某些传染性疾病具有抗生素耐药性的根源所在。 这项最新的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自然化学》杂志上。  &ldquo 相较之传统的检测方式,我们的方法的确有所改善。它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反应或添加一些活性酶,唯一使用的就是DNA。这就意味着该方法对温度变化及环境变量的敏感性很低,极适合低资源配置下的诊断应用。&rdquo 华盛顿大学的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 Georg Seelig说。  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人们深知哪怕仅有一对碱基对发生变化(突变、插入或删除)都会引起重大的生物学后果。基因位点的突变也可用来解释疾病的发生或某些疾病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的原因。  &ldquo 以肺结核为例,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往往是由于特定基因的少数序列发生突变引起,如果某位患者对治疗肺结核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证明很可能存在某个位点的突变。&rdquo Georg Seelig说。现在,研究人员有能力做到检查该突变的可预见性。  Seelig、莱斯大学的 David张和威斯康星大学的电气工程学博士Sherry 陈设计了一组探针,可检测目标DNA片段中单一碱基对的突变。该探针可详细检测DNA长序列中的某些突变片段,范围达到200碱基对,而当前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其范围仅能达到20个碱基对。  测试探针与怀疑突变的DNA序列绑定在一起,研究人员首先创建一个免费的双螺旋DNA分子,将分子混合于含盐水的试管中,如果碱基对完好无损,双链DNA会采取配对原则结合在一起。相对传统技术而言,新的分子检测探针可检测目标DNA双螺旋链的特异突变,而不是单一的仅一条链,这也解释了该探针的特异性所在。如果分子探针和目标DNA 达到最大匹配度,将发出荧光。如果探针没有发射荧光,意味着目标DNA没有与其达到最佳匹配度,即发生了突变。  研发人员已为该技术申请了专利,并希望它能够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测试。
  • 科学外交打破美朝僵局 合作建结核病实验室
    加州的一位微生物学家正在参与朝鲜结核病实验室的建设  当美国和朝鲜还处于对立状态时,在非营利组织和制药公司的帮助下,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流行病学家、微生物学家来到了朝鲜首都平壤,帮助这个国家建立了第一个结核病实验室。尽管他们需要带上所需要的“每一颗螺母、螺钉和电灯泡”,然而,由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购置的实验室材料让这个实验室成为超现代实验室。  美国方面希望,通过这次实验室的建设而构筑的外交联系,能够成为两国科学家之间和实验室之间合作的开始。  莎伦佩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流行病学家、斯坦福大学领导的加州湾区结核病联盟主席。据新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去年11月,她在朝鲜首都平壤停留了10天的时间,和朝鲜公共健康部门的同事肩并肩地工作,包括学生护士到高级医生,目的是帮助这个国家创建第一个能生长分支杆菌属和鉴别耐药物菌株的实验室,分枝杆菌属是导致肺结核的罪魁祸首。  11月的平壤,天气异常寒冷,他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穿着厚重的皮大衣,用大锤猛烈敲打破旧的地砖,测试显微镜,安装处理病菌的超现代化橱柜。她说:“我们都全力投入。”  佩里和她的同事一直努力让这个合作项目启动。长期以来,美国科学家和他们的朝鲜同事有着断断续续的合作。然而,无论目的多么崇高,除了极少数特例之外,美朝科学家之间的合作项目基本上都是以胎死腹中或放弃而告终。一位资深观察家说,最近几个月,美国部分非营利组织努力与朝鲜同事接触,而结核病实验室的建设则以飞快的速度进行。“援朝美国基督教团体”是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黑山的一个人道主义团体,在过去15年中该团体为朝鲜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如今,它与加州湾区的结核病联盟和核威胁倡议(nuclear threat initiative)组织合作。团体主席海蒂林顿说:“我们埋头工作,远离政治。”  《科学》的文章指出,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经过多年的经济衰退和20世纪90年代严重的食物短缺,肺结核和其他传染性疾病在朝鲜骤然增加。佩里说,统计数据显示,在2006年至2008年期间,朝鲜结核病从344例增加到1万例。加里斯图里特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传染病专家和医生,他说:“这种速度类似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发病率)。”  到目前为止,朝鲜的临床医生们仍然依赖于老化的诊断技术进行检查,但这种技术只能诊断出一半的结核病患者,而且不能发现患者是否感染具有抗药性的菌株。斯图里特说:“抗药性菌株的流行因此会非常高。”  迫在眉睫的药物短缺让形势日益严重。在朝鲜,超过90%的结核病治疗药物由全球药品机构提供,该机构是世界卫生组织所属的一个非营利组织,它今年预算即将告罄。与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会的一项协议将持续提供这些药物,但消息人士说,这项协议最早也要在明年才能开始执行,留下半年的空档期。“这真是一个噩梦。”林顿说,“你不可能让结核病患者没有药物。”根据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佩里希望在今年7月前筹措到100万美元用于购买药品,她和其他人正在努力寻找捐助者。  流行病学家路易丝格雷西姆是全球核威胁倡议组织所属的全球健康安全和流行病学组织的主席,他说,未受抑制的流行性结核病将给“中国和其他邻近国家带来直接威胁”。他希望新的合作项目能加强至今仍处于敌对状态的美朝两国间的关系。斯图亚特托森是美国雪城大学麦克斯威尔学院的政治科学家,他领导了一项美国—朝鲜信息交流项目,他说:“我们希望,朝鲜和美国的专家在健康领域的合作和信息分享能建立起双方的信任,以解决紧迫的安全问题。”
  • 让DNA检测像谷歌搜网页一样简单
    曾经几何,人类基因组数据的检测非常昂贵并且复杂。通常需要花费数十万美元来进行基因组代码的检测,而花费如此巨大的费用得到的数据实际上仅有一部分有效数据。  现在,这个基因代码检测过程将会变得简单并且费用大大降低。创业公司OneCodex希望能够帮助研究人员、临床医生等相关人员搜索这些数据。OneCodex公司的医疗人员已经对超过10万个基因组进行排序,并且生成了PB级数据。  同时,OneCodex公司还充当了索引参照平台的作用。目前其仍处于开放测试阶段,用户能够对数据库中的数万种细菌、病毒以及真菌数据进行搜索,以每秒钟过滤数百万个DNA碱基对的速度,帮助用户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想要的数据。  One Codex的创始人Nick Greenfield表示希望能够将这项技术推广到临床传染病领域。Greenfield介绍道:&ldquo 就拿治疗肺结核来说,医生不再需要传统的检测方法来确定病情。只需要提取相关样本并且对其进行排序,从而将这种样本转化成数据,随后在所有病原体的数据库中搜索相关数据。搜索结果可以显示病人是否患有肺结核、肺结核患病的类型以及这种结核病对于抗生素是否具有抗药性等等治疗相关的数据。&rdquo   目前,One Codex公司的数据库中有超过3万组细菌、真菌以及病毒数据,并且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增长。六年前,人类基因组排序的费用高达1000万美元,而现在这项费用大概只需要1200美元。虽然这一搜索平台并不像Google搜索平台那样针对个人并且使用率极高,但这一平台的出现不仅节约检测时间而且节约了大笔费用。用一句套话说就是,利国利民。
  • 4大胸科医院联合发表研究结果,活动性结核诊断有了新方法!
    在7月初出版的Journal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2020年影响因子5.531)刊登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联合广州市胸科医院、湖南省胸科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共同开展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诊断研究成果,该研究为活动性结核病的精准诊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背景结核病一直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死因之一。WHO 推荐的结核病分子诊断方法在培养阳性结核患者中有较好的效果,但它们的灵敏度难以涵盖到培养阴性结核病例。IFN-γ释放试验虽然可以用做结核感染诊断,但无法区分活动性结核和结核潜伏感染。在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如何准确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特别是实现菌阴结核的实验室诊断,是控制结核病传播和终止结核的难点。在国家十三五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该团队使用结核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 联合检测技术对上述问题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研究方法该项研究在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连续纳入了3245例疑似结核患者,最终,2536例被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和718例非结核病例,其中活动性肺结核病例有1092例为结核病确诊病例,1444例为临床诊断病例(详见Table 1)。对患者同时采取痰液样本和血液样本,针对每位受试者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结核特异性蛋白ESAT-6–CFP-10-Rv1985c刺激后,分析其IFN-γ和IL-2的释放水平,建立活动性结核预测模型。研究结果①新的检测靶标IL-2特异性高达94.3%研究结果发现IFN-γ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859,而IL-2 的ROC 曲线面积0.865(详见Fig. 2 ) ,IFN-γ的总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8% 和81.5%,IL-2的特异性为94.3%,灵敏度为72.6%(详见Table2)。 ②新的检测靶标IL-2提高结核病的检出率双因子检测的敏感性为87.9%,单因子检测敏感性为83.8%,敏感性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引入新的检测靶标IL-2,表明约16%的活动性结核患者中IFN-γ结果为阴性,而这些患者中有1/4的病例IL-2 结果为阳性。当IFN-γ和IL-2 串联组合时,特异性进一步提高到96.0%,可与分子诊断的培养阳性检测结果相媲美,甚至可以对培养阴性的患者产生可靠的结果。 ③并联检测敏感性高达87.9%,串联检测特异性高达96.0%进一步分析IFN-γ和IL-2联合应用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对IFN-γ和IL-2 进行并联检测时,敏感性升至最高的87.9%,特异性达到79.8%,阳性预测值达93.9%;当IFN-γ和IL-2 进行串联检测时,718 例非结核患者中有689 例检测结果为阴性,特异性为96.0%,敏感性为68.5%,阳性预测值为98.4%。值得注意的是,串联检测在结核病确诊患者的敏感性(72.1%),高于临床诊断敏感性(65.8%),提示IFN-γ和IL-2串联检测的准确度与结核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④双因子联合检测灵活性高,满足不同的检测场景研究团队根据活动性结核病不同流行模型,分别阐述了IFN-γ和IL-2联合检测在不同模型中诊断价值,并提出了适用于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各自的诊断算法。 在综合性医院中,约有10%的结核疑似患者最终确诊为活动性结核,与常规涂片镜检相比,使用具有更高敏感性的双因子并联检测可帮助临床医生发现更多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如图B);在结核病专科医院,结核病疑似患者中活动性结核病的比例达到50%,使用具有高特异性的双因子串联检测可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特别是菌阴结核患者提供诊断依据(如图A)。 根据在不同医院中结核病患者不同的比例,采用IFN-γ/IL-2并联和串联检测进行预测 迪澳生物DeFine.TB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检测试剂是“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专项成果转化产品,目前国内已获批上市。该试剂盒的检测原理与文章所用技术一致,选取了存在于结核分枝杆菌,但在卡介苗和大多数非结核分枝杆菌中普遍缺失的RD1区和RD2区编码的ESAT-6、CFP-10、Rv1985c蛋白,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其表达成为融合蛋白(ESAT-6-CFP-10-Rv1985c)。 在检测时,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从全血样本中分离出来 ,消除血液本底干扰因素,通过计数单个核细胞数量,排除人群中免疫细胞数量的个体差异影响。将定量的单个核细胞与融合蛋白ESAT-6-CFP-10-Rv1985c在细胞培养板上共培养,结核特异性 T 细胞由于记忆反应而分泌γ-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2因子,再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的浓度,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能够及时发现活动性结核患者,同时对于潜伏感染患者能够进行及时、准确的排筛。“双因子”检测临床应用的价值: 发现更多的活动性结核患者 病原学阴性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用于免疫抑制剂用药前结核感染的排查 健康及高危人群结核病的筛查 肺外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非结核病的鉴别诊断 治疗过程中结核病活化状态风险预测
  • 重磅| 北京胸科联合广州胸科、湖南胸科和新疆胸科发表活动性结核诊断新方法!
    在本月初出版的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2020年影响因子5.531)刊登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联合广州市胸科医院、湖南省胸科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共同开展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诊断研究成果,该研究为活动性结核病的精准诊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背景结核病一直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死因之一。WHO 推荐的结核病分子诊断方法在培养阳性结核患者中有较好的效果,但它们的灵敏度难以涵盖到培养阴性结核病例。IFN-γ释放试验虽然可以用做结核感染诊断,但无法区分活动性结核和结核潜伏感染。在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如何准确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特别是实现菌阴结核的实验室诊断,是控制结核病传播和终止结核的难点。在国家十三五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该团队使用结核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 联合检测技术对上述问题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方 法该项研究在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连续纳入了3245例疑似结核患者,最终,2536例被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和718例非结核病例,其中活动性肺结核病例有1092例为结核病确诊病例,1444例为临床诊断病例(详见Table 1)。对患者同时采取痰液样本和血液样本,针对每位受试者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结核特异性蛋白ESAT-6–CFP-10-Rv1985c刺激后,分析其IFN-γ和IL-2的释放水平,建立活动性结核预测模型。 研究结果新的检测靶标IL-2特异性高达94.3%研究结果发现IFN-γ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859,而IL-2 的ROC 曲线面积0.865(详见Fig. 2 ) ,IFN-γ的总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8% 和81.5%,IL-2 的特异性为94.3%,灵敏度为72.6%(详见Table2)。新的检测靶标IL-2提高结核病的检出率双因子检测的敏感性为87.9%,单因子检测敏感性为83.8%,敏感性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引入新的检测靶标IL-2,表明约16%的活动性结核患者中IFN-γ结果为阴性,而这些患者中有1/4的病例IL-2 结果为阳性。当IFN-γ和IL-2 串联组合时,特异性进一步提高到96.0%,可与分子诊断的培养阳性检测结果相媲美,甚至可以对培养阴性的患者产生可靠的结果。 并联检测敏感性高达87.9%,串联检测特异性高达96.0%进一步分析IFN-γ和IL-2联合应用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对IFN-γ和IL-2 进行并联检测时,敏感性升至最高的87.9%,特异性达到79.8%,阳性预测值达93.9%;当IFN-γ和IL-2 进行串联检测时,718 例非结核患者中有689 例检测结果为阴性,特异性为96.0%,敏感性为68.5%,阳性预测值为98.4%。值得注意的是,串联检测在结核病确诊患者的敏感性(72.1%),高于临床诊断敏感性(65.8%),提示IFN-γ和IL-2串联检测的准确度与结核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双因子联合检测灵活性高,满足不同的检测场景研究团队根据活动性结核病不同流行模型,分别阐述了IFN-γ和IL-2 联合检测在不同模型中诊断价值,并提出了适用于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各自的诊断算法。在综合性医院中,约有10%的结核疑似患者最终确诊为活动性结核,与常规涂片镜检相比,使用具有更高敏感性的双因子并联检测可帮助临床医生发现更多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如图B);在结核病专科医院,结核病疑似患者中活动性结核病的比例达到50%,使用具有高特异性的双因子串联检测可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特别是菌阴结核患者提供诊断依据(如图A)。 根据在不同医院中结核病患者不同的比例,采用IFN-γ/IL-2并联和串联检测进行预测 迪澳生物DeFine.TB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检测试剂是“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专项成果转化产品,目前国内已获批上市。该试剂盒的检测原理与文章所用技术一致,选取了存在于结核分枝杆菌,但在卡介苗和大多数非结核分枝杆菌中普遍缺失的RD1区和RD2区编码的ESAT-6、CFP-10、Rv1985c蛋白,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其表达成为融合蛋白(ESAT-6-CFP-10-Rv1985c)。在检测时,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从全血样本中分离出来,消除血液本底干扰因素,通过计数单个核细胞数量,排除人群中免疫细胞数量的个体差异影响。将定量的单个核细胞与融合蛋白ESAT-6-CFP-10-Rv1985c在细胞培养板上共培养,结核特异性 T 细胞由于记忆反应而分泌γ-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2因子,再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的浓度,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能够及时发现活动性结核患者,同时对于潜伏感染患者能够进行及时、准确的排筛。“双因子”检测临床应用的价值: 发现更多的活动性结核患者 病原学阴性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用于免疫抑制剂用药前结核感染的排查 健康及高危人群结核病的筛查 肺外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非结核病的鉴别诊断 治疗过程中结核病活化状态风险预测
  • 利用454技术进行结核杆菌全基因组测序有效追踪疫情传播
    众所周知,肺结核多数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肺部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已成为一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发生结核病800~1000万,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单一传染病。1993年WHO宣布&ldquo 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rdquo ,认为结核病已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然而细菌也一直处于不断突变及进化的过程中,要对症下药就需要知道细菌的准确分型。传统的细菌分型技术仅针对细菌的某几个基因进行检测,在传染病疫情爆发时往往缺乏更具体的信息,于是在全基因组测序费用不断下降的现在,研究者们也在尝试用新一代的检测技术对细菌进行分型,以发现传染病爆发的传播模式和几率。 近期,据《PLoS Medicine》杂志报道,有研究者们利用454技术对86例人结核分枝杆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与传统分型技术结果进行了比较。这86例细菌是从1997年和2010年两次爆发的2301个结核病患者身上分离出来的。通过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检测结果,研究者们表示,全基因组测序法揭示了第一次结合爆发所分离的人结核分枝杆菌不属于最近爆发的结合杆菌传播链,另外通过计算估计出人结核分枝杆菌每2.5年会发生1个发生突变,这表明细菌在感染的人群中倍增的时间为22小时或每年400代,因此,只有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进行细菌分型才能够提供准确的关于结核分枝杆菌爆发的相关流行病信息。 参考文献:Roetzer A, Diel R, Kohl TA, Ru¨ ckert C, Nu¨ bel U, et al. (2013)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versus Traditional Genotyping for Investigation of a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Outbreak: A Longitudinal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Study. PLoS Med 10(2): e1001387. doi:10.1371/journal.pmed.1001387
  • 就是任性--生物安全柜免费帮你来检测
    为了更好的保护实验室的人员、环境和实验样品,现BioX 中国公司和上海生叉公司联合推出“生物安全柜”免费检测服务。 埃博拉病毒、登革热、H7N9、SARS、乙肝、肺结核、HIV等等病原微生物一直是医疗、科研单位攻克的重大课题。这些研究必备一个设备:生物安全柜。 生物安全柜是负压过滤排风柜,防止操作者和环境暴露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气溶胶。据国家行业标准《YY0569-2011》和《JG 170-2005》中定义: 对维护检验要求的检验项目检验,至少每年一次。当安全柜更换过滤器和内部部件维修后,也要进行维护检验。检验项目中出现一项不符合要求,即判定该安全柜维护检验不合格。Ⅱ级生物安全柜维护检验:外观, 下降气流速度,流入气流速度,气流模式,高效过滤器完整性(不免费)。 此次免费活动具体说明:免费期间:2014.12.16~2015.1.31指定区域: 高校、研究所(上海、苏州、南京、杭州)检测对象:生物安全柜(Ⅰ、ⅡA2、ⅡB2、Ⅲ)免费检测的项目:外观、下降气流速度、流入气流速度、紫外强度计免费期间,免费检测的台数总数不超过100台。超过的机器可以以优惠价格上门检测,具体价格再商定。 从2001年开始,我们一直在做生物安全柜的销售、安装、维修的工作。上海生叉仪器有限公司此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上海生叉仪器有限公司所有
  • 东芝最新电化学DNA芯片可在低浓度下检测DNA
    日本东芝公司(Toshiba)日前宣布研制成功高灵敏度的电化学DNA芯片,这种芯片能够在非常低的浓度下检测DNA。 这款新型芯片集成了目前广泛使用的半导体电路技术之一的CMOS电路及传感器,是对东芝先进DNA芯片系列产品及相关技术的最新补,可迅速投入的应用包括抗癌药物的易感性分析及用于疾病起因的预防性诊断的健康监测。 东芝在2001年10月推出其第一款电化学DNA芯片,采用原始的电流检测方案,用于支持感染肝炎病人单个治疗方案的研制。该芯片能调查单个病人的治疗疗效和副作用。这项研究涵盖六个领域的疾病:肺结核、消化紊乱、抑郁症(ademonia)、高血脂症、心脏停搏(Cardiac Arrest)及癌症等。同年,东芝还针对风湿病患者推出了DNA芯片。根据基因数据,东芝此次推出的新的DNA芯片能测定药物疗效和副作用的可能性,以及与病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 拿下国内首张呼气检测NMPA证,步锐科技又连发7篇顶级期刊,自建GMP规模工厂
    4月10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沈璐教授团队在神经病学领域顶级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IF=16.655)以论著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A Detection Model for Cognitive Dysfunction Based on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rom a Large Chinese Community Cohort”(基于中国大型社区队列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认知功能障碍检测模型)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发现通过检测人体呼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可早期识别认知障碍患者,有望为老年人群提供更客观、简易的认知障碍筛查手段。据悉,提供此技术平台支持的是国内呼气检测技术领先企业步锐科技。继感染性疾病、代谢类疾病、癌症等之后,呼气代谢组学对疾病的诊断能力又拓展至神经系统性疾病,这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引起相当高的兴趣。并且,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目前的早筛评估方式受文化水平、方言等影响,此次论文的发表,让AD早筛看到了“客观”、“规范”、“普适”的可能性。从肺病到AD,临床基础研究已发7篇期刊来自身体各个部位器官代谢产生的标记物(Biomarkers),部分会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肺泡,其中部分代谢物(或其次级产物)可通过气血交换呼出体外。这个过程让我们呼出气中不仅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这些广为人知的成分,还含有多达1,500种微量存在、可能反映身体各器官生理状态的生物信号小分子一一VOCs,其中200余种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与多种人体疾病有关。呼气检测以其简单无创和低成本的特征,对比常规体液和影像检查,在日常健康体检和大规模疾病筛查领域具有绝对优势,未来可满足家庭、社区和特定单位等精准度要求不高的POCT健康检查和持续监控要求。同时,质谱技术作为化学物质定性分析的金标准,在小分子化合物的快速定性定量检测中具有其他技术不具备的明显优势,更适用于人体呼出气体中VOCs的检测分析。因此,呼气质谱检测成为探明疾病图谱更为可靠、精准、可持续的理想途径。目前,呼气质谱检测研究已探明的疾病谱较为广泛,已涉及数十种疾病,包括肿瘤、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代谢显著变化的重大疾病,如慢性代谢、心血管、神经/精神疾病等。呼气质谱检验已探明的疾病图谱(图片来源:步锐科技)其实除了近期发布的有关认知障碍的呼气检测研究外,近年来多项有关呼气检测临床基础研究的期刊论文中,步锐科技的“人体呼出气检测质谱仪”连续以技术平台支持的身份出现。步锐科技近年支持的临床基础研究成果(信息来源:步锐科技)自2020年起,步锐科技与北大人民医院、北京731医院、北京海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深圳三院、郑州大学附一院等大型三甲医院的相关科室主任合作,围绕肺癌、肺结核、食管癌、AD、新冠等诸多疾病开展的呼气检测临床基础研究,均取得积极的研究进展,其成果在各大期刊成功发表。其中,步锐科技“人体呼出气检测质谱仪”采用的“高压光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法”在各项研究中表现积极,在针对各病种的样本检测和验证中,均表现出极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所得的相关临床基础研究数据印证了“人体呼出气检测质谱仪”在各疾病的诊断、早筛中的推动作用与市场潜力。市场唯一呼气检测质谱仍在迭代,挑战内源性VOCs和采样标准化2021年7月23日,步锐科技自主研发的“人体呼出气检测质谱仪”获得了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认证,这标志着我国首张呼气检测NMPA证的诞生。直至目前,我国也仅有这一款呼气检测质谱仪获得认证。在这样绝对市场竞争优势的情况下,步锐科技没有仅仅把发展重心放在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上,而是继续潜心坚持学术研究,近年来收获也逐一显露。步锐科技布局丰富的临床基础研究,能够不断对该质谱仪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进行验证,以利于产品的更新迭代,并同时开拓更多适应症的检测场景。其次,受试者呼出气体样品的精准化、规范化采集也是目前在疾病诊断中待解决的应用难点。通过临床基础研究过程中对采样时间、呼气方式、样品存储、采集装置的反复测试和调整,有利于步锐科技探索出更适合的采集形式,进而制定统一的操作规范,确保检测操作的一致性、提升结果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疾病呼气代谢标志物的发现中,除了因疾病导致的VOCs变化外,年龄、性别、饮食、吸烟史、药物摄入、基础疾病和微生物等内源性VOCs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果。因此,将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有机结合的多中心、大规模呼出气临床队列研究,是寻找明确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基础。稳定检测、呼气样本的可靠,是该技术应用于临床的基础,而海量呼气样本的积累,目标疾病呼气标志物的发现和确定,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验证,甚至于标志物的代谢通路确定,均是开发临床可用的呼气诊断产品或提升产品性能的必经之路。因此,步锐科技将临床研究贯穿呼气检测相关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一方面能够在产品性能、解决方案质量方面进行提升,另一方面,国际学术期刊的发表也能够帮助企业在未来的海外市场开拓中扫清诸多阻碍。中科院等近40家权威机构,8万+呼气样本,敏感性、特异性90%+截至目前,步锐科技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院、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等国内近40家大型医院和机构联合开展多病种呼气诊断与评估研究。经过多年来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积累,步锐科技已建成逾8万例的呼气样本谱图库,覆盖肺结核、肺癌、乳腺癌、食道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胃癌胃溃疡,肝癌肝硬化肝炎、新冠肺炎、哮喘、慢阻肺、血液感染、AD和帕金森等十余种肿瘤、感染或其他类疾病领域。对比实验室常规方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步锐科技自主研发的高气压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HPPI-TOFMS)攻克了目前质谱技术操作繁琐、需预处理且极易样本损耗的短板,不受背景气影响,在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基础上操作更加简便,使原本2-5 h的单样本检测仅需3min,实现了600样本/天的高通量,使临床价值和商业价值指数级上升。在肺结核、肺癌、食管癌等病种筛查验证中,该方法能够将敏感性与特异性稳定在90%以上,在医疗和科研机构的多病种全周期临床检测和研究中表现出绝对的优势。
  • 步锐科技:呼气质谱检测临床应用处于行业爆发前夜
    呼气检测作为新兴的体外诊断POCT 领域的一种新技术,从NMPA批准上市算起,目前市场规模最大的幽门螺杆菌呼气检测的历史不足25年,市场发展潜力最大的炎症NO呼气检测的发展约10年。随着临床对呼气检测需求不断发展,基于质谱的呼气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建立“呼气质谱技术与疾病诊断”主题约稿,聚焦呼出气检测质谱技术在疾病诊断领域的最新应用,以增强业界质谱专家和技术人员、医疗诊断行业工作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向仪器用户提供质谱在医疗诊断领域更丰富的产品、技术解决方案。本期我们与深圳市步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步锐科技)就呼气质谱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步锐科技人体呼气中含有大量高浓度的氮气(78%)、氧气(16%)、二氧化碳(4~5%)、氢气(5%)、惰性气体(0.9%)和水蒸气。此外,还含有一氧化氮、一氧化二氮、氨、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少数低浓度(ppm~ppb)无机气体,丙酮、乙醇、异戊二烯、乙烷和戊烷等种类繁多的超低浓度(大多在ppb~ppt)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以及一些蛋白质、核酸、微生物和细胞颗粒或碎片等。这些呼气检测研究的目标物质,都是疾病生物标志物的潜在来源。但就检测便捷性和病种覆盖范围来说,当前呼气VOCs吸引了临床研究和产业技术界的最多关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呼气中含有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已高达1488种(2021年),比2014年时新增了70%。而且随着研究将更精准的检测技术应用于更多病种和临床场景,这一数字预期还将不断增长。粗略统计,目前经过GC-MS鉴定与疾病相关的VOCs标记物超过200种,其中绝大部分相对分子量位于0~500之间。例如,多项研究发现,丁酮、1-丙醇和异戊二烯等170余种呼气VOCs标记物与肺癌有关;萘,庚酮,庚烷,苯和癸烷等化合物被发现是结核感染的可能标志物;目前,各类疾病发现的标志物均在数十种以内,其中,乳腺癌相关联的呼气VOCs也高达62种。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多种特征VOCs的成分和浓度差异组合作为疾病精细检测的“标记物组合”逐渐成为趋势,以单一的标记物指标异常简单判别疾病的传统操作或将成为过去。然而,目前疾病呼气VOC标记物的发现与关联病种、临床应用(如健康筛查,鉴别诊断,治疗评估等)和呼气检测分析方法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病种常有交叠。标志物的确定还需要更多更对基础研究的进一步探索,从代谢通路的角度夯实呼气代谢组学的基础,通过多中心队列研究验证其可靠性。仪器信息网:: 针对呼气质谱检测与疾病诊断,目前共建立了哪些技术方法?不同的质谱技术分别拥有什么特点?步锐科技:质谱技术作为化学物质定性分析的金标准,在小分子化合物的快速定性定量检测中具有明显优势,适用于人体呼出气体中VOCs的检测分析。目前用于呼出气VOCs检测的主要技术包括: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选择离子流动管质谱(SIFT-MS)、质子转移反应质谱(PTR-MS)、二次电喷雾电离质谱(SESI-MS)以及光电离质谱(PI-MS)等。其中,GC-MS是呼出气疾病诊断研究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呼出气质谱检查技术,其具有很好的定性和定量能力,也是目前最为可靠的呼出气化合物检测分析方法。但由于呼出气组分的种类繁多、性质各异,通常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预分离色谱柱,结合痕量气相组分的预浓缩和富集方法进行分析,这极大增加了操作复杂性、样品分析时间和检测成本。这也成为GC-MS技术从科研向临床应用的转化的最大障碍。目前临床应用研究中,常采用呼出气检测质谱技术主要包括选择离子流动管质谱(SIFT-MS)、质子转移反应质谱(PTR-MS)、二次电喷雾电离质谱(SESI-MS)以及光电离质谱(PI-MS)等的直接质谱检测技术,他们可以支持呼出气的快速检测。其中,(1)SIFT-MS与PTR-MS主要利用试剂离子H3O+、NO+或O2+与有机物分子进行化学电离反应,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PTR-MS通常以H3O+为试剂离子。可根据产物的谱图特征进行检测分析,适合用于能与试剂离子发生反应的样品分子检测,如质子亲和势高于H2O的VOCs。(2)SESI-MS技术主要依赖于电喷雾电离(ESI)带电粒子与中性气体样品分子之间的气相相互作用,其电离过程非常柔软,适合极性化合物检测,再联合高分辨质谱如Orbitrap,可得到分子量稍大些的化合物信息。其余的直接质谱检测技术则多以获得小分子代谢物信息为主。(3)PI-MS技术则是通过使电离能低于光子能量的待测物分子吸收单个VUV光子能量后直接离子化,其分子离子产率高、碎片化程度低,可用于非极性/弱极性到强极性化合物分析的电离,是一种高效的直接质谱电离技术。仪器信息网:在疾病诊断的应用场景下,对呼气质谱技术提出了哪些要求?当前的应用有什么困难点?步锐科技:呼气质谱检测技术作为新兴的呼气代谢组学的基础,近年在疾病诊断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呼气疾病诊断技术呼之欲出。然而呼气作为代谢链路的最末端,其复杂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呼气质谱从科学研究走向临床应用,在呼气质谱技术在临床研究有效的基础上,还亟需更好地解决如下问题:1)受试者呼出气样品采集的精准化与规范化。人体呼出气样本具有复杂且不稳定的特点。受试者呼吸的方式,采集的时间,采集的装置等都直接影响采集到样本中包含代谢化合物的浓度。采集后的存储同样也极具挑战,呼出气采集后会随着温度的变化,存储环境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物理变化。因此呼出气检测技术应用临床亟需探索确定稳定可靠的呼出气采集流程、呼气存储装置和方法。2)高覆盖、高灵敏、高通量、高稳定的质谱分析方法和仪器开发。呼出气组分复杂,约包含数百种VOCs,且属于痕量级,通常在ppm~ppt量级,对呼出气检测设备的检测灵敏度、电离覆盖度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部分的技术参数直接决定对应的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此外,临床应用也对呼气检测技术的通量和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这部分的技术参数决定对应的检测技术能面临长期大量的临床需求。因此,呼出气分析方法的效率和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也是各质谱技术向临床应用转化需要考虑和解决的技术问题。3)疾病呼气代谢标志物发现和多中心、大规模验证。人体呼出气中VOCs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源性VOCs,与我们所处的环境等相关;另一方面是内源性VOCs,除了因疾病导致的变化外,还一定程度上受到年龄、性别、吸烟、饮食、药物摄入、基础疾病、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寻找具有普遍认可以及专家共识的明确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是质谱分析方法应用临床的生物学基础。其发现依赖于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有机结合,而其验证则需要多中心、大规模呼出气临床队列研究。仪器信息网: 贵团队/贵司重点关注哪种呼气质谱技术?当前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应用进展?步锐科技:我司深圳市步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步锐科技)是国内最早布局呼出气VOCs检测的企业之一。步锐科技依托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海洋研究员团队合作开发的高气压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HPPI-TOFMS)技术进行呼出气检测用于疾病诊断的探索与研究工作。团队基于10.6 eV的VUV-Kr灯开发了高气压光电离源,结合高效射频离子传输系统,在相对湿度100%条件下可以实现酮、醇、酸、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痕量小分子挥发性有机代谢物的检测,是近年来用于人体呼出气研究的新技术。HPPI-TOFMS可以实现呼出气样本直接进样快速检测,省去吸附富集过程,无需样本分离纯化预处理,使得呼出气检测产品化及大规模进入临床应用成为可能。目前,步锐科技申报的人体呼出气检测质谱仪,已获得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审批的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认证(CFDA Ⅱ)(湘械注准20212221412),主要研究管线集中在感染性疾病和肿瘤领域,已经在结核病、肺癌、食管癌、阿尔茨海默症等病种中展开了多项前瞻性临床研究,在JAMA Network Open、Eclinicalmedicine、Alzheimer's & Dementia、J. Breath Res、Biosci Trends等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此外,步锐科技自主开发的基于呼出气的肺结核诊断技术,在临床队列和肺结核入学筛查项目开展了大规模实践验证研究,均具有良好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性超过90%。仪器信息网:: 您如何看待当前呼气质谱检测技术在疾病诊断应用的发展现状?未来其在疾病诊断领域将有哪些热点应用?步锐科技:目前,呼气质谱检测研究已探明的疾病谱较为广泛,已涉及数十种疾病,包括肿瘤、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代谢显著变化的重大疾病(慢性代谢/心血管/神经/精神疾病等),如肺癌、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头颈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和肝癌等恶性肿瘤,新冠肺炎、结核、铜绿菌感染、流感、曲霉菌感染、疟疾、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肝炎等多种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病,以及食管炎、胃炎、胃溃疡、炎性肠病、肠应激、肝硬化、肝衰竭、糖尿病、心绞痛、阿兹海默病、帕金森症、精神分裂症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呼气代谢研究广泛涉及健康筛查、鉴别诊断、治疗评估、预后管理及发展预测等临床全病程场景,其中以疾病筛查诊断最为热门。近年来,气相色谱质谱(GC-MS)、离子流动管质谱(SIFT-MS)、质子转移反应质谱(PTR-MS)、二次电喷雾电离质谱(SESI-MS)以及光电离质谱(PI-MS)等相对较新设备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并不断投入到相关探索和验证研究中,相应的采样检测分析标准和流程也在不断规范和标准化。大量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发表,更多呼气代谢研究平台和(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的构建,以及研究基金支持和厂商的积极参与,正在推动呼气质谱检测研究和产业发展渐入佳境。呼气检测以其简单无创和低成本的特征,对比常规体液和影像检查,在日常健康体检和大规模疾病筛查领域具有绝对优势,未来可满足家庭、社区和特定单位等精准度要求不高的POCT健康检查和持续监控要求。高精简且操作简便新型质谱可用于医疗和科研机构的多病种全周期临床检测和研究中。仪器信息网:当前呼气质谱检测技术在疾病诊断领域的发展处于哪个阶段?未来将如何发展?步锐科技:中国的呼气检测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较快且覆盖面较广,且聚集了国外几乎所有的呼气检测产品。以广谱VOC检测为基础的产品技术,在心脏移植和新冠检测等领域的产品已获FDA和EMA等各国药监部门批准临床应用/紧急授权外,并有大量企业和医疗卫生中心合作开展大量的临床应用研究。总体而言,目前出呼气检测临床应用正处于行业爆发的前夜,呼气检测技术在肺结核、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领域的应用已得到广泛证实,在乳腺癌和肺癌等癌症早筛领域的应用也备受关注。步锐科技呼气结核辅助诊断产品即将完成注册临床前研究,目前阶段性结果符合预期。临床应用指日可待。而在其他疾病领域,呼气质谱检测正处于多病种全周期医学科研火热开展阶段。以步锐科技和英国Owlstone Medical为代表的国内外领先呼气质谱检测公司均以自身呼气代谢组学科研平台为基础,与合计近百家顶级医疗机构开展多病种科研合作和服务。因此,呼气检测技术在未来医疗领域将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具有发展成为常规临床检测手段的潜力,将为未来精准快速医疗提供重要力量。
  • 吴文明教授团队自主研发定量PCR仪助力现场快速核酸检测
    近几年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蔓延愈演愈烈。以新冠为例,爆发至今两年就已经夺去了超过550万人的生命,并造成全世界近4亿人感染。如何快速灵敏的对病原进行检测,是传染病疫情防控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PCR作为当今最为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可以快速识别现场环境中的病原,分析灵敏度远远超过其他检测手段,是目前判断各种传染病感染与否的“金标准”。近日,由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科学院“特别引进人才”吴文明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核酸检测仪在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年终总结表彰大会进行了现场测试,并取得圆满成功。核酸采样结合快速低能耗热温循环控制算法设计以及荧光检测分析方法与软硬件优化,该核酸检测设备具有体积小,能耗低,重量轻,自带驱动电池满足户外现场使用,以及造价成本低廉等优点;能够实现高灵敏快速的核酸检测,以及现场采样、现场出结果的疫情监控模式。现场测试吴文明教授课题组进一步采用商业化仪器美国进口ABI7500荧光定量PCR仪,对现场采集的约50组样本以及质控阳性对照本进行对标,发现该设备现场采样测试结果与商业化仪器ABI7500后续在实验室中分析扩增曲线判断结论相同,证明该现场检测设备与商业化仪器病原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左图为自主研发设备现场测试结果,右图为美国进口ABI7500后续实验室验证结果该设备在研发过程中还成功实现法医指纹基因、猪瘟、新冠、杆菌、口蹄疫、肿瘤基因、乙肝、风疹、肺结核、HPV、HIV、流感等多种基因分析与SNP检测,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吴文明教授团队下一步将对该核酸检测设备进行便携一体化升级,兼顾仪器成本低廉的前提下,开展相关检测试剂的研发以及临床器械认证。
  • "碟片实验室"问世 1hr完成基因检测
    图:何浩培(右一)表示,&ldquo 碟片实验室&rdquo 检测时不经人手,整个过程可在诊所完成 本报记者彩雯摄  成人手心大小的一张胶碟片,只需病人一滴血,便可完成整个实验室的检测程序,将繁复的基因检测或致敏原测试程序,简化为一个步骤。中文大学科研团队成功研发的&ldquo 碟片实验室&rdquo ,将原本需一星期的测试,缩短为一小时,病人可即场得知结果,除可方便医生为病人处方神经精神疾病药物前进行基因测试,避免药物过敏,也可用于检测癌症病人的致病基因,以便及早进行标靶治疗。  中文大学将在5月7至9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ldquo 香港国际医疗器材及用品展&rdquo 上,展出五个项目,当中一项为&ldquo 碟片实验室&rdquo ,该器械的主要部分为圆形胶片及电路板,胶片只有成人手心大小。中大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系何浩培教授指:&ldquo 仪器就是将基因检测等测验的过程,全部摆在一张特定的胶碟上。医生只需将病人的一滴血滴在碟片上,血液会随?高速转动的离心力,在碟片上的微细通道注入不同的小室,再由电路板控制各个小室的温度,使DNA扩增,并以荧光探针显示是否有化学反应。&rdquo   特制碟如微缩实验室  何教授表示,仪器最大的突破除了应用简单的离心力作用,让血液透过微细通道注入不同的小室外,还与胶碟相匹配製作了电子线路。&ldquo 电子线路能够为不同小室内的样本,制造加降温、光测试、电磁控制等不同测试需要的条件,相当于将整个实验室都摆上了这张胶碟上。&rdquo &ldquo 碟片实验室&rdquo 按照自动化程序作出分析后,透过无线信号将结果即时传送至医生的电脑或便携装置上,期间不经人手,只需一个步骤,整个过程可在诊所完成。  他指出,传统的基因测试或化验,需将病人的血液样本送往化验室,由技术人员添加试剂,利用大型仪器作DNA检测、基因分析等过程,得出化验报告再送至诊所,&ldquo 过程要以日计,可能延误治疗或延长住院时间&rdquo 。传统的基因测试成本在四、五千左右,而&ldquo 碟片实验室&rdquo 每个胶碟的成本价仅相当于CD碟片的成本价。&ldquo 碟片&rdquo 还可因应检测的不同需要&ldquo 量身定制&rdquo 。何浩培表示,团队现已製作了四种不同的&ldquo 碟片&rdquo 。  未来或可测H5N1  目前&ldquo 碟片实验室&rdquo 已经应用于逾百病例的血液检测。&ldquo 但相关的基因过敏测试需要一个星期时间,很多病人可能在这段时间内再次出现脑痫等症状发生。&rdquo 关教授指,团队利用&ldquo 碟片实验室&rdquo 对服用卡马西平的过百病例进行过敏测试,其准确率与传统的测试方式基本一样,可以取代现有的针对该药物的传统基因测试方式。研究团队现正研究使用&ldquo 碟片实验室&rdquo 作细菌及病毒检测的可行性,未来有机会应用于肺结核细菌、A型流感(H5N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肝病毒(HBV)等传染性致病体。
  • 比尔盖茨挑战新项目:快速检测艾滋病医疗设备
    近十年,盖茨基金会一直致力于全球健康大挑战计划(Grand Challenges in Global Health )的发展,它与众多科学家合作,集思广益,让创新焕发光彩。通过这一计划,盖茨已经踏足了诸多别人羞于踏足的领域,如新型厕所、人类尿液电池、用起来更爽、安全性更高的新型避孕套等。近来,比尔· 盖茨又将挑战新项目。  本周四,比尔· 盖茨宣布了自己新的挑战计划。&ldquo 我们期待有一个能够快速诊断艾滋、肺结核、疟疾等传染病的设备,此设备能够接受诸如血液、唾液、痰等不同的样本,并且价格亲民、值得信赖,此外还能在一天只能发电四小时的小诊所运转。你能够创造这样的设备吗?&rdquo 盖茨在他的博客中写道。  这听起来有点像《星际迷航》里的三录仪,但它并没有三录仪那么天马行空。盖茨分享了一张科学家们设计出的设备初图,看起来颇像3D打印机。你输入一个样本,设备将给出诊断结果。他表示,现在已有五个团队致力于此项挑战。图片中的设备为西雅图健康研发公司的Stratos检测仪。  他说道:&ldquo 在当今的科技坏境下,我们提出一个好的设备建造构想,就会有很多伙伴们来帮忙,这真的很棒。&rdquo 不过,该计划的前途很光明,道路却很曲折。盖茨知道该挑战也面临诸多困难,例如:如何让设备价格足够亲民,如何让设备在医疗设施稀缺的地区工作。但盖茨对此挑战的热情态度让它很吸引人。  在本篇博客最后部分,盖茨写道:&ldquo 如果这个想法实现了,那么结果将非常激动人心。但是如果计划失败,那么我们将会很失望。然而,如果一条路走到尽头,那么我们将会探索更多的路&rdquo 。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