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原始设计

仪器信息网原始设计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原始设计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原始设计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原始设计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原始设计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原始设计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原始设计相关的解决方案。

原始设计相关的资讯

  • 屠海令院士:发展第三代半导体要做好顶层设计,研发和生产并重
    在9月5日保定涞源召开的2021白石山第三代半导体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名誉院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特邀副会长屠海令线上参加并致词,指出发展第三代半导体要做好顶层设计,研发和生产并重。他指出,半导体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方兴未艾,正在掀起新一轮的热潮。近年来,SiC电力电子器件和GaN 射频器件显现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发达国家纷纷将其列入国家战略,投入巨资支持。当前,中国发展宽禁带半导体具有良好的机遇和合适的环境。从消费类电子设备、新型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航空发动机、新一代移动通信、智能电网、高速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均对高性能SiC 和GaN 器件有着极大的期待和需求。因此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空间都很大,市场前景也很好。但发展宽禁带半导体材料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及应用具有学科交叉性强、应用领域广、产业关联性大等特点,需要设计、工艺、材料、可靠性、成品率、性价比全面满足各类应用系统的要求;同时要注重设备仪器、检验标准、税收政策、金融环境等全产业链和产业环境的建设,强化多方配合与协同发展。因此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统筹安排非常重要。第二,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领域。当前,国内SiC和GaN的研究与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产业化的难度比外界想象的还要大。从国际专利构架布局上看,宽禁带半导体已经进入市场竞争阶段,我们不能过多时间只停留在研发阶段,要研发和生产并重,加速第三代半导体进入市场的步伐。因此,在重视研发的基础上,也需要将市场化作为关注重点。第三,SiC、GaN材料适合制作高温、高频、抗辐射及大功率器件,能有效提高系统的效率,对发展“大智物移云”具有重要作用。SiC和GaN 器件不会取代硅集成电路,但它能做硅半导体做不到的事情。未来,SiC、GaN 和硅将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发挥各自的作用、占据各自的市场份额。即便是电力电子器件,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也不可能完全替代硅,缘于应用和市场还会细分,同时也要权衡材料与器件的成本和性价比。第四,当前第三代半导体全国布局众多,参与的机构也很多,如果集中力量协同创新,有可能在相关领域获得比较优势进而占据领先地位。因此,要应避免热炒概念、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在这一点上,希望联盟能发挥好作用与优势,做好协调与指导。展望未来,进一步加强宽禁带半导体研发与产业化,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相信我们有能力抢占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及应用的战略制高点,为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2021白石山第三代半导体峰会由保定市人民政府和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主办,保定市科协、涞源县人民政府承办。本届主题为“新阶段芯机遇新动能”。近200位业界专家代表出席会议。
  • 共27名!取消存在违规问题的5名院士候选人资格,处置涉及22名院士有效候选人的突发重大举报线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在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践中需要把握好九个问题。这“九个以”的实践要求,其中之一是“以锻造坚强组织、建设过硬队伍为重要着力点”。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会同志表示,从严治党的重点在于从严管理干部,要健全完善干部管理监督制度体系,做到管理全面、标准严格、环节衔接、措施配套、责任分明,推动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确保党员干部始终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幸福,必须强化对权力监督的全覆盖、有效性。中央纪委委员,内蒙古自治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刘爽表示,内蒙古自治区探索建立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自治区纪委监委协助自治区党委搭建监督贯通协调平台,将10类监督主体细化到60个责任部门单位,建立各类监督主体的协同机制、及时发现问题的防范机制、精准纠正偏差的矫正机制、强化责任担当的问责机制、与干部使用挂钩的激励机制。“要持续强化各类监督主体的信息沟通、措施配合、资源共享、成果共用、力量统筹、事项协同,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真正体现严管就是厚爱、监督就是保护。”刘爽说。“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融入教育督教育’,制度化推进‘大监督’工作格局,结合驻在部门核心业务、重点领域进行嵌入监督。”中央纪委委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组长王承文说,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建立纪检监察、审计、财会监督贯通协同长效机制,加强与有关司局协作,制定关于推进监督贯通协同高效的若干举措,召开联席会议,就协同联动、规范问题线索移送等达成一致。接下来,将持续推动教育部直属系统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加强监督体系建设,把弘扬新风正气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一体谋划推进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督促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干部责任越重大、岗位越重要,就越要加强监督。当前,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仍是薄弱环节,2023年,驻海关总署纪检监察组联合地方纪委监委留置的10名海关厅局级干部中就有4名是‘一把手’。”中央纪委委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海关总署纪检监察组组长王林说,2023年以来,驻海关总署纪检监察组调研走访多个直属海关单位,面对面听取领导班子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情况汇报,与班子成员开展“一对一”谈话,督促其在洁身自好、廉洁自律上树标杆、作表率,做到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王林表示,要以盯住“关键少数”带动管好“绝大多数”,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坚持严的基调,坚持办案是最有力的监督,坚持政治监督和日常监督贯通,坚持‘两个责任’同向发力,以有力举措解决科研领域论文造假、‘打招呼’、‘跑找要’等顽瘴痼疾。”中央纪委委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学技术部纪检监察组组长高波表示,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督促并会同综合监督单位党组开展评审专家被“打招呼”专项整治,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试点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并向院士增选专项监督拓展,在候选人公示阶段取消存在违规问题的5名候选人资格,在院士大会期间处置涉及22名有效候选人的突发重大举报线索,保障院士增选风清气正。全面从严治党要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高度统一起来。在推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过程中,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纪委监委督促该市各级党员干部严格遵守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鼓励堂堂正正、干干净净同企业和企业家交往,推动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深入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生态环保等方面,稳慎精准问责,持续加大容错纠错、澄清正名、查处诬告陷害工作力度。“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以支持实干者、保护改革者、鼓励探索者、宽容失误者的实际行动,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哈尔滨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郑国志说。
  • 梅特勒托利多:EVO获“2012红点设计奖”(国际工业设计奥斯卡)
    2012年4月,梅特勒托利多EVO PC秤(UC-HTT-M)获得红点产品设计大奖。该奖项是对EVO集美学与功能于一体的最佳肯定。 “我们非常感谢获此殊荣。”负责EVO的产品经理Lena Wolf如此说,“长期以来,食品零售商们已经意识到,凭借时尚、高雅的店铺形象,他们可以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秤在整店布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红点奖对EVO的肯定证明了我们对销售前台设计的卓越品味。” 红点设计大奖(Red dot design award)是国际公认的全球工业设计顶级奖项之一,至今已逾五十年历史,此奖项并一直被冠以“国际工业设计的奥斯卡”之称,与德国“iF奖”、美国“IDEA奖”并称为世界三大设计奖。 自创办以来,红点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设计奖项之一,表彰在汽车、建筑、家用、电子、时尚、生活科学以及医药等众多领域取得的成就。参赛类别分为三大领域:产品设计、传播设计和设计概念奖。 红点设计奖强调和肯定产品原始创意的重要性,激发推进创新的速度,快速体现设计潮流和趋势的远见,将虚拟转变为直观。获得红点设计大奖不仅仅代表某产品的杰出设计品质在国际范围内得到确认,还意味着该产品获得了设计与商业范围内最大程度的接受。每年吸引了超过60个国家,1万件作品投稿参赛,是世界上最大、最尊贵的设计奖。 今年的颁奖典礼将于7月在德国Essen举行。同期,EVO将和其它获奖作品在Essen的红点博物馆一同展出。
  • “烟草院士”缺席院士大会未领院士牌
    如许多人所料,被称为“烟草院士”的谢剑平缺席了今天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留下一个未被领走的新科院士牌。在会场,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面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谢剑平为何没有出席大会”时,他回答“他请假了”,但并未透露具体缘何请假。  消息一出,外界的猜测纷至沓来,一位刚当选半年的院士缺席“加冕”仪式,其院士席位是不是留不住了?  两周前带头抵制“烟草院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谢的缺席值得欣喜,这起码为工程院解决该问题留下了一个空间。  6月12日上午,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全体会议举行。按照惯例,在这个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工程院将为去年新当选院士和外籍院士颁发证书,饱受争议达半年之久的谢剑平能否顺利拿到这个刻有自己名字的院士牌,被外界看作是其能否名正言顺“当选”院士的最后一道仪式,故而备受舆论关注。  6月12日,周济依次为该院9个学部的新科院士颁发院士牌并合影留念。音乐响起,报告厅内4块大屏幕上同时出现每个上台新科院士的名字、简介以及照片,轮到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时,谢剑平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其本人也未到场。  面对舆论关注,中国工程院并未提前对外公开说明其缺席的情况。就是当天的院士大会,现场的工作人员也对此避而不谈。记者询问大会环境与轻纺工作学部的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称自己并不知情,并表示不愿透露有关谢的任何问题。  事实上,在大会开始前,就已经有学者在微博上表示谢无法出席院士大会:“昨晚有院士给我发短信,说今天上午给新院士颁发证书,但名单上没有谢剑平。”这一点从工程院院士大会的会议手册里没有谢剑平的房间号码也能看出。至于原因,这则微博称“没有通知谢参加院士大会”。坊间还有一种说法是:“谢被要求不出席大会,工程院也暂不会为他颁发院士证书。”  不过,这两种说法均未得中国工程院的认可。  对于谢剑平的目前身份,周济说“当然还是院士”,但谈及主席团层面的意见时,他则闪烁其词:“这个事情,我们都很清楚……我们会妥善处理,在适当的时候和你们说。”  面对工程院尚无定论的答复,钟南山表示可以理解。“他们还需要时间。”他顿了顿说,“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容易。”  钟所说的敏感问题指的是,根据《中国工程院章程》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如今的谢剑平已经通过既定程序当选为院士,复议或撤销他的院士资格都不容易。这种不容易体现在“章程”与“大是大非”的冲突上——  在章程中,涉及撤销院士称号的条款写道:“当院士的个人行为涉及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或涉及丧失科学道德,背离了院士标准时,可依据以下程序撤销其院士称号。”但是谢剑平并没有被发现有法律、道德层面的问题,而目前反对声音也主要是针对谢“降焦减害”研究成果的学术问题。  包括钟南山和陈君石在内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的20多名院士认为,“降焦减害”是伪命题。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也曾对媒体表示,国际科学界从未承认烟草“降焦减害”这一命题,我国政府签署已6年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也明确规定:不允许任何烟草制品以“低焦油”、“低危害”欺骗误导公众。这一点钟南山有更为切身的感受:“我所接触的肿瘤病人,绝大多数都是抽滤嘴烟、降焦烟的,他们并没有因为吸这些烟而没得病。”  不过,他们的声音并未完全得到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层面的认可。涉及学术问题的讨论,本应是十分简单的“对或错”,为何涉及到谢剑平的研究成果,就复杂了?钟南山直言,这就牵扯到了目前工程院对于某一领域学术问题研究的狭隘化,换言之,应由谁对某一些学术问题作权威判断。  具体到“降焦减害”,不少院士认为,这并非谢剑平所在的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所能评判的问题,王陇德在对媒体解释院士联名要求重审的主要理由时说:“‘降焦减害’的‘减害’是对人体健康而言,评审应由医药卫生学部来进行,而不是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不过,按照章程上对于增选(提名)的说法,“每次增选,每位院士提名候选人数不超过两名 获得不少于本学部3位院士提名的候选人为有效。对候选人的评审和选举由各学部组织院士进行”。这意味着,只有候选人所在的学部才具有对其研究成果学术评判的权威,其他的意见则只能在公示阶段提出,而后者在钟南山看来因公示资料不够详细无法起到真正作用。  在撤销某位院士称号上,根据现有章程,也须经其“所在学部常务委员会调查核实,进行审议后,由本学部全体院士投票表决。”这意味着,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再来一次全体院士投票,半年前“超过2/3院士同意当选”的结果可能再次上演,那么,针对谢剑平的院士“复议”也就只是走过场。  唯一的办法,似乎只能是加入医药卫生学部的意见。但一个学部“插手”另一学部的院士评选、复议事务并无先例。这也是钟南山觉得最为棘手的地方。  然而,每当想到“降焦减害”对人的健康是一场骗局这一大是大非的问题时,钟南山就“按捺不住自己站起来反对的心情”。  “章程在大是大非面前显得微不足道。”钟南山告诉记者,按照既定的章程,谢的院士身份很难改变,但是,一切科学技术都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即便是核武器的研究也是为了保卫国土,“脱离了科学的终极目标,却只谈不够灵活的死章程,是本末倒置。”  钟南山最后告诉记者,如果章程阻碍了科技的宗旨,他相信有关层面一定会进行调整,“我相信工程院能解决好这一问题,但还需要时间,把到底孰轻孰重捋清楚。”
  • 工信部: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方案通过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2018年9月4日,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专家论证会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罗文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周济院士参加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卢秉恒、李骏、何琳、黄庆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朱荻、张清杰、杨孟飞,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教授等专家参加了论证会。b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2fb91619-0592-4ac6-a22e-4cf924301aec.jpg" title="1.jpg" alt="1.jpg"//pp  会上,武汉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汉院士汇报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与会专家就创新中心的建设思路、建设目标、组建方式和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一致同意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方案通过论证。/pp  罗文副部长指出在当前新形势下,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尤其重要和迫切,并就下一步抓好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面向行业,注重抓好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二是面向全球,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与配置。三是面向短板和弱项,突出抓好产业化示范带动能力建设。四是面向市场,深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pp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范书建、装备司副巡视员王建宇,湖北省经信委主任王祺扬、无委办主任王化平,武汉市经信委、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相关负责人,以及创新中心建设单位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李培根院士,清华大学柳百成院士等参加了会议。br/br/更多相关新闻br/strong武汉晚报: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落户武汉/strong/pp  9月4日,武汉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在京通过论证,该创新中心将聚焦产业优势资源,着力解决我国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产业的共性问题,为智能制造关键领域研发核心工艺、建模仿真及工业软件,打造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的核心竞争力。至此,除北京、上海外,武汉将是全国第三个拥有两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城市。/pp  会上,武汉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汉院士汇报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经与会专家深入讨论后,建设方案通过论证。/pp  据介绍,建设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的意义重大。当下,智能制造是引领和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驱动力,而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是智能制造的关键共性技术。/pp  会议指出,建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要面向行业,注重抓好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面向全球,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与配置 面向短板和弱项,突出抓好产业化示范带动能力建设 面向市场,深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pp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将以市场化为导向,采取“公司+联盟”等模式运行。目前,该中心已聚集20多名院士领衔的人才队伍,汇聚了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制造领域全国前十的高校以及航空、航天、重型汽轮机等领域的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覆盖了我国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领域5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武汉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是该创新中心的建设主体。/pp  今年1月以来,在创建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过程中,武汉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已新立项数个基于多领域统一建模的机电系统半物理测控平台、高性能聚合物光学产品仿真与优化设计技术等技术项目。/pp  据介绍,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在拟定的22个重点行业领域中,每个领域只设一个创新中心,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解决行业反映突出的共性问题。2015年以来,我国启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提出在2020年打造15个制造业创新中心,构成国家制造业的创新体系。随着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通过论证,全国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已达9个。/pp  去年11月,国家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武汉建设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助力武汉打造万亿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ppbr/附录:8家建设方案已经论证通过的国家创新中心名录br//pp  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pp  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pp  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pp  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pp  机器人创新中心/pp  集成电路创新中心/pp  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pp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p
  • 崂应产品荣获2019 “市长杯”青岛工业设计大奖赛 “绿色设计奖”
    11月5日,2019 “市长杯”青岛工业设计大奖赛颁奖典礼在青岛国际院士港隆重举行。经过两轮的激烈角逐和专家的严格评审,由崂应海纳集团申报,邓春磊、王飞、董蓬莱和周扬平参与工业设计的“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系列产品”,从260余件参赛产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绿色设计奖”。 “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是青岛市在工业设计领域颁发的重要奖项之一,代表青岛市设计领域的最高荣誉。2019 “市长杯”青岛工业设计大奖赛由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青岛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承办,以“工业设计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设立了市长大奖、金质奖、单项奖(智能设计奖、绿色设计奖、交互设计奖和品牌设计奖)等多个奖项,共评选出49件获奖作品。 该奖项的获得,充分体现了我集团工业设计研发攻关和产品应用的良好融合,是对我集团工业设计发展水平的官方认可,是集团产品核心竞争力的良好展示。集团将以此为新起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在研发设计的产品中积极导入先进的工业设计理念,全面提升产品的设计水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设计成果,发展成为具有一流设计水平的优秀企业。
  • 育种家话育种|揭秘分子设计育种技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良种在粮食增产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目前世界生物育种技术发展已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0版:原始驯化选育。通过人工选择,优中选优,将野生种驯化为栽培种并进一步选育为优良品种与种质。 2.0版:常规遗传育种。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方法。杂交育种是通过父母本杂交并对杂交后代进一步筛选,获得具有父母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新种质;诱变育种是人为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发亲本材料产生突变,从中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新种质。 3.0版:分子育种。将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应用于育种中,通常包括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分子模块育种等。 目前我国正在迈向生物育种4.0版:智能化育种。将基因编辑、生物育种、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实现性状的精准定向改良发展。这不得不提到分子设计育种,它可以有效地将各种优良性状相关的基因聚合到一起,从而达到改良作物的目的。分子设计育种分子设计育种是在全基因组序列,重要农艺性状及关键基因功能机理解析等的基础上,通过选择最适合的亲本进行杂交与高效快速精准的分子选择,优化聚合各种重要农艺性状的优异基因及其网络,从而高效培育综合农艺性状优异新品种的先进技术体系。分子设计育种彰显出比传统杂交育种更为突出的优越性, 尤其是整合了基因组编辑技术, 可将育种周期缩短至5~6年, 大大提高育种效率,分子设计育种是未来作物育种的不二选择, 其精准性、高效性都将带领作物育种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培育超级品种提出多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策略水稻驯化改良过程 水稻在漫长的驯化改良过程中,遗传多样性严重下降,有些基因已经丢失,比如耐盐碱,高抗病,耐瘠薄等基因,与二倍体植物相比,多倍体植物由于基因组多倍化,在生物量、耐逆性、抗病虫性、适应性以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李家洋团队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实现从多倍体野生稻到多倍体栽培稻的快速驯化。 其核心策略包括筛选综合性状优异的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底盘种质资源、建立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技术体系、品种分子设计与快速驯化以及新型水稻作物推广应用等四个阶段。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策略路径 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异源四倍体野生稻从头驯化初步成功,不仅证明了通过快速从头驯化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培育成为未来主粮作物的可行性,除了水稻,其他物种也可通过相同路径,从头驯化野生和半野生植物而创制优良新型作物。结束语 视频最后李家洋院士提到“未来的育种不只是解决吃得饱的问题,要聚焦吃的健康方面,开展营养育种,”让我们向这些为了老百姓一粥一饭的安全、健康付出心血的科学家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设计育种技术的研发成功,将从根本上保护我国的用种安全,使我国农业不再受制于国外大型育种公司,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相关文献推荐:
  • "转基因院士"李宁涉嫌贪2000万被停院士资格
    中国工程院昨天在官网公布了去年12月9日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守则》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违背科学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后者首次对工程院院士劝退或撤销的程序作出规定,并明确,院士如果涉及触犯法律,自被批捕之日起即停止其院士资格,自法院作出有罪判决生效之日起撤销其院士称号。按照这一规定,涉嫌贪污2000万元、于去年6月被批捕的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宁已被停止院士资格。  国企领导院士不得兼职领薪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道德守则》此前已经过数次修订,最近一次修订是2012年。与上一个版本相比,新版本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有关工程院院士兼职的规定。新规定明确,院士兼职需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批准,在本学部公开,并报工程院备案。按公务员管理的院士兼职,应当根据公务员法规定履行批准程序,不得领取兼职报酬 担任国企负责人的院士兼职,按照国家对国企负责人薪酬管理有关规定,不得兼职领薪 军队院士兼职,按军队有关规定执行。  院士劝退或撤销需经全体院士投票  去年6月工程院院士大会对《中国工程院章程》进行修订,首次提出院士退出制度:当院士的个人行为违反科学道德或品行不端,严重影响院士群体和工程院声誉时,应劝其放弃院士称号。当院士个人行为涉及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时,或涉及丧失科学道德,背离了院士标准时,应撤销其院士称号。  昨天公布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违背科学道德行为处理办法》首次对院士劝退或撤销的程序作出了规定:有不少于五位院士提议,或经学部常委会提议,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审核同意,向主席团提出启动相关程序的建议 建议经主席团审议通过后,即停止其院士资格,同时由其所在学部全体院士会议投票或通信投票表决 主席团对学部的动议审议通过后,提交全体院士会议投票或通信投票表决,参加投票的院士达到或超过应投票院士的二分之一,赞同票数超过投票人数的二分之一,可作出劝其放弃院士称号或撤销其院士称号的决定。  院士被批捕当日就停止院士资格  《中国工程院院士违背科学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还首次明确,对涉及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的院士,自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之日起,即停止其院士资格 自法院作出有罪判决生效之日起,即撤销其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对法院未作出有罪判决的,将视情况由主席团作出处理决定。  记者昨天从中国工程院得到证实,按照上述规定,去年6月被批捕的著名&ldquo 转基因院士&rdquo 李宁已经被停止院士资格,成为首个被停止资格的工程院院士。去年10月10日,中纪委官网发布中共科技部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证实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已被依法批捕。据报道,去年5月,最高检决定将审计署审计发现的李宁涉嫌职务犯罪线索指定吉林省人民检察院查办。6月,吉林省检察机关以涉嫌贪污犯罪对李宁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经初步查明,李宁利用职务便利,以虚假发票和事项套取科研经费转入本人控制公司方式,先后涉嫌贪污公款2000余万元。  李宁涉贪2000万  李宁于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年45岁,被称为最年轻的院士。被批捕前,他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博导,是&ldquo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rdquo 动物遗传育种学的特聘教授,973项目&ldquo 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克隆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rdquo 首席科学家。他获发明专利15项,培育了世界上最大的克隆牛和转基因奶牛群体,是国内动物转基因克隆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人称&ldquo 转基因院士&rdquo 。
  • 多名院士谈我国原始创新成果为何还比较少
    p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pp  尽管我国近年来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原始创新能力依旧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不论是学界还是产业界,对中国在原始创新上“老是差口气”的症结,其实都如鲠在喉。/pp  那么,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要实现原始创新,我们该怎么做?在两院院士大会召开之际,我们邀请了多位院士,谈谈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见解。/ppstrong  声音/strong/ppstrong  远离“指挥棒”与外部诱惑/strong/ppstrong  ■刘中民/strong/pp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国的原始性创新总体能力和水平还不够呢?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与科技基础、文化传统、工业及经济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主要还是体制和机制问题。/pp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对人类创新的贡献也举世瞩目。但由于封建社会及外侵战乱等历史原因和创新管理的问题,使我国的创新文化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创新价值取向、创新物质环境、创新成果产出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pp  当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创新文化提供的丰富财富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创新的制度有待完善,人们创新潜力和个性还有待开发,创新的管理有待强化。因此,我们需要从创新的政策、体制、人文精神、物质环境、服务支持体系等方面培育,使其成为创新精神、创新行为、创新成果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pp  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要求作为创新主体的科技工作者,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力、健全的心理素质作支撑、科学的思维方法作武器、合理的知识结构作储备、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保障,才有可能在原始性创新中有所作为。/pp  然而,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指挥棒和外部诱惑也比较多。一些人发几篇追逐热点的文章,便获得奖励,进而获得比较高的收入,导致一些科技工作者不再愿意做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性科研工作。回头再看刊发的论文,与真正需要的突破性原始创新及核心技术相距甚远,甚至连作者自己也不再引用其前期研究,转身又追求新的热点去了。/pp  核心技术可以诞生新的需求,发明创造可以改变市场格局,成功的产品可以带来可观的效益,创新管理举措可以提升运营能效。这些都是创新裂变出来的力量,也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pp  我国正处在从投资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引导创新的方式也要随之进行改变。过去政府引导创新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不适应市场导向的产业技术发展,而今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实现转变。/pp  科研领域的原始创新除了需要国家政策指导,还需要宽泛的环境和充足的经费。尤其是可以带动整个学科发展的基础研究,需要给一群科学家高度的精神自由,让他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不急功近利,不赶国外的时髦,开展我国的原始创新。/pp  另外,我们还需要对原始创新成果加大保护力度。我们要做创新型国家,如果创新不被保护,那就没有人创新了。创新技术被侵权,存在举证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宁愿选择更新技术,也不愿意去维权。/pp  原始创新除了在基础研究取得突破,还要倡导做真正实用的、能直接用到工厂的技术。这需要科研机构与企业合理分工与通力合力,共同发挥各自优势,开发能促进产业进步的技术。这更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制度和政策符合科技与产业发展实际,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科技链与产业链,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对企业是创新主体的含义应有正确的认识,切不可由此衍生出企业对国家科技资源的垄断。/pp  历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科技革命引发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带动经济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我们要抢抓这一历史发展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pp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本报记者沈春蕾、廖洋采访整理)/ppstrong  既要看清远处的灯/strong/ppstrong  也要走对脚下的路/strong/ppstrong  ■王家骐/strong/pp  创新是逼出来的。老一辈科学家开始踏上科研路的时候,没有前人的经验或技术可以借鉴。当年,我们研制“两弹一星”、航天飞船的时候,国外不仅对我们禁运仪器设备,还封锁了所涉及的理论和技术。/pp  科研势在必行,现实逼迫我们想方设法去创新。我们团队最早是做光学仪器的,要自己想办法制造刻编码的设备,再研制检测仪进行检测。由于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供参考,我们只能靠自己去研究分析,最后把作出的成果和国外比较,发现我们的方案比国外还要好。/pp  我常常告诉学生,课题刚开始的时候查文献是必要的,参考前人经验可以少走弯路,一旦进入中长期研究后,就该有自己的思路,要不断进行新的探索,逼迫出自主创新的决心和意志。/pp  创新要肯吃苦。以做科研为例,有时候需要十年磨一剑,必须把剑磨锋利了,少磨一下都不行,所以要有个好身体,更要有好心态。身体和心态都好,才能在艰苦的科研工作中坚持下来。/pp  在科研这条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要踏踏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走过了一定的路程,自然就能有所创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创新工作也是这样。/pp  1963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亲历了中国科技创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开始领跑的过程。过去作研究,一会儿原材料不行了,一会儿核心元器件出现问题,有了想法也实现不了。现在很多原材料、核心元器件,我们都可以自己生产了,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pp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去日本出差,当地人很自豪地邀我去坐新干线。现在呢,我国的高铁,不仅技术引领全球,还出口很多国家。这表明,我国正在从科技创新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作为科技工作者,我认为只要自己还能干,就会一直把科研工作做下去,为创新性国家建设出自己的一份力。/pp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还要解决原动力不足、创新文化缺位、创新意识淡薄等问题。建议科技工作者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胸怀全局,百折不挠 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积极弘扬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大力提倡创新教育 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做到科技创新与经济建设、改善民生、国防建设紧密结合,与基础研究、人文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pp  总而言之,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天天想着“我要创新”“我要搞发明”就能作出成果,创新的灵感和理念来源于日常工作中的积累。创新,要安心本职工作,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中去,从道理本身入手,把它根源上的东西挖掘出来,才能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创新不能好高骛远,“看清了远处的灯,走错了脚下的路”是很容易犯的错误。/pp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本报记者沈春蕾采访整理)/ppstrong  圆桌会议/strong/ppstrong  我国原始创新成果为何还比较少?/strong/ppstrong  特邀嘉宾/strong/ppstrong  康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strong/ppstrong  沈树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strong/ppstrong  向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strong/ppstrong  刘忠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strong/ppstrong  俞梦孙: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健康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strong/pp  康乐:原始创新成果少的原因之一是历史短。我国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开始引进现代科学,至今才一百多年。我国真正现代意义的科学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我国改革开放40年,科研工作才逐步走向正轨。我们真正能够专注地做科研,同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支持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近30年来我国科学研究得到了飞速发展,进步是巨大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总体上处于第二方阵,成绩非常巨大,我们走过了西方国家二百多年走过的道路。/pp  第二,我们的文化习惯讲究中庸,不太鼓励标新立异。许多人更多地希望证明一个大师提出的理论或工作,或者紧跟别人的发现作出类似的发现,或者别人主要的突破都有了,我们在一些重要的细节上作一些补充。原始创新需要我们发现不同的东西,需要一种自信和主动精神,这是我们目前比较欠缺的。在科学上应该鼓励不同的想法,敢于证伪,不盲从权威。/pp  第三,中国的科学研究在许多领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个别领域甚至走到了国际前列。但我们的原始创新为什么还是不多,这与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仍在西方科学家手中有关。一个概念性创新、发现往往要克服很大困难才能得到发表。/pp  第四,在技术的创新上,保护和奖励创新还有待加强。对违反知识产权的行为处罚较轻。/pp  最后一点,我国要想提升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我们的科学家、管理部门和资助机构应该着眼长远,有很大的耐心去孕育、培养、支持创新思想。一个原始创新要在科学家的头脑中孕育,要在实验中加以证明和完善,还要在其他系统中进一步拓展,所以整个过程是非常长的,需要耐心和定力。不要总是催促出短平快的成果,要出对一个领域有重要影响,或者改变人们原有认识的创新成果。/pp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积累了重要的人才基础、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我们的研究条件也完全可以媲美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室。越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越要沉下心来,想一些深远的,与别人不一样的问题。我们整个社会对科学家的工作要有很大的宽容和理解,要有一个长期的支持。科学家自己也要长期坚守重要的科学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培养的科学家要长期坚守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长期不懈坚持下去。/pp  沈树忠:核心技术、原始创新是与基础科学研究的扎实程度密切相关的。/pp  加强原始创新,就要加强基础研究。做科研一定要抱以平常心,就好像学功夫一样,基础没打好,就不容易出成果。现在很多评价体系促使年轻人着重追求虚的、浮夸的成果和奖励,而不是真正为了做好基础科学练“内功”。功底没练好,想要做出高水平的东西肯定是不可能的。一定要长期有效地鼓励和激励踏踏实实做科研的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pp  企业的原始创新水平也较低,这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我国本身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问题,这个问题要长年累月地积累才能达到一定高度。而不是靠几项发明、几篇高端文章,或者是一两项高水平技术就能解决的。/pp  国家原始创新的底子厚不厚,还是要看国家的基础科学积累的水平如何。即使我们的技术遇到难题,只要我们的功底足够扎实,很快就会发挥作用。/pp  年轻人目前的原始创新动力不足,与科研评价体制等都是相关的。做好研究要真正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浮躁的学风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科学发展。/pp  向涛:目前来看,我国创新成果比较少,但这不是说我国的科研出现了大的基础性问题,而是因为我国的积累时间比较短。/pp  从发展速度上说,也不能说创新成果少,跟10年前相比,我们的创新成果更多了,也在增长。这是积累的问题。/pp  第二,与教育制度相关。我国的教育同质化程度太高。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对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的培养。从大众的角度讲,缺乏一定的教育基础。/pp  第三,与我国目前的评价体系有关。简单说就是“急功近利”的倾向比较严重。/pp  刘忠范:相对科学原发国家而言,我们的积累还不够。原始创新来自基础研究,而我们真正特别关注基础研究也就是过去二三十年的事,相对而言时间还比较短。真正的原始创新工作需要长期的积淀。这是我国目前创新成果较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pp  此外,我们在做科研的方式、方法上还是比较急躁的。我们总是在喊口号,“做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做变革性创新”,但这需要慢功夫,不是喊几句口号就可以实现的,必须踏踏实实,而且还要路子走对,才有可能出现原始创新。/pp  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原始创新少与浮躁的学风也不无关系。我们现在的评价机制导致了大家特别浮躁,而科学研究是有自己的规律的。/pp  俞梦孙:原始创新来自于需求,我们如果把需求背后的规律搞清楚了,原始创新成果就会涌现。需求背后的规律是根本,本身就蕴含着重大发现。而我国的很多所谓“创新”工作是追随西方的,没有按照实际需求,导致我们的很多工作是在别人设计好的圈圈里做来做去。/pp  需求指的是当前最需要的东西,代表着当前没有被解决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需求的解决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应该探讨需求背后的规律。/pp  企业创新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目光短浅,常常只看到眼前。需求背后的创新常常不是孤立的,可以举一反三。解决这些需求的过程就是原始创新的过程,一定要按照科研规律安排科研工作。(本报记者韩天琪采访整理)/ppstrong  热点热议/strong/ppstrong  原始创新已具备发力加速的基础/strong/ppstrong  ■本报见习记者 高雅丽/strong/pp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经过多年的追赶,已经成为科技大国,“墨子”科学实验卫星天地传信,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高铁奔驰在祖国大地上……中国创新正处在由量变向质变的进程中。/pp  然而,前不久的中兴事件折射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方面主要以模仿和跟踪为主的短板,为中国敲响了警钟。/pp  2000年以来,我国的科技投入增长一直高于GDP的增长,2017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2%,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7500亿元。虽然科技投入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较低。/pp  “原始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坚持和投入,只看论文发表数量是一种短视行为。2017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为920亿元,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的比重为5.3%,与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其实这个比例还远远不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丁奎岭表示。/pp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出数量大幅增加,但质量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亟待提高。据统计,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六年居世界第一,但2017年,最能衡量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占全部专利的比重不到40%和20%。/pp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雷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改革开放时期,包产到户及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面对当前中国的现实情况,解放科技生产力和重大目标牵引是中国建成科技强国的关键所在。”/pp  江雷表示,必须将影响国民生活、推动国家建设的重大关键技术作为当前科研的第一目标。“目前存在现有的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和科技生产力不匹配的矛盾,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要实现一条龙操作,尤其倡导企业主导科学研究。”江雷说。/pp  那么如何解放科研人员、释放科技生产力呢?在江雷看来,最关键的是要给科研人员自由,解决好知识产权归属问题,让科研人员在做产业化时没有后顾之忧。“例如,涉及国防建设重要方向、能源、资源等科研领域,需要集中国家力量进行攻关,但是关于民生的科技研究,要全部放开,激发民营企业的创造力,产生出更多就业机会和利税。高手在民间!看看美国的微软、苹果以及谷歌等民营公司的产值就知道了。”/pp  丁奎岭也表示,在制药工业方面,发达国家有百年的积累,基础科研能力很强,但中国在制药产业方面利润很薄,“维持企业运转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们很难拿出更多的经费做原始创新研究”。/pp  今年1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出台,虽然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逐步改善,但仍难以满足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pp  丁奎岭说:“国家发展要有强大的基础研究作支撑,自己具备了原始创新能力,在国际谈判中就会处于有利地位。高水平基础研究还是要抓人才,让科研人员能在岗位上真正发挥作用。”/pp  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的原始创新已经具备发力加速的基础,科技水平从跟踪为主转向跟跑、并跑、领跑并存,创新方式从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为主转向原始创新,从相对封闭走向更加开放。/pp  江雷说:“中国还要以未来发展目标为牵引,抓住知识产权,用原创科学带动原创技术,这样中国必将成为世界第一科技强国、工业强国、国防强国。”/ppstrong  院士观点/strong/pp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既是世界科技创新的必然过程,也是我国科技强国的必然需求。我国科学家要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立足祖国大地、谙熟我国国情、放眼国际前沿、瞄准重大成果,做科技强国的践行者。/pp  ——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pp  ●我国的科学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进入在一些关键领域可与国际同行一竞高低的阶段。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在于创新,而科技创新需要一支拥有全球视野、熟稔领域发展、瞄准世界前沿的战略科技力量。这样的科技队伍是具备深厚科学积淀、优秀科研人才和完备的科研基础设施的综合性力量,只有这样的科技队伍才能够在全球科技风云变幻中把握发展趋势、汇聚科研力量、引领科技发展。/pp  ——祝世宁(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pp  ●对核心技术不应抱着从国外引进的幻想,而应当从自身发展中寻找根本性的解决办法。“非对称”赶超战略思想的提出,为我们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为我国科技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指明了方向和突破口。/pp  ——丁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pp  ●应当注意的是,对于我国建设科技创新大国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全社会也应当有统一而清晰的认识。全社会应当加强对这一目标的高度认同,进而形成切实有效的鼓励创新、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pp  ——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pp  ●作为科技工作者,在国家提倡创新的大背景下,更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科技创新的责任与使命,以自身的知识为基础,利用科研平台所能提供的支持,作出更多更前沿的成果。同时,科研人员也应当切实响应国家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以解决行业、领域中的难点问题作为自身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在关注基础科研问题的同时,科研人员也应当关注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技术难题,以科技手段推动行业进步。在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入到国家的科技创新事业中。/pp  ——都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pp  ●回顾世界各国科学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基础科学研究取得的革命性突破,必将引发前沿技术的颠覆性变革。在国际竞争中,谁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并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谁就赢得了发展先机,并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首先要看清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要把握时代脉搏。/pp  ——吴岳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pp  寻找科技创新突破口,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先机,也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了强大的号召。拥抱这一科技创新的“春天”,需要科技工作者树立勇攀高峰的信心,不畏惧科学探索的艰难险阻,勇于挑战世界科技前沿,力争在科技竞争的赛场上独领风骚、拔得头筹 需要国家不断深化科技改革,形成契合发展要求的科学管理与运行体制,为科学的蓬勃发展提供良好的“动力系统” 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培育出一支符合科学创新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科学队伍,真正落实科技创新的要求,从而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美好愿景。/pp  ——管华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沙森整理)/ppstrong  政策集锦/strong/pp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一系列依靠原始创新“上天入地”的大国重器。/pp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九大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创新。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将激励全社会积极投入到原始创新中。/pp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pp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创新之重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pp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生态,形成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局面。扩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自主权,改进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深化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支持北京、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新设1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形成一批区域创新高地。/pp  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pp  在创新激励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表示要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要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要抓紧修改废止 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要下决心砍掉。/pp  今年1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出台 3月,国务院印发《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明确了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三步走”发展目标。/pp  在科技创新“加速度”的道路上,中国正在奋勇向前,汇聚各方力量,大步迈进世界前列。/p
  • 中国科大建立新的蛋白质从头设计方法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海燕、副教授陈泉团队采用数据驱动策略,提出一条全新的蛋白质从头设计路线,相关成果2月9日以“用于蛋白质设计的以主链为中心的神经网络能量函数”为题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  蛋白质是生命功能的主要执行者,其结构与功能由氨基酸序列所决定。目前,能够形成稳定三维结构的蛋白质几乎全部是天然蛋白质,其氨基酸序列是长期自然进化形成。在天然蛋白结构功能不能满足工业或医疗应用需求时,想要得到特定的功能蛋白,就需对其结构和序列进行设计。目前,国际上报道的蛋白质从头设计工作主要使用天然结构片段作为构建模块来拼接产生人工结构。然而这种方法存在设计结果单一、对主链结构细节过于敏感等不足,限制了设计主链结构的多样性和可变性。蛋白质从头设计中最困难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地探索蛋白质主链结构空间,发现新颖的、“高可设计性”主链结构,目前还缺乏相关的系统性解决方法。   中国科大相关团队长期深耕计算结构生物学方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刘海燕、陈泉团队十余年来致力于发展数据驱动的蛋白质设计方法,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建立并实验验证了给定主链结构设计氨基酸序列的ABACUS模型,进而发展了能在氨基酸序列待定时从头设计全新主链结构的SCUBA模型。SCUBA采用一种新的统计学习策略,基于核密度估计(或近邻计数,NC)和神经网络拟合(NN)方法,从原始结构数据中得到神经网络形式的解析能量函数,能够高保真地反应实际蛋白质结构中不同结构变量间的高维相关关系,在不确定序列的前提下,连续、广泛地搜索主链结构空间,自动产生“高可设计性”主链。  理论计算和实验证明,用SCUBA设计主链结构,能够突破只能用天然片段来拼接产生新主链结构的限制,显著扩展从头设计蛋白的结构多样性,进而设计出不同于已知天然蛋白的新颖结构。“SCUBA模型+ABACUS模型”构成了能够从头设计具有全新结构和序列的人工蛋白完整工具链,是RosettaDesign之外目前唯一经充分实验验证的蛋白质从头设计方法,并与之互为补充。在该研究中,团队展示了9种从头设计的蛋白质分子的高分辨晶体结构,它们的实际结构与设计模型一致,其中5种蛋白质具有天然蛋白质中尚未观察到的新型拓扑结构。   Nature审稿人认为,“与现有方法不同,现有方法要么使用参数方程来描述预定义螺旋结构的空间,要么基于片段组装的方法依赖于已知蛋白质片段。SCUBA方法原则上允许人们探索任意主链结构,然后填充序列,允许人们设计比自然界中观察到的更广泛的蛋白质几何结构”,“蛋白质从头设计仍然具有挑战性,本工作中六种不同蛋白质的高分辨率设计是一项重要成就,表明此方法工作良好”,“本研究中报道的成功设计数量之多令人印象深刻,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基础技术是鲁棒的。所采用的基于神经网络的能量项是新颖的,因为它们刻画了更传统的统计方法无法企及的多维特征,该方法具有足够的新颖性和实用性”。   该研究为工业酶、生物材料、生物医药蛋白等功能蛋白的设计奠定了基础。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的资助支持。   论文链接
  • 张兴栋院士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美国东部时间2月6日上午10点,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官方网站公布了评选出的2014年院士名单(共67名美籍院士和11名外籍院士)。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因在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领域的卓越贡献而上榜,为11名外籍院士中唯一一名中国人,也是该院历史上第9名中国籍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成立于1964年12月,是美国工程科技界最高水平的学术机构,也是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工程院。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界最高荣誉,授予那些在工程领域内从事研究、实践和教育并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目前美籍院士总数2250人,外籍院士214人,包括中国籍院士9人(宋健、徐匡迪、周济、王淀佐、谢克昌、姚熹、郑哲敏、曹湘洪、张兴栋)。  张兴栋教授196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固体物理专业,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四川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1983年于国内率先开展生物活性人工骨(牙)及涂层植入体研究, 1991年于国际率先提出并确证无生命的多孔磷酸钙陶瓷可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特有的诱导骨再生的作用,提出&ldquo 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Tissue Inducing Biomaterials)&rdquo ,即通过材料自身因素的控制和优化设计,而不是外加活体细胞或生长因子,可赋予材料诱导组织形成或再生的生物功能,开拓了生物材料发展的新途径,获国家、部省级和国际科技奖10余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生产注册证6项。SCI收录论文300余篇,专(编)著10余部。先后主持和参与组织国内外生物材料大会20余次,出任2012年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主席,对促进我国和国际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国家工程院是基于他对肌肉-骨骼系统新疗法及生物材料产品开发方面的贡献授予他外籍院士的殊荣的。
  • 中国科学家设计出二代测序自动化软件处理流程
    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对测序数据的处理分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二代测序数据分析软件很多,但是绝大多数软件仅能完成单一的分析功能(例如:仅进行序列比对或变异读取或功能注释等) ,如何能正确高效地选择整合这些软件已成为迫切需求。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套基于 perl 语言和 SGE 资源管理的自动化处理流程来分析 Illumina 平台基因组测序数据。该流程通过自动化并行脚本控制流程的高效运行,一站式输出分析结果和报告,简化了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人工操作,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相关文章公布在《遗传》杂志上。  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大幅度降低了测序的时间和成本,使得大规模测序逐渐成为常规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检测手段。测序产生的数据量急剧增加,如何高效地分析这些数据,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分析序列信息的生物信息学软件纷繁复杂,但基本上每个软件只能完成单一的分析功能,实现一个完整的分析流程则需要对众多软件进行整合,而手动串联的效率往往不尽人意 同时,这些软件需要在Linux工作环境下以命令行运行,要求用户具备较好的计算机背景 另外,即便一些实验室完成了分析流程的构建,他们往往不会公开许多细节,新用户仍然要从头建起。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希望能通过构建经典的二代测序数据分析流程,并实现各个环节的高效自动化管理和分析,减轻研究者前期的工作负担,促进相关领域进一步对基因组测序研究项目的顺利开展。  研究人员为此设计了一套基于 perl 语言和 SGE 资源管理的自动化处理流程来分析 Illumina 平台基因组测序数据。该流程以测序原始序列数据作为输入,调用业界标准的数据处理软件(如:BWA,Samtools,GATK,ANNOVAR 等),最终生成带有相应功能注释、便于研究者进一步分析的变异位点列表。  这一流程通过自动化并行脚本控制流程的高效运行,一站式输出分析结果和报告,简化了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人工操作,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用户只需填写配置文件或使用图形界面输入即可完成全部操作,为广大研究者分析二代测序数据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目前测序数据处理软件很多,研究人员综合考虑了适用性和效率,整合出了一套标准的数据处理流程。具体来说,获得 FASTQ格式的原始测序数据后,需要数据进行以下处理: (1)使用BWA 软件把这些短序列和参考基因组进行对比,确定短序列在基因组上的位置,把短序列组装成完整的人类参考基因组 (2)使用 Samtools 软件把这些短序列调整成按一定顺序(1-22,X,Y,其他)排列的序列,并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 (3)使用 Picard 软件把测序产生的冗余信息和噪声去掉 (4)使用 GATK 寻找样本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的差异,列出这些差异点 (5)使用 Annovar对这些变异位点进行功能注释,得到一个易于理解的变异位点列表。  这一项目成功整合了一系列二代测序数据分析软件,形成了一套经典的数据分析流程。这一流程通过并行化设计和自动化处理,一方面简化了操作成本、缩短了数据分析周期,另一方面也使本流程可以引入更完善的数据校验步骤,增强结果的可信度。  流程针对Illumina 平台双端测序数据开发,满足了大部分处理需求,并对其他用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后续研究人员还将根据用户需求对该自动化流程进行持续维护。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逐步发展,二代测序已经广泛应用于科研和临床研究。这一流程提高了二代测序数据分析的入门和运转效率,其必将在二代测序相关基因组学研究中,促进广大科研人员工作的高效进行。
  • 中科院院士解读《院士增选细则》
    从一名普通科研人员到院士是一个过关斩将的苛刻过程  在媒体大篇幅报道饶毅落选院士事件的背后,是院士增选制度严格得近乎苛刻的程序和规范。重温这一制度在设计与实施中无处不在的严肃性与庄重性,有助舆论从过度关注与解读中重回理性。  院士群体代表着中国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院士选举因此备受社会各界重视和关注。  1992年12月4日由中科院学部主席团会议通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以下简称《院士增选细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的重要操作性文件。为了不断完善增选工作,在其后的近20年时间里,《院士增选细则》历经九次修订。  近日,数位中科院院士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院士增选细则》仍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但目前来看,中科院院士增选总体上是公平公正的,“学术成就和学术道德是对院士候选人的最重要评价标准”。  院士增选过程公平公正  院士的增选过程,是一件相当漫长、繁杂,又需要各位院士认真、细致对待的工作。  《院士增选细则》显示,一位科研人员从推荐院士候选人到成为院士,中间需要经过多轮讨论投票程序。  一位曾多次参与院士增选工作的中科院资深院士介绍,各部门和院士推荐上来的推荐院士候选人,根据学部进行分组后,首先要在各学部院士间进行通信评审,院士们会对推荐院士候选人进行打分,根据得分多少排序,得分靠前者确定为初步候选人并进行公示。  “各学部会专门成立一个主审小组,对推荐院士候选人的材料进行详细审查,并对候选人的学术道德进行核查。”该资深院士介绍。  其次,初步候选人经过公示后,各学部常委会组织召开本学部评审会议,对初步候选人逐一进行评审。根据主审小组收集汇总的意见,各学部对初步候选人进行投票,按得票数多少为序产生本学部正式候选人并进行公示。  最后,正式候选人经过公示,各学部常委会组织本学部院士对本学部的正式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获得赞成票不少于投票人数2/3的候选人,按照本学部的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成票数多少为序依次入选,至此选出院士。  “推选过程是民主的,都是无记名投票。”该资深院士说,“就我自己多年参与院士增选工作的情况来看,这个过程中没有所谓的上级部门或上级领导出来有意引导的事情。”  “民主选举”和“没有权力制衡”的说法,也得到其他几位受访院士的确认。  “每次增选都要开好多次会议。”一位院士对《科学时报》记者说,院士增选是一项神圣的工作,社会公众十分关注,过程可谓繁杂,但每位参与增选过程的院士,都会十分谨慎,认真对待。  学术成就和学术道德是重要评价标准  “最主要的是看候选人的学术成就和学术道德。”前述资深院士介绍,各学部成立的主审小组,会对初步候选人系统性、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等提出评价意见。如果候选人的研究领域超出主审小组评判能力的,主审小组也会征求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意见。  据悉,主审小组一般由3位院士组成,其中可有1位推荐院士或与被推荐人同一单位的院士。“主审小组3位院士会选与推荐人专业领域相近的院士,这有利于对推荐人的学术成就进行全面介绍。他们要负责向学部全体参评院士汇报推荐人的学术成就。”  “大家都会十分谨慎。”另一位院士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选初步候选人时,主审小组会尽量多推荐人选,交由学部全体院士讨论评价。  在此期间,各学部还要接受来自社会的意见和投诉,对投诉信件进行详细调查,并在学部内通报投诉调查结果。  “大家十分重视学术道德问题。”前述资深院士介绍,如果接到投诉或举报,凡是有剽窃、作假等行为的,这样的候选人基本上都会被刷下去。  “个人品质问题十分重要。”另一位院士表示,“院士代表着最高学术荣誉,是公众人物。院士候选人的品质问题当然会成为重要评判指标。”  针对一些在领域内深有影响的科学家落选问题,此前有院士表示,“当选的人大体是会有一些长处的,最起码不会让那些‘乌七八糟’的人当选,但没当选的人也不一定不好”。  前述资深院士对此表示认同。“选出来的,在学术成就上基本都没问题。当然一些没选上的,学术成就也有非常出色的。”  该资深院士分析,一些优秀科学家落选院士,“撞车”或许是原因之一。“如果在评审时同一个学科上有两个候选人,可能两人的得票就相差一两票,但因为名额所限,也会导致其中一人落选。”  “多一票而当选,差一票而落选”现象的客观存在也得到其他一些院士的确认,“并不是说学术成就不够”。  院士制度仍须不断完善  据了解,为完善院士队伍建设,中国科学院学部不仅出台了《院士章程》,还针对院士的增选、咨询、科学道德建设等,出台了详细的政策法规。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院网看到,《院士增选细则》于1992年12月4日由中科院学部主席团会议通过后,在此后的近20年时间里,每两年就会修订一次。至今,《院士增选细则》已经过九次修订。  “会给我们发征求意见。”相关院士介绍,如有修改,会经过院士们的表决。  “但学术评价是一个大问题,也是最难做的一件事。”前述资深院士表示,目前,整个科技界不谈真正的学术贡献而谈论文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现在逐步知道,院士增选不能光以论文为标准,所以大家在评审时也在慢慢转变。”该资深院士说,“但学校里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的,许多学校只要教师发了论文,就奖励多少钱。对教师的考评,也是看发了多少论文,申请了多少项目,争取到了多少经费。”  此前,袁隆平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引来社会诸多非议。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院士曾对此表示,袁隆平完全有资格当选科学院院士,之所以没有能当选,是因为那时候科技界,包括院士群体当中,对于一个人成就的评价,也有一定的局限和偏颇。  “这种问题也仍然存在。”该资深院士表示,目前中科院院士增选过程中,主审小组3位院士的意见很重要,如果其中有一位因为专业所限,对候选人所取得的成就认识不足而提出负面意见,那么候选人被刷下去的可能性就很大。  “院士候选人的学术成就能否交由整个学界评价?例如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候选人,就由整个生命科学界来评价。”相关院士呼吁,应进行学术评价新机制的探索。  饶毅落选事件回放  从最初314人的有效候选人锐减为145人,淘汰过半,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某一个人的出局实在正常不过。然而,饶毅的落选还是在舆论界引起轩然大波。  饶毅,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回国前曾任美国西北大学Elsa Swanson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和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杂志编委。2007年9月全时回国。  2011年5月,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公布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饶毅名列其中。  8月17日,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饶毅未进入名单。  当天,在得知自己未进入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之后,饶毅一大早便在科学网发表博文,表示“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随后,《新京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介入报道,并引发网上舆论关注。(陆琦)  饶毅回应本报专访:科研兴趣不因是否院士而变  目前,很多中国科学界的人可能把做院士作为目标,而不是他们的兴趣。如果能让一些学生看到,永远不能做院士而做科学,也许是更有趣的人生——把被颠倒的关系重新扶正过来,也许更有意义。  我正在做科学史的工作,有些材料还没写完。所以,我知道国内其他人受的冤枉比我大多了,我不能算很大的事情,充其量是给我一个表达意见的机会。是否做中国的院士,对我的影响太小,而对国内其他人,包括一些成就大于我的人影响较大。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在没有国内认可的情况下,国际也不知道、或不充分认识他们。而我的工作,都是英文发表,国内的评价对我几乎毫无影响。  我从来说话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存在因为个人得失而改变。如果改变,我早就不说话了。我认为自设牢笼的人,要么没有自由,要么另有所图。  做科研和教学是我的兴趣,不可能因为是否院士而改变。 (饶毅)  声音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中科院院士的评选也是如此。只要中科院院士的评选过程公开、评选标准严格、评委独立公正,我想评选结果是能服众的。  其实饶毅的落选和其他落选的科学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当选了,固然可喜,但落选了,并不意味着低人一等,学术水平不行。规则之下,难免有遗珠之憾。  ——刘少华(新华网)  院士增选,某大牌教授第二轮出局,舆论“哗然”,指责声一片,许多中央级新闻媒体也参乎其中,何尝不是一种浮躁与语言暴力干涉。候选人是院士一人一票投出来的,这种玩法都不公正难道要任命?愿赌服输,出局就出局了,想玩下次接着来,不想玩拉倒,当事人没必要煽情,围观者也没必有激愤。院士其实和绝大多数愤青无关,倒是污染、黑牢、动车和我们绝大多数人有关。  ——曹俊兴(个人博客)  注意到饶毅教授在申报2011年中科院增选院士中途遭遇淘汰之后,在博客上声明自此不再候选,颇感意外。在言论自由的时代,如此声明,合情合法。但对饶教授本人以及传媒对其被中途出局原因的思想,本博暂不敢苟同。科学院的一个学部,总是由一定人数的院士组成的,若是只有个别院士发表反对意见而其他大多院士由衷地赞赏一位候选人,则每位投票人可以决定自己投给谁的票怎么会是否决的结果呢?  ——陈龙珠(个人博客)  我不同意一些网友全盘否定中国的院士评选制度,也不赞成一些网友说的中国的院士评选应请美国科学院来评或按美国的方式来评。毫无疑问,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整体学术水平高于中国的院士,但正因为如此,中国院士的评选要基于中国的国情。——文双春(个人博客)  并非说公众不该质疑院士评选,而是说我们更需要有含金量的质疑 也不是说落选者不可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是说,作为公众科学家应该头脑冷静地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异议。否则,受到伤害的可能只是当事人。至于那些隔靴连痒都搔不到的谴责、质疑,对谴责、质疑者来说只是一种时间精力的浪费,当然你说我就是要消耗它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啦。  ——黎在珣(个人博客)  美国院士是如何“炼”成的  □Bruce Albert  美国科学院院长(现任《科学》总编)  KennethR. Fulton  美国科学院执行主任、PNAS出版人  每年春天,也就是4月底、5月初的时候,美国国家科学院都要增选新院士。要成为候选人,首先从提名开始。尽管非正式的方式会提出很多候选人,不过正式提名只能由院士提交。每份提名材料应当包括候选人的简历、一份250字左右的概述候选人学术成就的说明——也就是当选理由——以及数量不超过12篇的代表性论文和著作。之所以作出篇数限制,是为了强调质量而不是数量。一旦获得提名,这份候选材料就会送到科学院31个专业领域中的某一个专业委员会主席手里,例如化学、分子与发育生物学或者数学。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遴选候选人的流程,由该专业的院士多轮投票筛选候选人。有些专业的流程相对简单,直截了当,有些则比较复杂,颇费周折,包括召开选举协调会、核心委员会选举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环节。如果候选人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专业领域获得提名的话,情况就更复杂了。不过正如图所示,所有专业领域的选举最终都要经过两次选举——也就是所谓的“非正式选举”和“正式选举”,至于为什么这么叫,已经无可考据了。候选人一旦顺利通过这两轮选举,就有机会被更广专业的院士们来评选了。31个小专业被归为六个大领域,候选人要首先通过这六个大领域的选举。  此外,候选人也可以由多位院士联名提名,也就是组成“自愿提名小组”(VNG),或者由国家科学院成立的“临时提名小组”(TNG),专门提名某个或者某些领域中的候选人。2003年,在“21世纪提名与选举特别委员会”的提议下,国家科学院委员会就组建了六个这样的临时提名小组——每个领域一个小组:数理科学、生物学、工程与应用科学、生物医学、行为与社会科学,以及应用生物学、农学和环境学。这些临时小组负责提名较年轻的男女候选人,他们的工作促使各专业提名更多的女性科学家和年轻候选人。  科学院章程规定了每年新增选院士的人数(目前不超过72人),每年科学院委员会都会分配各领域名额,在分配名额的时候,委员会会考虑目前科学院的规模以及增长较快的领域。  每年2月,这六个领域的院士委员会——每个委员会都由本领域的院士代表组成——会召开各自领域的会议,讨论所有已通过各专业委员会评选的候选人的资格。如图所示,自愿提名小组和临时提名小组提出的候选人也会被加进来。  六大领域最终要提出自己的名单,人数为本领域名额的150%,并且按照得票多少排序,因为名额限制问题未能进入这个名单的候选人将在下一年选举中自动获得相关小专业的提名。  这六份大名单组成一份所谓的“优先名单”(Preference Ballot),连同每位候选人的简历以及在“正式选举”名单上的排名,在每年3月初提交给所有院士,院士们必须给所有六个领域投票,而不仅仅是投自己的领域,而且选出的人数要达到最低要求,投票才算有效。投票结果经过统计整理制成图表,在每年4月底年度大会的院务讨论会上展示,参会的院士就“最终名单”进行表决,“最终名单”由得票最高的72名候选人组成,其中每个大领域的人数不得超过该领域的上限。其余候选人组成第二份名单,同那些在前期投票过程中未能通过各领域院士委员会的候选人一样,将自动获得下一年度相关专业提名的机会。
  • 分批补料微型生物反应器设计的最新进展
    前沿先进的分批补料微生物反应器可降低扩大规模的风险,并更接近模拟工业培养实践。近年来,已经开发了高通量微量补料策略,无论实验预算如何,都可以提高微量分批补料培养的可及性。该综述探讨了这些技术及其在加速生物过程开发中的作用。扩散和酶控制的补料可实现基质的连续供应,且简单实惠。更复杂的补料曲线和更强的过程控制需要额外的硬件。自动液体处理机器人可被编程为预定义的补料曲线,并具有响应过程参数偏差的灵敏度。研究显示,微流体技术可促进连续和精确补料。将自动化高通量分批补料培养与实验设计和基于模型的优化相结合的整体方法极大地增强了过程理解,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实验负担。为在线优化补料条件引入实时数据可进一步细化筛选。尽管该综述中讨论的技术有望实现高效、低风险的生物过程开发,但自动化培养平台的费用和复杂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未来的关注点应该集中在开源软件的开发上,减少硬件的排他性。介绍许多公司依赖于不可再生的石化原料以及更复杂工艺的天然产品所需的大量步骤可能会阻碍经济可行性,将可再生原料生物转化为此类天然产物的微生物细胞工厂的建设,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生物工艺开发的初始阶段涉及广泛筛选各种菌株和工艺参数。使用简单的批量微量滴定板(MTP)或摇瓶培养在此阶段仍然很普遍,这主要是由于与实验室规模的搅拌反应器相比,它们的成本相对较低且通量较高。然而,由于体积小和缺乏用于在线监测和控制基础设施,分析通常限于端点分析,限制了过程洞察力。在这种情况下,先进的微型生物反应器MBR 系统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其目的是克服这些关键的瓶颈。使用新的混合策略,尽管空间和资源要求显著降低,但仍有可能有效模拟较大的实验室生物反应器。许多装置可以并行运行,便于高通量筛选应用。通过将 MBR 技术与战实验设计(DoE)方法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最大化过程洞察力,同时最小化实验负担。DoE 促进了对生物系统中无处不在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评估,以及对设计空间的更广泛探索。为确保工业规模的最佳性能,应在生物过程开发的早期阶段应用 DoE 同时优化遗传和环境。微规模培养和工业规模培养之间的培养策略的主要不一致性可导致在生物过程开发的最早阶段选择次优菌株和过程条件。因此,必须将过程控制策略和分批补料操作纳入高通量筛选,以确保更接近地模拟工业规模的培养条件。最近开发了几种具有内置补料、控制和采样能力的新型 MBR,以克服这一关键瓶颈。已经研究了创新的内部和外部补料策略及其模仿不同常用工业补料策略的潜力,例如脉冲、指数、修正指数和线性补料。内部分批补料策略包括扩散和酶控制的补料,通常涉及由半透膜分开的双相培养基和多糖基质的生物催化分解。通过使用微流体和自动化液体处理系统(LHSs)。这种系统提供了改进的补料控制,允许更有效地模仿工业相关的脉冲、线性和指数进给策略。引入基于模型的优化算法以实时分析过程数据并重新确定最佳培养策略也获得了极大的兴趣,以进一步加快生物过程开发。将新型分批补料 MBR 与统计 DoE 和基于模型的优化策略相结合的整体方法可能是稳健菌株开发和优化的最佳方法。通过对大量遗传和环境因素组合进行战略性高通量筛选,可以确保设计质量,同时监测和控制工业相关工艺参数。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增加的过程洞察力有可能通过减少所需的筛选阶段的数量来大大加快生物过程的开发。内部补料策略在内部分批补料系统中,基质在培养容器内逐渐释放,无需外部补料。这些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它们与现有基础设施的兼容性。由于不需要先进的微型泵、微流体或液体处理机器人技术,因此可以显著降低成本和复杂性。这种系统通常利用扩散或催化现象。2.1扩散控制补料扩散控制进料涉及将截留的营养物从聚合物吸附剂或通过人工膜缓慢释放。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扩散穿过半透性透析膜,然后被细胞利用。Philip 等人 2017年阐明了作为影响补料速率的关键因素的两个参数,储器中的初始基质浓度和膜几何形状。这有助于更好的补料速率控制,并且发现尽管培养体积放大了 100 倍。然而,使用透析膜的扩散控制补料方法的一个主要限制是其对摇瓶培养的限制, 这限制了生产量。Jeude等人2006 年开发了 FeedBead技术,这项技术最初也是为了在摇瓶中使用而开发的,但 Scheidle 等人 2009 年证明了 FeedBead技术适用于 MTP 应用。Keil 等人于 2019 年开发了一种 MTP FeedPlate系统,该系统在每个孔的底部包含一个固定的固体有机硅基质和嵌入的葡萄糖晶体。在这些 FeedPlates中,GFP 产量提高了 245 倍。该板以 24、48 或 96 孔形式上市,允许以分批补料模式直接进行高通量培养。然而,培养基 pH、温度和渗透压等外部因素对葡萄糖释放速率有主要影响。因此,使用该技术时,对基质释放速率的精确控制受到限制。2016 年,Flitsch 等人研发了一种改进的 μ-RAMOS 设备,其目的是克服原始设备的瓶颈。更新后的系统在 48 孔 MTP 的每个孔中配备了气体入口和出口阀以及光学传感器,便于对所有 48 种培养物同时进行 OTR 监测。该技术最近被进一步扩展用于 96 孔深孔 MTP,使研究人员能够实现比原始摇瓶规模的RAMOS 系统增加 15 倍的实验通量。Habicher 等人 2020 年证明了最先进的 μ- RAMOS 和 FeedPlate对于工程化用于蛋白酶生产的地衣芽孢杆菌菌株的葡萄糖限制培养的兼容性。OTR 的在线监测极大地改善了 MTP 培养物的信息含量,发现其在 MTP 和摇瓶规模下的性能相当。使用该平台生成的数据可用于在开发的最早阶段生成数学模型,从而根据设计原则显著改善了过程质量。Wilming 等人 2014 年使用 96 孔 MTP 开发了一种替代的基于扩散的分批补料系统。每个培养孔通过填充有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扩散通道连接至储层孔,便于每个平板进行多达 44 次平行分批补料培养。用浓缩基质溶液填充储器,以实现逐步扩散驱动补料。通过改变储器中的浓度并由此改变驱动浓度梯度。然而, 发现补料浓度和葡萄糖释放速率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这种使补料速率微调复杂化的非线性归因于水的反向扩散。尽管如此,板的透明底座提供了与板读取技术兼容的主要优势,例如用于通过散射光测量生物量和荧光的 BioLector 系统(mp2-Labs,德国)。使用该系统证明了大肠杆菌和多形嗜血杆菌菌株的分批补料培养。与分批对照相比,用最佳 300g/L 葡萄糖补料进行大肠杆菌的分批补料培养分别导致生物量和基于黄素单核苷酸的荧光报告蛋白信号增加约5 倍和14 倍。2.2酶控补料淀粉在液体培养基中的溶解度差,需要在原始 EnBase工艺中使用固相。为了消除对双相系统的需求,开发了具有完全可溶性聚合物基材的 EnBase Flo。葡萄糖释放方法与矿物盐和复杂培养基添加剂的精心优化组合相结合,以产生高细胞密度和产品滴度。Glazyrina 等人 2012 年通过在 3mL 至 60L 的范围内培养经工程改造过量生产模型酶醇脱氢酶的大肠杆菌菌株,研究了 EnBase Flo 系统的可扩展性。在所有测试规模下均实现了相当的增长率和蛋白质滴度,突出了可扩展性。在所有测试规模上都实现了可比的生长速率和蛋白质滴度,突出了可扩展性。EnBase系统还提供了在大型生物反应器的初始培养阶段控制葡萄糖释放的额外好处,完全消除了溢出代谢。EnBase技术还以方便的片剂形式在市场上销售。该 EnPresso系统与 D- optimal DoE 方法相结合,可优化 24 孔板中工程大肠杆菌的缬诺霉素生产。与原始分批培养相比,DoE 驱动的平行分批补料培养策略使缬氨霉素滴度提高了 33 倍。2.3内部补料策略小结扩散和酶控制的补料策略提供了一种相对简单和低成本的方法来模拟更大规模的分批补料过程。它们提供了恒定基质补料的关键优势,但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通常不可能精确控制补料速率。结果,更复杂(例如指数)的进给曲线不能使用内部补料策略。此外,补料通常限于单一基质,这可能导致培养基中的其他营养物变得有限。特别是基于酶的补料依赖葡萄糖作为碳源,这可能不是所有过程的最佳选择。此外,在此类系统中,酸和碱补料通常是不可能的,从而限制了过程控制能力。曼森平行生物反应器分批补料应用曼森采用Watson-malow 400A高精度泵头,16 路补料,平均每个罐有四路补料,蠕动泵流量可设定,连续可调;每个蠕动泵的功能可单独分配,可以作为酸泵、碱泵、补料泵、消泡泵、液位控制泵。信息来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34975021001944?ref=pdf_download&fr=RR-2&rr=747c4db53ee4ddb1文章来源:本文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与曼森生物合作供稿排版校对:刘娟娟编辑内容审核:郝玉有博士
  • 多名院士谈中国原始创新:评价机制让大家特别浮躁
    p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pp  尽管我国近年来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原始创新能力依旧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不论是学界还是产业界,对中国在原始创新上“老是差口气”的症结,其实都如鲠在喉。/pp  那么,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要实现原始创新,我们该怎么做?在两院院士大会召开之际,我们邀请了多位院士,谈谈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见解。/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声音/strong/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  远离“指挥棒”与外部诱惑/strong/span/pp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国的原始性创新总体能力和水平还不够呢?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与科技基础、文化传统、工业及经济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主要还是体制和机制问题。/pp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对人类创新的贡献也举世瞩目。但由于封建社会及外侵战乱等历史原因和创新管理的问题,使我国的创新文化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创新价值取向、创新物质环境、创新成果产出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pp  当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创新文化提供的丰富财富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创新的制度有待完善,人们创新潜力和个性还有待开发,创新的管理有待强化。因此,我们需要从创新的政策、体制、人文精神、物质环境、服务支持体系等方面培育,使其成为创新精神、创新行为、创新成果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pp  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要求作为创新主体的科技工作者,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力、健全的心理素质作支撑、科学的思维方法作武器、合理的知识结构作储备、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保障,才有可能在原始性创新中有所作为。/pp  然而,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指挥棒和外部诱惑也比较多。一些人发几篇追逐热点的文章,便获得奖励,进而获得比较高的收入,导致一些科技工作者不再愿意做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性科研工作。回头再看刊发的论文,与真正需要的突破性原始创新及核心技术相距甚远,甚至连作者自己也不再引用其前期研究,转身又追求新的热点去了。/pp  核心技术可以诞生新的需求,发明创造可以改变市场格局,成功的产品可以带来可观的效益,创新管理举措可以提升运营能效。这些都是创新裂变出来的力量,也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pp  我国正处在从投资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引导创新的方式也要随之进行改变。过去政府引导创新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不适应市场导向的产业技术发展,而今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实现转变。/pp  科研领域的原始创新除了需要国家政策指导,还需要宽泛的环境和充足的经费。尤其是可以带动整个学科发展的基础研究,需要给一群科学家高度的精神自由,让他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不急功近利,不赶国外的时髦,开展我国的原始创新。/pp  另外,我们还需要对原始创新成果加大保护力度。我们要做创新型国家,如果创新不被保护,那就没有人创新了。创新技术被侵权,存在举证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宁愿选择更新技术,也不愿意去维权。/pp  原始创新除了在基础研究取得突破,还要倡导做真正实用的、能直接用到工厂的技术。这需要科研机构与企业合理分工与通力合力,共同发挥各自优势,开发能促进产业进步的技术。这更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制度和政策符合科技与产业发展实际,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科技链与产业链,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对企业是创新主体的含义应有正确的认识,切不可由此衍生出企业对国家科技资源的垄断。/pp  历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科技革命引发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带动经济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我们要抢抓这一历史发展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本报记者沈春蕾、廖洋采访整理)/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既要看清远处的灯 也要走对脚下的路/strong/span/pp  创新是逼出来的。老一辈科学家开始踏上科研路的时候,没有前人的经验或技术可以借鉴。当年,我们研制“两弹一星”、航天飞船的时候,国外不仅对我们禁运仪器设备,还封锁了所涉及的理论和技术。/pp  科研势在必行,现实逼迫我们想方设法去创新。我们团队最早是做光学仪器的,要自己想办法制造刻编码的设备,再研制检测仪进行检测。由于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供参考,我们只能靠自己去研究分析,最后把作出的成果和国外比较,发现我们的方案比国外还要好。/pp  我常常告诉学生,课题刚开始的时候查文献是必要的,参考前人经验可以少走弯路,一旦进入中长期研究后,就该有自己的思路,要不断进行新的探索,逼迫出自主创新的决心和意志。/pp  创新要肯吃苦。以做科研为例,有时候需要十年磨一剑,必须把剑磨锋利了,少磨一下都不行,所以要有个好身体,更要有好心态。身体和心态都好,才能在艰苦的科研工作中坚持下来。/pp  在科研这条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要踏踏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走过了一定的路程,自然就能有所创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创新工作也是这样。/pp  1963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亲历了中国科技创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开始领跑的过程。过去作研究,一会儿原材料不行了,一会儿核心元器件出现问题,有了想法也实现不了。现在很多原材料、核心元器件,我们都可以自己生产了,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pp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去日本出差,当地人很自豪地邀我去坐新干线。现在呢,我国的高铁,不仅技术引领全球,还出口很多国家。这表明,我国正在从科技创新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作为科技工作者,我认为只要自己还能干,就会一直把科研工作做下去,为创新性国家建设出自己的一份力。/pp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还要解决原动力不足、创新文化缺位、创新意识淡薄等问题。建议科技工作者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胸怀全局,百折不挠 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积极弘扬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大力提倡创新教育 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做到科技创新与经济建设、改善民生、国防建设紧密结合,与基础研究、人文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pp  总而言之,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天天想着“我要创新”“我要搞发明”就能作出成果,创新的灵感和理念来源于日常工作中的积累。创新,要安心本职工作,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中去,从道理本身入手,把它根源上的东西挖掘出来,才能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创新不能好高骛远,“看清了远处的灯,走错了脚下的路”是很容易犯的错误。/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本报记者沈春蕾采访整理)/span/pp strong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圆桌会议/span/strong/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  我国原始创新成果为何还比较少?/strong/span/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特邀嘉宾/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康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沈树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向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刘忠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俞梦孙: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健康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span/pp  strong康乐:/strong原始创新成果少的原因之一是历史短。我国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开始引进现代科学,至今才一百多年。我国真正现代意义的科学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我国改革开放40年,科研工作才逐步走向正轨。我们真正能够专注地做科研,同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支持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近30年来我国科学研究得到了飞速发展,进步是巨大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总体上处于第二方阵,成绩非常巨大,我们走过了西方国家二百多年走过的道路。/pp  第二,我们的文化习惯讲究中庸,不太鼓励标新立异。许多人更多地希望证明一个大师提出的理论或工作,或者紧跟别人的发现作出类似的发现,或者别人主要的突破都有了,我们在一些重要的细节上作一些补充。原始创新需要我们发现不同的东西,需要一种自信和主动精神,这是我们目前比较欠缺的。在科学上应该鼓励不同的想法,敢于证伪,不盲从权威。/pp  第三,中国的科学研究在许多领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个别领域甚至走到了国际前列。但我们的原始创新为什么还是不多,这与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仍在西方科学家手中有关。一个概念性创新、发现往往要克服很大困难才能得到发表。/pp  第四,在技术的创新上,保护和奖励创新还有待加强。对违反知识产权的行为处罚较轻。/pp  最后一点,我国要想提升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我们的科学家、管理部门和资助机构应该着眼长远,有很大的耐心去孕育、培养、支持创新思想。一个原始创新要在科学家的头脑中孕育,要在实验中加以证明和完善,还要在其他系统中进一步拓展,所以整个过程是非常长的,需要耐心和定力。不要总是催促出短平快的成果,要出对一个领域有重要影响,或者改变人们原有认识的创新成果。/pp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积累了重要的人才基础、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我们的研究条件也完全可以媲美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室。越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越要沉下心来,想一些深远的,与别人不一样的问题。我们整个社会对科学家的工作要有很大的宽容和理解,要有一个长期的支持。科学家自己也要长期坚守重要的科学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培养的科学家要长期坚守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长期不懈坚持下去。/pp  strong沈树忠:/strong核心技术、原始创新是与基础科学研究的扎实程度密切相关的。/pp  加强原始创新,就要加强基础研究。做科研一定要抱以平常心,就好像学功夫一样,基础没打好,就不容易出成果。现在很多评价体系促使年轻人着重追求虚的、浮夸的成果和奖励,而不是真正为了做好基础科学练“内功”。功底没练好,想要做出高水平的东西肯定是不可能的。一定要长期有效地鼓励和激励踏踏实实做科研的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pp  企业的原始创新水平也较低,这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我国本身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问题,这个问题要长年累月地积累才能达到一定高度。而不是靠几项发明、几篇高端文章,或者是一两项高水平技术就能解决的。/pp  国家原始创新的底子厚不厚,还是要看国家的基础科学积累的水平如何。即使我们的技术遇到难题,只要我们的功底足够扎实,很快就会发挥作用。/pp  年轻人目前的原始创新动力不足,与科研评价体制等都是相关的。做好研究要真正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浮躁的学风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科学发展。/pp  strong向涛:/strong目前来看,我国创新成果比较少,但这不是说我国的科研出现了大的基础性问题,而是因为我国的积累时间比较短。/pp  从发展速度上说,也不能说创新成果少,跟10年前相比,我们的创新成果更多了,也在增长。这是积累的问题。/pp  第二,与教育制度相关。我国的教育同质化程度太高。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对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的培养。从大众的角度讲,缺乏一定的教育基础。/pp  第三,与我国目前的评价体系有关。简单说就是“急功近利”的倾向比较严重。/pp  strong刘忠范:/strong相对科学原发国家而言,我们的积累还不够。原始创新来自基础研究,而我们真正特别关注基础研究也就是过去二三十年的事,相对而言时间还比较短。真正的原始创新工作需要长期的积淀。这是我国目前创新成果较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pp  此外,我们在做科研的方式、方法上还是比较急躁的。我们总是在喊口号,“做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做变革性创新”,但这需要慢功夫,不是喊几句口号就可以实现的,必须踏踏实实,而且还要路子走对,才有可能出现原始创新。/pp  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原始创新少与浮躁的学风也不无关系。我们现在的评价机制导致了大家特别浮躁,而科学研究是有自己的规律的。/pp  strong俞梦孙:/strong原始创新来自于需求,我们如果把需求背后的规律搞清楚了,原始创新成果就会涌现。需求背后的规律是根本,本身就蕴含着重大发现。而我国的很多所谓“创新”工作是追随西方的,没有按照实际需求,导致我们的很多工作是在别人设计好的圈圈里做来做去。/pp  需求指的是当前最需要的东西,代表着当前没有被解决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需求的解决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应该探讨需求背后的规律。/pp  企业创新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目光短浅,常常只看到眼前。需求背后的创新常常不是孤立的,可以举一反三。解决这些需求的过程就是原始创新的过程,一定要按照科研规律安排科研工作。/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院士观点/strong/span/pp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既是世界科技创新的必然过程,也是我国科技强国的必然需求。我国科学家要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立足祖国大地、谙熟我国国情、放眼国际前沿、瞄准重大成果,做科技强国的践行者。/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span/pp  ●我国的科学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进入在一些关键领域可与国际同行一竞高低的阶段。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在于创新,而科技创新需要一支拥有全球视野、熟稔领域发展、瞄准世界前沿的战略科技力量。这样的科技队伍是具备深厚科学积淀、优秀科研人才和完备的科研基础设施的综合性力量,只有这样的科技队伍才能够在全球科技风云变幻中把握发展趋势、汇聚科研力量、引领科技发展。/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祝世宁(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span/pp  ●对核心技术不应抱着从国外引进的幻想,而应当从自身发展中寻找根本性的解决办法。“非对称”赶超战略思想的提出,为我们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为我国科技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指明了方向和突破口。/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丁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span/pp  ●应当注意的是,对于我国建设科技创新大国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全社会也应当有统一而清晰的认识。全社会应当加强对这一目标的高度认同,进而形成切实有效的鼓励创新、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span/pp  ●作为科技工作者,在国家提倡创新的大背景下,更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科技创新的责任与使命,以自身的知识为基础,利用科研平台所能提供的支持,作出更多更前沿的成果。同时,科研人员也应当切实响应国家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以解决行业、领域中的难点问题作为自身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在关注基础科研问题的同时,科研人员也应当关注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技术难题,以科技手段推动行业进步。在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入到国家的科技创新事业中。/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都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span/pp  ●回顾世界各国科学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基础科学研究取得的革命性突破,必将引发前沿技术的颠覆性变革。在国际竞争中,谁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并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谁就赢得了发展先机,并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首先要看清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要把握时代脉搏。/pp  ——吴岳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pp  寻找科技创新突破口,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先机,也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了强大的号召。拥抱这一科技创新的“春天”,需要科技工作者树立勇攀高峰的信心,不畏惧科学探索的艰难险阻,勇于挑战世界科技前沿,力争在科技竞争的赛场上独领风骚、拔得头筹 需要国家不断深化科技改革,形成契合发展要求的科学管理与运行体制,为科学的蓬勃发展提供良好的“动力系统” 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培育出一支符合科学创新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科学队伍,真正落实科技创新的要求,从而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美好愿景。/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管华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政策集锦/strong/span/pp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一系列依靠原始创新“上天入地”的大国重器。/pp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九大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创新。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将激励全社会积极投入到原始创新中。/pp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pp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创新之重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pp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生态,形成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局面。扩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自主权,改进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深化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支持北京、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新设1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形成一批区域创新高地。/pp  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pp  在创新激励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表示要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要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要抓紧修改废止 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要下决心砍掉。/pp  今年1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出台 3月,国务院印发《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明确了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三步走”发展目标。/pp  在科技创新“加速度”的道路上,中国正在奋勇向前,汇聚各方力量,大步迈进世界前列。/p
  • 喜报 | 盘福Q6产品荣膺2022年“和丰奖”制造业创新设计大赛“产品设计奖”金奖
    创新设计+智能制造盘福构建质谱技术坚实底座2022年8月22日,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和丰奖”制造业创新设计大赛获奖名单。盘福生物的便携式现场快速筛查质谱仪QitVenture 6荣膺“产品设计奖”金奖。便携式现场快速筛查质谱仪QitVenture 6为国内首创,突破现有质谱仪器便携性差的不足与常规检测手段检测成分单一且有限、定性定量误差大的问题。经过经信部门组织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领衔的专家组鉴定,该产品技术国际先进,部分指标国际领先。便携式现场快速筛查质谱仪QitVenture 6可用于D品、食品安全、农兽药残留、国土安全等领域的分析检测。该产品在D品现场快检方面,第一时间通过唾液、血液、尿液或毛发,迅速定性吸毒人员,避免常规方法检出D品单一,并且假阳性和假阴性高的问题,为缉毒破案提供第一手实验室依据。针对食品安全,该产品因检测时间短,可快速筛查大部分样品,减少漏检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盘福生物深耕科研创新的道路,从科研、开发到应用实践,打造多领域、多层次的质谱产品,将国产质谱的发展落实到实处,为突破我国“卡脖子”技术贡献力量,助力中国质谱产业腾飞。
  • 中国科学院新增35名院士和6名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4日下午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该院2009年院士增选经过推荐、公示、通信评审、会议评审等环节,共从296名有效候选人最终选举产生35名新院士。经院士推荐、通信预选和全体院士无记名投票,中科院今年同步选举产生6名外籍院士。至此,中科院院士总人数为714名,外籍院士总人数为56名。  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新闻发布会现场  这次新当选的35名院士分属中科院各个学部,其中,数学物理学部6名,化学部8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5名,地学部5名,信息技术科学部4名,技术科学部7名。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当选化学部院士,成为中科院今年增选产生的唯一一位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科学家。  据介绍,中科院这次新当选的35名院士中,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42岁,平均年龄为54.1岁,其中60岁以下的27名,占77%。35名新当选的院士中有5名女科学家。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    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  (共35人,分学部按姓氏笔画为序)数学物理学部(6人)序号姓名年龄专业工作单位1孙昌璞46理论物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2李安民62数学四川大学3罗 俊52引力物理华中科技大学4郑晓静(女)51力学兰州大学5席南华46数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6崔向群(女)57天体物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化学部(8人)序号姓名年龄专业工作单位1万立骏51物理化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包信和49物理化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3江 雷44无机化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4江桂斌51分析化学、环境化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5陈小明47无机化学中山大学6周其林52有机化学南开大学7唐本忠52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香港科技大学8涂永强50有机化学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5人)序号姓名年龄专业工作单位1庄文颖(女)60真菌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尚永丰4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北京大学3林鸿宣48作物遗传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4侯凡凡(女)58内科学(肾脏病学)南方医科大学5隋森芳64生物物理学清华大学地学部(5人)序号姓名年龄专业工作单位1周卫健(女)56宇宙成因核素与全球变化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郑永飞49地球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莫宣学70岩石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陶 澍58环境地理北京大学5翟明国61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信息技术科学部(4人)序号姓名年龄专业工作单位1刘国治48高功率微波中国核试验基地2许宁生51真空微纳光电子学中山大学3怀进鹏46计算机软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陈定昌72导航、制导与控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技术科学部(7人)序号姓名年龄专业工作单位1于起峰51实验力学、精密光测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王 曦42材料科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3王光谦47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清华大学4王自强70固体力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5王锡凡73电力系统西安交通大学6申长雨46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郑州大学7刘竹生69火箭总体设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2009年中国科学院当选外籍院士名单  (共6人,按学科领域排序)序号姓 名年龄国 籍专 业工作单位1菲立普 希阿雷Philippe G. Ciarlet71法国应用数学香港城市大学2哈迈德 泽维尔Ahmed H. Zewail63美国化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3徐立之Lap-Chee Tsui59加拿大高等教育及基因研究香港大学4郎尼 汤姆森Lonnie Thompson61美国地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5马佐平Tso-Ping Ma64美国微纳电子科学美国耶鲁大学6王中林Zhong Lin Wang48美国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 重获中国籍|孙立成、谢晓亮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月2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孙立成、谢晓亮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公告》: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孙立成、谢晓亮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根据最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第三章第六条第二款明确,外籍院士在成为中国公民后,经学部主席团研究、中国科学院党组同意,并报党中央、国务院备案,可转为院士。 早在2017年,杨振宁、姚期智就由中科院外籍院士转为院士。孙立成,物理化学家。1962年8月生于黑龙江省东宁县。1990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瑞典皇家工学院分子器件讲席教授。2017年当选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孙立成是人工光合作用领域专家,曾任瑞典皇家工学院分子器件讲席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分子器件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他在高效水氧化分子催化剂设计合成、氧-氧键形成机理、光解水制氢功能器件设计与制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2020年起,孙立成任西湖大学理学院化学讲席教授、西湖大学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主任。谢晓亮是是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他也是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昌平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其团队发明的MALBAC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已使超过4000个患有单基因遗传病的家庭成功避免了疾病的后代传递。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谢晓亮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针对所有新冠病毒变种的广谱中和抗体药物,并与药企合作推动其临床应用。他的研究涉及三个方向。基础研究领域:单分子酶学、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基因表达和调控;技术发展领域:单分子成像、单细胞基因组学、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DNA 测序;医学应用领域:体外受精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与诊断。2017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和姚期智依照相关规定,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九旬院士的近红外创业路——访陈星旦院士
    p  2014年,时近90岁高龄的陈星旦院士却在广州创办了一家仪器公司,可能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年龄最大的“创业者”了吧。凭借陈星旦院士的地位及其所做的贡献,名利已不可能成为他投身创业的原因。那么,陈院士为何会在如此高龄想到了创办公司?又为何将近红外光谱仪器作为公司首个转化成果?带着疑问,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了陈星旦院士,听他讲述了与近红外产业化的故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b635c868-be42-456d-86fc-92e8a6c63617.jpg" title="陈星旦院士.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strong陈星旦院士/strong/span/pp  strong“科研成果不能产业化,对国家、对个人都是一种损失”/strong/pp  在50-60年计划经济时期,陈院士承担的科研项目都是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过去我只要潜心工作就好,成果能用上、能帮助国家解决问题,心里就满足了。”但是,如今的市场经济情况下,院士就经常担心成果研发出来后却用不上。“近红外就存在这个问题,这事让我很是着急。”/pp  “做出来的东西社会用不上,我‘干哈’啊!”陈院士偶尔会冒出来一些典型的东北话。老人家着急的是国家的钱就这么浪费掉了,太可惜!而且,院士还很可惜、很无奈地说道,“这几十年来,和我干近红外的人转方向的很多。来一个项目就可能要换一批人,如此一茬一茬的浪费了很多人才。”说到这,陈院士用了一个时髦的名词“负能量”来形容,“科研成果不能产业化,对国家、对个人都是一种损失,是‘负能量’”。/pp  “科研成果就是要进入市场的,研究所的成果到真正转化为产品还需要继续走一段路。所以,由企业‘搞’研发的做法,我认为是对的。当然,并不是说科研院所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基础研究、大工程等研究工作还必须由科研院所来主持。而一些需要市场化的项目完全可以让企业去‘搞’,因为企业搞研究就是为了市场嘛。”/pp  strong“我一定要把近红外技术产业化”/strong/pp  回顾当初被评为院士的两项主要贡献,陈星旦院士自豪地、直接地说,“光冲量测量技术是我独创的,现在看来仍然是很先进的技术。”当年我国第一次核试验中,为了测定爆炸的光辐射威力,在没有任何资料可循的情况下,陈院士独创性地构思了测量方案,研制了两种光冲量计。任务的圆满完成令国家第一次原子弹爆炸的光辐射数据得到准确记录,用陈星旦院士的话说,“这是我一生中的亮点。”而对于另外一个主要贡献——短波光学技术,陈院士很坦荡的说到,“这个不是独创的技术,是跟踪国外的,我的作用在于开拓了该技术,为某些应用打下了基础。”/pp  陈星旦院士可能是国内最早开展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发的人了。八十年代至今,他一直致力于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应用研究。在过去主持了“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以及主持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粮食品质快速检测技术和仪器的研究与开发”,先后研制了“三代”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可用于饲料、粮食、土壤养分、人参、血液、茶叶、煤、纺织品、面料等领域。但是,陈星旦院士却这么说到,“我评院士的材料中,一点儿也没提近红外。”从话语中不难听出,这也正是院士难以言说的一块“心病”。/pp  就像陈院士的弟子们说的,近红外技术产业化是老人家一直以来的心愿。近红外研究国家花了那么多的钱,那么多的人才投身其中,最终却没有产业化,陈院士的心中很不是滋味。“我一定要把近红外技术产业化”这句话就像是一句誓言,时刻在陈院士及其弟子心中回响。在不断尝试下,这个誓言也终于于近年得以实现。/pp  2013年3月,陈星旦院士团队与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合作设立光学工程院士工作站,首期即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核心示范项目。为了更好的市场化运作,星创众谱公司随即成立。而且,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星创众谱对院士团队的成果进行反复验证,终于2015年12月,公司的首台产品正式交付客户。/pp  strong“10-20年以后,近红外在我国一定有更大的市场”/strong/pp  “近红外的前景当然是光明的,”不过陈院士的话锋却一转,“但是,现在在国内还看不太出来,可能还早些。”在2012年召开的“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关键技术问题、应用与发展战略”香山科学会议上,陈院士曾经直言,现在在我们国家谈近红外大范围应用是否有点早?是否还没到时候?/pp  在大家普遍认为近红外在我国的应用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的环境下,陈星旦院士却为何会如此说呢?陈院士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例如在粮食收购领域,制作面包、点心、面条等不同用途的小麦,对其蛋白质等指标要求不同,这些正好是近红外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地方。但是,目前我国的小麦收购控制还比较粗放,没有精细控制到如此程度,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国家目前主要还处于“讲”产量而不是“讲”品质的阶段。/pp  “如今,我国的近红外应用还没全部拓展开。10-20年以后,近红外在我国一定有更大的市场。”虽然如此认为,但是陈星旦院士却没有“什么也不干”、“只是净等”,而是成立了星创众谱公司,就是为了促进近红外这个市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赶快搞起来呗!”谈及星创众谱公司的发展方向,陈院士说,“高端的仪器方面,我们很难与国外竞争,而且我们也不想去竞争这块儿。站在我们的角度,为了在大范围内普及近红外,我们的目标是做国内市场普遍能接受的产品。”/pp  strong“在我国,近红外是一个市场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strong/pp  别看陈星旦院士那么大的年纪,而且一辈子都是在做科学研究工作,但是他对企业的一些运营理念非常了解。/pp  “市场拓展很重要,”陈院士经常与公司负责市场的人说,“你们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而不是我们做出了什么,就让你们去卖什么。”因为,做市场的人了解哪些产品卖得好,而卖得好代表了用户需要。/pp  市场推动技术发展,市场主导研发。“开拓市场要比仪器研发更难,在我国,近红外是一个市场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因为,陈星旦院士确信,国外能做出来的技术,我们也都能做得出来!只是老人家也希望能够突破“探测器等一些关键零部件还需要进口的窘境。”/pp  “企业购买近红外产品,够用就好。有的企业只关心一两个测量指标,专用仪器就很适合,没必要买个通用设备,价格很贵,维护也困难,很浪费。不同原理类型的近红外产品都有适合自己的领域,各有优劣,没有高低之分。”陈星旦院士搞了几十年的近红外研发,话题必然离不开对近红外仪器研发的看法。“近红外关键问题在于保证样本信息采集的准确性、稳定性、完整性,否则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而对于目前大家普遍担心的近红外仪器台间差问题,陈院士认为可以通过模块化设计来解决。/pp  strong后记/strong/pp  采访的最后请陈星旦院士对年轻科研工作者说几句话时,老人家却说,“我不说‘空话’,因为如今年轻人的生活压力确实要比我们那时候大得多,分心之处太多,不能一味的多做要求。如果能够让年轻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工作就太好了!”/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编辑:刘丰秋/ppbr//p
  • 基于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的共形压电传感器设计与制造
    随着柔性电子领域的快速发展和物联网技术的普及,能够用来监测人类生理指标(如心跳、脉搏、运动周期、血压等)和机械运行状态(如主轴跳动、机器人运动状态感知等)信号的可穿戴电子器件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可穿戴电子器件的共形设计和制造使其在电子皮肤、柔性传感和人工智能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当前,大多数电子器件是利用光刻、压印技术和电子束在硅表面进行制备。然而由于缺乏弯曲表面的加工工艺,要制备与复杂曲线表面(例如人体关节)共形的电子器件尤为困难。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PμSL)可快速制造并成型任意形状和可设计的结构,为三维共形柔性电子器件的制造提供了灵活性和简便性。然而,考虑到柔性材料的成型工艺与功能特性,传统的制造工艺限制了功能材料的设计范围,降低了微结构的设计与成型尺度,制约了功能器件的成型和性能提升的范围。图1 论文工作的摘要图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陈小明、李宝童、邵金友教授等研究人员,从功能压电纳米复合材料的改性与压电器件的微结构拓扑优化等两方面出发,利用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nanoArch S140,10μm精度,深圳摩方),通过设计并调节压电氮化硼纳米管材料(BNNTs)和光敏聚合物树脂的界面相容性,结合拓扑优化微结构方法,实现了具有高灵敏度、宽响应,且结构可覆形的柔性压电传感器制造。该研究以“3D printed piezoelectric BNNTs nanocomposites with tunable interface and microarchitectures for self-powered conformal sensors”为题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期刊《Nano Energy》上,为高性能可穿戴柔性压电传感器件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新思路。工作要点一:功能纳米复合材料(BNNTs)的表面改性与材料制备,超低负载量(0.2wt%)的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出色的压电性能:图2 功能纳米复合材料(BNNTs)的设计、改性与表征:a)BNNTs表面功能化工艺;(b)原始BNNTs/功能化BNNTs和树脂基体界面力学行为示意图;(c)极化与未极化BNNTs等压电输出信号为了提高压电纳米填料在有机聚合物溶液中的相容性和分散性,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压电性能,通过用硝酸处理来实现纳米管表面的氧化和羟基形成,在超声处理下,官能化分子(TMSPM)与BNNT-OH表面的官能团嫁接,生成化学官能化的纳米管(F-BNNTs)。同时,纳米管上的丙烯酸酯基团显着提高了BNNTs在聚合物基体溶液中的分散性及压电输出;实验表明:相对于原始BNNTs,基于F-BNNTs的复合压电聚合物的压电输出提高了140% (见图2)。工作要点二:结构拓扑优化显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压电性能,微结构的纳米复合膜在较宽的响应区域上展现出高灵敏度; 课题组研究人员的前期研究工作表明,微结构化能显著提升压电器件的输出信号(Small 13 (23), 1604245;Nano Energy 60, 701等)。因此为了实现器件电信号输出的最大化,本文采用结构拓扑优化的方法优化压电膜的微观结构,并利用高精度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的微尺度加工能力,实现拓扑微结构的制造。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微结构的引入能显著提高压电输出,并且具有优化微结构(struct B-P 和struct C-P)的压电薄膜能进一步提高信号输出(见图3)。图3 平面和微图案化压电薄膜的设计和仿真结果通过微结构3D打印拓扑结构及压电信号测试,表明F-BNNTs /树脂复合膜的最大输出电压记录为4.7 V,与原始的平面F-BNNTs压电膜相比,输出提高了4.3倍,比未官能化的BNNTs基复合膜高出10倍。这种显著增强主要归因于聚合物和压电填料之间有效应力传递,以及复合膜的拓扑微结构设计。图4 (a-f)不同微结构压电薄膜;(g)薄膜压电输出;(h)压电微结构薄膜的压电输出实验与仿真对比工作要点三:基于PμSL技术实现共形压电器件制造与应用;与传统的微加工方法相比,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在设计和制造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共形电子器件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如图5所示,曲面形状和微结构的制造证实了功能材料在复杂表面上的非平面制造能力。图4 (a)面曝光3D打印原理;(b)微结构化的共形薄膜示意图可打印压电材料被用于构造机器人手的智能触觉应变传感器。为了确保压电器件在弯曲或不平坦表面上的功能性,根据机械手的表面设计了合适的3D模型,然后将共形器件打印并安装到机械手不同的指骨上,通过建立应变感应电压与特定手部姿势的映射关系,手指上的应变传感器阵列可为机械手提供触觉感测的能力。图5(a–d)机械手上的共形应变传感器可转换不同的姿势,例如松弛(a),抓取(b),吊勾(c)和托平(d);(e)从托举球到抓紧球的姿势以及相应的电压响应(f)。如图5所示,手指上的应变传感器阵列可以使用14个压电应变传感器直接转换手的姿势,当用手握住不同结构的物体时,应变传感器会记录弯曲手指的不同输出信号。从预定义的传感器中获得的针对这种姿势的力的大小及其空间分布。3D打印的共形柔性压电传感器件可用于捕获接触区域上的力分布并监视机械手的不同运动,使其更能像人手一样具备相关功能,在人机交互中应用。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功能化纳米复合材料实现功能器件制造的方法,并通过材料改性与微结构设计两方面协同提升信号输出。研究结果表明:在光固化聚合物树脂中掺杂低负载量(0.2 wt%)的功能化氮化硼纳米管,并进行微结构拓扑优化,可实现高性能压电器件的制造。该方法制备的传感器在智能机器人、仿生电子皮肤、曲面结构件健康检测与人机接口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211285520308776官网:https://www.bmftec.cn/links/10
  • 基于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的共形压电传感器设计与制造
    随着柔性电子领域的快速发展和物联网技术的普及,能够用来监测人类生理指标(如心跳、脉搏、运动周期、血压等)和机械运行状态(如主轴跳动、机器人运动状态感知等)信号的可穿戴电子器件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可穿戴电子器件的共形设计和制造使其在电子皮肤、柔性传感和人工智能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当前,大多数电子器件是利用光刻、压印技术和电子束在硅表面进行制备。然而由于缺乏弯曲表面的加工工艺,要制备与复杂曲线表面(例如人体关节)共形的电子器件尤为困难。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PμSL)可快速制造并成型任意形状和可设计的结构,为三维共形柔性电子器件的制造提供了灵活性和简便性。然而,考虑到柔性材料的成型工艺与功能特性,传统的制造工艺限制了功能材料的设计范围,降低了微结构的设计与成型尺度,制约了功能器件的成型和性能提升的范围。图1 论文工作的摘要图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陈小明、李宝童、邵金友教授等研究人员,从功能压电纳米复合材料的改性与压电器件的微结构拓扑优化等两方面出发,利用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nanoArch S140,10μm精度,深圳摩方),通过设计并调节压电氮化硼纳米管材料(BNNTs)和光敏聚合物树脂的界面相容性,结合拓扑优化微结构方法,实现了具有高灵敏度、宽响应,且结构可覆形的柔性压电传感器制造。该研究以“3D printed piezoelectric BNNTs nanocomposites with tunable interface and microarchitectures for self-powered conformal sensors”为题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期刊《Nano Energy》上,为高性能可穿戴柔性压电传感器件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新思路。工作要点一:功能纳米复合材料(BNNTs)的表面改性与材料制备,超低负载量(0.2wt%)的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出色的压电性能:图2 功能纳米复合材料(BNNTs)的设计、改性与表征:a)BNNTs表面功能化工艺;(b)原始BNNTs/功能化BNNTs和树脂基体界面力学行为示意图;(c)极化与未极化BNNTs等压电输出信号为了提高压电纳米填料在有机聚合物溶液中的相容性和分散性,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压电性能,通过用硝酸处理来实现纳米管表面的氧化和羟基形成,在超声处理下,官能化分子(TMSPM)与BNNT-OH表面的官能团嫁接,生成化学官能化的纳米管(F-BNNTs)。同时,纳米管上的丙烯酸酯基团显着提高了BNNTs在聚合物基体溶液中的分散性及压电输出;实验表明:相对于原始BNNTs,基于F-BNNTs的复合压电聚合物的压电输出提高了140% (见图2)。工作要点二:结构拓扑优化显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压电性能,微结构的纳米复合膜在较宽的响应区域上展现出高灵敏度; 课题组研究人员的前期研究工作表明,微结构化能显著提升压电器件的输出信号(Small 13 (23), 1604245;Nano Energy 60, 701等)。因此为了实现器件电信号输出的最大化,本文采用结构拓扑优化的方法优化压电膜的微观结构,并利用高精度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的微尺度加工能力,实现拓扑微结构的制造。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微结构的引入能显著提高压电输出,并且具有优化微结构(struct B-P 和struct C-P)的压电薄膜能进一步提高信号输出(见图3)。图3 平面和微图案化压电薄膜的设计和仿真结果通过微结构3D打印拓扑结构及压电信号测试,表明F-BNNTs /树脂复合膜的最大输出电压记录为4.7 V,与原始的平面F-BNNTs压电膜相比,输出提高了4.3倍,比未官能化的BNNTs基复合膜高出10倍。这种显著增强主要归因于聚合物和压电填料之间有效应力传递,以及复合膜的拓扑微结构设计。图4 (a-f)不同微结构压电薄膜;(g)薄膜压电输出;(h)压电微结构薄膜的压电输出实验与仿真对比工作要点三:基于PμSL技术实现共形压电器件制造与应用;与传统的微加工方法相比,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在设计和制造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共形电子器件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如图5所示,曲面形状和微结构的制造证实了功能材料在复杂表面上的非平面制造能力。图4 (a)面曝光3D打印原理;(b)微结构化的共形薄膜示意图可打印压电材料被用于构造机器人手的智能触觉应变传感器。为了确保压电器件在弯曲或不平坦表面上的功能性,根据机械手的表面设计了合适的3D模型,然后将共形器件打印并安装到机械手不同的指骨上,通过建立应变感应电压与特定手部姿势的映射关系,手指上的应变传感器阵列可为机械手提供触觉感测的能力。图5(a–d)机械手上的共形应变传感器可转换不同的姿势,例如松弛(a),抓取(b),吊勾(c)和托平(d);(e)从托举球到抓紧球的姿势以及相应的电压响应(f)。如图5所示,手指上的应变传感器阵列可以使用14个压电应变传感器直接转换手的姿势,当用手握住不同结构的物体时,应变传感器会记录弯曲手指的不同输出信号。从预定义的传感器中获得的针对这种姿势的力的大小及其空间分布。3D打印的共形柔性压电传感器件可用于捕获接触区域上的力分布并监视机械手的不同运动,使其更能像人手一样具备相关功能,在人机交互中应用。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功能化纳米复合材料实现功能器件制造的方法,并通过材料改性与微结构设计两方面协同提升信号输出。研究结果表明:在光固化聚合物树脂中掺杂低负载量(0.2 wt%)的功能化氮化硼纳米管,并进行微结构拓扑优化,可实现高性能压电器件的制造。该方法制备的传感器在智能机器人、仿生电子皮肤、曲面结构件健康检测与人机接口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211285520308776官网:https://www.bmftec.cn/links/10
  • 中山大学实验室光子晶格设计制备取得重要进展
    光子晶格以其特有的光子带隙能够对光子的辐射和传播行为进行精确控制。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人们在光子晶体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但作为光子信息处理中最重要的高速与海量光子元件,由于其设计与制备上的困难,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因此,成功设计与制备功能性光子晶体对于提高光子信息传输速率与信息处理能力有重要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  最近,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建英教授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Tretyakov院士以及英国圣安德鲁大学Krauss教授合作,成功设计与制备了一种新型光子晶格——折射率虚部形成的光子晶格,其相关成果发表在近期的《先进材料》杂志(Advanced Materials)。  周建英教授设计的新型光子晶格具有奇特的光学性质:这种由在透明介质中周期性掺杂吸收材料而形成的光子晶格晶体,在偏离材料吸收峰时等同于一块结构均匀的体材料,而在特定波段和光强作用下又表现出光子晶体的性质,这种二象性在高速量子信息处理以及光子缓存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价值。  此成果的合作者,英国St Andrews大学的Thomas F. Krauss教授和莫斯科大学材料学院的Yuri. D. Treyakov院士为物理和材料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他们在本项目成果的样品制备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本项目成果的主要作者之一,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毕业的李俊韬博士已于2009年获得著名的“欧盟-玛丽居里夫人研究奖”(Marie Curie Fellowship授予世界各国取得杰出成就的青年学者),现正在英国St Andrews大学开展相关研究。课题组的博士生毕业后分别在英国St Andrews大学,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与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继续开展合作研究。  近期,由周建英教授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地摩分校Yan Li教授以及香港科技大学Kim Sin Wong教授合作的另一相关研究成果“基于相控非线性频率转化的激光光束合成技术”(《光学快报》,Optics Express, Vol. 18, p2995 (2010)),被英国物理学会(IOP)作为亚太地区物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与亮点予以报道。周建英教授的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的持续资助。项目还获得了973国家基础研究计划的部分支持。  附:研究成果与论文发表  《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2010, 22, 1-4,Juntao Li, Jianying Zhou, et al  链接:http://dx.doi.org/10.1002/adma.200903938  《光学快报》,(Optics Express),2010,18, 2995,Peiqing Zhang, Jianying Zhou, et al  链接:http://www.opticsinfobase.org/abstract.cfm?URI=oe-18-3-2995  英国物理学会亚太地区物理学研究亮点报道:  链接:http://asia.iop.org
  • 软件架构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
    2010年8月28日,受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委托,辽宁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在沈阳对依托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软件架构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进行可行性论证。科技部基础研究司、辽宁省科技厅有关负责同志以及依托单位的领导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专家组听取了实验室主任张霞教授关于实验室建设计划报告,考察了实验室,经过质疑和讨论,认为该实验室围绕软件架构定义及描述方法、主技术架构和面向特定应用场景的参考架构、企业应用软件产品线开发方法、企业应用统一架构平台、软件架构评估及验证方法等五个研究方向开展工作,符合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将为促进我国的软件行业科技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实验室在组织和培养人才队伍、建设科研用房、健全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制订了具体可行的建设计划,经费预算合理,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该实验室的建设计划。专家组对实验室名称和高端人才引进方面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建议实验室要进一步增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实验室的原始创新能力。  软件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实验室的建设将为进一步增强我国软件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 广大联合清华编制《碳中和高校规划设计规范》
    近日,由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牵头编制的《碳中和校园规划设计规范》在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通过专家评审启动。据悉,《碳中和校园规划设计规范》的编制将为全国低碳校园高质量发展建立起一整套的供应体系以及校园碳中和评价体系。  作为国内首个以碳中和校园为核心议题的研讨会,当天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汇集了行业顶级专家以及17家知名设计院、国际事务所等代表参加,共同展望碳中和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会上,由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南粤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始人王河,以《碳中和校园规划设计规范》为题作学术专题报告。他指出,高校是“双碳”创新的最佳场景。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根本途径,不仅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更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  “高校是创新高地,汇聚了丰富的创新资源,也有着典型的城市社区节能降碳场景,人口密集,楼宇众多,设备齐全。”王河表示,我国高校缺乏碳中和排放综合体系管理,只有少数研究对高校碳排放进行过核算,由于范围和方法不同,数据差异较大,但现有数据已充分表明高校是高碳排放单位,理应通过各种措施降低碳排放量。  据介绍,《碳中和校园规划设计规范》的编制将依托绿色建筑、绿色校园等评级体系,建立透明、可信的高校校园碳中和评价和认证系统;制定高校校园碳中和建设标准,让高校像企业一样发布ESG指数,要求高校公布碳排放信息和碳管理绩效,接受社会监督,也让高校碳中和实践影响更多组织和个人,以实际行动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 爱万提斯(Avantes)和Tornado合作设计、生产和分销高性能光谱解决方案
    2013年1月28日,Avantes BV(“Avantes”)和Tornado Spectral Systems (“Tornado”)高兴地宣布建立了一个伙伴关系,共同设计、制造和分销新系列高性能光谱分析仪。在这个合作条款下,Tornado将利用其专有高通量虚拟狭缝技术(“HTVS”)设计一系列高性能光谱仪,Avantes将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和分销该其系列产品。  HTVS技术使光谱仪能够在传统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之间获得权衡,并且在低成本下实现紧凑和高性能的光谱技术解决方案。  两家公司的合作将把双方卓越的设计、制造和分销能力相结合,确保Avantes的客户获得最佳的、广泛的应用。  Avantes CEO,Benno Oderkerk评论:“我们自豪地宣布这个合作,合作将Avantes的市场准入、全面的产品与Tornado的下一代光谱技术相结合。”  “我们相信,Tornado的HTVS技术将构成下一代光谱学的基础。”Tornado的CTO,Arsen Hajian博士说,“我们的技术会在与Avantes的合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012年10月1日,Tornado Medical与Arjae Spectral合并后组建新公司——Tornado Spectral Systems,新公司将向原始设备制造商和最终用户提供最先进的光学光谱成果。
  • 金国藩院士谈我国科学仪器——访我国著名光学仪器专家金国藩院士
    金国藩院士谈我国科学仪器——访我国著名光学仪器专家金国藩院士前言  1999年,新年伊始,作为我国光学信息存储、信息光学和二元光学的奠基人,金国藩院士迎来了七十大寿,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弟子们恭送上祝贺对联——“喜庆七十寿一生精忠报国家 适逢九九春三千桃李满藩篱”,其字里行间中洋溢着弟子们对老师的敬慕…  2005年,金国藩院士主持完成了“超高密度超快速光学体全息存储及相关识别技术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研究获得“2005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金国藩院士在古稀之年依然活跃在科研学术的最前沿,这种不断追求科学探索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为之折服。  笔者作为仪器信息网的工作人员,时常在仪器行业系列重要会议上都能亲耳聆听到金国藩院士精彩演讲,皓首之年的金院士依然孜孜不倦“冲”在行业第一线,积极奔走,广泛呼吁,为国家提出和制定鼓励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措施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金国藩院士  08年元旦过后,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在清华大学精仪系拜访了金国藩院士,金院士性格爽朗、学识广博、谈吐风趣,以对我国科学仪器的总体认识、我国科学仪器的基本情况、我国科学仪器发展的相关建议为三大谈话主题脉络,对科学仪器思想、仪器行业现状、企业自主创新、行业教育问题、行业未来发展等系列问题做了详尽而深刻的阐述,笔者也时常被金院士爽朗笑声、欢愉情绪、睿智见解所感染… 蓝图已绘就 任重而道远  “仪器信息网近几年在行业内做的不错,今天针对你们感兴趣的问题,就我知道的一些情况尽力回答吧。” 宽厚谦和的金院士如此开场白,给笔者很大鼓励,采访也从“对科学仪器的总体认识”话题开始了。  1.发展科学仪器是国家战略发展的一种需要  金院士首先向笔者谈到各发达国家的科学仪器规划情况:目前,发展科学仪器已经是各个国家战略发展的一种需要。拿美国来说,通过政策鼓励各大仪器公司加大R&D的投入外,国家还通过两个基金会(NSF和NIH)大力扶持,同时美国能源部和国防部每年也有大量资金投入;日本,也于2002年制定了高精密科学仪器振兴计划;欧盟,在“第六框架计划”(2002-2006)中将“科学仪器”列为第五重点内容;英国科学技术办公室(OST),则建立了科学基础设施和科学仪器投资机制并确立了投资比例。  目前,在科学仪器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资金投入方面,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锁定了目标,有专门的投入,已成为有意识、有政策、有目标的政府行为。各个发达国家都把研发先进的大型科学仪器和实验设施、构建世界级实验设施基础平台,上升为创造世界一流科研成果、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一项战略措施。  当笔者问起我国这方面的情况时,金院士表示:我国已把科学仪器研发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发改委将科学仪器产业化列入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科技部也已将《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而在此之前,在973或863计划里都没有太多仪器方面的项目,不像自动化、机械制造、机床等都有一些很大的项目,科技部原来对仪器方面也没有足够重视、管理相对分散;随着国家来对于科学仪器逐步重视,科技部开始强力支持一些重点项目,如大型串连质谱仪、二次离子质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光栅与探测器等。   2.王大珩先生的仪器科学思想  金院士告诉笔者,谈对我国科学仪器的认识,就不能不谈王大珩先生;王先生,一位卓越的战略科学家,从事科技事业,尤其是光学和仪器科学事业已经整整70年,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全方位、战略性的;王先生的一系列仪器科学思想,内涵是丰富的,影响是深远的。  “仪器不是机器,仪器是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工具,而机器只能改造却不能认识物质世界”、“测量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技术的源头”、“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军事上的‘战斗力’和社会生活中的‘物化法官’”、“仪器仪表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卡脖子’的产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现代仪器设备则是第一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之一”、“仪器仪表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技术要像蛟龙一样腾飞,这条蛟龙的头是信息技术,仪器仪表则是蛟龙的眼睛,要画龙点睛”等,都是王大珩院士为强调仪器仪表在当今社会所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而提出的至理名言。  “很荣幸曾经能够在光学学会与王先生一起共事,并负责光学学会的外事工作,王先生对我影响挺大的。王先生早在1978年就开始为中国加入ICO(国际光学委员会)组织而做积极努力,后经过ICO-12(奥地利)到ICO-17(韩国)之间近十年的努力,于1987年ICO理事会一致通过,中国光学学会成为ICO的成员。后来,母国光院士和我先后又被选为ICO副主席,王先生都非常的高兴。”金院士如此这般向笔者温馨地回忆与王大珩先生一起在国际学术活动中的日子。 金国藩院士谈王大珩先生的仪器科学思想  “前几日,我去301医院去看王先生,别看王先生腿脚、耳朵、眼睛有点不好,脑子却非常清晰。记得上次ICO-20在长春开会,那天王先生坐在轮椅上一段讲话,挺精彩的;王先生根本看不见、内容却记的清清楚楚,演讲跟那个powerpoint都能对得上,真了不起。”  “要帮助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全面系统地认识王先生在仪器科学技术发展上的卓越成就,深刻理解他从一个研究型的科学家成长为一个战略型的科学家的过程。王先生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为仪器仪表的发展正了名、指了路、鼓了气。如今,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等政府部门已对发展仪器仪表高度重视,在政策、财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国仪器仪表产业10年来每年产值以超过20%的增长率迅速增长,仪器科学与产业面临大好形势,王先生重要思想的影响功不可没。”   3.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  提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日前成立的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金院士(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指出,科学仪器如果不上去,由inspection所引起的各个方面质量问题都成问题,所以要成立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它将起一个桥梁作用,把科学仪器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搜集整理上来,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进而希望在增强科学仪器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际间学术交流合作、繁荣仪器仪表科技、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无独有偶,前美国光学协会(OSA)主席、“波分复用之父”厉鼎毅先生前段时间访问中国,金院士、周炳琨院士与他会谈,厉先生也称:中国目前发展有两个大的问题需要注意一下,一个是inspection(检测)问题,另一个是metrology(计量)问题;觉得目前中国发展到这一步这两个问题是比较关键的问题,一个是影响到在国际上的形象,另外也影响到以后产品的销路。  金院士进一步评价到,这说明中国发展到这一步,质量问题是个关键问题,涉及质量问题就必须要有仪器。更宏观地讲,科学仪器,作为信息的源头,对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公共安全、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也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支柱性、战略性的产业。瞠乎其后耶 创新方突围  谈起“我国科学仪器的基本情况”,金院士首先给了笔者这样的总体介绍:目前,我国科学仪器,门类品种比较齐全、布局也较为合理,已经形成具有一定技术基础和生产规模的仪器仪表产业工业体系。从产品的科技水平上看,目前绝大部分国产仪器的科技水平处于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的水平,只有少数中高档产品,才接近国际水平。在工程应用技术方面,虽然已经能够承担一部分国家重大工程仪器仪表系统成套工程,但在高技术含量的自动化仪表及系统、科学测试仪器、传感器、元器件等产品的竞争上,国内仪器仪表行业还比较被动。 金国藩院士在“科学仪器新技术、创新应用及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作演讲  1.我国科学仪器的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受市场经济、原有体制的影响,我国科学仪器发展经历了一个低潮期,许多大型科学仪器厂难以为继,我国科学仪器基本被国外仪器所占领。  当笔者询问起我国科学仪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时,金院士谈到:早在“八五”期间,我国科学仪器基本被国外仪器所占领,国产科学仪器市场占有率仅为13%;“九五”期间,我国科学仪器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5%,是各类仪器仪表中发展最快的;“十五”期间,以分析仪器为核心的科学仪器的国产化已达到30%,产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成果。  针对我国科学仪器工业现状的问题,金院士主要向笔者谈了五个方面:  (1)仪器仪表行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目前,我国科学仪器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发展开始逐渐走出低谷,并驶入快速发展阶段。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为例,2000年市场规模为450亿元,2004年为760亿元,估计2010年将达到1000亿元。金院士称,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快速增长以及“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国策的实施,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规模的年增长速度连续四年超过20%。  (2)高端仪器为外企把持,国产中、低档仪器质量上与国际仍有差距  目前,中国CT市场80%为GE、Siemens、Philips等国际巨头瓜分;超声仪器,中国企业只占十分之一市场;检测仪器,中国企业只占总市场份额4%;核磁共振仪器,深圳安科、麦迪特虽在反击,但产品多为中下端产品,也只占市场销售总额的10%;心电图仪,外国企业占市场份额90%,其中高档监视仪占80%,多通道生理记录仪占90%,睡眠监视仪占60%。  金院士进一步谈论到:“目前,我们只限于中、低档仪器,高档仪器基本上是外国公司所持有或者已经跑到中国来控股,这种状况比较严重,譬如美国安捷伦(Aglient)的气相色谱,就令人非常震惊,因为Aglient有一大堆Market Engineers在外面工作,公司内部成立的Application Lab就‘朝向’你中国的需要。这种‘朝向’说明:中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SARS、煤矿安全检测、现在奥运会的兴奋剂检测等;Aglient的这个气相色谱,全世界销量占70%,它不仅仅对中国,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局面是一个迫切的新课题。”  (3)著名外国企业纷纷来华投资、占股控股  著名外国企业纷纷来华投资、占股控股,如医疗仪器中的强生、柯达、惠普、罗氏、泛太平洋、西门子、拜耳、飞利浦、牛津、日本的欧姆龙、日立、东芝等均存在这样的情况。在分析仪器中,最初上海精科与Aglient是合作关系,中方控股是51%,可是中国市场打开以后,经过扩大生产、融资,上分已被Aglient收购,上海精科在Aglient现值占股份4%。  “也曾出现过一著名外企想参股普析通用的情况,现在许多小的分析仪器厂商,都有外国人的股份;一些外国企业是无孔不入,不仅仅占领了一些高端产品,而实际上已经走向中、低档市场,这个现象在仪器仪表行业是相当严重的。” 金院士这般无奈地说。  (4)仪器仪表元器件的问题  仪器仪表元器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金院士向笔者举例道,目前市场上手机里面的CMOS全部都是进口的,数码相机后面的CCD全部也都是买国外的,更不用说用于航空相机的TD- CCD(Time Delay CCD)的生产了,由此可见我国探测器元器件发展的薄弱程度了。  (5)外企为争夺人才,在华纷纷建立研发中心  一方面,外企为争夺人才,在华纷纷建立研发中心,这个现象已经很普遍;另一方面,一批国家投资的骨干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却面临着技术人员流失的严峻局面。金院士表示,如何要用事业、政策、待遇稳定住人才,避免人才流失,也将是当前的国产仪器厂商急需解决的问题。   2.差距分析  鉴于我国科学仪器的基本现状,金院士认为目前我国科学仪器与国外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技术水平、企业综合实力两个方面。  关于技术方面的差距,金院士做了下面四个方面的剖析:  (1)产品的可靠性较差  目前,我国对基础技术和制造工艺的研究不够,一些影响可靠性的精密加工技术、密封技术、焊接技术等关键技术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金院士告诉笔者,现有的国内高挡仪器的可靠性指标(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与国外产品相比,大致要差1-2个数量级。  (2)产品的性能、功能落后  现有国内产品在测量精度上要比国外产品差1个数量级,国外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另外,金院士强调,在产品网络化方面,国外已进入实用阶段,我国才刚起步。  (3)产品技术更新的周期长  当今国外产品技术更新周期大约为2-3年,新技术的储备一般提前到10年;而我国企业往往通过引进外国技术来实现一代产品的更新,同时也存在着引进不能很好消化吸收、开发新产品原创性少等问题。金院士特别指出,一些采用新原理的仪器产品,在我国尚处空白状态,科研院所在跟踪新技术方面虽有成果,但与企业结合以实现产业化还是比较少。  (4)缺乏针对使用对象而开发的专用解决方案  国外近年来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的发展,是开发仪器仪表与应用对象紧密结合的软件产品,最终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金院士表示,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尚没有形成产业。 金国藩院士任“2007年中俄衍射光学技术高端研讨会”会议主席   金院士进一步谈到,目前企业综合实力方面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行业规模小,仪器仪表行业的总产值较低;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企业开发投入普遍不足;国外仪器仪表行业纷纷以独资、合资方式抢占我国仪器市场所带来的冲击等。  除了历史原因造成的基础落后外,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企业运行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产、学、研、金、政、用有机结合和政策没有形成,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应用技术落后;缺乏国家强有力的研究支援体制等。 金国藩院士在指导学生   此外,金院士告诉笔者:“缺乏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和熟悉、精通各学科交叉的综合型人才,也是造成这些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前段时间,北大引进的一个人才,掌握了一种用于检测早期癌症的endoscope(内窥镜)核心技术,这样的人才的确很稀少。”  3.企业自主创新  而解决上述差距和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金院士针对笔者企业创新的话题明确表示:技术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  “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就是今后的技术创新应该以企业为主体,有很多学校或者科研院所的人都不同意这个观点。我们国内的一些院校,鉴定会可以说每天都有,但是鉴定完了,成果就束之高阁。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项目由中小企业去申请,申请完了必须要跟院校去结合;同时,院校研制出来的东西,立刻就可以转产。其实也是美国很成熟的经验,由美国商业部领导的科学技术研究院设立一个中小企业的基金,让中小企业牵头,然后强调必须得与产研结合。目前,在中国凡是能得到很快发展的企业,基本上都跟产研结合的。所以我觉得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但是我觉得必须后头加一句话,叫产学研结合。” 金国藩院士在北京纳克公司调研   为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进一步探索企业自主创新思路,金院士一行日前对北京的普析通用、瑞利、吉天、北分、东西电子、纳克、华夏以及上海的精科、上海光谱、天美、耶拿等京沪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笔者提及此事,金院士谈到:  “前段时间,我们调研和走访了京沪相关企业,不少企业做的还是不错的。比如,纳克,一直侧重金属材料检测、工艺过程质量控制领域的技术研究,有些仪器很有独创性,像金属原位分析仪,能实现金属材料中大面积范围内的成分及状态定量分布的快速分析。另外,舜宇,算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比较典型的例子,在浙大的帮助下,发展很快的,原来也是给日本人做镜头,现在光学产品做得很好;舜宇的王老总,老农出身,他从来不隐晦自己是老农出身,但是他眼光很独到,很有魄力;舜宇,要是没有浙大的扶持,可能就很难有今天规模。还有,上海精科跟上海华东师大、复旦、和理工大学等院校合作,正在致力于成套的检测仪器的研究开发。”  就在半年前,普析通用投资900万与清华大学精仪系成立了“光栅与测试仪器”联合实验室,这种整合清华精仪系在光栅领域技术优势和普析通用的企业现有资源,开展光谱仪器关键技术及器件方面研究,势必将提升普析通用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这种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的方式是一种优势互补的结合。 金国藩院士与田禾总经理为联合实验室揭牌  “普析通用总经理田禾,是很有魄力的人;现在清华精仪系光栅专家李立峰教授帮着普析通用设计光栅车间,企业的三名技术人员在清华学习;这次共建联合实验室,为清华精仪系攻克核心元器件提供了平台,而普析通用搞创新、做全息光栅也成为现实,这是一种很好的互补结合。” 金院士欣然评价到这次合作。    4.行业教育问题 金国藩院士应邀在湖南大学讲学  谈完了企业自主创新,金院士兴致勃勃、谈意正浓,主动引出行业教育问题,这也是笔者在这次采访之中渴望能到金院士正面剖析的一个方面。对仪器仪表的教育问题,金院士感觉到现在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解析了下面三个方面:  (1)学生的实践环节缺乏  “我们现在的学生,外语的水平、计算机能力比以前的学生要高,可是实践能力就差了许多。以前清华有三个实习,第一认识实习,大约四周;第二生产实习,七周到八周;第三毕业实习,也有一个多月。现在呢,一周时间,参观一下就完了。虽然金工实习还有一些,但已经非常有限。这样,势必使学生的实习环节很不足。”金院士忧心地谈论到。  清华大学工程光学学制由5年改为4年,学时比以前少,课程设置变多,再加上学生外语学习等将占用大量时间等系列因素,势必会使现在学生的实践环节时间有限。  (2)重设计,而轻工艺  “重设计,轻工艺,这是我们国家一直存在的问题。搞设计,职称提得快、也易得大奖;搞工艺,很难受到重视。一个好的产品,要求要有一流的设计,同样要有一流的工艺。其实工艺做起来真是很难的,如果工艺没掌握好,生产就无从谈起。”  金院士进一步谈到:“现在学校的情况,不很乐观。拿清华大学工程光学来说,学生整个光学课程学完了,还没学过光学工艺:光学工艺的镀膜、刻线,现在学生都没学过;怎么磨出镜头、如何检测,学生不知道。甚至设计环节,以前机械设计、仪器设计、光学设计都要做;而现在设计环节基本全都没有了,只有光学设计,也简单极了,不算一个系统设计。全国的情况可能基本差不多,当然,我觉得什么事也是一分为二,学生多学了点机械,光机电都懂一点,有些地方就特别需要这样的学生。”  (3)通才教育,也是不太主张把专业课开得很多  通才教育,也是不太主张把专业课开得很多。像英国的课程,专业课都很少,二十个学时就是一门专业课,而且都是在硕士才念,本科基本不念,所以他们基础打得好一些;德国的学制要长,大学一般为六年,所以德国的基础打得比较好;再如芬兰,芬兰的学生基础比较好,现在本科学制也是五、六年。金院士认为,现在国内专业课设置有问题,专业课开得过多。金院士也称,自己也多次呼吁过这个问题,但效果不大。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我国科学仪器发展的相关建议”是这次采访计划重要主题之一,金院士告诉笔者,要从“科学仪器的产业发展建议”、“科学仪器发展组织方式和政策措施建议”两个视角阐述。 工作中的金国藩院士  1.科学仪器的产业发展建议  金院士在展望我国科学的产业发展时谈到:2010年老产品要更新换代,国内生产的产品品种和价值达到市场需求的50%,2020年达到75%;重点围绕生命科学、农业和食品、材料科学、环境与能源等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学科和领域的需求,加强引进消化、自主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要加快科学仪器在线化和固态化的进程,进一步提高科学仪器的功能,扩大科学仪器的应用领域。  针对这种情况,金院士指出了四个方面的产业发展建议:  (1)量大面广的通用仪器  重点解决色谱、光谱、质谱、电化学等各类通用仪器的稳定和可靠性,开发高灵敏检测器和高精度传感器,进一步提高一起的技术水平和设计制造能力。  (2)特定领域的专业仪器  重点发展农产品品质和食品营养成分检测、农药及残留量检测、土壤速测等农业和食品专用仪器,海洋仪器,环境专用仪器及各种监测仪器,生命科学用分离分析仪器及面向医院的各种生化分析仪器,计量仪器,航天仪器等。  (3)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的新型仪器  重点发展各种微分析仪器、智能仪器、联用仪器、虚拟仪器、成像仪器及相关技术和部件。  (4)科学仪器软件和支撑系统  着重发展各种科学仪器应用软件、标准化数据处理软件、提供使用可靠、扩展性强的通用型科学仪器开发平台和仪器测控数据系统以及支撑系统。     2.科学仪器发展组织方式和政策措施建议  针对我国科学仪器行业的目前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金院士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政府应增加对仪器研发的投入;  (2)建立仪器仪表创新基金,支持持续创新工作;  (3)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创新项目,逐步贯彻“今后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  (4)将仪器工业列入高新企业,享受高新企业减税政策;  (5)政府采购在同等质量的条件,应购买国产仪器;  (6)以大地域为单位搞好产学研结合,建立几个仪器研发中心;  (7)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某些仪器进口的政策;  (8)应扶持龙头企业,因为没有规模、没有良好的设备将无法开发高档仪器;  (9)支持产学研结合,鼓励创新;  (10)积极解决相关行业体制问题,体制不解决,仪器生产上不去,也不可持久;  (11)要用事业、政策、待遇稳定住人才,避免人才流失。   针对目前处于弱势的中国科学仪器企业迫切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的情况,金院士进一步指出:  (1)我们要研究建立完善我国科学仪器工业创新体系,组织制订振兴科学仪器工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组织几个重大工程性项目,确保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和目标。  (2)要努力改变世界科学仪器的市场格局,切实解决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  要使自主创新成为科学仪器产业技术的主导,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原始技术创新的科技力量布局问题和国家给企业创造市场的问题。对国家重点投资建设项目的仪器设备采购,一方面,在引进进口仪器时,用户方与国内科学仪器制造方应紧密配合,全面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发挥进口仪器作用的目的;另一方面,实施“准政府采购”(项目订购或首购),在被挤压的市场中给我国企业一个稳定的市场份额,给企业提供自主创新仪器和工业化试验的机会和舞台,以增强企业创新的激情和动力。  (3)切实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对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投入的优惠政策和进口仪器关键部件的税收优惠政策。  (4)加速科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企业为主导。  全面研究和支持企业实现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的金融、科技计划等方面政策,特别是对解决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科学仪器人才缺乏、失衡的问题的研究,并制订和实施具体的应对措施。  金院士最后谈到,我国目前正处在“自主创新”时代,科学仪器技术和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一些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新兴企业成长迅速,科学仪器开始从“制造”走向“创造”之路。但总体而言,我国科学仪器产业还处于初始阶段,我们应该冷静、清醒地看到并承认差距和困难,也深知今后10-15年是我国仪器工业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时期。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我们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编者手记  此次清华园的采访之行,笔者能够一睹金国藩院士的“大师风范”,实为荣幸之至! “大师风范”,或许是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和严谨勤奋的治学精神;“大师风范”,或许是虚怀若谷的为人之道和宽厚谦和的待人态度;“大师风范”,或许是对国家民族的忠贞、热情、挚爱和对后辈学生的宽容、教诲、提携;“大师风范”,或许是…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是一位位学术大师、一位位科学巨擘才造就今日清华之辉煌。 我国科学仪器事业,任重而道远,迫切需要更多的大师级人物、更多的领军人才来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采访编辑:王海金国藩院士  金国藩,中国工程院院士,光学仪器与光学信息处理专家,我国光学信息存储、信息光学和二元光学的奠基人。  1929年出生在沈阳,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机械系,1950至今在清华大学工作,现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曾任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等职位,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际光学委员会(ICO)副主席。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从事光学仪器及应用光学的研究,侧重于精密测试技术与光学信息处理。先后主持20余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尤其在光栅测量机、光盘技术、激光陀螺、计算全息、双折射双频激光器、新型印刷网屏、舌诊自动识别系统、光计算及二元光学等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做出重大贡献。培养博士研究生40余名,硕士研究生60余名,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了国内迄今唯一的《计算机制全息图》、《二元光学》专著。  金国藩院士简历请见附件:金国藩院士简历.doc
  • 2023美国国家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单发布 新增106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
    华盛顿2023年2月7日,美国国家工程院 (NAE) 主席John L. Anderson宣布,美国国家工程院选出了106名美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这使美籍院士总数达到2,420人,外籍院士人数达到319人。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师获得的最高职业荣誉之一。那些在“工程研究、实践或教育,包括在适当情况下对工程文献做出重大贡献”和“开拓新的和发展中的技术领域,在传统的工程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开发/实施创新的工程教育方法。”的人会被授予院士荣誉。选举新的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为期一年。投票定于12月进行,院士资格的最终投票于1月进行。新当选的院士将在2023年10月1日的美国国家工程院年会上正式入选。以下是新的美籍院士和外籍院士的名单,以及他们在选举时的主要从属关系,并简要说明了他们的主要工程成就。新增美籍院士:Abele, John E.,Meach Cove Farms,Shelburne, Vt. 的所有者。开发微创医学并在各级倡导 STEM 教育。Abur, Ali ,波士顿东北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对电力系统状态估计和电力工程教育的贡献。Adamczyk, Darius,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霍尼韦尔国际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在量子计算、可持续技术和自动化方面的技术和业务领导地位,以及促进 STEM 职业的多样性。Allen, Mark G., Alfred Fitler Moore 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与系统工程教授和首任科学主任。为医疗保健微机电系统 (MEMS) 的技术和商业化做出贡献。Alleyne, Andrew George,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兼院长。为动态热系统的建模和控制做出贡献,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系统和建筑。Ammon, Daniel,新泽西州奥克兰 Collagen Matrix Inc. 研发副总裁 用于在医疗器械行业跨多个学科的颠覆性技术的发明和开发。Awtar, Shorya,密歇根州安阿伯市 Parallel Robotics LLC 的首席执行官。发明并商业化了改变游戏规则的外科产品,这些产品使微创手术在世界范围内变得负担得起且易于使用。Barber, Michael J.,波士顿通用电气公司首席多元化官(已退休)。表彰在全球医疗保健领域开发诊断成像和定点医疗设备方面的贡献和领导地位。Barzilay, Regina,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 Delta Electronics 教授。用于理解文本、分子和医学图像结构的机器学习模型。Berhe, Asmeret Asefaw,华盛顿特区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主任 对与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相关的土壤碳循环和封存的理解。Blasko, Vladimir,高级经理,Sikorsky Aircraft Corp., Lockheed Martin Corp., Stratford, Conn. 对再生电力驱动和并网转换器的理论和实践的贡献。Bricker, Jeffery,伊利诺伊州德斯普兰斯市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UOP LLC 高级总监。获得催化的基本方法,从而在全球炼油和石化行业中使用环境安全的技术。Bruno, Tory,科罗拉多州 Centennial 联合发射联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创建和领导支持国家安全任务和扩展未来持续太空能力的太空发射计划。Buehler, Markus J., Jerry McAfee (1940) 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土木与环境工程教授。用于实施使用纳米力学来建模和设计抗断裂的仿生材料。Burrows, Michael,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谷歌有限责任公司杰出工程师,在压缩、网络搜索和索引、操作系统和安全协议方面的开创性工作。Caligiuri, Robert D., Exponent 公司副总裁兼材料与腐蚀工程首席工程师,位于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他对理解工程材料的失效机制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在超高应变率的金属中。Capka, J. Richard,首席运营官,Dawson & Associates,华盛顿特区 在执行复杂的、具有全国意义的水资源和交通项目以及促进创新的公私大学合作伙伴关系方面发挥工程领导作用。张世富,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 Fu Foundation 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院长和 Morris A. and Alma Schapiro 教授。对多媒体搜索和检索的贡献。Chellappa, Ramalingam,彭博特聘教授,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对数字图像分析、自动人脸识别和应用的贡献。陈沪东,Simulia 研发技术高级总监,Dassault Systèmes,沃尔瑟姆,马萨诸塞州。对湍流的格子玻尔兹曼模拟及其在汽车和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做出了贡献。Chiang, Leo H.,陶氏化学公司高级研发研究员,德克萨斯州杰克逊湖。对过程数据分析的贡献及其在过程监控和化学工业持续改进中的应用。Chopra, Inderjit, Alfred Gessow 教授兼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航空航天工程 Gessow 旋翼机中心主任。用于推进旋翼机空气力学/气动弹性分析,增强无轴承旋翼、主动控制和人力直升机。Collias, Dimitris I.,俄亥俄州西切斯特宝洁公司研究员。用于消费品中使用的可持续塑料的创新,以降低大量聚合物的碳强度。Cramer, Steven M., William Weightman Walker 教授,纽约州特洛伊伦斯勒理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系 科学和技术进步导致新的色谱材料、工艺和用于生物制药纯化的预测工具。Cummings, Peter T., John R. Hall 田纳西州纳什维尔范德比尔特大学化学工程(荣誉退休)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教授。基于模拟的化学工程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建模和计算纳米科学领域的创新和领导地位.Curtis, Jennifer Sinclair,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化学工程系特聘教授。研究载有颗粒的流动和工业上使用的稀相和密相气固流动算法。Darden, Christine Mann,弗吉尼亚州汉普顿 NASA 兰利研究中心战略通信办公室主任(已退休)。表彰他在超音速飞行技术方面的开创性研究以及在推进空气动力学设计以产生低轰声波效果方面的领导地位。Devgan, Anirudh,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 Cadence Design Systems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在电子设计自动化行业的技术和业务领导地位。Ehrig, Kathy Jane,必和必拓奥林匹克大坝地质冶金主管,南澳大利亚阿德莱德。通过将地质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冶金学联系起来,以优化金属回收,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促进地质冶金学的发展。Eltahir, Elfatih AB, HM King Bhumibol 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教授。为了进一步理解气候和土地利用如何影响水的可用性、环境和人类健康以及媒介传播的疾病。Freeman, Benny D., William J. (Bill) Murray Jr.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McKetta 化学工程系工程捐赠主席。用于开发用于气体分离、离子传输以及气体和水净化的聚合物膜。Friedman, David Alan,旧金山 Forell/Elsesser Engineers Inc.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已退休)。领导历史建筑抗震改造创新解决方案的开发。Furrer, David U.,康涅狄格州东哈特福德普惠公司材料与工艺高级研究员学科带头人。用于开发和工业实施计算建模工具,实现传统和新兴航空航天合金的高效材料/工艺/产品设计。Gelsinger, Patrick Paul,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在半导体和计算行业的技术和业务领导地位。Gershenfeld, Neil,剑桥麻省理工学院位与原子中心主任。用于消除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的界限,从量子计算到数字材料再到物联网。Goldfarb, Donald, Alexander 和 Hermine Avanessians,哥伦比亚大学工业工程和运筹学教授,纽约市。用于开发广泛使用的线性、二次和非线性优化算法和方法。Goodnight, James,北卡罗来纳州卡里市 SAS Institute Inc. 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用于创建领先的分析软件并在全球范围内引领数据科学和 STEM 教育。Green, Peter F.,科罗拉多州戈尔登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科学与技术副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研究官。在聚合物扩散物理学、玻璃行为和有机电子设备方面的贡献以及在能源技术方面的领导地位。Grubbe, Deborah L., Operations and Safety Solutions LLC 总裁兼所有者,位于宾夕法尼亚州查兹福特。感谢他为改进化学加工行业的工程安全实践做出的贡献和领导。Holley, Kerrie L., Google Cloud 医疗保健和生命科学行业解决方案总监,Google LLC,加利福尼亚州圣拉斐尔。为面向服务的架构的发展做出贡献,使全球企业能够更快地响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Huang, David,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凯西眼科研究所副主任兼研究主任。开发多维微米级光学成像技术,彻底改变了眼病的诊断和治疗。黄学东, Microsoft Corp. Azure AI 技术研究员兼首席技术官,华盛顿州雷德蒙德。在语音和语言技术及产品(包括基于云的智能系统的开发)方面的技术贡献和领导。Jackson, Lisa Perez, Apple Inc. 环境、政策和社会倡议副总裁,加利福尼亚州库比蒂诺。表彰政府和企业在保护空气和水质以及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领导力。John, Miriam E.,加利福尼亚州利弗莫尔桑迪亚国家实验室荣誉退休副总裁。表彰其对核威慑和国土安全系统和技术的国家级贡献。Jupiter,Clyde Peter,盐湖城 AZIsotopes 联合创始人。对核辐射检测和推进核能的贡献。Kamm, Roger D., Cecil 和 Ida Green 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生物与机械工程特聘教授。对理解生物学和医学力学的贡献,以及在生物力学领域的领导地位。Katul, Gabriel, Theodore S. Coile 杜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水文与微气象学特聘教授,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 生态水文学和环境流体力学的进步。Keville, Christine Mary, Keville Enterprises Inc.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萨诸塞州马什菲尔德。通过商业成功、指导学生和企业以及国家专业协会的领导来促进工程专业的多样性。Kovscek、Anthony R.、 Keleen 和 Carlton Beal 石油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教授,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加利福尼亚州。对孔隙尺度成像和对多孔介质中泡沫流动的理解的贡献。Kuhn, Kelin J.,纽约州伊萨卡市康奈尔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兼职教授 为促进新型晶体管器件的开发和集成做出的技术贡献。LeChevallier, Mark W.,科罗拉多州莫里森 Dr. Water Consulting LLC 的负责人和经理。为了推进知识以及开发和实施控制饮用水中微生物污染物的解决方案。Lerner-Lam, Eva, Palisades Consulting Group Inc. 创始人兼总裁,Tenafly,NJ 加速在工程实践中采用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规范和标准。Levi, Carlos G.,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材料系 Mehrabian 特聘教授。为理解和开发用于先进燃气涡轮发动机的高温工程表面和多层做出贡献。Lewis, Stephen M.,技术与创新副总裁,POET LLC,Sioux Falls,SD 领导开发和商业化生物工艺技术,使玉米乙醇成为具有成本竞争力的可持续运输燃料。 Liu, Yaoqi Joe,芝加哥 James Hardie Industries plc 首席技术官。为多层聚合物光学薄膜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做出贡献,并在全球范围内倡导创新。Locascio, Laurie E.,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所长,马里兰州盖瑟斯堡。微流体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以及 NIST 的远见卓识领导力造福于美国新兴技术。Lozano, Karen, Julia Beecherl 得克萨斯州爱丁堡德克萨斯大学里奥格兰德河谷机械工程教授。对纳米纤维研究和商业化的贡献,以及对来自服务欠缺人群的本科生的指导。罗爱华,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用于实施轻质铝、镁和钛材料以及汽车应用的先进制造工艺。Mackinlay, Jock Douglas,西雅图 Salesforce Inc. Tableau Software 技术研究员。对计算数据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领域的贡献。Marr, Linsey C., Charles P. Lunsford 教授,查尔斯 E. Via Jr. 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布莱克斯堡。用于推进空气传播的致病病毒的运输、清除和缓解的基础知识。Maseeh, Fariborz,加利福尼亚州纽波特比奇 Massiah 基金会创始人兼总裁。在微机电系统的高效设计、开发和制造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并取得进步,并通过公共服务培养工程人才。Maser, James G., Aerojet Rocketdyne 航天高级副总裁,加利福尼亚州曼哈顿比奇。致力于航天发射行业,领导成熟和新兴公司。Medioni, Gerard Guy,洛杉矶亚马逊公司 Physical Stores Tech 副总裁兼杰出科学家。为计算机视觉及其面向消费者的应用做出贡献。Merrion, David F.,密歇根州诺维市 Merrion Expert Consulting LLC 首席执行官。在开发多种采用高可靠性、省油和低排放技术的先进商用柴油发动机方面处于领先地位。Miller, David W., Jerome C. Hunsaker,剑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系教授。表彰在天基望远镜设计控制技术方面的贡献,以及在空间技术跨机构指导方面的领导地位。Nguyen, Thuc-Quyen,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聚合物和有机固体中心主任。用于领导教育和多样性,以及用于节能建筑和温室的有机光伏研究。Nitz, Larry T.,执行总工程师(已退休),电气化推进,通用汽车公司,庞蒂亚克,密歇根州。在创新汽车推进系统和电气化的开发和全球实施方面的贡献和领导。Norwood,弗吉尼亚州,地球资源需求经理(退休),美国宇航局系统部,休斯飞机公司,Topanga,加利福尼亚州。雷达多光谱卫星系统的原始设计和实施构成了地球观测 Landsat 任务的基础。Ober, Christopher Kemper, Francis Norwood Bard 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纽约州伊萨卡市康奈尔大学 发明新型光刻胶系列,可在微电子制造中实现高分辨率光刻。Owen, Douglas M.,高级主管,Stantec,Carlsbad,Calif. 为饮用水质量、扩大饮用水再利用以及将可持续性融入水处理厂设计做出贡献。Panetta, Karen Ann,马萨诸塞州梅德福塔夫茨大学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院长兼教授。表彰其在 STEM 领域赋予女性权力的领导力,以及对计算机视觉和模拟算法的贡献。Papalambros, Panos Y., James B. Angell 杰出大学名誉教授和 Donald C. Graham 名誉教授,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机械工程学院。对复杂系统优化的贡献以及在推进变革性工程设计研究和教育方面的领导地位。Parrillo, David,密歇根州米德兰陶氏化学公司研发副总裁,负责开发和商业化用于消费和工业应用的创新工艺和产品。Peters-Lidard, Christa D.,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科学与探索副主任,格林贝尔特,马里兰州。对理解陆地-大气相互作用、土壤水分监测和建模以及在地球系统建模方面的领导作用做出贡献。Plys, Martin Gerard, Fauske & Associates Inc. 首席技术官兼废物技术和后福岛服务副总裁,伊利诺伊州布尔里奇。对核反应堆安全和辐照核燃料废物技术科学的贡献。Prausnitz, Mark,亚特兰大佐治亚理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院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院校董教授兼 J. Erskine Love Jr. 主席。用于发明、开发和翻译用于无痛疫苗接种和药物输送的可溶解微针。Prete, Thomas Ward,康涅狄格州诺斯福德普惠公司军事工程副总裁。在开发和维修先进军用和商用飞机喷气发动机方面的工程领导地位。Ramakrishnan, TS,斯伦贝谢道尔研究中心高级科学顾问,剑桥,马萨诸塞州。对岩石物理学、储层特征描述、生产井废弃以及碳封存和储存的贡献。Rekoske, James Edward,伊利诺伊州格伦维尤 Ecolab 全球 RD&E 工业高级副总裁。领导石化产品、可再生燃料、替代能源和节水技术的开发和实施。Sachdev, Anil,密歇根州沃伦市通用汽车公司首席技术研究员兼实验室组经理。研究、开发和商业化轻质材料以提高车辆燃油经济性。Sanchez, Adalio T., S Group Advisory LLC 总裁,佛罗里达州那不勒斯。感谢他通过推动个人、企业服务器和超级计算系统的前沿创新改进业务流程的贡献。Sanders, William H.、 William D. 博士和 Nancy W. Strecker 院长,匹兹堡卡内基梅隆大学工程学院。在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和弹性技术方面的技术贡献和跨学科领导。Savage, Stefan,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隐私性和可靠性做出贡献,转变解决这些领域问题的方法。Scholz, Christopher H.,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物理学和应用数学名誉教授。用于开展有关断层和地震力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Simchi-Levi, David,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用于使用优化和随机建模来增强供应链管理和运营的贡献。Smyth, J. Gary,通用汽车公司全球研发部执行董事(已退休),密歇根州罗切斯特山。表彰其在汽车能效、环境可持续性、车辆电气化和自动驾驶方面的领导力和技术创新。Soga, Kenichi, Donald H. McLaughlin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矿物工程系主任兼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校长教授。用于地质力学和计算建模方面的进步,以及地下基础设施的模拟和监测。Sutherland, John W.,普渡大学环境与生态工程教授兼 Fehsenfeld 家族负责人,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对制造业环境可持续性的研究贡献及其在工业中的实施。Swartz, Melody A., William B. Ogden 教授,芝加哥大学普利兹克分子工程学院,芝加哥。对于淋巴运输、免疫生物学和免疫工程的基础和转化见解,导致癌症免疫治疗和疫苗接种的新方法。Synolakis, Costas Emmanuel,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用于开发海啸预测模型和预警系统,并为决策者提供灾害管理方面的建议。Tomsovic, Kevin L.,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 Min H. Kao 校长教授。对电力系统计算方法和电力工程教育的贡献。Tookes, Hansel, II,雷神国际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已退休),佛罗里达州棕榈滩花园。领导先进军用飞机发动机和系统的设计和开发。Towe, Elias D., Albert 和 Ethel Grobstein,匹兹堡卡内基梅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对半导体量子结构以及在异质光子和电子设备和系统中的应用的贡献。Vahdat, Amin,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谷歌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兼副总裁。为数据中心和为云计算机系统提供动力的全球网络的设计和实施做出贡献。Wang, Q. Jane,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西北大学麦考密克工程学院教授。对工业应用中计算摩擦学的贡献。Washington, Gregory Nathaniel,乔治梅森大学校长,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感谢电磁学和材料界面技术的进步,以及在工程教育领域的专注领导和服务。Westerhoff, Paul,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坦佩分校可持续工程与建筑环境学院环境工程教授兼 Fulton 主席。对新兴污染物评估和水净化技术的领导和开创性研究。Woodburn, William, 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 的创始合伙人和运营合伙人,位于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领导应用工程原理改善基础设施业务和创立 Engineering Tomorrow 以推进 STEM 教育。Wright, Dawn Jeannine,加利福尼亚州雷德兰兹环境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海洋科学并开发海洋 GIS 模型。Wyche, Vanessa E.,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主任,休斯敦。领导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实现商业太空经济和未来的月球和火星任务。徐隆亚,哥伦布俄亥俄州立大学高性能电力电子中心联合创始人兼主任(已退休)。为航空航天和风力涡轮机的高性能电机和变速驱动做出贡献。薛捷,思科系统公司技术和质量副总裁,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对高可靠性网络产品开发和制造的工程和领导贡献。Young, Lily Y.,新泽西州新不伦瑞克罗格斯大学环境与生物科学学院教授兼国际项目主任 实施厌氧微生物代谢方面的工作,能够修复环境中的有机和金属污染物。Yu, Douglas CH,台积电研发副总裁,台湾新竹。对先进集成电路互连和微电子封装技术的贡献。Zall, Linda,环境科学家(退休),中央情报局,克莱蒙,佛罗里达州。通过国际合作,领导协同使用机密侦察卫星图像进行高级地球环境研究。Zhao, Ji-Cheng (JC),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兼 Minta Martin 工程学教授。对计算合金设计、集成计算材料工程和工业产品中使用的高通量方法的贡献。新增外籍院士:Adjiman, Claire S.,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教授。用于开发复杂流体高级热力学建模的基本原理,并使用这些模型提高工业生产率。Crundwell, Frank Kenneth,南非约翰内斯堡 CM Solutions (Pty) Ltd. 董事。用于阐明矿物溶解的基本反应和机制以优化金属提取。Deshpande, Vikram S.,剑桥大学工程系教授,英国剑桥。对微结构固体力学的贡献,以及在极端动态载荷下对结构的应用。Dreisinger, David B.,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材料工程系教授。为湿法冶金工艺的发展及其向工业的转移做出贡献。Farina, Alfonso,意大利罗马 Leonardo SpA 陆军和海军系统部顾问。为先进雷达系统和技术的开发和部署做出贡献。Green, Martin A.,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和可再生能源工程科学教授。为促进硅光伏发电的技术贡献。 Gülkan, Hakki Polat,土木工程教授,Başkent 大学,土耳其安卡拉。用于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和全球抗震能力。Higham, Nicholas J.,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数学学院皇家学会研究教授和应用数学 Richardson 教授。用于设计和分析广泛用于各种工程应用的矩阵算法。黄维,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副主任,中国西安。在有机光电子材料和器件领域的创新和领导地位。Kamwa, Innocent,加拿大魁北克拉瓦尔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对自适应电网控制方案和同步发电机测试和标准的贡献。Liz-Marzán, Luis M., Ikerbasque 研究教授和小组组长,BioNanoplasmonics 实验室,CIC biomaGUNE,Donostia–San Sebastián,西班牙。表彰胶体化学在纳米等离子体、纳米粒子和纳米传感器领域的贡献和应用。Pandit, Aniruddha B.,印度孟买化学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副校长兼教资会教授。从概念到商业化对空化反应堆的贡献,以及改善服务欠缺人群生活的工程解决方案。Peer, Dan,特拉维夫大学精密纳米医学实验室主任兼副总裁,以色列特拉维夫。用于开发系统性、细胞特异性递送 RNA 有效载荷的策略。Puskas, Judit Eva,俄亥俄州立大学伍斯特分校食品、农业和生物工程杰出教授。用于共同发明 FDA 批准的挽救生命的冠状动脉支架涂层,以及聚合过程的基础研究和放大。Seidel-Morgenstern, Andreas,德国马格德堡马克斯普朗克复杂技术系统动力学研究所工艺工程物理和化学基础主任。对吸附、制备色谱和结晶过程以及解决对映体混合物的发展和理论的贡献。Sujith, Raman,印度马德拉斯印度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系讲座教授。用于动力系统理论在工程系统不稳定性的理解和控制中的应用。Virlogeux, Michel,顾问, Michel Virlogeux Consultant SARL, Bonnelles, France. 在混凝土节段、组合和大跨度索承桥梁的设计和施工方面取得的成就。曾凡钢,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听力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为了更好地治疗听力损失和耳鸣,并促进工程专业的包容性。美国国家工程院成立于1964年,是一家私立、独立的非营利性机构,在为国家服务方面提供工程领导。其使命是通过就涉及工程和技术的事务提供独立建议,并通过促进充满活力的工程专业和公众对工程的欣赏来促进国家的福利和繁荣。
  • 国际期刊谈处理争议性论文:要求作者提交原始数据
    p  strong北京时间8月3日凌晨,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关于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的论文《自然-生物技术》撤回。/strong/pp 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记者采访《科学》、《细胞》等顶尖科学杂志,揭秘国际学术期刊处理争议性论文的过程。《细胞》出版社的媒体关系经理约瑟夫· 卡普托接受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大部分的案例中,在与作者做最初的交流与沟通后,他们会要求作者提供论文中涉及的原始数据。《科学》杂志发言人费伦告诉记者,各国对于处理学术不端的过程和程序都各不相同。在韩春雨的案例中,其实验的不可重复性并不意味着其存在不当行为,人为的错误也可以解释为何导致实验无法重复这一结果。因此,确定这一问题需要评估作者的研究文件和原始数据。每年大概只有3到5篇论文被该杂志撤回。/pp  strong要求作者提交数据原始材料,与评审人和专家一起评估/strong/pp  《细胞》是由著名多媒体出版集团爱思唯尔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的关于生命科学领域中最新研究发现的杂志,与《自然》、《科学》杂志并称为全球三大顶尖科学杂志。对于如何处理存在争议性的论文,细胞出版社的媒体关系经理约瑟夫· 卡普托接受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实名读者还是匿名举报,只要是对论文内容存疑的的问题,都会直接引起期刊编辑的关注,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清晰的记录和调查。/pp  正如《细胞》杂志的首席执行官埃米莉· 马库斯所言,“在细胞出版社,我们相信作者是值得信赖的,作品都是费尽心血,最为重要的是,在调查最终下结论前,他们都是无辜的。因此,我们在应对这些情况下,对这些情况不存在“预先判断”。/pp  卡普托告诉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记者,“在大部分的案例中,在与作者做最初的交流与沟通后,我们会要求作者向我们发送出版论文中涉及的原始数据,并确定在这些原始数据中,能够找到已经编制后的数据的各个组成部分。”/pp  “此外,我们还会从编辑的角度对这些原始材料进行评估,并与评审人或是其他专家一起评估这些材料。”卡普托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调查分析发现了严重的问题,我们会要求作者通知他们所在的机构以及他们研究的资助机构。”/pp  卡普托表示,纠正科学记录是期刊的首要任务。由于调查过程的保密性,因此无法详细地向对这一问题表示担忧的人们进行详细的细节报告。因此,无法向记者提供具体的案例来解释一项争议性论文的调查是如何进行的。但是可以说明的是,整个调查过程包括收集和评估数据,以及与作者进行讨论并配合机构的调查。/pp  对于一般调查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卡普托表示,“这可能会花费一些时间,期刊希望整个调查过程能够越快越好,但是这其中由于牵涉一些严重的问题,相比于快速地得到结果,期刊更倾向于获得正确的结果。”/pp  strong一旦撤回论文,要求作者在声明中解释原因/strong/pp  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杂志(EMBO)媒体负责人迪尔曼· 基斯林接受法晚· 看法新闻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在论文出版前,EMBO有着详细的编辑质量评估步骤来发现问题,例如EMBO的“图像取证分析”。因此,比起解决在出版后论文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论文发表前出现的问题要更加有效率和有效果。/pp  此外,EMBO内部有清晰的内部流程来验证已发表的论文中存在的潜在数据问题。EMBO的科学编辑将会首先评估来自对论文的指控是否证据是充分的。编辑对期刊的内容负责,他们会保证公平,与论文的发表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一旦出现问题,编辑将会首先从作者方获得第一回应。此外,他们还会咨询外部的专家,通常包括评审该论文的同行评审人。如果出现的问题影响这个论文的结论,而且并不是因为一个简单的错误造成的,那么期刊将会联系聘用该作者的单位。如果问题很严重,那么期刊从一开始就会通知作者所在的机构。/pp  一旦问题被确认,这其中有数个机制可以来更正科学记录。首先是更正(对一些数据或是文字进行更新),或者是部分撤回(对特定数据标记撤回),或者是全部撤回。/pp  与EMBO类似,卡普托告诉法晚· 看法记者,最终的分析结果报告可能导致几个潜在的后果。根据具体的问题和疑虑,《细胞》杂志可能要求作者准备一份更正声明,或者撤回论文,并在撤稿声明中解释撤回论文的原因。而如果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论文并没有疑虑,《细胞》杂志将不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并选择在期刊出版的编者按中解释整个调查过程,以及决定不采取行动的原因。如果由于任何原因导致潜在的解决方案出台时间的延迟,《细胞》杂志会出版“编辑关注”来提醒读者,调查仍在进行中。/pp  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记者了解到,《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关于此次韩春雨及其同事发表论文的调查步骤与《细胞》杂志大致相同。/pp  strong《科学》每年3-5篇论文被撤,“诚实错误”最常见/strong/pp  对争议性学术论文如何处理的问题,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还联系了全球三大顶尖科学杂志之一的《科学》杂志。该公司发言人米根· 费伦告诉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记者,《科学》杂志每年评估大约12000篇提交给期刊的研究手稿,但是这其中大约只有7%、即约800篇通过同行评审并最终出版。在这些被出版的论文中,仅有极少的一部分被撤稿,大概每年只有3到5篇被撤回。/pp  被撤回的稿子中大部分,也是最常见的是一些“诚实的错误”,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是由于涉嫌学术不端的行为而遭到指控被撤稿。这里的“不端行为”是指伪造、欺诈等等。这样的行为将会被相关的机构或是研究的资金援助机构调查。这些机构将会发布报告,如果论文研究确实存在严重问题,那么将会促使期刊采取行动。《科学》杂志严肃对待所有这些案例,并努力尽快地纠正这些科学文献。/pp  费伦告诉记者,各国对于处理学术不端的过程和程序都各不相同。在韩春雨的案例中,其实验的不可重复性并不意味着其存在不当行为,人为的错误也可以解释为何导致实验无法重复这一结果。因此,确定这一问题需要评估作者的研究文件和原始数据。/pp strong 【新闻背景】/strong/pp strong 国内外学者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团队论文中的实验/strong/pp  中国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团队发表的有关一种新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一直在国内外存在争议。韩春雨团队2016年5月在全球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生物技术》上报告说,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根据论文,与当前基因编辑领域内的主流技术CRISPR-Cas9相比,NgAgo-gDNA技术在一些方面具有优势。但随后中国以及国外都有学者公开表示,无法重复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这项研究成果遭到多方质疑。/pp  《自然》的新闻报道引述韩春雨的话说,他现在已发现一个不容易引起注意的问题,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别人很难重复他在论文中描述的实验,他目前正在进行实验来进一步确认,有了结果后他会把数据以及相关资料公布出来。他告诉《自然》,自己还需要一点时间。/pp  2016年11月29日,《自然-生物技术》向法制晚报· 看法新闻记者发送了期刊关于“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的声明以及一篇“编辑部关注”,以提醒读者“人们对原论文结果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pp  声明指出,《自然-生物技术》已审慎考虑过所有关于韩春雨及同事原著论文的评论。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一篇论文在发表后遭到批评,我们都会对各种批评进行审慎和全面的评估,此次也不例外。/pp  《自然-生物技术》认为,让原作者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对上述通信文章所提出的担忧展开调查,并补充信息和证据来给原论文提供依据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将继续与原论文的作者保持联系,并为他们提供机会,以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其调查。届时,我们会向公众公布最新进展。/pp  而在同时发表的“编辑部关注”中则指出,和论文作者进行了沟通,他们正在调查造成可重复性缺乏的潜在原因。/pp  2017年1月19日,《自然-生物技术》再次发布声明指出,该期刊已获得有关韩春雨实验可重复性的新数据,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自然-生物技术》当天给法晚· 看法记者发来其发言人的声明中称,关于“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论文,《自然-生物技术》仍然致力于尽可能仔细和负责任地探究围绕韩春雨等人论文的担忧。声明指出,自2016年11月28日发布Cathomen等人的通信文章和编辑部关注以来,期刊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在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期刊需要调查研究这些数据。/pp /p
  • 两院院士大会及中科院化学部院士会议及学术报告会相关内容(附链接)
    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5月2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大会。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两院院士、部分外籍院士、中国科协十大会议代表等约3000人参加大会。5月28日下午,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指出,近年来,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在关键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强化基础研究,筑牢科技创新的基石。注重战略引领,推动关键领域取得更多创新突破。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落实好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政策,促进产业升级。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营造良好环境。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矢志攻关。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在开放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5月29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侯建国在会上代表第八届学部主席团作了题为“凝心聚力、继往开来,为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侯建国指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其中包含着院士群体的创新和贡献,凝结着广大院士的心血和智慧。特别是在去年以来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以中科院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奋力开展科研攻关,在国际上首次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首次完成病毒基因组测序,在病原鉴定与溯源、检测技术与诊断设备研制、药物和疫苗研发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在科技抗疫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许多院士从不同角度为疫情防控和病患救治积极建言献策,两院还联合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科技能力建设”应急咨询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支撑。三年来,有许多院士作为院士群体的杰出代表,受到党和国家的褒奖和表彰。他们胸怀祖国、献身科学、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值得科技界和全社会学习与弘扬。在此次全体院士会议上,侯建国还向3位新当选的外籍院士颁发了院士证书和徽章。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部主席团成员中的院士代表,中科院副院长高鸿钧作了关于修订《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说明。会议由高鸿钧主持,500余位中科院院士和外籍院士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5月29日下午出席陈嘉庚科学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奖活动并为两院院士作报告。刘鹤表示,科技创新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当前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建设绿色低碳社会也将引发深刻变革,要从长历史周期认识和把握我国所处的发展位置。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符合国情的创新路径,坚持强化基础研究,坚持人才优先,坚持管理创新,坚持国际合作。5月29日晚,中国科学院学部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加强学风建设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四百多位中科院院士参加会议。报告会由中科院副院长高鸿钧主持。会上,中科院院士李依依、蒲慕明、孙昌璞、周琪分别作了题为“老科学家的家国情怀”“谈科研诚信”“发扬‘两弹一星’精神,铸就新时代‘国之重器’”“在科技变局与变革中推动科技伦理体系建设”的精彩报告。这是中国科学院学部首次在院士大会期间举办道德学风方面的主题报告会,也是学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精神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本场报告会,能够让以院士群体为代表的科学家群体进一步把握和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从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国梦的高度,切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努力做道德学风的表率,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更大贡献。5月3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召开全体院士会议,化学部第十六届常务委员会主任朱道本主持会议。朱道本代表化学部第十六届常委会作了工作报告,从院士增选、咨询评议、学术与出版、科学普及与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化学部近来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并向全体院士对本届学部常委会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在院士增选工作方面,常委会组织广大院士,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认真求实的态度,优化调整了工作程序,关注新兴和交叉学科,将优秀科学家选进院士队伍,顺利完成了院士增选工作。在咨询评议方面,常委会组织引导广大院士,将化学部的学科特色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组织广大院士,围绕“卡脖子”关键技术、促进产业发展、绿色发展、科学教育等主题部署支持了一批咨询项目。在学术与出版工作方面,常委会瞄准科学前沿,努力发挥国家最高学术机构的引领作用,如在学部与基金委联合启动的“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中,化学部院士牵头承担了“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总论”“化学学科发展战略”“纳米科学学科发展战略”“合成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等多个项目。出版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专著8部,为我国化学领域发展,重点方向选择和促进人才培养等发挥了指导作用。一些战略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部署和科技成果转化,并为基金委设立相关重大研究计划和项目提供了直接依据。还有一些成果在企业中得到积极应用。常委会还大力支持院士聚焦学科前沿和交叉,牵头举办了经常纷呈的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朱道本指出,化学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呼吁化学部院士通过咨询评议工作,为国家宏观决策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科技智库建设贡献化学力量;发挥化学作为科学体系中的中心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关注化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针对那些尚未形成学科体系的前沿交叉领域和颠覆性技术底层科学问题,深入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希望院士对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要求,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为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发挥明德楷模作用。5月31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化学部学术报告会举行,会议邀请了化学部2019年当选院士作学术前沿报告。报告会分别由第17届化学部常委会副主任陈小明、江桂斌、张希、包信和院士主持。施剑林院士作了题为《纳米催化医学》的报告,介绍了纳米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和该领域研究进展。俞书宏院士作了题为《无机材料的仿生设计合成与未来》的报告。樊春海院士作了题为《框架核酸:从分子创造到智能制造》的报告,特别介绍了基于DNA分子的大数据存储新方向,重点阐述了DNA存储的发展路线、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马大为院士作了题为《发展高效方法,提高合成价值》的报告。吴骊珠院士作了题为《光化学转换》的报告,将国际上最高产氢催化转换数提升到1600万,取得了人工光合成研究的突破性进展。陈学思院士作了题为《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的报告,介绍了聚乳酸和聚氨基酸两大类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的制备与应用,攻克了系列化学和工程难题。杨金龙院士作了题为《自旋电子学材料的理论设计》的报告,探讨了如何对各类功能性的自旋电子学材料进行理性设计等。张锦院士作了题为《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控制生长方法研究》的报告,他们发展了“特洛伊”催化剂生长法和镁辅助锚定催化剂生长法,实现了大面积均匀、高密度单壁碳纳米管水平阵列的直接生长。徐春明院士作了题为《石油分子化学工程基础与应用》的报告,揭示了石油分子组成及结构特征、挖掘其与油品物理化学性质及催化转化行为的内在关联,推进石油高效清洁转化的理论向分子层次发展并为工程应用提供基础,展望了碳中和背景下炼化发展趋势及绿电氢重构传统化工过程的可能。化学部精彩纷呈的报告还吸引了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的部分院士聆听。与会院士就报告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交流,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学科的交叉融合。6月1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京闭幕。大会审议通过了学部主席团工作报告和各学部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工作报告,完成了学部主席团、各学部常委会和各专门委员会的换届工作,审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举办了“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加强学风建设”报告会、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和各学部学术报告会,颁发了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并结合学部职能定位深入讨论了院士队伍建设、科技智库建设等工作。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侯建国在闭幕会上发表讲话,全面总结了本次院士大会有关情况,对贯彻落实本次大会精神作出部署。侯建国就贯彻落实这次院士大会精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学部工作,提出四点意见。一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把广大院士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希望广大院士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提高投身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组织开展修订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宣贯工作,系统梳理完善学部各项规章制度。三是营造风清气正的院士增选环境,认真做好今年院士增选工作,要坚持质量第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符合党和国家需要、真正德才兼备的科技领军人才选进院士队伍。四是加强学部领导机构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表率”的要求,团结凝聚全体院士共同建设学部大家庭。中国科学院党组后续还召开了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刘鹤副总理报告精神。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主持会议,交流学习体会并对全院贯彻落实工作提出要求。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及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出席会议并作交流发言。中科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链接:https://www.cas.cn/zt/hyzt/ysdh20th/
  • 首届“新三思杯”试验机创新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南大举行
    2007年8月9日,历时四个月的首届“新三思杯”试验机创新设计大赛获奖名单揭晓。本次活动共收到近20件参赛作品,经过专家评审团的严格评审,共有四人获奖,他们分别是: 一等奖:南京林业大学张大中老师 二等奖:南昌大学梁洪老师 三等奖:武昌造船厂何武先生、宝钢梅山公司胡维悦先生 颁奖典礼在第三届试验机与试验技术论坛开幕式上隆重举行,由新三思集团赵和平总裁主持颁奖典礼。在气势恢宏的开幕式上,黄志方董事长、周远院士、赵和平总裁、朱友林副校长、刘原新主任、李跃光副理事长分别为获奖代表颁发了“新三思”奖杯和奖金。 至此,首届“新三思杯”试验机创新设计大赛圆满落下帷幕,我们期待下一届的创新设计大赛更加精彩。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新三思集团赵和平总裁主持颁奖典礼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中科院周远院士和黄志方董事长为张大中老师颁奖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赵和平总裁和朱友林副校长为二等奖获得者梁洪老师颁奖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刘原新主任和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李跃光副事长为三等奖获得者何武先生、胡维悦先生颁奖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