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文氏管

仪器信息网文氏管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文氏管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文氏管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文氏管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文氏管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文氏管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文氏管相关的解决方案。

文氏管相关的资讯

  • 1200℃单双温区开启式真空气氛管式电炉:工作原理与优势
    在科研和工业生产中,电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其中,1200℃单双温区开启式真空气氛管式电炉因其高精度、高效率的工作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高温实验和材料制备。那么,这种电炉是如何工作的,它又具备哪些优势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  1200℃单双温区开启式真空气氛管式电炉的工作原理涉及到多个方面。在加热原理上,电炉主要依靠电力产生热量,通过高温电阻丝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量转化效率高,加热速度快。在温度控制方面,电炉采用了先进的PID温度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同时,由于采用先进的智能芯片控制,温度波动小,精度高。气氛控制是这种电炉的另一大特点。通过向炉内通入特定的气体,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气氛环境,如还原性、氧化性或中性气氛,以满足不同实验和材料制备的需求。  1200℃单双温区开启式真空气氛管式电炉的优势有哪些呢?首先,其加热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高温,且温度均匀性非常好。这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电炉的操作非常简便。用户只需设定温度和时间等参数,电炉即可自动完成实验过程。此外,这种电炉还具有高可靠性和长寿命的特点。由于其内部采用优质材料和精密制造工艺,电炉的使用寿命长,可靠性高。  1200℃单双温区开启式真空气氛管式电炉还具有多种安全保护功能。例如过温保护、过流保护等,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可靠。  1200℃单双温区开启式真空气氛管式电炉以其高效、精确、安全的特点,成为科研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工具。无论是材料合成、化学反应还是高温烧结等应用场景,这种电炉都能提供出色的性能表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增加,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1200℃单双温区开启式真空气氛管式电炉将会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安全化,为科研和工业生产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
  • 中环电炉发布1600℃双温区梯度管式电炉新品
    一、操作便捷性:1、气路连接方式采用了快速连接法兰结构。2、使取放物料过程简化,只需一支卡箍便可完成气路连接,方便操作。3、取消了复杂的法兰安装过程,减少了炉管因安装造成损坏的可能。 二、结构实用性:1、炉膛材料采用优质的多晶莫来纤维真空吸附制成,节能50%,温场均匀。电热元件采用表面温度1500度的优质硅碳棒及表面温度1700度的优质硅钼棒。2、密封法兰采用双环密封技术,有效的提高了炉管两端的气密性。气路具有进出气微量可调功能。3、两端气路支架,支撑着气路装置。有效消除了气路总成自身的应力,杜绝了因自身应力而造成的炉管损坏。4、先进的空气隔热技术,结合热感应技术,当炉体表面温升到达50℃时,排温风扇将自动启动,使炉体表面快速降温。 三、使用安全性:1、超温保护功能,当温度超过允许设定值后,自动断电及报警。2、漏电保护功能,当炉体漏电时自动断电。以上功能确保了使用的安全性。 四、控制智能化:1、电炉温度控制系统采用人工智能调节技术,具有PID调节、模糊控制、自整定功能,并可编制各种升降温程序。2、国产程序控温系统可编辑50段程序控温,进口程序控温系统可编程40段程序控温。3、电炉内配置有485转换接口,可实现与计算机相互连接。完成与单台或多达200台电炉的远程控制、实时追踪、历史记录、输出报表等功能。 五、周边拓展性:1、真空控制系统。通过各种真空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样品在低、中、高真空环境下进行试验。2、气体流量控制系统。通过浮子或质量流量控制器调节进气量,以满足用户在不同反应气氛或保护气氛条件下的实验要求。 六、设计独特性:该设备为专利产品,具有多项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专利。外观美观,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选配:彩色触摸屏;显示画面有仪表屏、光柱图、实时曲线、历史曲线、数据报表、报警报表等、全中文触摸式操作,功能全面并且使用方便。产品用途:该系列电炉系周期作业,供企业实验室、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选用。设备为用户提供具有真空、可控气氛及高温的实验环境,应用在半导体,纳米技术、碳纤维等新型材料新工艺领域。创新点:该设备为专利产品,具有多项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专利。外观美观,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选配:彩色触摸屏;显示画面有仪表屏、光柱图、实时曲线、历史曲线、数据报表、报警报表等、全中文触摸式操作,功能全面并且使用方便。1600℃双温区梯度管式电炉
  • 市场监管总局发文,加快推动特种设备更新
    6月29日,市场监管总局发文加快推动特种设备更新,将重点推动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气瓶、老旧电梯、老旧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起重机械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设备更新,严格实施特种设备监督检验,强化技术把关。通知全文如下: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快推动特种设备更新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市监特设发〔2024〕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4〕7号),加快推动特种设备更新,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工作目标以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为契机,加快淘汰安全性能差、事故隐患多的落后设备,推动设备更新、质量提升、技术升级,不断提升特种设备安全节能环保水平,集中解决一批群众身边的特种设备安全问题,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重点任务(一)推动锅炉更新。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在地方政府统一部署下,对以发电为主的燃油锅炉、固定炉排燃煤锅炉、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每小时2蒸吨及以下生物质锅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每小时35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等列入淘汰类的锅炉,及时注销使用登记证。对达不到超低排放要求的燃煤锅炉、每小时35蒸吨及以下固定炉排式生物质锅炉、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每小时35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其他区域每小时1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等列入限制类的锅炉,支持使用单位开展更新改造,鼓励采用各类热泵机组进行替代。对超过使用寿命的燃煤锅炉和换热器,鼓励使用单位更新改造;无法立即更新改造的,督促使用单位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安全评估。对运行效率低于《锅炉节能环保技术规程》(TSG 91—2021)能效限定值和《工业锅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4500—2020)能效2级的工业锅炉,支持使用单位开展更新改造,一体化提升安全节能环保水平。(二)推动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气瓶更新。按照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工作方案及有关部门发布的装置、设备禁止类、淘汰类、限制类目录,依法淘汰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安全标准要求的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有序退出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安全风险高的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配合燃气主管部门推动液化石油气充装站标准化更新建设,更新改造安全隐患较多的充装站内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重点更新不符合《液化石油气钢瓶》(GB 5842—2023)的50公斤气液双相液化石油气钢瓶;鼓励更新未列入《液化石油气钢瓶》(GB 5842—2023)规格范围内的液化石油气钢瓶。(三)推动老旧电梯更新和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支持将依照《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 7588—2003)、《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 16899—1997)及更早标准制造的在用电梯更新改造为符合现行法规标准的电梯。鼓励参照《提高在用电梯安全性的规范》(GB/T 24804—2023)、《电梯主要部件报废技术条件》(GB/T 31821—2015)等标准,对老旧住宅电梯或其部件实施更新或技术升级。支持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鼓励引入住宅领域专业电梯使用管理新模式,探索培育包含电梯使用管理、维护保养、自行检测等全包式服务的电梯使用管理经营主体,破解住宅电梯使用管理、维护保养市场短期博弈困境。(四)推动老旧客运索道更新。依法淘汰使用15年的抱索器和夹索器。支持景区内吊椅式索道更新为吊厢索道。支持累计运行时间达到4万小时或使用达到15年及以上的客运索道按照《客运索道重大修理的技术要求》(GB/T 34368—2017)等相关标准,对驱动迂回装置、索轮组、减速机、运载工具等重要部件进行拆解式检查,推进大修或更换工作。鼓励使用年限较长的客运索道开展设备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提升索道运力、安全性能和乘坐舒适度。鼓励客运索道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装备发展,进一步提升索道装备制造水平,提高设备安全可靠性。(五)推动大型游乐设施更新。依法淘汰达到设计使用期限、无继续使用价值的大型游乐设施整机或主要受力部件。督促不符合现行安全技术要求的悬崖秋千、滑索等设备加快整改,引导更新升级。支持长期服役特别是延期使用的过山车等高风险大型游乐设施更换车辆、承载系统、驱动制动装置或整机更新。支持将依据《游乐设施安全规范》(GB 8408—2008)及更早标准制造的在用大型游乐设施更新为符合现行法规标准的设备。督促制造单位严格规范延期设备安全评估行为,对设备进行全面拆卸检查、测试、试验并进行必要的修理更换,依法承担售后服务、技术指导、定期回访检查、风险提示、缺陷召回等质量安全责任。(六)推动起重机械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更新。以冶金起重机、机械式停车设备以及高工作级别起重机械等为重点,有序推进设备及其重要零部件更新。支持对钢铁、冶金、水泥等行业环境恶劣场所使用的起重机械实施智能化改造。加大起重机械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先进产品和技术推广力度,鼓励应用高强度钢和智能网联、集成传动、整体加工等技术,提升高可靠性、智能化、绿色化产品供给能力。三、保障措施(一)加强排查联动。依托特种设备使用登记数据,梳理特种设备使用年限,对发生过事故、安全隐患多的老旧设备予以标注,及时对淘汰、更新的特种设备办理使用登记注销、变更手续,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积极配合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加快实施特种设备更新立项、审批等工作,推动本地区特种设备更新任务落地。(二)优化服务保障。鼓励使用单位约请生产单位、技术机构开展相关安全评估,对老旧设备提出合理化更新、改造或大修建议。严格实施特种设备监督检验,强化技术把关,保障更新设备质量安全;按照“安全、简化、便民、高效”的原则,优化办理流程,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便捷优质服务,促进特种设备更新稳妥推进。(三)完善法规标准。发挥法规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加快特种设备安全、质量、能耗、检验、检测等法规制修订,完善特种设备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促进淘汰老化严重、运行故障多的超期服役设备或主要部件,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四)强化示范引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自愿、有序实施的原则,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使用单位积极争取相关支持政策,制定合理的更新改造升级计划,引导企业淘汰落后设备,推广使用特种设备先进产品和技术。
  • 食药总局发文规范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 强调加强快检设备配备
    p  日前,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中明确了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的要求,例如对于果蔬类和水产类食用农产品而言,无法提供产地证明、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三者中任意一项的,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自行或委托进行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 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合格的,方可进入市场销售。/pp  此外,通知中还对监督抽检和快速检验进行了说明:要将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纳入年度检验检测工作计划,定期或者不定期对食用农产品进行抽样检验或快速检测,并依据有关规定公布检验结果。/pp  不仅如此,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快检工作,明确指出要加强快检工作,针对食用农产品鲜活易腐、流通性强的突出特点,充分借助快速检测方法快速、简便、易行的技术优势,及时锁定并做好问题食用农产品处置工作。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要加大配备快速检测设施、设备的工作力度,监管所要利用配备的快速检测设备或者委托具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对食用农产品开展抽样检验。有条件的县(区)监管部门要配备快速检测车或功能比较齐全的快速检测设备。/strong/span/pp  详细内容如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trong/p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疆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pp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现就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pp  一、关于食用农产品的范围/pp  食用农产品,指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供人食用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业活动,指传统的种植、养殖、采摘、捕捞等农业活动,以及设施农业、生物工程等现代农业活动。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指在农业活动中直接获得的,以及经过分拣、去皮、剥壳、干燥、粉碎、清洗、切割、冷冻、打蜡、分级、包装等加工,但未改变其基本自然性状和化学性质的产品。以食用农产品作为原料进行食品生产的,应当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pp  二、关于禁止销售食用农产品情形的判定/pp  由于食用农产品所特有的自然属性,使其具有不同于其他食品的特点,消费者在购买时应对产品进行外观的基本辨识,购买后需经挑拣、清洗或加热等再加工处理后方可食用。因此,凡是通过挑拣、清洗等方式,能够有效剔除不可食用部分,保证食用安全的食用农产品,像果蔬类产品带泥、带沙、带虫、部分枯败等和水产品带水、带泥、带沙等,均不属于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等情形。/pp  三、关于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监管范围/pp  (一)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即食用农产品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商场、超市、便利店等市场主体后的贮存、运输、销售等过程的监管。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食用农产品销售者、贮存服务提供者应当对其贮存、运输、销售的食用农产品负责。/pp  (二)集中交易市场是指由市场开办方依法设立的销售食用农产品的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含农贸市场)等。/pp  (三)根据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农质发〔2014〕14号),农业生产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不属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职责。/pp  四、关于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的要求/pp  (一)果蔬类和水产类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要求/pp  1.食用农产品进入集中交易市场,销售者应当提供社会信用代码或者身份证复印件,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或者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无法提供社会信用代码(或者身份证复印件)的,不得入场销售。无法提供产地证明、购货凭证、合格证明文件三者中任意一项的,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自行或委托进行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 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合格的,方可进入市场销售。/pp  各省可根据与农业部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对接情况以及监管实际,适当提高准入门槛,要求对无法提供产地证明(或购货凭证)和合格证明文件的,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应当进行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 检测合格的,方可进入市场销售。/pp  2.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入场销售的,应当提供社会信用代码和合格证明文件。/pp  3.商场、超市、便利店等销售食用农产品,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记录供货者及购进食用农产品的相关信息。/pp  (二)肉类产品市场准入要求/pp  1.销售畜禽产品,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四十二条要求,依法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农业部门尚未出台检疫规程,无法出具检疫证明的除外。/pp  2.销售猪肉产品,除提供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外,还要按照《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规定依法出具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明。/pp  3.各地对肉类产品市场准入有具体规定的,按照各地规定执行。/pp  (三)进口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的要求/pp  销售进口食用农产品,要提供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等证明文件。/pp  五、关于食用农产品标签标识问题/pp  (一)销售食用农产品可以不进行包装。/pp  (二)销售食用农产品应当在摊位(柜台)明显位置标示相关信息,如实公布食用农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名称或者姓名等相关内容。产地标示到市县一级或者农场的具体名称。/pp  (三)除必须要标示的信息外,销售者可以自行决定增加标示的内容。/pp  (四)销售含有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产品成份的食用农产品,其标签标识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进行标示。/pp  (五)进口食用农产品标签标识问题按照《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执行。/pp  六、关于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pp  (一)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办者应当印制统一格式的销售凭证,供入场销售者使用,销售凭证可以作为销售者的销售记录和其他销售者的进货查验记录凭证。鼓励食用农产品零售市场开办者印制统一格式的销售凭证,供入场销售者使用。鼓励批发市场开办者采用电子销售凭证等信息化手段落实销售者进货查验义务。/pp  (二)充分考虑不同类型销售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落实销售者义务。对于大型商场超市,鼓励其采用扫描、拍照、数据交换、电子表格等方式,建立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对于规模较小的食品店、便利店、农贸市场入场销售者等,可以采取粘贴票据、签订食用农产品采购协议等形式落实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鼓励其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和记录所销售的食用农产品信息。/pp  七、关于监督抽检和快速检验/pp  (一)要将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纳入年度检验检测工作计划,定期或者不定期对食用农产品进行抽样检验或快速检测,并依据有关规定公布检验结果。/pp  (二)突出针对性,根据食用农产品季节、地域、品种等,结合果蔬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不同食用农产品的特性,确定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度,分类开展监督抽检,并作为监管执法的重要手段。/pp  (三)加强快检工作,针对食用农产品鲜活易腐、流通性强的突出特点,充分借助快速检测方法快速、简便、易行的技术优势,及时锁定并做好问题食用农产品处置工作。要加大配备快速检测设施、设备的工作力度,监管所要利用配备的快速检测设备或者委托具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对食用农产品开展抽样检验。有条件的县(区)监管部门要配备快速检测车或功能比较齐全的快速检测设备。/pp  八、关于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信用信息管理/pp  (一)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销售者、贮存服务提供者等食用农产品市场主体分类建立信用信息档案,如实记录对各个市场主体的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布并实时更新。/pp  (二)加强信息采集,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信息采集制度,明确采集责任,制定采集规范。要加强信息公开,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公开制度,明确公开权限、程序和责任,依法公开食品安全信用信息。/pp  (三)对食用农产品销售者进行信用分类管理,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失信名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将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销售者、贮存服务提供者以及其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相关信息,列入严重违法者名单。/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16年6月13日/p
  • 庆祝冠亚饲料快速水分仪供货温氏大华农
    大华农事业部是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温氏股份”,股票代码:300498)三大事业部之一。大华农以“做动物保健专家,为人类健康服务”为使命,致力于生态、绿色、环保的动物保健品高科技产品的开发、生产和推广应用。  大华农事业部管理单位包括:广东温氏大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动物保健品厂、佛山市正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大渔生物有限公司,管理四个具备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生产基地——广东省肇庆**高新区、云浮市新兴县温氏科技园、新成工业园、佛山三水区,拥有近40条通过农业部验收的GMP生产线,以及年产120万枚SPF种蛋的实验动物中心。2017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 近日大华农实验室添加水分检测仪设备,选用了冠亚饲料快速水分仪SFY-03Y冠亚饲料快速水分仪SFY-03Y是一种新型快速水分检测仪器。水分测定仪在测量样品重量的同时,特制加热单元和水分蒸发通道快速干燥样品,在干燥过程中,水分仪持续测量并即时显示样品丢失的水分含量%,干燥程序完成后,终测定的水分含量值被锁定显示。与国际烘箱加热法相比,特制加热可以短时间内达到加热功率,在高温下样品快速被干燥,其检测结果与国标烘箱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具有可替代性,且检测效率远远高于烘箱法。一般样品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测定。
  • 美国研究首次证实新冠病毒不能通过蚊子传播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一项研究证实,新冠病毒不能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研究人员 17 日在《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新研究首次提供了确凿的实验数据,支持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蚊子不能传播新冠病毒的论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22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96d4240a-be7e-4d91-aaf4-51bcef20d29f.jpg" title="11111.png" alt="11111.png" width="600" height="222"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对于新冠病毒是否能通过蚊子进行传播的问题,WHO 明确表示不能,称 " 没有信息或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可通过蚊子传播 " 。该论断是基于其他冠状病毒研究的各种观察结果所做出的推论,并没有确凿的实验数据支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为寻找相关科学证据,堪萨斯州立大学生物安全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进行了针对性实验研究。他们通过病毒胸腔内接种法对新冠病毒在三种常见且分布广泛的蚊子中的感染和复制能力进行了测试,这三种蚊子分别是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它们代表了感染人类的两个最重要的虫媒病毒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39120f1d-e2d0-48a0-a54d-c92053c8a302.jpg" title="3333333333.png" alt="3333333333.p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研究人员称,胸腔内接种是对蚊子进行病毒攻击的最极端方法,如果在胸腔内接种后新冠病毒没有在蚊子体内复制,那么即使蚊子吸食了含有病毒的患者血液,仍可以排除其传播病毒的可能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研究人员在接种后两个小时内收集的样品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证实该病毒可以有效地传递给蚊子;但在接种 24 小时之后的所有时间点收集的 277 个样本中均未检测到该病毒。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新冠病毒无法在蚊子中复制,蚊子不会成为该病毒的传播媒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研究人员指出,新研究用科学数据回答了公众关于新冠病毒是否能通过蚊子传播的疑问,表明即使在极端条件下该病毒也无法在蚊子中复制,吸食了含病毒血液的蚊子无法将病毒传播给人类。/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作为一种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并发生感染的疾病,新冠病毒主要直接从被感染者的飞沫中传播,因此最好的预防措施加强检测,戴口罩,保持距离并经常洗手。/ppbr//p
  • 应用分享 | 波纹管开裂失效分析
    波纹管是一种带横向波纹的圆柱形薄壁弹性壳体,其生产历史已有一百多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才用作仪器、仪表的弹性敏感元件和各类管道的联结元件,现已广泛用于矿山、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热力、航海、航天等工程设备中,起密封、吸振、降噪、储能、热补偿和介质隔离作用。 波纹管有多种形式就波的形状而言,以U型波纹管应用广泛,其次还有C型、Ω型、矩形和S型等 就层数而言,则分为单层和多层波纹管。 本例针对某机型机头与容器间壁厚为0.2mm,运行2000多小时发生泄漏的单层U型波纹管,使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专业设备对波纹管失效部位做全面分析。 拿到波纹管泄漏样品(图 1),对于搞机械的来讲,很容易想到用气压测试确定波纹管泄漏大致位置。事实也是如此,采用此种方法可以很方便的确认泄漏位置大致位于接头焊缝附近。紧接着去除波纹管接头部保护环及编织网,裸眼观测,对于大一些的裂纹可以直接看到,但是对于微小裂纹或者说想要知道裂纹萌生——发展——失稳的整个过程,就必须要借助于体式显微镜。体视显微镜放大倍数50倍,以其较经典显微镜更为出色的大景深,广泛应用于各种断口的宏观观察和拍照。 图 1 波纹管宏观形貌 图 2为是焊缝附近裂纹。其拍摄照片可以直观的反映出裂纹位置以及近裂纹表面焊接过程中产生的高温氧化色。仅仅观测到裂纹,确定裂纹位置对于查找其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远远不够的。想要了解的是整个波纹管寿命周期,从生产到使用究竟是哪个环节的问题导致了其异常开裂,进而引起泄漏。这就需要搜集各个环节的信息,越详细越好,例如:生产制造工艺、材料技术标准、设计技术条件、安装过程、使用过程… … 。通常想要真正了解原因,这些条件都是必要的。 图 2 焊缝部位裂纹局部宏观形貌 接下来要使用的更为精密设备和复杂的制样来观察分析。众所周知,机械行业大多传动部件其加工过程中都要热处理,其目的就是通过改变材料组织进而优化材料机械性能。对于生产检验,一般测试机械性能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失效分析,想要查清问题背后的原因,仅测性能是不够的,需要观察组织去了解影响性能背后的原因。观察组织就要用到材料领域的——金相显微镜。这里使用的是金相显微镜,其可在50-1000倍观察样品。图 3、图4和图 5是使用显微镜拍摄的照片。其中开裂确切位置清晰可见——焊接热影响区,同时可见波纹管管壁痕迹,表明母材与焊料熔合不是很好,管壁裂纹起始位置可见细小的晶间裂纹。 图 3 焊缝部位裂纹周围组织局部形貌 图 4 断裂起始位置表面晶间裂纹局部形貌 图 5 表面晶间裂纹周围组织局部形貌 失效分析当中的重头戏——断口分析,其要使用的设备也是失效分析中重量级的设备——扫描电子显微镜,简称SEM。SEM以其出色的放大倍数和观察景深而闻名。随机配备的能谱仪,更使其如虎添翼,使得其在失效分析领域大放异彩。图6 、图7 为使用SEM拍摄到的波纹管断裂面的照片,其清晰告知断裂模式为晶间腐蚀—疲劳断裂。 图 6 断口开裂源部位表面晶间裂纹局部形貌 图 7 断口裂纹扩展区疲劳纹局部形貌 304不锈钢的敏化温度区间大致为425-815℃[1]。在焊接接头的焊接过程中,热影响区热循环峰值温度在600-1000℃。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如果在304敏化温度区域停留时间过长将会导致材料晶间腐蚀敏感性增加。焊接时可以通过提高焊接速度的方法来增大电流,维持较低的热输入,从而降低晶间腐蚀的倾向,也可以对焊接后的不锈钢进行固溶处理和稳定化处理来降低焊接件晶间腐蚀敏感性[1,2]。 综上,结合各种背景信息以及各种测试分析手段的相互佐证,可以得出造成连接机头和容器波纹管泄漏的原因为波纹管接头焊接工艺不当,使得304表面使用过程中产生晶间腐蚀,进而萌生晶间裂纹在周期性载荷作用下造成波纹管早期疲劳开裂。 参考文献[1]. 张晶莹. 304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与防护.装备制造技术,2012,2:154-155.[2]. 赵强,肖维宝 等.304不锈钢法兰焊接裂纹分析与返修.焊接,2017,2:54-56. 作者阿特拉斯科普柯(无锡)压缩机有限公司 程晓波
  • 闻令而行,刻不容缓——雅睿生物助力海口气膜实验室,可提供每日5万管检测量
    8日下午,在海口市第五十八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海口市卫健委副主任杨长成介绍,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为进一步提升海口市核酸检测能力,缓解核酸检测出结果较慢的问题,7日海口市紧急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搭建气膜实验室,经过一天的紧张调试,于8日晚正式投入使用。气膜实验室设有5个实验室,将能够为海口市提供每日5万管的检测量。(8月8日,位于海口市西海岸的海南国际会展中心气膜实验室基本安装完毕。记者汪承贤 摄) 雅睿生物闻令而动 作为国内抗疫先锋企业,雅睿生物第一时间闻令而动,迅速组织协调设备发往海南抗疫一线,支援海口气膜实验室搭建。本次驰援海口气膜实验室的核酸检测设备,正是雅睿生物旗下的明星产品MA-6000型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该设备从诞生以来就一直殊荣不断,作为PCR类设备首批入选国家优秀医疗设备目录,同时也是中国医学装备协会首批推介方舱医院配置清单入选产品。(雅睿生物MA-6000调试中。记者汪承贤 摄) MA-600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台高效稳定的核酸检测设备,是疫情大规模筛查重要保证之一,MA-6000凭借多年来的技术积累,不断升级,使其更强、更稳、更高效。尤其是新升级的多联机功能,实现了一台电脑可同时控制多台设备进行检测任务,为疫情早发现节省了宝贵时间,为疫情防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面朝大海疫情终会过去静待春暖花开
  • 市场监管总局发文:严厉打击虚假计量检定测试违法行为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促进市场监管系统计量技术机构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各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中国计量协会:计量技术机构是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重要技术力量,在促进科技进步、保障贸易公平、推动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推动计量技术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对计量技术机构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深化改革和更好发挥计量基础保障作用相统一、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履行法定职责相统一,不断加强计量技术机构体系和能力建设,积极发挥机构职能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二)基本原则——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计量技术机构的法治性、公正性和公益性,夯实其在国家量值统一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保证国家量传体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强调计量技术机构的法定职责和要求,确保计量基础设施的稳定、可持续投入。——改革创新,优化服务。推动实施以增强活力、提升能力、改善服务和促进资源优化共享为目标的计量技术机构体制机制创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不断加强计量科技创新,提升计量技术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计量技术机构核心竞争力。——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围绕提供计量公共服务、实施计量监督管理的需要,结合各地实际发展情况,对计量技术机构进行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允许一部分计量技术机构先行先试、做优做强,逐步推动计量技术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法定职责明确、产业布局合理的差异化、优质化发展。(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计量技术机构法定职责得到全面落实,计量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计量人才队伍更加稳定,基础支撑和服务保障作用日益凸显,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基本满足国家法定任务的各项需要,培育出一批规模效益好、创新能力强、具有产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计量测试品牌,形成与国家现代化水平相适应的计量技术服务和保障体系。二、夯实基础,切实履行法定职责与义务(四)保持计量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计量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确保国家统一和完整的基础。计量技术机构是计量工作的主力军,是实现计量体系稳定、有效运行的关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国家要有计划地发展计量事业,用现代计量技术装备各级计量检定机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科学实验、国内外贸易以及人民的健康、安全提供计量保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计量技术机构的建设,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发展改革、财政、科技、工信等部门的支持,确保各项计量基础设施的稳定、有效和持续投入,推动计量技术机构的科学化、持续化发展。特别在改革过程中,要尽量考虑保持计量体系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确保国家量值的统一和安全,推动国家各项法定计量职责的有效履行,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经济快速发展。(五)确保计量法定职责的全面有效履行。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区域内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建设,充分了解本地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建设情况,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和实施计量监督的需要,合理配置计量资源,确保量值传递溯源链条的完备性。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管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造、拆迁、停用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对擅自停用的计量技术机构,要给予及时纠正,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计量授权证书。各级计量技术机构要认真履行法定计量职责,运行好、维护好计量基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及时做好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型式评价等法定任务,并为各项计量监督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计量技术支撑。不得以经费保障不到位为由,推诿、推卸各项法定任务。(六)守牢民生安全计量底线。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广泛实施计量惠民工程,优化民生计量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对计量的信任感和获得感。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灾避险等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层民生计量保障水平。围绕食品安全、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领域计量监管需求,强化民生领域计量强制检定工作,实现本地区主要强制检定项目全覆盖。加强乡村民生计量保障,不断缩小计量领域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三、多措并举,加强计量技术机构自身建设(七)加强统筹规划,促进协调发展。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加强计量技术资源的统筹规划,确保政府计量监管职责的落实和基础性、公益性量值传递与溯源服务的正常开展。要积极推动计量技术机构的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整合,鼓励部分基础条件比较好、积极性高的计量技术机构率先做优做强。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对计量的需求,通过技术协同、能力共享、共研共建、资质互认等方式,推动计量技术机构的协同发展,完善区域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要积极发挥国家级计量技术机构龙头引领作用,鼓励省级和部分有条件的市级计量技术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强强联合,瞄准区域性科技创新目标,组建跨地区跨行业高水平实验室、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仿真试验中心等研发机构,实施重大计量科技攻关项目,建立计量协同创新示范中心与计量科技创新生态伙伴联盟,逐步形成区域计量科技协同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计量技术机构构建发展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计量协作网,向基层计量技术机构提供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计量资源可及性和计量服务整体效率。(八)明确重点任务,促进差异化发展。要积极推动各级计量技术机构的差异化、专业化发展。国家级计量技术机构要加强基础、前沿计量科学技术研究,聚焦先导性、全局性、战略性的计量基标准建设和标准物质研制,积极填补检定、测试能力空白,主导建设国家重大计量基础设施,保持计量基准与国际量值等效。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要切实发挥区域辐射作用,积极牵头组织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计量支撑体系建设,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提供计量保障。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较大城市以及其他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水平较高的计量技术机构,在做好法制计量监管保障与计量公共服务的前提下,要加强应用计量科学技术研究,积极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开展前瞻性、定制化、立体化的计量技术服务,并发挥对基层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市、县级计量技术机构要进一步强化法制计量工作,落实强制检定职责,切实维护和保障民生计量服务的公益性,确保持续稳定为社会提供基础性、公共性量值传递与溯源服务。(九)加强技术研究,推动科学发展。具备科研条件的计量技术机构要承担起科技报国的使命,瞄准科学计量前沿,积极开展前瞻性计量基础研究,推动高水平计量科技自立自强。加强计量学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研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精密测量技术;围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计量测试需求,搭建产业计量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高水平计量应用技术研究和服务,促进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十)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持续发展。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机构管理方式,建立与改革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完善以绩效和贡献为导向的考核分配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人员的内生动力。要重视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和交流机制,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计量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建立与计量技术机构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营造吸引全球计量科技人才集聚的环境,吸收引进国际计量人才。建立国际组织计量人才库和国际计量合作专家团,推动中国专家在计量国际组织或技术机构任职或兼职。(十一)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化发展。要加强计量技术机构信息化水平,建设完善计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强化网络安全、软硬件升级、信息通信、政务云服务和系统应用功能,推动计量服务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设国家计量数据中心,支持有条件的计量技术机构参与国家计量数据研究应用试验区建设,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计量数据处理、存储、传输、交换和管理研究,推动以计量数据为驱动的“大云物移智链”等新技术创新应用。深化计量数据防篡改和测量软件功能安全认证等信息化技术研究。(十二)加强交流合作,推进国际化发展。鼓励和支持计量技术机构参与国际计量技术活动,深化计量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计量规则和计量规范制定,加强国际计量制度、规划、规范、技术的跟踪研究。支持计量技术机构参与国际计量互认工作,支持有条件的计量技术机构成为国际法制计量组织证书指定试验机构。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开展“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计量培训研讨、知识传播、计量比对、计量实验室援建共建,分享中国经验。四、坚持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三)创新计量理念,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各级计量技术机构要进一步更新计量理念,从传统的“器具管理”向“量值应用”转变。全面审视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测量需求,围绕“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问题,加强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要努力克服“计量就是出具检定校准证书”的惰性和惯性,积极拓展各项计量服务,从检定、校准延伸到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使用和回收的全寿命周期,引导“计量证书报告需求”实现向“计量技术服务需求”的转变,积极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十四)聚焦发展需求,强化对重点战略的支撑。充分发挥计量对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引导和支持计量技术机构开展高精度计量基准、标准器具的研制和应用,提升计量基准、标准国产化率,服务质量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加快基于协调世界时(UTC)的分布式可靠时间同步技术、时空敏感网络等数字计量设施建设和研究,服务数字中国与网络强国建设。加强碳排放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建设全球互认的碳计量标准装置,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引导和支持计量技术机构开展生物医药、体外诊断试剂等健康产品的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服务健康中国与平安中国战略。加强公共安全领域计量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防灾、减灾、抗灾、灭灾计量能力。开展智慧计量技术攻关与先进测量装备研发,持续提升计量对交通运输的技术保障能力,推动交通强国战略实施。(十五)增强竞争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各级计量技术机构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部署要求,主动参与改革,通过改革激发活力。要努力克服“等靠要”的惯性思维,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努力在竞争中做大做强。要努力提高服务市场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在高端、前沿的市场空白领域发力,避免同质化、低端无序竞争。要在计量服务市场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加大与其他市场主体的交流合作,逐步实现各类计量市场主体优势互补、有序竞争、共同发展。鼓励和支持计量技术机构面向市场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评价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五、保障措施(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计量技术机构改革的领导,研究制定促进计量技术机构改革和发展的具体工作措施,推动本意见各项部署要求的落实到位。(十七)积极争取支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与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税务、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为计量技术机构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争取政策支持、创造更好环境。在地方人民政府主导下,推动计量技术机构改革发展,积极争取财政和科研经费支持,依法保障计量基标准建设和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型式评价等法制计量工作的落实,维护市场公平有序和社会和谐稳定。(十八)积极稳妥推进。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其他地区模式,因地制宜推进计量技术机构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要增强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处理好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计量技术服务市场主体作用和更好发挥市场监管系统计量技术机构作用之间的关系,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十九)加强监督管理。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依法依规加强对计量技术机构的监督管理,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对涉及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环境监测等公共利益领域计量技术机构实施重点监管。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高风险领域的抽查比例,严厉打击虚假计量检定测试等违法行为。推进“互联网+监管”“大数据”等智慧监管手段和计量比对等技术手段,加强监管创新,提升监管效能。市场监管总局2021年10月27日
  • 市场监管总局发文:严格防控食品塑化剂污染
    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食品中你“塑化剂”污染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加强落实食品生产安全主体责任,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防控油脂类、酒类食品受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俗称塑化剂)污染风险。/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该指导意见包括油脂类、酒类生产经营过程防控内容、该类食品应遵循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塑化剂最大残留量的规定及对油脂类食品的定义等内容。具体内容如下:/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食品中“塑化剂”污染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span/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为进一步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防控油脂类、酒类食品受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俗称塑化剂)污染风险,保障食品安全,现提出以下意见:/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一、食品生产者应加强原辅料管控,建立并严格落实原辅料供应商审核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对采购的油脂类、酒类食品原辅料,无法提供合格证明的,要开展塑化剂项目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二、食品生产者应加强食品相关产品管控,建立并严格落实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在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的基础上,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的塑料包装材料、密封垫片等开展塑化剂项目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使用含有塑化剂的塑料包装材料、密封垫片等包装油脂类、酒类食品。/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三、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加强油脂类、酒类食品生产经营过程防控,使用塑料材质的设备设施、管道、垫片、容器、工具等,不得含有塑化剂,避免食品接触污染。应加强贮存、运输、交付、销售等环节控制,防止因贮存温度高、运输交付不当等问题造成塑化剂污染。鼓励企业使用不锈钢材质的设备设施、管道、容器、工具等。/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四、企业生产经营的油脂类、酒类食品,应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塑化剂最大残留量的规定。白酒和其他蒸馏酒中邻苯二甲酸二(α-乙基己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分别不高于5 mg/kg和1 mg/kg。油脂类、酒类食品中DEHP(白酒、其他蒸馏酒除外)、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DBP(白酒、其他蒸馏酒除外)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 mg/kg、9.0 mg/kg、0.3 mg/kg。/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五、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油脂类、酒类食品生产经营者塑化剂防控措施落实情况,严查原辅料采购、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环节是否存在塑化剂污染风险,严查食品包装材料和盛放食品的容器是否含有塑化剂。加强风险监测,发现存在塑化剂污染风险问题的,要督促企业排查原因、彻底整改。严厉查处生产经营过程中非法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违法违规行为。/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六、本指导意见所称油脂类食品,包括食用植物油、食用油脂制品、食用动物油脂、含油调味料及富含油脂的食品等脂肪性食品;酒类食品,包括白酒、食用酒精、葡萄酒、配制酒、黄酒、果酒和其他蒸馏酒等乙醇含量高于20%的食品。/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市场监管总局 /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2019年11月3日/span/ppbr//p
  • 拷问食品安全:是暴利下的疯狂还是监管盲点
    Top10 十大食品安全关键词  三聚氰胺  苏丹红一号  大头娃娃  瘦肉精  回炉奶  转基因大豆油  嗑药多宝鱼  龙口粉丝  地沟油  潮安果脯  婴儿奶粉、小龙虾、豇豆、茶油……频繁爆发的食品危机令食品成为“高危”行业。  尽管,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食品食物质量平均合格率达98%,然而这依旧无法完全安抚消费者敏感的心。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09年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持续走低,2009年数据仅为60分,险些跌破及格线。这项调查在2007年的得分为69分,在2008年为67分。  出于自我保护,消费者神经越绷越紧,企业动辄得咎。有时一些并不是很严重的事件也会引发一场大危机。无论是咎由自取,还是无辜的“替罪羊”,食品安全俨然成了企业一道关乎生死的红线。  重建信心需要时间。在中国即将步入“十二五”之际,食品行业如何才能走出信任危机?  由乱到治是一个过程  “从欧洲退货回来的火腿,已经长了白色霉菌,公司把它切碎,填入香肠 商店仓库存放过久已经变味的牛油,公司把它回收,重新融化。经过去味工序,又返回顾客餐桌 公司技术人员的才干就是把发臭的肉类去掉味道,他们发明了添加硼砂、甘油方法 技术员们靠调味剂和染料就可以把同一种鸡肉做成松竹鸡、子鸡等不同品种的罐头 绵羊和羔羊肉都来自山羊身上……”  这样的描述令人们联想到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镜头,然而这种景象并不是中国食品行业的“专利”。事实上,这段文字来自美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扒粪”运动的代表作家辛克莱(Upton Sinclair)的小说《丛林》(The Jungle)。  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百来个经济巨头控制了美国的经济命脉,奉行所谓“只要我能发财,让公众利益见鬼去吧”的经营哲学,引起了社会公众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抨击,出现了2000多篇揭露实业界丑闻的文章,形成了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又称“揭丑运动”)。食品行业的安全丑闻也是当时关注焦点之一。  辛克莱的小说或许进行了艺术的夸张,然而他对肉食品加工厂肮脏环境的仔细描写绝非无中生有。小说的效果是轰动性的。据说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在吃早饭,他“大叫一声,跳起来……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  与小说的热销相反,美国肉食品销量大减。罗斯福总统接受辛克莱的建议,派出人员实地考察。然而,罗斯福最终没有将考察报告公布于众,因为担心会给“倒霉的”食品业雪上加霜。不过当年6月,借助舆论界的压力,《食物和药品法案》、《肉类检查法案》得以通过。同时,以威利博士(Dr. Wiley)为首,11名专家学者组成班子,形成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雏形。  无独有偶,1955年,日本森永奶粉公司在加工奶粉时使用的添加剂是几经倒手的非食品用原料,其中砷含量较高,结果造成1.2万余名儿童发热、腹泻、肝肿大、皮肤发黑,最终130名儿童死亡。此外,近年来困扰中国市民的地沟油也非中国首创。上世纪60年代,在经济腾飞之后,一些日本商人也开始搜集“地沟油”,提炼后制成食品出口到台湾地区。而今天,日本直接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就有20多部。不但保证食品安全,也保护着农业生态环境。  订立游戏规则  生机盎然的“丛林”不乏阴暗角落,人们需要逐步建立“丛林”文明竞争的法则。  当年,罗斯福总统并没有被经济的迅速膨胀而迷惑,他认真听取辛克莱对美国“病情”的描述,果断地开出了自己的“处方”:用立法整顿美国的食品加工业,保证美国人的健康。虽然也有痛苦的记忆,不过今天的美国人是相对幸运的。  而在更大的范围内,食品安全却正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全球化提供了大量的商机,但是它也为全球的食品行业带来挑战。无数农民、供营商和制造商步入工业化大生产,或者进入全球性供应链,引发了许多质量问题。当规则不严时,放肆的市场行为则有机可乘,这并非中国特有。食品安全成为工业化大生产以及经济腾飞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问题总要解决,订立游戏规则是首要任务。严格的法律监控,高昂的违法成本是保证安全的前提。当年,三鹿发现问题后,首先想到的是隐瞒,直到最终事态失控。而雅培工厂自检中发现产品可能受到甲虫及其幼虫污染,便主动召回并承担损失。这些欧美企业明白,隐瞒的后果将是无法承受的。这不乏前车之鉴。  2006年,吉百利在英国赫里福德市马林布鲁克的工厂管道泄漏,导致清洁设备污水污染了巧克力。和三鹿一样,吉百利选择了隐瞒,但是纸包不住火,虽然仅有42人发生食物中毒。吉百利同样名誉扫地。最终,不但承担召回100万块巧克力的损失,同时被伯明翰当地法院处以147万英镑的罚款。此事对吉百利造成重创。吉百利一度打算出售美国饮料业务并关闭15%的工厂。如今,这家英国老牌企业已被美国卡夫收购。  当然,订立游戏规则也非一朝一夕。成立班子以后的25年里,威利博士艰苦地和食品工业资本家以及一些政客作斗争,逐渐建立起美国食品安全的信誉。这才有了今天美国FDA的威望。同样,而为了保证法律和制度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日本政府经常根据现实环境的发展,修改相关法律法规。自1995年以来,日本对《食品卫生法》先后进行了10多次修改。  建立共赢系统  尽管法律可以形成约束,但是暴利可以让人疯狂。大企业可以接受监管,而面临复杂的供应链体系,监管盲点难以避免。因此,食品安全法规的施行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进入工业化大生产时代,交易不再是农民赶集将商品卖给城里人这样简单,供应链往往很长,包括政府、生产商、农民、中间商、供应商等各个环节。在传统的供应链中,农户采取不法行为只能影响有限的街坊。而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若企业无法保证自身产品的安全,则可能令数以万计的消费者受害。  2008年受到沙门氏菌污染的西红柿在美国造成了恐慌。据估计,此次事件给西红柿产业造成了将近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06年菠菜遭受大肠杆菌的污染等事件中,美国菠菜商家们在一个月内就损失了将近1亿美元。TüV南德意志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及CEO Dirk von Wahl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事故会给卷入其中的公司的品牌和声誉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很多时候,并不是其中一方的错。可能是政府部门缺乏执行力,同时又有不负责任的商业行为。或者,农民未受教育,此外,零售商对供应商施压以降低成本也可能迫使供应商走捷径。”TüV南德意志集团专家Kok Yoong Chong表示,“理想的情况是,负责任的买家教育他们的供应商,同时,供应商教育基层的生产商或者农民。”  这意味着,保证食品安全不仅仅是政府立法部门和监管部门单方面的行为,需要更多方的参与。事实上,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在内的整个供应链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因此在监管的同时寻找利益共同点不失为方法之一。  日本的“地沟油”危机迅速消失在历史中,并未如国内地沟油这样“屡禁不止”。严格立法和执法固然是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日本政府找到了变废为宝的方法——“垃圾车用地沟油”。日本政府出高价从专业回收公司手中将地沟油购回,并将地沟油提炼后用作垃圾车的燃料。政府向专业回收公司开出的价格也相当可观,令不法商贩无利可图。与此同时,用地沟油替代垃圾车所需原料油,能使整个行政支出得到降低。日本政府和回收公司做到双赢,老百姓也可以放心不会吃到地沟油。
  • “问题豇豆”再次拷问监管体制惰性
    在之前武汉率先检出“问题豇豆”之后,公众还在为广州“暂未发现‘问题豇豆’”而暗自庆幸。可惜,令人遗憾的是,公众的良善愿望又一次在瞬间被残酷无奈的现实所撕裂。  对于在年前刚刚经历了“问题奶粉”的广州相关责任部门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现在其身上所背负的压力和战战兢兢。也必须客观承认,无论基于何种动机,在此次“问题豇豆”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广州的相关责任部门的表现确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广州市农业部门严阵以待,并在日前检测出两个豇豆样本含有禁用农药,而对于有媒体报道称“2吨有毒豇豆流向市场”,广州市食安办前天迅速会同市农业局等部门对此进行了紧急追查,最终查明流入市场的2吨豇豆是经检测合格后售出的。昨天晚上,广州市食安办发布了对江南果蔬批发市场送检的21个海南豇豆的抽检结果,再度检出11个毒豇豆样品,目前涉及的豇豆已全部销毁。  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事故危机处理的进步,也许值得欣慰。然而,事后监管的滞后和疲于奔命,只会加剧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惊恐和担忧。毕竟,在经历了2008年“奶粉事件”的冲击之后,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完整、食品安全保障制度的立法空白乃至于现有法律法规难以概括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等都宣称得到了解决,然而,面对着这些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公众依然看到的是管理检测职责不清晰以及混乱的管理检测主体的乱象、依然是种植者利欲熏心、企业章法错乱甚至置公众健康于不顾积重难返的狰狞面目,依然是职能部门在怪圈中打转的尴尬。  对这次“问题豇豆”而言,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有报道称,事实上,“问题豇豆”早在春节之前就在武汉被查出,武汉农业部门并未向社会公开,只是做了销毁,理由是“怕节日期间引起市民恐慌”,甚至称向海南发出协查函禁售豇豆是“冒了点风险”。  这样的“故事”情节,也许能勾起我们的某些回忆——2008年的“奶粉事件”事发后,至少经过两个月的发酵,才最终“纸包不住火”。这样的事态发展逻辑与以往有惊人的相似:在某些职能部门看来,市场、市民的“稳定”才是没有风险的,公众每天吸入违禁农药、慢性中毒,对于他们来说,是不需要“冒点险”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令人惊讶和愤怒。“奶粉事件”殷鉴不远,相关部门非但没有按照行政话语所言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公众生命健康依然让位于行政部门所凭空想象出来的“恐慌”,基于想象出来的“稳定”以及营造节日盛世欢乐的需要,公众的生命健康权、知情权就可以被随意蔑视、被肆意践踏。  换句话说,尽管在经历了多次的食品安全事故、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经正式付诸实施、尽管公众和舆论不断提醒,相关责任部门必须完善食品卫生各个环节监测监控效率,彻底厘清权责,然而,体制的惯性和惰性却依然存在并成为主导力量,它在助长食品安全悲剧的同时,也成为了下一个食品安全事故的重要根源。  当在立法层面仍然无法有效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检讨和反省时,也许公众只有寄希望刚刚成立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能成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 管科研怎能如管工程 代表“三问三盼”引人思
    “我们科学家晚上常常睡不着觉。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吗?”  在上海代表团小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会场,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生物化学家王恩多道出众多科研人员的无奈,“在想怎么避免科研项目因经费预算不合格而被卡掉!”如何能从这样的“细枝末节”中腾出精力和时间,投入科研?中科院院士、生物化学家王恩多代表的“三问三盼”,令人深思。  科研人员缘何“不够用”?  王恩多表示,尽管我国的科研水平和科研经费较之以往已显著提升,科研人才也越来越多地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但科研人员的体量比之发达国家依然少了很多,让科学家们常常感到“不够用”。人手不足,源自体制机制的局限。王恩多进一步分析,在我国,研究生是从事一线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而教育部门按比例分名额的研究生分配制度,常常会令一些实验室招不到需要的人才。  “像我们科学院,获评百篇优秀科研论文数量占全国17%,研究生招生名额却只有4%,近两年回国从事科学研究的留学生很多,为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成立了一些新的研究所,由于研究生名额的限制,很多刚从海外回来的科学家甚至招不到学生。而在一些名额较多的单位,一个年轻教授竟然可以同时带二三十个研究生。”  【期盼】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研究生名额分配采取动态管理,根据科研水平来灵活分配研究生招生名额。同时提供合理的待遇和分配制度,使之不仅能吸引高端人才,更吸引一支涵盖各个层次的科研梯队。  项目管理岂能“一刀切”?  对王恩多而言,人手的紧缺让科学家们着急 而招到人之后,“一刀切”的科研项目管理评价标准,让她和同行们更感头疼。王恩多说,主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预算审核方式与工程项目类似,尤其是涉及重大专项的,需要报预算等一系列繁复过程,甚至精细到“细枝末节”处。这样一来,科学家们为申请到科研专项经费,往往要绞尽脑汁、精打细算。“连做实验用的小白鼠,一只小白鼠多少钱,用多少只小鼠,也要精确算出。”王恩多叹了口气。  【期盼】相关部门改变“一刀切”的评判标准和管理方式,对待不同门类的科学研究或项目采取个性化的测评方式,对基础研究则宜采用粗线条的管理模式,别再用管工程的方法来管科学。  仪器为何只能买“洋货”?  王恩多说,国产的实验设备比之进口设备便宜得多,出于节约考虑,她和同事们常希望使用本土设备,但最后却总要花数倍的钱去买“洋货”。仅进口试剂一项,一年就要花去上百万元。连最简单的氯化钠都需要进口,因为一旦使用了国产货,实验常常会莫名其妙失败。“这说明我们并不是不会造仪器、做试剂,而是没有把好质量关。”  在王恩多看来,是踏实之风的缺失,导致了产品质量不过硬 这一现象,又是对时下学风的隐喻。“弄虚作假越来越多,功利之心越来越重,甚至大学的副校长也会被披露学术造假。”王恩多说,“不能正己,又岂能正人呢?!”  【期盼】踏踏实实,减少功利心,尽快重视国产仪器、设备、试剂的生产质量 可借鉴国际顶级刊物对不可靠的研究结果“主动撤稿”、“公开检讨”机制,建立相应机制规范科研道德,杜绝学术不规范行为。
  • 【综述】一文了解新冠病毒即时检测技术进展
    本文亮点1.总结了各种检测SARS-CoV-2的扩增分析和传感技术。2.生物传感器必须实现定量输出,以获得更准确和便捷的结果。3.小尺寸检测平台的开发可实现在手机APP、LFA、生物传感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内容简介2019年12月以来,在急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中发现了一种新的人畜共患病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由于其爆炸性的传染速度,迫切需要像PCR和ELISA等临床检测来快速检测该病毒,以便及早识别受感染的患者。然而,这些技术很昂贵且不适用于即时检测(POC)。目前,缺乏快速、可用和可靠的POC检测方法,导致新冠肺炎成为一个可怕的全球性传染的危机。南京林业大学Yasin Orooji教授和电子科技大学Hassan KarimiMaleh教授等回顾了自SARS病毒被发现以来对人类产生致命危害的冠状病毒,并着重系统的总结了SARS-CoV-2病毒现有的病毒检测技术手段和最新的研究进展。本文详细介绍了冠状病毒的一般特征,描述了各种冠状病毒的扩增分析、传感、生物传感、免疫传感和适配检测方法,并将其作为检测SARS-CoV-2的模板。并且讨论了目前用于识别新冠状病毒(SARSCoV2)的每种技术的检测机制、优缺点。I 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科是一个单链RNA病毒家族,包含27-32 Kb的阳性病毒基因组,由双层脂质膜覆盖,表面有大量蛋白颗粒或尖峰,直径约120 nm(图1)。该科隶属于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分为两个亚科,6个属,23个亚属,约40种。两个亚科,分别为冠状病毒亚科(Coronavirinae)和环曲病毒亚科(Torovirinae),都可能涉及人类;然而,就涉及的范围和发病率而言,冠状病毒亚科相对更具有危害性。一旦冠状病毒开始感染人细胞,S蛋白就会将病毒颗粒附着在其宿主细胞上,从而促进病毒的脱壳过程并引发感染(图2)。肽酶是用作冠状病毒的主要受体蛋白质,例如SARSCoV和SARSCoV2以及HCoVNL63通过与ACE2或MERSCoV结合感染细胞同时使用DPP4作为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图1. 人类冠状病毒的动物来源(自然宿主和中间宿主);感染SARS-CoV-2的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常见的冠状病毒及其结构。图2. SARS-CoV-2复制周期示意图。II 检测方法与其他病毒特别是呼吸道病毒相比,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具有很高的传染性,可以通过近距离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甚至环境传播。尤其是无症状病毒携带者进一步增加了病毒的传染风险。针对新冠肺炎的这些特点,设计针对该病毒的特异性诊断方法尤为重要。图3. SARS-CoV-2不同检测技术发展概况。III 胸部CT胸部CT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发现肺组织改变的X线摄影和医学成像,通常有助于呼吸道病毒感染(如冠状病毒感染)的非特异性诊断。在中国武汉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CT扫描的灵敏度约为98%,与RT-PCR71%的灵敏度相比尤为重要。但CT扫描的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与其他类型的肺炎相同。而将这种影像学与其他诊断技术(例如实时PCR或生物传感)相结合作为确认对识别COVID19患者是非常有意义的。IV 实时PCR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基于核酸的病毒检测已被用于确定病毒基因组的特定序列,从而确认根据症状推测的病毒感染类型。与其他类型的PCR技术相比,实时PCR具有一些优点,包括提高过程速度、缩短循环时间、去除等PCR后程序(如凝胶电泳)、减小扩增子大小以及量化病毒检测。尽管实时PCR检测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很高,但这种检测既耗时又昂贵,而且还需要专业人员。此外,临床标本中冠状病毒RNA的检测需要专业仪器和RNA提取纯化试剂盒,因为细胞RNA也是与病毒RNA一起提取的,这会干扰病毒的扩增和检测机制。因此,该测试不能用作快速测试。另外,考虑到RNA基因组的不稳定性以及RNA的收集和提取方法,假阴性的机会也会增加。而且,RT PCR测试不能判断患者是否接触过这种疾病并已经康复,或者他们是否更有可能感染这种疾病。冠状病毒还可以使其基因发生突变,这可能会使引物无法检测其特定的目标。然而,检测病毒基因组中的保守区可以改善问题的发生率,例如检测在大多数冠状病毒基因中都很保守的5’UTR区。V 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分析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是一种新型的DNA分子诊断技术,在恒温条件下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成本低、效率高、快速性好等优点,是常规PCR的10倍以上。不同于传统的PCR需要一系列重复的温度变化和3-40个循环,LAMP不需要温度循环,是在恒温(60-65°C)下进行的。LAMP只使用了一组4个特异引物和一个DNA聚合酶(例如,BST DNA聚合酶的大片段),具有复制活性和高链置换活性,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内扩增出高达109 拷贝的目的基因。LAMP技术也用于使用逆转录酶(RT)和称为RT-LAMP的DNA聚合酶来检测RNA序列。放大的产物可以用光度法测量,直观地显示副产物焦磷酸镁在溶液中沉淀造成的混浊。溶液中的任何变化都可以用肉眼或通过使用SYBR绿等荧光染料进行非常简单的光度技术来观察。这项新技术正被广泛用作检测病毒感染的一种强有力的替代方法。在之前的应用中,RT-LAMP方法被用来在63°C的反应温度下在11分钟内检测到高致病性冠状病毒,如SARS-CoV,这有助于在2003年SARS-CoV暴发期间快速诊断这种感染。LAMP方法有可能成为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及其相关病态新冠肺炎的装置的候选方法。目前已经有团队设计了一些新的RT-LAMP方法来检测新冠肺炎的病原体,可以在63℃下30分钟内完成检测。甚至还有团队设计出的方案中,检测时长只需要15分钟左右。这种新的方案会更实用,既加快了检测过程,又方便了检测。总而言之,LAMP技术最重要的优点是它提供的时间更少,省去了耗时的过程,并且需要恒定的温度,从而省略了PCR技术中最关键的步骤——热循环器步骤。除优点外,LAMP技术也有一些限制其应用的局限性。LAMP技术使用引物组(在4到6个数字之间),并针对单个DNA或RNA的几个区域,所以这些引物的设计需要高能力和先进的工具和软件,这些工具和软件比PCR技术要耗时和困难得多。LAMP的其他局限性包括需要使用带有退化序列的引物来检测感染,特别是不同类型的病毒,这只有通过使用PCR检测作为诊断技术才是可行的。LAMP技术中每个靶的大量引物极大地增加了在这一检测过程中引物-引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与PCR相比,这可能会对检测的特异性产生显著影响。LAMP技术的另一个主要缺点和局限性是DNA产物的连续存在,这会导致在凝胶电泳步骤之后出现几条带,而不是在凝胶上有一条带,这使得很难检测到每一条带。VI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ELISA检测是基于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图4),使用一种酶以可测量的方式显示和转换读数。到目前为止,已经定义了几种ELISA方法,它们是基于平板底部包被的物质或测定吸光度和准确浓度的方法。一般来说,这项测试有几个问题,这使得它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合适的。这些问题包括假阴性、样本产生的噪声反应、由于不适当的平板清洗而导致的不特异性反应、耗时、准备的ELISA试剂盒中试剂浓度的差异、价格昂贵,以及需要具有触发免疫分析、使用ELISA读取器和其他相关设备以及计算抗原或抗体的确切数量的操作人员的技能。图4. 检测SARS-CoV-2的ELISA技术。VII 传感方法传感器是出色的分析工具,可以与特定分析物可逆地、选择性地相互作用,并将输入的可测量化学参数转换为特定化合物的浓度和可分析的电响应。到目前为止,各种传感器已经被用来检测各种病毒,如人类冠状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寨卡病毒(Zika Virus)等。压电弯曲平面波(FPW)是一种高灵敏度、高灵敏度的超灵敏诊断仪,可以测量振动元件的质量。这些微型器件通常是通过在材料表面或具有压电特性的衬底上形成换能器来创建的。为检测SARS冠状病毒,研制了便携式微型FPW系统。以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HACE2)为功能性受体,研制了检测SARS-S蛋白的功能化FPW生物传感器(图5)。图5. 一种弯曲平面波传感器芯片。基于纸张的DNA比色传感器可作为选择性、灵敏、快速、简便的MERS冠状病毒cDNA检测的替代方法(图6)。纳米颗粒呈现出高度复杂的规格,使它们能够成为任何新颖和有前途的生物创新的一部分。例如,它们的大小和形状可以改变,并且它们的大表面提供了将各种化学基团合并为可用结合位点的平台。正因为如此,通过多重相互作用和主动靶向成像来感知和诊断病毒感染,改变这些纳米材料对靶分子位点检测的生物学功能是可能的。最常见的用于病毒感染治疗或检测的金属纳米粒子有银纳米粒子、金纳米粒子、二氧化硅和介孔纳米粒子、碳纳米管、氧化铁纳米粒子等。图6. 一种基于纸张的DNA比色传感器。VIII 生物传感分析针对不同的病毒,特别是人类冠状病毒,目前报道了各种各样的光学生物传感器,包括等离子体共振(SPR)、椭圆偏振和反射干涉光谱(RIfS)、比色、荧光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等传感器。在这些光学生物传感技术中,SPR生物传感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可以直接测量传感器表面光的折射率发生的变化,反映被分析物的浓度。为实现SARS冠状病毒的快速、高通量检测,研制了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的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是一种实时、无标记的检测系统,可用于SARS冠状病毒的快速、高通量检测。下面介绍两种SPR传感器:8.1 抗体模拟蛋白(AMP)生物传感器基于AMP(纤维连接蛋白)为捕获剂的纳米线生物传感器被引入到SARS冠状病毒的检测中,该传感器对核衣壳蛋白(N)蛋白有很高的亲和力。该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可能成为一种合适的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的结果表明,与其他诊断技术如qRT-PCR和ELISA方法所需的较长时间(几个小时)相比,N蛋白可以在亚纳米级的浓度下检测到,反应时间短(~10 min),并且不需要任何必要的多步分析。这份研究展示了所制造的纳米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精确、合适和快速的手段来检测作为SARS-CoV感染生物标志物的N蛋白的能力(图7)。图7. In₂O₃纳米线FET器件外部固定化FN的示意图。8.2 融合蛋白SPR传感器如图8,这里开发了另一种基于SPR的生物传感器,可使用重组蛋白将金结合多肽(GBP)与SARS冠状病毒表面抗原(SCVme)遗传融合而制成,以轻松检测SARS。在这种制备中,具有高金结合亲和力的GBP结构域作为金表面的锚定部分,而SCVme结构域作为识别配体用于检测SCVme抗体。SPR分析表明,融合蛋白通过GBP简单而牢固地固定在金的表面,不需要复杂的表面化学修饰,为抗SCVme的诊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高稳定性的传感平台。图8. GBP-E-SCVme和Anti-SCVme在金微图形上连续结合的示意图。IX 免疫传感分析免疫分析是一种生物分析方法,其中分析物(即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是测量特定分析物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免疫传感试验被指定为一种使用抗体或抗体部分来识别生物分子的分析方法。免疫传感分析中产生的信号与抗原-抗体结合事件的发生率直接相关。在这方面,应用于免疫检测传感过程中的标记应具有许多特点:化学稳定性、低成本、对结合性能的负面影响、可行性、安全性和适用的仪器。值得一提的是,免疫传感技术常用于各种病毒的高灵敏度检测,如SARS CoV-2、HIV、HBV和HCV等。最近,有研究介绍了一种基于侧向流动免疫分析的便携式快速检测装置,它可以在15 min内同时检测感染患者血液中的SARS-CoV-2 IgM和IgG抗体,可以区分不同疾病阶段的患者。侧向流动测试,也称为侧向流动免疫色谱分析,是一种简单直接的纸基设备,其设计目的是识别流体样本中客观分析物的存在,而不需要任何特定和过高的硬件。另外,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成本相对较低、使用方便、响应时间短和小型化的可能性等优点,已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选择。最近,一种新的基于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间接竞争检测方法被引入到MERS-CoV病毒的检测中。该生物传感器是基于固定化的MERS-CoV蛋白与游离病毒之间的间接竞争,在由金纳米颗粒改变的碳电极(DEP)阵列上对样品(图9)添加的抗体进行固定数量的竞争。该免疫传感器是在DPE阵列上研制的,可以同时快速检测各种类型的冠状病毒。图9. MERS-CoV免疫传感器的制备方案和识别过程。该生物传感器包括在纳米金结构的DEP阵列电极上进行的竞争性免疫分析,以实现对各种冠状病毒的多重识别。X 适配子(Apta)分析Apta被归类为传感方法,是由三组科学家(Robertson和Joyce,Tuerk和Gold,以及Ellington和Szostak)同时推出的短链寡核苷酸(RNA或单链DNA)。使Apta分析独一无二的主要性质之一是它们非凡的亲和力,这是它们的灵活性和与靶结合时折叠的能力的结果。它们具有体积小、靶分子特异性高、体内外适用性好、生物相容性好、生产成本低、分子稳定性高、检测下限低等优点。尽管适配子具有优势和多功能性,但也有可能限制其用途的缺点;这些限制是对核酸酶降解敏感,不能与一些缺乏官能团的靶结合,与抗体的结合比靶分析物更强(对酶消化敏感)。SARS-CoV核衣壳蛋白(N)是含量最丰富的结构蛋白,具有准确、灵敏地检测病毒的识别标志作用。筛选出一种高亲和力的RNA适配子,它能与N蛋白结合,解离常数为1.65 nM。结果表明,所选适配子可以选择性地鉴定在N蛋白的C区,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分离的核酸适体可以作为N蛋白分子的捕捉剂,用于制备基于核酸适体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纳米阵列核酸适体。所制备的核酸适体-抗体杂交免疫分析方法可检测低水平的N蛋白(2 pg mL⁻1),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该适配子-抗体联合免疫分析法可用于SARS-CoV N蛋白的快速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N蛋白是早期检测SARS冠状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抗原之一。为快速诊断SARS冠状病毒N蛋白,设计了一种基于量子点(QDs)连接RNA适体平台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光学生物传感器。量子点是半导体材料中的一种胶体纳米材料,与传统的荧光团相比,量子点具有荧光寿命长、稳定性高、发射光谱可调等独特的光学性质,在纳米医学领域,尤其是成像系统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为此,固定在玻片表面的SARS-CoV N蛋白可以有效地与量子点偶联RNA适配子杂交,产生荧光信号。荧光信号的强度与SARS N蛋白的浓度有关。这种基于光学量子点-RNA适体芯片的小型化装置可以检测浓度低至0.1 pg mL-1的SARS-CoV N蛋白。该图形化SARS-CoV N蛋白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简便易行等优点。总结与展望目前,由于缺乏任何快速、可用和可靠的检测方法,导致新冠肺炎传播成为一个可怕的全球性危机。本文介绍了各种类型冠状病毒的几种重要检测方法,包括临床检测方法和基于传感器的检测方法:1)以免疫分析为基础的方法,如ELISA,是检测各种病毒来源的抗原或其相应抗体的常用方法,用于诊断疾病或确定疫苗接种的效率。但SARS-CoV-2 IgG/IgM的敏感性仍有待研究。结果受阻是严重的问题之一,可能是由于一系列问题(假阴性、噪音、非特异性反应)造成的。一般来说,ELISA试剂盒价格昂贵,需要熟练的人员进行操作使用设备、解释和报告结果。这些挑战需要开发其他方法来克服这些问题。2)免疫-聚合酶链反应(IPCR)是一种既利用抗体-抗原的特异性又利用PCR的敏感性的方法。ELISA的灵敏度不足以鉴定低抗体的病毒蛋白,它可以检测任何蛋白,PCR不利用抗体,不能直接用于病毒蛋白的检测。IPCR可重复检测,可提高从血清/尿液中检测皮飞克分析物的灵敏度(10到1000倍),同时由于ELISA和PCR组合(通过抗体-寡核苷酸结合物)提供了多重选择。3)病毒的精细检测和计数是由一种名为实时RT-PCR的优秀工具完成的,其中通过使用SYBR Green或许多荧光探针化学试剂对每个周期产生的改进产物进行定量,以诊断SARS-CoV-2;尽管RT-qPCR具有特异性,但由于漏诊的严重后果,其假阴性率不容忽视。4)在分子方法和PCR或病毒疾病识别之间研究的其他方法中,基于LAMP的方法因其众多优点而具有重要意义。LAMP检测最显著的优点是使用较少的设备、可用、廉价、快速检测以及技术上可靠的测试但LAMP反应的假阳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5)CT扫描和RT-qPCR对SARS-CoV-2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大多数临床医生建议CT扫描应作为一种必要的辅助诊断方法。由于RT-qPCR筛查阴性、临床怀疑感染的患者比RT-qPCR更敏感,因此反复RT-qPCR检测与胸部CT扫描相结合可能是有帮助的。6)基于免疫传感器的技术的设计和使用完全是为了消除旧的临床方法的缺点,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具有几个优点,包括快速检测、低成本、可获得性以及能够检测所需材料的低浓度。这些技术也适用于检测冠状病毒颗粒的几个部分,可以解决冠状病毒变异和假阴性结果的问题。LFA(侧向流动分析)是一种更重要、更有吸引力的检测设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们能提供的重要好处是测试过程简单,样品量要求低,分析速度快,不需要专家人员,性能成本低,使用方便,而且性价比高。7)简而言之,开发具有这些特征的医疗点生物传感器和纳米传感器可以提供在人群中快速筛查SARS-COV2病毒的机会,并限制病毒的传播。
  • 微观丈量,“膜”力无限——马尔文帕纳科薄膜测量专题网络研讨会成功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2022年10月14日,由马尔文帕纳科携手仪器信息网联合主办的“微观丈量,‘膜’力无限——X 射线分析技术应用于薄膜测量专题网络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吸引500余人报名参加,直播间气氛活跃,提问不断。马尔文帕纳科先进材料行业销售经理程伟为活动致开场词。程伟讲到,马尔文帕纳科隶属于英国思百吉集团,为微观领域材料表征技术专家,聚焦基础材料、先进材料、医药与食品三大市场,致力于释放微观世界的力量,促进宏观世界的改变。马尔文帕纳科的XRD、XRF产品可以为薄膜材料分析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帮助客户获得薄膜材料的元素构成、物相、厚度、取向、残余应力等关键信息。会议特邀高校资深应用专家及马尔文帕纳科技术专家分享精彩报告。同济大学朱京涛教授作《X射线衍射仪在纳米多层薄膜表征中的应用》主题报告,系统介绍国内外多层薄膜研究进展,并结合其团队研究实例,围绕X射线衍射仪在纳米多层薄膜表征中的应用开展探讨,采用掠入射X射线反射、X射线衍射、X射线面内散射等测试方法,表征周期、非周期、梯度多层膜,以及膜层厚度、界面宽度、薄膜均匀性、结晶特性、粗糙度等信息。从1954年飞利浦第一台用于薄膜分析的X射线衍射仪诞生以来,马尔文帕纳科X射线分析技术应用于半导体薄膜材料测量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目前可为世界各地的半导体制造商提供完整的物理、化学和结构分析解决方案,从薄膜厚度和晶向到组分、应力、结晶度、密度和界面形态等。马尔文帕纳科亚太区半导体销售经理钟明光详细介绍了公司X射线衍射及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在半导体薄膜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新一代X'Pert3 MRD(XL)高分辨X射线衍射仪、2830ZT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圆晶分析仪等。多晶薄膜材料的晶型、残余应力和织构影响着薄膜的物理和力学性能,对这些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为薄膜沉积工艺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在衍射仪中构建适合薄膜分析的光路,在常规的晶型分析外,还可以对薄膜材料进行无损的残余应力和织构分析。马尔文帕纳科中国区XRD产品经理王林带来题为《多晶薄膜应力和织构分析》的报告,结合多晶薄膜分析示例,分享了马尔文帕纳科X射线衍射技术在多晶薄膜的物相、应力、织构表征方面的应用。Aeris台式衍射仪的演示短片通常,X射线衍射仪分析薄膜材料,都是在大型落地式的XRD上实现的,但马尔文帕纳科在2021年推出了新一代的Aeris台式XRD,可以通过增加掠入射功能附件,实现在占地面积更小的台式衍射仪上进行薄膜的物相和掠入射残余应力分析。报告间隙,特插播Aeris台式衍射仪演示短片,让用户更直观了解这款“一机多能”的多功能型台式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成分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过程控制。追本溯源,其分析原理来自于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因此该技术的应用也被延伸至各类薄层样品的表征,获取涂层和镀层中的层厚和薄层成分信息。在薄层样品的分析上,XRF具有无损分析、测量速度快、层间界面要求较低、样品尺寸灵活和适用多层分析的特点,被广泛用于半导体、金属、电子等领域。报告中,马尔文帕纳科中国区XRF产品经理熊佳星先生分享了X射线荧光技术用于涂层镀层分析的原理、方案及典型应用,并演示了实际样品的测量过程;视频中,Epsilon4台式XRF搭配专用的薄膜分析软件Stratos可以实现对涂层和镀层的快速、准确的无损分析。台式荧光仪镀层分析演示视频本次专题活动,马尔文帕纳科还为用户准备了丰富的礼品,随着第三轮抽奖活动的结束,会议进入尾声。未来仪器信息网和马尔文帕纳科也将一如既往为薄膜材料等先进材料用户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更多活动详情请点击下方专题。
  • 天根生化针对三文鱼等海鲜、污水等环境样本的新冠病毒检测方案问世!
    近一周来,新冠病毒的本土病例突然增加,在北京、辽宁、广东等地陆续发现非输入性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阳性人员。相关疾控和出入境单位迅速做出响应,不仅对所有相关接触人员进行病毒核酸的检测,也对进口海鲜和牛羊肉,流通环节环境,污水,公共卫生场所的环境等进行这大面积的取样检测和来源排查。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在市场进口的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到新冠病毒,广州首次发现粪水污染环境引发居民感染新冠。这些案例让新冠病毒的检测出现了新的变化。海鲜、牛羊肉、污水、粪便、环境等新型样本,由于其病毒载量较低、样本杂质较多、成分复杂等特点,对病毒提取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中国核酸纯化领军企业——天根生化天根生化作为中国核酸纯化的领军企业,专注于核酸提取十五年,对各种不同样本有着丰富的专项解决方案积累。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天根生化不仅迅速推出针对本次疫情的病毒核酸提取和检测解决方案,而且随着检测单位的需求调整不断进行改进和升级。目前,已为百余家检测试剂生产企业,疾控系统和医院等单位提供了超过500万人份的核酸提取试剂盒和荧光定量检测原料。全国有70多家疾控和医院等单位在使用天根的核酸提取仪及配套试剂。针对本次新来源样本的出现,天根迅速组织研发和技术团队进行了充分的测试,推出了高灵敏度的三文鱼、海鲜类和污水等环境类样本的病毒提取解决方案,并根据不同的提取方法给出了三种不同方案,供不同客户灵活选择。方案一:经典离心柱法样本选择灵活,适用于手工提取为主的单位。 ? 高灵敏度病毒基因组DNA/RNA提取试剂盒常规产品目录号:DP315-T8医疗备案产品目录号:YDP315-T8 (备案号:京昌械备20200006号)方案二:磁珠法核酸提取解决方案可进行高通量(24/32/96通量)自动化核酸提取,对于操作者更安全,可提高提取效率,降低人为操作误差,提取稳定性更高。? S32磁珠法病毒DNA/RNA提取试剂盒+TGuide S32自动核酸提取仪常规产品目录号:DP604医疗备案产品目录号:YDP604(备案号:京昌械备20200004号)? S96磁珠法病毒DNA/RNA提取试剂盒+TGuide S96全自动核酸提取纯化仪(96通道)常规产品目录号:DP804医疗备案产品目录号:YDP804(备案号:京昌械备20200023号)方案三:兼容主流核酸提取仪的试剂盒可开放式兼容多款主流核酸提取仪器,对本次新样本的针对性更强,性价比更高。本土生产保证供应及时。? 兼容KingFisher Flex系列核酸提取仪S96磁珠法病毒DNA/RNA提取试剂盒医疗备案产品目录号:YDP804(备案号:京昌械备20200023号)? 兼容Beckman核酸提取仪 磁珠法微量DNA/RNA提取试剂盒常规产品目录号:DP438-T3C此外,为了简化客户选择产品的难度,TIANGEN在研发过程中特别注意对样本的通用性。目前所有方案均可兼容以下所有样本类型:对于核酸纯化后的病毒基因检测,TIANGEN提供高检测效率的一步法检测试剂FastKing One-step RT-qPCR Mix(目录号:FP314)。该产品基于Taqman探针法,可以RNA为模板,一步完成病毒核酸的反转录和荧光定量,定量速度快,灵敏度高,稳定性强,可准确检测低至10拷贝的新冠病毒。此外,TIANGEN还提供用于二代测序(NGS)的文库构建试剂盒和各类原材料,配有专业的NGS技术服务和数据分析团队,帮助使用NGS作为病毒检测方法的客户迅速完成文库构建、测序和数据分析的全套流程。TIANGEN新冠病毒核酸纯化产品选择指南柱法手工提取磁珠法手工提取常规试剂盒:磁珠法病毒DNA/RNA提取试剂盒医疗备案试剂盒:医疗备案-磁珠法病毒DNA/RNA提取试剂盒(YDP438)自动核酸提取仪(请根据提取仪选择相应试剂)DP710-T6适用范围:1 ml起始量,全血、血清、血浆、淋巴液、鼻咽抽吸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脑脊液、胸腹水如有需要,请联系我们: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2843/ 或电话:400-860-5168 分机号:2843
  • 奥林巴斯丑闻恐难推动日本彻底改革监管政策
    导语:国外媒体今天撰文称,尽管以奥林巴斯为代表的日本企业丑闻近期频频曝光,但由于面临种种压力,日本政府的改革意愿并不强烈。  奥林巴斯CEO迈克尔伍德福德的突然离职,拉开了这场丑闻的黑幕  以下为文章全文:  改革压力增大  由于商业游说团体的反对,以及缺乏对企业高管惩罚的政治意愿,因此日本不太可能因为奥林巴斯(微博)的会计丑闻,就对公司治理法规进行彻底改革。  奥林巴斯在20年间掩盖了17亿美元的投资亏空,从而成为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会计丑闻之一,同时也凸显出公司治理的松散。尽管如此,分析师认为日本只会对相关法规进行小幅修改。  他们认为,企业的反对、政府对于选举因素的考量以及议会的意见不一,都会影响到这一问题的处理。除此之外,日本孤立的企业文化也导致部分人怀疑,新法规能否阻止下一个奥林巴斯的出现。  “我认为奥林巴斯的确反映出日本公司治理领域存在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讨论多年。”亚洲公司治理协会秘书长杰米艾伦(Jamie Allen)说,“虽然并非所有公司的状况都如此糟糕,但考虑到整体的公司治理系统不佳,我肯定不认为奥林巴斯是一个孤立的案件。”  由于日本董事会一直都由执行董事主导,因此批评人士早就呼吁日本企业的董事会引入更多的外部审查。但自从奥林巴斯丑闻被曝光以来,最大胆的立法建议也只是设立至少一名外部董事,然而此举并未较东京证券交易所的现行规定有太大改观,而且仍然不及英国和美国的规定严格。  但对于日本主要的商业游说组织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Keidanren)而言,此举仍然过于激进。“我不认为公司治理系统有任何问题。问题还是出在个别公司身上。”该组织商业基础设施局局长Yasuhisa Abe说。  日本法务省顾问委员会上周提交了一份提案,要求上市公司至少设立一名外部董事。而美国则要求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占据绝对多数,很多美国法律也要求独立董事进行实质性审查。  东京证券交易所已经要求企业至少设立一名外部董事或审计机构。但由于审计机构在董事会并不拥有投票权,因此限制了他们就战略和道德问题挑战董事长和CEO的能力。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认为,强制设立外部董事非但无法确保优秀的公司治理,反而会限制管理层的自由。例如,奥林巴斯虽然拥有3名外部董事,但依旧长期掩盖了会计丑闻。  在提到上述提案时,Yasuhisa Abe说:“我们会反对。”  政治意愿不强  十年前,安然等一系列重大丑闻迫使美国对公司治理法规进行了彻底修订,也就是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改革”(Sarbanes-Oxley reforms)。但与美国不同,日本政界对这类改革的热情似乎不高。  在日本民主党2009年掌权后,结束了对企业较为友好的自民党对日本超过半个世纪的统治,同时还将更好的公司治理政策作为其施政纲领的一部分。尽管如此,彻底的公司治理改革仍然难以实行。  日本民主党已经组建了自己的专家组,希望帮助制定政策和计划,以便在明年1月底前就该问题出台一份临时报告。巧合的是,日本法务省届时也将对其委员会提交的提案作出公开回应。  但由于部分党内人士对改革持谨慎态度,因此日本民主党的专家组能否产生太大影响仍然难以确定。一名日本民主党资深议员说:“我认为,利用更为严格的监管规定束缚企业手脚并非好事。”  在今年10月中旬被解雇后,公开质疑天价咨询费的奥林巴斯前CEO迈克尔伍德福德(Michael Woodford)也计划本周在东京会见日本民主党特别工作组,希望推动立法改革。  伍德福德是因为在内部质疑账目问题而被奥林巴斯董事会解雇的。他已经明确表示,应当任命真正的独立董事,并提倡在奥林巴斯部署美国式的公司治理系统。  在十年前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国出现了多起重大财务丑闻,这也促使该国于2002年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改革”对外部董事系统进行了大幅改进。  但日本政府还要面临其他压力,包括税收和社会保险改革。而由于议会意见不统一,因此反对党可能会阻止议案通过。除此之外,日本地震、海啸以及核危机之后的重建工作同样令该国政府疲于应对。  尽管如此,小规模的改革仍然不可避免,尤其是考虑到奥林巴斯并非东京证券交易唯一一家丑闻缠身的企业。  系列丑闻频出  日本纸巾制造商大王制纸公司(Daio Paper)前董事长上月因为涉嫌利用公司贷款赌博而被逮捕,而九州电力公司(Kyushu Electric)也被发现试图操纵与核反应堆相关的社会舆论。  专家还认为,由于东京电力公司试图掩盖福岛核电站受到海啸冲击一事,导致该公司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这一近25年来全球最严重的核泄露事件。  这一系列丑闻正值日本执政党民主党考虑修订《日本公司法》之际。尽管遭到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反对,但修订后的法案很可能会强制企业设立至少一名外部董事。  反对党日本自民党也已经成立了特别工作组,讨论公司治理改革问题。  野村证券分析师Kengo Nishimura说:“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十分反对设立一名外部董事会的要求,但这一立场很难坚持。他们一直都认为公司治理状况很好,但这一论点已经站不住脚。”  不过仍有部分专家怀疑,这种改革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日本董事培训学会(Board of Director Training Institute of Japan)负责人尼古拉斯贝尼斯(Nicholas Benes)说:“外部董事将具有投票权,但在15个席位中仍然只占1席。这基本没用。”  日本法务省的专家组也提议为企业新增一种可选的董事会系统,即单一委员会董事会系统。日本企业目前已经有两种选择:设立主董事会和3个委员会的西式系统,以及更为传统的日本监事系统。  如果采用监事系统,必须要由股东选举3名或更多审计员列席董事会议,并发表意见,但不具有投票权。不过,这些审计员必须有半数为企业外部人员。  最新的选择有可能会被包含在明年提交给日本议会审议的最终立法草案中,这种选择被称作“监察审计委员会系统”,对管理层的限制小于西式系统,但委员会的多数成员同样必须由外部人士担任。  无论新规定如何,公司治理专家、海外投资者和伍德福德都认为,要限制高管的权利,就必须要改变观念。“仅仅改变法规还不够,还需要改变心态、观念和文化。”亚洲公司治理协会秘书长艾伦说。
  • 国务院发文:三年内完成危险化学品摸排监管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部署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3年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提出了40条具体任务,对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作出明确要求。  《方案》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深刻吸取2015年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教训,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有效防范遏制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方案》提出了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的主要工作。一是全面摸排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分布档案。二是有效防范遏制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加强高危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风险功能区、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控,全面启动实施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搬迁。三是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监管责任体系,建立更加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责任。四是进一步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强化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的依法治理。五是加强规划布局和准入条件等源头管控,统筹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范产业布局,严格安全准入,加强危险化学品建设工程设计、施工质量管理。六是依法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严格规范执法检查,加大对安全生产失信企业惩戒力度。七是大力提升危险化学品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提高监管效率。八是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危险化学品监管信息共享平台。九是加强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工作,强化危险化学品专业应急能力建设。十是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宣传普及,加强化工行业管理人才、产业工人培养。  《方案》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将适时组织督查。  附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6〕8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6年11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深刻吸取2015年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教训,巩固近年来开展的提升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水平的专项行动和专项整治成果,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有效防范遏制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守安全红线,坚持标本兼治,注重远近结合,深化改革创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法治,明晰责任,严格监管,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及“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促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工作目标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各行业安全风险和重大危险源进一步摸清并得到重点管控,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危险化学品信息共享机制初步建立,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整治攻坚战成果得到巩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体制进一步理顺、机制进一步完善、法制进一步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应急救援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三、组织领导  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工作由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务院安委会)组织领导。国务院安委会视情召开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做好相关行业领域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开展好本行政区域内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工作。  四、时间进度和工作安排  2016年12月开始至2019年11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部署阶段(2016年12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总体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职责,细化措施 要认真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动员部署,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二)整治阶段(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开展深入整治,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深化提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及时解决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按期完成。  (三)总结阶段(2019年11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成果,形成总结报告并报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由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汇总后报国务院安委会。  五、治理内容、工作措施及分工  (一)全面摸排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  1.全面摸排风险。公布涉及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的行业品种目录,认真组织摸排各行业领域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重点摸排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和废弃处置以及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物流园区、港口、码头、机场和城镇燃气的使用等各环节、各领域的安全风险,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分布档案。(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完成)  2.重点排查重大危险源。认真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排查,建立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完成)  (二)有效防范遏制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  3.加强高危化学品管控。研究制定高危化学品目录。加强硝酸铵、硝化棉、氰化钠等高危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和废弃处置全过程管控。(安全监管总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科工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完成)  4.加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管控。督促有关企业、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监测监控设备设施,对重大危险源实施重点管控。督促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建立安全监管部门与各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信息共享机制。(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5.加强化工园区和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风险功能区及危险化学品罐区的风险管控。部署开展化工园区(含化工相对集中区)和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风险功能区区域定量风险评估,科学确定区域风险等级和风险容量,推动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在化工园区和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风险功能区建立安全、环保、应急救援一体化管理平台,优化区内企业布局,有效控制和降低整体安全风险。加强化工园区和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风险功能区的应急处置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罐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监管总局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质检总局、国家海洋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深化提升)  6.全面启动实施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工程。进一步摸清全国城市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底数,通过定量风险评估,确定分批关闭、转产和搬迁企业名单。制定城区企业关停并转、退城入园的综合性支持政策,通过专项建设基金等给予支持,充分调动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推进城市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安全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深化提升)  7.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控。健全安全监管责任体系,严格按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等规定的危险货物包装、装卸、运输和管理要求,落实各部门、各企业和单位的责任,提高危险化学品(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准入门槛,督促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企业建立装货前运输车辆、人员、罐体及单据等查验制度,严把装卸关,加强日常监管。(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质检总局、安全监管总局、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深化提升)  8.巩固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整治攻坚战成果。突出重点,加快剩余隐患整改进度,全面完成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整治攻坚任务,杜绝新增隐患。加快完成国家油气输送管道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明确市、县级油气输送管道保护主管部门,构建油气输送管道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油气输送管道保护和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推动管道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开展管道完整性管理,强化油气输送管道巡护和管控,全面提升油气输送管道保护和安全管理水平。(国务院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2017年9月底前完成)  (三)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9.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监管责任体系。研究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的系统监管。厘清部门职责范围,明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具体内容,消除监管盲区。(安全监管总局、中央编办牵头,国务院法制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深化提升)  10.建立更加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现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增补相关成员单位,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能力。(安全监管总局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完成)  11.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严格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管理责任,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依法履行安全监管责任。国务院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要求,研究制定本部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完成)  (四)强化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的依法治理。  1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制定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的专门法律。(安全监管总局、国务院法制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完成)加快与国际接轨,根据《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研究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修订工作,进一步强化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措施。(交通运输部、国务院法制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完成)  13.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管理体制。按照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要求,完善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化管理体制,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统筹协调,制定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国家标准委、安全监管总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安全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完成)  14.制定完善有关标准。尽快制修订化工园区、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油气输送管道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和内部安全布局等相关标准 吸取近年来国内外化工企业重特大事故教训,进一步整合完善化工、石化行业安全设计和建设标准。(国家标准委、安全监管总局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海洋局、国家铁路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深化提升)  (五)加强规划布局和准入条件等源头管控。  15.统筹规划编制。督促各地区在编制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统筹安排危险化学品产业布局。督促各试点地区在推进“多规合一”工作中,充分考虑危险化学品产业布局及安全规划等内容,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监管。(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安全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16.规范产业布局。督促各地区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危险化学品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等,加强城市建设与危险化学品产业发展的规划衔接,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所需的防护距离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公安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安全监管总局、国家海洋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深化提升)  17.严格安全准入。建立完善涉及公众利益、影响公共安全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建设项目公众参与机制。在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立项阶段,对涉及“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实施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消防、环境保护、海洋、卫生、安全监管、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联合审批。督促地方严格落实禁止在化工园区外新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的要求。鼓励各地区根据实际制定本地区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深化提升)  18.加强危险化学品建设工程设计、施工质量的管理。严格落实《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规要求,强化从事危险化学品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资质管理,落实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及储存设施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质量责任,依法严肃追究因设计、施工质量而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责任。(住房城乡建设部、质检总局、安全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深化提升)  (六)依法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19.加强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梳理涉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对施行3年以上的开展执行效果评估并推动修订完善。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宣传贯彻,督促企业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法治意识,定期对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行符合性审核,提高企业依法生产经营的自觉性、主动性。(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20.认真落实“一书一签”要求。督促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和进出口单位严格执行“一书一签”(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标签)要求,确保将危险特性和处置要求等安全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给下游企业、用户、使用人员以及应急处置人员。危险化学品(危险货物)托运人要采取措施及时将危险化学品(危险货物)相关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质检总局、安全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21.推进科技强安。推动化工企业加大安全投入,新建化工装置必须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化工装置必须装备安全仪表系统,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监测监控体系。加速现有企业自动化控制和安全仪表系统改造升级,减少危险岗位作业人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利用智能化装备改造生产线,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大力推广应用风险管理、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手段,加强消防设施装备的研发和配备,提升安全科技保障能力。(安全监管总局、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22.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根据不同行业特点,积极采取扶持措施,引导鼓励危险化学品企业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选树一批典型标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危险化学品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23.严格规范执法检查。强化依法行政,加强对危险化学品企业执法检查,规范检查内容,完善检查标准,提高执法检查的专业性、精准性、有效性,依法严厉处罚危险化学品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曝光力度。(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深化提升)  24.依法严肃追究责任。加大对发生事故的危险化学品企业的责任追究力度,依法严肃追究事故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有关管理人员的责任,推动企业自觉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25.建立实施“黑名单”制度。督促各地区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危险化学品企业“黑名单”制度,及时将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在“信用中国”网站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定期在媒体曝光,并作为工伤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费率调整确定的重要依据 充分利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安全监管总局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保监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完成)  26.严格危险化学品废弃处置。督促各地区加强危险化学品废弃处置能力建设,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按照“谁产生、谁处置”的原则,及时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危险化学品废弃处置过程的环境安全管理。(环境保护部负责,2018年3月底前完成)  (七)大力提升危险化学品安全保障能力。  27.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加强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职责部门的监管力量,制定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机构和人员能力建设以及检查设备设施配备要求,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实现专业监管人员配比不低于在职人员75%的要求,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水平。(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完成)  28.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助力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要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中介机构力量的培育,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安全生产服务机构、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的作用,持续提升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水平,增强监管效果。(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29.严格安全、环保评价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监管。负责安全、环保评价机构资质审查审批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日常监管职责,提高准入门槛,严格规范安全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行为,对弄虚作假、不负责任、有不良记录的安全、环保评价机构,依法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追究相关责任并在媒体曝光。(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深化提升)  30.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防范重特大事故。及早启动开展国际劳工组织《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第174号)批准相关工作,鼓励化工企业借鉴采用国际安全标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全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完成)  (八)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31.完善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加强危险化学品登记工作,建立全国危险化学品企业信息数据库,并实现部门数据共享。(安全监管总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国防科工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深化提升)  32.建立全国危险化学品监管信息共享平台。依托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危险化学品生产(含进口)、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和废弃处置企业大数据库,形成政府建设管理、企业申报信息、数据共建共享、部门分工监管的综合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建立安全管理信息平台,提高企业自身安全管理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探索实施易燃易爆有毒危险化学品电子追踪标识制度,及时登记记录全流向、闭环化的危险化学品信息数据,基本实现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安全管理及信息共享。(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安全监管总局、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家海洋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深化提升)  33.建设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公共服务互联网平台。依托安全监管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设立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公共服务互联网平台,公布咨询电话,公开已登记的危险化学品相关信息,为社会公众、相关单位以及政府提供危险化学品安全咨询和应急处置技术支持服务。(安全监管总局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深化提升)  (九)加强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工作。  34.进一步规范应急处置要求。制定更加规范的危险化学品事故接处警和应急处置规程,完善现场处置程序,探索建立专业现场指挥官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施救、安全施救、有序施救,有效防控应急处置过程风险,避免发生次生事故事件,推动实施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应急处置。(安全监管总局牵头,公安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完成)  35.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有效利用安全生产预防及应急专项资金,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危险化学品应急方面的投入。探索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事故处置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方法。(财政部牵头,安全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36.强化危险化学品专业应急能力建设。制定危险化学品应急能力建设法规标准,规范救援队伍的指挥调度、装备配备和训练考核,建立统一指挥、快速反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完善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实训)基地能力建设方案,优化应急力量布局和装备设施配备,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与调运机制,开展环境应急监测及处理能力建设。督促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将相关应急救援力量纳入统一调度体系。(安全监管总局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海洋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37.加强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管理。简化、完善危险化学品相关应急预案编制以及应急演练要求,积极推行使用应急处置卡。定期组织开展联合演练,根据演练评估结果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进一步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企业应急预案与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相关预案衔接畅通。(安全监管总局负责,2018年3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深化提升)  (十)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  38.大力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宣传普及。建立定期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和化工园区公众开放日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加强正面主动引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普及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与对危险化学品的科学认知水平。(安全监管总局牵头,教育部、科技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39.加强化工行业管理人才培养。推动各地区加快人才培养,开展化工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开办化工安全网络教育,加强化工行业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教育部、安全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018年3月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深化提升)  40.加快化工产业工人培养。推动化工企业通过定向培养、校企联合办学和学徒制等方式,加快产业工人培养,确保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储存设施的操作人员达到岗位技能要求。(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研究制定加快化工产业工人培养的指导意见,加快培养具有较强安全意识、较高操作技能的工人队伍,有效缓解化工产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安全监管总局牵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六、工作要求  (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工作分工和完成时限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并于2016年12月底前将本地区、本部门的实施方案报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各有关部门要分别确定1名司局级联络员和1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的联系和协调,并将名单报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并按季度向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要定期通报工作信息,适时组织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工作的情况进行督查。
  • 市场监管总局发文:强化检测机构市场属性,全面落实检验检测改革措施
    《规划》的基本原则提出,积极应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检验机构的公益属性和检测机构的市场属性,全面落实检验检测改革措施。加强制度创新与政策集成,促进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鼓励创新要素向企业、检验检测机构集聚,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进程。《规划》主要目标提出,培育一批特种设备跨国企业,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机构,创建10个以上特种设备产业集聚区,推动特种设备重点产品进出口总额增长5%以上。《规划》要求,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查,提升检验检测机构服务品质,引导检验检测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支持检验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新技术引进及特种设备产品和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出口,推动中国特种设备高端产品、成套设备走出去。推进检验检测改革。坚持市场监管部门所属检验机构的公益属性,完善检验供给模式,做优做精公益性检验技术机构,规范引导社会检验检测机构健康发展;引导检验机构加强科技研发创新,强化对特种设备监管工作的技术支撑作用,鼓励开展重大活动保障、服务产业提升、普法科普等公益性活动;完善以发现隐患为导向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工作要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自检工作。强化服务支撑。强化特种设备检验对安全检查工作和企业安全管理的技术支撑,以提升科研与技术能力为导向,创新检验检测方式,探索智能检验模式,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合理规划检验检测机构布局,支持特检机构做优做强,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技术竞争力的国家级特检机构和一批国内领先水平的区域级特检机构;发挥省,市级特检机构公益属性,积极承担属地保障性检验工作,有序引入社会检验机构和企业自检机构;鼓励特检机构拓展国际业务,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国际影响力。特种设备产业基础提升行动专栏明确,开展特种设备关键零部件质量可靠性评价技术研究,制订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实施高端品质产品认证。
  • 市场监管总局发文促进国产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附重点研制仪器清单)
    仪器仪表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国防建设的“战斗力”、社会生活的“物化法官”。近年来,我国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但整体水平仍处于中低端,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匮乏,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不足,高端仪器仪表和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严重制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战略实施。计量是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对仪器仪表产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进一步发挥计量对仪器仪表产业的基础保障作用,服务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建设,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提出《关于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主要目标:到2025 年,部分国产仪器仪表的计量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研发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测量能力的高质量、高可靠性仪器仪表,攻克一批关键计量测试技术,提升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效能,研制一批新型仪器仪表用标准物质,制修订一批仪器仪表计量技术规范,助力打造一批仪器仪表国产品牌,加快推进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仪器仪表的国产化。到2035 年,国产仪器仪表的计量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产仪器仪表的计量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突破一批“卡脖子”的计量测试关键技术,涌现一批具有领先测量水平和研发设计能力的仪器仪表创新企业。为实现以上主要目标,《指导意见》指出五项重点任务。(一)加快仪器仪表产业计量短板攻关1.完善自主可控的量值保证体系。结合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完善仪器仪表产业自主可控量值保证体系,鼓励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量基准和计量标准,研究具有嵌入式、芯片级、小型化、智能化特点的新型计量标准,推进实现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关键设备国产化替代。加大仪器仪表相关标准物质的研制和应用,提升仪器仪表的准确性、一致性和稳定性。2.加快关键共性计量技术攻关。围绕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着眼仪器仪表质量提升和技术发展需求,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突破一批影响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计量技术,加强仪器仪表在测量原理和测量技术方面的研究。重点突破极端量、复杂量、微观量或复杂应用环境下的高准确度测量难题,探索开展量子芯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在仪器仪表产业中的应用,解决关键环节受制于人的技术难题。3.提升高端仪器仪表计量供给能力。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引导各方资源开展联合计量攻关,研发一批高精度、高效率、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的通用和专用仪器仪表,培育一批高端仪器仪表先进制造企业,加强高端仪器仪表计量原理和方法的基础研究,推动实现高端仪器仪表在关键参数、测量范围、特殊极端应用等方面的突破,逐步实现高端仪器仪表产业的短板技术与关键设备国产化和进口替代。(二)激发仪器仪表企业创新活力1.发挥龙头企业创新引领作用。面向科技前沿、国防安全、先进制造、生命科学、新兴产业等重大应用场景,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仪器仪表龙头企业承担重大攻关项目,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以产业链联合项目带动中小微企业共同解决仪器仪表产业的关键部件、功能材料、共性技术、基础工艺、软件开发等技术瓶颈,推进仪器仪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国产化替代。大力发挥龙头企业在测量领域的优势,运用先进测量技术,提高仪器仪表可靠性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质量可追溯等能力。2.助力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实施仪器仪表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支持中小微企业承担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引导仪器仪表中小微企业推广应用先进测量技术与方法,提高企业计量意识和能力,深耕专业、细分市场,建立健全优质企业培育成长体系,激发“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活力。引导企业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助力国产仪器仪表品牌建设,提升国产仪器仪表品牌形象、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3.打造仪器仪表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已有仪器仪表产业集群的研发设计、计量测试、试验验证等公共服务体系,以重点行业需求和整机制造为牵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仪器仪表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作用,聚集解决方案、研发设计、系统集成、运营维护、维修服务等,发展一批仪器仪表产业计量服务机构,参与大型仪器仪表的设计、建设、安装、运行维护和改造升级,为大型仪器仪表的健康运行提供检测设备、标准物质、计量校准、计量测试等服务保障。(三)健全仪器仪表产业计量基础能力1.加强量传溯源技术研究。健全仪器仪表产业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研究基于量子化的量传溯源新技术和新方法,解决极端、复杂环境下的仪器仪表量值准确性难题,满足仪器仪表溯源新需求。探索建立计量软件基础算法标准,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量值溯源领域的应用,推动实现仪器仪表量值溯源的自动化和自主化。开展仪器仪表过程测量控制的在线、动态、实时、远程、多参数校准技术、方法的研究与应用。2.完善计量技术规范和标准。借鉴或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完善仪器仪表产业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提升仪器仪表产业标准和计量技术规范的国际化水平。加快研究建立可满足仪器仪表产业应用需求的计量技术规范和相关标准,提升计量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适用性。鼓励仪器仪表企业参与计量技术规范和标准制修订,以计量技术规范和标准引领仪器仪表产业技术升级和质量提升,提高国产仪器仪表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适用性。3.提升计量测试能力。加强仪器仪表产业的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与能力建设,推动智能传感、远程测试、在线测量、智能检测、软件可信度评测等技术在仪器仪表产业的应用。引导仪器仪表企业改善试验检测设施条件,支持计量技术机构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立仪器仪表计量测试技术研发与工程验证平台,加强整机、关键零部件等关键计量参数的测试验证,为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计量基础支撑。(四)培育仪器仪表产业计量发展生态1.创新产业计量服务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第三方检测机构、企业建设仪器仪表相关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联合科研院所、计量技术机构、仪器仪表企业和行业学协会,建立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仪器仪表计量服务综合体,创新计量服务理念,打造集科研生产、检定校准、试验检测、咨询评价等为一体的产业计量测试一揽子协同服务平台,带动仪器仪表全产业链的计量服务模式创新和适应市场化的商业模式创新。2.培育产业发展良好生态。发挥国家和地方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产业联盟的协同作用,打造仪器仪表特色产业园区,促进仪器仪表全产业链技术升级和协同创新。支持建设高端精密测量仪器仪表创新中心和生产基地,创建精密测量仪器仪表应用标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作用,加大自主创新仪器仪表采购力度,引导计量技术机构、检验检测机构优先使用国产仪器仪表,逐步形成国产仪器仪表应用的良好生态环境。3.营造成果转化应用环境。促进计量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推动仪器仪表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机制的建立,实现仪器仪表企业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培育一批专业化成果对接机构和互联网供需对接平台,运用信息化、市场化手段推动国产优质、高端仪器仪表的推广应用,支持企业通过优质产品和专业服务获得更高收益。4.推动产业资源互通共享。鼓励计量技术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仪器仪表企业的仪器设备、测试平台等资源的开放共享,推动平台间试验数据、检测结果的互认。推动仪器仪表企业研发、生产、经营、运维等全流程环节的计量数据汇集,提高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挖掘水平。探索仪器仪表产业公共服务数据资源的共享机制和信息安全机制。加快建立服务仪器仪表产业的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推动仪器仪表产业计量数据开放共享。(五)完善仪器仪表产业计量政策体系1.建立计量测试评价制度。鼓励有能力的计量技术机构在重点领域设立仪器仪表计量测试评价中心,开展仪器仪表的关键计量指标、可靠性、稳定性、测量功能等综合评价,提升国产仪器仪表自主品牌的认可度。积极推行OIML(国际法制计量组织)证书互认制度(OIML-CS),扩大互认范围,指导有能力的计量技术机构成为 OIML证书指定实验室,为我国仪器仪表“走出去”提供支撑。2.优化计量政策环境。深化计量仪器仪表法制监督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新型计量仪器仪表型式批准审批,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模式,深化“互联网+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执法效率和监督抽查效能。推动对重点计量仪器仪表实行实时监控、失准更换和监督抽查相结合的强制检定新型监管措施,助力仪器仪表企业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创新研发。3.加强高端计量人才培养。加快计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计量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强量子应用技术、精密测量技术等方面高端研究人才的培养。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海外专家与智力资源的引进力度,发挥海外计量测试高端智力的作用。鼓励生产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专业实验室培养仪器仪表相关计量创新人才。培育一批仪器仪表产业的计量工匠,引导计量领域高素质技能人才向仪器仪表产业领域聚集。为完成以上重点任务,《指导意见》提出以下四项保障措施:(一)加强协调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计量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围绕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需求,支持仪器仪表领域计量技术创新项目,形成财政、科技、人才等政策合力,推动解决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重大事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强化各主体互动协调,形成跨行业与区域的产业技术基础资源集聚,促进国产仪器仪表高质量发展。(二)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充分利用国家计量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优势,为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建议。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由计量科学家、仪器仪表行业专家、仪器仪表研发设计专家等组成的仪器仪表产业计量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未来测量技术与先进仪器发展趋势的前瞻性、规律性研究指导,为制定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应对技术变革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三)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对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国产高端仪器仪表研发与制造予以支持,推动国产高端仪器仪表纳入首台(套)相关目录,发挥好首台(套)保险补偿试点政策作用,支持国产高端仪器仪表发展。鼓励民间资金或风险投资基金对国产高端仪器仪表的研发投入,鼓励掌握核心计量技术的仪器仪表创新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支持有条件的计量技术机构申请建设中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机构,加强对测量关键技术、验证方法、核心算法以及实验数据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四)不断深化国际合作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仪器仪表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并支持仪器仪表骨干企业走出去,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建立国际化的计量研发中心和计量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快仪器仪表产业高水平开放,吸引更多国外企业在华设立计量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与国内企业联合开展计量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附:重点领域仪器仪表研制任务清单1.通用仪器仪表。重点研制大尺寸测量仪器设备,多传感器复合型检测设备,计量型工业CT,大型C扫描超声检测设备,复合材料热分析设备,高精度多功能校准源设备,八位半及以上数字万用表,高精度激光雷达,电磁无线电类实验室标准设备等。2.科学研究领域精密测试分析仪器仪表。重点研制高通量分析测试仪器,光电显微镜,隧道扫描电镜,共焦显微仪器,生物显微镜,精密天平,石英晶体微天平,小型化矢量原子磁力仪,量子微波场强仪,频谱和射线分析仪,高精密光谱、质谱、能谱、色谱分析仪,耐高温高压高速的温度、湿度、压力、应力应变测量仪,网络分析仪,动态激光干涉与扫描测量仪、高时空分辨多普勒激光雷达等。3.工程应用领域高端测试仪器仪表。重点研制核辐射探测仪,核污染监测仪,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仪器仪表,气象水文监测与分析仪,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监测分析仪,水土保持监测设备,水工程安全监测仪器,导航通讯仪,钻探测井与核物探测仪,抗核辐射高温度压力控制器,汽车排放污染精密测量仪,热障涂层测量仪,形位误差测量仪,星载气象雷达,高精度大动态红外定标器,大型坐标测量仪,超精密多轴基台和平板在线检测装备,计量型超高精度三坐标测量机,质量特性测量仪,内部形貌CT扫描测量仪,大口径贸易级科氏质量流量计,高温高压给水测量流量计,大型构件表面质量在线分析仪,复杂体系成分在线分析仪,30MN帕斯卡式力标准机及其他面向重点行业工程应用的计量检测专机等。4.生命健康领域测试分析仪器仪表。重点研制示波器,监护仪,血细胞分析仪,功率分析仪,基因测序仪,高分辨率质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分析测试仪器。5.高端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仪表。重点研制国家空间基准建设与维护仪器装备,高精度电测仪器,户外高加速老化试验仪,高精度多声道超声波流量计,5G数据采集综合测试仪,高精密触发测量、高精密扫描测量等仪器。6.传感器。重点研制量子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图像传感器,高速光电传感器,温盐深传感器,跑道道面传感器(民航领域),惯性运动参数传感器,磁阻传感器,高精度激光传感器,工业CT用纳米焦点,纳米焦点X射线源,温室气体光谱分析激光雷达,高温快速响应温度传感器,高辐照下温度传感器等。7.环境监测领域分析测试仪器仪表。重点研制紫外线及红外光谱类气体分析仪,激光法颗粒物监测仪,碳排放量检测仪,大气环境离子分析类仪器,痕量及在线VOC检测仪等仪器仪表。
  • 先河稳居国家直管站有效点位第一名 高水平服务惊艳业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4月初,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一项监测统计数据及排名令人振奋。该信息显示,作为担负着国家直管站38个国控点监测任务的先河环保,从2015年1月承接任务开始,在连续数据监测中,各个月份均稳居国家直管站有效点位数量第一名,其中第一季度无效点位数为0。与其他5家监测运营的兄弟厂家相比,无论是有效点位数量,还是数据准确性和稳定性方面均遥遥领先。先河以连续高精准度的监测运营,细致入微的主动关怀服务,赢得国家直管总站的一致好评,惊艳业内。  一年多以来,除2015年2月份因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到数据采集外,其他时段24小时全天候全部为有效监测点位,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直管监测总站的数据保障。这些引人为傲的数据和排名背后,是先河环保长期以来坚持的“为客户创造价值”、“客户至上”服务理念的践行,是对可靠稳定的监测技术和专业强大的运营团队的最直观反映。  据先河数据中心负责人刘建志介绍,先河建有全国人数最多、专业能力最强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运营及维护服务队伍,现有服务人员260人,拥有丰富的运营经验,承担着除国家直管站国控点之外,还有河北国控点41个、山东TO模式国控点19个,以及河南等多地超过150个国控点的运营服务,承接的空气站运营总量超过400个。  “国家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直管站运营成绩的取得,与公司严格的质控措施是分不开的。”先河环保副总裁、数据中心主管领导范朝表示,公司在质控管理上实现了自动化和远程化,达到对作业者的远程管理和质控工作的实时管理 公司在承接该项目后,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质控体系,对数据的审核、处置、上报、应急处理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从制度和流程方面最大限度地防止问题发生。此外,公司数据中心24小时留人值守,一旦有问题发生能够快速应对、妥善处置。  说到技术服务人员范总自信满满:“可以说,作为国内最大的空气质量监测设备供应商,先河环保的技术和服务人员对空气系统的产品,有着更专业而深入的了解,完全具备对环境监测设备的运维服务能力,是他们让我们更有底气。”  没有最好,只有更佳。先河环保将此荣誉作为攀登新峰的起点,努力全面打造行业金牌标杆服务,向着全球最专业的高端环境监测技术与服务提供商,继续铿锵进发。
  • 一文读懂|血氧仪用于新冠监测|血氧饱和度为何如此重要
    血氧饱和度为何如此重要(视频来源:央视频)近日,继N95口罩、布洛芬、抗原检测试剂之后,血氧仪也在热销。在淘宝、京东等平台上众多品牌的家用指夹式血氧仪,均显示没有现货。根据京东健康12月21日数据显示,近一周(12.14-12.20),血氧仪品类的成交额同比增长61倍。感染新冠肺炎后可能会出现很多症状,今年3月份,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显示,判断成人或者儿童重型指标之一是: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另外,成人重型/危重型早期预警指标之一就是组织氧合指标(如指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恶化或乳酸进行性升高。12月8日,张文宏团队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官方公众号“华山感染”发文提到,选择在家隔离和康复的感染者,在保证自己能够吃好,休息好的同时,还需要学会自己监测以下指标,症状、体温、脉搏,氧饱和度。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大于39度)或脉搏(心率)持续增快(超过100次/分)超过3天;或者氧饱和度下降至95%以下,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新冠患者建议准备家用血氧仪视频来源:广州ing 抖音号什么是血氧饱和度?人体血液中,被氧结合的氧合血红蛋白的容量占全部可结合的血红蛋白容量的百分比,即血液中血氧的浓度。血氧的饱和度是反映呼吸、循环功能的一个重要生理参数,是衡量人体血液携带氧的能力指标,是人体机能正常运作的重要指标。监测血氧指标可以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呼吸系统、免疫系统是否正常,通过检测血氧来跟进治疗效果。低氧血症有哪些危害?血氧饱和度低者往往存在呼吸困难、心悸等不适;血氧饱和度越低,患者的不适如呼吸困难越严重。但国内外大量临床观察案例发现,有的新冠肺炎患者虽然血氧饱和度已经很低,但其本身并无吸困难等不适。如果不系统进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患者低氧血症会被正常的呼吸频率掩盖,从而给院前的新冠肺炎患者严重程度的判断带来困难。早期识别患者的低氧血症情况非常重要。如果未能及时监测、发现严重的沉默性低氧血症患者,就有可能会延误患者就诊、救治的最佳时机,增加救治难度及患者病死率。血氧饱和度和新冠有什么关系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九版)》中多次提到了血氧饱和度。①新冠临床表现: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鼻塞、 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 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同时提到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可作为成人及儿童早期甄别。②诊疗方案中还提到: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静息和活动后的指氧饱和度等。根据患者病情,明确护理重点并做好基础护理。重症患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重点监测血氧饱和度。 危重症患者24 小时持续心电监测,每小时测量患者的心率、 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SpO2 ) ,每 4 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状况可以作为临床分型的主要依据之一。血氧饱和度不断下降,是新型肺炎的主要症状之一。当人体内血氧饱和度低于正常值(93%),且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判断为重型,建议前往医院做进一步检测。12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印发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医疗机构服务方案,当下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提到要提高基层医疗工生机构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建设进度,2023年3月底前力争覆盖率提高到90%左右,完善设备设施,包括氧疗设备、便携式肺功能仪器、指夹式脉搏血氧仪、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了解血氧仪血氧仪的产品类型可分为指夹式血氧仪、腕式血氧仪、台式血氧仪、手持式血氧仪、可穿戴血氧仪等。其中,指夹式血氧仪使用方便、价格相对低廉(接近百元左右),其功能是检测血氧饱和度、脉率,显示数值及棒图。点击进入【血氧仪】 仪器优选主页了解更多血氧仪主要测量的指标分别为:脉率、血氧饱和度、灌注指数(PI),简单来说一个人的供氧越充足血氧饱和度的指标就越好,人体的机体能力和精神状态就越好。因此血氧的监测非常重要,而血氧仪是判断缺氧与否的重要工具。肺炎监测指标之一血氧饱和度值正常数值是多少?① 95%~100%之间,属于正常状态。② 90%~95%之间。属于轻度缺氧。③ 90%以下,属于严重缺氧,尽快治疗。正常人体动脉血的血氧饱和度为98%,静脉血为75% 。它是反映机体内氧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血氧饱度正常值应不低于94%,在94%以下被视为供氧不足。天眼查App显示,现有血氧仪相关专利申请信息920余条,包括“手持式血氧仪”“指夹血氧仪”“掌式血氧仪”“可加温的多功能血氧仪”“具有智能语音提示的腕式血氧仪”“便携式脉搏血氧仪”等。所有专利中,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信息超510条,占比超55%,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信息有280余条。目前,已经获得授权的专利有640条,占比约69%。从申请时间上看,2020年以前,相关专利申请量为数十条,2020年申请数量呈翻倍增长,2020年、2021年、2022年相关专利申请信息均有上百,2021年申请数量最多,达220余条。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目前国内获有脉搏血氧仪产品批文的企业信息有74条。涉及和心重典医疗、康尚生物、乐普智能、康恒医疗、鱼跃医疗、佳思德科技、可孚医疗等多家公司。序号注册证编号注册人名称产品名称最新获证沪械注准20222070229上海雍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脉搏血氧饱和度仪1粤械注准20172071519深圳市美的连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温度和脉搏血氧仪2粤械注准20142070347深圳市和心重典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3苏械注准20222071911江苏康尚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4沪械注准20202070571上海贝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5苏械注准20212071687徐州市永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6豫械注准20212070064河南友倍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7粤械注准20212070303深圳源动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8粤械注准20162070424深圳市杰纳瑞医疗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脉博血氧仪9湘械注准20202071005长沙市中豪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10粤械注准20202071349深圳乐普智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11粤械注准20212071395深圳源动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12冀械注准20212070231河北乐柠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13湘械注准20212072407湖南派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腕式血氧仪14冀械注准20202070264河北佐慕医疗器械贸易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15湘械注准20202071465湖南磐电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16粤械注准20222070093深圳源动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17粤械注准20222071951广东玖智科技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18粤械注准20222070716深圳市奥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19鲁械注准20222070053威海柏林圣康空氧科技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20京械注准20182210239北京德海尔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腕式脉搏血氧仪21京械注准20192070332北京超思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22粤械注准20222070171深圳市永康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23粤械注准20182070270深圳安维森实业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24辽械注准20212070072康恒医疗器械(辽宁)有限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25粤械注准20192070974深圳市康坪科技医疗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26冀械注准20192070190康泰医学系统(秦皇岛)股份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27苏械注准20172071070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28湘械注准20202071094湖南医翼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29粤械注准20222070789深圳市正康科技有限公司血氧仪30苏械注准20142070627江苏康尚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指夹式血氧仪31粤械注准20222070521深圳诺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32粤械注准20172071963佳思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33津械注准20202070802柯顿(天津)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医用脉搏式血氧仪34苏械注准20192070077南京盟联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35京械注准20202070305北京超思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36鄂械注准20202073078武汉久乐科技有限公司穿戴式脉搏血氧仪37浙械注准20222070274浙江健拓医疗仪器科技有限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38粤械注准20192070022深圳京柏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39粤械注准20192070795佳思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腕式脉搏血氧仪40津械注准20192070128天津超思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手持脉搏血氧仪41湘械注准20212071990可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42粤械注准20202071108深圳市鼎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43津械注准20202070052天津超思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44粤械注准20182210270深圳安维森实业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45冀械注准20212070159河北循证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46粤械注准20212071669深圳市蓝瑞格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47粤械注准20212071658深圳市美的连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48粤械注准20172071964佳思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49沪械注准20212070564上海贝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50粤械注准20162071260广东宝莱特医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51粤械注准20192070397深圳原位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52粤械注准20212071426广东中科云瑞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53苏械注准20152070206苏州尔达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54粤械注准20162071392深圳市深迈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55湘械注准20182070146湖南艾瑞特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56粤械注准20212070209深圳市保身欣科技电子有限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57粤械注准20222070910深圳市长坤科技有限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58粤械注准20192070920深圳市正生技术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59苏械注准20142070375江苏康尚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腕式血氧仪60鲁械注准20222071096山东博科保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61粤械注准20162071061深圳市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指式血氧仪62粤食药监械(准)字2013第221129...深圳市美的连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温度和脉搏血氧仪63湘械注准20212071238湖南艾瑞特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64粤械注准20212070036珠海凌特医学仪器有限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65苏械注准20162071250徐州市永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66晋械注准20162070055山西洁瑞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血氧仪67渝械注准20192070142重庆如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掌式脉搏血氧仪68浙械注准20182210092杭州兆观传感科技有限公司医用脉搏血氧仪69粤械注准20202070616广东宝莱特医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70津械注准20202070145天津超思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腕式血氧仪71鲁械注准20222070345山东朱氏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72津械注准20202070020天津超思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73粤械注准20202071597深圳源动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脉搏血氧仪74粤械注准20152070428深圳市安科瑞仪器有限公司指夹式脉搏血氧仪(部分图文源于 第一财经 北京时间财经等公开报道)
  • 市场监管总局就《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答记者问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就《通知》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记者:《通知》制定背景是什么?答:预制菜产业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新兴食品产业,呈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特点,其产业链条长、关联广、技术要求高,在促进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转型、消费升级、创业就业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但预制菜也面临范围泛化、标准不统一、产业政策扶持范围不一致、群众忧虑预制菜添加防腐剂等问题,监管工作面临着新挑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预制菜产业发展、公众关切和监管需求,研究制定了《通知》,旨在进一步强化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记者:《通知》主要内容是什么?答:《通知》主要包括4方面内容。一是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二是健全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统筹制定严谨、统一的覆盖预制菜生产加工、冷藏冷冻和冷链物流等环节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预制菜术语、产品分类等质量标准。三是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切实保障预制菜产品食品安全。四是统筹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优质原料保障能力、提升关键技术创新研发水平、加快先进生产工艺装备应用、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记者:预制菜范围如何理解?答: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其范围应当兼具预制化和菜肴的特征。一方面,突出工业化预加工特点。预制菜应当具备和符合规模化、标准化、洁净化、规范化食品生产加工特点和要求,更好发挥食品工业化优势作用。企业生产预制菜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符合国家关于预包装食品法律法规和标准有关要求,加强进货查验、过程控制、出厂检验、贮存运输、销售使用全环节的风险管控。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另一方面,突出菜肴属性。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此外,定义中强调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加热是指将食品加热到可食用状态的过程,即针对已经预加工熟制的产品在食用前的简单复热。熟制是指经炒、炸、烤、煮、蒸等将食品熟制的过程,即在预加工阶段并未完全熟制,需要彻底熟制后方可食用。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也不属于预制菜。记者:规定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有何考虑?答: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更高期待。预制菜作为广大消费者的“一日三餐”,消费者在追求快捷便利美味的同时,对预制菜使用防腐剂十分关注。预制菜虽经过工业化预制,但仍属于菜肴范畴,消费者在菜肴烹制过程中一般不添加防腐剂,规定预制菜中不添加防腐剂更加符合消费者期待。二是兼顾产业实际,引领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食品添加剂“非必要不添加”“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使用量”已经逐步成为行业共识。预制菜通过冷冻、冷藏等贮存条件和杀菌后处理工艺,无使用防腐剂技术必要性。三是严守安全底线,符合预制菜风险管控要求。预制菜在生产、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对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有较高要求,应当加强全链条食品安全风险管控,不同类别预制菜应严格符合相应的冷冻冷藏等条件要求,以保障食品安全。记者: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有何考虑?答: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目前消费者普遍关注餐饮环节预制菜使用情况,期待餐饮商家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记者: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主要有哪些举措?答: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立足市场监管岗位职责,强化预制菜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一是督促企业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合理配备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督促企业强化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加强风险管控、严把原料关、严格食品添加剂使用,保障预制菜食品安全。二是加强预制菜食品生产许可管理。指导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结合食品原料、工艺等因素对预制菜实施分类许可,严格许可审查和现场核查,严把预制菜生产许可关口。三是加强预制菜监督检查。指导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重点检查预制菜生产经营企业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贮藏运输等。组织开展预制菜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 刘文玉加盟仪器信息网 任首席执行官
    2012年12月31日,仪器信息网宣布,公司董事会已任命刘文玉为仪器信息网首席执行官(CEO),全面负责仪器信息网管理、运营及各项业务。任命于2013年1月1日起生效。刘文玉  仪器信息网创建于1999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的仪器行业门户网站。经过十余年的默默耕耘和努力奋斗,仪器信息网已经发展成为仪器行业拥有个人用户数最多,访问量最大的仪器行业专业门户网站,旗下拥有“仪器展”、“行业资讯”、“人物专访”、“仪器论坛”、“人才频道”、“网络讲堂”等多个品牌栏目和信息产品。  刘文玉现年47岁,加入仪器信息网前,供职于丹纳赫旗下AB SCIEX公司,任AB SCIEX中国区业务总经理一职。之前,他曾在岛津中国公司(北京、上海、广州)工作了近17年,从技术支持、销售工程师一直升迁至岛津分析仪器事业部事业部长,期间还培养了多名岛津中方管理者和三十多家苏州产品代理商。1998年,他还曾在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一职。刘文玉拥有中国地质大学分析化学硕士学位以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学位。  仪器信息网董事长唐海霞表示,“仪器信息网能吸引刘文玉加盟,顺应了中国科学仪器产业信息化的趋势,是中国民营企业的成功及仪器信息网团队的成功。‘以信息化带动中国科学仪器健康快速发展’是仪器信息网的宗旨,刘文玉与仪器信息网持有共同的理念和志向,我们相信,凭借他丰富的行业经验、广阔的人脉资源和优秀的管理能力,一定能为我们的用户不断创造价值,培养出仪器行业最具战斗力的团队,并带领仪器信息网迈向新的高峰。”  刘文玉说,“我很高兴能够加入国内成立最早的仪器行业第一大门户网站,我期待上任后尽快与仪器信息网团队融合,协同董事会一起为科学仪器厂家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仪器用户和厂家搭建更通畅的沟通桥梁,并进一步提升仪器信息网的影响力。也恳请科学仪器领域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一如既往继续帮助、支持我们共同的事业。”仪器信息网董事会成员与刘文玉合影仪器信息网团队合影
  • 市场监管总局发文,指明“十四五”时期8大领域检验检测技术研究方向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十四五”市场监管科技发展规划》,全面深入推进市场监管科技发展。规划提出,要提升检验检测智能化水平。将围绕检验检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检验检测技术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的发展趋势,重点攻克快速检测、智能检测、在线检测、云检测等急需关键技术,研发常态防范、高场景适应性和先进智能化技术及装备,建立智能化检测平台,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科技与检验检测的有机融合,有力提升市场监管检验检测技术水平。规划指明:1. 化学品和新材料等检验检测技术研究。研究化学品、新材料等产品质量现场智能化检测、在线监测、质量评价与追溯前沿技术;开展智能、快速、在线、便携检测装备研究与评价,提升相关领域检验检测技术的多场景适用性和智能化水平。2. 生物产制品质量安全评价和溯源技术研究。研究市场流通领域动植物产制品的生物风险因子在线监测、跟踪溯源、精准鉴别、风险防控、质量评价及检验结果允差判定等关键技术,研发常态防范技术装备及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核心装备和器件。3. 冷链物流环境生物有害因子检测、监测与溯源技术研究。研究冷链环境食品、生物产品、运输工具及接触人员等病原微生物检测及典型生物样品保藏技术,研制相关环境生物化学因子在线、智能化监测技术及装备,建立新型消毒产品中主要成分、风险物质检测及消毒效果评价技术体系。4. 重大工业装备场景高适应性先进无损检测技术及装备研究。研发早期损伤检测、多维复合检测、微损检测、边云结合检测、高精度快速成像、预测性维护等先进检测技术及装备;氢能、油气、光热发电等重要产业领域场景高适应性检测监测技术及装备。5. 高耗能工业装备能效智能检测评价与节能降碳技术研究。研究复杂条件工业装备能效检测与污染物排放智能监测及评价技术;高原地区高耗能工业装备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评估、能效评价与节能降碳技术;低碳燃烧、高效换热和绿色冶金等装备节能降碳协同控制关键技术。6. 重要民生设施智能检测监测技术及机器人研究。重点研究智能传感、智能检测监测与评价、低功耗传输、远距成像、自动巡检、人机协同、云检测与事故预测预警等关键技术,研发智能监检测系统及机器人。7. 新兴检验检测领域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技术研究。结合集成电路、国产软件、新一代通信技术、智能驾驶、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兴检验检测领域需求,开发相关领域能力验证及实验室间比对物品(样品)和技术方案,建立并完善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平台。8. 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进口替代”验证评价技术研究。针对主要依赖进口的大型、高端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品种,开展“进口替代”验证评价通用和专项技术研究,推动相应标准研制,建立验证评价工作平台。附件:《“十四五”市场监管科技发展规划》.pdf
  • 高宁研究组与香港科技大学戴碧瓘研究组共同在《自然》发文揭示真核生物DNA复制解旋酶高分辨三维结构
    p  2015年7月29日,清华大学高宁研究组和香港科技大学戴碧瓘教授研究组共同在《自然》(Nature)杂志上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真核生物DNA复制解旋酶MCM复合物的3.8埃分辨率结构》(Structure of the Eukaryotic 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Complex at 3.8 埃)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真核生物DNA复制起始与延伸过程中DNA解旋酶核心组分MCM2-7复合物的3.8埃高分辨率冷冻a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zc/1139.html" target="_self" title="" style="color: rgb(84, 141, 21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span style="color: rgb(84, 141, 212) "strong电镜/strong/span/a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对DNA复制起始时MCM2-7复合物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该论文是清华大学国家蛋白质基础设施(北京)建立以来,完全利用此平台进行数据收集及处理而发表的首篇世界顶级杂志科研论文。《自然》杂志同期刊发了“News & Views”评论文章重点推荐介绍了这项工作。/pp  遗传信息载体DNA在细胞内的复制受到严格的调控。双链DNA的复制包括解旋和复制两个过程,复制起始的一个关键步骤是DNA解旋酶的结合和激活。MCM2-7复合物负责在DNA复制起始和延伸阶段进行双链DNA的解螺旋。DNA复制异常会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作为DNA复制解旋酶的核心组分,MCM2-7本身的基因突变或异常表达也与很多人类疾病密切相关。例如,MCM4基因的突变可以导致小鼠乳腺癌的发生。/pp  由于MCM2-7复合物功能机制的重要性,在过去三十年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功能和结构方面的研究。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针对MCM2-7复合物的高分辨三维结构解析一直停滞不前,已成为其功能研究的重要限制因素。2013年下半年开始,高宁研究组和香港科技大学戴碧瓘研究组合作,利用清华大学冷冻电镜平台对MCM2-7双六聚体复合物以及与相关功能因子结合的复合物进行结构解析。初期主要是利用负染电镜和冷冻电镜的方法对相关复合物进行分析。2014年下半年,Titan Krios电镜更换新一代的K2相机后,在之前条件优化的基础上,该课题获得了关键性突破,进而解析来自酵母菌分裂间期G1期MCM2-7双六聚体复合物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维结构。结构分析表明,两个MCM2-7单六聚体呈二次对称,并相对于中心轴线有一定角度的倾斜和扭转,在中心形成一个扭曲的中央通道。四层结构域组成的环状结构限制了中央通道的大小,使之具有了完美匹配双螺旋DNA的直径(图)。这些结构分析表明MCM2-7复合物直接参与了复制起始时的DNA最初解链过程。这一高分辨率的结构为真核生物特异的解旋酶家族蛋白复合物的组装、激活和调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点,为指导此复合物的功能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p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015届博士李宁宁和香港科技大学的翟元梁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宁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的戴碧瓘教授及翟元梁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生命学院的杨茂君教授参与了原子模型的搭建工作,冷冻电镜平台的雷建林博士、2015届博士张一小和2012级博士生李婉秋参与了冷冻电镜数据收集工作。论文还得到了生命学院王佳伟研究员和李雪明研究员在数据处理及分析等方面的建议和协助。该研究获得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香港研究资助局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的经费支持。/pp  高宁研究员2008年底加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2010期间主要参与生命学院冷冻电镜实验平台的搭建,一直致力于利用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研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降解和核糖体的组装成熟、蛋白翻译的调控等重要生物过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2014),《PloS Biology》(2014),《Protein & Cell》(2014),《Nucleic Acids Research》(2013, 2013, 2014),《J Biol Chem》(2013)及《PNAS》(2011)等杂志发表多篇通讯作者研究论文,阐述了蛋白生物合成和降解中的多种调控机制。由于高宁研究员近年来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多项人才基金(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4、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2013),以及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和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的支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7/insimg/824f43e4-52c1-4c01-9a16-e3b1a654cbed.jpg" title="1.jpg"//ppbr//pp  MCM2-7双六聚体复合物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及中央孔道结构示意图。梯状为双链DNA。/pp  文章链接:/pp  a href="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685.html" _src="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685.html"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685.html/a/pp  评论文章:/pp  a href="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643.html" _src="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643.html"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643.html/a/p
  • 陈国强院士等重磅发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的深刻反思
    p  2月23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牵头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团队撰写的专题评述论文: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的思考》/span/strong。/pp  文章从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应急响应机制、科技创新、医疗供给与储备等十大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 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就加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完善应急防控体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公民知识普及力度、构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国家生物安全体系等提出相关建议。/pp  文章认为,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公开表示新冠肺炎出现人传人特点前的3~4周防控初期,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相关机构对疫情发展的“误判”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公众甚至是医务工作者的警觉和防护意识, 进而加大了后阶段疫情防控的难度。/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14bdccc8-945c-4d43-a84b-a96cab8260ca.jpg" title="微信图片_20200224103204.jpg" alt="微信图片_20200224103204.jpg"//pp  文章特别分析了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疫情初期核酸检测能力不足/span/strong的问题。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此次疫情暴发后, 因为流程尚不清晰, 出现了符合资质的医疗机构迟迟无法获得检测资质, 大量疑似病人积压给临床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而疾控部门由于短时间研发生产的检测试剂质量“良莠不齐”, 样本采集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难以将检测权限下放。/span/strong在这个过程中, 双方的沟通与协商机制在早期不够健全, 影响病毒感染者的早期筛查和确诊, 成为延误诊断的“堰塞湖”。/pp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的思考》一文在摘要中说明了撰写此文的目的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举国上下积极抗疫的过程中, 我们还是非常有必要及时并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此, 本文拟基于有限的信息下, 在聚焦讨论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的短板和不足的基础上, 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和建议。期待这些思考能够引起更多的讨论, 助力国家 总结疫情经验教训, 进一步提升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64f31681-d7d0-4bb9-9f65-ddc3b7d49115.jpg" title="微信图片_20200224103919.jpg" alt="微信图片_20200224103919.jpg"//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文中分析了新冠疫情中暴露出的十个方面的问题和短板。/span/strong/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问题一:国家重大公共卫生疫情向公众报告不够及时、有度, 初期科学防控预案缺乏。/span/strong/pp  据1月29日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回顾性病例分析论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报道, 2019年12月中旬密切接触者之间就已发生人际传播。据随后各方公布的报道显示, 此后的1月1~11日已有7名医务人员感染, 12~22日, 又有8名医务人员感染。但是, 有关部门依然在2020年1月10日向公众报告“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 14日报告“不排除 有限人传人”。/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回顾这一过程, 我们认为, 在疫情发生的萌芽阶段, 地方政府在面对可能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 尤其是未知传染病疫情时应该及时倾听和回应专家意见, 并合理合情地向公众报告, 赋予公众知情权, 既防止造成恐慌, 也强化公众的警觉和自我防护意识。”/span/strong/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问题二: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span/strong/pp  文章指出,我国公共卫生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仍较薄弱, 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尚处于初期阶段, 甚至还没有破题。目前一些传统传染性疾病控制还未完全到位的同时, 新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又突如其来, 而SARS疫情后小汤山医院关闭运行, 仅上海保留了因SARS疫情而开始建设的临床公共卫生中心(其间, 多次面临转型的问题), 多数城市包括武汉, 普遍出现识别和应对重大突发传染病能力不足的问题, 难以在应对突发疫情中发挥专业主导作用。/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问题三:应急响应机制难以应对威胁人民健康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span/strong/pp  文章特别分析了疫情初期核酸检测能力不足的问题。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此次疫情暴发后, 因为流程尚不清晰, 出现了符合资质的医疗机构迟迟无法获得检测资质, 大量疑似病人积压给临床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而疾控部门由于短时间研发生产的检测试剂质量“良莠不齐”, 样本采集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难以将检测权限下放。/span/strong在这个过程中, 双方的沟通与协商机制在早期不够健全, 影响病毒感染者的早期筛查和确诊, 成为延误诊断的“堰塞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b466189f-8494-411b-a49d-dd84b54c5ecc.jpg" title="微信图片_20200224103156.jpg" alt="微信图片_20200224103156.jpg"//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问题四:科技创新成果基于临床问题导向的针对性不强, 数据共享及转化应用渠道不通畅, 缺乏相关安全等级实验室。/span/strong/pp  虽然国家自“十一五”开始就布局实施了传染病重大专项,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缺乏对重大传染病发生、发现、确定的系统性整合式全链条研究, 仍严重存在论文导向的问题, 多数研究成果不能对传染病的快速有效防控起到关键技术支撑作用。/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问题五: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供给和战略储备不足。/span/strong/pp  本次疫情显示, 在应对新发突发特大传染病疫情时, 我国各地战略储备普遍短缺, 主要表现在应急医疗服务人员和场地提供、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和生产方面。/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问题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暴露出的一些干部专业化能力不足及缺乏循证决策能力的短板。/span/strong/pp  文章认为,地区主要领导是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指挥主体, 在公共卫生事件萌芽阶段的早期判断与应对上, 极为需要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团队提供决策建议(而不是一味等中央专家组的意见以及疫情的国家正式发布)。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武汉作为国内临床医疗、公共卫生及病毒研究最豪华的专业阵容所在地, 此次专业团队在当地政府早期疫情判断及应对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似乎没有得到最大发挥, 是需要深入思考与反省的。/span/strong/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问题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能力存在较大缺陷。/span/strong/pp  文章分析认为本期疫情中舆论应对存在三大缺陷:首先, 舆情应对理念落后,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以 “封、堵、防”为核心的旧有舆情治理理念既不能及时杜绝舆情危机的发生, 更可能因为应对“失语”造成次生舆情危机的产生, 致使民众产生负面社会心态。/span/strong其次, 舆情应对能力不足,如发布会风波、红会风波两起风波后续引发的舆情效应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较大冲击, 而其背后则反映出当前作为治理主体的各级政府、相关机构并没有把舆情应对能力的提升摆在足够重要的位置。第三,“体制内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分歧日甚,主流媒体在很多时候重点关注更加全局和宏观的疫情防控问题, 而社交媒体不设门槛, 很大程度上表达不满抗议, 甚至发布造成公众恐慌的谣言。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及时澄清事实, 公布实情, 消除谣言应该远比简单的“删帖”更有正面效果。/span/strong当前,正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 防控关键期, 必须尽快分析当前舆情中的问题, 及时回 应舆论关切, 才能有效澄清事实、解疑释惑。/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问题八:疫情发生后“次生灾害”研判和应对体系有待加强。/span/strong/pp  在决胜疫情防控战、绝大多数医疗资源向新冠病毒感染者倾斜的同时, 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还有大量的肿瘤、外伤、尿毒症、其他感染等非新冠肺炎的患者等待救治。如何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建立均衡的医疗保障体系也是确保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秩序的当务之急。/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问题九:生态文明理念缺位, 野生动物市场监管乏力。/span/strong/pp  野生动物是许多严重新发疫病的自然宿主,有数据显示目前70%的新发传染病, 均来源于野生动物。由于理念缺位和市场监管乏力,国内依旧存在公然销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以及以食用为目的非法捕猎、运输、买卖等乱象。/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问题十:民众的公民素质和科学素养亟待提升。/span/strong/pp  公安部刑侦局的报告显示,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故意隐瞒病例, 此外, 在疫情防治时期制造和贩卖假口罩、恶意造谣或发布误导信息、盲目抢购各类物资、聚集性病例、歧视武汉人等现象也时有报道。上述问题表明我们国家在提升公民素质的这条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文章最后表示:我们相信风雨过后是阳光, 这次疫情一定会被战胜! 但是, 这次付出的代价也许难以估量。吃一堑, 长一智, 必须成为我们的不二选择! 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并认真实施, 将有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征程!/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pan/strong/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原文链接: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33359.s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color: rgb(0, 176, 240) "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933359.shtml/span/a/span/p
  • 一文读懂肺结核、新冠肺炎区别,科学仪器显身手
    近期国内新冠疫情形势稳定且积极向好,全国中、高风险区清零,本土也暂无新增病例。其实,感染肺结核后可能出现与新冠肺炎初期类似的症状,治疗时间更是长达6-8个月。同样属于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与新冠肺炎区别如何,分别需要用到哪些科学仪器来检测呢?本文简要介绍肺结核现状以及梳理了两种病症的区别,供广大科学仪器用户了解。肺结核病现状目前中国每年结核病发病数为86万人左右。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医保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2019—2022年)》,到2022年,全国肺结核发病率要降至55/10万以下,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3/10万以下)。在医院工作中,咳嗽、咳痰两周以上的患者,必须开展结核病筛查。卫健委在2020年12月发布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建议,建立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责任制;将结核病检查项目作为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2021年1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发布了《Predicted Impact of the COVID-19 Responses on Deaths of Tuberculosis China, 2020》,文中提到2020年以来,国内外面临着新冠疫情的防控问题。我国积极采取封锁城市、居家隔离、保持社交距离等卫生干预措施,有效控制住了新冠疫情的蔓延。但同时专家也发现,受到新冠的影响,中国结核病检测至少下降了20%。根据预测,结核病的检测率降低,可能导致1.17万人的额外死亡,2020年的结核病的死亡人数可能达到51,100(超过2011年的结核病死亡人数50,900人)。图:结核分歧杆菌(左)和新型冠状病毒模型图(右)肺结核与新冠肺炎对比肺结核新冠肺炎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为常见症状,此外当体内结核菌较大时,还会出现以 下全身症状:乏力、低热、厌食、消瘦、面部潮红以及夜间盗汗等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症状;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会出现缺氧低氧状态;部分患者症状轻微甚至无发热现象、无症状,少数患者重症病危甚至死亡。传染源主要是 病原学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 在潜伏期具有传染性,发病后 5 天内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肺结核患者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将结核菌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即可能受到感染。传播方式主要以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为主,特殊情况下存在气溶胶传播、物体、冷链运输传播等。易感人群健康人受到结核菌感染后, 不一定发生结核病。发病主要与感染结核菌的数量和毒力的大小以及身体抵抗力的高低有关。人体初次受到结核菌感染后,通常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症状,也不发病, 潜伏期不具有传染性。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 一般为1-14天,多为3-7天,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 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诊治需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国家免费为肺结核病人提供抗结核药和部分检查。治疗新冠药品已经纳入医保,绝大多数新冠肺炎患者都做到了自己“不花一分钱”科学仪器来助力首先,结核杆菌的检测以及新冠病毒的检测均需要在生物安全等级为二级及以上的实验室中进行,仪器信息网此前整理过具体仪器清单,点击查看: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配置清单(P3)。肺结核检查肺结核病的检查主要是:血液检查化验、痰培养涂片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特异性抗体测定、胸部X光等,其中痰培养发现结核分枝杆菌是诊断的金标准。1. 血液检查化验:白细胞计数——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点击查看 ) 正常或轻度增高,血沉增快。2.痰结核菌——PCR采用涂片、集菌方法,抗酸染色检出阳性有诊断意义。也可行结核菌培养、动物接种,但时间长。结核菌聚合酶联反应(PCR)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点击进入PCR专场查看3.结核菌素试验旧结核菌素(OT)或纯化蛋白衍生物(PPD)皮试,强阳性者有助诊断。4.特异性抗体测定——酶标仪点击查看酶标仪专场酶联吸附试验,血中抗PPD-IgG阳性对诊断有参考价值。5.胸腔积液检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腺苷脱氨酶(ADA)含量增高有助于诊断,与癌性胸腔积液鉴别时有意义。点击查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专场6.影像学检查——DR胸片( 点击查看 医疗器械专场 ) 胸部X线检查为诊断肺结核的必备手段,可判断肺结核的部位、范围、病变性质、病变进展、治疗反应、判定疗效的重要方法。肺结核主要侵害的人体就是肺部。一旦确诊感染结核病,一定要积极的进行抗结核杆菌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通过正规抗结核杆菌治疗,都是可以得到痊愈的,要按时服药按时复查。新冠肺炎检查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医院检测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对其病原学、血清学以及肺部影像学进行检查。1.实时荧光PCR检测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如果核酸阳性就考虑有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PCR点击查看PCR仪器专场2.在病毒基因测序的时候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也可以明确具有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基因测序仪点击查看基因测序仪专场3.进行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检测,如果阳性也考虑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酶标仪点击查看酶标仪专场4.通常对于新冠检查要完善新冠核酸和特异性抗体检测,如果检查为阳性,即可以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但同时还需要行胸部CT检查,如果有相应的病毒性肺炎,结合其临床症状,此时才考虑为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如果胸部CT检查未见到有肺炎形成,亦无相应的临床症状,则属于无症状感染者,不属于新冠确诊病例。两者属于不同的概念,而且其治疗上也有不同。故诊断新冠肺炎胸部CT检查是必不可少的。——CT(点击查看医疗器械专场)此外,对于新冠肺炎患者在治疗以后,也需要做胸部CT检查,来观察其肺炎的吸收情况以及有无相应的肺部并发症形成,以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和判断病情。此前,仪器信息网整理过新冠病毒实验室涉及的仪器品类可点击查看参考:①抗疫仪器清单请收好,新冠病毒检测全知晓 ②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仪器品类建设攻略看这里
  • 苗圩《求是》撰文: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p style="line-height: 1.5em "strong核心要点:/strong/pul class=" list-paddingleft-2" style="list-style-type: square "lip style="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span/p/lilip style="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新动能首先来源于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而新兴产业通常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大规模商用的直接结果。/span/p/lilip style="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我国制造业要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扭住核心技术攻关这个“牛鼻子”,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白,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span/p/lilip style="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解决我国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短板问题,关键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span/pp style="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span/p/li/ulp style="line-height: 1.5em "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成就显著,产业转型升级进展明显,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但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很多领域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在出席今年两院院士大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strong 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要求愈加迫切。同时,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各国围绕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要迈向中高端,根本上靠的是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20世纪以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之所以长期保持制造强国的地位,根本原因就是在装备、材料、信息、生物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上始终保持领先。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大国,但离制造强国仍有较大距离,症结就在于核心技术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而我国在通信设备、高铁、核电等领域之所以能实现快速发展,很重要的一个经验就是聚焦核心技术,持之以恒地开展研发攻关。以移动通信为例,2G时代,我国企业几乎不掌握核心技术,只能被动跟随 3G时代,我国提出的TD-SCDMA成为重要的国际标准,实现了核心技术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4G时代,我国推出的TD-LTE成为全球两大主流标准之一,基本实现了与国外企业并跑。/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动能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新动能首先来源于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而新兴产业通常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大规模商用的直接结果。上世纪70年代中期石油危机后,美国加快了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突破,到90年代实现了信息技术革命和“新经济”的崛起,率先走出低谷并重新拉开了与其他国家的距离。当前,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物联网、区块链、新材料等领域显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可能引发若干领域的群体性和系统性突破,全球正在步入一个新兴产业孕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以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催生和培育新兴产业。同时,新动能还源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焕发生机活力,就要通过加强关键技术和先进工艺的高端化改造及相关流程、产品、模式创新,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不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是保障产业安全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发达国家在一些关键技术与核心产品上对我实施出口管制,我国集成电路、基础软件、互联网、高端生产装备、新材料等多个领域都存在产业安全风险隐患,相关制造业不仅面临低端锁定困境,产业链安全和供应链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比如,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中,大量使用进口的芯片、软件和控制系统,一旦被“卡脖子”,就难以保障设备和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国防科技工业来说,核心技术更是买不来的,要突破制约武器装备发展的“瓶颈”,就必须下大力气突破关键核心技术。/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strong二、核心技术创新突破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主要制约因素/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与先行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现代工业起步晚、积累少、底子薄。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大国,基本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亟需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我国制造业要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扭住核心技术攻关这个“牛鼻子”,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白,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多年来,我们在核心技术攻关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但认真总结起来,还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一是基础研究支撑不够。基础研究是引领创新发展的源头,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原动力,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但原始创新能力仍然薄弱,基础研究的短板依旧明显。其中,企业基础研究意愿低、投入少、能力弱是重要原因。我国企业研发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例已接近80%,但主要用于应用技术研发。过去十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仅占企业研发投入的0.1%,占全国基础研究总投入的1.5%,而美国、日本、欧盟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约占基础研究总经费的20%。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不高,导致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动力不足、进展缓慢、效果欠佳。/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二是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关键共性技术具有基础性、关联性、系统性、开放性等特点,属于竞争前技术,能够在多个行业中广泛应用并产生深度影响。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通常是各国技术创新政策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多元化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创新体系尚未建立,组织机制不健全,政策支持不连贯,经费投入不足,平台运作不理想,成果共享和推广应用机制亟待完善。/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三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到位。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够加速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随着产业分工日益精细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加速应用,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用户之间的协同创新日渐成为常态,并在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制成本和加速新产品进入市场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深度融合不够,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发创新活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不足,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仍不够突出,大量的创新成果停留在论文、专利阶段,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加之技术市场发展滞后,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倾向于自己设立公司进行成果转化,而不是转让给相关企业进行推广应用,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造成影响。/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四是创新人才的制约日益突出。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才队伍充实,但高精尖人才特别是从事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创新人才仍比较短缺。受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挤出效应和虹吸效应影响,高端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纷纷从制造业领域流出,对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带来较大冲击。根据有关高校发布的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名校毕业生就业行业首选金融业。实践中,制造业高端研发人才缺口较大,进一步抬高了研发活动的人工成本,抑制了企业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动力和能力。/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strong三、准确把握和抓牢推动核心技术攻关的政策着力点/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解决我国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短板问题,关键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攻关和应用推广 坚持融入全球产业链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技术创新 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相结合,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及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强化国家战略引领,引导创新要素更多投向核心技术攻关,大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建立健全基础研究支撑体系。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前瞻部署,推动不同领域创新要素有效对接。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引导技术能力突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健全技术创新基金运行机制,引导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加强转制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建设,引导有条件的院所更多聚焦科学前沿和应用基础研究,打造引领行业发展的原始创新高地。继续完善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分类评价机制,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一辈子只干一件事”的必要条件。/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建立健全制造业创新体系。按照“一个明确,四个突出”的思路,明确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这一功能定位,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中心要突出市场化,按照“小核心、大协作”的模式,以资本为纽带整合资源,遵循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营。要突出协同化,抓好产业创新联盟建设,使之成为辐射带动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要突出产业化,补上从实验室产品到生产线产品之间涉及的工艺、专用材料、专用设备、标准和检测能力等短板和弱项。要突出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服务、产业孵化、知识产权运营等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基于自我造血的循环发展。同时,统筹推进国家和省两级创新中心建设,构建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建立健全产业创新生态体系。继续健全产业与科技协同对接机制,围绕制造业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需求,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入揭榜挂帅机制,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用好首台套、首批次等政策工具,推动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在应用中不断迭代完善。面向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建设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为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惩罚力度,为产业协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建立健全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创新培养机制和模式,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构建一支高素质、能够满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在我国优势科研领域设立一批科学家工作室,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国际眼光的战略科学家群体。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整合各类人才计划,突出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培育。对从事核心技术研发的领军人才,赋予其创新活动主导权和创新成果支配权。进一步健全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完善有利于高端人才创新的评价标准和制度。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完善高端人才收入分配、户籍居住、上学就医等激励政策。/ppbr//p
  • 生态环境部土壤环境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就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p  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农用地标准》)《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建设用地标准》),将从2018年8月1日起实施。生态环境部土壤环境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就《农用地标准》《建设用地标准》制修订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回答了记者提问。/pp  strong问:制修订《农用地标准》《建设用地标准》有什么背景和意义?/strong/pp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壤环境保护工作。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要求对农用地实施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pp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自1995年发布实施以来,在土壤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已不能满足当前土壤环境管理的需要。该标准一是不适应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需要 二是不适用于建设用地。/pp  《农用地标准》《建设用地标准》的出台,将为开展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对于贯彻落实《土十条》,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pp  strong问:《农用地标准》《建设用地标准》的名称为什么用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strong/pp  答:《土十条》明确要求土壤污染防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这个思路汲取了国外几十年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经验和教训。/pp  为充分体现《土十条》风险管控的思路,《农用地标准》《建设用地标准》采用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名称。/pp  strong问:《农用地标准》《建设用地标准》制修订的基本原则是什么?/strong/pp  答:一是立足国情。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不超越国情制定土壤标准。/pp  二是问题导向。《农用地标准》充分考虑我国土壤环境的特点和土壤污染的基本特征,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要目标,为农用地分类管理服务。《建设用地标准》落实“土十条”关于保障人居环境安全的要求,以保护人体健康为目标制定标准。/pp  三是创新思路。《农用地标准》针对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之间关系复杂的特点,根据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将农用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的管理思路,创造性提出了两条线(即筛选值和管制值)的标准修订思路。《建设用地标准》根据我国国情,为防止滥用风险评估方法、随意放宽修复目标值,分别制定筛选值和管制值,对建设用地进行风险筛查和风险管制。/pp  四是科学合理。充分利用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相关先进经验。/pp  strong问:《农用地标准》与原《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比较,有什么变化?/strong/pp  答:修订后的《农用地标准》与原《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有本质区别,不宜直接比较两者宽严。《农用地标准》遵循风险管控的思路,提出了风险筛选值和风险管制值的概念,不再是简单类似于水、空气环境质量标准的达标判定,而是用于风险筛查和分类。这更符合土壤环境管理的内在规律,更能科学合理指导农用地安全利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pp  strong问:《农用地标准》的适用范围是什么?/strong/pp  答:《农用地标准》以保护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要目标,兼顾保护农作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的需要,分别制定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以及监测、实施和监督要求,适用于耕地土壤污染风险筛查和分类。园地和牧草地可参照执行。/pp  strong问:《农用地标准》为什么分别规定了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两类限值?农用地土壤污染物超过《农用地标准》规定限值的,农产品质量就不安全吗?/strong/pp  答:《农用地标准》针对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之间关系复杂性的特点,创造性提出了两条线(即筛选值和管制值)的标准修订思路。/pp  风险筛选值的基本内涵是:农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等于或者低于该值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生长或土壤生态环境的风险低,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对此类农用地,应切实加大保护力度。/pp  风险管制值的基本内涵是:农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过该值的,食用农产品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等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高,且难以通过安全利用措施降低食用农产品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等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对此类农用地用地,原则上应当采取禁止种植食用农产品、退耕还林等严格管控措施。/pp  农用地土壤污染物含量介于筛选值和管制值之间的,可能存在食用农产品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等风险。对此类农用地原则上应当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安全利用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pp  “土十条”要求将农用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生态环境部联合农业农村部已制定发布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农用地具体类别划分将以《农用地标准》为基础,结合食用农产品协同监测结果确定。/pp strong 问:《农用地标准》有关风险筛选值项目是怎么确定的?风险管制值的污染物项目为什么少于风险筛选值?/strong/pp  答:《农用地标准》风险筛选值共11个污染物项目,较《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增加一项污染物苯并[a]芘。其中,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从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角度,保留镉、汞、砷、铅、铬等5种重金属 从保护农作物生长的角度,保留铜、锌和镍等3种重金属。六六六和滴滴涕,自我国1983年禁止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以及分别在2014年和2009年基本全面禁止生产和使用以来,在农用地土壤中残留量已显著降低,基本不会成为影响稻米和小麦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污染物,但保留六六六、滴滴涕两项指标作为其他项目。此外,参考有关发达国家经验,增加苯并[a]芘指标作为其他项目。/pp  从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角度,《农用地标准》只对镉、汞、砷、铅、铬等5种重金属制定风险管制值。/pp  strong问:《农用地标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标准是否具有可比性?/strong/pp  答:目前,仅有少数国家和地区针对农用地制定了土壤环境质量类标准,但各国和各地区相关标准的保护目标各不相同,有的是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有的是保护农作物生长(如防止减产),有的是兼顾保护人体健康和土壤生态 此外分析方法(特别是重金属)也存在差异。/pp  《农用地标准》基于我国国情,创造性提出了两条线(即筛选值和管制值)的标准修订思路,总体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关于农用地的相关标准不具有可比性。/pp  strong问:《建设用地标准》的适用范围是什么?/strong/pp  答:《建设用地标准》以人体健康为保护目标,规定了保护人体健康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适用于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风险筛查和风险管制。/pp  strong问:《建设用地标准》中的土壤污染风险指什么?/strong/pp  答:《建设用地标准》中,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是指建设用地上居住、工作人群长期暴露于土壤中污染物,因慢性毒性效应或致癌效应而对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pp  构成风险有三要素,污染源、暴露途径和受体(如人群)。比如土壤存在污染,如果采取隔离措施,人不接触,也就是说切断了暴露途径,那么土壤污染对人的健康风险消除或大大降低。/pp  strong问:《建设用地标准》规定的两类建设用地主要区别是什么?/strong/pp  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本标准主要根据保护对象暴露情况的不同,并根据《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用地标准》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分为第一类用地和第二类用地。/pp  第一类用地,儿童和成人均存在长期暴露风险,主要是居住用地。考虑到社会敏感性,将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中的中小学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公园绿地中的社区公园或儿童公园用地也列入第一类用地。/pp  第二类用地主要是成人存在长期暴露风险。主要是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等。/pp  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建设用地可参照上述类别划分。/pp  建设用地规划用途为第一类用地的,适用第一类用地的筛选值和管制值 规划用途为第二类用地的,适用第二类用地的筛选值和管制值。规划用途不明确的,适用于第一类用地的筛选值和管制值。/pp  strong问:建设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过《建设用地标准》风险筛选值的,都要治理修复或风险管控吗?/strong/pp  答: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过《建设用地标准》风险筛选值的不一定都要治理修复或风险管控。/pp  风险筛选值的基本内涵是:在特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等于或低于该值的,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可以忽略。超过该值的,对人体健康可能存在风险,应当开展进一步的详细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具体污染范围和风险水平 并结合规划用途,判断是否需要开展风险管控或治理修复。/pp  风险管制值基本内涵是:在特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过该限值的,对人体健康通常存在不可接受风险,需要开展修复或风险管控行动。/pp  strong问:建设用地若需采取修复措施,其修复目标应当如何确定?筛选值和管制值是修复目标值吗?/strong/pp  答:筛选值和管制值不是修复目标值。建设用地若需采取修复措施,其修复目标应当依据《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等标准及相关技术要求确定,且应当低于风险管制值。/pp  strong问:《建设用地标准》中污染物项目是如何确定的?/strong/pp  答:本标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总结了北京、上海、浙江、重庆等地方经验,确定了85项污染物指标,基本涵盖了重点行业污染地块中检出率较高、毒性较强的污染物。综合平衡管理需求,《建设用地标准》将污染物清单区分为基本项目(必测项目)和其他项目(选测项目)。/pp  《建设用地标准》未考虑主要影响地下水的污染物,如氨氮、氟化物、甲基叔丁基醚(MTBE)、苯酚等。有关保护地下水的土壤标准另行制定。此外,一些毒性较小,推导的筛选值数值很高、现实中很少出现超标情况的污染物,如蒽、荧蒽、芴等多环芳烃指标以及锌、锡等金属指标也未纳入。/pp  strong问:疑似污染地块应当测试哪些污染物指标?/strong/pp  答:土壤中污染物的检测项目原则上应当根据保守原则确定。疑似污染地块内可能存在的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转化或降解产物均应当考虑纳入检测范畴。漏检污染项目可能发现不了污染,造成误判。/pp  根据《建设用地标准》,疑似污染地块应当测试的污染物指标包括:一是《建设用地标准》中所列基本项目,共45种。二是依据《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及相关技术规定确定的污染物,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建设用地标准》其他项目中所列的污染物。/pp  strong问:《建设用地标准》未规定的污染物项目,如何筛查和评估风险?/strong/pp  答:参照国际惯例,《建设用地标准》明确:本标准未列入的污染物项目,可依据《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等标准及相关技术规定开展风险评估,推导特定污染物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pp  strong问:《建设用地标准》与发达国家标准相比处于什么样的水平?/strong/pp  答:《建设用地标准》中污染物项目取值是根据《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规定的关于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方法计算得出,并参考发达国家的具有可比性的标准,结合我国国情,优化调整后确定。《建设用地标准》85项指标,筛选值定值与国际相关标准值的平均水平相当,管制值原则上高于大部分国家筛选值或类似标准值的定值。/pp  strong问:重金属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有的背景值甚至非常高。《建设用地标准》对此类建设用地如何考虑 ?/strong/pp  答:借鉴国际经验,《建设用地标准》规定:具体地块土壤中污染物检测含量超过筛选值,但等于或者低于土壤环境背景值水平的,不纳入污染地块管理。/pp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基于土壤环境背景含量的统计值。通常以土壤环境背景含量的某一分位值表示。其中土壤环境背景含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仅受地球化学过程和非点源输入影响的土壤中元素或化合物的含量。/pp  strong问:《农用地标准》《建设用地标准》的制定是否考虑了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strong/pp  答:土壤中污染物的有效性问题在科学上极为复杂。少数国家在制定农用地土壤相关标准时,对有效性问题有所考虑 各国在制定建设用地土壤标准时,基于保守原则,通常未予以考虑。/pp  我国《农用地标准》按不同pH分档制定标准,已对重金属的有效性进行了适当考虑。《建设用地标准》未考虑有效性问题。/pp  strong问:《农用地标准》与《建设用地标准》中相同的污染物,标准值为什么不一样?/strong/pp  答:《建设用地标准》主要是基于保护人体健康,制定相关标准值,而农用地风险管控标准主要基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相关标准值。二者保护目标不一样,相关标准值推导方法不一样,不具有可比性。/pp  strong问:《农用地标准》与《建设用地标准》有关重金属的测试方法为什么沿用四酸法进行前处理的测试方法?/strong/pp  答:四酸法指采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全分解的方法,彻底破坏土壤的矿物晶格,能够提取土壤中所有重金属。因晶格内的重金属在可预见的环境过程中不会释放到环境中去,对于重金属风险评估而言,采用四酸法进行前处理的测试方法相对偏保守。/pp  王水法能够提取除晶格外的所有重金属,更能客观反映重金属的土壤污染风险,符合《农用地标准》与《建设用地标准》的定位和功能,也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pp  但鉴于目前我国土壤重金属测试,利用四酸法进行前处理的测试方法比较常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较完备,对于现行监测标准中两种方法体系都存在的污染物,包括镉、铜、铅、镍等,现阶段《农用地标准》与《建设用地标准》仍沿用四酸法进行前处理的测试方法。/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