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电力基础仪

仪器信息网电力基础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电力基础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电力基础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电力基础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电力基础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电力基础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电力基础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电力基础仪相关的资讯

  • “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获批盘点(二)!
    2023年3月,科技部发布了“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拟支持项目,科学仪器领域涉及到高端通用科学仪器工程化及应用开发(55项)和核心关键部件开发与应用(48项)。近日,科技部公布2023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第一批项目立项结果。仪器信息网在盘点(一)中介绍了华纳创新、屹东光学、明石微纳、北京信而泰等公司牵头的重点专项,此次盘点雪迪龙、致真精密仪器(青岛)、东菱等公司牵头项目。“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获批盘点(一) 1、高灵敏度臭氧层消耗物质连续检测分析仪 2、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3、低功耗低噪声超快抗辐射三维沟槽电极硅探测器芯片的研发与应用 4、超高速数据网络测试仪 5、多模成像引导腔内脉冲电场消融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及推广应用 6、氦放电离子化检测器(PDHID)的研制与应用 此次“氦放电离子化检测器(PDHID)的研制与应用”项目是由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了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国内检测器和气相色谱仪研发的优势单位及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应用示范单位共同承担,致力于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氦放电离子化检测器,实现在气相色谱仪、痕量气体分析仪等仪器的应用。脉冲放电氦离子化检测器是一种高灵敏度、广谱的色谱检测器,这种检测器广泛应用到智能电网、高纯气体分析等重要领域。目前这种高灵敏检测器在国内的市场几乎完全被国外品牌垄断,迫切需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PDHID 检测器,弥补国内技术空白。 7、航空航天装备复杂服役环境大型振动实验系统 由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联合申报的“航空航天装备复杂服役环境大型振动实验系统”项目成功获批立项。该项目聚焦航空航天领域重大装备对复杂服役环境的地面模拟以及环境-振动一体化综合实验的重大需求,以自主研制的大型电磁振动台为突破口,开展台体优化及改进设计,形成高/太空动力学试验环境模拟装备的整套解决方案,提升我国大型科研仪器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航空航天装备水平与产业升级发展。 8、低功耗高温超导量子干涉磁场探测器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2023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立项名单,由致真精密仪器(青岛)有限公司牵头,联合青岛大学、青岛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共同申报的“低功耗高温超导量子干涉磁场探测器”项目成功获批立项。据悉,该项目面向无损检测、材料科学、磁学、生物医学、微电子学、量子信息和地球物理等领域对低功耗高温超导量子干涉磁场探测器(SQUID磁场探测器件)的迫切需求,围绕高温SQUID磁场探测器件研发与产业化的关键技术瓶颈,突破高温SQUID器件材料制备、器件设计与加工、低噪声读出电路开发等关键技术,开展工程化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稳定可靠的高温SQUID磁场探测器件产品。仪器信息网持续关注重点专项获批情况!可点击话题查看更多》》》》》》
  • 投资12.22亿 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启动
    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凤凰工程)建设正式启动  2012年11月30日上午,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晴空万里,彩旗飘扬。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凤凰工程)在园区正门9号地隆重举行奠基典礼。北京市副市长张工、总后卫生部副部长方国恩、国家教育部部长助理陈舜、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司长綦成元,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王恩哥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邱勇,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院士,副院长徐卸古、陈学如、张伟平、张为,科技部部长徐天昊、院务部部长王峰,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主任张学敏院士以及国家有关部委、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昌平区政府等相关部门领导出席。奠基典礼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政委高福锁主持。奠基仪式  总后卫生部副部长方国恩在奠基典礼上作了重要讲话。方国恩指出,凤凰工程的奠基是我国、我军医学科技史上的又一件大事,有助于增强我军参与国际研究的合作和竞争能力,有助于完善国家和军队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升国家和军队在蛋白质科学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有力促进我国在国际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凤凰工程”的建设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标志性成果。希望通过基地项目这个纽带,更好地聚焦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战略,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进一步深化合作,不断推进军民融合,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方国恩特别强调,总后首长非常重视基地建设工作,多次听取建设方案汇报,并提出明确要求。下一步,总后卫生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扎实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凤凰工程”一定能够如期、圆满完成建设任务,一定能够实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建设目标,也一定能够为国家和军队医学科技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北京市副市长张工代表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凤凰工程”开工表示热烈祝贺!张工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北京市生命科学研究和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日益增强,得到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部委以及解放军四总部的充分肯定和密切关注。“凤凰工程”最终落户北京,就是国家部委、军队总部对首都建设大力支持的结果。“凤凰工程”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二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北京市政府和军事医学科学院战略合作共建“236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凤凰工程”的项目申请到落地建设,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市区相关部门也密切配合,积极推进各项筹建工作。  张工表示,北京市将进一步深化与包括军事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在内的驻京单位合作,一如既往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同时继续发挥中关村引领创新和成果的产业化,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贡献。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司长綦成元在讲话中指出,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北京)命名为“凤凰工程”,寓意着科技工作者在生命科学领域不畏艰难、追求卓越,孜孜以求、不断创新。“凤凰工程”是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部署,将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分析和揭示蛋白质的功能、探索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对个人生命过程的作用,在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等多个层次上阐述生命活动规律和现象本质,并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凤凰工程”也是军民结合、协同创新的重要体现,承担项目的四家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都是国内相关领域具有一流实力的科研单位,四家单位的强强联合,体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凤凰工程”从申请立项到今天的正式奠基实施,凝聚了总后、教育部、中科院和北京市等各方的心血,在大家共同努力和支持下,“凤凰工程”必将建设成为我国蛋白质科学和技术的重要创新基地,蛋白质研究领域高端人才的培养平台,以及我国大规模蛋白质实物库、数据库和信息中心。“凤凰工程”必将展翅高飞、有力支撑我国乃至全世界蛋白质科学的发展和腾飞。  綦成元代表国家发改委对“凤凰工程”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加强合作,精心组织。“凤凰工程”由4家单位联合建设,各自有相应的建设任务。军事医学科学院作为项目法人单位要进一步加强与项目共建单位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切实牵头做好项目建设的统筹,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共同完成好项目的建设任务。希望总后勤部加强与教育部、中科院、北京市的沟通、协调和配合,继续指导和支持项目的建设、运行和发展。二是探索机制,开放共享。“凤凰工程”在抓紧进行项目建设的同时,要在管理机制和使用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要探索如何在建成后的各子系统进行统筹,促进其形成合力、协调运行。要前瞻部署研究设施运行管理的组织工作,将设施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在开放共享、协同创新方面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为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作为项目法人单位,贺福初院长代表院党委和全院同志对军地有关部门领导的大驾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北京市政府、总后勤部和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给予我院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贺福初在致词中指出,2003年,基于成功领衔“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这一历史契机,我院萌发了建设蛋白质科学设施的战略构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龙生九子、凤引九雏等典故表明,“九”与龙凤的关系源远流长,代表着“神圣”、“吉祥”和最高境界。正是经过9年的漫长孕育,今天我们才迎来了这喜庆的奠基典礼。此时此刻,我们将亲手助力“凤凰”出壳,亲耳聆听“雏鸟”鸣唱,亲眼见证中国生命科学的珠峰崛起,亲身感受北京科技力量的雄峰屹立。  “凤凰工程”规划为一体两翼,今天奠基的是总部设施。从天空俯视,这栋建筑将呈鲜明的英文“R”型,就像一艘巨大的“航母”,意在代表科学研究圣地,引领生物科技创新。根据规划,清华、北大还将建设以冷冻电镜、高频核磁等配套设施,同时吸纳中科院相关平台,从而打造世界蛋白质科学的核心基地和研究旗舰。作为项目法人单位,我们一定不负厚望,全力以赴将“凤凰工程”建设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国家级平台、国际性重镇。  贺福初强调,21世纪是生物科技的时代,更是创造新纪元的时代。当前,机械化的洪水仍在前行,信息化的波涛正在澎湃,生物化的桅杆渐现端倪。可以预见,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飞跃和深层融合,人类跨越的时间将得到极大延伸,涉猎的空间将得到极大拓展,人类生存与活动的质量和境界将得到极大提高。习主席讲,“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古往今来,任何物种、任何国家的王者地位并非从来就有,也绝非亘古不变。正是辛勤的劳动、不断的创造推动了人类的进化,我们只有永远进击,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贺福初表示,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科技创新定位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这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厚礼。我们今天构筑的“凤巢”,是种下一林千年梧桐,旨在感召百鸟朝凤,旨在孵化金色凤凰。我们满心期待——不久的将来,在神州神奇的大地上,能够走出光耀星空的科学巨匠,能够诞生流芳千古的旷世鸿著,能够铸就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丰功伟绩。  贺福初强调,千百年来,人类螺旋式上升、迂回式前进的奋斗足迹告诉我们,逾越的台阶越高,变革的量级越大,遇到的困难就会越多,面临的挑战就会越大,但我们坚信,只要胸怀科学大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就一定能够为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建立卓越功勋。  据了解,出席奠基典礼活动的还有国家部委、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外联办、中关村发展集团、昌平生命科学园相关部门领导,我院机关三部和直属单位领导、科技干部,凤凰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代表共600余人参加,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健康报、中国科学报、中国医药报等13位中央媒体记者也来到奠基现场进行采访。
  • 张希良:碳市场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基础性政策工具
    “最近生态环境部正在公开征集CCER交易产品方法学,表明我国自愿碳市场重启已经开始。”近日,在平安银行联合平安证券举办的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白皮书(2023)研讨暨发布会上,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围绕“双碳”实现路径以及碳市场顶层设计发表讲话时表示。张希良表示,在碳中和情景下,我国能源排放将逐步下降,可再生能源2060年占比将达65%,未来随着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总量控制,碳减排的边际成本呈不断上升的态势,从政策干预的视角看,要求有不断升高的碳价促进能源经济低碳转型。通过碳市场总量设定碳市场可以直接控制国家碳排放总量走势,碳市场形成的碳价在经济体内传播具有溢出效应,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提供有效的激励。今后,我国将夯实碳市场运行和监管的法律基础和数据质量基础,分步骤扩大行业覆盖和市场交易主体,优化配额分配方法和交易产品创新,构建全球样板碳市场。碳定价应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性政策我国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张希良表示,能源经济转型要依靠两类政策。一是指出转型方向的大政策,比如《节能法》、《可再生能源法》,也包括我国对外承诺、五年规划中的碳减排目标、碳达峰1+N政策体系等。二是和企业、消费者紧密关联,具有直接激励作用的政策工具,既包括能效标准这样命令控制性政策工具,也包括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补贴电价、税收等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在张希良看来,碳市场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性政策。“将来国家要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进行控制,控制需要什么样的抓手?我觉得碳市场就是很好的抓手。”他认为,碳市场不仅会有效控制排放量总量,所形成的碳价可以在经济体里传播,改变广大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实现‘双碳’目标必须要有大量的低碳、零碳、负碳的技术,这些技术要创新,要投资,需要有明确的碳价格加以引导。”张希良说。现阶段全国碳市场市是基于强度的,未来向总量控制型转变“中国碳市场建设一定要与自身国情相结合。”张希良表示,在覆盖范围整合、总量设定和配置分配等顶层设计方面,中国借鉴欧美等地区市场同时,更要结合排放集中行业、自身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化程度等条件,才能设计出有效公平的碳市场,让电力供应侧和消费侧都承担减排责任。张希良提到,总量设定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实现基于总量的减少,即绝对下降。但是这目前在中国很难做到,因为我国碳排放总量还未达峰。另一种是基于强度,允许总量增长,但要通过排放强度来控制总量。因此,目前来看,后者更加适合中国。“排放总量设定也要灵活。总量是和企业、行业的增长,和未来是相挂钩的。这样既可以避免对企业、行业产生比较大的冲击,又会起到鼓励先进,惩戒落后的作用。”张希良表示。据张希良介绍,中国碳市场建设更注重实践。虽然在设计中也充分借鉴了欧盟、加州的一些经验,但最后主要还是来源于碳市场试点的探索。他还提到了制定中国碳市场行业碳排放基准的“二十四字方针”,“奖励先进,惩戒落后;循序渐进,先宽后严;目标导向,综合平衡”。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启动上线交易。张希良认为,作为起步运行阶段,碳价水平、排放履约率等市场运行表现都超出了预期。分阶段建设全国碳市场张希良对全国碳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他认为近期碳市场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夯实碳市场运行和监管相关的法律机制,其中《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已经广泛征求意见并经过多次修改,应该尽快出台。二是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的覆盖范围,包括电解铝、水泥、钢铁等行业。三是积极探索增加碳市场交易主要类型,扩大市场参与度。“非常重要的一块是重启自愿减排市场。最近生态环境部正在公开征集方法学,也表明自愿减排市场重启已经开始。”张希良说。四是探索碳市场与绿电市场协作。“我国碳市场将来既有直接排放也有间接排放,与绿电交易协作也是重要课题。”张希良认为全国碳市场发展到中期,将会对重点控排行业进行全部覆盖;有一定比例的配额分配会采用有偿分配方式。其次,也有望引入配额的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交易。从长远看,“中国碳市场目前主要是基于强度,远期会基于总量型转变,以后会和欧美等地区碳市场更加兼容。未来中国碳市场和其他国家碳市场将会有更多合作机会,为全球碳交易机制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张希良表示。
  • 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公布
    科技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发布2022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的通知国科办基〔2022〕139号各有关单位:  按照《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和中央改革办督察组相关要求,根据《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实施细则》(国科办基〔2022〕93号,以下简称《细则》),2022年7月至8月,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委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组织开展了2022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有关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评价考核依托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以法人单位为考核对象,以客观数据为基础,强调提高运行使用效率,强调法人单位主体责任,强调减轻科研单位负担,通过专家咨询和现场核查,形成考核结果。共有24个部门345家单位参加评价考核,涉及原值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共计4.7万台(套),重大科研基础设施85个。  总体看来,与2021年相比,参评单位对开放共享更加重视,管理和共享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参评的科研仪器年平均有效工作机时为1351小时,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统一管理的仪器入网比例为100%。参评的85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运行和开放共享情况较好,在支撑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考核结果  根据《细则》,综合集中审核评分和现场核查情况,形成了评价考核结果。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50个单位管理制度规范,科研仪器设备运行使用效率高,对外开放共享成效明显,考核结果为优秀;东南大学等100个单位管理制度比较健全,运行使用效率较高,对外开放共享成效较好,考核结果为良好;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189个单位达到了开放共享的基本要求,考核结果为合格;华北电力大学等6个单位开放共享情况较差,存在开放共享意识淡薄,相关制度不健全,未建立或未有效使用在线服务平台,科研仪器重复购置、低效使用、闲置浪费等问题,考核结果为较差。具体评价考核结果见附件。  对于考核结果为优秀和良好的单位予以通报表扬,并给予后补助经费奖励;对于考核结果为较差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要求限期一年整改,一年后整改不到位的,将核减相应仪器设备购置经费。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精神和《中央级新购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查重评议管理办法》要求,督促指导所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切实加强科研设施与仪器建设和购置的统筹规划,规范科研设施与仪器运行和开放管理,加强高水平专业化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水平。  附件:2022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                                  科技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                                2022年9月23日 (此件主动公开)
  • 仪器领域53项!国家《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2021年版)》重磅发布
    仪器信息网讯 7月底,由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指导,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编制的《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2021年版)》(以下简称《目录》),在浙江省宁波市“2022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发布。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周济院士,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主任陈学东院士,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许科敏,宁波市市长汤飞帆,纪正昆、张纲等专家共同参加《目录》的发布。《目录》编制和发布,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的指示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的任务目标。在中国工程院和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指导下,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组织60位院士,700余家行业协会/学会、高校与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约1000余位专家参与,历时6个月研究,召开120余次专题研讨会,终形成1047条产品和技术清单,是参与编制工作的院士和专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份十分珍贵的重大成果。【全《目录》下载链接】1047条产品和技术清单《目录》中,仪器仪表领域包含53项(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37项,产业技术基础16项)。值得一提的是,由仪器信息网、大束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等共同参与调研提交的电镜核心部件高亮度热场发射电子源和液态镓离子源均被收录。其他入选的零部件或产业技术基础还包括:高可靠涡轮分子泵、大功率X射线管、高端位移传感器、多性能图像传感器、高性能光谱仪、工业气相色谱仪、在线氧分析仪等。仪器仪表领域包含53项目录详细如下:此次《目录》在《工业“四基”发展目录(2016 年版)》基础上,新增了工业基础软件,构成了“五基”(即,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软件、基础制造工艺及装备、产业技术基础)创新发展目录。同时,考虑到产业发展和产品技术迭代,本目录中的重点领域将动态修订,攻关产品和技术每 3 年滚动修订一次,为社会各界共同推动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提供参考和指引。两大编制背景老《目录》发挥作用显著。为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于 2016 年发布了《工业“四基”发展目录(2016 年版)》,配合工业强基工程,在引导制造强国建设十大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在营造全社会重视产业基础氛围、引导企业从事产业基础领域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基础领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工业“四基”发展目录(2016年版)》是凝聚合力,明确产业基础发展“靶向”,实施产业基础再造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一种创新的模式。新时期发展要求更高。当前国内、国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行业技术发展出现新趋势。我国制造业与制造强国目标相比,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产业基础不牢、地基不稳的问题仍相当突出,各领域都存在一些短板产品和技术,产品质量、可靠性和一致性较差,试验验证条件不健全,推广应用困难。解决产业基础能力薄弱问题是我国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更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可能绕过的重大问题。三大发挥作用《目录》是为我国完善产业基础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也是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施的重要抓手。《目录》旨在为各级政府部门确定支持重点提供决策支撑作用;为广大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审慎考虑自身条件和进行充分市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目录》中的产品和技术进行开发,提供参考指南;引导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和保险机构等充分利用多种金融手段,支持《目录》产品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目录》的发布将达到营造全社会重视产业基础氛围、引导企业从事产业基础领域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基础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四大内容亮点一是以产业基础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领域广泛。《目录》针对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人民幸福影响大的发展需求,确定了信息通信设备、基础软件及工业软件、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农业装备、家用电器、环保低碳及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等 21个重点领域,涵盖领域广泛,能够有力夯实我国产业发展的基石,支撑制造强国的建设。二是集中力量重点攻破,目标清晰。《目录》不是产业基础技术全面开花,而是遵循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立足我国现实国情,科学选择产品和技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去攻破有限目标,取得最好的成效。这里面既有一定时间能实现突破和产业化的技术和产品,也有市场规模较大的技术和产品,还有处于世界领先的技术和产品。三是发挥市场和政府合力,分类布局。《目录》从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入手,三个层次分类布局。第一类发挥政府的优势,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项目,解决5~10%的工业基础问题。第二类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优势,形成长效政策机制,解决15~20%的工业基础问题。第三类坚持发挥市场化机制的优势,以培养一大批专精特的“专精特冠军”企业为抓手,解决70%~80%工业基础问题。四是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是相互支撑,链式推进。《目录》围绕各个产业链的“五基”核心环节,打造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制造工艺及装备、产业技术基础、工业基础软件的链式系统。通过链式系统促进产业基础能力“点式突破”与全产业链“链式创新”相结合,推动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克服点式抓一个个“五基”产品和技术而存在的碎片化问题。五大工作计划为进一步增强和发挥《目录》的实效,接下来将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将继续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的统筹安排和指导下,扎实推动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开展《目录》进“企业、进园区、进地方”活动,充分发挥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和各领域专家组作用,选择具体地区、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企业等,对接其需求,并结合优势、特色,建立《目录》台账,分年度、分批次商定推广清单。二是探索建立《目录》应用后评估机制,作为推动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中长期战略目标的重要参考依据。三是“链式推进”解决“五基”问题,围绕《目录》的落地实施,探索通过“链式推进方式”系统解决一批重要产业的“五基”问题,鼓励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措施和央地协同机制。四是引导社会资本向工业基础领域逐步聚集,面向金融机构、证券市场进行宣讲,推动金融机构、证券市场加大基础领域投资力度,探讨发布支持《目录》产品和技术产业化的普惠行动。五是建立一支较稳定、可持续攻关的队伍,开展专题研究和推进。《目录》全文
  • 吴杨奖新增基础医学奖 施一公邵峰获奖
    被人称之为&ldquo 中国医药最高荣誉&rdquo 的&ldquo 吴阶平-保罗&bull 杨森医学药学奖&rdquo (简称&ldquo 吴杨奖&rdquo )今天(11月27日)上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颁奖典礼,13位为中国医学、药学、卫生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获奖,致辞的有吴杨奖名誉主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吴杨奖共同主席、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医院协会会长黄洁夫,吴杨奖共同主席、北大药学院教授张礼和,吴杨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总裁凯撒。数百位医药卫生界人士、学生参加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吴阶平先生(1917-2011)是中国杰出的医学科学家。他于193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1947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他在泌尿外科领域做出了杰出的科学贡献,为中国的泌尿外科临床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创办了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还为周恩来等中外国家领导人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在他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协和医学院院长期间,他和同事抵制卫生部对当时医科院一位研究员的浮夸,为此很快卸任协和医学院院长。为铭记吴阶平的学术优秀、医术精良、人格高尚,多个医学奖项以吴阶平命名,其中以吴杨奖为最负盛名。  吴杨奖设立于1994年,今年为20周年纪念的特殊年份。二十年来,吴杨奖奖励了中国临床医学、药学和卫生学领域三百多位杰出学者,建立了盛誉。今年吴杨奖委员会决定新增&ldquo 基础医学&rdquo 奖项,因其首次获奖人将有标志性作用而广为关注。  评选委员会委派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揭晓吴杨奖基础医学奖获奖者。1990年代与吴阶平先生有交往的饶毅在宣布获奖人时讲道:&ldquo 今年开始颁发基础医学奖项,符合吴阶平先生的意愿。吴氏四兄弟在协和学医,虽然三位是临床医生,但吴阶平本人有研究工作,他的弟弟是基础医学研究的专家。吴杨奖基础医学奖项第一位获得者是世界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他回国后不仅通过体制改革支持一批年轻科学家、培养一批学生,而且在科研第一线做出重要贡献,今年,其工作不仅超越他自己在美国时期的水平,而且经过近十年努力后,他成功地解析了一组由四个蛋白质组成的跨膜复合体,因为其具有在脂质膜中进行水解活性,而其基因变化可以导致老年痴呆症,从而对基础和临床同时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治疗阿尔兹海默症提供了基础。他就是清华大学的施一公教授&rdquo 。  黄洁夫为施一公颁奖后,饶毅宣布基础医学的第二位获奖者:&ldquo 他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做博士后。十年前他回国建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全部独立研究生涯都在中国北京进行。他研究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发现病菌致病重要的分子,也发现宿主细胞内炎症小体中的重要分子及其机理。他的研究不仅代表他个人的优异,也证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是有成功样本的。他的工作是在王晓东领导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进行,得到国际同行推崇。他是一位少有的具有批判性的中国科学家,我自己和他曾同事时也经常看到他战战兢兢。但愿他的得奖也使我国有些人关注改革成功却风雨飘摇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rdquo   适逢感恩节,在颁奖典礼现场,感谢家人成为吴杨奖获得者获奖感言的重要主题,包括施一公在内的13位获奖者表示平日工作太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要特别感谢家人的支持。  邵峰在个人短暂的获奖感言中讲到,吴杨奖对自己的承认,也是肯定十年来一大批回国努力工作的科学家,&ldquo 我算是他们中的一个代表。&rdquo   邵峰在获奖感言中提到,他平日花了很多时间在工作,很少时间与家人在一起。他的父母在北京照顾邵峰夫妻二人与孩子。所以,&ldquo 我感谢我的家人&hellip &hellip 没有他们,很难想象这个家怎么维持下去,&rdquo 邵峰说。  获得临床医学奖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曹斌不仅感谢导师的指导,还特意感谢了他的夫人,&ldquo 她不仅在生活上照顾我,在事业上她还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和帮手。&rdquo   同样获得临床医学奖的医师、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李晔雄在常见淋巴瘤的病例和临床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在国内外首次报道韦氏环和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首选治疗模式。他发表获奖感言时提及,在瑞士留学时有三年是和家人分开的。&ldquo 非常感谢家人的支持,&rdquo 李晔雄说。  另一位临床医学奖的获得者、首都儿科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李龙是临床小儿外科医生,他首次提出肠重复畸形血运分型方法,探索出单纯切除重复肠管保留主肠管新术式,培养小二腹腔镜外科医生1500余名。李龙在发表感言中称,平时起早贪黑,很少陪家人,每逢周末要去全国各地开会会诊,也没有时间陪在家人身边,&ldquo 感谢他们&rdquo 。  获得吴杨奖药学奖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李波,自2000年组建了中国药物安全评价实验室,在国内创建符合国际GLP标准的药物安全评价技术体系。他虽然不是临床医师,但是平时工作忙也没有时间陪伴家人,&ldquo 感谢家人、父母、夫人和女儿&rdquo 。  施一公代表全体获奖者发表获奖感言。  附吴杨奖获奖名单及获奖理由:  基础领域  清华大学 施一公教授  获奖理由:他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多年,解析了 8 个新型膜蛋白的三维结构,他对早老素和&gamma -secretase 复合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为研究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致病机理提供了重要基础,为治疗阿尔兹海默症和设计相关药物靶点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为我国膜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的提供了鲜活的血液。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邵峰教授  获奖理由:他近年来在对多种重要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的感染毒力机制以及巨噬细胞炎症小体天然免疫防御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创性发现,为新型感染药物分子和疫苗的研究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所领导的团队在病原菌宿主相互作用领域占据国际前沿位置。  临床医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曹彬教授  获奖理由:他是呼吸病学国家重点学科呼吸感染领域带头人,长期致力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和新发呼吸道传染病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他在新甲流和H7N9流感临床研究成果被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流感指南采纳,他在国内率先组建了呼吸感染和临床微生物研究团队,搭建从临床发现到基础研究的桥梁,并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性成果。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李晔雄教授  获奖理由:他从事肿瘤放疗医教研工作26年,致力于恶性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和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的成果。他注重从临床需求出发的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精确放疗,建立了调强放疗、简化调强放疗、图像引导放疗、旋转调强放疗等新技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纪立农教授  获奖理由:他领导了一系列全国性疾病诊疗现况调查,为改善我国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开展了大量循证医学研究和标准诊疗转化项目,主持制定和推广国内多个糖尿病领域指南。开创了一系列针对医务人员和公众的糖尿病防治公益性活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吴效科教授  获奖理由:他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综合治疗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女性中医生殖轴理论。组织全球专家制定不孕症临床试验报告的国际指南。获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1项。  北京肿瘤医院 季加孚教授  获奖理由:他牵头制定国内NCCN胃癌诊疗指南、卫生部二级医院胃癌诊疗规范 牵头成立中国胃癌协作组。牵头开展CLASSIC、MASCOT、ACCElox临床研究。承担重大科研项目28项。率先建立并完善规范化肿瘤组织生物标本库,支持国际肿瘤基因组计划胃癌研究项目。  首都儿科研究所 李龙教授  获奖理由:他一直工作在小儿外科的临床一线,承担着来自全国各地疑难复杂危重患儿的诊疗工作。他创新性地提出一系列腔镜治疗小儿外科疾病新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一系列复杂高难度腔镜手术治疗消化道、泌尿道畸形和肿瘤,研究探索了小儿先天畸形的病因及治疗新技术,其创新性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的多项空白。  药学领域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李波教授  获奖理由:他率先研制出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原料。制定了我国注射用药品《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建立的指导原则》。有效控制了注射用药品质量,保障了人民用药安全。在国内创建了符合国际GLP标准的安全评价技术体系。  沈阳药科大学 何仲贵教授  获奖理由:他较早开展以药物转运蛋白为靶点的载体前药研究,为我国发展高品质创新药物提供较佳策略 首次发现OATP3是主要分布的OATP蛋白 提出 &ldquo 生物分配色谱&rdquo 建立了药物口服吸收、经皮吸收和血脑屏障渗透的数据库和创新药物筛选平台。  公共卫生领域  新疆医科大学 姚华教授  获奖理由:他长期在新疆从事医院管理、预防医学和健康管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效推动新疆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积极投身于地方性砷氟中毒、少数民族高尿酸血症等流行病学研究。关注公众民生和公益事业,为提高新疆民众科普素质贡献重要力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施国庆教授  获奖理由:他为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为攻克云南原因不明猝死的病因学研究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出色地指导了蒙古国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得到了WHO高度评价 他已成为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流行病学专家。  特殊贡献奖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春明教授  获奖理由:上世纪80年代初,她创建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组建了预防医学国家队,在迎战传染病和慢性病双重挑战中功勋卓著,并推动了我国制定一系列营养与健康的科学决策。她兢兢业业,克己奉公。
  • 助力电力安全,朗铎科技出席贵州电力2017年金属材料技术监督交流会
    2017年8月29至30日,贵州电力2017年金属材料技术监督交流会在贵阳成功召开。会议主要针对电厂技术监督工作进行总结,宣读了技术监督新标准。并对目前的新材料、新设备的运用进行了介绍,朗铎科技受邀出席本次会议。 朗铎科技贵州区域销售经理在会上做了题为《赛默飞世尔尼通手持式合金分析仪电力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精彩报告,与会人员对赛默飞世尔尼通手持式合金分析仪的性能、科研突破及其在电力无损检测中的实用性、便携性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许。几位参会老师亲自操作体验并感慨道:“第一次体验这么快捷又精准的分析仪,我们拿到现场使用也会非常方便!”电力行业的金属监督检验工作至关重要,其涉及到大量相关金属部件的材料鉴别工作,电厂钢种类繁多,耗钢量大,使用条件各异,对设备用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选用重要部件金属材料对安全生产尤为重要。传统的化学方法检验无法适应设备使用现场的材料监督检验需求。 赛默飞世尔尼通手持式合金分析仪具有携带方便、分析快速精准、无损检测等特点,可以对各类金属材料的成分及牌号进行快速无损检测,解决了电力行业中金属材料的错用,误用情况。可在电力行业机组设计、制造、安装、检修、改造等环节中对所需的金属材料进行全面检测分析,并迅速做出精准判断,大幅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分析成本,保证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朗铎科技愿与业界人士携手共同致力于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继续倾己之力,为广大电力用户提供更优质、更完善的系统解决方案,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 北京华科仪电力仪表研究所总经理边宝丽
    边宝丽现任北京华科仪电力仪表研究所总经理。边宝丽自1995年至今,一直致力于北京华科仪电力仪表研究所的经营与管理,这是一个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分析仪器仪表公司,历经18年的拼搏,年销售额8000多万的华科仪逐渐成为了国内电厂水质分析仪器仪表行业的佼佼者,在国内市场不断成熟稳定的前景下,边总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国际市场及公司上市的战略方向上来。  近20年来,她逐步成为一名成功的女企业家,这与她睿智、乐观、大度的待人做事态度是密不可分的,精力充沛的她每天参加体育锻炼,并考取了武汉理工大学的MBA学位证书,这些习惯和学习态度不仅拓展了视野,更为制定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节日寄语:  在春意盎然的三月,我谨代表本公司全体妇女姐妹向全国的女性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祝愿!愿我们用智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 8家机构亮相中国质量(成都)大会 展现国家质量基础之光
    9月1日,以“经济复苏中的质量变革与合作”为主题的中国质量大会在成都开幕。这是我国质量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性质量会议,旨在展示中国质量发展成就,推进质量领域国际合作,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创新成果,助力推动全球产业高质量发展。此前,中国质量大会已分别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举办四届。 本届大会由市场监管总局、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药监局、中国贸促会、全国工商联联合主办,四川省市场监管局、成都市市场监管局、中国质量报刊社承办。来自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7个国际和区域组织,以及国内有关部门、部分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有关技术机构等方面800多名代表参加大会。 大会期间将举办8个分论坛,研讨内容包括开展质量提升、建设一流企业,民营企业质量效益型发展暨2023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四川专场活动,深化国际质量合作、助力稳定全球供应链,公园城市标准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实践探索,完善质量基础设施、推动经济稳定复苏,企业首席质量官质量变革创新良好实践,数字化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质量教育发展与展望等。其间还举办国家级标准计量质量技术机构与四川企业对接会。 9月1日至3日,大会平行举办“质量之光——中国质量管理与质量创新成果展”集中展现国内外各行业独具特色的质量改革创新经验。本次展会集聚中国质量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代表性院所及第三节检测机构,全面展现中国计量、检验,测试,认证企业风采,共同分享最新的质量相关研究成果及创新,旨在通过质量基础设施创新升级,推动中国质量服务提升,进一步推动中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中国计量院作为国家最高计量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担负着确保国家量值统一和国际一致、保持国家最高测量能力、支撑国家发展质量提升、应对新技术革命挑战等重要而光荣的使命。自1955年成立以来,中国计量院在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食品安全、三峡工程、航空航天、卫星导航、西气东输、高速铁路和等重要领域都离不开中国计量院的支撑。正如王岐山同志于2011年视察计量院时所说,中国计量院已经成为共和国的脊梁、是“共和国的宝贝”。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隶属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是开展基础性、通用性、综合性标准化科研和服务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围绕支撑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开展标准化发展战略、基础理论、原理方法和标准体系研究。开展相关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和宣贯工作。承担相关领域的标准化科学实验研究、验证、测试评价、开发及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承担相关领域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承担标准文献资源建设与社会化服务工作。还支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相关管理职能,包括我国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国家标准评估、工业品质量安全监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等工作。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中国特检院围绕“保安全、促发展”的初心使命,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履行公益职责,引领行业进步,在保障特种设备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积极贡献。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全国工人先锋号、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中国特检院将继续坚持“保安全、促发展”的职责和使命,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努力打造特种设备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努力建设成为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领域国内权威、国际一流的国家级检测研究机构。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是国家设立的公益性检验检测检疫中央研究机构,2004年建院,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和成立于1979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主要任务是开展检验检测检疫应用研究,以及相关基础、高新技术和软科学研究,着重解决检验检测检疫工作中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突发性和基础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为国家检验检测检疫决策、市场综合监管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检验检测检疫科普教育及社会实践培训提供科技服务。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始终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为己任,依托产品认证(包括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愿性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和认证培训业务,着力开展节能、节水("节"字标)和环保产品认证工作。在积极促进国际贸易,调整经济结构 ,保护消费者安全健康,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自身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业务门类全、服务网络广、工作手段新、技术力量强、人员素质高的一流认证机构,可以方便快捷地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一站式"服务。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 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测院)是集法定计量技术机构、第三方检测与校准机构、测试技术与标准研究机构三位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研究院。除开展计量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外,中测院面向全社会企事业单位开展计量检定校准、产品检验检测、工程测试与评价等,为企业保障和提升产品质量以及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受政府委托承担计量检定、计量比对、产品抽检、型式评价等法制计量工作,为政府履行监督职能,依法科学行政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 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广电计量,股票代码:002967)成立于2002年,是广州无线电集团旗下A股上市企业。广电计量前身是原信息产业部电子602计量站,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家全国布局、综合性的国有第三方计量检测机构,专注于为客户提供计量、检测、认证、评价等“一站式”技术服务,在计量校准、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电磁兼容检测等多个领域的技术能力及业务规模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企业服务能力覆盖装备制造、汽车、航空、轨道交通、船舶、通信、电力、电子电器、食品、环保、农业、医疗、石化等领域,可迅速响应各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近距离、本地化的专业服务,帮助其提升自身竞争力。TÜV奥地利 TÜV奥地利成立于1872年,在150周年之际,我们与您一起憧憬未来。TÜV奥地利是TÜV(技术监督协会: Technischer Überwachungsverein)以及国际检测认证理事会(TIC Council)的成员。TÜV奥地利进入中国始于2010年,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公司。目前集团在中国已经覆盖多个城市。TÜV奥地利能够为几乎所有行业提供包括测试、检验、认证、审核、校准、培训和工程等方面量身定制的服务。我们将安全、质量、创新、环保和商业利益融为一体,服务广大企业、医疗卫生、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此外,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仪器信息网和我要测网)作为中国科学仪器和检验检测行业最具高校的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积极参与本次大会,利用自身科学仪器产业平台优势联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松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启迪漕河泾科技园共同组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的科学仪器产业集群重点企业参会,设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学仪器集群展览专区,集中展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聚焦国家战略,以质量强国方针为引导,加强科学仪器质量攻关,全面展现在促进科学仪器设备质量提升和实现“进口替代”所取得的成果。
  • 江苏省2022年度“碳达峰碳中和专项”和“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拟立项目公示
    近日,江苏省科技厅公示2022年度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行业应用示范)拟立项目,共3项,涉及清洁能源开发、交通领域低碳技术研究和污水处理领域减污降碳技术研发,公示时间自2022年8月26日至9月2日。2022年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拟立项目,共17项,涉及通信、医学、电力、工程、人工智能、精密部件等领域的研究,公示时间自2022年8月26日至9月2日。2022年度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行业应用示范)拟立项目公示清单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1江苏省干热岩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重大科技示范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2综合交通枢纽绿色低碳技术研究及应用重大科技示范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关键技术研发及综合示范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2022年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拟立项目公示清单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负责人1零信任环境下的6G区块链无线网络基础研究东南大学尤肖虎2血管多模态医学影像信息采集与融合技术的研究东南大学顾宁3高维不确定性电力系统安全防御前沿基础理论与方法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胡江溢4超高性能工程材料设计与调控科学问题研究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缪昌文5集群无人系统自主协同的人工智能技术基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姜斌6低空智联网组网与控制理论方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启晖7复杂精密功能部件的创新设计制造基础东南大学陈云飞8城市地下重大基础设施智能态势感知与健康评估东南大学徐赵东9空间激光跟瞄机构的压电驱动与控制规律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淳生10高性能纳米梯度CrNiFe基高熵合金内衬管的跨尺度多目标协同设计制备技术和性能评价基础南京理工大学赵永好11二维光电材料的高效设计、精准构筑与片上集成东南大学孙立涛123D编织复合材料跨尺度多目标协同设计技术基础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赵谦13人工智能与器官芯片融合的新药设计与筛选东南大学顾忠泽14近红外荧光-高光谱-X射线多模态脑活动成像技术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王强斌15靶向实体瘤的通用型嵌合抗原受体巨噬细胞药物工程化的变革性技术南京大学沈萍萍16金属微结构特种能场微纳制造技术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荻17基于多模原位检测的脑胶质瘤诊疗一体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戴志晖
  • 硬科技夯实基础 皖仪科技一直在超越
    近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以“硬科技 新成长”为主题的科创板开市四周年评选榜单揭晓,皖仪科技荣获“科创板全球科创竞争力(高端装备制造)10强”,此次评选通过对12大指标进行综合赋权,计算科创力得分,最终皖仪科技从499家科创板企业中脱颖而出。当今,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在国内科创企业不断壮大的过程中,资本市场扮演了关键角色,尤其是坚守“硬科技”定位的科创板。而本次评选堪称“创新含量”十足,是主办方在国内首次独家推出“科创板全球科创竞争力排行榜”系列榜单。皖仪科技以检漏仪器领域起家,业务范围拓展至环境监测和高端实验仪器。公司于2003年成立,2008年进入环保在线监测和实验分析仪器领域,截至目前,皖仪科技形成了环保在线监测仪器、检漏仪器、实验室分析仪器三大产品体系,产品广泛应用于环保、化工、电力、新能源锂电池、生物医药、科研等领域。2022年,皖仪科技研发费用投入1.34亿元,同比增长14.42%,研发费用率多年以来在行业内同类公司中处于高位。各类专利申请数量达到498项,研发人员429人,占员工总人数的34.96%。2016-2022年皖仪科技收入复合增速为23%,其中环保在线监测仪器和检漏仪器合计占比超过85%,为公司收入核心来源。皖仪科技实验分析仪器业务也随着新产品研发不断产业化,有望成为未来增长驱动力。皖仪科技在2022年继续保持分红回馈股东,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元,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2675万元,现金分红金额占公司202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55.96%,派发利润的比例属于较高水平,也反映出管理层对股东的回报与重视。国产仪器领军者,技术功底深厚检漏仪器应用广泛,皖仪科技产品结构已实现高端化升级。检漏仪器以氦质谱检漏为主,目前形成氦质谱检漏仪、真空箱检漏回收系统、气密性检漏仪三大类产品矩阵,核心性能指标可对标国外龙头,产品重点应用于锂电池检漏,2019年占检漏仪器新能源应用领域的收入比重超40%。据高工锂电预计,2023-2025年我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保持高增长,2025年出货量有望达1747Gwh。当前皖仪科技在研的锂电池检测专机等新品已进入验证阶段,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扩张,叠加对动力电池安全性能要求进一步提高,有望带动检漏设备增长。环境监测基本盘稳健,双碳目标下依旧充满机遇。皖仪科技环境监测产品主要涵盖大气污染物和水质监测,CEMS 系列产品可实现低量程监测,满足特殊行业超低排放需求。在大气方面,煤电“三改联动”和非电领域超低排放改造进程下,行业对于大气污染物的连续监测需求有望保持较高景气。在水环境监测方面,2020-2035 年间我国将逐步推进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转变,叠加国控断面数量预计翻倍和水质监测职责不断下沉,水质监测设备行业有望继续保持近年来复合增速近 30%的高增长态势。在研项目储备丰富,有助于长期发展皖仪科技核心技术来自于自主研发,2017-2021,皖仪科技研发费用率由10.84%上升至20.86%,同业可比公司均值由6.82%上升至9.13%。由此可见,皖仪科技的研发投入增长速度比同业可比公司高约7.71%。高比例研发投入使得皖仪科技在研项目储备十分充足,截至2022年,皖仪科技在研项目超20个,实验分析仪器领域涉及质谱、光谱、色谱等。可见,随着皖仪科技在研项目逐渐完成,在实验分析仪器领域的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高端实验分析仪器研发成果初显,皖仪科技未来的国产替代在政策加持下潜力巨大。皖仪科技2012年开始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与中科大等多所院校合作,研发团队实力强劲。皖仪科技实验分析仪器领域深耕色谱技术,已推出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多功能离子色谱仪等多个高端产品,实现国内超高效液相色谱首次商品化应用。目前皖仪科技在研项目储备充分,叠加国家层面2022年以来从补贴、税收、规划等多角度对高端仪器国产化进程的重视,有望依托良好的底层研发实力,在国产替代浪潮下成为中流砥柱。科学仪器政策持续加码,国产研发屡克新高地职业教育受益于产教融合政策趋势,有望提供设备显著增量市场。6月13日,八部委联合发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预计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试点城市的突破和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新增200所左右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指标预算预计带动百亿级别增量市场。科学仪器在生命科学领域提升空间可观,高校需求缺口仍大。科研需求和生物医药是科学仪器下游市场未来主要拓展方向。相关预测2026年国内质谱仪市场超过200亿元的规模,质谱市场预计科研端市场可达50亿元。国产仪器自强不息,不断在新领域打破进口垄断。生命科学领域国产质谱的产品覆盖面积和产品力在快速成长。高端串联质谱领域,国产三重四极杆质谱、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均突破海外垄断,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生产。截至2022年,皖仪科技承担的“四极杆飞行时间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研制及应用开发”项目,已顺利开展了四级杆飞行时间液质联用仪开发平台的搭建,并进行了整机开发及测试验证,关键性能指标达到预期水平。二十年来,皖仪科技经过不懈的奋进,为替代进口,不忘初心,不断提升产品性能与可靠性,以客户为出发点,一直在迭代产品与服务,始终践行“品质皖仪 服务皖仪”的企业精神。皖仪科技提出“更可靠 共长远”的品牌理念,也在引领着皖仪人走向下一个二十年。
  • 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目标,到2026年底,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能级迈上新台阶。初步建成以5G-A和万兆光网为标志的全球双万兆城市,加快建成支撑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区块链创新应用的高性能算力和高质量数据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服务功能最强的创新基础设施集群,全面建成泛在融合的超大规模城市智能终端设施体系。《方案》明确“新网络、新算力、新数据、新设施、新终端”五个方面主要任务和十大示范工程以及七项保障措施。其中,在“新设施”方面指出,将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开放,加快建设新一代光源预研装置,前瞻布局6G技术研发试验设施,打造芯片制造全流程数字孪生仿真验证平台,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赋能平台体系,布局智能机器人创新基础设施。《方案》全文如下: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为进一步推进具有上海特色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一、主要目标到2026年底,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能级迈上新台阶,人工智能、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5G)、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更加广泛融入和改变城市生产生活,支撑国际数字之都建设的新型基础设施框架体系基本建成。——初步建成以5G-A和万兆光网为标志的全球双万兆城市。5G-A网络、万兆光网的覆盖广度和应用深度全球领先,支持“双循环”内连外通的国际网络枢纽节点能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球网速最快、覆盖最全、时延最低的城市之一,率先迈入全球双万兆城市行列。——加快建成支撑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区块链创新应用的高性能算力和高质量数据基础设施。建成多元供给、云边协同、随需调度、高效绿色的城市高性能算力网络体系,力争建成支撑万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的智能算力资源、高质量语料库和专业数据集,初步建成以浦江数链为核心的城市区块链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服务功能最强的创新基础设施集群。初步建成全球领先的光子科学大设施集群,面向第六代移动通信(6G)、芯片制造与数字孪生、AI+生物、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初步建成若干前沿产业创新平台,为应对科技产业变革和探索科学研究新范式提供设施支撑。——全面建成泛在融合的超大规模城市智能终端设施体系。支撑数字孪生的物联感知体系基本建成,数字技术赋能经济、治理、生活基础设施成效显著,交通、物流、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面向城市数字生活新图景的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二、主要任务(一)构建泛在互联的高水平网络基础设施1.推动5G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通信网络向“双万兆”探索演进。加快试点部署5G-A网络,支撑车联网、虚拟现实、8K超高清等应用率先商业落地。推动医院、高校、文旅、交通枢纽等公共建筑重点场所清单内95%以上和4000幢以上商务楼实现5G覆盖。力争率先建成以光传送网(OTN)传送、光纤到户接入的端到端全光网络,开展万兆到户试点,超前部署基于50G无源光纤网络(PON)的超千兆宽带业务。2.布局“天地一体”的卫星互联网。稳步推动实施商业星座组网,加快落实频轨资源授权,分阶段发射规模化低轨通信卫星构建低轨星座,建设测控站、信关站和运控中心等地面设施,促进天基网络与地面网络融合应用。推进智慧天网创新工程,搭建中轨道卫星通信网络技术验证系统,开展大跨距全球互联等在轨验证,为探索构建中轨道通信卫星星座奠定基础。3.打造连通内外的国际网络枢纽设施。推进东南亚-日本二号海底光缆建设及已建海底光缆系统扩容,推动临港海底光缆登陆站等国际通信设施建设。争取扩容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推动上海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国家(上海)互联网交换中心扩容。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建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扩容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降低跨境网络访问时延,提升网络服务质量。4.建设深度覆盖特色园区的工业互联网。增强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上海)服务能力,建成3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3个以上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30家以上行业或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电信运营商按需布局150个边缘计算节点,建立“边云网”协同的工业互联网特色园区网络,推动40万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5.建设全方位全覆盖的网络安全防护设施。聚焦通信、能源、交通、金融、电子政务等重要行业和领域,建立市、区两级网络安全感知预警平台和若干重点领域行业子平台,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智能防御、监测预警能力。建立针对网络安全领域的攻防演习、先进网络攻防设备研制等创新演练平台和适应金融、密码、工业自动化控制等行业技术特点的专业攻防演习靶场。(二)建设云网协同的高性能算力基础设施6.构建城市级高速全光算力环网。统筹建设城市级数据中心直连网络,加快部署超高速、大容量数据传输通道,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在临港新片区、外高桥、宝山、青浦、松江等有关数据中心集群间建立算力网络骨干节点,按需建立算力网络二级节点,联通全市主要算力资源,网络通信带宽达到400G以上、网络时延控制在1毫秒以内,降低网络传输资费,实现算力更高质量传输服务。7.打造超大规模自主可控智能算力基础设施。支持有关创新平台牵头建设自主可控智能算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基于自主可控通用人工智能芯片、自主可控光电混合计算芯片、自主可控训练框架、自主可控全光交换网络的超大规模智能算力集群,率先争取形成支撑万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的自主可控智算能力,服务重点企业的大模型训练需求。8.建设普惠型城市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支持上海超算中心高性能计算资源升级扩容,构建自主核心软硬件深度应用、高性能计算与智能计算多元融合的先进算力平台,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持续推进异地异构算力资源接入,建设具有算力供给、应用开发、运营服务、用户资源对接等功能的城市公共算力服务枢纽,向本市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等提供普惠算力服务。9.打造城市多层次商用智能算力集群。加快建设临港新片区、金山区、松江区等重点区域的规模化大型商用算力。完善智能算力协调机制,组织商用智能算力满足大模型训练等紧迫需求,加速形成支撑万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的算力供给能力。聚焦芯片、计算框架、基础软件、集群技术和重点行业应用,鼓励建设自主可控算力。构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临港新片区和郊区外环带“双核一带”的全市商用算力空间布局。(三)建设数智融合的高质量数据基础设施10.率先创建国家级数据交易平台。在上海数据交易所建设产品交易、资产凭证服务、交易合规监管等业务系统,为场内交易提供高效率、低成本、可信赖的流通环境;建设产业数据、政府采购、国际采购等交易板块,满足跨行业、跨区域数据产品流通交易需求,打造“上海交易、全球交付”新模式。构建“数据交易链-核心业务系统-特色板块”为一体的数据交易所基础设施体系,支撑全国多层次数据要素交易市场互联互通。11.构建多语种语料库和高质量行业数据集。推动有关创新平台牵头组建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归集海量互联网数据、基于文献的知识库和科学数据库,建设科技创新资源数据功能型平台,联合多元主体打造多领域、多模态、安全合规的高质量多语种超大规模语料数据库;在生命健康、新材料研发、气象预测、流体力学等领域,依托有关实验室、高校院所、各类企业等,打造一批高质量行业数据集。探索建立语料数据的供给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12.建设浦江数链及政务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浦江数链区块链开放网络和算力集群,打造区块链即服务(BaaS)平台和通用跨链功能,为区块链行业应用提供高性能底层基础设施支撑;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信、性能领先、功能完备的政务区块链统一平台,推动市级部门公共数据全面上链;推动跨境贸易、航运、供应链金融、区域征信等区块链行业应用。加快推动建设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区块链和分布式数字身份系统。13.打造公共数据资源库和授权运营平台。深化拓展“数源工程”,累计新增50个数源目录。持续推进“聚数工程”,新增归集交通出行、医疗健康、学生综评、缴税纳税、职业资格等相关领域重点数据。推动公共数据高效便捷共享和跨区域流通,深化随申码、电子证照等基础数字化应用。建设城市级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探索政府监管、企业运营的创新模式,形成一体化城市级安全可信的智能化数据开发与运营平台。14.构建城市数字孪生和元宇宙基础设施。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持续更新完善全市基础地理信息、标准化地址库等基础数据库,逐步建立城市三维数字模型库,积极拓展城市规划建设、社会治理、政务服务、应急管理等领域应用。构建权威、轻量、开放、易用的城市“一张图”服务应用体系。加快建设元宇宙平台,推动三维数字空间、虚拟数字人等新技术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率先应用。(四)打造开放赋能的高能级创新基础设施15.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开放。加快推进“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硬X射线、上海光源线站工程等设施;加快推进建设无人系统多体协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期项目;推动已建设施加大企业开放力度。研究建设国际大洋钻探岩芯实验室及设施,为大洋钻探大科学计划提供基础支撑。争取将自主可控智能算力设施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16.加快建设新一代光源预研装置。开展新一代光源关键技术预研,突破高功率调制激光等关键技术,实现对国际领先的储存环全相干光源原创技术的验证。建设预研装置(小环)和研究测试平台,实现特定波长的百瓦量级输出,为建设千瓦级工业专用储存环光源奠定基础,争取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17.前瞻布局6G技术研发试验设施。率先打造地面外场技术试验环境和宽带卫星通信与感知验证系统,为未来6G设备和卫星设备入网认证提供实验和测试条件。实施6G技术与产品试验验证工程,构建智能超表面技术验证实验室、6G试验网络测试实验室、6G射频基础测试实验室和设备环境可靠性实验室等,加速芯片、模组、终端等关键领域前沿技术突破。18.打造芯片制造全流程数字孪生仿真验证平台。围绕半导体制造工艺中所需的各类设备及工业软件自主可控需求,支持有关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国内主要晶圆厂共同打造晶圆产线全数字化仿真平台,模拟各种工艺下真实产线的生产运行环境,为自主可控设备及软件产品测试提供低成本、低门槛、定制化的第三方验证服务,加速自主可控设备及软件替代使用与更新迭代。19.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赋能平台体系。加快建设市智能分子影像共享平台,提供基于AI的蛋白质结构预测设计等公共服务。建设创新药物临床前研究转化服务平台。提升市生物医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能力,打造基因治疗、生物工程酶开发等研发中试和检测平台。组建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建设基因型构建、表型测试、细胞设计等创新平台。20.布局智能机器人创新基础设施。搭建智能机器人检测与中试验证平台,形成安全性、可靠性试验验证能力和整机、零部件中试验证能力。建设医疗机器人自动化多领域融合检验平台。建设“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协同创新平台,搭建通用具身智能软硬件系统平台,围绕具身智能、多模态感知等开展联合攻关,实现通用大模型和通用人形机器人联动发展。(五)打造便捷智敏的高效能终端基础设施21.建设泛在智能的城市感知设施。统筹推进市政和交通设施上的智能感知设备建设与应用,推动全市建设物联感知神经元节点数量累计超2000万个。将地磁感应、红外感应、独立烟感等感知设备研究纳入新建小区配套设施范围,对存量小区进行查漏补缺,实现高空抛物、消防通道占用等安全风险自动预警与及时处置。22.建设智能汽车支撑服务设施。完善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布局,推动现有开放测试区域加快交通信号灯等智能化升级,加快车路协同系统建设。建设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服务智能汽车交通运行优化等应用场景。支持嘉定区、临港新片区、浦东新区、奉贤区等区域开展自动驾驶公交、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配送等10个以上高级别智慧出行示范应用。推进道路停车场和公共停车场(库)智慧化改造,提升重点区域智慧停车引导能力。23.打造“海空”交通枢纽智慧升级版。建设完善浦东、虹桥数字孪生智慧机场。推动外高桥、洋山等港区集装箱码头智慧化改造。打造智慧航道网,建设高等级航道感知体系,实现通航数字化监管与运行状况实时监控。以洋山深水港、浦东国际机场和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为载体,推动海运、空运、铁路、公路运输信息共享,提高多式联运效率。24.构建一体化智慧冷链物流体系。依托临港新片区国家级冷链物流基地建设若干大型智慧冷库,形成进口药品、生鲜食品等超40万吨冷藏保鲜能力,建设3个智慧冷链物流中心,提升区域智慧分拨、配送等能力。鼓励智慧冷链自动售卖机、冷链自提柜等末端配送应用,逐步形成冷链物流全链条温度可控、源头可溯的精准管控能力。25.建立灵活共享的智能用能设施网络。新建公用(含专用)充电桩3万个以上,完成150个以上老旧小区电力扩容升级改造,累计增设20万个以上智能充电桩,试点部署电动车反向充电新型装置。积极发展智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网络,力争新增150万千瓦容量光伏发电终端。加快推动传统能源网络数字化改造。探索构建城市电力充储放一张网“虚拟电厂”设施体系,推动全市“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到100万千瓦。26.布局清洁高效的氢能源应用体系。累计建设加氢站50座以上,在临港新片区探索建设制氢、储氢与加氢一体化站,完善宝武园区、上海化工区内部区域性氢能输送网络。扩大氢燃料电池在客车、货车和大型乘用车领域应用,拓展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领域应用,开展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绿色数据中心、分布式热电联供等场景的试点应用。27.创建线下线上融合的新一代智慧校园。加快推动校园无线网络提质升级,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万兆到校、百兆到班”。建立全市“1+16”数字教学系统,建设市级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升级备课、教学、作业辅导能力,提供在线学习、教育应用等公共教育服务;推动各区按照统一标准建设学校数字基座,提升区域内教育数字化能力。建设20所“未来学校”,试点建设自适感应、泛在互联的下一代学习环境。28.打造先进普惠的智慧医疗服务设施。新建10家以上智慧医院,提升“便捷就医”场景运行效能,优化以患者为中心、全流程闭环的智慧化医疗服务模式,推进智慧健康驿站街镇全覆盖。完善互联网医院服务总平台,积极推动互联网医疗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深化疾病预防信息化建设,提升公共卫生突发处置、传染病综合监测与预警、病原体基因序列溯源决策等应急能力。29.构建安全便捷的智能化养老基础设施。升级建设100家以上智慧养老院,全面提升健康管理、生活照护、安全防护、管理运营等效率和质量。建设200家以上“养老院+互联网医院”,向老年人提供“线上就诊、送药到院”“在线咨询、复诊续方”“线上开单、线下检查”等医疗服务。推动社会力量加快“为老服务一键通”“一键叫车终端”等适老化智能终端推广应用。推进康复辅具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30.建设高品质生活共享的智慧生活设施。推动智慧商圈商街商户建设,发展无人便利店、智能售货机等新消费模式。推动A级景区普及在线预订、无感入园、客流监测、智能导览、预警处置等智慧场景。升级改造1000个数字公用电话亭,支持预约就医、预约叫车、手机充电等多项“一键”便民服务。建设1000家餐饮食品“互联网+明厨亮灶”示范店。持续加大新型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全面提升设施质量和服务水平。三、示范工程(一)高性能计算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多元异构融合的新一代高性能计算集群,高性能算力峰值规模为100P-300P左右;按需建设峰值规模为1000P-3000P左右的自主可控智能算力芯片试验平台,重点满足中小企业和部分科学研究的人工智能计算需求。(二)区块链技术应用工程促进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支持在政务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发展、金融服务、区域征信等领域打造若干创新应用。(三)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工程支持创建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加快完善数据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统一可互联的场内交易根架构,开发新一代数据交易平台,开展数据资产化路径探索。试点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工作。(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工程支持具备资质的经营主体构建安全可信的城市数据基础设施,支撑公共数据的开发利用和授权运营全生命周期监管;推动公共数据与行业数据融合应用,形成一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规范制度和标准体系。(五)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工程面向高端制造业,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丰富系统性解决方案,拓展人机协同下制造业应用场景,发展柔性化生产等制造新模式,持续降低本土协作机器人产品与服务成本。(六)高级自动驾驶公交示范工程支持在中心城区开展特定时段、特定路段的智能网联公交示范运营,待条件成熟后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和规模。推动5G等车联网通信网络建设和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探索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模式。(七)智慧仓储设施提升工程支持在跨境电商、医药冷链、商贸流通、生产制造等领域建设若干国内一流的智慧仓储设施,促进自动化、无人化、智慧化物流技术装备和自动感知、自动控制、智慧决策等智慧管理技术的集成应用。(八)海上风电制氢先导工程结合本市海上风电规划布局和区域用氢需求,择优支持具备绿氢制备能力的海上风电项目开展示范,试点高波动电力出力条件下的绿氢制备技术,率先形成氢电耦合调峰等标准。(九)健康医疗数据赋能工程面向临床研究、新药创制、健康分析等方向,探索建设医疗“数据超市”。建设国内首个跨医疗机构的临床研究数字孪生平台,提供临床资源对接、科研病例数据全程管理、过程分析与辅助决策等专业服务。(十)新型智慧养老示范工程支持智能设备在养老服务领域集成应用,构建智慧服务、智慧照护、智慧关爱、智慧管理、智慧安防“五位一体”的综合应用场景,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人性化的新一代养老服务。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统筹协调持续发挥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作机制作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日常协调,各相关部门加强推进。各区政府和重点区域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出台特色配套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本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计口径和方法。(二)深化规划布局深化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细化重点区域、重大项目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要求,支撑5G设施落地和应用示范场景打造。加强商贸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终端普及应用规划布局。开展城市低空智能融合飞行基础设施布局研究。(三)加强要素支撑统筹工业和区域用能指标,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指标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战略和具有重要功能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项目作适当倾斜,优先用于解决智算数据中心能耗指标。建立本市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监管平台,试点开展算力使用效率等评估评测。(四)完善标准体系对于适合开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鼓励经营主体进行探索应用。研究编制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数据分类与空间实体编码标准。研究编制本市智慧停车库建设导则。持续更新新型城域物联网感知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等建设导则。(五)扩大示范应用实施新一轮新基建示范工程,由市级建设财力按照本市有关规定予以支持。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加强新基建产品对接和推介力度。(六)引导市场投入继续支持相关金融机构实施新基建优惠利率信贷专项,将市级资金贴息项目最低总投资调整为5000万元,并将采用自主可控芯片达到一定比例的数据中心项目纳入贴息范围。研究制定本市新型基础设施相关鼓励支持目录,引导各类创投基金和产业基金投入,鼓励民间投资和外资参与建设。(七)加强法制保障加强新型基础设施重点领域法制保障研究和立法需求储备。利用好浦东新区立法机制,加快探索建立L4等更高级别自动驾驶通行规则。加快推进氢能立法制度创新,推动在临港新片区将氢能作为能源进行管理试点。
  • “开拓、创新、创商机”---德润达携电力监测产品强势登陆中国国际电力展
    2016年11月2日至4日,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电力展(EP China 2016)于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盛大举行。创始于1986年的EP电力展是国内电力行业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品牌电力展,也是国内唯一获得UFI国际认证的专业电力展,是中国电力技术与装备的重要展示平台。 康姆德润达(无锡)测量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润达)此次携德国总部的电力监测产品首次亮相EP电力展。在此次展会中,德润达展示了德国总部工厂制造的SF6气体密度继电器,SF6气体密度、微水监测变送器,电子式SF6气体密度表,高压断路器用液压压力开关,SF6充补气测试工具及相关检测仪器。其中采用独特的 “气体参比”技术的密度继电器,以及体积紧凑、功能全面的密度微水变送器等产品不仅让业内人士耳目一新,也引起 了很多专业观众的极大兴趣。短短三天的展出时间,就有不少终端客户公司的代表来到德润达的展位参观洽谈,为德润达今后在国内电力监测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会现场 德润达的德国总部是欧洲知名的环境监测设备和电力监测产品制造商。自2013年成立中国分公司---德润达(无锡)以来,主要致力于国内环境监测设备市场的发展。目前,全系列的颗粒物采样、称重以及在线监测设备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也在国内取得骄人的销售业绩。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德润达(无锡)积极开拓创新,力求多元化发展,自16年下半年起开始着力于国内电力监测产品的市场发展。德润达(无锡)未来将承接德国总部在SF6气体密度监测领域40多年的专业研发、生产和销售经验,为中国电力企业和高压电力设备制造业用户带来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
  • 王贻芳院士: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内涵及分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时也称大科学装置,是指为提升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科技变革的能力,由国家统筹布局,依托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装置或系统,是为高水平研究活动提供长期运行服务、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公共设施。按照不同的用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般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专用设施,这是为特定学科领域的重大科学技术目标而建设的研究装置,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中国天眼”、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等。专用设施有明确具体的科学目标,追求国际基础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依托设施开展的研究内容、科学用户群体也比较特定、集中。第二类是公共实验平台,这类设施主要为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提供支撑性平台,例如上海光源、中国散裂中子源、强磁场实验装置等。这类装置为多个领域的不特定大量用户提供实验平台和测试手段,为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及其应用提供关键支撑,追求满足用户需求,服务全面完整。第三类是公益基础设施,主要为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服务,属于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性设施,如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长短波授时系统、 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追求满足国家和公众需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基本建设项目,具有鲜明的科学和工程双重属性,其设计、研制及相关技术和工艺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先进性,有时具有唯一性,知识创新和科学成果产出丰硕,技术溢出、人才集聚效益非常显著,因此往往成为国家创新高地的核心要素。同时,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仪器中心或者平台,是需要自行设计研制专用的设备,体量大、投资大、能力强、技术复杂先进、生命周期长,具有明确的科学目标,体现了国家意志,反映了国家需求,是“国之重器”、“科技利器”,需要国家统筹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统筹运行与开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是国家科技实力、经济实力乃至软实力的重要标志。1969年,美国费米实验室申请建造质子主环加速器,实验室主任罗伯特威尔逊在国会被询问建设该加速器对国防的作用。他回答说,“做这件事,不仅对基础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使这个国家更值得被保卫”。二、国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态势国际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高度重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将其视作本国科技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加强设施建设和战略布局,保持、培育和发展领先优势。美国在高能物理、核物理、天文、能源、纳米科技、生态环境、信息科技等领域布局了一批性能领先的大型设施,主要由能源部、国家科学基金会等部门进行资助和管理,据统计目前有60个左右,如先进光子源及其升级(APS,1996年运行,2022年完成升级)、激光引力波天文台及其多次升级(LIGO,2002年运行,2015年完成升级)、先进地震学设施(SAGE,2014年运行)、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2021年发射)、大型综合巡天望远镜(LSST,计划2022年运行)、深地中微子实验(DUNE,计划2026年建成)等,取得了发现引力波等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和相关核心技术的突破,在美国科技创新、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其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的地位。欧洲以英国、法国、德国等为代表,在能源、生命、资源环境、材料、空间、天文、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工程技术等领域也布局建设了数量众多的研究设施。据不完全统计,英国约有40多个,德国约有60多个,法国有将近60个。除此之外,为了整合资源,提高整体竞争力,欧盟国家还联合建设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大型研究设施,如欧洲同步辐射装置(ESRF,1994年运行,2015年完成升级,新升级今年完成)、大型强子对撞机(LHC,2008年运行,正在升级)、甚大巡天望远镜(VST,2011年运行)、欧洲自由电子激光(EXFEL,2017年运行)、欧洲散裂中子源(ESS,计划2025年运行)等,取得了发现希格斯粒子等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发明了WWW网页技术,催生了互联网经济。这些设施不仅保持了欧洲在相关领域的科技领先优势,而且促进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合作,提高了技术市场的占有率,为欧洲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中占据高位赢得了主动。三、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历程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六十多年来,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艰难历程。目前,设施技术水平和性能不断提升,学科领域和地域布局不断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巨大进步和成就。下面从四个发展时期进行介绍。(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56年12月颁布了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在这一规划指导下,围绕“两弹一星”的研制,国家布局建设了一些研究设施,如点火中子源、实验性重水反应堆、材料试验堆、粒子加速器等。这些虽然还不能算作“大科学装置”,但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萌芽。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科学界开始酝酿基础研究设施,在国家计委等部门的支持下,部署并启动了高能加速器、短波授时、2.16米天文望远镜等装置的预先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六十年代建设的长短波授时台,可以说是我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成长期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急剧增加。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战略思想,我国进入了“科学的春天”。1979年1月,小平同志访美与卡特总统在华盛顿签订了《中美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并据此签订了高能物理等领域的34项合作议定书或备忘录。1983年12月,小平同志亲自批准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中央书记处决定将其列入国家重点工程。1984年10月7日,该项目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破土动工,小平同志亲临现场为工程奠基。1988年10月24日,小平同志又亲自出席了对撞机建成典礼。两次出席一个项目的奠基与建成,足见小平同志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也正是在这次建成典礼上,他发表了影响深远的重要讲话:“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这一时期,在国家计委的支持下,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串列加速器、合肥同步辐射装置、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等设施相继建成,设施建设开始向多学科领域扩展。(三)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期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国家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在国家计委支持下,郭守敬望远镜、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等新一批设施项目启动建设。“十一五”之后,国家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形成了按五年规划推进建设的制度。“十一五”期间,散裂中子源开工建设,2018年通过国家验收,投入运行使用。这是世界第四台散裂中子源,填补了国内脉冲中子源的空白。更为大家熟知的“中国天眼”,也在“十一五”开工建设。通过多项自主创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建成了目前世界最大单口径(500米)、也是最灵敏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在这一阶段,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下,强磁场实验装置、结冰风洞等设施也相继开工建设,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水平大幅提升,科研产出能力不断提高。上海光源的高水平建成,标志着我国进入国际一流水平的同步辐射光源俱乐部。(四)十八大以来的快速发展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从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从“三个面向”到“四个面向”,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取得许多新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他作为总书记视察科教单位,第一站就选择了我们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也就是在这次视察时,他对中科院提出了“四个率先”的目标要求。2016年9月,总书记为“天眼”落成启用发来贺信,要求高水平管理和运行好这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这不仅是对“天眼”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所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出的要求。2021年2月,总书记还在贵阳亲切会见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视频连线装置现场,亲切慰问科研人员,听取建设历程、技术创新、科研成果、国际合作等情况介绍,指出“天眼”是国之重器,实现了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重大原创突破。这一阶段,我国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行了前瞻部署和系统布局,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规划组织和投资支持下,“十二五”期间,我国启动建设了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15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三五”期间,在基础科学、能源、地球系统与环境、空间和天文以及部分多学科交叉领域,启动建设了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9项设施。这两个五年计划,累计项目数接近此前建设总数。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规划,“十四五”期间,拟新建20个左右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新的跃升。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快速发展期。目前,我国在建和运行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量达57个,部分设施综合水平迈入全球“第一方阵”。中科院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最早发起者,也是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主要力量,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此付出了长期艰苦的努力,做出了许多重大卓越的贡献。目前,共承担建设和运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0余项,超过全国的一半。中科院与国内科教界广泛合作,开展规划和建设,已建成运行的设施更面向国内外开放,吸引广大科研人员充分利用设施开展科学研究。在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内的大型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方面,在财政部、科技部组织的评估中,中科院长期在全国科教单位中排名第一。当然,高校和其他有关科研单位也承担了很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四、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成效几十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下,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逐步完善、运行更加高效、产出更加丰硕,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为解决国家发展中遇到的关键瓶颈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其技术溢出也显著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并依托设施逐步形成了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主要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的策源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推动我国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天文、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部分前沿方向的科研水平迅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2011年以来,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生的成果就有22项入选国家科技“三大奖”,其中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总计29项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或“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占上榜成果的13.2%。一些成果更是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力。例如,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精确测量到其振荡几率。该结果是对自然界最基本物理参数的测量,对未来中微子物理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记录到最高1.4拍电子伏伽马光子,这是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的时代,为破解“宇宙线起源和加速”这一世纪之谜奠定了基础。快速射电暴起源是当今天体物理领域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之一,我国科学家利用“慧眼”卫星精准定位了快速射电暴对应的x射线天体,利用“中国天眼”第一次捕捉到了快速射电暴多样化的偏振信息,揭示了快速射电暴的来源和辐射机制之谜。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实现了可重复的1.2亿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运行新的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在稳态高参数磁约束聚变研究领域引领国际前沿。(二)解决国家重大战略科技问题的主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解决重点领域和战略产品“卡脖子”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解决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众所周知,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叶片的服役寿命,一直是制约我国航空领域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过去一直缺乏合适的检测手段,因中子不带电、穿透性强,可以在叶片等大型部件的内部结构和应力探测方面发挥独特优势。通过中国散裂中子源,科研人员首次获得了多种型号发动机的高温合金叶片、单晶叶片、3D打印叶片在不同工艺、不同服役状况下的内部应力数据,填补了国内深层高精度应力测试与评价的空白,支撑解决国产叶片的材料设计、制备和加工工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武汉P4实验室,在世界上首次检测出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首次分离出病毒毒株,为全球科学家开展药物、疫苗、诊断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同时,该实验室在新冠病毒病原鉴定、快速检测、抗病毒药物筛选、疫苗研制等重要工作中也做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工作,为抗击新冠肺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三)推动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新引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溢出效应大幅提升,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成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驱动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比如,我国第二代中微子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核心部件叫做光电倍增管,之前几乎全部由日本公司垄断,对中国科学家来说自主生产这一核心器件,在十几年前还只是一个大胆的设想。2008年,中科院高能所提出全新设计方案,2011年联合北方夜视等国内企业组成产学研合作组,成功研制出20英寸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管,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际垄断。2020年,15000只国产20英寸光电倍增管生产完成,将使用在江门中微子实验中。仅这一项,就比采购国外设备节省数亿元。该产品也成为“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的核心部件,让观测设备更加“耳聪目明”。再比如,癌症是当今社会对人类生命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依托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于2021年实现我国首台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碳离子治疗系统的成功应用,使人类向攻克癌症又迈进了一步。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拥有自主研发重离子治疗系统和临床应用能力的国家,实现我国在大型医疗设备研制方面的历史性突破。(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的强内核近年来,有关部门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为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快推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特别是依托设施集群,建设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和粤港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一战略举措不仅加快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显著提升了这些国家创新高地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规划布局的24个装置中有15个项目整体或部分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涉及总投资300多亿元。同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很强的外部辐射效应,不仅能显著提升所在区域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提升所在区域的人才环境和形象,吸引大批高端人才和企业,持续支撑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比如,散裂中子源落户广东东莞,显著改善了当地的人才环境,促进了高端产业落户,对东莞及大湾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许多地方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争取设施落户,对设施建设和运行给予大力支持。借此机会,我们也向有关地方的领导表示衷心感谢!(五)引才聚才和推动高水平创新合作的新高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集聚和培养了一大批懂科学、懂技术、懂工程、懂管理的领军人才,建成后还依托设施吸引大批高水平国内外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合作。以落户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为例,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在当地集聚和培养了一支400多人的高水平工程和科研团队及大批青年学生,包括有着丰富设施建设与开放运行经验的战略科学家,以及在专业领域颇有建树的学科领军人才和蓬勃奋进的青年科学家。散裂中子源的高度开放共享,也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用户,包括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据统计,2018年以来,散裂中子源注册用户超过2600人(包括国外用户40余人),共完成600余项课题,有力推动了我国中子散射应用和关键技术的重大发展。五、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和不足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的设施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技术储备和人才队伍尚有不足,科技水平和产出效率还需提高,管理体制机制有待优化,对更高水平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产出的支撑作用亟待提升,整体水平与建设科技强国和高水平自立自强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世界领先、甚至独创独有的设施还不多当前,国际科技竞争空前激烈,世界科技强国经过长期积累,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有重要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我国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起步相对较晚、财力相对有限、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大多以跟踪模仿和追赶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近年来,我国陆续建设了“天眼”、全超导托卡马克聚变反应堆、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江门中微子实验等一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设施。但总的来说,具备原创科学思想和科学设计、世界领先甚至独创独有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还很少;关键技术的源头主要来源于国外,性能指标还常常有差距。面对科学前沿研究不断向超微观、超宏观、超复杂方向发展的趋势,我们尤其需要加强战略研究,瞄准世界一流,高水平、高起点、有重点地选择建造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点带面,逐步实现从“占有一席之地”、到重点突破、再到引领创新的战略目标。(二)依托设施的建制化研究有待加强建设高水平、引领型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固然重要,但是运行好、使用好这些设施,发挥最大效益也很重要。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断推进开放共享,吸引了大批高水平用户开展科研工作,但我们也发现在公共实验平台类的设施上,科研用户自发申请使用设施,围绕国家紧迫的战略需求、开展定向性科学问题牵引的建制化研究不多,从而制约了依托设施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产出重大原创成果、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能力。(三)依托设施的国际合作程度不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国际合作上还存在不足。一方面,我国主持的本土项目国际合作比重较低,且大部分停留在一般性的交流合作上,缺少实质性的外方经费投入和人员、技术贡献,导致我国专用研究设施国际领先性、国际影响和重大成果产出不足。另一方面,我国也较少实质性地、有显示度地参加别国的项目,国际影响不足,不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也影响我们吸引国外投入参与本土项目。当前,美西方少数国家对我国的科技遏制和封锁持续升级,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际科技合作面临严峻挑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突破封锁、吸引合作,特别是开展科学家之间的科研合作、互通有无、进行深度科技交流合作上,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形势、新要求“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从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来看。现阶段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正好与知识经济演进中正在产生并日渐加速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相伴。科学研究的发展不断向广度拓展、向深度进军,多学科交叉融合汇聚日益频繁,重大创新突破需要依赖科学仪器来拓展人类的感知能力,必须依靠精度更高、功能更强的仪器设备,直至大科学装置。这就对装置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深刻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来看。设施建设集科学技术、工业制造、材料加工、人才队伍优势于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因此,各国都将设施的发展作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加强部署并大力实施。国家发展的激烈竞争也使设施的竞争日益激烈,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既要合作,也有竞争,各种困难交织,对我国设施的建设和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战略目标来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确立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要加速,只有加速才能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才能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更强力的支撑。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内外因素叠加,对我国的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急迫的要求——要尽快建成布局完备、技术领先、运行高效、创新有力、综合效应显著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设施建设水平、运行服务能力和重大成果产出要实现国际引领,以全面支撑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战略高技术研发、产业创新发展、区域创新高地建设,实现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七、几点思考和建议(一)要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管理当前,我国的科技发展面临着多处被“卡脖子”的被动局面,只有集中力量,发挥优势,才能实现重点突破,争取能“互卡脖子”,以尽快走出受制于人的困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需要做好顶层规划设计,全国一盘棋,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布局。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充分考虑学科领域均衡发展的同时,做好发展战略选择和优势学科布局,避免“撒胡椒面”。合理的投入是实现发展目标的最基本保障。要实现追赶超越,作为支撑的基础设施就必须比对手更强,对设施发展的投入应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事实上,相比国外,我国现有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总投资规模,尤其是专用设施的投资规模偏小,限制了设施的领先性和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进而限制了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产生。要在继续加强对基础科学投入的同时,合理平衡不同学科领域,重点突破有影响力的关键领域。对设施预先研究的前瞻布局不够,也是制约引领型、独创独有型设施发展的因素之一。国家有关部门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已将少数预研项目列入“十四五”设施建设规划。但由于设施的原理性探索、概念性设计或关键部件的研制,可能难以预设明确的“交账”目标,往往不易获得支持。需要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预研项目的基础上,加强部门联动,完善不同类型预研的投入机制,在可能发生革命性突破的方向,加强原理性探索、概念性设计或关键部件研制等预研工作。此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造有许多研究试验和技术攻关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工程和科研双重性。建议制定适应设施特点与发展规律的建设管理制度,充分考虑这种类型科研工作的特点与需求。要照顾大科学装置的工程技术人才在论文、独立成果上的特点,考虑项目、人才的一体化资源配置方式,培养设施所需的科学、技术、工程、管理复合型领军人才,重视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人才队伍,加大稳定支持力度。(二)强化依托设施的建制化科学研究工作要系统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基础研究、国家战略和高技术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加强开放共享,组织开展定向性、建制化的科学研究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开放共享,做好设施升级和实验新方法、实验新技术的创新,提高设施本身的运行服务能力,为高水平科研活动提供更好的支撑。另外一方面,可以在科研用户自发性申请、零散式利用的基础上,找准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瓶颈科学问题,设计一些利用建制化组织优势,多设施、多用户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最近在中科院的部署和支持下,高能所与中科院金属所、中国钢研科技集团、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优势团队,围绕航空航天发动机叶片和复合材料、高端轴承、高铁轮轴等“卡脖子”技术,开展有组织、体系化的科学研究。技术人员和科研专家组成一体化团队联合攻关,利用散裂中子源、北京同步辐射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多个设施,共同制定实验方案,开发更精准的测试方法,推动实验方法创新、实验能力升级与科学问题研究的深入融合。(三)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直是国际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世界上很多设施本身就是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产物。我国的设施建设也是如此,一些关键技术从国外引进或国内外合作研发,不少关键器件从国外进口,一些本土项目获得国际参与与贡献。2021年3月,“中国天眼”正式向全球开放,征集观测申请,共收到15个国家31份申请,14个国家的27份申请获得批准,并于2021年8月启动科学观测。这为世界注入了中国力量和中国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科学家与国际科学界携手合作的理念。江门中微子实验获得国际实物贡献约3000万欧元,占比15%左右,共有境外16个国家和地区约300多位科学家参加。我们要坚定开放合作,围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努力拓展合作范围、方式和渠道。要在项目遴选、评估、建设上有更多的国际参与和贡献,同时积极参加国际项目,广交朋友,培养人才,扩大影响,争取国际支持。希望有更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也希望国家围绕建设高水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选取有重大影响的“硬科技”项目,尽快发起实施若干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肩负着支撑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使命。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组织和支持下,我国将形成布局完备、技术领先、运行高效、创新有力、成果产出显著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高水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 重庆川仪分析仪器成功中标电力脱硝项目
    重庆川仪分析仪器公司2013年初提出了&ldquo 加强与网点合作,实现资源共享&rdquo 的号召,近日,该公司通过与川仪华东大区无锡办事处合作,成功中标无锡华光股份公司总包的滨州北海新材料公司4× 330MW机组工程,包含脱硝系统16套氮氧化物、氧气分析系统和8套激光氨分析仪,总金额300多万元。这是该公司继去年成功开拓水泥脱硝市场以来,首次签订的电力脱硝项目,为今后在该领域承接合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悉,无锡华光股份公司每年总包的分析仪合同金额在2000万元以上,市场前景非常好。此次川仪分析仪器公司与川仪华东大区紧密配合,历时三个多月,最终凭借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售后服务保障,击败竞争对手西克麦哈克、雪迪龙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成功中标。
  • 2008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基础研究-科技政策
    1 基础研究   美国:基础研究颇有建树,发现新的三夸克粒子,建造超大原子与混合型态分子、产生数十亿反物质粒子,研制超强激光、完成黑洞撞击合并模拟实验,发现许多重大天文现象,首次拍到系外行星。  2008年1月,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宣称,古代火成岩证据显示,板块漂移曾至少停顿过一次,而且这种停顿今后可能还会再次发生。该发现对板块漂移不会停止的传统板块构造学说提出了挑战。该所还在恒星HR4796A周围的宇宙尘埃中,首次发现太阳系外复杂有机分子Tholins(它是构建生命的有机生物分子的前身)存在的痕迹。研究此类恒星系统能为理解行星形成以及生命演化提供新思路。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宣布,新一轮为期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到来,随着太阳黑子活动加剧,太阳风暴将在未来数年逐年增加,届时全球的电力系统,军用、民用航空通信,全球定位系统信号,甚至手机和银行自动取款机都可能受到干扰。  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打造出超强激光束,瞬间能量相当于用一面巨型放大镜将太阳射向地球的所有光束集中到一个沙砾上。该成果将为医疗和前沿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新武器。  3月,美国宾州大学科学家在距地球约75亿光年的牧夫星座,捕捉到迄今最为强烈的恒星伽马射线爆发,这是有史以来人类在宇宙中能用肉眼观察到的最明亮物质,其爆炸所释放的能量甚至可和宇宙大爆炸媲美。  美国科学家利用红外天文望远镜在太阳系发现最古老小行星。这3颗小行星形成于太阳系诞生之初,是未来太空探测任务的首选目标,通过收集和返回其样本,可深入了解太阳系在最初几百万年间的情况。  4月,美俄克拉荷马大学提出一种M维超立方体结构,有可能成为搭建纳米计算机的结构框架。M维超立方体是每个结点有M条连线的超立方体变量,M随计算需要的状态量的个数而定,它能像积木一样,搭建任意大小和复杂度的逻辑门。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探测到一个距地球114亿光年,尚处于婴儿期的星系团,这是迄今所知的最远星系团。这个名为LBG-2377的星系团由三个星系融合而成。该发现为研究最亮星系团祖先的属性和组成个体提供了难得机会,也为验证大星系由小星系互相作用融合而成的星系形成理论提供了有利证据。  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首次按照广义相对论,成功完成世界首次三个黑洞撞击合并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三个黑洞在彼此撞击之后可以合并为一个黑洞,而且将会辐射出独特的重力波。黑洞撞击现象在宇宙恒星丛中时有发生,所带来的能量冲击是宇宙中最为“惊心动魄”的现象。  5月,近30年来的主导理论“后增薄层假说”遭到挑战。美科学家通过重新构建地球构造模型,发现地幔中分布有钯和其他亲铁元素,证明地球在形成的阶段,除了陨石轰击外尚有其他方式。  6月,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证明存在一种称为激子的粒子,因其在衰变时可发出闪光,有可能被应用于一种新形态的运算,从而加快通信速度。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给予2006年8月被“逐出”行星行列,降级为“矮行星”的冥王星以正式身份。今后凡是位于冥王星外侧,又不满足行星标准的类似冥王星的天体都将被称为“冥王星型天体”(plutoid)。其定义指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围绕太阳运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星体。  7月,美国普渡大学创造出一种混合形态分子,其量子态可人为操纵。以此创造量子比特,将使半导体领域量子计算机的大门自此敞开。  继丹麦物理学家波尔1913年首次创立氢原子模型后,美国莱斯大学利用高激发态里德伯原子和一系列脉冲电磁场,成功获得直径接近1毫米、与波尔的经典力学原子模型极其相似的超大原子。该成果对未来计算机开发,经典和量子混沌学的研究,均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美国天文学家发现,古老的NGC6791星团中存在不同年龄的恒星群,这一结果可能从根本上挑战估算星团年龄的传统方法,意味着白矮星的演变机制还存在未知之谜。  美国钱德拉X射线中心7月宣称,美天文学家找到一种给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称重”  的新方法,并在计算NGC4649星系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中得到验证。该法借助钱德拉X射线观测数据,利用“质量—温度峰值”效应计算出星系中心黑洞的质量。其推算结果与传统称重方法一致,确认了称重的准确性,在天文学上意义重大。  美国能源部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第一次探测并测量出底偶素(由正反底夸克构成的束缚态)家族能量最低的粒子ηb。这是首次在底夸克系统中观测到Υ(1S)与ηb之间的超精细分离,将对理解基本粒子的强作用产生重大影响。  8月,“哈勃”太空望远镜完成环绕地球的第10万圈飞行。“哈勃”于1990年4月24日升空,  向地球传送了无数珍贵照片,被认为是改写天文学教科书的最重要太空观测器之一。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通过对围绕银河系旋转的黯淡小星系发出的光线进行观察,成功找到迄今质量最小的星系。这些星系属于矮星系,尽管其亮度和外形迥异,但质量却惊人一致,约为太阳的1000万倍。这些星系可能是最小单元的暗物质组合,该研究对揭密暗物质很有帮助。  9月,美国能源部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发现一个新的三夸克粒子,名叫Omega-sub-b(Ωb)。该粒子由两个奇异夸克和一个底夸克(s-s-b)组成,是质子的“远亲”。这一发现有助于更好、更准确地理解夸克如何形成物质,也使“重子周期表”更为完善。  美国天文学家发现迄今宇宙最“暗”星系———银河系中名为Segue1的伴星系,其中包含的可见恒星数量少得可怜,亮度极低,是银河系的十亿分之一,但因暗物质在其质量构成中占统治地位,质量却大得出奇,是迄今发现的暗物质所占比例最大的星系。发现类似Segue1这样的超暗星系,将为研究宇宙间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提供新线索。  10月,美国天文学家发现,太阳并非完美球体,体形有点扁,其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略大,而且太阳表面比较粗糙,存在称作“瓜皮纹”的褶皱。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利用短脉冲、高强度激光照射1毫米大小的黄金,产生数十亿反物质粒子样本,使反物质研究到达一个新领域,今后可以借助短脉冲激光得到比其他实验方式多得多的反物质粒子。  两个天文学家小组2008年11月13日宣称,他们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首次拍摄到太阳系以外的4颗行星照片。过去已发现300多颗太阳系外行星,但都依靠间接手段。这次发现是哈勃望远镜最新的一次重大发现,是在探寻类地行星以及查清其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德国:基础研究收获颇丰,测出移动单个原子所需的力,物质第五态研究获突破性进展,从粒子学角度证明爱因斯坦质能公式,发现超导材料存在能量空隙,制出世界最快阿秒级光脉冲,参与绘制世界最大宇宙3D图。  2008年3月,美国IBM公司专家和德国科学家借助原子力显微镜,测出移动单个原子所需的力:拿起一枚3克重的铜制硬币大约需要0.03  牛顿的力,这大约是在金属铜表面移动单个钴原子所需之力的20亿倍。这是世界上首次获得移动单个原子所需力的相关数据。  10月,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措尔豪森因在研究子宫癌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和另外两位法国科学家共同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这是德国科学家阔别9年后再次获得该奖项。他在1983年和1984年期间发现lPapillomaviren病毒,该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在粘膜和皮肤上形成肿瘤,如子宫癌。根据这项发现,2006年医学界已研制出一种针对这种病毒的有效免疫药。  物质除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四态外,还存在“玻色—爱因斯坦冷凝物”。德国美因茨大学对物质第五态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成功观察到“玻色—爱因斯坦冷凝物”中单个原子的空间分布。这一成果将加深对物质第五态的了解,并可应用于对超新星爆发与黑洞的模拟研究。  德国马普量子光学研究所研制成功世界最快的阿秒级光脉冲,其闪光时间仅为80阿秒(1阿秒为10-18秒),可被用于捕捉激光脉冲的影像及观察较大原子周围的电子运动。以此为基础,仄秒光脉冲也终将实现,届时可捕捉到原子核内部粒子的运动影像,原子单位将不再神秘。  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在对铅和铌的超导性能测试中发现一些新细节:电子在超导体费米表面运动时会构成能量空隙,大小与费米表面的形态有关。发现超导材料存在能量空隙是对超导理论的完善,有助于对超导材料加深研究。  多国天文学家正在绘制迄今世界最大的宇宙3D图,称之为“斯隆3计划”,是最新的太空探测项目,目标是绘制距地球80亿光年之遥的上百万个发光星系的位置,也  是第一次试图探测星系间气体丛。结合超新星的观测资料和其他天文学数据,“斯隆3计划”将对宇宙谜团提供解释,揭示暗能量之谜。  凭借“蓝基因”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法国、德国和匈牙利物理学家发现:95%的质子质量由夸克和胶子的能量转化而来,以此确认了描述粒子间强相互作用理论的有效性,并从粒子学角度证明了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公式:E=mc2完全合理。标志着粒子间强相互作用的研究已具备一定成熟度,允许在超越当前模型的情况下,进行基础物理的新探索。  英国:基础研究可圈可点,构建标准粒子物理学模型,在保形映射数学领域取得突破,天文学研究收获甚多,协同他国绘出首张暗物质路线图。  英国科学家协同日美合作伙伴,利用超级计算机构建了标准粒子物理学模型。该模型比以往更为精确,是目前描述基本粒子最成功的理论,具有里程碑意义,使标准模型理论离基础物理的完全理论越来越近。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在保形映射数学领域取得突破,改善了“施瓦茨-克里斯托费尔”公式,使这一公式能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保形映射是复变函数理论中重要的概念,也是重要的数学理论工具,可用于许多领域,如复杂机翼气流模型构造,神经系统研究等。  英国卡迪夫大学天文学家归纳出宇宙星系之间的共同特征,意图打造关于星系形成的通用规则。随机调查的结果显示,虽然这200个星系的亮度、形状、大小以及含气量等所有特点都各不相同,但这些特点都受到质量控制,只要测定某星系的大小,就可推导出该星系亮度、含气量等值。以此规则为契机,应重新审视宇宙的演化行为。  英国天文学家发现众多红色漩涡星系,推翻了红色星系多为椭圆星系的理论,填补了对宇宙认知中“迷失的一环”。  英国杜伦大学成功观测到一个距地球5亿光年,名为REJ1034+396星系中的巨大黑洞正向外放射强烈的X射线脉冲。小型黑洞放射X射线脉冲十分常见,但这是首次在超大型黑洞中确认同种脉冲放射现象,将有助于理解更多超大黑洞的成长活动,并为未来破解少数超大黑洞放射X射线脉冲的真正原因奠定基础。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发现迄今温度最高和运行速度最快的一颗行星———WASP-12b,其表面温度高达2250℃,已和某些恒星的温度相当。其体积约为木星的1.5倍,与自己恒星的距离约为地球距离太阳的1/40,围绕自己恒星运转一周只需一天。这一发现将挑战目前行星距离自己围绕的恒星最近距离的有关认识。WASP-12b的体积也不容易解释,其最大直径是木星的1.8倍,数值超过了理论能够解释的范围,令人惊愕不已。  一个有英国科学家参与的国际科学团队用计算机模拟了银河系的形成和进化过程,输入了各种对暗物质的预测结果,结果产生出首张暗物质藏身何处以及如何探寻它们的宇宙图。研究小组已向费尔米天文望远镜提供了这张探寻暗物质的详细路线图,供其按图索骥。  日本:天文学研究获较大进展,绘出全月球地形图和月球背面重力场图,发现最遥远的活跃“造星”星系,提出海底是地球的“第三生物圈”,成功产生μ介子束,2008年诺贝尔奖出现丰收年。  美日科学家2008年1月2日宣布发现白矮星AEAquarii自转时会放出高能量X射线,挑战了以往认为白矮星是一种晚期恒星,会慢慢冷却、晶化,直至最后“死亡”的共识。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2008年1月10日宣布,探月卫星“月亮女神”对月面下的地层进行成功探测,声呐捕捉到月表地下500米、密度和性质不同地层重叠的多个反射面,有助于了解月球演变过程。进而绘制出了全月球地形图和月球背面重力场图。  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和原子能研究开发机构利用放射性离子加速器,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加速两种自然界并不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铟123和钡143,有助于探究超新星爆发时的元素合成。  美日科学家2008年7月表示,在距地球约123亿光年的区域发现一个新的罕见“怪物星系”,以比银河系快数百倍的速度产生星球,是迄今发现的最遥远的活跃“造星”星系。这个在宇宙诞生14亿年之后出现的星系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宇宙形成初期暗黑物质和气体的密度在宇宙的各区域中分布不均所致,这对研究星系形成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证明星系的形成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即自我逐渐成长。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证实,在海床350米以下缺乏氧气与养分的海底淤泥中,生存有大量古生菌。据推算,这些微生物的数量相当于地面所有植物的1/6。海底的地下实际上是一个堪与陆地和海洋相媲美的“第三生物圈”。这对解开生命进化与生物适应环境之谜具有重要意义。  美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及益川敏英,以其物理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共同分享了2008年诺贝尔物理奖。美籍日裔科学家下村修,则因对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与研究荣获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日本科学家靠原子力显微镜,在室温下用12个直径0.7纳米的硅原子排列出了迄今世界最小的字母符号———硅元素的符号“Si”。这项新技术有助于提高半导体性能,或设计精密程度达到原子级的集成电路。  从仙女座星系中心开始,大量恒星汇聚成带状,绵延40万光年,酷似星系中心涌出的一滴眼泪。日美联合研究小组提出推测:“眼泪”是10亿年前撞击仙女座星系的小星系的残骸,大概在距今约5亿年前成形,在未来数亿年后将会变成圆形。  日本大强度质子加速器(J—PARC)的核心设备2008年12月23日启用,首次成功产生μ介子束。利用该装置可探究物质的细微构造,帮助开发新药、高温超导材料、纳米材料以及燃料电池新材料等。有关科研机构已获准利用J—PARC开展61项课题研究。  法国:基础研究取得一定成就,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获取黑洞深处观测信息,位于法国、瑞士边境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正式启动。  2008年4月,一国际研究小组成功获取迄今关于黑洞深处最清楚的观测信息,确定出自黑洞的粒子束的形状与理论推测的完全相符,证明特大质量的黑洞喷射出的巨大粒子束呈螺旋状,提出扭曲的磁场推动和限定了从黑洞喷出的粒子束。  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共同发现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病毒(HIV),即艾滋病病毒,与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一道,荣膺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欧洲空间局进行的太空实验表明,暴露在极端脱水和强烈宇宙辐射的太空真空中的缓步动物(俗称水熊虫,一类极微小动物,属于多细胞无脊椎动物)仍能顽强存活,这是第一种经实验证明可在太空条件下存活的动物。水熊虫生命力极强,几乎存在于地球所有的生态系统,可经受反复脱水而顽强存活。科研人员希望弄清水熊虫拥有超强生命力的秘密,有关其遗传物质修复的知识,对医药研究将有重要价值。  9月10日,第一束质子束流被注入位于法国、瑞士交界的日内瓦郊区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标志着LHC正式启动。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研究项目被称为近年来世界规模最庞大的科学工程,LHC利用高速粒子束相撞产生的巨大能量,重建“大爆炸”后的宇宙形态,是世界目前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50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该研究项目,总投入约80亿美元。  加拿大:打造出世界最强大电子显微镜,超固体现象研究取得突破,发现一颗正常脉冲星经过剧烈变化变成磁星。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与美国宇航局合作发现,一颗正常的脉冲星经过剧烈变化后,变成一颗磁星。这种磁星是恒星的一个变型,之前从未被观测到。脉冲星和磁星同属中子星,是超新星死亡和爆炸后的形成物。银河系内已知的脉冲星超过1800颗,但磁星的数量要低很多。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通过实验发现,温度条件越低,冷却固态氦表现得越硬。在研究可能存在的新物态———超固体现象上取得新突破。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打造出目前世界最强大电子显微镜———提坦80—300立方体,其威力相当于哈勃太空望远镜,具有空前的清晰度,能轻易识别原子,测量其化学状态。有助于在基础生物学和物理学领域导致许多新发现,更好地了解疾病特性,探索医治疾病的新线索。探测固体材料的原子水平结构,用于帮助制造更加有效的照明设备和更好的太阳能电池,研究蛋白质和针对癌症治疗的送药材料。将评估大气微粒,帮助制造更轻和更结实的汽车材料、更有效的化妆品和更高密度的存储器。  俄罗斯:保持对基础科研的支持力度,12家俄罗斯研究所约700位物理学家参与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联手他国制成由硅28构成的完美球体。  2008年,俄罗斯政府继续保持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2008年是俄政府制定的2008—2012基础科学研究五年计划的第一年。2008年初,俄制定了2008年至2012年的基础科学研究计划,其中规定,俄政府将在2008年至2012年间投入2500亿卢布用于基础科学研究计划。  9月10日,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正式启动。俄罗斯科学家对该项目的建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共有12家俄罗斯研究所约700位物理学家参与。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被认为是目前世界基础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  由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科学家联合进行的“阿伏伽德罗计划”获得重要进展,制成由硅28构成的完美球体。其诞生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科学家希望借其重新定义质量单位“千克”,极有可能取代已经沿用近120年的重量标准。  南非:开展一系列人类基因组学研究,启动古人类学国际合作研究。  南非拥有巨大的人类基因多样性资源,正在开展一系列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当地居民,大多围绕如HIV和结核病等易感性疾病,以及药物的新陈代谢进行。  位于南非约翰内斯堡西部山区的一系列考古遗址被称为“人类摇篮”遗址,这里发现的人类先祖化石约占全球总数的一半,为探索人类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其中最著名和最重要的斯泰克方丹岩洞是全球南方古猿化石最丰富、年代最古老的遗址,迄今已发掘出600余件人科化石、9000余件石器和丰富的动物化石。2008年,南非金山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正式启动古人类学国际合作研究。2 科技政策  美国:加强对能源、环境、气候变化、航天和海洋领域研究的支持力度,更加关注《美国竞争力法案》的实施。  2008年,美国联邦预算加强了对能源、环境、气候变化、航天和海洋领域的研究支持力度,对基础科学、生命科学、纳米技术和农业科技等领域的研究支持力度保持稳定,但同时对研究重点有所调整。还组织了关于未来国家科技政策的讨论,更加关注《美国竞争力法案》的实施、科技外交以及科技决策等问题。  2008年,美国出台了《美国海洋大气局2009—2014战略计划》,确定了海岸和海洋生物系统、气候变化、天气和水文、海洋和空中交通等4个重点领域,提出加强卫星建设、增强船队和飞行服务能力、整合对地观察系统、提高自身素质等措施。  2008年间,美国各方对未来国家科技政策进行了探讨。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举办了题为“科技与美国竞争力:进展和展望”的国家科技峰会,提出全面实施《美国竞争力法案》及其经费投入目标。伍兹威尔逊中心在《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2.0版》报告中,建议美下届政府应重视和加强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的职能,建立以国家科技委员会、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创新和竞争力委员会、国家科学院系统、联邦—州科技委员会为架构的总统科技决策和咨询机制。  当前美国正着力加强科技外交的统筹协调、重视全球科技资源利用以保持科技的全面领先优势,以能源、环境、健康等为优先目标开展全球合作。其对外科技合作的战略目标主要包括:保持并继续提高美国的科研水平 进入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帮助美科学家超越国界进入世界前沿科学 用好科技人才:支持美国科学家与世界一流科学家合作,提高美国的科学生产力 增强本国科技人力资源:通过访问、交换、移民的方式,使其他国家的优秀科学家为美国的强大做出贡献 通过科技支持来提升国家安全:通过帮助其他国家提高科技能力来保障美国的国土安全和经济持续繁荣 使用杠杆原理撬动美国科技发展:通过在全世界范围内开放,结合自身资源寻求科技发展机会,从而加速提升美国科技发展进程。  作为国家战略的延续,美外交政策也做出相应调整,认为应该放宽外国学生和学者赴美签证。在签证申请中,有40.5%是工程、物理、数学、计算机和生命科学专业,这些学生学成后可形成高素质人力资源储备,还可带来不同的文化和经验,有利于科技创新。美国两院正酝酿新的法案,放宽外国专业人士赴美签证。  2008年,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出了系统的科技政策,认为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变革性力量,应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的作用,发展气候友好型能源、改善卫生与健康、提高教育质量、确保美国保持世界创新中心地位,以带动经济增长、增加高质量就业、创造财富。他承诺新一届政府将是拥护科学技术的政府,将致力于投资科学,促进自主创新,鼓励美国人民最大限度地发挥独创性和企业家精神,确保美国科技产业的竞争力。并承诺增加政府对科技的直接投资,重点是基础科学、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卫生健康、农业先进技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STEM)、劳动力培训、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技术等。  俄罗斯: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支持力度,民用科学拨款逐年递增,科技人才外流现象大幅减少。  2008年,俄罗斯政府对科技领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民用科学的拨款逐年递增,2008年约为1250亿卢布。由于资金投入保持上升趋势,科研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不断提升,俄罗斯科技人才外流现象大幅减少,越来越多的海外俄罗斯科学家回流祖国。  6月,俄政府审议通过“俄罗斯创新产业科学与科学教育人才”2009—2013年联邦专项计划,准备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吸引青年专家从事科研创造,包括保障科研项目的拨款、恢复支持青年人从事科研创造的机制等。  11月,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提出,将在国内外开展大规模和体制化的人才搜索和引进,吸引年轻和有才华的专家参与基础科学和实用学科的研究,加快建立国有和私立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采取切实措施帮助中小型企业建立创新产业。  12月,第一届纳米技术国际论坛在莫斯科开幕。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下,俄政府仍不打算减少对纳米技术开发项目的投资额。所确定的纳米技术中长期投资额约为100亿美元,其中一半由纳米技术国家集团投资。  英国:科技部长首次进入内阁,发布新的能源战略,推出攻克癌症的研究规划。  2008年,英国新任科技部长保罗德雷森成为首位进入英内阁的科技部长,表明科技终于在英国获取应得的政治地位。此前,英国的相关科技问题均由贸工大臣负责向内阁报告。这种作法在英国已经争议多年,始终未获解决。在金融危机冲击经济的条件下,英国新任科技部长进入内阁,也表明了英国要借重科技来摆脱经济危机困境的决心。新任部长表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将成为其优先考虑的问题。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英国希望能够率先在碳捕获和存储技术上成为全球商业化规模示范的国家之一。  英国政府还发布了新的能源战略,在未来12年鼓励私人投资,大力发展核能。  为了避免民间争议导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议而不决,在2008年英国特地推出计划法,减少决策程序,以保证加紧建设国家关键基础设施。  英国政府发布2008年到2012年民用航空航天发展战略,打算打造欧洲最成功的卫星广播公司。  英国政府发布“新机遇新挑战”的制造业战略,规划了制造业的中期发展战略,主要规划在低碳经济对全球制造业形成巨大冲击的前提下,政府如何提供支持和创造良好环境,以保证制造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英国癌症研究院推出15亿英镑的5年研究规划,计划设立21个卓越研究中心,试图攻克肺癌、胰腺癌和食道癌三大顽症。  德国:通过人体干细胞研究法规,注重推行环保及节能法案。  2008年4月,德国联邦议会通过一项有争议的德国人体干细胞研究法规,清除了德国人体干细胞研究的一大障碍,对德国人体干细胞研究和生物医学研究,对利用干细胞技术解决疑难病症有着重要意义。  欧盟新化学品管理法即《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于2008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这项法规取代了以往的40多个法规,被誉为欧盟近20年来最重要的法规之一,它的实施很可能重新界定国际化工贸易格局,对有关企业产生重大影响。根据新法,目前欧盟市场上经常使用的约3万种化学物质和其下游的纺织、轻工、制药等产品都将经过强制的注册、评估和授权程序。  2008年6月,德国政府通过第二份保护气候方案,目标是到2020年之前减少40%的二氧化碳排放。另一项通过的法案则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有关,新的输电网将输送更多的风能电力 重型运载车辆也将规定更高的限制排放标准,超标者将执行严格的罚款和准入制度。此外,德国政府希望通过加强建筑业中的节能措施和推广安装智能电表来节约电能损耗。  法国:注重尖端技术领域投入,科技政策向环保倾斜,公布发展可再生能源计划。  2008年,法国政府尤其注重在环保、航天和纳米等尖端技术领域的投入,将各方面科技政策向环保倾斜。  4月9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旨在规范转基因作物种植和销售的法律草案,允许转基因作物在法国境内种植,同时做出一系列严格规定:生产者可自由选择是否种植转基因作物,前提是不危及环境和传统种植业 授权“生物技术最高委员会”负责监督转基因产品问题,并随时向政府汇报 破坏转基因作物者将面临监禁和罚款处罚。  4月30日,法国政府公布一系列新的环保法律草案,涉及建筑业、交通、农业和能源等多个方面。作为能源消耗“大户”的建筑业是新法律草案的重点规范对象,法国政府将对旧房进行大规模改造,争取到2020年将能耗降低至少38%。在交通方面,计划在2020年前新建2000公里的高速铁路,连接各主要省会城市,到2020年时将交通工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0%。在农业方面,到2013年将生态农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从目前的2%提高到6%,到2020年争取达到20% 30种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农药产品将被勒令在年内退出市场。  6月,继法国参议院之后,法国国民议会也通过了有关工业活动污染环境需要赔偿相应费用的法律草案。这一法案在法律上确立了“污染者付费”的总原则。  7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通过《2020年战略计划》,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改革措施是将该中心现有的6大学部改为更加独立的研究所,并享有法人权利,而科研中心将充当这些研究所的“控股”机构,负责总体协调工作。这项改革标志着法国的教育改革迈出最后一大步。  11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一项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共包括50项措施,涵盖了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将法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至少23%,政府希望此举能使法国在该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按照计划,法国政府将在2009年到2010年间拨款10亿欧元设立“可再生热能基金”,这项基金主要用于推动公共建筑、工业和第三产业供热资源的多样化。  韩国:重视科技创新,关键领域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和调整,提出并开始实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  虽然面临金融危机和出口不振的挑战,韩国2008年科技工作仍然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新一届政府在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管理办法、重点方向等关键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调整,政府科技预算水平大幅度提高。在科技创新领域,韩国宇宙航空技术显露出发展势头,成为2008年亮点。  2008年韩国国家科研预算较2007年增加11.1%,达到1084万亿韩元。韩国新政府执政第一年,推行了全面大胆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新政。在行政上,将延续40多年的科技部取消,职能合并到教育部中,改称教育科学技术部。将原产业资源部、信息产业部等部门合并为知识经济部,使教育科学技术部和知识经济部分别成为韩国主管(基础)科学和(产业)技术两大门类科技创新事务的管理部门。在此基础上,改革了国立研究机构管理体系,根据研究机构的科研方向将之分别划归到教育科技部和知识经济部管理。  上届政府开始实施的科技副总理制被认为导致权力集中,未达预期目的,被新政府取消,科技创新本部也一并取消。同时重新调整了国家科技委员会的职能,新设5个专门委员会以协调不同科技领域的工作,但取消科研经费分配权。此外,根据“一部委一机构”的原则重新整合23个国立政策研究机构,新成立综合研究院专注于国家中长期战略研究。  韩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的“577战略”是新政府的大型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计划之一,计划截至2012年,将研究与开发预算提高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 专注于7大重点科技领域 实施7大科研体系改革等,力争发展为世界科学技术第七强国。  韩国政府提出并开始实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以实现增长模式的转换,重新找到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动力”。正在拟定的《气候变化对策基本法》将为低碳绿色增长战略提供法律依据。  《第一个国家能源基本计划(2008—2030)》是韩国首个20年长期能源规划。按照该计划,2030年韩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2%提高到11%,为此将在设备和研发方面共投入111.5万亿韩元。韩国还计划2030年前新建10座140万千瓦级核电站,将电力供应中核电的比重从26%提高到41%。此外,还计划将新能源的生产量分别增加到目前水平的十数倍或数十倍。  在国际合作方面,韩国和欧盟启动了韩欧盟科学技术合作增进计划,教育科学技术部开始资助公立大学引进诺贝尔奖获奖者等国际高级人才。  加拿大:细化“让科技成为加拿大优势”的四大科技发展战略,推出相关配套措施。  2008年,加拿大政府细化了“让科技成为加拿大优势”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四大科技发展领域的具体范畴。  在环境科技上: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加政府制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加政府与国外伙伴一道制定了泛北美温室气体限排量及其贸易计划。为此,加政府分别拨款6600万加元支持制定工业废气排放法规框架并对生物燃料排放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另外,政府承诺5年内拨款2.5亿加元支持汽车工业执行汽车工业创新计划,主要开发环保型汽车的战略性大项目。  在能源领域:继续支持开发更清洁能源,政府计划到2020年90%%的电力需求将由零排放能源,如水电、核电、清洁煤和风能提供。为此,政府将继续支持生物燃料、风能和其他替代能源的研究,计划拨款2.3亿加元执行生物能源技术计划。另外加政府还拨款3亿加元支持核能发展,包括开发先进重水反应堆和更新实验室的技术设备。  在卫生及相关科技领域:2008年向加拿大基因组公司拨款1.4亿加元支持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计划 向加拿大食品和消费者安全行动计划拨款1.13亿加元 向确保天然健康食品的安全性、提高病毒和细菌实验室安全性、环境污染物与疾病的相关研究等项目共投入6700万加元。  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重点开发宽带网基础设施平台,供开展联合研究项目使用。同时还推出了与以上四大科技发展战略配套的一系列计划,包括吸引和激励科技人才、新建一批商业性研究开发中心等。  巴西:继续贯彻执行全国科学、技术和创新计划,计划提高科技创新投资,加强人力资源投入。  2008年,巴西继续贯彻执行《2007年—2010年全国科学、技术和创新计划》,其战略目标是扩大、完善国家科学技术和创新体系并使之现代化 创造使企业加速推进创新的氛围 加强战略部门的科研、创新,包括能源、航天、公共安全、国防及围绕亚马孙地区的科研 推进科学普及和教育以及新技术的推广。  巴西科技部表示,到2010年,巴西政府计划将科技与创新的投资提高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 政府将斥资412亿雷亚尔用于实现巴西“2007年—2010年科学、技术和创新行动计划”所规定的目标。  在人力资源上,巴西科技部将尽量增加全国科技发展委员会和高级人才培训协调委员会的科研费用,争取将博士生的培养份额从目前每年10万名,到2010年提高到每年16万名。  巴西科技部指出,近几十年来,巴西科研体系和人才培训取得长足发展,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却十分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巴西企业缺乏创新文化意识,此外,公共政策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巴西的目标是普及科学技术和加强学校科技教育,以及以科技促进社会发展。  乌克兰:批准太空计划,对科技人才采取多种鼓励措施,发展多国科技合作。  2008年乌克兰的国内政局持续动荡,使其科学技术发展受到极大负面影响。尽管干扰很大,截至2008年上半年,乌克兰的科学技术较前一个发展周期仍有较明显进步。  批准2008—2012太空计划。2008年9月30日,总统尤先科批准“乌克兰2008至2012年太空计划”,国家预算约为24.95亿格里夫纳(约合4亿美元)。具体项目包括:进一步改进航天发射器 为实现前瞻性空间技术发展新材料的研发 建设地面指挥测量和接受无线电登记系统等地面基础设施,以监测和分析空间环境并建立多边形的校准遥感,实现运载火箭和空基导弹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和商业项目建设,确保遵守空间活动国际合作项目的权利与义务。  确定乌俄政府间优先战略合作活动,半数为科技合作领域。5月,俄罗斯—乌克兰经济合作问题政府间委员会议签署有关确定十项关键优先共同战略活动的议定书,其中包括核能和核原料、开发铀矿和锆矿、航空制造领域和航天工业等方面的合作。  重视黑海大陆架生态研究计划。乌教育与科学部提出2008年—2009年乌周边岛屿与地质生态研究计划。旨在以科学计算方法避免黑海的大气污染,建立自然生态监测系统,制定海水淡化系统,研发替代能源。  国际科技合作方面。近年来乌克兰的国际科技合作开展得非常活跃,科学家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次数持续增加。  对科技人才采取多种鼓励措施。为提高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体现政府对科技界的关心,乌政府采取了多种鼓励措施,从2007年起,乌克兰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还设立了各类奖金以鼓励青年科学家积极投身乌克兰的科技事业。  南非:开始实施十年创新计划,有三部科技新法案出台,注重保护和利用南非独有的天文学观测地域优势。  2008年是南非《十年创新计划》实施的第一年。根据计划,2008年已有三部科技新法案出台,分别是《技术创新局法案》、《人类科学研究会法案》以及《天文地理优势法案》。  即将成立的技术创新局是一个新的公共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激励和加强技术创新和发明,通过开发并利用新技术发明,以及创建有利于新技术商业化的环境来推动经济增长。根据法案,现有的生物技术地区创新中心、先进制造技术战略中心、创新基金等都将并入技术创新局。  南非人类科学研究会最早根据1968年的《人类科学研究法案》而成立,是南非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随着国情变化,其功能也在不断调整,南非议会先后于1975、1980、1985、1990年对该法案做了4次修正。今年新颁布的法案对人类科学研究会的职能重新进行了规划,并取代原有法案。  根据新法案,该研究会将通过推动人类科学领域的研究来增进关于社会状况和社会变革进程的理解。其主要职能有:发起、承担并培育人类科学战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收集、分析并发布关于南非及非洲其他地区发展的数据 提供有效的政策制定和监测方法并对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通过有效宣传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来推动公众辩论 为南非国内和非洲其他地区的人类科学研究能力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帮助 推动并支持各人类科学研究单位之间的合作和联系。  而制定《天文地理优势法案》是为了保留和保护南非境内那些适合光学天文学和射电天文学研究的独特的地理区域,并就南非重要的天文学研究优势区域所涉及到的事项提供政府间合作和公众咨询。包括为南非天文学及其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方法,培养技能、能力和专家人才 勘查并保护那些适合天文学研究的地理区域 为建立一套全国性的天文学优势地理系统提供框架,以恰当地保护、保留和管理那些因为条件独特(如高大气透明度、低水平光污染、低人口密度以及极小的无线电频率干扰等)而特别适于开展天文学及相关科学研究的地理区域 授权南非科技部参与天文学优势区域的保护工作,并协调在这些区域内进行的天文学研究。  另外一部议会审议已通过,正在等待总统签署的法案是《南非航天局法案》。根据该法案,南非将成立国家航天局,推动太空的和平利用以及与太空活动相关的国际合作,支持建立在政府政策框架内有益于太空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环境,培育和开展太空科学、通讯、导航和空间物理研究,通过人力资本发展超越计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来提升南非的科学、工程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2008年4月,《先进制造技术战略(AMTS)》旗舰项目展在比勒陀利亚举行。通过实施AMTS,南非在轻型材料、先进电子、先进生产技术(如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数字和微型制造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技术转移等方面取得众多最新成果,使汽车和航空零部件产业、电子产业、核产业以及下游矿业部门受益。南非政府今后还将设立生物复合材料、传感器技术、钛金属和核技术等能力中心,使AMTS成为培育未来竞争力,为制造业提供机会的有力杠杆。
  • 高效精准丨重庆天路电力设备选择赛恩思OES-802直读光谱仪
    为了提升分析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重庆天路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引进赛恩思仪器OES-802型直读光谱仪。重庆天路电力设备主要生产经营角钢铁塔、钢管塔、钢管杆、变电构架、铁附件、通讯杆塔、路灯杆、交通标志杆、铁路接触网架、大型桥架等钢构产品,同时承接各类型镀锌铁件的镀锌业务。是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合格供应商,同时为铁路、通讯、市政工程提供优质配套产品。赛恩思OES-802型直读光谱仪是一款先进的仪器,专为金属分析而设计。它采用了光谱分析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金属样品中各种元素的含量。该仪器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高精确度的特点,能够满足重庆天路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对金属分析的严格要求。重庆天路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业的电力设备制造商,对金属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要求极高。赛恩思OES-802直读光谱仪为重庆天路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提供了高效精确的金属分析解决方案。通过采用该仪器,重庆天路电力设备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赛恩思仪器将继续为各行各业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助力企业实现更大的成功。
  • 合肥研究院发展出基于光电离的负离子俘获迁移谱技术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学物理与技术中心光谱质谱研究室发展的基于光电离的负离子俘获迁移谱技术,实现了对多种有机酸的检测。此项工作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进展》(RSC Advances, DOI: 10.1039/C4RA10763B)上。该项技术既为离子迁移谱仪器新增了一种非放射性离子源,也为大气压下离子化学反应的掌控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离子迁移谱仪器常被用于痕量毒害危险品的现场快速检测,发展新的非放射性离子源是迁移谱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以往真空紫外光常被用作离子迁移谱的电离源:在紫外光的电离作用下,待测物质分子被转化为正离子,根据正离子迁移谱的特征,可对待测物质分子进行分辨和探测。而对于离能小于紫外光能量或者光电离效率差的待测物质而言,这种方法在检测紫外光电离形成的正离子方面就显得无能为力。  为此,光谱质谱研究室科研人员在紫外光电离电子俘获离子迁移谱PI-EA-IMS研究基础上,发展了负离子俘获迁移谱技术:第一步,紫外光电离产生电子 第二步,电子俘获产生反应离子 第三步,反应离子俘获将待测物质分子转化为负离子 第四步,通过负离子的迁移谱特征实现对待测物质的分辨测量。利用新发展的氯离子俘获离子迁移谱技术,成功地检测了多种有机酸以及五种品牌食用醋中的乙酸。  在此之前,光谱质谱研究室还发明了非放射性等离子体源离子迁移谱技术,研制了离子迁移谱检测仪样机,并通过了第三方组织的高低温、高温高湿、震动冲击、电磁干扰、软件测评以及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探测物质种类、灵敏度、分析时间、准确性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文章详见:Hui Gao, Wenqi Niu, Yan Hong, Beibei Xu, Chengyin Shen, Chaoqun Huang, Haihe Jiang Yannan Chu, Negative photoionization chloride ion attachment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for detection of organic acids, RSC Advances, 4(109) (2014), 63977.离子俘获迁移谱检测混合酸以及各种品牌食用醋中乙酸的谱图
  • 华北电力大学成立能源与环境研究院
    作为服务国家能源电力事业的重大办学举措,2月2日,华北电力大学成立能源与环境研究院,同时聘任国家首批“千人计划”学者黄国和教授为能源与环境研究院院长。  仪式上,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吴志功与国电科环集团董事长徐凤刚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院揭牌 校长刘吉臻与黄国和教授签订《华北电力大学高层次人才聘任协议书》并向其颁发了聘书。该校聘任黄国和为终身讲席教授,并在国家“千人计划”相关待遇规定的基础之上,在工作和生活上积极为其及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黄国和教授在发言中感谢华北电力大学为其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表示将把报效祖国的爱国心、责任心转化为对学校的爱校之心,鞠躬尽瘁、尽职尽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吉臻校长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黄国和教授在学校的发展及能源与环境研究院的成长与建设,希望黄国和教授及能源与环境研究院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由此推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和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的实现。  据介绍,研究院将主要致力于开展能源与环境科学前沿领域研究,着力解决当前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能源与环境基础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问题。  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以能源电力为特色的“211”高校,华北电力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始终以服务于国家能源电力事业的发展为己任,为国家的能源电力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进入新世纪,学校适应国家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对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的战略需求,率先向新能源研究领域挺进,构建了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体系,在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以新能源学科为抓手,加快发展环境、核能、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学科,组建了国内第一家可再生能源学院,成功申办了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新型能源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学校2005年合作建立的华北电力大学中加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北京市等多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 2023年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拟立项项目公示 含10项杰青,20项优青
    3月6日,云南省科技厅发布2023年省基础研究计划拟立项项目通知,公示了85项重点项目、10项杰出青年项目、20项优秀青年项目、508项面上项目和227项青年项目。详情如下: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公示2023年省基础研究计划拟立项项目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根据《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云科规〔2022〕5号)、《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管理实施细则》(云科规〔2019〕7号)等文件规定,经2023年3月2日省科技厅厅务会议审议,现将2023年省基础研究计划拟立项重点项目、杰青项目、优青项目、面上项目(含直接支持和竞争申报)、青年项目进行公示,并对有关情况说明如下。一、公示期5个工作日,自2023年3月6日至2023年3月10日(不包含节假日)。公示期内,对拟立项项目有异议的单位或个人,需以实名、书面形式向省科技厅反映,反映的问题需明确、具体,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省科技厅对所反映意见,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核查处理。二、如公示结束无异议,将根据年度省财政科技经费安排和后续审批程序等情况,拨付经费并下达计划项目。联系电话:0871-63168640、63140941、63133824。地址及邮编:昆明市北京路542号省科技厅大楼6楼603室,650051。附件:2023年省基础研究计划拟立项项目表(点击下载).xls云南省科学技术厅2023年3月6日附件重点项目、杰出青年、优秀青年明细:2023年度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拟立项项目表序号受理编号项目类别项目名称承担单位参加单位推荐部门1202201AS070013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高效红光及近红光氟化物荧光粉构建及其在全光谱LED上的应用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2202201AS070016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无毒基因AVR-Pita基因家族在稻瘟病菌起源中心的适应性变异及进化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3202201AS070017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双生病毒分子变异及致病性变化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4202201AS070020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冷冻对精子脂质组的影响及干预研究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云南省农业农村厅5202201AS070022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禽腺病毒4型抗原表位定位和AS-ONs抑制感染分子机制研究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云南省农业农村厅6202201AS070028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基于单精子测序及基因编辑技术进行TCF4基因致病机制的研究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7202201AS070040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高寒金属矿山边坡劣化机理与时空稳定性评判准则研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昆明市科学技术局8202201AS070045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高效铜锌锡硫硒薄膜太阳电池的基础研究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9202201AS070051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四倍体马铃薯优良品种重要农艺性状遗传解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10202201AS070052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光热耦合催化油脂制备生物航油的新型催化材料设计与催化机理研究云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11202201AS070055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贝莱斯细菌sd降解西维因的分子机理研究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12202201AS070065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LncRNA-DRSGN监控ERS相关SGNs自噬导致CHARGE综合征模型听力损失的作用机制研究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13202201AS070067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靶向抑制胰脂肪酶/胆固醇酯酶的汉麻籽多肽调节脂质吸收与代谢的机制及构效关系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大理州科学技术局14202201AS070069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重组溶瘤痘病毒rVV-CCL5联合PD-L1/TDO2抑制剂治疗MSS型结直肠癌的作用和机制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15202201AS070070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富含半胱氨酸61在老年肌少症骨骼肌纤维类型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16202201AS070071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高龄男性自闭症基因新发突变模式及正向选择机制研究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17202201AS070077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乳酸代谢重编程调控的TRIM21乳酸化修饰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18202201AS070081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智慧电子药经肾俞调控肠内神经治疗大鼠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19202201AS070083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探索MCU介导线粒体钙超载与乌头碱诱导心脏电风暴的分子机制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2201AS070086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2-硅氧基呋喃化合物与氧杂二环烯烃的多样性催化不对称反应研究 云南大学云南大学21202201AS070087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Wnt信号通路调控NKG2D配体表达促进结直肠肿瘤免疫逃逸云南大学云南大学22202201AS070088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本地植物对紫茎泽兰的叶际微生物群落组装和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云南大学云南大学23202201AS070089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氮输入对高原湿地碳中和潜力的影响研究云南大学云南大学24202201AS070092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高级视觉任务驱动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研究云南大学云南大学25202201AS070098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在校儿童青少年自伤自杀风险个体合作式阶段化管理模式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6202201AS070105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PCM1介导巨噬细胞焦亡促进溃疡性结肠炎粘膜炎症的机制研究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7202201AS070112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新型电力系统电力主设备关键绝缘体状态感知评估应用技术研究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28202201AS070116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基于修改引力理论的黑洞时空特性与热力学修正研究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29202201AS070117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精品咖啡绿色生产的生物有机肥和复合种植协同机制及耦合模式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30202201AS070124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原位合成纳米SnO2@In2O3核壳结构增强银基电触头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31202201AS070126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澳洲坚果座果花粉限制与传粉网络构成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高原林业研究所临沧市林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高原林业研究所32202201AS070127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新型黏土锂矿浮选富集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33202201AS070128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基于摩擦伏特效应的微塑料非侵入检测机理及特性研究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34202201AS070131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集成智能驱动的癌症早期辅助诊断及进展期疗效预测研究云南大学云南大学35202201AS070135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云南产臭蛙来源的促皮肤创面组织再生活性肽资源库的建立昆明医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 36202201AS070141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兰茂牛肝菌致幻机制及中毒诊断体系应用基础研究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云南省眼科医院)河北医科大学云南大学37202201AS070142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流域异质景观中生态水文驱动下磷素环境行为特征及其潜在的级联效应云南大学云南大学38202201AS070143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云南高原山地泥石流防治工程防灾效益研究云南大学云南大学39202201AS070144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醚键聚合物固态钠电池电解质可控构筑及界面性能研究云南大学云南大学40202201AS070146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超支化纤维素交联网络的构建与木材胶合实践及机理西南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41202201AS070150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富砷高原湿地底泥微生物群落对砷/磷生物有效性影响西南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42202201AS070152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木薯淀粉接枝共聚物胶黏剂的合成反应、胶接机理及结构调控机制西南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43202201AS070159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复杂数据的变量筛选方法研究云南大学云南大学44202201AS070164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基于蛋白组学及多模态核磁共振构建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模型的多中心队列研究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45202201AS070174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PKGs-pTOP2A-PARP1轴在PDE6b-rd1的感光细胞DNA损伤修复中的作⽤机制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云南省眼科医院)云南大学46202201AS070179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东南亚语言社交网络文本语义表示及事件检测方法研究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47202201AS070183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基于全新抗病毒靶标蛋白hnRNPA2B1结构的药物设计与合成研究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48202201AS070186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澄江动物群节肢动物发育生物学研究云南大学云南大学49202201AS070189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NIa-Pro"CLVG"基序在病毒致病性中的作用及机制云南大学云南大学50202201AS070190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钠基固体电解质设计及固态钠离子电池界面调控研究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51202201AS070193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热障涂层完整性太赫兹/涡流复合无损检测理论和方法研究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52202201AS070198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基于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和NT-Trk信号通路研究苍艾挥发油的解郁效应及其作用机理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 53202201AS070201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砷化镓废料真空热分解回收镓、砷的研究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54202201AS070209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适应智慧城市背景的电动汽车电池供配体系优化调度研究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55202201AS070211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近两千年来高原湖泊水生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云南大学云南大学56202201AS070221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调控溶酶体生成功能的柯南因类型生物碱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57202201AS070223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奠基物种对滇西北高山冰缘带初级生产力与群落繁殖策略的调控及其生态功能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58202201AS070227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泛素连接酶RNF220在脑白质发育和相关疾病中的功能与作用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59202201AS070236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基于内嗅皮层的阿尔兹海默症树鼩模型的构建与评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60202201AS070242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精神分裂症易感变异rs4420550影响神经发育的分子机制解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61202201AS070244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胚胎干细胞特异基因Dppa5通过可变剪接调控基因组稳态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62202201AS070246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功能基因对次生演替的响应及其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关系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63202201AS070253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菟丝子粗提物诱导植物抗虫防御反应的分子机理及其化学本质研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64202201AS070257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调控γ-分泌酶促进神经变性的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65202201AS070259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SARS-CoV-2干扰鼻粘膜巨噬细胞凋亡信号导致嗅觉损伤的机制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66202201AS070262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转录因子BACH2介导的CD40LG表达改变在白血病发生发展及耐药反应中的机制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67202201AS070264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云南省几种新发现汉坦病毒的分布、感染及其病原学研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大理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68202201AS070266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作用于GPCR受体的新型二芳基庚烷的发现及降血糖作用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69202201AS070275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云茯苓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干预脂质代谢机制研究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 70202201AS070279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西南特色草莓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优异性状基因挖掘云南大学云南大学71202201AS070284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组织记忆与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研究:技术搜寻和吸收能力的效应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72202201AS070286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脉冲星及其风云高能辐射研究云南大学云南大学73202201AS070287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妊娠期静脉血栓发病机理研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74202201AS070289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小胶质细胞TREM2在nHIBD突触可塑性紊乱中的调控机制研究云南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大学75202201AS070290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温阳通络方介导ASIC1α调控NF-κB/NLRP3通路抑制细胞焦亡干预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机制研究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76202201AS070298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LIF+ CAF亚群通过调控FGL1表达介导膀胱癌免疫治疗抵抗的机制研究昆明市延安医院昆明市科学技术局77202201AS070309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类甜蛋白基因SlTLP5和SlTLP6调控番茄晚疫病抗病机理的比较研究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78202201AS070310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轨廓缺陷修复重构智能决策研究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79202201AS070313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抗生素溶杆菌对特色浆果重大细菌病害的防控机制研究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80202201AS070316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对无乳链球菌关键毒力因子致奶牛乳房炎的机制研究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81202201AS070321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转座子INDITTO2调控根系构型在水稻适应不同海拔生境中的作用研究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82202201AS070325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基于数据融合的AI驱动云南大叶种茶树表型可塑性特征筛选机制研究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83202201AS070334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香芫开郁油抗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云南中医药大学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云南中医药大学 84202201AS070337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金沙江干热河谷关键乔木的自然更新及其对稀树草原生态恢复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85202201AS070339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Pt-Ir系合金的成分设计、组织结构与高温性能基础研究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计:85项2023年度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杰出青年项目拟立项项目表序号受理编号项目类别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承担单位参加单位推荐部门1202201AV070014基础研究专项-杰出青年项目大湄公河次区域气候异常机理及预测杨若文云南大学云南大学2202201AV070024基础研究专项-杰出青年项目竹秆节间快速生长的生物学基础崔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高原林业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高原林业研究所3202201AV070026基础研究专项-杰出青年项目可信边缘人工智能沈韬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4202201AV070048基础研究专项-杰出青年项目面向图像融合与识别的特征表示李华锋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5202201AV070051基础研究专项-杰出青年项目木质纤维生物质定向催化液化高值利用彭林才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6202201AV070058基础研究专项-杰出青年项目水稻维持铁稳态的分子机理梁岗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7202201AV070061基础研究专项-杰出青年项目太阳活动周的形成与演化邓林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8202201AV070062基础研究专项-杰出青年项目新靶点抗血栓候选分子OLG-9的结构优化、作用机制及其成药性研究吴明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9202201AV070064基础研究专项-杰出青年项目微波冶金过程强化应用基础研究许磊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10202201AV070080基础研究专项-杰出青年项目极端风险传染与危机管理周伟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合计:10项2023年度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优秀青年项目拟立项项目表序号受理编号项目类别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承担单位参加单位推荐部门1202201AW070004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项目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COVID19深度生成对抗预测模型理论研究邰永航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2202201AW070011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项目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修饰协同调控植物高温胁迫应答的分子机制宋泽婷云南大学云南大学3202201AW070012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表观遗传调控活性分子发现张芮菡云南大学云南大学4202201AW070016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项目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定殖限制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车荣晓云南大学云南大学5202201AW070020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项目基于手性磷农药的不对称催化合成与应用研究钱德云云南大学云南大学6202201AW070023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项目纳米异质界面中声子输运的理论研究胡世谦云南大学云南大学7202201AW070025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项目微光夜视彩色化技术研究金鑫云南大学云南大学8202201AW070033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项目芳香精油抑菌机制及开发利用研究董鲜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 9202201AW070039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项目NEGR1基因影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李世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10202201AW070041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项目藏族人群高原适应表型的遗传学研究和耀喜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11202201AW070049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项目牛肝菌科物种起源与演化规律研究吴刚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12202201AW070052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项目人工选择下家鸡大脑和行为变化的细胞分子机制王明山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13202201AW070057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项目氧化应激和炎症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机制解析刘前进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14202201AW070063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项目超临界流体亚稳相变动力学及其定向调控强化传热 李舟航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15202201AW070066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项目发酵蔬菜益生菌资源保护与功能开发易俊洁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16202201AW070075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项目三维柔性电极的构筑及其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李金成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17202201AW070077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项目新型二维铜族硫族化合物及其新奇物性研究高蕾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18202201AW070078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项目氧化锌矿物表面硫化调控与浮选过程强化丰奇成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19202201AW070079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项目以“硫”攻硫可控含硫挥发性有机物脱除与硫-碳资源化利用陆继长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20202201AW070082基础研究专项-优秀青年项目物理法提纯粗铟的基础研究孔令鑫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合计:20项
  • 电力工业是“根基” 手持光谱技术为安全护航——访中国能建东电一公司副主任王旭
    你的家里已经多久没有停电了?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停电似乎已经是一种很遥远的事情。但对于像老挝等一些东南亚不发达的国家来说,用电似乎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电力工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如果说国家工业是一棵参天大树,那电力工业一定是大树的“根基”,电力工业稳固,大树才能枝叶繁茂,“电固”则“枝荣”。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电力工业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近几年来,中国大力发展“一带一路”项目,援助了很多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电力工业的建设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东北电力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电力建设行业的一个知名品牌企业,承担了国内外多个重大的电力建设项目,包含多个援建项目,近年有代表性的大型项目包括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机组项目、老挝洪沙燃煤电站项目、菲律宾美萨美斯燃煤电站项目、孟加拉帕亚拉燃煤电站项目等。在建设这些电厂的过程中,有一种仪器贯穿了整个安装流程,它能快速识别材料成分,确保材料的质量并安装在合适的位置,这种仪器就是手持光谱仪。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东北电力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金属实验室副主任 王旭 高级工程师王旭,高级工程师,2007年参加工作,从事电力行业工作已经15年,具有丰富的电力建设经验,参加过呼伦贝尔600MW建设项目、老挝洪沙626MW机组项目、菲律宾美萨美斯等十余个项目安装检测工作。同时,他在电力建设过程中使用手持光谱仪已有近7年的时间,积累了丰富的使用经验,现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东北电力第一工程有限公司金属实验室副主任。近日,“中老铁路”正式开通,作为援建老挝电力建设的“功臣”之一,王旭高工曾在老挝工作3年。朗铎科技特别访谈了王旭高工,请他为我们讲讲援建中的故事。Q:据了解,您曾参与了老挝洪沙626MW机组项目的安装检测工作,当地的发展情况如何?对我们援建的态度如何?老挝属于是东南亚最落后的国家之一,无论是经济还是工业,在我们援建的时候,老挝的电力设施还没有完全普及,洪沙的很多地区的居民家里都没有电。当地人都比较友好,对我们帮助当地修建电厂也很感激。在老挝洪沙项目中,我们雇佣了很多当地的工人,也给当地增加的不少就业机会。这些天,“中老铁路”通车新闻刷爆网络,其实我们对老挝的帮助不仅如此,老挝的公路、铁路、水电站、电厂等基础设置的建设,都得到了中国的很多帮助。我们去老挝援建时,从昆明乘车到施工现场,12个小时的路程中,沿途有好多正在建设的援建的项目。目前这些项目大部分都已经完成,这对老挝当地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帮助。老挝洪沙(Hongsa)3×626MW燃煤电站项目Q:老挝洪沙项目建成后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变化?老挝洪沙626MW机组项目是老挝最大规模的火力发电站,它的建成对缓解老挝用电紧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老挝洪沙项目建成后,不仅解决了居民和工业用电的问题,还给当地增加了不少的工作机会。国家想要发展工业和经济,电力和交通一定是前提条件。我们帮助他们解决了电力设施,再加上如今通车的“中老铁路”,相信在中国能源和交通的双重支持下,老挝也将会有更好的发展。Q:据了解,您是在援建的过程中接触到手持光谱仪的,是由于何种原因让您开始使用手持光谱仪?手持光谱仪在您的工作中又带来了哪些帮助呢?我们在援建的工作现场主要负责电力设备的安装检验,为保证现场疑难材质分析可靠性及出现材质争议时能得到有效的验证,通过与公司沟通后,我们在施工现场配置了尼通手持光谱仪。在我们的安装检测过程中,经常也会有一些难检测的位置,使用手持光谱仪检测,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便利。有一次,在某个项目中,我们通过手持光谱仪发现即将安装的低温过热器设备中有一段本应为某合金的管道,中间使用的材料却是碳钢。如果这条管道被正常安装运行,很有可能会导致管道破裂,机组停机,造成巨大的损失。正是由于我们通过使用了手持光谱仪分析确认,才避免了事故的发生。Q: 请问您是怎样与朗铎科技结缘的?在您与朗铎科技合作的过程中,发生过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故事呢?2015年,经过对多个品牌手持光谱仪的技术调研和现场测试,第一台尼通手持光谱仪入驻我司。在众多同类产品中,尼通手持光谱仪无论从仪器的稳定性、精确性还是耐用性上都表现的尤为突出,所以最终我司选择了尼通手持光谱仪,也就从此与朗铎科技结缘。由于我们建设现场检测环境比较复杂,各工种交叉作业,2020年,我们现场有两台设备出现了问题。在联系了客服后,朗铎科技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来到现场帮我们解决了难题,并在处理完之后,细心的为我们整理了一份详细仪器使用注意事项,保证后期我们手持光谱仪的平稳运行。在售后服务的及时性和专业性上,朗铎科技让我们非常认可。Q:对于现有的仪器,您觉得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开展工作?由于我们工作的特殊性,经常需要在距地面几十米高的作业点进行分析检测,因此我们看重仪器的便携性,这也是我希望仪器的发展方向。相比于现有的大部分仪器来说,手持光谱仪已经是非常小巧轻便的了,可以让我们在高空中进行安装检验。但我们在空中的操作条件有限,手持光谱仪还是有跌落的风险,我希望未来可以有更便于高空作业的配件被生产出来,更方便我们在高空开展检测工作。后记:在现代化城市生活的我们,离开了电力几乎难以生活。正是由于有这些电力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得到发展,让我们拥有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手持光谱仪作为材料分析的“利器”,可以现场快速的识别各类材料成分,在电厂建设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相关安全事故的发生,未来也将应用于更多的领域,助力国家建设和制造发展。
  • 教育部推荐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部分)
    教育部推荐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6]41号)相关要求,现将教育部推荐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予以公示(专用项目在适当范围内公示),公示期为2016年12月30日-2017年1月8日。  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示项目持有异议的,应当在公示期内以书面方式向我“中心”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客观公正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标明真实身份,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个人提出异议的,须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 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须加盖本单位公章。我“中心”承诺,按有关规定对异议人身份予以保护。凡匿名、冒名或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特此公告。  电话:010-62514679、62510157 传真:010-62514694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成果专利处(100080)  附件:教育部拟推荐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2016年12月30日  说明:教育部推荐的项目中有6项代表性的推荐自然科学奖的项目,部分内容截图如下:  自然科学奖:  蛋白质分子体系和生物网络的物理特性(南京大学:王炜、王骏、刘锋、李文飞和张小鹏)  生物分子与细胞的纳米传感策略与高效分析新方法研究(南京大学:鞠熀先、丁霖和雷建平 北京科技大学,董海峰 东南大学,刘松琴)  DNA甲基化动态调控蛋白TET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复旦大学:徐彦辉、胡璐璐、李泽、程净东和陈飞)  被子植物受精和早期胚胎发生分子机制的研究(武汉大学:孙蒙祥、彭雄波、张丽瑶和赵鹏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辛海平)  基于放射性示踪小分子核酸的肿瘤靶向显像研究(北京大学:王荣福、刘萌、康磊、张春丽和闫平)  若干松柏类和高山植物的生物地理学研究(兰州大学:刘建全和王玉金 四川大学:毛康珊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陈生云和陈世龙)  附教育部网站公示完整名单:教育部拟推荐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序号项目名称(人选姓名)推荐奖种1唐有祺最高科学奖2退化型偏微分方程中的若干问题研究自然奖3蛋白质分子体系和生物网络的物理特性自然奖4铁基超导体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质的理论研究自然奖5新型分子基铁电体的基础研究自然奖6复杂样品的高效分离与富集及低背景发光分析研究自然奖7基于卡宾及自由基过程的有机合成方法学自然奖8生物分子与细胞的纳米传感策略与高效分析新方法研究自然奖9DNA甲基化动态调控蛋白TET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自然奖10被子植物受精和早期胚胎发生分子机制的研究自然奖11若干松柏类和高山植物的生物地理学研究自然奖12大陆俯冲带流体体制与化学地球动力学自然奖13金属材料强韧化的内在与外在微纳尺寸效应自然奖14粘弹性流体的流动和传热传质研究自然奖15钙钛矿化合物负热膨胀调控与机理研究自然奖16功能纳米材料和微生物修复难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湿地新方法自然奖17高效有机蓝光材料及其介观结构发光器件研究自然奖18薄板结构微细特征制造的介观尺度效应自然奖19CO2控制一体化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集成理论与方法自然奖20程序验证的基础理论研究自然奖21计算智能中的一些基础理论研究自然奖22智能学习与计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自然奖23光催化剂的微结构调控及高效降解典型污染物的机理自然奖24基于仿生分子识别与原位生物合成探针的肿瘤检测与多模态成像研究自然奖25基于放射性示踪小分子核酸的肿瘤靶向显像研究自然奖26创新合成策略的发展与系列生理活性天然产物的全合成自然奖27复杂煤层水力网络化防突技术及装备发明奖28多基站高精度大型三维测量场构建方法、技术及应用发明奖29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发明奖30航天器着陆缓冲装置与对接机构关键技术发明奖31高效水平轴海流发电系列装备与应用系统发明奖32分布式协同的区域指挥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发明奖33新型催化法硫酸尾气二氧化硫深度净化及资源化发明奖34基于纳晶薄膜电极的工业废水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装备及应用发明奖35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高效再生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发明奖36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发明奖37陆相岩性油气藏地震信号特征识别的相空间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进步奖38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处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进步奖39水利水电开发河流的连续性保护关键技术进步奖40软土地下工程稳定性理论与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进步奖41沿海核电工程泥沙、核素及温排水模拟与水工排放口优化实践进步奖42离岸养殖新型结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进步奖43城市大型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应用进步奖44生物质电站安全高效发电关键技术进步奖45电力负荷建模关键技术与应用进步奖46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开发、研制与工程示范进步奖47高可靠智能配电网优化规划与运行支撑关键技术进步奖48基于知件的知识获取、管理和知识服务平台进步奖49国家税务大数据计算与服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进步奖50乙烯装置高附加值产品最大化的优化控制技术进步奖51大数据驱动的洪旱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决策关键技术进步奖52膜集成城镇污水深度净化技术与工程应用进步奖53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全寿期安全性评估技术及应用进步奖54成网条件下高铁列控系统检测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进步奖55中国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系统调查、评价与开发应用进步奖56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的传播生态规律及其防控技术进步奖57传统蛋制品现代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及产业升级示范进步奖58海涂生态高值农业技术研究及其产业链构建进步奖59膳食多酚类活性物质防治代谢性疾病的基础及应用研究进步奖60中国儿童残疾监测和干预及其示范应用进步奖61适宜国情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和免疫重建研究进步奖62晚期胰腺癌及并发症的介入新技术及临床应用进步奖63微创椎体后凸成形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进步奖64外科术式改变脑血流的基础与临床创新进步奖65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步奖66西安交通大学数值传热及应用创新团队进步奖-创新团队67中国农业大学玉米遗传育种创新团队进步奖-创新团队  注:另有4项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为专用项目,内部公示。
  • “100家国产仪器厂商”专题:访北京华科仪电力仪表研究所
    为推动中国国产仪器的发展,了解中国国产仪器厂商的实际情况,促进自主创新,向广大用户介绍一批有特点的优秀国产仪器生产厂商,仪器信息网自2009年1月1日开始,启动了“百家国产仪器厂商访问计划”。日前,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走访参观了北京华科仪电力仪表研究所,该公司总经理边宝丽女士与总工陈云龙先生接待了仪器信息网到访人员。  北京华科仪电力仪表研究所(以下简称“华科仪”)是专业从事化学水分析仪器,可燃、有毒气体报警器,仪表工作站,水处理装置等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股份制企业。公司成立于1995年,注册资金1000万,现有员工170余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90%。自公司成立至今,华科仪以“视质量为生命,以创新求发展”为宗旨,赢得了众多客户的信赖,树立了在本行业的先导地位及良好的企业形象。华科仪积极推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于2000年在同行业内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从第一代产品HK-118C型硅酸根监测仪和HK-108C型磷酸根监测仪开始,华科仪在水分析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与水的渊源也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正是秉承水的这种品质,华科仪在10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慧深益众,德厚流广”的企业价值观,华科仪的产品和服务都凝聚有“慧”的因素又有“德”的范畴。目前公司拥有各种高性能的实验设备、生产设备及检测设备,自主研发和生产的产品有2大类30多种,涉及电力、石油、化工、冶金、制药、科研等多个领域,产品遍及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的数千家电力、石油、化工等行业中大型企业,并远销印度、苏丹、孟加拉、印度尼西亚、巴西、美国以及中东地区等。北京华科仪电力仪表研究所总经理 边宝丽女士  坐拥水分析仪表与气体报警仪表,将在全球树立领先形象  边宝丽总经理首先介绍了华科仪业务概况:“公司业务以自主品牌的内销与积极推进出口为主,逐步实现产品服务全球化的市场战略。在国内,华科仪已经实现由销售到品牌的转变。同时,华科仪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过硬的产品质量、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也赢得了国外厂商的青睐,公司现给国外某著名品牌做硅表、磷表、钠表等一系列产品的OEM。通过此业务,我们的产品制造工艺与研发思路都有所提升。近日公司正与俄罗斯外商洽谈一个上千万的OEM项目。”  谈完业务情况后,边宝丽总经理表示:“华科仪作为行业内具有领先优势的仪器仪表生产商,我们的发展离不开整个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其他同行厂家的帮助和支持。 公司将不断加强管理、完善制度、落实方案、改进技术,同时广泛与各同行厂家一起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做到互惠互利,共谋发展,为推动民族自主仪表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华科仪的企业愿景是:‘全球树立领先形象’。领先源自于意识超前,领先源自一切以顾客为中心,坚持‘事事领先’的理念,创造领先的用户价值、社会价值,从而提升企业价值,成为行业中的领跑者。华科仪清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将不断整合资源,努力把水分析仪表与气体报警仪表做到国内最好、全球领先。做最好的产品、做最好的服务,以良好的信誉使华科仪的客户遍及全国及世界各地,让华科仪的产品走向世界每一个有需要的角落。公司至成立以来,注重自身技术水平提升,倡导‘技术为先,行动在前’的研发理念,在产品设计上采用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流技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华科仪吸纳了业内优秀的技术研发人员,现有一支30余人组成的研发团队,并将每年年利润的15%用于产品研发。”  陈云龙总工就华科仪产品相关情况作了介绍:“华科仪公司产品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水分析仪表相关产品,二是气体报警仪表相关产品(详细参见附录1)。具体产品种类包括水分析仪表、气体仪表、数据采集监控系统、水分析装置、仪表工作站等30多种产品。华科仪产品广泛应用电力、石油、化工、冶金、纺织、科研院校等多个领域。在电力系统中,我们的产品占很大优势,国内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最高。”200系列实验室比色分析仪实验室系列水分析仪表  保持水分析仪表竞争优势,加大气体报警仪表研发力度,巩固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  边宝丽总经理重点介绍了华科仪水分析产品相关情况:“水分析产品是华科仪的‘拳头’产品,华科仪成立之初就开始从事水分析仪表及装置的研发、生产,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与非常雄厚的技术底蕴。华科仪是世界上最早推广采用精密计量泵作为试剂动力的水分析仪表生产厂家。我们的产品与国外一流品牌同类产品在产品性能上并没有太多差别,在某些核心技术上还要超过进口产品,但与其差别就在于制造工艺,目前我们正通过改进加工工艺、选择更合适的材料等多种方法来提升制造水平。”  陈云龙总工也谈到了华科仪的技术优势:“华科仪的水分析仪表在传感器漂移补偿、漂移抑制、本底硅补偿等方面均具有独特之处,尤其是比色分析类水分析仪表,更是我们的技术优势之所在。公司拥有多项水分析技术专利。新近申请的一项名为“本底硅补偿”的发明专利技术让华科仪产品又增添了新的性能优势。本底补偿技术,是一种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的创新,通过特定浓度的标准溶液的一系列标定过程,实现对标准溶液中本底硅的准确测量,消除了本底硅浓度给测量带来的误差。本技术获得了发明专利,在国内属于首创,在国外同类仪表中也未发现类似技术。本底补偿技术的应用,对于使用小量程仪表、需要精确测量的用户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HK-108W磷酸根监测仪(该产品曾获BCEIA金奖)HK-118W型硅酸根监测仪(该产品曾获BCEIA金奖)  “相比于水分析仪表,华科仪对气体报警仪表的研制起步稍晚,但已实现了国内领先,目前生产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探测器、报警控制器等多系列在线气体报警仪表,在化工、冶金等多个应用领域占有了较大市场份额。未来华科仪更大的利润增长点将在气体报警、传感器、物联网领域等方面。”  “国内气体分析仪同质化严重,许多产品属于低水平重复开发。面对这样的情况,华科仪在气体分析领域,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分析,吸收和借鉴公司在水质仪表领域的成功经验和模式,确立了在气体产品领域的研发方向和技术发展路线:在智能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气体探测器上加大研发力度,力争在短期内能够有所突破。华科仪已申请专利的‘五位一体’总线式智能传感器,是集合了五种分析原理的数字化气体分析传感器,该产品将光离子化、红外、半导体、电化学、催化燃烧这五种原理的气体分析传感器统一用户接口,与二次仪表通用,并且能够通过总线组成有线网络,最大限度的方便用户使用、维护 针对特殊用户和应用领域,公司开发了具有无线通讯和自组网功能的气体探测器,在有线和无线通讯组网的基础上,通过网关或路由器,实现可燃、有毒气体的物联网功能,进而实现远程监控。”五位一体气体探测器7000系列报警控制器  至诚服务,产品从“生产”到“售后维护”的全程记录  边宝丽总经理也谈到了华科仪的客户服务情况:“华科仪成立已15年,这期间我们深入用户,非常了解、熟悉他们的需求。在研发设计新产品时,我们都有针对性地、充分地考虑到用户需求,让我们的产品界面更简洁易懂,用户一看就会使用。与国外同类厂商相比,华科仪更了解国内用户的需求和使用现场的情况。公司专门设有用户档案库,这里存放着公司所有客户的信息及相关资料。用户所购买的产品是何时生产、是谁生产、是谁组装、是谁测试,这都能查到 该产品是何时购买、何时维修、具体维修了哪里,这些信息都一一记录在案,非常详实。”  “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全方位的保证机制,我们追求的是让用户使用放心、让沟通开心。华科仪在国内市场一直信守‘终身上门不收服务费’的承诺,这源自于对产品质量的自我信赖和对客户服务需求的深刻理解。”用户档案库  展望未来:将大力拓展石油、化工、环保、安全等领域  在谈及华科仪未来发展方向时,边宝丽总经理说到:“五年之内,华科仪将做好创业板上市前的准备。专业机构对公司经营等情况进行了测算,华科仪已具备创业板上市的大部分条件。上市已成为华科仪发展的趋势。通过上市募集更多的资本,我们会将更庞大的资金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中,积极树立民族仪表品牌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成为全球知名的仪表优质服务商”。  “在物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未来华科仪将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政策,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数字化传感器是物联网的基础,也是公司未来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公司拥有适合物联网的产品与技术,希望能与相关企业或政府部门合作,争取在物联网的发展浪潮中抢占先机。”  陈云龙总工也谈到了华科仪针对物联网采取的一些具体举措:“物联网的概念在仪表行业早已存在,只是称谓不同。而今,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物联网,我们企业也应重视这方面。华科仪已经对物联网做了许多前期调研,在产品研发方面也已有所侧重。公司目前针对物联网正研发一些无线数字化传感器,在物联网这条道路上,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行动了。”边宝丽总经理(左二)、陈云龙总工(左一)与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合影  附录1:华科仪产品分类列表 种类细类具体产品水分析产品水分析仪表实验室产品比色分析仪 酸度计 电导率仪 钠度计 便携式微量溶解氧分析仪 酸碱浓度计 浊度分析仪在线监测仪磷表 硅表 PH分析仪 电导率分析仪 溶解氧 酸、碱浓度计 钠表 联氨表 通道分配器 水分析装置水汽取样装置HK-5100系列水汽取样分析装置 HK-5200系列恒温装置 HK-5300系列加药装置系统设备 HK-5500系列除盐水冷却装置工作站水分析产品工作站电厂水分析仪表工作站数据采集监控系统 HK-5000型数据采集系统气体分析产品气体报警仪表气体探测器可燃气体探测器 有毒气体探测器 五位一体气体探测器气体控制器HK-7000型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工作站气体产品工作站气体仪表工作站(备注:本表根据华科仪所提供信息整理而成。)  附录2:北京华科仪电力仪表研究所  http://www.huakeyi.com/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1211/
  • 电力工业电力设备及仪表质量检验测试中心通过复审
    1月22~24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计量认证电力评审组派出以汤效军为组长的9人专家评审组,对挂靠在中国电科院的电力工业电力设备及仪表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简称质检中心)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能力全要素进行了现场复评审。副院长于永清出席会议并讲话。  在三天的评审中,评审组考察了质检中心的实验室环境、仪器和设备等设施 审查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审查了在用标准、仪器设备检定证书、人员培训及期间核查记录等文件资料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核查了检测项目(参数)的标准应用、试验能力和检测方法的符合性和正确性 指定了55项检测项目294个参数项进行了现场检测试验 召开了关键岗位人员座谈会 对授权签字人进行了考核。  经上述评审,评审组一致认为:质检中心质量体系运行处于受控状态,持续有效 检测人员素质、仪器设备及环境良好 采用的标准、检测方法正确 技术能力达到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质检中心11大类124项检测项目、1755个参数项全部通过了核查,顺利通过了国家认监委现场复评审。  专家评审组对中国电科院实验室的环境、设施和能力提升给予充分的肯定,对高压开关、电力电子、特种光缆及继电保护等实验室给予表扬。
  •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发资[2015]423号)等文件要求,现对“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等8个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的项目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  公示时间为2017年6月1日至2017年6月6日。对于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材料,逾期不予受理。个人提交的材料请署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的材料请加盖所在单位公章。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如下: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  联系人:秦媛  联系电话:010-58884881  传真:010-58884889  电子邮件:qy1978@acca21.org.cn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牵头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中央财政经费(万元)项目实施周期(年)12017YFF0204600生物活性、含量与序列计量关键技术及基标准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吴方迪9813.522017YFF0204700新型功能材料关键特性参数计量标准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宋小平17563.532017YFF0204800高端装备制造质量大尺度计量测试方法与技术研究天津大学段发阶14823.542017YFF0204900军民共用卫星导航、惯导产品和天线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龙祖洪17363.552017YFF0205000复杂与极端环境中力学计量基标准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杨平17803.562017YFF0205100电离和光辐射极端量计量关键技术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吴金杰5843.572017YFF0205200航天遥感关键计量标准及溯源技术研究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王文革1771382017YFF0205300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计量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王池15003.592017YFF0205400精准医疗中重大疾病体外诊断试剂及生物药物的计量基标准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冯流星19443.5102017YFF0205500矿山新型甲烷通风防尘安全仪器计量技术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唐守锋3913.5112017YFF0205600基于激光扫描和三维映射技术的路面桥梁关键计量测试技术与装备研究北京科技大学汪林兵4933.5122017YFF0205700新型电磁传感及高压损耗计量技术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赵伟4793.5132017YFF0205800重要化学成分量计量溯源关键技术与基标准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王军10873.5142017YFF0205900新一代高精度温度计量标准器研发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闫小克6713.5152017YFF0206000野外地理信息标准基线量值传递技术研究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李永刚4003162017YFF0206100芯片级计量标准关键技术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林平卫17333.5172017YFF0206200复杂环境下通讯和测量设备的计量溯源关键技术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何昭16723.5182017YFF0206300大型设备及设施关键量在线计量技术的研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王为农17873.5192017YFF0206400海洋温盐、海流、波浪观测仪现场计量校准技术研究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于建清3983.5202017YFF0206500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测量分析和改进技术标准研究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王春喜10833212017YFF0206600符合中国人体特性的产品设计与测评关键技术及标准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赵朝义9983.5222017YFF0206700支撑重点领域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白雪5913232017YFF0206800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通用技术标准研究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程锋5113242017YFF0206900海洋资源能源调查评估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标准研究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袁玲玲4232.5252017YFF0207000爆炸危险化学品公共安全、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技术标准研究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刘彩霞4253.5262017YFF0207100在用特种设备使用管理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邵珊珊4003.5272017YFF0207200机械、电气等重要领域安全共性技术标准研究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李勤5003.5282017YFF0207300城市可持续发展关键基础通用技术标准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杨锋4273292017YFF0207400老年、残障特殊人群健康服务与远程健康监测关键技术及重要标准研究北京理工大学郭树理3533.5302017YFF0207500支撑现代交通运输服务能效提升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王先进5003312017YFF0207600面向重点行业的企业信用和社会责任评价与管理标准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周莉3903322017YFF0207700政务服务与行政许可标准化技术研究与基础通用技术标准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王益谊1702.5332017YFF0207800主要农业废弃物提取加工与功效评价标准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席兴军3972.5342017YFF0207900重要领域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标准研究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邱城6873352017YFF0208000三代核电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梁雪元9363.5362017YFF0208100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大电网运行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国家电网公司陈国平6003.5372017YFF0208200新一代信息器件及终端共性技术标准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张玉芹7402.5382017YFF0208300太阳能光热发电及热利用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继刚2403.5392017YFF0208400海洋工程装备重点领域技术标准研究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李鸣3083.5402017YFF0208500新材料领域先进功能材料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范顺科5013412017YFF0208600兽用生物制品及检测试剂质量评价标准研究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薛峰8003.5422017YFF0208700物流转型升级基础共性技术标准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曹俐莉5503.5432017YFF0208800航空领域国际标准研究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隋明丽3273.5442017YFF0208900海上装备领域国际标准研究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四研究所刘震5073452017YFF0209000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国际标准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章建方2503462017YFF0209100有色金属及稀土领域国际标准研究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朱玉华4663.5472017YFF0209200煤的热稳定性等4项指标测定方法国际标准研究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方全国1853.5482017YFF0209300机械工程文件领域国际标准研究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程磊1513492017YFF0209400面向“走出去”的高铁全生命周期管理标准与关键系统技术标准研究清华大学郑力6433.5502017YFF0209500中国标准走出去适用性技术研究(二期)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李景10323.5512017YFF0209600“互联网+”NQI集成服务共性技术研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李文武12513.5522017YFF0209700材料损伤电磁无损检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及仪器研制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陈金忠12863.5532017YFF0209800高耗能特种设备能效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管坚10723.5  附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docx
  • 专家约稿|压电力显微术的基本技术原理与使用注意事项
    原子力显微术(AFM)作为一种表征手段,已成功应用于研究各个领域的表面结构和性质。随着人们对多功能和更高精度的需求,原子力显微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原子力显微镜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搭配特定的应用功能模块可以研究材料的力学、电学以及磁学等特性。其中压电力显微术(PFM)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压电材料中的压电性和铁电性。1. 压电材料与铁电材料压电材料具有压电效应,从宏观角度来看,是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的实现。当对压电材料施加外力时,内部产生极化现象,表面两侧表现出相反的电荷,此过程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为正压电效应。与之相反,若给压电材料的施加电场,材料会产生膨胀或收缩的形变,此过程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为逆压电效应。铁电材料同时具备铁电性和压电性。铁电性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材料会产生自发极化。铁电体晶格中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没有外加电场时也具有电偶极矩,并且其自发极化可以在外电场作用下改变方向。并非所有的压电材料都具有铁电性,例如压电薄膜 ZnO。压电铁电材料广泛应用于压电制动器、压电传感器系统等各个领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应用于具有原子分辨率的科学仪器技术,例如在原子力显微镜中扫描的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压电陶瓷管扫描器的性能。2. PFM工作原理原子力显微镜是一种表面表征工具,通过检测针尖与样品间不同的相互作用力来研究样品表面的不同结构和性质。针尖由悬臂固定,激光打在悬臂的背面反射到位置敏感光电二极管上,由于针尖样品间作用力发生变化会使悬臂产生相应的形变,激光光束的位置会有所偏移,通过检测光斑的变化可获得样品的表面形貌信息。 图1 压电力显微术工作原理PFM测量中导电针尖与样品表面接触,样品需提前转移到导电衬底上,施加电压时可在针尖在样品间形成垂直电场。为检测样品的压电响应,在两者之间施加AC交流电场,由于逆压电效应,样品会出现周期性的形变。当施加电场与样品的极化方向相同时,样品会产生膨胀,反之,当施加电场与样品的极化方向相反时,样品会收缩。由于样品与针尖接触,悬臂会随着样品表面周期性振荡发生形变,悬臂挠度的变化量与样品电畴的膨胀或收缩量直接相关,被AFM锁相放大器提取,获得样品的压电响应信号。3. PFM的测量模式图2 压电力显微术的三种测量模式PFM目前有三种测量模式,分别为常规的压电力显微术、接触共振压电力显微术和双频共振追踪压电力显微术。常规的压电力显微术在测量过程中针尖的振动频率远小于其自由共振频率,将其称为Off-resonance PFM。这种模式得到的压电信号通常较小,一般需要施加更高的电压,通常薄层材料的矫顽场较小,有可能会改变样品本身的极性,不利于薄层材料压电响应的测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时获得的振幅值正比于压电系数,利用针尖的灵敏度可直接将振幅得到的PFM 信号转换为样品的表面位移信息,获得材料的压电系数。接触共振的压电力显微术测量称其为contact-resonance PFM,可以有效放大信号,针尖的振动频率为针尖与样品接触时的接触共振频率,一般是针尖自由共振频率的3-5倍。此时无需施加很高的外场就能得到较强的PFM信号,不会改变样品的极化方向。此时测得 PFM 压电响应信号比常规FPM测量的响应信号幅值放大了 Q 倍(Q为共振峰品质因子),计算压电系数时需考虑放大的倍数。但此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尖的接触共振频率是在某一位置获得的,接触共振频率取决于此位置的局部刚度。在扫描的过程中,针尖与样品之间的接触面积会发生变化,引起接触共振频率的变化,若以单一的接触共振频率为针尖的振动频率会使得信号不稳定,测得的振幅信号在共振频率处放大,其余地方信号较弱,极大的影响压电系数的定量分析,得到与理论值不符的压电系数。与此同时PFM信号易与形貌信号耦合,产生串扰。双频共振追踪压电力显微术(DART-PFM)可以有效避免压电信号与形貌的串扰。在这项技术中,通过两个锁相放大器分别给针尖施加在接触共振峰两侧同一振幅位置的频率,当接触共振频率变化时,振幅会随之变化,锁相放大器中的反馈系统会通过调节激励频率消除振幅的变化,由此获得清晰的形貌和压电信号。此时在量化压电系数时需要额外的校准步骤确定振幅转化为距离单位的值,目前一般是通过三维简谐振动模型去校准修订得到压电材料的压电系数。 4. PFM的表征与应用PFM测量中可获得样品的振幅和相位图。图中相位的对比度反映样品相对于垂直电场的极化方向,振幅信息显示极化的大小以及畴壁的位置。一般来说,材料的压电响应是矢量,具有三维空间分布,可分为平行和垂直于施加外场的两个分量。图3 BFO样品的PFM表征图[1]若样品只存在与电场方向平行的极化响应,PFM所获得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可直接反映样品形变的大小和方向,若样品畴极化方向与外加电场相同,相位φ=0;若样品畴极化方向与外加电场相反,则相位φ=180°。此时垂直方向的压电响应常数可直接由获得的振幅与施加的外场计算出来,在共振频率下可以定量测量。值得说明的是,PFM获得的压电响应常数很难与块体材料相比较,因为样品在纳米尺度的性质会与块体材料有显著的不同。若样品具有平行和垂直于电场的压电响应,在施加电场时,样品的形变出现面内和面外两个方向。利用Vector PFM可以同时获得悬臂的垂直和横向位移,可以将得到的信号矢量叠加,获得样品的三维PFM图像。压电力显微术不仅可以成像,还能用于研究铁电材料的电滞回线,并且可以对铁电材料进行写畴。铁电材料的相位和振幅与施加的电压呈函数关系,测得的电滞回线和蝴蝶曲线可以用于判断铁电材料的矫顽场,矫顽场是铁电材料发生畴极化反转时的外加电压。一般的电滞回线的获取需要施加大于±10V的直流偏压,但值得注意的是较高的直流电压会增加针尖与样品间的静电力贡献,静电力信号有可能超过压电响应信号,从而掩盖畴极化反转信号。图4 SS-PFM的工作原理图开关谱学压电力显微术(SS-PFM)可以有效减小静电力的影响,原理如图4所示与普通PFM在测量电滞回线时线性施加DC电压的方式不同,SS-PFM将DC电压以脉冲的形式初步增加或减小,每隔一定的时间开启和关闭DC电压,并且持续施加AC交流电。其中DC用于改变样品的极化,AC交流电用于记录DC电压接通和关闭时的压电信号。图为研究二维异质材料MoS2/WS2压电性能时利用SS-PFM测得的材料特性曲线。 图5 二维异质材料MoS2/WS2的材料特性曲线[2]铁电材料与普通压电材料最大不同是在没有外加电场时也具有电偶极矩,并且其自发极化可以在外电场作用下改变方向,因此可利用是否能够写畴来区分铁电材料。知道压电材料的矫顽场之后可以对样品进行局部极化样品进行写畴,畴区可以自定义,正方形、周期阵列型或者更加复杂的图案。最简单的写畴是先选择一10×10μm正方形区域,其中6×6μm区域施加正偏压,4×4μ区域施加负偏压,获得回字形写畴区域,在相位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所写畴区。图6 Si掺杂HfO2样品的回字形写畴区域[3]5. 注意事项在PFM测量中首先要保证在样品处于电场之中,在样品的前期准备时需将样品转移至导电衬底,并确定针尖和放置样品的底座可以施加电信号,此时才能保证施加电压时在针尖在样品间具有垂直电场。在PFM测量中静电效应的影响也不容忽略,导电针尖电压的电荷注入可诱导静电效应并影响材料的压电响应,导致PFM振幅和相位信息与特性曲线失真。尽管静电效应在 PFM 测试中无可避免,但可以使用弹簧常数较大的探针或者施加直流偏压来尽量减小其中的静电影响。此外针尖的磨损也会极大的影响PFM测量。由于针尖与样品间相互接触,加载力不宜过高,过高会损坏样品表面,保持恒定适中的加载力。此外使用较软的针尖在扫描过程中可以保护针尖不受磨损,并且保护样品。PFM测量中常用的针尖为PtSi涂层的导电针尖,以获得较稳定的PFM信号。参考文献[1] HERMES I M, STOMP R. Stabilizing the piezoresponse for accurate and crosstalk-free ferroelectric domain characterization via dual frequency resonance tracking, F, 2020 [C].[2] LV JIN W. Ferroelectricity in untwisted heterobilayers of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J]. Science (New York, NY), 2022, 376: 973-8.[3] MARTIN D, MüLLER J, SCHENK T, et al. Ferroelectricity in Si-doped HfO2 revealed: a binary lead-free ferroelectric [J]. Adv Mater, 2014, 26(48): 8198-202.作者简介米烁: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专业为凝聚态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维功能材料的原子力探针显微学研究。程志海: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获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2011年-2017年,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曾获中国科学院“引进杰出技术人才计划”和首届“卓越青年科学家”、卢嘉锡青年人才奖等。目前,主要工作集中在先进原子力探针显微技术及其在低维量子材料与表界面物理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
  • 华科仪举办新址落成暨乔迁典礼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11月18日,北京华科仪电力仪表研究所(以下简称:华科仪) 落成暨乔迁典礼在北京大兴区西红门镇举行。典礼现场  来自大兴区西红门镇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办、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和北京化工大学的相关领导,五连环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和仪器信息网等相关机构的负责人,华科仪高层及员工共近200人参加了此次典礼。仪器信息网作为特邀媒体亦参加了此次活动。华科仪总经理边宝丽致辞  边宝丽在致辞中回顾了华科仪从1995年公司创立之初到现在18年间的发展历史。她说,从公司创立之初的所在地积水潭到上地、七里渠、沙河,再到现在的西红门镇,18年间华科仪经历了四次搬家,同时,这四次搬迁也见证了华科仪一步一步的发展。  &ldquo 回顾创业之初,华科仪只租了几间学校的办公室,最初也只有几个人。而现在,华科仪迁到西红门镇新厂区,有了房产证、土地证,有了家的感觉。&rdquo 据边宝丽介绍,目前华科仪已经有员工200多人,产品线也从最初的单一产品发展到现在的水、油、气三十几种产品。此外还增加了工程类的项目,并与内蒙电科院合作研发、生产电力行业可以填补国内空外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此外,边宝丽还介绍到,&ldquo 华科仪新厂区计划经过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已经完工,2013年3月还将进行二期工程的建设,将再建12500平米的办公大楼。那时,厂区还要建设篮球场、乒乓球室等健身场所,我们致力打造环境优美的华科仪!&rdquo 第一排:北京化工大学原副校长丁巨元、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秘书长闫增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长宽第二排:仪器信息网总经理唐海霞、艾默生过程控制有限公司分析产品电力部经理杜刚、北京普瑞斯玛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付强  北京化工大学原副校长丁巨元、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秘书长闫增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长宽、仪器信息网总经理唐海霞、艾默生过程控制有限公司分析产品电力部经理杜刚、北京普瑞斯玛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付强等为庆典致辞,共同祝愿华科仪基业长青!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还特别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为华科仪题字,祝贺华科仪乔迁之喜华科仪总经理边宝丽女士与北京化工大学原副校长丁巨元共同为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华科仪电力仪表研究所电力仪表联合实验室揭牌  在庆典中,华科仪还举行了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华科仪电力仪表研究所电力仪表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据北京化工大学原副校长丁巨元介绍,该联合实验室一方面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另一方面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以满足企业在国内外竞争中的需求,带动电力仪表行业的发展和创新。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是双方长期务实合作、水到渠成的结果。希望北京化工大学与北京华科仪电力仪表研究所在前期产学研用的基础上,发挥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发挥华科仪在工程化、技术开发方面的优势,深化和拓展双方的合作项目,协同创新,实现互利共赢。北京华科仪电力仪表研究所落成暨乔迁典礼剪彩现场合影新建成的办公楼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双碳”战略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世界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变革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促进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转变发展理念,立足国情,先立后破,稳中求进,科学理性,依靠科技进步,稳步建立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新格局。  实施“双碳”战略,将引发广泛而深刻的系统变革,在最大化发展和最小化排放两个临界点之间实现各要素全方位平衡和协调;需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四个基本关系;需要厘清气候-生态系统、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等多要素互动的复杂网络关系,优化“双碳”战略布局,重塑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提高“双碳”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优化能力。  实施“双碳”战略,迫切需要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支撑。其中,当前面临的基础科学挑战与关键技术瓶颈主要体现在图1所示的六个方面:具有顶层战略意义的“双碳”路径选择和优化;支撑顶层战略的政策与管理体系构建;支撑战略决策和行动计划的科学原理与科学数据;具有核心地位的能源结构重塑;基于新型能源体系的产业结构重构;适应能源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优化。  为应对以上挑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前期布局的基础上,特制定《“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旨在加强上述六方面的基础研究(图1),为优化完善“双碳”战略路径、全面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基础性、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科技支撑。  《“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广泛调研、深入研讨完成的,旨在统筹全委前期和未来的资助布局,引导各科学部深入凝练关键科学问题,科学遴选优先资助方向,着力促进多学科交叉和研究范式变革,为今后的项目资助提供方向性指导。该指导纲要也可能会随着环境目标的推进和技术路径的发展有所变化和调整。  一、“双碳”战略路径选择  总体目标:  围绕“双碳”目标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和优化等关键科学问题,建立健全全球-全国-区域-地方多层次经济社会复杂系统战略路径选择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提升随时可根据技术和资源可及性科学优化“双碳”战略路径的能力。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全球视野下的“双碳”目标与路径措施:国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最佳路径;因地制宜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双碳”现实路径分析等。  (2)现有能源结构、科技和经济社会背景下的潜在路径:实现“双碳”目标的各主要路径的碳足迹、碳成本和碳效应评价模型构建;高碳领域的低碳发展路径;低碳领域碳排近零发展路径;固碳端负碳化发展路径;多路径耦合的储能技术路径量化调控研究等。  (3)“双碳”目标变革性技术与发展路径:面向“双碳”目标的现实综合路径;新型能源体系构建路径;新能源高效安全利用的变革性技术路径;各种先进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及技术比较等。  (4)“双碳”路径预测与动态优化:“双碳”路径新研究范式的构建;多层次多要素相互作用复杂网络构筑;预测系统与路径动态优化研究。  二、“双碳”政策与管理  总体目标:  围绕实现碳中和的成本、效益、风险及激励约束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不同“双碳”战略路径下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政策与管理体系,探索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提升基础治理能力。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综合影响评估与数值模拟:碳排放与社会经济互馈机理;碳减排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极端气候和天气事件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面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气候-经济复杂系统综合评估建模及数值模拟等。  (2)碳中和经济政策与管理:碳社会成本评估;碳定价及监管机制设计;碳减排产业组织;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宏观经济周期与碳减排协同管理;碳减排中的社会公正等。  (3)碳中和技术政策与管理:碳移除技术政策;商业模式与监管机制;颠覆性能源技术政策;碳中和技术标准和规范管理等。  (4)碳中和实施方案设计:区域协同减排方案与激励机制;重点行业协同减排方案与激励机制;二氧化碳和非二氧化碳协同减排方案;碳减排与保障经济社会安全协同等。  (5)气候适应策略研究:气候适应能力评估和宏观策略;企业和居民适应行为及策略;气候适应技术与政策管理等。  (6)气候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国际碳泄露评估及对策;国际气候治理与合作;国际低碳技术和资金政策;碳中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  三、科学原理与数据  总体目标:  围绕气候变化与碳循环的互馈机制及气候变化的敏感度等关键科学问题,构建“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双碳”观测与数据系统,发展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实现碳排放空间的准确预估,为“双碳”战略路径的选择和优化提供支撑。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双碳”背景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敏感度;气候弹性与阈值;碳中和措施的气候效应;“双碳”路径对未来气候的影响等。  (2)碳循环及其与气候变化的互馈:自然碳汇的形成与维持机制;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互馈机理;不同温室气体的协同效应;不同温控目标的排放空间评估等。  (3)新一代地球系统模式:基于多层次复杂结构网络的新一代全球及区域地球系统模式关键子系统研发;数据同化方法与相关技术研发;通用支撑技术研发等。  (4)观测与数据:陆地碳循环参数立体化观测;海洋和近海碳循环参数立体化观测;温室气体观测与反演;排放因子数据库及高分辨率排放清单等。  四、能源结构重塑  总体目标:  围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构建和优化等关键科学问题,突破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核电安全高效利用、智能电网调控、各类储能等关键技术背后的基础科学瓶颈,研发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能量储存和转换特性的材料与器件,支撑从化石能源为主向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高效生产及大规模并网构建的理论与技术;滤储、电网智能高效调控体系构建;多能互补模块化体系构建;多能多附加值利用原理;地热资源高效利用原理等。  (2)核电共性关键技术:低品位核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高性价比核安全体系构建;利用可控高反应性快中子干式核嬗变-增殖-产能的可调燃烧机制;核燃料全闭环循环体系构建;抗快中子辐照材料研制;可控热核聚变机制;高效热发电原理等。  (3)氢能等二次能源与低碳化工协同体系构建:化石能源低碳高效制氢原理;氢能“制储输用”一体化产业体系构建及关键材料研制;高效经济的氢燃料电池的过程机理;高值流程制造业体系构建等。  (4)电网调控及储能配套理论:水力智能电网调控原理;水电快速启动、经济长寿固定电池机理;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智慧调配机制;电热氢多源储能系统构建理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途径等。  (5)移动储能电源及交通应用:移动电池的高效安全利用原理;锂资源高效开采理论;高效储能材料研制;高效相变储热材料研制等。  (6)能源资源综合开发与固碳:陆相油气等能源资源高效勘探开发原理;煤炭清洁化利用机制;二氧化碳高效驱油机制;地质碳捕获与碳封存原理;水电资源综合开发原理等。  (7)碳中和能源结构动态优化:重大变革性技术预判;能源革命关键技术评估;转型风险评估与关键环节优化等。  五、产业结构重构  总体目标:  围绕碳氢氧化学键重构、工艺过程与系统、材料结构调控、电气化流程、智能化管控等关键科学问题,以绿色碳科学理念及多层次、多尺度研究范式,探索石化、冶金、建材、交通等产业的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机制与转型路径,实现基于未来能源结构和供给方式的产业重构与技术突破。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低碳流程工业:低碳化学化工过程耦合机制;绿氢炼化流程调控机制;碳基资源催化转化机理;电化学零碳负碳机制;全废钢电炉流程高能效与品质耦合原理;低碳流程再造的物化原理与调控机制等。  (2)低碳建筑体系:碳酸盐分解耦合原位还原机制;绿氢及生物质燃料替代过程机制;冶金废渣利用机理;柔性智能碳中和建筑设计与运行维护机制等。  (3)绿色交通体系:车辆体系能效提升与减排策略;新能源汽车关键材料与系统优化机制;基于交通大数据的运输结构优化机制等。  (4)产业低碳转型路径:产业低碳转型新技术路径选择策略;氢基流程与电气化流程变革路径;智能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全产业生态系统等。  (5)碳化工与碳利用:基于绿色合成理念的人工光合作用机制;二氧化碳化工转化途径机制;生物质碳氧结构联用高效定向转化;熔盐电解耦合固碳机制等。  (6)低碳工业智能化:大数据和机理分析相结合的工业碳排放智能预测与溯源;生产全流程智能低碳运行控制机制;工业低碳制造的协同优化机制;重大耗能设备智能低碳运行控制机制等。  六、生态环境优化  总体目标:  围绕“双碳”目标、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互馈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生态系统碳汇巩固和提升的科学原理及适应能源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优化措施,评估“双碳”目标下的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成效、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和人群健康效益等。  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  (1)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精准计算及预测: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地、农田、灌丛)全组分碳源汇的精准评估与比较;人为管理措施下和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评估等。  (2)陆海生态系统碳汇稳固:生态系统碳汇的稳定性及维持机制;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过程与驱动机制;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碳汇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碳汇巩固协同的理论与技术原理等。  (3)陆海生态系统碳汇提升:生物和生态系统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前沿技术;区域生态工程增汇原理与效应;生态工程增汇技术的模式系统集成;生态工程增汇效益及区域示范;碳汇国土空间管理的科学基础等。  (4)治污增碳和减污降碳协同:固碳减污微生物分子机制及应用设计;农业“双减”与“双碳”关系;农业种植系统减排增汇与粮食安全;海洋污染防治与蓝碳增汇原理与技术;城市污染防治与降碳增汇等。  (5)“双碳”目标与生物安全:植物高效光合固碳机制与分子设计;新型高光效生物碳捕获与利用;生物入侵和迁移与碳汇;有害生物流行与碳汇;“双碳”目标下的生物安全评估等。  (6)“双碳”目标与人类健康:碳中和与人类健康收益及潜在风险;碳中和行动的新型污染物的健康危害;人群病原生物流行的监测及健康风险预警评估;极端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风险等。 图1 《“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重点研究方向概览 在“双碳”目标约束下,实现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长远目标与短期措施、政府与市场等多层次复杂网络系统的优化与调控。
  • μ -X360s便携式全二维面探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于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成功安装验收
    2019年4月19日,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顺利完成由Quantum Design中国(以下简称QDC)提供的μ-X360s残余应力分析仪的安装验收,QDC工程师紧接着对用户进行了相关知识和设备操作的全面培训。这是继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和南方电网贵州电力科学研究院之后,QDC交付验收的中国电力行业的三套μ-X360s便携式全二维面探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 图1:QDC工程师对μ-X360s便携式全二维面探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进行安装调试 残余应力往往在金属构件的冷、热加工过程中形成,对构件的屈服限、疲劳寿命、构件变形及金属脆性破坏有很大的影响。残余应力会影响到机械构件和工程的质量、使用寿命及其安全保障,尤其近几年人们对高铁、航空航天、船舶海洋、石油化工、民用基础设备设施、国防等部门的安全和防护愈加关注,准确测定残余应力越来越受到科研单位和公司企业的高度重视,比如:航空领域的涂层残余应力检测,基础建设领域的钢结构残余应力检测,冶金领域的铸造、切割和轧制残余应力检测,机械加工领域的钢轨残余应力检测,等等。 图2:μ-X360s便携式全二维面探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X射线衍射残余应力测试方法为无损检测残余应力方法,且理论成熟、完善,因而成为当前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的测量结构表面残余应力的方法。蒙国内专家和学者的认可,该技术方法近被列入由“中国质检出版社”和“中国标准出版社”新联合出版的《材料质量检测与分析技术》专业书籍中。 相应的X射线衍射测残余应力设备也成为被较为广泛使用的设备。μ-X360s便携式全二维面探X射线残余应力分析仪可以在实验室内或户外现场对不同样品、构件实现快速、的残余应力测试,得到残余应力结果、半峰宽结果,定性分析晶粒大小、织构、取向信息,同时还以用来测试残余奥氏体含量(选配功能)。
  • 75家试验检测类单位入选第五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3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公布第五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名单的通告》(工信部科函〔2023〕37号),共120家单位入选,其中试验检测类75家,包括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上海微谱检测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等。详细名单如下: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五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名单序号单位名称所在省市推荐单位(一)试验检测类1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上海微谱检测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3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重庆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4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北京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5天津电气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6宁波海关技术中心浙江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7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山东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8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重庆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9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河南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10浙江省轻工业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浙江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11北京建筑材料检验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12上海精密计量测试研究所上海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13中电投工程研究检测评定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14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15河北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河北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16四川省药品检验研究院(四川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四川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17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武汉)有限公司湖北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18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河南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19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山东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遵义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贵州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1北京振兴计量测试研究所北京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22中煤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23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4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5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华东分所江苏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6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江苏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7中机科(北京)车辆检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28广州赛宝计量检测中心服务有限公司广东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9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30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31天纺标检测认证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32谱尼测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33湖南航天天麓新材料检测有限责任公司湖南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34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河北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35北京鉴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36太科技术有限公司深圳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37宁夏大学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38西安汉唐分析检测有限公司陕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39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河南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40大连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大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41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吉林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42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湖北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43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广州)有限公司广东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44湖南省产商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湖南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45深圳市八六三新材料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深圳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46四川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四川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47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48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山西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49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50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广东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51苏州市计量测试院江苏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52重庆凯瑞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重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53自贡市轻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54湖南圣维尔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湖南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55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56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57云南省电子信息产品检验院云南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58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有限公司河南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59北京泰瑞特检测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60江苏澄信检验检测认证有限公司江苏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61大连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大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62自贡检验检测院四川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63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64甘肃中商食品质量检验检测有限公司甘肃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65浙江华才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66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67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广东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68中检西部检测有限公司陕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69北京时代民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70安徽国泰众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安徽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71工业和信息化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山东部属单位72云南航天工程物探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73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天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74成都工具研究所有限公司四川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75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陕西有限公司陕西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二)信息服务类1中汽数据(天津)有限公司天津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江苏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3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北京部属单位4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山东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5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广东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6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贵州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7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8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北京部属单位9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天津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10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北京中国轻工业联合会11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12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贵州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13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14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重庆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15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16贵州派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贵州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17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黑龙江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三)创新成果产业化类1上海理微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北京部属单位3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4南京工业大学江苏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5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北京部属单位6工业云制造(四川)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四川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7江南大学江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8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部属单位9中国兵工物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10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11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12通用技术集团哈尔滨量具刃具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13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海西(福建)分院有限公司福建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14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15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浙江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16郑州轻大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17云南西草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云南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18北京水木东方医用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19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辽宁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中国皮革制鞋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中国轻工业联合会21中国电子学会北京部属单位22中国日用化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3贵州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4北京东方百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5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6厦门科易网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7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8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陕西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注:排名不分先后。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