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电测沉降仪

仪器信息网电测沉降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电测沉降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电测沉降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电测沉降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电测沉降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电测沉降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电测沉降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电测沉降仪相关的资讯

  • 长岛中日合作酸沉降监测项目投入运行
    日前,国家环保部在长岛设立的中日合作酸沉降监测项目完成了所有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正式投入运营。  中日合作酸沉降监测项目由中国和日本两国政府合作开展,包括大气污染监测系统、离子色谱、降水自动采集系统等,全部为日、美、欧进口设备,价值逾百万元,均由日方无偿提供。  长岛环保部门是我国承担中日合作酸沉降监测项目唯一的县级环保部门和山东省唯一承担该项任务的单位。近年来,长岛环保部门着眼当前环保最新讯息,立足环保领域最高标准,争取海岛环保最大利益,不断争取、升级环保监测设施的建设,既保护了海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又为国家和国际提供了大量详实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这次中日合作酸沉降监测项目落户长岛,是继2004年国家环保部门在长岛设立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并网监测空气背景值之后,使长岛的监测领域和监测深度得到进一步拓宽和加深,提高了长岛在国家乃至国际环境监测领域的地位。
  • 盐雾试验箱故障处理之沉降量过高或过低
    众所周知盐雾沉降量是判定盐雾试验箱是否合格的最核心参数,标准中规定盐雾沉降量:1-2ml/80cm2.h。导致盐雾试验箱沉降量不合要求的原因有下列几种: 沉降量过高 1、把塔尘的距离调低一点; 2、把喷雾压力调小一点; 沉降量过低 1、把塔尘的距离调高一点; 2、把喷雾压力调大一点 另外,盐雾试验箱沉降量过低还有一个原因是全新的设备第一次做试验或设备长时间没有做试验。因为,试验箱收集漏斗与计量筒是通过硅胶管连接的,漏斗收集盐液→通过管道→流到计量筒,若设备是第一次试验,管道非常干燥,盐液经过时会被吸附一部分。因此,刚开始试验很可能量会很少或没有,只要16小时后就完全正常了。
  • 文章推荐 | 量子级联激光开路分析仪检测农田氨干沉降的日变化
    氨(NH3)是大气中最重要的碱性气体。农业活动,特别是施用合成肥料后的氨挥发,是人为氨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农田养分流失的重要途径。这些氮(N)负荷有利于生态系统作为初级生产的营养投入,但也会导致许多环境和公共卫生问题,如生物多样性丧失、富营养化和雾霾污染。因此,特别是在农业地区,准确定量氨挥发和沉积通量对于了解地方和区域氮预算至关重要。然而,氨通量的现场测量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到目前为止,涡流协方差(EC)技术,基于同时测量地面上的湍流空气运动和气体浓度,是测量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能量和质量交换的最直接的方法。对于氨通量测量,EC比其他方法有优势,因为它可以直接量化氨发射和沉积通量,并产生代表场尺度上空间平均的时间连续数据。然而,在过去,由于缺乏快速响应(≥10Hz)和高灵敏度的氨分析仪,特别是那些可以由现场太阳能电池驱动的分析仪,EC的应用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海尔欣昕甬智测推出一种采用量子级联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HT8700大气氨激光开路分析仪。根据实验室和现场测试,该仪器已被证明是在各种环境条件下测量氨通量的有效工具。 HT8700大气氨激光开路分析仪开创性的开路设计用于氨气测量基于量子级联激光技术,自主研发、设计、生产了的开路分析仪,具有低功耗(太阳能供电)、高精度(亚ppbv级)、快响应(10Hz)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地面氨排放和大气氨沉降通量的涡动相关法高频自动连续监测。 本研究采用HT8700大气氨激光开路分析仪,在全球氨热点地区之一华北平原的一个典型农业站点进行了氨通量测量。该实验时间持续了5周,并在小麦季节进行。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调查该农业基地秋季氨通量的特征,并量化氨对农田的干沉积和氨挥发造成的氮损失。
  • 布鲁克海文沉降粒度仪在碳黑粒径分布测量中的应用
    p  strongTesta Analytical Solutions注册公司发布了一份技术报告,描述了如何使用他们的BI系列圆盘式离心/沉降粒度仪精确测量碳黑样品的粒径。/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d966dc87-88fd-44fd-852a-876a29b9fb20.jpg" title="BI-DCP圆盘式离心-沉降粒度仪.jpg" width="500" height="340"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340px "//strong/pp  碳黑作为耐磨填料被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广泛应用于轮胎制造业,以及许多其他橡胶材料的生产中/span。碳黑还被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用作涂层、涂料、塑料、印刷油墨和黑色着色剂中的颜料/span。/pp  由于碳黑聚合物的粒径分布(PSD)与分散体的热学及力学性能关系紧密,碳黑PSD的测量成为其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尽管谱图上经常只出现单个峰,但非团聚态碳黑的典型粒径分布范围却十分宽泛,可从10nm到500nm以上。/span/pp  作者介绍了使用圆盘式离心/沉降粒度仪测量粒径的原理,他们证明了为获取更精确测量的消光修正的重要性。/pp  给出了ASTM系列碳黑参比材料(A4-F4)的结果,并比较了不同参比材料的差异。讨论了不同样品制备方式,给出了这些制备方式随时间的稳定性。/pp  该报告的结论是,考虑到小粒径尺寸及典型分布的幅度,BI系列圆盘式离心/沉降粒度仪是测量碳黑粒径的优选仪器。BI系列圆盘式离心/沉降粒度仪不仅是一个坚固的仪器,且它的工作原理发展良好。如果进行了所有的修正,使用BI系列圆盘式离心/沉降粒度仪对碳黑样品粒径分布测量的精确性是非常卓越的。/p
  • 沉降篮选不出来?再也不用纠结啦!
    一般在做药物溶出实验时,漂浮着的胶囊片无法保证其溶解速率。此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小块的,松散的,具有非活性的金属材料固定药物并使其沉在溶媒中,就能够使药物溶解有较好的重现性。而这个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沉降篮。目前市场售卖的沉降装置型号众多,其外型种类,规格也都各不相同,这时候,可能会有实验老师纠结症发作,面对琳琅满目的沉降篮一时不知如何选择。其实,沉降篮的选择很简单。今天月旭科技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下各种沉降篮,力求消除您对沉降篮的“纠结”。“沉降篮” 的种类从外型上分类,沉降篮有圆柱形沉降篮,弹性螺旋形沉降篮,三叉形沉降篮,O形沉降篮和异形沉降篮等。首先介绍的是圆柱形沉降篮,这是应用较为通用型的沉降篮,但也并非适用于所有剂型,如下图中央的便是药典记载的沉降篮,型号为CUSBSK-JP:弹性螺旋形沉降篮因为简单易用,性价比高,而被很多用户采用,也是我们常推荐的类型,常用于各种尺寸的胶囊剂、片剂等。三叉形沉降篮外观独特,非常适合用于栓剂,也适用于1-3号胶囊。O形沉降篮由316不锈钢和O形圈组成,zui大适用于大尺寸的0号胶囊。异形沉降篮应用不多,一般用于片剂/胶囊和贴剂等剂型,但是这种沉降篮由于其阻挡药物的面积zui小,其溶出效果也是zui好的。“沉降篮” 的材质许多沉降篮的材质采用316不锈钢(316 SS),质地坚硬,应用范围广,耐用性好,寿命长。然而有时药片对金属敏感,亦或者强腐蚀性溶媒易破坏316 SS时,也可选择PTFE材质或有PTFE涂层的沉降篮。同时也有一些沉降篮带有磁性,可以用于一些投料部分有相应磁性设计的溶出仪。“沉降篮” 的选择沉降篮的选择,zui先要考虑的是尺寸。选择沉降篮的尺寸应从以下因素考虑:1、沉降篮和制剂必须有较小的接触面积,否则会影响其溶出速率;2、沉降篮尺寸应比制剂略大,但又不至于让药剂在篮内严重浮动;3、螺旋沉降装置间距应尽可能的宽,避免堵塞影响溶出速率。总结一下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选取尺寸略大于药物的沉降篮即可,如果有很多个沉降篮符合这个条件,那么我们可以选取其中沉降篮间隙zui大的那一款,当然也为了成本考虑,我们建议优先推荐从螺旋型沉降篮中选择。如果您还是有困惑的话,也可以将片剂的长,宽,高参数,或胶囊剂的直径,长度参数告知月旭科技的工程师,我们会根据您的药剂尺寸,推荐合适的沉降篮。当药剂在溶出过程中崩解成小颗粒,需要将小颗粒继续沉降药物时,需根据颗粒大小,选择合适的篮孔径目数。“沉降篮” 的使用维护1、在维护保养方面,需要注意每次用完,立即用去离子水冲洗,如需用洗涤剂,建议用中性温和的清洗剂,洗完再用去离子水冲洗。2、冲好用软布吸干水分,不能用力擦拭表面。3、如使用加热干燥,温度不可超过90℃。4、尤其PTFE镀层沉降篮不可使用超声清洗。
  • 文章推荐 | 使用梯度法、涡动相关法和两种新型开路仪器的氨沉降测量
    荷兰应用科学院(TNO, the Netherlands Organisation for Applied Scientific Research)和荷兰国家公共卫生与环境研究所(RIVM, National Institute for Public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的联合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题为“ Field comparison of two novel open-path instruments that measure dry deposition and emission of ammonia using flux-gradient and eddy covariance methods "的研究论文,已发表于《Atmospheric Measurement Techniques》。实验项目:使用梯度法、涡动相关法和两种新型开路仪器的氨沉降测量项目地点:荷兰 Ruisdael 观测站合作伙伴:荷兰应用科学院和荷兰国家公共卫生与环境研究所的联合研究团队部署仪器:HT8700大气氨激光开路分析仪项目简介:氨的干燥沉积(NH3)是荷兰大气向土壤和植被的氮沉积的最大因素,导致富营养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然而,学术界对于氨通量测量的数据十分有限,而且通常最多只有月度分辨率。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干燥条件下测量氨通量非常困难。过去,没有一种技术可以被认为是氨通量测量的黄金标准,这使得新技术的测试和判断其质量变得复杂。 这项研究展示了两种新型测量装置的相互比较结果,旨在以半小时分辨率测量氨的干沉降。在为期五周的比较期内,研究人员在荷兰 Cabauw 的 Ruisdael 观测站并排运行了两种光学开路的通量观测技术:其一是使用梯度法通量技术新型 RIVM-miniDOAS 2.2D 仪器,其二是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使用涡度协方差技术的HT8700大气氨激光开路分析仪。HT8700大气氨激光开路分析仪部署于荷兰的观测站RIVM-miniDOAS 2.2D和HT8700大气氨激光开路分析仪均为开路式光学仪器,在测量过程中直接测量氨在大气中的含量。除此之外,它们在测量原理和从测量浓度得出沉积值的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在迎风地形均匀又没有附近障碍物时,两种不同的技术显示出非常相似的结果(r = 0.87)。观察到的通量从约80 ng NH3 m-2 s-1 的沉降到约140 ng NH3 m-2 s-1 的排放不等。无论是在绝对通量值还是实时的通量和浓度变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中获得了相似的结果,这证实了两种仪器都能够在至少几周的连续时间内以高时间分辨率测量氨通量。不过这个相关性也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例如当风向受到附近障碍物干扰时。HT8700与定制化RIVM-miniDOAS 2.2D 仪器所测量的氨通量变化显示高度的一致性此外,论文中还讨论了两个系统的技术性能(例如,正常运行时间、精度)和实际局限性。miniDOAS 系统的正常运行时间达到了 100%,但在这次活动中对两台仪器进行了定期校准(占7周正常运行时间的35%)。而HT8700在下雨期间和下雨后不久数据有效性较低,并且其早期产品使用的光学镜面涂层可能会退化,导致约21%的数据缺失(针对此问题的升级版光学镜面已经交付客户使用)。虽然HT8700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独立运行时间有限,在适当的情况下,该系统仍然可以提供良好的结果,为未来的升级迭代版本打开了良好的前景,将能适用于业务化的实时氨通量监控应用。这些仪器所提供的崭新的高时间分辨率数据将促进对氨干沉降过程的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氨沉降过程,并更好地对化学传输模型进行参数化。HT8700大气氨激光开路分析仪产品升级自动清洁自动清洁系统使用清洗和喷气功能来清除下镜面的灰尘,免除常规的手动清理。并采用了一种全新的镜面涂层技术,增强耐腐蚀性,以保证实地的长期观测。降雨传感如遇降雨天气,系统收集的数据为无效数据。增设降雨识别芯片,通过传感装置实时反馈至系统。并将降雨期间收集的数据特殊标注,便于使用者筛选有效数据。镜片加热在野外工作过程中会遇到低温条件,普通镜片易积水雾,影响镜片反射效率。开发加热系统,增设加热组件,可将镜片温度提至高于环境温度。确保反射能力不受低温、冷凝、降雨影响,使仪器分析结果更精准、更可靠。HT8700搭载升级版光学镜面,进行全新一轮野外测试通过这次研究,我们可以看到,RIVM-miniDOAS 2.2D和HT8700大气氨激光开路分析仪在测量氨沉降方面具有很高的潜力和应用价值。尽管这两种仪器在测量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上存在差异,但在一定条件下,它们都能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此外,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和改进,HT8700大气氨激光开路分析仪的性能和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未来的氨沉降测量提供了更好的工具和手段。总之,这项研究提供了有关氨沉降测量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了解氨沉降过程,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氮沉降调控森林土壤碳排放的格局及机制获揭示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郑棉海团队联合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骆亦其等科研人员,研究揭示长期氮沉降调控热带森林土壤碳排放的格局及机制。相关研究12月1日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s)。同月5日该期刊再次以研究简报(Research Briefing)的形式进行了报道。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大气CO2增加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科学话题并引起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关注。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至少有一半的土壤有机碳储存于森林中。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主导全球森林碳循环,它们占据全球森林78%总碳排放和55%总碳吸收。人类活动也导致大气氮沉降加剧。氮沉降通过影响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性改变森林土壤呼吸及碳排放,但目前学术界关于氮沉降如何影响森林土壤呼吸的认识主要源于短时间尺度的研究。由于氮沉降是个长期的生态环境过程,缺乏长期且连续的研究将无法准确认识氮沉降调控森林土壤碳排放的格局及机制。研究人员依托我国最早建立的模拟森林氮沉降研究平台——广东省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长期氮沉降对南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排放的影响呈现阶段性变化。研究平台包括3种典型森林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针叶林。9-13年长期氮添加处理后,森林土壤呼吸呈现“无显著变化-显著降低-无显著变化”的三阶段格局。相比低、中氮处理,高氮处理缩短了三阶段格局的时间。在整个实验过程,氮添加累计减少土壤CO2排放总量为6.53-9.06 Mg CO2 ha-1,氮添加减少土壤CO2排放的效率为5.80-13.13 Mg CO2 Mg N-1。研究人员还基于鼎湖山模拟氮沉降样地测定的849项有关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碳氮循环数据,构建了氮沉降调控热带森林土壤碳排放的机理框架。这些结果表明过去许多短期氮添加实验无法准确反映森林土壤呼吸响应氮沉降的格局。该研究成果为氮沉降促进热带森林土壤碳固持现象提供了重要证据,也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和生态系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新的依据。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中科院青促会项目和中国生态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等资助。郑棉海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张炜副研究员和莫江明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此外,鲁显楷研究员、黄娟副研究员、毛庆功助理研究员、王森浩博士,以及合作者骆亦其教授、叶清研究员和刘菊秀研究员、岭南师范大学张涛博士也参与该项工作。
  • 森林加剧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干湿沉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具有半挥发性、环境持久性、高毒性和生物富集性的有机污染物。由于POPs能够在全球迁移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产生负面影响,世界各国于2001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以便逐步消除POPs的使用和排放。尽管最近二十年来各国政府为POPs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就进入环境中的POPs则依然保存在地表环境介质中。尤其是森林植被和林下土壤富含有机碳,为POPs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森林对POPs全球循环的作用和机制已成为POPs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郭莉平等对全球森林POPs研究进行了归纳整理,发现森林吸收已经成为大气POPs向地表沉降的重要机制。其中,叶片吸收及POPs随叶片凋落的沉降是林下POPs干沉降最主要的途径;雨水(穿透雨)冲刷则缩短了POPs在叶片表面的滞留时间。这些过程像“泵”一样高效地将大气中的POPs携带到地表,使森林成为全球POPs的“汇”。这一效应也被研究者归纳为“森林过滤效应”。这些过程不仅使林区大气POPs浓度减少1/2—2/3,而且还有效阻止了POPs向极地及高山等生态脆弱地区的迁移。森林过滤效应的主要过程示意图。论文作者供图郭莉平介绍,通过近期的文献分析还显示在气候变化的作用下,全球森林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即:森林的“汇”作用也因此减弱。POPs在叶片、土壤富集和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均会发生流失和降解,同时,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森林火灾更使富集了大量POPs的森林成为POPs的“二次排放源”。鉴于此,郭莉平等提出应着眼于森林POPs高精度/在线观测技术的开发,以详细探究POPs在森林中迁移和沉降规律为基础,探讨气候变化对森林POPs迁移循环的影响;相关的研究将有助于拓展大气污染物干湿沉降研究的范围、丰富POPs全球循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述内容以《森林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沉降和释放》为题发表于《地球环境学报》第14卷第2期“大气污染物干湿沉降”专辑。硕士研究生郭莉平为第一作者,龚平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综述的撰写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25032,41877490)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CAS2017098)项目的共同资助。
  • T700A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测定纳米金沉降过程
    T700A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纳米金沉降过程摘要纳米金颗粒及纳米棒应用于免疫分析、生物传感器等领域,通过与蛋白、核酸适配体、壳聚糖等结合可以检测到不同的目标物。胶体金的颗粒大小、颗粒分布、浓度等信息可以通过紫外光谱进行分析。本文使用新产品T700AS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纳米胶体金沉降过程中随时间的光谱变化情况。T700A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波长扫描速度最大可达30000 nm/min,在数秒中完成宽范围光谱扫描,适用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测定。关键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纳米金;快速扫描;T700AS纳米金作为优异的稳定和可视化检测的标记物被应用于医疗、食品、环境等领域。本文用北京普析的T700AS测试纳米胶体金颗粒聚集过程,以其快速扫描的特征,可以在数秒中完成光谱扫描过程,得到准确结果。 👉 实验方法1.1 仪器设备T700A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cm玻璃比色皿1.2 测试条件1.3样品纳米金溶液5mL,加入0.5mL 20%的氯化钠溶液👉 结果与分析2.1 纳米胶体金聚集沉降测试(1)纳米胶体金溶液测试结果(图2-1):图2-1 稳定状态的纳米金胶体溶液谱图(2)加入氯化钠10秒后测试结果(图2-2):图2-2 加入氯化钠后10秒钟的测试谱图(3)加入氯化钠30秒后的测试结果(图2-3):图2-3 加入氯化钠30秒后谱图(4)加入氯化钠60秒后的测试结果(图2-4):图2-4 加入氯化钠60秒后谱图(5)加入氯化钠120秒后的测试结果(图2-5):图2-5 加入氯化钠120秒后谱图(6)加入氯化钠180秒后的测试结果(图2-6):图2-6 加入氯化钠180秒后谱图(7)加入氯化钠300秒后的测试结果(图2-7)图2-7 加入氯化钠300秒后谱图(8)沉降过程的变化趋势(图2-8)(表2-1)图2-8 加入氯化钠5分钟内变化情况谱图比较表2-1 纳米金随时间聚集沉降最大吸收峰的变化👉 结论本文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T700AS对纳米金胶体溶液在盐作用下的聚集沉降过程进行追踪测试,光谱扫描结果准确,速度快。T700A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可以有效应用于需要追踪光谱变化及需要快速进行光谱扫描的测试,并且为保障在短时间大量样品的光谱扫描测试打下基础。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 宁夏化学分析测试协会发布《食品加工环境(洁净区)沉降菌的测定方法》等2项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
    各相关单位:按照宁夏化学分析测试协会团体标准工作程序,标准起草组已完成《食品加工环境(洁净区)沉降菌的测定方法》等2项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现按照我协会《团体标准制修订程序》要求,公开征求意见。请有关单位及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并将征求意见表(附件)于2023年11月19日前反馈给秘书处。联系人:张小飞 电 话:13995098931邮箱:1904691657@qq.com 序号团标名称1食品加工环境(洁净区)沉降菌的测定方法2食品加工环境(洁净区)浮游菌的测定方法 宁夏化学分析测试协会2023年10月19日关于团标征求意见函 -10.19.pdf团标表格7-专家意见表.doc食品加工环境沉降菌的测试方法(1).pdf食品加工环境浮游菌的测试方法(1).pdf
  • 浙江省辐射防护协会发布《沉降物中γ核素测量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
    各有关单位及专家:由浙江省辐射防护协会归口、杭州湘亭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常州环宇信科环境检测有限公司起草的团体标准《沉降物中γ核素测量技术规范》,已完成征求意见稿。根据《浙江省辐射防护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为保证标准的科学性、严谨性和适用性,现公开征求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期间,请有关单位及专家认真审阅标准文本,对本标准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并于2024年4月1日前以邮件方式将《浙江省辐射防护协会团体标准征求意见表》(附件3)反馈至浙江省辐射防护协会。逾期未回复按无意见处理。联系人:夏林芝,0571-87356614邮 箱:2102701967@qq.com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文一路306 号(邮编:310012)浙江省辐射防护会2024年3月1日 沉降物中γ核素测量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浙江省辐射防护协会关于《沉降物中γ核素测量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的函.pdf浙江省辐射防护协会团体标准征求意见表.doc沉降物中γ核素测量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pdf
  • 安徽首次发布降尘监测结果及排名情况
    p  为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有关要求,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进一步推动降尘治理,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根据生态环境部制订的《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城市环境空气降尘监测方案》,安徽省首次发布降尘监测结果及排名情况。/pp  降尘,又称“落尘”,是指自然降落于地面的空气颗粒物,其粒径多在10微米以上,计量指标单位为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上地表沉降物质的量。降尘可以产生更小的颗粒物,成为环境空气中各类二次反应的载体。降尘量与工地、道路、堆场等尘源的对应关系非常明确。安徽省自2019年起开展环境空气降尘监测工作。降尘监测范围为全省16个市141个点(含16个对照点),降尘监测为每月一次,降尘量排名采用降尘量大小来确定,排名越小表明降尘量越小,降尘量相同的城市以并列计。开展降尘监测,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程度的提升很有帮助。减少降尘,同样是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一环。/pp  安徽《全省16个地级市降尘量排名(2020年1月)》显示:池州、黄山、合肥市排名前三位,其中池州市降尘量最小(0.8吨/平方千米· 月) 淮北、安庆市降尘量相同(3.9吨/平方千米· 月)并列13位 排名最后的六安市降尘量为4.2吨/平方千米· 月。芜湖市1月份未按时开展降尘监测工作。/pp  降尘量反映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pp  很多北方城市居民有这样的感受:一天不清理,桌面、窗台就是一层灰。即便蓝天在增多,“灰大”也让人烦恼。/pp  习惯了PM2.5等空气监测常见指标,公众对新的降尘监测结果难免有点好奇。其实,这个监测由来已久。/pp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主任唐桂刚告诉记者,大气粉尘自然沉降量监测是开展较早的大气污染物例行监测项目,后来由于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发布,大家更关注PM2.5、PM10等污染物,但有些地方降尘监测并没有停。“比如在容易遭受沙尘侵害的新疆,降尘监测就非常有意义,所以这项工作一直在持续。”/pp  从全国面上讲,既然已经有PM2.5、PM10等六项主要污染物监测,为什么还要把降尘监测重新纳入视野?/pp  唐桂刚说,降尘量与工地、道路、堆场等尘源的对应关系非常明确,也就是说,降尘量直接反映城市扬尘管理做得怎么样。“虽然尘是可沉降的,对人体伤害没有那么大,但降尘量对城市管理的意义非常重要。监测并发布这些数据,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程度的提升很有帮助。”/pp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程麟钧告诉记者,PM2.5来源复杂,有一次生成也有二次生成的,研究表明,降尘可以产生更小的颗粒物,成为环境空气中各类二次反应的载体。因此,减少降尘,同样是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一环。/p
  • 生态环境部首次发布降尘监测结果 管理多下功夫 城市少落尘土
    p  你知道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一个月会落下多少“尘土”吗?在太原,今年10月,这个数量平均是15吨。降尘量反映城市管理水平,也影响百姓生活。/pp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18年10月“2+26”城市降尘监测结果,这是降尘监测信息首次全面公开。明年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三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将每月发布降尘量监测结果。未来,待相关标准完善之后,降尘量还可能全面纳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pp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19日发布了2018年10月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降尘监测结果,这是降尘监测信息首次全面公开。/pp  降尘,又称“落尘”,是指自然降落于地面的空气颗粒物,其粒径多在10微米以上,计量指标单位为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上地表沉降物质的量。降尘监测有啥意义?对蓝天保卫战的作用何在?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pp  降尘量反映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pp  很多北方城市居民有这样的感受:一天不清理,桌面、窗台就是一层灰。即便蓝天在增多,“灰大”也让人烦恼。/pp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结果,10月,“2+26”城市降尘量均值范围在2.9—15.0吨/月· 平方公里之间,平均为7.3吨。其中,晋城、长治、廊坊等22个城市降尘量小于9.0吨,达到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方案要求 开封、濮阳、菏泽、聊城、阳泉和太原市等6个城市降尘量大于9.0吨,其中太原市降尘量最大,达15.0吨。/pp  这些数据,可以说直接跟居民家里的灰尘多少相关,太原也因此被网友调侃为最“土”城市。/pp  习惯了PM2.5等空气监测常见指标,公众对新的降尘监测结果难免有点好奇。其实,这个监测由来已久。/pp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主任唐桂刚告诉记者,大气粉尘自然沉降量监测是开展较早的大气污染物例行监测项目,后来由于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发布,大家更关注PM2.5、PM10等污染物,但有些地方降尘监测并没有停。“比如在容易遭受沙尘侵害的新疆,降尘监测就非常有意义,所以这项工作一直在持续。”/pp  从全国面上讲,既然已经有PM2.5、PM10等六项主要污染物监测,为什么还要把降尘监测重新纳入视野?/pp  唐桂刚说,降尘量与工地、道路、堆场等尘源的对应关系非常明确,也就是说,降尘量直接反映城市扬尘管理做得怎么样。“虽然尘是可沉降的,对人体伤害没有那么大,但降尘量对城市管理的意义非常重要。监测并发布这些数据,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程度的提升很有帮助。”/pp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程麟钧告诉记者,PM2.5来源复杂,有一次生成也有二次生成的,研究表明,降尘可以产生更小的颗粒物,成为环境空气中各类二次反应的载体。因此,减少降尘,同样是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一环。/pp  三大重点地区明年起每月发布监测结果/pp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三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2018—2019秋冬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方案中,都对城市降尘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京津冀、汾渭平原各城市平均降尘量不得高于9.0 吨/月· 平方公里,长三角城市的要求更为具体,苏北城市不得高于7.0吨/月· 平方公里,其他城市不得高于5.0 吨/月· 平方公里。程麟钧说,要求的差异主要来自自然条件。北方气候干燥,植被盖度低,裸露土壤面积较大,尤其在秋冬季,降尘量总体高于南方城市。/pp  从这次发布的监测结果看,即便是同一省份的城市,降尘量也差异巨大。比如,山西晋城市10月平均降尘量只有每平方公里2.9吨,而同省的阳泉、太原位列榜单后两位,数据分别为14.8吨和15.0吨。同一城市不同点位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异也很大,比如北京最大值为13.7吨,最小值为3.0吨,反映了一个城市之内不同区域的扬尘管理水平差异。/pp  除已开始发布监测结果的“2+26”城市外,按照要求,另外两大重点区域明年1月起也将开始发布降尘监测结果。众所周知,环境监测网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涉及选址布点、设备招标、运行维护等。发布在即,两个区域准备好了吗?/pp  唐桂刚告诉记者,按照计划,截至11月30日,两个区域的布点数量、位置已经确定。相对于其他污染物监测,降尘监测技术上相对简单,两个区域的准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明年按期发布没有问题。/pp  降尘标准即将重新修订,未来可能全面纳入考核/pp  降尘量反映城市管理水平,也影响百姓生活。要蓝天,要更干净的好环境,减少降尘量必不可少。/pp  程麟钧告诉记者,其实,各地在降低尘量方面都做了不少工作,很多城市的降尘量最近几年都在明显下降。/pp  以天津市为例,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平均降尘量为每月每平方公里10.59吨,2011年为每月每平方公里10.63吨,而此次发布的月均值已经降至6.8吨,进步非常明显。/pp  监测的意义在于对管理的促进,但只发布不考核,似乎还不够给力。程麟钧告诉记者,考核的前提是完备的标准和长期的数据积累,这样才能做到可比对。原有标准制定于1994年,已经不能满足污染防治的工作需求。/pp  新标准修订还在准备阶段,因为制定标准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目前一直延续监测的地区有新疆、天津和长三角的一些城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从2017年5月开始对“2+26”城市所有区县进行全面监测。/pp  有条件的地方已对降尘量开展考核。比如,南京2014年开始就逐月公布各区降尘量排名并纳入考核。今年,南京空气中PM10浓度一度明显上升,全市有针对性地狠抓扬尘治理。/pp  南京市扬尘办的数据显示,在受北方沙尘暴影响的情况下,今年4月,全市平均降尘量依然下降到了每平方公里4.23吨。/pp  “从去年5月对‘2+26’城市328个区县开展降尘监测以来,我们每月都会以内部通报的形式把这些数据反馈给地方。”程麟钧表示,地方非常在意这些数据,一些监测结果不好的地方还会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来复核数据,找出问题,回去制定相应的对策。这反映了地方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决心,也体现了环境监测对城市环境管理的积极促进作用。/pp  据介绍,相较发达国家,我国的降尘量还处在高位,想要更多蓝天,加强扬尘综合治理是必不可少的一条管控措施。/pp  《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已经明确“实施重点区域降尘考核”,唐桂刚表示,未来待标准完善之后,降尘量可能全面纳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p
  • 抱朴守真,科研创新在路上——记湖南大学电镜专家陈江华及团队
    p  北京4月27日电 教育部首批认定200所高校的201个团队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湖南大学陈江华教授带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成功入选。面对这项荣誉,陈江华教授平静地说:“把手头的科研做好,把学生带好,多出好成果,这是我作为‘师者’的理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391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3219b7ab-3792-41c4-91f7-1cf7c8cbce7e.jpg" title="1.png" height="391" hspace="0" border="0" vspace="0" width="450"//pp  strong不忘初心 回国从教/strong/pp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位亚洲学者成为世界上第一台球差矫正高分辨电镜的试用研究员,用这种电镜技术解决了汽车用铝合金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科学难题,为当今球差矫正电镜技术的蓬勃兴起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现任湖南大学教授的著名电镜研究专家陈江华。/pp  2006年,在海外生活工作了12年的陈江华回到祖国,受聘为湖南大学首席科学家、教授、博导,兼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海外求学工作十余年,他始终心系祖国,渴望施展抱负。回国十余年来,他始终坚守教学科研一线,在湖南大学建成国际先进、有特色的原子成像技术平台,在普通场发射透射电镜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波函数重构(EWR)原子成像技术和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HAADF-STEM)原子成像技术,成为世界上能够真正掌握软件校正物镜像差的原子成像技术的三个实验室之一,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高水平团队,做出了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pp  目前,陈江华教授带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团队已发展到48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千人计划兼长江学者1人、青年千人2人、教授6人、副教授2人、高工2人。团队成员结构合理、勇于创新,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方面成绩显著。团队10余名教师和博士后都获得了一个以上国家自科基金课题 陈江华教授在 Science,Nature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Ultramicroscopy等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过SCI收录论文100余篇,SCI引用35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14项 团队为高校和企业培养高水平人才60余人 先后承担科技部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防基础研究课题、高铁材料重大横向课题等 4000余万元的科研项目。/pp strong 抱朴守真 创新育人/strong/pp  “一流大学的教师一定要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融入到教育教学中,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能推动学生加入到一流科研中,成就一流人才。科学研究是培养创新性人才最重要的途径,尤其在研究生阶段,科研育人应该成为主导。写好科技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把实验数据与结果上升到创新性工作成果,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导师要花大力气在这个环节才能使研究生能力有本质的提高。”多年来,陈江华教授始终坚持抱朴守真、创新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高分辨电镜技术和铝合金材料领域的高素质人才。/pp  在学生们的眼中,陈教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不管治学方面对学生们要求有多严,但他从来不严厉批评学生。他经常在食堂和同学们一起吃饭,边吃边聊边讨论问题。或者在晚饭后与学生一起长距离散步,在融洽放松的气氛中,为他们答疑解惑,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pp  每年陈江华教授会带研究生去世界各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将学生带到科研创新思潮汇聚的前沿,与国际知名学者面对面交流。具备优良科研潜力的学生,经陈教授推荐介绍,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高分辨电镜中心、浙江大学电镜中心等国内外知名研究团队留学及培养,从事更前沿的科研训练。/pp  在陈江华教授的精心培养与带动下,团队先后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生14名、硕士生近50名,指导本科生100余名。博士生毕业后多数在知名高校从事球差矫正电镜等大型精密仪器的技术负责及轻合金材料研究工作,例如中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硕士毕业生中涌现了以中兴通讯公司海外技术经理陈敬、上汽大众公司技术主管刘路等为代表的技术骨干。部分硕士生继续在牛津大学、布鲁内尔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悉尼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留学。/pp  strong科研创新在路上/strong/pp  “我一直以为,研究新材料不能靠‘撞运气’。单纯依靠研究大量原材料,在偶然间发现了某一种材料的优异性能,然后总结科研成果、完成课题‘交差’,这是不行的。我们也不能靠单纯模仿国外的材料产品和材料工艺,只知道材料及相关工艺的终态,而不知如何达到细致工程。这样研究出的成果,是无法批量化应用,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我们的新材料产业要突破瓶颈、更上台阶,就必须真正摸透材料的本质和规律,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就像医生看病一样,病人感冒了,就要诊断出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性感冒,找到病灶对症下药。”/pp  因为这段媒体采访,陈江华教授得到一个“材料医生”的雅号。作为在欧洲参与早期阶段现代电镜技术发展的华人科学家,他为推动世界第一台球差矫正电镜的成功作出了实质贡献,并因此荣获2006年度美国加州郭可信教育基金会授予的“郭可信杰出科学家”奖。回国后,他带领材料科学与工程团队,以湖南大学高分辨电镜中心平台为依托,继续探索创新,发展了独特的软件矫正电镜技术和相关配套的定量电子显微技术,丰富了现代电子显微学的理论及方法。/pp  strong社会服务见实效/strong/pp  “电镜只是一种手段,实际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大飞机、高铁、地铁、汽车上用的铝合金材料。”陈江华教授利用先进的高分辨电镜技术,第一个在国际上揭示出轿车车身用铝合金板材强度变化的微观规律,并在国内推动全铝汽车生产。“全铝汽车的优点是,车身实现轻量化后,在不影响安全性的前提下,耗油量最高可降低30%以上,这让汽车更节能更环保。”他研究的6000系列铝合金,目前已在奥迪、奔驰等高档轿车的车身、车门广泛应用,同时还能应用于大飞机制造等航空工业以及高铁、地铁等轨道交通上。/pp  江水泱泱,日夜流华。心系祖国、万里归来的陈江华教授,已深深扎根在岳麓山下、湘江之滨。多年来春风化雨、教书育人,潜心研究、奉献社会,已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任教的优秀榜样。愿他带领的“黄大年式”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能为湖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硕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p
  • 走心了老铁,沙尘天气也能全面监测
    这两天小编的朋友圈被西北的小伙伴们刷屏了,17号开始,内蒙古、宁夏、北京、河北等地遇到今春以来最强的沙尘污染,多地黄沙漫天,能见度小于1公里,严重影响居民生活。据历史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6年,沙尘的日数呈现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递减的规律,其中,新疆南疆盆地为沙尘发生频率最高地区,其次是内蒙古西北及甘肃河套以西地区。16年来沙尘发生的次数在逐渐递减,2011年、2014年、2015年、2016年沙尘暴天气过程均不超过2次,这是国家人为治理和环境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小伙伴们纷纷表示欣慰,不过在欣慰的同时,我们一起来分析下这次的沙尘过程。17日葵花卫星真彩图(图片来源:中科院遥感所)  近年来,卫星遥感技术已渐渐到大气环境监测中。它的优势在于区域尺度,可快速提供整体污染分布与态势的直接观测。上图是高时间分辨率的葵花卫星监测到的此次沙尘传输的过程,就好比人眼在太空直接看到景象,很直观。从卫星监测的动图我们能清晰看到此次沙尘的传输路径,从内蒙宁夏等地一路南下。那么其他地方都是在什么时候受到沙尘的影响,受沙尘影响程度又有多严重呢?在卫星图的指导下,小编调出了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下属子公司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光电”)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激光雷达,赶紧来看看结果吧!沙尘传输雷达监测网  17-19日期间,共观测到3次沙团过境,其中,第二次的沙团强度最大,对地面的影响最重。三次沙团迁移中,呈现融合现象。沙团由北至南迁移,17日5时、高空3KM左右,武汉最先监测到沙团入境,18日晚间大量沉降,近地面PM10浓度迅速增高;17日13时、高空3KM左右,苏州上海等地监测到沙尘入境,18日上午沉降(沉降时间早于武汉,这可能是受当地气象条件的影响),强度中等;之后沙尘继续南下,17日20时浙江区域监测到高空3KM左右有沙尘团,19日上午到达地面,强度减弱。沙团由北至南的迁移过程中,逐渐沉降,强度逐渐减弱。  雷达构成的监测网络,不仅可以监测到各地沙尘起始、沉降时间,结合时间相位差及经纬度信息还可以定量计算沙尘的传输速率,为沙尘预警预报提供支撑。
  • 雷达组网全面监测沙尘传输过程
    上周,西北一带的天气来了点猛料,17号开始,内蒙古、宁夏、北京、河北等地遇到今春以来最强的沙尘污染,多地黄沙漫天,能见度小于1公里,严重影响居民生活。17日西北某地实拍图(图片来源:微信朋友圈)据历史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6年,沙尘的日数呈现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递减的规律,其中,新疆南疆盆地为沙尘发生频率最高地区,其次是内蒙古西北及甘肃河套以西地区。16年来沙尘发生的次数在逐渐递减,2011年、2014年、2015年、2016年沙尘暴天气过程均不超过2次,这是国家人为治理和环境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小伙伴们纷纷表示欣慰,不过在欣慰的同时,小编带大家一起来分析下这次的沙尘过程。17日葵花卫星真彩图(图片来源:中科院遥感所)近年来,卫星遥感技术已渐渐应用到大气环境监测中。它的优势在于区域尺度,可快速提供整体污染分布与态势的直接观测。上图是高时间分辨率的葵花卫星监测到的此次沙尘传输的过程,就好比人眼在太空直接看到的景象。从卫星监测的动图我们能清晰看到此次沙尘的传输路径,从内蒙宁夏等地一路南下。那么其他地方都是在什么时候受到沙尘的影响,受沙尘影响程度又有多严重呢?在卫星图的指导下,小编调出了中科光电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激光雷达。沙尘传输雷达监测网17-19日期间,共观测到3次沙团过境,其中,第二次的沙团强度最大,对地面的影响最重。三次沙团迁移中,呈现融合现象。沙团由北至南迁移,17日5时、高空3KM左右,武汉最先监测到沙团入境,18日晚间大量沉降,近地面PM10浓度迅速增高;17日13时、高空3KM左右,苏州上海等地监测到沙尘入境,18日上午沉降(沉降时间早于武汉,这可能是受当地气象条件的影响),强度中等;之后沙尘继续南下,17日20时浙江区域监测到高空3KM左右有沙尘团,19日上午到达地面,强度减弱。沙团由北至南的迁移过程中,逐渐沉降,强度逐渐减弱。雷达构成的监测网络,不仅可以监测到各地沙尘起始、沉降时间,结合时间相位差及经纬度信息还可以定量计算沙尘的传输速率,为沙尘预警预报提供支撑。感谢:衷心感谢遥感所提供的卫星图,感谢武汉、苏州、上海、宁波等监测站提供的雷达监测图。
  • 北京遭遇10年最强沙尘 科学仪器如何监测沙尘天气?
    北方12省遭遇10年最强沙尘3月中旬的中国北方,正在遭受近10年来强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强沙尘天气。伴随冷空气的影响,15日清晨,北京出现了扬沙或浮尘,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暴。北京PM10浓度爆表,北京中心城区的PM10浓度高达8000。出现在社交媒体中的图片和视频,自带暗黄色“末日”滤镜。著名作家马伯庸也公开吐槽,“沙尘一来,北京立刻变成北宋了”。此次沙尘暴的沙源来自哪里?为什么能够造成这么大范围的影响?3.15北京沙尘暴成因官方解答影响我国的沙尘暴源地,可分为境内源区和境外源区。境外源区:蒙古国东南部戈壁荒漠区和哈萨克斯坦东南部荒漠区。境内源区: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中西部、阿拉善盟中蒙边境地区(巴丹吉林沙漠)、新疆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北疆的库尔班通古特沙漠。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张碧辉介绍,这次沙尘暴天气的成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下垫面条件下,前期蒙古国包括西北地区气温偏高明显,普遍偏高5至8℃,蒙古国大部分地区近期降水稀少,地表条件比较利于沙尘天气发生。另一方面,受比较强的蒙古气旋影响,从新疆北部、甘肃中西部、内蒙古大部、华北北部都出现了6-8级阵风天气,为沙尘天气提供了很好的热力和动力条件。据地区沙尘遥感图显示,3.15北京特大沙尘暴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因此设置到蒙古国的保护屏障,尽快与蒙古国建立长期合作防治沙尘暴的计划框架刻不容缓。科学仪器如何监测沙尘天气?沙尘暴是一众灾害性天气现象,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生活质量和生态安全。为了提高沙尘暴预报的准确性,加强预警、减缓沙尘暴造成的影响,需要进行沙尘暴天气监测,以获取沙尘暴天气发生、发展和动态变化的的各种参数。与沙尘暴天气监测相关的各种项目和方法众多。2006年,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负责起草的国家标准《沙尘暴天气监测规范》对沙尘暴天气监测项目、监测方法和操作技术规范等作了强制规定。其中,沙尘天气监测项目包括能见度、30微米气溶胶粒子浓度(PM30)、大气飘尘浓度(PM10)、大气降尘、浅层土壤湿度以及地面风速六项。仪器信息网对监测项目测量仪器进行整理如下:1. 能见度 透射式能见度仪或散射式能见度仪,建议使用前向散射仪。结果需要精确到0.01km。能见度仪及仪器技术指标2. 30微米气溶胶粒子浓度PM30激光90°散射大气颗粒物监测仪,结果需要精确到1ug/m3。PM30浓度计及仪器技术指标3. 大气飘尘浓度(PM10)β射线大气气溶胶粒子监测仪或椎管震荡微天平法大气气溶胶粒子监测仪,结果需要精确到1ug/m3。4. 大气降尘即大气降尘的负荷强度,表示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从大气降尘中沉降的气溶胶粒子的质量。5. 浅层土壤湿度频域反射法土壤湿度测量仪。6. 地面风速数字风速仪
  • 大气颗粒物激光雷达成为雾霾和沙尘天气监测多面手
    针对各地环境空气质量评估考核过程中均未将沙尘天气过程期间数据剔除,环境保护部于2017年1月4日印发《受沙尘天气过程影响城市空气质量评价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依据《规定》,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估、考核和排名过程中剔除沙尘天气过程的影响。规定中提出“各地环保部门如遇沙尘天气过程,当天将沙尘天气过程影响时段、影响范围和其他佐证材料报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这些数据也将作为评价、考核和排名的重要依据。”《规定》中的佐证材料包括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遥感监测结果、全国沙尘暴监测网监测数据以及气象部门发布的沙尘信息等。在沙尘天气的扣除条件和筛选方法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工程师王帅说:  “当沙尘天气过程中沙尘源区城市PM10小时浓度持续两个小时超过600μg/m3,或持续1个小时超过1000μg/m3,可以剔除沙尘天气过程影响区域范围内源区城市及下游城市颗粒物监测数据。近年来,地基遥感的主动探测手段,如激光雷达不仅能够有效判识雾霾的空间分布,对沙尘天气发生的过程、时间、沙团输入的高度、强度等特征,都可以进行有效监测。  1、什么是大气颗粒物激光雷达呢?  大气颗粒物激光雷达像“探针”一样,通过不断地向大气中发射激光束,扫描大气中的信息,通过与颗粒物和气态分子相互作用后产生散射光来获取不同高度处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信息,类似医学上的“CT”技术,不同的是,激光雷达获取的是污染物的空间垂直分布。 双波长三通道雷达 扫描雷达  2、激光雷达提供什么数据呢?  消光系数:反映污染程度,消光系数值越高,代表球形粒子污染程度越严重。  退偏振度:反映沙尘的不规则程度,沙尘的退偏振度约0.2-0.4。  颗粒物质量浓度空间分布:给出不同高度处PM10和PM2.5质量浓度。  能见度:给出垂直、水平能见度视程。  外源性污染物强度:外源传输的输送通量和局地污染的占比。  3、如何从激光雷达结果上读取沙尘信息呢?我们来分析两个案例。  案例分析一:过境沙团和沉降沙团的过程监控(数据来源:中科光电无锡站点)  颗粒物激光雷达在判识外源性沙尘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其出现的高度与近地面的污染物分布无明显的重合。下图是激光雷达捕获到的一次多层沙团过境和与地面复合的结果。近地面的结果发现,PM浓度高值与沙团2沉降融合有密切关系。 图 沙尘输入过程的激光雷达监测结果(无锡)  沙团1: 出现在6日16时,高度4.2km处,沉降过程中沙团的下沿距地面约2.1km,尚未进入大气边界层内,属于过境沙团,对近地面的影响较小。  沙团2:出现在7日20时前后,高度5km处,沙团强度大,沉降速率大,沙团在8日7时沉降至大气边界层内,与近地面污染物复合,属于沉降沙团。  沙团3:在沙团2未沉降结束时,高空3km处发生第3次的污染团的输送。此沙团向地面迁移过程中,在1.2km处与地面污染物有明显分界,未发生融合,属过境沙团。  沙团4:出现在8日20时高空3.6~4.5km范围内出现第4次的沙团输入。此沙团下沿最低高度至3km,既未与第3次的沙团混合,也没有能进入边界层内与近地面的污染物混合,推测第3次和第4次输送的污染团与第1次的污染团类似,属于过境沙团,对近地面的影响较小。  详细可参阅【伍德侠, 宫正宇, 潘本锋,等. 颗粒物激光雷达在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中的应用[J]. 中国环境监测, 2015(5).】  案例分析二:沙尘传输的激光雷达组网观测  基于单站点的雷达可以实现对沙团的时间、高度和强度特征进行分析,基于多台雷达组成的雷达网络,可以对沙团的传输路径、时间相位以及沉降的特征进行监控,并及时预警。为有效捕获此次沙尘污染传输,中科光电利用激光雷达组网平台,对布设在北京、无锡、上海、福州、武汉和郑州等地的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数据进行快速解析。 激光雷达组网点位布设 沙尘传输的激光雷达组网观测结果  致谢:衷心感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兰州市环境监测站、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无锡新吴区环境监测站的大力支持。
  • “探针”大气颗粒物激光雷达助力雾霾及沙尘天气监测
    p  针对各地环境空气质量评估考核过程中均未将沙尘天气过程期间数据剔除,环境保护部日前印发《受沙尘天气过程影响城市空气质量评价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规定》)。/pp style="text-align: left "   依据《规定》,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估、考核和排名过程中剔除沙尘天气过程的影响。规定中提出“各地环保部门如遇沙尘天气过程,当天将沙尘天气过程影响时段、影响范围和其他佐证材料报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这些数据也将作为评价、考核和排名的重要依据。”《规定》中的佐证材料包括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遥感监测结果、全国沙尘暴监测网监测数据以及气象部门发布的沙尘信息等。在沙尘天气的扣除条件和筛选方法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工程师王帅说:/pp  “当沙尘天气过程中沙尘源区城市PM10小时浓度持续两个小时超过600μg/m3,或持续1个小时超过1000μg/m3,可以剔除沙尘天气过程影响区域范围内源区城市及下游城市颗粒物监测数据。近年来,地基遥感的主动探测手段,如激光雷达不仅能够有效判识雾霾的空间分布,对沙尘天气发生的过程、时间、沙团输入的高度、强度等特征,都可以进行有效监测。/pp  1、什么是大气颗粒物激光雷达呢?/pp  大气颗粒物激光雷达像“探针”一样,通过不断地向大气中发射激光束,扫描大气中的信息,通过与颗粒物和气态分子相互作用后产生散射光来获取不同高度处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信息,类似医学上的“CT”技术,不同的是,激光雷达获取的是污染物的空间垂直分布。/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2.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953cf944-43c8-42e1-ad34-819e5677432c.jpg"//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双波长三通道雷达/pp  /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4.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b6cf185b-c349-4c2b-b908-4203dbbec11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扫描雷达/pp  2、激光雷达提供什么数据呢?/pp  消光系数:反映污染程度,消光系数值越高,代表球形粒子污染程度越严重。/pp  退偏振度:反映沙尘的不规则程度,沙尘的退偏振度约0.2-0.4。/pp  颗粒物质量浓度空间分布:给出不同高度处PM10和PM2.5质量浓度。/pp  能见度:给出垂直、水平能见度视程。/pp  外源性污染物强度:外源传输的输送通量和局地污染的占比。/pp  3、如何从激光雷达结果上读取沙尘信息呢?我们来分析两个案例。/pp  案例分析一:过境沙团和沉降沙团的过程监控(数据来源:中科光电无锡站点)/pp  颗粒物激光雷达在判识外源性沙尘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其出现的高度与近地面的污染物分布无明显的重合。下图是激光雷达捕获到的一次多层沙团过境和与地面复合的结果。近地面的结果发现,PM浓度高值与沙团2沉降融合有密切关系。/pp  /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5.pn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e0b052d0-3d4c-4288-a91d-bd4c5328d8ef.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图 沙尘输入过程的激光雷达监测结果(无锡)/pp /pp  沙团1: 出现在6日16时,高度4.2km处,沉降过程中沙团的下沿距地面约2.1km,尚未进入大气边界层内,属于过境沙团,对近地面的影响较小。/pp  沙团2:出现在7日20时前后,高度5km处,沙团强度大,沉降速率大,沙团在8日7时沉降至大气边界层内,与近地面污染物复合,属于沉降沙团。/pp  沙团3:在沙团2未沉降结束时,高空3km处发生第3次的污染团的输送。此沙团向地面迁移过程中,在1.2km处与地面污染物有明显分界,未发生融合,属过境沙团。/pp  沙团4:出现在8日20时高空3.6~4.5km范围内出现第4次的沙团输入。此沙团下沿最低高度至3km,既未与第3次的沙团混合,也没有能进入边界层内与近地面的污染物混合,推测第3次和第4次输送的污染团与第1次的污染团类似,属于过境沙团,对近地面的影响较小。/pp  案例分析二:沙尘传输的激光雷达组网观测/pp  基于单站点的雷达可以实现对沙团的时间、高度和强度特征进行分析,基于多台雷达组成的雷达网络,可以对沙团的传输路径、时间相位以及沉降的特征进行监控,并及时预警。为有效捕获此次沙尘污染传输,中科光电利用激光雷达组网平台,对布设在北京、无锡、上海、福州、武汉和郑州等地的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数据进行快速解析。/pp  /pp /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6.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e9c642df-e57a-4117-a882-b73c0172a5a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激光雷达组网点位布设/pp  /pp /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7.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insimg/586db30b-7165-4155-97ba-40770f26e85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沙尘传输的激光雷达组网观测结果/p
  • 大气颗粒物激光雷达成为雾霾和沙尘天气监测多面手
    针对各地环境空气质量评估考核过程中均未将沙尘天气过程期间数据剔除,环境保护部于2017年1月4日印发《受沙尘天气过程影响城市空气质量评价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依据《规定》,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估、考核和排名过程中剔除沙尘天气过程的影响。规定中提出“各地环保部门如遇沙尘天气过程,当天将沙尘天气过程影响时段、影响范围和其他佐证材料报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这些数据也将作为评价、考核和排名的重要依据。”《规定》中的佐证材料包括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遥感监测结果、全国沙尘暴监测网监测数据以及气象部门发布的沙尘信息等。在沙尘天气的扣除条件和筛选方法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工程师王帅说:“当沙尘天气过程中沙尘源区城市PM10小时浓度持续两个小时超600μg/m3,或持续1个小时超过1000μg/m3,可以剔除沙尘天气过程影响区域范围内源区城市及下游城市颗粒物监测数据。”近年来,地基遥感的主动探测手段,如激光雷达不仅能够有效判识雾霾的空间分布,对沙尘天气发生的过程、时间、沙团输入的高度、强度等特征,都可以进行有效监测。1、什么是大气颗粒物激光雷达呢?大气颗粒物激光雷达像“探针”一样,通过不断地向大气中发射激光束,扫描大气中的信息,通过与颗粒物和气态分子相互作用后产生散射光来获取不同高度处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信息,类似医学上的“CT”技术,不同的是,激光雷达获取的是污染物的空间垂直分布。 2、激光雷达提供什么数据呢?① 消光系数:反映污染程度,消光系数值越高,代表球形粒子污染程度越严重。② 退偏振度:反映沙尘的不规则程度,沙尘的退偏振度约0.2-0.4。③ 颗粒物质量浓度空间分布:给出不同高度处PM10和PM2.5质量浓度。④ 能见度:给出垂直、水平能见度视程。⑤ 外源性污染物强度:外源传输的输送通量和局地污染的占比。3、如何从激光雷达结果上读取沙尘信息呢?我们来分析三个案例。案例分析一:L地经历的一次严重的沙尘过程(数据来源:L地站点)① 沙尘爆发前:雷达图像监测显示,9日白天污染程度较轻,近地面有一定的尘漂浮。② 沙尘爆发期:夜间22时,近地面的退偏振度突然增大,消光系数也有伴随增大的现象,L地区的粗颗粒程度明显增加,近地面的PM10由250μg/m3升至1500μg/m3,沙尘天气加剧。③ 沙尘消散:沙尘天气持续至10日夜间22时,沙团中的粗颗粒明显沉降,退偏振度和消光系数明显减弱,污染物浓度下降,特别是PM10浓度,回落到750μg/m3,经历11日的持续沉降和过境,沙尘天气的影响基本消除,PM10浓度回落到250μg/m3。 案例分析二:过境沙团和沉降沙团的过程监控(数据来源:W地站点)颗粒物激光雷达在判识外源性沙尘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其出现的高度与近地面的污染物分布无明显的重合。下图是激光雷达捕获到的一次多层沙团过境和与地面复合的结果。近地面的结果发现,PM浓度高值与沙团2沉降融合有密切关系。沙尘输入过程的激光雷达监测结果(W地)① 沙团1: 出现在6日16时,高度4.2km处,沉降过程中沙团的下沿距地面约2.1km,尚未进入大气边界层内,属于过境沙团,对近地面的影响较小。② 沙团2:出现在7日20时前后,高度5km处,沙团强度大,沉降速率大,沙团在8日7时沉降至大气边界层内,与近地面污染物复合,属于沉降沙团。③ 沙团3:在沙团2未沉降结束时,高空3km处发生第3次的污染团的输送。此沙团向地面迁移过程中,在1.2km处与地面污染物有明显分界,未发生融合,属过境沙团。④ 沙团4:出现在8日20时高空3.6~4.5km范围内出现第4次的沙团输入。此沙团下沿最低高度至3km,既未与第3次的沙团混合,也没有能进入边界层内与近地面的污染物混合,推测第3次和第4次输送的污染团与第1次的污染团类似,属于过境沙团,对近地面的影响较小。详细可参阅【伍德侠, 宫正宇, 潘本锋,等. 颗粒物激光雷达在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中的应用[J]. 中国环境监测, 2015(5).】案例分析三:沙尘传输的激光雷达组网观测基于单站点的雷达可以实现对沙团的时间、高度和强度特征进行分析,基于多台雷达组成的雷达网络,可以对沙团的传输路径、时间相位以及沉降的特征进行监控,并及时预警。2016年3~5日中央气象台的沙尘落区预报如下图所示。为有效捕获此次沙尘污染传输,我司利用激光雷达组网平台,对布设在北京、无锡、上海、福州、武汉和郑州等地的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数据进行快速解析,实时结果如下图所示,沙尘到达北京、郑州和武汉等地的时间、高度、强度和沙尘团轮廓的演化有很大的不同和较强的关联性。 中央气象台的沙尘落区预报激光雷达组网点位布设沙尘传输的激光雷达组网观测结果致谢:衷心感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兰州市环境监测站、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无锡新吴区环境监测站的大力支持。
  • 切合社会需求 提供差异化服务――访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陈江韩主任
    采访前言:日前,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与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合作开发的WFX-810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作为国内原子吸收光谱高端新产品已经频繁亮相于国内各大仪器展会。而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在激烈的检验业市场竞争中,加强市场需求研究,尝试根据服务对象建立行业实验室提供特色服务,减少了同质竞争,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效益。仪器新品的技术优势和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的特色发展都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好奇。日前,在中国(广州)国际分析测试/科教仪器/生物技术展览会会展期间,本网编辑荣幸的采访了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广东省测试分析研究所所长陈江韩先生。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陈江韩主任 Instrument: 请介绍您在光谱等仪器领域,已经成功投入市场和正处于实验室研发等阶段的成果?陈主任:这些成绩是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仪器研发团队多年奋斗的结晶,饱含了几代专家的心血。我们与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合作开发的WFX-810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就是团队多年努力的成果,早在10几年前,我中心就和北京瑞利分析公司合作研发出WFX-100系列原子吸收光谱仪,以后又衍生出200、300系列等等。 目前,样品前处理技术已经越来越受重视,普遍来说,样品前处理的时间已经占据样品分析全过程的一半。我们与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北京优联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承担的“十五”攻关项目“快速溶剂萃取仪”已经在北京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目前已经处于试产阶段。旨在缩短分析工作者花费在前处理上的时间,提高分析精度,并且可以大大降低萃取溶剂的用量,这在倡导节约和环保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而我们中心开发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网络直连式农药残留速测仪NC-800系列等,根据国家标准方法专门设计,广泛应用于蔬菜、水果、粮食、茶叶、粮食、水及土壤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在广州的许多超市和菜市场,可见到我们的仪器在工作。 Instrument: 请问您和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合作研发的WFX-810弥补了哪些国内同类产品的技术空白?有哪些相对国内外同类产品来说独有的优势?陈主任:当前,客户迫切需要技术成熟、性能稳定可靠、自动化程度较高、性价比高的国产高端原子吸收仪器。WFX-810应运而生,充分切合了客户的相关需求,填补了这一块的市场空白。 WFX-810独创的双灯双原子化器并联光路,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确保光程最短、光学元件最少、光能量损失最小,测试数据非常理想,我个人认为仪器稳定性及可靠性要优于传统单灯双原子化器一体化仪器。火焰法与石墨炉采用恒磁场横向塞曼背景校正装置,具有很强的双原子化器全波段高背景吸收校正能力。高升温速率的石墨炉电源与主机一体化设计,塞曼法的准双光束特性实时扣除基线漂移,提高了分析精度。 Instrument: 原子吸收光度计国内外品牌林立,请介绍WFX-810的市场定位-包括市场定价,目标客户群体及市场运作方面的考虑?陈主任:WFX-810定位于国内高端市场,给打算购买国外产品的用户多提供一个选择。目前市场售价大概在三十多万人民币。WFX-810的石墨炉原子化器的性能优良,与国外同类产品的质量不相上下。火焰法与石墨炉采用恒磁场横向塞曼背景校正,对高污染状态下的监测有独特的优越性,在食品、环保领域等相关应用方面很有竞争力。 Instrument: 为什么选择与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合作开发,您认为,国产原子吸收光谱乃至国产仪器应当如何应对国际同类品牌的强势竞争,尤其是在国产仪器价格相对低廉,利润微薄,而国内很多用户迷信洋品牌的情况下?陈主任:我们测试中心和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有多年的合作历史。双方本着互相谅解、互相促进的原则,在仪器开发领域携手并进。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章诒学先生、宋友才先生等深受同行敬重的仪器设计专家和具备丰富仪器工艺和研发管理经验的原子吸收部门领导酆秀岩先生等各位同仁,在仪器开发的过程中,提供了很多极为宝贵的建议,双方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WFX-810的研制成功。在此,还要感谢国家地质测试中心杨啸涛研究员、我中心何华焜研究员等多位专家提供的重要支持。 首先,还是得承认国内品牌仪器与国外先进的品牌仪器有些技术上的差异, 只有认识到问题才有可能去想办法解决。作为仪器研发人员,我们有义务去承担这个社会责任,研发出缩小差距甚至领先于国外同行的产品。当前,国内仪器厂家与国际仪器厂家在硬件软件方面普遍都存在很多差距。国内仪器厂家很少听说有制定技术路线图,产品发展思路连贯性不足,也不利于经验的积累和传承;同样的仪器,国际厂商可能投入几千万,而国内厂家可能才能投入几百万,囊中羞涩导致了研发视野的缺陷,设计不够细腻,很多该做的工作可能就没有做或者简化了。而资金的缺乏也导致了企业只有在产品卖到钱后,才能投入研发,如此恶性循环,必然进一步削弱技术竞争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些国产优秀产品的实际性能也不赖,而且售价只有国际先进品牌同类仪器的一半,价格上的优势也应当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国产仪器,而不是盲目追求进口产品。 Instrument: 对于目前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科研界与产业界脱节的现象,你从自身经验出发,有哪些好的建议?陈主任:当前,很多科研工作在立项时可能就与产业化的联系不是很密切。而验收过程中,科研成果的评价考核指标与产业化也存在脱节,有点类似传统教育中的高考指挥棒。科研的直接目标是为了出文章、评教授,弱化了产业化方面的追求。许多仪器科研项目停留在探索性研究的阶段,停留在实验装置的阶段,不少人就以为可以卖钱了,而产业化是要精密计算的:工艺如何,可靠性如何,卖给谁,市场调查的情况如何,售后服务的情况估计如何,产品估计可以红多久,估计赚多少钱等,这要多方面的人力财力加入进来做的。打个比方,科研人员是主角,还得有导演、舞台灯光、美术,还得有跑龙套的,大家还得互相支持,互相尊重,相互配合,是个精细的系统。如果是个草台班子,期望请个名角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看是不行的。 建议我们的科研同行在工作中,多深入调研,在社会需求中找题目;产业界和科研界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劣势,精诚合作,才能去研发一些切合市场需求、受用户欢迎的产品。 Instrument: 您所在的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作为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积极应对市场竞争,根据服务对象建立行业实验室,请问现在目前提供哪些特色服务,改革的初衷、历程以及收获的成效?陈主任:任何单位只有明确了自身的定位,明确单位的使命是要解决社会的哪些问题,才能在社会上存活和发展。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我们中心始终不渝的宗旨和安身立命的根本。按技术来进行分工和运作的专业实验室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分析检测服务的需求。从本质上说,按技术专业进行分工和运作,是以我为中心的一种机制,而按服务行业进行分工和运作,则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一种机制。因此,当我中心的设备、技术队伍和业务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要抓住机会,逐步发展一批为特定行业领域提供分析检测服务的特色行业实验室,作为现有专业实验室的有益补充。 目前我中心提供未知物剖析、工业诊断分析已经形成较强的优势,对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相关行业的产品质量提升、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根据物流业特别是航空业货物运输的安全需求,高起点构建了符合国际航联(IATA)规范的货物运输安全条件鉴定。针对我国的司法制度改革伴随着的第三方司法鉴定需求,我们高起点构建了微量证物分析和司法毒物分析并已经获得政府的许可。通过调研,发现发达国家普遍使用油液诊断技术给机械设备“体检”和“看病”,这有点类似人抽血化验诊断身体疾病,通过对设备润滑油的分析来预知设备是否潜在故障。美国有二三百家这种专业实验室,我国正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需求是巨大的,对降低污染物排放、节能和设备人员安全有重要意义,我们建立了油品实验室。不是有人说我们某些传统工业“傻大黑粗跑冒漏”吗?我们分析工作者在这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此外我们还有数千项普通的分析测试项目,构成了我们的服务优势。 我国目前有众多的分析检验实验室,国外检测巨头也纷纷进入中国,竞争不可避免,有些人觉得很悲观。但分析检验是个大的概念,只要分析清楚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通过差异化的服务,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某些国外巨头自比分析领域的肯德基和麦当劳,但是大家的口味不可能都吃肯德基和麦当劳啊,附近人群构成、消费能力如何?开成川菜、粤菜馆是否也有生意?如果你觉得本钱小,门面小,做点豆浆油条果子煎饼或许日子也挺滋润。我认为,只要认真下真功夫研究好社会需求,没有活不好的道理。 另一方面,我呼吁政府消除行业保护,采购公共技术服务,降低社会运行成本,附带通过这样的竞争来提升本土分析业的生存能力。想想程控交换机领域,如果当年行业“保护保护”,把华为中兴的苗子给灭了,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样子。 Instrument: 请问目前,广州分析测试中心承担了哪些国家大型研究、监测或验证项目?陈主任:目前,我们测试中心与加拿大检测机构合作承担了国际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研究项目。“十五”科技支撑条件平台项目“快速溶剂萃取装置”刚刚通过验收,正在全力推进产业化。不久前,我们申请的“十一五”科技条件建设项目“光谱仪器光源”项目获得立项。我们还承担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粤港合作重大科研项目。此外还有多项广东省的重点科研项目。 Instrument: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众多分析测试中心逐步由公益性研究机构形象成功的切换成兼顾商业化意识的企业形象,广州分析测试中心无疑是成功的典范,请介绍如何兼顾公正和效益两方面呢?陈主任:应该说,我们分析测试中心并没有完全商业化,也不是以盈利为最大目标。大宗普通检验我们做,特殊技术要求的分析,如上面我提到的未知物剖析,精兵精将投入,经济上并不特别划的来的,我们也做。这与国内外的一些检测技术公司是有所不同的。当年建立这些分析测试中心是为了解决国家和区域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遇到的分析测试方面的共用技术问题。我们将自己定位为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和客户需求的事业单位,想方设法的多提供一些切合实际需求的差异化服务。在创造服务利润的同时,我们也谨记自身作为测试机构的社会责任,要在本领域尽自己的本事排忧解难。日前,我们与中山大学签了协议,在我中心建立公益性的博士后科研基地,我们转移了部分分析的效益来支撑基地的运行,是“赔本生意”。但从我们中心的定位来说,这是一项重要的事情,关系到学科发展和中心的长期技术优势,关系到未来的服务社会的能力。 采访后记: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积极务实地关注和切合社会需求,创建有特色的分析服务模式,在分析测试机构众多、竞争激烈的局面下,打开了一片“蓝海”。这种提供差异化服务的思维模式,值得众多测试机构和仪器厂商的借鉴。分析测试中心作为本网的最大用户群体之一,在本网人物专访对象所属单位中还是被遗忘的角落。以后,我们将在人物专访、业界新闻等重要栏目中,多展现国内众多分析测试机构的风采。 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网址:http://www.fenxi.com.cn 采访编辑:廖庆铃
  • 扬尘监测六问|那些你关心的问题有答案啦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扬尘”,北京环保宣传中心推出了【扬尘“究”问】系列篇。那么本文就来总结一下,大多数人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吧。①扬尘与PM2.5的关系我们对扬尘直观的认识就在于“是灰”,也没有错,不过更本质一点的说法,其包含的颗粒物才是造成这种视觉效果的首要因素。同时,扬尘细颗粒物中就包含PM2.5。据悉,北京市扬尘源对本地PM2.5的贡献率约为16%,是除机动车排放外,全市PM2.5排放的第二大来源。②扬尘是如何产生的一般情况下,建设施工、裸露地块、生产劳作、车辆行驶、人员行走都会产生扬尘,当然施工扬尘是其中占比较大的一个来源,也是扬尘污染的主要来源。其次就是道路扬尘,和裸露地面在风力或者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产生的扬尘。再追本溯源一些,扬尘的产生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原因均有,目前以人类活动为主力。但是人类活动带来的扬尘影响,也可以从人类作为方面削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扬尘治理。③所谓的“降尘量”很多人对扬尘污染治理过程中提到的【降尘量】一知半解,但是要说到“以克论净”应该在字面意思上更好理解一些。实际上,只不过是表达方式的不同。管控水平和管控指标都需要一个具体数值,降尘量是反映扬尘污染程度的一项综合性表征指标。例如【扬尘“究”问】中以“6吨/平方公里/月”为基础数据,指的就是该月每平方公里面积上自然沉降的颗粒物质量为6吨,换算一下就是每天每平方米面积上落下0.2克尘土。除了这个指标之外,粗颗粒物(TSP)、尘土残存量监测、尘负荷监测等也作为扬尘污染水平的监测指标被纳入考量。粗颗粒物(TSP)——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 0微米的颗粒物。道路尘负荷——指车辆正常行驶时从路面扬起的粒径小于75微米的尘土。在这些指标上,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差异。④扬尘治理那些事首先,要再提醒一遍,发现身边存在施工扬尘、渣土车遗撒、裸地扬尘等问题,可以直接反映给当地部门。至于扬尘究竞归哪个部门管?施工扬尘在行政执法方面,城管执法部门对施工现场存在的扬尘问题开展执法检查,并对有关扬尘违法行为进行立案、处罚。在行业管理方面,房建、市政、交通、水务、园林绿化等行业的扬尘问题由相应行业主管部门实施行业管理,主要通过限期整改、暂停招投标、公开曝光和列入黑名单等形式实施行业惩处。道路扬尘则由城市管理部门牵头,按照道路不同类型实施归口管理。裸地扬尘主要由属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进行管理。无论归谁管,扬尘治理方式基本都离不开清扫保洁、喷淋洒水、植绿覆盖、固土抑尘等等,运输车辆则需要防漏,进出场清洗等措施。目前,施工扬尘是管控的大目标,“6个百分百”要求是基础:施工工地周边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出入车辆冲洗;施工现场地面硬化;拆迁工地湿法作业;渣土车辆密闭运输。总之一句话,不管是哪种扬尘污染形式,粗放监管肯定是行不通的,各环节密切把控、严控是大势所趋。否则,扬尘污染也会触动环境法律条款,在行政处罚上见真章。⑤扬尘监测系统有什么用?扬尘监测系统每天24小时在线,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噪声、PM2.5、PM10、风力、风向、风速、大气压力、TSP等环境参数,各测试点的测试数据通过无线通讯直接上传至环境监测云平台以及环保部门的监测平台。实时跟踪和监视系统返回数据进行快速处理,施工现场超过实时报警的预定发射值。大大节省了环保部门监测成本,提高监测效率。在线实时灰尘检测,自动控制,以及声光报警输出功能,当PM值达到了设定的限制自动启动雾炮,现场环境雾化喷涂灰尘措施,实现联动。⑥面对扬尘污染,我们能做什么?由于扬尘会直接影响城市清洁度,那么容易受影响的地区需要做好一些扬尘防护工作,来保持生活环境的舒适度和清洁度。例如室内卫生方面,可以定期清理灰尘,在室外路过灰尘较重的地方可以准备好口罩、纱巾之类的物品遮住口鼻。而严重的扬尘污染,则鼓励及时举报,尤其是那些抑尘措施缺失,或者不到位的施工工地。以上就是小编的问答整理了,你想知道的问题在里面了吗?
  • HybridSPE沉淀技术荣获最佳分离产品奖
    Sigma-Aldrich/Supelco的HybridSPE荣获最佳分离产品奖HybridSPETM-沉淀技术被SelectScience.net评选为2008 最佳新分离产品  -- HybridSPE(TM)-沉淀技术蛋白质沉淀操作简单快捷并且还具有SPE高灵敏性,适用于在LC-MS/MS分析之前,去除生物样品中的磷脂和蛋白质  Sigma-Aldrich公司宣布:Sigma-Aldrich公司旗下品牌之一—Supelco(色谱分析和纯化产品供应商)宣布HybridSPE-沉淀技术(http://www.sigma-aldrich.com/hybridspe-ppt)被SelectScience.net评选为2008 最佳新分离产品。SelectScience.net是专门提供应用化学、临床化学和生命科学网络资源著名网站,25,000位科学家通过不记名投票来评选出Scientists' Choice Award,并且在Chicago, IL 举行的Pittconn(R) 2009宣布获奖结果。  Sigma-Aldrich/Supelco 样品前处理产品经理An Trinh 说:“LC-MS技术的发明大大提高分析速度和分析灵敏度,但是样品前处理依旧是生物分析过程中瓶颈。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全新的样品前处理平台,该平台不仅操作简单能应用于高通量操作,而且还大大提高研究数据质量。我们非常高兴我们的努力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认可。”  HybridSPE-沉淀技术(HybridSPE-PPT)是一个简单通用的样品前处理平台,主要应用于在LC-MS 或LC-MS/MS分析之前去除血浆和血清中内源蛋白和磷脂干扰。  在药物生物筛选过程中,研究人员会开发不同实验来药物定量、定量候选药物以及血浆和血清等生物体液中的代谢物。内源杂质引起的过高背景是定量生物分析中的一大难题,因此降低分析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在生物分析质谱,背景过高会引起离子抑制。  生物分析中产生离子抑制问题的是因为LC-MS或LC-MS-MS分析中磷脂以阳离子电喷雾形式存在。磷脂是生物样品中仅次于甘油三酸脂第二大脂类成分并且在生物血浆样品中有着极高的浓度。如欲了解 HybridSPE 更详细的信息,欢迎登陆西格玛奥德里奇(Sigma-Aldrich/Supelco)网站或直接联系我们: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398号世纪巴士大厦22楼A-B座 邮编:200020 电话:+86-21-61415566 -8136email: julie.gao@sial.com
  • 中科光电携大气环境监测激光雷达亮相第33届气象学年会
    11月2日,以“加强学科融合、助力气象事业发展”为主题的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在陕西西安召开。会议为期三天,共组织22个分会场,并首次组织5场交叉学科交流活动。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宇如聪,陕西省副省长冯新柱、陕西省气象局局长丁传群等出席了开幕式。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中国科学学院院士万卫星等近2000名杰出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期间,聚光科技子公司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光电”)的技术学者们与业内专家相互交流科研发展,探讨业务,并携大气环境监测雷达亮相展台,获得不少关注。第33届中国气象学年会现场  在这次会议中,中科光电研究员就《激光雷达在环境气象领域中的应用》、《重庆地区秋季大气臭氧垂直分布特征研究》与各位专家学者做了学术交流。  在当下,激光雷达已经广泛应用于大气边界层、水汽、大气温度、大气风场等探测中。中科光电的大气颗粒物激光雷达能对沙尘的过境、高空输送、沉降等信息进行探测,能输出高时间分辨率的大气光学厚度、边界层高度等数据信息,还可以观测到云底高度及云体结构性质的演变过程,为降水、降雪、冰雹等天气的预测预报提供前期的指示信号。 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双波长三通道)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高能扫描)短临预报:降雨短临预报:冰雹  在气象学中,气象因素会对臭氧产生影响,臭氧是城市光化学烟雾的最主要成分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 高浓度臭氧将对人类、动植物以及建筑物造成极大的危害。中科光电臭氧探测激光雷达能获取大气臭氧的时空分布信息,对大气环境、大气物理、化学分析等的监测控制有着较大的指导意义。气象条件与臭氧的垂直分布特征大气臭氧探测激光雷达  中科光电研究院还向各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的性能参量标校》。据悉,现在气象学领域还未曾出现统一的对激光雷达系统性能参数的测量验证。中科光电提出的是目前主流的激光雷达系统标校方法,能让使用者对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的距离准确性和退偏比得到清楚的认识,对后期雷达系统的改进起到重要作用。激光雷达探测距离精度标校不少专家学者莅临中科光电展位参观了解激光雷达实物,中科光电工作人员向各位参观学者们演示了激光雷达的工作过程,展位人气不断。专家学者参观中科光电展台  作为国内外环境监测仪器的领先制造商,中科光电一直致力于为气象环境监测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凭借多年在气象应用领域积累的经验与技术能力,集中优势技术团队,成功将多种产品应用于气象环境监测的各个领域中,参与了许多重要事件。在今年的杭州“G20”峰会、2015年“APEC”峰会、“抗战胜利70周年”首都阅兵现场、2015世界互联网大会和2014年南京青奥会等重大项目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未来,中科光电依然会将气象环境监测作为重要的工作使命,致力于为气象部门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 “地空一体化”扬尘在线监控系统
    扬尘是由于地面上的尘土在风力、人为带动及其他带动条件下而进入大气的开放性污染源,是环境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扬尘源具有开放性、空间多源性、广泛性、排放随机性等特征。当前城市区域扬尘来源分为一次扬尘和二次扬尘。一次扬尘是在处理散状物料时,由于诱导空气的流动,将粉尘从处理物料中带出而污染局部地带。二次扬尘是由于流动空气及设备部件转动生成的气流,把沉落的粉尘再次扬起而导致的。城市扬尘种类  工地扬尘主要成分粒径分布排放特点影响程度矽尘、水泥厂、木屑粉尘、石膏粉尘、岩棉泡沫尘等粒径10um的颗粒物约占65%;粒径1um的颗粒物约占95%面源排放25%~40%市区施工工地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大     交通扬尘主要成分粒径分布排放特点影响程度块、沙土、垃圾、废物、生物碎屑、路面老化破损、尾气排放、机动车刹车片、轮胎磨损等粒径10um的颗粒物约占47%;粒径1um的颗粒物约占95%线源排放25%~35%;主干交通车流、人流量大,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大。   工业粉尘、烟尘主要成分粒径分布排放特点影响程度金属粉尘、木材粉尘,水泥粉尘、生物粉尘、金属融粒,木油煤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尘等粒径分布范围广,机械加工和粉碎产生的粉尘粒径较大,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尘和冶金产生的金属融粒粒径较小。室内排放为主,封闭性较好,烟尘主要通过点源对外排放15%~30%一般离市区比较远,封闭性较好,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 城市扬尘监控现状  当前城市扬尘在线监测手段可进行颗粒物浓度、噪声、视频、温湿压、风等多重参数综合监测,但由于城市扬尘排放具有无组织排放、排放源类型复杂、易扩散及存在偷排、漏排现象等特点,导致城市扬尘监控仍面临以下问题:  监控难:工地多、无组织,扬尘布点监控难,监测人力少;  分析难:局地以及外源传输的一次、二次粗、细颗粒物混杂,扬尘监控网络未建立,数据积累不足,监测数据简单堆积,需要逐一甄别,效率低;近地面点式监测,难以说清楚区域内扬尘的来源、分布和变化趋势;  追责难:收集证据难,且未建立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依法追责制度,难以实现追责和有效管理。 “地空一体化”扬尘在线监控系统   中科光电“地空一体化”扬尘在线监控系统由扬尘噪声在线监控系统和颗粒物扫描激光雷达两大部分组成。  扬尘噪声在线监控系统  扬尘噪声在线监控系统智能化地集成了颗粒物、噪声、云台摄像机、风速风向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监测设备,可全面布设在区域内各主要建筑工地、道路、码头、混凝土搅拌站、重点工业工矿企业等颗粒物污染排放源附近,实时获得tsp、pm10、pm2.5、噪声、视频、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近地面数据;  颗粒物扫描激光雷达  颗粒物扫描激光雷达不断扫描,通过监测区域内的消光系数,退偏振度、边界层高度、能见度等信息,获得区域立体空间内扬尘分布,沉降情况,还可以识别粗细粒子,判断是二次源还是一次源,了解区域间扬尘的输送,从而实现对整个城市区域内扬尘来源、现状、发展变化趋势的掌握。  应用“地空一体化”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微观上可进行浓度数据和视频实时查看、报警抓拍;宏观上可实现对城市区域空间内的扬尘污染作全天候监控,为巡查人员监控取证、行政干预、应急响应、纠纷处置,为管理部门确定扬尘来源、了解扬尘减排治理措施的效果,为政府制定政策规划、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为各部门信息联网共享、协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依据。 “地空一体化”扬尘在线监控系统 “地空一体化”扬尘在线监控系统平台  “地空一体化”扬尘在线监控系统平台包括实时监测、工地管理、设备管理、历史查询、统计分析、视频观看、报警处理、评价方法等多项功能,同时,系统平台将颗粒物扫描激光雷达的垂直监测、垂直扫描、水平扫描、一定仰角(如45°)探测、走航观测等探测模式进行高度集成,实现了区域内扬尘分布、来源、变化趋势的全方位立体化监测。高效、精细的实时监控,为政府监察部门的多维取证、依法追责提供有效数据支撑。登录页面实时监测——近地面数据实时监测——水平遥感污染源监测实时监测——走航道路交通监测历史查询设备管理“地空一体化”扬尘在线监控系统系统优势  基于物联网思维的智能联动技术,云台摄像机除了预置位抓拍之外,还可以根据颗粒物和噪声报警信息,风速风向信息、智能判断方向进行抓拍,更加准确获取污染源头的位置信息,满足实时性与精细化监管的需求。  近地面监测和立体监测的集成创新。多要素多手段综合监测,不仅有量化数据,视频图像取证,还有区域立体空间的颗粒物分布现状、发展变化趋势分析,微观和宏观结合,证据丰富有力,结论一目了然,突破无组织排放监控的技术难题。  基于大数据挖掘、分析的环保云应用平台。可以实现海量扬尘监测数据、环境空气监测站数据的多角度统计分析和比较,满足大数据的价值挖掘和应用,实现监测系统的云端运营、大数据的云端分析,为政府、企业提供环境治理的技术咨询,同时手机app的应用能让公众随时掌握所在地的颗粒物、噪声等环境指标。  核心设备采用行业标杆公司顶级产品,成熟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该产品内置了加热器控制湿度水平,不仅保护电子和光学系统,还可以排除湿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测量更加准确;  海量数据的高速存储,本地数据存储容量大于等于1t,通讯接口具备可扩展。  停电后可长期保存系统设置参数,电源恢复后可自动启动,进入工作状态。  “地空一体化”扬尘在线监控系统实现了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在线监测、管理一体化,提升了科学管理的效率和能力。该系统对掌握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现状的真实状况,以及采取控尘措施的效果具有权威性。该系统可用定量化、可视化的数据反映扬尘污染治理的水平,是建设智慧环保的有效手段。
  • 卫生部门就京津露天种植菠菜中检测出碘-131答问
    1. 近日在北京和天津露天种植的菠菜中检测出碘-131,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对公众健康有无影响?  卫生部门4月5日从北京、天津和河南地区露天种植的菠菜中抽检发现微量的放射性碘-131,含量分别为1-3Bq/kg。由于检出的碘-131微量,目前情况对公众健康无影响。  2. 为什么选择菠菜进行检测?  既往核事故中蔬菜放射性污染监测经验表明:露天生长的大叶、表面有微小绒毛的蔬菜容易吸附空气中沉降的放射性物质。因此,选择菠菜检测可以较早地发现蔬菜是否被放射性物质污染。实践证明,用水冲洗可以有效地减少蔬菜表面的放射性物质。  3. 这次在露天菠菜中检出碘-131恰好出现在降雨后,两者有什么关系吗?  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最终会沉降到地面上。由于目前我国境内空气中放射性物质浓度极微量,其沉降导致的蔬菜放射性污染一般难以检出。近日北京、天津地区出现小雨,降雨加速了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沉降,而且小雨又使这些物质可以存留在菠菜表面未被冲走,所以在菠菜样品中检出了微量碘-131。  4. 食品的放射性核素检测结果与空气检测结果有无相关性?  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沉降可污染地面和露天生长的蔬菜等食品。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越高,沉降到地面和露天生长的蔬菜表面的放射性物质越多。雨雪天气可加速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沉降。  5. 现在对食品和饮用水检测的工作是如何部署开展的?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卫生部迅速部署东北及沿海地区相关机构做好食品和饮用水监测准备工作,中国疾控中心编制完成培训技术方案并对有关机构的检测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26日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公布了空气中检测出碘-131后,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在辽宁、河北、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14个省市开展了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监测工作。  6. 随着各地降雨逐渐增加,食品和水中放射性核素污染会不会越来越严重?公众可采取什么防护措施?  这取决于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取决于日本福岛核电站释放的放射性物质的量和持续时间,以及气象条件(如风向、风速及大气环流等)。下雨时间长短和雨量大小都会直接影响蔬菜放射性物质的污染水平。目前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的监测结果微量,不会影响公众的健康,无需采取防护措施。请公众关注政府权威发布,以掌握情况进展。
  • 手持式尘埃粒子计数器作为洁净“新网红”,不断得宠!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生产环境的要求。只有保证生产环境的安全洁净,才能生产出健康干净的产品。  尘埃粒子计数器作为一种用于检测洁净环境中单位体积内尘埃粒子数目及其分布的仪器,由显微镜发展而来,经历了显微镜、沉降管、离心沉降仪、沉降仪、颗粒计数器、激光空气粒子计数器、凝结核粒子计数器、多通道多功能粒子计数器等过程,主要由光源,两组透镜,测量腔,光检测器和放大电路五大部分构成。用来测量空气中微粒数量和大小,这个结果可以为空气洁净度的评定依据,如今,该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生产企业洁净室检测;过滤器现场检测、捡漏;可监测生物安全,HVAC系统,计算机室,饮料包装环境,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环境,医院洁净手术室,汽车喷涂环境,微电子、生化制品、食品卫生、精细化工、精密机械等生产和科研部门,是暖通空调和制药企业及其监督管理部门贯彻GMP规范和电子生产企业仪器。   手持式尘埃粒子计数器是采用全半导体激光传感器的手持式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可与PC电脑数据采集系统连接可进行远程控制,可直接观测仪器的测试情况,测试数据可通过电脑进行分析处理并可以保存为Excel文件。技术指标均满足计量总局颁布的JJF 1190-2008检定规程的要求,整机功能采用美国微电脑控制处理技术及半导体激光传感器技术及气泵,具有功能多、测量精度高、速度快、便于携带和操作简单等特点。仪器一次采样可同时测得多种粒径的尘埃粒子数。
  • 2019年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出炉,电镜领域马秀良、陈江华当选
    仪器信息网讯6月27日,两年一次的亚太材料科学院(AsianPacificAcademyofMaterials--APAM)会议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召开。会上公布了新当选的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Academician)32名和副院士(AssociateAcademician)12名。【文末附当选名单及我国大陆入选人简介】  入选名单中,我国大陆有16人当选院士(含中国工程院院士10名),4人当选副院士,台湾地区有5人当选院士,1人当选副院士。我国电子显微学领域马秀良研究员、陈江华教授当选在列。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入选APAM院士包含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KostyaNovoselov。  我国大陆16人当选APAM院士包括(排名不分先后):周玉(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薛群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吴以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理工大学)、姜德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李言荣(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蹇锡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王迎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张联盟(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周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黄小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李贺军(西北工业大学)、朱美芳(东华大学)、马秀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陈江华(湖南大学)、李红霞(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我国大陆4人当选APAM副院士包括(排名不分先后):林华泰(广东工业大学)、刘岗(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王聪(东北大学)、孙永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关于亚太材料科学院  亚太材料科学院(AsiaPacificAcademyofMaterials,APAM)于1992年在日本成立,现有11个会员国和地区,包括俄罗斯、韩国、日本、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蒙古、乌兹别克斯坦,现有院士(早期称Member,后改为Academician)500余人,其中中国大陆共有103人曾当选,包括陈能宽、林兰英、钱人元、徐僖、柯俊、师昌绪、肖纪美、颜鸣皋、严东生、冯新德、姚熹、蒋明华、周本廉、闻立时、胡壮麒、李恒德、王拂松、傅恒志、邹世昌、周尧和、李依依、金展鹏、周廉、朱道本、柯伟、洪茂椿、郭景坤、王震西、叶恒强、白春礼、谢思深、卢柯、包信和、成会明、刘维民、李卫、俞大鹏、谢毅、褚君浩、黄维等中国两院院士49名。  过去27年来,APAM针对各国和地区关键材料的需求,促进各国和地区单边及多边交流与合作,推动创新与创业育成,促进亚太各国和地区政府支持并进行人才培训,协助提升亚太青年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上的参与层次,激励具有前瞻性的研发,进而创造材料科技的新生事业,并促成相关工商产业规模发展。  我国大陆前三届当选的院士包括(以姓氏笔画为序):  2013年16名:刘维民(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会明(中科院金属所)、孙卓(华东师范大学)、李卫(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李殿中(中科院金属所)、沈鸿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建敏(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亚非(上海交通大学)、杨德仁(浙江大学)、周延春(北京航天材料与工艺研究所)、俞大鹏(北京大学)、易小苏(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罗毅(清华大学)、高超(浙江大学)、徐骏(南京大学)、薛徳胜(兰州大学)。  2015年8名:王志光(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王俭秋(中科院金属所)、孙军(西安交通大学)、戎利建(中科院金属所)、陈立东(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谢毅(中国科技大学)、温兆银(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蒋青(吉林大学)。  2017年13名:毛新平(宝武研究院)、介万奇(西北工业大学)、刘日平(燕山大学)、吴峰(北京理工大学)、单智伟(西安交通大学)、周少雄(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张志东(中科院金属所)、洪友士(中科院力学所)、姚燕(中国建材院)、黄维(南京工业大学)、徐坚(中科院化学所)、褚君浩(华东师范大学)、潘复生(重庆大学)。  2017年首次增加副院士,我国大陆4名:王立平(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孙明月(中科院金属所)、宋影伟(中科院金属所)、周峰(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附1:2019年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名单APAMAcademicianselectedin2019NameAffiliationAustralia1.AjayanVinuTheUniversityofNewcastleChina-Mainland2.QunjiXueNingboInstituteofMaterialsTechnologyandEngineering,CASLanzhouInstituteofChemicalPhysics,CAS3.YichengWuTianjinUniversityofTechnology4.DeshengJiang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PolytechnicOpticsCo.,Ltd.5.YuZhou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6.YanrongLi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7.XigaoJian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8.YingjunWang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9.LianmengZhang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10.JiZhouTsinghuaUniversity11.XiaoweiHuangGeneralResearchInstituteforNonferrousMetalsGroup12.HejunLiNorthwesternPolytechnicalUniversity13.MeifangZhuDonghuaUniversity14.XiuliangMaInstituteofMetalResearch,ChineseAcademyofSciences15.JianghuaChenHunanUniversity16.HongxiaLiSinosteelLuoyangInstituteofRefractoriesResearch,Co.India17.AvinashChandraPandeyInterUniversityAcceleratorCentre(IUAC)18.DineshKumarAswalNationalPhysicalLaboratory19.BharatKaleCentreforMaterialsforElectronicsTechnology(C-MET)Korea20.Il-DooKimKoreaAdvanced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KAIST)21.SangOukKimKoreaAdvanced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KAIST)Singapore22.MadhaviSrinivasan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23.HuaChunZeng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24.KostyaNovoselovNationalUniversitySingapore25.QihuaXiong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26.AntonioH.CastroNeto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27.JohnWang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Taiwan28.Wen-ChangChenNationalTaiwanUniversity29.Chun-HwayHsuehNationalTaiwanUniversity30.Chung-HsinLuNationalTaiwanUniversity31.Jau-HoJeanNationalTsingHuaUniversity32.Sea-FueWangNationalTaipeiUniversityofTechnologyAPAMAssociateAcademicianselectedin2019NameAffiliationChina-Mainland33.Hua-TayLinGu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34.GangLiuInstituteofMetalResearch,ChineseAcademyofSciences35.CongWangNortheasternUniversity36.YongfuSun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ofChinaIndia37.SonachalamrumugamBharathidasanUniversity38.JanakiramanKumarAnnaUniversity39.SampatRajVaderaIndianInstituteofTechnology40.GovindGuptaPrincipalScientist&AssociateProfessor(AcSIR)Korea41.JoosunKimKorea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42.Byong-GukParkKoreaAdvanced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KAIST)43.SiYoungChoiPoha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POSTECH)Taiwan44.Chih-WeiChuResearchCenterforAppliedsciences,AcademiaSinica  附2:我国大陆入选人简介  →院士(15人)  周玉  周玉,男,汉族,1955年7月生,黑龙江五常人,1974年7月参加工作,中国共产党党员。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198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中日联合培养博士,获博士学位。英国利兹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陶瓷学院院士。  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副部长级),兼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长 教育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陶瓷相变与韧化、陶瓷复合材料抗热震与耐烧蚀性能及其在航天防热部件上应用等研究。发明了新型防热陶瓷复合材料并成功应用于航天型号。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0项、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 出版专著教材5部,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400余篇,论著被国内外他引4000余次 在《光明日报》和《中国高等教育》等上发表高等教育与管理方面的文章20余篇 培养博士、硕士各40多名。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和“桥口隆吉基金奖”等荣誉称号。  薛群基  薛群基,男,1942年11月生,山东省沂南县人。材料化学和润滑材料专家,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80年至1982年美国密执安大学访问学者,从事润滑失效研究工作。现任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科协副主席、空间科学学会理事、材料研究学会和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曾任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国际摩擦学会理事会副主席、亚洲摩擦学理事会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主任委员。  我国材料化学和特种润滑材料领域主要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多年从事特种润滑材料及材料化学研究,主持、参加和领导完成了航天和航空等高技术工业所需的多种特种润滑材料的研制任务 领导并参加研制了在多种特殊环境中应用的新型润滑和防护材料 研制成功了数十种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新型润滑材料 所研制的材料与技术为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持建设并领导的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特种润滑材料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成果,为解决国家重点应用领域关键润滑技术打下了基础 在国家组织的评审中4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他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国内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多件。  曾获得国家二等奖、省部级一、二和三等奖共20多项,2002年获得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2009年获(中国)摩擦学最高成就奖,获2011年度国际摩擦学领域最高奖“摩擦学金奖”,该奖项自1972年至今第一次授予中国科学家。在润滑材料与物理化学领域培养出博士50多名,四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吴以成  吴以成,1946年11月5日出生于广西玉林市,男,汉族,广西玉林人,功能材料专家。197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天津理工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和发展工作,在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探索、晶体生长及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晶体结构与非线性光学性能相互关系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与合作者一起发明了LiB3O5(简称LBO)、CsB3O5(简称CBO)、La2CaB10O19(简称LCB)等多种非线性光学晶体。LBO晶体已广泛应用于激光技术领域,是目前最适合用于高平均功率全固态激光器的二、三倍频晶体,曾被美国《激光与光电子学》杂志评为1989年度国际十大激光高技术最佳产品之一。“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三硼酸锂—LiB3O5”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姜德生  姜德生,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1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2年湖北省授予“五一”劳动奖章。现兼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纤传感技术委员会和产业联盟主席,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会员。  20多年来,姜教授一直从事光纤传感新技术的研究,经过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研究与开发出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特别是在光纤传感敏感材料制备、光纤传感器的精密加工、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了国内光纤传感技术领域唯一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光纤传感技术的产业化 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 为我国众多行业和重大工程及军工提供了急需的新一代传感技术。  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科技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并于2000年创建理工光科股份有限公司,为我国桥梁交通、火灾探测、石油石化等领域重大工程的安全监测提供光纤传感检测系统,该公司现已成为国内光纤传感领域唯一上市公司。  李言荣  李言荣,男,汉族,1961年7月生,四川省射洪县人,中共党员,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四川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委员会主席。  1983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化学系(现为四川师范大学),同年7月参加工作 1987-1992年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应用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硕博连读),师从倪嘉缵院士和李有谟研究员。  1992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随后在电子科技大学做博士后 同年7月入党 1994年7月,在电子科技大学晋升为教授 1995年,留学德国Karlsruhe国家科研中心(KfK)做客座研究员,其后分别于1998年在美国ColoradoatBoulder大学和1999年在德国KfK科研中心留学并做短期访问教授 1998年,任电子科技大学原信息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 2001年,任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院长 2003年,任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 2006年03月,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兼任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9年10月,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2013年04月,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2017年12月,四川大学校长(副部级) 2019年04月,四川大学校长(副部级),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委员会主席。  长期从事电子薄膜材料与器件应用研究,发明了倒筒式溅射旋转沉积薄膜制备技术,解决了大面积单、双面YBCO超导薄膜面内均匀性和两面一致性,形成了小批量产品。发明了介电薄膜的纳米自缓冲层技术,显著提高了多元氧化物介电薄膜工程应用的耐压能力和生长取向特性,热释电薄膜红外传感器已装备于煤矿瓦斯监测系统,一体化集成的薄膜应变、温度传感器已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状态检测。利用介电/半导体集成薄膜技术,积极推动新型集成电子器件的发展。主要成果分别获得2003年和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发表SCI收录论文290余篇,其中国外主要刊物2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3件,出版著作/教材5本。  蹇锡高  1946年1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机高分子材料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69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1988.2-1990.12在加拿大McGill大学高分子化学,访问学者,199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中国材料进展》副理事长、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材料技术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及其加工应用新技术研究。在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耐高温特种绝缘材料、涂料、耐高温高效功能膜等领域做出了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863”、军工配套、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创新基金、火炬计划、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省市重大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等30余项。研制成功结构全新的系列新型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既耐高温又可溶解,解决了传统高聚物不能兼具耐高温和可溶解的技术难题,综合性能优异,成本低,属国际首创、原始创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能、电子电气、石油化工、精密机械、环保等领域。  获200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中国专利金奖、2016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在内的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获30项发明专利,2项专利被评为世界华人重大科技成果,12项技术已产业化。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被ChemicalReviews(IF40)、ProgressinPolymerScience(IF24)等期刊他引3000余次。获国防军工协作配套先进工作者、省优秀专家等称号。  王迎军  王迎军(女)(1954.7.31-)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河北省唐县人。1978年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1981年和1997年分别在华南理工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校长、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生物材料基础研究与工程化工作。在骨、齿科材料、血液净化材料及眼科材料等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提出骨再生修复材料类骨仿生构建创新理念,建立“生物应答”理论雏形。发明骨再生修复材料仿生构建系列技术,实现工程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1本、发表SCI论文18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8项。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联盟  张联盟,1955年1月23日出生于湖北天门,男,汉族,功能梯度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获材料物性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特种功能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国防科技学部委员、国际梯度材料顾问委员会(IAC-FGM)委员等。  长期致力于梯度材料的功能创新与设计、制备技术创新与工程化应用,持续研发出具有热应力缓和功能、准等熵加载功能、能量传递与调控功能以及原位防/隔热功能等的梯度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应用于多个国防与民用重要领域。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 发表SCI收录论文近260篇,编、译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 被授予国家教学名师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周济  周济,男,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2月生于吉林九台。198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电子科学系,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1991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在清华大学材料系博士后出站留校工作至今。  任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功能材料分会副理事长等。  长期从事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在低温烧结软磁铁氧体和低温共烧陶瓷(LTCC)介质材料方面取得突破,解决了无源电子元器件片式化和集成的若干关键技术难题,为国内片式电感器和无源集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提出了通过超材料与自然材料融合构筑新型功能材料的思想,在此基础上率先发展出了非金属基超常电磁介质等一系列新材料。  发表学术论文369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41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黄小卫  黄小卫,1962年1月29日出生,女,汉族,湖南省临澧县人,有色金属冶金专家。1983年7月毕业于中南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2008年7月于东北大学获冶金工程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稀土冶金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及稀土化学与湿法冶金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稀土学会专家组成员 《中国稀土学报》(中英文版)常务编委 《稀有金属》和《稀土》杂志编委。  1983年以来,一直从事稀土湿法冶金、稀土分离提纯及稀土材料的研究开发。先后承担国家863、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多项。在稀土资源高效清洁提取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如包头混合型稀土矿第三代硫酸强化焙烧技术、非皂化萃取分离稀土新技术、新一代包头稀土矿绿色冶炼分离工艺、低盐低碳无氨氮分离提纯稀土新工艺、离子型稀土原矿浸萃一体化技术等,在40多家大型稀土企业推广应用,从源头消除氨氮污染、镁盐废水和CO2有效循环利用。申请发明专利100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41项排名1,含国外16项),合作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80余篇,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和大会报告 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1)、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排名2),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排名1)、省部级一等奖6项(排名1、2)。  李贺军  李贺军,男,汉族,1957年12月生,河南确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先进碳/碳复合材料、纸基摩擦材料、纳米材料和液固挤压成形等方面的研究。  多次获国家和省部及校级奖励和荣誉称号: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日本复合材料学会HayashiMemorial国际奖1项 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陕西省“三秦”学者、陕西省“三五”人才、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科学中国人》2011年度人物、西北工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等。  朱美芳  朱美芳,女,汉族,1965年8月出生。材料学学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0年度)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学院教授委员会成员。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国家863新材料领域' 纳米材料' 重点专项总体组专家,中国材料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高分子学报》、《合成纤维》及《功能高分子学报》编委。  在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开展了系统研究,特别是在聚丙烯纤维的功能化和高性能化、新型纳米复合材料与特种功能材料及其成纤技术(生物医用纤维、相变材料)等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5年在Polymer,SyntheticMetal,JAP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等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5篇),编著教材4部,发明专利12项(其中已授权1项),国际国内会议宣读论文20余篇,其中15次应邀作邀请报告和担任分会主席。  马秀良  马秀良,男,满族。固体原子像研究部主任 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副理事长 第十二届辽宁省政协委员。1988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工程系。随后师从著名材料科学家、晶体学家、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奠基人之一郭可信院士(1923-2006),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及大连理工大学从事Al基合金中十次对称准晶及相关晶体相的电子显微学研究。1994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德国Dortmund大学(“洪堡”学者)、日本精细陶瓷研究中心(名古屋)、东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及德国Jü lich研究中心等地从事固体材料结构与缺陷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研究。2001年4月起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固体原子像研究部主任 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第十二届辽宁省政协委员 九三学社社员 兰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 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物理与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 辽宁省电子显微镜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东北区域中心电子显微镜学会主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第14届专家评审组成员 国家外专局重点引智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 中国晶体学会理事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中国物理学会固体缺陷专业委员会委员 曾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教学专家组成员 兼任英国《自然(Nature)》出版集团ScientificReports编辑委员会委员、APLMaterials编辑咨询委员会委员、英国MaterialsLetters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ProgressinNaturalScience--MaterialsInternational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CurrentSmartMaterials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显微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曾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 德国“洪堡”基金(1995) 美国ISI“经典引文奖”(2000)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0)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3)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 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008)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009) 金属研究所年度科技创新奖(2010) 郭可信教育基金会“郭可信杰出学者奖”(2016)。现已合作撰写学术专著2部、合译专著1部。在Science,NatureMaterials,NatureCommunications,PhysicalReviewLetters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20余篇,被引3300余次。  陈江华  陈江华,男,汉族。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985”首席科学家,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表材料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精密仪器测试学会副理事长、电镜专业委员会主任。民主党派“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第十届湖南省政协常委。  陈江华教授在电子显微学和材料科学多个领域从事过研究工作,有较丰富的国内外学术活动经验,在电子显微学及应用和铝合金研究方面做出过较好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Materials,ActaMaterialia等二十多种著名期刊发表论文。特别是在轿车车身用铝合金板材的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在大分子测量用纳米孔器件制造方面有重要创新 关于透射电镜理论和方法的工作被国际综述文章和著名教科书引用。陈江华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拥有世界先进的电镜设备与技术,包括三台透射和两台扫描电镜,可以实现纳米电子衍射、波函数重构和高分辨HAADFSTEM等最先进的结构分析技术,目前承担着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基础等国家科研任务。  李红霞  李红霞,女,1965年生,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原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央企业巾帼建功标兵。  现任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国际标准化组织耐火材料技术委员会主席,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耐火材料分会理事长,全国耐火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耐火材料基础理论、原始创新研究,以及新产品开发及工程化研究。在功能耐火材料基础研究和开发、耐火材料高温模拟应用研究、节能材料研究和开发以及结构陶瓷、先进陶瓷基础研究等方面卓有建树。先后主持863、973、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 获省部级奖励8项 授权专利29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 发表论文130多篇,专著2部。  →副院士(4人)  林华泰  林华泰,男,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1979年毕业于台湾国立中央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 1985年毕业于美国奥本大学,获得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1989年毕业于美国奥本大学,获得材料工程专业博士学 1992-2006: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究员 2006-2014: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主任/终身研究 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美国金属学会Fellow、美国陶瓷学会Fellow 美国陶瓷学会董事会董事。  担任多个世界顶级刊物的主编、编委和审稿人,出版专著19本,在SCI杂志上发表论文150多篇,授权专利2项,获得斯洛伐克科学院奥列尔?斯托多拉拉荣誉奖章、美国工程理事会杰出工程成就奖等多项奖励。林华泰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陶瓷及其零部件、结构陶瓷和复合材料部件的高温力学性能和可靠性、陶瓷和复合材料环境防护涂层,承担了“高技术氮化硅陶瓷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广东省引进创新团队(研究经费:1000万元)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多尺度强韧化氮化硅基陶瓷球的制备与超精密加工研究”。  刘岗  刘岗,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荣誉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基金获得者(RoyalSociety-NewtonAdvancedFellowship)。  曾获包括美国陶瓷学会工程陶瓷部GlobalYoungInvestigatorAward、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研究领域优秀青年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十余项学术奖励与荣誉。  自2009起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承担了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优秀青年基金以及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科技部973计划课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方向性项目课题、太阳能行动计划课题以及前沿科学研究重点计划项目(拔尖青年科学家类别),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基金等项目多项。同时作为项目骨干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作为中方合作者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2+4年期)项目。  王聪  王聪,男,1982年9月出生,东北大学冶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材料冶金技术研究所所长。2003毕业于东北大学,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 2009年毕业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4年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千人计划”青年项目,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7年入选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InvitationalFellow。  研究主要集中在氧化物冶金、洁净钢等高端材料高效生产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新工艺方面。曾荣获“杰出青年制造业工程师奖”、TMS“青年领袖奖”等业界奖掖。现为冶金与材料类权威期刊MetallurgicalandMaterialsTransactions、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andTechnology、InternationalJournalofRefractoryMetalsandHardMaterials及JournalofMaterialsEngineeringandPerformance编委。多次组织本领域内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MetallurgicalProcessesWorkshopforYoungScholars、REWAS2013等)并担任主席或共同主席。  孙永福  孙永福,男,1983年5月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安徽大学学士学位,201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留校工作至今。入选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  多年来一直从事无机低维固体材料的化学制备、精细结构/缺陷结构/电子结构的表征及其清晰构效关系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Nature,Naturecommun.,Chem.Soc.Rev.,Acc.Chem.Res.,J.Am.Chem.Soc.和Angew.Chem.Int.Ed.等国际期刊上发表40余篇论文。5篇论文分别被选作Angew.Chem.Int.Ed.和Adv.EnergyMater.等杂志的封面 6篇论文分别被选作Chem.Soc.Rev.和Angew.Chem.Int.Ed.等杂志的Hotarticles,Hotpapers,VIPpaper 1篇Angew.Chem.Int.Ed.和1篇J.Am.Chem.Soc论文分别被NatureEnergy和ACSChemical&EngineeringNews杂志进行了Highlight 部分工作入选了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成果》。
  • 我国新型遥感探测仪器瞄准国际前沿
    从1999年以来,在地质大调查科技项目支持下,我国在高(成像)光谱矿物填图技术、干涉雷达技术、多光谱异常信息提取技术、遥感仪器研制、POS直接定位技术以及国产卫星研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推进了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进步,提升了地质勘查的能力、水平和效率。  ——高(成像)光谱技术及矿物填图。开展了高(成像)光谱数据处理,矿物信息提取及应用研究建立了“类—族—种—亚种(变种)”的矿物分层识别谱系 总结了一套较系统的适合我国干旱裸露区区域性高光谱遥感矿物填图的工作方法与技术流程,为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干涉雷达技术及地面沉降监测。形成了趋于完善的多尺度、多类型地表形变InSAR调查与监测技术体系,解决了地面沉降长时序监测等关键问题和多类型灾害性地表形变InSAR监测的主要问题。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区域性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滑坡监测、城市地裂缝、地震形变场、油田地面变形、水库变形以及煤矿开采沉陷等多尺度、多形式的灾害性地表形变场探测与监测。  ——多光谱异常信息提取技术及矿产资源勘查。以GIS和RS作为主要技术平台,开发了遥感信息处理分析系统、开发了RSMAP2.0软件系统,服务于野外国土资源调查、创立了“去干扰—主成分分析—异常筛选技术”矿物异常信息提取技术,将遥感蚀变异常信息提取技术应用于工程化生产,形成了系列化产品生成体系。  遥感找矿异常提取技术方法已经在我国天山—北山、昆仑山、等重要成矿带上成功进行了应用,新发现矿点、矿化点57处。  ——遥感仪器研制及地质应用。研发了4种类型的地面光谱仪,开发了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便携式近红外光谱(矿物)分析仪,填补了国内空白,各项技术指标均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 整体技术达到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推进了遥感地质调查地面工作现代化以及遥感地质作用机理的研究。  ——POS直接定位技术及地质灾害应急与精细调查。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数据处理及精度评定方法 通过实施多个项目不同方案的集成POS系统航空摄影,得出了直接地理定位的数据获取流程及质量控制方法 解决了机载POS系统直接地理定位关键技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三峡库区等以及航空遥感精细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救灾减灾、航空遥感精细调查等提供了精确的定位信息 针对产业化应用的关键技术环节,提出了7项重要技术指标。  ——国产卫星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系统建设。开展了02B星在轨测试和应用技术研发,解决了02B星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难点 确定了卫星数据在土地利用调查监测、基础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以及国家土地督察和矿业执法检查中的应用可行性。建立了基于国产卫星的矿山动态监测应用示范系统,以及卫星高光谱地质应用试验系统。提出了发展适合于矿产与能源探测的高光谱卫星发展计划。
  • “向光而生 翼往无前”2023瀚辰光翼年度盛典暨颁奖大会圆满结束
    韶光似箭,岁序更替,辞旧迎新,共赴山海。回首2023年,感激砥砺同心、并肩同行。这是一场盛会,也是一段镌刻在时光长廊上的画幅,书写了曾经的记忆,共谱着未来的蓝图!2024年2月2-3日,主题为“向光而生 翼往无前”的2023瀚辰光翼年度盛典在宜宾市长宁竹海世外桃源温泉酒店顺利召开。回顾2023瀚辰光翼创始人做汇报瀚辰光翼创始人对瀚辰光翼七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回顾,着重梳理汇报了2023年度瀚辰光翼经历的重要事件、产品科研突破、公司治理成果等。同时对瀚辰光翼全体伙伴们2023年的工作成果表示肯定,并对2024年及未来的发展做出规划。最后表示2023年是瀚辰光翼取得重大突破的元年,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充满信心与斗志,迎来新的挑战与收获!瀚辰光翼于2016年启动运营,以“赋能生命科技、不繁成就非凡”为企业使命,专注于生命科学领域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和解决方案的研发与创新,助力下游客户实验开展的效率提升、成本降低以及过程的标准可控,将科研人员从繁琐的实验操作中释放出来,真正投入到具有创造性研究性的工作当中。相信新的一年,瀚辰光翼也将继续以“致力于成为全球生命科技客户最信赖的伙伴”的公司愿景为指引,用踏实钻研和长期奋斗,收获新的成果!颁奖典礼2023年所有收获和喜悦的背后,是全体瀚辰人的奋斗!这一年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突出的贡献者,他们在工作中时刻牢记并践行瀚辰光翼企业价值观——客户为本、长期奋斗、共创共享、拥抱变化。本次盛典对这些拼搏者进行了隆重表彰,感谢他们为瀚辰光翼付出的全部,同时也激励所有获奖者和瀚辰人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拥抱变化,突破自我!战略突破奖攻坚克难奖质量提升奖精益运营奖风雨同舟奖 金牌销售奖、金牌个人奖 长期奋斗奖、创新创造奖 优秀员工、优秀新员工优秀管理者三年风雨同路,五年一路同行。奋斗者追风赶月,笃行不怠,攻坚克难,坚持不懈。回首过去的点滴却恍如昨日,特此设立年限服务荣誉,感谢你们将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瀚辰,让我们继续携手共进,共创未来。年会精彩时刻掌声不断,欢笑不停,互动环节将年会气氛烘托至顶峰,或许下一刻幸运儿就出现在你我之间!欢声笑语中,觥筹交错间,这是品尝一年成果的喜悦之时,这是属于我们盛大宴会的精彩之时!展望20242023年是瀚辰光翼成立的第七年,在这一年里遇到了新的挑战、新的困难,但我们收获了新的成长、新的硕果,用奋斗与汗水书写满意答卷!2024辰龙腾飞,瀚辰光翼也带着信心与实干,用拼搏与创新描绘未来篇章,一起“向光而生 翼往无前”!瀚辰光翼全家福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