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经中正重仪

仪器信息网经中正重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经中正重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经中正重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经中正重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经中正重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经中正重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经中正重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经中正重仪相关的资讯

  • 42亿美元!碧迪医疗收购爱德华生命科学重症监护业务
    &bull 此次收购将解锁全新的未来价值创造机遇,预计将为碧迪医疗带来即时收益增长、调整后毛利率、调整后运营利润率和调整后每股收益&bull 拓展碧迪医疗智能互联护理解决方案:整合双方的先进医疗监测技术、先进AI临床决策工具及强大的创新研发管线&bull 重症监护将作为碧迪医疗医疗板块的一个独立业务单元运营碧迪医疗(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BDX)和爱德华生命科学(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EW) 宣布,双方已达成最终协议,碧迪医疗以42亿美元现金收购爱德华兹的重症监护业务(“重症监护”),后者是先进医疗监测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此次收购将解锁全新的未来价值创造机遇,并增强碧迪医疗在智能互联护理解决方案方面的产品组合。重症监护业务是高增长、创新型的行业领导者,专注于先进的患者监测技术,并借助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为全球数百万患者服务。其开创了血流动力学监测这一领域,该解决方案目前在全球超过10,000家医院中应用,旨在更好地实时了解重症患者的循环系统状况,从而帮助改善治疗结果。血流动力学监测与药物管理技术常在手术室或重症监护病房同时使用,为护理全程中的深远创新与系统间兼容性开辟了持久的发展机遇。重症监护业务目前拥有约4,500名员工,其中大多数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尔湾工作。2023年,该业务创造了超过9亿美元的收入。碧迪医疗全球董事会主席、CEO兼总裁柏乐(Tom Polen) 表示:“重症监护业务凭借其不断增长的领先监测技术、先进的人工智能临床决策工具和强大的创新渠道,扩展了碧迪医疗的智能互联护理解决方案组合,补充了碧迪医疗为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服务的现有技术。我们相信,通过碧迪医疗广泛的全球足迹、对新的和现有的医院客户的渗透率提高、数据集和平台的新创新机会以及碧迪医疗卓越操作系统的应用,这一组合开启了多种新的增长和价值创造途径。预计该交易将立即促进所有关键的财务指标,并带来强劲的回报,这突出了我们对创造持续股东价值的持续承诺。重症监护与碧迪医疗的核心创新和商业战略非常一致,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契合,我们期待着欢迎凯蒂和重症监护的杰出人才加入碧迪医疗。”重症监护产门的产品线包括黄金标准的Swan-Ganz肺动脉导管、微创传感器、无创袖套、组织血氧仪传感器和监视器。其智能技术依托于先进的数据分析,结合机器学习和基于AI的预测与规范性算法,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全面地理解患者当前及未来的状况,并提供临床决策支持工具。 交易亮点 根据交易条款,碧迪医疗将以42亿美元现金收购重症监护业务。此项交易符合碧迪医疗在增长、盈利能力和回报率方面的所有严格投资标准。预计该交易将即时提升所有关键财务指标,包括收益增长、调整后毛利润率和营业利润率,以及调整后每股收益。重症监护业务的长期财务状况预期将实现约6%至7%的持续收益增长,第一年的调整后毛利率至少为60%,调整后营业利润率至少为2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将逐步提高。这与BD2025战略相符,促进增长和创造价值的并购仍然是碧迪医疗目标财务结构中的关键组成部分。预计通过适度的协同效应预计将进一步扩大利润率并创造更多价值,这些效应主要源自销售成本、供应链效率提升,以及通过实施碧迪医疗卓越运营系统原则降低一般和行政开支,同时保持重症监护业务的商业运作和创新能力资源。为了筹集收购资金,碧迪医疗计划动用约10亿美元的现金以及32亿美元的新债务。交易完成后,碧迪医疗的预计净负债率为约3倍,并期望在交易完成后12至18个月内,主要通过自由现金流偿还债务的方式,将其净负债率降至长期目标的2.5倍。该笔交易将在本年度末完成,并需经过常规监管审查和满足成交条件。 管理与架构 交易完成后,重症监护将作为碧迪医疗医疗板块内的一个独立业务单元运作,以适应其智能互联护理策略,并将继续保留在加州尔湾的业务总部。自2015年起担任爱德华生命科学重症监护部门副总裁的Katie Szyman,将负责领导碧迪医疗的重症监护业务,并直接向碧迪医疗全球执行副总裁、医疗板块总裁Mike Garrison汇报
  • 钟南山团队再发新冠论文 建立并公布危重症预测模型
    p   5月12日,国际权威杂志JAMA发表了名为“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linical Risk Score to Predict the Occurrence of Critical Illnes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VID-19”的论文,该论文通讯作者为广医一院呼研院钟南山院士与何建行教授,第一作者为梁文华副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ed3e165b-f570-4bdf-952b-44bfdc545663.jpg" title=" news0514 pic1_600.jpg" alt=" news0514 pic1_60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论文截取页面 /strong /p p   论文团队对31个省级行政区的575家医院的1590例新冠肺炎患者建立了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运用LASSO和COVID-GRAM模型从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变量角度对这些患者的72个临床变量进行筛选,对缺失值小于20%的变量进行归类,并运用预测均值匹配、贝叶斯多元回归等算法最终从中发现了10个关键的独立风险因子。该团队根据每个风险因子的权重,构建出新冠肺炎危重症预测模型。 /p p   统计显示,6%-8%的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发展为危重症,进入ICU治疗。钟南山院士团队基于全国1590例新冠肺炎患者,通过对72个临床因素进行筛选,发现了10个关键的独立风险因子,分别为:胸部X光异常 、年龄、咯血、气促、意识丧失、基础疾病数量、既往肿瘤病史、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乳酸脱氢酶和直接胆红素。研究人员根据每个风险因子的权重,构建了多因素预测模型。经过内部验证,模型的准确度达到88%。此外,研究团队还在2020年2月20日至2020年3月17日分别对在来自武汉、大冶、佛山多家医院共710例患者中做了外部验证,结果准确性在88%-98%之间。 /p p   据介绍,该预测模型能够为每一位患者提供个体化的预测概率。根据该团队的研究数据,低危组后续发展为危重症的风险为0.7%,而高危组则高达59.3%,为了方便全球广大医生及患者,该研究团队还构建了免费访问的中英文版网页预测工具(http://118.126.104.170/),可供广大医务工作者查询参考。预计该模型可服务于就诊时的分流处理,提高医疗资源分配的效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4f55d13a-b31c-4710-90a0-8bbecbbed346.jpg" title=" news0514 pic2_600.jpg" alt=" news0514 pic2_60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英文版网页预测工具页面 /strong /p
  • 1000多个新冠重症相关基因发现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机器学习,确定了1000多个与新冠危重症状发展相关的基因。研究团队还识别出这些基因在其中起作用的特定类型的细胞。这是将新冠病毒相关基因与特定生物学功能联系起来的首批研究之一。相关论文发表在14日的《细胞系统》杂志上。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使用几个大型数据集来分析新冠病毒感染重症背后的遗传学因素。其中第一组数据包含健康人肺组织的遗传信息,他们借此确定了19种不同类型肺细胞的基因表达。其他数据来自“新冠病毒宿主遗传学项目”,这是对危重新冠病毒感染者开展的最大的遗传学研究之一。研究人员在数据中寻找遗传线索,DNA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预示某人是否有更高的重症风险。他们追踪了某些突变是否或多或少地发生在表现出严重症状的新冠患者中。此外,为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发现,谢菲尔德大学神经科学系临床讲师乔纳森库伯-洛克等人通过将突变重叠到细胞特定的基因组上,来观察哪些基因以及哪些细胞出现了问题。最终,他们确定了1000多个与需要呼吸支持或致命的新冠重症有关的基因。这些发现“为基因测试奠定了基础,该测试可预测谁更容易出现新冠病毒感染重症”。通过机器学习工具,研究人员发现,新冠重症在很大程度上与两个著名的免疫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T细胞的反应减弱有关。洛克解释说:“NK细胞与生俱来,是人体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以能摧毁病毒和癌细胞而闻名。它们就像指挥官,告诉其他免疫细胞如何行动。但我们发现,在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体内,NK细胞中的关键基因表达较少,因此免疫反应较弱。”
  • 发现甲流重症易感基因 快速检测试剂盒制成
    为什么有些人得了流感容易成为重症患者?佑安医院昨天公布,该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了甲流重症易感基因。   最近,佑安医院与牛津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合作研究发现:人体第11号染色体某个基因位点与甲流重症相关,这个基因位点共有三种遗传变异体类型,分别是CC型、CT型和TT型,携带CC基因型的人感染甲流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要比其他人高6倍。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通讯》上。这一发现意味着今后人们可以通过血液检查了解自己是不是甲流重症“易感者”。佑安医院已研制成快速检测重症流感易感基因试剂盒。   佑安医院院长李宁说,CC基因型在白种人中很罕见,在中国汉族人中较为常见。2009年甲型H1N1流感爆发时,严重并发症患者中有69%的人都带有这种基因 轻症患者中只有25%的人携带此基因型。牛津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董涛说,携带该基因型的人患流感几率并不会增加,但患上流感后出现重症的几率会明显增加,因此这一人群更要防流感,患上流感要早治疗。
  • 首个国产“人工肺”产品获批上市 可用于新冠重症患者治疗
    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1月5日消息,为确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治疗需要,经国家药监局审查,由深圳汉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国产首个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设备和耗材套包,于2023年1月4日得到应急批准注册申请。ECMO全称为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体外膜肺氧合),即“人工心肺机”,被誉为现有体外循环技术的“王者”,是重症监护室(ICU)的必备设备。其原理是通过血泵代替心脏、膜肺代替肺,将血液持续运输到人体,形成体外生命循环系统,保障各个器官运转,从而维持生命。从汉诺医疗发布的信息来看,该公司在2020年受邀成为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的股东单位之一,并承担国家工信部国产化ECMO的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官网显示,该中心是国家在医疗器械领域设立的唯一的创新中心,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牵头组建。ECMO已经有60年的临床使用历史,现在更是直接参与救治新冠重症患者。药监局表示,ECMO产品作为常规治疗无效的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挽救性治疗设备,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中明确的治疗措施,国产产品的上市对于满足临床急需,保障重症患者治疗,确保疫情防控“保健康、防重症”目标落实,将发挥重要作用。当然,ECMO不是治愈新冠患者的手段,而是一项协助病人度过关键期的技术。也就是说,ECMO可以暂时替代新冠重症患者的心肺功能,进行体外循环。不过当下国内ECMO设备比较紧缺,此前部分赴武汉救援的医疗团队甚至自带ECMO设备前往。原因无他,ECMO国产化的难度较高。其对生物相容材料、系统整体性和制造工艺要求很高,长期以来,氧合器和离心泵两大核心部件的关键技术及工艺由欧美国家掌握,全球市场也被迈柯唯、美敦力、索林三大品牌垄断,一直到2020年,国内都没有能够提供ECMO设备的供公司。国内医疗器械龙头企业正积极投身ECMO赛道。天眼查App显示,深圳迈瑞股权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也是汉诺医疗的股东,前者由国产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设立。2021年10月4日,微创医疗全资收购拥有ECMO产品技术的德国公司HemoventGmbH,其ECMO设备于2022年9月成功获批上市。华西证券表示,国内三甲医院1442家,ICU病床5万家,测算三甲医院都配置ECMO后,ECMO国内每年市场约18亿元(终端)。
  • 部分新冠重症可能与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最新发现,新冠重症的发生可能与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存在的薄弱点有关,比如有相关基因突变和产生自体抗体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个团队近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两篇相关论文。他们从今年2月开始,先后对全球超过3000名新冠重症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在一组659名患者中有23名患者(约占3.5%)抗病毒相关基因存在先天突变;在另一组987名患者中,至少101名患者(即至少10%)体内存在“敌我不分”、攻击自身免疫系统的自体抗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两种免疫系统的薄弱点都会导致I型干扰素在患者体内难以发挥作用。干扰素是细胞在被病毒或某些细菌入侵后产生的具有广泛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的活性蛋白,I型干扰素具有限制病毒繁殖的能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研究团队发现,一些基因突变会阻碍I型干扰素的生成和作用,从而使人体在受到新冠病毒攻击时更加脆弱;1型糖尿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体免疫疾病可能让患者产生自体抗体,影响I型干扰素的吸收和作用,而在新冠轻症患者体内未检测到这种自体抗体。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领导这项研究的美国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让-洛朗特· 卡萨诺瓦说,这一研究成果在新冠治疗中能迅速发挥作用,如果在新冠患者体内检测出自体抗体,那清除这些自体抗体就可能有助缓解症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研究人员说,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新冠疫苗分配甚至是临床治疗,比如检测出自体抗体的患者可以选择更合适的干扰素或者采用血浆置换疗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 基于NMR的代谢组学研究助力新冠肺炎重症早发现*
    虽然造成新冠肺炎(COVID-19)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主要是呼吸道病毒,但这种疾病会累及全身的器官。除了肺部损伤和呼吸困难外,新冠肺炎患者还表现出神经、肾、肝和血管受损的症状。 研究表明,新冠肺炎患者具有与健康对照者不同的、提示代谢紊乱和血脂异常的代谢谱,且它们也与疾病的严重度相关联。这提升了利用代谢组学来识别具有最高重症风险的新冠肺炎患者的可能性。然而,大多数此类研究只是将新冠肺炎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导致无法确定这种关联是新冠肺炎特有的,还是只是提示危重疾病的普适性标志。 来自德国吕贝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将接受重症监护室(ICU)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与在同一ICU进行心源性休克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了代谢谱的特异性。 近乎完美的区分 研究人员分析了5名接受ICU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11名新冠病毒检测阴性的心源性休克患者,以及58名健康对照者的代谢和脂蛋白谱。他们在布鲁克Avance IVDr平台*(配备TXI探头的布鲁克核磁共振代谢分析系统)上总共分析了276份血清样品。初步的非靶向NMR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研究表明,新冠肺炎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及心源性休克患者之间都存在差异。通过针对性分析,研究人员能够量化来自NMR谱图的代谢物和脂蛋白,并识别引起最大差异的代谢物类别。这些分析实现了对新冠肺炎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及心源性休克患者近乎完美的区分。 为了进一步研究新冠肺炎的代谢影响,研究人员对代谢物和脂蛋白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有许多与能量状态紊乱、肝损伤和血脂异常相关的一致变化。 与其他重症患者截然不同的代谢谱 被识别出的一些关键特征包括低谷氨酰胺/谷氨酸比值,这是由分解代谢疾病状态下谷氨酰胺消耗增加所导致的。这一重症感染的典型指标与新冠肺炎有关联,但与心源性休克无关联。 苯丙氨酸是新冠肺炎患者出现上升的另一特征参数。该氨基酸通常在肝脏中代谢,其水平上升提示肝功能受损。 一些标志物提示能量代谢严重紊乱和代谢抑制,包括葡萄糖水平升高,以及组氨酸、蛋氨酸和乳酸水平降低。但是,这些变化只是新冠肺炎患者相比健康对照者所存在的差异,而与心源性休克患者相比没有这些差异,这表明它们可能不是新冠肺炎所特有的,而是提示危重患者能量状态紊乱的普适性指标。 根据之前的研究,研究人员还发现,新冠肺炎患者的脂蛋白谱严重紊乱,提示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该脂蛋白谱中很大一部分都与心源性休克患者不同。尤其要提到的是,新冠肺炎患者的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小颗粒VLDL组分及中密度脂蛋白水平上升——它们相比更大的低密度脂蛋白颗粒更易导致动脉粥样化;因此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和心脏损伤的风险因素。此外,新冠肺炎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相比健康对照者和心源性休克患者都有上升。 惊人的关联 该研究还研究了无症状感染或轻症之后持续发生的代谢变化。为此,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18个具有新冠病毒抗体的人的34份血清样本,并与来自相同年龄和性别的、不具有新冠病毒抗体的对照者的样本进行了比较。两组患者在采血前的急性冠状病毒感染检测均为阴性。 主成分分析(PCA)显示,两组之间的代谢谱和脂蛋白谱无显著差异,区分度很低,说明总体血清谱无显著差异。研究人员表示,这意味着新冠肺炎感染康复之后代谢谱回归正常。 然而,在来自曾经的轻症感染者的样本中,发现了抗体滴度和代谢健康标志物之间的关联。例如,抗体滴度与心血管风险标志物(包括小颗粒LDL-6、胆固醇和磷脂)呈负相关。还发现抗体滴度与作为代谢健康标志物的甘氨酸呈正相关。研究人员指出,他们无法从现有数据中确定因果关系,但拥有健康的代谢状态的个体可能更有可能对病毒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使得感染后的抗体滴度更高。 总之,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发现表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代谢高度紊乱,包括分解代谢状态、肝损伤和严重血脂异常等。这一信息表明,基于NMR的代谢组学研究可被进一步用于患者的识别和分层,以帮助预测新冠肺炎的严重度。 *布鲁克核磁共振波谱仪仅供研究人员使用,不能用于临床诊断。 参考资料 Schmelter F, Foeh B, Mallagaray A et al. (2021) Metabolic markers distinguish COVID-19 from other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and show potential to stratify for disease risk. medRxiv preprint.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1.01.13.21249645.
  • 天津爆炸事故已造成50人死亡 重症伤员71人
    p   滨海新区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最新伤亡人数发布:截至今日18时,此次爆炸事故共造成50人死亡 住院治疗701人,其中重症伤员71人。 /p p br/ /p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肥料中正丁基硫代磷酰三胺和双氰胺的同时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等158项拟立项国家标准项目公开征求意见
    各有关单位:经研究,国家标准委决定对《水文化遗产资源分类与代码》等158项拟立项国家标准项目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3年11月17日。请登录请登录标准技术司网站征求意见公示网页http://std.samr.gov.cn/gb/gbSuggestionPlan?bId=10001439,查询项目信息和反馈意见建议。2023年10月18日 相关项目如下:#项目中文名称制修订截止日期1保健食品原料 辅酶Q10制定2023-11-172保健食品原料 螺旋藻制定2023-11-173保健食品原料 破壁灵芝孢子粉制定2023-11-174保健食品原料 褪黑素制定2023-11-175保健食品原料 鱼油制定2023-11-176苯中噻吩含量的测定方法修订2023-11-177便携式割灌机 切割附件 单片金属刀片制定2023-11-178便携式割灌机和割草机 切割附件安全罩 尺寸制定2023-11-179便携式割灌机和割草机 切割附件安全罩 强度制定2023-11-1710标准大气制定2023-11-1711不锈钢器皿修订2023-11-1712肥料中正丁基硫代磷酰三胺和双氰胺的同时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制定2023-11-1713风险管理 风险预警制定2023-11-1714风险管理 新兴风险管理指南制定2023-11-1715感官分析 方法学 量值估计法修订2023-11-1716感官分析 感官评价员的选拔和培训修订2023-11-1717锅炉和压力容器 第1部分:性能要求制定2023-11-1718锅炉和压力容器 第2部分:GB/T XXXXX.1的符合性检查程序要求制定2023-11-1719化工园区气体防护站建设运行指南制定2023-11-1720跨境电子商务商家风险防控指南制定2023-11-1721绿色产品评价 生物基材料及制品制定2023-11-1722马铃薯种植机 技术规范修订2023-11-1723农林拖拉机和机械、草坪和园艺动力机械操作者操纵机构和其他显示装置用符号 第4部分:林业机械用符号修订2023-11-1724起重机 限制器和指示器 第3部分:塔式起重机修订2023-11-1725起重机 载荷与载荷组合的设计原则 第3部分:塔式起重机修订2023-11-1726商品条码 条码符号放置指南修订2023-11-1727数字化供应链 供应链网络设计要求制定2023-11-1728塑料薄膜和薄片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第4部分: 气相色谱法制定2023-11-1729土壤氨挥发测定方法制定2023-11-1730卫生纸及其制品 第13部分:可分散性的测定制定2023-11-1731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管理指南制定2023-11-1732植物检疫措施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指南制定2023-11-1733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谷子制定2023-11-1734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向日葵制定2023-11-1735植物栽培用放电灯(荧光灯除外) 性能规范制定2023-11-1736纸和纸板 色牢度评价试验制定2023-11-1737组织治理 指南制定2023-11-17
  • 主动监测,这项技术为重症感染患者的精准用药保驾护航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指在药动学药效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现代分析技术定量测定患者治疗用药后体液中的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浓度,从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以实现个体化治疗,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药物毒性反应。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就是现代分析技术中的“金标准”。 23岁的小张是一位患有多种肺部疾病的小伙,来到医院时同时伴有浸润性肺结核、社区获得性肺炎(重症)、自发性气胸、结核性脓胸、低蛋白血症等症状,收治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给予常规利奈唑胺600mg,一天一次进行抗结核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通过lc-ms/ms技术测定血样中利奈唑胺浓度,发现药物浓度偏低。考虑到利奈唑胺为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将给药方式调整为300mg,12小时一次,继续监测,药物浓度提升,患者疗效改善后,顺利出院。7旬的宋奶奶入院时也同时伴有皮肤软组织感染、落叶型天疱疮、高血压、2型糖尿病,用药期间血小板由125×109/l降至77×109/l,lc-ms/ms技术测定利奈唑胺浓度,发现药物浓度偏高。考虑血小板降低是由高浓度利奈唑胺引起,予以停药处理,停药后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正常。得益于lc-ms/ms技术的保驾护航,在抗感染的同时有效预防了宋奶奶的出血倾向,帮助宋奶奶顺利进行后续治疗。感染性疾病是外来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抗菌药物发挥疗效取决于药物-人体-病原菌三大要素。抗菌治疗成功与否,不仅依赖于抗菌药物在人体内过程(药动学),也与抗菌药物对病原菌的活性强度(药效学)密切相关,因此药动学和药效学(pk/pd)两者结合可以更正确地反映药物在体内抗菌作用的时间过程,根据pk/pd参数制订的给药方案可以获得更佳的疗效,并预防细菌可能产生的耐药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目前利奈唑胺采取统一剂量的给药方式,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与浓度相关的不良反应逐渐突显。抗生素剂量不足时,导致治疗失败,易滋生耐药菌;抗生素剂量过大时,导致不良反应,增加患者医疗支出。瑞金医院检验科和药剂科团队采用lc-ms/ms技术建立血样中利奈唑胺药物浓度的定量检测方法,并应用于治疗药物监测。根据测定结果来进行用药剂量调整,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同时,利用该技术还构建了伏立康唑、复方磺胺甲噁唑等抗菌药物的监测方法。目前共测定临床样本800余例,服务科室涵盖了重症医学科、血液科、灼伤科、感染科、呼吸科、急诊科等多个临床科室等。已有数据证实标准剂量利奈唑胺在患者体内的暴露量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为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必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此项技术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填补了抗菌药物治疗监测中的空白,有效地满足了临床科室对于重症感染患者精准用药,降低毒副作用的需求。自项目开展以来积极参加国家卫健委临检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均通过考核。同时,此项新技术的开展也改写了被动经验用药的历史,开启了检验师-药师-医师联动的个体化用药模式。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效的实验室支撑,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为后续抗生素项目的开展积累了有益经验。
  • Cell子刊|对抗新冠重症感染:灭活疫苗比mRNA疫苗或更有效
    据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科学家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新冠mRNA疫苗和灭活疫苗诱导的T细胞反应的总规模是相似的,然而,灭活疫苗使免疫系统暴露在整个失活的病毒面前,引发了针对病毒上不同蛋白质的广泛免疫反应。相关研究发表在《细胞报告医学》上,这些发现将帮助科学家改进针对不断变化的病毒的疫苗策略。相关论文截图研究论文高级合著者、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兴传染病(EID)项目高级研究员安东尼坦托诺谭博士表示:“新冠灭活疫苗在亚洲被广泛使用,但由于与其他类型的疫苗相比,它们诱导的抗体反应较低,通常被认为效果不佳。”但几项研究表明,它们非常有能力阻止重症新冠肺炎的发展。研究小组比较了接受新冠灭活疫苗和mRNA疫苗的人的血液样本中的T细胞免疫反应。结果发现,mRNA疫苗只能诱导针对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T细胞免疫反应,其中,刺突蛋白中包含大量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突变。然而,灭活疫苗不仅诱导了针对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T细胞反应,还诱导了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中突变少得多的膜和核蛋白的T细胞反应。研究人员表示,这种膜、核蛋白和刺突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组合,在数量上与mRNA疫苗诱导的单一刺激性T细胞反应相当。新冠灭活疫苗还有效地靶向了奥密克戎变异株谱系特有的突变。与mRNA疫苗不同的是,灭活疫苗似乎不会触发以杀死病毒感染细胞而闻名的细胞毒性CD8 T细胞,它们主要刺激CD4 T辅助细胞。当这些T细胞识别病毒抗原时,它们会释放细胞因子,帮助激活其他类型的免疫细胞。论文资深作者、杜克大学EID计划的安东尼奥贝尔托莱蒂教授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可有效地逃避抗体的中和。与抗体相比,T细胞可能在这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能靶向病毒感染的细胞。由于新冠灭活疫苗可产生针对其他病毒蛋白的T细胞反应,与目前其他疫苗的刺激靶向策略相比,这种更异质性的反应可能是有益的。
  • 新品发布|高德智感热成像重症检测(布控球)
    近日,高德智感发布新品——DS6015AT-P-W热成像重症检测(布控球),是一款携带方便、部署简单、功能全面的移动应急布控智能组合设备,是监测电力设备缺陷的“第三只眼“。产品采用一体化设计、集成度高,标准配置包括布控球、三防手持平板电脑、高防护防水一体化电源箱、三脚架、锂电池和座充等。产品特性640×512红外分辨率400万像素可见光相机TILT:-20°~+90°;PAN:360°旋转云台12寸触控屏,三防平板电脑防护等级IP6696h续航,移动电源箱5G/WIFI/RJ45多种连接方式应用场景具体使用步骤一、选择合适的监测点,放置好三脚架;二、固定磁吸托盘,将布控球安装在三脚架上,点击开机键;三、打开平板电脑,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连接布控球,登陆WEB端或移动端APP即可使用。
  • 气溶胶光度计在重症病房手术室等洁净空间检漏中的应用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1039-2014于2015年8月1日正式实施,对医院洁净手术室的建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洁净手术室是属于生物洁净室,是以防止微生物的污染为主要目的洁净室。洁净手术室是否能达到和保持设计的洁净级别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效过滤器的性能及其安装有关。因此对洁净手术室的高效过滤器进行检漏测试,确保其符合要求,是保障医护人员安全和保证手术室洁净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1、DOP(PAO)检漏法原理 高效过滤器的检漏通常采用 DOP(PAO)发生器在过滤器上游发尘,使用光度计(photometer)检测过滤器上下游气溶胶浓度来判定过滤器是否有泄漏。发尘的目的是因高效过滤器上游尘粒浓度较低,仅用气溶胶光度计在不发尘的情况下检测,较难发现有泄漏,需补充发尘才能明显、容易地发现泄漏。2、DOP(PAO)发生器①热发生器热发生器是利用蒸发冷凝的原理,被雾化的气溶胶粒子用加热器蒸发,并在特定条件下冷凝成微小液滴,去掉过大和过小的液滴后留下0.3μm左右的雾状DOP(PAO)进入风道,粒径分布在0.1μm ~0.3 μm。②冷发生器冷发生器是指利用压缩空气在液体中鼓气泡,经laskin喷管飞溅产生物态的多分散相DOP(PAO)气溶胶,最大分布粒径在0.65μm左右。对高效过滤器进行扫描检漏时,经常使用冷 DOP(PAO)。ZR-1300A型气溶胶发生器ZR-1303型气溶胶发生器3、检测仪器有两种,一种是气溶胶光度计,另一种是粒子计数器,高效过滤器检漏中最常使用的是气溶胶光度计。气溶胶光度计,是一种前散射线性光度计,其工作原理是:当气流被真空泵抽至光散射室时,其中的颗粒物质散射光线至光电倍增管。在光电倍增管中,光被转换成电信号,此信号经放大和数字化后由微处理器分析,从而测定散射光的强度。通过与参比物质产生的信号的对比,可以直接测量气体中颗粒物质的质量浓度,因此其用途十分广泛。ZR-6010型气溶胶光度计
  • 聚焦精准医学:打开重症铁锁的“钥匙”
    p   尽管精准医疗前期投入巨大,但从长远的角度,终将降低整个社会的经济和资源负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6/insimg/1d331baa-2fa6-49f2-b76e-4af389477ad4.jpg" title=" 201662153863860.jpg" / /p p   同一个病房里,住着五位乳腺癌患者,年龄相近,临床分析结果也一样。医生按照规范化治疗的原则,给出了差不多的处方和治疗方案。然而,这五位患者的治疗效果却有很大差异: 两位患者出院,在之后的三年随访、五年随访中都没有反复 一位患者肿瘤继续增长 其余两位患者一年后分别出现了复发和转移。 /p p   这是6月16日开幕的首届雁栖湖医学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大医学部主任詹启敏所举的一个例子。 /p p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詹启敏解释,基因检测表明,五位患者的突变发生在不同的基因位点上。“每个人的肿瘤发病原因不同,疗效自然不一样。”他说,“可见,临床实践已一再提出要求,我们需要更精确的治疗方法。” /p p    strong 精准医疗进行时 /strong /p p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精准医学与肿瘤治疗”。今年年初,精准医学正式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到2030年前,我国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 /p p   所谓精准医学,就是根据患者的临床信息和人群队列信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结合患者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实现精准化、个性化的分类诊断和预防治疗。 /p p   “正当其时”,这是詹启敏对我国大力发展精准医学的局势判断。这不仅是因为生物学、医学和大数据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也因为发展精准医学,是我国占领国际医学研究制高点的宝贵历史机遇。 /p p   面对建设医学强国的愿景,目前的我国,却只能算是一个疾病防治大国,处境相对被动。 /p p   在发达国家,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在50%以上,北欧国家能达到70%,而在中国,这个数字只有14.7%。我国的大部分肿瘤患者,在就诊时就已进入中晚期。随之而来的,不仅是更高的癌症死亡率,也有医疗系统和医疗资源的巨大负担。 /p p   精准医学的意义便由此凸显。还是以肿瘤诊断治疗为例,如果能实现早期诊断,治疗成本将是中晚期患者的1/8,终末期病人的1/100。因为基因和蛋白的改变,远远发生在临床病理出现之前,因此以基因测序和分子病理学为抓手的精准医疗,将是提升肿瘤早期诊断的必由之路。 /p p   不仅如此,在一项新近开展的实验中,有20%的乳腺癌病人,仅用两种几百块钱的药物——环磷酰胺和表阿霉素,就能得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而对这两种药物敏感的患者,就可以通过精准医学的技术来筛选。 /p p   “我们倾向于认为,对大多数患者而言,都有适合他们个性和症状的廉价药物。”詹启敏说。精准医疗,正是为每一位患者寻找打开重症铁锁的“钥匙”。 /p p   从这些意义上来看,尽管精准医疗前期投入巨大,但从长远的角度,终将降低整个社会的经济和资源负担。 /p p    strong 得样本者得“天下” /strong /p p   在精准医学的时代,需要大规模的样本支撑。会上,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一要务。 /p p   詹启敏说:“谁拥有样本资源,谁就拥有医学研究的主动权,占据医学竞争的制高点。” /p p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对这一点感慨颇深。自2000年回国后,他便投入了北大肿瘤医院生物样本库的建立工作。为适应研究需要,肿瘤样本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对肿瘤的类型、大小、成分、保存条件有要求,还要有完整真实的临床资料。 /p p   这些近乎苛刻的条条框框,对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p p   美国的重大科研项目——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计划便是一例。截至今年2月底,这项计划已经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33篇论文,涉及20多个肿瘤类型,其中多项研究的样本数超过了500例。即便如此,负责协调TCGA样本来源的生物库研究办公室主任卡罗琳· 康普顿也曾抱怨,在项目开展初期,他们只有4到6家合作单位,而样本的失败率则达到了惊人的99%。 /p p   除了样本这样的“硬件”外,临床资料是保证硬件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软件”。一句医生间流传的调侃,点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如果病历是一堆烂纸,那么样本就成了一堆烂肉。” /p p   季加孚格外强调临床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标准化。“在各种场合下,我常跟科室的管理者和年轻的医生朋友们讲,一定要留下真实的病例记录。这对精准医疗的发展乃至我国整体医学水平的提升,真的太重要了。”同时他也指出,我们国家地域广、医院多,规范化的实现无疑任重道远。 /p p   此外,医院之间的资源共享,包括生物标本和临床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也是诸多专家热议的命题。 /p p   “过去的合作,主要是以临床研究为基础。未来的合作,则会是以临床数据、生物数据为基础的大规模、可持续合作。”季加孚说,“我们国家能不能形成知识共享的联盟格局,关乎精准医学发展的成败。” /p p    strong 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strong /p p   精准医学,只是看上去很美吗?会上,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董事吴明远抛出了这个问题。 /p p   “从精准医学计划提出之时,我最头疼的,就是商业模式。”他坦言。精准医学的个性化治疗要求,使得整个产业的成本门槛提高了不止一倍。 /p p   要精准,必须有“个性化”的治疗手段,而要盈利、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规模化”的问题。 /p p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是企业必须迎接的挑战。 /p p   据吴明远介绍,近五年来的资本推动,足足使十年间的精准医学技术全部孵化 而三年来的国内外政策,也推进了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至少在目前,精准医学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是我国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仍然明显。 /p p   以干细胞产业为例,吴明远剖析了国内外产业模式和发展状况的对比。“当前,国外已经有10种药物或产品获得批准。相比之下,我国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他介绍道。 /p p   在海外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的当下,我国在干细胞领域的工作还集中在上游存储阶段,中游研发和下游应用则相对较少 相关承担机构主要是医院,基本没有纯技术研发公司,投资公司大多没有上市 而相关审批机制也尚不明确。 /p p   然而,大家都明白,要想把精准医学发展起来,“产学研政”,那是一个都不能少的。 /p p   吴明远对此提出了数点建议。他认为,产学研结合的结构一定要告别粗放、走向精准。“所谓粗放,就是我有一个课题,给你一笔钱,帮我孵化,孵化完再发几篇论文。但是这有什么意义呢?”他说,“精准的产学研结合,是提供一个平台,诞生新技术、形成新模式,这才是真正能让大家共赢,能够良性发展的道路。” /p p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外科医学专家赵继宗强调:“相关医药产业不进来是不行的。”有报道,国际上新药研究开发费用占处方药销售收入比重均在16%以上,其中默沙东高达27.64%。我国医药工业研发经费占营收最高达9.05%,多家药企研发费用投入占比不足1%。“这其中既有体制的问题,也有企业家视野的问题。”他说。 /p p   赵继宗建议,在科研体制上,建立囊括精准医学全过程、全链条的大型研究中心,为科研人员、临床医生、技术支持者和企业提供交叉合作的平台 而企业,也应当具备全球视野,把握精准医学快速发展的时机,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抢占国际市场。 /p p br/ /p
  • PerkinElmer在京举办隆重的客户答谢晚宴
    11月底的北京,冬意渐浓,而第13届BCEIA展会的召开,点燃了这个冬日的激情。展会前一天,11月24日晚, PerkinElmer公司在北京万达广场索菲亚大酒店举办了隆重的客户答谢晚宴。来自全国各地的PerkinElmer合作伙伴、中国分析测试领域的专家,PerkinElmer公司的高层经理共150余人出席了晚宴。此外,《实验与分析》、仪器信息网、《食品安全导刊》等媒体也应邀出席。   晚6:30,晚宴开始,PerkinElmer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陈晴先生致欢迎辞,对所有嘉宾的出席表示了感谢,同时也对多年来给予PerkinElmer支持的用户致以深深的谢意。   晚宴现场   随后,PerkinElmer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兼任PerkinElmer全球首席科学官Dan Marshak博士发表了精彩的讲话,2009年,Dan Marshak博士称其为“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PerkinElmer全球的业务增长有所放缓,但PerkinElmer在中国的业务仍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另外,Dan Marshak博士还介绍了PerkinElmer公司的发展战略及业务范围、运营情况等。2009年1月1日起,PerkinElmer公司将旗下的生命科学、光电子学和分析仪器三个领域整合为“人类健康”和“环境健康”两个部门,其中人类健康相关业务约占40%,包括诊断、药物研发,致力于通过早期发现、有效治疗以及更好的疗效来提升人类的健康水平 环境健康相关业务约占60%,包括环境、工业、安全、实验室服务等,致力于改善全球大环境和人们周围的环境,包括玩具、水质、有害气体的监控、可再生能源等。   全球首席科学官兼大中华区总裁Dan Marshak博士祝酒   PerkinElmer进入中国市场已有30多年时间,其产品、服务得到众多用户的广泛认可,当晚的嘉宾代表,来自北京食品安全监测控制中心的客户对PerkinElmer长期以来为中国用户提供的优质服务表示了感谢。该中心成立的六年来,在实验室的建立、人员的培训、应用方法的开发与完善方面,PerkinElmer都提供了细致、全面、周到的服务。尤其是历经了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国庆60年大庆等重大事件后,该中心与PerkinElmer已结成了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抽奖活动   接下来,晚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正式开始,席间嘉宾也是交谈甚欢,其乐融融。PerkinElmer公司还精心安排了乐队表演,融合了南美各地曲风的拉丁音乐,皮鼓,恰恰,克纳笛,吉他和十旋琴等众多乐器,为晚宴增添了另外一种情调。   在悠扬的乐队演奏中,PerkinElmer公司还特别安排了温馨、热烈的用户抽奖活动,引得晚宴高潮迭起。   晚8:30左右,晚宴正式结束,PerkinElmer员工与嘉宾一一话别,并相约再次相聚。
  • 研究人员基于Agilent Cary 630 FTIR光谱仪开发出了COVID-19严重程度筛选方法
    2021年9月1日,北京——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近日宣布,来自印度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mbay(孟买印度科技学院)和澳大利亚 QIMR Berghofer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QIMR Berghofer 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快速方法,用于区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 的重症患者和轻症患者。这一分类算法是以 Agilent Cary 630 FTIR 光谱仪获得的血浆红外光谱为基础,该成果发表在了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杂志上。  在过去不到 18 个月中,COVID-19 病毒已感染了 220 个国家和地区超过 2 亿人口,对多地的医疗系统造成了重压。庞大的病患数量对呼吸机和医院床位等资源仍有极高需求,这些资源的短缺时刻威胁着重症患者的生命。然而,并非所有 COVID-19 患者都会出现需要重症监护的症状。根据严重程度而对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优先排序(分诊)举措,会有利于优化资源并改善患者预后。这项研究有望为面临关键资源决策的医务工作者提供有力支持。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采集了来自孟买的 160 例 COVID 阳性患者的血浆红外光谱(130 例为模型开发的训练样本集,30 例为模型验证的盲法试验集)。配备钻石晶体衰减全反射(ATR)采样模块的 Cary 630 FTIR 光谱仪采集的光谱表明,重症和非重症 COVID-19 患者样本之间存在轻微但可察的差异。Agilent Cary 630 FTIR 光谱仪  QIMR Berghofer 精准与系统生物医学研究组负责人、本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之一 Michelle Hill 副教授解释道:“我们发现重症患者的红外光谱存在可测的差异。糖和磷酸盐化学基团对应的两个红外区域,以及特定类型蛋白质中出现的伯胺差异尤其明显。”  研究人员根据这些差异,开发并检测了多变量统计模型。  孟买印度科技学院的 Sanjeeva Srivastava 教授补充道:“我们还发现,患有糖尿病是该组患者发生重症的关键指标,因此我们将年龄、性别、糖尿病和高血压等临床参数纳入了算法中。然后,我们对来自孟买 30 例患者的单独组血液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预测哪些患者会出现重症方面,该算法的特异性为 69.2%,灵敏度为 94.1%。”  Srivastava 教授进一步补充道:“而这种算法的确比仅根据年龄、性别、高血压和糖尿病临床风险因素的预测产生了更多‘假阳性’结果。我们希望通过更多检测,减少假阳性结果。”  安捷伦分子光谱事业部研发副总裁 Andrew Hind 表示:“我们非常看好这项研究,并十分乐意为研究人员提供 Cary 630 FTIR 光谱仪开展研究,支持他们抗击 COVID-19 疫情。这项研究凸显了 ATR-FTIR 光谱法在 COVID-19 和传染病研究中的潜力,我们也将在该领域为研究提供持续支持。”  Agilent Cary 630 FTIR 光谱仪是一款可靠的通用仪器,在世界各地开展高影响研究的研究人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紧凑的体积、便捷的使用和直观的操作,成为了多种设置和场景中无缝部署的理想选择,特别适合传染病研究和生物样本的研究。这款仪器可以与强大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搭配,让研究人员将光谱信息与定性、宏观的特性联系起来。  关于安捷伦科技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致力于提供敏锐洞察与创新,帮助提高生活质量。我们的仪器、软件、服务、解决方案和专家能够为客户最具挑战性的难题提供更可靠的答案。在 2020 财年,安捷伦的营业收入为 53.4 亿美元,全球员工数为 16400 人。
  • 研究人员基于Agilent Cary 630 FTIR光谱仪 开发出了COVID-19严重程度筛选方法
    2021年9月1日,北京——安捷伦科技公司 (纽约证交所:A)近日宣布,来自印度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ombay (孟买印度科技学院)和澳大利亚 QIMR Berghofer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QIMR Berghofer 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快速方法,用于区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 的重症患者和轻症患者。这一分类算法是以 Agilent Cary 630 FTIR 光谱仪 获得的血浆红外光谱为基础,该成果发表在了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杂志上 。在过去不到 18 个月中,COVID-19 病毒已感染了 220 个国家和地区超过 2 亿人口,对多地的医疗系统造成了重压。庞大的病患数量对呼吸机和医院床位等资源仍有极高需求,这些资源的短缺时刻威胁着重症患者的生命。然而,并非所有 COVID-19 患者都会出现需要重症监护的症状。根据严重程度而对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优先排序(分诊)举措,会有利于优化资源并改善患者预后。这项研究有望为面临关键资源决策的医务工作者提供有力支持。在研究中,研究人员采集了来自孟买的 160 例 COVID 阳性患者的血浆红外光谱(130 例为模型开发的训练样本集,30 例为模型验证的盲法试验集)。配备钻石晶体衰减全反射(ATR)采样模块的 Cary 630 FTIR 光谱仪采集的光谱表明,重症和非重症 COVID-19 患者样本之间存在轻微但可察的差异。Agilent Cary 630 FTIR 光谱仪QIMR Berghofer 精准与系统生物医学研究组负责人、本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之一 Michelle Hill 副教授解释道:“我们发现重症患者的红外光谱存在可测的差异。糖和磷酸盐化学基团对应的两个红外区域,以及特定类型蛋白质中出现的伯胺差异尤其明显。”研究人员根据这些差异,开发并检测了多变量统计模型。孟买印度科技学院的 Sanjeeva Srivastava 教授补充道:“我们还发现,患有糖尿病是该组患者发生重症的关键指标,因此我们将年龄、性别、糖尿病和高血压等临床参数纳入了算法中。然后,我们对来自孟买 30 例患者的单独组血液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预测哪些患者会出现重症方面,该算法的特异性为 69.2%,灵敏度为 94.1%。”Srivastava 教授进一步补充道:“而这种算法的确比仅根据年龄、性别、高血压和糖尿病临床风险因素的预测产生了更多‘假阳性’结果。我们希望通过更多检测,减少假阳性结果。”安捷伦分子光谱事业部研发副总裁 Andrew Hind 表示:“我们非常看好这项研究,并十分乐意为研究人员提供 Cary 630 FTIR 光谱仪开展研究,支持他们抗击 COVID-19 疫情。这项研究凸显了 ATR-FTIR 光谱法在 COVID-19 和传染病研究中的潜力,我们也将在该领域为研究提供持续支持。”Agilent Cary 630 FTIR 光谱仪是一款可靠的通用仪器,在世界各地开展高影响研究的研究人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紧凑的体积、便捷的使用和直观的操作,成为了多种设置和场景中无缝部署的理想选择,特别适合传染病研究和生物样本的研究。这款仪器可以与强大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搭配,让研究人员将光谱信息与定性、宏观的特性联系起来。关于安捷伦科技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致力于提供敏锐洞察与创新,帮助提高生活质量。我们的仪器、软件、服务、解决方案和专家能够为客户最具挑战性的难题提供更可靠的答案。在 2020 财年,安捷伦的营业收入为 53.4 亿美元,全球员工数为 16400 人。如需了解安捷伦公司的详细信息,请访问安捷伦科技官网。
  • 建模成功!Nature子刊:成功建立新冠肺炎重症模型,揭示新冠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
    自2019年年底开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一直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全球死亡率居高不下,已经导致全球的公共卫生危机。COVID-19的临床症状多样,从发烧、乏力、干咳到呼吸困难,从轻度肺炎到急性肺损伤(ALI)和严重病例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均可出现。  与SARS-CoV类似,SARS-CoV-2属于冠状病毒科β冠状病毒属,是一种包膜单链阳性RNA病毒。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hACE2)已被证实是SARS-CoV-2的功能性受体。目前在各个国家都已开展对SARS-CoV-2的相关研究,一些hACE2表达小鼠模型,如hACE2转基因小鼠,AAV-hACE2转导小鼠和Ad5-hACE2转导小鼠已经被开发出来。然而,大多数模型只会对小鼠造成轻度至中度的肺损伤。一种能够重现COVID-19最严重呼吸道症状和高病死率的小动物模型仍然是当务之急。  近日,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秦成峰/王慧团队联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祥喜团队在国际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and structuralbasis of a lethal mouse-adapted SARS-CoV-2”的研究论文,公开表示团队成功建立新冠肺炎重症模型并揭示新冠病毒跨种感染分子机制。  首先,研究团队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生成了一株SARS-CoV-2 (MASCp6)小鼠适应株,能对小鼠造成中度肺损伤。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连续传代30次,以产生更强毒力的小鼠适应株,最终在第36代产生了SARS-CoV-2(命名为MASCp36)。  实验表明,对不同月龄、性别的BALB/c小鼠进行不同剂量的鼻内注射后,9月龄小鼠对MASCp36毒性高度敏感,且对MASCp36毒性呈剂量依赖性。所有9个月大的小鼠受到高剂量MASCp36的攻击后,均出现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并表现出皮毛皱褶、驼背和活动减少等特征。此外,雄性小鼠比雌性小鼠对MASCp36更敏感。  (图注:MASCp36对不同性别、年龄的小鼠的毒性不同)  为了进一步确定MASCp36感染小鼠的病理结果,研究团队收集了肺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染色分析。裸眼观察发现,与未感染的对照动物相比,MASCp36感染小鼠的肺损伤严重,双侧呈红色,肺内有黏液。镜下观察可见细支气管管内大量脱皮上皮细胞(黄色箭头),肺泡上皮细胞大面积坏死,肺泡壁融合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管周围严重水肿(青色箭头),散在出血(蓝色箭头),这都表明MASCp36感染诱发了坏死性肺炎和广泛弥漫性肺泡损伤。  (图注:MASCp36感染引起的小鼠急性肺损伤)  最后,研究团队就此模型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深度测序发现MASCp36在连续传代中共检测到12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其中3个(N501Y、Q493H和K417N)位于S蛋白受体结合区(RBD),进一步实验证实,这一结构使得MASCp36病毒和鼠源ACE2亲和力显著增加,通过电镜发现,致死株MASCp36的RBD与鼠源ACE2可形成稳定结合的致密结构,这与野生型病毒RBD与人源ACE2的结构高度类似。  (图注:不同小鼠模型的RBD突变以及与hACE2的亲和力)  综上所述,这一研究产生了一种新的小鼠适应的SARS-CoV-2毒株MASCp36,该毒株会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和死亡率。模型也显示了与严重COVID-19类似的年龄和性别相关死亡率。在体内传代过程中,通过对MASCp36受体结合区域(RBD)的深度测序,发现了N501Y、Q493H和K417N三个氨基酸替换。本研究为明确SARS-CoV-2发病机制提供了平台,并揭示了其快速适应和进化的分子机制。
  • 本土病例59例全在福建,两市疫情较为严重
    福建省厦门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获悉,截至9月14日11时,厦门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5例(其中普通型22例,轻型13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均在定点医院隔离诊治,病情稳定。厦门已决定启动全市全员核酸检测,14日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做到“应检尽检”不漏一人。据报道,基于厦门市同安区出现工厂的聚集性疫情,厦门市已将同安区新民镇湖里工业园以东、同明路以西、集安路以南、集贤路以北的区域列为高风险地区,并对病例居住地、工作地及相关活动场所进行了封控。此外,厦门全市大中小学、中职学校从线下教学调整为线上教学,幼儿园暂停入园。  福建省莆田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莆田市落实在莆人员“非必要不离莆”措施,如确需离莆的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14日下午,莆田将启动全市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截至13日24时,莆田市累计报告新冠病毒核酸阳性85例,其中确诊病例64例、无症状感染者21例。  9月13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92例。其中本土病例59例(均在福建,其中厦门市32例、莆田市24例、泉州市3例),含12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均在福建)。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境外输入病例33例(云南14例,广东8例,上海6例,四川2例,北京1例,福建1例,山东1例),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例,福建1例,四川1例);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3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605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2例。  境外输入病例33例(云南14例,广东8例,上海6例,四川2例,北京1例,福建1例,山东1例),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例,福建1例,四川1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3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605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2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606例(其中重症病例4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8678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072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9月13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810例(其中重症病例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9894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5340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174044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4601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0例,其中境外输入19例,本土1例(在福建莆田市);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7例(境外输入5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3例(境外输入11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401例(境外输入362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28302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2146例(出院11850例,死亡213例),澳门特别行政区63例(出院63例),台湾地区16093例(出院13742例,死亡839例)。
  • 常州铸造年会隆重召开 创想光谱仪展风采
    4月16日,在结束了安徽铸造年会后,创想仪器来到江苏常州市,参加“常州市铸造协会八届二次理事会暨会员大会”,创想仪器将VL-4000型这款优质的全谱直读光谱仪在本次会中展示,多位参展嘉宾来到我司展台了解此款仪器。本次会议以“安全、环保、绿色、智能”为主题,广邀省内外专家及学者齐聚一堂,深入研讨铸造产业的未来发展。铸造行业在当下环境保护、安全治理、结构调整以及数字化智能化为引领的变革中正在走向纵深,并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常州市铸造协会于今日,在远洲酒店隆重召开《常州市铸造协会八届二次理事会暨会员大会》,以切实推进铸造企业加快升级步伐,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绿色智能发展,实现企业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持续发展。GLMY创想仪器作为一家专业的分析仪器制造厂商,有幸受邀参加本次大会,并在会议中展示我司的优质仪器,VL-4000型全谱直读光谱仪。VL-4000型全谱直读光谱仪,是创想仪器的新成果,其体积更小,可满足更多中小企业的实际检测需求,对相关金属合金材料进行高效分析。这款小巧的仪器,分析速度快,具有高测量准确性及长期稳定性,可广泛的应用在铸造、冶金、机械加工、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兵器、金属加工等领域的生产工艺控制,炉前化验,中心实验室成品检验。多年来,创想仪器为广大铸造企业提供了多款分析检测仪器,满足了客户的生产检测需求,我们将始终如一,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 Nature关注:野生动物中正在传播新冠病毒
    随着新冠病毒的大流行,美国和加拿大已有相当数量的人类感染了新冠病毒,2021年底,一篇发表在 Nature 的论文显示,北美地区许多野生白尾鹿已经感染了新冠病,甚至感染了多种新冠变异株。这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在野生白尾鹿体内长期生存,为新冠病毒的进一步进化并重新传播人类带来了新的途径。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野生动物中的新冠病毒会传播给人类,但科学家们越来越担心这些白尾鹿会成为新冠病毒库,从而产生新的变异株并带来新的疫情暴发。还有一些研究认为,Omicron 在人类大规模暴发前曾在动物宿主中潜伏一段时间。到目前为止,这些感染新冠病毒的白尾鹿并没有显示出任何症状,但它们可能会将新冠病毒传播给其他牲畜或野生动物,一旦新冠病毒在野生动物中广泛传播,疫情将变得难以控制。自 COVID-19 大流行开始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关注野生动物感染情况。为了能有针对性的监测,研究人员首先研究了 ACE2,ACE2 是新冠病毒入侵人类细胞的受体蛋白。具有与人类相似的 ACE2 蛋白的动物具有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全世界的科研团队开始对这些动物进行实验性感染测试,已确定它们能否感染并传播新冠病毒。研究显示,灵长类动物、猫科动物、鹿鼠、貉、水貂、白尾鹿等动物具有感染和传播新冠病毒的潜力。2021年1月,美国农业部的研究人员发现,圈养的白尾鹿能够感染新冠病毒,并通过鼻粘液和粪便传播给相邻围栏中的其他白尾鹿。这些鹿感染新冠病毒后一周内会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且不会出现明显症状。这些发现令人惊讶,因为牛、羊等其他有蹄类动物并不会感染新冠病毒。而在2021年7月,美国国家野生动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预印本 bioRxiv 发表论文。他们对2021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从白尾鹿身上采集的385份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发现近40%的血液样本中可以检测到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这表明已经有相当比例的白尾鹿感染了新冠病毒,这也是首次发现野生动物广泛接触了新冠病毒。实际上,在新冠大流行刚开始的2020年,科学家们已经开始了对白尾鹿的检测,但整个2020年的检测并没有发现它们感染新冠病毒。而在2021年,情况完全改变了,2021年1月开始的各种检测样本,均发现野生白尾鹿种群中大量感染新冠病毒。而这恰恰紧随着人类,尤其是美国感染新冠的高峰期之后。白尾鹿群中检测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也证明了人类多次将最新的新冠变异株传播给了野生白尾鹿群。自2021年1月起,研究人员在美国的24个州检测到了感染新冠病毒的野生白尾鹿,加拿大的各个地区同样也检测到了。2021年12月底,纽约市史坦顿岛上的野生白尾鹿竟也检测 Omicron 变异株。2022年3月,犹他州的野生骡鹿体内检测到了新冠病毒。然而,野生鹿群中的新冠病毒传播似乎只局限在北美地区,到目前为止,欧洲的野生鹿群中还没有检测到新冠病毒感染的情况。生物学差异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从 ACE2 受体来看,欧洲鹿群和北美白尾鹿的新冠易感性是相似的。这说明北美地区的白尾鹿中的新冠病毒传播很可能是因为那里白尾鹿种群密度很高,并和人类频繁接触所致。在北美,野生鹿经常在野外随处走动,甚至会走进人们的后院,但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很少见,野生动物通常生活在保护区。到目前为止,仍不清楚这些野生白尾鹿是如何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是因为直接接触,例如人类直接抚摸白尾鹿或给它们投喂食物时的接触。在美国的一些州,有人专门饲养白尾鹿,还有一些针对受伤白尾鹿的救治,这都可能导致其与人类的密切接触,当它们感染新冠病毒后再回到野外,就可能将新冠病毒传播给其他白尾鹿。但这些接触难以解释如此野生鹿群中的如此大比例的传播。因此,也有观点认为这些野生白尾鹿可能是通过环境接触而感染新冠病毒,但这一点尚未得到严格证实。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废水流入野外水源,可能使白尾鹿感染新冠。许多研究已经在污水中发现了新冠病毒 RNA,但目前还没有在废水中分离出具有传染性的新冠病毒毒株。此外,还有报道称,野猫或野貂等动物可以能作为传播媒导致白尾鹿感染新冠病毒。上述观点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不能完全解释野生白尾鹿中的大规模传播情况,很可能它们并不是通过单一原因造成的感染和传播,而是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白尾鹿是一种群居动物,它们通常在几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活动,然而,在每年十月到第二年二月的繁殖季,这种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在此期间,鹿群会相互接触并大大扩大行动范围。它们之间在接触时会有很多鼻子碰鼻子的接触,这就导致一旦一只鹿感染了新冠病毒,它们的行为方式很容易造成新冠病毒在种群内的广泛传播。之前在中东地区暴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CoV),也是一种冠状病毒所致的致命传染病。而这种病毒就是由骆驼传播给人类的。因此,科学家们担忧白尾鹿成为新冠病毒的宿主,从而向人类传播。一旦新冠病毒在白尾鹿体内建立长期感染,就可能在其体内发生变异、进化,并与其他冠状病毒重组,从而可能感染其他鹿或放牧动物如绵羊、山羊、奶牛等。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新冠病毒在白尾鹿体内显示出长期进化的迹象。今年2月份,加拿大食品检验局的研究人员在预印本 bioRxiv 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安大略省采样的白尾鹿感染的新冠病毒与新冠原始毒株相比,具有76个突变位点,这些突变导致新冠入侵宿主细胞的S蛋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高度可传播变异株成功的关键。而对这些病毒基因组的分析显示,与之亲缘关系最近的是一年以前感染人类的新冠病毒,这表明该病毒已经在白尾鹿中传播了很长时间。2月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表在预印本 medRxiv 的论文显示,当地白尾鹿中发现了与人类基因组不同的新冠 Alpha 变异株,这表明 Alpha 变异株之前感染白尾鹿后一直在白尾鹿体内独立进化。更重要的是,有研究发现,安大略省一个人体内的新冠病毒与在白尾鹿中发现的新冠病毒基因组高度相似,尽管缺少关键证据,但科学家们怀疑此人可能从白尾鹿身上感染了新冠病毒。如果这一点得到证实,那么白尾鹿对人类的传播将令人担忧。此外,白尾鹿和人类一样,能够多次感染新冠病毒,例如有研究发现,感染了 Omicron 的白尾鹿体内同样存在着针对 Delta 的抗体,这表明白尾鹿可以多次感染新冠病毒,这也意味着新冠病毒将难以从白尾鹿体内消失,从而继续造成传播。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1112-4
  • 西湖大学郭天南团队发现识别COVID-19新冠病例严重程度的新依据,有望实现精准快速无创检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新冠肺炎(COVID-19, SARS-CoV-2)导致的全球死亡人数已经突破 550 万,且在部分国家或地区仍表现出上升的趋势。传染病学和流行病学研究中关于新冠病毒的研究的被引用量正在急剧增加,在后疫情时代,全面了解新冠病毒在分子和病理水平上的表现和机理将至关重要。大约 80% 的 COVID-19 患者病情并不严重,表现为症状轻微,预后良好。约 20% 的患者发展为重型 COVID-19,且需要重症监护。有效识别早期感染者是否会发展成严重疾病能够减轻医疗总体负担,同时提高临床护理的有效性,但需要对 COVID-19 的发病机制有基本的了解。图 | COVID-19 新冠肺炎病毒示意图(来源:APSIC 官网)最近,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郭天南实验室与合作单位在 Cell Reports 发表题为《Proteomic and metabolomic profiling of urine uncovers immune responses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的论文。研究发现,尿液中的蛋白质能有效地按严重程度对 COVID-19 病例进行分类。具体来说,在尿液中检测到 197 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而在血清中只检测到 124 种。尿液中 ESCRT 蛋白复合物的减少与可能性活跃的 SARS-CoV-2 复制有关。严重的 COVID-19 病例中尿液中 CXCL14 的下调与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数量呈正相关。综合多组学分析表明,先天免疫激活和炎症引发了 COVID-19 患者的肾脏损伤。这样看来,与 COVID-19 相关的尿液蛋白质组的解析为这种 COVID-19 的发病机理提供了独特的见解。这项研究同时表明,在评估 COVID-19 以及潜在的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免疫病理和临床过程中,可将尿液蛋白质组纳入多组学分析。更为重要的是,尿液取样更加方便,将有利于 COVID-19 病例的常态化无创检测。图 | 相关论文(来源:Cell Reports)本研究招募了 71 名 COVID-19 患者,包括 23 名重症病例和 48 名非重症病例,另有 17 个有咳嗽和发烧等流感样症状的非 COVID-19 病例和 27 个健康对照组作为对照组入选。通过对各组尿液样本和血清样本进行蛋白组学分析,发现重症和非重症病例的尿液标本的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图 | 血清和尿液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数据(来源:Cell Reports)总的来说,尿液中鉴定的蛋白质数量是血清中的 2.5 倍以上。大多数血清蛋白质(80%)在尿液中也能检测到。数据显示,血清(903)和尿液(1033)中定量的代谢物的数量相似。与蛋白质不同的是,62% 的血清代谢物(即 557 个代谢物)在尿液中可以检测到。蛋白质和代谢物检测方面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它们在血清和尿液中的丰度和稳定性不同。更加有趣的是,这项工作探究了尿液蛋白是否可以用于机器学习建模,以对 COVID-19 病例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通过机器学习建模,研究者分别在血清和尿液数据中选择了经机器学习后打分排名靠前的 20 个蛋白质。数据显示,来自尿液的模型与来自血清的模型表现一样好,随着模型中的特征数量超过前 4 个,两种样本类型的模型的准确率都上升到了 0.9 以上,AUC (Area Under Curve)也高于 0.95。图 | 20 个血清或尿液模型的准确性和 AUC 值(来源:Cell Reports)在分类和预测 COVID-19 的严重程度方面,尿液蛋白质组学可以和血清一样有参考价值。考虑到尿液的非侵入性和获取的便捷性,它可以成为 COVID-19 管理中广泛使用的样本来源。然而,在成为临床护理标准之前,还需要更多的独立验证。图 | 尿液和血清中的细胞因子特征(来源:Cell Reports)此外,在 COVID-19 患者的尿液中发现了比血清中更多的失调细胞因子和受体。尿液中的 CXCL14,连同 IL-34 和 CCL14,与血清中的免疫细胞计数呈正相关,或可用于监测 COVID-19 疾病的严重程度。图 | 病毒萌芽过程示意图(来源:Cell Reports)该研究队列所匹配的临床信息显示,重症病例存在一定程度的肾功能障碍。重症病例的 eGFR 和尿 cAMP 都明显降低,与重症 COVID-19 的肾功能损害的推测一致,这也可能部分解释了尿液和血清中蛋白失调模式差异的原因。图 | COVID-19 病例中参与氧化应激的代谢物示意图(来源:Cell Reports)像其他病毒感染一样,SARS-COV-2 感染已被报道通过在体内产生氧化剂和抗氧化剂系统之间的不平衡而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在 COVID-19 患者的尿液中,也发现一些与 ROS 有关的代谢物发生了明显变化,如 N-乙酰半胱氨酸(NAC)下调,喹啉酸盐上调。从整体上看,该研究代谢组学数据指向广泛激活的 ROS 产生,这可能导致 COVID-19 患者的各种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进一步,论文通过联合分析尿液和血清蛋白质组和代谢组数据,解读异常分子参与的信号通路,推测了 COVID-19 诱导的炎症可能会导致免疫相关的肾脏损伤,如下图所示。图 | 诱发 COVID-19 患者严重肾脏损伤的免疫失调和 ROS 增加的假设模型(来源:Cell Reports)另外,该项研究表明,COVID-19 患者可能持续出现与免疫功能障碍有关的肾功能损害,并表现为尿液中一定数量的蛋白质和代谢物的改变。本研究对 COVID-19 患者的配对血清和尿液样本进行了全面的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并证明选定的尿液蛋白质可用于 COVID-19 的严重程度分类。尿液,作为一种信息丰富的生物样本,将以全新的视角帮助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的传染病治疗策略。参考文献:1. Bi, X. Liu, W. Ding, X. Liang, S. Zheng, Y. Zhu, X. Quan, S. Yi, X. Xiang, N. Du, J. Lyu, H. Yu, D. Zhang, C. Xu, L. Ge, W. Zhan, X. He, J. Xiong, Z. Zhang, S. Li, Y. Xu, P. Zhu, G. Wang, D. Zhu, H. Chen, S. Li, J. Zhao, H. Zhu, Y. Liu, H. Xu, J. Shen, B. Guo, T., Proteomic and metabolomic profiling of urine uncovers immune responses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Cell Rep 2021, 110271.
  • 2020二氧化硅技术交流会隆重举行,丹东仪器为创新应用增添动力
    2020年7月3日,二氧化硅材料行业的专家们齐聚美丽的羊城广州,参加由粉体圈主办,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参与赞助的“2020全国二氧化硅材料创新与应用技术交流会”。 在此次交流大会上,百特技术总监李雪冰博士分享了以“超细硅微粉/白炭黑粒度检测体系的建立和质控相关方案”为题的报告,李博士用简洁幽默的语言,通过大量的应用案例和实测数据,对于二氧化硅材料领域中颗粒检测的难点与痛点进行梳理,演讲富有激情,内容深入浅出,与会者掌声连连。 与此同时,丹东百特Bettersize2600干湿法激光粒度仪、BT-1600显微图像仪等多台仪器亮相本次二氧化硅材料展,吸引了许多参展者的驻足。会场上的专业观众及参展企业对百特仪器表示出极大的兴趣,纷纷围绕在百特展台前提出各自关注的问题。许多客户还在现场进行了详细咨询,希望通过这次机会与百特进行深入合作。作为著名的粒度、粒形、粉体特性检测仪器的供应商,丹东百特始终积极参与各类重要的材料行业颗粒检测解决方案的研究与构建,希望与业界密切配合,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助力中国粉体产业的腾飞。 本次展会中,在与众多客户达成了合作协议或意向的同时,百特还与同行进行了友好交流,结交到了许多新朋友,了解到了二氧化硅材料行业的最新行情,开拓了视野,也给百特今后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和思路。至当天傍晚,2020年二氧化硅材料行业交流会议在与会者们一片称赞声中正式拉下帷幕,百特公司的技术汇报与仪器展示活动圆满完成,给此次旅程画下一个完美的句号。百特期待与您下次再会!
  • 重症早期预警——呼出气用SIFT-MS 实时快速检测
    编者注:傅若农教授生于1930年,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而后一直在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58年,傅若农教授开始带领学生初步进入吸附柱色谱和气相色谱的探索 1966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傅若农教授在干校劳动的间隙,系统地阅读并翻译了两本气相色谱启蒙书,从此进入其后半生一直从事的事业——色谱研究。傅若农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色谱研究专家,见证了我国气相色谱研究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众多色谱研究人才。 第一讲:傅若农讲述气相色谱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第二讲:傅若农:从三家公司GC产品更迭看气相技术发展第三讲:傅若农:从国产气相产品看国内气相发展脉络及现状第四讲:傅若农:气相色谱固定液的前世今生第五讲:傅若农:气-固色谱的魅力第六讲:傅若农:PLOT气相色谱柱的诱惑力第七讲:傅若农:酒驾判官——顶空气相色谱的前世今生第八讲:傅若农:一扫而光——吹扫捕集-气相色谱的发展第九讲:傅若农:凌空一瞥洞察一切——神通广大的固相微萃取(SPME)第十讲:傅若农:悬“珠”济世——单液滴微萃取(SDME)的妙用第十一讲:傅若农:扭转乾坤——神奇的反应顶空气相色谱分析第十二讲:擒魔序曲——脂质组学研究中的样品处理第十三讲:离子液体柱——脂质组学中分离脂肪酸的气相色谱柱第十四讲: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的故事第十五讲:吹口气,知健康——GC-MS检测呼气疾病标记物   呼吸气检测相比其他通常医疗检测的最大优点是无损伤和安全性,由于它在临床诊断和明确的评估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所以呼吸气检测今天受到极大的重视,这一方法对一些病人成为每天控制重要指标的必要测试项目(就像检测血糖和尿液一样)。呼吸气检测有多种方法,表 1列出分析呼出气体的一些方法。表 1 用于分析呼出气体的一些方法  上次我们介绍了GC-MS分析人呼出气体中预示疾病的生物标记物。这里我们介绍用SIFT-MS快速实时分析呼出气体中预示疾病的生物标记物的方法。1. 用选择性离子流动管质谱(SIFT-MS)快速、实时、准确地分析呼吸气体中的疾病标记物  早期的质谱是采用低压电子电离源,用以测定分子量、元素组成以及探究物质的化学结构,后者是利用分子电离后的碎片组成来实现的。近年电离方法的发展是针对直接分析液体或固体样品而设计的,包括快原子轰击(FAB),基质辅助激光吸附/电离(MALDI),和电喷雾电离(ESI)方法。后面2个方法特别适合于分子量大的化合物的鉴定,ESI与液相色谱(HPLC)的结合更为有效。在气体样品电离的方法方面也得到重要的发展,包括化学电离(软电离)的各种变体,多使用正离子电离,以减少初始电离分子碎片的量,大气压电离是化学电离的一个特殊的方法。也开发出用于气体分析在漂移管中从H3O+离子进行质子转移的化学电离方法,叫做质子转移反应质谱(PTR-MS)。  使用电子电离质谱进行大气和呼吸气中微量组分的实时鉴定和定量分析,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在离子源中会浸入过多的气体如氮、氧和水蒸气,要解决这些问题,使用多种过滤膜,这些过滤膜只让极性的被测气体进入离子源,而排出大量的空气。但是这些过滤膜仍会阻挡其他一些痕迹量气体(尤其是烃类),所以要针对每种痕迹量气体小心校正过滤膜的穿透性,才能达到准确地定量结果。要不然为了避免不同化合物同时进行电离就只得使用GC-MS进行分析。  如果是能够直接、实时地分析大气中的痕迹量杂质,即解决环境科学,特别是呼吸气体中特殊气体的分析,开发扩大医疗诊断的领域,那就好了。尽管GC-MS可以分析空气和呼气中的10-12(ppb)和10-9(ppt)的痕迹量组分,但是需要收集大容量的样品到冷冻或吸附阱里。  显然,这就不是实时监测了。而且GC不适合监测像氨和甲醛一类小分子量物质。  David Smith等于1976年开发了选择性离子流动管质谱(SIFT-MS),它是一种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的质谱方法,它开拓了使用选择性前体正离子进行化学电离的方法,此正离子可在一定的短暂反应时间里与空气或呼吸气体中痕迹量气体进行反应。这一技术是把快速流动管技术、化学电离和定量质谱分析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用以对一些空气和呼吸气体中痕迹量物质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检测量可低达10-9浓度级别,分析时间只用几秒钟。  SIFT 的构思和发展始于1976年,是研究离子和中性物质反应的标准方法,开始时用于气相离子和中性物质反应的动力学数据,各国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积累了大量数据,奠定了离子和中性物质反应的基本概念。2.SIFT-MS 的原理和装置  SIFT-MS 的工作原理如图 1 所示:图 1 SIFT-MS 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在离子源中用微波放电或射频离子源来产生正离子,离子进入一个上游管中,其中有一个四极杆滤质器,用以过滤掉无用离子,留下首选的母离子,通常选择H3O+,NO+和O2+为母离子,母离子通过一个文丘里管(一般管径为1–2 mm)进入到反应流动管中,这里样品气用载气氦以一定速进入流动管,载气压力通常为100 Pa,在这里母离子与样品气反应,反应产物离子进入一个下游管,管长一般为30–100 cm,管末端的文丘里管(一般管径为0.3mm)进入到另一个四极杆滤质器对它们进行质量过滤。用电子倍增器检测,对选择出来的目标反应产物离子进行离子计数,进行定量分析。3.SIFT 中的反应速率常数  样品+载气注射到不锈钢流动管(内径通常为4-8 cm,内径以dt表示),用罗茨泵抽动,使管中总流速在40–80 m/s,以vg表示,它可以用载气流速,压力pg,温度Tg (K) 和dt进行精确计算,即:(1)  被加热的离子很快沿着流动管进行扩散,离子沿着流动管的平均速率为Vi这一速率决定着离子与反应气的反应时间 t,Vi要大于Vg,要进行精确测量,理论证明二者的关系为:(2)  反应气进样口进入流动管,其流速为Φ R。简单地处理,t是反应长度l(进样口到下游进样孔之间的距离)和Vi之比,但是l需要包括一个小的“末端校正”ε ,典型情况下ε 为2cm,这是考虑到反应气和载气的一定的混合距离。  为了确定反应的速率系数,需要知道载气中反应气分子的数密度值[A ],可以从载气和反应气的流速得到(3)  kb 是玻尔兹曼常数。  下面用一个例子解释如何确定速率常数的,我们选择H3O+为起始离子与丙酮作用,此反应用于呼吸气的分析,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反应,H3O+的质子进入丙酮分子中:  在流动管中H3O+的原始数密度随时间而降低,Ni可以用下面的动力学公式描述:   式(5)中右面第1项表示原始离子(母离子)扩散到流动管壁的损失,以扩散系数 Di和Λ 来表征,Λ 表示扩散距离,与流动管的直径有关。第2项表示原始离子由于反应的损失,k 是反应(4)质子转移的速率系数,A是反应物(丙酮)的数密度。实际上原始离子H3O+和产物离子(CH3COCH3?H+)的计数率都可以用下游的质谱系统在丙酮蒸汽几个不同的流速下进行测定得到,在丙酮存在下H3O+的计数率I与没有丙酮时的的计数率I0相关,把公式(5)积分可得到:  k 的绝对值可从logI对[A]作图得到。  速率系数k是分析测定必须有的数据,见后面的叙述。4 .SIFT-MS 分析法  从公式(5)和(6)知道,如果反应的前体离子和反应物A的速率系数知道,当分子A流入载气里是,前体离子的计数率就开始降低,这样就可以测定[A],但是如果一个反应混合物气体同时进入载气里,那么前体离子计数率的降低是所有可反应气体造成的,就不能达到分析混合物的目的。但是,如果每一个反应气体和前体离子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离子。那么反应产物的信号就既可以定性又可以定量,所以SIFT-MS分析集中于用下游质谱仪测定前体和反应气体产物离子的计数率,所以它提供一个实时定量分析复杂混合物中的痕迹量气体,比如环境气体和呼吸气体。5 .呼吸气体分析实例  Turner等人采用SIFT-MS对30位健康志愿者(19位男性,11位女性)进行为期六个月呼出气中乙醇和乙醛的监测,每周8:45 到 13:00(午餐前)志愿者取样,对乙醇和乙醛即可用SIFT-MS进行测定,使用H3O+为前体离子,测得乙醇平均浓度为196 ppb。乙醛的平均浓度为24 ppb。测得正常人呼出气中乙醇浓度在0到1663ppb之间,平均值为450ppb,乙醛浓度在0到104ppb之间,平均值为41ppb。环境中乙醇的背景浓度为50ppb左右,但是几乎没有检测到环境中的乙醛。但是在测定前2 h要是吃了甜饮料/食品乙醇的浓度会增加。(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2006,20(1):6l-68 王海东等,现代科学仪器,2013,(4):40-45)(1) 具体方法概述  SIFT-MS有两种不同的运行模式,一种是全扫描模式,即在一定m/z范围内得到通常的质谱图,用于鉴定前体、产物离子和他们相应的计数率,在线计算机立刻计算这些痕迹量气体在呼吸气中的分压,为此要有可鉴定的产物离子,而且它们还要包括在分析所需要的动力学数据库中,动力学数据库包括速率系数和前体离子/痕迹量气体化合物反应的产物离子。对各种类型的化合物(醇类、醛类、酮类、烃类等)和三种前体离子经过SIFT的详细研究,构建了数据库。  另一种是多离子检测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下游分析用质谱仪用很快的切换方式对前体离子和反应产物离子的选择性m/z值进行处理,定量分析水蒸气和痕迹量目标化合物。这一模式可以更为精确地定量分析痕迹量目标化合物。  图 2是使用多离子检测模式,使用H3O+为前体离子的SIFT-MS进行测定,获得乙醇和甲醇浓度在三次呼出气体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本研究是用这一模式测定肺泡空气中的乙醇和乙醛浓度,在测定呼吸气体的间隙同时测定周围空气中的乙醇和乙醛浓度,看它是否影响对呼吸气体中目标化合物的测定。图 2 SIFT-MS 定量分析呼吸气中乙醇和甲醇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图  SIFT-MS 定量分析呼吸气中乙醇,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是使用前体离子、前体离子水化物和乙醇特征产物离子及水化物(C2H5OH2+,m/z 47)信号比进行计算,还要知道反应时间和样品及载气的流速。  乙醇可以很快地与所有三种前体离子(H3O+,NO+, O2+)反应,与H3O+是直接进行反应,得到m/z 47的质子化乙醇,如下面的反应式: (7)  此反应(7)是放热反应,决定于碰撞速率。  当含有水汽的呼吸气进入载气时,产物离子很快形成水合离子,含有一个水分子和两个水分子的质子化乙醇其m/z为65(C2H5OH2+?H2O)和83(C2H5OH2+?(H2O)2),他们必须要计算到乙醇的测定当中。乙醛的离子化也类似于乙醇,它们是CH3CHOH2+ m/z 45, CH3CHOH2+?H2O m/z 63,和CH3CHOH2+?(H2O)2 m/z 81,分析时要计算进去(2) 检测30个志愿者呼气结果  采用SIFT-MS对30位健康志愿者(19位男性,11位女性)进行为期六个月呼出气中乙醇和乙醛的监测,表2是在6个月期间测试30个志愿者呼气中乙醇含量的数据。对每一个志愿者每天测定他们的呼出气的乙醇浓度,是3次连续呼吸气的平均值,如图2中的数据,总数为478个平均值,测定了1434次呼气。每个志愿者呼气中的乙醇浓度平均值是为期半年积累的数据。连同测定的标准偏差(SD)数据见表2.按志愿者的年龄从上到下排列,也列出他(她)们的性别和身体质量指数(BMI)。个体之间乙醇浓度的散布很宽,所有志愿者的乙醇浓度在0 到 1663 ppb之间,平均值为196 ppb,SD 为 244 ppb,中间值为112 ppb。表 2 6个月期间测试30个志愿者呼气中乙醇含量的数据  *BMI =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表 3 6个月期间测试30个志愿者呼气中乙醛含量的数据  30个志愿者呼气中乙醇浓度的散布见图3(a),是所有478次肺泡呼吸气中乙醇的浓度,这一分布接近于对数正态分布,符合预期的呼吸代谢的水平。图 3 30个志愿者6个月内呼吸气中乙醇和乙醛浓度测定的分布图  棒图纵坐标为样品数,a和 d 是针对所有样品,b和 e是志愿者在测试前2 h没有食用含糖食品或饮料的数据,c 和f是志愿者在测试前2 h吃了含糖食品或饮料的数据  根据这一文章作者们的研究指出吃了含糖食品或饮料会增加呼吸气中乙醇的浓度,这是由于蔗糖通过口腔菌群或肠道菌群的作用产生乙醇。他们研究这一现象,是否会显著影响呼吸气中乙醇浓度的测定,所以分别研究了在测定前两小时吃和没吃甜品志愿者的呼吸气中的乙醇浓度。图 3 中的(b)是志愿者在测试2h 前没有吃甜品的292呼吸气样品得到的结果,图 3 中的(c)是志愿者在测试2h 前没有吃甜品的186呼吸气样品得到的结果,考察呼气中乙醇浓度的增加是否实施由于蔗糖通过口腔菌群或肠道菌群的作用所产生乙醇。  以前的研究已经阐述过,环境空气中乙醇背景浓度对呼吸气中乙醇浓度的测定的影响,本研究说明背景乙醇浓度很容易检测出来(环境中的乙醛背景浓度测不出来)。小结 我这里引述的研究是2005年的工作,已经过去10年了,跟进的工作不多,可见还没有被人们认识,也涉及到仪器的昂贵,虽然已经有商品仪器,但是没有普及。看来进一步发展这一方法还需要医学和化学工作者结合,以及仪器的普及。
  • 中美临床试验结果不同,清华药学院院长:瑞德西韦并不是一种特效药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4月29日晚,多项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结果密集发布。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等人在《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中国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瑞德西韦组在临床改善时间方面平均缩短2天;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平均缩短4天,以上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28天死亡率、氧疗时间、住院时间、核酸载量和病毒转阴率也无统计学差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初步试验结果却表明,瑞德西韦缩短了患者康复的时间,接受该药物治疗的晚期新冠肺炎患者和肺部受累住院患者的康复速度比安慰剂组患者快31%。该研究机构的负责人说,瑞德西韦在患者病程恢复时间方面有明确、积极效果。受此利好消息,拥有该药的吉利德股票一度大涨逾8%。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瑞德西韦是一款尚未获批的抗病毒药,原本计划用于治疗埃博拉病毒,但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成为最受关注的在研疗法。但因谐音而被称为“人民的希望”的瑞德西韦,其临床试验进展和结果却如同过山车般,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多次反转。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32, 96) " strong 中国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无疗效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中国是最早启动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的国家,早至今年2月初,中国就启动了两项分别针对重症和轻/中症患者的III期临床试验,计划招募700多名受试者。其中自2月6日开始,在湖北省武汉市10家医院启动了其针对重症患者的临床试验,这是瑞德西韦的全球第一项按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的临床试验。3月12日后,再未筛选到合格的受试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4月15日,全球最大临床试验注册库更新的消息显示,中国开展的瑞德西韦针对重症患者的临床试验已于3月30日“终止”,而有关轻症和中症患者的临床试验,最新状态则为“暂停”。该数据库指出,由于中国新冠疫情得到控制,试验已经无法招募到合格患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4月末,到了中国临床试验揭盲的时候。4月23日,据美国医疗行业媒体STAT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当日发布了一项研究摘要,透露在中国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瑞德西韦没有治疗效果——237名受试患者中,使用瑞德西韦的患者有13.9%死亡,而对照治疗组这一数字为12.8%。随后,这一研究摘要被删除。吉利德对此回应称,因为研究人员并未许可公布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4月29日,该研究结果正式发表于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在2月6日至3月12日期间,237名受试患者被随机分配为两个组,其中158人使用瑞德西韦治疗,79人使用安慰剂。然而,与曾在WHO网站“闪现”的研究摘要一致,瑞德西韦并未带来有统计学意义的疗效。瑞德西韦组中位临床改善时间为21天,安慰剂组为23天。在安全性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与64%。试验开始后,共有22名患者因不良反应提前退出试验,其中瑞德西韦组18人,安慰剂组4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在国外,有关瑞德西韦的消息却多为积极的。国外首个有关瑞德西韦疗效的正式报道来自4月11日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的结果。同情用药情况下的数据显示,使用瑞德西韦后,53名来自全球的重症和危重症新冠患者中,36名(68%)患者症状得到缓解,7人死亡,病死率为13%。尤其是在需要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中,瑞德西韦的治疗将死亡率控制在18%。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2月26日,吉利德公司在全球启动两项瑞德西韦临床试验,在美国、亚洲和欧洲的新冠疫情高发地区,建立了180个临床中心,均为随机、开放标签、标准治疗对照的临床试验。4月16日,据STAT报道,芝加哥大学瑞德西韦临床试验中,125名受试患者大部分在治疗6天内出院。这些患者中有113名重症患者,只有两人死亡。受此消息影响,吉利德股价一度飙升12%,而且带动了美国整个股市的大幅上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北京时间4月29日晚,吉利德公布了一项由其牵头的名为SIMPLE的随机开放标签临床试验,该试验纳入397名血氧水平降低但不需要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结果显示瑞德西韦5天和10天给药治疗方案显示出相似的临床改善效果。具体来说,5天疗程组的临床改善的中位时间是10天,10天疗程组临床改善的中位时间为11天;两组死亡率分别为8%和11%。同时,在两个治疗组中,瑞德西韦普遍耐受良好。&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不过,上述几项试验均为非对照试验。“若不设置对照组,我们无法得知患者病情的改变是由于瑞德西韦本身的疗效,还是新冠疾病本身自然转归的作用或瑞德西韦的安慰作用。”曹彬团队曾作出上述评论,并指出该问题有待在未来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得到解答。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4月30日凌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公布了一项纳入1063例患者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的初步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瑞德西韦明显缩短了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所需要的时间,从15天减少到11天,下降比例为31%,差异显著;同时,患者在使用瑞德西韦后,死亡率也有所降低,从8%减少到5%,但未达到显著差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这项研究由NIAID资助,从2月21日开始招募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68个地点的受试者。负责监督试验的独立数据和安全监视委员会于4月27日举行会议,通知研究人员瑞德西韦比安慰剂更有效。NIAID所长安东尼· 福奇的态度比较乐观,他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验证,表示瑞德西韦具有阻断新冠病毒复制的能力。不过他也提醒,这一结果需要进行恰当的同行评审。他说,瑞德西韦将成为一个标准治疗,但这只是开始,后续会在瑞德西韦的基础上,加上其他治疗药物。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32, 96) " strong 中美临床试验结果不同源于标准不同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教授埃里克· 彼得森认为,中国的研究入组人数太少,不过如果瑞德西韦是特效药,也应该在此研究中显示出来。斯坦福大学全球卫生专家米歇尔· 巴里表示,中国研究有样本不足的缺陷,不过如果在研究中使用高剂量或更早给药,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曹彬等人在论文中也提出,由于入组患者不足,研究未达到预设的样本量,导致统计把握度不足。为了更好地了解瑞德西韦是否能提供显著的临床疗效,需要更多来自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的证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统计学教授、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约翰· 诺里同日在《柳叶刀》上对曹彬等人的研究发表评论指出,该试验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随机的研究设计良好,且试验执行得较好。但试验提前结束,导致研究支持力度不足,无法给出确定性的结论。“既不能确认瑞德西韦至少能产生一定的临床受益,也无法排除瑞德西韦的有效性。”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对于这些相互矛盾的结果,《科学》杂志认为,无论是由于设计还是试验中止原因,目前发表的研究都没有NIAID的这项研究更有说服力,中国的研究因为缺乏足够的新入组受试者而不能对药物进行恰当评估。不过,美国NIAID的这项研究能否将药物的疗效与其对病毒的直接作用联系起来还有待观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尽管公众会觉得中美双方的临床试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但我个人认为它们基本是一致的,并且我对美国NIAID提供的结果不觉得意外。总的来说,瑞德西韦并不是一种特效药。”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丁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一点,可以从双方的研究中,受试者死亡率均无产生明显改变可以看出。他进一步解释说,对于试验结果的解读是基于附加条件的,任何一种药物所谓的临床效果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判断,其影响因素包括如何定义临床终点、如何选择入组人群定义等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曹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强调,他们的研究与NIAID的研究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原因是评价指标的差异,比如,NIAID将住院无需吸氧即可作为康复标准之一,这个标准则不适用于中国。曹彬认为,“我们的结局评价是一个综合指标,打个比方就像考大学要看综合表现一样,更全面、更充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师王业明是该研究的第一作者,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重症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结局评价,一直以来没有达成共识。病死率是个硬指标,大家都承认,但是重症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病死率不高,新冠肺炎也是如此,所以不太适用;患者临床症状缓解一般是轻症患者才采用的终点。在病死率没那么高但需要入院的人群中,尽管美国FDA建议主要终点应该包括症状、体征、住院时间、临床恢复时间,呼吸支持和病死率多个方面的复合终点,但结局指标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统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在入组标准上,比如,中国试验要求入组患者出现症状12天内,且30天内未接受其他试验性药物治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则对此无要求。丁胜说,病人入组时间越晚,病毒感染之后自行复制会引起越多的下游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病情就会越复杂。因此,单一地去阻断病毒复制,药物的作用可能发挥得越小。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关于中国临床试验对受试者的要求是否严苛,王业明解释说,他们最早第一篇发表在《柳叶刀》新冠肺炎的论文及后续的研究均显示,患者从发病到加重为重症或危重症大概在10~12天左右,因此设置12天是合理的,是希望让患者及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在3月12日后,他们无法招募到合适受试者。当时,武汉较多患者已处于恢复期,即使放开时间限制,也难以扩大入组,这将对药物临床试验的结果评价造成困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针对排除其他抗病毒药物的患者,王业明澄清说,他们只是排除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的患者,并不排除接受标准治疗但未参加其他临床试验项目的受试者。同一个患者不能同时参加两个临床试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总的来说,在‘老药新用’方面,目前还未找到特别有效的方法。瑞德西韦的情况也基本如此,毕竟老药不是针对性开发的药物。”丁胜说,接下来将有越来越多关于瑞德西韦临床研究的结果发布,这些结果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如何更好地去认知这种药物,包括在细分人群中的有效性,是否可以和其他药物组合使用等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比如,尽管没有明显疗效,但是曹彬等人的文章也发现,对于发病在 10天及以内的患者,瑞德西韦组的临床起效时间表现要优于安慰剂组。王业明等人撰文指出,试验结果虽未显示瑞德西韦在新冠肺炎治疗中预期的疗效,但在早期治疗和联合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中仍可能有其潜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为了应对这个疾病,药物达到这种水平的疗效不能够满足新冠疾病治疗的最迫切的需求,去找到更优异的、更有针对性的药物,依然是必须的。”丁胜说。 /p p br/ /p
  • 新冠肺炎中的T细胞免疫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的新冠肺炎(COVID-19)自2019年至今仍然在全球蔓延,其变异株Omicron由于高传播率目前已取代其它毒株成为全球新冠的主要流行毒株。各国已采取大规模疫苗接种,通过其产生的中和抗体和抗病毒T细胞来缓解和对抗新冠肺炎。有研究报道,病毒特异性T细胞在病毒清除(即SARS-CoV-1感染后17年)和在抗体滴度减弱的COVID-19患者中检测到SARS-CoV-2特异性T细胞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需要充分了解新冠肺炎中T细胞免疫过程,对疫苗开发和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COVID-19患者中的T细胞免疫反应T细胞免疫反应是高度特异性的,在引发有效的抗病毒反应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SARS-CoV-2感染的早期阶段,树突状细胞(DC)和巨噬细胞可以吞噬病毒感染的细胞,通过抗原呈递启动T细胞反应。随后,CD4+T细胞刺激B细胞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细胞毒性CD8+T细胞靶向病毒感染的细胞。有研究报道,SARS-CoV-2特异性CD4+和CD8+T细胞在COVID-19症状发作后的前2周内的外周血中很明显。大多数SARS-CoV-2特异性CD4+T细胞表现出中枢记忆表型,主要产生Th1细胞因子,而CD8+T细胞具有更高水平的穿孔素表达的效应表型。另外有研究报道COVID-19患者T细胞活化的异质性,并提供证据表明CD4+和CD8+T细胞都能够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并出现受损或过度的T细胞反应。轻度COVID-19患者的T细胞升高,产生强大的抗病毒免疫反应。特别是CD8+T细胞表达更高水平的细胞毒性分子,例如颗粒酶A和FAS配体,它们有利于消除病毒感染的细胞。然而,在严重疾病病例中,CTL(Cytotoxic T cells,细胞毒性T细胞)比例减少,同时幼稚和中枢记忆CD8+T细胞的百分比也均较低。此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OVID-19患者的终末分化效应CD4+和CD8+T细胞的百分比更高。且重症COVID-19患者的调节性T细胞(Tregs)水平低于轻症患者。总之,T细胞亚群(包括Treg、Th1、幼稚和记忆T细胞)平衡中的这些失调可能导致严重的炎症状况,并可能导致COVID-19复发。尽管由CD4+和CD8+T细胞介导的早期抗病毒反应最有可能具有保护作用,但SARS-CoV-2有效的先天免疫逃避能力使T细胞难以通过限制I型和III型干扰素反应来产生有效的抗病毒反应。COVID-19恢复期患者和健康人中的T细胞免疫反应恢复康复患者的T细胞计数可以为T细胞在抗病毒反应中的作用提供重要参考。有研究报道,超过70%的COVID-19恢复期患者存在SARS-CoV-2特异性T细胞。100% CD4+T细胞和70% CD8+T细胞在康复患者中具有SARS-CoV-2 Spike特异性反应。功能测定证实CD4+T细胞表现为Th1表型并产生大量IFN-γ,和针对S蛋白较低水平的IL-4、IL-13、IL-5或IL-17A。同样,大多数SARS-CoV-2刺突特异性CD8+T细胞产生IFN-γ,绝大多数IFN-γ+CD8+T细胞也共表达颗粒酶B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这些数据表明,康复患者中的大多数CD4+和CD8+T细胞产生了针对S蛋白的大量抗病毒免疫反应,说明功能性T细胞在病毒清除和恢复中的重要性。此外,这些数据也说明利用SARS-CoV-2的S蛋白作为疫苗生产关键候选者的重要性。T细胞反应在无症状和未接触过的个体中观察到的T细胞反应最低。但是即使没有并发的体液反应,无症状/轻度恢复期的COVID-19患者也可以产生强大而持久的记忆T细胞反应来预防复发性感染。有研究报道,与有症状的个体相比,无症状患者的免疫反应较弱,并且相当一部分有症状的患者在恢复期早期表现出中和抗体量减少。COVID-19恢复期患者在出院后2周内也显示出与针对人ACE2的中和抗体滴度和病毒特异性T细胞计数的强相关性。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风暴是指在各种病理条件下检测到的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是在SARS-CoV-2感染患者中观察到的关键病理特征之一。在重症COVID-19患者中记录到高细胞因子水平。各种免疫细胞类型,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DC,以及NK、B和T细胞,可导致COVID-19患者的细胞因子风暴和炎症反应的过度激活状态。由先天免疫细胞释放的TNFα、IL-6和IL-1β可能是SARS-CoV-2感染晚期患者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严重全身炎症反应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中一些可能是导致这些患者淋巴细胞减少或Th1反应不足的潜在机制之一。另据报道,在COVID-19重症病例中,血清TNFα和IL-6水平升高与总T细胞计数呈负相关,表明这些细胞因子可能参与淋巴细胞减少和T细胞丢失。相反,处于恢复期的患者上述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显著降低,并显示T细胞计数恢复。鉴于这些发现,有人提出IL-6阻滞剂,如sarilumab、siltuximab和tocilizumab,以及IL-1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重症COVID-19患者以解决过度炎症和控制炎症的传播。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水平升高,例如CCL2/3/5、CXCL8/9/10和IFN-γ、TNFα、IL-1β、IL-1RA、IL-6、IL-7、IL-8、IL-12 、IL-33、粒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GM-CS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亚基B(PDGFB),促进其它白细胞向组织的募集,导致组织损伤。基于T细胞反应的疫苗研究SARS-CoV-2完整基因组的快速可用性可用于开发多种疫苗,使其在刺激幼稚T细胞后产生效应和记忆T细胞,发挥免疫保护。成功的SARS-CoV-2疫苗应该产生对有效免疫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的SARS-CoV-2反应性T细胞,而不会产生炎症或疾病开始的不良影响。SARS-CoV-2的蛋白被确定为最适合疫苗开发的靶标,以触发病毒特异性T细胞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表达S蛋白的腺病毒病毒载体疫苗,即5型腺病毒(Ad5-nCoV),在健康个体(NCT04313127)中检测其疫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观察到2周后成功产生特异性抗病毒T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Moderna开发了基于mRNA的疫苗,编码SARS-CoV-2抗原(S蛋白),通过脂质体递送系统给药。因mRNA疫苗可以模拟天然病毒感染,并仅编码抗原蛋白并且不能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因此,基于mRNA的疫苗更能发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T细胞免疫检测---细胞因子释放检测(CRA)疫苗中的抗体测试是常规进行的,但因为特异性病原体的T细胞在血液中存在的总T细胞(通常小于1-3%)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需要在从全血中纯化的细胞中进行。而这些检测都需要复杂的设备和高度专业化的人员,这可能不是每个常规实验室都可以使用的。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Antonio Bertoletti教授团队采用了一种快速和简单的替代方法,即基于Ella微流控ELISA技术的全血细胞因子释放测定(Cytokine release assay, CRA)实验:直接将刺激性抗原或肽添加到全血中,导致血浆中细胞因子(通常是IFN-γ)的分泌,然后进行定量。该检测方法通过简单地将Spike肽库添加到全血中,可以轻松快速地检测和相对定量接种疫苗个体中的Spike特异性T细胞反应。此方法检测时间比常规方法缩减了7个小时,总时间缩短了12个小时。总结因T细胞免疫反应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表现出保护作用,也可能导致致命症的发生,因此COVID-19的治疗和预防中需要深入地了解疾病过程中的免疫反应。特别是在症状轻微的患者中阻断促炎细胞因子的早期治疗干预可能会产生有害影响,并导致免疫反应不足和病毒清除受损。在危重COVID-19患者中恢复T细胞耗竭和改善过度炎症反应的晚期治疗干预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结果。在疫苗开发中,也要充分考虑其是否可以增强抗病毒免疫和特定T细胞反应从而加强疫苗保护的持久性。参考文献Robust T Cell Immunity in ConvalescentIndividuals with Asymptomatic or Mild COVID‐19.Highly functional virus‐specific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in asymptomatic SARS-CoV‐2 infection.T‐cell responses and therapies against SARS‐CoV‐2 infection.Rapid determination of the wide dynamicrange of SARS‐CoV‐2 Spike T cell responses in whole blood of vaccinated andnaturally infected.T cell immunity to SARS-CoV-2 followingnatural infection and vaccination.关于我们ProteinSimple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Bio-Techne集团(NASDAQ:TECH)旗下行业领先的蛋白质分析品牌。我们致力于研发和生产更精准、更快速、更灵敏的创新性蛋白质分析工具,包括蛋白质电荷表征、蛋白质纯度分析、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定量检测、蛋白质免疫实验如Western和ELISA定量检测蛋白质表达等技术,帮助疫苗研发、生物制药、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科学家解决蛋白质分析问题,深度解析蛋白质和疾病相互关系。联系我们地址:上海市长宁路1193号来福士广场3幢1901室 电话:021-60276091热线:4000-863-973邮箱:PS-Marketing.CN@bio-techne.com网址:www.bio-techne.com
  • 全球首个!钟南山团队首次精确描绘德尔塔变异株的完整传播链
    南京、扬州的疫情还没过去多久,这几天福建疫情又刷爆了热搜,让人们稍微平静的心再次悬了起来。经检测,此次疫情仍是因德尔塔变异毒株感染引起的,那么德尔塔变异株的完整传播链到底是怎样的?  近日,钟南山院士联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的相关科研学家给出了答案,他们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 Medicine》发表了一篇题为“Transmission, viral kinetic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emergent SARS-CoV-2 Delta VOC in Guangzhou, China”的文章,将流行病学和病毒基因组测序技术相结合,针对此前德尔塔病毒在广州引起的“521新冠肺炎疫情”进行深入分析,首次追踪并完整报道了这起疫情的清晰传播链,并结合临床资源,多方位描绘了这次疫情中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及病毒的动力学特征。  据悉,此次“521新冠肺炎疫情”的起因是一名75岁女性因意外暴露感染,并通过密切的家庭接触或聚餐又感染其他3人,然后该变异病毒传播6代,致使159人感染。此外,研究人员观察到,该疫情中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直接和间接近距离接触,其中30.8%的感染者是用餐传播,30.13%的感染者是家庭接触传播、18.59%的感染者是社区传播、19.87%的感染者是包括工作和社交接触在内的其他传播途径。  为了了解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主要特点,研究人员提取了2021年5月21日至6月18日期间七个传播代的159例德尔塔感染病例相关的流行病学和临床信息,并将病毒载量动力学和临床特征与广州第八人民医院2020年收治的野生型感染队列进行多方位分析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与普通新冠毒株相比,德尔塔变异株的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在10天内可传播4代,中位潜伏期只有4.7天,其中最快的代际传播不超过24小时。不仅如此,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也更高,感染后核酸转阴的时间明显延长。  除此之外,感染德尔塔变异株是预测病情转为危重症的危险因素,在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中,感染德尔塔变异株出现危重症的风险是感染野生株的1.65倍,发展为危重症的速度比野生株快2.98倍。这说明快速追踪、隔离以及时发现病毒感染者,对重点场所实施及时管控和在特殊情况下实施局部地区全员核酸筛查均非常重要。  (图注:德尔塔毒株的流行病学传播网络)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揭示了德尔塔变异毒株具有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病毒载量高、核酸转阴时间长、更易发展为危重症的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一项“潜伏期”数据似乎与近日发生的“莆田疫情”不符,据了解,莆田疫情源头疑似出现了“38 天”的潜伏期。为此,有专家分析可能有3种原因。  其一是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但德尔塔毒株病毒载量较高,理论上应该可以轻松检测出来,出现这种现象的概率极小。而另一种推测是患者出现了所谓的超长潜伏期,相关专家表示,不排除个别病例存在超长潜伏期的可能性。超长潜伏期或者长期病毒携带者在其他一些病毒感染中曾被发现过,比如在脊髓灰质炎中,有些免疫缺陷患者感染后会长期排毒,甚至长达数年。因此尽管还不清楚新型冠状病毒是否也能在特殊人群中长期携带,但这种风险也需要考虑。此外,还有最后一种可能就是隔离过程中的暴露感染。  对此,相关专家表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依然艰巨,防控须臾不可放松,没有发生疫情时关键在“防”,发生疫情后处置措施要“快”要“细”,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风控管理、场所和物资准备等每一个环节都要责任到人、精准到位,只有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才能避免“一失万无”的后果。
  • Nature:流感疫苗竟对新冠重病有奇效!或成为研究新冠疫苗新途径
    2022年5月16日,Nature发文表示流感疫苗可以降低新冠感染风险,特别是在新冠重症防护方面,具有90%的效力。如果我们提前知道流感或者其他疾病的疫苗可以提供针对新冠病毒的防护,那么即使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前知道,也可以降低未来新冠大流行造成的死伤,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为开发新冠疫苗留出时间。2022年5月9日,多哈威尔康奈尔医学中心研究团队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发表题为“Effectiveness of influenza vaccination against SARS-CoV-2 infection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in Qatar”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与最近未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相比,接种流感疫苗的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患新冠重症的可能性降低了近90%。此项研究由传染病流行病学家Laith Jamal Abu-Raddad领导,并分析了2020年9月17日至2020年12月31日之间(新冠疫苗接种之前,流感疫苗接种之后的时期),卡塔尔30774名医务人员的健康记录。数据样本的中位年龄为36岁,对照组中位年龄为35岁,流感疫苗接种和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之间的中位持续时间为43天。调查流感疫苗对SARS-CoV-2感染有效性的人群选择路径通过对数据结果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接种流感疫苗14天后对新冠病毒的防护有效性为29.7%;2、流感疫苗对任何严重、危急或致命新冠症状的有效性为88.9%;3、流感疫苗接种与SARS-CoV-2感染风险和COVID-19严重程度的显著降低有关;4、流感疫苗对新冠的防护效力时间约为六周。瑞士巴塞尔大学的流行病学家Günther Fink表示:“我们之前在巴西的研究结果表明,流感疫苗接种与COVID-19住院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有关。卡塔尔的此项分析降低了其他发现相同联系的研究只是侥幸的可能性。”荷兰奈梅亨拉德堡德大学医学中心的传染病专家Mihai Netea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证据,流感疫苗不仅与减少SARS-CoV-2感染有关,而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这一观察强烈表明这种保护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我不认为流感疫苗对新冠的防护效力会持续很长时间,可能也就持续六个月到两年。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为什么由灭活流感病毒组成的流感疫苗也能预防新冠肺炎。疫苗训练免疫系统以识别特定病原体,但它们也增强了广泛作用的抗病毒防御能力,Laith Jamal Abu-Raddad在流感疫苗接种者身上发现了这种反应的迹象。”流感病毒与新冠病毒有何异同?病毒是一种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不同病毒侵入细胞的方式不同,但大都需要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特定的受体蛋白或脂质结构来实现细胞内化,从而启动入侵程序和感染宿主细胞。因此揭示病毒结合和内化侵入细胞的具体过程及机制有助于从源头上开发靶向药物或疫苗。流感病毒按照核蛋白的抗原性,可分为甲(A)、乙(B)、丙(C)、丁(D)四型。人流感主要是A型和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C型流感病毒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D型流感病毒的宿主主要是牛。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是一种包膜病毒,膜上镶嵌着3类膜蛋白:血凝素(Hemagglutinin,HA)、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和膜蛋白M2(Membrane protein 2,M2)。HA以同源三聚体的形式存在。HA水解后形成轻链和重链两部分,其中重链负责病毒与细胞的结合,而轻链则协助病毒膜与内吞体膜的半融合。NA是蘑菇状的四聚体糖蛋白,具有水解唾液酸的活性,能帮助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膜蛋白M2具有离子通道和调节膜内pH的作用。此外,基质蛋白M1构成病毒的外壳骨架,与病毒最外层的包膜紧密结合,起到保护病毒核心和维持病毒空间结构的作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股负链RNA与核蛋白折叠在一起形成的病毒核糖核蛋白复合物。流感病毒结构与形状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最早是从鸡身上分离出来的。冠状病毒粒子直径约为60-220 nm,表面有3种糖蛋白:刺突糖蛋白,小包膜糖蛋白,膜糖蛋白,少数还含有血凝素糖蛋白。冠状病毒的核酸为线性单股正链RNA,5’端具有甲基化帽状结构,3’端具有polyA尾,类似于真核mRNA,自身就可以发挥翻译模版作用,基因组全长27-32 kb,是目前已知RNA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其分为4个属,即α、β、γ及新假定的δ冠状病毒属。新冠病毒是一种β属冠状病毒,有很强的传染能力。目前已经检测出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及病毒与细胞结合的蛋白等,但对于它通过何种路径侵入并感染细胞的机制尚不清楚。新冠病毒结构与透射电子显微图像流感病毒与SARS-CoV-2都是通过配体受体相结合的方式吸附至细胞表面,经细胞内蛋白水解酶的作用将HA和S蛋白活化形成两个亚基,分别负责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及介导膜融合过程。流感病毒结合至细胞受体后需要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才能实现内吞,而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同样可能利用细胞内的某些促吸附因子,例如与细胞糖蛋白的结合,来增强其感染性。流感病毒与新冠病毒在对细胞作用的机理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因此利用流感病毒的研究方法开展对新冠病毒与细胞作用的研究是一条潜在的途径,流感疫苗对新冠的防护也就不难理解。
  • 全球首款甲流核酸“干式”反应即时检测试剂盒量产 常温30分钟显示结果
    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医学检验科吴国球教授团队联合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杨毅教授团队,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聚焦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甲流)监测,创新性的利用“干式”反应原理,结合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成功研发甲流核酸即时检测(POCT)试剂盒并实现量产。该试剂盒可常温、目视、一步法实现呼吸道样本的床旁核酸检测,在30分钟内即可获得检测结果。据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教授介绍,“甲流”是甲型流感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甚至死亡。治疗重点是缓解发烧、咳嗽等流感样症状,一旦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诊。中大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吴国球教授介绍,长期以来,POCT的内容主要以免疫、生化技术为主,而分子诊断技术的融入使POCT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成为IVD行业新的研究前沿和热点。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引发了临床实验室对分子诊断前所未有的关注以及公众对核酸检测的关切。分子即时检测省去了分区标本处理/核酸提取和大型仪器设备检测等步骤,可直接快速地得到可靠的结果,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应对、院内感染管理、居家监测等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分子POCT技术壁垒高,当前诸多产品仍集成于小型仪器且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团队自2020年基于催化发夹自组装结合免疫层析试纸条(胶体金/荧光)研发了一系列分子POCT试纸条,授权了多个相关专利,并发表了一系列原创性论文,包括甲/乙流、呼吸道合胞、HCV、解脲支原体,HPV E6/E7 mRNA检测等,为分子POCT试剂盒的成功研制奠定了基础。作为全球首款灵敏检测甲流核酸的床旁试剂盒,可视化或利用团队开发的手机APP,在30分钟内即可获得检测结果;与商品化PCR试剂盒比较,阳性符合率82%,阴性符合率100%;Ct32时,阴、阳性符合率为100%,各项指标均可达到临床使用要求。吴国球教授表示,该成果的取得是医学检验科以“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双驱动,实现“临床引领、基础创新、转化应用”的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也是中大医院作为综合性大学教学医院“医工交叉”“产教融合”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 80万!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薄层色谱系统采购
    项目概况薄层色谱系统采购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深圳市福田区民田路171号新华保险大厦903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1年12月17日 15点0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SZZZ2021-QA0317项目名称:薄层色谱系统采购预算金额:8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8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序号标的名称数量单位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备注1详见项目需求《货物清单明细》1套详见招标文件无合同履行期限:签订合同后60天(日历日)内交货。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无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1)参与本项目投标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须按本项目投标文件格式要求提供《政府采购投标及履约承诺函》加盖投标人公章);(2)参与本项目政府采购活动时不存在被有关部门禁止参与政府采购活动且在有效期内的情况(须按本项目投标文件格式要求提供《政府采购投标及履约承诺函》加盖投标人公章);(3)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供应商,不得参加同一合同项下的政府采购活动(须按本项目投标文件格式要求提供《股东构成审查表》和《政府采购投标及履约承诺函》加盖投标人公章);(4)除单一来源采购项目外,为采购项目提供整体设计、规范编制或者项目管理、监理、检测等服务的供应商,不得再参加该采购项目的其他采购活动(须按本项目投标文件格式要求提供《政府采购投标及履约承诺函》加盖投标人公章);(5)投标人未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及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信用中国”(www.creditchina.gov.cn)“信用服务”栏的“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失信被执行人”,“中国政府采购”(www.ccgp.gov.cn)“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深圳信用网”(www.szcredit.com.cn)以及“深圳市政府采购监管网”(zfcg.sz.gov.cn)为投标人信用信息查询渠道,相关信息以开标当日的查询结果为准。由招标代理机构查询,投标人无需提供证明材料);(6)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不允许分包或转包;(7)本项目接受进口产品投标,但不排斥国产产品参与竞争。三、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1年12月03日 至 2021年12月10日,每天上午9:00至11:30,下午14:30至17:3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深圳市福田区民田路171号新华保险大厦903方式:(1)现场获取:投标人按以上时间和地点在我司现场报名和获取招标文件。 (2)线上获取:投标人通过邮件报名及获取招标文件,报名时间以我司邮箱收件时间为准(我司邮箱:qtszzzzb@163.com),逾期不予受理。 现场及线上报名均需提供以下资料: ①加盖公章的《购买标书登记表》(下载地址:www.szzzt.com 首页“下载中心”);②加盖公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或扫描件;③加盖公章的法人授权委托书复印件或扫描件;④购买招标文件费用的银行转账凭证。售价:¥6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2021年12月17日 15点00分(北京时间)开标时间:2021年12月17日 15点00分(北京时间)地点:深圳市福田区民田路171号新华保险大厦903深圳市中正招标有限公司会议室五、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六、其他补充事宜1、凡参与深圳市政府采购活动的供应商,应自行在深圳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上办理注册(注册网址:www.szzfcg.cn)。2、本项目需要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财政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库〔2020〕46号)、《关于政府采购支持监狱企业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库〔2014〕68号)、《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政府采购政策的通知》(财库〔2017〕141号)、《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财库〔2006〕90号)、《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的通知(财库〔2004〕185号)、《关于调整优化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执行机制的通知》(财库〔2019〕9号)。3、本项目相关公告在以下媒体发布:1)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2)深圳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www.szzfcg.cn);3)深圳市中正招标网(www.szzzt.com)。相关公告在以上媒体上公布之日即视为有效送达,不再另行通知。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体育新城大运路一号        联系方式:廖工,0755-89981165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深圳市中正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深圳市福田区民田路171号新华保险大厦903             联系方式:林先生,0755-83026699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林先生电 话:  0755-83026699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