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皿管类

仪器信息网皿管类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皿管类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皿管类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皿管类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皿管类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皿管类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皿管类相关的解决方案。

皿管类相关的资讯

  • Illumina高管:NGS监管策略何去何从?
    如今,二代测序技术正迅速的从研究工具向诊断平台转变。为了应对该技术的成功转型,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需要建立新的准确、可靠的临床监管标准。奥巴马总统的精准医疗计划中也特别指出了这点。  Illumina公司监管事务副总裁Mya Thomae就以下几点,讲述了该公司的战略转变。  1、你们从何处得知二代测序监管的相关事宜?  我们直接从白宫方面获取相关信息。现代化监管是FDA重要任务,他们正在设计一系列条例来更好的监管二代测序技术的应用。在FDA看来,二代测序与先前的技术完全不同:大多数体外诊断检测的目标很有限。相比之下,二代测序能够检测整个基因组序列。因此,可以一次进行多种疾病的检测,还可预测病人的患病风险。  FDA的新管理方法要能应对二代测序的复杂性和创新性,以保证分析和临床的需要。FDA将MiSeqDx仪器作为新监管方法的例子。  2、本月早些时候,Illumina公司宣布监管策略的改革。这种转变意味着什么?  FDA批准了Illumina公司MiSeqDx仪器作为医疗设备。这是第一个通过FDA批准的测序仪器,并且获得II类医疗器械豁免510(K)(上市前申请)认证。这意味着未来的测序仪不需要经过医疗器械510(K)认证,无需为了获得监管系统的许可而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新产品只需要在FDA进行注册。这将大大减少进入检测市场的时间。在这个基础上, 我们将发布后续平台系统NextSeqDx,打入美国和欧盟市场。  我们正在为MiSeqDx测序仪建立平台,用于血液样本检测。我们也期待它能用于FFPE样本。一旦获批,便可以用于目前正在进行的肿瘤项目。而且当NextSeqDx注册成功时,便能够同时进行血液和FFPE样品分析。  接下来,针对无创产前检测(NIPT),我们的策略是使用NextSeqDx,该仪器可以保证同时进行48个样品的分析。称为VeriSeq NIPT的方案也将在NextSeqDx上执行。我们将对这个平台进行注册,使它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用于双端测序的试剂盒和软件将会提交给FDA作为第三类PMA设备用于适当的临床试验和分析研究。  3、在美国以外的国家,监管机制又有什么样的不同呢?会有怎样的监管策略变化呢?  在欧洲,尤其是NIPT方面,我们目前正与使用HiSeq系统的客户进行合作。我们将会为HiSeq系列申请CE认证。使用通过CE认证的软件,客户们可以将结果提交到自己的应用软件中。  最近中国,NIPT相关监管机构推出了新标准,我们也将逐步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加拿大,俄罗斯,非欧盟国家,澳大利亚,每个地区的要求可能不同,我们力求全球接轨,全面推进全球计划。
  • 类器官技术为药敏试验带来的新机遇|iCCA2023
    全日程更新|8月30日开播!31位嘉宾云聚第六届细胞分析网络会议iCCA2023(点击查看)仪器信息网将于2023年08月30日-09月01日举办第六届细胞分析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Cell Analysis,iCCA 2023)。大会首日8月30日,特设【类器官与器官芯片】专题会场,12位嘉宾在线分享类器官的构建及流式、细胞成像等表征分析技术的应用!在线免费向听众开放报名,欢迎报名参会!报名链接: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ca2023 (点击报名)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精准医学已逐渐成为当下医疗领域的核心理念。每位患者都希望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而医生也期望为患者提供最有效、最安全的治疗建议。在此背景下,临床药敏试验的需求日益增长,因为它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然而,传统的药敏试验方法,虽然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正因如此,类器官技术,特别是PDO (Patient-derived Organoids) 技术,凭借其快速、高效和模拟真实生物环境的特点,逐渐受到科研和临床界的关注。配图来源:可画类器官:生命科学的新前沿类器官,顾名思义,是一种能够模拟真实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微型细胞结构。这些微型结构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真实器官,而是在细胞层面上重现了器官的关键功能。它们是从干细胞或特定的前体细胞中培养出来的,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过程,最终形成一个三维的细胞结构。这个结构不仅在形态上与真实器官相似,而且在功能上也能够模拟器官的关键功能。但是,类器官技术的真正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能够模拟真实器官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用于研究各种生物过程,包括器官的发育、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以及药物的筛选和毒性测试。通过这个平台,科研人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生命的奥秘,为未来的医学研究和治疗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持。此外,类器官技术还为个性化医学提供了可能性。在过去,医生在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往往需要依赖于统计数据和经验。但是,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特的,同样的治疗方案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而通过类器官技术,医生可以从患者的身体中提取细胞,培养出类器官,然后在这个模型上进行药物测试,从而为患者制定出更为精确的治疗方案。药敏检测的生物材料:机会与挑战并存的PDO模型在医学研究的历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机制和筛选有效的治疗方法,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更为精确和实用的模型。传统PDX模型在过去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需求的变化,类器官技术逐渐崭露头角,为药敏检测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可用的相关药敏检测材料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细胞系 这是最传统的方法,涉及到使用已经在实验室中培养了很长时间的肿瘤细胞,虽然它们是容易获得和使用的,但它们可能已经失去了原始肿瘤的一些关键特性。球体培养 这是一种通过特定耗材将肿瘤细胞在三维环境中培养的方法,使它们形成球状结构。这种方法更好地模拟了肿瘤在体内的三维结构。PDX (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模型 即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模型,已经被证明可以反复传代并保留肿瘤的克隆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这使得它成为了研究患者治疗反应的理想模型。然而,PDX模型的生成速度慢且成本高昂,这限制了其在诊断药物筛选和精准医学中的应用。与此相比,PDO (Patient-derived Organoids) 技术,即患者来源的类器官技术,提供了一个三维细胞培养模型,能够模拟真实的生物环境。这种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它可以快速生成,非常适合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但PDO技术在生成和扩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具体来说,虽然PDO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但要将其扩展到足够的规模以进行药物测试,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此外,PDO技术的复杂性也意味着需要专门的设备、耗材和技能来进行操作,这增加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成本。配图来源:可画目前类器官用于临床药敏检测的实践难点尽管类器官技术为医学研究和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一技术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难点。1.时间延迟的问题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时间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肿瘤治疗中,及时的干预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治愈率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决策通常在14天内做出,而当前的PDO生成时间框架可能会导致延误。这意味着,患者可能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才能获得治疗建议,这无疑增加了治疗的风险和不确定性。2.技术挑战尽管类器官技术在理论上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一技术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挑战。例如,为了开发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诊断试验,研究人员需要加速PDO的生成和功能测试。此外,从核心活检中开发自动化程序也是一个技术难题。3.免疫肿瘤学的挑战随着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免疫肿瘤学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要在类器官培养中重现生理免疫活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尽管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研究,例如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肿瘤类器官的共培养模型,但这一领域仍然有很多未知的问题需要研究人员去探索和解决。近年的类器官新技术探索--MOS技术是否能够突破PDO的瓶颈在医学研究领域,新技术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新的机遇和挑战。2022年6月,Ding et al 提出一种名为micro-organospheres (MOS) 技术[1]。它作为类器官技术的一个新分支,近期逐渐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关注。那么,MOS技术到底是什么?它的技术路线是怎样的?又为临床实践带来了哪些优势?1.MOS技术的定义Micro-Organospheres (MOS) 是一种新型的微型类器官技术。与传统的类器官技术不同,MOS技术使用微滴乳化微流控技术从低体积患者组织中快速生成微型类器官。这些微型结构不仅在形态上与真实器官相似,而且在功能上也能够模拟器官的关键功能。更为重要的是,MOS的小尺寸和高表面积对体积比,使其易于被患者来源的免疫细胞渗透,这为免疫疗法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机会。2.MOS技术的技术路线MOS技术的关键在于其独特的生成方法。传统的类器官技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复杂的步骤,而MOS技术则大大简化了这一过程。通过微滴乳化微流控技术,研究人员可以从小部分组织活检中快速生成数千个MOS,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生成效率,而且降低了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方法使得MOS技术在某些特定的应用中(如:T细胞治疗),拥有了独特的优势。(图片来源:“Patient-derived micro-organospheres enable clinical precision oncology”. Cell Stem Cell. 2022 Jun 2 29(6):905-917.e6.)3.MOS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Ding et al文献中,通过对8名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通过MOS试验产生的报告可以控制在14天内(平均10天),而且与后续的临床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此外,MOS保留了原始肿瘤组织的基质细胞和免疫细胞的活性,为测试免疫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这意味着,患者可以更早地获得治疗建议,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当然,从实践的角度而言,这项技术仍在早期的探索阶段。因此还需要进行更多数据的验证,以及进一步的评估。未来展望:类器官在临床药敏试验中的应用与发展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类器官技术逐渐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这一技术不仅为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研究平台,而且为临床药敏试验带来了新的机遇。那么,面对未来,类器官技术在临床药敏试验中的应用和发展会是怎样的呢?1.技术的多样化除了MOS技术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类器官技术正在被研究和开发。例如,患者来源的类器官与免疫细胞的共培养模型,微流控类器官芯片等都是潜在的研究方向。这些技术各有优势,为临床药敏试验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2.个性化治疗的新机遇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个性化治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类器官技术为这一领域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研究平台。通过对患者来源的类器官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精确和个性化的治疗建议。3.免疫疗法的研究和应用随着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确保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效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类器官技术为这一领域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研究平台。例如,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肿瘤类器官的共培养模型已经被用于测试肿瘤反应性T细胞,这为免疫疗法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类器官技术为医学研究和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医学研究和治疗将会变得更为精准和高效。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技术的成功应用需要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的合作和交流。配图来源:可画丹纳赫生命科学类器官研究解决方案类器官的制备具有较高的操作和专业要求,丹纳赫生命科学提供类器官研究从类器官制备到鉴定的完整解决方案,全面助力类器官的制备过程,辅助药敏检测实验的研究开展。类器官自动化培养丹纳赫生命科学旗下贝克曼库尔特自动化工作站Biomek系列,采用吸头移液方法实现自动化实验操作,是类器官自动化培养与换液的全能助手。可匹配后续核酸提取以及二代测序DNA/RNA建库流程,实现从细胞培养到分析应用的全自动化。贝克曼库尔特Biomek i5实验室自动化工作站对于有药筛实验需求的研究,可在Biomek自动化系统基础上搭配Echo 650纳升级移液工作站。利用Echo无接触、体积小的特点,将化合物转移到实验板里。贝克曼库尔特Echo 650纳升级移液工作站类器官观察使用一般的倒置显微镜较难清晰观察到类器官的多层组织结构,因此需要利用到共聚焦成像、3D成像等新技术手段。丹纳赫生命科学旗下徕卡显微系统的MICA全场景显微成像分析平台,满足不同检测精细度及应用目的需要,还可以直接培养并观察细胞。Leica MICA全场景显微成像分析平台丹纳赫生命科学旗下美谷分子仪器的ImageXpress Confocal HT. ai智能型共聚焦高内涵成像与分析平台,在药效鉴定、药毒性筛查、科学研究中提供各种类型类器官模型高通量成像与3D分析。MD ImageXpress Confocal HT.ai智能型共聚焦高内涵成像与分析平台
  • 深化5类管控,持续推进声环境质量改善
    生态环境部等16个部门和单位近日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份文件提出,持续推进“十四五”期间声环境质量改善,到2025年,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噪声污染越来越成为环境领域集中投诉的热点和焦点。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共接到公众举报45万余件,其中噪声扰民问题占全部举报的45%,居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2位。行动计划提出,深化5类管控,稳步提高噪声污染防治水平。一是严格噪声源头管理,完善相关规划要求,优化噪声敏感建筑物建设布局,紧抓产品质量监管,推广先进技术。二是深化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防治,树立工业噪声治理标杆,加强工业园区管控,推进工业噪声实施排污许可和重点排污单位管理。三是强化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推广低噪声施工设备,落实建筑施工噪声管控责任,加严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施工要求。四是加大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严格机动车、船舶噪声监管治理,加强公路和城市道路养护,细化城市轨道、铁路噪声污染防治要求,深化民用机场周围噪声治理。五是推进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严格经营场所噪声管理,细化公共场所管理要求,文明开展娱乐、旅游活动,重点针对社区和邻里噪声完善管理举措,共同维护社会和谐。行动计划还强化了4个方面,以建立基本完善的噪声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包括夯实声环境管理基础,完善法规标准、加强科技教育支撑,加强监测、严格执法,紧抓责任落实、引导全民共治。这位负责人表示,行动计划强化了重点管控措施、细化了噪声法的规定要求、完善了社会共治理念,力求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和谐安宁环境需要。
  • 类器官技术:赋能新冠病毒研究,类器官准确分装涉及哪些步骤?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多种器官的类器官得以在体外构建成功,类器官也为很多疾病提供了优良的体外模型。恰逢 COVID-19 流行,类器官也被用于研究 SARS-CoV-2 的致病机理研究及药物筛选。对此,Yuling Han 等人对人类类器官模型在 SARS-CoV-2 感染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2009 年,荷兰 Hubrecht 研究所的 Hans Clevers 团队首次在体外将肠道干细胞培养成具有类肠的隐窝状和绒毛状上皮区域的三维结构,即小肠类器官,由此开启了类器官的研究[1]。自那以后,类器官研究步入了高速发展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有多种类器官在体外构建成功,包括:肠、胃、视网膜、脑、肝、肾、肺、胰腺、心脏、呼吸道、血管以及胎盘类器官等(图1)。作为一种前沿的科研方法,类器官技术已被应用于疾病模型构建、药物发现、个性化药物筛选、药敏检测、发育生物学、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再生医学及精准医学等领域。相较于 2D 培养的细胞,类器官能更好的模拟体内生理特征,更适合用于研究细胞间通讯及形态发生。另外,相较于动物模型,类器官更适合用于高通量筛选,并且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类器官的构成来源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人类多能干细胞(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hPSCs),包括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等;另一种是成体组织。两者在可获得性、可编辑性、成熟度和多样性方面各有利弊。理论上,hPSCs 具有无限的增殖能力和在所有三个胚层中产生类器官的发育潜力,并且 hPSCs 能轻松地扩大培养,用于大规模研究,比如药物筛选及代谢分析。相比之下,成体类器官自我更新能力有限,这就限制了它在大规模研究中的应用。另外,hPSCs 来源的类器官在基因编辑方面更易达成,便于研究单个变异在病毒感染中的生物学功能。成体类器官的优势在于其良好的成熟度,这是 hPSCs 来源的类器官所不具备的,大多数 hPSCs 衍生的类器官仍然具有胎儿或新生儿的特征,仍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进一步改善其成熟状态。图1 不同来源的类器官发展时间线[2]2019 年底暴发的新冠疫情迅速席卷了全球,严重威胁了全球人类的生命安全。SARS-CoV-2 不仅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疾病,还会损坏大脑、心脏、肝、肾、肠道及胰腺等器官,引起诸如精神、认知及身体障碍、静脉血栓、心肌炎、心力衰竭、急性肾损伤、肝损伤及急性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图2)。因此,科研人员迫切需要合适的体内及体外模型来研究 SARS-CoV-2 感染、病理生理学及药物和疫苗的筛选。由于类器官具备上文所提及的各种优势,并且多种器官的类器官被成功构建,所以类器官被广泛的应用于 SARS-CoV-2 的研究。图2 COVID-19 患者不同器官并发症[2]呼吸系统类器官SARS-CoV-2 主要靶向呼吸系统的上皮细胞,引起患者的严重咳嗽、过度粘液分泌及呼吸短促等。为了研究病毒感染后机体的病理改变,筛选潜在的治疗策略,科研人员构建了肺泡、呼吸道及支气管类器官。Shuibing Chen 团队利用 hPSCs 来源的肺泡类器官,从 FDA 批准的药物中筛选到了 3 种 SARS-CoV-2 进入抑制剂:伊马替尼(imatinib),麦考酚酸(mycophenolic acid)以及盐酸米帕林(quinacrine dihydrochloride)[3]。另外,肺泡类器官感染实验表明 SARS-CoV-2 受体 ACE2 主要表达在二型肺泡上皮细胞(Type 2 alveolar epithelial cell,AT2 cell)上,并且,AT2 细胞被感染后表现出与 COVID-19 患者肺部相同的特征,包括 Type I/III 干扰素反应,干扰素介导的炎症反应,表面活性蛋白的缺失以及凋亡。成体呼吸道类器官(adult airway organoids, adult AWOs)还可以被用来研究 SARS-CoV-2 突变体的复制动力学特征。通过比较 SARS-CoV-2 感染的支气管类器官(bronchial organoids, BCOs)与其他细胞类型的高通量表达矩阵数据,集落刺激因子 3 (CSF3) 被确定为潜在的药物靶点。综上所述,呼吸系统类器官复现了体内 SARS-CoV-2 感染的特征,可用于 SARS-CoV-2 病理学研究及药物筛选等。肠道类器官COVID-19 患者常常表现出腹泻、呕吐及腹痛等胃肠道症状。肠道类器官则被用于 SARS-CoV-2 相关的肠道病理生理学研究,其中包括 hPSCs 来源及成体小肠类器官(small intestinal organoids, SIOs)、结肠类器官(colonic organoids, COs)及回肠类器官(ileal organoids, ILOs)。hPSCs 来源的 SIOs 和 COs 均能被 SARS-CoV-2 感染,并且表现出超微结构的改变以及强烈的转录反应。事实上,hPSCs 来源的 COs 已经被用于验证 SARS-CoV-2 进入抑制剂的抗病毒效果,并且与肺类器官有相似的表现[3]。这也说明肠类器官可以作为 SARS-CoV-2 感染的疾病模型用于药物筛选。肠道类器官也能很好的复现肠道新冠病毒感染:SARS-CoV-2 和 SARS-CoV 在 SIOs 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病毒-宿主互作动力学特征,SARS-CoV 传播迅速但引起的细胞反应更小,而 SARS-CoV-2 虽然复制能力低但能引起更强烈的细胞反应。脑类器官COVID-19 患者会罹患一系列神经症状,严重程度从嗅觉、味觉丧失,记忆丧失到威胁生命的中风。hPSCs 来源的脑类器官包括全脑类器官和脑区类器官,免疫染色发现皮质、海马、下丘脑及中脑均能检测到 SARS-CoV-2 感染,而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检测到的则很有限。尽管如此,星形胶质细胞却能促进脑类器官中 SARS-CoV-2 的感染。除此以外,hPSCs 来源的脉络丛类器官(choroid plexus organoids, CPOs)也被用来研究 COVID-19 患者的脑损伤。SARS-CoV-2 在 CPOs 中能引发炎症反应及细胞功能缺陷并伴随着细胞死亡,并且 SARS-CoV-2 能破坏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在 CPOs 中引起脑脊液渗漏。综上所述,脑类器官是研究 SARS-CoV-2 感染引起脑损伤的良好体外模型。除了以上提及的几种类器官,肾、肝、扁桃体等类器官也被用于 SARS-CoV-2 研究,在综述里都有详细的描述[2]。前景尽管类器官用作 SARS-CoV-2 疾病模型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其中包括给类器官增加免疫细胞及血管系统,利用 3D 生物打印及器官芯片技术进一步模拟人体系统的生理及病理状态,利用单细胞技术深入研究病毒-宿主互作,利用基因组测序及基因编辑技术研究病毒感染时基因型和表现之间的相关性。现有的类器官大部分只含有组织或器官的细胞组分,不含有免疫细胞,而免疫细胞在 COVID-19 的病理生理学及疾病进展方面发挥的作用可能比病毒感染本身更加重要。因此,利用体外类器官和免疫细胞共培养体系能更好的了解被感染宿主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互作,及免疫细胞在组织或器官损伤中的作用。类器官的另一个缺陷是缺乏血管系统。将类器官和血管上皮细胞、周细胞共培养形成一个具备合适空间结构的含血管类器官为进一步开发类器官模型提供了希望。具备免疫细胞及血管的类器官将进一步推动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研究(图3)。图3 血管-免疫-肺泡类器官的开发器官芯片技术是利用微液流装置创建的动态和可控的微环境来培养类器官,适合研究病毒-宿主互作,病毒治疗的耐药性的演变,新型抗病毒疗法的开发以及潜在的病毒发病机制。总结现阶段类器官确实为 COVID-19 疾病模型的构建以及药物筛选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其缺乏免疫细胞、血管系统及器官间互作,还不能完全替代动物模型。未来,随着类器官复杂化及器官芯片等技术的应用,类器官必将为新发病毒感染的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在药物研发和政策监管的双重要求下,类器官的出现为更高效、更精准的生命科学研究带来希望。从 2009 年肠道类器官的出现到现在,类器官相关文献数量逐年递增。临床上利用病人肿瘤组织来源的类器官进行体外药敏检测,也发现类器官对现有抗肿瘤药物具有 100% 敏感性以及 88% 的阳性预测值。类器官的高度仿生性使其大大推广了技术研究,以及在转化医学和药物筛选等领域的广泛使用。但目前,类器官应用的的培养和应用面临如何实现标准化和重复性,以及利用自动化来提高培养效率的瓶颈。在工业 4.0 时代,我们希望将智能化、标准化引入到类器官的行业,以降低类器官培养的门槛。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由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比靶向治疗大许多,很多患者担心承受了化疗的副作用,但最后却没有获得好的治疗效果,因而对化疗有种恐惧感。如果能找到一种新的药敏检测方式,可以比较准确的预测化疗药物有效性,会极大减轻患者进行化疗的心理负担。肿瘤类器官药敏试验是正在探索的一种有效且易于普及的药敏检测方式。而如何快速准确的完成类器官药敏检测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如下图的药敏检测的流程中,为了达到精准检测的目的,药物的准确添加和类器官的准确分装很重要。下图流程中,由Biomek自动化移液工作站进行类器官的分装,因子添加,配合检测器进行在线检测,利用Echo进行40nL的小体积加药,来达到在线自动化的类器官培养和检测。参考文献[1] T. Sato, R.G. Vries, H.J. Snippert, M. van de Wetering, N. Barker, D.E. Stange, J.H. van Es, A. Abo, P. Kujala, P.J. Peters, and H. Clevers, Single Lgr5 stem cells build crypt-villus structures in vitro without a mesenchymal niche. Nature 459 (2009) 262-5.[2] Y. Han, L. Yang, L.A. Lacko, and S. Chen, Human organoid models to study SARS-CoV-2 infection. Nat Methods 19 (2022) 418-428.[3] Y. Han, X. Duan, L. Yang, B.E. Nilsson-Payant, P. Wang, F. Duan, X. Tang, T.M. Yaron, T. Zhang, S. Uhl, Y. Bram, C. Richardson, J. Zhu, Z. Zhao, D. Redmond, S. Houghton, D.T. Nguyen, D. Xu, X. Wang, J. Jessurun, A. Borczuk, Y. Huang, J.L. Johnson, Y. Liu, J. Xiang, H. Wang, L.C. Cantley, B.R. tenOever, D.D. Ho, F.C. Pan, T. Evans, H.J. Chen, R.E. Schwartz, and S. Chen, Identification of SARS-CoV-2 inhibitors using lung and colonic organoids. Nature 589 (2021) 270-275.*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不得对原有的文字图片等内容进行变动、重新编排或者增加新的内容,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保留在不告知前提下随时更新版本的权利。
  • 美国FDA就建立食品致敏物质监管门槛征询公众意见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将对在《食物过敏原标签条例》(Food Allergen Labeling)和《2004消费者保护法》(Consumer Protection Act of 2004)中定义的主要食品过敏原建立监管门槛进行风险评估。目前,FDA正就此向公众展开咨询,截止日期为2013年2月12日。  《联邦食品药品及化妆品法案》(Federal 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的第201(qq)节将主要食品过敏原明确为牛奶、鸡蛋、鱼类(如鲈鱼、比目鱼、鳕鱼)、甲壳贝类(如螃蟹、龙虾、虾)、坚果(如杏仁、核桃、胡桃)、小麦、花生、大豆,以及含有来自这些食物中蛋白质的食品过敏原,但不包括从主要食品过敏原提炼的任何高度精制油和来自这种高度精制油的任何原料。  FDA正期待公众的意见,以用于为建立主要食品过敏原的监管门槛来设计并实施定量风险评估。FDA尤其期待在以下方面的意见:(一)FDA如何定义对人类健康造成风险的过敏反应 (二)哪些主要的食品过敏原存在最大的公共健康问题以及高危人群的规模 (三)在建立主要食品过敏原的监管门槛时如何应用临床剂量分布数据 (四)在监管门槛风险评估中有何种方法来利用生物标记或其他与严重程度相关联的过敏反应因素 (五)食用防过敏餐(allergen avoidance diets)的人受过敏原暴露的饮食途径,现有哪些数据和信息 (六)关于目前因食用包装食品中未声明的主要食品过敏原而受暴露的水平,有什么数据或其他信息 (七)FDA在建立主要食品过敏原的监管门槛时还应考虑哪些信息或数据。
  • 张作风教授解读:从"乙类甲管"到"乙类乙管"的新冠注意事项
    ——01——为何会有对新冠肺炎的“乙类甲管”的法律?它是如何诞生的,为何又取消?2020年1月20日国务院宣布的对新冠肺炎的“乙类甲管”的法律,为2020年1月23日的武汉封城措施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传染病法的甲类传染病管理法规也是近三年来的新冠疫情的封堵防控,包括城市、农村和相关社区的强制性的静态管理,社会面清零,新冠病例和接触者的强制隔离等防控措施的法律基础。很多专家学者包括我本人在今年3-4月份上海疫情初始期间,针对奥密克戎的特征提出了把新冠疫情“甲类管理”降级到“乙类或丙类管理”的建议。经过8个月来的普遍全国各地的严格反复的封控实践,在12月25日下午,全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家疾控局报告了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方案,将于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于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政策改变,有很多正面的转变,受到人们欢迎。但是从严格封控到全面放开的突然的飞跃,缺失了一个针对疫情政策改变做好“转变准备期”。——02——敞开大门面对世界的重大举措最受欢迎的重大措施之一是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这意味着中国会彻底改变三年来封国的现状,将向全世界全面打开大门。 这对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无疑是利多互赢,是挽救国家和世界经济低迷强劲的措施,对国际性科学技术交流也是有力 促进。 更重要是对在华工作的外借科技商务工作人员的复工复产、各国留学生的复学,科技教育交流的科技教育人员,外借人士的探亲、团聚会提供相应签证便利。对中国公民来说,这一决定会便利中国出国留学生回国探亲,并会逐渐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03——回归正常自由生活对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和民众正常生活恢复的最主要新冠疫情措施的重大改变包括:不再实施静态管理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不再进行核酸全民普检 。城乡的严格封控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贸合作,以及民众的正常日常生活。改变为传染病乙级管理后,疫情防控对经济影响会大大下降,民众再也不会因为新冠感染或作为密切接触者而被强制隔离,城市农村社区也不会因此被封堵,核酸的全民普检也不会再回来,民众可以回归正常自由生活,这一点应该是非常值得庆幸的。——04——为何还要对感染者实施居家隔离?实施条例指出: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对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采取居家自我照护。作为疫情缓解的一项重要措施,建议让轻型新冠感染阳性者居家隔离,或者居家工作。无症状感染或轻型新冠阳性者,应该至少居家隔离五天以防传播给他人,这样可以减缓冲顶速度,向后推迟峰值时间。如果在很短时间内冲达感染高峰,会产生大量的重症患者,导致严重的医疗挤兑和病死率增高。以北京为例,如果新冠感染在4周内感染50%的市民(1100万人),平均每天会感染40万人。如果按照上海估计的0.5%重症率,平均每天重症病人可达2千人。我依据卫健委给出的ICU床位率预估,北京的ICU床位应该在1752到4380张之间。按照人均ICU 病房五天,北京每天可能会有350到876张ICU床位。但是如果北京每天的重症病人是2千人,可能会导致重症监护室挤兑,大量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从而导致死亡数大量升高。但是如果把感染率超过50%的时间改变为3-4个月,挤兑现象会大量减少,会挽回许多生命。所以说,保持感染者居家隔离,推迟峰值,拉平重症患者数,可以避免重症监护室挤兑,有效下降新冠病死率。——05——在实施新冠感染“乙类乙管”后,如何监测评估新冠疫情呢?很重要的是监测指标要有实际的参考价值,目前卫健委已经不再公布新冠感染的数据,会由中国疫控中心对新冠疫情继续报告,中国疫控中心的互联网传染病直报系统应该可以报出可信的发病感染数据。 虽然新感染数可能由于抗原测定阳性后不上报而大量减少,但是至少会有高危人群,一线工作人员监测性的核酸数据,加上主动监测(信息普查)的信息收集,应该还可以报告可信的感染人数,预估疫情发展趋势。在国外,也会应用对其它疾病的监测系统,比如流感监测系统来监测新冠疫情,应用医院数据系统来报告ICU床位占用数,应用死亡报告系统来报告新冠死亡数。 美国目前对新冠感染的报告,由于快速抗原测试也被大量低估,虽然美国目前的报告的新冠感染数是一亿,但是实际感染数是报出数据的1-2倍之多。虽然新冠感染的偏低报告数是存在,但是还是可能用于监测新冠疫情以评估社区感染的程度,为推出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在继续公布感染数同时,建议引进新冠住院数、重症数、重症监护室人数和死亡数(死于新冠,死于其他病伴随新冠)这些硬指标。 对住院数、重症、死亡数,应该有医院报告系统的数据,因此会相对准确,这些指标准确性比较高,对疫情控制重心转移有重要指导意义。很重要的一点是疫情数据要充分公开透明,这样才能和世界的疫情数据有可比性,也可以让民众知情,并且让公共卫生专家对疫情走向进行准确的有效研判、综合分析和准确预测,以实行有效的社区感染防控措施。——06——建议对部分地区重新评估病毒亚型毒力实施条例明确指出,要追踪国内外病毒变异情况,评估病毒传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等特点变化,及时跟踪研判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目前在上海、新疆、海南、广东这些已经经历过奥密克戎流行的地区,前一段时间有可能存在人群中的隐形社区感染,为奥密克戎亚分型成为主流行株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是考虑到前一阶段北京的防控比较严格,可能在放开前隐形感觉比例不高,而且北京当前的感染者存在症状重、伴肺部感染的情况。可以考虑根据实施方案,对病毒株进行抽样病毒排序检测,由此来寻找引起北京民众感染特点的主流行病毒亚分型株,并为进一步防控方法的优化提供科学指导。——07——大部分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在2021年,接种所获免疫力下降,需紧急接种加强针实施条例要求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是非常关键的,要在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推动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目前中国疫苗接种率达到了90%,是世界上领先的。 即便是加强针也达到了50%,但由于大部分人群的疫苗接种在2021年,疫苗加强在今年四月份以前。而估计疫苗的保护作用在八个月或更长时间之后,接种所获得的对病毒的免疫力会大量下降,所以建议接种加强针,尤其是要用针对奥密克戎的二价疫苗来保护老年人和高危人群。虽然奥密克戎亚型的毒力相比以前病毒株较低,但是还会引起老年和高危人群死亡的。要减少老年人死亡,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强疫苗接种和加强率。作者介绍本文作者 :张作风教授 (UCLA 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系主任 )张作风博士(KOL主页【点击查看】),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系主任,流行病学杰出教授,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环境基因中心主任, 癌症分子流行病学培训中心主任,曾经担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癌症流行病学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美国流行病学院资深会员和理事, 世界卫生组织慢性疾病预防和控制顾问. 张教授早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并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得流行病学博士学位。曾在世界卫生组织肿瘤研究中心接受博士后训练。在非典和新冠疫情期间,张教授从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角度,研究探索了新冠疫情防控策略。
  • 市场监管总局公开征求防控油脂类、酒类食品受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污染风险有关意见
    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imSun "为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防控油脂类、酒类食品受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俗称“塑化剂”)污染风险,保障食品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GB 9685)等规定,市场监管总局制定了《关于防控油脂类、酒类食品受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污染风险的公告(征求意见稿)》(附件1),现向社会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方式反馈意见:/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一是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具体网址:http://www.samr.gov.cn),进入首页“互动”栏目下的“征集调查”提出意见。/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二是填写《征求意见表》(附件2),以电子邮件形式反馈。电子邮箱:zhishichu@samr.gov.cn。/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意见反馈截止日期:2019年10月25日。/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imSun "公告中指出,油脂类食品包括食用植物油、食用油脂制品、食用动物油脂、含油调味料及富含油脂的食品等脂肪性食品,酒类食品包括白酒、食用酒精、葡萄酒、配制酒、黄酒、果酒和其他蒸馏酒等乙醇含量高于20%的食品。/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imSun "为保障食品安全,要加强原辅料管控、加强食品相关产品管控、加强生产经营过程防控、加强产品控制、加强监督管理。/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imSun " 此外,公告中还提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油脂类、酒类食品要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塑化剂限量的规定。白酒和其他蒸馏酒中邻苯二甲酸二(α-乙基己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分别不高于5 mg/kg和1 mg/kg。油脂类、酒类食品中DEHP(白酒、其他蒸馏酒除外)、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DBP(白酒、其他蒸馏酒除外)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 mg/kg、9 mg/kg、0.3 mg/kg。/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imSun "附件/span/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imSun ":/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imSun "/span/pp style="line-height: 16px text-indent: 2em "img style="margin-right: 2px vertical-align: middle " src="/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a title="关于防控油脂类、酒类食品受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污染风险的公告(征求意见稿).doc" style="color: rgb(0, 102, 204) font-size: 12px " href="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9/attachment/798cfe70-0b8f-4a4d-bf91-a43f1bf53fd0.doc"关于防控油脂类、酒类食品受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污染风险的公告(征求意见稿).doc/a/pp style="line-height: 16px text-indent: 2em "img style="margin-right: 2px vertical-align: middle " src="/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a title="征求意见表.docx" style="color: rgb(0, 102, 204) font-size: 12px " href="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9/attachment/05dad8ac-f6f8-4ab0-ae42-d15f58478365.docx"征求意见表.docx/a/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imSun "/span/pp /p
  • 我国开发出超高灵敏二噁英类生物检测方法
    2013年环保公益性课题《超高灵敏二噁英类生物检测方法的开发与应用》顺利通过环保部答辩  近日,由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承担,分析测试中心二噁英实验室为协助单位的2013年环保公益性课题《超高灵敏二恶英类生物检测方法的开发与应用》顺利通过环保部答辩,目前课题正在上报科技部查新。  二噁生物检测方法中的专利费用问题,阻碍了其在中国大范围的应用。为解决国外公司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中科院生态中心与分析测中心二噁英实验室共同申报了《超高灵敏二恶英类生物检测方法的开发与应用》这一课题。此课题将重点构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二噁英生物检测细胞,此细胞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适用性,达到0.01PM/assay,超过了现存的所有的生物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二噁英实验室将承担与之配套的前处理分析方法的研究以及100个飞灰的验证研究。此课题的完成,将大大推进二噁英生物检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过程。
  • 高灵敏设备模拟犬类嗅觉检测爆炸物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1月20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研究人员研制的一种便携、准确、高灵敏设备,可嗅探出从炸药和其他物质发出的蒸汽。  研究人员使用微流体纳米技术设计的该探测器,能模拟隐藏在犬类嗅觉受体后的生物机制。该设备既对追踪特定蒸汽分子高度灵敏,又能明确将某一特定物质与相似分子区别开来。  研究人员表示,狗仍然是利用气味检测爆炸物的黄金标准。但就像人一样,狗也有状况好或坏的一天,也有疲累或烦躁的时候。新研制的设备有着与狗鼻相同或更高的灵敏度,反馈回计算机的数据可显示其检测到了何种类型的分子。  此项技术的关键在于融合了机械工程学和化学的原理。发表在本月《分析化学》上的该研究成果表明,该设备可检测一种化学名为2,4-二硝基甲苯的空气分子,这是TNT炸药散发出蒸汽的主要成分。人鼻无法探测到微量的这种物质,一直以来主要依靠嗅探犬跟踪此类分子。该技术的灵感就来自于生物学设计乃至犬类嗅觉黏液层的微尺度。  该设备能实时检测和识别浓度在1ppb(十亿分之一)或以下的某类分子,其特异性和灵敏度是无与伦比的。包装在一个指纹大小硅微芯片中的该设备,其底层技术结合了自由表面微流体学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学,用以增强捕获和识别分子的能力。  一个微尺度流体通道最多能吸收和汇聚6个数量级的分子。蒸汽分子一旦被吸收进微通道,在激光激励下就与能放大其光谱特征的纳米粒子相互作用,装有光谱特征数据库的计算机就能识别捕获到的分子类型。研究人员表示,该项技术也能扩展到某些疾病的诊断或毒品检测等。
  • 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冠感染,将实施“乙类乙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2022年第7号一、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二、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特此公告。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年12月26日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妥有序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有力有序有效应对调整后可能出现的风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方案。一、制定背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全面加强对防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明确了疫情防控的体制机制、策略原则、目标任务、工作要求,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和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我国的疫情防控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各地区各部门密切协作、履职尽责,因时因势动态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14亿人民同心抗疫、坚韧奉献,有效应对全球先后五波疫情流行冲击,成功避免了致病力相对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的广泛流行,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也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我国疫情流行和病亡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有力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防控奇迹。当前,随着病毒变异、疫情变化、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经验积累,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从病毒变异情况看,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病毒变异大方向是更低致病性、更趋向于上呼吸道感染和更短潜伏期,新冠病毒将在自然界长期存在,其致病力较早期明显下降,所致疾病将逐步演化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从疫情形势看,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全球流行优势毒株,虽然感染人数多,但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占比超过90%,重症率和病亡率极低。从我国防控基础看,我国目前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34亿剂次,3岁以上人群全程接种率超过90%;国内外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研发取得进展,我国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方药;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疫情防控和处置经验,防治能力显著提升。综合评估病毒变异、疫情形势和我国防控基础等因素,我国已具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基本条件。二、总体要求(一)指导原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完善应对准备,调整防控措施,统一规则、分类指导、防范风险,平稳有序实施“乙类乙管”。(二)工作目标。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三)进度安排。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 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依据国境卫生检疫法,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三、主要措施(一)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我国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实践证明,我国的新冠病毒疫苗是安全、有效的。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动员力度,科学评估接种禁忌,加快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覆盖率,优先采取序贯加强免疫,努力做到“应接尽接”。在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基础上,在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推动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二)完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相关药品和检测试剂准备。做好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抗原检测试剂的准备。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按照三个月的日常使用量动态准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解热和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服务人口数的15%-20%动态准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和抗原检测试剂,人口稠密地区酌情增加;药品零售企业不再开展解热、止咳、抗生素和抗病毒4类药物销售监测。各地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切实担负起药品试剂准备的领导责任。(三)加大医疗资源建设投入。重点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配足配齐高流量呼吸治疗仪、呼吸机、ECMO等重症救治设备,改善氧气供应条件。各地按照“应设尽设、应开尽开”的原则,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发热门诊,配备充足的医疗力量;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设置发热门诊或者诊室。定点医院重症床位和可转换重症床位达到总床位数的20%。二级综合医院应当独立设置重症医学科,二级传染病、儿童专科医院应当设置重症监护病房。三级医院要强化重症医疗资源准备,合理配备重症医护力量,确保综合ICU监护单元可随时使用,通过建设可转换重症监护单元,确保需要时24小时内重症监护资源增加一倍。根据人口规模,将符合条件的方舱医院提标改造为亚(准)定点医院,其他方舱医院仍然保留。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配备和升级改造,尽快实现发热诊室(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各地要加大投入,按照填平补齐原则,确保完成建设改造。(四)调整人群检测策略。社区居民根据需要“愿检尽检”,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对医疗机构收治的有发热和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门急诊患者、具有重症高风险的住院患者、有症状的医务人员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疫情流行期间,对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的工作人员和被照护人员定期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对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的社区居民、3岁及以下婴幼儿,出现发热等症状后及时指导开展抗原检测,或前往社区设置的便民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外来人员进入脆弱人群聚集场所等,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现场开展抗原检测。在社区保留足够的便民核酸检测点,保证居民“愿检尽检”需求。保障零售药店、药品网络销售电商等抗原检测试剂充足供应。(五)分级分类救治患者。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采取居家自我照护;普通型病例、高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但病情稳定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在亚定点医院治疗;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重型、危重型以及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例,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以基础疾病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基础疾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亚定点医院医疗救治能力的,在三级医院治疗。全面实行发热等患者基层首诊负责制,依托医联体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分级诊疗,加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健康监测,对于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的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密切监测其健康状况,指导协助有重症风险的感染者转诊或直接到相应医院接受诊治。确保重症高风险人员及时发现、及时救治。统筹应急状态医疗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进一步完善医疗救治资源区域协同机制。动态监测定点医院、二级以上医院、亚定点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资源使用情况,以地市为单位,当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综合医院可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救治床位使用率达到80%时,医疗机构发出预警信息。对于医疗力量出现较大缺口、医疗服务体系受到较大冲击的地市,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视情通过省内协同方式调集医疗力量增援,必要时向国家申请采取跨地区统筹方式调派医疗力量增援,确保医疗服务平稳有序。(六)做好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和分类分级健康服务。摸清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根据患者基础疾病情况、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感染后风险程度等进行分级,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提供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协助转诊等分类分级健康服务。社区(村)协助做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居(村)民委员会配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围绕老年人及其他高风险人群,提供药品、抗原检测、联系上级医院等工作。(七)强化重点机构防控。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人群集中场所结合设施条件采取内部分区管理措施。疫情严重时,由当地党委政府或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经科学评估适时采取封闭管理,并报上级主管部门,防范疫情引入和扩散风险,及时发现、救治和管理感染者,建立完善感染者转运机制、与医疗机构救治绿色通道机制,对机构内感染人员第一时间转运和优先救治,控制场所内聚集性疫情。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和就诊患者个人防护指导,强化场所内日常消毒和通风,降低场所内病毒传播风险。学校、学前教育机构、大型企业等人员聚集的重点机构,应做好人员健康监测,发生疫情后及时采取减少人际接触措施,延缓疫情发展速度。疫情严重时,重点党政机关和重点行业应原则上要求工作人员“两点一线”,建立人员轮转机制。(八)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做好农村居民宣教引导。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作用,做好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加强医疗资源配置,配足呼吸道疾病治疗药物和制氧机等辅助治疗设备。依托县域医共体提升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保障能力,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村-乡-县重症患者就医转介便捷渠道,统筹城乡医疗资源,按照分区包片的原则,建立健全城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与县级医院对口帮扶机制。畅通市县两级转诊机制,提升农村地区重症救治能力,为农村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提供就医保障。根据区域疫情形势和居民意愿,适当控制农村集市、庙会、文艺演出等聚集性活动规模和频次。(九)强化疫情监测与应对。动态追踪国内外病毒变异情况,评估病毒传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等特点变化,及时跟踪研判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监测社区人群感染水平,监控重点机构暴发疫情情况,动态掌握疫情流行强度,研判疫情发展态势。综合评估疫情流行强度、医疗资源负荷和社会运行情况等,依法动态采取适当的限制聚集性活动和人员流动等措施压制疫情高峰。(十)倡导坚持个人防护措施。广泛宣传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在公共场所保持人际距离,及时完成疫苗和加强免疫接种。疫情严重时,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及孕妇、儿童等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落实居家自我照护,减少与同住人接触,按照相关指南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做好健康监测,如病情加重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十一)做好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制定疫情信息报告和公布方案,逐步调整疫情发布频次和内容。全面客观宣传解读将“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目的和科学依据,充分宣传个人防护、疫苗接种、分级分类诊疗等措施对于应对疫情的关键作用,筑牢群防群控的基础。(十二)优化中外人员往来管理。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可来华,无需向我驻外使领馆申请健康码,将结果填入海关健康申明卡。如呈阳性,相关人员应在转阴后再来华。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健康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者,可放行进入社会面。取消“五个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各航司继续做好机上防疫,乘客乘机时须佩戴口罩。进一步优化复工复产、商务、留学、探亲、团聚等外籍人士来华安排,提供相应签证便利。逐步恢复水路、陆路口岸客运出入境。根据国际疫情形势和各方面服务保障能力,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四、组织保障(一)强化组织领导。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领导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优化调整各工作组职责,建立健全有关工作专班,积极稳妥推进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措施。(二)强化责任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压实主体责任,切实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结合实际细化本地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力量统筹,周密组织实施,按照国家要求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向地方派出督查组,督促指导各地做好应对准备和措施调整工作。(三)强化培训指导。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协调相关工作组或专班,通过全国疫情防控视频会商会、调度会等方式,对疫苗接种、药物储备、医疗资源准备、分级分类诊疗、疫情监测、宣传引导等工作开展部署培训和政策解读,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要求,推动工作落实。各行业主管部门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加强督促指导,确保相关要求落实到位。
  • 华为再次申请DRIVEMINI商标,此前科学仪器类被驳回
    2 月 10 日消息,信息显示,近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注册“华为 DRIVEMINI”商标,国际分类为科学仪器,当前商标状态为申请中。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在 2021 年 3 月和 6 月申请注册过科学仪器、运输工具、机械设备三类“DRIVEMINI”和“HUAWEI DRIVEMINI”商标,其中科学仪器类“DRIVEMINI”商标被驳回。2020 年 11 月,华为发布了业界首款超融合的动力域解决方案多合一电驱动系统 DriveONE。华为多合一电驱动系统集成了 MCU、电机、减速器、DCDC、OBC、PDU、BCU 七大部件,并把智能化带入到电驱动系统中。华为智能电动领域总裁王超提出 DriveONE 三层平台化架构:电动化数字开发平台 + 硬件平台 + 软件平台。据介绍,DriveONE 可助力整车动力域极简布置,做到 Z 向节省 220mm,安装支架减少 2 个,线束缩短 5m,连接器减少 3 个,水管口及水管减少 2 个。据了解,华为表示,作为业界首款高压多合一电驱动系统,该系统可满足 2C 快充体验,充电 10 分钟续航 200km。
  • 洪佳旭/王后禹/何耀团队开发无线便携式泪液分析传感器,通过眼泪灵敏检测眼病
    眼泪是由泪腺分泌的,其在全身循环并接触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眼泪含有蛋白质、多肽、脂质、代谢物和电解质,可以作为多种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不仅包括眼部疾病(例如干眼综合症、角膜炎、夜盲症、急性结膜炎等),还包括系统性疾病(例如癌症、糖尿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囊性纤维化和多发性硬化症等)。此外,与血液检测相比,泪液分析更加方便、无创,且患者耐受性好。因此,泪液分析已成为临床监测健康的常规检查。然而,现有的泪液分析方法面临着三大障碍:1)泪液中目标分子的浓度极低(通常在皮摩尔水平);2)可收集的泪液量很小(仅微升水平);3)同时检测多种生物标志物有困难。这些挑战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不准确的诊断。此外,基于质谱和或免疫分析的方法通常需要大型分析实验室设备,这使得POCT即时检测变得困难。近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洪佳旭主任医师与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王后禹教授、何耀教授合作,在 Advanced Materials 期刊发表了题为:Framework Nucleic Acids Combined with 3D 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 Amplifiers for Monitoring Multiple Human Tear Cytokine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无线便携式泪液分析传感器,仅需3mL泪液即可灵敏检测泪液中的干眼综合症(DES)相关的四种细胞因子(IFN-γ、IL-6、TNF-α、MMP-9),检出限低至0.1 pg/mL。该研究为开发个性化、准确诊断多种眼病的泪液传感器奠定了基础。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无线便携式泪液分析传感器,可以对泪液中的四种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进行灵敏的定量分析。这四种泪液细胞因子与干眼症(DES)密切相关。该传感器的检测策略基于DNA四面体框架(DTF)与三维杂交链反应(3D-HCR)放大器的偶联。最近,框架核酸使制造用于癌症诊断、药物递送、生物计算和智能治疗的多维有序纳米结构成为可能。此外,杂交链反应(HCR)提供了在各种环境中对分子信号进行多重、等温、无酶放大的解决方案,因此已被用于生物检测、原位成像和DNA纳米结构的构建。然而,其在泪液分析中的应用仍存在空白。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DNA四面体框架(DTF)有效地捕获了具有可控多分支臂的3D-HCR产物。3D-HCR产物的组装由特定细胞因子触发,传统的1D-HCR具有不可控多分支臂,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扩增效率,而3D-HCR产物显示出11.0倍的电化学信号增强。3D-HCR器件能够以100pg/mL、1pg/mL、1pg/mL和0.1pg/mL的检测限对MMP-9、IFN-γ、IL-6和TNF-α进行灵敏检测,且仅需3mL眼泪。研究团队使用所开发的传感器和商业ELISA试剂盒对临床干眼症(DES)样本进行的双盲测试显示,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与单一生物标志物诊断相比,基于多种生物标志物的这种传感器的诊断准确性提高了约16%。总的来说,该研究所开发的系统为泪液传感器提供了潜力,促进了各种眼病的创新诊断方法的开发,有望实现对各种眼病的个性化和准确诊断。长期以来,洪佳旭主任和何耀教授团队围绕角膜病的关键临床问题展开攻关,相关药物和器械研发均已推进至临床研究阶段,建立了良好的“临床-科研-转化”协作范式。
  • 我国已全面淘汰八种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
    1月9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已全面淘汰短链氯化石蜡等8种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的生产、加工使用和进出口,这是首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印发后取得的重要进展。短链氯化石蜡、十溴二苯醚、得克隆等工业添加剂曾作为增塑剂或阻燃剂广泛用于日常生产生活,存在较大环境与健康风险隐患。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2022年12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以下简称《清单》),对短链氯化石蜡等一批健康危害大且环境风险高的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清单》印发后,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落实各项管控措施,着力推动完成8种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的淘汰,包括宣传引导行业企业有序转产、开展跨部门联合督导等,各地方严格执行淘汰任务。此外,各有关部门还积极推动把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有关管控要求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禁止进(出)口货物目录等,引导行业绿色发展,强化重点环境监管,以长效机制保障淘汰成果。早之前,《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清单》主要包括四大类14种类新污染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采取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14种类新污染物具体如下:
  • “千人计划”入选者管敏鑫“被解聘”调查
    &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入选者管敏鑫在聘期未满的时候,就被&ldquo 解聘&rdquo 了。  11月上旬,在浙江大学一次内部会议上,管敏鑫被告知,他已担任近三年的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一职&ldquo 将由该校副校长罗建红兼任&rdquo 。  此时,距离管敏鑫院长聘期结束还有一年多的时间。  2011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儿童医院医学中心担任终身教职的管敏鑫,接过浙大聘任证书。这份落款时间为2011年1月20日的聘书上写着:聘期4年。次年,他入选中组部第七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即&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创新人才长期项目)。  在各级政府求贤若渴、想方设法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大背景下,这样一位已经引进来的高层次人才为何被提前&ldquo 解聘&rdquo ?是人才自身的问题还是客观环境的问题?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浙江大学调查。  未给理由的&ldquo 解聘&rdquo   管敏鑫被&ldquo 解聘&rdquo 的消息最先由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教授、浙江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教授(兼任)朱冠于11月22日披露。朱冠在博文中写道:&ldquo 浙江大学无端解聘&hellip &hellip &rdquo 这一消息开始在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以下称生科院)、浙江大学校友圈,乃至华人生命科学学术圈流传,有关其被&ldquo 解聘&rdquo 的理由更是引来了不少负面说法。  时至今日,浙江大学和浙江大学生科院均未在其官方网站上对外公布有关&ldquo 解除&rdquo 、&ldquo 解聘&rdquo 管敏鑫院长的消息或文件。  不过,11月11日,浙江大学生科院举行了一场名为&ldquo 有关生科院干部任免&rdquo 的会议,就是在这个会上,浙江大学组织部长宣读了一份文件:&ldquo 浙江大学文件,浙大发任,2013,36号文,学校决定,罗建红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兼。郑胜任副院长,兼。&rdquo   生科院教授田建(化名)参加了这次会议。他记得,当时组织部长宣读的文件里并未提及管敏鑫,但他说,谁都明白的是,从当天起,管敏鑫就不再是生科院的院长了。  他还记得,在宣读文件后,学校领导做了讲话,&ldquo 把管敏鑫夸了一番,说他来了两三年做了大量工作,很有成效,等等。&rdquo   至于&ldquo 不再担任&rdquo 的理由,田建称&ldquo 印象里没有讲&rdquo 。  这和管敏鑫的记忆吻合。&ldquo 关于理由部分是空缺的,没说我有什么经济问题、学风问题,什么明确问题都没说。&rdquo 他说。  在记者的调查过程中,一个信源还原了大会现场那位学校领导的讲话。在这个近9分钟的讲话中,对于管敏鑫,领导说了这样一番话:&ldquo 学校对管敏鑫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管敏鑫同志高度关心、重视和爱护,根据换届考察的情况,考虑到学院工作目前遇到比较大的困难,学校研究考虑请管敏鑫同志转任到学校其他的重要岗位上,发挥好作用,做好工作。&rdquo   会上,领导提及&ldquo 转任&rdquo ,并称:&ldquo 这方面正在征求管敏鑫同志的意见,比如学校的医学部副主任岗位,学校的医学中心副主任岗位,等等。&rdquo   管敏鑫告诉记者:&ldquo 11月7号之前,没有跟我谈过这个事情,假如和我谈的话,我有个思想准备,比方说现在这里有这么个情况,工作比较难做,换个岗位,我觉得也可以接受。但是(找我谈的时候直接)宣布了这个决定,然后问你(想不想去别的地方),那我怎么办?&rdquo   这一说法得到了生科院教授周易(化名)的佐证。周易告诉记者,11月7日当天,管敏鑫来到办公室找他,说:&ldquo 组织部找我谈话了,说下周一宣布结果,问我想不想去纳米研究院去当个院长&hellip &hellip &rdquo   &ldquo 4年的聘期,还算不算数?&rdquo &ldquo 把我这个院长免职了,也可以,为什么?&rdquo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管敏鑫反复称自己未收到校方&ldquo 一个明确的理由&rdquo 。  外聘人才算不算干部换届对象?  校方所说的&ldquo 换届考察&rdquo ,指的是今年5月以来,浙江大学启动的中层领导班子换届工作。  然而,在管敏鑫看来,他本人是通过&ldquo 国际渠道&rdquo 回来的&ldquo 科研院长&rdquo ,应走学校组织的专家评议程序来决定是否继续担任院长,而不是同学校其他中层干部一样,&ldquo 毕竟这是国际招聘。&rdquo   记者查阅了浙江大学有关今年换届的文件看到,该文&ldquo 换届范围&rdquo 一部分中称,&ldquo 全校各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统一进行换届&rdquo ,但特别提及一点:&ldquo 其他中层领导干部的换届工作另行安排&rdquo 。  管敏鑫认为,自己应属于&ldquo 其他中层领导干部&rdquo 。  同一份文件还提到,此次换届依据是《浙江大学中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暂行办法》(党委发〔2007〕36号)、《关于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党委发〔2007〕7号)等文件规定。在7号文件中,记者看到,其考核对象是:&ldquo 本实施意见适用的考核对象为学校各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rdquo   但36号文的该办法适用范围一部分,却提到:&ldquo 外聘、挂职和院士兼任上述领导职务的办法另行制定。&rdquo 但中国青年报记者并未找到&ldquo 另行制定&rdquo 的文件。  多位受访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称,9月底10月初,一场有关生科院中层干部的组织考察开始了。  就这次组织考察的主题,受访人的印象和&ldquo 理解&rdquo 略有差异。一位教授回忆称是&ldquo 就是谈对管敏鑫的看法&rdquo ,另一个教授称是&ldquo 找了(生科院)好几十号人谈话,主要谈对领导班子的看法,当然也包括管敏鑫&rdquo ,还有一位副教授回忆称,&ldquo 要换届了,谈谈对未来新班子的看法。&rdquo   不过,这些人最终&ldquo 收到&rdquo 的组织考察结果却是一致的,即&ldquo 三分之一的人支持管敏鑫继续担任院长,三分之一的人保持中立,三分之一反对。&rdquo   在管敏鑫被&ldquo 解聘&rdquo 后,生科院20名教职员工曾写信给学校领导,&ldquo 讨要解除管敏鑫教授生科院院长的理由&rdquo ,该院教授刘桐(化名)是其中一位。他向记者回忆,&ldquo 学校领导找我们这些写信的人谈话,期间和我们通报了这次组织考察的结果。&rdquo   管敏鑫在任免大会之前就知道了这一组织考察结果。但他并不清楚这三个三分之一的结果是否是&ldquo 解聘&rdquo 其院长一职的理由,是否有相应依据。  蹊跷的民主推荐  10月21日,生科院举行了有关该院行政领导班子的民主推荐会。  这是一场需要&ldquo 填写推荐人&rdquo 的推荐会。多位受访人向记者回忆,当时&ldquo 受学校组织部邀请前来推荐&rdquo 的是44位生科院教职员工,除几位行政人员外,其他均是该院教授。  刘桐是其中一位。他告诉记者,在这个&ldquo 持续10多分钟&rdquo 的会议上,摆在教职员工面前的就是一张推荐表,上面有一个&ldquo 院长&rdquo 、三个&ldquo 副院长&rdquo ,&ldquo 现场来主持会议的是学校组织部干部,就让我们在职务后面写上(你要推荐人的)名字&rdquo 。  但是,刘桐回忆,当时那张表格上,没有任何的候选对象供选择。这一点得到了管敏鑫和田建的证实。  管敏鑫在任免大会前被告知了推荐结果,刘桐和田建则是在刘桐等人写信后,被校方约谈时知悉了结果:44位推荐人,有效推荐42人,其中16人推荐管敏鑫为院长,26人则推荐冯新华,两人弃权。  冯新华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下称生研院)院长,也是千人计划入选者。尽管两个学院的名字相似,但在管敏鑫看来&ldquo 没有任何关系&rdquo 。  第一次听到这个结果,管敏鑫就表示了怀疑:但在没有任何候选人的情况下,&ldquo 有26个人一致推选另外一个人,那么集中,肯定有猫腻!&rdquo   刘桐想不明白:如果是没有候选人的民主推荐,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票比较分散,对组织部来说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但如果票非常集中的话,就会有人怀疑你这里面是不是有问题。  在被组织部门约谈的时候,他将这一疑问抛给了学校一位领导,这位领导告诉他,&ldquo 你们如果发现这里面有违反纪律的(行为),可以举报。&rdquo   就在这段时间,一封给浙江大学组织部的信提到一个相关细节:&ldquo 浙大一副校长在10月21日之前给生研院的两位院长打电话,目的正是物色新院长人选。他希望管坤良教授一定要说服冯新华教授出任生科院院长。但冯新华教授坚决回绝,并表示绝无出任生科院院长的意愿。&rdquo   12月4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致电冯新华。关于&ldquo 推荐&rdquo 这件事,冯新华称自己也是后来才知道的,&ldquo 那么多票(人)推荐自己,我也感到很意外。&rdquo   针对那封信所称&ldquo 校领导打电话&rdquo 一事,冯新华说:&ldquo 我到现在还是拒绝,是想说服我,但我没有太大的兴趣。&rdquo   他表示&ldquo 不太愿意说太多&rdquo ,&ldquo 他们任何一方跟我都没有关系,我就想踏踏实实地做我生研院的事情。&rdquo   不过,冯新华向记者证实了一点,在10月21日民主推荐这一天之前,有人和他提过有没有兴趣担任生科院院长一职的事情,但他不愿透露&ldquo 这人是谁&rdquo 。  刘桐自2000年起就在生科院任教,他清晰地记得,该院此前从未有关类似的&ldquo 没有候选人&rdquo 的&ldquo 民主推荐会&rdquo 。这和田建的记忆一致。  谁的利益被触动了?  6月,一封举报管敏鑫学历造假的信传到了田建耳朵里。他告诉记者,&ldquo 那段时间,有人托同事来找我,说要告管教授,让我来签字,我没签,作为一个老党员,有什么问题,我会直接去党委组织部去谈话。&rdquo   第二天,这位同事又来找田建,同样的理由和说法,田建仍是拒绝。  管敏鑫也知道了这封信。&ldquo 有关学历造假,科研经费乱花,为人脾气不好,等等&hellip &hellip &rdquo   他了解到,学校组织部还配合中组部负责千人计划的相关单位进行了调查,&ldquo 后来调查的结果没有告诉我,但如果真有事,我恐怕早就成造假典型了。&rdquo   管敏鑫在回国之前,想过会有&ldquo 水土不服&rdquo 的问题,却从未想过会有今天的&ldquo 遭遇&rdquo 。  10月底,管敏鑫主动向学校领导写了一份有关他担任院长近3年来的工作汇报。  这份汇报中提及了以下两个内容&mdash &mdash   近3年生科院共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4人,青年千人计划特聘教授5人(3人已到位),浙江省千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浙江省海鸥计划特聘教授5人,分布于植物、生态、微生物、细胞、生化和遗传等各个研究所,明显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增强了学科竞争力。  学院到款总经费从2010年的7208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9252万,其中国家自然基金从2010年的17项517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36项3306万,这些重大研究项目的立项提升了浙江大学在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生命科学核心领域的竞争力,改善了研究课题的层次结构与经费强度。  从浙大生科院相关资料可以看到,从2007年2009年,生科院在科研总经费方面分别是4041万元、4828万元和6296万元。国家基金项目则分别是17项、20项和23项。  在刘桐看来,现任院长在引进人才和拿经费方面比前任院长更厉害只是表面现象,管敏鑫真正触及到的是生科院的主流学科地位之争。  20世纪末,浙江大学生科院组建成立,其前身是浙江大学新建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杭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浙江农业大学成立的生物科学系,原浙江农业大学生物科学系系主任担任了浙大生科院的第一任常务副院长。  用刘桐的话说,浙大生科院尽管有着微生物、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所,但几乎是植物所一家独大。  刘桐告诉记者,管敏鑫来了学院以后,随着引进海外人才数量增多,整个学院的科研蛋糕越来越大,尽管并未在学院原本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的蛋糕上切走植物学科的利益,但是因为引进的大多是微生物、细胞、生化和遗传方面人才,而这和植物领域就&ldquo 发生冲突&rdquo 了。  刘桐因此将冲突概括为学科之间的冲突,但这并非管敏鑫来了以后才有的,而是&ldquo 历史遗留问题&rdquo 。  管敏鑫告诉记者,&ldquo 当年(2010年)学校领导找我来谈,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把生命科学学院的主流学科发展起来,一家生科院,如果是植物方面强,其他干细胞、遗传等领域弱,这在国际上是说不过去的。&rdquo   2008年,包括管敏鑫、朱冠在内的海外校友向浙江大学提交了&ldquo 关于组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和加强生物学系建设的建议书&rdquo 。此后,由冯新华担任院长的生研院才得以成立。其中包括让&ldquo 生命科学研究院直属于学校领导,独立于其他学院,作为一个&ldquo 科研特区&rdquo 和&ldquo 孵化器&rdquo ,以培养与国际水平接轨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以及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为目标。&rdquo 等4项具体建议。  &ldquo 那就是为了加强在主流生命科学的学科建设。&rdquo 管敏鑫说。  如今,管敏鑫认为,当他将这样的想法在包括诸多&ldquo 原来的人&rdquo 的生科院&ldquo 实践&rdquo 时,&ldquo 行不通了&rdquo 。  &ldquo 敏鑫做的是有一定的成绩,但敏鑫在处理和同事关系上可能&hellip &hellip 我也有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在有老同志的环境我也不行。像我们生研院,每一个老师都是我从美国招回来的,我们的环境不太一样,我可以完全招我们自己想要的人,我们是学术特区,和他不一样,他各个方面都要照顾到,我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dquo 冯新华说了这番意味深长的话。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浙江大学组织部,该部工作人员称其部长、副部长均在开会。该部干部工作室主任陈海荣则向记者表示,有关管敏鑫教授一事要向该校宣传部联系,至于整个事件中涉及组织部方面的情况也需通过宣传部来和他们接洽。  浙大宣传部部长应飙接受了记者采访。他首先否认浙大&ldquo 解聘&rdquo 管敏鑫的说法,称其只是转任,并表示这是学校正常的中层干部换届。至于为何安排管敏鑫&ldquo 转任&rdquo ,应飙解释说是&ldquo 为了更好地发挥他的作用,&lsquo 千人计划&rsquo 是个宝,学校肯定会重用的&rdquo 。  对于这一事件,本报将继续关注。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方案 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
    关于印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1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各成员单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平稳有序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了《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各地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如有相关建议,请及时反馈机制综合组。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 2022年12月26日(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妥有序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有力有序有效应对调整后可能出现的风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方案。一、制定背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全面加强对防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明确了疫情防控的体制机制、策略原则、目标任务、工作要求,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和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我国的疫情防控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各地区各部门密切协作、履职尽责,因时因势动态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14亿人民同心抗疫、坚韧奉献,有效应对全球先后五波疫情流行冲击,成功避免了致病力相对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的广泛流行,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也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我国疫情流行和病亡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有力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防控奇迹。当前,随着病毒变异、疫情变化、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经验积累,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从病毒变异情况看,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病毒变异大方向是更低致病性、更趋向于上呼吸道感染和更短潜伏期,新冠病毒将在自然界长期存在,其致病力较早期明显下降,所致疾病将逐步演化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从疫情形势看,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全球流行优势毒株,虽然感染人数多,但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占比超过90%,重症率和病亡率极低。从我国防控基础看,我国目前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34亿剂次,3岁以上人群全程接种率超过90%;国内外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研发取得进展,我国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方药;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疫情防控和处置经验,防治能力显著提升。综合评估病毒变异、疫情形势和我国防控基础等因素,我国已具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基本条件。二、总体要求(一)指导原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完善应对准备,调整防控措施,统一规则、分类指导、防范风险,平稳有序实施“乙类乙管”。(二)工作目标。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三)进度安排。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 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依据国境卫生检疫法,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三、主要措施(一)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我国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实践证明,我国的新冠病毒疫苗是安全、有效的。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动员力度,科学评估接种禁忌,加快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覆盖率,优先采取序贯加强免疫,努力做到“应接尽接”。在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基础上,在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推动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二)完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相关药品和检测试剂准备。做好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抗原检测试剂的准备。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按照三个月的日常使用量动态准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解热和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服务人口数的15%-20%动态准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和抗原检测试剂,人口稠密地区酌情增加;药品零售企业不再开展解热、止咳、抗生素和抗病毒4类药物销售监测。各地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切实担负起药品试剂准备的领导责任。(三)加大医疗资源建设投入。重点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配足配齐高流量呼吸治疗仪、呼吸机、ECMO等重症救治设备,改善氧气供应条件。各地按照“应设尽设、应开尽开”的原则,二级以上医院均设置发热门诊,配备充足的医疗力量;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设置发热门诊或者诊室。定点医院重症床位和可转换重症床位达到总床位数的20%。二级综合医院应当独立设置重症医学科,二级传染病、儿童专科医院应当设置重症监护病房。三级医院要强化重症医疗资源准备,合理配备重症医护力量,确保综合ICU监护单元可随时使用,通过建设可转换重症监护单元,确保需要时24小时内重症监护资源增加一倍。根据人口规模,将符合条件的方舱医院提标改造为亚(准)定点医院,其他方舱医院仍然保留。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配备和升级改造,尽快实现发热诊室(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各地要加大投入,按照填平补齐原则,确保完成建设改造。(四)调整人群检测策略。社区居民根据需要“愿检尽检”,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对医疗机构收治的有发热和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门急诊患者、具有重症高风险的住院患者、有症状的医务人员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疫情流行期间,对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的工作人员和被照护人员定期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对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的社区居民、3岁及以下婴幼儿,出现发热等症状后及时指导开展抗原检测,或前往社区设置的便民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外来人员进入脆弱人群聚集场所等,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现场开展抗原检测。在社区保留足够的便民核酸检测点,保证居民“愿检尽检”需求。保障零售药店、药品网络销售电商等抗原检测试剂充足供应。(五)分级分类救治患者。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采取居家自我照护;普通型病例、高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但病情稳定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在亚定点医院治疗;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重型、危重型以及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例,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以基础疾病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基础疾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亚定点医院医疗救治能力的,在三级医院治疗。全面实行发热等患者基层首诊负责制,依托医联体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分级诊疗,加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健康监测,对于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的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密切监测其健康状况,指导协助有重症风险的感染者转诊或直接到相应医院接受诊治。确保重症高风险人员及时发现、及时救治。统筹应急状态医疗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进一步完善医疗救治资源区域协同机制。动态监测定点医院、二级以上医院、亚定点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资源使用情况,以地市为单位,当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综合医院可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救治床位使用率达到80%时,医疗机构发出预警信息。对于医疗力量出现较大缺口、医疗服务体系受到较大冲击的地市,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视情通过省内协同方式调集医疗力量增援,必要时向国家申请采取跨地区统筹方式调派医疗力量增援,确保医疗服务平稳有序。(六)做好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和分类分级健康服务。摸清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根据患者基础疾病情况、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感染后风险程度等进行分级,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提供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协助转诊等分类分级健康服务。社区(村)协助做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居(村)民委员会配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围绕老年人及其他高风险人群,提供药品、抗原检测、联系上级医院等工作。(七)强化重点机构防控。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人群集中场所结合设施条件采取内部分区管理措施。疫情严重时,由当地党委政府或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经科学评估适时采取封闭管理,并报上级主管部门,防范疫情引入和扩散风险,及时发现、救治和管理感染者,建立完善感染者转运机制、与医疗机构救治绿色通道机制,对机构内感染人员第一时间转运和优先救治,控制场所内聚集性疫情。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和就诊患者个人防护指导,强化场所内日常消毒和通风,降低场所内病毒传播风险。学校、学前教育机构、大型企业等人员聚集的重点机构,应做好人员健康监测,发生疫情后及时采取减少人际接触措施,延缓疫情发展速度。疫情严重时,重点党政机关和重点行业应原则上要求工作人员“两点一线”,建立人员轮转机制。(八)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做好农村居民宣教引导。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作用,做好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加强医疗资源配置,配足呼吸道疾病治疗药物和制氧机等辅助治疗设备。依托县域医共体提升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保障能力,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村-乡-县重症患者就医转介便捷渠道,统筹城乡医疗资源,按照分区包片的原则,建立健全城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与县级医院对口帮扶机制。畅通市县两级转诊机制,提升农村地区重症救治能力,为农村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提供就医保障。根据区域疫情形势和居民意愿,适当控制农村集市、庙会、文艺演出等聚集性活动规模和频次。(九)强化疫情监测与应对。动态追踪国内外病毒变异情况,评估病毒传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等特点变化,及时跟踪研判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监测社区人群感染水平,监控重点机构暴发疫情情况,动态掌握疫情流行强度,研判疫情发展态势。综合评估疫情流行强度、医疗资源负荷和社会运行情况等,依法动态采取适当的限制聚集性活动和人员流动等措施压制疫情高峰。(十)倡导坚持个人防护措施。广泛宣传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在公共场所保持人际距离,及时完成疫苗和加强免疫接种。疫情严重时,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及孕妇、儿童等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落实居家自我照护,减少与同住人接触,按照相关指南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做好健康监测,如病情加重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十一)做好信息发布和宣传教育。制定疫情信息报告和公布方案,逐步调整疫情发布频次和内容。全面客观宣传解读将“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目的和科学依据,充分宣传个人防护、疫苗接种、分级分类诊疗等措施对于应对疫情的关键作用,筑牢群防群控的基础。(十二)优化中外人员往来管理。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可来华,无需向我驻外使领馆申请健康码,将结果填入海关健康申明卡。如呈阳性,相关人员应在转阴后再来华。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健康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者,可放行进入社会面。取消“五个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各航司继续做好机上防疫,乘客乘机时须佩戴口罩。进一步优化复工复产、商务、留学、探亲、团聚等外籍人士来华安排,提供相应签证便利。逐步恢复水路、陆路口岸客运出入境。根据国际疫情形势和各方面服务保障能力,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四、组织保障(一)强化组织领导。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领导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优化调整各工作组职责,建立健全有关工作专班,积极稳妥推进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措施。(二)强化责任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压实主体责任,切实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结合实际细化本地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力量统筹,周密组织实施,按照国家要求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向地方派出督查组,督促指导各地做好应对准备和措施调整工作。(三)强化培训指导。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协调相关工作组或专班,通过全国疫情防控视频会商会、调度会等方式,对疫苗接种、药物储备、医疗资源准备、分级分类诊疗、疫情监测、宣传引导等工作开展部署培训和政策解读,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要求,推动工作落实。各行业主管部门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加强督促指导,确保相关要求落实到位。
  • 科学岛团队发明一种质谱仪灵敏度增强的四极离子漏斗反应管
    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健康所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质谱仪灵敏度增强的四极离子漏斗反应管,该反应管利用射频电场实现管内离子的高效反应和聚焦引导,进而提升质谱类仪器的灵敏度。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分析领域TOP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   质子转移反应质谱(PTR-MS)技术在生物医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公共安全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潜力,但灵敏度是限制其应用的重要指标之一。发展灵敏度增强技术,让PTR-MS“闻”出更细微的气味世界,是团队追求的方向之一。   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聚焦四极离子漏斗反应管新技术,将传统的圆环电极改为四分环电极,并通过孔径逐渐缩小的漏斗状组合设计,实现射频电场下离子的高效聚焦引导。实验表明,聚焦四极离子漏斗反应管相比于传统直流反应管,让PTR-MS灵敏度提升了13.8-87.9倍,相比于传统离子漏斗反应管,让PTR-MS提高了1.7-4.8倍。团队已围绕该技术申请了专利,并将该新技术应用到高端PTR-MS质谱仪中。聚焦四极离子漏斗也可用于其他化学电离质谱的灵敏度增强,以及其他类型质谱仪的离子聚焦引导。   本文的第一作者是健康所博士研究生鲍珣,通讯作者为中科院青促会会员沈成银研究员和健康所张强领博士后。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合肥研究院院长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 专家共识!可通过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与分析,为难治性肺癌患者用药提供参考
    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居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难治性肺癌指对标准治疗反应低,或尚无标准治疗,缺乏高效低毒治疗方案的肺癌。目前对于难治性肺癌尚缺乏明确定义及治疗相关共识。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治疗难治性肺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的专家,针对我国肺癌实际诊疗情况,参考了国内外新研究数据、相关指南共识及专家临床实践经验,制定了本共识。 共识围绕难治性SCLC、难治性驱动基因阳性NSCLC、难治性驱动基因阴性NSCLC、精准诊疗新技术方案等四个方面分别给出推荐意见,为我国医师提供难治性肺癌的用药建议和参考。 难治性肺癌精准诊疗新技术方案难治性肺癌患者会面临多重耐药等复杂情况,临床医师可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前提下,利用类器官芯片技术、人源肿瘤异体移植瘤模型(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PDX)及MiniPDX技术开展药物敏感性检测,结合基因测序,综合判断,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推荐如表6。 其中,多数专家(64%)推荐,难治性肺癌患者可通过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与高通量药物筛选,为后续用药提供参考(证据水平:Ⅱ级)。患者来源的类器官(patient-derived organoid,PDO)在新药靶点发现和验证、肿瘤药物筛选、个体化治疗和转化医学等临床癌症研究中有重要价值。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可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选择性建议其进行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为后续用药选择提供参考。一项合并17项肿瘤类器官药物性敏感检测的临床疗效预测结果显示,类器官技术在精准医学的临床应用价值(总体敏感度为84%,特异度为81%)。 此外,利用胸腔恶性积液构建肺癌类器官、进行个体化药敏检测取得了积极进展,可用于记录肿瘤类器官对化疗药物敏感性以预测体内药物反应。因此,利用肺癌类器官进行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高通量药物筛选是可行的。 艾玮得类器官药物敏感性分析服务肿瘤患者的是试药替身艾玮得生物专注于人体器官芯片及配套生命科学设备的创新研发。艾玮得药敏分析方案以器官芯片为核心,类器官+微环境实现人体高仿真模拟,构建出临床治疗有效性评估理想的预测模型,为医生与患者的治疗提高效率和有效性。 艾玮得药敏分析服务通过仿真的体外模型模拟肿瘤微环境,更准确呈现药敏反应。利用摇摆灌注仪提供动力系统,实现自动化、高通量样本动态培养。类器官/器官芯片智能成像分析系统配备智能实时拍摄、智能定位、智能AI图像处理及分析功能,数据结果更客观,节约人力的同时提升效率。所有实验操作均在智能类器官培养工作站中进行,减少污染风险,降低人员操作的批次间差异。
  • 20类微观表征技术云端碰撞!中科大牛津仪器微观分析论坛成功举办
    仪器信息网讯 4月20日,由牛津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主办的“中科大牛津仪器微观分析论坛”线上成功举办,中科大多位微观分析专家及牛津仪器的应用工程师们依次分享了近扫描电镜、透射电镜、EDS、EBSD、原子力显微镜等近20类主流微观表征技术及在材料、半导体、生命科学等热点领域的应用进展。作为同期重要内容,论坛也进行了明日之星奖学金颁奖仪式,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栏目实时转播了本次论坛。牛津仪器中国区总裁 何峻 致辞开幕致辞中,牛津仪器中国区总裁何峻首先对中国科技大学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以及在线各位同仁的参加及对牛津仪器的支持表示感谢。接着,分享了牛津仪器的发展历程,从六十余年前的马丁伍德爵士在英国创建,到发展成为一家销售服务网络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从二十多年前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再到业务的飞速发展等。同时,牛津仪器也在不断履行对中国客户的承诺,不断加大在中国的投入,在过去一年里,通过加强应用、服务团队,成立专业的维修服务团队等措施大幅提升了对中国用户的支持能力。最后向获得本次“明日之星奖学金”的各位同学表示祝贺,希望籍此为各位同学的学业成功略尽绵薄之力,预祝各位同学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可以取得佳绩。据中科大公共实验中心办公室主任周宏敏介绍,牛津仪器和中科大已有近八年的紧密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帮助中科大在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牛津仪器2014年在中科大设立“牛津仪器明日之星奖学金”至今,已有四十多位同学获得奖学金,获奖者涵盖了理化中心、工程与材料中心和微纳中心,去年也覆盖到了生命中心。本年度“明日之星奖学金”,经过评委的严格评审,最终颁发给8位同学,活动现场,中科大公共实验中心主任侯中怀教授为获奖者进行了颁奖。中科大校公共实验中心主任侯中怀教授为获奖学生颁发牛津仪器明日之星奖学金证书颁奖仪式后,围绕材料/半导体微观分析技术、生命科学微观分析技术两大主题,10位中科大微观分析专家、牛津仪器应用专家分别分享了精彩报告,近20类主流微观表征技术与材料、半导体、生命科学等热点领域应用在云端展开思维碰撞。以下为报告内容摘要,详细精彩内容,点击查看报告回放视频(回放视频即将上传)。材料/半导体微观分析技术系列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实验中心工程师孙梅概要分享了原位液体透射电镜技术。技术概要方面主要列举了不同液体池构造基及其优缺点,组装方法。电子束的影响方面,主要介绍了化学成分变化及温度变化的影响。基于原位液体电镜刻蚀研究方面,主要介绍了采用非原位手段来证明原位结果有效性的相关案例。牛津仪器应用科学家马岚介绍了牛津仪器材料制备与材料表征技术。材料微纳加工制备方面,针对大尺寸样品,牛津仪器相关技术包括晶圆级别刻蚀、气体沉积等设备;针对小尺寸样品,则包括OmniProbe系列纳米操纵手等技术。材料表征方面,则主要分享了成分分析的EDS技术、结构表征的Raman、EBSD、物理性能的AFM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纳研究与制造中心工程师王秀霞分享了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及在微纳米加工中的应用。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在目标功能材料的表面进行选择性去除,最终形成所需的特定结构,是微纳加工技术中微纳米图形结构转移的主要方法。报告依次分享了等离子体刻蚀的基本原理、NRFC等离子体刻蚀设备与工艺,最后详细展示了等离子体刻蚀相关加工案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工程与材料科学实验中心高级工程师田杰详细分享了扫描电镜的结构、原理及应用。电子波长远小于可见光波长,用电子束作为照明源,可极大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这成为电镜的理论基础。报告从光学显微镜分辨率极限讲起,通过对比光镜与电镜的比较,讲解了电镜的原理及结构。接着依次介绍了扫描电镜的形貌分析、扫描电镜的能谱应用、扫描电镜的EBSD应用等。生命科学微观分析技术系列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晶体学平台主管朱中良分享了基于X-射线单晶衍射仪的薄膜样品自动测试平台的研制进展。薄膜样品自动测试平台的研制目的主要是基于现有X-射线单晶衍射仪实现生物结构组织晶体种类和晶体取向的分析。报告主要分享了该研制平台的空间匹配、精度、适应性控制程序等技术难点与对应解决方案、研制成果,以及研制测试平台的实际应用案例。牛津仪器应用科学家潘茗茗介绍了牛津仪器弱光检测及三维成像解决方案。牛津仪器旗下Andor拥有全球弱光探测、解析及成像系统制造技术,报告首先介绍了Andor弱光成像与光谱技术、Dragonfly高速显微成像系统、BC43台式共聚焦等产品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进展。接着介绍了WITec生物拉曼快速成像系统在生物医学领域的优势与应用情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显微成像平台主管刘振邦介绍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技术及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在生物及医学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的必备工具。报告依次分享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结构,接着分别介绍了单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的各自优势及应用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工程师唐培萍介绍了前沿透射电子显微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经典生物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方面,报告主要分享了负染色体制样技术、常温超薄切片技术的技术进展及对应技术流程。现代前沿电子显微成像技术方面,主要分享了时下应用火热的高分辨冷冻电镜技术和冷冻电镜断层成像与关联显微成像技术,并分享了两种技术优势、成像实验流程,以及系列典型应用案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分子互作分析平台主管欧惠超分享了基于SPR技术的传感芯片的研制及其应用。SPR技术几乎可以检测多有的生物分子,而芯片则是SPR分子互相分析的关键载体。报告从rBSA羧基芯片制备与测试、高亲和力NTA芯片研究、高载量CN5芯片研究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团队基于SPR技术的传感芯片的研制及应用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质谱平台主管吴高分享了纳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纳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适用微量甚至痕量样品的分析。而仪器的日程维护保养对仪器的灵敏度、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报告分别针对色谱和质谱常见故障分别进行了解读,并逐一给出解决方案。相关经验包括样品前处理、使用的试剂纯度可以减少仪器发生堵塞几率;时刻观察仪器状态,对故障进行预排,可以极大降低故障率等。
  • 围观:新年伊始Illumina的三把火
    p  strong1. Illumina发布NovaSeq测序仪,预示着100美元基因组时代的到来/strong/pp  2017年1月9日,圣地亚哥,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全球领先企业Illumina公司发布了NovaSeq™ 系列,这是全新的可扩展测序架构,旨在将来使基因组测序的价格进一步降至100美元。该平台在JP摩根健康大会上发布,通过无可匹敌的通量、易用性、每个样品的低成本以及无与伦比的灵活性重新定义了高通量测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1/insimg/d7b9e128-7471-491f-8d13-d5df239a0235.jpg" title="ea168194-217d-4187-8073-68749873d83f_副本.jpg"//pp  NovaSeq是Illumina迄今为止推出的最强大测序仪, 并将为更多高水平的实验打开新的视野,允许以更大的深度来发现罕见的遗传变异。该平台让大量研究人员都得以接触新一代测序技术,更容易地以更高样本量、或更大的广度和深度对基因组开展大规模的项目。除了一台能够在每次运行时对3-48个人类全基因组进行测序的仪器以外,NovaSeq系统将会通过广泛应用于匹配肿瘤和正常配对的超深度测序、大规模发现复杂疾病有关的变异,以及为选择特定性状对种子库进行低覆盖度测序的能力而打开全新的市场。/pp  “我们很高兴成为第一批将Illumina的全新NovaSeq系统纳入HLI测序中心,来补充我们现有HiSeqX® 系统的公司,”人类长寿公司联合创始人、执行主席J.Craig Venter博士说道。“更快、更便宜,更具有创新性的测序技术是在精准医学领域进行突破的关键。该技术同时也让HLI能够扩展其数据库,该数据库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表型和临床数据库。”/pp  “NovaSeq是临床研究发展的关键,”贝勒医学院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心创始人Richard Gibbs说道。“我们希望在我们开始认真进行基因组转化时产生成千上万的人类全基因组数据。”/pp  “Regeneron遗传学中心在过去几年里已经对150000多个外显子进行了测序,我们预计转向NovaSeq平台以后会提高效率和产出,”Regeneron遗传学中心负责人Aris Baras博士说。“我们相信获取遗传学的信息是开发新疗法的关键,我们也会继续为患者加速这一进程。”/pp  “推出NovaSeq是Illumina创新历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拐点。就如同我们在2010年首次发布HiSeqX时,该仪器通过HiSeq® 架构将每个基因组的成本降至1000美元一样,我们相信未来从今日发布的NovaSeq架构发展而来的系统总有一天会将单个基因组的价格降至100美元,这将会让我们对复杂疾病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开发出更好的疗法,“Illumina总裁和CEO Francis deSouza说道。“NovaSeq系统使得我们可以以空前规模对健康和疾病之间的遗传联系进行研究,因为我们能够对更多样品进行更深的测序,开展以往因为成本过高而无法开展的项目。通过使用这些系统加速基因组学的研究进程,Illumina创造了未来,在那时候所有人都可以从精准医学中获益。/pp  NovaSeq系列包括NovaSeq 5000和6000系统。这些仪器与Illumina其他的台式测序产品一样具有易用的特点,包括全自动机载簇生成、试剂盒以及简化的工作流程。该系统具有可扩展的通量,用户可以通过同时运行1个、2个或4个流动槽类型,灵活开展需要不同产出水平的测序应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1/insimg/af3a2dfc-2cb3-4d2a-978b-4a11b4aa32d8.jpg" title="105405mlilsi0llwljclii_副本.jpg"//pp  与Illumina其他测序系统相比,这两个型号在大多数测序应用中对单个样品有着更低的成本。这个系统适合那些无法负担HiSeqX Five或HiSeqX Ten系统、同时却又计划以每个基因组1000美元的价格完成人类全基因组测序项目的实验室。/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1/insimg/d873e0fc-cd05-482b-9cdc-e506d3c4977d.jpg" title="1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1/insimg/3af94bf3-a300-4627-9a17-6d9585933233.jpg" title="2_副本.jpg"//pp  NovaSeq 6000和NovaSeq5000将分别于2017年3月和2017中期发货。/pp  NovaSeq系统比HisSeq X便宜20%,通量将是其3倍。目前,首批订购的机构有著名的Human Longevity、Broad Institute、Baylor 以及Regeneron。据悉,国内公司海普洛斯已经订购了10台Illumina NovaSeq 6000 System测序仪,成为中国首家使用 NovaSeq系统的公司。/pp  strong2. Illumina联合飞利浦提供整合的肿瘤学解决方案/strong/pp  Illumina与飞利浦的战略合作旨在整合Illumina的测序系统和飞利浦的IntelliSpace Genomics临床信息平台,并进行整合后解决方案的营销和销售。/pp  科研人员可以使用BaseSpace Sequence Hub(Illumina的NGS数据管理和分析的云基因组计算环境)获取Illumina测序仪产出的基因组数据,并通过飞利浦的IntelliSpace Genomics肿瘤学解决方案进行处理。该解决方案结合了多个来源的数据,如放射学、免疫组织化学、数字病理学、医疗记录和实验室测试。采用该解决方案的实验室将在一个视图中获得高级分析、深度学习技术、文献、指南和其他证据。/pp  另外,飞利浦和Illumina计划针对美国卫生系统的临床研究进行合作,希望开发肿瘤学的精准医学项目。/pp  飞利浦Connected Care & Health Informatics部门的首席执行官Jeroen Tas说,“到现在为止,使用基因组数据来对癌症进行精确诊断和改善治疗主要集中于学术领域。通过这次合作,我们将为更广泛的实验室和医疗提供者解锁基因组学的价值,帮助他们更快地推进基因组学计划,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结果。”/pp  Illumina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Francisde Souza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相信,这项合作将为我们的下一代测序系统提供一个完美的途径,将其纳入美国和全球的卫生系统。”/pp  strong3. Illumina联手IBM解读癌症基因谱/strong/pp  Illumina与IBM建立了基于Watson系统的合作伙伴关系,在癌症研究中标准化和简化基因组数据的解读。/pp  这两家公司将应用部署Watson for Genomics工具,帮助研究人员解读Illumina的实体肿瘤谱分析结果。科研人员将把Watsonfor Genomics整合到Illumina公司的BaseSpace和肿瘤测序过程中,于是这将允许科学家们使用Illumina的实体肿瘤分析产品TruSight Tumor 170检测多达170个基因的变异,更快速和全面地诠释相关数据。/pp  在短短的几分钟内,Watson for Genomics将读取TruSight Tumor 170生成的遗传信息文件,梳理专业指南、医学文献、临床试验汇编和其他知识来源。然后,系统将生成包含每个基因组改变的注释报告。使用TruSight Tumor 170的Watson for Genomics软件将于今年初上市。/pp  Illumina的肿瘤学副总裁John Leite在一份声明中说:“为了大规模地实现癌症的精确医学,我们需要新的工具来克服基因组研究的数据障碍。我们希望Illumina和Watson的结合,能够提供快速周转的基因组突变结果。”/pp  IBM Watson Health的总经理Deborah DiSanzo在一份声明中说,“这种合作关系为更系统地研究基因组学在肿瘤学中的影响奠定了基础。我们通过扩展从Illumina获得的有价值的基因组测序信息和Watson可靠的、标准化的基因组解读能力,来帮助研究人员实现精准肿瘤学的潜力。”/ppbr//p
  • 四大类14种 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征求意见
    2022年9月,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污染物治理的决策部署,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按照《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国办发〔2022〕15号)关于“2022年发布首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的要求,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该《清单》共分为四大类,主要包括 14 种类新污染物,仪器信息网整合如下:(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1.全氟辛基磺酸及其盐类和全氟辛基磺酰氟(PFOS 类)2.全氟辛酸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1(PFOA 类)3.十溴二苯醚4.短链氯化石蜡5.六氯丁二烯6.五氯苯酚及其盐类和酯类7.三氯杀螨醇8.全氟己基磺酸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3(PFHxS 类)9.得克隆及其顺式异构体和反式异构体14.已淘汰类 (六溴环十二烷、氯丹、灭蚁灵、六氯苯、滴滴涕、α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林丹、硫丹原药及其相关异构体、多氯联苯)(二)有毒有害污染物类10.二氯甲烷11.三氯甲烷(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类12.壬基酚(四)抗生素类13.抗生素对列入《清单》的新污染物(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应严格按照要求落实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附件:  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2.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  3.《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4.意见反馈单
  • 快速灵敏,坚实可靠 | QSight LC-MS/MS轻松应对土壤和沉积物中苯胺类和联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
    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于2018年正式实施,是我国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支撑技术文件。该标准规定了保护人体健康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以及监测、实施与监督要求。其中苯胺作为45项基本项目之一,是建设用地初步调查阶段土壤污染风险筛选的必测项目。Tips:苯胺类化合物是指苯胺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它功能团取代后形成的一类化合物。环境中苯胺类及其衍生物的排放源主要来源于印染染料、油墨、制药、橡胶、炸药、涂料、农药和塑料等工业废水。苯胺类化合物具有很高的毒性,其中一些具有明显的致癌作用,是我国规定的优先控制污染物。关于苯胺的标准测定问题按照GB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表3推荐的检测方法,土壤中苯胺按照《土壤和沉积物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HJ834)来进行检测,而HJ834方法中并没有“苯胺”参数,给检测工作带来一定困扰。据权威解释:实验室按《合格评定化学分析方法确认和验证指南》(GB/T27417-2017)、《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HJ168-2010)和《土壤和沉积物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HJ 834-2017)相关要求做好方法验证,确保方法检出限、测定下限、选择性、线性范围、测量范围、基体效应影响、准确度、精密度和测量不确定度等满足GB36600-2018苯胺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要求的基础上,可以使用HJ 834-2017开展土壤中苯胺的监测工作。HJ 1210-2021《土壤和沉积物13种苯胺类和2种联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首次发布,明确规范了土壤和沉积物中苯胺类和联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并将自2022年6月1日起实施。“土壤或沉积物中苯胺类和联苯胺类目标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提取,经净化、浓缩、定容后,用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分离检测。根据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定性,内标法定量。”土壤样品成份复杂、基体干扰因素多、调查样品量大,与常规环境样品分析相比更具挑战。珀金埃尔默QSight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灵敏稳定、坚实可靠,该系统具有独特专利的HSID自清洁技术,应对各种复杂的土壤和沉积物基质样品分析时,无需清洗维护,不损失灵敏度,即可完成大量样品的分析,节省维护时间及成本。PerkinElmer LX50 UHPLC-QSight系列三重四级杆质谱仪灵敏稳定,不惧污染同轴高温加热离子源,提高离子化效率创新的加热诱导脱溶剂和层流离子传输技术,提高灵敏度的同时免于维护超快正负模式切换时间,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新立式三重四级杆质谱仪,极大节省空间QSight LC-MS/MS应对土壤和沉积物中苯胺和联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分析解决方案采用QSight LC-MS/MS液质联用系统,成功建立了土壤和沉积物中15种苯胺类和联苯胺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案,根据保留时间及离子比率进行快速准确定性,其检出限完全满足HJ1210-2021标准中的检测限量要求,轻松应对日常检测分析要求。PerkinElmer LX50 UHPLC参数色谱柱:Quasar SPP C18,2.1×100mm,2.6μm柱温:35℃流速:0.3mL/min进样量:10μLTime/minA/%B/%水(0.01%甲酸)甲醇(0.01%甲酸)0.09552.09555.070307.05959.05959.295512.0955表1 苯胺类和联苯胺类化合物液相色谱梯度洗脱表质谱参数采用PerkinElmer QSight 210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系统进行分析,离子源参数见表2。离子源ESI+喷雾电压5000V反吹气120雾化气220离子源温度300℃表2 质谱离子源参数采用一针进样同时测定13种苯胺类和2种联苯胺类化合物,图1和图2中分别展示了15种化合物的MRM叠加谱图和提取离子色谱图。可见各个化合物的峰型对称,所有异构体均取得良好的分离,并保证每个色谱峰上有足够的采集点数,以便获得准确的结果及优异的重复性。图1 15种苯胺类和联苯胺类化合物提取离子叠加谱图 图2 15种苯胺类和联苯胺类化合物提取离子色谱图结论本方案采用QSight LX50 UHPLC-QSight 210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系统建立了快速,高灵敏度和可靠的LC-MS/MS实验方法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15种苯胺类和联苯胺类化合物的含量。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等特点,且检出限低于HJ 1210-2021标准中限量的要求,重复性和线性均较好,为后期高通量样品测定提供可靠保障。更多信息,欢迎扫描二维码点击获取参考文献[1]. HJ 1210-2021 《土壤和沉积物 13种苯胺类和2种联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部[2]. GB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测管理总局
  • 文献速递 | naica®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助力肺炎克雷伯菌的高灵敏检测
    导读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咳嗽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3,46)中针对咳黄脓痰或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在2021年发表的95例COVID-19患者合并细菌及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中,结果表明,COVID-19危重型患者易合并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细菌和真菌的感染,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是一类重要的医源性感染革兰氏阴性条件致病菌,对多数抗菌药物易产生耐药性,占临床分离菌的13%,成为仅次于大肠埃希菌 (19%)的院内感染第二大致病菌。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重实验室科学家基于naica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建立了肺炎克雷伯菌的数字PCR检测方法。数字PCR检测灵敏度最低检出限可达到3.37copies/μL;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均小于25%;本研究利用优化后的数字PCR方法共检测了28 株临床菌株,检测到14株为肺炎克雷伯菌,14株为其他种属,该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准确度高,适合肺炎克雷伯菌的核酸检测和定量分析,也为其他临床病原菌的分子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参考。应用亮点:▶ 数字PCR (digital PCR,dPCR)作为第3代 PCR技术,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精确度高的特点,可检出微量的细菌核酸分子。▶ 与传统的qPCR 相比,dPCR不受扩增效率的影响,无需依赖扩增曲线、无需标准曲线即可进行绝对定量,同时对低浓度的核酸定量更加准确可靠。实验结果:1、通过数字PCR的检测范围和灵敏性实验得到,cdPCR样品后续可在S5&minus S9样本检测范围内进行。▲图1.数字PCR对不同稀释度标准品灵敏度测试结果。蓝色:阳性微滴;灰色:阴性微滴;NTC:阴性对照2、数字PCR与荧光定量PCR的检出范围和灵敏性实验,得到cdPCR对低浓度样品的检测更准确。此外,cdPCR的最低检出限(3.37copies/μL),较qPCR (194.9 copies/μL) 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图2: pUC57-16S的数字PCR (A)和荧光定量PCR (B)的标准曲线图 2B不同稀释倍数标准品检测的Ct值:S1:9.84;S2:12.89;S3:16.21;S4:19.74;S5:22.34;S6:25.69;S7:28.11;S8:32.56;S9:35.423、同时对3株肺炎克雷伯菌和4株其他菌株进行特异性评估验证,cdPCR方法对肺炎克雷伯菌的特异性检测有效。4、利用cdPCR对28株临床菌株进行检测,有14株菌为肺炎克雷伯菌,14株为其他菌株,说明cdPCR具有临床菌株检测应用潜力。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检测肺炎克雷伯菌的数字PCR方法。与qPCR技术相比,cdPCR可以精准地对核酸进行绝对定量分析,检测下限低至单拷贝,不依赖于标准曲线, 具有较好的数据重现性,在稀有样品或痕量样品的检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该方法为提高肺炎克雷伯菌的早期核酸检测提供了新方法,也为核酸绝对定量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同时naica六通道数字PCR系统为新冠病毒合并细菌感染的多重检测提供可能。naica六通道数字PCR系统法国Stilla Technologies公司naica六通道数字PCR系统,源于Crystal微滴芯片式数字PCR技术,自动化微滴生成和扩增,每个样本孔可实现6荧光通道的检测,智能化识别微滴并进行质控,3小时内即可获得至少6个靶标基因的绝对拷贝数浓度。
  • 新冠新药获批!先诺欣、民得维获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
    近日,国家药监局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进行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申报的1类创新药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商品名称:先诺欣)、上海旺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1类创新药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商品名称:民得维)上市。  上述两款药物均为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用于治疗轻中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成年患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说明书用药。  国家药监局要求上市许可持有人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限期完成附条件的要求,及时提交后续研究结果。
  • 生态环境部关于多氯萘等5种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要求的公告
    关于多氯萘等5种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要求的公告  2022年12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列入多氯萘等三种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修正案》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列入短链氯化石蜡等三种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修正案》(以下统称《修正案》)。《修正案》自2023年6月6日对我国生效。  《修正案》对六氯丁二烯、多氯萘、五氯苯酚及其盐类和酯类、十溴二苯醚和短链氯化石蜡5种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作出了淘汰或者限制的规定。结合我国相关管理规定,现就限控上述5种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体事项公告如下:  一、禁止生产、使用、进出口六氯丁二烯、多氯萘、五氯苯酚及其盐类和酯类。  二、禁止生产、使用、进出口十溴二苯醚(以下用途除外)。  (一)需具备阻燃特点的纺织产品(不包括服装和玩具);  (二)塑料外壳的添加剂及用于家用取暖电器、熨斗、风扇、浸入式加热器的部件,包含或直接接触电器零件,或需要遵守阻燃标准,按该零件重量算密度低于10%;  (三)用于建筑绝缘的聚氨酯泡沫塑料;  以上三类用途的豁免期至2023年12月31日止。  三、禁止生产、使用、进出口短链氯化石蜡(以下用途除外)。  (一)在天然及合成橡胶工业中生产传送带时使用的添加剂;  (二)采矿业和林业使用的橡胶输送带的备件;  (三)皮革业,尤其是为皮革加脂;  (四)润滑油添加剂,尤其用于汽车、发电机和风能设施的发动机以及油气勘探钻井和生产柴油的炼油厂;  (五)户外装饰灯管;  (六)防水和阻燃油漆;  (七)粘合剂;  (八)金属加工;  (九)柔性聚氯乙烯的第二增塑剂(但不得用于玩具及儿童产品中的加工使用);  以上九类用途的豁免期至2023年12月31日止。  四、排放六氯丁二烯、多氯萘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少排放量或消除排放源。鼓励开发和应用替代技术,以防止六氯丁二烯、多氯萘的生成和排放。  五、除非另有规定,用于实验室规模的研究或用作参照标准的化学物质、在产品和物品中作为无意痕量污染物出现的化学物质,不适用于上述有关禁止或限制生产、使用、进出口的要求。  六、各级生态环境、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商务、应急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疾病预防控制等部门以及海关,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上述5种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产、使用、进出口的监督管理。一旦发现违反公告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  七、本公告自2023年6月6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附件:《修正案》限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清单  生态环境部  外交部  科学技术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农业农村部  商务部  应急管理部  海关总署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2023年6月6日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2023年6月6日印发   附件  《修正案》限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清单序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名称化学文摘社编号参考海关商品编号1六氯丁二烯87-68-329032990202五氯苯酚及其盐类和酯类87-86-5131-52-227735-64-43772-94-91825-21-4290811000029081990232908199024291590001429093090173多氯萘,包括二氯萘、三氯萘、四氯萘、五氯萘、六氯萘、七氯萘、八氯萘-2903999050等4十溴二苯醚1163-19-529093090185短链氯化石蜡*例如:85535-84-868920-70-771011-12-685536-22-785681-73-8108171-26-23824890000  注:短链氯化石蜡是指链长C10至C13的直链氯化碳氢化合物,且氯含量按重量计超过48%,其在混合物中的浓度按照重量计大于或等于1%。
  • 国产首个基于CRISPR技术超敏新冠核酸自测产品诞生 正申报注册
    在为真生物“十四周年”华诞之日,为真生物与有关单位联合研发的国内首个基于CRISPR技术平台的新冠核酸自测产品“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现场快速检测试剂盒(CRISPR免疫层析法)”通过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所注册检验。这是国内(或国际)第一款基于CRISPR技术平台的新冠核酸自测产品,正申报注册!相比PCR、NGS等分子诊断技术,凭借超敏、高特异性和不需“分子实验室和专业人员操作”的便捷性等突出优势,CRISPR核酸检测技术在2021年被《Science》称为“下一代分子诊断技术”, 认为CRISPR颠覆传统医学:一张纸、几分钟,即可诊断疾病!该技术将在病原检测、疾病筛查、精准医疗等众多领域展现巨大的应用潜力。CRISPR诊断技术公司主要有201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Jennifer Doudna创办的Mammoth Biosciences公司和麻省理工张峰教授创办的Sherlock BioSciences公司。从公开发表的资料获悉,相关产品灵敏度不高、低温储运、非密闭装置下多步开管操作且需专业人员和设备,离不开一定级别的实验室,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场快检或居家自测。为真生物独创NuRapid分子检测技术平台,采用免提取+恒温扩增+CRISPR+可视化试纸条(目测)+常温酶(1年)等关键技术的集成,仅需一次样本移液,后续整个反应集成于一体化的“即抛式”全封闭装置,30min出结果,实现了超敏(高于PCR)、快速(30min)和一年的常温保质,与PCR一致性近100%。该NuRapid技术是国内外首次实现CRISPR核酸检测技术用于居家、现场、门急诊、偏远地区或欠发达国家地区的“分子诊断”应用场景的重大突破!经过2年的艰苦攻关,为真生物和有关方面在多年潜心研究积累的基础上,通力协作,突破了CRIPSR技术产业化的多项关键难点,获得多项国际领先的成果。
  • 迫于监管压力 Illumina收购PacBio计划落空
    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018年11月,Illumina宣布将以每股8美元的价格(约合12亿美元的现金)收购PacBio。作为Illumina有史以来最大一笔交易,这引起基因测序行业内很大轰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55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1/uepic/ecc7d63c-02a4-4b4e-9fbc-f904dffcf3ed.jpg" title="Illumina.jpg" alt="Illumina.jpg" width="600" height="255" border="0" vspace="0"//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Illumina作为基因测序行业的龙头,在短读长业务世界领先。然而随着全基因组测序时代的来临,Illumina的技术优势不再明显,而PacBio的SMRT技术能够进行高准确度长读长测序。据预测,长读长测序业务市场到2022年将增长至25亿美元。所以,Illumina对PacBio的收购将对整个基因测序市场产生巨大影响。/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这场收购历经磨难,最终还是落空!/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昨日,strongIllumina公司在收盘后宣布终止对PacBio的收购。/strong/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来自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CMA)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监管压力直接导致这场交易失败。/strong/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strong回顾这场收购交易,落空其实早有苗头:/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019年1月,针对是否会造成英国市场的商品或服务竞争大幅减少,英国政府机构英国竞争及市场管理局(CMA)开始调查Illumina收购Pacific Biosciences计划的合规性。/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019年6月,Illumina推迟了预期的收购完成时间。/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019年9月,两家公司均延长了收购协议时间,且Illumina开始每月支付PacBio现金来维持运营。/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019年10月,CMA公布了初步调查结果,称该协议将削弱英国下一代测序市场的竞争,并暗示将阻止该协议。/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019年11月,Illumina向CMA提交一份原始题案,表示愿意为牛津纳米孔或者任何感兴趣的纳米孔测序技术公司提供“永久的、免版税的、不可撤销的、独家的”许可。/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019年11,另一家纳米孔测序公司Nanopore向CMA提交文件,质疑Illumina在19日提交的补偿条款,称这是与反垄断背道而驰的虚假的提议。Nanopore指出,为了维持公平竞争,Illumina除了要提供更广泛的专利许可以外,合并后的Illumina和PacBio还需要分拆部分业务(例如NovaSeq产品线,这可是它的核心资产)。/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019年12月17日,联邦贸易委员会宣布提交行政投诉,正式指控Illumina试图非法维持美国NGS市场的垄断地位。/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根据双方的协议,Illumina将向PacBio支付9800万美元的终止费;Illumina公司还将在未来三个月内继续支付总计3400万美元的款项。/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PacBio首席执行官Michael Hunkapiller说:“我们很失望,我们的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意识不到两家公司整合后测序能力的强大优势。”“尽管如此,我们对PacBio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我们将继续追求更高的测序准确性和通量。”/pp style="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Illumina首席执行官deSouza说:“我想感谢我们的员工,以及PacBio科学团队,感谢他们在整个过程中坚定不移的奉献和承诺,”,“未来,我们将继续寻找对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和最重要的患者的影响和益处的测序技术方法。”/p
  • 周汉民:中国应强化第三方检测与评价监管
    p  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 在过去一年,各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安全事件牵动着中国民众神经,比如校园“毒跑道”、饮用水污染等事件引发民众质疑相关检测,而汽车排放标准、食品安全标准等则部分存在以低充高、弄虚作假的问题。/pp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法学专家周汉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对第三方检测、评价机构的监管必须强化,包括设立专门监管小组、建立责任追查制度、建立公众评价系统和淘汰机制、完善相应法律法规。/pp  中国正在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实行简政放权,大量原本由政府职能部门承担的安全检测和评价工作,已转由社会第三方机构承担。/pp  周汉民说,这种转变有利于提高公开公正的社会管理制度设计,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助益作用。/pp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实际操作中,第三方机构认证资格的后续监管往往仅由行业协会承担,明显力度不够 分包乱象突出导致第三方检测和评价流程不规范,而受利益驱动的一些第三方检测机构甚至为拉拢合作企业而故意出具虚假合格报告。/pp  周汉民认为,目前中国对第三方的监督管理处罚主要依靠部门规章中少数不痛不痒的规定,没有形成健全的制度约束,管理体制也不够完善。/pp  他建议,要加强消费者保护协会和纪委之间的联动,一旦发现检测、评价中出现腐败问题,纪委可以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处理。/pp/pp/ppbr//p
  • 意见征集:《基础雷管运输安全技术要求》等
    关于征求《基础雷管运输安全技术要求》和《民用爆炸物品单位产量生产可比综合能耗计算方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工信安函[2011]185号  各有关单位:  行业标准《基础雷管运输安全技术要求》和《民用爆炸物品单位产量生产可比综合能耗计算方法》已起草完成。现面向全行业征求意见,请相关单位组织讨论,并于2011年10月30日前将《行业标准征求意见表》(见附件)寄回或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反馈给起草单位。逾期未回复者,将按无异议处理。  《基础雷管运输安全技术要求》  主编单位:兵器工业安全技术研究所  联 系 人:魏新熙 13910261756  地 址:北京市55号信箱  邮 编:100053  传 真:(010)83111943  电子邮箱:weixinxi217@163.com  《民用爆炸物品单位产量生产可比综合能耗计算方法》  主编单位:中国爆破器材行业协会  联 系 人:杨祖一 13701113224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69号中国兵器大厦705室  邮 编:100089  传 真:(010)58830969  电子邮箱:kgwmbzj@163.com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三日  附件一:行业标准征求意见表.doc  附件二:基础雷管运输车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doc  附件三:民用爆炸物品单位产量生产可比综合(征求意见稿).doc
  • 重金属污染防治趋严 涉铊企业监管或使多类仪器迎发展机遇
    重金属具有较强的迁移、富集、潜伏性和生物毒性,进入环境和人体后可不断累积,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2009年,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血铅”等重金属污染事件,并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国务院高度重视,紧急出台《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并提出了制订《重金属防治“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从那以后,相关的政策法规及标准持续完善,并不断升级。重金属污染防治政策频出 监管一再升级近年来,我国环保行业的政府扶持力度持续向好,政府对重金属污染问题高度重视,已颁布、出台和一系列政策及标准规范,不断提升重金属排放限值要求,以加强对重金属污染的防范和治理。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这也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十二五”专项规划,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高度重视,规划要求重点区域铅、汞、铬、镉和类金属砷等重点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量比2007年减少15%;2018年,《关于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的意见》要求,全国重点行业的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13年下降10%的目标,而且重点行业在“十二五”规划的5大行业的基础上增加了电镀行业;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开展涉铊企业排查整治行动,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到2025年,全国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5%;2022年3月份刚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全国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5%。文件明确指出要强化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物是铅、汞、镉、铬、砷、铊和锑。时间政策/法规相关内容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重点行业2011年《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重点区域铅、汞、铬、镉和类金属砷等重点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量,比2007年减少15%。非重点区域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不超过2007年水平,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铅、汞、铬、镉和类金属砷重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铅蓄电池、皮革及其制品、化学原料及其制品2016年《“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加强重点行业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涉重金属新增产能快速扩张,优化产业布局,继续淘汰涉重金属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深化重点区域分类防控,优化调整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018年底前建成全国重金属环境监测体系。提高危险废物处置水平,继续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以含铬、铅、汞、镉、砷等重金属废物和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抗生素菌渣、高毒持久性废物等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2018年《关于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的意见》到2020年,全国重点行业的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13年下降10%的目标。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重有色金属矿(含伴生矿)采选业(铜、铅锌、镍钴、锡、锑和汞矿采选业等)、重有色金属冶炼业(铜、铅锌、镍钴、锡、锑和汞冶炼等)、铅蓄电池制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皮革鞣制加工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铬盐行业等)、电镀行业。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全面整治固体废物非法堆存,提升危险废弃物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强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健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体制,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 开展涉危险废物涉重金属企业、化工园区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调查评估,完成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全覆盖。开展涉铊企业排查整治行动。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到2025年,全国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5%。----2022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意见》加快推进废水、废气重金属在线监测技术、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建立健全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体系,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在涉铊涉锑行业企业分布密集区域下游,依托水质自动监测站加装铊、锑等特征重金属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排放镉等重金属的企业,应依法对周边大气镉等重金属沉降及耕地土壤重金属进行定期监测,评估大气重金属沉降造成耕地土壤中镉等重金属累积的风险,并采取防控措施。鼓励重点行业企业在重点部位和关键节点应用重金属污染物自动监测、视频监控和用电(能)监控等智能监控手段。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物是铅、汞、镉、铬、砷、铊和锑,并对铅、汞、镉、铬和砷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实施总量控制。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重有色金属冶炼业,铅蓄电池制造业,电镀行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皮革鞣制加工业涉铊企业监管政策逐渐完善 多类仪器迎发展机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刚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意见》中将重点重金属的品类由5种提升到了7种,特别增加了铊和锑。其实在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就已经提出要开展涉铊企业排查整治行动。为什么加入“铊和锑“?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负责人答记者问时介绍说,“十三五”时期,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得到较好控制,重金属污染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我国重金属环境管理仍比较薄弱,重点行业企业布局不合理和治理水平不高的局面未根本改变,一些地区涉铊涉锑环境事件仍时有发生,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根据防控意见,对铅、汞、镉、铬和砷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实施总量控制,铊和锑主要是从环境风险防控角度加强管理。意见中明确要求开展涉镉涉铊企业排查整治行动。全面排查涉铊企业,指导督促涉铊企业建立铊污染风险问题台账并制定问题整改方案。开展重有色金属冶炼、钢铁等典型涉铊企业废水治理设施除铊升级改造,严格执行车间或生产设施废水排放口达标要求。各地生态环境部门构建涉铊企业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督促企业对矿石原料、主副产品和生产废物中铊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实现铊元素可核算可追踪。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省份要制定铊污染防控方案,强化涉铊企业综合整治,严防铊污染问题发生。随着铊排放污染问题的逐渐暴露,相关标准和规范也在不断地完善。2017年,原环境保护部水环境管理司制订《涉铊重点行业排放标准修改工作方案》,拟以标准修改单的形式,分批修改涉铊重点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纳入铊排放限值和相应管理要求。之后,《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6-2010),《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456-2012)、《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6132-2010),《锡、锑、 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0770-2014) 、《磷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5580-2011)等标准修改单相继发布。以上标准修改单不仅增加了总铊排放限值要求,而且还完善了水污染物浓度测定方法标准。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水中铊的测定方法标准共 3 个,其中《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金属指标》(GB/T 5750.6-2006)适用于生活饮用水及水源水中铊的测定,不适用于工业废水中总铊的测定。考量检出限和测定下限和检测费用等的情况,相关排放标准往往选择《水质 65 种元素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 700-2014)、《水质 铊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748-2015)作为检测方法。可以预见,随着涉铊企业监管的加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石墨炉原子吸收等仪器或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会。此外,文件中也明确指出强化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在线监测仪器、智能监控手段等迎来利好。具体来说,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废水、废气重金属在线监测技术、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建立健全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体系,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并特别指出,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在涉铊涉锑行业企业分布密集区域下游,依托水质自动监测站加装铊、锑等特征重金属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排放镉等重金属的企业,应依法对周边大气镉等重金属沉降及耕地土壤重金属进行定期监测,评估大气重金属沉降造成耕地土壤中镉等重金属累积的风险,并采取防控措施。鼓励重点行业企业在重点部位和关键节点应用重金属污染物自动监测、视频监控和用电(能)监控等智能监控手段。
  • 冠亚肉类快速水分测定仪中标商洛农检中心
    给活牛注水,之后这些牛被送到屠宰场屠宰,屠宰场和执法者在抽检过程中没有发现注水肉。近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鲜肉的食用量越来越大,人们对鲜肉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不法商贩为谋取暴利,通过在宰杀前向食道注水、宰杀后向动脉管注水,以及在出售前用注射器直接向肌肉注水等等恶劣手段,生产出大量“注水肉”,欺骗消费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尽快解除注水肉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危害,便于市场监管部门执法, 但是肉类水份的测试,目前是市场上一大难题!因为肉类的水份很高,到底用什么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的测试出肉类的水份含量呢?针对此问题商洛农检中心公开招标。深圳冠亚研发部结合目前肉类**标准,向招标单位提供了SFY-30肉类快速水分测定仪(该型号为畜禽肉水分检测(GB18394-2001畜禽肉水分限量政府采购配套产品),能够快速准确检测注水肉含水率,让注水肉原形毕露。 冠亚肉类快速水分测定仪产品介绍: 深圳市冠亚水分仪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总工表示,SFY-30肉类水分测定仪解决了注水肉检测领域关于测量准确性和测量速度之间的矛盾,该仪器采用热解重量原理设计的,是一种新型肉类行业水分检测仪器。避免了插针水分仪的误差大、没有精度、不能储存数据等缺点。注水肉水分测定仪在测量样品重量的同时,红外线加热单元和水分蒸发通道快速干燥样品,在干燥过程中,水分仪持续测量并即时显示样品丢失的水分含量%,干燥程序完成后,终测定的水分含量值被锁定显示。与国际烘箱加热法相比,红外加热源可以短时间内达到加热功率,在高温下样品快速被干燥,其检测结果与国标烘箱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具有可替代性,且检测效率远远高于烘箱法。一般样品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测定。该水分仪可广泛应用于一切需要快速测定肉类水分的行业,如猪肉、牛肉,鱼肉、食品、鸡肉、羊肉等行业中的实验室与生产过程中。 另外,SFY-30肉类水分测定仪体积小,重量轻,不受使用环境影响,不需要对送检物品进行预处理,使全部检测时间缩短为不到10分钟。这场快速检测功能使其成为市场工商管理部门的一种有效的检测工具。某工商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在执行工作时,我们用SFY-30肉类水分测定仪进行监控,消除各种可能的注水肉隐患,可有效防止不法商贩损害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的行为。 目前,深圳冠亚水分仪科技有限公司的SFY-30肉类水分检测仪,产品以其测量准确高、快速的特点,被全国各大、屠宰点、执法部门受到广泛应用,各位消费者购买时,请注意鉴别SFY-30肉类水分仪的原装正品(备注:市场上有SFY30A,SFY20A均属非冠亚正品,购买时请注意仔细核对,以防买到贴牌品,造成你利益的损失)。冠亚肉类快速水分测定仪产品特点:●符合GB18394-2001畜禽肉水分限量政府采购配套产品●鲜肉、屠宰肉、冷冻肉、肉制品加工企业均可使用●肉类行业**指定快速水分检测仪●自主研发生产、核心技术产品,SFY商标8931081●是目前行业中通过ISO 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产品。●打印机可随时打印测试结果、保证数据的真实性●质量过硬、仪器零耗材●操作简单,无需辅助设备●CMC计量许可证00000018号(生产许可证)●专利产产品,仪器专利号:2005301013706 【小贴士】普通市民应该如何辨别“注水肉”  商洛农检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除了专业检测肉的含水率外,市民在购买猪肉时也可通过以下方法辨别。  1.注水肉由于含水率高,取一张薄纸巾铺在肉身上,纸巾很快被浸湿,纸巾很难再完整地拿起来。如果肉身没有注水,纸巾铺上去,只会有一层油浸在上面,纸巾仍能完整地拿起来。  2.一般注水肉肉色较淡,用食指摁在肉身上,肉会挤出水分。同时注水肉由于经过一定时间后,水分会溢出,因此一块肉买回家后,放在碗里,几个小时后,肉身变形,水分会自然溢出。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