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支撑管

仪器信息网支撑管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支撑管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支撑管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支撑管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支撑管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支撑管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支撑管相关的解决方案。

支撑管相关的论坛

  • 固定污染源监测监督管理 解读② | 上下协同 测管联动 硬核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将生态环境监测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统筹推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效。固定污染源监测是了解和掌握排污状况和排污趋势的主要手段,是实施污染源精准治理、依法监管的重要支撑,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柱石”。当前,我国进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环境管理要求固定污染源监测提供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硬核服务支撑。  [b]一、直面问题,主动适应新形势要求[/b]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监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污染治理措施不断加强,固定污染源监测面临新形势、新要求,目前排污企业和管理部门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有的排污单位受经济利益驱使,通过不正常运行自动监测设备、虚假标记、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方式逃避监管,不规范开展自行监测,不如实公开监测结果,超排偷排,影响恶劣。另一方面,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滞后,监测监管机制不健全、监测与执法职责定位不清、违法违规行为判定依据不足、部门联动机制不畅、基层监测能力与职能不匹配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固定污染源监测支撑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也造成了管理工作的被动。因此,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固定污染源监测监督管理的通知》(环办监测〔2023〕5号)(以下简称《通知》)可谓恰逢其时。  [b]二、顶层设计,构建监测监管新格局[/b]  《通知》的印发,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围绕排污许可制构建监测监管新格局作出的重要工作部署,为理顺固定污染源自行监测监管体制机制、解决执法监测中的薄弱环节、提高监测数据质量、促进环境管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提供了重要依据和遵循。《通知》用四大部分八个条款围绕自行监测监督管理职责划分和执法监测联动机制建立完善进行了明确。生态环境部利用“一图读懂”模式对《通知》进行了解读,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通知》的印发,确定了2023年、2025年阶段性目标,理顺了国家、省、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明确了许可、监测、执法各部门具体工作任务,压实了执法监测责任,健全了联动监管机制,提出了“未保证大气和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和“以逃避监管方式排放污染物”两种违法违规情形认定方式。  《通知》的印发,解决了执法检查中判定自动监测违法违规行为依据不足的问题,解决了因许可、监测、执法各部门在监管中职责模糊而联动机制不顺畅的问题,解决了因省、市、县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职责不清而造成的管理被动问题。  《通知》的印发,有利于落实自行监测数据质量责任和监管责任,推动固定污染源监测与排污许可、行政执法等环境管理工作紧密融合;有利于贯彻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理念,优化执法监测管理机制;有利于加快推进固定污染源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现代化,实现对生态环境精准管理、科学决策、高效服务的强力支撑。  [b]三、探索创新,建立固定污染源监测山东模式[/b]  山东省立足产业结构偏重、排污企业数量多的特点,在加强固定污染源监测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有力推动固定污染源监测工作,积累了一些较为有效的经验做法,创造了一些“关键词”。“一上一下”即环境质量上收一级管理,污染源下放一级管理,清晰界定了省、市关于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管理事权;“谁考核、谁监测”,明确了“裁判员”应该做的工作不能由“运动员”做,有效防止对环境质量考核数据的不当干预;“考核准确率、不考核达标率”,让管理部门上下同心“真治数”,倒逼排污单位“真治污”;“三同时动态管控”,即自动监测设备运行状态、监测数据、工作参数“三同时”上传,取消工控机,直联数采仪,从监测设备源头切断主要造假途径;“三个一律”,即对污染源自动监测造假者,一律顶格罚款、一律移交公安、一律媒体公开;“一码监管”,通过建设社会化检测机构和运维机构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人员资质、行为活动、原始记录等信息数字化,形成“扫码-核查-追溯”监管机制。另外,2022年7月山东省制定了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规定和相关问题处理操作规程,明确了数据标记和监测违法违规行为示例,建立了基于污染源异常数据分析的远程监督帮扶机制。这些“关键词”所代表的改革创新措施在污染源监测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四、多措并举,确保《通知》落地落实[/b]  下一步,山东省将紧紧围绕《通知》精神落地实施,科学谋划,精准发力,继续深入推进固定污染源监测监督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监测服务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基础支撑作用,重点在健全完善联动机制、注重质控检查、强化非现场监管措施、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构建自动监测运维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力施策,强化信息共享、线索移交和通报反馈各环节协调配合;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执法监测,重点加大对存在生态环境违法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环境风险高、运行管理粗放排污单位的抽测力度;组织开展比对监测,采取线上和线下、手工和自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自动监测设备运行情况质控检查;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打击偷排偷放、弄虚作假等恶意违法行为;对在辖区内开展服务的运维机构进行赋分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通过加强固定污染源监测,倒逼企业依法排污、达标排污,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坚实支撑。

  • 职称改革还考不考外语?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分为六个部分共18条。第一部分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二至六部分是改革任务。最后,《意见》对抓好贯彻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  《意见》提出,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  《意见》明确,要完善职称系列,保持现有职称系列总体稳定,探索在新兴职业领域增设职称系列,职称系列可根据专业领域设置相应专业类别。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  《意见》要求,要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要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  《意见》强调,要加强职称评审监督,严肃评审纪律,建立倒查追责机制,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打击侵害专业技术人才利益等违法行为。要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

  • 【原创大赛】【评审职称】很扯淡的职称评定

    [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12pt]【评审职称】[/size][/font][font=微软雅黑, sans-serif][size=12pt]很扯淡的职称评定[/size][/font][/align][font=宋体][size=12pt] 对于各类专业技术[/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工作者而言,[/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说到评审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大家先考虑的应该是为什么评职称,怎样才能拿到职称证书?[/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 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所以职称的评定在大家的工作中不言而喻,对个人来说,职称与工资福利挂钩,同时也与职务升迁挂钩,是求职的敲门砖,同时也是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对资质企业来说,职称是企业开业,资质等级评定、资质升级、资质年审的必须条件。所以说现在很多人都想尽办法、挤破脑袋也要拿到专业技术人员职称。[/size][/font][font=宋体][size=12.0pt] 职称评审是已经经过初次职称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经过一定相关工作年限后,在工作期内完成相应的专业课和公需课继续教育学时,申报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必须在专业期刊发表为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并且需要经过一些基本职称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等,向本专业的评审委员会评委提交评审材料,经过本专业的专业评委来确定其是否具备高一级职称资格。[/size][/font][font=宋体][size=12.0pt] 职称评审申报的条件:[/size][/font][font=宋体][size=12.0pt] 一[/size][/font][font=宋体][size=12.0pt]、[/size][/font][font=宋体][size=12.0pt]初级职称:硕士研究生毕业,可直接评定;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一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取得员级职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四年以上;其它符合评定条件人员。[/size][/font][font=宋体][size=12.0pt] 二[/size][/font][font=宋体][size=12.0pt]、[/size][/font][font=宋体][size=12.0pt]中级职称:博士研究生毕业,经考核,可以直接认定为中级;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双学位获得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或三年以上[/size][/font][font=宋体][size=12.0pt];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取得初级职务四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六年以上,担任初级职务三年以上。[/size][/font][font=宋体][size=12.0pt] 三[/size][/font][font=宋体][size=12.0pt]、[/size][/font][font=宋体][size=12.0pt]高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十年以上,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十五年以上,并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中专、高中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二十年以上,并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size][/font][font=宋体][size=12.0pt] 纵观上文,职称评审的条件很是苛刻,每年都要进行相关的继续教育学习,而且还要发表几篇第一署名的学术论文在专业期刊上,需要相应的工作年限后申请职称评审,职称评审通过后取得相应的职称证书。在我们企业职称拿到手跟没拿到手一个样,压根就没跟工资以及职务晋升没有丝毫关系,没有对自己的工作等没有产生任何正面的影响,而且在申报过程中还要请假去外面参加外面组织的继续教育等,产生的各种费用也是要自己负担,形成了不小负面的影响。[/size][/font][font=宋体][size=12.0pt] 对于我来说,自己现在只拿到了初级职称,看看那些拿到高级职称的,也和自己一样,没有升职加薪,而且继续教育的公需课也是学的一些政治理论知识,所以由以上种种缘由感觉这个职称评审很是扯淡。[/size][/font]

  • 职称论文发表的期刊要求

    如今,越累越多人需要发表论文,职称论文发表便成为中间不可忽视的一关。然而很多人对如何发表职称论文却不太熟悉,很多接下来就简单谈一下职称论文发表的期刊要求有哪些?[b]1、提防非法职称论文发表期刊[/b]职称论文发表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非法期刊。因为根据规定在非法期刊上发表论文在职称评审中是无效的。何为非法期刊?说白了就是没有自身的CN刊号的期刊。鉴别非法期刊的官方行政机构是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总署首页右中有个期刊检索窗口,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工作人员的答复:“凡在新闻出版总署期刊检索窗口中检索不到的期刊就是非法期刊。”也就是说正规期刊应当都能查到。作者也可以通过我们站上的查询窗口,同时直接查询新闻出版总署的期刊数据和中国期刊网的数据。[b]2、职称论文发表无效的情况[/b]职称论文发表的时间错过了职称材料上报的时间。评职称发表的论文有时效性。早一年的,或晚过提交材料时间的,均无效。当年的职称评选,一般要求当年发表的论文有效。否则,那评高级职称岂不是要将评初级,中级职称发的论文直接拿来用了。有的作者,没有提前做准备,发表论文时间较晚,错过了职称评选部门要求提交材料的最后时间,因而造成论文用不上而无效。一般刊物从作者投稿到出刊,需要3个多月的时间。比如,目前是7月份,但一般刊物都征稿到了12月份了。如果作者要12月份提交材料,那就需要现在开始投稿了。 不同级别的职称评选要求不同的刊物级别。一般,初级,中级职称评选,对刊物要求都是省级以上刊物。而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则对刊物有一定要求。[b]3、职称论文发表期刊要求[/b]正常情况下,评职称发表论文时只要求是普通期刊,对于初级中级来说,普通期刊也就够了。很多人可能会被忽悠说要发核心好,但是,可以说,只要单位没有特殊要求,最低级的期刊就可以了,只要是真刊。对于有要求的单位可能会要求收录的网站,国家级或者是省级之类的。但是小伙伴们请放心,普刊的价格都不会很高,上千的期刊已经不错了。所以最后看职称论文发表的期刊要求主要还是看单位,不过评高级的话是有可能需要发核心期刊的。

  • 担当作为,高效构建疫情防控的计量支撑

    [align=center][b][size=18px]担当作为,高效构建疫情防控的计量支撑[b]——天津计量奋战于我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最前沿[/b][/size][/b][/align][align=center][size=18px][b][font=微软雅黑,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color=#808080]发布时间:2020-01-24[/color][/font][/b][/size][/align][align=center][b][size=18px][/size][/b][/align][align=left][font=微软雅黑,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size=16px] 自湖北省武汉市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后,天津计量院一直保持密切关注,特别是自1月19日天津市首例确诊病例报道和市委领导同志两次重点强调天津市相关疫情防控工作后,天津计量院主动担当,勇于作为,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实施积极主动举措为我市疫情防控提供计量支撑服务。[/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微软雅黑,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font][/align][align=left][font=微软雅黑,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size=16px][img=,600,450]http://www.chinajl.com.cn/Uploads/image/20200124/20200124100437_85495.jpg[/img][/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微软雅黑,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img=,600,800]http://www.chinajl.com.cn/Uploads/image/20200124/20200124100501_69331.jpg[/img][/font][/align][align=left][font=&][font=微软雅黑,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体温检测仪器设备是重要的计量器具,因此必须确保体温检测仪器设备的计量性能稳定,量值的准确、可靠、有效,以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性。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现较晚,同时正值春节传统假期。面对春运高峰带来的人流物流挑战,确保公共卫生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使用的初筛仪器设备的准确可靠是我市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支撑点。为此,天津计量院立即成立以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组长,相关技术、职能部门组成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主动放弃春节假期,排班备勤,同时针对我市公共卫生防疫部门、应急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使用的体温计、耳温计、额温计等检测设备提供免费检测服务。春节期间,由院业务管理部部长刘勇同志组成业务受理小组,开通检测业务绿色通道,根据检测需求全时段受理相关仪器的检测业务;由热工实验室主任田昀同志组织本实验室党员和先进分子组成专业技术小组承接检测业务并实施检测,保障检测业务随叫随到、随到随检。[/font][/font][/align][align=left][img=,600,800]http://www.chinajl.com.cn/Uploads/image/20200124/20200124100532_71264.jpg[/img][/align][align=left]   天津计量院热工实验室主任田昀同志还根据我市交通运输部门实际情况,主动联系天津机场、天津海关、天津铁路局等交通枢纽部门,组织精干队伍亲赴一线,为上述单位使用的固定式(门式)人体温度测试设备提供计量检定服务,做到了上述部门下辖场站的全覆盖。同时,应天津铁路局要求,承接了该局下辖的沧州机务段相关设备的检测工作,摒弃地域桎梏,有力地为河北省地区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支援。[/align][align=left][img=,600,600]http://www.chinajl.com.cn/Uploads/image/20200124/20200124100611_97105.jpg[/img][/align][align=left](上图为天津计量院热工实验专业技术人员在天津西站积极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设备少等困难,全力奋战八个多小时,终于赶在从武汉始发至天津西的高铁到达前,完成相关设备检测任务)[/align][align=left]   天津计量院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市委常委会会议精神,充分发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牢记使命担当,忠诚履职尽责,勇立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战斗的第一线,为我市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贡献出计量人的力量。[/align]

  • 【转帖】房地产支撑不起大国崛起 什么才是中国的“支柱产业”

    戴旭   靠投机起家的大国相继衰落   上半年中国的GDP增长11.5%。海外评论,中国即将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各地房价突破九部委的联合围堵,继续疯狂飙升。人们又纷纷评说二者之间 的关系,有关房地产业发展的争论再次趋于白热化,纵观各方论点,大多都停留在经济层 面。笔者认为,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实际上隐含着一个攸关国家现代化发展全局的重大战 略问题。   正如决定一辆汽车总体性能的是它的发动机系统而不是外壳装饰;标志一个国家现代 化程度的是它的产业制造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那些真正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是依靠工 业化奠定的国力基础,争衡世界才赢得了今天在历史和当代世界的地位,如英、法、德、 美。而那些只靠倒卖别国原料或产品,以投机致富的国家,很快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如葡 萄牙。西班牙原有着欧洲最广袤的国土,又最早从美洲夺得大批金银,国库充盈。但由于 没有建立起充满活力的资本主义制度,错失工业革命良机,结果也步葡萄牙的后尘昙花一 现。近代史上的现代化国家,靠着传统产业革命,从而摆脱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未来 的“现代化”国家,将取决于谁能从工业时代真正进入信息时代。   什么才是中国的“支柱产业”   现在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是,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何谓“支柱产业”?顾名思义就是整个工业体系的栋梁 ,能够支撑、拉动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以往的支柱产业是铁路、钢铁 、石油、飞机和汽车制造业;现在是航天、信息产业。靠着这些“支柱”,美国现在几乎 垄断着全球GPS、军火工业、客机等市场,以暴利支撑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 的主导地位,全方位打造信息时代的全球帝国;日本是靠汽车、电子、光学和计算机产业 奠定世界经济第二的基础,实现了国家复兴。韩国是将船舶制造业列为支柱产业的,以此 为基础,现在韩国不仅在汽车、电子还在军工产业方面异军突起,准备争雄世界。   迄今为止,世界经济史上只有凭着传统的制造业和新兴的信息产业,支撑和带动了当 代大国现代化发展的故事,尚没有哪个国家凭借“盖房子”把国家带进现代化的神话。这 是因为前者不仅带来产品,同时还刺激科技进步,提高效率,形成获取巨大利润和扩大再 生产的良性循环。这种循环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而房地产业的发展,能带动的相关产 业只是煤炭、钢铁、土地的巨大损耗,进一步造成资源、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的支柱产业存在不掌握核心技术,即“空心化”问题,这不仅严重制约我国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将严重危及国家经济、军事和信息的安全。把凡是能直接带来短期 利益的产业冠以“支柱”之名,真正的支柱产业反而被忽视。由于支柱产业“空心化”, 中国已经为汽车、电器制造业送去了数不清的专利费。中国已经给美国波音和欧洲空客送 去了上千亿美元。至于中国为军事现代化而购买的外国军备,耗费外汇也很惊人。一边对 内竭泽而渔,一边又慷慨地给外国输血。这样的经济运行模式怎么能“可持续发展”?

  • 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迎来重大改革

    [align=center][size=17px][color=#d92142][b]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b][/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7px][color=#d92142][b]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b][/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align][size=15px]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教育厅(教委、教育局),国务院有关部门人事部门、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有关中央企业人事部门:[/size][size=15px] 实验技术人才是学校和科研机构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加强科技实践与创新的重要力量。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促进实验技术人才职业发展,激发实验技术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现就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size][size=15px][b]一、总体要求[/b][/size][size=15px][b](一)指导思想[/b][/size][size=15px]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总体要求,遵循实验技术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符合实验技术人才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实验技术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全面推动科研实践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size][size=15px][b](二)基本原则[/b][/size][size=15px]1. 坚持服务发展、激励创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实验技术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职称评价“指挥棒”作用,激发实验技术人才创新活力,服务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发展,支撑团队建设。[/size][size=15px]2. 坚持品德为先、科学评价。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对实验技术人才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实际贡献进行综合评价,促进优秀实验技术人才脱颖而出。[/size][size=15px]3. 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推进。针对影响实验技术人才队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优化改革举措,完善体制机制,体现不同行业、不同机构、不同层级实验技术人才的特点,分类管理、分类评价,促进实验技术人才评价与使用相结合,提升实验技术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size][size=15px][b]二、主要内容[/b][/size][size=15px] 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加强评审监管、强化结果应用等改革措施,形成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促进实验技术人才职业发展为核心,覆盖全面、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size][size=15px][b](一)健全制度体系[/b][/size][size=15px][b]1. 优化职称层级设置[/b]。实验技术人才职称设初级、中级、高级,初级分设员级和助理级,高级分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名称依次为实验员、助理实验师、实验师、高级实验师、正高级实验师。[/size][size=15px]2.实验技术人才各层级职称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对应关系为:正高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副高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至七级,中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至十级,助理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二级,员级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size][size=15px][b](二)完善评价标准[/b][/size][size=15px]1.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放在实验技术人才职称评价的首位,倡导科学精神,强化道德责任,综合考察实验技术人才的思想状况、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和从业操守。对侵占他人技术成果、伪造实验数据、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按国家和单位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size][size=15px]2.突出评价实验能力和工作业绩。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唯项目等倾向,根据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任务等特点,科学合理进行分类评价,着重考察实验技术人才在单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验安全、技术开发或学科专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和支撑作用。对论文、专利数量不作硬性要求,注重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技术成果,注重实验创新意识和方法,注重一线实践工作经历,突出实验技术人才在实验教学、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实验管理、实验创新、实验设备研制改造、技术开发、平台建设、解决问题、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决策咨询、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实绩和贡献。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实验技术人才,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size][size=15px]3.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国家制定《实验技术人才职称评价基本标准》(见附件)。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按行业、机构等进行细化,制定本地区的评价标准。具有自主评审权的用人单位可结合本单位实际,体现具体岗位特点和要求,制定单位评价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军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验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办法。[/size][size=15px]4.向优秀实验技术人才倾斜。综合考虑各类学校、科研机构等实际,对于少数特别优秀的实验技术人才,可制定相应的破格评审条件,适当放宽学历、资历条件,在严把质量和程序的前提下,优先评价使用,畅通人才发展通道。[/size][size=15px][b](三)创新评价机制[/b][/size][size=15px]1. 完善职称评价方式。进一步完善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社会和业内认可。灵活采用考试、评审、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给内、外部评审专家预留充足时间进行评鉴,引导评审专家负责任地提供客观公正的专业评议意见,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初、中级职称评价可适当设置基础知识考试、实践技能操作、业绩展示等,高级职称评价侧重评估实验技术人才所做工作的价值以及影响力。探索代表性成果评价,注重代表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力。[/size][size=15px]2.加强评委会建设。完善职称评审委员会组织管理办法,健全职称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注重遴选能力业绩突出、声望较高的同行专家和活跃在实验技术第一线的人才担任评委。评委原则上由从事实验技术工作或熟悉实验工作的相关领域专家担任。[/size][size=15px]3.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职称评审权下放至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等不同类型用人单位,发挥用人单位在职称评审中的主体作用。实验技术人才队伍规模较大、职称制度完善的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自主开展高级及以下职称评审,所制定的职称评审办法、操作方案等,须报相关主管部门备案。实验技术人才队伍规模较小的单位,由省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相关行业部门确定委托职称评审的相关办法。[/size][size=15px]4.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鼓励实验技术人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需求,潜心钻研、攻坚克难,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对在重点研发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做出重大贡献的实验技术人才以及引进的高层次、急需紧缺实验技术人才等,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制定较为灵活的评价办法,允许直接申报评审高级或正高级实验师。对国防科技涉密领域实验技术人才采取特殊评价办法。[/size][size=15px][b](四)加强职称评审监管[/b][/size][size=15px]1. 压实评审专家和相关人员责任。完善评审专家遴选机制,明确评审专家责任,严肃评审工作纪律,建立完善评审专家的诚信记录、利益冲突回避、履职尽责考核、动态调整等制度,严格规范专家评审行为,建立倒查追责机制。对违反评审纪律的评审专家,及时取消评审专家资格,列入失信“黑名单”。 对相关领导及责任人员违纪违法,利用职务之便为本人或他人评定职称谋取利益,按照有关规定处理。[/size][size=15px]2.健全职称评审公开制度。实验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建立职称评审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随机抽查、巡查制度,建立复查、投诉机制,加强对评价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构建政府监管、单位(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监管体系,强化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突出评审公正性。[/size][size=15px][b](五)强化结果应用[/b][/size][size=15px] 将实验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结果作为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紧密结合,实验技术人才职称评审一般应在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用人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将通过评审的实验技术人才聘用到相应岗位,及时兑现工资等相关待遇,实现实验技术人才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的有效衔接。加强岗位考核管理,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size][size=15px][b]三、 组织实施[/b][/size][size=15px](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是分系列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教育等有关部门负责职称政策制定、制度建设、协调落实和监督检查,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状况,自主组织开展职称评审或推荐本单位实验技术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各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推进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size][size=15px](二)结合实际,周密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本指导意见精神,紧密结合实际,切实抓好改革的贯彻落实。各地要开展全面深入的调研,充分掌握本地区科研院所、高校、中小学等实验技术人才队伍状况,发现、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细化政策举措,周密安排部署,落实改革要求。[/size][size=15px](三)加强宣传,平稳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涉及广大实验技术人才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各地区、各部门要妥善做好新旧政策衔接工作,深入开展政策宣传与解读,加强思想引导,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实施工作平稳有序进行。[/size][size=15px]本意见适用于科研院所、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普通中小学等机构中的实验技术人才,其他机构和学校可参照执行。[/size][size=15px] [/size][size=15px]附件:实验技术人才职称评价基本标准[/size][align=right][/align][align=right][size=15px]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size][/align][align=right][size=15px] 2021年8月9日[/size][/align][align=right][/align][align=right][/align][hr/][align=center][/align]

  • 氢能行业重大进展:国内首台民用液氢罐车研制成功

    国内首台民用40立方米液氢罐车研制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在液氢制取、储运与加注等关键技术装备及安全性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对促进我国民用液氢储运装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液氢罐车是实现液氢上路运输的关键装备,也是实现氢能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卡点之一。据悉,该民用液氢罐车由张家港中集圣达因低温装备有限公司设计制造,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共同参与完成。研究团队克服了研制周期短、基础数据缺乏、设计与制造标准缺失等困难,依次攻克了40立方米液氢罐车总体工艺流程及安全结构设计、高性能绝热材料高效配比应用、超低温材料焊接、高真空获取及长效维持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其中,张家港中集圣达因低温装备有限公司制定的移动式真空绝热液氢压力容器企业标准是我国首个液氢罐车企业标准,该标准已经由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移动压力容器分技术委员会备案通过;同时,相关工作还为移动式真空绝热液氢压力容器专项技术要求团体标准的制定作出重要贡献。[来源:科技日报][align=right][/align]

  •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排污许可制支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设区市生态环境局,韩城市生态环境局,杨凌示范区生态环境局,厅机关各部门、直属各单位:现将《陕西省排污许可制支撑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持续改善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align=right]陕西省生态环境厅[/align][align=right]2023年10月12日[/align][align=center][b]陕西省排污许可制支撑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持续改善实施方案[/b][/align]为全面服务我省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持续改善,落实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要求,依据《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和《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全面实施排污许可制,将排污许可制作为总量制度的延伸,聚焦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通过落实排污单位污染治理主体责任,严格控制涉气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二、主要任务(一)开展从严许可排放量试点工作。以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需求从严确定许可排放量,在2027年底前完成西安市、咸阳市和渭南市以实际排放量为基数的计算值(计算方法见附件1)作为许可排放量的试点工作,并对试点区域内所有行业排污单位废气主要排放口、一般排放口及无组织排放全口径许可污染物排放量,逐步实现固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全面管控。对于重新申领、延续和变更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以达标排放的实际排放量为基数重新核定许可排放量。排污单位应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填报实际排放量。鼓励排污单位通过排污权有偿使用或交易取得的富余排污量在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进行交易。(排污许可处牵头,省评估中心配合,相关市生态环境局落实)(二)精细化管控挥发性有机物(VOCs)。通过排污许可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对年挥发性有机液体贮存能力大于10吨或年使用有机溶剂量大于10吨的排污单位,许可VOCs的排放量。在执行报告和环境管理台账中填报VOCs实际排放量和治理措施等信息。西安市、咸阳市和渭南市于2025年12月底前完成,全省于2027年底前全面完成。(排污许可处牵头,省评估中心配合,各市(区)生态环境局落实)(三)实现绩效分级与排污许可联动。严格将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作为大气绩效分级的重要依据,对排污单位超过许可排放浓度、许可排放量排放污染物等违法情形实行绩效分级的“一票否决”制。2027年底前完成重点行业绩效分级评定结果载入排污许可证,并在排污许可证正本增加分级标识。(大气办牵头,排污许可处、省评估中心配合)(四)依证实施特殊时段污染物管控。结合大气绩效分级评定及重污染天气管控要求,2027年底前将涉气重点行业、重点设施排污单位实施深度治理(超低排放改造)适用的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和无组织管控措施、重污染天气应对等相关环境管理要求载入排污许可证。对有特殊时段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和浓度限值要求的,在排污许可证中明确特殊时段大气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和浓度限值。(排污许可处牵头,大气办、省评估中心配合,各市(区)生态环境局落实)(五)严格落实自行监测。排污单位应严格编制自行监测方案、规范开展自行监测、确保自行监测报告质量并完整公开自行监测信息。自行监测方案应符合完整性、规范性,包括:自行监测方案中监测点位、指标、频次是否符合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及排污许可证相关要求;执行排放标准及限值、样品采集和保存方法的完整性、规范性;监测分析方法、监测仪器设备规范性;质控措施规范性、合理性等。(监测处牵头、各市生态环境部门落实)(六)强化排污许可执法监管。排污单位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填报“排污许可涉气执行要点一览表”(详见附件2),落实排污单位自证守法,服务执法人员现场监管。强化涉气排污单位排污许可日常监管、环境监测、执法联动,信息共享、线索移交和通报反馈等,构建发现问题、督促整改、问题销号的排污许可执法监管联动机制。对排污许可证中载明的大气绩效分级和特殊时段要求等各项要求进行严格监管。(执法总队牵头、排污许可处、大气办配合,各市(区)生态环境局落实)(七)探索实行工业园区“限值限量”管理。按照“测值测量、定值定量、用值用量”三个环节,2027年底前试点探索核定园区主要污染物许可排放总量,根据园区主要污染物许可排放总量核定园区内排污单位许可排放量,完善工业园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措施,推动园区主要污染物许可排放总量与园区内排污单位许可排放量的有效结合,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双控”,确保工业园区及其周边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排污许可处牵头,环评处、监测处、省评估中心配合)(八)开展涉气企业“审计式”核查。依据《排污许可证后核查审计式技术规范 总则》,2024年底前开展涉气重点行业“审计式”核查工作,重点对西安市、咸阳市和渭南市绩效分级达到A级、B级和引领性企业开展排污许可“审计式”核查工作,促进绩效分级管控措施有效落实。(排污许可处牵头,大气办、省评估中心配合)(九)为大气治理提供精准数据分析。按照大气污染治理需求,结合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执行情况,每年建立涉气排污单位“源清单”。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综合能力建设,建立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信息化平台。坚持问题导向,按区域、行业开展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分析,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决策依据。(大气办牵头,排污许可处、信息中心、省评估中心配合)三、工作要求(十)加强组织保障。各市(区)生态环境局要充分认识排污许可制支撑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改善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人员和经费投入,明确任务,细化内容,建立健全推进机制,强化执行力度,确保任务按期完成。(十一)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排污许可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对在排污许可政策执行较好的排污单位在行业中起到示范作用的进行报道,引导排污单位自证守法。坚决曝光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违法行为,发挥典型案例的震慑作用,实现排污单位自觉持证排污、按证排污。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及时解读相关政策,为公众解疑释惑,支持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十二)加强能力建设。强化生态环境管理人员和排污单位管理人员能力建设,注重技术团队培养,提升支撑保障排污许可制度实施的能力水平。省级加强技术帮扶指导,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完成情况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依据。 [img=,16,16,absmiddle]http://law.foodmate.net/member/editor/fckeditor/editor/images/ext/doc.gif[/img] [url=http://file1.foodmate.net/file/upload/202310/17/110153531514921.docx]附件1:陕西省大气主要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及实际排放量核定方法.docx[/url] [img=,16,16,absmiddle]http://law.foodmate.net/member/editor/fckeditor/editor/images/ext/doc.gif[/img] [url=http://file1.foodmate.net/file/upload/202310/17/110201311514921.docx]附件2:排污许可涉气执行要点一览表.docx[/url]

  • TEM支撑膜正反面问题

    请教大家,如何分辨TEM支撑膜的正反面?如果滴在反面,直接反面拍照有影响吗?如果滴在反面,正面拍照是否有影响?

  • 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 ? 解读⑤ | 强化科技创新,做好长江水生态考核科技支撑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水利部4部委联合印发实施《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以下简称《评分细则》),明确提出2022—2024年在长江流域 17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水生态考核试点。《评分细则》聚焦长江流域突出问题,兼顾长江源头以及上、中、下游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与差异,通过建立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机制,引导各地履行水生态保护修复责任。水生态考核评估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亟须加大科技支撑保障,切实支撑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落地,推动解决长江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b]一、聚焦水生态考核评估需求,加大科技支撑保障力度[/b]  目前,欧美等国均构建了以水生生物为核心的水生态监测评估体系,把水生态评估结果作为推动水生态系统改善的重要依据。而我国水生态监测评估工作目前尚处于科研探索阶段,尚未上升至具体的水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评分细则》作为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的突破性创新,旨在构建“三水统筹”的评估体系,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将工作重心放在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提升质效上。然而,长江流域作为巨型流域系统,其系统结构、功能以及演变规律极为复杂,流域内各省份主体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各不相同,辖区水体面临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千差万别。《评分细则》具体应用中,如何能够客观评估各水体生态系统状况,准确识别水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科学区分各地保护修复责任,还有诸多科学与管理问题亟待解决。为全面支撑《评分细则》应用落地,引导地方加强水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保障作用。一是聚焦长江水生态考核评估的具体需求,开展长江重点水域水生态调查监测,摸清水生态“家底”,掌握长江流域典型水体水生态系统现状特征。二是围绕长江水生态考核评估技术体系的关键参数、关键环节,如指标监测评估方法、评价期望值、考核责任划分开展深入研究,支撑水生态考核评估技术体系的完善。三是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评估考核配套管理政策的研究,加强同国家、部内外相关政策制度协同,推动各地区建立水生态考核机制。  [b]二、强化基础性科技创新,突破重点难点技术瓶颈[/b]  “十三五”期间,“水专项”等科研项目,形成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术体系,为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作出有效支撑。2018年,生态环境部组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开展科学研究—管理决策—工程方案集成攻关和58个城市“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通过提供定制化科技服务,推动水专项等科技成果转化,有力支撑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评分细则》的印发标志着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从以污染治理为主转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协同治理的新阶段,也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提出了新要求,指出了新方向。根据《评分细则》指出的方向,需要在以下基础学科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1)针对面源污染“旱季藏污纳垢,汛期零存整取”的污染特点,重点突破城乡面源污染识别与控制技术,为厘清相关行政区域面源污染防治责任,有效推动长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2)针对部分湖库富营养化水平高,水华频发的问题,重点突破以大水面沉水植物恢复、食物链重构为核心的水生植被恢复技术,旨在遏制水华爆发,推动从“浊水藻型稳态”向“清水草型稳态”转化,实现水清草绿、鱼虾群集、人水和谐。  (3)针对长江流域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的长江水生态系统退化,研发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概念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路径,以自然恢复为基础,通过各种恢复措施平衡人为干扰,在流域尺度恢复水与生物群落之间的生态水文调节反馈过程,提升水生生物栖息地质量,推动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改善。  [b]三、激发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活力,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成效[/b]  “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制定了《关于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力推动生态环境科技管理放管服。科研组织实施机制不断创新,以“1+X”模式组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联合了全国260多家优势科研单位、5000名科研人员,在长江流域50多个城市开展“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科技帮扶行动,目前已经成为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有力抓手。2021年,生态环境部、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肯定了“一市一策”科技帮扶模式,并将该模式复制推广到黄河流域。  “十四五”期间,长江保护修复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为积极应对“十四五”期间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面临的挑战,亟须加快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一是要推进生态环境科技与信息、生物、材料等变革性技术的融合创新,如利用流域模型和污染源指纹图谱特征实现对面源的追踪溯源,利用环境DNA技术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升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智能监管能力。二是探索科技创新支撑模式,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途径,提升科技服务效率。充分用好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进一步发挥“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的科技服务,聚焦行业企业治污需求和地方管理需要,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集智攻关,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三是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断加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推进企业参与科技重大项目顶层设计和重大决策。鼓励更多企业加入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活动,制定相关政策激励企业以更大力度投入科技创新。

  • 【原创大赛】【职称评审】+我的职称之路

    【原创大赛】【职称评审】+我的职称之路

    [align=center][font=华文仿宋][size=16.0pt]【职称评审】+我的职称之路[/size][/font][/align][font=华文仿宋][size=16.0pt][color=#333333] 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反映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它不仅是与工资挂钩,应聘找工作时,有职称说明能力强,这也是大家愿意去评职称的原因,下面谈一下我评职称的历程。[/color][/size][/font][font=华文仿宋][size=16.0pt][color=#ff6666] 一、参评工程师[/color][/size][/font][font=华文仿宋][size=16.0pt][color=#333333] 身为70后,第一段职业是从我们当地国营企业开始,企业里也按职称发工资,所以按部就班从技术员升到助理工程师,到参评工程师时,需要发表论文,这个要求算是上了一个台阶。这时,时间已经来到了2003年,本地国营企业日渐衰退,企业改革转制进行时,上班也变得人心惶惶,要不要评工程师,心里很迟疑,评上了厂子倒闭了,有什么用呢?经过好长时间思想斗争,想着有个证总比没有强,所以硬着头皮开始准备材料。最关键是要有论文发表,我当时根据平时工作中的实践和摸索的经验写了两篇论文,《PLC与单片机在自动加煤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修改PLC程序实例》分别发表在《中国仪器仪表》2003年第2 期和第5 期。因为参评材料准备的齐全,很顺利拿到中级工程师职称证书。工作的企业总体上还是风雨飘摇,职称评审费也是自己交的,但是中级职称资格是有了。[/color][/size][/font][align=center][font=华文仿宋][size=16.0pt][color=#333333][img=,545,75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7/202007121022289346_3131_1645480_3.jpg!w467x650.jpg[/img][/color][/size][/font][/align][size=16.0pt][font=华文仿宋] [font=华文仿宋]二、转评成农艺师[/font][/font][font=华文仿宋] 2005[/font][font=华文仿宋]年,我应聘到市农产品检测中心任检验员,因为所学的专业与职称都与农业无关,就上了河南农业大学的食品检验专业函授课程,函授毕业以后进行了工程师转评成农艺师,这三年里按农艺师的评审条件,一件件准备,评审顺利。[/font][font=华文仿宋] [font=华文仿宋]三、评高级农艺师[/font][/font][font=华文仿宋] 转评成功后,要准备高级农艺师的材料了,对发表论文要求高了,要求国家级杂志与中文核心期刊杂志。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在2006年在仪器信息网上注册了ID号,每天在论坛上学习观摩别人的讨论及文章,2011年开始参加第四届科学仪器网络原创作品大赛,年年参加,年年都有进步提高,多篇原创作品获奖还被推荐到国家级杂志上发表,有两篇还发在了中文核心期刊。[/font][font=华文仿宋] 2011[/font][font=华文仿宋]年参与仪器信息网《[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百问精编》的编写,2013年出版。参与省科技项目、参加省农产品检测技术比武并获得奖励等等,这样高级农艺师职称的各项条件都具备了,顺利通过了评审。[/font][/size][align=center][font=华文仿宋][size=16.0pt][color=#333333][img=,554,75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7/202007121020471197_693_1645480_3.jpg!w554x759.jpg[/img][/color][/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华文仿宋][size=16.0pt][color=#333333][img=,554,85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7/202007121025087034_4658_1645480_3.jpg!w578x894.jpg[/img][/color][/size][/font][/align][font=华文仿宋][size=16pt] [font=华文仿宋]四、评职称的经验[/font] 通过亲身的经历,对于评职称有些感悟。 1.努力工作,积极准备 随着近几年职称评审条件越来越高,职称获得会越来越难,不能看着难就不做,每天进步一点,一步步来,不要放弃,先从容易的着手,比如参与编写单位质量体系文件;对单位的仪器应用进行总结,编写培训教材;对工作中的检测方法、设备维修、难点易点等进行及时总结,只有不断总结,才会让自己的检测水平和写作能力不断提高。 2.开拓眼界,结识高手 要跟先进人物学习,比如身边技术高的同事,或者高级职称的同事,学习他们的经验,询问职称准备的资料等,还要通过网上的资源,结识一些高手,比如仪器信息网,参加原创大赛,有哪些文章可以写,哪些试验可以深入探究。提高写作水平,发表论文,发不成国家级,先从省级杂志发表开始。 3.抓住机会,不要迟疑 机会来临时,不要犹豫,不要考虑拿个职称证有没有用,只要有的东西,都会在后来的日子里显现出来,你的努力不会白费。[/size][/font]

  • 专家解读丨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以高质量数据支撑“双碳”目标实现

    碳排放统计核算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科学制定国家政策、评估考核工作进展、参与国际谈判履约等提供必要的数据依据。[url=https://www.mee.gov.cn/zcwj/zyygwj/202110/t20211024_957580.shtml]《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url]和[url=https://www.mee.gov.cn/zcwj/gwywj/202110/t20211026_957879.shtml]《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url]提出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系统部署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b]一、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基础[/b]  为满足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履约要求,支撑实现我国提出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我国在国家、地区、企业、项目和产品碳排放统计核算层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定期编制更新温室气体清单,为我国完成各项履约任务提供基本保障。自2000年以来,为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履约工作,我国初步建立了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工作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分别于2004、2012、2017和2019年,以中国政府名义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提交了5份国家履约报告,包括1994、2005、2010、2012和2014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最新国家清单涵盖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以及废弃物处理等5个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汇情况,涉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等6类气体。国家清单编制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符合《公约》相关决议要求,基础参数主要来自官方统计以及专项调研和实测。我国履约报告接受了多次《公约》秘书处组织的国际磋商和分析,清单质量得到国际专家认可。  二是形成碳排放强度指标核算发布机制,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从“十二五”时期起,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指标体系和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制度。根据全国及各省(区、市)分品种能源消费量及其相应排放因子开展碳排放强度核算工作,核算结果为编制国家履约报告,开展国家和地方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进展评估、考核、形势分析等工作提供了保障。此外,我国还印发了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对地方开展清单编制培训,先后组织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2005、2010、2012和2014年清单编制和清单质量联审工作,目前部分地区已实现连续年度的清单编制。  三是建立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制度,为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奠定坚实基础。陆续发布24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其中11个转化成了国家标准,印发和修订了发电设施核算指南,组织开展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排放行业企业2013—2021年碳排放核算报告工作。先后分12批共备案200个项目碳减排核算方法学,支持了1300多个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注册。为提高数据质量,上述重点排放行业企业(包括全国碳市场纳入的2000多家火电企业)的碳排放报告以及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的减排量还经过了第三方机构核查。此外,一些地区和机构发布了产品碳足迹核算的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规范了企业碳足迹核算。  四是初步建立了人才队伍和支撑平台,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水平提升注入动力。在历次国家清单编制过程中,我国建立了由主管部门和有关研究机构人员构成的国家清单编制工作团队,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履约、清单编制等方面研究和技术支持工作。通过开展多轮地方清单能力建设,先后组织4个年度省级清单编制和联审,培养了一批地方清单编制管理和技术人员。通过组织开展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核查,提升了企业碳核算能力以及配套的核查和监管水平。通过实施《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CDM)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培育了一批专业的减排项目碳核算咨询机构。我国还建立了企业碳排放数据报送系统和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数据库,用信息化手段支撑碳排放数据的报送、核算、审核以及分析管理。  [b]二、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展望[/b]  在国内外新形势下,国内“双碳”目标和其他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以及《巴黎协定》下强化的透明度框架对碳排放统计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可比性和透明性等提出更高需求。大型跨国公司从供应链及生命周期角度对产品碳核算产生倒逼效应,原有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面临多重挑战,亟需坚持问题导向,尽快健全完善。  一是进一步理顺碳排放统计核算的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全国及地方、行业企业、产品碳核算和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等重点任务,提出了夯实统计基础、建立排放因子库、开展方法学研究、加强组织协调、严格数据管理和加强成果应用等具体措施。《实施方案》结合我国已有工作基础,细化了各部门在不同环节的职责分工,有利于强化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的统一领导、发挥部门合力,确保不同层级碳核算数据流通顺畅、结果有机衔接。  二是推动实现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常态化编制和定期更新。基于我国基础统计数据可获得性,参考发达国家经验,采用与国际接轨方法逐步实现时效性强的国家清单编制,并及时对往年国家清单开展回算,确保具有长时间序列、一致可比的国家清单数据。为满足部门行业碳达峰工作需要,同步探索开展碳达峰部门行业口径的清单编制。基于国家清单编制进展,更新完善省级清单指南,鼓励有条件地区参照国家做法编制省级清单。随着企业和设施排放数据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在清单中的应用将逐步扩大。与此同时,将同步做好清单同国家和地区碳核算数据的衔接。  三是进一步提升行业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结合已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统筹兼顾准确性、可操作性以及监管成本等多个维度,制修订企业以及设施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指南标准,逐步建立完善企业温室气体报告制度。不断强化行业企业碳排放数据的日常监管,加强碳排放核查以及第三方审定与核证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大对控排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的监督执法力度,对数据造假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筑牢行业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基石。  四是有序开展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产品碳核算涉及产品生产上下游,依赖于扎实的行业企业碳核算以及区域清单基础。《实施方案》明确了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工作节奏,聚焦于重点行业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再逐步扩展至其他行业产品和服务类产品。研究制定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推动出台相关标准,指导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开展产品碳排放核算。在完善产品碳核算基础上,探索建立碳标签制度体系,引导消费者选择低排放产品和服务,倒逼全产业链减排。  五是不断夯实工作基础。我国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基础统计制度,包括新增统计指标,细化统计分类,提高有关统计工作时效性。加强我国关键排放源特征参数统计调查和排放因子定期监测,结合全国碳市场企业数据报送,建立我国官方权威的排放因子数据库,为不同层级碳核算提供技术参数,降低碳核算成本并提高核算的准确性。建设全国碳市场一体化管理平台,打破数据孤岛、打通融合现有数据系统、增强业务数据共享,给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提升碳排放数据的日常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探索卫星遥感等大尺度高精度监测手段的应用,支持开展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反演排放量模式等研究。  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统筹支撑国内“双碳”目标实现和国际履约工作的重要手段。《实施方案》的发布和落实,将有力推动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统计基础更加扎实,核算方法更加科学,技术手段更加先进,核算数据更加全面、科学和可靠。  作者: 马翠梅、苏明山(国家气候战略中心)

  • 职称评定中的 个人工作业绩和个人工作小结

    在准备中级职称评定上交资料中有个个人工作业绩和个人工作小结由于我是换了几家工作切实没有参与到什么项目除了实验室就是实验室除了瓶瓶罐罐 没干过啥大事各位指点下这两个东西该怎么写急需帮忙

  • 如何发挥计量和测试验证对可靠性的支撑作用

    发挥计量对测试验证的基础支撑作用,以精准计量推动检测方法的科学验证。夯实制造业可靠性计量基础,加快机械、电子、汽车等重点行业急需的标准物质研制和应用,建立一批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基准、标准,制修订一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和行业计量技术规范。加强关键计量测试技术、测量方法研究,加大测量误差、测量不确定度等计量基础理论在制造业可靠性中的应用,为制造业可靠性提升提供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计量测试服务。加强可靠性测试验证能力建设,支持企业结合测试验证需求改造升级试验检测设施,建设专用可靠性试验、环境适应性试验验证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高校加强与检验检测机构合作,创建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国家标准验证点、重点行业可靠性实验室,搭建专用可靠性试验检测环境。面向行业可靠性验证共性需求,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关键共性验证技术攻关,开发多应力综合验证、耐久性试验、计量测试等测量仪器和试验设备,构建可靠性设计与仿真、故障诊断与分析等软件工具箱,提升检验检测与试验验证能力。

  • 【转帖】科技支撑项目助力粮食增产 今年项目资金为1200万

    今年的项目资金为1200万元,已全部拨付到位  ●项目完成后,河南省每年可新增粮食10.4亿斤  新华网河南频道1月10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报道: (记者陈潇)2011年河南省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总投资为1200万元。1月7日,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的项目资金拨付速度快于去年,已在2010年底前全部支付到20个项目区所在市县,可以确保今年项目的及时开展。这笔资金扣除技术依托费后,用于扶持到户的新品种和病虫害防治等生产资料支出比例应占70%以上,培训、化验等项费用控制在30%以内。”  今年,河南省在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范围内,选择滑县、浚县、封丘县、原阳县、武陟县、濮阳县、许昌县、襄城县、舞阳县、方城县、唐河县、邓州市、夏邑县、虞城县、息县、太康县、西华县、西平县、上蔡县、汝南县等20个县,在去年的基础上连续实施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按照要求,项目实施地点必须在2009、2010年度土地治理项目区,项目区每个县建立一个百亩超高产攻关田、一个千亩高产示范片、一个万亩示范方,辐射带动50万亩农田。项目主要内容为:小麦和玉米等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测土配方和科学施肥技术;作物栽培技术;土壤改良和培肥地力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被选择为技术依托单位。预计项目完成后,河南省每年可新增粮食10.4亿斤。

  • 【原创大赛】【评审职称】+职称之路

    [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提升能力和收入的一个路径,早前对于实验室授权签字人至少要求达到中级,如今对于[/font]cma[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及[/font]cnas[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评审员仍然要求中级以上,所以实验室工作的小伙伴们都想办法拿到职称,从初级到中级再高级,如今又区分了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花费了大家不少心思,我自己的评审道路也颇为不顺,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 职称需要准备的材料很多,除了基本的学历资历之外,还需要发表论文和提交工作业绩,以前特别重视论文,需要发表市级以上期刊,重点是查重,我自己写了[/font]2[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篇仪器分析方面不确定度的文章,不想查重不理想,经常[/font]30[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出头,光“不确定度”[/font]4[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个字就完全重复,后来东删西减,总算降下去了[/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也顺利发表了,其中发表是需要一笔刊费的;早前业绩不需要证明材料,所以我自己的业绩有夸大的部分,比如参加的某某项目改为了主持等,总之花费很多精力去凑齐了论文与业绩,满心欢喜去提交评审了,第一次被退回,原因是我本身学习环境工程专业,在一家综合检测机构从事的是化学分析工作,申报科目为环境工程被认为工作经历不对应,而后修改为化学工程又一次被退回,原因是申报科目与所学专业不一致,这下我头大了,也不理解了,于是打电话询问相关专业人员,得到答复是让我再缓[/font]2[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年申报化学工程是可以的,可我还是不死心,而后找了学校的老师说了这个事,老师建议可以试试质检系统的那个职称去试试,全称是质量监督工程,不过这个一般是质检系统内部评审的,几乎没有外面检测机构人员去申报,我回去转念想了想,我们检测机构的[/font]cma[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证书不就是质检系统颁发的吗?那我们也算是内部人员吧,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给了质量监督工程评审委员会,没想到工作人员询问了领导之后就接收了我的材料,后面也顺利的通过,拿到了证书,凭着这个证书,我从员工一路内审员、监督员、设备管理、档案管理、质量负责人、实验室主任、技术负责人走完了实验室的几乎所有岗位,感谢自己当时的不死心的状态,否则也不会有后来的我了。去年,我也顺利通过了副高的评审,成为公司里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 如今的职称评审应该说越来越细化了,全国各地都在修改评审条例,按照国务院的文件精神,论文发表已经不是强制性条件了,学历资历也在逐步放宽,今后考察的重点是工作中的成绩、贡献。当下一切都在通货膨胀,职称也是,设置正高级职称后,明显的中级就不够用了,想在一家大型单位做到管理层,至少得副高了,能力特别强的另说。年轻的小伙伴们加油,祝你们的职称道路顺利平坦。[/font]

  • 建立计量技术交流平台 支撑一线防疫仪器校准

    [align=center][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size=15.0pt]建立计量技术交流平台 支撑一线防疫仪器校准[/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发布时间:2020-02-04[/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浏览:145[/font][/align][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 为支持基层同志做好红外线测温仪等防疫相关计量器具的校准工作,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依托温度、生物、医学、电离辐射等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利用微信群建立起4个技术交流平台,由相关领域计量专家及时解答基层一线人员遇到的防疫相关仪器检定校准技术问题,同时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及时交流沟通、共同研究解决,成为了防疫一线计量仪器检定校准人员的坚强后盾。  据了解,四个平台春节前后先后建立,目前都已有上百位基层一线同志申请加入,涵盖了全国各地各级计量技术机构的人员。在每个微信群里,每天都有基层一线人员提出在防疫前线仪器校准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来自相关技术委员会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专家都会及时予以解答。诸如用于体温筛查的红外测温仪如何在低温下校准、各种新型测温仪如何现场校准等疑难问题,都在交流讨论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在红外校准技术交流群,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专家非常热心的将群里讨论过的各种型号测温仪的校准方法汇总,每天发布一次。  在生物计量防疫相关仪器检定校准技术交流群,全国生物计量技术委员会在及时解答一线人员问题的同时,积极征求他们对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宣贯工作的意见,立即启动编写相关培训教材。  在医用计量器具检定校准技术交流群,全国医学计量技术委员会了解到重症治疗中使用的某种型号呼吸机无法依据常规方法对相关参数进行校准,立即召集专家研究制定校准方法,并申请启动相关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的制定工作。[/font]

  • 广东的职称评审……(此文纯粹发牢骚)

    上个月收到职称评审的新政策,不知其它省份的情况怎样:节选如下:“五、登记与验证(一)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原则上必须真实准确地载入“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系统” ( http://www.gd.lss.gov.cn/jxjy/)。登记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施教机构和用人单位通过管理系统进行规范操作(专业技术人员在公需科目考试前要先登陆注册,由施教机构开设专门课程指导完成)。登记的内容包括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学时、内容、形式、起止时间、考核结果、施教机构等,并上传相关学习证明材料。(二)继续教育证书验证程序。1、专业技术人员登陆“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系统”注册。2、施教机构或用人单位必须对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学习登记情况进行初审,核发《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明》(附件1);并报同级人社部门复核。各地人才服务机构必须对提供档案托管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登记情况进行审核。3、县级以上人社部门对所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专业科目学习登记情况进行审核认定,核发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印制的《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以下简称《证书》)。在各级人才服务机构托管档案的专业技术人员《证书》由相应各级人社部门负责发放。(三)原则上今年专业技术人员要按规定做好继续教育记录在省人社厅信息系统上的登记及证书打印,特别是要重点完成好拟申报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信息系统登记及证书打印工作,确保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专业技术资格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中级以下专业技术人员在今年内确实无法完成在省厅信息系统继续教育证书打印的,由各施教机构或用人单位将培训内容、课时、时间、成绩统一造册登记,送市或区县人社局备案,由市或区县人社局查验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专业科目的学习培训及考核情况后,核发相应的《证书》。从2012年起,我市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记录将全部通过省人社厅的信息系统登记并打印相应证书。(四)《证书》须加盖人社部门印章方为有效。证书编号参照省厅的相关文件规定。” 说简单些就是每年要强制上至少一门公需课(一门课20学时),专业科的学时要达到52学时(2011年起的培训、会议等必须得先申报、登记、注册,不然无效,涉及到的包括会议和培训等的组织、实施方),不够就不能评职称。就像现在的很多高校的学分制一样,没达到不让毕业。 今天上午赶去上一公需课《低碳知识与低碳广东》,本来要在实验室配合安装仪器的,听说要签到就赶去上课。看了《低碳知识与低碳广东》封面上写着“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教材”,是广东人社厅编的,感慨万分。 2011年前的职称评定的商业化主要在发表文章和计算机模块考试环节,买卖文章的广告到处都是,连万方、维普数据库网址都有商业发表文章的链接。计算机模块考试方面就更不用说了,买了学习光盘,学一遍准能过。 到现在是从政策层面间接地要求买这些书籍,上这些培训等,商业化的写书、出书和培训等也来分职称评审的一杯羹。 说不定哪天有钱了,就可以买到学了后包能过的职称英语课本,随便上上课就可以获得可用于评职称的学历…… 惨的就是我们这些职称奴!

  • 钢管拉伸疑问

    通常做钢管试样的拉伸试验时,是把钢管剖开制成板状样,还是两头加垫块直接开工呢?

  • 职称与职务

    职称与职务

    看截图展开话题讨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1/201701191701_671635_1502196_3.jpg有人回应:“依据你人员的职称数啊”又问: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6061316002403_01_1502196_3.jpg?又答:“ 初级就是助理工程师”再问: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0/2016061316031435_01_1502196_3.jpg这时参与着增加,有人说:“高工”、“ 职称和授权签字人没有直接关系呀”、“ 这个是看相关职位人员自己到底有什么职称证,对应填写的”” 授权签字人不是职称体系里的~ 所以没有办法证明授权签字人就是高级“....到底该如何确认呢?大家来议议吧....

  • 【原创大赛】评审职称-- 我来谈职称申报

    [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 我来谈职称申报[/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在小企业内部,尤其不以职称评绩效、工资的企业,很少有人会关注到职称评审。[/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当然有些企业虽然比较大,但是本身不关注职称这个东西,企业不支持,也是一样。[/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我在一家北京的上市公司做了几年,有时候听过职称这个东西,心想我也不去事业单位,不去国企,何必去评这么一个纸面上的东西呢?[/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后来就坑在了这个地方,本来初级是很容易拿到的,但我一直也没拿到初级职称。[/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后来去了第三方,听说到了职称的好处,准备报,结果发现初级拿到还要几年,我同等能力不也凑合吗,仍然没报。[/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直到接触到了实验室咨询行业,发现有些公司、有些评审老师、有些领域对于职称的要求是苛刻的,就赶紧去整这个,[/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我报的时候是以未评定,工作五年报的,据说很吃亏,但我没感觉到。因为手里买了几个专利,搞了几篇论文,[/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所以纸面上的东西还是很让我放心的,主要就是流程。太麻烦。[/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首先是社保,自从离开北京,我在一家公司待不过半年的,但是为了职称评审,我在一家公司待了大概一年半的时间。[/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然后是公司的人事帐号,我用自己的帐号申报的公司人事帐号,盖公章证明开通法人,一套流程走下来,费了一个多月时间。[/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再然后是继续教育,据说一年评审不过,下一年还要继续做继续教育,这个是朋友拿着帐号密码帮我整理的。[/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最后是上交材料,开始询问的时候是交到人社局,后来登录单位帐号上去一看被退审了,赶紧又提交到非公职称申报点,简直就是折磨人,[/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纸质材料也是最后关头才提交上去。[/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再说一下职称申报这个,这个难度是分领域的。有比较好报的专业,当然你要在日常工作中涉及,[/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要不然业绩什么的都不好填。如果仅仅是为了拿一个证,我觉得完全可以找一些偏门一点的申报,报的人少,批准的人多。当然,仅仅是小道消息,未经证实。[/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最后再说职称这个影响什么?如果你在小企业,不关注不看重这个,而且以后也不想去大企业,[/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事业单位、国企、第三方去做的话,完全可以不报。如果以后涉及到职称影响的,可能要及早去搞初级,[/font][font='微软雅黑','sans-serif']应该本科第一年就能搞。然后过三年还是四年就能报中级,比初级不报直接报中级早个一两年。[/font]

  • 美泰要求供应商对BOS(物质成分表)制定管控文件

    这下可难倒我了,美泰要求所有供应商对BOS进行管控,并制定管控文件和工作指引。BOS是绝大部分供应商不愿提供的,因为机密问题。大家说这个管控文件和工作指引应该怎么做?求样本呀。。。。。。。。。。先谢谢了!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