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有机钾

仪器信息网有机钾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有机钾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有机钾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有机钾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有机钾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有机钾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有机钾相关的解决方案。

有机钾相关的资讯

  • 著名有机化学家蒋锡夔院士逝世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201782162054588.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noimg/74d032f0-a6a7-471c-bac6-9927614a1275.jpg"//pp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蒋锡夔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8月1日上午9时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91岁。/pp  蒋锡夔先生是世界著名物理有机化学家和有机氟化学家,中国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1955年,他冲破美国政府的层层阻挠回到祖国,从事国防建设中的有机氟材料研究工作,率先研制成功了一系列氟橡胶和氟塑料产品,为我国的国防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长期致力于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在疏水亲脂作用驱动的有机分子簇集、自卷以及解簇集现象和自由基化学中的取代基自旋离域参数的建立和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原创性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和上海市科技功臣等荣誉称号。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育人有成,为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pp  据悉,蒋锡夔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7年8月7日(周一)上午10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漕溪路210号)大厅举行。/pp  蒋锡夔先生1926年9月5日出生于上海。1943至1947年就读于圣约翰大学化学系,1948年9月进入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化学系,师从著名物理有机化学家道本(H. J. Dauben, Jr.)教授,于1952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凯劳格公司担任研究员。1955年底,蒋锡夔先生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于1956年3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1963年7月,蒋锡夔先生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pp  蒋锡夔先生是世界著名物理有机化学家和有机氟化学家,我国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蒋锡夔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主要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研究,他在道本教授指导下开展了特殊结构分子的芳香性研究。进入美国凯劳格公司工作后,他改进了三氟氯乙烯的合成方法,发明了氟烯烃与三氧化硫反应合成磺内酯的新反应,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期间,蒋锡夔先生领导课题组致力于氟橡胶的研究,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块氟橡胶,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为我国的国防军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后,蒋锡夔先生继续主持含氟聚合物的研究工作,成功研制出系列氟橡胶和氟塑料,获得国防科委和中科院的嘉奖。1978年,蒋锡夔先生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第一个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此后一直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研究领域跨越有机氟化学、自由基化学、单电子转移反应、反应机理、微环境和溶剂效应、疏水亲脂作用以及分子聚集体化学等领域,尤其是在疏水亲脂作用驱动的有机分子簇集、自卷以及解簇集现象以及自由基化学中的取代基自旋离域参数的建立和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原创性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pp  蒋锡夔先生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累累硕果,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蒋锡夔先生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奖励,包括1965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中科院重大成果奖,1979年国防科委二等奖,1992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2001年两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此外,他还获得1989年国务院授予的“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2000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3年上海市十大优秀归侨,2003年上海市劳动模范,2004年全国归侨优秀个人,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2005年上海市科技功臣,多次获得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等一系列荣誉。为表彰他对我国物理有机化学研究与教育做出的杰出贡献,蒋锡夔先生于2011年被授予“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终身成就奖”。/pp  蒋锡夔先生治学严谨、造诣精深,曾担任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第五届、第六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他诲人不倦、育人有成,先后培养了5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蒋锡夔先生主持召开了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物理有机化学学术会议,为我国物理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长期在国际学术团体任职,先后应邀在世界几十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做邀请报告和讲学达120多次,为中国化学科研工作者在国际领域取得学术认同和社会认同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升了中国化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pp  蒋锡夔先生一生对祖国、对科学事业无限热爱,提倡并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他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唯实求真、谦虚严谨,为我国化学事业,特别是有机氟化学和物理有机化学的开创与发展,为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非凡业绩和高尚品格,赢得了大家的敬重和爱戴,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pp  蒋锡夔先生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蒋锡夔先生。/pp/pp/p
  • 国家有机质检中心落户扬州
    市场上的有机食品是否名副其实?其质量如何?这些问题,将在宝应得到权威回答。昨日从宝应传出喜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已正式批复,宝应县筹建国家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这是全国首个有机食品的监督检验机构。  据市质监部门介绍,宝应作为江苏有机食品生产核心区,也是国家环保部批准的全国唯一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并荣获“国家生态示范区”称号。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将加速扬州有机食品产业集聚。
  • 《有机产品》系列国家标准通过审定
    11月12-13日,《有机产品》系列国家标准(GB/T 19630.1~4)修订审查会在珠海召开,标准起草组向审查委员会就标准的修订内容、原因、经过等情况进行了说明。  由环保部、农业部、卫生部及相关科研院所、认可机构、认证机构、企业专家组成的审查委员会,对标准逐条进行了审查,一致认为:该系列标准经修订后结构更加合理,解决了有机生产、加工和认证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既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又结合了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实际,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系列标准的修订、发布实施,将进一步规范我国有机产品生产、加工和认证活动,对保障有机产品完整性和质量安全,促进我国有机产品出口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建议以推荐性国家标准尽快发布实施。
  • 有机食品国家级检验中心落户宝应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近期正式批复宝应县筹建国家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宝应目前已形成3大有机产业园区,有机食品基地36个,总面积近6万亩,涵盖稻米、蟹、虾、甲鱼等五大类12个品种。
  •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近日在京举行。本实验室依托四大实验室进行组建。它们分别是纳米材料先进制备技术与应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等实验室。  本实验室充分利用了北京化工大学在材料、化工和机械三个一级学科专业方向完整、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通过材料、化工、机械、生物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以及多年的良性发展,针对有机无机复合材料领域中的重大主题,确立了五个特色研究方向:基础相材料及复合材料模拟与设计 无机相/有机相材料制备基础 树脂基功能纳米复合材料 弹性体基纳米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  实验室现有面积6919平方米,5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38台件,固定资产原值8270万元,仪器装备水平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属国内一流,并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创新能力强的研究队伍,基本满足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要求。来源科技网
  • 著名有机化学家张滂院士逝世
    张滂院士  著名有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市化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张滂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1月29日17点5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张滂先生生于1917年8月,原籍湖北枝江。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1949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49年回国任燕京大学副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滂先生长期从事有机化学和有机合成的教学与科研,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研究领域涉及以天然产物为中心的合成,新型化合物和试剂的设计及合成方法的研究等。曾发现了若干新的反应,取得了独创性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培养了众多化学专业人才。  遵照张滂先生遗嘱,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遗体捐献供医学研究。
  • 大连化物所开发新型金属有机框架吸附材料
    近日,我所节能与环境研究部(DNL09)王树东研究员团队与沙特阿拉伯国王科技大学赖志平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了一种通过原位氟化合成Fe基金属节点的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全氟节点金属有机框架(MOFs)——DNL-9(Fe),该材料是一种具有螺旋氟桥金属节点结构的Fe-MOFs吸附剂,可用于潮湿条件下的C2H2/CO2吸附分离。C2H2/CO2具有相同的动力学尺寸(3.3Å)、相似的极化率(29.1×1025/cm3至33.3×1025/cm3)和相近的沸点(189K至194K),在潮湿的工业环境中吸附分离C2H2和CO2具有挑战。MOFs是一种孔道丰富,结构可调的多孔材料,但是其稳定性、耐水性相比于活性炭和分子筛较差,这也限制了其在C2H2潮湿环境下分子的吸附和C2H2/CO2的分离。相比于在MOFs中引入不饱和金属位点、有机配体功能化等调控手段,构筑含氟阴离子等氢键受体提供了另一种途径来增强客体分子与骨架间的相互作用。该方法通过强化C2H2与MOFs限域孔道内的氢键作用实现C2H2的选择性吸附,同时可以提升材料的耐水性和抗水气吸附干扰能力。然而,在MOFs的合成中难以对金属节点进行原位氟化配位,目前构筑含氟MOFs单元通常采用SiF62-,TiF62-,GeF62-阴离子盐,或含氟有机配体等价格昂贵的商业试剂,这也阻碍了含氟MOFs的低成本生产与实际应用。   本工作中,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在DMF溶剂高温分解条件下构造出还原性合成环境,促进了F原子与金属Fe的直接配位络合。团队采用简单的HF试剂,实现了Fe-MOFs的金属节点的原位氟化和螺旋结构拓扑链的生长,从而开发出具有混合变价的[Fe6(μ-F)6F8]配位节点的全氟Fe基材料DNL-9(Fe)。DNL-9(Fe)的结构区别于常见的[Fe3(μ3-O)(μ-OH)3]或[Fe2MII(μ3-O)(μ-OH)3]节点,其由生物质基呋喃二甲酸作为配体合成原料,取代了传统对苯二甲酸等难降解的有机物,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吸附剂。该材料还具备优异的耐水性和化学稳定性,在潮湿环境中可以高效分离C2H2CO2,一次提浓后的C2H2纯度即可达到99.9%。同时,氟化的金属位点Fe-F-Fe有效降低了H2O和C2H2分子的吸附热,在真空条件下即可循环再生,可以应用于变压吸附(PSA)和真空解吸(VSA)工艺。因此,本工作为多孔材料结构设计、MOFs的氟化改性和吸附分离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来,王树东团队在C2H2/CO2协同吸附机理探究(Chem. Mater.,2022),潮湿CO2捕集(Fuel,2023;Chem. Eng. J.,2022;J. Energy Chem.,2022),混合配体MOFs调控(Chem. Eng. J.,2022),果糖直接合成MOFs(ACS Sustain. Chem. Eng.,2021)等相关方面开展了多孔材料设计与吸附分离工作,致力于开发低成本、高效、疏水等综合性能的多孔材料吸附剂。   相关研究成果以“Fluorido-Bridged Robust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Efficient C2H2/CO2Separation under Moist Condition”为题,发表在《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上,该工作第一作者是我所DNL0901组博士毕业生顾一鸣。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 国内有机产业频遭诟病 认证假、标签乱致难分辨
    全天然的有机洗涤剂7到28天就能转换成水、有机盐和二氧化碳,绝不会污染水体 从棉籽种植、棉纱纺织到制成成衣的有机全程,可以呵护婴儿的幼嫩肌肤……除了这些日用品,还有有机蔬菜、谷物、牛奶、茶叶、葡萄酒、调料等各种食品也悉数亮相今天上午开幕的2012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  但在热闹展会的背后,近年来国内有机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诟病。认证混乱、标签乱贴、名不副实等问题屡屡发生,国内土壤、水质和空气质量也遭受质疑。记者采访获悉,相比国内市场的混乱,我国却是有机食品出口大国,2/3的产品销往海外,业内人士指出,国内有机之乱不在于自然环境受污染,而在于企业诚信的缺失和市场监管的松懈。  婴幼儿有机产品增速最快  除了超市里最常见到的有机蔬菜,各类食品和日用品都已经有了“有机版本”。记者今天上午在展会现场发现,出于安全和价格的考虑,婴幼儿有机产品的市场增速显然更快。  “前两年我们在中国推出有机婴幼儿麦片、果泥和磨牙饼,效果非常好,今年我们又带来了有机婴幼儿奶粉。 ”一家法国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有机产品对原料的严格控制,产量相对较低,该公司生产的果泥在中国市场一度卖断货。在了解到中国家长对婴幼儿奶粉质量的担忧后,他们对有机奶粉的市场前景也非常看好。 “我们的奶牛都是自然放养状态,产品绝不含有任何激素。婴幼儿的肠胃特别脆弱,有机产品能使其免受毒素侵害。 ”目前,这款900克装的有机奶粉售价400元,价格比一些进口超高端产品略高。  获得中国、日本、欧盟和美国四方有机认证的有机酱油和有机香醋也在展会上亮相,其公司负责人阮先生告诉记者,从大豆种植到加工全程有机。“市面上的普通酱油都有防腐剂,其中苯甲酸钠的六角形结构特别稳定,很难从体内排出,可我们的酱油只使用水、有机大豆、有机面粉和食用盐,采用古法酿制,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着色剂,口味厚重浓郁。 ”目前这款酱油已在沪上全家便利店有售,300ml装的价格高达65元。  记者还在现场看到不少有机日用品,其中一家生态洗涤剂公司表示,该公司生产的所有洗涤剂都可食用。 “我们洗涤产品不是石油化工产品,而以植物和矿物为原料,排入水中7天到28天就能分解为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不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这些洗涤剂的包装也是由蔗糖提取物制成的植物瓶,不是传统的石油基塑料。  有机新标识7月1日起全面使用  去年12月,央视《焦点访谈》曝光山东农民以普通蔬菜冒充有机蔬菜,在生产过程中照样使用农药、化肥等。此后,国家质检总局展开大规模的有机认证规范行动,目前已经有大批企业被撤销认证。  记者从今天展会上发现,去年共有346家企业参加2011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但今年只有约200家企业凭证参加。相关负责人坦言,严管之下,很多企业做不出有机认证了。“今年的监管力度可以说是史上最严,现在规定批批必检,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成本上难以承受,索性放弃认证。部分企业确实有浑水摸鱼的行为,自然就拿不到证书了。 ”  记者昨天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上看到,从今年3月1日起,最新修订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开始实施,“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备案管理系统”也同步开通。同时,有机产品还将使用新标,要求获证产品的最小销售包装上,加施认证标识和唯一编号、认证机构名称。这个唯一标识相当于有机产品的“电子身份证”,消费者可以据此登录国家质检总局官网查询产品真伪,监管部门也可据此追溯到这个产品从菜地到最终零售商的整个环节。经过四个月的过渡期后,新标识将从7月1日起全面使用。  市场现状  心存质疑,消费者对有机产品敬而远之  尽管在展会上有机食品业一片热闹,但近年来有机企业良莠不齐,认证机构不负责任,以普通产品冒充有机产品牟取暴利的丑闻频频传出。为了不做“冤大头”,心存质疑的消费者开始对有机产品敬而远之。目前,有机产品在国外的消费量占商品总量的5%,而我国还不到0.1%  国内环境能否种出有机蔬果  我国的土壤、水源和空气质量在工业化发展中遭到污染,土地中重金属超标,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频发,消费者不禁质疑:在如此环境下,能否生产出合格的有机产品?对此,业内专家坦言,目前我国2/3的有机产品出口海外,可见绝对有能力保证产品质量,而国内有机产业的忧虑不在于生态环境,而是管理机制。  “早在20年前,国内就有基地开始做有机农业了。 ”浙江大学有机文化研究室主任胡删表示,尽管国内消费者是近两年才关注有机,但早在20年前,日本就有企业将有机基地建在中国,产出的有机农产品也全部运回当地销售。直到如今,国内大部分的有机产品仍出口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地。  “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合格有机产品的生产国,一方面我们土地广袤,可建上千亩的有机庄园。并且有机的概念就是要改善土质,经过三年转换期,肯定可以把被污染的土地调整回来 另一方面,成片的有机农业需要大量人力,这也是其他发达国家难以做到的。 ”加上有机产品在出口时,要经过严格的入境检验检疫,以符合欧洲等地的有机食品标准,使得企业在整个生产环节中不敢马虎,这和国内市场的情况大相径庭。  高价能否买到正宗有机产品  18元/斤的鸡毛菜、油麦菜和青菜,19.85元/斤的菠菜、圣女果……记者昨晚在长宁路上的一家大型超市看到,有机蔬菜被单独放在一个货架上,其价格是普通蔬菜的数倍。  “如果完全按照有机生产的流程走,无论是前期成本还是后期耕种,成本都很高。 ”胡删告诉记者,在种植过程中,因为不能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造制剂,不但需要人工捉虫锄草,产量也会降低很多。“比方说别人1亩地出产1000斤,你自然种植后只有300斤,每斤的成本自然高出很多。 ”  但真正令消费者担心的是,付出高价后买到的仍非正宗有机产品。近年来,以普通蔬果冒充有机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偷偷使用农药、化肥等事件屡有曝光。  “有机事业的前期投入非常高,三五年很难盈利,一些支撑不下去的企业就可能动歪脑筋,放弃高成本的有机种植方式,偷偷使用化肥、农药以增加产量,再以高价售出,牟取暴利。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庄主”表示,一些已经做大的企业因为产量跟不上销量,也会“被迫”造假。“自有基地的产出不够卖怎么办?因为有机产品不能随便开块土地就生产,这些企业就会在外寻找符合条件的外联基地,将那里出产的有机蔬果贴牌出售,但相比自有基地的严格管理,外联基地更易松懈,属于造假高发地。 ”他曾在对多个有机项目的考察中发现,有一个名声在外的有机农庄竟直接引入附近小河的五类水进行浇灌,不进行任何水质处理。  认证假、标签乱致难以分辨  近年来,我国有机产品需求明显上升,截至今年一季度,已颁发有机产品认证11090张,获得认证的有机产品生产面积达到200万公顷。随之而来的认证企业鱼龙混杂,花钱就能买到证书的乱象也频频出现。  上海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曾是中绿有机食品认证在上海的分中心,但记者昨天获悉,从去年开始,该中心已不再对有机产品进行认证,不再作为中绿在上海的分中心。其相关负责人坦言,过去是作为兼职机构来分担认证工作,但由于当时全国各地认证机构众多,部分机构不负责任地进行认证,导致市场上的有机食品鱼龙混杂,为了规范管理,他们这样的兼职中心也被撤销了。  除了花上几万元“买”一张认证证书外,还有更简单的方式变成有机食品,那就是直接购买有机标签。记者在网上搜索“有机标签印刷”,立即就有众多商品信息映入眼帘,其中一名店主表示,只要客户提供所需标签的样图和包装,厂里就能照样印刷。1厘米直径的普通材料有机标签,100多元就能印上10000个。
  • 著名有机化学家周维善院士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周维善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10日17时50分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90岁。  周维善是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几十年来主要从事甾体化学、萜类化学和不对称合成研究,为我国甾体激素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参与 7步可的松和甾体口服避孕药甲地孕酮(即已广为应用的二号甾体口服避孕药)等的合成 主持并参与光学活性高效口服避孕药 18-甲基炔诺酮的不对称全合成,已投入工业生产并出口。在国际上首次利用我国丰产的猪去氧胆酸为原料发展了新甾体植物生长调节剂油菜甾醇内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合成的油菜甾醇内酯类化合物已在田间试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他主持并参与首次测定了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结构并又主持和参与它的全合成。改良了 harpless 烯丙醇的不对称环氧化试剂,使其更具有使用价值和扩大了应用范围。并首次将Sharpless 烯丙醇不对称环氧化反应扩展到烯丙胺--a-糠胺的动力学拆分,并将其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合成。他还组织领导在我国先期开展昆虫性信息素合成,合成的棉红铃虫性信息素曾用于害虫测报和防治,效果显著。
  • 认监委加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管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直属检验检疫局,认监委信息中心,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  近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有机产品认证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其中标志使用不规范、有机产品不能追溯等是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  根据《认证认可条例》、《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为进一步规范有机产品标志使用,确保销售的有机产品符合相应法律法规和认证依据标准要求,便捷社会公众和监管部门对有机产品及其标志的辨识,现就进一步加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以下简称认证标志)管理提出以下要求:  一、各认证机构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成熟的防伪、追溯和信息化技术,结合国家认监委统一的编码规则(见附件1)要求,认证标志编码前应当注明"有机码"字样,赋予每枚认证标志唯一编码(应使用暗码),同时鼓励认证机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更为严格防伪、追溯技术手段,确保本机构发放的每枚认证标志能够从市场溯源到每张对应的认证证书、产品和生产企业,做到信息可追溯、标识可防伪、数量可控制。  二、对于自动化流水线大批量生产的获证产品,获证组织可以在产品标签或零售包装上印制认证标志,但应当采用技术手段,在零售包装或产品上标注认证标志编码(可使用明码)。获证组织在产品标签印制之前,应将该标签式样、印制数量、认证标志编码报认证机构审核和备案,确保认证标志的使用符合《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和《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的要求。  三、为便利消费者和监管部门辨识,国家认监委将建立认证标志备案信息数据库,各认证机构应当将所发放的每枚认证标志编码和认证标志使用(见附件2)等方面信息及时传输至该数据库。国家认监委将提供该数据库统一的查询方式,为社会公众和监管部门服务。  四、各认证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关于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印制和发放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认注[2005]34号)的条件,选择承担认证标志印制的单位。同时,加强对认证标志印制单位的管理,督促印制单位建立认证标志出入库台帐,坚决杜绝认证标志印制单位私印、滥发认证标志行为的发生。  五、各认证机构应当建立认证标志发放台帐,严格按照获证产品数量,控制认证标志的发放量。同时,督促获证组织建立认证标志使用台帐,并采取通知或不通知检查的方式,对获证组织使用认证标志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获证产品数量与认证标志使用量相匹配。  六、各认证机构每年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通过市场抽样方式,验证相关组织合法、规范使用认证标志情况。对于违规使用认证标志的,应当及时暂停、撤销该组织认证证书 情况严重的,应当及时向当地认证监管部门报告,以便相关监管部门进一步追查相关方面的法律责任。  七、请各认证机构加强与国家认监委的沟通与联系,并在2011年11月30日前,将本机构根据上述要求制定的认证标志管理方案(含认证标志防伪、追溯技术方案概况)和认证标志印制单位名单报国家认监委备案。  八、各认证机构制定的认证标志管理方案应当在2012年3月1日前实施,对于拒不按照要求使用认证标志的获证组织,认证机构应当暂停、撤销认证证书。对于已领取认证标志或已印制标签尚未用完的获证组织,认证机构应当加强对该获证组织的认证标志使用的监督,并督促获证组织在2012年12月31日前使用完毕。  九、各局应当加强对认证标志的监管,对伪造、冒用、超期、超范围使用认证标志的,应当按照《认证认可条例》、《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和《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规定处理 对未按规定使用或者不规范使用认证标志的零售有机产品,各局应当将相关情况通报销售单位,同时责令颁证认证机构及时暂停、撤销该组织认证证书,认证机构拒不暂停或者撤销认证证书的,应当按《认证认可条例》第六十条第三项的规定依法处理。  联系人: 王茂华 程正华  电 话: 010-82262763 82262708  附件: 1. 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编码规则.doc 2. 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编码备案信息要求.doc  二○一一年十月十四日
  • 国家质检总局:有机产品认证管理明年4月实施
    有机产品认证制度,将从明年4月1日起实行统一的认证目录、标准、认证实施规则和认证标志。为加强有机产品认证管理,维护消费者、生产者和销售者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有机产品质量,国家质检总局昨天公布新版《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该办法适用于境内从事有机产品认证以及获证有机产品生产、加工、进口和销售活动。  办法明确,有机配料含量(指重量或者液体体积,不包括水和盐)等于或者高于95%的加工产品,在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后,方可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及标签上标注"有机"字样,加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认证机构不得对有机配料含量低于95%的加工产品进行有机认证。
  • 中昊晨光院拟组建“有机氟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8月12日,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陈放率省科技厅副巡视员施瑕、省科技厅基础处处长郑超英、副处长华莉来院调研,指导中昊晨光院组建“有机氟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自贡市政府副秘书长樊永毅、市科技局局长杨洪春、副局长张英陪同调研。     陈放一行到生产基地查看了研发中心中试车间,等离子焚烧和生化废水处理环保装置,四氟乙烯树脂、氟橡胶等产业化装置,参观了院展览厅,听取近年来该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的情况介绍。     随后,在中昊晨光院部501会议室,调研组听取了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谢学端、副院长李嘉就中昊晨光院组建“有机氟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的情况汇报。调研组盛赞近年来该院发展建设取得的成绩。  陈放副厅长指出,我国高度重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国家科技部曾专门发文,支持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转化方面,晨光院具有很强的实力,四川晨光乃‘一衣带水’,省科技厅全力支持晨光院组建“有机氟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他从战略高度给组建工作支招,就人才队伍建设、实验平台建设等具体工作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我院炼好“内功”,以组建“有机氟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契机,推动企业取得更加平稳、长足的发展。  中昊晨光院非常重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早在2000年,该院组建了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并于2001年成立了“四川省有机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8年,该院以研发中心为依托,集中全院科研力量,成功组建了“有机氟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通过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取得和产业化运用,奠定了中昊晨光院在有机氟行业的话语权。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行业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聚集和培养高层次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加强行业科技合作和交流,中昊晨光院拟组建“有机氟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分析化学家荣获“有机地球化学终身成就奖”
    10月19日,从山东省青岛市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传来喜讯,长江大学地环学院王培荣教授荣获“有机地球化学终身成就奖”。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铁冠教授为王培荣致颁奖词,高度赞扬他在多环芳烃、轻烃和非烃的地球化学分析研究方面,作了大量引领性的创新性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  王铁冠院士在颁奖词中对王培荣教授的科研成就从两个大的方面予以了概括。  第一,王培荣教授从1970年起从事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建设与科研,是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界在岗位上持续从事有机地球化学第一线实验研究工作时间最长的地球化学家。1984年国内引进亚洲第一台气相色谱/质谱/质谱数据系统(GC/MS/MS,又称“串联质谱”),他作为这台大型仪器实验室的负责人,多年保持仪器连续满负荷运转,完成大量国内样品的生物标志物分析,不仅有力地支持了“七五”、“八五”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相关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有机地球化学科研工作,而且以大量的实际分析数据为基础,1993年他在国内首创了第一套电子版石油生物标志物的质谱库,命名为《JH-生物标志物谱库》,并编写了生物标志物培训教材,正式出版了国内第1部《生物标志物质量色谱图集》工具书,并在北京、胜利油田和新疆油田,为石油系统举办推广生物标志物的培训班,这项工作成果荣获199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十大科技成果,并荣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二、王培荣教授对多环芳烃、轻烃和非烃的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作了大量引领性的创新性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一是对于轻烃的分析与应用。1983年他在国内率先引进、开展罐装岩屑顶部空间C1-C7轻烃分析方法与地质应用的研究,并在南海西部公司推广应用。1984年获石油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以来,他总共设计、建成四个版本的烃源岩吸附烃分离装置以及C1-C12轻烃化合物定性鉴定软件,最近又初步实现了该装置与气相色谱仪或色谱-质谱仪的联机分析;除了一系列轻烃研究论文外,2011年他撰写、出版了《烃源岩与原油中轻馏分烃测定及其地球化学应用》一书。二是对于多环芳烃的分析研究。早在1986年王培荣教授在第三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对15个系列105个多环芳烃化合物的色谱-质谱分析鉴定的论文和相应的保留指数,1993年相关成果收录于他的《生物标志物质量色谱图集》一书中。三是对于非烃的研究。王培荣教授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中,完成大量国内样品中非烃类化合物色质分析工作。于2002年撰写、出版了《非烃地球化学和应用》一书,是研究非烃生物标志物重要的工具书。上述有关轻烃、多环芳烃、非烃的地球化学论著,均属国内第一部或唯一的一部专著。  据介绍,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前14届共评选出三位终身成就奖,王培荣教授此次获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四位有机地球化学家。
  • 中国科学家获有机化学领域国际重要奖项
    p  有机化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国际奖项之一、2020年“亚瑟· 科普学者奖”(Arthur C. Cope Scholar Awards)日前揭晓,西湖大学理学院化学讲席教授邓力成为获奖者之一。美国化学会主席Charpentier博士(音译:沙彭蒂耶)给邓力教授发来的贺信中称,邓力在有机小分子催化领域中取得重大突破,即对弱键催化概念的建立和发展所作出的原创性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有机化学家丁奎岭院士表示:“有机小分子催化自2000年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研究领域,而邓力是这个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之一。”/pp  西湖大学邓力实验室助理研究员罗济生介绍,催化剂具有大大加快化学反应发生甚至创造全新反应的魔力。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创造新功能分子,例如抗癌药物,也可以让我们廉价而节能地大规模生产功能分子,降低或消除对环境的污染。传统的化学催化剂是含金属的小分子,依赖于金属形成强健的能力来促使化学反应的发生。而自然界原本就存在一种最强大的催化剂——人类体内的生物酶。它可以促使人体内各种化学反应发生,把食物分解成营养物质,使细胞产生能量等等。并且它只需通过温和的弱键作用,就能“催生”化学反应按照我们生理需要快速而精准地发生。/pp  邓力团队一直在寻找这样一种自然而高效的催化剂。2000年,他们发现一类不含金属的天然产物金鸡纳碱,经过简单转化后所得的衍生物,可以有效地催化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通向新世界的大门就此被打开。此后,他们模仿生物酶中常见的协同弱键催化模式发展更高效的有机小分子催化剂,成功开发一系列新催化剂及新反应,被世界各国的有机化学家们广泛应用。近年来又研究发明了一系列接近生物酶效率的新型有机分子催化剂。丁奎岭称赞:“邓力模拟生物大分子酶的催化过程,取得了多项原创性学术成果,使化学小分子作为催化剂的效率实现了几个数量级的提升,这是惊人的进步,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推到了一个新高度。”/pp  罗济生说,基础科研领域的发展往往会带来“不可想象”的连锁反应。邓力团队的研究成果已成为有机合成化学的新知识,不同领域的开发应用会带来不同效果。比如在医药领域,弱键协同催化可以让制药成本更加低廉 在化工领域,可以大幅度减少环境污染。邓力发明报道的催化剂和化学反应已经被应用于工业界,很多催化剂已经授权给知名试剂和大制药公司使用。/pp  “亚瑟· 科普学者奖”创立于1986年,每年分三个类别评出10名优秀获奖者,表彰他们在有机化学领域的重要原创性贡献。历届获奖者包括巴里· 夏普莱斯、罗伯特· 格拉布斯等诺贝尔化学奖得主。/p
  • 瑞士华嘉最新总有机碳(TOC)分析技术和应用报告会
    兹真诚邀请您参加瑞士华嘉公司于2008年6月12日在北京化工大学科学会堂主办的“最新总有机碳分析仪技术和应用交流会”。TOC总有机碳作为表征水质、水的洁净程度的一个技术指标, 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被越来越多的技术法规收载和规定, 同时因TOC的存在形式很多,对水质的影响程度不同, 测定方法也比较多, 如何正确分析TOC 及解析TOC的分析结果, 如何 处理污水、海水、高氯离子含量的水样、环境样品、固体等不同的样品,为生产、质控提供更有效的针对性的信息, 是很多研究者、分析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为此, 集百年研发经验的专业元素分析仪器制造商----德国ELEMENTAR 公司,举办最新总有机碳(TOC)分析技术和应用介绍会, 邀请德国技术专家做专题报告,并与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就相关应用进行讨论, 欢迎有兴趣的科研、技术工作者参加。 时间: 2008年6月12日 (星期四) 上午9:30时开始 地点: 北京化工大学科学会堂(电教楼西侧) 演讲人: Dr. Albrecht Sieper (英语演讲, 现场中文翻译) 会议日程安排: 上午 9:30—12:00 1. 最新总有机碳(TOC)/总氮(TN) 分析技术介绍 2. 海水、污水等高盐份、高氯离子、含颗粒物的样品的总有机碳(TOC)分析; 3. 土壤、沉积物、固体垃圾等样品的总有机碳(TOC)分析 4. 医药行业总有机碳(TOC)分析应用介绍 5. 午餐 12:30—13: 30(免费) 下午13:30-15: 30 讨论和座谈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多彩,为便于会务安排,请将参会回执于6月10日前传真至华嘉公司北京。邀请函下载地址: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150/downloadlist.asp?id=68677
  • 专家:PM2.5主要危害成分为有机物重金属等
    环保部7月31日公布的2013年全国74个城市上半年空气质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76&mu g/m3,北京地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仅38.9%,超标天数中,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天数达到42天,占23.3%。在8月13日举行的&ldquo 空气和健康&rdquo 科学沙龙活动上,专家表示&mdash &mdash 空气中有机物、放射性物质、重金属等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忽视,PM2.5中所含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污染成分危害性更大。  空气中PM1.0、有机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据公开数据显示,在北京,人们有60%以上的时间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日子里。对此,大气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认为,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放射性物质等多重因素。  王说,全球变暖基本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的争论是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 而暖冬、干旱、洪涝、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近期持续性的高温、洪涝等气象灾害发生后的相关疾病疫情,也在直接危害着人体的健康。  &ldquo 从先前的TSP、PM10、PM2.5到现在研究的PM1.0,PM1.0对人体健康影响最严重,PM1.0包括PM2.5,PM2.5包括PM10。截至目前,PM1.0还没有纳入到环保部门日常业务监测中,科学研究表明PM1.0是真正的&ldquo 凶手&rdquo ,国家环保部门在PM1.0方面还没有日常观测,没发布这方面的资料。&rdquo 王庚辰说。  对于有机物造成的空气污染,王认为,有机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包括在大气中经过物理和化学作用转化成其他污染物以及细小的颗粒物。他举例说,一些企业排放的气体经过发生反应转化成PM2.5和PM1.0等二次污染物,排放有机物多,同样严重污染空气质量。  空气中重金属、放射性物质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据环保部统计(2009)的重金属和类金属污染事件数据显示,全国发生12起金属污染事件,有4035人血铅超标,182人镉超标。  &ldquo 截至目前,重金属污染尤其是铅、砷、镉中毒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和广大公众的关注,现在我们的关注点在PM2.5,大家都知道PM2.5。实际上我们看PM2.5的时候有两个问题,一是看它的浓度,我认为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PM2.5里含有什么组成成分,如果PM2.5里包含着有机物和重金属,那么,当PM2.5值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危害也会很高。&rdquo 王庚辰说。  在他看来,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报道后,公众对放射性物质的污染以及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结果关注度还不够。&ldquo 放射性物质污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同于一般性事件污染 当事件发生后,其影响到整个事故周边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性的。&rdquo 王庚辰强调,重视放射性物质污染已不容忽视。  王庚辰最后指出,空气污染恶化生存环境,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重视空气污染,需要强化相关流行病学和环境毒理学研究。科研人员应该将研究数据的结果和看法更多地推广公开,让更多的人知道,尤其让政策决策部门领导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以及问题的所处阶段。
  • 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黄宪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浙江大学教授黄宪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3月6日2时07分在杭州逝世,享年78岁。  黄宪同志遗体告别会定于3月10日上午9时30分在杭州殡仪馆举行。  我国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黄宪  黄宪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国家领导人表示悼念  黄宪院士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对黄宪院士逝世表示悼念并对其家属致以慰问。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李源潮、张德江、刘延东、吴官正、路甬祥送了花圈。  浙江日报杭州3月10日讯 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黄宪院士遗体告别仪式,3月10日上午在杭州举行。  黄宪院士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对黄宪院士逝世表示悼念并对其家属致以慰问。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刘延东、李源潮、张德江、吴官正、路甬祥送了花圈。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领导沈跃跃、袁贵仁、白春礼、潘云鹤、李静海,省领导赵洪祝、吕祖善、蔡奇、陈加元、金德水、郑继伟、徐辉、姚克、冯明光,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老同志郑树、毛昭晰、杨士林、王承绪、薛艳庄、丁德云、阙端麟、汪希萱、陈昭典、冯培恩等以及40余名两院院士以不同形式对黄宪院士的去世表示深切哀悼,并送了花圈。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茅临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老同志张浚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楚南、沈家骢、沈之荃、周其林,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宫先仪,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部门负责同志和各界干部群众及黄宪院士生前友好300余人参加了告别仪式。  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全国总工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院士工作局,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省委组织部、统战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教育厅、科技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黄宪院士家乡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送了花圈、花篮或发来唁电、唁函。  黄宪院士遗体告别仪式  杭州殡仪馆一号大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大厅入口两侧:“勤勉三日易,先生守拙五十载 躬聆半刻难,学生奢望一百年”的挽联,道出了海内外学子对恩师深深的敬仰和无尽的哀思。大厅正中,黄宪院士的遗像两侧:“艰苦岁月启科研育人才,腾飞年代结硕果品芬芳”的挽幛,则是黄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上午9:30,浙江省领导茅临生,浙大校领导张曦、张浚生、陈子辰、王玉芝、郑强、任少波,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楚南、沈家骢、沈之荃、周其林,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宫先仪和各界干部群众及黄宪院士生前友好300余人,向静卧在鲜花和翠柏丛中的黄宪院士的遗体作最后的告别。  《化学试剂》编委会唁电   黄宪教授生前任《化学试剂》编委会副主任。黄宪教授30年来一直关注我国化学试剂事业的发展,从《化学试剂》1979年创刊起就为提高刊物学术水平不懈努力.除亲自撰写发多篇论文以外,还提出许多宝贵建议。黄宪教授严谨认真的学术风范,赢得学术界和试剂业极高的尊重。2009年6月黄宪教授还在上海主持了《化学试剂》编委会、纪念《化学试剂》期刊创刊30周年、试剂发展专题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时隔仅仅数月,惊悉突然辞世.痛感化学试剂事业失去重要支撑力量。  黄宪院士不幸去世,《化学试剂》编委会和编辑部发去唁电并敬献花圈,表示深痛哀悼。  2009年6月黄宪教授在上海主持《化学试剂》编委会会议  中科院院士、有机化学家黄宪  黄宪院士1933年12月出生于江苏扬州,1951年毕业于江苏省立扬州中学,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 1958年任原杭州大学化学系助教,1981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黄宪院士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治学严谨。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他一直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直至半年前罹患重病,才离开了实验室。即使在病重期间,他仍然关心学校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化学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在教学工作中,始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培养的学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有年轻的长江学者,还有更多的从事化学事业的教授、工程师。他是一位受全国高校同行尊重、受学生爱戴的名师楷模。他于1983年组织编著出版的《有机合成化学》一书,成为高等院校及科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1992年撰写的我国第一部《有机合成》统编教材,获1995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他的“追踪前沿严格要求,提高化学学科博士生质量的探讨和实践”项目获1997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黄宪院士是我国有机合成化学的开拓者,取得多方面创新性研究成果。他长期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潜心于有机合成新反应、新试剂和新方法的探索,发展了许多高选择性的有机合成方法学,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近400篇,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他在自己原创性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独特的固相反应和组合化学的研究,开发了多种杂环化合物的固相合成,并建立了杂环化合物分子库。  黄宪院士对浙江大学的化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倾注了满腔热情与大量心血。该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科之一。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在告别辞中说,黄宪院士的逝世,不仅是浙江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化学界的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他的高尚品德和道德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 新品上架|GB/T 5750有机物标准物质解决方案上线
    饮用水安全是公众健康的基本保障,关系到国计民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继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征求意见以后,其配套检测标准GB/T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也发布了征求意见稿。新版GB/T 5750仍然分为13个部分,涉及有机化合物检测为三部分:第8部分:有机物指标本文件代替GB/T 5750.8-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有机物指标》和GB/T 32470-2016《生活饮用水臭味物质土臭素和2-甲基异莰醇检验方法》。其中,将GB/T 32470-2016全部内容纳入本文件75.1中,与GB/T 5750.8-2006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增加了“引言”;b)增加了“范围”(见第1章);c)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d)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e)增加了24个检验方法(见4.2,4.3,13.1,15.1,16.2,20.1,48.1,60.1,74.1,74.2,75.1,77.1,77.2,78.1,78.2,79.1,80.1,81.1,82.1,83.1,85.1,87.1,88.1,89.1);f)修改了1个检验方法(见21.2,2006年版18.4);g)删除了13个检验方法(见2006年版1.1,3.1,4.1,9.2,10.1,12.1,17.1,18.1,18.3,23.1,24.1,37.1,44.1)。第9部分:农药指标本文件代替GB/T 5750.9-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农药指标》,与GB/T 5750.9-2006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增加了“引言”;b)增加了“范围”(见第1章);c)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d)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e)增加了9个检验方法(见8.3,12.2,13.4,14.2,21.2,25.1,36.1,36.2,41.1);f)删除了5个检验方法(2006年版1.1,4.1,9.1,11.1,11.2)。第10部分:消毒副产物指标本文件代替GB/T 5750.1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消毒副产物指标》,与GB/T 5750.10-2006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增加了“引言”;b)增加了“范围”(见第1章);c)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d)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e)增加了6个检验方法(见13.2,14.2,15.3,23.1,23.2,23.3);f)删除了1个检验方法(见2006版5.1);g)将氯酸盐及其检验方法由本系列文件第11部分调整至本部分(见第22章,2006版GB/T 5750.11第6章)。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及相关标准的每次更新将引起供水行业、生活饮用水检验检测机构及相关单位高度关注,阿尔塔科技作为检测行业的优质标准物质供应商紧跟标准的步伐推出配套的标准物质套装,同时提供饮用水新标准和各地地标兼容的混标定制服务,助力饮用水检验检测实验室全面展开新标准的验证工作。GB/T 5750有机物标准物质相关产品:产品号中文名称英文名称规格型号1ST80287-KitGBT 5750.8 混标套装GBT 5750.8 Mix Kit套装1ST80371-KitGBT 5750.9 混标套装GBT 5750.9 Mix Kit套装1ST80372-KitGBT 5750.10 混标套装GBT 5750.10 Mix Kit套装更多产品需求也可以来电咨询
  • 国家质检总局:输欧消费品禁含特定有机锡化合物
    自今年7月起,欧盟执行2009/425/EC指令,从而正式开始限制对消费产品中特定有机锡化合物的使用。指令2009/425/EC中规定:自2010年7月1日起,欧盟在所有消费品中限制使用三丁基锡和三苯基锡化合物,其限量要求为商品中锡含量的质量百分比浓度小于0.1%,如若检出超标,则该批消费品将遭到退货乃至严厉的召回处罚。  本项指令中关注的有机锡化合物包括三丁基锡、三苯基锡化合物及二丁基锡、二辛基锡化合物,其中前两者的正式开始限制时间为2010年7月1日,而后两者的时间则为2012年1月1日。以上四种有机锡化合物被广泛地应用于消费品中,例如鞋的内底,袜子和运动衣的抗菌整理,聚氨酯泡沫生产过程中的添加剂,PVC生产过程中的稳定剂或硅橡胶生产过程中的催化剂等。据统计,在现实生产过程中,全世界的锡产量中的10%~20%是用于合成有机锡化合物的,由此可见该物质应用的广泛程度。并且有机锡化合物对生物体的危害严重,会引起糖尿病和高血脂病等。  据统计,2010年上半年,宁波口岸出口至欧盟的商品共计62413批次,合15.72亿美元,相比2009年同期,分别提高了27.0%和26.6%,呈现出良好的上升态势,其中主打的拳头产品包括纺织品、玩具产品、食品接触类材料等,这些物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都有可能会添加有机锡化合物,如果这些潜在含有有机锡化合物的产品未通过检测贸然输往欧盟,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退货乃至召回的后果,这将会严重影响“中国制造”在欧盟的声誉,最终会对正处在逐渐回暖过程中的中欧贸易造成不可预计的恶性后果。  为此,检验检疫部门提醒: 第一,输欧消费类产品的生产企业要加强原辅材料和生产过程的管理,要求原辅材料供应商提供不含有机锡化合物的检测报告,同时积极改进加工工艺,确保整个生产过程不添加有机锡化合物; 第二,相关企业应积极通过与政府职能部门的配合,获取更多的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和检测标准知识,稳固企业技术储备工作; 第三,检验检疫部门应加大对相关商品的有机锡化合物的抽样检测工作力度,以保证起到切实有效的监管作用; 此外,检验检疫部门还可以考虑在国际层面上加强与欧盟在有毒有害物质管理方面的信息交换和有效配合,掌握国外有毒有害物质最新标准的发展趋势,以利于企业进行各项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
  •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09年会召开
    12月29日,广州地化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届四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中山市召开。此次会议重点旨在总结和汇报5年来实验室取得的研究进展,并为2011年该室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献计献策。  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傅家谟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彭平安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陶澍院士、盛国英研究员、耿安松研究员,学术委员张远航教授、骆永明研究员、以及特邀嘉宾浙江大学朱利中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杨志峰教授出席了会议。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永平和全室固定研究人员列席此次会议。  广州地化所所长助理、科技处处长何宏平代表依托单位表示,研究所领导班子非常重视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并已将其列入该所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希望各位学术委员对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提出积极和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陶澍主持会议成果汇报,学术委员听取了曾永平和5位研究员作的代表性成果汇报。彭平安主持评议环节,学术委员对主任工作报告和代表性成果进行了认真评议。  学术委员对实验室5年来取得的明显进步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主任报告和代表性成果报告的各细节提出了中肯的建设性意见,希望代表性成果报告以点、面、线结合的方式,在系统总结5年来成果的同时,更加突出实验室的特色和成果亮点。  此次学术会议对做好2011年实验室评估准备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会议达到预期效果。  会议还审定了2009年度的开放基金申请书,批准了20项开放课题立项。
  • 高压会破坏手性金属有机骨架的镜像圆偏振发光
    手性是化学、物理、生物和医学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已经探索和发展了许多独特的手性化学和物理现象,但在极端条件下对于手性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基本科学问题。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开军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谷志刚研究员团队合作,利用自主搭建的高压圆偏振发光(CPL)探测系统,发现了高压可以破坏手性金属有机骨架的镜像圆偏振发光。相关论文发表在中国化学会旗舰期刊CCS Chemistry上。本工作中,科研人员利用自主搭建的原位高压圆偏振发光探测系统,研究了手性金属有机骨架不同对映体的圆偏振发光现象。研究发现,随着压力的逐渐增加,CPL信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包括CPL强度变化、发射波长偏移、CPL反转等。DFT模拟和原位HP-XRD数据结合表明,MOF结构中配体的手性构型可能在高压刺激下发生变化,导致MOF出现CPL反转现象。该工作对原位压力刺激下手性光学材料的CPL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并发现了一种新的光学现象,即高压可以破坏对映体的镜像CPL。
  • 因实验室事故 美有机化学家被暂缓起诉
    Patrick Harran(左)  在美国,Patrick Harran是首个因实验室事故而面临刑事指控的有机化学家。近日,他和执法官员达成了一项暂缓起诉协议,这也许可让其避免公开审判和被关进监狱。  对Harran的指控来源于2009年的一次实验室事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23岁的学生Sheharbano Sangji在导师Harran的实验室做实验时发生火灾,造成其三度烧伤,18天后死亡。  当时,Sangji在把一个瓶子里的叔丁基锂抽入注射器时,活塞滑出了针筒。这种化学制剂遇空气立即着火,而Sangji当时并没有穿防护服,结果全身遭到大面积烧伤。  2011年,洛杉矶地方检察官判决Harran有罪。6月20日,洛杉矶高等法院法官George Lomeli批准了暂缓起诉协议。协议规定,Harran需要向Sangji接受治疗的烧伤病房支付1万美元,设置实验室安全培训课程作为其所教授的有机化学课的一部分 告知即将入学的UCLA新生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 在医院进行800个小时的与教学无关的社区服务。  如果Harran违反协议中的条款,该案件将进行法律审判。如果他履行了所有条款,5年后指控将被撤销。  Harran并不承认有罪。他在一项声明中说:&ldquo 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对Sangji一事的痛心,她是我非常喜爱的学生。Sangji在实验室所遭遇的无疑是非常可怕的&mdash &mdash 她尽管年轻但非常有才华,有非常光明的未来,所有人都很难接受这一悲痛的事实。&rdquo   Sangji的家人认为该协议对Harran是非常轻微的处罚。Sangji的姐姐Naveen Sangji表示,洛杉矶地区检察官放弃上诉却和Harran达成协议的做法,没有为Sangji寻求应有的公平,全家人对此非常失望。  Naveen Sangji说:&ldquo Harran没有为Sangji提供必要的训练和指导,却让Sangji执行一个如此危险的实验,他没有履行应该尽到的义务,甚至对此事毫无悔改之意。我们不了解,为什么法律允许这样的人继续掌管一个实验室。&rdquo
  • 美科学家研制出金属或半导体与有机物结合神奇材料
    刚柔结合出奇“材”——美专家巧用沾笔纳米光刻技术获得生物超材料   你或许没有想过将坚硬的金属或半导体与柔软的有机物或生物产品结合起来会是何种情景,不过美国科学家可以告诉你的是,他们获得了自然界从没有见过的混合材料,而这些混合材料在医学和制造业中将具有惊人的应用前景。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综合纳米研究所(INSI)的科学家完成了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在2010年4月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综合纳米科学研究所新成员、生物学家史蒂文勒恩荷特作为主要作者,与同事们共同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文章。  一类全新物质这样诞生  这篇题为《脂质多层光栅》的文章介绍了勒恩荷特本人过去在德国明斯特大学和卡尔斯鲁厄工学院时设计出的基于沾笔纳米光刻(Dip-Pen Nanolithography, 简写为DPN)的新工艺。沾笔纳米光刻是一种用锋利的笔状工具和“墨水”在固体物质表面上勾画纳米级图形的技术。勒恩荷特将沾笔纳米光刻经过改进,让它成为一种让柔性材料(作为墨水)与坚硬材料结合从而形成新材料的工艺。  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制造方法,让多种柔性纳米级物质按需要以任意图案被“刻写”在预备好的结构物质表面,形成结构复杂的材料和器件。譬如,用该工艺对脂质材料进行操作,他们获得了易溶性光学衍射光栅。衍射光栅由多层脂质组成,高度被控制在5纳米至100纳米之间。  勒恩荷特说,将柔性材料与硬性材料结合,他们获得了从本质上讲可以说是全新的一类物质,事实上它们就是学术界所称的生物超材料(biometamaterial ),它们并不存在于自然界中。这类材料的行为如同生物传感器,通过将敏感生物元素和物理器件结合起来,能现场检测生物制剂的存在与否。  新材料应用范围广阔  科学家表示,用生物纳米技术和沾笔纳米光刻技术制造的新材料,不仅能用于医学诊断,而且可用于需要材料的任何领域,从人体组织工程到药物开发以及计算机芯片制造。  目前最有可能实现的是新材料在医学诊断领域的应用,科学家设想利用新材料生产出便于携带、价格便宜和用后可丢弃的芯片,并将其安装在手机中用于医学诊断。当前的诊断工作需要人们前去医院看医生并将样品交给化验室进行检验。未来的诊断芯片作为人们常说的“芯片实验室”,能够就地快速地分析血样或尿样,这类同于家用怀孕检测法。不过,科学家同时表示,其他种类的检测仍需要先进的化验室或实验室。  跨学科团队的协同创新  今年32岁的勒恩荷特出生在美国盐湖城,2004年在德国明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加入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前,他一直是德国纳米科学研究小组的带头人。在2009年一次会议上,他无意中看到了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散发的有关综合纳米科学研究所的宣传单,其上的内容深深地打动了他,并促使他接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聘请,回国进入该大学的综合纳米科学研究所。  综合纳米科学研究所集中了大学多个系不同学科的优秀人才,他们从事的领域包括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化学和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以及物理学。这种跨学科人才的氛围让勒恩荷特感到振奋并印象深刻。目前他与研究所的其他科学家合作从事着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  勒恩荷特说:“我有幸在攻读研究生时有机会游学于不同的院系和学科,其中包括生物系、医学系、化学系和物理系。我觉得解决特殊问题的途径也许就在不远处。综合纳米科学研究所基于跨学科团队协同工作的原则,这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勒恩荷特在生物纳米技术和沾笔纳米光刻技术领域所做的开创性研究工作受到全球同行的认可。大学教授布莱恩特切斯认为,勒恩荷特并非属于传统的生物学家,他是在今天从事未来的生物学研究。他在纳米技术和生物学领域接受的训练帮助他采用以前无法完成的新奇实验,来解答生物学的问题。他正在设计的新工具在科学和医学领域具有前所未有的应用前景。
  • 化学科研几十载,尽担当与忠诚 - 记有机化学家戴立信院士
    戴立信(1924年—)  戴立信,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4年11月13日出生于北平,1947年国立浙江大学毕业。1953年进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现任有机所研究员、有机所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顾问、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2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化学奖。①2007年浙江大学校庆时几个当年老同学的合影,左起顾以健、李政道、任知恕、戴立信、张友尚。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60多年中,戴立信为中国有机化学的创新发展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早期,他从事金霉素的化学和提取,改进的提取工艺曾用于工业生产。他还参与全合成研究,提出用不对称合成方法确定金霉素的绝对构型,推动了研究工作的进展,由于国防任务的需求,全力投入硼氢高能燃料和氟油研究的组织工作。他曾参与全国火箭推进剂研究规划。曾向国家建言硝基胍炸药研制,后列入国家规划 曾参与高空摄影胶片的攻关 曾独立开展了硼氢化反应拓展和碳硼烷研究。1984年,他积30年科研和科技管理之经验和悟性,高瞻远瞩于国际化学发展动向,选择了对医药、农药、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有重要影响的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研究,成为我国在这一新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带动了手性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为此2014年手性中国学术会议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他联合数位院士共同撰写了两份关于绿色能源和聚烯烃工业创新发展院士建议,表现出超前的科学思维和远见。后一建议在唐勇院士等人的努力下已得到很好的实践,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多项产品正在发展中。戴立信着手不对称合成等国际前沿科学命题研究,不到十年便确立了他在有机化学领域的科学地位,成为上海有机所第十位中科院院士,为我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史写下出彩的一页。  戴立信几十年的科研生涯,记载了一位化学家的科学担当和科学忠诚。②2012年在Scripps研究所和Barry Sharpless、余金权教授进行学术交流。     成长:幼怀化学梦,浙大得真传  戴立信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日寇侵略的战乱中度过的。1937年9月,他随父母由北平逃难上海,先后入读几所中学,于1942年由三育中学高三毕业。当年在三育中学兼课的一位交通大学桂姓讲师讲授的化学课十分贴近日常生活,生动有趣,还穿插着不少有机化学的知识,让戴立信非常着迷。后来他入读沪江大学化学系,与桂老师的化学启蒙颇为相关。  抗战开始后,上海的公办国立大学多已迁往外地,戴立信留在上海读书,考入私立沪江大学。起初,有美国教会背景的沪江在租界内的校园尚能保持一点平静,不受日军之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沪江大学也不得太平。此时,支撑家庭的戴母审时度势,同意让戴立信随表姐由沪去渝,戴立信于1943年4月抵达陪都重庆,经教育部批准,在同年9月进入西迁贵州的浙大借读化学系一年级。③戴立信与汪猷(中)、黄耀曾(右)合影。      ④戴立信与妻子董竹心、女儿戴敬。  浙江大学师生由竺可桢校长率领,于1937年11月11日由杭州西迁,经四次易址,于1940年1月在贵州的遵义、湄潭和永兴安定下来。不愿在日本帝国主义刺刀下屈辱求存而行程2600公里的浙大西迁壮举,被誉为“文军长征”,鼓舞着全体浙大师生和在抗战时期来自国内外43所大学、17个学系包括戴立信在内的394名借读生们抗日救国的民族气节,激励着高昂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的热情。戴立信入校时期,浙大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居国内乃至国际的第一流水平。其中数学系有苏步青、陈建功,物理系有王淦昌、束星北、卢鹤绂,生物系有贝时璋、谈家桢,化学系有王琎、王葆仁,加上气象大师竺可桢,名教授们的声望和研究工作为浙大迎来了“东方剑桥”的美誉。求知欲望十分强烈的戴立信似海绵吸水,全身心地接受着大师们的教诲和科学风范的感染,尤其是科学人生恩师王葆仁院士在长达两年的有机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中的言传身教,为戴立信的科学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葆仁(1907—1986)是新中国第一代有机化学家,1941年至1951年任浙江大学化学系主任,后参加筹建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任副所长至1956年。在有机所期间,他建立了新中国最早的高分子化学组,研制了我国第一块有机玻璃,第一根尼龙纤维等等,所以他和戴立信有着浙大师生之情和有机所同事之谊,先后有过六年之久的导师之缘,这是戴立信科学生涯的幸遇。  王葆仁先生开设的有机化学课在每学期要进行三次不通知的小测验,每次测验均在80分以上的学生,则可免予大考。测验的题目确实很难,戴立信平时学习扎实,是全班少有的大考免试者。今年92岁的戴立信每忆及此事,仍流露出自豪之情,他曾连续三学期,经历九次有机化学课程测验,因高分而豁免全部有机化学课大考,此事足见他对王老师的敬重和王老师对他的赏识。  在浙大四年,戴立信领教了多位化学名师的科学风范。其中有曾任中央研究院化学所所长、浙大化学系主任、浙大代校长和中国化学会发起人之一的王琎(季梁)的分析化学课程 有中科院原院长卢嘉锡的物理化学课程等,卢在1946年曾任浙大化学系主任。  浙大外语学科教授、王琎的夫人德梦铁讲授的德语课,常穿插诗歌,使同学们多能牢记,也使戴立信在进入有机所后,能顺利接触当时很重要的德文文献,因而得益匪浅。在浙大的一年级至三年级都是在贵州度过的,并且他们几个从上海来的同学(如李政道、顾以健等)都是在校外租房住宿的,因而能专心读书。每晚,他们六、七个人围着一张方桌,共用一盏明亮的煤油灯,埋首用功,孜孜不倦。戴立信回忆说,李政道当年学习分外勤奋,很好的带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至于集体宿舍则环境比较杂乱,学生们只能用几根灯草点燃的油灯,足见那时浙大求学环境的艰苦。三年级时以及1946年浙大迁回杭州后,戴立信有机会参加了更多的学生运动,开始接受革命洗礼,从而逐步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启航:扎根有机所,盛世壮志酬  1947年由浙大毕业后,戴立信担任过中学代课教师。在钢铁厂做化验。解放后担任过上钢公司的秘书科长和华东矿冶局劳资科长等非科研性质的工作。1953年,中央出台了“技术归队的政策”,戴立信应召到中国科学院报到。于当年6月分配进了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这所中国有机化学家的摇篮里,辛勤工作至今63年。在首任庄长恭所长和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戴立信以其踏实勤奋、真诚坦率和学识扎实的工作表现,赢得大家的欢迎。  对他很赏识的汪猷(1910—1997)院士,1922年至1926年在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浙大前身)应用化学科就学,1937年获得慕尼黑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他是中国抗菌素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5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有机所最早的一批中科院院士和新中国第一代化学家。戴立信对这位浙大的老学长在科研和领导工作中表现的求是精神,观察细微。戴立信回忆说:“每天一早,汪先生就像医生查房,到各实验室在实验桌旁与研究人员谈话,检查科研进度并对科研工作及下一步设想不断提出问题,直到回答不出才走向下一个人。”如此深入工作使他对每项课题和每个科研人员的情况了如指掌,也促进了科研人员的深入思考——汪先生就是用他从德国带回的严谨作风教育科研人员求真求实的。戴立信视汪猷学长为他的科学人生恩师。接受老师的言传身教,他始终将汪猷先生“一旦功成千锤炼,不经意处百年愁”的14字箴言作为自己科研工作的座右铭,保持勤奋、努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进有机所后,就开始协助庄长恭所长搜集有关高分子研究的文献,如有机玻璃单体的生成机理以及甲基丙烯酸甲酯、尼龙单体的聚合机理等。当时有机所开拓的两个新领域是高分子和抗菌素,庄先生作为所长,也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科学知识。他的钻研和求真务实的精神给戴立信以很深的教育。之后,他参加了黄耀曾领导的金霉素科研组。黄耀曾对化学的挚爱及工作热情也给他很深的影响。有一次黄先生接受一项任务,要从半张纸的字迹上破解出密写剂的成分并找出显影的方法。只见黄先生苦思冥想,不断使用各种实验方法进行破解,当他最终得到理想目标时,戴立信再次见到了黄先生喜溢言表、极度欢欣的表情。黄先生十分重视基础研究,也不放松实际应用,黄趣称它们为“两个口袋”,并且在两个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戴立信在这方面深受教诲并称,耀曾师达到的高度极难企及。  1960年,戴立信曾从事高能燃料等国防任务的科学组织工作,也进行过有机硼化学的研究,诸如α 、β 不饱和醛酮的硼氢化反应,高级硼烷的衍生化反应,碳硼烷的合成及转化等。上世纪60年代后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科研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戴立信在浙大学习期间,有机化学的成绩虽然很好,但他进入有机化学研究所,就深感知识不够用了。当时上海有机所学习气氛浓厚,除了政治学习外,所领导还组织大家进行业务学习,学习新文献、新概念、新理论。几位年青科研人员在学习中接触到一个新的立体化学概念——构象分析,例如一个脂环六元环有船式、椅式构象,不同的构象对反应性有不同的影响。这是英国专家Barton等在上世纪50年代初开展的新工作。这些年青人注意到构象概念的重要性,很快把其中最重要的文献翻译出来,一本《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新发展——构象论述选译集》,在1957年出版。之后,在黄耀曾领导下,又翻译了纽曼的立体化学经典著作《有机化学中的空间效应》,在1964年出版。他们感悟到学习一部书并把它翻译出来是深读的好途径。这也给戴立信在起步阶段打下的良好基础。由于构象概念的重要性,1969年Barton和Hassel两人获诺贝尔化学奖。几年后,苏联专家来访时,有机所专家用构象概念解决了他们的科学困惑。所以,通过学习有机所科研人员的总体水平很高,学术气氛浓厚,曾有一位年轻人纠正了链霉素构型研究中的一个错误,还有一位年轻人合成了国际上认为很难合成的链糖。戴立信能在有机所科研启航,有机所的学术氛围、科研经验和达到的科学高度,都激励他迸发出超常的学习和科研热情。  高度:合成不对称,开环环氧醇  1984年戴立信进入精力充沛的花甲科学壮年。他以一位成熟的科学家的敏锐目光,瞻瞩国际科坛发展的风云变幻,迅速捕捉到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前景,果敢地选择了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作为科研课题,把科研水平提升到相应的科学高度。  不对称合成又称手性合成。手性是自然界本质属性之一,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典型意义的是一种手性药物的不同异构体,具有截然不同的药理作用,这就要求手性药物合成中尽可能保证高纯度、单一的手性异构体。以不对称合成为基础的手性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成为国际化学界竞争激烈的重要科研热点,至今仍方兴未艾。戴立信和黄量院士共同主持的“手性药物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为“九五”重大项目,其研究成果开创了化学领域的新局面。之后,戴立信开展环氧醇开环反应研究,以及用于氯霉素和三脱氧氨基己糖全部家族成员的不对称合成,铑催化的芳基乙烯的不对称硼氢化反应等多项新合成方法的研究 立体选择性地合成官能团化的小环化合物和含平面手性配体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戴立信率领他的科研团队,在十年不到的时间内取得不对称合成领域的多项重要成果,在国际化学界产生广泛的影响。法国学者H.Bloch和Metzner、英国V.K.Aggarwal教授多次在国际化学期刊,介绍戴立信的成就,评价他们发现的合成方法的重要贡献。他们发展的多项选择性反应已为国际化学界重要的工具书选用,其中有March的高等有机化学教科书以及《有机合成大全》《有机官能团转化大全》《金属有机化学大全》和《杂环化学大全》等。他被邀请在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盟(IUPAC)系列会议作特邀报告5次。  戴立信的科学成就,奠定了他在国内外的科学地位。我国竞争IUPAC第19届国际金属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和第7届国际杂原子会议在上海召开,均获成功。他和钱长涛同为前一会议的两主席,和唐勇同为后一会议的两主席。1993年秋,戴立信入选中科院院士,时年69岁。“六十岁学吹打(戴之趣语),七十岁成院士”,这段经历在中科院院士成长史中尚不多见。  传奇:桃李满天下,人在性情中  戴院士坦诚低调,待人和蔼可亲,他一生奉行求实治学和豁达做人的原则。他在当选中科院院士后说:“我能成为有机所第十名院士,有几个重要的机遇。一是1984年汪猷先生让我回实验室从事金属有机、有机合成研究,当时正是我国由总设计师主政而带来的科学春天,是科研环境非常好的时代 二是国家建立了研究生制度,我有幸得到一批有才华又非常勤奋的年轻人(指戴的学生们)和我一起从事科研,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三是我能在1953年技术归队,进入学术氛围很浓的上海有机所。老一辈科学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当时的化学研究中心的欧洲带回来好传统,50年代从美国带回来的新知识和科学思维,都给我很多教益 老、中、青科研人员的团队合作,鼓励我在科学上的成长。”在他高度概括而又朴实的讲话中,他对有机所、前辈科学家和他的团队的感恩之情,经常溢于言表。  出于对哺育他求是精神的浙大母校,对生活和工作63年的有机所,对恩师、导师们的栽培和对给他一生机遇的太平盛世的感恩,除在科研方面赶超先进外 ,他把满腔热情倾注于对研究生的培养。他一生指导的38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都成为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他喜爱并常引用《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所说,认为这是对治学全过程的极好描述。他也喜欢李政道所说的“学问学问就是要学会去问”、爱因斯坦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科学名言。多年来,他一直鼓励研究生在听完学术报告后要积极提问,这样才能认真听,深入想。  戴院士性格开朗、豁达大度。经历政治运动中的逆境、生理的病患和亲人的离别,他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平复,坚强地着眼未来,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来调节自己的心态。他是一位有着67年党龄的科学工作者,也是位集党性、科学性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性为一体的性情中人。  过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科学家,多数在60至70岁的年龄段,他们至少在科研上至少奋斗了30年以上,戴立信全天候从事有机化学工作不到10年而成名,可曰传奇。  今年92岁的戴院士,依然在工作日到上海有机化学所上班,参加科学讨论会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90岁前后,他先后与侯雪龙、丁奎岭两位教授分别编著了由WILEY-VCH出版的Chiral Ferrocenes in Asymmetric Catalysis和Organic Chemistry Breakthroughs and Perspectives两本英文专著,最近他还在审校一本题为《大蒜的化学》的译稿。基于对化学的热爱。他有时会因废寝忘食工作而累倒,但在医院略加调理后又会周而复始、坚持己见。为此,所里同事和他的亲人有时会用善意的谎言让他少参加一些科研活动,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戴立信对“做好的有机化学”以及追求绿色化学的信念始终矢志不渝,实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望百弄潮听涛声”。悔,望百弄潮听涛声。”
  • 国家认监委责令有机产品认证机构3月底前完成突击检查
    国家认监委今天通报称,北京中安质环认证中心、辽宁辽环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等部分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未按期有效组织对认证企业的突击检查。该委责令各认证机构在2012年3月31日前,完成对剩余获证企业的突击检查。对于未严格执行相关工作要求的,将予以严肃查处。  据悉,近期,社会对有机产品等食品农产品认证反响强烈,对认证有效性和认证信息透明度质疑不断。为进一步严格有机产品等食品农产品认证监管,增强公众信心,维护我国有机产品等食品农产品认证声誉,国家认监委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根据《关于进一步规范有机产品等食品农产品认证活动的紧急通知》要求,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应当在2011年11月30日前,完成对本机构有机产品认证企业的突击检查。但是,部分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未按照国家认监委要求,有效组织对认证企业的突击检查。部分认证机构突击检查情况也未抄报属地省级质监局和检验检疫局。  对此,国家认监委责令各认证机构在2012年3月31日前,严格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有机产品等食品农产品认证活动的紧急通知》要求,完成对剩余获证企业的突击检查,并将突击检查计划、现场检查照片、检查报告,按“证书监督”方式报送到“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中。同时,暂停完成比例在50%以下认证机构“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中有机产品认证模块的“证书添加”功能使用权限,直至突击检查完成。  国家认监委还通报称,为进一步增加食品农产品认证活动信息透明度,便于社会公众和相关监管部门查询与监督,该委已多次发文要求各认证机构进一步补充完善“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中发证数据。但是,部分认证机构,如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东北认证有限公司等未按要求,做好本机构认证信息的补充完善,缺报、漏报、误报和信息不完整、数据不准确等情况依然存在。  对此,国家认监委责令各认证机构认真检查“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中本机构发证信息,并在2012年3月31日前,按“证书修改”方式完善“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中发证数据。同时,自发文之日起,暂停问题比例在 50 %以上认证机构的“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中所有认证模块的“证书添加”功能使用权限,直至系统数据补充完毕。  此外,根据国家认监委信息中心数据质量分析显示,部分认证机构未按照《关于启用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2.0版)的通知》要求,及时、准确地将实施企业现场审核/检查信息通过“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传送至“自愿性认证活动执法监管信息系统”。  针对这一情况,国家认监委将在“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增加校验功能,认证机构超过5次未按要求将实施企业现场审核/检查信息,通过“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传送至“自愿性认证活动执法监管信息系统”的,系统将自动关闭该机构所有认证种类的“证书添加”功能使用权限。  国家认监委还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相关认证机构贯彻执行的检查力度。对于未严格执行相关工作要求的,将予以严肃查处。
  • 大昌华嘉成功召开有机元素微量分析学术交流会
    近日,大昌华嘉仪器部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成功召开了有机元素微量分析学术交流会,本次会议特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王约伯教授,高敏博士等诸位专家就有机元素微量分析的历史发展、目前概况及操作技术展开深入的探讨。 德国元素分析系统Elementar公司是研发、生产和销售碳、氢、氧、氮、硫等非金属元素的分析仪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元素分析仪器行业里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大昌华嘉商业(中国)有限公司具有200年历史的瑞士国际贸易公司,作为Elemetar产品在国内的总代理,负责其所有产品、技术的推广销售和服务。大昌华嘉科学仪器部总经理林波女士致辞 大昌华嘉科学仪器部总经理林波女士在会上发表了欢迎致辞,对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及用户表示了感谢和欢迎。Elementar上海技术中心的总经理叶昌强老师在会上介绍了Elementar元素分析不同型号的仪器的使用维护。 Elementar 上海技术中心总经理叶昌强老师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诸位专家还带领用户进行了分组上机操作,让每位用户都能亲自操作仪器,更深入得了解仪器性能,使用方法技巧。上海有机所王约伯教授为用户讲解元素分析方法 培训会后,各位专家还对学员进行了考核,并颁发了证书。希望这次的会议能成为用户与专家的桥梁,为广大用户构建一个互动的平台以达到沟通技术,增进了解,相互合作的目的。 学员合照
  • 2014全国有机质谱会召开 五位专家获杰出贡献奖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10月29日,由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主办,北京化工研究院分析研究室承办的&ldquo 2014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rdquo 在瓷都江西景德镇盛大开幕,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位质谱专家、学者参与此次盛会。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是历史悠久的质谱技术与应用交流平台,两年一届,上一届于2012年在云南西双版纳召开。一直以来,会议以其独特的办会方式得到业界专家和学者的欢迎与好评。会议现场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主任徐坚研究员致辞北京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明森致辞  在开幕式上,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主任徐坚研究员、北京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明森分别代表主办方和承办方致辞,感谢大家对全国有机质谱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此次会议特别向全国有机质谱会五位名誉主席王光辉研究员、康致泉研究员、杨松成研究员、苏焕华高工、盛龙生教授颁发&ldquo 杰出贡献奖&rdquo ,以感谢他们对中国有机质谱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大会主席、北京化工研究院分析室主任张颖在颁奖词中说道,&ldquo 五位质谱界老前辈从事有机质谱研究及教学40多年,如今仍活跃在质谱领域一线,虽然已年过或年近80,但仍然进行&lsquo 传帮带&rsquo ,将他们宝贵的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他们的成就得到了有机质谱界的认可,获得了大家的钦佩。&rdquo 获奖者合影(从左至右:王光辉、康致泉、杨松成、苏焕华)大会主席张颖致颁奖词  大会为期三天,主办方为与会者准备了10个精彩的大会报告,涉及生命科学、食品、环境、石油、药物等几个领域的应用研究 11个新技术研究报告,主要的质谱仪器供应商将介绍各个公司质谱新技术 2场口头报告,数十名青年学者将展示他们的质谱应用研究成果,大会最终将从中选出优秀报告,授予&ldquo 岛津论文奖&rdquo 。展览现场  此外,会议同期还举行了展览,赛默飞世尔、AB Sciex、岛津、安捷伦、沃特世、天瑞、力可、布鲁克、珀金埃尔默、华质泰科、绿绵科技、北京八方世纪等公司参展。合影
  • 中科院生态中心在稳定连接共价有机框架纳滤膜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蔡亚岐研究组通过Doebner反应构建了4-羧酸喹啉连接的共价有机框架QL-COFs,与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军研究组合作,利用QL-COFs对商品化纳滤陶瓷膜管进行修饰,制备得到QL-COF纳滤膜,并将其应用于有机分子及盐的纳滤筛分。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s41467-022-30319-2)上。 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是新型的晶态多孔有机聚合物,近年来受到关注。可逆反应通常被认为是合成结晶COFs的必要条件。然而,可逆反应生成的可逆共价连接化学键稳定性较差,使COFs难以在实际应用环境中长时间保持晶态的多孔框架结构。因此,开发新型有机缩合反应合成具有稳定共价连接的COFs,对于拓展COFs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及其应用颇为重要。 利用亚胺的化学活性,蔡亚岐研究组巧妙地通过多组分Doebner反应构建了亚胺衍生4-羧酸喹啉连接的QL-COFs。Doebner反应具有可逆-不可逆顺序的反应历程,通过芳醛、芳胺和丙酮酸的三组分一锅反应和亚胺COFs的合成后修饰均可构建高结晶度、高孔隙度的QL-COFs。此方法不需要特殊的有机单体设计,理论上能够推广到大部分已报道的亚胺COFs中。材料表征发现,4-羧酸喹啉连接的QL-COFs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耐受强酸强碱等。此外,相比于对应的亚胺连接COFs,QL-COFs的孔径发生收缩,高密度羧基的分布显著提升了QL-COFs的亲水性。基于上述特点,蔡亚岐研究组与王军研究组合作,运用QL-COFs对商品化刚玉陶瓷纳滤膜管进行修饰,制备了QL-COF膜材料。纳滤实验发现,QL-COF膜对分子尺寸大于其孔径1.4 nm的有机分子均可实现99%以上的截留率,尺寸排阻效应是其主要的分离机理。同时,QL-COFs良好的亲水性使纳滤膜表现出高达850 L m-2 h-1 MPa-1的水通量,QL-COF纳滤膜性能稳定且能够耐酸耐碱。电驱动的阳离子纳滤筛分实验表明,QL-COF膜对大尺寸阳离子Oct4N+、Dodec4N+同样能够实现高效纳滤截留。 (a)Doebner反应合成4-羧酸喹啉结构的反应机理;(b)通过Doebner反应分别以一锅法和合成后修饰法构建4-羧酸喹啉连接的QL-COF-1/2。该研究为新型稳定连接COFs的设计合成提供了新思路,并为开拓COFs的应用提供了新参考。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 国家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苏)获批成立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正式批准国家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苏)在产业集聚地扬州市宝应县成立。 国家认监委授权中心在规定的检验产品范围内,以国家质检中心的名义承担检验业务。  中心于2009年11月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经过几年卓有成效的建设工作,中心拥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和鲜明的检验特色,检验范围覆盖市场准入产品、农产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食品添加成分和有害残留、生物毒素、产地环境和转基因成分检测等。  国家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苏)的批准成立,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进一步提高了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必将大力促进华东乃至全国有机产业健康发展。中心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争取将中心早日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权威检验机构。
  • “100家实验室”专题:访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需求,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仪器应用情况,仪器信息网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对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100个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2009年6月15日,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十六站: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李齐老师介绍,上海有机所成立于1950年5月,是新中国诞生后中国科学院最早组建的研究所之一,主要以有机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导,围绕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境、新材料三大领域开展深入研究。  上海有机所现有7500m2的实验室。目前一幢9层高的现代化化学实验大楼已经使用。实验大楼的1层为分析测试室,安放大型仪器 2-8层为化学合成实验室。拥有价值40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其中10万元以上的设备24台(件),百万元以上设备14台,超高分辨付里叶变换质谱仪、气相-质谱联用仪和液相-质谱联用仪各2台,高分辨磁质谱仪和MALDI-TOF 质谱仪各1台,付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包括红外拉曼光谱仪), X光四园单晶衍射仪,X光单晶衍射仪,元素分析仪3台,毛细管电泳仪2台,液相色谱仪4台,全自动组合化学合成仪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各一台,旋光分光光度计,热重分析仪,差热分析仪,离子色谱仪,凝胶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各一台。部分仪器图片如下: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1200/6410液质联用仪美国PerkinElmer公司PE200 785A液相色谱仪美国瓦里安公司CP-3800气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6890N气相色谱系统德国布鲁克公司500兆核磁共振波谱仪美国瓦里安公司400兆核磁共振波谱仪德国Elementar公司Vario EL Ⅲ元素分析仪美国Bio-Rad公司FT-IR光谱仪德国Bruker公司DALTONICS APEX III型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美国瓦里安公司ionspec傅立叶回旋共振质谱仪  据了解,目前,上海有机所现有高级科研人员9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9位,研究员48名,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6 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7人 有研究生指导教师70名,其中上岗的博士生导师48人和18名海外合作导师。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共获各种科研成果奖333项,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其中2项合作研究项目)、二等奖13项 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及以上4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其中一项为覆盖项目),一等奖1项,共获国家三大奖64项 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7项等中科院各类奖146项 上海市科技成果奖75项 获授权专利355项(其中国外专利6项)。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在拜访过程中与实验室老师交谈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