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势待发的温室气体监测市场

前言

减污降碳一直是我国的重点工作。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选取13个城市开展大气温室气体监测试点,探索推动建立碳监测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发挥示范效应。2022年8月,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要提升单点碳排放监测和大气本底站监测能力,充分发挥碳卫星优势,构建空天地立体监测网络,开展动态实时全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智能监测和排放量反演。2023年7月,习近平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等。同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总体部署,在全国范围内选择 100 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

同时,前不久印发的《深化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中指出,2023年8月-2024年12月将为深化试点实施阶段,2025年1月-3月将为收官总结阶段,基本建成碳监测评估体系。 随着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的实施,温室气体的准确监测与评估将成为降碳目标的根本前提。

 

政策解读

查看更多

相关标准

查看更多

专家观点

企业视角

会议报告

查看更多

行业及市场信息

查看更多

监测技术

目前,国内外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主要包括:非分散红外光谱技术(NDIR)、傅立叶变换光谱技术(FTIR)、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技术(DOAS)、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技术(DIAL)、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TDLAS)、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技术(OA-ICOS)、光腔衰荡光谱技术(CRDS)、激光外差光谱技术(LHS)、空间外差光谱技术(SHS)等。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综合每个技术原理的测量优势,可以实现多空间尺度、多时间尺度、多气体组分的连续自动监测,满足生态、环境、气候研究对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的多样需求。

 

  • 非分散红外光谱技术(NDIR):NDIR技术利用气体分子对宽带红外光的吸收光谱强度与浓度成正比的关系,进行温室气体反演,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等优点。

  •  
  • 傅立叶变换光谱技术(FTIR):FTIR技术通过测量红外光的干涉图,并对干涉图进行傅立叶积分变换,从而获得被测气体红外吸收光谱,能够实现多种组分同时监测,适用于温室气体的本底、廓线和时空变化测量及其同位素探测,仪器系统较为复杂,价格比较昂贵。
  •  
  • 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技术(DOAS):DOAS也是一种宽带光谱检测技术,能够实现多气体组分探测,仪器光谱分辨率较低,易受水汽和气溶胶的影响。
  •  
  •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技术(DIAL):DIAL技术是一种利用气体分子后向散射效应进行气体遥感探测的光谱技术,具有高精度、远距离、高空间分辨等优点,系统较为复杂,成本较高。
  •  
  •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TDLAS):TDLAS技术利用窄线宽的可调谐激光光源,完整地扫描到气体分子的一条或几条吸收谱线,具有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光谱分辨率高等优势,能够实现温室气体原位点式和区域开放式探测,对于多气体组分探测通常需要多个激光器复用实现。
  •  
  • CRDS和OA-ICOS技术:CRDS和OA-ICOS均属于小型化的气体原位探测技术,在温室气体监测方面,其检测灵敏度较高,成本比TDLAS要高。
  •  
  • LHS和SHS技术:LHS和SHS都属于高精度、高光谱分辨的气体检测技术,适用于温室气体的柱浓度或垂直廓线探测,可用于地基和星载大气探测领域。

厂商及设备

查看更多

解决方案

微信扫一扫分享专题吧~
分享
点赞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