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仪器信息网
注册
上海沪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关注

已关注

银牌10年 银牌

已认证

粉丝量 0

400-860-5168转3389

仪器信息网认证电话,请放心拨打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沪震生物 >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2016年端午节放假通知

 关于我司2016年端午节放假通知    各位新老客户及全员同仁: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即将来临,在此向辛勤工作在公司各岗位的员工们致以节日的问候!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放假安排,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经公司研究决定,2016年端午节放假3天,具体安排如下: 放假时间:2016年6月9日(星期四)至6月11日(星期六)放假,共3天,6月12日(星期日)正常上班。                                                 上海沪震实业有限公司祝:端午节快乐!                                                                   2016年6月7日

厂商

2016.06.06

老年痴呆可能是大脑对抗感染性病菌导致的

老年痴呆可能是大脑对抗感染性病菌导致的新的研究表明阿尔兹海默症是在大脑试图对抗入侵微生物(如细菌或病毒)的过程中引发的。虽然具体的过程还不是很清楚,但似乎感染性病原体穿越血脑屏障时会导致大脑状态相关的粘性斑块的形成。到目前为止,这个假说只在小鼠上被验证,但如果同样的过程发生在人类身上,就可能帮助科学家进一步了解阿尔兹海默症,并有可能在将来发现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正如Anil Ananthaswamy在New Scientist 中报道,来自神经细胞外周脂膜的β淀粉样蛋白粘斑一直被认为与阿尔兹海默症相关,尽管研究者们仍然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解释这种粘斑为什么会累积,他们有什么作用。他们所知道的就是如果一个人患了老年痴呆症,一般情况下他大脑里就会有粘斑形成。粘斑被认为是大脑受到感染后的自然反应,在这个过程中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号被阻断,免疫反应被激活来杀死功能受损的细胞,往往可能导致记忆的丢失和迷乱,这些都是与阿尔兹海默症相关的症状。为验证这一假设,一组来自哈佛医学院的研究者将细菌注入小鼠的大脑,发现过夜后就有斑块形成。接着他们用蛔虫和培养的神经细胞做相同的实验,得到了一致的结果,证明了当大脑收到病原菌的威胁时,就会有斑块的形成。但他们依然不清楚斑块形成后会发生什么,研究者们表示β淀粉样蛋白可能是被用来包围并杀死哪些穿越血脑屏障的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的。如果这些蛋白斑块不及时清除掉,就有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和其他的蛋白质缠结物,最终导致阿尔兹海默症。这些结果说明先天性免疫系统的免疫途径可能是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潜在靶点。血脑屏障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差,这就意味着有害病菌更有可能通过血脑屏障,也就解释了阿尔兹海默症为什么会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该研究的下一步就是要在因老年痴呆死亡人群的大脑中去验证这一新假设是否成立。神经学家David Holtzman 评价这是一项原创性的新发现。之前有科学家想过这些粘斑的形成似乎是变老的结果,但这些斑块的初衷真的是为了帮我们抵抗病原菌的入侵,虽然最终他对我们是有害的。

厂商

2016.06.01

I型糖尿病治疗新方法:免疫耐受型人工胰岛细胞

I型糖尿病治疗新方法:免疫耐受型人工胰岛细胞I型糖尿病并不是一个容易治愈的疾病,科学家们不仅需要解决患者体内的胰腺无法产生胰岛素的问题,还需要考虑移植外源性细胞时产生的免疫排斥现象。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不过,美国专利审查机构最近批准了首个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通过将胰岛素分泌细胞进行修饰,从而逃脱体内免疫系统的识别与攻击,有效期可长达数年之久。 这类细胞叫做"Melligen cells"。它们能够感受体内血糖含量,生产、储存以及释放胰岛素。 来自悉尼理工大学的科学家们经过数年的时间对这类Melligen细胞进行遗传修饰,使其获得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这类细胞能够代替I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被摧毁的胰岛Beta细胞。 早在去年,该研究组就发表文章报道了该细胞能够缓解I型糖尿病小鼠的病情。 这一结果十分有意义,但是这些小鼠属于免疫耐受的体系,因此它们是不会因为移植外源细胞而产生免疫排斥。人体则不同,这些细胞一旦被释放到体内,将会被免疫细胞即刻识别并攻击,这也就是这一新的合作的意义所在。 悉尼理工大学的研究者们与美国临床生物科技公司"PharmaCyte Biotech"进行合作,该公司开发了一种将细胞"隐藏"起来的技术:Cell-in-a-Box。理论上,该技术能够帮助Melligen细胞免受体内免疫系统的识别,他们合作的这一新产品获得了专利许可。 "Cell-in-a-Box"具有特殊的纤维素结构,能够允许分子自由出入,内部的Melligen细胞能够识别体内的血糖含量,进而分泌胰岛素。而这一切都不会受到免疫系统的干扰。 "我们预期这一技术能够使得Melligen"细胞免受免疫系统的影响,使得该细胞向人体移植的难度变低"。 该公司称,'Cell-in-a-Box'技术能够在体内维持两年以上,并且不会引发周围组织的损伤,这意味着该技术能够作为长期的治疗I型糖尿病的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已经有文章分别报道了以上两个技术("Cell-in-a-Box"、"Melligen cell"),但是针对两类技术的组合目前并没有相关文章。不过,既然该组合已经获得了专利许可,研究者们应该会进行临床试验。 "对于全球数百万饱受I型糖尿病困扰的人群,我们的疗法能够代替每天必须的胰岛素注射方法,这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并降低频繁注射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厂商

2016.06.01

血涂片前处理

血涂片前处理1、取血① 血液标本的采集  a、毛细血管采血法  b、静脉采血法  c、从人体采血常取自耳垂边缘或无名指侧面② 常用血液标本抗凝剂及其使用选择a、柠檬酸钠(枸橼酸钠);b、草酸钠(乙二酸的钠盐);c、双草酸盐抗凝剂 ;d、肝素(含硫酸基团的粘多糖);e、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③ 第一滴血弃去不用,再由玻片一端承接约3mm直径的血滴,将此玻片保持水平。2、涂片① 玻片准备a、 载玻片:取新载玻片或一般将用过的载玻片先用洗衣粉水溶液煮沸2分钟,又由流水冲洗,再经清洁液浸泡并翻动,约过1小时或过夜,用流水反复冲洗,最后入95%酒精浸泡约1小时。取出,以洁净布巾夹持玻片边缘擦干备用,或者使用无菌免洗载玻片。b、 盖玻片:一般使用新盖玻片。c、 推玻片:另取一个边缘平整的洁净载玻片为推玻片或直接另取一个盖玻片做推玻片。② 推片:将推玻片保持与载玻片30度角,按1的方向稍往后移与血滴接触,即可见血液沿推片下缘散开,再以一定均匀的速度沿载玻片平面平稳的向2的方向滑动,至血液铺完血膜为止。 ③ 血涂片质量评价: 均匀、厚薄、头体尾、边缘、两侧(注意:血滴大,速度快、角度大 → 血膜厚)3、染色① 血膜要干透后才能染色,否则染色时易脱落。② 用蜡笔在血膜两头划线,平放于染色架上。③ 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室温及细胞多少有关,一般染液淡、染色时间长些效果好。④ 染液不能过少,以防蒸发沉淀。⑤ 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液,应以流水冲,防染料沉着。冲洗时间也不能长。⑥ 染色过淡,可复染。⑦ 染色过深可用水冲洗或浸泡,还可用甲醇脱色。4、镜检① 打开主电源,调整照明度。② 将染色玻片放置在载物台上。③ 先用10×物镜观察,转动粗调手轮,见到血涂片影形。转动微调手轮即可得清晰的物像。④ 将需要使用的物镜放入光路,用粗调、微调旋钮调整对血涂片的焦距。⑤ 需用油镜观察时,在血涂片的观察部位上加滴香柏油,用粗调、微调旋钮调整好焦距。⑥ 记录观察结果。⑦ 用油镜观察的,实验结束,须用擦镜纸蘸少许二甲苯,擦拭镜头。⑧ 关上电源开关。

标准

2016.05.27

白带样本前处理

白带样本前处理①、取回的样本如宫颈刮片棉签,用2~3ml生理盐水冲洗,可静止30分钟后去掉上层清液,留下层沉淀,加入等体积生理盐水,取样,涂片,也可以离心去上清进行操作;②、离心之前先将离心机中的离心管套全部取出,先平衡托盘天平(保证指针位于正中),选取相近重量的离心管套,放入样本管,用生理盐水配平;③、将平衡好的离心管套对称放置,(内圈6孔,外圈6孔,一般先放内孔),一般500转/分,离心3~5分钟即可,如果需要将所有细胞沉淀,可以3000~3500转/分,离心5分钟;本实验500转/分,离心3分钟;④、离心之后吸去上清,可以留少许上清,混匀后直接取样进行涂片,或者吸去全部上清,再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混匀后取样涂片;⑤、取样3~5ul,用枪头进行涂片,涂成1cm2面积的圆形,贴上标签(编号并注明信息,同时可区别正反面,防止将样本擦掉,);⑥、待样本基本干透之后,可白片进行镜检,观察样本是否干净,涂片是否均匀,(如粘液依旧较多,可以重复生理盐水冲洗和离心、去上清步骤)⑦、用95%乙醇固定涂片2~3分钟,蒸馏水洗。(1、洗去多余的乙醇;2、润湿样本,使染液易着色)

标准

2016.05.27

肥胖会增加死亡风险吗

丹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肥胖导致30%的超额过早死亡危险如今已经降为零。JAMA杂志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小组对超过10万人的资料分析结果显示, 1976年-1978年,肥胖者中各种原因导致的过早死亡风险比体重正常的人高,但在2003-2013年,情况不再是这样了。许多国家,公共卫生政策建议人们保持健康的体重,以避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从而有望避免过早死亡。为定义健康的体重,专家以身体质量指数(BMI)来划定正常体重范围。BMI是一个人的重量(以千克为单位)除以身高(以米为单位)的平方。成年人的BMI范围定义如下:30及以上为肥胖,25-29.9为超重,18.5-24.9是正常或健康的体重,低于18.5为偏瘦。该研究发现, 各种原因导致的最低死亡率所对应的BMI范围在1976至1978年,1991- 1994年,以及2003-2013是不同的。阿夫扎尔博士指出,体重指数相关的最低死亡风险对应的BMI由1976年至1978年的23.7上升到1991年至1994年的24.6,在2003年至2013年继续攀升至27。BMI高于或低于该值,死亡风险都会增加。资深作家同时也是哥本哈根大学及哥本哈根大学医院的临床教授B?rge G. Nordestgaard说,这种变化的原因虽然还不清楚,但我们可能需要修改超重对应的BMI范围。不过,他也补充道,“我们的研究结果不应被错误的理解为正常体重的人应多吃些变成超重,而只是说超重的人也许不需要像以前一样为自己的体重担心。”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代谢医学教授Naveed Sattar对该研究的评价中指出,虽然很有趣,但该研究结果并不能影响预防和治疗肥胖的建议。他解释说,现代医学的进步可以帮助肥胖的人们活得更长,因为该研究结果就重新定义肥胖的临界值这一结论是不正确的。由于肥胖会引发2型糖尿病,肝病,癌症,失眠,多胎妊娠并发症等多种疾病,虽然这些疾病目前我们可以很好的治疗,但还是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预防和治疗肥胖还是必需的。

百态

2016.05.23

父亲的年龄和生活方式影响后代的健康状况

据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员讲述,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父亲的年龄,饮酒习惯和环境因素会影响新生儿的出生缺陷。这些缺陷是由表观遗传改变导致的,而且这种变化可能影响很多代。生物化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专业的副教授Joanna Kitlinska博士讲到:"众所周知,母亲提供的营养、激素和心理环境会对后代的器官结构、细胞反应和基因表达构成永久性的影响。"但我们的研究表明父亲对后代也有同样的影响。父亲的生活方式、年龄会影响某些蛋白分子的功能,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因此,父亲不仅会影响他的直接后代,还会影响后代的后代,相关的研究结果发表在 American Journal of Stem Cells,杂志上,例如,即使母亲从来不喝酒,新生儿也有可能被诊断出胎儿酒精谱系障碍(FASD),75%患有FASD的孩子的父亲都有酗酒的习惯,这表明父亲饮酒会对后代产生负面的影响。该报道对至今为止关于父亲与遗传性表观遗传调控之间关联性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总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父亲高龄会增加后代精神分裂症、自闭症和出生缺陷的发生率;2)父亲童年时期限制饮食能降低孩子和孙子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死亡风险;3)父亲肥胖会导致后代脂肪细胞体积的增大,代谢调控的改变及糖尿病、肥胖和脑癌的发生;4)父亲的心理压力会引起后代行为特征的缺陷;5)父亲饮酒会导致新生儿体重下降、大脑体积显着下降和认知功能受损。最后,Kitlinska 讲到"父亲遗传性的表观遗传特征需要被整合到临床应用中,指导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此外,Kitlinska还提到为真正理解表观遗传对孩子的影响,我们需要研究母亲和父亲这两个影响力的交互作用,而不是单独地、分离地去理解这两个影响因素。

前瞻

2016.05.23

为什么左撇子的男生数学学得好

对于左撇子来说,世界往往是残酷的:剪刀是危险的东西;写东西时手会尴尬地碰到同桌的手肘,更别提会染上墨水印之类的问题了。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左撇子的数学能力往往更好。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男性来说。用手习惯与数学能力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这一问题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的时间,不过结果并不清晰。一般认为偏好用左手的人大脑处理问题时活跃的区域与其他群体不同,这一差别会导致他们在数学能力方面显现出优势。不过,即使一些研究发现左撇子的数学运算能力强于右撇子,但也有同样多的研究表明其中并没有明显差别。如今,来自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他们调查了意大利境内6岁到17岁之间的2300名学生的数学能力。首先,每名学生接受了拥有习惯测试,用以判断他们平时的惯用手是左手还是右手,或者左右手皆可。之后,这些学生参加了一系列的数学测试,有基本的运算,也有应用类的问题。通过排除了其它因素的干扰(性别, 年龄),研究者们发现惯用手的差别能够对数学成绩起到5%-10%的影响。"这一研究表明用手习惯与数学能力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联系",首席研究员Giovanni Sala说道:"另外,数学成绩的差别中受到惯用手影响占到5%-10%,这是十分显著的效应"。到此为止,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已经得到了证实,不过没有人能够解释其中的原理。另外,这一相关性比想象的还要复杂,它还会受到参与者年龄与性别的影响。例如:那些极度依赖某一只手(左手或右手)的幼年学生,不论男女,他们的数学成绩在同龄人中往往是最差的。但这一效应在男性青少年中却消失了:惯用左手的男性青少年学生比同龄、同性别的学生们数学成绩要更好。相关结果发表在2016年大不列颠心理学年会会议上。虽然该结果还没有正式被文章接受,但这一工作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左撇子与右撇子的差异,从而促进我们教育的优化。"这一结果还不是最肯定的",Sala说道:"不过这以结果能够促进我们对于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理解"。

标准

2016.05.17

精准医疗与神经发育性疾病

神经发育疾病是由脑发育异常引起的。神经发育疾病的病因可能是生殖细胞/体细胞突变、表观遗传或环境因素。这类疾病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居高不下,在发达国家也同样如此。神经发育疾病带来的社会成本非常巨大,针对这类疾病的治疗相对缺乏。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势在必行。研究进展自闭症等神经发育疾病的研究表明,几百个基因可能与这些疾病相关。对研究者来说,这种遗传异质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虽然很多基因还有待确定,但几个单基因疾病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取得了重要发现。目前发现的大部分基因与几个特定保守通路相关:蛋白合成、转录或表观遗传学调控以及突触信号通路。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Rett综合征和结节性硬化症的基因数据分析启发了自闭症发病机制的研究。理解这些疾病的基本生物学有助于研发基于机制的治疗设计。这些基因异常一度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但现在正接受新的临床试验。基于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结果,研究者们认为,基因突变类型决定了患者对药物的响应。例如,哺乳动物类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抑制剂对结节性硬化症和PTEN错构瘤综合征有效、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5)拮抗剂对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和16p11.2缺失疾病有效,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则对RETT综合征和Phelan-McDermid综合征有效。这些临床试验能否通过药物监管机构认证还是未知。非综合性自闭症患者亚群可能从这些治疗中受益,但研究者们需要进一步对非综合性自闭症患者进行分层,研究治疗效果。自闭症领域面临的一大难题是缺乏对自闭症患者大脑各区域和神经回路的精确理解。自闭症小鼠模型研究提示,自闭症患者存在特定脑区的异常以及特定细胞类型的异常。新皮层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自闭症中也起到一定作用。那么,人类大脑中是否也存在一些类似的脑区、细胞类型和神经回路与自闭症相关呢?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展望下一代神经发育疾病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行为综合征和并发症相关的基因突变、神经回路、细胞类型和常见信号通路。治疗神经发育疾病的早期试验取得了一些复杂的结果,再次强调了病人分层、研发更敏感、动态监测治疗效果的指标,例如生物标志物、利用源自干细胞的神经元等技术来预测治疗效果。在选择患者、确定药物靶向效果、早期检测疗效上,生物标志物十分有用。鉴于自闭症患者存在神经回路功能异常,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分析自闭症相关回路的功能。尤其是一些在小鼠和人类身上都存在的、可解读的生物标志物,如脑电、核磁共振成像、视/听电位、及眨眼发射等,在临床上非常有用。一个潜在的、可用于预测疗效的技术是源自多功能干细胞的神经元。在真正给患者治疗前,可以利用这项技术来检测神经元对药物的响应。可以利用源自多功能干细胞的神经元来研究各个基因突变对自闭症发病的影响。只有利用把精准医疗推行到神经发育疾病领域中,我们才能真正研发出基于机制的疗法,真正造福患者。

标准

2016.05.17

谁为细胞分裂“保驾护航”?

最近,来自华盛顿大学和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报道称,一种对张力敏感的“故障安全性”蛋白,可在我们细胞分裂的时候,确保所产生的两个细胞继承了正常数目的染色体。 当一个细胞分裂时,在被称为有丝分裂的过程中,分裂的细胞产生其每条染色体的一个副本。然后将它们进行分配,这样每个子细胞都继承了每条染色体的一个副本。如果这个过程失败,一个子细胞最终就有太多染色体,而其他子细胞则有太少染色体,所产生的细胞会死亡、发生故障,或者在某些情况下癌变。事实上,这种情况——称为非整倍性,在肿瘤细胞中是最常见的基因异常。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展示了一个参与有丝分裂的关键蛋白质,如何有助于防止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异常分配,从而减少了非整倍性的风险。本文通讯作者是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基础科学部的Susan Biggins,其实验室的博士后、本文第一作者Matthew Miller表示:“这些发现为细胞分裂过程提供了新的见解,并可能指导开发新的化疗药物,靶定细胞分裂机制。”华盛顿大学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副教授Charles L. Asbury也是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这种分子在人类中被称为ch-TOG,是一种蛋白质,它参与感知两套染色体是否被正确分配,这样,在细胞分裂之前,它们将会被吸引到相反的方向。这个蛋白质得名是因为它是由一个基因产生的,这个基因在结肠癌和肝癌中是过分活跃的,被称为Colonic-Hepatic Tumour-Overexpressed基因(ch-TOG)。ch-TOG的版本出现在许多不同的物种中,是它对于正常细胞功能必不可少的一个指标。为了方便起见,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了存在于酵母中的一个版本,称为Stu2。 在细胞准备分裂时,Stu2通过复制每条配对的染色体,而开始起作用。每条染色体包含一个蛋白质复合体,其组成一种称为着丝粒的结构,是一个运动控制中心。当需要分离染色体对时,细细的线状细丝——称为微管,从细胞的相反两端延伸,并与着丝粒连接起来。正常情况下,来自细胞一边的微管,抓住来自一条配对染色体的着丝粒,来自细胞另一侧的微管,则依附于另外一条配对染色体的着丝粒。 当两条微管开始拉动时,复制的染色体分离,并且每条被吸引到细胞的另一侧。作者发现,Stu2是这个动粒结构的一个关键部分。为了阐明Stu2的功能,研究人员分离了着丝粒,并将它们与微珠连接在一起,然后用一束强烈的激光光束——一种称为激光陷阱的技术,将其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一旦把微珠固定到位,研究人员就能让微管附着在具有和没有Stu2着丝粒。 然后,他们把微管从珠子上拉开,逐渐增加张力,直到连接中断。这种技术允许他们在皮牛顿力(pN)的范围内测量连接的张力。1 pN是百万兆分之一牛顿力。在地球上,1 pN是大约一个血液细胞的重量。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Stu2存在时,随着张力增加,这种连接变得更加稳定。随着张力从1pN升高到5pN,连接的持续时间平均从20分钟增加到将近一个小时。然而,当Stu2被移除时,相反的事情发生了。随着张力1 pN增加5 pN,连接持续时间从34分钟下降到8.5分钟。 研究人员推测,Stu2似乎是一种“故障安全”机制,确保复制染色体的正确定位,以在细胞分裂时正确地分开。当着丝粒连接的微管来自于细胞的相反方向,并被拉到相反的方向时,它们就产生张力,使Stu2稳固这种连接。 但是,如果着丝粒连接到来自细胞相同方向的两根微管,它们或多或少在相同的方向,并产生更少的张力,Stu2采取行动破坏了连接。这使得连接中断,并给出了着丝粒另一个机会,与微管建立一种正确的连接。 Stu2 ch-TOG到底是如何这样做的,还有待于发现。有一种理论认为,它沿着叫做手指陷阱(finger trap)的儿童魔术玩具起作用,当你试图拔出插入的手指时,这种编织管会产生更大的力,但是当你把你的手指挤在一起时,它慢慢松开。 Biggins说:“这是确定的第一个分子,参与感知张力,以确保细胞继承正确的染色体,所以,在未来我们有可能在治疗中利用其功能获益。” 2014年,Whitehead研究所的Iain Cheeseman和Kara McKinley鉴定了CENP-A填充着丝粒时的两个关键蛋白,它们确CENP-A积累发生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这项研究于七月十七日发表在Cell杂志上。 SWI/SNF蛋白质复合物——可解开紧紧包裹的DNA,也是细胞分裂的一个强有力的抑制因子。2015年,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这一重要的抑制因子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七月二日的《Cell》杂志。 2015年10月,研究人员使用来自青蛙和海星的卵子和胚胎,对细胞分裂的机制进行了基础性研究,对于“动物细胞如何控制塑造自己的力量”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 

标准

2016.05.13

RNA甲基转移酶与癌症

在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从DNA、RNA最后流向蛋白。基因组DNA和组蛋白上都存在可逆的表观遗传学修饰,这些修饰可以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基础上调控基因的表达,并由此决定细胞的分化和发育情况。实际上,mRNA和其他RNA上也存在类似的调控机制。 N6-methyladenosine(m6A)是真核生物mRNA上最常见的一种转录后修饰,介导了超过80%的RNA碱基甲基化。这种甲基化修饰非常普遍,出现频率大约是3-5个残基/mRNA。研究者们已经陆续定位了哺乳动物转录组中的m6A,鉴定了这种动态修饰所需的“读”、“写”和“擦除”蛋白,并对这些蛋白进行了深入研究。 RNA甲基转移酶METTL3通过介导m6A修饰,参与控制mRNA的生成、降解和翻译。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团队最近发现,METTL3会影响重要癌基因的翻译,推动人类肺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这项研究成果前不久发表在Cell旗下的Molecular Cell杂志上。 研究显示,METTL3在人类癌细胞中促进了特定mRNA的翻译,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Hippo通路效应子TAZ。METTL3的这种促进作用不依赖其催化活性和识别m6A的蛋白,而是与翻译起始机器进行相互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肺腺癌存在METTL3表达水平升高,而且METTL3能促进人肺癌细胞的生长和生存,提高这些细胞的侵袭性。 近年来科学家们逐渐发现m6A修饰与多种人类疾病关系密切,但对m6A起到的具体作用还知之甚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低氧条件通过m6A去甲基化诱导乳腺癌干细胞表型。这项研究今年三月份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通讯作者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著名学者Gregg Semenza教授。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Chuanzhao Zhang是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 早在几十年前人们就发现不少病毒RNA上存在m6A修饰位点,但一直不清楚m6A修饰对病毒复制有怎样的影响。Duke大学的研究团队今年四月在Cell Host Microbe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HIV-1 mRNA的m6A转录后修饰可以增强病毒的基因表达。HIV-1是引起艾滋病的主要病原体。 m6A修饰还被发现与干细胞多能性有关。Weizmann科学研究所和Tel Aviv大学的研究团队,对涉及始发态调控的一些转录和表观遗传学调控子进行了siRNA筛选。他们发现,m6A转移酶Mettl3是终结小鼠原始态多能性的一个重要调控子。这一重要发现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 

前瞻

2016.05.13

八因子鸡尾酒诱导成熟血细胞变身iHSC

来自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最近成功将小鼠的成熟血细胞重编程为具有造血功能的造血干细胞。这些"诱导造血干细胞"具备造血干细胞的功能性特征,能够像造血干细胞一样进行自我更新,同时还能够形成各种血细胞成分。相关研究结果将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上。 这项研究标志着科学家们在再生医学领域迈出重要一步:利用其他细胞类型,特别是成熟的以及分化的细胞,产生足够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造血干细胞。该研究团队由波士顿儿童医院的Derrick J. Rossi博士领导。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与用于移植的造血干细胞的数量有紧密联系:细胞数目越多,移植成功率越大。但是造血干细胞一直都很稀缺。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40种不同类型的小鼠血细胞和血液祖细胞中进行了基因表达筛选,通过筛选他们找到了36个转录因子在造血干细胞中特异性表达,而在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其他细胞类型中不表达。 通过对小鼠进行的一系列移植实验,研究人员在这36个转录因子中找到6个转录因子--Hlf,Runx1t1,Pbx1,Lmo2,Zfp37以及Prdm5,外加另外两个之前研究发现的因子--Mycn和Meis1,能够将两种血液祖细胞重编程为"诱导造血干细胞",并且诱导效果非常强力。 随后,研究人员利用病毒载体系统将全部的八种转录因子导入血液祖细胞,而这些转录因子的表达需要多西环素进行诱导。他们将这些细胞移植到受体小鼠体内,通过多西环素处理激活这些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血液祖细胞重编程形成的"诱导造血干细胞"能够在移植小鼠体内产生所有的血细胞类型,表明这些"诱导造血干细胞"具备完整的分化能力。而将受体小鼠体内的造血干细胞收集起来移植到另外一只受体小鼠,仍然能够形成各类血细胞成分,这表明八因子鸡尾酒使"诱导造血干细胞"具备了自我更新的能力。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证明成熟的小鼠髓细胞也可以发生这种重编程过程,形成的"诱导造血干细胞"仍然具备分化和自我更新能力。 文章作者表示,将小鼠作为重编程发生的"反应器"标志着造血干细胞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想要将该研究的结果进行临床转化仍然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未来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答,但是该研究仍然为深入理解造血干细胞生物学和发育过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前瞻

2016.05.10

颗粒酶M与肿瘤干细胞

5月6日,由生物谷主办的2016(第二届)肿瘤干细胞转化医学论坛隆重召开。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协会技术协会理事;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卫生部第三类医疗技术审核专家张叔人研究员带来了主题为《颗粒酶M与肿瘤干细胞》的精彩报告。在临床上,肿瘤化疗后可显着缩小或消失。然而数月或数年后部分肿瘤复发转移,并且对化疗产生耐药性,张叔人教授及其团队研究发现:肿瘤表达GMZZ具有普遍性,慢周期、耐5FU化疗药的、具有肿瘤干细胞特性的肿瘤细胞GZMM表达较高,用此类细胞制备疫苗治疗肿瘤效果显着优于野生型肿瘤细胞疫苗。通过增加和抑制肿瘤GZMM基因的表达发现:GZMM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能力密切相关,促进了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生物学效应。因此,干预和靶向肿瘤细胞的GZMM,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前瞻

2016.05.10

Nature发布癌症基因组研究重大发现

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乳腺癌全基因组测序研究,揭示出了与这一疾病相关的5个新基因,以及影响肿瘤生长的13个新突变标记。发表在《自然》(Nature)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两篇研究论文的结果,还揭示出了存在于乳腺癌中的一些遗传变异以及它们出现在基因组中的位置。 维尔康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的Serena Nik-Zainal博士领导分析了560个乳腺癌基因组;其中556个基因组来自于女性,另外4个来自于男性。这一国际合作涉及来自世界各地,包括美国、欧洲和亚洲的一些乳腺癌患者。 研究结果揭示出了更多关于乳腺癌的原因,并提供了证据证实乳腺癌基因组高度个体化。 每个人的癌症基因组是他们一生中获得的遗传改变的完整历史记述。随着个体从受精卵发育为成人,他们细胞中的DNA会一路收集遗传改变。这些因为人类的DNA在不断地遭受环境中一些事物的损害或是在细胞中受到磨损。这些突变会形成一些我们可以检测到的模式或突变标记,它们可提示我们一些有关癌症原因的线索。 Nik-Zainal博士研究小组在每位患者的肿瘤中搜寻了促进癌症生长的突变,并寻找了突变标记。他们发现携带BRCA1或BRCA2基因,因此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增高的妇女,彼此之间整体癌症基因组图谱高度差异,且与其他的乳腺癌也非常的不同。这一研究发现可利用来更准确地对治疗患者进行分类。 Nik-Zainal博士说:“在未来,我们希望可以分析个体的癌症基因组,让我们能够鉴别出针对确诊乳腺癌的女性或男性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的治疗。这朝着个体化的癌症医疗又近了一步。” 突变在乳腺癌基因组中的确切位置也很重要。 合作者、来自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Ewan Birney博士利用一些计算技术,分析了每个样品基因组中的遗传信息序列。他说:“我们知道遗传改变以及它们在癌症基因组中的位置可影响个体对癌症治疗的反应。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试图弄清楚,不编码任何特定事物的一些DNA区域是否驱动了癌症发展。这项研究让我们第一次大规模地查看了基因组其余的区域,揭示出了一些乳腺癌产生的新原因,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来确定发生于某些乳腺癌中的突变类型的特征。” 维尔康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所长、Sir Mike Stratton教授说:“所有的癌症都是在我们的一生中出现于我们细胞DNA中的突变所导致。寻找这些突变对于了解癌症的原因及开发改良疗法至关重要。这项庞大的研究极详细地检测了560个基因组中每一个的数千种突变,让我们朝着完整地描述乳腺癌中的DNA改变,由此全面地了解这一疾病的原因,及获得开发新疗法的机会更近了一步。” 此外,发表在2016年1月14日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也对乳腺癌细胞功能进行了一次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分析调查,指出了数十个现有药物的新用途,一些药物发现新靶点及新的药物组合作者们说,研究结果可供全世界的实验室利用来鉴别其他类型癌症中的新候选药物及阐明癌细胞抵抗治疗的机制。 在癌症中,一些细胞信号通路是能够阻碍或加速疾病进展的一连串关键事件。由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科学家们领导的一项多机构国际研究,揭示出了有关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与在许多癌症中过度表达的一种信号通路HIF-1之间如何互作的新信息。这项在线发表于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的研究,探讨了HIF-1在一种难治性侵袭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作用。 波士顿大学医学院(BUSM)的研究人员近期确定了一个基因,在乳腺癌到转移性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可以帮助预测疾病的进展,并作为为未来乳腺癌疗法开发的一个靶标。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2016年1月6日的PNAS杂志上。 

标准

2016.05.06

特殊维生素或可阻断器官的老化进程

 烟酰胺核糖(nicotinamide riboside,NR)非常了不起,大量研究表明烟酰胺核糖可以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近日一项刊登在Scienc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开了烟酰胺核糖增强机体代谢的奥秘。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NR对干细胞功能的正向效应,在很多哺乳动物中,随着年龄增长,特定器官和肌肉组织的再生能力都会下降,而损伤后机体的修复能力同样也会受到影响,这就会引发许多和老化相关的机体障碍。 研究者Hongbo Zhang想去揭示机体的再生过程如何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差,随后他同苏黎世大学、加拿大以及巴西的研究人员一起开展联合性研究,通过利用多个标记物,研究者发现了调节线粒体功能发挥及其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变化的分子链,线粒体在机体代谢中扮演的角色已经非常清楚了,但研究者在文章中首次发现线粒体发挥正常功能的能力对于干细胞非常重要。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干细胞会对机体传递的信号产生反应,从而通过产生特殊的细胞来修复机体损伤的器官,至少在青壮年个体机体中是这种情况,研究者指出,干细胞的“疲惫”是导致再生能力下降甚至某些组织和器官退化的主要原因。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们想要在老年小鼠的肌肉组织中重新恢复干细胞的能力,而研究者们正是通过靶向作用帮助线粒体发挥正常功能的特殊分子来完成了上述目的。 文章中,研究者给予2岁小鼠(相当于人类的老年阶段)烟酰胺核糖进行治疗,随后他们发现,接受烟酰胺核糖治疗的小鼠机体中的肌肉再生能力明显增强了,而且相比未接受烟酰胺核糖治疗的小鼠而言,接受治疗的小鼠的寿命也延长了。同时研究者进行了一组平行研究,揭示了烟酰胺核糖对大脑和皮肤干细胞的效应,研究者Auwerx说道,本文研究对于再生医学研究领域非常关键,我们讨论的并不是向机体中引入外源性的物质,而是通过在食物中添加特殊物质来恢复机体损伤组织器官的修复能力。 截至目前为止,研究者并没有在烟酰胺核糖治疗组个体中观察到任何副作用,甚至是在高剂量的烟酰胺核糖情况下也没有观察到副作用的效应;研究者提示道,烟酰胺核糖似乎会增强机体所有细胞的功能,那么就有可能会诱导一些病理性的细胞发挥作用,当然更加深入的研究还有待于研究者们后期进行。 

前瞻

2016.05.06

上海沪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五一放假通知

全体员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6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通知,并结合我司实际情况,现将五一节放假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劳动节:4月30日至5月2日放假,共3天。5月3日(星期二)照常上班。  二、公司各职员应保持节假期间的通讯流畅,以便公司工作需要。   三、公司有节假日活动行程将另行通知,希望全体员工在节假日外出期间,应注意自身人身安全和财务安全,愉快的度过假期。  特此通知!  上海沪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6年4月28日

厂商

2016.04.28

B细胞在“强烈运动”后也需要休息,不然会累死

每个准备参加伦敦马拉松的人可能需要知道如果他们想要在比赛中发挥最好,那么他们需要充分休息。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巴布拉汉研究所(Babraham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报道B细胞通过一种新机制确保它们在强烈的发育事件之间充分休息。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6年4月22日那期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NA-binding proteins ZFP36L1 and ZFP36L2 promote cell quiescence”。 正如我们日常生活涉及运动时间、营养补充时间和休息时间,细胞周期描述细胞进入一系列状态,导致它分裂为两个子细胞。正如我们度假时,细胞在分裂之后也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下,研究人员将之称为静止状态---一种可逆的休止状态。 研究人员深入地研究了B细胞---制造抗体的免疫细胞---如何经历多种发育阶段。特别地,他们研究两种蛋白在细胞上的作用和它们如何能够将静止期施加于细胞上从而确保发育中的B细胞正确地‘生长’。研究人员证实如果缺乏这些静止期,B细胞就不能存活下来而变成功能性的免疫细胞。在小鼠体内,当B细胞缺乏这些蛋白时,观察到成熟的B细胞下降了98%。 论文第一作者、巴布拉汉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Alison Galloway博士解释道,“我们发现两种蛋白,即RNA结合蛋白ZFP36L1和ZFP36L2,通过阻断告诉细胞开始再次分裂的RNA信息促进细胞进入休止期。同样地,我们发现在没有休息时,它很难发挥功能:如果B细胞的细胞周期停止或丢失,那么这些细胞不能够正常地发育。” 论文通信作者、巴布拉汉研究所淋巴细胞信号与发育研究项目主任Martin Turner博士评论道,“尽管转录因子在建立静止状态中的作用已被确定,但是序列特异性的RNA结合蛋白的作用之前是未知的。我们的发现阐明了细胞周期的复杂控制和协调,而且证实这些结合蛋白很可能是一种常见的静止状态调节机制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发育中的B细胞所特有的。”

标准

2016.04.26

发现两种转录因子指导免疫细胞在组织内驻留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负责在体内皮肤、肝脏、肾脏和肠道的入侵位点抵抗感染的基因。 这项研究是由来自澳大利亚沃尔特与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的Axel Kallies博士和Klaas van Gisbergen博士以及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Laura Mackay博士领导的。研究人员鉴定出两种转录因子编码基因Hobit和Blimp1,并且发现这两种基因控制一种普遍的转录程序,这种转录程序负责将组织中存在的免疫细胞招募到体内抵抗感染和癌症的“前线”。相关研究结果发表2016年4月22日那期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Hobit and Blimp1 instruct a universal transcriptional program of tissue residency in lymphocytes”。 这些组织中存在的免疫细胞显著不同于在血液中循环流通的对应细胞。这些组织驻留的免疫细胞是局部抵抗病毒和细菌的关键。 研究人员在小鼠体内证实转录因子Hobit在组织驻留的记忆T细胞(tissue-resident memory T cell, Trm细胞,是体内的一种面一细胞)中特异性地上调表达,并且与转录因子Blimp1一起调节皮肤、肠道、肝脏和肾脏中的Trm细胞发育。这种Hobit- Blimp1转录组件也是其他的组织驻留的免疫细胞所必需的,如自然杀伤性T细胞和肝脏驻留的自然杀伤细胞。总之,Hobit和Blimp1指导这些免疫细胞在多种组织中驻留。 Kallies博士说,人体在其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在抵抗导致疾病的病原体。 Kallies博士说,鉴定出免疫细胞如何存在于体内最需要的组织中在开发出更好的方法保护我们免受诸如疟原虫或HIV之类的病原体感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Kallies博士说,“发现这些‘本地英雄(local hero)’和了解这些局部的免疫细胞如何被建立允许我们发现方法确保所需的这些细胞位于最需要它们的地方。” “这项研究将有助我们理解免疫细胞在它们保护的器官内如何适应、存活和作出反应。这是在病原体站稳脚跟之前将它们清除体内的关键,而且可能也对理解癌症扩散如何能够被阻止产生影响。” Mackay博士说,控制这些“组织驻留的”免疫细胞---它们能够局部停留在体内不同组织中---的因子之前是未知的。 Mackay博士说,“这些结果对开发激活组织中抵抗传染病的免疫细胞中产生重要影响。” “对未来疫苗策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发现--- Hobit和Blimp1是将免疫细胞招募到组织中的关键,我们知道这些免疫细胞在抵抗感染中发挥着真正重要的作用。”

标准

2016.04.26

PNAS首次证实循环肿瘤细胞无孔不入

        循环肿瘤细胞(CTCs)群在癌症转移过程中也许要比之前预想的发挥更大的作用,来自麻省总医院的研究人员证实这些细胞群能通过直径仅为7微米的微流孔通道,这表明循环肿瘤细胞群在肿瘤细胞的传播方面具有更大的作用,因此可以作为阻止癌转移的一个潜在靶标。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4月18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来自Spectrum Genomics 的Edward Cho点评这项成果,“这一研究领域普遍认为即使是单个循环肿瘤细胞想要穿过毛细血管,都有可能被物理剪切力摧毁掉”,而这项研究“提出了新证据,证明了CTCs细胞群也许存在某种机制,在通过毛细血管时能避免被剪切力所破坏,从而具有更强大的转移潜能。”   大多数癌症致死都是由于肿瘤转移到不同器官引起的。传统观点认为,循环肿瘤细胞群太大了,无法穿过毛细血管,会造成拥堵形成血液凝块。然而,近期的研究在癌症患者血液中发现了这些细胞,“如果它们尺寸过大,那么我们又是如何在手臂血液采集过程中发现它们的呢?”,文章的通讯作者Mehmet Toner说。   为了找到答案,Toner等人构建了一种模拟人体毛细血管的7微米微流孔通道,观察患者血液样品和细胞系中的CTC细胞群如何能通过这些通道。   在拍摄的视频中,研究人员发现10-20个细胞群在通过这些通道时,会分散开来穿过去,就像是一群人手拉手,穿过一条狭窄小巷。这些细胞“能难以置信的进行挤压”,Toner说,穿过通过后,CTCs又会重新组装成非线性细胞群。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在体内模型中进行验证。他们将人体CTC细胞群注入到3日龄的转基因斑马鱼胚胎的血液中,斑马鱼是一种研究人体的重要模型,因为它们的毛细血管在尺寸和压力上几乎和人体的一模一样。结果研究人员再次发现CTC细胞群能穿过这些毛细血管。   此外,Toner研究组还发现CTC细胞群会由于某些药物而破裂,研究人员在CTC细胞群上加入FAK抑制剂14(许多肿瘤都会过量表达的一种分子,能抑制一种细胞间粘附蛋白的作用),或化疗药物紫杉醇paclitaxel(也能消弱细胞间连接),然后将处理过的细胞群放入微流孔通道中,结果发现细胞群会破裂成小块,或者单个CTC,这表明这种方法也许可以作为一种治疗途径。   来自斯坦福大学的Sanjiv Sam Gambhir说,“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论文。之前我们都不知道这些细胞群如何帮助癌转移的,这项工作即通过了计算模型,又有微流装置和斑马鱼验证,全面阐明了这一发现。”   但Gambhir也表示,研究结果仍然基于模型。“除非能在实际人体毛细血管中进行验证,要不还是无法确切证实。”   同时Cho也认为“这项研究第一次帮助我们理解了细胞也许能通过一个循环系统简化模型穿过毛细血管,但只有当真正模拟了CTCs的复杂性和CTC细胞群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运动过程,我们才能进行治疗潜力的探索。”

百态

2016.04.21

Science最新发现免疫细胞能促进组织再生

Johns Hopkins 和Kennedy Krieger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报告了和过敏相关的免疫系统细胞能够与生物支架配合,促进小鼠肌肉创面的愈合。4月15日的Science上报道了这项发 现。该项新发现揭示了免疫系统不仅仅是打击传染病和其它疾病的关键,也在受伤后促进愈合。研究人员还表示如果设计成免疫细胞的“合作伙伴”,所谓的生物材 料支架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愈合。  免疫系统对生物材料有不同反应  Johns Hopkins 大学的Jennifer Elisseeff教授说:“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已经看到了相同的生物材料移植到不同的组织和环境中时产生不同的免疫系统反应。我们还是有很多要学习的,但这个研究是获得设计有益免疫反应材料的第一步。”  Elisseeff的研究小组设计可生物降解的支架,由胶原这样的材料做成。该支架通过提供体内自身的干细胞一个地方来锚定和开始它们的工作,已经显示促进受损组织的再生长。她说在过去的几年里,其他研究小组已经发现了这样的支架也能激发免疫细胞治疗作用的证据。  2型辅助T细胞在伤口活化巨噬细胞  为 了了解所涉及的免疫细胞和它们的响应,,Elisseeff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手术切除小鼠大腿肌肉的一部分,植入促进愈合的支架 。一周后,有支架的伤口处比没有支架的有更多的白细胞,很多这样的细胞大量产生一种化学信号——白介素-4。白介素-4通常由2型辅助T细胞所产生。  为了分析这些细胞的作用是什么,该团队在基因工程改造的缺乏T细胞的小鼠中做了同样的操作,结果发现它们的伤口没有白介素的逐渐上升,而且伤口没能像普通小鼠那样愈合。进一步的分析显示2型辅助T细胞的作用是在伤口部位活化另一种免疫细胞——巨噬细胞。  以 往的研究表明了巨噬细胞在愈合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清理死亡或受损的细胞,招募和支持成人干细胞再生组织和促进新血管的产成,在该区域补给新组织。2型辅助 性T细胞在支架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个惊喜。这些细胞通常有助于抵御肠道蠕虫,但在发达国家,它们通常和触发“坏的”免疫反应有关,比如过敏。 Elisseeff说通过这条途径能看到很多有用的东西。Elisseeff也指出,仍然需要做许多来了解免疫细胞对于各种不同的生物材料是如何反应的, 这对于生物支架是很有用的,她的研究团队将继续调查此方面内容。  这项研究在T细胞介导的组织再生过程中是开创性的。这将被视为一个转折点让再生免疫学从一个想法进入一个严肃的研究领域。它为显著提高组织再生打开的一扇门来寻找全新的策略。

标准

2016.04.21

新型激素asprosin如何发挥潜在的疾病疗效

新生儿型早衰症(NPS,Neonatal Progeroid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障碍,患者机体中会不断积累脂肪,截至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并不清楚这种疾病发生的原因;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贝勒医学院的研究者就揭示了该疾病发生的重大机制,相关研究为改善新生儿型早衰症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将带来重大影响。早在2013年研究者就发现了这种罕见的疾病,当时研究者们进行了全基因组和外显子组测序来寻找病因,研究者Chopra长期致力于进行能量代谢障碍疾病的研究,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引发新生儿早衰症的特殊遗传突变,然而这些突变如何引发疾病发生的原因他们目前并不清楚,随后研究者在实验室中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这些突变会抑制患者机体产生一种未知的激素,而这种名为asprosin的激素似乎可以通过脂肪来产生,当其循环到肝脏就会指导肝脏释放葡萄糖进入血液中,而机体中异常低水平asprosin的NPS患者通常并不能完成上述过程,而且机体中通常会表现出较低水平的低血糖和胰岛素。相比正常水平asprosin的个体而言,高血糖和高胰岛素水平的肥胖/糖尿病个体机体中的asprosin激素水平往往较高,而基于这一信息,研究人员决定开发一种可以抵御asprosin的抗体,即利用特殊抗体来中和asprosin,而这一过程称之为免疫隔离,这或许可以帮助减少患者肝脏中释放的葡萄糖水平,从而促进胰腺细胞释放较少量的胰岛素。为了检测这一理论,研究者利用新开发的抗体来处理糖尿病小鼠,结果发现,单一剂量的抗体就可以将小鼠机体中的胰岛素水平调节至正常水平,如果对小鼠进行长期治疗,小鼠的胰岛素耐受性就会完全被恢复。研究者Chopra说道,这项研究为我们解释了整个过程,我们以这种罕见遗传性障碍(新生儿型早衰症)为开端进行研究,随后利用患者信息发现了一种可以新型激素,而该激素可以被靶向作用来治疗影响很多人的疾病;如果糖尿病患者对抵御asprosin的抗体的反应同糖尿病小鼠一样的话,那么本文研究很有可能帮助科学家们开发一种新型的糖尿病疗法;本文的另外一大亮点就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后期清楚剖析人类罕见遗传性障碍发生的机制。

厂商

2016.04.19

CRISPR–Cas9基因编辑蘑菇的问世或“逃脱”了美国政府的监管

如今,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得到的工程化蘑菇已经开始种植并且售卖,而美国农业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目前并没有对这种新型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蘑菇进行管制,这或许意味着这种新型蘑菇并不需要进行监管机构的相关监管程序来进行培养并且售卖,而首个CRISPR编辑的有机体或许已经接到了美国政府的绿灯指示。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植物学家Caixia Gao表示,很多研究团体将会因为这个新闻而非常高兴,而我们也很有信心看到多个基因编辑的作物不在监管范围之内。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Yinong Yang指出,我们对常见的双孢蘑菇进行了基因编辑使其能够抵抗蘑菇变为棕色,而这一效应通常是通过靶向作用编码多酚氧化酶(PPO)的基因家族来实现的,多酚氧化酶是一种引发蘑菇变为褐色的酶类;通过剔除蘑菇基因组的一系列碱基对,研究者Yang就敲除了6个PPO基因中的一个,从而就降低了该酶30%的活性。在过去5年里,蘑菇是避开美国农业部监管系统的30种转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GMOs)中的一种,在不同情况下,动植物卫生检验署就会表示,有机体(大多数是植物)并没有取得相关监管机构的资质;很多避开美国农业部监管的植物都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产生的,比如锌指核酸酶(ZFN)和转录激活子样的效应核酸酶(TALEN)系统等,但截至目前位为止,研究者们并不清楚美国农业部是否会给予CRISPR–Cas9编辑的有机体一张相同的通行证。早在2015年10月时,研究者Yang就向美国农业部监管机构提交了一种新型的转基因作物,当时研究者非常激动,随后他们在上个月晚些时候咨询了相关机构;而本周美国农业部的回答则是,动植物卫生检验署并不认为CRISPR–Cas9编辑的白蘑菇同Yang他们此前描述的一样;也就是说,研究者Yang开发的蘑菇并没有诱发美国农业部的监管,因为这种新型蘑菇中并没有来自植物害虫中的外源性DNA,比如病毒或细菌等;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这样的有机体对于进行遗传性编辑的植物都非常必要。如今美国正在修改针对转基因作物的相关规范,美国国家科学院近日已经召开了一项会议,他们预测了未来5-10年里生物技术产品的发展变化;与此同时研究者Yang考虑是否要创办一家公司来进行基因编辑蘑菇的商品化开发,抵御水果和蔬菜变褐的基因编辑水果及蔬菜或许也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因为当水果和蔬菜切片后会长期保持颜色,在过去18个月里,多个生物技术公司已经对基因编辑的非褐色苹果和马铃薯进行了商业化的开发。

前瞻

2016.04.19

干细胞修复疗法动物实验获成功

干细胞疗法能使因创伤、疾病、老化而损伤的人体组织再生。据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大学(UNSW)最新消息,该校研究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进行了动物实验,这种疗法有望在几年内变成现实。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这种修复方法的原理类似于蝾螈的肢体再生,可用于修复多种组织类型,研究人员认为这有望改变目前再生医学的治疗方式。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抽取了骨骼和脂肪细胞,关闭了它们的记忆,将之变成诱导多能干细胞(iMS)。他们用5-AZA(5-氮杂胞苷)结合PDGF-AB(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B)处理约两天,再单独用生长因子处理2至3周,并将其插入到损伤组织部位,它们就会增殖,促进组织生长愈合。论文主要作者、UNSW副教授约翰·皮曼达说,这一技术是个基础性突破,因为iMS能再生成多种类型组织。论文第一作者瓦希·詹德坎然说,许多其他干细胞疗法还在研究中,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胚胎干细胞不能用来修复损伤组织,因为可能形成肿瘤。而用病毒来诱导产生干细胞,这在临床上是不能接受的。相比之下,新技术是一个进步。“我们认为,新技术克服了这些问题。”神经外科医生、UNSW威尔士亲王临床学院联合讲师拉尔夫·莫伯斯说,这种疗法在治疗颈背部疼痛、椎间盘损伤、关节与肌肉退化等方面有巨大潜力,还能促进骨与关节手术后恢复。通过移植重编程干细胞,能使椎间盘植入物和病人自己的骨骼更好地融合在一起。目前,该团队正在评估能否重新编程成人脂肪细胞使其变成iMS,安全有效地修复小鼠受伤组织。人体实验预计于2017年底开始。

百态

2016.04.15

揭示癌症基因组启动子突变数量显著增加机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的研究人员发现DNA修复在我们的基因组的重要区域受到损伤,从而对人体修复DNA损伤的能力提供新的认识。修复诸如紫外线辐射和香烟烟雾之类的能够导致突变的环境因素对DNA造成的损伤是阻止我们的细胞发生癌变的一种基本过程。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14种癌症类型的1161种肿瘤样品的2千万多个DNA突变。他们发现在许多癌症类型中,尤其是皮肤癌,发生在被称作“基因启动子”的基因组区域中的DNA突变数量特别高。重要的是,这些DNA序列控制着基因如何表达,而这又会决定细胞的类型和功能。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4月13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Differential DNA repair underlies mutation hotspots at active promoters in cancer genomes”。研究人员发现DNA突变数量在基因启动子中增加的原因在于结合到DNA上控制基因表达的蛋白阻断我们的细胞中的负责修复DNA损伤的多种修复系统中的一种。这种系统被称作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是人细胞中多种DNA修复机制的一种,也是唯一的一种能够修复紫外线造成的DNA损伤的机制。论文通信作者、UNSW洛伊癌症研究中心(Lowy Cancer Research Centre)生物信息学与整合基因组学研究小组领导者Jason Wong博士说,这些结果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在基因启动子位点上的DNA突变增加是由于NER系统受到破坏而造成的。Wong博士说,“这项研究还告诉我们,尽管人体具有良好的自我修复能力,但是当我们持续遭受诸如紫外线和香烟烟雾之类的诱变剂导致的DNA损伤时,我们的基因组中的某些区域并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修复。”“通过主动地避免接触这些有害的环境因素,我们能够让在我们的身体中能够导致癌症的DNA突变发生数量最小化。”在国际上,科学家们在此之前仅仅在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TERT)基因上鉴定出一种确切性地导致癌症的启动子突变。Wong博士说,“我们的研究强调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基因启动子突变在癌症发展中的作用。” “这可能最终帮助医生确定为什么某些癌症产生[基因启动子突变],从而能够让他们更早地诊断癌症和为病人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论文共同作者、血液专家、UNSW副教授John Pimanda说,“这些发现非常令人印象深刻,这是因为它们揭示出仅仅通过提出恰当的问题,就可使用现有的和公开获得的‘大数据’[获得发现]。”“我们并不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招募病人、研究他们的癌症并对他们的癌症基因组进行测序。对研究人员而言,所有这些数据可在公共数据共享平台上获得。”Pimanda 说,“这项研究强调了对生物信息学与基因组学研究进行投资能够获得回报。”

前瞻

2016.04.15

干细胞释放的微囊泡有望更安全地治疗大脑放射损伤

已证实干细胞有望治疗癌症放疗导致的大脑区域损伤。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来自干细胞的微囊泡也提供类似的益处,同时不会产生利用干细胞治疗时产生的一些风险。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4月4日在线发表在PNA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ranial grafting of stem cell-derived microvesicles improves cognition and reduces neuropathology in the irradiated brain”。 在针对大鼠开展的研究中,在颅脑照射两天后,移植这些由干细胞分泌的被称作微囊泡(microvesicle)的膜结构恢复认知功能、降低炎症和保护神经元(基于为期4到6周的评估),而且没有明显的免疫排斥和肿瘤生长---两种干细胞相关风险因子---迹象。 微囊泡是由所有人细胞分泌的细小的充满液体的囊泡。它们内部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运载物(蛋白和RNA等等)。在大脑中,它们有助调节神经元健康和功能。微囊泡也能够在组织再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放射肿瘤学教授Charles Limoli及其同事们分离和取出多潜能人神经干细胞分泌的微囊泡。通过将一系列注射到大鼠海马体上的区域---一个已知产生新神经元的区域,微囊泡被移植到已经历放射治疗的大鼠的大脑中。每次注射物含有2微升微囊泡。 从放射治疗一个月后开始,这些接受微囊泡注射的大鼠表现出显著的认知改善(基于4种独立的行为任务测试)。Limoli说,这些认知益处与神经炎症和神经元结构保留---大脑放射损伤的两种典型症状---明显减少相关联,从而阻止或逆转这两种症状。 2011年,Limoli在一项利用多潜能人神经干细胞开展的研究(Cancer Research, 15 July 2011, doi:10.1158/0008-5472.CAN-11-0027)中报道过类似的结果。然而,干细胞可能会产生一些风险,比如身体免疫系统排斥,改变现存肿瘤生长或者形成畸胎瘤,而利用微囊泡进行治疗产生的风险并没有这么多。 Limoli说,“利用微囊泡替代干细胞的策略优势在于它们消除对畸胎瘤形成的任何担忧,而且让与免疫排斥相关联的副作用显著最小化。” 脑瘤放疗因不知周围组织是否能够很好地耐受放疗而受到限制。接受有效放疗剂量治疗的病人遭受不同程度的学习和记忆丧失,从而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Limoli说,在未来还需进一步开展研究以便鉴定出微囊泡内产生这种神经保护效应的特异性因子,和确定这些有益效果能够持续多长时间。

厂商

2016.04.12

科学家研发出首个成体诱导性专能干细胞

4月4日,来自于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的研究团队在顶级期刊PNAS上发表一篇文章,首次开发出一个革命性干细胞修复技术。该技术能够成功将脂肪和骨骼细胞重新诱导成专能干细胞,并有望应用于包括脊柱损伤、骨折在内的人体损伤治疗中。 这一技术类似于蝾螈肢体再生,其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将成体细胞转变成诱导性专能干细胞(iMS cells),而且iMS细胞具备自我更新、分化成多种类型的细胞的功能。这种iMS细胞能够治疗因为疾病、衰老或者外伤引发的人体损伤,将革新再生医学治疗机体损伤的现状。 首个诱导性专能成体干细胞(iMS):能够自我更新修复、分化成多类型细胞。 根据所处发育阶段,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S cells,具有分化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和成体干细胞(somaticstem cells)两种。而成体干细胞具有分化成特定细胞的功能,并不能够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而PNAS发表的这一最新技术的突破性在于,诱导性专能干细胞能够分化成多类型的细胞。 文章作者、血液学专家、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教授John Pimanda带领团队以骨骼和脂肪细胞为研究材料,通过清除它们的记忆,将它们诱导成干细胞,具备自我更新复制、分化多类型细胞的功能。 首先,他们以5-氮杂胞苷(AZ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B(PDGF-AB)试剂共同处理细胞两天,随后再用PDGF-AB试剂单独处理细胞2-3周。经过处理的细胞被重编成诱导性专能干细胞。为了验证iMS细胞的功能,团队以脊柱受损的老鼠为模型,将干细胞注射至受损部位后,发现,iMS细胞能够很好的自我复制并分化出细胞,达到修复受损组织的治疗效果。 iMS细胞的修复能力与蝾螈肢体再生非常相似,都是诱导终末分化的细胞回到多能性状态,再根据自身需要生成受损组织的所有细胞。 Pimanda教授表示,相比于间充质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和多能干细胞,iMS细胞有自己的优势。它们可以根据所处环境直接再生、修复损伤,而且iMS细胞不会形成畸胎瘤,其诱导过程也不需要借助病毒载体。 将成体细胞转变为多能干细胞通常要用到病毒载体,这在临床上是不可接受的,文章第一作者Dr Vashe Chandrakanthan指出。iMS细胞的生成不需要额外载体,克服了干细胞疗法的一大难题。 文章第一作者,Vashe Chandrakanthan博士表示,这一新技术有望推动干细胞治疗研究。它在治疗颈背部疼痛、脊柱损伤、肌肉退化等疾病上提供了新选择,能够取代复杂的手术治疗过程。 此外,它还将对脊柱矫正手术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脊柱植入物并不总是能够与相邻的骨骼良好对接,超过20%的脊椎植入物不能及时愈合,甚至于不愈合。未来,临床医生可以选择注射重编程的专能干细胞,促使这些植入物能够更好的与人体组织融合。 目前,研究团队正在评估成年人脂肪细胞重新编程后的诱导性专能干细胞用于修复老鼠受损组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他们预估,临床试验将于2017年开展。

厂商

2016.04.12

HIV疫苗迎来新希望

 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近十年来HIV的治疗和预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HIV携带者的寿命大大延长,新HIV感染者已经从2002年的三百三十万减少到了2012年的两百三十万。但人们仍未找到治愈这种疾病的有效途径。 免疫系统能够生产中和HIV的抗体,这已经是广为人知的事情。问题是只有少数人能够生成广谱中和性HIV抗体,而且抗体生产要一年以上才能全面展开。人们一直希望通过疫苗快速启动机体对HIV的免疫应答,但这样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Vanderbilt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非HIV感染者生产的一类抗体具有类似广谱中和性HIV抗体的特征,带有能与HIV紧密结合并使其失活的环状结构。他们通过计算机模拟改造和优化了这些抗体的中和能力。这项研究最近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为HIV疫苗的开发带来了新的希望。 研究人员对抗体的环状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用计算机程序Rosetta确定了与HIV结合最紧密的氨基酸序列,还模拟疫苗事件对进行了优化。研究人员将优化后的序列融合到已知的广谱中和性抗体上(单克隆抗体PG9)。研究表明,这些经过改造的抗体能够有效中和HIV。 2013年HIV疫苗研究遭受了一次沉重打击,由于疫苗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备受瞩目的HVTN-505项目被迫终止。这个大规模临床试验始于2009年,有超过2500名患者参与其中。美国NIAID和Duke大学的研究人员找到了HVTN 505临床试验失败的原因,他们将这一成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 虽然98%的CD4 T细胞存在于淋巴组织,但HIV研究大多使用血细胞。Gladstone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源自血液的T细胞能够抵抗HIV感染中的主要死亡通路。对HIV最敏感的其实是淋巴组织T细胞,正是这些细胞的死亡导致HIV感染发展成艾滋病。他们在Cell Host & Microbe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血细胞更容易获取但不能体现淋巴组织细胞的全部生物学特性,应当用淋巴组织T细胞研究HIV的致病作用。 几十年来,研究者们一直在尝试控制和根除HIV病毒。HIV发现者之一、著名病毒学家Jay Levy指出,HIV领域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一些值得关注的理念受到了忽视。他在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上发表文章,号召HIV研究者们保持怀疑精神,不要漏掉其他有潜力的治疗途径。Levy在文章提出了值得反思的六大问题,他认为思考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艾滋病,寻找新的治疗策略。 

前瞻

2016.04.08

维生素D可降低癌症风险

 最近,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报道称,更高水平的维生素D——特别是血清中的25-羟维生素D浓度,与相应的癌症风险降低有关。研究结果发表在4月6日在线出版的《PLOS ONE》杂志。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的Cedric Garland博士指出:“我们量化了足量维生素D预防所有类型浸润性癌症的能力,在这篇论文发表之前,这一直是个未知领域。” Garland和他已故的哥哥Frank,在1980年首次发现缺乏维生素D和某些癌症之间存在一种关联,当时他们注意到,高纬度地区人口(有效日照少)更有可能缺乏维生素D——是通过身体接触阳光产生的,患上结肠癌的几率更高。Garlands和其他人的后续研究发现,维生素D也与其他癌症(如乳腺癌、肺癌和膀胱癌)有关。 《PLOS ONE》发表的这项新研究,试图确定什么水平的血液维生素D,是有效降低患癌症风险所必需的。维生素D的标志是25-羟维生素D——在血液中的主要形式。研究人员采用非传统的方法,集中分析了之前两项不同类型的研究:一项包括1169名女性的随机临床试验和一项包括1135名女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临床试验专注于研究一种特定的测试或治疗是否安全有效。而前瞻性研究则在研究期间寻找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是指参与者的癌症发生率。 通过结合这两项研究,研究人员获得了更大的样本量,和更大范围的25 -羟维生素D或25(OH)D血清水平。 唯一准确衡量一个人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方法是血液测试。在Lappe试验群体中,25(OH)D的平均血清水平是30毫微克每毫升。在GrassrootsHealth前瞻性群组中,这个值更高:48 ng / ml。 研究人员发现,年龄调整的癌症发病率,在Lappe队列中是每10万人当中有1020人,在GrassrootsHealth队列中是每10万人中有722年人。随着25(OH)D增加,癌症发病率下降。与具有20ng/ml或更少25(OH)D浓度的女性相比,具有40 ng/ml或更大的25(OH)D浓度的女性,患癌症的风险降低了67%。 推荐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是多少,一直是近年来激烈辩论的源头。在2010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OM)得出的结论是,水平低于12 ng / ml就代表维生素D缺乏,并推荐达到20 ng / ml的目标,在健康的成年人(年龄在19到70)中,这可能是能够满足的,相当于每天6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 随后,其他组织支持更高的血清水平:50 ng / ml或者更多。超过125 ng / ml,可能会有副作用。现在许多支持者提倡每天800至1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70岁以上的老人、怀孕或哺乳期妇女则需要更多。 Garland没有确定维生素D的每日最佳摄取量,或摄入的方式,这可能是阳光照射、饮食和/或补充。他说,目前的研究只是阐明,在40ng / ml的浓度水平上,降低癌症风险变得可测量,在更高浓度水平上有另外的好处。 他说:“这些发现支持25(OH)D和癌症风险之间的一种反向关系,并突出了维生素D血液含量在20 ng / ml以上对癌症预防的重要性,这是国际移民组织推荐的对骨骼健康的浓度。” Garland说,在一般人群中,将25(OH)D的浓度提高到至少40 ng / ml,可能会大大减少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 研究人员写道:“癌症的一级预防,而不是扩大早期检测或改善治疗,将基本扭转当前全球癌症发病率上升的趋势。这一分析表明,改善维生素D状况是一种关键的预防工具”。 此前,就有研究报道过维生素D的健康益处。2014年6月17日,国际著名期刊《BMJ》(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维生素D水平非常低的人,因各种原因而死亡的风险(包括癌症)更高,指出维生素D可能在癌症的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期,一项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揭示了维生素D不足与早亡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血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人早亡的机会是25-维生素D水平较高的人的两倍、。慢性炎症会引起胰岛素抵抗和堵塞动脉的斑块,是二型糖尿病和心脏病的根源。去年3月份,盛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维生素D能够防止这样的炎症,而且维生素D不足会影响一种关键的免疫细胞。这项研究发表在Cell Reports杂志上。 

厂商

2016.04.08

科学家利用半组染色体发展新人体干细胞

科学家利用半组染色体发展新人体干细胞最近,研究人员首次制造了一种只携带一份人类染色体副本的胚胎干细胞。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制造的胚胎干细胞通常包含两份人类染色体副本。这一次的发展有望在基因编辑、基因扫描和再生医学领域带来推动。  根据这篇与3月16号发布在《Nature》期刊上的研究介绍,这次从雌性卵子中分离出的干细胞是首个在仅携带一份染色体副本的情况下就能够进行细胞分裂的人类细胞。  这次的突破被认为能够减少科学家们在辨别基因异常时的麻烦,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许多疾病的内在机制。  据介绍,由于人类细胞继承了父母双方的两套染色体(共23对),所以被看作是二倍体。具有生殖能力的卵子和精子细胞则只包含一套染色体,所以是单倍体。单独的精子或卵子一般是无法复制出新的卵子或精子的。  研究的共同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Diter Egli表示,此次研究的崭新之处在于制造出了能够以单独一套染色体进行分裂和更新的细胞,这是史无前例的。  来自纽约干细胞基金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单倍体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包括神经细胞、心脏细胞、胰岛细胞等多种类型细胞的能力,并且最后依然会保持单倍体状态。  对人类染色体进行测序的工作已经给我们带来了有关基因变异和互动关系的大量新信息。但在二倍体细胞中分离出特定基因变异并进行探究的工作室比较困难的,原因是这些二倍体还可能有一套正常的染色体作为备用。  Egli表示,由于存在两套染色体,所以如果只是其中一套发生了变异,产生的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单倍体细胞减少了可能的组合也降低了变数,所以研究起来会比较容易。  根据Egli的说法,下一步的工作应该是改造这些单倍体细胞来引入新的疾病变异,或对已有变异进行修正。这样就能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些为数众多的变异。

厂商

2016.04.06

科学家首次成功清除CD4+T细胞中的HIV-1

科学家首次成功清除CD4+T细胞中的HIV-1由天普大学刘易斯卡茨医学院的科学家们设计的基因编辑系统,向最终治愈感染HIV病毒的艾滋病患者的目标更近了一步。在一项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文章表明,研究人员用CRISPR技术可以有效而安全地清除培养的人细胞DNA中的HIV-1病毒。         “抗病毒药物控制HIV感染很在行,但一旦停止服药,病人会遭受HIV病毒复制反弹。”大量HIV病毒的存在削弱了免疫系统,最终病人将会发展为艾滋病。艾滋病自从1980年被发现以来,已经多去超过2500万人的生命。治愈艾滋是HIV研究领域的终极目标。但当病毒已经整合进入CD4+ T细胞,清除病毒被证明是十分困难的。最近很多研究尝试重新激活HIV,目的是刺激免疫系统在被感染细胞中清除病毒。但到目前为止,这种引蛇出洞的方法并没有获得成功。        Khalili博士与同事尝试了一种不同方法,用特别的基因编辑技术靶向HIV-1整合的基因组。方法包括一个能定位到T细胞基因组中HIV-1 DNA的导向RNA,一个剪切T细胞DNA链的核酸酶。只要核酸酶将HIV-1 DNA序列剪了出来,基因组的松散的一端可以通过细胞自有的DNA修复机制重新连起来。        之前的工作中,Khalili团队已经证实他们的技术能将人细胞系中的HIV-1 DNA剪切。而最新研究中,他们集中于和静息CD4+ T细胞和感染的CD4+T细胞,证明此项技术不仅能清除细胞中的病毒,还能对HIV耐受,使其不再重复感染。更重要的是,他们做了半体内实验,将感染艾滋病毒的病人CD4 T细胞培养,表明对基因编辑系统的治疗能抑制病毒复制,大大减少病人细胞的病毒载量。        而研究的另一部分是拖把效应和毒性问题。使用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方法,这是基因评估的金标准。研究人员分析了由引导RNA靶向的其他位置的突变率,排除了拖把效应和潜在的对细胞基因表达的附带影响。细胞活性和繁殖的研究证明,清除HIV-1 的细胞可以正常生长于发挥功能。

百态

2016.04.06

< 1 ••• 5 6 7 8 9 ••• 26 > 前往 GO

上海沪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查看电话

沟通底价

提交后,商家将派代表为您专人服务

获取验证码

{{maxedution}}s后重新发送

获取多家报价,选型效率提升30%
立即咨询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且同意关注厂商展位
联系我们:

企业名称: 上海沪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密云路1018号复旦科技园808室 联系人: 陈环环 邮编: 200613 联系电话: 400-860-5168转3389

仪器信息网APP

展位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