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仪器信息网
注册
上海信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关注

已关注

银牌11年 银牌

已认证

粉丝量 0

400-860-5168转3104

仪器信息网认证电话,请放心拨打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上海信裕 >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大鼠原代肝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良

大鼠原代肝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良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改进经典的Seglen原位两步胶原酶灌流法,建立稳定简便的大鼠原代肝细胞分离培养方法。采用胰酶消化获取大鼠肝细胞进行纯化、培养,过碘酸-雪夫反应(PAS)鉴定。结果显示,本法培养的肝细胞产量高、活力好,每只大鼠可获得约2×108个肝细胞;相差显微镜观察不同生长期的肝细胞,细胞贴壁后变平变薄,双核细胞呈岛状连接的形态学特性;PAS鉴定,肝细胞内由于含有大量的糖原颗粒而被染成红色。表明改良的方法稳定、高效,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肝细胞;细胞培养技术;PAS;分离     体外肝细胞培养模型具有突出的优点,能接近生理状态研究药物和毒物的代谢及毒性,真实反应体内的代谢情况,排除体内其他因素的影响[1]。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原代肝细胞培养越来越成熟,并广泛地用于毒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及致癌作用等研究。目前称为体外药物试验的“金标准”[2]。但肝细胞在体外增殖能力差,原代培养难以成功,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肝细胞离体模型的广泛应用[3]。Seglen的原位两步胶原酶灌流法分离培养的肝细胞不仅数量多,纯度高,形态好,而且还保留肝细胞的功能,是分离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的经典方法[4]。但胶原酶法灌流装置昂贵,成本费用高,操作复杂等限制了该方法的广泛应用。本研究对该经典方法的进行了改良,建立了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不需要复杂设备的大鼠原代肝细胞培养模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SD大鼠,180~220g,雄性,清洁级,扬州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试剂和仪器   鼠尾胶原(自制);Leibovitz-15培养基(Gibco);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胰酶(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250);碱性品红、偏重亚硫酸钠、过碘酸(上海生工);青霉素、链霉素、胰岛素、地塞米松(Sigma-alorich);二氧化碳培养箱(美国Forma公司);高速冷冻离心机(Jouan/MR23i);TE 2000-U倒置显微镜(日本Nikon公司);THZ82B气浴恒温振荡器(江苏金坛医疗仪器厂);ZDX-35B型自控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YJ-875净化工作台(苏州金燕净化设备厂); PS9000705超纯水制备装置(美国Labconco公司);KJ-1型循环式多用真空泵(上海嘉鹏科技有限公司); SUNRISE遥控酶标仪(美国TECAN公司)。 1.3 肝细胞悬液制备   参考Seglen[5]的两步胶原酶灌注法并作改动。取禁食24h的SD大鼠以2%戊巴比妥钠(40mg/kg.b.w)腹腔注射麻醉,腹腔注射肝素钠抗凝,固定于固定板上,腹部皮肤消毒,打开腹腔,分离并结扎门静脉和下腔静脉的远心端及上腔静脉,用连接于输液器的留置针从门静脉近心端插管,剪开下腔静脉近心端,结扎上腔静脉,用37℃ D-Hank,s液以流速为25ml/min开放灌流约10min,待肝脏变为土黄色后,改用37℃、含0.18%胰酶的D-Hank,s液以流速为25ml/min继续灌流10min(灌流过程中保持灌流液的温度为37℃)。停止灌流取出肝脏,用含双抗(青霉素100U, 链霉素100μg)的PBS清洗3次,含双抗、1%BSA的Hank,s液终止消化反应,去除肝包膜及血管等纤维结缔组织,收集肝细胞悬液,100目、200目的筛网过滤肝细胞悬液,700r/min离心5min,去除上清液,在沉淀中加入BSA液重悬,500 r/min离心5min,去上清,沉淀中加入L-15完全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0.5 mg/L胰岛素、1.0×10-7mol/L 地塞米松),500 r/min离心5min。离心肝细胞3次以去除胰酶及非肝实质细胞。 1.4 细胞形态学观察   试验过程中用倒置显微镜对分离纯化和接种的肝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摄影。 1.5细胞产量及活率的测定   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通过白细胞计数的方法计算细胞产量;用体积分数为0.4%台盼兰与肝细胞悬液以V:V=1:9的比例混合。 细胞活率=未着色细胞/细胞总数 1.6 肝细胞原代培养   调整肝细胞悬液的密度,以2~6×105个细胞/ml接种于预先铺有尾胶原的培养板,37℃、5% CO2条件下培养。4h细胞贴壁后换用L-15完全培养基,去除死亡及未贴壁细胞,每隔24h换液。 1.7 过碘酸-雪夫反应(PAS)鉴定肝细胞 1.7.1 高碘酸氧化液配制  0.5g高碘酸溶于100ml蒸馏水中,4℃冰箱保存。 1.7.2  Schiff剂配制  1g碱性品红溶于200ml煮沸的蒸馏水中,振荡5min,冷却至50℃过滤,并向滤液中加20ml 1mol/L的盐酸,冷却至25℃时加1g焦亚硫酸钠(Na2S2O5)。将此液置暗处12-24h,加2g活性炭,摇动1min过滤。保存于0-4℃,用时恢复室温。 1.7.3  PAS糖原染色取出肝细胞爬片,用0.9%的生理盐水清洗两次,每次3min;70﹪酒精固定10min;高碘酸水溶液反应10min;流水冲洗,蒸馏水洗5min,晒干;置入Schiff试剂中10-30min后水洗3min;自然干燥后镜下观察。 2 结果 2.1 肝细胞形态学观察   置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低倍镜下可见活细胞呈光亮圆形,饱满,透光度好,胞核清晰(图1)。培养24h后可见细胞拉平变薄,体积增大,多呈双核细胞,部分细胞呈多边形展开,有些细胞开始呈岛状连接(图2)。  2.2 肝细胞的产率及细胞活率   终计数,平均每只大鼠肝获得2×108个肝细胞。用新分离的肝细胞做台盼兰排斥试验,结果显示细胞活率大于90%,活细胞的胞浆及核均排斥染色,整个细胞呈透亮无色(图3)。 图3  台盼兰染色的肝细胞,100× 2.3 肝细胞鉴定 PAS染色后,高倍镜下观察到新分离的肝细胞内由于含有大量的糖原颗粒而被染成红色(图4、图5)。  图4   PAS染色的肝细胞, 100×                 图5  PAS染色的肝细胞, 200×   3 讨 论 长期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肝细胞分离方法、培养条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要获得高活率、功能好的肝细胞,至今仍非易事。早期主要用非酶法分离肝细胞,包括机械法(如匀浆法)及螯合法。Hills[6]等(1961)最早运用机械法分离了人胚肝细胞。但机械法对肝细胞损伤大,细胞活率低;螯合法是用可结合Ca2+、Mg2+的螯合剂(如枸橼酸盐或EDTA)分离肝细胞,但螯合剂单独使用效果不好,常需与酶法结合使用。后期逐渐改为酶消化法分离肝细胞,包括胶原酶消化法、胰蛋白酶消化法。Howard[7]等(1968)用胶原酶消化肝脏薄片;Berry[8]等(1969)首次建立在生理条件下用胶原酶及透明质酸酶灌注肝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肝细胞产量及活力,为酶灌注法奠定了基础。随后,Ingebretsen[9]等单用胶原酶灌肝也获得同样的效果。Seglen[5](1976)在前人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两步原位灌流法,这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肝细胞分离方法。先从门静脉用无钙、含氧前期缓冲液,冲出血细胞和钙离子,再换含蛋白水解酶的溶液至组织软化。此法分离获得的肝细胞几乎为纯的肝实质细胞,不仅数量多,活性高,而且保留了肝细胞的各种功能。但该方法使用的胶原酶及灌流装置的价格昂贵[10],操作环节多,技术要求高,所需时间长,易污染[11],限制了该方法在一般实验室的应用。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经过反复实验,对Seglen法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改进:(1)选用价格便宜的胰酶代替胶原酶进行灌注,获得的肝细胞存活率大于90%,与胶原酶灌注结果相近似;(2)灌流装置使用输液器、直径为1mm的留置针,比经典方法方便易得,费用便宜;(3)选用L-15培养液替代William’E培养液,在L-15培养液中加入胎牛血清、胰岛素、地塞米松、配成完全培养基[12],使用该培养基培养的细胞贴壁后变平变薄,双核细胞呈岛状连接,形态良好;(4)使用经过自制尾胶原预处理的培养板接种细胞,贴壁效果更好。 此外,经过反复实验证明,在整个灌注过程中灌流液的温度保持为37℃,消化效果会更好,获得的肝细胞数量多,平均每只大鼠取得的肝细胞数量可达2×108个。成纤维细胞和红细胞等污染以及细胞碎片对肝细胞的培养影响很大,因此对肝细胞进行纯化是肝细胞培养的关键,而肝细胞的密度较成纤维母细胞、红细胞及细胞碎片的密度大,故采用梯度离心的方法获得纯度较高的肝细胞,本研究证明在第1、2次离心时使用1%的BSA液重悬细胞,可使获得的肝细胞活率更高。 本研究建立的大鼠原代肝细胞培养模型简便易行、价格低廉,且分离的肝细胞数量多,纯度高,接种后2~4h内即可呈单层紧密排列贴壁生长,并在一定的体外培养条件下仍保留许多体内的细胞功能和活性,可在一般实验室推广。 [1]吴彩霞,刘朝明,岳磊,等.细胞学技术在药理与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J ].兽药研究与应用, 2007, 119 (7) : 47 - 48. [2]Lecluyse E L. Human hepatocyte culture systems for the in vitro evaluation of cytochrome P450 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J ]. Europ J Pharma Sci, 2001, 13 : 343-68. [3]Ryan C M, Carter E A, Jenkins R L, et al. Isolation and long-term culture of human hepatocytes[ J ]. Surgery, 1993, 113 : 48. [4]Alpini G, Phillips J O, Vorman B, et al. Recent advance in the isolation of liver cells[ J ]. Hepatology, 1994 (2) : 494. [5]Seglen P O. Preparation of isolated rat liver cells[ J ]. Methods Cell Biol, 1976 (13) : 29 - 83. [6]Hills W D, Bang F B. The cultivation of embryonic liver ceills[ J ]. Exp.  Cell Res, 1962, 26 : 9 - 36. [7]Howard R.B.The enzymatic prepuration of isolated intact purenchyamal cells from rat liver[ J ]. J Cell Biol, 1967, 35 : 675 - 684. [8]Berry M N, Friend D S. High-yield preparation of isolated rat liver parenchymal cell[ J ]. J Cell Biol, 1969, 43 (3) : 506 - 520. [9]Ingpbretsen W R, et al. A raped method for isolation of large quanities of rat Liner parenchymal cells with high anabotic rats[ J ]. Biochem Biophy Res Commun, 1972, 47 : 403. [10]贾珍容,邱银生,王大菊,等. 比较两种消化酶对分离大鼠肝细胞的影响[ J ]. 中国药师, 2006, 9 (7) : 590 - 592. [11]陈慧梅,廖红,高静. 肝细胞培养方法研究进展[ J ]. 细胞生物学杂志, 2002, 24 (3) : 163 - 166. [12]吴宁,吴承龙,许庆忠,等. 一种改良的大鼠原代肝细胞培养方法[ J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7, 3(2) : 215 - 216. 

新品

2016.07.08

美学者成功研发两款雏型寨卡疫苗

美学者成功研发两款雏型寨卡疫苗据台湾“联合新闻网”6月28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发的两种雏型疫苗,成功阻挡寨卡病毒在老鼠体内蔓延,这项研究成果有望加速科学家研发人体用的疫苗。这项发表于《自然》期刊的研究显示,哈佛大学医学院病毒学与疫苗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共同作者巴若许(Dan Barouch)说:“这些研究成果,让成功研发出安全且有效的寨卡人体疫苗的可能性更加乐观。”无独有偶,美国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研究团队也成功测试一款疫苗,能让基因与人类相近的猴子免于感染寨卡病毒。该校研究人员、研究共同作者杜雷(Dawn Dudley)说:“猴子的研究成果是关键,因为这代表了疫苗可以有效地对抗寨卡病毒。

厂商

2016.06.30

科学家揭示细胞外基质蛋白1保护多发性硬化的功能及机制

科学家揭示细胞外基质蛋白1保护多发性硬化的功能及机制ECM1抑制Th17细胞的形成和EAE疾病的发生。(A)ECM1蛋白处理抑制小鼠EAE疾病的严重程度;(B)ECM1蛋白抑制Th17细胞关键转录因子RORC的表达。(C)ECM1蛋白处理抑制Th17细胞特异性细胞因子il-17a的表达。(D)Fast Blue染色检测不同处理组小鼠脊髓组织损伤程度;(E)H&E染色检测不同处理组小鼠脊髓组织炎症水平;(F和G)ECM1与整合素αv相互作用;(H)ECM1不影响DC细胞TGF-b、IL-6、IL-23和IL-1b的基因表达;(I)ECM1抑制DC细胞培养上清中活性TGF-b的水平;(J)ECM1抑制DC-T细胞共培养条件下Th17细胞的分化;(K)DC-T细胞共培养Th17细胞分化程度量化;(L)共培养上清中活性TGF-b的水平。6月17号,国际学术期刊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孙兵课题组及合作者的题为Novel Function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1 in Suppressing Th17 Cell Development in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的最新研究进展。该研究成果揭示了细胞外基质蛋白1(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1)对小鼠实验型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的保护性和治疗性作用,这为开发治疗人类多发性硬化疾病新型药物提供了一个潜在的药物候选分子。孙兵课题组之前研究发现ECM1是一个II型T辅助细胞(Th2)所分泌的糖蛋白,在免疫系统中,ECM1可以通过影响趋化因子受体S1P1的方式调节成熟的免疫细胞迁移出淋巴结并到达炎症反应部位。由于在免疫系统中,不同亚群的Th细胞以及其特异性的分泌分子具有相互拮抗抑制的作用,所以ECM1是否能够调控其他Th亚群细胞的发育以及其所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并不清楚。在研究员孙兵指导下,博士研究生苏攀等对ECM1蛋白在Th1/Th17细胞所介导的人多发性硬化症(MS)及其在动物模型EAE中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人员首先使用昆虫细胞介导的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具有正确修饰和蛋白活性的ECM1-Fc重组蛋白,并使用重组ECM1-Fc蛋白作为治疗药物在EAE疾病诱导的早期尾静脉注射给药,发现ECM1蛋白可以非常有效抑制小鼠EAE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研究人员通过长达5年的努力,建立了体外DC-T细胞共培养系统,构建了ECM1转基因小鼠,发现ECM1蛋白可以抑制EAE小鼠体内致病性Th17细胞的产生进而抑制EAE疾病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ECM1蛋白可以与DC细胞表面的整合素αv分子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封闭了整合素αv分子与前体TGF-b的相互结合,使细胞外前体的TGF-b不能够被整合素αv剪切活化,从而抑制了细胞外活性TGF-b的产生,进而导致Th17细胞的分化过程被抑制。研究还发现,不仅外源的重组ECM1蛋白可以治疗EAE,内源性的ECM1蛋白也同样具有治疗EAE的效果。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人类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机理,为多发性硬化症以及其他Th17细胞所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药物候选。该工作是由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孙兵课题组、美国NIH教授朱锦芳课题组和浙江大学教授吴志英课题组合作完成的,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973”计划、中科院与诺和诺德合作项目的经费支持。该工作的数据收集工作得到生化与细胞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细胞分析技术平台、动物实验技术平台、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的大力支持。

厂商

2016.06.30

人工智能助力癌细胞活体检测

人工智能助力癌细胞活体检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崛起,基于人工智能的癌症筛选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家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高效区分出普通的健康细胞和癌变的细胞,其准确率不亚于一个专业训练的病原学专家。在过去的近一白年间,研究人员和医生们检测人体病原体的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通过获取样品,在显微镜下进行镜检,需要在成千上万的细胞中,找到那么几个被感染的细胞或者癌变的细胞,或者直接发现视野中的病原体。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和机械性的工作,同时,检测的精度和准确率也并不理想。然而,现在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今年四月份,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国际生物医学成像国际研讨会上,一组来自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展示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该研讨会组织了一次利用计算机模型来进行病理检测的竞赛。组织者们选择的病理活体组织检测基于前哨淋巴结活检。哈佛大学组的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分辨方法,可以在人类乳腺癌细胞组织中,成功区分开正常的组织细胞和乳腺癌细胞,其分辨的成功率达到了惊人的92%,远超出其他的机器学习模型。然而人类依然有着天然的优势。病原学专家进行活体组织检测,可以区分开正常组织细胞和癌细胞,其准确率则高达96%。在该研讨会上,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还展示了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模型与人类专家的协作,在组织细胞活体检测上面能够有99.5%的准确率。机器学习模型已经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应用,生物医学领域也逐渐有更多的“会学习的机器”参与。今年四月的这次国际生物医学成像国际研讨会就旨在促进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人工智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虽然目前来说,人工智能模型对于癌细胞的检测没有能够到达100%,但是其效率惊人,如果能够和人类配合,检测的精度和速度将会比传统方法提高很多,或许机器终将逐步取代人类。但是,哈佛大学的Andrew Beck博士指出,虽然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会让人的工作越来越少,但是传染病学专家和病理学专家仍有用武之地,因为机器学习模型需要人类的帮忙来完成学习过程。

厂商

2016.06.23

CIS——NK细胞抗肿瘤的新型免疫检查靶点

CIS——NK细胞抗肿瘤的新型免疫检查靶点 CD8效应细胞的功能受到多种调节性蛋白的影响。对这些叫做“检查点(checkpoint)”的蛋白质的鉴定以及特异性的阻断能够有效治疗癌症。例如,针对CD8 T细胞的抑制性受体“PD-1”的抗体能够有效阻断其与相应配体的结合,进而增强抗肿瘤CD8 T细胞免疫反应。然而,尽管针对CD8 T细胞抗肿瘤免疫疗法已经改进了很多代,其实际的抗肿瘤效果仍然具有局限性。NK细胞是另外一类有前景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方向。这类细胞从骨髓分化而来,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NK细胞受到包括IL-12,IL-15以及IL-18等细胞因子的调节,共同决定了其抗肿瘤特性。正常细胞表面表达的一些受体,例如MHC-I则能够抑制NK细胞的活性。IL-15是调节NK细胞分化,稳态以及激活的重要因子。首先,相邻细胞表面的IL-15R a亚基能够与IL-15结合形成复合体,该复合体进一步与NK细胞表面的b亚基-r亚基异源二聚体(CD122-CD132)结合启动信号的转导。临床上目前已经尝试通过注射IL-15进行抗癌治疗,但这一方法的毒性较大,因此在此基础上优化IL-15信号是新的抗癌研究方向。另外一方面,我们至今对于IL-15的激活与关闭分子机制了解并不清楚。CIS蛋白是一类已知的能够抑制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的胞内调节性蛋白。CIS蛋白具有一个中心的SH2结构域,该结构与能够与靶蛋白磷酸化的酪氨酸基序相互结合;另外,CIS蛋白C端还有一个叫做SOCS的结构域,该结构与能够帮助其与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结合,进而促进泛素化过程以及蛋白酶体介导的蛋白降解。此前研究表明CIS蛋白参与了T细胞的IL-2,IL-4等信号的胞内转导过程。为了研究CIS蛋白在IL-15介导的NK细胞激活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其在NK细胞抗癌中的生理意义,来自澳大利亚Walter and Eliza Hall研究所的Nicholas D Huntington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Immunology》杂志上。首先,作者构建了CIS缺失突变体小鼠,通过比较其NK细胞与来自野生型小鼠体内的NK细胞的表型,作者发现突变体NK细胞在增殖,杀伤以及受到IL-15刺激后的激活反应都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进一步,作者通过转录组水平的检测,发现CIS的缺失会导致许多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其中包括一些丝氨酸蛋白酶或其抑制剂、细胞凋亡调节因子、转录因子以及去泛素化酶。通过对NK细胞进行体外检测,作者发现CIS的缺失能够提高IL-15的信号强度,其中JAK-STAT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接下来,作者通过酶活检测,发现缺失CIS后NK细胞内部蛋白激酶的酶活力有明显的提升。进一步,作者通过生化手段证明CIS能够通过其SH2结构域与JAK的结合促进其蛋白酶体降解过程;另一方面,这一结合也能够抑制其酶活性。最后,作者通过利用小鼠的肺癌以及乳腺癌模型,证明了CIS的阻断能够有效降低肿瘤的恶化程度。

厂商

2016.06.23

新发现:胃部感染和帕金森症有密切关联

新发现:胃部感染和帕金森症有密切关联研究人员报告称,常见细菌感染人类的胃与帕金森病的症状恶化有重大关联。帕金森病是世界上第二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引起肢体震颤,减少运动的协调性。该病的原因仍然未知,医生目前只能治疗疾病的症状。马来西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一小群帕金森症患者,他们有的携带,有的未携带感染幽门螺杆菌的胃粘膜。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约占总数三分之一的感染测试与帕金森病相关。在机动性能测试中受病菌感染的患者被治疗后会减少帕金森病症状。超过一半的世界人口携带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最高的国家在亚洲。它会影响肠道粘膜发展,引起慢性感染,经常在儿童时期感染细菌。这种细菌可以导致一系列消化道疾病,该细菌可以无限繁殖除非经过治疗,虽然有些患者还没有显示出任何症状。研究者提出了两个主要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结果。首先,感染可以减少左旋多巴的吸收,这种药物可以减少帕金森病的症状。经过进一步推测,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加剧甚至引起帕金森病。然而,他们也推测,帕金森病也可能使患者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研究人员说他们对103名受试者进行研究,目的主要是确认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帕金森病之间的联系。但是他们说他们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帕金森病症状的恶化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由此可以设计临床试验来证实它,更深入的探讨其原因。

新品

2016.06.13

预防花生过敏要从娃娃抓起

预防花生过敏要从娃娃抓起最近一项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的最新研究表明,在婴儿期给婴儿喂食含花生的食物作为预防花生过敏的预防策略不会影响母乳喂养时间,也不会影响儿童生长以及营养摄取。这项工作得到了美国NIAID的资助。该研究成果来自于一项名为Learning Early About Peanut Allergy(LEAP)的临床研究,该项目的主要结果已经在2015年得到发表,研究表明将花生制品加入到花生过敏高风险婴儿的饮食当中能够降低儿童在生长过程中对花生制品过敏的风险,并且相比于完全不接触花生制品的儿童来说,风险可降低81%。而这项最新研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确定婴儿期摄入高剂量花生制品是否会对婴儿以及儿童的生长和营养情况产生不良影响。在LEAP项目伊始研究人员就随机安排了640名年龄在4个月到11个月的婴儿每周三次,每次至少食用2克花生蛋白或者完全不接触花生制品。这种饮食规律一直持续到儿童到达5岁。在整个分析过程中,研究人员对比了两组儿童的生长,营养以及饮食情况,结果发现食用花生制品并不会影响母乳喂养时间,因此消除了人们对于婴儿六个月以前食用固体食物可能减少母乳喂养时间的担心。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并没有观察到两组儿童在身高,体重以及BMI方面存在任何差异,即使是将食用花生蛋白最多的儿童和完全不食用花生制品的儿童相比,也没有任何差异。普遍来说,食用花生组的儿童都能轻松达到每周6克花生蛋白的推荐量,并且这些儿童平均每周的花生蛋白摄入量达到7.5克。虽然食用花生组的儿童脂肪摄入量更高,不食用花生组的儿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更高,但两组儿童的总能量摄入和总蛋白摄入基本相同。总的来说,这些结果表明在婴儿期饮食中加入花生制品作为预防过敏的策略是安全可行的,即使摄入较多的花生蛋白也不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新品

2016.06.13

OxOnc公布克唑替尼临床结果--开启伴随诊断新时代

OxOnc公布克唑替尼临床结果--开启伴随诊断新时代 近日,OxOnc在ASCO大会上对外公布克唑替尼(Crizotinib,辉瑞)一项重要临床研究(OO-1201)结果,OO-1201是一项针对东亚人群(中国、日本、韩国)的Ⅱ期临床研究,共入组127名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ROS1阳性NSCLC临床研究。临床数据显示,在东亚人群中,克唑替尼对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高达69%,达到了临床试验的主要目标,结果喜人。与此同时,OxOnc还对外公开了本次临床使用的伴随诊断试剂。此项研究中,采用AmoyDx-ROS1融合基因检测试剂盒作为克唑替尼亚太临床配套检测试剂,该伴随诊断检测采用RT-PCR方法,由Amoy Diagnostics(艾德生物,中国)开发,并已于2014年8月获得CFDA批准,是国内最早也是目前唯一获批用于ROS1检测试剂产品,也是我国首个参与跨国药企肿瘤靶向药物大型临床试验的伴随诊断试剂。肺癌是中国癌症死亡的主要因素,据中国肿瘤登记中心统计,2015年预计有73万新确诊病例,61万人死亡,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是其最常见形式。今年3月,克唑替尼已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ROS1阳性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为目前唯一同时获得ALK和ROS1两个NSCLC治疗性靶点适应症的靶向药物。此次公布的OO-1201临床数据结果更有针对性的证实了克唑替尼在东亚人群ROS1阳性患者中的治疗有效性。克唑替尼伴随诊断试剂的联合使用使得医生能够更加精准地诊断谁最有可能从这款药物受益,本次临床研究采用的伴随诊断方法也为我国ROS1阳性NSCLC诊治提供了临床诊断方法学参考

厂商

2016.06.06

信裕生物2016年端午节放假的通知

                        关于我司2016年端午节放假通知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关于2016年端午节安排的通知,结合我司工作实际情况,现将2016年端午节放假通知安排如下:    放假时间:6月9日(星期四)-6月11号(星期六),共3天。6月12日(周日正常上班)。上海信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全体员工祝各位新老客户端午节快乐!                                                                    2016年6月7日

厂商

2016.06.06

研究发现抗炎药具有癌症治疗前景

研究发现抗炎药具有癌症治疗前景来自斯克利普斯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发现,一种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抗炎药物能够抑制动物模型中特定类型肿瘤的生长。这项新的研究发表在《癌症研究》在线版上,专注于塞来昔布(西乐葆,辉瑞公司)对肿瘤的影响。塞来昔布是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作用靶点为环氧化酶-2(COX-2),COX-2是一种与体内炎症相关的酶类,此外,该酶在促进肿瘤的生长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COX-2在正常组织中活性很低,但在多种类型肿瘤中却很高。专家们感兴趣的是哪些特定信号转导通路确实对癌症进展产生了影响。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癌症中一些信号能够激活炎症相关的酶类,包括COX-2,然而像塞来昔布一类的抗炎药能够阻止这一过程。接着,研究者继续进行动物实验以探索塞来昔布对II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细胞(NF2)生长的抑制作用。在人类当中,由于抗肿瘤基因的突变可引起NF2的出现,这将引起听觉神经出现良性肿瘤。结果发现,每天接受塞来昔布处理的动物其肿瘤生长率显着低于模型组。进一步研究发现,Hippo-YAP通路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YAP是NF2细胞生长和分裂所必需的,并且与肿瘤形成有关。研究者称本次的研究显示COX-2抑制剂对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有作用,他们相信,COX-2抑制剂对其他与炎症相关的癌症也有类似作用

厂商

2016.06.01

听音乐为什么会让人起“鸡皮疙瘩”?

听音乐为什么会让人起“鸡皮疙瘩”?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当你在听一段优美的曲子时,会感觉到一股寒意进入你的脊柱或者胳膊和肩膀上会起鸡皮疙瘩。这种体验就叫颤栗,是一个法语词汇,意思是"审美寒战",就是一种愉悦的波浪爬满全身皮肤的感觉,也有研究者把它定义为"皮肤微生物"。聆听感人的音乐是引起颤栗最常见的方式,但有人认为欣赏优美的艺术品,观看感人的电影情节或者与另一个人发生肢体接触也会有颤栗的感觉。有研究表明大约三分之二的人群都有过颤栗的感觉,但为什么有些人会有这种经历有人没有呢?在东华盛顿大学Amani El-Alayli实验室工作的一名社会心理学教授决定解答这个疑问。是什么让人激动,继而让人感觉到寒意?当科学家还在对这一现象困惑不解时,一大批研究者已经在过去的50年里探寻颤栗的根源,解释我们对周围环境出现的意外刺激尤其是音乐如何做出情感上的反应。音乐段落,包括意外的和声,音量的突然变化,或独奏入口的可变性是战栗特别常见的触发器,因为它们违反了听众的正常的期待,英国天才秀中不事张扬的苏珊大妈2009年首演期间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一个小提琴独奏一段格外动人的乐段,完成了一个漂亮的高音,听者可能会在这个高潮时刻充满激情,并在目睹这样一个艰难任务被成功完成后倍感激动。科学家们仍在努力探究为什么这种激动会在第一时间导致鸡皮疙瘩的产生。一些科学家认为鸡皮疙瘩在进化上起源于我们的汗毛,具有保温的作用。在外界温度快速下降时,鸡皮疙瘩会产生,汗毛会竖起产生热量,然后降下,将热量保持在汗毛下方,以此来调节皮肤的温度。由于我们发明了衣物,人类减少了对这一热吸收层的需要,但是这项生理结构依然存在,且有可能被重新起用来对以一些动人的刺激(如优美的艺术或生物)做出反应。监控皮肤是如何对音乐做出反应的研究者预测一个人对音乐越投入,他就越有可能体验颤栗的感觉。而且我们怀疑某些人是否在一开始就对音乐投入可能取决于他的性格。为验证这一假设,志愿者被招进实验室,来检测他们的电流皮肤反应,这是一种检测人体受到生理刺激时皮肤电阻变化的方法。然后这些志愿者被安排听几首音乐,同时实验室助理实时监测他们的反应。这些音乐都包括至少一段被认为能够引起听众颤栗的高潮曲段。当志愿者听这些曲子的同时,实验室助理要求他们通过按下一个小按钮来汇报他们的颤栗感觉,由此生成了一个针对每个曲段的时间曲线。通过对比生理检测的数据和性格测试的数据,研究者们第一次可以得出一些结论,来回答为什么颤栗可能在某些听众中更容易发生性格的作用性格测试的结果显示有颤栗体验的听众在一项叫"体验的开放性"的性格测试中得分很高。研究已经表明拥有这一特点的人有不寻常的想象力,他们欣赏美丽的食物,寻求新体验,对自己的感觉反应更深刻,热爱生活的丰富多变。这一特点某些方面是遗传性的情感(如喜欢多变,欣赏美丽),也有一些方面是认知性的(如想象力,好奇心)。虽然以前的研究也将"体验的开放性"与颤栗感受联系在一起,但大部分的研究者认为哪些有颤栗感觉的听众是由于他们对音乐有更深的情感上的反应。相反,该研究显示"体验的开放性"的认知成分(如预测接下来音乐会如何展开或在听音乐的同时浮想联翩)比情感成分与颤栗的关联性更强。这些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Psychology of Music杂志上,表明听音乐越投入的听众可能更容易有颤栗的感受。如果你很幸运地可以感受到颤栗,推荐你去听一下Lady Gaga的Star-Spangled Banner 和一个粉丝为《星球大战》三部曲制作的预告片,这都是公认为可以让听众产生颤栗感觉的曲子。

厂商

2016.06.01

植物组织样本的前处理

植物组织样本的前处理一、匀浆介质一般采用0.05 mol/L Tris-HCl, pH 7.4 磷酸盐缓冲液(PBS),客户可根据样本及测定指标的情况自行设定浓度,目的是保持样本的等渗环境。二、组织匀浆的制备1、取组织块(0.2g~0.5g)最少可到5~10mg在冰冷的PBS中漂洗,滤纸拭干,准确称重,放入5ml的匀浆管中。2、按重量(g):体积(ml)=1:4的比例加入4倍体积的匀浆介质于匀浆管中,冰水浴条件下,用眼科小剪尽快剪碎组织块。3、匀浆的方式:手工匀浆,机器匀浆。① 手工匀浆:左手持匀浆管将下端插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器皿中,右手将捣杆垂直插入套管中,上下转动研磨数十次(6~8分钟),充分研碎,制成20%的匀浆液。② 机器匀浆:用组织捣碎机10000~15000 转/分 上下研磨制成20%组织匀浆,也可用内切式组织匀浆机制备(匀浆时间10秒/次,间隙30秒,连续3~5次,在冰水中进行,可适当延长匀浆时间),镜检观察:取少量组织匀浆作涂片(直接涂片、染色均可以),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是否破碎,若没有则可延长匀浆时间。4、将制备好的20%匀浆液用普通离心机或低温低速离心机4000转/分左右,离心10~15分钟,取上清液进行测定.三、样本保存:        植物组织样本暂时不测定,可立即低温冻存,温度越低越好,中间如不反复冻融,-20℃以下可保存三个月,-70℃以下可保存六个月。        制备好的匀浆液建议不要冻存,最好当天进行测定,如放置时间过长相关酶活会有所下降,部分指标4℃可存放3~5天(如SOD要存放2~3天,MDA可存放3~5,总蛋白测定可存5~7天等)

标准

2016.05.27

细胞样本的前处理

细胞样本的前处理一、匀浆介质一般采用0.05 mol/L Tris-HCl, pH 7.4 磷酸盐缓冲液(PBS),客户可根据样本及测定指标的情况自行设定浓度,目的是保持样本的等渗环境。二、细胞样本的前处理:1、细胞沉淀的收集:① 悬浮细胞: 对于悬浮培养的细胞,直接通过离心收集细胞沉淀,将培养液在室温条件下1000转/分,离心10分钟,弃上清留细胞沉淀。② 贴壁细胞: 对于贴壁培养的细胞,用胰酶将细胞消化下来,或用细胞刮将细胞刮下来,将培养液在室温条件下1000转/分,离心10分钟,弃上清留细胞沉淀。我们一般建议客户,细胞密度最好不要小于一百万个/ml。2、细胞沉淀的洗涤:在细胞沉淀中加入0.5-1ml的PBS (等渗), 轻轻颠倒混匀,将培养液在室温条件下1000转/分,离心10分钟,弃上清留细胞沉淀。重复上述操作反复洗涤1~2次。3、匀浆的方式:手工匀浆,超声破碎,裂解液裂解,反复冻融。① 手工匀浆:在细胞沉淀中加入一定量的PBS(PBS的加入量根据所测指标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一般加入0.5ml,细胞密度不小于一百万个/ml),混匀,将细胞悬浮于PBS中,用移液器将细胞悬浮液移至玻璃匀浆管中(2ml玻璃匀浆管),将玻璃匀浆管置于冰水混合物中,手动匀浆3分钟,然后取破碎好的细胞悬浮液进行测定。② 超声破碎:在细胞沉淀中加入一定量的PBS(PBS的加入量根据所测指标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一般加入0.5ml,细胞密度不小于一百万个/ml),混匀,将细胞悬浮于PBS中,在冰水浴条件下进行如下操作:     a、用超声粉碎机进行粉碎,可用Soniprep150型超声波发生器以振幅14微米超声处理30秒使细胞破碎,也可用国产超声波发生仪,用400安培,5秒/次,间隙10秒反复3~5次。      b、用超声细胞破碎仪,300W功率,每次超声3~5秒,间隔30秒,重复4~5次。③ 裂解液裂解 常用裂解液有SDS、NP-40、TritonX-100,这三种去垢剂的作用是不同的,或者说作用力量强弱不同。1、SDS属于离子型去垢剂,最厉害,基本可以把细胞完全破掉,DNA会释放出来,裂解液变得很粘稠。2、NP-40是很温和的去垢剂,1%浓度的基本可以破坏掉胞膜,而对核膜破坏的作用弱,结合特定的buffer可以获得胞浆蛋白。3、TritonX-100的能力介于NP40和SDS之间,偏向于NP40,也是常用的细胞裂解液成分之一,在保护蛋白活性方面有一定作用(SDS基本会使蛋白变性失活)。去垢剂属性只是一方面,buffer、配比、浓度、提取方法和材料处理也都是关键因素由于很多裂解液都是蛋白变性剂,对酶活力的测定有一定的影响,一般不推荐用裂解液进行裂解。④ 反复冻融:在细胞沉淀中加入一定量的PBS(PBS的加入量根据所测指标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一般加入0.5ml,细胞密度不小于一百万个/ml),混匀,将细胞悬浮于PBS中,放低温冰箱中结冰,溶解,再结冰,再溶解,反复3次左右)。                由于反复冻融对酶活力影响较大,一般不推荐使用

厂商

2016.05.27

癌症免疫疗法,或可依靠“他人免疫细胞”

5月19日,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让癌症免疫疗法又向前迈了一步。Netherlands癌症研究所和奥斯陆大学/奥斯陆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不能识别和对抗他们的肿瘤,其他人的免疫细胞也许可行。  研究发现,将健康捐赠者免疫细胞中的靶向组件(Targeted Components)插入到癌症患者的免疫细胞中能够使癌症患者的自身免疫细胞识别癌细胞。  近几年,癌症免疫疗法进入极速发展阶段,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帮助自身免疫系统对抗癌症的多种技术。事实上,有很多可能的原因会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即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从而得以在体内生存和增殖。  一方面,免疫细胞的活性受许多“刹车”的控制,目前一类使这些“刹车”失活的疗法在多种人类癌症中进行测试。另一方面,在一些患者中,免疫系统在最初阶段就没能识别癌细胞,因此,帮助免疫系统更好的识别癌细胞是癌症免疫疗法中的另一种主要研究方向。  在这一研究中,通讯作者Ton Schumacher和Johanna Olweus领导的科学家小组决定测试是否“借来的(borrowed)免疫系统”能够将患者的癌细胞视作异常。识别异常细胞是T细胞的工作,机体中所有的T细胞会扫描其它细胞(包括癌细胞)的表面,目的是检查这些细胞是否出现了不应该在它们表面表达的蛋白质片段。识别到这些外源蛋白片段后,T细胞会杀死这些异常细胞。当癌细胞产生错误蛋白时,它们也在表面表达neoantigens。    Outsourcing cancer immunity - arming patient immune cells with immune receptors from healthy donors to attack cancer. Credit: Ellen Tenstad, Science Shaped  为了确定是否患者的T细胞会与癌细胞上的所有外源蛋白片段作用,研究人员首次统计了3名不同患者黑色素瘤细胞表面的所有可能的neoantigens。在所有3名患者中,癌细胞似乎呈现了大量不同的neoantigens。但是,当研究人员试图将它们与来源于患者肿瘤的T细胞“匹配”时,大部分肿瘤细胞的异常蛋白片段被忽略了。  接下来,研究人员测试了是否相同的neoantigens能够被来源健康捐赠者的T细胞识别。让人惊讶的是,这些捐赠者来源的T细胞能够检测出非常多患者T细胞不能识别的neoantigens。  Ton Schumacher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结果表明,癌症患者的免疫响应可被增强;其中一种途径是找到与这些neoantigens匹配的正确捐赠T细胞。他说:“依据这些捐赠T细胞使用的受体,我们可以工程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它们能够检测到癌细胞。”  Johanna Olweus称,这一研究表明,外包(outsource)癌症免疫力给健康捐赠者的想法是合理的,当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一点。他说:“因此,我们需要找到能够提高通量的方法。目前我们正在探索鉴定T细胞可识别的neoantigens以及分离响应T细胞的高通量方法。”

标准

2016.05.23

新型生物模拟法能制备间充质干细胞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大规模制备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在不使用转染剂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标记和磁共振成像。这一成果或将推动MSCs在细胞疗法和再生医学中的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报告》上。   MSCs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可分化为脂肪、骨、软骨、心肌等多种组织细胞,在修复骨骼、软骨及受损心脏细胞,治疗炎症和免疫系统疾病方面具有很大潜力。然而,目前在美国使用MSCs进行临床治疗的数百个病例中,结果喜忧参半:有的病人反应良好,有的病人则没有反应。要弄清其原因,研究人员需要在这些细胞进入人体后对其进行跟踪,看它们是否被移植到了合适位置。而要做到这一点,需利用超顺磁性氧化铁对比剂对细胞进行标记,并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病人成像。   纳米氧化铁(Ferumoxytol)是目前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使用的超顺磁性氧化铁对比剂,但其需要转染剂对细胞进行标记,这会改变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抑制其功效,并不可取。此外,培养可用于临床的大量MSCs也很困难,当前方法会导致培养出的细胞大小不同,功能也存在差异。   卡内基梅隆大学发布的新闻公报称,该校生物科学教授何乾(音译)及其同事开发出一种“生物模拟”方法,可大规模培养MSCs。他们通过传统方法从骨髓中提取细胞,将MSCs与其他细胞分离,然后通过引入骨髓中其他类型细胞,在培养皿中创造出一个与体内极其相似的环境,培养并扩大MSCs群。这样培养出来的MSCs会保持合适的大小和较强的再生能力,并能内化纳米氧化铁。这样,研究人员无需通过转染剂对细胞进行标记就能更安全有效地对细胞进行跟踪观察。   公报称,MSCs能力出众,利用这种新方法可以制备更多的原生细胞,将会极大推动MSCs在细胞疗法和再生医学中的应用。

标准

2016.05.23

吸附型高分子或能摧毁多种病毒

科技日报北京5月16日电 (记者陈丹)病毒的RNA和DNA通常是药物和治疗方法重点靶向的区域,但不同病毒的RNA和DNA差异极大,并且还会发生变异,使得RNA和DNA靶向疗法很难成功。IBM的研究团队与新加坡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研究所的同行合作,从目前所有病毒的共性着手,开发出了一种可以附着到病毒上的高分子,其有望被用于对抗多种类型的病毒,以防止人类受到感染。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的美国化学学会《高分子》杂志上。        病毒的表面都有糖蛋白,病毒正是借助糖蛋白附着在细胞之上,从而感染细胞致人生病的。《大众科学》的报道称,该研究团队利用这一认知,创建了一种高分子,它具有对抗病毒的几个关键因素:首先,这种高分子能够通过静电将病毒吸引过来,一旦病毒靠近,它就会贴上去,使病毒无法附着到健康细胞上;其次,它会中和病毒的酸度水平,减弱病毒的复制能力;此外,高分子中还含有甘露糖,这种糖分可以黏附健康的免疫细胞,将免疫细胞“拉近”病毒,从而使病毒更容易被清除。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利用包括埃博拉病毒和登革热病毒在内的多种病毒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这种高分子确实按照预想的那样发挥了作用:它们与病毒表面糖蛋白结合,减少了病毒的数量。此外,甘露糖还成功阻止了病毒感染免疫细胞。        尽管听起来很有潜力,但要将这种高分子用作消毒剂,甚至作为能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新研究弄清了病毒的共性,有助于研发出一种广谱抗病毒疗法,这代表着在抗病毒治疗研究方向上迈出了正确的一步。

前瞻

2016.05.17

利用皮肤细胞恢复病人视力

日本研究人员报道了他们首次成功地将来自一名女性患者皮肤细胞经重编后产生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移植到在她自己的眼睛中,最终部分地恢复她失去的视力。他们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2016年视觉与眼科学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Vision and Ophthalmology, ARVO)年度会议上报告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这名患者是一名70岁的确诊患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老年人视力受损的主要病因---的老太太。作为一项初步研究的一部分,她从2014年接受这项实验性治疗。如今,在移植发生后将近2年,这些研究人员分享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这些研究人员从这名老太太的手臂上获取一小块皮肤样品(直径4mm),然后对其中的皮肤细胞进行基因修饰,高效地将它们转化为iPSC。  作为一种多能性干细胞,iPSC能够产生体内几乎任何一种类型组织,这就是从手臂中获取的皮肤细胞能够改为产生视网膜组织的原因。  一旦iPSC经诱导产生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后,它们形成一层超薄的片状组织,然后将这种片状组织移植这名患者的视网膜后面。  2014年,项目主管、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中心科学家Masayo Takahashi说,“我为这项移植手术没有产生副作用感到非常高兴。然而,这只是将iPSC用于再生医学的第一步。但是它点燃了我继续探索的决心,直到这种治疗方法可被用于治疗很多患者。”  尽管这仍然是这种实验性治疗的初期阶段,但是迄今为止,这些结果是大有希望的。  研究人员之前一直推迟披露他们的研究结果,直到他们如今检测到这名病人的病情好转,并且检测这些修饰的细胞如何成功地持续存活,但是他们也只是报道这些移植的细胞能够存活一年多的时间,而且没有任何不良反应,这导致这名病人的视力略有改善。  研究人员在本周的一项声明中说,“在一年半的时间内,这种移植的RPE片状组织能够很好地存活下来,而且没有迹象表明存在免疫排斥,也没有意外的不良增殖,从而实现了这项初步研究的目的。”  去年,这名病人告诉《日本时报》,“我很高兴,我能够接受这种治疗。我感觉我的视线变得明亮和扩大。”  尽管这并没有完全恢复这名病人的视力,但是这项研究代表着iPSC应用向前迈出重要一步---科学家们认为iPSC可能被用来治疗很多疾病,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而不仅仅是视力问题。  许多其他研究也在给出利用干细胞治疗恢复视力取得的良好结果。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和美国科学家能够通过操纵干细胞中的蛋白水平改善白内障婴儿的视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巴尔的摩市的一名已失明5年多的女性在从将她的骨髓中提取出的干细胞注射到她的眼睛中后,恢复了她的一些视力。尽管这种特定的治疗方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干细胞研究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

标准

2016.05.17

挑战孟德尔和达尔文定律的基因

去年2月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的医学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叫做R2d2的基因——减数分裂驱动(meiotic drive)2的响应基因,打破了一百多年以来的孟德尔“分离定律”,该定律认为,后代继承双亲每个基因两个拷贝其中一个的概率是相等的。 多年来,科学家们有证据表明,在哺乳动物中这一定律正在被打破,但是他们不知道具体细节。现在,他们认为一个所谓的“自私基因”—— R2d2与此有关。UNC医学院科学家带领的国际科学家小组,利用来自于数千只基因多样化小鼠的数据,表明雌性小鼠更多地向后代传递R2d2基因的一个拷贝。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的《PLoS Genetics》杂志,具有广泛的影响。 科学家知道,基因驱动可能控制蚊子数量,但是R2d2——这个颠覆孟德尔和达尔文定律的新遗传因子,是否能控制小鼠种群呢? 最近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发表的一项研究中,UNC的这个研究小组又发现, R2d2可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小鼠种群之间迅速自身传播,尽管会影响雌性的生育力。本研究是为数不多的证明“一个‘自私’等位基因可在种群内达到遗传固定,同时削弱该物种的生殖适合度”的研究之一。 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北卡罗来州立大学教堂山分校的Andrew Morgan指出:“最引人注目的是,R2d2似乎违反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基本原则,即等位基因有利于生物体的生殖适合度——其生存和繁殖的能力,应该频率升高,而有害的等位基因应该变得罕见。我们认为R2d2以有益等位基因的方式传播,但实际上是相反的。” 孟德尔第一定律认为,基因或染色体一半被传递给后代,使后代具有遗传多样性。然而,R2d2可通过颠覆减数分裂而欺骗自然选择,在超过一半的时间,通过一个被称为减数分裂驱动的过程,将其副本分离。 Morgan解释道:“有了减数分裂驱动,等位基因可以提高自己的传播速率,所以R2d2可促进其到后代的传播,以牺牲其他等位基因为代价。我们的问题是,R2d2上的驱动等位基因是否可以在不同的小鼠种群中固定。” 该研究小组在实验室小鼠和来自15个国家的小鼠种群中,研究了R2d2的遗传模式。在实验室小鼠中,同胎生仔数下降了20%,这是减数分裂驱动的结果。同时,具有R2d2的小鼠染色体的比例,也迅速增加,是实验室小鼠种群的三倍,在12代之间从18%降至了62%。 Morgan说:“在实验室里,R2d2的剔除速度是令人惊讶…即使是强大的自然选择,也可能需要数百代才能产生等位基因频率的明显变化。” 该研究小组正在研究R2d2的演变以及其减数分裂驱动背后的机制。Morgan说:“我们仍然很难了解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私清洁基因’。R2d2可能仍然教给我们更多关于‘进化和染色体基本生物学’的信息”。 

标准

2016.05.13

乳腺癌研究获突破性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也最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这种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会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乃至危及生命。三阴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最凶险也最难治疗的一种,大约占乳腺癌的16%。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五月九日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Scripps研究所(TSRI)的科学家们成功开发了一种靶标致癌RNA的药物,首次成功在动物模型中抑制了三阴乳腺癌的生长。 “这种药物只杀死表达致癌RNA的癌细胞,对健康细胞没有影响。这项研究是精准医疗的又一个突破,”TSRI教授Matthew Disney说。 用特异性药物作用于致病分子是精准医疗的一个主要目标。不过,开发这样的药物需要进行高通量筛选,耗时长成本高。Disney及其同事在这项研究中展示了一个强大的药物开发工具——Inforna。这种算法可以帮助人们设计与RNA(尤其是microRNA)结合的化合物。 MicroRNA是长约22nt的非编码RNA,在胚胎发育、细胞分化和器官生成等重要过程中承担着关键性的调控功能。这些短RNA在天然细胞中大量存在,它们能与靶基因的mRNA配对并阻碍其翻译,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许多microRNA都与人类疾病有关,比如microRNA-96会阻止细胞程序化死亡,由此促进癌细胞的生长。 Disney等人以microRNA-96为靶标设计了药物Targaprimir-96。研究显示,这种药物会促使乳腺癌细胞“自杀”。他们用Targaprimir-96对三阴乳腺癌动物模型进行了为期21天的治疗。实验结果证实,Targaprimir-96能够减少microRNA-96的产量,增强细胞程序化死亡,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药物特异性很高,对健康细胞没有影响。 乳腺癌很容易扩散到骨骼、肺部、肝脏、淋巴结和大脑。抗癌药物对早期癌症的治疗效果最好,因此早期检测技术是非常关键的。目前用于乳腺癌检测的成像技术(包括MRI)既不能反映癌症类型,也无法检测出早期的癌细胞生长。 凯斯西储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可以检测到乳腺癌复发初期的生物学指标,这一成果发表在近期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势不可挡的癌细胞扩散和转移,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冷泉港实验室(CSHL)的研究团队发现,在转移性乳腺癌中用药物靶标一种lncRNA能起到扭转乾坤的效果。这种疗法在人转移性乳腺癌的小鼠模型中起到了令人振奋的作用,不仅改变了肿瘤的高增殖状态,还将肿瘤的转移活性减少了70%。 2014年08月,研究者们开发了一个可以口服的小分子药物,这种药物能够改变特定mRNA的剪切,在运动神经元中恢复关键蛋白的合成。运动神经元负责将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给肌肉纤维。在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中,运动神经元缺乏生存所需的一种蛋白,结果神经元逐步死亡而患者肌肉日渐萎缩。研究人员用自己的药物对SMA小鼠模型进行治疗,成功改善了小鼠的肌肉量、运动机能和生存情况。 

前瞻

2016.05.13

T细胞通过握手区分敌友

 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T细胞——免疫系统的保安,可使用一种机械性的“握手”,来区分它们遇到的细胞是朋友还是敌人。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5月2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是由埃默里大学专门研究细胞过程机械力的物理化学家Khalid Salaita,与埃默里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的Brian Evavold合作完成的。 Salaita说:“我们提供了第一份直接证据表明,T细胞可对其他细胞产生精确的机械牵拉力。我们表明,这些牵拉力对于T细胞决定是否发动免疫反应,是极为重要的。如果一种牵拉力很容易释放,类似于休闲握手,则表示对方是‘朋友’。如果一种更强的牵拉则表明对方是‘敌人’。” T细胞在体内不断巡逻,寻找外来入侵者。它们有一种被称为T细胞受体的分子(TCR),可以识别致病性细胞或癌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肽。当T细胞检测到一个抗原呈递细胞(APC)时,其TCR连接到APC的一个配体,或结合分子。如果T细胞确定该配体是外来的,它就会迅速被激活,并开始注入钙。钙是招募其他细胞过来并帮助启动免疫反应的信号链的一部分。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就知道这个过程,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理解“T细胞如何区分抗原配体的小修饰,以及它如何决定对此做出响应”。Salaita说:“如果你将这种T细胞反应纯粹视为一个化学过程,并不能完全解释这种结合的非凡的特异性。当你选取两个组件——细胞表面上的TCR和配体,并只是让它们在一种溶液中结合,你就不能预测什么将会引发一种强的或一种弱的免疫反应。” 研究人员推测,机械力也可能在T细胞反应中发挥作用,因为即使T细胞被锁定与一个抗原配体结合时,也能继续移动。为了检测这个想法,Salaita实验室开发出了基于DNA的金纳米颗粒张力传感器,可发出荧光,响应1皮牛顿力的极小机械力——大约一个苹果重量的百万百万分之一。 研究人员使用来自小鼠的T细胞设计了实验,可允许他们测试包含8个氨基酸肽(有轻微的突变)的配体。Salaita说:“我们换出了第四个氨基酸位置,以在配体中产生非常微妙的化学变化,如果没有一种机械组件,我们很难进行区分。” 一些突变的配体被给予了一个坚实的锚,使它们们有一种更紧的“抓握力”来移动TCR。通过实验和显微镜视频拍摄,研究人员能够观察、记录和测量T细胞在跨越配体时的反应。 Salaita解释道:“当一个T细胞跨越细胞表面,并遇到一个配体时,它拖动它。它不会很用力地拖动,这是一种非常精确和极小的拖拉,并不是持续的。T细胞拖拉和停止,拖拉和停止,跨越整个表面。这就像T细胞是正在做一个配体的机械试验。” 在实验过程中,当T细胞遇到具有弱锚的配体时,并没有完全被激活。相比之下,当T细胞遇到一个具有牢固锚的配体时,T细胞就变得被激活,从而表明,它经历了1皮牛顿力的阻力。 研究人员通过使用不同刚度的张力探针,探测了T细胞实施的拉力的大小。响应19皮牛顿力的探针不发出荧光,而更柔软的、12皮牛顿力的探针则产生高信号。在探针发出荧光后,T细胞开启它们的钙泵,并增加了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从而表明T细胞正在发动免疫反应。 Salaita说:“我们能够找出一系列的化学和机械级联反应。首先,T细胞利用一种非常特殊和精细的机械拖拉力,来区分敌友。当它感觉到一种精确的、皮牛顿力水平的力量响应这种拖拉时,T细胞意识到它遇到了一个异物,并发出进攻的信号。” 这项发现可能有助于我们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寻找疗法,并为癌症开发免疫疗法。Salaita说:“癌细胞还有另外一种分子,可以使T细胞保持‘醉酒’或‘昏昏欲睡’的状态,从而使它们无法正常运转。对于有效免疫反应所涉及的机械力的了解越多,可以帮助我们开发某种方法,来逃避癌症细胞的这个防御系统”。 

前瞻

2016.05.10

Cell发布重要免疫发现

 通过采用强大的基因组技术,美国国家关节炎、肌肉骨骼和皮肤疾病研究所(NIAMS)的研究人员发现,先天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s)的发育逐渐让这些细胞做好了快速响应感染的准备。这项发表在5月5日《细胞》(Cell)杂志上的研究工作,阐明了一种人们日益认识到在机体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类型的发育和功能。 论文的资深作者、NIAMS科学主任John J. OShea博士说:“直到现在,研究人员都一直将焦点放在另一类免疫细胞——T细胞上。由于它们似乎在防护机体屏障区域,如皮肤、肺和肠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ILCs正在进入到聚光灯下。” 我们的免疫系统有两种武器——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ILCs是一些先天免疫细胞,能够在病原体入侵的第一位点快速响应对抗它们。ILCs释放出一些称作为细胞因子的小分子来传递信号对抗感染。 适应性免疫反应以较慢的速度开始起效,建造了可以靶向特定入侵病原体的细胞军队。T细胞,尤其是辅助性T细胞,是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根据试图对抗的病原体类型来生成不同的细胞因子。 上世纪80年代随着HIV和艾滋病的出现T细胞的重要性变得明显。HIV攻击某一类型的T细胞,破坏个体的免疫防御,使得他或她容易遭受感染和罹患癌症。自那时起,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一直在鉴别一些T细胞亚类的不同功能,提供了它们在宿主防御所起作用的一些新见解及开发新治疗策略的机会。 尽管在启动先天免疫反应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ILCs较少受到关注。近期的研究工作揭示,在由它们所生成的细胞因子种类定义的一些亚类中,ILCs和T细胞互为镜像。然而,一直以来都不清楚这两类细胞之间的关系。 为了确定是什么将ILCs与T细胞区分开来,OShea博士研究小组查看了细胞身份的基础——它的遗传信息。部分使得每种细胞类型独一无二的遗传信息是其独特的DNA结构模式和调控因子。一段DNA组合一组调控因子可以被视作为是一个开关——它帮助确定了一个基因是关闭(失活)或是开启(活化)。 DNA的失活区域被扭成紧密的线圈,而活化区域是开放的,读取遗传信息的细胞机器可以接近它们。基因组的开放部分包括基因自身,以及帮助调控它们活性的许多区域(开关)。这些基因组区域及控制信息是否被读取的一些因子总称为细胞的调控组(regulome)。 对小鼠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控制ILCs和T细胞细胞因子基因的基因组区域。他们发现每个ILCs亚类都与可接近区域的独特模式相关。这些模式可以被视作为每个亚类的一种条形码。进一步的实验显示,在细胞发育的过程中ILCs以一种逐步的方式获得它们的条形码。 重要的是,分析结果表明在ILCs遭遇到感染前条形码就在ILCs中的适当位置。在控制细胞因子基因的开关周围,这种开放、易接近的结构可能帮助了ILCs能够快速地对感染发起攻击。 相比之下,研究人员发现在小鼠T细胞中许多控制细胞因子基因的DNA区域难以接近,在遭遇病原体之前被沉默。但遭到感染时,T细胞会采用与ILC相似的条形码。这一研究结果显示了早期的研究发现:ILC和T细胞生成了相似的一套细胞因子,但也揭示了两种细胞类型在控制这些关键免疫反应基因活性方式上的差异。当遭受感染时ILCs的调控景观做好了快速防御的准备,而当病原体侵袭时T细胞的调控景观只做了最低限度的准备。是感染后的调控景观改变使得T细胞发动了它们的攻击。 论文的第一作者、NIAMS博士后Han-Yu Shih说:“ILCs和T细胞看起来非常不同,但最终它们控制关键反应的方式惊人的相似。发现ILCs还不到10年,它们与T细胞之间的相似之处将使得我们能够更迅速地了解它们的作用机制,并开发出一些方法来增强或抑制它们的功能治疗各种免疫与炎症疾病。” 在先天免疫抵御病原体的过程中,ILC具有核心性的作用。一些研究者把先天淋巴细胞比作是保护边界组织的步兵,这些细胞能够帮助皮肤、肺壁、和肠道壁抵御微生物的侵袭。此外,ILC在免疫系统过于活跃的炎症类疾病中也有重要的作用。2014年,Mainz大学和Freiburg大学的科学家们合作,鉴定了可分化为不同ILC的前体细胞,以及一个此前未知的新型ILC。这项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新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疫苗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ILCs是对抗某些病原体的免疫系统第一线组成元件之一。它们在身体与环境直接接触的位点,诸如肠或肺粘膜屏障上发挥至关重要的功能。然而一个世纪以来从事免疫系统研究的科学家们却一直未发现它们。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小鼠的胎肝和骨髓中鉴别出了生成ILCs的祖细胞。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2014年的Nature杂志上。 此前的动物研究显示,在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呼吸道炎症中,小鼠体内的二型先天淋巴细胞ILC2能够启动保护性的二型免疫反应。2013年,Perelman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ILC2的成熟需要T细胞因子1(TCF-1)才能进行,文章发表在Cell旗下的Immunity杂志上。 

标准

2016.05.10

DC-CIK细胞疗法是什么?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受到广泛关注,不仅被Science杂志评为2013年十大科技突破之首,还被认为是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模式。但是“癌症免疫疗法”是个特别模糊的概念,广义上说,任何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的方法都可以归于这一类,比如100多年前尝试用病毒或者细菌来激活免疫系统治疗癌症,现在看来也属于免疫治疗。 这几天“魏则西事件”也让这种治疗方法走上了风口浪尖,一位年轻的学生因滑膜肉瘤选择了“生物免疫医疗法”,但最终诊治无效死亡,由于这种宣传的“肿瘤生物免疫疗法”受到质疑而引发了众多争议。 其实目前常说的“免疫疗法”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细胞疗法,就是通过直接向患者输入激活的免疫细胞来治疗癌症。另外一类是干预疗法,即通过药物或者疫苗来激活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治疗癌症。 免疫细胞疗法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外进入了临床,到目前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是LAK细胞疗法,即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过程是将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用淋巴因子白介素-2(IL-2)诱导3~5天,产生能杀死细胞的广谱杀伤性细胞,然后输回患者体内。这种方法并不是特异性杀死癌细胞,因此副作用大,并且一些大规模临床实验也表明LAK并没有效果,因此被淘汰了。 第二代是CIK细胞疗法,CIK细胞也就是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是国内应用最广泛的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效应细胞。看名字就知道这种方法与上述LAK很相似。也是从患者或者患者亲属外周血提取免疫细胞,体外激活后输回给患者,主要区别在于CIK细胞疗法采用了除了IL-2以外的其它因子,比如IFN-γ。目前还没有大规模临床实验验证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第三代是DC-CIK细胞疗法,DC也就是树突状细胞,这种细胞并不直接杀死细胞,它的作用在于告诉其它免疫细胞去杀什么细胞,就像是探测地雷的探测器。一些研究表明,DC与CIK能相互作用,诱发免疫应答,也就是说DC识别病原,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而CIK通过发挥自身细胞毒性,分泌细胞因子杀伤肿瘤细胞。 其基本原理在于DC细胞与CIK细胞共培养之后,两者均发生一些相应变化,比如DC细胞成熟表面标记CD86、CD80、CD40人类白细胞抗原表达增加,IL-12和IFN-γ分泌量明显增多,抗原呈递能力增强。而CIK细胞的增殖能力,还有抗肿瘤活性均显著提高,CIK细胞群中的抑制性T细胞数量IL-10的分泌量都显著下降等。 这样两者协同作用,共同对抗肿瘤,实验研究表明DC-CIK共培养后其抗肿瘤活性明显高于单纯CIK。此前研究人员曾报道过DC-CIK细胞治疗对晚期大肠癌患者的免疫反应,这一研究以100例无法进行手术切除的晚期大肠癌患者作为免疫细胞治疗组,其它两百多例病情及其他治疗方式相似,但没接受免疫细胞治疗的患者组成对照组,结果发现62%的患者对DC-CIK治疗产生积极反应。 还有一些研究也报道了DC-CIK细胞疗法对甲状腺癌、肺癌、结直肠、肝癌和乳腺癌等癌症的疗效观察,均有不同程度的生活质量卡氏评分( karnofskperformance status,KPS) 增加,疼痛减轻,体内有效细胞因子增加等。 同时,DC-CIK细胞疗法也被用于联合手术治疗,微创治疗和化疗等,研究表明,对于手术后肿瘤负荷较小的患者,DC-CIK细胞治疗在清除微小残留病灶预防肿瘤复发转移提高治愈率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但是就文献来看,以上这些研究报道均出自国内,而且也没有大规模临床证明其效果,据称到目前为止,临床实验数据库中仍在进行CIK相关的临床实验只有35个,而且几乎全在中国。 从基本原理来说,相比于目前在国外最受关注的第四代CAR-T细胞疗法,虽然DC-CIK疗法更容易获取和扩增,但前者是以肿瘤特异性T细胞作为效应细胞,比CIK细胞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也就是说特异性更强。 CAR-T细胞疗法同样也是过继性细胞回输治疗方法,不过研究人员首先是从患者处取得T细胞,随后将一种基因添加到T细胞内,使其能够识别癌细胞表面的某一抗原。在实验室中培养增强型细胞,然后再将它们注射回患者体内以寻找并攻击癌细胞。 这种方法目前已经发展出嵌合抗原受体,也就是说如果在癌细胞表面找不到我们想要靶向的单个独特抗原,就可以转而构建识别肿瘤细胞两种不同抗原的T细胞,这样T细胞只会攻击具有两种抗原的细胞,而放过只表达一种抗原的正常细胞,构建出对于患者而言既有效且安全的靶向性免疫治疗。 

前瞻

2016.05.06

Science发布CRISPR技术新应用

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Leonid Kruglyak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项新技术,利用基因编辑系统CRISPR来快速鉴别基因变异。研究结果有可能显著推动绘制基因及确定它们功能的研究工作。相关论文发布在5月5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 发现作为性状变异基础的DNA序列差异是现代遗传学研究的一个中心目标。当前联系基因型与表型的主要工具是连锁与关联研究。尽管连锁与关联研究已绘制出了促成表型变异的成千上万的基因组区域,要缩窄这些区域至潜在致病基因及变异则极具挑战性。 传统上,发现基因变异一直局限于在低分辨率的自然发生减数分裂重组率下开展研究工作,在减数分裂重组时细胞经过两次分裂生成生殖细胞,遗传物质被“重新洗牌”。通常,由于减数分裂重组率过低而无法解析单个基因的绘图区域,更不要说基因内的特异变异。 影响体细胞的有丝分裂重组可以让我们更详细地了解基因功能和变异,因为它有时候会导致形成具有一套基因(而非两套基因)的重组染色体。这会使得一些基因丧失它们的功能,提供它们所起关键作用的一些重要见解。然而,有丝分裂重组是一种稀有事件。 在这篇Science文章中Kruglyak和合著作者们指出,数十年来尽管绘图研究已揭示出许多性状的基因位点,但鉴别潜在基因和变异却一直滞后。他们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CRISPR辅助的绘图方法,有望消除这一缺口。他们的方法利用了CRISPR来生成密集覆盖任意大小目的区域的定向重组事件。 研究人员首先生成了CRISPR引导的、跨越一条酵母染色体臂的杂合性丢失(LOH)事件,利用生成的酵母菌株来绘制性状变异。他们随后让一个QTL间区充满重组事件快速鉴别出了在实验室酿酒酵母菌株中对锰(manganese)敏感性负责的一个因果关系的多态性。 研究人员通过CRISPR辅助直接操控抗性等位基因进入到一个敏感的酵母菌株中证实了这一多态性的因果作用。相比以往的策略,新方法生成了更高密度的重组事件,很容易可以靶向基因组的任何区域,其不需要额外费时地生成杂交系统来提高重组频率。 近期一些研究小组在CRISPR技术应用方面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突破性成果。2015年7月一个韩国科学小组利用CRISPR RNA引导的工程核酸酶(RGENs)修复了两个频发的大的染色体倒位——它们导致了近一半的重症血友病A病例。这是第一次证实可以用RGENs或其他的可编程核酸酶在患者iPSCs中纠正染色体倒位和其他大型的染色体重排。 在2015年3月《PNAS》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和中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来自三种细菌直系同源物的催化失活Cas核酸内切酶(dCas9),设计了一种基于CRISPR的多色荧光标记系统,可特定而有区别地同时标记不同对的染色体位点。每对dCas9-荧光蛋白和同源单导向RNAs(sgRNAs),可有效地标记人活细胞内的几个靶位点。从而可让我们评估活细胞中位点之间的距离。 2015年2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Cell Reports》发表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创新性地使用CRISPR/Cas技术,在小鼠中快速而有效地产生基因组结构变异(SVs)。 

标准

2016.05.06

上海信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五一放假通知

全体员工:  五一国际劳动节将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公布2016年放假安排》,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现就2016年五一放假安排通知如下:4月30日(星期六)至5月2日(星期一)放假,共3天。5月3日(星期二)正常上班。  请各部门组织好假前安全检查,并做好防火、防盗排查。  祝大家节日快乐!  特此通知!    上海信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6年4月28日

厂商

2016.04.28

新研究挑战致癌激酶教条观念

 Polo样激酶(Polo-like kinase,PLKs)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哺乳动物中包括PLK1、PLK2、PLK3和PLK4。它们在细胞周期各时相中都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对于PLK1的研究最透彻。 过去的研究证实,PLK1随有丝分裂进程定位于不同位点,调节分裂期进入、纺锤体形成和胞质分裂等过程。PLK1能够与磷酸化的停靠蛋白结合,从而在不同空间被激活以满足其在细胞周期中的不同功能。PLK1还参与了G2和M期DNA损伤监测点的调节,是DNA损伤恢复后重新进入有丝分裂期的必需条件。此外,PLK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过表达且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并在肿瘤治疗中靶向PLK1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被视作是有潜力的癌症治疗药物靶点。PLK1在癌症中的作用很关键,能够促进癌细胞的增殖,许多药物研发人员都在尝试抑制这种激酶的致癌作用。 近期,弗吉尼亚联邦大学(VCU)Massey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了PLK1基因的一个新功能,即,帮助前列腺癌细胞转移(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这种机制为癌症疗法提出了新的靶标,并对之前关于“PLK1在癌症生长和进展的作用”的观念,提出了挑战。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的《eLife》杂志,并提交到了今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的年度会议上,临床前实验首次表明,PLK1可通过启动一个诱导EMT(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化)的过程,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EMT是一个生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上皮细胞(排列在血管和器官腔、表面的细胞)可变成间充质 (骨骼) 干细胞,后者可以在体内移动,并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 这项研究的首席研究员、VCU Massey 癌症研究中心癌症分子遗传学项目成员、VCU医学院人类和分子遗传学系助理教授Zheng Fu指出:“我们对该领域的一个教条提出了挑战,这个教条强调PLK1在有丝分裂(细胞分裂)中的作用,是肿瘤生长的主要机制。我们表明,PLK1可通过一个完全不同的过程,驱动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和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 在使用人类细胞系的前列腺癌临床前实验中,Fu带领的研究团队表明,增加PLK1表达可激活一个称为c-RAF的致癌基因,据证明,这个基因在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调节过程中发挥作用。然而,c-RAF也已被证明能够通过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激活信号转导。MAPK调节着细胞的功能,包括增殖、基因表达、分化、细胞分裂和一种形式的细胞自杀,被称为凋亡。该研究团队证明,这种增强的MAPK信号,负责诱导EMT并刺激前列腺癌细胞的转移。 Fu博士说:“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会对用来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PLK1抑制剂开发,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这些结果可能扩展到其他癌症,因为之前的研究表明,增强的PLK1表达和结直肠癌、乳腺癌和甲状腺癌的侵袭性之间,存在一种关联。” Fu博士计划下一步在前列腺癌患者中探索PLK1和MAPK信号之间的联系,并确定PLK1诱导的EMT是否有助于其他超出细胞迁移和转移的促癌过程。 

百态

2016.04.26

HIV竟是“岁月神偷”?

 艾滋病被认为是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威胁,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在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的帮助下,HIV感染者的寿命已经大大延长。此前有研究称,只要坚持治疗和服药HIV感染者的寿命最长可以延续到70岁,与普通人的平均寿命差不多。不过医生们也发现,HIV感染者往往表现出过早衰老的迹象。Molecular Cell杂志四月二十一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HIV会使感染者的生物学年龄增加五岁。 “HIV治疗的问题已经发生了改变,”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Nebraska大学的Howard Fox教授说。“我们对免疫功能低下带来的感染已经不那么担心了。现在我们担心的是衰老相关疾病,比如心血管疾病、神经认知损伤和肝脏问题。” Fox及其同事决定从细胞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入手。表观遗传学修饰可以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调控基因的活性,对于人类发育、人体疾病和环境影响有深远的意义。DNA甲基化是最常见的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广泛参与了细胞对基因表达的控制,在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细胞增殖和疾病状态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我们逐渐老去的时候,基因组甲基化会发生改变。“一些人将这种现象称为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我们还不清楚这些改变引起衰老的确切机制,不过这是一种可以测定的趋势,”另一位通讯作者,加州大学的Trey Ideker教授指出。 研究人员选择了137名持续接受治疗的HIV感染者和44名HIV阴性的健康人,深入分析了他们的全血DNA甲基化组。随后他们用另外一组样本验证了自己的发现。研究表明,HIV感染会增加个体的生物学年龄,使其衰老4.9年。此外,HIV感染还将个体的死亡风险提高了19%。 “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最近感染HIV的人(五年内)与慢性HIV感染者(超过十二年)的甲基化模式并没有差异,”Fox补充道。研究人员指出,HIV感染者应当意识到自己更容易患上年龄相关疾病,并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降低这样的风险。 科学家们几年前就注意到了与年龄有关的DNA甲基化改变,也开发了根据甲基化图谱计算生理年龄的方法。Deary等人对四个大型项目中的近五千名老人进行了研究。他们根据血液中的DNA甲基化预测年龄,然后将这一年龄与老人的真实年龄进行比较。 人类一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比如决定是否节食、锻炼或者吸烟。这些选择会对我们的寿命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爱丁堡大学的研究团队在Genome biology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生活方式和环境对甲基化图谱影响很大,甲基化模式实际上能够预测死亡。他们把甲基化模式当作衡量生理状态的表观遗传学时钟,由此判断个体的寿命长短。 UCLA的研究人员将表观遗传学修饰作为衡量老化的指标,并将其称为表观遗传学时钟(epigenetic clock)。他们通过这种方法发现,肥胖会大大加快肝脏的老化。正因如此,胖子更容易出现多种与年龄有关的疾病,包括肝癌。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前瞻

2016.04.26

表观遗传的肿瘤异质性

 表观遗传学修饰可以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调控基因的活性,广泛参与了细胞对基因表达的控制,在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细胞增殖和疾病状态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由此不少科学家都展开了表观遗传与癌症发生发展的研究。 而对于肿瘤而言,在患者第一次被确认患上癌症的时候,其体内已经存在了上千万个癌细胞了,这些细胞之间存在异质性, 这种差异涉及分化程度、细胞增殖率、侵袭和转移能力及治疗反应等众多方面。 近年来表观基因组的肿瘤内异质性(intratumoral heterogeneity,ITH)受到关注,来自表观遗传肿瘤内异质性的肿瘤发展,与来自遗传上的肿瘤内异质性的肿瘤发展非常相似,这表明这两者存在不同机制上的相互依赖,表观遗传ITH的生物学和临床上相关性也越来越明显。就此Cancer Cell在“Intratumoral Heterogeneity of the Epigenome”这篇综述中,探讨了目前关于表观遗传肿瘤内异质性的一些观点和临床前研究,也介绍了相关的最前沿实验方法和计算技术。 肿瘤异质性现象很早就被科研人员所关注,最常见的现象比如肿瘤细胞系建立过程中只有一部分细胞能无限繁殖,裸鼠成瘤实验需要上百万细胞等,这些都说明存在肿瘤细胞异质性现象。此前也有研究显示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作用下就有相对耐药亚群存在,肿瘤细胞群中不同细胞有不同耐药能力。 2012年,来自加拿大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来自同一遗传谱系的个体肿瘤细胞克隆在其存活率、生长动态及对某一化疗药物的反应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差异。 他们对移植到小鼠体内的人的结肠直肠癌细胞的基因概况和生长行为进行了监测,提出诸如表观遗传调控或微环境变异性等额外的多元性产生机制似乎给予肿瘤细胞集合以强大的存活潜力,特别是在应激时更是这样。这对流行的观点提出了挑战,这一流行的观点认为基因差异是实体肿瘤中个体细胞有着不同行为的主要原因。一些功能上的差异有些对癌症的进展或对治疗的反应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许多肿瘤中,仅有某些细胞才会驱使肿瘤的生长或变得对化疗有抵抗力。将这些细胞作为标靶是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性的目标。 今年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第一次在活体动物中,显影了癌症起源于第一个原发细胞的过程并观察了它的扩散。他们的研究工作有可能会改变科学家们认识黑色素瘤及其他癌症的方式,促使开发出一些新的早期治疗方法阻止癌症扎根。 

百态

2016.04.21

VR手术直播开始了

 VR技术正在经历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人类凭借VR技术,已经能够重现历史,换个角度看世界。16日,谷歌Cardboard和三星Gear VR的用户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见证了一个真实的手术过程。 这个手术由英国国家卫生院(NHS)伦敦皇家医院的Shafi Ahmed外科医生主刀,通过下载一个APP,用户可以在手机上观看手术全过程流媒体直播。整个直播过程用两个360度全景摄像来完成。当然,观看这样的直播,你一定要有一个足够强大的胃。 这是一个直肠癌手术,患者是一名70岁的男性。两个摄像头把拍摄到的手术过程图像上传到一个叫VRinOR的APP平台上,这个APP在安卓和苹果商店都可以免费下载。提供直播服务的软件公司Medical Realities联合创始人Steve Dann对记者表示:“今天的手术直播非常成功,但这只是开始。” 把手术室搬到人们眼前的工作就是由Steve Dann创立刚刚一年的Medical Realities完成的。这是一家为医学培训提供VR技术、3D技术和360度全景视频的公司。Dann告诉记者:“Medical Realities是从我创立的另一家公司Amplified Robots分拆出来的。未来,我们还会做更多更加意想不到的体验。” 他还透露,Medical Realities通过和另一家专门为音乐会提供拍摄和直播的沉浸式服务专家Mativision合作。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目前的手术的VR直播,还没有让用户近距离体验细节,第一步只是让人产生置身于手术室的感觉。接下来我们要提供的就是手术的专业性画面,包括人体内部的细节,当然最主要的是找到最方便用户观看和直播的方法。” 不过要呈现这些内部细节的直播并不容易。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360全景直播都无法进行细节的展示,这也是VR技术发展的一大障碍,极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对此,Dann表示:“要呈现更多手术细节,我们需要运用特殊的程序软件,当然还是基于对手术环境的拍摄,我们会创造一种能够很快让人习惯的完全真实的电脑特效处理。等我们的技术能够完全实现我们想要呈现的内容,我们下一步会加入虚拟触觉感知技术(haptis)反馈。” Medical Realities在3D手术呈现技术方面已经有着非常成熟的经验。但是虚拟现实技术又是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故事。专家表示,通过利用这些更加先进的虚拟现实手术模拟器,见习医师们能够模拟经历各种危急的场景。这对快速提升他们的技能有极大的帮助。 此次手术的主刀外科医生Ahmed非常热衷于利用各种创新技术和他人分享他的手术体验。比如2014年,他就带着谷歌眼镜为一名78岁的患者做肿瘤切除手术,有幸让1.3万名学生与一名富有经验的外科医生用同一个视角亲历手术。 上海中山医院逸仙医院总经理陶力告诉记者:“这种新型的技术对于医学临床教学来说是一个革命,前景巨大。”以上海医微讯科技公司为例,这是一家以现有的VR技术为基础,结合医疗做外科医生手术培训和教育应用开发的公司。公司正在做一个VR+3D交互的外科手术培训在线平台,其中包括两方面尝试:第一,为外科医生提供学习用的手术全景视频;第二,3D交互模拟。前者是给外科医生观看的,后者是让外科医生模拟外科手术操作,这个平台预计在今年6月上线。 据医微讯CEO潘耿介绍:“把已经积累的视频动画资源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以及三维技术打造这样一个手术模拟学习平台,会让医生有高度的临场感和沉浸训练的环境。” 据介绍,医微讯第一期上线的VR视频将以普外科、骨科和神经科手术为主,第二期将覆盖到眼科、妇产科、消化科、心脏内科等科室。 陶力表示:“更进一步讲,360全景VR技术不仅能让全球医务人员跨越国界进行训练,更能让普通人,以及病患家属真切地看到手术的全过程,同时也能够让接受手术的病患进行回顾。” 

前瞻

2016.04.21

单细胞分析揭示lncRNA的秘密

人类大脑被誉为是“进化的最高杰作”,而新皮层(neocortex)被认为是人类高智能的源泉。加州大学研究团队在人类新皮层的发育过程中,对长非编码RNA(lncRNA)进行了单细胞分析。他们在四月十四的Genome Biology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lncRNA在新皮层特定细胞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杂志还同时刊发了华裔牛人Howard Y. Chang为这项研究成果撰写的点评。 长非编码RNA(lncRNA)是一些长度超过二百个核苷酸的RNA分子,来自于基因组的非编码区域。虽然lncRNA没有编码任何蛋白质,但它们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表达依然具有特异性,这说明lncRNA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在测序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已经发现了数千种lncRNA,但这些lncRNA的生物学功能依然还是个谜。 研究人员收集不同发育阶段的人类新皮层样本,通过链特异性RNA-seq研究其中的lncRNA。他们还分析了数百个新皮层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研究显示,虽然lncRNA在组织中的总体水平比较低,但在某些细胞中高丰度表达。这说明lncRNA在特定新皮层细胞中承担了重要的功能。 举例来说,lncRNA LOC646329在新皮层中含量较少,但在放射状胶质细胞含量丰富。研究人员通过CRISPRi敲低LOC646329,发现这种lncRNA调控了细胞增殖。这项研究为人们展示了lncRNA在新皮层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有助于进一步了解lncRNA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还指出,lncRNA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 Cell Stem Cell杂志此前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大脑干细胞中的非编码RNA Pnky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操纵它可以大大增加神经干细胞生产的神经元。Pnky是一种新发现的lncRNA,只存在于大脑中。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认为,Pnky不仅可以用于再生医学,还有助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创伤性脑损伤、癌症等多种疾病。 表观遗传学修饰可以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调控基因的活性,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DNA甲基化是最常见的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广泛参与了细胞对基因表达的控制,在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细胞增殖和疾病状态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耶鲁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发现,一种lncRNA能广泛改变基因组的DNA甲基化。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毛泽斌教授领导团队,对细胞衰老过程中的lncRNA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LncRNA SALNR在衰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延缓癌基因诱导的衰老。这项研究为人们揭示了在细胞衰老中起作用的lncRNA,有助于理解lncRNA在衰老中扮演的角色。 

百态

2016.04.19

克服肿瘤耐药性的新武器:感冒病毒

 最近,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QMUL)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一种普通流感病毒可以用来克服患者对某些癌症药物的耐药性,并使这些药物更有效地杀死癌细胞。 这项研究是由英国慈善胰腺癌研究基金资助支持,有助于癌症治疗中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用病毒来杀死癌细胞。 病毒可以被修改成特定地感染癌细胞,并使用它们作为一个工厂,来生成数以千计的新病毒,并一直复制,直至癌症细胞破裂。然后,病毒复制将传播并感染周围的肿瘤细胞,重复这个过程,使健康细胞安然无恙。 但是,身体的免疫系统通常会在病毒能够感染肿瘤内所有细胞之前,杀死它们。因此,在胰腺癌中,吉西他滨等药物是目前最常见的疗法——它们通过破坏肿瘤细胞中的DNA而起作用,这样它们就无法成功分裂。这种损坏会触发一个被称为细胞凋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损坏的或不健康的细胞被迫自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修复DNA损伤,癌症胞变得能够延迟凋亡,这意味着细胞存活下来,并继续分裂和传播,药物变得不那么有效。 在《Oncotarget》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QMUL Barts癌症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向腺病毒引入了一个基因修饰,给它提供一种额外的武器来攻击癌细胞。 通过关闭病毒中一个抵消细胞凋亡的特定基因,科学家发现,实验室内研究的癌细胞无法延迟细胞凋亡,因此被迫死去而没有分裂。修改后的病毒仍然会感染一些癌症细胞,并进行复制,直到细胞破裂,但也阻止癌细胞发展出耐药性,它与抗癌药物一起使用,会使杀死的细胞数量大大增加。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Gunnel Halldèn博士解释说:“许多癌症——包括胰腺癌,对吉西他滨这样的治疗产生了耐药性,目前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修改了的病毒,可通过阻止细胞修复自身,而使耐药癌细胞再次变得敏感。病毒自身会杀死一些肿瘤细胞,但与药物相结合,杀死的细胞数量则大大增加。 她补充道:“因为病毒可提高药物的疗效,这可能意味着,它也可以使用更低的剂量,这也将减少与化疗相关的不良副作用。” 多年来,开发以病毒为基础的癌症疗法,一直是癌症研究中一个关键目标,一些技术已经进入诊所:例如,去年,一种黑素瘤疗法——基于一个名为T-VEC的疱疹病毒,在美国和欧洲被批准使用。 虽然QMUL这项研究处于初级阶段,但研究小组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一种有希望的新途径,为胰腺癌开发联合疗法。 下一步,研究人员将测试腺病毒的其他修改版本,以便更好地理解它增强细胞死亡的确切机制。也打算做出进一步的修改,让病毒引发人体免疫系统,这样它就会攻击没有被病毒感染的任何癌细胞。 

前瞻

2016.04.19

< 1 ••• 5 6 7 8 9 ••• 48 > 前往 GO

上海信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查看电话

沟通底价

提交后,商家将派代表为您专人服务

获取验证码

{{maxedution}}s后重新发送

获取多家报价,选型效率提升30%
立即咨询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且同意关注厂商展位
联系我们:

企业名称: 上海信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地址: 上海市闵行莘庄工业区春东路508号A1-2F 联系人: 徐云云 邮编: 200100 联系电话: 400-860-5168转3104

仪器信息网APP

展位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