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Neaspec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仪nano-FTIR
德国Neaspec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仪nano-FTIR
德国Neaspec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仪nano-FTIR
德国Neaspec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仪nano-FTIR

面议

9.3

Neaspec

下载

nano-FTIR

欧洲

  • 金牌
  • 第18年
  • 一般经销商
  • 营业执照已审核
核心参数

仪器种类: 傅立叶变换型

仪器类型: 实验室型

产地类别: 进口

分辨率: 空间:10nm,光谱:3.0cm-1

扫描速度: 3 spectra/s

信噪比: 80:1

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仪Nano-FTIR

                                                                 --具有10nm空间分辨率的纳米红外光谱仪


现代化学的一大科研难题是如何实现在纳米尺度下对材料进行无损化学成分鉴定。现有的一些高分辨成像技术,如电镜或扫描探针显微镜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限的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这些技术本身的化学敏感度太低,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学纳米分析的要求。而另一方面,红外光谱具有很高的化学敏感度,但是其空间分辨率却由于受到二分之一波长的衍射限限制,只能达到微米别,因此也无法进行纳米别的化学鉴定。


Neaspec公司的Nano-FTIR技术


Neaspec公司利用其有的散射型近场光学技术发展出来的nano-FTIR-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使得纳米尺度化学鉴定和成像成为可能。这一技术综合了原子力显微镜的高空间分辨率,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的高化学敏感度,因此可以在纳米尺度下实现对几乎所有材料的化学分辨。现代化学分析的新时代从此开始。

Neaspec公司的散射型近场技术通过干涉性探测针扫描样品表面时的反向散射光,同时得到近场信号的光强和相位信号。当使用宽波红外激光照射AFM针时,即可获得针下方10nm区域内的红外光谱,即nano-FTIR。


Nano-FTIR 光谱与标准FTIR光谱高度吻合

在不使用任何模型矫正的条件下,nano-FTIR获得的近场吸收光谱所体现的分子指纹特征与使用传统FTIR光谱仪获得的分子指纹特征吻合度高(见图2),这在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研究者可以将nano-FTIR光谱与已经广泛建立的传统FTIR光谱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实现快速准确的进行纳米尺度下的材料化学分析。对化学成分的高敏感度与超高的空间分辨率的结合,使得nano-FTIR成为纳米分析的特工具。

2.jpg


主要技术参数配置: 

·  反射式 AFM-针照明

·  高性能近场光谱显微优化的探测模块

·  保护的无背景探测技术

·  基于优化的傅里叶变换光谱仪

·  采集速率: Up to 3 spectra /s

·  标准光谱分辨率: 6.4/cm

·  可升光谱分辨率:3.0/cm

·  适合探测区间:可见,红外(0.5 – 20 μm)

·  包括可更换分束器基座

·  适用于同步辐射红外光源 NEW!!!


部分应用案例:


  Nano-FTIR对单层二维高分子聚合物的研究

二维高分子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有机二维材料,近年来在薄膜和电子设备的应用上受到广泛关注。相较于石墨烯由石墨自上而下的剥离合成路径,二维聚合物的合成路径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单体聚合反应,也因此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如何优化合成路径以得到高品质的二维高分子聚合物是目前该领域的重大挑战之一。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的Lackinger教授开发了一种有机单体分子自组装的光聚合合成路线,并利用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仪Nano-FTIR(德国Neaspec公司)对fantrip单体分子和其聚合物进行了吸收光谱的研究,验证了聚合反应的机理。该合成方法与传统的热聚合方法相比,大大减少了二维聚合物的缺陷密度,提升了材料均一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hemistry, 2021, 13: 730-736。研究人员利用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仪Nano-FTIR(德国Neaspec公司)的近场光学技术的高灵敏度,测量了fantrip有机单体分子及其二维聚合物的纳米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所得光谱与DFT计算结果一致,证明了单体分子参与光聚合反应形成二维高分子。该技术得到的近场吸收光谱与传统FTIR光谱对应,而传统FTIR或ATR-IR的灵敏度无法测量该单层分子材料的吸收光谱。同时,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仪Nano-FTIR (德国Neaspec公司)的近场光学技术采用纯光学信号测量,而非基于材料热膨胀系数的机械信号。该技术灵敏度,可测量热膨胀系数低的材料,如二维材料,无机材料等。且对薄膜样品的破坏性,因此可用于单层分子自组装材料的研究。 


图4. Fantrip单体分子(上)及其二维聚合物(下)的纳米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柱形图为DFT计算得到的fantrip单体分子(红色)及其二维聚合物(蓝色)所对应的红外吸收光谱。

  

  石墨烯电解液界面的纳米红外研究

ATR-IR是应用于电极电解液的原位界面表征的常用方法。然而该技术的探测深度在微米级别,而电极电解液的界面,如双电层,一般在纳米级别。因此ATR-IR得到的界面光谱信号受到电解液主体信号的严重干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Salmeron教授利用nano-FTIR对石墨烯电解液界面进行原位研究,通过nano-FTIR可达10 nm的超高空间分辨率(探测深度),对非热膨胀样品(石墨烯)的高敏感度,及无损伤的特点,实现了对单层石墨烯电解液界面的原位表征,真正获得了双电层的化学信息。研究人员发现,相较于传统的ATR-IR,nano-FTIR的红外光谱中可观测到界面独有的离子配位体,这得益于nano-FTIR的高灵敏度与高空间分辨率。同时,nano-FTIR支持样品台的接电设计,研究人员通过改变石墨烯电极的电压,观测到红外光谱的变化,说明了界面化学成分的变化,即双电层的变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no Letters, 2019, 19: 5388-5393.


图5. 单层石墨烯电解液nano-FTIR原位研究实验设计示意图。


 


图6.(a)ATR-FTIR和nano-FTIR的(NH4)2SO4水溶液红外光谱。(b)nano-FTIR在+0.5V和0V vs. Pt的红外光谱。0V数据取2个位置共64组光谱的平均值,+0.5V数据取5个位置共112组光谱的平均值。


  对多组分高分子材料的纳米成分分析

西班牙巴斯克大学的Hillenbrand教授利用nano-FTIR实现了多组分高分子材料的纳米成分分析。研究人员通过检测聚苯乙烯(PS),聚丙烯酸(AC)以及聚偏氟乙烯(FP)混合样品的纳米区域的红外光谱,并与标准样品的纳米红外光谱做对比,得到样品组分的纳米分布图,分辨率达到了30 nm。通过分析样品C-F(1195cm-1),C=O(1740cm-1)及C-O(1155cm-1)峰的强度及波数的空间分布图,可得到对应的高分子组分及组成结构的空间分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14402. Nano-FTIR可以得到材料纳米分辨率的化学信息,分辨率高可达10 nm,是传统FTIR和ATR-IR无法企及的。

图7. nano-FTIR对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表征。包括(a)拓扑结构成像,(b)相应位置的纳米红外光谱,以及(c),(d)基于纳米红外光谱的组分分布图。


■  纳米尺度污染物的化学鉴定

nano-FTIR 可以应用到对纳米尺度样品污染物的化学鉴定上。图3显示的Si表面覆盖PMMA薄膜的横截面AFM成像图,其中AFM相位图显示在Si片和PMMA薄膜的界面存在一个100nm尺寸的污染物,但是其化学成分无法从该图像中判断。而使用nano-FTIR在污染物中心获得的红外光谱清晰的揭示出了污染物的化学成分。通过对nano-FTIR获得的吸收谱线与标准FTIR数据库中谱线进行比对,可以确定污染物为PDMS颗粒。

污染物化学鉴定.jpg图 2. 使用nano-FTIR对纳米尺度污染物的化学鉴定。AFM表面形貌图像 (左), 在Si片基体(暗色区域B)与PMMA薄膜(A)之间可以观察到一个小的污染物。机械相位图像中(中),对比度变化证明该污染物的是有别于基体和薄膜的其他物质。将点A和B的nano-FTIR 吸收光谱(右),与标准红外光谱数据库对比, 获得各部分物质的化学成分信息. 每条谱线的采集时间为7min, 光谱分辨率为13 cm-1.


Further Reading:"Nano-FTI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of molecular fingerprints at 20 nm spatial resolution.,”,F. Huth, A. Govyadinov, S. Amarie, W. Nuansing, F. Keilmann, R. Hillenbrand,
Nanoletters 12, p. 3973 (2012)


部分用户发表文章

Science (2017) doi:10.1126/science.aan2735    

Tuning quantum nonlocal effects in graphene plasmonics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7) doi:10.1038/nnano.2016.185    

Acoustic terahertz graphene plasmons revealed by photocurrent nanoscopy    

Nature Photonics (2017) doi:10.1038/nphoton.2017.65    

Imaging exciton–polariton transport in MoSe2 waveguides    

Nature Materials (2016) doi:10.1038/nnano.2016.185    

Acoustic terahertz graphene plasmons revealed by photocurrent nanoscopy    

Nature Materials (2016) doi:10.1038/nmat4755     

Thermoelectric detection and imaging of propagating graphene plasmons  


国内用户新发表文章:


Nat. Commun. 8, 15561(2017)    

Imaging metal-like monoclinic phase stabilized by surface coordination effect in vanadium dioxide nanobeam    

Adv. Mater. 29, 1606370 (2017)    

The Light-Induced Field-Effect Solar Cell Concept –Perovskite Nanoparticle Coating Introduces Polarization Enhancing Silicon Cell Efficiency    

Light- Sci & Appl 6, 204 (2017)    

Effects of edge on graphene plasmons as revealed by infrared nanoimaging    

Light- Sci & Appl,中山大学accepted (2017)    

Tailoring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localizations by two-dimensional graphene nanostructures    

Nanoscale 9, 208 (2017)    

Study of graphene plasmons in graphene–MoS2 heterostructures for optoelectronic integrated devices    

Nano-Micro Lett. 9,2 (2017)    

Molybdenum Nanoscrews: A Novel Non-coinage-Metal Substrate for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J. Phys. D: Appl. Phys. 50, 094002 (2017)    

High performance photodetector based on 2D CH3NH3PbI3 perovskite nanosheets    

ACS Sens. 2, 386 (2017)    

Flexible, Transparent, and Free-Standing Silicon Nanowire SERS Platform for in Situ Food Inspection    

Semiconductor Sci. and Tech.32,074003 (2017)    

PbI2 platelets for inverted planar organolead Halid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via ultrasonic spray deposition   


部分用户列表(排名不分先后)

Neaspec公司产品以其稳定的性能、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得到了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认可和肯定......

南京大学

中山大学

都师范大学

苏州大学

University of San Diego,USA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CIC nanoGUNE San Sebastion, Spain

LBNL Berkeley, USA

Fraunhofer Institut ILT Aachen, Germany

Max-Planck-Institut of Quantum Optics, Garching, Germany

University of Bristol, UK

RWTH Aachen, Germany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 USA……

  

  • 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的Lackinger教授开发了一种有机单体分子自组装的光聚合合成路线,并利用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仪Nano-FTIR(德国Neaspec公司)对fantrip单体分子和其聚合物进行了吸收光谱的研究,验证了聚合反应的机理。该合成方法与传统的热聚合方法相比,大大减少了二维聚合物的缺陷密度,提升了材料均一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hemistry, 2021, 13: 730-736。

    电子/电气 2021-11-25

  • 近年来,流感病毒(IFV, 结构示意图1)已被用作包膜病毒的原型来研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IFV中血凝素(HA)是嵌入IFV包膜的主要表面糖蛋白。 HA负责IFV与宿主细胞受体的连接,并在病毒进入过程中参与介导膜融合。众多研究已经为靶标和病毒膜之间的融合机制建立了一个公认的模型。该模型认为只有在靶标和病毒膜发生膜融合时才可形成孔从而介导病毒-细胞膜渗透行为。然而,其他报道也观察到在融合发生之前靶标和病毒膜的破裂。此外,关于腺病毒蛋白与宿主细胞的研究显示,宿主细胞膜可能在没有膜融合的情况下被破坏而进入病毒。另一方面,病毒包膜和靶宿主细胞膜具有不同的化学组成或结构,各个膜中形成孔的要求不同,因此靶宿主或病毒膜破裂也可能立地被诱导。 综上所述,关于病毒-细胞膜渗透行为的机理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明确单个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复杂融合机制,可为设计抗病毒化合物提供有利信息。然而,常规的病毒整体融合测定法是对膜融合事件的集体响应,不能对细微、尤其是在纳米尺度复杂的融合细节进行直接和定量的研究,因此无法直接量化一些可以通过研究单个病毒、纳米尺度表面糖蛋白和脂包膜来获得的融合细节。例如,病毒感染过程在分子水平上引起的病毒膜和宿主细胞膜的化学和结构组成改变,可以通过分子特异性红外光谱技术来探测。然而,单个病毒、表面糖蛋白和脂包膜尺寸小于红外光的衍射限,限制了单个病毒的红外光谱研究。因此,找到一个既可以提供纳米高空间分辨率,还能探测机械、化学特性(分子特异红外光谱)和环境影响的工具,使其可在单病毒水平上研究病毒膜融合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来自美国乔治亚大学和乔治亚州立大学的Sampath Gamage和Yohannes Abate等研究者采用 nano-FTIR & neaSNOM研究了单个原型包膜流感病毒X31在不同pH值环境中发生的结构变化。同时,还定量评估了在环境pH值变化期间,抗病毒化合物(化合物136)阻止病毒膜破坏的有效性,提供了一种抑制病毒进入细胞的新机制。

    生物产业 2020-03-17

  • 磷酸铁锂是商业锂电池中一种常用的正材料。虽然磷酸铁与锂离子相互作用经过一相变终变成纯的磷酸铁锂是已知的,但是充放电过程中的磷酸铁锂去锂离子的具体工作机制还是存在争议的。 I. T.Lucas等人利用Neaspec公司的纳米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nano-FTIR)对磷酸铁锂在锂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的相位分布进行了具体的研究。根据对不同充放电阶段的正材料红外吸收光谱的研究,实验结果直接证明,充放电的中间过程部分脱锂的正材料同时存在磷酸铁锂与磷酸铁两种相位。通过建立三维层析成像的模型建立与分析,由磷酸铁组成的外壳包围由磷酸铁锂组成的核心的“外壳-核心结构”模型适合解释该实验所得结果。分析表明在脱锂的过程中,核心部分的磷酸铁锂慢慢的变小直至终消失。

    能源/新能源 2017-06-21

  • 本文展示了通过纳米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nano-FTIR)进行的对蛋白质结构以30nm横向空间分辨率的进行光学成像的结果,以及nano-FTIR对单根蛋白质复合物的敏感度。本文展示了对病毒,铁蛋白(Ferritn)复合物,紫膜(purple membranes),胰岛素聚合物的局部光谱,并通过它们的a-螺旋 和/或者 b-页状结构进行解释。研究者同样通过nano-FTIR对胰岛素纤丝进行了研究。胰岛素纤丝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神经组织退化疾病研究的模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3nm直径的淀粉样纤丝含有大量的a-螺旋结构。此结果揭示了在纤丝周围的蛋白质具有的令人惊讶的高度有序性,这个结果也许可以作为解释纤丝结合的原因。作者预见nano-FTIR将在如细胞受体的离体成像,和蛋白质四机构的分析等众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

    生物产业 2017-06-15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Salmeron教授利用nano-FTIR对石墨烯电解液界面进行原位研究,通过nano-FTIR可达10 nm的超高空间分辨率(探测深度),对非热膨胀样品(石墨烯)的高敏感度,及无损伤的特点,实现了对单层石墨烯电解液界面的原位表征,真正获得了双电层的化学信息。研究人员发现,相较于传统的ATR-IR,nano-FTIR的红外光谱中可观测到界面有的离子配位体,这得益于nano-FTIR的高灵敏度与高空间分辨率。同时,nano-FTIR支持样品台的接电设计,研究人员通过改变石墨烯电的电压,观测到红外光谱的变化,说明了界面化学成分的变化,即双电层的变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no Letters, 2019, 19: 5388-5393.

    能源/新能源 2021-11-24

  • 磷酸铁锂是商业锂电池中一种常用的正材料。虽然磷酸铁与锂离子相互作用经过一相变终变成纯的磷酸铁锂是已知的,但是充放电过程中的磷酸铁锂去锂离子的具体工作机制还是存在争议的。 I. T.Lucas等人利用Neaspec公司的纳米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nano-FTIR)对磷酸铁锂在锂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的相位分布进行了具体的研究。根据对不同充放电阶段的正材料红外吸收光谱的研究,实验结果直接证明,充放电的中间过程部分脱锂的正材料同时存在磷酸铁锂与磷酸铁两种相位。通过建立三维层析成像的模型建立与分析,由磷酸铁组成的外壳包围由磷酸铁锂组成的核心的“外壳-核心结构”模型适合解释该实验所得结果。分析表明在脱锂的过程中,核心部分的磷酸铁锂慢慢的变小直至终消失。

    能源/新能源 2017-06-21

  • 近年来,流感病毒(IFV, 结构示意图1)已被用作包膜病毒的原型来研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IFV中血凝素(HA)是嵌入IFV包膜的主要表面糖蛋白。 HA负责IFV与宿主细胞受体的连接,并在病毒进入过程中参与介导膜融合。众多研究已经为靶标和病毒膜之间的融合机制建立了一个公认的模型。该模型认为只有在靶标和病毒膜发生膜融合时才可形成孔从而介导病毒-细胞膜渗透行为。然而,其他报道也观察到在融合发生之前靶标和病毒膜的破裂。此外,关于腺病毒蛋白与宿主细胞的研究显示,宿主细胞膜可能在没有膜融合的情况下被破坏而进入病毒。另一方面,病毒包膜和靶宿主细胞膜具有不同的化学组成或结构,各个膜中形成孔的要求不同,因此靶宿主或病毒膜破裂也可能立地被诱导。 综上所述,关于病毒-细胞膜渗透行为的机理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明确单个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复杂融合机制,可为设计抗病毒化合物提供有利信息。然而,常规的病毒整体融合测定法是对膜融合事件的集体响应,不能对细微、尤其是在纳米尺度复杂的融合细节进行直接和定量的研究,因此无法直接量化一些可以通过研究单个病毒、纳米尺度表面糖蛋白和脂包膜来获得的融合细节。例如,病毒感染过程在分子水平上引起的病毒膜和宿主细胞膜的化学和结构组成改变,可以通过分子特异性红外光谱技术来探测。然而,单个病毒、表面糖蛋白和脂包膜尺寸小于红外光的衍射限,限制了单个病毒的红外光谱研究。因此,找到一个既可以提供纳米高空间分辨率,还能探测机械、化学特性(分子特异红外光谱)和环境影响的工具,使其可在单病毒水平上研究病毒膜融合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来自美国乔治亚大学和乔治亚州立大学的Sampath Gamage和Yohannes Abate等研究者采用 nano-FTIR & neaSNOM研究了单个原型包膜流感病毒X31在不同pH值环境中发生的结构变化。同时,还定量评估了在环境pH值变化期间,抗病毒化合物(化合物136)阻止病毒膜破坏的有效性,提供了一种抑制病毒进入细胞的新机制。

    生物产业 2020-03-17

  • 本文展示了通过纳米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nano-FTIR)进行的对蛋白质结构以30nm横向空间分辨率的进行光学成像的结果,以及nano-FTIR对单根蛋白质复合物的敏感度。本文展示了对病毒,铁蛋白(Ferritn)复合物,紫膜(purple membranes),胰岛素聚合物的局部光谱,并通过它们的a-螺旋 和/或者 b-页状结构进行解释。研究者同样通过nano-FTIR对胰岛素纤丝进行了研究。胰岛素纤丝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神经组织退化疾病研究的模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3nm直径的淀粉样纤丝含有大量的a-螺旋结构。此结果揭示了在纤丝周围的蛋白质具有的令人惊讶的高度有序性,这个结果也许可以作为解释纤丝结合的原因。作者预见nano-FTIR将在如细胞受体的离体成像,和蛋白质四机构的分析等众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

    生物产业 2017-06-15

  • 西班牙巴斯克大学的Hillenbrand教授利用nano-FTIR实现了多组分高分子材料的纳米成分分析。研究人员通过检测聚苯乙烯(PS),聚丙烯酸(AC)以及聚偏氟乙烯(FP)混合样品的纳米区域的红外光谱,并与标准样品的纳米红外光谱做对比,得到样品组分的纳米分布图,分辨率达到了30 nm。通过分析样品C-F(1195cm-1),C=O(1740cm-1)及C-O(1155cm-1)峰的强度及波数的空间分布图,可得到对应的高分子组分及组成结构的空间分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14402. Nano-FTIR可以得到材料纳米分辨率的化学信息,分辨率高可达10 nm,是传统FTIR和ATR-IR无法企及的。

    电子/电气 2021-11-25

  • 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的Lackinger教授开发了一种有机单体分子自组装的光聚合合成路线,并利用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仪Nano-FTIR(德国Neaspec公司)对fantrip单体分子和其聚合物进行了吸收光谱的研究,验证了聚合反应的机理。该合成方法与传统的热聚合方法相比,大大减少了二维聚合物的缺陷密度,提升了材料均一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hemistry, 2021, 13: 730-736。

    电子/电气 2021-11-25

  • 本文次以自然纳米结构(贝壳和骨质中的矿物质颗粒)的化学鉴定,证明通过红外近场显微镜技术能够解决以上问题。 纳米傅立叶红外光谱(nano-FTIR)是通过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 与散射式扫描近场光学显微技术(s-SNOM)结合获得的。对紫贻贝贝壳横截面抛光处理后,通过Nano-FTIR可以重复的观察到生物钙质微晶体的声子共振,以及生物文石质上明显不同的光谱特征。更重要的是,本研究次在紫贻贝贝壳中发现了尺寸为20nm左右、稀疏分布的纳米颗粒,其显著不同的光谱特征表明这些纳米颗粒为磷化物晶体。对人类牙齿界面的研究观察到了多组分磷酸盐的红外吸收峰。这些光谱在牙本质小管附近有明显的特征变换,证明了磷灰石纳米晶体的化学与结构的变化。红外光谱峰的强弱对应矿物质浓度变化,这点通过电镜得到印证。Nano-FTIR对结构的畸变反应敏感,因此非常适用于对生物矿物质形成和老化的研究。总体来说nano-FTIR适用于从微纳加工到临床骨科研究等多种学科中涉及复合材料的分析和鉴定工作。

    医疗/卫生 2017-06-15

  • 本文展示了纳米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nano-FTIR)的可行性和实验结果。nano-FTIR是将散射型近场光学显微镜与宽带红外激光光源整合获得的。测试结果显示nano-FTIR可以对有机材料获得20nm空间分辨率的红外吸收光谱,实际测量样品体积只相当于10-20L,理论上讲,nano-FTIR吸收光谱与传统FTIR吸收光谱吻合度高,而实验中对PMMA样品的测试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nano-FTIR可以利用标准分子震荡红外数据库来对小量需要高空间分辨率的有机材料进行化学鉴定。本文中以对PMMA样品中的PDMS纳米尺寸污染的鉴定作为例证。

    石油/化工 2017-06-15

售后服务承诺

保修期: 1年

是否可延长保修期:

现场技术咨询:

免费培训: 初次安装培训

免费仪器保养: QD中国工程师会依据使用情况定期回访用户、给予维护建议,保障设备良好运转。

保内维修承诺: 免费维修或更换零件;本地储备货值超过50万美元的备件,迅速响应故障诊断和维修。

报修承诺: QD中国承担中国区本地售后服务工作,专业、迅速解决用户在仪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问商家

Neaspec红外光谱仪nano-FTIR的工作原理介绍

红外光谱仪nano-FTIR的使用方法?

Neaspecnano-FTIR多少钱一台?

红外光谱仪nano-FTIR可以检测什么?

红外光谱仪nano-FTIR使用的注意事项?

Neaspecnano-FTIR的说明书有吗?

Neaspec红外光谱仪nano-FTIR的操作规程有吗?

Neaspec红外光谱仪nano-FTIR报价含票含运吗?

Neaspecnano-FTIR有现货吗?

德国Neaspec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仪nano-FTIR信息由QUANTUM量子科学仪器贸易(北京)有限公司为您提供,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德国Neaspec纳米傅里叶红外光谱仪nano-FTIR报价、型号、参数等信息,QUANTUM量子科学客服电话:400-860-5168转0980,欢迎来电或留言咨询。
天美仪拓实验室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北京派艾斯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端

仪器信息网App

返回顶部
仪器对比

最多添加5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