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阅读TA的文章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深脑成像的利器:超维景助力北京大学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问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3/03/03 11:06:17

‍‍

2023年2月23日,北京大学程和平-王爱民团队在Nature Methods在线发表题为 Miniature three-photon microscopy maximized for scattered fluorescence collection  的文章。


论文截图.png


文中报道了重量仅为2.17克的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图1)首次实现对自由行为小鼠的大脑全皮层和海马神经元功能成像,为揭示大脑深部结构中的神经机制开启了新的研究范式。


图1 小鼠佩戴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实景图.png

‍‍图1 小鼠佩戴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实景图


解析脑连接图谱和功能动态图谱是我国和世界多国脑计划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为此需要打造自由运动动物佩戴式显微成像类研究工具。2017年,北京大学程和平院士团队成功研制第一代 2.2 克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获取了小鼠在自由行为过程中大脑皮层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的动态图像。2021年,该团队的第二代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将成像视野扩大了 7.8 倍,同时具备获取大脑皮层上千个神经元功能信号的三维成像能力。



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突破成像深度极限


海马体位于皮层和胼胝体下面,在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的巩固、空间记忆和情绪编码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啮齿类动物研究模型中,海马距离脑表面深度大于一个毫米。由于大脑组织,特别是胼胝体,具有对光的高散射光学特性,所以突破成像深度极限是长期以来困扰神经科学家的一个极大的挑战。此前的微型化单光子及微型化多光子显微镜均无法实现穿透全皮层直接对海马区进行无损成像。


此次,北京大学最新研发的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一举突破了此前微型化多光子显微镜的成像深度极限:

1、显微镜激发光路可以穿透整个小鼠大脑皮层和胼胝体,实现对小鼠海马CA1亚区的直接观测记录(图2)。神经元钙信号最大成像深度可达1.2 mm,血管成像深度可达1.4 mm。

2、在光毒性方面,全皮层钙信号成像仅需要几个毫瓦,海马钙信号成像仅需要20至50毫瓦,大大低于组织损伤的安全阈值。因此,该款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可以长时间、不间断连续观测神经元功能活动,且不产生明显的光漂白与光损伤。


图2 微型三光子显微成像记录小鼠大脑皮层L1-L6和海马CA1的结构和功能动态。CC:胼胝体。绿色代表GCaMP6s标记的神经元荧光钙信号,洋红色代表硬脑膜、微血管和脑白质界面的三次谐波信号。.png

图2 微型三光子显微成像记录小鼠大脑皮层L1-L6和海马CA1的结构和功能动态。CC:胼胝体。绿色代表GCaMP6s标记的神经元荧光钙信号,洋红色代表硬脑膜、微血管和脑白质界面的三次谐波信号。



全新的光学构型设计‍‍


北京大学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成像深度的突破得益于全新的光学构型设计。(图3)


图3 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光学构型.png

图3 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光学构型


通过对皮层、白质和海马体建立分层散射模型进行仿真,发现荧光信号从深层组织到达脑表面时已经处于随机散射的状态,使得显微物镜荧光收集效率降低,从而极大限制了成像深度。针对这一问题,经典阿贝聚光镜结构被引入构型设计中:微型阿贝聚光镜与简化的无限远物镜密接可以提高散射光的通透效率;阿贝聚光镜与激发光路中的微型管镜部分复用,可以进一步简化结构,降低损耗。总体上,新微型化显微镜的散射荧光收集效率实现了成倍的提升。



生物应用


同时,利用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作者研究了小鼠顶叶皮层第六层神经元在抓取糖豆这一感觉运动过程中的编码机制:发现大约37%的神经元在抓取动作之前就开始活跃且在抓取时最活跃,大约5.6%的神经元在抓取动作之后开始活跃,说明不同神经元参与了不同阶段的编码。(图4)这一结果初步展示了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在脑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图4  小鼠顶叶皮层第六层神经元.png

图4 小鼠顶叶皮层第六层神经元在抓取糖豆任务中的不同反应类型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博士后赵春竹、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陈诗源、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研究员张立风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程和平、王爱民、赵春竹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北京超维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胡炎辉、李谊军、陈燕川、付强、高玉倩、江文茂、张颖也参与了此项工作的开发。该项目得到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脑疾病的线粒体机制研究创新单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经费支持。


超维景一直致力于前沿生物医学成像技术的产业转化,为推动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优质的、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经过多年的沉淀

我们即将推出自主研发的

最新一代微型化三光子显微成像系统

敬 请 期 待 !




Nature Methods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92-023-01777-3

‍‍

[来源:北京超维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标签:
logo
超维景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最新资讯 厂商动态 新闻专题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