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院士坐镇!“双一流”高校召开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研讨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1/09/24 14:39:34
导读: 西北大学召开“碳中和愿景下的高校使命: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研讨会”。

为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决策部署,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2日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庄严承诺一周年之际,西北大学召开“碳中和愿景下的高校使命:西北大学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研讨会”

3.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系教授张国伟,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常江出席会议。本次会议由科技处主办,地质学系、化工学院、化材学院、城环学院、生命学院、物理学院、数学学院、经管学院、公管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等院系150余位师生参加。

3-1.jpg

本次研讨会旨在整合校内资源,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在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和政策管理等方面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凝练科研攻关方向,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夯实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人才团队基础,打造西部地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更好地服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服务国家、地方绿色低碳发展需求,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为国家地方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3-2.jpg

张国伟院士在致辞中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主动应对国际形势,多学科交叉凝聚力量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碳中和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他寄语西北大学广大师生要识大局、看长远、立实际,抓住国家双碳战略的历史机遇,找到科研主攻方向,力争在CCUS等碳中和技术领域形成高水平的综合团队,在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中发出西大声音,贡献西大智慧,提出西大方案。

3-3.jpg


常江作了题为“碳中和道路的西大实践”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双碳”目标的提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科技实践是西北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契机;我们要以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为平台,探索打造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和交叉创新学院的有效路径。他围绕双碳目标的提出及其国内外反响、西大应该怎么做、西大做了什么等三个方面介绍了西北大学服务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需求的具体实践。梳理了学校从CCS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到CCUS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再到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科创中心和全国第一所培养碳中和领域复合型人才的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长达18年的奋斗历程。

他强调双碳目标的提出,是学校“十四五”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重要契机。要继续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西大精神,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紧密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以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为切入点,有组织地开展西大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科学实践,努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国家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智力支撑和创新保证。 

3-4.jpg

在大会报告环节,国家碳氢资源清洁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马晓迅作了题为“双碳战略目标下碳氢资源低碳清洁高效转化利用思考”的主题报告,他介绍了国内外化石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的排放现状、国内外碳中和目标、碳中和的技术、碳氢资源的来源及其清洁利用以及西北大学二氧化碳捕集/转化利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状况等。

3-5.jpg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劲风作了题为“碳达峰、碳中和对地球科学带来的巨大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报告,他从减排技术的方法出发,分析碳达峰、碳中和的现有技术路径,及国家正在构建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结合陕西的能源结构特点与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分析陕西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难题和建议的优化路径,以及西北大学各学科在陕西应该承担的角色。最后结合国际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地学类转型,给出西北大学地学领域碳中和创新行动建议。

3-6.jpg


陕西省能源化工研究院院长陈曦作了题为“碳天平右端的科技创新和产业机遇”的主题报告,他介绍了如何用工程化的手段掌控和驾驭碳循环,通过多源、全频段出口的按需捕集,结合多路径、分浓度综合利用,实现封闭式碳循环,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提出将分布式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紧密结合起来。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努力争取碳中和的同时,以创新链驱动产业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赛道。

在专题报告环节,30位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从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地热能开发、生物质利用、氢能、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温室气体核算、双碳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转型政策创新、碳中和知识产权解决方案、碳市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绿色智能制造等相关方向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3-7.jpg

数十年来,西北大学在服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基础,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下一步学校将加快平台重组、团队整合和交叉融通进度,夯实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人才团队基础,力争打造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服务国家地方双碳达标的战略科技力量。

西北大学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大事记

2020年10月10日,西北大学在全国率先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碳达峰、碳中和”庄严承诺,与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长庆油田联合举办“应对气候变化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会议”,成立了由11位两院院士、4位业内资深专家构成的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委员会

3-8.jpg

2021年1月22日,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财政厅发文认定西北大学“应对气候变化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3-9.jpg

2021年4月15日-16日,西北大学联合亚洲开发银行、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共同举办“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高级培训班暨产业研讨会”,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学者和学员参会

4.jpg

2021年5月3日,陕西省科技厅批准西北大学建设“陕西省碳中和技术重点实验室”

5.jpg

2021年5月9日,西北大学与榆林市人民政府共建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科创中心签约仪式暨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揭牌仪式在榆林举行,同时一并为西北大学牵头成立的陕西省碳中和研究院揭牌。碳中和科创中心由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研究中心,秦创原(榆林)碳中和产业创新谷,气候变化和地球科学博物馆四部分构成,是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带动和科学普及为一体的全域校地联动碳中和创新平台,其中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是全国第一所培养“碳中和”领域专门人才的新型研究型学院

6.jpg

2021年5月12日,西北大学与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共同承办由陕西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部和亚洲开发银行共同举办的“第一届碳中和(西安)国际论坛”。国内外各界代表600余人现场参加会议,20万人线上参会

7.jpg

相关仪器与技术,请点击: #CO2分析仪、CO分析仪

[来源:西北大学]

用户头像

作者:情绪波动

总阅读量 69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