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聚焦两会| 中央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政协委员支招科研经费如何出效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1/03/10 10:16:25
导读: “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基本上增长了1倍2019年达到了133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例首次突破了6%,2020年预计超1500亿元,“十三五”期间整个增长幅度是2位数,达到16.9%

  我国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将继续加大。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重点工作方面,报告提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雯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听到提出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作为科研从业者还是很高兴的。她说,目前我国整个财政状况并没有像前几年那样快速增长,今天提出的这个增长数字也可以看出国家确实在下大决心来提高基础研究的能力。

  根据报告,今年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

  “国家在过紧日子的时候,这个时候还能拿出这么多钱来做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我觉得也是科学家的福音。但同时科研工作者有了更大的压力,就是在这个时候,怎么能做出应有的贡献和成果来?我觉得这是科学界需要去考虑的问题。”陈雯说。

  报告还提出,要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室主任王迎春对记者表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只有水源地和土壤有了足够的厚度,才能支撑科技创新行稳致远,并且基础研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需要公共投入长期稳定的保障。另一方面,地方和和企业也越来越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这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原创知识贡献的关键战略,需要长期坚持。

  作为科技创新的根基和源泉,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好比科技创新的“深蹲助跑”,决定了科技创新能够跳得多远。当前,我国很多产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基础研究能力还相对不足,我国也在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去年年末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在2月26日下午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基本上增长了1倍,2019年达到了133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例首次突破了6%,预计2020年超过1500亿元,“十三五”期间整个增长幅度是2位数,达到16.9%。“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增加我国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一是中央财政要持续加大投入。二是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要制定一些政策措施,激励企业和社会上的资本投入到基础研究”。

  叶玉江说,面向“十四五”,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主要的考虑是从两个方面来加强。一是要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勇攀科学高峰。二是要强化应用是基础研究的生命的理念。

  “当前我们面临的很多 ‘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还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因此在 ‘十四五’,我们要下更大力气,要更加重视凝练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要引导更多的科学家开展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来突破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难题。”叶玉江说道。

  他补充说,基础研究要瞄准或者聚焦科学问题,因为科学研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科学地提出问题是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根本前提。如果提不出真正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就不可能有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更不会产生重大的科学成果。因此,加强基础研究,要鼓励科学家从真正的科学问题出发,形成原创课题,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

  叶玉江当天介绍,《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2021—2030)》将对未来十年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作出系统的部署和安排。初步考虑下一步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基础研究。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支持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在前沿领域,我们要布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二是要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强化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

  三是要加快组建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打造体系化的战略科技力量。

  四是要改革完善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特别是要建立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支持广大科研人员勇闯创新“无人区”。

22.jpg

此外,在近日的小组会议上,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这一话题,各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展开了热烈讨论。

全国政协委员 张连起:财政政策要更多地在科技创新、优化结构这些方面着力。以前我们在这个方面是不够的,可能平均的比较多,你该压的要压下来,该降的要降下去,该补充的、该聚集资源的聚集上去。你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花的怎么样,这一点未来5年至关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 孟洛明:我们现在不仅要关心经费的投入,更加应当关心产生的效果。怎么样才能够提高科研产出的效能?科研体制有一项重要的改革,就是要实行揭榜挂帅。我们一定要有新的思路,要问题导向、改革导向。

  科技创新关键靠人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的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人才怎么释放活力?有哪些制约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问题?政协委员们围绕调研中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

  全国政协委员 高鸿钧:基础研究不仅仅是我们科学体系的源头,实际上它是我们技术体系和工程体系的源头。要尊重基础研究的规律,有些科研成果是需要10年磨一剑,需要时间摸索。要尊重基础科研的规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基础研究的规律及它的长期性。

  全国政协委员 刘忠范:我们现在人才的待遇,一个是跟帽子挂钩、跟项目经费挂钩、跟成果挂钩,功利化的这种倾向非常的严重。对于科技创新体系来说,我觉得要以人才为本,激活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 庞达: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有一些政策本意是非常好的,但是一些具体的条款还存在着影响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的问题。比如为了鼓励科研人员创新,我们出台了绩效收入这么一个政策。这个绩效的收入、实际的税率,比一般的偶然所得都要高很多,可能达到20%甚至40%。这个建议就是国家要参照同类收入的政策和税法的一些相关规定,能够减免科研人员取得绩效收入的这部分税负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 魏定梅: (建议)利用好大数据的智慧监管和大数据生产领域的全链条。就是把生产企业从它的原料,一直到成品质量,从我们的检测和监管全链条,来提高我们实体经济和创新及大数据的融合,促进我们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 高亚光:聚焦重大课题和关键产品、“卡脖子”的这些产品,在资金的保障上要充足,并且能够长期保障。盯住一件事情,长期久久为功。要像重视研发一样,重视新技术、新产品首台套的应用。没有应用,技术不可能进步,质量不可能提升,科研的成果不可能走向产品化,也不可能带来一个产业。


[来源:第一财经]

用户头像

作者:ONE

总阅读量 206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