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忆十年硕果 再启新征程—写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CCNIRS)成立十周年之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9/06/06 09:09:52
导读: “我们其实一直都在路上。如果只能携带两件行李,愿是无畏与无执。如果只能有一个牵挂, 那一定是,近红外。”

  2006年10月28~30日,“全国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在北京西郊宾馆会议中心成功召开,这是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会议正式出版了论文集《当代近红外光谱技术》(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这次会议的筹备得到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王顺昌理事长和汪正范老师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的支持,会议由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近红外光谱课题组承办,这次会议的召开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2008年,梁逸曾教授课题组在长沙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每偶数年份举办一次全国性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的惯例被一直延续下来。

  在第一届学术会议上,陆婉珍院士倡议成立中国近红外光谱学术组织,以便持续推进我国近红外光谱健康持续发展。在筹备过程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王顺昌理事长、闫成德理事长、刘长宽秘书长、袁洪福教授、刘慧颖高工、原英贤公司姚建垣经理、韩东海教授、杨辉华教授等都付出了很多努力,聚光公司在资金和人力资源上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近红外学会徽标的设计大家还是下了一些功夫,在集中大家的创意后,杨辉华教授专门请了清华大学美院设计了学会的徽标,在众多的方案中凭借大家的集体智慧终于优化出大多数人满意的图案。经过近三年多的筹备,2009年6月6日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China Council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CCNIRS)宣告成立。

1.png

近红外光谱学术组织的徽标设计形成过程

  CCNIRS陆续聘请陆婉珍、金国藩、张子仪、陈星旦、俞汝勤、戴景瑞、王海舟、刘文清、闫成德、严衍禄、罗国安、蒋世强、汪正范、燕泽程等院士和专家担任顾问,这些顾问对近红外光谱学术组织之后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每年年末CCNIRS都会拜访这些老专家,送上近红外群体对他们的祝福,并聆听他们对近红外发展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2.jpg

2009年5月31日在青塔宾馆召开的最后一次学会成立筹备会

(自左至右为杨辉华教授、袁洪福教授、樊茸秘书、刘慧颖高工、韩东海教授、褚小立博士)

3.jpg

2009年6月6日星期六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在青塔宾馆成立

(自左至右为方家熊院士、金国藩院士、陆婉珍院士、马晋并处长)

4.jpg

2009年6月6日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成立合影

  CCNIRS的成立得到了国际近红外同行的关注,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主席Peter Flinn教授、亚洲近红外光谱学会主席Yukihiro Ozaki教授、日本近红外学会主席Sumio Kawano研究员、泰国Vichai Haruthaithanasan研究员等发来贺信,向CCNIRS的成立表示祝贺。国际NIR News期刊刊登了CCNIRS成立的消息。

5.jpg

NIR News期刊刊登了CCNIRS成立的消息

  CCNIRS推举袁洪福教授为主任委员、刘慧颖老师为秘书长、韩东海教授等8人为副主任委员。在他们的带领下,将CCNIRS这个学术团体办得有声有色,出新出彩。

  开好每隔一年的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是CCNIRS的主要工作之一,至今已先后在上海(2010年)、桂林(2012年)、北京(2014)、武汉(2016年)和昆明(2018年)举办了七届。每届会议都有300多人参会,每次会议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都派领导到会莅临指导,在大家的共同呵护和培育下,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逐渐形成了严谨务实、简朴高效的独特会风,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学术会议的举办对促进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0年和2018年我国还分别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和第六届亚洲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增加了我国近红外光谱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力。感谢CCNIRS成立后,历届承担会议组织的杜一平老师团队、杨辉华老师团队、骆清铭老师团队、王家俊老师团队。

  在闫承德顾问的大力举荐和刘慧颖秘书长的积极争取下,CCNIRS成功组织申请了第446次香山科学会议学术讨论会。2012年11月27日~11月29日,以“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关键技术问题、应用与发展战略”为主题的香山科学在北京成功召开,陆婉珍教授、袁洪福教授、闫成德研究员、刘文清研究员担任会议执行主席,来自国内20多个单位的40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这是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里程碑。与会专家对我国今后以社会民生重大需求,如何实现发展战略进行了热烈和深入的讨论,对于今后一定时期可优先发展的工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问题,达成基本共识。

  《近红外通讯》是CCNIRS的会刊,由刘慧颖秘书长创刊,开始每季度出版一期,后来改为半年出版一期,迄今已出版19期,刊物栏目有学会动态、学术交流、技术讲座、知识问答、团队风采、仪器展台、新书介绍等。《近红外通讯》作为联系众多CCNIRS成员的纽带,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每年CCNIRS都会印制工作小秘书,在元旦前寄送给每位CCNIRS理事,近几年把几个与CCNIRS相关的重要日期做了标注,例如陆婉珍院士、梁逸曾教授逝世纪念日、各工作站成立纪念日等,增加了大家作为CCNIRS成员的归属感。

6.jpg

2010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近红外光谱仪会议暨第二届亚洲近红外学术会议

7.jpg

2018年6月在昆明举办的第七届全国近红外光谱仪会议暨第六届亚洲近红外学术会议

003.png

CCNIRS主办的《近红外通讯》

  为了普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CCNIRS自2010年开始举办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培训班,最初几届培训班陆婉珍院士和严衍禄教授等老一辈近红外科学家都亲自授课和答疑,目前已举办了五届,国内知名的近红外光谱专家和化学计量学专家都担任过授课老师。值得一提的是,有两次培训班龚伟教授专门从国外赶回来授课,令人感动和敬佩。迄今,近400人接受了培训,不少学员现已成为某些近红外领域的技术骨干或学术带头人。

9.jpg

2010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培训班

10.jpg

2015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近红外光谱培训班

  随着CCNIRS的壮大,在时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吴幼华常务副理事长和燕泽程主任的支持下,2014年9月23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成立,在总会的直接领导下,CCNIRS更是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CCNIRS挂靠在仪器信息网,仪器信息网和唐海霞总经理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短短几年,近红外光谱学术组织进一步壮大,捷报频传,喜事莺啼。迄今,CCNIRS有常务理事65人,理事85人,会员237人,团体会员27家,并建立了昆明工作站(51名委员)、苏沪工作站(38名委员)、山东工作站(28名委员)和广东工作站( 22名委员)。

11.jpg

2014年9月23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成立合影

12.jpg

2016年4月26日CCNIRS苏沪工作站成立

(自左至右依次为邵学广教授、杜一平教授、袁洪福教授、陈斌教授、唐海霞总经理)

  自CCNIRS成立伊始,就开始筹备设立奖项,奖项名称拟定为“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以鼓励我国科技人员投身于近红外光谱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2009年9月在征求陆婉珍院士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申请报告和评奖方法,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进展。2015年9月,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学会决定正式设立“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包括“贡献奖”、“科技奖”和“青年奖”三项,这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一个以个人名义设立的奖项,可谓“来之不易”,大家备受鼓舞。遗憾的是,2015年11月陆婉珍院士溘然长逝,没有等到奖项的正式评选和颁发就离开了。2016年2月26日,闵恩泽院士在重病床上与女儿闵之琴捐赠100万元人民币,用于设立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以完成陆婉珍院士的遗愿。随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成立了专门的评选委员会,评奖办公室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奖励办公室张建老师和刘慧颖老师组成,负责组织评奖的相关工作。2016年2月和2018年5月,已进行了两次评选,共评选出3位“贡献奖”、3位“科技奖”和2位“青年奖”,还评选出了2位国际交流贡献奖。“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设立与评选在业内影响广泛,但这项工作刚刚开始,任重而道远。相信在学会的指导下,这个奖项的含金量会越来越重,承载的内涵也会越来越丰富。

13.jpg

第一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颁奖仪式

(自左至右依次为骆清铭教授、胡昌勤研究员、袁洪福教授)

14.jpg

国际交流贡献奖龚伟教授(中)与韩东海教授(左)、吴海龙教授(右)

  2016年3月全国第六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在武汉召开,会议结束时一位近红外青年才俊写了一篇参会感想,发布在近红外微信群里,大家无不被之鼓舞和激励,其对近红外事业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其对近红外发展的关切之意深厚浓重,其对实现近红外梦的期盼之心赤诚相见。在会后总结时,CCNIRS秘书处提议组织“我与近红外故事”的征文活动,其主题是“回望·继承·凝聚·奋进”,回望三十年来我国近红外发展之历程,继承老一辈近红外人深耕不辍之精神,凝聚所有近红外人之士气和智慧,继续为之奋进前行。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几乎所有近红外人的支持,共有50余位作者欣然命笔。文稿的体裁丰富,内容生动感人,所述经历和经验对近红外发展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这成为该文集的特色和亮点。年逾九旬的陈星旦院士欣然撰写了《我们与近红外光谱仪打了几十年交道》一文,老一辈近红外科学家严衍禄教授为本文集作序。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资助下,2017年《回望 继承 凝聚 奋进—我与近红外故事文集》一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本书是记录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过程的重要史料,会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将我国近红外人的精神永久传承下去,将近红外故事永久讲下去。

01.png

CCNIRS组织编写的《回望 继承 凝聚 奋进—我与近红外故事文集》

  袁洪福教授一直重视近红外光谱方法的标准制订工作。2012年,CCNIRS组织12个单位14位专家,借助SAC/TC 481标准化委员会,成功制订了《GB/T 29859-2013 分子光谱多元校正定量分析通则》。2016年,在袁洪福教授的带领下,CCNIRS组织14个单位28位专家,制订了国家标准《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通则》,目前已通过网审,颁布在即。感谢马雁军和王家俊两位老师在标准制订工作付出的努力。

02.png

GB/T 29859-2013 分子光谱多元校正定量分析通则

  为普及近红外光谱和过程分析技术,CCNIRS组织编写和翻译了多本著作。2015年在刘慧颖老师的组织下,由国内30余位相关领域学术带头人编著出版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实用手册》。2014年在学会的帮助下,姚志湘教授组织翻译出版了《过程分析技术:针对化学和制药工业的光谱方法和实施策略》,2016年组织翻译出版了《食品工业中的过程分析技术》,2018年组织翻译出版了《过程分析技术在生物制药工艺开发和生产中的应用》。

17.png

CCNIRS组织翻译的过程分析技术丛书

  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成立于1986年,第一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ICNIRS)于1987年在英国召开。自1995年,ICNIRS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并形成不成文的规则,一届在欧洲国家举办,一届在欧洲外的国家举办,截至2017年已举办了18届。在中国举办一届ICNIRS是我国几代近红外光谱人的愿望,2010年在上海召开的亚洲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期间,陆婉珍院士专门与来华的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主席Pierre Dardenne教授进行交流,表达了中国想申办ICNIRS 2015的夙愿。随后,CCNIRS组建了申办ICNIRS工作组,由刘慧颖老师任组长, 2011年5月袁洪福教授带队参加了南非开普敦召开的第15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ICNIRS 2011)。在会上,梁逸曾教授代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和CCNIRS,宣讲了2015年北京申办第17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ICNIRS 2015)的申办材料。虽然这次申办失利,但却很好地展示了中国的实力,也为下一次的申办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8.jpg

2010年陆婉珍院士与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主席Pierre Dardenne教授就申办国际学术会议进行沟通交流

19.jpg

2011年中国赴南非参加第15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成员

(自左至右依次为刘慧颖秘书长、臧恒昌教授、潘涛教授、袁洪福教授、梁逸曾教授、高峰教授、赵会娟教授、戴连奎教授)

  这之后,CCNIRS积极重视开展与国际近红外同行的交流,积极组织参加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和亚洲近红外光谱会议,并在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华做报告。2013年9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织8位专家参加在瑞士巴塞尔举办的生物制药展览会(ILMAC),期间前往德国布鲁克公司和瑞士万通公司进行访问。2014年5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织10位专家参加了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第三届欧洲过程分析与控制学术会议(Europact),并到丹麦福斯公司进行了工作访问。韩东海教授利用与日本近红外光谱学会建立的友好关系,帮助邀请了更多的国际近红外知名教授来华访问。为扩大我国近红外光谱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的影响,在龚伟教授的帮助下,2014年和2015年国际期刊NIR News上专门介绍了我国多个近红外研究团队。2015年,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专门出版了一期中国专刊,该专刊在国际上较好地宣传了我国在近红外光谱领域取得的成就与进展。

20.jpg

2014年5月吴幼华常务副理事长带队访问丹麦FOSS公司

21.jpg

2013年9月燕泽程主任带队访问德国Bruker公司

22.jpg

2013年9月燕泽程主任带队访问瑞士Metrohm公司

23.jpg

2016年3月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主席Tom教授参加第六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

24.jpg

2016年10月张莉副秘书长接见亚洲近红外学会主席和日本近红外学会主席

(自左至右为张莉副秘书长、褚小立博士、Kawano教授、徐可欣教授、Tsuchikawa教授、韩东海教授、侯英老师、杨辉华教授)

25.jpg

2016年7月Ozaki教授受邀来京做学术报告

26.jpg

2016年11月CCNIRS组队参加在日本举办的第五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

27.png

2015年12月Journal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出版的中国专刊

  2016年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指导下,CCNIRS启动了申办ICNIRS 2021的工作。在吸取上次申办的经验基础上,决定用视频方式代替PPT演讲,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更多想要表达的内容,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会更强,语言表达更准确,也不会受演讲人情绪的影响。经过3个月的精心准备,收集了400余张照片和50G的视频资料,并请专业公司制作申办视频,反复修改了12版才最终制作完毕。还制作了纪念品(一张书签和一个钥匙链),现场发放给参会的每位代表,以加深参会代表对中国申办会议的印象。2017年6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张莉副秘书长带队赴丹麦哥本哈根申办ICNIRS 2021,刘慧颖老师代表CCNIRS具体负责申办现场的组织工作。这是一直极具战斗力的申办团队,团队中有参加多次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的邵学广教授、臧恒昌教授、潘涛教授,有龚伟教授等国际友人,还有十余名研究生和留学生。申办过程中,中国博士生、留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积极主动出击,热情地向外国参会代表发放纪念品,传递2021北京申办的意向,成为会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北京时间2017年6月15日凌晨,从哥本哈根传回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我国力压对手奥地利、加拿大,成功获得2021年ICNIRS大会主办权,改写了ICNIRS申办的惯例。这是载入我国近红外光谱发展史上的有一件大事。目前,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直接领导下,CCNIRS已成立了ICNIRS 2021会议筹备组,相关工作已经按部就班启动。相信ICNIRS 2021将会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届会议,也将会极大地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与壮大。

28.jpg

2017年6月丹麦哥本哈根申办ICNIRS 2021团队合影

(自左至右依次为:唐荣年、邵学广、杨忠、臧恒昌、王学重、岳海波、黄晶、张可欣、王立波、刘蓉、韩娅红、蔡文生、刘慧颖、张莉、龚伟、潘涛、江明珠、范桂芳、浦媛媛、许碧贞、崔晓宇、董芹、颜辉、黄延盛、李连、潘磊庆、黄生权)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CCNIRS与大家一同走过了十年,大家目睹了CCNIRS从青涩走向成熟,CCNIRS也见证了每一位成员取得的进展与成就。感谢每一位CCNIRS成员的默默付出,因为有了大家积极的参与和奉献,才使得CCNIRS之花悄然绽放,香味渐浓。CCNIRS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它是属于每一位成员的记忆。感谢CCNIRS历任的专职秘书,她们是樊茸、卢福洁和王立波三位老师。

  改用加措活佛的一小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我们其实一直都在路上。

  如果只能携带两件行李,愿是无畏与无执。

  如果只能有一个牵挂, 那一定是,近红外。”

  只要我们一直走在奋进的大路上,中国的近红外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褚小立 执笔

  2019年6月6日

  褚小立简历

  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以近红外光谱为主要手段的过程分析成套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了近20项基础研究、新产品研发和应用技术推广等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论文:“褚小立,袁洪福,陆婉珍. 近红外分析中光谱预处理及波长选择方法进展与应用. 化学进展,2004,16(4):528~542”获“2008年国内最具影响百篇文章称号”、“褚小立,许育鹏,陆婉珍. 用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与应用进展. 分析化学,2008,36(5):702~709”“获2012年和2013年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褚小立,陆婉珍. 近五年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34(10):2595~2605”获“2017年国内最具影响百篇文章称号”。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有近30项获得授权。现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秘书长,以及《分析测试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仪器仪表用户》等学术期刊的编委。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叶子

总阅读量 694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16
全部评论(16条)
用户头像
nemo0012019-06-08 07:53:28
看看
0回复
用户头像
wuyuzegang2019-06-08 06:47:08
希望越来越好
0回复
用户头像
gongdw2019-06-08 05:47:59
学习
0回复
用户头像
mengzhaocheng2019-06-07 23:38:30
生日快乐!
0回复
用户头像
valorb2019-06-07 18:54:58
不错!!!!
0回复
用户头像
十七2019-06-07 17:48:34
非常不错!
0回复
用户头像
水分子2019-06-07 13:38:01
祝贺???????????
0回复
用户头像
西川0012019-06-07 06:54:36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0回复
用户头像
1232019-06-07 06:46:21
了解一下啊
0回复
用户头像
人在江湖2019-06-07 00:41:04
祝贺
0回复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