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蓝藻水华治理露曙光 我国已研制一系列仪器设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6/11/10 10:52:54
导读: 此外,我国科研人员还制定了蓝藻毒素的国家标准,研制了一系列用于分析、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的仪器设备与技术。

  今年8月,湖北省武汉市楚河暴发蓝藻水华,2公里的河道像涂上了一层绿油漆。作为连通沙湖和东湖的景观工程,楚河水华事件再次给城市水环境保护敲响警钟。

  据介绍,今年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蓝藻水华问题似乎比往年更突出。

  理性看待蓝藻水华

  2007年5月,江苏太湖暴发了严重蓝藻水华,造成无锡等地自来水污染,居民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

  事实上,类似的事件不只发生在中国。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海洋科学研究所教授汉斯·波尔在接受采访时说,2014年在美国五大湖之一的伊利湖污染事件,导致当地150万人的饮用水受到影响。

  蓝藻水华是淡水中部分蓝藻种类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过度生长,在水面聚集形成浮渣的现象。因形成水华的种类产生蓝藻毒素,如最为常见的微囊藻毒素是一种肝毒素,被认为是肝肿瘤的潜在促进剂。

  “公众对蓝藻水华问题要重视,不要过分恐慌。”在10月23日举行的第十届国际产毒蓝藻大会上,大会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宋立荣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而言,我国蓝藻水华研究和治理工作成效明显,应该理性看待蓝藻水华问题,不必“谈虎色变”。

  此次国际产毒蓝藻大会首次在亚洲召开,为什么选择在中国开会?宋立荣认为,一方面是我国水环境污染引起的蓝藻水华问题严重,另一方面是我国在水华蓝藻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治理经验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生态修复任重道远

  近20年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等单位在滇池、太湖和巢湖等国内主要浅水湖泊展开了相关研究和治理示范,成效明显。

  比如从大时空尺度上,解析了我国典型大中型湖泊蓝藻水华的暴发历程、强度和趋势;在水华蓝藻生物学方面,发现了微囊藻优势种适应环境的生理和分子机理;在毒理学方面,系统阐明了产毒蓝藻的毒物和毒性毒理以及相关分子机理等。

  此外,我国科研人员还制定了蓝藻毒素的国家标准,研制了一系列用于分析、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的仪器设备与技术。

  今年已经72岁的刘永定,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最早从事水华问题研究的专家之一。会上他介绍了他和团队长期扎根滇池从事水环境治理的成绩和经验。刘永定认为,从数据分析来看,滇池藻华的强度逐年变小,水华暴发连续发生的时间逐年变短,发生的面积也在缩小,这说明滇池的水环境正在逐渐改善。

  加强水源地的保护

  得益于中科院水生所的科技创新,江苏省无锡市德林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功研发出藻水分离集成技术及成套设备,解决了富营养湖泊蓝藻治理的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

  “我们通过机械打捞,把湖泊的蓝藻清除掉,并且变废为宝,分别做成有机肥、用于沼气发电和生产可降解的生物塑料。”公司董事长胡明明介绍说,目前,他们已经在滇池、太湖、巢湖和三峡库区建设了14座藻水分离站,并成功将处理后的太湖蓝藻出口到了美国,用于制造生物塑料。

  在本次大会上,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研究和治理蓝藻水华必须有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协作,它涉及到生态学、气候分析、水文处理、遥感监测和数学模型等多个领域。

  “蓝藻水华不仅仅只是一个科学问题,它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宋立荣表示,全球气候变暖、水文水动力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将是影响中国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暴发情势的主要因素。

  英国斯特灵大学微生物学名誉教授蔻德·杰奥弗里也认为,“每个国家都会面临蓝藻水华问题。城市化导致更多的废水排入水体,农业中肥料的使用也使水体富营养化加重。应控制过多的营养物流入河流湖泊。”

  对此,宋立荣建议采取“标本兼治、因湖施策”的策略。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修复需要对水体结构和功能进行认识,重点要做好水源地的保护,同时要重视我国北方以及西部干旱缺水等地方的水环境问题。

[来源:中国科学报]

用户头像

作者:阳离子

总阅读量 299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