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韩春雨造假? 可以质疑 但质疑也有规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6/08/16 12:55:54
导读: 质疑并不可怕,科学进步正是通过不断的质疑而发展前进的。但在质疑的过程中,如何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至关重要。质疑不是科学审判,而应当是一种学术对话。

  一直默默无闻的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恐怕不会想到,自己会在2016年成为舆论焦点。从被部分媒体捧为“中国下一个诺奖获得者”,到陷入国际性的学术造假争议,虽然韩春雨本人基本保持低调,但围绕他及其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的风暴却越演越烈。

  从 5月2日韩春雨的论文发布在《自然-生物技术》网络版之后到现在为止,全球尚没有一家实验室对外宣布,能够完全成功地重复韩春雨的实验。现在已有多国科学家要求《自然-生物技术》介入调查,并公开韩春雨实验中的所有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7月29日,一度支持韩春雨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基因学家 GaetanBurgio在推特上发布长文,否认了自己7月15日之前部分重复实验时得出的结论。

  而到7月31日上午,较早将这一学术争议引入大众视线的方舟子,直指韩春雨博士学位论文造假。

  当方舟子出现的时候,媒体便无比兴奋:传说中的“诺奖级研究”,很可能“造假了”!   韩春雨副教授最终能否重复实验结果,又能否给科学界一个足够有说服力的解释,这需要在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监督下,再次通过实验来验证。然而,即使这一实验结果并没有再次被重复完成,就能判定韩春雨团队在主观性地故意造假?

  科学的实验和验证向来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科学的问题需要科学来解决。在此之前,韩春雨事件倒是给我们进行了一场公众科学素养的教育——当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压根不懂什么是NgAgo技术时,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科学的“猜想与反驳”?当我们质疑科学结论时,怎样才是保持科学对话态度的质疑?

  首先,科学需要对研究本身建设性的质疑,而不是对研究人员的怀疑。

  韩春雨被媒体称之为“三无”副教授,即无名校身份(非985非211的河北科技大学)、无名气(几乎没有任何人才头衔称号)、无职位(没有行政职位)。一个没有一流学术背景出身的青年学者,何以能够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做出麻省理工、斯坦福实验室科学家都没做出来的实验?而既然世界上尚没有哪个实验室公开表示能够重复这一实验,怎能不让人怀疑结果是造假的?

  然而,科学研究需要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证明或证伪,而不是针对研究者本人履历的怀疑和猜测。过分聚焦科学家的履历和头衔,恰恰反映了媒体的浮躁和公众对我国科学界的不自信——即使是已经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媒体在进行报道时,也总喜欢放大其所谓“三无”科学家的身份。

  这种先入为主的刻板成见,对于正确的科学报道并无任何专业知识上的帮助,相反,容易使公众对科学问题的认知和讨论转移到非科学的话题上。

  其次,科学质疑应针对事实,而不是进行简单定性。

  目前有关基因学家的质疑,主要是质疑其实验数据是否完全公开,是否有所遗漏,并没有对其定性为“造假”。这样的科学讨论和对话,在科学研究中是再通常不过的现象。

  事实上,也有生物科学领域专家表示,就目前情况来看,韩春雨的实验被其他研究人员声称不可复制,可能是因为其披露的信息不够,也可能这只是他研究过程中一个偶然的发现,还可能是其他人的操作有问题,当然,也可能存在数据造假。

  基于科学研究的长时性,应当给科学家更多时间。就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生物科学领域专家对《科技日报》所言,“学术论文本身带有很强的探索性,有很多不确定性,韩春雨可以发表重复实验的论文,也可以邀请别人来他的实验室重复”。

  韩春雨是否真的伪造了实验,或对实验关键数据进行了造假,这只有通过实验和数据来还原真相。但在缺乏直接的主观造假证据之前,媒体不应该随便冠以学术造假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

  再次,质疑应当是一种反思性的研究对话,它应该基于严谨的调查和实验基础之上。质疑不是科学审判,而应当是一种学术对话。

  正如7月29日发长文质疑NgAgo结果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者GaetanBurgio 所认为,他并非是在指责韩春雨造假,他所持的态度是具有建设性的,即与其追逐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并且神神秘秘,不如“开放和分享我们的结果,以帮助每个人都避免在不可重复和没有意义的实验上浪费时间。在我看来,科学应该以这种方式进行”。

  韩春雨则在接受采访时称,科学的事情要由科学来解决,他会静待重复性实验的学术论文发表,在此之前无意跟任何人论战。

  一般来说,除非有直接证据证明了研究中存在造假,否则,科学界比较主流的看法是:科学的争论还是应该在学术圈解决,任何实验结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检验。

  质疑并不可怕,科学进步正是通过不断的质疑而发展前进的。但在质疑的过程中,如何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至关重要。按照科学的规则和程序,韩春雨事件最终会水落石出,失误还是造假也迟早会有定论。如果事实证明了韩春雨的发现,那么有重要的科学贡献是好事;如果证明了是失误和造假,公众也可以通过这起事件学习和反思科学精神、质疑精神和对话精神。

  而后者,恰恰是当今社会更稀缺的。

[来源:解放日报]

用户头像

作者:阳离子

总阅读量 299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