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出口食品频遭通报存隐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5/01/29 10:05:10
导读: 作为我国重要的出口食品生产基地,宁波地区食品出口已连续多年保持批次和金额的双增长态势

  作为我国重要的出口食品生产基地,宁波地区食品出口已连续多年保持批次和金额的双增长态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2014年),宁波地区出口食品农产品2.0万批、9.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1%和8.1%,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然而,贸易额的增长背后同样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据统计,今年1-7月份,宁波地区有14批次、77.9吨出口食品遭到国外通报,通报原因涉及农药残留超标、加工不卫生、含转基因成分等。多方面原因导致通报事件频繁发生,企业需高度重视。

  食品安全通报情况呈现多样化

  一是全球联动性加强,通报国家地区增多。全球市场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普遍加强,如2014年以来,除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外,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巴西、新西兰等国也频繁更新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食品标签法规、食品中添加剂限量及本国食品安全法,不断与国际主要市场技术法规靠近。原先国外通报以欧盟、韩国、日本、美国等主要贸易国为主,约占全部通报95%以上,如今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俄罗斯、加拿大、巴西、中国香港等对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对我国出口食品的检查越来越严,通报也逐年增多,2013年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通报共270批次,占15%以上。

  二是标准法规趋于全面化,通报原因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数量不断增多,出口食品的关注点从最初的安全卫生向健康、环保、维护国家安全等全方位覆盖。随着国外法律法规、产品标准、指令的更新实施,对产品的检查重点不断变化,检查检测项目不断增加,通报的不合格原因也不断增多。除了微生物、农兽残和添加剂超标等“传统”通报原因外,包装要求、转基因问题、标签符合性以及辐照、过敏原等新型问题都成为了通报点,企业应对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是贸易壁垒针对性加强,限制中国产品市场份额。例如欧盟曾以抗生素含量过高为由禁止从中国进口水产品,导致中国水产品出口下降73%;欧盟和日本以同样的理由对中国的蜂蜜产品实行封关,导致中国在世界蜂蜜市场的地位因此被阿根廷所代替;中国的蔬菜占日本蔬菜进口的99%,日本政府曾因在中国冷冻蔬菜的检查中发现杀虫剂“毒死蝉”含量超过日本规定标准,而要求将农药超标的进口冷冻蔬菜全部销毁,并对蔬菜进口商发出要“自我限制进口”中国冷冻蔬菜的指令。

  四是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出口产品质量。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放化,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出口利润不断压缩,部分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产品质量,造成出口食品不符合国外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盲目满足客户要求,在产品配方、添加剂、食品标签等方面完全按照客户要求进行设计生产,忽视了出口国法规的具体要求;二是为追求低成本,采用廉价的不合格原料,在加工过程中未按规定工序进行,导致产品质量不符合技术要求;三是缺乏严格的质量监管措施,尤其是对一些安全风险较低的产品,放松警惕,未严格按照出口市场标准进行出厂检验,导致问题产品流入市场,遭到进口国通报。

  企业应加强自身质量监控能力

  面对通报情况频发,通报原因多样,检验检疫部门提醒相关企业:

  一要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加强行业自律。以生产安全食品作为自身的首要目标,严格把控原料质量安全,切勿因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等因素使用劣质原料,减少生产工序。企业内部要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及培训,提升企业及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二要关注国际市场技术壁垒,及时掌握动态。要及时掌握出口产品相应市场的技术法规及检测标准,不可盲目满足客户要求,要以最新、最准的要求来指导产品的设计生产,按照进口国标准严格执行出厂检验。同时,不可忽视产品标签信息、包装材料、外观卫生等产品细节。

  三要加强与检验监管部门联系,共同维护质量安全。严格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对生产及储存环境进行合理布局,对制成品进行严格检测。积极参加最新国际技术法规贯宣会及相关培训,提高企业对国际法规的理解,加强自身质量监控能力,真正实现“检企合作”,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来源:WTO检验检疫信息网]

用户头像

作者:张岩

总阅读量 183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