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Nature新闻调查凸显实验室安全问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3/01/04 14:26:03
    近期Nature杂志公布了一项最新的调查结果,表明研究人员所处的环境并不如他们所认为的那样安全。

  这是首份关于研究人员工作场所态度和实际操作的国际性调查,调查结果指出,科学家们对他们实验室的安全保障存在一种错觉。

  调查显示,在参与研究的约2,400位科学家中,有86%表示他们相信其实验室环境是安全的工作场所。但是其中有不少科学家(未超过50%)经历过各种实验室伤害,包括动物咬伤,吸入化学物质,还有值得注意的频繁孤独工作,以及未上报的伤害,对于特殊有害物不足的安全培训。

  “了解这种认知差异,对于改善安全环境至关重要,”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环境健康和安全负责人James Gibson说,这所大学的实验室安全中心于2011年3月成立,2008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曾发生过一件震惊学界的事件——一位23岁的研究助理在一次实验室火灾中被严重烧伤,18天后不治身亡。

  此类事件并不少见,比如此前著名的德国马尔堡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前苏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炭疽菌泄漏事件等等,近年来还有一起H2N2病毒事件——加拿大国家微生物实验室发现了一样品中的致命病毒为早已在1968年就退出“历史舞台”的H2N2病毒,在通知了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之后,经过调查,发现在收到病毒毒株的数千个单位里,之所以只有加拿大国家微生物实验室一家发现了问题,是因为绝大多数单位在收到后都没有立即进行病毒的分离和识别工作。

  在历史上,曾经不止一次出现过实验室泄漏病毒的事件。有欧洲报刊指出,实验室出事一般而言不外乎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实验室的硬件环境未达到要求;第二是实验室的管理未到位;第三是实验室的操作人员未遵守规范。上面这些事故都应该成为各国有关方面引以为戒的前车之鉴。

  2012年美国CDC发布了一份医学诊断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指南。这一指南指出,美国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对实验室获得性感染事件(LAIs)开展非惩罚性监测和报告。实验室获得性感染是指在实验室环境中获得的感染,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和寄生虫感染等。

  这一指南明确了实验室获得感染5种最常见的情况,包括:用注射器针头或其他污染的锐器进行非肠道接种时感染;药丸和液体溅到皮肤和黏膜而导致感染;通过吹气移液或用手指或污染的物体触摸口或眼睛从而摄入或接触污染物时感染;动物咬伤和抓伤;吸入传染性气溶胶。新指南旨在改善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鼓励实验室工作人员认识到他们可能没有考虑到的有关安全问题,并鼓励他们“创建和培育安全文化”。

[来源:生物通]

用户头像

作者:liuliyang

总阅读量 17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