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温岭籍研究员潘桂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2/02/15 09:39:42

  2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大会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台州市温岭籍研究员潘桂棠参与研究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集成成果,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据了解,潘桂棠是博士研究生导师,温岭岙环人。1965年,他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区域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现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研究中心主任,并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通报》编委。

  潘桂棠长期从事区域地质、大地构造、新构造、区域成矿学研究,是我国考察过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各大山系的少数地质学家之一。他致力于青藏高原区域地质和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模式研究,并以研究青藏高原区域地质为专长,具有丰富的高原形成演化过程研究的工作经验、知识积累和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

  他对青藏高原及邻区区域地质、大构造形成演化以及国土资源都有较深入的理解,并提出了特提斯洋陆转换多岛弧盆系演化模式等新的研究见解,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和多部作为第一作者的学术专著,为青藏高原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简介:

  潘桂棠,男,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区域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1991年10月赴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研究,2000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行星与大气科学系访问研究。曾任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成果:

  80年代先后参加国家和部重点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主要矿产分布布规律”、“青藏高原(1/150万)地质图”、“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三江构造岩浆带划分及矿产分布规律”等研究。

  90年代先后负责主持国家计委“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部“九五”资源科技攻关项目“西南三江中段重要成矿带地质构造演化与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规律和远景预测研究”,以及协助李廷栋院士负责部“九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青藏高原隆升及效应研究”。近4年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空白区区域地质调查综合研究”,负责第三代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编图工作;参加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印度与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2003-2007)”,负责“成矿潜力评估与战略新区预测”课题。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至今已主笔或合作发表论著80余篇(部)。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地矿科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代表性著作和论文 60余篇。

[来源:台州日报]

标签: 科技奖励
用户头像

作者:刘玉兰

总阅读量 538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