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环保部专家称空气监测未纳入PM2.5因时机不成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1/11/02 09:39:13

  昨天开始,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以下简称《测定》)开始实施。《测定》首次对PM2.5的测定进行了规范,但在环保部近期进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中,PM2.5并未被纳入强制性监测指标。

  PM是“颗粒物质”的缩写,PM10代表直径等于或小于10微米的悬浮颗粒,此尺寸的颗粒可以被吸入并富集在人体的呼吸系统。但PM2.5对人体健康威胁更大,极易富集于肺部深处,因此又被称作入肺颗粒物。与较粗大的颗粒物相比,富含更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而且能在大气中停留更长时间,输送距离也更远,对大气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更大,是导致黑肺和灰霾天的主要凶手。

  目前,日、美、印、欧盟等都已陆续将PM2.5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在我国1996年版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PM10被列入控制标准,但未将PM2.5列入。

  《测定》将飘尘改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同时规定了PM10和PM2.5的测定方法。但由于此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中,PM2.5并未被纳入强制性限制,因此这个测定方法测出来的数据只具有参考价值。

  “我们将尽快修改完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纳入评价指标。”不久前,环保部污染控制司司长赵华林对媒体说。据悉,环保部最近将要求环保模范城市率先开展对PM2.5的监测。

  ■反应:为何至今未执行监测PM2.5

  官方:技术没问题但时机不成熟

  10月30日开始,北京连续三天陷入大雾的包围之中,市环保局公布的空气质量却只是“轻度污染”。而在微博上,网友们贴出美国大使馆公布的不断破300的空气污染指数。

  双方差距如此之大,主要是因为我国未纳入PM2.5监测。据了解,城市的PM2.5主要来自燃煤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PM2.5占到了整个空气悬浮颗粒物重量的大半。

  环保部门专家表示,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指标进行监测,我国技术上并不存在问题,只是“时机不成熟”。对此,相关人士解释称,目前我国PM10的浓度水平还比较高,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而PM2.5的污染情况较重,如果制定实施PM2.5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大范围超标。

  据了解,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自发地开展PM2.5监测。资料显示,北京在2000年之后设有40多个PM2.5常规监测点,只是从未对外发布其监测结果。

  民间:环保人士踊跃自测PM2.5

  与官方的不积极相比,民间环保人士对PM2.5的监测则跃跃欲试。今年10月,民间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开始组织志愿者自测北京空气中的PM2.5,并在其网站上公布结果。10月22日,地产企业家潘石屹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iPad截图,显示在东三环亮马桥附近的大使馆院内,细颗粒物(PM2.5)指数为439,评级为“有毒害”。

  两天内,这张截图转发近五千次,网友也因此获得了更便捷的获知美国大使馆空气质量数据的途径。这些信息也有局限性。美国大使馆小心翼翼地在官网解释: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无法通过单一空气监测站的数据得到。

  达尔问环境与健康学院活动联系人王秋霞也表示,目前有20多名志愿者参与了自测,他们以居民日记的形式上传自测的PM2.5数据。但这种上传往往比较滞后,甚至不能做到连续,效果也大打折扣。 (记者王硕)

[来源:中国网]

用户头像

作者:luoyh

总阅读量 3200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3
全部评论(3条)
用户头像
bjhb2011-11-26 11:09:06
不要太相信数据!看看就知道了
0回复
用户头像
liao222011-11-24 10:16:29
本着忽悠一大片的 风景这边独好 目的我觉得还是不要公布PM2.5的为好
0回复
用户头像
容百川2011-11-24 09:16:03
这是民生问题,标准是必须建立的。至于时机,不知道是啥时机。如果说是治理的时机,或许有可能,但这要分具体情况。我觉得这不是不列入标准强制监测的理由。
0回复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