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第七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之“大会报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1/09/02 16:40:56
导读: 由中国化学会主办,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于2011年8月27-29日在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化学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的5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此次会议邀请了何川教授、王柯敏教授、吴家睿教授、陆艺教授、陆五元教授、谭仁祥教授、赵新生教授等7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就化学生物有关学术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作大会报告。

  仪器信息网讯 由中国化学会主办,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于2011年8月27-29日在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化学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的5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第七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会议现场

  此次会议邀请了何川教授、王柯敏教授、吴家睿教授、陆艺教授、陆五元教授、谭仁祥教授、赵新生教授7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化学生物有关学术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作大会报告,会议期间还安排了56个邀请报告、62个口头报告,287个海报及“院士论坛”。

  何川教授在报告中介绍,对核酸和蛋白质可逆的化学修饰作用决定了细胞的性质。组成核酸的五个碱基——A、T、C、G、U可利用化学的方法进行修饰,这些修饰过程对生物学,尤其是基因表达方面有着重大意义。何教授在此次会议介绍了其课题组研究的新的核酸修饰方法及可使核酸氧化的AlkB蛋白的研究进展。同时,何教授根据其近年来的研究预测,新的生物密码规则是由RNA的可逆化学修饰过程决定,并将其称之为“RNA Epigenetics”。

  何川(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USA)

  报告题目: Oxidative modification and de-modification of nucleic acids

  王柯敏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随着现代分析化学与生物、物理、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极力探索和发展超灵敏、高选择性、高精确度的体外相关离子和分子等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的同时,细胞与活体作为整体分析对象已逐渐成为现代分析化学密切关注的焦点。而大多数经典的细胞和活体终点分析方法很难满足细胞与活体层面生命活动进程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需求。王教授在大会上分别介绍了其课题组设计的具有信号放大效应和低背景的多种功能性核酸探针和新型功能化纳米材料、以及其课题组发展的包括细胞相关蛋白的免标记、实时、动态监测新方法。

  王柯敏(湖南大学)

  报告题目:细胞与活体层面的纳米表征新进展

  吴家睿教授在报告中介绍,目前化学生物学主要关注的是个别基因和蛋白质,随着研究者对生物系统复杂性的理解的逐渐加深,作为研究工具的化学生物学引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首先,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活动设计到大量的生物分子和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如何用小分子来研究这些生物分子形成的相互作用网络”成为了新的难题。其次,生物体是一个随机的、非线性系统。随着非编码RNA的发现,“发展针对这些非编码RNA的小分子化合物以及相关的研究技术”成为了另一个新的难题。

  吴家睿(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报告题目:化学生物学面临的生物学挑战与机遇

  目前,在生化分析和医疗诊断领域,DNA、RNA、蛋白质等大分子标记物的研究较为深入,但小分子标记物的研究较少,因此,发现和检测出更多的非DNA、RNA、蛋白质的生物标记分子成为了生化和医疗诊断研究学者关注的焦点。陆艺教授在报告中介绍,生物医药和自然环境中的代谢物/标记物的种类繁多,结构区别小,含量少,这为生化分析领域提供了独特的挑战和机遇。陆教授在会上详细介绍了发展针对多种目标物的传感器和成像试剂的一般策略。他指出,功能DNA和纳米科技相结合构建的传感器和成像试剂有稳定性高、选择性好,并且可以对多种目标物进行检测和定量的优点。

  陆艺(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SA)

  报告题目:Functional DNA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biosensing, imaging and medicine

  陆五元教授在报告中介绍,肿瘤抑制蛋白p53是人体内天然抗癌防御的重要支柱。几乎在所有癌症患者中,导致p53基因失活是由两个不同机制造成的。其中,在50%的人类肿瘤中,p53是通过在DNA键合范围内的点突变而失活。p53基因的活性及稳定性是由E3泛素连接酶MDM2和其同源MDMX调控。陆教授介绍,其课题组利用噬菌体表达的肽库筛选和基于结构合理设计方法研制了三种不同类别的肽酶抑制剂,即L-α-肽,微型蛋白质,和D -α-肽。

  陆五元(马里兰大学医学院)

  报告题目:Peptide activators of the p53 tumor suppressor for anticancer therapy

  谭仁祥教授在报告中提到,目前植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天然产物依然是新药物分子或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在物竞天择的“铁理”下,只有进化获得比较完善的代谢酶系统的物种才能适应各自所处的环境。研究发现其化学生物学本质大多是那些酶系统可合成大量结构各异的活性产物(小分子有机物)来保障自身生存和物种延续。因此,某些生物学现象早已悄然暗示着重要活性天然产物的存在。谭教授在会议中重点介绍了基于互惠共生等生物学现象发现的全新天然活性化合物及其在新药发现方面的意义。

  谭仁祥(南京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生物学现象的天然产物研究

  赵新生教授在报告中介绍,目前单分子探测法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得到了重视和应用。赵教授及其课题组在十多年前一直致力于发展自己的单分子探测手段,开展生物分子在活细胞中的转运研究,小热休克蛋白的组装和解聚,DNA杂交,蛋白质折叠,细胞外膜蛋白质生成的质量控制,酶的催化等生物化学过程的单分子检测,并取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成果。赵教授在报告中重点接受了DNA杂交和细菌外膜蛋白质生成的质量控制的机理和动力学。

  赵新生(北京大学)

  报告题目:生物化学过程的单分子探测

  此外,本届会议还评选了“优秀墙报奖”,用于表彰在化学生物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青年学子。

  颁奖现场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化学生物学
用户头像

作者:chxuemin

总阅读量 1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