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杨福家院士:“唯SCI论”近乎荒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0/12/06 17:28:11

  如果按照我国SCI论文标准,国际上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都拿不到博士学位。12月2日,2010年上海科技领军人才发展环境论坛在崇明举行,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教授在主题演讲中直言,以各种各样指标划分各种各样的科研人才,不利于领军人才的培养。其中,唯SCI论文论的标准,已经到了荒唐地步。

  “千人计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科技精英”……目前,各类杰出人才选拔项目层出不穷,评价指标又硬又杂,包括海外博士、年龄界限、回国年限、SCI文章、申报课题、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等十多项。

  杨福家院士指出,人才引进、选拔计划初衷是好的,施行效果非常不好。究其原因是,不少选拔指标备受诟病。例如,领军人才要有留学背景,取得海外博士学位,无形中,这就是对国内博士的否定和排挤。“要知道,日本已经有18位诺贝尔奖得主,有11人是在日本国内取得博士学位。两年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位日本科学家,前往瑞典领奖时,是他第一次出国。”

  衡量科研人才的“金标准”———SCI论文,更是近乎荒唐。“许多诺贝尔奖得主,是因其博士论文的卓越建树而获奖,根本没有在SCI上发表过文章。如果其生长在中国,可能连博士学位都拿不到,更谈何诺贝尔奖。”杨福家院士强调,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是能力或水平,而不是各式各样的硬指标。以讲师、副教授、教授等学术职称来考核人才已经足够。各种类型的杰出人才选拔计划,完全可以针对各人才层级(讲师、副教授或教授),分层评优选才。

  “科学研究有时就像万米长跑,每一百米都要冲刺,就算是长跑冠军也吃不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潘健生坦言,三五年一次的职称考核,科学家们还能应付得来。如果外加各类人才选拔计划,各种激励指标穿插其中,科研人员几乎一两年就要应付学术“会考”———想着获取各种考核和奖励,实在难以潜心学术。

[来源:新民晚报]

标签: 诺贝尔奖博士
用户头像

作者:杨丹丹

总阅读量 117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