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实验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09/10/26 09:01:13

  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能不能成为“世界实验室”?昨天,受邀2009浦江创新论坛的国内外专家把话题聚焦在“研发全球化”上,他们认为:在经历了全球制造业大批转移来华的阶段之后,已出现全球研发资源向中国集聚的态势,中国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研发投资目的地,并有能力承担全球研发中心的东移。

  从30家速增至1250家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全球汽车、电子信息、医药等产业的制造环节纷纷向中国转移,“Made in China”的产品开始遍及世界。在这种产业布局形成多年后,随着中国自身产业制造能力和知识竞争能力的提升,新一波转移潮流来临了。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澜调研表明,1999年时,跨国公司来华研发中心只有30家,而十年后的今天已增至1250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多数在华研发中心还获得新增投入。

  论坛上,微软相关负责人印证了这点,其在华研发布局已较完善。目前,他们建立起中国研发集团,并有亚洲研究院负责前端研究、亚洲工程院负责后续开发。集团首席技术官、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表示,中国在个人电脑、服务器、移动通信、互联网等领域都是全球最大市场,并拥有仅次于美国的IT从业人员规模,已超过印度、日本、美国等,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研发投资目的地。

  “溢出效应”大于“挤出效应”

  专家认为,在研发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应该是一个受益者,大批研发中心相继而来,技术“溢出效应”大于“挤出效应”,与自主创新并不矛盾。薛澜教授指出,9成以上跨国公司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研发资源,将5成左右研发经费投向本土之外。“中国应抱着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研发中。”

  位于张江的桑迪亚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是国内从事研发外包服务的重要企业。董事长王晓川博士认为,跨国公司将研发任务细分,并外包给国内企业,从早期单向的分包、发包,已转向更为高端的双向协作模式。她说,这种模式不是建立在中国较低的研发成本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较高的研发技术基础上,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一样,具有进入重要研发环节的机会。

  “走进来”还要对等“走出去”

  全球化研发并非只是别人“走进来”,国内企业也应对等地“走出去”,在更宽广的国际市场上实施创新。有人已成为先行者: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昌竹介绍,截至目前,华为已在世界各地设立14处研发中心,还与各国通信运营商等合作,建立起20个联合创新中心。在美国、印度、俄罗斯、瑞典等地的分支机构,研发人员以当地为主。华为每年坚持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并将全球研发资源“为我所用”,其产品目前被世界50强通信运营商中的36家采用。

  事实上,中国500强企业同样拥有投入全球研发的实力,但据了解,目前国内500强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仅1.3%左右,平均每家投入不足6亿元。这与世界500强3%到5%的研发投入比重相比,还不足以支撑其全球研发格局,亟待加强和突破。

[来源:解放日报]

标签: 实验室研发
用户头像

作者:nanaliu

总阅读量 37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