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全国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在湖南长沙顺利召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08/11/21 11:12:42

为全力展示我国近红外光谱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及成果,增进广大近红外光谱科技工作者和广大近红外分析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我国近红外光谱事业的发展,中国分析测试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于20081119-22日在湖南长沙顺利召开了全国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我国著名分析化学专家俞汝勤院士、陆婉珍院士担任大会主席与学术委员会主任。

全国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开幕式现场

近红外光谱(NIR)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种高新分析测试技术,具有分析效率高、不破坏样品、适合于在线分析等特点。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在农业、石化、烟草、食品、制药等领域先后引进了大量近红外光谱仪器用于生产控制分析。我国许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开始积极研发适合国内需要的成套NIR分析技术,出版了多本专著,为这项技术的普及做了大量工作,开创了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崭新局面,并且在仪器硬件、化学计量学软件、分析模型建立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都有一定创新。

共有300余专家学者及科技人士出席这次会议,我国几乎所有从事近红外光谱研究和应用的主要学术带头人都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期间,国内外一些著名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厂家和专业供应商均展示了其产品。

中南大学梁逸曾教授主持开幕式

中南大学副校长陈启元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

大会开幕式由大会组织委员会主任、中南大学梁逸曾教授主持,中南大学副校长陈启元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近红外光谱学会理事长、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

本次大会为近红外光谱工作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展示了我国近红外光谱的一流研究和应用成果,主要以大会报告和墙报的形式举行,有40余位专家和学者作大会报告、20余位优秀青年学子分会报告,多次获得国际谷物学会、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大奖的著名近红外专家加拿大Phil Williams教授、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秘书长Ozaki教授等国际知名学者也都在大会作专题报告。

著名分析化学专家、湖南大学俞汝勤院士作大会主旨报告

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一些化学计量学方法学研究

著名分析化学专家、湖南大学俞汝勤院士在作大会主旨报告“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一些化学计量学方法学研究”中指出:发现较早的近红外光谱由于信号复杂与分辨困难在应用方面取得进展相对较晚,其真正受到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与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和应用有关;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科技团队在近红外光谱分析方面一些化学计量学方法学研究,将讨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构建近红外校正模型时,如何保证校正样本具有必需的代表性,并实现代表性样本的自动选择;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波长变量选择,能否建立较通用的自动选择策略;在定量分析建模方面,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复杂性使不论信号预处理与校正模型选择均存在较大的多义性,多种模型如何有机融合;在化学模式识别方面,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应用潜力如何进一步开发等。

著名分析与石油化学专家、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陆婉珍院士作大会主旨报告

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必须继续发展

著名分析与石油化学专家、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陆婉珍院士在作大会主旨报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必须继续发展”中指出:自从2006年第一届近红外光谱会议以来,这项分析技术已经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注意并在几十个专业中得到了应用;但是作为一项既快捷又廉价的分析技术,其应用范围仍未达到应有的广泛程度,一方面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般大学分析专业的学生只有部分同学了解这一技术),与此同时在技术上也还存在着一些急待完善的难题,例如:(1)建立大量可长期应用的分析模型,(2)尽快发展便携式仪器,(3)形成公认的标准化方法是有效的宣传途径,(4)结合需要研究适应各种分析对象的光谱采集手段、保证其分析速度,(5)在线分析系统的集成化,(6)近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间关联于应用工作的开展,(7)近红外光谱技术过去是在不断新技术(如光纤、化学计量学及计算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今后希望如能将更多的新技术(如激光光源提高灵敏度、微机制造MENS使其更小型化等)被引入。

著名近红外专家加拿大Phil Williams教授作报告

报告题目: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著名近红外专家加拿大Phil Williams教授在他的大会报告“近红外光谱:过去、现在和未来(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中系统回顾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历史,给涉及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的十八个阶段发展作了简洁评论,并指出操作费用低、获得数据可靠、分析速度快使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关于近红外光谱的应用前景应该从定量和定性的观点上进行讨论,定性应用是回答“Does it belong?”,而不是“How much is there?”;只要其定量应用将继续得到广泛的使用,定性应用很可能变得更加普遍;另外,未来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网络化技术也可能比较突出,可望进入越来越多的领域,包括在环境监测和勘探、动物和人类医疗诊断等方面的应用。

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作报告

报告题目:加快标准制定,促进我国近红外分析技术的应用

天津大学徐可欣教授作报告

报告题目:散射介质和活体中成分高精度近红外检测方法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韩东海教授作报告

报告题目:近红外果品专用仪在果实采收前后的应用

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作报告

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建模中的波长筛选方法研究

南开大学徐晓轩副教授作报告

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仪器一些新进展

浙江大学吴建国教授作报告

报告题目:浙江大学作物种子品质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作报告

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若干新进展

亚洲近红外协会主席Ozaki教授作报告

报告题目:NIR application to biomedical sciences

布鲁克公司、皆能亚洲有限公司、FOSS公司、安迪苏NIR实验室、聚光科技有限公司、金宏利实业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红外光谱仪器厂商或代理商就自己公司的产品特点、最新技术、研究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大会报告或分会报告。

会议期间国内外主要近红外光谱仪器厂家产品展示现场

本次会议论文集共收录120篇,稿件内容十分丰富,应用范围极广,涉及红外光谱前沿技术综述、未来发展方向、基础方法论研究、标准化方法体系建立、具体应用研究、仪器研制、软件设计、硬件设计及评价经验介绍等方面;与会代表们精神饱满,会议现场互动性强,无疑本次会议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进一步研发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附录1:仪器信息网“近红外光谱(NIR)”仪器专场

http://nir.instrument.com.cn/ 

附录2:全国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在京举行(图文) (2006-10-28)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07/012957.shtml 

附录3:全国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2008.11.19-22  湖南·长沙)

主办单位:

中国分析测试学会近红外分会

承办单位: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赞助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布鲁克光谱仪器公司

瑞士步琪有限公司

福斯华(北京)科贸有限公司

皆能(亚洲)有限公司

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济南金宏利实业有限公司

赛默飞世尔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必达泰克光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ABB(中国)有限公司.

波通瑞华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安迪苏生命科学制品(上海)有限公司

       支持媒体:

                     仪器信息网

会议报告:

报告人

报告题目

大会报告

俞汝勤 院士

湖南大学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一些化学计量学方法学研究

陆婉珍 院士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必须继续发展

Prof. Phil Williams  

PDK Progects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袁洪福 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

加快标准制定,促进我国近红外分析技术的应用

徐可欣 教授 天津大学

散射介质和活体中成分高精度近红外检测方法研究

韩东海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近红外果品专用仪在果实采收前后的应用

邵学广 教授 南开大学

近红外光谱建模中的波长筛选方法研究

徐晓轩(张存洲) 南开大学

近红外光谱仪器一些新进展

吴建国 石春海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作物种子品质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博士

布鲁克公司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pplied to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谢洪平 教授

苏州大学

近红外光谱测定药物代谢关键基因和亲权鉴定基因座的基因型

廉永福 教授 黑龙江大学

NIR在单壁碳纳米管研究中的应用

吴海龙 教授  湖南大学

近红外光谱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若干新进展

李军会(赵龙莲)

中国农业大学

专用近红外光谱分析软件系统的研制

田高友 博士 总后油料研究所

模型传递技术在油料化验装备批量生产中的应用

王智宏 教授 吉林大学

便携式近红外大豆品质分析光谱仪的初步研制

教授 江苏大学

近红外光谱在农产品检测中的点滴经验

谢益民 教授 山东轻工业学院

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植物纤维原料中甲氧基含量研究

刘名扬 博士

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石化产品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Prof. Ozaki

亚洲近红外协会主席

NIR application to biomedical sciences

Dr. Wei G. Hansen

NIR Application Consultants

Possible Near-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Applications in Skin Moisturisation and Hormones Studies

教授 暨南大学

人体血糖近红外光谱分析组合波长的优选研究

卢启鹏 研究员 长春光机所

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无创生化检验的研究进展

Dr. R. W. Streamer

皆能亚洲有限公司

光谱分辨率、波长准确性和信噪比及其相互关系在近红外分析方法中的重要性

罗国安 教授

清华大学

中药生产过程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及智能控制系统研制及应用

瞿海斌 教授 浙江大学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相玉红(张卓勇)

首都师范大学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几个应用实例

赵武善 FOSS公司

近红外网络技术在全球谷物贸易中的应用

刘燕德 教授 江西农业大学

特色柑桔果品内部品质近红外光谱检测研究

教授 中山大学

谱相似度测量一般理论与应用

梁逸曾 教授 中南大学

近红外光谱分析建模中的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褚小立 教授

北京石油化工科学院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新进展

王家俊

红河烟草集团技术中心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烟草质检质控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冯新泸 教授 后勤工程学院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仪器分辨率问题思考

Dr.Christoph Schnell

Büchi NIR Solutions – Swiss quality for your laboratory analytics and data evaluation

杜一平 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

微量近红外光谱分析

陈华才 教授 中国计量学院

茶多酚中儿茶素单体的近红外光谱检测

郑贤旭 教授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静高压拉曼光谱实验装置研究固体分子的振动谱

周学秋 布鲁克公司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的常见问题

Dr. Jack Zhou

Portable Raman Spectrometer and its Application

1分会场

袁伟芳 中石化巴陵分公司

NIR分析技术测定氨肟化反应清液中的水份含量

杨维旭 吉林燃料乙醇公司

近红外光谱DA7200在燃料乙醇工业中的应用

王红梅 安迪苏NIR实验室

近红外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刘智超

近红外光谱多模型建模方法的研究

张志敏

近红外光谱化学计量学软件开发的几个新思路

朱向荣

基于LS-SVM的国公酒中橙皮苷含量测定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近红外光谱模型转移研究

王加华

基于PLS多种算法优化苹果糖度近红外信息区间

近红外光谱中基准波长点的存在性研究

李晨曦

近红外组织光学参数测量研究

李洪东

MCCV在检测近红外数据奇异样本中的应用

2分会场

福建中烟技术中心

近红外透射光谱技术用于烟用香料的品质控制

付永强 聚光科技有限公司

SUPNIR系列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制

董海平 金宏利实业有限公司

AOTF近红外技术介绍及应用

杨皓旻

血清中胆固醇、甘油三酯近红外水窗波段光谱检测研究

高文骥

近红外光谱在线测量重烷基苯性质可行性研究

近红外光谱在石化产品分析中的优势与不足

翁欣欣

近红外光谱-BP神经网络-PLS法用于橄榄油掺杂分析

李鹏飞

长波近红外光谱变量优选

孙春晓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肝素钠的质量控制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蔬菜农药残留量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鱼丸的主要品质指标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wanghai

总阅读量 78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